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才子

北洋軍閥名將徐樹錚:民國史上軍閥中的第一才子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5月舉行安殯時,正在歐洲考察的徐樹錚用電報發回挽聯: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興,一言而喪;十稔以還,使無公在,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此聯上句典出《論語?子路》,下句典出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高度凝練地概括瞭孫中山一生的主要歷史功績。當時舉國偃旗,萬民哀悼,稱頌中山先生的聯很多,致挽聯者文豪巨擘不乏其人。但徐樹錚的此聯被推為眾挽聯之冠。不少人對此評論:“徐氏之聯,用典精辟,含義深刻,可謂之頭籌!”由此可見徐樹錚之才氣超人,文采蓋世。  徐樹錚,江蘇蕭縣(現安徽省蕭縣)人,自幼聰穎過人,7歲能詩,13歲中秀才,17歲補廩生,有神童之稱。1901年,徐樹錚到濟南上書山東巡撫袁世凱,陳述經武之道,未得賞識後,悶悶不樂地回到投宿的客店。正好段祺瑞路過此處。於是走投無路的徐樹錚被延攬為用,追隨段祺瑞的左右。1905年,段祺瑞又出資送徐樹錚去日本士官學校學習軍事。五年之後,31歲的徐樹錚回國,從此一生效忠段祺瑞,曾自賦詩曰:“購我頭顱十萬金,真能忌我亦知音。”張學良對其敬佩有加,稱其為“上馬殺賊,下馬露佈”之豪士。辛亥革命爆發後,以段祺瑞為首的四十二名清軍前方將領突然發出通電,籲請清帝退位,實行共和政體,這頓時使清廷失去瞭繼續掙紮的勇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發表退位詔。而那一篇通電,便是出自徐樹錚的手筆。1912年至1914年,徐樹錚先後任中華民國軍學司司長、軍馬司司長、將軍府事務廳長等職。1914 年5月,徐樹錚任中華民國陸軍部次長,年僅34 歲,為次長中最年輕者。袁世凱稱帝時,徐樹錚因其勸段祺瑞抵制,遭袁世凱罷免官職,於是賦閑在傢靜觀其變。  1916年,因稱帝而眾叛親離的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段祺瑞為國務院總理,徐樹錚復任陸軍次長兼國務院秘書長。在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府集團與以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集團之間爭權奪利的府院之爭中,黎元洪瞅準時機在這時下令撤銷瞭段祺瑞的總理職務,段祺瑞憤然離京去津,作為其鐵桿的徐樹錚也被黎元洪革職。1917年,徐樹錚協助段祺瑞策動瞭張勛趕走黎元洪的“張勛復辟”事件。事後又策劃瞭討伐張勛的“討逆軍”行動,討逆成功後,徐樹錚又任陸軍總次長,再次回到瞭權力的舞臺。段祺瑞當時被推崇為“三造共和”的英雄。殊不知在這其中,件件事都少不瞭徐樹錚的謀劃和參與。馮國璋任總統後,與國務總理段祺瑞很快就產生瞭矛盾。徐樹錚堅定地站在段祺瑞這一邊。後段祺瑞被迫辭職。徐樹錚幕後策劃督軍團對馮國璋施加壓力,策動張作霖入關搶奪軍火,迫使馮國璋再度啟用段祺瑞組閣。     於是段祺瑞復任總理兼陸軍總長。1919年,徐樹錚任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軍總司令。同年10月,率兵進入外蒙古,迫使外蒙古在1919年11月17日正式取消自治,回歸中國。孫中山去電對徐樹錚收復外蒙予以很高的評價,言其可與傅介子、班超相比。北洋軍閥間的勾心鬥角與明爭暗鬥從未停歇。1920年,直皖兩系軍閥鬥爭激烈,徐樹錚被免職,任遠威將軍,留北京代職。直皖戰爭後,段祺瑞下臺,徐樹錚又被指控為“十大禍首”之最而遭通緝拿辦,借日本使館之助逃到天津,後潛入上海英租界內匿居躲過此劫。  1921年,孫中山以非常大總統名義在桂林組織大本營,計劃北伐征討直系軍閥。孫中山聯合段祺瑞、張作霖組成三角同盟。徐樹錚代表段祺瑞於次年初赴桂林與孫中山晤談,其行期定下來之後,孫中山曾寫信給蔣介石說:“徐君此來,慰我多年渴望。”見面後,孫中山對徐樹錚非常賞識,甚至希望他能留下來做自己的參謀長。但徐樹錚是段祺瑞的死黨,自然是不會離開段祺瑞的,他委婉地回絕:我在北方幫助孫先生,會比在孫先生身邊幫助更大。1924年9 月,盤距在江蘇的直系軍閥齊燮元為奪取被浙江皖系軍閥盧永祥控制的上海,爆發瞭江浙戰爭。徐樹錚任浙滬聯軍總司令,但這場戰爭中,皖系敗下陣來,徐樹錚在租界的寓所裡被支持直系軍閥的英國人拘捕。並強迫他乘英輪去歐洲。在途經香港時,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段祺瑞被推為臨時執政,徐樹錚又獲得瞭自由。  徐樹錚後被任命為考察歐美日本各國政治專使,率考察團15人,先後考察法國、英國、瑞士、意大利、德國、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時、荷蘭、美國、日本12國。於1925年12 月11日考察結束回國,於12

曹丕也是大才子:魏文帝曹丕更看重文字的不朽!

  曹丕作為一位政治傢乏善可陳,唯一值得提及的是由他完成瞭其父曹操篡漢自立的夙願,逼迫漢獻帝“持節奉璽綬禪位”,改元黃初,建立魏政權;曹丕在位六年,大的建樹幾乎沒有。相反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卻無比耀眼,掩沒瞭其帝王的光彩。這也正符合瞭這位曹公子的心思,縱觀曹丕一生的言論和追求,他堅定地認為,隻有文字才能使人千古留名,對於帝王的差事,勉為其難應付一場而已。  曹丕自幼即喜愛文學,雖然史籍稱其“文武兼備”,此類文字純屬是給帝王塗脂抹粉的虛妄之詞;所謂的“善騎射、好擊劍”,非少年時的頑皮舉動就是吟詠之餘的雅興所為。真正青少年時代的曹丕,鐘情的是讀書寫作。“年八歲,能屬文,有逸才,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傢之書”。八歲時就能賦詩作文,顯現出超長的文學天賦;同時酷愛讀書,經史子集無不通曉。  曹操打敗袁紹以後,定都鄴城(今河北臨漳),營建瞭自己的政治文化中心。曹丕的青年時代基本上是在鄴城度過的,而其鄴城生活的主要內容,就是倡導、組織、參與並親手推動瞭“彬彬之盛、大備於時”的鄴下文人集團。在戰火尚未熄滅、三國交戰正酣的時代背景下,“建安文學”以其獨樹一幟而占據中國文學史之一席之地,除瞭曹操與曹植,首功當推對文學有著極其濃厚興趣的曹丕。鄴下文人集團的核心是曹丕,正是在他的號召和引領下,興起瞭一段中國歷史上文化事業的高潮,參與人數有百人之多,規模空前;匯聚瞭文壇精華,當時全國一流的詩文大傢悉集於此;佳作名篇層出不窮,短短十餘年間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不斷湧現;產生瞭“三曹”“七子”等代表性人物,“建安風骨”成為後世文學的典范。而這一切都要首先歸功於喜愛文學又具備特殊政治身份的曹丕。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太子曹丕接過瞭父親留下的政治重擔,角色的轉換並沒有使之放棄文學的夢想,其中有一件事足以再次驗證曹丕對“文名”的癡情,完成“禪讓”大殿,接過漢獻帝的國璽登基建魏後,曹丕給父皇曹操的尊號是“武皇帝”,而把“文帝”之名預留給瞭自己。  從個人文學才華與成就上來看,曹丕詩、賦、文皆能,甚至還曾涉足小說的創作,堪稱是文學創作上的通才。《魏志》記載:“初,帝(曹丕)好文學,以著述為務,自所勒成垂百篇。”顯見其好於文字也長於著述。曹丕的詩歌多表現其貴公子的遊宴馳鶩生活,他的辭賦有二十六篇之多,既敘寫軍國大事也抒發個人情懷,像《述征賦》、《感物賦》、《寡婦賦》等。詩賦之外,最能體現曹丕文學思辨才華的,是他的文,傳之今天仍耐人尋味的代表作有《與吳質書》、《答繁欽書》與著名的《典論》。  《典論》的寫作初衷就是為瞭立言留名的目的,是直接表現曹丕人生價值觀的一篇自白文字。他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可以看出,曹丕之所以深信文章才能使人真正不朽,是因為真正完美的精神產品無須史傢吹捧,不用他人假托張揚,人們自會爭相閱讀萬代傳誦。另一方面是他看到瞭“立言”的純個體精神勞作的特性,可以擺脫繁瑣的俗務,不依賴他人而獨立創造。這無疑告訴人們,文學創作的成本很低,關鍵在於自身的刻苦鉆研、深入思考和不懈努力。  像歷史上許多傑出人物一樣,曹丕也渴望永垂不朽,有的人專註於殺伐建功,有的人以奇巧術數留名,極少數得天獨厚者則憑借王霸之業期圖千古流芳。曹丕是幸運兒,他得父蔭已經占據瞭一條,但他卻並不看重帝王的尊榮,獨獨傾心於文字詞章。出於對不朽的向往,曹丕十分歆慕那些以著作傳世的人物,孔孟司馬遷都是他心中的偶像。他是這樣看待生命價值的:“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這裡的“立德”,同樣是道德文化上的建樹,與著作異曲同工。每見當代文壇才子的一篇佳作,曹丕難掩其羨慕之情,他評價徐幹的《中論》:“著《中論》二十餘篇,成一傢之言,辭義典雅,足傳後世,此子為不朽矣!”  曹丕固然在治理江山上未見其雄才大略,但他活出瞭自己的個性,沒有不思進取地躺在父輩提供的安樂窩裡虛度時光,而是另辟蹊徑,找到瞭生命價值長存的另一方天地。對於一個鐘鳴鼎食的帝王之子,這應當說是十分難能可貴的。相關閱讀推薦:三國魏明帝曹睿身世之謎:其有可能並非曹丕親子魏文帝曹丕的另一面:一個對外人厚道而且幽默孫權和曹丕的對比:辛棄疾感慨當如孫仲謀的緣由曹丕為什麼不喜歡曹洪這個宗師外加老將 名將?從張繡張泉父子之死 看曹丕奪嫡之爭的政治手段

