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扳倒

蔣介石如何使計扳倒政敵胡漢民?胡漢民與蔣介石

  導讀:胡漢民在黨內的輩分高於蔣介石,此前的諸多權力鬥爭中,也多對蔣介石情義相挺。堅持所謂“總理遺教”用以反對制定約法的胡漢民遭軟禁後,蔣介石也以總理遺教的名義,宣示約法制定的合法性。  胡漢民是國民黨內三個最具實力的政治人物之一。另外兩人分別為汪精衛和廖仲愷。廖仲愷在當年8月被暗殺,汪精衛則在次年初發生的中山艦事件”後,自願出走他國。雖然汪精衛很快回國,參與到與蔣介石的權力競爭中去,但終究壓制不住後者快速崛起的鋒芒。  孫中山1925年去世時,胡漢民也有權力起伏,但在1927年寧漢分裂時,選擇站在蔣介石一邊。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出任中央政治會議主席。寧漢合流後,隨蔣介石一起下野,但在1928年東山再起,出任國民黨中央常委、國民政府委員、立法院院長職務。同樣東山再起的蔣介石,則終於攫取瞭國民黨的最高權力,這很大程度上是掌握軍權所導致。那是個槍桿子決定勝負的時代。  但時隔不久,國民黨內卻發生瞭一次“政變”1931年,看上去關系不錯的蔣介石和胡漢民,發生激烈抵觸。因《約法》之爭,蔣介石將立法院長胡漢民軟禁,迫使他丟掉瞭院長寶座。這個“政變”來得相當突然,圍繞是否應該制定《約法》而產生的爭論,最終讓蔣介石更加鞏固瞭自己的權力。  前不久發生在臺灣的馬英九和“立法院長”王金平因“關說門”而進行的政爭,參與主體與1931年“約法門”類似,但最終並未以“政變”方式解決糾紛。這是國民黨百年老店已然轉型的一次明證。80年前國府主席蔣介石軟禁立法院長胡漢民事件,為殷鑒。 胡漢民  如果冤枉瞭胡先生,蔣中正不姓蔣  胡漢民1931年2月26日接到蔣介石送來的請柬,兩天後,總司令部的一次晚宴在等著他一同赴宴者還有戴季陶、朱培德、吳稚暉、王寵惠、何應欽、葉楚愴、劉蘆隱和陳立夫、陳果夫兄弟等人。於28日晚8時赴宴,前述那些受邀大佬已先他而來,但宴席還沒開始。被單獨請到裡面的一個房間裡。  依照此一時期的蔣介石日記,對胡漢民的反感已經無以復加。胡專欲人為其傀儡而自出主張,感情用事,顛倒是非,欺罔民眾,圖謀不軌,危害黨國,投機取巧,毀滅廉恥,誠小人之尤者也。以‘司大令’斯大林)自居,而視人為‘托爾斯基’托洛茨基)今日之胡漢民,即昔日之鮑爾廷(鮑羅廷)餘前後遇此二大奸,一生倒黴不盡。  26日發邀請函之前,蔣介石已經擬定瞭如何處置胡漢民的計劃。胡漢民後來的自述提及蔣介石28日在信中對他指控,頗能印證蔣日記中的話語。蔣介石的信由首都警察廳長吳思豫轉交,內稱胡漢民近來反對政府,反對蔣介石,黨務政治方面,處處與他為難,中正欲努力革命,必需竭我能力,不顧一切去做,斷不敢放棄自身責任也。顯有最後決斷的堅定信念。   胡漢民進此房間後,已有兩個衛兵守住屋門。而後,邵元沖進來,表達瞭蔣介石要胡漢民辭去立法院長的想法。  胡漢民的堅持下,蔣介石於子夜時分與胡漢民進行瞭面談,爭辯良久。胡漢民否認蔣介石指控的勾結許崇智、運動軍隊、破壞行政等指控。至於蔣介石稱其“反對約法”胡漢民則表示,總理(孫中山)主張召開國民會議,但沒有說國民會議當編訂約法,此前關於約法的種種說法都符合總理遺教。  胡漢民此前為孫中山本部秘書,孫中山逝後以詮釋總理遺教為己責,當仁不讓,蔣介石顯然說他不過,隻是辯稱:今晚胡先生火氣太盛,又不會說話,講什麼事,向來辯不過胡先生,不過我蔣中正斷不肯冤枉胡先生,如果冤枉瞭胡先生,蔣中正不姓蔣。而後還表示:除總理以外,最尊敬的便是胡先生,今後遇事,還是要向胡先生請教。  胡漢民在黨內的輩分高於蔣介石,此前的諸多權力鬥爭中,也多對蔣介石情義相挺。2月28日夜的激辯中,雖然胡漢民同意就職,但還是有足夠的氣勢說出教訓蔣介石的話:不對,隻有我教訓你除我以外,怕沒有人再教訓你不當以為我不敢教訓你如果我畏死,也不至今日才畏死,早就不出來革命瞭  雖然氣勢上更勝一籌,但胡漢民還是蔣介石的壓力下同意辭職。這就是槍桿子的力量。國民黨發展至今,已經形成瞭這樣一個決定權力分配的機制。不服氣麼?誰敢不服氣!此前國民黨左派大佬廖仲愷被刺殺,明顯的政治案件,胡漢民也被懷疑為幕後黑手之一。理念和權力、利益之爭,可能丟掉性命的。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民國傳奇人物胡漢民:胡漢民因何被蔣介石軟禁蔣介石青樓小妾姚冶誠好賭變悍妾:蔣悔恨不已“紅色間諜”閻寶航 曾是蔣介石宋美齡身邊紅人宋子文為什麼要四次辭職:我不要做蔣介石的狗湯恩伯客死日本:蔣介石嫡系大將為何死在日本?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總理遺教大於一切?  《約法》制定之爭,1930年底即已出現白熱化狀態。國民黨中央三屆四中全會的召開,給瞭鬥爭雙方博弈的舞臺。  1930年10月,蔣介石取得中原大戰勝利已無懸念,連在東北的張學良也已通電擁護南京國民政府。和平在即,汪精衛此前提出四項主張,除瞭第四項是肅清長江流域的共產黨”外,其前三項分別為:開國民會議,重開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頒訂約法。10月27日發表文章《約法之必要》更進一步表示,要用憲法限制政府對於人民的幹涉水平。憲法在訓政時期的表示形式即是約法。汪精衛非難的主要對象,既包括掌握槍桿子的蔣介石,也包括“以黨治國”提倡者胡漢民。  汪精衛的行為,很容易和國民黨內的派系鬥爭聯系在一起。但在黨外,工商團體和學者一年多前即已呼籲盡速制定約法,用以限制黨權,維護人權。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胡適1929年發表的人權與約法》  針對汪精衛等人的主張,蔣介石做出較正面的回應,表示進行“政治之刷新”之決心,約法的制定提上日程。關於是否制定《約法》國民黨內諸多大佬都曾有過立場反復。