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忠烈

孫承宗簡介:死不降清 滿門殉國的明朝忠烈老將

  孫承宗(1563~1638) 明末大臣、抗清將領。字稚繩,別號愷陽。保定高陽(今屬河北)人。  萬歷三十二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進中允,歷諭德、洗馬。泰昌元年(1620)明熹宗即位後,以左庶子充日講官。天啟二年(1622),後金(清)進占廣寧,明兵退至山海關,他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尋命以閣臣掌部務,督理薊遼、天津、登、萊諸處軍務。  承宗到職後,整頓營伍,嚴明將吏職守,禁饋遺,絕宴會,罷供帳,省參謁,以嚴肅軍紀,振奮士氣。又立東營,建水師,練火兵,改革馬政,提高瞭關門守軍的戰鬥力。又修築寧遠城(今遼寧興城)。  天啟三年,他出巡寧遠等地,切實地考察瞭關外數百裡內的人情與地形,認為寧遠地當險要,可守可屯,為“必據必爭”之地,主張在此建城,練兵屯田,扼守關外。強調“失遼左,必不能守榆關;失覺華、寧遠必不能守遼左。”他反對經略王在晉、總督王象乾等人在山海關八裡鋪築重關劃關而守的消極主張。在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以其耕之人以為戰、其戰之人以為耕的戰略思想的指導下,先後恢復遼河以西疆土四百餘裡。以功加左柱國、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等。   天啟五年,因總兵官馬世龍進攻柳河失敗,承宗被魏忠賢黨排擠去職。  崇禎二年(1629),後金汗皇太極從大安口進入畿內,進逼北京,他再次被任命為原官兼兵部尚書守通州(今北京通縣),後移鎮山海關,指揮各地援軍將清軍趕出關外,以功累加太傅、太保。四年,又因總兵官吳襄、宋偉援大凌河失敗而罷職歸裡。  十一年,清軍深入內地,十一月進攻高陽,這正是孫承宗的故鄉,此時的孫承宗正在城中堅守。  清軍並未發動攻擊,而是派使者圍著城墻大聲吶喊勸降,因為他們知道城中既無將領,又無守軍。可沒想到,換來是竟然是孫承宗在城墻上嚴厲的拒絕。  清軍無奈之下發動瞭進攻。其實必須猛攻,對於這個小地方,很容易就能拿下。但別忘瞭,此時站在城墻的是孫承宗。  當看到清軍到來時,孫承宗沒有慌張,他召集全傢上下四十餘口,找到瞭所有可以當做武器的用具,帶著傢人,上瞭城墻。  這一次,沒有援軍,沒有神助,隻能靠自己。當清軍看到出現在城墻上的人時,一時之間還有些驚慌,但仔細一看,才發現人群中,竟然全是老弱婦孺。  這仗怎麼打,局勢很明顯。孫承宗不沾任何優勢,但就是在極端劣勢下,孫承宗依然固守,即使戰鬥到最後一人,也要把城門牢牢守住。  第二天,孫承宗被俘,孫氏一傢四十餘口,全部殉國,滿門忠烈。  南明福王時,追贈太師。著作收入《高陽集》。相關閱讀推薦:歷史:明朝最後精銳部隊的覆亡與孫傳庭之死大明最後的大將孫傳庭:為何有人說傳庭亡則明亡孫傳芳的氣節:寧死仇人手也不當漢奸走狗李自成是怎樣打敗孫傳庭的?解讀孫傳庭之死明朝孫傳庭簡介:明末將領孫傳庭是怎麼死的?

