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時期

漢武帝時期留著逗樂的賢臣汲黯:用他的童言無忌

  漢武帝是一代明君,也是一代霸主,他在朝中向來說一不二,所以大臣們跟漢武帝相處的時候都非常緊張。但有一個大臣汲黯,竟然敢在朝堂之上當面頂撞漢武帝。我們知道,司馬遷頂撞漢武帝被處以慘無人道的宮刑;儒生狄山頂撞漢武帝被發配到邊疆,死在匈奴人的刀下。但為什麼汲黯頂撞漢武帝卻什麼事也沒有呢?甚至汲黯的做法有錯誤的時候,漢武帝對他也是非常寬容。汲黯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漢武帝為什麼對他一再容忍?為什麼還要稱他是社稷之臣呢?   武帝朝在人才使用上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也就是一代直臣汲黯,汲黯是武帝一朝最耿直的大臣,這個人跟漢武帝相處,有許多別的大臣想說不敢說的,想做不敢做的,我們從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點,抗旨。封建時代皇帝的命令就是聖旨,如果不遵照執行就是抗旨,抗旨就是死罪,但是汲黯竟然多次抗旨。第一次是建元三年,也就是漢武帝繼位的第三年,當時南方有兩個國傢打起仗來,就是閩越王和東越王打起來瞭,然後漢武帝就派汲黯去視察,讓汲黯去看看是怎麼回事。結果汲黯並沒有走到閩越和東越交戰的地方,他走到什麼地方呢?走到吳,吳就是今天的蘇州,當時會稽郡的郡府。到瞭那兒以後他就不去瞭,回來瞭,回來就交差瞭。武帝就問他,你去的怎麼樣?他說我就沒有去。為什麼說你不去呢?汲黯還講瞭一番道理,他說閩越跟東越都是越人,越人它這個民族的習俗就是整天打打殺殺的,它不值得我們大漢天子派一個使者去看他。所以漢武帝交給汲黯的這個差事,汲黯就沒有辦,回來還說瞭一番話。武帝懲罰沒有呢?史書沒有記載。但是緊跟著又出現瞭一件事,從第二件事來看,漢武帝並沒有處罰他,這是很特殊的一個現象。第二件事是河內郡出現火災,河內郡的郡治就是現在河南省的武陟縣,這個地方發生火災,一下燒瞭幾千戶民宅,漢武帝就派汲黯去視察。當然武帝的視察是一番好意,作為一代明君他很關心百姓的疾苦,老百姓的房子燒瞭,派人去看一看這是對的。但是汲黯呢,回來就給漢武帝報告,說那個河內郡的百姓的失火,是因為老百姓的房子建得太密集瞭,一傢失火,殃及鄰居,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倒是我經過河南郡,河南郡跟河內郡相連,河南郡的郡治就是今天河南的洛陽。他說我經過河南郡發現當地出現災情,我就擅自傳您的聖旨,把河南郡的糧倉打開賑濟瞭災民。就是該他去的地方他不去,不該他去的地方他假傳聖旨把事辦瞭。這些事情在其他大臣來講,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但是汲黯就做瞭。第一次是兩越交兵,這一次漢武帝看來是沒有給他處罰,假如給他一個很重的處罰,觸及他的皮肉再觸及他的靈魂,他第二次就不敢瞭。由於第一次他敢這樣做,武帝沒有處罰他,所以有瞭第二次河內郡失火讓他去,他又來瞭這麼一套,兩次抗旨。汲黯回來就請罪,說我假傳聖旨我要請罪。武帝怎麼辦呢?漢武帝這個時候不但沒有治他的罪,反而提拔瞭他的官。汲黯原來的官是個什麼官名呢?叫謁者,謁者就是負責收發文件的一個文秘,就是皇帝的一個機要秘書。現在好瞭,把他升瞭,升為縣令。史書記載汲黯是三個字:“恥為令”,他認為自己做個縣令是個很丟人的事,不幹,辭職瞭。漢武帝聽說汲黯辭職以後,不但沒有處分汲黯,反而把汲黯又給他調過來,調到中央政府擔任太中大夫,又給他升瞭官。   武帝一朝,汲黯一出場給人的感覺真是太有個性瞭,敢抗旨不遵,還敢假傳聖旨,但漢武帝卻容忍瞭他。按說汲黯事兒也做瞭,名也出瞭,官也升瞭,應該夾起尾巴做人瞭,但他又開始抨擊漢武帝的對匈政策。要知道對匈奴作戰可是漢武帝的國策,這下子汲黯是不是捅到瞭馬蜂窩,漢武帝還會像上一次一樣容忍汲黯嗎?   我們看第二個方面。漢武帝一生在位54年,跟匈奴交兵是44年,可以說,漢武帝一生幹得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跟匈奴交戰。但是和匈奴交戰這件事情上汲黯是個反對派,反對和匈奴交戰,汲黯主張和親,他甚至於一年之中因為漢武帝處理和匈奴的關系問題,他一年跟漢武帝幹瞭兩架,這在大臣們中間也是絕無僅有的。第一次是元狩二年,這一年漢匈交兵的戰爭中間出現瞭一個重大的轉折,我們前面在講對匈作戰的時候曾經講到過,出現一個什麼事情呢?就是匈奴西部混邪王部率眾投降,有四萬多匈奴人投降漢朝瞭。這在漢武帝對匈作戰的歷史上是一件大事情,從未有過的大勝利,漢武帝很振奮,所以就要求備兩萬輛車。漢朝的車是一輛車四匹馬,兩萬輛車需要八萬匹馬,然後把匈奴的四萬投降的人拉過來,拉到京城裡邊來。結果漢武帝因為連續對匈奴作戰,這個戰馬損失很多,國傢沒有馬,裝備不起這兩萬輛車,就向老百姓借馬。老百姓一聽說國傢借馬,把馬都藏起來不借,長安縣令就完不成任務,漢武帝一怒之下要殺這個長安縣令。而這個時候汲黯是做右內史,右內史是主管京城的官員,長安縣令是他的部下。汲黯就說瞭,也別殺長安縣令瞭,就殺我就行,殺瞭我老百姓才會獻馬。      

范雎隱忍成為秦國相:先秦時期最完美的一場復仇

  范雎(?-前255年),字叔,戰國魏國人,著名政治傢、軍事謀略傢,秦國宰相,因封地在應城,所以又稱為“應侯”。   范雎本是魏國中大夫須賈門客,因被懷疑通齊賣魏,差點被魏國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後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易名張祿,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見秦昭王之後,提出瞭遠交近攻的策略,抨擊穰侯魏冉越過韓國和魏國而進攻齊國的做法。他主張將韓、魏作為秦國兼並的主要目標,同時應該與齊國等保持良好關系。范遂被拜為客卿,之後,他又提醒昭王,秦國的王權太弱,需要加強王權。秦昭王遂於前266年廢太後,並將國內四大貴族趕出函谷關外,拜范雎為相。   范雎為人睚眥必報,掌權後先羞辱魏使須賈,之後又迫使魏齊自盡。又舉薦鄭安平出任秦國大將,王稽出任河東守,以報其恩。   前262年,長平之戰爆發,兩軍對壘三年後,范雎以反間計使趙國啟用無實戰能力的趙括代廉頗為將,使得白起大破趙軍。長平戰後,范雎妒忌白起的軍功,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殺。   此後秦軍遭諸侯援軍所破,鄭安平降趙。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敵之罪被誅。范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寵信,不得不推舉蔡澤代替自己的位置,辭歸封地,不久病死。、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攻到南京蔣介石為什麼要逃跑?

  導讀:首先南京保衛戰在戰略上完全沒有必要,當時中國的大部分將領也反對死守南京。死守南京的計劃是唐生智打出愛國主義旗號的“極左”路線的產物。保衛南京的目的不是為瞭打贏戰爭,而僅僅是為瞭保衛和塑造“愛國者”的面子。更為可怕的是一旦有人提出這樣“極左”的愛國口號,沒有人能夠或願意出來阻止,因為大傢都怕承擔賣國或漢殲的罪名。蔣介石之所以不肯不戰而放棄南京也是害怕承擔  “賣國”的罪名。但以幾十萬人的生命為代價來塑造“愛國”的形象,實在太殘酷瞭。然而令人震驚的還是中國官僚的腐敗程度。唐生智在公共場合上信誓旦旦的宣佈要與南京共存亡,並銷毀一切船隻,斷絕瞭南京軍民的所有退路。但暗地裡卻為他自己準備瞭逃跑用的船隻,並在關鍵的時候帶頭逃跑。對於唐生智的撤退命令,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唐生智自己下的撤退命令;另一種說法是蔣介石向唐生智發出“若不能堅持可以撤退”的命令。但不管怎麼說,唐生智都付有無法逃避的責任。  軍隊司令在下達撤退命令時,一定要說明向哪個方向撤退、以什麼方式撤退、誰先退誰後退、誰來斷後掩護,這是司令官的起碼責任。絕不能說一聲“撤退”,就扔下軍隊不管自己首先逃跑。如果唐生智能夠少貪生怕死一些,指揮南京的軍隊有組織地撤退,絕不會死那麼多人。抗日戰爭中,象唐生智這樣口頭上最英勇無畏,實際上最貪生怕死的腐敗官僚,絕對不是少數。後來唐生智又投靠共產黨,作瞭一個 “花瓶”的政協委員,1970年去世。 相關閱讀推薦:揭秘:近代史上蔣介石的長孫蔣孝文的酒色人生1948年傅作義為何抱怨蔣介石“不愛江山愛美人”臺灣二二八事件68周年 蔣介石銅像被斬首清算臺灣基隆蔣介石銅像被斬首 疑似2人以上所為郝柏村為何能做蔣介石的侍衛長?能力強背景單純蔣介石為何軟禁胡漢民:胡稱孫中山死後我管你

揭秘佛山葉氏傳奇:北宋時期曾經“一門八進士”

  說起葉氏傢族,不得不提到一代宗師——葉問,他品格高尚,打擊日寇,已成為耳熟能詳的傳奇人物;葉準、葉正子承父業,也是當代中國一代詠春大師。在葉氏武術世傢和其徒弟們的傳承下,詠春“種子”已經散佈世界。  葉問  葉姓,在佛山並不算大姓,然而,提起葉氏,卻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遠至北宋丞相葉顒、葉顒的7位進士兒子,近至一代宗師葉問、葉準、葉正……他們是佛山的驕傲,書寫著佛山葉氏的傳奇。  在佛山得名以來1000多年的發展史上,除土著居民外,更多的是以外地遷來定居的居民。外地遷來的人都喜歡聚族而居,豪門望族的住地,更是多以姓氏冠以街巷名稱,並形成莊園式的建築群。佛山葉氏就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族,葉問傢族的桑園葉傢莊曾名噪一時。公元1176年,北宋丞相葉顒辭官歸隱南海,定居大輔堡,開村名顏峰村,並開始繁衍佛山的葉姓子孫。葉顒是出自佛山為數不多的丞相之一,25歲考取進士,次年被委任南海縣主簿。       他與他的七個進士兒子至今流傳著“一門八進士”傳奇,此後幾百年無人能出其右。佛山葉氏除瞭文人墨士,“武將”也不少。近代的一代武術宗師葉問,從南海譚頭村搬來,也是佛山大戶,傢裡有大片田地,當時的佛山桑園(今佛山蓮花廣場),有五分之四的土地屬於葉傢。於是,葉傢便築起圍墻,建起一排連綿達數條街巷的大屋,當地人稱桑園葉傢莊。那時,葉傢大門左側為佛山著名的茶樓“桃園居”,隔壁為全佛山最著名的餅食店“公興隆”,桑園葉傢莊也就廣為人知。武術造詣高深、品格高尚,一心推廣詠春,打擊日寇的葉問成為佛山耳熟能詳的傳奇人物。葉準、葉正子承父業,如今也是中國一代詠春大師。在葉氏武術世傢和其徒弟們的傳承下,詠春“種子”已經散佈世界。 葉問與李小龍合影  傢族名人  葉問  葉問(1893-1972),原名葉繼問,佛山南海譚頭村人,生於桑園葉傢莊。六歲時師從陳華順,後定居香港,練武強身禦敵,打擊日寇,致力鉆研、推廣詠春拳,使詠春拳成為世界知名拳術之一。他習武先立品、重節而輕利的品德深受武林人士敬重,被稱為一代宗師。葉氏三十一代後人。這位詠春拳的宗師,心懷愛國之情,盛氣之下踢飛“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牌子;他一邊授武一邊除暴安良、打擊日寇;他身高不過1米63,卻在一分鐘內把日本武術高手打得心服口服;他把詠春帶向世界,教出瞭名揚天下的弟子李小龍、梁挺等。他是一個武者,也是一個武魂,更是一代宗師;他發揚的是一個武種,承載的卻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中華民族的凜然正氣文化。  張永成  葉問之妻,伯父為光緒期間駐美國、日斯巴尼亞(今譯為西班牙)、秘魯三國大臣,名門閨秀,終生相夫教子,支持葉問教授詠春打擊日寇。  葉準  葉問長子,1924年生,他在父親去世後繼承父業,致力向海外推廣詠春拳術。他在香港詠春體育會、沙田大會堂、香港城市大學、科技大學、佛山科技學院設點授徒。86歲時在電影《葉問前傳》中飾演梁璧,獲得當年上海電影節最佳男配角獎,堪稱史上年紀最大的男配角。葉氏三十二代後人。  葉正  葉問次子,1936年出生,如今與葉準一起繼承父業,推廣詠春拳。葉氏三十二代後人。  葉問軼事  七十高齡教訓劫匪  七十歲的葉問,其功力並不遜色於青壯年時代。當時是香港黑社會搶劫之風最盛時期,因此葉問常在夜間四處巡視維護地區治安,一旦見到有劫匪出刀意圖搶劫路人,往往隻見黑影一現,葉問就以疾風式的蹬踢踢向劫匪,霎見劫匪被踢出十數尺之外倒地不起。利達街也因此成為香港唯一安寧的地方。葉問也因此多次受到香港政府的表彰,得到“優秀市民”的稱號。  常被誤為私塾先生  葉問武功高強,但不像一般的習武之人大大咧咧、不在乎外在形象,相反,因為是世傢子弟出身,葉問很註重儀容清潔,從不留胡須,舉止斯文大方;他喜穿深色長衫,在夏天也身著深色中式短裝。常被外人當作當鋪“掌櫃先生”或是“私塾老師”,絕對想不到原來是武林宗師葉問。  喜歡給徒弟取外號  葉問十分斯文,為人和氣,性格隨和。他平時不讓弟子叫他師傅,而是喜歡徒弟叫他“問叔”。葉問還喜歡為徒弟起外號,師徒關系十分融洽。平時有人來挑戰或者切磋武藝,他也是點到即止,十分溫和。無論是在佛山還是香港,都很容易在茶樓看到“問叔”與弟子飲茶閑談,甚至還和弟子一起參觀鬥蟋蟀、鬥狗。年老時,大傢尊敬地稱他為“問公”。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歷史上的黃飛鴻霍元甲和葉問誰最厲害?宗師葉問笑言李小龍短命:沒成想竟然一語成讖!解密一個真實的葉問:歷史上葉問到底活瞭多少歲葉問後人生活狀況 一代宗師葉問的後人今何在葉問電視劇第22集劇情:葉問張永成終成眷屬葉問中的珍妮是誰演的 葉問和珍妮是什麼關系?

