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崇禎

明朝歷史解密:有機會南逃的崇禎皇帝應該南逃嗎?

  明朝京師順天府失陷後,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一系列政權。 歷經四帝一王,十八年。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清軍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政權抵抗清兵。包括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及永歷政權,前後共歷18年。  永歷十五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永歷帝,十二月緬王將永歷帝引渡清朝,次年四月永歷帝朱由榔與其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吳三桂所殺,明統始亡。此後明鄭政權繼續奉永歷為正朔。  永歷三十七年(1683年)延平王鄭克塽降清,清軍占領臺灣,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明朔始亡。  南明所有政權為流亡政權實有重新思考的空間。所謂南明的南是史學傢加上去的,就像南宋的南也是史學傢加上去的一樣。這些政權是建立在原來明朝的領土上,其實並不符合流亡政權的定義,隻能說原來大明的北方領土被納入瞭大清的范圍,而被迫遷都、重建政權。就像宋朝失去北方領土、被迫遷都,仍是自稱宋,史稱南宋,並未因遷都而稱呼南宋政權為流亡政府。所以稱呼所有的南明政權是流亡政權,嚴格來說並不正確。至於永歷帝被迫避難緬甸後,則符合流亡政權之定義。   大傢都知道,崇禎皇帝最後做到瞭“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最後在一棵歪脖子樹上上吊瞭,結果隻有寥寥數人跟他殉國,其他都投降瞭李自成,後來又投降 瞭滿清。因此崇禎臨死時說:大臣誤我!一點都沒有錯。  崇禎做到瞭沒有南遷,也就是敵人來瞭遷都南京,但是崇禎皇帝應該難逃嗎?有人說這兩種沒有區別,其實在當時來講意義不一樣,南遷是主動後退,這個是每個皇帝都不能接受的,如果南遷就會造成微信喪失,但是難逃的話,還可以號召軍隊重整旗鼓。  小編認為,崇禎皇帝應該難逃,他沒有難逃,造成瞭後面的南明茍延殘喘瞭十幾年,讓隻有6萬軍隊的滿清占領瞭江山,而後開啟瞭屈辱的近代史。  小編認為崇禎皇帝應該難逃的原因有三,且聽我細細道來。  1、南逃不會造成群龍無首  崇禎是君王死社稷瞭,但是也造成瞭群龍無首,其實在當時,最富裕的江南還是在明朝手裡,在南京有一整套的朝廷班子還能正常運作,卷土重來未可知,崇禎的死,造成瞭太子也死瞭,導致藩王爭皇帝,是以群龍無首,而曾經也出現瞭多個皇帝並立的情況,誰也不承認誰瞭。這才讓滿清有機可乘。  2、南逃後,滿清沒瞭借口  滿清入關以及吳三桂投降清朝,就是為瞭給崇禎報仇的旗號,實際上隻是滿足自己的野心,因此崇禎的死讓滿清有瞭借口,包括後續南明曾經跟滿清合作打起義軍也是為崇禎皇帝報仇,造成瞭小小蠻夷占據瞭江山可嘆。  3、南逃後能促進社會進步  崇禎皇帝南逃以後,建立南明,最不濟也是跟滿清劃江而治,這樣就有瞭競爭,以江南發達的手工業,未必不會引來工業革命,有人說崇禎剛愎自用不會穩定的,大傢想想南宋和東晉,其實都比崇禎好不到哪裡去,但是也同樣站穩瞭腳,因此小編的推測是對的,說不定以崇禎的決心,是可以改造好朝廷的,去掉瞭一大批沒有原則的大臣。  基於以上的理由,南逃之後建立南明是有利於中國發展的,可惜歷史沒有假設,小編也隻能通過分析理由來跟大傢暢想一下瞭。相關閱讀推薦:明末的奇葩亂象:崇禎要求籌款 國丈隻捐三千兩乾隆評價古代帝王:崇禎繼位時“國事已不可為”朱慈煥是崇禎第五子為什麼叫朱三太子?崇禎皇帝朱由檢第五子朱慈煥簡介崇禎獻愍太子朱慈烺簡介 朱由檢長子朱慈烺下落之謎

溫體仁受寵之謎:崇禎帝對結黨官員有天生的恐懼

  崇禎皇帝即位後,面對外患內亂,急於求治,一旦政事不如意,便常常遷怒於文武百官,重典之下,官員或遭誅殺或遭貶謫,據統計,崇禎一朝,遭誅殺的總督就有七人,巡撫十一人。明朝閣臣貴極人臣,很少有因罪被殺的,而崇禎時卻連殺二人,其中一人被賜自盡後屍體吊瞭整整兩天兩夜,史書稱“真從來未有之慘”。而官員替換更是頻繁,崇禎朝十七年間,兵部尚書換瞭十四人,刑部尚書換瞭十七人,內閣大學士用瞭五十人,其中先後擔任首輔的就有十幾人,在職時間人均不過一年左右,人員更換如走馬燈一般。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溫體仁卻入閣八年,穩坐內閣首輔之位長達五年,這位在《明史》中被列入《奸臣傳》的人物,死後崇禎帝還追謚為“文忠公”,視其為大忠臣。溫體仁是怎樣得到生性多疑的崇禎皇帝如此寵信呢?   “崇禎皇帝遭瘟瞭”,這是當時京城裡流傳的政治民謠,這裡的“瘟”指的便是溫體仁,意為崇禎皇帝被溫體仁蒙蔽瞭。溫體仁到底是怎樣的人呢?崇禎皇帝是如何“遭瘟”的呢?   溫體仁,字長卿,湖州府烏程縣人,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由翰林院編修累升至禮部侍郎、禮部尚書,崇禎三年(1630年)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崇禎六年(1633年)升任首輔,官至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直至崇禎十年(1637年)才解職回鄉。《明史·溫體仁傳》對其評價是:“為人外曲謹而中猛鷙,機深刺骨。”的確,溫體仁的一路升遷,可以說是以人為梯,踩在別人身上爬上去的。   溫體仁為人圓滑,城府深,老謀深算,善於窺測政治風向,萬歷年間步入仕途後,先後在神宗、光宗、熹宗數朝為官,盡管當時政壇鬥爭極為激烈,他卻宦海浮沉三十年,一直左右逢源,官運亨通。崇禎皇帝即位後,大力鏟除權宦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一時間連坐者不下百餘人,大批官員遭到罷免,內閣更是幾乎為之一空。崇禎元年(1628年),大學士劉鴻訓罷免,為瞭補充內閣成員,崇禎下令由九卿會推閣臣的候選人。明代制度規定,內閣成員最高為六人,分為首輔、次輔、群輔。選拔程序是,先由九卿提出一份候選人名單,稱為會推。名單出來後再由皇帝確定進入內閣的人選,稱為枚卜。溫體仁滿心希望自己能有機會進入內閣,不料會推結果出來後,他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進入這次會推的十一人名單。野心勃勃的溫體仁對此結果自然心有不甘,不過他也意識到僅靠自己的資歷、名望,還難以打敗會推名單中的對手,善於揣測皇帝旨意的溫體仁很快就找到瞭打敗對手的突破口。原來,當時禮部右侍郎周延儒因為召對稱旨,很受崇禎皇帝的欣賞,但廷臣認為周延儒聲望尚輕,因此沒有將他列入會推名單。溫體仁估計崇禎皇帝對此肯定會心有疑慮。於是他找到周延儒,周延儒也正為此事心中憤憤不平,同病相憐的溫、周二人一拍即合,決定聯手否定會推名單,擠入內閣。   溫體仁和周延儒先在朝臣中拉攏親信,散佈流言,還不惜重金收買宦官作為內應。安排停當後,溫體仁選擇瞭名單首位的錢謙益作為攻擊的突破口,率先發難。他向崇禎皇帝上瞭“神奸結黨”疏,不僅翻出陳年舊賬,指責錢謙益在天啟二年(1622年)主試浙江省試時曾有“關節受賄”,同時還借題發揮,攻擊這次會推有結黨營私的嫌疑,給錢謙益扣上瞭結交黨朋、營私舞弊、貪污受賄、包藏禍心等罪名,認為不應該讓他參與閣臣選舉。崇禎皇帝本來就懷疑廷臣有朋黨問題,這次他看中的周延儒沒有進入會推名單,更是加大瞭他的懷疑,看到溫體仁的奏折,崇禎皇帝感到自己的懷疑果然不錯,於是下令第二天於文華殿召對閣部科道諸臣,讓溫體仁與錢謙益當堂辯論。   第二天,在文華殿上,經過精心準備的溫體仁言辭咄咄、氣勢逼人地說道:“我的職責不是言官本來不應該說,此次會推不與,也應避嫌不語。但選舉閣臣事關宗社安危,錢謙益結黨受賄,舉朝無一人敢言,我不忍見聖上遭受蒙蔽,孤立無援,因此不得不說。”崇禎皇帝聽瞭溫體仁的話頻頻點頭。毫無思想準備的錢謙益在溫體仁的攻擊面前驚慌失措,顯出一副理屈詞窮的樣子。對於溫體仁以陳年舊賬為由的突然發難,朝臣們都感到氣憤不平,大學士錢龍錫、吏科給事中章允儒等人站出來為錢謙益申辯,並指出溫體仁覬覦入閣,才如此刁難別人,實屬居心不良。溫體仁見自己成瞭眾矢之的,便向崇禎皇帝搬弄是非說,這些為錢謙益說話的人都是錢謙益的朋黨。周延儒見狀也站出來與溫體仁一唱一和。本來就疑心的崇禎皇帝勃然大怒,下令將錢謙益罷官論罪,而為錢謙益說話的吏科結事中章允儒、給事中瞿式招、禦史房可壯等人都被加上“錢謙益朋黨”的罪名,各遭降職處分。

明末的奇葩亂象:崇禎要求籌款 國丈隻捐三千兩

  當李自成快打進北京前,崇禎皇帝主持召開瞭宮中太監會議。   會議上,崇禎皇帝希望太監們不要問大明王朝割掉瞭你們身上多大一塊肉,要問問你自己為國傢做瞭什麼……國難當頭,正是報效國傢之時,捐錢吧,這又叫特殊捐獻,許多不許少,下限不得跌破三百兩銀子,上限越高越好……   興高采烈地說著說著,崇禎就不吭聲瞭。   太監們全都耷拉著腦袋,沒一個表示願意捐錢的。   也難怪太監們不肯掏銀子。這些人原本是好端端的,卻被人逮進宮裡,引刀成一快,割去瞭傳宗接代的物件,天天守著成群的美女硬是沒咒可念,這時候還要再讓他們掏銀子,這未免也太不人道瞭吧?   太監不肯掏錢,那就算瞭吧。

乾隆評價古代帝王:崇禎繼位時“國事已不可為”

  導讀:北京歷代帝王廟是明清兩朝專門祭祀古代帝王的皇傢廟宇,始建於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在該廟的景德崇聖殿內,供奉著188位古代帝王的牌位,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明末崇禎。乾隆與歷代帝王廟有著不解之緣,他曾經六次親祭帝王廟,並且重修殿宇,在廟內留下四座石碑。這些碑文記錄瞭乾隆對入祀帝王的評價,同時也反映出他治理國傢的心路歷程。  乾隆三年(1738年),28歲的弘歷第一次到歷代帝王廟祭祀。據《清史稿》記載,這一年水災、風災、旱災、雹災、蝗災頻發。十一月寧夏、甘肅發生特大地震,地震又引發火災、河堤決口。乾隆緊急調撥蘭州庫銀二十萬兩,並且派專員去賑濟,次年他還免去瞭災區的所有額賦。親祭帝王廟之後,乾隆作瞭一首《禮成紀述八韻》。詩中寫道:“志曾希舜禹,心媿作君師。”由此可以看出,乾隆心懷大志,但是對於如何駕馭這個龐大的國傢,他還有些惶恐不安。  乾隆九年(1744年),34歲的乾隆第二次親祭歷代帝王廟,這次祭祀沒有留下什麼感言。為瞭修繕帝王廟,乾隆從二十七年開始,將景德崇聖殿的頂瓦換成黃色琉璃瓦,並且將主體建築的外立面換成金龍和璽彩畫,從而將正殿的規格提高瞭。完工後,乾隆於1764年第三次親臨致祭,並且寫下《歷代帝王廟瞻禮詩》和《重修歷代帝王廟碑文》,鐫刻在石碑上,立於帝王廟西南碑亭。   這一年是有著特殊歷史意義的一年。1644年甲申年,明朝滅亡,清軍入關,開始瞭大清王朝的統治。巧合的是,這一年也是甲申年,隻不過時間已經過去120年,正好兩個甲子。是年乾隆54歲,而這一階段也是他統治的巔峰時期:先後平定準噶爾叛亂、大小和卓,並且在新疆設伊犁將軍。此時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口增長,疆域遼闊,乾隆本人也是躊躇滿志,頗為自得。《歷代帝王廟瞻禮詩》開頭便說:“三皇五帝道功崇,歷代君王懋建中。雖是乘除撫人世,莫非兢業代天工。”其意是說三皇五帝的功德崇高偉大,其他君王也都有勉力建業之功。雖然世事消長引發朝代更替,但是帝王們沒有不兢兢業業、代天職事的。這首詩既是對古代帝王的歌功頌德,也是對自己的肯定。  在《重修歷代帝王廟碑文》中,乾隆強調要“觀德”。“觀德”一詞出自偽古文《尚書》中的《咸有一德》篇:“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乾隆認為,“觀德”並不是單純的歌功頌德,而是觀察並且引以為戒。他舉例說:周人曾經被商王朝監管,一旦周滅瞭商,就稱自己是正統,而把商叫作“勝國”,就是被滅之國,這種朝代的更替能不讓人警惕甚至害怕嗎?所以乾隆說,如今把各個朝代的帝王聚於一室,不僅僅是為瞭效法,還要從朝代的興衰更替中吸取教訓。“觀法之所存,即知戒之所寓”,這才是乾隆的“觀德之意”。   乾隆四十年(1775年)農歷二月, 65歲的乾隆第四次來帝王廟祭祀,並且寫下《躬祭歷代帝王廟禮成有述》。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他對古代帝王有瞭新的認識。他在詩中寫道:“聖惟吾法庸吾戒,法者實稀戒實多。”意思是說:我要效法那些聖賢之君,對那些昏庸之君則要引以為戒。然而縱觀廟裡入祀的這些帝王,值得效法的實在太少瞭,要引以為戒的卻實在太多瞭。相比上次祭祀提出的“法、戒並舉”,這次乾隆更強調“戒”。  乾隆於四十八年(1783年)農歷三月,第五次來帝王廟祭祀。此時乾隆年逾古稀(73歲),他寫下《癸卯暮春祭歷代帝王廟禮成述事》。詩的大義說:“我擺出供品請帝王們饗用,史書記載的朝代更迭則讓我心生畏懼。祭典完成之後起駕回宮,我還頻頻回首,思緒萬千。”此時乾隆已經暗下決心,要對帝王廟進行改革瞭。明太祖朱元璋最早在南京建帝王廟時,隻供奉16位帝王、37個陪臣。清代康熙皇帝在去世之前提出:“應將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盡宜入廟崇祀。”雍正秉承康熙遺願,將入祀人數增加到164位帝王、79個陪臣。乾隆認為,康熙、雍正的做法是“至大至公”。其實早在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就增加一人入祀,他就是明朝建文帝。乾隆在諭旨裡追謚建文帝為“恭閔惠皇帝”,並且將其牌位放在明太祖的牌位旁邊。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下瞭一道很長的聖諭,對帝王廟入祀帝王的增減做出較大變動。乾隆首先肯定瞭崇禎皇帝。他認為,明之所以亡國,是因為萬歷、天啟皇帝不理朝政,以致法度廢弛。崇禎繼位時,“國事已不可為”,他雖然辛苦經營17年,仍不能“補救傾危”,最後以身殉國。所以,乾隆把崇禎的牌位添進去,而不入祀萬歷、泰昌、天啟,在乾隆看來,實乃“千古大公定論”。相關閱讀推薦:康熙與乾隆的江南美女情結:後宮蓄養蘇杭美女孝儀純皇後就是令妃:死後屍體不腐 為乾隆生育最多孝儀純皇後子女有哪些?令妃為乾隆生瞭幾個子女乾隆孝儀純皇後魏佳氏簡介 孝儀純皇後怎麼死的乾隆廢皇後烏喇納喇氏子女有哪些結局是什麼?孝賢純皇後皇後為乾隆生瞭幾個子女結局都是什麼

