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朝鮮人

萬歷皇帝如何打敗日本:讓朝鮮人感恩瞭兩百年

  明朝萬歷年間的援朝抗倭戰爭,是一場對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影響的國際戰爭(對於這場戰爭,朝鮮稱為“壬辰、丁酉倭亂”,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公元1590年,豐臣秀吉(1537-1598)統一日本,遂於1592年4月進攻朝鮮,勢如破竹。應朝鮮政府之請,明軍自7月起陸續入朝抗倭,並於1593年1月贏得平壤戰役的重大勝利。但不久,由於主帥輕敵致敗。其後,雙方基本停戰,進行和談。公元1597年初,豐臣秀吉復派兵侵朝,同年秋被明軍擊敗,退守半島南部沿海狹小地帶。此後,雙方互有勝負。次年秋,豐臣秀吉病死。明、朝軍民最終取得勝利。  事實證明,日本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發動瞭一場錯誤的戰爭”。然而,歷史真相並非如我們所說的那麼簡單,四百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回顧、解析這場戰爭的時候,發現其實我們贏得並不輕松。以下,本文將以明、朝方的最高決策者明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1563—1620)對戰爭的態度和處理為線索,分析其在戰爭中的決策失誤及其原因,以此讓更多的人更深刻地瞭解這場戰爭的來龍去脈,也更深刻地瞭解當時明朝的內政外交情況。明朝的教訓倘能為國人所借鑒,則筆者將深感欣慰。  一、戰爭前——無視情報,疏於防范  歷史證明,豐臣秀吉妄圖侵略朝鮮和明朝的圖謀由來已久。早在1578年,豐臣秀吉尚是日本最大的封建主織田信長的部下,就曾向主子進言:“席卷明朝四百餘州,以為皇國之版圖。”織田信長死後,豐臣秀吉成為日本權臣,終於在公元1590年完成瞭日本全國的統一,多年的戰火熏陶,使其野心不斷膨脹,同時,也為瞭平息國內封建領主對土地分配不均的不滿,可能還有打開中國門戶與中國進行商業貿易的企圖,終於,在萬歷二十年(1592年)四月,下令出動陸軍16萬,海軍近1萬直指朝鮮半島。戰爭初期,朝鮮軍陣陣潰退、節節慘敗,不到兩個月,朝鮮國土大部分已經淪喪。潰敗到如此地步,難道明、朝方面不知道倭人的陰謀以至於毫無防范嗎?非也。  山雨欲來風滿樓。1590年至1592年3月間,豐臣秀吉為瞭準備侵略戰爭,大肆增加兵員、儲備軍糧,還征集、建造瞭千餘艘艦船。豐臣秀吉的侵略野心及擴軍備戰的消息,很早便由在日華人傳到瞭明朝。這位華人名叫許儀俊,原為福建人,後被倭寇擄至日本,當時他正在日本為日本貴族治病,所以能得到消息,然後他立即派人於1591年2月(另一種說法是3月)將消息送達福建地方官員。地方官員不敢怠慢,立即奏明神宗皇帝。遺憾的是,對於華人冒死送來的密信,神宗並不重視,隻是簡單地批示:“由兵部跟朝鮮國王聯系。”同時,慣例性地責令沿海官員加強防備。  1591年春,極度狂妄自大的豐臣秀吉致書琉球國王尚寧:“我將於明年春天進攻朝鮮,你也需要率兵前來與我共同戰鬥。倘若不聽從召喚,我將先滅掉你的國傢。”當時琉球尚是明朝的藩屬國。尚寧接書後大驚,於當年4月向神宗告警。幾乎與此同時,身在琉球的中國商人陳甲也得知豐臣秀吉的企圖,設法報告瞭明朝政府。然而,神宗仍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豐臣秀吉  其後,朝鮮兩次派使者趕赴北京向神宗匯報日本侵朝、侵明的企圖,神宗除瞭贊揚朝鮮國王對明朝的忠順之外,就是賞賜銀兩、物品,不但自己沒有作出任何實質性的預防措施,就連督促朝鮮整飭軍備、防禦倭寇的隻言片語都沒有。