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打敗

關於有遠見的名言|經典語錄大全

1. 自己打敗自己的遠遠多於比別人打敗的。 2. 如果我們做與不做都會有人笑,如果做不好與做得好還會有人笑,那麼我們索性就做得更好,來給人笑吧!這個世界並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夠經受得住嘲笑與批評忍不斷往前走的人手中。 3. 成功需要成本,時間也是一種成本,對時間的珍惜就是對成本的節約。

三國裡打敗呂佈的人是誰?哪位將領曾擊敗過呂佈

  三國第一的呂佈曾被無名小卒打敗過?呂佈是三國猛將,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有這樣一個排位: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槍神張繡和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和薑維。(呂佈、趙雲、典韋、關羽、馬超、張飛、黃忠、許禇、孫策、太史慈、夏侯敦、夏侯淵、張遼、張郃、徐晃、龐德、甘寧、周泰、魏延、張繡、文醜、顏良、鄧艾、薑維。)  不過三國裡很少見到單挑的現象,關羽斬顏良倒是有這樣的事,正史裡這樣說: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可見其勇猛無人抵擋。  三國裡也有與呂佈交手並且戰敗呂佈的人也有,那是孫堅,當時孫堅是討伐董卓聯軍的先鋒。在進軍的過程中,多次擊敗董卓軍,斬殺瞭華雄。並兩次單獨擊敗呂佈,見《後漢書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明年,孫堅收合散卒,進屯梁縣之陽人。卓遣將胡軫、呂佈攻之。佈與軫不相能,軍中自驚恐,士卒散亂。堅追擊之,軫、佈敗走。卓遣將李傕詣堅求和,堅拒絕不受,進軍大谷,距洛九十裡。卓自出與堅戰於諸陵墓間,卓敗走,卻屯黽池,聚兵於陜。堅進洛陽宣陽城門,更擊呂佈,佈復破走。堅乃埽除宗廟,平塞諸陵,分兵出函谷關,至新安、黽池間,以戳卓後。   可見呂佈也不是百戰百勝,還有一個人並不出名,此人名叫李進。《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秋九月,太祖還鄄城。佈到乘氏,為其縣人李進所破,東屯山陽。《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一裡寫到:九月,操還鄄城。佈到乘氏,為其縣人李進所破,東屯山陽。由此可見,李進應該是武力高於呂佈的猛將.  據野史記載,李進當時是單騎擊破呂佈及其所率領的一千並州騎軍.此說法現正在考究中,不過,李進完成瞭歷史上唯一一次呂佈被武將正面擊敗的輝煌戰績。讓我們還原一下當時的場景:  曹操聽說兗州快要丟失,大為驚恐。便舍棄徐州,前去和呂佈較量。曹操用兵很有一套,呂佈隻有挨打的份,被耗光糧草的呂佈,在入夜時分,呂佈帶領著自己的八員輕騎兵潛出濮城。在乘氏縣停住瞭腳。然而,此時一鳴鑼聲,但見從荒野中竄出數名持刀槍的百姓,指著呂佈叫喊:我乃乘氏縣李進是也,爾等快快受降!這真可謂是 “虎落平陽被犬欺”啊!盛怒之下的呂佈抖擻精神同八員大將與李進進行瞭交戰。然而怎奈呂佈等人已多日柴米未進,僅數回合就敗下陣來,狼狽而逃。  不過這位李進,隻在這裡露瞭一小臉,然後就蒸發瞭,真的讓人不可思議。相關閱讀推薦:曹操劉備為什麼都要殺呂佈:呂佈不講底線?呂佈死後誰占有瞭絕世美女貂蟬?被囚禁成私奴!僅易主三次呂佈為何被罵三姓傢奴?呂佈罵名的由來TOP10 三國十大戰神排名:呂佈和趙雲爭當一二!呂佈的兵器是什麼? 呂佈用的兵器不是方天畫戟

萬歷皇帝如何打敗日本:讓朝鮮人感恩瞭兩百年

  明朝萬歷年間的援朝抗倭戰爭,是一場對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影響的國際戰爭(對於這場戰爭,朝鮮稱為“壬辰、丁酉倭亂”,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公元1590年,豐臣秀吉(1537-1598)統一日本,遂於1592年4月進攻朝鮮,勢如破竹。應朝鮮政府之請,明軍自7月起陸續入朝抗倭,並於1593年1月贏得平壤戰役的重大勝利。但不久,由於主帥輕敵致敗。其後,雙方基本停戰,進行和談。公元1597年初,豐臣秀吉復派兵侵朝,同年秋被明軍擊敗,退守半島南部沿海狹小地帶。此後,雙方互有勝負。次年秋,豐臣秀吉病死。明、朝軍民最終取得勝利。  事實證明,日本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發動瞭一場錯誤的戰爭”。然而,歷史真相並非如我們所說的那麼簡單,四百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回顧、解析這場戰爭的時候,發現其實我們贏得並不輕松。以下,本文將以明、朝方的最高決策者明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1563—1620)對戰爭的態度和處理為線索,分析其在戰爭中的決策失誤及其原因,以此讓更多的人更深刻地瞭解這場戰爭的來龍去脈,也更深刻地瞭解當時明朝的內政外交情況。明朝的教訓倘能為國人所借鑒,則筆者將深感欣慰。  一、戰爭前——無視情報,疏於防范  歷史證明,豐臣秀吉妄圖侵略朝鮮和明朝的圖謀由來已久。早在1578年,豐臣秀吉尚是日本最大的封建主織田信長的部下,就曾向主子進言:“席卷明朝四百餘州,以為皇國之版圖。”織田信長死後,豐臣秀吉成為日本權臣,終於在公元1590年完成瞭日本全國的統一,多年的戰火熏陶,使其野心不斷膨脹,同時,也為瞭平息國內封建領主對土地分配不均的不滿,可能還有打開中國門戶與中國進行商業貿易的企圖,終於,在萬歷二十年(1592年)四月,下令出動陸軍16萬,海軍近1萬直指朝鮮半島。戰爭初期,朝鮮軍陣陣潰退、節節慘敗,不到兩個月,朝鮮國土大部分已經淪喪。潰敗到如此地步,難道明、朝方面不知道倭人的陰謀以至於毫無防范嗎?非也。  山雨欲來風滿樓。1590年至1592年3月間,豐臣秀吉為瞭準備侵略戰爭,大肆增加兵員、儲備軍糧,還征集、建造瞭千餘艘艦船。豐臣秀吉的侵略野心及擴軍備戰的消息,很早便由在日華人傳到瞭明朝。這位華人名叫許儀俊,原為福建人,後被倭寇擄至日本,當時他正在日本為日本貴族治病,所以能得到消息,然後他立即派人於1591年2月(另一種說法是3月)將消息送達福建地方官員。地方官員不敢怠慢,立即奏明神宗皇帝。遺憾的是,對於華人冒死送來的密信,神宗並不重視,隻是簡單地批示:“由兵部跟朝鮮國王聯系。”同時,慣例性地責令沿海官員加強防備。  1591年春,極度狂妄自大的豐臣秀吉致書琉球國王尚寧:“我將於明年春天進攻朝鮮,你也需要率兵前來與我共同戰鬥。倘若不聽從召喚,我將先滅掉你的國傢。”當時琉球尚是明朝的藩屬國。尚寧接書後大驚,於當年4月向神宗告警。幾乎與此同時,身在琉球的中國商人陳甲也得知豐臣秀吉的企圖,設法報告瞭明朝政府。然而,神宗仍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豐臣秀吉  其後,朝鮮兩次派使者趕赴北京向神宗匯報日本侵朝、侵明的企圖,神宗除瞭贊揚朝鮮國王對明朝的忠順之外,就是賞賜銀兩、物品,不但自己沒有作出任何實質性的預防措施,就連督促朝鮮整飭軍備、防禦倭寇的隻言片語都沒有。在神宗看來,小小的蠻夷島國,進犯天朝,豈非以卵擊石!  於是,當日軍大舉向朝鮮開進之時,不但神宗仍在醉生夢死之中,就連朝鮮朝野上下,也仍是一片歌舞升平。戰前缺乏防范意識,自然不會有任何有效的軍事部署,敵人突然出現,“二百年不知戰事”的朝鮮猝不及防,一觸即潰自然在情理之中。  二、出兵決策——反應遲鈍,貽誤戰機  朝鮮遭災,國王立即派遣使臣到明廷求救。明廷震動,神宗也在第一時間征求臣僚的意見:援還是不援?明廷分成瞭對立的兩派。  主張出兵者以兵部尚書石星(戰爭開始後轉而主和,成為主和派的代表)、大理寺卿宋應昌、山西道禦史彭好古以及呂坤等人為代表。他們清醒地看到瞭日本的野心所在,認為日本以多年戰爭積累起來的軍事資源,興發全國兵員,必定不止要奪取一個朝鮮那麼簡單,其實質必然是想侵略大明,所以,“救朝鮮實為自救”,於是,積極出謀劃策。彭好古提出瞭禦倭的上中下三策:“迎敵於外,勿使入境,此為上策;拒之於海,勿使深入,是為中策;及至天津、淮陽之間,而後禦之,是無策矣。”呂坤非常明瞭地指出:“倘若日本占有朝鮮,不但在地理上威脅北京,割斷我們的漕運路線,且日本可以利用朝鮮的人口、資源,強大自己,所以,明智的做法就是立即出兵朝鮮,並力東征。”但是,以兵科給事中許弘綱為代表的一批人卻反對出兵援朝。在他們看來,當年小規模倭寇侵犯東南沿海,給大明帶來的麻煩就夠大瞭,而今天倭人侵朝,可是正規軍大規模出動啊,兩個月就基本搞定朝鮮,其實力可見一斑,且明朝正在對西北用兵,國庫空虛,所以,如果大明出兵援朝,實在難以說有取勝的把握。許弘綱就說:“藩屬國隻是天朝的護衛。隻聽說藩屬國給天朝當衛兵,沒有聽說天朝給藩屬國當衛兵的。朝鮮雖忠順,然而自己不爭氣,國王治國無方,敵人一來就望風逃竄,國傢已經土崩瓦解,還有什麼值得救援的?某些大臣想在外國立功以流芳千古,希望陛下不要受到他們的蠱惑。”  兩派各執己見,相持不下。作為皇帝股肱的內閣大學士們,吸取張居正生前權傾朝野、死後受到清算的教訓,凡事依違期間,誰都不敢出頭。神宗也猶豫不定,拖瞭兩個多月,遲遲無法定奪。鑒於朝鮮戰局日益惡化,朝鮮國王又多次派出求救使者,在石星、宋應昌等人的一再要求下,神宗才采取瞭一些象征性的救援舉措。7月,神宗終於決定出兵援朝,但決心並不大。明知日本傾巢出動,而神宗隻派瞭一名中級軍官率兩千兵馬前往平壤,隨後,又派兩三千人渡過鴨綠江增援。這幾千人馬很快遭到挫敗。消息傳到北京,朝議為之震動。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絕大部分朝臣終於被逼達成出兵援朝的共識。神宗遂以宋應昌(1536—1606)為經略,抽調正在寧夏平叛戰場的東北名將李如松(1549-1598)為提督,率大軍4萬3千人東征。經過充分準備,12月,明軍渡過鴨綠江,浩浩蕩蕩開赴平壤。  4月14日,日軍在釜山登陸,隨後勢如破竹,朝鮮已經危在旦夕,而神宗卻拖到7月才派少許兵力入朝救援,足足拖瞭3個月。如果從12月李如松率大軍入朝參戰算起,那麼明朝參戰距離戰爭爆發已達8個月之久。神宗反應之遲鈍,令人咋舌!相關閱讀推薦:明神宗朱翊鈞怎麼死的活瞭多少歲?明神宗墓在哪明神宗朱翊鈞孝端顯皇後簡介 王喜姐生平簡介明神宗為何清算已死的張居正?張居正死後被抄傢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後:明神宗皇後王喜姐萬歷皇帝一日寵九妃的下場如何? 明神宗結局怎樣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三、戰爭中——戰和猶豫,政策遊移  1593年1月7日(一說是8日),經過周密部署,明軍進軍平壤,與日軍的精銳部隊3萬人遭遇。經過慘烈激戰,明、朝聯軍成功奪回平壤。此戰共殲敵1萬餘人,俘虜、逃散無數,從根本上扭轉瞭朝鮮的戰局。隨後,在明、朝軍民的一致努力下,朝鮮國土大部分獲得光復。得知李如松初戰大捷,神宗大喜,勉勵李如松繼續奮戰。但是2月27日,李如松輕敵冒進,在碧蹄館(王京附近一個驛站)遭伏擊,損傷慘重(明朝說損失3千,日本說是上萬,而朝鮮方面記載明軍投入戰鬥的隻有4千人左右)。盡管明朝軍隊銳氣受挫,但精銳尚存,且很快得到新的補充。相反,日軍雖取得小勝,但水土不服,被朝鮮義軍襲擊,糧倉又被李如松派兵燒掉而陷入困境。可惜的是,明軍不敢進攻,白白喪失戰機。  明軍在碧蹄館戰敗的消息傳來,神宗對日本的態度開始動搖。雖然朝鮮國王極力要求復仇,但明朝內部以石星為首的主和派占瞭上風,神宗遂開始與日本和談。和談從1593年3月起,前後拖延瞭近4年。1593年5月,應明、朝方的要求,半島上的日軍大部分退到瞭釜山一帶,神宗估計日軍不會再有大的軍事活動,遂下令大部分明軍在1593年8月回到國內,隻留下1萬人駐守。然而,豐臣秀吉卻不斷地利用和談時間補充兵力,運送武器給養,積極籌劃再戰。  和談中,明朝與日本的封貢問題頗為重要。日本既要封(即冊封豐臣秀吉),又要貢(即進貢。按照慣例,對於來天朝進貢的外國使臣,天朝需要給予更為豐厚的回報,並允許其在某地進行自由貿易)。當時代替瞭宋應昌的總督顧養謙上疏,請神宗同意封貢,而明朝對倭寇在東南沿海的滔滔惡行記憶猶新,因此絕大多數大臣主張隻封不貢。面對兩種意見,神宗起初也舉棋不定,最後同意支持後者。是年冬天,明朝使臣抵達日本大阪,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  日方如何應對?這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豐臣秀吉聽說隻封不許貢,便勃然大怒,摔詔書於地,並怒逐明朝使臣。但使臣回國後卻說豐臣秀吉接受瞭冊封並同意和談條件。另一種說法是:當時因為戰爭準備沒有完成,盡管豐臣秀吉十分不情願,但也隻能忍氣吞聲地接受瞭明朝政府的冊封,並款待使者。此時,明朝的遼東官員已經知覺豐臣秀吉蠢蠢欲動,並向神宗作瞭報告。然而神宗卻非常天真,他以為冊封之後,日本就會從朝鮮撤軍,於是,他隻是督促朝鮮國王“搞好自己的內政,對日本作一些讓步”,便以為萬事大吉瞭。   1597年1月(一說是2月),當駐遼守軍和朝鮮來使幾乎同時向神宗報告日本再次進攻朝鮮時,神宗才發覺和談已經失敗。日軍來勢洶洶,援還是不援?朝臣再次分為對立的兩派。反對援朝的一方認為當時內政混亂,民生疲敝,實在無力進行大規模國際戰爭,且5年前東征的士兵已經盡數撤回。當初南兵撤離時,還因朝廷拖延賞賜,發生瞭士兵鼓噪被殺1300人的重大事件,所以若再論出戰,士兵必然意見很大。禦史周孔教等人則針鋒相對,指出朝鮮與遼東接壤,在我臥榻之側,出兵朝鮮,不但關系朝鮮命運,且關系我明朝安危,即使花費再大,犧牲再多,也義不容辭。最後,神宗拍板:倭寇背信棄義,罪不容誅,7萬大軍開赴朝鮮(日本方面認為援朝明軍為14萬左右)。  明軍再次入朝之時,由於日本12萬陸軍進展迅速,朝鮮已經再次喪失大片國土,不但朝軍無法與明軍協同作戰,就連糧草都無法向明軍提供。而當時首批入朝的明軍僅有3萬,就在這種艱難形勢之下,明軍起初還是收復瞭一些失地。神宗聞訊,下令嘉獎。不料嘉獎令還未送到前線,明軍即在蔚山戰役遭到慘敗。  1598年正月,明軍全部撤退至王京,朝鮮戰事再次陷入瞭相持局面。盡管朝鮮水軍在李舜臣指揮下逐步掌握制海權,但陸上雙方仍是拉鋸戰,互有勝負,均未有決定性意義。於是,北京城內的大臣們又開始瞭新一輪爭論:有的認為師久無功,國庫告罄,且擔心國內空虛,讓奸人有機可乘,遂提出撤兵,內閣首輔趙志皋甚至還開始張羅和談;有的堅決主張安內先攘外,支持繼續積極進剿,摘取戰爭的最後果實。神宗再度失去判斷能力,這無疑會影響到前方將士的鬥志。幸好,就在1598年11月,福建巡撫金學曾奏報豐臣秀吉已死,預言日本國內將發生內亂,建議乘機征討。同時,兵部的總結也向神宗顯示:往年碧蹄館之敗後我方停止進兵,絕對是一次錯誤的決策,它使我方失去瞭轉敗為勝的大好機會,現在我方不可以再重蹈覆轍。於是,神宗決定乘勢再戰,爭取最後勝利。  原來,早在1598年8月,豐臣秀吉就已經去世,日本大臣們決定:密不發喪、自朝鮮撤軍。9月5日,五大老以豐臣秀吉名義,指示前線將領“爭取最體面的議和”。豐臣秀吉去世的消息終於傳到朝鮮,日軍頓時士氣低落,陣腳大亂。11月,日軍大規模從朝鮮撤退,明、朝聯軍乘勢追擊,斬獲頗多。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四、總結與評論  如上所述,戰爭爆發前後,明神宗的決策出現瞭三次重大失誤:第一,戰爭前,無視情報,疏於防范,不但自己不做好戰爭準備,連督促朝鮮備戰的言辭都沒有,以至日軍突然進攻,朝鮮潰如山崩,明朝也進退失據、措手不及,更不可能在第一時間對朝鮮組織有效的增援。第二,朝鮮求援後,面對朝臣是否出兵的爭議,神宗反應遲鈍,竟然在戰爭爆發後8個月大軍才入朝作戰,貽誤瞭痛擊日寇的最佳戰機,不能及時挽救朝鮮人民於水火之中,也給明、朝聯軍收復失地增加瞭難度。第三、出兵朝鮮後,戰爭順利,即支持出戰,一遇挫折,便滋生畏敵情緒,傾向議和而不能繼續再戰,政策遊移不定,影響前方再失攻敵良機,和談更是讓敵人取得瞭備戰時間,無異於縱敵為患。當然,這些重大失誤,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作為口含天憲、乾綱獨斷的決策者,神宗無疑應該負主要責任。他決策嚴重失誤,是導致戰爭時斷時續、拖延至7年之久的主要原因。  結合當時明朝國內形勢,神宗以及明朝方面之所以犯下這些錯誤,也是有著深刻的原因。首先,神宗自身缺乏應對危局的能力和魄力。朱翊鈞長於深宮,養於婦人之手,10歲即位。前十年,有兩位太後和張居正的約束,尚能循規蹈矩。張居正死後,他野馬脫韁,生活奢靡,躲在深宮,迷戀酒色財氣,怠於臨朝,與外廷隔絕三十年。他不可能具有乃祖朱元璋、朱棣那樣經天緯地之才,面對大規模的國際戰爭,自然不可能迅速決斷,更缺乏把握全局的本領。  單說用人一項,第一次援朝戰爭,派遣戰績顯著且熟悉朝鮮情況的名將李如松帶領遼東軍赴朝參戰是絕對英明的,然而所用於制約李如松的經略宋應昌卻無法與李如松合作,神宗不能及時解決這一問題,任由二人處處掣肘,喪失瞭很多殲敵良機。更令人嘆氣的是,他所用於和談的使者劉維謙,原是市井無賴小兒,以國事當兒戲,左蒙右騙,誤國甚矣。  其次,當時明朝已經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明中期以來,政治、社會危機日益加深。萬歷前十年,在兩位太後的支持下,張居正勵精圖治,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為大明王朝註入瞭一支強心劑。但是神宗親政之後,立即清算張居正,將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又顛倒回來,且強化皇帝權威,導致內閣與九卿大臣因循守舊,一個個碌碌無為,務實乏人。他自己身為皇帝,卻急於斂財,派出礦監稅使到處騷擾百姓、與民爭利,而又吝惜官俸,致使官署空缺,政府機構運作失常。各地官吏貪贓枉法、賣官鬻爵,百姓生活艱難,各地民變不斷發生,階級矛盾空前尖銳。所以,每次都有朝臣以財政匱乏、民生疲敝為借口反對出戰,戰爭一遇挫折,主和派更加猖獗,他們的行為都不無道理。   再次,朝臣黨同伐異,爭鬥激烈,高層變動頻繁,嚴重影響決策效率和執行效率。嘉靖以降,世風日下,士大夫投機鉆營者比比皆是,於是朝廷門戶漸開,各派勢力爭相攻訐,紛紛擾擾。如果是為國為民而坦誠佈公倒也罷瞭,但是其中很多爭執是意氣用事、毫無意義的,凡你所是,我必非之,凡你所非,我必是之。哪怕是以道德立身於世的東林人士,也不乏此種現象。作為最高負責人的神宗,不勝其煩,加之其能力有限,其判斷自然也受到嚴重影響。整個戰爭過程裡,無論是北京中樞,還是前線高層,均發生多次重大人事調整。如援朝最高文官,先是宋應昌,接著是顧養謙,然後是邢玠、楊鎬並重,最後楊鎬被調回,才由邢玠單獨負責。高層更替頻繁且朝廷幹預前線,不僅使決策遲鈍,更造成瞭對執行的動輒掣肘狀態,援朝的經略、提督顧慮重重,恐生變端,雖領兵在外,然偷窺於內,不能進退自如,甚至手足無措,坐失良機,導致戰期延長,數年無功。  總之,這場戰爭暴露瞭明朝許多體制性的缺陷。再次審視這場長達7年的戰爭,我們可以發現:我們原本可以贏得不那麼艱難——倘若明朝統治集團不那麼腐朽,不那麼無能的話。  作者:朱聲敏

