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少年

春暖花開的句子唯美|經典語錄大全

1、願少年,乘風破浪,他日勿忘化雨功。 2、人間一趟,積極向上,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3、真正能讓你走遠的,都是自律、積極和勤奮。 4、無言的純潔的天真,往往比說話更能打動人心。 5、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好運氣的,做人千萬不要比較。 6、人生的一大挑戰,在一個喪失自我的世界中保持自我。

最能激勵自己學習的名言|經典語錄大全

1. 如果你的童年不遊樂,少年不好學,青年不立志,中年不創業,那麼,你的生命就將隨著年老而逝去。 2. 如果你盼望明天,那必須先腳踏現實;如果你希望輝煌,那麼你須腳不停步。 3. 弱者隻有千難萬難,而勇者則能披荊斬棘;愚者隻有聲聲哀嘆,智者卻有千路萬路。

少年勵志語錄|經典語錄大全

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2、人必先自愛也,然後人愛諸;人必先自敬也,然後人敬諸。——揚雄《法言·君子》 3、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 4、源潔則流清,形端則影直。——王勃《上劉右相書》 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嶽陽樓記》 6、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王夫之《周易外傳》

少年勵志語錄|勵志語錄大全

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2、人必先自愛也,然後人愛諸;人必先自敬也,然後人敬諸。——揚雄《法言·君子》 3、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 4、源潔則流清,形端則影直。——王勃《上劉右相書》 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嶽陽樓記》 6、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王夫之《周易外傳》

銀婚是結婚多少年?

  銀婚是結婚多少年呢?結婚二十五周年稱銀婚。   二十五周年稱銀婚,婚姻恒久第一大慶。   三十周年稱珍珠婚,美麗珍貴使人艷羨。   三十五周年稱珊瑚婚,嫣紅而寶貴。   四十周年稱紅寶石婚,更名貴難得。   五十周年稱金婚,婚姻恒久第二大慶。

少年四大名捕六扇門是什麼?在朝廷中有什麼地位

  由張翰、陳偉霆、楊洋等人主演的電視劇《少年四大名捕》已經開始在湖南衛視上映播出,在這部古裝電視劇中,除瞭原著中非常出名的神侯府之外,我們再次看到瞭一個名叫‘六扇門’的部門。這個所謂的‘六扇門’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有出現,甚至跨越朝代,分別在唐朝、宋朝和明朝中都有六扇門的身影,這個六扇門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勢力,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嗎?  歷史上的六扇門  其實六扇門這個特殊的部門早在唐朝初期就已經有瞭一個大概的雛形,但這個部門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政府部門,反而更像是一個當朝政府外聘的一個龐大組織。  唐朝時期的六扇門  唐朝初期,滅隋之後,全國各地還殘餘著其他一些殘餘勢力和各路綠林豪強,而當時朝廷剛剛興建六部:禮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戶部,大局不穩,朝政未走上正規,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刑部建立瞭一個組織叫做六扇門,秘密訓練一些新銳少年,暗地處理一些極端事件。不過隨後後來唐朝政務走上正規,這個六扇門也就逐漸被撤去瞭。  明朝時期的六扇門  明朝萬歷年間,朝廷為瞭處理有關國傢大事的案件,專門成立瞭一個集武林高手、密探、捕快和殺手於一體的秘密組織。因為這個組織的秘密性,又因為總部大殿是一個又是一個坐北朝南、東南西三面開門、每面兩扇門總共六扇,所以叫做“六扇門”,組織成員因行動機密也叫總部為““六扇門”。  因為這個組織行動詭異、手段兇狠、專辦大案,民間廣為傳誦六扇門的威嚴恐怖。時間久瞭,六扇門在江湖上也兢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瞭。這個“六扇門”組織在查辦魏忠賢的鬥爭中表現出色,但隨著明朝滅亡也最終消失。   “六扇門”獨特的社會地位和工作內容,形成瞭“六扇門”辦案風格的神秘性。一方面,“六扇門”是朝廷之官,要接受正統的朝廷制度的約束;另一方面,“六扇門”又要直接和黑道的江湖人士打交道,必須要熟悉江湖規矩。正因為如此,“六扇門”的人進得衙門,出得江湖。他們遇到的事情千奇百怪,處理事情靈活多變;他們是衙門中的江湖人物,是江湖中的衙門掌門。他們代表衙門統管江湖一方,在江湖上擁有極大的權力,卻也同時被不為朝廷效命的江湖豪傑所不齒。相關閱讀推薦:《少年四大名捕》熱播中 陳偉霆版追命五大看點溫瑞安炮轟《少年四大名捕》亂編:隻能看顏值安世耿是誰:少年四大名捕中庶出皇子安世耿簡介少年四大名捕楚離陌是誰?冷血楚離陌最後在一起瞭嗎少年四大名捕九尾狐扮演者白冰個人資料 九尾狐結局賈青《少年四大名捕》變英氣神捕 被封第五神捕

三國歷史上少年時期的諸葛亮差點死於曹操之手?

  導讀:諸葛亮走出茅廬之前,和曹操似乎沒什麼交集,然而,少年時代諸葛亮的命運也曾懸於曹操之手。這還從得從漢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談起。那一年,曹操的父親曹嵩為避戰亂,居住在山東瑯琊一帶,其實也就是諸葛亮的傢鄉。曹操命令泰山太守應劭去迎接曹老太公。徐州太守陶謙派部下陰平去護送。當時曹傢的輜重有一百多輛車,財富外露,引起陰平及其部卒的貪心,“士卒利嵩財寶”,結果在華、費這一帶殺瞭曹老太公全傢,其中包括曹嵩的幼子曹德,財貨被搶劫一空。然後,陰平和士卒逃跑。  這件事在《三國演義》裡也有描述,曹操勃然大怒,興大兵為父報仇,不過其行為已經大大超出報仇的范圍,變成瞭濫殺無辜。曹操進攻徐州,陶謙敗走,當時徐州有很多為躲避董卓之亂而來的長安、洛陽的居民,結果碰上曹操指揮的大屠殺,慘不忍睹,被坑殺十多萬,都沉入泗水,導致泗水河不能流動。說曹操是殺人狂,一點也不過分,比董卓還過分。曹操大軍所到之處,史書的記載是“雞犬亦盡,城邑無復行人。”這跟曹操自己所寫的“千裡無雞鳴,白骨蔽於野”沒啥區別。曹操的屠殺行動,產生瞭大量的難民,往南邊逃命。  就在曹操的屠刀在徐州山東一帶肆虐時,有一個叫諸葛玄的人,當時是劉表的手下,赴京城匯報關於荊州的工作,聽說曹操發難,立即從京城趕回老傢瑯琊,帶走哥哥諸葛珪的遺孀和兒女,去廬江避難,也就是今天的安徽一帶。而這個諸葛珪的兒女當中,就有諸葛亮,諸葛玄就是他叔叔。當時的諸葛亮十四歲,一起逃難的還有弟弟諸葛均,以及姐姐妹妹。曹操當時三十九歲,和諸葛亮是完全不對稱的,在少年諸葛亮的眼中,曹操就是一個令人不寒而栗的殺人惡魔,這對諸葛亮以後的政治態度,不能不說沒有產生一定的影響。   諸葛玄當時被劉表推薦為豫章太守,官挺大的,沒想到這個職位是雙黃蛋,當時朝廷又任命朱皓為豫章太守。這事怎麼擺平?靠槍桿子!諸葛玄拼不過朱皓,隻好帶著諸葛亮一傢投奔劉表,半路上在平頂山生病,由鼎鼎大名的神醫張仲景醫治,但神醫也沒醫好諸葛玄,諸葛玄就死在平頂山。也有說諸葛玄是被叛兵殺死的。諸葛亮後來輾轉到瞭南陽,劉表也很照顧他,也難怪,誰讓他叔叔是劉表的老部下,而且後來諸葛亮的老婆又是劉表夫人蔡氏的外甥女呢。相關閱讀推薦:諸葛亮為什麼不說服諸葛瑾一起輔佐劉備?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氣死瞭哪三個人?三國小故事三國史上的臥龍諸葛亮神機妙算背後的四位高參三國歷史上諸葛亮舌戰群儒的十個必殺秘技揭秘鮮為人知的北宋開國名將苗光義:竟與諸葛亮並列

明朝少年英雄:夏完淳和父親老師一起為國盡忠

  明靖交迭之際,壯烈殉國犧牲的仁人志士和儒生士大夫數以十萬計,但均湮滅於歷史 的煙塵之中。時至今日,國人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知道“我大清”的雍正、康熙、乾隆、多 爾袞以及“劉羅鍋”、紀曉嵐等滿州帝王及馴奴臣仆,絕對不會有超過百分之五的人知道 夏完淳——這位明末殉國的翩翩美少年。他犧牲時年僅17歲(虛歲),是集文才、人才、 志氣於一身,千年才可一見的卓然英豪。  香蘭生雅庭:夏完淳的傢學淵源及忠孝承襲  滿清奴才文人所修的《明史》,並無夏完淳傳。其父夏允彝附於《陳子龍傳》後,傳 中在交待瞭夏允彝自殺後,隻有這樣二十三個字交待瞭夏允彝之兄夏之旭以及夏完淳的結局:  “(陳)允彝死後二年,子(夏)完淳、兄(夏)之旭並以陳子龍獄詞連及,亦死。

