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明朝

初三勵志名言|經典語錄大全

初三勵志名言 1、今朝有心苦勤奮,明朝一舉步青雲。 2、人生一征途耳,其長百年,我已走過十之七八回首前塵,歷歷在目,崎嶇多於平坦,忽深谷,忽洪濤,幸賴橋梁以渡。橋何名歟?曰奮鬥。 3、青春啊,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隻屬於這些力爭上遊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雷鋒 4、不要為已消逝之年華嘆息,須正視欲匆匆溜走的時光。 5、榮幸並非沒有很多的膽怯與懊惱;惡運也並非沒有很多的撫慰和願望。

明朝名臣楊士奇氣度:巧勸朱棣寬免涉事官員

  楊士奇(1366-1444),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裡,謚文貞,漢族,江西泰和(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澄江鎮)人。明代大臣、學者,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歷五朝,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三楊”中,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祖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一生見證瞭明朝的盛轉衰,後因子致仕,不久憂慮不起。正統九年,楊士奇去世。贈太師,謚文貞。  一天,明成祖朱棣突然傳召時任左諭德的楊士奇。楊士奇沒敢耽擱,趕緊進宮,不等行過大禮,成祖就遞給他一張紙,楊士奇一看,原來是張禮單。  禮單是廣東佈政使徐奇所寫,他入朝覲見述職,順便帶瞭一些嶺南出產的藤席,當作禮品饋贈給瞭一些朝廷大臣,由於一時馬虎,自己所列送禮的單子不小心遺失瞭,有人拾到後,直接上報給瞭皇帝。  成祖對近些年來地方官員給朝官送禮之風甚為不滿,卻屢禁不止,於是下令凡有檢舉者,給予重賞。這個徐奇真是不走運,恰好撞到瞭槍口上,成祖想借此事,殺一儆百,嚴懲那些行賄和受賄的人。  看過禮單上的人名之後,成祖更是氣不打一處來,他所信任的幾位重臣,都赫然在列,不過他也奇怪地發現,上面居然沒有楊士奇,這讓成祖感到一絲安慰,他所治下的官場還不是黑得伸手不見五指,畢竟還有像楊士奇這樣廉潔如玉的人啊。   成祖滿懷嘉許地問道:“朕閱過徐奇的禮單,上面有許多大臣的名字,為何獨獨不見你的名字呢?”  眾人皆醉我獨醒,放在一般人身上,這可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表白自己的良機啊。然而楊士奇卻沒有一點驚喜之色,他平靜地回答說:“啟稟陛下,臣受命赴廣東時,群臣都曾作詩文贈徐大人,為瞭答謝,徐奇才贈送瞭這些藤席。因為當時臣有病,未曾作詩文,故此次沒有收到饋贈,不然的話,也難以幸免。”  楊士奇的話讓成祖頗感意外,“那你如何看待這些人受賄的事呢?”  “臣以為,禮單中所列大臣,並非都是貪贓枉法之輩,何況他們實際受饋贈與否,亦未可知。依微臣之見,所贈之物,並不是什麼貴重物品,構不成行賄罪,可批評教育,不必興師動眾,打擊面過大,這樣不利於政局的穩定。”  “可我已經下令嚴查,如果不追究此事,豈不顯得有損大明皇帝的威嚴嗎?”成祖不無顧慮地說。  “陛下想必還記得楚莊王絕纓盡歡的故事吧,對王妃不恭的人都能諒解,陛下的胸懷可不止於此啊!”  成祖聽瞭,哈哈大笑,馬上命人當著楊士奇的面,把禮單燒瞭。  就算你落井,我也不下石,放低自己,不圖名利,這就是楊士奇。相關閱讀推薦:明朝功臣李善長退休也不得善終?李善長怎麼死的明朝歷史上沒骨氣的讀書人:稱魏忠賢可配祀孔子明朝史上的“大躍退”:商賈之傢竟不許穿綢紗明朝朱元璋奇談:陳友諒逼死元朝忠臣是“罪人”明末大案“梃擊案”:明朝差點因此提前滅亡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為爸爸改皇統的孝順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憲宗庶孫,明孝宗之侄,明武宗堂弟,興獻王朱祐杬次子。由於武宗死後無嗣,因此張皇太後(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嘉靖元年(1522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位,(在位時間之長在明代皇帝中僅次於其孫子明神宗),年號嘉靖,與楊廷和等朝臣在議父興獻王尊號的問題上發生爭論,史稱“大禮議”之爭。   明世宗在位早期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可以稱得上是位有作為的皇帝,但是他中後期崇信道教,癡迷於煉丹,致使後來發生“壬寅宮變”。明朝國勢日益衰微。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駕崩,終年60歲。廟號世宗,謚號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葬於北京明十三陵之永陵。   明正德十六年四月,明武宗朱厚照病死。朱厚照沒有兒子﹐便根據封建皇朝“兄終弟及”的祖訓,由他的堂弟﹑興獻王朱佑杬之子朱厚熜承襲皇位,是為嘉靖皇帝。歷史上兄終弟及的例子有不少,之後一般都是新皇帝奉自己的哥哥(先皇帝)為“皇考”,而自己的生父則進不瞭太廟祭祀。也就是說以後,作為國傢祭祀的時候,新皇帝拜祭的是自己的哥哥,而不是自己的生父,這就是皇統和傢統的區別。這種區別對待,雖然讓當事人感到別扭,但是,千百年來倒也約定俗成,沒有引起什麼異議。   唯獨到瞭年輕的嘉靖皇帝的時候,情況有瞭變化。朱厚熜突然冒出瞭一個極其大膽的想法,想認自己的生父朱佑杬為 “皇考”,以讓自己的爸爸名正言順地進入太廟,接受自己的祭祀。說白瞭,他就是想用自己的傢統來取代皇統。

從暴發戶到階下囚的明朝大將石亨:石亨怎麼死的

  石亨(?-1460年),渭南人。明朝將領,官至太子太師,封忠國公。  早年抗擊瓦剌,頗有戰功。後於景泰八年(1457年)發動奪門之變,擁立朱祁鎮復辟,得以權傾朝野。  天順四年(1460年),石亨大肆培植黨羽,幹預朝政。朱祁鎮不能忍受,罷其職,得罪瘐死獄中,盡誅其黨羽。後又以傢屬不軌,下詔獄,坐謀叛律斬,沒其傢資。  邊關建功  石亨長相奇異,四方臉面,身軀高大,胡須及膝,善騎馬射箭,尤其擅用大刀,早年繼承其父官職,任寬河衛指揮僉事。  正統元年(1436年),石亨在黃牛坡擊敗瓦刺軍,奪回許多馬匹,首次征戰獲功,遷任都指揮僉事。  正統三年(1438)正月,300多名瓦刺軍騎兵在黃河邊飲馬,石亨率眾追擊到官山下,斬俘甚多。擢升為都指揮同知,又充任左參將,輔佐武進伯朱冕守大同。  正統六年(1441年),石亨向朱祁鎮上言:“邊關軍餉難以湊足,朝廷若能發給耕牛種子,讓軍隊開墾邊塞土地,每年可以增加軍糧18000石。”  正統七年(1442年),石亨又奏請駐軍在大同西路邊境修築堡壘,囤積糧草,得到朱祁鎮采納。此後,石亨在紅城、延安、金山等地,多次擊敗瓦刺軍,以功先後升遷都指揮使、都督僉事。為給朝廷廣泛搜羅人才,他請求仿效漢、唐制度,除保舉以外,還需設立軍謀宏遠、智識絕倫等科目,對擬用賢士先自陳(述職),再試用後任職。   正統十四年(1449年),石亨與都督僉事馬麟巡守塞外至箭豁山,打敗瞭兀良哈的軍隊,進升為都督同知。當時,智勇雙全的邊關守將除楊洪外,就數石亨。他雖為偏將,朝廷視其為大帥。是年秋,也先大舉進攻大同,石亨和西寧侯宋瑛、武進伯朱冕等大戰於陽和口,宋、朱二人陣亡,他單騎一人跑回,降官募兵,立功贖罪。  此時,郕王朱祁鈺監理國事,石亨經尚書於謙推薦,掌管五軍大營,晉升為右都督。不久,封為武清伯。乜先兵威逼京師時,石亨與都督陶瑾、高禮、孫鏜等九位將軍奉命領軍把守九城門外。當時,德勝門首當其沖,石亨奉於謙之命,與乜軍激戰。他先埋伏兵卒,誘其深入,殺之甚多。乜軍攻不下,又猛攻西直門,圍住守將孫鏜,石享奉命解救、激戰五日後,也先敗逃,石亨因功而封侯。  奪門之變  景泰元年(1450)二月,朱祁鈺即位。石亨奉詔佩鎮朔大將軍印,率京軍三萬人巡哨大同,擊敗瓦刺軍的進犯,朝廷賜他世襲誥券。其時,朝廷更換太子,石亨加封太師。  於謙建立團營時,命石亨任提督,充總兵。  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鈺出巡郊外,住在齋宮,疾病發作,不能行祭祀儀,命石亨代祭。石亨守護在代宗病榻前,見其病重,便與張軌、曹吉祥等人商議,迎接被軟禁的太上皇朱祁鎮復位。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三更時,徐有貞提前進入朝房,石亨等率傢兵1000多人潛入長安門,由曹吉祥作內應,直接進入南宮。朱祁鎮在曹吉祥、石亨等人的護衛下,乘上轎子便朝皇宮奔去。等到天亮時,曹吉祥敲響鐘鼓,打開殿門。等待早朝的大臣們,沒想到端坐於朝堂之上的竟是朱祁鎮,面面相覷,不知所措。隻聽見徐有貞說:“太上皇復位瞭,你們還不拜見?!”朱祁鎮復位後,認為石亨有首功,封其為忠國公,特加恩寵,言無不從。相關閱讀推薦:明朝敗傢太監梁芳如何獲得明憲宗朱見深寵愛?鄭和下西洋:明朝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遠洋航行垮掉的明朝軍隊:半軍半農的軍事制度是罪魁禍首明朝的體制之禍:朱元璋為國傢選瞭錯誤的道路明朝滅亡的三大原因:歷史上大明朝怎麼滅亡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驕橫跋扈  從此以後,石亨權欲膨脹,他的弟、侄傢人冒功進官者50餘人,其部下親戚、朋友等攀親騙官者多達4000餘人。京師大臣,常被他借故逐出朝廷。他還收受賄賂,提升孫弘為太仆丞;陳汝言、蕭璁等六人為郎中;劉本道為侍郎。一時間,石亨勢焰熏天,利令智昏,一些企圖升官的人都拜在他的門下,時有“朱三千,龍八百”的歌謠。他竟然挾私憤殺死堅持抗擊外侮的於謙、范廣等重要輔臣,把曾給他提過意見的給事中成章、禦史甘澤等九人貶黜官職。不僅如此,還大興冤獄,誣陷耿九疇、嶽正入獄,將楊宣、張鵬趕至邊關。將朝廷文職巡撫全部撤換成武將充任。他將一切大權獨攬,為所欲為地幹預朝政。每日進見皇帝,即使不召見,也借故入宮。所言之事、稍有不從,便驟然變色。出宮之後,他大張聲勢,鼓吹自已的權柄。  久而久之,朱祁鎮受不瞭,便問於閣臣李賢。李賢說:“朝內大事,惟陛下一人作主才是。”有一天,朱祁鎮對李賢說:“閣臣如有事,須燕見,石亨為武將,何以頻頻入見?”遂即敕告左順門:“非宣召,不得放進武官。”此後,石亨進宮次數才減少。  石亨曾奏告朱祁鎮,要朝廷給他祖墓立碑。工部要石亨請敕有司建立,翰林院撰寫碑文。朱祁鎮認為自成祖永樂年以來,朝廷沒有為功臣祖宗立碑的先例,讓其自立。  此前,朱祁鎮曾命有司為石亨修建府第,其富麗堂皇程度超越瞭規矩。連朱祁鎮在翔鳳樓上看見後,也驚問“此誰傢府第?”恭順侯吳瑾回答說:“此必王府。”英宗說:“非也!”吳瑾接著說:“不是王府,誰敢僭逾若此?”英宗隻能會心地點頭。石亨的侄子石彪封定遠侯,其驕橫猶如石亨一般。他們叔侄兩傢擁有數萬豸才官猛士,朝廷內外將帥半數是石傢的門下,京城的人莫不側目相視。   治罪身死  天順三年(1459年)秋,石亨受其侄子謀反和凌辱親王罪諸聯,停止上朝參見,削官為民,並窮治石亨朋黨,悉數罷黜。  天順四年(1460年)正月,錦衣指揮使逯杲上奏石亨心懷叵測,與其侄孫石後招權納賕,肆行無忌,並與術士鄒叔彝等制造妖言,蓄養無賴,伺機察看朝廷動靜,圖謀不軌。朝廷重臣恨石亨專政跋扈,皆言不可輕饒。朱祁鎮下詔令石亨下獄,以謀反罪處斬,並沒收其傢資。二月,石亨病死獄中,石彪、石後皆處斬。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孫承宗簡介:死不降清 滿門殉國的明朝忠烈老將

  孫承宗(1563~1638) 明末大臣、抗清將領。字稚繩,別號愷陽。保定高陽(今屬河北)人。  萬歷三十二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進中允,歷諭德、洗馬。泰昌元年(1620)明熹宗即位後,以左庶子充日講官。天啟二年(1622),後金(清)進占廣寧,明兵退至山海關,他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尋命以閣臣掌部務,督理薊遼、天津、登、萊諸處軍務。  承宗到職後,整頓營伍,嚴明將吏職守,禁饋遺,絕宴會,罷供帳,省參謁,以嚴肅軍紀,振奮士氣。又立東營,建水師,練火兵,改革馬政,提高瞭關門守軍的戰鬥力。又修築寧遠城(今遼寧興城)。  天啟三年,他出巡寧遠等地,切實地考察瞭關外數百裡內的人情與地形,認為寧遠地當險要,可守可屯,為“必據必爭”之地,主張在此建城,練兵屯田,扼守關外。強調“失遼左,必不能守榆關;失覺華、寧遠必不能守遼左。”他反對經略王在晉、總督王象乾等人在山海關八裡鋪築重關劃關而守的消極主張。在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以其耕之人以為戰、其戰之人以為耕的戰略思想的指導下,先後恢復遼河以西疆土四百餘裡。以功加左柱國、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等。   天啟五年,因總兵官馬世龍進攻柳河失敗,承宗被魏忠賢黨排擠去職。  崇禎二年(1629),後金汗皇太極從大安口進入畿內,進逼北京,他再次被任命為原官兼兵部尚書守通州(今北京通縣),後移鎮山海關,指揮各地援軍將清軍趕出關外,以功累加太傅、太保。四年,又因總兵官吳襄、宋偉援大凌河失敗而罷職歸裡。  十一年,清軍深入內地,十一月進攻高陽,這正是孫承宗的故鄉,此時的孫承宗正在城中堅守。  清軍並未發動攻擊,而是派使者圍著城墻大聲吶喊勸降,因為他們知道城中既無將領,又無守軍。可沒想到,換來是竟然是孫承宗在城墻上嚴厲的拒絕。  清軍無奈之下發動瞭進攻。其實必須猛攻,對於這個小地方,很容易就能拿下。但別忘瞭,此時站在城墻的是孫承宗。  當看到清軍到來時,孫承宗沒有慌張,他召集全傢上下四十餘口,找到瞭所有可以當做武器的用具,帶著傢人,上瞭城墻。  這一次,沒有援軍,沒有神助,隻能靠自己。當清軍看到出現在城墻上的人時,一時之間還有些驚慌,但仔細一看,才發現人群中,竟然全是老弱婦孺。  這仗怎麼打,局勢很明顯。孫承宗不沾任何優勢,但就是在極端劣勢下,孫承宗依然固守,即使戰鬥到最後一人,也要把城門牢牢守住。  第二天,孫承宗被俘,孫氏一傢四十餘口,全部殉國,滿門忠烈。  南明福王時,追贈太師。著作收入《高陽集》。相關閱讀推薦:歷史:明朝最後精銳部隊的覆亡與孫傳庭之死大明最後的大將孫傳庭:為何有人說傳庭亡則明亡孫傳芳的氣節:寧死仇人手也不當漢奸走狗李自成是怎樣打敗孫傳庭的?解讀孫傳庭之死明朝孫傳庭簡介:明末將領孫傳庭是怎麼死的?