才子徐志摩生命中的四個女人:徐志摩的愛情故事

  眾所周知,徐志摩與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凌叔華等四位民國名媛的感情糾葛當年曾轟動一時,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  讓我們先看一則1931年11月20日《北平晨報》的報道吧:“19日午後2時,中國航空公司飛機由京飛平,飛行至濟南城南三十裡黨傢莊,因天雨霧大,誤觸開山山頂,當即墜落山下。本報記者親往調查,見機身全焚毀,僅餘空架。乘客一人,司機二人,全被燒死,血肉焦黑,莫可辨認……”  這則報道中的乘客就是徐志摩。再看一看當時有四個女人在聞知訊息時的反應吧:當噩耗傳到妻子陸小曼耳中時,她感到“天垮瞭,地陷瞭,世界進入一片黑暗。”林徽因在得知消息後,兩眼發黑,雙腿一下軟瞭下來。她和丈夫梁思成流著淚,編瞭個小花圈,中間嵌著志摩的照片,敬悼於徐志摩的靈前。前妻張幼儀在聽到噩耗時,她對兒子徐積鍇說:“你爸爸上天瞭,快隨你舅舅去接靈吧!”  而凌叔華呢,這位與徐志摩的感情似乎一直處於地下狀態的才女當然也是沒能忘懷徐志摩。她在《志摩真的不回來瞭嗎》文中說道:“志摩,你真的死瞭嗎?誰會相信像你這樣一個有生氣的人會死瞭的?得到這消息時,我就不信,可是問瞭幾處,都答說是真的,回電已證明瞭。可是我仍然不相信,我騙自己說:‘也許這孩子覺得日子太平凡瞭,存心弄點玄虛來嚇一嚇他的朋友吧!再說,他哪裡像會死的人呢?’”“我就不信,志摩,像你這樣一個人肯在這時候撇下我們走瞭的。平空飛落下來,解脫得這般輕靈,直像一朵紅山棉辭瞭枝杈,這在死的各色方法中,也許你會選擇這一個,可是,不該是這時候!莫非你(我在騙不過自己時,也曾這樣胡想)在雲端裡真的遇到瞭上帝,那個我們不肯承認他是萬能主宰的慈善光棍,他要拉你回去,你卻因為不忍甩下我們這群等待屠宰的羔羊,凡心一動,像久米仙人那樣跌落下來瞭?我猜對瞭吧,志摩?”  在同一時間裡,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凌叔華這四個女人,一個是始為道義終被拋棄的原配,一個是追求經年苦戀未果的愛人,一個是愛熾生怨悲勝於歡的妻子,一個是朦朧曖昧抑或隱秘的紅顏,都在為徐志摩“唱悲傷的歌”,為何如此?隻為徐志摩曾經有過的深情,他是“愛”,是“暖”,是“希望”,是“人間四月天”!  值得一說的是,這四個女人都非等閑之輩。她們不是名門千金,就是大傢閨秀,都更是才女級美女,可謂才色藝倶全。張幼儀與徐志摩離婚後發奮圖強,先在東吳大學教德語,後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還任雲裳服裝公司總經理;林徽因後來成為著名的建築師、詩人、作傢;陸小曼當時被譽為“風華絕代的北京名媛”,名滿北京城社交界,擅長繪畫和表演,寫得一手好詩文;凌叔華後來成為著名的作傢和畫傢,在小說方面頗有成就。   徐志摩,這位不幸英年早逝的天才詩人,畢生都在不懈追求“愛,自由,美”的理想主義者,雖然隻活瞭34歲,但他留給這個世界的不僅僅是那些被後人吟誦的優美華麗的不朽詩章,還有那些為後人樂道的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  與張幼儀——始為道義終被棄  1915年,由政界風雲人物張君勱為自己的妹妹張幼儀提親,徐志摩把從未謀面的新娘娶進瞭門。  與張幼儀的感情,除瞭半篇《離婚通告》(另半篇未查出)和徐志摩的那封大話連篇的信之外,沒有任何確實的證據。無論離婚前還是離婚後,甚至徐志摩死後五十多年,張幼儀從不吐一點兒口風。1988年張幼儀在紐約去世,享年88歲。她的侄孫女張邦梅於1996年9月在美國出版瞭英文著作《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傢變》,由道佈裡幾出版社出版。兩人關系的真相,終於大白於天下。  張邦梅是張幼儀的八弟張禹九的孫女。她表示,張幼儀看過她的論文,內容的真實性是可以信賴的。從婚前到婚後,徐志摩是一直是鄙棄張幼儀的。第一次見到張的照片時,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婚後,從沒有正眼看過張幼儀。除瞭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其不理不睬。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徐志摩也隻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而已。 張幼儀  1920年冬,張幼儀出國與丈夫團聚,之前都認為是徐志摩思念妻子,寫瞭那封乞求父親的信。這封其實是應張君勱之請而寫的。在張幼儀懷次子兩個月後,徐志摩對此置之不理,反倒要馬上離婚,見張幼儀不答應,便一走瞭之,將其一人撇在沙士頓。1921年,張幼儀產期臨近,無奈之際,她給二哥張君勱寫信求救,她來到巴黎,後來又去瞭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張幼儀的去向,卻不予理睬。直到1922年要辦理離婚手續時,才找到柏林。產後,張幼儀很快從悲痛中振作起來,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回國後辦雲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儲蓄銀行,均大獲成功。難能可貴的是,她回國後仍照樣服侍徐志摩的雙親(認作義女),精心撫育她和徐志摩的兒子。臺灣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劃下編纂的,為的是讓後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後來張幼儀曾表示過,“你總是問我,我愛不愛徐志摩。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對這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瞭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傢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可以肯定地說,張幼儀是最愛徐志摩的,因為她對徐志摩的愛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愛不愛她。相關閱讀推薦:徐志摩與凌叔華之戀為何終無結果?凌叔華與徐志摩金庸大俠、瓊瑤阿姨、詩人徐志摩究竟什麼關系?民國時期流行雇仆人 徐志摩陸小曼租房不買房梁啟超給徐志摩證婚詞:希望這是你最後一次結婚揭秘:陸小曼除瞭徐志摩之外到底還愛瞭多少男人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與林徽因——追求經年苦無果  1921年秋天,徐志摩認識瞭才女林徽因。兩人交往甚密,並有談論婚嫁之意。於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張幼儀提出離婚,認為他們不應該繼續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婚姻生活瞭。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這是徐志摩的單純理想主義,他在追求著一種理想的人生,他為林徽因寫瞭諸多象《月夜聽琴》、《青年雜詠》、《清風吹斷春朝夢》等表現愛情和人生理想的詩歌,構成瞭他這期間詩歌的重要內容。  徐志摩對在英國康橋這段生活分外留戀,他因為與林徽因的戀愛不無感慨,異常興奮,大量作詩,他這時詩情洶湧暴發的情景,在他的題為《再別康橋》、《草上的露珠兒》等詩中都有反映。後來,林徽因經過理智的思索,和父親一起提前回國瞭,而且是與徐志摩不辭而別。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的詩,體現瞭徐志摩對林徽因感情的最好直白,一見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這就是世俗所難理解的一種純情。  之後,他們一起組織新月社活動,一起演戲,並常有書信來往。1924年泰戈爾訪華期間,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擔任翻譯。之後,徐志摩陪同泰戈爾去瞭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瞭賓夕法尼亞大學。當徐志摩與林徽因再次見面的時候,已是四年之後。這期間,林徽因已嫁給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準備參加林徽因演講會的徐志摩遭遇墜機事故遇難。  多年以後,林徽因曾對自己的兒女說:“徐志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並不是那樣的人。”   與陸小曼——愛熾生怨悲勝歡  1922年,徐志摩留學後回到北京,與朋友王賡之妻陸小曼在交際場相識。徐志摩在與陸小曼熱戀之時,寫下瞭《愛眉小札》。濃烈熾熱的文字,吐露著纏綿深情。在剛結婚的前段日子裡,雖然徐父徐母對陸小曼依然心有不滿,但是兩人也過得浪漫、愜意。隻是後來,由於陸小曼的病,由於徐申如的拒絕接納,由於鴉片的侵蝕等諸多原因,陸小曼變得越發嬌慵、懶惰、貪玩,早沒瞭當初戀愛時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個有靈性的女人。徐志摩為瞭使妻子心喜,就一味遷就她。雖然在口頭上常常婉轉地告誡陸小曼,但效果不大。  後來,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出於對陸小曼的極度不滿,在經濟上與他們夫婦一刀兩斷。徐志摩從父親處拿錢是不現實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時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三所學校講課,課餘還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1930年秋即陸小曼29歲那年,徐志摩索性辭去瞭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以掙傢用。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兩地來回奔波瞭8次。當時,人均年薪為五塊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掙到幾百塊大洋。但即便如此,仍然滿足不瞭傢庭的花銷。陸小曼之所以會養成這樣大手大腳的毛病,是因為她出身名門,又是傢裡唯一的孩子,因而養成小姐脾氣。   徐志摩死後,陸小曼不再出去交際。她默默忍受著外界對她的批評和指責。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聯中說;“多少前塵成噩夢,五載哀歡,匆匆永訣,天道復奚論,欲死未能因母老;萬千別恨向誰言,一身愁病,渺渺離魂,人間應不久,遺文編就答君心。”她懷念徐志摩,致力於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遺作,用瞭幾十年的時間,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難盡。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與凌叔華——朦朧曖昧半隱秘  人們都知道徐志摩與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的關系,但卻不知道徐志摩還有一個私交甚密的紅顏知己——凌叔華。  徐志摩與凌叔華的隱情,當時隻有極少幾位知情者可以朦朧地覺察到一點影子,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發現徐志摩情感世界裡還有第四位女性存在。徐志摩突然意外去世後,凌叔華與林徽因為他留下的“八寶箱”而鬧得滿城風雨,人們才開始意識到凌叔華與徐志摩的關系不可等閑視之。  凌叔華是民國時期不折不扣的一代名媛。在當時,她的名氣甚至比林徽因還大。慈禧太後的禦用畫師、一代怪傑辜鴻銘等文化名人都做過她的老師。老北京一套有著28個房間還帶花園的四合院是父親給她的陪嫁。  有名的“凌小姐的大書房”就曾招待過偉大詩人泰戈爾,也是因為泰戈爾,她結識瞭一生的摯愛徐志摩和以後的丈夫陳西瀅。徐志摩對凌叔華的才貌很欣賞,為凌叔華的第一部小說《花之寺》作序,是一生中唯一一次為人作序。半年時間裡,兩人書信就“不下七八十封信”。徐志摩在1925年赴歐前,將一隻藏有記載他與林徽因、陸小曼關系的日記及文稿的“八寶箱”交給凌叔華保管,並戲言他出國若有不測,讓凌以此為他寫傳,這恰恰表明凌徐二人已相知極深。  凌叔華曾說過:那時,她愛上瞭詩人徐志摩。徐志摩意外去世後,一直默許二人關系的徐父就請她為徐志摩再題一塊碑文,凌叔華欣然應允。但是凌叔華在各種場合都一再否認她與徐志摩的情感。在她去世後,後人沒有找到一絲一毫她與徐志摩的東西,就連那些徐志摩寄來的明信片,也不翼而飛瞭。

中國史上10大才子排行榜:全能文藝天才蘇軾第一

  No.10 漢賦奠基者、辭宗: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巴郡安漢縣(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人,一說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西漢大辭賦傢。司馬相如是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是西漢盛世漢武帝時期偉大的文學傢、傑出的政治傢。少年時代喜歡讀書練劍,二十多歲時以訾(錢財)為郎,做瞭漢景帝的武騎常侍,但這些並非其所好,因而有不遇知音之嘆。景帝不好辭賦,待梁孝王劉武來朝時,司馬相如才得以結交鄒陽、枚乘、莊忌等辭賦傢。後來他因病退職,前往梁地與這些志趣相投的文士共事,就在此時他為梁王寫瞭那篇著名的《子虛賦》,並因此被武帝賞識。作品詞藻富麗,結構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傢,後人稱之為賦聖和“辭宗”。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不拘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婚姻的果敢行為,遠在公元前就演繹瞭自由戀愛的愛情經典,被譽為“世界十大經典愛情之首”,廣為流傳,聞名中外。後人則根據他二人的愛情故事,譜得琴曲《鳳求凰》流傳至今。唐代詩人張祜則有《司馬相如琴歌》一首,曰:“鳳兮鳳兮非無凰,山重水闊不可量。梧桐結陰在朝陽,濯羽弱水鳴高翔。  同時,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夷,將西南夷民族團結統一於大漢疆域,被稱之“安邊功臣”,名垂青史。   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辭賦上。《漢書·藝文志》著錄“司馬相如賦二十九篇”,現存《子虛賦》、《天子遊獵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哀秦二世賦》6篇,另有《梨賦》、《魚葅賦》、《梓山賦》3篇僅存篇名。《隋書·經籍志》有《司馬相如集》1卷,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司馬文園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傢集》。漢代最重要的文學樣式是賦,而司馬相如是公認的漢賦代表作傢和賦論大師,也是一位文學大師和美學大傢。司馬相如賦才天縱,文思蕭散,控引天地,錯綜古今,曠世莫比。他是漢賦的奠基人,揚雄欣賞他的賦作,贊嘆說:“長卿賦不似從人間來,其神化所至邪!”被班固、劉勰稱為“辭宗”,被林文軒、王應麟、王世貞等學者稱為“賦聖”。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將司馬相如和司馬遷放在一起作專節介紹,並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魯迅說:“不思故轍,自攄妙才,廣博閎麗,卓絕漢代……其為歷代評騭傢所傾倒,可謂至矣”。  司馬相如還充分地掌握瞭辭賦創作的審美規律,並通過自己的辭賦創作實踐和有關辭賦創作的論述,對辭賦創作的審美創作與表現過程進行瞭不少探索,看似隻言片語,但與其具體賦作中所表露出的美學思想相結合,仍可看出他對賦的不少見解。他已經比較完整地提出瞭自己的辭賦創作主張。從現代美學的領域,對其辭賦美學思想進行闡釋,無疑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司馬相如還是漢代很有成就的散文名傢,其散文流傳至今的有《諭巴蜀檄》、《難蜀父老》、《諫獵疏》、《封禪文》等。雖然有部分著作在歷史上起瞭一些消極作用。盡管如此,從整體上看,在語言的運用和形式的發展等方面,司馬相如對漢代散文作出瞭重要的貢獻。  兩千多年來,司馬相如在文學史上一直享有崇高的聲望,產生瞭深遠的影響。兩漢作傢,絕大多數對他十分佩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偉大的歷史學傢司馬遷。在整個《史記》中,專為文學傢立的傳隻有兩篇:一篇是《屈原賈生列傳》,另一篇就是《司馬相如列傳》,僅此即可看出相如在太史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並且在《司馬相如列傳》中,司馬遷全文收錄瞭他的三篇賦、四篇散文,以致《司馬相如列傳》的篇幅大約相當於《屈原賈生列傳》的六倍。這就表明,司馬遷認為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是超過賈誼的。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三國時代“好色”才子為何曹操侄女殉情?史上的十大才子皇帝排行榜 誰是第一才子皇帝?揭秘: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嘆息的古代文人才子們細說唐朝歷史上那些絕代才子們的奇聞軼事大盤點揭秘民國軍閥中的第一才子:有神童之稱的徐樹錚分頁:1/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No.9 東方“莎士比亞”:湯顯祖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傢、文學傢。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公元1583年(萬歷十一年)中進士,任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因彈劾申時行,降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又因不附權貴而免官,未再出仕。曾從羅汝芳讀書,又受李贄思想的影響。在戲曲創作方面,反對擬古和拘泥於格律。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戲曲史上,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還著有小說《續虞初新志》等。  湯顯祖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12歲的詩作即已顯出才華。14歲補縣諸生,21歲中舉。這時,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藥卜筮諸書。26歲時刊印第一部詩集《紅泉逸草》,次年又刊印詩集《雍藻》(未傳),第三部詩集名《問棘郵草》。28歲時作第一部傳奇《紫簫記》,得到友人的合作,但未完稿,10年後改寫為《紫釵記》。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1591年(明朝萬歷十九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彈劾大學士申時行並抨擊朝政,觸怒瞭皇帝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於1598年(萬歷二十六年)憤而棄官歸裡。傢居期間,心情頗矛盾,一方面希望有“起報知遇”之日,一方面卻又指望“朝廷有威風之臣,郡邑無餓虎之吏,吟詠昇平,每年添一卷詩足矣”。後逐漸打消仕進之念,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   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一名《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又稱“玉茗堂四夢”,湯顯祖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牡丹亭》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它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在《牡丹亭》之前,中國最具影響的愛情題材戲劇作品是《西廂記》。而《牡丹亭》一問世,便令《西廂記》減色不少。這些劇作不但為中國歷代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傢,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此外,湯氏的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也是中國戲曲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演學起瞭拓荒開路的作用。  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是一位傑出的詩人,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藥卜筮諸書。其詩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1卷,《問棘郵草》2卷。  湯顯祖在戲曲批評和表、導演理論上,也有重要建樹。他通過大量書札和對董解元的《西廂記》、王玉峰的《焚香記》等等劇作的眉批和總評,發表瞭對戲劇創作的新見解。他認為內容比形式更重要,不能單純強調曲牌格律而削足適履,所謂“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辭俊音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如必按字模聲,即有窒滯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尺牘《答呂薑山》)。他和以沈璟為首的偏重形式格律的吳江派作傢進行瞭頑強的論爭。尤其是作為1602年前後的《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一文,不僅記述瞭弋陰腔的演唱情況,為中國戲曲史留下瞭珍貴資料,而且對表、導演藝術發表瞭精辟見解,強調演員要體驗生活,體驗角色,領會曲意,在生活上和藝術上嚴以律己,以人物的感情去感染觀眾。他自己勤於藝術實踐,“為情作使,劬於伎劇”,同臨川一帶上千名演唱海鹽腔的宜黃班藝人保持著廣泛的聯系,實際上成瞭地方戲曲運動的領袖。他還親自為演員解釋曲意,指導排練,“自踏新詞教歌舞”,“自掐檀痕教小伶”。  湯顯祖在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影響。即使是認為他用韻任意,不講究曲律的評論傢,也幾乎無一不稱贊《牡丹亭》。《牡丹亭》中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影響深遠,從清代的《紅樓夢》中也可看出這種影響。分頁:2/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No.8

