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帝國

唐朝歷史上唐高宗為何敢收留阿拉伯帝國追逃者?

  導讀:公元651年,波斯帝國(伊朗舊稱)遭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國侵襲,京城泰西封(今伊拉克巴格達南城)淪陷,波斯國王伊嗣俊殉難。伊嗣俊的兒子、也就是帝國的王儲卑路斯“火線繼位”,一邊率殘軍退守抵抗,一邊求助“國際幹涉”。卑路斯首先退守到瞭吐火羅(今阿富汗一帶),在吐火羅人幫助下,一度收復瞭邊疆失地。然而,好景不長,在阿拉伯帝國的瘋狂反攻下,卑路斯和吐火羅人難以招架,於是他們聯合向外求援,卑路斯提出到大唐“政治避難”。國破傢亡,波斯君主最後關頭為何向大唐尋求“政治避難”?  史學傢多是從軍事實力對比分析原因。公元7世紀,世界隻有兩個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那就是大唐與大食(阿拉伯帝國)。兩國爭奪的焦點就是現在的中亞與西亞。大唐帝國曾與阿拉伯帝國大小爭戰20餘次,大唐軍隊“勝多負少”。所以,當時西域各國,也就是中亞和西亞地區,政治流亡者首先想到去中國避難。從軍事力量的對比上,隻有大唐帝國能抵制大食的東進。其他中亞諸國,包括東羅馬帝國,根本罩不住流亡政權。當然,這類分析也是不錯的,但顯然不夠全面。這裡,除瞭不可或缺的軍事原因,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往往被忽略瞭,那就是世界“正統”地位。   無論是東羅馬帝國,還是波斯帝國、西亞諸國,甚至阿拉伯帝國眼中,大唐帝國無疑是占據“世界主體文明”的國傢。這主要有兩個標志:一是占據政治文明制高點;二是擁有她主導的、高舉國際正義旗幟、具有軍事幹涉能力的國際組織——天可汗。從政體的先進性和影響力而論,唐均堪稱世界領先。是時,和中國保持“政治交往”的國傢多達七十多個。大唐政治,可謂紅遍世界。  而說起中國主導的國際組織“天可汗”,眾所周知。它不是一個簡單名譽稱謂,也不是一個紙糊的王冠,而是一種實質性的國際組織體系。昔日“天可汗”,從范圍上,算不上今日聯合國,但卻相當於“東方北約”。這是中國主導的第一個“國際組織機構”,其作用主要是政治與軍事兩方面,擔當起兩方面義務,維系國際和平,仲裁各國間之紛爭,為天可汗之首要任務。維護各國獨立,不受強國侵略,為天可汗另一職責。為表示對天可汗之絕對服從,各國嗣君即位,必由天可汗下詔冊封。各國軍隊必須接受天可汗之征調,受征中國平亂。   因為有瞭天可汗組織,公元七世紀“國際道義舞臺”就此成為“中國領銜”表演。日本人稱此時的大唐帝國為“中國歷史上最具世界主義色彩的朝代”,亦非虛語。“烈烈王者”所向披靡。弱國被強國欺凌,大唐豈能坐視不管?高宗欣然接受瞭卑路斯請求,馬上設立波斯都督府(今伊朗境內的紮博勒),以卑路斯為波斯都督府都督,將波斯與大唐“安西都護府”連成一片。然而,由於波斯都督府沒有中國軍隊駐紮,波斯全境不久終被大食吞並,波斯都督府也無法獨存。公元670年,高宗招卑路斯入朝,授“右武衛將軍”銜,命人修建長安波斯寺,卑路斯與其子泥涅斯得到妥善安置,先後定居長安。相關閱讀推薦:當皇帝就得靠搶:揭秘唐高宗李治悟出的生存策略武媚娘處置情敵讓唐高宗心驚膽戰!毒殺親外甥女唐高宗李治如何受毒品之害?被毒品所害的名人唐高宗李治廢太子李忠結局:李忠為何被武後賜死?唐高宗有戀母心理:武則天成功上位竟是這原因唐高宗李治廢立皇後之謎:如何廢王皇後立武則天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盡管大唐沒能幫助波斯復國,但攝於大唐之威,阿拉伯大軍終究未敢窮追卑路斯到中國內地。扶弱濟困、主持正義的大唐帝國,還是贏得瞭弱國的尊重,“天可汗”占據瞭政治道義的制高點,而且在軍事上,基本保持著對大食的絕對優勢。阿拉伯大軍在天寶前期的幾次中等規模的沖突裡均敗於唐軍,後來傾其國力發動怛羅斯會戰,20萬阿拉伯軍面對3萬唐軍依然難以戰勝,最後隻靠唐軍內部的反叛才將唐軍打退,而阿拉伯軍的自身損失卻是唐軍的幾倍。阿拉伯人雖勝尤恥,唐軍雖敗尤榮。後來即使安史之亂爆發,阿拉伯也終未敢進兵西域。  因為有瞭大唐帝國的存在,阿拉伯帝國東進的步伐被阻擋在蔥嶺之外。公元674年,卑路斯客死長安。這個國破傢亡的波斯亡國君,因為有瞭中國的庇佑,安穩地度過瞭他的政治餘生,避免瞭成為阿拉伯大食戰俘的可能。世界主體文明大國一個側證,就是她能建立起周邊國傢包括流亡者信任的國際組織,成為各國政治流亡甚至叛國者的首選國。從這個意義上講,當時在世界遴選“政治避難所”,首推大唐帝國。 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法國歷史上拿破侖帝國覆滅的最根本原因是什麼?

  導讀:1.拿破侖在對外戰爭中大肆掠奪被征服國傢的人民,搶劫財富,強征“血稅”,力圖把被占領國變成法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歐洲各國受到嚴重的壓迫,從而引發瞭反拿破侖侵略的民族解放鬥爭。  2.在帝國後期,連年的戰爭給國內各階層帶來瞭災難,農業衰落,工人失業,與海外的貿易被截斷。帝國的社會基礎日益縮小。長期戰爭使法國國民怨聲載道。西班牙戰爭。  3.拿破侖在反封建方面很不徹底:拉攏任用瞭一批波旁王朝的舊官吏;力圖使帝國制度與封建制度相協調;恢復瞭貴族稱號和等級制度,實行分封制,從而為封建王朝復辟鋪平瞭道路;皇帝分封自己的親戚為國王。   4.實行獨裁統治必須有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作為支柱,但在帝國後期,法國的軍事力量嚴重削弱,特別是侵俄戰爭遭到慘敗,帝國從此一蹶不振。將軍們的背叛、皇帝的指揮失策、滑鐵盧戰場上格魯希的愚蠢。  此外,皇帝的聯姻對象選錯以及高度膨脹的野心也是失敗的原因之一。相關閱讀推薦:拿破侖滑鐵盧戰役簡介:滑鐵盧是什麼意思?李大釗曾是袁世凱的“粉絲”:贊揚袁堪比拿破侖美泉宮與“羅馬王”:拿破侖二世的悲慘一生大陸封鎖制度讓拿破侖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最終崩潰蘇波戰爭:紅色拿破侖圖哈切夫斯基的唯一失敗解密:拿破侖與希特勒驚人相似的“129”密碼

一箭雙雕:將突厥帝國毀滅的人竟是李世民的嶽父!

  受氣候和自然環境的影響,中國北方一直是遊牧民族的活躍地。540年突厥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史官的記載中,它僅僅用瞭20年的時間,就占領瞭整個漠北地區,控制著從大興安嶺到咸海之間廣闊的土地,北周、北齊等政權紛紛向其納貢、和親。  581年隋朝建立後,被迫在北部邊疆修築長城,佈置重兵,以防止突厥入侵。然而在583年突厥帝國如日中天時,龐大的帝國卻轟然倒塌,分崩離析,突厥正式分裂為東、西突厥,並引發內戰。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將突厥帝國毀滅的人竟然是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嶽父。  相比之下人們更為熟悉的是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後,他的妻兄長孫無忌,對於他的這位嶽父大人似乎沒什麼印象。其實這是因為他的這位嶽父早在隋朝滅亡前就故去瞭,但這個人確是一位非常值得一提的人物它不僅搞垮瞭突厥,成語“一箭雙雕”也源自於他。     李世民的嶽父名叫長孫晟,字季晟,551年出生,河南洛陽人。長孫傢族來源於北魏的拓拔鮮卑,一直是南北朝時期的名門望族,父子兄弟均擔任顯官要職。長孫晟“性通敏,略涉書記,善彈工射,矯捷過人”。當時北周的尚武,閑來無事的貴族子弟們經常在一起比試騎射,當時的那些人都不是長孫晟的對手。  568年18歲的長孫晟擔任司衛上士。起初長孫晟在朝野中沒什麼名氣,別人也不瞭解他的才能,唯有楊堅第一次見到他後,就深贊其異才,拉著長孫晟的手,對旁人說:“長孫郎武藝逸群,適與其言,又多奇略。後之名將,非此子邪?”  580年突厥可汗攝圖(沙缽略可汗)向北周求婚,北周宣帝將宗室之女嫁給他。當時北周與突厥為彰顯自身國力,便挑選一些驍勇之士充當使者。因此這次長孫晟作任命為副使,護送送千金公主至突厥可汗牙帳。北周曾先後派數十名使者前往,但突厥可汗攝圖多輕視不禮,卻唯獨喜愛長孫晟,並經常與他遊獵,以至於長孫晟留住其處長達一年之久。  一次兩人出獵,見到兩隻雕爭奪一塊肉,攝圖給瞭長孫晟兩支箭,並說:“請射取之。”長孫晟彎弓搭箭,馳馬而奔,見雙雕相攫,於是瞄準目標,發一箭而貫射雙雕。因此後世有瞭“一箭雙雕”的成語。攝圖因此更是對長孫晟刮目相看,讓突厥的貴族子弟和他親近結交,向他學習射箭。遊牧民族子弟要向一個中原人學射箭,這真的不多見!  此時可汗的弟弟處羅侯,與兄長關系不好,於是暗中派人與長孫晟結盟。而長孫晟也趁著在突厥遊獵之機,察看突厥山川形勢及部眾強弱。當長孫晟結束突厥之行時,對他有知遇之恩的楊堅即將坐上皇位,於是他便將突厥的情況詳細地告訴瞭楊堅,楊堅聞後大喜,將他升為奉車都尉。  581年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後,突厥可汗攝圖非常不滿,“我周傢親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復何面目見可賀敦(突厥人對妻子稱呼)乎?”遂借口為其妻北周千金公主的宗室復仇,進兵攻陷臨渝鎮,並約同各部落準備大舉攻隋。隋文帝聞之大驚,急忙下令在北方修築長城,派遣重兵防守。  “突厥通”長孫晟深知突厥各部首領各統強兵、分居四面,內懷猜忌、外示和同,他認為對付突厥難以力征,易可離間,便向隋文帝上書獻策,“今宜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通使玷厥,說合阿波,則攝圖回兵,自防右地。又引處羅,遣連奚,則攝圖分眾,還備左方。首尾猜嫌,腹心離阻,十數年後,承釁討之,必可一舉而空其國矣。”  隋文帝覽奏大喜,召見長孫晟商議。長孫晟“口陳形勢,手畫山川,寫其虛實”,隋文帝深為贊嘆,全部采納,派遣使者拉攏玷厥(達頭可汗)。玷厥使者到隋後,令居於攝圖使者之上,果然攝圖與玷厥開始相互猜忌。同時授予長孫晟車騎將軍,命他帶著金錢,結好契丹、奚等部族,並在處羅侯處,廣佈心腹,誘其內附。  582年突厥可汗攝圖率領各部40萬騎兵自蘭州攻入,一路上打敗隋軍,進至周盤(今甘肅慶陽境內)。攝圖意欲南下,玷厥不從,率領所部撤退。長孫晟又讓攝圖的侄子染幹告訴沙缽略:“鐵勒等反,欲襲其牙。”攝圖恐老營有失,於是撤兵出塞。此戰若無長孫晟的謀劃,立國尚淺的隋朝很可能會損失慘重。  583年隋文帝派竇榮定為帥,統帥3萬人與突厥阿波部在涼州一帶交戰,阿波軍屢戰屢敗。在軍中任偏將的長孫晟趁機建議利用阿波與攝圖的矛盾,再用反間計。於是當阿波使者到來時,長孫晟對他說:“今達頭與隋連和,而攝圖不能制。可汗何不依附天子,連結達頭,相合為強,此萬全之計。豈若喪兵負罪,歸就攝圖,受其戮辱邪?” 阿波可汗接受長孫晟的建議,留在塞上,派人隨長孫晟入朝。  攝圖得知阿波使者入朝後,非常憤怒,率軍一舉攻破阿波的老營,“盡獲其眾而殺其母”。走投無路的阿波投靠西邊的玷厥,“乞師十餘萬,東擊攝圖”,至此突厥正式分裂為東突厥(攝圖)、西突厥(玷厥)兩部。雙方不斷交戰,攝圖屢敗,於是被迫向隋朝入貢。他的妻子北周公主也申請改姓楊,認楊堅為父。  584年隋文帝派遣虞慶則、長孫晟出使攝圖,“賜公主姓為楊氏,改封大義公主”。攝圖奉詔時不肯下拜,長孫晟上前說道:“可賀敦為帝女,則可汗是大隋女婿,奈何無禮,不敬婦公乎?”聽瞭這話,攝圖笑著對手下說:“須拜婦公,我從之耳。”方肯下拜。從此北部邊患基本消除,隋朝可以南下滅陳。  585年攝圖病死,其子雍閭繼任為可汗。592年流民楊欽逃到突厥,煽動雍閭以及大義公主反隋,於是突厥不再入貢。此後長孫晟出使突厥,公主言辭不遜,便發覺此事。回京後,長孫晟將此事俱奏。隋文帝再次派他出使突厥,向索要雍閭楊欽。雍閭謊稱無有此人,長孫晟收買可汗手下,趁夜將其抓獲,並帶到雍閭面前質問。最終雍閭理屈,將公主殺死,遣使入貢。  此後在長孫晟的建議下,隋文帝拒絕瞭雍閭的請婚,而是與處羅侯之子染幹和親。並將在突厥內戰中失敗的染幹封為啟民可汗,予以妥善安置,成為隋朝的屏障。599年雍閭被殺,部眾大亂,長孫晟建議讓啟民可汗派人招撫,引起瞭西突厥可汗的不滿,雙方爆發戰爭,長孫晟擔任行軍總管跟隨楊廣出兵。  兩軍對持,長孫晟建議“突厥飲泉,易可行毒。”於是命人在水泉中下毒,結果西突厥人畜傷亡慘重,並認為“天雨惡水,其亡我乎?”,紛紛逃竄,長孫晟率軍追擊,“斬首千馀級,俘百馀口,六畜數千頭”楊廣大喜,設宴慶祝,席間有一個突厥降將在列,他說突厥人非常害怕長孫晟,“聞其弓聲,謂為霹靂,見其走馬,稱為閃電”。  601年長孫晟上疏“臣夜登城樓,望見磧北有赤氣,長百餘裡,皆如雨足,下垂被地。謹驗兵書,此名灑血,其下之國必且破亡。欲滅突厥,宜在今日。”於是隋文帝派遣楊素、長孫晟率兵,護送啟民可汗北歸。經過幾場戰爭,突厥部眾紛紛向啟民可汗歸降,身受重傷的玷厥率殘部逃亡吐谷渾。順便說一下,同年長孫晟的小女兒出生,她就是後來的長孫皇後  604年當長孫晟回到京城時,正趕上隋文帝病死。楊廣秘不發喪,並任命長孫晟為內衙宿衛,知門禁事、左領軍將軍等職。此後長孫晟又奉命領兵參與平定漢王楊諒的叛亂,因功被封為武衛將軍。  607年隋煬帝準備北巡塞外,陳兵耀武,怕啟民可汗誤會,就派遣長孫晟前去宣喻。啟民可汗染幹瞭解後,率領契丹、奚等十幾個部族的酋長齊來迎接隋煬帝。長孫晟見到招待隋煬帝的牙帳內雜草叢生,想讓啟民可汗親自剪除,借此向各部族宣示天子的威嚴。便指著帳內的草,言道:“此根大香”。啟民可汗聞後說:“殊不香也。”  長孫晟說:“天子行幸所在,諸侯躬親灑掃,耘除禦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蕪穢,謂是留香草耳!”啟民可汗這才明白,趕緊說:“奴罪過。奴之骨肉,皆天子賜也,得效筋力,豈敢有辭?”。於是拔出佩刀,親自除草,其餘各部族長見後,爭相剪草。此外啟民可汗還舉國開禦道,西起榆林,東達於薊,長3000裡,寬百步。隋煬帝聽聞後,對長孫晟的大加贊賞,加封其為右驍衛將軍。  609年這位讓突厥視如雷霆的長孫晟病死,時年58歲。同年誠心歸順隋朝的啟民可汗也離世,隋朝與突厥的關系開始變得非常微妙。615年8月,隋煬帝出塞北巡,於雁門為突厥始畢可汗所圍,隋煬帝慨嘆道:“向使長孫晟在,不令突厥至此”  長孫晟一生共有五子一女,分別為長孫無乃、長孫無傲、長孫無憲、長孫無忌、長孫無逸以及長孫皇後。特別是長孫無忌、長孫皇後,他們在隋末唐初的歷史上影響頗深。而他們的父親,曾經一箭射雙雕、用計謀搞垮突厥的長孫晟,卻淹沒在隋朝短暫的歷史塵埃當中。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長孫晟雖然一生從未指揮過大規模作戰,但他憑借自己的出眾的謀略,將偌大的突厥帝國為分化瓦解,這不正是戰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嗎?相關閱讀推薦:中國賢後:長孫皇後如何成為史上最賢惠的女人?盛宣懷死後傢族首起遺產糾紛:長孫狀告繼祖母揭秘:近代史上蔣介石的長孫蔣孝文的酒色人生歷史上最美的國母長孫皇後:李世民最敬佩的女人南北朝第一神射手長孫晟:一箭雙雕神威威震突厥

