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本意

愛情的卑微並非是我們的本意|愛情語錄大全

1、愛情的卑微並非是我們的本意,卻是我們唯一能夠選擇的道路。也許愛情就是因為一些憂傷和一點戲劇性的結局,才顯得如此的朦朧而珍貴。人生有時候,總是很諷刺,我心目中的幸福,絕不是轉瞬即逝的瞬間,而是一種平平常常的持久的狀態。本身沒有令人激動的地方,但它持續的時間愈長,就愈令人陶醉。 2、很多人以為,因為感情淡瞭,人才會變得懶惰,其實人是先被惰性征服,然後才感情慢慢變淡的。如果你為愛流淚,那是因為你真的愛瞭,且,愛得很深。情感的付出似乎是那麼的自然,不帶任何外界物質的渲染,恬淡而芬芳。為愛流淚的人那是在乎情感的,並在為它真心地付出。 3、愛情不是尋找共同點,而是學會尊重不同點…… 4、我需要的,隻是一個不會放棄我的人。 5、很多人都刻意去追求轟轟烈烈蕩氣回腸的愛情生活,而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身邊的生活本來就應該是平淡的,平淡的就是幸福的。愛情帶給我們的幸福首先是心靈的幸福,隻要有一顆能感受幸福的心就能創造幸福。不奢求過多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簡單真實的一生也是幸福的一生,淡泊寧靜的一生同樣是幸福的一生。 6、很多人都想經歷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覺的那樣才沒有白活這一輩子,於是男女夢想著,過來人追尋著,當局者更是瘋狂著,留有遺憾的就用其他的方式補償著。然而,平平淡淡的愛情才是最美的。

成語沉魚落雁出自莊子:本意和美女沒有任何關系

  現在,成語“沉魚落雁”常和“羞花閉月”連用,是形容女人美麗的。意思是說,女子美麗得讓魚兒都沉入水下,讓大雁都落下來,讓美麗的花朵兒都羞得不好意思開放瞭,讓月兒都躲藏瞭起來。   明朝湯顯祖《西廂記》驚夢中就有“沈魚落雁鳥驚喧,羞花閉月花愁顫”。其實,在湯顯祖之前,《朝野新聲·太平樂府·采蓮女曲》中已有瞭“羞月閉花,沉魚落雁,不恁也魂消”。然而,這些“沈魚落雁”、“沉魚落雁”,都是出自《莊子》,但是,已經完全不是《莊子》原來的意思瞭。   《莊子·齊物論》中原話說的是:“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淆亂,吾惡能知其辯!”翻譯過來就是:毛嬙和西施是人們認為的絕色美女,可是魚兒見瞭她們會潛入深水處,鳥兒見瞭她們會趕緊飛向高空,麋鹿見瞭會嚇得跑開。可見,對美的認識是不一樣的。仁義的論點,是非的途徑,也都是紛雜錯亂的,是難以知道它們之間的區別的。莊子的原意是說,美醜的標準是主觀的,並沒有統一的固定的標準。莊子是在借用這些譬喻,以證明他的“不可知”的認識論。   因為,湯顯祖的《西廂記》,膾炙人口,傢喻戶曉,影響極大,所以人們就忘瞭“沉魚落雁”的原意,從此“沉魚落雁”的意思變成瞭對女子的贊美之辭。 相關閱讀推薦:成語躊躇滿志原是一個誤讀:斷句錯誤造就的成語成語血氣方剛詳解:血氣方剛一詞本來指中年人漢中著名成語典故大全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成語馬首是瞻的主人公是誰?馬首是瞻是什麼意思成語門可羅雀的主人公是誰?門可羅雀是什麼意思