滿清才子納蘭容若的秘密婚史:納蘭容若有幾個妻子

  導讀:關於容若妻室問題,素有異議。在容若的夫人盧氏難產死後,他喜歡上瞭江南藝妓女詞人沈婉。然而,納蘭相府是容不得這樣一位出身青樓的漢族女子,不但不能進納蘭府,甚至連個妾的名份也不給。但是愛情才剛剛開始,容若便去世瞭,這位苦情的女子便帶著滿腹哀傷回鄉瞭。……  納蘭容若簡介: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為性德,一年後太子更名胤礽,於是納蘭又恢復本名納蘭成德。號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詞人。父親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一代權臣納蘭明珠。 母親愛新覺羅氏是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其傢族——納蘭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的八大姓之一,即後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葉赫部首領金石臺。金石臺的妹妹孟古,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  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  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瞭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他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而後一病不起。七日後,於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  關於容若妻室問題,素有異議。據考證,在容若取正妻之前,在傢養病期間,傢中曾為他納顏氏為妾,照料容若生活,以慰寂寥。容若二十歲時,方才迎娶兩廣總督、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盧興祖之女為妻。彼時,盧氏十八歲,兩人十分恩愛。是旁人眼中極為相襯的一對人。   隻可惜,成婚三年,盧氏便亡於難產。這對容若來說,是極為重大的一次生命打擊,令他傷情徹骨。也因此,容若之後詞風為之一變。所謂“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幾乎可以說是無詞不傷、無詞不淚。  盧氏去世之後,容若續娶官氏為繼室,贈淑人。但因與官氏內心相隔,容若實覺孤寥。康熙二十三年冬,容若扈駕南巡歸京之後,納江南藝妓女詞人沈婉為侍妾。並為沈婉置一曲房,請友人嚴繩孫書額曰“鴛鴦社”。相關閱讀推薦:納蘭性德到底有幾個妻子?納蘭容若簡介以及妻子揭秘納蘭容若:康熙皇帝一生最寵愛的詩人!揭秘納蘭性德的愛情悲劇:戀人被送入宮吞金自盡娶美女短壽? 解密清第一詞人納蘭容若短命之謎納蘭性德簡介 清朝時期著名詞人納蘭性德生平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沈宛,字禦蟬,浙江烏程人。適納蘭性德。著有《選夢詞》,集中悼亡之作“豐神不減夫婿”。  《百年寂寞嘆容若》一文中有關沈宛的內容如下:  就在容若三十歲那年,已做瞭七年禦前侍衛的他,正處在人生低谷期,經歷著事業上“七年之癢”的煎熬。漫長的七年時間裡,堂堂一名進士,幹著不外乎入值、扈駕、養馬等高強度、低智力的體力活,自然與他的理想相差甚遠。“壯志隳盡”的容若,心神俱疲,加上二次婚姻又不幸福,便想“暫覓個柔鄉避”,“自隱於醇酒美人”,求得一醉。  緣於這樣的動機,聽說江南吳程有一句沈姓的才女“頗佳”,就借好友顧貞觀南歸之便,代他“略為留意”。於是,這名叫沈宛的姑娘就以這樣並不浪漫的動機,認識瞭容若。沈宛同樣是一位歷史面貌模糊的女子。   據猜測,應是一名江南藝妓,不過頗有才名,著有《選夢詞》。也許容若看過她的詞作,加上他的那些江南文人朋友舉薦,不免動心。按沈宛詞中“雁書蝶夢皆成杳”推斷,兩人見面前可能還有過書信來往的唱和。而在容若扈駕南巡之時,兩人也可能找機會見過面,容若也曾為她寫過一首《浣溪沙》:  十八年來墮世間。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誰邊。  紫玉權斜燈影背,紅綿粉冷枕函偏。相看好處卻無言。  由此看來容若很是喜歡這位嬌柔貌美,又不乏靈動氣質的江南才女。兩人相愛相戀,也應是不爭的事實。除卻彼此傾慕才名外,沈宛從良,嫁於這位有才情、有身份、有地位的貴公子,當然非常高興,容若覓得一紅顏知己,自然也很是滿意。  然而,由於沈宛的身份尷尬,容若的工作特殊,加上滿漢不通婚,社會地位懸殊等時代和流俗的制約,兩人的結合,自然隻能以非常規的手段“私下行之”。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康熙二十三年的九月,顧貞觀受容若之托,攜沈宛進京,同年底,容若納其為妾。然而,納蘭相府是容不得這樣一位出身青樓的漢族女子,不但不能進納蘭府,甚至連個妾的名份也不給。容若也隻好在德勝門內置房安頓。  想來有情有義的容若,在當時肯定是盡一切力量為沈宛爭取權利和幸福。可不等他把一切都安排妥當,就匆匆離開人世。他和沈宛的愛情,剛剛起跑,就再次被粗暴的命運之神貼上休止符。  容若死後,待沈宛產下遺腹子後,納蘭相府或客氣,或不客氣地將其“請回”江南。那個叫富森的遺腹子,倒是名正言順,歸入納蘭傢族的族譜,並得以善終。在他七十年的時候,還被乾隆邀請參加瞭太上皇所設的“千叟宴”。  至於他的母親,納蘭傢族卻絕口不提,好像富森就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一般。  這位苦情的女子,返回江南後,集於對容若止不住的思念,寫下瞭不少悼亡之作,其文采“豐神不減夫婿”。縱是在文壇上留得幾許詞名,縱是在史學上留下不少佳話,可這位弱女子後半生的安樂和幸福,誰曾關註?

史上的十大才子皇帝排行榜 誰是第一才子皇帝?

  NO。10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  猶豫再三,終於把乾隆皇帝拉上瞭榜單。這個自稱“十全老人”,一輩子筆墨風流,勝跡無數,文治武功皆可圈可點的皇帝在天有知的話,肯定會滅瞭我九族。康乾盛世那會兒如果流行排行榜什麼的,乾隆皇帝嘴上不說,心裡肯定死死的盯著“大清第一才子”的寶座。  眾所周知乾隆愛寫詩,但寫得確實不怎麼樣,問題是人傢老人傢還相當的自負,把幾個典故平仄對仗,堆砌起來就成瞭無數首律詩。中國上下五千年,當 過皇帝的哥們成百上千,其中除瞭幾個還沒學會走路就玩完的兒皇帝外,恐怕沒幾個文盲吧?可人傢乾隆爺就是個性,非要作出萬把首詩來,來個前無古人後無來 者,向天下宣示他老爺子真的是個知識分子。乾隆皇帝詩作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他以皇帝身份所寫的一些詩有著非常重要歷史研究價值,是對那個時代政治以及社會 生活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畢竟在那幾十年裡,隻有他一個皇帝嘛。  乾隆皇帝還有一大嗜好,就是喜好題字。樹長的奇怪瞭他要題,房子建好瞭他要題,哪個重要人物死瞭,或者娶媳婦瞭他還要題,逢年遇到什麼天降祥瑞 瞭,乖乖,他更要先吟後題。這也罷瞭,他還要在古人的詩畫遺作上露一把臉,故宮收藏的無數歷代遺傳下來的詩作,幾乎就沒他沒有題字的。更要命的是乾隆老爺

史上的十大才子皇帝排行榜 誰是第一才子皇帝?

  NO。10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  猶豫再三,終於把乾隆皇帝拉上瞭榜單。這個自稱“十全老人”,一輩子筆墨風流,勝跡無數,文治武功皆可圈可點的皇帝在天有知的話,肯定會滅瞭我九族。康乾盛世那會兒如果流行排行榜什麼的,乾隆皇帝嘴上不說,心裡肯定死死的盯著“大清第一才子”的寶座。  眾所周知乾隆愛寫詩,但寫得確實不怎麼樣,問題是人傢老人傢還相當的自負,把幾個典故平仄對仗,堆砌起來就成瞭無數首律詩。中國上下五千年,當 過皇帝的哥們成百上千,其中除瞭幾個還沒學會走路就玩完的兒皇帝外,恐怕沒幾個文盲吧?可人傢乾隆爺就是個性,非要作出萬把首詩來,來個前無古人後無來 者,向天下宣示他老爺子真的是個知識分子。乾隆皇帝詩作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他以皇帝身份所寫的一些詩有著非常重要歷史研究價值,是對那個時代政治以及社會 生活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畢竟在那幾十年裡,隻有他一個皇帝嘛。  乾隆皇帝還有一大嗜好,就是喜好題字。樹長的奇怪瞭他要題,房子建好瞭他要題,哪個重要人物死瞭,或者娶媳婦瞭他還要題,逢年遇到什麼天降祥瑞 瞭,乖乖,他更要先吟後題。這也罷瞭,他還要在古人的詩畫遺作上露一把臉,故宮收藏的無數歷代遺傳下來的詩作,幾乎就沒他沒有題字的。更要命的是乾隆老爺

金聖嘆是怎麼死的?文壇才子金聖嘆為何被砍頭?

  隨著明清小說的繁榮,一大批眼光獨到的文學評論傢也應時而生,活躍在“書評”行業,如李卓吾、金聖嘆、毛宗崗和脂硯齋等。他們通過多種方式,或點評、或揭露、或修定、或豐富,極力的批點、評說古典名著,不僅開創瞭中國古典小說批評史的新篇章,也使更多的讀者通過他們的批評更深入地瞭解到瞭這些古典名著的精髓和魅力。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數金聖嘆。  金聖嘆簡介:金聖嘆(1608~1661),字若采,江蘇吳縣(今屬蘇州)人,清初文學批評傢,一生博覽群書,評點古書甚多。他不僅節評瞭《國語》、《國策》、《左傳》和稗官野史、九彝八蠻所記載的內容共計百餘篇,同時還把《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統稱為“六才子書”,準備逐一批註。其批評文字雅訓、透脫、精妙,可謂“透發心花,窮搜詭譎”,“一時學者愛讀聖嘆書,幾乎傢置一篇”。金聖嘆在書評行業涉及面之廣、影響力之大,無人能與之抗衡,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書評傢”。  然而,這樣一位才華橫溢、見解獨到、“扛鼎”級別的書評傢,還沒來得及把“六才子書”逐一點評完,就莫名其妙的遭到瞭被殺頭的人生惡運。金聖嘆的朋友們對他的死感到惋惜和疑惑;反對他的人也覺得他“不以其罪”枉殺為憾;就連魯迅先生對他的死也發表過感慨:“就事論事,倒是冤枉的。”那麼,金聖嘆是因為什麼原因被砍下腦袋,橫屍街頭呢?  金聖嘆的死因,如果細細考究起來,恐怕就是死在瞭他的“狂”和“快”上。思想上有些“狂妄自大”,言行上追求“快人快語”,這是絕大多數有才氣且個性鮮明文人的共同特征。稍微狂些、快些,或許還能被封建權勢和社會輿論所容忍;但如果這種“狂”和“快”過瞭分、超瞭標,尤其是逾越瞭封建社會中按部就班的社會秩序,不管你為人再怎麼灑脫,才華再怎麼絕倫,評點再怎麼深刻,在別人的眼裡就會成為一個落落寡歡、孤傲使氣、目中無人、自以為是的怪物。而金聖嘆就是這樣一個人。   “狂”是金聖嘆招來殺身之禍的根源所在。  金聖嘆歷經明清兩代,飽讀詩書,滿腹經綸,但由於他對封建社會的本質認識不夠,恃才自傲,不拘禮法,寫文章隨心所欲,不按章法,所以沒有當上官,沒有為朝廷所用。作為一個一生不得志、不官不民的“草根文人”,金聖嘆後來自己改名金人瑞,無疑是想對世人表明自己是一個鄙棄功名、追求逍遙的名士,很有些“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委屈。仕途上的不盡人意以及對社會的強烈不滿,使他形成瞭玩世不恭、放蕩不羈的性格。心中的苦悶總要通過一種方式進行宣泄,於是評書成瞭他精神依靠。他不但狂妄的把反映強盜小說《水滸傳》抬高到與《莊子》、《離騷》、《史記》、《杜詩》並列的“才子書”地位,敢於冒文壇之大不韙的說道:“天下之文章無出《水滸》之右!”最讓人驚訝的他在點評《水滸傳》時竟然大聲疾呼:“開書未寫一百八人,而先寫高俅者,蓋不寫高俅,便寫一百八人,則是亂自下生也;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  在那個死水、渾水般的封建社會裡,金聖嘆能夠一語道出“官逼民反”的王朝敗亡癥結所在,無異於發出振聾發聵的晴天霹靂。可能金聖嘆當時正在狂妄的興頭上,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他雖然沒有直接罵皇帝,但卻忽視瞭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高俅是皇帝的親信。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史上安定公主之死:真是武則天親手所為嗎?從奴隸到將軍的抗戰名將羅炳輝:羅炳輝怎麼死的?十大與死亡擦肩的名人: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差點死掉助朱棣奪位的第一功臣是誰?功臣姚廣孝怎麼死的十分詭異:長征300紅軍六盤山集體離奇死亡之謎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如果說親信是造成禍亂的根本,那麼皇帝在扮演什麼角色呢?就沖這一點,金聖嘆就不會被統治者所容忍。可能因為當時順治皇帝正提倡學習漢文化,又覺得金聖嘆見解深刻而且有些才氣,所以對幾個翰林院大學士說道:“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時大眼看他。”即“金聖嘆的著述,不是尋常文字,你們要好好看看,不能一概而論。”受到國傢最高統治者的肯定和贊譽,金聖嘆的內心不禁激烈湧動,使原本就非常狂妄的思想更加膨脹,進而忘乎所以。  “快”是金聖嘆被判死刑的導火索。金聖嘆是一個說話做事不假思索、有著強烈表演欲望的快人。他的這種按捺不住、快人快語的個性,如果在平常的事情上表現出來,頂多會被人挖苦一下、嘲笑幾句也就算瞭。可在關鍵時期、非常事情上發作出來,如果再遇到一位不買他帳的厲害人物,那可就要遭殃瞭。清初順治十八年,皇帝死瞭,留下瞭一道“整頓地方吏治”的遺詔。這本是例行的文告,大多是做做樣子,可不少書生文人卻想趁清廷整頓吏風之機,將貪贓枉法的縣令任惟初扳倒。他們上書大揭縣令的爛疤,想把他驅逐出蘇州。誰知道以搜刮無度著稱、人稱“朱白地”的巡撫朱國治卻有意偏袒屬下,抓瞭五個帶頭鬧事的書生,引起瞭公憤。第二天,一百多名文人到孔廟裡向孔夫子哭訴,借機準備大鬧一場。這便是清史上頗出名的“哭廟”事件。  或許是不滿官府的做法,或許是真心維護正義,或許是急於表現自己,那個曾經受到過皇帝表揚的金聖嘆順理成章的成瞭諸生的“首領”,很有一股子舍我其誰的氣概。在沒有認真考慮後果的情況下,金聖嘆腦袋一熱,親自寫瞭一篇抗議文章,發表演講,支持諸生的“逐官運動”,並不自量力的要找兇狠殘暴的巡撫朱國治“討一個說法”。官府早就想收拾一下這個狂妄的文人瞭,金聖嘆這次主動跳瞭出來,恰好自投羅網,結果遭到瞭官府的瘋狂鎮壓,釀成震驚蘇州乃至全國的“庚午哭廟大獄”事件。  朱國治在奏疏上羅列這些鬧事者的罪名是:“敢於哀詔初臨之下,集眾千萬,上驚先帝之靈,似此目無法紀,恐動搖人心。”這當然是有關清廷大局穩定的大事,於是朝廷派專人在江寧審訊,十八名被捕者不分首從,統統判處死刑。金聖嘆作為造反頭子,被“掌嘴二十,以倡亂罪處斬”。 金聖嘆書法  孔雀因為長著翠羽而被網捕,獵豹因為擁有斑紋而被擒殺,這些本應當引以為驕傲的資本,卻成瞭它們招災惹禍的根苗。同樣道理,文人的狂也往往是遭嫉致禍的根本。而金聖嘆個性上追求快人快語的秉性,則加速瞭他由被嫉到被殺的進程。因為一件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和平請願事件,金聖嘆卻輕松地付出瞭生命代價,不能不讓人深思。其實,金聖嘆的死是清朝統治者為瞭打擊江南文人的反清思想,鞏固滿族政權造成的,他隻是死於清朝統治者屠刀下的無數無辜者之一。  作為文人或者書評傢,有些脾氣,有些牢騷,這很正常。但根本沒必要像金聖嘆那樣恃才傲世,目空一切,爭強好勝,個性膨脹得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不買自己所處的那個封建社會的帳。如果金聖嘆能夠像陶淵明那樣心平氣和的待在傢裡,一壺好酒、半碗濃茶,心態平衡,與世無爭,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的評書,不但能夠壽終正寢,還能給世人留下更多更精彩的書評,這比起他年僅53歲就因為“狂妄自大”和“快人快語”而毫無意義的死去,豈不更有人生價值?!  金聖嘆固然玩世不恭,並狂傲到瞭置自己性命都不顧的份上。但與“不為五鬥米而折腰”歸隱田園的陶淵明相比,金聖嘆則表現出瞭文人的另一種“骨氣”。這種骨氣,是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體現,是一種“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的告白,是一種笑對死亡、從容不迫的態度。他的死,充分地展現瞭那個特定歷史時期蘇州的士子,不肯俯就,不願委屈,以死抗爭的豪邁英氣,直讓今天那些缺少鈣質的知識分子為之汗顏。  金聖嘆死後被葬於吳縣藏書鄉五峰山下的博士塢。不過,這位才子並沒有因此而得以靜靜的安息。他的墳墓在“文革”中被無情地砸毀瞭,可能是人們認為他不過是一位佯狂佯顛、德行怪異的封建文人而已,這倒成瞭金聖嘆的最大不幸。世人沒有讀懂他,理解他,反而讓一顆永不屈服、睥睨權勢的靈魂在青山綠水中無所皈依。這多少讓人扼腕長嘆!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細說唐朝歷史上那些絕代才子們的奇聞軼事大盤點