少數民族將領毛忠:祖孫三代一起殉國的明朝忠烈

  毛忠(1393–1468),字允誠,原名哈喇,蒙古族,扒裡扒沙(令古浪縣大靖鎮)人。曾祖父哈喇歹,行伍出身,於明洪武五年(1372),率眾歸附明廷,官至千戶,戰歿。祖父拜都,從征哈密,亦戰歿。父寶,驍勇善戰任總旗。永樂中,從捕沙州(今敦煌)叛寇,進伍長,並授永昌衛(今甘肅永昌縣)百戶。   毛忠襲父職時,年僅20歲,臂力過人,善騎射。永樂十四年(1416),太宗北征,毛忠在年寶指揮下從征寧夏,至賀蘭山;後又北征至牛壁山,皆擒斬有功。宣德五年(1430),征討叛軍曲先(居住在今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西北部一帶的蒙古族部落)有功,升永昌副千戶。宣德八年(1433),征亦不刺山(今內蒙古阿拉善右旗雅佈賴一帶),俘獲偽少師哲卜尊巴勒固和偽知院奇徹岱等。宣德九年(1434),出征脫歡山(今永昌縣北邊外),俘獲敵首領旺札勒特穆爾等.升永昌衛指揮僉事。宜德十年(1435),征黑山(今民勤縣西南),俘獲敵首領都爾伯臺等,升指揮同知。   正統三年(1438),隨都督蔣貴征朵兒隻伯,毛忠率七騎沖鋒陷陣,破其前鋒,獲大勝,升都指揮僉事。正統十年(1445),以守邊疆的功勞,升為同知,並賜姓“毛”。正統十一年(1446),隨總兵官任禮,收捕瞭沙州衛(今敦煌)都督喃哥部落,井把他們遷到長城以內,因此,升都指揮使。正統十三年(1448),啥密使臣朝貢歸裡,路過罕東地區(今玉門、安西間)被掠,命毛忠出罕東追撫。毛忠到達罕東後,未動用武力,隻召集首領,講明忠信,曉以大理,使之全部歸還瞭所俘掠的東西,使使臣安全回到瞭哈密。是年,沙州都督喃哥的弟弟偽祁王鎖南奔,暗通瓦刺(居住在今寧夏至內蒙古西部一帶的蒙古族部落),毛忠設計生擒,並俘獲瞭他的部眾1200餘人。由於征罕東的功勞,升右軍都督府僉事,並賜名“忠”。不久,又軍援參將劉震於半截墩,斬獲其眾,升任右參軍,協守甘肅。   景泰初年(1450),禮部侍郎李實出使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區),回來說毛忠多次派人私通瓦刺,於是便詔命逮捕赴京。毛忠到京後,兵部尚書於謙按照他的罪名要判處死刑,代宗皇帝不同意。於謙又建議:“既然不殺,就降職發配福建立功。”代宗同意後,便派他到福建,官銜和待遇不變,並下令甘肅守臣將毛忠傢屬送往京師。他遭如此飛來橫禍,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毛忠在征討犯境的蒙古族部落時,曾俘獲番僧加失真領,獻給瞭朝廷,英宗不殺,赦他回去。此人後來逃到瓦刺那裡,為也先所用。他恨毛忠,想乘機誣陷,遂造出瞭毛忠和也先私通的輿論。朝廷不瞭解這些情況,這時的英宗北狩塞外,是很清楚這件事的。毛忠到福建後,屢有斬馘功(割下敵人的左耳朵計數獻功)。   天順元年(1457),英宗復皇帝位,立即將毛忠召回,並在文華殿召見,當面昭雪安慰,賜玉帶和明甲風翅盔.升都督同知,任左副總兵,並命他和西寧侯宋晟出征甘涼。第二天又賜白金織蟒和繡春刀。過瞭幾天,又召至文華殿面諭降敕獎勵,賜銀鈔。天順二年(1458),敵人大舉進犯甘肅。八月,韃靼首領,孛來侵擾鎮番(今民勤縣),巡撫芮釗向朝廷匯報瞭諸將失職罪。兵部認為毛忠可以將功贖罪,置之不問。天順三年(1459),毛忠在鎮番(今民勤縣)破敵,三戰三捷,論功升右軍左都督。天順五年(1461)孛來以數萬騎,分兵侵掠西寧(今青海省西寧市)、莊浪(今永登)、甘肅諸道,毛忠與總兵衛穎分兵追擊,敵稍退卻。