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對手

陸抗和羊祜:吳國和西晉兩國之間是對手更是朋友

羊祜出身名門,他祖宗八輩都是二千石以上的高官,爺爺羊續在漢末時,任南陽太守,父親羊衜為曹魏時的上黨太守,母親蔡氏是蔡邕的女兒,也就說蔡文姬是他的姨姨。他的姐姐嫁給瞭司馬懿之子司馬師為妻。可謂是傢道隆昌,清貴無比。 而陸抗的身份也絲毫不差,和羊祜堪稱是“門當戶對”,他們陸傢是江東世族,祖父輩的那些榮耀就不提瞭,單說其父,是當年火燒連營七百裡,一舉擊破劉備大軍的大都督陸遜。再說其母,是東吳“第二代領導人”小霸王孫策之女,算得是金枝玉葉瞭。 羊祜和陸抗,各自掌握著大軍,帳下雄兵猛將無數,但他們卻都是儒將風范,羊祜舉止瀟灑,身長七尺三寸,須眉秀美,平日裡輕裘緩帶,猶如文士。而陸抗也是世代書香,其父陸遜掌兵時,就被稱為“書生拜大將”,而其子陸雲、陸機,後來成為晉代文壇的著名學者,“潘江陸海”一詞中的“陸”字就是說他們。 羊祜和陸抗,分屬晉和吳,所以他們不得不做瞭對頭,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彼此間都吃過對方的苦頭的。 公元272年,爆發瞭著名的西陵之戰。東吳的西陵守將步闡,率部降晉並獻城。吳主聞訊後,急忙派大將軍陸抗率大軍去討伐。晉武帝當然也不能坐視不管,於是派車騎將軍羊祜率軍支援。“不是冤傢不聚頭”,這兩人開始互相鬥法瞭。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羊祜的大軍到來後,打算用船隻運糧草前往江陵,陸抗早料到瞭這一步,於是命人毀壞瞭堰壩,阻斷瞭晉軍水上糧道。羊祜棋失一招,隻好改用陸運,古時沒有鐵路、公路,糧食等輜重的運輸遠不如水運方便。

發跡前管仲:傢境貧寒曾經是齊桓公對手的謀臣

  諸葛亮曾自比管仲,可以想到,管仲是有才能的人。他是什麼人呢?這是春秋時代的人,名夷吾,字仲。管仲生於哪一年不知,死於前645年,到諸葛亮時有七八百年瞭。他是齊宰相,有突出的才能,是春秋以來第一個改革傢。齊國施行經濟政治改革,同時也抓道德建設。當時,管仲貪財,怯懦,狂妄,沒有氣節。可以從生平往事看。   年輕時傢貧,有朋友鮑叔牙,管鮑之交,鮑叔牙較富,兩人一起去做生意,管仲分錢時總是多留點錢,後來,生意不怎麼樣,當兵瞭。打仗又打不好,三次逃走。做官,三次做官,三次被趕跑瞭。常指責君主,發表自己的觀點,一般人容忍不瞭。與鮑一起去齊國,當時是齊僖公,他有二個兒子,糾與小白。兩人分別做兩公子的師傅。後來,政治上變故,管仲的糾出事瞭。自殺瞭,管仲不自殺,別人看作不仁義瞭。古人重義,所以人們說他沒氣節。他並不一帆風順。今天看來,他不成功。   他怎麼就當上瞭宰相,居然把齊國轉變過來並成為強國瞭呢?去看看齊國特定的政治局勢。管仲輔佐糾,鮑叔牙輔佐的是小白。他們是二三兒子,大公子是諸兒。一連串的政治鬥爭改變瞭局勢。當時,齊國君主是齊襄公(諸兒),他是齊僖公的兒子。他生活奢侈。七年,被大夫管至父連稱兩人去守邊葵丘,承諾一年去接替,但他食言,不派人去接替,他們開始謀劃造反。當時朝中有人對齊襄公仇恨,這是齊襄公的堂弟叫公孫無知。三人一拍即全。齊襄公也有堂妹,不得寵,公孫無知派她打聽齊襄公的行蹤,看時機下手。一天,齊襄公打獵,看到野豬,人們說不能射,說是公子彭生呀。他偏射,結果野豬站瞭起來,嚇倒瞭他。隨從怎麼說是公子彭生呢?原來,齊襄公有妹妹叫文薑,嫁給魯桓公為夫人。魯公十八年時到瞭齊國,兩人亂倫,被魯公發現,把文薑找到訓斥。文薑委屈也羞愧。跟齊襄公說瞭,齊襄公聽瞭,覺得不得瞭,他不是反思自我,責怪人傢。既然知道瞭,就設酒宴趁機叫公子彭生扶他上車,襲擊瞭魯公,殺死在車裡。這事鬧大瞭,魯人不幹瞭。跟齊國講,君主去齊國,是出於友好,結果,君主在齊國死於非命,怎麼交待?齊國覺得也沒理,這時,齊襄公隻好把公子彭生處死瞭。他完全是出於授意,他結果被殺瞭,他是冤魂,史書說是他的冤魂化成的,別人看到的是彭生,他看到的是野豬。齊襄公因此受傷是真的。   回到齊國後,齊襄公惱羞成怒,把宮廷中的內侍找到,叫他去找鞋子。隻好去,沒找到,回來,齊襄公把他毒打,費內侍往外走,看到連稱、管至父等幾人進來,他答應做內應。費內侍先進去,先把齊襄公藏好瞭,叫另一內侍裝成瞭齊襄公,提著劍來與他們格鬥,被殺瞭。他們幾人一刀下去,不像是襄公,就找齊襄公,他躲在門後,嚇得發抖,被他們看到瞭,砍瞭。公孫無知做瞭君主,政變成功瞭。   公孫無知也不是好東西。第二年,被殺瞭,齊無君主瞭。糾與小白這時都在逃瞭。一個逃在山東莒國,一個在曲阜。兩位公子,都是合法繼承人,但都不在國內,宮廷裡也分成瞭兩派。魯莊公與支持公子糾的人達成協議,這就引成瞭兩人爭奪君位的鬥爭。管仲帶著軍隊攔截小白歸國,混戰開始,小白被管仲射中。告訴瞭魯莊公,魯莊公帶著軍隊前往齊國,可是到乾時,突然遇到瞭齊軍激烈抵抗。原來管仲的一箭是中瞭,小白確實中瞭,但是這一箭射的是他的帶鉤上。奔回瞭齊國。搶先做瞭君主。這就是齊桓公。這是齊國有備的,魯莊公的軍隊無防備,輸得慘。魯莊公的戰車都丟瞭,倉皇逃命。管仲隻好回到魯國。從此管仲與齊桓公結下瞭一箭之仇。   鮑叔牙出使魯國,說有不法之人在你這裡,一是公子糾,一個是管仲。公子糾是主犯,但是是自己的兄弟,你自己殺瞭吧。魯莊公一聽,沒辦法,殺瞭糾。召忽也自殺瞭。管仲是我們君主的死敵,一定要帶回去,聽從發落。謀士說不能讓他活著回齊國。鮑叔牙與他的交情誰人不知。這是故作姿態。他絕對不會被殺的。那麼怎麼辦?魯莊公覺得有理,綁上來瞭,正準備殺時,鮑叔雅說且慢。一定要我們君主當大臣面處死,如果現在處死,那不是我出使的目的瞭。實際上是威脅在裡面。隻好把他綁好交給鮑叔牙。他們一路回齊國。到堂阜時,鮑叔牙就把放下來,沐浴更衣,換上衣服,我總算把你活著弄回瞭國,希望你為齊強大盡心盡力。管仲說,我沒有自殺,我不是貪生正想為齊的富強效勞。第二天回臨淄,拜管仲為相。

朱元璋最大的對手陳友諒:膽略過人卻過於殘忍

明末天下大亂,除瞭最終一統中土的朱元璋還有兩個人,一個是大鹽梟張士誠,志大才疏,而另一個人卻成為朱元璋登頂的最大對手。 他就是陳友諒。 陳友諒是湖北沔陽府玉沙縣人,治下在今天的湖北省沔陽西南的沔城。此人出身漁傢。從各種記載中判斷,陳友諒懂經史,通武事,膽氣豪壯。但是,種種情形表明,他很有可能屬於那種藝不算很高膽子卻極大,膽子雖然很大心並不細且很黑那一流人物。 元末天下大亂之後,陳友諒投奔到瞭徐壽輝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天完紅巾軍中,在丞相倪文俊部下做薄書掾,大概是主管總務簿冊一類的小官。隨後,逐漸以軍功升任為元帥。聽起來這個名頭很嚇人,當時卻並不值錢。 元帥是一個相當古老的職官名,春秋晉文公時,就已經稱中軍主將為元帥。唐初開始,元帥一般由皇子親王擔任,權任極重。後來的宋朝也沿襲瞭這種做法,大體上隻有皇子才能出任號令一方的元帥之位。比如,北宋亡國的靖康之恥時,僥幸脫出的趙構,便被困在都城裡的大哥宋欽宗任命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到蒙古人建立瞭元朝時,大約是覺得這個漢語的官名很威風,於是,最開始在邊疆地區,後來在全國各地,設立瞭許多元帥府或者分元帥府,成為一個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公署。為此,元末大亂時,凡是拉起一竿子人馬的人,哪怕是阿貓阿狗,隻要手裡握有百八十個鳥人,便都會自稱元帥,有壯膽嚇人、自娛自樂的意思在裡面。這種情形,和民國時期,手裡有幾隻槍就會給自己任命一個“司令”,今天滿大街都是“總裁”、“董事長”的意思差相仿佛。 不過,種種跡象表明,這位陳友諒不完全是虛張聲勢,他還真的掌握瞭一支有相當實力的部隊。當時,天完國皇帝徐壽輝與丞相倪文俊合謀,把太師鄒普勝排擠出瞭決策層。不久,這位丞相便大權獨攬,露出不把天完皇帝放在眼裡的模樣。於是,皇帝徐壽輝準備重新起用鄒普勝來制約倪文俊。倪文俊知道後,將自己一再提拔、如今已經獨當一面的心腹陳友諒找來,商量著索性幹掉徐壽輝,自己來做這個皇帝。

歷史誤讀:八國聯軍的對手是裝備一流的清軍主力

  習慣認為,自鴉片戰爭起,清軍總是拖著著長辮子揮著大刀向手拿毛瑟槍跪地施放大炮的洋鬼子沖去,李翰祥導演的《火燒圓明園》就是這樣的場面,英法聯軍的新式線膛炮在八裡橋把僧格林沁的馬隊屠殺凈盡;梁柏力在《鳳凰歷史》刊載的《鴉片戰爭前清軍火器還停在“三藩之亂”時水平》,以上種種,基本上定格瞭從清朝到國軍到我軍與外敵作戰永遠是裝備落後的場面。但是,三鐵查證史料證實,八國聯軍開進中國時,大清護衛京師的主力,武衛軍裝備已臻世界一流,配置有步兵野戰炮(亦稱行營炮)、炮兵野戰炮和野戰重炮、山炮等,基本上形成瞭陸軍完整的火器裝備系統,部隊配備大量後發及連發毛瑟槍,甚至包括馬克沁機槍。  八國聯軍與清軍兵力對比  從天津進至北京的部隊其實隻有七國(當中兩國隻為象徵式的掌旗兵)約一萬六千人,分別為:日軍八千人,俄軍四千八百人,英軍(主要為錫克兵)三千人,美軍二千一百人,法軍八百人,奧軍五十人,意軍五十三人,炮53門。後發毛瑟步槍配備到人,馬克沁機槍數目不詳。  戰爭爆發前夕,在直隸、京津地區的清軍共113000人,其配置如下:  北京地區約65000人。  榮祿自統武衛中軍30餘營12940人,駐南苑;尚書銜武衛後軍總統董福祥部20個營6786人,原駐豐潤、玉田一帶,6月10日後調駐北京東南郊;奕部神機營25個營14000餘人,載漪部虎神營14個營8640人,分守北京各城門;此外尚有八旗、綠營兵2萬餘人,駐北京城內。   天津地區約25000人。  直隸提督、武衛前軍總統聶士成部34個營(隊)15070人,駐蘆臺、開平一帶;天津鎮總兵羅榮光部淮軍10個營4750人,駐大沽、天津等地;總兵李安堂部淮軍5個營2318人,駐北塘、聖頭沽一帶;總兵何永盛部練軍6個營2500人,駐天津;工部侍郎、武衛右軍總統袁世凱率七千餘人去山東後,餘部3000餘人駐小站。  山海關地區約14000人。  總統武衛左軍、四川提督宋慶及會辦武衛左軍、浙江提督馬玉昆部25個營9806人,駐山海關內外(6月17日後,宋慶、馬玉昆部奉命陸續赴津);淮軍總兵呂本元部五個營2500人,駐山海關一帶;八旗兵馬步千餘人守山海關城。 保定、正定、大名府等地駐有練軍16個營,約5500人。 宣化、永寧、古北口、熱河(今承德附近)一帶,駐有練軍11個營3200餘人。  此外,清廷又於6月中旬諭令各省督撫迅速挑選馬步隊伍星馳赴京,聽候調用,並令馬玉昆、張春發、陳澤霖、袁世凱等迅速統兵來京;同時,招募民團、鄉勇及一部分精壯義和團員,編練成軍,以增強北京和天津的防禦力量。但是,各省督撫接到諭令後,或借故推諉,或行動遲緩,真正應命前來參加勤王作戰者寥寥無幾。  再看清軍主力火器配置  不難看出,拱衛京師的核心是武衛軍(分左、中、前、後、中五軍),那麼當八國聯軍侵入中國之時,武衛軍的武器裝備如何?  三鐵實話告訴你,1900年的清軍,已經是一支經過近代化改造的新式陸軍!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前,即戊戌變法後,慈禧同意瞭兵部尚書榮祿加強京畿防禦的建議,並委任榮祿新編組瞭武衛左、中、前、後、中5個軍約60000人。 這60000人包括,聶士成編練的武毅軍13000人,董福祥編練的甘軍約13000人,宋慶編練的毅軍約13000人,袁世凱編練的新建陸軍10000多人,以及榮祿親自統率的南苑駐軍10000多人。武衛軍裝備的火炮,按作戰用途區分為步兵野戰炮(亦稱行營炮)、炮兵野戰炮和野戰重炮、山炮等,基本上形成瞭陸軍完整的火器裝備系統。  以武衛軍中裝備最精良的聶士成武毅軍為例。這支13000人的部隊,擁有的武器包括:11毫米口徑的後裝單發和連發毛瑟槍1萬支、7.9毫米口徑的後發毛瑟槍200支、8毫米口徑的後裝連發曼利夏槍1萬支、8毫米口徑的後裝連發曼利夏騎槍1400支,還有軍官用6輪連發左輪手槍和少量的溫徹斯特、哈齊開斯等步槍與騎槍。 此外,武毅軍還有7.9毫米口徑的馬克沁機槍2挺,75毫米口徑的12磅克虜伯炮16門、60毫米口徑的7磅後裝炮32門、57毫米口徑的6磅格魯森速射炮32門,這些炮每分鐘都可以發射10發以上的炮彈。