明朝史上喝人頭酒吃倭寇心的千古奇男子胡宗憲

  導讀:這是個很難用世俗眼光讀取的人物。他無權不快,依附奸相嚴嵩,夥同嚴嵩的幹兒子趙文華陷害前任張經;他媚上,累獻祥瑞阿諛皇帝;他生活放縱,揮金如土,酒色不絕。他識人善任,提拔出俞大猷、戚繼光、盧鏜等一代名將;他深沉多謀,談笑間剿滅王直,徐海,陳東,葉麻;他爽朗勇敢,每戰都身先士卒,冒著炮火羽矢親自指揮。他生前保住瞭國傢東南半壁,死後卻背得一身罵名。提起抗倭,我們立刻會想到戚繼光、俞大猷,但戚繼光和俞大猷隻是他帳下俯首聽命的將佐而已。他,就是抗倭統帥,時任七省總督、授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胡宗憲。  1、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  胡宗憲,字汝貞,出生於徽州府績溪縣。績溪胡氏是當地望族,自唐宋至今名人輩出,民間有“七胡故裡”之稱。胡舜陟是北宋名臣;胡宗憲,明代抗倭名將,兵部尚書;胡雪巖,清代紅頂巨賈;胡開文,清代徽墨巨匠;胡適,現代國學大師。嘉靖十七年中進士後,胡宗憲的仕途一帆風順。先任益都知縣、餘姚知縣,嘉靖二十八年以禦史巡按宣府、大同等邊防重鎮。在宣大任上,有一次朝廷下詔書讓大同左衛軍遷徙到別地,士卒不滿意,“聚而嘩”。胡宗憲“單騎慰諭,許勿徙,乃定。”  不要小看這次“單騎慰諭”,這不是一般的文職官員能做到的事。明代的宣、大官兵桀驁難馴是有名的,嘉靖三年及十二年,大同一共發生過兩次震驚全國的兵變事件,兩次兵變的起因和這次非常相似,一為遷徙戍堡,一為修築工事,兩次都因為士卒不滿最終嘩變並殺掉瞭統帥。單身一人入軍營化解瞭一次兵變危機,胡宗憲已經顯露出膽氣過人且善於攻心的政治魄力。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嘉靖皇帝朱厚熜欽點胡宗憲出任浙江巡按監察禦史,歷史把胡宗憲推到瞭屬於他的舞臺,這一年他四十三歲。當時東南前線是四駕馬車:總督張經、巡撫李天寵、督察軍務趙文華和巡按胡宗憲。四人品位相當,職權並不明確。其中,趙文華是內閣首輔嚴嵩的義子,此人不是隻善鳥,奸詐驕橫,排擠忠良,抗倭有功的張經和李天寵都因為他的陷害而被冤殺。   《明史》稱“宗憲多權術,喜功名。”在權力爭奪的過程中,胡宗憲顯露其世故圓滑的政治手段。對趙文華這個公子哥兒他豪爽大方絕不得罪,對張經、李天寵則落井下石毫不手軟,跟隨趙文華上疏彈劾二人。最後,在趙文華的大力推薦下,踏著犧牲品的屍骨,胡宗憲步步直升,被任命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禦史,總督浙江、南直隸、福建等七省軍務,成為抗倭前線的統帥。小丈夫不可一日無錢,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趙文華和胡宗憲就是這樣兩種人,奇怪的是,他們配合得居然很和諧。嘉靖年間明人潘之恒的筆記《亙史》裡,記有這樣一則軼事,似乎能說明一些問題:  某次胡宗憲宴請趙文華,趙文華態度倨傲,胡宗憲諷刺瞭他幾句,席上所有人都錯愕萬分。趙文華大怒:“我奉天子監軍,你們的生死都在我手中,居然敢放肆無禮嗎?我的旗牌(衛隊)在哪?”於是趙的衛隊在堂下大嘩。胡宗憲大笑,叱道:“吾擁十萬之眾,節制七省,天子之命尚且不顧,何況監軍!難道我沒有旗牌?”胡的衛隊應聲發出更大的呼喝聲,蓋過瞭趙衛隊的氣焰。陪席的人忙打圓場:“您是主人,他是客人,您就委屈一下吧。”胡宗憲厲聲說:“讓我道歉?大不瞭給二千兩銀子!”趙文華也見好就收,打趣說:“你隻送二千兩,我更加怪你。”胡宗憲笑道:“就給四千兩有何難?”第二天果然把銀子送過去,和趙文華相安無事。後來胡宗憲對親信解釋說:“這樣的人無才無德,來做監軍,無非想趁機得利。我要是不給,他必然心生怨恨,平白給他則不甘心,所以我故意先罵後賞。罵他解我的氣,賞他趁他的意,大傢都滿意。”   2、獨撐東南,臣罪當誅!  大權到手,“東南帑藏,悉從調取;天下兵勇,便宜征用”,胡宗憲大展宏圖的機會終於來瞭。胡宗憲具有識人的慧眼,他重用俞大猷、劉顯、譚綸、盧鏜等知名宿將,而他的幕府裡,雲集瞭當時東南最有名的文人、能士。特別是,他對當時默默無聞的戚繼光的一手提拔:戚繼光任參將是他推薦的;戚繼光義烏募兵是他同意並支持的;提戚繼光為副總兵也是他上疏朝廷的。因為胡宗憲的知人善任,尤好施予,故屬下皆能效死力。面對糜爛的東南前線,胡宗憲不是軍事天才,創造不出揮師蕩平倭患的奇跡。但他的眼光獨具——擒賊擒王,招撫攻心。相關閱讀推薦:明朝時期竟曾因貪官囤藏二億兩白銀導致通貨緊縮孫承宗簡介:死不降清 滿門殉國的明朝忠烈老將明朝第一次廢後事件:明宣宗為何要廢元配皇後?明朝人喝酒如何拼文化 即興酒令秀各種神回復明朝在永樂年間被帖木兒帝國消滅到底存在可能嗎?明朝滅亡後:為何南北方“假太子”頻頻出現? 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當胡宗憲把在官場上百戰百靈的政治欺詐手段,施展在王直、徐海等難以馴服的倭寇首領身上時,效果同樣的好。離間計、反間計、連環計、美人計,胡宗憲用一系列令人瞠目結舌的“組合拳”,告訴所有人:仗也可以這麼打。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誘殺王直、徐海兩大倭寇集團首領後,胡宗憲領導下的抗倭鬥爭取得瞭前所未有的勝利,浙江的倭患基本掃平,時人張鼎評價道:“其擒徐海、誘王直,功尤奇……東南數百年免倭患,皆其再造力也,抑公可謂社稷臣矣。”就在胡宗憲功成名就志得意滿的時候,一場政治風暴卻突如其來。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主政長達二十一年的權臣首輔嚴嵩被罷官,其子嚴世蕃被逮。胡宗憲是由嚴嵩義子趙文華的舉薦而屢屢升遷的,是如假包換的“嚴黨”。樹倒猢猻散,嚴嵩倒臺,胡宗憲的處境岌岌可危。到瞭年底,南京給事中陸鳳儀就以貪污軍餉、濫征賦稅、黨庇嚴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彈劾胡宗憲,皇帝一紙令下:罷免職務,鎖拿進京。於是,和他踢倒的前任張經、擒獲的陳東葉麻一樣,胡宗憲戴著沉甸甸的枷鎖懷著無限感慨進瞭北京。不過,朱厚熜念其抗倭的功勞,最終給瞭胡宗憲一條生路:“宗憲非嵩黨。朕拔用八九年,人無言者。自累獻祥瑞,為群邪所疾。且初議獲直予五等封,今若加罪,後誰為我任事者?其釋令閑住。”不過,胡宗憲的仕途戛然而止,回到瞭老傢。  熱衷權力的胡宗憲不甘心就此終老故裡,後來在萬壽節“獻秘術十四”。獻祥瑞是胡宗憲的絕招,獻神龜、獻白鹿、獻靈芝,每次皇帝都是龍心大悅。這次也不例外,“帝大悅,將復用矣。”不料,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月,嚴嵩之子嚴世蕃以謀反罪被誅時,禦史發現瞭兩年前胡宗憲和嚴世蕃勾通的書信,於是胡宗憲再次被押赴至京。在獄中,憤恨交加的胡宗憲自殺身亡,自殺前他憤然寫下瞭絕筆詩:“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直到萬歷十七年,胡宗憲死後25年後才被朝廷平反,

明朝歷史上張經是誰?為何大敗倭寇還要被砍頭?

  導讀:張經,字廷彝,號半洲,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明弘治五年(1492年)出生。父親張海,傢貧而孤,隨母蔡氏回外傢;外傢無後,張海和張經都襲用蔡姓。張經及第成名後,才恢復張姓。張經自幼勤讀經史,長大後體貌魁偉,具文才武略。1517年(正德十二年),進士及第,任浙江嘉興知縣。後來,他以兵部右侍郎身份總督兩廣軍務,大敗藤峽賊;繼而撫定安南,進為右都禦史。不久,被明政府任為三邊總督。還未赴任,即有朝廷言宮劾其在兩廣任上克扣餉銀,明政府為調查此事,追回對他的任命。調查一陣,查無實據,但對張經仕途已產生不利影響。他被改任南京戶部尚書,不久改為南京兵部尚書。  1554年( 嘉靖三十三年)沿海倭寇日益猖獗,由於張經有豐富的作戰指揮經驗,明政府委任張經為總督大臣:“總督江南、江北、浙江、山東、福建、湖廣諸軍”。張經到任後,首先征調兩廣一帶少數民族狼兵和土兵入浙江等地,想憑借這些人的戰鬥力一舉剿滅倭寇。當時,倭寇兩萬多人盤踞浙江柘林川沙堡,且人數愈聚愈多。張經每日選將練兵,準備等狼兵齊集,一舉盡殲倭寇。次年春,倭寇進犯乍浦、海寧,攻破崇德,轉掠浙西。江南百姓長期受倭寇侵犯,紛紛責怪張經按兵不動,縱容倭寇。  嘉靖帝閱覽奏折,大為惱怒,限期要張經進剿。這時,權相嚴嵩的幹兒子、兵部侍郎趙文華到浙江督軍,緊推張經進兵,又向張經索賄白銀二萬兩,張經不買其賬,激怒瞭趙文華。此時正好倭寇四出劫掠,趙文華督戰更急。張經答以:“賊狡且眾,待永、保兵至來攻,庶萬全。”趙文華認為張經瞧不起自己,極為惱怒,便夥同浙江按察使胡宗憲疏劾張經:“糜餉殃民,畏賊失機。”趙文華剛上疏,永順、保靖的狼兵即開到,在石塘灣打一勝仗。   五月初一日,倭寇數千人突然從水陸兩途進犯嘉興。張經分遣參將盧鏜帶領保靖狼兵、總兵俞大猷帶領永順狼兵由泖湖向平望急進,參將湯克寬帶領水師從中路楔入,合戰於王江涇。激戰數日,倭寇大敗,被殺死1900多人,燒死和墮水溺斃者不計其數,取得東南抗倭以來最輝煌的勝利。浙江取得大捷同時,嘉靖帝看到趙文華的奏疏卻下詔逮捕張經。浙江捷報傳到北京,給事中李用敬、聞望雲陳奏:“王師大捷,倭氣奪,不宜易帥。請召回錦衣使者。”世宗認為李用敬、聞望雲與張經結黨回護,將二人廷杖後削職為民,仍把張經逮捕到京下獄。  世宗想弄清浙江大捷的真相,問到嚴嵩,嚴嵩卻顛倒黑白,稱:“徐階、李本浙江人,皆言張經養寇不戰,文華、宗憲會謀進剿,經冒以為功。”審訊時,張經向嘉靖帝陳述這次殲滅倭寇的經過,並指出:自任總督以來,先後斬殺和生俘倭寇共達5000人之多。不過,最後嘉靖帝還是聽信嚴嵩的讒言,於當年十月冤殺張經。張經有功反遭殺害,天下人都為他的遭遇感到不平。一代抗倭名將剛取得大勝後,卻含冤而亡。   雖然張經還沒實現他的驅除倭寇的宏願便含冤而死,但是明朝抗倭鬥爭的勝利可以說是由張經開始,其後由戚繼光、俞大猷等相繼完成瞭他的遺願,平定瞭倭寇。後人稱頌張經取得的勝利乃是“東南第一戰功”。張經死後,都禦史周珫接任。他上任僅一個多月,又被趙文華彈劾,楊宜代其任。由於趙文華督察軍務,楊宜知道自己兩個前任一死一貶,非常小心,天天曲意奉承趙文華。雖如此,趙文華還朝後,仍覺楊宜不是自己人,推薦胡宗憲代楊宜為剿倭的總指揮。楊宜由於伺侯小心,隻遭“奪職閑住”的處分,沒有遭遇大禍。  自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九年倭寇入侵,明朝蘇松地區的巡撫共有十個人,沒有一個有好下場,如安福彭黯,遷南京工部尚書,畏賊,不俟代去,下獄除名……之後,趙文華為瞭給自己臉上貼金,上奏“水陸成功”,謊報軍情,倭患更加嚴重起來。遷延數日,嘉靖帝漸知趙文華沒有據實上報,屢次質問嚴嵩。嚴嵩曲為回護,趙文華順勢把過錯皆推諉他人。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明政府以胡宗憲為兵部侍郎兼僉都禦史,總督各地兵民抗倭。相關閱讀推薦:明朝史上喝人頭酒吃倭寇心的千古奇男子胡宗憲明朝時期竟曾因貪官囤藏二億兩白銀導致通貨緊縮孫承宗簡介:死不降清 滿門殉國的明朝忠烈老將明朝第一次廢後事件:明宣宗為何要廢元配皇後?明朝人喝酒如何拼文化 即興酒令秀各種神回復明朝在永樂年間被帖木兒帝國消滅到底存在可能嗎?

