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崛起

被忽視的敗傢子魯肅:東吳崛起不可或缺的人物

  讀《三國演義》有一個憨厚仁義的人物躍然紙上,令我們感覺很像我們身邊的大哥哥一樣,又仿佛金庸小說裡的郭靖一般,他就是魯肅魯子敬。魯肅為人很善良,也很正直,都說好人有好報,但是魯肅活得歲數也不大,46歲就英年早逝瞭,兒子還未生出來,留個遺腹子在世上。魯肅有當瞭東吳三軍大都督這個命,也就跟大都督這個職位上的其他人一樣容易“少亡”。我們仔細算瞭一算,在東吳統領三軍的人都算上,前仆後繼有六位,孫堅、孫策當年親自帶兵也算吧,之後領軍的大都督有四位,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在這個位子上的人好像都不怎麼長壽,像孫堅活到36歲,孫策26歲,魯肅46歲,呂蒙40歲,最後一個都督陸遜年齡最大62歲,然而也未盡天年,我們發現有些東西是有遺傳現象的,傢族的遺傳不用說瞭,歷史地位傳承也難以切斷承接遺傳的規律,甚至連一個東吳大都督的位子都有些驚人的規律,但中間也有德行深厚的仁者可以戒殺戮,止輪回,比如魯肅和陸遜,魯肅活得稍長是宅心仁厚,陸遜壽命較大或許是勸孫權少用刀兵,多重農耕。孫堅、孫策、周瑜、呂蒙都是勇武之輩,無仁慈之心,都是用各種手段隻要達成目的就行的人物。   魯肅絕不是個狠角色,《三國演義》評價魯肅是忠厚仁者,魯肅的善良以及心胸寬廣在小說一出場就讓我們看出來瞭,周瑜在做巢湖縣領導時曾經向富裕的魯肅傢族去借點糧食,魯肅有兩稛糧食,大約是兩個糧囤吧,一個有三千斛,兩囤六千斛,魯肅直接就給瞭周瑜一半,三千斛拿走,乖乖!魯肅先生好大的手筆,隻此一手便交到瞭周瑜這個生死的弟兄,世間事從來都是財散人聚,財聚人散,就像電視臺采訪那個農村老大爺一樣,央視記者問:大爺如果你有一百萬讓您捐50萬您願意嗎?老大爺說:願意!如果您有兩頭牛讓您捐一頭您願意嗎?老大爺:不願意!記者問為什麼呀?老大爺說:我真有兩頭牛。你看看,大度慷慨說說可以,真的做到不容易,我說魯肅心胸大度您同意嗎?魯肅不光大度,還淡定從容,幾乎沒有看到他著過急上過火,到瞭最緊急的時刻依然可以不動聲色,比如單刀赴會之時,費瞭老勁安排好瞭要殺關羽,結果被關公攜裹著來到江邊,隻能目送關公離去,老魯同志還不忘禮數,躬身、作揖、還禮、道別,這真是淡定的老祖宗。   魯肅和他的東傢孫權是一類性格特征,兩個淡定從容的好漢聚在一起成瞭“基友”般的好朋友,魯肅像諸葛孔明一樣初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說出瞭讓孫權占據江東,逐漸擴張、直至拿下長江以南地區、然後面南背北稱帝,也可以說從大戰略上奠定瞭三足鼎立的基礎,人傢當年也提出瞭鼎足而立的看法。魯肅先生和孫權都是九型人格的和平型性格,眼光長遠,心胸廣闊,註重和諧的關系,擅長維護人際關系,雖然不靈活,但是足夠穩固,是屬於有伯樂型的領導,不是這個性格的人很難做到容量氣度恢弘開闊,令人天然信服。不過魯肅心中比孫權多一些理想主義的看法,孫權則更為務實一些,兩個人一個是九偏一的性格(魯肅),一個是九偏八的性格(孫權),魯肅倡議奠定的孫劉聯盟,在魯肅活著的時候一直維持,哪怕三次親自催要荊州,第一次是被劉琦擋回來,第二次是被諸葛亮難為回來,第三次是被劉備哭傷心瞭,心軟瞭自己跑回來的,還有鴻門宴請關公,自己悄悄放下殺心的。歷次在與關羽犬牙交錯的邊防界線上魯肅都寬宏大量、隱忍退讓,從來不覺的是挨欺負的事兒。可是魯肅一死,其他人受不瞭瞭,才有呂蒙的白衣渡江,拿下烽火臺,斬瞭關公,導致夷陵之戰,火燒劉備聯營,死瞭張飛,傷瞭蜀國元氣,敗瞭吳國風水,也動瞭東吳根基,一旦孫劉聯盟失敗,孫劉兩傢都是人為刀殂我為魚肉,任人宰殺瞭,你說魯肅的作用大不大?   魯肅三要荊州,當遇到拒絕時,說不出:“不”,好像忠厚的逆來順受的樣子,讓人心疼,每每遇到這種情況,魯肅都會變得很儀式主義,該幹嘛幹嘛,完成吃飯、行禮、告別等規定動作,其實裡面埋藏著很深的不滿,不過心好,這也是魯肅的“致命缺點”,當然也是“致命優點”瞭,面臨再三的推諉,有時候明知諸葛亮用計,故意把話說的很難聽,也沒見魯肅怒過一回,推推搡搡之下也就接受瞭諸葛亮的耍賴,可是回到孫權這裡還是沒法交代怎麼辦?魯肅的辦法隻有一個:拖!拖到你受不瞭,比如周瑜就是最受不瞭,幾次都是周瑜在孫權面前幫助魯肅,又是派諸葛瑾遊說孔明,又是把孫尚香許配給劉皇叔,都是不得已而為之。也可以說是魯肅命好,其實長遠來看,還是人傢魯肅看的明白,無論我膩歪也好、拖著也罷、支吾過去也行,說我軟弱也沒關系,我就是要維護孫劉聯盟,隻有這樣,東吳基業長青才能做到。孫權在魯肅追悼會上說,魯肅有兩個長處一個短處,就是這個借荊州打欠條,然後胡兒馬虎糊弄的短處,我看孫權也是未覽全局,而這才真是魯子敬最大的長處。   赤壁之戰擊敗曹操,魯肅第一個回來,孫權走到門外迎接,給魯肅牽馬墜蹬,旁邊的人都驚呆瞭,孫權對魯肅說:兄弟,我這算給你面子瞭吧?誰知魯肅卻說:NO,如果您當上皇帝,用您的紅旗檢閱車來迎接我,我才會感到心滿意足。孫權哈哈大笑,但是張昭等人認為魯肅太年少張狂瞭,其實是魯肅天然的厚道,心裡沒有任何芥蒂,小人不識厚道仁者真面目,所以說小人懷惠,君子懷仁啊!魯肅同志是典型的九型人格的九號:和平型或者稱為和諧型。   和平型的性格有個稱號叫“信息中轉站”,各位如果看到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時候,是誰在中間傳話來?魯肅啊,魯肅的傳話不像一些健康等級較差的二號一樣帶著自己的評判和情緒,九號在傳話過程中,也就是信息傳遞過程中極其中立,不生是非,但是這個中立態度也為三氣周瑜奠定瞭基礎,這是魯肅的無心之過,其實怨還是怨周瑜心胸太狹窄瞭。

大清王朝努爾哈赤的崛起:滿洲如何入主中原?