在神宗看來,小小的蠻夷島國,進犯天朝,豈非以卵擊石!  於是,當日軍大舉向朝鮮開進之時,不但神宗仍在醉生夢死之中,就連朝鮮朝野上下,也仍是一片歌舞升平。戰前缺乏防范意識,自然不會有任何有效的軍事部署,敵人突然出現,“二百年不知戰事”的朝鮮猝不及防,一觸即潰自然在情理之中。  二、出兵決策——反應遲鈍,貽誤戰機  朝鮮遭災,國王立即派遣使臣到明廷求救。明廷震動,神宗也在第一時間征求臣僚的意見:援還是不援?明廷分成瞭對立的兩派。  主張出兵者以兵部尚書石星(戰爭開始後轉而主和,成為主和派的代表)、大理寺卿宋應昌、山西道禦史彭好古以及呂坤等人為代表。他們清醒地看到瞭日本的野心所在,認為日本以多年戰爭積累起來的軍事資源,興發全國兵員,必定不止要奪取一個朝鮮那麼簡單,其實質必然是想侵略大明,所以,“救朝鮮實為自救”,於是,積極出謀劃策。彭好古提出瞭禦倭的上中下三策:“迎敵於外,勿使入境,此為上策;拒之於海,勿使深入,是為中策;及至天津、淮陽之間,而後禦之,是無策矣。”呂坤非常明瞭地指出:“倘若日本占有朝鮮,不但在地理上威脅北京,割斷我們的漕運路線,且日本可以利用朝鮮的人口、資源,強大自己,所以,明智的做法就是立即出兵朝鮮,並力東征。”但是,以兵科給事中許弘綱為代表的一批人卻反對出兵援朝。在他們看來,當年小規模倭寇侵犯東南沿海,給大明帶來的麻煩就夠大瞭,而今天倭人侵朝,可是正規軍大規模出動啊,兩個月就基本搞定朝鮮,其實力可見一斑,且明朝正在對西北用兵,國庫空虛,所以,如果大明出兵援朝,實在難以說有取勝的把握。許弘綱就說:“藩屬國隻是天朝的護衛。隻聽說藩屬國給天朝當衛兵,沒有聽說天朝給藩屬國當衛兵的。朝鮮雖忠順,然而自己不爭氣,國王治國無方,敵人一來就望風逃竄,國傢已經土崩瓦解,還有什麼值得救援的?某些大臣想在外國立功以流芳千古,希望陛下不要受到他們的蠱惑。”  兩派各執己見,相持不下。作為皇帝股肱的內閣大學士們,吸取張居正生前權傾朝野、死後受到清算的教訓,凡事依違期間,誰都不敢出頭。神宗也猶豫不定,拖瞭兩個多月,遲遲無法定奪。鑒於朝鮮戰局日益惡化,朝鮮國王又多次派出求救使者,在石星、宋應昌等人的一再要求下,神宗才采取瞭一些象征性的救援舉措。7月,神宗終於決定出兵援朝,但決心並不大。明知日本傾巢出動,而神宗隻派瞭一名中級軍官率兩千兵馬前往平壤,隨後,又派兩三千人渡過鴨綠江增援。這幾千人馬很快遭到挫敗。消息傳到北京,朝議為之震動。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絕大部分朝臣終於被逼達成出兵援朝的共識。神宗遂以宋應昌(1536—1606)為經略,抽調正在寧夏平叛戰場的東北名將李如松(1549-1598)為提督,率大軍4萬3千人東征。經過充分準備,12月,明軍渡過鴨綠江,浩浩蕩蕩開赴平壤。  4月14日,日軍在釜山登陸,隨後勢如破竹,朝鮮已經危在旦夕,而神宗卻拖到7月才派少許兵力入朝救援,足足拖瞭3個月。如果從12月李如松率大軍入朝參戰算起,那麼明朝參戰距離戰爭爆發已達8個月之久。神宗反應之遲鈍,令人咋舌!相關閱讀推薦:明神宗朱翊鈞怎麼死的活瞭多少歲?明神宗墓在哪明神宗朱翊鈞孝端顯皇後簡介 王喜姐生平簡介明神宗為何清算已死的張居正?張居正死後被抄傢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後:明神宗皇後王喜姐萬歷皇帝一日寵九妃的下場如何? 明神宗結局怎樣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三、戰爭中——戰和猶豫,政策遊移  1593年1月7日(一說是8日),經過周密部署,明軍進軍平壤,與日軍的精銳部隊3萬人遭遇。經過慘烈激戰,明、朝聯軍成功奪回平壤。此戰共殲敵1萬餘人,俘虜、逃散無數,從根本上扭轉瞭朝鮮的戰局。隨後,在明、朝軍民的一致努力下,朝鮮國土大部分獲得光復。得知李如松初戰大捷,神宗大喜,勉勵李如松繼續奮戰。