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時代

餘秋雨經典語錄100句|經典語錄大全

1、青年時代的正常狀態是什麼,我想一切還是從真誠的謙虛開始。青年人應該懂得,在我們出生之前,這個世界已經精精彩彩、復復雜雜地存在過無數年,我們什麼也不懂,能夠站穩腳下的一角建設一點什麼,已是萬幸。如果刻苦=數年,居然從腳下紮下根去,與世界的整體血脈相連,那也就使自己單薄的生命接通瞭人類。應該為這種接通而驚喜。試想區區五尺之軀,接通於千年之前,接通於萬裡之外,正是這種接通使自己領略崇高,問津壯麗,體驗多元,哪能值得驟然變臉,扯斷這些接通,不分青紅皂白,你死我活地批判起來?這種謙然安然的生態,也可免除青春生命的無謂浪費,讓青年人有可能歡天喜地地活得像青年。 2、一個橫貫終生的品德基本上都是在青年時代形成的,可惜在哪個至關重要的時代,青年人受到的正面鼓動永遠是為成功而搏鬥,而一般所謂的成功總是打有排他性、自私性的印記。結果,臉頰上還沒有皺紋的他們卻在品德上挖下瞭一個個看不見的黑洞。 3、老人歌頌青年時代,大多著眼於青年時代擁有無限的可能性。但他們忘瞭,這種可能性落實在一個具體的個人身上,往往是窄路一條。錯選瞭一種可能,也便失去瞭其他可能。說起來青年人日子還長,還可不斷地重新選擇,但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是由種種社會關系和客觀條件限定在那裡,重新選擇的自由度並不很大。“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劇處處發生,隻不過多處失足看起來不像失足而已。 4、我不贊成太多地歌頌青年,而堅持認為那是一個充滿陷阱的時代。陷阱一生都會遇到,但青年時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險。 5、老人的寂寞就如同老人的衰弱,無可避免。這有點殘酷,但這種殘酷屬於整個人類。 6、在社會轉型中感受到瞭生存空間的危機,隻能產生兩種可能,第一種是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來擴大空間;第二種是毀損別人的生存空間來擴張自己。

另類的新人誓詞 緊跟時代的潮流

  現在人們幽默感越來越強烈,婚禮也舉辦的越來越有特色,當然瞭,婚慶公司的競爭也越來越大,為迎合市場和時代潮流,大傢不得不升級換代搞創新。一起來看一下另類的新人誓詞吧!   另類的新人誓詞一:   《巴黎的戀人》當中,他給她的結婚誓言是:“我一起生活吧,不要想得太復雜,不用想別的,如果你不好意思說的話,我讓你選擇:一、我同意馬上結婚;二、就算不同意也要說同意,然後結婚;三、如果需要時間考慮,就給一天時間考慮,然後再結婚,選吧……”   另類的新人誓詞二: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親戚朋友們,今天,是我和老婆新婚大喜的日子,為瞭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牢記黨的教誨,在新傢庭建立以前,為維護傢庭和睦,革命路上手牽手,實現共同的生活目標,讓老婆傢人放心,讓親戚朋友們放心,現在我做以下保證:第一,堅持擁護老婆的絕對領導,堅定不移的走老婆指定的路線,傢裡老婆是第一位,孩子第二位,貓狗並列第三位,我第四位。第二,愛護老婆,做文明丈夫,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打瞭左手送右手” 。第三,鍛煉身體,天天向上。嚴格遵守作息時間,早上按時起床,晚上按時睡覺。節假日認真組織學習廚藝及推拿技術。第五,虛心接受老婆監督,尤其不能跟陌生女人搭話,當然,問路的老太太和五歲以下的小朋友除外。

中國現代婚禮習俗盤點

  由於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中國的結婚習俗發生著改變。那麼現在中國的介乎習俗都有哪些講究呢?下面就給大傢介紹中國現代婚禮習俗:   中國現代婚禮習俗:   1、送禮:按一般習俗,參加婚宴都要準備一份小小的賀禮,用紅紙或專門印制的雙喜字封包,裡面放進適當的賀禮金,禮金數目根據客人的經濟情況和與新郎、新娘關系的遠近親疏而定,但最好要取雙數,含六為“祿”,八為“發”,百為“白頭偕老”的意思。   2、入席:參加婚禮要按照主人或主持人的引導就座,如果沒有人引導,可以和熟悉的親友坐在一起,但應註意不要主動坐到“新人桌”或“父母桌”。席間取菜、吃食要講究禮貌   3、敬酒:新郎、 新娘到各席敬酒致謝時,大傢起立舉杯,和新人先輕輕碰杯,再道“恭喜”。不要把新郎、新娘灌醉,不要東拉西扯,要把新人在每桌敬酒的時間控制在3分鐘內,以讓他們圓滿結束宴會,早入洞房。同時,自己在酒席中,也不要大喊大叫,要節制飲酒,以免醉後狂言失禮。

英文結婚祝福語推薦

  隨著時代的進步,結婚送英文結婚祝福語越來越流行瞭。下面給大傢推薦一些英文結婚祝福語,送給即將結婚的朋友吧!   1.You’re the luckiest guy in

唐朝歷史上的李世民時代:凌煙閣開閣二十四功臣

  由范冰冰領銜主演的電視劇《武媚娘傳奇》已更新至60集,太宗李世民駕崩,大唐即將迎來新篇章,新一輪宮鬥即將上演,且看范爺如何華麗轉身,登頂皇位。80集長片,60集寫太宗時期,對於李世民的二十四功臣描述甚少。小編略覺遺憾,就趁這個時候,來湊個熱鬧。  唐代長安城皇宮內三清殿旁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樓,名為凌煙閣。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為瞭紀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煙閣來陳列由閻立本所畫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即為《二十四功臣圖》,比例為真人大小,面北而立,以示尊皇,並時常前往懷舊。李世民是一位傑出的皇帝,很善於處理君臣之間的關系,恩威並施,雙管齊下,把一個個能人異士治理得服服貼貼,卻又使名將功臣多半得以善終。凌煙閣二十四元勛像就是例子。當時李世民年邁體衰,開始懷念往事,追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的戰鬥歲月。將他那些老部下的形象繪入凌煙閣,以為人臣榮耀之最,此後凌煙閣功臣成為唐代豪傑從軍報國功成名就的標志。李賀《南園十三首》詩…  唐代長安城皇宮內三清殿旁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樓,名為凌煙閣。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為瞭紀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煙閣來陳列由閻立本所畫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即為《二十四功臣圖》,比例為真人大小,面北而立,以示尊皇,並時常前往懷舊。李世民是一位傑出的皇帝,很善於處理君臣之間的關系,恩威並施,雙管齊下,把一個個能人異士治理得服服貼貼,卻又使名將功臣多半得以善終。凌煙閣二十四元勛像就是例子。當時李世民年邁體衰,開始懷念往事,追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的戰鬥歲月。將他那些老部下的形象繪入凌煙閣,以為人臣榮耀之最,此後凌煙閣功臣成為唐代豪傑從軍報國功成名就的標志。李賀《南園十三首》詩雲“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太宗一朝,君臣共同努力,結果出現貞觀盛世,正如太宗所言,“於茲十有馀年,斯蓋股肱罄帷幄之謀,爪牙竭熊羆之力,協德同心,以致於此。”。要做到這一點,太宗“為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的用人政策是不可缺少,而太宗為瞭表彰這些功臣,就命閻立本繪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  圖畫功臣於凌煙閣並非始於唐代。庾信《周國柱大將軍紇幹弘神道碑》中有“天子畫凌煙之閣,言念歸臣”的句子,可知北周政權也這麼幹過。崇重功臣、能臣的精神,延續瞭一個多世紀之久。而唐朝的凌煙閣建在長安城內(太極宮)三清殿的旁邊。閣中又隔為三層:最內一層所畫均為功高宰輔的大臣;中間一層所畫,均為功高王侯的大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為其他功臣。這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均面北而立,以示為臣之禮。  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曾在朝上指陳大臣的長短:“長孫無忌善避嫌疑,應物敏速,決斷事理,古人不過;而總兵攻戰非其所長。高士廉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唐儉言辭辯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無言及於獻替。楊師道性行純和,自無愆違;而情實怯懦,媛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質敦厚,文章華贍;而恃論恒據經遠,自當不負於物。劉洎性最堅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諾,私於朋友。馬周見事敏速,性甚貞正,論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稱意,譬如飛鳥依人,人自憐之。”關於武將,他說:“於今名將惟李世績、李道宗、薛萬徹三人而已,世績、道宗不能大勝,亦不能大敗,萬徹非大勝則大敗。”這年李靖己七十四歲,在傢養老,故評價中也就不包括他瞭。  這二十四位功臣是: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勣和秦叔寶。唐朝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為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瞭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是為《二十四功臣圖》 ,比例皆真人大小,畫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時常前往懷舊。閣中分為三層:最內一層所畫為功勛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所畫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為其他功臣。相關閱讀推薦:納諫並非李世民專利:宋徽宗從諫如流為何亡國?揭秘李世民欲殺武媚娘遭高人阻止背後有何玄機?虎牢關之戰:李世民如何一次消滅竇建德 王世充歷史的詭異:楊廣和李世民兩代君王的屬性分析歷史上最美的國母長孫皇後:李世民最敬佩的女人隋煬帝功與過:李世民強加哪四個亡國罪狀給楊廣

誰被稱為三國時代的霸王項羽?孫策如何像霸王?

  無論是在正史中,還是在演義中,孫策相比其他諸侯,最突出的還是能打。曹操最大的特色是奸,劉備最大的特色是仁,孫策最大的特色就是勇瞭。  聽說孫策率軍前來,劉繇有些擔心,部將張英卻說,隻要自己率領一隻兵馬,在牛渚駐紮,縱然有百萬雄兵,也必然可以擊退。可是真正面對孫策,卻一戰而潰。太史慈曾經主動請戰,可是劉繇以太史慈年輕為由,拒絕瞭太史慈。  而最能體現孫策之勇的還是孫策率領十三騎,去劉繇大營附近查探地形,遭遇太史慈。雙方你來我往,單挑十分精彩。之後兩人一個用槍挑著太史慈的小戟,說:“太史慈若不是走的快,已被刺死瞭!”太史慈不甘示弱,讓士兵拿著自己奪去的孫策的頭盔,大喊:““孫策頭已在此!”依舊是禮尚往來,氣勢上一點不輸。就算是後來劉繇兵敗,太史慈無奈來降,孫策問起當日神亭大戰的事情,說:“神亭相戰之時,若公獲我,還相害否?”按照常理,一般人此時被抓自然服軟,可是太史慈卻笑著說:“未可知也!”而孫策一點不生氣,反倒哈哈大笑,彼此欣賞。後來太史慈主動提出前去招降舊部,孫策立刻答應,以第二天日中為約期。太史慈走後,孫策眾將很擔心太史慈一去不返,可是孫策卻自信的說:“子義乃信義之士,必不背我。”孫策對太史慈的信任,正是孫策獲取眾將信任的一個縮影。  對待孫策的勇武,謀士張纮曾經表示擔心,說:“夫主將乃三軍之所系命,不宜輕敵小寇,願將軍自重。”張纮說的有道理。回想當初,孫策的父親孫堅為何會在進攻劉表獲得大勝的情況下功敗垂成死於非命呢?主要就是孫堅過於心急,而孫策和其父一樣,勇武過人,但是對自己的勇武過於自信,以至於失去瞭對時局的一個準確判斷。後來孫策被人暗殺,也源於這個性格缺陷。   面對張纮的勸諫,孫策道歉說:“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耳。”孫策承認張纮的話很有道理,可是卻認為作為全軍統帥,如果不能夠沖鋒陷陣,恐怕手下的將士不能為之效命。孫策的擔心有道理嗎?表面上看起來有道理,其實是很沒有道理。作為全軍主帥,沖鋒陷陣固然可以激勵將士,但是卻不能成為常態。畢竟沖鋒陷陣乃是普通將領的事情。看其他諸侯領袖,比如曹操劉備袁紹之流,會親自沖殺在前嗎?除非萬不得已,是不會拿自己的性命冒險的。而更重要的,還是一場戰爭的勝敗,關鍵不在於主帥是否沖鋒陷陣,而在於戰前的決策。就如演義中大量描繪的戰爭一樣,身負其實在交戰之前就已經決定。靠主將激勵,而改變戰場勝敗的例子不能說沒有,但是少之又少。  也正因為孫策的冒進,在本回中孫策被進攻薛禮時被箭射中,幸虧孫策躲閃及時,沒有傷及要害。而孫策將計就計,充分利用中箭一事,反倒大敗薛禮,也體現瞭孫策在勇武之外,頗有謀略的一面。相關閱讀推薦:最早的圍棋棋譜起源於孫策?可能是假托孫策之名孫策教用人:“傻”孫策無限信任太史慈的回報武功再好也怕菜刀:孫策自恃武藝好打獵不帶隨從孫策怎麼死的 歷史上東吳小霸王孫策的真正死因孫策怎麼死的? 孫策之死是孫權一手策劃的嗎

