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正式

越南建國始末:元末才正式從中國的國土上分離

  安南古稱交趾,自秦漢之始,一直是中國的領土,五代以後,才逐漸建國。元末戰亂,安南乘機從中國脫離出去,一度發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銅柱二百餘裡,霸占丘溫、慶遠等五縣。  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詔安南國王陳日昆,命令越南回歸,但陳朝此時已由國相黎季犛掌權,他脅迫國王陳日昆,率軍拒命。此時,明朝剛建立,戰爭方息,百廢待興,重在安撫,不想再用兵,於是回歸問題擱置下來,安南從此處於半獨立狀態。  原來陳朝末年,相國黎季犛控制瞭朝中大權,他殺掉陳煒,改立陳日昆為王,不久,他又把陳日昆殺掉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大虞,自己也改姓胡,名一元,與其子漢蒼共理朝政。  胡一元自稱是帝舜的後裔,遣使到明朝表示願意歸附,詭稱陳氏宗族已經滅絕瞭,胡漢蒼為陳明宗之外孫,因此暫時代理朝政,當時明朝正值“靖難之役”,建文皇帝就把它擱置一邊。  不過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  成祖朱棣即位後,陳朝遺臣裴伯耆“告難”,請求成祖“願興吊伐之師,隆繼絕之義,蕩除奸兇,復立陳氏後,臣死且不朽”。此時剛好一個逃到老撾的王子陳天平也輾轉數國,到瞭宗主國的首都北京,見到瞭朱棣,向他敘說皇室不幸,懇求出兵。   成祖聽後很是感動,在胡氏使者來的時候,讓天平和他們相見,“皆錯愕下拜,有泣者”。胡氏很是狡詐,急忙給明朝說搞錯瞭,說要迎天平為王。成祖“不虞其詐,許之’’,結果胡氏在路上就把天平殺瞭。  成祖聽到這個消息,大怒,決定出兵安南。  1406年7月16日,朱棣派主將成國公朱能,副將新城候張輔和四平侯沐晟率軍出征。然而,10月2日,明軍統帥朱能突然病逝於龍州,時年三十七歲的朱能年富力強,朱棣十分看重他。軍隊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遠征軍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年僅三十一歲的副將張輔臨危受命,很快穩定瞭軍心,他一面飛章奏報朱棣,一面率軍南進。  六天後,遠征軍由憑祥度坡壘關,進入安南境內。軍情緊急,朱棣命張輔佩征夷將軍印,充總兵官,代替朱能統率全軍,並以明初常遇春病逝,副將李文忠建大功的事跡予以鼓勵,希望張輔不負所托。  張輔,字文弼,系“靖難”名將張玉之長子。朱棣起兵時,他從父力戰,因功升為指揮同知。張玉在東昌戰死後,張輔襲爵,隨朱棣戰夾河、藁城、彰德、靈璧,皆有功,受封為信安伯,祿千石。永樂三年進封新城侯,加祿三百石。  張輔不愧為名將之後,深通攻心為上的道理,進入安南境內後,他命人先將胡一元父子的二十條罪狀寫成榜文,刻於木牌上,順流放下,安南軍民見到榜文後,人心離散。  此時的胡氏,恐怕戰略在陳仁宗之下,居然想出的辦法是在富良江北築城,據說發動瞭二百萬民眾,號稱有七百萬大軍。  明軍很快就攻占瞭“東都(河內)”和西都,並南下追擊胡季父子,將其捕獲押往南京。  戰後,朱棣在安南置都指揮司、佈政司、按察司三司。並設立瞭府、州、縣進行直接統治。在分離瞭四百二十多年後,越南終於再次回到瞭祖國懷抱。  明政府在越南各地興建學校,教授儒學,選拔優秀學生赴京師,到相當於國立大學的國士監學習深造。並教他們當時中國風俗習慣以去他們感染瞭的蠻夷習俗。還同內地一樣,進行瞭戶籍調查,並為他們作瞭戶口。  不過在明成祖死後數年,黎利發動藍山起義,和明朝大軍拉鋸瞭十年。最後的幾年,明軍在兩次圍剿戰中都失利,而從國內援軍也被擊退,當是交址總督李通不請示明政府就私下和黎利議和,最後明軍和官吏撤出安南,“得以回國者八萬六千人,被賊拘留截殺者不計其數”(《明史》), 這就是歷史上的“李通棄交址”。相關閱讀推薦:越南女兵真養眼:越南女軍營外看到的驚人一幕!絕色傾城的越南末代皇後:南芳皇後究竟有多美麗美大兵在越南竟這樣虐待女俘!比日軍手段更殘暴二戰時日本統治越南:搜刮存糧餓死瞭200萬越南人明朝史上永樂大帝朱棣是如何教訓越南的屬國的?

三傢分晉和田氏代齊:戰國七雄格局的正式開啟

  據《資治通鑒》記載,公元前403年,即周威烈王23年這個時候發生瞭一件大事,周威烈王冊封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韓侯、趙侯、魏侯,俗稱三傢分晉。無獨有偶,齊國的大夫田氏,與此同時也廢掉瞭薑氏取而代之成為諸侯,三傢分晉和田氏代齊,使得中原地區逐漸形成瞭戰國七雄爭霸的格局。   從這一變局中可以看出,這其中分封制起到瞭很大作用。周王朝實施分封制的方法是:天子把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分封給大夫,大夫分封給卿,卿分封給士,它的每一層都是往下分封的。所以天子後來能夠被諸侯架空,諸侯就能夠被自己國內的大夫給架空。因為這是由它的生產力水平決定的,基本上,上一級隻管都城周圍,底下全給分封出去,隨著地方勢力的逐漸龐大,等於就是中央集權走向衰落。所以以晉國為例,晉國當時有六傢大夫具有相當的權力,除瞭韓、趙、魏三傢外,還有智氏、中行氏和范氏,中行氏和范氏很快就覆滅瞭,韓、趙、魏聯合起來又把智氏給滅瞭,最後這三傢,索性把晉國的國君給廢瞭,自己做瞭諸侯。周天子一看好傢夥太無法無天瞭,不過我也沒辦法,被迫承認冊封這三傢為諸侯吧,晉國於是一分為三,韓國、趙國、魏國橫空出世。   小時候拿板兒磚砸缸的司馬光說,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周封三晉這個窩囊事兒讓天子之職徹底崩壞,禮制是國傢賴以存續的綱紀,三晉居然威脅周天子封他們為諸侯,周天子還不得不承認,這紀綱大亂,就標示著周朝末日已經臨近。   戰國七匹狼   齊國原來的國君應該姓薑,例如齊桓公,名字叫薑小白,那會兒起名還不太講究。結果大夫田氏強大起來把薑氏廢掉之後,自己當瞭諸侯,齊國改姓田瞭。所以三傢分晉,加上田氏代齊,形成瞭戰國七雄的局面。   這個戰國七雄一開始還不是就這7個國傢,當時一共20多個國傢都覬覦霸主地位,歷經戰火洗禮,這前20強大浪淘沙的一番海選PK之後,基本上就剩下燕、齊、楚、秦,趙、魏、韓,7位選手繼續死磕瞭。