  導讀:在對待漢族人問題上,他交替實行平等對待和民族歧視的政策。跟成吉思汗一樣,努爾哈赤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征服中國的目標。他的一個兒子皇太極繼承瞭他,並加快瞭征服的步伐。  漢滿互相影響,促進瞭滿州的崛起  滿族人的成功故事始於努爾哈赤(1559—1626年)。努爾哈赤是一位勇武之人,他的祖輩父輩曾為明朝效命。明朝的政權是從蒙古人手中奪來的,蒙古人發源於北方,又逃回北方,所以明朝一直很關註它的北部邊境。時間一長,明朝在邊境地區維持大規模邊防力量的政策使得守衛邊疆的人與當地居民即滿族人混合在一起。那些接受瞭滿族人習俗甚至使用滿族人姓名的漢族人失去瞭他們的漢族人特點。即使多數與滿族人共處的漢族人抵制被滿族同化,但他們在邊境地區的存在以及他們在滿洲的工商業活動也使滿族人變得更加富有和更有力量。漢族人和滿族人相互影響,漢族的生活方式再加上滿族人的勇武,促進瞭滿族人的崛起。  明朝統治者密切關註著邊境上這種令人擔憂的發展態勢。為瞭防止任何一個滿族部落取得主導其他部落的霸權,明朝蓄意挑起滿族不同部落之間的競爭和沖突。它依靠一系列手段,包括直接軍事幹預和授予各個部落首領明朝官銜。有一次幹預期間,明朝軍隊殺死瞭努爾哈赤的父親和祖父,這也許是誤殺。但這位年輕的將領發誓要報仇雪恨,他打擊在軍事上幫助漢人的部落首領,動員他的傢族和部落,征服和吸收所在地區的其他部落,並於1586年殺死瞭與他為敵的另一個部落首領。這是他建立霸權的第一步。在接下來的20年中,他控制瞭滿洲,統一瞭各大部落,成為一位無可爭議的滿族首領。   努爾哈赤建立新的國傢制度  1601年,努爾哈赤設計瞭一種新制度來組織他的族人,鞏固他的權力。以蒙古人的模式為基礎,努爾哈赤制定瞭八旗制度。最初,他建立瞭四個旗,到1615年,已經發展到八個。按照這一制度,每300名士兵或農民組成一個牛錄;每五個牛錄組成一個甲喇,每五個甲喇組成一個固山(旗)。每個旗用一種顏色的旗幟區分,由一名旗主指揮。有三個旗歸努爾哈赤親自指揮;其餘的旗由他的兒子和侄子指揮。旗主是他們各自旗的最高軍事長官,但他們都聽命於努爾哈赤。不過,旗不僅僅是軍事組織,它們還具有行政單位的功能。人口登記、稅收和其他民事問題都在旗的領導下開展。因此,旗既是民事軍事組織,也是政治組織。八旗系統也吸收非滿族的人加入,這對於以血親和婚姻為基礎的舊的部落關系來說是一種進步。因此,在當時,從部落組織向官僚組織的過渡正在進行中,為建立滿族國傢做準備。  受稱帝野心的驅使,努爾哈赤繼續努力建立滿族國傢。他將部族政府重組成一種新的行政機構,在這個機構中,五位宗室首領組成一個議政會議。議政會議每五天開一次會,討論國傢事務。與旗的軍事官員們一道,議政會議的成員們組成瞭國傢的權力中心。一切最終決定都由努爾哈赤本人來做。為瞭建立國傢,滿族人還創制瞭一種書寫系統,該系統使用蒙古語文字輔以點和圈,點和圈用來表示滿語的發音。這一創造滿足瞭國傢的行政需要,使滿族人能夠用文字來記錄自己的歷史。隨著這種發展,譯自漢語的翻譯作品進入瞭滿族社會,包括翻譯成滿語的儒傢經典和明朝法律法規。   努爾哈赤如何對待漢族  17世紀早期,努爾哈赤在滿洲的權力擴張使他與明朝產生瞭直接沖突。在與明朝軍隊的戰鬥中,這位滿族指揮官依靠他的八旗軍來進行軍事征服。與此同時,他試圖不戰而贏得漢人的支持。他向漢族將領明示,他們如若抵抗,必定被擊敗,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拼死防守的城市將面臨無情的大屠殺,將被徹底摧毀。然而,如果他們選擇不戰而降,努爾哈赤保證,他們不但可以保命,還可以保持他們的漢族習俗,他們防守的城市也將免遭屠殺。而且,努爾哈赤還表示,合作的人還可能得到提拔。這種方式表明,努爾哈赤並不認為能夠使漢族人接受滿族人的生活方式;它還表明,努爾哈赤打算以平等身份對待聽從他建議的漢族人。與此同時,它還表明,努爾哈赤將非常嚴酷地對待那些抵抗他權力的人。  17世紀20年代,努爾哈赤統治下的漢族人曾進行過兩次叛亂。努爾哈赤鎮壓瞭叛亂,處死瞭許多漢族知識分子,他懷疑是他們煽動叛亂。隨後,他采取瞭更加嚴格的隔離漢族人和滿族人的措施。盡管意識到漢族人對其稱帝野心的重要性,但他並不完全信任那些一有機會就可能與他為敵的人。因此,在對待漢族人問題上,他交替實行平等對待和民族歧視的政策。與後來的清朝統治者相比,努爾哈赤對待漢族人的政策是比較嚴酷的。跟成吉思汗一樣,努爾哈赤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征服中國的目標。他的一個兒子皇太極(1626—1643年在位)繼承瞭他,並加快瞭征服的步伐。皇太極是一位旗主,並且此前就是議政會議的成員。他的繼位代表著一種延續性。然而,在接受漢族制度和依靠漢族支持者方面,他比他的父親走得更遠。  明朝覆亡,滿洲入主中原  滿族人朝北京方向的擴張與明朝的內部衰落發生在同一時間。一種“普遍危機”削弱瞭曾經輝煌的明朝文明。皇帝無能、政治癱瘓(正如東林黨文官與朝廷宦官之間的激烈鬥爭所顯示的一樣)以及諸如使農業減產的氣候變冷等自然災害,都對明王朝造成瞭破壞。一場由漢族造反者李自成領導的反明起義給瞭明朝最後一擊。雖然李自成和他的軍隊十分強大,足以推翻明王朝,但他們缺乏建立國傢的能力。滿族人利用這種混亂,在一位漢族將領的幫助下,驅逐瞭起義軍,在中國建立起他們的統治。相關閱讀推薦:血腥政治:清太祖努爾哈赤誅殺親弟舒爾哈齊之謎努爾哈赤的帝王之術:不殺一人卻能夠殺萬人努爾哈赤的傢族矛盾:先後殺瞭自己的弟弟長子努爾哈赤很有廚師天賦:他的招牌菜是回鍋肉努爾哈赤殺子疑雲:他為什麼會殺瞭他的長子諸英努爾哈赤在滿語中是什麼意思?

袁世凱與膠濟鐵路:膠濟鐵路百年前托舉濟南崛起

  1901年4月,山東巡撫袁世凱就變法問題上奏清廷,陳述自己的主張。在涉及財政問題時,袁世凱以為:“西方各國的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於采礦、修築鐵路、 興辦商務、開辦金融機構等行業。近年來中國的築路、采礦等行業,都已開始興辦,而要獲得實際的收效尚需時日。因此,面對當前朝廷財政窘迫的局面,較為有效 的途徑應是發展商業……”  袁世凱上奏時,清廷正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局面:對內是義和團運動雖在中外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瞭,但卻嚴重削弱瞭朝廷的統治基礎;對外是庚子事變後,清廷面臨著巨額戰爭賠款,兼之甲午以來對外屢戰屢敗的結局,造成國力、國庫的嚴重空虛。這時,為維護處於風雨飄搖中的朝廷,清廷上層被迫拾起維新志士用鮮血染紅的“變法”方案,試圖“漸致富強”,轉變自身的頹勢。在統治上層的支持下,身為洋務派先鋒的袁世凱順時而為,從教育、實業、軍制、吏治、財政等方面提出瞭學習西方,變法自強的主張。本文開始提及的奏議,正是袁世凱在財政方面的意見。在袁世凱看來,要解決目前朝廷財力支出的窘境,必須學習西方,在繼續發展築路等行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商業。此時的袁世凱,正在山東任職。他的這番話,自然是針對山東的局勢有感而發。  19 世紀末、20世紀初的山東,正處於德人的垂涎覬覦下。1898年,德國強迫清廷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強占青島,攫取瞭修築青島至濟南即膠濟鐵路及沿線開采礦山的權利。顯然,按照德人的計劃,他們絕不會安於膠州灣一隅,而是以此為基點,將貪婪之手伸向廣闊的山東腹地。條約簽訂後,德人隨即開始修築膠濟鐵路。但在築路的過程中,中德雙方發生瞭許多沖突。  修築鐵路需要占用大量耕地。按照當時的做法,耕地被占用的鄉民,均應給予一定的補償。但 在此過程中,卻有許多補償款被德方雇傭人員私吞,嚴重損害瞭鄉民的利益。同時,鐵路經過之處,發生瞭野蠻挖掘墳墓的事件,傷害瞭中方居民的情感。對於德人漠視己方的態度,中方居民或隱忍不發,或因怯弱不敢告官,但即使訴諸官府,也因官員守舊、缺乏與外人交涉的能力而難以維護鄉民的權益。在自身利益不斷受到損害的局面下,鄉民與德人的矛盾終於在1899年以流血暴力的形式爆發瞭。 膠濟鐵路  這一年,膠濟鐵路修至高密境內芝蘭莊一帶。這裡的地勢北高南低,一經東西走向的路堤穿越,雨季時容易在路堤北部造成積水,對鄉民收成造成不利影響。對此,鄉民多次向工程部門反映,請求在修築這一段鐵路時多開涵洞,盡量增加泄洪量。對這一合情合理的要求,路方卻置之不理。在自己的願望難以得到實現、鐵路卻即將修築到此的情況下,從1899年夏天開始,鄉民開始逐漸聚集起來,阻撓鐵路的修建。不久,素來對華人蠻橫無禮的德國駐膠澳總督葉什克派兵鎮壓,芝蘭莊死傷村民百餘名。隨後,德軍得寸進尺,竄入高密縣城,肆意燒殺

