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源於

齊桓公身後的衰敗:源於他沒用聽從管仲的建議

  齊國國君帶領大軍伐魯,軍中有一個心事重重的管仲。齊軍勢如潮水,淹向魯軍,魯軍也不是吃素的,飛箭如蝗蟲一樣撲向齊軍,但齊兵人人奮勇,個個爭先,就這麼打起來瞭。   可是齊軍中有一個人卻並不“奮勇”“爭先”,他把盾牌往身後一順,遮住瞭屁股,一躥一躥地就沒影瞭,這就是管仲。   所幸這次戰鬥齊軍大勝,齊侯便不計較,不但不懲罰他,連獎金都沒少瞭他的。   不料以後兩次戰鬥,管仲都是如法炮制,別人把盾牌舉在胸前往前沖,他用盾牌護住屁股往後跑,齊侯忍無可忍,便把他開除軍籍。   管仲沒皇糧吃瞭,隻得去做小買賣,跟好朋友鮑叔牙合夥,賣著名的周村燒餅,說好倆人每月結一次賬,利潤均分,但賬是管仲管著的。既管賬,就有可能做手腳,每到月底,管仲便報一堆花賬給老鮑,自己昧下大把銀子,分給老鮑仨瓜倆棗瞭事。   貪墨瞭合夥人許多錢,有瞭資本,管仲要投身政治瞭。

劉封的人生悲劇:劉封之死主要源於蜀漢儲位之爭

  立儲,是個大問題。歷史上幾乎每朝每代都會有人卷入這樣的宮廷爭鬥中,有人因此飛黃騰達、平步青雲,也有人因此窮途潦倒,甚至身手異處。而處在鬥爭中心的人,大多為此處心積慮、勾心鬥角、各顯其能。而最後拍板的自然是基業上一任的領導者,當然要排除一些鳩占雀巢的例子。所以這歸根究底也隻能算是皇傢的傢務事,我們常說的中國人好窩裡鬥,這應該是最為明顯的表現,這才有曹值的七步詩問世,也因此影響和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封建統治者。而選定瞭一個接班人,就標志著這個集團之後的發展方向。在我們大多數人看來,作為一個英明的領導者,他所選的接班人,雖然未必能到達他的高度,但至少的應該是個賢明的君主。但事實並非如此,唐太宗選的接班人李治,是個窩囊廢,最後將江山拱手讓給瞭武則天;劉備的兒子劉禪,更毋須多言瞭,我們現在管一個懦弱無能、沒有上進心的人叫做“扶不起的阿鬥”,阿鬥就是劉禪的小名。此外,他還鬧出“樂不思蜀”的悲劇。當然,也有人說劉禪這是韜光養晦。那麼事實是如何呢?我們也不禁要問,劉備為什麼選劉禪作為他的接班人?是他沒得選擇嗎?此外,三國時期的劉表、袁紹他們這些人在立儲問題上又是什麼樣的一個態度?曹操選擇曹丕,雖然不可避免的又是一場同室操戈,但事實證明,隻有曹操選擇接班人才是明智的,這又是怎麼樣的一回事呢?   孟達勸說劉封,最後也讓劉封下定決心不肯發兵相救關羽,乃是緣於立儲一事上。正如孟達說辭裡諸葛亮說的“此傢事也,問關、張可矣”,那麼,關羽、張飛的態度真的就這麼重要嗎?   我看未必,說穿瞭還是劉備在定奪,當然劉備咨詢下關羽、張飛的意見應該是要的。那麼,劉備在立儲問題上是什麼態度呢?   要瞭解劉備在立儲問題上的態度,我們先來瞭解一下劉備的幾個兒子。《三國演義》先後提到的按年齡排列有這麼四個:劉封、劉禪、劉永、劉理。其中劉封是義子,《三國志》載: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而劉永、劉理是庶子。劉禪登基的時候十六歲,劉永、劉理應該也就十歲左右。那麼,這儲君之位也就是劉封跟劉禪之爭。   但是,劉封如果稍微有點自知之明的話,都應該清楚自己有多少斤兩,這儲君之位不是他想爭就爭得瞭的,他爭這個儲君之位顯然是沒譜的事。雖然當初劉備收養他,劉備未有繼嗣,就是阿鬥還沒生出來,但現在阿鬥生出來,他就一點機會也沒有瞭。因為真要讓劉備將帝位傳給一個異姓之人,那也是絕對不可能的事。劉封試想想也應該知道,劉備可能將辛辛苦苦奔波勞碌半生打來的江山拱手相讓,那才是咄咄怪事。即便就算是劉備真的沒有子嗣,怕也是會在關羽、張飛兩個當中挑,親疏方面這點還不好判斷,但至少的關羽、張飛的忠心方面,劉備是絕無二話的,劉封就有待商榷瞭;或者在劉傢人當中挑一個,這樣劉備的帝位也才顯得名正言順,可以繼續高舉他的鬥爭旗幟,但這個可能性顯然是微乎其微的。   而劉備當時收養劉封的時候還一無所有,寄人籬下,劉封未必覺得他是攀上高枝瞭,劉備也未必存瞭立儲的心思,更遑論立劉封瞭。

