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成語故事

成語典故_成語故事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誰?

  導讀:草船借劍的成語故事,出自三國時期,這個成語故事的意思是是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根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註,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今安徽巢縣西巢湖入長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戰,曹軍大敗,於是堅守不出。一天孫權借水面有薄霧,乘輕舟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孫權的輕舟行進五、六裡,並且鼓樂齊鳴,但曹操生性多疑,見孫軍整肅威武,恐怕有詐,不敢出戰,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隨後,曹操下令弓弩齊發,射擊吳船。不一會,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孫權下令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一會,箭均船平,孫軍安全返航。曹操這才明白自己上當瞭。  由此可見,“草船借箭”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並且這件事發生在赤壁之戰以後五年。  【小說中的草船借箭】  周瑜提出讓諸葛亮在10日之內趕制10萬枝箭的要求,諸葛亮卻出人意外地說:“操軍即日將至,若候10日,必誤大事。”他表示:隻須3天的時間,就可以辦完復命。周瑜一聽大喜,當即與諸葛亮立下瞭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內造出10萬枝箭,因此,諸葛亮必死無疑。  諸葛亮告辭以後,周瑜就讓魯肅到諸葛亮處查看動靜,打探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說:“3日之內如何能造出10萬枝箭?還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魯肅回答說:“你自取其禍,教我如何救你?”諸葛亮說:“隻望你借給我20隻船,每船配置30名軍卒,船隻全用青佈為幔,各束草把千餘個,分別樹在船的兩舷。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10萬枝箭。但有一條,你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瞭,必定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瞭。”魯肅雖然答應瞭諸葛亮的請求,但並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他見到周瑜後,不談借船之事,隻說諸葛亮並不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  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隻、兵卒以後,按計劃準備停當。可是一連兩天諸葛亮卻毫無動靜,直到第三天夜裡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並告訴魯肅要去取箭。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取?”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魯肅被弄得莫名其妙,隻得陪伴著諸葛亮去看個究竟。  清晨,浩浩江面霧氣霏霏,漆黑一片。諸葛亮遂命用長索將20隻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隻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於曹軍寨前。然後,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制造瞭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心底坦然地告訴他說:“我料定,在這濃霧低垂的夜裡,曹操決不敢貿然出戰。你我盡可放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

成語典故_毛遂自薦的主人公是誰?毛遂自薦歷史人物介紹

  導讀:毛遂自薦的故事,毛遂自薦的意思。毛遂自薦: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中國典籍《史記·平原君列傳》記載: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去楚國求救,門下食客毛遂自動請求一同前去。到瞭楚國,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趙國。近義詞:自告奮勇。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朝歌淵源:毛遂為雞澤人(今河北省邯鄲市雞澤縣毛官營村)。曾在趙國平原君門下為食客,自薦使楚救趙,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相傳,毛遂在朝歌雲夢山從師於鬼谷子先生,雲夢山鬼谷祠旁,有毛遂廟,為遊覽瞻拜之勝地。  戰國四君子:魏國信陵君魏無忌,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  毛遂是戰國時代趙國平原君的門客。秦兵攻打趙國,平原君奉命到楚國求救,毛遂主動請求跟著去。到瞭楚國,平原君跟楚王談瞭一上午沒有結果。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答應派春申君帶兵去救趙國。後來用“毛遂自薦”比喻自己推薦自己。  戰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瞭趙國都城邯鄲。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挑選20個文武全才的門客一起去。經過挑選,最後還缺一個人。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可是還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平原君說:“先生來到趙勝門下幾年瞭?”毛遂說:“三年瞭。”平原君說:“賢能的人處在世界上,就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

成語典故_黔驢技窮的寓言故事 黔驢技窮是什麼意思?

  導讀:黔驢技窮出自唐·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驢》。是一個用來比喻有限的一點技能也已經用完瞭的貶義詞,現在多用於諷刺一些虛有其表,外強中幹,無德無才的人。本詞現用途廣泛,多在各大新聞報紙中出現,以來諷刺批判用。  黔驢技窮,實際成語省略瞭兩個字,本應為“入黔之驢技窮”。  入黔之驢技窮:字意是說驢生的威猛,其實沒有什麼本事,外強中幹,當遇見黔之虎,便被硬生咬死,反映瞭黔之虎的勇敢,也揭露瞭一個真理,貌似強大的東西,不足畏懼,隻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就一定能戰勝它。解釋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也已經用完瞭。  黔驢技窮的故事  據說古時候貴州沒有驢子。有個商人從外地運進來一匹驢子,但是貴州多山,驢子派不上用場,商人隻好把驢子放到山下,聽任它在那兒吃草蹓躂。  有一天,從山上下來一隻老虎。貴州的老虎也從來沒有見過驢子,突然看見這麼個龐然大物,不禁大吃一驚,以為是什麼神靈下凡。老虎慌忙躲進樹從,偷偷察看驢子的動靜。  一天過去瞭,老虎沒有看出驢子有什麼特別不凡的地方。第二天,老虎躡手躡腳地(躡,niè)走出樹林,想到驢子跟前摸摸底細。還沒有走上幾步,猛聽見驢子一聲大吼,嚇得老虎轉身就逃。奔瞭一陣,老虎發現後面沒有動靜,又小心翼翼地踱瞭回來。慢慢地,老虎習慣瞭驢子的叫聲,又壯看膽子向驢子靠近。它先用腳爪去挑逗,又用身子去碰撞。驢子惱羞成怒,尥(liào)起後蹄向老虎踢去。老虎偏偏身子就躲過去瞭,心裡不禁一陣高興:“原來這個傢夥就這麼點兒本事啊!”餓瞭一天一夜的老虎,大吼一聲,猛撲過去,一口咬住瞭驢子的喉營,美餐瞭一頓,上山去瞭。  黔驢技窮的意思  這頭大驢子所以會送命,是因為它虛有其表,沒有真本事。貴州小老虎所以能得勝,是因為它在貌似強大的對手面前,既不膽怯,又不莽撞,敢於鬥爭,善於鬥爭。  成語出處  柳宗元(“唐宋八大傢”之一)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成語典故_聞雞起舞的主人公是誰 聞雞起舞的歷史人物

