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東漢

三國演義_劉弘[東漢](liú-hóng)_三國人物

歷史簡介: 先為光祿勛,靈帝中平六年(189),遷司空。同年八月,董卓自為司空,弘被免職。 演義簡介: 先為光祿勛,靈帝中平六年(189),遷司空。同年八月,董卓自為司空,弘被免職。 傢族成員: 父親:未知母親:未知配偶:未知子女:未知兄弟:未知

三國演義_張嬰[東漢](zhāng-yīng)_三國人物

歷史簡介: 順帝時,聚眾數萬人殺刺史二千石,數破官軍,後為太守張綱所招撫。 演義簡介: 順帝時,聚眾數萬人殺刺史二千石,數破官軍,後為太守張綱所招撫。 傢族成員: 父親:未知母親:未知配偶:未知子女:未知兄弟:未知

三國演義_吳碩[東漢](wú-shuò)_三國人物

歷史簡介: 任議郎。建安中,車騎將軍董承稱,受獻帝衣帶密詔,當誅曹操。遂與碩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王子服、王子蘭等結謀。五年(200),事泄,為曹操所殺。 演義簡介: 與車騎將軍董承、昭信將軍王子服、長水校尉種輯等人接漢獻帝旨除操。可是,董承傢奴秦慶童與侍妾雲英在暗處私語,被打,後秦慶童懷恨在心而向曹操密告董承謀反一事事情敗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殺害。任議郎。建安中,車騎將軍董承稱,受獻帝衣帶密詔,當誅曹操。遂與碩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王子服、王子蘭等結謀。五年(200),事泄,為曹操所殺。 傢族成員: 父親:未知母親:未知配偶:未知子女:未知兄弟:未知

三國演義_陳紀[東漢](chén-jì)_三國人物

歷史簡介: 漢末名士陳寔之子。名重於世,遭黨錮之禍,發憤著書數萬言,號曰《陳子》。後歷位平原相、侍中、大鴻臚。年七十一,卒於官。 演義簡介: 漢末名士陳寔之子。名重於世,遭黨錮之禍,發憤著書數萬言,號曰《陳子》。後歷位平原相、侍中、大鴻臚。年七十一,卒於官。 傢族成員: 父親:陳寔母親:未知配偶:未知子女:陳群兄弟:陳諶

三國演義_劉熙[東漢](liú-xī)_三國人物

歷史簡介: 訓詁學傢。曾任安南太守,赴交州講學。然一生以教授講學為主,生徒眾多。所著《釋名》二十篇,以音同音近的字解釋字義,並註意到當時語音與古音的異同,為漢語語源學的重要著作。 演義簡介: 訓詁學傢。曾任安南太守,赴交州講學。然一生以教授講學為主,生徒眾多。所著《釋名》二十篇,以音同音近的字解釋字義,並註意到當時語音與古音的異同,為漢語語源學的重要著作。 傢族成員: 父親:未知母親:未知配偶:未知子女:未知兄弟:未知

三國演義_李邵[東漢](lǐ-shào)_三國人物

歷史簡介: 任冀州刺史。關東討董卓兵起,他不從司馬朗勸,徙居溫縣,使邊山之民內徙後發生變亂。後任鉅鹿太守,隸冀州牧袁紹。初平三年(192),袁紹與公孫瓚戰於界橋(今河北威縣東),他以公孫瓚兵強,欲附瓚。袁紹遂以董昭領鉅鹿,去其職。 演義簡介: 任冀州刺史。關東討董卓兵起,他不從司馬朗勸,徙居溫縣,使邊山之民內徙後發生變亂。後任鉅鹿太守,隸冀州牧袁紹。初平三年(192),袁紹與公孫瓚戰於界橋(今河北威縣東),他以公孫瓚兵強,欲附瓚。袁紹遂以董昭領鉅鹿,去其職。 傢族成員: 父親:未知母親:未知配偶:未知子女:未知兄弟:未知