柳宗元與“永貞革新”:唐帝國滅亡前的最後餘暉

  柳宗元所處的時代,唐朝已走出瞭“大唐輝煌”。 安史之亂是轉折點,唐朝經歷瞭初期的貞觀之治和中期的開元盛世之後,開始由盛轉衰。德宗年間,重用宦官,縱容藩鎮,進一步加重瞭唐朝的危機。德宗死後,兒子李誦即位,是為順宗。而李誦早就身體不好,還在德宗活著將死未死之際,已是可大病纏身,後中風失去瞭說話能力,成瞭啞巴。一年後掌政的李誦也無法上朝理政,在位僅6個月就被轟下瞭臺。而就在他在臺上的短暫時間裡,在他的支持下,以王叔文、王伾為首的“二王”進行瞭改革,史稱“永貞革新”。柳宗元就在這個時候登場瞭,時被任命為禮部員外郎(掌文教外交的中級官員),成為“二王”改革的中堅力量,深深地卷入這場短促的改革之中。   要知道,柳宗元首先是個文人,其次才是“政治傢”,一個不夠成熟的“政治傢”。同時參與瞭這場改革的還有劉禹錫,此人在詩文上也是大名鼎鼎。這真是一個才人輩出的朝代,劉禹錫被同時代的另一大詩人白居易稱為“詩豪”。本是文人,卻要參政,註定是一場悲劇。也正是由於他們這令人矚目的文人的身份,——這也是我們今天知道他們的最重要的原因,使得這場短促的革新有瞭不同的意味,更加耀眼璀璨。而“二王”對劉禹錫更為欣賞,允諾事成之後,讓劉禹錫擔任宰相。這就還要涉及到另外一個人,他也值得一提,也是大文豪,三人一度還是好朋友,誰呢?韓愈韓昌黎。韓愈本人沒有涉及這場改革,但事關事後對這場改革的評價,他的一些遭遇影響著劉柳二人認知上的變化。我們今天更為孰知的是,韓愈與柳宗元共同倡導“古文運動”,“韓柳”並稱,他們是“唐宋八大傢”之中的兩位唐時代人。我們還要知道,韓、柳、劉三人在中央共過事,有過交集。柳宗元和劉禹錫是同一年——貞元十九年(803),從地方調任中央來的,劉禹錫任監察禦史(相當於中央監察部處級官員),柳宗元任監察禦史裡行(見習,與禦史職權相同,薪水少一點)。當時柳宗元30歲,劉禹錫比柳宗元大1歲,是31歲。而韓愈比他們更要大點,已是35歲,中進士早1年,進中央早兩年,也剛剛晉升為監察禦史。這樣,他們就走到瞭一起。以文會友,相同的志趣讓他們很快成瞭朋友,討論文學,唱和詩賦。這是一段愉快的合作期,韓愈後來寫長詩《赴江陵途中寄贈三學士》也說:“同官盡才俊,偏善劉與柳。”   俗話說:好花不長開,好景不長在,不久他們就產生瞭罅隙。因韓愈抨擊時弊,觸怒德宗,被逐出朝廷,被貶官為廣東陽山縣縣令。而當時劉、柳深受太子信任,正是朝廷裡的紅人。韓愈所檢舉的京兆尹(首都一把手)李實,曾是劉、柳在縣裡工作時對他們器重有加的老上級老領導,所以韓愈產生瞭懷疑,認為劉、柳兩人在背後說瞭他的壞話。而劉、柳兩人從韓愈突遭重挫的身上則看出瞭後臺的重要性,“朝中有人好做官”,韓愈朝中無人,沒有後臺,難免遭受厄運。也許正暗暗慶幸自己有個大後臺——太子李誦。也許正是因此,劉柳深深卷入,惜乎順宗短命,後臺沒靠住。“永貞革新”是曇花一現,從開始到結束,共146天,是另一版本的“百日維新”。 “二王”被貶,另外還有八人俱被貶為邊遠八州司馬,除柳宗、劉禹錫元外,其他六人為:韓泰、陳諫、韓曄、凌準、程異及韋執誼。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 二王八司馬”。“永貞革新”時間雖短但電光石火,影響深遠,同時爭議也頗大,一直評價不好。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最厲害的“四傑”與“四狗”

  博爾忽:  以智勇著稱。原附屬主兒乞部,南宋慶元三年主兒乞敗亡後,被月倫收作養子,充當“那可兒”,隨從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並與汪古兒等同典禦膳,五年,受命與博爾術等援救克烈部王罕,戰敗乃蠻部曲薛吾軍。嘉泰三年,在合蘭真沙陀中,與克烈部對壘,隻身營救汗子窩闊臺於危難中。四年,以蔑兒乞首領帶兒兀孫降後復叛。與沈白領右翼軍追至薛涼格河,討平叛軍。開禧二年蒙古國建立時,因功封千戶長,並配合博爾術同掌右翼軍隊。與木華黎、博爾術、赤老溫並稱“掇裡班·曲律”(蒙古語,意為四傑),世任“怯薛”(護衛軍)之長,為十大功臣之一,享有九次犯罪不罰的特權。成吉思汗十二年,征討禿馬惕部時,中伏兵死於軍中。  木華黎:  又作木合裡、摩和賚等,蒙古國磊將、開國功臣。札剌兒氏,孔溫窟第三子。幼由父送給鐵木真為奴,世代為孛兒隻斤氏臣仆。以沉毅多智、雄勇善戰著稱,四十年間追隨鐵木真,無役不從。初隨從擊滅克烈、乃蠻諸部,統一蒙古,屢立戰功,與博爾術最受器重,被鐵木真譽為“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曾輔佐成吉思汗征服蒙古各部,因屢建戰功被封為左軍萬戶長,後加封為征金大元帥、太師國王,賜九族白旗代成吉思汗行施恩威。  博爾術:  祖先孛端察兒,曾以才略武藝雄霸一方,與鐵木真同為海都後裔。納忽伯顏兒子。博爾術,成吉思汗麾下四傑之一。原名博兒術。蒙古阿兒剌氏。由於相助少年成吉思汗奪回被盜的愛馬,成為其屬下。最早加入蒙古軍,為蒙古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生卒年不詳。參加統一蒙古諸部戰爭,志意沉雄,善戰知兵,多立戰功。  赤老溫:  原附屬於泰赤烏部。鐵木真(成吉思汗)早年遭泰赤烏部塔兒忽臺執禁,得其營救幸免於難。後歸附鐵木真,隨從參加統一蒙古各部的戰爭。曾與博爾術等一起,配合克烈部,擊敗乃蠻部曲薛吾軍。以作戰勇敢,鐵木真賜號“把阿禿兒”(勇士)。宋開禧二年蒙古國建立時,與父同掌一千戶,代父領軍,統領薛涼格河地區。世襲“答刺罕”之號,享有九次犯罪不罰的特權。  四狗(蒙古四獒):速不臺、者勒蔑、哲別、忽必來。   速不臺:  又作雪不臺、速別額臺等。兀良哈氏。哈班次子。蒙古國軍事傢、軍事統帥。蒙古汗國開國功臣。兀良合部人。早年跟隨成吉思汗,為其忠實的那可兒(夥伴),勇猛善戰。與折裡麥、哲別、虎必來同為“四獒”。初為百戶長,統一漠北諸部後,封為千戶長。  者勒蔑:  者勒蔑,又作哲裡麥。著名的蒙元帝國大將。成吉思汗開國功勛四勇將軍之一。兀良哈氏。札兒赤兀歹之子。自幼侍從鐵木真,多有功勞,被鐵木真譽為是“有福慶的伴當”。曾相隨逃避蔑兒乞人追擊。南宋淳熙十六年,鐵木真即蒙古部汗位時,與博爾術同被封為眾官之長,參與運籌,隨從統一蒙古各部,以果敢善戰著稱,有“飲露騎風”之美稱,屢救鐵木真於危難之中。嘉泰二年,在與泰赤烏部作戰中,搭救受重傷的鐵木真。翌年,孤軍斷後,截擊克烈部進攻,掩護鐵木真撤退。四年,充先鋒,與乃蠻部作戰。開禧二年,蒙古國建立時,封千戶長,為十大功臣之一,享有九次犯罪不罰的特權。  哲別:  剽悍善射。初隨泰赤烏部作戰,射死成吉思汗座騎,後降成吉思汗,被賜名哲別。在統一蒙古諸部時多建戰功,譽稱”四狗”即四先鋒之一。  忽必來:  蒙元帝國名將,成吉思汗帳下“四勇”之一。1189年,擁立成吉思汗為蒙古汗,任“雲都赤”(即帶刀侍衛)。1204年,受命為先鋒與哲別一同出征乃蠻。1206年,蒙古建國,被封為千戶長。1211年,率軍出征西遼屬下的葛邏祿,成功地使當地首領阿爾思蘭汗歸順蒙古,回師後即病逝。相關閱讀推薦:解密蒙古鐵騎:成吉思汗何以憑借這支軍隊橫行?元代皇帝為何沒有陵墓?繼承成吉思汗的光榮傳統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隱藏在哪裡?最神秘的帝王陵呼倫貝爾瑪瑙灘的傳說:成吉思汗祭奠神雕之處堪與孫子兵法媲美的成吉思汗兵法:蒙古兵學戰略成吉思汗創造的十個世界之最:史上最大的成功者

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共打過幾次敗仗?

  蒙古帝國,是歷史上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是世界歷史上面積最遼闊的國傢,是大蒙古國擴張的結果。東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達黑海沿岸(鼎盛時達匈牙利),南至南海。  蒙古的版圖擴張源於其曾發動三次蒙古西征。成吉思汗(1162~1227)領導的第一次西征(1218~1223)滅西遼、花剌子模,越過太和嶺(今高加索山)擊破欽察各部,第二次西征(1235~1242)於窩闊臺汗在位時期發動、以拔都為主帥,先後征服裡海佈噶爾王國、歐洲斯拉夫各族,進而滅亡位於東歐大平原境內的基輔羅斯,而後擊潰波蘭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大敗匈牙利、征服保加利亞,遠征勢力遠達意大利半島的威尼斯東北,第三次西征(1252~1260)於蒙哥汗在位時期、主帥為旭烈兀,滅亡木剌夷(伊斯蘭國傢)、阿拉伯帝國(位於阿拉伯的黑衣大食,750~1258)以及敘利亞,三次西征共滅瞭40多個國傢。  眾所周知,蒙古帝國在擴張過程中均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是人無完人,蒙古帝國的征伐也不是那麼一帆風順,下面盤點一下蒙古帝國打過的敗仗。  1、兩次進攻日本失敗  公元1274年文永之戰,錄自《元寇紀要》卷上,第14~19頁。文永十一年(公元1274年)忽必烈集合元軍和高麗軍共三 萬餘人,船九百艘,大舉侵入日本,攻陷對馬、壹岐兩島,並在九州北部肥前(今福崗)松浦登陸。日本軍民奮勇抗戰,元軍使用火器,大敗日本軍。但元軍不適於 海戰,將士又不和,夜遇臺風暴雨,船多遇礁沉毀,日軍趁機追擊,元軍傷亡甚眾,不得已棄戰而歸。  公元1281年弘安之戰,錄自《元寇紀要》卷下,第5~11頁。弘安四年(公元1281年),忽必烈又派遣忻都和范文虎等率 兵約十五萬,再次入侵日本。日本沿海修築石壘,舉國抵抗。元軍勞師遠征,兵多厭戰,又逢颶風,船多沉毀,士兵傷亡甚眾,被迫再次撤兵,生還者不足五分之 一。從此,蒙古遂不再東侵日本。  2、元軍三次入侵安南失敗  元軍一次入侵,1257年,蒙古軍將領兀良合臺從雲南率領三軍侵占大越國的平原地區。陳太宗親行督戰。當時有人諫言陳太宗駐驛視戰,黎秦建議先退避為好。陳太宗退避瀘江,但後來仍不敵強大的元軍,退守天幕江(在今越南興安省),國都升龍失陷。在這危急關頭,陳守度“臣首未至地,陛下無煩他慮”,表示仍願意抵抗,使陳煚重拾戰意。  十二月二十四日,陳煚及太子陳晃乘坐樓船,在東步頭擊敗蒙古軍隊。蒙古軍撤退到歸化寨時,又遭寨主何俸召集南蠻人襲擊,最終撤出大越。  蒙古軍撤退途中,並未劫掠民物,被當地人稱為“佛賊”。  元軍二次入侵,1285年,滅南宋後,蒙古第二次進攻越南,再次失敗。  1287年—1288年,忽必烈調用準備攻打日本的30萬大軍再次進攻越南,再次失敗。   3、怯的不花入侵埃及失敗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蒙古軍隊攻占阿勒頗,敘利亞統治者納昔爾放棄大馬士革,逃入埃及求救,此時,蒙哥死訊傳來,旭烈兀被迫回師波斯,以支持忽必烈同阿裡不哥爭奪蒙古大汗之位,僅留下怯的不花率各部族軍隊2萬人(其中蒙古軍隊約5000人)負責繼續征服敘利亞。埃及蘇丹忽禿斯聞訊即進軍巴勒斯坦。此時,怯的不花又與諸十字軍國傢交惡,正率軍攻打西頓,自大的怯的不花發函要求埃及軍隊即刻投降,但遭到拒絕。9月3日,失去瞭十字軍國傢支持的蒙古軍隊和埃及軍隊在阿音札魯特交戰,怯的不花在失敗後拒絕逃跑,最後被殺,其親族全部被埃及人俘虜。  4、蒙哥汗征宋失敗  蒙哥攻宋之戰是1253—1259年(蒙古蒙哥汗三年至九年,南宋寶祐元年至開慶元年),在蒙宋戰爭中,蒙哥汗統軍攻宋實施戰略大迂回的作戰,此戰,蒙哥采取戰略大迂回方略,雖有利於突破長江天險,但大理之役,前後歷時七年,士馬死者數十萬,師至湖南,進攻力量減弱;主力入四川,限以深山重險,不利發揮騎兵優勢,且頓兵堅城,久攻不果,終至失敗。相關閱讀推薦:盤點騎兵輝煌與落寞:曾助蒙古帝國征服大半地球揭秘史上最牛小國:竟需要蒙古帝國連續九次征伐蒙古帝國和元朝是什麼關系?元朝的創業皇帝是誰強大的蒙古帝國:蒙古人在400年裡建立21個國傢揭秘:橫掃歐亞的蒙古帝國在哪裡屢吃敗仗?

蒙古帝國四大汗國是哪四個?四大汗國怎樣滅亡的

  蒙古人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在他的孫子們時最後定型。因為蒙古實行的是幼子繼承制,所以以中國的元朝帝國為大汗轄區,另外,還有服從大汗宗主權的四個相對獨立的國傢,即四大汗國,分別是欽察汗國(也稱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兒汗國。  四大汗國在研究蒙古和元代歷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有的歷史學傢和學者都繞不過對由四大汗國所組成的超級帝國的研究。他們名義上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實際上又各自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四大汗國是蒙古統治者逐次在西征勝利中擴張領土的結果。四大汗國的出現,是蒙古族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欽察汗國,也稱金帳汗國,成吉思汗長子術赤的封地,主要轄區是東起額爾齊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山的地區,對於俄羅斯各公國享有宗主權。在其他汗國包括元帝國對於自己的領地的統治都出現問題的時候,金帳汗利用俄羅斯大公們之間的矛盾,統治相對穩定。直到俄羅斯英雄伊凡大帝的出現,使四分五裂的俄羅斯各城邦逐漸統一瞭起來。而與之相反,金帳汗國卻開始分裂為喀山汗國、克裡米亞汗國、西伯利亞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等小汗國,最後被俄羅斯相繼吞並。  察合臺汗國,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封地,主要轄區在天山南北。1314年,原本讓位與自己哥哥也先不花的察合臺汗怯伯復位,把國都從阿力麻裡遷至撒馬爾罕,在河中地區提倡農業,實行改革,而也先不花汗則堅持遊牧傳統,汗國開始分裂為東、西兩部。東部以阿力麻裡為中心,包括喀什、吐魯番一帶;西部以撒馬爾罕為中心,統治河中地區。今新疆絕大部分地區在東察合臺汗國統治之下。也先不花為東部汗,怯伯為西部汗。也先不花、怯伯死後,西域蒙古各部各自為政,互相攻殺。1348年,統治天山南路的杜格拉特部權臣佈拉吉找到一個18歲的貴族禿黑魯帖木兒,宣佈他是也先不花的兒子,並在阿克蘇擁立為汗。歷史上把禿黑魯帖木兒統治的地區稱為東察合臺汗國。禿黑魯帖術兒是第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汗,他用強制手段迫使天山以北16萬蒙古人改信伊斯蘭教。1363年,禿黑魯帖木兒死,東察合臺汗國發生內亂,佈拉吉之弟卡瑪魯丁奪取瞭政權,並殘殺禿黑魯帖木兒的子女及眷屬18人。1389 年,幸存的禿黑魯帖木兒的幼子黑的兒火者即汗位,建都於別失八裡;1418年,黑的兒火者之孫歪思汗,又把國都遷到亦力把裡(今伊寧市),所以東察合臺汗國也稱“別失八裡國”和“亦力把裡國” 。東察合臺汗國從1348年建立,歷經8代、15位汗主政,到1514年被葉爾羌汗國取代,計立國166年。而西察合臺汗國在禿黑魯帖木兒死後不久,便被自己的將軍鐵木爾奪取瞭政權。  窩闊臺汗國: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臺的封地,領有額爾齊斯河上遊和巴爾喀什潮以東地區。建都葉密立(今新疆額敏縣).1229年窩闊臺繼帝位後,將封地賜給其子貴由。1251年蒙哥汗即位後,以窩闊臺系諸後王屢與作難,將封地分割,分授諸王,以去其勢。窩闊臺子合丹領別失八裡(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滅裡領額爾齊斯河之地,窩闊臺孫脫脫領葉密立,海都領海押立(今伊犁西)。1260年忽必烈稱帝後,海都自以太宗嫡孫不得立,先後聯合阿裡不哥、乃顏、篤哇爭奪帝位。1301年(大德五年)兵敗走死,汗國勢衰。1310年(至大三年),海都子察八兒為察合臺系後王怯伯所敗,封地並入察合臺汗國。   伊爾汗國,又稱伊利汗國,成吉思汗孫子旭烈兀西征後建立,是東濱阿姆河,西臨地中海,北界裡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灣的大國。今伊朗、伊拉克、南高加索的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中亞的土庫曼斯坦都由伊爾汗直接統治;阿富汗斯坦西部的赫拉特王國是伊爾汗的屬國;小亞的羅姆素丹國名義上是屬國,實際上由伊爾汗派官治理。在合贊汗(1295-1304年)在位時,進行瞭一系列改革,1295年6月19日,他率領將士改宗伊斯蘭教,當年11月3日即汗位,取名穆罕默德,自號素丹。此後,蒙古貴族和伊朗貴族日益合流,伊爾汗國組建成為一個伊斯蘭國傢。在合贊汗死後不久,伊爾汗國便陷入混亂,1335-1378年的四十多年間,地方總督先後擁立八個伊爾汗,在爭權奪利的混戰中,建立瞭各自的封建小王朝:賈拉爾朝(1336-1411年),1340年建立,據有伊拉克、阿塞拜疆、摩蘇爾和迪亞巴克兒;克爾特朝(1245-1389年),1342年獨立稱王,據有赫拉特和呼羅珊部分地區;穆札法爾朝(1313-1393年),1353年建立,據有法爾斯、克爾曼和庫爾德斯坦,稱臣於開羅;賽爾別達爾國傢(1337-1381年),這是由起義農民於1353年建立的政權,據有呼羅珊北部。1380年以後,在伊兒汗國廢墟上建立的各封建小王朝,先後被鐵木兒帝國滅亡。  14世紀中葉,四大汗國除窩闊臺汗國被自己的兄弟汗國吞並之外,都與後來異軍突起的鐵木爾帝國有過交往,並都吃盡瞭那個“跛子鐵木爾”的苦頭:西察合臺汗國就是被鐵木爾推翻的;東察合臺汗國有五次被鐵木爾帝國攻打,喪城失地,丟盡顏面;伊爾汗國被鐵木爾帝國滅亡;欽察汗國的脫脫迷失汗與鐵木爾原本是盟友,但後來因為爭奪土地而翻臉,脫脫迷失汗攻進鐵木爾帝國腹地,打敗瞭鐵木爾的次子烏馬兒·沙黑,但結果被鐵木爾親率大軍一連兩次打得一敗塗地,不但丟失瞭很多領地,連都城薩萊都被占領並焚掠一空。  幾大汗國在當時都處於衰落期,而作為宗主國的元帝國也被自己國內的農民起義弄得焦頭爛額,自顧不暇,蒙古帝國被這個自稱成吉思汗子孫的瘸子這麼欺負,也沒什麼辦法。可此時正在處於上升期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被鐵木爾帝國弄得灰頭土臉,1402年7月20日,奧斯曼土耳其蘇丹巴耶塞特一世率軍與鐵木爾在安卡拉以北的丘佈克進行瞭一場決戰。戰鬥從早上六點一直打到夜幕降臨,雙方投入近100萬人參加戰鬥。巴耶塞特帶來的軍隊是從他所征服的各族中征集的,其中艾登、門泰斯、薩魯漢和克米安的突厥人對鐵木爾十分欽佩,在軍前紛紛倒戈。結果,巴耶塞特蘇丹和他的一個兒子一起被俘。被關在四周有鐵欄的轎中隨軍而行,這就是後來被誇張成“鐵籠”的故事。巴耶塞特一世遭此挫折和屈辱,幾個月後死於阿克謝希爾的牢中。因為此役,使得奧斯曼帝國向西的攻勢退卻,已經奄奄一息的拜占庭帝國得到瞭多生存幾年的機會。  曾經打敗蒙古西征大軍的埃及馬佈留克王朝因為拒絕鐵木爾帝國結盟,遭到鐵木爾的打擊,蘇丹法賴吉親自率兵抵抗也無濟於事,整個敘利亞的領土被占領,名城大馬士革被焚毀。  至於已經四分五裂衰弱不堪的印度德裡蘇丹國就更不在話下,被鐵木爾不費力的消滅。  在鐵木爾帝國的建立過程中,當是所有強大的帝國無一能夠迎其鋒芒,三十多年的征服戰爭,建立瞭一個首都是撒馬爾罕,領土從德裡到大馬士革,從咸海到波斯灣的大帝國。  鐵木爾帝國的建立者“跛子鐵木爾”被人們稱作“毀滅王子”,。從興都庫什山到地中海,從北印度到敘利亞,從天山南北到南俄草原,兵鋒所及,財物被洗劫,城市被破壞,工匠被帶走,人民遭屠戮,甚至殘忍地將屍體堆成山,人頭砌成塔。灌溉工程的破壞,使一些農耕地區變成瞭荒原。甚至是成吉思汗當年的征服戰爭也沒有如他這樣破壞嚴重。然而,他所建立的鐵木爾帝國的首都撒馬爾罕卻建設得異常華美,富麗堂皇,聚集著安哥拉毛織匠、大馬士革車匠和弓矢匠、中國陶瓷匠等等當時世界上最為優秀的能工巧匠。並且工商業繁榮,中國的絲綢、陶瓷、珠寶,印度的香料,金帳汗國的毛皮,都在這裡交易,使撒馬爾罕成瞭重要的國際貿易中轉地。在撒馬爾罕和赫拉特的宮廷裡,聚集著大批學者、詩人、畫傢和音樂傢。《詩頌集》作者哈菲茲、哲理詩人札米、把中國畫法和波斯繪畫完美結合的畫傢畢赫札德,等等,都受到鐵木爾和其子孫的禮遇。鐵木爾帝國時期被譽為“帖木兒文藝復興”、“波斯文學藝術的黃金時代”。相關閱讀推薦: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共打過幾次敗仗?盤點騎兵輝煌與落寞:曾助蒙古帝國征服大半地球揭秘史上最牛小國:竟需要蒙古帝國連續九次征伐蒙古帝國和元朝是什麼關系?元朝的創業皇帝是誰強大的蒙古帝國:蒙古人在400年裡建立21個國傢