曾銑打嚴嵩:歷史上一個明朝男人的鐵血承諾

  導讀: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8年),地處邊地的陜西漢中城固軍營,來瞭一傢特殊的流放犯:一個滿臉絡腮胡子,橫肉兇相的壯漢,推著小車,載著一個懷抱兩個幼子的婦女匆匆而來,他們衣衫簡樸,帶著朝廷通用的流配文書,很顯然,是來勞動改造的。  這四口人,和軍營裡大多數勞改犯一樣,就這樣安下瞭傢。但不多久,大傢就發現不對勁瞭。這傢的男主人,也就是那個兇相壯漢,對那婦女,卻是恭敬謙卑的可以,張口閉口“夫人”“夫人”的叫著,對兩個幼兒,更是極盡呵護疼愛,人前人後都不住口的叫著“少爺”。他對這母子三人,可以說照顧有加,白天忙活著做飯,幹活的時候搶著做,那婦女人長得秀麗,以至常有閑漢想入飛飛,但每當有浮浪子弟不懷好意時,漢子更正襟危坐的護送在婦女身旁,一瞪眼就能把人下尿瞭,有次幾個混混不服氣,硬要和漢子過兩招,結果這漢子三拳兩腳,幾下子都把人打趴下,要不是婦女喝止,鐵定瞭那天要出人命。更不對勁的是他傢晚上睡覺,軍營裡房子緊,婦女加倆孩子,就擠得滿當當的,那漢子就索性露宿在屋簷下,冬天實在冷得緊瞭,就鉆進草垛子對付一宿。這做派,儼然是這傢人的老奴仆瞭。  後來更傳來消息:城固軍營的囚犯名錄上,並沒有這漢子的名字。也就是說,他是心甘情願,寧肯喪失自由,風餐露宿,跟隨著這娘叁來服刑。好多人來瞭興致:這一傢人到底是誰,這漢子又是誰?很快就有好事者刨出瞭真相:這婦女和帶著的倆孩子,便是赫赫有名的曾大帥的傢眷。而這位滿臉兇相的漢子,更是昔日邊關名將,曾大帥麾下騎射教頭:王環。而這千裡相戶,鞍前馬後的一幕,便是王環為曾大帥許下的承諾。曾大帥者,昔日山東巡撫,明朝抗蒙名將:曾銑是也。   曾銑這個人物,今天知道的不多,放在明朝嘉靖年間,那年頭的中國人提起他,就跟南宋人提起嶽飛一樣,真個是連敬佩帶喟嘆。他跟嶽飛一樣有才,當年做山東巡撫的時候,曾在孔府題詞,今天孔廟前廳“太和元氣”四字,便是他的墨寶真跡,堪稱中國古代書法的珍品。更像嶽飛一樣能打,嶽飛當年把金人打得嗷嗷北逃,曾銑也不差,身為大明北方最高地方軍事長官(三邊總制,相當於今天軍區司令),多次率軍出擊韃靼部,打得驕橫的蒙古騎兵潰不成軍,甚至到瞭後來,敵人一見到他的戰旗,就慌不迭的轉頭逃命。在彼時的明王朝裡,他是文武雙全的漂亮人物。  但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曾銑剛“秀”瞭幾個勝仗,妖風就來瞭,先是因為貪生怕死而被他責罰的部下仇鸞,造謠說他要謀反。偏在這時,曾銑又力主富國強兵,收復被韃靼部侵占的河套草原。但這個提議,又得罪瞭素來對外妥協求和的內閣大學士嚴嵩。外加曾銑為人剛正,廉潔拒賄,成瞭此時明朝官場容不下的異類。這樣一來,明槍暗箭的打擊,一輪輪的撲過來。嘉靖二十七年(1547年),曾銑以謀反罪名,被腰斬於京城。妻兒流放邊關,他的被害,成為16世紀明朝政壇最大的冤案,按照《明史》的說法,就是天下冤之。蒙冤的曾銑,生死早就置之度外,唯獨牽掛不下的,卻是妻子和倆個年幼的兒子。這時他的部將們,大多數被論罪,少部分忙著和他撇清關系。卻有一個人,既逃過瞭株連,更不避禁忌,臨刑前主動來探望他:王環。王環是滄州回族,自幼精煉武藝,後來追隨曾銑,在沙場上出生入死,成為名噪一時的武將。就連曾銑的老對手,崇尚勇士的蒙古將領們,都送給王環“射雕將”的美譽。曾銑出事後,王環也一度遭到清算,但他為人剛正,又名聲在外,就算是奸臣,也不敢輕易觸他的黴頭,這才僥幸沒事。   也正是在曾銑赴刑的前夜,在與王環的最後一次見面中,他鄭重的將妻兒托付給瞭王環。受托的王環淚流滿面,不但慨然應允,更一字一句發誓,總有一天,要為曾銑洗雪沉冤。曾銑去瞭,王環,從此開始履行他沉重的承諾,千裡的流放路上,王環變賣傢產,辭掉官職,親手推著小車,將曾銑傢小送到流放目的地。這一路風餐露宿,甚至還有仇傢的追殺暗害,半年的路途上,王環出生入死,親手格斃的匪徒殺手,就有二十多人,甚至有一次,為瞭保護曾銑年幼的兒子,王環以軀體擋箭,全身中瞭八箭,險些死於路上。在經過瞭諸多生死考驗後,曾銑一傢平安到達瞭目的地,然而王環要做的事,卻才剛剛開始,除瞭陪伴曾夫人一傢服刑,兢兢業業照料他們生活外,為瞭讓倆個孩子有個好的成長環境,王環甚至還在邊境做起生意,賺來的錢財,全都用來供養兩位公子讀書。日久天長,王環的名字傳遍瞭邊境,幾乎每個邊地,都知道城固有這樣一個好漢。時光荏苒,一眨眼將近二十年過去瞭,當年正值妙齡的曾夫人,此時已過中年,當年曾不諳世事的倆位曾傢公子,這時皆已成年。而當年血氣方剛,豪情萬丈的勇士王環,此時已經年過六旬,兩鬢斑白。相關閱讀推薦:明朝歷史上張經是誰?為何大敗倭寇還要被砍頭?明朝史上喝人頭酒吃倭寇心的千古奇男子胡宗憲明朝時期竟曾因貪官囤藏二億兩白銀導致通貨緊縮孫承宗簡介:死不降清 滿門殉國的明朝忠烈老將明朝第一次廢後事件:明宣宗為何要廢元配皇後?明朝人喝酒如何拼文化 即興酒令秀各種神回復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這二十年裡,發生瞭很多事,有大事也有小事:人所共知的大事是,當年隻手遮天,陷害曾銑的奸臣嚴嵩,已經早已倒臺瞭。那位是非不分,冤害忠良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也繼而駕崩瞭。但是這樁天下冤之的沉案,卻絲毫不見昭雪的苗頭。二十年間,王環托人情托過,請人遞狀子過,甚至花錢打點過。可誰托上這事,不管是市井訟棍,抑或地方官吏,都是清一色的搖頭:雖說奸臣早已伏法,可畢竟是先皇欽定的鐵案,翻案就是打臉,誰肯觸黴頭?而這時王環自傢的生活境遇,也早發生瞭變化:他離傢二十年,兒女早已成人,早巴望著他歸鄉。身為父親,照料著別人的妻兒,自傢的妻小,卻也隻見過寥寥數面。如此情景,就連曾傢人也不忍心。終有一日,曾傢母子三人鄭重找到王環,誠懇哀求:回去吧,你盡心瞭。王環也確實想傢瞭,甚至有時候收到傢書,當人面不說什麼,接著翻來覆去,就哭得稀裡嘩啦。可是怎麼也忘不瞭,他當年對曾大帥的承諾。終於,他做出瞭一個決定:為瞭這個承諾,他將以老邁之軀,再度長途跋涉,奔赴京城,冒著生命危險——告禦狀!  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冬,已經年近花甲,白發蒼蒼的王環,在茫茫大雪中,回到瞭闊別數年的北京。他求見有“鐵面禦史”之稱的王好問,卻被避而不見,王環索性在禦史的傢門口跪下,等著第二天,禦史的傢人開門時,所有看到這一幕的人都被驚呆瞭:王環被大雪埋住,幾乎成瞭雪人,見禦史驚訝的走近,他強撐著起身,顫顫巍巍的在雪地上,寫下瞭一個大大的“冤”字。隆慶元年(1567年)冬,經禦史王好問上奏,明王朝正式下詔,為二十年前冤死的曾銑恢復名譽,追贈策封。其妻兒得以帶著曾銑的棺木返回故鄉揚州。這場蒙塵二十年的冤案,至此徹底昭雪。當王環護送著曾銑妻兒,出現在揚州街頭時,幾乎全揚州的百姓都蜂擁而出,迎接這位白發蒼蒼的老英雄。但王環卻格外淡定,他隻是默默的看著曾大帥的棺木下葬,鄭重的以軍人的禮節行禮,然婉言言謝絕瞭曾銑傢人的金錢饋贈,轉身默默離去。 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明朝第一文臣的成功秘訣:宋濂誠信借書皆歸還

  提及宋濂,熟悉明朝歷史的人大多都知道,他是明代傑出的文化大傢。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還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傢”。雖其結局有些悲慘(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於夔州),但這絲毫不能抹殺他的文學才華。他的代表作品有《送東陽馬生序》、《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等。今天我們說的其“求學”就是《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內容。  說起來,宋濂能夠得到劉基稱頌為“一代名儒”和“當今文章第一”,能夠被朱元璋贊頌為“開國文臣之首”,著實不易;能夠被四方學者稱為“太史公”,就愈加不易。畢竟,宋濂得到明朝第一謀臣劉基的贊譽已經難得,得到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盛譽更加難得,尤其是得到絕大多數學者的一致好評,可謂是難上加難。  宋濂之所以有此成功,並非擁有天生超人智商,也非具有過目不忘本領,而是源於其聰敏好學,一生刻苦,“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  分析宋濂成功的秘訣,不外有三:一是勤奮刻苦,二是誠實守信,三是持之以恒。   說到勤奮,前文我們已經講瞭他“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無疑就是勤奮刻苦的最好評價。“求學”文中就說到瞭他自己是怎麼忍饑挨餓、頂風冒雪、克服困難,刻苦學習的經歷。有歌曲唱到: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不啻就很深刻地揭示瞭實踐出真知、拼搏出成就的道理。  宋濂是怎麼以誠為本的呢?我們看看《宋濂求學》就知道,文章講的是,明朝開國功臣中知識最淵博的宋廉每次向別人借書都按時歸還的故事。宋廉看到好書就連夜抄書,而且,宋廉借過的書每本都是幹幹凈凈,不卷不折,每一本都很平整,每一本書都有借有還。所以,書主人都願意把書借給宋廉,宋廉才得以博覽群書,並能得到名師指導。一次,宋廉看到瞭好書,就一直抄到天亮。他母親看到瞭,就叫宋廉別抄瞭,說早一天晚一天還書又沒關系。而宋廉卻堅持要抄好。可見,宋廉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正是因為宋濂的誠信,書的主人才願意一次又一次把書借給他,宋濂的誠信,使他學到瞭許多知識,從而成為瞭一個出名的文豪。  我們知道,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為人處事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實際上,誠信不僅僅是個人修養問題,更是社會需要。政府有誠信,才能有民心;經濟有誠信,才能有市場;商傢有誠信,才能有空間。同樣的道理,唯有擁有誠信品質的人才能立足於這個社會而不敗。  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就更不必說,幾乎無人不曉。宋濂“求學”中有這樣一句話:“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意思是,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顯然,這裡很明確地說明瞭刻苦認真、堅持不懈,是鍛煉自己德才兼備的條件與基礎。事實上,任何人任何事,缺乏毅力,缺失恒心,缺少堅持,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宋濂的成功,無疑是我們學習借鑒的典型、榜樣、楷模。相關閱讀推薦:明史解密:朱元璋為何要處死侍從學士寵臣宋濂?辭官次數最多的大學士:為何123份辭呈不獲批準?揭秘:朱元璋為何要處死一向寵信的侍從學士宋濂揭露歷史上真正的紀曉嵐:荒唐的娼優大學士揭秘清初大學士劉墉的顯赫傢族 父子均為宰相

大腳馬皇後傳奇:明朝第一賢後是如何煉成的?