但胡漢民對此的反應一直是強烈反對。國民黨中樞,胡漢民大概是最能搞偶像崇拜的人,開口開口“總理遺教”將其當作衡量一切的真理。10月6日在立法院紀念周中講話稱,要求制定約法是胡鬧”因為總理臨終的遺囑,明白要我大傢‘務須依照予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中且已議決將總理所著的這種主要遺教定位效力等於約法的根本大法,如果於此之外要有所謂約法,那豈不是要把總理的遺教,一起擱開,另尋一個所謂的約法出來嗎?   胡漢民反對的理由比擬有趣,說得難聽一點就是扣大帽子、強詞奪理。但在當時,黨內大佬頗有類似主張者,譬如吳稚暉,也認為頒訂約法沒有必要。但在蔣介石有制定約法意圖後,立場陡變,轉為強烈支持。11月召開的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上,與李石曾甚至就此與胡漢民發生激烈爭吵。  胡漢民以孫中山遺著的闡釋人自居,國民黨僵化的意識形態中,憑借資歷和三寸不爛之舌,常令政治對手末如之何。因胡漢民的強烈反對,三屆四中全會未能就制定約法做出明確決議。  臺灣蔣永敬在1981年版的胡漢民年譜》中稱,展堂先生(胡漢民)並非根本反對約法,而是不贊成馬上有約法或憲法。其理由是真的人民的要求,希望我能實行建設,減少些苛捐雜稅,摧毀軍閥暴力,努力把交通、農業、工商業等充沛發展起來,使人民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漸次解決,人民的希望便滿足瞭認為有瞭約法而不能行,或行而枉之,隻於人民有害,不會於人民有益。展堂先生之意,顯然是根據過去的護法經驗而來。惟平情論之,訓政時期頒訂約法,既合國父的遺教;而且此時由中國國民黨執政,過去毀法亂法的軍閥,已為國民革命的力量所擊破,此時與國民相約,施行約法,不隻無礙於經濟及政治的建設,且可借約法號召,獲得廣大國民的支持,使反抗者無所借口,使建設工作更加順利。何況這時黨內同志,既多傾向於約法的頒訂,展堂先生如能稍示容納,或可防止不用要的政治風波。此不隻為展堂先生之幸,尤為國傢之幸。  蔣永敬試圖善意理解胡漢民何以反對約法,但仍無法給予他這一行為以正面評價。反倒是大陸的局部胡漢民傳記作者,表揚胡漢民的反約法行為。譬如須力求在胡漢民評傳》中這樣表示:胡漢民)堅決反對國民會議制定約法。認為蔣介石熱衷於制定約法,無非想借約法爬上總統寶座,做有法律依據的獨裁統治者。這個陰謀如果實現,蔣與袁世凱就沒有什麼區別,這就違反瞭協助蔣的初衷,因而一再發表反對制定約法的言論。  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之後,有關約法的鬥爭仍在繼續。這最終促使掌握軍權的蔣介石,以非法手段將其軟禁。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蔣介石團結喊話  胡漢民是國民黨右派,且因性情執拗激憤,樹敵甚多。就職的消息傳出後,南方左派分子一部,前憤胡漢民而左傾,今聞胡辭,認政治漸入主義化,已央人到京,請求任用,並願退出一切小組織雲”申報》1931年3月6日)  這些因胡漢民去職而欲求重返國民黨中央的左派,以“政治漸入主義化”作為對願景的一種描述,其實也反映出至少在國民黨政治文化裡,主義化”一個褒義詞。由此可知當時的輿論中,立場比是非更為重要。  堅持所謂“總理遺教”用以反對制定約法的胡漢民遭軟禁後,蔣介石也以總理遺教的名義,宣示約法制定的合法性。  3月2日國民政府紀念周上,國府主席蔣介石報告瞭約法問題。演說詞如下:國民政府遵奉總理遺教,召集國民會議,此為歷年以來本黨無數同志之犧牲生命、全體國民忍受損失所得之結果,尤為自茲以後我中華民國能否確保和平統一、永免戰禍之惟一關鍵。凡我同志,宜如何同心戮力、一致促成,乃胡漢民同志獨持異議,謂國民會議為求中國之統一與建設,不當議及約法。殊不知無約法,則人民之生命財富尚無由保障,其何能言統一,又何能言建設…申報》刊發瞭演說詞的全文,其後半部分提到中央各同志對於約法問題,已有大體討論,要點在根據總理遺教,確立訓政時期內國民黨與全國人民共守的準則,以謀劃國傢和平建設之軌范,全體意見咸趨共同,本日中央常會當有詳密討論,以慰全國之望。現胡漢民同志已稱病辭職,中央念胡同志追隨總理,曾著勞績,本於保護同志之意義,亦不忍胡同志毀棄其既往革命之歷史。大義所在應策公私之兩全,凡我同志,當共體此意,須知保全本黨耆碩,即所以保全本黨之歷史也。  這是一次團結的喊話,除瞭闡釋約法的意義外,還希望大傢尊重黨內耆碩胡漢民。這事實上也是給胡漢民傳送信息,表示蔣介石仍念及舊情,讓其確信能得“保全”不會橫遭意外。   3月4日晚,蔣介石還特設晚宴,邀請立法院全體委員,演講胡漢民就職事件“真相”蔣介石的講話也經過《申報》向全國讀者做瞭公開。提及1930年中原大戰行將結束時,自己在戰地上痛定思痛,欲求中國永免內戰,不使同胞自相殘殺,並欲得一確實保證統一之法,因推求戰禍由來及如何可以防止內戰”鄭重考慮之下發表瞭江電”做出四點主張:提前開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速開國民會議;議定訓政時期之約法;赦免政治軍事犯。但胡漢民對於速開全國代表大會,始終持反對態度,一直到今日法定時期已屆,亦仍不願召集。對赥免政治軍事犯,胡漢民同樣不甚贊成,1931年元旦所頒的大赦條例,與江電的本意,已經相左甚多。因為胡漢民在黨的歷史甚久,與黨的關系最深,導致中央各同志無論何事,都很尊重他意見。胡漢民的堅決主張下,中央同志都曲而從之,包括蔣介石也寧願犧牲自己主張,而容納胡漢民意見。  話題一轉,蔣介石又表示,惟約法問題,為本黨與中國生死存亡之最大關鍵,中央各同志與中正屢表示,約法為訓政時期所必需,深冀得胡同志之諒解,以此時離國民會議開會尚有兩月餘之時間,極願從長討論,俾得圓滿結果。