經濟奇才桑弘羊:在西漢時期就可以達到調控經濟

  漢武帝劉徹是個雄才大略之主。他繼承文景之治,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統治,使西漢從文景之治的小康推進到一個鼎盛時期。在這個由興及盛的歷史階段中,被漢武帝一手提拔、重用的“興利之臣”桑弘羊發揮瞭重要作用。他在實行財政改革、廣辟財源,“民不加賦而國用饒給”上投入的智慧、做出的貢獻與衛青、霍去病等人在軍事上的貢獻都可說是“功昭日月”。  公元前152年,桑弘羊出生在洛陽一個商人傢庭。在當時洛陽那種商賈雲集、富冠海內的社會環境和父輩理財興利的傢教中長大的桑弘羊,很早就顯示出聰穎和才能,以至剛剛13歲就被送入宮廷,做瞭漢武帝的侍中。在這裡要介紹一下“侍中”的地位。  公元前一四一年漢武帝劉徹(公元前一五七-前八七年)繼承帝位。不久便營建茂陵為死後的墳墓,並準備設置茂陵邑(今陜西興平東南),把各地的豪富遷到那裡去。桑弘羊一傢也在被遷之列。他隨傢離開洛陽,經長安前往茂陵,到長安時被選入宮充當武帝的侍中(親隨),留瞭下來。  侍中是個小官,管理皇帝的日常生活事務。由於是在皇帝左右辦事,因此一般豪門富室都羨慕這個官職,都想為自己的子弟謀得這一職位。  漢初以來繼續實行法傢的重農抑商政策,工商奴隸主在經濟和政治上都受到限制。生活於工商奴隸主傢庭的桑弘羊對此不能無所感受。被迫遷徙,對他的震動更大。但是,他到底還年幼,思想沒有定型,而擔任侍中這樣難得的官職,又使他對自己的前途充滿著希望。他同比他年長幾歲的武帝朝夕相處,受到武帝法傢思想的熏陶和教育。新的環境,不斷培育著新的思想。他還在侍奉武帝讀書的過程中讀瞭很多書籍和朝廷的檔案材料,使他逐漸懂得瞭先秦以來儒法鬥爭的歷史。他深刻地感到,商鞅、荀況、韓非、秦始皇等法傢的主張和政策是適應形勢需要的,隻有實行法傢路線,才能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隨著法傢思想在頭腦中的牢固樹立,終於使桑弘羊背叛瞭自己的傢庭。堅定地站到瞭新興地主階級一邊。   武帝執政以後,一個最重要的決策,就是堅決進行抗擊匈奴侵擾的戰爭。  漢初經過勞動人民的長期艱苦奮鬥,經濟逐步得到瞭恢復和發展。漢文帝劉恒、景帝劉啟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采取募民屯邊的政策,選拔將帥守衛邊境,訓練士卒,並對運輸糧食到邊塞交給國傢的人給以官爵獎勵,積蓄抗匈力量。武帝即位初,西漢的經濟已進入繁榮時期。“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傢足。”城鄉糧倉都滿,國傢財政收入年年有積餘。京師錢庫裡的錢長期不用的有好幾億,穿錢的繩索都爛斷瞭。太倉(京師國傢糧倉)的陳糧一年積一年,裝不下隻好露天堆放,以至黴爛不能吃。馬匹也繁殖得很多。這樣豐富的物質條件,從一個方面說明對匈奴侵擾的戰略反擊時機已經到來。  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五年),匈奴又來請“和親”。武帝召集大臣商議對策。大行(接待賓客的官)王恢主戰。禦史大夫(相當於副丞相)韓安國散佈失敗主義謬論,主和。大臣大多站在韓安國一邊。武帝沒有辦法,隻好同意“和親”。  武帝對主和派的種種謬論非常憤怒。他常常將朝廷上的和戰之爭情況說給桑弘羊聽,征求桑弘羊的意見。桑弘羊堅決主張抗戰,他說:“漢朝有匈奴的存在,就像木頭裡有蛀蟲存在一樣,又好比一個人生瞭病,不治它就會使病加重。春秋戰國的時候,諸侯國之間也常常訂立盟約,但從來沒有一個盟約是堅固的,更何況是反復無信的匈奴!隻有用武力解決,才能使邊境的老百姓得到安寧。”武帝很贊賞桑弘羊的話,更加堅定瞭抗匈的決心。  保證充足的戰費是抗匈戰爭的一個重大問題。連年戰爭增加瞭西漢王朝的財政支出。除瞭備戰或作戰要有充分的糧草、武器、戰馬供應外,作戰勝利後還要對立功的官兵進行賞賜,對歸降者進行生活安排。加上其他方面的巨額財政支出,武帝初年的財政蓄積消耗得很快。戰爭開始後的第四年(公元前一二九年),大農令(主管財政經濟的長官)鄭當時就已經在考慮擴大財源,決定對商人的車船征稅。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建立朔方郡,參加築城的人有十幾萬,費用達數千億錢。元溯六年除戰爭消耗外.還對有功官兵賞賜黃金二十餘萬斤(黃金一斤值一萬錢)。經過這次支出,鄭當時向武帝提出報告,說財政收入(包括歷年積餘)已經耗竭,“猶不足以奉戰士”。他建議采取用錢買爵及贖罪的辦法增加財政收入。武帝同意瞭這個建議。經議定,設“武功爵”十一級,最低一級值錢十七萬,其他各級依次提高,最高可以買到第八級,九級以上專用於獎勵軍功。  征車船稅和設“武功爵”對增加財政收入雖不無小補,但猶如杯水車薪;問題並沒有真正得到解決。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的勝利和渾邪王率眾來降,戰爭、賞賜及安置等費共一百餘億錢。同時幾處水利建設工程在進行,歷年費用又各達十億多錢。財政更加困難。鄭當時對理財不僅沒有才能,而且也缺乏興趣,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這一年雖勉強應付過去,但第二年財政仍然很困難。  在武帝為財政困難而憂慮的時候,桑弘羊的思想也很不平靜。他很想為抗匈戰爭出一把力。他深深懂得,不管財政的困難多麼嚴重,抗匈戰爭總是要堅持下去,決不能半途而廢,以致前功盡棄。而財政問題如果得不到徹底解決,龐大的戰費沒有著落,就會拖戰爭的後腿,使取得戰爭的勝利沒有保證。他知道武帝的決心很大;即使在籌措戰費如此困難的情況下,仍在計劃一次對匈奴的更大規模的戰役。必須及時解決財政困難才能使武帝無後顧之憂,增強戰爭的有利形勢。他反復考慮瞭理財的辦法,一方面認真研究當時的現實鬥爭情況,一方面又從前輩法傢思想中吸取養料。於是,在他的心中形成瞭兩個基本的指導思想。  第一個指導思想是:解決財政問題。也必須貫徹法傢的路線和政策並根據現實情況加以發展。  “農業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決定性的生產部門”。法傢的一個突出經濟思想、是重視包括傢庭紡織業在內的農業的發展。先秦法傢提出農戰方針;以實現新興地主階級的富國強兵的要求。西漢法傢如賈誼、晁錯,也很強調要把農業搞好。搞好農業必須實行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政策。歸納起來、桑弘羊以前的法傢發展農業的政策主要有:廢除井田制,發展和鞏固封建生產關系,增加農業人口,限制兼並活動,減輕農業稅,提高糧食價格,獎勵交糧食給國傢(買官或贖罪)的人,興修水利,改革農具,改進生產技術,移民墾荒,等等。桑弘羊認為這些政策都很重要,應該繼續推行。但僅單靠這些還解決不瞭當前的財政困難,還必須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法傢還主張抑商。抑商的目的既是為瞭打擊工商奴隸主復辟勢力,也是為瞭鞏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並保證絕大多數人口從事農業生產。抑商不是不要商。秦孝公時,商鞅在抑商的同時,又“外設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使“國富民強,器械完飾,蓄積有餘’,做到“不賦百姓而師以贍(戰費充足)”。漢文帝五年(公元前一七五年)賈誼指出,國傢掌握貨幣。“錢輕(購買力低)則以術斂之,重(購買力高)則以術散之”。可以使物價得到平衡,用掌握的貨幣來控制商品流通,“以臨萬貨,以調盈虛,以收奇羨(有餘)”,可以使朝廷“官富實而末民(工商奴隸主)困。”商鞅的實踐和賈誼的論述,都說明抑商和利用商業來增加國傢的財政收入,兩者並不矛盾。  使桑弘羊感到極大興趣的是總名為《管子·輕重》的一些著作。它集中論述瞭國傢經營工商業以控制商品、貨幣流通,打擊工商奴隸主的兼並活動,獲取巨額商業利潤以增加財政收入的理論。《管子??輕重》作者用商品的數量多少來解釋商品的交換價值,認為“夫物多則賤,寡則貴;散則輕(賤),聚則重(貴)”。國傢可以利用這種影響商品價格的能力,註意控制貨幣和糧食、鹽、鐵等重要商品,實行“官山海”(鹽鐵官營)等國傢經營工商業的政策,就能調節市場,平衡物價。打擊商人的兼並活動,防止農民破產,而又獲得巨額的商業利潤,做到“不籍而贍國”。就是說,不增加人民的賦稅負擔,而能充裕國傢的財政收入。  《管子·輕重》作者認為貨幣是“民之通貨”,即流通手段。它雖然“握之則非有補於暖”,“食之則非有補於飽”,但卻是“先王”用來“以守財物,以禦民事,而平天下”的重要工具。如果國君運用糧食和貨幣來控制商品流通,那就“天下可定”。  《管子??輕重》作者還把輕重理論運用到對外關系方面。他認為光是“強本節用”還不足以保證國傢的安全,因為生產出來的糧食可能被鄰國用高價吸走,使這個國傢不能維持獨立。強本以後,還要實行正確的價格政策,“天下下我高,天下輕我重,天下多(單位貨幣購買的糧食多)我寡”,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他還舉瞭一些單純用商戰取勝的事例。  這種經濟理論,叫做“輕重之數”或者“以輕重禦天下之道”。桑弘羊以上述理論為基礎,再在實踐中加以充實和發展,形成瞭自己獨特的經濟思想體系。  第二個指導思想是:以進一步打擊工商奴隸主和地方豪強為政策的重點,鞏固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  西漢前期,工商奴隸主利用商品生產這塊土壤.通過某些合法及大量非法的途徑,迅速發展起來。他們投機倒把,囤積居奇,操縱市場,賤買貴賣,牟取暴利。他們“管山海之利”,壟斷重要生活、生產資料鹽、鐵的生產和流通,“以致富業”。他們(以及地方豪強)大量鑄造劣質錢幣,擾亂市場,獲取暴利。他們放高利貸,直接用貨幣來榨取更多的貨幣。他們還隱瞞自己的財產、資本和營業額,偷稅漏稅,破壞西漢王朝的財政制度,加速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積累。他們“滯財役貧”,掠奪和剝削小生產者,兼並農民的土地,迫使一些破產農民淪為他們的奴隸。他們“以末(工商業)致財,用本(農業)守之”,使用奴隸於農業勞動,在農業生產領域復辟奴隸制生產關系。他們“眾邪群聚,私門成黨”,違法亂紀,為非作歹,肆無忌憚地破壞西漢王朝的法傢路線。他們“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在地主階級政權內部尋找代理人,進行顛覆地主階級專政的陰謀活動。他們“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傢之急”,破壞抗匈戰爭。  凡此種種,都說明進一步打擊工商奴隸主的鬥爭勢在必行。文帝時,晁錯已經揭露瞭工商奴隸主勢力膨脹以及他們兼並農民的嚴重社會現象,指出:“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管子??輕重》作者也指出工商奴隸主是國君的敵人,如果不對他們進行限制,他們就是一國的“二君二王’”。武帝時,新興地主階級同工商奴隸主的矛盾更加尖銳。打擊工商奴隸主,把原來被他們把持的財源變為國傢的收入,既能解決財政困難,又可消除他們進行復辟活動的物質基礎,收一箭雙雕之效。  工商奴隸主和地方豪強是西漢前期鞏固中央集權的地主階級專政的主要障礙。因此桑弘羊要把進一步打擊這兩股勢力作為政策的重點。  桑弘羊把自己關於理財的設想告訴武帝。武帝非常滿意,就把理財的重任托付給他。桑弘羊欣然接受。這是元狩三年的事。這一年桑弘羊是三十三歲,入宮已經整整二十年。  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是抗匈戰爭取得重大勝利的一年。這一年,在武帝和禦史大夫來訪的支持下,西漢王朝實行瞭桑弘羊提出的五項重要措施。  救災是當務之急、桑弘羊的第一項措施是把災區貧民七十二萬五千人遷往隴西、北地、西河(治所在今內蒙古東勝)、上郡、會稽(治所在今江蘇蘇州)等郡落戶墾荒。移民的衣食都由政府供給,還貸給幾年的生產和生活費用,沿途有官員護送,“其費以億(十萬)計,不可勝數”。移民到邊境墾荒是發展農業生產和鞏固邊防相結合的有力措施,又使災民的生活得到安排,生產發展後還能增加國傢的經濟實力和財政收入。  第二項措施是臨時性的應急措施,就是發行白鹿皮幣和白金幣,減輕法定錢幣重量,實行通貨貶值。白鹿皮幣用白鹿皮制成,一尺見方,周圍畫上彩色花紋,一張值錢四十萬。