  馬秀英是安徽宿州人,父親名字不詳,史書上隻稱“馬公”,母親叫鄭媼,在馬秀英很小的時候就死瞭。馬秀英的父親因為殺瞭人,從宿州逃到定遠,把閨女托付給有交情的郭子興,這樣馬秀英成瞭郭子興的義女,寄養郭傢。後來,馬父客死他鄉,郭子興待馬秀英更如親生閨女,據說親自教她讀書寫字。馬氏長大後,端莊秀麗,但天生一雙大足,時人稱天足,未纏過腳。因為這雙腳,民間戲稱馬秀英為“馬大腳”。  馬秀英嫁給朱元璋後,很是疼愛自己這位小和尚出身的丈夫。據說有一次因郭子興兒子挑拔離間,郭一氣之下將他關瞭禁閉,也不給吃的。還身為新媳婦的馬秀英聞知,從夥房偷偷將一個剛出鍋的饅頭送給朱元璋,路上碰巧碰到義母張氏,便慌忙把饅頭往懷裡藏,結果把乳房都燙傷瞭,可見朱元璋與馬秀英之間的恩愛程度。  馬皇後為他生育瞭不少兒子,《歷代陵寢備考》稱,“後生懿文太子、泰王樉、晉王桐、成祖、周王”(註,有史書稱馬皇後並未嫡生這樣多兒子,朱棣非其親生),還為他的政事操心。  關於繼承皇位問題,朱元璋有過多次下詔,規定繼承順序。故他在世期間,先是立朱標為太子,朱標因早故,又立他的兒子建文為太子,足以說明朱元璋對接班人的血緣遠近看重程度。   史學傢一致認為,馬皇後的出現,使中國帝王的後宮裡多瞭一位值得稱道的女性。史書上對馬皇後也多有褒言,《明通鑒》稱:“後,宿州人,仁慈有智鑒,好書史,佐上定天下,恒勸以不嗜殺人為本。及冊為皇後,勤於內治,暇則講求古訓,告六宮以宋多賢後,命女史錄其傢法,朝夕省覽。……妃嬪、宮人皆厚待之。命婦入朝,如傢人禮。愛誦《小學》,嘗求上表章。上決事或震怒,輒隨事微諫。雖上性嚴,為緩刑,戮者數矣。”  從這段記載,我們不難看出,馬皇後不愧是一代賢德之後。  一是勸諫施仁政。馬皇後多次勸朱元璋:“誠如陛下言。妾與陛下起貧賤,至今日,恒恐驕縱起於奢侈,危亡起於細微。故欲得賢人,共理天下。”如果不是馬皇後,朱元璋還不知要濫殺多少人呢?  二是率先守婦道。馬氏管理後宮,帶頭勤儉,不奢侈,不霸道,人品好,後宮嬪妃沒人不服,堪稱是一位稱職賢惠寬厚仁慈的正宮娘娘。朱元璋也深知自己妻子的賢能,故在馬皇後生病後,朱元璋為她請來瞭良醫,還親自送飯,親手喂藥,大臣也為她禱祀。《明通鑒》載,馬皇後告訴朱元璋:“死生命也,禱祀何益?且醫何能活人,使服藥不效,得毋以妾故罪諸醫乎?”  《國榷》也稱:後微時,依郭子興傢,事上備極艱苦。每佐征討大策,補縫行間,雖貴極,謙素不渝。上或譴怒,輒婉辭。朝夕尚食,手劑之,其謹微類此。疾篤,不復飲藥。曰:“藥無益,徒為醫者累”。  三是能善待嬪妃。朱元璋雖與馬秀英兩人之間感情極好,但並不是說朱元璋的後宮生活就不豐富,朱元璋的性生活同樣出色。《明會典》稱,“太祖四十妃嬪,惟二妃葬陵之東西,餘俱從葬。”又有史書稱是四十六嬪妃。不論到底哪一個數字正確,至少可以證明一點,朱元璋死前碰過的女人不低於40名。具體見《國榷》中記載,有昭敬充妃胡氏、成穆貴妃孫氏、淑妃李氏、安妃鄭氏、莊清安榮惠妃崔氏、安妃達氏、碽妃、寧妃郭氏、惠妃郭氏、順妃胡氏、郜氏、韓氏、餘氏、楊氏、周氏、貴妃趙氏、賢妃李氏、惠妃劉氏、麗妃萬氏,等等。  面對朱元璋的風流韻事,馬皇後並非不管不問,但勸諫很有節制。馬皇後無法讓朱元璋專寵她一人(事實上也不可能),就幹脆允許、甚至鼓勵朱元璋納妃子,包括前朝元順帝的妃子洪吉喇氏、朝鮮女人李氏、以及對手陳友諒的小老婆。馬皇後能很好理順與這些女人之間的關系,其寬厚仁慈,實在難得。試想,任何男人面對如此出色如此寬厚如此賢德之女,哪裡還會生出罷費之意?  所以,在馬皇後臨死時,朱元璋問她有什麼話留下,她說,“願陛下求賢納才,慎終如始。”洪武十五年,馬皇後病故,時年51歲。當時朱元璋是淚如雨下,至死也沒有再立一個皇後。  馬氏死後,朱元璋給馬皇後很高的榮譽,謚之“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後”,孝陵之名即由此而來。嘉靖十七年,加謚“孝慈貞化哲順仁徽成天育聖至德高皇後”(《明史·後妃傳》)。相關閱讀推薦:歷史解密:朱元璋為何在馬皇後死後未另立皇後?朱允炆皇後孝愍讓皇後簡介 朱允炆馬皇後生平介紹馬皇後有多愛朱元璋?為朱元璋藏饅頭燙傷胸部朱元璋與馬皇後有幾個孩子?馬皇後兒女都有哪些馬皇後的墓在哪?朱元璋皇後馬皇後安葬在哪裡

震驚:明朝第一貪污犯劉瑾可以成為當時世界首富

  對於究竟誰是明朝第一貪污犯、第一反貪案,學界似乎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認為是郭桓,有人認為是胡惟庸,等等;而我個人還是認為是劉瑾,畢竟他貪的錢財是最多的,他也是個人遭到處罰最嚴酷的(凌遲)。  劉瑾(1451—1510年),陜西興平人,明代宦官,大貪污犯。本姓談,6歲時被太監劉順收養,後凈身入宮當瞭太監,遂冒姓劉。明孝宗時曾犯死罪,得免。後侍奉太子朱厚燳,即後來的明武宗。他與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張永諸太監合稱“八虎”,自己則是“八虎”之王。他頗通文史,累知古今,涉獵甚廣;善於察言觀色,隨機應變,深受信任。他數次升遷,爬上司禮監掌印太監的寶座,從正德元年到五年操縱朝政,是明代為禍最嚴重的權宦之一,當時有“立地皇帝”之稱,武宗稱其“立皇帝”(顯然,武宗自己就是“坐皇帝”瞭),民間則稱其“九千歲”。  他一旦大權在握,便引誘武宗沉溺於驕奢淫逸之中,自己趁機專擅朝政,甚至還動過篡位之心。嗣後張永利用平定安化王叛亂、獻俘之機,向武宗揭露其17條罪狀。劉瑾被捕後,從傢中查出大量金銀,其它珍寶、細軟更無法統計,並有偽璽、玉帶等違禁物,經會審被判以凌遲3357刀,分3天割完。  他利用權勢,肆意貪污。他勸明武宗下令各省庫藏盡輸京師,而從中侵吞大量銀兩。他公然受賄索賄,大搞錢權交易。各地官員朝覲至京,都要向他行賄,謂之“見面禮”,動輒白銀千兩,有的高達5000兩。有人為瞭行賄,隻好貸於京師富豪,時人稱為“京債”。凡官員升遷赴任,回京述職,都得給他送禮。此外,他還派親信到地方供職,為其斂財。   究竟惡貫滿盈的劉瑾總共貪污受賄瞭多少金銀財寶?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數字和說法,如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今人吳思的《血酬定律》、美國的《福佈斯》雜志等;但幾百萬兩金銀總還是有的,相當於當時整個大明朝廷一年的總收入、國庫的總儲備總還是可信的,相當於現在兩三百億人民幣總還是差不多的,在當時是全世界首富總還是沒有疑問的。  2001年,《亞洲華爾街日報》曾將中國明朝太監劉瑾列入過去1000年來全球最富有的50人名單,當時是全球首富,無人可以匹敵。他還開創瞭世界歷史上的“罰款”(即對不聽他的話或與他作對、曾經揭發或彈劾過他的大臣罰米供應邊境)先河,領先數百年,後被今人發揚光大。  不過劉瑾也並非無能之輩,亦未曾將國事當作兒戲。史載,劉瑾將奏章帶回私第後,都與他的妹夫、禮部司務孫聰及華亭人張文冕商量參決,再由大學士焦芳潤色、內閣李東陽審核之後才頒發,還是頗為慎重的。擅政期間,他針對時弊,對政治制度作瞭不少改動,推行過一些新法,即所謂“劉瑾變法”,包括人事、軍事、民事、賦稅方面共85項措施。相關閱讀推薦:劉瑾因為改革使得明朝衰落?隆萬改革都學他一個寄希望成為改革先鋒的太監:“立皇帝”劉瑾明朝最能忍的首輔李東陽:熬死瞭“立皇帝”劉瑾廠公這個詞最早指的到底是誰?權閹劉瑾怎麼死的最殘酷千刀萬剮:太監劉瑾被凌遲3357刀割三天

明朝史上第一功臣徐達為何能夠躲過朱元璋迫害?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詔建立功臣廟,並親自確定功臣的位次,以徐達為第一,下面依次是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等人。徐達能夠成為明王朝的開國第一功臣,不隻是因為他是朱元璋的老鄉、少年時代的好夥伴,更重要的是他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瞭赫赫戰功。  在明王朝的建立過程中,徐達開辟江漢流域,掃清淮楚之地,攻取浙西,席卷中原,聲勢威名直達塞外,先後降服王公、俘獲將領不計其數,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在皇帝面前尤其恭敬謹慎。朱元璋經常召見徐達,設宴歡飲,每每以“佈衣兄弟”相稱,而徐達總是謙虛謹慎,小心應對,不越君臣之尊卑秩序。  按照朝廷的禮儀制度,徐達官至丞相,外出時備有相當規模的威赫儀衛。但他時常乘著普通的車馬出門,回到傢中也過著儉樸的生活,從不奢侈浪費,或者歌舞宴請以誇耀自己顯達高貴。朱元璋曾對徐達說:“大將軍征戰幾十年,勞苦功高,從未安寧地休息過。我把過去住過的舊宅院賜給你,你可以安享天倫之樂。”朱元璋所說的舊宅院,就是他稱吳王時的王府。徐達堅決推辭,不肯接受。有一天,朱元璋帶徐達來到舊吳王府,設計將徐達灌醉,然後把他抬到床上,蒙上被子,想用這種辦法強迫他接受賞賜。徐達酒醒之後,驚慌失措,急忙下床伏地向朱元璋請罪。朱元璋見徐達如此謙恭,心中非常高興,便不再硬逼他接受舊王府。  徐達除瞭謙虛謹慎,戰功卓著外,尤為重要的一點是忠誠正直,愛憎分明,不結黨營私。朱元璋曾在朝堂上當著群臣的面稱贊徐達說:“受命率軍出征,取得勝利凱旋歸來,一貫不驕不傲,女色無所愛,財寶無所取,公正無私,像日月行天一樣光明磊落,大將軍就是這樣的人啊!”   徐達在朝中功高位顯,深得皇帝信任,自然有人想高攀他,企圖利用他的聲望謀取私利。丞相胡惟庸曾想與徐達拉攏關系,結為友好,但徐達看不起胡惟庸的品行作為,沒有理會。  當胡惟庸希望與徐達結交而遭冷遇後,便企圖收買徐達的看門人福壽,想讓福壽捏造罪名陷害徐達。但福壽忠於其主,不吃那一套,胡惟庸也沒有辦法。  長期的戎馬生涯,使徐達的身體逐漸支撐不住,終於積勞成疾,一病不起。1384年閏10月,徐達在北平病重,朱元璋遣使把徐達召回應天,第二年2月20日病逝於應天府,時年54歲。  徐達死後,朱元璋追封他為中山王,謚武寧。賜葬鐘山,配享太廟,名列功臣第一。相關閱讀推薦:震驚:明朝第一貪污犯劉瑾可以成為當時世界首富明太祖朱元璋千防萬防為何明朝還是讓太監專權?明朝第一文臣的成功秘訣:宋濂誠信借書皆歸還大腳馬皇後傳奇:明朝第一賢後是如何煉成的?曾銑打嚴嵩:歷史上一個明朝男人的鐵血承諾明朝歷史上張經是誰?為何大敗倭寇還要被砍頭?

明朝文人氣節之冠於謙:隻手降大明從危機中拉回

  一個真正的英雄一定是品格高潔之士,明代的文人,恐怕少有人能出於謙之右。著名的成語出自他,就是兩袖清風。於謙是永樂年間的進士,到明宣宗時,升職到晉豫巡撫。非常辛苦。一做就是十八年。為官清廉,關心民生,在民間就獲得瞭於龍圖於青天的美稱。宦官亂政現象出現,王振亂政,當時無不仰其鼻息,隻有於謙從不這樣。手下官員為他送行時,隻有簡單的衣物與書。送行的朋友就對他說,現在是王振專權,而且貪得無厭,送東西才好辦,不送就倒黴,大人好歹得帶點土特產給他。結果於謙一笑, “吾惟有清風而已,且交際之物幾何?而閭閻短長可畏也?”為官要對得起良心,要對得起百姓的評價。路上他寫下著名的詩作:“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兩袖清風的賊就出自於此。可見於謙的品行高潔。事情發展被朋友言中,因為不肯低頭,王振惱火,覺得於謙不放他在眼中,羅織瞭一個罪名,要置於謙於死刑。百姓聽說瞭,組織瞭請願團,進京請願。王振一看,就找瞭個臺階,假裝搞錯瞭,放瞭。但是貶官瞭。明朝卻險些從王振手中滅亡瞭。   明英宗被俘,於謙挺身而出:皇帝成瞭俘虜,大明的天要塌瞭。幸好有於謙。於謙出生時是朱元璋去世那一年。人稱他為保護神。少年時,蘭古春這個得道高僧預言他將來是救時宰相。該他出場瞭。土木堡之變出現在1449年八月十六。第二天,留守北京的是英宗的弟弟朱祁鈺,臨時監國。第天的朝會上,亂成瞭一鍋粥。大半個朝中官員都被裹挾到戰場上,大多被殺在戰場上。這時王直止住所有人的哭聲。最重要的是皇帝怎麼辦?如果被俘瞭,怎麼辦?這時,傳來消息,果然被俘瞭。   後宮哭起瞭。如果也先兵臨城下,北京怎麼辦?這時,許多人開始犯嘀咕瞭。怎麼辦?323年前,北宋時徽宗欽宗二帝被俘。靖康二年,靖康之變。這個情形面臨的相似。大臣們自然反應是遷都。沒人敢說。侍講學士徐理說,隻有南遷。他得意洋洋時,於謙大喝一聲,言南遷者,可斬也。於謙相貌偉岸,嚇得他一哆嗦。大明是天子守國門,臨邊患之地,居安思危。一動,根本就失去瞭。遷到南方,一定是茍延殘喘。看不到南宋的歷史教訓嗎?一退讓,後患無窮。大傢都覺得有道理。於謙的氣概鼓舞瞭大傢。金英對著徐理大喝一聲,滾出去。徐理狠狠地盯瞭於謙一眼。於謙被升為兵部尚書,臨危受命,絲毫不謙讓。他全權主持抗戰事宜。慨然赴任。   無兵無糧,沒有勝算的戰爭:沒有兵,王振將常備軍全部帶走瞭。於謙急調全國預備役部隊。迅速進京勤王。短時間內,各地勤王大軍趕往北京。雖然是預備役,也有二十二萬。第二個沒有糧。當時糧食總倉庫,都放在通州口當時有四十裡遠。來回搬糧,要是瓦剌騎兵來瞭也麻煩。於謙讓進京勤王的部隊先從通州過,自取軍糧。一下子把糧搬光瞭。第三個間題是,沒領導。名不正言不…自。英宗沒死,隻是被俘瞭。朱祁鈺隻是監國。雖然要打北京保衛戰,隻要也先來瞭,誰敢對著皇帝幹呀?仗沒法打。有人說另立皇帝就是瞭。古人可不敢,這是危險的事。當時英宗還活著,沒人敢提這事。   這時,又是於謙提出來。挑頭擁立朱祁鈺登基。為國傢為天下計,於謙出頭瞭。就是景泰帝。列陣九門之外,於謙的勇與智:這次保衛戰,出人意料。瓦剌兵臨城下。所有人認為都會憑著城墻堅決防守。於謙反而列陣九門。與瓦剌與也先展開野戰。也先反倒不敢打瞭。派瞭一千多人到城下試探。剛好在彰義門下遭遇瞭一萬多人,明軍一下子將這支小部隊包瞭餃子。三軍通報,大做宣傳。大傢認識到瓦剌騎兵不過如此。士氣大振。對於也先來說,這不在心上。他下決心決戰,選擇在德勝門作為主攻方向,派一萬精銳鐵騎作先鋒,也先率主力隨後攻進。騎兵機動,明軍主力以步兵為主。如果在開闊地帶作戰,會吃虧。於謙這樣的文官一定會智鬥。有個村鎮空瞭,於謙就派瞭神機營,這是火器的部隊。於謙緊急訓練他們用火器,埋伏在這個村子裡。裝作潰敗,引騎兵進入村鎮。村鎮裡是民房,騎兵發揮不出,火器一起發射,也先的騎兵亂瞭。一萬多騎兵,半個時辰左右就被殲滅殆盡。神機營迅速撤回。也先氣壞瞭。率主力全軍跟進,發現一隊隊騎兵列陣德勝門前。原來於謙啟用瞭石亨。這是邊關大將,最擅長率領騎兵。也先面臨明軍的騎兵雙愣瞭。沖鋒的時機來瞭,也先也被沖得四零八落。殺得難分難解時,禪機營殺回來瞭。最後,也先看難攻下德勝門,發現西直門一帶防守薄弱,分出一支去打西直門。西直門後撤,要求城上開門。當時兵科的給事中程信說,於大人嚴令不許退回城內。沒辦法開門。孫鏜沒辦法,隻得奮力抵抗。程信調來炮手,支援孫鏜。關鍵時於謙背後出現。也先苦戰一天,城門都沒摸著。也先沒辦法,隻好退兵。紮營。於謙晚上帶瞭火炮手,潛伏到也先的大營邊,一陣火炮,也先看實在打不下去瞭。隻好灰溜溜地撤出瞭關外。