崇禎帝朱由檢袁貴妃簡介 袁貴妃結局是什麼?

  袁貴妃,(?-?)為明思宗(崇禎皇帝)貴妃,父袁祐。  明史後妃列傳中,對於袁貴妃的記載很少,其生平事跡零散記載於諸多史料,如清史稿、崇禎朝野紀、纖言等等。  袁氏原是崇禎為信王時的小妾,崇禎即位後,她在紫禁城中,居於東六宮之一的翊坤宮,是明思宗妃嬪中僅次於田貴妃受寵者。但由於田貴妃與素來周皇後不和,而袁貴妃對周皇後向來溫恭謙讓,因此後妃之間關系很是融洽,袁貴妃本身也頗得明思宗之寵。崇禎十二年(1639年)元旦,嬪妃向例須向皇後朝賀,田貴妃早來卻被周皇後拒於宮門之外,晚來的袁貴妃卻能先入宮向周皇後朝賀,可見三位後妃之間的關系如何。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凌晨,李自成揮軍攻陷北京後直搗紫禁城,明思宗見亡國在即,便命周皇後與袁貴妃自盡。袁貴妃領命後,回宮懸梁自盡,但繩帶卻斷裂,袁貴妃遂墮地昏去,許久後才蘇醒。思宗見狀,便拔劍對她亂砍瞭幾劍,袁貴妃暈死在血泊中,思宗以為她死瞭,沒有再砍。其實隻是傷在肩部,後來被救活。  清政府入關後,憐憫這位明思宗最後的遺孀,賜居所膳養袁貴妃,但她終因傷勢過重、又傷心國破傢亡,不久便死去瞭。《清史稿》謂袁貴妃於當年(1644年)逝世,並於同年五月己酉入葬,但葬地未詳。明末《北遊錄》等書記錄她於1654年逝世,葬金山。  子女  袁貴妃生有一女,但封號不詳,而思宗諸女中,除去周皇後所生的坤儀公主、王順妃所生的長平公主外,另有母不詳的昭仁公主、三位失考的皇女等,因此這四位其中之一有可能是袁貴妃所生。相關閱讀推薦: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周皇後子女有哪些?崇禎帝朱由檢的周皇後結局怎麼死的?獨臂神尼是誰?獨臂神尼是不是崇禎女兒長平公主崇禎帝女兒長平公主生母是誰?崇禎帝女兒長平公主簡介 長平公主怎麼死的?

崇禎帝女兒長平公主簡介 長平公主怎麼死的?

  長平公主(1629年-1646年),閨名朱媺(měi)娖(chuò)(一說”徽媞“),原封號為坤興公主,降清後封長平公主,明思宗朱由檢次女,母親愍周皇後,而公主生母為王順妃的說法實為1996年臺灣作傢林佩芬所寫的《天問·明末春秋》一書中的杜撰情節,但後來卻被多次引用。  同母姐姐坤儀公主,妹妹昭仁公主。 同母兄弟:悼皇帝朱慈烺、懷隱王朱慈烜、定哀王朱慈炯。  長平公主是崇禎最疼愛的女兒,但因身處末代皇帝之傢,國破傢亡,身世悲慘,為人熟知。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崇禎帝心灰意冷,對長平公主嘆道:“汝何故生我傢!”。順治二年,帝詔長平公主與駙馬周顯完婚。後因思念父母,抑鬱成疾,在順治三年(1646年)病逝。  朱媺(měi)娖(chuò)十六歲時,崇禎帝將其許配給都尉周顯(又稱周世顯),然而婚事卻因流寇逼近而暫停。  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消息傳到宮中,崇禎心灰意冷,要周皇後自裁、袁貴妃自盡,對長平公主嘆瞭聲:“汝何故生我傢!”揮劍斫公主,斷左臂。後又斬殺幼年的昭仁公主(6歲)。長平公主於五日後復蘇。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長平公主曾上書順治帝要求出傢未獲準,順治將她嫁與周顯,據張宸《長平公主誄》記載,長平公主婚後和周顯相敬如賓,她喜愛詩文,擅長針黹、烹飪。  順治三年(1646年)二月公主因思念父母,抑鬱成疾。葬於廣寧門(亦稱彰義門)外周氏宅旁。 孫菲菲版長平公主  人物爭議  名字  《明紀》記載,長平公主閨名媺娖。媺(měi),美也。娖(chuò),《說文》謹也。  姚雪垠《李自成·第七章》也采用瞭此說:“他們乘龍、鳳輦到奉先殿上瞭香,叩瞭頭,告慰瞭祖宗,然後到交泰殿盤桓片刻。在閑談中崇禎問到長平公主媺娖讀書有無長進。皇後回答說也有長進,隻是幾個陪她讀書的小都人都不夠聰明,也很貪玩。想挑一個肯讀書的、聰明伶俐的都人給媺娖,尚未挑選到。①媺娖——音“měi chuò”。這是長平公主的小名,意為“美好,修整”。”  一說“徽娖”,但據《明紀》載“媺”讀音含義、《春明夢餘錄》原書,“徽娖”之說是不成立的。《春明夢餘錄·卷29》:“皇女樂安長公主,名“徽娖”(一說“徽媞”)。”“媺”和“徽”兩字相似、明朝公主不少人閨名中帶“徽”字,因而誤傳成長平公主閨名。  民間相傳長平公主於明亡後出傢為尼,並學得一身武藝,是為獨臂神尼,並進行反清復明,收瞭呂四娘等人為徒,但此傳說純屬虛構。而金庸小說《碧血劍》的阿九、鹿鼎記中的九難以及梁羽生小說《江湖三女俠》的獨臂神尼亦是以此傳說的長平公主為原型。相關閱讀推薦:崇禎皇帝死後唯一的女兒下場如何?長平公主之死解讀:崇禎皇帝之女長平公主的真實命運大揭秘揭秘崇禎嫡女長平公主的真實命運:結局十分淒慘!崇禎帝女兒長平公主的結局:死時有五個月身孕!明代長平公主的最後結局:死時尚有五個月身孕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史料記載  《明史 · 卷一百二十一

崇禎獻愍太子朱慈烺簡介 朱由檢長子朱慈烺下落之謎

  朱慈烺(1629年-1644年),明思宗朱由檢長子、母莊烈愍皇後周氏。崇禎二年二月出生,崇禎三年二月封為皇太子。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李邦華、史可法及薑曰廣希望朱慈烺到南京監國,不久因北京外城被攻破而無結果。後本擬送朱慈烺到朱純臣傢暫避,但北京內城被攻破,李自成先已找到他,李自成指朱慈烺無罪,而朱慈烺請求李自成“不可驚我祖宗陵寢”、“速以禮葬我父皇母後”及“不可殺戮我百姓”,並指現在投降的官員是不忠不義,應盡殺之。後封其為宋王。李自成敗退後,吳三桂奉他還京,建年號義興。不到一個月,清軍入京,吳三桂希望立朱慈烺為明帝,但被多爾袞拒絕。吳三桂憤而挾持朱慈烺到山西,朱慈烺死在陜西寧傢灣。南明年間追封為獻愍太子,魯王監國元年謚為悼皇帝。  太子歲月  崇禎二年(1629年)二月,崇禎的皇後周皇後生下一子,這也是崇禎的第一個兒子,此子就是朱慈烺。崇禎三年(1630年)二月,朱慈烺被立為皇太子。當時,正是他父親在疲於應付國內的農民暴亂和北方的滿人,對於這位太子,崇禎根本就沒有時間來教導他,從他兩歲到八歲這六年時間裡,朱慈烺一直住在鐘粹宮裡。  八歲那年,崇禎開始選擇東宮侍班講讀官。命令禮部尚書薑逢元,詹事姚明恭,少詹王鐸、屈可伸侍班;禮部侍郎方逢年,諭德項煜,修撰劉理順,編修吳偉業、楊廷麟、林曾志講讀;編修胡守恒、楊士聰校書。  看看這些人,這些大明帝國最後的名臣們,都集中在瞭太子朱慈烺周圍。由此可知,崇禎對這個即將成人的太子的期望有多高。  崇禎十一年(1638年)二月,太子出閣講學。崇禎十五年(1642年)正月,開講,閣臣具文奏上講義。七月,改慈慶宮為端本宮。慈慶,是懿安皇後所居之宮。當時太子十四歲,議定第二年選擇婚配,所以先為他設置宮室,而遷移懿安皇後到仁壽殿。隨後,農民義軍大舉進犯,而暫時停止。   也就是說,從朱慈烺被立為太子到十三歲出宮,他一直住在鐘粹宮裡。按照我們的理解,他在鐘粹宮每天的安排無非就是讀書、玩樂。但事情似乎沒有這麼簡單,作為一個朝代的末期太子,他除瞭下落不明外,在太子之時恐怕也並不是像我們今天所想的那樣風平浪靜的。  朱慈烺的母親周皇後在天啟年間被選入當時還是信王的崇禎府中,後來被冊封為信王妃,崇禎即位後,她便被立為皇後。  除瞭周皇後外,崇禎有兩個妃子,一個是袁妃,另一個就是田貴妃。田貴妃是陜西人,在其小時,父親田宏遇帶她到瞭 揚州。揚州本多歌妓,田宏遇親選能鼓琴的妓女,納做侍妾,並令侍妾教女兒鼓琴。又請瞭宿儒,使貴妃讀書識字。田貴妃自幼就聰明絕倫,十二三歲時,已能吟詩作賦,每成一篇,總是秀艷典雅,傳誦一時。父親又性情豪爽,結交名士高人,幾遍天下,當時稱他做小孟嘗。田貴妃到瞭十七歲那年,還沒有登基的信王選妃,田宏遇的一位朋友就把田貴妃送入信邸。信王見田貴妃生得端莊纖妍,就納為侍姬。  登基後的崇禎帝憂心國事,終日在禦書房裡睡覺,一個月中進宮不到一二次。田貴妃卻很能事,善侍色笑,崇禎帝每次入宮,總是愁眉不展的,但經田貴妃的婉言解釋,崇禎帝便眉開眼笑,憂慮就此盡忘。正是因此緣故,崇禎帝對於田貴妃,也愛逾他妃。特別是田貴妃有一雙三寸金蓮,使得崇禎帝更是喜愛非常。據說,崇禎曾在周皇後前贊美田氏的纖足,而嗤笑袁妃的大腳。在這樣的情況下,周皇後受到冷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周皇後自然知道自己在崇禎心中的地位在一天一天地滑落,而導致這種滑落的原因就是田貴妃。所以,兩個人的爭鬥從朱慈烺被立為太子不久就開始瞭。  有一年元旦,天氣十分寒冷,按照慣例,妃子要在這一天朝見皇後。當田貴妃來朝見周皇後時,周皇後故意拖延時間,讓田貴妃在外凍瞭很久,然後才讓她進宮,進宮以後又過瞭很久才出來,坐在禦座上受田貴妃的朝拜,而周皇後隻是淡淡地點瞭點頭而已。田貴妃氣得差點就哭瞭。  為瞭報復周皇後,某一日,田貴妃故意讓宮女抬轎去見崇禎皇帝。崇禎見是宮女抬轎,而不是如往常一樣由宦官抬轎,感到非常奇怪。田貴妃趁機解釋說:“宦官們恣肆無狀,尤其是周皇後宮中的小太監狎宮婢,故遠之耳。”崇禎本是生性多疑之人,立即下令搜查周皇後居住的坤寧宮,果然查獲瞭宦官使用的多種狎具,周皇後氣得當場吐血。  兩個人的爭鬥自然也就影響到瞭太子朱慈烺,這個在十三歲之前一直住在後宮的小太子。有一次,周皇後派宮女給太子送茶果,宮女們從田貴妃所住的承乾宮經過,嬉笑打鬧著推石獅子玩,正在午睡的田貴妃驚醒,以為發生瞭什麼變故,慌忙起來叫人堵住瞭幾個宮女。經過詢問,田貴妃才知道不過是給太子送茶果。可她依舊不甘心,認為這是驚瞭自己的美夢,她把這幾個宮女交給瞭崇禎。崇禎正如熱鍋上的螞蟻在對付內憂外患呢,聽瞭這件事後,就沒有理。這件事也就不瞭瞭之瞭。  周皇後卻認為田貴妃這是在想要對太子不利,因為從兩個人所生孩子數量來看,是不相上下的。太子慈烺、懷隱王慈烜、定王慈炯是周皇後所生,而田貴妃生瞭永王慈炤、悼靈王慈煥、悼懷王及皇七子。後兩個很早就死掉瞭。但她憑著這兩個兒子也足以和周皇後的太子朱慈烺抗衡,後來諸多的朱三太子案就能證明這一點。相關閱讀推薦:獨臂神尼是誰?獨臂神尼是不是崇禎女兒長平公主崇禎帝女兒長平公主簡介 長平公主怎麼死的?撲朔迷離的崇禎太子下落之謎:太子朱慈烺的結局崇禎為何手刃嬪妃公主?明亡後崇禎子女跑哪去瞭崇禎子女下落之謎 明亡後崇禎的子女跑哪去瞭?明末歷史懸案:明朝滅亡後崇禎子女跑哪去瞭?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國破傢亡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明軍在與農民起義軍和清軍的兩線戰鬥中,屢戰屢敗,已完全喪失戰鬥力。三月十七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十八日晚,朱由檢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稱萬壽山,今北京市景山),遠望著城外和彰義門一帶的連天烽火,隻是哀聲長嘆,徘徊無語。回宮後寫下詔書,命成國公朱純臣統領諸軍和輔助太子朱慈烺。又命周皇後、袁貴妃和3個兒子入宮,簡單叮囑瞭兒子們幾句,命太監將他們分別送往外戚傢避藏。當天,崇禎皇帝在景山上吊自殺,周皇後也自殺殉國,明朝滅亡。  下落成迷  朱慈烺在太子歲月留下的資料跟他的下落一樣,是個謎。可以說,沒有任何一朝的太子像他這樣留下這麼少得可憐的資料。總是有一種感覺,這個太子是否真的存在過。因為在大明朝末期,人人註意的都是崇禎和李自成還有滿人,一個並沒有成為皇帝的太子朱慈烺,其分量真是太輕瞭。當時英雄太多,遂使他默默無聞。  逃亡死於陜西  一種說法,周皇後自殺前,將兒子送到父親傢躲避,但據說這位國丈怕孫子會連累自己,狠心的將他出賣給瞭李自成。又一說,周皇後本擬送兒子到朱純臣傢暫避,但北京內城被攻破,李自成先已找到他。  後來李自成封朱慈烺為宋王,敗退時被送給吳三桂,吳三桂奉他還京,建年號義興。不足一個月後,清軍到北京,吳三桂希望立朱慈烺為明帝,但被攝政王多爾袞拒絕。吳三桂憤而挾持朱慈烺到山西,朱慈烺死在陜西寧傢灣。南明年間追封為獻愍太子,魯王監國元年謚為悼皇帝,楊起隆托稱朱三太子1673年建元廣德,增謚朱慈烺為順宗同天合道承明純靖康文懿武神仁獻孝悼皇帝。   死於大順軍  太子死於李自成之說也在當時比較流行,南太子案發生後,督師史可法在一件給弘光帝的奏疏中說提到傳言太子為賊所害。北使陳洪范給弘光帝的奏疏中說道:“臣遍訪北來諸人,僉謂流賊聞清兵將至,先殺皇太子,挾二王馬上偕行迎戰。永平失利,二王亦受害。” 