規定王侯、宗室朝覲(進)皇帝或相互聘享,都必須用它來墊璧做禮品。這實際上是對王侯,宗室強迫征稅,是在統治集團內部進行財產再分配,和勞動人民沒有直接關系。嚴格地說,它不是通貨。  第三項措施是實行鹽鐵官營。桑弘羊同孔僅、東郭咸陽詳細討論瞭鹽鐵官營的辦法,然後由孔和東郭通過大農舍顏異上奏武帝建議“募民自備費用”,讓他們向政府領制鹽工具煮鹽,產品由政府收購。鐵器則由政府生產和銷售。敢私自鑄鐵器和煮鹽的。用足鉗(刑具)鉗他的左趾。沒收他的生產工具和產品。武帝批準瞭這個建議,派孔僅和東郭咸陽乘車到全國各地推行這一政策。他們乘機在各地安插瞭一批工商奴隸主擔任鹽鐵官。相關閱讀推薦:司馬遷也是經濟學傢:史記中對於商業進行瞭剖析漢武帝維持戰爭的龐大經濟開銷的奇招:告密制度史上第一個舌戰群儒的桑弘羊:漢武帝的理財專傢戰爭中的經濟帳:軍閥混戰甚至啞彈來,啞彈去桑弘羊簡介 漢武帝時期著名財政大臣桑弘羊介紹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第四項措施是實行算緡。緡是指緡錢,每千錢叫做一緡。算緡,就是按緡計算稅額的征稅辦法,一算二十錢。算緡的具體政策是:從事商業的(包括囤積商品暫不出賣的在內)按營業額(囤積商品按商品價額),從事高利貸的按貸款額,每二緡納稅一算,從事手工業自產自銷的按出售產品價格,每四緡納稅一算;車船要征通過稅,車一輛一般人納稅一算,商人加倍,船身長五丈以上的納稅一算。凡是經營工商業、高利貸的,不管有沒有市籍(商人戶口),都要納稅。納稅數額根據自報,隱瞞不報或自報不實偷稅漏稅的,一經查出就沒收其財產,並發往邊疆服役一年。檢舉揭發的人,獎給沒收財產的一半。  第五項措施是針對工商奴隸主“以末致財,用本守之”的兼並和復辟活動。規定有市籍的商人及其傢屬不得占有土地。違反這一禁令,就沒收他們的土地和農業奴隸。這一政策的實質,是新興地主階級用政治權力來限制工商奴隸主的貨幣權力,不許被他們掌握的貨幣對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土地起一般等價物的作用。這是上層建築保護自己的經濟基礎的一個生動體現。這政策同理財並無直接關系,桑弘羊將它作為五大措施之一,說明他的著眼點不僅僅限於解決財政困難,而是立足於鞏固整個封建制度。  由於實行瞭桑弘羊的理財措施,使元狩四年的巨額財政支出基本上有瞭著落,從物質上保證瞭這一年進行的抗匈大戰役的勝利。  元鼎二年,武帝升任孔僅為大農令,命桑弘羊接替孔僅原來的位置任大司農中丞,負責國傢財政收支。有瞭這個正式的財政官職,使桑弘羊能更直接的發揮作用。  桑弘羊出任新職後,首先發動一次更大規模的告緡運動。這時工商奴隸主和新興地主階級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為瞭打退工商奴隸主的猖狂進攻,徹底粉碎他們的復辟陰謀,一場轟轟烈烈的對工商奴隸主違法活動的大檢舉大揭發運動,如火如荼地在全國各地普遍開展起來。“楊可告緡遍天下”,“中傢以上”的工商奴隸主“大抵皆遇告”。武帝和桑弘羊派遣許多官吏到各地治緡錢,依法沒收不法工商奴隸主的財產和奴隸,被沒收的“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餘頃,宅亦如之”。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末全國共一千三百一十四縣。武帝時大致差不多。依此推算,沒收的土地有幾千萬畝。沒收的土地和奴隸的數量都大得驚人。經過這次告緡,中等以上的工商奴隸主大多破瞭產。這是西漢王朝對工商奴隸主致命一擊,也是反復辟鬥爭的重大勝利。工商奴隸主的經濟實力基本上被摧毀,復辟奴隸制的主要社會基礎受到瞭一次疾風暴雨式的大掃蕩!   工商奴隸主被掃蕩,他們退出的工商業陣地急需去占領,於是桑弘羊又在有些地區試行均輸。同時他還規定凡納谷給國傢的可以補官,納谷六百五的升為郎官。  由於有瞭鹽鐵官營和告緡的收入,武帝時期的財政困難終於得到瞭解除,“用少饒矣”。實現瞭這個條件,桑弘羊就著手整頓幣制。  元鼎四年(公元前一一三年),經桑弘羊建議,武帝發佈瞭禁止郡國鑄錢的命令,將鑄幣權集中到上林苑的均輸、辨銅、鐘官三個機構(總稱上林三官),非三官所鑄錢不準流通,各郡國原鑄錢一律銷熔,銅上交給三官。三官錢重五銖,同元狩五年鑄造的一樣,但錢的質量更高。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五銖錢。這一次統一鑄幣,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將鑄幣權完全集中到中央,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貨幣制度的統一和穩定,促進瞭經濟的發展和西漢王朝的鞏固。  抗匈戰爭需要有大量的戰馬。元狩三年為瞭準備對匈大戰。長安養的母馬多至數萬匹,牧馬的士卒不夠,要到附近的郡縣去調。可見養馬規模之盛。元狩四年以後對匈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戰馬不足也是原因之—。元鼎五年桑弘羊建議武帝采取群眾性的繁殖馬匹辦法,為繼續進行抗匈戰爭作準備。辦法是由政府貸給邊縣牧民母馬三年,歸還時除取息十分之一外,產出的幼馬歸養馬人所有。次年又命令王侯以下至年俸三百石以上的官吏,各出母馬給亭,全國亭亭養馬,大量繁殖馬匹,國傢對母馬征稅。這兩種辦法的實行,既保證瞭馬匹的供應,又擴大瞭國傢財政收入的來源。  元封元年(公元前一一○年)武帝貶卜式為太子太傅,罷掉孔僅和東郭咸陽的官職,提升四十三歲的桑弘羊為治粟都尉(也叫按粟都尉),兼領大農,總管財政經濟工作。桑弘羊擔任新職後。立即運用輕重理論,進行瞭三方面的工作:一、整頓和發展鹽鐵官營,二、推廣均輸,三、實行平準。  一、整頓和發展鹽鐵官營。桑弘羊呈諸武帝批準,對鹽鐵官營進行整頓。他設置大農部丞數十人,分區主管各郡國的鹽鐵、均輸,代表朝廷貫徹和執行有關經濟政策。同時對原來的鹽鐵官作瞭一次審查.清洗混在其中進行破壞活動的工商奴隸主分子。在整頓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鹽鐵官營事業。在二十八郡設鹽官,四十郡設鐵官。從此,鹽鐵官營以更大的規模,在全國范圍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  二、推廣均輸。試行地區以賦稅形式交給政府的物資,定為一向由工商奴隸主運往外地銷售的那些土特產。上交後有多餘的,也由政府收購。政府收進這些土特產後,不一定運京師,而是運到價錢高的地方出售,朝廷所需的物資則用錢到價錢低的地方購買。這種辦法既限制瞭工商奴隸主的投機活動,又使國傢獲得商業利潤。經過五年的試行,取得瞭經驗,桑弘羊決定在全國推廣。他在各地設立均輸官,將他們置於大農部丞的領導之下,負責開展這一工作。  三、實行平準。平準就是政府在京師和各商業城市進行商品買賣,“貴即賣之,賤則買之”,使“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而萬物不得騰踴”。為瞭保證這一政策的成功,在京師設“委府”(商品倉庫),貯存大量商品,作為調節物價的後盾。平準和均輸是密切聯系的。均輸調節地區之間的商品流通,平準則調節一個地區內的商品流通。均輸從甲地收過多餘物資運到乙地出賣,這種活動本身對兩地都具有平準的作用。因此負責平準的官員可能就由均輸官兼任,均輸和平準相輔而行。  實行這三項政策,進一步打擊瞭工商奴隸主的掠奪和兼並活動,使封建國傢占領瞭主要工商業陣地,促進瞭在封建國傢控制下的工商業的發展,鞏固瞭封建制的經濟基礎。而又保證瞭國傢財政收入源泉的充裕。因此以後武帝在各地巡視,“所過賞賜,用帛百餘萬匹,錢金以巨萬(億)計”,都沒有發生財政困難。  同時桑弘羊還發展瞭納粟買官或贖罪的辦法,準許納粟免徭役或免告緡,依不同對象而定:吏納粟可以補官,罪犯納粟以贖罪,一般人民納粟可以免除終身徭役,商人納粟可以免除告緡。納的粟輸送到太倉、甘泉倉(在今陜西洛河北)和邊郡貯存。這一政策實行僅一年,太倉、甘泉倉就貯滿瞭糧食,也有瞭餘糧。納粟政策有利有弊。它使國傢在不增加田賦的情況下掌握更多的糧食以備戰禦荒,還有助於提高糧價,防止谷賤傷農,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但它對缺糧的貧苦農民不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違背瞭任人唯賢的法傢路線,並使罪犯和工商奴隸主殘餘勢力有空子可鉆。  桑弘羊采取的一系列財政經濟政策,做到瞭“民不益(加)賦而天下(國傢)用饒”。西漢的田賦一直比較輕,景帝元年(公元前一五六年)以前是根據常年產量十五稅一,二年開始改為三十稅一。武帝時清理田畝。統一畝制,以二百四十平方步為一畝(合今零點七五畝),重新核定賦額,仍三十稅一。田賦輕首先對地主有利,自耕農也有好處、這是鞏固和發展封建經濟的政策。除田賦外,還有主要以廣大勞動人民為征收對象的三項基本稅收:算賦、口賦和更賦。武帝時隻有口賦每人每年增加三錢,其它兩項都沒有增加。因此武帝時農民和地主階級的矛盾雖在後期有局部激化的表現,但總的來說當時還沒有全面激化。桑弘羊的出色成就,使武帝對他極為信任和重視,一直讓他身居朝廷要職。  天漢元年(公元前一○○年),武帝正式任命五十三歲的桑弘羊為大司農(原來是兼職)。  天漢三年,“少府丞令請建酒榷,以贍邊,給戰士”,經桑弘羊報武帝批準施行。所謂酒榷,就是酒類專賣。酒是非生活必需品,要用糧食釀造。在糧食不十分富裕的情況下,為瞭保證軍需民食,防止過多的糧食消耗於制酒是十分必要的。文帝後元年(公元前一六三年)曾有禁止釀酒的法令。而且還規定,三個人以上無故聚在一起喝酒,要罰黃金四兩。桑弘羊實行酒類專賣,主要目的也是為瞭節約糧食保證軍糧供應,壟斷賣酒利潤以增加財政收入尚在其次。  征和四年(公元前八九年),桑弘羊會同丞相田千秋、禦史大夫商丘成向武帝建議屯墾輪臺以東一帶,經營西域以削弱匈奴。年邁的武帝這時想休養民力,沒有采納。後來昭帝劉弗陵還是實行瞭這一主張,到宣帝劉詢時收到很大效果。  後元二年(公元前八七年),武帝因病去世。臨死前,作瞭托孤的安排。他任命六十六歲的桑弘羊為禦史大夫,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地位在丞相和禦史大夫之間),侍中駙馬都尉金日為車騎將軍,太仆上官桀為左將軍。把他們和丞相田千秋一起叫到病榻前拜受遺詔,要他們共同輔佐年才八歲的昭帝。  霍光在武帝身邊二十多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武帝一死,他就大權獨攬,代表保守勢力和工商奴隸主殘餘勢力向以武帝和桑弘羊為代表的法傢路線進行反攻倒算。他和杜周的三個兒子杜延壽、杜延考、杜延年以及楊敞等結成死黨,打擊革新勢力。杜延年是他的主要謀士。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八六年)在霍光的一手操縱下,派人到各地去推舉所謂賢良,問“民間”有什麼痛苦。始元五年,霍光下令停止亭養馬,公然表示不準備還擊匈奴的侵擾瞭。同年又命令三輔(京畿的三個政區)、太常(掌宗廟禮儀)舉賢良各二人,郡國舉文學高第各一人。共舉出賢良、文學六十多人。賢良領頭的是茂陵人姓唐的,文學領頭的是魯人姓萬的。茂陵是武帝所遷地方豪強和大工商奴隸主的聚居之地,魯是儒傢的老窩,由這兩地推舉出來的人領頭,賢良、文學是一批什麼貨色也就可想而知。  佈置就緒,霍光就向桑弘羊發起突然襲擊。始元六年初,霍光委派親信楊敞任大司農,奪瞭桑弘羊的財政經濟大權。一二月,又用馬車把各地的賢良、文學接到長安;舉行圍攻桑弘羊的鹽鐵會議。  鹽鐵會議由丞相田千秋主持。田千秋是個唯唯喏喏的庸人,隻會講幾句模棱兩可無關緊要的話。霍光躲在幕後指揮賢良、文學赤膊上陣。面對一幫破門而出的反動儒生,七十二歲高齡的桑弘羊毫無懼色,從容應戰,把他們的種種謬論批駁得體無完膚。站在桑弘羊後邊的還有他和丞相的下屬,也對儒生的胡言亂語進行瞭駁斥。  霍光知道在理論上是駁不倒桑弘羊的,隻能借助於搞陰謀。次年(元鳳元年,公元前八○年)九月,他指使杜延年、楊敞誣陷桑弘羊勾結燕王劉旦(武帝子,昭帝兄)謀反,對桑弘羊下毒手。於是桑弘羊及其一傢都慘遭冤殺。另一個同受遺詔的上宮桀也同案被殺。  桑弘羊輔佐漢武帝執行法傢的路線和各項政策,對維護國傢統一,鞏固新生的封建制度,抗擊匈奴侵擾,消除奴隸主貴族復辟和分裂的危險,作出瞭重要的貢獻。來自名人傳記財富人物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努爾哈赤青少年時期曾受到過哪三次大的磨難?