但是2月27日,李如松輕敵冒進,在碧蹄館(王京附近一個驛站)遭伏擊,損傷慘重(明朝說損失3千,日本說是上萬,而朝鮮方面記載明軍投入戰鬥的隻有4千人左右)。盡管明朝軍隊銳氣受挫,但精銳尚存,且很快得到新的補充。相反,日軍雖取得小勝,但水土不服,被朝鮮義軍襲擊,糧倉又被李如松派兵燒掉而陷入困境。可惜的是,明軍不敢進攻,白白喪失戰機。  明軍在碧蹄館戰敗的消息傳來,神宗對日本的態度開始動搖。雖然朝鮮國王極力要求復仇,但明朝內部以石星為首的主和派占瞭上風,神宗遂開始與日本和談。和談從1593年3月起,前後拖延瞭近4年。1593年5月,應明、朝方的要求,半島上的日軍大部分退到瞭釜山一帶,神宗估計日軍不會再有大的軍事活動,遂下令大部分明軍在1593年8月回到國內,隻留下1萬人駐守。然而,豐臣秀吉卻不斷地利用和談時間補充兵力,運送武器給養,積極籌劃再戰。  和談中,明朝與日本的封貢問題頗為重要。日本既要封(即冊封豐臣秀吉),又要貢(即進貢。按照慣例,對於來天朝進貢的外國使臣,天朝需要給予更為豐厚的回報,並允許其在某地進行自由貿易)。當時代替瞭宋應昌的總督顧養謙上疏,請神宗同意封貢,而明朝對倭寇在東南沿海的滔滔惡行記憶猶新,因此絕大多數大臣主張隻封不貢。面對兩種意見,神宗起初也舉棋不定,最後同意支持後者。是年冬天,明朝使臣抵達日本大阪,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  日方如何應對?這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豐臣秀吉聽說隻封不許貢,便勃然大怒,摔詔書於地,並怒逐明朝使臣。但使臣回國後卻說豐臣秀吉接受瞭冊封並同意和談條件。另一種說法是:當時因為戰爭準備沒有完成,盡管豐臣秀吉十分不情願,但也隻能忍氣吞聲地接受瞭明朝政府的冊封,並款待使者。此時,明朝的遼東官員已經知覺豐臣秀吉蠢蠢欲動,並向神宗作瞭報告。然而神宗卻非常天真,他以為冊封之後,日本就會從朝鮮撤軍,於是,他隻是督促朝鮮國王“搞好自己的內政,對日本作一些讓步”,便以為萬事大吉瞭。   1597年1月(一說是2月),當駐遼守軍和朝鮮來使幾乎同時向神宗報告日本再次進攻朝鮮時,神宗才發覺和談已經失敗。日軍來勢洶洶,援還是不援?朝臣再次分為對立的兩派。反對援朝的一方認為當時內政混亂,民生疲敝,實在無力進行大規模國際戰爭,且5年前東征的士兵已經盡數撤回。當初南兵撤離時,還因朝廷拖延賞賜,發生瞭士兵鼓噪被殺1300人的重大事件,所以若再論出戰,士兵必然意見很大。禦史周孔教等人則針鋒相對,指出朝鮮與遼東接壤,在我臥榻之側,出兵朝鮮,不但關系朝鮮命運,且關系我明朝安危,即使花費再大,犧牲再多,也義不容辭。最後,神宗拍板:倭寇背信棄義,罪不容誅,7萬大軍開赴朝鮮(日本方面認為援朝明軍為14萬左右)。  明軍再次入朝之時,由於日本12萬陸軍進展迅速,朝鮮已經再次喪失大片國土,不但朝軍無法與明軍協同作戰,就連糧草都無法向明軍提供。而當時首批入朝的明軍僅有3萬,就在這種艱難形勢之下,明軍起初還是收復瞭一些失地。神宗聞訊,下令嘉獎。不料嘉獎令還未送到前線,明軍即在蔚山戰役遭到慘敗。  1598年正月,明軍全部撤退至王京,朝鮮戰事再次陷入瞭相持局面。盡管朝鮮水軍在李舜臣指揮下逐步掌握制海權,但陸上雙方仍是拉鋸戰,互有勝負,均未有決定性意義。於是,北京城內的大臣們又開始瞭新一輪爭論:有的認為師久無功,國庫告罄,且擔心國內空虛,讓奸人有機可乘,遂提出撤兵,內閣首輔趙志皋甚至還開始張羅和談;有的堅決主張安內先攘外,支持繼續積極進剿,摘取戰爭的最後果實。神宗再度失去判斷能力,這無疑會影響到前方將士的鬥志。幸好,就在1598年11月,福建巡撫金學曾奏報豐臣秀吉已死,預言日本國內將發生內亂,建議乘機征討。同時,兵部的總結也向神宗顯示:往年碧蹄館之敗後我方停止進兵,絕對是一次錯誤的決策,它使我方失去瞭轉敗為勝的大好機會,現在我方不可以再重蹈覆轍。