唐未農民戰爭:唐帝國虛弱的根基因此轟然倒塌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唐末農民戰爭,是唐朝末年農民起義軍埋葬唐王朝的一場革命狂飚,從大中十三年(859年)裘甫浙東起義開始,到中和四年(884年)黃巢起義失敗結束,歷經25年,席卷山東、河南、安徽、江西、江蘇、福建、兩廣、兩湖、陜西等12省,經過汝州之戰、廣州之戰、潭州之戰、洛陽之戰、長安之戰、萊蕪之戰,沉重地打擊瞭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世族門閥勢力和唐未藩鎮勢力,唐朝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唐朝後期,中央集權勢力衰微,各地藩鎮勢力興起,唐廷與地方藩鎮之間進行瞭長期集權與分權鬥爭。朝廷內部宦官專權,政治腐敗,地方藩鎮爭戰擾攘。然而,不論是中央政權統治,還是藩鎮割據勢力統治,同樣都很黑暗。地方藩鎮與朝廷宦官、大臣相勾結,形成不同政治派別,相互傾軋,政局動蕩混亂,更加深瞭人民的痛苦。唐朝末年社會已是百孔千瘡,凋敝不堪,人民大眾煎熬在死亡線上,隻有起來反抗,才有生存的希望,一場全國規模的革命風暴就要來臨瞭。   大中十三年(859年),裘甫領導的農民起義在浙東爆發,咸通九年(868年),又爆發瞭桂州(今廣西桂林市)龐勛起義。這兩次起義雖然被唐朝鎮壓下去,但卻開啟瞭更大規模農民戰爭的先聲,為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起義的到來舉行瞭奠基禮。   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在山東長垣聚眾起義。次年,黃巢在冤句(今山東荷澤市西南)率眾響應,舉行起義。王仙芝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黃巢自稱沖天太保均平大將軍,這表明王仙芝、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戰爭比以前歷次農民戰爭大大前進瞭一步,一開始就提出瞭改變現狀,以推翻唐王朝為目標的口號。   起義爆發後,義軍勢力蓬勃發展,迅速遍佈10餘州,進而發展到淮南地區。唐朝統治集團驚恐萬狀,急忙調兵鎮壓農民起義軍,除唐王朝直接控制的禁軍外,各地節度使在鎮壓農民起義方面與唐中央利益一致,因此唐朝統治集團上下一致共同鎮壓起義,在軍事力量方面遠遠占居優勢。當時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起義軍隻有數萬人,又被唐軍壓縮在曹(今山東曹縣)、濮(今山東濮縣)內線,形勢對義軍不利。於是王仙芝、黃巢決定跳出包圍圈,向沂蒙山區分兵轉移。隨後義軍進入河南地區,連克陽翟(今河南禹州市)、郟城(今河南郟縣),進逼汝州。乾符三年(876年)九月,起義軍一舉攻克汝州,殺唐將董漢勛,俘虜刺史王鐐,兵鋒直指唐東都洛陽,給唐軍以沉重打擊。起義軍攻克汝州後,揮師南下,進入湖北、安徽境內,攻克郢(今湖北鐘祥縣)、復(今湖北天門縣西北)、廬(今江西九江市)、蘄(今湖北蘄春市)諸州,轉戰千裡,徹底打垮瞭敵人的包圍封鎖。短短的3年時間,起義軍取得瞭跳出曹濮、進入河南和佯攻洛陽、揮師南下皖鄂的勝利,甩掉瞭敵人重兵的包圍,保存和壯大瞭革命力量。

曹魏帝國的滅亡:司馬懿為什麼能奪取曹魏大權?

  一、曹爽與司馬懿共同輔政  魏明帝曹叡也許沒有想到自己會在三十多歲時就死掉,所以他在後事的安排上本身就是缺乏周密性。他在當皇帝的時間內沒有積極培養皇族子弟,沒有幫助皇族子弟逐步剝奪軍政大佬們的權力。直到快死之時,卻妄想通過一紙詔書,用所謂的輔政名單讓皇族成員控制帝國主要軍政大權,他也把他那一紙詔書想得太瞭不起瞭。於是魏明帝最初擬定的輔政名單,自然而然的遭到瞭被否定的命運。  對於這種結果,許多人充滿瞭遺憾之情。因為在他們看來,假如這個輔政名單能變成現實,那司馬傢族就無法篡奪曹魏政權瞭。但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大約忘瞭一個事實,在皇族勢力衰弱、豪門勢力巨大的背景下,這份輔政名單如果變成現實,恐怕隻是使皇族與豪門之間的矛盾提前激化罷瞭。在這種背景下,魏明帝自然就得重新擬定一個大傢都能接受的輔政名單。這個輔政名單,必須得體現著皇族的利益,也得體現著各大豪門的利益。於是皇族隻派出一個代表當輔政大臣,但因為他是代表著皇族的利益,所以他必須得當帝國首席執政官。在這種背景下,曹爽做為一個皇族的幸運兒遂一步登天瞭。  一方面出於政治的平衡術,所以皇帝需要再選一個輔政大臣牽制曹爽。另一方面因為曹爽並沒有過人的才能、威望、資歷,所以皇帝需要選一個輔政大臣協助曹爽工作。這個輔政大臣應該選誰呢?顯然不能再從皇族中選取瞭;既然如此,那這個輔政大臣自然就隻能是司馬懿瞭;因為帝國內再也沒有一個人的資歷、威望能與司馬懿相提並論瞭;因為司馬懿在13年前,就曾給魏明帝當過輔政大臣。但魏明帝對司馬懿顯然懷有一種無可去除的戒心。這絕不是因為司馬懿的所作所為值得他懷疑。事實上,司馬懿此前的所有行為,都也符合人臣的典范,換而言之他是帝國的棟梁,做事又完全循規蹈矩。   一切僅僅是因為,司馬懿所代表的力量實在太大瞭。司馬懿的兄弟子侄人數眾多、影響巨大;僅從司馬傢族的影響來說,就足以讓皇帝不敢放心任用。司馬懿歷任務軍政要職,其人脈之深恐怕足可以深入到帝國任何一個角落。這種勢力與影響,加上其傢族的影響,更讓皇帝一百個不放心瞭。  問題是,既然清一色的皇族成員輔政方案無法實施,那選一個軍政元老輔政,不選擇司馬懿又能選誰呢?因為帝國現在實在沒有一個人能與司馬懿相提並論瞭。已知生命無多的魏明帝,顯然已無力做更多的選擇瞭。於是他隻有接受瞭曹爽與司馬懿輔政的名單。  二、魏明帝對劉備的模仿  面對這種難以更改的事實,魏明帝隻有在臨死前再演一場感人的大戲瞭。當司馬懿來到他面前之時,病臥在床魏明帝對司馬懿說:“我一直忍著這口氣,就是想等你回來,現在你回來瞭,我終於可以放心瞭。”說完後魏明帝讓自己兒子摟著司馬懿的脖子說:“我把我兒子托付給你瞭。”  真是一場感人至深的大戲,但他顯然隻是一場感人至深的戲罷瞭。因為魏明帝最初根本沒有打算把自己兒子托付給司馬懿,更主要的是,後來魏明帝也是讓才能、威望都很一般的曹爽位居司馬懿之上瞭。  不過這一切,我們實在並不應該去太計較;因為在政治場上,從古到今都是由各種或真或假的表演構成。一個皇帝能這樣對一個臣子,即使是在做戲,對臣子來說也是一種瞭不起的榮譽。所以司馬懿說瞭:“您小的時候,先皇也曾把您托負給瞭我;我從沒有辜負過先皇的囑托;現在您把自己兒子托付給我,我也絕不會讓辜負您的囑托。”  那一年是公元239年。相關閱讀推薦: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兵伐中原:司馬懿拖延不戰而勝歷史公認:諸葛亮哪一點超越瞭曹操、司馬懿?諸葛亮一生神機妙算何以最終還是鬥不過司馬懿?諸葛亮與司馬懿之軍事才能大PK:誰更厲害一些?三國史上打得司馬懿吐血:諸葛亮竟擁有秘密武器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司馬懿能成為諸葛亮嗎?也許能!問題是:魏明帝顯然不是劉備;先皇不是劉備,而奢求臣子象諸葛亮,那實在是一種奢求瞭。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劉備在臨死前,也是對諸葛亮玩瞭一大堆虛偽的信任;最後卻讓一個草包皇親凌駕於諸葛亮之上,而這個草包皇親還一個勁的排擠諸葛亮。那諸葛亮又該怎樣辦呢?如果諸葛亮不變成司馬懿,那就隻能從政治舞臺上漸漸消失影響瞭。  三、魏明帝為什麼不能成為劉備  劉備在托孤之時,對諸葛亮也是玩瞭一大堆虛偽的信任。但不管怎麼說,劉備最終顯然是讓諸葛亮成為帝國第一執政官,全權代表後主劉禪管理帝國事務。魏明帝對司馬懿玩瞭一大堆虛偽的信任之後,卻是讓一個草包皇親凌駕於瞭司馬懿之上,而這個草包皇親更把司馬懿排擠得一退再退。單從這件事的結果去看,我們的確可以說魏明帝缺乏劉備的胸懷。問題是歷史顯然不能這樣簡單的去看。  魏明帝的確不是劉備,問題是司馬懿也不是諸葛亮。這絕不是說司馬懿的人格、品德不如諸葛亮。一切僅僅是因為諸葛亮隻是一個普通的官員,所以劉備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諸葛亮沒有當亂臣賊子的實力。而司馬懿不但是一個普通的官員,更是一個豪門的代表人物,也是一個潛在的軍政集團首腦人物;這樣一個人物自然有著足夠的實力威脅皇權。   我們先從傢族的背景分析司馬懿與諸葛亮之間的區別。司馬懿兄弟八人。除大哥司馬朗早死外,其餘七兄弟都也在帝國擔任著各種職務,而司馬懿與三弟司馬孚更都是帝國舉足輕重的實權人物。魏明帝死時,司馬懿已59歲瞭,司馬懿有九個兒子,這些兒子都已長大成人,並逐步走上政治舞臺瞭。單看司馬懿的兄弟、兒子,就足夠稱得上人多勢眾,如果加上司馬懿的侄子們,再加上司馬懿的其餘親戚,其傢族的影響實在足以稱得上聲勢浩大瞭。  諸葛亮與此相比,實在可以稱得上是單門獨戶、人丁稀少瞭。換而言之,司馬懿在挑戰皇權之時可以從傢族內吸取到足夠的力量,而諸葛亮顯然缺乏這種背景。  我們再從履歷上分析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的差別。  諸葛亮從未獨當一面的擔任過軍政要職;在劉備死前諸葛亮主要是劉備的助手身份存在。從這層意義上諸葛亮從沒有機會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軍政集團,而司馬懿在魏明帝之時,征孟達、公孫淵、對抗諸葛亮,都是以獨當一面的統帥身份存在著。雖然司馬懿並不敢構建以自己為中心的軍政集團,但這種履歷加上他的資歷,使司馬懿想實現這種野心時自然有著太多的便利條件。  魏明帝自然不是劉備;而司馬懿也絕不是諸葛亮。這絕不是源於他們的道德、能力,一切僅僅是源於他們所處於的背景不同罷瞭。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四、一心想當大哥的曹爽  最初,曹爽因為司馬懿在帝國有著崇高的地位、威望;所以對司馬懿一直報以尊重、謙恭的態度。司馬懿也因為曹爽是曹氏皇族的代表人物,所以對曹爽一直也報以尊重、禮讓的態度。他們這種做法,獲得瞭外界的高度認可;如果這種局面一直保持下去,那歷史也許就是另一番樣子瞭。  但在利益面前,是沒有什麼溫情可言的。在利益面前,利令智暈,那是千古名言!蕓蕓眾生有誰能真正拒絕利益對自己智力的腐蝕呢?大約隻有真正的大智慧者。  曹爽之所以能成為帝國最主要的權力者,僅僅因為他是皇族子弟;如果拋開這種原因,以曹爽的才能、資歷、表現,說什麼也沒有機會、有資格與司馬懿相提並論的。對此曹爽最初也非常明白;但漸漸的,曹爽開始忘乎所以瞭。加上曹爽所親近的人,實際上都是急近功利的淺薄之徒,所以他們都勸說曹爽應該把司馬懿擠到一邊去;於是曹爽遂玩瞭一個小把戲把剝奪瞭司馬懿的實權。  曹爽讓皇帝封司馬懿為太傅,表面上更尊崇司馬懿瞭,實際上卻剝奪瞭司馬懿的應該擁有的權力。司馬懿面對曹爽這種小把戲,那真是又氣、又恨、又憋屈。但司馬懿卻隻有對此做出讓步,因為司馬懿此時對前途恐怕是充滿瞭恐懼。   早在魏明帝活著的時候,司馬懿就已爬上瞭人臣尊榮的頂點。一個人已爬到瞭人臣尊榮的頂點,再向上將是什麼呢?  當年李斯處於這個階段之時,想起瞭自己老師曾說過的一句話“物禁太盛”。於是頓時感到前途一片茫然;人都想爬到如此高的地方,問題是:爬上之後呢?  在這種背景下,司馬懿隻有對曹爽表示退縮。  魏明帝死後,帝國兩大輔政之臣相爭結果;竟然是如此的滑稽、出人意料,一個草包的皇親、在幾個政治暴發戶的支持下,竟然一舉打敗瞭老謀深算的、資深望重的司馬懿。這次勝利,對曹爽的影響也許是非常深遠的。因為曹爽在這次勝利中終於找到瞭自信,所以他沿著這條路開始越走越遠。  在《水滸傳》中,梁山最早期的大哥是王倫;這位老兄一直有獨霸梁山的雄心與抱負。但這位老兄,實在沒有與此相匹配的能力;所以這位老兄見到能力、威望、影響比自己強的人,都報以一種本能的恐懼與排斥。於是林沖被這位老兄欺負的那是一忍再忍,忍瞭還忍。  如果王倫隻是欺負一個林沖,那自然沒有什麼瞭不起的。問題是,這位老兄一再以這種風格行事,最後不知不覺中得罪瞭一大批人,於是這位老兄終於被林沖給火並死瞭。  曹爽的行事風格及後來的遭遇,實際上與梁山這位早期的大哥哥一模一樣。以這種風格做事,就是做一個江湖大哥;都不是成功的江湖大哥。至於去做一個帝國的首席執政官,就更不會是成功的執政官瞭。  毛澤東在斥責江青之時說瞭,二百多個中央委員,你一個也不團結,卻成天搞自己的小幫派;你能有好下場嗎?江青一心想讓中國隨著她旋轉;卻不能讓軍政大佬認可、支持自己。江青一心想讓中國隨她旋轉,卻是成天排擠軍政大佬們。我朝江後以這種風格行事,所以我朝太祖一死;馬上就被抓進瞭監獄。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曹爽做事的風格,實際上與我朝江後非常類似。總而言之,圍繞在他們身邊的人,大都是政治暴發戶;軍政兩界深有影響的人,都受到瞭他們的排擠。曹爽以這種風格行事,所以司馬懿一旦翻臉與他對恃之時,曹爽馬上就被嚇破瞭膽子。  他們這兩個人,實際上都是狐假虎威的政治人物。我朝江後因為背後有我朝太祖,所以可以呼風喚雨;曹爽因為背後有皇權,所以也可以呼風喚雨。問題是,當他們失去瞭自己倚靠的東西後,馬上就會暴露出他們虛弱的本質。  五、心懷恐懼的司馬懿  司馬懿是司馬傢族的代表人物,更在軍政兩界都有著無人可及的地位與影響。但司馬懿面對曹爽的步步進逼,卻一直報以瞭退縮與忍讓;這種局面一直持續瞭十年之久。從這層意義上,司馬懿實際上並不想去做亂臣賊子;隻是後來的局勢發展讓他隻有冒險去走這一條路瞭。  司馬懿不想去做亂臣賊子,絕不是因為他道德有多高,更不是他對曹氏有多忠心。  曹氏傢族是什麼貨色,司馬懿最清楚瞭。因為司馬懿成年之時,曹氏傢族還是一個臭名昭著的亂臣賊子;因為在司馬懿快四十歲的時候,曹氏傢族還是一個成天欺負皇帝的亂臣賊子。所以想用所謂的忠君思想讓司馬懿死心蹋的忠於曹氏皇帝,那永遠隻是一種政治童話罷瞭。  如果所謂的忠君真靠什麼思想道德來支撐,那就是所謂的聖人恐怕也會幹出亂臣賊子的事來。孔子孟子喊瞭一輩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卻從來也不積極的為勢單力薄的周天子去效力。聖人尚且如此,凡人就更不用多說瞭。   司馬懿害怕成為亂臣賊子,所以不敢與曹爽相爭。一切僅僅是因為當一個亂臣賊子,絕沒有人們想象中那樣容易。歷史上的所謂的亂臣賊子,滿門抄斬的可謂車載鬥量,但真正成功的能有幾個?  司馬懿爬上人臣尊榮的頂點後,對他而言實際上隻有兩種選擇;一種選擇就是接受傢族由盛轉衰的命運,另一種選擇就是冒險去當亂臣賊子。這兩種選擇,對司馬懿而言都是痛苦的。  司馬懿現在已處一個人生的轉折點上瞭。如果向前自然可以讓自己傢族更上一層樓,但裡面的風險與艱難卻顯然是深不可測的;如果選擇向後退縮,卻顯然會讓自己傢族漸漸面對由盛轉衰的命運。在這種背景下,司馬懿選擇瞭向後退縮;因為現在的司馬懿還實在沒有勇氣拿著全傢人的腦袋去賭明天。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做為一代元老重臣的司馬懿,遂隻有委曲求全的屈居於曹爽之下十年之久瞭。  如果我們不是戴有色的眼鏡去看歷史,如果我們不是用蓋棺定論的態度去看歷史。那直到目前為止,司馬懿實際上都是一個完美的臣子形象出現,他是國傢的棟梁、又事事循規蹈矩恪守臣子的本份。  那一年還是239年,司馬懿剛剛接受托孤重任沒有幾個月;就被曹爽這樣輕而易舉的算計瞭。分頁:4/5頁  上一頁2345下一頁  六、無知者無畏的曹爽  曹爽沒有諸葛亮的智慧;所以曹爽一當輔政大臣,就開始讓自己親信、弟弟們占據帝國主要軍政要職。做為一個輔政大臣,不去團結帝國的軍政元老,不去團結皇族有影響的成員,卻一個勁的發展以自己為中心的小集團。他這是想幹什麼呢?  也許曹爽也不知道自己這是在幹什麼!但有一些事實卻是顯然的。曹爽執政十年後,帝國從前的軍政大佬們都被排擠到瞭政治舞臺的邊緣;曹爽執政十年後,曹爽的親信、弟弟們在帝國政治舞臺上的地位越來越突出瞭。  曹爽執政十年後,皇帝已十八歲瞭;但曹爽有讓皇帝出來主持政務的意思嗎?顯然沒有!  如果沒有司馬懿突然發難,那曹爽的權勢自然還會一個勁的繼續膨脹。這樣發展下去的結果是什麼呢?  曹爽以為自己的權勢越來越大瞭,實際上他卻是越來越孤立於政治舞臺之上瞭。如果曹爽有著王莽一樣的胸襟、智慧;那他也許可以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那他真可以讓帝國的權力一步步偏離出皇帝為中心的軌道,更漸漸讓帝國開始圍繞自己旋轉。但曹爽哪有那種胸襟、智慧呢?   如果曹爽真有曹操、司馬懿的武功、資歷,那他也許也能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那他同樣也可以讓帝國的權力一步步偏離出皇帝為中心的軌道,更漸漸讓帝國開始圍繞自己旋轉。  但曹爽哪有這種武功、資歷呢?在這種背景下,曹爽的結果註定是死路一條!  七、曹魏皇權的衰亡  我們常常把曹魏帝國的滅亡,歸於瞭司馬懿的道德、忠誠之上。但我們常常忘瞭,即使沒有司馬懿,曹魏帝國皇權也會無疾而終的。因為魏明帝留下的權力格局,顯然存在一個無可克服的缺點,那就是執政大臣不斷擴張權力之時,誰來制約呢?  曹爽以普通人的智慧、勇氣,一旦成為執政官員,帝國的主要權力都會不斷落入他的親信、弟弟們手中。這種事情能出現,本身就證明曹魏帝國的皇權衰亡已無可避免的。  以曹爽的權勢,以曹爽權勢擴張的趨勢去看;如果曹爽不被司馬懿打敗,曹爽真會把手中的權力主動交還給皇帝嗎?如果我們不是把政治當童話去看,就應該知道這種可能性等於沒有。從這層意義上,曹魏帝國皇權的衰亡已無可避免瞭。一切僅僅是看由誰來做這件事瞭。  曹爽失敗瞭,所以這個“歷史重任”自然不會由曹爽來完成瞭。問題是,如果曹爽沒有失敗呢?隨著曹爽權勢的擴張,恐怕最後也是“曹爽之心,路人皆知”瞭。  我們常常把曹魏帝國的滅亡,歸於瞭司馬父子的道德、忠誠之上,但我們顯然忘瞭,如果曹爽不失敗,那曹爽也會成為曹魏皇權的掘墓人,僅僅是帝國也許不用換國號罷瞭。  曹魏帝國的滅亡,僅僅是因為帝國執政官員在權力、影響上越來越大瞭,執政官員漸漸成為一個可以皇帝分庭抗禮、甚至凌駕於皇帝之上的職務。在這種背景下,任何一個人處在瞭執政官的地位之上,都會希望帝國圍繞著自己去旋轉。  曹爽的智慧、勇氣都很一般,但處於執政官的地位,曹爽都能讓皇帝年滿十八歲後還無法參與帝國軍政大事。帝國執政官員的權力變得如此巨大之時,那帝國皇權還能有什麼好的前途嗎?  司馬懿打敗曹爽,並沒有改變帝國既有的權力格局;司馬懿打敗曹爽,僅僅是司馬懿占據瞭曹爽從前的執政官地位。從前是皇帝高高在上,曹爽決定著帝國的大事小事;現在是皇帝高高在上,司馬懿決定著帝國的大事小事。  帝國的權力中心,已開始一步步從皇帝那裡向執政官員那裡滑落。這絕不是司馬懿父子的道德、忠誠決定的,而是因為曹魏帝國的權力重心已開始偏向瞭執政官員一邊。即使司馬懿父子被別人打敗瞭;曹魏皇權也註定是要衰亡的。因為我們可以想一下,一個人如果能打敗司馬懿父子;那以他們這種實力、功勞,他們如果不去當帝國新的執政官員,誰還敢當帝國的新執政官員呢?  我們也可以再想一下,一個人在打敗司馬懿父子之後,成為帝國新的執政官員之後,他們還會真正聽皇帝的話嗎?從這層意義上,魏明帝所留下的政治格局本身就問題;因為帝國的權力已註定要從皇帝那裡向執政官員那裡轉移瞭。這一切並不會因為執政官員的道德、才能而有所改變。  改變這種趨勢的方法也許隻有一個,那就是皇帝利用自己手中的力量打敗執政官員。問題是,皇帝顯然缺乏這種能力;因為在皇帝私人親信力量(皇族、外戚、太監)弱小的背景下,皇帝想打敗執政大臣(曹爽)就隻能依靠司馬懿等軍政大佬,皇帝想打敗新的執政大臣,就隻能依靠司馬懿之外的軍政大佬。而這種做法,實際上不過是前門驅狼後門入虎罷瞭。分頁:5/5頁  上一頁345下一頁