匈奴人使用瞭“細菌戰”才打敗漢軍的嗎?

  漢武帝是一位出色的帝王,“千古一帝”,他好黃老之學,卜卦、巫蠱等在他那個時期非常盛行。司馬遷在《史記》中用瞭大量的篇幅來描寫漢武帝進行祭祀之事。武帝晚年意識到瞭這些,因此做瞭一個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事,下瞭一道:輪臺罪己詔。此詔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內容豐富、保存完整的“罪己詔”。  在“罪己詔”中有這樣一句:“聞漢軍當來,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諸道及水上以詛軍。單於遺天子馬裘,常使巫祝之。縛馬者,詛軍事也。”意思是:匈奴人聽說漢軍要來,就派巫師將羊牛埋在漢軍行走的通道以及需要使用的水井中,詛咒漢軍。單於送給漢朝天子良馬裘衣時,便讓巫師祝願匈奴好遠。匈奴人捆縛戰馬,是為瞭詛咒漢軍。這是被抓住的匈奴俘虜說的,同時也說明瞭漢武帝用占卜來選擇李廣利為將軍的錯誤直接導致瞭漢軍的失利。但這其中就牽出瞭所謂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細菌戰”。  派巫師將羊牛埋在漢軍行走的通道以及需要使用的水井中。這種行為是通過下咒這樣的方式來打擊漢軍的精神,確實也起到瞭細菌戰的作用,因為這些被掩埋的牛羊,一種是專供祭祀用的牲畜,一種是患有疾病的疫畜。這些牛羊被殺死掩埋一段時間後,體內便會滋生出大量的細菌。當死畜的數量較大時,滋生的細菌便會擴散到附近的土壤、水流、空氣之中。這樣的一種生存環境,漢軍就算不喝不幹凈的水,也會得病因此很多漢軍患上霍亂、瘧疾等疾病,軍隊戰鬥力將大大下降。雖然起到瞭作用,但不能說這是“細菌戰”。   有的歷史作者提到李廣利的失敗是匈奴人湊巧使用的細菌戰造成的。其實不是的,這樣的細菌雖然稱得上是細菌,但稱不上細菌戰。並且這也不是導致李廣利失敗的主因。李廣利失敗的主因是他聽到傢中妻兒因巫蠱被捕收監的消息後急功近利,再加上長史懷疑他有異心想扣押他導致的。就這樣李廣利原想冒進,立功贖罪,卻遭到瞭大敗,七萬漢傢兒郎就這樣全部喪送在李廣利手中。漢軍失敗在主帥的昏庸而不是所謂的細菌戰。  歷史是不容捏造和胡亂編造的,有些所謂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細菌戰導致漢軍大敗是一種錯誤的說法。相關閱讀推薦:李牧破匈奴:第一個以步兵圍殲騎兵的名將為什麼在漢武帝時期會發生與匈奴的戰略決戰?漢武帝絕漢匈和親的另一面:為牽制匈奴和親烏孫動物幫助瞭漢武帝打敗匈奴:普及牛耕解放瞭人力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觸碰西域:霍去病的出擊匈奴

最傳奇海盜德雷克:奉旨搶劫 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導讀:1492年哥倫佈發現瞭美洲大陸,1519年麥哲倫首次完成瞭環球航行。從那時起,歐洲人瘋狂地追求財富,很多人揚帆出海去實現發財致富的夢想。最具傳奇色彩的海盜,當屬英國的德雷克,他的海戰戰術幫助英國擊敗瞭西班牙無敵艦隊,而美洲與南極洲之間的“德雷克海峽”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2010年11月22日,德國漢堡一傢法院開庭審理瞭10名索馬裡海盜,德國已經近400年沒有審理過海盜案件瞭。  海盜是個非常古老的職業,從古埃及時候就有,北歐的維京海盜曾稱霸一方。但海盜真正馳騁大洋,還是要從1500年以後開始,這個年份是今天主流歷史學界公認的“世界近代史的開端”。1492年哥倫佈發現瞭美洲大陸,1519年麥哲倫首次完成瞭環球航行。從那時起,歐洲人瘋狂地追求財富,很多人揚帆出海去實現發財致富的夢想。最具傳奇色彩的海盜,當屬英國的德雷克,他的海戰戰術幫助英國擊敗瞭西班牙無敵艦隊,而美洲與南極洲之間的“德雷克海峽”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私掠許可證:政府和海盜一起分贓  弗朗西斯·德雷克,1540年出生於英國西南部德文郡的一個佃戶傢庭,由於傢境貧寒,從10歲起就到海上謀生,20歲的德雷克成為船主。德雷克很快就發現,僅在近海做點運輸生意,一輩子也發不瞭大財。此時,他的表兄霍金斯卻依靠販賣黑奴的生意發傢致富。德雷克便賣掉瞭自己的小船,加入到霍金斯的船隊,一起從事奴隸貿易。  1568年,德雷克和霍金斯帶領5艘販奴船前往墨西哥,由於受到風暴襲擊,船隻受到嚴重損壞,起先,西班牙總督同意他們進港修理,但在幾天後突然下令攻擊,將英國船員全部處死,僅有德雷克和霍金斯逃離虎口,撿瞭一條命。從此,德雷克發誓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向西班牙復仇。   哥倫佈發現新大陸,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後,西班牙對海洋的認識和駕馭能力遠遠超過其他歐洲國傢,西班牙率先進入美洲大陸,在毀滅瞭阿斯特克帝國和印加帝國後,徹底控制瞭中南美。為瞭壟斷歐亞之間的貿易路線,他們封鎖瞭航路,嚴禁一切國傢的船隻來往,浩瀚的太平洋便成瞭西班牙的內海。西班牙在中南美洲建立殖民城市,大肆掠奪,開采金礦,把金條和金幣運回西班牙。面對如此巨大的財富,歐洲各國的君主們無不垂涎欲滴,那些原來在近海或地中海做貿易的商人也躍躍欲試。  在伊麗莎白一世時代,英國的海上力量還很弱,也想從美洲分一杯羹的英國女王就想出瞭一個惡毒的主意:頒發“私掠許可證”。當時對海盜懲罰非常嚴厲,如被捉到就要被判絞刑。如果擁有私掠許可證的海盜被本國海軍逮捕後就可以無罪釋放,也就是“奉旨搶劫”。不過,“私掠許可證”不是白拿的,搶奪的財富要按一定比例上交女王政府,而女王有時候也會投資給擁有私掠許可證的海盜。說白瞭,就是政府支持你去搶劫,搶西班牙人!  德雷克的“第一桶金”:搶劫騾馬隊  德雷克就是第一批得到“私掠許可證”的船長。1572年5月,德雷克率領2隻帆船和70多水手,殺向加勒比海。目標是巴拿馬地峽北部的迪奧斯港,這裡是西班牙轉運黃金的重要樞紐。西班牙人首先把從南美掠奪的金銀沿太平洋東岸海運集中到巴拿馬,然後用騾馬隊運送到迪奧斯港集中,最後,滿載金銀的貨船在戰艦的護送下返回西班牙。德雷克率領海盜突襲瞭迪奧斯港,但他們遺憾的得知在這裡貯存瞭近1年的財寶已經在幾個星期前被運走瞭。 德雷克不甘心空手而歸,他在附近的叢林中潛伏下來。從原住民口中德雷克瞭解到,幾個月後將有一批白銀再次運到迪奧斯港,他決定伏擊。       但苦等瞭半年也沒見西班牙人的蹤影,在嚴酷的條件下,水手們一個個的倒下,最後德雷克的隊伍剩下不到20人,他的兩個親弟弟也死於槍傷和黃熱病,幸好德雷克的手下在外海遇到瞭一艘法國私掠船,他們成功說服瞭這些法國人加入冒險。不久滿載金銀的騾馬隊伍來瞭,德雷克率領英法海盜順利的消滅瞭50多護衛員,奪得瞭財寶。令人欣喜的是180匹騾馬身上運輸的不僅有銀錠,還有大量的金幣,財寶多得無法一次運走,德雷克忍痛扔下一些銀錠,帶著所有的金幣和部分白銀返回英國。這一次,德雷克搶到瞭10萬金幣和15噸銀錠。當他回到傢鄉普利茅斯時,百姓們扶老攜幼到港口歡迎他們的英雄。德雷克的成功,極大地鼓舞瞭英國年輕人加入到皇傢海盜的行列中。伊麗莎白女王召見瞭德雷克,她親切的稱這些海盜為“海狗”。相關閱讀推薦:能夠讓倭寇全部聽命於他的“商人”:海盜汪直揭秘:日不落帝國英國海軍的雛形原來是海盜維京狂戰士簡介:海盜民族以狂為榮的戰鬥力量中國“海盜王”汪直:敢在日本稱王的中國海盜揭秘:世界歷史上最負盛名的七大海盜頭目!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發現“德雷克海峽”  1577年12月,德雷克又帶領5艘帆船啟程,當船隊行駛到赤道的時候,德雷克突然宣佈這次的目的地是太平洋。船員們都驚呆瞭。要知道,當時還沒有巴拿馬運河,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的唯一通道隻有麥哲倫海峽,人們認為海峽南岸的火地島是一個南方大陸的北端,而那裡不僅風高浪急還有西班牙人的重兵把守。自從1519年,麥哲倫完成瞭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西班牙人就扼住瞭麥哲倫海峽。這樣一個冒險計劃自然遭到瞭水手們的反對,在航行途中,德雷克遭遇瞭嘩變,雖然他果斷的鎮壓瞭嘩變,可還是允許2艘船的水手回傢。1578年9月,德雷克率領3條帆船來到麥哲倫海峽。太平洋上巨浪滔天,船隊中最小的瑪麗哥特號被風浪打翻,數十名水手葬身海底,另一艘運氣好的船伊麗莎白號被吹回海峽,不得不返回英國。隻有德雷克率旗艦“金鹿號”通過海峽。船在順風向南航行瞭幾個晝夜後,水手們驚奇的發現,西邊的海岸消失瞭。呈現在大傢面前的一片汪洋大海。  德雷克被這意外的發現驚呆瞭,他高興的向大傢宣佈:“傳說的南方大陸是不存在的,即便存在也是在更遙遠南端的海域”。後來,這條通道被命名為“德雷克海峽”。其實,德雷克並非第一個發現“德雷克海峽”的人,早在1525年西班牙藉航海傢荷賽西已發現這條航道,並親自駛船經過這個海峽,他把海峽取名為“Mar de

漢高祖劉邦如何面對失敗永不言棄打敗戰神項羽!