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春秋五霸的時代正式開啟

  周王室東遷之後,勢力一落千丈,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覲和納貢。到瞭周平王的孫子周桓王繼位的時候,鄭國的鄭莊公不服,不去朝覲,於是周桓王帶領周軍及陳國、蔡國、虢國、衛國四國部隊討伐鄭國,結果鄭國部隊力挫聯軍,周桓王戰敗,最慘的是他還被鄭國大將一箭射中肩膀。小弟造反不能懲治,反而被修理瞭一頓,老大的威信自然一落千丈。從此周天子隻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各諸侯不再把他當回事瞭。稍後,各路諸侯紛紛崛起,為瞭奪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拉開瞭春秋爭霸的序幕。   第一個起來稱霸的是齊桓公。公元七世紀前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管仲又名夷吾,這個傢夥從小品德不太好,打仗的時候人傢都是往前沖,隻有他往後跑,他總是以傢有老母自己又是獨生子為借口,對自己的逃兵行為進行解釋。就連跟朋友一起做買賣,他也老算計人傢。這個人是一個特別務實的人,為瞭達成自己的目的,沒有什麼思想包袱可以限制他。   管仲尤其反感漫無邊際的高談闊論,他在相齊的時候,有一句特別精彩的論斷:“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段話對於今天的中國很有現實意義。用我們的話講,你得先抓物質文明,然後再抓精神文明。窮山惡水,潑婦刁民,必然是相輔相成的。相反物質越富裕的地方,精神文明程度也就越高。齊國秉承著管仲的務實精神,加上地理位置良好,背靠大海,盡享漁鹽之利,齊國很快就做大,成為諸侯各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傢。   齊桓公甚至建立起一支多達30000人的常備軍,按照以前的規定,諸侯國的軍隊規模不能超過7500人,而周天子自己的部隊規模也不過才有35000人。所以可想而知,其他國傢哪裡是齊國的對手,但是齊國要想對外擴張,也不能師出無名,所以就提出瞭一個口號:“尊王攘夷”。   當時中原各國處在混戰狀況,覬覦中原已久的少數民族政權蠻、夷、狄、戎勾結起來,對華夏文明構成嚴重威脅。史書記載當時是“蠻夷與戎狄交,中國不絕若線”,華夏文明,命懸一線!當時的華夏文明應該說是比較先進的,漢族的定居方式已經確立下來,農耕文明達到一定水平,同時我們還有自己的文字語言,這些都是蠻、夷、狄、戎所不具備的,如果這個時候華夏文明遭到滅絕,那麼對於整個人類文明來說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所以這個時候誰能夠站出來保衛華夏文明,誰就是保衛瞭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保衛瞭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保衛瞭當時中原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民族的發型

召陵會盟:齊桓公借此正式成為春秋首個霸主

  召陵村東不過百米,有一個叫傅莊的自然村,村子不大,和周圍其他村落相比,幾乎沒什麼兩樣。   但在傅莊村南,有一個高出地面約一米的土臺子,臺子很大,有上百畝面積,不過,和周圍的農田一樣,上面種滿瞭莊稼。   據當地地方志記載,這個土臺子就是傅莊遺址,曾出土過一些春秋戰國時期的器物。當地百姓將這個土臺子俗稱為“會勝臺”或“會成臺”。   之所以叫會勝臺,據說當年召陵會盟時,齊桓公的大軍駐紮在此,那次威風凜凜的閱兵儀式就發生在臺下的這塊田地裡。   盡管和屈完的會面不歡而散,但齊桓公和管仲並沒有退兵,而是下令大軍繼續前進,一直到楚國的方城一帶,才駐紮下來。   有意思的是,公元前656年的春天到夏天,幾個月的時間裡,“八國聯軍”一直駐紮在方城一帶,既不進攻也不退兵,和楚軍展開對峙。齊桓公和管仲想幹什麼呢?這還得從屈完和管仲的對話中找答案。

中國海警100噸級超高速執法艇在深圳正式下水

  深圳新聞網南山訊(記者 陳晨)12月25日,由深圳市海斯比船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中國海警100噸級超高速維權執法艇在深圳正式下水。據悉,該艇的設計最高航速大於50節,是國內最大的高速艇,同時也是國際上擁有該優越綜合指標的少數船艇之一。用深圳市海斯比船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設計師施軍的話來說:“這艘執法艇是目前小艇中最大的,大艇中最小的執法艇。”  據施軍的介紹,該艇最大亮點即船體采用最先進的高性能復合材料所制作,並創國內復合材料高速艇的最大記錄。據瞭解,與傳統的鋼鐵材料相比,高復合材料具有輕質、耐撞、耐腐蝕等特點,因此,整個船體采用最先進的高性能復合材料制作,會使船的性能更加優秀。  此外,該艇具有續航能力長,穩性極強的特點,同時還集合瞭指揮系統、通導系統、取證系統等多系統可在一個平臺集中控制的功能。據悉,海上網絡化執法作戰平臺也是該類型船艇的國內首創之舉,這對提高我國海上執法力量的快速性與機動靈活性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也使我國海上綜合安全維權體系的得到瞭進一步完善。   該類型船艇制造顯現出我國在海上維權執法方面不僅註重萬噸級海警艦的使用力度,也在加強提升小型百噸級海上突擊力量的力度,對提高海上執法力量的快速性與機動靈活性有著重要社會意義,是對我國海上綜合安全維權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深圳市海斯比船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內船艇制造領域第一傢國傢級高新技術企業,有著五十多年的歷史,在船艇應用技術研發及世界先進復合材料運用等方面一直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尤其在復合材料船艇制造方面,依靠自身船艇卓越的性能,備受政府部門的青睞和信任,成為海事、海監、海關等國傢海上公務執法系統的穩定供應商。相關閱讀推薦:1974年西沙海戰內幕 越南軍艦被手榴彈炸沉我軍戰艦曾在臺風中對峙外國萬噸軍艦韓國軍工腐敗:多數主力艦艇從未發射導彈中國軍艦軍機馳援馬爾代夫應對“水荒”說明啥?專傢:中國軍機軍艦“心臟病”被美國人嘲笑