崇禎皇帝朱由檢第五子朱慈煥簡介

  朱慈煥(1633年—1708年),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第五子。崇禎六年(1633年)出生,母田貴妃。甲申之變後,朱慈煥為躲避禍亂,隱姓埋名,先後多處安身。雖然本人並無復明逆反之意,但朱慈煥的存在對滿清政權而言始終是一個威脅,很多人借著擁立他的名號從事逆反活動,“朱三太子”成瞭當時的一種旗號。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朱慈煥在汶上縣被捕,並於當年被清康熙帝以“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為罪名凌遲處死,享年七十六歲。其子嗣亦皆被殺害。  隱姓埋名  明崇禎帝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殤,隻剩下長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煥。朱慈煥因與四哥(同父同母)朱慈炤同歲,所以人們習慣把他稱作“朱三太子”。  朱慈煥崇禎六年(1633年)出生,後封永王。甲申之變時,年十二,倉皇出奔,流離顛沛。在大順軍中與兩個哥哥失散之後,與一位姓毛的將領逃到瞭河南,種瞭一年地。後因為清政府清查“流賊”,姓毛的逃走,他隻能一個人流浪。十三歲到鳳陽,遇到一位姓王的前明老給事中,細詢根由,執手悲泣,乃留在王傢,改姓“王”,名士元。年十九時,王傢突遭變故,慈煥再度流亡江湖。至一佛寺中削發為僧,偷生度日。 後又往浙中,結識一個姓胡的餘姚人,亦明官員後裔,後兩人談經論文後,胡頗欽佩他的才學,勸他還俗,並將女兒嫁給她。從此朱慈煥以餘姚王士元為名靠教私塾為生。  康熙四十四年,在寧波認識秀才張月懷,後來別人亦稱他張老先生。 不久,發現張行事不安分,便帶傢屬居湖州長興縣。 後風聲吃緊,寧波、鎮海都“一步一步挨查”。 聞得事發,妻女六人,均上吊自盡,三子一孫,被捕收。朱慈煥躲避流亡。康熙四十七年,官府逮捕康熙四十五年在大嵐山起事的浙東和尚張念一,並從其口中得悉慈煥的行蹤。四月,在山東汶上縣躲避兩年多的朱慈煥被捕,押解京師受審。   清廷滅族  康熙四十七年時,朱慈煥已達七十五歲高齡。並且組成瞭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個孫子的大傢庭。他對於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作為明朝皇室的嫡系子孫,他最終也沒能擺脫那高人一等的意識,他按皇傢的傳統,在為所有的兒子取名時以“和”字排輩,最後一字都為帶有土部的怪字。這些舉動逐漸為人們所註意,一位念一和尚在浙東起義時便打著他的旗號,終於使這位隱藏瞭幾十年的前明龍種遭到瞭滅頂之災。  經浙江遭審問時,官府問他:“朝廷待汝不薄,何為謀反呢?”

朱慈煥是崇禎第五子為什麼叫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是明思宗朱由檢第三子,清朝預斬草除根明朝後裔。他們認為朱三太子是清朝後患。  朱慈煥,明思宗朱由檢第三子、母莊烈愍皇後周氏。崇禎十六年(1643年)封為定王,別名朱三太子。  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變,流寇攻入京師,李自成封朱慈炯為定安公,李自成敗退時不知所終,南明年間追封為定哀王。  身為一個失蹤的明朝皇室嫡系,他的綽號朱三太子更為有名,有關他起兵反清復明的謠言一直困擾著清初政府。不過明亡後,民間所謂的朱三太子,更常是指朱由檢的第五個兒子朱慈煥。  明崇禎帝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殤,隻剩下長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煥。朱慈煥因與四哥(同父同母)朱慈炤同歲,所以人們習慣把他稱作“朱三太子”。相關閱讀推薦:崇禎皇帝朱由檢第五子朱慈煥簡介崇禎獻愍太子朱慈烺簡介 朱由檢長子朱慈烺下落之謎崇禎帝朱由檢袁貴妃簡介 袁貴妃結局是什麼?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周皇後子女有哪些?崇禎帝朱由檢的周皇後結局怎麼死的?

大明朝的終結:闖王李自成和崇禎帝互斷龍脈之謎

  導讀:李自成(1606~1645年),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他率領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逼死瞭明崇禎皇帝,建立瞭大順政權,但不久農民起義軍就在吳三桂和滿清軍隊的聯合夾擊下敗亡,李自成也死於非命。有人說李自成和崇禎的兩敗俱傷是因為互斷瞭對方的龍脈,才使滿清的多爾袞撿瞭一個大便宜,這是怎麼一回事?  關於明皇族朱氏的龍脈之說,據《朱元璋系年要目》介紹,朱元璋祖居江蘇省句容縣通德鄉朱傢巷。元朝初期,為瞭逃避官府的苦役,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攜帶全傢老小,逃到泗州、盱眙一帶,居住在古泗州城北13裡的孫傢崗。王文祿《龍興寺記》記載著這樣一個傳說:楊傢墩傢有個窪窩,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經常臥於其處。有一次,一個道士路過此處,見瞭這個地勢說:“葬於此處,後代可出天子。”  道士的徒弟追問原因,道士說:“你若是不信,就拿個枯樹枝栽在這兒,十天之內就能起死復生”,朱初一偷偷試驗瞭一下,果真如此,於是把道士的話告訴瞭朱元璋的父親朱世珍。十年後,泰定四年(1327年)朱初一病死,如道士所言,葬於此。半年後,朱世珍妻陳氏即懷瞭朱元璋。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參加瞭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一路登上皇帝之位,1386年,朱元璋命皇太子朱標,帶領文武群臣和工匠,到泗州城北楊傢墩,開始修建祖陵。以後陸續增修,經過28年,耗費大量資金,到永樂十一年(1413年)才把他的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的陵墓全部修建成功。至此,楊傢墩改稱明祖陵。李自成攻破此處後,為瞭破壞明朝的龍脈,將明祖陵破壞的一塌糊塗。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為瞭打擊李自成起義軍,崇禎皇帝竟然也派人挖瞭李自成的祖墳。   李自成是陜西米脂縣人,從小苦大仇深,和一些窮苦百姓參加瞭高迎祥領導的起義軍。後來因為作戰勇敢和有智慧,得到高迎祥的賞識,最後,接替高迎祥成為起義軍首領,所到之處,百姓雲集響應,一時間朱傢天下搖搖欲墜,李氏“帝王之相”隱隱可見。當此之時,崇禎帝不知聽瞭何人建議,希冀用伐掘李自成祖墳的辦法斷其“龍脈”,泄其“王氣”,以使“賊勢當自破矣”,從而挽大廈於將倒。崇禎十五年(1642年)正月初八,接到崇禎皇帝密旨的陜西總督汪喬年命延安府米脂縣縣令邊大綬等人進山尋找李自成的祖、父的墓地。  事先,邊大綬找到瞭曾參與埋葬的李自成的同鄉李誠。經過拷訓,李誠給邊大綬提供:“記得李闖祖父下葬掘土時,地下面有三個空穴,其中的一個空穴尚發現有一隻黑碗,當時用土填瞭兩個空穴,在其中一穴安葬,並用黑油點燈放在墓內棺前。因此,隻要找到那個置有黑碗的墳墓,便是李闖的祖墳。”   根據李誠提供的線索,邊大綬立刻下令尋找,但是,一連掘瞭數座墳,未見黑碗。到天晚,難以下山,他們坐在李自成舊窯中烤火。翌日凌晨,他們又挖瞭數傢墳塚,到瞭正午時分。果然在一墓中發現黑碗,照李誠所說它必然是李自成祖父的墳墓瞭。挖出來的骷髏如黑墨,額骨上長出瞭六七寸長的白毛,狀極恐怖。在李自成祖父墳的左側下方還有一座墳墓,據李誠指認它是李自成父守忠之墓。墓的正頂長有一棵榆樹,粗如臂膀,枝葉詭異,邊大綬命人砍下榆樹,不料樹倒墓開。墓中竟蟠著一條白蛇,“長尺有二寸,頭角嶄然”,役卒上前捕捉,將蛇置於練總郝光正行裝袋內。役卒把棺木打開後,隻見所有的骨節都變成青銅色的綠色,額骨上也有六七寸長的白毛。其餘七八座墓中骷髏上也都有白毛。邊大綬為瞭斷李自成的“龍脈”,還派人在舊址上邊的大小垴之間挖下寬二十米、深五米的大壕,他命人將骨骸“聚火燒化”,並把周圍“大小樹木一千三百餘棵悉數斫伐”。  挖李自成祖墳的全過程,邊大綬詳細記錄在瞭向陜西督軍汪喬年呈報的《塘報》中,陜西督軍汪喬年得知後,嘉獎邊大綬:“據來報,知闖王墓已開,可以制賊死命。他日功成,定當首敘以酬。”然而,崇禎皇帝的這一招並不奏效,就在前一年,李自成的農民軍在河南攻城破邑,所向披靡,並進逼潼關、直指西安,結果是眾所周知的:兩年後李自成攻占北京城,崇禎跑到皇宮北面的萬歲山投繯自盡。李自成與崇禎在挖龍脈上兩敗俱傷,這也成就瞭清軍將領多爾袞。在他的功業基礎上,順治皇帝成為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開創瞭大清王朝的歷史篇章。相關閱讀推薦:明朝史上唯一神秘失蹤的皇後:明熹宗皇後張嫣揭秘籠罩瞭明朝三十餘年的一條魔咒:二龍不相見揭秘:清王朝建立後明朝的十萬皇族遭遇瞭什麼?明朝軍事上的四個世界第一:水雷擊沉曰本戰艦!明朝皇帝都對豬很敏感?十三陵選址在養豬之地 西門慶的原型真的是明朝正德皇帝嗎?西門慶原型