聞雞起舞的故事——聞雞起舞,原意為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典出自《晉書·祖逖傳》: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年青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瞭報效國傢,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同義詞:發奮圖強、自強不息。  詞語解釋  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同時比喻意志堅強,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  涉及人物  祖逖(tì)【266—–321年】,劉琨(kūn)【271—–318年】  祖逖(266~321),字士雅。河北范陽逎縣(今河北淶水)人(有傳言他是在燕山上出生),漢族。中國東晉初有志於恢復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將。父親祖武,任過上谷(今河北懷來縣)太守。父親去世時,祖逖還小,他的生活由幾個兄長照料。祖逖的性格活潑、開朗。他好動不愛靜,十四五歲瞭,沒讀進多少書。幾個哥哥為此都很憂慮。但他為人豁落,講義氣,好打不平,深得鄰裡好評。他常常以他兄長的名義,把傢裡的谷米、佈匹捐給受災的貧苦農民,可實際上他的哥哥們並沒有這個意思。著名的“聞雞起舞”就是他和劉琨的故事。後因朝廷內亂,北伐失敗。  劉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人。中國西晉時期名將。漢中山靖王之後,美姿儀,弱冠以文采征服京都洛陽,“人稱洛中奕奕,慶孫越石”。廁身以帥哥才子聞名的文學政治團體“金谷二十四友”之中,因年紀最小,排名最後。為司州主簿時,與祖逖聞雞起舞,逐漸成為一個成熟的男人,八王之亂又經永嘉之亂,神州陸沉,北方淪陷,隻有劉琨堅守在並州,是當時北方僅存的漢人地盤。後因愛慕劉琨發兵幫助的鮮卑首領拓跋猗盧被兄弟殺死,沒有兵力與各族爭鬥,投奔遼北,後因遼北內部爭權而死。詩僅存3首,卻與左思齊名。  成語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傢,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瞭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傢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傢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你聽見雞叫瞭嗎?”劉琨說:“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祖逖說:“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幹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瞭他報效國傢的願望;劉琨做瞭征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瞭他的文才武略。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程門立雪的主人公是誰 程門立雪的故事介紹

“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傢喻戶曉。程門立雪的意思指學生恭敬受教。現比喻尊敬師長。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傢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 程門立雪的典故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備受歡迎。居傢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程門立雪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瞭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傢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佈。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松松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傢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擔心驚動打擾老師,就在門口靜候,沒有吵醒先生。  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披上瞭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瞭,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瞭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隻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瞭,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相關人物  這則成語裡的“程”就是指孝感著名理學傢、“鳳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頤。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均為北宋時期著名理學傢和教育傢。顥、頤二人孩童時代讀書求學於姥姥傢———孝感董湖西北隅(今孝南閔集鄉一帶)。《孝感縣志》雲:“程子讀書臺,在縣東五裡,宋慶歷年間,二程讀書於此。”程子讀書臺又名“鳳凰臺”,因相傳在晉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有鳳集於東崗,產九子於其上而得名。二程在孝感學習、生活有十八年之久,平時即讀書於其臺之樓上,故也名程臺。“其樓曰夜月樓,虛窗晃明,美景澄清,無屋舍煙火之湊密、兒童雞犬之聲雜,其澄心悟道,深究理學,伊洛學派亦肇基於孝感”。程頤十八歲後,遊伊洛、進太學,就學於周敦頤,著《顏子好學論》等書,逐步創立瞭北宋著名的理學流派,形成獨樹一幟的“程朱理學”,其學說受到許多名彥碩儒的推崇。  後來,孝感百姓為瞭紀念二程,在程子港建起瞭二程祠,明末祠毀。清順治十八年(1661),孝感知縣張擢士重建於東嶽廟側,形成著名的孝感古八景之一“程臺夜月”。可惜該樓毀於1968年,今僅存遺址。

成語典故_知己知彼的主人公是誰?簡述知己知彼成語故事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意為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瞭解透徹,打起仗來百戰都不會有危險。語出《孫子·謀攻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出處 《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這一名言中的“殆”字應該解釋為“疲憊不堪”。原文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其中的“殆”字,是孫子對《謀攻篇》的前一篇《作戰篇》中“鈍兵、挫銳、屈力、殫貨”等詞的高度概括。原文大意是,透徹瞭解敵我雙方的情況,就是戰鬥百次,軍隊也不會疲憊不堪,戰鬥力充沛。一支軍隊不怕失敗,怕的是喪失戰鬥力。一支軍隊很難不失敗,難的是能夠從失敗中站起,繼續戰鬥。如果一個將領認為自己完全掌握瞭敵情我情,就認為完事大吉,不再為失敗考慮,可能失敗就在眼前,而且一敗塗地,連挽救的餘地都沒有。所謂“驕兵必敗”,就是這個道理。  古語智慧  涇陽之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孫子兵法》的精髓,它概括性的描述瞭孫武對戰爭中敵我勢力的認識。古往今來,歷代軍事學傢都在運用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經過時間的證明它不管是對戰爭、商業活動,甚至政治活動都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戰爭中這一規則的運用是最為廣泛的。唐朝開國之初,政局未穩,邊境時常受到東突分子的幹擾,面對這種狀況唐高祖李淵一時無計可施,隻好決定將京都遷移出長安。李淵的兒子李世民是一名驍勇善戰的年輕將軍,對於父皇的決定堅決反對,認為大唐皇朝成立之初,區區幾個東突分子鬧事就要搞得遷都,國威何在。於是帶領軍隊到涇陽與東突厥展開戰鬥。  雙方實力懸殊,東突厥有兵20多萬,而李世民所帶軍隊不過幾百。但是令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驚訝的是李世民居然天不怕地不怕,僅僅帶著100騎兵就直奔陣前和頡利、突利二可汗,說:“我們已與你們可汗結盟,今日為何違約來犯?如果你們可汗真有本事,就請可汗與我李世民一人來決戰。如果派兵攻打,我這百名士兵將拼死迎戰,決不後退。”李世民如此的陣勢,加上他深情鎮定威嚴,使得頡利、突利二可汗認為大唐肯定設有埋伏,因此不敢下令進攻。李世民見狀又說:“你以前與我們有盟,今日出兵襲擾,為何不守信用?”這一反問使得頡利、突利二可汗啞口無言,李世民的種種膽大的行為不得不使頡利相信突利和李世民勾結,將軍情泄露出去瞭。鑒於這種狀況,隻好退兵,待時機成熟再出戰。  李世民設計突擊突厥,使他們倉皇而逃。一時間,李世民的軍隊士氣高昂,大傢都認為要乘勝追擊。李世民認為,大唐皇朝建立才不久,應該以修生養息為主,而不是一味好戰。於是 ,李世民與頡利會盟,並贈其大量金帛,目的是“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從此大唐邊境和諧安定。李世民曉知頡利的心態,據此采用一系列離間戰術,然後采取突擊獲勝。真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深刻應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響遏行雲的主人公是誰?響遏行雲是誰的故事?