美稱中國正式公佈紅旗10防空導彈 有21根發射管

  據美國戰略之頁網站報道,中國成功為解放軍海軍艦艇研制瞭紅旗-10短程反導系統。到目前為止,紅旗-10短程反導系統共包括兩個型號,其中一種反導系統有21根導彈發射管,另外一種有18根導彈發射管。  紅旗-10反導系統的制導系統加裝微波雷達和熱導引頭。這使該系統的導彈更難以被幹擾。事實上,早在2011年前後紅旗-10導彈就已經存在,但直到現在中國官方才正式公佈。  紅旗-10反導系統明顯與美國“拉姆”(RAM)反導彈系統類似。“拉姆”反導導彈系統於1992年開始服役,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德聯合研制而成。  “拉姆”反導系統單價約45萬美元,這種反導導彈直徑127毫米,長3米,重73.6公斤。終端制導系統為熱尋的器。該反導導彈系統的發射裝置為11聯裝或21聯裝,靈活性很高。  從海紅旗61到海紅旗10:我軍艦空導彈從弱到強   日前,中央電視臺曝光瞭我國最新型艦載防空導彈紅旗-10型。該導彈具備優秀的低空近程反導作戰能力,其海軍型海紅旗-10裝備在我國最新服役的大到“遼寧”號航空母艦,小到056型輕型護衛艦等多種型號軍艦上。本圖集為您介紹中國海軍從紅旗61到紅旗10的艦載防空導彈發展史。   我國的艦空導彈發展源於60年代末期開始研制的紅旗-61。受當時薄弱的技術和工業基礎影響,這種技術水平和“海麻雀”早期型相當的導彈研制時間長達二十多年,直到80年代末期才算堪用並裝備在實際上的紅旗-61系統試驗艦——053K型首艦531艦上,且並未趕上1988年的314海戰。相關閱讀推薦:日美韓簽共享防衛機密備忘錄 可助日防朝鮮導彈韓國軍工腐敗:多數主力艦艇從未發射導彈澳媒:中國南海維權或讓美在中國近海設導彈美媒稱5秒能攔截中國核導彈 專傢:胡說八道美媒炒作中國核潛艇戰略巡航 導彈覆蓋美50個州分頁:1/14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周安王姬驕簡介 冊封田氏為正式諸侯的周天子

  周安王姬驕(?—前376年),姬姓,名驕,為周威烈王之子,威烈王死後繼位,在位26年,病死。葬處不明。在位時封齊國大夫田和為齊侯,是謂“田氏代齊”。  人物生平  姬驕在位期間,齊相田和在公元前391年將齊國國君康公放逐到海上,隻留下一城之地作為他的食邑,田和成為齊國實際上的國君。公元前386年,姬驕封田和為齊侯,正式將他列為諸侯。這標志著齊國的新興的封建勢力取代瞭舊勢力。  當時,楚國國君是悼王,他於公元前382年任用傑出的軍事傢、政治傢,衛國人吳起進行變法。吳起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改善財政,增加軍事力量。這有力地打擊瞭舊貴族,使楚國迅速強大起來,南平百越,北滅陳、蔡等國,又大敗魏國。但是,第二年楚悼王死去後,仇視變法的舊貴族發動叛亂,用亂箭射死瞭吳起,廢除瞭新政,使楚國的社會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致使地大物博的楚國沒有能發展成為統一六國的力量,最終為秦國所攻滅。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一起將徒有虛名的晉國國君俱酒廢為平民,瓜分瞭他僅有的一點領地,使晉國名實俱亡。同年,姬驕病死。死後的謚號為安王。全謚為周元安王。   冊封田氏  周威烈王在臨去世前一年,通過冊封三晉諸侯真正享受瞭一把天子的感覺。威烈王死後,其子姬午繼承王位,史稱周安王。安王覺得老爸的招法挺不錯,就找機會也想搞個冊封什麼的。機會來瞭。  公元前391年,齊國的相國田和將齊國國君康公流放到瞭海島之上,隻留下一城之地作為康公的食邑,其他全部領土都歸田和所有,田氏在事實上替代薑氏成為齊國的新統治者。  周安王當然也不會馬上就對田氏進行冊封,而是先進行瞭一段時間的觀察。五年之後,眼看田氏齊國深得人心,周圍一些諸侯進行瞭一些幹涉也不能夠動搖其統治。安王確定田氏值得投資,就在公元前386正式加封田和為齊侯,享受瞭一把被諸侯朝拜謝恩的感覺。又過瞭十年,就是公元前376年,當年被威烈王冊封為正式諸侯的韓、趙、魏,將早已徒有虛名的晉國國君廢為平民,瓜分瞭晉國最後一點領土,徹底滅亡瞭晉國。  晉國畢竟是周天子的同姓諸侯,而且曾經多次在危急關頭扶立過大周,現在落得這樣可悲的結局,周安王難免會有兔死狐悲之情,更難免會被三傢這種冷酷的行為所嚇倒。於是,就在這一年,周安王生病死去瞭。相關閱讀推薦:周威烈王姬午簡介 加速周王朝覆滅的罪魁禍首周考王姬嵬簡介 東周裡分封出“西周”的周天子周思王姬叔簡介 不尊周禮殺兄自立的周天子周哀王姬去疾簡介 在位三月被弟弟殺死的周天子周貞定王姬介簡介