  電視劇《楚漢傳奇》結尾處,安排瞭一場劉邦和他的孫子對話,總結自己一生征戰成敗的戲。戲中劉邦曾有一句話說:“你可以失敗一百次,但最後一次你一定要成功!”簡單的一句話,概括瞭劉邦從失敗到成功的經歷,也道出瞭劉邦成功的原因:不畏懼多次的失敗,不放棄失敗後的努力,在屢屢的失敗中尋找最後的成功。   回顧劉邦在和項羽爭天下時,確確實實失敗的時候居多。率眾進入關中,占領瞭秦朝的都城咸陽,按“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劉邦應該在關中稱王,可是懾於項羽的威力,他隻帶領自己的人馬退回咸陽,把咸陽的一切都拱手讓給項羽;又因實力不敵項羽,在“鴻門宴”上不得不狼狽逃跑。   被封瞭個沒人願意去的地方當漢王後,劉邦任用一些能人,積聚瞭一些力量,終於趁著項羽無暇顧及他的時候,攻占瞭西楚的都城彭城。進入彭城後,劉邦志得意滿,每日飲酒宴會,一味享受。怎料想“戰神”項羽突出奇招,親率3萬精兵突襲劉邦的聯軍。致使他的56萬烏合之眾一敗塗地,劉邦僅與數十騎僥幸逃出重圍。父親劉太公、母親劉媼和妻子呂雉等皆被楚軍虜獲,被作為人質。   落荒而逃的劉邦心有不甘,發誓血債要用血來償。於是,重整旗鼓,退守滎陽、成皋一帶的廣武山,和項羽對峙時,又被楚軍射中胸部而逃離戰場。在滎陽城,劉邦又被楚軍團團圍在城內達一年之久。劉邦向項羽請和,項羽不允,劉邦無奈,隻得用陳平的計策,選瞭兩千美女去吸引楚軍,讓紀信裝扮成自己假投降,才得以金蟬脫殼,率數十騎殘兵倉皇逃回關中。   可劉邦並沒有就此偃旗息鼓,他整頓軍隊,訓練士兵,終於得到機會,垓下一戰,項羽自殺,楚軍覆沒,劉邦獲得最後勝利。從此奠定瞭漢朝的四百多年天下。   明朝學者崔後渠有句名言:“得意澹然,失意泰然。”在如何對待失敗、逃跑和成功的問題,劉邦真正做到瞭“澹然”和“泰然”。電視劇中的劉邦在一次失敗逃跑前說:“我也不是敗一次瞭,我也不是逃跑一次瞭。我還差這一次嗎?”是的,劉邦不怕失敗不怕逃跑,但關鍵的是,他能夠堅持到底,不怕重來。正是這種“澹然”和“泰然”的態度,讓他最後取得瞭勝利。

唐宮秘史:弱勢的武則天後是如何打敗王皇後的?

  唐太宗逝世以後,按照一般的規定,作為先帝眾多嬪妃之一的武則天到感業寺出傢為尼。這些出傢的嬪妃,都是沒有兒子的,如果有兒子就可以隨從兒子生活。武則天年輕,但沒有為唐太宗生下子女,所以隻有隨眾多的嬪妃進入寺院。以後的生活和未來的前景一望可知,有生之年必將伴隨晨鐘暮鼓,孤燈讀經瞭。  然而,武則天的命運因為與高宗的感情關系,發生瞭戲劇性的轉變。大約是永徽元年(650),唐太宗去世周年的時候,唐高宗到感業寺上香,於是,跟武則天相遇。這可真是歷史時刻,兩人的深厚感情經過一段時間的兩地相思,充分發酵。  《唐會要》卷三的記載是:“上因忌日行香見之,武氏泣,上亦潸然。”有淚無聲謂之泣。武則天的默默流淚,一定打動瞭唐高宗,於是皇帝也顧不得九五之尊,跟著潸然淚下。這個場面,看來有別人在場,感人肺腑。  關於武則天出傢的感業寺,歷史有記載,但很模糊,沒有誰知道感業寺的具體方位。  最近有學者懷疑,感業寺本身就是子虛烏有,那是根據另一個寺院“德業寺”編造的。於是,王皇後決定充分利用兩人的關系。王皇後當時的問題是在與蕭淑妃的爭風吃醋中,居於下風。蕭淑妃是唐初名臣蕭的族孫女,而蕭傢是南朝蕭齊的後裔,從政治的角度來看,血統高貴。她跟唐高宗感情很好,已經為高宗生瞭一兒兩女。王皇後出身太原王氏,在講究傢族出身的時代,這可是天大的資本。   當時中國有幾大姓為天下所寵信,這就是清河與博陵的崔氏、范陽的盧氏、趙郡與隴西的李氏、滎陽的鄭氏和太原王氏。以上姓氏別處也不少,但是隻有以上地區的這些姓氏才地位崇高。王皇後不僅出身於地位崇高的士族,她的傢族也與李唐皇室早有因緣。王皇後爺爺的兄弟就娶瞭同安長公主,而正是這位長公主出面向唐太宗介紹,才成就瞭這門婚事。王皇後在李治還是晉王的時候就嫁給瞭她,成為晉王妃。李治成瞭皇帝,她便晉升為皇後。但是,沒有資料詳細記載,唐高宗為什麼不喜歡王皇後。《舊唐書》的《王皇後傳》說王皇後“有美色”,《新唐書》的《王皇後傳》說她“婉淑”,兩者相加,正是賢惠美麗。有這麼多重要優點高宗還不喜歡,可能是因為性格與高宗不合。反正,高宗更喜歡蕭淑妃,而王皇後雖然身為皇後,但卻沒有機會為高宗生得兒女。  王皇後對於自己的後位還是很看重的,她在努力鬥爭,爭取贏來高宗的歡心。在她與蕭淑妃一對一的鬥爭不成功的背景下,得知高宗與武則天的關系,於是希望借助武則天離間皇帝跟蕭淑妃的感情。她利用自己管理後宮的權力,把武則天接進宮來,讓她秘密地蓄起頭發。大約同時,也對武則天進行瞭忠誠訓練和教育。對於武則天而言,出傢為尼是朝廷的規定,她自己即使不願意也是無力抗拒的,而現在命運出現瞭轉機,她必須抓住不放。王皇後雖然比武則天還小幾歲,但是人傢畢竟是皇後,決定著武則天的命運,武則天不管內心如何思想,行為上必須百分之百符合皇後的要求。當王皇後對武則天的一切都滿意以後,正式向唐高宗推薦武則天,唐高宗愉快地接納瞭武則天,也應該對皇後的開明大方表示瞭好感。  應該說,王皇後的用間政策成功瞭一半。武則天成功地離間瞭蕭淑妃與皇帝的關系,從此以後武則天跟唐高宗如膠似漆,親密無間,蕭淑妃果然被冷落在一旁,失去瞭往日的歡聲笑語和洋洋得意。王皇後這個時候一定得意非常,暗暗誇獎自己聰明能幹,手腕高明。但是,王皇後的理想不是僅僅離間,她要完整地奪回屬於自己的皇帝。按照她的設計,武則天完成離間任務以後就應該自動離開,把空出的位置留給自己。但是,她越觀察越發現,她最後的願望沒有希望達成,因為武則天沒有這個意思,她似乎要永久地占有皇帝。  我們今天無法瞭解,當初王皇後給武則天到底交代瞭什麼任務,武則天是否沒有完整地完成任務,或者是中途背叛。就像我們看到的間諜影片那樣,能幹的間諜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發現瞭真相,於是自己背叛瞭原來的組織,成為組織追殺的對象。王皇後現在決定對武則天展開鬥爭,並且與蕭淑妃建立瞭統一戰線,同仇敵愾,攜手打擊武昭儀。但是,高宗摯愛武則天,王皇後和蕭淑妃聯合起來也不能取勝。《資治通鑒》卷一九九記載:“後及淑妃寵皆衰,更相與共譖之,上皆不納。”她們的鬥爭方式似乎很單一,就是找機會說武則天的壞話,但是沒有什麼效果。在皇後和武昭儀之間,皇帝更加傾向於武則天。這裡,感情因素顯然是主要的。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看來是王皇後沒有想到的。那麼她最初的戰略設計,在這個時候也顯露出缺陷。她與唐高宗的問題,此前與蕭淑妃的競爭,後來與武則天的競爭,其實質都是感情競爭。在這個激烈的競爭中,重要的條件其實是唐高宗。  但是,她的戰略既考慮瞭唐高宗的感情,利用武則天就是看中瞭武則天與唐高宗的感情;同時又忽略瞭唐高宗的感情,他既然喜歡武則天,又怎麼會舍棄武則天回頭來找王皇後呢?難道這個世界上隻有蕭淑妃和你王皇後兩個女人不成?與此同時,她更沒有考慮武則天的感情。是不是王皇後認為武則天各方面的條件加起來是不利的,武則天沒有長久的競爭能力呢?完全有可能。  這說明,結婚多年的王皇後對於感情問題還相當無知,她一定更相信,門當戶對這些外在條件才是感情的基礎。所以在她看來,蕭淑妃有南朝皇傢背景,有蕭瑀這樣的爺爺,在競爭中擊敗自己是有必然性的;而武則天沒有任何傢世背景,父親雖然是唐朝開國功臣,但是已經去世很多年,武則天本人既當過太宗皇帝的才人,自身也年紀偏大,總之不該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相關閱讀推薦:唯一女皇帝武則天不叫“則天”真名是“武珝”還原歷史:武則天與李世民父子之間的真實關系多情唐玄宗與武則天孫侄女罕為人知的一段情史揭秘:女皇武則天是如何毒殺唐高宗的小情人的?武則天外甥賀蘭敏之:與外婆私通奸污太平公主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她說不定還認為,武則天這樣的人,在內宮找到一個安身之所已經是很大的奢望瞭,不該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想法,不可能不對皇後大人禮讓三分。王皇後在感情競爭方面,想的大約都是非感情的因素,所以當她發現武則天跟皇帝徹底好上瞭的時候,肯定是惱羞成怒的。自己的感情問題靠別人去解決,這是王皇後的根本問題所在,有人說她利用武則天是引狼入室,其實關鍵是她的方針政策的南轅北轍。這是王皇後自己犯的錯誤,不能怨武則天背信棄義。  過去,在這件事情上,人們似乎習慣指責武則天,其實就道德而言,王皇後的行為也不高尚。其一,她當然知道武則天的背景,知道武則天與高宗的結合有悖倫常,但是她為自己的利益還是利用瞭武則天。第二,武則天與高宗的感情也是感情,企圖用別人的感情為自己的感情服務,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利用甚至玩弄別人的感情在道德上也無立足之處。當然,本質上說,這是一個感情問題,不完全是道德問題。道德有是非,感情是無是非的。  另外,王皇後其人,有天然的缺陷,簡單地說就是太驕傲。《新唐書》卷七六《王皇後傳》說:“後性簡重,不曲事上下,而母(魏國夫人)柳奭見內人尚宮無浮禮。故昭儀伺後所薄,必款結之,得賜予,盡以分遺。由是後及妃所為必得,得輒以聞,然未有以中也。”《資治通鑒》卷一九九也說:“後不能曲事上左右,母魏國夫人柳奭氏及舅中書令柳奭入見六宮,又不為禮。武昭儀伺後所不敬者,必傾心與相結,所得賞賜分與之。由是後及淑妃動靜,昭儀必知之,皆以聞於上。”   王皇後在傢世、出身、與皇室的關系以及年輕漂亮等等方面都擁有武則天比擬不瞭的優勢條件,但是,為什麼她就是競爭不過武則天呢?從他傢人的習慣行為,我們可以發現問題所在。他們是一個傲慢的傢族,在內宮之中,不禮待其他人,更不可能去討好別人。  而武則天既沒有驕人的傢族傳統,也沒有當朝的宰相舅舅。武則天的傢世沒有什麼可以依憑的,父親武士(尋+蒦)雖然早年參加瞭晉陽起兵,但如今已經去世多年,她的哥哥們也談不上什麼勢力。武則天在深宮之中,沒有任何依靠,她能依靠的隻有自己。她除瞭依靠跟皇帝的感情,還有什麼可以依靠呢?隻有用自己謙卑的姿態,籠絡身邊能夠籠絡的小人物。結果,她得到瞭眾多人的信任和支持。武則天對於王皇後鬥爭的勝利,從一個方面來說,是平民戰勝瞭貴族。  武則天在深宮之中獨立奮鬥,除瞭皇帝因為情感的關系能夠對她施加一定的保護以外,武則天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奮鬥。這場競爭對於武則天與對於王皇後等人而言競爭性質大有不同。對於王皇後、蕭淑妃而言,即使皇帝不愛,這麼多年的經驗證明損失也僅僅是部分而已。但對於武則天而言,如果皇帝跟她沒有瞭感情,她可能喪失一切。皇帝一旦不喜歡,武則天沒有朝廷內部力量的支持,隻能獨自受罪。  而後宮情感問題,畢竟也可以跟政治建立聯系。王皇後不就是通過舅舅和長孫無忌的努力,把李忠過繼給自己並立為太子,給自己加瞭一道安全索嗎?類似的行為沒有朝廷大臣的支持,無論如何是不可能發生的。所以,這場競爭是武則天的生死之戰,卻隻是皇後和蕭妃的爭寵之戰。性質不同,奮鬥的程度就會不同。武則天全力以赴,爭取所有的小人物,運用一切辦法加深與高宗的感情,終於取得瞭勝利。比較起來,武則天是弱勢的一方,這一點十分值得強調。後來武則天勝利瞭,她後來甚至很蠻橫,但開始的時候,她的確是弱勢的一方。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三個人群架打敗三百人:齊莊公張榜求賢得勇士

  話說齊莊公張榜求賢,很快就招募瞭一批英勇無敵的強人。據史料記載,得勇士九人,皆能力舉千斤、箭射七札(即可以用箭射穿七層普通的鎧甲),莊公號為“勇爵”,工資待遇如同大夫。   這些勇士們,每人配備五輛戰車,十分風光。   其中,有一位勇士,名叫杞梁,沒有被莊公發現他的長處,隻給瞭他一輛戰車,並且,這輛戰車還讓他和另一位叫華周的勇士公用。   別人是一人五輛車,他們卻是兩人一輛車。因此,杞梁很不服氣,華周也不服氣,難道說我們兩個人加起來才抵得上別人的五分之一?這也太輕視人瞭吧。   杞梁回傢後,就不吃飯,坐在那裡生悶氣。   他母親問:“你怎麼啦。”

揭秘李舜臣鳴梁大捷:實際是日本打敗朝鮮水師!

