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提倡

施劍翹刺殺孫傳芳根本不值得提倡:施中誠才是對的

  因為施中誠為仙霞古道的起始點湖門亭題瞭四個字,至今字跡尚存,所以作個說明。42年施中誠任74軍副軍長,帶57師沿浙贛鐵路阻擊日軍向江山縣進攻,在衢州後溪街,江山虎頭山打瞭二場阻擊戰,掩護105師及86軍撤退到江山廿八都後57師退防張村,11月底調到100軍任少將副軍長,43年4月任軍長,同月調任74軍任軍長。手下四員大將在中國近代史上名聲響亮。57師長餘程萬在守常德時1萬人對抗日軍13萬人,守城16晝夜,斃敵1.5萬人,戰後全師隻剩下107人。接替100軍軍長的李天霞,後整編成83師,就是電影《南征北戰》裡的李軍長。最有名的是接替74軍軍長的張靈甫,後整編為74師,就是電影《紅日》裡那個守孟良崮的張軍長,還有陪張軍長一起自殺的副軍長蔡仁傑。46年他在傢鄉桐城砂子崗辦述德小學,現在校牌還在,標準的唐顏體,出自施中將之手與清湖門亭字跡相同,1983年在美國洛杉磯去世。  可能許多人對施中誠不熟悉,但提起他妹妹施劍翹就知道瞭。當年山東軍閥張宗昌手下有個大將叫施從濱,兄弟四人,三個姐妹,老二施從雲和馮玉祥發動“灤州起義”,兵敗被殺,葬桐城金神騎龍村。老大施從濱結婚後沒有生育,施從雲就將女兒過繼給施從濱,施劍翹(當時叫施谷蘭)到大伯傢二年後,大娘就想生雞蛋一樣給她生瞭四個弟妹。四叔有個兒子叫施中誠在大伯手下任警衛排長。1925年10月施從濱從山東出發攻打蚌埠,被孫傳芳打敗,殺頭後暴屍三日,這年施劍翹20歲。當時她請施中誠暗殺孫傳芳報父仇,施中誠在施從濱遺像前發誓報仇,但他的心願是在戰場上報仇雪恨,無奈之下施劍翹嫁給同族施靖公,唯一條件是殺孫傳芳報仇,但結婚生下兒子後,施靖公在閻錫山部隊當上旅長也不提報仇之事,施劍翹帶子離傢。1935年11月13日在天津居士林連開三槍,打死孫傳芳。  從傳統中國文化角度看這次兇殺案,施劍翹是俠女、烈女,問題是當時的中國已開始走向法治社會,現在大力宣傳施劍翹除瞭宣揚暴力,主張私刑還有什麼?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施劍翹這種行為都是違法的,從判刑十年到改判七年再到特赦,都證明她是有罪的,特赦並不等於無罪。在佛前殺生的施劍翹十年後皈依佛門,在蘇州靈巖寺出傢為尼。孫傳芳殺俘,依據當時的法律罪不該死,甚至法不追究,如果他為非作歹,賣國求榮,施劍翹出於民族義憤為民除害,尚可贊美,但孫傳芳當時反對蔣介石不抵抗政策,拒絕同學土肥原和老師岡村次寧的拉攏誘惑,躲到天津租界一心向佛,與世無爭,成為出傢的和尚(稱居士),施劍翹再去殺他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孫傳芳死時,跪在佛前真心向善,佛在頭頂,旁邊是善良的佛門弟子,在佛前殺人,在信徒面前開槍,隻能說恐怖。   是非對錯無須後人評說,隻願世人少點暴戾,多點良知,即使正義也請避開佛門的慈悲,遮住孩子的雙眼,背過你的身軀,讓血腥和怨恨遠離已經很苦很累的百姓,留點善良在人間吧。  系統全面地瞭解施劍翹案,不可忽視以下幾個事實。  1.施中誠拒絕執行私刑,本無可非議,更不能橫加指責,江湖情仇,父仇子報的陋習如果成立,現代人大可去報文革、反右之仇。  2.施劍翹著《是我殺瞭孫傳芳》中多次提到1935年3月16日北京藝術學院22歲女學生劉景桂槍殺情敵滕爽案,明確首先是受該案啟發。律師的辯詞中也多次引用1932年9月鄭繼成殺張宗昌被特赦的案例。現在宣傳施劍翹想要給誰啟迪和暗示。  3.弱女並不弱。案發時,施劍翹並非脫離夫妻關系的老公施靖公是閻錫山手下的旅長、堂兄,親弟弟施中誠、施則凡、施中達、施中傑分別擔任馮玉祥副主席的副官、軍官教導團團長、軍統交通研究所總隊長、少將師長。而孫傳芳已是一個落魄軍閥,傢中子女從事教育、法學研究工作,最小的女兒隻有7歲。  4.從馮玉祥日記,天津高院庭審記錄中可以看到,控方和自訴方嚴格依法走程序,並體現瞭極大的讓步,被告方卻又馮玉祥,於在任,李烈鈞大佬在奔走,更有汪精衛的老婆陳壁君、張默君出面說情。