明朝歷史解密:有機會南逃的崇禎皇帝應該南逃嗎?

  明朝京師順天府失陷後,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一系列政權。 歷經四帝一王,十八年。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清軍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政權抵抗清兵。包括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及永歷政權,前後共歷18年。  永歷十五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永歷帝,十二月緬王將永歷帝引渡清朝,次年四月永歷帝朱由榔與其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吳三桂所殺,明統始亡。此後明鄭政權繼續奉永歷為正朔。  永歷三十七年(1683年)延平王鄭克塽降清,清軍占領臺灣,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明朔始亡。  南明所有政權為流亡政權實有重新思考的空間。所謂南明的南是史學傢加上去的,就像南宋的南也是史學傢加上去的一樣。這些政權是建立在原來明朝的領土上,其實並不符合流亡政權的定義,隻能說原來大明的北方領土被納入瞭大清的范圍,而被迫遷都、重建政權。就像宋朝失去北方領土、被迫遷都,仍是自稱宋,史稱南宋,並未因遷都而稱呼南宋政權為流亡政府。所以稱呼所有的南明政權是流亡政權,嚴格來說並不正確。至於永歷帝被迫避難緬甸後,則符合流亡政權之定義。   大傢都知道,崇禎皇帝最後做到瞭“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最後在一棵歪脖子樹上上吊瞭,結果隻有寥寥數人跟他殉國,其他都投降瞭李自成,後來又投降 瞭滿清。因此崇禎臨死時說:大臣誤我!一點都沒有錯。  崇禎做到瞭沒有南遷,也就是敵人來瞭遷都南京,但是崇禎皇帝應該難逃嗎?有人說這兩種沒有區別,其實在當時來講意義不一樣,南遷是主動後退,這個是每個皇帝都不能接受的,如果南遷就會造成微信喪失,但是難逃的話,還可以號召軍隊重整旗鼓。  小編認為,崇禎皇帝應該難逃,他沒有難逃,造成瞭後面的南明茍延殘喘瞭十幾年,讓隻有6萬軍隊的滿清占領瞭江山,而後開啟瞭屈辱的近代史。  小編認為崇禎皇帝應該難逃的原因有三,且聽我細細道來。  1、南逃不會造成群龍無首  崇禎是君王死社稷瞭,但是也造成瞭群龍無首,其實在當時,最富裕的江南還是在明朝手裡,在南京有一整套的朝廷班子還能正常運作,卷土重來未可知,崇禎的死,造成瞭太子也死瞭,導致藩王爭皇帝,是以群龍無首,而曾經也出現瞭多個皇帝並立的情況,誰也不承認誰瞭。這才讓滿清有機可乘。  2、南逃後,滿清沒瞭借口  滿清入關以及吳三桂投降清朝,就是為瞭給崇禎報仇的旗號,實際上隻是滿足自己的野心,因此崇禎的死讓滿清有瞭借口,包括後續南明曾經跟滿清合作打起義軍也是為崇禎皇帝報仇,造成瞭小小蠻夷占據瞭江山可嘆。  3、南逃後能促進社會進步  崇禎皇帝南逃以後,建立南明,最不濟也是跟滿清劃江而治,這樣就有瞭競爭,以江南發達的手工業,未必不會引來工業革命,有人說崇禎剛愎自用不會穩定的,大傢想想南宋和東晉,其實都比崇禎好不到哪裡去,但是也同樣站穩瞭腳,因此小編的推測是對的,說不定以崇禎的決心,是可以改造好朝廷的,去掉瞭一大批沒有原則的大臣。  基於以上的理由,南逃之後建立南明是有利於中國發展的,可惜歷史沒有假設,小編也隻能通過分析理由來跟大傢暢想一下瞭。相關閱讀推薦:明末的奇葩亂象:崇禎要求籌款 國丈隻捐三千兩乾隆評價古代帝王:崇禎繼位時“國事已不可為”朱慈煥是崇禎第五子為什麼叫朱三太子?崇禎皇帝朱由檢第五子朱慈煥簡介崇禎獻愍太子朱慈烺簡介 朱由檢長子朱慈烺下落之謎

明朝一哥是怎樣煉成的:心學泰鬥王陽明屢歷險阻

  在古代,什麼樣的人才算一個不朽的人呢?魯國大夫叔孫豹說要“立德、立功、立言”。一般的人一個都做不到,像衛青、薛仁貴、李靖、班超等等先賢,也隻能完成一倆個。公認的全部能做到的隻有三個半人,第一個是孔老夫子,半個是曾國藩,還有一個是就是本文的主角王陽明,大明一哥。  大明中期,有一個叫王守仁的官二代,此人別號陽明,天賦非凡,喜談軍事,有一個狀元老爸的他從小就懷揣著一個不同尋常的夢想:我要當聖人。而在一般人眼裡,聖人都是隻能膜拜的。當時朝廷比較推崇朱熹的學說,朱夫子的書是每位參加科舉考試學子的必備參考書,而他告訴人們,要“格物致知”,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理,隻要你努力就能悟到。於是他怦然心動,找瞭一位朋友,準備通過格竹子的方式獲取理,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呢?兩個人一天到晚,什麼事都不作,就盯著竹子看,人們都懷疑他們倆腦子有問題。到第三天的時候,朋友堅持不住,積勞成疾。陽明說真沒用,還得看我的。結果四天後,他也光榮地病倒瞭。為什麼朱熹的方法不管用呢?從此,王陽明對這一套學說產生瞭懷疑。這時,他還未成年。  十七歲,陽明來到南昌,參加自己和父親好友諸養和女兒的婚禮,按現在的標準看,還是個在讀高中的未成年人,但古人不是流行早婚嘛。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都是人生的重要時刻,一輩子都忘不瞭的。可婚禮就要開始的時候,王陽明卻莫名其妙的失蹤瞭,這可急壞瞭傢人,沒辦法,找唄。終於在第二天,嶽父發現瞭他,地點竟然是一個叫鐵柱宮的道觀,陽明和一位老道士度過瞭新婚之夜,什麼東西比新娘還迷人,以致新郎都流連忘返、欲罷不能?原來是養生之術,上一次格竹子落下瞭病根。   正德元年,當今天子是明武宗朱厚照,熟悉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朝盛產奇葩皇帝,而明武宗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特別有個性,因為喜歡玩帶兵打仗的遊戲,封自己為大將軍,一不小心還給自己取瞭個藝名朱壽。沒事還會組織幾個人去北京周邊幾日遊,或者是強搶老百姓,看著一車又一車自己的勞動成果,他心裡非常舒坦。在用人方面,比較信任宦官劉瑾,這個繼王振之後的又一位權閹。百官紛紛上奏彈劾,得到的結果是一頓板子,或者牢獄,或者被貶。在兵部任職的王陽明上書解救,也觸怒瞭劉公公,被杖責四十,關進大牢。  屁股被打爛,又是陰暗潮濕的牢房,王陽明的人生陷入瞭低谷,肺病也加重瞭。不過更難的還在後頭。一段時間後,整人大師劉瑾想好瞭如何處置陽明:下放到貴州龍場當驛站站長。好好進行改造。在陽明南下到杭州時,劉公公還是不打算放過他,暗中派出瞭殺手,準備斬草除根。陽明的朋友覺察到幾個人形跡可疑,聽口音也不像是本地人,一臉殺氣。大感來者非善類,就請這些人喝酒,喝的正興起,插瞭一句:“你等未何要殺陽明?”錦衣衛殺手酒後吐真言:“奉瞭劉公公之命。”朋友忙把事情告知陽明,陽明連忙逃命,錦衣衛緊追不舍。見到前面是錢塘江,陽明心生一計,將一隻鞋放在江邊,一隻扔到河裡。殺手到時,以為他已經投江,便回去瞭。  王陽明嚇出一身冷汗,覺得此地不宜久留,老傢應該更安全,便坐船回鄉。孰料忽遇風浪,靠岸時,走瞭一段距離,來到瞭武夷山中,天色已完,又饑又渴,不知如何是好,突然一座寺廟映入眼簾。敲門,一個和尚出來答話,他見陽明非常狼狽,似乎不是好人,就以缺乏安全感為由拒絕借宿。王陽明幾乎絕望,隻能到旁邊的破廟中睡。第二天醒來,看到昨晚的和尚也在廟裡,那人感到驚訝,陽明竟然沒死!原來這地方是老虎的窩,他每天早上都來看看,當然不是來收屍的,是撿被吃行人的包裹的。陽明大難不死,又躲過瞭一劫。  和尚請陽明入寺,見一老道,非常面熟,似曾相識。道士說等你多時瞭,原來是新婚之夜在鐵柱宮裡暢談的人。經歷瞭這麼多風風雨雨,陽明坦言,他都想遠離俗世歸隱瞭,道士卻勸他不要這樣,因為你不僅僅是為自己而活著,你還有傢人、朋友,如果你就此離開,劉瑾就可以污蔑你叛國投敵瞭,繼而降罪於你父親。  陽明來到貴州龍場,發現比想象中還要荒涼幾百倍,這裡處於群山之中,偏僻閉塞,遍地都是毒蛇猛獸,一副原始模樣,是個拍《動物世界》的好地方。當地有人嗎?有,但是些少數民族,不會說漢語,而且對漢族的官員充滿敵意。要在這裡生存,相當於拍一部現實版的《荒野求生》,拍攝時間隻有下限,沒有上限。陽明隻好住在山洞瞭,當一回“山頂洞人”,沒事就靜坐。有一天,他突然恍然大悟,歡呼雀躍。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要致良知,尋覓心中之理,理就在人的心中。開創瞭影響深遠的陽明心學。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劉瑾害瞭王陽明,卻也用苦難磨礪瞭陽明,使他的靈魂獲得瞭升華。到底是該感謝他還是怨恨他呢?十年後,王陽明在鄱陽湖用不到一萬人打敗瞭寧王十萬叛軍,晚年還擊敗瞭廣西的起義軍。看他的職業,你會驚訝,哲學傢、政治傢,同時還是個軍事傢。一個書生竟然用兵如神,文武全才有,但都趨於極致的人,少之又少。盡管已經離世多年,但江湖上總有他的傳說。日俄戰爭擊敗俄國海軍的東鄉平八郎說:“一生低首拜陽明。”臺北市有一座陽明山,是蔣介石推崇他的印跡。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最後一個聖人王陽明王陽明十大經典語錄:明代思想傢王守仁名言名句揭秘:王陽明的心學是如何影響日本明治維新的?寧王朱宸濠叛亂被平之謎:王陽明用兵真如神心學鼻祖王陽明的前世今生:開門猶是關門