孫傳芳如何成為直系軍閥的巨頭:孫傳芳的崛起

  孫傳芳成為吳佩孚手下一名幹將後,稱得上是“前途一片大好”。  吳佩孚想在湘鄂休戰之後,與湘軍總司令趙恒惕和好,於是打算讓孫傳芳去長沙作說客。孫傳芳當然願意“效勞”,因為一方面可以在吳佩孚面前顯示一下才華,給吳一下好印象;另一方面,與趙恒惕修好,對自己也有好處。所以,第二天,孫傳芳便匆匆忙忙趕往長沙。  趙恒惕,一個權利熏心的軍閥。不久前剛剛用陰謀手段把他的頂頭上司湘軍總司令、湖南督軍兼省長譚延闓逼下臺,自己擔任瞭湘軍總司令、代理督軍。然而,趙恒惕此時畢竟隻是一個師長,奪瞭位並不一定有影響。所以,奪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為自己造影響,造影響的第一件事就是搞聯省自治。趙恒惕的“聯省自治”出籠不久,趕上瞭“湘鄂之戰”,他想通過戰爭和湖北聯合起來。結果,王占元被趕下臺瞭,來瞭個吳佩孚。趙恒惕眉頭鎖瞭起來:“吳佩孚可不是王占元,吳佩孚是個有軍、有權、有野心又有學問的人,和他聯合不易。”  就在趙恒惕心神不定的時候,孫傳芳來訪。  雖然趙恒惕滿腹狐疑,曾與自己鏖戰瞭8日的孫傳芳竟然來訪,他不免吃瞭一驚。他不知道孫傳芳的來意,但還是熱情的接待瞭他。  寒暄之後,孫傳芳開門見山的說明瞭來意,他說,湖南、湖北歷來唇齒相依,生死與共。吳佩孚臨鄂,第一大願就是同趙督修好,開創一個永遠和睦的新鄰裡關系。湘鄂失和,原因很多,希望往日那些不愉快的事一去不復返。湖北和湖南依然能和睦相處。  趙恒惕是個生性內向,極端陰險的人,為權為利,不擇手段。在湖南,他和譚延闓、程潛並稱“三駕馬車”的,而譚不僅是他的頂頭上司,卻十分有恩於他。他卻忘恩負義,第一目標就是排譚。譚被排擠走瞭,現在又一心排程。目前的所謂援鄂之戰,實際上是趙恒惕擴張野心作祟。他卻沒有想到,走瞭個馬夫將軍王占元,卻來瞭個赫赫半天下的儒將吳佩孚!對於吳佩孚,趙恒惕既敬而又畏。  能與湖北修好,是趙恒惕求之不得的事,趙恒惕與孫傳芳在日本東京共同參加同盟會時,就並不同心。二人的關系可謂一般。但是在今天這種情況下,趙恒惕既想謀求一個與鄰和睦的局面,以便實現自己的利益,同時也給老同學一個順水人情,重新修好。於是,他欣然同意與湖北修好。 孫傳芳  遊說任務完成得很好,孫傳芳回到武昌,大受吳佩孚的贊賞。不久,孫傳芳又作為吳佩孚的代表同趙恒惕的代表坐在一起,商討達成瞭《湘鄂正式和約》,為直系緩和瞭南方的緊張局勢。  但是,趙恒惕將議和條件帶回長沙之後,遭到湖南各界群起而攻之。恰巧此時川鄂戰爭又爆發瞭,孫傳芳遂帶著第二師前往宜昌、荊州等地佈防。  原來,川軍總司令劉湘與湘軍總司令趙恒惕約好合攻湖北。正當川軍出三峽攻宜昌時,趙恒惕卻與吳佩孚議和。於是吳佩孚又匆匆率大隊人馬前往宜昌,在海軍艦隊的支持下,猛襲川軍,川軍抵擋不住,先後退出南津關等地。10月上旬,直軍克復秭歸、巴東、興山、長陽各地。但真正攻川,實也不易。吳佩孚虛晃一槍,收復鄂境後,便命令:“川軍此戰,必定別有計劃,即遇川軍亦不得進攻。”加上廣東北伐軍有北上之意,於是便向劉湘求和。  劉湘也見好就收,於是派出代表張梓芳到宜昌談判議和。吳佩孚便對孫傳芳說:“馨遠,我打算讓你任長江上遊警備總司令一職,駐守宜昌,保護鄂西門戶,你為我全權代表進行協商停戰和約,對付四川的責任交給你。”  孫傳芳裝出沒經驗的樣子說:“大帥,折沖尊俎之事,我毫無經驗,應該以何種條件去談?”  吳佩孚說:“記住:‘保境安民’四個字,條件可以多提,最後的條件隻在川軍退出鄂西一條,漫天開價,就地還錢。”孫傳芳心領神會,經過十天的討價還價,12月22日雙方擬定瞭議和草案。  從此孫傳芳便駐守在鄂西,他小心翼翼地避開吳佩孚的控制,處鄂西一隅,卻可以單獨處理一些除軍旅以外政治、商業、教育、民生各方面的事務,學到不少知識。他漸漸明白瞭一個道理:戰爭隻是政治的延續,政治的最高形式,是以戰爭或實力來解決問題的,打仗便是打政治,打心眼。此時,他已不想做一個打打殺殺的軍人,而要做一個有政治主張的政治軍人。很快,這個時機便被他等到並抓住瞭。  1921年4月28日晚至5月5日進行瞭第一次直奉戰爭,直系勝利,奉張敗退關外。吳佩孚躊躇滿志,準備以直系力量重組中央政府,設計出最優政治方略,以圖日後“武力統一”中國,他思慮再三,認為隻有打出“恢復法統”的旗幟最有利。孫傳芳秉承吳氏之意,替吳放炮,通電全國,贊成“恢復法統”,充當吳佩孚的急先鋒。  電文於5月15日發表,電報的大意為中國分裂成南北兩個政府,起源於1917年張勛復辟,解散國會,廢除約法,故孫中山南下護法,成立政府。現在要實行統一,當恢復張勛復辟前的政治局面,請黎元洪復位總統,召集1917年的舊國會,而南方政府的非常國會和北京政府的新國會通通應在取消之列,從而重新制定一部憲法,並選副總統,如果有人膽敢反對,當以武力消滅之。  其時好多人都問:“孫傳芳是何許人也?”知根知底地便說:“就是那個和湘軍大戰八晝八夜的拼命將軍。”  “沒想到,一個能打猛仗的武夫,竟是有政治頭腦的人,對此人要另眼相看。”孫傳芳一電,便身價十倍、名聲大振。  其實“恢復法統”的主張,並不是孫傳芳的“知識產權”,完全是吳佩孚的政治傾向與暗示,這是直系攫取最高權力的一招妙棋。據說,孫傳芳的通電稿是孫丹林代擬的,請孫傳芳照稿拍發。  現任北京政府大總統徐世昌,是1918年直系、皖系、奉系勢力均衡、鬥爭激烈情勢下各方妥協的產物。徐世昌是個被認為八面玲瓏,各方能接受的人選。直皖戰爭後,原來的均衡格局被打破,吳佩孚便要解散安福國會,取消徐世昌的總統職位,他說過:“如果直皖戰爭結束,仍是東海總統(徐世昌晚號東海居士),我唯有解甲歸田而已。”但是直皖戰後,直奉矛盾又尖銳起來,張作霖支持徐世昌,直系不得不暫時妥協。直奉大戰以後,徐世昌的下臺,隻是時間問題,但徐世昌如何下臺,直系曹錕如何取得總統的位置,需要玩個障眼法,要合理地過渡一下,政治魔術師應運而出。  為直系大拍馬屁的著名政客,舊國會眾議院議長吳景濂(外號“吳大頭”),便想出瞭“恢復法統”的錦囊妙計。自認聰明的吳大頭原以為與張作霖都是東北老鄉,張能勝利自己便是“新朝宰相”,沒想到這一寶押錯瞭,奉系大意翻瞭船。還是這一錦囊,吳轉托直系第二十三師師長王承斌,轉售於吳佩孚。吳景濂與王承斌是表兄弟,都是遼寧興城人。吳字廉伯,王字孝伯,一文一武,時稱“興城二伯”。王進言於吳佩孚,此計正合吳的胃口,恢復法統,一石三鳥,大喜過望:  第一,孫中山與西南諸省是以“護法”揭櫫反政府大旗的。恢復法統,自然失去南方軍政府存在的法律依據。  第二,徐世昌大總統是非法的安福國會選舉出來的,恢復法統,徐世昌便要挾鋪蓋卷走人。  第三,恢復法統,本身便有統一南北,再造民國的含義,又能為曹錕選為副總統,繼而再“高升一步”實行合理合法的過渡。  也正是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吳佩孚授意孫傳芳發表瞭這一著名的通電。孫傳芳“恢復法統”一電,在國內引起“轟動效應”。為瞭取得加深世人印象的“廣告效應”,孫傳芳再接再厲,將矛頭對準最高峰,使一柄兩刃槍刺瞭徐世昌,又戳瞭孫中山。5月28日,孫傳芳又放瞭第二聲大炮:請南北總統同時下野。孫傳芳這兩通電報,成為民國歷史上之名電,他從此亦成為政治軍人而活躍在政壇上。  翰林出身的徐大總統,也有“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的時候。他心知肚明真正的後臺是曹錕和吳佩孚,此時如果再眷戀於高位則是自找沒趣。  雖然內心裡抱定的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悲愴心情,但在面子上還得裝出一副富貴如浮雲的高姿態,5月31日發一通文縐縐的電報,表明“願意”下野的心跡。6月1日,舊國會議員吳景濂、王傢襄糾集203人聯名發表宣言,指斥徐世昌為非法總統,“竊位數年,禍國殃民”。做足瞭墊場工作之後主角終於出場瞭,吳佩孚在6月2日致電徐世昌敦請其下野。相關閱讀推薦:秘聞:岡村寧次被孫傳芳痛打後稱其“是條漢子”歷史上的今天11月25日 施劍翹刺殺孫傳芳孫傳芳的氣節:寧死仇人手也不當漢奸走狗施劍翹刺殺孫傳芳根本不值得提倡:施中誠才是對的民國俠女施劍翹刺殺孫傳芳始末:孫傳芳怎麼死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是日,一肚子苦水的徐世昌終於咬咬牙,狠狠心,發辭職電令。徐世昌淒淒慘慘地告別總統府,攜傢眷前往前門車站乘車赴津。他有詠蘭花詩,表現瞭當時的心情:  本是山中草,孤芳愜幽抱;  何日到人間,盆盎儕凡草;  主人護惜勤,開落驚寒早;  何如處巖穴,蒼翠忘榮搞;  春雨江上山,放風海西島;  長伴采樵人,煙月林泉好。  6月3日孫傳芳發江電,敦請黎元洪復職,孫傳芳在敦請黎元洪復職的活動中,沒有與曹錕、吳佩孚、齊燮元、田中玉、蕭耀南、陳光遠、馮玉樣、劉鎮華、馬福祥、張錫元等聯袂,而是自己單獨勸進,隱隱已有獨樹一幟,另立門戶的苗頭。  對於孫傳芳的通電,孫中山並沒有像徐世昌那樣一嚇就跑。孫中山依然指令北伐軍向江西邊界進兵,吳佩孚收買孫中山的陸軍總長陳炯明於6月16日發動叛亂,炮擊觀音山粵秀樓大總統府,孫中山蒙難“永豐艦”,後於8月上旬經香港回上海,實際上也和下野差不多。  為瞭酬答孫傳芳的勸進之功,7月19日,大總統黎元洪令:孫傳芳為格威上將軍。  1922年末,福建政變,李厚基被趕出福建,一時期,福建大亂。直、皖、粵及閩省原有軍隊和土匪民軍等各種勢力逐鹿福建。   直系為瞭控制福建,作為統一兩廣的根據地,1922年12月任孫傳芳為“援閩”總司令,兵進福建戡亂。孫傳芳正愁沒有機會霸土稱王,聽到這個消息,喜出望外。他做好各種準備,利用原閩軍王永泉為內應。  與孫傳芳一起受命援閩的,還有陸軍第二師師長周蔭人。1923年3月初,孫傳芳、周蔭人率兩師從杉關進入閩境。他們深恐王永泉狡詐多變,以伏兵進攻,為防犯不測,周師為前鋒,孫師殿後,以戎備行軍態勢,步步為營,沿閩江東下,沒遇任何抵抗,順利到達延平。周蔭人率其所部十二師二十四旅孔昭同部駐紮閩北,作為後援,以備不測,命二十三旅李生春部進抵福州。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越國崛起的鑰匙范蠡:自由浪漫的政治傢和富傢翁

  范蠡,字少伯,楚國宛城人。春秋時期的楚國出瞭不少狂士,這些人狂放不羈卻很有才華,范蠡也沾染瞭這股習氣。狂放之餘,范蠡很尊重有知識的人,當時精通計算的計然去楚國,范蠡拜其為師,學瞭不少東西。   宛城的執事官員文種很賞識范蠡,兩人後來相約去越國發展,幫助勾踐滅掉瞭吳國。品嘗勝利之餘,范蠡洞悉人情,馬上抽身離開;而文種不聽勸告,最後被勾踐殺害。對范蠡來說,離開吳國後,生活才真正開始。他從海上逃到齊國,改名鴟夷子皮,在海邊耕作經商,很快就成為大富豪,齊國人佩服不已,延請他擔任宰相。范蠡自己倒覺得富貴得不像話,於是再次逃走瞭。   這次范蠡跑到瞭交通較發達的陶,改名”陶朱公”,在那裡一邊耕作,一邊經商,他的財富增加得更多瞭,據說達到瞭萬萬,也就是現在的億萬富翁。後人說起富豪,仍會用”陶朱公”來指稱,而范蠡最後便老死在陶。   耍酷因為有真本事   年輕人總喜歡標新立異,或是打扮得獨特冷酷,或是言行舉止與眾不同,這實際上是一種本能。不少有本事的人,常用狂放的外表來表達自己特立獨行的一面,本章的主角范蠡,年輕時也是這麼一個人物。范蠡平時言行給人以狂人之感,內心卻頗富心計。文種是宛城的管事,范蠡隻是小村莊三戶的平民,范蠡想和他結交,當然會有難度。於是范蠡在文種來三戶視察的時候,故意蹲在狗窩旁邊學狗叫。這個舉動驚動瞭文種,文種在詢問之下,知道這個學狗叫的人是當地有名的狂士,當即下車想和他交談。范蠡看到文種過來瞭便馬上走開,他知道文種肯定還會來找自己,於是先向兄嫂借衣服,並說過一會兒將有客人來拜見。果然,不一會兒文種就找上門來瞭。兩人相談甚歡,馬上成瞭好朋友。   范蠡和文種成為好友之後,談論起以後如何發展,范蠡認為吳國與越國風俗相近,從地理位置也可知道兩國定會合並。但因當時伍子胥等已到瞭吳國,范蠡難以再謀一職,於是就去瞭越國。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崛起:世界的敵人是怎麼煉成的?