“文房四寶”是哪四寶?“文房四寶”源於何時?

  “文房四寶”指的是筆、墨、紙、硯。但是很多人並不瞭解“文房四寶”的名稱起源於何時。  在中國傳統的書寫、繪畫工具中,筆、墨、紙、硯是最基本的工具,從古至今,文人墨客、丹青妙手均未離開過這“四件套”。 “文房”之名,起源於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公元420~ 589年),專指文人書房而言。在古代,文人們都喜歡在清凈雅致的書房中寫字、作畫,環境和氛圍都很匹配。“四寶”指的就是筆、墨、紙、硯。由於這“四件套”多在文房內使用,故而人們統稱之為“文房四寶”。當然,除這“四件套”之外,文房用具還有筆筒、筆架、墨床、墨盒、臂擱、筆洗、書鎮、水丞、水勺、硯滴、硯匣、印泥、印盒、裁刀、圖章、卷筒等。  據古代文獻記載,筆墨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瞭,而硯和紙卻是2000多年前出現的。由此可知,“文房四寶”並非是同一時期登上中國歷史舞臺的。宋代時,蘇易簡所著的《文房四譜》中,首次將筆、墨、紙、硯作為文房離不開的四件寶貝而作瞭專項研究,謂之“文房四寶譜”。而“文房四寶”一詞,則最早出現於北宋大詩人梅堯臣的詩句:“文房四寶出二郡,生來賞愛君與予。”自此,“文房四寶”一詞便流傳下來,並沿用至今。   在“文房四寶”中,上品分為:湖筆、端硯、徽墨、宣紙。  湖筆的故鄉在浙江湖州的善璉鎮,相傳秦大將蒙恬“用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外衣)”發明瞭毛筆。後蒙恬曾居湖州善璉改良毛筆,采兔羊之毫,“納穎於管”,制成後人所稱之“湖筆”。湖筆的特點是“三義”、“四德”。“三義”指精、純、美。 “精”指揀、浸、撥、梳、結、配、擇、裝72等道工序都一絲不茍:“純”指選料嚴格細膩,以“千萬毛中選一毫”的態度進行:“美”指形、色及配合的毛桿、刻書、裝潢等高度統一。“四德”指“齊、銳、圓、健”。這是從書寫效果上說的。“齊”指筆頭飽滿濃厚,吐墨均勻:“銳”指筆鋒銳尖不開叉,利於鉤捺:“圓”指圓轉如意揮掃自如:“健”指健勁耐用,不脫散敗,有彈力而顯書者筆力。  端硯誕生在唐代初期廣東肇慶(古稱端州)。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於世,用端硯研墨不滯,發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好的端硯,無論是酷暑,或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幹,古人有“呵氣研墨”之說。  徽墨,即徽州墨,因產於古徽州府而得名,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  宣紙原產於安徽省宣城涇縣,以府治宣城為名,故稱“宣紙”。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凈、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並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寫字則骨神兼備,作畫則神采飛揚,成為最能體現中國藝術風格的書畫紙。  在中華文明傳承過程中,“文房四寶”為弘揚中國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民族獨立性立下瞭不朽功勛,直到今天,依然在履行著神聖的職責。相關閱讀推薦:中國史上第一部“整人筆記”:連宰輔狄仁傑都怕金庸筆下的九大“女光棍”:郭襄林朝英皆在其中盤點金庸筆下的十大淫賊:哪個人物最實至名歸?古龍筆下的《陸小鳳傳奇》:陸小鳳和他的朋友們文房四寶指的是什麼?文房四寶是哪四樣東西?