明朝閹黨時代:明朝大宦官魏忠賢和他的遍地生祠

  在一個皇帝、一個女人、一幫吹鼓手的推波助瀾下,魏忠賢的“無上名號”愈來愈多愈來愈高,也愈來愈離奇:廠臣、元臣、上公、尚公、殿爺、祖爺、老祖爺、千歲、九千歲,對於九千歲魏忠賢似乎還不滿意,因而有些人幹脆叫他“九千九百歲”。  所謂“閹黨”並非一個政黨,而是晚明天啟年間以魏忠賢為首的一個擅權亂政的幫派。  魏忠賢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東廠總督太監,他利用當時的皇帝明熹宗的昏庸,把持朝  政,網羅親信,結成政治幫派,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正如《明史》所說:“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就是這幫宵小之徒內外呼應上下結合,擅權亂政,打擊異己,把天啟年間的政治局面搞得畸形而恐怖,後人稱為“閹黨專政”。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政屢見不鮮,然而晚明史上的“閹黨專政”有著十分獨特的地方,那就是大大小小的官員們演出瞭一幕幕魏忠賢個人崇拜的醜劇。個人崇拜在那個時代並不奇怪,奇怪的是個人崇拜的對象並非皇帝,而是太監。這不能不說是畸形的政治現象,把那個時代那種制度的醜惡暴露無遺。  魏忠賢個人崇拜最為突出的標志是,朝廷內外眾多的官僚掀起為魏忠賢建造生祠的運動。祠,即祠堂,原本是祭祀死去的祖先或先賢的宗廟。為活著的人建造的祠堂,稱為“生祠”,是那個專制時代畸形心理的產物,以滿足祭者和被祭者各自的政治功利目的。   始作俑者是浙江巡撫潘汝楨。他在天啟六年閏六月初二日向皇帝提議,為魏忠賢建立生祠。他的奏疏這樣寫道:“東廠魏忠賢,心勤體國,念切恤民,鑒此兩浙歲遭災傷,頓蠲茶果鋪墊諸費,舉百年相沿陋習積弊一旦厘革,不但機戶翻然更生,凡屬茲土莫不途歌巷舞,欣欣相告,戴德無窮,公請建祠,用致祝厘”。通篇都是顛倒黑白的拍馬溜須之詞,為魏忠賢塗脂抹粉無所不用其極,把虛構的“途歌巷舞”的大好形勢統統歸功於魏忠賢。這種獻媚之舉正中魏忠賢下懷,所得到的“聖旨”——其實就是魏忠賢的意思——如此寫道:“據奏,魏忠賢心勤為國,念切恤民……宜從眾請,用建生祠,著於地方營造,以垂不朽”。明熹宗還為這個生祠賞賜匾額——“普德”,這不僅明白無誤地表明皇帝完全同意為魏忠賢建造生 祠,而且以題寫祠額的方式親自為建生祠推波助瀾。此例一開,善於鉆營的官僚敏銳地察覺到魏忠賢和皇帝的態度,趨之若騖,唯恐落後,紛紛在各地為魏忠賢建立生祠,一時間似乎形成瞭一場政治運動。應天巡撫毛一鷺建生祠於蘇州虎丘,薊遼總督閻鳴泰建生祠於薊州、密雲、昌平、通州、涿州、河間、保定,宣大總督張樸建生祠於宣府、大同,山西巡撫曹爾楨建生祠於五臺山,如此等等。  那些熱衷於建生祠的官僚們完全把魏忠賢當作一個偶像來崇拜,極度做作的虔誠之態反襯出這些宵小之徒的不良動機。請看薊遼總督閻鳴泰在請建生祠的奏疏中說些什麼:“人心之依歸,即天心之向順,恭照廠臣魏忠賢安內攘外,舉賢任能,捐金捐俸,恤軍恤民,非但學識綱常之際猶萃其全,且於兵農禮樂之司共濟其盛,治平績著,覆載量弘”雲雲。對於如此功比天高的神人,皇帝當然要批準為他建生祠瞭,還特別賞賜瞭祠額“廣恩”,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表彰魏忠賢的“治平績著,覆載量弘”。薊州生祠建成之際,舉行瞭迎接魏忠賢“喜容”(偶像)的典禮:巡撫劉詔行五拜三叩頭禮,與迎接皇帝別無二致。兵備副使耿如杞看-到魏忠賢的“喜容”一副帝王相——“垂旒執笏”,頗有反感,隻作長揖而不拜,因而遭到劉詔的參奏,魏忠賢立即派錦衣衛緹騎把耿如杞逮捕入獄。這就更加助長瞭宵小之徒的崇拜氣焰。天津巡撫黃運泰為魏忠賢建生祠,迎接魏忠賢“喜容”的儀式,隆重的程度超過薊州,當時人如此寫道:“五拜三叩頭,乘馬前導,如迎詔儀。及像至祠所安置迄,(黃)運泰列拜丹犀,率文武諸官俱五拜三叩頭,(黃)運泰至像前萬福,口稱某名某年某事蒙九千歲(按:指魏忠賢)扶植,叩頭謝:又某年某月蒙九乙千歲升拔,則又叩頭謝。致詞畢,就班,仍五拜三叩頭。旁觀者皆汗下浹踵,(黃)運泰揚揚甚得意也。”禮儀之隆重比祭祀歷代帝王有過之而無不及,阿諛奉承言辭之露骨、肉麻之極。  如此這般,魏忠賢的生祠不但遍佈各地,而且建到瞭京城:工部郎中曾國楨建生祠於盧溝橋畔,巡視五城禦史黃憲卿建生祠於宣武門外,順天府尹李春茂建生祠於宣武門內:而且建到瞭皇帝祖墳邊上:孝陵衛指揮李之才建生祠於孝陵前,河道總督薛茂相建生祠於鳳陽皇陵旁。短短一年中,一共建造瞭魏忠賢生祠四十處,建生祠之風愈刮愈猛,魏忠賢個人崇拜的浪潮也越發高漲。  被人們頂禮膜拜的魏忠賢偶像是什麼模樣呢?前面已經提到,那個“喜容”是“垂旒執笏”的帝王相。朱彝尊有更具體的描繪:“祠以宏麗相尚,瓦用琉璃,像加冕服。有沉檀塑者,眼耳口鼻手足宛轉一如生人,腸腑則以金玉珠寶充之,髻空一穴,簪以四時花朵。”  人為地把一個活人偶像化、神聖化,供奉起來,作為崇拜的對象,因而其褒頌之詞當然是無以復加的,比如:“至聖至神,中乾坤而立極:乃文乃武,同日月以長明。” 由此可見當時風靡全國的建生祠運動,所營造的對魏忠賢的個人崇拜已經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硬要把一個政治小醜打扮成“至聖至神”的模樣,如同乾坤日月一般。令人齒冷的是,參與吹捧的官僚未必不知道魏忠賢原是個吃喝嫖賭無所不為的地痞流氓,傾傢蕩產之後自閹入宮,充當一個低賤的“小火者”,憑借他的陰謀與權術,一步步爬到瞭宮內太監的頂層。後來記載這段歷史的學者對此無不感慨系之,李遜之針對官僚們阿諛魏忠賢的現象說:“疏語皆揚詡贊嘆,幾同勸進,旨亦駢語相答,稱頌唯恐不至。”朱長祚也說:“竊觀一刑餘之人,而天下貢諛獻媚,人心昧理之徒翕然附和而崇敬之,稱其功如周召(周公召公),頌其德如禹湯(夏禹成湯),以致遍地立祠,設像而祝厘焉。嗚呼,當此歲浸民匱之日,一祠之費奚若數萬金哉!  飛甍連雲,巍然獨峙於勝境;金碧耀日,儼如天上之王宮。各題其額,則曰:崇德茂勛,普惠報功。兩翼其坊,則曰:三朝捧日,一柱擎於。”  在滾滾熱浪中,魏忠賢個人崇拜愈來愈離譜。不知從那裡冒出一個無聊文人——國子監生陸萬齡,獻媚唯恐落後,居然向皇上提出以魏忠賢配祀孔子,以魏忠賢之父配祀孔子之父,在國子監西側建立魏忠賢生祠。這個最高學府的學生如同癡人說夢般信口胡謅什麼“督廠魏忠賢提不世之貞心,佐一朝之乾斷,披丹開導”雲雲,還說魏忠賢芟除東林黨猶如孔子之誅少正卯,魏忠賢編《三朝要典》猶如孔子之筆削《春秋》,因此,“其功不在孟子之—下。”離奇荒誕,登峰造極。  一個尊奉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的讀書人竟然恬不知恥地要讓文盲閹豎配祀孔子,以為魏忠賢的所作所為可以和孔予孟子比肩,簡直是斯文掃地,辱沒先師!居然還博得瞭一些人的喝采叫好,可見魏忠賢個人崇拜導致道德淪喪到瞭毫無是非可言的地步。  魏忠賢個人崇拜在短短幾年中風靡朝廷上下內外,席卷全國,光憑個人再大的能耐也難成氣候,必定要有制度與權力的保障。有熹宗皇帝、熹宗乳母客氏以及眾大臣由內而外由上而下的密切配合,方能形成一種社會現象。帝制時代,皇帝的權力至高無上,難以制衡。一種難以制衡的權力是危險的,它會導致權力崇拜,並引向迷信的程度。因此在那個時代出現皇帝個人崇拜是不足為奇的。然而魏忠賢是一個目不識丁的刑餘之人,何以能成為個人崇拜的對象?這是值得深長思之的問題。關鍵在於皇帝和它賴以存在的專制制度,是熹宗本人把皇帝的權力讓給瞭他,使他能以皇帝代言人的身份出現於朝廷,手中掌握著生殺予奪的大權。  熹宗朱由校即位時虛度十六歲,在此之前的歲月中父親(光宗朱常洛)沒有受到太子應有的教育,作為太子的長子,熹宗所受的教育更遜一籌。無怪乎明清史專傢孟森說:“熹宗為至愚至昧之童蒙。” 朱東潤甚至認為熹宗是“文盲兒子”,“一字不識,不知國事”。這種說法未免有點誇張,但點到瞭要害,熹宗確實是明朝諸帝中最無知無能的一個。從他處理李選侍及移宮事件的一系列言行看來,說他是一個白癡似乎有點冤枉。不過他對於政治不感興趣,倒是不爭的事實。他一向貪玩,最大的愛好就是做木匠泥水匠。要是不當皇帝的話,他肯定能成為一名能工巧匠。問題在於他對於當皇帝,對於日理萬機地處理朝政,絲毫不感興趣。  每當他與親信太監潛心於斧砍刀削之時,非平素親昵近臣不得窺視。魏忠賢每每乘熹宗興致勃勃埋首於泥木工時,從旁傳奏緊急公文。熹宗一面經營鄙事,一面心不在焉地說:“你們用心去行,我已知道瞭。” 既然皇帝聽任大權旁落而無所顧惜,便為魏忠賢提供瞭極佳時機,使他以司禮監秉筆太監兼總督東廠太監的身份操縱自如地把持朝政,並且把熹宗服侍得舒服妥帖心滿意足。熹宗因而對他愛護備至信任有加,對他的擅權百般容讓,在詔旨中與魏忠賢平起平坐,動輒稱“朕與廠—臣”如何如何(所謂“廠臣”即總督東廠的魏忠賢)。熹宗對他的褒獎是至高無上的:“爾忠賢之念急公傢,勛高磐石….。.故特舉爾大節,載在汗青,以作楷一時,流芳百世。念爾自佐朕垂衣而治,六載於茲矣。夙興以圖,心力為悴……朕用是耳目四達,政事肇新。皆賴爾任勞任怨於一身,展經展綸於三事,苦心茂績,軼古冠今。”這毫無疑問是內閣輔臣代皇帝擬的諭旨,但畢竟是皇帝意旨的體現,正如朱長祚在引用這段諭旨時所加的按語說:“逆擋之蠱惑聖聰,事事歸功於己,而輔惡之諂媚權閹,言言稱頌其美。”因此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時指出:朝廷上下隻知有魏忠賢不知有皇上,“宮中府中(宮廷和政府)大事小事,無一不是魏忠賢專擅,即章奏之上,反覺皇上為名,忠賢為實”。  魏忠賢的一步步發跡,直至控制朝政,宮內有一個不同尋常的女人——熹宗的乳母客氏,扮演瞭重要的角色,起到瞭關鍵的作用。這個客氏實在是一個不簡單的女人。她姓客,名巴巴,一名印月,原本是保定府定興縣人侯巴兒(又名侯二)之妻,十八歲時生下兒子後被選入宮充任朱由校(即後來的熹宗)的乳母。此人極為妖艷,朱由校大婚之前,她已“先邀上淫寵”。在熹宗心目中,客氏遠遠超出乳母的概念,是集各種女性角色於一身的不可須臾或缺的伴侶。熹宗即位不過十天,便封客氏為奉聖夫人,出入形影不離。及至熹宗完婚,忙於和後妃過從,客氏心中不悅,熹宗不得不用重賞撫慰,寵幸較前更甚。客氏偶爾外出,用八抬大轎,威風顯赫比後妃有過之而無不及。魏忠賢為瞭竊權,千方百計巴結客氏;客氏也想利用魏忠賢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兩人一拍即合,關系非同一般。而且配合得非常默契:“忠賢告假,則客氏居內:客氏告假,則忠賢留中。”