三國演義_李固[東漢大臣](lǐ-gù)_三國人物

歷史簡介: 初曾勉勵黃瓊出仕。順帝陽嘉二年(133),上疏直陳外戚、宦官擅權之弊,被任為議郎。永和中,任荊州刺史、太山太守。後任將作大匠、大司農。沖帝時,官至太尉,與大將軍梁冀參錄尚書事。後因議立清河王,被免官。桓帝建和初,為梁冀所誣,死獄中。不再單獨記錄。 演義簡介: 初曾勉勵黃瓊出仕。順帝陽嘉二年(133),上疏直陳外戚、宦官擅權之弊,被任為議郎。永和中,任荊州刺史、太山太守。後任將作大匠、大司農。沖帝時,官至太尉,與大將軍梁冀參錄尚書事。後因議立清河王,被免官。桓帝建和初,為梁冀所誣,死獄中。不再單獨記錄。 傢族成員: 父親:未知母親:未知配偶:未知子女:未知兄弟:未知

成語典故_糟糠之妻不下堂:東漢宋弘真正樹立起的道德典范

  東漢光武帝時代,有個大臣叫宋弘。他非常有德行,在國傢做司空,是個很大的官職。當時,光武帝的姊姊湖陽公主的先生去世瞭,她獨自在傢寡居。湖陽公主跟光武帝在談話中,透露出有意要嫁給宋弘,因為她覺得宋弘非常有德行。一般王親貴戚下嫁給下屬官員,這個官員馬上就變成皇親國戚,而且又是皇上的姐夫,那是很榮耀的。   光武帝就跟宋弘探聽口氣,看他願不願意把原配放下,娶他姊姊。一般人都是希望能夠攀到這門親事,宋弘則不然。他聽瞭以後,就對光武帝:「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糟糠之妻就是形容原配,陪伴我們胼手胝足一起創造傢庭的太太,豈能拋棄!   宋弘話很有善巧,他先對皇上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皇帝聽到此話,就會提起道義之心;接下去再說「糟糠之妻不下堂」。如此,皇帝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也就不強人所難。   宋弘雖然隻是拒絕瞭這件婚事,但他影響的范圍卻非常大。因為他是朝廷的達官,假如他娶瞭皇帝的姊姊,將會造成朝廷不好的風氣。而他如此有道義,也端正瞭朝廷重視情義的風氣。相信當時所有的官員一定不敢把原配休瞭,假如休瞭,一定會受到所有輿論的斥責。確實,讀書人所做的每件事,都要為國傢社會負責,不隻是為當時的國傢社會,還要為以後的國傢社會。這些風范都是無量功德,假如沒有宋弘演出這樣的好戲,我們就沒有學習效法的機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東漢廉吏第五倫:做瞭三公高官卻自己鋤草養馬

   第五倫(生卒年不詳),字伯魚。京兆長陵(今陜西咸陽)人。東漢時期大臣。祖先是戰國時齊國的田氏。田氏在西漢初遷徙至皇帝陵園的很多,所以以遷徙的次序作為姓氏。於新朝王莽時為郡吏,又為鄉嗇夫。因不滿自己仕途難進,便改姓名為王伯齊(袁宏《後漢紀》作“王伯春”),久居河東,號為道士。   東漢建武(25年—56年)年間,第五倫被京兆尹閻興召為主簿,負責監督鑄錢,領長安市場。後被舉為孝廉,候補淮陽國醫工長,但沒有到任。追拜會稽太守。永平年間,任蜀郡太守。永平十八年(75年),接替牟融任司空,為三公正直無畏、不懼權貴。晚年屢求辭職,於元和三年(86年)遜位,數年後去世,享年八十餘歲。       第五倫生性正直,同情百姓。無論在哪兒做官,都以為民解憂為己任。早在他擔任京兆尹主簿時,具體負責長安城內的市場交易。他認真校正秤、鬥、尺等度量衡器具,嚴格市場管理,很少發生缺斤短兩的事。即使買賣雙方有時出現爭執,隻要他一出面,都能得到公平合理的解決。      在蜀郡太守職位上,他鑒於郡府中的屬吏從官皆多豪富,耀武揚威,競相擺闊,致使百姓叫苦連天。於是采取果斷措施,將富戶出身的官吏全部裁汰,另選清貧正直之士替代,並大張旗鼓地進行反腐倡廉。從此,當地不正之風漸漸消停,吏治得到明顯改善。與此同時,他還認真考核每一個屬吏,向上舉薦瞭很多德才兼備者。其中不少人,後來都受到重用。如鄉官雲賀,曾被朝廷摧升為九江郡、沛郡太守,位居九卿一級。      