  導讀:努爾哈赤的傢庭,原是建州女真中的一個中產之傢。但是,在努爾哈赤的青少年時期,曾先後受到三次大的磨難,這就是童年喪母親、少年處異鄉、青年死父祖。  努爾哈赤出生在建州女真蘇克素滸河部赫圖阿拉。赫圖阿拉是滿語“hetuala”的對音,意為橫岡。赫圖阿拉是一座山城,蘇克素滸河流經山下。蘇克素滸到赫圖阿拉附近形成一片寬敞的平原。蘇克素滸河平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氣候宜農。沿河的兩岸大野,谷地丘陵,都被墾殖。春日融融的季節,耕牛佈散,禾谷豐茂。  在赫圖阿拉居住的塔克世,有五子一女。他的正妻是阿古都督的女兒,姓喜塔拉氏,名額穆齊,後來清朝尊謚喜塔拉氏為宣皇後。喜塔拉氏誕育三子一女:長子努爾哈赤,三子舒爾哈齊,四子雅爾哈齊和一個女兒。塔克世的繼妻納喇氏,名肯姐,是哈達貝勒萬所養的族女,為人刻薄,隻生育一個子女,即第五子巴雅喇。塔克世的另一個妻子李佳氏,為古魯禮之女,也養育瞭一個兒子,即第二子穆爾哈齊。  塔克世的傢庭,在當時建州女真族中是一個中產之傢,傢裡蓄養著阿哈。“阿哈”是滿語“aha”的對音,有時也叫包衣阿哈或包衣。阿哈、包衣阿哈或包衣就是奴隸。他們在傢裡擔水、砍柴、舂米、燒飯;在田地裡春耕植谷,秋成刈獲;還進行采集放牧,打獵捕魚。   像其他女真人傢一樣,塔克世傢住的是用泥、木和草蓋的房屋,房舍及院子外面圍有木柵院墻。住室內南、西、北三面,砌有火炕,俗稱“轉圍炕”。煙筒叫呼蘭,用中空的圓木制作,設在房後面。室內的配置,後來楊賓在《柳邊紀略》中記載:“開戶多東南,土炕高尺五寸,周南、西、北三面,空其東。就南、北炕頭作灶,上下男女各據炕一面。夜臥,南為尊,西次之,北為卑。”屋內西炕墻上,供祭祖的“板子”,並設祭盤,祭祀祖先。院落的東南角,立一根一丈多高的木桿,俗稱“索羅桿子”,供祭天之用。這種習俗,先影響到盛京清寧宮,後影響於北京坤寧宮——宮內南、西、北有連通長炕,窗紙糊在窗外;宮前設立祭天神桿,即“索羅桿子”。塔克世信奉薩滿教。薩滿教是東北亞和我國東北通古斯語系民族中普遍信奉的一種原始宗教。薩滿又稱薩摩、叉馬,其滿文體為saman,漢意為巫。薩滿祭禱與設桿祭天結合,後來發展為堂子。“堂子”是滿文“tangse”的漢語音譯,為其祭天祀神之所,“堂子是薩滿祭祀,主要是祭天”(莫東寅:《清初滿族的薩滿教》,《滿族史論叢》)。  當時女真人傢的習俗,男子剃發垂辮,身穿袍褂,袖口前長後短,俗稱馬蹄袖,身束腰帶,足登靰鞡。婦女為天足,著長衫,袖口狹窄,後俗稱旗袍。女真人男女都擅長騎射。男孩降生後,懸掛弓箭於門前,象征著他未來成為一個優秀的射手。六七歲的男孩,就用斐闌習射。“斐闌”是滿語“filan”的對音,漢意是榆柳制作的小弓。《滿洲源流考》記載:“小兒以榆柳為弓,曰斐闌。剡荊蒿為矢,翦雉翟雞翎為羽,曰鈕勘。”“鈕勘”為滿語“niokan”的對音,漢意是荊柳作桿帶翎的小箭。他們稍為長大,就騎馬彎弓,馳射山林。騎射之餘,兒童們圍坐攤擲羅羅。“羅羅”,又叫“羅丹”,分別為滿文“lolo”和“lodan”的對音,是一種戲骨,常以智巧取勝。努爾哈赤少年時代就是在上述的環境中成長,鍛煉得強健勇敢,機智沉著,弓馬嫻熟。  努爾哈赤的傢庭,原是建州女真中的一個中產之傢。但是,在努爾哈赤的青少年時期,曾先後受到三次大的磨難,這就是童年喪母親、少年處異鄉、青年死父祖。  努爾哈赤青少年時期受到第一次大的磨難,是他在十歲時生母故去,繼母納喇氏又待他寡恩。《滿洲實錄》記載:  汗十歲時喪母。繼母妒之,父惑於繼母言,遂分居,年已十九矣,傢產所予獨薄。(《滿洲實錄》第1卷)相關閱讀推薦:明末歷史解密:努爾哈赤因何決心起兵推翻明朝大清王朝努爾哈赤的崛起:滿洲如何入主中原? 血腥政治:清太祖努爾哈赤誅殺親弟舒爾哈齊之謎努爾哈赤的傢族矛盾:先後殺瞭自己的弟弟長子一生追殺努爾哈赤的絕世美女東哥:一女亡四國!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努爾哈赤生母故去,繼母又生同父異母弟,他在傢中處於一種困難的境遇。在三月至五月、七月至十月的采集季節裡,努爾哈赤同夥伴們一起,進入莽莽的林海,搭棚棲居,每棚能住三四人,白天采集,夜晚棚宿。他挖人參、采松子,摘榛子、拾蘑菇,趕赴撫順馬市貿易,用賺來的錢維持或貼補生活。這一時期因參加勞動、接觸部民,對他日後的政治生涯有著很大的影響。  當時,漢人與女真、蒙古的貿易,集中在鎮北關(在開原城東北七十裡)、清河關(在開原城西南六十裡)、廣順關(在開原城東六十裡靖安堡)、新安關(在開原城西六十裡慶雲堡)和撫順關(東城東三十裡)等地。這種集市叫“馬市”,規定:“每月初一日至初五日,十六日至二十二日開兩次。各夷止將馬匹並土產貨物,赴彼處委官驗放入市,許齎有貨物者,與彼兩平交易。”(《明萬歷會典》第129卷)當“市圈”開市時,漢人、女真人、蒙古人等熙熙攘攘,融匯一市。女真人帶著人參、松子、榛子、蘑菇、木耳、蜂蜜、東珠、麻佈、馬匹、貂皮、猞猁猻皮等參加貿易。他們從漢人那裡買去耕牛、鏵子、木杴等生產工具,以及佈匹、鐵鍋、水靴、針線等生活用品。  努爾哈赤經常往來於撫順關馬市進行貿易。他廣交漢人,瞭解漢族封建經濟情況,熟悉明朝政治動向;結識漢族知識分子,受到漢族文化的熏陶。他在集市貿易的交往中,熟知遼東地區的山川形勝與道裡險夷。他在同蒙古人和漢人的廣泛接觸中,學會瞭蒙古語文,並粗懂漢語、識漢字。黃道周說努爾哈赤“好看三國、水滸二傳,自謂有謀略”(黃道周:《博物典匯·四夷附奴酋》第20卷)。如朝鮮人申忠一到費阿拉,見舒爾哈齊傢的大門上有一副殘破的對聯,上聯剩下的字是“跡處青山”,下聯剩下的字是“身居綠林”(《興京二道河子舊老城》日文版,圖版9)。這反映出他們喜愛漢文章回小說,受漢族封建文化影響較深。總之,撫順關馬市貿易像一所大學校,使努爾哈赤從中學習社會和經濟、政治和文化、民俗和語言、軍事和地理知識,從而增長瞭見識,豐富瞭智慧,開闊瞭胸懷,磨煉瞭意志。   罕王與“大青”的傳說  努爾哈赤青少年時期受到第二次大的磨難,是他在明軍攻破建州女真王杲寨後,到瞭遼東總兵李成梁帳下。先是,建州右衛指揮使王杲,兵強馬壯,自恃雄長。他先於嘉靖四十一年(1562)設伏擒殺明遼東副總兵黑春;又於萬歷二年(1574)七月,會同來力紅殺明遊擊斐承祖等。明絕王杲市賞,杲因糾眾入犯。明遼東總兵李成梁敗王杲兵,十月,率軍疾攻王杲寨。王杲寨險阻,城堅柵密,精兵守衛。李成梁督兵具炮石、火器,斧其柵,攻其寨。王杲兵敗後,翌年走投哈達部。王臺率子扈爾幹縛王杲獻明邊官。後王杲被“檻車致闕下,磔於市”(《清史稿·王杲傳》第222卷),時年四十七歲。  王杲死後,努爾哈赤到瞭明遼東總兵李成梁的帳下。努爾哈赤投奔李成梁的原因,或言其流落撫順為李總兵收養;或言其王杲寨破遭俘後為李總兵收降。  《姚宮詹文集》記載:  奴兒哈赤……抱成梁馬足,請死。成梁憐之,不殺,留帳下。(《姚宮詹文集》第1卷)  《山中聞見錄》記載:  太祖既長,身長八尺,智力過人,隸成梁標下。每戰必先登,屢立功,成梁厚待之。(彭孫貽:《山中聞見錄》第1卷)  《葉赫國貝勒傢乘》記載:  壬午,十年,秋九月,辛亥朔,太祖如葉赫國。時上脫李成梁難而奔我,貝勒仰佳努識上為非常人,加禮優待。(《葉赫國貝勒傢乘》清鈔本)  葉赫貝勒揚佳努器重努爾哈赤,以愛女妻之,並贈馬匹、甲胄,派兵護送回赫圖阿拉。  另如《明史鈔略·李成梁傳》等書也有相似記載。有人認為此事出於明人手筆,不足征信。但康熙時徐乾學纂《葉赫國貝勒傢乘》和乾隆時阿桂等修《清朝開國方略》,均有所記載。甚至在滿族中流傳著的《關於罕王的傳說》中,也記述瞭努爾哈赤的這段經歷:  那時候明朝天下大災,各處反亂。罕王下山後投到李總兵的部下。李總兵見大罕長得標致可愛,聰明伶俐,便把他留在帳下,當個書童,用來伺候自己。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有一天晚上,總兵洗腳,對他的愛妾驕傲地說:“你看,我之所以能當總兵,正是因為腳上長瞭這七個黑痣!”其愛妾對他說:“咱帳下書童的腳下卻長瞭七個紅痣!”總兵聞聽,不免大吃一驚。這明明是天子的象征。前些時候才接到聖旨,說是紫微星下降,東北有天子象,諭我嚴密緝捕。原來要捉拿的人就在眼前。總兵暗暗下令做囚車,準備解送罕王進京,問罪斬首。  總兵之妾,平素最喜歡罕王。她看到總兵要這般處理,心裡十分懊悔。有心要救罕王,卻又無可奈何。於是把掌門的侍從找來,與他商量這件事。掌門的侍從當即答道:“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定下計議,便急忙把罕王喚來,說給他事情的原委,讓他趕快逃跑。罕王聽說之後,出瞭一身冷汗,十分感激地說:“夫人相救,實是再生父母。它年得志,先敬夫人,後敬父母。”罕王拜謝夫人,惶急地盜瞭一匹大青馬,出瞭後門,騎上就朝長白山跑去。這時跟隨罕王的,還有他平常喂的那隻狗。  罕王逃跑之後,李總兵的愛妾就在柳枝上,掛上白綾,把脖子往裡一套,天鼓一響就死瞭。據說滿族在每年黃米下來那天,總是要插柳枝的,其原因就在這裡。  第二天,總兵不見瞭罕王。他正在惶惑之際,忽而發現自己的愛妾吊死在那裡。李總兵立即省悟,頓時勃然大怒。在盛怒之下,把她全身脫光,重打四十(滿族祭祖時有一段時間滅燈,傳說是祭祀夫人的;因其死時赤身,為瞭避羞,熄燈祭祀)。然後派兵去追趕,定要捉回。   且說罕王逃瞭一夜,人困馬乏。他正要下馬休息,忽聽後面喊殺連天,覺察追兵已到,便策馬逃跑。但是,追兵越來越近,後面萬箭齊發,射死瞭大青馬。罕王惋傷地說:“如果以後能得天下,決忘不瞭‘大青’(清)!”所以後來罕王起國號叫“大清(青)”。罕王的戰馬已死,隻好徒步逃奔,眼看追兵要趕上。正在危難之時,忽然發現路旁有一棵空心樹。罕王急中生智,便鉆到樹洞裡,恰巧飛來許多烏鴉,群集其上。追兵到此,見群鴉落在樹上,就繼續往前趕去。罕王安全脫險。等追兵走遠以後,罕王從樹洞中出來,又躲到荒草蘆葦中。他看見伴隨自己的,僅有一隻狗。罕王疲勞至極,一躺下就睡著啦。  追兵趕瞭一陣,什麼也沒有趕到;搜查多時,又四無人跡。於是縱火燒荒,然後收兵回營。  罕王一睡下來,就如泥人一般;漫天的大火,眼看要燒到身邊。這時跟隨他的那條狗,跑到河邊,浸濕全身,然後跑回來,在罕王的四周打滾。這樣往返多次,終於把罕王四周的草全部弄濕。罕王因此沒有被火燒死,但小狗卻由於勞累過度,死在罕王身旁。  罕王睜眼醒來,舉目四望,一片灰燼。跟隨自己的那隻狗又死在旁邊,渾身通濕。自己馬上就明白啦。罕王對狗發誓說:“今後子孫萬代,永遠不吃狗肉,不穿狗皮。”這就是滿族忌吃狗肉、忌穿狗皮的緣由。  罕王逃到長白山裡,用木桿來挖野菜、掘人參,以維持生活。在山裡,罕王想起自己在種種危急關頭,能化險為夷,俱是天公保佑。想到這裡,罕王立起手中的桿子來祭天。同時又想起烏鴉救駕之事,也依樣感激,就在桿子上掛些東西,讓烏鴉來吃,是報答烏鴉相救的意思。後沿習下來,遂成為風俗。  後來,罕王帶領人馬下山,攻占瞭沈陽。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上面引述瞭一個關於後金汗努爾哈赤青少年時代的傳說。傳說中敘述滿族木桿祭天,前已述及;關於對烏鴉的尊崇,屬原始圖騰崇拜的遺風;至於對狗的尊崇,除兼有原始圖騰崇拜的遺風外,還同滿族尚狩獵,狗與其主至關密切的民俗習俗有關。但傳說不同於歷史,它富有神秘的色彩;傳說也不同於神話,它帶有歷史的印跡。罕王的傳說,曲折地反映瞭滿族傑出首領努爾哈赤青少年時期片斷歷史的影子。  “十三副遺甲”含恨起兵  努爾哈赤青少年時期受到第三次大的磨難,是他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在明軍攻阿臺的古勒寨時,死於兵火。這是他以父祖“十三副遺甲”含恨起兵的直接原因。  努爾哈赤崛起時,正值女真社會的部族矛盾與民族矛盾紛繁復雜、交互盤錯之際。部落間的鬥爭日趨尖銳,部族間的戰爭愈演愈烈。建州女真到十六世紀末期,原來的“建州三衛”,實際上已經融匯成建州五部——蘇克素滸河部、渾河部、完顏(王甲)部、董鄂部、哲陳部和長白山三部——鴨綠江部、朱舍裡部、訥殷部。   其時,建州諸部中,以王杲勢力最強。萬歷二年(1574),王杲以明絕貢市,部眾坐困,大舉犯遼、沈。明遼東總兵李成梁等統兵“毀其巢穴,斬首一千餘級”(《明神宗實錄》內閣文庫本,第2卷)。翌年,王杲再出兵犯邊,為明軍所敗。王杲投奔海西女真哈達部王臺。王臺縛王杲以獻。王杲死後,子阿臺(阿太)思報父仇,於萬歷十年(1582)約葉赫部清佳努和揚佳努共攻哈達。明遼東總兵李成梁提兵成至曹子谷,大破之,斬俘一千五百六十三級。李成梁為“縛阿臺,以絕禍本”,於萬歷十一年(1583)二月,勒兵從撫順王剛臺出塞百餘裡,直搗阿臺駐地古勒寨。“寨陡峻,三面壁立,壕塹甚固”(《明史紀事本末》),李成梁損兵折將,久攻不克。  時蘇克素滸河部圖倫城主尼堪外蘭,受到明朝的扶植,遼東總兵李成梁利用他為傀儡,企圖通過他加強對建州女真各部的統治。尼堪外蘭導明軍古勒寨攻打阿臺。阿臺之妻是覺昌安的孫女(努爾哈赤伯父禮敦之女)。覺昌安見古勒寨被圍日久,想救出孫女免遭兵火,又想去勸說阿臺歸降,就同他的兒子塔克世到瞭古勒寨。塔克世留在外面等候,覺昌安獨身進入寨裡。因佇侯時間較久,塔克世也進寨探視。明軍攻城益急,覺昌安和塔克世父子都被圍在寨內。  明寧遠伯遼東總兵李成梁攻城不克,要縛尼堪外蘭問敗軍辱師之罪。尼堪外蘭害怕,願親往城下招撫。他到城下後高喊騙道:“天朝大兵既來,豈有釋汝班師之理!汝等不如殺阿太(阿臺)歸順。太師有令,若能殺阿太(阿臺)者,即令為此城之主!”(《滿洲實錄》第1卷)阿臺部下有人信以為真,便殺死阿臺投降。李成梁在古勒寨降順後,“誘城內人出,男婦老幼盡屠之”(《清太祖武皇帝實錄》第1卷)!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在混亂中也被攻陷古勒寨的明軍所誤殺。分頁:4/5頁  上一頁2345下一頁  努爾哈赤驚聞父祖蒙難的噩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他往詰明朝邊吏曰:  我祖、父何故被害?汝等乃我不共戴天之仇也!汝何辭?(《清太祖努爾哈赤實錄》第1卷)  明朝遣使謝罪稱:“非有意也,誤耳!”遂還其祖、父遺體,並與“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復給都督敕書”(《清太祖高皇帝實錄》第1卷)。  但是,明朝一面對努爾哈赤進行撫慰,一面又幫助尼堪外蘭在甲版築城,扶植他做“建州主”。當時建州女真的許多部,見尼堪外蘭勢力很大,又受到明朝的支持,都投歸尼堪外蘭。即使努爾哈赤同族的寧古塔諸祖的子孫,也對天立誓,要殺害努爾哈赤,投附尼堪外蘭。努爾哈赤對明朝扶持尼堪外蘭極為不滿,但又無力興兵攻明,便將殺死其祖、父之仇,傾泄到尼堪外蘭身上。他對明朝邊官說:“殺我祖、父者,實尼康外郎(尼堪外蘭)唆使之也,但執此人與我,即甘心焉!”(《清太祖武皇帝實錄》第1卷)明邊吏婉辭拒絕瞭他的要求。努爾哈赤便椎牛祭天,含恨起兵。