  導讀:寬松的政策,開放的社會,使唐朝誕生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星河燦爛的詩人,據有關專傢統計,僅《全唐詩》就收錄瞭2339名詩人4 萬多首唐詩,這些大詩人們活躍在唐朝的各個時期,獨領絕代風騷,讓現代人高山仰止。除瞭詩人們譜寫的華彩樂章以外,唐朝因為繼承和完善瞭隋朝的科舉制度,使天下讀書人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瞭學而優則仕的理想抱負,文官制度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讀書人能夠濟濟一堂,盡情施展絕學和才華,盛唐出現瞭文化復興的征兆,也湧現瞭許多才子們不為今人所知的逸聞趣事。  唐末五代人王定保所著《唐摭言》中記載瞭多位才子讓人瞠目結舌的絕活,讓人嘆為觀止。大傢都知道,王勃是個神童,六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夠妙筆生花,把詩歌辭賦作得行雲流水,花團錦繡,就在他溺水身亡的那一年,即27歲時一時技癢,留下瞭千古傳頌的名篇《滕王閣序》,王勃之死其實是是天妒其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王勃還有一個哥哥,叫做王勮(讀作據),此人也是一個天才少年,20歲時就已經金榜題名,成為負責太子飲食事務的官員瞭,高宗開耀年間,被提拔為給皇帝撰寫詔書的秘書郎。有一次,皇帝的五個兒子同一天被冊封為王出就封國,就在這大喜的日子裡,有關部門卻忘記瞭提前準備冊封詔書,等到百官聽宣來到朝廷後,才想起壞事瞭。就在幾個總理大臣面面相覷,驚惶失措時,王勮面帶笑容挺身而出,各位大人,不必擔心,看我的好瞭。王同學馬上召來五個小書吏,讓這五人一人一個書案,一人手執一枝筆,自己搖頭晃腦,口占分寫,不到一柱香的功夫,五紙詔書已成,難得的是每道詔書都文采斐然,語句端莊典雅,滿朝官員為之嘆服。王同學憑著他敏捷的才思,被加授中科院文學所院士,並兼任人事部常務副部長。王傢幾兄弟都是當時的大才子,但結局都不太好,王勮與其弟王勔後因所交非人,受謀逆罪牽連,早早死於非命。   詩仙李白也有一段經典趣聞,唐玄宗開元年間,詩人好不容易得到道士吳筠推薦,被風流帝王唐玄宗召至長安,供奉於翰林院中,但這個才華橫溢的主兒眼看自己隻是附庸風雅的帝王喜見文化盛世的一個擺設,所以心灰意冷、放浪形骸,天天與酒結緣,整日裡醉醺醺的。有一次,玄宗李隆基給他佈置瞭命題作文,要他撰寫《白蓮花開序》,還要他做十首不同內容的《宮詞》,這位玄宗朝第一大詩人根本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天天醉裡看花,喝得昏天黑地,玄宗等瞭很長時間也沒有見李白呈上一文半紙,就吩咐他最寵信的太監高力士前去催促,老高跑去一看,壞瞭,李白醉得一塌糊塗,老高端來一盆涼水兜頭澆下,然後把李白帶到玄宗面前,玄宗索文,李白滿不在乎的說,多大一點事兒?至於耽擱我飲酒嗎?然後於禦前索筆,文不加點,傾刻間,序言和十首宮詞一蹴而就,讓喜愛才子佳人的唐玄宗驚呆瞭。曹植七步成詩,但與李白相比卻相形見絀,李白是誰?是詩仙而不是人,神瞭。相關閱讀推薦:周文賓是誰?周文賓和徐禎卿誰是四大才子?文徵明簡介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生平介紹江南四大才子都是誰?四大才子各擅長什麼?揭秘民國軍閥中的第一才子:有神童之稱的徐樹錚歷史上真實的紀曉嵐:大才子為何變成“縱欲狂”?民國美女陸小曼簡介:才子徐志摩生命中的女人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文化名人溫庭筠,就是每次考試都想著作弊,把考場當成市場,最早形成考場產業,以獲取最大利潤,喜歡充當考生們槍手的那位主兒。每次作文都無暇打草稿,而是端坐在書桌前,做起文章來就把手在袖子裡籠一籠,然後一詠一吟就成瞭,考場人送外號“溫八吟”。另有一說,說溫大才子才思艷麗,工於小賦,晚唐科考律賦規定,八韻為一賦,每次考試,押官韻作賦時,老溫不急不躁,叉手一吟便成一韻,八次叉手即可完成八韻,人又送外號“溫八叉”。與之相仿的是另一個才子叫做段維晚的,這個人作起文章來辭藻華麗,以機智靈敏名聞於世,這位段公子更有意思,科舉考試考律賦時,喜歡吃煎餅,每次隻要吃一個煎餅,一韻即成,八韻竟然要吃八個煎餅,而文章出來後則字字珠玉,讓人拍案叫絕,這位段公子的怪癖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除瞭文化名人,民間也有一些毫不遜色的才子,讓人驚嘆於其下筆千言,才思泉湧的神奇。據《封氏聞見記》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四川廣漢有一個小官吏叫做張陟,此人自言有一特長,能夠在各種考試中作萬言命題作文,到瞭中書省(唐代中央決策機構)考試這一天,張陟來勁瞭,在眾目睽睽下開始炫耀自己的絕學,他征得宰相同意,讓工於書法的三十個小吏在庭中環繞一圈,執筆而坐,而自己則身處圈子中間,然後讓主官命題,張陟略加思索,依題而做,口授筆寫,如此周而復始,到瞭午後,三十人詩筆俱成,張陟依文數字得七千餘字,就這還不滿意,非要堅持做到萬言。一旁贊不絕口的宰相趕緊制止,七千字已經足夠瞭,又何必萬言呢?張陟的事跡轟動瞭朝野上下,朝廷馬上下旨賞賜綢緞佈帛,然後將這位優秀人才收於國子監廣文館中,時人送雅號“張萬言”。   還有更瞭不得的,開元時期,山西上黨那兒出瞭一個神童,叫做常敬忠,你瞧瞧,不但這名兒起得好,皇帝一見就喜歡,本事也不小,十五歲就通過瞭明經考試而及弟,過瞭幾年,五經更是爛熟於心,於是向朝廷毛遂自薦,說自己有過目不忘的本事,凡是自己讀過一遍的文章,都可口述千言,皇帝下詔讓中書省進行測試,燕公張說問他,學士你一遍能誦千言,十遍能誦萬言嗎?常大才子對曰,沒有試過。張說找出一本平常人很難見到的古書,令其通讀十遍後背誦出來。常大才子席地而坐,聚精會神研讀眼前這本書,每讀一遍就用手指畫地而記,讀過七遍後,彈地而起,說可以背誦瞭。張說有點不相信,堅持讓他通讀十遍。常大才子說如今我七遍已行,又何必要十遍呢?張說於是拿著書,對照著檢查有無差錯,常大才子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開背瞭,背完之後,居然與張說手中古書不差一字,當時在場的人都驚為天人,無不感慨和欣羨。測試結束後,皇帝賜綠衣一件,賞賜錢物無數,令其為東宮太子屬官,專門侍講《毛詩》,也許是常大才子太有才瞭,在後來的一百天裡,竟然三度改官,皇帝隆遇不斷,但也正是因為他太有才瞭,為同輩中人所嫉妒,早早就被人下毒害死。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唐代書法傢柳公權雖然以楷書著稱於世,但此人同時也是一個才思敏捷的大詩人,《唐摭言》中披露瞭他的一則趣聞,唐武宗李炎在位時,對宮中一位嬪妃非常不滿,一直想找個機會給收拾瞭,這一天心血來潮召來瞭柳公權,面帶慍色的對老柳說,朕將降罪於此嬪妃,但是有個條件,如果你能作出一首讓我滿意的詩文來,我可赦免此妃無罪。這叫什麼事?武宗皇帝真是閑得蛋疼,你的嬪妃關柳才子何幹?老柳一想,這究竟是考究我的學問呢?還是尋機找事,總不會懷疑我給皇帝戴綠帽子吧?不過這救人一命是好事啊,於是欣然同意。武宗一指禦前數十幅蜀錦,就題在這上面吧。柳公權稍加思索,口占一絕,提筆一揮而就,“不忿前時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長門。今朝卻得君王顧,重入椒房拭淚痕。”柳才子這是在代那位失寵的嬪妃訴說心聲啊,果然武宗一見之下,大喜,趕緊讓宮妃拜謝柳公權救命之恩。這一出叫什麼?應該叫做“才子賦詩救佳人”。  元代辛文房所作《唐才子傳》幾乎將唐朝最負盛名詩人、文學傢和才子們事跡都收錄其中,那些熠熠生輝的名字,名垂後世的恢宏篇章為我們再現瞭唐朝文化事業的興盛和繁榮,唐朝為何會湧現出許多才華橫溢的詩人和才子們?我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當然是唐朝社會的開放以及經濟發展和國力的強盛,當然也離不開科舉制度促使天下讀書風氣盛行,尤其是科舉中詩賦的硬性規定。當然民族融合,兼容並蓄也是一個原因,還有就是政治上的寬松和言論的自由,以及帝王的個人喜好和士大夫階層的興起。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說到底,社會發展和經濟繁榮才是文藝復興的根本原因和前提條件。 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民國軍閥中的第一才子:有神童之稱的徐樹錚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5月舉行安殯時,正在歐洲考察的徐樹錚用電報發回挽聯:  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興,一言而喪;  十稔以還,使無公在,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此聯上句典出《論語?子路》,下句典出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高度凝練地概括瞭孫中山一生的主要歷史功績。  當時舉國偃旗,萬民哀悼,稱頌中山先生的聯很多,致挽聯者文豪巨擘不乏其人。但徐樹錚的此聯被推為眾挽聯之冠。不少人對此評論:“徐氏之聯,用典精辟,含義深刻,可謂之頭籌!”由此可見徐樹錚之才氣超人,文采蓋世。   徐樹錚,江蘇蕭縣(現安徽省蕭縣)人,自幼聰穎過人,7歲能詩,13歲中秀才,17歲補廩生,有神童之稱。  1901年,徐樹錚到濟南上書山東巡撫袁世凱,陳述經武之道,未得賞識後,悶悶不樂地回到投宿的客店。正好段祺瑞路過此處。於是走投無路的徐樹錚被延攬為用,追隨段祺瑞的左右。1905年,段祺瑞又出資送徐樹錚去日本士官學校學習軍事。  五年之後,31歲的徐樹錚回國,從此一生效忠段祺瑞,曾自賦詩曰:“購我頭顱十萬金,真能忌我亦知音。”張學良對其敬佩有加,稱其為“上馬殺賊,下馬露佈”之豪士。  辛亥革命爆發後,以段祺瑞為首的四十二名清軍前方將領突然發出通電,籲請清帝退位,實行共和政體,這頓時使清廷失去瞭繼續掙紮的勇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發表退位詔。而那一篇通電,便是出自徐樹錚的手筆。   1912年至1914年,徐樹錚先後任中華民國軍學司司長、軍馬司司長、將軍府事務廳長等職。1914 年5月,徐樹錚任中華民國陸軍部次長,年僅34 歲,為次長中最年輕者。袁世凱稱帝時,徐樹錚因其勸段祺瑞抵制,遭袁世凱罷免官職,於是賦閑在傢靜觀其變。  1916年,因稱帝而眾叛親離的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段祺瑞為國務院總理,徐樹錚復任陸軍次長兼國務院秘書長。在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府集團與以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集團之間爭權奪利的府院之爭中,黎元洪瞅準時機在這時下令撤銷瞭段祺瑞的總理職務,段祺瑞憤然離京去津,作為其鐵桿的徐樹錚也被黎元洪革職。1917年,徐樹錚協助段祺瑞策動瞭張勛趕走黎元洪的“張勛復辟”事件。事後又策劃瞭討伐張勛的“討逆軍”行動,討逆成功後,徐樹錚又任陸軍總次長,再次回到瞭權力的舞臺。段祺瑞當時被推崇為“三造共和”的英雄。殊不知在這其中,件件事都少不瞭徐樹錚的謀劃和參與。相關閱讀推薦:徐樹錚:為孫中山寫挽聯享有“眾挽聯之冠”之譽民國軍閥第一才子 文武兼長精書法的徐樹錚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馮國璋任總統後,與國務總理段祺瑞很快就產生瞭矛盾。徐樹錚堅定地站在段祺瑞這一邊。後段祺瑞被迫辭職。徐樹錚幕後策劃督軍團對馮國璋施加壓力,策動張作霖入關搶奪軍火,迫使馮國璋再度啟用段祺瑞組閣。  於是段祺瑞復任總理兼陸軍總長。1919年,徐樹錚任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軍總司令。同年10月,率兵進入外蒙古,迫使外蒙古在1919年11月17日正式取消自治,回歸中國。孫中山去電對徐樹錚收復外蒙予以很高的評價,言其可與傅介子、班超相比。  北洋軍閥間的勾心鬥角與明爭暗鬥從未停歇。1920年,直皖兩系軍閥鬥爭激烈,徐樹錚被免職,任遠威將軍,留北京代職。直皖戰爭後,段祺瑞下臺,徐樹錚又被指控為“十大禍首”之最而遭通緝拿辦,借日本使館之助逃到天津,後潛入上海英租界內匿居躲過此劫。  1921年,孫中山以非常大總統名義在桂林組織大本營,計劃北伐征討直系軍閥。孫中山聯合段祺瑞、張作霖組成三角同盟。徐樹錚代表段祺瑞於次年初赴桂林與孫中山晤談,其行期定下來之後,孫中山曾寫信給蔣介石說:“徐君此來,慰我多年渴望。”見面後,孫中山對徐樹錚非常賞識,甚至希望他能留下來做自己的參謀長。但徐樹錚是段祺瑞的死黨,自然是不會離開段祺瑞的,他委婉地回絕:我在北方幫助孫先生,會比在孫先生身邊幫助更大。