響遏行雲的主人公是誰?  戰國時期,有個喜歡歌唱的青年,名叫薛譚。他得知秦青在歌唱方面很有造詣,便拜秦青為師。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有瞭很大進步,受到瞭同行的稱贊。  薛譚自以為已經把老師的本領學到手瞭,於是,有一天,他便去向秦青告別,秦青沒有挽留他。  第二天,秦青在郊外設宴為他送行。在飲酒話別的時候,秦青打著拍子,唱瞭一支非常悲壯的歌曲,那高亢的歌聲使周圍的樹木都顫動起來,天空中的流雲都停瞭下來。   薛譚聽得入瞭迷,意識到自己的驕傲自滿有多麼愚蠢。他十分慚愧地對秦青說:“老師,我原以為學得和您差不多瞭,現在才知道比老師差遠瞭,請老師原諒我,讓我繼續跟您學習吧。”   秦青聽瞭,笑瞭笑,讓他留瞭下來。  響遏行雲的意思:聲音高入雲霄,阻住瞭雲彩飄動,一般用來形容歌聲嘹亮。  響遏行雲典故  戰國時期, 有個喜歡唱歌的青年,名叫薛譚。他聽說秦青很會唱歌,就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自以為完全掌握瞭,便告辭回傢。秦青沒有挽留, 第二天,在城郊的大路旁為薛譚餞行。席問,秦青按著節拍,慷慨悲歌。歌聲振動林木,高入雲霄,好像連浮動的白雲也在駐足聆聽。薛潭便道歉要求回到秦青身邊,並且再也不敢說回傢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投筆從戎的主人公是誰?投筆從戎的歷史人物簡介

  投筆從戎的成語故事  東漢初期,有一位受命出使西域,經過艱苦鬥爭,重新打通絲綢之路,成為我國歷史上繼張騫之後,為促進中西經濟和文化交流做出瞭傑出貢獻的英雄,他就是東漢著名史學傢班固的弟弟,名叫班超。  漢光武帝建立東漢王朝以後,請瞭一個大學問傢班彪整理西漢的歷史,班超便是著名大文豪、史學傢班彪的兒子。父親班彪,哥哥班固,都是非常有名的歷史學傢,著名的史書《漢書》就是他們父子倆編撰的。班超,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瞭理想。他肯動腦筋,能言善辯,讀瞭不少書。  公元62年(漢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劉莊召到洛陽,做瞭一名校書郎,班超和他的母親也跟著去瞭。當時,因傢境貧寒,班超便找瞭個替官傢抄書的差事掙錢養傢。  然而,雖然出生於文學世傢,班超卻對文學不感興趣,日子久瞭,他再也不甘心做這種乏味的抄寫工作瞭。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突然感到一陣莫名的厭煩和苦惱,忍不住站起來,棄筆感嘆:“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就這樣,他決心投筆從戎,拋棄案頭工作去從軍。聽瞭這番話,周圍的人都譏笑他異想天開,班超感嘆地說:“庸人怎能瞭解壯士的志向啊!”  公元73年,班超投筆從戎,如願以償。當時,漢明帝派大將軍竇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隨軍出征,擔任竇固手下的代理司馬官職。由於他作戰勇敢,屢立戰功,得到竇固的賞識,派他出使西域,目的是聯絡西域各國,共同抗擊匈奴。  那時候,東漢和匈奴都希望拉攏西域諸國以增強自己的實力,削弱對手,所以不得不對西域諸國恩威並用。班超帶著隨從人員三十六個先到瞭鄯善,開始的時候鄯善王對他們很客氣,過瞭幾天,匈奴也派使者來同鄯善國聯絡,由於匈奴使者的從中挑撥,鄯善王對班超的態度漸漸冷淡起來,並且產生瞭敵意。警惕的班超想到可能是匈奴派來瞭使者,鄯善王有傾向匈奴之意,必須先下手為強。一天晚上,刮起瞭大風,班超一把火燒瞭匈奴使者團的大營。