  韓國舉行慶典宣傳著名“鳴梁大捷”  據韓國“國際新聞”網站10月12日報道,韓國2014年“鳴梁大捷”慶典於10月9日至12日在全羅南道海南郡舉行,慶典再現瞭世界海戰史上以少 勝多的著名戰役“鳴梁大捷”,共有44萬人次的遊客前往海南郡觀看瞭這次慶典。按照一般的宣傳,“鳴梁大捷”是明朝神宗萬歷年間朝鮮王朝抗倭名將李舜臣在 朝鮮半島鳴梁海峽重創日本豐臣政權的一場海戰。公元1597年10月26日,李舜臣將軍利用鳴梁海峽的特殊地理特征,以12艘“龜船”擊退130餘艘日艦(也有說法是300多艘),創下瞭世界海戰史上的一個奇跡。  龜船實際上就是一艘適合沿岸航行的船隻,很難想象這麼小的船是怎麼運作上百名士兵與水手。   龜船實際是沒有遠海戰力的近岸船  其實這一偉大的讓人難以置信的戰績隻是韓國單方面的說法。我們知道李舜臣的主力戰船是龜船。那麼400年來不斷被歌頌,被神話的龜船到底什麼樣子呢?真實的龜船甚至都不是真正的海船。因為龜船的造型和那麼小的風帆和10來個槳櫓根本無法不可能去征服大海。  龜船是木頭制作隻有30多米長,需要10-20個槳擼行進的沿岸防衛船。這個船並沒有傳說中的裝甲,隻在一些特定部位有一些薄鐵皮,並且在船外釘有竹釘和鐵釘 護著用來防止登船跳幫,裡面有50個兵,再加上50個-70個水手。由於這個船內部空間非常小,人員又多,所以內部非常擁擠。  龜船上隻有二踢腳威力的小型火銃  那龜船上有什麼超級武器可以以一敵十呢?主要就是朝鮮五大名銃。包括天字銃,地字銃,玄字銃,黃字銃和勝字銃。什麼是火銃,實際上就是一個噴子。這裡的勝字銃是個單管 噴子,仿制的是“鳴梁大捷”爆發之前200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間的火器,就是20-30MM口徑和50多厘米長,5斤多重的一根鐵管,鐵管裡面可以填塞1兩粗火藥和1個7錢重的小鐵子或鐵砂,在後部點燃火繩後,轟的一聲巨響,黑煙彌漫。這種原始發射方式的火銃射程最多就是10-20米,在中國民間都是拿這

抗戰中的國軍特種部隊:六百人打敗兩萬日軍

  導讀:這支神秘的部隊,就是南京國民政府自1927年起傾盡國力秘密組建,並於1933年邀請德國特種部隊教官進行訓練而成的王牌特種部隊———委員長特別衛隊,其代號為中國憲兵。  在1934年國民黨政府的閱兵大典上,有一支神奇的部隊走進瞭各國公使的視線,這是一支大約四千人的隊伍,采用的是德國軍隊裝束,配備的武器也是當時最先進的德國沖鋒槍。凡是稍微有一點軍事常識的人都可以看出,這是一支具有極強戰鬥力的部隊。據當時的國民政府秘書邵則明多年後回憶:“當時,英國大使面容驚愕,日本大使面色蒼白,德國大使微笑著對法國大使說,這是我們德國人訓練出來的軍隊。美國大使嘆服地說,這是中國兩支最好的部隊之一,德國大使不服氣地反問,在中國還有哪一支部隊可以與他們抗衡?美國大使感慨地說,隻有一支,那就是成吉思汗的部隊。”  這支神秘的部隊,就是南京國民政府自1927年起傾盡國力秘密組建,並於1933年邀請德國特種部隊教官進行訓練而成的王牌特種部隊———委員長特別衛隊,其代號為中國憲兵。  據日本女間諜川島芳子於1946年交代,1934年國民政府國慶閱兵後僅三十分鐘,日本情報機關就接到瞭土肥原從南京發來的密電,上面隻有一句話:中國憲兵現身南京,戰鬥力極其強大。  戰鬥力強大卻無處用武  中國憲兵的前身,大體可以上溯到北伐戰爭中葉挺的“鐵軍”,隨著國民政府統治的鞏固,蔣介石於1927年開始瞭對全國二百萬軍隊的選拔工作,經過層層嚴格篩選,組成瞭一支八千人左右的衛隊。衛隊的成員個個身懷絕技,以一當百。1933年,隨著國民政府與德國的關系日益密切,應蔣介石的邀請,希特勒秘密派遣沖鋒隊王牌教官勃羅姆來華,進行中國憲兵的秘密訓練工作。在勃羅姆的嚴格訓練下,又有近四千名士兵遭到淘汰,至此,中國憲兵正式形成。在德國教官的嚴酷訓練和先進的德式武器裝備下,他們如虎添翼,終於成為中國乃至整個亞洲最為精銳的部隊。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江南戰場上,中日雙方幾乎集中瞭最精銳的兵力。中國憲兵也受命開赴前線。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曾建議將中國憲兵組成小分隊,通過空投的方式打入日軍的後方,破壞日軍的主要軍事基地。這個高明的建議反而遭到瞭蔣介石的訓斥。這支價值連城的軍隊如果有任何損失,都是蔣介石挖心之痛。於是,在這種“保存實力”的思路下,中國憲兵在戰爭的開始階段始終在南京原地待命,充當瞭抗戰的看客。  唐生智冒死動用王牌軍  殺敵的機會終於來瞭,隨著上海等地的陷落,日軍向南京發起瞭總攻,蔣介石逃往武漢,也許是出於斷後的考慮,他將中國憲兵留在瞭南京。隨後,唐生智率領十萬南京守軍與日軍展開瞭巷戰,中國憲兵卻還在營房處於待命狀態,因為沒有蔣介石的命令,任何人都無權調動這支部隊。  戰況越來越緊急,第五軍軍長張治中及其部隊被日軍包圍在雨花臺。這支抗戰的英雄部隊傷亡慘重,甚至連張治中的警衛隊也傷亡殆盡。為瞭拯救第五軍,唐生智痛下決心,冒著被槍斃的危險,與中國憲兵旅長易安華密謀,調動瞭中國憲兵兩個營的兵力去雨花臺接防。  此時,日軍幾乎完全消滅瞭第五軍,攻擊雨花臺的是日本甲種師團梅村師團。(註:日本在二戰中一共擁有六支甲種師團,兩支作為關東軍守備東北,後被蘇聯紅軍消滅,兩支留守日本國內,之後參加瞭太平洋戰爭。另外兩支就是中國人所熟悉的梅村師團和“皇軍之花”板垣師團,始終投放在中國戰場,並與國共多支軍隊交手,是侵華戰爭中日軍的骨幹力量。)師團長梅村是蔣介石在東京留學時的同班同學,並且曾經因為決鬥勝利而繳獲瞭蔣介石的傢傳寶刀,這件事情也是蔣介石青年時代的奇恥大辱。然而,也正是這位梅村師團長,在雨花臺爭奪戰中,最終成就瞭中國憲兵的赫赫威名。相關閱讀推薦:八路軍抗戰八年:活捉漢奸44萬隻俘獲日軍1000餘抗戰空軍英烈:國軍王牌飛行員空戰軍魂高志航抗戰英烈“飛將軍”:空軍四大天王之一樂以琴忻口戰役中的郝夢齡:抗戰中犧牲的第一位軍長抗戰英烈朱赤少將:誰說南京無人敢流血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六百憲兵打敗兩萬日軍  當兩個營的中國憲兵與第五軍在雨花臺接防完畢的時候,梅村氣勢洶洶地發起瞭新一輪攻擊浪潮,他得意地認為面對的隻是一批疲弱不堪的第五軍戰士。然而,就在這個時候,雨花臺響起瞭德式沖鋒槍的怒吼,大吃一驚的梅村剎那間大腦一片空白。在二十年後的回憶錄中,他這樣描述自己的心情:“我的頭腦一片空白,不知道是興奮還是惶恐,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真正的對手來瞭。”  如果說開始日本人隻是惶恐的話,那麼之後的一天時間則成瞭這些所有經歷過這場戰爭的日本軍人永遠的噩夢,兩萬多日軍對兩個營中國士兵的戰鬥,成瞭梅村師團歷史上最大的恥辱。六百名中國憲兵,平均每個人要防守一段二十五米長的陣地,平均每個人要面對五十名日本甲種師團士兵。戰鬥從早上打到黃昏,一批批日軍倒在瞭雨花臺上,始終不能前進一步。梅村師團也不愧是日軍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始終攻擊不止,在最危急的時刻,梅村親自帶領敢死隊,拿著當年從蔣介石手中贏得的寶刀,與中國憲兵在陣地上拼起瞭刺刀,然而中國憲兵也以硬對硬,裝上槍刺與日軍展開肉搏。終於,號稱天下無敵的梅村師團,在黃昏時分倒在瞭中國憲兵堅韌不拔的精神面前,丟下上千具屍體倉皇撤退。值得一提的是,在拼刺刀的戰鬥中,梅村的那把寶刀被中國憲兵的戰士繳獲,梅村自己也被砍傷瞭胳膊,幸得部下掩護才保住瞭一條性命(這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可謂奇恥大辱),而中國憲兵也付出瞭慘重代價,五十多名戰士長眠在雨花臺上。  夢中遭轟炸幾乎全軍覆滅  戰鬥結束後,興奮的唐生智連忙打電話向蔣介石報功,蔣介石得知梅村戰敗、寶刀復得時大喜。但是得知中國憲兵參戰後不由得勃然大怒,將唐生智狠狠責罵,並再次下令沒有自己的手令,任何人都不能擅自調動中國憲兵。於是,在上層的壓力下,剛剛打瞭勝仗的中國憲兵部隊不得不撤離雨花臺,回到營房。  然而,正是這個錯誤的決定使得日本諜報機關得知瞭中國憲兵的駐地位置,從而改變瞭中國憲兵的命運。當天深夜,日本空軍出動轟炸機五十多架,對中國憲兵的駐地進行瞭瘋狂的轟炸,大部分戰士在睡夢中被炸死,僥幸逃出者有二百多人,這支國民政府傾註心血組建的王牌部隊,就這樣因為蔣介石的錯誤決定而覆滅瞭。   巧合的是,第二天,蔣介石向唐生智發佈瞭撤退的命令,日軍趁機占領南京,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開始瞭。  化整為零異國再顯身手  中國憲兵剩餘的二百多人被化整為零投放到瞭西南戰場,參加瞭西南戰場的大部分重要戰役。特別是震驚中外的長沙會戰中,正是由於中國憲兵小分隊成功偷襲瞭日軍的臨時機場,才使得日軍失去瞭制空權,為長沙會戰消滅上萬日寇奠定瞭基礎。在1942年新五軍入緬作戰中,當部隊被日軍團團圍困的時候,又是三名中國憲兵戰士憑借超強的生存能力穿越瞭日軍的封鎖,與英美部隊取得聯系,使新五軍避免瞭全軍覆滅的厄運。這支部隊在化整為零以後顯示瞭強大的戰鬥力,並立下瞭卓越的功勛。但同時他們自己也損失慘重,抗戰勝利以後,他們隻剩下五十多人,其中一半人已經因受傷而身體殘疾。  1946年,國民政府重新改組中統特務組織,這些中國憲兵的剩餘人員被任命為中統教官,甚至有人在渣滓洞集中營供職。1949年以後,他們中的大部分逃往臺灣,少部分在解放後被鎮壓槍斃。逃往臺灣的那一部分又很快成為臺灣特務的骨幹。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赤眉起義為什麼會失敗?赤眉軍是被誰打敗的?

赤眉起義為什麼會失敗?赤眉軍是被誰打敗的? 綠林赤眉起義是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時發生的農民起義,後來與劉演劉秀起義軍會合,成為光武中興的源頭。赤眉起義為什麼會失敗?赤眉軍是被誰打敗的?   赤眉起義為什麼失敗?綠林赤眉起義是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時發生的農民起義,後來與劉演劉秀起義軍會合,成為光武中興的源頭。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新莽荊州牧發兵2萬人進攻綠林軍,綠林軍擊敗莽軍,部眾增至數萬人。次年,綠林山一帶發生疫病,起義軍分兵轉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領,西入南郡,稱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鳳、馬武率領,北上南陽,稱新市兵。  新莽天風五年(18年)至東漢建武三年(27年)正月,瑯邪(郡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樊崇等領導的反抗王莽政權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新莽末年,王莽“改制”失敗,社會危機日益嚴重。全國因徭役、酷刑、饑荒,戰亂而死的人不計其數。廣大民眾別無生路,遂以武裝起義反抗王莽統治。天鳳五年,繼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農民起義之後,瑯邪人樊崇亦在莒縣(今屬山東)聚眾起兵,隊伍迅速發展到萬餘人。  同年內,東莞(今山東沂水)人逄安、東海(郡治郯縣,今山東郯城北)入徐宣、謝祿、楊音聚眾響應,推樊崇為帥,隊伍發展至數萬人。義軍轉戰於青(即青州刺史部,轄今山東德州市、齊河縣以東,頰河、渤海以南,泰山、沂山及諸城,膠縣、海陽以北及河北吳橋地區)、徐(即徐州刺史部,轄今山東東南部、江蘇長江以北地區、安徽東北部)一帶,給王莽地方官軍以沉重打擊。  地皇二年(21年),衛莽遣太師羲仲景尚、更始將軍護軍王黨率兵趕往青、徐鎮壓樊崇義軍。由於莽軍燒殺擄掠,殘害百姓,失道無助,被義軍擊敗,景尚被殺。義軍的勝利與發展,使王莽統治受到威脅。地皇三年四月,王莽再遣東嶽太師王匡、更始將軍廉丹率10萬大軍進剿。樊崇聞訊,為瞭交戰時便於識別敵我,遂令全軍朱紅塗眉,故稱“赤眉”軍。  赤眉軍與莽軍會戰於成昌(今山東東平西),王匡、廉丹被殲萬餘人,慘敗而逃(參見成昌之戰)。赤眉軍乘勝追擊,再殺廉丹及其校尉20餘入。王匡率殘部逃回洛陽。此後,赤眉軍進占濮陽(郡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陳留(郡治陳留,今河南開封市東南)、潁川(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一帶,直接威脅戰略要地洛陽。王莽急忙命大司馬董忠加緊訓練士卒,加強京城防禦;同時遣大將軍楊浚防守敖倉(軍用糧倉,位於今河南滎陽北黃河中)、司徒王尋率兵10萬駐屯洛陽,以阻止義軍四進。  四年二月,王莽再遣王匡、國將哀章率軍東攻赤眉。是時,赤眉軍已占有今山東、江蘇、安徽、河南交界的廣大地區,兵力達數十萬之眾,與日益壯大的綠林軍相互呼應,構成對王莽政權的極大威脅。四月,王莽為對付迅速發展起來的綠林軍,被迫抽調王尋等率大軍南下。赤眉軍繼續活動在東方廣大地區。同年六月,以綠林軍為主體的漢更始軍在昆陽大敗莽軍42萬(參見昆陽之戰),從根本上動搖瞭王莽政權。  九月,更始軍破洛陽、占長安(今陜西西安市西北),推翻王莽政權。更始帝劉玄遷都洛陽之際,赤眉軍正活躍在濮陽一帶。樊崇親赴洛陽,欲與更始合作,但受到劉玄的歧視與排斥,幾十萬大軍未得到妥善安置。樊崇乘劉玄遷都長安之機,潛回軍營。為解決糧食補給,赤眉軍進入潁川後,兵分兩路:一路由樊崇、逄安率領攻占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北)、南下宛縣(今河南南陽市);一部由徐宣、謝祿等率領,攻拔陽翟(今河南禹州),西至梁縣(今河南臨汝西南),擊殺瞭更始河南太守。  赤眉軍雖接連獲勝,但因缺乏明確的鬥爭目標,士卒大多疲弊厭戰,意欲東歸鄉裡。樊崇等赤眉軍將帥,不滿劉玄所為,又恐東歸後,大軍自散,遂決策西攻長安,以求新的發展。赤眉軍分兵兩路,分別從武關(今陜西丹鳳東南)和陸渾關(今河南宜陽東南)向關中進軍。次年正月兩路會師,在弘農(今河南靈寶東北)、?鄉(今河南閿鄉東南)連敗更始軍。六月,赤眉軍進抵華陰(今陜西華陰東),立劉盆子為帝,建元建世。九月攻破長安,推翻更始政權。  赤眉軍雖有百萬之眾,但所面臨的形勢卻十分嚴峻。劉秀乘赤眉進攻長安之機,遣兵攻占洛陽,切斷瞭赤眉與東方的聯絡。南陽(郡治宛縣,今河南南陽市)、漢中(郡治西城,今陜西安康西北)的更始勢力王常、劉嘉扼住瞭赤眉向東南發展的道路;西北有隗囂據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劉秀部將鄧禹據枸邑(今陜西旬邑東北),使赤眉軍無法向西北發展;加之關中屢遭戰亂,人民饑饉,地方豪強隱糧聚眾,堅壁抗拒。  赤眉大軍實際上困處長安,四面受敵。在這種形勢下,赤眉軍領導者未能采取任何積極措施,反而論功爭賞,以至在推翻更始帝劉玄僅四個月後,因糧食補給困難,不得不暫棄長安,向隴(今甘肅莊浪東南)就食。建武二年九月,又因隗囂的襲擊及大雪阻擋及杜陵之戰戰敗,回軍再入長安。十二月,赤眉20餘萬人終因補給斷絕,棄長安東歸。此時,劉秀已建都洛陽並遣兵攻占瞭洛陽以南及以東地區,劉秀部將馮異等先行占據華陰、新安(今河南澠池東),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北),堵住瞭赤眉軍東歸要道。  劉秀還定下若赤眉東撤,則以宜陽之兵向新安聚集;若南撤,則以新安之兵向宜陽聚集的截擊戰略。建武三年正月,赤眉軍東歸至華陰與馮異軍相遇。華陰、湖縣兩戰(參見湖縣之戰),赤眉軍雖戰敗漢軍,但仍未改變其饑疲困境。隨後,被馮異軍擊敗於崤底(崤山谷地)(參見崤底之戰),損失8萬餘人。樊崇率餘部10幾萬人折向東南,又被劉秀親率的重兵包圍於宜陽(參見宜陽之戰),雖經苦戰,終因糧盡力竭,被迫投降。

東晉歷史上淝水之戰,究竟是誰打敗瞭苻堅?