乃胡同志不顧一切,竟於上星期內,由宣傳部以胡同志名義正式發表《國民會議不當議及約法問題》  蔣介石稱,中央各同志對胡漢民的這一表示甚為不滿,甚至有監察院委員準備提出彈劾案。蔣介石自感負有政治責任,不得不從中調解,以免糾紛。對監察委員許諾,政治問題由他負責解決,請勿提出彈劾。上星期六即2月28日)蔣介石邀請全體中委,討論約法問題。蔣介石搬出已逝孫中山生前的話語,作為反對胡漢民的依據:回憶總理在日,嘗謂餘對漢民之主張,事事皆可遷就,但對於主義與大政方針有關者,則決不遷就。此總理對中正與諸同志屢言之者。蔣介石認為,約法問題,國民黨與政府大政方針,關乎中國禍福存亡,必需據理力爭,尋求解決之道。  見報稿中,蔣介石對事件經過的描述,隱去瞭將胡漢民軟禁這一事實,似乎他與胡漢民是全體中央委員面前公開爭辯:當時聲明如胡同志認中正對約法之主張差誤,則中正可辭職引退,乃胡同志自以其主張與中央各同志不合,當即因病辭職,翌晨即與邵元沖同志往湯山養疴。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古代禦史如何反腐:10多位禦史用20年扳倒嚴嵩

  導讀:到禦史鄒應龍扳倒嚴嵩時,前面共有十位禦史或給事中彈劾過嚴嵩,但都沒有好下場,不是被貶、除名、下獄,就是被廷杖打死。對此,連修《明史》的人都不得不說:“當世宗之代,何直臣多歟!  在古代,扮演反腐這一角色的是禦史府或禦史臺,當然後來也有都察院之類的稱謂。禦史不理庶政,過去叫“主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明史》),這是古代監察制度的重要內容。那麼,古代的禦史是如何反腐的?  據邱永明先生考證,以禦史彈劾為核心的監察制度創立於秦,秦和西漢的中央監察機關稱禦史大夫府,禦史府長官為禦史大夫,雖為副丞相,但並不受丞相領導,而是與丞相和太尉同位三公,分別受皇帝領導。西漢末到東漢,禦史府演變為禦史臺,放在皇室的親信機構少府,與尚書臺、謁者臺合稱“三臺”,禦史中丞作為臺主與司隸校尉、尚書令號稱“三獨坐”,具有獨特的地位。至魏晉,禦史臺脫離少府,成為獨立的中央監察機關,歷代承襲而不改。(邱永明《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為何帝國要建立一套監察制度呢?因為各級官員是皇帝請來的“打工仔”,老板怕打工的偷懶怠工、貪贓枉法、徇私舞弊,挖帝國公司的墻腳,導致帝國大廈傾覆,所以找一些監工來監督他們,使其盡忠盡職盡責,不敢貪腐。禦史既是監工,當然不能由被監督者推選任免,而必須由皇帝親自任免,其他部門想插手基本上不行。   皇帝的監工是“朝廷耳目”,故要格外精挑細選。比如唐代要求:“凡所取禦史,必先質重勇退者。”宋代要求:“禦史必用忠厚淳直、通明治體之人,以革澆薄之弊。”明代要求,“當用清謹介直之士。清則無私,謹則無忽,介直則敢言。”可見,從選人開始,就註重正人先正己,以樹立禦史的權威。  “權力隻對權力的來源負責”,禦史由皇帝任免,直接對皇帝負責,不受同級、上級行政長官的幹預,甚至不受禦史臺長官左右。禦史出巡回京,“或露章面核,或封章奏核”,直接向皇帝匯報,無須經臺主轉呈,哪怕臺主轉呈也不能拆閱。同時,皇帝還賦予禦史“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尚方寶劍,在特殊情況下,禦史可以“便宜從事”,先斬後奏。  為瞭避免禦史行使職權受幹擾,在組織編制和地位上,禦史臺與行政、司法、軍事等部門平行而立,不受其他部門管轄,完全獨立,自成體系。比如唐代禦史臺下設臺院、殿院、察院,分工監察,各負其責。  對地方官員的監察也是如此,由中央派出禦史(不同朝代稱謂時有不同)到地方,設立派出機構,垂直管理。比如漢代的十三刺史,是中央派出官員,設立州衙門,不受地方管轄節制,刺史的官秩隻有六百石(相當於低級縣令),卻敢以賤察貴,監督二千石的郡守,刺史“到所部,郡國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條”。相關閱讀推薦:青詞宰相嚴嵩:他以哪三件法寶固寵成為權臣八十多歲乞討餓死的明朝宰相嚴嵩:細數嚴嵩十大罪解密:嘉靖為何會重用貪官嚴嵩?嚴嵩得寵之謎揭秘歷史上最真實的嚴嵩:原是為國為民的賢臣!嚴嵩是怎麼死的 明代權臣嚴嵩到底貪污瞭多少錢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孟德斯鳩說過:“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禦史監督別人,誰來監督禦史呢?禦史也是人,還是有特權的人,禦史不受監督同樣會腐敗。禦史對皇帝負責,皇帝顯然可以監督禦史,可皇帝有三頭六臂也不可能監督得過來,所以,皇帝想出瞭用監工來監督監工的辦法。比如漢武帝設立司隸校尉和丞相司直,司隸校尉是皇帝特設的獨立監察機關,負責監督京畿地區百官,理當包括禦史臺的官員;丞相司直監察政府行政官吏,無論中央地方,都可以監督;而這兩個機構又都受禦史臺的監督,於是形成瞭三者互相獨立,各成體系,又互相彈奏的異體監督格局。  又比如宋神宗在尚書省設都司禦史房,是一個專掌彈劾禦史失職之事的監察部門,其劾舉禦史失職之事,作為皇帝黜陟禦史的依據。通過這個機構,行政部門可以糾察禦史的失職行為,制約其濫用職權。通過一整套制度設計,禦史對整飭吏治,確實起到瞭重要作用,在皇權政治史上書寫瞭濃墨重彩的一筆,禦史扳倒貪官的事例如恒河之沙不可勝數,我們講個級別大一點的——禦史彈劾首輔嚴嵩。  10多位禦史用20年扳倒嚴嵩  嚴嵩是明代權臣,從嘉靖二十一年至嘉靖四十一年,盤踞津要,“竊政二十年,溺信惡子,流毒天下,人咸指目為奸臣”。(《明史·嚴嵩傳》)而禦史對他的彈劾可謂前仆後繼。從嘉靖十六年,嚴嵩還沒有入閣開始,禦史桑喬就彈劾嚴嵩“上負國恩,下乘輿望”;嘉靖十九年,禦史謝瑜彈劾嚴嵩“矯飾浮詞,欺罔君上,箝制言官”;到禦史鄒應龍扳倒嚴嵩時,前面共有十位禦史或給事中彈劾過嚴嵩,但都沒有好下場,不是被貶、除名、下獄,就是被廷杖打死。