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性格

元末鹽梟張士誠失敗的必然性:性格的搖擺不定

  朱元璋與張士誠相持十年,打來打去,誰也占不瞭對方便宜。直到1363年“鄱陽湖之戰”朱元璋一舉擊潰陳友諒,再順勢攻取武昌城後,揮師東向,劍指江浙,氣節有虧且隻顧自保的“私鹽大王”張士誠,也就朝不保夕瞭。  1357年,朱元璋派徐達率大軍掃蕩江南、圍攻宜興之際,連戰不利的張士誠隻好接受元朝江浙右丞相達識帖木兒的勸誘,再次降元,被封為太尉。  張士誠是淮南泰州人。泰州地近海濱,民眾多靠曬鹽過活,但官府賦稅勞役很重,民怨沸騰。張士誠年少時是會武術、講義氣的小流氓,兄弟幾個以撐船販私鹽為業。販私鹽利潤高,張士誠又輕財帛,樂意周濟貧困,很得人心,私鹽販子公推其為頭目。  適逢各處起兵反元者眾,1353年,不甘受官府和地方豪強欺壓的張士誠,乘勢率幾兄弟在內的“十八壯士”舉義。他招徠貧苦鹽丁和無業遊民,攻下泰州、高郵,占據三十六處鹽場,並自立為“誠王”,國號大周。1356年他建都隆平府(今蘇州)時,勢力范圍幾乎覆蓋瞭江南大部分富庶地區。   張士誠與元朝的關系反反復復,時叛時降,這大約跟他的流氓出身和鹽販經歷有關。明史專傢吳晗評價他“生性遲重,不多說話,待人寬大,但沒有一定主見,隻想守住這塊基業,怕冒險吃虧出差錯。大將大臣們都是當年走私的江湖兄弟,做錯事以至打瞭大敗仗,也不忍責備,賞罰不明”。  朱元璋得到天下後,與群臣總結革命經驗,也說元末群雄中“士誠最富,友諒最強”,但“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的好生事,器小的沒長遠打算。出身貧苦農傢、當過遊方僧人的朱元璋斷言:士誠做過鹽販子,遇事斤斤計較,顧慮多,疑心重;友諒生於打漁人傢,慣見風浪,野心大欲望高。  所以,他料定先攻陳友諒,張士誠會袖手旁觀;假如先攻張士誠,陳友諒必然傾巢而出抄己方的後路。後來的事實證明,朱元璋對張士誠的“人品”判斷準確。  張士誠此番降元,其實也是三心二意。在此後六七年裡,他打著官軍的招牌,南侵江浙,北逾江淮,南邊占領瞭杭州、紹興,北邊勢力一直伸展到濟寧(今山東境),擁地二千餘裡。  元朝方面的達識帖木兒之所以急於招降張士誠,且容忍他不斷擴張地盤,也有自傢的苦衷。原來自從紅巾軍縱橫江淮一帶後,南北漕運斷絕,大都(今北京)缺糧,快支撐不下去瞭。他們要解決南糧北運的難題,不能不對控制江南的張士誠及稱雄江浙沿海的方國珍實行安撫政策。  從1360年到1363年間,“士誠出糧、國珍出船”,總算每年能海運十幾萬石糧食北上大都,為茍延殘喘的元朝多續瞭幾年命。 期間,張士誠也曾試圖大舉進攻,收復被朱元璋奪去的失地,可是在修築一新的宜興城下遭到楊國興挫敗,泄瞭元氣,再無餘力反撲。  朱元璋與張士誠相持十年,打來打去,誰也占不瞭對方便宜。直到1363年“鄱陽湖之戰”朱元璋一舉擊潰陳友諒,再順勢攻取武昌城後,揮師東向,劍指江浙,氣節有虧且隻顧自保的“私鹽大王”張士誠,也就朝不保夕瞭。  1367年年底,朱元璋大軍包圍平江城,張士誠率餘部死守拒降。經過十個月的攻堅戰,平江城破,張士誠自殺不成當瞭俘虜,被押解至應天府。他拒絕宿敵朱元璋的問話,且不進飲食,朱元璋一怒之下,命人亂棍將其打死(一說自縊身亡)。  此時,他似乎又恢復瞭倔強悍勇的鹽梟本色。相關閱讀推薦:明初秘史:朱元璋在明史中沒有被記載的一段情明太祖朱元璋怎樣為建文帝登基鋪路?藍玉謀逆案朱元璋如何殺貪官?朱元璋發明哪些酷刑處置貪官揭秘:朱元璋為何恢復人殉?康熙又為何禁止之張士誠富有江南為何輸給朱元璋:自身的短視

性格上的格格不入:孔明為何總是和魏延過不去?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三裡店)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期間魏延多次請諸葛亮給他統領一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因而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 。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  關羽攻打長沙時,隻領本部五百名校刀手。便跨下海口,要斬黃忠、殺翰玄。黃忠字漢升,南陽人,己年近六旬,卻有萬夫不當之勇。孔明再三叮嚀,千萬不可大意。韓玄是太守,性急多疑,不得人心。黃忠出戰,果然名不虛傳,與關羽鬥一百回合,全無破綻。關羽雖然驕傲,十分好強。對真正勇敢善戰的義士,卻也十分敬重。他和黃忠交手後,已改變主意,要投降黃忠。  次日再戰,黃忠戰馬失蹄,被掀在地下。關羽並不殺他,要他換馬再來一決生死。韓玄知道黃忠射箭百發百中,問他為什麼不射?黃忠心想關羽如此義氣,不忍殺害,自己又怎麼能夠射他?韓玄懷疑黃忠作戰不力,必有私心。因此喝令左右捉不黃忠,推出城門外斬首。 魏延平日就厭恨韓玄殘景不仁,輕賢慢士。當日挺身而出,救下黃忠,教百姓同殺翰玄,向關羽投降。   關羽請黃忠相見,黃忠托病不出。劉備與孔明隨後到來,待黃忠甚厚,親自到府拜訪,黃忠終於投降。關公引魏延來見,孔明卻喝令刀斧手推出折瞭。原來他想起由樊城走襄陽的時候,魏延開門歡迎那一番舉動。劉備驚問緣由,說魏延是有功無罪的人,為什麼要殺他? 孔明說:“食其糧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所以先斬之,以絕禍根。”劉備說:“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孔明指魏延說:“ 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魏延喏喏連聲而退。黃忠和魏延同時歸順,命運卻完全不同,這是什麼道理?值得好好研究。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原本自襄陽就要投入劉備陣營,由於稍有落後,不得已來投韓玄。但是韓玄責怪其傲慢少禮,不肯重用。所以魏延很感委屈,這才趁機殺韓。孔明是不是由於這種原因,斷定他不足不義,我們不便猜測。至少說他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我們覺得一眼看得出的東西,未必準確。以孔明的謹慎,又值需要大量人才之際,很可能隻是借口,而不是真實依據。  孔明對劉備、曹操、孫權、周瑜、魯肅,以及東吳群儒、劉備核心圈子的人物,當然知之甚詳。魏延在當時,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不可能列入孔明個案研究的范圍之內。這一次的事件,讓我們明白:就算孔明這樣神通廣大的人士,對於不熟悉的人,仍然免不瞭“以

後漢大將史弘肇:因為性格關系而導致身死的名將

  史弘肇(?-950年),字化元,鄭州榮澤(今河南鄭州西北)人,五代時期後漢名將。   後梁末入禁軍,後晉時為小校,歸劉知遠(後漢高祖),為武節指揮,領雷州刺史。治軍有法,行兵所至,秋毫無犯。代州王暉不臣,弘肇征之,一鼓而拔,授忠武軍節度使、後漢乾佑元年 (948),遷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領歸德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高祖臨終,與蘇逢吉、楊鄰同受顧命。隱帝劉承佑嗣位,加封弘肇檢校太師、兼侍中,後拜中書令。時河中、永興、鳳翔連橫謀叛,社會秩序大亂,弘肇都轄禁軍,殺戮過濫;與同僚相處,出言不遜;加上隱帝漸近小人,與後贊、李業等嬉遊無度,太後族頗行幹托,弘肇稍裁抑之,以致樹敵過多。乾佑三年 (950),隱帝與李業等謀殺弘肇於廣政殿,並夷其族。周太祖郭威踐位,追封弘肇為鄭王,以禮葬之。   嶄露頭角   父親史潘,農民出身。在小時候,史弘肇就和父親不同,不喜歡下地幹活,隻知道整天遊來蕩去,耍弄拳棒,據說他能日行二百裡,趕得上奔馬。由於隻知練武不肯務農,被鄉親們視為不務正業,但史弘肇喜歡這些,也不管別人怎麼說瞭。在後梁末年,朝廷下詔,命令每七戶人傢出一個人當兵,史弘肇就此參加瞭後梁的軍隊,由於他基礎較好,武藝超群,被選入瞭禁軍。後來又在石敬瑭的手下做瞭貼身的侍衛,等石敬瑭稱帝時,將他提拔為親兵的一名低級軍官。在劉知遠被調到太原駐守時,又將他要到自己的手下,把他提升都將,並兼任雷州刺史。到這時,史弘肇總算出人頭地,有瞭一些地位。