  淝水之戰: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當之無愧的大亂世。在這個大亂世裡,出現瞭許許多多的名臣宿將,英雄名士。在魏晉前期的各方勢力中,最為瞭得的當屬石勒。石勒是五胡十六國時代罕見的英明君主,奴隸出身的他在大亂世的漩渦中如履薄冰,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對未知事物幾近於天生的準確判斷力,不斷建立起瞭自己的勢力,並終於成功成立瞭屬於自己的政權——後趙。後趙在石勒的領導下國力日漸強盛,甚至已經有瞭統一中國的可能。可惜的是歲月的流逝和身體的衰老腐蝕瞭這位傳奇英雄的壯志,在有生之年石勒並沒有南征。公元333年,石勒病逝,這位奴隸出身的傳奇皇帝走完瞭自己英雄的一生。隨著石勒的死,後趙帝國也開始走向沒落。石勒生前為瞭維護羯族人的統治地位而推行的民族壓迫政策則成為瞭後趙亡國的最大禍根。石勒死後,後趙迅速陷入到瞭內亂的波濤中,直至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暴君之一——石虎的即位。石虎的上臺標志著後趙已日薄西山,覆滅成為既定的命運。時至冉閔出世,降下《殺胡令》,後趙崩潰,北方再次陷紛亂,不可逆轉。  苻堅,作為當時中國北方繼石勒之後的一位更加卓越的政治傢和軍事傢,自然有著非同一般的抱負。他在後趙崩潰之後成功收拾瞭中國北方的殘局,使得他的前秦帝國統一瞭當時的中國北方。勵精圖治的苻堅有意一統天下,可是一場戰役的發生卻不僅使得他的雄心壯志化為飛灰,更是擊垮瞭曾經無比強大的前秦帝國。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戰。回顧這段歷史,我們會發現,這場戰爭並未真正打響。被眾多史傢津津樂道的淝水之戰其實不過是一場雙方先頭部隊的交鋒,那麼,為什麼僅僅是一場先鋒部隊的失利就使得曾經強大一時的前秦走向滅亡呢?今天,我們就來細細品讀一下這段歷史,認真看看那場驚天動地的戰役。  公元369年,東晉權臣桓溫以他二十年前滅掉成漢帝國的威望再次集結東晉大軍,進行瞭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次北伐。此次北伐和桓溫所進行的前兩次北伐一樣,不過是他想通過北伐建立自己蓋世的功勛,以便向東晉索要更大的權力,甚至是取司馬傢族而代之,自己登極稱帝的一種手段而已。可桓溫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一次北伐卻引起瞭北方兩大新興政權——前秦和前燕之間的一場大戰,整個北中國的局勢也因為這場戰爭而發生瞭巨大的變化。   作為前秦在北中國主要的競爭對手的前燕帝國,此時卻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公元366年,鮮卑族的一代人傑,前燕輔政大臣——慕容恪去世。慕容恪死後,由於皇帝慕容煒年幼,前燕帝國的大權遂落到瞭慕容恪的三哥,前燕帝國宰相,當朝太傅慕容評和皇太後可足渾的手中。慕容評和可足渾都是才能平庸並且心胸狹窄不能容人的人物,在掌權後,他們共同排擠戰功彪炳的鮮卑族第一名將,吳王慕容垂。慕容垂被排擠出前燕國的核心權力圈,使得前燕國勢更加黯淡。公元369年,在東晉掌握軍權的大將桓溫集結精兵五萬,為瞭創建自己輝煌的功業以實現自己奪取東晉政權的野心進行瞭他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目標直指前燕。桓溫也是一為位傑出人物,晉軍在他的帶領下高歌猛進,先後擊敗瞭前燕大將慕容忠,前燕征討大都督慕容厲的兩路大軍,兵鋒直指前燕國都——鄴城。掌政的慕容評頓時慌瞭手腳,無奈之下隻好將軍權交給瞭慕容垂,命他率軍抵擋晉軍。慕容垂不愧為鮮卑第一名將,他深知晉軍連番大捷,士氣正銳,於是決定避其鋒芒,派前燕范陽王慕容德率領精騎奇襲瞭晉軍糧道上的要地——石門,一舉切斷瞭晉軍的後勤補給線。糧道被毀,晉軍頓時大亂,桓溫無奈之下隻能退兵。慕容垂見晉軍撤退,急率精騎八千追擊掩殺,晉軍潰敗,三萬餘人戰死。晉軍在逼進鄴城之時,慕容評曾請前秦出兵援助,並許諾擊退晉軍後割虎牢關以西包括洛陽在內的土地給前秦作為酬勞。在慕容垂擊敗晉軍後,前秦援軍也趕到作戰地點,又是一場大戰,晉軍再折一萬。桓溫此次北伐以慘敗告終。相關閱讀推薦:解讀歷史:東晉淝水之戰的得勝並非出於僥幸赤壁之戰和淝水之戰,哪個對中國歷史影響更大?解讀淝水之戰:被人們誤讀瞭千年的一場經典戰爭苻堅為什麼失敗?揭秘淝水之戰苻堅失敗的原因 揭秘:東晉宰相謝安與淝水之戰不得不說的故事朱序簡介 東晉時期淝水之戰時重要將領朱序生平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晉軍撤退後,慕容評聯合可足渾太後,做瞭兩件自以為正確的事情。第一件是密謀除掉因擊敗晉軍而聲威如日中天,可能對他們的掌權地位產生嚴重威脅的吳王慕容垂,迫使慕容垂逃亡前秦。第二件事是撕毀瞭曾經與前秦簽訂的關於前秦出兵援助前燕對抗晉軍,前燕割讓虎牢關以西包括洛陽在內的土地給前秦作為酬勞這一條約。前燕的這一舉動激怒瞭實力強大的前秦帝國,苻堅不甘心被欺騙,於是發兵征討前燕,決定北中國走勢的秦燕之戰爆發。前秦大軍的統帥是才華絕代的王猛,而前燕大軍的指揮官卻是才能平庸的慕容評。秦燕這場大戰就好比是一場虎狼和綿羊的戰鬥。王猛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傢,更是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而他的對手慕容評卻是一個無能如羔羊一樣的人物。雖然慕容評統領著三十餘萬素以驍勇而聞名的鮮卑鐵軍,可一隻羊統領著一群狼,那群狼也會變成一群羊。慕容評面對王猛,由於他的無知使得他無所畏懼,似乎慕容評至始至終根本就沒把前秦軍隊放在眼裡,他並沒有精心佈置防務,而是在自己的防區內派兵廣設關卡,向百姓征收重稅,為自己積累財富。公元370年,前秦軍團在準備妥當後向燕軍發動總攻,意料之中的結果是前燕大軍潰敗,王猛率領的秦軍獲勝。這場大戰是秦燕之間的一次決戰,王猛在打敗慕容評的前燕軍隊後,迅速揮師挺進,不久就攻陷燕國首都鄴城,俘虜前燕皇帝慕容煒,前燕滅亡。公元372年,苻堅平定氐族內部分裂勢力氐族楊氏。公元373年苻堅攻取東晉梁、益二州。公元376年,苻堅命王猛進攻西北邊陲的前涼帝國。王猛的這一次西征基本上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很快就攻陷瞭前涼國的都城姑臧,前涼滅亡。自此,前秦帝國一統北方,與東晉帝國隔淮河相峙。  公元375年,魏晉南北朝時代最偉大的政治傢,被譽為中國由上古傳說時代起到公元十九世紀最傑出的六位政治傢之一,出色的軍事統帥王猛病逝。王猛的死對於苻堅的影響無異於春秋時期齊國管仲的死對於齊桓公薑小白的影響。齊桓公薑小白因為沒有聽從管仲臨死時要他嚴防豎刁,易牙,衛方開這三個奸臣的勸諫而落得晚年被這三人以陰謀囚禁最後被活活餓死的命運。王猛臨死時向苻堅勸諫,說道前秦的死敵並不是晉國,而是剛剛歸附前秦的鮮卑和羌族。鮮卑和羌族中有很多貴族在前秦政府中身居要職甚至是掌握兵權,王猛對此非常擔心,不斷向苻堅強調要嚴防羌族和鮮卑人。可惜的是苻堅對於王猛的臨終勸諫做出瞭和齊桓公薑小白一樣的選擇,即采取不以為然的態度。而事實證明,王猛這位偉大的政治傢即使到瞭彌留之際仍保留著他卓越的政治眼光和精準的判斷力,歷史證明瞭王猛臨終時的勸諫是多麼的正確,因為正是苻堅對於王猛勸諫的不接納而導致瞭前秦的崩潰和他自己悲劇性的命運。  苻堅是一個擁有如大海般胸襟和氣度的偉大英雄,他從不猜忌任何人,即使是被他俘虜過來的或者是投降於他的敵國將領貴戚,他也是以誠相待,甚至委以重任,引為知己。心胸開闊的人一般都會產生一種觀念,即我以誠待人,他人也必定以誠待我。苻堅忽略瞭權力和欲望對於人性的腐蝕,所以在他平南失敗後,這些他當年赤誠以待的異族將相們在欲望的推動下都成為瞭徹底毀滅他的豺狼。苻堅最大的錯誤並不在於他誠心待人,因為如果管理者才能出眾,是可以以恩威約束住屬下的欲望並可以將這些曾經的敵人徹底納入自己這一方陣營的。苻堅的最大失誤在於他在王猛死後推行瞭一項重大政策,即命令祖居關中的氐族人分批隨同氐族貴戚出鎮地方,前往前秦各地駐防。前秦是由氐族人建立的政權,苻堅的本意是想讓人數上處於絕對劣勢的氐族人作為一種安定力量控制前秦的每一個據點。氐族人被分批派遣到地方後苻堅又將大批的羌族人和鮮卑人遷往關中,置於天子闕下,方便前秦政府管理和同化。苻堅這一政策的構想是正確的,可問題是當中央政府強勢的時候自然可以通過控制重要據點來控制全國,但如果中央力量因為某種原因而削弱,那麼在一段時間內中央會由於力量分散在各個地方上而無法集結到足夠強大的力量去維護其統治,最後的結果是在中央失控的這段時間內政府分散在各個據點的力量會被敵對勢力各個擊破,從而導致中央自身的全盤瓦解。而苻堅將鮮卑和羌族遷入關中,意圖是想同化這些敵對民族。可眾所周知的是同化需要漫長的時間,沒有五十年到一百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同化是無法起到作用的。如果在同化沒有生效,被統治民族心目中還沒有樹立氐族人皇天正統的觀念的時候,國傢發生重大變故而使得中央失去強有力的控制,那麼被苻堅遷到關中的這些異族就等於是苻堅自己放置在自己傢門口的野獸,瞧準機會機會就會向他發動致命一擊。當然,無論是苻堅的氐族人據點被擊破還是關中異族造反或者是前秦政權中的異族貴戚發難,這都需要契機,而苻堅旨在完成統一大業的南征,卻正好為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創造瞭契機。   公元378年,苻堅調兵十餘萬,兵分兩路攻晉。西路由大將苻丕率領進攻襄陽,東路由將軍彭超率領進攻彭城。此戰是苻堅對於東晉的一次試探性作戰,其中西路軍在苦戰八個月後攻下瞭襄陽,俘虜瞭晉軍主將朱序,獲得勝利。苻堅習慣性的寬宏大度使他沒有責罰朱序,而是讓朱序做瞭前秦的官員。苻堅的這次對朱序的寬宏為他的敗亡埋下瞭禍根,因為他不知道有一種人是無法用恩德改變其信仰的,而朱序就是這種人。東路軍作戰則並不順利,彭超的大軍遭遇到瞭東晉少有的傑出將領謝玄所率領的北府軍的強烈抵抗,節節敗退,不久就被迫退回淮北。公元383年,苻堅禦駕親征,前後征調兵力達一百一十二萬,準備畢其功於一役,一舉滅亡東晉,統一中國。苻堅此次南征將兵力分為兩部分,他的弟弟苻融率領步騎聯合部隊二十五萬作為先鋒,苻堅則率領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作為主力兵團隨後跟進,兵鋒直指東晉邊境重鎮壽陽。苻堅南征的消息傳到建康,東晉上下一片惶恐,隻有東晉掌權的宰相謝安並不驚慌,這倒也不是謝安有什麼經天緯地之才,胸中藏雄兵百萬,早就想好瞭退兵之策的原因。謝安的不驚慌不過是他從小所養成的大傢氣度使然,也就是涵養好,即使是天塌下來也可以當沒事發生。當時東晉所能夠仰仗的隻有謝玄和另一位東晉大將謝石所率領的五萬北府軍以及大將胡彬所率領的五千精銳水軍。北府軍事東晉謝氏招募江北流民組建的一支強軍,卻有一戰之力,此時更成瞭東晉最後的救命稻草。鎮守荊州的東晉大將桓沖曾經向謝安表示要派遣精銳部隊三千進入首都建康協防,可是謝安擔心桓傢借此機會是要謀奪謝傢在長江下遊的利益,侵占謝傢的勢力范圍,拒絕瞭桓沖的請求。謝安命令謝玄和謝石出戰,可自己對此戰卻不做任何指示也不找任何人商量對策,他就像一隻鴕鳥一樣將腦袋埋在他的宰相府,不敢面對現實,隻是繼續用他的從容麻痹自己和其他的人。可問題是謝安有著空前的好運。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謝玄和謝石的大軍推進到瞭淝水,懼於前秦軍隊的強勢,不再前進。這時壽春已經陷落,而東晉派往援助壽春的大將胡彬所率領的水師又被前秦軍隊切斷糧道,情況危機。胡彬派人前往謝玄和謝石處求救,偏偏這個傳令兵又被前秦軍隊擒獲,胡彬告急的密函也被苻融所獲。苻融看過密函後馬上向苻堅報告說晉軍疲弱缺糧,隻要行動迅速,一擊就可以消滅東晉主力兵團。苻堅聽完苻融的報告認為很正確,於是命令前秦主力戰團隨後急進,自己則親率八千精騎趕往苻融的先鋒部隊督戰指揮。苻堅想兵不血刃地完成南征,於是派遣在襄陽一戰中俘虜的朱序前往謝石和謝玄的晉軍大營中勸降,結果是朱序雖然接受苻堅的厚恩,可他壓根就沒有拋棄故國的意思。在到達晉軍大營後,朱序向謝石和謝玄匯報瞭前秦軍隊的情況,並且向其建議請晉軍在前秦大軍完成集結以前痛擊其先鋒部隊,以挫其銳氣。謝石與謝玄同意朱序主張,決定孤註一擲,在淝水與苻堅先鋒部隊決戰。  秦晉決戰開始,前秦軍隊在淝水北岸修築工事,謝石派人向前秦的前線指揮官苻融傳話說希望前秦軍隊可以讓晉軍過河後雙方再進行決戰。苻融將晉軍這一請求報告給瞭苻堅,苻堅是用兵大傢,他認為晉軍提出渡河請求簡直是自取滅亡的行為,前秦軍隊完全可以在晉軍渡河首尾不能相顧之際對其施行毀滅性打擊,於是乎苻堅答應晉軍的請求並下令前秦軍隊向後退開一段距離,讓出空地讓晉軍渡河。苻堅的軍事思路是絕對正確的,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瞭。在下達瞭後退命令後前秦軍隊由於其人員來自不同的民族而使得其構成過於復雜導致軍隊缺乏統一性,根本無法進行協調指揮而發生瞭大混亂。由於前秦軍隊人數過於龐大,一旦發生混亂就會像山崩海嘯一樣不可遏制。更為可怕的是秦軍中大部分的主力是由鮮卑和羌族這些曾經的敵對民族百姓所組成,由於苻堅的民族同化政策因為時間短暫而沒有發生效果,所以在這些異族百姓的心目中還是將氐族人當成敵人,根本無心為其效力,前秦大軍一亂,他們卻很樂意讓這種混亂局面繼續下去。苻堅和他的弟弟苻融都是傑出的軍事統帥,可惜的是前秦軍隊的組成結構過於復雜,裡面存在著太多的不穩定因素,而這支大軍又不是由苻堅或苻融親自帶出來的,上下級之間缺乏一種習慣性的隸屬關系,他們根本無法結束這種混亂局面,所以前秦軍隊的混亂遂成為定局。  東晉軍隊的統帥謝石精於用兵,另一位主將謝玄更是一代將才,他們趁秦軍大亂之際迅速指揮大軍渡河,並閃電般的向前秦軍隊發動進攻,秦軍潰敗。苻融親自出馬掠陣,妄圖遏制秦軍的敗勢。可不幸的是苻融的坐騎在亂軍中受到瞭驚嚇,將苻融摔瞭下來,苻融這個戰功彪炳的一代悍將居然被亂軍踐踏而死。前秦軍隊的前線指揮官亡故,加速瞭秦軍的敗勢。也就在這個時候,還在秦軍陣營中的朱序率著他的親信在秦軍中大聲呼喊說苻堅敗瞭,進一步瓦解瞭前秦軍隊的鬥志,使得秦軍更加迅速地敗退。苻堅自己也在混亂中被飛矢擊中,不得已之下他隻能選擇撤退。淝水之戰最後的結果是前秦慘敗,東晉獲勝。從東晉方面我們找不出他們有什麼制勝的原因,無論是在政治方面還是在軍事方面,東晉都已經腐敗透頂。政治上支持東晉的名門大傢都已顯示出衰敗之相。東晉軍事方面更顯羸弱,除瞭謝玄帶出來的一支北府軍,東晉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像樣的軍事力量。前秦軍隊其實不是敗在瞭晉軍的手下,他們是敗在瞭苻堅一個後退的命令下,淝水之戰其實並沒有真真正正的戰。前秦軍隊嚴格來說也不是戰敗,而是退敗。可是這一次戰爭所造成的影響遠遠超過瞭戰爭本身,它造成的連鎖反應使得原本統一的北中國再一次四分五裂,並且使得中國的統一推遲瞭將近兩個世紀。   淝水之戰對於強大的前秦帝國來說其實隻是一次先鋒部隊的失敗,對於國傢實力並沒有造成什麼大的損耗。可問題是苻堅的前秦帝國由於其內部情況過於復雜,導致這個龐大的帝國就像是一個建立在獨立木樁上的巨型建築,很輕微的震動都會讓它倒塌。前秦的建立者是氐族,氐族本來就是一個人數很少的民族,而苻堅又將這些本來人數上就處於劣勢的氐族人分散到瞭全國各地,使得他在一段時間內根本無法集結到這些帝國的中堅力量。而苻堅的前秦由於建立時間不長,民族同化政策實施時間短暫,根本就沒有有效地融合鮮卑和羌族這些曾經的敵對民族,結果是這些敵對民族對於前秦都還是滿懷敵意和憤恨。更為可怕的是鮮卑和羌族中有很多貴族在前秦政權中身居要職,甚至掌握兵權,他們一直都沒有放棄重新立國的野心。苻堅這次淝水戰敗使得前秦中央在一段時間內力量減弱,而苻堅又無法迅速集結到足夠強大的力量去維護中央的權威,這就使得前秦中央在一段時間內對全國失去瞭控制力,而這正好給瞭前秦國內那一批手握重兵的異族野心傢以實現其立國抱負的機會。  首先向苻堅發難的是曾將的鮮卑第一名將,前燕吳王慕容垂,這位為逃避他哥哥暗害而避禍前秦,被苻堅接納並厚待的鮮卑英雄向所有人詮釋瞭什麼叫忘恩負義。慕容垂向苻堅請命巡視黃河以北地區為前秦震懾叛逆,苻堅當時很感激他,答應瞭他的請求。結果慕容垂一過黃河就傭兵自立,號召鮮卑族人重建燕國,史稱後燕帝國。而當年被苻堅掉往關中的大批鮮卑人則在鮮卑慕容氏的另一位親王慕容泓的領導下建立瞭西燕帝國。苻堅手下羌族大將姚萇聯合羌族內部有實力的幾個貴族也在關中地區建立瞭後秦帝國。苻堅的敗軍剛剛撤回到瞭長安就陷入到瞭叛亂的浪潮之中。無奈之下苻堅隻能突圍去召集氐族民眾以圖恢復力量,結果被後秦軍隊擒獲。姚萇向苻堅所要傳國玉璽,苻堅不從,姚萇遂將苻堅縊死。苻堅還是親王的時候曾經在他的堂兄苻生的刀下救過還是將軍的姚萇一命,結果自己卻死在瞭這個受瞭自己大恩的人的手裡。在處死苻堅的時候,即使是姚萇的士兵,也暗暗垂淚。苻堅擁有一個偉大人物所要具備的所有優點,他擁有廣闊的胸襟和絕頂的智慧。像苻堅這樣一個偉大的英雄是任何敵人都無法擊垮的,他的失敗源於他自己所做的一個決定,就是當初沒有聽從王猛的臨死諫言,沒有提防羌族和鮮卑,並且輕易地發動瞭對晉的戰爭,結果是自己點燃瞭摧毀自己的導火索。苻堅死後,他的兒子苻丕在晉陽稱帝,繼承瞭前秦。鮮卑族中由貴族乞伏國仁所領導的另一支勢力在勇士堡割地獨立,建立西秦國。氐族大將呂光也在姑臧登極,建立的後涼王國。也就在北方再次大亂的時候,在遙遠的塞外,鮮卑族的另一支勢力漠北鮮卑在貴族拓跋珪的領導下建立瞭代國,後改為北魏。北魏是一個建立之初臣服於後燕並不為人所註意的小國,可沒有人知道,就是這個小國將再一次統一北方。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南宋抗金名將高寵四大戰功:一招打敗金兀術