陰陽師安倍晴明:日本平安時代的東方魔鬼終結者

  陰陽師們雖然官階並不高,但卻多受權臣貴族的仰仗,其地位遠遠凌駕於一般官員和武士之上。而當時位居陰陽師第一把交椅的賀茂忠行,更在世人訝異的目光下,收瞭一個面目清秀的年幼童子為徒。這名俊雅的靈犀少年,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陰陽道一代宗師——安倍晴明。  安倍晴明生於平安朝中期的延喜21年(公元921年),卒於寬弘2年(公元1005年),師從賀茂忠行,是平安時代極富盛名的陰陽師。據《簠簋抄》記載,晴明的父親——大膳大夫安倍益材,自惡右衛門手中救出一隻白狐,這白狐是和泉國(今大阪)信太森林中修行多年的狐仙“葛葉”,她幻化為人,以身相許來報答益材,產下瞭晴明。晴明因此繼承母親強大的靈力,天生就能夠看到惡鬼或怨靈。這也是忠行後來將陰陽道的深奧道理傾囊相授給晴明的原因之一。  在恩師去世後,晴明將宅邸搬到瞭平安京土禦門路與西洞院路的交叉口上。按陰陽說的理念,這個位置正是大內的東北方“艮”位,也就是俗稱的“鬼門”。將宅邸搬於此處,呼應配合位於整個平安京東北方“艮”位的比睿山延歷寺,形成雙重鎮壓,這樣的安排,對於當初將整個平安京建在四神相應之地以抵禦各種怨靈妖魔入侵的目的來說,絕非偶然。  現今在京都上京區掘川通一條上晴明町野據說是晴明生前的住所,現在改為神社。神社南方100米處有一座橋叫做戾橋,不過這條神社內的橋隻是一個微縮品而已。原先的一條戾橋已經隻剩下欄桿,現今的新一條戾橋隻有十米來寬,平時很少有人來往,橋下的水也幹涸瞭。但是一條戾橋作為一個陰陽道重要的地方,意義在於其據說就是當年晴明養式神的地方。一條戾橋原名土禦門橋,平安中期改稱もどり(歸)橋。因為其位於一條大街,所以又叫一條橋。除瞭封印的式神之外,還封印著許多危害平安京安全的魔物,是京城魔界所在,因為據說這座小橋連接著人間與另一個世界。既是凈藏之父清行的復活之處,亦是源賴光四天王之一的渡邊綱斬下鬼女之腕的地方。還有一個傳說是晴明被他的敵人蘆屋道滿(あしやどうまん)殺害後,晴明的師傅伯道上人就在此橋將他復活瞭。源氏物語中稱其為”去而歸橋”,也是很多歌舞伎和戲曲中的場景。”戾”在日語裡的字義是返回。時至今日,忌諱返回的送葬和迎親隊伍依然有不過此橋的慣例。傳說流傳瞭近千年,時至今日,在落日餘暉照耀下的一條橋上仍然漂浮著某種陰森詭異的氣氛。  根據古史書所述,晴明的第一任妻子是賀茂忠行的女兒賀茂沙羅,14歲死於難產,後又娶親生女兒安倍沙耶為妻(古日本人這種現象算少的瞭,想想古埃及人全部都是亂倫那才可怕)。另外就是令人充滿疑問的土禦門殿的妹妹緣姬…   相對於其復雜的身世而言,讓人比較明瞭的倒是晴明的子嗣,據《古今著聞集》、《榮花物語》、《小右》記載,他育有長子安倍吉平,成年後隨父親進入陰陽寮任陰陽博士。次子安倍吉昌為陰陽頭務。另據說還有一子安倍德鬱為安倍沙耶所生,不過傳聞被晴明生平最大的敵人——蘆屋道滿所殺。  安倍吉平,生於954年,卒於1026年,是安倍晴明的長男。父親死後,他便成為與賀茂光榮並列的陰陽師。自藤原道長掌政之後,吉平與光榮便負責為天皇及貴族占卜和舉行祭祀儀式。《寶物集》中記載吉平與光榮曾接受藤原賴道的委托,作法使具平親王的陰魂成佛升天;《日本紀略》等史籍有吉平擔任五龍祭和四角祭的神事工作的記錄;《榮華物語》則錄有吉平受賴道之命,為死於難產(生親仁親王)的嬉子入殮、送葬,並籌劃其喪事葬儀的內容。另外《古今著文集》中還記有吉平在與丹波雅忠對飲時,向其透露地震將發的事情。縱觀吉平一生,自陰陽得業生而為陰陽博士、陰陽助,官至從四位上,確可謂功成名就瞭。  安倍吉昌,生年不詳,卒於1019年,乃是安倍晴明的次男。吉昌自小就非常勤奮,悟性又高,所以很受賀茂保憲的關註。由於吉昌為人正直,因此繼其父亦成為陰陽寮的長官:陰陽頭(1017年)。至於吉昌傳諸後世的業績,主要是他對日食的相關預言;除此之外,就別無記載瞭。相關閱讀推薦:日本陰陽師是做什麼的?陰陽師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揭秘日本花山天皇:世所罕見的好色日本天皇揭秘日本“出雲號”前世:曾來華作惡終覆滅蒙古大軍東征日本為何失敗?根本原因竟是豆腐渣工程?揭秘:人類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過的“陰陽師”?

宋仁宗為何能開創出史上最繁榮的時代?

  公元1063年農歷三月,54歲的宋仁宗去世瞭,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號,舉國哀痛。《宋史》記載:“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當他的死訊傳到洛陽時,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瞭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他的死甚至影響到瞭偏遠的山區,當時有一位官員前往四川出差,路經劍閣,看見山溝裡的婦女們也頭戴紙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駕崩。  宋仁宗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時為遼國君主的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沖上來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塚,寄托哀思。”宋仁宗之後,當王安石變法失敗,宋神宗趙頊又恢復瞭祖父宋仁宗趙禎溫和的改良做法時,遼國君主急忙召集將領,說:“不許再去邊界惹事瞭,宋朝又回到瞭仁宗的路上”。  直到700年後,自我感覺甚為良好、看誰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認:平生最佩服的三個帝王,除瞭其祖父康熙,另外兩個就是唐太宗和宋仁宗瞭。  宋仁宗是歷代帝王中屈指可數的明君聖主,他是北宋第四個皇帝,也是大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做瞭42年。  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著名史學傢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陳寅恪言所說的“造極”的“趙宋之世”,主要是指宋仁宗統治時期。中國古文唐宋八大傢之中,光是北宋就占瞭六傢。這六傢(三蘇、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又都活躍在仁宗時代。中國的四大發明中,有三大發明——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都出現於仁宗時代。  宋仁宗為何能創史上最繁榮時代?這與他胸懷仁義、寬厚待人的行事風格有關。   蘇轍是大文豪蘇軾的胞弟,他們哥倆與其父蘇洵,在“唐宋八大傢”中就占有瞭三席。嘉佑二年(1057年)。蘇轍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在這次晉級進士的考試中,年輕氣盛、心憂天下的蘇轍在試卷裡寫道:“我在路上聽人說,在宮中,美女數以千計,終日裡歌舞飲酒,紙醉金迷。皇上既不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們商量治國安邦的大計。”  當時的考官們認為蘇轍無中生有、惡意誹謗,建議對之嚴厲制裁。宋仁宗卻很淡定地說:“朕設立科舉考試,本來就是要歡迎敢言之士。蘇轍一個小官,敢於如此直言,應該特與功名。”  血氣方剛的蘇轍僅僅依據道聽途說,便在科舉考試中“妄議”朝政,且矛頭直指皇帝,即便是在“康乾盛世”,也難逃其被滅九族的命運。宋仁宗的寬容心胸,由此可見一斑。  宋仁宗對讀書人的寬容,還有一個更典型的例子。  當時,四川有個讀書人,獻詩給成都太守,主張“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成都太守一看,嚇出一身冷汗,認為這是明目張膽地煽動造反,把他縛送京城,請朝廷制裁之。    按照歷朝歷代的律條,對這個口出不遜、有“煽動造反”之嫌的讀書人,即使不按“謀大逆”嚴懲,起碼也得按“危害國傢安全”治罪。  誰知宋仁宗對這樣的事情,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就事論事地說:“這是老秀才急於要做官,寫一首詩泄泄憤,怎能治罪呢?不如給他個官”。於是,這個讀書人被授予瞭司戶參軍的職位。  縱觀數千年歷史,作為一個封建帝王,寬容蘇轍的事,或許有人能做到,但寬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隻有宋仁宗做到瞭。這說明宋仁宗很理性,能夠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使對“煽動造反”的,也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明辨是非,分清是真要造反,還是發牢騷。然後做出符合事實的判斷,做出明智的決定。  當時,朝鮮半島封建王朝高麗歲歲向北宋進貢。有一次,使者回來報告說高麗的貢物越來越少瞭,要求出兵教訓高麗。宋仁宗說:這隻是高麗國王的罪過。現在出兵,國王不一定會被殺,反而要殺死無數百姓。所以最終置之不理,沒有去訴諸於武力。  宋仁宗不光對人仁慈寬厚,對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嚴格,史書中記錄瞭他大量嚴於律己的故事。有一次,宋仁宗在散步,時不時的就回頭看,隨從們都不知道皇帝是為瞭什麼。宋仁宗回宮後,風風火火地對嬪妃說道:“朕渴壞瞭,快倒水來。”嬪妃覺得奇怪,問仁宗“為什麼在外面的時候不讓隨從伺候飲水,而要忍著口渴呢。”  宋仁宗回答說:“朕屢屢回頭,但沒有看見他們準備水壺,如果我要是問的話,肯定有人要被處罰瞭,所以就忍著口渴回來再喝水瞭。”對屬下能如此細致入微之體恤,委實不易。  宋仁宗一輩子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變法,因為隻有變法才能改變積貧積弱的現象,才能富國強兵。可是做瞭長期準備工作的“慶歷變法”很快就失敗瞭,他並沒有灰心,在儂智高入侵廣南州郡之時,他又突破人事制度,力排眾議,破格任用士兵出身的大將狄青為統帥,平定瞭儂智高之亂。在他去世的兩年前,他又重用王安石,任為知制誥,醞釀再來一次規模更大的變法。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知識分子在創造精神財富的時候,特別需要精神上的寬松,仁宗時代是一個知識分子精神上特別寬松的時代,所以文學藝術事業都很發達。中國古文唐宋八大傢之中,光是北宋就占瞭六傢。這六傢(三蘇、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又都活躍在仁宗時代。在仁宗晚期,富弼、韓琦、文彥博、曾公亮相繼為相,歐陽修參加政事,包拯為樞密院副使,司馬光知諫院,王安石知制誥,真正稱得上人才鼎盛,君子滿朝。這樣的盛況,歷代隻有宋代才有,宋代隻有仁宗時代才有。(劉繼興/文)相關閱讀推薦:宋仁宗怎麼死的活瞭多少歲?宋仁宗墓在哪宋仁宗的生母李宸妃的結局是什麼?宋仁宗搶奪人妻被追討:宋仁宗是個好色的皇帝嗎宮廷血鬥讓宋仁宗一生無子?因何子女成活率低北宋仁宗趙禎的皇後曹氏:垂簾一年垂范百世