  12世紀中後期,鐵木真統一瞭蒙古草原,這也是蒙古草原第一次得到統一。鐵木真在蒙古語裡是金剛的意思,很貼切。蒙古草原上有很多的部落,蒙古部隻是其中之一。此外還有塔塔爾部、汪古部,篾兒乞部等,但是金剛把這些部落都滅掉瞭,所以草原上的民族統稱為蒙古族。   1206年,鐵木真稱成吉思汗,蒙古汗國建立。成吉思汗的意思是擁有四海的汗。蒙古的對外戰爭,西到中亞俄羅斯,南到印度河,然後還打西夏和金。他們的西征一共進行瞭三次,是野蠻民族對人類文明的最大摧殘,當然客觀上也使東西方進行瞭物質文化的交流。   第一次是成吉思汗本人指揮20萬大軍滅掉瞭中亞的回教大國花剌子模,大概在今天的那幾個斯坦的位置。蒙古軍攻城有個規矩,如果這個城沒有抵抗就投降的話,那麼破城後超過車輪高的男子一概殺死,婦女兒童工匠留做奴隸。如果這個城市敢抵抗,破城之後,雞犬不留,全城夷為平地,播種牧草。像玉龍傑赤、撒馬爾罕這些古城就是因為這樣而找不到瞭,因為他們抵抗瞭,都被後來播種的牧草所蓋。蒙古人在戰場上每殺死一千人就倒吊一具屍體用來計數,一場戰役下來,戰場上倒吊的屍體比比皆是,極其野蠻殘忍。   蒙古人的貨幣上印的是成吉思汗,但是今天蒙古跟我們不是一個國傢,我們沒必要把它當作祖宗,更沒必要把他的所謂西征看做是中國人的驕傲。假如當初日本人征服瞭中國,我們還要歌頌日本?雖然中國也有蒙古族,但成吉思汗出生在外蒙古,埋葬在外蒙古,跟咱不是一回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亡國滅種,沒有什麼可值得紀念的,更不能把它當做驕傲。你被別人滅瞭,還說真好,屬於恬不知恥。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主力一直打到印度河,今天的巴基斯坦,但那太熱瞭,所以成吉思汗班師回去瞭。   西征的另一支偏師由蒙古名將哲別和速不臺指揮,打到瞭太和嶺,就是今天的烏拉爾山脈。後來成吉思汗在攻西夏時死掉,他死的時候,密不發喪,直到第二天西夏投降。如果西夏知道他死瞭就該抵抗瞭,西夏的皇族也因此全被殺幹凈。成吉思汗的遺體被運回到蒙古老傢,叫起輦谷,這個地在哪兒不知道,因為他們走瞭一條沒人知道的路,沿途見一人殺一人,不能讓你看到大汗出殯。到瞭那個地方埋葬之後,萬馬踏平,不起墳頭,播種牧草。儀式完成後殺一頭小駱駝,讓母駱駝眼睜睜看著,來年祭祀的時候,趕上這個母駱駝,母駱駝走到這個地方自然很痛苦,哀嚎不已,大傢就知道這是成吉思汗的陵,於是就舉行祭祀。母駱駝一死,再沒人知道他埋在哪瞭,肯定是外蒙古,但找不著。今天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的成陵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塚,不是他的屍身所在地。   成吉思汗是金盔金甲金盤子金碗金筷子,靠著一棵大樹死的。

秦國崛起的基礎:商鞅變法獎勵耕戰刺激秦人血性

  公元前 359年,秦國開始實行商鞅變法。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又是實行“軍功爵”,以上繳殺敵首級作為晉爵受獎的依據。士兵斬殺一個敵方軍官馬上可晉一級爵位,這使秦國軍隊的士氣馬上有瞭極大的提升,在河西一戰便將魏國軍隊斬首 8萬級。據記載,秦兵沖鋒時全不顧性命,一心要取對方首級。立軍功者能升官晉爵,又刺激瞭更多的人投軍並拼命殺敵如此循環,秦軍愈戰愈強,成為一支東方諸國喪膽的虎狼之師。   商鞅變法奠定瞭後來秦朝統一華夏的基礎,以斬首記功也導致瞭戰爭的殘酷性。在春秋時期和戰國前期,軍隊大多實行“世卿世祿”的官制,軍官的兒子繼承軍官的位置,下層士兵永遠是士兵。戰國時期軍事力量最強的魏國,士兵斬殺一個敵人得到的隻是八兩銅,改變不瞭自己的地位,這樣當兵者打仗就沒有積極性。到瞭戰國後期,秦國采取瞭商鞅提議的“軍功爵”制度,實質是用經濟利益來刺激士兵的作戰積極性,這使過去經濟落後於中原的秦國迅速變成戰國中的頭強。   按商鞅變法的規定,士兵殺一個敵人軍官就能升一級,殺一個兵也有重賞。這樣,秦國的下層平民有瞭用戰功改變自身地位的希望,軍人也成瞭最榮耀的職業,整個秦國社會變成一個極端尚武的戰爭機器。這種措施導致秦國能完成華夏統一,同時也有殘酷的負面影響。人們以斬首級計賞,必然導致濫殺嚴重。   從商鞅變法至統一實現的

齊國二次崛起的原因:鄒忌相齊和齊威王改革

  在戰國七雄中,齊國是一個老牌大國,雖然資格老,但進入戰國時期,齊國的勢力並不強大,三傢分晉和田臣篡齊是春秋進入戰國的標志,三傢分晉誕生瞭韓、趙、魏三個國傢,而田臣篡齊,雖然齊國還叫齊國,但在政權層面,實際上已經更換瞭君主,這也導致瞭齊國內部面臨諸多矛盾。而對外,其他諸侯國的強盛,又壓縮瞭齊國的生存空間,威脅到齊國的安全,內部,矛盾重重;外部,又受到其他諸侯的威脅。在內憂外患中,齊國開始走強國之路,齊國也辦學建館,招攬天下的人才。那麼,齊國先後任用瞭什麼樣的人才?這些人才,又給齊國帶來瞭怎樣的變化呢?  齊國有一段不順,田氏篡權瞭。公孫會起義,這顯示的是齊內部有人不服氣,在稟丘起義,許多國傢支持。戰場上的屍首有三萬多具。魏國為首的三晉支持的。齊國開始不服軟,後來,不行瞭。這樣,好漢不吃眼前虧。這些篡權的人不笨呀,田和服軟。巴結魏文侯,見面,一吃飯,魏文侯就幫忙,是大權在握,沒認定哪。魏文侯就說,去見周天子吧。周天子一高興,就行瞭,承認瞭齊的諸侯地位。齊國人篡權比三傢分晉早點。得魏文侯的幫忙,也能見出魏文侯的厲害。三傢分晉越來越重,梁惠王時,向東移,魏國發展到齊鼻子底下瞭。齊國從國和到兒子田午,就開始一系列舉措。  一是辦學招攬人才,狹義的百傢爭鳴是發生在這兒,這兒興建一些館舍來招攬人才,學術中心轉到瞭這兒,諸多思想流派在這兒議論,這時出現思想高峰有基礎。荀孟都來過這兒。二是招納賢人,後來齊威王上臺瞭,使齊國霸業鼎盛。齊威王的賢人是鄒忌,他來找齊威王是善音樂的身份來的。齊威王也愛音樂,彈琴,鄒忌聽,評論善哉。鄒忌說,“大弦濁以春溫,小弦廉折以清”。“攫之深,釋之舒,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齊威王覺得是這麼回事。鄒忌接著說,我還懂音樂的道理通於政治,大弦溫和是君道,小弦廉折,是大臣之道。彈得沉穩放時舒緩,代表政令,“居敬而行簡”。政治傢在想決策時,要反復考慮。釋之舒,政策有短有長,這樣的佈局,公佈出來時,卻要簡便易行。百傢容易跟從。這是對的。大小弦,君臣就像是和諧的音調,襯托出和諧。齊威王服瞭。這段話有哲理性。聲一無文,聲音單調不成音樂。大小高低要結合。這是中國式的和諧理念。   鄒忌拿著相印上臺,三個月後,有些人不服氣瞭。稷下的學者們有一個人是淳子髡,說這個宰相僅僅用幾句話上臺,我們得考驗他。於是找到鄒忌,來考他。“得全全昌,失全全亡”,得瞭大體,合乎全局,結果也是全局性的,失瞭完整,也得不到完整。鄒忌說,我知道你在說什麼,作為大臣應該與天子處好關系。是在告訴我,妥善處理與君主的關系。淳於髡說,“浠膏棘軸,所以為滑也。然而不能運方穿。”用棗木為車軸,用豬油膏加點油,如果軸是方的,怎麼用油都不行。  鄒忌聽完笑瞭,是在告訴我跟同僚搞好關系。這樣一說,淳於髡的話就讓鄒忌明白瞭意思。“弓膠昔幹所以為合,然而不能傅合疏罅。”膠把東西粘起來,但是有些東西是粘不瞭的。鄒忌說,這是告訴我,“謹自附於萬民”,與百姓搞好關系。把民眾協調起來,國傢就無往不勝。淳於髡說,“狐裘雖敝,不可補以黃狗之皮。”裘皮大衣上不能補黃狗皮。鄒忌說,這是提醒我要謹慎選拔人才。二人相視大笑。淳於髡服瞭,說這人能封侯呀,談言微中,明白人不用說透。  鄒忌本身條件不錯,一天照鏡子,間老婆,我與城北徐公比,誰更美呀?鄒忌老婆說當然你美呀。又間間妾,也是這樣回答。過幾天來客人,請幫忙。客人說,是你美。一天城北徐公來瞭,一見面,覺得不如人傢瞭。鄒忌就找到齊威王,我妻私我,我妾畏我,客有求於我,你看看你手底下的,有多少人會因為私你怕你有求於你,會有多少話不切實際?所以要照鏡子,要反省,成瞭反省意象瞭。  齊威王一聽,也覺得有理。發佈政令,分三等,當面批評受上賞,寫信批評的受中賞,在民間私下議論的受下賞。這好不容易呀。後來提意見的多,後來就沒有瞭。這讓我們看到二人掌權後疏通民間的重要。溝通最重要。這是凝聚民心的重要舉措。這就是照鏡子的含義。齊威王表揚瞭即墨大夫,自從你當瞭大夫,天天聽到誹謗你的話,在你治下,看到田野好屋舍好,表明你不是專門巴結的人,賞瞭。找到阿大夫,說聽到的都是表揚的話,可是看到的不是這樣,可見你是有心計的人。罰。這裡我們看到疏通上下,懲治的人,提拔稱職的人。所以賢人在位。  一次齊威王與梁惠王見面瞭。梁惠王說你有寶貝嗎?齊威王反間。梁惠王說,“若寡人國小也,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十二乘者十枚。”珠子一發光,照亮十二輛車。齊國有更多寶貝吧?齊威王說,不同。我的寶是賢人。一是檀子,守南城,結果他在,那兒守著,楚人不敢向東。二是田盼,守高唐,趙國人不敢東漁於河。還有黔夫,守徐州,河北的城市,燕國人在這兒祈福,希望別欺負我。讓種首備盜賊,搞國內治安,是路不拾遺。這些一照一千裡。結果把梁惠王說得臉紅。  我們看得到二位位鳳凰碰上瞭雞。這時賢人盛。最重要的是有重要人物孫臏也來到瞭齊國。這是頂級戰略傢。梁惠王統治下的魏國,用過的將軍是龐涓,跟孫臏是同學。二人一起學習,成瞭宿敵,龐涓總是比不過孫臏,嫉妒孫臏。後來先得瞭志,先被梁惠王看中,認為未來爭第一的是孫臏。把孫臏召來,“斷其兩足,黥其面”。代表瞭男人的陰暗面。孫臏就沒法立足瞭。齊國來瞭個使者,孫臏就想辦法見到瞭使者。使者看到瞭他的才能,-悄-悄帶到瞭齊國。這人對齊國的霸業,起瞭大作用。相關閱讀推薦:管仲的能力:管仲做瞭什麼改革使得齊國稱霸?改變一個國傢歷史的一場音樂會:鄒忌諷齊王納諫古代最成功接近領導人的范例:鄒忌諷齊王納諫讓齊國興盛起來的辯論傢:諷齊王納諫的鄒忌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典故是什麼?