成語典故_成語約法三章是誰的典故 約法三章的主人公是誰

  約法三章成語出處  漢·荀悅《漢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及盜抵罪。”  約法三章的成語故事  劉邦本來是沛縣(今江蘇沛縣)人,在秦朝統治下,做過一名亭長(秦朝十裡是一亭,亭長是管理十裡以內的小官)。由於押送民夫去建阿房宮,修驪山墓,劉邦多次去過咸陽。他親眼看到秦始皇在咸陽街道上出巡的情景,十分羨慕地嘆息說:“唉!男子漢大丈夫,應當取得天下,當上皇帝啊!”  後來,劉邦和項羽一起起義反秦,勢力也不斷壯大。朝末年,秦軍在巨鹿被劉邦和項羽打瞭敗仗,秦二世和趙高不但不發救兵,反而要查辦章邯。章邯怕趙高害他,隻好率領部下向項羽投降瞭。  那時候,秦朝大權完全操在趙高手裡。公元前206年,劉邦的人馬攻破瞭武關(今陜西丹鳳縣東南),離咸陽不遠瞭。二世嚇得直打哆嗦,連忙派人叫趙高發兵去抵抗。但是,趙高卻派心腹把二世逼死瞭。後來,二世的侄兒子嬰找機會殺瞭趙高,派瞭五萬兵馬守住嶢關(今陜西商縣西北)。  劉邦的軍隊進瞭嶢關,到瞭灞上(今陜西西安市東),一路銳不可當,秦王子嬰無奈,帶著秦朝的大臣投降瞭。劉邦收瞭玉璽,把子嬰交給將士看管起來。這樣,秦始皇建立起來的強大的王朝,僅僅維持瞭十五年,就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滅亡瞭。  劉邦派人把子嬰看管起來,自己帶著兵馬進瞭咸陽。咸陽的阿房宮真是個迷人的地方,他本來隻是個小亭長出身,見秦宮裡富麗豪華,美女如雲,於是賴在宮中飲酒作樂不願離開。  樊噲、張良再三勸說,叫他不要貪圖眼前的享受,應當以打天下的大事為重,六國的舊貴族都在向咸陽打來,可千萬大意不得。劉邦一聽很對,馬上派人封瞭貯藏金銀財寶的庫房,帶兵回到霸上。他派人去把守函谷關,阻擋六國舊貴族進入關中。  過瞭幾天,劉邦召集各縣有威望的父老豪傑到霸上,告訴大傢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民皆案堵如故。”大意就是你們已經吃足瞭秦朝的苦頭,什麼誹謗一下朝政就要滿門抄斬啦,偷偷議論一下時勢就要殺頭啦,這種法律實在太殘暴瞭。今天,我跟諸位父老約定三條法令:第一,殺人的償命;第二,打傷人的辦罪;第三,偷盜的辦罪。除瞭這三條,其餘秦朝的法律一概廢除。我是替父老們除害來的,決不坑害大傢,希望大傢不要害怕,也希望大傢回去把我的話轉告給老百姓!劉邦還叫各縣父老和原來秦國的官吏到咸陽附近的各縣去宣佈這三條法令,劉邦的軍隊在關中的百姓中留下瞭好的印象。  父老們聽瞭劉邦約法三章,高興極瞭,趕快回去向老百姓宣傳。老百姓聽說沛公劉邦如此寬大仁慈,也都很高興。他們爭先恐後地拿著牛羊肉、酒和糧食來慰勞士兵。劉邦再三辭謝說:“軍中有的是糧食,不可接受你們的禮物,若任意收禮,則違反瞭我劉邦進關的初衷瞭呢!”老百姓看到劉邦這樣愛護他們,自然更高興。他們都希望劉邦能夠永遠在關中做王,代替秦朝的統治。  由於堅決執行約法三章,劉邦得到瞭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最後取得天下,建立瞭西漢王朝。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懸梁刺股的成語典故 懸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誰?

  懸梁刺股意思是隻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就會有收獲。也說的是隻要下工夫,就會有收獲,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懸梁刺股作為刻苦學習的成語典故,故事源自戰國的蘇秦和東漢的孫敬。  懸梁刺股的成語典故  成語“懸梁刺股”由兩個故事組成。  懸梁  見於《太平禦覽》卷三六三引《漢書》。《太平禦覽》卷載:“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後為當世大儒。”  東漢的時候,有個名叫孫敬的人到洛陽太學求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廢寢忘食。時間久瞭,也會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瞭一根繩子,一頭綁在房梁上,一頭束在頭發上,當他讀書打盹時,頭一低,繩子就會扯住頭發,弄疼頭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瞭,好再繼續讀書學習。從此,每天晚上讀書時,他都用這種辦法,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傢。  刺股  見於《國策·秦策一》載:“(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蘇秦,字季子,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傢,是東周洛陽乘軒裡(洛陽李樓鄉太平莊)人,少時便有大志,隨鬼谷子學習多年。為求取功名,他變賣傢產,置辦華麗行裝,去秦遊說秦惠王,欲以連橫之術逐步統一中國,未被采納。  由於在秦時日太久,以致盤纏將盡,隻好衣衫襤褸地返回傢中,親人見他如此落魄,都對他十分冷淡。蘇秦羞愧難當,下決心用功學習,便拿出師傅送給他的《陰符》一書,晝夜苦讀起來。讀書時他準備瞭一把錐子,一打瞌睡,便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強迫自己清醒過來,專心讀書。如此這般堅持瞭一年,他再次周遊列國。這次終於說服齊、楚、燕、韓、趙、魏“合縱”抗秦,並手握六國相印。蘇秦締約六國,聯合抗秦,投縱約書予秦,使秦王不敢窺函谷關達15年之久。  評價  “懸梁”之事據說是發生在漢朝,而“刺股”,就出在蘇秦在秦國受冷落之後閉門讀書的一年間。想想日後蘇秦在六國之間蹦來竄去,最後落得被刺客要瞭性命的下場,他的確算是一個十足的英雄,但這,“懸梁刺股”的故事,能作為佳話流傳千古,一定是他沒有想到的瞭。  透過蘇秦“刺股”之外的動因,可以感受到他苦心鉆營的利祿之心。褒貶不容我定言或評說,而此類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亦是彼彼可見的。若蘇秦或張儀,抱著做事的決心,而不是為瞭貪圖自己一時的榮華,那段歷史想必可以改寫,譬如說,秦國早日一統天下,或者說,六國一直可與秦國抗衡?其實歷史並不是由人格高尚的人譜寫的,天使和魔鬼共同主宰著這個世界,眾多平庸的人,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或者埋頭過著自己眼前的日子。  偉人也好,惡人也罷,有時透過表象去深究其內因,足以摧毀我們一直固守的價值觀。若執著地鉆研其究竟,近乎是種殘忍。而歷史的畫卷,最終彰顯的,是世事陽光的一面,並非自欺或欺人,而是在無常世事裡,人們需要這樣的精神和信念,來支撐脆弱的心靈。恰如蘇秦的“刺股”,我們需要用此類的故事,去引導孩子們做事的毅力與恒心,而隱去其後的齷齪,任之隨著時間的長河,漸漸消隱罷瞭。  因為是兩個故事所以我們常說的是頭懸梁,錐刺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東窗事發的主人公 東窗事發的歷史人物是誰?