對此,連修《明史》的人都不得不說:“當世宗之代,何直臣多歟!重者顯戮,次乃長系,最幸者得貶斥,未有茍全者。然主威愈震,而士氣不衰,處之泰然,足使頑懦知所興起,斯百餘年培養之效也。”   後來,嚴嵩與徐階互鬥,嚴嵩鬥不過徐階,明世宗越來越倚重徐階,將嚴嵩冷落一邊,徐階將嚴嵩敗相漸露的信息透露給禦史鄒應龍。鄒應龍冒險上疏彈劾嚴嵩父子貪賄誤國,明世宗下詔逮捕嚴世蕃,以“縱愛逆子,辜負聖恩”之過,將嚴嵩革職,令其回鄉。  最後,禦史林潤彈劾嚴嵩之子嚴世蕃,說他勾結倭寇、圖謀造反,明世宗震怒,將嚴世蕃處斬,嚴嵩削職為民,所有傢產被抄沒——一代權臣終被扳倒。  雖說古代帝王為瞭監督百官,想盡瞭監察的辦法,尤其是明代監察“組織之密、取權之廣、權威之重、委寄之深,歷代均不能望其項背”,但從十多位禦史艱難扳倒嚴嵩的史實仍可看出:首先,禦史是靠不住的,監察體系嚴密如明代,加之禦史“士氣不衰”,仍無法阻止嚴嵩邊腐敗邊升官,以至於盤踞權力津要二十年,成為“不倒翁”。可見,監察管不管用,不在禦史,也不在打鐵者自身過不過硬,有沒有屢敗屢戰的精神,而在皇帝——皇帝是不是真心想反腐,至為關鍵。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所謂“主聖臣直”,遇到唐太宗這樣能虛懷納諫的皇帝,禦史尚能發揮作用;遇到像明世宗這樣“厭薄言官,廢黜相繼,納諫之風微矣”的皇帝,把你的正當監察行為視為離間君臣,痛加責罰,那就不隻是自討無趣瞭。明代監察“歷代均不能望其項背”,而明代的貪腐也是歷代均不能望其項背。  第二,從徐階暗示禦史鄒應龍彈劾嚴嵩可以看出,禦史經常是官場上朋黨之爭、打擊異己的工具。事實上,嚴嵩之所以能長期擅權,受賄斂財肆無忌憚,很大程度上在於他網羅黨羽,在監察機關安插親信。嚴嵩通過一系列收買籠絡手腕,操縱禦史,設立彈劾“防護墻”,很多禦史與其說是皇帝的監工,不如說是嚴嵩的打手。  第三,對那些無法操縱禦史的官員來說,禦史是得罪不起的,其舉可以讓自己升官發財,其劾則讓自己受處分甚至性命不保,“一言以定興廢”。為瞭不讓禦史彈劾自己,官員難免百般討好,大獻殷勤,有的禦史也是來者不拒,互取所需,貓鼠一傢親。於是禦史出巡,表面上看是“代天子巡狩”,實則是一路攬財。   虞雲國先生在《晚明的貪腐:體制性的不治之癥》一文中舉瞭諸多明代禦史貪墨的例子,在此不妨摘錄兩例。一者,禦史陳志先按察江西,途中丟失四件行李,為地方官查獲,發現“其中皆金寶”,還有受賄簿,記載受賄“不下數萬”。二者,巡按禦史黃廷聘過衡山縣,知縣陳安志不滿他托大無禮,一怒之下打開其行篋,暴露“金銀諸物甚夥”。事情鬧上朝廷,黃廷聘受瞭“冠帶閑住”的處分。  對禦史出巡中的醜行,清代伍廷芳曾有痛切陳議:“既需給以盤川,又累地方之供應。所帶不法人役,時或狐假虎威,苛索抽豐,沿途騷擾,是為耗費病民之一害。”本來是用禦史反腐的,結果禦史本身成為腐敗重災區,當糾肅貪賄的禦史成瞭貪腐的急先鋒時,就不是哪一個、哪一部官員貪腐的問題瞭,而是體制性的貪腐。而連打鐵者自己也腐化瞭,哪裡還有幹凈的呢?故吳晗先生說:“一部二十四史充滿瞭貪污的故事。”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盤點曾經扳倒皇後的妃子們:直接毒殺皇後的是誰

  1、扳倒吳皇後的萬貴妃——手段指數:★★★☆☆  吳皇後(?—1509),明憲宗朱見深第一任皇後,順天人。  一朝選在君王側  這位吳皇後,來頭不小,有背景,當初競選皇後的時候,朱見深的父親最先定的是王氏,可是吳氏憑著自己傢出身官宦,而且交際甚廣,把王氏擠瞭下去,最終當上瞭皇後。  皇後的人選是朱祁鎮親自定的,那這位吳氏到底有什麼神通,能夠改變朱祁鎮的決定呢?  這是因為她認識一個十分厲害的人–牛玉。關於這個人我們不用介紹太多,隻用說兩點就夠瞭:1、他是朱祁鎮的親信太監。2、朱祁鎮臨死前召見瞭兩個人,一個是朱見深,另一個就是他。  無寵被廢  憲宗還是太子的時候,比憲宗年長19歲的萬貴妃得到瞭憲宗皇帝的專寵,吳氏備受冷落,加之萬貴妃恃寵而驕,吳氏就挑瞭萬貴妃的一個錯誤,把萬貴妃廷杖瞭。  萬妃挨瞭打,回去就向朱見深告瞭狀,在這場爭鬥中,吳皇後靠的是傢世和身份,而萬妃靠的是寵信,那麼結果如何呢?  這下可不得瞭,萬妃找到憲宗,哭鬧不休。憲宗大怒,要去找皇後評理。萬妃是個有心機之人,又故意攔住憲宗不讓去鬧,說道:“妾已年長色衰,不及皇後玉女天成,還請陛下命妾出宮,以免皇後生氣,妾也省得受那杖刑瞭!”  憲宗又恨皇後又憐萬妃,慢慢替萬妃解開衣服,見她雪也似白嫩的肌膚上面,一道道杖痕透著血色,不由怒從心頭起,發誓道:“此等潑辣貨,我若不把她廢去,誓不為人!”   第二天一早,憲宗便去見兩宮太後,說吳皇後舉動輕佻,不守禮法,不堪居六宮之首,定要廢去。錢太後不便說什麼,周太後勸阻道: 冊後才一月便要廢去,豈不惹人笑話?”  自然是萬妃贏瞭。朱見深聽說萬妃被打之後,皇帝很憤怒,當即下詔書說:“英宗先帝為朕幾次選求賢淑的妻子,已經選好瞭王氏,暫時寄養在宮中等待與朕大婚,是太監牛玉矯詔把吳氏的資料又送到太後前再選擇才確定吳氏。大婚以後,朕看吳氏舉動輕佻,毫無一點禮儀的約束。根本沒有德行做皇後,朕命令官員查詢,才知道不是最初選立的皇後的人選。冊立吳氏,原來就是不合法的行為,現在朕請命太後,把吳後廢除,搬出坤寧宮。“除此之外,吳氏的父親也被免官充軍,而吳傢的老朋友牛玉也被牽連在內,這位原來的司禮監竟然被發配去孝陵種菜,做瞭菜農。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那位曾挺身而出,平定叛亂的孫鏜也被免瞭職,原因竟然是據說他和牛玉有親戚關系。  撫養孝宗,得以善終  明憲宗專寵萬貴妃,而萬貴妃所生長子夭折。所以所有懷孕的妃子或宮女都被萬貴妃逼迫墮胎瞭。紀妃的孩子(明孝宗)在眾人的隱瞞下活瞭下來,紀氏害怕皇子被害,偷偷養育,不敢聲張,吳皇後也時常接濟幫助。孝宗即位以後,念及吳皇後的恩典,下令吳皇後的穿著和膳食都按照太後的制度供應,把吳皇後的侄子任命為錦衣衛百戶。