於是,神宗決定乘勢再戰,爭取最後勝利。  原來,早在1598年8月,豐臣秀吉就已經去世,日本大臣們決定:密不發喪、自朝鮮撤軍。9月5日,五大老以豐臣秀吉名義,指示前線將領“爭取最體面的議和”。豐臣秀吉去世的消息終於傳到朝鮮,日軍頓時士氣低落,陣腳大亂。11月,日軍大規模從朝鮮撤退,明、朝聯軍乘勢追擊,斬獲頗多。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四、總結與評論  如上所述,戰爭爆發前後,明神宗的決策出現瞭三次重大失誤:第一,戰爭前,無視情報,疏於防范,不但自己不做好戰爭準備,連督促朝鮮備戰的言辭都沒有,以至日軍突然進攻,朝鮮潰如山崩,明朝也進退失據、措手不及,更不可能在第一時間對朝鮮組織有效的增援。第二,朝鮮求援後,面對朝臣是否出兵的爭議,神宗反應遲鈍,竟然在戰爭爆發後8個月大軍才入朝作戰,貽誤瞭痛擊日寇的最佳戰機,不能及時挽救朝鮮人民於水火之中,也給明、朝聯軍收復失地增加瞭難度。第三、出兵朝鮮後,戰爭順利,即支持出戰,一遇挫折,便滋生畏敵情緒,傾向議和而不能繼續再戰,政策遊移不定,影響前方再失攻敵良機,和談更是讓敵人取得瞭備戰時間,無異於縱敵為患。當然,這些重大失誤,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作為口含天憲、乾綱獨斷的決策者,神宗無疑應該負主要責任。他決策嚴重失誤,是導致戰爭時斷時續、拖延至7年之久的主要原因。  結合當時明朝國內形勢,神宗以及明朝方面之所以犯下這些錯誤,也是有著深刻的原因。首先,神宗自身缺乏應對危局的能力和魄力。朱翊鈞長於深宮,養於婦人之手,10歲即位。前十年,有兩位太後和張居正的約束,尚能循規蹈矩。張居正死後,他野馬脫韁,生活奢靡,躲在深宮,迷戀酒色財氣,怠於臨朝,與外廷隔絕三十年。他不可能具有乃祖朱元璋、朱棣那樣經天緯地之才,面對大規模的國際戰爭,自然不可能迅速決斷,更缺乏把握全局的本領。  單說用人一項,第一次援朝戰爭,派遣戰績顯著且熟悉朝鮮情況的名將李如松帶領遼東軍赴朝參戰是絕對英明的,然而所用於制約李如松的經略宋應昌卻無法與李如松合作,神宗不能及時解決這一問題,任由二人處處掣肘,喪失瞭很多殲敵良機。更令人嘆氣的是,他所用於和談的使者劉維謙,原是市井無賴小兒,以國事當兒戲,左蒙右騙,誤國甚矣。  其次,當時明朝已經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明中期以來,政治、社會危機日益加深。萬歷前十年,在兩位太後的支持下,張居正勵精圖治,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為大明王朝註入瞭一支強心劑。但是神宗親政之後,立即清算張居正,將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又顛倒回來,且強化皇帝權威,導致內閣與九卿大臣因循守舊,一個個碌碌無為,務實乏人。他自己身為皇帝,卻急於斂財,派出礦監稅使到處騷擾百姓、與民爭利,而又吝惜官俸,致使官署空缺,政府機構運作失常。各地官吏貪贓枉法、賣官鬻爵,百姓生活艱難,各地民變不斷發生,階級矛盾空前尖銳。所以,每次都有朝臣以財政匱乏、民生疲敝為借口反對出戰,戰爭一遇挫折,主和派更加猖獗,他們的行為都不無道理。   再次,朝臣黨同伐異,爭鬥激烈,高層變動頻繁,嚴重影響決策效率和執行效率。嘉靖以降,世風日下,士大夫投機鉆營者比比皆是,於是朝廷門戶漸開,各派勢力爭相攻訐,紛紛擾擾。如果是為國為民而坦誠佈公倒也罷瞭,但是其中很多爭執是意氣用事、毫無意義的,凡你所是,我必非之,凡你所非,我必是之。哪怕是以道德立身於世的東林人士,也不乏此種現象。作為最高負責人的神宗,不勝其煩,加之其能力有限,其判斷自然也受到嚴重影響。整個戰爭過程裡,無論是北京中樞,還是前線高層,均發生多次重大人事調整。如援朝最高文官,先是宋應昌,接著是顧養謙,然後是邢玠、楊鎬並重,最後楊鎬被調回,才由邢玠單獨負責。高層更替頻繁且朝廷幹預前線,不僅使決策遲鈍,更造成瞭對執行的動輒掣肘狀態,援朝的經略、提督顧慮重重,恐生變端,雖領兵在外,然偷窺於內,不能進退自如,甚至手足無措,坐失良機,導致戰期延長,數年無功。  總之,這場戰爭暴露瞭明朝許多體制性的缺陷。再次審視這場長達7年的戰爭,我們可以發現:我們原本可以贏得不那麼艱難——倘若明朝統治集團不那麼腐朽,不那麼無能的話。  作者:朱聲敏