關於對手的名言

1、隻有先聲奪人,出奇制勝,不斷創造新的體制、新的產品、新的市場和壓倒競爭對手的新形勢,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 黃漢清 2、直到再找不到對手,才收藏起自己的劍鋒。 ——莎士比亞 3、真正的對手會灌輸給你大量的勇氣。

關於對手的名言

      1、隻有先聲奪人,出奇制勝,不斷創造新的體制、新的產品、新的市場和壓倒競爭對手的新形勢,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黃漢清    2、直到再找不到對手,才收藏起自己的劍鋒。——莎士比亞    3、真正的對手會灌輸給你大量的勇氣。——卡夫卡    4、在我們與敵人之間嚴守中立的人們,似乎離敵人更近些。——尚福爾    5、在前一百米的沖刺中,誰都不是對手,是因為跑的三千米的長跑。你跑著跑著,跑瞭四五百米後才能拉開距離的。——馬雲    6、永遠要把對手想得非常強大,哪怕非常弱小,你也要把他想得非常強大。——馬雲    7、一個聰明人從敵人那裡得到的東西比一個傻瓜從朋友那得到的東西更多。——格拉西安    8、一定要不斷的研究競爭對手!——陳安之    9、一定要比你競爭對手更努力。——陳安之    10、要是狐貍演說,公雞就要沉思。——阿爾巴尼亞    11、我們所不會懷疑到的敵人,才是最危險的。——美國    12、我們不可能沒有敵人,但我們決不能沒有朋友,我們要感謝敵人,因為他們使我們堅強,我們更要感謝朋友,是朋友使我們戰勝敵人!——李壘    13、惟一持久的競爭優勢,也許就是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的能力。——阿瑞斯·德格    14、唯一能持久的競爭優勢是勝過競爭對手的學習能力。——蓋亞斯    15、同我們角鬥的對手強健瞭我們的筋骨,磨煉瞭我們的技巧,我們的對手就是我人的幫手。——埃德蒙·伯克    16、如果你不能戰勝對手,就加入到他們中間。——美國企業界名言    17、認識瞭毒草,等於找到瞭良藥一劑;看清瞭敵人,等於找到瞭一位老師。——藏族    18、人才與策略不同,是無法被對手學習的。——餘世維    19、沒有哪一種友誼的基礎比有著一個共同的敵人更穩固。——愛爾蘭    20、沒有對手就沒有動力,我永遠感謝對手。——劉翔    21、可持續競爭的唯一優勢來自於超過競爭對手的創新能力。——詹姆斯·莫爾斯    22、傢裡有一個敵人,比門外有一千個敵人還壞。——阿拉伯    23、對你同樣危險的是:你朋友的敵人,你敵人的朋友。——阿拉伯    24、對火焰,要用冷水潑滅;對敵人,要用武力制服。——蒙古    25、對俯伏在你腳下乞憐的敵人,絕不可使他觸及到你的劍。——歐洲    26、敵人對我們的意見,比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更接近真實。——法國    27、仇敵也許料不到會給你忠告。——德國    28、成功者永遠是比對手多做一下、堅持到底的人。——陳安之    29、殘疾人的成功通常不易招致嫉妒。因為他們有缺陷,使人樂於寬忍他們的成功。也常使潛在的對手忽視瞭他們的競爭和挑戰。——培根    30、不管你擁有多少資源,永遠把對手想得強大一點。——馬雲    31、並非每個人都能成為朋友,但任何人都能成為敵人。——歐洲

南宋抗蒙五十年:最怯懦的南宋卻是蒙古最大對手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是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傢之一,他的蒙古軍團是當時地球上最強大的征服者。他一直瞧不起不會騎射且身板柔弱的漢人,也從未把南宋當回事。在剛起兵時,他一直視金人為最強勁的對手,隻是金兵讓他失望瞭,中原100年的驕奢生活早已消磨瞭女真人的勇武之風。成吉思汗占領金朝中都後,金人隻得向其納貢稱臣。隨後的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也未遇對手,隻是在征服西夏時的靈州大戰中才遭遇西夏主力像樣的抵抗。  歷史往往喜歡開玩笑。直至成吉思汗死時,他做夢也想不到,他最輕視的漢人會是蒙古征服史中最強勁的對手、最難啃的骨頭。  成吉思汗死後,其子窩闊臺大汗根據他臨死前的戰略部署,毫不費力地滅瞭金。第二年,窩闊臺發動瞭第二次西征,一直打到多瑙河。同時,他還分兵兩路進攻南宋,東路主攻襄樊、江淮,西路主攻四川。  蒙古軍遭到瞭宋軍的頑強抵抗,直到第二年,西、東兩路軍才分別攻占瞭陽平關和襄陽這兩處戰略要地。蒙古軍開始在湖北沿江集結,準備橫渡長江,南宋派大將孟珙去救援。孟珙很快連破蒙古24寨,取得瞭江陵大捷,阻止瞭蒙古軍南渡,一舉打破瞭蒙古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  此後幾年,宋軍在孟珙率領下與蒙古軍展開瞭慘烈的拉鋸戰,雙方難分高下。至1239年,大將杜杲在廬州(今合肥)大敗蒙古東路軍主力,蒙古東路軍傷亡慘重,被迫撤退。而孟珙則轉入反攻,連敗蒙古軍隊,收復襄樊諸郡和信陽,基本解除瞭蒙古大軍在東路對南宋的威脅。1240年初,神勇的孟珙又大敗西路蒙古軍,取得大埡寨大捷,並收復夔州。兩路圍攻南宋的蒙古軍隊全面受挫,1241年,蒙古大汗窩闊臺病死,西路蒙古軍隊從四川撤離。至此,長達六年的蒙宋戰爭,以蒙古的失敗而告終,這也是蒙古征服史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1241年,蒙古大汗窩闊臺病死後,其子貴由繼承瞭汗位,但兩年後也死瞭。在此期間,蒙古軍曾進犯過四川,但被南宋大將餘階擊敗。1251年,拖雷的兒子蒙哥登上蒙古大汗之位,發動瞭針對西亞和中亞的第三次西征,同時大舉進攻南宋。為避開長江天塹,采取瞭迂回包圍戰術。蒙哥的弟弟忽必烈率10萬大軍長途奔襲滅瞭大理國,俘獲大理國末代君主段興智。此時,南宋已陷入蒙古的軍事大包圍中。不幸的是,南宋抗蒙名將孟珙、杜杲此前相繼病逝。   於是,第二次蒙宋戰爭開始瞭。蒙古大軍共分三路,中路軍由蒙古大汗蒙哥親自率領,南下四川,直撲重慶,南路軍從雲南出發,經廣西,直撲長沙,北路軍由忽必烈率領,直撲鄂州(今武漢),三路軍計劃在鄂州會師,然後順江東進,直取臨安,企圖一舉滅亡南宋。  由大汗蒙哥率領的中路軍一舉攻克瞭成都,此後宋軍節節敗退,四川大部失守。蒙軍順嘉陵江南下,但在合州遇到瞭守將王堅的頑強抵抗。此後,雙方在合州展開瞭激烈的攻防戰,相持瞭幾個月,蒙古軍一直不能前進半步,心情焦急的蒙哥親自率兵攻城,被石炮擊中,當晚死在營中,中路軍士氣低落,隻得撤退。  忽必烈率領的北路軍也久攻鄂州不克,而忽必烈又急於回國搶奪汗位,正好南宋權臣賈似道背著朝廷前來議和,正中忽必烈下懷。1260年,所有入侵南宋的蒙古軍全部撤退,第二次蒙宋戰爭以蒙古大汗蒙哥戰死,三路大軍無功而返告終。  蒙古大汗蒙哥戰死於合州後,他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裡不哥為爭汗位打瞭起來。1260年,急忙從鄂州前線趕回來的忽必烈和阿裡不哥分別在開平和蒙古國首都和林自稱大汗,雙方因此展開瞭長達4年的內戰,1262年,掌管山東的漢族軍閥李檀又起兵反叛,並與南宋取得聯系,蒙古局勢一時非常混亂。  天縱英才的忽必烈很快平定瞭李檀叛亂,於1264年又徹底擊敗阿裡不哥,結束瞭蒙古長達4年的內亂,又開始對南宋磨刀霍霍。而南宋呢,並沒有利用蒙古內亂之機發展自己,反而依然是賈似道一手遮天下,忠奸不分,軍政日趨腐敗。這時,發生瞭件不幸的事,南宋四川守將劉整向蒙古投降,其所率水師自然也歸瞭蒙古。  1268年,蒙古以阿術為主將,劉整為副將,率領蒙古軍隊和降蒙的南宋水師攻打襄樊,蒙古軍開始進攻重點是樊城,用盡各種辦法,都無法破城,1271年,忽必烈又從四川增兵,襄樊兩城所受壓力越來越大,到1272年,襄樊已被圍5年,糧食已基本耗盡,但兩城軍民依然鬥志昂揚,元兵始終無法得手。同年,南宋大將李庭芝派張貴、張順率3000士兵,攜帶城內急需物資,成功突破元兵的包圍,沖進瞭襄陽,這是5年內第一支進入襄陽的援兵,極大地鼓舞瞭全城軍民的士氣。  此後,襄陽宋軍與外圍的宋軍取得聯系,雙方約好共同夾擊元軍,隻是有叛徒向元兵投降,出賣瞭這一計劃,致使襄陽宋軍遭到元軍埋伏,損失慘重,再也無力反攻。1273年,元軍終於攻破瞭樊城,守將范天順、牛富自殺與城共存亡,襄陽已孤立無援,守將呂文煥向元朝投降,歷時6年的襄樊保衛戰以襄樊失陷而告終,南宋的門戶被徹底打開。  1274年,忽必烈下令元兵自漢江入長江,沿長江東下,一路上南宋將領紛紛投降,到1276年,兵臨臨安城下,謝太後和宋恭宗出城投降,南宋氣數已盡。恭宗投降後,南宋餘部一直在各地堅持抵抗,大將李庭芝還在堅守揚州,陸秀夫、張世傑在福州擁立端宗為帝,文天祥則在江西一帶發展反元勢力,一度控制瞭不少城池。  李庭芝、文天祥兵敗被俘都至死不降,均被殺害瞭。南宋小朝廷一直堅持在廣東沿海抗元,1279年與元軍在厓山展開瞭最後的決戰,大敗。陸秀夫不願被俘虜,眼含淚水背著小皇帝跳海自殺,殘餘的宋軍和官員也紛紛跳海殉國。至此,南宋徹底滅亡。  南宋抗蒙史達50多年之久,並使蒙古人付出瞭極大的代價,無疑是蒙古人最難啃的“骨頭”。 相關閱讀推薦:斯大林對蔣經國坦白:蘇聯為什麼要割走外蒙古?蒙古帝國和元朝是什麼關系?元朝的創業皇帝是誰馬可波羅東遊另有所圖:聯合蒙古大汗對抗穆斯林?蒙古海軍沒有戰列艦:隻有七人和一艘蘇赫巴托爾號中國將在2050年收復臺灣蒙古藏南遠東所有失地?