唐初劉洎:剛正不阿 李世民時期最大冤案主人公

  劉洎(?-646年),字思道,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唐朝宰相,南梁都官尚書劉之遴曾孫。   劉洎出身於南陽劉氏,隋末曾為蕭銑政權的黃門侍郎,降唐後歷任南康州都督府長史、給事中、治書侍禦史、尚書右丞、黃門侍郎、侍中,封清苑縣男,以直諫著稱。   劉洎在立儲之爭時支持魏王李泰,並在太宗東征時輔佐太子李治監國,兼任太子左庶子。貞觀十九年十二月(646年1月),劉洎因與褚遂良不和,遭到褚遂良誣陷,被賜死。武則天時得以平反。   早年經歷   劉洎早年曾效力於蕭銑,擔任黃門侍郎,後率軍南攻嶺表,奪取五十餘座城池。武德四年(621年),蕭銑敗亡。劉洎此時尚在嶺南,便獻表歸唐,被授為南康州都督府長史。  

唐高宗時期的重臣高季輔:切成時弊受到太宗誇獎

  高季輔(596年-654年),名馮,字季輔,以字行,德州蓚縣(今河北景縣)人,唐朝宰相。   高季輔出身於渤海高氏,早年曾參加農民起義,歸唐後歷任陟州總管府戶曹參軍、監察禦史、中書舍人、太子右庶子、吏部侍郎,多次指陳時政,得到唐太宗的稱贊。   高季輔是唐高宗的東宮屬官,多次輔佐高宗監國,在高宗繼位後被拜為宰相,擔任中書令,兼吏部尚書,封蓚縣公,後又任侍中,加太子少保。   永徽四年十二月(654年1月),高季輔病逝,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荊州都督,賜謚號為憲。   率部降唐   高季輔年輕時勤奮好學,精通武藝,以孝母聞名。武德元年(618年),汲縣(今河南衛輝)百姓作亂,響應叛軍。高季輔的兄長高元道時任汲縣縣令,也在叛亂中遇害。他率眾出城,手刃仇人,將其首級祭於兄長墓前。不久,高季輔也加入起義軍,糾集數千人,後與李厚德一同投降唐朝,被授為陟州總管府戶曹參軍。

唐太宗時期重臣岑文本:謙謹孝悌的李恪黨核心

  岑文本(公元595年-公元645年),字景仁,唐朝宰相,南陽棘陽人。祖父名善方,仕蕭察,吏部尚書。父名之象,隋末為邯鄲令。曾被人誣陷。岑聰慧敏捷,博通經史。他善於文詞,《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其文集60卷,已散佚。《全唐文》錄存其文20篇,《全唐詩》錄存其詩4首。   早年經歷   岑文本十四歲時到司隸為父訴冤,辭情激昂懇切,召對明辯。其父冤獄得以昭雪。文本“由是知名”。   公元618年(大業十四年),簫銑在荊州稱帝,聘任岑文本為中書侍郎,負責起草文告。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唐軍圍荊州,文本勸簫銑投降。河間王李孝恭平定荊州,軍中將士都想大肆搶掠,文本勸李孝恭說:“自從隋朝無道,群四海延頸盼望好的君主,現在簫氏君臣、江陵父老,決計投降者,實希望去危就安。王爺一定要縱兵搶掠,誠非鄙州從苦難中獲得重生之意,也怕長江、嶺南的人,向化之心受到沮喪。”李孝恭認為說得很對,立即下令禁止搶掠。於是江陵城中井然有序,秋毫無犯。南方各州縣聞訊,皆望風歸順。文本先後被任用為荊州別駕、行臺考功郎中。   公元627年(貞觀元年),岑文本被任命為秘書郎。先後上《藉田頌》、《三元頌》,文辭甚美,才名大震。後由李靖推薦,被提拔為中書舍人。初,武德中,詔誥及軍國大事的文稿皆出於顏師古之手,而岑文本才思敏捷超過他。中書侍郎顏師古被免職後,任命岑文本為中書侍郎,專門掌管機密文件。公元637年(貞觀十年),他參與撰寫的《周史》完成,被封為江陵縣子。該書的史論多出自岑文本之手。   上書言事