辛酉政變:中國從此進入瞭長達50年的慈禧時代

  辛酉政變又稱“北京政變”,是發生在1861年的一起重大政治事件。   1860年9月英法聯軍逼近北京,京城震動。咸豐皇帝急忙帶著他的寵妃那拉氏(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後)和一班親信,逃亡到熱河去,由恭親王奕欣(咸豐的弟弟)留下來向侵略者求和。奕欣對侵略者有求必應,最後簽訂瞭屈辱的《北京條約》,因此得到侵略者的歡心。當時清政府的實權並不掌握在奕欣手裡,而是掌握在跟隨咸豐逃往熱河的載垣、端華、肅順等一班人手裡,這些人對侵略者還有顧忌,因此被侵略者看作討厭的障礙。   1861年8月咸豐在熱河病死,由他6歲的兒子載淳即位。遺命端華、載垣、肅順等8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年幼的皇太子載淳。載淳的母親那位氏,這時才26歲,被尊為慈禧太後。慈禧是個陰險、貪權的女人。她很快就和留在北京的奕欣勾結起來,並得到瞭外國侵略者的支持,企圖趁兒子年幼,篡奪最高統治權。   慈禧先讓人建議,由她“垂簾聽政”,實際上是由她掌握實權。但是載垣等一班老臣,以“本朝未有皇太後垂簾”的理由加以反對,使她的陰謀未能得逞。10月,奕欣和英國侵略者密謀後,借“奔喪”的名義趕到熱河,和慈禧商議回北京去發動政變。奕欣回到北京後,籠絡駐紮在京、津一帶掌握兵權的兵部侍郎勝保,作好瞭政變的準備。   在從承德回北京時,慈禧讓肅順護送咸豐的梓宮走大路;   她和載垣、端華由小路提前4天到北京。11月1日剛到北京,第二天一早就發動瞭政變,宣佈解除瞭肅順等人的職務,當場逮捕瞭載垣、端華;並派人去路上逮捕肅順。不久(8日),慈禧發佈上諭,否認咸豐遺詔,下令將肅順斬首;讓載垣、端華自盡;另外五大臣則被革職或充軍。八大臣的第一個重要罪狀就是“不能盡心和議……以致失信於各國”,也等於向侵略者表示,她是“盡心和議”的賣國賊。接著(11日)宣佈廢除八大臣原擬的祺祥年號,改明年(1862年)為“同治”元年,表示東、西二太後共同治理朝政。慈禧之號也是從這時開始使用的。這一年正好是辛酉年,故又稱“辛酉政變”。而發生此事的地點又在北京,故又稱“北京政變”。

三傢分晉:東周列國時代被戰國群雄時代所終結

  三傢分晉是春秋後期公室與私傢之間展開的激烈鬥爭的結果。在西周宗法封建制下,周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在自己的統治范圍內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領有自己的封邑,擁有基本上是獨立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他們通過貴族宗族組織來統治自己的封邑。這樣,在諸侯國內部就有瞭“公室”和“私傢”之別。公室指諸侯國君,私傢指卿、大夫之傢。在西周時期和春秋早期,卿、大夫的封邑沒有得到發展。   在春秋時期,西周以來的社會政治秩序遭到破壞,在諸侯國勢力擴張的同時,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勢力也有瞭很大的發展。他們統治的封邑,在諸侯國內也形成瞭一個個割據獨立的小國,並且也在互相兼並。有些勢力強大的卿、大夫,還操縱瞭諸侯國的政治,諸侯國的政權由公室向私傢轉移。這些卿、大夫比較能順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是新興的進步勢力;以國君為代表的公室則主張維護舊的制度,是一批頑固的守舊貴族。   早在春秋初期,晉公族內部嫡系與旁支之間展開瞭激烈的爭鬥,晉獻公曾大批屠殺公族內的群公子。獻公死後,他自己的兒子之間又發生爭奪君位的鬥爭,直到晉文公即位才結束。晉公室的力量被削弱瞭。到春秋中葉,舊公族隻剩下欒氏、羊舌氏和祁氏等幾傢,而晉國的卿大夫之傢即私傢的力量卻逐漸壯大起來,不斷與晉國的公族展開鬥爭。   晉厲公時,把私傢看成最大的威脅。公元前574年,他舉兵殺瞭三部(郤至、郤犨、郤錡),結果很不得人心。次年,厲公被殺。晉朝中期以後,晉國的卿位一直由19個卿大夫之傢所占據,居卿位的同時又是統率軍隊的將領。這十幾個卿大夫傢族在晉國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勢力,一天天膨脹起來,到春秋晚期,他們互相吞並的結果,隻剩下韓氏、趙氏、范氏、魏氏、中行氏、智氏六傢最大的卿大夫傢族,就是所謂的六卿。   六卿與晉國舊貴族之間進行瞭持續不斷的鬥爭。公元前550年,以范氏為首的新興勢力聯合起來攻打當權的大夫欒盈,欒盈逃到楚國,不久又逃到齊國,齊國將他偷偷送回到他在晉國的私邑曲沃。欒盈以曲沃為據點,發兵進攻晉國的絳都。新興勢力迅速占領固宮(晉襄公廟),在戰鬥中,奴隸斐豹提出以解放自身作為效忠的條件,新興勢力當即燒掉瞭斐豹淪為官奴的丹書(賣身契)。斐豹殺死瞭欒氏的力士督戎。   范氏為瞭戰勝欒氏,發佈命令說:自文公以來,有功於國傢而子孫沒有得到官職者,可以做官和受賞。這樣激勵瞭士氣,提高瞭軍隊戰鬥力,結果,大敗欒氏,欒盈及其黨羽全部被誅。此後,新興勢力繼續與舊貴族鬥爭,欒氏、郤氏、胥氏、原氏、狐氏、續氏、慶氏、伯氏等舊貴族繼續受到打擊,被降為奴隸和平民。晉的公族被消滅,晉國的政治完全被卿大夫之傢所把持。新興勢力又滅掉瞭祁氏、羊舌氏,把祁氏領地分為7縣,羊舌氏領地分為3縣,任命韓、趙、魏等族的子弟和有才能的人去做縣大夫。公室與私傢的鬥爭,是舊貴族與新興勢力的鬥爭,舊貴族被消滅對晉國社會的發展是有好處的。

日本自平安時代起曾大量使用中國銅錢(圖)

  日本戰國時代的風雲人物織田信長,有一面著名的“永樂通寶”大旗,不熟悉日本史的朋友或許會奇怪,日本人就算喜歡把錢畫在旗上,也不必畫上外國錢吧?  其實日本從平安、鐮倉時代起,就大量使用中國銅錢,從12世紀中期到17世紀早期,中國銅錢一直是市場上的“硬通貨”。  宋代對銅錢輸出持警惕態度,一些有代表性的官員、學者認為,銅錢關乎國本,《四書》、《五經》等則是“中華上國”文明富強的奧妙所在,都不能隨便流傳到“四夷”去。因此日本隻能通過貿易等方式“曲線攢錢”。  元朝消滅南宋後,大量宋代錢幣一度成瞭“廢錢”,且元朝皇帝並未如此前朝那樣,把“廢錢”回爐鑄造新錢,而是轉而把同樣源自宋朝的紙幣當成新的主幣,對銅錢出口持開放態度,盡管日本是曾與元開戰的國傢,但同樣因此得到瞭數量充足的宋錢。  不久後明代建立,一方面恢復瞭大規模鑄錢,另一方面又在大宗交易甚至工資、犒賞等方面繼續使用紙幣,這樣一來,明代就有瞭足夠的銅錢可以出口,前期各朝中,產量最大、輸出量最多的,是朱棣時代的永樂通寶,日本引進的自然也最多。  不過這時日本商業也開始發展,加上各諸侯間征戰頻仍,永樂通寶的數量顯得不足,於是日本各地私鑄瞭不少“盜版錢”。但日本本土的“盜版錢”質量很差,不僅氣孔多,錫鉛比例不對,且字跡模糊,甚至“平板光背”,許多地方的市場索性拒絕接受這類錢,造成不少混亂和麻煩。 永樂通寶  1485年,日本本州島西部的強大諸侯大內氏頒佈瞭日本首個“撰錢令”,此後120多年裡,日本多個強勢人物相繼推出“撰錢令”,簡單來說,就是規定瞭各種錢幣間的兌換率。  織田信長的“撰錢令”是1569年頒佈的,較大內氏晚瞭近100年,不過他的“撰錢令”最有條理,因此名氣也最大。按照他的兌換率,1枚永樂通寶可兌換2枚“精錢(朱元璋洪武通寶以前、品相較好的中國銅錢)”,4枚“惡錢(日本粗制濫造的‘山寨錢’)”或“島錢(比一般‘山寨錢’更爛的‘山寨錢’,日本人不好意思說是自己造的,就賴給海島上的外國人)”。  日本最後一次頒佈“撰錢令”是1608年,頒佈者是德川幕府,“兌換率”和織田信長版相似。就在這一年稍晚,幕府發行瞭“慶長通寶”並定為法定貨幣,永樂通寶和各色“精錢”、“惡錢”、“島錢”都被停止使用,“撰錢令”也就成瞭歷史名詞。相關閱讀推薦:100多年前的日本社會老照片明朝歷史上宰相胡惟庸勾結日本造反那事靠譜嗎?馬占山將軍為什麼詐降日本?應該怎樣評價馬占山日本迷中國兵書:二戰前後日本天皇帶頭學習中國兵書揭秘:日本平安時代為何如此推崇詩人白居易?安倍晴明是誰:日本最傑出的陰陽師安倍晴明簡介

戰亂紛飛的魏晉南北朝:中國歷史上最殘酷的時代

  265年,司馬懿孫司馬炎廢魏稱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   司馬炎即晉武帝。280年,晉武帝滅吳,統一南北。西晉的統一隻是曇花一現,因為晉武帝並非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是靠著爺爺老子奪的江山。隻不過他的對手比他還不如,樂不思蜀的阿鬥就甭提瞭,吳國末代君主孫皓殘忍暴戾,經常無故殺人,不殺人就吃不下飯。晉軍過江,吳國老百姓就跟1949年北平人民歡迎解放軍似的。   晉武帝死後,繼承者惠帝是個如假包換的大傻子。傻小子有一次聽宮女議論外面鬧災,不少老百姓餓死瞭,這廝居然說,老百姓太傻,幹嗎非吃糧食,吃肉不就行瞭。晉朝開國,跟漢高祖一樣,錯誤地總結瞭前朝滅亡的教訓,認為是沒搞分封的結果,於是大封同姓王,司馬氏的王爺們個個手握重兵,造反條件十分好。統計一下,秦統一後搞分封的朝代西漢、西晉和明,出事的概率是百分之百。   晉惠帝昏庸無能,皇後醜八怪賈氏專權,惠帝那些握有軍權的爺爺叔叔哥哥們兒發兵攻打,動亂迭起。混戰就在首都進行,弓箭射到傻皇帝的寶座上,鮮血濺瞭傻哥們兒一身。這就是著名的“八王之亂”。除瞭傢賊,還有外鬼,一直裝乖孫的南匈奴起兵瞭,愣說自己是漢朝的外孫,要恢復漢朝江山。立的傢廟裡竟然供著劉邦和劉備,這老哥倆要是知道瞭,得氣得在棺材裡打挺兒。   311年,匈奴貴族與羯族等聯軍攻陷洛陽,俘虜晉懷帝(謚法裡慈仁短折曰懷),史稱“永嘉之亂”。316年,匈奴貴族攻破長安,俘虜晉愍帝(謚法在國遭憂曰愍)。愍帝與上一任懷帝一樣,一對倒黴蛋。至此,西晉滅亡。   胡搞十六國

歷史上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的根本區別在哪裡?