  嶽飛手下第一戰將高寵簡介,高寵並不是歷史上的人物,而是小說《說嶽全傳》中虛構的人物,南宋抗金將領,嶽傢軍頭號猛將,被稱為南宋抗金時期的第一槍,其槍法來自傢傳,先祖為五代十國第一名槍高思繼。在小說中關於高寵的出場描寫的並不多,高寵曾有幾場著名的戰役使大傢永不能忘。  1、高寵劫牛皋糧,30回合擊敗張奎、鄭懷、牛皋。  高寵戲耍般的將鄭懷,張奎,牛皋三人完全壓制,鄭懷大怒,舉棍向前便打,那將架開棍,一連幾槍,殺得鄭懷渾身是汗,氣喘籲籲。張奎把銀槍一擺,上來助陣,兩個戰瞭二十餘合。牛皋見二人招架不住,舉雙鐧也上來助戰。  三個戰一個,還不是高寵的對手,三人收住瞭兵器,隻是氣喘。那將下馬道:“小將非別,乃開平王之後,姓高名寵。當年在紅桃山保母,有番兵一枝往山西而來,被小弟槍挑瞭番將,殺敗瞭番兵,奪得金盔金甲,金銀財帛幾車,留下至今。目下聽見朝廷被困牛頭山,奉母命前來保駕,今日幸得相會,特來獻獻武藝。”牛皋大喜,叫聲:“好兄弟!你既有這般本事,就作我哥哥也好,何不早說!”當時就與高寵並瞭隊伍,在營中結為兄弟,用瞭酒飯。 精忠嶽飛高寵劇照  2、連踹十幾座金軍營盤,幫助牛皋等人將糧草運進宋營。  高寵望見番營連絡十餘裡,便向牛皋道:“小弟在前沖開營盤,兄長保住糧草,一齊殺入。”牛皋便叫鄭懷、張奎左右輔翼,自己押後。高寵一馬當先,大叫:“高將軍來踹營瞭!”拍馬挺槍,沖入番營,遠者槍挑,近者鞭打,如同砍瓜切菜一般,打開一條血路。  左有張奎,右有鄭懷,兩條槍棍猶如雙龍攪海;牛皋在後邊舞動雙鐧,猶如猛虎搜山。那些番兵番將那裡抵擋得住,大喊一聲,四下裡各自逃生!兀術忙差下四個元帥來,一個叫金花骨都,一個叫銀花骨都,一個叫銀花骨都,一個叫鐵花骨都,各使兵器上前迎戰,被高寵一槍,一個翻下馬去;第二槍,一個跌下地來;第三槍,一個送瞭命;再一槍,一個胸前添瞭一個窟窿。相關閱讀推薦:精忠嶽飛高寵挑滑車是第幾集?挑滑車是怎麼回事?嶽飛的手下有哪些大將背叛瞭他?嶽飛死亡之謎精忠嶽飛高寵妻子高楊氏簡介 歷史上有高楊氏嗎精忠嶽飛金兀術簡介 歷史上金兀術是氣死的嗎?電視劇《精忠嶽飛》演員表 人物介紹及主演名單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後邊又來瞭一個黃臉番將,叫做金古淥,使一條狼牙棒打來,被高寵望番將心窩裡一槍戳透,一挑,把個屍首直拋向半天之內去瞭!嚇得那番營中兵將個個無魂,人人落魄。更兼鄭懷、張奎兩條槍棍,牛皋一對鐧,翻江攪海一般。殺得屍如山積,血流成河,沖開十幾座營盤,往牛頭山而去!凡術無奈,隻得傳令收拾屍首,整頓營寨,不提。  3、幾乎一招秒敗金兀術  高宗跑下二牛山玩耍,被金兀術伏擊。嶽飛帶領高寵等保駕,因為要保護昏君,嶽飛隻跟金兀術打瞭兩回合就跑瞭。高寵看瞭,心想連嶽元帥都隻打瞭兩回合就逃跑。難道對方很厲害?高寵上馬掄槍,往旁邊下山來。兀術正沖上山來,劈頭撞見。高寵劈面一槍,兀術抬斧招架。誰知槍重,招架不住,把頭一低,被高寵把槍一拎,發斷冠墜,嚇得兀術魂不附體,回馬就走。  4、單槍挑滑車  高寵獨騎闖營,殺瞭一個下午,看到一個屯糧的地方,想:糧草很重要,我何不一把火給燒瞭瞭?就沖上山去,守將哈鐵龍剛好造好瞭幾十輛鐵滑車,就放瞭下去。高寵:“這是甚麼東西?”就把槍一挑,將一輛“鐵華車”挑過頭去。後邊接連著推來,高寵一連挑瞭十一輛。到得第十二輛,高寵又是一槍,誰知坐下那匹馬力盡筋疲,口吐鮮血,蹲將下來,把高寵掀翻在地,早被“鐵華車”碾得稀扁瞭。  金兀術稱其為“楚霸王重生”,後人有詩吊之曰:為國捐軀赴戰場,丹心可並日爭光。華車末破身先喪,可惜將軍馬不良。 抗金名將高寵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鐵鉉是誰?靖難之役中打敗朱棣的鐵鉉怎麼死的

  鐵鉉是誰?鐵鉉,明初著名大將,在濟南大明湖西北岸,有一個頗具特色的庭院,名為“鐵公祠”,是為紀念明朝著名將領鐵鉉而建的祠堂。  鐵鉉簡介  鐵鉉,河南鄧州(今鄧州市)人,生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元代色目人後裔,明太祖洪武年間太學生,出任禮部給事中。洪建文年間守濟南,擊敗燕王兵,升兵部尚書。明太組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奪取帝位時,攻到濟南,鐵鉉死守不肯投降。後來朱棣做瞭皇帝(明成祖),就把鐵鉉捉來處死瞭。  鐵鉉,性情剛決,聰明敏捷,太學讀書時,熟通經史,成績卓著,由國子生被選授禮部給事中,後調任都督府斷事。其才幹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賜字“鼎石”。  鐵鉉事跡  建文帝即位(1398)後,鐵鉉升任山東參政,負責督運糧餉。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率軍南下與建文帝爭奪皇位。行至濟南時,朱棣命人把敦促鐵鉉投降的書信以弓箭射入城池,鐵鉉則將《周公輔成王論》射回朱棣,勸其效法周公,忠心輔佐建文帝。朱棣大怒,命強攻濟南。鐵鉉與諸將奮力抵抗,兩軍相持三月,朱棣被迫自動解圍。建文帝聞訊,遣官賜金慰勞鐵鉉等將士,升鐵鉉為山東佈政使,後又升任兵部尚書。同年,鐵鉉配合盛庸在東昌(今聊城)大敗朱棣。   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即位。鐵鉉聞之,幾次欲自殺,被勸止,帶殘兵駐淮南以圖復興,兵敗後被擒。朱棣親自審問,朱棣要鐵鉉面北而跪、俯首認罪並投降,鐵鉉背朝皇帝、昂首挺胸並大罵,朱棣惱羞成怒,令刀斧手將鐵鉉凌遲(一種刑法,需割3600刀,一刀不能多,一刀不能少,將人慢慢弄死),並投油鍋烹炸,屍骨也不許收葬。行刑時,仍連聲大罵朱棣。鐵鉉竭盡職守、剛烈如鐵的不屈精神深受後人敬佩,他們尊稱其為“鐵公”,並在大明湖畔專門修建鐵公祠以茲紀念。  鐵公祠,位於山東濟南大明湖西北岸,為民族形式的庭園。占地6386平方米,包括鐵公祠、八角亭、湖山一覽樓、小滄浪等建築。是大明湖中的園中園,1979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鄧州小東關有明建鐵公祠祀鐵鉉,為避嫌俗稱關帝廟。大東關有雙忠祠祀鐵鉉、張巡。鄧州龍堰鄉閆營村有鐵鉉遺像墓。相關閱讀推薦:朱棣的生母之謎 明成祖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誰?明朝後期皇帝為何壽命不長?是朱棣有遺傳病嗎朱棣簡介 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生平史無前例:明成祖朱棣為何要大肆捕捉天下尼姑?

李自成是怎樣打敗孫傳庭的?解讀孫傳庭之死

  導讀:明廷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以孫傳庭為兵部右侍郎,速命孫傳庭率禁衛軍馳援開封。李自成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果斷地撤出瞭開封之圍,並在以後的襄城之戰中殺死瞭陜西總督汪喬年,孫傳庭逐奉命赴陜西代行其職。孫傳庭到任後,立即奉旨扣押瞭原撫剿總兵賀人龍,將其正法。崇禎十五年(1642年)五月,李自成第三次包圍瞭開封,崇禎帝連催孫傳庭火速出關入豫。孫傳庭則上疏回復:“兵新募,不堪用”。但心急如焚的崇禎帝不加理會,隻是逼迫孫傳庭盡快救援開封。孫傳庭隻得起兵馳援,於九月底進抵潼關。時恰逢大雨連下數十日,河水驟漲,李自成遂決黃河馬傢口段,水灌開封。就在孫傳庭的援軍剛出潼關之時,李自成早已揮軍南下,撤離瞭成為水鄉澤國的開封,於是孫傳庭便揮軍直趨南陽。李自成與羅汝才合兵西進,與孫傳庭的陜西軍交戰,並在郟縣大敗之。孫傳庭率殘部逃至鞏縣,由孟塬進入陜西。  孫傳庭敗回陜西後,決心死守潼關,以扼京城之上遊要地。當時明軍因在郟縣之戰中損失慘重,補充瞭許多新兵。根據這種情況,孫傳庭制定瞭不宜速戰,開墾屯田,修繕兵器,儲存糧食的戰略方針。為對付李自成強大的騎兵,增強明軍的火力和防護能力,孫傳庭特地趕制瞭三萬輛載有火炮的“火車”,這種“火車”行進時可抵禦騎兵的沖擊,駐紮時則可環陣拱衛。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明廷授孫傳庭為兵部尚書,並加督河南、四川、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江北七省軍務,令其迅速兵出潼關。此時,李自成已相繼殲滅瞭明軍數支主力,久經戰陣,兵強馬壯。孫傳庭深知與如此強大的對手交戰必是兇多吉少,不由得頓足嘆息:“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度對獄吏乎!”表示瞭寧死疆場的決心。八月十日,孫傳庭師出潼關,最初在汝州、靈寶、唐縣(今河南泌陽)、郟縣連勝起義軍,但襄城一戰遭到慘敗,他逃回陜西。  起義軍繳獲瞭孫傳庭的帥旗,士氣大振,一鼓作氣,乘勝攻破潼關。孫傳庭與監軍副使喬遷高策馬大呼,戰死陣中。 影視劇中孫傳庭  孫傳庭自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至崇偵十六年(1643年)兵敗身亡的25年間,他由永城知縣,逐步升至兵部尚書,統領七省軍務,先後參與並主持瞭數十次對明末農民起義軍的鎮壓活動,深得明廷賞識。不論是在“四正六隅”的聯合圍剿中,還是在“汛守要隘”的單獨行動中,他都以其獨有的狡黠、多謀、果斷,使農民起義軍多次處境艱險,成為明廷手中一張不可多得的王牌。故此,《明史》有“傳庭死而明亡矣”的說法。相關閱讀推薦:孫傳庭怎麼死的?大明統帥孫傳庭人物介紹 李自成簡介:歷史上的闖王李自成是怎麼死的?明朝孫傳庭簡介:明末將領孫傳庭是怎麼死的?李自成生死之謎:滿清與南明均未得其首級李自成生死之謎:滿清與南明均未取得其首級

赤眉起義為什麼會失敗?赤眉軍是被誰打敗的?