文徵明簡介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生平介紹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1] ,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傢、書法傢、文學傢。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傢”。  文徵明(1470-1559),長洲(今江蘇蘇州市吳縣)人。十一月六日(1470年11月28日),嘉靖三十八年二月二十日(1559年3月28日)去世,享年90歲。  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畫傢、大書法傢,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官至翰林待詔,私謚貞獻先生。“吳門畫派”創始人之一。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吳中四才子”)。與沈周共創“吳派”,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傢”(“吳門四傢”)。  傢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顯,父文林曾任溫州永嘉知縣。自幼習經籍詩文,喜愛書畫,文師吳寬,書法學李應禎,繪畫宗沈周。少時即享才名,然在科舉道路上卻很坎坷,從弘治乙卯(1495年)26歲到嘉靖壬午(1522年)53歲,十次應舉均落第,直至54歲才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以貢生進京,經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詔。此時其書畫已負盛名,求其書畫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心中悒悒不樂。四年中目睹官場腐敗,一再乞歸,57歲辭歸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潛心詩文書畫。不再求仕進,以戲墨弄翰自遣。晚年聲譽卓著,號稱“文筆遍天下”,購求他的書畫者踏破門坎,說他“海宇欽慕,縑素山積”。 他年近九十歲時,還孜孜不倦,為人書墓志銘,未待寫完,“便置筆端坐而逝”。他通曉各科繪畫之藝,擅長各種細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筆能力極佳,80多歲時還能十分流利地書寫蠅頭小楷竟日不倦。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其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他雖學繼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風格。他一專多能,能青綠,亦能水墨,能工筆,亦能寫意。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等無一不工。  其書畫為明代之冠。傢藏書籍、書畫極富,真贗縱橫。收藏的古籍中,善本較多,宋刻本有《周易》、《資治通鑒》、《洪氏集驗方》、《沖虛至德真經》、《杜工部草堂詩箋》、《白氏文集》等10數種,近千卷。其藏書樓名眾多,今從其藏書印知道有“玉蘭堂”、“辛夷館”、“翠竹齋”、“梅花書屋”、“梅溪精舍”、“玉盤山房”、“煙條館”、“悟言室”、“清白堂”、“歸來堂”等。藏書印章還有“竺塢”、“悟言室”、“江左”、“停雲”等。卒後,其子文彭、文嘉,皆能保藏其書籍和書畫。並益加增購。相關閱讀推薦:江南四大才子都是誰?四大才子各擅長什麼?四大才子是誰? 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才子介紹祝枝山的故事 四大才子之祝枝山的奇聞異事江南四大才子何貴的真實身份是什麼?何貴是誰文徵明的書法作品有哪些?文徵明活到多少歲死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書畫成就  文徵明傳世畫作有《千巖競秀》、《萬壑爭流》、《湘君夫人圖》、《石湖草堂》、《石湖詩畫》、《橫塘詩意》、《虎丘圖》、《天平紀遊圖》、《靈巖山圖》、《洞庭西山圖》、《拙政園圖》、《雨餘春樹圖》、《影翠軒圖》、《瀟湘八景冊》、《江山攬勝圖》、《山居雪霽圖》、《惠山茶會圖》、《春到寒林圖》、《吳山秋霽》、《溪山對弈圖》、《綠蔭清話圖》、《綠蔭草堂圖》、《前赤壁賦》、《松壑飛泉圖》、《石湖詩圖》、《失竹》、《江南春圖》、《古木寒泉圖》、《塞村鍾馗圖》、《松聲一榻圖》、《好雨聽泉圖》、《蘭竹》、《梨花白燕圖》、《水亭詩思圖》、《仿王蒙山水》、《東園圖》等。  文徵明傳世書作有《西苑詩》、《漁父辭》、《北山移文》等。文徵明著有《甫田集》,編有《停玉館法帖》等。  書畫風格  文徵明的繪畫兼善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精山水。早年師事沈周,後致力於趙孟頫、王蒙、吳鎮三傢,自成一格。畫風呈粗、細兩種面貌。粗筆源自沈周、吳鎮,兼取趙孟頫古木竹石法,筆墨蒼勁淋漓,又帶幹筆皴擦和書法飛白,於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細筆取法趙孟頫、王蒙,佈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規整,時見棱角和變形,用筆細密,稍帶生澀,於精熟中見稚拙。設色多青綠重彩,間施淺絳,於鮮麗中見清雅。這路細筆山水屬本色畫,具裝飾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傢氣諸特征,也奠定瞭“吳派”的基本特色。  文徵明書法初師李應禎,後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小楷筆劃婉轉,節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

周文賓是誰?周文賓和徐禎卿誰是四大才子?

  周文賓,傳說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但史書中未曾有明確關於周文賓的記載。但在多部關於江南四大才子的電視劇中,都將周文賓和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合稱四大才子。  眼下有關明代四大才子的影視劇頗多,講的都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賓四位蘇州文人的故事,而歷史上真實的四大才子是什麼樣的呢?事實證明歷史上沒有周文賓其人。  唐、祝、文、周中的前三人,歷史上確有其人,而周文賓是文人後來虛構的。歷史上的“吳中四子”,是指唐、祝、文、徐,徐即徐禎卿,徐是明代文學傢,與李夢陽等人並列“前七子”,其詩風格清朗,但不通書畫,性格也與另外三位不同。大概這個緣故,後來文人又杜撰瞭一位相貌秀美的周文賓來湊數。  關於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如果做個街頭調查,除瞭壓根不知道者以外,絕大多數人的回答肯定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和周文賓瞭。因為自古以來小說、戲曲乃至現在的電視劇,都是這麼說的。唐伯虎的風流、祝枝山的陰謔、文征明的憨厚、周文賓的俊美,隨著“三笑點秋香”、“王老虎搶親”之類精彩劇目的演繹早已深入人心。然而,這就是歷史上的“江南四大才子”麼?答案卻是否定的。因為在歷史上,真正的四大才子,應該是唐、祝、文和徐禎卿。而且準確的說法,也不是“江南”,而是“吳中”。因為上述四人都是蘇州人。而那個周文賓,則是子虛烏有的物事,且又被說成是杭州人氏。這樣一來,蘇杭聯動,江浙呼應,自然是千古風流、熱鬧非凡瞭。        但是,熱鬧歸熱鬧,卻遠離瞭史實。當然,在“戲說”、“亂說”、“胡說”滿天飛的今天,與乾隆皇帝拿著折扇飛簷走壁、孟薑女和秦始皇互扇耳光、李白跟楊貴妃也“另有一腿”相比,把徐禎卿換成周文賓,實在是小菜一碟,不算什麼的瞭。  按理說,徐禎卿記憶力超群,“傢不蓄一書,而無所不通。”他還絕頂聰明,少年時代即已“工詩歌”。這些都很符合“才子”的特征。為什麼偏偏要把他逐出“四才子”之列呢?這是個很值得討論的問題。相關閱讀推薦:文徵明簡介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生平介紹江南四大才子都是誰?四大才子各擅長什麼?四大才子是誰? 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才子介紹祝枝山的故事 四大才子之祝枝山的奇聞異事徐禎卿簡介

歷史上真實的紀曉嵐:大才子為何變成“縱欲狂”?

  紀曉嵐一生才華和學術成就十分突出,他曾給自己寫過一首詞,其中兩句:“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不老泉”。紀曉嵐在清代被公認為文壇泰鬥,學界領袖,一代文學宗師,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是一位文化巨人。他一生詼諧、滑稽,機敏多變,才華出眾,給後世留下許多趣話,素有“風流才子”和“幽默大師”之稱。他是清代著名的學者、詩人、目錄學傢和小說傢。  有清一代,紀曉嵐可以算是在文化方面屈指可數的幾位代表性人物之一。綜括他的一生,除瞭在做官方面表現不凡,一直做到瞭協辦大學士的職位之外,在文化方面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在乾隆皇帝的授命下,領導編篡瞭當時最具有想象力的“形象工程”——《四庫全書》,並著有一部以談鬼怪故事為主的《閱微草堂筆記》。  超乎尋常人的“縱欲”  當然,以上這些都是大傢耳熟能詳的,大傢未必熟知的則是紀曉嵐超乎尋常人的“縱欲”。  綜括而言,紀曉嵐的“縱欲”主要表現在“食”和“色”兩個方面。就“食”的一面說,他的癖好是隻吃豬肉,不吃米、面,而且飯量尤佳,動輒每頓吃掉上十盤豬肉。相對於“食”的一面,紀曉嵐在“色”字上面的表現,更是強烈得令人嗔目,以至於讓人聯想到他是不是得瞭性欲亢進的疾病。  關於紀曉嵐在這兩個方面的特異表現,清人的一些筆記野史中多有記載,這裡隨手援引幾條,以為證明。  小橫香室主人在《清朝野史大觀》卷3中說:“公平生不谷食面或偶爾食之,米則未曾上口也。飲時隻豬肉十盤,熬茶一壺耳。”  采蘅之的《蟲鳴漫錄》卷2說:“紀文達公自言乃野怪轉身,以肉為飯,無粒米入口,日禦數女。五鼓如朝一次,歸寓一次,午間一次,薄暮一次,臨臥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興而幸者,亦往往而有。”  昭槍在《嘯亭雜錄》卷10中也說“(公)今年已八十,猶好色不衰,日食肉數十斤,終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孫靜庵的《棲霞閣野乘》更是講述瞭一個關於紀曉嵐好色的精彩故事:“河間紀文達公,為一代巨儒。幼時能於夜中見物,蓋其稟賦有獨絕常人人者。一日不禦女,則膚欲裂,筋欲抽。嘗以編輯《四庫全書》,值宿內庭,數日未禦女,兩睛暴赤,顴紅如火。純廟偶見之,大驚,詢問何疾,公以實對。上大笑,遂命宮女二名伴宿。編輯既竟,返宅休沐,上即以二宮女賜之。文達欣然,輒以此誇人,謂為‘奉旨納妾’雲。”   堂堂的一代文宗,竟然好色好到瞭近似於“色情狂”的病態程度,甚至在皇帝面前也不加掩飾,這一現象到底是精神現象,還是單純的生理現象?似有進一步解剖的需要。  在這個問題上,我以為前人的野史筆記都把它歸之於單純的生理現象,說他是“奇人”,具有這個方面的特異功能,雲雲,這是被表面現象給蒙蔽瞭的“隻見樹木,不見泰山”的泛泛之談。我個人傾向於認為,作為一位才情冠絕一時的大知識分子,紀曉嵐的“好肉”與“好色”,不能隻簡單地當成一種純粹的個人生理現象,更多的應被理解為是一種精神現象,必須到紀曉嵐的精神世界的深處尋找原因,這才能切中肯綮,找到這種現象的最合理的解釋。  而要揭開這個現象的謎底,我以為首要的一點必須從紀曉嵐在文化方面所取得幾項成就的真實“含金量”說起。相關閱讀推薦:揭露歷史上真正的紀曉嵐:荒唐的娼優大學士紀曉嵐“戀童癖”:最愛13歲進門的兩個妾揭秘紀曉嵐的真實面目:一個嗜好美女的傢夥如何評價紀曉嵐?歷史上真實的紀曉嵐是怎樣的人荒唐紀曉嵐軼聞:脫光衣服上班當場被乾隆捉住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紀曉嵐為世人矚目的文化成績主要有兩項:一是奉旨領導編篡瞭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巨型圖書——《四庫全書》;二是在晚年寫瞭一部“追錄舊聞,姑以消遣歲月”的隨筆雜記《閱微草堂筆記》。  關於《四庫全書》,今人文懷沙老先生曾將其評價為是一部閹割中國古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大意)。實際上,這也並非是很新鮮的思想。美國著名漢學傢費正清在其名著《美國與中國》(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2月版)中,對於《四庫全書》早就提出瞭相似的觀點,並一針見血地指出。  通過這項龐大工程,清廷實際上進行瞭一次文字清查(文學上的“宗教裁判”)工作,其目的之一是取締一切非議外來統治者的著作。編纂人在搜求珍本和全整文本以編入這一大文庫時,也就能夠查出那些應予取締或銷毀的一切異端著作。他們出善價收集珍本,甚至挨傢挨戶搜尋。該禁的圖書是研究軍事或邊務的著作以及有反夷狄之說的評議,而主要是那些頌揚明朝的作品。……正如L.C.古德裡奇所論證的,這是最大規模的思想統治。  別人且不管,我個人對於以上這些“誅心之論”,是非常贊成的。也曾經專門著文《〈四庫全書〉的B面》(見《四川文學》2006年6月上)表達瞭相同的觀點。所以,紀曉嵐秉承皇帝的諭旨所從事的這項事業,你可以說它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也可以說它是“閹割”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項工程。   至於《閱微草堂筆記》,雖然煌煌24卷,但是仔細閱讀過它的人都會發現,這部明顯受瞭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影響的筆記體雜記,除瞭語言文才斐然、行文亦莊亦諧、故事引人入勝等幾個優點外,倘就內容和思想性而言,無非是在重復一些“因果報應”的老調,根本沒有一點自己獨特的觀點和見解,實在是貧乏虛脫得可以。  值得註意的一點是,紀曉嵐本人對這部消遣之作,也並不看好,他曾經寫詩這樣評價自己的《閱微草堂筆記》:“平生心力坐消磨,紙上雲煙過眼多。擬築書倉今老矣,隻應說鬼似東坡。前因後果驗無差,瑣記搜羅鬼一車,傳語洛閩門弟子,稗官原不入儒傢。”  倘若像以上的分析這樣,那麼,綜括而言,紀曉嵐在文化方面的成績其實很乏善可陳的。誠然,他擁有一腔絕世的才情和強健的體魄,在一個正常的時代裡,本應該留下能夠代表自己真正水平的著述,傳之後世,但事實卻是除瞭代滿族皇帝編輯瞭一部閹割中國文化的大書,寫瞭一部沒有什麼思想價值的《閱微草堂筆記》之外,實在沒有留下真正讓人矚目的自己的東西來,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必須強調的一點是,紀曉嵐在文化方面乏有真正的大建樹,並不是因為他的才學不足以達此。恰恰相反,紀曉嵐是具備寫出大書的才情、閱歷和精力的,他本人也具有強烈的發表欲和表現欲,酷愛出風頭,要不是這樣的話,野史上也不會留下那麼多關於他妙語解頤、當眾挖苦別人的段子。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那麼,才情冠絕一時的大才子紀曉嵐為什麼卻懶於著述呢?應當說,對於這一點,不光是現在的我們看到瞭,就是當時的知識界中也多有註意到這一問題的。清人陳康祺在他寫的《郎潛紀聞二筆》卷6中,就專門研究瞭這一問題,並引用瞭紀曉嵐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解釋。  在該書“紀文達不輕著書之原因”一節中有這樣的概括:“紀文達平生未嘗著書,閑為人作序記碑表之屬,亦隨即棄擲,未嘗存稿。或以為言。公曰:‘吾自校理秘書,綜觀古今著述,知作者固已大備。後之人竭其心思才力,要不出古人之范圍,其自謂過之者,皆不知量之甚者也。’”  這段話透露出來的一個重要信息就是還在紀曉嵐活著的時候,這個問題就已經被鄭重提瞭出來,而且連紀曉嵐自己也意識到瞭這個問題,這才就這個問題專門表白一番。根據紀曉嵐自己的說法,他之所以懶得著述,是因為是看的古書實在太多,知道自己縱然是寫些什麼,也不能出古人之右,因此上才主動放棄瞭著述的權力。  不過,這樣的一種解釋實在經不起推敲。紀曉嵐的確是讀書甚多,但是古人讀書比紀曉嵐多的應當大有人在,別的不說,單說在他之前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恐怕哪個讀的書也不能說比他老人傢少吧,但為什麼這些人就沒有因此而封筆呢?   再者,如果按照紀曉嵐的這個邏輯,不是大傢今後都不要再努力著述瞭嗎?“名山事業”豈不是要到此為止瞭嗎?以紀曉嵐的睿智,他完全應當知道,古人並沒有包圓所有的真理,也不可能包圓所有的真理。一個時代的人有一個時代人的獨特感悟,這些感悟是不會完全重復的。  所以,紀曉嵐自己所說的不願意著述的原因完全是站不腳的搪塞之詞,他之所以沒有盡心著述,寫出真正的大書來,明顯是另有隱衷。聯系到當時政治氣候和文化界的現狀,這個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這就是:高壓的文化政策,頻繁興起的文字獄,已經使紀曉嵐的思想受到瞭嚴重的沖擊,被迫使他接受瞭精神上的“閹割”,從此不敢寫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清初的文字獄是相當嚴酷的,而這些文字獄中的相當一部分,恰恰就發生在乾隆皇帝授意紀曉嵐編篡《四庫全書》的同時。根據統計,整個乾隆年間一共興起文字獄100多起,而在編篡《四庫全書》的期間,則發動瞭48起,幾乎占到瞭總數的一半。紀曉嵐幫著乾隆“閹割”中國的古書,最清楚滿族皇帝真正的心思。一方面眼見著許多著作因為有政治問題而被禁毀或者篡改;另一方面,耳聞目睹當代許多文人因言惹禍、或者丟掉官職、或者全傢被株連的遭遇,他不能不對文字工作的危險性產生足夠的恐懼。因此,智商甚高的紀曉嵐也隻能選擇“鴕鳥政策”以自保。從此以後選擇謹慎為文之一途,或者幹脆就什麼也不敢寫瞭。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從另一方面分析,乾隆皇帝之所以選擇一個漢族的大知識分子來領銜編篡《四庫全書》,其中固然有滿族當中盡皆“綠林大學”畢業,殺人是強項,但“修文”則實在拿不出手的現實,但其內心裡也不能排除通過編篡《四庫全書》,讓這個漢族的大知識分子接受一次形象的再“教育”的“小九九”。  當然,不論他是不是深謀遠慮到瞭這一層,結果卻是明明白白地放在那裡的。這就是以紀曉嵐為代表的漢族最優秀的腦袋,通過編篡《四庫全書》這項工程,一方面秉承主子的意思,極力對古人的著作進行瞭全面的“閹割”;另一方面,在“閹割”古人的過程中,自己也被有意無意地集體實施瞭“精神閹割”手術。這些漢族的知識精英從此隻能夠像紀曉嵐一樣,把超人的才情施之於說點笑話、對個對聯和挖苦個同僚的范疇,斷然是不會再像其不遠的前輩黃宗羲、顧炎武等人一樣,胸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壯志,進行獨立思考的著述事業瞭。  眾所周知,由於清朝初期開始大興文字獄,當時的大部分漢族知識分子都是將精力傾註到瞭考證之學中的,由此導致瞭清朝的“小學”空前的發達。紀曉嵐既然身處期間,當然也不能例外。在《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五《姑妄聽之》部分的序言中,他就坦承:“餘性耽孤寂,而不能自閑。卷軸筆硯,自束發至今,無數十日相離也。三十以前,講考證之學,所坐之處,典籍環繞如獺祭。三十以後,以文章與天下相馳驟,抽黃對白,恒徹夜構思。五十年後,領修秘籍,復折而講考證。”   這其實是一段多少有點辛酸的“自供狀”,它明確地表白瞭紀曉嵐從事文化事業50年來的心理演變軌跡。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紀曉嵐在三十以後,也曾經有過“以文章與天下相馳驟,抽黃對白,恒徹夜構思”的慷慨激昂的階段。但自從開始受命領導編篡《四庫全書》,這種夢想就完全破滅瞭,他又重新折回到瞭考證之學裡面,從此不再懷抱有“名山事業”的非分之想,老老實實地去做他安穩的“觀弈道人”的出世生活去瞭。這其中的意思是明擺著的,這就是他已經被成功地實施瞭“洗腦”,由一縷桀驁不遜的“遊魂”,徹底地變成瞭一名即使。  但紀曉嵐畢竟不是平常的“池中之物”,他的絕世的聰明才智和旺盛的創造欲望被壓抑後,必然會尋求一種新的發泄渠道,這就是心理學上講的“易情效應”。紀曉嵐和魏晉時期在司馬氏強權統治下的許多被壓抑瞭的先輩知識分子一樣,在日常生活中尋到的一個發泄渠道就是:食和性。  而且,正像筆者在前面所論述過的,征諸歷史,像紀曉嵐一樣被實施瞭“精神閹割”的文人,通常其肉體上的欲望往往是超乎常規的發達。而與之相反的是,那些像司馬遷一樣被“閹割瞭肉體”的知識分子,則剛好在精神上呈現旺盛的創造力量。這兩者其實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相輔相成的一對孿生兄弟,它們同時印證瞭這樣一條生物學法則:身體的某一方面被壓抑,在另一方面就會出奇地發達起來。  我們看到的紀曉嵐正是這樣的一個典型。分頁:4/6頁  上一頁23456下一頁  他在被清朝的統治者“閹割”瞭精神和思想上的創造性,變成瞭一個“精神上的太監”之後,便迅速地滑向瞭肉體上的縱欲和狂歡,竟然“年已八十,猶好色不衰”,試圖用這種肉體之上的狂歡,來發泄過剩的“力比多”,借以消磨豪情,轉移自己內心的壓抑和痛苦。  應當說,把一個優秀的知識分子改造成一樣的一副德性,無疑是他乾隆皇帝最大的成功。因為乾隆皇帝心裡最清楚,紀曉嵐再好色好吃,大不瞭也就是犧牲自己的幾個宮女和國庫裡的一點糧食,一個淪落到整天隻知道“禦女”和“食肉”的人,對統治者是一點威脅也沒有的。從本質上說,這樣的人和那些宮中的太監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些隻會跟在皇帝的屁股後面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的角色。因此,當紀曉嵐當面說出自己喜歡女人時,乾隆皇帝不但不加以責怪,反而大度地派出瞭自己的兩名宮女去滿足紀曉嵐的欲望。這個乾隆皇帝大約可以算得上是“光榮、正確、偉大”的樣板瞭。  從分析紀曉嵐式“縱欲狂”的病因,我們大約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中國自古以來實際上存在著兩種“宮刑”。一種是直接割掉掉男人生理上的生殖器,使之變成生理意義上的“太監”;另一種則是剝奪男人獨立、自由的思想能力,使之變成精神意義上的“太監”。前一種做法隻能讓“大丈夫”變成肉體上的中性人,卻仍然阻擋不住像司馬遷這樣的自由意志強健者,因此還不算太陰毒,也並不算徹底。而這後一種精神層面上的“閹割”,則隻會造就肢體強健的奴才和愚民,不但更具隱蔽性,而且更其徹底和行之有效。  人物生平  紀昀祖籍為應天府上元縣,傳其傢為紀傢邊。明永樂二年(1404年),奉命“遷大姓實畿輔”(乾隆《獻縣志》),人稱茶星始遷來獻縣,入安民裡四甲籍,卜居獻縣城東九十裡之景城鎮。到紀曉嵐,北遷已十四世。有據可考,紀曉嵐為紀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於這樣一個世代書香門第。  紀曉嵐兒時,居景城東三裡之崔爾莊。四歲開始啟蒙讀書,十一歲隨父入京,讀書生雲精舍。二十一歲中秀才,二十四歲應順天府鄉試,為解元。接著母親去世,在傢服喪,閉門讀書。三十一歲考中進士,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授任編修,辦理院事。外放福建學政一年,丁父憂。服闋,即遷侍讀、侍講,晉升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貴州都勻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為侍讀學士。同年,因坐盧見曾鹽務案,謫烏魯木齊佐助軍務。召還,授編修,旋復侍讀學士官職,受命為《四庫全書》總纂官,慘淡經營十三年,