揭秘崇禎自殺前為何大開殺戒!貴妃公主無一幸免

  導讀:來瞭一個太監向他報告:“郭寧妃、莊妃割脈而亡;李淑妃、吳康妃跳水而死;王賢妃、鄭裕妃等五人準備出逃,已經被擒。”崇禎聽後大怒,命令將這五名妃子帶到他面前,然後,他手持長劍,一個一個全部殺死。  本文摘自《追尋歷史的真相》,作者:中國散文學會 編選 張秀楓 主編 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  1644年3月16日,崇禎剛剛被太監侍候著穿好龍袍,這時有太監來報:“皇上,李自成所率的叛軍打到昌平瞭!”崇禎大驚失色,無奈之下,隻好召集群臣,商討對策。然而,大殿上靜寂無聲,好久沒有人說話,後來,不知哪位大臣哭出聲來,接著哭聲連成一片。崇禎拍案大怒,才喝住瞭哭聲。  不久,昌平失守的消息傳來,一時間君臣大驚,大殿上悲涼的景象再次重現。  17日,北京城被圍。而此時,負責北京城防的明軍對起義軍的圍攻已無抵禦之力。在這種情況下,崇禎自知已回天無力,召集群臣商議也是於事無補,大呼:“內外諸臣誤我!誤我!”然後,一邊仰天長號,一邊繞殿環走,不停地捶胸頓足,痛哭失聲。整整折騰一夜,直至天明。  3月18日,天色剛黑,崇禎心神不寧地等著守城明軍的消息。這時,有一個太監神色緊張地跑來,跪地向崇禎報告:“皇上,內城也被攻破瞭!”崇禎忙問:“守城的官兵到什麼地方去瞭?守城提督李國禎又在哪裡?為什麼會守不住?”太監回答道:“守城的官兵早已逃散。”接著又說:“皇上您還是趕緊設法逃走吧!”崇禎還想再問一些情況,這名太監轉身便逃。崇禎連喊幾聲,可那太監連頭都不回便徑自走瞭。   崇禎隻得親自帶著太監王承恩,來到紫禁城的最高點——煤山。他放眼一看,隻見京城內外,火光沖天,四周喊殺聲陣陣傳來,炮聲也隆隆作響。見此,崇禎不禁仰天長嘆,淚如雨下,很久才下山回乾清宮。回到乾清宮後,崇禎決定準備後事。他提筆親手寫下給內閣的諭旨:命成國公朱純臣輔佐東宮太子,提督內外軍務。然後命太監將諭旨送往內閣,可是,沒多一會兒,太監跑回來報:“皇上,內閣中早已空空如也!”崇禎聞言,撂下筆,不禁感慨萬分,想到以往的前呼後擁,想到以往的群臣跪拜、山呼萬歲,看到今天的淒涼末日,崇禎再一次痛哭失聲。這時,崇禎已經苦悶到瞭極點,對未來再也不抱任何幻想。  過瞭許久,崇禎憤然站瞭起來,他先把周皇後叫來,又讓太監把袁貴妃叫來。此時,崇禎已是精疲力竭,狀近瘋狂。他大聲叫喊要左右把酒送上來,連呼倒酒,一口氣飲下瞭幾十杯酒,然後又淚流滿面地長嘆道:“朕上對不起列祖列宗,下負我百姓!”周皇後、袁貴妃見此,也陪著流淚不止。喝完這番悲悵失意的酒,崇禎又將太子慈、永王慈、定王慈炯召來,準備將他們托付給各自的外祖父傢,希望能夠給自己留下一點血脈。那時定王才13歲,永王12歲,對當時的險境還全不知情,身上穿的還是平時的華衣美服。  見此,崇禎含淚說道:“皇兒啊,現在是什麼時候瞭,還不趕快將綢緞錦衣脫掉,這會給你們招來殺頭的危險!”說完忙命左右尋來破衣,崇禎心情悲憤地對他們說:“大明社稷就要完結瞭,這實在是父皇的罪責和過失,但朕已經盡力瞭。皇兒們今天還是皇子,明日就是百姓瞭,在戰亂離別的時候,千萬要記得隱姓埋名,不要出頭露面,見到年紀大的人要稱呼他們長輩老翁,見到年紀輕的要喊他們伯伯叔叔。萬一保全瞭性命,一定要給父母報仇雪恨呀!千萬不要把父皇今天的告誡給忘掉瞭。”說罷,崇禎將他們緊緊地摟在懷中。對此,太子和兩位皇子含淚應諾。周皇後上前摟住自己的親生兒子太子和定王,又將田貴妃的兒子永王扯來,四個人哭成一團,最後三人由太監領出。  托孤的事情完瞭之後,崇禎轉頭對周皇後道:“大勢已去,你作為皇後國母,應當自盡瞭。”周皇後聽瞭,痛哭起來,說:“為妾侍奉陛下十八年瞭,最後,連勸你南遷的一句話你都不肯聽,以至於到今日這步田地,這也是天命啊!今日能為大明社稷殉身,對我來說也就沒有什麼遺憾瞭!”說完,周皇後徑直跑回坤寧宮自盡身亡。這時,崇禎又賜白綾給袁貴妃以及西宮眾嬪妃,對她們說:“皇宮馬上就會被敵人攻破,嬪妃一定不能落到闖賊的手裡。你們應當小心謹慎地守住貞節,以保全列祖列宗的禮制。”說完,崇禎揮揮手示意:“自盡吧!”  接著,崇禎又想到瞭公主。他想:“闖賊打進宮內,也不能讓他們污辱瞭公主。”於是,崇禎提劍直奔寧壽宮長平公主的住處。長平公主見父皇滿臉殺氣地撞進來,便知道大事不妙,她扯著崇禎的衣襟大哭不止:“父皇,我是大明的公主、您的女兒啊!您不能殺我啊!”聽到女兒這般撕心裂肺的哭喊,崇禎心如刀絞。但有什麼辦法呢?崇禎“嗖”地一下拔出劍來,一邊用袖子遮住自己的面孔,一邊悲悵地喊道:“你為什麼要生到我的傢中!”隨後,手起劍落,一劍砍去!長平公主被嚇呆瞭,本能地舉起胳膊去擋劍,結果被砍斷右臂,昏倒在地上。這時,崇禎皇帝的臉上、身上到處濺滿瞭女兒的鮮血,可這位皇上已經形同無心的鐵皮人,完完全全地沒有瞭感覺。  接著,崇禎皇帝又來到瞭*昭仁公主的住處,他不顧女兒的苦苦哀求,不顧宮女嬪妃們的拼命阻攔,像個殺紅瞭眼的惡魔一樣,一把將昭仁公主抓在手裡,沒容她再作掙紮,劍已刺進公主的胸膛。殺完公主後,崇禎又徑直來到坤寧宮,剛進大殿,便有一個宮女向他報告說:“周皇後自縊瞭!”崇禎面無表情地走上前去,抬起手摸摸周皇後的屍體,已經涼瞭,隻聽他喃喃地說:“好……好……”接著又轉身來到瞭西宮。不知為什麼,當崇禎走進大殿時,袁貴妃自縊的繩子突然斷瞭,整個人跌在地上。崇禎見狀,二話沒說,拔劍連刺三下,袁貴妃也倒地身亡。  這時,來瞭一個太監向他報告:“郭寧妃、莊妃割脈而亡;李淑妃、吳康妃跳水而死;王賢妃、鄭裕妃等五人準備出逃,已經被擒。”崇禎聽後大怒,命令將這五名妃子帶到他面前,然後,他手持長劍,一個一個全部殺死。相關閱讀推薦:崇禎帝朱由檢怎麼死的?崇禎帝朱由檢墓在哪朱由校跟朱由檢是什麼關系?朱由檢是個文盲?文盲朱由檢是怎麼當上皇帝的?揭秘:崇禎帝朱由檢自殺前為何找自傢女眷殉葬?明思宗朱由檢簡介

揭崇禎帝臨終遺言內容:為何會“文臣人人可殺”

  導語:朱由檢知道這些都是“馬後炮”,不予理睬,低頭在禦案上寫瞭十二個字,讓站在旁邊的司禮監太監王之心看瞭一下,隨即抹去。據說,其中六個字是“文臣人人可殺”,在皇帝心目中,朝政就是壞在這幫文臣手中的。  明毅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於1622年(天啟二年)年被冊封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號崇禎。  朱由檢位後大力鏟除閹黨,勤於政事,節儉樸素,並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在位期間農民起義猖獗,關外清朝勢大,已處於內憂外患交集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後,於煤山自縊身亡,為江山社稷而死,遵守瞭明朝歷代皇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終年33歲,在位17年。  朱由檢死後廟號毅宗、懷宗。清朝上謚號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謚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於十三陵思陵。  熹宗於公元1627年8月(天啟七年)死後,由於沒有子嗣,他受遺命於同月丁巳日繼承皇位,時年十八歲。第二年改年號為“崇禎”。朱由檢即位後,面對著危機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尋求治國良方,勤於政務,事必躬親。與前兩朝相比較,朝政有瞭明顯改觀。朱由檢一生操勞,旰食宵衣,每天夜以繼日的批閱奏章,節儉自律,不近女色,天天生活在操勞、恐懼、痛苦、煩躁與焦慮之中。崇禎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因“偶感微恙”而臨時傳免早朝,竟遭輔臣的批評,崇禎帝連忙自我檢討。曾一度使明室有瞭中興的可能。  同時朱由檢大力清除閹黨。天啟七年十一月,朱由檢抓準時機鏟除瞭魏忠賢的羽翼,使魏忠賢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後一紙詔書,貶魏忠賢鳳陽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縊而死後,下令磔屍於河間。此後,將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使氣焰囂張的閹黨受到致命打擊。平反冤獄,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予尚方寶劍,托付他收復全遼的重任。與前兩朝相較,朝政有瞭明顯改觀。   朱由檢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為。但因矛盾叢集、積弊深重,無法在短期內使政局根本好轉。他增加賦稅,增調重兵全力防范雄居東北的後金政權和鎮壓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軍。因對外廷大臣不滿,朱由檢在清除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後,又重用另一批宦官。給予宦官行使監軍和提督京營大權。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鎮,凌駕於地方督撫之上。甚至派宦官總理戶、工二部,而將戶、工部尚書擱置一旁,致使宦官權力日益膨脹,統治集團矛盾日益加劇。無奈中,他不斷反省,四下罪己詔,減膳撤樂,但最終無法挽救明王朝於危亡。  崇禎帝朱由檢知道這些都是“馬後炮”,不予理睬,低頭在禦案上寫瞭十二個字,讓站在旁邊的司禮監太監王之心看瞭一下,隨即抹去。據說,其中六個字是“文臣人人可殺”,在皇帝心目中,朝政就是壞在這幫文臣手中的。  艱難的最後時日  對於朱由檢而言,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的前半個月,是艱難的最後時日。在征調各方“勤王”之師的同時,還得籌措軍餉。辦法之一是,凡是押在監獄的犯罪官僚,可以用捐獻軍餉來抵贖他們的罪狀;辦法之二是,凡是皇親國戚、高級官僚,一律按照官爵高低捐獻軍餉。前者似乎有一點效果,因為可以抵消罪狀,所謂“花錢消災”。後者卻收效甚微,因為那是平白無故的捐獻,隻有皇帝身邊的太監頭目,例如王永祚、王德化、曹化淳等,礙於情面,各自捐獻瞭五萬兩銀子。  其餘高級官僚個個好像“鐵公雞”——一毛不拔。閣臣魏藻德僅僅象征性地捐獻瞭五百兩銀子,閣臣陳演在皇帝面前裝窮,表白自己一向清廉,從未索賄賣官,一兩銀子也不捐。那些皇親國戚們,富得流油,卻吝嗇得很,不肯為國出錢出力。皇帝派太監向他的嶽父——嘉定伯周奎募捐,周奎始終沒有松口,氣得太監拂袖而起,丟下一句話:老皇親如此吝嗇,大勢去矣!江山丟瞭,你積蓄財產還有什麼用?  太監王之心是京都有名的富翁,皇帝當面向他募捐,才忍痛捐獻瞭一萬兩銀子。在宮廷中撈足油水的太監,為瞭躲避捐獻,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在各自的房屋上貼出“此房出賣”的廣告,並且把古玩、雜物擺攤出售,好像已經窮到非典賣傢當不可的地步瞭。這些皇傢的奴才們,甚至大發牢騷,在宮門上寫打油詩:“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顯示出明王朝已經窮途末路,樹倒猢猻散,一點凝聚力都沒有瞭,依附於王朝而飛黃騰達的勛貴們,已經離心離德。他們不是沒有錢,而是對於王朝的滅亡無動於衷。後來農民軍攻占北京,對他們“拷掠追贓”,在嚴刑威脅之下,王之心拿出瞭十多萬兩銀子,陳演也拿出瞭四萬兩銀子,農民軍在周奎傢抄出銀子五十多萬兩。  這是一個王朝行將滅亡的不祥之兆。相關閱讀推薦:撲朔迷離的崇禎太子下落之謎:太子朱慈烺的結局崇禎帝本可以不上吊:究竟是誰把崇禎帝逼上煤山?清朝順治皇帝賜給崇禎女兒婚姻幸福是作秀嗎?明亡時崇禎手刃嬪妃:那麼他的子女們流落何方崇禎的經濟失敗:白銀持續大量流入加速明朝滅亡?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當此之際,朱由檢隻能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方面有感於吏治的敗壞,向六部和都察院發去訓誡的諭旨;另一方面為瞭挽回民心,發佈大赦天下的詔書,對他十七年的政績作瞭深刻的檢討:  ——十七年來,遼東和中原的戰事,調兵措餉,實在是不得已的事。連年征戰,賦稅加派增多,本意是想安民,結果加重瞭人民的負擔,是朕的過錯;  ——貪官污吏乘機巧取豪奪,刻意盤剝,造成民生困苦。朕深居內宮,不能體察,是朕的過錯;  ——將領懦弱,士兵驕縱,不肯拼命殺敵,反而對百姓燒殺搶掠,視為仇敵。朕任用非人,致使毒瘡潰爛,是朕的過錯。  在嘆息痛恨、引咎自責之後,他向百姓表示,各路兵馬已經前來勤王,加派的賦稅已經免除,一切不便於民眾的事情全部取消,要開創一個新局面。希望跟隨李自成的牛金星、劉宗敏等人,乘機反正,一概赦免,不予追究。他還表示,動亂平定以後,一定任用賢能的人治國,改革從前的腐敗政治,和大傢一起維新。  這些話流露出朱由檢企圖挽回敗局的急切心理,不能說毫無誠意,但畢竟為時已晚,無濟於事瞭。清初歷史學傢談遷在《國榷》中評論道:這個詔書如果在去年發出,遠近臣民或許為之感動,如今形勢大變,災禍隨時都會降臨,離開都城一步都危險叢生,誰還會相信呢?   三月十二日,農民軍逼近北京郊區,朝野震動。朱由檢召集大臣詢問對策,大傢都束手無策,隻說些無關痛癢的話,例如關閉城門、禁止出入之類。次日,他再次召開禦前會議,大傢一言不發,他氣憤之極,大罵兵部尚書張縉彥瀆職,張縉彥索性摜紗帽,乞求罷官。這種精神狀態,除瞭坐以待斃,還會有什麼出路呢?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朱常洛孝純皇後簡介 崇禎帝生母孝純皇後生平