弼馬溫這個詞的由來:源於一個避免馬瘟的偏方

  《西遊記》裡的美猴王老孫,一輩子就當過那麼一回官,就是玉皇大帝在天上封給他的”弼馬溫”,這事兒,地球人都知道。   《西遊記》第四回”官封弼馬心何足名註齊天意未寧”,寫到太白金星領著美猴王到天上見玉帝後,”猴王卻才朝上唱個大喏。玉帝宣文選武選仙卿,看那處少甚官職,著孫悟空去除授。旁邊轉過武曲星君啟奏道:’天宮裡各宮各殿,各方各處,都不少官,隻是禦馬監缺個正堂管事。’玉帝傳旨道:’就除他做個弼馬溫罷。’眾臣叫謝恩,他也隻朝上唱個大喏”。   歷朝歷代都有管理馬的官員,《智取威虎山》裡,土匪許大馬棒手下還有個司馬副官胡彪。可是,任何一個王朝的官制裡,都沒有”弼馬溫”這麼個官職名稱。”弼馬溫”聽著就不像那麼回事兒,不倫不類,讓人弄不明白。   臺灣歷史學傢、掌故傢蘇同炳先生寫過《”弼馬溫”釋義》一文,文中說:   明人趙南星所撰文集中,曾有這麼一段話,說:”《馬經》言,馬廄畜母猴辟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馬食之永無疾病矣。《西遊記》之所本。”   原來古代有這麼一個傳說,說的是母猴每月來的月經,若流到草料上讓馬吃瞭,就可以使馬避開瘟疫。有些地方的拴馬樁上常雕個石猴,也就是這個意思。

王羲之被稱為“書聖”:源於李世民的帝王意志

  “張鐘二王”,指四位書法傢:東漢張芝,曹魏鐘繇,東晉王羲之、王獻之。除王羲之外其他三人尤其是張、鐘,不為普通大眾所知。但在唐宋之前的書法史中,該四人通常被連並提及,有“四賢共類,洪芳不滅”之譽。那麼,為什麼會這樣?以往學者對於這一問題多集中在晉末至唐初的時間范圍內探討,並將四傢書法地位此消彼長的過程歸結為“質妍之爭”。本文通過增加考察“張鐘二王”四傢依次出現的年代和王羲之被奉為書聖之後的地位變化,進行進一步探討。而對這一問題的考察,不僅關乎四傢自身藝術地位的高下,更可以從中挖掘出中國藝術發展歷程中的諸多問題。   張鐘二王四傢地位消長的問題,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經典話題,對它的探討研究甚至可以引申出一條中國書法發展演變的脈絡,而不同的時段又有特定的時代表現。   面對前世的態度——古今之變   中國漢字書寫發展到東漢時其自覺性已開始萌芽,就漢字自身來說,有兩點因素促成其成為一門藝術之可能:一,正體字的簡化;二,變體字的出現。從東漢開始,中國第一批留名於史的書法傢群體誕生瞭。西晉衛恒(?-291年)的《四體書勢》,是中國古代較早的一部書史著作,該書敘述瞭西晉之前的古文、篆書、隸書、章草四種書體發展的情況,並對中國早期有名可載的書法傢勾勒出一段比較清晰的傳承譜系。張芝的“草聖”之名,也正式出現於此書中。   從書史記載中可得驗兩晉時期張芝、鐘繇書法為世人所好,並成為世傢大族的追捧對象。後來的王羲之(303年-361年)在《自論書》一文中說:   吾書比之鐘、張當杭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吾盡心精作亦久,尋諸舊書,惟鐘、張故為絕倫,其餘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賢,仆書次之。