康熙怎樣處理朝鮮人越界案:命官員自殺罰朝鮮國王

  導讀:清廷接到事件報告後,立刻由禮部發文,責成朝鮮政府迅速將人犯捉拿歸案,等候北京派人審訊。隨後,清廷下發敕書,以皇帝的名義通告朝鮮,上國將派遣查使,也就是專案組和朝鮮國王一起審訊犯人和該管的地方官。最為嚴厲地是,康熙的敕書點名要追究朝鮮國王平日裡疏忽邊防的罪責,並要“專案組”察議國王。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朝鮮王國咸鏡道、平安道的邊民數十人帶著刀槍、鳥槍偷渡鴨綠江,在三道溝(今吉林省臨江市境內)一帶與清朝士兵發生沖突,槍傷駐防協領勒楚等多人,朝方1人中箭死亡、數人受傷。  這次沖突的規模很小,雙方的傷亡也很少,卻引發瞭康熙皇帝的強烈反應。  清廷接到事件報告後,立刻由禮部發文,責成朝鮮政府迅速將人犯捉拿歸案,等候北京派人審訊。隨後,清廷下發敕書,以皇帝的名義通告朝鮮,上國將派遣查使,也就是專案組和朝鮮國王一起審訊犯人和該管的地方官。  最為嚴厲地是,康熙的敕書點名要追究朝鮮國王平日裡疏忽邊防的罪責,並要“專案組”察議國王。這一處理,在以往的邊民越界事件中,非常罕見。往往是清朝禮部咨文提出“察議”國王,再建議皇帝加恩“免議”。  朝鮮君臣期待中的高舉輕放沒有出現,隻好在恐懼中嚴懲本國官民。  朝鮮國王派出2名文官為按核使,到鴨綠江沿岸地區搜捕犯人,前後抓捕入獄達數百人,押送至漢城(當時的朝鮮首都,今首爾)的也有近百,犯人越境處、原籍處地方官紛紛被捕,從郡級長官、軍事主官,到道一級的官員,基本上一勺燴送解漢城候審。  另有部分官員先行自盡,如默許邊民偷渡的厚州軍官、土兵及僉使先後自殺。  朝鮮君臣對此並不在乎,他們更關心的是國王會不會“奉旨受辱”,幹脆采取瞭拖字訣,先是以國王患病為由,要求免除郊迎禮,這是什麼意思呢?  原來明清時期,朝鮮作為排名第一的藩屬國,在上國派“天使”來到漢城城西的迎恩門時,要紮結彩黃帳殿,設黃屋、龍亭、香亭於帳殿正中,鼓樂齊鳴,國王穿全套朝服率宗親、百官在迎恩門內向“天使”鞠躬迎候。   待將敕書供奉龍亭之後,國王才可與“天使”一同穿過迎恩門到王宮完成迎接大典。這就是全套的郊迎禮。  怕當眾挨罵,國王托病拖沒瞭郊迎禮,朝鮮君臣又到“慕華館”勾兌國王不參加“會審”,其中花瞭多少錢賄賂咱無從知曉,隻知道清朝使臣堅持要求,審訊的最後一天,國王一定要出現。畢竟康熙皇帝有明文要求,再打馬虎眼,就是拿自己腦袋開玩笑瞭。  朝鮮肅宗李焞雖然不情願出場,對於犯人的定罪主張卻非常堅決,提議施放鳥槍的6名主犯處斬、妻子為奴;其他越境者19人處死;地方官分別處以革職流二千裡、降等二級或五級,清使滿意之餘,要求國王擬定一份“謝罪書”上交康熙皇帝。  朝鮮的大臣們很給力,覺得國王寫這個東西像供狀,太丟臉,請求處罰他們個人以換取國王的面子,清使退而求其次,允許國王口頭謝罪。  朝鮮肅宗說:  “非敢有一毫漫忽之心,而事至於此,莫非禁令不嚴之致,今奉皇敕惶悚罔措。”  國王謝罪,這事兒該完瞭吧?  不好意思,沒完,清廷還勒令朝鮮國王罰銀2萬兩,朝鮮右議政(相當於右丞相)鄭載嵩為首的三使臣上書抗辯處理過重,遭到清朝禮部的迎頭痛擊。  第二年的清朝禮部咨文,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歷數朝鮮的諸多“罪狀”,直斥朝鮮“主弱臣強”,並將三使臣抓捕後,押送朝鮮要求重處。  