前秦的崛起前提:王猛改革讓苻堅的帝國無比強大

苻堅也是個想做大事的人,但得到王猛之前,做事總難以找到方向,得王猛之後,猶如黑暗中看見明燈,又如劉玄德遇孔明,信心十足,做事有瞭明顯的方向感。 所謂攘外必先安內,苻堅讓王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行政挑起來,整肅內部,規范各種規章制度和典范,為此,苻堅罷掉瞭原辦公室主任程卓,換上王猛。 有苻堅的支持,王猛上任後,立刻著手改革,他的改革循序漸進,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分七個步驟: 1、精簡現有公務員,廢除無用的崗位;2、再面向社會公開選拔公務員;3、大力發展農業和桑蠶業;4、建立信仰,樹立禮教;5、發展教育,建設學校;6、樹立新道德風尚,表彰忠義節操;7、幫助絕祀的世族承襲香火,使傢族道德體系在基層得以傳承。 改革一定要觸動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王猛的改革也是如此,當他的改革遇到阻力時,苻堅出面瞭,他斬殺一位重量級太子黨高官以示自己為改革保駕護航,改革得以順利進行,整個國傢走上良性軌道,開始國富民強。 王猛用以上七個步驟鞏固瞭自己的地位,國傢獲得瞭實效,自己也獲得瞭苻堅和這個國傢大部分人的支持,他立刻乘熱打鐵,將改革推向第二個階段,這是攻堅階段,即建立法治。

齊桓公的崛起之路:商業開發強國尊重周室稱霸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周王室東遷之後,那位住在王畿裡的周天子,早已是貌似的老虎。天下諸侯為爭地爭人口,早把那貌似的老虎當成瞭墻上的廣告,誰也不正眼瞧他,自顧自相互掐架。到公元前667年,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在與各諸侯國掐架的過程中,已是脫穎而出,並公開召集天下諸侯到宋國的幽地會盟。這是一次空前盛會,幾乎全部中原國傢的老大都參加瞭這次會盟。   呵呵,實力如此,哪一個諸侯領導敢於不來參加?   在這次盟會上,所謂的天下共主周天子也不得不派代表召伯參加,並以天子的名義,向齊桓公授予侯伯的頭銜。從此,齊桓公便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霸主。   公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齊桓公會同各諸侯國擁立太子鄭為天子,即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後,命宰孔賜齊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以表彰其功。齊桓公也乘勢召集各路諸侯大會於蔡丘(今河南蘭考、民權縣境),舉行受賜典禮。齊桓公又重申盟好,訂立瞭新盟。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蔡丘之盟”。   經過近30年的苦心經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先後主持瞭三次武裝會盟,六次和平會盟,還輔助王室一次,史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公認的霸主,第一個成為實際意義的天下老大——春秋首霸。   從古至今,天下的老大都是實力說話。