15歲少年英雄劉胡蘭四次婚戀:劉胡蘭死後曾經冥婚

  劉胡蘭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是已知的共產黨女烈士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劉胡蘭展示在外面的多是凜然無畏、至剛至強的藝術形象,實際在烈士的花季青春中也曾有過豐富的情感生活。在她短暫的生活歷程中,有過兩次訂婚、一次戀愛,犧牲後又經歷過一場冥婚。  首次訂親:對方已有對象  據當地鄉親回憶,劉胡蘭長得非常清秀,加之當時此地十分盛行傳統的早訂親習俗,因此,村裡村外不少長輩鄉親都為其說媒。  鄰村有個小夥子叫陳德鄰,其父托人來提親。陳德鄰五官端正,思想進步,還參加瞭縣裡的抗日工作。劉胡蘭對其印象不錯,心裡也就同意瞭。有一天,陳德鄰從縣上回來,其父就給兒子提到與劉胡蘭訂親的事。陳德鄰一下子愣住瞭,如實地回答自己在外邊已經有對象瞭。第二天,陳德鄰招呼劉胡蘭一起來到村外。兩人商量,一致同意各自回傢說服父母解除婚約。  二次訂親:主動提退婚  1946年5月,劉胡蘭被調到縣裡工作。同年6月,她加入瞭中國共產黨,之後上級又派她回傢領導土地改革運動。到傢的那個秋天,提親的人又來瞭,說媒對象是鄰居傢的老大白梅。  那個年頭,訂婚都是要先向黨組織作匯報的。當劉胡蘭向入黨介紹人提起這事時,得到這樣的回復:“年輕人婚姻自由,任何人都不能強迫包辦。但作為一個黨員,訂婚前得先考慮一下對方的政治條件,起碼要求對方沒有任何政治問題。”白梅當時在外地當學徒,劉胡蘭確實不瞭解情況,相處不到三個月她便提出瞭退婚。   戀愛:照顧對方生情愫  不久之後,劉胡蘭碰到瞭自己唯一戀愛過的男子。那是1946年10月底,已是連長的王本固因染上疥瘡,被安排到劉胡蘭負責的村子療養。兩個星期後,王本固接到歸隊的命令。臨走前,他拿出營長犧牲時留給他的一塊手帕,遞給瞭劉胡蘭。  後來,王本固所在的部隊又回來瞭,王本固被請進瞭劉胡蘭的傢。劉胡蘭紅著臉給爹、媽和王本固各敬瞭一杯酒。飯後,王本固告別老人回連部,劉胡蘭起身相送。王本固對劉胡蘭說:“組織上現在隻同意我們訂婚,結婚還要再等等,戰爭還沒結束。”然而,1947年1月12日,劉胡蘭犧牲瞭。王本固守在劉胡蘭屍體旁坐瞭一晚上。  冥婚:對象是一起犧牲的石六兒  劉胡蘭犧牲後,由大伯操持,按習俗和一起犧牲的石六兒陰配。1957年,劉胡蘭烈士陵園建成,劉胡蘭遺骨單獨遷進陵園,冥婚至此結束。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中國歷史上恐怖的冥婚是如何舉行的中國古代恐怖的冥婚是如何舉行的? 古代變態婚俗揭秘:中國古代恐怖的冥婚是如何舉行的?劉胡蘭英雄事跡故事:女烈士短暫而光輝的一生劉胡蘭的故事: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還原史上真實的鰲拜:少年康熙為何執意鏟除鰲拜