嶽飛被害:宋朝嶽飛悲劇對後世的民族性格影響

  宋朝嶽飛悲劇對後世的民族性格影響  從人倫上講,嶽飛被害後,人心低落。宋朝的國是雖然又延續瞭一百多年,但整個社會已陷入道德崩潰的邊緣。宋以後就更加每況日下,直接導致民族性格的裂變。  一、中華原創文明的頂峰  宋朝承接瞭中華原創文明的輝煌成果,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諸領域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峰(就連戰爭形勢也開創瞭人民戰爭的先河)。在多災多難的靖康之亂中產生瞭中華原創文明的典型代表——文武皆備,盡忠報國,氣貫長虹的嶽飛。這個上天恩賜給兩宋的救星,卻由於趙匡胤的立國精神和既定國策的謬誤,最終導致瞭嶽飛悲劇的發生。嶽飛之死,敲響瞭趙宋王朝的喪鐘,奠定瞭趙宋王朝的滅亡和中國資本主義的夭折。嶽飛之後,趙宋王朝在絕對優勢的形勢下,宋軍卻喪失瞭對金強勢反攻的能力。歌舞升平,靡靡之音熏酥瞭文武官員的筋骨;西子湖畔,三寸金蓮成舉國傾倒的偶像。床第間的溫柔廝摩,男歡女愛的卿卿我我,在偉大的宋詞中得到瞭最酣暢淋漓的抒發。以至八百多年後仍令專傢們“漫卷詩書喜欲狂”。趙宋王朝的君臣們完全忘記瞭北宋的亡國之恨和對恃仇敵的屠刀。蒙元的鐵騎早已兵臨城下,趙宋王朝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奉敵人超過親爹,視武臣猶如豺狼。最終,演變成崖山之敗,若不是漢語的巨大神韻,中華原生文明將不復存在。  中華民族歷來是對人類有較大貢獻的,宋朝的茍且偷安,皇室的縱情享樂,滿朝文武不戰而勝的畸形心態;加上趙構不舉的生理狀態,導致其陰暗卑劣的變態心理,{八百年後竟又產生蔣介石這個趙構的翻版,同樣把中國推入投機取巧險遭滅頂的深淵。}最終扼殺瞭中華超前的創造力。宋的滅亡使中華進入長達八百多年的黑暗時期。   二、中華民族的悲劇概念  嶽飛死後,對外,漢民族不再是一個獨立強大、經濟繁榮、文化科技異常發達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度。華夏神州長期浸泡在戰火屠戳,殘酷壓榨的深淵之中。對內,在此殘酷統治壓榨下,強悍的民族氣質被統治階級的屠刀殺滅瞭;點頭哈腰,奴性膨脹,民族性格劣變,進入道德淪喪、人格分裂的畸形歷史階段;陷入殘酷持續的內鬥,惡性循環的歷史怪圈。喪失瞭率先進入資本商品社會,領跑世界的大國地位(歷史又一次把領跑世界的重任給予中國,卻又一次葬送在宋朝的翻版——明朝昏君的手中)為日後的漢奸敗將的滋生準備瞭土壤和溫床。宋開創瞭中國投機取巧、積貧積弱的先河。  三、悲劇提示的歷史意義  殺害嶽飛實則是將民族的脊骨打碎,在以後的八百多年裡,中國陷入任人欺凌屢次滅國的悲慘境地(從靖康之恥到南京大屠殺)。中國奴性的醜陋表演,直到朝鮮戰爭方結束洋人對中華的蔑視。因此,正確認識民族悲劇文化體制上的深刻原因,是十分必要的。  (1)嶽飛之死顛覆瞭人類的價值觀念。所以,魯迅先生反復告誡人們要多讀宋史明史,就是要我們從中吸取歷史教訓:從趙宋王朝的國策裡認清民族劣變和中國人窩裡鬥的由來,明晰國人吃自己人與讓外族吃的歷史悲劇。這個永遠疲軟的宋朝,在無比華麗,阿娜多姿,香氣襲人的外表偽裝下,猶如喪失生理機能的雄性,一如我們的蔣委員長、張學良副總司令、何應欽總長、湯恩伯與胡宗南等敗類:外貌儀表堂堂,風流倜儻,實質是個中看不中用的太監(無論是床底之間國傢外交戰略還是在殺敵的戰場)。宋以後貶低軍人地位(甚至在妓院嫖妓,武將都要禮讓文人)。把軍人職業商業化,軍人地位從此跌落。導致中國產生:“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無恥醜陋的格言。  (2)道德淪喪,人格分裂,整個民族陷入君子鬥不過小人,好人不得好報的惡性循環的歷史怪圈。宋以後的偽文化為日後的漢奸敗將的滋生準備瞭土壤和溫床。  (3)文人卑猥瑣褻,手無縛雞之力卻狡詐奸佞;武將貪生怕死,有功你爭我搶打破瞭頭,遇戰,皆作鳥獸散。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從張學良、蔣介石、何應欽、湯恩伯、胡宗南等國軍名將身上可以看到:華夏忠勇正氣早已消失。  (4)宋朝開辟的抑制武人,扭曲文人靈魂的政策如同瘟疫般傳染給後世,也被明政權發揮利用到無以復加的程度。華夏再沒恢復對外作戰中像嶽傢軍那樣強悍攻擊的戰鬥能力。  (5)一個喪失瞭靈魂丟失瞭骨頭——民族英雄的民族,如同一堆被人敲碎瞭四肢,折斷瞭脊骨的臭肉為世界所蔑視。日本之所以敢蔑視中國並屢屢侵犯,蹂躪殺戳,強取豪奪我中華的真正原因。  (6)民族復興——嶽飛離我們有多遠?!——嶽飛是中華帝國最後的英雄部落中的典型代表。落日餘暉,英勇的祖先常令我們羞愧難當。自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文的縱橫思想傢和武的民間俠義勇士層出不窮。虎虎生氣、重義信諾、慷慨赴難者多如星鬥,舍身取義是一種令人敬佩的普遍行為。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啼笑皆非的事件:楊傢將後人認為嶽飛該殺宋朝歷史上為什麼民族英雄嶽飛註定是死命一條?《說嶽》27位名將武力大排名:嶽飛進不瞭前10!嶽飛被害死的六大原因:嶽飛死後手下十大猛將結局精忠報國的嶽飛為什麼必須死?一代名將的悲慘命運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忍辱負重,摩頂旋踵,豎起華夏文明大旗、掘華夏精神之源頭的治水英雄大禹;開啟中國抑強助弱、行俠仗義、舍身為天下先之博愛義俠先河的墨子;揭示宇宙玄秘,令世界折倒,中國哲學第一人之道傢鼻祖老子李聃;促秦國變法,彰揚“霸道”之變法英雄商鞅;中國君主專制思想之父的結合法、術、勢之韓非子;蔑視富貴,志在逍遙,神遊八荒之莊子;臥薪嘗膽之越王勾踐;第一次統一中國之秦始皇帝;上下求索不得,聞聽國都被秦攻破沉江報國的屈原;刺秦王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易水高歌之荊軻;破釜沉舟的置之死地而後生之楚國項羽;……中華原生文明裡的故事實為中國永放光芒之不朽寶庫,經典的故事令我們永遠蕩氣回腸、激動不已。  然而,宋朝以來,文士占上風已見端倪,武士整體居於次要地位。在中國,曾經的曙光,如同曇花一現,隻留存於期望的理論,而非持久的現實。對比之下,今人有誰知道嶽飛之死是中華民族的整體悲劇?  改朝換代就像一個巨大的刑具,每隔一二百年,中華民族就要被縛上去,生割活剝,從一個傢族的權力骨架上剝下來,移植到另一具骨架上。雖然每一次都會有無數的人“投井”,“墮城”,“闔傢自焚”,然而,大多數人最終還是得選擇屈辱地活下來。這對大部分國民來說,無疑是一個人格受挫和自我否定的過程。   再好的鋼材,你反復彎折它也會金屬疲勞;再質樸的民族,在這樣不斷的尷尬面前也會變得冷漠。中國人的自尊和自信,本來是建立在忠孝節義為本的道德之上的,然而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是對“忠義”的摧殘,都是對“投降”的獎勵(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更迭是唯一的一個例外)。“二十四史”就是二十四次摧折。走馬燈式的攘奪皇位,使血性一次次被嘲諷,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像以前那樣堅持、相信和認真。單純和剛烈在這一次次彎折中漸漸消退,維系這個社會的道德綱常日漸被架空。不管從哪個方向來的大兵進城,都會有人熟練地插上順民的牌子,擺上香案,跪在城門兩邊迎接。盡管這是極為少數的民族敗類。  穿過時空的隧道回朔上古,我們會看到北海(貝加爾湖)牧羊的蘇武。匈奴對蘇武說:不降,待公羊產乳方還。大漠苦寒、狼煙一空。蘇武挖野鼠以充空腹,奉雪水以解饑渴。李陵勸他:“人生如朝露,何自苦如此!”蘇武不為所動,決心持漢節以終荒野。後逢漢匈和親,始得沖破匈奴阻繞返歸故國。其間十九年。出使時正當壯年,歸來時須發皆白。這是何等崇高的品質和堅強的意志。蘇武無一兵一卒,隻有出使時的漢節一支。他沒有兵將卻有勇氣,沒有武器卻有氣節。沒有赫赫戰功卻有光照日月的人格事跡,沒有出將入相的榮耀卻堪作千秋萬世之楷模。華夏在宋以前的各朝各代中,蘇武式的悲壯之士接踵相隨。  當清軍長驅直下,兵臨南京時,守衛南京的二十幾萬軍隊及官員降清。赴難殉國如戶部郎中劉成治者屈指可數。倒是有一乞兒(當為潦倒佈衣)自縊百川橋。留詩一首。曰:“三百年來養士朝,如何文武盡皆逃。綱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條。”可見南明政府之腐敗,而人民中間尚保有忠烈之氣。  人民的意願從來都是不可違拗的,人民的意志更是暴力不能征服的。人民的懷念,人民的崇拜,人民的珍重嶽飛在世界史上都是罕見的,早已成為一種歷史奇觀。人民的力量使我們的原生文明在遭遇數次滅頂之災後,仍能將對英雄的珍重根植於民間的回憶中,通過口頭傳播一代代延續下去;而對英雄的崇拜又轉化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八方同昏的漫漫長夜,仍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獨握天樞已爭剝復之運。使華夏在屢次慘遭滅國之痛後,仍能保持自己的文化根基。  朱元璋在讀嶽飛事跡時曾感動的潸然淚下,欣然寫下“純正不曲”的批語,並將嶽飛列於帝王祠之列。當日寇肆虐我大好河山,華夏民族又一次面臨亡種滅國之禍的危急關頭,“恨不抗日死”的共產黨人吉鴻昌將軍等無數熱血男兒以嶽飛為榜樣,高唱《滿江紅》,義無反顧奔赴炮火連天的抗日戰場。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在世界歷史的漫漫長河中,亡國事件不勝枚舉。但像南宋和南明這樣的滅亡倒也不啻為奇跡。南明江北四鎮系、左良玉系、南京本部總兵力總共有好幾十萬,為多鐸所率清師的十倍。清師義軍為主體便堅守瞭八十一天,給清軍以重大殺傷可得佐證。隻要南明軍均作江陰之戰,一城被圍,四方來援,區區幾萬清軍顧此失彼、捉襟見肘,必師勞力疲、無功引北。但豈料明庭將領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對內爭權奪利兇悍無比,而禦外則怯懦如雞。更可唾棄的是毫無民族氣節、人間正氣。此時無論從普遍的民族大義出發,還是從忠君報效的角度出發,南明將領都應竭全力以保百姓,決死戰以慰社稷。退而論之,貪生怕死怯戰逃竄倒也罷瞭,但竟然辮發降清,旋即兇殘無比地掉轉刀口屠殺華夏同胞,其行徑真是喪心病狂彘狗不如。由於數十萬南明軍悉數降清,使南下幾萬清軍如滾雪球般瞬即膨大。大廈已傾大局已定,致使後來張煌言、何騰蛟、鄭成功等的艱難奮戰亦隻是悲歌一曲罷瞭。  忍辱偷生的生存狀態下人格健康當然要受損。宋朝雖然衰弱,卻出現瞭楊傢將、嶽飛、陸秀夫這樣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草根民眾的抗爭也風起雲湧。在此之後,越來越多的人習慣瞭靈魂和身體的分裂。他們越來越熟練地把大道理和實際行動分開。越來越多的中國式智慧發展起來,比如“好死不賴活著”,比如“唾面自幹”,比如“退一步海闊天空”,比如“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經歷宋元明清篡改的偽文化,催生瞭大量的漢奸文化。誰又能說抗日戰爭期間出現那麼多大大小小的漢奸,純屬歷史偶然呢?  皇帝們的智力接力,使得中國的專制制度達到瞭近乎完美的地步,中國社會終於融成瞭鐵板一塊。這個社會的本質特性就是超穩定,對任何改革的願望都給以毫不留情的打擊。由於不惜代價以換取穩定,千餘年下來積累瞭無數的弊病,然而想要改變一點,卻幾乎不可能。數億人的智力被牢牢禁錮,活力被有效扼殺,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如同帶著沉重鐐銬的囚徒,中國歷史越往後翻撿,人文氣息就越淡,高貴、仁慈、寬容、尊重這些美好的字眼越來越稀少,代之而起的是越來越重的猜疑、自私、殘忍和卑鄙。朱元璋的兒子朱棣篡奪皇位後,把敵人的女兒們送到妓院去當妓女。有一天,太監稟報他說,這些妓女們平均每天被二十條漢子輪奸。年小的都懷身,節除(夕)夜生瞭個小龜子,又有個三歲的女兒。朱棣聞聽,哈哈大笑,說道:“依由他,小的長到大,便是搖錢的樹兒。”   明朝後期,太監魏忠賢在朝廷畸形的權力變遷中居然成瞭主宰大明命運的人。這個除賭博喝酒之外一無所能的文盲加地痞把大明天下攪得天昏地暗,然而卻有無數翰林進士公卿大臣拜倒在他門下,做他的幹兒子。  在暴力和專制面前,先人們進行過壯烈的抗爭。中國歷史上有過無數次轟轟烈烈的大起義,掀翻過一個又一個專制王朝。然而,不論反抗多麼頑強多麼壯烈,最終還是沒有逃脫被征服的命運。無數次的揭竿而起,以血流成河人口減半的代價,並沒有換來人民權利的伸張,反而使專制制度越來越嚴密。曾經有無數熱血沸騰的仁人志士,看到瞭這個社會的重重弊端,挺身而出進行改革。然而從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到康有為維新,幾乎所有改革傢的下場都是身敗名裂。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這些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瞭社會的前進。  所以,鴉片戰爭後來到中國的西方觀察傢們看到瞭這樣的景象:這種“忍耐力”導致瞭在中國所看見的最悲慘的景象:富人的食物多得吃不完,很容易奪取,然而近處卻有成千的人默默地餓死瞭。對這種古怪現象,中國人已經習以為常。外國人奇怪的是,災荒年月那些饑餓絕望的難民,“卻不團結起來,向地方官員要求一些救助”。外國人反復地詢問這些災民,得到的回答是:“不敢。”  在中國歷史的官場上有一條著名的“淘汰清官定律”,清官在官場裡註定混不下去,貪官卻能如魚得水。所以一些人不認真,差不多就行。中國人講究中庸,圓通。隻有沒有棱角的人才能在許多場合如魚得水吃得開。  相當多的中國人缺乏堅定信仰,是因為中國自宋以來就成瞭劣性競爭的大舞臺,越是心狠手辣背信棄義表裡不一如趙構、秦檜、慈禧者越有可能取得成功,當然他們必須有足夠的演員素質,能裝得仁義無比;而越是天真仁慈的人越遭到慘敗,比如狄青、嶽飛和明朝讀聖賢書讀得很好的建文皇帝朱允及忠烈之臣袁崇煥。由於趙構秦檜們的無恥表演和破壞性使用,仁義道德,三綱五常的效用實際上很早就部分破產瞭。人們經歷瞭太多的欺騙,所以他們不太容易信任何東西,並且也不相互信任。皇帝總懷疑功臣們要奪取皇位,所以必須殺瞭他們才能放心。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所以我們缺乏合作能力。朋友合夥做生意,最後會因為錢而成為仇人,因為誰都懷疑對方多吃多占;在封建大傢庭中,充滿瞭勾心鬥角小肚雞腸。所以有瞭那句著名的流行語:“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三個中國人是一條蟲。”正如魯迅所說:“中國歷史上隻有兩種時代,一種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另一種是暫時做穩瞭奴隸的時代。過去的中國人從來沒有過當傢做主的感覺,這個國傢隻是別人的私產。他不過是別人的奴隸,所以沒有必要替別人去珍惜什麼東西。人們隻會愛惜自己院墻之內的東西,對院墻之外的東西,同樣的人們卻有著旺盛的破壞欲。路燈雖然並不礙自己的事,但是一定要打壞;漂亮的廣場,可以毫不心疼地弄臟;雖然一傢隻得到瞭一塊磚,但雷峰塔也一定要倒掉。”  然而中國還有正氣在,中國墨傢秘密結社,獻身以救世的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身上得以傳承並發揚光大。在反抗黑暗統治,在抗擊日寇侵略期間,無數仁人志士,用自己的鮮血生命書寫瞭中國不會亡的正義歌。  楊靖宇、趙尚志的被害,告訴中國人一個道理:如果沒有這些獻身的烈士,日本占領全中國後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看看東北日占區人民的遭遇就知道,我們的同胞會象老鼠一樣為日本制造細菌武器做試驗,我們的勞力會被抓去做礦工,糧食被搶走,被迫吃混合面得營養不良死亡。日本人會用抓男子去蘇聯前線當炮灰,女子去當慰安婦。他們會在不能抓人的地方用細菌或者化學武器,對中國人進行有系統的滅絕。不幸的是,我們的中國,從五胡亂華以後,在某些方面就開始陷入走極端的惡性循環。唐代註重武力引起瞭頻繁的內戰,人民痛苦不堪。於是宋代嚴格限制軍人權力,雖然消除內戰,人民生活短期內大大提高,卻造成國防空虛,被不斷蠶食,最後造成亡國的悲劇。失去對文明信心的漢民族以為宋代的軟弱是這種悲慘命運的根源。在拋棄宋代弊端的同時,完全放棄瞭宋代文明發展的寶貴經驗。宋代鼓勵商品經濟發展,政治開明仁慈等種種政策,在明代所剩無幾。在西方文明開始大幅度進步的時候,明朝卻從宋代的文明發展大大的退步瞭。這些制度的倒退盡管符合在明初短期的國防利益,卻推動瞭明朝的衰落。   我們應該看到,盡管在一些小的方面惡性循環,越總結經驗教訓越壞。但從春秋到漢、唐、宋,中國一直在不斷的進步。五胡亂華造成的惡性循環,已經變成唐和兩宋的良性循環。即使是明代,雖然在和宋代相比有所退步。但明代從元代的廢墟上,不僅僅仍建立成為世界生產財富最多的國傢,而且對自己的發展道路能夠正確看到優點和不足。明代在不失去中國文化精華的情況下,還開始引進西方文明的精華。其現象非常類似於佛教文明開始傳入我國,和華夏文明融合成新的偉大的華夏文明的現象。這是幾千年來華夏奠定的文明基礎逐漸發揮作用。如果不是趙宋猜防武臣國策的影響,那麼明代和後來的朝代完全可能是亞洲最先引入西方文明精華,而且保持中華文明的偉大國傢。絕不會比後來崛起的日本差。然而歷史就是如此殘酷,趙宋國策的延續誤導,終於將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中國人看——明末又一個嶽飛式的民族英雄袁崇煥被崇禎凌遲處死於菜市口。  中國在封建統治階級勢力聯合統治下,被蔑視人類生命價值和尊嚴的文化惡劣污染,又被宋明以來“存天理、滅人欲”的扭曲的儒傢文化嚴重壓抑。中國知識精英普遍在帝國主義欺壓面前,既不再信任中國的傳統文化。也不信任隨著帝國主義炮艦和鴉片進入中國的傳教士。把他們看成是麻痹和欺騙中國人民的精神鴉片。是中國吸收西方社會達爾文主義垃圾學說最肥沃的土壤。結果中國未傷人先傷己,普遍存在瞭把同胞當成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的思想,對待同胞隻要求他們為自己獻身,沒有任何給他們溫暖的意識,甚至對待同胞的的尊嚴和生命受到嚴重侵害也麻木不仁。盡管中國的確引進瞭無數西方的科學技術,但從人文思想上來講,中國知識精英走到瞭和文明發展相反的道路,倒退到文明發展的嬰孩水平。為之後百年無數次殘酷的內鬥,無數種悲劇,埋下瞭不幸的種子。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曹操兩位性格不同尋常的夫人:都是超凡脫俗之人