史上最悲劇的英雄:項羽為什麼會丟掉他的帝國?

  一個人獲勝,很大的程度上,要看他的對手是誰。楚漢相爭,劉邦贏得瞭天下,卻常被視為流氓;他的對手,項羽,卻成為史上最有名的悲劇英雄,贏盡瞭口碑。  果真如此麼?  項羽為什麼會丟掉他的帝國?  一  不得不說,在戰爭時期,屠城是傢常便飯。項羽尤為喜歡。在史記中記載的就有: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項羽屠襄城。同一年,劉邦、項羽屠城陽。兩年後,項羽屠咸陽:“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又屠齊地:“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  以前的貴族既有輕生死、重道義的優點,也有不把人命當命的壞毛病。可笑的是,當項羽得意忘形之後,連錢貨女人都貪圖,連最後的貴族氣都丟掉瞭。  劉邦也並不見得有多良善,除瞭與項羽一同屠城陽之外,秦二世三年,他也屠瞭穎陽,又引水灌廢丘;在打敗項羽後,劉邦還打算引天下兵屠魯,但後來出於別的打算放棄瞭,魯國也投降瞭。而在劉邦立國之後,還發生瞭劉賈屠城父;樊噲屠胡陵、煮棗、廢丘;周殷屠六邑;周勃屠馬邑;柴武屠參合;欒佈灌趙城邯鄲;周勃屠渾都(存疑)。以上的一樁樁一件件,都說明,在秦末戰爭當中,將軍們真不把屠城看成一回事,更不把人命看成一回事。脾氣暴躁些的,殺人就殺得眼紅一點,如項羽、樊噲;性格正常的,像劉邦,就挑幾個城市來殺。  有瞭項羽這種極度暴虐的貨色作為對比,劉邦這種暴虐程度一般的,也成瞭大善人瞭。   歷史久遠,加之在以前的人的意識當中,命遠不像今天那麼貴重,一個“屠”字,實在難以曲盡其中的濃濃的血腥味。屍體枕籍,河水為之斷流,到處都是熊熊燃燒的烈火,漫山遍野的哭喊和尖叫,空氣中彌漫著焦炭的煙火氣和烤肉的腥膻,滿地都是血漿,遍地都是被踩得黏乎乎的腳印,士兵們殺完人瞭,拿著斫得卷瞭刃的砍刀在嘟嘟囔囔,嫌剛才那把老骨頭太硬瞭……每一次屠城,其實都差不多,在啟動瞭開戰模式,沾瞭血之後,殺一個和殺一百個,在這些人眼裡都沒有區別瞭(除瞭可以砍下頭顱當軍功之外)。——然而,一轉眼,這些士兵,說不定就成瞭降卒。他們的命別人也不會認真對待。項羽坑殺的二十萬降卒,二十萬精壯男子,竟然全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滅頂之災;從開始到斷氣,一定需要好幾個時辰,那些拿著鍬鏟埋別人的士兵,難道就不覺悚然,不覺兔死狐悲?  現在常常說起現代戰爭因為有瞭先進的武器,所以格外殘酷,需要反思現代武器帶來的傷害。我倒不這麼認為,殘酷的從來都是人心。歷史上曾運用在戰爭中的殺傷力最大的武器是原子彈,但兩次原子彈爆炸的直接死亡人數加起來不超過二十萬。沒錯,是極其殘酷,不過,項羽一次就坑瞭二十萬人;早幾十年,秦將白起也是一次就坑殺瞭趙國降卒四十萬人(數字有可能誇大),光是他的軍隊在戰爭中就斬首近90萬眾。用著原始的冷兵器殺起人來雖然麻煩,可威力比原子彈還有過之無不及。沒有任何武器的殺傷力能夠與人心的殘忍相比擬。  實際上,在後來的歷史發展當中,每逢戰亂,屠城(包括灌城、坑卒)仍然像一個可怕的傳統一樣,斷斷續續地維持著。有人認為項羽坑殺降卒是怕倒戈,很有合理性,這我完全難以同意。秦漢時期的大屠殺有很多並非基於軍事戰略方面的考慮,而是僅僅是情緒的宣泄、貪欲的滿足等等。  項羽最後的敗亡,與他喜歡殺降、喜歡屠城是絕對有關系的。不要忘瞭,後來的驍將李廣至死不得封侯,他自己最後總結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殺瞭八百降卒,是以不祥。  比較起來,劉邦在入關之前,眾多城邑望風而降,得到瞭善待,也成瞭劉邦不斷吸納將領,打瞭勝仗的基礎。相關閱讀推薦:如果劉邦死於鴻門宴 項羽的命運真的會不同嗎?西楚霸王妃虞姬簡介:因為項羽而燦若星河的女人劉邦項羽為何會是結拜兄弟:起傢之初的一場相遇歷史上楚霸王項羽的嫡系部將為何沒有人能封王?劉邦為何能戰勝無敵的項羽:得人才者得天下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二  現在很難找到更多的資料和數據來分析劉邦、項羽的軍隊構成瞭。不過,項羽傢世代是名將,據推測他的手中,應該有不少較為精良的職業軍人;而劉邦,最初的三千人裡,都是各地臨時招徠過來的,有遊俠、有群盜、有普通農民、有底層小吏。在其後的戰爭中,又不斷有新的起義隊伍加入劉邦。實際上,這樣雜蕪的隊伍是最難領導的。起義隊伍往往是暴力組織,尤其在許多起義者都是底層農民的時候,更為可怕,他們一無所有,同時也沒有廉恥道德觀;他們隻有饑餓,同時還有饑餓帶來的狂躁和仇恨;起義者不關心主義,搶劫和殺人往往是他們的目的和興趣所在。二百多年後,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起義就充分暴露出“義軍”的真實面目。腐敗的政府要的是你的錢;而那些激動的搶掠者,不僅要你的錢,還要你的命。  在這片土地上,隻要你剝削得不是太狠,留給百姓最後一口飯吃,他就會忘記自己的權利和利益,會時時為著統治者著想;可一旦統治者殘暴貪瀆得超過限度,讓底層百姓一無所有瞭,那種既不惜自己的命更不管別人的命的兇殘和嗜血就會被釋放出來,陷入非理性的互害叢林當中。  難得的是,在一路凱旋高歌的征伐中,劉邦借助他手下的那些名將們,居然成功地管束瞭手下的義軍。  劉邦入咸陽,就很能說明問題。秦王子嬰投降瞭,大傢都說應該殺掉,劉邦說:“懷王派我來,就是因為我比較寬容,我不能讓他失望。而且人傢已經投降瞭,殺之不祥。”雖然一看到秦宮裡的珍寶和美女,這個沒見過世面的劉三很是心動,但他還是聽從樊噲、張良的勸諫,一概不碰,還軍霸上,又讓蕭何把秦丞相府的圖籍文書全部收起來。不要財寶,不要美女,不要地盤,隻要各種戶籍資料、法律文告、財政報表、稅收賬薄、地圖和內府書籍——這些都是秦帝國賴以施政和維持統治的圖籍。看得出來,這時候的劉邦,已經在做當皇帝的準備瞭。同時,還為瞭安撫百姓,他給秦暴政下的咸陽人“約法三章”,連百姓勞軍他都不要,怕麻煩老百姓。   劉邦真的天生就是這樣的人嗎?當然不是。亞父范增就對說項羽說:沛公這個人,向來貪財好色,這次入關,‘珍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小。’又說劉邦有天子氣,讓項羽趕緊殺瞭他。范增是看得很準的。劉邦為瞭長遠目標,及時地摒棄瞭身上的土氣和痞氣,也拋掉瞭不切實際的遊俠夢。  而項羽,就差得太遠瞭。他坐進瞭咸陽,沒幾天就屠咸陽城,殺掉瞭秦降王子嬰,燒其宮室,火三月不滅;然後,把珍寶都搶過來,把美女們帶著一起往東走。其實,即便項羽再殘暴,他要決心當領袖,民眾們也是沒有辦法的,坐瞭江山那麼個三兩年,天下叫萬歲的聲音就會十分真誠瞭,誰要趕走他,說不定老百姓就跟叛黨拼命。可項羽有準備當領袖嗎?有準備收拾天下瞭嗎?沒有。他明顯無心戀戰,無心駐紮,充當的是搶一票就走的強盜,搶完之後殺人放火,毀屍滅跡。“秦民失望”,不僅是對其殘酷本性的失望,也是對其不願好好統治,不願充當他們的舵手和領主的一種失望。  項羽比起劉邦門弟高貴得多吧,見多識廣吧?瞧這點出息!更荒唐的是,韓生勸項羽,可以把以伯(霸)為首都定下來,項羽一想,秦的宮室都被我燒掉瞭,算瞭,還是別在這裡呆瞭;我現在富貴瞭,有能耐瞭,應該回老傢楚地去顯擺顯擺瞭,便說瞭一句名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  而且,在項羽的理想中,他並無意於大一統,而是建立瞭不少於18個的小國,它們是一個聯合體,他是其中的楚國的王,是這個聯合體的盟主。這不違反瞭歷史潮流瞭嗎?  這就是天予弗取,反受其咎。  本來與項羽實力懸殊的劉邦,經過咸陽事件後,從道義上、從影響力上,隱然已可以和項羽分庭抗禮瞭。鴻門宴項羽沒有殺劉邦,讓劉邦逃瞭出去,既有項羽性格中優柔寡斷的因素,也是因為項羽並沒有絕對取勝的把握。劉邦又先讓出瞭關中,雙方就成瞭互相妥協的態勢瞭。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劉邦在暗暗等等機會。想必項羽讓英佈殺義帝的時候,劉邦一定很高興吧。項羽已經拋棄瞭自己的合法性,同時也把底牌露出來瞭,令天下的將帥士子心寒。劉邦抓住這個時機,為義帝發喪,號令天下擊羽。  經過差不多四年,劉邦終於把項羽打敗瞭,把他逼到烏江邊自刎。  司馬遷對項羽的失敗寄予瞭深深的同情、甚至贊美。我理解他作為一個文學傢對一代梟雄悲壯地赴死懷有的敬意;霸王別姬和烏江自刎的儀式感,給年輕、英俊、強壯的項羽的死亡增加瞭美感。而他的敵人,那位登上九五之尊的劉邦,卻是一個如假包換的農村老頭。從審美上來說,多麼令人惆悵啊。  項羽被打敗的這一幕,就不由想起瞭清代戲曲《千鐘祿》:“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歷盡瞭渺渺程途,漠漠平林,疊疊高山,滾滾長江。但見那寒雲慘霧和愁織,受不盡苦雨淒風帶怨長。雄城壯,看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那歌者搖搖曳曳地拖著腔,聽得人心都要碎瞭。江山都被斷送瞭、無路可逃的項羽,不就正如一千多年後無路可逃的明代建文帝麼!  當然,文人的臆想和現實的邏輯有時完全是兩回事。項羽殘暴、猜忍、剛愎自用,不過是“沐猴而冠”;項羽若功成之後,殺功臣怎麼可能比劉邦手軟?劉邦常被批為“偽善”,不過,像項羽這樣連“善”都不願意“偽”的人,殺宋義、殺義帝、殺二十萬秦軍連借口都懶得找的人,連惡都不願掩飾的人,怎麼可能當瞭皇帝之後,忽然柔情似水?   歷史證明,這個年輕時不事產業的劉三,不適合做一個好農民,而適合做一個領導者。  三  有時想想項羽和劉邦的成功,孰善孰惡,真是一言難盡。  劉邦為什麼能勝?每逢關鍵時刻,他性格當中的“仁厚、大度”,還有從諫如流時神一樣的反應速度,都及時地救瞭他。陳平,盜嫂受金,劉邦原本沒有什麼好印象,聽從魏無知的解釋,重用。韓信,看不出能力,聽從蕭何的推薦,拜為大將;後來又順著韓信的口風立其為真齊王;酈生,第一次見劉邦,劉邦正在踞床洗腳,酈生一勸,劉邦馬上整理衣裝,請其上座……所以,在與項羽逐鹿中原時,那麼多人願意為其所用。劉邦公開說過: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我,吾不如子房;鎮國傢,撫百姓,給饋餉,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他是一個“善將將”的人,一點都不虛。  司馬遷偏愛項羽,不喜劉邦,所以他記錄的項羽很良善:“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而劉邦卻脫不瞭痞氣和粗魯,“沛公不喜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還有,劉邦背信棄義的事也沒少幹,劉邦逃命的時候,為瞭讓車更快,他三次把一雙兒女推下車子,都被夏侯嬰撿回來;項羽要烹煮劉邦的父親時,劉邦嬉皮笑臉,一點都無所謂;劉邦從滎陽逃跑時,又派瞭兩千名女人穿上兵甲從東門出去,當作楚兵的炮灰,還讓紀信扮成自己任楚兵殺掉……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然而,項羽的仁慈卻沒有用對地方,連司馬遷也忍不住在上面“涕泣分食飲”那句後面加上,“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小傢子氣已至於此!  劉邦的本性未必佳,但至少他意識到如果要向帝王之路邁進的話,要就控制自己的欲望,寬厚待人,與同夥一起分享勝利果實。  劉邦在楚漢爭霸的後期,早已擺脫瞭自身的小農身份、遊俠情結的限制,具有的長遠的眼光和寬厚的胸懷;但我認為,劉邦登基後,仍然有幾件事體現出瞭他骨子裡對遊俠之義的敬重。比如說,任俠季佈,在當項羽的部將時,數窘劉邦,劉邦當瞭皇帝後重金要抓他,後來以其守信,赦免瞭他。欒佈收彭越的頭顱哭之,本該處死,劉邦敬重,赦免瞭他並拜為都尉。田叔陪疑為謀反的趙王張敖入京受審,劉邦亦感動,拜官。  反之,當初項羽的下屬丁公,放瞭劉邦一馬;等項羽滅瞭又向劉邦求封。劉邦冷笑,斬瞭丁公,稱“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也。”劉邦殺丁公的理由是“不忠”,實際上非也。鴻門宴項伯救他的時候也是在項羽的陣營中呢,怎麼項羽死後劉邦卻封項伯為列侯?就是因為遊俠的道德裡,要求是“不矜其能,羞伐其功”,而丁公主動討封,不是遊俠,而是一小混混;而項伯,準備帶張良一起逃亡,被張良感動後再去救劉邦,有遊俠之烈風。   這裡面,的確是有些微妙的平衡。  如果細想,就會發現,這不是平衡,而是劉邦對年少時的遊俠理想的回光返照,對他手握處分權的一種任性。一些本來他可以殺的仇人,他不殺;一些本來他應該獎勵的恩人,他殺瞭。在不影響大局的前提下,劉邦在行使一個皇帝快意恩仇的權利。  如果還沒明白,我們再看雍齒這個例子吧。秦二年十月的時候,劉邦終於攻占瞭秦地豐,命令雍齒守豐,他自己引兵到薛。魏人周市派人對雍齒說,魏現在下瞭數十座城,你投降瞭我,你還可以當侯,守著豐,不投降,我就把豐屠城。雍齒本來跟劉邦關系也不好,周市一說,雍齒就同意瞭,為魏人守豐。沛公回過頭來攻豐,反而不能下。雍齒的反叛,把劉邦氣得牙癢癢的。  登基之後,群將日夜爭功。張良勸說劉邦,大傢既怕有功你卻不封,更怕你記恨以前的過失,秋後算賬,以防萬一,準備造反呢。你要封一個你平生最恨的人,而且是大傢都知道你很討厭的人,大傢就放心瞭。劉邦一下子就想起瞭雍齒,令人趕緊定功行封,封雍齒為什方侯。果然,群臣大喜,都知道劉邦不會因以前的怨恨殺他們瞭。  這個故事能說明的東西很多。如果和丁公的例子一比較,我們就會發現,劉邦行事並沒有一個恒定的標準。有時,劉邦會恩將仇報,如對待丁公;有時,劉邦會以德報怨,如對待雍齒。總而言之,就是沒有原則,遊俠標準隻是劉邦的無數個標準之一。這就是我認為君主最大的特權:“任意闡釋權”。如論背叛,雍齒的情節比丁公嚴重多瞭吧?但君主就是有本事讓臣子們拿不準自己到底是該封侯還是該被斬首。劉邦時而陰狠,時而仁慈,隨便怎麼做,都能找到理由。這就叫做“天威不可測”。  年老的劉邦,在人情世故的處分上,比起血氣方剛的項羽,是更有謀略的。盡管他本人不一定會想得那麼深。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隋朝歷史解密:大隋帝國的豐功偉業你知道哪些?