清廷對朝鮮君臣的反復打臉,令其屈辱不堪,肅宗甚至認為這是“丙子胡亂”(1636年,清軍12萬攻入朝鮮,逼其稱臣)以來從未有過的侮辱。  然而,站在清朝的角度來說,這卻是一個裡程碑事件。相關閱讀推薦:為何八旗軍的衰敗在康熙平三藩時已充分暴露?遷界禁海防鄭經:康熙的暴力拆遷竟也如此血腥淺析康熙的用人之道:他的三用和三不用之道康熙帝的後妃中有4對是親姐妹:清朝的後妃制度康熙的九妃連珠與八嬪臨禦 康熙的妃嬪有哪些?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自順治元年(1644年)入關之後,整個東北僅餘八旗官員103人,士兵1500人,鴨綠江、圖們江沿岸的邊界地區更是人煙稀少,朝鮮官民的越界行為近乎肆無忌憚,殺人越貨事件也屢有發生。  經過“三道溝事件”對朝鮮政府的嚴厲懲戒,使其自覺對邊境軍民進行約束,保障瞭邊境線的大體穩定,令“竊地”這樣的行徑,直到甲午戰爭前後,方才復蘇。  事實上,朝鮮在蠶食中國領土上是有前科的。  朝鮮大臣韓亨允曾對朝鮮中宗說:  “咸鏡道本非我地,而於前朝避役之民,皆歸其地矣。至我世宗朝,始設六鎮,而野人願托以生焉。”  具體來說,即1433年朝鮮世宗對明朝轄下的建州衛女真人發動進攻,掃蕩瞭鴨綠江、圖們江南岸的女真據點,逼迫女真人西遷、北移,在其舊地設置瞭“西北四郡”和“東北六鎮”。  當時的明朝皇帝宣宗對於朝鮮的越界進攻定性是“遠夷爭競”,坐視朝鮮的蠶食。當然,這種態度也算是明朝皇帝對朝鮮的傳統思路。  早在明朝國力最強盛的永樂年間,女真人王可仁上奏稱:“咸州(今朝鮮咸興)迤北,古為遼、金之地。”  明成祖認可這一判斷,降敕朝鮮,索要這一帶的“十處人民”(主要為女真人)。   《奉使圖》,清代大臣阿克敦1724年-1725年所作,記錄冊封朝鮮英祖過程的畫冊。圖為郊迎禮,畫面左側紅色羅蓋下,紅衣者為朝鮮國王。  朝鮮的處理方法很高明,派出藝文館提學金瞻出使明朝,以大儒的身份,在遼、金史書中摳字眼,向明朝禮部提出,《遼史》、《金史》的《地理志》裡都沒有記載這十處地名,可見根本不是遼金領土。  明成祖的表態是:  “朝鮮之地,亦朕度內,朕何爭焉?”  既然都是一傢人,給你就給瞭,同意將鐵嶺以北、公嶮鎮(今朝鮮咸鏡北道吉州)以南的地盤和人民讓給朝鮮。  看到這兒,能夠明白咸鏡道是怎麼出來的吧?明朝皇帝的一讓再讓,令朝鮮得寸進尺,最終拓地到瞭以鴨綠江和圖們江為界。  這個默認疆界,從明到清,中朝兩國都是認賬的,但是具體哪兒是邊界線,可沒弄得那麼清楚,這就給瞭朝鮮耍賴的餘地。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皇帝派出的烏喇總管穆克登與朝鮮接伴使,漢城府尹樸全、咸鏡道觀察使李善溥一同到邊境地區勘定邊界。  當年5月15日,中朝官員在白山(小白山,非長白山主峰)上樹碑勒石,確認紅丹水為圖們江正源,在長白山東南數十裡的虛項嶺,又稱“白山”,定名為分水嶺,並且議定在陸地邊界開始立柵、堆石分界。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看似一勞永逸,但穆克登一沒找到鴨綠江和圖們江的正源,二沒完成後續的定界標,全權委托給瞭朝鮮官員,就為後來的糾紛種下瞭種子。  1885年、1887年,朝鮮兩次要求勘界,通過鉆空子、挪界碑的方式,竟然要把今天中國境內的海蘭江視作“土門江”,自造瞭一個“間島地區”出來,盡管聯合勘界否定瞭這一問題,但雙方對圖們江正源究竟是“石乙水”還是“紅土水”仍有分歧。  有分歧不可怕,不要臉才可怕。  在雙方議定上奏大清皇帝裁決之後,光緒帝準以小石山、石乙水為界,並詳細擬定瞭界牌位置,朝鮮高宗卻出爾反爾,拒絕承認結果,擺出撒潑打滾的姿勢,一定要按照朝鮮的要求劃定邊界。  朝鮮高宗的策略是,一邊外交耍賴,一邊造成既成事實。  