康熙為何被稱為“愛銀皇帝”:因為處於艱難時期

  康熙帝是康乾盛世的開創者,也是中國古代為數不多的一位明君。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世人早已多有評說。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幼年登基的萬乘之君,還是一個去奢從簡、厲行節約之人。  以身作則  康熙帝的日常生活較為簡樸。康熙三十九年(1700),他對大學士們說,“自朕聽政(康熙帝14歲親政)以來,一應服食,俱從節儉”。四十七年秋,他斥責皇太子胤礽時又說:“朕即位以來,諸事節儉,身禦敝褥,足用佈襪。”此言雖有炫耀之意,但不能否認,他在努力為臣工做出節儉的榜樣。  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召集王公大臣,向他們展示康熙帝生前在乾清宮東、西暖閣所用的氈毯。大臣們看後奏稱:“(康熙帝)禦極六十餘年,時時以愛惜物力,崇尚儉素……禦前陳設之氈,歷三十餘年,尚潔凈完整,崇儉惜物,實從古未有。”對於宮中的陳設用品,康熙帝是以經濟節儉為標準,崇尚簡樸,不務虛華。  康熙年間在清廷供職的法國傳教士白晉,曾目睹康熙帝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況,有如下記載:就其(康熙帝)個人有關的方面看,那種恬淡素樸簡直是沒有先例的。他滿足於最普通的菜肴,從未有過絲毫的過度,他的淡泊超過瞭人們所能想象的程度。皇宮內部以及一些殿宇,即使是皇帝所居住的,也隻有幾幅字畫、幾件描金飾物和一些相當簡樸的綢緞,而綢緞在中國是十分普通的,不在奢侈品之列,簡單樸素就幾乎是那裡的全部裝飾瞭。他的衣著,除瞭幾件宮廷極為常見的過冬的黑貂、銀鼠皮襖外,還有一些在中國算是很普通、很常見的絲綢服裝。夏天,我們看到他穿一件普通的麻佈短褂,這也是一般人傢常穿的衣服。他在宮內、宮外不騎馬時用的那頂轎子,隻是一件類似擔架的東西而已,木質平常、塗漆,有幾處包有銅片或者點綴一些鍍金的木雕。馬具中較豪華的隻不過是一副相當樸素的鍍金鐵質馬鐙,以及一條由黃絲絨編制的馬韁繩而已。   這些描述顯然有溢美之詞,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康熙帝生活中的某些側面。  明清宮中費用之較  一次,康熙帝語重心長地對兒孫們說:“嘗聞明代宮闈之中,食禦浩繁,掖庭宮人幾至數千,小有營建,動費巨萬。今以我朝各宮計之,尚不及當日妃嬪一宮之數。我朝外廷軍國之需,與明代略相仿佛,至於宮闈中服用,則一年之用,尚不及當日一月之多。”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曾與大學士們將明清兩朝宮中費用做瞭一番比較,開列出一連串令人矚目的數字:  前明宮內,每年用金花銀,共九十六萬九千四百餘兩,今悉已充餉;前明光祿寺,每年送內所用各項錢糧二十四萬餘兩,今每年止(隻)用三萬餘兩;(明宮)每年木柴二千六百八十六萬餘斤,今止用六七百萬斤;(明)各宮床帳、輿轎、花毯等項,每年共享銀二萬八千二百餘兩,今俱不用;前明各宮殿,九層基質、墻垣俱用臨清磚,木料俱用楠木,今禁中修造房屋,除非萬不得已,不但基址不用臨清磚,凡一切墻垣,俱用尋常磚料,所用木材,亦惟松木而已。  同樣居住紫禁城內,同樣是宮中開銷,一個腐朽沒落王朝與一個新興王朝之間,反差如此之大,發人深省。  每年修繕熱河避暑山莊,一般一次要用兩千兩銀子,但康熙五十六年的修繕工程,管事官員稱需白銀三千兩。康熙帝聞後命詳查,於是內務府擬將修繕之資壓縮到兩千兩。康熙帝閱折後朱批:“二千兩銀仍舊太多瞭!”此外,在康熙帝的“敦促”下,單是購買皇宮內外修建工程顏料的費用從康熙三十七年至五十二年間,就節約白銀十三萬三千餘兩。  朝野之反映  康熙帝奉行節儉、表率臣民的舉措,在朝野上下產生瞭較大影響。王公大臣們紛紛效法,少用、不用金銀器皿及金馬鐙等貴重物品,日常服用所需資費,也“較從前十分之內,已減九分矣”。康熙初年,高官貴族為親屬祭葬時,仍以焚化皮衣為時尚,至康熙朝中葉“其風已熄”。  可是,時人對於康熙帝的儉省節約,或有微詞。如康熙四十八年朝鮮使臣返國後向國王報告中說,康熙帝“貪愛財寶,國人皆稱曰愛銀皇帝”。這應當如何解釋?  原來,康熙帝不僅於宮中奉行節儉,在理政治國、處理國傢財政問題時同樣如此。毋庸諱言,節儉方針的實施必然要觸動統治集團內部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使貪官污吏的不法行徑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從而引起部分官員的不滿。在這種情形下,身受其“害”的人牢騷滿腹,微言相謗,也就難以避免。所以,對康熙帝冠以“愛銀皇帝”之名的“國人”,應主要是指那些受到節儉措施沖擊的官員。  實際上,康熙帝在奉行節儉方針時,分寸掌握恰當,內外有別。白晉對此深有感觸,曾記述如下:他(康熙帝)非常節制個人的開支,同時又十分慷慨大方地提供國傢的經費。隻要是為瞭帝國的福利,哪怕花費千百萬他也在所不惜。修繕公共建築,保持江河管道的暢通、建橋、造船等,一切方便百姓、有利貿易的事情,他動用巨款十分慷慨。因此不難斷定,他不為個人妄費分文,完全是出於賢明的節約,以便把金錢用於帝國真正的需要。  勤儉之根源  康熙帝之所以能制定和實施各種節儉舉措,註重以身作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雖然是在清朝定鼎北京以後出生,但滿洲入關前崇尚勤儉、“敦樸為風”的傳統對康熙帝仍有較大影響。他對兒孫們說:“朕生性不喜價值太貴之物,出遊之處所得樹根或可觀之石,圍場所獲野獸之角或爪牙,以至木葉之類,必隨其質而成一應用之器。即此觀之,天下之物雖最不值價者,以作有用之器,即不可棄也。”這體現出他以實用為本的價值觀和追求自然與質樸的審美觀。  另一方面,作為清朝初年的最高統治者,康熙帝所處的歷史環境,也不允許他高枕無憂。在位60多年間,先有輔臣鰲拜專權,接著又有平定吳三桂叛亂的戰爭、統一臺灣之役、與準噶爾部的長期戰爭以及諸皇子爭奪儲位之事等。在其繼位初期,經濟亟待恢復,漕運、治河等諸多關系國計民生的問題尚未解決。如此緊張、多事的客觀形勢,要求他必須慎言慎行,保持比較清醒的頭腦,盡可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  康熙帝勤政愛民,一生多有建樹,奉行節儉是其各項重大方針、國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這種深謀遠慮、戒驕戒躁的務實作風,值得後人借鑒。當然,康熙帝的節儉和簡樸,都隻是相對歷史上一些驕奢淫逸、揮霍無度的帝王而言。盡管他不斷制定各種節省方案,但清宮的日常耗費,依然觸目驚心。顯然,他的種種節約措施,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封建王朝的固有問題。相關閱讀推薦:康熙傳位於雍正 是否與他特別喜歡乾隆有關?順治與康熙:誰令順治決心立庶出的康熙為太子?清朝歷史上康熙皇帝為何要殺忠誠如狗的鰲拜?清朝史上從後宮四對姐妹花看康熙私生活有多亂?清朝歷史上一夜連珠九妃的康熙帝私生活有多亂?

清朝在康熙時期的實力在世界上到底是什麼地位?

  很多清史專傢說康熙是中國歷史上盛世之一,他的根據是當時資本主義開始沒多久,而美國還沒出現等。並說當時清朝GDP是世界第一等,並說當時的八旗兵是世界上最強的一支騎兵,,,,,用瞭很多其所謂的證據來說明康熙時期中國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還說什麼康熙時期的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屹立東方之類的。   清朝到底是不是封建社會或是奴隸制社會都存在疑問。當就比國傢實力來講,清朝在當時世界最多也就是個二流的國傢,甚至連二流都不夠。盡管當時西方世界的資本主義剛剛開始沒多久。   1,陸軍軍事力量   就跟沙俄比較吧,相信大傢都知道沙俄幾百個盜匪兵就抵抗住清朝的幾千八旗兵(有資料說是15000人)的進攻,幾十年清朝從來沒有真正清除過盜匪兵。最後的雅克薩之戰更是清朝以十倍乃至20倍的人並且配備瞭大將軍炮(此炮並不比沙俄盜匪兵的火炮差,相反在射程上反而比盜匪兵的跑更遠)久攻不下,最後靠著最原始的圍困令對方糧盡彈絕才勉強將城堡攻克。同時雅克薩城是一個沙俄匆忙建立的城堡並不堅固!!這一次戰爭之後,清朝跟沙俄談判,此時的沙俄不僅在西方跟歐洲當時的軍事較強國瑞典在大戰,而且沙俄西伯利亞地區的蒙古人才反抗,就這樣有利的情況下,清朝還是畏懼沙俄盜匪兵的戰鬥力,通過割讓貝加爾湖流域的土地換取瞭和平,同時將黑龍江入海口附近的尼佈楚變成代議地區,這為沙俄後來的入侵埋下瞭伏筆——盡管即使沒有這個沙俄照樣入侵,但是有瞭這個沙俄就會對黑龍江出海口感興趣,入侵欲望更加強烈。   沙俄盜匪兵是由流氓、土匪、囚犯、探險傢等組成的,盜匪兵的軍事實力在沙俄最多是2流,沙俄一流的軍隊在歐洲。而沙俄一流的軍隊戰鬥力比起當時的歐洲強國顯然差瞭不值一檔次,沙俄在歐洲往往是靠著人多跟瑞典等軍事強國對抗,並且就這樣沙俄在彼得一世改革前基本上是敗多勝少。由此以比較可以看出如果當時歐洲的軍事強國的軍事力量是一流的話,那麼沙俄國內一流部隊最多也就是二流,而沙俄盜匪兵最多也就是三流。那麼清朝的所謂八旗精銳呢?最多也就是4-5流。   可見清朝自以為強大的陸軍實力在世界根本就不入流。有人說瞭既然不入流怎麼能入關呢?難道說明朝漢人軍事力量更差勁。其實不是這樣的,首先明朝政府是一個人對抗多個人:滿清+李自成+張獻忠+地方軍閥,明朝的軍事力量在抗倭援朝中消耗瞭相當一部分精銳,在後來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中利用瞭明朝將領的戰略失誤滅瞭一部分精銳。大多數明朝軍精銳是被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軍靠著數量給消耗掉的,更有一部分是被相互扯皮導致瞭投奔滿清的漢奸軍產生。至於洪承疇和皇太極的最後一戰,更是由於明朝中央的瞎指揮和地方總兵的慌亂而失敗,並非八旗兵有多強!!

鹽鐵之議:漢昭帝時期中國第一次執行宏觀調控

  這是漢昭帝給當時社會註入的一劑強心針   鹽鐵之議是漢昭帝時,中央政府召開的一次由鹽鐵官營問題所引起的有關國傢政策的辯論。   漢武帝在元狩年間起用桑弘羊等人,制定和推行一系列的新經濟政策,如統一幣制,鹽鐵和酒類官營,實行均輸平準、算緡告緡(mín) 等,這雖然充裕瞭封建國傢的財政,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瞭經濟基礎,但是,伴隨農業生產的發展,土地兼並的現象日益尖銳,廣大農民的負擔愈來愈重。鹽鐵官營等政策的弊端,如鐵器苦惡,價格不平,主管官吏廢公法、謀私利,強征農民冶鐵煮鹽等等,也直接貽害農民,加劇瞭農民與封建國傢之間的矛盾,致使農民的反抗鬥爭日益頻繁。   而且依靠鹽鐵官營等政策所聚斂的財貨,無法維持戰爭的長期消耗。因此,至武帝晚年時,已是“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另一方面,經過漢王朝的連年出擊,匈奴力量大為削弱,邊患有所緩和。這些客觀情況,促使武帝晚年的政策發生重大改變。征和四年(前89年)武帝在詔令中指出,此後務在禁絕苛暴,不得擅興賦役,應致力農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復瞭漢初的“與民休息”政策。   漢武帝在政策上的轉變,對於穩定漢王朝的統治是必要的,但統治集團內部意見並不一致。武帝死後,繼位的昭帝年幼,大權掌握在霍光手裡。為瞭保證“與民休息”政策的實行,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下詔命丞相田千秋、禦史大夫桑弘羊召集郡國所舉賢良、文學,詢問民間疾苦所在。

抗日戰爭時期三大慘案:花園口決堤事件怎麼回事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老百姓經受瞭從沒有過的苦難,以下三個事件是中國老百姓經歷的慘案中最大的。  花園口決堤事件:  又稱花園口決堤、花園口慘案,是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當局利用黃河伏汛期間決堤的災難性事件,發生於1938年6月9日。其目的是進行“以水代兵”,造成平漢鐵路以東地區的洪水泛濫,以此阻止具壓倒性優勢的日軍機械化部隊沿黃河西進。國民黨當局為瞭取得“洪水滔天”的奇效,對老百姓嚴格封鎖消息。等到洪水來臨,百姓躲之不及,造成瞭89萬人死亡的慘禍,這是中國抗戰史上非常沉痛的一筆。   長沙大火:  又稱文夕大火,發生於1938年11月13日凌晨的一場人為毀滅性火災。因應日寇的進犯,國民黨當局采用焦土政策,制定瞭焚燒長沙的計劃。但在計劃正式實施之前,一系列偶然因素卻讓這場火災變得完全不受控制,最終導致長沙3000多人喪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燒毀,經濟損失約10億元。也讓長沙與斯大林格勒、廣島和長崎一起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毀壞最嚴重的城市。   重慶防空洞慘案:  又稱較場口隧道慘案、6·5慘案,發生於1941年6月5日夜晚,日軍再一次空襲重慶,僅能容納四五千人的較場口防空隧道裡擠進瞭一萬餘人。由於擁擠和缺氧,造成大量進入隧道躲避空襲的重慶市民死亡,關於具體死亡人數,史學界至今仍有爭議。  大轟炸時期,重慶的情況比較復雜,統計工作的精確度較低。在此特殊條件下,要對死亡人數作一精確統計,很顯然是不現實的;即使作出瞭也是難以令人認同的。相關閱讀推薦:“三一八慘案”:北洋軍閥是怎樣向學生開槍的?解密臺灣二二八事件:一個小販引發的流血慘案臺灣“二二八事件”:一個小販如何引發流血慘案北魏河陰慘案:爾朱榮屠滅滿朝文武立威擅權南唐江州慘案:一條魚引發的全城大屠殺

西漢十大名將武力排行榜:西漢時期有哪些名將?