  曹操喜歡美女,既要江山又要美人,還因貪戀美人而在宛城陷於險境。但在冊立妻室方面,他還是很慎重的。他正式冊立過的丁夫人和卞夫人,就屬性格超凡脫俗之人。  正妻丁夫人之前還有個劉夫人。劉夫人早亡,給他撇下兒子曹昂(子修)和女兒清河長公主。劉夫人死後,丁夫人成瞭曹昂兄妹的後媽。即使在今天,後媽與繼子的關系一直是個敏感問題,真正處得好的少:後媽要麼是虐待繼子,要麼怕擔歧視之名而不敢管教。而丁夫人對曹昂卻不是親生勝似親生,將兒子教育得德智體全面發展。  宛城之戰曹操的最大創痛,除瞭折瞭大將典韋,就是痛失曹昂。這曹昂關鍵時刻為救父親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曹操內心的哀傷自不待言。但是,老曹畢竟是政治傢,為收買人心,他當大傢面流淚時,故意宣稱失去長子並不太痛苦,最痛苦的是失去典韋。對此,丁夫人不能理解。曹昂死後,丁夫人每天想起來就哭,邊哭邊埋怨曹操:  “你把我兒給害瞭,你怎麼連想都不想!”   剛開始曹操還理解並能忍受,但每天沒完沒瞭、哭泣無節,他可就生氣瞭,打發丁夫人回娘傢去住。這其實並非想讓她下崗,隻為提醒她克制一下、顧全大局而已。  過瞭段時間,曹操想把丁夫人接回來,親自去老丈母娘傢探望。當時丁夫人正織佈呢,有人傳報:“曹丞相來瞭!”丁人就像沒聽見,照舊織她的佈。  曹操走上前,親熱地拍著丁夫人的後背說:“咱一起回去吧!”  丁夫人還是不搭茬,頭也不回,眼也不眨。  曹操鬧個下不來臺,尷尬地走出門口,還不死心,對著屋裡又說瞭聲:  “怎麼樣?還是跟我走吧!”  丁夫人還是不吭聲。  曹操嘆瞭口氣,說:“這下算是真的永別瞭!”於是宣佈免去丁氏夫人職務,另無任用;宣佈卞氏晉升正妻。  與丁氏離婚後,曹操告訴丁傢,小丁還可以再嫁他人。丁傢哪裡敢啊。  其實,曹昂之死、丁氏之離,在曹操心裡一直是個疙瘩。曹操病危時,曾嘆息說:“我自覺沒做對不起她的事啊!到瞭那邊,子修(曹昂)如果問我:‘我娘哪去瞭?’我可怎麼回答啊!”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三國史上奸雄曹操最佩服的兩個文人的結局 史上真實的曹操:曹操竟是一位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讓曹操嫉妒的天才少年是誰?盤點歷史上十位神童七大原因造就劉備的兒子為什麼不如曹操的兒子?曹操為何搞七十二疑塚迷惑後人?曹操真正的墓在哪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曹操第二任夫人卞氏,可是個識大局、顧大體、懂政治的人。  卞夫人二十歲時,曹操納其為妾。卞氏出身並不優越,她位卑未敢忘憂國,很早就表現出非凡的氣度和眼光。  當時董卓作亂,她隨丈夫一起到洛陽。有一次,曹操為瞭避難化裝外出,很久沒回來。袁術不知是不是故意使壞,傳話說:曹操可能死瞭!曹操身邊那些親隨聞言都想離開。此時,卞夫人絲毫沒有“改換門庭投靠威虎山”的意思,她出來制止他們說:“我們老曹生死還不能確認呢。今天你們走瞭,明天老曹要是回來瞭,以後再怎麼好意思相見呢?即使真的禍事到瞭,一起擔當又怕什麼呢?”那些人就沒好意思走。  幾天後曹操回來,聽說這事,不禁暗中嘆服。  危難時不失色失節容易,得意時不嘚瑟也難,卞夫人卻都能做到。  丁夫人被廢,她繼任正室。她親生兒子曹丕被立為太子,一些人前來祝賀,建議她大張旗鼓請客,賞賜大傢。卞氏淡定地說:“魏王因曹丕在諸子中最年長而立他,我在孩子教育方面沒犯什麼過失也就萬幸瞭,有什麼值得慶賀、值得賞賜、值得顯擺的呢?”  人們把這話轉告給曹操,曹操高興地說:“我這卞夫人,生氣的時候不失態變色,高興的時候不失去節制,這是一般女人最難做到的啊!”   大傢知道,當時曹丕、曹植兄弟為爭位拉幫結派,鬧得不可開交。兄弟倆都是卞氏親生子,卞氏尤其偏愛曹植,但她卻沒卷進倆兒子之間的政治爭鬥,沒像春秋時鄭莊公他媽那樣做。這主要因為她讀到過一條微博:“不懂政治是要吃虧的,卷入政治太深是要吃大虧的。”  卞夫人心胸豁達,為人寬厚。她晉位正室後,曹操將自己兒子中所有失去母親的都交給卞氏撫養。她像前任丁夫人一樣,對這些沒娘孩子與自己親生的一視同仁。丁夫人在任上時,對待卞夫人母子並不好。丁氏下崗後,卞夫人不念舊惡,每當曹操出差在外時,她都讓人給丁夫人送些東西;又把丁氏請到自己傢裡,讓她坐在正座,自己坐在下手;丁氏走的時候她還送出門外,如同當年兩人作同事時一般。丁氏有些過意不去,說:“我一下崗未就業之人,您還這麼客氣!”  卞夫人做瞭王後,仍處事低調。她生活節儉,卻又不做作。她從不穿金戴銀、披紅掛綠,屋裡傢具都刷黑漆,請娘傢人做客不備山珍海味,手下人吃飯沒有魚肉。有一次曹操得到好幾件名貴玉佩,讓卞後自選一件,卞氏選瞭件中等的。曹操問為什麼,卞後回答:“我若選上等的就是貪婪,選下等的就是做作。所以我選中等的。”  卞後高於許多當今官傢大奶二奶之處,還在於她能約束自己親屬。她特別囑咐娘傢人:在外面不要仗她的勢為所欲為,也不要指望到這裡來討賞賜。如果你們作奸犯科,我不但不給你們求情,還會要求罪加一等!  對於普通百姓,她卻能體恤照顧。每次隨軍出行,看到路邊老人,她都讓停下車來,問寒問暖,賞賜絹帛。這並非“政治秀”,而是因為她由老人們聯想到自己死去的爹娘,這時她會哭著說:“真遺憾父母沒等到這一天啊!”  丁氏、卞氏兩人性格不同,但有其共同點:她們都不是虛情假意、巧言令色的女人,都是真性情,都富有愛心。曹操能成大事,與她們兩位的奉獻不無關系。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開唐功臣劉文靜之死:性格決定瞭他的命運