媒體也大量炒作,給法庭施加壓力。  5.十年後,施劍翹留詩一首:四十年來一夢長,犧牲自我為誰忙,醒時頓覺佛緣近,心即菩提萬丈光。然後就出傢皈依佛門。  瞭解知道這些事實後,每一個思維正常的人都知道施劍翹的行為不值得贊頌和宣揚,受瞭冤或懷著恨不能成為剝奪他人的生命,給無辜者帶來恐懼的理由。相關閱讀推薦:隱形將軍韓練成的傳奇生涯:一句話葬送瞭74師民國俠女施劍翹刺殺孫傳芳始末:孫傳芳怎麼死的?被歷史神話瞭的張靈甫:那些年我沒參加過的戰鬥潛伏在蔣介石身邊最危險的間諜:一句話葬送74師揭秘孫傳芳如何成為直系軍閥的巨頭?孫傳芳簡介

解秘:曹操提倡薄葬背後有怎樣不可告人的秘密?

  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日(公元220年3月15日),一代梟雄曹操病逝於洛陽,享年66歲,隨後不久其世子曹丕代漢建魏,歷時400餘年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盛王朝滅亡,中國進入長達360年的魏晉南北朝紛亂時代。  《三國志·武帝紀》中收錄曹操死前所作的《終令》,稱“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史料《元和郡縣志》卷20記載,根據曹操的遺囑,同年二月丁卯日(220年4月11日),曹操的靈柩運抵鄴城後,在夏侯尚,司馬懿的陪奉下,埋葬在他親自選定的鄴城西南的山岡上,當時稱作“高陵”。後世以其地處鄴城西面,大多稱它為“西陵”,它與西門豹祠相距大約15裡。這些正史資料也是前年安陽宣佈成功發掘高陵墓後,帶來史學傢、考古學傢及輿論媒體一片質疑聲的原因之一。  曹操生前留下遺囑,要求薄葬。所有後事都是嚴格遵從曹操生前遺願來操辦的,陵墓內除瞭曹操本人預先準備的四箱送終衣服,以及質樸無華的陶制明器。包括《三國志》、《資治通鑒》在內的比較嚴肅的正史資料,都明確記載曹操陵墓中並無金玉珠寶、銅鐵錫器、豪華殮衣之類的陪葬品。整個陵墓一切因陋就簡,也未曾建造紀念性的建築物。這與其生前尚儉作風一脈相承,但更多的史學傢認為曹操要求“薄葬”的根本性原因是:曹操本人是歷史上最牛的盜墓者,使的是防盜墓伎倆而已。下面小編就和大傢說說這方面的個中緣由與來龍去脈。   曹操首創軍中“盜墓辦公室”  盜墓,說起來總是見不得人的猥瑣之事。但是曹操卻居然成瞭一名盜墓中的王者。曹操盜墓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為瞭盜到黃金、白銀什麼的,為自己的部隊提供財源。為保證盜墓有組織、高效率運作,他在自己的軍中成立瞭類似“盜墓辦公室”這樣的專門機構。這是中國盜墓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軍方盜墓機構。  魯迅曾經說,“曹操設瞭‘摸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專門盜墓”。曹操在軍中設立瞭“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二職。“中郎將”和“校尉”,都是古代的軍中職位。在漢代,“中郎將”是皇帝身邊的親信紅人,統領皇帝的侍衛,禦前將軍,相當於今天的中央警衛團(8341部隊)司令,級別高而且職位重要,非一般人能擔任。而“校尉”為秦漢時部隊中的中級軍官,其級別要比“中郎將”低很多。說白瞭,“中郎將”是指揮官,而“校尉”則是具體辦事的頭兒。而“發丘”,就是盜墓的意思,“發丘中郎將” 自然就是盜墓大隊長的意思;“摸金”是指到墓中尋找寶物,“摸金校尉”顧名思義就是帶著一夥盜墓者幹具體事的盜墓小隊長。而“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到二百年後的南北朝時期,還真的成為瞭官職名,而“發丘”、“摸金”二詞如今依然是盜墓業內的行話,這足以說明曹操盜墓行為對後世影響力之大。   