東漢名臣大儒楊震:暮夜卻金被譽為“四知先生”

  楊震(?—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東)人。東漢時期名臣。從其父楊寶研習《歐陽尚書》,師從於太常桓鬱。通曉經籍、博覽群書。眾儒生稱贊他道:“關西的孔子楊伯起。”不應州郡禮命數十年,五十歲時,才開始步入仕途。被大將軍鄧騭征辟,又舉茂才,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元初四年(117年),入朝為太仆,遷太常。永寧元年(120年),升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劉愷為太尉。任內因正直不屈權貴,又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為中常侍樊豐等所忌恨。延光三年(124年),被罷免。又被遣返回鄉,途中飲鴆而卒。順帝繼位,下詔平反。   隱居不仕   楊震字伯起,籍貫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東)。八世祖楊喜,漢高祖時因功封赤泉侯。父親楊寶,研習《歐陽尚書》。   楊震少年時即好學,跟隨太常桓鬱學習《歐陽尚書》,通曉經術,博覽群書,專心探究。當時的儒生稱贊他說:“關西孔子楊伯起。”楊震居住湖城,幾十年都不應州郡的禮聘。很多人認為他年紀大瞭,應該出去做官瞭,楊震不仕的志概,更加堅決。後來有冠雀銜瞭三條鱣魚,飛棲在講堂前面,主講之人拿著魚說:“蛇鱣,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征。三是表示三臺的意思,先生從此要高升瞭。”   暮夜卻金