曹操垂淚為幾人?為袁紹垂淚或為少老對手傷心

  導讀:世人皆雲劉備愛哭,殊不知曹操也常流淚。曹操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傢、軍事傢、文學傢,他一向以硬朗、蒼健、氣勢恢弘的姿態處世,並卓爾不群地屹立於歷史長河。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有著吞天吐地之志的鐵腕人物,也常常為他人潸然淚下。在記載三國時期最原始、最權威的資料《三國志》(裴松之註本)中可見一斑。  1.為荀攸垂淚。荀攸,字公達。《三國志·魏書·荀攸傳》記載,董卓作亂時,荀攸因與人密謀行刺董卓而被捕,同時被捕的另一個人因恐懼而自殺,但荀攸卻鎮定自若,並在董卓死後出獄。荀攸後來得到曹操賞識,多次為曹操出奇計,比如擒呂佈、斬顏良、征劉表,等等。曹操曾在荀彧面前說:“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他還在曹丕面前說:“荀公達,人之師表也,汝當盡禮敬之。”後來,荀攸在征討孫權的途中去世,曹操每說到荀攸都要流淚,“攸從征孫權,道薨。太祖言則流涕”。  2.為張邈垂淚。張邈,字孟卓。《三國志·魏書·張邈傳》中說張邈曾與曹操、袁紹為友。袁紹當上討伐董卓的盟主後,優柔寡斷的本性逐漸顯露,這受到張邈的指責,於是袁紹讓曹操殺掉張邈。曹操對袁紹說,張邈是我們的朋友,應寬容他,且天下未定,不應自相殘殺。張邈事後更加尊重曹操。建安二年,曹操東伐陶謙,對傢人說:“我若不還,往依孟卓。”可見,張邈曾是曹操以全傢性命相托的人。曹操東伐回來,“見邈,垂泣相對”,情到深處,曹操流下瞭淚水。然而,張邈最終背叛瞭曹操,這是因為張邈與袁紹的關系不斷激化,他害怕曹操最終會站到袁紹一邊,且張邈的親友也勸他脫離曹操而投奔呂佈。   3.為畢湛垂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說,畢湛曾任曹操的別駕。張邈背叛曹操後,劫持瞭畢湛的傢人。曹操對畢湛說:你的親人都在張邈那裡,你可以過去。畢湛立即叩頭,說自己決不離開。曹操感動得流淚。書中的原話是“湛頓首無二心,公嘉之,為之流涕”。然而,畢湛沒能履行諾言,還是悄悄去瞭張邈那裡。畢湛和曹操再次見面,是在呂佈被曹操打敗時(張邈已歸屬呂佈),他被曹操生擒。眾人認為畢湛必死,哪知曹操卻說:“夫人孝於其親者,豈不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曹操根本就沒怪罪畢湛。  4.為袁紹垂淚。《三國志·魏書·袁紹傳》中有寫:“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太祖少與交焉。”曹操在年少時就與袁紹有交往,此後,他們一起討董卓、攻袁術,每次都取得瞭成功。再後來,二人在戰場上成瞭對頭,結果曹操獲勝。袁紹於建安七年病死。建安九年,曹操來到袁紹墓前祭拜,失聲痛哭。《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寫道:“公臨祀紹墓,哭之流涕;慰勞紹妻,還其傢人寶物。”曹操也許是為少瞭一個老朋友、老對手而傷心吧。相關閱讀推薦:曹操追悼會上發生散夥事件 賈逵無奈默許退役廣結天下名士:一代梟雄曹操借助輿論踏入仕途三國歷史上曹操是覬覦大小喬美色引起赤壁之戰?三國歷史上魏武帝曹操為何沒讓曹植當接班人?盤點死在曹操刀下的幾個文人:屠夫曹操愛殺文人!揭秘:三國中曹操因強占寡婦而痛失愛子和典韋?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5.為陳宮垂淚。陳宮早年追隨曹操,後投奔呂佈。《三國志·魏書·張邈傳》中說,陳宮“為佈畫策,佈每不從其計”。建安三年,曹操將呂佈的城池圍住,呂佈軍心渙散,陳宮被呂佈的部將捆綁後獻給曹操。陳宮見到曹操後,想以死明志。曹操說,那你母親怎麼辦?陳宮說:“宮聞孝治天下者不絕人之親,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不在宮也。”緊接著陳宮大步走向門外,曹操想阻止卻沒能攔住,“太祖泣而送之,宮不還顧。宮死後,太祖待其傢皆厚如初”。  6.為袁渙垂淚。袁渙先隨劉備,後從呂佈。呂佈曾讓他寫信辱罵劉備,他說:“渙他日之事劉將軍,猶今日之事將軍也,如一旦去此,得罵將軍,可乎?”呂佈聽後很慚愧。呂佈被曹操殺掉後,其下屬紛紛向曹操獻媚,唯獨袁渙沒有。曹操讓百官分取呂佈物品,其他人都撿值錢的東西,隻有袁渙“取書數百卷”。袁渙很快被曹操任命為都尉。他曾建議曹操減少戰事、教化百姓,得到瞭曹操的認可。《三國志·魏書·袁渙傳》中寫道:“居官數年卒,太祖為之流涕。”   7.為龐德垂淚。龐德曾為張魯部下,後降曹操。龐德當時駐紮在樊城以北十裡,正趕上暴雨連綿數日,樊城周圍水深五六丈,龐德隻能到堤上避水。關羽率水軍將龐德避水之堤圍住,水越來越大,龐德落水被擒。龐德對關羽的威逼利誘破口大罵,最終被殺。《三國志·魏書·龐德傳》中有寫:“太祖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其實,龐德追隨曹操的時間不長,且龐德之兄在蜀地,龐德不降關羽確實難得。曹操在於禁投降關羽時說:“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同樣與關羽作戰,同樣遭遇瞭水患,同樣是不敵對方,但龐德和於禁的選擇迥然不同。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8.為任峻垂淚。任峻在漢末時曾為小吏,後率數百人投奔曹操,深得曹操信任,被任命為騎都尉。曹操還將自己的堂妹嫁給瞭他。此後,任峻長期負責曹軍的糧食供給,使曹軍出現瞭“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的現象。《三國志·魏書·任峻傳》記載,任峻以信義著稱,多次在饑荒時收留孤兒,深得曹操贊許,“每有所陳,太祖多善之……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  9.為典韋垂淚。《三國志·魏書·典韋傳》中說,典韋兩次救過曹操性命。第一次是曹操征呂佈時被圍,“賊弓弩亂發,矢至如雨……韋手持十餘戟,大呼起,所抵無不應手倒者。佈眾退。會日暮,太祖乃得引去”。第二次是曹操和張繡作戰時遇險,曹操“輕騎引出”,留下典韋阻止張繡軍隊,“韋被數十創……韋雙挾兩賊擊殺之,餘賊不敢前。韋復前突賊,殺數人,創重發,瞋目大罵而死”。典韋在戰場是猛將,在軍營中是曹操的貼身保鏢,“常晝立侍終日,夜宿帳左右,稀歸私寢”。典韋為救曹操而死,怎能不讓曹操悲痛欲絕?曹操“聞韋死,為流涕,募間取其喪,親自臨哭之”。   10.為曹沖垂淚。曹沖,字倉舒,是曹操25個兒子中的佼佼者。《三國志·魏書·鄧哀王沖傳》說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並詳細記載瞭曹沖稱象、智救庫吏兩個讓人驚嘆的故事。曹沖13歲時生病,不久即離開人世,曹操十分悲痛,對曹丕說:“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並且“言則流涕”。這就是說,曹沖若不是英年早逝,很可能會繼承曹操王位。這正應合瞭曹丕的一句話:“若使倉舒在,我亦無天下。”  曹操究竟為多少人垂過淚,我們已不得而知,但我們在曹操的一些淚水中能看到他惜才、憐友、愛子的一面。也正因為如此,這個一度飽受爭議、叱吒風雲的人物形象才顯得有血有肉、生動鮮活。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林彪唯一沒戰勝的對手:共和國開國上將陳明仁

  導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代上將中,有3位是解放軍昔日戰場上的對手。他們是解放前夕率部起義的原國民黨將領陳明仁、陶峙嶽、董其武。他們都曾是蔣介石的愛將,都曾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也都曾率部起義,為共和國的誕生作出瞭歷史貢獻,並因此被授予上將軍銜。  陳明仁(1903~1974年),字子良,洪源人,1924年春入廣州大本營陸軍講武學校,11月19日轉黃埔軍校第1期,曾參加廣東革命政府兩次東征,官至國民黨兵團司令,被授予中將,1949年8月率部起義並加入解放軍,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47年5月,林彪率領東北人民解放軍發動夏季攻勢。從6月11日起,林彪率10餘萬人的大軍從西南北3面包圍位於長春和沈陽之間的戰略要地四平。當時,防守四平的國民黨軍隊隻有兩萬餘人,守城司令是國民黨軍的著名戰將陳明仁。6月13日,林彪下令總攻已被炮火轟擊3天的四平。一場激烈的攻堅戰全面展開。四平路西已經全部被解放軍占領。陳明仁率領不足萬人的71軍殘部退守路東,繼續抵抗。解放軍的炮火向路東縱深猛轟,國民黨的空軍向路西狂轟濫炸,雙方陣地均成為一片火海。陳明仁的胞弟被解放軍俘虜,他的工事也全被炸平。   此時,如果林彪集中兵力集中炮火猛攻路東,也許能夠沖過路東將陳明仁活捉。但是,林彪此時被陳明仁的頑強防守所迷惑,竟然錯誤地以為陳明仁兵馬甚多,便分兵掃清四平外圍,放棄瞭正面進攻,結果給瞭陳明仁喘息的機會,使陳明仁很快地搶修瞭工事,配齊瞭彈藥。解放軍以重大的代價攻占瞭四平市街,但是突破口卻很小,大部隊沒能跟進。陳明仁下死命令集中全力爭奪突破口。他絕望地向沈陽的杜聿明發電告急,準備“以身殉國”。杜聿明則電令他不惜一切代價堅決頂住,援兵很快就到。國民黨派53軍、52軍、93軍和新6軍向四平挺進。此時解放軍如不撤退,將陷入兩面作戰的危險境地。林彪考慮再三,下令撤兵。四平街又回到陳明仁手中。國民黨4個軍與陳明仁在四平會師。此時的四平,硝煙彌漫,殘垣斷壁,死屍成堆,鮮血成河。  陳明仁在四平的頑強防守震動瞭全國。蔣介石欣喜若狂,大聲稱贊陳明仁:“奇跡,真是人間奇跡!陳明仁真是國傢棟梁、黃埔名將!”在沈陽,國民黨幾十萬人的軍隊舉行祝捷大會。國民黨軍參謀總長陳誠把一枚青天白日勛章掛在陳明仁的胸前,並宣佈:陳明仁為國民黨陸軍第7兵團司令官,蔣介石還親自接見陳明仁和他的夫人。1949年,他同國民黨元老程潛一起率部起義,為和平解放長沙作出瞭歷史貢獻。  1974年5月21日,陳明仁將軍在北京病逝。相關閱讀推薦:抗日名將陳明仁:最牛軍人逼死日軍“戰爭之花”陳明仁簡介:從蔣介石嫡系將領到共和國開國上將揭秘:黃埔第一帥抗日名將張靈甫血戰“張古山”民國風雲——黃埔之英,抗日名將海鷗將軍戴安瀾抗日名將戴安瀾將軍:抗戰史上的域外死忠第一人揭秘:抗日名將戴安瀾將軍父子怒江之畔的雲南緣

哪一仗日軍哀嘆:我“鋼軍”遇到比俄軍更強之對手

   1939年12月爆發於廣西賓陽縣境內的昆侖關戰役,是中國國民政府發動反攻的決策與日本發動“一號作戰”計劃硬碰硬的結果。   1939年夏開始,日軍在中國南海地區調動頻繁,集結兵力,準備開辟華南戰場,截斷我西南國際交通線。   1939年11月24日,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攻占南寧,隨後北犯桂南戰略要地昆侖關。12月4日,日軍占領昆侖關。   在桂南抗戰形勢萬分危急的情況下,蔣介石和國民政府亟令發動反擊。   當時關北中國軍隊由白崇禧的桂林行營指揮,統率總兵力約6萬人,連同輔助部隊共30萬之眾。其中由杜聿明任軍長的第5軍是中國第一支機械化武裝部隊,為此次作戰主力。固守昆侖關及關南的日軍是第21軍之一部,轄第5師團,兵員總數約10萬人,實際參加戰鬥總兵力隻有4.5萬人。   1939年12月18日,第5軍對昆侖關日軍發起攻擊。正面主攻部隊鄭洞國榮譽第1師與日軍展開白刃戰,首先占領仙女山。當晚,各部乘勝夜襲,相繼占領老毛嶺、萬福村、441等高地,最後攻占昆侖關。19日午後,日軍在飛機掩護下進行反撲,昆侖關又被奪去。此後,雙方反復爭奪陣地,傷亡甚眾。

同窗好友成對手:李默庵與陳賡兵戎相見不留情

  1934年,兩位前共產黨員指揮國民黨軍隊攻占紅都瑞金,15年後,他們一個被蔣介石通緝,一個被關進瞭白公館  歷史應該記下頗具中國特色的這一筆。攻占中央蘇區紅色首都瑞金的國民黨東路軍第十師、第三十六師,指揮官都是前共產黨員。  第十師師長李默庵,黃埔一期畢業,畢業後秘密參加中國共產黨。  第三十六師師長宋希濂,黃埔一期畢業,也是畢業後加入瞭中國共產黨。  兩人的入黨時間都在1925年,都與黃埔一期中大名鼎鼎的共產黨人陳賡關系極深。  李默庵19歲被陳賡帶到廣州陸軍講武學校。後來陳賡從該校轉入瞭黃埔,李默庵也跟著轉入黃埔。  宋希濂與陳賡是湖南湘鄉同鄉,17歲入黃埔軍校,18歲由陳賡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李默庵是湖南長沙縣人,出身窮苦,青年時就深受共產黨理論的吸引。黃埔軍校畢業後秘密參加中國共產黨,與校政治部主任、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相當熟。留軍校政治部工作期間,幾乎每天晚上10點都要到包惠僧宿舍參加碰頭會。第二次東征時,作為第一軍第六十團黨代表,他又與團長葉劍英相處甚好。  宋希濂與李默庵比較起來,傢境就較為寬裕。宋希濂中學期間恰逢五四運動,他與同學曾三合作創辦《雷聲》墻報,撰寫聲討帝國主義侵略和軍閥禍國殃民的文章。  這兩個人又都在“三二〇”中山艦事件後,退出瞭共產黨。   李默庵退黨最初起因於談戀愛。他與女生隊一學生相好,經常借故不參加黨組織會議。其實這是李默庵找的借口。共產黨動輒強調流血犧牲,李默庵更感興趣的還是光宗耀祖。黃埔一期中有“文有賀衷寒,武有胡宗南”之說,他自己則添上一句“能文能武是李默庵”。  1926年爆發“三二〇”中山艦事件。蔣介石要求第一軍中的共產黨員要麼退出國民黨和第一軍,要麼退出共產黨。當時已經公開身份的共產黨員250餘人退出瞭國民黨和第一軍,隻有39人退出共產黨。  第一個發表退黨聲明的,就是李默庵。  宋希濂參加共產黨時,在黨內的活動還不像李默庵那麼活躍;退出共產黨時,也不像李默庵那樣絕情。他在中山艦事件後說:“我可以保證,決不會做有損於國共合作的事!”  李默庵不做這樣的空頭保證。在和紅軍的作戰中,他基本上沒有吃過大虧。  還是老同學陳賡給瞭他一個深刻教訓。  1932年6月對鄂豫皖蘇區“圍剿”期間,李默庵的第十師作為中路軍第六縱隊的前鋒,向紅軍根據地核心黃安進擊。8月13日在紅秀驛附近,突然遭到陳賡、王宏坤、倪志亮三個師夾擊,其前衛三十旅陷入紅軍包圍。李默庵師死傷1500人以上,而且與衛立煌險些當瞭紅軍的俘虜。  那位發誓不做有損國共合作的宋希濂,拖到1933年8月,才參加瞭對蘇區的第五次“圍剿”。一旦參加,就作戰兇猛。他率部駐紮撫州,三個月後,與奔襲敵後的彭德懷紅三軍團和紅七軍團在滸灣相遇。當時蔣介石正在撫州。宋希濂率三十六師與其他幾個師拼死作戰,給紅三軍團和紅七軍團造成很大傷害。  之後宋希濂參加平定“閩變”。第一次戰鬥便一舉攻克天險九峰山,使駐守延平的十九路軍部隊不得不開城投降。當晚蔣介石通電全軍,表揚宋希濂的三十六師“於討伐叛亂戰鬥中首建奇功”。  兩個前共產黨員搖身一變,皆成為國民黨悍將。  1934年11月10日,李默庵的第十師占領中央蘇區首府瑞金。  瑞金失陷三個半月後,前中國共產黨主要負責人瞿秋白落到瞭宋希濂手裡。  14年零5個月零13天後,1949年4月23日,“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第三十五軍占領南京。  第三十五軍軍長吳化文,是濟南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將領。  前共產黨人李默庵率領國民黨隊伍占領瞭瑞金,前國民黨人吳化文也率領共產黨隊伍解放瞭南京。  安排這一切的,是一隻看不見的手。相關閱讀推薦:抗日名將杜聿明談內戰敗因:碰到瞭致命對手粟裕赴臺後的保密局“內戰”:毛人鳳沒想到會輸給蔣經國北約罕見的“內戰”:土耳其與希臘爭奪塞浦路斯揭秘:美國內戰羅伯特·李將軍拒絕遊擊戰的原因南北戰爭沒有正義和邪惡:隻是場爭權奪利的內戰