而且在盜墓時,曹操是親臨現場指揮取寶的,這也是在歷史上的盜墓名人中比較少見,一般都是安排手下人去操辦。相關閱讀推薦:周不疑是誰?曹操為何要派人殺死周不疑?三國最大贏傢竟是司馬懿!狼子野心完爆曹操!揭秘三國時代最成功的人生贏傢:絕非曹操與劉備曹操祖父曹騰:歷史上唯一被追認為皇帝的閹宦!三國史上最悲劇的十五個人物:第一名居然是曹操!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曹操指揮盜梁王墓籌措軍餉  曹操盜墓非常狠和徹底,“所過隳突,無骸不露”。隳突(音“輝突”)就是破壞的意思,破壞得很徹底,這也是盜墓者的典型行為之一。史載最經典的案例就是曹操組織對梁王墓的盜取。當時董卓擁兵自重,曹操“散傢財、合義兵”,籌集瞭一支五千人的軍隊去討伐董卓。但他窮得隻能靠盜墓籌集軍餉,他把視線集中到梁王劉武的墓上。  梁王劉武,文帝嫡次子,與館陶公主、漢景帝同為竇太後所出,是漢武帝的叔叔。梁王當時富甲中原,富可敵國,傢裡面錢多得數不過來,公元前144年10月病逝,葬於永城芒碭山。據說在他死的時候,傢有黃金四十多萬斤。有關曹操盜梁王墓這一事件在文獻《藝文類聚》中有記載:“操別入碭,發梁孝王塚。”“破棺,收金寶數萬斤,天子聞之哀泣。” 《水經註疏》也有類似記載:“操引兵入碭,發梁孝王塚,破棺,收金寶數萬斤。”當時的天子漢獻帝聽說自己祖先的墓被挖瞭,但對於一個受制於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苦水隻能往肚裡咽瞭。  通過盜劉武墓,曹操收集瞭數萬金的寶貝,養活瞭全軍將士三年。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考古工作者對梁王墓群進行保護性發掘,在這個早在三國時代就被盜過的墓群中,仍發掘出瞭金縷玉衣、大型玉璧等珍貴文物2萬餘件,許多文物價值連城。可以想象,這個巨大的寶藏,對當時缺衣少食的曹操軍隊來說,是一個多麼巨大的誘惑呀!胸懷天下的曹孟德“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隻要全軍將士能吃上飯、打勝仗,還真不在乎背罵名。   在古代,如果盜帝王陵,是一種忌諱,很容易遭到天下的痛恨,容易把自己搞得身敗名裂。曹操是個很有心機的人,他吸取瞭當年項羽盜秦陵就被其對手劉邦抓把柄並列入十大罪狀的經驗教訓,選擇盜諸侯王陵,目標較小,容易掩飾。而劉武生前沒能過把皇帝癮,但死後他把自己的墓穴造得相當豪華,也屬於帝王級的,其中隨葬品不會少。而且,曹操順手還把比梁王墓還大、更豪華的梁王老婆、李王後的墓也給挖瞭,墓裡面的隨葬品,也會被曹操席卷一空的。  曹操盜梁王墓和李王後墓非常成功,而讓考古專傢不解的是,該墓群是“斬山作廓、穿石為藏”,這些墓的墓道都是用上千公斤的巨石封死的,可謂是固若金湯,那時沒有大型的起重設備,曹操手下是靠什麼打開陵墓,盜出這些財寶的?沒有人能說得清,這成瞭一個千古之謎。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盜墓盜得心虛手軟而提倡薄葬  可能是看到瞭厚葬的弊端和被人盜掘的險境,曹操生前而因此提倡薄葬。《三國志·魏書》記載,公元218年曹操頒佈《終令》,即遺囑,表示陵址要選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樹”,陵內“無藏金玉珍寶”。為防止盜掘,曹操還建瞭好多疑塚並施行密葬。成書於南宋時期的《輿地紀勝》中稱:“曹操歿後恐人發其塚,乃設疑塚七十二。”  看來,曹操反盜墓手法與他的盜墓手法一樣堪稱一絕。據說一生奸詐多疑的曹操為自己精心策劃瞭72疑塚,在他下葬的那一天,鄴城所有的城門全部打開,72具棺材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同時抬出。從此產生一個千古之謎:七十二疑塚哪座為真?元明以後,七十二疑塚大多數都被盜墓者挖開過,都沒有找到曹操的屍體。  