  傳說秦檜殺害嶽飛時,曾與妻子王氏在東窗下定計。秦檜死後,在地獄裡受苦,王氏給他作道場,並派道士去探訪他。他對道士說:請告訴夫人,東窗下的密謀已經暴露瞭。後遂用“東窗事發、東窗事犯”等陰謀敗露,將被懲治;以“東窗婦”借指陰毒的人;以“東窗計”指陰謀詭計。  成語故事  相傳南宋奸臣秦檜與妻子在東窗下謀害瞭抗金名將嶽飛,地藏王(神明)化為一個行者到人間作證說東窗事犯瞭,秦檜不久就死瞭(見於元孔文卿《地藏王證東窗事犯雜劇》)。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四裡說,秦檜死後不久,兒子秦熺也死瞭,妻子王氏請來一位道士為兒子超度亡靈,道士來到陰間,在秦熺的帶領下見到瞭正在收審的秦檜。秦檜神情黯淡地對道士說:“可煩傳與夫人,東窗事發矣!”後來用“東窗事發”指罪行,陰謀敗露。也說東窗事犯。  成語典故  東窗事發就是相傳南宋奸臣秦檜與妻子在東窗下謀害瞭抗金名將嶽飛。秦檜想殺嶽飛,在東窗內同妻子王氏商量,王氏說:“抓住老虎容易,要想放走再把它抓住就很難瞭。”於是秦檜就決定殺掉嶽飛。後來秦檜在西湖遊玩,在船中睡著瞭,夢中看見一個披著長發的人大聲地說:“你害國害民,我已經告訴上天,上天要派人來捉拿你瞭。”  秦檜十分害怕,回傢後大病一場不久就死瞭,秦檜剛死沒幾天,他的兒子秦熺也死瞭。王氏設起神案,請道士驅鬼,道士呈表給上天,迷蒙中看見秦熺戴著鐵枷,就問:“太師在什麼地方?”秦熺回答說:“在鬼城鄷都。”方士按秦熺說的話到鄷都去,結果看見秦檜、萬俟卨都戴著鐵板枷,受瞭很多各種各樣的苦刑。秦檜說:“麻煩你傳話給我的夫人,東窗密謀殺害嶽飛的事情暴露瞭!”  “東窗事發”。原指在東窗下密謀陷害嶽飛一事敗露。後喻陰謀敗露,或罪案遭揭發,將被懲治,常用此語。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金屋藏嬌說的是哪位皇帝,金屋藏嬌的主人公是誰?

  金屋藏嬌成語,出自《漢武故事》,小說講述漢武帝幼時說如果能娶到表姐陳阿嬌做妻子,會造一個金屋子給她住。後指納妾。  典故  “金屋藏嬌”典故來源於志怪小說《漢武故事》,其核心人物有兩個:一個是幼年的膠東王劉彘(即漢武帝劉徹,漢武故事稱其幼名彘),另一個是館陶公主的女兒陳氏阿嬌。漢武帝劉徹在中國歷史上是赫赫有名;“嬌”就是指陳氏,漢武帝劉徹的第一任皇後,後因驕橫、無子與巫蠱被廢黜。  “金屋藏嬌”這個成語並沒有出現在漢至魏晉的典籍之中。在這段時間內“金屋藏嬌”還未結構為固定的成語。而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的文學作品中隻見“金屋貯嬌”。  值得註意的是,劉徹幼名彘的說法和陳皇後小名阿嬌的說法皆來自小說《漢武故事》,因為金屋藏嬌的故事流傳甚廣,所以被很多人當成真實的歷史。  陳氏的父親是堂邑侯陳午,母親是漢景帝劉啟唯一的同母姐姐館陶長公主劉嫖,陳氏正史並未留名,《漢武故事》稱其小名為阿嬌,此名可能是化陳蹻(陳午和館陶公主的第二個兒子)之名而來,因“金屋藏嬌”的典故流傳太廣,後世習慣以“陳阿嬌”稱呼陳後,有人稱陳後大名為“陳嬌”,其實是穿越小說中,附身陳阿嬌的女主本名。  典故背景  聯姻  劉徹是漢景帝當時的寵妃王夫人王娡所出,排行第十。景帝有十三個兒子,曾經的寵妃栗姬為景帝生育瞭皇長子——劉榮。由於沒有嫡子,公元前153年,景帝遵照‘立長’的傳統立自己已經成年的庶長子劉榮為太子,同時立聰明伶俐的小劉徹為膠東王,時年劉徹四歲。  公元前153年,被立為太子的劉榮尚未婚配,館陶希望自己的女兒能成為皇後,就想把女兒許給太子劉榮。不料劉榮生母栗姬因厭惡館陶屢次給景帝進獻美女而拒絕這樁婚事。館陶十分惱火。於是,又看上瞭“夢日入懷”而生的膠東王劉徹,劉徹的生母王娡同意瞭這樁婚事。  《漢武故事》以此史實為基礎,講述瞭一個青梅竹馬的美好童話:館陶長公主抱著小劉彘問:“彘兒長大瞭要討媳婦嗎?”小劉彘說:“要啊。”長公主於是指著左右侍女百餘人問劉徹想要哪個,小劉彘都說不要。最後長公主指著自己的女兒陳阿嬌問:“那阿嬌好不好呢?”小劉彘就笑著回答說:“好啊!如果能娶阿嬌做妻子,我就造一個金屋子給她住。”長公主非常高興,於是數次請求景帝,終於定下瞭這門親事。

成語典故_東山再起的典故出自哪 東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誰?