  由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兩代建立起來的周朝,前後延續瞭800多年,其中又可以由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國度鎬京被犬戎占領,其子周平王繼位後不得不向東遷都洛陽,分為西周和東周兩部分。東周則又可以進一步分為春秋和戰國前後相接的兩個部分。關於春秋和戰國的劃分,有幾種不同說法,但總的來說大同小異。概而言之,無論是春秋還是戰國,都是以力量說話的時代。那麼為什麼還要將其區分為春秋和戰國呢?這個區分的標準又是什麼呢?關於這個問題,可能有多種不同的見解,我個人認為,如果深入到具體現實之中,那麼這個區分真的並不十分明顯。但是如果脫離開具體的事務,宏觀的看的話,那麼這個區分還是比較明顯的。這個標準就是對,隱藏於西周構建起來的禮法制度背後的,或者說作為西周所構建的禮法制度的基礎的,又或者說是作為自上古傳承而來的德治思想的精髓的——仁義道德的認同與尊重的程度。  籠統的說,面對仁義道德,西周時代是遵而行之,春秋最然已經不能遵而行之瞭,但終究還是言而顧之的,到瞭戰國時代則是舍而棄之瞭。當然,既不能說西周時期的人先天高尚,更不能說,到瞭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變得日益邪惡。這背後是更加深刻的社會與文化的演進過程。隻是在這裡,我們不能做更大范圍的展開,單就其表現而言,則是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競爭模式,主要是以爭霸為主;戰國時期則是爭雄為主。l “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諸侯首領的意思,因此爭霸雖然有征伐,有兼並,但總的來說,還是以維持秩序,促成穩定為主要目的的。所以,爭霸仍舊需要講求道理,仍舊需要以仁義道德為終極依據。l “雄”是與雌相對的一個名詞,在一個高度成熟的父系氏族社會中,雄的概念中,就隱含著對雌的征服與占有。所以,稱雄帶有明顯的排他性。換言之,爭雄的結果,必然是以兼並為手段和過程,最終走向一統。   在這個過程之中,在生死存亡的壓迫之下,人們顯然難以顧及道義。作為它的結果,新的統一的締造者,當然也就具備瞭制定新規則的權利,所以也不必受舊規則的牽制。簡而言之,稱霸用的還是舊規則,爭雄則是奔向新規則。所以稱霸對原有的道德標準,還要言而顧之的,爭雄者則可以更退一步,但是爭霸者也不過是言而顧之而已。對此,生活在戰國初期的孟子有著非常清晰的認識。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裡,文王以百裡。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在孟子的時代,所謂春秋五霸,已經成為歷史,但是仍舊對現實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因此是上至君王,下至學者都喜歡討論,或者說需要討論的話題。孟子也不能例外。但是,孟子一句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就把王者和霸者的本質的區分開來瞭,尤其是將所謂的五霸的行為方式揭示的淋漓盡致。如果,借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雖然都是以力服人者,但是稱霸者還會關註到需要假借仁義之名,爭雄者則連這一層也省去瞭。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春秋戰國歷史上死的最蹊蹺的國君是誰?春秋戰國時期小國是如何來處理外交事務?春秋戰國時期的行為藝術:伍子胥吹簫獲賞識春秋戰國時期的復仇者:伍子胥破楚鞭屍解讀: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門客竟不如妓女春秋戰國歷史上蔡姬河中戲齊王:齊桓公一怒休妻

宋徽宗和蔡京的時代:兩個文化人把國傢“藝術化”

  1100年(元符三年)正月,年僅25歲的宋哲宗英年駕崩,由於他沒留下後代,哲宗之母向太後與大臣推薦趙佶。由於他從小就會耍小聰明,獻小殷勤,頗得向太後的寵愛,向太後便想立他,但遭到宰相章惇的反對,說趙佶太輕浮瞭,不是做皇帝的材料。    宋徽宗趙佶,北宋第八代皇帝(1082—1135),河北琢縣人,是著名的書畫傢。  但是,由於向太後的大力支持,19歲的趙佶,被推上瞭皇帝的寶座,一共在位共25年。  趙佶繼位之後,章惇立即遭殃,被貶出朝廷。盡管章惇是無能之輩,但他評論趙結,確實一針見血。他非常喜歡聽別人奉承的話語,不久身邊就聚集瞭一批小人,如蔡京、童貫、高俅等人,他們互相勾結,大肆揮霍朝廷庫銀,幾乎把王安石變法以來積累下來的庫存白銀五千多萬兩折騰完瞭。  蔡京提倡趙佶主張盡情享樂,對酒當歌,因為人生幾何,何必朝夕勞苦,勤理國政?  趙佶把蔡京當成瞭“重臣”,盡享“天下之奉”,大權逐漸傍落到蔡京手中。  蔡京絕非等閑之輩,無論是在官場和藝術上。   官場上  在趙佶在位的25年裡,蔡京當瞭十七年的宰相,幾乎和皇帝在位的時間一樣長瞭。他摸準瞭趙佶性格輕浮,當趙佶聽瞭別人議論蔡京,立即把他貶到邊遠地區。  而蔡京絕不為自己“伸冤”,一切聽從“組織”安排,因為他心裡非常清楚:皇帝離不開自己。  果然,趙佶每次貶蔡京出京城,總是在不久之後把他召回來。  “奸相”蔡京  愛玩的趙佶怎能沒有會玩的蔡京呢?據說趙佶生活窮奢極侈,濫增捐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興土木,修建華陽宮等宮殿園林。  蔡京知道後,建議設立蘇杭應奉局,搜刮江南民間的奇花異石,稱“花石綱”,運送汴京,修築“豐亨豫大”的園林,名為“艮嶽”。“花石綱”不但耗完國庫,而且害得許多百姓傾傢蕩產,傢破人亡。  宋徽宗一朝成為“蔡氏父子之天下”,蔡京兩個兒子蔡攸、蔡絛都拜大學士,蔡攸之子蔡行也擔任殿中監,連蔡攸之妻宋氏也有特權,可以隨時出入禁中,受到趙佶的寵幸。  藝術上  蔡京是個搞藝術的“宰相”,除瞭畫,還有書法。他的書法躋身於北宋蘇、黃、米、蔡四大傢之中。蔡京書法頗妙。初師蔡襄、徐季海,不久棄之,改學沈傳師,又厭棄,改學歐陽詢,又改學“二王”,博采諸傢眾長,自成一體。其書筆法姿媚,字勢豪健,痛快沉著,獨具風格,為海內所崇尚。  而我們的宋徽宗也是搞藝術的。他非常善書畫,精鑒別,並提出自己的藝術主張:強調形神並舉,提倡詩、書、畫、印結合。花鳥、山水、人物、樓閣,他無所不畫,這便是卓然大傢的共同特點。他廣收古物和書畫,網羅畫傢,擴充翰林圖畫院,令人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趙佶真書學薛曜,自創“瘦金體”,也寫狂草。繪畫重視寫生,以精工逼真著稱。工花鳥,相傳用生漆點鳥睛,生動傳神。徽宗也能詩詞,有《宣和宮詞》3卷。作為書畫大傢,其書畫藝術之高明,在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後世有不小的影響。隻可惜生在帝王傢!  兩個搞藝術的人碰到一起,怎能不擦出火花呢?  1125年(宣和七年)10月,金軍大舉南侵,惶恐不安的趙佶,急忙讓位於子趙桓(欽宗),自己帶著蔡京、童貫等奸臣逃瞭。還好,李綱最後擊退金兵。  一年後,金兵再次南下,攻破汴京。徽、欽二帝,連同後妃、宗室、百官數千人,以及其他人員,被押送北方,史稱“靖康之變”。  據說,趙佶聽到財寶等被擄掠毫不在乎,等聽到皇傢藏書也被搶去,才仰天長嘆幾聲。  趙佶與蔡京的所作所為,使民心失盡,這樣的王朝,豈能維持長久。相關閱讀推薦:傳奇名妓李師師:宋徽宗亡國而被硬推出來的禍水宋徽宗寵幸的宦官梁師成:北宋六賊之梁師成簡介北宋六賊之王黼簡介 宋徽宗朝宰相王黼生平宋徽宗為何重用蔡京:宋朝第一奸臣蔡京的官場沉浮宋徽宗:唯一稱得上茶學大師的皇帝

滿清時代落後的源泉:所謂聖君康熙帝是第一罪人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穆麟德:Hiowan Yei,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 ,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傢的捍衛者,奠定瞭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一、僅就拿火器來說,元朝已經大規模把火器應用在軍事上瞭,可是到瞭滿清時代,又把大刀當成唯一的武器瞭.  13世紀的元朝的武器比19世紀早期的滿清的武器還要先進,這是歷史事實,滿清的科技太落後瞭。   二、元朝當時對整個世界地理的認識遠遠超過所謂的滿清的康熙時代。  三、元朝的海外貿易是中國歷史上最發達的,滿清到後來居然閉關鎖國瞭。。。  就這三條,就說明滿清是極其落後的,落後於同樣是少數民族建立的13世紀的朝代。  某些史學傢認為康熙為一代聖主的理論是絕對站不住腳的,康熙就是一個失敗的皇帝,居然還有人認為康熙是千古第一帝。事實上,康熙是中國落後的千古第一罪人。相關閱讀推薦:納蘭明珠簡介:康熙王朝權傾朝野打的大清相國鏟除鰲拜集團 康熙清除鰲拜的真正幕後推手是誰鰲拜是紙老虎?為什麼康熙抓住鰲拜就大權在握瞭康熙是麻子隻有一米五幾