  近年來,隨著各種清代題材歷史劇的熱播,康熙智擒鰲拜的故事成瞭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鰲拜這個名字也幾乎是傢喻戶曉。在歷史上,鰲拜不僅確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壇上的一個重要人物。歷史上的鰲拜,其真實面目究竟如何呢?  鰲拜,生年不詳,卒於康熙八年(1669),滿洲鑲黃旗人。他的叔父費英東早年追隨努爾哈赤起兵,是清朝的開國元勛。鰲拜本人隨皇太極征討各地,戰功赫赫。順治去世,遺詔命鰲拜與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共同輔佐年僅8歲的康熙皇帝,為輔政四大臣之一。康熙八年,鰲拜因專擅弄權而被拘禁,不久就死於幽所。鰲拜的一生可謂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對於這樣一個在清初歷事三朝(太宗、世祖、聖祖)、亦功亦罪的重要歷史人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他的一生?  概括地來說,鰲拜早年南征北戰,屢建奇功,忠於故主,始終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康熙初年輔政時期飛揚跋扈,把持朝政,頗多惡跡,最後敗在少年康熙手中,雖然免於刑戮,但身死禁所,成為中國歷史上強悍不遜的權臣。  功臣:與沙場對手的較量  鰲拜出身將門,精通騎射,從其青年時代起就效力軍中,屢立大功。他曾跟隨清太宗皇太極攻察哈爾部、征朝鮮,均有戰績。此後的戰功主要有以下幾次:  皮島之戰攻克皮島當屬鰲拜所立下的第一個大戰功。天啟年間,遼東失陷於後金之手,明將毛文龍率軍退守皮島(今朝鮮椵島),與關外寧錦一線的明軍遙相呼應、互為犄角,騷擾和牽制後金的兵力,使後金腹背受敵。後金一直將皮島視為心腹大患,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日夜籌劃,企圖拔掉這顆釘子。 鰲拜像  崇德二年(1637),皇太極命貝子碩讬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諸將往攻皮島。由於碩讬久攻不下,皇太極又命武英郡王阿濟格接手,鰲拜從征軍中。阿濟格與眾將反復商議後,制定瞭兵分兩路、聲東擊西的進攻方案:一路從海上以巨艦擺出正面進攻的態勢,故意吸引守島明軍的註意力;另一路則以輕舟精銳,快速推進,直插該島西北角之要害陣地。後一路是這次進攻的關鍵所在,鰲拜主動請纓,並與準塔一同向阿濟格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  鰲拜與準塔遂率部渡海發動進攻,不料明軍早已嚴陣以待,一時炮矢齊發,清軍進攻受挫,形勢緊急。鰲拜見狀,奮起大呼,第一個沖向明軍陣地,冒著炮火與敵人展開近身肉搏。清軍遂一舉跟進,登上皮島,舉火引導主力來攻。皮島終於被攻克。  捷報傳到盛京,皇太極大喜過望,親自撰文祭告努爾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靈。皇太極認為皮島雖是區區一島,但攻克之意義遠在占領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對諸將士從優獎勵。鰲拜以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勇士)。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康熙皇帝為何對爺爺輩的忠臣鰲拜痛下殺手如何評價鰲拜這個人?鰲拜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歷史上真實的的鰲拜是怎麼死的?滿清鰲拜本非奸臣 曾擁兵鬥敗多爾袞助順治登基康熙皇帝是如何擒住鰲拜的 康熙為何要殺鰲拜?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松錦會戰錦州是明朝在遼西地區的軍事重鎮,當時遼東已經失陷,錦州的地位更加突出。錦州城之南為松山城,錦州西南為杏山城,杏山西南是塔山城,錦州西200裡為另一重鎮寧遠。這些要塞重鎮構成瞭明朝在關外的軍事防禦體系。從清軍方面來說,要想入主中原,必須先取寧、錦等城。明、清雙方爭奪錦州的戰爭於是不可避免。  崇德六年(1641),鰲拜從鄭親王濟爾哈朗進圍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13萬大軍來援,於八月初進至松山,與錦州守軍祖大壽部遙相呼應,大放火器,猛攻清軍。在明軍猛烈炮火的攻勢下,濟爾哈朗指揮的清軍右翼失利。武英郡王阿濟格派遣精銳護軍前來增援。其時鰲拜率領鑲黃旗護衛軍纛(dào),路遇明軍騎兵,於是迎頭而上,擊敗對方。鰲拜這時又不待軍令,果斷決定乘勝追擊,打到明軍步兵陣地之前,遂令部下將士下馬步戰,再敗明軍。鰲拜沖鋒陷陣,一馬當先,五戰皆捷,因功晉爵一等梅勒章京。八月,皇太極親率大軍西援錦州之師。洪承疇指揮明軍分路突圍,總兵吳三桂、王樸、唐通等人率軍沿海邊撤退。清軍從錦州大路至塔山大路沿途截殺。鰲拜與阿濟格、尼堪等率部排列至海截擊之,明軍大敗而潰。據《清太宗實錄》記載,明軍被殺得屍橫遍野,自杏山沿海至塔山的海面漂滿瞭明軍的屍首。松錦會戰,關系明、清雙方的生死存亡。自此以後,明朝勢力更衰,敗局已定。次年六月,鰲拜升為護軍統領,成為八旗將領中具有較高地位的人物。  西充之戰松錦大捷奠定瞭清軍入關奪取全國統治權的基礎。入關前後的鰲拜,依舊戰功赫赫,升遷頻頻。  入關以後,鰲拜主要的任務是追擊農民軍。順治元年(1644)十月,鰲拜隨靖遠大將軍英親王阿濟格取道陜北,進攻已經退守西安的李自成農民軍,率軍由內蒙入陜北,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隨即揮師南下。後來多鐸率軍攻進潼關,直逼西安。李自成被迫放棄西安,退往湖廣。阿濟格奉旨率軍剿除“流寇餘孽”,鰲拜等遂分翼出師,水陸並進,於河南鄧州和湖北承天、德安、武昌等地前後十三戰,重創大順軍。順治二年(1645)六月,李自成於湖北九宮山遇害,大順軍瓦解。清軍前後共陷河南、湖廣、江西、南京等地六十三城。   打垮李自成,清軍開始對付大西軍。順治三年(1646)正月,鰲拜隨肅親王豪格等率軍進攻張獻忠大西農民軍。清軍得知張獻忠率軍已退到西充一帶,鰲拜再次充當先鋒,率領先頭部隊前往狙擊。兩軍相遇,鰲拜等人又是身先士卒,往前猛沖。狹路相逢勇者勝,昔日威風一時的大西軍抵擋不住而潰敗,張獻忠也於此役中被殺。清軍擊破大西軍營壘130餘處,斬首數萬級,獲馬騾牲畜12200餘匹。打敗大西軍主力之後,鰲拜等又繼續深入,基本上肅清瞭四川一帶的農民軍。大西軍餘部在孫可望、李定國率領下退往雲貴地區。  豪格在四川發佈的安民告示,繼續抗清。擊破大西軍,鰲拜實居首功。  由上可見,鰲拜早年無論是在關外與明軍的反復交鋒中,還是在入關定鼎中原後鞏固統治的大小戰鬥中,出生入死,轉戰南北,都立下瞭汗馬功勞,是當之無愧的清初開國功臣。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忠臣:與多爾袞的對抗  鰲拜不僅是戰場上的一員驍將,也是皇太極忠心耿耿的心腹。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極逝世,滿洲親貴在帝位繼承上出現矛盾。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皇太極生前統領的正黃旗與鑲黃旗擁立豪格,而多爾袞自領的正白旗與鑲白旗則擁立多爾袞。雙方爭持不下,形勢極其嚴峻。  鑲黃旗護軍統領鰲拜手握重兵,成為這場皇位之爭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肅親王為帝。鑒於當時緊張的局面,鰲拜等嚴加戒備,密令兵丁守衛門禁,以防不測。  八月十四日,代善於崇政殿召集會議討論繼承人選。鰲拜於當天清晨與兩黃旗大臣盟誓於大清門,堅決擁立先帝(皇太極)之子,並命兩旗精銳護軍全副武裝環衛崇政殿,作好瞭不惜兵戎相見的準備。當會議之中爭論不休時,鰲拜與效忠於皇太極的一批將領紛紛離座,按劍而前,齊聲說道:“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實際上是以武力威脅多爾袞不得覬覦帝位。在這種形勢下,多爾袞不得不作出讓步,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繼位,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同輔政。這一折衷方案最終為雙方所接受。福臨即位,改明年為順治元年。當時正值李自成起義軍一路進逼北京、即將推翻明王朝之時,滿族統治者內部在帝位繼承問題上互相妥協,有利於避免禍起蕭墻的悲劇,也有利於清軍適時入關,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鰲拜是黃旗的重要代表,當初擁戴豪格,繼而擁戴福臨,在穩定清朝內部的繼承秩序方面起到瞭非常重大的作用。  多爾袞權勢欲極強,也非常有才幹。他攝政之後,黨同伐異,擅權自重。他首先打擊的就是他的爭位對手豪格及其擁護者。鰲拜本是豪格的堅定擁護者,又不阿附多爾袞,遭到殘酷打擊自是情理之中。在多爾袞攝政期間,鰲拜受到的大迫害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發生在順治初年。順治元年,鰲拜隨英親王阿濟格征討退守陜西的李自成大順軍,立有大功。順治二年八月,阿濟格因為沒有及時奉旨班師,而且謊報戰功,受到處罰。阿濟格是順治帝的叔父,為人粗暴,藐視小皇帝,私下呼為“孺子”。清廷諭令正黃旗固山額真譚泰會同護軍統領鰲拜召集部眾,將阿濟格“稱上為孺子”之語傳示曉諭。譚泰顧及英親王情面,沒有照辦。鰲拜也因聽從瞭譚泰之言未奉行諭旨,結果不僅征討李自成的軍功不準議敘,還被罰銀100兩。後來譚泰又與索尼相仇,互相攻擊,鰲拜因庇護索尼再次獲罪,幾被革職。   第二次發生在順治五年(1648)。當年二月,征討張獻忠大西軍的豪格大軍凱旋回京。參領希爾良因冒功邀賞一事遭到處罰,鰲拜也以勘察不實而被議處“應革職,罰銀一百兩”。三月,貝子屯齊告發鄭親王濟爾哈朗當年擁立肅親王豪格、後又包庇豪格的種種罪狀。鰲拜諸人謀立肅親王之事也被同時告發。多爾袞借此事興起大獄,嚴訊諸人。最後,鰲拜以欲立豪格、與諸人盟誓等罪名論死,得旨“罰鍰(huán)自贖”。四月,侍衛廓步梭又告發鰲拜在皇太極死時“擅發兵丁守門”,再次論死,改革職為民,得旨免革職。鰲拜雖以大功凱旋,在短短數月間卻被論死兩次,可見其所受打擊之嚴酷、境遇之窘迫。  鰲拜所受的第三次打擊是在順治七年(1650)。這年七月,多爾袞生病,暗示貝子錫翰,想請順治帝親臨探視自己,錫翰遂秉承其意“請駕臨幸”,多爾袞卻又以“違令瀆請”罪之,並追究鰲拜包庇之罪,論死,後改免死罰贖、降爵。是年十一月,多爾袞死,順治親政。總之,在多爾袞攝政期間,鰲拜有功而無賞、無罪而受罰,三次論死,備受打壓。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順治親政後,鰲拜可以說是在政治上獲得瞭新生。順治聞知鰲拜、索尼等人曾經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忠心耿耿,遂對鰲拜極為敬重,視為心腹重臣。從此以後,鰲拜隨侍順治身邊,直接參與管理國傢各類事務,如商討本章批復程序、聯絡蒙古科爾沁部、協和太後與皇帝之間的關系、祭奠過世王公妃嬪、協助會審案獄,並倡議“大閱以講武”,自教武進士騎射,等等。應該說,鰲拜在這一段時間內表現得非常出色。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順治對他也十分關心和信任。順治十三年(1656),鰲拜舊傷復發,臥床不起,順治親臨鰲拜府邸去看望慰問。順治十四年(1657)冬,孝莊太後(即皇太極妻博爾濟吉特氏)病重,順治朝夕侍侯。鰲拜也沒閑著,晝夜於宮中侍候,都顧不上自己休息吃飯,深獲順治帝的贊賞。  綜上所述,鰲拜作為“天子自將之師”鑲黃旗的重要將領,忠心事主,始終不渝,在皇太極去世後堅決擁立其子為皇位繼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見,最終爭得福臨繼位。他為此與睿親王多爾袞結下怨仇,在後者攝政期間,多次遭受殘酷打擊,三次論死。當年曾一起盟誓的黃旗大臣這時早已分化瓦解,改變初衷轉而投靠多爾袞者(如譚泰)大獲好處。故主皇太極既已去世,其子福臨也得以即位,鰲拜此時完全可以為謀求個人利益而黨附多爾袞,這在古往今來的官場上是司空見慣之事。但鰲拜面對如此險惡處境,卻仍然不屈不撓,始終沒有迎合多爾袞。就此而言,鰲拜作為清初一員驍將,其性格是梗(ɡěnɡ)直倔強、敢於抗爭的。他對故主皇太極忠心耿耿,一片赤誠,而對順治也始終堅守臣節,稱得上是一個難得的忠義之臣。在目前熱播的影視劇中,鰲拜形象給人們留下的都是驕橫跋扈、貪婪不法的奸惡形象,他的忠貞梗直這一面恐怕還是鮮為人知的。  權臣:與少年康熙的較量  如果順治活得更長一點時間的話,這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話恐怕就能夠進入歷史,深入人心。可惜的是,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輕的福臨就去世瞭。鰲拜的政治命運進入瞭一個轉折期。順治對鰲拜的信任在其對後事的安排裡體現出來瞭。順治立下遺詔,指定由皇三子玄燁嗣位(即康熙),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值得註意的是,  順治沒有選擇宗室親王擔當輔政大任,而是選擇瞭異姓大臣。這也許跟他幼年時期多爾袞專權的經歷有關,他不想再出現一位“多爾袞”來操控子孫的天下。不過,權力也許真是一個魔杖,能夠改變一個人的一生。鰲拜功臣、忠臣的形象開始漸漸變形,他再也不像從前忠心扶持皇太極的兒子福臨那樣對待福臨的兒子玄燁瞭。結果,康熙初年,雖然沒有瞭多爾袞,但卻出現瞭專權的鰲拜。  順治死後,四位輔政大臣曾經在順治靈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輔佐小皇帝玄燁。雖然這一盟誓意義重大,但事實證明四大臣並不能抱成一團,忠心輔主。位居四輔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禍,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於過問。蘇克薩哈屬正白旗,原本依附多爾袞。多爾袞死後,朝局一變,蘇克薩哈出來告發剛剛死去的多爾袞,因此受到順治重用,在四輔臣中名列第二。正由於蘇克薩哈是從多爾袞那邊分化出來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鰲拜與蘇克薩哈雖是姻親,二人卻常常因政見不合而發生爭論,宛如仇敵。列名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門,但為人庸懦,遇事無主見,又屬鑲黃旗,常常附和鰲拜。鰲拜雖然屈居第四,但由於資格老,軍功高,常常氣勢奪人。在這種情況下,鰲拜雖居四輔臣之末位,卻得以擅權自重,日益驕橫,開始走上專權的道路。