吳皇後風雨一生,晚年也算是因為當年的善舉得到善報。明孝宗無愧一個孝字,對待廢後都能如此,何等不易。武宗正德四年,吳皇後去世瞭,太監劉瑾說燒瞭算瞭,按照去世宮人的例子一埋。大學士王鏊說,這是絕對不行的,上書武宗皇帝,武宗皇帝覺得吳皇後對孝宗有撫育之恩,但是被祖父憲宗廢除,不能合葬在茂陵,就同意按照王鏊的建議,用妃子的葬禮制度,安葬在北京金山。吳皇後其實肯定也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因為看不過萬貴妃專寵,逞一時之快,不顧後果廷杖萬貴妃,雖然出瞭氣,但是付出瞭一生命運轉換的代價。  後來明孝宗生在西宮,孝穆皇後害怕皇子被害,偷偷養育,不敢聲張,吳皇後也時常接濟幫助(看得出來也是生性善良的人,可惜因為一時爭強好勝,造成一生的悲劇。)孝宗即位以後,念及吳皇後的恩典,下令吳皇後的穿著和膳食都按照太後的制度供應,把吳皇後的侄子任命為錦衣衛百戶,(國傢安全局的處長吧)。吳皇後風雨一生,晚年也算是因為當年的善舉得到善報。(明孝宗無愧一個孝字,對待廢後都能如此,何等不易)武宗正德四年,吳皇後去世瞭,太監劉瑾說燒瞭算瞭,按照去世宮人的例子一埋。大學士王鏊說,這是絕對不行的,上書武宗皇帝,武宗皇帝覺得吳皇後對孝宗有撫育之恩,但是被祖父憲宗廢除,不能合葬在茂陵,就同意按照王鏊的建議,用妃子的葬禮制度,安葬在北京金山。  皇後其實肯定也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因為看不過萬貴妃專寵,逞一時之快,不顧後果廷杖萬貴妃,雖然出瞭氣,但是付出瞭一生命運轉換的代價,最後要不是大學士王鏊據理力爭,吳皇後可能真的要在熊熊烈火中化為灰燼瞭。她一個人孤獨的躺在墳墓中的時候,是不是會為自己當年那輕率沖動的行為而後悔呢?  點評:萬貴妃費盡心機將吳皇後費掉,沒想到卻讓王氏白撿瞭個皇後,萬貴妃的年齡比憲宗朱見深生母周太後還大一歲。很多人都很懷疑朱見深是否有嚴重的戀母情結……相關閱讀推薦:驚悚!皇帝陪葬妃子殉葬全過程 古代活人殉葬死法朱元璋不再另立皇後之謎:朱元璋的妃子有多少?冬天的紫禁城皇上妃子們靠什麼取暖?武則天長子李弘妃子是誰?太子李弘有後代嗎唐文宗最寵愛的妃子楊賢妃簡介 楊賢妃為何被賜死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2、扳倒王皇後的武昭儀(武則天,和王皇後一樣都是山西人,按理說應該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手段指數:★★★★★  點評:這個政治女強人近年來經常出現於電視熒幕之上,早就被扒爛瞭,所以就允許小編我少說點吧?曾經有電視劇將武則天演繹成小白兔一樣的賣萌無辜女,後宮兇險要是武則天真是小白兔的話不知道死瞭多少次瞭骨頭都成化石瞭吧?頂多就是扮豬吃老虎吧,要知道敢於掐死自己親生女兒栽贓王皇後的人不是等閑之輩。至於最近的《武媚娘傳奇》之類的秘史系列電視劇,估計武則天泉下有知也要氣得活過來瞭吧!  3、扳倒於皇後的高貴嬪(高英,高句麗人,千萬別被棒子看見瞭,不然又要說是他們傢的瞭)     

唐宮秘史:李治和武媚娘是如何扳倒長孫無忌的?

  長孫無忌是太宗留給李治的大唐江山的守護神,理由即為李治年少柔弱,恐難以維系太平盛世的輝煌。可是,再小的鴨子也會嚷嚷,再弱的病貓也會抓人。長孫無忌壞就壞在太在乎大唐江山永固,太貪戀權力富貴,一旦天子舅父、開國元勛、顧命大臣、當朝太尉、首席宰相的光環一閃,就完全把好哥們(太宗皇帝)和好妹妹(文德皇後)的警示和貞觀一朝的矜持厚重拋到瞭九霄雲外。  【天子李治的政治突圍】  永徽四年房遺愛謀反案落定之後,長孫無忌的權力達到瞭人生的巔峰,宰相班子中除瞭李世勣之外,其餘六人全部為長孫黨成員。而李世勣本為太宗托孤重臣之一,曾於貞觀二十三年太宗彌留之際被太宗以帝王術的手腕貶於外地,後高宗一登基即擢升為尚書左仆射,成為宰相班子成員。但迫於長孫無忌的壓力,老油條於永徽元年主動辭去尚書左仆射的宰相之位,隻保留瞭“同中書門下三品”和“開府儀同三司”榮譽銜。不過, “同中書門下三品”是宰相的代名詞,名義上仍然可以參與朝廷的最高決策的。也正是李世勣的急流勇退,為皇帝扳倒長孫無忌保留瞭一顆致命的棋子。  或許長孫無忌對房遺愛謀反案的打擊面過大、手段過狠,導致瞭天子李治的危機感加重。從永徽四年開始,天子逐步走上瞭政治突圍的道路。於是,天子擢升李世勣為司空,並命人重新繪制凌煙閣李世勣的畫像,親自提筆作序,加重其身份。天子試圖奪權的態度已經明朗,在後宮,寵幸政治超女武昭儀,疏遠王皇後。終於,皇後母舅中書令柳奭意識到王皇後即將失寵,便辭去瞭中書令之職,李治當即降其為吏部尚書。在朝堂,天子繼續埋怨朝臣不進諫,盡失貞觀遺風,試探朝臣的態度。  在後宮,武昭儀與李治這對政治搭檔密切配合,展開奪權之路。永徽六年,繼“女嬰猝死案”,武昭儀又對王皇後發動瞭一次致命的打擊——控告王皇後和她母親柳氏在暗中施行巫術。  天子未經調查就迫不及待地頒下瞭詔書,將皇後的母親柳氏驅逐出宮,並嚴禁她再踏進皇宮一步。次月,天子又將吏部尚書柳奭逐出朝廷。王皇後徹底陷入瞭勢單力孤的境地。接著,天子又打破貴、淑、德、賢四名一品妃的慣例,挖空心思地發明瞭一個宸妃的名號,準備以此冊封武媚,進封其位。但在長孫無忌的支持下,侍中韓璦與中書令來濟與天子面折廷爭,頂回瞭皇帝的旨意。   【朝廷的市場經濟學】  天子和武昭儀的失敗,讓他們不約而同地意識到,要戰勝長孫無忌,唯一的辦法隻能是——盡快在朝中打造一支自己的政治勢力。市場經濟有一條重要的依據——有需求就有供給,這同樣適用於政治領域。  而此時,朝廷早有一批政治敏銳的官員覺察到瞭天子的政治需求,已在待價而沽瞭——中書舍人李義府、衛尉卿許敬宗、禦史大夫崔義玄、中書舍人王德儉、大理丞袁公瑜等。其中李義府、許敬宗均為成名甚早但時運不濟之人,封閣拜相的機會也許就隻有這一次。時不我待,他們即刻加入瞭天子武媚政營,不惜一切代價開始瞭最偉大的事業——擁立武媚封後。  