毛忠即率騎士三千,於涼州(武威市)十三裡鋪立營,軍隊立足未穩,突然間敵數萬騎沖來,毛忠即率領將士投入戰鬥,鏖戰一晝夜,矢盡力疲,敵人越來越多,敵帥還復立陣前,大言以惑軍心。包圍圈越來越緊,將士們都嚇呆瞭,而毛忠則意志堅定,勇氣超人,安慰和鼓勵將士,進行殊死搏鬥,自己身先士卒,單騎沖殺,並責罵敵人不臣之罪,目眥盡裂。敵人看到無法戰勝毛忠,而且毛忠的援軍也已趕到,遂即退走。毛忠在這場戰鬥中,殺敵無數,自己竟無一人死亡。天順七年1463),永昌、武威、莊浪(今永登)塞外常有邊患,毛忠與總兵官衛穎分別征討,毛忠先破瞭巴哇諸大族,後又破瞭咎咂、馬吉思諸族,其他將領不能戰勝的,毛忠又將其擊破,俘獲甚多。成化三年(1467)四月庚子,朝廷以軍功封毛忠為伏羌伯,食祿千石。   成化四年(1468),固原(今寧夏回族自泊區固原縣)滿四(俊)聚萬餘眾據石城(今寧夏固原縣西北)反。憲宗皇帝命右副都禦史項忠督師征討,又詔命毛忠率甘涼軍馬於冬十月會師石城征討。十一月毛忠與項忠等夾攻敵營,項忠命毛忠從木頭溝進軍。毛忠命令:“聞炮聲而縱,見煙舉而回”。次日,毛忠以二百騎沖炮架山,截山奪險,連破七峰,特別是冒矢石奪得山北、山西兩座主峰,斬獲甚多,敵稍退。項忠等軍亦攻下瞭山的東峰及石城東、西二門。敵人已感到山窮水盡,相對啼哭。忽然昏霧升起,有哨位誤先舉煙,掣軍。敵乘風,集中兵力與毛忠以死決戰。毛忠孤軍相持,戰到日落,大小十餘戰,箭射盡瞭,拾敵人箭射,拾得的箭也射盡瞭,還在堅持戰鬥,忽然毛忠為流矢所中,回至半山坡就殉國瞭,終年75歲.他的侄子毛海、孫毛鎧上前救忠,特別是毛鎧,前後躍馬,殺敵很多,後被敵人捉住,斷指裂額,問:“你能不能再射箭?”最後都壯烈犧牲瞭。

楊傢將滿門忠烈:那麼致他們於死地的到底是誰

  在《楊傢將》中,潘仁美被塑造成瞭一個跟秦檜差不多的反面角色。他公報私仇,處處陷害楊門忠將,致使楊繼業戰死沙場。但這是演義,不是歷史。歷史上潘仁美的原型是潘美,北宋人。一開始就跟著宋太祖南征北戰,忠心無二,戰功赫赫。那麼楊繼業的死真的是潘美的陰謀嗎?   我們先看看當時的情況。趙匡胤死後其弟弟趙光義登基做瞭皇帝,我們知道自古以來皇位都是老子傳兒子的,那麼趙光義怎麼做上皇帝的,這中間就大有學問瞭。趙光義意識到如想永保宋境平安,就必須收復燕山,控制長城,以此作為屏障來對抗遼人的鐵騎。於是發兵攻遼。宋朝第一大將曹彬統帥北宋十萬精銳作為東路軍直撲北京,試圖將遼人趕出關外,奪下長城險關。   沒想到的是十萬精兵在北京南邊的白溝河被遼國蕭太後率領的南北兩院的奚族騎兵全殲!一時朝野震驚!消滅北宋十萬主力後,蕭太後立刻移師山西,全力攻打北宋在山西的西路軍,就是楊傢將軍團。楊業率領的楊傢軍很快將面臨寡不敵眾,形將被包圍殲滅的局面。此時正確的做法就是立即撤退到山西中部的險關固守,而潘美正是這樣建議的。   但坐鎮前線作總指揮的宋太宗趙光義沒有采納這個正確的建議,而是下瞭一道無比荒唐的聖旨:要讓楊業撤退時,順帶將山西北部四個州的老百姓全部向南遷移。這就是說,要楊業在強大的遼國騎兵的圍攻中“順便”完成大規模“移民”工作,保護擔著壇壇罐罐、扶老攜幼的老百姓走幾百裡路回來。他把楊業軍團當成現代化機械部隊瞭。這道聖旨可以說直接地將楊業判瞭死刑。主斬官:宋太宗,劊子手:遼國鐵騎!   你可以說這個聖旨簡直是道弱智的命令。但如果你認為宋太宗趙光義也是弱智,那麼你就錯瞭!趙光義玩兒的就是借刀殺人!自北宋第一大將曹彬在白河溝全軍覆沒後,趙光義已經沒有收復燕京的半點幻想瞭。守住自己的皇位成為他現實的目標。因為自己的皇位來的不明啊,以前的太子,自己的侄子還在身邊呢。