還原史上真實的鰲拜:少年康熙為何執意鏟除鰲拜

  近年來,隨著各種清代題材歷史劇的熱播,康熙智擒鰲拜的故事成瞭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鰲拜這個名字也幾乎是傢喻戶曉。在歷史上,鰲拜不僅確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壇上的一個重要人物。歷史上的鰲拜,其真實面目究竟如何呢?  鰲拜,生年不詳,卒於康熙八年(1669),滿洲鑲黃旗人。他的叔父費英東早年追隨努爾哈赤起兵,是清朝的開國元勛。鰲拜本人隨皇太極征討各地,戰功赫赫。順治去世,遺詔命鰲拜與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共同輔佐年僅8歲的康熙皇帝,為輔政四大臣之一。康熙八年,鰲拜因專擅弄權而被拘禁,不久就死於幽所。鰲拜的一生可謂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對於這樣一個在清初歷事三朝(太宗、世祖、聖祖)、亦功亦罪的重要歷史人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他的一生?  概括地來說,鰲拜早年南征北戰,屢建奇功,忠於故主,始終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康熙初年輔政時期飛揚跋扈,把持朝政,頗多惡跡,最後敗在少年康熙手中,雖然免於刑戮,但身死禁所,成為中國歷史上強悍不遜的權臣。  功臣:與沙場對手的較量  鰲拜出身將門,精通騎射,從其青年時代起就效力軍中,屢立大功。他曾跟隨清太宗皇太極攻察哈爾部、征朝鮮,均有戰績。此後的戰功主要有以下幾次:  皮島之戰攻克皮島當屬鰲拜所立下的第一個大戰功。天啟年間,遼東失陷於後金之手,明將毛文龍率軍退守皮島(今朝鮮椵島),與關外寧錦一線的明軍遙相呼應、互為犄角,騷擾和牽制後金的兵力,使後金腹背受敵。後金一直將皮島視為心腹大患,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日夜籌劃,企圖拔掉這顆釘子。 鰲拜像  崇德二年(1637),皇太極命貝子碩讬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諸將往攻皮島。由於碩讬久攻不下,皇太極又命武英郡王阿濟格接手,鰲拜從征軍中。阿濟格與眾將反復商議後,制定瞭兵分兩路、聲東擊西的進攻方案:一路從海上以巨艦擺出正面進攻的態勢,故意吸引守島明軍的註意力;另一路則以輕舟精銳,快速推進,直插該島西北角之要害陣地。後一路是這次進攻的關鍵所在,鰲拜主動請纓,並與準塔一同向阿濟格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  鰲拜與準塔遂率部渡海發動進攻,不料明軍早已嚴陣以待,一時炮矢齊發,清軍進攻受挫,形勢緊急。鰲拜見狀,奮起大呼,第一個沖向明軍陣地,冒著炮火與敵人展開近身肉搏。清軍遂一舉跟進,登上皮島,舉火引導主力來攻。皮島終於被攻克。  捷報傳到盛京,皇太極大喜過望,親自撰文祭告努爾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靈。皇太極認為皮島雖是區區一島,但攻克之意義遠在占領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對諸將士從優獎勵。鰲拜以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勇士)。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康熙皇帝為何對爺爺輩的忠臣鰲拜痛下殺手如何評價鰲拜這個人?鰲拜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歷史上真實的的鰲拜是怎麼死的?滿清鰲拜本非奸臣 曾擁兵鬥敗多爾袞助順治登基康熙皇帝是如何擒住鰲拜的 康熙為何要殺鰲拜?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松錦會戰錦州是明朝在遼西地區的軍事重鎮,當時遼東已經失陷,錦州的地位更加突出。錦州城之南為松山城,錦州西南為杏山城,杏山西南是塔山城,錦州西200裡為另一重鎮寧遠。這些要塞重鎮構成瞭明朝在關外的軍事防禦體系。從清軍方面來說,要想入主中原,必須先取寧、錦等城。明、清雙方爭奪錦州的戰爭於是不可避免。  崇德六年(1641),鰲拜從鄭親王濟爾哈朗進圍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13萬大軍來援,於八月初進至松山,與錦州守軍祖大壽部遙相呼應,大放火器,猛攻清軍。在明軍猛烈炮火的攻勢下,濟爾哈朗指揮的清軍右翼失利。武英郡王阿濟格派遣精銳護軍前來增援。其時鰲拜率領鑲黃旗護衛軍纛(dào),路遇明軍騎兵,於是迎頭而上,擊敗對方。鰲拜這時又不待軍令,果斷決定乘勝追擊,打到明軍步兵陣地之前,遂令部下將士下馬步戰,再敗明軍。鰲拜沖鋒陷陣,一馬當先,五戰皆捷,因功晉爵一等梅勒章京。八月,皇太極親率大軍西援錦州之師。洪承疇指揮明軍分路突圍,總兵吳三桂、王樸、唐通等人率軍沿海邊撤退。清軍從錦州大路至塔山大路沿途截殺。鰲拜與阿濟格、尼堪等率部排列至海截擊之,明軍大敗而潰。據《清太宗實錄》記載,明軍被殺得屍橫遍野,自杏山沿海至塔山的海面漂滿瞭明軍的屍首。松錦會戰,關系明、清雙方的生死存亡。自此以後,明朝勢力更衰,敗局已定。次年六月,鰲拜升為護軍統領,成為八旗將領中具有較高地位的人物。  西充之戰松錦大捷奠定瞭清軍入關奪取全國統治權的基礎。入關前後的鰲拜,依舊戰功赫赫,升遷頻頻。  入關以後,鰲拜主要的任務是追擊農民軍。順治元年(1644)十月,鰲拜隨靖遠大將軍英親王阿濟格取道陜北,進攻已經退守西安的李自成農民軍,率軍由內蒙入陜北,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隨即揮師南下。後來多鐸率軍攻進潼關,直逼西安。李自成被迫放棄西安,退往湖廣。阿濟格奉旨率軍剿除“流寇餘孽”,鰲拜等遂分翼出師,水陸並進,於河南鄧州和湖北承天、德安、武昌等地前後十三戰,重創大順軍。順治二年(1645)六月,李自成於湖北九宮山遇害,大順軍瓦解。清軍前後共陷河南、湖廣、江西、南京等地六十三城。   打垮李自成,清軍開始對付大西軍。順治三年(1646)正月,鰲拜隨肅親王豪格等率軍進攻張獻忠大西農民軍。清軍得知張獻忠率軍已退到西充一帶,鰲拜再次充當先鋒,率領先頭部隊前往狙擊。兩軍相遇,鰲拜等人又是身先士卒,往前猛沖。狹路相逢勇者勝,昔日威風一時的大西軍抵擋不住而潰敗,張獻忠也於此役中被殺。清軍擊破大西軍營壘130餘處,斬首數萬級,獲馬騾牲畜12200餘匹。打敗大西軍主力之後,鰲拜等又繼續深入,基本上肅清瞭四川一帶的農民軍。大西軍餘部在孫可望、李定國率領下退往雲貴地區。  豪格在四川發佈的安民告示,繼續抗清。擊破大西軍,鰲拜實居首功。  由上可見,鰲拜早年無論是在關外與明軍的反復交鋒中,還是在入關定鼎中原後鞏固統治的大小戰鬥中,出生入死,轉戰南北,都立下瞭汗馬功勞,是當之無愧的清初開國功臣。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忠臣:與多爾袞的對抗  鰲拜不僅是戰場上的一員驍將,也是皇太極忠心耿耿的心腹。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極逝世,滿洲親貴在帝位繼承上出現矛盾。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皇太極生前統領的正黃旗與鑲黃旗擁立豪格,而多爾袞自領的正白旗與鑲白旗則擁立多爾袞。雙方爭持不下,形勢極其嚴峻。  鑲黃旗護軍統領鰲拜手握重兵,成為這場皇位之爭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肅親王為帝。鑒於當時緊張的局面,鰲拜等嚴加戒備,密令兵丁守衛門禁,以防不測。  八月十四日,代善於崇政殿召集會議討論繼承人選。鰲拜於當天清晨與兩黃旗大臣盟誓於大清門,堅決擁立先帝(皇太極)之子,並命兩旗精銳護軍全副武裝環衛崇政殿,作好瞭不惜兵戎相見的準備。當會議之中爭論不休時,鰲拜與效忠於皇太極的一批將領紛紛離座,按劍而前,齊聲說道:“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實際上是以武力威脅多爾袞不得覬覦帝位。在這種形勢下,多爾袞不得不作出讓步,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繼位,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同輔政。這一折衷方案最終為雙方所接受。福臨即位,改明年為順治元年。當時正值李自成起義軍一路進逼北京、即將推翻明王朝之時,滿族統治者內部在帝位繼承問題上互相妥協,有利於避免禍起蕭墻的悲劇,也有利於清軍適時入關,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鰲拜是黃旗的重要代表,當初擁戴豪格,繼而擁戴福臨,在穩定清朝內部的繼承秩序方面起到瞭非常重大的作用。  多爾袞權勢欲極強,也非常有才幹。他攝政之後,黨同伐異,擅權自重。他首先打擊的就是他的爭位對手豪格及其擁護者。鰲拜本是豪格的堅定擁護者,又不阿附多爾袞,遭到殘酷打擊自是情理之中。在多爾袞攝政期間,鰲拜受到的大迫害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發生在順治初年。順治元年,鰲拜隨英親王阿濟格征討退守陜西的李自成大順軍,立有大功。順治二年八月,阿濟格因為沒有及時奉旨班師,而且謊報戰功,受到處罰。阿濟格是順治帝的叔父,為人粗暴,藐視小皇帝,私下呼為“孺子”。清廷諭令正黃旗固山額真譚泰會同護軍統領鰲拜召集部眾,將阿濟格“稱上為孺子”之語傳示曉諭。譚泰顧及英親王情面,沒有照辦。鰲拜也因聽從瞭譚泰之言未奉行諭旨,結果不僅征討李自成的軍功不準議敘,還被罰銀100兩。後來譚泰又與索尼相仇,互相攻擊,鰲拜因庇護索尼再次獲罪,幾被革職。   第二次發生在順治五年(1648)。當年二月,征討張獻忠大西軍的豪格大軍凱旋回京。參領希爾良因冒功邀賞一事遭到處罰,鰲拜也以勘察不實而被議處“應革職,罰銀一百兩”。三月,貝子屯齊告發鄭親王濟爾哈朗當年擁立肅親王豪格、後又包庇豪格的種種罪狀。鰲拜諸人謀立肅親王之事也被同時告發。多爾袞借此事興起大獄,嚴訊諸人。最後,鰲拜以欲立豪格、與諸人盟誓等罪名論死,得旨“罰鍰(huán)自贖”。四月,侍衛廓步梭又告發鰲拜在皇太極死時“擅發兵丁守門”,再次論死,改革職為民,得旨免革職。鰲拜雖以大功凱旋,在短短數月間卻被論死兩次,可見其所受打擊之嚴酷、境遇之窘迫。  鰲拜所受的第三次打擊是在順治七年(1650)。這年七月,多爾袞生病,暗示貝子錫翰,想請順治帝親臨探視自己,錫翰遂秉承其意“請駕臨幸”,多爾袞卻又以“違令瀆請”罪之,並追究鰲拜包庇之罪,論死,後改免死罰贖、降爵。是年十一月,多爾袞死,順治親政。總之,在多爾袞攝政期間,鰲拜有功而無賞、無罪而受罰,三次論死,備受打壓。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順治親政後,鰲拜可以說是在政治上獲得瞭新生。順治聞知鰲拜、索尼等人曾經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忠心耿耿,遂對鰲拜極為敬重,視為心腹重臣。從此以後,鰲拜隨侍順治身邊,直接參與管理國傢各類事務,如商討本章批復程序、聯絡蒙古科爾沁部、協和太後與皇帝之間的關系、祭奠過世王公妃嬪、協助會審案獄,並倡議“大閱以講武”,自教武進士騎射,等等。應該說,鰲拜在這一段時間內表現得非常出色。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順治對他也十分關心和信任。順治十三年(1656),鰲拜舊傷復發,臥床不起,順治親臨鰲拜府邸去看望慰問。順治十四年(1657)冬,孝莊太後(即皇太極妻博爾濟吉特氏)病重,順治朝夕侍侯。鰲拜也沒閑著,晝夜於宮中侍候,都顧不上自己休息吃飯,深獲順治帝的贊賞。  綜上所述,鰲拜作為“天子自將之師”鑲黃旗的重要將領,忠心事主,始終不渝,在皇太極去世後堅決擁立其子為皇位繼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見,最終爭得福臨繼位。他為此與睿親王多爾袞結下怨仇,在後者攝政期間,多次遭受殘酷打擊,三次論死。當年曾一起盟誓的黃旗大臣這時早已分化瓦解,改變初衷轉而投靠多爾袞者(如譚泰)大獲好處。故主皇太極既已去世,其子福臨也得以即位,鰲拜此時完全可以為謀求個人利益而黨附多爾袞,這在古往今來的官場上是司空見慣之事。但鰲拜面對如此險惡處境,卻仍然不屈不撓,始終沒有迎合多爾袞。就此而言,鰲拜作為清初一員驍將,其性格是梗(ɡěnɡ)直倔強、敢於抗爭的。他對故主皇太極忠心耿耿,一片赤誠,而對順治也始終堅守臣節,稱得上是一個難得的忠義之臣。在目前熱播的影視劇中,鰲拜形象給人們留下的都是驕橫跋扈、貪婪不法的奸惡形象,他的忠貞梗直這一面恐怕還是鮮為人知的。  權臣:與少年康熙的較量  如果順治活得更長一點時間的話,這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話恐怕就能夠進入歷史,深入人心。可惜的是,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輕的福臨就去世瞭。鰲拜的政治命運進入瞭一個轉折期。順治對鰲拜的信任在其對後事的安排裡體現出來瞭。順治立下遺詔,指定由皇三子玄燁嗣位(即康熙),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值得註意的是,  順治沒有選擇宗室親王擔當輔政大任,而是選擇瞭異姓大臣。這也許跟他幼年時期多爾袞專權的經歷有關,他不想再出現一位“多爾袞”來操控子孫的天下。不過,權力也許真是一個魔杖,能夠改變一個人的一生。鰲拜功臣、忠臣的形象開始漸漸變形,他再也不像從前忠心扶持皇太極的兒子福臨那樣對待福臨的兒子玄燁瞭。結果,康熙初年,雖然沒有瞭多爾袞,但卻出現瞭專權的鰲拜。  順治死後,四位輔政大臣曾經在順治靈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輔佐小皇帝玄燁。雖然這一盟誓意義重大,但事實證明四大臣並不能抱成一團,忠心輔主。位居四輔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禍,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於過問。蘇克薩哈屬正白旗,原本依附多爾袞。多爾袞死後,朝局一變,蘇克薩哈出來告發剛剛死去的多爾袞,因此受到順治重用,在四輔臣中名列第二。正由於蘇克薩哈是從多爾袞那邊分化出來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鰲拜與蘇克薩哈雖是姻親,二人卻常常因政見不合而發生爭論,宛如仇敵。列名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門,但為人庸懦,遇事無主見,又屬鑲黃旗,常常附和鰲拜。鰲拜雖然屈居第四,但由於資格老,軍功高,常常氣勢奪人。在這種情況下,鰲拜雖居四輔臣之末位,卻得以擅權自重,日益驕橫,開始走上專權的道路。