東漢光武帝劉秀:親自參戰次數最多的封建君主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靠堅韌意志和人格魅力聚集起天下群雄而問鼎天下,由一介平民而成長為光耀史冊的一代名君。   劉秀作戰非常最勇敢,在歷代帝王中極為罕見。昆陽大戰中,劉秀身先士卒,帶領13人沖出王莽42萬大軍的圍追堵截而搬來救兵。沖出重圍卻未折損一兵一騎,後親率三千人的敢死隊迂回至王莽軍側後,終以2萬人的軍隊大破王莽42萬大軍,創造瞭中國軍事史的神話。   西漢與東漢之間的時期,群雄並起,是歷史上有名的亂世。劉秀的對手僅稱帝號的就有王莽、王郎、劉玄、劉盆子、張步、劉永、李憲、彭寵、盧芳、公孫述等。為瞭消滅這些敵對力量,劉秀多年來征伐不止,無數次死裡逃生。他善於把握戰機;長於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精於避實擊虛,奇正並用,運動殲敵;勤於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戰術;強調連續進擊,不給敵人以喘息和反撲的機會;重視利用人和,唯才是舉,使麾下將士能充分發揮才幹。有志者事竟成,最終平定瞭天下,所以說劉秀又是中國歷史上作戰最多的皇帝。   公元前6年,西漢皇室後裔劉秀出生在濟陽(今河南蘭考)。他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一脈。史書上記載,漢景帝夜招他的妃子程姬,程姬因故不願去,把她的宮女唐兒送去應付之,漢景帝當時喝醉瞭酒,睡眼朦朧地“幸之”,於是就有瞭劉秀這支後裔。世事變遷,劉秀先祖的地位不斷下降,從王降為列侯,到他的父親這一輩,隻是濟陽縣令這樣的小官員瞭。公元3年,劉秀的父親去世,他一傢人回到故鄉南陽,成瞭普通的平民。對年幼的劉秀來說,皇室後裔隻是個傳說,自己一點也沒有享受到其福蔭。   此時,風雨飄搖的西漢政權政治腐朽,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怨聲四起。外戚王莽利用這一形勢,玩弄權術,於公元9年奪取政權,建立新朝。但王莽篡權有術,治國無方,他“增重賦斂,刻剝百姓”,法令嚴苛殘酷,並且朝令夕改。王莽曾在7年內,四次改換貨幣,“每一易錢,民用破產”,老百姓手裡的錢一夜之間成廢銅爛鐵。所有這些導致社會更加混亂,矛盾更趨激化。公元17年,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在三個地區爆發:在今湖北西北有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軍(因以綠林山為基地而得名);在今山東東部和江蘇北部有樊崇等領導的赤眉軍(因義軍均將眉毛塗紅而得名);在今河北一帶則有大小數十支起義隊伍,其中最大一支稱為銅馬軍。一時刀兵群起,殺伐之聲不斷,天下呈軍閥割據之勢。   《後漢書》記載劉秀的相貌是“美須眉,大口,隆準,日角”——須眉長得很漂亮、鼻子高、嘴大、額頭寬大,按古代的男性標準來看,應該算是個帥哥瞭。劉秀早年“勤於稼穡”,就是喜歡種菜種地啥的,常有多餘的糧食到宛城(今南陽)去賣。劉秀有個好哥哥叫劉演,豪爽任俠,喜歡結交四方志士,不願終老於林泉之下。劉演經常笑話劉秀,把自己比作劉邦,把劉秀比作樂於幹實業的劉仲。在哥哥劉演的激勵下,劉秀才“憤而有志於天下”。