楊業率領的楊傢軍團是從北漢投降過來的,完全沒有信任可言。如果有人利用楊業軍團做點事,那後果不堪設想。如果放在平時,他也不用擔心,因為之前國內形勢一片大好,楊業動不出亂來。但現在形勢急轉而下,主力殆盡,朝野嚷嚷,皇位岌岌可危。此時的楊業軍團已然是趙光義身邊的一顆定時炸彈。   這道聖旨看似“弱智”,其實何其的精明歹毒啊!楊業如違旨突圍,拋棄四州百姓,不要說違旨當斬,光是拋棄人民這條輿論就足夠殺之。而帶上四州百姓慢慢撤退又必死遼國鐵騎無疑。可憐的楊老令公不願再次投降,選擇瞭後者,浴血奮戰,彈盡糧絕,被遼國俘虜後絕食而死。而最後潘美替趙光義背上瞭這口大黑鍋。

盤點中日甲午戰爭中十大忠烈將領 誰服鴉片自殺?

  中日甲午戰爭中的十大忠烈將領  丁汝昌因何服鴉片自殺?   丁汝昌(1836.11.18-1895.2.12),原名先達,字禹廷,亦作雨亭,號次章。  原籍安徽鳳陽縣,祖先在明初投軍入瞭衛所,後人成瞭衛籍,落戶在廬江縣北鄉石嘴頭地方,子孫繁衍,人口增多,後來該地改名為丁傢坎村。咸豐末年,丁汝昌傢遷巢縣高林鄉郎中村(今安徽巢湖市高林鎮汪郎中村),丁汝昌的父親丁燦勛,以務農為生,生活貧苦。丁汝昌幼年曾入私塾讀瞭三年書,因傢境貧窮,自十歲起失學,出外幫人放牛、放鴨、擺渡船等,以補貼傢用。十四、五歲時,被父親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學徒。咸豐元年(1851年),廬江一帶發生嚴重災荒,丁汝昌父母先後病故。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太平軍占領廬江,丁汝昌參加太平軍。後隨太平軍駐紮安慶,成為程學啟的部下。  十一年(1861年),安慶被湘軍圍困危急,身為陳玉成部下的程學啟,深夜率丁汝昌等300餘人翻越城墻,向集賢關湘軍訓導曾貞幹投降。湘軍將領曾國荃對這批降軍存有疑慮,每逢戰鬥,必令他們居於前列,七月十三日,程學啟、丁汝昌作為前導,攻破安慶北大門外的太平軍營壘3座,斷絕瞭安慶北面的交通,使守城的太平軍處境更加艱難,八月一日,曾國荃指揮程學啟、丁汝昌等攻占安慶,太平軍守將葉蕓萊以下1.6萬人全部戰死。戰後,程學啟升任遊擊,賞戴花翎,充當開字營營官,丁汝昌升任千總,充當開字營哨官。   當時因上海士紳請求,曾國藩命令李鴻章組建湘軍,支援上海,並將大都由安徽人組成的,程學啟開字營撥歸李鴻章指揮。同治元年(1862年),程學啟、丁汝昌等隨李鴻章乘輪船前往上海。八月,配合劉銘傳銘字營與太平軍戰於四江口,劉銘傳見丁汝昌作戰英勇,請李鴻章把丁汝昌調入銘字營,仍充哨官,統領親兵100人。旋改統領馬隊,升任營官,授參將。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國敗亡。曾國藩北上督師剿捻,由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辦理後勤。丁汝昌升為副將,統先鋒馬隊3營,隨劉銘傳北上,與捻軍作戰。七年(1868年),東捻軍失敗,丁汝昌授總兵,加提督銜,賜協勇巴圖魯勇號。  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決定裁軍節餉,劉銘傳擬裁去丁汝昌部馬隊3營,丁汝昌致書抗議,劉銘傳怒其不執行命令,欲殺之。丁汝昌聞訊,馳歸故鄉巢縣,得免殺身之禍。  同年,發生日本侵略臺灣事件。清政府展開海防大籌議,李鴻章力主購買鐵甲艦,辦理海軍。光緒元年(1875年)四月,李鴻章奉命督辦北洋海防事宜。  