揭秘“隱居”的周總理後人:11人中隻1人有正式工作

  從1957年始,周恩溥(周恩來的大弟)的後人周榮慶一傢一直低調生活在河南焦作。11位後人中,除瞭一人有正式工作外,其他人靠做些小生意、打工維持生活。周傢人從不炫耀身世,如同“隱居”一樣,日子過得平淡,甚至寒磣,但他們從來沒有任何抱怨,他們在平凡、平靜、平常中度過每一天……  周恩來總理兄弟三人,大弟周恩溥,小弟周恩壽。  從1957年始,周恩溥的後人周榮慶一傢一直低調生活在河南焦作。11位後人中,除瞭一人有正式工作外,其他人靠做些小生意、打工維持生活。周傢人從不炫耀身世,如同“隱居”一樣,日子過得平淡,甚至寒磣,但他們從來沒有任何抱怨,他們在平凡、平靜、平常中度過每一天……  總理要求侄子一傢到河南生活  周恩來總理沒有後代,周恩溥有一個兒子叫周榮慶,周恩壽有6個子女。  1945年初,周恩溥在山東被國民黨抓起來,嚴刑拷打後犧牲瞭。大弟媳王蘭芳和小弟周恩壽,都在戰爭年代落下嚴重傷病,不能正常上班。於是,周恩來就讓他們提前退休瞭。這樣一來生活就成瞭問題。於是,周總理就將兩人的費用擔瞭起來。  周總理每月從自己400元的工資中,拿出100元給小弟,拿出50元給大弟媳。另外,看病吃藥的錢也是根據需要另出。這種資助,一直持續到周恩壽的6個子女參加工作,持續到大弟媳王蘭芳去世。當時,周總理專門交代侄子周榮慶:50元錢是給你媽媽的,誰也不要用,你們花錢自己掙。  周傢的後代牢記總理的囑托,住房寒磣、生活清苦等,他們沒抱怨過一句,沒向組織上伸過一次手。並且,按照總理的要求,侄子周榮慶一傢還來到瞭河南生活。  當時,周榮慶在北京志願軍醫院當宣傳文化幹事。抗美援朝結束後,軍醫院的人面臨轉業,國傢剛好提倡機關幹部下基層勞動鍛煉。總理就對侄子說,你們到基層去吧,不要當官,當個工人最好。於是在1957年,周榮慶轉業分配至河南一傢衛校當宣傳文化幹事,母親王蘭芳也一同來到瞭河南。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周榮慶是周恩來7個嫡親侄輩中的老大。臨行時,周總理專門送他一句話:“佈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鼓勵侄子學習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到河南不久,周榮慶又調到瞭焦作市九裡山鋼鐵廠,後服從組織安排,先後到焦作輪胎廠、群英機械廠等單位工作,均是沒有任何職務的普通員工。  在焦作九裡山鋼鐵廠,周榮慶結識瞭晉菊清。晉菊清來自焦作農村,招工到廠裡“三八”煉鋼爐工作。兩人相處瞭大約半年,1959年1月的一天,幾位工友突然把晉菊清拉到一邊,神秘地問她知道和誰談對象嗎?晉菊清有點摸不著頭腦,說不就是老周嗎。工友們說,周榮慶就是周總理的侄子!晉菊清驚呆瞭,氣喘籲籲找周榮慶。當時,周榮慶正提著糨糊桶在廠區貼標語,面對劈頭蓋臉的發問,周榮慶隻好回答說是真的,他是周恩來的侄子。晉菊清非常生氣,說為什麼不早說,你騙人,俺父母是農民,太不般配,不談瞭!晉菊清說完扭頭就走。周榮慶連忙追上去解釋,說我就是我,大伯是大伯……兩人最後來到母親王蘭芳面前。王蘭芳耐心地對晉菊清解釋:好孩子,咋能因為他伯父是總理就吹哩!我們來焦作時,總理一再交代,自己的路自己走,能幹什麼就幹什麼,不要以總理的親屬自居……  晉菊清聽著老人的話,再想想周榮慶近半年來,一點兒也看不出他是總理的侄子,就是一個普通人,從不盛氣凌人,也不對人發脾氣,晉菊清的心動瞭。1959年5月10日,30歲的周榮慶和20歲的晉菊清喜結連理。  得知侄子周榮慶與一個農傢女結婚瞭,周總理連連稱贊說很好,說勞動之傢光榮,並立即致信祝賀。鄧穎超也隨信寄來瞭一條烙花毛巾被、一對鴛鴦枕頭和一條純毛毯。  從1957年始,周恩溥(周恩來的大弟)的後人周榮慶一傢一直低調生活在河南焦作。11位後人中,除瞭一人有正式工作外,其他人靠做些小生意、打工維持生活。周傢人從不炫耀身世,如同“隱居”一樣,日子過得平淡,甚至寒磣,但他們從來沒有任何抱怨,他們在平凡、平靜、平常中度過每一天……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總理和後人的暖暖親情  9年後,已有兩兒一女的晉菊清第一次見到瞭敬愛的周總理和鄧穎超媽媽。那是1968年5月1日,婆婆王蘭芳對媳婦晉菊清說:我想你七伯、七媽瞭(註:這是按傢族排行的稱呼,總理排行老七,周恩溥排行老八,周恩壽排行十一,周榮慶夫婦稱總理為七伯,稱鄧穎超為七媽)。當時,婆媳兩人沒有買到坐票。在火車上,晉菊清找來一張硬紙板讓婆婆坐在車廂接口處,自己則帶著3個年幼的孩子站在婆婆身邊,熬瞭一天一夜才到北京。  中南海西花廳,周總理夫婦第一次見到侄媳婦。鄧穎超拉住晉菊清的手,說自己也是河南人,咱倆還是老鄉哩,還比瞭比個子看誰高。隨後,鄧穎超又將自己穿的鞋脫下來,讓晉菊清試試大小,晉菊清一穿正合腳,鄧穎超笑著說“婆媳倆有緣分”。晉菊清感覺七媽是那麼和藹可親,但她那時想不到,七媽在暗暗給她量尺寸,準備送她鞋子呢。  大約中午12點,周恩來從辦公室走出來,笑容滿面地問好,還彎腰輪流抱起三個孩子親瞭一遍,並囑咐晉菊清說,你媽當年為革命流過血,你和榮慶要待她好點兒!  午飯桌上,總理問起瞭三個孩子的名字。晉菊清說:老大是1960年3月29日出生的,正趕上您訪問印度,取名周中印;老二1962年12月20日出生,是女孩,當時婆婆夢見瞭茉莉花開,取名周小莉;老三1966年出生,您訪問越南,就取名周中越。  總理聽完哈哈大笑起來,對鄧穎超說,這名字起得不太好。鄧穎超於是說,給孩子改個名吧,從大到小依次叫周志勇、周志紅、周志軍。周總理想瞭想說好,就叫這名吧。從此,周志勇兄弟倆就叫起瞭鄧穎超奶奶給起的名字。“周志紅”的名字叫瞭一段,傢人感覺有些不妥,仍照舊叫“小莉”瞭。  