  赤眉起義為什麼失敗?綠林赤眉起義是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時發生的農民起義,後來與劉演劉秀起義軍會合,成為光武中興的源頭。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新莽荊州牧發兵2萬人進攻綠林軍,綠林軍擊敗莽軍,部眾增至數萬人。次年,綠林山一帶發生疫病,起義軍分兵轉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領,西入南郡,稱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鳳、馬武率領,北上南陽,稱新市兵。  新莽天風五年(18年)至東漢建武三年(27年)正月,瑯邪(郡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樊崇等領導的反抗王莽政權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新莽末年,王莽“改制”失敗,社會危機日益嚴重。全國因徭役、酷刑、饑荒,戰亂而死的人不計其數。廣大民眾別無生路,遂以武裝起義反抗王莽統治。天鳳五年,繼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農民起義之後,瑯邪人樊崇亦在莒縣(今屬山東)聚眾起兵,隊伍迅速發展到萬餘人。  同年內,東莞(今山東沂水)人逄安、東海(郡治郯縣,今山東郯城北)入徐宣、謝祿、楊音聚眾響應,推樊崇為帥,隊伍發展至數萬人。義軍轉戰於青(即青州刺史部,轄今山東德州市、齊河縣以東,頰河、渤海以南,泰山、沂山及諸城,膠縣、海陽以北及河北吳橋地區)、徐(即徐州刺史部,轄今山東東南部、江蘇長江以北地區、安徽東北部)一帶,給王莽地方官軍以沉重打擊。   地皇二年(21年),衛莽遣太師羲仲景尚、更始將軍護軍王黨率兵趕往青、徐鎮壓樊崇義軍。由於莽軍燒殺擄掠,殘害百姓,失道無助,被義軍擊敗,景尚被殺。義軍的勝利與發展,使王莽統治受到威脅。地皇三年四月,王莽再遣東嶽太師王匡、更始將軍廉丹率10萬大軍進剿。樊崇聞訊,為瞭交戰時便於識別敵我,遂令全軍朱紅塗眉,故稱“赤眉”軍。  赤眉軍與莽軍會戰於成昌(今山東東平西),王匡、廉丹被殲萬餘人,慘敗而逃(參見成昌之戰)。赤眉軍乘勝追擊,再殺廉丹及其校尉20餘入。王匡率殘部逃回洛陽。此後,赤眉軍進占濮陽(郡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陳留(郡治陳留,今河南開封市東南)、潁川(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一帶,直接威脅戰略要地洛陽。王莽急忙命大司馬董忠加緊訓練士卒,加強京城防禦;同時遣大將軍楊浚防守敖倉(軍用糧倉,位於今河南滎陽北黃河中)、司徒王尋率兵10萬駐屯洛陽,以阻止義軍四進。相關閱讀推薦:赤眉起義領導人是誰 赤眉軍怎麼發展起來的赤眉起義簡介 西漢末年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水滸》並非農民起義:梁山好漢上山前身份揭秘太平天國運動死瞭多少人 史上最慘烈的起義中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起義:黃巾之亂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四年二月,王莽再遣王匡、國將哀章率軍東攻赤眉。是時,赤眉軍已占有今山東、江蘇、安徽、河南交界的廣大地區,兵力達數十萬之眾,與日益壯大的綠林軍相互呼應,構成對王莽政權的極大威脅。四月,王莽為對付迅速發展起來的綠林軍,被迫抽調王尋等率大軍南下。赤眉軍繼續活動在東方廣大地區。同年六月,以綠林軍為主體的漢更始軍在昆陽大敗莽軍42萬(參見昆陽之戰),從根本上動搖瞭王莽政權。  九月,更始軍破洛陽、占長安(今陜西西安市西北),推翻王莽政權。更始帝劉玄遷都洛陽之際,赤眉軍正活躍在濮陽一帶。樊崇親赴洛陽,欲與更始合作,但受到劉玄的歧視與排斥,幾十萬大軍未得到妥善安置。樊崇乘劉玄遷都長安之機,潛回軍營。為解決糧食補給,赤眉軍進入潁川後,兵分兩路:一路由樊崇、逄安率領攻占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北)、南下宛縣(今河南南陽市);一部由徐宣、謝祿等率領,攻拔陽翟(今河南禹州),西至梁縣(今河南臨汝西南),擊殺瞭更始河南太守。  赤眉軍雖接連獲勝,但因缺乏明確的鬥爭目標,士卒大多疲弊厭戰,意欲東歸鄉裡。樊崇等赤眉軍將帥,不滿劉玄所為,又恐東歸後,大軍自散,遂決策西攻長安,以求新的發展。赤眉軍分兵兩路,分別從武關(今陜西丹鳳東南)和陸渾關(今河南宜陽東南)向關中進軍。次年正月兩路會師,在弘農(今河南靈寶東北)、?鄉(今河南閿鄉東南)連敗更始軍。六月,赤眉軍進抵華陰(今陜西華陰東),立劉盆子為帝,建元建世。九月攻破長安,推翻更始政權。   赤眉軍雖有百萬之眾,但所面臨的形勢卻十分嚴峻。劉秀乘赤眉進攻長安之機,遣兵攻占洛陽,切斷瞭赤眉與東方的聯絡。南陽(郡治宛縣,今河南南陽市)、漢中(郡治西城,今陜西安康西北)的更始勢力王常、劉嘉扼住瞭赤眉向東南發展的道路;西北有隗囂據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劉秀部將鄧禹據枸邑(今陜西旬邑東北),使赤眉軍無法向西北發展;加之關中屢遭戰亂,人民饑饉,地方豪強隱糧聚眾,堅壁抗拒。  赤眉大軍實際上困處長安,四面受敵。在這種形勢下,赤眉軍領導者未能采取任何積極措施,反而論功爭賞,以至在推翻更始帝劉玄僅四個月後,因糧食補給困難,不得不暫棄長安,向隴(今甘肅莊浪東南)就食。建武二年九月,又因隗囂的襲擊及大雪阻擋及杜陵之戰戰敗,回軍再入長安。十二月,赤眉20餘萬人終因補給斷絕,棄長安東歸。此時,劉秀已建都洛陽並遣兵攻占瞭洛陽以南及以東地區,劉秀部將馮異等先行占據華陰、新安(今河南澠池東),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北),堵住瞭赤眉軍東歸要道。  劉秀還定下若赤眉東撤,則以宜陽之兵向新安聚集;若南撤,則以新安之兵向宜陽聚集的截擊戰略。建武三年正月,赤眉軍東歸至華陰與馮異軍相遇。華陰、湖縣兩戰(參見湖縣之戰),赤眉軍雖戰敗漢軍,但仍未改變其饑疲困境。隨後,被馮異軍擊敗於崤底(崤山谷地)(參見崤底之戰),損失8萬餘人。樊崇率餘部10幾萬人折向東南,又被劉秀親率的重兵包圍於宜陽(參見宜陽之戰),雖經苦戰,終因糧盡力竭,被迫投降。  點評:赤眉軍在獲勝之後,沒有註意形勢的嚴峻,未能采取任何積極措施,反而論功爭賞,它同所有失敗的農民起義一樣,沒有遠大的戰略眼光(如陳勝吳廣起義、綠林起義、黃巾農民起義、隋末農民起義、黃巢起義、明末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導致失敗。赤眉農民義軍,是新莽末農民起義戰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與綠林軍相互呼應,對推翻新莽政權發揮瞭重要作用,在中國古代農民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真實嶽傢軍:戰鬥力遠不足以打敗金國

  1140年嶽傢軍北伐的確取得瞭一些勝利,並罕見地在平原上以騎兵對陣決戰的態勢擊敗金軍,不過戰果其實頗為有限,遠未達到讓金軍喪失反撲能力的程度。  1142年初的隆冬季節,宋將嶽飛遇害於風波亭。這一悲劇使他本人成為漢民族主義的高度象征之一,在身後贏得瞭僅次於關羽的戰神般的地位,並塑造瞭牢不可破的忠奸對立鬥爭的神話。這給很多人一種感覺:假如當初朝廷公正,這樣的悲劇本來是可以避免的。不過事實也許恰恰相反,嶽飛之死之所以成為悲劇,乃是因為它不可避免。  南宋初年的軍事形勢  幾乎所有關於嶽飛的故事都暗示瞭一種可能性:假如不是奸臣當道、嶽飛冤死,本來宋軍是可以收復中原的。這也是後人懷念、推崇嶽飛的一個最重要的根本性假設。其中最著名的傳說就是嶽傢軍在朱仙鎮大捷後,迫於12道金牌壓力而放棄經營中原。  鄧廣銘早已證明:朱仙鎮以500騎兵敗金軍10萬、12道金牌等均非史實,而是嶽飛之孫嶽珂虛構出來的。嶽飛的故事在流傳的過程中,實際上夾雜進瞭很多漢族人因憤懣而未能滿足的願望。   但歷史事實往往更嚴酷。1140年嶽傢軍北伐的確取得瞭一些勝利,並罕見地在平原上以騎兵對陣決戰的態勢擊敗金軍,不過戰果其實頗為有限:如潁昌之戰金軍參戰有3萬騎兵和10萬步兵,而宋軍的戰果是殺敵5000,俘虜2000多,繳獲馬匹3000多匹;郾城之戰宋軍對陣金軍1.5萬騎兵,戰果僅奪得戰馬200多匹;小商河之戰殺敵2000多。以上還是宋朝方面的記錄,當時國史大抵誇勝諱敗,不可盡信,但即使完全信任宋方記錄,金兵的損失看起來也遠未達到喪失反撲能力的程度。  而更困難的在於收復失地後能否長期堅守。中原地勢平坦開闊,最能發揮騎兵優勢,而不利於步兵守衛。宋軍幾乎90%都是步兵,這在冷兵器時代與騎兵對壘是一個難以克服的弱點之一。所以李綱才說:“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起於東南,則不能以復中原而有西北,蓋天下精兵健馬皆在西北。”當時宋軍約近20萬人,而其中大部分戰鬥力遠不及金軍,要靠這支軍隊在野戰中徹底擊敗金軍並堅守住收復的失地,其難度是可以想象的。相關閱讀推薦:嶽飛竟然慘遭第一任妻子拋棄?嶽飛有幾個妻子嶽母為什麼要在嶽飛背上刺字 嶽母刺字的由來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嶽飛:生活簡樸感情專一拒納妾揭秘嶽飛死後屍體“越城”而走之謎:嶽飛死亡真相劉豫之死:嶽飛是如何設計智除偽齊皇帝劉豫的?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即使是在嚴肅的歷史著作中,嶽飛的悲劇長期以來也被描繪成南宋政局主戰和投降兩條路線鬥爭的結果,而忠奸是毫不含糊的價值對立,沒有選擇的餘地。這建立於一個假設上:抵抗到底,必定獲勝。  然而歷史上的困境往往在於,有時使盡全力也不能取勝,那麼該怎麼辦?勢弱的一方,通常選擇很少。歷代詬病宋高宗急於求和,與秦檜共為陰謀,盡管宋高宗的做法有可爭議的地方,但作為一個皇帝,他首先考慮的是趙氏王朝能一直維持不墜。南宋初年基本被動挨打,嶽飛北伐的短暫突擊式的勝利,在高宗看來乃是為數不多的可與金人討價還價的籌碼,因此北伐是手段而非目的。  被低估的宋高宗  長期以來,宋高宗是一個在歷史上得到頗多劣評的皇帝,原因之一就是他對待嶽飛一事極不得人心。憤激者痛斥他喪心病狂地執行投降路線,其原因是他貪生怕死、又貪戀皇位,不想迎被俘的二帝南歸,甚至暗示他受驚嚇不育,導致精神不健全。   這些指責現在看來似乎有些靠不住:  首先,紹興七年(1137年)正月,金朝已向南宋通報宋徽宗死耗,而5年後才殺嶽飛,因此不存在宋高宗擔心徽宗南返奪位的問題;欽宗也未必能動搖他當時的地位。  其次,他已經是皇帝,何來賣國投降動機?  第三,如果他一味執行投降路線,那麼嶽飛一死,按說最大的障礙已去,金軍為何也無大舉進攻?  北宋滅亡時,康王趙構受欽宗蠟丸密信,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星夜馳援。但他本人不久也被金兵俘虜,後伺機逃脫。之後戰亂中宋軍一路潰敗,趙構飽受追兵驚嚇,這一點也常被用以論證他的怯懦無能的性格缺陷。  然而在宋徽宗的31個兒子當中,趙構是唯一的幸存者。賈志揚《天潢貴胄》中評說:“宋朝之得以復興,要歸功於趙構的逃跑。”當時如果他沒有逃跑,而是在北方戰死,那麼可能會出現一個更糟糕的局面:女真人不是在17世紀,而是在12世紀就征服中國瞭。  事實上在南宋,當時已經出現瞭不少冒牌宗室問題,如果沒有一個純正血統的皇子形成一個政治中心,當時的南宋很可能會崩潰。從當時危亂的局勢來判斷,宋高宗有能力與金維持一個不勝不敗的分立局面,已經是一項極為艱巨的政治任務,而不必因為失地未收復就輕易對他加以激烈的指責。單就當時的政治任務而言,我認為宋高宗是一個遭到低估的政治傢。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祖宗之法與嶽飛之死  宋承唐末五代之亂,趙宋對驕兵悍將極為戒備。自建國始,直接領兵將帥不得參與軍政大計,以防止他們利用機會發動政變;而主管軍政大計的文官,雖有權調動軍隊,制訂戰略決策,卻又無一兵一卒。宋仁宗時狄青功高,但仍遭貶黜,他問宰相文彥博外放原因,文答:“無他,朝廷疑爾。”  宋廷在對武將壓制的同時,又一向加以優渥待遇。正一品宰相料錢每月300貫,從二品的節度使卻有400貫;節度使的公用錢更驚人,每月3000貫至一萬貫,而嶽飛建節兩鎮,月薪至少萬貫無疑。自高宗南渡,財政拮據,官員的俸祿隻支1/3到2/3,“唯統兵官依舊全支”,這無疑也激發瞭嶽飛效忠的決心。  高薪養兵的用意,在於使之樂於享受,而無政治野心。《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記載,秦將王翦伐楚,出兵前再三向秦始皇要求賞賜大批良田美宅。有人不齒,王翦卻說:秦王慣常猜疑,如今將秦國所有大軍全交給瞭我,我不這樣做,難道讓秦王對我起疑嗎?  嶽飛沒有老將王翦那樣洞察世故。我們後人在看待嶽飛的事情時,遭遇到一個強有力因素的影響:我們已經知道嶽飛是個赤誠的愛國者。宋高宗和我們不同,他按照自己的邏輯,難以判斷嶽飛是忠臣還是野心傢。嶽飛接近士大夫,又清廉自好,頗得軍心,能答出“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命,天下當太平”這樣的話,顯示出他是一個有遠大志向的人物。而雄心與野心常常是一回事,在宋高宗難以確認嶽飛是否忠誠的情形下,他寧可錯殺。   嶽飛的悲劇在於: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剛正清廉,對政治簡直毫無頭腦。他忠誠正直的一面曾使他成為高宗最欣賞的將領(南宋初年,嶽飛是提升最快的大將),嶽傢軍番號正式改為神武後軍時,高宗親筆題寫“精忠嶽飛”戰旗,賜白銀2000兩犒賞,以籠絡其心。後來嶽飛眼看收復失地無望,表現得極為憤恨,稱病3個月,不肯復職,遭到李若虛嚴厲責備:“是欲反耶?……若堅執不從,朝廷豈不疑宣撫?”嶽飛顯然並未意識到自己這番舉動已遭朝廷疑忌,1137年秋又上書建議立皇儲,遭高宗訓斥,下朝後面如土色;1138年,再提增兵,反對議和,這更觸犯高宗忌諱。  嶽飛不懂政治顧忌,以為自己問心無愧,直言進諫,即使在當時朱熹看來,卻已是“驕橫”瞭。嶽飛在獄中聽一個獄子說:“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故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不禁悲憤難當,然而隻有大書“天日昭昭”四字,實至死也未知這一猜疑與自己平素沒有心機和政治覺悟有關。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蔣介石如何打敗情敵:宋美齡初戀是誰?