明朝閹黨時代:明朝大宦官魏忠賢和他的遍地生祠

  在一個皇帝、一個女人、一幫吹鼓手的推波助瀾下,魏忠賢的“無上名號”愈來愈多愈來愈高,也愈來愈離奇:廠臣、元臣、上公、尚公、殿爺、祖爺、老祖爺、千歲、九千歲,對於九千歲魏忠賢似乎還不滿意,因而有些人幹脆叫他“九千九百歲”。  所謂“閹黨”並非一個政黨,而是晚明天啟年間以魏忠賢為首的一個擅權亂政的幫派。  魏忠賢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東廠總督太監,他利用當時的皇帝明熹宗的昏庸,把持朝  政,網羅親信,結成政治幫派,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正如《明史》所說:“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就是這幫宵小之徒內外呼應上下結合,擅權亂政,打擊異己,把天啟年間的政治局面搞得畸形而恐怖,後人稱為“閹黨專政”。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政屢見不鮮,然而晚明史上的“閹黨專政”有著十分獨特的地方,那就是大大小小的官員們演出瞭一幕幕魏忠賢個人崇拜的醜劇。個人崇拜在那個時代並不奇怪,奇怪的是個人崇拜的對象並非皇帝,而是太監。這不能不說是畸形的政治現象,把那個時代那種制度的醜惡暴露無遺。  魏忠賢個人崇拜最為突出的標志是,朝廷內外眾多的官僚掀起為魏忠賢建造生祠的運動。祠,即祠堂,原本是祭祀死去的祖先或先賢的宗廟。為活著的人建造的祠堂,稱為“生祠”,是那個專制時代畸形心理的產物,以滿足祭者和被祭者各自的政治功利目的。   始作俑者是浙江巡撫潘汝楨。他在天啟六年閏六月初二日向皇帝提議,為魏忠賢建立生祠。他的奏疏這樣寫道:“東廠魏忠賢,心勤體國,念切恤民,鑒此兩浙歲遭災傷,頓蠲茶果鋪墊諸費,舉百年相沿陋習積弊一旦厘革,不但機戶翻然更生,凡屬茲土莫不途歌巷舞,欣欣相告,戴德無窮,公請建祠,用致祝厘”。通篇都是顛倒黑白的拍馬溜須之詞,為魏忠賢塗脂抹粉無所不用其極,把虛構的“途歌巷舞”的大好形勢統統歸功於魏忠賢。這種獻媚之舉正中魏忠賢下懷,所得到的“聖旨”——其實就是魏忠賢的意思——如此寫道:“據奏,魏忠賢心勤為國,念切恤民……宜從眾請,用建生祠,著於地方營造,以垂不朽”。明熹宗還為這個生祠賞賜匾額——“普德”,這不僅明白無誤地表明皇帝完全同意為魏忠賢建造生 祠,而且以題寫祠額的方式親自為建生祠推波助瀾。此例一開,善於鉆營的官僚敏銳地察覺到魏忠賢和皇帝的態度,趨之若騖,唯恐落後,紛紛在各地為魏忠賢建立生祠,一時間似乎形成瞭一場政治運動。應天巡撫毛一鷺建生祠於蘇州虎丘,薊遼總督閻鳴泰建生祠於薊州、密雲、昌平、通州、涿州、河間、保定,宣大總督張樸建生祠於宣府、大同,山西巡撫曹爾楨建生祠於五臺山,如此等等。  那些熱衷於建生祠的官僚們完全把魏忠賢當作一個偶像來崇拜,極度做作的虔誠之態反襯出這些宵小之徒的不良動機。請看薊遼總督閻鳴泰在請建生祠的奏疏中說些什麼:“人心之依歸,即天心之向順,恭照廠臣魏忠賢安內攘外,舉賢任能,捐金捐俸,恤軍恤民,非但學識綱常之際猶萃其全,且於兵農禮樂之司共濟其盛,治平績著,覆載量弘”雲雲。對於如此功比天高的神人,皇帝當然要批準為他建生祠瞭,還特別賞賜瞭祠額“廣恩”,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表彰魏忠賢的“治平績著,覆載量弘”。薊州生祠建成之際,舉行瞭迎接魏忠賢“喜容”(偶像)的典禮:巡撫劉詔行五拜三叩頭禮,與迎接皇帝別無二致。兵備副使耿如杞看-到魏忠賢的“喜容”一副帝王相——“垂旒執笏”,頗有反感,隻作長揖而不拜,因而遭到劉詔的參奏,魏忠賢立即派錦衣衛緹騎把耿如杞逮捕入獄。這就更加助長瞭宵小之徒的崇拜氣焰。天津巡撫黃運泰為魏忠賢建生祠,迎接魏忠賢“喜容”的儀式,隆重的程度超過薊州,當時人如此寫道:“五拜三叩頭,乘馬前導,如迎詔儀。及像至祠所安置迄,(黃)運泰列拜丹犀,率文武諸官俱五拜三叩頭,(黃)運泰至像前萬福,口稱某名某年某事蒙九千歲(按:指魏忠賢)扶植,叩頭謝:又某年某月蒙九乙千歲升拔,則又叩頭謝。致詞畢,就班,仍五拜三叩頭。旁觀者皆汗下浹踵,(黃)運泰揚揚甚得意也。”禮儀之隆重比祭祀歷代帝王有過之而無不及,阿諛奉承言辭之露骨、肉麻之極。  如此這般,魏忠賢的生祠不但遍佈各地,而且建到瞭京城:工部郎中曾國楨建生祠於盧溝橋畔,巡視五城禦史黃憲卿建生祠於宣武門外,順天府尹李春茂建生祠於宣武門內:而且建到瞭皇帝祖墳邊上:孝陵衛指揮李之才建生祠於孝陵前,河道總督薛茂相建生祠於鳳陽皇陵旁。短短一年中,一共建造瞭魏忠賢生祠四十處,建生祠之風愈刮愈猛,魏忠賢個人崇拜的浪潮也越發高漲。  被人們頂禮膜拜的魏忠賢偶像是什麼模樣呢?前面已經提到,那個“喜容”是“垂旒執笏”的帝王相。朱彝尊有更具體的描繪:“祠以宏麗相尚,瓦用琉璃,像加冕服。有沉檀塑者,眼耳口鼻手足宛轉一如生人,腸腑則以金玉珠寶充之,髻空一穴,簪以四時花朵。”  人為地把一個活人偶像化、神聖化,供奉起來,作為崇拜的對象,因而其褒頌之詞當然是無以復加的,比如:“至聖至神,中乾坤而立極:乃文乃武,同日月以長明。” 由此可見當時風靡全國的建生祠運動,所營造的對魏忠賢的個人崇拜已經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硬要把一個政治小醜打扮成“至聖至神”的模樣,如同乾坤日月一般。令人齒冷的是,參與吹捧的官僚未必不知道魏忠賢原是個吃喝嫖賭無所不為的地痞流氓,傾傢蕩產之後自閹入宮,充當一個低賤的“小火者”,憑借他的陰謀與權術,一步步爬到瞭宮內太監的頂層。後來記載這段歷史的學者對此無不感慨系之,李遜之針對官僚們阿諛魏忠賢的現象說:“疏語皆揚詡贊嘆,幾同勸進,旨亦駢語相答,稱頌唯恐不至。”朱長祚也說:“竊觀一刑餘之人,而天下貢諛獻媚,人心昧理之徒翕然附和而崇敬之,稱其功如周召(周公召公),頌其德如禹湯(夏禹成湯),以致遍地立祠,設像而祝厘焉。嗚呼,當此歲浸民匱之日,一祠之費奚若數萬金哉!  飛甍連雲,巍然獨峙於勝境;金碧耀日,儼如天上之王宮。各題其額,則曰:崇德茂勛,普惠報功。兩翼其坊,則曰:三朝捧日,一柱擎於。”  在滾滾熱浪中,魏忠賢個人崇拜愈來愈離譜。不知從那裡冒出一個無聊文人——國子監生陸萬齡,獻媚唯恐落後,居然向皇上提出以魏忠賢配祀孔子,以魏忠賢之父配祀孔子之父,在國子監西側建立魏忠賢生祠。這個最高學府的學生如同癡人說夢般信口胡謅什麼“督廠魏忠賢提不世之貞心,佐一朝之乾斷,披丹開導”雲雲,還說魏忠賢芟除東林黨猶如孔子之誅少正卯,魏忠賢編《三朝要典》猶如孔子之筆削《春秋》,因此,“其功不在孟子之—下。”離奇荒誕,登峰造極。  一個尊奉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的讀書人竟然恬不知恥地要讓文盲閹豎配祀孔子,以為魏忠賢的所作所為可以和孔予孟子比肩,簡直是斯文掃地,辱沒先師!居然還博得瞭一些人的喝采叫好,可見魏忠賢個人崇拜導致道德淪喪到瞭毫無是非可言的地步。  魏忠賢個人崇拜在短短幾年中風靡朝廷上下內外,席卷全國,光憑個人再大的能耐也難成氣候,必定要有制度與權力的保障。有熹宗皇帝、熹宗乳母客氏以及眾大臣由內而外由上而下的密切配合,方能形成一種社會現象。帝制時代,皇帝的權力至高無上,難以制衡。一種難以制衡的權力是危險的,它會導致權力崇拜,並引向迷信的程度。因此在那個時代出現皇帝個人崇拜是不足為奇的。然而魏忠賢是一個目不識丁的刑餘之人,何以能成為個人崇拜的對象?這是值得深長思之的問題。關鍵在於皇帝和它賴以存在的專制制度,是熹宗本人把皇帝的權力讓給瞭他,使他能以皇帝代言人的身份出現於朝廷,手中掌握著生殺予奪的大權。  熹宗朱由校即位時虛度十六歲,在此之前的歲月中父親(光宗朱常洛)沒有受到太子應有的教育,作為太子的長子,熹宗所受的教育更遜一籌。無怪乎明清史專傢孟森說:“熹宗為至愚至昧之童蒙。” 朱東潤甚至認為熹宗是“文盲兒子”,“一字不識,不知國事”。這種說法未免有點誇張,但點到瞭要害,熹宗確實是明朝諸帝中最無知無能的一個。從他處理李選侍及移宮事件的一系列言行看來,說他是一個白癡似乎有點冤枉。不過他對於政治不感興趣,倒是不爭的事實。他一向貪玩,最大的愛好就是做木匠泥水匠。要是不當皇帝的話,他肯定能成為一名能工巧匠。問題在於他對於當皇帝,對於日理萬機地處理朝政,絲毫不感興趣。  每當他與親信太監潛心於斧砍刀削之時,非平素親昵近臣不得窺視。魏忠賢每每乘熹宗興致勃勃埋首於泥木工時,從旁傳奏緊急公文。熹宗一面經營鄙事,一面心不在焉地說:“你們用心去行,我已知道瞭。” 既然皇帝聽任大權旁落而無所顧惜,便為魏忠賢提供瞭極佳時機,使他以司禮監秉筆太監兼總督東廠太監的身份操縱自如地把持朝政,並且把熹宗服侍得舒服妥帖心滿意足。熹宗因而對他愛護備至信任有加,對他的擅權百般容讓,在詔旨中與魏忠賢平起平坐,動輒稱“朕與廠—臣”如何如何(所謂“廠臣”即總督東廠的魏忠賢)。熹宗對他的褒獎是至高無上的:“爾忠賢之念急公傢,勛高磐石….。.故特舉爾大節,載在汗青,以作楷一時,流芳百世。念爾自佐朕垂衣而治,六載於茲矣。夙興以圖,心力為悴……朕用是耳目四達,政事肇新。皆賴爾任勞任怨於一身,展經展綸於三事,苦心茂績,軼古冠今。”這毫無疑問是內閣輔臣代皇帝擬的諭旨,但畢竟是皇帝意旨的體現,正如朱長祚在引用這段諭旨時所加的按語說:“逆擋之蠱惑聖聰,事事歸功於己,而輔惡之諂媚權閹,言言稱頌其美。”因此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時指出:朝廷上下隻知有魏忠賢不知有皇上,“宮中府中(宮廷和政府)大事小事,無一不是魏忠賢專擅,即章奏之上,反覺皇上為名,忠賢為實”。  魏忠賢的一步步發跡,直至控制朝政,宮內有一個不同尋常的女人——熹宗的乳母客氏,扮演瞭重要的角色,起到瞭關鍵的作用。這個客氏實在是一個不簡單的女人。她姓客,名巴巴,一名印月,原本是保定府定興縣人侯巴兒(又名侯二)之妻,十八歲時生下兒子後被選入宮充任朱由校(即後來的熹宗)的乳母。此人極為妖艷,朱由校大婚之前,她已“先邀上淫寵”。在熹宗心目中,客氏遠遠超出乳母的概念,是集各種女性角色於一身的不可須臾或缺的伴侶。熹宗即位不過十天,便封客氏為奉聖夫人,出入形影不離。及至熹宗完婚,忙於和後妃過從,客氏心中不悅,熹宗不得不用重賞撫慰,寵幸較前更甚。客氏偶爾外出,用八抬大轎,威風顯赫比後妃有過之而無不及。魏忠賢為瞭竊權,千方百計巴結客氏;客氏也想利用魏忠賢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兩人一拍即合,關系非同一般。而且配合得非常默契:“忠賢告假,則客氏居內:客氏告假,則忠賢留中。”

明末歷史解密:努爾哈赤因何決心起兵推翻明朝

  清太祖努爾哈赤生於1559年,即明朝嘉靖三十八年。那時明朝建立瞭近二百年,經歷過輝煌也鞏固瞭政權,但在1644年卻被努爾哈赤創建的大清所取代,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努爾哈赤下決心推翻明朝的呢?  努爾哈赤,滿族人,滿族的前身是女真,在明朝時女真分為四個分支,海西女真,建州女真,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努爾哈赤屬於建州女真。那時,明朝廷為統治遼東各個少數民族,對於蒙古,女真族等采取不同的政策,有打有壓,有拉攏有誘惑,有瓦解有分化,當時因女真裡的兩個分支東海女真與黑龍江女真與明朝廷相距較遠,居住又比較分散,對於明朝沒有太大的威脅,明朝重點打擊對象是蒙古與海西女真,而建州女真卻在這樣的環境下悄然壯大。  後來有人提出異議,說當時的遼東總兵李成梁雖然在遼東平定邊疆很有功勞,其實,反過來說,努爾哈赤後來的崛起也是由李成梁的養虎為患造成的,或許這並不是名將李成梁的本意,但事實上真的就是在李成梁平定遼東的時候,努爾哈赤表面上與時任遼東總兵的李成梁關系非常密切,甚至結成親戚關系,也有說當時努爾哈赤與總兵李成梁兩傢是非常熟悉非常瞭解的,但或許努爾哈赤正是利用瞭這樣的關系,蒙蔽麻痹瞭身經百戰的大明遼東總兵,也或者明朝當時集中精力打擊蒙古,遏制海西女真的壯大而忽略瞭建州女真的成長,終於在努爾哈赤準備瞭三十六年後,有瞭與大明抗衡的條件。   但是,這種發展勢態也是由於一些小因而引起的,凡事都是有因果關系的,或許一件大事的起因就是由於那麼一點點看似不被人註意的小事,就象一座大廈都是從一小塊磚頭壘起的一樣,努爾哈赤想推翻明朝的決心也是如此。  當時建州女真最強大的部落就是努爾哈赤外祖父王杲所在的部落,王杲曾做過明朝的建州右衛指揮使,而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則先後做過建州的左衛指揮使。  那時明朝正處於萬歷皇帝怠政時期,皇帝及朝廷官員思想渙散,中樞癱瘓,許多政策引起民眾的不滿,就是在這個時候王杲借口明朝廷斷絕貢市,部眾坐困為由,進犯當時的明朝重鎮遼陽和沈陽,於是明朝就派兵清剿王杲所在的古勒寨,這一仗的結果是明軍“毀其巢穴,斬首一千餘級。”而王杲在亂中逃跑,後又被抓住施以“磔屍剖腹”,那個時候努爾哈赤已是十五六歲的少年。  王杲死後,他的兒子即努爾哈赤的舅舅阿臺回到古勒寨接替父親做瞭寨主,明朝又派人再一次來清剿,面對不利的局勢,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就想從中勸解一下阿臺投降,可是,明軍卻先是誘惑寨內人投降,後又殺盡寨內所有男女老幼,這一仗明軍又斬殺二千多人,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而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就在其中。  當努爾哈赤得到這個噩耗,悲痛萬分,他立刻前往明朝負責邊民的官員處質問:因何殺瞭他的祖父和父親?!明朝的官員則不置可否,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不是有意而為,純屬誤會。然後歸還瞭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的遺體,又給瞭努爾哈赤三十匹馬等做為補償,那一年努爾哈赤25歲。  兩個親人就這樣不明不白地被明朝無辜殺害瞭,這個不共戴天的仇恨自此在努爾哈赤的心裡就種下瞭,從此,努爾哈赤就成為女真人向明朝發起挑戰摧毀明朝的第一人,也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1644年努爾哈赤創建的大清取代瞭大明,而努爾哈赤也就是清朝的第一任皇帝清太祖。相關閱讀推薦:血腥政治:清太祖努爾哈赤誅殺親弟舒爾哈齊之謎努爾哈赤的傢族矛盾:先後殺瞭自己的弟弟長子努爾哈赤很有廚師天賦:他的招牌菜是回鍋肉努爾哈赤殺子疑雲:他為什麼會殺瞭他的長子諸英大清締造者努爾哈赤青少年時期的三次磨難