回河南時,周總理夫婦送給晉菊清很多衣服和鞋子,總理還送晉菊清一塊手表。  在河南土生土長的周志勇說,總理沒有子女,不光視侄輩、侄孫輩如己出,還收養瞭許多烈士子女,對大傢非常親。周志勇小時候去中南海,呆上十來天,也不一定能見總理一次。而大奶奶(鄧穎超)一般都在傢,一去就給做丸子,用肉末做成的那種,還有從中南海湖裡撈出來的魚和蝦,還有從西花廳前摘下的桃子,都是最好的食物。有一次,大奶奶專門煮瞭嫩玉米給周志勇吃,但周志勇並不怎麼感興趣,說姥姥傢的田裡到處都是,鄧穎超一笑後才有所悟,原來侄子就生活在種玉米的地方。  讓周志勇很遺憾的一件事是:1983年結婚時,他去北京與大奶奶一起照相,沒想到一張也沒有洗出來,是那種裝膠卷相機照的,不知咋回事全曝光瞭。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從1957年始,周恩溥(周恩來的大弟)的後人周榮慶一傢一直低調生活在河南焦作。11位後人中,除瞭一人有正式工作外,其他人靠做些小生意、打工維持生活。周傢人從不炫耀身世,如同“隱居”一樣,日子過得平淡,甚至寒磣,但他們從來沒有任何抱怨,他們在平凡、平靜、平常中度過每一天……  後人一直珍藏總理的遺物  1976年和1992年,對於焦作的周傢,是兩個最為悲傷的年份。  1976年1月8日,一傢人正在吃晚飯,郵遞員突然送來一封電報,是鄧穎超發來的,說總理逝世,在京親屬參加葬禮。在外地的親屬留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不要來北京,這也是總理生前的安排。放下電報,晉菊清哭著要去北京,周榮慶則把著門,滿臉淚水,說既然七伯和七媽不讓去,咱就得聽他們的話。事實上,就在總理逝世前一個多月—-1975年農歷十一月初七,68歲的王蘭芳已經先走瞭一步。  1988年春,晉菊清從周恩壽傢人那裡得知,七媽鄧穎超病重瞭。這一次,晉菊清執意一個人去北京看望,病中的鄧穎超在昏迷中斷斷續續和晉菊清說話:好孩子,不許哭,要堅強……晉菊清從北京回到焦作不久,丈夫周榮慶也一病不起。1992年1月15日,丈夫走完他63歲的人生歷程。病中,周榮慶最後悔的是:沒有和妻子一道去北京看望七媽。  周榮慶逝世不到半年,1992年7月11日,鄧穎超與世長辭。晉菊清從廣播中聽到瞭噩耗,帶著3個孩子去北京送七媽最後一程。在北京,她和其他親屬一起乘軍艦把七媽的骨灰撒向海河……  周總理夫婦先後逝世後,作為周總理的至親,晉菊清一傢分到瞭9件遺物,包括周總理經常佩戴的“為人民服務”胸章,鄧穎超用過的體溫表和他們的秋衣、秋褲、枕套、枕芯等。這些遺物,晉菊清前些年捐給淮安周恩來故居一部分,唯獨那件大衣她一直珍藏著。這是鄧穎超在世常穿的由紅都服裝廠生產的大衣,藍色,化纖料子。  晉菊清還珍藏著一些老照片,是傢人在北京與總理和鄧穎超一起拍的,有20多張,夾在一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常見的老相冊裡。每當想念總理和鄧穎超的時候,晉菊清就把孩子們叫到一起,一張一張細細翻看。晉菊清說,兩位老人為革命作過那麼大貢獻,還一生甘守清貧。作為周傢的後代,我們要憑借自己的雙手幹活吃飯,決不能幹出半點讓老人傢在天之靈不安的事情來。分頁:4/6頁  上一頁23456下一頁  從1957年始,周恩溥(周恩來的大弟)的後人周榮慶一傢一直低調生活在河南焦作。11位後人中,除瞭一人有正式工作外,其他人靠做些小生意、打工維持生活。周傢人從不炫耀身世,如同“隱居”一樣,日子過得平淡,甚至寒磣,但他們從來沒有任何抱怨,他們在平凡、平靜、平常中度過每一天……  “十條傢規”下的普通生活  周總理曾給親屬們定下“十條傢規”,包括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去看望他,隻能在出差順路時去看看。在任何場合下,都不要說出與周恩來的關系,不要炫耀自己等。對此,周傢一直牢記並遵守著。  在焦作,周傢和許多工人、農民一樣過著普通的生活,他們並不是有意宣揚什麼,也不是刻意掩蓋什麼,隻是過著自己的本真生活。焦作當地的許多百姓包括當地領導都不知道還有這樣一個紅色傢庭。當然,周傢的同事、鄰居曉得這種關系,但大傢都不去渲染,連周傢人都那樣低調,外人去渲染有什麼意義!分頁:5/6頁  上一頁3456下一頁  屈指算來,周傢人在焦作已有54年,問及周志勇,省市領導可否知道這個紅色傢庭?周志勇說不曉得,這些年他們傢幾乎沒找過領導。在周志勇印象裡,唯一一次找地方領導大概是“文革”時期,是總理秘書的電話打給焦作革委會的。原因是奶奶王蘭芳的身體不好,要去北京治病。那時焦作交通不太方便,要坐汽車到新鄉,再轉火車。那一次奶奶病得很重,坐公共汽車,身體承受不瞭。周榮慶給總理說瞭,總理秘書才打瞭這個電話,讓安排一輛小車把王蘭芳送到新鄉。但總理秘書並沒有在電話中說明親屬關系,隻是說有個老同志叫王蘭芳,在東北打遊擊時負過傷,在戰爭年代為革命作出過貢獻,要到北京治病,請把她送到新鄉坐上火車……  周傢從不敢找總理辦私事。周榮慶曾經找過一次,沒有找總理本人,而是找到曾經給總理當過秘書的七機部的何部長,幫地方買瞭輛處理的舊紅旗車。總理後來知道瞭,把周榮慶狠狠訓斥瞭一頓。自此,周榮慶和他的傢人再也不敢做類似事情瞭。  還有一次是在上世紀80年代,周志勇的小弟周志軍沒有工作,想讓鄧穎超奶奶幫忙找點活幹。可是鄧穎超奶奶非常嚴厲地說:我們共產黨人是為人民服務的,不是為周傢服務的。從此,周傢任何一個人,無論什麼事都是自己設法解決,再不敢去給老人傢添麻煩瞭。  一傢人是那樣的低調,他們從不炫耀傢世,與普通市民一樣,一直過著“隱居”鬧市無人知的生活,在平凡、平靜、平常中度過瞭每一天,他們的日子雖然過得平淡,甚至寒磣,但他們從來沒有任何抱怨,那一種滲透肌膚的陽光與向上讓世人感嘆。分頁:6/6頁  上一頁456下一頁