但這畢竟是民間傳說,通過現在的考古發現業已證明,傳言中的七十二疑塚並不靠譜。另外,從唐以前過鄴文人留下的大量詩文看,有不少詩人在鄴城上的銅雀臺面對西陵抒發感情,未見提出墓的真偽問題。有史料記載,貞觀19年(公元645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在禦駕親征高麗途中,曾經高規格地拜謁瞭位於鄴城的曹操高陵,並親自作瞭一篇題為〈〈祭魏武帝文〉〉的祭文,給予曹操高度的評價。到瞭宋代,曹操逐漸在人們心目中變成瞭奸臣,曹操墓也成為人們攻擊其奸詐的物證,蛻變成對他人品的質疑和人格的侮辱,並且編造出曹操死後設“七十二疑塚”的傳說。

史上最摳門的皇帝 清代道光帝提倡節儉反誤國

  史上最摳門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皇帝坐擁天下,富有四海,無不過著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道光皇帝(1782-1850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一生崇尚節儉。他不僅把節儉看成是人生的樂趣和目標,還以此作為衡量大臣能力和品德的標準。然而,節儉成性的道光帝“治傢有餘,治國不足”,大清王朝非但沒能強盛起來,反而急劇衰落。  五兩銀子打兩個補丁  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皇帝即位之初就發表瞭一篇題為《禦制聲色貨利諭》的節儉宣言書,表達其崇尚節儉的理想和倡導節儉的目標,頒佈全國。其中引用古人的話說: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就是說,百姓不富,我這個皇帝能富嗎?怎樣才能使百姓富起來呢?他說,我給你們省。  生活中,道光皇帝帶頭節儉。他使用的隻是普通的毛筆、硯臺,每餐不過四樣菜肴,除龍袍外,衣服穿破瞭就打上補丁再穿。同時規定:嬪妃平時不得穿錦繡的衣服。除太後、皇帝、皇後以外,非節慶不得食肉。   道光皇帝對皇後非常敬重。有一次,皇後生日,他決定為皇後祝壽。於是,滿朝親貴重臣獻上壽禮,拜完壽,自然留下赴宴。開宴後,眾人發現每人面前隻有一碗打鹵面,後來聽說,為此次壽筵,道光帝特批禦膳房宰瞭兩頭豬。皇後很高興,因為道光帝曾明確規定:皇帝生日的萬壽節、皇後生日的千秋節及除夕、元旦、上元、冬至等慶賀禮儀筵宴都停止舉行,這一次算是破例瞭。  對道光帝節儉推波助瀾的,是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曹學士平日花一文錢都要打算盤。這樣天性愛節儉的人,和道光帝正好算得上一對兒。皇帝自然和他十分投機,每天這位曹學士都被召進宮長談。太監們還以為皇帝和大學士商量國傢大事,誰知留心聽時,每天談的都是傢庭瑣事。  一天,曹學士穿一件破套褲進宮,兩隻膝蓋上補著兩個嶄新的掌。皇帝見瞭,便問補這兩個掌要花多少錢,曹學士奏稱須三錢銀子。皇帝聽瞭十分詫異,說朕照樣打瞭兩個掌,怎麼內務府要報銷五兩銀子呢。曹學士忙推說皇上打的掌,比臣的考究,所以價格貴。道光帝嘆瞭一口氣,從此逼著宮裡的皇後妃嬪都學著做針線,皇帝身上衣服有破綻的地方,都交給後妃們修補,內務府連一文錢也不得沾光。相關閱讀推薦:道光皇帝的妃子 揭秘道光皇帝的妃子皇後簡介道光皇帝生不逢時 為何被稱史上最摳門的皇帝? 道光皇帝怎麼死的 道光皇帝是一位怎樣的君主呢?道光之後的皇帝是誰?道光帝為何不傳位於六皇子奕忻道光皇帝踢死的兒子是誰?道光帝皇長子怎麼死的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滿朝文武都是破衣爛衫  對道光帝的節儉舉動,大臣們極力逢迎。朝中最刁滑的便是穆彰阿。他在節儉方面極力逢迎道光,卻在外面做出許多貪贓枉法、窮奢極欲的事情。  一次,皇太後過生日,道光帝怕多花錢,便下旨說:“天子以天下養,隻須國泰民安,便足以盡頤養之道。