  劉文靜和後來誣陷他的裴寂一樣都是大唐的開國功臣,裴寂是楊廣設在太原的晉陽宮的副監,而後來的唐高祖李淵就是他的直屬上司。劉文靜是晉陽縣的縣令,豪爽灑脫,與心機頗深的裴寂是好朋友,二人經常在一起飲酒談人生和理想。後來,二人與李淵一起造反,進入長安,在唐朝建立後,兩人以開國功勛的身份被李淵優待。不過,二人的關系隨著不能被李淵平衡而日益惡化。   李淵對裴寂更親近些,據歷史記載,裴寂擔任晉陽宮副監時,“高祖(李淵)留守太原,與寂有舊,時加親禮,每延之宴語,間以博弈,至於通宵連日,情忘厭倦”。在造反後,裴寂“進宮女五百人,並上米九萬斛、雜彩五萬段、甲四十萬領,以供軍用”。進入長安後在登基大典後,李淵對裴寂說:“使我至此,公之力也。”然後就封裴寂為尚書右仆射,“賜以服玩,不可勝紀,仍詔尚食奉禦,每日賜寂禦膳”,視朝時,“必引與同坐,入閣則延之臥內,言無不從,呼為裴監而不名,當朝貴戚,親禮莫與為比”。由此可見,裴寂是李淵身邊最親信的第一號人物。   劉文靜當然也是李淵太原起兵的主要謀劃者,並且在李淵決定向突厥稱臣的活動中往返於突厥和唐軍之間,其所立下的功勞自然也非等閑。按理,他應該和裴寂一樣受到高祖皇帝的重視才對,但事實卻是,李淵一味地喜歡裴寂,讓他很不高興。可是身為臣子,他自然知道這種不高興不能對皇帝李淵直接發作,所以,他把憤懣投向瞭裴寂。   李淵在給裴寂上述的種種優裕後,劉文靜就對李淵說:“陛下君臨億兆,率土莫非臣,宸極位尊,帝座嚴重,乃使太陽俯同萬物,臣下震恐,無以措身。”   劉文靜這段話當然是有所指,所謂“太陽俯同萬物”是當年晉朝的權臣王導說的,當時,晉元帝招呼他一同來坐那個龍椅,王導就說瞭那句話。“重臣”自然指的是裴寂。劉文靜的意思是說,天下隻有一個君主,君主應該有威嚴,即使大臣功與天高,也不能與皇帝平起平坐。而皇帝您卻總是跟裴寂共同飲食,顯然有損龍威。劉文靜這段話說的不是沒有道理,但其根由卻是私心重重,撰寫他傳記的人這樣評價他的意圖:“文靜自以才能幹用在裴寂之右,又屢有軍功,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   劉文靜的確有才幹,文能安邦,武能定國。裴寂在軍事上的才幹與他相比明顯遜色許多,這也正是裴寂雖然對劉文靜懷恨在心,卻沒有任何行動的原因。不過,天下沒有常勝將軍,在後來跟隨李世民征討薛舉的戰爭時,由於李世民病重,所以劉文靜指揮瞭一場戰役,結果大敗。

豹房皇帝明武宗的雙面性格:朱厚照真是昏君嗎?

  荒嬉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一生,幾乎都是和“豹房”聯系在一起的。如果開列出歷代“昏君”的名錄,朱厚照一定會名列其中,說不定排列名次還會靠前,因為他的“豹房”的確會讓人覺得真夠荒唐的。但是,如果你仔細閱讀《明史》,也許你就會發現,明武宗的一生,其實是有著很明顯的雙面性格的。  明武宗朱厚照其人,談不上殘暴昏庸,要害在於荒嬉胡鬧,其恣意妄行的程度,說起來簡直讓人瞠目結舌,啼笑皆非。  朱厚照即位的第二年(公元1507年)秋,就在紫禁城外修建瞭一座殿院閣樓,水榭假山都不亞於皇宮,且密佈暗道機關的“豹房”,並收集各地美女,充當“豹房”樂妓,以供自己淫樂。他在京城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豹房”裡度過的,而且,最後他也是死在“豹房”。所以,稱其為“豹房”皇帝,乃名符其實也;他還喜歡到全國各地巡遊,在其中的一次遊玩中,還整出一個“遊龍戲鳳”的故事來,給後來的小說傢和劇作傢們提供瞭寫書編戲的風流好素材;他也不太理政事,從正德元年(1506年)起,司禮太監劉瑾就在他手裡一步步做大,後來還險些奪瞭他的皇位;他還喜歡學他的先祖朱元璋、朱棣,炫耀武功,並封自己為“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更有趣的是,正德十四年(1520年),寧王朱宸濠在江西造反,這位威武大將軍親率大軍從京城出發前去平叛,還未走到半路,密探來報,反己被副都禦史王守仁平息瞭。於是,武宗派心腹太監前去和王守仁商量,讓王副都禦史先把寧王放瞭,再由威武大將軍親自去擒拿,所以,王守仁先是瞞功不報,待武宗在南京城上演瞭一出親擒寧王,顯其赫赫武功的英雄大戲後,才宣佈平叛大功告成。  就是這麼一個主兒,怎麼看也是一個瞎胡鬧的昏君,可歷史恰恰又給出瞭明武宗朱厚照不同的另一面。  朱厚照雖然不太理政事,但用人權卻從未委與他人,因此,皇帝雖荒嬉,朝政卻都有主事大臣料理,使得朝政並未荒廢;對做大謀反的親信太監劉瑾,朱厚照在正德五年(公元1511年)也果斷地將其誅殺;最值得一書的是,當正德十二年(公元1518年)瓦剌小王子在陽和、應州犯境時,威武大將軍親率六軍,與小王子激戰五日,遂大敗蒙古人,取得應州大捷,使蒙古人其後幾年不敢犯境;更有意思的是,大捷後的朱厚照親自給自己頒詔獎勵,敕曰:“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親統六師,肅清邊境,特加封鎮國公,歲支祿米五千石。吏部如敕奉行。”;也許是巡遊時在江湖上混過,朱厚照還很有點江湖義氣,臨死前還設法保護他喜歡的太監和寵妃。   正德十五年(1521年)九月秋,朱厚照帶著宮妃和太監坐船在白洋淀中釣魚玩耍,誰知突遇大風,舟覆落水,武宗雖被救起,但卻自此染病。正德十六年武宗病危時,諭司禮監曰:“朕疾不可為矣,其以朕意達皇太後,天下事重,與閣臣審處之,前事皆由朕誤,非汝曹所能。”上述讓司禮監太監記錄的遺詔大意是:我不行瞭,把我的意思傳達給皇太後,國政大事,要與內閣大臣商議處理,以前荒嬉誤國之事都是按我的主意幹的,不關你們這些人的事。把所有的誤國壞事都攬在瞭自己的身上,這就是三十一歲的明武宗,在面對死亡時,充滿江湖義氣的人生另一面。  然而,歷史還極有諷刺意味地告訴我們,荒嬉的朱厚照競然對他所崇拜的先祖朱元璋制定的祖制也進行瞭“修正”。  據明人王綺的筆記《寓圃雜記》記載:“吳中自號繁華,自張氏之據,雖不被屠,人民遷徙實三都,戍遠方者相繼……邑裡蕭然,生計鮮薄,過者增感。正統、天順間,餘嘗入城,咸謂稍復其舊,然尤未盛也。迨成化間,餘恒三、四年一入,則見其迥若異境,以至於今,愈益繁盛……人性益巧而物產益多,至於人才輩出,尤為冠絕。”在這裡,筆記把明初至正德年間,江南城市的演變軌跡描述得一清二楚:吳中本是繁華之地,因曾是張士誠的根據地,故朱元璋建國後,對此地采用瞭歧視政策。雖百姓未遭屠戮,但,或遷徙富戶充實都城,或發送黔首遠戍邊關,因此,弄得“邑裡蕭然,生計鮮薄”。直至明英宗朱祁鎮的正統、天順朝,才略有恢復,而到瞭明武宗朱厚照治下的正德年間,隨著經濟的復興,江南“愈益繁盛”,且“人材輩出,尤為冠絕”。  為什麼不是在朱厚照所崇拜的“雄主”明太祖朱元璋或明成祖朱棣手上,江南得以繁盛?而恰恰是在荒嬉的“豹房”皇帝朱厚照治下,江南的經濟和文化才得到瞭長足的發展呢?這一吊詭現象是怎樣產生的呢?是明武宗采取瞭什麼特別得當的措施嗎?當然不是。竊以為,其根本原因在於明中葉以後,統治者的實際控制力己經削弱瞭,使得江南走出瞭明初歧視政策的壓制,從而逐步獲得瞭一個相對寬松的社會環境,長期被壓抑的經濟和文化的活力終於被激活瞭,這才使江南得以繁盛。統治者控制力的被削弱,對於一個企圖代代相傳的專制王朝來說,可能是個壞預兆,但對激活民智和刺激社會進步,卻是一個好兆頭。這也算是“昏君”對“雄主”政策的一種“修正”吧!  “昏君”朱厚照對“雄主”朱元璋的“修正”還有一個經典的例子。朱元璋重視教育,國子監學生的飲食都由朝廷免費提供。可是夥食很差,學生受不瞭,一個叫趙麟的學生在國子監裡貼出一張壁報抗議。按照校規,這是“毀辱師長罪”,該先打一百大板,然後發配充軍。但朱元璋知道後,認為“毀辱師長”之風不可長,不僅砍瞭趙麟的頭,還在國子監立瞭一根長竿,將血淋淋的人頭掛在竿上,以儆效尤。說來可怖也可笑,直至“豹房”皇帝南巡到瞭南京國子監,看見一根長竿豎在校園,感到很奇怪,問此為何物?教師回答是太祖皇帝掛學生人頭用的。武宗聽後,很不以為然,並說瞭句很樸實的“名言”:學校豈是刑場?撤掉瞭罷!從朱元璋豎竿子算起,到朱厚照撤竿子為止,這根恐怖的血竿子在南京國子監一共豎瞭一百二十六年。  明武宗朱厚照隻活瞭三十一年,而在位的十六年,也是充分展示其雙面人性的十六年。《明史.本紀十六.武宗》是這樣評價朱厚照的:“明自正統以來,國勢浸弱。毅皇(武宗)手除逆瑾(劉瑾),躬禦邊寇,奮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樂嬉遊,昵近群小,至自置官號,冠履之分蕩然矣。猶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鈞諸臣補苴匡救,是以朝綱紊亂,而不底於危之。假使承孝宗遺澤,制節謹度,有中立之操,則國泰而名完,豈至重後人之訾議哉。”  以上評論,不僅是清人張廷玉對明武宗朱厚照的準確評價,也應視之為,後人在客觀的評價前人功過時的行為指南。相關閱讀推薦:正德皇帝朱厚照的七大極品嗜好:花花公子朱厚照如何客觀評價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是個怎樣的皇帝朱厚熜與朱厚照究竟是什麼關系?明武宗朱厚照死因是什麼?明武宗朱厚照墓在哪歷史上朱厚照與夏皇後的感情到底如何?