少年康熙帝如何智擒鰲拜之詳解

  康熙帝即位的時候,年紀才八歲。按照順治帝的遺詔,由四個滿族大臣幫助他處理國傢大事,叫做輔政大臣。四個輔政大臣中,有個叫鰲拜,仗著自己掌握兵權,又欺負康熙帝年幼,獨斷專橫。別的大臣和他意見不合,就遭到排擠打擊。  清王朝進關後,用強迫手段圈瞭農民大片土地,分給八旗貴族.鰲拜掌權以後,仗勢擴大占地,還用差地強換別人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對。鰲拜誣陷這些官員大逆不道,把反對他的三名地方官處死瞭。  康熙帝滿十四歲的時候,親自執政。這時候,另一個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和鰲拜發生爭執。鰲拜懷恨在心,勾結同黨誣告蘇克薩哈犯瞭大罪,奏請康熙帝把蘇克薩哈處死。康熙帝不肯批準。鰲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爭瞭起來,後來竟揎起袖子,拔出拳頭,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氣,但是一想鰲拜勢力不小,隻好暫時忍耐,由他把蘇克薩哈殺瞭。  從那以後,康熙帝決心除掉鰲拜。他派人物色瞭一批十幾歲的貴族子弟擔任侍衛,這些少年個個長得健壯有力。康熙帝把他們留在身邊,天天練摔跤。  鰲拜進宮去,常常看到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禦花園裡摔跤,隻當是孩子們鬧著玩,一點不在意。 康熙  有一天,鰲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單獨進宮商量國事。鰲拜像平常一樣大模大樣進宮去。剛跨進內宮的門檻,忽然一群少年擁瞭上來,圍住瞭鰲拜,有的擰胳膊,有的拖大腿。鰲拜雖然是武將出身,力氣也大,可是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練過摔跤的,鰲拜敵不過他們,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憑他大聲叫喊,也沒有人搭救他。  鰲拜被抓進大牢,康熙帝馬上要大臣調查鰲拜的罪行。大臣們認為,鰲拜專橫跋扈,擅殺無辜,罪行累累,應該處死。康熙帝從寬發落,把鰲拜的官爵革瞭。  康熙帝用計除掉瞭鰲拜,朝廷上下都很高興。一些原來比較驕橫的大臣知道這個年輕皇帝的厲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康熙帝親自執政後,大力整頓朝政,獎勵生產,懲辦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漸漸強盛起來。

少年天子朱祁鎮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的生平介紹

  朱祁鎮生平:宣德二年(1427年),孫氏為明宣宗朱瞻基產下長子朱祁鎮。隨即,出生四個月的朱祁鎮被立為皇太子,其母孫氏為皇後。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駕崩,皇太子朱祁鎮即位,次年改年號為正統。皇太後張氏尊為太皇太後,皇後孫氏尊為皇太後。  在朱祁鎮即位之前,宣宗駕崩之後,宮中傳言,說要立襄王為帝。當時的張太後召集群臣,指著皇太子朱祁鎮說,這就是新君。於是朱祁鎮順利登基。新君年僅九歲,主少國疑,眾臣請張太後垂簾聽政。張太後不允。即便如此,國事仍舊掌握在已經貴為太皇太後的張氏手中。  張氏地位尊崇,卻不重用自傢人,甚至不允許外戚幹預國事。她重用仁宣以來的舊臣,其中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頗為著名,史稱”三楊“。三楊擔任內閣輔臣期間,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得大明朝國力鼎盛。明人焦竑《玉堂叢語》卷七中有言:“正統間,文貞(楊士奇)為西楊,文敏(楊榮)為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楊溥)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   正統初年,張太後與三楊治國有道,明朝頗有一番欣欣向榮之態。然而好景不長,正統五年,楊榮去世(謚號文敏);正統七年,張太後駕崩(謚號誠孝);正統九年,楊士奇去世(謚號文貞);正統十一年,楊溥去世(謚號文定)。  隨著三楊去世,太後駕崩,一直以來被皇帝朱祁鎮寵信的宦官王振開始嶄露頭角,興風作浪。正統朝的政治開始走入滑坡路。彼時,皇帝從少年天子長成熱血青年,頗有一股安邦定國的雄心壯志。相關閱讀推薦:朱祁鎮簡介 明朝時期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生平明英宗朱祁鎮的妃子有哪些?朱祁鎮妃子及兒子列表明英宗朱祁鎮簡介 朱祁鎮和錢皇後有沒有兒子?

揭秘:太平公主少女時代 太平公主為何少年出傢?

  太平公主少女時代:同樣是政治女性,為什麼武則天在中國歷史上有如恒星,始終煥發著奪目的光芒,而太平公主卻像一顆流星劃破夜空,雖然一度光華璀璨,卻又轉瞬即逝?太平公主死後,唐朝歷史上的紅妝時代也隨之結束,但是,李唐王朝卻進入最為繁榮富貴的開元盛世,這究竟意味著這些女性的個人失敗,還是意味著時代的必然選擇?  正是縈繞在太平公主身上這些徘徊不去的疑問,和歷史上所有的翻雲覆雨、無數個才子佳人一起,構築瞭我們的歷史,也構築瞭我們的心靈。盡管褒貶不一,我們卻都得承認:這真是一個令人駐足神往又令人扼腕嘆息的紅妝時代。既然以紅妝參政為特色,那麼,作為這個時代的標志性人物太平公主,是否就是一個天生的政治動物呢?她究竟有著怎樣的童年和少女時代?  太平公主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女人呢?史書評價她“多權略”、“頻著大勛”。按照今天的講法,就是既有政治抱負又有政治能量的政壇女強人。不過無論我們用什麼語言來概括她,其實都是按照她最終的政治身份和形象去給她定位的。但是,太平公主真的一生下來就是個政治動物嗎?實情並非如此。事實上,太平公主在童年和少女時代,完全是按照從孝女到賢妻再到良母的傳統女性標準模式來打造的。   史書中記載太平公主的第一個形象就是一個模范孝女。根據《新唐書?公主傳》的記載,她在很小的年紀,為瞭替母親武則天給外祖母楊夫人盡孝,出傢當瞭女道士。這位楊夫人出身高貴,四十多歲嫁給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為他生瞭三個女兒。楊夫人不僅給瞭武則天生命,更成瞭她政治生涯的最早幫手,無論是入宮還是當皇後,背後都有這位楊老太太的身影。也算是為武則天鞍前馬後,出力多多。公元670年,楊夫人去世,武則天失去瞭一個心靈的依傍,倍感神傷。怎麼表達對母親的無盡哀思呢?李唐皇室一向標榜自己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的後人,所以信仰道教。而當時道教認為,如果傢裡有晚輩入道,當個道士,就會給死去的親人帶來福氣,讓他們在陰間過得更好。  按照這種理念,作為女兒的武則天此時如果出傢當女道士,就能給母親楊夫人修得冥福,這可是個不錯的盡孝辦法。可是武則天與唐高宗並稱“二聖”,身為國母,哪能說出傢就出傢呀。那怎麼辦呢?武則天想到瞭她的掌上明珠、可愛的小女兒,就讓她替母親盡孝吧。於是,她就讓小女兒替她出傢當女道士去瞭。當然瞭,這個小女兒當時可不叫“太平公主”,但是既然當瞭女道士,就得起個道號,這道號就是“太平”。我們現在習慣稱她為“太平公主”,其實就是從這兒來的。從這個道號我們可以看出來,唐高宗和武則天對這個唯一活下來的女兒倍感珍惜,無論是在傢還是出傢,他們都希望這個寶貝女兒能太太平平地度過一生。  在漢語裡,孝順連稱,順即為孝。一個小公主能夠順從母後的心願,出傢給外祖母修冥福,這當然是模范孝行啦。相關閱讀推薦:太平公主差點成瞭武則天之後的第二位女皇帝?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的關系如何?兩人為何有仇唐朝歷史上著名的九位公主:太平公主權傾天下太平公主被賜死之謎:揭秘太平公主的兩次婚史太平公主怎麼死的 歷史上太平公主真正的死因