朱元璋義氣贏天下:他的班底源於一起偷吃頭牛犢

朱元璋的江湖義氣,在許多史料和傳記作品中都有記載。 吳晗先生在其《朱元璋傳》中,曾經對此繪聲繪色地作過描述: 朱元璋少年當放牛娃時,有一次,他與同村的徐達、湯和、周德興等一幹小夥伴,在山上玩餓瞭,又找不到吃的。於是,朱元璋提議,將自己替人傢放牧的一頭花白小牛犢宰瞭來吃。大傢歡呼雀躍,吃得心滿意足。隨後,當一群小壞蛋們意識到無法向主人交代時,朱元璋一個人拍胸脯承擔瞭全部後果。他想出的主意是:告訴牛主人,小牛鉆進石洞裡,拉不出來瞭。最後,事情以朱元璋挨瞭一頓痛打並丟掉放牛的差事而告結束。 吳晗先生評論道:“朱元璋雖然吃瞭苦頭,丟瞭飯碗,卻由此深得夥伴們的信任,認為他敢作敢為,有事一身當,大傢心甘情願把他當作自己的頭目。” 朱元璋投奔扯旗造反的紅巾軍以後,在相當長時間裡,都保持瞭這個特點。這可能是他能夠迅速脫穎而出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此,這支部隊的大頭目——元帥郭子興很賞識他,才幾個月時間,就將他提拔到自己的親兵衛隊裡擔任小頭目,並且很快親自主婚,把自己的養女——就是後來名聲很大的馬皇後,嫁給瞭他。