隨著勢力集團的逐步強大,天子召集幾個宰相商議武媚封後事件。“皇後無子,武昭儀有子,今欲立昭儀為後,何如?”毫無疑問,遭到瞭宰相們的激烈反對。天子用賴皮戰術三番五次的折騰此事,結果褚遂良毫無顧忌地捅破瞭天窗——“武氏經事先帝,眾所共知,天下耳目,豈可蔽也?!”並表現過激,以頭觸柱,血染丹墀。最後,李世勣華麗地入宮面聖瞭,並聲稱:“此陛下傢事,何必更問外人?”於是許敬宗代表皇帝去勸長孫無忌改變立場被拒後,在朝中放言:“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尚欲易婦;況天子欲立一後,何豫諸人事而妄生異議乎?”這這段著名的“換妻理論”,成就瞭李治的輿論場。  九月,褚遂良被免去右仆射,貶為潭州都督。  【武昭儀封後】  永徽六年十月十三日,唐高宗李治頒佈瞭一道廢黜王皇後和蕭淑妃的詔書:“王皇後、蕭淑妃謀行鴆毒,廢為庶人,母及兄弟,並除名,流嶺南。”(《資治通鑒》卷二百)  十月十九日,大唐帝國的文武百官聯名上疏,請求讓武昭儀正位中宮。同日,高宗李治頒佈瞭一道詔書,宣佈冊立武昭儀為皇後。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武則天落難寫求救詩觸動文學青年李治心房宋朝皇帝竟愛上賣唱女:娶為皇後險成武則天第二唐朝歷史上一代女皇武則天為何被比作是鸚鵡?武則天秘史:女皇武則天令人眼花繚亂的17個年號正史中的武則天:治國頗有成效 曾任使多名酷吏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在這道歷史上著名的《立武昭儀為皇後詔》中,李治冠冕堂皇地向天下人隆重推出瞭他的新皇後武媚,詔書稱:  〖武氏門著勛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後庭,譽重椒闈,德光蘭掖。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待從,弗離朝夕。宮壼之內,恒自飭躬;嬪嬙之間,未嘗迕目。聖情鑒悉,每垂賞嘆,遂以武氏賜朕,事同政君。可立為皇後。(《全唐文》卷十一)〗  不過很多人都知道,所謂“遂以武氏賜朕”隻不過是李治對天下人撒的一個彌天大謊。他試圖以此淡化武媚曾經是先帝侍妾的尷尬事實——隻要把武媚說成是先帝所賜,那麼她的身份就不再是李治的庶母,而是名正言順的妻妾瞭,立武媚為皇後的合法性依據也就有瞭。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十一月初一,長安城仿佛迎來瞭一個盛大的節日。  這一天,太極宮隆重舉行瞭新皇後武媚的冊封大典。忙碌的禮官和辛勤的宮人們從十天前就開始精心籌備這場盛典,他們不僅竭盡全力讓太極宮的每個角落都變得煥然一新、流光溢彩,而且還從各地采集瞭數十萬朵金黃色的龍爪寒菊,把這座森嚴肅穆的皇宮裝點得嫵媚多姿、富麗堂皇。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驀然照破東方天際的斑斕雲靄,把溫暖的光芒灑向冬日的長安,太極宮中早已是萬眾雲集、旌旗飄揚。朝中的文武百官、外廷與內宮的誥命夫人以及在京的四夷酋長和各國使節,從天色微明的時候起就已經守候在皇宮的肅義門下,用一種畢恭畢敬的神態和望眼欲穿的目光,等待著朝見大唐帝國的新皇後武媚。   此刻,皇後的鑾駕和儀仗正浩浩蕩蕩地從內殿走向肅義門。佇立在道路兩側的後宮嬪妃們,紛紛帶著一半欣羨一半嫉妒的表情向新皇後行註目禮。她們看見華蓋下的皇後武媚頭戴鳳冠、身著霞帔,臉上始終蕩漾著一個雍容而華美的微笑。  當盛妝華服的皇後武媚終於出現在肅義門巍峨雄偉的城樓上時,整座太極宮霎時鐘鼓齊鳴,等待已久的人們懷著無限神往的心情紛紛把目光投向城樓。那天有風從終南山的方向吹來,人們看見皇後武媚的衣袂和裙裾在風中款款拂動,宛如一隻展翅欲飛的彩翼鳥。  許多初次目睹皇後儀容的官員和藩使都不約而同地在心裡發出瞭一聲驚嘆。讓他們感到訝異的是,這個新皇後的容貌雖然談不上什麼沉魚落雁、羞花閉月,但是她的氣質、風韻和神采卻分明讓人有一種超凡出塵、絕世驚艷之感,尤其是她身上自然散發出的那種攝人心魄的女性魅力,更是絕大多數婦人所沒有的。  在響徹雲霄的鐘鼓之聲中,司空李勣和左仆射於志寧代表朝廷向武媚奉上瞭皇後璽綬。這一刻,武媚的眼前忽然閃現出十七年前那個大雪飄飛的冬日。她看見那個十四歲的女孩被一駕馬車接進瞭皇宮,女孩的臉上一半矜持遮掩著一半憂傷,她聽見女孩說——見天子庸知非福?  這一刻,武媚耳旁又響起瞭感業寺的晨鐘暮鼓。她看見那個青絲落盡、素面朝天的女尼獨自一人從感業寺淒冷的庭院中走過,寬大的緇衣被大風鼓起,看上去就像一隻孤單的飛鳥;每當夜闌人靜的時候,徹夜無眠的女尼總是鋪開一紙素箋,任洶湧的淚水與淒涼的筆墨一齊落下,一遍遍傾訴著綿綿不絕的愛斷情傷……  這一刻,十七載的悲喜光陰恍如變幻的流雲一樣在武媚記憶的天空中飄浮,而永徽六年的真實陽光已經不可阻擋地刺破雲層,映紅瞭皇後武媚燦若桃花的臉龐,還有她頭上那頂金光閃閃的鳳冠。天子李治微笑著攜起皇後的手,一起向匍匐在他們腳下的萬千臣民揮舞致意,人群立刻報以潮湧般的歡呼和祝福。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想當年,十四歲的才人武媚隻是一株含苞待放的青澀花蕊,被隨意栽植在掖庭宮的某個角落裡寂寞成長;而今天,三十二歲的皇後武媚已經以一種母儀天下的姿態佇立在肅義門上,接受萬眾的頂禮膜拜。  這一天的冊封大典給很多人留下瞭難以磨滅的印象。尤其是那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的鳳冠,就像是一朵嬌艷而豐滿的金黃牡丹,灼灼盛開在帝國的宮闕之巔,註定會讓許多大唐臣民終身難忘。  【除情敵 換太子】  武媚正位中宮後,被廢為庶人的王皇後和蕭淑妃被囚禁在暗無天日、蛛網盤結的冷宮別院中。但皇後武媚娘不會給他們重返天日的機會,隨後剁掉她們的手足,將人投入酒甕,“令二嫗骨醉!”