  1927年的12月1日,一場全世界矚目的世紀婚禮,在中國的上海大華飯店隆重舉行。婚禮盛況空前,極其豪華。新娘是宋美齡,而新郎卻是蔣介石。當時,人們都知道宋美齡早有初戀情人。宋美齡,這位中國當時最大資本傢的掌上明珠,為何不嫁給自己的初戀情人,而要嫁給蔣介石呢?那麼,宋美齡的初戀情人究竟是誰?蔣介石又是怎樣後來居上,打敗宋美齡的這位初戀情人,抱得美人歸的呢?  一、重洋橫渡,千裡姻緣一線牽  美國人希格瑞夫·史特寧曾寫的《宋傢王朝》可以說是海內外一些關於宋美齡傢族內幕寫得最“淋漓盡致”的一部著作。這部著作中說:“從1913年的秋天,到1917年的夏天,宋美齡在衛斯理學院念書,4年的時間,使她從一個嘟嘟的女孩,長成為豐姿綽約的少女……經常有男孩來約美齡外出,他們大部分是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中國留學生,也都是宋子文的朋友,對於這些來訪的中國人,其他同學隻記得什麼張先生、李先生、王先生等。當她聽到慶齡在上海法租界發生的事,她害怕自己回國後,也會被傢人安排她的婚事,所以,不久之後,她宣佈和一位來自江蘇省的哈佛留學生彼得·李訂婚。當她的焦慮消失後,就又自行取消。這項婚約,隻維持瞭幾個星期。”   還有一位叫做愛米·哈恩的美國人在其著作《宋氏傢族》中,也提到:“有一次,美齡在繪圖室等待子文的時候,一位中國留學生看見瞭她。這個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祖國的學生凝視著這位年輕的姑娘,不禁陶醉在今後生活的遐想之中。那時,美齡體態十分豐滿,膚色異常健康,一條辮子垂在身後……”她的一個朋友說:“總有一兩個漂亮的中國青年停留在美齡住所門前的石階上。”  由此可見,宋美齡在美國學生時代,追求者已經有如過江之鯽,可是,除瞭一位自願和她玩一場訂婚遊戲的“李先生”之外,並不曾交待任何確切的人稱得上是宋美齡初戀情人。然而,另外有一些中外著作,卻十分赤裸裸地指名道姓說出宋美齡的那位意中人。  1988年,一部北京出版的《宋美齡傳》敘述蔣介石在1923年前後對宋美齡做長達5年的熱烈追求的時期。然而,當時宋美齡早已有瞭一位要好的男朋友,書中說:“5年來,蔣介石不管宋美齡已與當時上海市市長劉紀文訂婚,他仍不斷地追求她,向她提出結婚的要求,但是宋美齡沒有答應,原因是宋老太太一直反對蔣成為她的女婿。”而早在1985年臺北出版的一部同名著作,也有類似的記載和說法。相關閱讀推薦:解密:蔣介石對宋美齡究竟有多少真愛?揭秘:蔣介石憑“三千佳麗”打贏瞭中原大戰蔣介石遭美英聯合暗殺 曾與暗殺負責人共事10多年揭秘:宋美齡嚴防蔣介石婚外情的驚人手段蔣介石夫妻罕見生活照曝光【組圖】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臺灣高雄一傢出版社還出版的一部叫做《宋美齡前傳》的書。其中就說,蔣介石為瞭追求宋美齡,對她作瞭一番調查,結果發現宋美齡“住在霞飛路21號。她還有兩個漂亮的姐姐靄齡和慶齡,都嫁給瞭中國的政界的人物。另外,蔣介石還打聽到宋美齡有一位情人,名叫劉紀文,是宋在美留學時的同學……”那麼,這位劉紀文究竟是何許人也?  據香港波文出版社出版的《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的記載,“劉紀文,字兆銘,廣東東莞人,1910年加入同盟會,日本及英國留學生,歷任廣東金庫監理、廣州市審計處長、陸軍部軍需司長、大元帥府審計長、廣東省政府委員兼農工廳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經理處長、南京特別市市長、江海關監督、國民黨三屆中執委、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國大’代表、‘總統府’國策顧問。由此可見,劉紀文並非是一般人物,應是國民黨元老級的大員。  因此,無論宋美齡生前還是身後,中外史傢和作傢,在其著作中,大都不回避宋美齡和劉紀文早年的感情經歷。盡管由於年深日久,史學傢的評論與小說傢的演繹對其中細節所說不一,然而,劉紀文是宋美齡的初戀則是不爭之事實。早在1914年,劉紀文曾遠涉重洋,從日本去美國看望在哈佛大學念書的好友宋子文,結識時在美國念書的宋美齡。1916年,在宋子文的撮合下,宋美齡與劉紀文在美國紐約訂婚。但是,在此後的十年之間,二人隻有書信往來。   劉紀文與宋美齡在哈佛大學初見時是一個夏日午後,宋子文把他們帶到音樂室,因為宋美齡每次來哈佛大學,宋子文都要他的妹妹彈奏一段鋼琴。宋美齡纖細頎長的雙手在琴鍵上舞動,而隨著她雙手的舞動,琴音就如高山上的一股泉水,潺潺流動。然而,就是這如潺潺而流泉水一般的琴音震撼瞭劉紀文的心扉。就這樣,一見傾心讓劉紀文與宋美齡苦苦相戀瞭十年的時間。  他們三人作瞭一段短暫的暑期旅行,劉紀文喜歡上瞭這個神仙般的妹妹。在孫中山身邊工作多,他認識做過孫中山秘書的宋靄齡和宋慶齡。隻是短暫的接觸,他便發現宋美齡擁有比兩個姐姐更加超群出眾的智慧。宋美齡與劉紀文分別後,便開始忍受這十年難熬的兩地相思。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二、一見鐘情,戎馬倥傯相忘難  1927年10月5日,上海的《時報》報道說:“蔣介石於去年7月9日在廣州東校場任北伐軍總司令。就在出師之前夕,政府當道,盛筵為蔣介石送行,同桌中有宋美齡女士在,蔣一見之,遂屬意焉,以後雖在戎馬倥傯之際,每不能忘。”這段文字說明蔣介石在這樣的場合與宋美齡初次邂逅,以及蔣介石追求宋美齡的客觀情況。  兩個月後,在蔣介石與宋美齡舉行婚禮的當天,上海《申報》刊登瞭蔣介石的《我們的今日》,文中寫道:“餘第一次遇見宋女士時,即發生此為餘理想中之佳偶之感想,而宋女士亦嘗矢言,非得蔣某為夫,寧終身不嫁。餘二人神聖之結合,實非尋常可比。”蔣介石對宋美齡的難以忘懷熱烈追求之情由此可見一斑。  就在蔣介石對宋美齡一見鐘情之後的日子裡,蔣介石便開始瘋狂地追求宋美齡的歷程。對於蔣介石追求宋美齡,孫中山曾委婉地表示反對:“介石,你已經有傢室瞭,何況美齡不喜歡軍人。”然而,蔣介石卻拍著胸脯說:“大總統,我真是看瞭美齡一眼再也忘不掉。隻要美齡願意,傢室我是可以解決的,您要一定告訴美齡,我深深地仰慕著她。”   沒等孫中山將這個信息傳遞給宋美齡,其二姐宋慶齡便已強烈反對:“三妹和紀文相戀多年,隻是還沒到談婚論嫁時。蔣介石,我聽說她老婆好幾個呢,名聲壞得很。美齡就是死,也不能嫁給他這種人。”沒等到孫中山的回復,蔣介石幹脆直接寫信給美齡:“如小姐肯與介石同舟共進,則介石後半生幸甚!”宋美齡讀罷一笑,把信丟進瞭垃圾簍。  蔣介石得知宋傢姐妹大都不贊成他與宋美齡的婚姻,便遠渡日本說服宋美齡的母親倪桂珍成全這門婚事。據說,蔣介石曾在接受日本和中外記者訪問時說:“餘回顧過去一年間在戰場上之光景,令人感慨無量,今日能優遊於雲仙快樂之鄉,蕩滌戰塵,胸襟不覺一快,至於漫遊歐美與否,現未決定,與宋女士結婚問題,今日亦不能對各位表白,請諸君推測可也。”因此,《宋傢王朝》一書據此認為蔣介石這次日本之行,多半是為瞭去說服宋美齡的母親倪桂珍,以便讓她的女兒嫁給自己。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三、橫刀奪愛,軟硬兼施克情敵  1926年桃花盛開的春天,劉紀文回到廣州,他要讓等瞭10年的美齡做新娘。然而,一別經年,世事變遷!他的美齡早被人盯上瞭。當他到傢屁股還沒坐熱,就收到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的晚宴邀請函。然而,讓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場晚宴竟然是一場令他膽寒的“鴻門宴”。  當天晚上,兩人一見面,蔣介石以他軍人的凌厲作風,開門見山地說:“兆銘兄,總理在世時,就希望我有一個賢內助,希望我和美齡結合,隻有她出來支持我,革命大業才能取得成功。這對我本人、對國傢、對國民黨都是有益事情!”蔣介石瞞天過海,竟拿出孫中山的總理名義擠壓劉紀文。  聽到蔣介石這一段話,劉紀文不由得打瞭一個寒顫,心中不停地盤算:沒有想到這光頭佬如此卑鄙,他難道不知道我和美齡的關系,這不是在挖我的墻腳嗎?面對手握重權的蔣介石,劉紀文倍感壓力山大,但他硬是強壓著憤怒,一言不發,隻是嗯嗯地點著頭,腦子裡不停地回想嶽父在他出門時說過的話:“蔣介石今日不同往時瞭,他已經找過我,讓我們不能壞瞭他的好事,這個光頭佬,早就打上瞭美齡的主意瞭。”   蔣介石看到劉紀文並不反對,便得寸進尺志在必得地說:“兆銘兄,你學成歸來,我也希望得到你的幫助。我知道你和美齡以前的關系,所以才請你來幫助我,希望你玉成。”此時,劉紀文心中的怒火不停地往上竄,他的腦子快炸掉瞭,可想想此時不同往日的蔣介石,想到嶽父的一傢的安危……他已經深切地感到,在政治與愛情面前,他沒有任何選擇的資本。分頁:4/5頁  上一頁2345下一頁  劉紀文忍痛割愛,蔣介石軟硬兼施。1926年6月,蔣介石任命劉紀文為國民革命北伐軍軍需處處長,成為蔣介石麾下的一員重要大將。1927年4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在蔣介石力薦下,劉紀文擔任南京特別市首任市長。就在龍盤虎踞的南京,劉紀文終於從失戀的痛苦中擺脫出來,與上海晏摩氏女校的學生許淑珍開始建立瞭戀愛關系。  當時,許淑珍勤奮攻讀,各科成績優異。本來學校離傢不遠,但她堅持要入校寄宿,一是喜歡校園的清靜,再就是方便自修。許淑珍善修飾,裝束雅淡宜人,既有美貌且多才多藝,或必驕視儕輩,但許氏獨不然,待人接物,和藹有加,與同學交談時語多謙詞,彬彬有禮。她喜歡習字,每日清晨,無論寒暑,必早起習字不懈,故書法秀麗,人見人愛。據說,當時追求許淑珍的“高富帥”不少,但她最後選擇瞭比自己年長17歲的劉紀文。1928年10月18日,劉、許二人先在南京市府大禮堂舉行婚禮,蔣介石、譚延闓為證婚人。後來,他們又在南京聖公會禮拜堂舉行基督教儀式,婚禮辦得氣派豪華,被傳為一時佳話。

李自成是怎樣打敗孫傳庭的?解讀孫傳庭之死

  導讀:明廷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以孫傳庭為兵部右侍郎,速命孫傳庭率禁衛軍馳援開封。李自成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果斷地撤出瞭開封之圍,並在以後的襄城之戰中殺死瞭陜西總督汪喬年,孫傳庭逐奉命赴陜西代行其職。孫傳庭到任後,立即奉旨扣押瞭原撫剿總兵賀人龍,將其正法。崇禎十五年(1642年)五月,李自成第三次包圍瞭開封,崇禎帝連催孫傳庭火速出關入豫。孫傳庭則上疏回復:“兵新募,不堪用”。但心急如焚的崇禎帝不加理會,隻是逼迫孫傳庭盡快救援開封。孫傳庭隻得起兵馳援,於九月底進抵潼關。時恰逢大雨連下數十日,河水驟漲,李自成遂決黃河馬傢口段,水灌開封。就在孫傳庭的援軍剛出潼關之時,李自成早已揮軍南下,撤離瞭成為水鄉澤國的開封,於是孫傳庭便揮軍直趨南陽。李自成與羅汝才合兵西進,與孫傳庭的陜西軍交戰,並在郟縣大敗之。孫傳庭率殘部逃至鞏縣,由孟塬進入陜西。  孫傳庭敗回陜西後,決心死守潼關,以扼京城之上遊要地。當時明軍因在郟縣之戰中損失慘重,補充瞭許多新兵。根據這種情況,孫傳庭制定瞭不宜速戰,開墾屯田,修繕兵器,儲存糧食的戰略方針。為對付李自成強大的騎兵,增強明軍的火力和防護能力,孫傳庭特地趕制瞭三萬輛載有火炮的“火車”,這種“火車”行進時可抵禦騎兵的沖擊,駐紮時則可環陣拱衛。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明廷授孫傳庭為兵部尚書,並加督河南、四川、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江北七省軍務,令其迅速兵出潼關。此時,李自成已相繼殲滅瞭明軍數支主力,久經戰陣,兵強馬壯。孫傳庭深知與如此強大的對手交戰必是兇多吉少,不由得頓足嘆息:“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度對獄吏乎!”表示瞭寧死疆場的決心。八月十日,孫傳庭師出潼關,最初在汝州、靈寶、唐縣(今河南泌陽)、郟縣連勝起義軍,但襄城一戰遭到慘敗,他逃回陜西。  起義軍繳獲瞭孫傳庭的帥旗,士氣大振,一鼓作氣,乘勝攻破潼關。孫傳庭與監軍副使喬遷高策馬大呼,戰死陣中。 影視劇中孫傳庭  孫傳庭自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至崇偵十六年(1643年)兵敗身亡的25年間,他由永城知縣,逐步升至兵部尚書,統領七省軍務,先後參與並主持瞭數十次對明末農民起義軍的鎮壓活動,深得明廷賞識。不論是在“四正六隅”的聯合圍剿中,還是在“汛守要隘”的單獨行動中,他都以其獨有的狡黠、多謀、果斷,使農民起義軍多次處境艱險,成為明廷手中一張不可多得的王牌。故此,《明史》有“傳庭死而明亡矣”的說法。

赤眉起義為什麼會失敗?赤眉軍是被誰打敗的?

  赤眉起義為什麼失敗?綠林赤眉起義是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時發生的農民起義,後來與劉演劉秀起義軍會合,成為光武中興的源頭。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新莽荊州牧發兵2萬人進攻綠林軍,綠林軍擊敗莽軍,部眾增至數萬人。次年,綠林山一帶發生疫病,起義軍分兵轉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領,西入南郡,稱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鳳、馬武率領,北上南陽,稱新市兵。  新莽天風五年(18年)至東漢建武三年(27年)正月,瑯邪(郡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樊崇等領導的反抗王莽政權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新莽末年,王莽“改制”失敗,社會危機日益嚴重。全國因徭役、酷刑、饑荒,戰亂而死的人不計其數。廣大民眾別無生路,遂以武裝起義反抗王莽統治。天鳳五年,繼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農民起義之後,瑯邪人樊崇亦在莒縣(今屬山東)聚眾起兵,隊伍迅速發展到萬餘人。  同年內,東莞(今山東沂水)人逄安、東海(郡治郯縣,今山東郯城北)入徐宣、謝祿、楊音聚眾響應,推樊崇為帥,隊伍發展至數萬人。義軍轉戰於青(即青州刺史部,轄今山東德州市、齊河縣以東,頰河、渤海以南,泰山、沂山及諸城,膠縣、海陽以北及河北吳橋地區)、徐(即徐州刺史部,轄今山東東南部、江蘇長江以北地區、安徽東北部)一帶,給王莽地方官軍以沉重打擊。   地皇二年(21年),衛莽遣太師羲仲景尚、更始將軍護軍王黨率兵趕往青、徐鎮壓樊崇義軍。由於莽軍燒殺擄掠,殘害百姓,失道無助,被義軍擊敗,景尚被殺。義軍的勝利與發展,使王莽統治受到威脅。地皇三年四月,王莽再遣東嶽太師王匡、更始將軍廉丹率10萬大軍進剿。樊崇聞訊,為瞭交戰時便於識別敵我,遂令全軍朱紅塗眉,故稱“赤眉”軍。  赤眉軍與莽軍會戰於成昌(今山東東平西),王匡、廉丹被殲萬餘人,慘敗而逃(參見成昌之戰)。赤眉軍乘勝追擊,再殺廉丹及其校尉20餘入。王匡率殘部逃回洛陽。此後,赤眉軍進占濮陽(郡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陳留(郡治陳留,今河南開封市東南)、潁川(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一帶,直接威脅戰略要地洛陽。王莽急忙命大司馬董忠加緊訓練士卒,加強京城防禦;同時遣大將軍楊浚防守敖倉(軍用糧倉,位於今河南滎陽北黃河中)、司徒王尋率兵10萬駐屯洛陽,以阻止義軍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