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泰鬥

明朝一哥是怎樣煉成的:心學泰鬥王陽明屢歷險阻

  在古代,什麼樣的人才算一個不朽的人呢?魯國大夫叔孫豹說要“立德、立功、立言”。一般的人一個都做不到,像衛青、薛仁貴、李靖、班超等等先賢,也隻能完成一倆個。公認的全部能做到的隻有三個半人,第一個是孔老夫子,半個是曾國藩,還有一個是就是本文的主角王陽明,大明一哥。  大明中期,有一個叫王守仁的官二代,此人別號陽明,天賦非凡,喜談軍事,有一個狀元老爸的他從小就懷揣著一個不同尋常的夢想:我要當聖人。而在一般人眼裡,聖人都是隻能膜拜的。當時朝廷比較推崇朱熹的學說,朱夫子的書是每位參加科舉考試學子的必備參考書,而他告訴人們,要“格物致知”,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理,隻要你努力就能悟到。於是他怦然心動,找瞭一位朋友,準備通過格竹子的方式獲取理,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呢?兩個人一天到晚,什麼事都不作,就盯著竹子看,人們都懷疑他們倆腦子有問題。到第三天的時候,朋友堅持不住,積勞成疾。陽明說真沒用,還得看我的。結果四天後,他也光榮地病倒瞭。為什麼朱熹的方法不管用呢?從此,王陽明對這一套學說產生瞭懷疑。這時,他還未成年。  十七歲,陽明來到南昌,參加自己和父親好友諸養和女兒的婚禮,按現在的標準看,還是個在讀高中的未成年人,但古人不是流行早婚嘛。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都是人生的重要時刻,一輩子都忘不瞭的。可婚禮就要開始的時候,王陽明卻莫名其妙的失蹤瞭,這可急壞瞭傢人,沒辦法,找唄。終於在第二天,嶽父發現瞭他,地點竟然是一個叫鐵柱宮的道觀,陽明和一位老道士度過瞭新婚之夜,什麼東西比新娘還迷人,以致新郎都流連忘返、欲罷不能?原來是養生之術,上一次格竹子落下瞭病根。   正德元年,當今天子是明武宗朱厚照,熟悉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朝盛產奇葩皇帝,而明武宗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特別有個性,因為喜歡玩帶兵打仗的遊戲,封自己為大將軍,一不小心還給自己取瞭個藝名朱壽。沒事還會組織幾個人去北京周邊幾日遊,或者是強搶老百姓,看著一車又一車自己的勞動成果,他心裡非常舒坦。在用人方面,比較信任宦官劉瑾,這個繼王振之後的又一位權閹。百官紛紛上奏彈劾,得到的結果是一頓板子,或者牢獄,或者被貶。在兵部任職的王陽明上書解救,也觸怒瞭劉公公,被杖責四十,關進大牢。  屁股被打爛,又是陰暗潮濕的牢房,王陽明的人生陷入瞭低谷,肺病也加重瞭。不過更難的還在後頭。一段時間後,整人大師劉瑾想好瞭如何處置陽明:下放到貴州龍場當驛站站長。好好進行改造。在陽明南下到杭州時,劉公公還是不打算放過他,暗中派出瞭殺手,準備斬草除根。陽明的朋友覺察到幾個人形跡可疑,聽口音也不像是本地人,一臉殺氣。大感來者非善類,就請這些人喝酒,喝的正興起,插瞭一句:“你等未何要殺陽明?”錦衣衛殺手酒後吐真言:“奉瞭劉公公之命。”朋友忙把事情告知陽明,陽明連忙逃命,錦衣衛緊追不舍。見到前面是錢塘江,陽明心生一計,將一隻鞋放在江邊,一隻扔到河裡。殺手到時,以為他已經投江,便回去瞭。  王陽明嚇出一身冷汗,覺得此地不宜久留,老傢應該更安全,便坐船回鄉。孰料忽遇風浪,靠岸時,走瞭一段距離,來到瞭武夷山中,天色已完,又饑又渴,不知如何是好,突然一座寺廟映入眼簾。敲門,一個和尚出來答話,他見陽明非常狼狽,似乎不是好人,就以缺乏安全感為由拒絕借宿。王陽明幾乎絕望,隻能到旁邊的破廟中睡。第二天醒來,看到昨晚的和尚也在廟裡,那人感到驚訝,陽明竟然沒死!原來這地方是老虎的窩,他每天早上都來看看,當然不是來收屍的,是撿被吃行人的包裹的。陽明大難不死,又躲過瞭一劫。  