並將其後代改姓,世代貶黜為奴。  隨後,許敬宗隨即上疏,稱:“永徽初年,國本(指武後之子李弘)未生,權且讓彗星超越瞭日月。而今,皇後已經正位,嫡子理應現身,讓太陽更加光明,讓殘餘的火星早日熄滅。決不能本末倒置、衣褲倒穿。臣深知父子之間的事,外人不好插嘴,但臣已經作好準備,就算下油鍋,把臣煎成肉膏,臣也心甘情願。”  許敬宗不愧是官場老油條,總能把枯燥的政治語言表述得這麼形象生動。李治見到奏疏後,立刻召見瞭他。許敬宗再次向天子強調,應該早日廢立太子,以安國本,否則“恐非宗廟之福”。李治答道:“忠兒自己已經提出辭讓瞭。”許敬宗趕緊說:“太子明智,請陛下早日幫他完成心願。”  顯慶元年(公元656年)正月,太子李忠被廢為梁王,任梁州(今陜西漢中市)刺史,年僅四歲的李弘被立為太子。二月,皇後武媚的亡父武士彟又被追贈為司徒,賜爵周國公。日後,女皇武曌選定的國號大周,正是源於武士彟的這個爵號。

專傢:孫海英成美“扳倒中國”的第三種武器

  冷戰雖然已經伴隨蘇聯解體而結束,但國際上意識形態的交鋒僅僅是階段性緩和而並沒有徹底消失。中國以社會主義大國的形象發展突飛猛進,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此後上升勢頭不減。美國為防止操控世界資源分配的霸權旁落,近年來在如何遏制中國的發展上不計成本。以推廣美國價值觀為核心的意識形態侵襲是重要戰略手段之一,前美國大使放言“用互聯網影響數億年輕人扳倒中國”便是明證。   由於從一開始就是歐洲白人移民莊園主、資本傢出錢出槍雇傭士兵跟英軍作戰,美國獨立的大股東便是有資產的白人男性,故而當時也隻有他們才有選舉權。因此,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基礎主要來自於歐洲白人移民的基督教宗教意識。美國人大多數篤信基督教,可能比中國人裡無神論者的比例還高。所謂“天賦人權”中的“天”,是指上帝;而美國欲稱霸世界的意識形態基礎之一,就是美利堅人是上帝選中來拯救人類的“選民”(舊約)。雖然美國憲法規定政教分離,宗教勢力不能直接幹預政治,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宗教對政治的影響潛移默化,無所不在。美國學者亨廷頓在《文明沖突論》一書中便明確闡述美國是基督教文明。美國政治穩定的基礎之一便是基督教信仰占絕對主流地位,正如中國的無神論信仰占主流地位。   美國“扳倒中國”的意識形態心戰,目前看主要亮出瞭三種武器。第一種武器是2013年前在傳統媒體和互聯網兩個輿論場大肆鼓吹普世價值,本質是美國價值觀。但腐敗君主制的沙特竟是美國盟友,以及對外宣稱“人權高於主權”扶持顏色革命對華爾街運動卻暴力壓制等雙重標準曝光,普世價值成瞭笑話,中國民眾看個透徹。第二種武器是2013年南周新年賀詞事件熱炒的憲政概念,就是想借憲法的名頭推銷美國的三權分立、司法獨立、軍隊國傢化和多黨制,本質是反中國當前憲法的,賀某人更曾撰文明言此處關節。試圖接續普世價值未完成的意識形態洗腦事業。十八大四中全會制定依法治國路線後,高舉現行憲法,強化黨的領導,公知的西方憲政夢就像肥皂泡一樣砰地碎瞭。   第三種武器則稍顯隱蔽一些,是披著基督教的外衣傳播擴散美國的政治理念和價值觀。不像前兩種武器都隻涉及政治領域,這第三種武器刻意與宗教領域沾邊,以宗教信仰自由做擋箭牌,其實並非單純的宗教信仰行為,而是依托基督教傳教活動做政治觀念洗腦,意圖顛覆廣大民眾對中共政權合法性的認同。境外的反華勢力多數都已基督化,試圖洗弱身上的政治色彩,如柴玲、餘傑等,最為典型的是《河殤》的撰稿人之一的遠志明,八十年代末學潮後流亡海外。1990參與創辦民主中國陣線,主編《民主中國》雜志等。1991年受洗成為基督徒。如今以境外NGO神州傳播協會總編導的身份在大陸開展傳教事務,甚至在新浪微博註冊帳號@遠牧師發表鼓動信教以及涉及政治的言論。   微博上個別擁有幾百萬關註者的名人大V無論在微博上還是現實中都與遠志明互動密切,演員孫海英便是其中之一。自2011年7月開始,百度百科資料顯示中共黨員身份的孫海英突兀地連續發表多條“信主以後才知道”微博,似是正式公開瞭其信仰基督教的事實。盡管中共黨章規定孫海英作為黨員必須是無神論者不準許信教,但這並未能阻止孫在微博持續不斷地歌頌“主”的神聖與恩德。更讓人震驚的是,伴隨著孫海英信教的深入,他的微博上越來越多抹黑、詆毀中國共產黨、毛澤東甚至抹殺中國歷史文明的內容。例如:1.“我國的執政者無論遇到何等大的事,隻要用一種極端的方法來指導人的思想和工作就行瞭——以階級鬥爭為綱。”(2014.12.18)2.“我們這代人是被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思想意識裡面隻有”以階級鬥爭為綱”,所以,不通人性;行為被”與人鬥其樂無窮”牢牢牽制,所以,人人意淫。它已嚴重影響我們國傢的發展,到瞭必須要清除的時候瞭!它先使我們喪失思維能力,再使我們的後輩無行為能力。我們的國傢等於沒有未來,隻有混吃等死!”(2012.8.31)3.“我們總說有五千年文明歷史,誰有記錄?可以拿出來給世人看看嗎?要準確的,不要胡編的。猶太人的《聖經》和猶太歷清楚的記錄人類歷史距今5765年。”(2014.12.22)不知孫海英是被洗腦,還是有意為之,而其自身的黨員信教、發表政治煽動以及歷史虛無主義言論客觀上都有利於披著基督外衣境外NGO組織的政治目的,何況也涉嫌違反瞭黨章與相關法規,越過瞭言論自由的邊界。惟願孫海英能夠懸崖勒馬,不要在背離國傢民族安定發展的方向越走越遠。   披著基督教外衣並與境外勢力勾連的NGO,已經不再限於傳教或言論范疇,近年來暴力化、運作群體事件的傾向格外突出。南樂教會黑社會化運作,北京守望教會長期聚集滋事,開封天主教徒霸占中學擺十字架,圍攻打傷咬傷師生;乃至今年溫州基督教數百教徒有組織對抗政府依法拆除教堂違建事件,等等。

北宋七品小官馮拯是怎樣扳倒副宰相寇準的?