性格分裂的漢武帝為什麼會造就漢武盛世?

  漢武帝一直以來都是一位頗受爭議的歷史人物。對他的評價有褒有貶,有人說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也有人說漢武帝在他當政之時犯下許多過錯。   漢武帝的人生充滿矛盾。他愛民如子,同時殺人如麻;他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在中國歷史上,不乏英雄、偉人、壯士、志士和聖者;他勵精圖治,苦鑄大漢版圖,他重用人才,李廣、霍去病馳騁漢場,蕩平匈奴,鏟除邊關大患,他深謀遠慮令人叫絕。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傢。   有一點是公認的:漢武帝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歷史人物。敘述評價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漢武帝上臺時,漢朝已經經營瞭六七十年瞭,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就相當於現在的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韜光養晦,發展經濟。文景後期,糧多得流出倉外腐爛不可食,錢多得用來穿的牛皮繩都爛斷,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富得流油。所以才會有“蕭規曹隨”,有穩定壓倒一切,所以不會輕易改弦更張。而漢武帝這代人是成長在富裕的文景之治的後期,國傢富裕生活無憂,他們沒有受到戰亂的洗禮,對外充滿瞭好奇,進取心是前幾代人所沒有的。時勢造英雄,當時的歷史條件註定瞭漢武帝成為一代偉大的君王。   漢武帝在位54年,占據瞭整個西漢一代的1/4時間,他對內加強皇權,鞏固統一,對外開疆拓土,宣揚國威,是完成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大帝國的重要歷史人物。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彪炳青史,永秉春秋。   1、罷黜百傢獨尊儒術