丁汝昌罷職歸田,悶悶不樂,其妻魏氏,是湖北鐘祥人,出身書香門第,是一位有見識的女子。她安慰丁汝昌:“傢有薄田數畝,足以飽腹,大丈夫建功立業,自有時也,姑待之”。傢居數年,丁汝昌時常想到李鴻章身居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姑前往天津投靠。李鴻章素知丁汝昌“才略武勇”,就對他說:“省三(劉銘傳)與爾有隙,我若用爾,則與省三齟矣。爾宜與之分道揚鑣!今吾欲立海軍,乏人統率,……當以此任相屬。”當時,陜甘總督左宗棠正在指揮西征收復新疆的戰事,因素知丁汝昌作戰英勇,奏請發往甘肅差遣。李鴻章不願丁汝昌西行,便以丁汝昌“傷病復發”為由,把他留在天津。  光緒五年(1879年),清政府從英國訂購的“鎮東”、“鎮西”、“鎮南”、“鎮北”4艘蚊子船來華,北洋軍艦日多,李鴻章奏準將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六年(1880年),李鴻章奏派丁汝昌率林泰曾、鄧世昌等赴英接收訂購的“超勇”、“揚威”號巡洋艦。在英期間,丁汝昌覲見瞭英國女王,拜訪瞭英國海軍司令和高級軍官,並與當時一些著名的軍艦設計師會面,留下瞭良好的印象。借赴英的機會,丁汝昌特意繞道德國,參觀瞭建造中的“定遠”艦。相關閱讀推薦:甲午戰爭日本準備瞭20年:一個懈怠的滿清焉能不敗揭秘: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失敗求和找海嘯當借口?甲午戰爭海戰後勝利的日艦為何多數遭遇噩運?甲午戰爭日本以少勝多 中國如死豬臥地任人宰割甲午戰爭清王朝為何戰敗?戰爭開始前結局已揭曉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光緒八年(1882年)六月,朝鮮京城爆發壬午兵變,國內局勢大亂,日本政府決定借機出兵朝鮮。清政府派丁汝昌率“威遠”、“超勇”、“揚威”等艦開赴朝鮮,用以觀察局勢和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六月二十六日,丁汝昌與候選道馬建忠離開煙臺,率艦隊抵達朝鮮仁川,日本海軍艦隊已先期到達。丁汝昌決定“以軟禁禍首李昰應為先著”,遂乘“威遠”回天津請兵。七月初七日,丁汝昌率“威遠”、“日新”、“泰安”、“鎮東”、“拱北”等船艦,載運淮軍吳長慶部2000餘人往朝鮮登陸,十三日,丁汝昌與吳長慶、馬建忠等設計擒獲朝鮮太上皇李昰應,押往天津軟禁,使日本幹涉朝鮮的計劃落空。八月二十九日,李鴻章上奏,稱記名提督新授天津鎮總兵西林巴圖魯丁汝昌,久歷戎行,才明識定,前往英國督帶快船回華,創練水師,講求西法,能耐勞苦,此次揚威域外,足張國體。清政府賞丁汝昌穿黃馬褂。  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德國訂造的“定遠”、“鎮遠”、“濟遠”回國,丁汝昌與津海關道周馥前往驗收,舉行升旗儀式。  光緒十二年(1886年)七月,李鴻章命丁汝昌與總查瑯威理率北洋水師主力赴朝鮮釜山、元山、永興灣等處操練,並巡查洋面。不久,李鴻章又派吳大澄等勘定吉林東部國界,命丁汝昌率艦隊至海參崴接應,然後折赴長崎進船塢保養(“定遠”、“鎮遠”鐵甲艦按設計,每半年必須入塢油漆一次,以防銹蝕,當時中國沒有能容納這兩艘軍艦的船塢,而前往日本,是最近的選擇)。七月初十日,“定遠”等軍艦到達日本長崎,引起日本民間的艷羨、妒恨心理。七月十六日,中國休假水兵上岸,和日本警察及民眾發生爭鬥,北洋水師總查瑯威理一度準備下令向日本宣戰,被丁汝昌制止,最終通過外交、法律途徑平息瞭這場爭端,日本向中國賠償5萬餘元。  