項英根本沒有殺妻:殺妻源於謠言和肅反擴大化

  蔡美彪先生有言:“歷史學需要多方面的修養,需要哲學、思想、語言、文字的修養,甚至需要經濟學的知識都需要。所以真正做好很慢。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如果這方面欠缺,你做專題研究的時候,不但不容易深刻,而且還容易出錯,容易出笑話。”此言深有同感。其實不僅僅是做歷史學,研究文理各門學科都需要多方面的修養,尤其要有一定的文史素養,不然何止是做專題研究,即使是寫隨筆雜文或者與人飯後閑談,都免不瞭鬧笑話。  近讀南京大學博士後王成軍文章《問天下英雄:誰的血淚在飛?——讀<張巡傳>感言》,文中提到“項英槍殺妻子則是以革命的名義幹瞭傷天之事”,讀及此處,又不免感慨。軍人的一粒子彈充其量隻是消滅一個人的肉體,而文人的一隻細筆,卻可以使人背負千秋罵名,永世不得翻身。此例多矣,無需贅敘!我們今天單說項英殺妻一事。  項英是中共早期的骨幹,也是最忠誠堅定的戰士。1922年入黨,1923年參與領導瞭“二七”大罷工(時任京漢鐵路總工會江岸分會秘書),是中共“二大”12名代表之一,是中共三至六屆中央委員,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歷任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中組部代部長、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蘇區中央局代書記、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副主席等職。紅軍長征後,與陳毅、賀昌、毛澤覃等人留在南方堅持遊擊鬥爭,第二次國共合作後,任新四軍副軍長,1941年在皖南事變中被叛徒劉厚總殺害。關於項英,歷來都是極具爭議的,他在“皖南事變”中應負的責任不是我們這裡要談的,他在黨史中的地位長期被有意無意地低估也不是我們能夠隨便評論的。但是,他作為一個男人,一個丈夫,他究竟有沒有“一怒之下,拔出手槍把妻子槍斃瞭”?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時,瞿秋白與項英的妻子張亮以及中央蘇區政府的婦女部長周月林被俘,兩個多月後,瞿秋白的身份被敵人知悉而被害,而張亮與周月林在關押3年後被釋放。當時人們都懷疑是這兩人出賣瞭瞿秋白。張亮獲釋之後帶著在獄中出生的小兒子輾轉找到項英,事情在這裡發生瞭兩個版本。  一種是網絡上廣為流傳的版本,據說在一些正式刊物上發表出來過:  “這年5月,被保釋出獄的張亮,經過一番頗為艱難的跋涉,輾轉找到瞭時任中共中央東南分局書記、新四軍副軍長的項英。與丈夫分別3年多的張亮撲向丈夫的懷抱,但項英一把推開瞭她,語氣嚴厲地說:“你說,瞿秋白同志是怎樣死的?是不是你和那個周月林幹的?”  張亮感到受瞭莫大的冤屈,氣急之下有些結巴地回道:“怎、怎麼可能?我、我……”  怒氣填胸的項英,看見張亮這副緊張失措的模樣,心頭的疑惑似乎得到瞭證實,他拔出手槍推彈上膛,滿身行塵的張亮仰身倒在地上。  張亮就這麼慘死在丈夫的槍口下,而且背著“可恥叛徒”的黑鍋沉冤於世。”相關閱讀推薦:《粟裕大將》被美化的胡璉:宿北戰役根本沒救戴之奇大將粟裕對日哪場戰鬥令12名日軍集體上吊自殺?華東野戰軍王牌:粟裕麾下戰功赫赫的八大主力師 皖南事變幸存者:新四軍陣亡將士都被割下頭顱 殺害項英的兇手:項英被自己的副官殘忍槍殺! 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另一種版本是軍事科學院軍事百科研究部原副部長王輔一在寫項英傳記時采訪新四軍老幹部得到的資:,  “1988年10月7日和1990年4月12日,我為尋查項英的史料,兩次走訪原新四軍軍部秘書長、後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的李一氓。有關張亮的情況,李一氓說道:1938年春,東南分局、新四軍軍部在南昌時,項英之妻張亮找來,項英同她見面交談瞭一次。由於項英早已知道張亮1935年春突圍時在福建被國民黨軍俘虜,而且俘去後的情況當時無法查清,故沒有把她留下,而是給她一些錢讓她走瞭,至於她到哪裡去瞭及以後的情況均不清楚。  1998年,我在南京軍區總醫院遇見正在那裡住院的老紅軍、曾任項英警衛排長的李德和,問項英是否有槍斃張亮的事,李德和說這純屬訛傳。1938年二三月間,項英在南昌著手編組新四軍時,張亮帶著一個兩三歲的小男孩找到東南分局,李德和隨項英由軍部去分局駐地同張亮會面,他們在一間房子裡談話,小孩由李德和帶著在門外玩,大約談瞭個把鐘頭,他們講些什麼不知道,聲音時高時低,項英態度嚴肅,但根本沒有發生槍斃張亮的事。談話後,項英到東南分局副書記曾山處去瞭一下,就返回軍部駐地,此後再未與張亮見過面。幾天後,張亮帶著小孩離開南昌,她去哪裡不清楚。  我在尋查項英相關史料時,均未發現項英槍斃其妻張亮的事。走訪過許多熟悉項英的老同志,包括原東南分局青年部長、後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顧委常委的陳丕顯,原新四軍軍部通信科長、後任上海市委第二書記的胡立教,以及原在皖南新四軍軍部工作的楊明、鄧旭初、王征明、顧雪卿等,他們均講從未聽說項英殺妻之事。”  據項英之女項蘇雲調查,“事後證明,離開南昌後,堅強的母親把弟弟送到瞭延安。徐明清是原延安市婦聯主任,當年媽媽送弟弟去延安時,她還接待過我媽媽,所以“項英殺妻”肯定是不存在的。但是自此之後,就再也沒有人見過她,也沒人知道她的下落。   關於母親的下落,我最近聽到瞭一個最新說法。去年底,一個記者去訪問公安部的一個老同志,他以前在延安待過,在康生手下參加過一些專案組的審查工作。據他回憶,他們抓住瞭一男兩女,懷疑是托派,找人審查,這位老人傢審查的男的被槍斃瞭,兩個女的被康生下令勒死。他聽說其中一個是項英的夫人,她出賣瞭瞿秋白。這件事情之後,他也險些被康生以某種借口除掉,但這些老幹部是羅瑞卿的部下,是他托人找到羅瑞卿才保住性命的。等這個消息傳到我這裡、我再讓他們帶我去見這個老人時,老人傢已經糊塗得說不出話來。不過以我在延安的經歷,我認為這個說法是可信的。”  不管張亮最後的結局如何,基本上可以斷定,根本不存在項英殺妻之說。第一個版本看上去似乎描述得有鼻子有眼,卻是完全沒有任何根據的無德文人憑空臆想出來的結果。  歷史的真實細節往往是撲朔迷離,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即使是已經“博士”到瞭“後”瞭,也難免有無法顧及的地方,出一些疏漏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多涉獵一些各方面的知識,多一點“存疑”精神,做一些考據的功夫還是很有好處的。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地圖開疆什麼意思?近現代領土糾紛多源於地圖開疆

