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授銜

那些犧牲的元勛:參與授銜會被授予什麼軍銜?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80多年的成長歷程中,經歷的無數場戰爭的洗禮。在這血與火的洗禮中,走出瞭無數英姿勃發、豪氣幹雲的傑出英才。他們像流星一樣,在人民革命的天空中一閃而過,但他們用短暫的光芒,為人民革命照亮瞭前進的方向;他們用年輕的肩膀,為勞苦大眾鋪就瞭解放的道路。筆者閑來無事,將解放前犧牲的軍隊領導人,比照55年授銜時考慮的資歷排瞭個隊。鑒於犧牲的牛叉人物太多,這裡隻列舉資歷估計能夠達到元帥、大將的人。  一、估計夠得上元帥者:  1.蔣先雲:黃埔1期畢業,黃埔軍校最傑出的學生,黃埔三傑之首。在眾多將帥中,蔣先雲與主席,總理淵源最深。  2.盧德銘:黃埔2期畢業,22歲的秋收起義總指揮,主席軍事生涯生涯的第一個搭檔。  3.伍中豪:黃埔4期畢業,正宗的北大學生,秋收起義領導人,井岡山時期主席麾下四大驍將之一。  4.朱雲卿:黃埔3期畢業,參加秋收起義,紅4軍參謀長、紅1軍團參謀長、紅1方面軍參謀長,年齡比葉帥小10歲,但是參謀資歷相當老。如果盧德銘、伍中豪、朱雲卿其中有一個不死,羅榮桓元帥的的帥位不保。  5.黃公略:黃埔第3期高級班畢業,平江起義領導人,井岡山時期主席麾下四大驍將之一,號稱“偏師借重黃公略”。  6.王爾琢:黃埔1期畢業,參加南昌起義、湘南起義,井岡山會師後任紅4軍參謀長兼第28團團長(當時紅4軍軍長是朱總司令,黨代表是主席,陳毅是政治部主任)。比林彪資歷老。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7.潘忠汝:黃埔5期畢業,黃麻起義總指揮。  8.吳光浩:黃埔3期畢業,黃麻起義副總指揮,工農革命軍第7軍軍長(當時鄂豫隻有這一支軍隊)。如果潘忠汝、吳光浩有一個不死,徐帥估計難得冒出來。  9.周逸群:黃埔2期畢業,參加南昌起義,湘鄂西蘇區創始人,紅2軍團政委,賀龍元帥的左膀右臂。  10.葉鏞:黃埔4期畢業,參加廣州起義,廣東東江革命領導人,彭湃的搭檔。  11.葉挺:就不用我介紹瞭。比較遺憾的是葉在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之後脫黨,如果活到解放後參加授銜的話,那枚八一勛章就不是一級,而可能是三級甚至是八一獎章,元帥之銜就不太好授瞭。最好的結果是,調入政府工作,像譚震林、鄧子恢那樣,當副總理,不參加授銜。   二、估計夠得上大將者:  1.曹淵:黃埔1期畢業,北伐軍第7軍獨立團1營營長,葉挺手下的驍將。  2.袁文才:比較少見的泥腿子領導人,參加寧岡暴動(當時還在北伐時期),建立農民自衛軍,任總指揮,迎接主席上井岡山,並竭盡全力幫助主席率領的秋收起義餘部解決各種困難,慷慨地回贈1000元大洋給主席用於工農革命軍的給養,接受主席整編。參考徐海東大將經歷,袁文才是當之無愧的大將。  3.王良:黃埔5期畢業,參加秋收起義,1932年3月,升任主席嫡系的紅4軍軍長,其政委正是羅瑞卿大將。  4.劉疇西:黃埔1期畢業,蘇聯伏龍芝軍校畢業,參加南昌起義,紅10軍團軍團長。  5.尋淮洲:參加秋收起義,20歲任紅21軍軍長,21歲升為紅7軍團軍團長,比林彪還牛逼。不過由於他年紀小,擔任高級職務時已是中央蘇區後期。所以,縱使評不上元帥,評個大將那是穩穩的。  6.董振堂:保定軍校畢業,寧都起義領導人,紅5軍團領導人,紅5軍團是中央紅軍長征時的鐵血後衛。  7.羅炳輝:農奴出生的優秀戰將。擔任過孫中山的警衛連長,伍中豪犧牲後接任紅12軍軍長,後任紅9軍團軍團長。抗戰後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調入新四軍任第一支隊副司令、第五支隊司令,抗戰勝利後任新四軍副軍長。是建國後中央軍委認定的解放軍36個軍事傢之一。電影《從奴隸到將軍》,講的正是羅炳輝同志。   8.鄧萍:黃埔6期畢業。領導平江起義,1930年6月任紅3軍團參謀長兼紅5軍軍長,直到犧牲在遵義城下,始終是彭德懷的左膀右臂。  9.彭雪楓:長征時任軍委第1野戰縱隊1梯隊隊長、紅3軍團5師師長、陜甘支隊第2縱隊司令員、紅1軍團4師政治委員。抗戰爆發後任新四軍第6支隊司令員兼政委、八路軍第4縱隊司令員。1941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4師師長兼政委。作為新四軍的師長,參考其他各師師長建國後的地位,彭雪楓的大將是跑不瞭的。  10.左權:黃埔1期畢業。莫斯科中山大學、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1930年回國後到中央蘇區工作,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1分校教育長、新12軍軍長、第5軍團第15軍軍長兼政治委員、中革軍委第一局團長和紅1軍團總司令等職,參加瞭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1936年5月,任紅1軍團代理軍團長。全國抗戰爆發後,擔任八路軍副參謀長、八路軍前方總部參謀長,後兼八路軍第2縱隊司令員。

1965年授銜的開國將帥:騎兵出身的多少?