光緒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命令各地督撫物色將才,以備任用,分別保奏。七月二十日,李鴻章遞交《保舉將才折》,丁汝昌名列其中。   光緒十四年(1888年)八月,清政府定北洋海軍官制,在威海擇地建造水師公所。九月初九日,總理海軍事務大臣醇親王奏準頒佈《北洋海軍章程》,北洋海軍正式建軍。十三日,海軍衙門根據李鴻章的提名,奏準以北洋水師記名提督直隸天津鎮總兵丁汝昌為海軍提督,旋賞加尚書銜。根據丁汝昌的建議,在威海劉公島設立水師學堂,培養駕駛、指揮軍官;在大沽、旅順設立水雷學堂,培育魚雷軍官;在山海關設立武備學堂,在威海設立槍炮學堂,培育各級專業軍官。  光緒二十年(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清政府應朝鮮國王請求,派兵幫助鎮壓。李鴻章以中國軍力不充,準備不足,不建議過早開戰,盡量拖延時間。  六月二十日,日本軍艦在豐島發動突然襲擊。  七月一日,中日雙方互相宣戰,甲午戰爭爆發。  戰爭爆發後,光緒皇帝在清流黨人的慫恿下,情緒激動。數日間,連發電報指責丁汝昌,質問為何沒有戰果,提出要將丁汝昌革職,送交刑部治罪。  而當時清政府所下命令,也是前後矛盾,混亂不堪。既要丁汝昌遠行尋找日本艦隊決戰,又命令必須保護大沽、山海關、旅順、威海等地萬無一失,艦隊不得遠離,“倘有一艦闖入,定將丁汝昌從重治罪”。而朝廷中的頑固派、清流黨也乘機大做文章,名為指責丁汝昌,潛臺詞則是攻擊李鴻章。七月二十五日,對海軍事務一竅不通的廣西道監察禦史要求撤換丁汝昌,河南道監察禦史要求治丁汝昌罪,翁同龢等軍機大臣也在推波助瀾。七月二十六日,清廷明降諭旨:“海軍提督丁汝昌即行革職”,七月二十七日,又有聖旨到,稱丁汝昌“狡猾避敵”,對丁汝昌的攻擊達到高潮。  七月二十九日,李鴻章遞交《復奏海軍統將折》,為丁汝昌辯護。因為對丁汝昌的指責大都屬於捕風捉影,根本沒有任何證據,光緒皇帝降旨:“丁汝昌暫免處分”。  經歷瞭如此一場風波,丁汝昌當時的心情可以想見。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光緒二十年八月十八日,護送陸軍赴朝後正準備返航的北洋艦隊與日本海軍遭遇,黃海海戰爆發。戰鬥開始後不久,丁汝昌即被炮火所傷,但仍堅持坐在艦內的過道中鼓勵士氣。經過近5小時的鏖戰,中日雙方互有損傷。  九月二十日,北洋艦隊在旅順完成修理返回威海,“鎮遠”艦入港時觸礁受傷,使得本已元氣大傷的北洋艦隊雪上加霜。日軍進攻旅順時,丁汝昌被革去尚書銜,摘去頂戴。旅順陷落後,丁汝昌又被革職,暫留本任。在威海佈防上,丁汝昌對陸軍的戰力表示擔心,建議做好炸毀陸路海岸炮臺的準備,不料,又成為“通敵誤國”的罪證,清廷下令將其交刑部治罪。在劉步蟾等將領的通電請願,李鴻章的極力申辯下,清廷命令,待丁汝昌手頭事務結束後,解送刑部。  丁汝昌當時所處環境雖十分艱難,仍力圖振作,召集諸將,籌商水陸戰守事宜。十二月二十五日,日軍在山東榮成登陸,三十日,即光緒二十年除夕,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佑亨遞送勸降書,丁汝昌不為所動,決心死戰到底,當日,對傢人說:“吾身已許國”,並將勸降書上交李鴻章,以明心跡。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初五,日軍進攻威海南幫炮臺,丁汝昌率艦隊從海上用火力支援炮臺守軍,發射排炮,擊斃日軍旅團長大寺安純。