東漢大將竇憲簡介:擊敗匈奴,勒功燕然的名將

  有鑒於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的教訓,東漢開國以來,光武帝及明帝都對外戚幹政嚴加防范。到瞭第三任皇帝章帝一朝,深明大義的馬太後以身作則,多次拒絕章帝對馬氏兄弟的封賞,並在詔令中重提西漢時“田蚡、竇嬰寵貴橫恣”、“王氏五侯同日俱封”帶來的惡果,從而也抑制瞭其他後宮族戚進入政壇。馬太後死後,隨著剛剛封後不久的竇皇後“寵幸殊特,專固後宮”,源於老牌外戚世傢的竇氏一族,又在東漢皇朝神奇復活。其中,竇皇後的哥哥竇憲在政壇迅速躥升,論能量和影響,均已大大超過其遠在武帝時代的先驅竇嬰。   據范曄《後漢書·竇融列傳》,竇憲兄妹之父為竇勛,祖父為竇穆,曾祖父為竇融,而竇融的七世祖,就是稱尊文、景、武三朝後宮的那位竇太後的胞弟竇廣國。竇太後當年謹記“諸呂”外戚亂政的前車之覆,對竇廣國嚴加管教,使他成為賢良多才的“退讓君子”,又謝絕文帝對他封相,被司馬遷載入《史記》。盡管竇太後死後,其堂弟之子竇嬰鬧得有些出格,竇氏外戚在西漢時期總的來說還是幫忙不添亂,成為文景之治的良輔。新莽代漢及其後的亂世中,竇氏後代竇融再建功業,舉河西之兵擊滅隗囂,又放棄割據,贏得光武帝劉秀激賞,引為同宗(劉秀也奉竇太後之子為先祖),以子女通婚。東漢初年,竇氏一門“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數”,雖皇親、功臣都“莫與相比”。竇融一生秉先祖竇廣國謙退之德,但其子孫卻多放縱不法。至東漢第二任皇帝明帝繼位後,竇氏多以罪誅,傢道敗落。竇憲一代人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瞭竇氏孤兒。   說來也該著竇氏東山再起:竇傢有女初長成,偏是國色天香的容貌。建初二年(公元77年),逢剛剛繼位一年的章帝選妃,竇憲的兩個妹妹“俱以選例入見長樂宮”,其才色令章帝及母後馬太後深為滿意。一年後,姊妹倆分別被立為皇後和貴人;章帝愛屋及烏,竇傢兄弟自然也分得椒室之寵:哥哥竇憲很快當上虎賁中郎將,統領皇傢禁衛;弟弟竇篤,為黃門侍郎,近侍禦前。在章帝一朝,竇傢兄弟“寵貴日盛”,不久就紅得發紫,無論當朝的王侯公主,還是前朝兩任皇帝的外戚陰氏、馬氏諸傢都“莫不畏憚”。也就在這時,竇憲迎來瞭他大起大伏的外戚生涯中的第一次潮漲潮落——他“恃宮掖聲勢”而無恐,居然看上瞭章帝妹妹沁水公主的園田,並以“賤直”名買實搶。公主迫於威逼,不敢和他計較,但自有少壯強悍的皇帝哥哥替她做主。章帝某次出巡經過公主園田,指問陪駕的竇憲此園為誰傢所有,竇憲支支吾吾不敢正面作答。後來章帝終於查清事情原委,將竇憲召來大加斥罵,將其行為與趙高指鹿為馬相比,還指著竇憲的鼻子狠狠地說:大漢朝拋棄你一個小小的竇憲,不過像拋棄一隻死老鼠一樣!此事遂成為著名的歷史事件,被後世經常提起;這片位於洛陽以北濟源一帶的園田也由此聞名,簡稱“沁園”,成為歷代對公主私園的代稱(詞牌“沁園春”即取意於此)。竇憲感到的是如雷轟頂的“震懼”,妹妹竇皇後降低自己穿戴規格,“毀服深謝”瞭很長一段時間,才平瞭章帝怒氣,由竇憲歸還公主園田,勉強換瞭個“雖不繩其罪,然亦不授以重任”的處理結果。   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駕崩,年僅10歲的和帝繼位,竇皇後被尊為太後臨朝聽政。竇氏兄弟跟著當上國舅爺,迎來瞭他們作為外戚參政的第二春:竇憲以侍中身份執掌朝庭詔命和機密;竇篤接替瞭竇憲曾擔任的虎賁中郎將之職;竇篤下面更小的兩個弟弟竇景、竇瓌也都已長大成人,一同當上中常侍。竇氏一傢把持瞭朝廷“親要之地”,竇憲任用的親黨也都“內外協附”。此時,偏偏竇憲性格中的那種囂張邪僻的本能發作,再度為他闖下大禍:早在明帝時期,其父竇勛因罪死在獄中。至章帝時,其妹被立為皇後,已為竇勛“平反”並追封瞭爵位。如今竇憲大權在握,仍不能息此舊恨,又指使刺客將當年劾辦此案的謁者韓紆之子殺死,以其首級祭奠竇勛墳塚。更有甚者,齊殤王的兒子都鄉侯劉暢多次來往京城,進入長樂宮,得到寡居的竇太後寵愛。竇憲怕他受寵幸,分瞭自己在宮中的權力,竟又派刺客在宮中警衛住處刺死劉暢,並嫁禍於劉暢的弟弟利侯劉剛。後來事情終於被發覺,太後很憤怒,把竇憲關在內宮。這次,沒有人再為他出面息事寧人瞭。   正所謂福禍相倚,竇憲命運中的第三次重大轉機,也是成就他傳奇功業的機遇正是由此而來:竇憲自知犯下的是死罪,便“自求擊匈奴以贖死”;恰逢南匈奴單於向漢朝請求聯兵抗擊北匈奴,竇憲於是得到這次機會,拜為車騎將軍領金印紫綬,以執金吾耿秉為副將,點瞭北軍五校、十二郡騎士以及羌胡一幹雜牌兵出塞。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的雜牌部隊與北單於戰於稽落山(今蒙古國西南部),竟然“大破之”。竇憲等乘“虜眾崩潰,單於遁走”的勝勢奮勇追擊,先後使北匈奴八十一部二十餘萬人望風而降。竇憲、耿秉二將遂登上北出邊塞三千裡的燕然山(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命隨軍的班固作銘文刻石勒功。其後,又於金微山決戰決勝,“北單於逃走不知所在”,徹底解決瞭歷時三百年的匈奴之患。   竇憲得勝班師還朝,不僅前罪盡除,而且竇氏兄弟都被加官封侯,在朝中占據要位的竇氏親戚已達十幾人。自感“威名大盛”的竇憲,表面上對和帝的兩次封侯堅辭不受,背地裡卻瘋狂攬權:他“以耿夔、任尚等為爪牙,鄧疊、郭璜為心腹”,連班固、傅毅這樣的文人,也都收進他的幕府“以典文章”。與此同時,居於尚書臺要位的郅壽、樂恢等人,皆因不聽話“忤意”竇憲,而被逼相繼自殺。“由是朝臣震懾,望風承旨”。至於竇傢兄弟,在這位驕蠻大哥的帶領下更是個個強橫起來:竇篤權位猛增,有瞭“舉吏”的人事大權,見皇上“禮依三公”;竇景當上執金吾,竇瓌當上光祿勛,也都權位顯赫。其中竇景的腐敗程度最深,他“侵陵小人,強奪財貨,篡取罪人,妻略婦女。商賈閉塞,如避寇仇。有司畏懦,莫敢舉奏”。以至於姐姐竇太後實在看不過去瞭,便下令免瞭他的官,隻允許他以“特進”身份進朝。但此時一切都已晚瞭,野心膨脹已極的竇憲終於走上謀反之路,於永元四年被徹底鎮壓,竇氏兄弟除竇瓌因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惡性較小而幸免之外,其餘三人都被迫令自殺身死。