  五大野戰軍都有騎兵出身將軍的身影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領導下的軍隊都曾有騎兵部隊。解放戰爭時期,是解放軍騎兵部隊發展的鼎盛時期。各野戰軍都在大力發展騎兵部隊,五大野戰軍都有騎兵出身將軍的身影,他們在五大野戰軍的分佈情況如下:  第一野戰軍的騎兵部隊有:第一野戰軍直轄騎兵第一師和騎兵第二師、第九軍騎兵第七師、甘肅軍區騎兵第二師、新疆軍區騎兵第八師。以上騎兵部隊共產生將軍14人,其中中將3名:姚喆、張達志、楊秀山;少將11人:李赤然、何傢產、張獻奎、范保順、李荊璞、李國良、王再興、李發應、康健民、黃厚、李佐玉。  第二野戰軍的騎兵部隊有:八路軍一二九師騎兵團。1932年2月12日,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在甘肅省正寧縣三甲源正式改編為紅軍陜甘遊擊隊,下轄2個步兵大隊,1個騎兵大隊,1個警衛大隊。6月下旬,紅軍陜甘遊擊隊改編為紅二十六軍第二團。紅二團下轄騎兵連、步兵連,騎兵連由陜甘遊擊隊騎兵大隊改編。1933年9月,以紅二團騎兵連和紅四團臨時騎兵連合編為紅二十六軍騎兵團。1935年9月17日,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騎兵團改編為紅十五軍團直屬騎兵團。  1935年10月底,經過二萬五千裡長征的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吳起鎮,與紅十五軍團勝利會師。11月3日,紅十五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騎兵團調離紅十五軍團建制,編為軍委直屬部隊,番號為紅軍騎兵第一團,紅十五軍團僅保留瞭一個騎兵連。  後來,在與馬鴻賓、馬鴻逵的騎兵作戰中,紅十五軍團領導越來越感到騎兵部隊的重要性,遂將軍團手槍團與騎兵連合編,組建瞭新的騎兵團,番號為紅軍騎兵第三團。1937年8月20日,紅十五軍團騎兵團改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騎兵營,中央軍委騎兵團改編為八路軍一二○師騎兵營。1938年2月8日,一二九師騎兵營擴編為騎兵團。解放戰爭時期,一二九師騎兵團整編為晉綏野戰軍第八縱隊騎兵旅。經過多次整編,1952年5月,該部擴充為騎兵第一師。1969年9月,騎兵第一師改編為陸軍第八師。  第二野戰軍騎兵部隊有少將5人:王振祥、何正文、況玉純、劉義、汪傢道。  第三野戰軍的騎兵部隊有:新四軍第四師騎兵團。1940年6月1日,新四軍第六支隊(後改為第四師)集中八個團及抗大分校等在司令部駐地安徽渦陽縣新興集召開大會時,宿縣西部各據點的日、偽軍乘汽車進行奔襲,直至大會會場附近。支隊司令員兼政委彭雪楓感到,在廣闊的平原上,必須有較為快速的騎兵作偵察、警戒和通信之用。經與參謀長張震等商量後,決定支隊成立騎兵連,各旅、團相繼成立騎兵排、班。這是四師騎兵最早的基礎。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1941年4月,新四軍第四師與由湯恩伯節制的青海騎兵第八師激戰於津浦路西,新四軍第四師許多官兵死於馬刀之下,著名的老三十二團幾乎被打光。白刃格鬥中,馬上的敵人占有很大的優勢。  此戰之後,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決定把師部騎兵連擴充為騎兵團,稱之為“紅色哥薩克”。周純麟任騎兵團團長,騎兵戰術主要效仿蘇聯紅軍騎兵。  彭雪楓首先命令把各單位通信兵騎的馬集中起來,又號召領導幹部把自己的坐騎交出來,並率先將自己綽號叫“火車頭”的白馬交出。