和尚請陽明入寺,見一老道,非常面熟,似曾相識。道士說等你多時瞭,原來是新婚之夜在鐵柱宮裡暢談的人。經歷瞭這麼多風風雨雨,陽明坦言,他都想遠離俗世歸隱瞭,道士卻勸他不要這樣,因為你不僅僅是為自己而活著,你還有傢人、朋友,如果你就此離開,劉瑾就可以污蔑你叛國投敵瞭,繼而降罪於你父親。  陽明來到貴州龍場,發現比想象中還要荒涼幾百倍,這裡處於群山之中,偏僻閉塞,遍地都是毒蛇猛獸,一副原始模樣,是個拍《動物世界》的好地方。當地有人嗎?有,但是些少數民族,不會說漢語,而且對漢族的官員充滿敵意。要在這裡生存,相當於拍一部現實版的《荒野求生》,拍攝時間隻有下限,沒有上限。陽明隻好住在山洞瞭,當一回“山頂洞人”,沒事就靜坐。有一天,他突然恍然大悟,歡呼雀躍。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要致良知,尋覓心中之理,理就在人的心中。開創瞭影響深遠的陽明心學。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劉瑾害瞭王陽明,卻也用苦難磨礪瞭陽明,使他的靈魂獲得瞭升華。到底是該感謝他還是怨恨他呢?十年後,王陽明在鄱陽湖用不到一萬人打敗瞭寧王十萬叛軍,晚年還擊敗瞭廣西的起義軍。看他的職業,你會驚訝,哲學傢、政治傢,同時還是個軍事傢。一個書生竟然用兵如神,文武全才有,但都趨於極致的人,少之又少。盡管已經離世多年,但江湖上總有他的傳說。日俄戰爭擊敗俄國海軍的東鄉平八郎說:“一生低首拜陽明。”臺北市有一座陽明山,是蔣介石推崇他的印跡。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最後一個聖人王陽明王陽明十大經典語錄:明代思想傢王守仁名言名句揭秘:王陽明的心學是如何影響日本明治維新的?寧王朱宸濠叛亂被平之謎:王陽明用兵真如神心學鼻祖王陽明的前世今生:開門猶是關門

中國激光泰鬥:卷入特務案仍在囚室研究核爆炸

  導讀:趙伊君 ,1930年出生於北京,激光技術專傢,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員,國防科技大學教授。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原子分子物理、物理力學、激光技術的教學和科研工作。20世紀60年代研制出核爆炸光輻射最小照度到來時間測試儀,參加中國第一、二次核試驗,獲得有價值的測量結果。20世紀80年代後主要從事強激光技術研究,被任命為我國激光某任務專傢組組長,帶領來自全國5大部門、10個研究所、數百名科技人員組成的科研團隊,經過30年的努力,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方面均取得重大進展,使我國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對推動我國該領域的發展與進步起瞭重要作用,為維護我國國傢安全、推進武器裝備發展作出瞭重要貢獻。  歷經多年的耕耘奮鬥,趙伊君開創的激光事業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方面均取得重大進展,使我國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對推動我國該領域的發展與進步起瞭重要作用。如今,年逾八旬的趙伊君不知老之將至,仍不懈地忙碌著、思索著,宛如一匹永遠不知疲倦的老馬,在國防科技的廣闊天地奮蹄馳騁,永遠向前。趙伊君說,一個國防科技工作者,就像一名奧林匹克運動員,他的使命隻有一個:瞄準前沿,拼搏,再拼搏,沖刺,再沖刺,超越,再超越;他的心境隻有一種:耐得住寂寞,甘於寂寞,享受寂寞,把寂寞當作人生境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趙伊君1930年11月出生於北京。他的父親趙廣增是中國著名物理學傢、教育傢,抗戰爆發前夕留學美國,1939年獲得博士學位後歸國,被聘為重慶中央大學教授。