梁元帝蕭繹簡介 南梁才子皇帝卻一生頗受爭議

  梁元帝蕭繹(508―554),字世誠,小字七符,自號金樓子,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南北朝時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蕭衍第七子,梁簡文帝蕭綱之弟。記載裡說他善畫佛畫、鹿鶴、景物寫生,技巧全面,尤其善於畫域外人的形貌。傳世的《職貢圖》是北宋年間的摹本。  生平簡介  蕭繹歷任會稽太守、江州刺史、荊州刺史。大寶三年(552),擊敗侯景,稱帝於江陵(今湖北荊州)。曾做過將軍、太守、刺史等官職,公元552年登基做瞭皇帝,稱梁元帝。梁元帝是一個愛好讀書與喜好文學的君主,有大量學術著作,如《孝德傳》、《忠臣傳》、《註漢書》、《周易講疏》、《老子講疏》、《全德志》、《江州記》、《職貢圖》等。《梁書·元帝本記》稱贊他:“既長好學,博綜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辯敏速,冠絕一時。”像李後主和宋徽宗一樣,藝術的成就難掩其政治的弱智,這既有與當時時代混亂的局面有關,更主要的也是他個人的性格使然,史載其“稟性猜忌,不隔疏近,禦下無術,履冰弗懼,故鳳闕伺晨之功,火無內照之美。”所以王夫之說:“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或問之,答曰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未有不惡其不悔不仁而歸咎於讀書者,曰書何負於元帝哉。”   在位三年。初封湘東郡王,後任侍中、丹陽尹。普通七年(526)出任荊州刺史,都督荊、湘、郢、益、寧、南梁六州諸軍事,控制長江中上遊。太清二年(548)侯景叛梁圍建康,梁各路援軍集結於建康城外有二三十萬之多。而蕭繹隻派兒子蕭方智等率軍萬人往救,後又派王僧辯率舟師萬人增援,次年三月,景攻破臺城,王僧辯舟師盡沒。不久,又命王僧辯擊潰在郢州(今湖北武昌)都督中外諸軍事的六兄蕭綸;並向西魏稱臣,襲殺益州刺史蕭紀(蕭衍第八子)。蕭繹翦除兄弟的目的達到後,便於天正元年(552)在江陵即位稱帝。年號承聖。但當時梁州、益州已並於西魏,襄陽也在西魏控制之中。江陵形勢十分孤立。承聖三年九月西魏宇文泰派於謹、宇文護率軍五萬南攻江陵。十一月江陵城陷,蕭繹被俘遭害。次年其子蕭方智在建康稱帝,追尊為元帝。蕭繹盲一目,少聰穎,好讀書,善五言詩,但性矯飾,多猜忌。藏書十四萬卷,於江陵城破時自己燒毀。生平著述甚富,凡二十種,四百餘卷。相關閱讀推薦:南梁後廢帝蕭紀簡介 被部將俘殺的南梁皇帝梁豫章王蕭棟簡介 南朝梁朝的第三代皇帝梁簡文帝蕭綱簡介 文學成就大於政治成就的皇帝南梁臨賀王蕭正德簡介 通賊叛父的南梁皇帝梁武帝蕭衍簡介