在組建騎兵團過程中,泗洪人民給予瞭極大的支持,隻要騎兵團看中哪匹馬,群眾都願意將馬賣給騎兵團。由於淮北人民的大力支持,騎兵團在戰鬥中不斷壯大,不到一年,全團就有700多人馬瞭。  在選用馬刀時,自幼習武、精通刀術的彭雪楓沒有采用蘇軍高加索式馬刀,而是博采眾長親自設計瞭一款馬刀,刀身修長,刀背輕薄,用精鋼打造,刀刃十分鋒利,戰士們愛不釋手,稱之為“雪楓刀”。  當年冬天,彭雪楓決定對騎兵團進行短期突擊訓練。部隊集中在介頭集、大江莊,彭雪楓親自教練騎術、整頓紀律,要求騎兵團全體指戰員做到:上馬像蚱蜢一樣輕快,騎坐像磐石一樣穩固,奔馳像風雷一樣迅疾。在彭雪楓的教導下,指戰員迅速提高瞭騎射技術,不僅能騎著馬通過各種復雜地形和障礙,而且能在戰馬疾馳的時候砍殺敵人,在馬背上掃機槍,打小炮;通過封鎖線時,戰士們能隱藏在馬肚子旁邊,而後一個翻身,又倒騎在馬背上射擊,馬兒狂奔時,戰士們抓住馬尾,就能跳上馬背。  1942年,為保衛洪澤湖地區夏收,消滅在沙山集搶糧的日軍,彭雪楓指示騎兵團“一定要等敵人出村遠點再打,這不僅可以發揮我長馬刀的作用,還可以避免誤傷人民群眾”。結果僅9分鐘,300餘名日軍即被騎兵團馬刀砍倒大半,80餘人當瞭俘虜。整個夏收期間,騎兵團打瞭多次勝仗。從此,騎兵團威震淮北,令敵人聞風喪膽。  第三野戰軍產生瞭騎兵上將2人:許世友、張愛萍。雖然許世友、張愛萍沒在新四軍騎兵部隊任職,但他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在騎兵部隊任職。解放戰爭時期,許世友任第三野戰軍兵團司令員,張愛萍任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因此,把兩位上將劃歸三野騎兵將軍也在情理之中。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第四野戰軍的騎兵部隊有:熱河騎兵師,冀熱遼騎兵師,內蒙古騎兵部隊:騎兵第一師、騎兵第二師、騎兵第十師、騎兵第十一師、騎兵第十六師等。第四野戰軍騎兵部隊共產生將軍18人,其中中將4人:梁興初、田維揚、邱創成、匡裕民;少將16人:賀晉年、劉克、張午、張榮森、劉永源、鐘明彪、王明貴、何能彬、蕭鋒、袁光、劉光裕、林茂源、王定烈、李基、胡秉權、孔飛。  華北軍區野戰軍的騎兵部隊有:晉察冀軍區騎兵團,察哈爾軍區騎兵第三師,綏遠軍區騎兵第一師、騎兵第五師,第三十七軍騎兵旅等部隊,共產生少將7人:唐子安、馬輝、周傢美、孔令甫、杜瑜華、李鐘奇、盧克。  由於地理條件限制,第二、第三野戰軍所在區域不太適合騎兵作戰,因此騎兵部隊發展受限。而第一、第四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野戰軍地處我國西北、東北和華北地區,十分適合騎兵作戰。因此,騎兵部隊多,產生的騎兵將軍多於二野、三野也就順理成章瞭。  1955年,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共有1614名(包括以後補授、晉升的在內)開國將領被授予元帥和將軍軍銜,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7人,中將177人,少將1360人。步兵出身的將軍數量居於首位,其次就數騎兵出身的將軍瞭,共有55人。其中上將2人,中將8人,少將45人。  許世友掌管紅四方面軍騎兵部隊  1936年春,紅四方面軍正在甘孜地區進行整編、訓練、籌糧和做群眾工作,準備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後繼續北上。  為瞭對付國民黨軍馬步青和馬步芳的騎兵部隊,紅四方面軍總部決定組建騎兵師,並由紅四軍軍長許世友任紅四方面軍騎兵司令員兼騎兵師師長。  