1889年,朝鮮政府命令平安北道觀察使在鴨綠江對岸設立28個面,分屬江界、楚山、慈城、厚昌四郡。  1901年,“大韓帝國”軍官率七八百名士兵侵入中國領土,殺害中國地方團練38人,鍘死中國農民6人,焚燒34戶的住房。  1902年5月,“大韓帝國”任命政府從三品官李范允為“視察官”,強迫中國境內的朝鮮墾民向大韓帝國交租納稅;又任命政府參贊李榮泰為“鄉約長”,政府三品官徐尚武為“副鄉約長”,負責“保護”朝鮮墾民。   1903年,借著俄國人的支持,“大韓帝國”幹脆自行任命瞭李范允為“北邊墾島駐紮管理使”,肆無忌憚地到中國境內開槍放馬。  1903年3月到10月,朝鮮徐相懋多次率眾非法渡鴨綠江,對中國東北輯安、通化、寬甸、臨江等地的中國民眾和朝鮮墾民燒殺搶掠。  當年11月20日,更有朝鮮士兵七八百名非法渡江,襲擊臨江縣城。  可悲嗎?可笑嗎?  一個在半殖民地和殖民地間徘徊的“帝國”,竟然也敢到中國身上“割肉”,中國到底是進步瞭,還是倒退瞭呢?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朝鮮人越境中國違法記錄:走私鴉片槍擊警察

  背景資料:  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是我國惟一的朝鮮族自治縣。吉林省白山市轄縣,位於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南麓、鴨綠江上遊,地理位置為東經127°13′—128°18′,北緯41°21′—41°58′。東南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兩江道一市(惠山市)五郡(三池淵郡、普天郡、三水郡、金貞淑郡、厚昌郡)隔江相望。國境線總長260.5 公裡,幅員面積2497.6平方公裡。全縣共有人口8.5萬人,由漢族、朝鮮族、滿族、回族、蒙古族、錫伯族等8個民族組成,其中朝鮮族人口1.4萬,占人口總數的16.9%。  1994年大事記  1月25日 縣緝毒人員在十二道溝鄉十二道溝村破獲一起朝鮮兩江道安在乙、金斷哲走私販賣鴉片30,000克的特大案件,二犯被我方依法捕辦,省人民政府為縣公安局記集體大功,省公安廳發來明傳電表示祝賀,對辦案有功人員給予記功和物資獎勵。  2月11日 縣邊防大隊破獲一起走私販毒案,繳獲鴉片900克。  2月23日 縣邊防大隊在長白鎮綠江委破獲一起走私鴉片900克的販毒案件,案犯被捕辦。  4月23日 朝鮮公民金哲虎攜帶鴉片900克越入我境,被邊防執勤人員發現,金逃回朝鮮,鴉片被收繳。  4月26日

朝鮮人吃驚:努爾哈赤如何讓八旗軍的戰力陡增?

  女真人之所以形成巨大的戰爭能力,因為組織性強。組織性強弱取決於大酋長的權威度,權威越大組織力度越大。  大酋長們的權威越大其強制性的權力越大,形成瞭“汗”這個最高首領就更顯其強制性權力的巨大。此時構成對他威脅的不是部眾,因為部眾已經沒有權力、能力與之辯駁長短,能與之抗衡的是與其擁有同等勢力的其他汗王。  大酋長們對下形成強制權力,就是出現“汗”這個強制權力最高點,出現時間當在嘉靖年間,前此開始瞭強制權力與軍事民主矛盾的激烈沖突,反復沖突的過程不斷加強汗王的權威。  從史實上看女真汗王在對部眾的約束力上一個比一個更強。嘉靖八年三月,建州衛酋長李沙乙豆約束部眾不許侵犯朝鮮時,靠將犯者捕送朝鮮的辦法,因為他沒有權力處死這些人。“在前朝廷常厚賞我功,故我亦盡情為之,如末應山、阿欹伊等皆已捉送矣”(《李朝中宗實錄》卷65癸醜條)。萬歷二十四年二月,李朝官員陪同明朝官員走進努爾哈赤的汗王城,努爾哈赤組織瞭歡迎的儀式:“忽忽領騎兵二百候於道旁,老乙可赤副將領騎兵三千餘名整立道下,或帶弓矢或持槍杖,部軍六千餘名成三行列立。相公進迫陣前,有一騎不意高聲,騎軍整立不動,而相公一行及我國人等驚慌失色,胡人拍手大笑”。