13歲時,趙伊君和弟弟趙伊筍在母親的拉扯下,隨著苦難的遷徙人流,歷經艱辛和危險來到重慶。一傢四口蝸居在一間泥糊的竹笆棚屋裡。房子太窄,趙伊君和弟弟隻能睡地鋪。惡劣的生存環境,使兄弟倆都染上瞭疾病,弟弟患熱病夭折,趙伊君得瞭神經性胃痙攣,進食困難,休學半年。  趙伊君從小就有到書店看書的習慣,在北平讀小學時就喜歡讀《科學畫報》等雜志。休學期間,趙伊君在傢待不住,就經常跑到沙坪壩一傢小書店蹭書看。一天,書店的一部新書引起瞭趙伊君的註意。這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愛因斯坦和英費爾德合著的《物理學的進化》的中文譯本。趙伊君瀏覽瞭幾頁後,就被裡面的內容深深吸引住瞭。書中用通俗的語言介紹瞭物理學的發展歷程和物理學傢進行科學探索的傳奇故事,一直講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他多想買下這本書仔細讀,但傢裡經濟困難,於是,他就天天來書店看上幾頁,邊看邊琢磨。趙伊君越看越上癮,書看完後,他反而覺得不解渴瞭。“牛頓天體力學是什麼?”“牛頓與伽利略的爭論又是怎麼回事?”無數個問題在小腦袋裡蹦瞭出來。相關閱讀推薦:奧巴馬公開對中國東海南海立場 對普京發毒誓境外間諜金錢拉攏中國軍迷竊密 互聯網成重災區解密蘇聯軍援:中國抗戰最艱難時期的堅實盟友中國遠征軍崩潰原因:三個師抵不過日軍一個師團裝甲兵之父徐庭瑤:第一個在中國提出機械化作戰加速升級!中國成功第三次發射高超音速飛行器!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一次,他在飯桌上隨便問起父親一個問題,趙廣增根本沒有時間給他講解,就說:“我從圖書館給你借本書看吧,你想知道的可能那裡會有。”幾天後,父親從中央大學圖書館給他借來瞭牛頓的名著《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從這本書裡,趙伊君又知道瞭微積分,接觸到瞭希臘字母標識的星座,對這些新知識又產生瞭無限的興趣,他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趙伊君每向父親提出一個問題,趙廣增就從圖書館借來一本圖書讓他自己看。就這樣,趙伊君的書一本本地讀,趙廣增的書一本本地借,通過中央大學圖書館,通過“萬有文庫”叢書,趙伊君閱讀瞭大量物理學方面的書籍,瞭解瞭牛頓、笛卡兒、愛因斯坦等物理學大師的人生傳奇,並深深地迷戀上瞭物理學。  轉眼間,自由、快樂的休學時光結束瞭。1944年9月,趙伊君進入瞭中央大學附屬中學沙校。因為要弄明白物理學書裡夾雜著的大量英文術語,趙伊君入學後學習英語的興趣很高,成績提升也非常明顯,還曾在學校組織的英語比賽中拿過大獎。因為《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這本書還沒有完全弄通,趙伊君就把國文老師佈置的書法作業與解讀微積分結合起來。其他同學練習寫大字,每天臨摹的都是《九成宮》《玄秘塔碑》等字帖,唯獨趙伊君上交的書法作業都是老師看不懂的內容。有一天,國文老師問他:“你每天抄寫的是什麼呀?”趙伊君回答道:“我正在研究微分是什麼,積分是什麼,所以,就把牛頓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抄寫瞭一遍。”國文老師聽後的驚訝可想而知,一個剛上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宣佈自己正在研讀大學微積分的課程,這恐怕可稱得上是沙校建立以來的一大奇聞。一時間,趙伊君在沙校以“怪”出名瞭。   學習牛頓天體力學,又讓趙伊君迷上瞭浩瀚的星空。每逢天氣晴朗的夜晚,他做完作業,就會跑到屋外觀察星星,學著物理學傢那樣進行天體觀測。沒有天文望遠鏡,他就自己動手在後山砍幾根竹節,綁個三腳架,做一個竹制的望遠鏡模型。