5月的一天,在一片廣場上,許世友騎上一匹高大的棗紅馬,集合瞭全師3500人馬,舉行成立騎兵師的慶祝大會。會上,由朱德授予騎兵師一面鮮艷的旗幟。許世友又將三面騎兵團的旗幟,分別授予各團團長。隨後,部隊接受瞭朱德、劉伯承等總部首長的檢閱。騎兵師列隊從主席臺前走過。朱德發表瞭熱情洋溢的講話:“同志們,騎兵師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工農紅軍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工農紅軍有瞭自己的第一支正規化騎兵隊伍。這不但是你們的光榮,也是整個紅軍隊伍的光榮。”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最後,朱德發出號召:“你們應該在許世友司令的統一率領和指揮下,團結一致,英勇作戰,顯示出騎兵師的特點和威風來,為保障我們紅四方面軍和紅二、紅六軍團順利北上與黨中央會合作出新的貢獻。”  許世友牢記朱德的教導,率領騎兵師經過一個月的緊張訓練後,準備第三次過草地。總部決定由騎兵師打頭陣,負責為後面部隊偵察道路、籌集糧草。  在騎兵師作戰中,許世友身先士卒,經常帶頭策馬揚鞭,揮舞馬刀沖鋒陷陣。據許世友回憶:“由甘孜北上,是第三次過草地。我們騎兵師為全軍先遣部隊,經西傾寺先出阿壩,擔負著偵察道路、籌集糧草的重任。沿途打瞭72次仗,打反動土司武裝,打國民黨騎兵。打來打去,3000多騎兵,打到甘南隻剩下200多人。”  戰功卓著的“朱德騎兵師”  “朱德騎兵師”是中共冀熱遼中央分局、冀熱遼軍區為慶祝朱德60歲壽辰,在林西組建、以朱德的名字命名的一支騎兵部隊。  1946年11月29日,林西城披上瞭節日盛裝,冀熱遼軍區司令部披紅掛彩,街上張貼著祝壽標語。  11月30日上午,林西黨政軍民千餘人在林西的舊戲園舉行慶祝朱德60歲壽辰大會。在充滿歡樂與激情的祝壽大會上,冀熱遼軍區司令員程子華宣佈成立“朱德騎兵旅”,並致電朱德。  朱總司令:  欣逢你六秩大壽,林西全體幹部以最大興奮,歡度此光榮誕辰,舉行盛大祝賀,並於是日共議成立朱德騎兵旅,以速疾奔騰之盛,永志你的事業常春,誓將策馬赴敵,旨在民主和平、立功取勝,用慰傳大號召。無敵鐵騎,將以你的名字,永壯軍威,更與你的功業,凝輝偉大,猶以無限熱情,祝你的英姿永輝,勝利大旗永揚,臨電神馳,不盡一一。  會後,駐林西各機關、部隊紛紛響應號召,動員人員報名參加“朱德騎兵旅”。後來,騎兵旅被改為騎兵師。為補充騎兵師隊伍,程子華又發佈命令,決定從熱中(烏丹)、熱西(隆化)、熱北(林西)軍分區各抽調一個騎兵團,組建冀熱遼軍區“朱德騎兵師”,師長何能彬,政委謝志群(後因病調出,林茂源接任),副師長兼師參謀長卜雲龍,政治部主任劉克。分頁:4/6頁  上一頁23456下一頁  “朱德騎兵師”在組建初期隻有3個團,各團下屬隻有4個連,四五百人不等。此時整個部隊處於戰略轉移後的暫時休整中,各騎兵團統歸第二十二軍分區領導。  後來,騎兵師人員、馬匹、部隊建制等都有顯著增加,武器、裝備也相應地得到瞭改善。各團都成立瞭機炮連,按照馬匹毛色,統一調整瞭各連隊馬匹,形成瞭各連隊馬匹顏色同一化。  1947年9月,“朱德騎兵師”在陰河一帶經過短時間的紀律教育,補充瞭裝備,發放瞭馬刀。10月中旬,部隊抵達朝陽地區待命,配合東北民主聯軍第九、第十一縱隊攻打朝陽。23日,朝陽縣城解放之後,“朱德騎兵師”奉命向義縣前進。  11月2日,“朱德騎兵師”在義縣的九宮、臺門、李傢溝一線,與國民黨增援部隊九十二軍侯鏡如部遭遇。  這次遭遇戰,“朱德騎兵師”大獲全勝,俘虜敵人1000多名,繳獲各種車輛80餘臺,步槍和輕型武器擺滿河灘、道路,軍用物資不計其數。  後來,“朱德騎兵師”又配合東北民主聯軍第九、第十一縱隊參加瞭義縣戰役。