  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短命王朝,隋朝的功績往往被人們忽視,或者簡單的歸結到唐朝。其實,大隋帝國雖然從建立到滅亡,僅僅三十八年的時間,但是,卻在這短短的數十年建立瞭其他王朝難以企及的豐功偉業!  大隋帝國就猶如一顆流星,雖然短暫,卻很燦爛。  首先,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一統王朝,幅員遼闊,國力強盛。  在大一統方面,隋朝的功績還要超過秦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夏商周更像是部落聯盟,或者聯邦),秦朝影響深遠。不過,大秦帝國消滅六國一統天下,它統治的地盤是漢族聚居區。秦朝,嚴格的老說是一個漢族大一統王朝。地盤不大,民族單一。  可是隋朝就不一樣瞭。隋朝本就是在少數民族政權北周基礎上建立的。經歷瞭五胡亂華的中原地區,除瞭漢族,還活躍著許多少數民族。隋朝的建立,使得各民族真正實現瞭大融合。少數民族的加入,使得漢族有瞭許多新鮮血液,使得中國的歷史發展有瞭新的變化,更為後來中國一步步成為如今的多民族國傢,做出瞭重要貢獻。   其次,隋朝人口眾多,經濟富庶。  封建時代兩千多年,世界的科技水平總體來說沒有太大的變化。一個國傢富強與否,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就是人口!隋朝鼎盛時期煬帝大業年間,人口達到890萬戶,約為4600萬人。這個數字空前龐大。大唐建立第五年,天下一統,全國人口290萬戶。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執政二十多年,創造瞭所謂貞觀之治。可是,在唐太宗去世後三年,人口僅僅是380萬,一直到唐玄宗天寶十三年,唐朝人口才突破900萬,並且成為整個唐朝的巔峰。  至於經濟富庶,隋朝號稱中國古代史上國傢最富庶的朝代。衡量古代經濟狀況,重要標準是糧食。隋朝施行均田制,耕者有其田,全國農民的積極性被大大激發,國傢儲備的糧食自然也遠超前代。隋朝在全國許多大城市都設立糧倉。在洛口倉裡許多糧倉,一個糧倉就可以儲存兩千多萬石糧食。貞觀年間,唐太宗曾經參觀隋朝糧倉,慨嘆:“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也就是說,隋朝剩下糧食,足夠天下人不幹活吃五六十年!  當然,正因為隋朝藏富於國的政策,使得百姓生活日漸艱苦,最後不得不奮起反抗。最終儲備的絕大多數糧食,都白白留給瞭大唐。  第三,隋朝軍事強盛,威震敵國  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號稱“天可汗”,是普天之下各民族共同的皇帝。其實,在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如此殊榮的並非李世民,而是隋文帝楊堅。  在北周北齊時代,因為彼此攻殺,對於北方的突厥不得不屈辱投降,以換取邊關寧靜。當時突厥的可汗驕傲地說:“我在南方有兩個兒子,我們從此再也不用擔心沒有糧食吃瞭!”等到隋文帝楊堅即位後,命令衛王楊爽帶領大軍十五萬,追擊突厥。突厥有鐵騎四十萬,可是被隋軍連番擊潰。突厥可汗不得不帶著周邊國傢共同朝拜隋文帝,並且尊稱隋文帝為“聖人可汗”。  在漢唐時代和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基本上是以戰術和戰略取勝。比如霍去病以閃電戰突襲匈奴,李靖趁著突厥內亂加大雪平定東突厥。可是,隋軍和突厥的作戰,基本上是硬碰硬,正面出戰,結果,依然是隋軍大勝。後來隋軍攻打南陳,更是勢如破竹,幾乎沒有遇上什麼阻力。  另外,隋朝還有很多功績,比如修建大運河,比如開明的民族政策,比如推行三省六部制,比如推行科舉制等等。這些都是造福萬民,推進歷史的好制度。相關閱讀推薦:最悲劇的隋朝:歷史上一朝五帝都慘遭被殺的王朝被誤解的隋朝重臣楊素:後世卻稱其為亂國奸臣隋文帝楊堅影響千古的改革:使隋朝積累驚人財富亡國之君 隋朝哀帝楊桐: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生為上柱國死作閻羅王!隋朝鮮為人知的大隋名將

強大的匈奴帝國消失之謎與民族人口差距原因

  有人說衛青,霍去病的北征匈奴之戰被誇大瞭,對此有一句這樣的話“僅就漢軍方面幾十萬兵力讓匈奴損失11萬人來講,中規中矩,離勝之不武也差不太多”,個人認為有黑的味道。  第一,單說霍去病,在兵力上沒有優勢可言,在補給困難的草原大漠上能打出這成績實在難能可貴。  第二,匈奴人損失瞭11萬人不等於他們就11萬人馬,可能他們也是幾十萬人馬的。  第三,不要忘記,匈奴人是天天過著近乎軍事化騎射生活的遊牧群體,他們可以說全民皆兵,而且還是全民皆騎兵,而漢軍卻是由天天種地的農民組成,本質上就不一樣。幾十萬騎兵跟十萬騎兵幾十萬步兵不是同一概念,在古戰場上,步兵是很難跟騎兵抗衡的,幾萬騎兵壓制住幾十萬步兵是常見的事。在補給困難的草原大漠上能打出這成績更是難能可貴。      所以所謂的勝之不武說法不成立。   西漢打敗匈奴的意義在於將其瓦解,要知道匈奴人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個多種族,多民族組成的軍事集團,當你多次被打敗後,內部就沒多少人聽你的瞭,你自然動員不瞭多少人,對漢朝就沒多少威脅瞭。就是同一民族也可能是這樣,還看歷史很多時候都是這樣的,南北匈奴的分裂,明代北元的瓦解,瓦刺的瓦解也是這樣。  再看看後期的匈奴,為什麼兵力越來越少的呢?跑到西域的單於就幾萬人跟著,為什麼呢?不是草原已沒人瞭,隻是肯跟你去與漢帝國對抗的人實在不多,那隻有跑路,西逃瞭。匈奴退出草原後,東邊來的鮮卑成瞭草原的霸主,於是留在草原上的幾十萬所謂匈奴人又投靠瞭鮮卑,他們又成瞭鮮卑的一份子,自此,強大的匈奴帝國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草原的發展歷史本就如此。  為什麼強大漢帝國又不能徹底解決草原的問題呢?  一個原因是文化的問題,文化上中原王朝對草原民族一向的鄙視眼光使其未能真心歸附從而順利融合。  第二個原因是土地的問題。原因是草原的土地不能耕種,漢人沒多大興趣。  如果能耕種的話就好辦瞭,大量移民,處處建立城鎮,關隘,形成一張大網,而且農耕人口必然比遊牧和漁獵的人口發展得快,而且快很多,特別是掌握先進農耕技術的群體,不久將來草原上到處都是漢人,這樣問題就能解決瞭,其實華夏人的發展歷史都跟這個方法分不開,周代的分封制最為突出,秦代南征百越也是如此,你人口多,也先進,對方在周圍都是華夏人,也沒多少回旋餘地的情況下隻有幾個選擇,要麼武力解決,要麼融入,要麼遠走他鄉,打不過又不想融入當然要走,走哪裡呢?走到更偏遠貧瘠的地區發展,人口自然會差距越來越大,為什麼民族人口會差距那麼大呢?除瞭民族融合的因素,主要原因應該大致是這樣吧!相關閱讀推薦:最離譜皇後先嫁人生子後進宮:漢武帝母親王太後巫蠱之風禍害皇族子孫:漢武帝兒子女兒的命運漢武帝恐女幹政的驚人手段:殺掉全部有後的寵妃敢用三千竹簡向漢武帝要官:東方朔此人太瞭不起茂陵被盜:漢朝衰弱和漢武帝茂陵被盜的神秘關系

歷史盤點:曾經稱霸世界的龐大帝國你知道幾個?

  1、土耳其帝國 奧斯曼王朝(1299—1922年)  延續時間624年,傑出帝王:奧斯曼、穆罕默德二世、蘇萊曼大帝  從一個邊陲小領地起步,經過十代人的不斷開拓,到16世紀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扼住世界咽喉的大帝國。國力持續200多年的上升為史所罕見,刺刀數次插向基督教歐洲的心臟,西方冒險傢也要為它繞道而行。雖然最後二百年飽受欺凌,但仍以600多年的國柞成為世界心臟地帶歷時最長的王朝。  2、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6年)  延續時間507年,傑出帝王:曼蘇爾、哈倫·拉西德、馬蒙  全盛時勢力范圍達到東歐、北非、中亞甚至更遠,將兩河流域、波斯、埃及、敘利亞、印度等各個迥然有異的發達文明揉合成全新的阿拉伯文明,霸住世界商路的中樞,商人和學者的腳步達於亞非歐三大洲各地。以馬蒙為代表的前期諸哈裡發,對學術文化的追求達到狂熱的地步,派遣使者到世界各地搜求知識和典籍,湮沒已久的古希臘經典因而得以復活。蜚聲世界的“智慧館”實際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學。     3、德國 霍亨索倫王朝(1415—1918年,1871年起統治全德國)  延續時間504年,傑出帝王:腓特烈大帝、(德皇)威廉一世  霍亨索倫傢族,這個歐洲歷史上最幸運的世系,帶著普魯士從一塊貧瘠的沙丘平原上悄悄地崛起,沿著腓特烈·威廉大選侯、腓特烈大帝、威廉一世一代又一代的辛勤足跡,實現瞭從大選侯到普魯士國王到德意志皇帝的三級跳。普魯士精神成為一個令歐洲人畏懼而欽佩的名詞,盡管它使整個國傢變成枯燥的軍營,但畢竟在它的感召下,德國統一的千年夢想終於成為現實。相關閱讀推薦:奧斯曼土耳其崛起:用戰爭建立橫跨三大洲的帝國強大的匈奴帝國消失之謎與民族人口差距原因隋朝歷史解密:大隋帝國的豐功偉業你知道哪些?馬島戰爭:“美國人民的兒子”引來帝國的遠征歷史上的遠古四大文明帝國:神秘而讓人感慨!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4、中國漢王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延續時間422年,傑出帝王:漢高祖、漢武帝、漢光武帝  第一個長期統治中國的一統王朝,奠定瞭中國文化多方面的特性。它的國號“漢”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稱號,從東西南北各個方向拓展瞭中國版圖,打敗瞭兇悍的遊牧民族匈奴,開辟瞭通往西亞的絲綢之路東段。確立瞭儒學在中國思想文化的至尊地位,制定瞭“三綱五常”等儒傢規范。在這個王朝,還出現瞭大大推進世界文明發展的造紙術。     5、俄羅斯 羅曼諾夫王朝(1613—1918年)  延續時間306年,傑出帝王: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亞歷山大一世  這個王朝將沙俄“貪婪的北極熊”的野性發揮到瞭極致,幾乎從所有鄰國身上吞下肥肉,攢下瞭2200多萬平方公裡的江山,從彼得大帝時代開始,大步流星追趕世界文明的潮流。直到它覆滅時為止,留下的仍然是世界一流的強國。  6、中國

前秦的崛起前提:王猛改革讓苻堅的帝國無比強大

苻堅也是個想做大事的人,但得到王猛之前,做事總難以找到方向,得王猛之後,猶如黑暗中看見明燈,又如劉玄德遇孔明,信心十足,做事有瞭明顯的方向感。 所謂攘外必先安內,苻堅讓王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行政挑起來,整肅內部,規范各種規章制度和典范,為此,苻堅罷掉瞭原辦公室主任程卓,換上王猛。 有苻堅的支持,王猛上任後,立刻著手改革,他的改革循序漸進,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分七個步驟: 1、精簡現有公務員,廢除無用的崗位;2、再面向社會公開選拔公務員;3、大力發展農業和桑蠶業;4、建立信仰,樹立禮教;5、發展教育,建設學校;6、樹立新道德風尚,表彰忠義節操;7、幫助絕祀的世族承襲香火,使傢族道德體系在基層得以傳承。 改革一定要觸動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王猛的改革也是如此,當他的改革遇到阻力時,苻堅出面瞭,他斬殺一位重量級太子黨高官以示自己為改革保駕護航,改革得以順利進行,整個國傢走上良性軌道,開始國富民強。 王猛用以上七個步驟鞏固瞭自己的地位,國傢獲得瞭實效,自己也獲得瞭苻堅和這個國傢大部分人的支持,他立刻乘熱打鐵,將改革推向第二個階段,這是攻堅階段,即建立法治。