  孝純皇後,劉氏。初為明光宗淑女。死後進賢妃。因兒子朱由檢即位為崇禎帝,追謚生母劉氏為孝純恭懿淑穆莊靜毗天毓聖皇太後,與光宗合葬慶陵。  孝純皇後劉氏,祖上是海州(今遼寧海城)人,被選入太子東宮,成為朱常洛(明光宗)的妾:淑女。萬歷三十八年十二月為皇太子朱常洛生下第五子朱由檢,即明思宗崇禎帝。劉淑女並不討朱常洛的歡心,在朱由檢五歲這年,劉淑女在朱常洛的一次歇斯底裡的大發作中,不明原因的死亡。史書曰:“失光宗意,被遣,薨。”這話說得很冠冕堂皇,而實際上的情況,應該是朱常洛暴怒之下,將劉氏逼上瞭絕路自盡,甚至朱常洛親自或讓下人動手將劉氏活活打死瞭。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劉氏死後,朱常洛懼怕此事被父親萬歷皇帝知道瞭會趁機廢瞭他這個礙眼的太子。萬歷一直都在努力想改立自己鐘愛的鄭貴妃的兒子為太子,為此引發瞭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最終由於重重阻力而作罷。心虛的朱常洛對身邊的太監宮女威逼利誘,警告他們不能走漏風聲,隻對外謊稱劉氏是病死的,將她以宮人的身份葬在西山。後來朱由檢因為哥哥朱由校即位,於天啟二年被封為信王,屈死的劉氏也因此被追封為賢妃。  雖然朱由檢成瞭親王,但是由於劉氏死得不明不白,他不敢公開去祭祀自己的母親,隻能悄悄向太監打聽母親下葬的方位。朱由檢居勖勤宮,問近侍:“西山有申懿王墳乎?”回答:“有。”又問:“傍有劉娘娘墳乎?”答曰:“有。”,並偷著拿些錢讓侍從去為母親祭掃。  朱由檢十七歲這一年,哥哥熹宗天啟帝朱由校無子早逝,將皇位傳給瞭他。直到這時,朱由檢才真正能夠光明正大地追悼自己的母親,他追謚生母劉氏為孝純恭懿淑穆莊靜毗天毓聖皇太後,將她從簡陋的墳墓中遷出,與父親光宗合葬慶陵。   崇禎帝五歲就失去母親劉氏,他十分懷念生母卻沒有找到母親的畫像,遂讓瀛國太夫人根據回憶指示畫工去畫母親的肖像。他讓老宮人來看畫的像不像,有人說像有人說不像,崇禎帝聽後更為傷感遺憾淚如雨下,後宮宮人亦因此而悲泣。  史料  《明史 列傳》  孝純劉太後,莊烈帝生母也,海州人,後籍宛平。初入宮為淑女。萬歷三十八年十二月生莊烈皇帝。已,失光宗意,被譴,薨。光宗中悔,恐神宗知之,戒掖庭勿言,葬於西山。及莊烈帝長,封信王,追進賢妃。時莊烈帝居勖勤宮,問近侍曰:“西山有申懿王墳乎?”曰:“有。”“傍有劉娘娘墳乎?”曰:“有。”每密付金錢往祭。及即位,上尊謚曰孝純恭懿淑穆莊靜毗天毓聖皇太後,遷葬慶陵。  帝五歲失太後,問左右遺像,莫能得。傅懿妃者,舊與太後同為淑女,比宮居,自稱習太後,言宮人中狀貌相類者,命後母瀛國太夫人指示畫工,可意得也。圖成,由正陽門具法駕迎入。帝跪迎於午門,懸之宮中,呼老宮婢視之,或曰似,或曰否。帝雨泣,六宮皆泣。  故事:生母忌日不設祭,不服青。十五年六月,帝以太後故,欲追前代生繼七後,同建一廟,以展孝思。乃禦德政殿,召大學士及禮臣入,問曰:“太廟之制,一帝一後,祧廟亦然,歷朝繼後及生母凡七位皆不得與,即宮中奉先殿亦尚無祭,奈何?”禮部侍郎蔣德璟曰:“奉先殿外尚有奉慈殿,所以奉繼後及生母者,雖廢可舉也。”帝曰:“奉慈殿外,尚有弘孝、神霄、本恩諸殿。”德璟曰:“內廷規制,臣等未悉。孝宗建奉慈殿,嘉靖間廢之,今未知尚有舊基否?”帝曰:“奉慈已撤,惟奉先尚可拓也。”於是別置一殿,祀孝純及七後雲。相關閱讀推薦:明光宗朱常洛孝和皇後王氏簡介朱常洛嫡妃孝元皇後郭氏簡介 孝元貞皇後生平從宮女到皇太後的傳奇:朱常洛生母王恭妃簡介朱常洛是好皇帝嗎?如何評價明光宗朱常洛朱常洛死後皇帝是誰?朱常洛下一個皇帝是誰

崇禎帝本可以不上吊:究竟是誰把崇禎帝逼上煤山?

  崇禎之前的三個皇帝簡直匪夷所思,絕對是皇帝中的奇葩:神宗30年不上班,好幾茬高幹到退休都沒見過領導;光宗是個花癡,上臺不到一個月,直接犧牲在床上;熹宗的木工和瓦工手藝絕對一流,本職工作統統交給魏忠賢代勞。  崇禎帝卻一反常態,是個勤政廉政的模范,工作17年,病假都沒請過;對傢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要求很嚴,為減輕財政負擔,讓老婆做飯織佈。  這樣一個不錯的皇帝,卻於甲申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深夜,在離紫禁城一箭之遙的煤山(今景山)懸樹自盡,在遺書中要求李自成不得傷害廣大群眾。300多年後的今天,人們在景山公園崇禎自縊處,看著冰冷的紀念碑,不禁替他抱屈:老天爺咋不讓他多幹幾年呢?  一個王朝的滅亡自有其必然性,山都擋不住,但歷史不是一條直線。老天爺曾經給過崇禎兩次機會,哪怕抓住一次,他就可能不用上吊,不用當大明的末代皇帝,甚至有可能成為復興王朝的英雄。但是,僵化的大腦、無休止的會議和一個又一個文件,還是把他和他的國傢逼上瞭煤山。  南遷計劃如何泡湯  第一次機會。甲申年正月,李自成大軍挺進山西,兩個月就可攻進北京,形勢瞬息萬變。大年初三,崇禎叫來太子辦公室的李明睿開小會,研究應急方案。  李明睿的意見是南遷,他認為,隻要向南進行戰略轉移,就能緩過氣來。當年宋高宗趙構毅然南渡,在杭州建立瞭繁榮富庶的南宋,趙傢天下又延續瞭150多年。咱大明的條件比那時候強多瞭,地方比它大,物產比它豐富,關鍵是祖宗當年遷都北京時,設南京為陪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體系在。 影視劇中的崇禎  李明睿敦促,隻要您下決心南下,東山或可再起,大明中興有望。沿途的河北、山東、江蘇的情況目前還不錯,安全不是問題。總之死守北京就是等死,盡快動身為好。  李明睿說得有根有據,崇禎聽得入神,兩人深談瞭一晝夜。  不過,按明王朝的制度,皇帝的重大決策需要得到政府部門支持;而且崇禎還擔心,如果自己出頭提出放棄首都和祖陵,身後一定挨罵。最好由政府部長們在會上先提,自己假裝不同意,部長一再勸遷,這樣的決策過程最完美。  會上,崇禎帝流著淚試探說:“形勢都這樣瞭,我想親自上前線,戰死疆場,你們都別拉著我。”各部部長爭著要為領導分憂,代皇帝出征,就是沒人提南遷。  李自成大軍越打越近。崇禎暗示李明睿寫一份報告,把南遷議題公開化,試圖倒逼政府。政府首席部長陳演反對南遷,故意把消息捅出去,弄得沸沸揚揚,謠言四起,人心大亂。他還嫌不夠,指使一個小幹部向上遞材料,攻擊南遷是別有用心,是“邪說”,要求嚴肅處理李明睿。相關閱讀推薦:清朝順治皇帝賜給崇禎女兒婚姻幸福是作秀嗎?明亡時崇禎手刃嬪妃:那麼他的子女們流落何方崇禎的經濟失敗:白銀持續大量流入加速明朝滅亡?揭秘:崇禎帝朱由檢自殺前為何找自傢女眷殉葬?明思宗朱由檢簡介 明朝亡國皇帝崇禎怎麼死的?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政府堅決反對南遷並非偶然:  一是意識形態上的。士大夫階層長期被正統教育洗腦,堅信撤退可恥,在政治上是錯誤的;  二是為瞭保命和推卸責任。南遷成功還好,萬一失敗,出主意的、附議的,肯定沒有好下場;  三是實際利益上的。美宅良田不可能帶走,丟瞭北京還不知便宜誰。最要害的問題在於,南遷之後,南北兩個政府一合並,肯定要裁員,官員們思量的是:俺的位子還有沒有、好不好?  這樣,大傢都覺得等等看看最保險,不願輕易下賭註。  李明睿非常氣憤,又加以回擊。支持和反對的都撕破瞭臉,一時間材料紛飛,會議不斷,轟轟烈烈,就是沒有結果。  崇禎皇帝急得不行,有一次開會前,他甚至把話說白瞭:“老陳,這事兒請您替我擔待著點兒!”但是陳演在會上一直笑而不言,崇禎幾次逼他發言,他都是笑笑而已,氣得崇禎一腳踢翻瞭椅子。  這樣一折騰,一個多月就過去瞭,形勢更加兇險。在二月二十七日的會上,崇禎呼籲大傢敞開說,說錯瞭不要緊。他尋思,哪怕兩派勢均力敵,他也好拍板。但結果依舊。緊接著,李自成大軍攻下瞭居庸關和昌平,北京危殆。   崇禎終於忍不住瞭,他果斷跟李明睿等人攤牌:“不管他們瞭,這事我說瞭算,咱們立刻南遷!”李明睿嘆口氣:“來不及瞭,沿途我軍都被打散瞭,北京城連隻蒼蠅都飛不出。”  明朝為何不受李自成的大禮  第二次機會。不可思議的是,事情到瞭這步田地,大明王朝居然還有一口氣。  李自成本是個在政府招待所出苦力的粗人,並不具備政治傢的博大胸襟,所以對迅速的勝利毫無思想準備,也不太清楚進瞭北京意味著什麼。三月十七日都打到今復興門一帶瞭,他居然在次日上午給崇禎寫信,要求和談,並且要價不高:割讓西北一帶給他,西北實行高度自治,不向中央報告工作;中央撥付100萬銀兩慰問金給他,他替政府打擊敵對勢力,包括虎視眈眈的東北滿人集團。  傻子都知道這樁買賣不賴,況且別無選擇,但大傢都不表態。如果說南遷問題還可以拿出來說說,那麼割地賠款這頂政治帽子太大瞭,沒人敢碰。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但是不發言也不對,於是部長們一個接一個慷慨陳詞,憤怒譴責敵人的狼子野心,決心血戰到底,與北京共存亡。李自成憑空送的大禮,根本不在明王朝最後一次最高國務會議的議題之內。  崇禎本想乘著夜色混出城去逃命,但是從安定門、朝陽門到前門,沒有一個門為他打開。眼看天要亮瞭,隻好孤獨地走向瞭煤山……  他死後僅三個小時,李自成拍馬直搗金鑾殿。那些政治堅定、慷慨激昂的部長們血戰到底瞭嗎?第二天他們就去李自成辦公室外,排隊請求安排工作。  景山公園那塊石碑上刻的是“明思宗殉國處”,“思宗”是崇禎的廟號。的確,崇禎和明朝的悲劇留給後世沉重的思考。   崇禎君臣的議事秀,空留千古憾事  崇禎皇帝死後不久,大清攝政王多爾袞給南明的史可法寫信,說得非常到位,也好像在替敵人難過:  你們明朝的幹部根本不考慮國傢利益,就喜歡唱高調、講大話,哪怕火燒眉毛瞭,還慢條斯理地窮白話,作個決定比蓋棟樓還慢。當年北宋研究對策還沒散會,金軍就渡過黃河瞭,你們咋就不長記性呢?!  歷史機遇總是稍縱即逝,一步得生,一步得死,豈容貽誤。僵化的思想、狹隘的私利,導演瞭崇禎皇帝君臣極不負責任的議事秀,空留千古憾事。可見,改進文風會風,清掃作風背後的垃圾,關系事業成敗、國傢興衰,是極其嚴肅的政治課題,絕非枝節小事。  本文摘自《中國歷史的教訓》,作者:習驊,中國方正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撲朔迷離的崇禎太子下落之謎:太子朱慈烺的結局