馮唐李廣不受重用:個人性格因素和皇帝關系不大

  王勃在《滕王閣序》裡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於是,馮唐和李廣兩個人都成瞭歷史名人。  這兩個人在《史記》中都進瞭列傳,兩個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一直鬱鬱不得志,年紀一大把瞭,都沒有拿得出手的“政績”,所以沒能謀個高官顯爵。      馮唐留名的是他的嘴皮子  馮唐的故事比較簡單,先大致說一說吧。  漢朝的時候,還沒有實行科舉制,朝廷選拔官員,一般是三個途徑。第一個是封蔭制,也就是祖上有人做瞭官的,特別是有瞭爵位的,子孫可以憑著出身去做官。第二個是憑戰功,漢朝經常和周邊的少數民族作戰,有瞭戰功,便可以升為武官,時機合適的時候也可以由武轉文。第三個途徑,則是舉薦,比如人品好,聲望高,孝順父母,學識淵博等。馮唐就是靠第三條路做的官,他因為非常敬孝父母,被舉薦做瞭郎官,那時候是漢文帝在臺上。  前面說過,郎官是漢代的預備役官吏,主要是在皇宮裡打雜,做一些看門趕車的雜活,幹這些活的一般都是年輕人。馮唐被舉薦做郎官的時候,年紀已經不小瞭,大概五十歲左右吧。  有一次文帝經過馮唐的“辦公室”,看到有一個白須飄飄的老漢在裡面“辦公”,就問他:老人傢怎麼還在做郎官咧?傢在哪裡呀?   馮唐回答說:我是代郡人。  漢文帝因為曾經做過代王,就攀關系說:我也在代郡呆過咧,聽說那裡出過一位名將叫李齊,很是厲害,他在巨鹿打仗的情形,威風得很。現在我每次吃飯時,都會想起巨鹿之戰時的李齊。老人傢您知道這個人嗎?  馮唐這時候就開始裝逼瞭,他回答文帝說:李齊這小子啊,我當然知道,他其實不咋地,還比不上廉頗、李牧呢。  廉頗、李牧是什麼人?趙國一時無二的名將啊,那是誰都能隨便比的麼?當然,馮唐隨便地提一下他們的名字,逼格瞬間爆表,唬住文帝瞭。  果然,漢文帝問:老人傢您憑什麼這樣說呢?  馮唐繼續吹牛:俺爺爺在趙國時,擔任過大將,和李牧的關系鐵得很。俺爹從前做過代國的丞相,和李齊那小子也是哥們。所以嘛,他們這些人有幾斤幾兩,老漢我自然知道。  漢文帝聽得驚呆瞭,哇靠,宮中藏龍臥虎啊,隨隨便便一個糟老頭子,就是將門之後,名臣之子,這怎麼得瞭?我就打發他做一個小小的郎官,別人知道瞭,還會說我糟蹋人才的。他心裡一面盤算一面隨口說道:唉,真是可惜啊,我偏偏得不到像廉頗、李牧這樣的人做將領,如果有這樣的將領,我難道還怕匈奴嗎?  馮唐這時候已經完全沒大沒小瞭,對皇帝說: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不會任用他們。  漢文帝很不高興,問:您憑什麼認為我不能任用廉頗、李牧?  馮唐說:古時候君王派遣將軍出征時,會趴下來推著車軲轆,承諾“國門內的事我決斷,國門外的事由將軍裁定”。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俺爺爺說,李牧統軍時,把征收的稅金自行拿來犒賞部下,所以李牧才能夠充分發揮才智,北驅單於、大破東胡、消滅澹林,西抑強秦、南援韓魏,要不是後來郭開在趙王面前陷害他,他被殺瞭頭,趙國和秦國之間的勝敗還很難說咧。如今俺聽說魏尚做雲中郡太守,他把邊地的稅金用來犒賞士兵,還拿出個人的錢財,五天殺一次牛,宴請軍吏、親近左右,因此匈奴人遠遠躲開,不敢靠近雲中郡。匈奴曾經入侵一次,魏尚率領軍隊出擊,殺死很多敵軍,後來僅僅因為算錯瞭數字,多報瞭六個敵軍的人頭,陛下就削奪他的爵位,判處一年的刑期。由此看來,陛下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  文帝是個好皇帝,聽瞭他的吹牛兼諷刺,不僅沒有再生氣,還趕緊檢討自己,馬上表示要改過自新,當天就讓馮唐拿著皇帝的節符,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讓魏尚擔任雲中郡太守。同時,文帝也不想再繼續擔著埋沒人才的罪名,把小小的郎官提拔為車騎都尉。都尉這個官,不大也不算太小,相當於郡一級的地方長官瞭。從郎官到都尉,文帝對馮唐已經算破格提拔瞭。  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沒見馮都尉做出什麼成績來,二十年一晃過去瞭。  漢景帝即位後,讓七十多歲的馮唐去做楚國的丞相,做瞭沒多久,也不知道為什麼原因被免瞭職,一轉眼,又十三年過去瞭。  漢武帝即位時,想要幹一番大事業,於是向天下征求賢良之士,大傢舉薦馮唐。“一代名臣”馮唐這年已九十多歲,路都走不動瞭,自然是不能再做官瞭,於是漢武帝任用他的兒子馮遂做瞭郎官。  嘿嘿,又是郎官。  司馬遷在結尾時寫道:馮遂也是一個有奇才的人,是我的好哥們兒。  原來如此,“一代名臣”馮唐入傳,其實也不是他會裝逼,隻不過是他的公子和司馬遷關系好而已。歷朝歷代,啥事不需要靠關系?  相關閱讀推薦:李廣難以封侯:飛將軍李廣為何過不瞭業務關中國古代十大神箭手排行榜 飛將軍李廣隻排第四成語馮唐白首是什麼意思?馮唐白首的主人公是誰水滸傳小李廣花榮簡介 小李廣花榮怎麼死的飛將軍李廣:一個被性格決定命運的悲劇將軍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這樣憑關系被司馬遷吹噓的,不隻是馮唐。李廣也是一例,而且這一例如此特別,以至傷之深,愛之切。  司馬遷有一個哥們,叫李陵。武帝時的某一年(前99年),在對匈奴的一戰中兵敗,投降匈奴,漢武帝大怒,滅瞭李陵全族。(李陵的故事,且等到老衲看《漢書》時,視其價值再看是否詳述,這裡就不展開瞭。)作為李陵的哥們,司馬遷上書武帝為李陵叫屈,漢武帝二怒之下,把司馬遷給閹瞭……  李廣是李陵的爺爺,於是有瞭這篇流傳千古的《李將軍列傳》。      李廣的脾氣遠比他的戰績大  李廣的故事很長,擇其要點而述之。  關於傢世。李廣的祖先有一個叫李信的,是秦朝的將軍。當年荊軻刺秦王失敗後,秦王發兵攻打燕國,後來追殺燕太子丹並將丹活捉的,就是這個李信。秦國完蛋後,李傢也跟著沒落瞭,其實也算不上什麼沒落,秦以武立國,國中將軍何止千萬,所以在秦國(朝)做一個將軍,也不是特別瞭不得的事。反正到瞭李廣的時候,他爹是隴西成紀的一個縣太爺,也算是個官宦人傢瞭。李傢以武起傢,世代傳習箭術,所以李廣的箭射得是那麼回事,這也就成瞭後面吹噓他的資本,這是後話,後面再說。   關於官職。文帝十四年的時候,李廣和他的堂弟李蔡一起,以良傢子弟的身份從軍,去攻打匈奴,慢慢因為積累軍功,兩個人都做瞭郎官(這就是老衲前面說的當官的第二條道路),職務是武騎常侍,大概就是陪著皇上騎馬打獵的騎兵侍衛。稍晚他們一點的,有一個文筆不錯的叫司馬相如的,沒什麼軍功,花瞭點錢,就買到瞭這一個位置,說明這個位置並沒有多少含金量。  就這樣熬瞭七八年吧,熬到文帝死瞭,景帝繼位,李廣熬出瞭頭,憑資歷外調到隴西做都尉,和五十多歲的馮唐一樣,混瞭一個不大不小的武官。再之後,轉任騎郎將,相當於平調吧。  沒多久,七王之亂發生,周亞夫率兵平亂,李廣也跟著去瞭,任驍騎都尉。在平亂的戰鬥中,李廣立瞭點軍功,但他私底下接受瞭梁孝王給他的“將軍印”,所以朝廷沒有對他進行封賞,隻是讓他轉任上谷的太守。  這是為什麼?因為梁王是地方諸侯,當時地方諸侯雖然有一定的官員任免權,但是大一點的官的任命權是在中央手裡,“將軍”這個職位,不是地方諸侯能夠封的。就算地方能封,在“七王之亂”的敏感時刻,一個地方諸侯隨便封武將為將軍,那是有造反嫌疑的。何況梁王也確實有造反之心,接收瞭這個將軍印,那便是視同向梁王效忠瞭。就憑這一點,中央政府沒砍李廣的腦袋,就已經很不錯瞭,何況還讓他去當太守,那是天大的恩情瞭。  繼續列舉李廣後來的官職吧。在後來的十來年裡,李廣一直在邊境的各個郡巡回地任太守,分別當過上谷、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的太守,都是和匈奴接壤的邊境,這樣一直到景帝死掉。漢武帝繼位後,改變瞭和匈奴以和親為主的外交方針,開始積極備戰。李廣在邊境熬瞭這麼多年,也熬成瞭一個關於匈奴方面的專傢,武帝把他召到中央,擔任瞭未央宮衛尉,這個官,怎麼說呢,說大也大說小也小。說大,按秩級來說,屬於九卿之列,是二千石的官員;說小吧,其實就是中央警衛局的局長,手下管一些站崗放哨的“中南海保鏢”,和皇上關系近倒是近,其實沒什麼實權。  漢武帝當上皇帝之後的第八年,搞瞭一個“馬邑之謀”,想誘殲匈奴,但失敗瞭。當時李廣以衛尉出任驍騎將軍。漢武帝第十五年,李廣正式出任戍邊的將軍,在一次戰爭中,李廣被匈奴生擒,部隊全軍覆沒。李廣逃瞭回來,論罪當誅,於是花錢贖罪,李廣被貶為平民。  李廣作為平民,閑居瞭兩三年,後來戰事吃緊,朝廷正在用人之際,於是再度起用他,任命為右北平太守。沒過多久,前123年,這時是漢武帝上位後的第19個年頭,李廣補缺任郎中令。郎中令這個官,也是九卿之一,管的事比較雜,其中也包括宮中禁衛,還有管理各個大大小小的郎官,還有諫議的職責,還包括政事顧問,同時有一定的人事權,相對衛尉,職責寬泛瞭一些。第二年,李廣以郎中令的身份再次出任後將軍,開到前線和匈奴作戰,打瞭兩年,也沒有立下戰功。後來在與匈奴左賢王的一場遭遇戰中,以四千對四萬,幾乎全軍覆沒,在張騫的援軍趕到後,李廣才得以生還。此次戰鬥,功過相抵,李廣既沒有升,也沒有降。  再過瞭兩年,前119年,漢武帝大舉進攻匈奴,這時候的李廣已經六十多歲瞭,他主動請戰,但武帝因為他年紀大瞭不放心,不太願意派他出去,後來拗不過,勉強同意,但叮囑衛青和霍去病等將帥對他多“照顧”一點。出戰時,李廣被衛青安排為側翼部隊,迂回掩護,結果迷瞭路,無功而返。事後,軍中追責,李廣把迷路的責任一個人扛瞭下來,在即將進行軍事審判前,李廣自殺。  終其一身,李廣最大的官是郎中令兼後將軍,為二千石級。爵位,無。  關於戰功。基本上,李廣沒什麼戰功,雖然司馬遷筆下李廣如何如何不得瞭,但他就是沒有戰功。歷任皇帝也不是瞎子,不會掩沒他的功績的,以至於到瞭最後漢武帝都看不過眼,以“運氣不好”給他找臺階下。  且看和他同時入伍的堂弟李蔡,一起參軍,一起做郎官,後來到景帝時,李廣在邊境做太守,李蔡已經因軍功成為二千石的京官,等到武帝的時候,李蔡的部隊在對匈奴右賢王的戰鬥中,擊斃匈奴數百人,俘虜匈奴一萬五千人(非戰鬥人員),立下大功,被封為樂安侯,後來還做瞭四五年的丞相,位居三公之列。一些曾經李廣的手下,乃至於普通士兵,後來都有因軍功封侯的,單單就隻有他,四十年如一日地虛度年月。  按李廣自殺前的說法,他在四十多年的軍旅生涯裡,和匈奴作戰有大小七十餘次。四十多年,七十多次,上天不是沒有給他機會,皇帝不是沒有給他平臺,但的的確確,他就是沒有戰功。如果說一年兩年三年,乃至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次兩次三次,乃至於一十次二十次三十次,沒有機會,還可以說是運氣的問題,但四十多年七十多次都沒有立下戰功,反倒多次全軍覆沒,還被匈奴生擒,那就不是機會的問題,而應該是水平的問題瞭。  那麼,李廣的水平到底怎麼樣?  關於水平。我們還是忠實地按李廣的同情者司馬遷的記載來,《史記》載,景帝時,有一次,皇帝派瞭一個宦官到李廣的部隊去監軍,宦官帶著幾十名騎兵,遇到三個匈奴人,看人傢人少就去欺負人,結果三個匈奴人射傷瞭宦官,還幾乎殺光瞭幾十名騎兵。宦官逃回來,李廣咋咋呼呼地要去給宦官復仇,隻帶瞭一百名騎兵就去追趕那三個匈奴人,孤軍深入近百裡,雖然射死瞭兩個,活捉瞭一個,但卻陷入瞭幾千名匈奴騎兵的包圍圈。幸好匈奴以為這是漢軍的誘敵之計,沒敢對他們下殺手,放瞭他們一馬。由此可見李廣的輕率和魯莽。  武帝時,李廣調任未央宮衛尉,同時程不識任長樂宮衛尉。兩人都是由邊境郡守調任的,在邊境治軍時,李廣訓練部隊不重紀律,行軍佈陣自由散漫,也沒有警戒的號令,軍隊的軍事文書也簡陋得很。相反,程不識非常嚴謹,部隊按照最嚴格的紀律訓練,分成部伍,有職責明確的層級指揮系統,部隊出戰時,總是處在人不解甲、馬不卸鞍的戒備狀態,軍中文書齊備,一切都有章可循。程不識雖然沒有取得過重大的勝利,但也從來沒有敗過,因此獲得瞭“不敗將軍”的美稱,不像李廣,動不動就全軍覆沒。和程不識的這種穩紮穩打的戰術相比,李廣的軍隊隻能是遊擊部隊,是不可能進行大兵團作戰的。李廣參加的最後也是最大的一次對匈奴作戰,大軍五路出擊,武帝和衛青不讓李廣領導正面的軍隊,隻讓他率領輔助部隊,未嘗沒有道理。後來東漢馬援有一句評語:“效程不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李廣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關於技能。李廣的箭法特別好,飛將軍射虎,這是李廣最為人們熟知的故事。說是有一次他出去打獵,看到草裡面有一塊石頭,他以為是一隻老虎,就用箭射它,結果箭頭射進瞭石頭裡面。等他發現這是一塊石頭而不是老虎後,他也為自己能把箭射進石頭感到驚奇,於是再射,就再也射不進石頭裡瞭。這,也隻是一個傳說罷瞭。唐代王昌齡有一首著名的詩《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後人有說這首詩就是稱贊李廣的,其實不然,王昌齡這首詩寫的是衛青,和李廣並沒有什麼關系,隻不過一個“飛將”,讓不少後人表錯瞭情。  在老衲看來,飛將軍李廣,其實也就是一個勇武值稍高,但統率值很低的蠻將,個人英雄主義充斥頭腦,帶兵打仗卻是一介莽夫,如同水滸中的李逵,勉強一點比喻,接近於張飛吧,但他和張飛比還是有很大差距。  最後說說李廣的人品。司馬遷在評價那個後來做瞭丞相的李廣的堂弟李蔡時,說李蔡的名聲相比李廣差得很遠,而且人品在下等之列。這是很不公平的,真實歷史中李蔡雖然不是政績卓著,但也屬於中上之資,軍功也有政績也有,於國於民做瞭不少實在事,隻是後來犯瞭皇族的忌諱才被誅。反觀司馬遷評價頗高的李廣,我們用史記中的兩個故事來作一品評。  故事1.李廣晚年曾向星象傢王朔抱怨:“自從漢朝攻打匈奴以來,我沒有一次不參加。可是各部隊校尉以下的軍官,由於攻打匈奴有軍功被封侯的有幾十人。我李廣不算比別人差,但是沒有一點功勞用來得到封地,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是我的骨相就不該封侯嗎?還是本來就命該如此呢?”王朔說:“將軍自己回想一下,有沒有做過自己覺得很後悔的事?”李廣說:“我在當隴西太守的時候,有一次羌人反叛,我誘騙他們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詐手段在同一天把他們都殺瞭。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隻有這件事。”王朔說:“沒有比殺死已投降的人罪過更大的瞭,這也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  故事2.李廣被擒後逃回來,因罪被免為平民後,他和已故穎陰侯灌嬰的孫子灌強一起隱居在藍田,常到南山中打獵。曾在一天夜裡,他帶著一名騎馬的隨從外出,和別人一起在田野間飲酒。回來時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瞭,大聲喝斥,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實行宵禁的時候)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是前任呢!”便扣留瞭李廣,讓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沒過多久,匈奴入侵殺死遼西太守,打敗瞭韓將軍(韓安國),韓將軍遷調右北平。於是天子就召見李廣,任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派霸陵尉和他一起赴任,一到軍中,李廣就把霸陵尉給殺瞭。  看看,一代名將飛將軍,心胸狹隘至此。司馬遷這還是看在李廣孫子和他是好朋友的份上,筆下已經容情瞭,不然,不知是何等不堪。  綜上所述,靠吹噓的馮唐易老,為人輕薄的李廣難封,但這一切,又能怪誰呢?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梁山108將都該娶什麼樣的女人?梁山108將性格分析