陳佈雷與沙孟海:沉浮浙東兩才子

  陳佈雷原名訓恩,字彥及,筆名佈雷、畏壘。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12月26日生於浙江慈溪官橋。慈溪古稱句章,因後漢有董黯者,事母至孝,常於溪中汲水奉母,人稱董孝子,故改縣名為慈溪。慈溪地處浙東寧紹平原,瀕臨杭州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與上海隔海相望,交通便利得風氣之先。  陳佈雷祖父陳克喬,為當地一茶商,晚年以盈餘漸置田產。陳父依仁承父業繼續經營茶葉生意。陳佈雷5歲時,由父親啟蒙,教他識字。第二年開始從堂兄訓正居傢讀書。訓正為大房獨子,字屺懷,長陳佈雷18歲,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舉。陳屺懷思想激進,鼓吹革命,曾任上海《天鐸報》社長。他對陳佈雷愛如親弟,親自教導,督課極嚴。陳佈雷10歲已讀完《春秋》、《左傳》、《書經》。13歲離傢到三七市董氏學館就讀。館主董子咸、董子宜兄弟是慈溪有志改革之士,提倡新學。董氏兄弟與陳屺懷等人在上海經營出版事業,所以董氏書齋擺滿各種新書和報刊雜志,這正合陳佈雷心意,於是常去翻閱,尤喜《新民叢報》、《新小說》、《浙江潮》等報刊。陳佈雷數理基礎較差,對《幾何》等課程總是茫然不解。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陳依仁命兒子應童子試。陳佈雷不樂意,但不敢違抗父命,隻得勉強隨父到慈溪縣城應試,敷衍瞭事,草草完卷。榜發,應試151名,陳佈雷背榜為第151名。陳依仁大怒:“花錢讓你讀書,竟然全縣倒數第一,丟盡瞭陳傢臉面。”回到傢裡,母親也不高興。董氏學館是不再去瞭,關在傢裡,閉門思過。陳佈雷心想,生為人子,不能為傢族增光,卻也不該給傢人丟臉,對不起父母,於是讀書更為勤奮。縣試過後,府試臨近,陳佈雷請求前往一試,經母親說情,陳父總算勉強同意,乘船到寧波參加府試。  府試共考五場,四書、史論、策問、時務、經義,陳佈雷均名列前茅。尤其史論是陳佈雷的拿手好戲,考瞭個第一名,時務考瞭個第二名,最後總榜分佈,排名第一。主考官於內室設宴款待,以示嘉獎。父親陳依仁臉上也雨過天晴,笑逐顏開。  光緒三十年(1904年),陳佈雷參加院試,錄取為第五名,為慈溪縣生員,習慣上稱為秀才。1905年清廷廢除科舉制度,因此陳佈雷為名副其實的末代秀才。  1904年,陳佈雷進慈溪縣中學堂(今慈湖中學)讀書。國文教師馮君木先生十分賞識陳佈雷的作文,但指出他的文章條暢而凝謐不足,必須加強修辭練句的訓練。馮君木告誡說:“‘文從字順各率職’,知此七字,乃始可以學文。”馮對學生熱情誠懇,知人善誘,弟子稍有長進,就贊不絕口。除陳屺懷外,1912年,民國元年,陳佈雷任教寧波效實中學,擔任英文及外國史課程。因所任課程簡易,不需多作準備,覺得空閑,於是接受上海《申報》之聘,兼任譯述記者。後又兼任寧波《四明日報》撰述記者。在這段時間裡,陳佈雷每天上午在效實中學教書,下午去報社寫短評一二則及隨感錄近千字,天天不斷。馮君木先生最喜歡讀他的“隨感錄”,說:“隨感之筆墨與思想,均不多見。看來汝之性情文字在於政論,不擅作詩文也。”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1920年6月,陳佈雷應商務印書館之聘去上海編譯《韋氏大字典》。不久,《商報》成立,受聘為編輯部主任,負責撰寫新聞評論工作。陳佈雷的文章向以“敢言”著稱,再加上他文筆犀利,議論透辟,人們爭相傳誦。當時,曹錕賄選,《商報》公開反對,陳佈雷在第一版用大號鉛字排印,下印曹錕照片,稱之為“捐班總統”。後曹琨下臺,段琪瑞入京執政,《商報》又對其政治措施嚴加抨擊。這一時期,《商報》的政治態度實際上與廣東的國民黨遙相呼應,如出一轍,所以深受孫中山先生的賞識和肯定。中國共產黨《向導》周刊也經常轉載陳佈雷主筆的《商報》社論。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經張靜江、戴季陶、虞洽卿、陳屺懷等人的介紹,陳佈雷赴南京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處書記長。當時蔣介石迫切希望有一幕僚長,會動動筆頭,出出主意,又要有文采。不是說當時沒有其他文人可用,人才多的是,但像陳佈雷這樣才思敏捷、文筆犀利而且溫和謙恭,毫無野心,品行端正,忠心耿耿的確也不多,這是蔣介石把陳佈雷倚為左右手的一個重要原因。從此陳佈雷依附蔣介石,作為文膽,位近中樞,歷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委員長侍從室第二處處長、國民黨中央常務執行委員等高級職務,如影隨形般追隨蔣介石左右約二十年,深得主人信賴。蔣介石尊稱下屬為“先生”者僅陳佈雷一人。蔣介石多如牛毛的文告、講詞、命令十有其九出自陳佈雷之手,令人欽佩的“道德文章”遂為一人所用。  陳佈雷與沙孟海二人同門,情同手足,又先後為蔣介石所用。一個是蔣介石的“國策顧問”,最終自殺石頭城,隨蔣氏王朝西去;一個是蔣介石的“文學侍臣”,卻得更生西子湖畔,成就一代書壇宗師 。  書壇聖手,原是同門師弟  “文學侍臣”,負責撰修傢譜  1941年,陳佈雷在重慶,跟著蔣介石當侍從室二處主任,作為幕僚長,掌握機要文字。十幾年來,他失眠嚴重,身體疲憊不堪,迫切想要找一個幫手。想來想去,想到瞭一個同鄉又是同門的書法聖手沙文若。這個比他小十歲的同鄉和同門,頗有文才,秉性清高,特別是有一手好書法,早已揚名上海灘。可是他有幾個弟弟曾經是共產黨員。不過沙文若本人倒是不問政治,秉性善良端正。  沙文若就是大名鼎鼎的書法傢沙孟海。1900年生於浙江鄞縣大咸鄉沙村,從小傢裡較窮,不象陳佈雷那樣是個望族,要供他這個長子讀書相當艱難。沙父是個鄉村中醫,愛好書法,收藏瞭一些字帖,平時有暇,喜歡揮毫習字。沙文若從小耳濡目染,也就愛上瞭書法。父親見長子愛好書法也就把傢中所藏碑帖統統找出來,讓兒子多多臨摹。所以沙文若自幼揣摩鐘繇二王與明清名傢墨跡,日復一日,大有長進。  1914年,沙父去世,15歲的沙文若正在寧波慈溪錦堂師范讀書(1984年,經寧波市政府批準,錦堂師范恢復校名,沙孟海老人親筆題寫校名),常常以字易粟,養活母親和弟弟。此事引起在錦師講學的馮君木先生的賞識。馮先生是浙江著名的教育傢,陳佈雷的恩師。他讓沙文若與自己的侄子馮定一起學習,親自教讀古文,攻讀史書。因此,沙文若與陳佈雷同屬馮君木先生弟子。這就是同門的由來。  師范畢業後,經馮君木先生介紹,沙孟海到寧波富商蔡芹蓀傢做傢庭教師。他一面“坐館”,教蔡傢子女課讀,一面苦學,在書法、國學諸方面都打下瞭紮實的基礎。20歲的人在浙東名城寧波已大著文名,像吳公阜、朱鼎煦等各流都願與他折節交遊。他對書法情有獨鐘,終於融各傢之所長,自出機杼,別有法度。1920年馮君木移居上海,主持錢業公會辦的錢莊中學。這個學校重古文與書法,聘沙孟海為該校教師。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離開故鄉,來到人才薈萃的上海,是沙孟海一生的重要轉折點。由馮君木介紹,年輕的沙孟海得以結識像康有為、吳昌碩、章太炎、沈尹默、徐悲鴻這樣的一些文化泰鬥。尤其是吳昌碩對他尤為青睞,經常為他作詩題詞,對他的書法大加贊揚,常常以清代著名的篆刻傢吳讓之來比他。沙孟海於是更加勤奮,1928年發表《近三百年的書學》、《印學概論》等兩部著作,被學術界認為是書法、治印領域的扛鼎之作,因而名聲大噪,被目為海上名人。有意思的是,沙孟海的四個弟弟無一例外的都參加瞭革命,成瞭職業革命傢。其實沙孟海本來也可能成為共產黨員,早在1926年,馮定就曾介紹他參加共產黨,但他考慮再三,一傢老少經濟得由他支撐,再說他清醒地估計自己作為長者的責任。他對馮定說:“你們都有被捕的可能,我想留一條後路,必要時可以營救你們,還是不參加黨為好。”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實踐瞭自己的諾言。  1927年,陳屺懷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當時的農工廳廳長朱傢驊要物色一位精通文墨的人當秘書。陳屺懷舉薦瞭沙孟海。沙孟海征詢瞭馮君木的意見,考慮到一傢的生活經費無著,於是同意赴杭。作為朱傢驊的私人秘書,沙孟海不問政治,任務隻是寫寫應酬文字,好在他為人忠厚,又是陳屺懷、馮君木這樣的人引薦,朱傢驊雖然是國民黨中統的元老之一,“政治警惕性”不謂不高,對沙孟海兄弟的情況也不會一無所聞,但沙孟海這樣的人品學問難得,因此對他還是非常信任。後來朱傢驊出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沙孟海也隨之到瞭南京。  十年內戰時期,蔣介石設立侍從室,陳佈雷為二處處長,兼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代秘書長,作為蔣介石的“國策顧問”和政治秘書,除瞭起草文告、函電、命令等還有許多如挽聯等紅白喜事需要應酬,也得有人代筆。想來想去,想到瞭同門同鄉沙孟海。  1941年的一天,侵華日軍出動幾十架飛機對重慶狂轟濫炸,陳佈雷在防空洞裡碰見瞭朱傢驊,說:“騮先兄,我想請我的同鄉同門沙文若到侍從室來幫忙,委員長也很重視他這個人才。”“佈雷兄,沙秘書不願從政,他本人意願……”“這點無妨,像沙君這樣才氣橫溢之人,總是清高的。侍從室也不過是想請他搞些慶吊文字。請你回去告訴他,先到我傢來一趟,我們同學面談敘舊。”  朱傢驊無法推阻,回去通知沙孟海說:“佈雷先生要你到他傢裡去一趟,說有事找你商量。”提起陳佈雷,沙孟海頓時想起瞭十年前發生的一件事。那時他四弟在寧波被捕,沙孟海先是通過朱傢驊向浙江省政府說情,可是浙江省當局不買朱的賬。無奈隻得去找老同學陳佈雷幫忙。當時陳佈雷正忙得焦頭爛額,在中央大學任教的陳佈雷胞弟陳訓慈說:“救人如救火,我們先以佈雷兄的名義發電給浙江省政府,事後再給他打聲招呼。”後來沙文威是救出來瞭,可陳訓慈卻受到陳佈雷的嚴厲批評:“你們為什麼不給我打一聲招呼?”對此,沙孟海心中耿耿於懷,以後一直與陳佈雷沒什麼來往,疏遠得很。此時,沙孟海猶豫瞭好一會兒,最後還是來到瞭陳佈雷的寓所。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孟海兄,佈雷幾次請你,你卻借故推辭,你我之間還有什麼疙瘩解不開呢”陳佈雷很客氣地說。  “那能呢,孟海整日忙碌,無暇外出,佈雷兄日理萬機,我怎麼好隨便打擾。”  “見外,見外,你我同飲甬江之水,又同受馮君木先生教誨,同窗手足,何能一時忘懷。”沙孟海是個書生,聽瞭陳佈雷真摯的話語,也動瞭感情。陳佈雷繼續說道:“現在國事實忙,急需真才實學之人。今請孟海兄前來,實望仰仗你的大力,在侍從室為我分擔一些公務。”沙孟海一聽,如坐針氈,急忙說:“從政,我是一竅不通的,我隻會教書。”  陳佈雷淡淡一笑:“孟海兄不必多慮,我請你來,並非讓你插足政治,隻希望你能替我搞些應酬文字,怎麼樣?老同學肯屈就幫忙吧。”  “佈雷兄,你這裡是機要重地,我來恐怕不行。”  陳佈雷知道沙孟海會提到這個問題,笑笑說:“十年前為令弟之事,我說瞭訓慈幾句,無非是因為訓慈這個人喜歡自作主張,對老兄你我深信不疑,書生意氣,不問世事。怎麼樣?就這麼決定瞭吧。”  沙孟海第一次見蔣介石是在重慶黃山蔣氏官邸。“委座,他就是我跟你提及過的沙文若先生。”“哦,”蔣介石立刻想到瞭陳佈雷向他提到過的書法聖手,寧波同鄉,“我早就聽說寧波出瞭一位書法高手。”“委座,我與沙文若君一同受業於馮君木先生,”陳佈雷又特為介紹:“沙文若君不但書法好,而且精通文史。”“哎,佈雷,上次跟你提到過的事,跟沙先生說過沒有?”蔣介石又問。“這個,還沒有,”陳佈雷想瞭一會,對沙孟海說:“孟海,委員長想讓您負責撰修《武嶺蔣氏傢譜》。你文史根底深,熟悉寧波文人學者,字又寫得好,而且辦事認真,年富力強。”對蔣介石的器重,沙文若不置可否。但他拿定主意,隻寫一些慶吊應酬文章,寫寫傢譜,絕不涉足政治和機密。  在侍從室,沙孟海官至簡任極,待遇相當高,且多空閑時間,這樣,他又可以鉆研他的書法、篆刻,旁及文字、考古、古代史,更加淵博貫通。作為蔣介石的“文學侍從”,他雖居要津,但平時深居簡出,與權貴不相往來。他的四弟沙文威是中共地下黨員,有一次問他:“最近行政院長張群說瞭些什麼?”沙孟海竟瞠目無以對,無奈地說:“張群是幹什麼的?我不認識他!”這使沙文威大失所望。分頁:4/6頁  上一頁23456下一頁  陳佈雷與沙孟海二人同門,情同手足,又先後為蔣介石所用。一個是蔣介石的“國策顧問”,最終自殺石頭城,隨蔣氏王朝西去;一個是蔣介石的“文學侍臣”,卻得更生西子湖畔,成就一代書壇宗師 。  “國策顧問”,石頭城內自殺身亡  書壇宗師,西子湖畔再領風騷  在侍從室,陳佈雷對他的這位同門師弟十分關照。他告訴沙孟海:“修譜乃百年大計,我力不勝任,有勞你瞭。這裡有我於民國三十六年寫的跋,供你參考。”沙孟海一看,陳佈雷這樣寫著:三十四年夏,寇患猶熾,某日之夜,餘侍蔣公於渝州郊外老鷹巖之別邸,明月照人。蔣公問餘:“亦憶榭山(全祖望)先生有蔣紫金園廟碑之作乎?是我族之掌故也。”明日餘檢點此文以進,蔣公覽之欣然色喜。抗戰勝利,乃請吳稚暉先生書此碑,命公子經國精選蘇州名手刻石以垂久遠。三十五年夏刻為既成……(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一月後學慈溪陳佈雷謹跋)  修傢譜,沙孟海首先起草的是《先系考》一篇,他據《左傳》指出蔣氏是周公之後。根據借集的各地蔣氏傢譜,並參考地方志,逐步追查,最後由浙江寧海龍山一支找到線索,至於宜興、天臺及其他,他倒並不采用。蔣介石看後很高興,陳佈雷也連連說:“孟海,你這《先系考》查考得有根有據,比我強多瞭。”  沙孟海修傢譜修瞭三年多,到最後即將付印之時,蔣介石指示,鑒定吳敬恒,即吳稚暉老頭,這是蔣推崇的人,內外題簽,長篇序文都是吳稚暉,總編纂定為陳佈雷。沙孟海轉告陳佈雷,並加擬瞭一個編纂協纂名單,沙孟海自己隻列四個編纂之一。  陳佈雷看後說:“孟海,修譜之事,其實是你一個人奔走,我是總編纂,你應該是副總編纂。”沙孟海說:“那裡話,蔣族未與我聯系之前,已邀請溪口夏老,雖未著筆,但鄉黨尚齒,如列我為副總編纂,便難以位置夏老。”名單報上去後,蔣介石別無意見,隻是在他親筆寫成的《先系考序》一文中寫明:“今歲戊子吾族重修宗譜,特聘武進吳先生為總裁,主其事,慈溪陳君佈雷、鄞縣沙君文若發編纂,襄其成。”歷時三年,編纂的《溪口武嶺蔣氏傢譜》就由吳稚暉掛頭牌,陳佈雷、沙孟海為主,而實際上則是沙孟海一手編纂而成。分頁:5/6頁  上一頁3456下一頁  1948年11月上旬的一天,沙盂海得悉老同鄉和同門陳佈雷身體不適,特地到湖南路寓所去看望。室內光線昏暗,陳佈雷臉色憔悴,講話也顯得有氣無力。“佈雷兄,你怎麼成瞭這個樣子?身體要保重啊,凡事想得開一些。”沙孟海有點吃驚,陳佈雷怎麼像個久病之人。“沒什麼,文若,近來神經衰弱,累月不痊,我怕是不行瞭。”“佈雷兄,你身體不好,就請長假,不必再憂慮國事瞭。”沙孟海環顧四周問:“嫂夫人呢,怎麼沒見她?”“哦,她到上海參加我外甥女的婚禮去瞭。”陳佈雷神思恍惚,長嘆一聲:“孟海,你我同門,又共事多年,想當初在老師君木先生門下,縱論天下,談笑風生,如今我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你也華發初生,往事如煙,不堪回首啊。”“是呀,老瞭。”沙孟海也坦率地說:“佈雷兄,我真有點弄不明白,抗戰勝利時形勢似火,不過三年,江河日下,怎麼會這樣?”  陳佈雷又嘆瞭一口氣說:“一言難盡。二十多年前,我堂兄屺懷將我介紹給蔣先生,我開始不願去。你是瞭解我的,我隻想搞新聞事業,或者搞教育,從政非我所願,我是走錯瞭路,搞政治非我所願啊!”陳佈雷很誠摯地說:“孟海,我也對不起你,把你也拉到官場來,幸虧還好,你隻搞些慶吊文字,修修傢譜。”沙孟海也有點動情瞭:“佈雷兄,我正想跟你說呢,我想修譜事畢,回傢賣字為生算瞭,內人已去瞭寧波,我是幹不來官場這一套公務的。”這時,陳佈雷已一聲不響,如入夢中瞭。  “佈雷兄,多多保重,我告辭瞭。”沙孟海告別陳佈雷之後不久,突然聽到陳佈雷“心臟病突發身亡”的消息,他立刻意識到這是自絕,並非病故,他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前途瞭。  當時擔任中共中央上海局宣傳部長的沙文漢;是沙孟海的三弟,擔心大哥被蔣介石劫持去臺灣,早已為大哥在上海安排瞭住處。1949年的舊歷除夕,沙孟海在他的國民黨中央政府的宿舍裡見到瞭闊別多年的三弟媳、中共南京市委書記陳修良。他驚喜交集,半天說不出話來。陳修良是冒著危險來與他商量他的去留問題的,沙孟海胸有成竹,不假思索地說:“留下來,我決不去臺灣!”後來,根據安排,沙孟海借故回到上海,住進瞭沙文漢為他準備的亭子間,從此與蔣介石脫離瞭關系,結束瞭他20多年的從政生涯。  新中國成立後,沙孟海應聘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講授文字學。1952年擔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調查組組長,領導全省的考古調查工作。1954年又兼任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但他最為人所稱道的畢竟是書法,他的字氣勢宏偉,蘊藉沉雄,被譽為“真力彌滿,吐氣如虹”,無論篆隸楷草都無比精美,尤以行書獨步書壇。  由於沙孟海的書法名聲赫赫,浙江省的名勝古跡無不請其揮毫,杭州靈隱寺的“大雄寶殿”就是他的手筆,當時署名“沙文若”。五十年代,他的當省長的三弟沙文漢被錯劃為“右派”,結果“沙文若”的署名也從匾上消失瞭。此事後來傳到瞭周恩來總理那裡,周總理表示應當重新題名。如今的靈隱寺“大雄寶殿”這個橫匾就是沙孟海重寫的。在“文革”中,沙孟海也遭到前所未有的浩劫。為瞭不牽涉親友,他不得不把從20年代開始迄於“文革”前的幾十年的日記付之一炬。對於史料研究、書法藝術來說,這一炬的代價實在是太大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使沙孟海獲得瞭第二次解放,他重新握管揮灑,八旬老翁既擔任西泠印社社長,又在浙江美術學院重開書法課,帶研究生,忙得像個年輕人。到瞭九旬高齡,他還是伏案寫作,孜孜不倦。《沙孟海書法集》、《沙孟海論書叢稿》、《沙孟海書寫譜》都是他晚年的著作。這些經典之作,飲譽國內,流播海外。  1992年4月26日,“沙孟海書學院”在浙江寧波的東錢湖畔正式成立。全國各地的書法傢、沙孟海的學生故舊數百人參加瞭成立儀式,92歲的老人也即席發言。可惜這是沙孟海一生中最後一次學術活動。當天晚上,沙孟海下榻於寧波甬港飯店,次日凌晨起床去洗手間不幸骨折倒地。當地政府立即用海軍直升飛機送他回杭州醫院搶救,經過近半年的治療,終於未能挽救這位世紀老人的生命。分頁:6/6頁  上一頁456下一頁