  崇禎帝是明朝末代皇帝,其一生有七個兒子,長大成人的隻有三個。其中大兒子朱慈烺於崇禎三年(1630),也即是他出生的第二年就被立為太子。  崇禎十七年(1644),闖王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進攻北京,崇禎帝見大勢已去,絕望地叫來太子朱慈烺並另外兩個兒子——朱慈燦、朱慈煥,親自為他們換上民間衣服,令其逃亡,並叮囑他們說:“見到做官的叫老爺或相公,見到平民百姓叫老爹或老兄,見到文人叫先生,見到軍人叫長官,以此保全性命,勿忘父母之仇,勿忘光復明室。”這是一位父親對不通人情世事的孩子們如何在亂世中安身立命的教誨,父子親情及無限感慨盡在其中。  後來,農民起義軍攻破城池,崇禎帝自縊煤山。由於局勢混亂,太子朱慈烺出宮後的下落便變得撲朔迷離起來,在當時就已經傳聞紛起。  其中第一種說法是,崇禎太子後被清廷處死。如《國壽錄·崇禎太子》和《甲申傳信錄》(作者錢粵隻,明末清初人)中都有這樣的記載:  當時,太子趁亂逃出皇宮,被一位老太太收留。當老太太得知他是太子,便讓他隱姓埋名,在傢藏匿三個月之久。後來老太太衣食無著,無力供養太子,就想辦法把太子送到瞭其親屬周奎傢。這周奎膽小怕事,不敢收留,甚至聽到清廷的搜捕令後,立刻將朱慈烺上交瞭刑部。清朝統治者得到朱慈烺後,恐怕朱慈烺會成為明朝遺民的精神支柱,於是將他處死,斬草除根。   第二種說法是,被李自成俘獲。  《明史》記載:“京師陷,賊獲太子,偽封宋王。”  李自成進城後,受命保護皇子的太監怕受牽連,又見李自成下瞭懸賞令,便把太子獻給瞭李自成。李自成為瞭籠絡人心,將朱慈烺留在軍中,並將其作為招撫吳三桂的人質。  後來,李自成被吳三桂與清軍擊敗,他不得不與吳三桂議和,作為條件之一,把太子交給瞭吳三桂。後來太子逃出瞭吳三桂軍營,至於以後的行蹤,有人說太子被帶到瞭皇姑寺,也有人說太子死於亂軍之中,但還有人認為,李自成交給吳三桂的是假太子。  第三種說法是,出傢為僧。   據廣東嘉應(今梅縣)地區的傳說,太子朱慈烺隨李自成西去途中,與當初的東宮侍讀李士淳一起逃走,到瞭嘉應州陰那山靈光寺削發為僧。  辛亥革命後,李士淳的後人李大中在《二何先生事略》一文中公開宣稱其祖先曾救過崇禎太子,文中稱,李氏淳也曾想以太子為號召反清,但是隨著清軍席卷江南,大局已定,反清無望,太子隻好絕望地剃度為僧,以瞭殘生。  還有人說,朱慈烺逃奔瞭南明小朝廷。  朱慈烺出宮後,顛沛流離、隱姓埋名,輾轉至南京弘光小朝廷。福王朱由崧召集大臣馬士英對他進行盤問,自然對答如流,很多人都認為是真的。可是福王為瞭穩定自己的帝位,拒不承認太子為真,有言太子為真的皆殺。後來清軍攻破南京,朱慈烺被擄,從此下落不明。  綜上所述,由於有關崇禎太子的記載出入很大,流傳下來的傳說又難辨真假,因此,時至今日,這位明朝末代太子的下落仍然是個謎團。相關閱讀推薦:崇禎帝本可以不上吊:究竟是誰把崇禎帝逼上煤山?崇禎的經濟失敗:白銀持續大量流入加速明朝滅亡?揭秘:崇禎皇帝為什麼不肯遷都而選擇吊死煤山?揭秘:明朝亡國皇帝崇禎公開檢討治國三大過錯崇禎臨終疾呼大臣亡國:他真的不用為亡國負責嗎?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明朝末代皇帝的子女們下落之謎:崇禎迫周皇後自殺,又手刃妃、嬪、公主後,到萬歲山吊死在一顆槐樹上。明朝就此滅亡。但人們感到困惑不解的是:明朝末代皇帝的子女們哪兒去瞭?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闖王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率領農民起義軍直搗北京。同年三月十六日包圍北京,開始發動猛攻。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迫周皇後自殺,又手刃妃、嬪、公主後,到萬歲山(今景山)吊死在一顆槐樹上。明朝就此滅亡。與此同時,讓人們感到困惑不解的是明朝末代皇帝的子女們哪兒去瞭?  金庸先生曾在小說《鹿鼎記》中描繪的一位“白衣俠女纖塵不染,神功蓋世浪跡江湖”的尼姑形象。據說她乃是大明崇禎皇帝的公主長平,但這畢竟是小說故事。據《明史》記載:崇禎皇帝在皇宮中砍傷十六歲的長平公主後,長平公主暈死在血泊中,長平公主後來被人發現,抬到周皇後的父親周奎傢中,五天後竟然蘇醒過來。當她醒來的時候,北京城已經成瞭大順天下。周奎不敢收留她,就把她交給瞭李自成,李闖王見長公主居然死而復蘇,感到很意外,於是將她交給劉宗敏救治。“大順”隻在北京城裡呆瞭兩個月,就結束瞭它的歷史使命。李自成沒有來得及帶上長平公主,就在清軍的追擊下敗逃遠去。  清順治二年,長平公主向順治帝及攝政王多爾袞上書要求出傢為尼,但清政府為瞭籠絡人心,不但不答應,在長平公主上書不久,順治帝就下達詔命:讓她與崇禎為她選定的駙馬周顯完婚,並且同時賜予府邸、金銀、車馬、田地。但僅僅過瞭幾個月,長平公主就病逝瞭,時為順治三年,長平公主十八歲。賜葬廣寧門外。   長平公主的下落有瞭結論,崇禎帝的兒子下落至今卻還是個謎。  據《明史·諸王傳》記載崇禎帝的一生共生有7個兒子。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之時,皇太子朱慈烺16歲,皇三子定王朱慈炯14歲,皇四子慈炤隻有十歲。除瞭這三個兒子外,崇禎帝的其他的兒子都是早夭。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之日,崇禎帝為給大明保留一絲血脈。他讓兒子們都換上平民的衣服,由太監護送逃出北京城。臨死,他還寫下遺詔,要求各地的官員協力輔佐太子,重振大明。  那麼,崇禎帝的這些兒子們逃到哪裡去瞭呢?  說法一:被清廷捕獲殺害。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在李自成戰敗後,太子趁機逃脫,被吳三桂部下捕獲,後來太子又逃到外舅周奎傢,周奎擔心私藏太子會惹來禍端,就將太子獻給瞭清攝政王多爾袞,經過一番辨認,最終被害。這一觀點依據《石匾書後集》中的《烈帝本紀》及《太子本紀》記載,《國壽錄·崇禎太子》及《甲申傳信錄》等書中也有比較類似的記述。這些說法都認為太子最終被清廷抓獲,然後遇害。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說法二:被吳三桂殺害。《明史紀事本末》中稱,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後,太子慈娘與定王慈炯、永王慈招一起被起義軍所擄獲。後來,李自成不敵戰敗,就與吳三桂議和,吳三桂提出用歸還太子與二王並離開北京城為條件,換取停戰。李自成同意瞭,就將太子等人交給瞭吳三桂。這樣說來,太子就落人瞭吳三桂的手中。據此,有人提出,太子已經遇害。  說法三:跟隨李自成敗退,不知所終。崇禎兒子三人等在北京陷落後,均未逃脫,一並為李自成軍俘獲。在對他們的處理上,李自成采納李巖等人的建議,封明太子為宋王,永王和定王也改封他爵。後來,吳三桂在山海關反叛,李自成率軍親征時,身邊還帶著明太子及兄弟,其用意自然是以此來堵住吳三桂效忠明廷之借口,並招降吳三桂。但此舉並沒有收到效果。李自成農民軍與吳三桂交戰受挫,決定離京西撤時,將他們三兄弟一起帶走。從此太子便杳無音信,不知死活。這種說法是依據《明史紀事本末》、《明季遺聞》以及《明史》等,如《明史紀事本末》雲:“京城被攻陷,李自成捕獲太子,封為宋王。當李自成向西前進時,太子卻不知所終。”《明季遺聞》的記述尤為具體:“李自成軍受挫後,便狼狽回到京城,之後又向西行。有人說太子和二王也一同出行。”《明季遺聞》乃鄒流綺父子所編輯,他們在甲申之變時都身臨其境,且該書面世之時離事情發生之日不過十年左右,因此人們認為他倆所輯錄的遺聞還是較為可靠的。   說法四:跟隨李自成敗退,後逃出做瞭和尚。有人認為在李自成軍隊敗退北京的路上,劉宗敏受瞭重傷,放松瞭對他的看管,他就找瞭個機會和他以前的老師李士淳從闖王的軍中逃瞭出來,後來到瞭李士淳的老傢廣東嘉應州陰那山出傢當瞭和尚。他們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裡建瞭一座寺廟叫做“聖壽寺”,大殿就取名叫“紫極殿”,處處都顯示瞭寺中和尚的神秘出身。據說太子死後,廟裡就開始供奉一尊“太子菩薩”的神位。這尊神位始終保留著,直到辛亥革命後,清王朝覆滅瞭,人們才知道原來供奉的這尊塑像就是明朝的逃亡太子。李士淳的後人也聲稱他們的先祖確實在亂軍之中救瞭太子,並把太子帶回自己的傢鄉,兩人還一同出傢做瞭和尚。  除瞭以上四種說法外《明季太略·太子一案》中則說,太子從李自成軍隊逃出後,被人帶到皇姑寺藏瞭起來,又和太監高起一起潛逃到天津,然後像傳言中的建文帝一樣,出海南下,不知所終。《野史無文》則記載太子曾逃往南京的南明小朝廷,清兵攻陷南京後,他被人獻出後被帶往北方,不知所終。還有的說,明末清初兵荒馬亂的,太子後來死於亂軍之中。但這些說法均無證據證實。  種種說法,不一而足,清康熙時期有人借崇禎太子之名舉行反清起義,牽連並死瞭很多人,結果也被證實是假的。崇禎的三個兒子到底下落何處,到今天仍是解不開的謎團。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崇禎的經濟失敗:白銀持續大量流入加速明朝滅亡?

  明朝從中前期開始繁榮,到萬歷時期達到頂峰。   有些人不以為然,源於宋朝一般年份的財政收入達到7000萬貫以上,相當於7000萬兩白銀,而萬歷時期一般是1500萬兩白銀。這裡有兩個問題,明朝的稅率比較低,因為大多數朝代基本都是三十稅一,而明朝中後期很多時間是五十稅一,稅率下降,在相同經濟總量下,財政收入下降;其次,明朝白銀的購買力強於宋朝,1500萬兩的購買力相當於宋朝6000萬兩(僅以京城的糧食價格換算),這是個大約數,所以,明朝最繁榮的時候或許比不上宋朝的頂峰時期,但和一般時期相差不大。   明朝中前期持續發展,萬歷時期達到繁榮的頂峰,原因是什麼哪?   第一,明朝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大的優勢。明代中期,中國商品如生絲 絲織品 瓷器

揭秘:崇禎皇帝為什麼不肯遷都而選擇吊死煤山?