明京師保衛戰:明朝第一次面對亡國的直接威脅

  明京師保衛戰是明朝以於謙為首的軍民抵抗蒙古瓦剌軍侵犯的正義戰爭。   瓦剌是居於漠北的蒙古族三部之一。明朝初年,脫歡統治瓦剌。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脫歡死,子也先繼父即太師位,自稱淮王。他東征西討,勢力大盛,夢求再現大元一統天下的局面,其鋒芒直指中原的明朝。   正統十四年(1449年)初,也先遣使2000人向明朝貢馬,詐稱3000,希圖冒領賞物。明廷按實際人數給賞,並削減瞭馬價。也先聞悉大怒,七月,統率所部進攻明朝,自己率領人馬攻打大同。時太監王振專權,他挾英宗倉促親征。八月初,英宗帶領50萬大軍前往大同迎戰,剛至大同,王振聽說各路軍馬接連失敗,急忙退兵至四面環山的土木堡(今河北懷來境內),被也先追至,從征官員和士兵死傷過半,英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也先乘明廷無主,國無重臣,主力潰散,京師空虛,人心未固之機,繼續南攻,企圖占取明都城京師,迫明投降。   敗訊傳到京師,舉朝震恐,文武百官聚集在殿廷上號啕大哭。皇太後命英宗弟朱祁鈺監國,召集群臣,共商國事。翰林院侍講徐珵主張遷都南逃。時任兵部侍郎的於謙堅決反對。   他說,主張南遷者,罪當斬首!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動則大勢便去。他針對危局,奏請確立新君,主持朝政,以固人心。並迅速調集各地勤王兵入援京師,誓死抗擊瓦剌軍,保衛京師的安全。於謙的主張得到皇太後、朱祁鈺及大多數朝臣的贊同和支持。經批準,於謙將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的運糧軍,全部調進北京。有瞭這些人力和財力條件,京師人心漸趨安定。八月,於謙升任兵部尚書。為瞭進一步穩定人心,在百官的強烈要求下,招致“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被抄傢滅族,他的三個爪牙被激怒的百官打死在殿廷上,人心大快,主戰派的正氣得到伸張。九月,群臣合請朱祁鈺即皇帝位。幾天後,朱祁鈺即皇帝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以次年為景泰元年,他就是明景帝。景帝登位,使瓦剌借英宗要挾明廷的陰謀破產,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   十月初一日,瓦剌軍分三路大舉進攻京師。東路軍2萬人從古北口方向進攻密雲,作為牽制力量。中路軍5萬人,從宣府方向進攻居庸關。西路軍10萬人由也先親自率領,挾持英宗自集寧經大同、陽和(今陽高),攻陷白羊口(今天鎮北)後,揮師南下,直逼紫荊關。

豐臣秀吉死亡真相:竟是被明朝饋贈丹藥所毒死

  日本文祿五年(公元1596年)九月初一,金秋時節的伏見城已是草木黃落,隨著微風的吹動,滿城一片赤黃。在那通往伏見城的道路兩旁人群聳動,觀者如堵。一排排日軍士兵持槍配刀分列左右維持秩序。道路上明朝使節團打起瞭全副儀仗,一路上鼓樂喧天,端的是威風凜凜。朝鮮使節黃慎坐於轎中,見沿途日本人甚至有焚香祝禱的,心中不由大定,心想:“看來日本人要議和還真並非誑言,其國上下人等對停戰亦翹首以盼呢。”  可心裡美滋滋的黃慎剛到伏見城的館邸,便挨瞭當頭一棒。宗義智的傢臣柳川調信怒氣沖沖地闖入使節館邸,對著黃慎便怒斥道:“你們朝鮮居然不派王子親自前來,卻派瞭這麼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是想羞辱太閣殿下嗎?”聲聲斥責將黃慎的心情從天堂一下子打到瞭地獄,他慌忙向來人求情,但最終依然不被允許與明使一同拜見豐臣秀吉。  第二天,豐臣秀吉正式在伏見城接見明朝使節。五大老之一的毛利輝元率諸將奉命列兵仗,延請使者入城。楊方亨站在使者入宿館邸之外,看著日方盛大的接待陣容,不禁長吸一口氣,定瞭定神,穿戴起全副官袍,當先走瞭出去。沈惟敬亦披掛整齊,手捧金印,隨之而行。明朝使者們隨著毛利輝元,進入大殿,兩旁日本各大名列坐,肅然寂靜,若有所待。隨著一聲“太閣殿下駕到”的高呼,殿上黃色大幕被緩緩拉開,清瘦的豐臣秀吉身穿日本朝服緩步走出,侍臣二人手握佩刀緊隨其後。從兵發朝鮮以來,不知不覺,已是三年有餘,豐臣秀吉老態漸露,但眼中的野心之火卻依然旺盛。隻見他肅立階上,向明朝諸使節看來。沈惟敬原本膽子極大,立在楊方亨之後,尚自顧四看,此時與豐臣秀吉雙目相交,如遭錘擊一般,頓時便推金山倒玉柱地跪拜瞭下去。楊方亨見沈惟敬拜瞭下去,立時手足無措,略一猶豫,隨即跟著拜瞭下去。   豐臣秀吉見明朝的使者如此恭敬,不由大悅,大聲道:“使者遠來到此,辛苦瞭!”楊方亨不懂日語,聽豐臣秀吉聲音洪亮,因為不滿其所為,頓時舉止失措,渾身顫抖不已。此時小西行長見勢不妙,連忙出列,對沈惟敬道:“請使者開始行禮!”聽得“老朋友”小西行長發話,沈惟敬終於鎮定下來,趕緊手捧金印以及冠服,獻於豐臣秀吉,隨後又將賜給諸日本大名的冠服呈上,好不容易完成瞭賜印賜服禮。  次日,豐臣秀吉擺下盛大的宴席,邀請楊方亨與沈惟敬出席。隻見豐臣秀吉坐於上首中央,頭戴七旒皂皺紗皮弁冠,內著素白紗紅領黻文中單,外穿五章娟地紗皮弁服,下著纁色素前後裳,腰系紅白素大帶,腳穿大紅素紵絲舄,腰佩青玉佩。楊方亨與沈惟敬坐於右方下首。德川傢康、前田利傢等七人、皆身穿鬥牛服、飛魚服、蟒服、麒麟服等明朝所賜各色冠服,坐於左方下首。其餘官職更低的小大名則沒有資格坐於堂中,隻能在堂外廊庭內用餐。楊方亨與沈惟敬看這堂上諸人,自豐臣秀吉以下盡為大明衣冠,恍惚如在大明朝堂之中。觥籌交錯之間,豐臣秀吉舉杯大聲笑道:“如此盛況,怎能無歌舞助興?”聽聞此語,堂上樂師立刻演奏起瞭正式的官方雅樂。可音樂聲剛一響起,立刻便被豐臣秀吉喝止道:“雅樂由中土傳來,當著天使的面,豈非班門弄斧?既為娛賓,當奏我日本之樂!”於是堂上鼓笛之聲大作,能樂亂舞拍子開始上演。聽得本族的“流行音樂”,堂下眾日本人不禁歡呼起舞,如癡如狂。   盛宴之後,豐臣秀吉返回花田山莊,便準備好好欣賞下明朝詔書到底給瞭他多少好處。於是便立馬叫人翻譯給他聽。豐臣秀吉身邊當時有三位相國寺鹿苑院的高僧對漢文極為精通,分別為西笑承兌、玄圃靈三、惟可永哲三人。最後這個任務落到瞭西笑承兌身上。小西行長被這個突然襲擊打亂瞭陣腳,翻譯竟不是女婿宗義智,也不是女婿的傢臣景轍玄蘇,這可如何是好?小西行長隻能賣著老臉,對西笑承兌耳語道:“如果太閣殿下知道詔書中的內容,必然大怒,到時候誰都沒好果子吃!還請您讀的時候委婉點,把那些不和諧的內容都別讀出來。”可這個西笑承兌又沒事先打點過,讓他突然欺騙太閣殿下,他怎麼有這個膽子?於是將明朝的詔書一字不漏地讀瞭出來: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聖仁廣運,凡天覆地載,莫不尊親帝命。溥將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誕育多方。龜紐龍章,遠賜扶桑之域;貞珉大篆,榮施鎮國之山。嗣以海波之揚,偶致風占之隔。當茲盛際,宜讃彜章。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西馳一介之使,欣慕來同。北叩萬裡之關,肯求內附。情既堅於恭順,恩可靳於柔懷。茲特封爾為日本國王,賜之誥命。於戲!龍賁芝函,襲冠裳於海表,風行卉服,固藩衛於天朝,爾其念臣職之當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無替款誠。祗服綸言,永尊聲教。欽哉!朕恭承天命,君臨萬邦,豈獨又安中華,將薄海內外日月照臨之地,罔不樂生而後心始慊也。爾日本平秀吉比稱兵於朝鮮,夫朝鮮我天朝二百年恪守職貢之國也,告急於朕,朕是以赫然震怒,出偏師以救之,殺伐用張原非朕意。乃爾豐臣行長遣使藤原如安來,具陳稱兵之由,本為乞封天朝,求朝鮮轉達,而朝鮮隔越聲教,不肯為通。輒爾觸冒以煩天兵,既悔過矣。今退還朝鮮王京,送回朝鮮王子陪臣,恭具表文,仍申前請。經略諸臣前後為爾專奏,而爾眾復犯朝鮮之晉州,情屬反覆,朕遂報罷爾者,朝鮮國王李昖為爾代請,又奏釜山倭眾經年無嘩,專俟封使,具見恭誠。朕故特取藤原如安來京,今文武群臣會集闕庭,議審始末,並訂原約三事:自今釜山倭眾盡數退回,不敢留住一人;既封之後,不敢別求貢市,以啟事端;不敢再犯朝鮮,以失鄰好。披露情實,果爾恭誠,朕是以推心不疑,嘉與為善。口敕原差遊擊沈惟敬前去釜山宣諭,爾眾盡數歸國,特遣後軍都督府僉書署都督僉事李宗誠為正使,五軍營右副將左軍都督府署都督僉事楊方亨為副使,持節賚誥封爾平秀吉為日本國王,賜以金印,加以冠服,陪臣以下皆各量授官職,用溥恩賚,仍詔告爾國人,俾奉爾號令,毋得違越,世居爾土,世統爾民。蓋自我成祖文皇帝賜封爾國,迄今再封,可謂曠世之盛典矣。自封以後,爾其恪守三約,永肩一心,以忠誠報天朝,以信義睦諸國,附近夷眾務加禁戢,毋令生事於沿海。六十六島之民久事征調,離棄本業,當加以撫綏,使其父母妻子得相完聚,是爾之所以仰體朕意,而上達天心者也。至於貢獻,固爾恭誠,但我邊海將吏惟知戰守,風濤出沒,玉石難分,效順既堅。朕豈責報一切,免行俾絕後寡,遵守朕命,勿得有違,天鑒孔嚴,王章有赫,欽哉故諭!萬歷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此詔書原件藏於大阪博物館,】相關閱讀推薦:日本戰國史上第一大名:戰國三英傑之一豐臣秀吉日本戰國史上一代名將豐臣秀吉英雄難過美人關露梁海戰的背景:豐臣秀吉南洋擴張軍事侵略計劃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豐臣秀吉的表情,隨著詔書的不斷誦讀聲愈加陰沉,雙拳緊握,青筋畢露,好不容易聽得承兌靈三永哲讀完,豐臣秀吉終於忍耐不住,疾步走來,一把搶過詔書,將其與頭上七旒皂皺紗皮弁冠同擲於地上,怒道:“俺要成為日本國王,直接就做瞭,何須明國之力?小西行長說這次是讓俺當明國皇帝,因此俺才命令大軍班師。小西行長這廝不單單是把我給騙瞭,現在看他跟明國私通,其罪不小,快將這廝帶來!這次非得將這廝的狗頭砍下來不可!”【江戶後期史傢賴山陽(1781-1832)《裂封冊》一詩描述其情景:“史官讀到日本王,相公怒裂明冊書。欲王則王吾自瞭,朱傢小兒敢爵豫。”詩中“相公”指豐臣秀吉,“朱傢小兒”指明朝萬歷皇帝(1563-1620)。實際上此乃賴山陽本人的幻想,明朝詔書原件與豐臣秀吉接受的明朝衣冠鞋帽均保存到現在,完全不存在豐臣秀吉撕毀詔書一事。】  見豐臣秀吉大發雷霆,西笑承兌也不禁心驚膽戰,小西行長可是豐臣秀吉的重臣啊,要是因為他就被斬瞭,那小西行長的傢臣與女婿宗義智日後跟他算後賬怎麼辦?於是趕忙說道:“中華文化遠遠超過其餘國傢,因此諸國自古以來都是這樣受封的。如今太閣殿下威德傳播到瞭明國,因此明國才特意前來冊封,這難道不是流傳千古的美事嗎?希望太閣殿下能厚賞明國使者,並賜回國書,兩國永偕通好,將這美名永傳於後世。”  聽得西笑承兌的解釋,豐臣秀吉不禁稍展其眉,沉思片刻道:“原來如此,無怪乎俺聽說前朝將軍足利義滿亦曾受封。”實際上對這次議和,豐臣秀吉抱瞭極高的期望,其中最重要的兩點便是恢復勘合貿易以及朝鮮稱臣。如今明朝不過是用一個空頭國王頭銜便將其打發瞭,這可不是他願意看到的。但是西笑承兌又說得沒錯,作為下人出身的他,竟得到中朝敕封國王,這對他無論如何來說都是值得榮耀並倍加珍惜的。於是將擲於地上的冠冕與聖旨小心翼翼地拿瞭起來,用手輕輕地撣瞭撣,吹去皮弁冠上沾染的灰塵,又將其穩穩地帶回瞭頭上。此時小西行長已經被帶到花田山莊,豐臣秀吉見到他,雙眉又立瞭起來,大罵道:“混賬東西,你做得好事!”  小西行長被召來之際,知曉事發,但他不愧是商人出身,立刻將保命的東西帶上,此刻見瞭秀吉,痛哭流涕道:“臣冤枉啊!這跟臣一點關系都沒!這實在都是三奉行的主意,微臣隻不過是照辦罷瞭!”說著從衣服內掏出幾封與三奉行往來的書信,上面清清楚楚地寫明瞭這議和的事情三奉行都涉足其中。這下子豐臣秀吉沒瞭話說,三奉行可是他的左膀右臂,小西行長也是重臣,要是都砍瞭,實在牽扯太大,再加上西笑承兌的幫腔,總算是原諒瞭小西行長。急召加藤清正與三奉行前來花田山莊,對他們說:“與朝鮮的議和我決不允許,明朝的使者也不能再留瞭,明天就趕他們走。我要再起大兵,以滅朝鮮!”這板子不能打到明朝身上,那麼也隻能落到朝鮮身上瞭,總得有個出氣筒。   九月四日,楊方亨、沈惟敬等人被押往堺港,此時豐臣秀吉餘怒未消,竟然準備將朝鮮使節統統處斬。此事再次被西笑承兌所阻,有道是兩國交兵不斬來使,身為日本上國,可不能做出這樣貽笑大方的事情。沈惟敬與楊方亨商議道:“我等萬裡遠來,不得一封書信回去,有何面目?況且議和諸事皆與小西行長再三講定,還是懇托他去申前約。”於是便派人去求小西行長。  不多時,小西行長來告道:“太閣殿下怒罵你等,不曾圖遂日本所求,隻為朝鮮謀事。決不再見,速請回去。”不過小西行長還算盡力,他極力勸說豐臣秀吉厚賜明朝使節團。九月九日臨行前,柳川調信突然前來告知黃慎道:“太閣殿下將要再起大兵,攻伐朝鮮,趕快讓你們的王子來日本謝罪,如若不然,我軍就再把他們俘虜過來!現在太閣殿下已經命令加藤清正先行進發,明年二月大軍繼發。”  黃慎聞聽此言大驚,趕忙告訴沈惟敬,沈惟敬當時卻不相信。他們因為臺風無法出海,隻能滯留名護屋,有一日聽到市井日人傳言加藤清正與黑田長政即將出兵瞭。楊方亨大驚失色,但沈惟敬倒是一臉鎮靜,居然對他說:“怕什麼,我的舌頭還在就沒事。”這傢夥膽實在夠狂妄,居然自比戰國縱橫傢張儀瞭!【張儀是魏國人,曾經師從於鬼谷子,學習縱橫遊學。張儀學業期滿,回到魏國,因為傢境貧寒,求事於魏惠王不得,遠去楚國,投奔在楚相國昭陽門下。昭陽率兵大敗魏國,楚威王大喜,把國寶“和氏之璧”獎賞給瞭昭陽。一日,昭陽與其百餘名門客出遊,飲酒作樂之餘,昭陽得意地拿出“和氏之璧”給大傢欣賞,傳來傳去,最後“和氏璧”竟不翼而飛,大傢認為,張儀貧困,是他拿走瞭“和氏璧”。張儀原本沒拿,就是不承認,昭陽嚴刑逼供,張儀被打得遍體鱗傷,始終不承認,昭陽怕出人命,隻得放瞭他。張儀回到傢,問妻子“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告訴他還在,張儀苦笑著說“隻要舌頭在,我的本錢就在,我會出人頭地的”。】此時寺澤正成拿著豐臣秀吉的國書前來,文中列舉瞭朝鮮幾大罪狀。罪一:前年朝鮮來使,居然隱瞞日本欲通好明國之事;罪二:日本從沈惟敬之請,將朝鮮二王子送還,如今居然不主動前來謝恩,甚至明使前來,朝鮮故意派瞭這麼兩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來,簡直就是羞辱日本!罪三:日本與明國和談,因為朝鮮反覆無常,導致遷延數年。黃慎回到王京後,向國王李昖詳細匯報瞭在日本和談的情況,並斷言日本人必然會再次入侵。可是別看朝鮮上下似乎對議和深惡痛絕,但實際上根本就認為這時候已經天下太平瞭,但心裡卻根本沒把他當回事。最後李昖也就封瞭他一個嘉善大夫的官銜便置之不理。  至此,沈惟敬辛苦數年,一無所獲。隻得故計重施,偽造表文二道,其一謝恩,其一乞天子處分朝鮮。又恐朝中見疑,便將屈辱真情隱下,假捏秀吉十分恭順,貢冠披袍,叩首謝恩等語。一面自掏腰包,托人到市上采購猩猩氈四條、天鵝絨及大小日本人制作的金器皿,冒充秀吉貢品。照當初小西飛買中國諸貨之例,計貢三十餘,抬牌上明開日本國王豐臣秀吉相贈什物,先解赴兵部施行。因臨時匆匆,連正成所贈惟金圍屏也放入權且充數。然後,一行人灰溜溜地渡海自回朝鮮。荒唐的議和鬧劇,自此宣告結束!  不過呢,對這次議和,朝鮮李肯翊所著的《燃黎室記述》一書中卻留下瞭一個極為有趣的記載。在日本豐臣秀吉設宴招待沈惟敬多次,這沈惟敬是個煉丹出身的,因此每次在宴席上都會服食丹藥。豐臣秀吉極為好奇,便問這是何物?沈惟敬便吹噓此物實乃延年益壽、補腎壯陽之仙丹。這沈惟敬年紀一大把,卻長得一副仙風道骨的樣子,不論體力、精力還是頭腦都是極好。這一通忽悠讓豐臣秀吉不能不信。於是便向沈惟敬討要瞭不少丹藥,自己服用。服用之後起初確實面有紅光氣色改善,但漸漸地便下瀉紅痢一病不起,再之後不久,便一命嗚呼瞭。此記載雖然為野史,但是跟沈惟敬的出身極為吻合,如果豐臣秀吉之死真的與沈惟敬有關,那歷史可謂跟當時所有人都開瞭一個大玩笑。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明朝歷史解密:朱棣篡位後是如何迫害政敵的?