北魏宣武帝時代的皇族內哄:宣武帝是如何親政的

  北魏宣武帝時代的皇族內哄  宣武帝元恪親政(上)  因為孝文帝在親政後,一直都是在擴張皇族勢力,所以孝文帝死後,北魏帝國已有意無意進入瞭那個時代的政治常態。換而言之,皇族勢力巨大,皇族內哄呼之欲出。  拓跋氏改漢姓元。  孝文帝一共有六個弟弟元禧、元祥、元勰、元幹、元雍、元羽。元幹被孝文帝殺掉瞭,元禧、元祥、元勰後來都被孝文帝的兒子(元恪)殺掉瞭。  孝文帝死的時候,想讓自己六弟元勰給自己兒子當首席輔政大臣。如果換一個缺乏智慧、勇氣(不能發現這種地位背後蘊藏的危險,不能拒絕這種地位的誘惑),肯定會高興的連北也找不到。但元勰不是普通人,所以元勰聽到孝文帝這種話,馬上一再表示推辭。  以元勰的權力、地位、實力、影響,如果當瞭首席輔政大臣,小皇帝能睡著覺嗎?如果小皇帝睡不著覺,豈非隨時都會想著殺元勰。如果叔侄之間陷入這種境地,他們還能和平相處嗎?  當然瞭,元勰在推辭孝文帝這種任命時,所說的話比較含蓄,但意思就是這個意思。於是孝文帝終於決定放棄這種任命。  幸好元勰是如此的知退讓,否則,恐怕孝文帝剛死,元氏皇族就開始內哄瞭。因為孝文帝剛死,元禧就作好瞭武裝解決元勰的準備,小皇帝也作好瞭用武力解決元勰的準備。因為元禧(也就是元勰二哥)一系,東宮(也就是小皇帝)一系,都害怕元勰趁機造反。   從這層意義上,元勰當時的退讓真是聰明極瞭。如果元勰接受瞭首輔之職,他的二哥元禧就不會服他;如果元勰接受瞭首輔之職,他的侄子(小皇帝)也會對他充滿恐懼。如果真的出現這種結果,元勰恐怕真要吃不瞭兜著走瞭。  皇族第一次內哄的陰影,因為元勰的先知先覺而避免瞭。當然瞭,元勰最後還是沒有避開被殺的命運。  因為孝文帝一直都在擴張皇族勢力。所以元勰拒絕瞭輔政的重任後,孝文帝又任命自己另外兩個弟弟元禧、元祥擔任首輔、次輔之職。  元禧沒有元勰的智慧與勇氣。所以這位老兄成為首輔後,就聯合自己的弟弟,一門心思排斥其它幾個輔政大臣。  後來,元禧竟然想把手伸到禁軍中。元禧的這種企圖受到禁軍首領於烈的公開拒絕。於烈不願意站在元禧一邊,顯然是因為他知道憑元禧的地位、影響,根本不足以奪取皇權。元禧於是就想憑借首輔之職,把於烈調到外地,於烈就讓自己兒子於忠向小皇帝尋求保護。  到此為止,小皇帝已明確的得到一個信號。那就是,禁軍首領於烈絕不會站在強勢的皇族親王一邊,而且還強烈的想和自己實現合作。於是小皇帝就交給於烈一個光榮而偉大的任務,那就是讓於烈把自己幾個叔叔(元禧、元祥、元勰)都請進宮裡。  讓禁軍首領去親自請幾大親王入宮,這是意味著什麼?元祥的母親(高太妃)看到自己兒子被這樣請入宮,跟在自己兒子後面哭得沒完沒瞭。後來元祥回傢後,高太妃說:“我再不想過這種擔驚受怕的日子瞭。隻要能保證平安,就是讓我母子以後去掃大街,我也會心滿意足的。”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當時小皇帝與幾大皇族親王的關系有多緊張。當然瞭,人在山窮水盡時,總會覺得平安是福;而危機一旦過去,馬上就會忘記從前所過的話。高太妃與元祥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元祥最後還是在小皇帝的打壓下死於非命瞭。  當時的小皇帝,顯然還不敢把親王全部解決瞭。因為屠殺皇族親王,最後導致傢族覆滅的小皇帝,歷史上太多瞭。所以,小皇帝在得到禁軍明確支持後,隻是表示自己要親政瞭。換而言之,幾個擔任輔政之職的叔叔們,現在可以休息一會瞭。  曾經名列首輔的元禧,不服這種結局,於是被小皇帝殺掉瞭。相關閱讀推薦: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有為君主卻被自己的老婆氣死北魏大將慕容白曜:屢立戰功剛正不阿卻最終冤死南梁大將昌義之:南梁之所以抵擋北魏的股肱名將北魏皇室大將元英:孝文帝漢化下熏陶出的名將北魏宣武帝元恪簡介 擴展北魏使國勢盛極一時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據說,孝文帝曾對元禧幾個兄弟說過:“如果我兒子不爭氣,你們就可以取代他。”對一個有大智慧、大勇氣的人而言,先皇的這種話,隻會增強他的責任感。但對元禧那樣的人,先皇這種話,顯然等於在有意無意的害他。  皇位是什麼地方?那是天下利益匯集的地方,那種地方,絕不是先皇一句客套話就可以爬上去的。不要說先皇所說的隻是一句客套話瞭,就是先皇真心讓你當皇帝,你也得掂量好自己有幾斤幾兩重,否則,爬上去也是死路一條。從前成漢開國皇帝李雄,那是真心讓自己侄子繼承皇位。問題是,李雄的兒子們一怒,李雄的侄子雖然當瞭皇帝,還得血淋淋的從皇位上栽下去。  經過這一輪博弈,小皇帝終於親政瞭。  宣武帝元恪親政(下)  小皇帝在親政後,並沒有因為恐懼皇族勢力巨大,就對皇族親王進行屠殺。相反,他隻是努力經營起一股可以制約皇族親王的勢力,並對皇族親王進瞭適當的壓制、削弱。  小皇帝,後來被稱為宣武帝,絕不是無緣無故的。事實上,北魏帝國在小皇帝的手裡被推上瞭頂峰。雖然這種成就,是由眾多原因促成的。但這似乎也可以證明小皇帝並不是無能之輩。  在宣武帝十三年的統治期間,他一直小心翼翼的駕馭著皇族勢力。   從表面上看,小皇帝對皇族親王勢力一直都很刻薄。但實際上,這應該隻是皇族親王的一面之詞。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宣武帝死後,元雍、元琛、元融爭豪鬥富的故事中看出來。西晉時期,石崇與王愷鬥富,成為歷史最頂尖富豪炫富的代名詞。而可以與石崇、王愷比肩著稱的豪族炫富,就是元琛、元雍、元融的炫富。如果小皇帝真的對皇族諸王非常刻薄,他們幾個人後來怎麼會擁有鬥富的資本呢?  從這層意義上,宣武帝一直都在延續著孝文帝加強皇族的政策。隻因為宣武帝對皇族報以瞭某種控制,所以皇族親王就感到不滿意瞭。但是,我們必須得清楚,皇帝對皇族諸王一直采取壓制政策,皇族親王都擁有著絕不可低估的經濟實力,並且一個賽一個無恥、貪婪。如果皇帝對諸王采取放任的態度,皇族親王豈不是就要造反瞭。  而且皇族諸王的地位,絕不是單純的表現在經濟地位上。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宣武帝死後,皇族親王一直控制著局勢看出來。胡靈太後隻是他們權力爭鬥的產物,失去這種背景,胡靈太後不過是一個可憐、卑賤的宮庭婦女罷瞭。(關於這一點,我後面有詳述,這裡隻是簡單說一下)。  從這層意義上,宣武帝對皇族的駕馭,一直都是理性的,也是成功的。當然瞭,在這種背景下,實力、影響力最大的兩個皇族親王元勰、元祥,都被小皇帝殺掉瞭。  因為駕馭強大的皇族勢力,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也很容易獲得刻薄的罵名。所以宣武帝就隻有重要奸臣瞭。總而言之,壓制皇族諸王,絕不是宣武帝本人的意思,而是他手下奸臣的意思。  應用奸臣有許多好處。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第一種好處,就是可以讓皇帝避開惡的名聲,皇帝最多隻承擔用人不當的過錯。比如我朝太祖一直放任江後,這樣可以讓惡名都落在江後身上,而我朝太祖隻承擔用人失察的過錯。  第二種好處。那就是在引發巨大後果時,皇帝可以把奸臣拋出去,然後重新調整政策。總而言之,皇帝從前一直受到奸臣蒙蔽,現在皇帝要為大傢主持正義,除掉這個奸臣瞭。當大傢聽到這種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後,通常總會對皇帝心懷感激,卻常常忽略瞭,從前的罪惡,本身就是皇帝一手在幕後操縱出來的。奸臣不過是他手中的工具罷瞭。  第三種好處,因為大傢直接反對的人不是皇帝,所以大傢有什麼不滿,就敢於適當的表達出來。皇帝需要聽到這種聲音,如果不能聽到相關聲音,皇帝就無法有效判斷時局瞭。  皇帝對於他們表達出來的不滿(隻要沒有出圈),通常都會報以某種寬容的態度。甚至當奸臣要打擊這些人時,皇帝還會適當的給予保護。皇帝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讓這些受害者對他心懷感激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人們有不滿時,還敢繼續向他表達。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我朝太祖在文革時期,總會在適當的時候,出來保護某些元老看出來。   皇帝這樣對待心懷不滿的人,並不是為瞭牽制奸臣。因為奸臣說白瞭,就是皇帝的一條狗,皇帝想收拾他們,隨便一句話,就可以把他們打入萬劫不復中。皇帝這樣做,隻是為瞭可以清楚的看到反對力量到底有多強大,都持什麼態度。而自己則可以根據不同的形勢,隨時調整自己的政策。  如果皇帝不用奸臣,去親自操作這些事情,就有可能無法聽到相關的不滿聲音。但他無法聽到這些聲音,絕不意味著這種聲音消失瞭,僅僅是意味著他無法聽到。而聽不到這種聲音,會讓皇帝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  歷史上的皇帝,重用奸臣大都是基於與此類似的原因。  政治上的許多事,都是搬不上臺面的。所以許多事皇帝就不方便親自出面,而隻能交給奸臣去做。  宣武帝所作的事,是打擊、壓制自己長輩、親戚,甚至是殺掉自己的叔父,所以他自然不方便自己出面。所以就交給瞭所謂的奸臣;在這種背景下,宣武帝的舅舅高肇遂開始權傾朝野。  奸臣所行使的權力就是皇權,他就是皇帝的替身。他隻是替皇帝承擔罵名的,他隻是替皇帝承擔阻力,承擔風險的。  表面上,是奸臣在打擊那些位高權重的大人物,但實際上,這都是皇帝的意思。否則,憑他們怎麼可能打垮那些位高權重的大人物。比如我朝江後,如果沒有我朝太祖在背後支持,他拿什麼修理那些開國重臣呢?再比如趙脩,高肇,如果沒有宣武帝在背後支持,他又靠什麼打擊、害死強大的皇族諸王呢?  鷹犬的工作,絕不是好幹的。但是因為一旦處於這個位置,就意味著無限的權力、尊榮,所以自然有人爭著去做。一方面是利益的驅使,另一方面則是對自己能力的自信,所以這種工作總會有去幹的。  從某種意義上,高肇是成功的。高肇是宣武帝的舅舅。但他的出身很卑微,而且因為馮氏掌控後宮,所以高肇在宣武帝親政前,並沒有享受過什麼好的待遇。從這層意義上,高肇隻是一步登天爬上政治舞臺的。但高肇一旦得到皇帝的信任與重用,馬上就任勞任怨的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但結局是顯然的,因為高肇隻是一個鷹犬,所以當他的主人死後,等待他的自然就是傢破人亡。  在童話故事中,通常總是如此的。好皇帝來瞭,他有一顆仁慈的心,他重用一個好宰相,於是老百姓就生活在美好之中瞭。  但在現實社會中,政治就是現實的利益博弈。皇帝、宰相的道德通常是靠不住的,甚至他們的才能也是靠不住。  比如北魏孝文帝很偉大,但是他改革的結果,卻是皇族親王勢力迅速崛起;卻是豪門貴族的既得利益,得到瞭法律層面的公開承認、保護。關於這種結果,我們自然可以從孝文帝個人的道德、才能上尋找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還得從上層社會的利益爭奪尋找答案。  當然瞭,宣武帝繼位後。一系列打擊、壓制皇族勢力的政策,也得從上層社會的利益爭奪中尋找答案,而不應該從宣武帝重用高肇本身去解釋。既然皇族勢力已崛起瞭,而且已成為皇權的最大威脅力量,皇帝打擊、壓制皇族勢力,自然就會成首要任務。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武悼天王冉閔:五胡亂華時代最熱血的英雄是他!

  公元316年,司馬氏篡奪曹魏建立的西晉王朝在經歷八王之亂後,國力損失慘重,虛弱不堪,最終被匈奴人滅國,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勢力趁天下大亂之機入侵中原。  公元338年,少年冉閔首次參加戰爭,在昌黎大戰,史載後趙諸軍盡潰,唯遊擊將軍冉閔三千漢軍獨全。此戰後,冉閔成名,被石虎提拔為北中郎將,參加瞭防衛後趙北方邊界的戰事(當時北方燕代之地,後趙鏡內有內遷的丁零,烏恒,夫餘等各族各部,時常有叛亂,外有慕容鮮卑常發兵寇邊。)冉閔在防衛後趙北方邊界的戰鬥中屢立奇功(其間也有兩次調到外地作戰)。  公元350年冉閔率軍於凌水河畔大敗鮮卑燕軍二十萬。擒斬燕軍七萬餘人,斬首上將以上三十餘名,焚燒糧臺二十萬斛,奪鮮卑北燕郡縣大小二十八城,冉閔威震中原。後冉閔推翻羯趙,稱帝建國,年號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挾勝利之勢,突襲各路胡軍。先後經歷六場惡戰。  (1)首戰以漢騎三千夜破匈奴營,殺敵將數名,逐百裡,斬匈奴首三萬;(2)再戰以五千漢騎大破胡騎七萬;(3)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乞活義軍破眾胡聯軍三十餘萬;(4)四戰先敗後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5)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餘萬;(6)六戰又有以步卒不足萬人敵慕容鮮卑鐵騎十四萬,十戰十捷!   迫於冉閔和諸路中原漢軍的武力威脅,氐,羌,匈奴,鮮卑數百萬人退出中土,各自返還隴西或河套草原一帶原來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從此遷回萬裡之外的中亞老傢。在返遷的路上這些不同民族的胡族相互進攻對方,掠殺對方,搶食糧食,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人十個人中僅有二三人。諸胡亂中華時,北方漢人被屠殺的隻留下四五百萬,最主要的兇手是匈奴人和源於東歐高加索山到黑海草原地區的白種羯族。(這個民族有拿人頭祭祀的習慣)冉閔滅羯趙,殲滅三十多萬羯族與兇奴為主的胡兵。冉閔後來在鄴城對羯族屠殺瞭二十幾萬,加上全國各省各地的復仇屠殺。羯族與兇奴在血腥的民族報復中被基本殺絕。  幾番大戰,打出瞭漢傢鐵騎的威風,各地漢人紛紛起義響應,史載“無月不戰,互為相攻”。一舉光復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陜西、甘肅、寧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勢力被迫撤出中原。石遵、石鑒、石琨、石寵、石蟠被滅三族,羯族的主力軍被完全消滅。至此,石虎的十四個兒子,兩個被他自己處死;六個自相殘殺而死;五個被冉閔滅族,一個投靠東晉,被斬於街市;全部死於非命。石虎一生造孽無數,終於在子孫身上得到瞭報應。  公元352年。冉閔將城中的軍糧分給百姓。獨自帶領1萬人馬(步兵為主)去爭糧。結果被鮮卑的14萬大軍(騎兵。還有數萬後續部隊)包圍。在拼死突圍的冉魏士兵掩護下,冉閔連殺三百餘人,終於殺出包圍圈(戰鬥經過本文從略),但那匹和冉閔一樣勇猛的朱龍戰馬卻因過度疲勞而倒下,冉閔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機械地和敵人拼命,掩護隨軍的其他重要官員撤離戰場,一直殺到最後一人……慕容恪捉到冉閔後,獻與國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閔:“你隻有奴仆下人的才能,憑什麼敢妄自稱天子?”冉閔怒道:“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尤稱帝,況我中土英雄呼 !”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後送至龍城,斬於遏陘山。冉閔死後,山左右七裡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從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驚,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閔為武悼天王,當日天降大雪,過人雙膝。  冉閔就義後,冉魏國的臣子絕望至極,悲天呼地。紛紛守節自縊,少部分逃往東晉,無一投降前燕者。冉魏幾十萬漢人不甘受辱,紛紛逃向江南,投奔東晉。東晉軍未能及時接應,使得幾十萬百姓中途受到截擊,死亡殆盡。晉將自殺謝罪。相關閱讀推薦:一個最真實的冉閔:武悼天王冉閔算不算一個英雄中國歷史上150年的南北戰爭:“五胡亂華”的亂世西晉初年的八王之亂:給後來的五胡亂華提供契機五胡十六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民族大融合揭秘:五胡亂華時期的白人種族羯族及其被滅全族