經歷朝鮮戰爭的美軍將領:傻瓜才會選擇中國作對手

  但不管站在什麼立場上看朝鮮戰爭,一個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事實是:“朝鮮戰爭使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站起來瞭!”  “朝鮮戰爭是美國強加給中國的”  美國著名作傢約翰·托蘭在《漫長的戰鬥》中指出:“朝鮮戰爭是美國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戰爭,是在美國武裝幹涉朝鮮內戰並嚴重威脅中國國傢安全的情況下爆發的。中國出兵朝鮮,是出於國傢利益的考慮,是不得已。如果蘇聯侵略墨西哥,那麼美國在5分鐘之內就會決定派軍隊去的。”  在朝鮮戰爭歷史研究領域很有影響的美國學者艾倫·懷廷在《中國跨過鴨綠江:決定介入朝鮮戰爭》一書中認為,中國領導人在朝鮮戰爭前夕正專註於解決壓倒一切的國內問題,而中國的介入是由於中國安全受到現實威脅的結果。  美國學者喬納森·波拉克通過對披露的新材料的研究認為,中國參加朝鮮戰爭是受形勢支配的。他說,關於是否介入戰爭的爭論在1950年10月份甚至在周恩來與印度大使潘尼迦著名的深夜會見後還在繼續進行。隻是到瞭10月13日,毛澤東和其他領導人再次權衡瞭中國介入的風險和代價之後,才重新確定有必要在朝鮮部署軍隊,因為如果中國軍隊不介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全就會受到明顯的威脅。當美國決定越過“三八線”、美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出現在中國東北邊境的時候,“中國領導人似乎沒有別的選擇”。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大外交》一書中評論說:“剛在國共內戰中獲勝的毛澤東,把杜魯門的宣告視為反映出美國人害怕共產主義陰謀,色厲內荏;他把它解讀為,美國開始想采取行動,扭轉共產主義在中國內戰得勝的局面。杜魯門保護臺灣,等於是支持美國仍然承認為中國合法政府的國民黨政府。美國逐步加強援助越南。北京視之為資本主義包圍中國的行徑。凡此種種加起來,都促使北京采取美方最不願見到的措施。毛澤東有理由認為,如果他不在朝鮮阻擋美國,他或許將會在中國領土上和美國交戰;最起碼,他沒有得到理由去作出相反的結論。”  美國《世界歷史》雜志1995年第3期,在《美國是怎樣卷入朝鮮戰爭的:過程和依據》一文中指出:“6月26日,杜魯門即下達瞭出動海軍和空軍支援南朝鮮軍隊以及派第七艦隊駛向臺灣海峽的命令。杜魯門還要約翰遜用電話通知麥克阿瑟,動用在遠東的海、空軍力量支援南朝鮮,但隻能在“三八線”以南活動。會後,佩斯立即向麥克阿瑟下達作戰命令:對“三八線”以南的“所有軍事目標都可以出動空軍”,“海軍對所有海岸水域及港口可以自由采取行動”。這就是說,在朝鮮戰爭爆發的第二天,美國就邁出瞭卷入戰爭的第一步,同時,也為中美之間的抗爭奠定瞭第一塊基石。還有必要指出,在美國總統和陸軍部長的命令下達時,聯合國安理會尚未開會通過所謂支援南朝鮮的決議案,美國國會也還沒有就此問題進行討論。這意味著美國政府采取的軍事行動甚至沒有任何表面的合法化。當然,白宮對此並不是不介意的。”  “同錯誤的對手打一場錯誤的戰爭”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佈雷德利如此評價朝鮮戰爭:“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對手打一場錯誤的戰爭。  “聯合國軍”首任司令官、“二戰”名將、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對中國人民志願軍評價道:中國軍隊常常避開大路,利用山嶺、丘陵作為接近路,他們總是插入我縱深發起攻擊。其步兵手中的武器運用得比我們熟練,充分。敵軍慣於在夜間運動和作戰。敵人步兵訓練優良,小型武器和輕便裝備充分,但幾乎沒有起支援作用的空軍,而且大炮、高射炮、運輸和交通設備等方面都特別缺乏。  “聯合國軍”第二任司令官李奇微是這樣評論志願軍的:中國人在夜間進攻特別神秘莫測,不可思議。中國部隊很有效地隱蔽瞭自己的行動。每個執行任務的士兵都能做到自給自足,攜帶由大米、豆類和玉米做成的幹糧以及足夠的輕武器彈藥,因而可以堅持四五天之久。敵人以東方人特有的頑強精神奮力加固他們在山上的工事。中國人是勇士,他們常常不顧傷亡地發起進攻。  李奇微把韓國軍隊與志願軍做瞭對比:“南朝鮮軍隊缺乏得力的領導,他們在中國軍隊的打擊下損失慘重,往往對中國軍隊有非常大的畏懼心理,幾乎把這些人看成瞭天兵天將。腳踏膠底鞋的士兵如果突然出現在南朝鮮軍隊的陣地上,總是把許多南朝鮮的士兵嚇得頭也不回地飛快逃命。他們沒有秩序,丟掉武器,沒有領導,完全是在全面敗退。他們隻有一個念頭–逃得離中國軍隊越遠越好。”  李奇微把美軍與志願軍作瞭比較:(美軍)部隊不願放棄某些物質享受,害怕離開為數不多的公路,不願在沒有無線電和電話聯絡的條件下實施運動,此外,在同敵人作戰時頭腦過於簡單。這支部隊是這樣依賴公路,不重視奪占沿途高地,不熟悉地形和難得利用地形,不願拋開使部隊傷亡慘重的汽車而代之步行,不願深入山地、叢林到敵人的駐地去作戰。  美第八軍軍長范佛裡特對志願軍的評論是:“以個人而論,中國士兵是一個頑強的敵人。他們沒有防彈背心,沒有鋼盔。他們隻穿上軍服,戴上軍帽,踏著一雙帆佈鞋。他們攜著步槍,腰上皮帶配有二百粒子彈。他們攜帶數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彈,糧食是用米和雜糧磨成粉狀而成的,裝在一條長管形佈袋裡,必要時可維持十幾天。中國軍隊醫療設備簡陋,萬不能和我們的醫療隊、前線救護站,以及完善的後方醫院相比擬。但是,他們永遠是向前作戰,奮不顧身的,有時甚至滲透到我們防線後方,令我們束手無策。”  美國國防部長馬歇爾評論說:中國共軍是一個幽靈,連個影子也沒有。共軍沒有機械化部隊,隻好巧妙地實施徒步滲透,迂回包抄行動。敵人的行動比我們的行動意圖更隱蔽。  前“聯合國軍”法國希爾將軍說:我認為時下,一些人包括很多中國人,他們對韓戰(朝鮮戰爭)的看法簡直就是在胡說。他們根本不理解,我們當時的對手是誰。“鴨綠江的冬季戰役,我的部隊一次戰役下來,損失慘重,我從士兵眼神中,看到的不是怒火,而是恐懼!”  美國《安斯凱頓研究室》首席研究員偌佈斯·弗蘭克評論:北韓戰場上的中共軍隊,除瞭軍事裝備上不如美國聯軍,而其他無論鬥志、勇氣,都是美國難以想象的高……當時,中共軍隊可以說無論哪一支都可以在一塊陣地,獨擋一路盟軍。而盟軍除瞭美軍以外,其他部隊都是一觸即潰。  一個西點軍校教員評論說:要知道參加韓戰的美軍部隊均非等閑之旅。美八軍、陸戰一師、騎一師都是美軍中響當當的王牌軍、常勝軍。官兵又剛打過二次大戰,富有實戰經驗。裝備有世界最新型的坦克、火炮和各種輕重武器。並且擁有絕對的制空、制海權。除瞭第一次戰役有措手不及的原因外,實在沒有什麼其他的借口可找。美軍在韓戰中一再失利,不但在戰役初期遭受突襲時失利,在中後期的兩軍對壘攻防中也勝少敗多。就隻能得出一個令人很不舒服的結論:裝備占優的美軍在戰場上的作戰表現不如中國軍隊。 相關閱讀推薦:出師未捷身先死:抗美援朝戰爭壯烈犧牲的高級將領歷史揭秘:抗美援朝影響瞭臺灣問題的解決嗎?抗美援朝勝利的重要意義:使支那從日語中消失!軍事掃盲:朝鮮戰爭與抗美援朝是兩個概念客觀才能公正:用外國人的文字解讀抗美援朝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前美國陸軍將軍麥克爾·艾倫說:隻有傻瓜才選擇中國作對手。  “中國人真的站起來瞭”  對於朝鮮戰爭的勝負,世界上有三種觀點:  一種認為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勝瞭。美國從南朝鮮東南角底端釜山,打到中國鴨綠江邊,最後把戰線維持在“三八線”。  一種認為以中國勝瞭。中國人民志願軍用落後美軍幾代的武器裝備,從鴨綠江邊打到南朝鮮首都漢城,最後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美軍是從鴨綠江邊退到“三八線”以南。  一種認為交戰雙方打瞭個平手。朝鮮戰爭的從“三八線”開始到“三八線”結束,交戰雙方打瞭個平手。  美國有輿論稱,美軍向“三八線”以南的大潰退,是美國陸軍史上一次“最大的失敗”。美國《時代周刊》指出:“140000名南撤的美軍,是美國軍隊的精華–他們是我們陸軍中最有戰鬥力的部隊。”“這次失敗–是美國有史以來所遭受的最嚴重的失敗……在朝鮮的這次失敗是不能補救的。”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稱此為“美國歷史上路程最長的退卻”。  西點軍校評論:中美兩軍的戰鬥接觸是在中朝邊境地區展開的,單從地理上講,始於鴨綠江而終於“三八線”,勝負之勢是不言自明的,沒有必要歪曲和掩蓋。中國軍隊在毛澤東的統率之下竟成瞭一群獅子。中國軍隊在韓戰中表現出來的戰勝困難的勇氣、視死如歸的氣概和精明有效的戰術,是非常令人欽佩的。作為軍人,我們自然是希望己方能獲得勝利。但是作為一個客觀論證的學者,我們以為無論從戰役指揮和戰場表現來評判,中國軍隊獲勝都是合理的。不堪設想,假如有一天不得不打的話,我隻能祈望那時的中國軍隊不再有太多的毛澤東色彩。  一個西點軍校教員說:……對我們美國軍人來說,這兩場戰爭的意義和意味都是完全不同的。越南戰爭是政治上的失敗,並不是軍事上的失敗。美國軍隊是在被束縛手腳的情況下打仗。由於懼怕中國參戰,不準許美軍越過17度線對北越的目標和基地進行有效的軍事攻擊。終於打成瞭一場爛仗。最終隻能撤出瞭事。而朝鮮戰爭則是完完全全的軍事失敗。一個世界公認最強大的國傢的陸海空三軍聯合立體作戰,卻沒能打過一個貧窮國傢裝備原始的陸軍。尤其是在對我們有利的大兵團野外攻防戰而不是遊擊戰的狀況下失利,而且輸得很慘。這是我們美國軍隊和美國國傢永遠的恥辱和瘡疤。  長期以來,在美國民眾心目中,朝鮮戰爭是不受歡迎的。因此,近十幾年來一些外國學者,如美國著名的朝鮮戰爭史專傢佈魯斯·卡明斯等以“鮮為人知的戰爭”、“被遺忘的戰爭”為研究著作的標題。   美國學者約瑟夫·格登在其很有影響的著作《朝鮮戰爭–未透露的內情》一書中說:“在美國不愉快的經歷中,朝鮮戰爭算是其中的一個:當它結束之後,大多數美國人都急於把它從記憶的罅隙中輕輕抹掉。出於某一原因,朝鮮戰爭是美國第一次沒有凱旋班師的戰爭。美國使朝鮮處於僵持狀態,同共產黨中國這個龐大而落後的亞洲國傢打成瞭平手。盡管美國使用瞭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武器,中國則以人海戰術和對國際政治巧妙的縱橫捭闔,制服瞭美國的現代化軍事力量。”  “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對朝鮮戰爭勝負的感慨最具有代表性:“這協定暫時停止瞭(我虔誠希望它永久終止瞭)那個不幸半島上的戰爭。對我來說,這亦是我40年戎馬生涯的結束。它是我軍事經歷中最高的一個職位,但是它沒有光榮。在執行我政府的訓令中,我獲得瞭一次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瞭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麥克阿瑟與李奇微兩位將軍一定具有同感。”  英國牛津大學戰略學傢羅伯特·奧內爾博士在《清長之戰》(長津湖之戰)中評價道:英勇的志願軍,可能在後人看來不可思議。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成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如果中國人沒有於1950年11月在清長戰場穩執牛耳,此後的世界歷史進程就一定不一樣。  日本出版的《’強大’的神話破滅瞭》一書中寫道:“年輕的共和國同有100多年侵略史的美國及其聯合勢力較量,這本身就是奇跡。但更驚人的奇跡,是此後發生的美國每戰每敗,最後在中朝人民面前屈膝認輸。美國在朝鮮戰爭中所受損失幾乎等於4年太平洋戰爭中所受損失的2.3倍,美國’強大’的神話,就這樣被打破。”  一位日本教授感慨道:“1949年,你們說中國人從此站起來瞭,在我們日本無人相信。看看你們中國人,100多年來一個失敗接一個失敗,幾千個外國入侵者、一兩萬個外國入侵者就可以直入你們首都殺人放火,你們就得割地賠款。後來你們出兵朝鮮,把我嚇一跳。你們把美國人從朝鮮半島北面壓到瞭南面,我才感覺中國與過去相比不一樣瞭,看來中國人是真的站起來瞭。”  一位國民黨老兵,傢裡是富農,土改時受瞭“迫害”,所以死心塌地地跟著國民黨。去瞭臺灣後,因不受重用,又去瞭美國,在美國沒有找到他理想中的世界,反而受盡白眼冷遇,就又去北美一些小國傢做小生意。幾年的海外漂泊,早已使他淡忘瞭國傢的概念,祖國在他心目中似乎遠沒有一杯熱咖啡有價值。  1953年的一天,他在北美的一個小國傢坐公交車,一位當地人拍瞭拍他的肩膀,問他:先生,你是中國人嗎?他遲疑瞭一下,回答說:“是。”那個當地人對著全車的人大聲說:“看哪,這就是中國人!就在昨天,我們那個蠻橫的鄰居在朝鮮停戰協議上簽字瞭,不可一世的美國佬就是被和這位先生一樣的中國人打敗的,我們面前就站著一位瞭不起的中國人!”於是,全車的人都起立鼓掌,並紛紛與老兵握手,向他表示祝賀。那一刻,老兵的內心世界被強烈震撼瞭,作為中國人而擁有的尊嚴使他熱淚盈眶。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抗戰中鮮為人知的對手:日本操控下的泰國仆從軍