揭秘:清朝歷史上義和團是怎樣誕生運動崛起的

  秘密結社是中國民間社會的一個重要組織形式,有著悠久歷史傳統,其功能是在政治高壓社會網絡中為孤立無援的個人提供咨詢和幫助。據研究,晚清北方中國活躍的所謂義和拳隻是中國民間秘密結社的一個分支,大多屬於白蓮教系統,其政治起因多是不滿意於滿洲“異族”統治,故而在清朝前期從事“反清復明”政治活動,基本上是以民間力量為清朝政治統治制造麻煩。到瞭清朝中期,民族意識在長時期消磨中逐漸喪失,由白蓮教系統演化出來的所謂義和拳實際上已演變成以強體健身、自衛身傢為宗旨的民間武術或娛樂團體,他們的政治訴求一般說來比較簡單具體,因為他們已失去以滿洲人為鬥爭對象的可能和機會。  鴉片戰爭後,傳教士隨著列強的戰艦大規模東來,湧入內地,他們在向中國社會傳遞西方近代文明的同時,毫無疑問也因為對中國國情缺乏瞭解而支持或者說利用瞭一些無良中國人。不可否認早期教民中有許多虔誠的中國人真心向教,但同樣不可否認早期教民中也有一些無良之士甚至地痞無賴。這些無良之士利用傳教士作背景,欺行霸市,為非作歹,橫行鄉裡,激化瞭中國民間社會中西文化矛盾,西方來華傳教士無端替那些無良教民承擔瞭責任。民間社會與“新異族”傳教士的矛盾不斷加劇,他們逐漸將傳教士作為主要鬥爭目標和襲擊對象。於是民間秘密結社成為晚清中國社會中抵抗外來侵略尤其是反對外國傳教士鬥爭的中堅力量。在甲午戰前,中國民間秘密結社反洋教的鬥爭雖然時有發生,但從總體上看,這種鬥爭既沒有形成規模,也沒有多少政治深度,更多的隻是各地因某些具體事件而發生的反對教士、教民不法行為的所謂“教案”而已。  甲午戰後則不然。隨著列強瓜分中國步伐的加快,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加深,而且隨著外國洋貨大量輸入,近代新式工業興起,民間生存狀況生存條件都發生瞭很大變化,較之戰前不是有所改善,而是進一步惡化。有瞭這種最直接的個人生命體驗,中國人民尤其是廣大農村人民在將這種責任歸罪於清政府無能的同時,他們更直接的感受就是那些仰仗洋槍洋炮而作威作福的洋教士們以及他們所豢養的那些所謂教民幾乎沒有什麼好東西。他們的憤怒無一例外地對準這些洋教士和土教民。就傳教士本身來檢討,他們本來是肩負著傳播“福音”的使命來到中國。一般說來,在甲午戰前,除個別傳教士懷有某些政治野心,不安分於傳教而熱衷於政治活動外,大多數傳教士還是在中國廣大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的農村地區作瞭許多有益的慈善、教育普及等工作。  然而到瞭甲午戰後,由於列強瓜分中國的步伐在加快,在中國境內的外國傳教士也發生瞭某些分化,相當一部分傳教士已不安心於本職,開始直接或間接為其國傢利益服務,違背瞭其為上帝傳播“福音”的原初宗旨。例如德國天主教會聖言會在山東的主教安治泰,一直要求德國政府為教會利益采取積極有力的行動,因此當巨野教案發生後,他立即向德國外交部建議應該利用這個大好機會出其不意占據膠州灣,並將此變為德國在遠東的一個重要基地。這種具有明顯政治色彩的言行顯然不符合傳教士的角色,不符合傳教士來華的原初本意,顯然是以宗教外衣從事政治活動,這自然引起中國人的反感。   像安治泰這樣的傳教士在當時雖然並不具有普遍意義,但也為數不少。諸如法國傳教士樊國梁、美國傳教士丁韙良、李佳白等,他們雖然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但隨著中國政府與西方國傢尤其是與他們自己的國傢發生某種沖突或外交緊張時,他們都在某種程度上背棄瞭宗教信仰,而屈從於更現實的政治,都曾向其故國竭力鼓吹過瓜分中國,要求其政府動手建立自己的侵略基地。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甲午戰後列強在中國爭奪租界地、搶占勢力范圍,企圖通過武力或非武力的手段瓜分中國的陰謀,一直有傳教士在其間起作用。像樊國梁、丁韙良、李佳白這些傳教士在中國多年,精通中國國情和內部事務。如果沒有他們的鼓吹與煽動,甲午戰後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與行動或許不會那麼嚴重。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中國人民反對傳教士和外國教會的鬥爭在甲午戰後便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反對教會與傳教士的局部鬥爭便自然地與反對列強瓜分中國的鬥爭緊密結合起來。  就戰後中國各地遭受外國侵略、蹂躪的程度來說,山東的情況似乎更嚴重。山東人民不僅在戰爭中遭受日本侵略之苦,而且在戰後深受列強瓜分之害。德國於1897年強行占領膠州灣後,便開始把山東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視為自己的殖民地,他們在山東境內大肆修築鐵路,開采礦山,強占民田民房,破壞水道墳塋,給山東人民尤其是鐵路沿線的居民帶來瞭沉重災難與痛苦。特別是按照中德雙方達成的修築鐵路相關協議,明確規定占用當地居民的土地應該給予相應的補償和優待,但在實際上這些被占土地的農民根本得不到補償,或者得到的補償非常少,這勢必引起被占土地的大量農民強烈不滿,引發一系列突發事件。按照中德雙方約定,一旦發生這些突發事件,亦應由中國地方官府從重懲辦,如罪而止,並沒有德國派兵聽其圍剿平息的明文。然而由於中國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行政效率太過低下,當這些突發事件爆發後,地方政府往往反應遲鈍,制止不力,甚至有縱容民間社會向德國殖民當局鬧事之嫌。於是久而久之,德國殖民當局根本不顧忌中德雙方先前達成的諒解,一旦某地發生騷亂,殖民當局往往繞開中國地方政府,迅速派兵直接鎮壓,結果雖然將這些以反對強占自己土地為主要宗旨的騷亂鎮壓下去瞭,但無疑激起瞭山東民眾對德國人極端霸道的反感。  為瞭平息民怨,參與處理這些糾紛的山東地方官吏曾向清政府提出過很好的建議,希望由政府出面協調與德國殖民當局的關系,維持原條約中的約定,但凡租借地界外發生糾紛,仍歸中國地方當局處理,以免各方爭論不休而起紛爭。然而這樣的建議或不被清廷所重視,或不被德國人所接受,結果矛盾越積越深,局部抗爭逐步演化成大規模武裝反抗。侵占瓜分山東的不隻是德國,其他國傢也試圖在山東建立自己的勢力范圍。甲午戰後,威海衛被日本軍隊占領達三年之久,之後又被英國強行租借。英國還強行圈占文登、榮城等縣,逼迫農民交糧完稅。山東在淪為德、英、日等國殖民地後,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南北大運河運輸業因外國資本壟斷的沿海航運業迅速發展而急劇衰落,過去憑借運河之利得以謀生的船夫、挑夫、搬運工等在高效率低成本運輸工具運輸手段沖擊下大批失業,四處流浪。相關閱讀推薦:梁山與義和團的“勇氣謎團”:為何沒勇氣反朝廷解密:是什麼誘因使得慈禧支持義和團扶清滅洋?促成義和團殺洋滅教的端王:為的竟是兒子早登基義和團的騙人把戲:義和團稱刀槍不入全靠糊弄?義和團刀槍不入的四大神術:義和團刀槍不入之謎歷史上的今天9月3日 八國聯軍四出伐剿捕殺京郊義和團員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人禍之外是天災。山東地區自1895年起不知何故天災頻仍,黃河連年決口,受災面積達五十州縣。1899年,黃河流域又遇到歷史上罕見的大旱,山東境內饑荒嚴重,饑民遍地,流民遍野。人們流離失所,社會動蕩不安。處在饑餓、死亡線上的人們最容易被感化,最容易被煽動。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秘密結社義旗一張,便立即得到廣大農村民眾積極響應,並最終演化成聲勢浩大的群體騷動。騷動的主體就是那些民間秘密結社,他們在下層社會盤根錯節世代相沿,擁有巨大勢力和復雜網絡。他們的活動隱現起伏,直接反映政治統治秩序治亂興衰。一般來說,在政治統治比較鞏固時期,這些民間秘密結社的活動比較蕭條;反之,當外患嚴重或統治秩序比較無序時,民間秘密結社就比較活躍。  綜合各種文獻記載,1895—1899年間在北方地區的秘密結社至少存在著武聖教(金丹道支派)、如意教(儒門教)、大刀會、紅拳、義和拳、訣字、紅門、彌勒教、梅花拳、鐵佈衫、金鐘罩、紅燈照、八卦教、離卦教、黃洋教、在理教、混元門、六合拳、聖賢道、一炷香、白蓮教、江湖會、仁義會、紅槍會、天地會、哥老會等。如果從人員構成進行分析,這些教門結社的主體主要是遊離在傳統農業社會經濟結構之外的社會成分,如和尚、道士、拳師、術士、遊勇、流民、民間藝人(如耍猴的、架鷹的、耍武把式的)等。他們浪跡江湖,見多識廣;行蹤詭秘,飄忽無常;身無所有,勇於反抗。故而在社會動蕩期,他們往往充當反抗官府活動的急先鋒或組織者角色。  至於這裡說到的義和拳,其來源復雜,演變曲折。1899年,時任吳橋縣令的勞乃宣根據有清一代有關白蓮教的上諭、奏疏等相關資料,著有《義和拳教門源流考》,認定義和拳乃十九世紀初信奉太平盛世說的白蓮教的一個重要教派。勞氏這一看法影響很大,許多研究者接受瞭這一看法,認定義和拳起源與這一以反朝廷為主旨的民間秘密組織有關。不過,後來有些研究者似乎並不完全認同這一看法,或以為義和拳源於一種由官方提倡和主導以勤王為目的的民團組織,即擔負著村莊防衛功能的民團;或以為大刀會和神拳在整個華北的騷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直魯邊界地區的義和拳是這次民眾運動的主要來源;或以為義和拳的興起和傳播主要是因為魯西地區特殊的文化環境,最具有核心作用的是其具有標志性儀式,即民間藝人中那些耍武把式的人所表現出的“刀槍不入”和“降神附體”。這種儀式易於接受,又與其本身來自華北農村的文化和風俗習慣息息相關。  綜合各傢研究可以看出,後來的義和團成分比較復雜,其組織構成並不僅僅以白蓮教為主,而是以金鐘罩(大刀會)、義和拳(梅花拳)、神拳、紅拳等為核心。這些拳會在十八世紀末即已成為秘密教門羽翼。至1899年華北騷亂初起,以劉士端為首的大刀會或稱金鐘罩及紅拳會,已與坎卦教、離卦教相融混;趙三多為首的梅花拳改名為義和拳,後又改稱為“神助義和拳”,也與教門相結合;以朱紅燈為首的神拳亦以離卦教為依托,顯然也具有教門特征。他們不是一般的拳會,實系分屬或結合於以八卦教為主體而區分為文武場的“拳教”組織。這些拳教組織往往通過揭帖、壇諭、傳言等方式,宣揚民間宗教的所謂“劫變”觀念,宣稱義和拳是順應天意,拯救劫難,有神佛保護的團體,以此作為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擴大影響的工具和手段。他們在習拳練武外,兼習法術,舉行各種具有明顯荒誕特征的宗教儀式,渲染各種所謂刀槍不入的超凡超自然本領。盡管這些手段在吸引群眾、鼓舞士氣、提高戰鬥力方面起過重要作用,但其非理性色彩自然比較容易受到具有一定文化水準的知識分子質疑,因而他們除瞭能夠愚弄農村廣大農民外,很少能夠獲得知識分子的認同。   作為廣大農村中下層群眾的自發鬥爭,義和拳、大刀會等民間秘密結社不可能產生明確的政治訴求和政治理想。他們之所以堅決反對外國教會,除洋教士、土教民的不法行為、為非作歹激怒瞭他們外,就信仰層面而言,顯然是西方基督教觀念與中國傳統宗教觀念之間的沖突,是本土文化面對外來強勢文化的壓迫而采取的一種非理性政治動員和政治鬥爭。他們充其量不過是中國民間自發的“反西方思潮與勢力”而已,他們要想形成一股真正意義上的反西方思潮與勢力,就必須與官方意志相結合,否則根本不足以影響大局。而官方的反西方思潮與勢力在戊戌新政結束後也確實在萌動。戊戌年的政治變動特別是慈禧太後重新出園訓政,大清王朝在政治上確實走上瞭一個“變法維新的反動時期”,凡新政中所提出或實行的舉措,幾乎一概廢除。而新政的基本價值趨向是學西方,所以這一政治上的反動便在價值取向上無疑鼓勵、縱容瞭各種各樣的反西方思潮和勢力,啟發瞭國內莫名其妙的民族主義情緒。  強烈的排外意識是戊戌後社會各界的基本共識,那時朝野似乎一致厭惡西方反對西方,最上者如慈禧太後,她雖然是近代中國比較早認識西方近代發展實質意義的領導人,但在戊戌後出於最實際利益的考量也使她對西方的看法發生瞭變化,她不明白她那樣執著地勸說中國人學習西方,西方為什麼還那樣與她過不去?大清王朝已明白宣示戊戌年間的政治變動主要是因為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犯上作亂,而西方諸國根本不相信大清王朝的鄭重宣示,反而聽信康、梁的妖言,鼓勵、支持康、梁等人肆意攻擊詆毀我天朝上國。慈禧太後無論如何不能理解西方社會的價值取向和民意,這是她在戊戌後一下變成瞭西方文明反對者的根本原因之一。  慈禧太後的變化深刻影響瞭朝中大臣和一般士紳,曾經參與過新政的那些大臣已在政變後受到相應處分,而現任大臣或原本就不滿意於戊戌年間的政治改革,或因太後態度轉而對西方文明比較反感。他們過去或許一度仰慕贊美過西方文明,但他們實在弄不明白西方何以總是欺負這個中國學生,總是跟中國過不去。他們感到西方人和西方國傢之所以支持中國政治變革,可能與他們的總體陰謀有關,那就是防止中國真的強大,阻止中國發展,乃至徹底搞垮中國,進而將中國淪為他們的殖民地。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很復雜的心理,所以當一些朝中大臣發現義和拳也具有反西方的傾向時,自然顯得很親近,一改大清王朝對民間秘密結社素來鎮壓的嚴厲姿態,采取容忍或視而不見,聽任這些秘密結社做大。對於官方反西方的思想動向,這些秘密結社從自身處境中很容易感受出來。知恩圖報是中國人的傳統,於是在清政府的容忍默許下,逐漸做大的秘密結社投桃報李,適時提出“扶清滅洋”的政治口號。庚子前中國的兩股反西方思潮和勢力終於走到一起瞭,義和拳、大刀會以及其他一些神拳組織很快便被“運動”到那個後來叫做“義和團”的組織中去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匈奴隨著冒頓單於崛起:漢王朝面對的第一次危機