揭秘:世界歷史上的古波斯帝國兩百年興亡之路

  公元前529年的伊朗高原阿拉克賽斯河畔,一場腥風血雨的激戰剛剛結束,馬薩蓋特女王托米麗司帶著勝利的微笑,手捧盛滿鮮血的革囊來到戰場。她在屍橫遍地的波斯陣亡者中間找到一具屍體,割下首級,放入革囊,對著首級大聲說:“我今天終於打敗瞭你,實現瞭我復仇的願望:把你的頭用血泡起來,讓你飲個痛快吧!”  這個被砍去頭顱的死者就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締造者居魯士。居魯士出生在波斯阿契美尼德氏族。當時,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的波斯人分為十個部落,六個從事農業,四個從事畜牧業;部落裡已有瞭貴族氏族,阿契美尼德氏族就是其中最有勢力的一個。公元前558年,胸懷大志的居魯士領導波斯人揭竿而起,經過八年的艱苦鬥爭,打敗統治他們的米底人,建立瞭強盛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在短短的十多年間,居魯士披風沙,揮刀槍,轉戰南北。公元前546年攻占呂底亞,公元前538年入主巴比倫,大片大片的土地和城市都歸入瞭波斯帝國的版圖。  遙望西境,居魯士思潮奔騰,湧向地中海,湧向埃及,……但是,中亞遊牧部落對帝國東境內的不斷騷擾,則始終是他的一塊心病,為消除後顧之憂,居魯士毅然掉頭東進,遠征中亞,不料竟在同遊牧部落馬薩蓋特人的兵戎相見中血染疆場。岡比斯以居魯士的長子和合法繼承人的資格登上王位。公元前525年禦駕親征,以排山倒海之勢征服埃及,實現瞭居魯士的夙願。正當岡比斯殺性正濃、繼續向西南大肆擴張之際,公元前522年,一個名叫高墨塔的僧侶冒充被岡比斯處死的弟弟巴爾迪亞,在國內乘虛而入,奪得王位,宣佈人民免服兵役並免稅3年。岡比斯聞訊急忙啟程歸國,不慎在途中被自己的佩刀刺傷,不久便命歸西天瞭。  可是,高墨塔的統治也如曇花一現。七個月後,皇族出身的大流士與六名波斯貴族合謀,把高墨塔刺死在宮廷裡,政權又落到瞭大流士的手中。這一年,反抗波斯貴族的叛亂和暴動籠罩著全波斯。為瞭保全整個帝國,大流士進行瞭頑強的鬥爭。他發動瞭十九次戰爭,鎮壓瞭米底、埃及、巴比倫和埃蘭等地的起義,俘虜瞭九個國王。他把他的豐功偉績用古波斯文、古巴比倫文和古埃蘭文三種不同的楔形文字銘刻在貝希斯敦地方的巖崖上,這一銘文成為阿契美尼德王朝所有銘刻中最重要的一個。面對著一個龐大的帝國,大流士常常在沉思:如何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呢?有一天,他召集瞭同他共謀舉事的六名波斯貴族,一起討論治國方策。   一個貴族說:“人民統治的優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主張實行民主政治,一切職位都由抽簽決定,一切意見均交人民裁決,一切事情皆取決於公眾”。“不”,一位主張實行寡頭政治的貴族激動地說:“我們必須選一批優秀人物,把政治交給他們,讓他們作出最高明的決定,這比讓盲目無知的民眾掌權要好得多”。討論進行得十分熱烈,最後大流士環顧四周,一字一句地說:“我認為沒有什麼能比一個最優秀的人物的統治更好瞭。民眾統治會導致個人崇拜,寡頭之治會產生派系和傾軋,其結果同樣會導致個人獨裁,所以獨裁之治是最好的統治方法,再說我們也不應當廢棄我們父祖的優良法制”。討論的結果,以四人多數通過瞭大流士的提議。  從公元前518年起,大流士對波斯原有的統治機構和古老的軍事組織進行瞭一系列的改革。大流士把整個帝國分為20餘省,委派總督和軍事長官治理,並在各地安置“國王的耳目”,實行督察和賞罰;對各省規定貢賦數額,由包稅人征收;為強化軍事力量,大流士自任最高統帥,直接委派將領,建立海軍,並建立一支由一萬名精銳常備兵組成的“不死隊”,作為波斯軍隊的核心;改革幣制,規定中央政府統一鑄造金幣“大流克”通行全國;修築驛道,沿途設驛站、旅館,以加強中央同地方的聯系;為培養人才,創辦軍校、醫校和普通學校;奉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加強思想統治……。所有這些措施,促進瞭波斯經濟文化的發展。憑借著帝國的日臻強盛,大流士繼續奉行對外擴張政策,東侵印度,北犯黑海,西入色雷斯,進軍愛琴海,在不長的歷史時期裡,波斯從部落聯盟一躍而為地跨亞、非、歐三洲的空前強悍的奴隸制大帝國。     然而,波斯帝國隻是一個民族混雜的不穩固的軍事性國傢,缺少穩定而又密切的經濟聯系。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東部地區有不少遊牧部落仍處於原始社會後期,而西部地區已有二千多年的奴隸制發展歷史,商品經濟十分發達。波斯王室和貴族官僚都有自己的奴隸制大莊園,莊園的奴隸稱作“庫爾塔斯”,沒有人身自由,沒有財產,靠領取給養生活。這些莊園遍佈全國,構成帝國經濟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公元前五世紀,大流士及其後繼者發動的希波戰爭是波斯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戰後,各族被壓迫人民的反抗鬥爭更是如火如荼,連綿不斷;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王位的宮廷政變雲譎波詭,層出不窮;各省總督往往獨攬軍政大權,中央集權制逐漸變得有名無實,帝國大廈搖搖欲墜。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率領遠征軍入侵波斯,一路上馬不停蹄,步步進逼。四年以後,波斯最後一個國王——大流士三世在激戰中驚慌失措,臨陣脫逃,歸途中被部臣刺死。波斯首都蘇撒繼而陷落。曾經赫赫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國在經歷瞭二百餘年的盛衰滄桑之後,終於在馬其頓軍隊的鐵蹄踐踏下慘遭覆亡。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誰是蠻族?盤點古波斯文明的輝煌與興衰揭秘北絲綢之路:遺落在古絲綢之路上的波斯帝國前蜀君主曾娶波斯後裔:亡國後妃子隱居川北密林古代歷史上前蜀荒淫皇帝娶波斯小老婆至亡國?美軍已有4艘軍艦在波斯灣待命 應對伊拉克局勢揭秘隋唐時全球最長航線:由廣州直達波斯灣畔

民國史上袁世凱的“中華帝國”:一場奢華的鬧劇

  1913年(民國二年)算是個袁世凱年,這一年,他解散瞭最大的對手國民黨,無論是孫中山的“打到北京去,消滅袁世凱”,還是黃興的“讓法律來說話”,抑或宋教仁的“黨是對抗北洋軍閥的唯一武器”,都不可避免地先後失敗瞭。《中華民國約法》取代瞭《臨時約法》,新約法規定,大總統任期十年,可以無限連任,大總統任期即將結束時,有權推舉三個人作為下一屆總統候選人,這種做法幾乎與帝制無異。明眼人都知道,袁世凱這回要搞傢天下瞭。當然,稱帝不是說稱就能稱的,還是要名正言順,搞的“民心所向”才可以。  要稱帝,首先就得有民意,於是各色請願團粉墨登場。當時的請願團多如牛毛,什麼商界請願團,公民請願團,人力車夫請願團,甚至於妓女請願團,乞丐請願團都出來瞭。似乎這袁世凱要是不當皇帝,這乞丐乞討,妓女賣淫都失去瞭原本的價值和意義。  擁袁世凱為帝,最開始,是湖湘才子楊度奠定理論根基的。1915年4月,楊度完成論著《君憲救國論》,該文洋洋灑灑,長達兩萬多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論述君主立憲救國的理由,中篇論述總統制的缺漏,下篇批判清末民初的立憲。他的主要觀點是:中國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富國無望,終歸亡國而已。在楊度看來,共和國必須有很深的民主自由傳統,一般意義的共和國,經濟強盛,軍事實力相對較弱,比如美國和法國等;共和國的國傢元首由選舉產生,往往會導致政局不穩。至於君主立憲國傢,一般都有服從和等級的傳統;君主立憲的國傢,一般來說軍事實力比較強大,比如英國德國。楊度還根據中國國民認識的現狀出發,認為中國人多數不知共和為何物,亦不知所謂法律、自由平等諸說為何義,因此無論誰為元首,欲求統一行政、國內治安,除用專制,別無他策。  1915年8月中旬,袁世凱授意參政院參政楊度組織瞭籌安會,鼓吹民主不適合我國國情,主張君主立憲;又秘密組織瞭一個由內務總長朱啟鈐和梁士詒、段芝貴等組成的十人班子,作為發動帝制的中心,著手籌備。8月30日,這個班子又秉承袁世凱之意,密電各省將軍、巡按使,把利用民意的意圖說得一清二楚:“現擬定第一次辦法,用各省公民名義,向參政院代行立法院上請願改革書,表示人民趨向君主之意,再由立法院議定進行之法。大致每省各具一請願書,均由此間代辦,隨將底稿電聞,諸公同意,即將尊名並貴省同意紳商列入,俟立法院開院時,各省陸續呈遞。總之,改革國體問題,將來必用民意機關解決之。”  楊度等恃有袁世凱為後臺老板,不顧全國人民反對,公然把一些來京的各省籌安會代表和旅京人士,組成所謂“公民請願團”,於9月2日向代行立法院的參政院遞交請願書,請求改變國體。   恢復帝制浪潮就這樣愈演愈烈。於是參政院開會,研究處理公民請願問題。政事堂左丞楊士琦在會上代表袁世凱發表書面講話,聲稱:“維持共和國體,尤為本大總統當盡之職分。近見各省國民紛紛向代行立法院請願改革國體,於本大總統現居之地位,似難相容,然大總統之地位,本為國民所公舉,自應仍聽之國民。”這種吞吞吐吐的“表態”,對於變更國體態度十分曖昧,似乎既是贊成又是反對。不過弦外之音顯然很清楚,那就是如果全國人民硬要袁世凱做皇帝的話,他也會尊重和服從國民的意願。  搞瞭這麼多事情出來,袁世凱稱帝的心思已經是昭然若揭,但是他還是有顧慮的,這個顧慮就來自日本。當時的國際情況,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如火如荼,西方國傢要不是滿頭膿瘡,就是心肌梗塞,根本沒有時間往東邊看。東方的大小事情,大多還是那個1895年打敗瞭他老師的小日本說瞭算。日本人如果不贊成他稱帝,那事情就非常不好弄瞭。其實日本一向把袁世凱看成它控制中國的一個障礙,因為袁世凱和日本打交道幾十年,對日本非常瞭解,而且也有一套手段,硬的、軟的,你想把他擺平瞭很難的。所以日本視他為控制中國最大障礙。應該說,日本在袁世凱稱帝的事情上是不怎麼支持的,偏偏這個時候還有一個夢想著做“皇太子”的袁克定。  當時日本外務省在北京主辦的一份報紙,名叫《順天時報》,主要介紹日本的化妝品和小百貨,有時也會刊登些時政文章,其言論多代表瞭日本的官方立場。為瞭替袁世凱徹底掃除稱帝的思想障礙,袁克定不惜重金雇請槍手打造瞭一個工作團隊,專門負責偽造隻給袁世凱一個人看的《順天時報》。很明顯,在這份袁記《順天時報》裡登得自然都是些鼓吹帝制,贊成稱帝的文章。這讓袁世凱開始漸漸打消瞭自己的顧慮,真的認為自己稱帝是萬民所向瞭。當然這件事後來還是穿幫瞭,如果不是袁世凱的三女兒袁靜雪偶然發現包核桃、板栗等幹果的《順天時報》跟自己在傢看的《順天時報》大相徑庭,從而向袁世凱報告,袁世凱恐怕至死都還蒙在鼓裡,但此時的袁世凱心思已定瞭。相關閱讀推薦:袁世凱與膠濟鐵路:膠濟鐵路百年前托舉濟南崛起袁世凱和平逼退清帝:史上四百萬兩優待費耍噱頭袁世凱的朋友圈都有誰?為何被康有為拉進黑名單清朝倒臺過程中的隱動力是什麼?袁世凱的賄賂袁世凱:竟然在妓女沈氏的資助與鼓勵下飛黃騰達歷史上袁世凱為何被日本人稱為“猿猴政治傢”?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袁世凱的半推半就,明顯地就是慫恿人們繼續努力。人們看出瞭袁世凱的心思,爭先恐後地開始“進諫”瞭。雄踞山西的閻錫山不但上表勸進,而且為表忠心,閻竟派人將父親閻書堂送到北京,表面上是請老人傢逛逛北京,實則是把父親作為人質,好讓袁世凱放心。四川都督陳宧離京就職前更是專門跑到袁世凱的傢裡聲淚俱下地勸袁世凱稱帝,他說這共和國體為世人所詬病,弄得民國不如大清,一日亂似一日,大總統您一定不能顧一己之私而辜負瞭天下黎民啊。言之切切,說得你都不好意思拒絕。以袁世凱的政治手腕,他並沒有當面回絕,而是說,這東西我沒研究,你還是找我兒子袁克定談談吧。陳宧剛退下去去找袁克定,傭人就傳來瞭袁世凱的旨意,說讓袁克定和陳宧結拜為兄弟。  也有不願意但被逼著勸進的人,被稱為財神的梁士詒本來是不贊成袁世凱稱帝的,據說,袁世凱曾14次請梁發表對帝制與共和的看法,梁都佯裝不知。但這次,箭在弦上,到瞭非站隊表態的時候,梁士詒無法隻得召集來平時一幹要好的政治盟友,說,現在的形勢,贊成稱帝是不要臉,不贊成稱帝是不要頭,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頭之不在,哪有臉面?結果大傢一致商量的結果還是頭比臉面重要得多。  袁世凱帝制運動中,最重要,也是心思最復雜的群體,就數段祺瑞、馮國璋等手握重兵的北洋軍人瞭。雖然袁世凱對這些手下大將一直很倚重,也有很深的私人情緣,但段祺瑞和馮國璋知道,袁世凱一旦稱帝,皇位世襲,他們的“總統夢”便會隨之破滅,就得終生俯首稱臣。從內心當中,這些老部下也是有抵觸的。並且,袁世凱自當政後,一直強調“軍人不得幹涉政治”,要求各省的都督隻管軍事,各省又另設一個民政長,相當於現在的省長。這樣的方式,也讓軍人出身的段祺瑞和馮國璋很不感冒。馮國璋因跟袁克定關系一直不睦,對袁世凱的稱帝更是心有忌諱。有一次馮國璋由南京來拜見袁世凱,有意無意間馮便提到瞭外界盛傳的稱帝一事。馮國璋說,大人如順民意稱帝,我等一定全力支持。明眼人一聽就知道,這馮國璋哪裡是來勸進的嘛!分明就是來警告和恐嚇。便接著馮國璋的話茬往下說,“以事實論,民國總統既無異人任,且今日行總統責任制,權利無所不足,何故為此?”“即使改為君主,也未必比現在更好!且所謂君主者,不過為世襲……我對於我的兒子,即使是給他們一個排長的職務,也難以放心,怎麼可以以天下之重任交給他們呢?而且自古以來,君主傳不瞭幾代之後,子孫往往遭受到不測之禍,我何苦要把這樣危險的事情加於我的子孫呢!”  聽到他這麼說,馮國璋就開始一力宣佈袁世凱並無稱帝之心,一切都是外界訛傳,不要誤會瞭大總統的一片赤誠雲雲。而此時袁世凱也一反以前任由輿論泛濫的勢態,主動出來辟謠,說自己絕無稱帝之思想,這些所謂的東西都是不滿政府的人捏造出來故意醜化領袖形象的,為此他還專門接受瞭美國《獨立周刊》記者的采訪。並說,相信《獨立周刊》一定有能力將他這一想法告訴全世界眼睛雪亮的群眾,這下很多人釋然瞭,認為可能大傢真的誤會袁世凱瞭。可就在這話說出去還沒兩天,那篇專訪都還沒發出來呢,12月11日上午9時,袁世凱操縱的國民大會便在君主立憲還是共和的問題上選擇瞭君主立憲,然後袁世凱推翻一切前言匆忙地就要在北京稱帝瞭。     1912年3月10日,身穿前清陸軍上將軍常服的袁世凱(前中)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與部分政府官員和外國使節合影。左前一為孫寶琦、前右二為陸徵祥、二排左二為蔭昌,蔭昌右為梁士詒  9月1日,參政院開幕,請願團紛紛向參政院請願施行君憲制。蔡鍔、沈雲沛、周傢彥等人也在同日請願改變國體。袁世凱在9月6日說:“本大總統所見,改革國體,經緯萬端,極應審慎,如急遽輕舉,恐多窒礙。本大總統有保持大局之責,認為不合事宜”。梁士詒又在9月19日成立全國請願聯合會,向參政院呈上二次請願書,要求召開國民會議,票決國體。10月6日,參議院收到建議改國體為君憲制的各省代表請願書83件。依參政院起草的《國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由全國選出的國民代表共計1993人於1915年12月11日上午9時就國體變更問題投票,結果全票通過君憲制。  這場所謂的“全票通過”背後有著十分可笑的故事,各省為瞭圓滿完成投票任務,首先在從將軍署大門至投票廳的路上全部佈滿武裝士兵,讓這些代表們從刀叢槍林中走過,先給他們一種陰森森的恐怖感;然後就是將軍、巡按使發表演說,痛詆共和,稱頌君憲,要代表慎重從事;最後在虎視眈眈的監視人員監視下投票,代表稍有交頭接耳,即遭大聲呵斥。  四川將軍陳宧尤其獨出心裁,別具一格。他在會場之外也派有武裝崗兵,來往巡回。代表簽到後,招待員即引入休息室進行安全檢查,以防革命黨混充代表,在會場內投炸彈,打手槍。場內每個代表桌上,放有毛筆一支,墨盒一方,點心一盤,筆桿上、墨盒上均刻有“贊成帝制”四字,點心是綠豆做的潮糕,糕面上也有“贊成帝制”四字。主席宣佈投票的意義後,眾多的監視人員用手指著墨盒和點心,口中連叫“寫”!看見有人沉思,便連聲不斷地喊:“快寫,快寫!”與場內相配合,場外的士兵也把槍栓拉得嘩嘩作響。這樣的“民主投票”帶來的結果當然是全票通過。在各省上報的推戴書中都有如下四十五個字:“謹以國民公意,恭戴今大總統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並以國傢最上完全主權奉之於皇帝,承天建極,傳之萬世。”一字不差,一字不少。之所以出現這種“巧合”,是由於朱啟鈐等人10月23日密電各省,專門就推戴書問題做過指示,特別聲明此四十五字系“必須照敘字樣”,“萬勿絲毫更改”。就這樣,袁世凱就以1993張全票被推戴為中華帝國的皇帝。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915年12月11日,各省代表請袁接受推戴書,袁以“民國初建,本大總統曾向參議院宣誓,願竭力發揚共和,今若帝制自為,則是背棄誓詞”為由婉拒。當晚,孫毓筠等人又以參政院總代表的名義呈遞二次推戴書,稱:  “ ……前此之宣誓,有發揚共和之願言,此特民國元首循例之詞,僅屬當時就職儀文之一。當日之誓詞根於元首之地位,而元首之地位,根於民國之國體。國體實定於國民之意向,元首當視乎民意為從違。民意共和,則誓詞隨國體而有效;民意君憲,則誓詞亦隨國體力變遷。今日者,國民厭棄共和,趨向君憲,則是民意已改,國體已變,民國元首之地位已不復保存,民國元首之誓詞當然消滅。凡此皆國民之所自為,固於皇帝渺不相涉者也。”  12日早袁世凱申令“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億兆推戴,責任重大,應如何厚利民生,應如何振興國勢,應如何刷新政治,躋進文明,種種措置,豈於薄德鮮能所克負荷。前次掬誠陳述,本非故為謙讓,實因惴惕文縈,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國民責備愈嚴,期望愈切,竟使子無以自解,並無可諉避”,袁接受第二次推戴後,擬定《新皇室規范》:  “……親王、郡王可以為海陸軍官,但不得組織政黨,並擔任重要政治官員;永廢太監制度;永廢宮女采選制度;永廢各方進呈貢品制度;凡皇室親屬不得經營商業,與庶民爭利……”  至此以後,中華帝國進入籌備階段,欲改年號為洪憲,意為洪揚憲法,定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改總統府為新華宮。袁世凱下令成立登基大典籌備處,以朱啟鈐為辦事員長,專門承辦袁世凱的登基大典。袁世凱下令成立登基大典籌備處,定於1916年1月1日舉行登基大典,以朱啟鈐為辦事員長,專門承辦袁世凱的登基大典。袁世凱為登基大典而成立的籌備處就花掉瞭3000多萬元,真可謂是花錢如流水。   可惜,天不遂人願,袁世凱最終還是沒登上這個為他量身定做的皇位。蔡鍔、唐繼堯等人在1915年12月25日聯名通電全國,宣佈雲南獨立,舉行護國運動,西南爆發反袁運動。此時距離袁世凱通電全國稱帝僅僅過去兩周的時間。蔡鍔在缺少裝備軍餉的情況下,獨自率領三千滇軍子弟兵踏上征途,向北方強大的北洋勢力宣戰。蔡鍔以近乎決死之心態,率兵討袁,護國軍上下官兵也受到鼓舞,士氣旺盛,與此相反的是,袁世凱的北洋軍閥們,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雖然袁世凱迅速集結瞭三路大軍,共計十萬餘人,但是前線各路將軍,卻以一種默許的姿態消極抵抗,以至於隻有三千人的護國軍,在蔡鍔的率領下,輕而易舉的從雲南打到瞭四川。     但是蔡鍔的護國軍畢竟兵力不足,當部隊千裡躍進,攻入四川之後,補給供應也出現瞭問題,這個時候數支北洋勁旅,已經將護國軍團團圍住但是大部分的北洋將領消極應戰,雙方陷入到不戰不和的僵持狀態,戰場上迎來瞭短暫的寧靜。但是在戰場之外,反對帝制的呼聲卻風起雲湧。在國內一片反袁呼聲之中,俄、英、法等國也隨著形勢變化,調整瞭外交政策,公使們紛紛指出變更國體,將惹起意外之擾亂。而在雲南起義之後,原本不怎麼待見袁世凱的日本更是見風使舵,宣佈不接待袁世凱派往東京的特使,並且指責袁世凱斷然推行帝制,拒絕承認洪憲皇帝,這種明確的反對態度,讓袁世凱感覺到形勢在迅速惡化。  面對這樣的舉國征討,部分官員及參政院奏請袁世凱早日登基,可惜的是,隨著戰勢的加劇,人心不穩,黔、蜀、粵等省相繼宣佈獨立,馮國璋於1916年3月18日聯合5名將軍發密電致各省將軍,就迅速取消帝制、懲辦禍首、停戰議和等征求各省將軍同意。袁世凱在內外交困之下,於1916年3月22日召秘書張一麟起草文告宣佈取消君主立憲國體,退回各省區推戴書,所有籌備事宜停止,中華帝國隨之流產,張一麟憶述當時情形:  “……那天,項城把我叫去說:‘我糊塗,沒能聽你的話,以至於此。’……他意思是直接命令取消,並將擁戴書焚毀。我說:‘這件事你是被小人蒙蔽瞭’。袁回答說:‘這件事是我自己不好,不能怪罪別人’,袁還曾說:‘吾今日始知淡於功名、富貴、官爵、利欲者,乃真國士也。仲仁在予幕數十年,未嘗有一字要求官階俸給,嚴范孫(嚴修)與我交數十年,亦未嘗言及官階升遷,二人皆苦口阻止帝制,有國士在前,而不能聽從其諫勸,吾甚恥之。……總之,我歷事時多,讀書時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  袁世凱在《撤銷帝制令》中申明道,民國建立以來變故紛乘,憂國人士多主張恢復帝制以結束爭端。1913年後,主張帝制的聲音不絕於耳,每次都遭他呵斥。1915年形勢有變,多數人都說若不施行君主立憲制,就不能救亡圖存。且看墨西哥革命後的內戰及葡萄牙第一共和國成立後爭權奪利的鬥爭,越南、緬甸一定會步其後塵。帝制論者言之有理,各界紛陳來電呼籲帝制。而自己一再聲明有維護國體之責,但主張帝制者依然堅持,所以他決定由國會解散國體,大傢一致贊成君主立憲。他說,數千年來帝王子孫之禍不斷,而主張帝制者本意是鞏固國基,然愛國誤入歧途足以害國。反帝制者也發表瞭政見,但不能矯枉過正,危機國傢。他望各方摒棄異見、同心協力,神州華裔不應同室操戈。並將所有責任歸咎於己,不怪罪他人。  直至袁世凱對內宣佈取消帝制都沒有正式登基,洪憲年號也僅在內部流傳,對外仍稱民國,故袁世凱當時也僅僅是民國大總統,取消帝制後滇軍也沒有放過袁世凱,仍堅持要袁下臺,革命黨人繼續動亂。1916年5月4日,梁啟超電勸段祺瑞出以果斷,勸袁退位。5月6日,袁世凱通電陳宧,同意退位,但需要先商定善後。馮國璋聯絡各省於5月17日組織召開《南京會議》,因各省區將軍代表謀略不一,會議無果而終。  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解密大明朝為何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太監帝國