皇太後節儉垂教,若於萬壽大典過事鋪張,反非所以順慈聖之意。萬壽之期,隻須大小臣子,入宮行禮,便足以表孝敬之心,勿得過事奢靡,有違祖宗黜奢崇儉之遺訓。欽此。”  聖旨一下,大臣們對皇上省錢的意思個個心領神會,便由穆相國領頭,和皇上說明,不須花內帑(tǎng)一文,所有萬壽節一切花銷,都由臣民孝敬。皇帝自然高興,下諭立一個皇太後萬壽大典籌備處,委穆相國操辦。穆相國背地裡借著承辦萬壽的名義,到各省大小衙門勒索孝敬。小官員拼拼湊湊,從100兩報效起,總督部臣直報效到三五十萬為止。這場萬壽,穆相國足足得瞭1000萬兩銀子的好處。

前秦傳奇宰相王猛:提倡亂世用重典 一年連升五級

  前秦傳奇宰相王猛:“關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蒼生望謝安。”這兩句話中,提到瞭並世而立的兩位風雲人物,王猛和謝安。將兩人同放在一起,也道出瞭一段戲劇性的歷史遺憾。淝水之戰,謝安創造瞭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神話,成就瞭濟世蒼生的美名,換來東晉朝幾十年的政權延續。然而,它也成為埋葬前秦帝國的墳墓,成為王猛生九泉之下的遺憾。前秦掃六和而定中原,為氐族在歷史上書寫瞭最為風光的一頁。可以說,前秦點滴積蓄起來的帝國基業,凝聚著王猛畢生的智慧和心血。然而就在王猛死後8年,他與苻堅辛苦構建的帝國大廈便轟然倒塌,破敗到無法收拾的境地。也許,早在苻堅將王猛“勿以晉為圖”(《通鑒》)的政治遺言拋到腦後之日起,前秦便已種下瞭亡國的禍根。  王猛(325~375),字景略,堪稱亂世中的豪傑。他有著卓爾不群的個性、運籌帷幄的謀略、異於常人的膽識。他一年內創造的連升五級的政治奇跡,給他本就極富傳奇的一生又增添瞭幾許神秘。王猛個性極強,《晉書》上說他“瑰姿俊偉”、“氣度雄遠”,天生帶著一股英氣,一股銳氣。而“細事不幹其慮”,則是王猛個性中最突出的體現,不關心瑣碎,不溫不火,獨來獨往。甚至對別人的議論也不在乎,表現得“悠然自得,不以屑懷”(《晉書》)。事實上,王猛也從不掩飾自己張揚的個性。在拜見東晉大將桓溫時,王猛“捫虱而言,旁若無人”(《晉書》),邊說話邊捉虱子,夠強吧!  但凡個性極強之人,必有其獨特之處。王猛的獨特,便體現在他的才華與睿智上。王猛從小傢貧,“以鬻畚為業”(《晉書》),靠賣簸箕糊口,卻能做到“博學好兵書”(《晉書》),足見他是位有思想有頭腦的人。而王猛兩次拒絕出仕,從中我們也能看出王猛志存高遠的理想抱負:一次是被後趙的司隸校尉徐統看中,要招募他為功曹(相當於現在的秘書),王猛“遁而不應”(《晉書》),躲瞭,估計是嫌官小,瞧不上;另一次是桓溫力邀王猛南下,王猛權衡再三,最後也還是婉言謝絕。   做人有原則,做事速決斷,是王猛的睿智所在。王猛是人才不假,但也需有識才用才的伯樂賞識。事實上,王猛也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機會。他堅辭徐統,婉拒桓溫,不過是“斂翼待時,候風雲而後動”(《晉書》)罷瞭,是深藏不露的內斂、是蓄勢待發的淡定、是“懷佐世之志,希龍顏之主”(《晉書》)的大氣魄。一句話,他是在等待真正適合自己的明主。苻堅的出現,讓王猛最終找到瞭一展才華的舞臺。二人一見“便若平生”(《晉書》),談論政局形勢,也是心有靈犀。苻堅將他們的相遇比作“玄德之遇孔明”(《晉書》),絕非客套逢迎之語,而是英雄惜英雄的內心感慨。正是苻堅的賞識,才讓王猛有瞭用武之地,才有瞭後來叱吒風雲的傳奇故事。相關閱讀推薦:前秦君主苻堅:一位死在瞭斷背山上的英明皇帝王鎮惡簡介 東晉名將前秦丞相王猛之孫王鎮惡生平王猛簡介 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傢前秦王猛生平苻洪簡介 前秦政權奠基者惠武皇帝苻洪生平淝水之戰前秦失敗的原因 秦軍大敗原因分析?秦晉淝水之戰的戰役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