符堅和王猛滅前燕:五胡亂華時代北方短暫的統一

  從公元352年底前燕遷都鄴城起,大體上形成瞭晉、秦、燕鼎峙的形勢。這形勢存在瞭十八年,到370年底前秦滅前燕而結束。從此,直到淝水之戰前的十三年間,這是北方獲得短期統一的時期,也是晉、秦南北對峙的時期。燕、秦兩國,在鼎峙開始的時候,燕的國力在秦之上,但以後,強弱易位,原來的強者甚至陷入滅亡的境地,其原因何在呢,筆者可用兩字概括:內訌。慕容氏一族人才輩出,第一代慕容廆是傑出的領袖人物;第二代慕容皝至少可以說是個明君,他的庶長兄慕容翰英武絕倫,智謀出眾;第三代慕容恪、慕容垂都智勇兼備,為敵國所畏憚。一個傢族,幾代相繼出現許多優秀人物,歷代都很少見。不幸的是,在第二、三兩代中,兄弟不和的事竟不斷出現,終於給前燕帶來瞭噩運。慕容皝猜忌慕容翰,始而使他不得不出奔,後來回到故國建立戰功,仍遭迫害而死,事見第十二篇。  慕容皝去世前,曾囑咐嗣君慕容儶說:“如今中原尚未平定,你的兄弟恪智勇兼備,可以擔當重任。”古人說得好,“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慕容皝是不是擔心下一代重演兄弟不和的悲劇呢?這是有可能的。史籍上沒有提到慕容皝遺言有沒有涉及慕容垂。慕容垂原名霸,字道業,排行第五(慕容恪是老四),從小得父親喜愛,世子慕容儶因而不太高興。慕容垂少年時喜歡打獵,有一次從馬上跌下來,折斷瞭牙齒。慕容儶即瞭位,以敬仰春秋時晉人郤缺為借口,命五弟改名為(垂夬),後來信瞭讖文中的話,才又拿掉“夬”,改名叫“垂”,可見他對這個兄弟是一直猜忌的。   慕容恪打仗,不願多犧牲士卒,對所俘敵將,不肯隨便殺害等事,有關各篇已有述及。慕容垂破桓溫,亦見上篇。現在補敘一點慕容垂青年時的事跡。晉永和六年(350年),慕容儶攻克薊城,斬守將王佗,想坑殺所俘士卒一千多人。慕容霸(那時還沒有改名)諫道:“趙國暴虐,大王興師討伐,救民於塗炭之中,使得安居樂業。現在剛得薊城,便要坑殺他們的士卒,風聲傳將出去,恐怕會不利於王師。”慕容儶聽瞭,便停止屠殺。遠近官民聽說燕軍不隨便殺人,都望風迎降。這位二十五歲的青年王子的見識比他老兄高明多瞭(慕容儶時年三十二歲)。慕容儶對慕容恪似乎不大猜忌,然而臨終的囑托實在令人生疑,他說:“景茂(慕容瑋的字)年幼,我想把社稷交給你。”慕容恪不肯接受。慕容儶怒道:“況弟之間何必虛飾!”慕容恪答道:“陛下如果認為臣擔當得起天下重任,難道就不能輔佐少主?”慕容儶聽到這裡才放心,說:“你能行周公(西周周公旦輔佐幼主成王)之事,我就完全放心瞭。”由此可見,所謂傳位,隻是試探而已。試探的結果好,他才放心,萬一不好呢,恐怕會趁自己沒有死,另有措置吧!  晉升平四年(3的年),慕容儶死,年四十二歲。兒子慕容瑋即位,年十一歲。太宰慕容恪、太傅慕容評、太師慕輿根輔政,慕容垂任河南大都督、兗州牧、荊州刺史。慕容煒在位十一年。這十一年間,內部矛盾的發展,終於使強大的前燕陷入滅亡的境地。先是慕輿根自以為是老資格,對慕容恪主持國政不服帖。他故意勸慕容恪廢慕容瑋奪位。慕容恪大驚,說:“您喝醉瞭嗎?怎麼說出這樣荒謬的話來!我和你同受先帝遺詔輔政,怎能忽而作此主張?”慕輿根當場承認瞭錯誤,但怕被治罪,便向太後可足渾氏和慕容瑋誣告太宰、太傅要造反,還自告奮勇,願意率領禁兵去殺兩人。可足渾氏信以為真,打算答應,倒是十一歲的小皇帝有點主意,不相信這套鬼話,而且懷疑真要反的是太師,所以沒有同意,才沒有鬧出大亂子。  慕容恪把慕輿根的話告訴瞭兄弟慕容垂,慕容垂就勸他果斷地把他殺掉。秘書監皇甫真也說慕輿根毫無見識,自以為老資格,驕橫狠毒,不及早解決,會釀成大禍。慕容恪不肯,他考慮得很周到,小皇帝剛即位,大臣就自相殘殺,鄰國(東晉、前秦)會認為本國政局不穩定。這是他能說出口的話,而內心卻還有更深的顧慮:“人傢一定會把我這個周公看作專橫的權臣。”他忍住瞭。但是慕輿根卻不罷休。他先是誣告,後來又向太後和幼主建議放棄鄴城,回到龍城(今遼寧朝陽)老傢去。慕容恪這才無法忍耐下去,就與慕容評商議決定,奏明慕輿根的罪狀,殺死他和他的妻、子、黨羽。  風波過去瞭。晉太和二年(367年)慕容恪去世,燕的局勢就急轉直下。慕容恪叮囑過慕容瑋:“吳王將相之才在臣十倍以上,先帝因長幼的次序,用臣輔政。臣死之後,請陛下舉國以聽吳王。”他還不放心,又叮囑慕容瑋的兄長慕容臧說:“大司馬總統六軍,人選不可忽視。我死之後,以親疏而言,應該輪到你和沖。你們弟兄雖則才能出眾,然而年紀還輕,不見得能夠挑得起這副擔子。吳王是人中豪傑,智謀無人能及。你們若能推舉他做大司馬,必能一統天下。你們千萬不要貪戀官職,不以國傢為意。”他病重將死,慕容瑋去探望,他又一次推薦吳王,說他是管仲、蕭何一類人物,如果不加重用,秦、晉兩國一定要興兵來犯的。他還把這番意思同慕容評講過。慕容恪把利害得失剖析得明明白白,無奈他們不肯聽取。他死之後,慕容瑋讓兄弟慕容沖做瞭大司馬,把慕容垂擱在旁邊。他自請領兵擊敗桓溫之後,威名遠震。慕容評是個庸人,又是忌他,又是怕他,便和可足渾氏商量害他。慕容垂發覺瞭他們的陰謀,想逃往龍城,據有燕的舊疆,但沒有成功,隻得改變計劃,帶瞭兒子慕容令、慕容寶等投奔前秦去瞭。相關閱讀推薦:永嘉之亂:西晉皇室被匈奴擄走 開啟瞭五胡亂華揭秘:五胡亂華時期的白人種族羯族及其被滅全族揭秘“五胡亂華”:中國歷史上150年的南北戰爭五胡亂華是怎麼回事?五胡指什麼?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 漢民族發展史的重大轉折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燕的國勢,由於王公、貴戚占有大量戶口做佃客和衣食客,國傢的戶口反而比私傢的少,財政困難,官吏的棒祿,戰士的口糧,常有拖欠,本來已經很衰弱瞭。晉太和三年(368年),尚書左仆射悅綰建議清理,這得到瞭慕容瑋的同意。結果,他清出瞭二十多萬戶,但也惹得滿朝怨恨。他本來身體不好,硬拼著做這件苦差使,竟把性命送掉。這項工作最終還是不瞭瞭之。王公貴戚中,權勢最高的無過於慕容評。慕容恪死後,權力全在他的手裡。他貪得無厭,占有的戶口自然最多,用的地方官不是行伍出身的武臣,便是紈絝的貴族。太後可足渾氏和慕容瑋也奢靡不堪,後宮有女子四千多人,僮侍廝役還不在內,一天的耗費常在萬金左右。這樣的國傢,顯然是難以長久支持的。  我們回過來再看前秦。它從符洪建國以來,歷經磨難,終於成為一個強國。符洪稱大單於、三秦王,事在晉永和六年(350年)。他還沒有進入關中,就被原後趙將麻秋毒死。兒子符健殺死麻秋,不用大單於、三秦王稱號,引兵入關,隻稱晉雍州刺史。關中平定後,他才於七年正月稱天王、大單於,國號大秦。又過瞭一年,才即位稱帝。以後關中諸將群起反符氏,加以東晉桓溫北伐,境內不太安定。這時老天也不幫忙,永和十年(354年)饑荒,一升米值一匹佈。十一年春天發生蝗災,牛馬無草可吃,竟互相吃身上的毛。這年六月,符健去世,年三十九歲。他臨終對太子符生說:“六夷酋帥和執政大臣,如果不聽你的命令,可逐漸把他們殺掉。”這是極有後患的遺囑。符生是個“獨眼龍”,武藝絕倫,性格殘暴,父親又這樣囑咐他,國內自然不會安定瞭。  從永和十一年到升平元年(355~357年),符生殺瞭許多人,後妃、公卿、仆隸,各式各樣的人都有。丞相雷弱兒為人剛直,因為在朝堂上公開批評符生的親信,其本人和九子、二十七孫都遭非命。尚書令辛牢在宴會上做酒監,因為勸人飲酒不力,被他當場一箭射殺。太醫令程延為他著病,說是吃棗子太多而引起的,他大怒道:“你怎麼會知道我吃棗子!”立即命令拉出去斬瞭。他夢見大魚吃蒲(符氏本姓蒲),又聽說長安民謠有“東海大魚化為龍,男皆為王女為公”兩句,就把太師魚遵及其七子十孫都殺瞭。諸如此類,死的人不計其數。他接見群臣的時候,弓上弦,刀出鞘,另外還放著錘鉗鋸鑿等可以殺人的器具。殺人的方法,除殺頭以外,斬斷脛骨、拉脅、鋸頸、刳胎、鑿頭頂等法,都隨時使用(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卷二說符生雖好勇嗜酒,但並不兇暴,是符堅“妄書生惡”。此說可供參考)。這樣的暴虐是長不瞭的。升平元年(357年),姚襄進兵來爭關中,被符黃眉、鄧羌等擊敗。秦兵又擒殺姚襄,他的兄弟姚襲隻得率眾投降。黃眉回到長安,符生不但不予獎賞,還時常當眾辱罵他。黃眉想殺符生自立,被發覺殺死,王公親戚牽連被殺的又有多人。  這年六月,清河王符法、東海王符堅起事。他們手下不過幾百人,但進瞭宮中,宿衛將士都放下武器,服從他們。符生喝得酩酊大醉,睡得正熟,聽見喧鬧醒來,還弄不清是什麼事。符堅把他廢為越王,接著把他殺死。這個昏君隻活到二十三歲。荷堅是符健的侄兒,與符生是堂兄弟,比符生小三歲。他從小從師讀書,很有點學問,也很受當時人的稱贊。他見符生殘暴,即與尚書呂婆樓商議對策。婆樓說自己沒有本領辦大事,傢鄉有個王猛,是世間少有的奇才,殿下不妨向他請教。符堅就請婆樓介紹,把王猛請到府裡。賓主談論瞭一番之後,符堅對王猛佩服得五體投地,說仿佛是劉玄德認識瞭諸葛孔明。王猛字景略,北海劇(今山東壽光東南)人,博學多才,喜讀兵書,與那些崇尚《老》、《莊》、口談玄言的名士談不攏,反為他們所笑。他到過鄴城,後來隱居華陰。他見桓溫不會有大的成就,所以不肯跟他南下,終於為符堅所用。他比符堅大十三歲,相見時正當三十三歲的壯年。   符堅弟兄起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發動的。他們確實久已存有此心,但也不敢輕易動手。這天夜裡,符生對侍婢說:“阿法兄弟也不可信任,明天要把他們殺掉。”侍婢偷偷地把這話傳瞭出去,他們就再也不能拖延瞭。事成以後,符堅要讓符法即位,符法自忖才能不如兄弟,又是庶出,就不肯接受。(阿法於幾個月後,以皇太後[嫡母,亦即符堅的生母]命被“賜死”,原因很簡單,皇帝隻能有一個。)群臣都擁護符堅,於是符堅即位,不稱皇帝,仍用大秦天王的稱號。他殺掉符生的親信二十多人,任王猛為中書侍郎,不久改任尚書左丞。從此,王猛與符堅的兄弟陽平公符融,成瞭前秦朝廷的柱石。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符堅上臺後,很快就發覺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是權貴不守法,二是叛亂迭起。解決這兩個問題,必須遵循“治亂世用重典”的原則。符堅、王猛正是遵照這原則雷厲風行地辦事的。特進(賜給有特殊地位者的官職)樊世是氐族土豪,與符氏關系密切。他見符堅重用王猛、心裡有氣,當眾罵王猛道:“我輩和先帝共興事業,而拿不到權;你沒有汗馬功勞,怎麼敢執掌大權?這樣豈不是我種瞭田你吃飯!”又氣呼呼地說:“不把你的腦袋掛在長安城門口,決不罷休!”王猛告訴瞭符堅。符堅怒道:“必須殺掉這個老氐,然後百僚可整。”過瞭一會,樊世來瞭,他對符堅說話,口氣很倔強。王猛在旁指責他沒有上下之分,樊世大怒,跳起來要打王猛,被左右阻止後,便又破口大罵。符堅頓時發火,立即命令把他斬首。許多向符堅告王猛狀的氐人,都遭符堅斥責,有的就在殿上被鞭打。從此公卿以下的官吏都畏俱王猛,不敢輕易得罪他瞭。  強太後(符健的妻子)的兄弟特進強德是長安城裡的大惡霸,吃醉瞭酒,帶著一群爪牙,公然擄掠百姓的財物、子女。晉升平三年(符堅甘露元年,359年),王猛以侍中、中書令,領京兆尹。他一上任,便逮捕強德,一面上奏,一而斬首。符堅派使者來赦,強德的屍體已在市口上示眾。王猛和禦史中丞鄧羌合作,兩人皆疾惡如仇,無所顧忌,數十天中,殺、關、罷免權貴二十多人。不法之徒嚇得氣都透不過來,哪裡再敢犯法。符堅為之嘆道:“我到現在才知道天下有法啊!”符堅自此非常重視吏治,常派使者巡察州郡和各族部落,凡有孤寡老人生活貧困的,官吏刑罰不公平的,以及清廉公正、能夠勸課農桑的,總之,各種好好壞壞的情況,都要求如實奏報。符堅根據這些情況,采取措施,於是前秦的政治,比起晉、燕兩國,要清明得多。符堅重視教育,命公卿以下的子孫都入學修業,成績優良、品行端正的予以獎勵。他每月到太學一次,考核學生經義優劣,並提出經學上的問題,與博士(教師)討論。回顧前文殷浩因軍興而廢學校,這與符堅比較優劣,相差不可以道裡計瞭。  叛亂迭起的問題,有時是相當嚴重的。前文提到過的張平,他擁有各族十多萬戶,與東晉通聲氣,受晉朝任命的並州刺史,聲勢不小。但是這類叛亂不難平定:符堅大軍一到,很容易就把他的軍隊擊潰,迫使張平投降。真正嚴重的問題是在符氏自己人的內部。符生有五個兄弟,都封為公爵。王猛曾勸待堅及早解決,以免後患,但符堅不聽。符堅的考慮也有道理,五公無罪而就死地,豈不要被人指責為屠戮宗室。王猛不僅對五公作此主張,慕容垂投秦後,他也主張殺掉他以除後患,這就未免過於狠毒瞭。戰時殺降,向來視為罪惡,何況殺避禍來降的人呢!若說後來慕容垂果然重建燕國,確系後患,也必須弄清楚,這是淝水之戰的後果,不是慕容垂搞的陰謀。這是後話,下文再說。  晉太和二年(符堅建元三年,367年),符生的兄弟符柳、符雙和符廋、符武果然一齊起兵造反。他們本來分別鎮守地方,有兵有糧有城池,造反很方便。符廋原在陜城(今河南陜縣西南),地近燕境。他起兵後,投降燕國,請燕出兵接應。這時慕容恪已經死瞭幾個月,慕容評在掌權,他放過瞭這樣一個大好機會,隻輕描淡寫地說:“我等智略,非太宰之比,能閉關保境就夠瞭,平秦不是我的事情。”符廋再次特地寫信給慕容垂和皇甫真,說符堅、王猛都是人中俊傑,今日不乘機取之,隻怕燕國君臣必有後悔的日子。兩人明知他說得對,但是慕容評哪裡肯聽他們的話呢?   符堅分兵征討叛軍,先後擊斬符雙、符武、符柳,最後,王猛等於晉太和三年(符堅建元四年,368年)十二月打破陜城,擒獲瞭符廋。符堅問他為什麼要反,他說:“隻為弟兄屢謀逆亂,臣怕連累而死,所以造反。”符堅責令他自殺,但赦免瞭他的兒子。符堅仍然留有餘地,這是他為人比較寬厚的地方。前秦的內部矛盾與前燕不同之處在於:首腦不制造矛盾,在矛盾出現後,處理得也比較得當,所以風波過去之後,國傢的情況就恢復到正常狀態瞭。接著,符堅就動手兼並前燕。晉太和四年十一月,慕容垂投秦。十二月,秦就以桓溫敗後燕不履行其求救時許諾,願割虎牢以西之地為口實,使王猛等率兵進攻洛陽。五年正月,洛陽守將慕容築看瞭王猛一封虛張聲勢的恫嚇信,便開門投降。秦得瞭洛陽,便暫時休兵。  同年六月,秦兵再出。符堅送王猛到灞上,把關東重任委托給他。八月,王猛攻克壺關(今山西長治北);九月,又助楊安攻克晉陽。燕命慕容評做元帥,領兵三十萬禦秦。燕兵比秦多得多。但是慕容評怕王猛,不敢進兵救晉陽,士卒怨恨主帥,沒有鬥志。十月潞川之戰,秦軍大獲全勝,俘斬五萬多人,乘勝追擊,又俘獲十多萬人。慕容評單騎逃回鄴城。秦兵長驅東進,包圍鄴城。十一月,慕容瑋、慕容評棄城逃走,鄴城投降。秦兵追到高陽,俘獲慕容瑋。慕容評逃到高句麗,被高句麗抓起來,交給前秦,前燕滅亡。燕從慕容儶稱帝起算,凡二主歷十九年。從慕容皝稱王起算,共三主三十四年。它是十六國中第四個滅亡的國傢(前面三個是前趙、後趙、成漢)。  鄴城被圍的時候,城外秦兵占領的地區,因王猛令行禁止,秩序良好,百姓不勝感慨地道:“想不到今天又見到瞭太原王(慕容恪的封爵)!”王猛知道瞭,也嘆惜“慕容玄恭(慕容恪字)真是奇士!”秦滅瞭燕,得到一百五十七郡、二百四十六萬戶、九百九十九萬口。符堅把慕容瑋和燕的後妃、王公、百官以及鮮卑四萬餘戶遷到長安。秦滅燕後就基本上統一瞭北方。滅燕的下一年,前涼稱藩。晉太元元年(符堅建元十二年,376年),秦又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攻涼,張天錫投降。除邊塞的遊牧部落外,北方是前秦的一統天下瞭。王猛沒有看到這一天,他已在上一年去世瞭,年五十一歲。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舌尖上的美食歷史:中國何時進入“饅頭時代”