由於眾寡懸殊,威海陸路南北幫炮臺相繼失守,劉公島遭海陸合圍,成為孤島。  此後,日本海陸兩軍配合,並利用占領的陸路炮臺,連日攻擊北洋艦隊,均被擊退。正月十一日,日本魚雷艇夜間偷襲,“定遠”艦遭重創,丁汝昌移督旗於“鎮遠”艦。正月十三日,魚雷艇管帶王平策劃魚雷艇隊集體逃亡,劉公島形勢進一步惡化。正月十五,日軍艦艇40餘艘排列威海南口外,勢將沖入,日本陸軍也用陸路炮臺的火炮向港內猛轟。丁汝昌登“靖遠”艦迎戰,擊傷兩艘日本軍艦,“靖遠”中陸路炮臺發射的炮彈受傷,丁汝昌欲與船同沉,被部下誓死救上小船。  十七日,丁汝昌獲悉陸路援軍徹底無望,北洋艦隊已被國傢拋棄。當晚,服鴉片自殺,延至十八日晨7時辭世。  此後,清政府內的清流、頑固黨人交相攻擊,光緒下旨“籍沒傢產”,不許下葬。丁汝昌的子孫輩被迫流落異鄉。直至宣統二年(1910年),經載洵及薩鎮冰等人力爭,清廷為丁汝昌平反昭雪。民國元年(1912年),靈柩始歸葬於安徽無為縣西鄉小雞山梅花地。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盤點另外九大忠烈將領  左寶貴(1837-1894),山東費縣人,回族,行伍出身。1856年投效清軍江南大營,進攻太平軍。後長期駐奉天(今遼寧沈陽)。1889年授廣東高州鎮總兵,仍留奉天。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率所部自遼東渡鴨綠江開赴朝鮮平壤,守北城玄武門。9月日軍分四路進逼平壤,平壤守軍總統葉志超企圖棄城逃走。左寶貴派親兵監視葉志超,並登城指揮與敵激戰,身受重傷仍堅持督戰、燃放大炮,後中炮犧牲。  鄧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1867入馬尾船政後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被船政大臣沈葆璋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本派兵侵犯臺灣,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獲升千總。後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獲薦保守備,加都司銜。  林泰曾(1851-1894.11.16),字凱仕,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祖父林霈霖,系林則徐胞弟,故林泰曾稱福建船政大臣、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為姑丈。林泰曾幼喪父母,依寡嫂生活。  林永升(1853-1894.9.17),又名翼升。字鐘卿,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入後學堂學習駕駛,十年(1871年),堂課結業,派上“建威”練船實習,前後巡遊南北洋各口。光緒元年(1875年)調赴“揚武”艦,旋任船政學堂教習,獎補千總。

忠烈楊業究竟死於何人之手?潘仁美並非真兇