少年天子順治為何對死去的攝政王多爾袞痛下狠手

  自古朝堂無父子,不論關系多親的骨肉,還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一旦染指皇權,自然是有你無我,勢不兩立。君不見楊廣毒死隋文帝,玄武門害死親弟兄。君不見曹丕七步難子建,康熙膝下骨肉殘。廟堂之上唯有爭名逐利,背後耍黑槍,盡管表面上都是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背後的故事誰也不曉得,你與我都不是當事人。聯想到清朝入關的歷史,頗有相類似的情節。  話說滿清入關後,皇太極的兄弟多爾袞以統軍入關,定鼎中原之首功,開始瞭長達7年的攝政生涯,一路走來,逐漸位高權重,勢焰莫當。順治元年十月,當小皇帝福臨於太和門(時稱皇極門)重行即位大典加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的同時,即令為多爾袞建碑紀功,“永垂功名於萬世”。從此,在待遇上,多爾袞開始凌駕於諸王之上。體現在諸多方面:  關於俸祿,多爾袞要高於其他諸王,並且比輔政大臣的還要多一半。  關於冠服,多爾袞所戴之冠,“帽頂用東珠十三顆,金佛前嵌東珠七顆,後金花嵌東珠六顆”。多爾袞所佩玉帶,“每板嵌東珠六顆,貓睛石一顆”,為淺黃色。多爾袞逢朝賀則穿八團龍服。比較之下,與皇帝非常接近,如其冠隻是東珠數少1顆,其朝服亦僅比皇帝龍袍少一龍而已。  關於府第,多爾袞府第的“房基高十四尺,樓三層,覆以綠瓦,脊及四邊俱用金黃瓦”,時人都知多爾袞的“府第之制高廣比於皇居”,相差無幾。   順治二年,多爾袞晉為皇叔父攝政王後,一切大禮諸如圍獵、出師等時,王公貴族俱要聚集一處待候傳旨,還要“列班跪送”多爾袞。若其回王府,則需送至府門。如遇元旦、慶賀禮時,文武大臣在朝賀順治帝後,即去朝賀多爾袞。上朝時,多爾袞於午門內從便下轎,而諸王需於午門外下轎等等。上述所有儀註都表明一點,即多爾袞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相關閱讀推薦:努爾哈赤立儲之謎:皇太極和多爾袞誰是繼承人多爾袞是如何成為太上皇的 順治為何鞭屍多爾袞多爾袞之死 歷史上多爾袞與順治帝如何結怨的?滿清鰲拜本非奸臣 曾擁兵鬥敗多爾袞助順治登基順治帝究竟為什麼這麼痛恨自己的表妹皇後?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順治三年五月,多爾袞以為皇帝信符收貯於皇宮之中,每次調兵遣將都要奏請鈴印,十分不便。於是,即遣人將皇帝璽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備用。從是年起,多爾袞所用儀仗的種類與皇帝等同,均為20種,隻是在每一種類的具體數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而輔政王的儀仗則隻有15種,明顯遜於多爾袞——多爾袞與皇帝的差距越來越小。順治四年以後,如果官員奏書中將“皇叔父攝政王”還稱作“九王爺”,或是不用全稱而丟字漏字的話,都會受到革職處分。而且“以後凡行禮處,跪拜永遠停止”——多爾袞再不用向順治帝行禮瞭。順治五年末,多爾袞又向前進瞭一步,變成瞭皇父攝政王。而且野史還說此時多爾袞公然和小皇帝的母親大玉兒同居同止,甚至還有人說皇帝下召讓兩人結婚:我在很幼小的時候即位為皇帝,安撫占有瞭中原以及南北地區。皇宮之內,靠的是皇太後的教育,皇宮之外靠的是皇父攝政王的扶持,得以承繼瞭先人的事業,沒有中途墜落。如今,皇父和皇太後獨居無偶,寂寂寡歡,皇父又剛剛死瞭老婆,我覺得極為歉疚。諸王以及大臣們一致強烈呼籲,認為父母不宜分居,應該住在一起,我也好定時前去拜望。我想來想去,覺得十分合意。茲定於某年某月某日,恭行皇父皇母大婚典禮,謹請他們合宮同居。希望禮部要盡職盡力,不要辜負我們孝道治天下的意圖。此致!一個皇帝下詔讓自己母親嫁給手下大臣,如果不是傻子,肯定心有不甘。其後,多爾袞“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即是說多爾袞不僅實權在握,而且在禮儀排場上也開始向皇帝看齊。凡一切政務,多爾袞不再有謙恭請示之舉,未奉皇帝旨意,卻一律稱詔下旨,儼然如同皇帝。而且,任人唯親,任意罷免和提升官員。特別是“不令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入朝辦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於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同年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同時也是為瞭實地勘察地形,為其於喀喇城(今承德市郊)營建避暑之城。行獵時,多爾袞因素患“風疾”(即今之心腦血管病),不幸墜馬跌傷瞭膝蓋,由於醫治不得要領,竟於十二月初九日客死喀喇城,年僅39歲。   消息傳到京城,舉國服喪。當多爾袞的靈柩運回時,小皇帝福臨親臨東直門外5裡相迎。其連跪3次,親自舉爵祭奠而痛哭失聲,並在多爾袞死後的第十七天,追尊其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葬禮亦完全依照皇帝的規格辦理。順治八年正月,多爾袞夫婦又以義皇帝、義皇後的身份?享太廟——多爾袞死後終於得到瞭皇帝的名號,但這已是多爾袞最後的榮耀……  不過隨著自己的權利漸漸鞏固,順治越來越對多爾袞極為反感。由於皇帝的諸多暗示,原多爾袞寵信的正白旗大臣蘇克薩哈等站出來揭發多爾袞生前私藏禦用龍袍等欲置於棺槨之中做隨葬品之罪,遂引出多爾袞諸多罪過。除瞭前文提及過的,如所用儀仗、音樂、侍衛及府第等形同皇帝,肆意揮霍國傢財物;凡政事不奉帝命,自己處理,憑己意願升降官員以及以朝廷自居,令諸王大臣日候其王府處,還有如下之罪: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一是多爾袞任攝政王時,不讓濟爾哈朗參預朝政,卻讓胞弟多鐸為輔政叔王,背叛其忠心輔佐幼帝的誓言,妄自尊大,“以皇上之繼位盡為己功”;  二是將諸王大臣征戰沙場,殺敵剿寇之功全歸於己;  三是將原屬黃旗的附己之臣如伊爾登、剛林等收入白旗;  四是口出“太宗之位,原系奪立”的狂妄之語;  五是逼死豪格,奪其妻子、牛錄屬人及財產歸己;  六是拉攏皇帝侍臣額爾克戴青(太祖撫女巴約特格格之長子)等附己等等。  因此,順治認為多爾袞謀逆屬實,“神人共憤”,不僅悉奪其母親及妻子的封典,籍沒多爾袞傢產人口入官,其女兒東莪撥給多羅信郡王多尼(多鐸之子)為奴,而且將多爾袞的養子多爾博(原為多鐸之子,後過繼給多爾袞)先罰為奴,後令其歸宗仍為多鐸之子。世祖此招甚高,如此一來,多爾袞絕瞭後嗣不說,其所掌之正白旗就不再由多爾博承繼,而是理所當然的歸屬瞭世祖,加上皇帝原有的兩黃旗,此即清入關後之“上三旗”的由來。