  地圖開疆(The territory of delusion),顧名思義,就是在印制地圖時,將本非屬於自己的領土,標註為自己的領土,從而達到開拓疆土的目的。地圖開疆的好處有兩點:一方面滿足瞭自己和其支持者的虛榮心,另一方面也為之後的領土爭端談判制作書面“憑證”。  地圖開疆的行為會對其它土地主權國傢造成嚴重的侵害,且同時也會對本國的人民造成不好的導向,從而造成國與國之間的政府沖突、民間沖突。  地圖開疆最早起源於韓國引發的“間島”之爭。  所謂“間島”,原名“墾島”(因大批朝鮮移民越界墾殖而名),系圖們江北岸吉林省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 一處灘地,自古系中國領土。清政府與朝鮮政府曾多次勘定國界,確定該地為清國領土。  19世紀60年代以後,中國的東北——東北亞成瞭是非之地。沙俄開始侵占東北。原本東北是當時清朝統治者滿洲人的“龍興之地”,絕對不允許中國內地人到東北。此時為移民實邊,也不對外開放邊禁,同時也放寬對朝鮮方面邊禁。結果有大量朝鮮平民渡過圖們江來到中國東北的荒地開拓,這就是中國今天的朝鮮族的源頭。  1882年,吉林將軍銘安要求對越來越多的中國境內的朝鮮人,依“雲南苗人例”加以管理。但朝鮮國王高宗要求把這些人“刷還”——領回朝鮮。1883年,當時中國的敦化地方官致信朝鮮地方官員,要求“越墾流民……務於今秋采稼收割以後,即行依限回國”。但是朝鮮流民並沒有全部回國。   1885年朝鮮高宗向中國交涉,詭稱:朝鮮人隻是渡過瞭豆滿江(指今天的圖們江),而沒有越過中朝界河土門江(指今天中國的海蘭江),所以請求不要“刷還”當地墾民。這就是歷史上“間島之爭”的源頭。  1894年中日兩國之間因為朝鮮問題,爆發瞭“甲午戰爭”,中國大敗,放棄瞭對朝鮮的宗主國地位。1897年,朝鮮改名“大韓帝國”。1903年3月到10月,在俄國人的支持之下,韓國人屢次騷擾中國邊境。1904年4月,這種侵略達到高潮,韓國的“墾島保護使”李范允帶領著五六千士兵渡過圖們江,進入中國內陸100多裡地。當時中國的延吉廳同知陳作彥予以痛擊,韓國人大敗而歸。在此期間,在印制韓國地圖時,有意將“間島”畫為韓國領土,這也是地圖開疆的最早來源。對此,中國政府完全不予以承認。  1905年,日俄戰爭之後,俄國失去對韓國的控制權,日韓簽訂瞭《保護條約》,韓國把外交全權交給日本。後來日本捏造所謂“間島懸案”,並且惡意歪曲所謂的“間島”范圍,將縱十裡、寬一裡的灘地,擴大到“海蘭河以南、圖們江以北,寬約二三百裡,長約五六百裡之地”,即中國延吉、汪清、和龍、琿春四縣地區,妄圖一舉侵吞這些地方。朝鮮人趁機騷擾中國邊境。  經過中國官員和學者的多方努力,最終挫敗瞭日本朝鮮的這一侵略圖謀。1909年9月4日中日雙方代表在北京簽訂《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