  宦官問題,歷來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政權的毒瘤。各朝各代,將這個問題處理得好的並不多見。柏楊說中國經歷瞭三次最黑暗的宦官時代:第一次是在東漢後期的二世紀;第二次是在唐朝後期的九世紀;第三次從公元1435年王振當權一直到明王朝覆滅為止。明代的宦官雖然沒有東漢之末和晚唐時期那些宦官的氣焰兇,勢力大,也不像漢唐的宦官那樣,把皇帝的立、廢、生、死都操於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權力極大,在中國宦官史上力拔頭籌。  自永樂朝起,宦官逐漸得勢,從此一直到明思宗縊死煤山。二百多年間,宦官們熙熙攘攘,你去我來,活躍在朝堂之上,上演瞭一幕幕荒誕劇,甚至出現“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這樣頗為奇特的歷史現象。奸佞之生不偶然,半由人事半由天。讓我們從魏忠賢的前輩們談起。明代的宦官,最初除瞭做奴才的份兒外,沒有更多的權力可言。草根出身的朱元璋,雄才大略,戎馬一生,為朱傢子孫們爭來的天下,染著斑斑血跡。臥榻旁豈容他人酣睡,顯然不僅是一個趙匡胤的隱憂,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功臣、大將們兔死狗烹,權力禁臠,又豈容宦官染指?他親眼目睹過元末宦官的危害,下決心從根本上鏟除宦官幹政的一切可能性。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有一名老太監,完全是出於一番好意,指出公文中有明顯的錯訛。朱元璋明知太監說得對,仍然立刻下旨將這名太監逐出皇宮,遣送回原籍,原因是這名太監“幹政”瞭。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特意鑄瞭一塊鐵牌,懸掛在宮門上。鐵牌上寫著:“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這時候,宦官的權力跌入瞭歷史的低谷,不僅不允許幹預朝政,更不能與官吏串通一氣,甚至連給自己置產業的權力也沒有。到瞭明成祖朱棣手中,這一道鐵的紀律起瞭一個微妙的變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開始把宦官視為心腹,當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內臣不得幹預政事”被悄悄地改為不得擅自作主。朱棣之所以任用宦官,委以大權,是因為在奪取皇位的“靖難之役”中,尚為燕王的朱棣靠勾結受建文帝壓迫的宦官而掌握瞭建文帝的動向,此後又在圍攻南京時,與宮內的宦官裡應外合取得瞭勝利,登上瞭皇帝寶座。因此,朱棣上臺後,害怕會有失意的宦官像出賣建文帝一樣出賣自己,所以不惜背叛祖訓,拉攏宦官。而朱棣自己的宦官,如“狗兒”等,在“靖難之役”中表現得非常勇猛,率軍與南兵對沖,為朱棣在戰場上立瞭功。   於是,明代的宦官悄悄地走上瞭問鼎權力巔峰的第一步。朱棣先後派李興使暹羅(今泰國),鄭和下西洋,侯顯使西域,王安等督軍營,馬靖巡視甘肅。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又增設東廠,委任宦官主持,專門偵察刺探臣子民眾情形。這樣,宦官可以出使、專征、監軍、分鎮以及刺探臣民隱情,大權在握,為後來的宦官專權提供瞭條件。朱棣兒子宣宗朱瞻基采取瞭一項措施,在宮中設立“內書堂”,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宦官學校。宦官學校收取瞭十歲以下的學生兩三百人,由司禮監秉筆任校長,學長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擔任,請翰林院的學士來教導學生。學生所研讀的課本是《百傢姓》、《千字文》、《孝經》及《四書》、《千傢詩》、《神童詩》之類,評定成績的標準是背誦能力和字體的工整度。成績特別低劣和犯規者,由老師登記在成績表上交給秉筆。從設立內書院始,宦官讀書成為定制。這些太監們時間充裕又無青春期煩擾,明古今、通文墨,如虎添翼,更能在關鍵時刻運用籌算智詐,欺君作奸。  至英宗朱祁鎮時代,宦官權力進一步擴張,開始握有典兵之權。朱祁鎮即位時年方九歲,還是一個隻知道玩樂的頑童,由太監王振帶著他遊玩。他對這個鬼點子層出不窮的大玩伴十分敬佩,尊稱為“王先生”。王振利用朱祁鎮的信任假傳聖旨,總攬朝政,沒有人能控制他,不但成為太上宰相,而且成為太上皇帝。朱祁鎮成年後,皇傢教師劉球上奏章勸朱祁鎮親政,王振認為是譏諷自己,把劉球逮入錦衣衛詔獄,亂刀砍死,屍體肢解,拋擲荒郊。有一天,王振前往國子監視察,祭酒李時勉對他沒有表示特別的恭敬,王振就指控李時勉盜用國傢樹木,讓他在國子監門前戴枷示眾三天。數千學生哭號奔走,都不能解救,最後輾轉求到朱祁鎮的母親何太後那裡。當何太後詢問朱祁鎮時,他驚愕地說,“一定是王振幹的事”,並下令釋放。朱祁鎮即位的第十五年,蒙古瓦剌部落向東推進,對中國北部邊疆發動攻擊,沿邊城堡相繼陷落。朱祁鎮召集大臣商量對策,王振力排眾議,極力主張皇帝親征。他把戰爭看成兒戲,認為有權就有戰鬥力。相關閱讀推薦:唐僧師徒四人分別代表明朝當時的四類人不為我所用必為我所殺:明朝朱元璋霸道用人主張為什麼說明朝是歷史上最有骨氣的朝代?明朝制造世界第一顆水雷 曾擊沉日本大型戰艦清朝編修的《明史》為何不抹黑明朝皇帝?揭秘:明朝到底有多少個“世界第一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詔書頒下後的第二天,朱祁鎮即行出發,因倉促間沒有準備,半途上已有軍士餓死,這樣的軍隊戰鬥力可想而知。大軍到瞭大同後,王振還要北進,可是派出去的幾個兵團先後潰敗,軍心大亂。鎮守大同的宦官也提出警告,不但不可北進,連大同都危在旦夕。王振不得已,下令回京。走到距居庸關三十公裡的土木堡時,瓦剌追兵已至。兵部尚書鄺野請求英宗急速入關,但運送王振所搜刮的金銀財寶的車隊還沒有趕到,他堅持等候。鄺野再三堅持迅速撤退,王振罵道:“軍國大事,你懂什麼?”把鄺野逐出營帳。很快,瓦剌騎兵合圍,大呼:“投降免死!”王振這才發現權力也有不管用的時候。禁衛軍官樊忠,悲憤交加,用鐵錘把王振擊殺。明軍全軍覆沒,樊忠戰死,朱祁鎮成瞭階下囚。這就是驚天動地的“土木堡之變”,為大明王朝從興盛走向衰敗的轉折點。明代宦官權力全面擴張,是在憲宗朱見深統治時期,他賦予親信宦官汪直以軍政大權。一些外廷官員想得到升遷的機會,往往走汪直的路子。隻要汪直肯在孝宗面前美言,則此人官運立刻亨通。由此一來,那些想走終南捷徑的人,莫不以結識汪直為榮,這樣一來就抬高瞭汪直的身價,也給汪直的弄權創造瞭更大的空間。  有一次,汪直受皇上派遣,到北方巡邊。那時,中國的主要軍事力量,主要集中在薊遼、大同、榆林等處,素稱北方九邊。擔任巡邊的人,都深受皇帝信任。巡邊大臣在皇上面前的一句話,可以決定邊鎮命官的生死升謫。因此,被巡之地的官員從來不敢馬虎。這次汪直巡邊,鑒於他已經是皇上的寵宦,官員們更是唯唯諾諾盡顯小人相。那些督撫、總兵以及所在地的撫臺、按臺等各種官員,都出境二三百裡地迎接。官員晉見他,都行跪禮。公堂之外,官員們紛紛私下向汪直行賄,以博歡心。這些喪失人格的做法果然奏效,汪直回京之後,所有對他阿諛奉承的人全部升官。反之,那些不肯依附汪直的人,都被免官或遭貶謫。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曾經發生瞭一起假汪直案。崇王府仆人楊福,因相貌酷似汪直,便假稱汪直。從蕪湖、常州、蘇州,到杭州、紹興、寧波,所到之處,各地官員爭相奉承,甚至有人找上門托他打官司。當他南下到福州時,被福建鎮守太監識破,楊福被斬殺,轟動一時。此案雖然頗令汪直難堪,卻也從一個側面反映瞭汪直的權傾一時。  武宗朱厚照十五歲即位,是一個隻對女人和遊蕩有興趣的花花公子,荒唐而且任性。從小就跟他在一起的玩伴宦官劉瑾,猶如朱祁鎮的玩伴王振一樣,利用皇帝的昏庸和信任掌握瞭政府大權。劉瑾有一個核心集團,被稱為“八虎”,這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名字。劉瑾使剛上臺不久的朱厚照相信,以托孤大臣謝遷、劉健為首的忠心耿耿的朝臣,是陰謀使皇帝陷於孤立的“奸黨”,把他們統統地趕出朝廷,連儒傢陽明學派的創立人王守仁也於廷杖後貶竄蠻荒。從此朝中文武大臣要麼對劉瑾側目而視,要麼爭先恐後拍他的馬屁,劉瑾牢牢地控制瞭朝政大權。有一天早朝時,朱厚照發現瞭一份揭發劉瑾種種罪行的匿名信,但朱厚照拒絕相信,把這封信轉交給劉瑾。劉瑾大發雷霆,命高級官員三百餘人跪到奉先門外的烈日之下追究事主。那些高級官員們從早晨跪到天黑,許多人當眾倒下來死掉。天黑之後,未死的人再被囚進錦衣衛詔獄。後來還是劉瑾發現匿名信來自宦官內部,跟朝臣無關,才把他們釋放瞭。   劉瑾權勢熏天,整個政府都圍繞著他轉圈。宰相焦芳、內政部長張彩、國防部長曹元,幾乎跟他的傢奴沒有分別。政府的大小措施都在劉瑾的私宅裡決定,即使最荒唐最惡毒的大政方針也沒有人敢提出半點異議。各地官員進京朝拜述職時總是要向劉瑾行賄,叫做“拜見禮”。少的要上千兩,多的則五千兩。如果升瞭官要立即使用重金“謝”劉瑾,叫做“謝禮”。送少瞭還不行,會馬上撤職,但如果你趕緊追加銀子,官職又能馬上恢復。官位基本上成瞭劉瑾手中賣錢的商品。劉瑾究竟擁有多少傢產呢?據史傢考證,劉瑾的傢產近乎天文數字??合為三十三萬公斤黃金、八百零五萬公斤白銀,而李自成打進北京時,崇禎一年的全國財政收入僅為二十萬公斤黃金!  劉瑾當權隻有五年,右都禦史楊一清利用“八虎”之間的矛盾,刺激張永反戈一擊,告劉瑾謀反,武宗下旨逮捕劉瑾,籍沒傢產。從劉瑾傢中抄出金銀數百萬兩,並有偽璽、玉帶等違禁物。其中,有兩柄貂毛大扇,裡面暗藏機關,以指按動,便彈出一把寒光閃閃的匕首,武宗看瞭,也嚇得目瞪口呆。劉瑾最終多行不義必自斃,但整個明政府的結構,幾乎被他拆散。至此,明代宦官的權力完成瞭其擴張的全部過程,明代宦官終於登上瞭權力的頂峰。以後魏忠賢的專擅獨斷,不過是這些前輩們的歷史延伸與再現罷瞭。於是,歷史就上演瞭這樣一幕諷刺劇:朱元璋最怕宦官專權,但恰恰是這個明朝,成為中國歷史上宦官最有權勢的時代,被人們恥之為“最大的太監帝國”。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大清帝國怎麼在辛亥年崩潰:軍制的腐化造就滅亡

  武昌起義一聲槍響,清朝隻用瞭5個月就宣告滅亡,這速度就是當年的革命黨人都有些吃驚。為什麼統治中國276年的大帝國會在這個時候崩潰?要知道早在50多年的1860年代,清王朝面臨的危機可比1911年左右大多瞭,東南有太平天國對峙,西南有苗人起義,西北有陜甘回變,中南有捻軍,就連京城的皇帝也被英法聯軍趕去瞭熱河。可是清朝卻在這個多災多難的年代實現瞭“同治中興”。而反觀1911年的的清朝,在保路運動興起之前最大的震動也就是黃興率120人發動的黃花崗起義 ,這樣的起義規模顯然不能與1860年代的任何一次危機相比。可緊隨其後的保路運動風起雲湧,到武昌起義後大清帝國再也撐不住瞭,轟然倒塌。  清王朝建立的過程中最核心的力量是八旗兵。清初的八旗兵敗李自成、張獻忠、滅南明,後來又擊敗反叛的吳三桂,可謂天下無敵。好不容易得瞭天下瞭,雖然朝廷號稱要滿漢一傢,但有好日子能不先想著自己人嗎?所以清朝對待旗人的待遇一直很高,頗有點三十年前我們國傢城市戶口的味道。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清末過慣好日子的旗人已不像祖先那樣尚武,大部分也就養養鳥,賭賭錢,當兵有本事的還真沒幾個。  廣西洪楊起事。朝廷派出包括八旗軍在內的軍隊鎮壓,結果一觸即潰。眼睜睜看著太平軍從廣西打到瞭南京,還派出瞭北伐軍聲稱要打進北京城。一瞬間似有亡國之危。好在洪楊也隻是亂世梟雄,所過之處燒殺搶掠,還禁儒教,拜上帝。這導致一些漢族士子聚集人馬以死相拼保傢衛道。終於出現瞭一股能與太平軍相鬥的力量,雖然是地方軍,朝廷也算是喜出望外立即重用。沒辦法,誰讓自己的嫡系打不過太平軍呢。湘軍就是這樣登上歷史舞臺的。雖然湘軍平定瞭太平天國為清帝國解瞭燃眉之急,但此後朝廷對東南數省的控制力大大消弱,地方上的軍政大權大都把持在湘軍將領手中。北洋新軍的情況與湘軍有些類似,都是在舊有軍隊已經不堪大用的基礎上興起的新力量。   義和團運動導致中國在1900年對11國宣戰。當北中國的義和團、清軍與八國聯軍在京、津激戰,南中國的十餘省卻與交戰國簽訂瞭互不侵犯條約,這就是東南互保運動。朝廷電令兩廣總督李鴻章率兵“勤王”,李復電“此亂命也,粵不奉詔”。事後朝廷不但沒有責怪南方諸臣,反而嘉獎他們使南方沒有像北方一樣遭到破壞。東南互保運動的發生與清帝國在義和團及八國聯軍侵華事件中的決策失誤有關,當然也有自太平天國後中央王朝對東南諸省的控制力削弱的背景。此事對中央王朝威信影響極大,甚至可以說是十一年後南方十餘省獨立的背景。  清史稿的主編趙爾巽認為清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清末的“新政”。施行新政也是因為經歷一系列內外打擊已是窮途末路不得已而為之。施憲政、廢科舉、修鐵路等,改革的力度不可謂不大,但也是因為改革幾乎得罪瞭所有階層,加上支付賠款財政早已枯竭。新的制度還沒有建立,舊的制度已經崩潰,這是最容易發生問題的時候。有人覺得若是早幾年改革清朝不會亡,但歷史沒有如果。  喪失瞭對軍隊,對地方的控制,政治上得罪瞭幾乎所有階層,經濟枯竭。辛亥年的革命成瞭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朝廷已是一個空殼,表面平靜,一旦風暴來臨便瞬間坍塌。相關閱讀推薦:持續瞭百年的疾病“天花”差點毀掉大清朝皇族!大清朝的“世界首富”伍秉鑒:伍秉鑒是怎樣發傢的清朝的熱氣球與科幻夢:曾設想用飛空戰艦攻城略地清朝最後的文字獄案 慈禧欲殺一儆百反惹麻煩 清末四大奇案是哪四件?揭秘清朝四大冤案