   科學研究表明,一個傢族的男人往往在天性上和思維方式上有著驚人的相似。看來這話不假,朱元璋的殘忍在他的子孫身上如同密碼一樣流傳著。他的兒子永樂帝是在燕王位上通過造反,推翻瞭建文帝而登上寶座的。這個皇帝對歷史的唯一貢獻大約隻能算是修瞭《永樂大典》,而其殘忍與陰損刻毒,和朱元璋相比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永樂的皇位來得不正,這是天下都知道的,但刀把子出政權,當他一旦推翻瞭他那個文弱倒黴的侄兒,遂開始報復性地迫害建文手下的臣子們。這些“奸惡”,有的被剝皮,有的被油炸,死得花樣別出而又痛苦萬狀。即使如此,仍是難以消解永樂心中的憤怒,餘下最陰毒的一招就是將這些“奸惡”的妻子、女兒、姐姐、妹妹,總之一切女性親屬,包括五十六歲的老太太在內,一律罰做官妓。  做瞭官妓還不解恨,因為按大明的制度,官妓們是坐在妓院裡靜候嫖客上門的。想必那時官妓的生意不太好,永樂看在眼裡急在心上,靈機一動,下令不許這些奸惡者的女眷坐在妓院裡當坐商,而是送到兵營去,“轉營奸宿”,也就是一個軍營接一個軍營地巡回,以便能有盡量多的男人凌辱她們。史料上明明記載:  “永樂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教坊司於右順門口奏:‘齊泰妹及外甥媳婦,又黃子澄妹,四個婦人,每一日夜,二十餘條漢子看守著,年少都有身孕。除生子令作小龜子,又有三歲女子,奏請聖旨。’奉聖旨:‘由他,不的到長大便是個淫賊材兒。’”  “鐵鉉妻楊氏,年三十五,送教坊司,茅大芳妻張女,年五十六,送教坊司,張氏旋病故。教坊司安政於奉天門奏。奉聖旨:‘分付上元縣抬出門去,著狗吃瞭。欽此。’”   兩道聖旨,看得人心裡發毛,所謂聖明之君,原來在如何更野蠻地處罰手無寸鐵的婦女時也顯得特別有創意:每夜令二十多條漢子奸宿一個傢破人亡的苦命婦人,一旦死瞭,則抬去喂狗;才三歲的女孩子,就決定她長大瞭“便是個淫賊材兒”。  終其明世,程朱理學為天下第一顯學,操持理學的業儒們一向虛偽地要求非禮勿視、非禮勿動,甚至探討起嫂子一旦落水,做小叔子的伸手援助她,是否也會有幹名教之類的荒謬問題。這種思想一旦被官方承認為社會精神的主流和時人的道德準則,人性必然趨向於隱忍、虛偽和做作;而人之惡則是與生俱來的,在這種似是而非的理論的規導下,惡有可能被暫停,卻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正如堵不能治水,隻有疏才能治水一樣。理學對人之惡便如同是堵水,一旦大壩崩潰,帶來的災難將會更大。  整個大明近三百年間,這種從太祖朱元璋開始的殘忍一直不曾斷絕過,它竟然如同傳傢寶一樣在這個猥瑣而歹毒的傢族中流傳。  大明以前,統治者對知識分子還保持著一定程度的尊敬和克制,但到瞭大明,知識分子的自由度沒有瞭,連人格尊嚴也受到瞭前所未有的損傷。除瞭屢次文字獄外,便是那發明於朱元璋的廷杖——當場脫瞭褲子在大堂之上打屁股。這一處分方式原本始於東漢,得名於三國的東吳,但朱元璋之前的一千年間,都隻是一種偶然采用的處罰,到瞭朱元璋手裡,才成瞭常刑。這種刑罰,除瞭可以根據皇帝的意願或者把人打死,或者把人打殘外,還能最大程度地羞辱受刑者,能夠從精神和肉體兩個方面來使受刑者痛苦不已。而這些受刑者,大多數是極力推崇理學的儒者,事情就是這樣的荒唐。這就是歷史,絲毫不給我們的想象和邏輯留一點面子。  如前所述,開國大將朱亮祖是被朱元璋處以廷杖並同其子一起當場活活打死的,算是這一新刑罰的首個受用者。此後兩百多年間,坐在高高龍椅上的朱傢皇帝一聲拿下的喝令聲中,臺下那些文弱的大臣們就會被兩旁如狼似虎的行刑人員拉下來,當眾剝光瞭褲子,露出白花花的屁股,狠命地打。最著名的廷杖事件發生在嘉靖年間,因議大禮之爭,惱羞成怒的嘉靖兩次下令在宮門外痛打大臣,其中一次多達一百八十人,當場就有十八人被打死。一百八十名文武官員被剝瞭褲子挨打,這大約要算中外史上絕無僅有的“趣事”。  到瞭朱明中後期,政治更加黑暗,皇帝更加無能,其鞏固統治的手段便是利用血腥的特務制度,東廠、西廠、錦衣衛,將這種鐵幕政治發揮到瞭極點。而朱元璋在開國年間傳下來的幾十種聳人聽聞的酷刑被前所未有地執行著和不斷改進著:墨面文身(在受刑者身上刺字並用墨塗抹著色,畢生不會消失)、挑筋(斬斷手筋或腳筋)、挑膝蓋(用尖刀挑斷膝關節)、剁指(砍掉指頭)、斷手、刖足(砍腳)、刷洗(用帶有鋼針的刷子在受刑者身上來回刷動)、稱竿(用竹竿從受刑者肛門內刺進,直入肚腹)、閹割、凌遲(一刀一刀地割)……許多酷刑原本在離明代一千五百年前的西漢文帝時就已廢除瞭,這時卻再次風光地登上歷史舞臺。  朱元璋晚年,大約殺人也殺得煩瞭,有些無奈地說:“似這等愚下之徒,我這般年紀大瞭,說得口也幹瞭,氣不相接,也說他不醒。”等他一命嗚呼,他的子孫們相繼繼位,除瞭永樂帝在刑罰方面有些創新外,其他人雖繼承瞭他殘忍陰毒的衣缽,但在這方面的創造性也沒有瞭,所謂一代不如一代,也許就是如此吧。等到朱元璋的末代子孫崇禎一邊勵精圖治,一邊大殺那些被他認為誤國的各級官員時,大明的喪鐘已經響瞭。  大明存立的14至17世紀間的兩百多年裡,歐洲已順利地度過瞭黑暗的中世紀,走進瞭文藝復興的黎明,人的尊嚴和個性開始受到廣泛的尊重。要不瞭多久,就會從法蘭西的土地上傳出天賦人權的黃鐘大呂。而在東方這個古老的國度,無法直面的殘忍和極度的專制卻成為一種制度化的國傢機器。等到大明將亡之時,偉大的思想傢黃宗羲在他的著名作品《原君》中,發出瞭震聾發聵的聲音:“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曰:‘我固為子孫創業也。’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業之花息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嗚呼!豈設君之道固如是乎!”  與此相仿,法國大革命領袖之一的馬拉也發出過類似的聲音:“宮廷是暴君的巢穴、淫蕩的發源地、罪惡的溫床,國王的歷史就是國民的受難史。你們要革命,你們要自由,你們就必須砍下暴君的頭顱。”  然而,當馬拉在巴黎的議會大廳裡如此慷慨陳詞時,古老的東方遠沒有走出歷史的黑暗,它正從大明的殘忍跌進大清的殘忍,更多的不幸和更多的苦痛正在等待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相關閱讀推薦:明史解密:明朝皇帝朱棣大閱兵嚇跪駐華外國使臣?明朝名臣楊士奇氣度:巧勸朱棣寬免涉事官員揭秘:明成祖朱棣竟用全年賦稅給後妃們買脂粉?朱棣為什麼禮敬方孝孺?而最後為什麼殺方孝孺?明朝皇帝誰更會英明?太祖朱元璋還是成祖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