  導讀: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輕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傢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幹瞭。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麼辦?”到瞭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出處  《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晉書·謝安傳》:“謝安少年既有名聲,屢次征辟皆不就,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官至中書令、司徒。”  典故  公元383年八月,苻堅親自帶領八十七萬大軍從長安出發。向南的大路上,煙塵滾滾,步兵、騎兵,再加上車輛、馬匹、輜重,隊伍浩浩蕩蕩,差不多拉瞭千把裡長。過瞭一個月,苻堅主力到達項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軍也沿江順流東下,黃河北邊來的人馬也到瞭彭城,從東到西一萬多裡長的戰線上,前秦水陸兩路進軍,向江南逼近。這個消息傳到建康,晉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員都著瞭慌。晉朝軍民都不願讓江南陷落在前秦手裡,大傢都盼望宰相謝安拿主意。  謝閣老心裡有數:跟苻堅硬拼,如雞蛋碰石頭。隻有用計,才能以少勝多。他好容易調瞭八萬人馬到前線,跟苻堅的百萬大軍對陣。謝閣老雖心裡有譜,也止不住發虛。不過謝閣老表現鎮靜,上上下下也就吃瞭定心丸,沒得一個亂套。兩邊人馬在淝水開戰瞭,謝閣老穩坐東山跟人下棋。後首,淝水的敵人果真中計,被東晉八萬人馬打得七零八落,大敗而逃。淝水一仗,救瞭東晉,謝閣老被封為三公之上。  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輕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傢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幹瞭。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麼辦?”到瞭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新解  宋代李綱是大名鼎鼎嶽飛的伯樂師傅,他原是北宋在班文臣,官居丞相之下,在當時抗金爭論中屬於主戰派,力舉嶽飛掛帥,使得嶽飛得以施展宏圖。嶽飛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迫害致死後,李綱也受到牽連,被革職並指定流放到當時離京城最遠的海南島崖州(今三亞)。當時的經濟條件極為落後,路途之艱辛難以想象。李綱來到海南東山嶺時大病一場,無法繼續前行,遂暫時在東山嶺山腳下暫住,一次閑時上山,進到當地著名寺廟潮音寺請主持高僧算卦,以占卜未來前途。高僧指點曰:施主乃貴人天命,雖暫時受挫,但如若誠信拜佛,不久即會逢兇化吉,前途不可限量。於是李綱決定上山修行,結果不到半年,宋孝宗繼位,秦檜被懲處,李綱也接到朝廷赦免原罪並官復原職的聖旨。李綱回到朝廷後,仕途通達,官至宰相,他對海南東山嶺念念不忘,常常和人提起此事,後人便在民間流傳“東山再起”之說,此事在海南省萬寧市東山嶺有石碑為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雞鳴狗盜與誰有關? 雞鳴狗盜的主人公是誰?

  雞鳴狗盜,學雄雞啼叫,裝狗進行盜竊。成語故事源自孟嘗君的一個門客“學雞啼叫,騙開城門”。後多用作貶義,比喻那些既無真才實學,也無堂皇風度,隻不過略有低下本領的人。也指微不足道的本領或偷偷摸摸的行為。  成語典故  《史記·孟嘗君列傳》載: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隻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傢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瞭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隻等找個借口殺掉。秦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隻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瞭,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瞭,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瞭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瞭。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鉆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舍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裡。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鉆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瞭,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瞭殺孟嘗君的念頭,並準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他害怕秦王反悔,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大傢正犯愁時,隻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瞭。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隻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怎麼還沒睡蹭實就雞叫瞭呢?但也隻得按照規定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瞭,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傢已經出關多時瞭。  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離開秦國,逃回瞭齊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誰?退避三舍是誰的故事

  退避三舍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退避三舍,比喻對人讓步,不與相爭。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成語出處和典故  重耳逃亡在楚  春秋時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公子重耳(晉文公)逃亡在楚國時,楚王收納瞭他,楚王問他將來怎樣報答自己。重耳說,如果將來晉楚交兵,“退避三舍”。  晉楚在城濮交戰  後來晉楚在城濮交戰,晉文公遵守諾言,把軍隊撤九十裡。  故事介紹  晉文公即位以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個中原的霸主。  這時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來討救兵。周襄王有個異母兄弟叫太叔帶,聯合瞭一些大臣,向狄國借兵,奪瞭王位。周襄王帶著幾十個隨從逃到鄭國。他發出命令,要求各國諸侯護送他回洛邑去。列國諸侯有派人去慰問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沒有人願意發兵打狄人。  有人對周襄王說:“現在諸侯當中,隻有秦、晉兩國有力量打退狄人,別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發使者去請晉文公護送他回朝。晉文公馬上發兵往東打過去,把狄人打敗,又殺瞭太叔帶和他那一幫人,護送天子回到京城。過瞭兩年,又有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來討救兵,說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領楚、陳、蔡、鄭、許五國兵馬攻打宋國。大臣們都說:“楚國老是欺負中原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難的國傢,建立霸業,這可是時候啦。”  晉文公早就看出,要當上中原霸主,就得打敗楚國。他就擴充隊伍,建立瞭三個軍,浩浩蕩蕩去救宋國。  公元前632年,晉軍打下瞭歸附楚國的兩個小國——曹國和衛國,把兩國國君都俘虜瞭。  楚成王本來並不想同晉文公交戰,聽到晉國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為宋國遲早可以拿下來,不肯半途而廢。他派部將去對楚成王說:“我雖然不敢說一定打勝仗,也要拼一個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隻派瞭少量兵力歸成得臣指揮。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晉軍,要他們釋放衛、曹兩國國君。晉文公卻暗地通知這兩國國君,答應恢復他們的君位,但是要他們先跟楚國斷交。曹、衛兩國真的按晉文公的意思辦瞭。  成得臣本想救這兩個國傢,不料他們倒先來跟楚國絕交。這一來,真氣得他雙腳直跳。他嚷著說:“這分明是重耳這個老賊逼他們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動全軍趕到晉軍駐紮的地方去。  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後撤。晉軍中有些將士可想不開啦,說:“我們的統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