努爾哈赤的軍隊管理得如此規整令李朝官員膽戰心驚。  努爾哈赤的軍隊之所以如此嚴整,在於平時的訓練管理。不僅經常“聚兵”、“習陣”,而且還要“點閱戰騎,瘦瘠者決杖,後屠殺牛羊犒軍,老酋面目親自目觀雲雲”(《李朝宣祖實錄》卷72丙寅條,卷87壬戌條)。不但治軍有法,而且戰陣上指揮有方督軍更嚴。萬歷四十年二月,“奴酋則有節制,一步不得退,非忽部之比,豈聞炮聲而退乎。後忽部竟並於奴胡,西虜始大”。努爾哈赤的軍隊分作前鋒、馬隊等各個部分,各司其責,臨戰狀態下誰不盡責就立地處死。如前鋒,都披重鎧冒敵人箭射刀砍,身後才是善射的弓箭手,不管敵人的反攻多麼猛烈,沒有指令前鋒不能退後一步,必須繼續前進,否則統領前鋒的人就砍死敢停步不前的人。前鋒就是敢死隊,缺一個立即補上一個,努爾哈赤建立起來的紀律鑄就瞭無往不勝的軍隊。   在女真各部互相兼並的過程中,不僅較量首領們的智慧,還較量對軍隊的管理訓練,在戰場上就體現在誰的約束力強誰的戰鬥力就強,誰就能戰勝對方,努爾哈赤比佈占泰有更好的約束部眾的辦法,所以最終戰勝佈占泰而兼並兀拉部。  酋長對部眾約束越嚴,在戰爭過程中越顯戰鬥力。而酋長一旦抓到瞭約束部眾的權力就決不會放松,哪怕在非戰爭的時候,這樣部眾必然產生對抗情緒。萬歷四十二年六月,“此賊自丁未年到處戰勝,使得熾大。然渠大興土木之役,故其軍丁怨苦,皆思逃避雲”。“老酋麾下勇壯百餘名四散逃走,老酋設伏於忽酋要路,使不得通路雲。”(《李朝光海君日記》卷50辛未條2,卷79丙午條,卷42丁亥條)  努爾哈赤的權力靠兵威,以兵威奪取瞭一切。“奴酋本性兇惡,聚財服人皆以兵威脅之,人人欲食其肉,怨苦盈路,所待者天降其罰,……曾所脅從諸酋亦內懷二心,外示從順……”努爾哈赤的權威已經漲到瞭眾人敢怒卻不敢言的地步。相比之下前此也是身為大酋長的李滿住卻對部眾沒有那麼大的約束力。例如,對於部眾侵犯朝鮮,李滿住沒有有效的懲治辦法,隻有在偵知準確情況以後,派人通報李朝,李朝派軍隊剿殺,李滿住答應也派軍協助,如此而已。但是努爾哈赤不同,他說:“前日童海老冒入朝鮮之境,同類之胡多至二十七名被殺”,而對於逃回人“傢口並為捉來炊飯汲水定罰”,努爾哈赤對朝鮮官員表示:“今後犯於朝鮮城底,朝鮮不為射殺而捉送,我極法斬之”。(《李朝光海君日記》卷21辛酉條,卷69戊子條)因此他可以理直氣壯地對朝鮮說:“俺管事後十三年不敢冒犯”。(《李朝宣祖實錄》卷73甲申條)  由於權威的增長,個人意志必然受到傷害,在努爾哈赤的王國裡,出現瞭“逃人”這個概念,努爾哈赤最憎恨逃跑,在他的刑罰中,懲罰逃人用瞭最重的極刑,如對一個逃跑的女奴,捉到輪奸後殺掉。他的軍隊除戍邊外還有一個職責就是看護和捕捉逃人。皇太極時期更制定瞭“逃人法”。這一切都說明隨著權威的增長,逼出瞭反抗強迫的被動手段——逃跑。努爾哈赤的一個將領曾經氣憤地放火燒掉瞭自己的傢;被皇太極迫害入監的阿敏嘆息自己不應該做人,應該像草、木、石那樣自由地存在。  縱觀明代女真人的戰鬥力呈現著快速增長的趨勢,其中原因有兩個:一是鋼鐵的武裝;二是權威制度的成長。鋼鐵制成的刀劍弓矢盔甲武裝瞭戰鬥員,使他們握有更堅硬更有穿透力的武器,穿上瞭比同樹木山石一樣掩身的盔甲,能夠離開瞭傳統的木石掩體,與敵人打交手仗,走出山林打平原仗,使他們在戰鬥中從被動轉為主動。權威制度使他們能夠互相聯合分工協作,有指揮有步驟,築堅城行遠路,實現瞭大兵團打大仗的作戰目標,使他們的武裝職業化,成為政治勢力。在此基礎上女真人強大起來,並且奠定瞭邁進人類文明的門檻——形成國傢制度的基礎。清帝國的建立:邁進瞭人類文明的門檻——形成國傢制度的基礎。相關閱讀推薦:血腥宮廷:努爾哈赤最寵愛的美妃為何被勒死殉葬?多爾袞生母阿巴亥賜死謎團:曾勾引努爾哈赤長子?揭清代唯一一位生殉的皇後:努爾哈赤皇後阿巴亥努爾哈赤皇後阿巴亥怎麼死的?阿巴亥活瞭多少歲阿巴亥皇後簡介 努爾哈赤大妃、多爾袞生母阿巴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