激戰白村江 中日歷史上的第一次正式交鋒在哪?

  在中日兩國的歷史上,雙方曾發生過幾次直接軍事對抗。公元663年的白村江(今韓國西南部的錦江)海戰,是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正式交鋒。正是這次戰爭,影響瞭中國、倭國和朝鮮半島國傢的歷史發展進程,改變瞭當時的東亞國際關系格局。  戰火緣起朝鮮半島  公元4世紀,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百濟、新羅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百濟因受到高句麗和新羅的威脅,想借日本之力進行對抗。日本則企圖利用這種形勢,在朝鮮半島建立自己的統治勢力。4世紀60年代,日本大和(奈良)朝廷出兵侵略新羅,征服弁韓之地(今韓國慶尚南道),設“日本府”進行統治。百濟由此成為日本的朝貢國。4世紀末,隨著日本國土統一、國力增強,大和朝廷又多次入侵朝鮮半島。  公元594年,高句麗、百濟、新羅開始向隋朝朝貢。日本也於600年向隋朝派遣使節。622年,唐朝與高句麗、百濟、新羅建立冊封關系。7世紀中葉,朝鮮半島紛爭升級。655年,高句麗與百濟聯合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660年,唐高宗派大將率水陸聯軍13萬前往救援,大敗百濟,俘獲其國王。同年九十月間,百濟遺臣兩次遣使日本朝廷,請求援助,並要求送還在日本作人質的豐璋王子。大化改新後的日本,開始由農奴制向封建制轉化。為瞭轉移國內守舊勢力的鋒芒和人民群眾的不滿,擴大在朝鮮半島的影響,日本借機出兵朝鮮半島。於是,朝鮮半島的糾紛擴大為東亞地區的國際爭端。   中日激戰白村江  661年正月(農歷,下同),日本齊明女皇和中大兄皇子(後來的天智天皇,668年即位)親赴九州,欲統兵渡海西征,但齊明女皇因旅途勞頓,於當年七月病死,出征計劃被迫推遲。八月,中大兄皇子監國,令先遣部隊及輜重渡海。九月,5000日軍護送百濟豐璋王子歸國即位。662年正月,日本向百濟贈送大批物資。同年五月,日本將軍率舟師170艘增援。日本本土則“修繕兵甲、各具船舶、儲設軍糧”,隨時準備渡海作戰。663年三月,日本又增兵2.7萬人,唐朝也任命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為熊津道行軍總管,統舟7000進駐熊津城(今韓國公州)。五六月間,百濟君臣之間發生嚴重內訌,實力銳減。唐軍與新羅軍隊趁機調兵遣將,於八月十三日包圍瞭百濟王所在的周留城(今韓國扶安)。至此,慘烈的白村江海戰拉開序幕。  663年八月十七日,唐將劉仁願、孫仁師與新羅王率陸軍團團圍住周留城。唐將劉仁軌、杜爽與百濟降將扶餘隆則帶領戰船170艘列陣白村江口。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援軍萬餘人,分乘戰船千艘,與唐朝水軍不期而遇。《三國史記》中描述道:“此時倭國船兵,來助百濟。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新羅驍騎,為漢前鋒,先破岸陣。”翌日,日軍諸將與百濟王商討對策。他們依仗兵力優勢,妄言“我等爭先,彼應自退”,遂未加整頓部署,便“率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結果,唐軍“左右夾船繞戰”,巧施包抄合擊之術,致使日軍“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回旋”。《舊唐書·劉仁軌傳》史載:“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戰後,百濟豐璋王逃亡高句麗,殘軍盡皆投降,百濟復國化為泡影。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一戰決定東亞格局  白村江戰役,基本上決定瞭當時東亞地區的政治格局。百濟滅亡後,667年,唐朝和新羅聯軍乘機進攻,翌年攻陷平壤,存在705年之久的高句麗滅亡。  白村江之戰,促使日本退守本土,九百餘年(至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間未敢再大規模入侵朝鮮半島。白村江戰敗後,日本中大兄皇子深恐唐朝與新羅軍隊進攻日本本土,於是從664年起,花費巨資,先後構建瞭四道防線。其中,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它實際上是一座用於防禦的土壩,壩長1.2公裡,底部寬80米,高十幾米,外側是一條5米深的水溝。為瞭保險,667年,日本將都城從飛鳥遷至近江大津宮。然而,唐朝和新羅的軍隊並沒有乘勝進軍日本本土。  白村江的戰敗,也加深瞭日本國內的階級矛盾。人民群眾對沉重的戰爭負擔深為不滿,守舊勢力趁機向革新派施加壓力。在守舊勢力的攻勢下,天智天皇一方面采取妥協退讓政策,另一方面頒佈法典,編制戶籍,積極致力於內治,為奈良時代的繁榮奠定瞭基礎。  白村江海戰,是日本與唐朝的一次直接較量,它確立瞭唐朝在東亞地區的中心地位。面對強盛的大唐帝國,戰爭的慘痛教訓,促使天智天皇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對外政策。於是,日本及時修正對外政策,恢復瞭與唐朝的國交,開始積極選派遣唐使,全方位地學習唐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在白村江戰役之前,日本已經派遣過4次遣唐使。但史實證明,白村江戰役後,日本派出遣唐使的頻率、使團規模和影響力都遠遠超過戰爭之前。最具典型意義的第7次至第10次(669-733年)遣唐使,使團規模較大,一般為4條船,五六百人,約是戰前的兩三倍。這一時期中日間的文化和經濟交流也最為興盛,彪炳史冊者很多。遣唐使作為日本朝廷派遣的國使,政治上發展與唐朝的睦鄰關系,經濟上交換宮廷貴族需求的珍貴物產,文化上積極吸取唐代豐富的典章制度,他們推動日本社會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回顧歷史,日本的每一次重大飛躍都會出現一種現象:在與其他國傢的戰爭中失敗———積極向對手學習———實現自身的重大飛躍。白村江戰役後的古代日本,在吸收唐朝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很快發展成為東亞強國。近代日本同樣是在歐美列強的炮艦下開放國門,不斷西化,在極短時間內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強國之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戰敗的日本掀起瞭學習美國的熱潮,不到25年便崛起成為世界第三工業國。      這種現象正是日本民族雙重性格的體現。島國的閉塞性、狹隘性和排他性使其落後、自卑卻又極度狂妄自大.而靠近大陸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開放性、吸收性又使其能適應潮流、趕超先進、產生優越感。雙重的性格、氣質是力量的源泉,有時也會成為與其他民族對抗的根源。日本民族必須深刻的反省自己的歷史,牢記給各國人民帶來的災難。否則,以目前日本國內的戰略走向,給周邊國傢帶來災難的悲劇將再次上演!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激戰白村江——中日歷史上第一次正式交鋒

  在中日兩國的歷史上,雙方曾發生過幾次直接軍事對抗。公元663年的白村江(今韓國西南部的錦江)海戰,是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正式交鋒。正是這次戰爭,影響瞭中國、倭國和朝鮮半島國傢的歷史發展進程,改變瞭當時的東亞國際關系格局。  戰火緣起朝鮮半島  公元4世紀,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百濟、新羅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百濟因受到高句麗和新羅的威脅,想借日本之力進行對抗。日本則企圖利用這種形勢,在朝鮮半島建立自己的統治勢力。4世紀60年代,日本大和(奈良)朝廷出兵侵略新羅,征服弁韓之地(今韓國慶尚南道),設“日本府”進行統治。百濟由此成為日本的朝貢國。4世紀末,隨著日本國土統一、國力增強,大和朝廷又多次入侵朝鮮半島。  公元594年,高句麗、百濟、新羅開始向隋朝朝貢。日本也於600年向隋朝派遣使節。622年,唐朝與高句麗、百濟、新羅建立冊封關系。7世紀中葉,朝鮮半島紛爭升級。655年,高句麗與百濟聯合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660年,唐高宗派大將率水陸聯軍13萬前往救援,大敗百濟,俘獲其國王。同年九十月間,百濟遺臣兩次遣使日本朝廷,請求援助,並要求送還在日本作人質的豐璋王子。大化改新後的日本,開始由農奴制向封建制轉化。為瞭轉移國內守舊勢力的鋒芒和人民群眾的不滿,擴大在朝鮮半島的影響,日本借機出兵朝鮮半島。於是,朝鮮半島的糾紛擴大為東亞地區的國際爭端。  中日激戰白村江  661年正月(農歷,下同),日本齊明女皇和中大兄皇子(後來的天智天皇,668年即位)親赴九州,欲統兵渡海西征,但齊明女皇因旅途勞頓,於當年七月病死,出征計劃被迫推遲。八月,中大兄皇子監國,令先遣部隊及輜重渡海。九月,5000日軍護送百濟豐璋王子歸國即位。662年正月,日本向百濟贈送大批物資。同年五月,日本將軍率舟師170艘增援。日本本土則“修繕兵甲、各具船舶、儲設軍糧”,隨時準備渡海作戰。663年三月,日本又增兵2.7萬人,唐朝也任命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為熊津道行軍總管,統舟7000進駐熊津城(今韓國公州)。五六月間,百濟君臣之間發生嚴重內訌,實力銳減。唐軍與新羅軍隊趁機調兵遣將,於八月十三日包圍瞭百濟王所在的周留城(今韓國扶安)。至此,慘烈的白村江海戰拉開序幕。  663年八月十七日,唐將劉仁願、孫仁師與新羅王率陸軍團團圍住周留城。唐將劉仁軌、杜爽與百濟降將扶餘隆則帶領戰船170艘列陣白村江口。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援軍萬餘人,分乘戰船千艘,與唐朝水軍不期而遇。《三國史記》中描述道:“此時倭國船兵,來助百濟。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新羅驍騎,為漢前鋒,先破岸陣。”翌日,日軍諸將與百濟王商討對策。他們依仗兵力優勢,妄言“我等爭先,彼應自退”,遂未加整頓部署,便“率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結果,唐軍“左右夾船繞戰”,巧施包抄合擊之術,致使日軍“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回旋”。《舊唐書·劉仁軌傳》史載:“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戰後,百濟豐璋王逃亡高句麗,殘軍盡皆投降,百濟復國化為泡影。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袁世凱為何至死都沒有正式登基? 袁世凱稱帝謎團