  處於同盟關系的日本和泰國士兵  1942年,泰國軍隊派出2個師協助日軍進攻緬甸,在緬甸景棟,中國遠征軍與入侵的泰軍浴血奮戰,最終由於泰軍派出“大象部隊”助戰,中國軍隊不得不撤出景棟。  1943年,泰軍得寸進尺,派機械化部隊從緬甸北部向中國雲南發起攻擊,在中國軍隊愛國將士的抵抗下,泰軍機械化師四處潰散。  替日本火中取栗  二戰爆發前,泰國鑾披汶頌堪陸軍元帥就與日本關系密切。1941年12月,日軍出兵“保護”泰國,在“大東亞共榮圈”的誘惑下,12月21日,泰國同日本簽訂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鑾披汶的泰國政府正式對英美宣戰,他自任陸海空軍大元帥,並積極派兵參戰。  泰國的參戰使中國西南邊陲更加危急。為支援英軍保衛緬甸和維持國際運輸線,中國政府決定派出遠征軍趕赴緬甸作戰。1942年2月,中國遠征軍第6軍進入緬甸境內,3月初,第6軍第93師進駐景棟。景棟位於撣邦山脈之中,是緬甸最邊遠的城鎮。  第93師師長呂國銓中將早年畢業於黃埔軍校二期,他打算在景棟痛殲日寇,為中華民族雪恥,但他的第93師等來的不是日軍,而是泰國軍隊。  日本人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的勝利使鑾披汶眼紅得要命,在日本的大力支持下,他迅速讓泰軍總參謀部制定出兵緬甸的軍事計劃。泰國陸軍總參謀長查他那羅波中將認為此舉將使泰國深陷世界大戰的漩渦中。但鑾披汶不聽任何反對意見,他對泰軍高級將領表示,英軍已被日本人打敗,中國軍隊根本不值一提,建立“大泰帝國”的光輝前景就在眼前。1942年2月,泰國組建“征緬方面軍”,由2個泰國陸軍師(第1師和第3師)和1個泰國空軍聯隊組成,但泰軍的指揮權卻被日軍守屋精爾中將奪去,他穿上泰國軍服,前來指揮“征緬方面軍”。   忍讓反受欺凌  在日軍最高指揮部的統一部署下,泰軍第1師和第3師向緬北景棟進發,妄圖一舉打開通往中國西南的通道。3月初,潛伏在景棟多年的一些泰國間諜陸續向泰軍司令部發報,報告中國軍隊第93師在景棟的大致方位。  根據間諜提供的情報,守屋精爾命令泰國空軍先行轟炸中國軍隊陣地。4月12日,大批機尾上繪著白象記號的泰國轟炸機開始轟炸景棟。呂國銓發現前來轟炸的飛機不像是日本飛機,於是急電軍長甘麗初詢問。第二天,第6軍軍部回電,查明第93師當前之敵乃泰國軍隊,但甘麗初軍長要第93師恪守“釁不我開”的原則,不得主動向泰軍發起攻擊。  二戰時期泰軍的機械化部隊  軍部的回電使第93師被捆住手腳,呂國銓無奈,隻好命令第277團、第278團和第279團都不得先開第一槍,更別提趁泰軍立足未穩之機反擊瞭。4月15日,在經過3天的轟炸後,泰軍2個師從三面開始合圍中國軍隊第93師,戰線前沿的一名中國軍隊連長試圖勸阻泰軍保持克制,但剛走出戰壕便被泰軍射殺。泰軍肆無忌憚的進攻終於惹惱第93師官兵,他們奮起反抗,使泰軍無法前進一步。一天打下來,泰軍在中國軍隊陣地前丟下數百具屍體,撤瞭回去。  守屋精爾對泰國軍隊的懦弱很是不滿。4月16日,他的親自督戰下,泰軍又開始對中國軍隊發起猛攻。由於有日軍督戰隊的監視,泰軍不敢私自後撤,隻好硬著頭皮一輪輪地向第93師陣地攻擊。第278團與泰軍第1師展開近距離肉搏戰,泰軍士兵沒見過拼刺刀的陣勢,有100多人投降,中國軍隊還俘虜泰軍一名少校營長。中國軍隊連續作戰三日,未失一處陣地。  敢死隊稱雄  “征緬方面軍”受挫的消息傳到曼谷後,鑾披汶擔心久戰不克被日本人所恥笑,於是把“大象部隊”也調往景棟方向。5月2日,泰軍“戰象團”抵達景棟前線。第93師官兵大多沒見過大象,感到很好奇。然而就在剎那間,泰軍“戰象團”沖過第93師陣地,騎在戰象上的泰國士兵瘋狂地向中國軍隊掃射,中國軍人死傷甚巨,僅當天就損失1500餘人。這時日軍已經切斷滇緬公路,準備與泰軍合圍第93師。呂國銓師長見勢已不可為,命令部隊撤出景棟,退到中緬邊境地帶後才集結起殘部。  占領景棟並未使鑾披汶的野心得到滿足,在戰事間歇之際,鑾披汶把泰軍第1師改編成機械化部隊,並決定再次向中國挑戰。1943年2月,在沒有任何日本顧問參與的情況下,泰軍第1師獨自從緬甸北部向中國雲南發起進攻。  第93師在邊境地帶休整9個月後,已完全恢復戰鬥力,面對再次來襲的泰軍,呂國銓也不再執行什麼“釁不我開”的命令。2月21日深夜,由500人組成的中國敢死隊悄悄摸進泰軍第1師營地,焚毀不少泰軍坦克,許多泰軍官兵在睡夢中成瞭刀下之鬼。初戰告捷後,2月22日起,第93師以連為單位分散襲擊泰軍,大挫泰軍銳氣。在泰軍疲於奔命之時,呂國銓師長又悄悄地集結起部隊。3月11日,第93師以277團和279團兩個團的兵力向泰軍發起總攻,泰軍第1師潰不成軍,逃出中國境內,1師師長差點成為中國人的俘虜。  鑾披汶的“征華行動”失敗,此時軸心國也開始走下坡路。1944年7月,鑾披汶迫於國內外壓力辭職。1945年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呆在泰國、老撾16度緯線以北地區的日軍,由中國第93師負責解除其武裝,第93師師長呂國銓中將率部進入老撾首都萬象受降。相關閱讀推薦:沙漠之狐:軸心國集團非洲軍司令隆美爾二戰日軍研制出沖鋒槍卻不用:因為消耗不起彈藥拿錯劇本的三哥:二戰加入軸心國部隊的印度人解密:二戰軸心國一些不為人知的趣事日泰同盟:二戰中和中國交戰的獨立國傢還有泰國

世界歷史上的十大“並世雙雄”:歷史上的十大對手

  1.拉美西斯二世(埃及) VS 穆瓦塔爾(赫梯)  歷史背景:  公元前14世紀末葉的西方世界,在經歷持續不斷的兼並戰爭後,形成瞭埃及、赫梯和亞述三足鼎立的局面。當埃及走出瞭十八王朝時代。  “帝國時期”的浮華後,強國的迷夢也跟著圖特摩斯三世的靈柩被安葬進瞭帝王谷中。雖然在他以後,十八王朝和十九王朝的歷代法老都盡力試圖鞏固這個日益衰落的軍事帝國,但都沒有多大的成就,從十九王朝開始,埃及國內就一直處於動蕩不安之中,對外也逐漸轉攻為守,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拉美西斯二世即位以後,埃及才又恢復瞭以前的強大勢力。  從公元前15世紀中葉開始,一直向圖特摩斯三世的大帝國俯首稱臣的赫梯人漸漸崛起,手持鐵質武器的他們趁著埃及國內因為埃赫納頓的宗教改革而陷入混亂的天賜良機,擊潰瞭強盛的米丹尼王國,並形成瞭統一的強大帝國。與此同時,一直臣服於米丹尼王國的亞述人也趁機取得瞭獨立,並嚴重威脅著赫梯的南部國境。但在敘利亞地區,赫梯人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埃及,而對埃及人來說,赫梯的勢力也嚴重威脅著他們的利益。於是,兩大強權的軍隊劍拔弩張的對峙著,為瞭爭奪敘利亞地區以及整個西亞的霸權,大戰不可避免。   焦點戰爭:卡疊什戰爭  公元前1312年,奧倫特河畔的卡疊什要塞,埃及與赫梯的戰爭爆發。在這場戰爭中,戰車協同步兵作戰並發揮瞭主要作用,這在古代軍事史上還是第一次。赫梯人在國王穆瓦塔爾的率領下,以大量戰車從側翼猛攻埃及軍隊,埃及大軍潰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險些被俘,幸虧有援軍及時趕來搭救瞭法老,也擋住瞭赫梯人的追擊。最後,埃及軍隊損失慘重,無力再戰,隻好撤退返回埃及。在今天阿蒙神廟廢墟的墻壁上,還保留有卡疊什戰爭的記載,那裡描述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是如何英勇殺敵並取得戰爭的勝利的,但在赫梯的編年史中,卻記載著他們才是戰爭的真正勝利者。  雙雄結局:  卡疊什大戰之後,赫梯和埃及的仇恨越來越深,戰爭不斷。最後,雙方都已經精疲力盡,損失慘重,再要打下去兩個國傢都要滅亡瞭,於是在公元前1280年,兩國在孟斐斯簽訂瞭“銀板和約”。此後,兩國在數百年間基本上相安無事。  就在赫梯與埃及鬥爭激烈的同時,亞述人滅掉瞭米丹尼王國,進而向南對巴比倫進行擴張,勢力越來越強大。從公元前13世紀後期開始,赫梯帝國就不斷受到亞述的進犯,國力開始逐漸削弱,繼而在海上民族和蠻族的打擊下,帝國終於瓦解瞭,最後被亞述帝國徹底征服。  而對於埃及來說,盛極一時的拉美西斯二世時代隻不過是回光返照而已。在這位偉大的帝王死後,埃及的國勢更加衰弱瞭,國內奴隸不斷起義,利比亞人也開始進攻他們的本土瞭,到瞭第二十五王朝,曾經征服瞭赫梯人的亞述帝國終於也將尼羅河流域納入瞭其版圖。  鷸蚌相爭盡管熱鬧,最後卻總是漁翁得利,這是歷史給我們的啟示。相關閱讀推薦:解密:解放軍“十三太保”戰功顯赫 實力大比拼!解讀明清王朝的戰力對比:王牌八旗軍成就清軍入關世界10大特種部隊戰力比拼 中國排名驚人!【圖】大盤點:三國歷史上著名的十大冤傢死對頭!【圖】三國謀士智謀大比拼:郭嘉遠超諸葛亮?分頁:1/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2.伯裡克利(希臘雅典)

“活擒李世民”:李世民最強勁的對手是何人?

  公元621年5月,虎牢之戰,李唐獲得全勝,擒竇建德,降王世充,李世民威震天下,儼然成為李唐第一功臣,人氣直線飆升,大有超越李建成之感.在對待竇建德的部將上,李淵父子執行鎮壓政策,其時竇建德部眾已自行解散,回至民間.李唐官吏進行嚴格搜捕,殘虐竇眾,激起竇部的強烈反抗,掀起一場反唐風暴,無數人坦對生死,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贏得瞭尊嚴,譜寫瞭一曲悲壯的英雄史詩.李唐在這場戰爭中付出瞭慘重代價,遭受瞭在統一戰爭中所受到的最大重創,中國偉大的皇帝,不可一世的李世民在其戎馬生涯中遭受到瞭最強勁的對手。李世民的:賊起山東,未嘗見大敵.不攻自破.但同時也使李唐在這次戰爭中獲取瞭治理天下的寶貴經驗,成為中國封建時代繁榮昌盛的典范,至今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7月11日,竇建德在長安被斬.唐政府派出接收大員,任命陳君賓為洺州(夏政權首都)州長,鄭善果為慰撫大使,到洺州遴選各州縣官吏,派將軍秦武通駐防洺州.陳君賓:曾任唐邢州總管,竇建德攻陷邢州時,被活擒,本打算將其斬首,在凌敬的勸阻下,將其饒恕.鄭善果:隋大理卿,期間破格將13歲的玄奘剃度為僧,其母很有名,被譽為中國教子的典范,是為身世教育法.後隨宇文化及,被任命為民部尚書,一直追隨至聊城,與夏軍交戰,鄭善果出陣督戰,被流箭射中,被活擒.王琮責備他:你是官宦世傢(鄭的父親在楊堅時代為國捐軀),隋朝高官,怎麼為殺主的人拼命,還苦到遍體鱗傷.鄭善果很慚愧,打算自殺,宋正本勸止,但竇建德不在理睬他,於是鄭善果西入長安,李淵對其十分不錯,任命他為左庶子,檢校內史侍郎.秦武通:唐右武衛將軍,在對劉武周的戰爭中,頗有戰功.  同時征召竇建德部將范願,董康買,曹湛,高雅賢等,前往中央報到.此時唐朝廷官員正在四處搜捕竇建德的部眾,抓住的進行嚴刑拷打,夏朝廷的將領驚恐不安.范願等人相與謀曰:“王世充以洛陽降,其下驍將楊公卿、單雄信之徒皆被夷滅,今召吾等,我輩若至長安,必無保全之理。十年來,歷百場戰役,早就應死,而今,何必愛惜殘生,不如用來創立一番事業,且夏王往日擒獲淮安王、同安公主,皆厚遣還之。今唐得夏王,即加殺害,我輩都受夏王恩愛,若不起兵報仇,無以見天下義士。”此話揭示瞭起兵的目的,一是自保.二是為夏王報仇雪恨.這也是其失敗的原因所在,沒有正確的政治綱領,一味復仇,能不敗乎?但從復仇的角度看,其目的已經達到.此言一出,得眾人響應,遴選統帥.占卜,卜雲:劉氏當立.范願曰:“漢東公黑闥果敢多奇略,寬仁容眾,恩結士卒。今欲收夏王亡眾,集大事,非其人莫可。”於是眾人往漳南去見劉黑闥.  漳南:竇建德,劉黑闥的傢鄉.也是北方士族之首—–崔氏的聚居地.漳南有一大澤,曰高雞泊,在黃河與運河中間,寬廣數百裡,泊內港汊交錯,葦蒲叢生,地形復雜,小型的丘崗和淺灘星羅棋佈.611年,孫安祖在竇建德的指引下,在此建立瞭根據地,所以後人稱竇建德領導的河北義軍也叫高雞泊起義軍,竇建德的為人在當地百姓中人所景仰,影響力巨大,群眾基礎極其雄厚.   劉黑闥:貝州漳南人,從小驍勇機智,嗜酒,好博弈,不治產業,這點與劉邦有些相似.與竇建德少相友善,傢貧,無以自給,建德每資之。隋末變民紛起,從郝孝德,後歸李密為裨將。密敗,為王世充所得。世充素聞其勇,以為騎將。守新鄉,見世充所為而笑之,乃亡歸建德,建德署為將軍,封漢東郡公,令將奇兵東西掩襲。黑闥既遍遊諸敵,善觀時變,素驍勇,建德有所經略,必令專知斥候,常間入敵中覘視虛實,或出其不意,乘機奮擊,往往克捷,軍中號為神勇。是如今偵察兵的楷模,及建德敗,黑闥回傢鄉隱居, 杜門不出,種菜自給。這說明竇建德在其統治期間,並沒有給手下將領大封田產,不光是劉黑闥在傢種地,另一將領劉雅也是.這點不像杜伏威,杜伏威在他的轄區,對手下將領大封田產,使他們都成為大地主.  故人相見,自然欣喜,眾將告知來意,是時黑闥正在園中種菜,聽後大喜,同意起兵,當即宰殺一牛,擺下酒宴,共商大計,席間群情激昂,談起目下許多將領有的已被害,有的被流配,無不咬碎鋼牙,說起夏王被害,更是義憤填膺.又制訂瞭作戰計劃.黑闥告知鄉人,立有百人響應.  公元621年7月19日,距建德被殺8天之後,其故將正式舉兵反唐,率先發難.首先襲擊漳南縣,漳南城小,未費吹灰之力,一鼓而下,占領瞭城池.唐政府聞訊,急在洺州設中央駐山東特遣政府,另設魏州,冀州,定州,滄州等軍區司令部.試圖一舉殲滅,讓其胎死腹中.任命淮安王李神通為山東道行臺右仆射.李神通:李淵堂弟,李淵在太原起兵時,其在關中響應,頗有功績.後被夏王俘虜,押瞭很長時間,夏唐和好,遣返回唐.李淵用他也是希望他重整雄風,從哪裡跌倒,再從哪裡爬起,給他一次機會.黑闥在漳南休整幾日,率眾

揭秘司馬懿的成功之道:不如對手強就熬死他們!