  關於北宋名將楊業之死,真實的歷史記載與小說戲文裡的描述幾乎截然相反。潘美果真是謀害楊業的元兇嗎?楊業戰死何地,是金沙灘還是陳傢谷?遼宋兩國間爆發的慘烈無比的幽燕之戰,究竟有何鮮為人知的緣由始末?求索這撲朔迷離的歷史謎底,便走進一段令人感慨萬千的風雲往事。  潘美並非害死楊業的真兇  在小說《楊傢將》裡,潘仁美(潘美)是謀害楊繼業(楊業)父子的主謀。他嫉妒楊業的戰功,又因兒子潘豹設擂臺被楊七郎打死,故而懷恨在心圖謀報復。小說裡的潘仁美勾結契丹,逼楊繼業冒險出征,又違背與楊業的約定,不設伏兵接應,反而將殺出重圍求援兵的楊七郎捆在樹上亂箭射死……因這部小說的流傳,潘美與秦檜一道被打入中國歷史的頂級“奸臣冊”。但查閱史書卻令人心生疑惑,潘美真的是勾結契丹陷害忠良的元兇嗎?  當世人將攻擊矛頭紛紛指向潘美時,卻忽略瞭一個重要責任人的存在――監軍王(shēn)。在北宋,監軍權力往往高於主帥。潘美雖是名義上的主帥,但真到瞭拍板時刻,對代皇帝監軍的王 之言卻不得不“俯耳恭聽”。  在第二次遼宋幽燕之戰中,宋兵中路兵潰,遼國主力撲向潘美、楊業統率的西路軍。楊業提出避敵鋒芒、誘敵設伏的正確意見。卻被王 譏諷為“領數萬精兵,而怯懦如此!”逼得楊業不得不鋌而走險。在這個決定楊業生死、宋軍安危的危急關口,深知兵略的潘美不得已,選擇瞭“沉默不語”。  按事前約定,王 應帶兵在陳傢谷接應楊業。結果到瞭中午,王 見楊業所部未歸,以為楊業得勝追擊遼兵去瞭,便擅自撤退。等楊業率殘部退到陳傢谷時,已無人救應,最終重傷被俘絕食身死。潘美並不同意王 的撤退部署,但對這位備受皇帝信任的監軍卻無可奈何。史載,潘美對王

忠烈楊傢將潘仁美是誰?潘仁美簡介及怎麼死的

  由鄭伊健、吳尊、周渝民、林峰等七名型男主演的歌頌楊傢將保傢衛國的電影《忠烈楊傢將》已經於4月4日上映,劇中還出現瞭致使楊繼業撞死在李陵碑前的大奸臣潘仁美這個人物。那麼潘仁美是誰呢?歷史上真的有這個人嗎?他的歷史原型是誰?潘仁美又是怎麼死的?下面通過他的簡介來一一回答這些問題。  潘仁美簡介  姓名:潘仁美  歷史原型:潘美  朝代:宋朝  出生日期:925年  死亡日期:991年  籍貫:大名(今河北大名縣)  職業:宋朝大臣  官位:宣徽北院使  潘仁美是傳統俠義小說中的大奸臣,在楊傢將中,公報私仇,致未予以接應,致使楊繼業撞死在李陵碑前。歷史上並沒有潘仁美這個人,他的歷史原型是宋朝名臣潘美。潘美,字仲詢,父親潘瞞,曾參與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稱帝。宋朝建立後,受到重用,參加平定李重進叛亂,鎮守揚州、潭州,累遷防禦使,屢立戰功。   970年,為行營兵馬都部署,率軍攻滅南漢,後又參與平南唐、滅北漢、雁門之戰等重要戰役,被封為韓國公。雍熙三年(986年),宋遼岐溝關之戰中,潘美任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率軍連下寰、朔、雲、應等州。七月,遼軍主力反擊宋西路軍,陳傢谷口一戰,潘美與監軍王侁未接受楊業的作戰方案,迫令其出戰,當楊業失利時,又未予以接應,導致楊業全軍覆沒,楊業被俘,絕食而死。  潘仁美怎麼死的  早陳佳谷口戰役中,潘仁美(潘美)因強迫楊業出戰,致使其戰敗,絕食而死。潘美被削三級,降為檢校太保。次年,又復舊官。淳化二年(991年),加同平章事,數月後病死,死後謚武惠。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有楊宗保嗎?楊傢將中楊宗保是怎麼死的?楊傢將楊大郎楊延平簡介 楊大郎是怎麼死的?楊傢將的佘太君是怎麼死的? 佘太君活瞭多少歲?楊再興是誰的後代?楊再興和楊傢將有什麼關系?忠烈楊業究竟死於何人之手?潘仁美並非真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