  在袁世凱復辟鬧劇中,最令人捧腹的莫過於“太子”袁克定偽造《順天時報》來蒙騙老頭子一事。不錯,《順天時報》是袁世凱每天都要讀的,因為這份報紙不僅發行量大,而且是日本人在天津所辦的漢文報紙(從中可以看出日本政府的動向),而當時袁世凱對日本的態度是最為敏感的。“知子莫若父”,反之亦然,袁克定為瞭促成老頭子稱帝、以圓自己的“太子夢”,竟然不惜偽造瞭一份專門刊登一些鼓吹帝制、擁護袁大總統做皇帝之類消息的假《順天時報》,並每天偷梁換柱地送給袁世凱看,這就不得不說是一樁奇談瞭。  據袁世凱最寵愛的三女兒袁靜雪回憶說:“假版的《順天時報》是大哥(袁克定)糾合一班人搞出來的,不但給父親看的是假版,就是給傢裡其他人看的也是假的。大哥使我們一傢人和真實的消息隔絕瞭開來。不料有一天,我的一個丫頭要回傢探望她的父親,我當時是最愛吃黑皮的五香酥蠶豆的,於是讓她順便買一些帶回來吃。第二天,這個丫頭買來一大包,是用整張的《順天時報》包著帶回來的。我在吃蠶豆的時候,無意中看到這張前幾天的報紙,竟然和我們平時所看到的《順天時報》的論調不同,就趕忙尋著同一天的報紙來查對,結果發現日期相同,而內容很多都不一樣。我當時覺得非常奇怪,便去找二哥(袁克文)問是怎麼回事。二哥說,他在外邊早已看見和府裡不同的《順天時報》瞭,隻是不敢對我父親說明。他接著問我:‘你敢不敢說?’我說:‘我敢。’等到當天晚上,我便把真的《順天時報》拿給瞭父親,我父親看瞭之後,便問從哪裡弄來的,我便照實說瞭。我父親當時眉頭緊皺,沒有任何表示,隻說瞭句:‘去玩去吧。’第二天清晨,他把大哥找瞭來,及至問明是他搗的鬼,父親氣憤已極,就在大哥跪著求饒的聲音中,用皮鞭子把大哥痛打瞭一頓,一邊打,一邊還罵他‘欺父誤國’。從這以後,我父親見著他就有氣,無論他說些什麼,我父親總是面孔一板,從鼻子裡發出‘哼’的一聲,不再和他多說什麼話,以表示對他的不信任。”  袁克定雖然在緊要關頭失去瞭老頭子的信任,不過他還有一個殺手鐧,那就是令袁世凱揮之不去的“傢族魔咒”。這事說來也蹊蹺得很,在袁世凱傢族中,外出做官的從沒有活過60歲的,如袁甲三、袁保恒、袁保齡、袁保慶,乃至袁世凱自己的父親袁保中,也系壯年而終。由此,60歲這道大關也就成為壓在袁世凱心中長久的夢魘,揮之不去,而從民國建立後開始,袁世凱的身體每況愈下,這更是令他感到疑神疑鬼。   在年屆六十的大限即將來臨時,袁克定一再進言,宣稱“隻有稱帝才突破這一魔咒”,這就不能不對袁世凱產生強大的吸引力瞭。是啊,皇帝乃“九五之尊”,位極天下,世界上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尊貴呢?或許,這個魔咒真的不敢侵犯“真命天子”?要說起來,袁世凱在那個時代也是迷信的人,稱帝一事若全怪在袁克定身上,也不公道。  和袁克定熱衷於帝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袁世凱的二兒子袁克文(字寒雲)卻對此漠不關心。不僅如此,這位“皇二子”甚至還寫瞭首諷父詩,可算是民國古體詩中難得的佳品:  乍著微棉強自勝,陰晴向晚未分明;南回寒雁掩孤月,西落驕陽黯九城。  駒隙存身爭一瞬,蛩聲警夜欲三更;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  詩的最後兩句是重點,無外乎勸老頭子千萬“莫到瓊樓最上層”,否則站得高,跌得重,老本全賠光光。可惜的是,袁世凱書讀得不夠多,蘇東坡在《水調歌頭·中秋》中也說,“高處不勝寒”,而他頭腦一時發熱,竟已忘卻瞭。  在一番緊鑼密鼓的準備後,袁世凱揖讓再三,最終接受瞭國民的“擁戴”,真的要改制當皇帝瞭。正式登基的黃道吉日定在1916年1月1日,在此之前,袁世凱決定先舉行一次百官朝賀會,日子讓袁克定來挑。袁克定急不可耐,說:“就明天,12月13日就是個好日子!”  次日上午,袁世凱在中南海舉行百官朝賀會。由於時間倉促,事前也沒有做什麼準備,前來朝賀的官員隻包括在京的官員,地方大員們都沒有參加。滑稽的是,這次朝拜既沒有統一服裝,也沒有規定程序,來賀的官員有的穿著長袍馬褂,有的則身著西裝禮服,武官更是戎裝入賀,而有的閑職人員幹脆穿著便服就來瞭。  儀式由袁皇上的“禦幹兒”段芝貴主持,但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皇上竟然命朝賀時行三鞠躬禮,他想象中的三叩九拜竟然無從施展,令他懊惱不已。當天9點整,在四名武官的引導下,袁世凱來到居仁堂,但他並沒有穿上大傢所猜想的那身價值百萬的龍袞服和皇冠,而是身著大元帥戎裝,甚至連帽子都沒有戴(因為他素來討厭那頂插羽毛的元帥軍帽)。不過,這反顯得他那大腦袋更加油光鋥亮,仿佛紫氣東來,洪福齊天。相關閱讀推薦:袁世凱為何扒自己的祖墳?一生迷信的袁世凱慈禧死後清廷內鬥:袁世凱被誰嚇得一夜白頭?袁世凱的後代 大總統之孫袁傢楫的生平介紹袁世凱當瞭多久的皇帝?揭秘袁世凱的皇帝美夢袁世凱稱帝復辟後為什麼會改年號為“洪憲”?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盡管文武百官已經分成班次,但段芝貴是個武人,也不懂得什麼司儀的規矩,還沒有等袁皇上就座,他自己搶先拜瞭下去,而旁人也因無人指揮,參拜時亂七八糟,有鞠躬的,有下拜的,也有喊“皇帝萬歲”的,參差不齊,反弄得袁皇上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躊躇半天,隻是左手扶著禦座龍椅,右手還手掌向上,頻頻向鞠躬叩拜者點頭示意。  朝賀儀式結束後,袁皇上便讓大傢散去,各自回去上班,就連筵席都沒有請大傢吃一頓。等大傢走出居仁堂後,這才回過神來:這朝賀儀式也未免太簡陋、太節約瞭吧!就跟平常一樣,好像是關門做皇帝,偷偷摸摸、見不得人似的……這算怎麼回事嗎?  可不就是這樣,等到蔡鍔、唐繼堯等人在雲南舉起“護國”大旗,袁世凱隻好將登基日期後推,說要等平定瞭叛亂再行登基,不料這一推就遙遙無期,而護國戰爭也非一時半會能結束的,結果袁世凱至死都沒有正式登基,充其量也就是個“關門皇帝”。