  明朝末年,朱明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內憂外患的危局使崇禎皇帝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此時關外清軍虎視眈眈,西南張獻忠一路沿湖北、湖南奪關占地,準備全面占領四川;更嚴重的是李自成已西進潼關,占領西安,控制瞭西北,整頓兵馬要直取北京,大有稱王建國之勢。國傢社稷危在旦夕,如果此時崇禎皇帝權衡利弊,當機立斷,遷都南京,以徐圖卷土重來或許尚可保住江南的半壁江山,明朝也許不會這麼快就滅亡。但是崇禎皇帝卻遲遲猶豫不決,一味的坐以待斃,終於斷送瞭大明江山,自己也落得瞭個吊死煤山的可悲下場。  更令人疑惑不解的是首先提出南遷之議論的不是別人正是崇禎皇帝本人,那麼他為什麼又遲遲不肯南遷呢?他是真的不想南遷嗎?崇禎十七年的正月初四,崇禎皇帝急召大學士及首輔大臣陳演、魏藻德、丘瑜等大臣到禦書房議事,討論兵部兵科給事中吳麟征、陜西總督餘應桂和薊遼總督王永吉三人提出的速調吳三桂入京勤王的三道緊急奏折。這本是一個拯救危亡的折中方略,雖然不得不因此放棄山海關,但能避免京城落入李自成之手。  然而,崇禎皇帝卻躊躇再三,不能當機立斷。面對外患,如果棄地守京,就會落下丟失國土的千古罪名;面對內憂,坐以待斃,又會蒙受失政於寇的奇恥大辱。這個兩難的選擇使他猶豫不決,他還一心想作名垂青史的聖君呢,這種失地失國的重大罪名朱由檢是不願意去承受的。因此,他把這個皮球踢給瞭這些大臣們,試圖讓大臣們正式提出動議,然後他再順水推舟作個表態,免得承擔歷史責任。可是,這些長期生活在皇帝身邊的大臣個個老奸巨滑,他們早都猜透瞭皇帝心裡打的小算盤,竟無一人站出來表態!崇禎從他們口中得不到自己想要得答案,最後隻好決定:“早朝廷議公而決之”。  於是,正月初九的早朝上,眾朝臣展開瞭唇槍舌劍的爭論,一派主張棄地守京,另一派主張決不棄地,結果相持不下,不歡而散。那麼,主張決不放棄一寸國土的臣子們,真的是心口如一誓死報國的忠臣嗎?不然。當時的內閣首輔大臣陳演就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他想,自己當廷表態不棄國土,日後就逃脫瞭丟失國土的罪名。而他後來又不公開反對“棄地守京”,則是遵照崇禎皇帝的心思。另外,說不定有朝一日秋後算帳,這個剛愎自用又心胸狹窄的皇帝,為瞭開脫自己的罪責說不定會找一個因棄地守京而丟失國土罪名的替罪羊,而他陳演最好則是明哲保身瞭。   試想,這種滿腦子為個人打算的人把持朝政,再加上個優柔寡斷,隻顧虛名的皇上,哪裡會定下萬全之策呢?退朝不久,左中允李明睿求見崇禎,為崇禎獻上南遷之計,大敵當前,應該效仿晉、宋南遷,以後再圖恢復北方,以緩目前之急。實事求是地說,這個消極的應付的策略是當時唯一一個可以確保朱明王朝的可行之策,崇禎心裡也是贊同的。但是,他顧慮重重,認為南遷是丟棄宗廟社稷的大罪,比“棄地守京”更甚,他實在不願承擔這個千古罵名,於是,這個正確的策略便被擱置一邊瞭。    同年三月初,李自成農民軍勢如破竹,攻克瞭寧武,明軍一敗塗地,京城已經岌岌可危,崇禎連夜召諸大臣商議對策。這時,李明睿又奏請南遷。崇禎想,這次如果沒人反對,他就可以下決心南遷瞭。不成想總有人要和他對著幹,左都禦史李邦華竟提出,皇上應該死守京師,讓太子下江南,打碎瞭崇禎的如意算盤,崇禎因此勃然大怒,怒斥眾臣道:“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孩子傢做得瞭什麼大事?”眾人頓時嚇得啞口無言,其實人人心裡都明白,皇帝自己本想南逃,卻硬要眾大臣說出來,死要面子。  他們又一想,如果皇上南遷,大臣們便要留在京師輔佐太子,這豈不成瞭替死鬼;而那些隨駕南遷的人,一旦京師失守,說不定也會因力主南遷而替人受過,這實在是個兩面不討好的苦差事。眾人都看透瞭崇禎的心理,誰也不想背這個黑鍋。崇禎卻不知眾人心裡想些什麼,見無人表態,還連連催促群臣想對策。結果群臣議來議去,還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到瞭最後,也隻是下瞭個“入京勤王”的聖旨,等待各路大軍來京護駕。但是,此後的幾天,勤王的軍隊沒到,告急的奏折卻像雪片一樣飛來,如再猶豫就什麼都來不及瞭。這時李明睿又來緊急求見,力勸崇禎南遷。  崇禎皇帝當然想馬上南遷,可是他又總是盼望著大臣都一致贊成南遷,都來哭求時再半推半就的答應下來,這樣雖然仍是不免“棄京南逃”之名,但總還能營造出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情景,使人對他這個皇帝的被動無奈深表同情。因此,在形勢雖然已經是萬分危急,但他卻還抱著一線希望,興許這一次大臣們會眾口一詞的奏請他南遷的。可是他又一次失望瞭,大臣們來朝見他時,都仍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全都沉默著,誰也不肯開口。  僵持之際,前方信使來報:“保定失陷瞭!”這一下,南遷的路被從中掐斷,南遷之議也就成瞭泡影瞭。大局已定,已無可挽回。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無路可逃,在紫禁城後的煤山上自縊殉國,就這樣因為崇禎的優柔寡斷和大臣們的明哲保身終於葬送瞭明王朝的大好河山。相關閱讀推薦:崇禎太子疑案:到底真實的太子死於何人之手揭秘:崇禎如何連番躲過魏忠賢安排的催情色誘?揭秘:明朝亡國皇帝崇禎公開檢討治國三大過錯揭秘愛妃死後順治為何要跑到崇禎墳前哭訴衷腸?林丹汗與崇禎帝:晚明歷史的一對“難兄難弟”

明亡時崇禎手刃嬪妃:那麼他的子女們流落何方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闖王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率領農民起義軍直搗北京。同年三月十六日包圍北京,開始發動猛攻。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迫周皇後自殺,又手刃妃、嬪、公主後,到萬歲山(今景山)吊死在一顆槐樹上。明朝就此滅亡。與此同時,讓人們感到困惑不解的是明朝末代皇帝的子女們哪兒去瞭?   金庸先生曾在小說《鹿鼎記》中描繪的一位“白衣俠女纖塵不染,神功蓋世浪跡江湖”的尼姑形象。據說她乃是大明崇禎皇帝的公主長平,但這畢竟是小說故事。據《明史》記載:崇禎皇帝在皇宮中砍傷十六歲的長平公主後,長平公主暈死在血泊中,長平公主後來被人發現,抬到周皇後的父親周奎傢中,五天後竟然蘇醒過來。當她醒來的時候,北京城已經成瞭大順天下。周奎不敢收留她,就把她交給瞭李自成,李闖王見長公主居然死而復蘇,感到很意外,於是將她交給劉宗敏救治。“大順”隻在北京城裡呆瞭兩個月,就結束瞭它的歷史使命。李自成沒有來得及帶上長平公主,就在清軍的追擊下敗逃遠去。       清順治二年,長平公主向順治帝及攝政王多爾袞上書要求出傢為尼,但清政府為瞭籠絡人心,不但不答應,在長平公主上書不久,順治帝就下達詔命:讓她與崇禎為她選定的駙馬周顯完婚,並且同時賜予府邸、金銀、車馬、田地。但僅僅過瞭幾個月,長平公主就病逝瞭,時為順治三年,長平公主十八歲。賜葬廣寧門外。   長平公主的下落有瞭結論,崇禎帝的兒子下落至今卻還是個謎。

揭秘愛妃死後順治為何要跑到崇禎墳前哭訴衷腸?

  導讀:順治八年的陽光隻屬於順治,這是順治皇帝在得知多爾袞死訊時油然而生的一種感覺。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有人死去,可多爾袞的死對順治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公元1644年10月30日,順治成為名義上的大清皇帝。對於這個時年僅七歲的小男孩來說,一切不可能由他來做主。事實上他是多爾袞與政敵博弈的產物,是多爾袞問鼎大清政壇的遮羞佈。這一點從多爾袞的頭銜上可以看出來。順治成為名義上的大清皇帝時,多爾袞是“叔父攝政王”;第二年,多爾袞成瞭“皇叔父攝政王”;差不多又過瞭兩年,多爾袞的頭銜是“皇父攝政王”。  毫無疑問,這是個含義鮮明的稱號。多爾袞從一個皇權潛伏者變身為裸泳者,或者說差不多是個裸泳者。皇父與皇帝隻有一字之差,可對多爾袞來說,並沒有什麼區別。在這個國傢裡,他的話就是法律,他甚至擁有皇帝的傳國玉璽。但現在,他死瞭,一個屬於順治的年代,終於拉開瞭序幕……  陰狠  順治八年(1651年)閏二月十八日,乙醜。親政剛滿兩個月的順治曉諭吏部:“國傢設官圖治,必公忠自矢,方能裨益生民,共襄盛治……”據《清世祖實錄》記載,紅頭文件下達之後,很多人的命運發生瞭改變。大學士馮銓,因為收受賄賂,巨額財產來源不明,並且工作七年來毫無建樹,被勒令退休瞭。毫無疑問,這是不體面的引退,雖然退休金保住瞭,部級待遇卻沒瞭,最重要的是聲譽出瞭問題。   聲譽同樣出問題的還包括工部尚書謝啟光和禮部尚書李若琳。《清世祖實錄》還記載瞭在這一天,有很多人成為這場政治風暴的犧牲品。在這一年,順治皇帝福臨才14歲,是個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少年。當然,這是個出手迅猛的少年,也是個有自己主張的少年。四天之後,人們發現,官場新格局形成瞭。戊辰日,順治任命大學士洪承疇兼都察院左都禦史,陳之遴為禮部尚書,張鳳翔為工部尚書。這是一項耐人尋味的任命。因為洪承疇、張風翔都是明末崇禎朝的重臣,陳之遴在明崇禎十年(1637年)以一甲二名進士(榜眼)授翰林院編修,也是崇禎朝的官員。順治不拘一格大膽使用,在某個層面上說,體現瞭他的狠勁。  順治的狠是“陰狠”,他的政治手腕在這一年體現得淋漓盡致。雖然多爾袞猝死,可他的勢力並沒有猝死。追隨多爾袞的強權人物羅什、鰲拜、額克蘇等不認為順治有翻天的可能。對順治來說,力量依舊是不對等的。多爾袞死後八天,遺體被運回京城。順治帶領文武百官一身孝服,在東直門外五裡地跪迎。順治不僅親自主持瞭追悼會,還向多爾袞的靈柩行三跪大禮,同時哭得眼淚一把鼻涕一把,令羅什、鰲拜、額克蘇等人心下大安,覺得大清的天還是多爾袞的天。人走瞭,茶沒涼,他們的前途還在。當然,為瞭把功課做紮實,羅什、鰲拜、額克蘇等人逼著順治做瞭兩件事。第一,以皇帝的規格安葬多爾袞;第二,追授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順治不僅照單全收,做瞭這兩件事,他甚至還追封多爾袞的元妃為“義皇後”,將夫婦一同升襯太廟祭享,即視同一位真正的皇帝。這一切讓羅什們感覺這個小皇帝不是一般的乖,那是相當的乖。   但是有人開始行動瞭——濟爾哈朗自小就生活在努爾哈赤的宮中,由努爾哈赤加以撫養,從青年時代起他就追隨努爾哈赤南征北討,因戰功受封為和碩鄭親王,世襲罔替,是八大鐵帽子王之一。濟爾哈朗與努爾哈赤的兒子們關系很好,尤其與皇太極的關系更是非同一般。皇太極死後留下瞭權力真空,豪格和多爾袞開始爭奪帝位,濟爾哈朗就采取折中的辦法,立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為帝,並由他和多爾袞輔政。相關閱讀推薦:多爾袞有無謀逆之心?曾強拉順治出宮給他請安?多爾袞為何擁立6歲的順治登基:多爾袞不稱帝之謎閻崇年揭露順治帝最終結局:死於天花而非出傢?揭秘多爾袞為何死後遭清算:逼死順治大哥惹禍端順治出傢、雍正被刺:揭開史上清宮四大奇案真史清朝唯一漢族公主孔四貞:與順治擦肩而過的女人分頁:1/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事實上在接下來的歲月中,濟爾哈朗是很壓抑的。很明顯,多爾袞並沒有給他多少輔政的機會——他被邊緣化瞭。因此,多爾袞一死,濟爾哈朗就立馬開始瞭撥亂反正的行動。先是拿回傳國玉璽,交到看上去一臉無辜的順治手中,緊接著他對多爾袞反攻倒算,揭發多爾袞當政時,對待他的政敵豪格極為不公,並於順治五年將其迫害致死——做人,不可以無恥到這個地步!應該說,濟爾哈朗的行動是有群眾基礎的,因為當年帝位之爭時,反對過多爾袞的兩黃旗大臣被打擊報復的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大批。積怨終於在壓抑多年後爆發瞭。這些重新揚眉吐氣的人對多爾袞極為憤恨,紛紛開始擺事實講道理,揭發多爾袞意圖篡位奪權的險惡用心。  順治八年二月,多爾袞生前曾制有八補黃袍等物的事實被揭發出來,毫無疑問,這是多爾袞圖謀不軌的鐵證。雖然此人生前已經做到皇父攝政王的位上,但攝政王畢竟不是皇帝,於是諸王大臣開始群起而攻之,稱多爾袞狼子野心,實不可赦。於是,一臉無辜的順治馬上下詔,將多爾袞削爵,撤出宗廟,開除宗室,追奪所有封典,籍沒傢產入口入官。此後不久,又下令平毀多爾袞陵墓,並鞭屍示眾。這個舉動聽上去很有些駭人聽聞,但是年輕的順治以他的暴力行動向世人詮釋瞭什麼叫作不共戴天、你死我活。狠當然不僅僅體現在政治鬥爭中,也體現在軍事行動上。那是順治十六年七月初八,一個天大的考驗落在瞭順治頭上。這一天,順治帝得到一個消息:鄭成功進兵江南,清軍官兵屢戰屢敗,很有頂不住的意思。此前鄭成功從海上登陸後,率大軍包圍江寧,杭州、九江的大清守軍搖擺不定,欲戰還降。沿江列郡,除安慶外,幾乎都已被鄭軍占領,鄭成功如若成功,大清半壁江山很有可能會易主。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順治拔出瞭他的佩劍,將禦座劈成瞭碎塊,並下令親征。如此狠勁,如此豪情,當不亞於他的兒子康熙後來的所作所為。雖然順治最終沒能親自出征,但他接下來的運籌帷幄卻充分表明瞭他擁有敢於鬥爭與善於鬥爭的心理素質。他一方面任命內大臣達素為安南將軍,率兵增援江南,另一方面則命戶部尚書車克親往江南催錢催糧,督造戰船,以求在軍事力量上可以壓倒鄭成功。與此同時,順治還在兵部開展瞭整風運動——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針對禮科給事中楊雍建提出的軍事官僚主義作風問題,順治猛出重拳,在九月初四這一天下達文件,將兵部尚書梁清標連降三級,罰銀100兩,兵部侍郎額色黑、劉達、李裳馥三人則降兩級,罰銀70兩。一時間全軍震動,人人自危——部隊的戰鬥力在順治殺雞給猴看的狠勁與邪勁中突然提高瞭。一個突出的表現是江南總督郎廷佐的軍事才華突然超水平發揮,他在與鄭成功的對峙中以緩兵之計完勝對方,令鄭成功逃往海上,那些被鄭軍占領的州縣又重新回到大清手中。  順治這個20出頭的年輕人第一次以勇氣作底,將智謀打包,出演瞭一場力挽狂瀾的青春激情戲。當然他的狠勁並沒有止步於此。江寧戰後,順治秋後算賬,對江南各府州縣那些迎降鄭成功的變節官員,痛下殺手,一時間,數萬人被誅殺,涉案人的妻子和兒女則流放到塞外做苦役,順治這一手,真可謂心狠手辣。分頁:2/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文明  在滿漢文明的夾縫中,那個叫福臨的人見到瞭什麼,又做瞭什麼呢?順治元年四月三十日,在武英殿舉行過登極大典的李自成帶著一顆惆悵的心離開瞭這座他來瞭就不想走的城市——北京。他的身後,躊躇滿志的多爾袞殺將瞭進來。多爾袞相信,他才是這座城市的主人。年方七歲的順治帝福臨就是在這樣的時刻被帶到北京的。他站在瞭這座城市裡,站在瞭皇宮面前。毫無疑問,他被震撼瞭。紫禁城以它的威嚴和宏偉傳達瞭漢文化的先進和傲慢。不錯,它最精華的部分皇極殿在戰火中是被焚毀瞭,可這座皇宮的氣質還在。順治帝福臨置身其間,先在行殿換上瞭皇帝禮服,然後由百官做先導,從永定門經正陽門、大明門、承天門進入皇宮武英殿,正式舉行登極大典。  應該說這是大清王朝的第一次,此後的差不多270年時間裡,這樣的儀式重復瞭十多次。必須說明一點,這是個山寨版的登極大典,是由原崇禎朝的禮部官員仿照明代皇帝登極禮而制定的。在這個意義上,大清雖然在軍事上征服瞭大明,可在文化層面上,它卻不可能征服。作為遊牧民族,大清國連皇帝的稱謂都沒有,何來登極大典之類的禮儀呢?所以在文明的交鋒中,漢文化毫無疑問顯示瞭它的鋒利和有容乃大。當然,年方七歲的順治帝福臨不可能明白這些形而上的問題,他甚至不識字。於是接下來,問題出現瞭,皇帝要啟蒙,要讀書寫字,是學滿文好還是學漢文好呢?   多爾袞對這個問題顯得漫不經心。他真實的想法也許是不學為好——作為一個利益沖突者,多爾袞顯然不願意這個小皇帝有所作為。但其實他自己已經被高度漢化瞭——一種文明對另一種文明的顛覆或者說覆蓋,有時是不由分說的。在進京第六天時,多爾袞就作出瞭這樣一個指示:“在京內閣、六部、都察院等衙門,俱以原官同滿官一體辦事。”不僅如此,多爾袞還對漢族人才表達瞭求賢若渴的意思。他接下來的一道命令是這樣的:“各衙門官員,俱照舊錄用……其避賊回籍,隱居山林者,亦具以聞,仍以原官錄用。”一時間,很多搖擺不定的舊明官員選擇瞭為新王朝服務。多爾袞的政府繼續保留瞭大部分明朝的職官和施政措施及施政理念,他甚至允許官員穿戴明朝服飾。漢文化、漢人思維在大清王朝不僅繼續存在,還得以發揚光大瞭。在這一點上,多爾袞顯然沒有成見。  可唯獨對順治帝福臨,多爾袞不願意漢化他。盡管時任大學士的馮銓、洪承疇以及都察院承政滿達海等漢滿官員都幾次建議多爾袞要及早為福臨請帝師,特別是漢文老師,但多爾袞卻置之不理。漢文明對福臨來說是被人為地屏蔽瞭,以至於他14歲親政後,竟然看不懂大臣們上的漢文奏章。由此,順治皇帝福臨產生瞭一種焦慮——這是文化的焦慮,也是文明阻隔所帶來的焦慮。在滿漢文明的夾縫中,這個叫福臨的少年找不到出口,更看不到那一片奇異的風景。分頁:3/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至此,學習就成瞭順治帝福臨抵達漢文明的原動力。在接下來的九年時間裡,少年皇帝福臨成瞭一個愛學習的孩子,他通讀瞭《春秋》、《左傳》、《史記》、《資治通鑒》等漢文化的經典著作,並漸漸有瞭漢人思維。比如有一次他看《明孝宗實錄》,就學以致用,召用瞭尚書梁清標等人進宮做自己的政治顧問。當然,party也是經常舉辦的,順治帝福臨的party是個讀書會,他不定期地將學士翰林們邀集到一起,談古論今,講古今帝王治世之方、修身之道。如此一來,順治的行政文明很快就抵達瞭一個新的高度。當然,一個人的進步很多時候是微不足道的,重要的是整個國傢要與時俱進。順治皇帝明白,制度比人更重要。在對漢文明的吸納過程中,順治發現科舉制真是個好東西。天下人才,盡在一張紙中。由此,在順治朝,翰林院中有許多新進之士都是他通過科舉選拔出來的。此外,順治十七年,順治還將翻譯成滿文的《三國志》分發給滿族高級幹部們閱讀,以從中汲取漢文明的智慧。  但事實上,順治對滿文也沒有偏廢。兩種文明的融合於他而言可能是最理想的狀態。據《清世祖實錄》記載:順治十三年閏五月初八,順治在宮中親自主持考試,考核那些學習滿文的翰林官員。這是一次有趣的考試,當然對某些人來說心情不是太好。比如白乃貞,這個翰林官員因為記性不好,以前已經學會的滿文此番又記不起來瞭。他所得到的懲罰是停發工資,再學三年。但他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有兩人:李昌垣和郭禁。這兩個翰林官員大概是得瞭滿文恐懼癥,將所習滿文忘得一幹二凈,結果得瞭個零分。順治給他們的懲罰是降三級調外用,罰俸一年。順治在考試後還發表瞭重要講話,諄諄教導各位翰林官要“兼習滿漢文字,以俟將來大用,期待甚殷……俱當精勤策勵,無負朕倦倦作養,諄諄教誨之意”。在這一年裡,順治還作出瞭一個重大調整:統一滿漢文武官員的年薪。在此之前,同品級的滿漢官員年薪並不一致,滿族官員的要來得高。順治此舉可以說是在經濟行為上向漢文明致敬。尊重,有時是要物化和量化的。   文明無極限,在向漢文明致敬之後,順治又向西洋文明表達瞭善意,他對西洋文明的致敬在湯若望身上得到瞭充分的體現。他稱呼這個有些年長的“中國通”為“瑪法”,這是爺爺的意思。與此同時,順治對天文學表現出瞭濃厚的興趣。他關心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對慧星和流星的關系刨根問底,甚至天文望遠鏡都成瞭他的新玩具。所有這些學問,是滿漢文明裡都不曾有的。這個十幾歲的少年由此成瞭湯若望的“粉絲”,對其佩服得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他特許湯若望可以隨時出入宮禁,想見他就見他,甭廢什麼話,也甭行什麼禮,因為他自己就時刻想跟這個似乎無所不知的人呆在一起。  在順治十四年以前,順治一度想加入天主教,隻是身為一個皇帝,不可能做到如此決絕,最後隻得作罷。終湯若望一生,順治對他一直恩崇有加。順治十一年八月,封湯若望為通議大夫,順治十五年正月,封湯若望為光祿大夫,並恩賞其祖宗三代為一品封典。當然,順治對湯若望的器重遠不止這些。據《湯若望回憶錄》記載,順治臨死前,還把已經年邁的湯若望叫到跟前,聆聽他關於立儲的意見,並最終采納瞭其建議,立皇三子玄燁為皇位繼承人。從世俗的層面上看,似乎很難解釋順治為何對湯若望如此恩崇有加,也許用一種文明對另一種文明的致敬才可以勉強說得通吧。兩個年齡懸殊、閱歷文化都不相同的人最後走得如此親密,成瞭忘年交,似乎隻能說明文明的融合在這個世間還是有跡可循的。分頁:4/7頁  上一頁234567下一頁  沖突  有融合必有沖突,這是文明的常態。但是誰都想不到,這一回的沖突竟然發生在順治和他的母親孝莊太後之間。當順治在漢文明中流連忘返的時候,孝莊卻“甚厭漢語,或有兒孫習漢俗者,則以為漢俗盛而胡運衰,輒加禁抑雲矣”,滿漢文明的消長在孝莊眼裡是關系王朝命運的大事,馬虎不得。事實上不止孝莊一人有此看法,包括兩黃旗在內的滿洲貴族也多持此見——江山已經打下來瞭,文化上卻棄械投降?沒門!於是要漢人剃發易服;於是對順治的全盤漢化不以為然。由此文明的沖突開始以一種政治沖突的常態持續瞭下來,順治終其一生,隻能在這種沖突中痛苦掙紮,最終鬱鬱而終,付出瞭情感和生命的代價。  公正地說,孝莊也是有文化的人。孝莊出身於蒙古貴族傢庭,“嗜古好學”,當然學的都是蒙學。沒有證據表明她學錯瞭或者學得不好。恰恰相反,孝莊是一個很有教養的女子,也是一個很有教養的母親。在用蒙族禮儀教育孩子方面,她的成績堪稱優秀。《清世祖實錄》裡記載瞭順治登極之日發生的四件事:一是一個侍臣拿瞭一件紅裡的貂皮披風給他,順治拒絕,因為他認為皇帝應穿黃裡的;二是奶娘見他還小,想跟他同乘一輦進宮,以便照顧,順治不許;三是在禦座上順治問侍臣:登極時諸伯叔兄長向他行禮時自己要不要還禮,四是退朝時讓年齡最大的代善伯伯先走。此四件事單看沒什麼,聯系起來看,隻能說明一點:孝莊教子有方,他們的親情關系是和諧、富有成效的。