  北宋至道二年(996)七月,宋太宗在南郊祭祀天地。按照慣例,郊祀禮成之後,中外官員皆應加官進秩。當時的宰執包括宰相呂端,(副宰相)參知政事張洎、李昌齡、寇準。四人之中,寇準年齡最小(35歲),但是年輕有為,最得太宗寵幸。而呂端(61歲)、張洎(62歲)、李昌齡(59歲)三人年歲雖長,卻都得到過寇準的舉薦,故寇準在宰執中說話最有分量。  寇準以天下為己任,喜歡品評人物,獎掖人才,不講資歷,不問出處。但是他年輕氣盛,有時做事過於剛愎。此次加恩,寇準作為主政大臣,安排進秩草率、有失公允。他的親近故舊多破格安排到三省、禦史臺擔任清要職務,而對平素不喜歡或者不甚瞭解的官員,則按次序、資歷加恩。廣州左通判、左正言馮拯被進秩為虞部員外郎(正七品)。地位略有提高,但是品級和職事沒有變化。  馮拯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的一甲進士(探花),論年齡僅比寇準大三歲,也是少年成名的俊才。或許是因為出自趙普門下的原因,他的進步很慢,長期在地方任職。比他晚兩年及第的寇準已經是朝廷二品大員、參知政事瞭,他才混瞭個七品小官。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準素不悅拯”,“拯嘗與準有隙,故準抑之”。   對馮、寇交惡的原因,史書沒有任何記載,大概是馮拯急於仕進,表現太過引起瞭寇準的反感。馮拯知端州之時,曾經十幾次上書對朝政提出建議,宋太宗打算將他召回京城任職,誰料想卻遭到瞭寇準的阻撓。此次郊祀加恩,馮拯感覺受到瞭壓制,一怒之下上書彈劾寇準擅權亂政,並列舉瞭他在嶺南用人不公的事實。  根據歷史記錄,馮拯彈劾寇準並非捕風捉影,胡亂猜疑。同期,廣州轉運使康戩也上告呂端、張洎、李昌齡等朝廷重臣黨同寇準,遇事不爭,成瞭寇準的傀儡。康戩是高麗人,與寇準同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得蘇易簡(太平興國五年狀元)舉薦擔任嶺南東路轉運使。轉運使掌一路財賦,兼有考察地方官吏、向皇帝舉薦人才的職責(相當於省部級幹部)。康戩說話的分量,自然要比馮拯高出很多,讓人不得不信。  宋太宗本是個多疑的人,權臣結黨、任用私人觸及到他的敏感神經。於是“上大怒,召(呂)端等責之”,呂端、張洎等人把責任推給瞭寇準。太宗不聽寇準一再辯解,將他由參知政事降為給事中(正五品),出知鄧州(今河南省鄧縣)。相關閱讀推薦:揭秘真實的名臣寇準:生活奢靡 典型花花公子揭秘:名相寇準不為人知的一面 君子小人皆不喜古代土豪什麼樣?寇準被司馬光當勤儉反面教材北宋名相寇準的簡介 寇準是怎麼計廢太子的?寇準簡介 北宋時期政治傢詩人吏部尚書寇準生平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七品通判馮拯扳倒瞭二品執政寇準,馮拯取得瞭暫時性的勝利,卻也從此與寇準有瞭解不開的死結。在景德初年澶淵之戰以及後來天禧年間寇準與丁謂的黨爭之中,馮拯都站到瞭寇準的對立面,留下終身憾事。據丁謂《丁晉公談錄》記載:馮拯晚年時常追悔,不該意氣用事與寇準結怨,乃至於做出一些違背良心的事情。  宋真宗即位,長期在外地任職的的馮拯被召回京師,開始受到重用。馮拯也表現出過人的才幹,在人才濟濟的咸平年間迅速崛起,5、6年便升任參知政事。《宋史》對馮拯的評價不算高,說他“議論多迎合主意”,也就是看皇帝的臉色說話。事實上,馮拯與奸人丁謂之流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大中祥符年間,王欽若、丁謂之流投宋真宗之所好,積極幫助他東封西祠,大興土木,耗盡民脂民膏,天下目為奸邪。很多正直之士如王旦、寇準都不自覺地參與其中,晚年多引以為憾。而馮拯對此類禍國殃民的行為極為反感,多次稱病辭去高官出知州府,很是難能可貴。  大中祥符元年封禪泰山,這是真宗皇帝傾盡心血搞的重點工程,所有朝廷重臣都被“委以重任”。馮拯時任參知政事,是朝臣中的第三把手,按班次順序被任命為儀仗使。禮成,百官全部加官進爵,馮拯進秩為尚書左丞。他上書稱病,自請解職。宋真宗以手詔諭旨,又命宰相王旦親自到府邸,命其上朝視事。

慈禧為什麼能在6天內扳倒肅順? 肅順叛變之謎

  咸豐死後:慈禧為何能在6天內扳倒肅順?1861年十月六日午時,一個在押赴途中被百姓用瓦礫、泥塊打得鼻青臉腫、頭發凌亂的中年男子,此刻正跪在京城西市刑場上。面對死亡,他面不改色,始終剛強的昂著頭,直到被劊子手一刀砍下瞭腦袋。他就是咸豐時期曾經不可一世的肅順。  幾個時辰之前,肅順一黨中的另外兩個關鍵人物載垣、端華,也在接到令其自盡的聖旨後,結束瞭自己的生命。至此,這場震驚中外、歷時僅六天的“辛酉政變”,以慈禧等人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那麼,慈禧為什麼能在六天內就能夠扳倒權傾朝野的肅順一夥呢?事情還要從咸豐皇帝的駕崩說起。  愛新覺羅·肅順是誰?  肅順(1816—1861),清末重臣,滿洲鑲藍旗人,出身宗室貴族,愛新覺羅氏,字雨亭,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子。歷任禦前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深受咸豐帝的信任和重用,與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相互倚重,煊赫一時。是咸豐帝顧命八大臣之一。不久,恭親王與兩宮太後聯手發動“辛酉政變”,八大臣垮臺,肅順被斬首於菜市口。   肅順與慈禧的恩恩怨怨  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豐皇帝在熱河病逝,遺命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年僅六歲的載淳。權力欲望都極其強烈的慈禧和肅順,他 們一個心機深重,一個權傾朝野,一個憑借是小皇帝的生母,一個自恃是小皇帝的輔臣,都想抓住這個機會,謀取大清國的最高統治權。一場以慈禧為代表的後妃與 以肅順為代表的權貴之間的權力之爭,一觸即發。  一個孱弱的女子想扳倒大權在握的肅順一黨,絕非易事。為瞭達到奪權目的,為瞭成功發動政變,慈禧可謂煞費心機。  一、成功的熱河密謀。在 取得瞭皇太後的地位後,慈禧在極力的尋求一種能夠幫助她扳倒肅順的強大勢力。這時,一直在密切關註著熱河局勢的恭親王奕訢,很快就進入瞭她的視線。奕訢在 咸豐皇帝執政期間一直不得志,咸豐逃往熱河時,曾把北京的一切事務全都交給他來打理,對於奕訢來說,北京是他的地盤。慈禧從咸豐死後奕訢迫不及待的來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