  兩漢時期邊疆各族狀況是,北方有匈奴、烏桓和鮮卑;東北有夫餘。今天的朝鮮半島也有夫餘的後代,就是高麗民族,高麗國傢就是夫餘人建立的。南方則是越族和西南夷;另外就是西域各族。除瞭中原王朝之外,還有這麼多民族在跟中原王朝有交往。在中國古代,對中原王朝構成威脅最大的民族來自於北方蒙古高原。北方的民族是兩大系統,匈奴是一個系統,東胡是一個系統。匈奴包括後邊的突厥都屬於匈奴系統;契丹、女真,包括後來的蒙古應該是東胡系統的。   匈奴經濟生活以畜牧業為主。中原的史書非常得意地評價說,我們中原王朝先進,匈奴落後,為什麼落後?他們“逐水草、習射獵、忘君臣、略婚宦、馳突無垣”。逐水草,習射獵,這都能明白。忘君臣,他們沒有中原這麼嚴格的君臣關系,也沒有像中國中原這麼嚴格的嫡長子繼承制度,所以單於一死,大傢就搶,誰搶到是誰的。略婚宦,侄子娶姑媽,舅舅娶外甥女,這種事非常多,爹一死,除瞭親媽,所有的媽都能娶。弟弟娶嫂子這種收繼婚制太原始瞭。馳突無垣,垣就是城,騎著馬隨便跑,太落後瞭。哪像我們中原有田土之可耕,城郭之可守。但你別看這個民族原始,打仗很厲害。秦漢之際,冒頓單於統一北方草原占領河套,內套、外套都給占瞭。   當年冒頓單於他爸爸老單於不待見他,想把他幹掉,他的辦法是送他到月氏國作人質,剛把他送到月氏國,他爸就出兵攻打月氏,等於逼著月氏王殺掉冒頓。月氏王比較厚道,沒有殺他,放冒頓回去瞭。爸爸就給冒頓一塊不怎麼樣的封地,因為他寵幸小兒子,想讓小兒子即位。   冒頓心裡有譜,開始訓練自己手下的一幫死士,跟他們一塊兒射箭。他的箭頭是空的,射出來會響,叫鳴鏑。他說我的鳴鏑射到哪兒,你們的箭就射到哪兒,於是這幫人跟他射飛禽射走獸。然後冒頓拿這個射自己的愛馬,對匈奴人來說,馬就是老婆,這幫人有幾個不敢射瞭,凡是不射的一律殺死,剩下的人就知道瞭,大哥射哪兒我們射哪兒。然後他射自己的愛妾,又有不敢射的,又殺死。此後再也沒有不敢射的瞭。最後他射自己的爹,那幫人都跟著射,鳴鏑弒父,把爹殺瞭。   你看這人多狠,為瞭權力,馬、老婆、爹全幹掉。所以他是草原上第一位聖主、雄主,才能統一北方占領河套。冒頓單於趕的日子也好,因為當時正好是秦末農民戰爭,然後四年楚漢之爭,中原王朝忙於內戰,沒顧上,所以他占瞭地兒。   中原王朝跟少數民族打仗,為什麼總打不過人傢。第一個原因就是少數民族是全民皆兵,他的生產跟戰鬥是一回事。三歲能開弓,五歲能上馬,打仗不就是開弓和上馬這兩件事嗎,小孩兒都能彎弓射大雕。天上的大雕一箭就下來的,你說地下的一箭射幾個?匈奴人口最多的時候150萬,兵力最少的時候,叫“控弦之士三十萬”,能拉弓的人有30萬,算吧,5個人裡

吳國的崛起:發起人吳王闔閭堪稱春秋第一奸雄

  楚莊王之後,春秋近百年沒有霸主出現。吳王闔閭的橫空出世,徹底顛覆瞭中原諸侯爭霸的正規途徑,這是因為,他太陰狠瞭。  說起來,吳王闔閭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奸雄。和這樣的人交朋友,你要隨時準備為他犧牲;和這樣的人做敵人,你也一輩子別想睡個安穩覺。  在做吳王之前,他叫公子光,第一次“揚狠立萬”就是白天被狠揍,晚上用偷襲的辦法打贏瞭楚軍。  後來因為被吳王僚搶瞭王位,他心裡憤憤不平,總想取而代之。吳王僚當然也不是善男信女,他徹底剝奪瞭公子光的兵權,讓他根本無法組織力量反撲。公子光隻能隱忍,這一隱忍就隱忍瞭13年。但公子光狠就狠在這13年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暗暗積蓄力量,準備用他最擅長的偷襲來對付吳王僚。公子光手下有一位牛人叫被離,此人名不見經傳,但是人稱“被半仙”,識人功力非同尋常,他從街上的乞丐中挑出瞭春秋第一狂人——伍子胥推薦給瞭公子光。公子光與伍子胥很對脾氣,他們倆都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讓天下人負我的風骨,於是一個要奪位,一個要借助力量復仇,很快就結成瞭聯盟。公子光另外一個狠勁就是有目的地收藏寶劍,鑄劍名師歐冶子的五把名劍他居然收瞭三把,而且這三把寶劍都和公子光的命運緊緊聯系在瞭一起。伍子胥與公子光商議刺殺吳王僚,向他推薦瞭刺客專諸。於是公子光請吳王僚吃魚,雖然吳王僚做足瞭準備工作,內穿鎧甲,帶足衛隊,對所有人進行搜身,但專諸還是憑著藏在魚肚子裡的魚腸劍刺殺瞭吳王僚,從此公子光就變成瞭吳王闔閭。   闔閭是公子光的謚號,其字面意義是關門的意思。那是因為他女兒勝玉公主為瞭一條魚而賭氣用他的磐郢劍自殺,吳王闔閭在葬禮上令人一路舞著白鶴,吸引成千上萬的市民跟隨觀看,到瞭墓地,他突然將所有人都趕進地宮,然後關上墓門,讓這些觀鶴的百姓成瞭他女兒的殉葬品。  有瞭國君這個更為廣闊的舞臺後,吳王闔閭還是體現瞭他作為奸雄的能力,吳國經過他的整頓,連著上瞭幾個臺階,成瞭春秋末期最牛的國傢之一。尤其是收羅瞭軍事天才——齊人孫武後,吳王闔閭文有伍子胥,武有孫武,一下子信心爆棚,開始挑戰巨無霸鄰居楚國瞭。柏舉之戰他以小博大,居然一下子就攻進瞭楚國首都——郢,這個可是連齊晉秦這樣的超級大國都做不到的啊。  吳王闔閭一下震驚中原,霸業就此奠定基礎。當然,他攻楚用的還是老戰術——偷襲,而且他攻楚的借口也很獨特:他的寶劍湛盧不知怎麼出現在瞭楚王的床頭,連楚王都莫名其妙,但是吳王闔閭就以這個借口殺入瞭楚國。  滅楚之後,吳王闔閭的霸業便開始瞭下坡路。首先,他沒有堅定地追擊逃亡的楚昭王,也沒有徹底平定楚地,讓楚昭王恢復瞭元氣,向秦國借兵又殺瞭回來。其次他在楚都裡的狂歡實在是有點得意忘形瞭,不僅使正直的孫武心灰意冷悄然離去,而且由於分贓不均,他的弟弟夫概學他的樣子自立為吳王和他決裂瞭。此外越國還趁他在楚國狂歡,偷偷的積聚力量不斷騷擾他的後院。於是,吳王闔閭隻得匆匆回國,先是平定瞭弟弟夫概的叛亂,然後又幾次擊退瞭越國和楚國的反撲,但是在與越王勾踐的對決中,被越國大夫靈姑浮偷襲砍中大腳趾,得瞭破傷風死瞭。  想當初,吳王闔閭在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借口腳趾有傷躲進密室,後來卻真的因為腳傷去世。他以偷襲樹立霸業,終究因為被偷襲而身亡。他用一條魚奪取瞭王位,他最疼愛的女兒卻也為瞭一條魚而自殺。冥冥之中,看來真的有雙眼睛一直在盯著他。  《無間道》中曾志偉一邊涮著火鍋,一邊陰陰地說道:出來混的,總有一天是要還的。相關閱讀推薦:吳國一舉成為春秋強國的契機是一場奪位之爭史上最和諧的國君一傢子:吳國四公子季札讓國楚國的一場傢醜導致的悲劇:伍子胥出逃吳國吳王闔閭的處世哲學:欲成大事者必須厚臉皮吳王夫差是闔閭的兒子還是孫子?闔閭夫差什麼關系

秦國的第一次崛起:秦穆公何以靠著五張羊皮強國

    《史記》上說,秦人是黃帝之孫顓頊(高陽)的一個支系。相傳秦人的祖先女惰吞食瞭一枚燕子蛋,懷孕生瞭大業。這和“禹母吞珠孕禹(夏朝開創者)”,“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的先祖契)”,薑姬踏巨人腳印生周的始祖後稷一樣,反映瞭當時秦人還處於“隻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   後來,大業的兒子伯益因輔助大禹治水有功,又幫助虞舜訓練鳥獸,被舜帝賜姓為“贏”。   周孝王(約前910-前895年在位)時,為瞭對外戰爭的需要,就讓秦人非子在今陜西寶雞一帶養馬。由於非子對馬調教有方,周孝王賜給非子秦地(今甘肅天水附近)作為封邑,讓他接管贏姓的祭祀,號稱“秦贏”。從此,“贏”姓居民正式被稱為“秦人”。   西周末年,周幽王荒淫無道,寵愛妃子褒姒,數次“烽火戲諸侯”。後來,犬戎殺進鎬京,再點烽火也不靈瞭。因勤王的諸侯特少,這就突出瞭秦國首領秦襄公——在勤王的軍隊中,秦軍殺傷犬戎兵最多。繼位的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時,秦襄公率領大軍一路護送,保護天子的安全。鑒於秦襄公勤王有功,周平王把秦襄公的職稱從“大夫”提拔為“諸侯”,並宣佈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賞賜給秦國。平王說:“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即隻要你有本事,打到哪裡,哪裡就都是你的地盤瞭。從此,秦國不僅取得瞭與其他諸侯國平等的地位,而且擁有瞭對岐、豐之地名義上的領土主權,開始有自由的發展空間。   秦穆公即位當年(前659年)就親自帶兵討伐茅津(今河南陜縣與山西交界)的戎人,開始瞭開疆擴土。

楚國的崛起之路:從一次周王室鄙視後的奮進開始

  在當今時代,古老的楚國文化依舊處處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不說高貴精神的屈原以及端午節,就是在日常談吐中,人們常用的一些名句成語也是楚國先祖,用生命和智慧演繹出來並流傳後世,成為中華優秀文化寶庫中偉大的組成。例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出自楚辭《天問》;以五千言而書寫千古奇書《道德經》的老子是楚國人;成語“刻舟求劍”裡面的丟劍之人也是楚國人;“畫蛇添足”中贏得美酒卻自作聰明的繪畫高手也是楚國人,此外買櫝還珠、狐假虎威、亡羊補牢、朝秦暮楚、問鼎中原、買櫝還珠等等,都閃爍著楚國人的身影。那麼楚國是如何成立的?讓我們回望歷史三千載,溯源楚國八百年。   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赫赫有名,但這份榮耀與輝煌卻是靠楚國的先祖們篳路藍縷、發憤圖強換來的。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他們的一支在上古民族沖突的旋渦中,及商王朝的驅逐下,逐漸南遷,定居當時的蠻夷之地。   關於楚國國名的來源,此前有多種說法。但新發現的“清華簡”中的《楚居》給出瞭另一種解釋:鬻熊的妻子妣厲,生子熊麗時難產,剖腹產後妣厲死去,熊麗存活。妣厲死後,巫師用荊條(原文中為“楚”)包裹其腹部埋葬。為瞭紀念她,後人就稱自己的國傢為“楚”。   為何要如此隆重地以國名,來紀念一位難產剖腹而死的楚先君的妻子?專傢分析,按照楚國國君世系,妣厲的丈夫以及她用生命換來的這個兒子,做過楚人的領袖,成為楚國的開國先君,開創楚國八百年基業。   這就是楚國國名的由來,但楚國的崛起卻源於一次宴會。   周成王分封諸侯後,在岐陽盟會諸侯,楚子熊繹異常高興,因為這是楚國有史以來第一次,以諸侯身分出席朝廷召開的盟會,於是他興致勃勃地按期赴會。在舉行盟會儀式之前,諸侯們散坐會場四旁。熊繹見會場佈置得整肅莊嚴,祭品豐盛,心中十分得意。頃刻,一位大臣逐一請各諸侯入席,各諸侯依次就座完畢,熊繹不見點到自己,心中著急起來。