成語典故_吳起殺妻求將的故事:殺妻求將的主人公是誰?

  殺妻求將典故,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吳起為瞭取得魯國信任,不惜殺死來自敵國(齊國)的妻子以獲得將軍位。後比喻為瞭成功不擇手段。  出處  據漢代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五》記載,戰國時代,魏國人吳起(約前440-約前381年)曾先後在魯、魏、楚三國做官。他在魯國時,齊國人來攻打魯國。魯國因為吳起有一定的將才想要任命他做將軍,率兵與齊軍作戰。但由於吳起娶瞭齊國女子為妻,魯國懷疑他與齊國的關系,對任命他做將軍一事遲疑不決。在這種情況下,吳起想成就自己的功名,就把自己的妻子殺死瞭,以表明他與齊國沒有什麼關系。魯國最終任命吳起為將軍。吳起做將軍後,率兵攻打齊軍,把齊國打得大敗。這個故事說明,吳起為瞭成就自己的功名,忍心殺害自己的妻子,這種做法是不足取的。後因以“殺妻求將”比喻忍心害理以追求功名利祿的行為。  典故  吳起的得勢引起魯國群臣的非議,一時流言四起。魯國有些人在魯王面前中傷吳起說:“吳起是個殘暴無情的人。他小時候,傢資十全,他想當官,從事遊說活動沒有成功,以致傢庭破產。鄉鄰都恥笑他,吳起就殺瞭三十多個誹謗他的人。逃出衛國而東去。他和母親告別時,咬著臂膀發誓說:‘不為卿相,不復入衛’。此後他就在曾申門下學習。過瞭不久,他母親去世,他竟然沒有回傢。曾申為此很鄙視他的為人,和他斷絕瞭關系。吳起這才跑到各國,學習兵法奉事魯君。魯君對他有懷疑,他就殺瞭自己的妻子以爭取做將軍。魯國是個小國,一旦有瞭戰勝的名聲,就會引起各國都來圖謀魯國瞭。而且魯國和衛是兄弟國傢,魯君用吳起,就是拋棄瞭衛國。”魯君因而疑慮,就辭退瞭吳起。殺妻求將的歷史人物——吳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臥薪嘗膽的典故: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不忘亡國恥

  “臥薪嘗膽”是大傢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在紛繁動蕩的春秋戰國時期,勾踐、夫差分別在越國和吳國登上王位。自負的越王勾踐在椒山與吳王夫差大戰,敗後被押在吳國為奴三年,歷盡屈辱。吳王夫差要在諸國中稱霸,欲留下俯首稱臣的勾踐,但吳相國伍子胥則認為不殺勾踐必留後患。因此,“殺與不殺之劍”始終高懸在越王勾踐的頭上,勾踐他在范蠡、文種、西施等越國臣民的幫助與扶植下,二十年如一日臥薪嘗膽、韜光養晦,終於戰勝瞭吳國,實現瞭復國的宏願。  臥薪嘗膽的故事:  吳王闔閭打敗楚國,成瞭南方霸主。吳國跟附近的越國(都城在今浙江紹興)素來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即位。吳王趁越國剛剛遭到喪事,就發兵打越國。吳越兩國在槜李(今浙江嘉興西南,槜音zuì)地方,發生一場大戰。  吳王闔閭滿以為可以打贏,沒想到打瞭個敗仗,自己又中箭受瞭重傷,再加上上瞭年紀,回到吳國,就咽瞭氣。  吳王闔閭死後,兒子夫差即位。闔閭臨死時對夫差說:  “不要忘記報越國的仇。”  夫差記住這個囑咐,叫人經常提醒他。他經過宮門,手下的人就扯開瞭嗓子喊:“夫差!你忘瞭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  夫差流著眼淚說:“不,不敢忘。”  他叫伍子胥和另一個大臣伯嚭(音pǐ)操練兵馬,準備攻打越國。  過瞭兩年,吳王夫差親自率領大軍去打越國。越國有兩個很能幹的大夫,一個叫文種,一個叫范蠡(音lí)。范蠡對勾踐說:“吳國練兵快三年瞭。這回決心報仇,來勢兇猛。咱們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們作戰。”  勾踐不同意,也發大軍去跟吳國人拼個死活。兩國的軍隊在大湖一帶打上瞭。越軍果然大敗。  越王勾踐帶瞭五千個殘兵敗將逃到會稽,被吳軍圍困起來。  勾踐弄得一點辦法都沒有瞭。他跟范蠡說:“懊悔沒有聽你的話,弄到這步田地。現在該怎麼辦?”  范蠡說:“咱們趕快去求和吧。”  勾踐派文種到吳王營裡去求和。文種在夫差面前把勾踐願意投降的意思說瞭一遍。吳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堅決反對。  文種回去後,打聽到吳國的伯嚭是個貪財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寶,私下送給伯嚭,請伯嚭在夫差面前講好話。  經過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勸說,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答應瞭越國的求和,但是要勾踐親自到吳國去。  文種回去向勾踐報告瞭。勾踐把國傢大事托付給文種,自己帶著夫人和范蠡到吳國去。  勾踐到瞭吳國,夫差讓他們夫婦倆住在闔閭的大墳旁邊一間石屋裡,叫勾踐給他喂馬。范蠡跟著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就給他拉馬,這樣過瞭兩年,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瞭他,就放勾踐回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立志報仇雪恥。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瞭志氣,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嘗一嘗苦味,還自己問:“你忘瞭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這就是後來人傳誦的“臥薪嘗膽”。  勾踐決定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叫他的夫人自己織佈,來鼓勵生產。因為越國遭到亡國的災難,人口大大減少,他訂出獎勵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種管理國傢大事,叫范蠡訓練人馬,自己虛心聽從別人的意見,救濟貧苦的百姓。全國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勁,好叫這個受欺壓的國傢改變成為強國。  臥薪嘗膽的意思: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原指中國春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後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圖窮匕見的主人公是誰?圖窮匕見的故事和意思