  很奇怪,《三國演義》中這位最後的勝利者,這最終統一瞭天下的西晉王朝的奠基人,留給我的竟然是這樣一種感覺。  盡管史書上清清楚楚地記載著他的外表:鷹視狼顧,非人臣之相也,但在我心中,他的面目卻如此模糊。我怎麼也沒法相信這個表面上渾渾噩噩的老者,能有著一雙鷹的眼睛、狼的耳朵。我沒法想象那雙混沌的老眼也能暴射出犀利的兇光,我更沒法想象那副“面正向後而身不動”的“狼顧”模樣。  我知道這對他不公平。一個能讓曹操視為最大隱患、能成為諸葛亮最強勁敵手的人,一個集厚黑學之大成的陰謀傢,一個為自己的子孫奪得瞭天下的準竊國大盜,無論如何都應該帶著些陰沉詭譎的氣質,或多或少。可是他展現在我面前的,卻隻是一次次的裝聾作啞,假癡不癲。以至於每次讀到這個永遠沉默寡言、不動聲色的老者出場,我總是會習慣性地和他那些政敵一樣,撇撇嘴,露出一絲不屑的笑容。  是啊,這是個索然無味的人物。與那些燦若群星的謀臣勇將相比,他沒有任何閃光之處:沒有曹操的霸氣張狂,沒有諸葛亮的揮灑自如,沒有周瑜的風流倜儻,沒有呂佈的睥睨天下,沒有孫策的激情飛揚……翻遍全書,最乏味、最沒有英雄氣概也最不討人喜歡的兩個主要人物,一個是畢生都窩窩囊囊的劉皇叔,另一個便是這位司馬宣王。   結果,偏偏是這個最乏味、最沒有英雄氣概也最不討人喜歡的司馬懿,笑到瞭最後。也許真是君子不敵小人、英雄不敵無賴,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無數當世人傑近百年的逐鹿問鼎,卻徒為司馬氏作瞭嫁衣,上天總是這樣愚弄著我們的感情,我隻能無可奈何地發出“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慨嘆。  盤點司馬懿成功的資本,我感到的是一種啼笑皆非的荒謬。誠然他有自己的真才實幹,可比起其他人,終究還是遜色瞭一籌:打仗不如曹操,治國不如諸葛亮,識人不如劉備,謀略不如郭嘉、賈詡,勇武不如關羽、張飛,魅力不如孫策、周瑜……之所以能成為最後的贏傢,首要原因居然是——長壽。他比66歲的曹操晚死31年,比63歲的劉備晚死28年,比40歲的曹丕晚死25年,比54歲的諸葛亮晚死17年,比34歲的曹叡晚死12年,隻比72歲的孫權早死1年,竟一直活到瞭73歲,居然是曹丕、曹叡父子二人壽命的總和。在人才凋零的三國後期,閱盡魏蜀吳,能出其右者竟都已相繼作古,上天為司馬懿帶走瞭所有強悍的對手,給他剩下的不過是一個可以玩弄於股掌之上的7歲小皇帝,一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草包政敵,兩個一天天走向腐朽沒落的敵國,至於孟達、公孫淵、王凌之流,更是碌碌之輩,不足掛齒。於是我從他身上總結出的最大經驗便是——即使你不如對手強,至少也要比他們活得長。相關閱讀推薦:三國諸葛亮vs司馬懿: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更厲害?以晉代魏:司馬懿子孫三代如何奪瞭曹操傢的江山揭秘一代奸雄司馬懿最敬畏的女人:張春華簡介司馬亮簡介 晉宣帝司馬懿第四子太宰司馬亮生平司馬懿怎麼死的?司馬懿是被諸葛亮毒死的嗎?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然而有得必有失,在這場遙遙無期的長壽競賽中取得勝利,司馬懿同樣也付出瞭驚人的代價。他那漫長的人生頗為坎坷,論命運的多舛,恐怕僅次於一生都鬱鬱不得志的劉備:《三國演義》群星璀璨的前半部,這個人物一直默默無聞地隱藏在曹操身後的陰影中,從29歲出仕到曹丕稱帝,被壓制瞭整整10餘年;曹操、曹丕相繼亡故,他嶄露頭角沒多久便被朝廷貶黜;雖然後來得以官復原職,但緊接著又被(演義中的)半仙諸葛亮一次次打得左支右絀;好不容易拖死諸葛亮,卻被政敵曹爽再次排擠出權力中心,又是長達10年之久……73年的生命,44年的仕途,居然絕大部分歲月都在不如意中度過,這樣的人生,是怎樣的晦暗壓抑?  面對著如此不公甚至殘酷的命運,換成其它任何人恐怕都會心灰意冷,然而司馬懿卻偏偏是個例外:數十年如一日地蟄伏隱忍著,藏匿自己的鋒芒,掩飾自己的光彩,甚至泯滅自己的人格,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始終是這樣堅忍不拔地一次次承受住瞭來自對手,也來自命運的各種各樣的打擊與考驗。割草喂馬的生活沒能磨滅他出人頭地的野心;曹氏祖孫整整三朝四代的猜疑冷淡沒能瓦解他的力量;宦海的潮起潮落沒能淹沒他;疆場的屢戰屢敗沒能擊垮他;政敵的排擠打壓更是沒能動他分毫……  他的那些對手,在性格上各自都有著強大的優勢,同時卻也各自有著致命的弱點。曹操敗於貪,過分的自我膨脹使他太盲目輕敵,結果導致瞭赤壁的慘敗;(演義中的)周瑜敗於嗔,過分的嫉妒使他盛年夭亡,飲恨千古;諸葛亮敗於癡,對信念的過分追求使他耗盡瞭自己的生命之火,最終燈盡油枯。狂放的曹操敗於狂放,激情的周瑜敗於激情,執著的諸葛亮敗於執著,他們各自鮮明的性格成就瞭他們,也毀滅瞭他們。唯有司馬懿,性格上幾乎沒有任何亮點,然而與之對應的,便是沒有任何破綻缺陷。這是司馬懿的乏味之處,也是高明之處,更是可怕之處。   在旁人,在我們這些讀者眼中,喜怒哀樂憂悲驚恐,能幹擾常人的一切情緒,到他這裡竟完全不起作用:  他沒有恐懼,刺客的利刃架在脖子上,他還能繼續假寐;  他沒有沮喪,一次次地被貶黜、一次次地吃敗仗,他都沒有灰心喪氣、一蹶不振;  他沒有快樂,無論取得瞭什麼樣的成就,他都沒有長久沉醉在勝利的喜悅中,而是繼續殫精竭慮,苦心孤詣地盤算下一步棋該怎麼走;  當然,和古往今來所有成功的政治傢一樣,他也沒有憐憫,擊敗曹爽後不為任何哀求所動,充分發揚瞭“對敵需狠,斬草除根,男女老幼,不留一人”的精神,冷酷無情地滅掉瞭對方的三族;  最後,還有最重要的,他沒有憤怒,面對著諸葛亮的羞辱,他居然能坦然穿上女人的衣服,面對著曹爽的驕橫跋扈,他寧可躺在病榻上裝瘋癱;  ……  最為可怕的是,這種隱忍的功夫仿佛已臻化境,他的情感幾乎完全可以做到收放自如,徹底服從於理智。在這點上,與司馬懿對比最鮮明的還是劉備。整部《三國演義》中最能忍的兩個人,仍然非他倆莫屬。兩人同樣野心勃勃,同樣忍辱負重,同樣壓抑自我,但二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卻使得他倆形似而神非。來自北地邊陲的劉備,身上多少流淌著些胡人剽悍的熱血,他終究還是個性情中人,否則關張相繼殞命後,他不會那樣悲痛欲絕,不會不計後果地攻打東吳,為此付出一切代價也在所不惜。他的壓抑自我與自身的天性完全相悖,所以他的忍耐也就充滿瞭被動的痛苦。然而司馬懿卻迥然不同,不同於劉備的矛盾掙紮,他的忍耐完完全全是出於清醒冷靜的主動選擇,那樣安之若素,那樣自然而然。我懷疑這人性格中是否天生就帶著那麼一股冷漠涼薄,或許正如呂佈純粹是為戰鬥而生一樣,他也純粹是為玩弄權術而生?這是個什麼樣的人?這是一個冷酷的人,一個陰狠的人,一個不擇手段的人,一個很難稱之為人的人,簡直是一架冷冰冰的機器,隻有對形勢和利益的縝密算計,沒有任何常人的情感。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不知為什麼,這人居然令我想到瞭關漢卿的自我表白:  “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  司馬懿實在是一隻龜,萬年龜,龜雖壽;更是縮頭龜,忍者龜,龜仙人。  可他是一味的隱忍麼?絕非如此!光靠著隱忍能實現自己的野心麼?決不可能!後退是為瞭更大步的前進,防守是為瞭更好的進攻,拳頭收回來是為瞭更有力地打出去。司馬懿數十年如一日的忍耐,也同樣是為瞭積蓄力量,為瞭時機成熟後的爆發。旬月內剿滅孟達、百日內平定遼東、數日內完成高平陵事變,這樣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這樣摧枯拉朽的威力,能是一個隻會唯唯諾諾的糟老頭做得到的麼?  “凡攻敵,必先扼其喉而搗其心。”司馬懿的手段,真可謂不發則已,一發必中。   金庸曾為中國歷史上成功的政治領袖列出瞭幾項要求,排在最前邊的第一個條件便是“忍”,這裡又包含三個層次,一是克制自己之忍,二是容人之忍,三是對付政敵的殘忍。司馬懿完完全全符合這些:數十年的蟄伏是為克己之忍;詐中空城計、死諸葛走生仲達是為容人之忍;南平孟達、北破公孫淵、內摧曹爽是為對敵殘忍。李宗吾曾曰,劉備皮厚,曹操心黑,孫權厚黑皆不夠,司馬懿卻是皮既厚心且黑,其人理論是否正確姑且不論,對仲達的斷言卻還算精準。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位有著重大篡位嫌疑的陰謀傢,原來還飽受儒傢思想熏陶——出身於“傳禮來久”的士族大傢,與崔琰等名士交好,《晉書宣帝紀》更是記載他“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實在出人意料。然而仔細想想,卻也在情理之中,有人說宿儒未必都是大奸大惡之輩,可大奸大惡之輩卻多是宿儒,話雖刻薄,但未必沒有道理:最鍥而不舍追求貞節牌坊的,恰恰是婊子;越是一肚男盜女娼的,越是要滿嘴仁義道德。既然如此,司馬懿成得瞭例外麼?這或許可以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皮厚”吧?  根據司馬懿自幼所信奉的儒傢學說,他的人生其實是最成功的,整個三國時代,隻有他一個人完全做到瞭“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那麼多年的隱忍韜晦,能說他沒修身麼?教出瞭司馬師、司馬昭這心思能路人皆知的兩個“德才兼備”的兒子,能說他沒齊傢麼?位極人臣、權傾朝野,能說他沒治國麼?給子孫們打下瞭統一的基礎,能說他沒平天下麼?再看《三國演義》中被立為道德標桿的劉備、諸葛亮、關羽,至多做到瞭前兩層,諸葛亮勉強達到瞭第三層,與司馬懿相比,實在是螢火與日月爭輝,“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  可縱然如此,對這位內聖外王的三國第一人,我還是沒有多少好感;對他建立的那不世功業,我也同樣提不起多大興趣。恐怕自己真不是做政客的料,捫心自問我學不瞭司馬懿。我實在難以想象,為瞭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個人竟能如此無所不用其極:每天都要壓抑自己的情感,掩飾自己的本心,揣摩別人的心思,孜孜不倦地去策劃如何算計別人和防備別人算計,就這樣度過自己大半生的時光,還要賠上一輩子的幸福和快樂,賠上自己的一切人格甚至人性……而在《三國志》中讀到他的謝幕演出,我更是深感匪夷所思:當司馬懿忍耐瞭最後一個10年,徹底鏟除瞭曹爽、一朝咸魚翻身時,他已年屆古稀,離人生的終點隻有區區3年。即使是這樣,時日無多的他仍然沒有告老還鄉、頤養天年,居然還在自己生命的最後關頭回光返照瞭一把,鏟除瞭最後一個政敵王凌。好個戰鬥的一生,好個“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好個“與人鬥,其樂無窮”!  可是,有這個必要嗎?他這樣一生營營役役,又換回瞭怎樣的成功?那個目標真的偉大到值得他做出這樣的犧牲嗎?惡的手段能換來善的結果嗎?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而對我的這些疑問,歷史給出瞭自己的答案:  公元262年,魏將鄧艾偷渡陰平、奇襲成都得手。  公元263年,蜀後主劉禪降魏,蜀漢率先滅亡,共歷備、禪二帝,前後42年。  公元265年,司馬懿之孫司馬炎逼魏主曹奐禪讓,廢其為陳留王,曹魏滅亡,歷丕、叡、芳、髦、奐五帝,前後45年;司馬炎登基,改國號晉,改元泰始,是為晉武帝。追謚司馬懿為宣帝,其叔父司馬師為景帝,其父司馬昭為文帝。  公元279年,晉大舉伐吳,步騎二十餘萬分五路直指建業、夏口、江陵等地。晉將王浚率水軍自巴蜀順江而下,直逼建業。  公元280年,晉將王濬破建業,吳主孫皓降晉,孫吳滅亡,共歷權、亮、休、皓四帝,前後58年。華夏歷經將近一個世紀的分裂混戰,至此重歸統一,史稱三分歸晉。  然而,故事卻並未就此結束,這個結束瞭長年戰亂的新朝代竟然毫無任何新氣象,反而從頭到腳浸透著史上罕見的腐朽黑暗。統一天下後,整個朝廷便由上至下沉浸在一片醉生夢死中,皇帝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大臣們以奢侈浪費為能事,黎民百姓繼續朝不保夕。中央朝廷與各地藩王的矛盾、各地藩王彼此之間的矛盾、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矛盾、士族與庶族的矛盾、民間知識分子與官方意識形態的矛盾,各種各樣的矛盾都在表面的繁榮下不斷激化。隨著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這個糜爛透頂的王朝急速滑向瞭衰落,僅僅維持瞭52年便壽終正寢。它所經歷的五位皇帝,同時也是司馬懿的後代們,一個病死,兩個被毒死,另兩個因國破被殺,幾乎皆未得善終。