他們發揚瞭騎兵猛打猛沖的傳統戰術,僅用90分鐘,就把國民黨軍第一七四師徹底打垮。  1948年4月2日,“朱德騎兵師”又從林西出發,取道圍場參加解放多倫戰役。8月28日,騎兵師突襲並解放瞭豐潤縣城。此後,便在遵化、寶坻、薊縣一帶與唐山、天津、北平之敵往來周旋。9月上旬,騎兵師又從寶坻回兵,參加瞭攻打錦州的戰役。後又和兄弟部隊一起參加瞭平津戰役。北平解放後,騎兵師光榮地參加瞭北平入城式,受到瞭各界群眾的熱烈歡迎。1949年6月3日,騎兵師奉命南下到中南地區追殲國民黨殘敵。  為抗美援朝,保傢衛國,1951年2月,“朱德騎兵師”改編為步兵一六六師,軍馬調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部隊,指戰員相繼入朝參戰。分頁:5/6頁  上一頁3456下一頁  1955年,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共有1614名(包括以後補授、晉升的在內)開國將領被授予元帥和將軍軍銜,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7人,中將177人,少將1360人。步兵出身的將軍數量居於首位,其次就數騎兵出身的將軍瞭,共有55人。其中上將2人,中將8人,少將45人。  內蒙古騎兵第二師和大青山騎兵支隊  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騎兵部隊共殲敵上萬人,繳獲軍馬14823匹,繳獲各種槍支和火炮11985支(門),為內蒙古乃至東北、華北地區的解放作出瞭重要貢獻。  其中,內蒙古騎兵第二師曾被人們譽為解放軍騎兵部隊的“王牌師”,這支部隊作戰多、戰果大、產生的英雄多。  內蒙古軍區副司令員胡秉權,曾任內蒙古騎兵第二師政委,他和師長白音佈魯格共同指揮這支英雄的騎兵部隊創造瞭許多輝煌戰績。  1946年3月,騎兵第二師為確保四平保衛戰的後方安全,在梨樹、懷德、長嶺地區,與國民黨“光復軍”及土匪多次作戰,打出瞭騎兵的威風。  1948年10月初,東北野戰軍圍城部隊兵臨長春城下,騎兵第二師奉命參加圍城戰鬥,東北野戰軍總後勤部為每個官兵配發瞭騎兵專用馬刀,騎兵揮舞著數千把明亮的馬刀,整日閃現在長春城下。10月17日,國民黨六十軍軍長曾澤生率部起義。負隅頑抗的國民黨新七軍,在糧草斷絕、空投無望、四面楚歌的情況下,於10月19日宣佈投降,長春遂告解放。  1948年10月底,騎兵第二師在向沈陽進發途中,全殲瞭國民黨一個騎兵旅,迫使國民黨五十三軍炮兵師投降。  1950年,在第一屆全國英模會上,騎兵第二師的邰喜德、郝特老當選為全國戰鬥英雄,並成為全軍騎兵英雄的代表。  大青山騎兵支隊曾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的騎兵勁旅,雖然它在內蒙古地區作戰,但當年它屬於八路軍一二○師的騎兵部隊,在展現內蒙古騎兵部隊的輝煌時,應該為大青山騎兵支隊留下一筆。  大青山騎兵支隊的指揮員曾有司令員兼政委李井泉,中將張達志、姚喆,少將李荊璞、李國良。這些開國將軍,曾帶領大青山騎兵支隊三個騎兵團,使大青山成為日軍聞風喪膽的抗日根據地。從1938年8月到1945年8月的七年中,大青山騎兵支隊共殲滅日、偽軍3999人,俘虜1533人,繳獲戰馬2909匹、各種槍炮1966支(門)。  隨著解放軍摩托化、機械化的發展,1985年,解放軍淘汰瞭騾馬化,騎兵作為一個兵種已經消失。目前,全軍僅象征性地保留瞭兩個騎兵營和幾個騎兵連,但騎兵將軍和騎兵士兵為共和國所創造的輝煌將永遠銘記在人民的心中。分頁:6/6頁  上一頁456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