少年王勃的故事 大詩人王勃的童年故事

  導讀: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傑”之首(“王楊盧駱”,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的詩風格清新,他的賦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傢。他與盧照鄰等人都試圖改變當時“爭構纖維,竟為雕刻”的詩風。他在27歲時所寫的《滕王閣詩序》是詞賦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閣詩》則是唐詩中的精品,且詩中手法對後世詩人頗有影響。至於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更是公認的唐詩極品,其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是唐詩中最能滲透古今、撼動人心的千古名句。  王勃出生於世代官宦的詩書人傢。其祖父王通是隋秀才高弟,曾任蜀郡司戶書左和蜀王侍讀等官,後來退官居傢,專門在龍門講學著書。其著作有《元經》和《中說》,為當時儒士所稱道。其父福峙,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六合二縣令、齊州長史等官,晚年開始對玄學(即修煉)有瞭興趣[1]。王勃天生聰穎,悟性過人,是個早熟的神童。他六歲就能寫一手好文章;九歲時讀顏師古註的《漢書》,便能指出書中的過失;十歲時以一個月的時間竟能通讀六經而無一點障礙,連他的朋友、同樣是神童出身的楊炯都認為他的知識是先天帶來的(“懸然天得,自符昔訓”)。  十四歲時,王勃以神童而被舉薦,在考核中名列前茅,授予朝散郎的官職;十六歲那年,沛王把他召去當沛府修撰,對他很是愛重;十八歲那年,由於當時盛行鬥雞,各個王爺之間的鬥雞更是熱鬧非凡,王勃開玩笑寫瞭一篇《檄英王雞》(“聲討英王的雞”),惹得皇上大怒,立即把他逐出王府。他便到四川各地去旅遊,“遠遊江漢,登降岷峨”,得到山川靈氣的陶冶啟悟,在詩文上進步神速,“神機若助,日新其業”,每寫一篇文章都令人驚嘆贊賞,特別是《益州夫子廟碑》,被認為“宏偉絕人,稀代為寶”。後來他又被啟用為官,但因殺一犯罪的官奴而險些自己丟瞭性命,連累他父親也貶官。以後他棄官在傢,一心著書。當他27歲時(虛歲28歲),去交趾探望父親,“渡海溺水,驚悸而卒”。   王勃的一生是短暫的,隻活瞭27歲,但同時又是富於變化的、豐富的一生。他在27年中所遭遇的、所作的事情並不比一個活瞭80歲的人少。作為一個早熟的神童,他的思想不但超出同齡人、甚至超過博學的成年人太多,因此不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如果我們把他想象成一個活瞭81歲的人,隻不過他生活的“速度”是常人的三倍:常人三年中所經歷和作過的事情他一年就完成瞭。這樣再去觀察他的一生,就要容易理解得多。他的超常的才華和超短的生命形成一個太大的反差,以至千百年來知道他的人始終惋惜、遺憾並感嘆不已。不過,我們如果從修煉角度去看一看他的一生,倒是覺得自然得多、沒有什麼可遺憾的,因為任何一個修煉人的一生總是按照對他來說是最合適的修煉道路來安排的,歷史上有些成道之人就是很年輕就以“死亡”的形式而離開這個世界的。在他短暫多變的一生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修煉人的、和他生活一樣豐富多彩的一條修煉的道路。  王勃從小就是個有孝心的孩子。父親對他很慈愛,並經常教導他說:“人子不知醫,古人以為不孝。”他便牢記心頭,暗中到處查訪良醫,希望學一手好醫道,作個孝子。在公元661(或660)年,當他才十一、二歲時,便令人驚訝地碰到一個遠遠超過他期望的絕好機會:在長安遇到瞭曹夫子。曹夫子名元,字道真,自稱是京都的人。他能象扁鵲那樣從遠處觀望人的氣色,清楚地透視人的五臟六腑;還能象華佗那樣作開胸洗腸一類的大手術。根據他收王勃為徒後講述自己的師承,他實際上是《黃帝八十一難經》的直系傳人。該書是上古秘籍,由歧伯傳給黃帝;黃帝往下傳時又經過瞭53個傳人才傳到曹夫子手中。在這53個傳人中,就有第三十六個傳人扁鵲,並由他首次厘定瞭原書章句;還有第四十六個傳人華佗。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曹夫子雖然醫術高超入神,但他小心謹慎,很少有人知道他。他和王勃見面時輕輕地拍瞭他一下並說道:“無欲也。”王勃再次向他下拜,誠心作他的徒弟。這件事情傢裡的親人也沒讓知道。曹夫子教他《周易章句》、《黃帝素問》、《難經》,還有“三才六甲”、“明堂玉匱”等等,一共學瞭十五個月。分手時他對王勃說,“陰陽之道不能隨便向人講,針灸技藝不可隨便傳授給別人;不要得意忘形地顯示自己,應當不露聲色地自我提高。”王勃遵照師訓,自己悄悄地又學瞭五年,終於“有升堂睹奧之心”,最後“鉆仰太虛,導引元氣”,覺得自己身體中的污穢全都沒有瞭,內精澄明,因此產生瞭放棄常人生活、修成神仙的願望。  有瞭上述六年多的由醫入道的修為,可能是因為修出瞭內視臟腑的功能,王勃開始覺得“人間齷齪”、世人不潔,因而產生瞭厭世離俗的情緒,聲稱“已厭人間”,向往幽居避世的修道生活。加上有時修道的朋友來講一些神奇的故事,有時自己也夢中與仙人同遊,愈發增加瞭對去俗離塵、沐浴煙霞的神仙生活的向往;當時的道士又喜歡服食“石髓”,認為吃瞭可以幫助飛升,也弄得他心裡癢癢的。他也知道自己的思想和現實生活是有矛盾的。他在20歲時寫的《遊山廟序》中說,自己常學仙經、博涉道記,但事奉尊長和親人就必須要去求衣食,而做官又會被名利所累,最後把真性和先天的根基毀在常人社會中。但他畢竟是個道心堅定的人,相信自己“自得會仙傢”,下定決心“清貞靜一,保其道”,不顧世間得失“抱直方而守道”,直到“安真抱樸…全忠履道”,因為他已經認識到“夫神明所貴者,道也”,“道”才是自己真正的生命所寶貴和追求的,並且深深地感到“道”是高不可測的。以他20歲左右的年齡,加上才華出眾,正是搏取功名、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他卻看淡瞭世間的榮華富貴,認為修道是“上策”而“圖富貴”是“下策”。如果一個人年事稍長,經過瞭許多生活的坎坷和搓磨後回心向道,那是一件自然而不太難的事,但一個風華正茂的大才子要放下世間得失而堅心於道,實在是極其難得的。   王勃曾說自己“最初是學的周禮,偶然也喜歡讀儒傢的東西,後來讀瞭道傢的書才感到與自己的真性吻合瞭”。他在《益州夫子廟碑》中對於孔子的稱贊是耐人尋味的:“聖人之設教也,……成變化而行鬼神,觀陰陽而倚天地,……索眾妙於重玄,篡群徽於太素。”又引《易經》說:“聖人以神道設教而萬物服焉”。他是站在道傢的角度把孔子往上拉,而後世、特別是宋代以後的“大儒”們都是站在儒傢低層的理上把孔子向下扯。然而,後世的人大都認為這些“大儒”們是在繼承和發揚孔子的博大思想!  曹夫子向王勃授業時最先給他講《周易章句》,因此他對周易熟而且精,包括算卦、推算萬年歷等當時一般人覺得很難的東西他都很在行。他甚至還推算過一本《大唐千歲歷》,為唐朝的人準備好瞭一千年可用的歷書[2]。但這些東西既沒有使他對道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也沒有使他的修煉向前推進一步。他對道的深一層認識是從與常人相反的方向去應用《易經》之理而得到的,而且這一個認識上的飛躍也象他碰到曹夫子一樣的來自一個令人驚異的天外奇緣。  就在他刻苦鉆研《周易》那一段時間裡,有天晚上他作瞭一個夢,夢見孔子來對他說:“易有太極,子其勉之。”他醒來後反復琢磨,終於想清瞭是怎麼回事,寫出瞭多篇對《周易》有創見性發揮的文章。他曾經寫過五卷《周易發揮》以及《次論》等多部著作,後來都散失瞭。但他這一次認識上的飛躍,我們仍然可以從他現存的一些文章中看出一點痕跡來。他在《八卦卜大演論》中曾說,“當你沒有瞭思慮、沒有瞭對任何東西的喜好時,你離太極的境界就已經不遠瞭;一切可以看到的東西都來自兩儀,當你把這些可見之物都忘得幹幹凈凈時,那就是太極”。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讀過《周易》的人誰不知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呢?但一般人都是順著這個“生發”的路子往下走,直到把64卦弄得爛熟,再把它用到常人事務中去:常人總是重“物”重“用”的;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樸散之則為器”;但修煉人要“返樸歸真”,放棄“物”和“用”,因此要反過來從世間萬象中回到64卦,再從64卦回到四象、兩儀而太極,太極就是“有”、就是“一”,也就是“樸”。這個過程正好應瞭張三豐傳道的“瘋話”:“正則凡,逆則仙,隻要顛倒顛”。而在一千多年前,王勃這個20歲左右的年輕人就對“道”、特別是對“易”有如此超常的認識,這真要讓其後迄今的許多修道人慚愧莫名瞭。  王勃的修煉道路到此應該是很確定的瞭:由醫而入道,由易而提高;又都是超凡入聖的人在親自指導或者夢中點化,並且已經修到看淡紅塵、放下名利、守道不移的地步。他毫無疑問地應該是一個道傢的修煉人瞭。然而,他偏偏在“一而再”地讓我們驚訝之後,又“再而三”地讓我們再驚訝一回:他又全心全意地修起佛來瞭!      但這回不象前兩次,促使他修佛的突發性機緣沒有被後人記錄下來。   由於他的著作絕大部份已經散失,現在留下的一本《王子安集》已經是明代崇禎皇帝庚辰年間刻“初唐四傑”著作時根據後人收集到的一點斷簡殘篇湊合而成的結果,因此我們無法知道他決心修佛始自何時。但根據《王子安集》,我們至少知道他20歲時還沒有決心修佛。所以他正式開始修佛大概是在20歲以後、27歲以前的某個時候。在他留下的十篇碑文中,除瞭那篇有名的《益州夫子廟碑》外,其餘九篇全是為佛寺寫的碑文;而《王子安集》中的最後兩篇則是《釋迦如來成道記》和《釋迦佛賦》。  《釋迦如來成道記》是一篇很長的賦體文,講述釋迦牟尼佛發心修道和最後成道的經過。由於其中用到大量的佛傢專門詞語,一般人很難看懂,所以有名的錢塘慧悟大師專門為它寫瞭詳細的註解;原文加上註解一共26頁。《釋迦佛賦》是一篇贊頌釋迦牟尼佛的短賦,它的最後兩句“我今回向菩薩,一心歸命圓寂”正是王勃決心修佛的誓言。在慧悟大師為《釋迦如來成道記》寫的註解中還提到王勃的《釋迦畫像記》和《維摩畫像碑》也是當時“盛行於世”的名篇,但現在的書中都沒有。另外,王勃還為《四分律宗記》寫過序文。該書是講佛傢八正道的,全書共有幾十萬字。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孫堅為什麼被稱為少年英雄?