盡管這個望遠鏡既不能放大,也不能拉寬,朝天上望什麼也看不到,但趙伊君卻從中獲得瞭極大的滿足。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蘇聯專傢引路導航  1953年為適應國傢即將開始的大規模工業化建設對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全國高校理工科大部分系所1950年入學的學生提前一年畢業。結束瞭北京大學物理系學業的趙伊君被分配到剛剛成立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編入海軍工程系二科的艦炮射擊指揮儀與光學儀器教授會,擔任助教。  軍事工程學院是在蘇聯援助下建立的新中國第一所綜合性高等軍事工程技術院校。建院之初,師資嚴重缺乏。陳賡院長指示:來院工作的蘇聯專傢的主要任務不是給學員上課,而是培養青年教員,幫助建立專業,形成“專傢教教員,教員教學員”的模式。1956年8月,蘇聯艦炮射擊指揮儀設計專傢雅·謝·鮑裡新柯來到海軍工程系,指導艦炮射擊指揮儀與光學儀器教授會的業務工作,還負責輔導趙伊君。鑒於當時中蘇關系已經出現重大變化,趙伊君和這位蘇聯專傢之間接觸並不密切,但這位矮胖子上校專傢的關鍵性指導,卻把趙伊君引上瞭國防科研的大道。  經過一段時間的基礎課學習後,鮑裡新柯有一天來到趙伊君的辦公室,直截瞭當地說:“從今天開始,你要增加一個新的學習任務,按照克雷洛夫海軍工程學院學員的要求,完成一個畢業設計。”接著,他向趙伊君口述瞭一個畢業設計題目:“艦艇搶灘登陸時,為支援換乘及搶占灘頭陣地,需在離岸一定距離處,利用艦上炮火支援。在此過程中,艦上所需光學儀器該是什麼?根據這個戰鬥情景,搞一個設計。”出完題目,雅·謝·鮑裡新柯沒有與趙伊君作太多交流,轉身離開瞭。

國學泰鬥湯一介簡介:“一介”書生的傢國情懷

  北京大學未名湖畔,一位87歲的老人依舊筆耕不輟。作為《儒藏》項目的首席專傢,他把這個浩大的典籍編纂計劃延續到2025年。  作為當代中國哲學界代表性人物之一,從上世紀80年代創建中華文化書院推動“文化啟蒙”,到90年代最早提倡“國學”,湯一介把做學問與時代賦予的使命融為一體,思索著中國哲學在不同時代的沉浮。  “事不避難,義不逃責”  湯一介1927年生於天津,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湯用彤是久負盛名的國學大師,言傳身教對子女影響很大。父親囑咐他的兩句話“事不避難,義不逃責”是傢風。意思是勇於承擔困難的事情,對合乎道義的事情負責。  青年時期,湯一介目睹舊中國積貧積弱,百姓顛沛流離,深感痛心。他曾回憶道:“我十六七歲時,抗戰最困難時期,寫過一篇文章《一滴汽油一滴血》批評達官貴人浪費汽油。”  1946年,湯一介考上北京大學。從此一生都在讀書、教書、寫書、編書中度過。在北大求學時期,他結識瞭妻子樂黛雲——這位後來在中國比較文學界舉足輕重的學者。如今,他們過著平靜的生活。  因為歷次的政治浩劫,他與同齡人一樣,耽誤過做學問的大好時光。上世紀80年代,他以“知天命”之年重新煥發學術研究的活力。從此用“隻爭朝夕”的精神工作,為中國哲學研究的開拓與發展付出辛勞。   中西方文化“和而不同”  上世紀80年代起,各種學術思潮湧動,整個社會掀起文化熱潮。針對當時興起的“國學熱”、“東方中心論”,湯一介開始就持冷靜的態度。  他曾撰文寫道,在中國我是第一個發表文章批評“文明沖突論”的。當時,美國學者亨廷頓發表《文明的沖突》風行一時。對此,湯一介立即給予批評和回應。他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文化可以不同,但可以和諧相處。相關閱讀推薦:王僧儒簡介 南朝梁官吏學者禦史中丞王僧儒生平范泰簡介 南北朝宋國大臣學者太學博士范泰生平范泰簡介 南朝宋大臣著名學者范曄之父范泰生平郭璞簡介 東晉著名學者中國風水學鼻祖郭璞生平康有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