  圖窮匕見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瞭出來。故事源自戰國的秦始皇與荊軻。  成語出處和典故  《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故事介紹  戰國末期,秦國實力強盛,攻滅瞭韓、趙兩國後,又向燕國進軍。為此,燕太子丹決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扭轉局勢。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荊軻。他擅長劍術,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選。為瞭使荊軻能接近秦王,特地為他準備瞭兩樣秦王急於想獲得的東西:一是從秦國叛逃到燕國的將領樊於期的頭顱,二是燕國督亢地區(今河北涿縣東)的地圖,表示燕國願將這塊地方獻給秦國。這兩樣東西分別放在匣子裡。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著的地圖的最裡面。此外,還為荊軻配瞭一名助手,此人叫秦武陽。臨行時,太子丹和荊軻的好友高漸離身穿喪服,將荊軻送到易水邊。高漸離為他們彈奏瞭《易水寒》。  秦王得知燕國派人來獻兩樣他最需要的東西,非常高興。在都城咸陽宮內隆重接見。荊軻捧著裝有樊於期頭顱的匣子走在前面,秦武陽捧著裝有地圖的匣子跟在後面。  秦武陽在上臺階時,緊張得雙手顫抖,臉色變白。荊軻趕緊作瞭解釋,並按秦王的要求,接過秦武陽手裡裝有地圖的匣子,當場打開,取出地圖,雙手捧給秦王。秦王慢慢展開卷著的地圖,細細觀看。快展到盡頭時,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荊軻見匕首露現,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舉起匕首便刺。  但是,荊軻並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劍自衛,卻又一時拔不出來。於是兩人繞著柱子轉。衛兵因沒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  就在這緊張的時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將醫袋抽打荊軻,並提醒秦王把劍推到背後拔出。秦王頓時醒悟過來,迅速拔出劍來,一劍砍斷瞭荊軻的左腿。荊軻倒地後,將匕首投向秦王。結果未中,被擁上來的衛兵殺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舌戰群儒的主人公是誰?舌戰群儒的故事和意思

  舌戰群儒指同很多人辯論,並駁倒對方故事源自三國的諸葛亮與東吳群臣。  成語出處和典故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東漢末年,劉表去世,劉琮投降曹操,形勢對劉備與孫權極為不利。劉備派諸葛亮隨魯肅一起前往東吳去說服孫權聯合抗曹。諸葛亮在孫權的殿前先後把張昭,虞翻、步騭、陸績的投降主義駁得體無完膚,孫權終於同意聯劉抗曹。  故事介紹  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瞭,惟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並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於是,曹操就派人拿著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聯手消滅劉備。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隻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說客。魯肅引諸葛亮見瞭東吳的一群謀士,這些人並非泛泛之輩,個個都是有學問的人。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難,說:”聽說劉備到你傢裡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瞭你就如同魚得瞭水,想奪取荊襄九郡做根據地。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麼主意呢?”諸葛亮心裡想,如果不先難倒張昭,就沒辦法說服孫權聯劉抗曹瞭。諸葛亮說:”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隻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才被曹操撿瞭便宜。現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圖大計,等閑之輩哪懂得這個。國傢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隻能為天下人恥笑。”一番話,說得張昭啞口無言。  之後,一個謀士問:曹操屯兵百萬,將列千員,你說不怕,吹牛吧你。諸葛亮答: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降曹,丟人吧你。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難,先後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諸葛亮舌戰群儒”,其實是諸葛亮說服孫權抗擊曹操的一個序曲。當時在東吳的陣營中,對於曹操的百萬雄兵壓境,文臣武將有兩派主張,即投降派和主戰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張昭、顧雍、虞翻、步騭、薛綜等,要說服吳侯孫權,不說服這些整天在孫權耳邊散佈曹操威脅論、散佈曹兵不可戰勝論,並吵嚷著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謀士是不行的。但要說服這些滿腹經綸的人物,也決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諸葛亮是怎樣一步步取得論辯的勝利的!”  第一個回合:昭曰:“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樂。此語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第二個回合:昭曰:“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卷荊襄。今一旦以屬曹操,未審是何主見?”  第三個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國天下;….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成語典故_囊螢映雪的主人公是誰?囊螢映雪的故事和意思

  囊螢映雪的囊螢:晉代車胤小時傢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映雪:晉代孫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形容傢境貧窮,勤學苦讀。故事源自晉代的車胤與孫康。  成語出處和典故  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傢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晉孫康傢貧,常映雪讀書,清介,交遊不雜。  故事介紹  晉代孫康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隻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裡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瞭。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瞭,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瞭一個大官。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傢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瞭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隻能利用白天時間背誦詩文。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裡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瞭嗎?於是,他去找瞭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瞭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紮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瞭。從此,隻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有成就,官至禦史大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