  西漢十大名將武力排行榜  自楚漢相爭至西漢滅亡的時間段,且隻論漢方,項羽就另外再說瞭;  1、韓信(武力10分)  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第一大武將,漢初三傑之一,排名第一沒什麼異議吧;韓信一生主要戰功有:  公元前206年八月,在漢中任漢軍大將,率漢軍暗度陳倉,擊敗三秦軍,平定關中;  公元前205年,率軍攻魏,破魏都,俘虜魏王;同年九月,攻破代國;  公元前204年,率軍在河北以少勝多大破趙軍,俘虜趙王;派人遊說燕王降漢;  公元前203年,率軍在山東破齊楚聯軍,平定齊地;  公元前202年,以漢軍統帥身份率40萬漢軍與項羽決戰,圍其於垓下,後項羽身死,天下定;  韓信的軍事謀略自古到今備受景仰;其為將不過四年,卻戰無不勝,立天下奇功,不論軍隊數量多少皆可一戰,武力之強無庸置疑;隻是政治敏感度較差,猶豫不決最終導致身死;   2、霍去病(武力9.5分)  今山西臨汾人,漢武帝攻擊匈奴戰役中的第一猛將;主要戰功有:  公元前123年,隨其舅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率800騎兵深入匈奴腹地數百裡,斬獲2000人,俘虜單於叔父,封冠軍侯;  公元前121年春,以驃騎將軍身份率1萬騎兵出征河西,六天轉戰五國、一千多裡,斬獲9000人,但自身也傷亡7000左右;  公元前121年夏,再次出征河西,孤軍深入祁連山,斬敵三萬,平定河西,匈奴退至大漠以北;  公元前119年,與衛青各領騎兵五萬進擊漠北,行軍兩千裡,大破匈奴左賢王軍,斬敵七萬,封狼居胥,至翰海(今貝加爾湖)而歸;此戰基本解決匈奴對內地的威脅;  霍去病從軍為將不過6年,其間作戰不過6次,且多數為以少勝多,全部取得輝煌勝利,雖說其軍隊裝備好於其他漢軍,甚至作戰時有些運氣成分,但是其果敢的決斷和敏銳的戰鬥感覺才是其成功的根本;可惜軍事才能很高,但是治軍及待人方面並不成熟; 相關閱讀推薦:三國名將都用什麼武器?呂佈不用戟 關羽不用刀宋朝十大名將應該如何排?宋朝有名的將軍都是誰中國十大名將軍事宣言排行榜:古代霸氣戰鬥宣言三國“戰神”級名將的死法大全:各死在誰手上?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3、衛青(武力9.5分)  今山西臨汾人,漢王朝平定匈奴戰役的主要統帥之一,戰功有:  公元前130年,漢四路出擊匈奴,衛青為四路之一,率兵1萬,至匈奴龍城,斬敵數百,為四路中唯一獲勝者;  公元前128年,率3萬兵出雁門擊匈奴,斬敵數千;  公元前127年,以車騎將軍身份率軍收復河套以南地區,置朔方、五原郡;  公元前124年,率3萬騎兵大破匈奴右賢王部,俘15000人,拜為大將軍;  公元前119年,與外甥霍去病各領5萬騎兵進攻漠北,與匈奴單於主力會戰,一戰破單於大軍,從此解除匈奴威脅;  衛青一生共7次與匈奴作戰,是漢武帝攻破匈奴的實際統帥,雖說其每次的戰果並不如其外甥霍去病顯赫,但是卻也從無敗績,其生性穩重,不輕易冒進是其成功的根本之一;不過最後一戰中對待部下李廣的態度備受批評;   4、李廣(武力9分)  祖籍隴西成紀,生於今陜西茂陵,漢代名將,號“飛將軍”,其戰功有:  公元前166年,以良傢子身份參軍抗擊匈奴,斬敵眾多,升郎中;  公元前154年,隨太尉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在昌邑城勇奪敵軍帥旗;但之後接受梁王印信,是其一生不得志的開端;  此後十多年間,李廣是漢朝在長城一線抵抗匈奴進攻的主將,曾先後任上谷、上郡、隴西、北地、雲中、代郡、雁門、右北平等地太守,善打硬仗之名傳於天下;  公元前123年,隨衛青出擊匈奴,全軍皆有戰功,惟李廣後軍無功而返;   公元前121年,率4千騎兵配合張騫部攻擊匈奴,被匈奴4萬兵圍困,奮戰兩日,兵馬損失殆盡,但堅守至援軍到,功過相抵;  公元前119年,以70多歲年齡隨衛青出擊匈奴,因衛青私心而被派至側路,在大漠中迷路而耽誤進軍時間,在衛青逼問下自殺;  李廣是生不逢時的典型代表,但是其政治覺悟低、心胸較狹窄也是其不得志的原因之一;其一生作戰達70多次,雖說有勝有負,但是每次戰鬥其指揮並無失策之處,失敗多為兵力對比過於懸殊所致;其與匈奴作戰很多時候運氣太差,這點與霍去病形成鮮明對比;不過其擅長硬仗,武力之強卻是得到包括敵人在內的天下人的認可;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5、周亞夫(武力8分)  今江蘇沛縣人,漢代名將,其見史書記載的戰功很少,基本就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一戰;但是這一戰已經充分表現瞭其軍事才華的高超;其治軍嚴謹,在文、景兩朝均有盛名,所以當諸侯王叛亂時其理所當然成為朝廷平叛第一人選;而其則臨危不亂,從形勢判斷、出兵路線、進軍戰略等方面都作到瞭算無遺策,僅用三個月就平定瞭這場幾乎顛覆整個漢王朝的動亂,雖然之後脫離軍界,但是一戰而天下聞名,武力毋庸置疑;  6、李陵(武力8分)  祖籍隴西成紀,生於今陜西茂陵,漢代名將李廣之孫;李陵一生爭議極大,相信說他武力高也會有異議,畢竟其一生並未統帥參與過較大規模戰役,一戰即被俘,終生無作為;但是撥開其被俘虜的表象,可以發現其在唯一的一次正式戰鬥中確實表現出來相當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  李陵率本部5000騎兵與單於主力3萬遭遇,應敵有序,擊敗敵軍,殺數千人,單於又急調8萬騎兵圍擊,李陵軍且戰且退,在此後十數日裡連續擊退敵軍,殺上萬人,其間單於數次有退兵之意;後來由於無援兵接應,箭矢用盡,且有叛變軍士告密等原因,李陵軍最終損失殆盡,李陵率數十人突圍不成被俘,投降匈奴,但終生不為匈奴出任何力;  李陵以5千人抵抗敵軍十多萬,並始終不露敗像,苦於無援兵最終兵敗,其表現出來的武力已經超出其他人多矣,可惜沒有繼續顯露的機會;

解密:漢朝歷史上兩個不同時期的“十八路諸侯”

  十八路諸侯,有兩種提法,一種指漢末以曹操和袁紹為首的討伐董卓的十八支隊伍的首領;一種是指秦亡後西楚霸王項羽分封的以劉邦為首的十八路諸侯王。  第一: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濟北相鮑信。  第十: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第十八:曹操的本部兵馬。相關閱讀推薦:春秋時的諸侯爭霸:西周分封制帶來的可怕惡果張魯與五鬥米道:張魯靠著宗教成為瞭一方諸侯七王之亂:漢景帝賭品太差引發的諸侯國叛亂西周的諸侯分封制:真正意義上的國傢建立瞭誰建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人結局如何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秦末,項羽、劉邦滅亡暴秦,進入關中。項羽假借楚後懷王之名,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分封瞭十八路諸侯。  一:漢王劉邦,統治巴、蜀、漢中之地。  二:雍王章邯,統治咸陽以西的地區。  三:塞王司馬欣,統治咸陽以東到黃河的地區。  四:翟王董翳,統治上郡。  五:西魏王魏豹,統治河東。   六:河南王申陽,統治河南。  七:韓王韓成,統治韓地。  八:殷王司馬昂,統治河內。  九:代王趙歇,統治代地;  十:常山王張耳,統治趙地。  十一:九江王英佈,統治淮南。  十二:衡山王吳芮,統治長沙。  十三:臨江王共敖,統治南郡。  十四:遼東王韓廣,統治遼東。  十五:燕王藏荼,統治燕地。  十六:膠東王田市,統治膠東。  十七:齊王田都,統治齊地。  十八:濟北王田安,統治濟北。  以上兩個不同時期的“十八路諸侯”可供大傢更清楚的瞭解當時復雜的局面。在讀這兩段歷史的時候。不妨拿出來邊對比邊讀。這樣更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唐朝時期特殊的馬政:馬源充足隻是財政吃緊少買

  中唐以後,唐與回紇之間進行的絹馬貿易歷經九個皇帝,長達80餘年。其間有人反對,有人贊成,為瞭購馬,唐政府支付瞭大量的絹帛,但又因某種客觀原因而需要長期維持這種貿易,政府的做法充滿瞭復雜的矛盾。這使得歷代史傢對這種特殊貿易各執所見,褒貶不一,成為唐代民族及經濟史中的不解之謎。   回紇是我國北方“逐水草轉徙”的遊牧民族。唐太宗貞觀初年,東突厥頡利可汗敗亡之後,以薛延陀、回紇為當時草原上最強大的部落。貞觀二十年(646年),回紇部落酋長擊敗瞭薛延陀的可汗,兼並其土地,領土擴展到瞭賀蘭山闕。回紇由此漸盛,國主號可汗。回紇汗國與大唐在經濟、政治、文化上互有往來,其中絹馬貿易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   在古代社會中,馬匹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它既是農耕生產中的重要畜力,也是狩獵、交通、騎射,特別是戰爭中不可替代的工具。歷代中原王朝往往將擁有數量充足的馬匹看成富國強兵的重要標志。然而受地理條件所限,中原農耕地區一般缺少足夠的馬匹,而邊疆遊牧地區則以畜牧業為主,牧養著數量可觀的馬匹。自古以來,遊牧民族的騎兵都異常地驍勇善戰。與此同時,遊牧民族缺少的是中原農耕民族所生產的糧食、佈帛和金屬工具等。其中,“絹”作為一種高級奢侈品尤其為少數民族的上層所青睞。“絹”是中原農耕民族所生產的絲織品的總稱。受自然條件及加工技術的限制,遊牧民族一般不生產絲織品。這樣,其消費欲望隻能靠馬匹及其畜產品與中原民族的交換來滿足,而中原馬匹的獲得,也主要依靠互市貿易來實現,雙方都各取所需,互惠互利。   然而到瞭唐中期,在唐和回紇的絹馬貿易中開始出現馬價絹,從中引出瞭一段至今尚無定論的公案。眾所周知,安史之亂給鼎盛的唐王朝以致命的打擊。在長達7年之久的平亂過程中,驍勇剽悍的回紇民族為李唐王朝立下瞭赫赫功勞,因此在自唐肅宗乾元以後的民族貿易中,回紇恃功,屢次遣使以馬換絹帛,每歲來市,以馬一匹,易絹40匹,動輒至數萬匹馬求售。唐政府看在當年平亂之功的份上,對回紇采取瞭相當優惠的政策。這一匹馬換取40匹絹,就是當時回紇與唐朝絹馬貿易中的標準價。對這種交易,傳統史傢認為:“番得帛無厭,我得馬無用,朝廷甚苦之。”也就是說,當時的這種絹馬貿易是不公平的,馬價過高,對當時財政收人拮據的唐政府來講,成瞭沉重的負擔。但國學大師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卻提出瞭不同看法,他認為在唐與回紇的馬價問題上,雙方都有欺詐行為。唐王朝常常用“疏織短截”、“藕絲蛛網”之類的濫惡絲織品充馬價,因而回紇“訴稱無用處”。史籍所載“隻言回鶻之貪,不及唐傢之詐”。   此後一些史學大傢對這個問題都有所涉及,如呂思勉、岑仲勉等。岑仲勉說:“回紇自乾元以後,負討賊功,每歲來市,納一馬取直四十絹,動以數萬求售,欲帛無厭。大歷八年七月,代宗欲悅其意,盡為市之,回紇辭歸,載賜遺及馬價,用車千餘乘。”   後來,一些學者的研究換瞭角度。馬俊民、王世平等人認為絹馬貿易體現瞭唐與回紇的友好關系。安史之亂後,回紇助唐一收長安、兩復東都,立下瞭不小戰功。肅宗為瞭酬謝回紇,每歲贈絹七萬匹,還約定絹馬互市,即從乾元時起,雙方開始瞭大量的絹馬貿易。這也是當時唐政權多方面的迫切需要,首先是軍事方面的急需。中唐後養馬業走向瞭衰微期,由於無力供給軍需馬匹,唐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應急措施,買遊牧民族的馬匹充實軍用就成為惟一真正有效的措施。中晚唐時即使不買回紇馬,也必須買其他遊牧民族的馬匹。互市貿易不僅是唐與回紇傳統友好關系的繼續和發展,而且不失為相互有利的貿易。通過絹馬貿易,回紇在滿足瞭本民族生活需要的同時,又刺激瞭本民族畜牧業的發展,還承擔起瞭“居間販賣”絲絹的地位,在東西方貿易中獲取利潤。而對於唐政府來講則滿足瞭其軍隊擴充馬匹裝備的需要,同時既可以聯合回紇包圍吐蕃,又可以預防回紇和河朔方鎮結盟。並且,回紇所賣馬中雖難免有“病瘠”之馬,但大多數都是好馬。《新唐書·兵志》中載回紇賣給唐的馬“皆病弱不可用”,未免誇大其詞。因此,在這一長期的絹馬貿易中,回紇從唐取得瞭自己需要的絹帛,唐也達到瞭有利於邊防安全和內部穩定的目的,而這也可說明唐盡管財政支出本已拮據,但仍長期堅持絹馬互市的根本原因。