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新王朝建立之後都要“徙居處、改正朔、易服色、變犧牲”,這“犧牲”祭品變不變倒無關緊要,國都也是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因此“徙居處”也就大可不必;但在“改正朔”上還是需要做做文章的,那就是在1916年後廢民國五年而改行洪憲元年,歷法也改用《洪憲元年歷書》;至於“易服色”,按今文經學的“夏黑商白周赤”的三統循環理論,洪憲王朝應崇尚紅色,因而登基三大殿的廊柱都要刷成紅色,瓦也要換成紅瓦,以示喜慶。   除此之外,皇帝登基得對有功之臣封王賞爵,好處均沾,但這裡也遇到瞭一點小問題,那就是之前的故人舊友,袁皇上也不好意思讓他們稱臣,於是便想出列入舊侶(計有載灃、奕劻、世續、那桐、錫良等數人,均為前清王公或者名督)、故友(計有徐世昌、趙爾巽、張謇、李經羲,即後來的“嵩山四友”)、耆碩(王闓運、馬相伯等)三類,這些人可以享受不臣之禮。至於各省將軍、巡按使、護軍使、鎮守使、師旅長以上人等,分別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見者有份,一口氣就封瞭128個,就連已故的前國務總理趙秉鈞也追封瞭一等公。  在這歡快的日子裡,也有不和諧音,譬如朝賀儀式上,前陸軍總長、老部下段祺瑞和前副總統黎元洪(袁世凱做瞭皇帝,黎副總統當然就成瞭前副總統)就不曾前來。袁世凱給黎元洪封瞭個“武義親王”,不料這前副總統卻屢加拒絕,不肯接受。這事傳出去後,一首童謠也不脛而走:“好江山,做不牢;好江山,坐不牢;親王奉送沒人要!”  袁世凱稱帝過程中,曾追隨他多年的兩位老友嚴修和張一麐卻對復辟帝制明確表示反對,他們一再勸阻袁世凱不要走上這條絕路,但袁世凱終究未曾醒悟。開弓沒有回頭箭,世界上終究沒有後悔藥可吃,在後來取消帝制的當天晚上,袁世凱把張一麐找來談話,極其悔恨地說:“我當時沒有聽你和范孫(嚴修的字)的話,現在想來真是又悔又愧啊!范孫跟隨我多年,從來沒有跟我提起過什麼官階升遷;你在我的幕府中也有十幾年瞭,也是從來沒有提過什麼個人要求。可見那些淡泊名利、榮華富貴、功名利祿的人是多麼的可貴,這才是真正的國士啊!那些曾經推戴我的人,難道他們真的是為國為民嗎?他們今天推戴我為皇帝,明天就可能反對帝制,這種人真是比比皆是哪!總之,我辦事情的時候多,讀書的時候少,這也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別人。”  最後,袁世凱沉痛地說:“隻是誤我事小,誤國事大,當國者不能不引以為戒啊!”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到最後,袁世凱的身體也頂不住瞭,稱王稱帝非但沒有幫助他破除傢族魔咒,反而加速瞭他的死亡。據袁靜雪回憶說,在1916年的元宵節,正當全傢人圍在一起吃元宵的時候,六、八、九三個姨太太為瞭“妃”、“嬪”的名分又在袁世凱的面前大聲爭吵瞭起來。袁世凱見後長嘆瞭一口氣,說:“你們不要再鬧瞭!你們都要回彰德去,等著送我的靈柩一塊兒回去吧!”說完,袁世凱便起身回辦公室瞭。當時護國戰爭已經爆發,袁世凱整日憂心忡忡,精神不振,再被傢裡這麼一鬧後,袁世凱從那天開始便飯量減少,慢慢就懨懨成病瞭。  在各方要求總統退位的聲浪中,袁世凱方寸已亂,退位心有不甘,接著開戰又有所不能,弄到最後,心力憔悴,他的身體也垮瞭。到瞭1916年5月的最後幾天,袁世凱已經不能辦公;6月5日,袁世凱一度休克昏迷;延至6月6日的凌晨6點,袁世凱終於一命歸西。  袁世凱在清末的時候得過軟足病,這也是當時攝政王載灃將他開缺的由頭。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復出,在入宮的時候還需要仆役攙扶。這一次,袁世凱得的病是膀胱結石導致尿毒感染全身,原本這個病是不會導致生命危險的,但袁世凱為人比較固執,一直不肯看西醫、不肯動手術(大概也是因為發病的位置特殊,羞於啟齒),加上帝制後的種種不順,急火攻心,更是加重瞭他的病情。  等到病情急劇惡化、小便不暢後,在袁克定的堅持下,袁世凱才讓法國醫生貝希葉前來診治,但此刻為時已晚。貝希葉建議袁世凱到醫院去動手術,或許還有一線生機,但被袁世凱拒絕。在這種情況下,貝希葉隻好在袁世凱臥室給他導尿,但此時導出來的全是血尿。袁世凱自知不起,便急忙讓人把徐世昌和段祺瑞找來,並把總統大印交給徐世昌,說:“總統應該是黎宋卿(黎元洪的字)的,我就是好瞭,也準備回彰德去。”   據說,袁世凱在6日凌晨昏厥復蘇之後,對侍疾在側的老友徐世昌低聲說“楊度楊度,誤我誤我”;也有人說,袁世凱臨終時說:“是他害瞭我!”袁世凱也沒說這個“他”到底是誰,一般人都認為指的就是大公子袁克定。要說這復辟醜劇,袁克定還真要負一半的責任,他自己想做太子想瘋瞭,結果是把老頭子推到火上去烤,害得袁世凱一代梟雄,最後為這豎子所害,落得個可惜可笑又可嘆的千古罵名,真是窩囊至極。袁克定這個人,不文不武,品不高,德不顯,糊塗半生且不說,晚年還好男寵,結果因此而傾傢蕩產,潦倒而終。袁世凱有這樣一個太子,又怎能不敗?  由於袁世凱死的時候仍舊是在職的總統,因此黎元洪在繼任總統後還以在職國傢元首的規格給他治喪。當時中央政府除瞭撥款五十萬公款用於喪葬費用外,還通令文武機關下半旗、停止宴樂27天,民間娛樂也停7天;文武官員和駐京部隊一律佩戴黑紗;設立“恭辦喪禮處”,以曹汝霖、王揖唐、周自齊三人承辦大典喪禮,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人總負責。  袁世凱死後,那些在護國戰爭中明裡暗裡反對他的袍澤故舊也紛紛“冰釋前嫌”,或親自或派隨員趕到北京沉痛悼念老領導,所以袁世凱的葬禮也辦得風風光光,備極哀榮。最可嘆是那禦幹兒、奉天將軍段芝貴,他在得知袁世凱死訊後急忙從關外星夜兼程趕來,等到瞭新華宮靈前更是呼天搶地,涕淚漣漣,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死的就是他親爹(真是孝子!)。  由於袁世凱的葬禮過於奢華,最後結算的時候發現入不敷出,政府所撥的專款扣去葬禮費用後不足以建造墓地工程。為此,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等八人聯名發起公啟,請求社會各界人士解囊相助,最後又湊到25萬元,才最終結束瞭袁世凱的喪事。  一代梟雄,落得如此下場,豈不可悲可嘆?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