揭秘:明朝亡國皇帝崇禎公開檢討治國三大過錯

  崇禎17年,即1644年3月初,李自成起義軍兵臨城下,大明王朝岌岌可危。皇帝朱由檢一方面有感於吏治的敗壞,向六部和都察院發去訓誡的諭旨;另一方面為瞭挽回民心,發佈大赦天下的詔書,公開向全國老百姓對他十七年的執政治國作瞭深刻的檢討:  一,承認強征暴斂,稅負過重:  17年來,遼東和中原的戰事,調兵措餉,實在是不得已的事。連年征戰,賦稅加派增多,本意是想安民,結果加重瞭人民的負擔,是朕的過錯;  二,承認失察民情,民不聊生:  貪官污吏乘機巧取豪奪,刻意盤剝,造成民生困苦。朕深居內宮,不能體察,是朕的過錯;  三,承認用人不當,腐敗泛濫:  將領懦弱,士兵驕縱,不肯拼命殺敵,反而對百姓燒殺搶掠,視為仇敵。朕任用非人,致使毒瘡潰爛,是朕的過錯。  幾大“朕的過錯”,言之鑿鑿,情之切切,讀起來確讓人為之動容。在引咎自責之後,他向百姓表示,各路兵馬已經前來勤王,加派的賦稅已經免除,一切不便於民眾的事情全部取消。他還表示,動亂平定以後,一定任用賢能的人治國,改革從前的腐敗政治,和大傢一起維新,開創新局面。   這個檢討哪怕是早一年發出,情況也大不一樣。但此時,皇帝的深刻檢討為時已晚,無濟於事瞭。全國烽火四起,政令很難走出紫禁城瞭。清初歷史學傢談遷在《國榷》中評論道:早一年發此昭文,遠近臣民都或許會為之感動,如今形勢大變,災禍隨時都會降臨,離開都城一步都危險叢生,誰還會相信呢?  即便如此,回顧這段歷史,崇禎皇帝作為一國君主,能夠不顧自己“龍顏”,公開向全國人民檢討自己在執政過程中的過錯,並且態度如此誠懇,也實屬不易。他的這種勇氣是值得贊賞的。  3月17日,農民軍東路進至高碑店,西路進至西直門外,開始炮轟城墻。紫禁城內,早朝依然照例進行,皇帝和大臣們相對哭泣,手足無措。朱由檢低頭在禦案上寫瞭12個字,讓站在旁邊的司禮監太監王之心看瞭一下,隨即抹去。  據說,其中6個字是“文臣人人可殺”,皇帝咬牙切齒,朝政就是壞在你們這幫貪官污吏手中的。朱由檢帶領心腹太監王承恩跑到煤山(今景山公園),四處瞭望,隻見戰火燃紅半邊天,確信內城陷落無疑,隨即返回乾清宮佈置應急善後事宜。  他對周皇後說:大勢已去,你身為“母儀天下”之人,應該選擇光彩而節烈的死。周皇後傷心地痛哭,說道:妾身跟隨陛下18年,今日一同死於社稷,死而無憾。兩人淚流滿面,相對無語。  接著,他要左右侍從傳旨給嬪妃和懿安太後(天啟皇後),命她們自盡,不要壞瞭皇祖爺的國體。然後吩咐三個兒子趕來。他叫宮女取來舊衣服,親自給他們換上,系上衣帶,告誡他們:你們今日是太子、親王,城破以後,就是小民瞭,各自逃生去吧!萬一不死,將來不要忘瞭報父母之仇,不要忘瞭我今日的告誡。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愛妃死後順治為何要跑到崇禎墳前哭訴衷腸?林丹汗與崇禎帝:晚明歷史的一對“難兄難弟”崇禎臨終疾呼大臣亡國:他真的不用為亡國負責嗎?揭秘:崇禎帝朱由檢自殺前為何找自傢女眷殉葬?明思宗朱由檢簡介 明朝亡國皇帝崇禎怎麼死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父子之情深,添犢之摯愛,終於在臨別時爆發出來,他高聲痛嚎:你們三人為何不幸而生在我傢!說罷無所顧忌地大哭起來,左右侍從都為這生離死別失聲痛哭。  朱由檢即位時才17歲,少年天子一登龍位,便雄心萬丈,決心挽回大明王朝日漸風雨飄搖的頹勢。他即位後便誅殺瞭罪大惡極的太監首領魏忠賢,為東林黨人平反。為瞭大明江山,他竭盡全力,節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精力,是明朝少有的勤政皇帝之一。  然而他專橫獨斷,剛愎自用,殺害抗清英雄袁崇煥,致使朝廷內部人人自危,眾叛親離;同時又橫征暴斂,強行征收“遼餉”、“剿餉”、“練餉”等苛捐雜稅。諸如此類種種原因,終於導致瞭明朝的滅亡。  天空一團漆黑,大地一片寂靜。崇禎17年(1644)3月19日凌晨1時,朱由檢在司禮監太監王承恩陪同下,來到煤山(景山),在壽星亭附近一顆大樹下,上吊自盡。王承恩隨後也上吊殉葬。   文秉《烈皇小識》說:後苑山亭中看到先帝遺體,與王承恩面對面自縊。先帝用頭發覆蓋面孔,身穿藍袍、白夾衣、白綢褲,一隻腳的鞋襪脫落,另一隻腳穿著綾襪和紅色復底鞋。袖子上寫著一行字:  “因失江山,無面目見祖宗於天上,不敢終於正寢”。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