滿清時期經濟的畸形發展:整個國傢窮的隻剩錢瞭

    明清時期,統治者調整生產關系,鼓勵生產,經濟繼續發展。明清時期一直到鴉片戰爭,1840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不是高於英國就是跟英國持平,反正絕不比它差。   乾隆50年的時候,就是1785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占世界的32%,歐洲占22%,中國一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比歐洲11個主要國傢,高十個百分點。乾隆50年,1785年,就是200年前,美國都已經有瞭,那時候中國就牛成這樣瞭。全世界人口超過50萬的城市,隻有十個,六個在中國,八個在亞洲,除瞭中國的就是日本東京,當時叫江戶,印度的馬德拉斯,歐洲就倆:倫敦、巴黎,剩下的全在中國,北京、南京、揚州、廣州、蘇州、杭州。所以中國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是世界之最,農民富裕程度也是世界最高的。這個原因就是因為統治者調整生產關系。   第一,明朝推行一條鞭法。這是內閣首輔張居正推行的。一般最早入閣的那哥們兒,就被稱為首輔。我進內閣十年瞭,你剛來,那當然你得聽我的。張居正就是入閣的時間非常長,等於是穆宗皇帝臨終的時候托孤給他。當時即位的神宗就是萬歷皇帝,又很小,他等於是太子太師輔政這樣的大臣,就是他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並為一條,折成銀兩,把從前按戶丁征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兩稅法按人丁征稅征的是個人所得稅,是你的財產,這個征的是役銀。就是說,你本來應該去服役,服徭役,現在你不去,按規定你可以納銀代役。服徭役是按人丁服,但是現在這個役銀也分攤在田畝上瞭,這表示人丁在稅收當中的作用就越來越下降。資產在其中的作用越來越上升。役銀按照人丁和田畝來分擔,這叫一條鞭法。它的作用是賦役征銀,適應瞭商品經濟,然後農產品的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你得把這個農產品給賣瞭,你地裡長不出銀子來,你得賣瞭,賣瞭就有瞭銅錢,然後到銀莊兌換成白銀。這樣一來,促進瞭農產品的商品化,等於把農民推向市場,你必須跟市場發生聯系,你不發生聯系的話,除非地裡能長出銀子來,那是不可能的。   第二,納銀代役,保證農民生產時間,減輕農民負擔。農民對國傢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松弛,這個跟前面講的兩稅法的意思其實是一樣的,你納銀代役,可以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其實它不減輕農民的負擔。因為真正收糧食,農民的負擔可能輕,你收銀子,他的負擔可能會加重。如果豐產瞭,糧價就降下來瞭,它跟市場發生關系。這個是在調整賦稅制度。   到康熙帝,開始調整生產關系的第二點,康熙帝宣佈原來明朝藩王土地歸現在的耕種人所有,叫做更名田,這解決瞭農民的土地問題。農民失去土地是因為土地兼並。在明朝的藩王們最能兼並土地,朱元障本人就弄出25個兒子,這25個兒子,每個人再來上七八個兒子,這七八個兒子再弄上七八個兒子,你算算多少個。所以到瞭明朝末年,朱氏皇族有好幾十萬人,從朱元璋一傢繁衍出來好幾十萬。明朝是隻要皇子就封王,明朝得有多少個王爺?弄不好能趕上太平天國瞭,封王都封濫瞭。所以清朝除瞭開國的八傢鐵帽子王之外,隻有後來雍正爺封怡親王,是鐵帽子王。然後清末是恭王、醇王、慶王,三個鐵帽王。等於清朝一共就十二傢王爺是不降爵的,別的王爺都是往下降,逐級下降,你是親王,你的兒子就是郡王,你孫子就是貝勒,曾孫就是貝子。親王降到鎮國公,郡王降到輔國公,就是一級一級地往下降,到輔國公就不再往下降瞭,往下世襲就是世襲輔國公,輔國公跟王爺的級別可就差得太遠瞭。你是王爺你住在王府,等你不是王爺的時候,你得從王府搬出來,自己找地兒住去。你們傢四居室改筒子樓瞭,你就找地兒住去吧!所以清朝一般來講,一朝一個皇帝在位的時候,它王爺沒多少,十幾個瞭不起瞭,但是像明朝太多瞭,而且明朝又是把王爺封到別的地兒,清朝是弄到北京城裡不許出去,圈死在北京。所以你看清朝的王府全在北京,什麼鄭王府、豫王府全在北京。明朝王府全在外地,這朱氏子孫在外地待著置產業,兼並農民的土地。比如說,明神宗萬歷皇帝,他本身就貪財,沒事兒在皇宮裡挖一個大坑,埋銀子,他最寵愛他的兒子—

清朝甲午戰爭時期中國奇襲日本本土計劃大曝光

  導讀:甲午戰爭期間,清廷駐外使節宋育仁提出瞭一個奇襲日本本土的計劃,如果此計劃得以實施,那麼,戰爭將可能會有一些另外的發展。甲午戰爭期間,外交官宋育仁曾提出一個奇襲日本本土的計劃,如果他的奇襲計劃能得到清政府的支持,甲午中日戰爭的結局或許會是另一個樣子……  宋育仁(1858-1931),清末著名維新思想傢、活動傢,時人譽之”談新政最早,治經術最深,著作等身,名滿天下”,其思想涉及政治、法律、經濟、文化教育、出版、軍事外交等諸多領域。1886年,宋育仁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反思和批判洋務運動基礎上,宋育仁於1891年完成《時務論》的寫作,全面闡述其維新變法主張。1894年,宋育仁隨公使龔照瑗出使歐洲。在歐期間,宋育仁銳意考察和研究外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情況,接納社會名流,還經常出入英國議院、學校、工商各界,寫成《采風錄》4卷,介紹西方的政教、風俗,進一步闡釋和豐富瞭他的維新變法思想。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宋育仁正在倫敦,任中國駐英、法、意、比四國公使參贊。因公使龔照瑗回國述職,宋育仁暫時代其職務。宋育仁上書清廷,指出”倭兵少財乏,持久足以困之”。在獲悉清軍平壤潰敗,黃海海戰失利後,宋育仁情急之下產生瞭一個大膽設想,希望能出奇兵反敗為勝。當下,他立即與使館參議楊宜治、翻譯王豐鎬等密謀,購買英國賣與阿根廷、智利兩國的兵艦五艘,魚雷快艇十艘,招募澳大利亞水兵兩千人,組成水師一旅,托名澳大利亞商團,以保護商隊為名,自菲律賓北上直攻日本長崎和東京。此打算看似異想天開,可也具有相當程度的可行性。因為”澳大利亞為英國的屬地,西例商會本有自募水師保護商旅之權,中倭戰起,澳洲距南洋最近,頗為震動,商會發議,舉辦屬地水師一旅,以資保護,(英國候補議紳)庵潔華特暗聯議院同黨主行其議,而以此謀所購一旅駕名(假名)於澳洲商會所為,仍掛英旗出口,則局外無嫌,而蹤跡不露”(引自《借籌記》)。   謀既定,宋育仁等一面報請朝廷批準,一面又與兩江總督劉坤一、張之洞等人聯系,以取得這些封疆大吏的支持。同時,宋育仁與美國退役海軍少將夾甫士、英國康敵克特銀行經理格林密爾等商定:由中國與康敵克特銀行立約借款二百萬英鎊、另戰款一百萬英鎊,以支付兵船購買費用。經過一系列的努力,其所購艦隻,備齊瞭槍彈武器,各級戰鬥人員,也已經募集妥善,組成瞭一支有力的海軍,準備交由前北洋水師提督瑯威裡率領。  這事眼看就要成功瞭,當時已是”炮械畢集”,整裝待發瞭。因時間緊,清廷還未通過正式渠道獲得他在歐洲的活動,而此時,公使龔照瑗已經返職。龔照瑗查知此事,遂以妄為生事電告清廷。因為清廷已打定和日本媾和的主意,李鴻章堅決反對宋育仁等人的做法,而慈禧也認為宋育仁”妄生事端”,立即下旨將購船募兵等事,一概作廢,同時電召宋育仁速速回國。1895年3月,清廷與日本簽署瞭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以海外募集水師奇襲日本的計劃胎死腹中。宋育仁因”潛師謀廢”,敗局已定,隻能”撫贗私泣,望洋而嘆”,著實傷心瞭很久。在回國途中,他寫成瞭《借籌記》,詳詳細細地記瞭這事的經過,以表壯志未酬之情。   戰後清廷本打算對宋育仁作進一步的處理,但這一驚人壯舉,牽連、涉及的人物確實太多,有朝廷重臣,還涉及到外國人士。知曉此事的人們對他的遭遇更是深表同情,所以,朝廷處理這事也有所顧慮,沒再深究,隻是收繳瞭他出使時所賞賜的二品頂戴,仍降回四品原職,回翰林院供職。此事已過去一百多年,關於甲午戰爭的史書於此事又大都沒有記載,所以差不多已被遺忘,希望有更多的人知曉其借籌之事,並使宋育仁先生得到告慰。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在故宮裡為什麼找不到清朝皇帝的廁所?驚奇:清朝律例禁止長輩在時子孫分傢違者罰杖一百清朝史上消防隊名叫“水龍局”:救火賞金超千文揭秘清朝頒佈中國首部觀影規范:男女必須分座解讀:清朝史上疆土防禦政策為何天子守在四夷?清朝在康熙時期的實力在世界上到底是什麼地位?

五代十國時期壽州之戰:南唐李璟不聽勸告誤國事

  自公元955年以來,南唐軍隊屢敗於後周,中主李璟數次遣使求和,都得不到答復。  李璟不得不任命弟弟齊王李景達為諸道兵馬元帥,以陳覺為監軍使,率大軍抵禦周軍。  李璟,字伯玉,初名李景通,徐州(今江蘇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長子,母元敬皇後宋氏。網絡圖  韓熙載十分瞭解陳覺這個人:志大才疏,忌賢妒能。前幾次率軍進攻福州時,損兵折將,嚴重削弱南唐國力,所以韓熙載向李璟建議不要用陳覺這個人,說:“親莫過親王,重莫過元帥,何必再任命監軍使!”   其實李璟也明白其中的道理,隻是他想起父親李昪在世時,曾有意立弟弟李景達為太子,這件事雖然沒有公開,但畢竟在李璟心中已形成瞭陰影,把兵權交給弟弟不放心,派陳覺是為瞭牽制。  在這種情況下,韓熙載的勸諫自然不會被采納,然李璟的固執己見,卻為南唐軍事的慘敗埋下瞭很大的隱患。  這一時期南唐軍隊雖然屢敗,但由於後周軍隊軍紀敗壞,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激起瞭淮南人民的反抗,他們自動拿起武器,四處襲擊周軍;加之周世宗一度返回汴梁,南唐失去的州縣又有不少相繼被收復。  南唐的壽州守將劉仁贍出兵攻擊圍城的周軍得手,殺傷數萬,焚毀其器械無數。在形勢有利的情況下,劉仁贍派人至李景達駐紮的濠州,請求派大將邊鎬來守壽州,自己乘勝率軍出城與周軍決戰。  由於陳覺的幹擾,劉仁贍的請求沒有被批準,劉仁贍憤鬱得疾。  這時各地周軍紛紛撤退,準備集中兵力攻取壽州,南唐諸將請求乘機據險邀擊周軍,而朝中權要擔心事態擴大,不許行動,致使周軍安然退至正陽,使壽州之圍更加難以解救。  李景達雖為元帥,卻處處受到陳覺的牽制,軍政大權實際控制在陳覺手中,而陳覺擁兵五萬,無意決戰,將吏畏其權勢,無人敢言。  正在雙方相持不下之時,卻發生瞭南唐大將朱元臨陣叛變降敵的事件,致使局面不可收拾。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朱元奉命擔任淮南西北面應接都監,他連下舒、和二州,駐軍紫金山。  朱元善撫士卒,與之同甘苦,每戰誓眾,慷慨陳詞,流涕被面,士卒皆有效死之意。  陳覺與朱元不和,密奏朱元不可信,不可付以兵權,中主李璟於是命楊守忠前往代替朱元統軍。  楊守忠到前線後,陳覺以李景達的名義,召朱元至濠州議事,謀奪其兵權。  朱元聞知,悲憤欲自殺,其門客勸他投降後周,朱元遂率本部萬馀人歸降瞭後周。  朱元的投降引起南唐諸軍崩潰,紛紛沿淮河東逃,被事先埋伏的周軍截擊,死傷及投降的達四萬馀眾,拋棄的船艦器械不計其數。  李景達、陳覺狼狽逃回金陵,大將邊鎬、許文稹、楊守忠被俘。壽州援兵斷絕,守將劉仁贍憂憤而死,壽州失守。其馀各州守將紛紛棄城而逃,後周戰艦直入長江,佈列江面。南唐徹底戰敗,隻好割讓淮南十四州給後周,並稱臣納貢。  中主李璟不聽韓熙載的勸諫,終於釀成戰敗的大禍。從此南唐積貧積弱,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為瞭躲避中原王朝的威脅,李璟被迫遷都洪州(今江西南昌),鬱鬱寡歡,終於一病而亡。(微信號:songshugonghui)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南唐歷史上重臣為何沉溺於“天上人間”?決定南唐存亡的兩對父子:李璟父子和皇甫暉父子宋朝四大將之一曹彬:平滅後蜀南唐的開國重臣南唐名將劉仁瞻:獨守孤城斬殺逃跑的親生兒子南唐史上樊若水曾獻計趙匡胤:架浮橋破長江天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