  導讀:隨著《舌尖上的中國2》熱播,大傢對美食的歷史興趣大增。這裡我們將“饅頭時代”、“吃餅時代”:“包子時代”一塊向各位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北朝胡人開啟“饅頭時代”  與“粥”一樣,“餅”也是古人主食之一。餅的興起,與面粉加工技術的成熟和發達直接相關。早在西漢時即有吃面餅現象,但這種餅更似點心,倒是西北方少數民族的胡餅與現代的餅定義相近,並在東漢貴族階層流行。宋人高承《事物紀原》引《續漢書》稱,“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魏晉以後,隨著面粉加工手段的進步,餅食在中原迅速發展,並得以在民間普及,古籍中有關“餅”的記載也隨之多瞭起來。  晉人束皙《餅賦》中所提及的面點就有10多種。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餅法》中記錄的面食超過20種,有蒸餅、湯餅、胡餅、燒餅、髓餅、乳餅、膏環等不同面食。蒸餅,即放在籠內蒸熟的面食,故唐朝人幹脆稱之為“籠餅”,其做法與今天的饅頭差不多,實乃早期的饅頭。在南北朝時期,中國人制作蒸餅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不僅能夠恰到好外地掌握發酵技術及火候,蒸餅的花樣亦多。   時人視上面開裂(坼)“十”字形狀的蒸餅為最佳,有的貴族、土豪非此不食。《晉書·何曾傳》(卷三十三)記載,西晉貴族何曾生活極為奢侈,“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面食非常講究,“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石季龍,特喜歡吃蒸餅,且比何曾更會吃。除瞭“坼裂方食”外,還在愛吃“餡”的。石季龍,即石虎,《太平禦覽》引《趙錄》記載,其“好食蒸餅,常以幹棗、胡桃瓤為心蒸之”。有美食傢分析,胡人這種在蒸餅,開啟瞭古代中國的“饅頭時代”,唐代的“籠餅”、宋代的“吹餅”,均由蒸餅而來;蒸餅放入餡料的做法,成為後來廣為流行的包子做法的源頭。  唐朝全面進入“吃餅時代”  隋唐時期,古代中國人全面進入“吃餅時代”。在餅的做法中,早其以北方少數民族的做法最妙,匈奴、鮮卑這些少數民族被中原漢人稱為胡人,到南北朝時期,有五支胡人最兇,進占中原,“五胡亂華”指的就是這段歷史。胡人東進南下,也帶來他們的面食制作方法,胡人吹的餅被稱為“胡餅”。漢靈帝最愛吃的胡餅,就是西域胡人做出來的,系用爐子烤制。胡餅又叫“胡麻餅”、“摶餅”,胡麻就是芝麻,胡麻餅就是今天的芝麻燒餅。  後世多稱胡麻餅為“麻餅”,這或與石虎的避諱有關。石虎本身就是胡人,“胡”與“虎”又諧音,遂改稱胡麻餅為“麻餅”,《趙錄》中即持此說。有一說法,中秋節流行的月餅,即由胡餅而來。有一說法,當年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八月十五得勝歸來。唐高祖李淵(一說唐太宗李世民)將胡人獻的祝捷餅分食群臣,此後遂有中秋吃胡餅之俗。唐玄宗李隆基時,楊貴妃將胡餅易名為“月餅”。此說查無出處,但唐人八月十五有吃餅之俗不虛。日本僧人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即稱:“寺傢設餺飩、餅食等,作為八月十五之節”。   唐代雖無月餅,但宮裡流行一種高級面點,即所謂宮餅。《洛中見聞》稱,有一年唐僖宗在八月十五晚上吃餅,聽說新科進士在曲江開宴,便命禦膳房用紅綾包裹,賜餅新科進士。宮餅在宋朝皇傢中也流行,傳入民間後,俗稱“小餅”、“月團”,也許這才是月餅的前身。被宋朝皇帝吃出名的,還有一種包餡的面點。當年還是北周大將的宋太祖趙匡胤,率軍進攻南唐,在安徽壽縣發生激戰,因戰事不利,操勞過度,趙匡胤茶餅不思,是當地一種帶餡面點救瞭他。趙匡胤當上皇帝後,此面點被稱為“大救駕”。相關閱讀推薦:古代的古人們到底是靠右走還是靠左走? 古代女孩子都流行梳啥發式:中國古代四大發式即誒: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人結婚為何一定要合八字古代對付女犯最殘酷的九大刑罰:變態手段折磨人中國古代史上一個女子的抗爭引發的一場法律變革揭秘:誰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自我推銷最成功的人?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宋朝引領“包子時代”  近期,“包子”成熱詞。包子何時進入百姓餐桌的?在宋代,宋代開始流行“吃包子”。可以說,是宋朝引領中國進入“包子時代”。宋代包子是在唐代籠餅基礎上產生的,在宋代出現瞭一種A(造字,“俊”左邊換成“食”旁)餡的面食,其與饅頭形成相似,餡有素菜餡和肉餡兩種,這就是現代“菜包子”和“肉包子”的原型。“包子”一詞,在宋代已出現,時又稱“包兒”,吳自牧《夢粱錄》“葷素從食店”條,即有“細餡大包子”、“筍肉包兒”等各種包子的記錄。宋代包子,有發面或半發面兩種。宋人王栐《燕翼詒謀錄》記載,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二月丁酉,宋仁宗誕生之日,宋真宗很高興,於是“宮中出包子以賜臣下”。這包子可不是一般包子,餡子是金子、珠寶。  宋代有錢人傢做包子十分講究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記載,當時一男子在京城開封買瞭位小妾,妾自稱是權貴蔡太師傢廚房傭人,負責包包子。有一天男子叫妾包包子,她卻說不會,原來她僅負責“縷蔥絲”。 宋人極會做包子,北宋時的東京街頭已有不少出名的包子鋪瞭。到南宋時,包子成為大眾食品,品種繁多,與現代的包子已無區別。值得註意的是,如今流行的“蔥肉餡”,唐宋時做籠餅和包子已在使用。當時有人偷工減料,多放蔥以減少用肉。有這麼一個故事,唐武則天時的侍禦史侯思止,賣餅出身,發跡後常叫人給他做籠餅,唐人韓琬《禦史臺記》記載,侯思止有句口頭語,叫“與我作籠餅,可縮作蔥”,意思是給我做有餡饅頭時,要少放蔥多放肉,時人戲之為“縮作蔥侍禦史”。 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