揭秘蘇東坡與王安石的私交:“對手”變知己

  王安石開始搞改革的時候,蘇軾兄弟丁憂服滿,剛回京城。那時,兄弟倆躊躇滿志,很想有一番作為。可是,蘇東坡不識時務,對改革說三道四。王安石很不高興,就讓他到開封府審案子。京城的案子盤根錯節,隨時都會碰到山頭。他希望蘇軾深陷其中出不來,無暇指點時政。沒想到,蘇東坡是斷案高手,三下五除二,就把案子辦得幹幹凈凈——王安石的警告落空瞭。  第二年上元節,皇帝想買燈,蘇東坡勸諫皇帝別浪費這種 “耳目不急之玩”,皇帝從善如流。蘇東坡喜不自勝,就像初學寫作的人發表瞭文章而激起更強的寫作勁頭一樣,蘇東坡接連又作瞭《上皇帝書》、《再上皇帝書》,向改革全面開戰。於是,政敵開始收集蘇東坡的 “黑材料”,想把他整垮。可是,結果一無所獲。但是,這已使蘇東坡心驚膽戰,後怕起來。於是,他請求外調,以離開政治的漩渦,避禍全身。  就這樣,蘇東坡與王安石走到瞭對立面。此後,蘇東坡就開始瞭他連年外貶的宦海沉浮。但是,在王安石下野之後,他卻親到金陵去看望王安石,並次韻王安石的《北山》詩,道是:“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當時,蘇東坡從黃州平調到離京較近的汝州,可是仕途上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改善。他之所以要去探訪王安石,一則是路過;二則同是天涯淪落人,已不復有當年的意氣用事,況且他對改革也有瞭新的理解,不再簡單地全盤否定,而王安石也已退出官場,兩人見面就輕松多瞭;三是,當年“烏臺詩案”發作,有人欲置自己於死地,王安石曾道“豈有盛世而殺才士乎”,施以援手,並沒有因為是政敵而落井下石。不能不說,兩人在私下是互相傾慕的。本著惺惺相惜,蘇東坡去看望王安石就變得不難理解瞭。而當王安石得知蘇東坡來拜訪他時,竟穿著便服騎驢到船上來看望蘇東坡瞭。蘇東坡也不戴帽子,趕緊作揖迎接道:“軾今日敢以野服見大丞相!”王安石笑道:“禮豈為我輩設哉?”兩人相見甚歡,別有一番滋味。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蘇東坡的到來,讓寂寞的王安石一下子又有瞭知音的感覺。兩人談詩論文,談禪說佛,很是契合。王安石對人感嘆道:“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也許,正因為此,王安石情不自禁地請蘇東坡就在金陵買田為宅,兩人也好時常見面。蘇東坡也有相見恨晚之感,故而有“從公已覺十年遲”之句。有人以為這是客套,乃至虛與委蛇。我看,蘇東坡未必這樣鄉願,若要與王安石周旋,也犯不著遠道來訪。此時,兩人已沒瞭世俗的距離,同抱赤子之心,又怎會互相設防?王安石的邀請是真誠的,晚年能得遇如此人物為鄰,豈非美事?而仕途險惡,又何必汲汲於道呢?王安石是過來人,不能說沒有勸退之意;而蘇東坡也歷盡坎坷,未必沒有林下之想。故而,一說即合,以致後來人到瞭江北,依然盤桓不去。他在給王安石的信中說:“某始欲買田金陵,庶幾得陪杖屨,老於鐘山之下。既已不遂,今儀真一住又已二十日,日以求田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幸而成,扁舟往來,見公不難矣……”好一個扁舟往來!若真成功,則蘇王詩酒唱和,不啻是文壇佳話也!隻是,蘇東坡畢竟還是公傢人,一時之想,望梅止渴而已,最後也就不瞭瞭之瞭。  人啊,就是這麼奇怪,一面孜孜以求聲與名,一面卻又回望著自己的來時路。王安石又何嘗不是如此?當年二次拜相時,曾作《泊船瓜洲》,道是:“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隻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人離鐘山,卻依然一步三回頭。因為他知道,仕途崎嶇,世事難為。但是,儒傢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又催逼他勇於任事。與小人的得意忘形不同的是,王安石對於拜相,並沒有欣喜若狂。當年他初拜相位之時,就曾私下與至友題詩明志:“霜筠雪竹鐘山寺,投老歸與寄此生。”政事雖是大功業,但卻不是自己的安魂之所。那麼,何處是自己真正的精神傢園呢?大概是在漁樵之間、詩酒之中吧,大概是在“思接千載,神遊八荒”的大自由中吧。而在這樣的大自由中,還會有小路上的碰頭和小河裡的爭流嗎?脫離瞭世俗的羈絆,沐浴在文化的陽光之下,就會消解僵硬的對立,融化冰封的情意,就會有涓涓細流潤澤枯冷的心田,就會有三月春陽照耀心頭的湖山。如此,則相比於當下文化上的互相唱和和相敬相慕相得相知,當年在政事上的互相攻訐和相離相棄,不能不說是多麼可笑和不明智啊。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可惜,人世總有太多的紛擾。蘇東坡與王安石已冰釋前嫌,可是司馬光對王安石卻耿耿於懷。王安石死後,蘇東坡為王安石說過幾句公道話,隻是,時移世易,已沒人聽瞭;而形格勢禁,還得罪瞭保守派——得罪不起我躲得起,於是,又請求外放,結果越貶越遠,差點回不瞭中原。  若王安石地下有知,真不知會作何感想!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偉大的帝國需要強大的對手:唐朝周邊軍事力量

  一、 突厥(Turk)  突厥在隋代分裂為兩部,一部稱為西突厥,一部稱為北突厥或東突厥。它們的軍事情況大致相似,這裡僅以東突厥為例加以介紹。  突厥逐水草遊牧,富於馬匹,全民皆兵,驍勇野蠻,沒有中原通行的禮義道德,把戰爭和搶劫看作增殖財富的手段。突厥大大小小的官吏都是軍事貴族。最高首領稱為可汗,由阿史那傢族世襲。可汗的子弟稱為特勤(《新唐書》、《資治通鑒》誤作”特勒”),即親王,所領兵本部稱他為設,又譯為殺,有時又叫察。非可汗族屬的貴族,沒資格當設,但可當阿波達幹。具體事例如:思摩是頡利可汗的族人,由於”貌似胡人,不類突厥,疑非阿史那族類”,因而歷經兩代可汗,他隻當夾畢特勤,”終不得典兵為設”。唐高宗永淳二年(683),骨咄祿當可汗,”以其弟默啜為殺”,把不屬於自己傢族的阿史德元珍”立為阿波達幹,令專掌兵馬事”。武則天天授二年(691),骨咄祿病故,默啜繼任可汗。萬歲通天二年(697),他把自己的弟弟咄悉匐立為左廂察,骨咄祿的兒子默矩立為右廂察,各主兵馬二萬餘人;把自己的兒子匐俱立為小可汗,凌駕於二察之上,主管處木昆等十姓兵馬四萬餘人。唐玄宗開元四年(716),默啜被拔曳固部落殺掉。骨咄祿的兒子闕特勤殺掉小可汗匐俱,擁立自己的哥哥左賢王(本部稱他為小殺)默棘連為可汗(毗伽可汗)。默棘連堅持讓位給闕特勤,闕特勤辭絕,”遂以為左賢王,專掌兵馬”。(《舊唐書》卷194上《突厥傳上》)開元二十八年(740),登利可汗繼位,年幼,”從叔父二人分掌兵馬,在東者號為左殺,在西者號為右殺,其精銳皆分在兩殺之下”。突厥的其餘官吏由大到小叫做葉護、屈律啜、阿波、俟利發、吐屯、俟斤、閻洪達、頡利發、達幹,共二十八等,皆為世襲。一般衛士叫做附離。(《新唐書》卷215上《突厥傳上》)  隋唐之際,東北的契丹、室韋,西北的吐谷渾、高昌等族,以及漢地的梁師都、劉武周、李軌、薛舉、高開道、王世充、竇建德、李淵等勢力,都向突厥稱臣。突厥坐收錢財,一躍成為東亞強國。大業十一年(615),隋煬帝到北方邊地巡視,突厥始畢可汗率領數十萬騎,企圖截擊隋煬帝。隋煬帝逃到雁門(今山西省代縣),被突厥團團包圍。雁門郡管轄四十一城,三十九城被突厥攻占。隋方強撐局面,虛張聲勢,各地援軍逐漸趕到,突厥才解圍撤走。唐朝建立後,突厥不斷入侵,規模越來越大。唐高祖武德七年(624),”頡利、突利二可汗舉國入寇”;第二年,”頡利集兵十馀萬,大掠朔州”;第三年,”頡利自率十馀萬騎進寇武功,京師戒嚴”;並”自張形勢”,揚言”二可汗總兵百萬,今已至矣”。京師長安處在突厥的威脅之下,以至於唐高祖準備遷都於樊(今湖北省襄樊市樊城)鄧(今河南省鄧州市)一帶。突厥到底有多少兵力?舊史說”控弦百馀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談到突厥的一支,舊史說:”思摩下部眾渡河者凡十萬,勝兵四萬人。”(《舊唐書》卷194上《突厥傳上》)所謂”勝(勝任)兵”,指能夠操持武器參加戰鬥的人。從這則記載並參考下文回紇的數字,可推算出勝兵占總人口大致一半。那麼,”控弦百馀萬”雲雲,可能依據突厥的自吹自擂而來,應該是誇大的數字。  突厥雖然兵馬強盛,但存在著許多不利因素。突厥人缺少文化,不講究軍事藝術。唐太宗和突厥接觸,發現”突厥之兵,雖眾而不整”。(《舊唐書》卷194上《突厥傳上》)遊牧族受自然條件的約束很強,遇上幹旱、大雪、蝗災、瘟疫,便會急劇衰落。唐太宗即位後,積極準備反擊突厥。這時,薛延陀、回紇、拔曳固等部落相率脫離突厥的控制。頡利派突利前往鎮壓,遭到失敗,頡利把突利關押十多天,引起他的不滿。頡利重用胡人,疏遠族人,族人對他離心離德。連年大雪,牲畜多死,民眾饑寒交迫,頡利反而對諸部橫征暴斂以改善自己的用度,諸部因此叛離。唐朝反擊突厥的時機已經成熟。貞觀三年(629),唐太宗委派大將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節度十多萬軍隊分道進攻突厥。次年,唐軍俘虜頡利及其部眾十多萬口,東突厥滅亡。唐高宗調露元年(679),突厥殘部發動武裝叛亂,經過兩年戰鬥,被唐政府平定。骨咄祿參加瞭叛亂,他聚集亡散,在烏德犍山(一譯於都斤山,今蒙古國杭愛山之北山)建牙帳,據有東突厥故地,恢復瞭政權。武則天天授二年(691),默啜繼任可汗,滅西域黠戛斯、突騎施,幾乎恢復昔日的強盛狀況。東突厥復國後,依然是經常侵入內地,搶劫唐人的財物,以及隴右牧場的馬匹。為瞭防范突厥,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在朔方軍地面設置三受降城,唐玄宗開元元年(713)把朔方軍升格為藩鎮(駐今寧夏靈武縣),又設置幽州藩鎮(駐今北京市),開元十八年(730)把天兵軍升格為河東藩鎮(駐今山西省太原市)。開元四年(716),毗伽可汗繼位。他想仿效漢人,修築城郭定居,建造佛寺道觀,七十多歲的謀臣暾(tūn)欲谷加以勸阻,說:”突厥人戶寡少,不敵唐傢百分之一,所以常能抗拒者,正以隨逐水草,居處無常,射獵為業,又皆習武。強則進兵抄掠,弱則竄伏山林,唐兵雖多,無所施用。若築城而居,改變舊俗,一朝失利,必將為唐所並。且寺觀之法,教人仁弱,本非用武爭強之道,不可置也。”(《舊唐書》卷194上《突厥傳上》)這裡道出瞭突厥歷來強盛的秘訣:一是依傍山林水草,遊牧射獵為業,可避免集中受打擊;二是以尚武為精神支柱,拒絕戒殺行善之類說教的浸染。但恰恰是這些因素,導致遊牧族亡國亡種。天寶四載(745),回紇人起兵反抗突厥統治,殺突厥白眉可汗,東突厥再次滅亡。  二、回紇(Uighur)  回紇是鐵勒族的一支,又譯為袁紇、韋紇,建國後長期沿用回紇名稱,意為團結、協助。到唐德宗貞元四年(788),回紇請唐朝批準改名為回鶻(hú,鷹隼),意為回旋輕捷如鶻。回紇活動在貝加爾湖以南地區,分為九個氏族,史稱九姓回紇或內九姓,其中藥羅葛最顯赫,可汗多產生於該氏族。隋唐之際,回紇隸屬於突厥,由於同是遊牧族,又長期共處,因而情況相似。回紇”勝兵五萬,人口十萬人”。”居無恒所,隨水草流移,人性兇忍,善騎射,貪婪尤甚,以寇抄為生。”首領菩薩”有膽氣,善籌策,每對敵臨陣,必身先士卒,以少制眾,常以戰陣射獵為務”。(《舊唐書》卷195《回紇傳》)貞觀元年(627),菩薩和薛延陀在突厥北邊滋事,頡利可汗派兒子欲谷設率領十萬騎進討,菩薩以五千騎兵大敗突厥。菩薩率眾歸附薛延陀,號稱”活頡利發”,回紇從此勃興。唐朝滅掉東突厥,給薛延陀和回紇同時提供瞭發展的機會。貞觀二十年(646),回紇首領吐迷度攻殺薛延陀可汗,緊密配合瞭唐軍消滅薛延陀的行動。次年,唐在漠北推行府州制度,以回紇部為瀚海都督府,委任吐迷度為懷化大將軍兼瀚海都督。吐迷度在回紇內部稱可汗,建立汗國,”署官號皆如突厥故事”(《舊唐書》卷195《回紇傳》),可想見各級軍事長官的稱號和突厥一樣。東突厥復國後,回紇受其奴役,遷至河西居住。東突厥內亂,回紇首領葉護聯合其它部落進攻突厥,自稱骨咄祿毗伽闕可汗,唐玄宗冊封他為懷仁可汗。天寶四載(745),回紇滅突厥,填充這塊空間,成為漠北雄國。唐文宗開成五年(840),居住在回紇西部的黠戛斯滅回紇。回紇亡國後,大部分人西遷,主要一支遷至今新疆吐魯番、烏魯木齊一帶,建立高昌回鶻政權,一支遷帕米爾以西,一支遷河西走廊。小部分東附奚、室韋,後被黠戛斯押回漠北。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中國外交史上最強硬十段話如何折服對手