  108、金毛犬——段景住的女人  偽裝成販馬商人的盜馬賊,首先就是富得流油,你想想得瞭,賣車的能掙多少錢,他就能掙多少錢。把大金王子騎的照夜玉獅子偷給晁蓋,就跟從英國女皇屁股下面偷瞭輛賓利SL送給孔二狗似的,膽大包天性情灑脫,今天在這種敢挑戰外國權貴極限的富人已經不多瞭。並且還精通契丹、西夏、蒙古三種語言,放三裡屯隨便找個酒吧,把鑲鉆的馬鞭往桌子上一丟,就跟丟瞭把蘭博基尼鑰匙沒什麼兩樣,都不用再廢話,立馬就能圍過來一幫五顏六色的袒胸露腚的大妖怪,無論你是赤峰的還是四平的還是陜西米脂的,三言兩語間用傢鄉話通殺。  估計晚上得累死。所以說這種男人比較適合沒媳婦,要不然在外打拼太累瞭交不上公糧容易鬧離婚。而考慮到後來征方臘的時候在錢塘江讓水給淹瞭,最好是會遊泳,大難臨頭之際也好救他一命,鞏固鞏固感情。  話外:他可能是曾頭市的奸細,故意讓他上山釣魚的,要不然怎麼就平白無故地接連兩次被曾頭市把馬劫瞭去引發兩場本可以不存在的戰爭(其中一場還把晁蓋給打死瞭)。   107、鼓上蚤——時遷的女人  小偷,而且還精通盜墓,這兩種手藝看似同出一門,實際截然不同,一個能吃飽飯,一個能吃撐死。並且小偷的媳婦多半還是小偷,可盜墓者的媳婦就有很多種可能瞭,這關鍵得看你買賣幹得多大,要是盜個一般的墳,可能還不如小偷,要是盜個民國的,就能娶上兩房姨太太,要是盜個漢室貴族的,老婆數量基本上就能跟漢武帝媲美瞭,你要是能盜個新石器時代的,整個國傢基本上對你來說,就是父系氏族瞭,走大街上想幹誰幹誰。  所以我覺得時遷要是能豁得上不怕斷子絕孫,最好少偷東西多盜墓。同時眾所周知,盜墓盜牛逼瞭在傢坐著寫本書都能賺個千八百萬,並且還不算電影版權,而我考慮時遷既然是此中精英,但是沒有文化,所以暫時要配上一個稍微有點知識的娘子。   106、白日鼠——白勝的女人  安樂村閑漢一個,要不是窮瘋瞭夠嗆能去劫生辰綱,就算是最後去瞭,估計也沒拿這種殺頭的事當事,這不是說他膽子大,我覺得是他感悟能力差,怎麼著都行,算是比較隨性的人,所以後來有瞭錢就忍不住去賭去炫富,結果被抓瞭,抓瞭就抓瞭吧,經不起折磨還把晁蓋一幫人給供出來瞭,這也不是他不仗義,還是人傢感悟能力差,萬事無掛於心。  我覺得要是看過薑文的《鬼子來瞭》,對這種人應該比較瞭解,這典型的就是片裡那些麻木不仁的大部分的中國人,以在城裡街頭唱快板的小角色為代表。抗日片裡那些二鬼子就得是從這些人裡來的,他們不愛國麼?說不上,他們不仗義麼?似乎也說不上。就是沒什麼主見罷瞭。後來能上山純屬晁蓋太仗義,跟他本人無關。  所以這種懶漢兼閑人型的,適合挨管,雖然可能屢教不改但絕對也不會造反打人,跟個無所事事的初中生似的,找個厲害點能過日子的娘們兒拉扯拉扯他,或許一時半會兒還餓不死。 相關閱讀推薦:《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為什麼大多沒有妻室兒女?盤點水滸傳中七大美男都有誰?水滸傳美男排行榜《水滸傳》中臭名昭著的十大色狼:西門慶隻排第三梁山好漢綽號的十大分類 108將的綽號都有什麼來歷誰是水滸好漢中結局最好的人?梁山108將的全部死法分頁:1/4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105、險道神——鬱保四的女人  宋公明身後護法,負責舉大旗的。幹這種活的一般都有塊頭,身高一丈,膀大腰圓,當道一站,萬夫莫開。本身險道神這個綽號來得就很霸氣,常言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像蜀道這種道,就是險道,而鬱保四人高馬大的往險道中間一站,就跟個橫空出世的天神似的,所以外號險道神。  但其實上帝給你打開一扇門必然給你關上一扇窗,個子大也不完全是好事,他後來被方臘手下飛刀手杜微給殺瞭,足以說明暴露面太廣而且還欠靈活,他要是長成郭敬明那樣,估計十米開外李尋歡都夠嗆紮得準。  這種塊頭的,要找個彪悍一點的女人。   104、活閃婆——王定六的女人  揚子江畔酒店老板,心地還算善良,聽說宋江在梁山替天行道不殺人不劫財才有瞭入夥的意思。後來親眼看著張順用一種稍顯殘忍的方式弄死惡霸,還忍不住嘆息瞭一聲。  據他自己說是因為跳得快所以外號活閃婆,可後來跟著盧俊義打宣州的時候被樓上射下來的毒箭射中,毒發死瞭。可見跳得再快也不如箭快,才藝還沒達到那種像花榮戴宗那種能用來當神話故事的爐火純青地步,頂多算是點個人小特色,有點一瓶不滿半瓶晃蕩的嫌疑。  不過在中國古代封建迷信裡還有一種對閃婆的定義,是那種吃藥後在精神極度癲狂的時候能和鬼神交流的女子,是通靈之人,就是傳說中的靈魂附體,也叫跳大神。不知道這個外號是不是因為有人在背後罵他精神可能有點問題,就跟咱們今天看到的那些傻不拉嘰的人似的,而且還有點娘,說是個活的閃婆。而他去問人傢你為什麼叫我活閃婆的時候,人傢推脫說因為你比較能跳能跑。  對於這樣的我們真不敢亂給他找女人。

關於性格的名言

天秤座 父親對天天說:“今天不要上學瞭,昨晚...你媽給你生瞭兩個弟弟。你給老師說一下就行瞭。” 天天卻回答:“爸爸,我隻說生瞭一個;另一個,我想留著下星期不想上時再說!” (聰明、權衡利弊的天平) 天蠍座 蠍蠍剛睡著,就叫蚊子叮瞭一口。

性格的名言名句

●暴躁是智慧的敵人 ●暴躁的人的智慧在明天(維吾爾族) ●意粗性暴,一事無成 ●狂暴的人總是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托·富勒) ●一怒之下踢石頭,隻有痛著腳趾頭(朝鮮) ●暴躁的動物會把犬牙碰斷(景頗族)

馮玉祥掌摑韓復渠:西北軍土崩瓦解的性格因素

  1920年代中期,有兩大軍閥突然崛起,一個是北方的馮玉祥,一個是南方的孫傳芳。孫傳芳集團後來在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打擊下土崩瓦解。而馮玉祥,雖然期間小受挫折,但自從五原誓師之後,發展一路順風順水,在當時各路軍閥中,地盤最大,軍隊人數最多,馮氏的勢力,發展到頂峰。然“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1930年中原大戰,馮氏一敗塗地,作為中國政壇一大勢力的馮玉祥集團自此不復存在。這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馮玉祥待下過苛,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馮玉祥最早屬於北洋系,後來他本人加入國民黨,軍隊也編入國民革命軍序列。不管屬於什麼系,其軍隊,從理論上來講,都是國傢的軍隊。但實際上,同當時所有的軍閥一樣,軍隊上就是馮的私傢武裝,而他手下的那些高級將領,在馮玉祥集團的鼎盛時期,雖然貴為一路諸侯,統率千軍萬馬,但在馮的眼裡,估計也就是個看傢護院傢丁的角色。這從馮玉祥對他們的態度可以看出來,馮對於他們,幾乎到瞭想打就打,想罵就罵的地步。  吉鴻昌是馮玉祥的愛將之一,但馮的脾氣上來,對他也很不客氣。有一次他們二人通電話,不知說什麼馮生氣瞭,大聲對著電話那頭命令:“跪下”。吉鴻昌還真聽話,“撲通”一聲就跪下瞭,這邊馮玉祥還不放心,追問:“真的跪下瞭”?吉鴻昌回答:“真的跪下瞭”,這才算過關。   這樣的事在馮傢軍內部是傢常便飯,馮玉祥本人也對此安之若素,然而卻最終給他招來大禍,即在中原大戰中,馮手下大將韓復榘反水投蔣,改變瞭戰局,也改變瞭馮玉祥集團以及馮本人的命運。與韓復榘關系密切的梁漱溟對這段歷史述之甚詳,茲抄錄如下:  “(中原大戰期間)馮玉祥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大軍撤向潼關以西,韓復榘提出異議,認為西北太苦,軍隊不宜西撤。馮這人歷來治軍很嚴,且以傢長自居,當場訓斥韓復榘,命令韓滾出去,並罰跪於會場外的墻跟下。散會後,馮怒氣未消,又去找韓,給瞭一個耳光,才說:起來吧!韓作為由軍長提升為總指揮的一員大將,當然受不瞭這種懲罰”,於是幾天後,韓突然與馮的另一員大將石友三宣佈脫離馮玉祥,投奔蔣介石,這幾乎給予馮玉祥致命一擊。中原大戰很快即以馮、閻的失敗而告終,馮玉祥更是賠光瞭老本,此後基本上由一個軍事傢、政治傢變成社會活動傢瞭。  有意思的是,馮韓二人此後並未完全恩斷義絕,韓復榘至少給予馮表面上的尊重。下野後的馮玉祥來山東,韓復榘全程高規格接待,據韓復榘的兒子回憶,一次韓復榘帶他去看望馮玉祥,“父親則穿戴像個大兵,在一旁恭坐,相當拘謹。閑談間,馮先生忽然說:‘向方(韓復榘字向方),你就吸支煙吧,沒有關系。’父親立刻站起回答:‘報告先生!我已經戒煙瞭。’又談瞭一陣,父親說去‘方便’一下,剛邁出門檻,副官心領神會地急忙跑過去給父親遞上紙煙。”此時已經成為“山東王”的韓復榘在馮玉祥面前尚且如此,當年在馮玉祥手下做事時候的地位,可想而知。相關閱讀推薦:揭秘:面對拆遷戶,馮玉祥與蔣介石之間的較量揭秘:一代西北軍閥馮玉祥將軍崇尚信仰的一生揭秘:軍閥馮玉祥為什麼要屠滅千年“少林寺”?歷史揭秘:西北軍閥馮玉祥與寂然法師的交往秘聞揭秘:80年前的北京政變:馮玉祥對溥儀做瞭什麼

關於性格的名言

1、性格,既不堅固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活動變化著的,和我們的肉體一樣也可能會生病。——愛略特 2、性格是一個人看不見的本質。——德·穆迪 3、性格是一種副產品;它產生於完成日常事務的偉大過程之中。——伍威爾遜 4、性格由習慣演變而來。——奧維德 5、性格隻不過是長期形成的習慣而已。——普盧塔克 6、一個人的性格決定著他的命運。——緒儒斯

紅樓夢鴛鴦是個什麼樣的人?金鴛鴦性格分析

  金鴛鴦是紅樓人物之一,她在《紅樓夢》一書中,是賈母的大丫頭。父親姓金,世代在賈傢為奴,因是傢生奴,甚受信任,因為這個緣故,她在賈府的丫頭中有很高的地位。賈母平日倚之若左右手。賈母玩牌,她坐在旁邊出主意;賈母擺宴,她入座充當令官。  鴛鴦主要有三個性格特征:  一、是世俗才華。  《紅樓夢》的鴛鴦是賈母的第一個心腹之人,幫賈母管理財物,替虛偽的大傢族兒輩盡孝。小說中說,沒有鴛鴦,賈母是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這是心靈的安慰,給瞭賈母——這個“可憐的老太太”(一紅學傢語)很多的快樂。所以,她才能夠“拒絕”賈赦的淫威和荒唐的納妾要求。她“三宣牙牌令”所表現的才華和劉姥姥進大觀園時候的和王熙鳳的“搗鬼”,有才女應有的品質和濃厚的青春女兒的氣息。  二、是善良本性。  《紅樓夢》第七十一回“鴛鴦女無意鴛鴦”,鴛鴦沒有“告密”,而是盡自己能力保護司棋。劉姥姥來榮府“打秋風”,她熱情的贈禮令劉姥姥感激不已,銘記終生。   三是剛烈敢為。  《紅樓夢》第四十六回“鴛鴦女誓絕鴛鴦偶”,鴛鴦敢於對賈府大老爺說“不”,誓死抵抗賈赦的無理、荒唐的求婚要求。以致於賈母死後,她沒有保護傘,便決然懸梁瞭。此事發生在第一百一十一回“鴛鴦女殉主登太虛”,其中她還敢於質詢王熙鳳關於辦賈母的葬事的粗疏問題。《紅樓夢》以三個回目點明“鴛鴦”,絕不是偶然。她是小說中依賴於封建傢族、封建社會而又反抗性最強的人物之一。相關閱讀推薦:揭秘紅樓第一婢金鴛鴦:寧願死也不當二奶的丫鬟紅樓夢裡鴛鴦的結局怎麼樣?金鴛鴦生平簡介紅樓夢第40回 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紅樓夢第六回 賈寶玉初試雲雨情 劉姥姥一進榮國府紅樓夢賈寶玉出場的精妙:曹雪芹煞費苦心的設計