大秦帝國倒塌之謎:探秘秦帝國突然滅亡的原因

  秦以排山倒海之勢一統天下,以變法圖強之志大規模重建華夏文明;使當時的中國,一舉整合瞭春秋戰國500餘年劇烈大爭所醞釀出的全部文明成果,以最大的規模,以最快的速度,巍巍然創建瞭人類在鐵器時代最為偉大的國傢形式,最為進步的社會文明。依照歷史的法則,具有偉大創造力的權力主體,其權力生命至少應當延續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然則,秦帝國卻隻有效存在瞭12年(其後三年為崩潰期)。隨著始皇帝的驟然撒手而去,建成這一偉大文明體系的權力主體,也轟然潰滅瞭。  秦帝國突然滅亡的原因,始終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巨大謎團。  揭示這個謎團,對於全面認知中國原生文明具有基礎性的意義。  兩千餘年來對秦亡原因的探究,一直與對秦政的總體評判緊密聯系在一起,與”暴秦”說互為論證,形成瞭一個主流定式:暴政亡秦。但是,大量的歷史事實已經呈現出一個基本結論:秦政是一個偉大的文明體系,秦政並無暴虐特質。以中國歷史作縱向對比,從項羽復辟集團毀滅帝國文明的暴政暴行開始,秦之後的大暴政導致的大劫難屢屢發生。與其相比,秦政文明水準遠遠高於其上。這一文明水準,主要指兩個基本特征:  一則是大規模的文明創新性,二則是大規模的建設性。這兩個基本點,其後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代都無可比擬。   是故,秦政絕不是中國歷史上的暴政時期。  以人類文明史作橫向對比,秦政則是同時代人類文明的最高水準。大體同時代的西方羅馬帝國的殘酷暴烈,與秦帝國的法治文明根本不可同日而語。舉凡人類在自然經濟時代的野蠻標志,都是西方羅馬帝國及中世紀的專屬物:鬥獸場、奴隸角鬥士、初夜權、奴隸買賣制、領主私刑制、貞操帶、以掠奪為實質的宗教戰爭等等等等,其觸目驚心,其陰暗恐怖,盡出西方落後文明也。這是歷史的事實,不能因為西方社會今日的相對文明發達而否定其歷史的野蠻性。客觀地說,相比於西方羅馬帝國,秦帝國的文明水準至少超過其半個時代,或者說高出其半個社會形態。  唯其如此,指控秦帝國”暴政”,並極其武斷地以此作為秦亡基本原因,既缺乏基本的歷史事實依據,又與高端文明時代的審視理念顯然不合,是有失公正的。  要探究秦亡奧秘,首先得明確兩則根基。  其一,將作為文明體系的帝國創造物–秦政體系,與作為權力主體的秦帝國區別開來,建立一種明確的認知:權力主體之與其文明創造物,是兩個具有不同運行邏輯的各自獨立的主體。兩者之間有聯系,但並無必然的興亡因果關系。秦帝國的速亡結局,並不必然證明其文明體系(秦政)的暴虐。秦二世趙高政權的暴虐殺戮,隻是帝國權力主體在歷史延續中的變形,而不是作為帝國創造物的秦政的必然延伸。  其二,探究秦帝國滅亡奧秘,必須從高端文明時代應當具有的歷史高度,透視解析那個特定時代的廣闊的社會歷史聯結,尋覓導致其速亡的直接原因,以及更為深廣的社會因素。任何簡單化的方式,都隻能重新陷入歷史的煙霧之中。  綜合當代所能見到的全部基本資料,我們可以認定:秦帝國突然滅亡,有兩個最為重大的原因:其一,是突發政變所導致的中央政權突然變形;其二,是戰國傳統所形成的巨大社會慣性,導致整個社會迅速地全面動蕩。突發政變是直接原因,戰國慣性則是基礎原因。這兩個原因所涉及的歷史事實,大體都是清楚的。尤其是突發政變,更是人人皆知的歷史事實。戰國傳統所形成的社會慣性,卻歷來為史傢與社會所忽視,然也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是故,我們的探究重點不在新史料,而在新認知–高端文明時代所應當具有的歷史透析能力。相關閱讀推薦:《羋月傳》獨傢前瞻解析:女性視角的大秦帝國? 秦朝短命原因:導致秦帝國滅亡的最大禍首是誰?阿房宮是誰燒的?揭秘大秦帝國阿房宮消失之謎大秦帝國統一天下最艱苦的一仗:秦攻百越之戰大秦帝國武安君白起是誰:盤點歷史上的武安君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其一,突發惡性政變,導致中央政權結構全面內毀。  秦帝國在權力交接的轉折時期,突然遭遇惡性政變,歷史異數也。  異數者,匪夷所思之偶然性與突發性也。對於秦始皇之後的權力交接,歷代史傢與社會意識都有這樣一個基本評判:若由長公子扶蘇繼位,秦帝國的歷史命運必然大不相同。其時,扶蘇的品性與才具已經得到瞭天下公認,”剛毅武勇,信人奮士”,已經具有瞭很高的社會聲望,連底層平民陳勝吳廣等尚且知之,朝廷郡縣的大臣吏員更不用說瞭。當時的始皇帝與天下臣民,事實上已經將扶蘇作為儲君對待瞭。當此之時,歷史卻突兀地呈現出一幅最荒誕的畫面:始皇帝突然死於大巡狩途中,最不成器的少皇子胡亥,突兀成瞭秦帝國的二世皇帝! 這一突兀變化的成因,及其演進環節所包含的具體因素,始終無法以常理推斷。幾乎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是突發的,幾乎任何一個因素都是突然變形的,都不具有可以預料的邏輯性。突發性與偶然因素太多太多,教人常常不自覺地產生一種歷史幻覺:莫非這當真是古人所謂的天意?  透析這場政變對秦帝國的直接的全面的內毀,認識其突發性與偶然性這一特質,是極其重要的。唯其突發,唯其偶然,唯其不可思議,才有瞭秦帝國中央政權的堅實結構迅速瓦解崩潰,才有瞭帝國臣民依然本著奉公守法的傳統精神,在連番驚愕中不自覺接受瞭權力軸心極其荒誕的惡性作為。惡性政變突發,農民暴動又突發,秦帝國所有足以糾正中央惡變的政治力量,都因為沒有起碼的醞釀時間,而最終一一宣告失敗。從根本上說,政變的突發性與農民舉事的突發性聚合,決定瞭其後帝國命運的殘酷性。這場突發政變所匯聚的歷史偶然性因素,大體有如下方面:   始皇帝年近五十而不明白確立扶蘇為太子,偶然性一也。  始皇帝明知身患疾病而堅執進行最後一次大巡狩,偶然性二也。  始皇帝大巡狩之前怒遣扶蘇北上九原監軍,偶然性三也。  始皇帝最後一次大巡狩,於諸皇子中獨帶胡亥,偶然性四也。  始皇帝中途患病而遣蒙毅回咸陽,偶然性五也。  始皇帝在蒙毅離開後以趙高兼領符璽令,偶然性六也。  始皇帝於沙丘行營病情突然加重,偶然性七也。  突發病情致始皇帝未能在死前寫完遺詔,偶然性八也。  突發病情未能使始皇帝召見李斯會商善後,偶然性九也。  長期忠誠無二的趙高突發人性變形之惡欲,偶然性十也。  棟梁重臣李斯之突變,最為不可思議,偶然性十一也。  扶蘇對假遺詔之缺乏辨識或不願辨識,選擇自殺,偶然性十二也。  蒙恬、蒙毅相繼入獄,蒙恬被逼接受自殺,蒙毅被殺,偶然性十三也。  王翦、王賁父子於始皇帝生前病逝,偶然性十四也。  李斯一錯再錯,大失前半生節操才具,終致慘死,偶然性十五也。  胡亥素質過低而近於白癡,偶然性十六也。  秦帝國功臣階層因李斯突變而分化不能凝聚,偶然性十七也。  趙高之惡欲野心膨脹變形,大出常理,偶然性十八也。  陳勝吳廣之”閭左徭役”突發暴動,偶然性十九也。  關中老秦人人口銳減,對惡性政變失去強大威懾力,偶然性二十也。  ……  最為關鍵的兩個人物–趙高與李斯的突變,可謂這種偶然性的典型。以趙高前期表現與功績,始皇帝對其委以重任且信任有加,是完全正常的,幾乎是必然的。唯其如此,趙高的人性之惡變突然發作,並無必然性,確實是一種人性突變的偶然性。若說趙高從少年時代起便是一直潛藏在始皇帝身邊的奸佞或野心傢,是十分滑稽的。李斯更是如此,以其前期的巨大功績與傑出才具,及其自覺的法傢理念與幾次重大關頭表現出的堅定政治抉擇,實在不可能在其與蒙恬的地位高低上計較。然則,李斯恰恰接受瞭趙高說辭,恰恰計較瞭,這是必然性麼?僅僅以李斯青年時期的”廁鼠官倉鼠”之說,便認定李斯從來是一個私欲小人,同樣是滑稽的。李斯與趙高,都是英雄與魔鬼的無過渡對接的異常人物,其突然變異,無疑隱藏著人性潛質的巨大秘密。但是,從社會原則與政治原則出發,任何時代的人事任用都隻能遵循實踐法則,以人物的既往歷史去判定,而不可能以極少數的突然變例去判定。從本質上說,趙高與李斯的政治地位,是其努力奮爭的結果,是歷史的必然。從人事任用權力說,始皇帝重用趙高李斯是合乎邏輯的,同樣是必然的。唯其如此,趙高李斯的突然的巨大的變異,實在是一種不可預知的偶然性。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種種偶然性導致的這場政變,是歷史上摧毀力最強的惡性政變。  作為一種權力更迭的非常態方式,政變從來存在於從古至今的政治生活之中。就其結局與對歷史的影響而言,政變有三種:一種是相對正義方發動的良性政變,譬如後世最著名的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一種是僅僅著力於奪權而不涉及國策,無可無不可的中性政變,譬如趙武靈王末期的政變,以及後世的明成祖朱棣政變;第三種便是破壞力最強的惡性政變,其典型便是始皇帝身後的趙高李斯政變。  這場政變之所以成為惡性政變,是由其主要發動者的特質決定的。這一政變的軸心人物是趙高、胡亥、李斯三人。三人的具體謀求目標不同,但目標的根基點相同:都是為瞭謀求最大的個人利益,或為私欲所誘惑。其最為關鍵的李斯與趙高,都是帝國的赫赫功臣,趙高掌內廷大權,李斯掌國政大權,既有足夠大的權力影響,又有足夠大的社會聲望,同時更有改變始皇帝既定意志的權力手段。  然則,政變之所以成為惡性政變,並不在於政變開始與過程中的權謀與惡欲,而在於政變成功之後的再度惡變。若胡亥即位後,趙高與李斯同心為政,妥善推行李斯已經在始皇帝在世時開始瞭的適度寬政,減少徭役征發,而避免瞭農民的突發暴動,這場政變完全可能成為無可無不可的中性政變。然則,事情沒有按照正常的邏輯發展,而是再度惡變,大大偏離瞭李斯卷入政變的初始預期。這裡,決定性的誘發因素又變成瞭胡亥。胡亥即位後,低能愚頑的享樂意識大發作,進一步誘發瞭趙高全面操縱國政的野心,並最終導致瞭趙高再次發動政變殺瞭胡亥。在這再度惡變的過程中,李斯幾欲掙紮,幾欲將國政扳回常態,然由於已經與帝國權力層的根基力量疏遠,李斯的努力顯得蒼白無力,終於陷入瞭趙高的陰謀而慘死。  因再度惡變,這一政變終於走上瞭惡性道路。   惡果之一,秦帝國堅實的權力結構迅速崩潰。在趙高”誅大臣而遠骨肉”的殘酷方略下,嬴氏皇族被大肆殺戮,帝國功臣被一一剔除,中央政權發生瞭急劇的惡變。  惡果之二,反其道而行之的種種社會惡政–大工程不收反上,大征發不減反增,賦稅征收不輕反重,迅速激發瞭激烈的民眾反抗,由此而誘發復辟勢力全面復活,使社會動蕩空前激烈且矛盾交織難解,大災難終於來臨。  惡果之三,秦帝國群策群力的施政決策方式蕩然無存,驟然轉變為胡亥趙高的荒唐臆斷。中央決策機構全面癱瘓,以致胡亥對農民暴動的社會大動亂程度的荒唐認定,根本無法得到應有的糾正。在始皇帝時期,這是無法想象的。  …………  綜上所述,秦帝國滅亡的直接原因是顯而易見的。  其二,戰國大爭傳統形成的巨大慣性,導致瞭空前劇烈的全面動蕩。  秦末動亂之快速劇烈,在整個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  從始皇帝病死沙丘的公元前210年7月22日,至公元前209年7月大亂之時,堪堪一年,天下由盛大治世陡然化作劇烈亂世,轉折之快如颶風過崗萬木隨向,實在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大象飛轉。及至大澤鄉九百徭役揭竿而起,竟能達到”旬日之間,天下響應”的激速爆發之勢,為後世任何大動蕩所望塵莫及。在社會節奏緩慢的自然經濟時代,煌煌強勢一年急轉直下,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在中國乃至整個人類歷史上,事實上也隻有這一次。  歷代史傢解釋這一現象,無不歸結為秦”暴政”蓄積已久,其發必速。所謂”天下苦秦久矣”,正是此等評判之依據。實則不然,這種轟然爆發而立即彌漫為整個社會大動亂的現象,固然與秦二世惡政有直接關聯,也與始皇帝時期的帝國施政有關聯,但不是必然性關聯,尤其不是長期”暴政”激發一朝大亂的必然性因果關聯。基本的原因是,秦帝國並非暴政,更不是長期暴政。秦末大動亂其所以驟然爆發且立即全面化,其所以成為人類歷史之唯一,根本的原因,取決於那個時代獨有的特質。不理解或有意忽視這一特質,則無法深刻解析這一歷史現象。  秦末社會的獨有特質,在於戰國大爭傳統依然是主導性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決定著時人對種種事件的認知標準,也決定著隨之而來的反應方式與激烈程度。為此,要深徹體察兩千餘年之前的那場劇烈大爆發,首先得理解那個時代的價值理念,理解那個時代的行為方式。否則,不足以解釋其普遍而劇烈的反應,不足以解釋其大規模地酷烈演進。作為解析人群活的歷史奧秘的探索者,最不能忽視的,便是發掘那個時代已經被史書風幹瞭的鮮活要素。否則,曲解是必然的。

明朝在永樂年間被帖木兒帝國消滅到底存在可能嗎?

  帖木兒帝國(1370年-1507年):是中亞河中地區的突厥貴族帖木兒於1370年開創的大國,[1] 首都為撒馬爾罕,後遷都赫拉特(Herat,又譯哈烈、黑拉特)。鼎盛時期,其疆域以中亞烏茲別克斯坦為核心,從今格魯吉亞一直到印度,囊括個中、西亞各一部分和南亞一小部分,1507年亡於突厥的烏茲別克人。在帖木爾帝國的建立過程中,當時周圍所有強大的帝國無一能夠迎其鋒芒,經三十多年的征服戰爭,建立瞭一個首都是撒馬爾罕,領土從德裡到大馬士革,從咸海到波斯灣的大帝國。帖木兒帝國末代大汗,帖木兒五世孫巴佈爾兵敗逃至今天的印度,並在那裡開創瞭莫臥兒王朝。帖木兒帝國時期,中亞突厥人文化特性與根基得到瞭進一步的延伸與發展,為現代烏茲別克族的形成奠定瞭重要基礎,帖木兒帝國因此也是現代烏茲別克族定型的一個時期。   帖木兒帝國貌似強大,其實內部極不穩定,復雜的民族關系以及落後的分封制制約著國傢在戰時的力量聚合,這一切源於剛剛聚合起來的大帝國需要長時間的內部整合,在以首都撒馬爾罕為中心的地域向周邊擴張可以,長距離擴張大打折扣。   帖木兒出身於突厥貴族,與西察合臺王族有姻親關系,自稱是成吉思汗的後人,其實未必,更得不到成吉思汗黃金傢族的承認,充其量是突厥化的蒙古人。西察合臺汗國內亂時帖木兒扶持與他有姻親關系的王族侯賽因。1364年帖木兒終於把侯賽因扶上瞭大汗寶座。不過,1370年帖木兒在政變中將侯賽因殺死,自己得到瞭夢想已久的王座,宣佈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從1380年開始,帖木兒汗國先後奪取瞭伊朗和阿富汗,進而攻占兩河流域;1388年征服花剌子模;1389~1395年,多次進攻欽察汗國,毀其首都薩萊1398年進攻圖格魯克王朝首都德裡,屠殺戰俘約10萬人,統治北印度。曾經打敗蒙古帝國西征大軍的埃及馬佈留克王朝因為拒絕與帖木兒帝國結盟,1400年帖木兒率兵進攻敘利亞。蘇丹法賴吉親自率兵抵抗也無濟於事,整個敘利亞的領土被占領,名城大馬士革被焚毀。]   帖木兒的目的是想把分封的蒙古各汗國再度統一起來,為此北上攻打金帳汗國。不料撒馬爾罕爆發瞭異族的叛亂,把他的算盤打破瞭。這時候帖木兒意識到蒙古各汗國對他的威脅不如其他異族大,因此他掉轉矛頭往其他國傢去,首先自然是把叛亂鎮壓下去,撒馬爾罕又遭受瞭一遍徹底屠殺,以後在進攻印度的時候他也保持瞭屠殺的政策,打下德裡,他的軍隊所過之處和以前的蒙古軍隊並無二致。1368年明朝建立後把元廷趕出瞭中原,對西亞的帖木兒汗國要求按元例進貢。帖木兒一開始並沒有理會,到1388年起才開始遣使進貢。雖然在官方信件中帖木兒自稱是“臣”,但他想的絕對不是奉中土為宗主,相反,通過使節他在不斷瞭解明朝的情況和國力。1396年,帖木兒撕下臉皮,把外國使節給扣瞭,這其中包括中國和土耳其兩個大國的。1398年他攻打印度,占領北部一些地區,1399年開始遠征小亞細亞。他決定先把背後的土耳其給擊敗,然後騰出手去進攻明帝國。   1402年春,帖木兒糾集15萬大軍攻打奧斯曼帝國,連下數城,奧斯曼帝國舉國震動,帝國皇帝巴耶塞特匆忙調集7萬軍隊應對。由於寡不敵眾以及內部4萬軍隊叛變,更加雪上加霜,餘下的三萬軍隊哪能抵得上19萬大軍的攻擊,慘敗,元氣大傷,巴耶塞特也成瞭俘虜。鑒於此,帖木兒沒有繼續擴大戰果,滅亡奧斯曼帝國,而是把新近占領的大片土地分封給巴耶塞特的四個兒子,帶著戰利品得勝回國,準備對明帝國的戰爭,奧斯曼帝國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