成語害群之馬的本意:隻是改掉馬的一些壞習慣

  危害集體的人,就叫害群之馬。可是,追根溯源,現在的害群之馬與原始的害群之馬意思竟然是反的。   成語害群之馬出自《莊子·雜篇·徐無鬼》。   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適遇牧馬童子,問塗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黃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小童辭。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   黃帝要到具茨山去見大隗,卻迷瞭路。正巧遇上一位牧馬的小孩子,就向小馬倌問路,黃帝問:“你知道具茨山嗎?”小馬倌答:“知道。”黃帝又問:“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麼地方嗎?”少年回答:“是的。”黃帝說:“奇怪瞭,這麼個小孩子,不但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請問怎樣治理天下。”小孩說:“俺不懂。”黃帝又問,孩子才說:“這治理天下,跟放馬有什麼兩樣嗎?也不過是除去一切對馬群有害的東西罷瞭!也就是去除過分、任其自然罷瞭!”黃帝行瞭大禮,口稱“天師”。   這個牧馬的小孩子說的害馬,本指損傷馬的自然本性。   北宋劉安世《應詔言事》:“蓋此等行為巇嶮,若小得志,則復結朋黨,恣其毀譽,如害群之馬,豈宜輕議哉!”這時才有瞭“害群之馬”,但意思跟莊子說的已經不一樣瞭。

“陛下”本意是“臺階之下” 怎成皇帝尊稱?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關於“陛”的解釋簡單明瞭:陛,宮殿的臺階。如,石陛。在《辭海》中,“陛”字條目下的解釋又多瞭“帝王”二字,即 “帝王宮殿的臺階。同時,舉出《戰國策·燕策三》:“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蔡邕《獨斷》卷上:“陛,階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執兵陳於陛側,以戒不虞。”顯然,“陛下”乃是“臺階之下”的意思。“陛下”何時成瞭對帝王的稱呼?在很多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中,大臣見瞭皇上,常常是“陛下”、“陛下”的不絕於耳。“臺階之下”,怎麼成瞭對帝王的尊稱呢?  在中國古代,陛字最早確實是指宮殿外由臺榭下段通向臺頂的臺階。“陛”有時是土築,有時是木構,有時還有更花哨的樣式,如“飛陛”。又因為古代隻有王或者諸侯有資格建造臺榭作為自己的居所,久而久之,“陛”就特指君主宮殿的臺階。那麼, “陛下”一詞為什麼由建築構件變成瞭帝王的尊稱呢?因為在古代,這條通往君主的臺階是有侍衛把守的,隻有經過把守在陛下侍衛的允許才可登階升殿,見到君王。“皇帝陛下”即是通過陛下的衛士向皇帝轉達的意思,表示卑者向尊者進言。自秦代以後,“陛下”一詞就專用來稱呼皇帝瞭。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此中的“陛下”即指的是“秦始皇”。  漢代蔡邕在《獨斷》中,曾對為何將君王稱為陛下作過詳細說明:“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也就是說,稱呼陛下的原因是緣於群臣向天子稟報事情的時候,不敢直呼天子本人讓他知道有人在向他稟告,所以隻是說“在臺階下的人進行稟告”,用這種說法既讓天子知道有臣子向他稟告事情,又體現瞭臣子對天子的尊敬之意。如對天子上書,書中也是用這種稱呼法。由此可見,用“陛下”稱呼“天子”乃是由“不敢指斥天子”而來。雖稱天子為“陛下”,但不是指“天子在陛下”,而是指“向天子稟告事情的人在陛下”。《史記·秦始皇本紀》:“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史記》是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秦始皇本紀》中的這段記載表明,到瞭西漢,以“陛下”代指皇帝已經被普遍接受瞭。與“陛下”一詞相似的還有“閣下”、“殿下”等,也是循此例而來的。

散文:如果背離,請相信不是我的本意

    我想掙脫愛情,當愛情由短暫的親昵轉為疏遠和敷衍,猜疑和怨懟。     冷雨敲窗,淅瀝一整夜。我已經沒有心事。這個城市,夏天的漫長,讓我難以忍受。昨天的夜雨,似乎可以成為近似夏天的炎熱的短暫秋天向初冬的過渡。我要這份清冽。     現在的雨和溫度,讓我回憶起一次行程。路上的雨,和溫度,與現在近似。而情緒,情緒總是跳脫出我的本意。所以,我可以理解你的一切,包括你的背離。我不能理解的,隻是我自己。     我不能理解,我執拗於為不能拉近的距離的無謂悲哀。     我執拗於對往事的沉迷。而一切是幻象,或者是我的幻想。無憑據,無回憶。隻有,我因瞭這秋雨的連綿,對於彼時情緒的忽然想起。     也許我是戀舊的人,我甘願於一種現狀的維持,沉迷其中,並且勸說自己沉迷其中,或者努力讓自己誤以為沉迷。今天的課間,打開一段音樂,一個小男孩兒,很小,卻很痛苦的反復唱著“t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