戰國楚國的吳起奇跡:一年變法就讓楚國崛起

  公元前382年,吳起正式擔任令尹後,楚國朝中一下子炸開瞭鍋。   這小子,初來乍到(剛到楚國滿一年),何德何能,大王竟給他封這麼大的官。   面對滿朝的流言蜚語,楚王不為所動,他鄭重的告訴吳起:楚國的軍政,就此托付給令尹您瞭。   吳起也毫不謙讓,一上任,就雷厲風行的進行變法——史稱“吳起變法”。   變法,其實就是改革,在戰國時期頗為流行。之前的李俚,後來的商鞅,都進行過變法。和他們相比,“吳起變法”的內容最少,名氣最小,時間最短,堪稱中國歷史上最不起眼的變法運動。   當然,他的變法也有顯著的優點:見效最快。

李淵的崛起之路:第一步打到和突厥建立合作

  話說那北部的匈奴人馬,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大患。早在周朝,秦朝,漢朝和晉代,匈奴就隔三岔五,殺入中原襲擾一番。到瞭李淵鎮守北部邊疆的時候,匈奴人已經變成瞭突厥鐵騎。   突厥人的優勢,就在於他們的長槍快馬,奔行於原野之上,倏忽如電,來去無蹤,遊牧天下,四海為傢,既不需要花費銀子修築城堡,也不需要浩浩蕩蕩的後勤運輸線。打的就是遊擊戰,玩?就是破襲術,霎時間濃煙滾滾,數萬鐵騎齊至,傾刻間城池被攻破,殺得你血流成河。等你著急忙慌的調集大隊人馬,趕來追殺,那數萬鐵騎卻猶如水銀泄地,化整為零,隻落個白茫茫大地真幹凈,讓你絕無辦法可想。   所以在漠北的荒原上,向來是遊牧民族幸福的傢園,他們趕著大篷車,逐水而居,逐草而眠,忙時閑時,弄支強弓硬弩,殺入中原膏腴之地,弄點外塊,打個牙祭,搶個美女,劫點銀子,小日子過得就甭提多滋潤瞭。   某一天,荒漠上的遊牧客們正自逍遙快樂,忽見遠方塵頭大起,就見一隊2000餘人的突厥騎士突至,馬上人清一色狗皮帽子,反穿瞭老羊皮襖,到得突厥部落附近,就耀武揚威,得意洋洋,分列成幾隊縱橫馳騁,往來沖射。眾遊牧民一見大喜,急忙捧瞭馬奶牛肉,上前親切慰問子弟兵。   等走得近瞭,遊牧客們突然呆住瞭,眼前這支突厥騎兵,嗯,模樣長得好怪,眼窩不深陷,鼻子不高凸,扁平平的一張臉,黃色的皮膚……不好瞭,這是中原漢人的騎兵,他們居然化妝成突厥人混進瞭漠原……   一點沒錯,這支突擊隊,正是由李淵率領的,以他的四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霸?李元吉各統五百精兵,竟然跑到荒漠裡和突厥兄弟爭奪水草。

鮮卑族是如何崛起的?拓跋氏,慕容氏的逐鹿中原

東胡鮮卑族顯於史書者,共五部:乞伏氏、禿發氏、宇文氏、慕容氏和拓跋氏。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它們先後在我國華北、西北地區建立多個割據政權,其中以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版圖最大,歷時最久。當劉裕在長江流域代晉建宋時,就意味著黃河流域的五胡十六國行將謝幕,而以狂風掃落葉之勢最後戛然收尾的勝利者,即為鮮卑族之拓跋部。拓跋部從公元386年建立北魏,到439年統一北方。肇基北朝,拉開瞭南北朝對峙的帷幕。立國長達一個半世紀(386年~534年),北方萬裡江山盡為其所有。北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對我國古代社會的發展產生過重要而積極的影響。 由遊牧民族過渡到農耕民族,是鮮卑族拓跋部歷史上的重大變化。而其所建立的北魏政權,之所以在中國歷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因為這一民族善於吸收漢民族文化的精髓,從而使該民族脫胎換骨,社會、經濟、文化得到迅速提升。當時在統一北方的戰爭中,每個民族都面臨諸多對手,互相殺伐,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如果稍有閃失,整個民族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萬丈深淵。好在拓跋部的幾代首領都能審時度勢,縱橫捭闔,確定先後打擊的目標,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鮮卑族拓跋部譜寫出瞭一曲蕩氣回腸的時代最強音。正是在這種血與火交織成的慘烈熔爐中,鑄就瞭中華民族一次空前規模的民族大融合,鮮卑族拓跋部是其中融合最為徹底的遊牧民族,他把原始部落的尚武精神與華夏民族的輝煌文化與傳統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催生出新的民族精神與性格,噴薄出勃勃生機。在中國的歷史書頁上,閃耀著奪目的光輝。可以說,如果沒有北魏帝國的承前啟後,也就搭建不起隋唐恢弘盛世的橋梁。 拓跋史跡 鮮卑拓跋部是發源於中國東北的一個古老民族,居於鮮卑山,因此得名。後漸南遷至蒙古草原,以“射獵為業”,靠遊牧為生。“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他們在大興安嶺北端或東麓遊牧漁獵瞭數百年,繁殖瞭六七十代人。在中原的夏商時期,史書上始出現一個叫毛的首領,才開始組成氏族部落聯盟。史書上說:“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 但是,強悍的匈奴人雄踞漠北,恃強凌弱,一路追殺著他們。鮮卑人幾乎無路可逃,最後逃到大興安嶺深處一個天然的洞穴裡,即鮮卑舊墟石室嘎仙洞,在此休養生息。 北魏建立後,拓跋貴族依據“人相傳授”的口碑史料,約略知道自己的祖先發源於大鮮卑山石室。石室坐落在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首府阿裡河鎮西北10公裡處,在大興安嶺北段頂峰東側,鄂倫春人稱之為嘎仙洞(1980年7月考古發現)。在離洞口西側的洞壁上,刻有201字的祭文,是拓跋燾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派中書侍郎李敞來此祭祖時刻下的。

戰國七雄是什麼時候崛起?為什麼勝利者是秦國?

   魏,這個在戰國初期稱霸近百年的強國,不能不談起他的開山老祖,魏文侯。有人說文侯武侯百年霸業,但武侯之才智又怎麼能跟文侯相比呢。魏之霸業,說到底是魏國君主的才智,魏國最強大之際的疆域也是慘不忍賭,中山被趙國所隔絕,本土又像一個U形,再加上一部分飛地,這樣的疆域,實在是難以防守。再加上,一旦強大起來,必然會被各國所仇視,攻擊。例如吳起攻秦國之際,眼看秦國就危在旦夕,這時,楚齊就一起出兵攻魏瞭。所以魏國這個百年強國,隻是靠英明的君主和才能卓越的文武大將撐著罷瞭。   魏國的北面是趙,南面是楚,東面是齊,西面是秦,中間是韓,這樣的地理位置又怎麼能夠讓自己永保強大。就像鄭國一樣,雖說經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三代勵精圖治強大於一時,但他四面臨敵,夾在齊晉楚三國之中,終於成為晉楚爭霸的犧牲品。   魏惠王就是如此帶領魏國走向衰落的,魏惠王在位50年中,趙肅侯勵精圖治,齊威王、宣王同樣也任用鄒忌、田忌、孫臏等人才,秦國經商鞅變法,楚威王兵鋒盛於一時,韓國任用申不害變法,各國同時強大起來。尤其是齊秦兩國,都把位於天下中樞、百年霸業的魏國當成他的打擊目標,就算是魏文侯也未必能應付這種局面,何況是魏惠王,終於東齊西秦的輪番打擊下走向瞭衰落。後來的君主更是一代不如一代,昔日無堅不摧的武卒也沉淪瞭,終為強秦所滅。   趙,這個在戰國末期唯一一個能與強秦抗衡的國傢。秦趙本是同一個祖先生出來瞭,但卻共同演繹著戰國末期的演義。趙在三傢分晉之際本應是三傢最為強大的國傢,但由於趙襄子顧全所謂的正統,讓他兄長的孫子繼承他的位置,終究引起瞭內亂,國力大為消退,讓魏國當瞭三晉的老大,趙國在戰國初期的百年之中充當二流角色。後經武靈王胡服騎射,國力一時大振,但由於國策上農商並重,加上國土又不怎麼適宜發展農業,所以戰略糧食儲備相當少。   趙國雖說是戰國末期唯一能與強秦抗衡的國傢,僅僅是軍事上能抗衡,燕趙之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強悍的趙人讓無堅不摧的秦軍也望而卻步瞭,但內在乏力,沒強大的物質基礎。像長平之戰就明顯看出瞭兩國的差距,長平之戰不是要不要換廉頗的問題,而是要換誰為將的問題。趙國經濟極其落後,而長平之戰一打就是三年,秦國有關中平原、四川盆地這兩大產糧基地,不愁糧食,而三年的大戰就讓趙國經濟陷入崩潰的境地。秦國已經徹底削弱瞭韓魏兩國,楚國也已無力再阻止秦國的擴張,秦國終於把趙國當成自己一統天下最大的障礙瞭。   此時,趙國就更應該正襟危坐,但趙國卻是一代不如一代瞭,武靈王何等雄才偉略,但他的後代呢?惠文王還能任用虞卿、廉頗、藺相如、趙奢等賢臣良將,還算一個守成之王;孝成王先後罷免廉頗、李牧,但又知錯能改,重新任用他們;悼襄王罷免廉頗,致使他出走,但又找到瞭一個80多歲的老名將龐暖,還能勉強撐住局面;趙王遷,這個和秦始皇一樣都是趙國妓女生的兒子,差別怎麼那麼大呢,誘殺李牧,終使趙國走向瞭覆滅。趙國的人口也就300W左右,經長平一戰瞭,國力也是難以修補瞭,再加上國君一代不如一代,覆滅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