東漢大臣張綱:善於處理群眾矛盾忠義堪比張良

  說起輔佐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漢代名臣張良,人皆知曉。卻不知數百年後,沒落的張氏傢族中出現瞭一位傑出人物張綱,與張良祖比,也至少算得上承繼祖先遺風,頗有膽識的忠義之臣。   張良身處亂世之間,系開國之臣,足智多謀,擅長的是軍事謀略。而東漢順帝時代,國傢一統,不是亂世之時,但朝政已大不如前,官僚腐敗,整個大漢王朝已是江河日下,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全國各地到處都是土匪和起義的農民,國傢四處告急。   因此,張綱在這個朝代擔當的責任和張良自是不同,他要做的是糾正朝政的腐敗,與奸臣作鬥爭,化解官民之間的矛盾,處理百姓的需求,維護國傢的安定,是治世守天下,而不是打天下。   這與打天下相比更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因為朝庭面對的不是軍閥割據勢力,而是國傢受到傷害的子民,類似於我們現在一些正當的要求得不到滿足的上訪人民群眾。稍有不慎,就會使民眾情緒更加激化,從而影響國傢的政治穩定團結,更有甚者,會給當地施政官員帶來滅頂之災。   而張綱卻在化解群體事件中顯示出不凡的膽識與容人的雅量,管理做事很到位,實為當今執政者處理群體事件,公關幹群矛盾的楷模。   張綱承蔭先祖榮光,即便在數百年後,皇帝依然記得張良的功績,因此出身為其從政帶來一定便利。加上自身也是頗有才華,年紀輕輕的就被朝庭征為禦史。但他不是那種整日花天酒地的公子哥,典型的一個懂事的文明公子,這種品質殊為難得。《後漢書》中稱“張綱少明經學,雖為公子,而厲佈衣之節。”評價甚為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