  中國外交史上最強硬十段話:外交(diplomacy),一個國傢在國際關系方面的活動,如參加國際組織和會議,跟別的國傢互派使節、進行談判、簽訂條約和協定等。國傢以和平手段對外行使主權的活動。通常指由國傢元首、政府首腦、外交部長和外交機關代表國傢進行的對外交往活動。接下來就讓小編來細數我們中國外交史上堪稱最強硬的十段話吧。  一:60代初,由於大陸經濟困難,美國覺得有機可乘,積極支持蔣介石準備反攻大陸。當時中美正在波蘭秘密接觸,周總理指示我方代表警告美國:“如果臺灣膽敢反攻大陸,反攻大陸之時,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之日!”美方立刻表示不支持臺灣反攻大陸。  二:1960年4月下旬,周恩來總理與印度談判中印邊界問題,印方提出一個挑釁性問題:“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嗎?”周恩來總理說:“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遠的不說,至少在元代,它已經是中國的領土。”對方說:“時間太短瞭。”  周恩來總理說:“中國的元代離現在已有700來年的歷史,如果700來年都被認為是時間短的話,那麼,美國到現在隻有100多年的歷史,是不是美國不能成為一個國傢呢?這顯然是荒謬的。”印方代表啞口無言。  三:1982年9月,在西方素有“鐵娘子”之稱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北京,與小平同志就香港主權進行談判。小平同志斬釘截鐵地說:“如果到1997年還收不回香港,那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面對撒切爾夫人要以非和平方式保留香港治權的威脅,小平同志不緊不慢地說瞭一句話:“中國人窮是窮一點,但打起仗來是不怕死的。”  四:1987年,菲律賓總統訪華,談到南沙問題時說:“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島嶼離菲律賓更近。”鄧小平說:“在地理上,菲律賓離中國也很近。”   五:1989年7月,鄧小平提及釣魚島問題時說:“尖閣列島,我們叫釣魚島,這個名字我們叫法不同,雙方有著不同的看法,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時,我們雙方約定不涉及這一問題。這次談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時候,雙方也約定不涉及這一問題。倒是有些人想在這個問題上挑一些刺,來障礙中日關系的發展。我們認為兩國政府把這個問題避開是比較明智的,這樣的問題放一下不要緊,等十年也沒有關系。我們這一代缺少智慧,談這個問題達不成一致意見,下一代比我們聰明,一定會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辦法。”相關閱讀推薦:前蘇聯的伏特加外交:丘吉爾曾被從桌下拉出來漢代傳奇女外交官:回長安述職時皇帝下令郊迎王玄策是誰?一人滅一國的傳奇外交官王玄策宋美齡外交風雲:為何屢次拒絕會見丘吉爾東漢外交傢班超簡:簡述班超出使西域的故事 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六:2006年3月14日10時,溫總理會見中外記者時,針對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記者提到在美國以及其它地方,大傢對中國在因特網方面進行的內容審查都頗有微辭時說:我想先引用兩句話,一句是蕭伯納說的,“自由意味著責任”,一句是你們美國的老報人斯特朗斯基說的,“要講民主的話,不要關在屋子裡隻讀亞裡士多德,要多坐地鐵和公共汽車”。  七、八、九:1965年9月29日,陳毅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招待會。當時有不少外國記者,所提的一些問題也頗尖銳,這次會上,陳毅的外交部長風度發揮得淋漓盡致——  關於國共合作,陳毅說,“歡迎臺灣任何個人和集團回到祖國懷抱,參加國共合作,條件隻有一個,就是擺脫美帝的控制,忠實於自己的祖國。”  關於中國發展核武器.陳毅說,“中國並不是根據有沒有原子彈來決定外交政策,中國制造原子彈是為瞭消滅原子彈,是為瞭自衛,中國保證任何時候不首先使用原子彈。”  關於反對美國侵略政策,陳毅說,“如果美帝決心把侵略戰爭強加給我們,那就歡迎他們早點來,歡迎它明天就來,我們將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打敗它!”   十:陳毅的外交智慧令人驚嘆、折服。據《陳毅年譜》,1959年10月2日,陳毅智駁赫魯曉夫曾是當年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事情。當時,時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尼·謝·赫魯曉夫,來北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10周年活動。蘇聯老大哥的老大來瞭,自然要好好接待。毛澤東、周恩來專門與赫魯曉夫舉行瞭會談。作為外交部長,陳毅自然少不瞭。  在會談中,赫魯曉夫不時指責中國大陸1958年炮擊金門是“冒險”的行為,是“好戰”的表現,是對“對亞洲和平不負責任”。陪在一邊的陳毅坐不住瞭,忍不住進行瞭反駁。赫魯曉夫招架不住,急不擇言地說:“好,我知道你是個元帥,我是個中將,軍事上我的聽你元帥的,但現在在黨內我是第一書記,你隻是政治局委員,你應當聽我的。”  陳毅依然不饒,不客氣地回答赫魯曉夫,“什麼第一書記,你講得不對,我們就不聽你的,這是兩個黨在談問題嘛?”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武則天為什麼被李世民冷落12年?對手實力強

  武則天為什麼被李世民冷落?作為一個宮廷新人,武則天也會跟我們今天的大多數人一樣,處處在領導面前表現自己,以獲得加薪晉職的機會。何況,武則天的領導李世民還是她心中的偶像,她必須要用實際行動打動李世民,讓李世民對她刮目相看。  迷戀迎合李世民  武則天很早就對李世民有一種別樣的情愫。少女時代,她經常聽父親講關於李世民的英雄故事。得知他儀表堂堂,雄才偉略,能征善戰,英明果敢,志存高遠……這一切的一切,都令武則天著迷和崇拜,她甚至把李世民當作天王級的偶像明星追捧。  也許在冥冥之中,李世民曾這樣提醒過武則天:“不要迷戀哥,哥隻是個傳說。”但走進皇宮,第一次見到真正的李世民時,武則天覺得他遠比傳說中的李世民,還要令她心儀。  從這一刻起,武則天就下決心要打動李世民。由於李世民是她心儀的偶像,所以她就刻意迎合、模仿他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征。  比如,李世民是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傢,治國之策是他重點學習和研究的內容。武則天深受他的影響,希望自己也能幫他做點什麼,便潛心研讀歷史、政治、哲學和管理學書籍。後來,她成瞭歷史上有名的女政治傢,跟這時期的刻苦努力密不可分。   再如,李世民重視文化建設,號召創建學習型社會,他常常在工作之餘博覽群書。武則天積極響應他的號召,她本身就勤奮好學,這下更是書不離手瞭。  還有,李世民平時喜歡臨摹王羲之的書法,水平絕對拿得出手。武則天的書法基礎也不差,見李世民也好這口,就整日練寫王羲之的字。沒想到,她還真的練成瞭書法,並有作品傳世。看來,偶像加榜樣的力量真是無窮大啊。  武則天如此投其所好,就是想和李世民有很多共同愛好、共同語言,這樣就可以離他近一點,更近一點。但勤於國事政務的李世民,並不十分關註他的這個小老婆。換句話說,在整個後宮嬪妃姬妾中,像武則天這樣崇拜、迎合他的美才人實在是太多瞭。她們都很優秀,都希望他親近她們,可他到底該親近誰呢?從這一點上來看,當個皇帝也挺累的。身和心都累。  武則天不管這些,她此時的人生目標,就是要得到李世民的肯定和認可,繼而不斷受到重用和提拔。  但她忽略瞭至關重要的一點:在她周圍,有很多競爭對手。隻是,她年齡太小瞭,思想太單純瞭,隻顧著積極進取,卻沒有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相關閱讀推薦:武則天本名 揭秘一代女皇武則天名字的由來李淳風預言女主武王:李世民為何不殺武則天?武則天稱帝的神秘預言:“唐中弱 有女武代王”武則天年號之謎:武則天17個年號背後的玄機!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情場失意  武則天的競爭對手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情敵,一方面是政敵。  先說說她情敵的情況。所有人都知道,李世民這輩子最愛他的大老婆長孫皇後。長孫皇後的人品和才德那是歷史一大美談,我們就不再誇她瞭,李世民當然有最愛她的理由。武則天進宮時,長孫皇後已死,可武則天並不是李世民寵愛的人。  李世民當時最寵愛的人,卻是他的弟媳楊妃。李世民將楊妃納為自己的妃子後,對她極盡寵愛,甚至一度想立她為皇後,後來在大臣們的一致反對下才作罷。也就是通過這件事,他決定不再續弦立後瞭,想想李世民也夠狠的。  不久,楊妃為李世民生瞭一個兒子李明,這也是自從武則天入宮之後,李世民生育的唯一子女。可見,李世民對楊妃是多麼的寵愛。武則天入宮後,一直沒能為李世民生育一男半女,這也說明她不受寵愛。  即使沒有楊妃,李世民也不會特別寵愛武則天。因為除瞭平級的九位才人之外,在武則天的頭頂上,還有九美人、九嬪、九婕妤、三妃(前面提到的楊妃除外)等30個競爭對手。無論是才還是貌,他們都不比武則天差。而且,皇帝寵幸的常常是婕妤以上的嬪妃,因此武則天很難從李世民身上分得一點愛。再說瞭,李世民即使有心寵愛武則天,他也忙不過來啊。   李世民忙不過來,一些小說傢和史作者卻來幫忙瞭。他們把武則天描寫成是李世民最寵愛的人,甚至描寫李世民專寵武則天,還附會出瞭很多貌似現場錄像的性愛情節,這純屬想象和意淫。  歷史就是這樣被改寫的,歷史應該還原它本來的面目。  事實上,武則天很想受到李世民的寵愛,她有這種想法並不可恥,因為她和李世民是夫妻,有這種想法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武則天作為一個思想進步、個性解放的女青年,為瞭享有夫妻權利而不懈奮鬥,理應受到我們後人的敬重。要知道,在1300多年後的今天,性權利是一種政治權利,它受到瞭法律保護。既然我們都把自己的這項權利看得如此崇高,就不必苛求、作踐古人瞭。  說來說去,意思隻有一個:在情場上,武則天有眾多實力派對手,她PK不過這些人。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職場失寵  接下來說說武則天政敵們的情況。前面提到的那30個實力派競爭對手,既是武則天的情敵,也是她的政敵。這些人都是武則天的上司,她們壓在她的頭頂上,她還是PK不過她們。  PK不過那些上司,那就隻好跟同級別的同事較量瞭。可遺憾的是,武則天在跟同級別的同事較量中,也不占優勢。當時,在同級別的同事中,武則天有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她堪稱是宮廷裡的一匹黑馬。  這個人和武則天同時入職,她也是才人,名叫徐惠,比武則天小兩歲。  史書記載,徐惠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傢庭,也是因為傢庭教育的緣故,她五個月大時就能開口說話,四歲時就能朗讀《論語》《毛詩》,八歲時就能寫出文辭優美的文章。在今天看來,徐惠就是一個神童,李世民也覺得徐惠不是一般人,就把她召進宮中,聘為才人。   徐惠進宮後,同武則天一樣勤學奮進,書不離手,筆耕不輟。於是,她的知識迅速增長,文采更加優美,深得李世民喜愛。  李世民喜愛徐惠,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她身上同樣具備長孫皇後的優良品德:溫文賢淑,善良敦厚,心系天下。徐惠入宮時,唐朝已高度繁榮昌盛,這都是李世民的豐功偉績。回首過往,他竟然有些飄飄然,甚至開始勞民傷財,搞一些政府形象工程。心系天下百姓的徐惠看不下去,於是勸諫李世民:“陛下,我們國傢尚處於建設發展的初級階段,作為國傢領導人,您務必要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務必要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作風……”  李世民不愧為一代賢君。他對徐惠的這番忠言大加贊賞,很快就破格提拔徐惠為婕妤。從五品才人,到三品婕妤,徐惠前進瞭兩大步,可武則天還待在原地,不知她會作何感想?  徐惠升職後,繼續心系天下,繼續勸諫李世民艱苦奮鬥、戒驕戒躁,李世民更覺得她是個難得的賢內助,又把她提拔為充容。充容是九嬪之一,官居正二品。  徐惠深受李世民重用,她也深深地愛著李世民。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李世民病逝時,徐惠因為悲傷過度,病情加重而死。據載,徐惠的病是可以治療的,但她堅持不吃藥,堅持要殉情,結果就永遠追隨李世民而去瞭,享年23歲。  徐惠死得悲壯而淒美,令人惋惜和感動。李治即位後,就追贈她為賢妃,官至正一品!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同時入宮,同樣是才人。武則天在升遷方面可比徐惠差遠瞭。  武則天從13歲進宮當才人,到25歲也就是李世民逝世的時候,還是個才人。12年瞭,一個總裁秘書,完全可以升為辦公室主任,甚至是總經理助理,可武則天還是原地不動,這足以說明,李世民並不重用她。  她很鬱悶,她也許會問李世民:“我就納悶瞭,我和徐惠同樣是你的才人,你一個勁兒地提拔她卻不提拔我,我們的差距咋就那麼大呢?”  李世民好像沒有回答她這個問題,他想讓她慢慢去領悟,可她還是執迷不悟,繼續找機會表現自己……  一次冒失的表現  情場失意、職場失寵的武則天,並不甘心落後,她要找機會在李世民面前表現自己,她想通過實際行動向所有人證明:我,才是這個皇宮的超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