孫堅為什麼被稱為少年英雄? 東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漢末群雄之一,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孫堅為何被稱為少年英雄?   孫氏世代在吳地作官。傢在富春,祖墳在城東。史載孫堅出生前,孫氏祖墳數有光怪。五色雲氣,上連於天,蔓延數裡遠近。附近的人都去觀望。父老們都說:“這不是一般景象,孫傢恐怕要強盛起來瞭。”孫堅的母親懷著孫堅時,曾夢見腸子從腹中拖出,環繞吳地昌門。醒來後很害怕,對鄰居的老太太訴說。老太太說:“說不定還是吉兆呢!”等到孫堅出生,果然容貌不凡。  孫堅少時為縣吏,性闊達,好奇節。他十七歲那年,隨其父一起乘船去錢塘,途中,正碰上海盜胡玉等人搶掠商人財物,在岸上分臟。商旅行人,一見此情此景,都嚇得止步不前,過往船隻,也不敢向前行駛。孫堅見狀,對父親說:“此賊可擊,請討之。”他父親說:“非爾所圖也”。  孫堅提刀,大步奔向岸邊,一面走,一面用手向東向西指揮著,好像正分派部署人眾對海盜進行包抄圍捕似的。海盜們遠遠望見這情形,錯認為官兵來緝捕他們,驚慌失措,扔掉財貨,四散奔逃。孫堅不肯罷休,追殺一海盜而回,其父親大驚。孫堅卻因此聲名大振,郡府裡召他代理校尉之職。時會稽郡人許昌在句章興兵作亂,自稱陽明皇帝,與其子許韶一起四處煽動諸縣,聚集起同夥數以萬計。孫堅以郡司馬的身份召募精良勇敢的壯士千餘人。會同州郡官兵,協力討伐,擊潰瞭這股勢力。這一年,正是公元172年(熹平元年)。刺史臧旻向朝廷呈報瞭孫堅的功勞,於是,孫堅被任命為鹽瀆縣丞,數年後,又相繼改任盱眙縣丞和下邳縣丞。  孫堅歷任三縣縣丞,所到之處,甚有聲望,官吏百姓也親近順服。同他往來的人,常常達到數目。這裡有鄉裡耆舊名人,也有任俠好事的少年。孫堅對他們,像對待子弟親友一樣。接待撫養,盡心盡力。

散文:少年鏤空史

    今年春節弟弟並沒有在傢過年,而是去瞭廣東的惠州,去那裡幫人賣煙花,過瞭元宵節之後。他離開惠州來到瞭深圳。他告訴我他待在表哥傢裡,表哥說會幫他找工作。不久後的一天弟弟在OICQ上說表哥已經給他找瞭工作,每天要上十二個小時的班,月薪六百,公司包吃包住,那一天弟弟顯得很興奮,在網上說瞭很多。看瞭他的留言,我也為他感到高興。其實一直以來我都在為弟弟的工作擔心,因為他自從初中畢業之後就在傢裡玩耍,沒有找到適合的事情,現在他的工作總算有著落瞭,我心裡的重石總算可以放下瞭。     然而,過瞭幾天我又在網上看見瞭弟弟的留言。他告訴我他很痛苦,每天都要起早摸黑地工作,而且一天下來總是累得腰酸背痛,他說他很想哭,想回傢。我登時覺得很傷感,因為在於我這樣一個把骨肉親情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人來說,我是很不希望自己的兄弟在異鄉受苦受累。當天晚上我徹夜難眠,我好想將弟弟解救出來,但是我終究該怎麼做?我心裡實在沒有譜,我現在還隻是個大三的學生,離畢業還有一年多的時間,更何況即便是我已經畢業,我也難以幫助弟弟成就事業,畢竟我是個無權無勢的人。我好苦悶!     第二天我懷著鬱悶的心情上網瞭,我想在網上碰見弟弟。打開電腦,上面除瞭幾個陌生的網友之外幾乎是一片空白,弟弟沒有來。我很失望,在上面打瞭幾行安慰他的話語,除瞭這些我實在不知道該怎樣幫助他,打完之後,我關掉電腦,走出瞭網吧,眼前是迷茫一片,我感到瞭前所未有的空虛和孤寂,我也不清楚是為瞭什麼。一切都來得莫名其妙,讓我無從思考,無從解釋。     失魂落魄地回到寢室,寢室裡一團糟,空氣渾濁,讓人有一種窒息的感覺。沒心情理會周遭的一切,蒙頭倒在床上,怎麼也睡不著,頭腦中還是弟弟那副慘兮兮的摸樣,看瞭就叫人心痛,我仿佛看到瞭,他身後的監工在不住地數落他,甚至用皮鞭在抽打他,而那位監工正是表哥,我不禁渾身顫抖著。我不敢相信,我努力地控制自己不要胡思亂想,但是卻是徒勞無功。     午夜我撥通瞭表哥的手機,手機的那頭傳來瞭表哥的聲音,他的聲音變得很陌生,似乎不再是以前哪個我所熟悉的聲音,我的心裡登時感到瞭一陣失落。我隻和他簡簡單單的聊瞭幾句,我問及弟弟的情況,他說他好久沒有看見弟弟瞭,我拜托他叫弟弟給我打個電話過來,他輕輕地哼瞭一聲,隨後就掛斷瞭。     我的心隱隱作痛,我為世態的炎涼而感到莫名的恐慌,我沒有想到我所崇拜傢人所標榜的表哥會變得這樣陌生,難道環境真的會輕而易舉地改變一個人嗎?曾經當別人對我說人會因為金錢而變得墮落,變得讓人難以自拔的時候,我卻對這種看法嗤之以鼻。但是現在我卻相信瞭這種看法,而且深信不疑。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裡面,金錢已經讓不少人的心靈腐化墮落瞭。其實我並不想將表哥想象成一個這樣的人,畢竟在我心裡我曾經將他當成偶像一般崇拜。在我們傢族裡面就數表哥最有出息,他在深圳打拼瞭將近十年現在總算出頭瞭,混得不錯,在那裡娶瞭妻子,買瞭房子。在我的心裡姑姑就想娘親一樣,我不相信,她的兒子會被金錢蒙蔽雙眼,而忽視甚至淡忘親情。不過我承認我的看法中帶有很強的個人色彩。

散文:老夫聊發少年狂

    上周星期五下午五點多鐘,暮色初降,我坐在去拓展訓練營的車上,沿平闊舒展的海濱路向海島奔馳。小王突然問我,今天是農歷幾日?我茫然。也不知有多少年瞭,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實在是數典忘祖。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改朝換代,與世界接軌,因此不再使用一直沿用至民國的中國歷法,而改用西歷公元紀年,雖然辦公桌的臺歷的每一頁上都赫然印著農歷年月日,可是我就是視而不見。多少年來,我隻知道公元年月日星期幾,除瞭要查查父母的生日,才偶爾查看農歷,平時全然不知農歷年月日以及二十四節氣瞭,我也不大喜歡過什麼民族傳統節日,覺的那純是沒事找事。聽瞭小王的問話,我在心裡暗罵自己可悲!小王一看我的反應,等於與盲問路,便迅速打開自己的手機,從日歷表上很快查出瞭今天的農歷日期。於是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今天是我的生日!     在未離開老傢出來工作前,年年我們傢人的生日,母親從未會忘記過一個,年年為我過生日。早飯毫無例外,都是長壽面;中飯是饃饃或者小米飯,那時,北方吃大米飯是很奢侈的事,隻有過年才有一兩頓大米飯吃;晚飯當仁不讓就是餃子瞭。這種生日飯譜,為我們傢幾代人生日通用。     自從離開傢鄉出來工作之後,自己的生日就由自己過瞭,形同虛設,逐漸淡忘,甚至反感過生日。結婚以後,夫妻兩人相互之間,偶爾也會記得自己或者對方的生日,但大多是兩人都雙雙忘記,通常是三年兩不過,有時是生日已成昨日黃花的某一天,會突然想起,啊!我(你)的生日已經過瞭幾天或者幾月瞭!過生日就這樣在上班下班油煙醬醋的消磨中被日益淡化瞭。至於相互贈送生日禮物,那就更不用提瞭,基本屬於空白。     後來小孩子長大,到外地上學去瞭。兩個大人突然覺得象下崗失業,下班後六神無主,有瞭更多閑空,於是才開始相互關註起對方的生日來瞭。我是個不拘虛套的人,可為瞭避免再忘記兩人特別是夫人的生日,就提前把生日日期存到手機裡,也同時在日歷上標出來,恐怕臨時忘記,甚至在生日前幾頁日歷上都寫上:某某生日!某某生日……到瞭生日前一天,或者當天早晨,就去預定蛋糕。如此這般的正兒巴經的過生日瞭,還倒真是有點新意呢!     雖然算是正式過瞭生日,可夫人有時還會抱怨說,你從來也沒有送我生日禮物啊!我說,那就送吧?至於送什麼禮物,這倒成瞭一件難事。左思右想,這禮物定得送出點名堂來。經過反復斟酌,最後決定用自己的額外收入為她買一輛助力車。可是為瞭避免又忘記她的生日,還是提前把車子送給瞭她。她雖然覺得這禮物送的有點早,但還是挺開心的。因為她上班遠,身體也不大好,感到走路有些吃力。得到這件禮物,一開始說害怕騎這種機械車子,但經過試騎後,很快就掌握瞭駕駛要領,後來逐漸就離不開這車瞭,還成天誇這小車子真好騎!我不無誇耀的在心裡自我表揚,看來送禮無論大小,關鍵是要送到點子上,恰倒好處,這才叫藝術!     看來今年我的生日是兩個人都徹底忘記瞭,即使不忘,也不能在傢裡過瞭。從我們兩個人過生日這件事情看出,人要想改掉一種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那可真是太難瞭!而我今天所要去參加的這次拓展訓練,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改變人的傳統思維習慣,我的生日能這樣度過,這豈不是天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