飛將軍李廣:一個被性格決定命運的悲劇將軍

  悲情飛將軍李廣:李廣(?—前119),西漢名將,隴西成紀人。文帝時,參加反擊匈奴攻略的戰爭。景帝、武帝時曾任隴西、北地、右北平等郡太守,匈奴畏之稱為“飛將軍”。公元前119年,隨衛青攻匈奴,因無向導迷路失期,自縊身亡。李廣的兒子李敢、長孫李陵,也都是一時名將。  我對李廣有一點偏好,因為書上說:“李廣老,數奇。”這意思是說李廣運氣不好,命中註定不能封侯。李廣一輩子沒有封侯的機會,最後還自殺瞭。這位飛將軍會騎馬,善射箭。據說他夜裡看到一隻老虎,一箭射過去,第二天早上發現,原來是石頭。力道之大居然足以穿石!  漢朝的國都長安位於今天的西安,西邊和北邊共有六個郡。這些位在長安西邊跟北邊的六個郡,因居於邊境,郡裡的年輕人幾乎都會騎射,政府對他們特別優待,交的稅也少一點。所謂“六郡良傢子”,就是六個郡裡面好人傢的孩子。他們通常自備弓馬,敵人來犯,良傢子以義勇軍參戰。李廣就是由此途徑參軍,最後出任將軍。他是當時最有名的軍人,曾擔任右北平太守,戍守在今天的北京附近,負責防守邊境的長城。   漢朝跟匈奴打瞭很多次仗,李廣常常率領小部隊主動出擊,幾十個人、幾百個人就沖出去,常有斬獲。當然也有被抓的時候,他便趁敵人沒有防備時逃出來,即使被綁在馬上,居然還可以奪過旁邊胡人的馬,跑回漢營來。有一次,匈奴的大軍在前面,他才幾十匹馬、幾十個騎兵,還故意徐徐慢行,讓匈奴搞不清楚他背後是不是有伏兵,不敢動他,隻好退走,他則安安全全地回來瞭。這些都是很瞭不起的事情。相關閱讀推薦:飛將軍李廣為何終身不得封侯 李廣是常敗將軍?李廣簡介 漢景帝劉啟時期的飛將軍李廣生平李陵簡介 西漢將領飛將軍李廣之孫李陵生平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衛青、霍去病這兩個人是討伐匈奴的主將。以漢朝的角度看,稱得上是成功的將領,每個人都帶過幾萬大軍出征,而且終於將匈奴擊敗瞭。但西漢時匈奴並沒有全敗,整個匈奴的衰敗還要再過兩百年。  衛青、霍去病這兩個人都不是六郡良傢子,也不是行伍出身。衛青的姊姊是漢武帝寵愛的夫人,霍去病則是衛青的外甥,他們是以外戚的關系得到信任帶兵出征。霍去病有句名言:“匈奴未滅,無以傢為!”意思是說,匈奴還沒消滅,我哪裡能結婚?但是又有“陣前將士半生死,將軍帳裡又歌舞”來描寫他當將軍時的情景,所以我們知道他是享福的將軍。  他們成功在哪裡?原本漢朝的國力就強到可以打敗匈奴,衛、霍兩人唯一的優勢是皇帝的充分信任。漢朝的損失多大呢?三次出兵,損失大得很,這還不包括自己帶著馬一起跟著去的義勇軍。所以這是漢朝傾全國之力來打的仗。得到充分信任的親貴所帶的兵,是傾盡全國之力,拼資源,也拼決心。  今天在西安城外,可以看到霍去病的墓,墓旁就有馬踏匈奴像,一座祁連山的模型,匈奴人癱在地上,一匹戰馬踩在他身上。霍去病的墓,可說是漢朝至今最出風頭的一個墓,可曉得是為什麼嗎?因為霍去病的名字有“去病”二字!許多百姓因而流傳摸他的像可以治病,從傷風咳嗽到癱瘓都去摸他一下,霍去病墓上的石頭馬被摸得亮光光的,兩千多年來,天天有人去摸,怎能不光啊?這個運氣也是奇怪的,陜西附近的人都認為他是“醫神”,而不隻是戰馬嘶鳴、戰功赫赫的青年將領形象。   漢朝大軍討伐匈奴,衛青和霍去病這兩位大將各率五萬人出去征戰的時候,卻讓李廣率偏師別道領兵。李廣很不高興,他認為自己是全天下最有名的戰士,匈奴稱他為飛將軍,為什麼派他率偏師?結果,人傢大軍打瞭勝仗回來,他卻迷瞭路,困在沙漠裡。按照漢朝的規定,沒有完成使命的,回來要接受軍法審判。他說自己這麼大歲數瞭,還有臉接受軍法審判嗎?於是自殺瞭。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雖然大傢一直哀悼這位英雄人物,但我們來看看他失敗的原因何在。李廣確實是個戰士,卻不是稱職的將領。他是帶兵打仗的人,還輕舉妄動,隨時帶著幾十人、幾百人沖出去,這是不對的。將領應該要守住大部隊。漢時一個郡的規模,至少有一萬騎兵,這一萬騎兵是訓練有素、有部務、有編制、有紀律的軍隊;而大將的責任是指揮大部隊,不是逞個人英雄。  當時有位將軍叫程不識,他的部隊從來不打大勝仗,也從來不打大敗仗,永遠是一整批出去,退兵也是一整批慢慢退下來,左右前後,整個部隊的旗號整整齊齊,無大勝亦無大敗。兩人相比之下,程不識的功名遠不及李廣,也不像李廣那樣讓人佩服,但他是真正的將領;李廣則不是將領,隻是個戰士。所以漢武帝、衛青說李廣“數奇”,說他運氣不好,其實是迷信。

陳橋兵變 一場改變國傢民族性格的軍事政變

  改變民族性格的陳橋兵變:公元960年(後周顯德七年)舊歷正月初一,農歷的新年使得後周宮廷中處處張燈結彩,一片喜氣洋洋,小皇帝和大臣們準備歡度這一個傳統佳節的到來。然而,就在這時鎮(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縣)兩州的邊關來報,說北漢和契丹聯合入侵,後周的兩位宰相范質和王溥聞聽後慌瞭手腳,急忙命當時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領大軍前往抵禦。  趙匡胤立即率領大軍前往禦敵。這時的北周君臣才算是吃瞭一顆定心丸,慢慢的恢復瞭先前的平靜。然而,他們並不知道,一個比契丹和北漢聯合入侵更加可拍的陰謀這時正在開封城郊40裡的陳橋驛一步步得以實現。  大軍行至開封城郊的陳橋驛,已是夜晚,便駐紮下來。將士們勞累瞭一天都在安心休息,而這時的中軍大帳中,這支虎狼之師的統帥趙匡胤正在和他的弟弟趙光義以及那個被後世稱贊為“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按照預先的部署,進行著緊張的兵變準備。他們派人到將士中去鼓動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軍中的將士很快開始議論,當今皇帝年幼,不能理政,就算我們打瞭勝仗,也未必能夠得到皇帝的嘉獎,這樣出生入死太不值得。索性不如擁立點檢為皇帝,改朝換代,也好做的功臣。   聲勢起來瞭,於是,趙匡胤又派人回到開封城中,和駐守京師的石守信、王審琦秘密約定,作為內應迎接趙匡胤進城。等到一切都做的天衣無縫後,趙光義和趙普連同幾員大將進入中軍帳將趙匡胤從“睡夢中”推醒,披上皇袍,擁立為帝。回到開封城裡,趙匡胤連同他的愛將們,逼著小皇帝禪位於己,因為自己曾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故該國號為“宋”,建元建隆,以汴京作為都城,徹底改朝換代,建立瞭歷史上著名的北宋王朝。  唐代藩鎮割據的結果和陳橋兵變導致瞭宋王朝政策的變化,而宋王朝政策的變化卻使得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發生瞭一個質的變化。相關閱讀推薦:陳橋兵變的影響 趙匡胤陳橋兵變後一統天下陳橋兵變簡介 歷史上的陳橋兵變是怎麼回事?宋太祖傳位時的“斧聲燭影”迷案! 趙匡胤之死趙匡胤的妃子 揭秘宋太祖最寵愛的妃子資料介紹後周恭帝柴宗訓簡介

陳橋兵變 一場改變國傢民族性格的軍事政變

  改變民族性格的陳橋兵變:公元960年(後周顯德七年)舊歷正月初一,農歷的新年使得後周宮廷中處處張燈結彩,一片喜氣洋洋,小皇帝和大臣們準備歡度這一個傳統佳節的到來。然而,就在這時鎮(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縣)兩州的邊關來報,說北漢和契丹聯合入侵,後周的兩位宰相范質和王溥聞聽後慌瞭手腳,急忙命當時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領大軍前往抵禦。  趙匡胤立即率領大軍前往禦敵。這時的北周君臣才算是吃瞭一顆定心丸,慢慢的恢復瞭先前的平靜。然而,他們並不知道,一個比契丹和北漢聯合入侵更加可拍的陰謀這時正在開封城郊40裡的陳橋驛一步步得以實現。  大軍行至開封城郊的陳橋驛,已是夜晚,便駐紮下來。將士們勞累瞭一天都在安心休息,而這時的中軍大帳中,這支虎狼之師的統帥趙匡胤正在和他的弟弟趙光義以及那個被後世稱贊為“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按照預先的部署,進行著緊張的兵變準備。他們派人到將士中去鼓動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軍中的將士很快開始議論,當今皇帝年幼,不能理政,就算我們打瞭勝仗,也未必能夠得到皇帝的嘉獎,這樣出生入死太不值得。索性不如擁立點檢為皇帝,改朝換代,也好做的功臣。   聲勢起來瞭,於是,趙匡胤又派人回到開封城中,和駐守京師的石守信、王審琦秘密約定,作為內應迎接趙匡胤進城。等到一切都做的天衣無縫後,趙光義和趙普連同幾員大將進入中軍帳將趙匡胤從“睡夢中”推醒,披上皇袍,擁立為帝。回到開封城裡,趙匡胤連同他的愛將們,逼著小皇帝禪位於己,因為自己曾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故該國號為“宋”,建元建隆,以汴京作為都城,徹底改朝換代,建立瞭歷史上著名的北宋王朝。  唐代藩鎮割據的結果和陳橋兵變導致瞭宋王朝政策的變化,而宋王朝政策的變化卻使得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發生瞭一個質的變化。

性格隨場所變化的A型血

性格隨場所變化的A型血  性格隨著場所變化,這一現象時時處處可見。   最常見的是有的人出瞭傢門笑容滿面,進瞭傢門則怒氣沖沖。   當然,也有相反的例子。有的人在傢裡活潑開朗,而一出門就變得沉默寡言。   在血型研究中,這種“性格隨著場所變化”的現象也是可以找到規律的。   A型血的人在外面謙虛和藹,與人團結,不固執己見,顯得很溫和,人品優良,一回到傢則變得固執和任性,有典型的內外有別的性格傾向。

A型血的性格受時間變化

  性格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隨著時間、場所、情況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不能用一句話或一種現象來輕易地決定它的性質。雖然如此,但通過血型的關系,我們依然可以大致預測出人的性格變化,做到“未卜先知”。   隨著時間變化的變化,A型血的人的個性又會作如何變化呢?   A型人剛好和O型人相反。年輕時性格剛毅,處處走強,走向社會後,隨和年齡的增長,他們便開始克制自己,表現出穩重謙虛的態度,容易成為不願過分表現自己的謹慎派。不過,一般到瞭老年,又更加固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