唐伯虎是哪個朝代的?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簡介

  唐伯虎是哪裡人?唐寅 (1470一1523) 明朝人,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中國明代畫傢,文學傢。因生於寅年寅月寅時,便取名「寅」,因為寅為虎,又取字伯虎,後改字子畏。號桃花庵主,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別號。江蘇蘇州人。  舉鄉試第一(解元)。後因科場舞弊案受牽連,功名受挫,又遭傢難,經歷坎坷。後半生在蘇州城西北桃花塢建一“桃花庵”,以賣文鬻畫聞名天下。時與徐禎卿,祝允明,文徵明,切磋文藝,號“吳中四才子”。唐寅“任逸不羈,頗嗜聲色”,自署印“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他博學多能,吟詩作曲,能書善畫,是我國繪畫史上傑出的大畫傢,擅人物、山水、花鳥。唐寅書法為畫名所掩,主要學趙孟頫,更受李北海影響,筆畫俊逸挺秀,婉轉流暢,筆力稍弱,鉤挑綿軟,看不出一絲狂態。王世貞評曰:“伯虎入吳興堂廡,差薄弱耳。”(《州山人稿》)流傳墨跡有《自書詩》、《聯句詩》、《落花詩卷》等。  唐伯虎自幼聰穎,能詩擅畫,十六歲便中秀才,十九歲娶徐氏。徐氏文靜秀氣,溫柔體貼,夫妻恩愛。其父唐廣德,經營一傢唐記酒店,正在唐伯虎意氣風發時,父親突然中風過世,母親因太悲傷也隨父親而去,後又驚聞妹妹在夫傢喪亡,心愛的妻子在生育孩子時,產後熱盛,悄悄離世,可憐的小嬰兒在出世三天後,也隨親娘而去。親人接連病故,打擊甚大,使他意志消沉。後在好友祝枝山、文徵明……的鼓勵下,重拾古文,發憤苦讀,結果鄉試名列榜首,「解元公唐伯虎」一時名遍南京城。二十七歲時續弦,娶瞭何氏。當唐寅上京考取進士時,被同行的同鄉都元敬出賣,被誣告行賄主考官,拖入刑堂棍打,押入大牢。  經幾番周折後,證實無罪。釋獄後,落魄潦倒,妻子何氏離他而去,弟嫂要求分傢,此時幸有好友、九娘(青樓女子)在精神上援濟他。後來,他娶瞭能幹貼心的九娘為妻,自此也潛心作畫,在丹青上大有進展。   唐寅31歲開始“千裡壯遊”,足跡遍及江、浙、皖、湘、鄂、閔、贛七省,貧困之下以賣畫為生。唐寅擅畫山水及工筆人物,尤其是仕女,筆法秀潤縝密、瀟灑飄逸,“唐畫”為後世畫傢所宗。傳世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有《騎驢歸思圖》、《秋風紈扇圖》、《李瑞瑞圖》、《一世姻緣圖》、《山路松聲圖》等。詩詞散文有《六如居上全集》。  他和九娘育有一女。九娘三十七歲即因操勞過度而過世。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蘇州城北的宋人章莊簡廢園址上築室桃花塢,有學圃堂、夢墨亭、竹溪亭、蚊蝶齋等(亦稱唐傢園,遺址在今桃花塢大街)。他自稱桃花塢主,曾作《桃花庵歌》,自比采花仙人。他的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塢,一生中的主要藝術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也產生於此。唐寅坎坷一生,貧困淒苦,享年五十四歲。相關閱讀推薦:江南四大才子是誰?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是誰電視劇江南四大才子演員表及主要演員介紹唐寅身世之謎 揭秘歷史上唐寅唐伯虎的身世之謎唐伯虎點秋香 歷史上秋香是名妓

祝枝山簡介:江南四大才子祝枝山名字因六指而來

  “六指”才子祝枝山簡介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號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號“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漢族,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傢學淵源,能詩文,工書法,特別是其狂草頗受世人贊譽,並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齊名,明歷稱其為“吳中四才子”之一。由於與唐寅遭際與共,情性相投,民間流傳著兩人的種種趣事。  祝枝山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5歲時就能書一尺見方的大字,9歲便能作詩文,被稱為“神童”。10歲已博覽群書,文章瑰麗,才智非凡。7歲即中秀才,32歲中舉人,曾任興寧知縣、應天府通判等官。由於生性佚蕩,不滿官場腐敗之風,遂借故辭官回蘇,廣交朋友,召客豪飲,燒酒解愁,以泄憤世之情。  祝枝山集各書傢之長,領一代風騷,是吳門書派中“明中期三大傢”之一。其書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趙孟頫書法之神,揚晉王羲之、王獻之行書、唐懷素草書之勢,融會貫通,自成一體,發展為自己的獨特狂草,被譽為“明朝第一”,祝允明雖無名畫,但也能畫畫,唯很少動筆,傳世之作更少。 祝枝山書法欣賞  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歲。祝枝山死後葬於蘇州近郊橫山祝氏祖墳,但滄海桑田,墳已夷平。  出身背景祝允明的祖父祝顥是明正統己未(1439)進士,官至山西佈政司右參政,六十歲後辭職回鄉。他精於詩文,喜歡寫行草書,遠近都來求字。蘇州的文士都很仰慕,和他一起交遊的有幾十人。成化癸卯(1483)去世,享年七十九歲。祝允明的父親祝瓛不如他祖父,生前不太出名,而且比他祖父早五個月就去世瞭。那一年祝允明二十四歲。祝允明的生母在他十六歲時已經離世。因此祝允明青年時是很不幸的。外祖父徐有貞(1407—1472)字元玉,晚號天全,蘇州吳縣人。明宣德八年(1433)進士。後來因迎英宗復辟有功,委任為兵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封武功伯。徐有貞才華絕世,天文、地理、道釋、方技都很通。書法擅長行草,深得懷素、米芾筆意,在當時很有書名。  祝允明的著作有《懷星堂集》30卷、《蘇材小纂》6卷、《祝子罪知》7卷、 《浮物》1卷、《野記》4卷、《前聞記》 1卷、《志怪錄》5卷、《讀書筆記》1卷。相關閱讀推薦:祝枝山的故事:祝枝山寫聯罵財主的故事簡介 唐伯虎是哪個朝代的?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簡介《江南四大才子》將播 劉愷威楊冪劇中情變江南四大才子是誰?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是誰電視劇江南四大才子演員表及主要演員介紹

唐伯虎有幾個老婆?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九妻真相

  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有九個老婆?唐寅一生共有三位妻子,十九歲時娶徐氏,是徐廷瑞的次女,但在她大約廿四歲的時候病逝。後來可能又娶有一室,但碰到科場弊案的牽累而離去。後娶沈氏,或名九娘。  唐伯虎是個窮文人,“反視室中,瓶甌破缺,衣履之外,靡有長物”(唐寅《與文征明書》)。他依靠賣畫為生,維持生活尚且艱難,哪有錢來養活八九個妻子。其實,唐寅並沒有納妾娶小,他的原配夫人死於疾病,續弦的一位看唐伯虎做官無望背他而去,最後一位紅粉知己叫沈九娘,民間訛傳為第九個娘子。除此之外,造成訛傳的另一原因,怕就是對那“風流”二字的不同解釋瞭。  唐伯虎的老婆介紹  說起唐伯虎,可謂婦孺皆知。“唐伯虎點秋香” 、“三笑”、“三約牡丹亭”在民間廣為流傳,然而人們更多知道他的是“風流才子”的一面。  唐伯虎是姑蘇趨裡人,生於明成化6年庚寅年(1470年),故名唐寅,因排行老大,又稱唐伯虎。史書記載,他出身於一個小商人傢庭,父親唐廣德因傢道中落在姑蘇吳趨坊皋橋開酒店,當時文徵明父親文林去酒店喝酒,見唐寅才學過人,決定讓唐寅與文徵明一起拜吳門畫派創始人沈周為師。從此唐寅的繪畫天賦得到瞭充分展現。後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為明四傢,與文徵明、祝枝山、徐禎卿合稱為吳中四傑。他的畫風纖柔委婉、清雋生動,尤擅長山水仕女畫,而且兼善書法,詩文俱佳。唐寅傢住今蘇州城北桃花塢,故自稱桃花塢主,曾作《桃花庵歌》,自比采花仙人。他自幼性格不羈,稱已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29歲時中鄉試第一,人稱唐解元。會試時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被革黜,就此唐寅絕意仕途,遊歷名山大川,致力繪畫。正德9年(1514年)他被明宗室寧王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後發現身陷寧王政治陰謀之中,遂佯裝瘋癲,脫身回歸故裡,直到嘉靖3年(1524年)去世,死後葬在桃花塢北。嘉靖26年遷葬到橫塘鎮王傢村。1955年重新作瞭整修。動亂期間墓地遭毀壞,後又修復。  他的原配夫人死於疾病,續弦的一位看唐伯虎做官無望背他而去,最後一位紅粉知己叫沈九娘,後來九娘為他生瞭個女兒。   早在明代嘉靖或萬歷年間,嘉興人項元汴的筆記《蕉窗雜錄》上,就載有唐伯虎與秋香的故事。稍晚一些,周玄暐的《涇林雜記》一書關於唐伯虎與秋香的故事更為詳細,基本上形成瞭“三笑”的雛形。而明朝末年,馮夢龍以《唐解元一笑姻緣》為題,又將其編進瞭廣泛流傳的《警世通言》中。明末還有孟舜卿寫的《花前一笑》,單人月寫的《花舫緣》等雜劇,用舞臺演出的形式,更使其走進瞭千傢萬戶。實際上,據《茶餘客話》和《耳談》等筆記記載,明代歷史上的確有件為一個婢女而賣身為奴的事,但這是一個名叫陳立超的書生,好事者把它附會到唐伯虎名下。另據史傢考證,秋香是明朝成化年間南京妓女,姓林名奴兒,她的年紀比唐伯虎大十幾歲。而華太師是無錫人,要比唐伯虎小27歲。因而,唐伯虎是與“三笑”姻緣無緣的。相關閱讀推薦:唐伯虎是怎麼死的?風流才子唐伯虎生平簡介唐伯虎有沒有後代?歷史上唐伯虎的後人在哪裡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_唐伯虎點秋香是什麼意思?唐伯虎的老婆是誰 歷史上唐伯虎有幾個老婆?唐寅身世之謎 揭秘歷史上唐寅唐伯虎的身世之謎

徐禎卿簡介 江南四才子徐禎卿的名字怎麼讀?

  吳中四才子中徐禎卿的詩文有哪些?“吳中四才子”中,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三人,以畫或書法蜚聲於世,獨徐禎卿以詩歌名滿士林。徐禎卿在詩壇占有特殊地位,詩作之多,號稱“文雄”。  徐禎卿(讀音:xú zhēnq īng)(1479年-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國,南直隸常熟縣梅李鎮人,後遷居吳縣(今江蘇蘇州),明代文學傢。被人稱為“吳中詩冠”,是吳中四才子(亦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傢傢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  徐禎卿天性聰穎,少長文理,人稱“傢不蓄一書,而無所不通”。早年學文於吳寬,在文學流派上,與李夢陽、何景明、康海、王九思、邊貢和王廷相並成為“前七子”,強調文章學習秦漢,古詩推崇漢魏,近體宗法盛唐,王世貞《藝苑卮言》內引有“文章江左傢傢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  書法亦是一絕,王世貞稱: “待詔小楷師二王,精工之甚,少年草師懷素,行筆仿蘇(軾)、黃(庭堅)、米(芾)及《集王書聖教序》晚歲取《集王書聖教序》損益之,加以蒼老,遂自成一傢。”   徐禎卿著有《迪功集》、《迪功外集》、以及文學批判著作《談藝錄》,徐禎卿16歲著《新倩集》。但早年屢試不第,讀《離騷》有感,作《嘆嘆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記》。  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與文征明合纂《太湖新錄》,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聞韃靼入侵,官兵抗戰不力而敗,又作長詩《榆臺行》。同年中進士,因貌醜,不得入翰林,改授大理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貶為國子監博士。  徐禎卿後期信仰道教,研習養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於京師,年僅33歲,為四才子中最早過世和享壽最短的。徐禎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勝野聞》(該書多詆毀明太祖的內容,實為誣告)、《異林》等相關閱讀推薦:文徵明的書法作品有哪些?文徵明活到多少歲死的祝枝山簡介:江南四大才子祝枝山名字因六指而來祝枝山的故事:祝枝山寫聯罵財主的故事簡介 唐伯虎是哪個朝代的?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簡介江南四大才子是誰?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