成語三更半夜的來歷:三更和半夜源於兩個人

  如今的“三更半夜”一詞,是夜已經很深瞭或者時間已經很晚瞭的意思。但在宋代,“三更半夜”一詞卻是源於兩個人,一個是“陳三更”陳象輿,一個是“董半夜”董儼。他倆都是宋太宗時的大名人。  《宋史·趙昌言傳》:“四人者(陳象輿、胡旦、董儼、梁灝)日夕會昌言第。京師為之語曰:‘陳三更,董半夜’。”這裡是說,宋太宗時期,陳象輿、胡旦、董儼、梁灝、趙昌言等人志趣相投,形影不離,常常相聚在趙昌言的傢裡談至深夜,還不忍散去,當時人們就戲稱陳象輿為“陳三更”、董儼為“董半夜”。這就是“三更半夜”一詞的來歷。  白天說成“鐘”  古人把深夜稱為“三更”和“半夜”,還要從古人的計時習慣說起。  古人對白天和黑夜的計時和稱呼都不相同,白天說成“鐘”,黑夜說成“更”或“鼓”,這一點,我們從現在古人留下的鐘樓鼓樓上也能看得出來。在古代,城鎮都設有鐘樓鼓樓,晨起要撞鐘報時,所以白天都稱為“幾點鐘”。古人把一夜分為五更,除夕夜的“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就是這個意思。  夜晚巡夜人員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所以夜晚時間就稱為“更”;有的地方是用擊鼓方式報時,所以夜晚的時間還稱為“鼓”,所謂的“幾更天”或者“幾鼓天”都是這個意思。我們常說的“晨鐘暮鼓”也是源自這裡。  《紅樓夢》在大觀園裡過元宵節那一章中說:“天未二鼓,戲演的是《八義》中《觀燈》八出;三更時,賈母聽罷女先生的《鳳求鸞》;四更時,鳳姐兒的笑話也講完瞭,元宵節終於‘聾子放炮仗——散瞭’。”這就是“更”“鼓”用得最為明顯的例子。   古人的一更相當於現在的19點到21點;二更是21點到23點 ;三更是23點到凌晨1點;四更是1點到3點;五更是3點到5點。三更為子時,正是半夜時分,也是夜間最為寒冷的時候,所以賈母這時說“怪道寒浸浸的起來”。賈府的元宵節鬧到“四更”,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凌晨三點左右,可見賈府的元宵節是非常熱鬧的。相關閱讀推薦:成語左右逢源的意思 左右逢源的典故是什麼?成語“不三不四”由來:三象征整體 四意為吉祥成語一不做二不休的典故 一不做二不休的意思成語殺雞儆猴的故事

喬冠華晚年悲劇源於“兩個女人和一段婚姻”?

  “世人皆欲殺,我意獨憐才”喬冠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文人外交傢,其鬱鬱以終的結局,曾令許多人感到惋惜。他的第二任夫人章含之女士在《我與喬冠華》和《跨過厚厚的大紅門》兩書中的自述,更令這種結局染上瞭一層淒美的悲劇色彩。  導致喬冠華晚年悲劇的原委,研究者往往就一些人事關系作出推測,當事人則語焉不詳。章含之曾談及自己被毛澤東點將調入外交部後,未能如願到新聞司當發言人、且發展一再受阻的人事原因:  後來得知,那是已在外交部集聚瞭相當權勢、我當時視為朋友的毛澤東的那位遠房親戚所決定。從我入部那天起,我就已陷入瞭她的擺佈之中。  從我調去美大司受阻一事,我已明白,外交部的人事權,尤其是涉及中美關系這樣的部門,越來越由部內兩位毛主席身邊的人掌握。我隱約地感到外交部情況比較復雜,恐怕不是久留之地。  書中所說的這兩位特殊人物,當然是指先於章含之到外交部工作的王海容、唐聞生。她倆本是章的好朋友,但自她進入外交部後,友誼演變成競爭;章嫁給喬冠華之後,更與各種權力鬥爭糾纏在一起,令關系日趨復雜。關於高層權力鬥爭,章女士曾談到“我犯過兩次大的錯誤。那錯誤是為瞭生存”,並有如下表述:喬冠華與章含之相差22歲  第一次就是這1973年的深秋。就在京城蕭瑟落葉的時節,人民大會堂的某個廳堂裡進行著一場無情的較量。除去那些本性邪惡的一小撮之外,卷入其中的每個人都在經受著一場嚴峻的考驗,是挺身而出維護正義與公正還是為瞭自己的生存妥協退讓,隨波逐流。幾年後,我曾經為自己和冠華辯護說那是時代造成的悲劇,我們既沒有參與策劃也沒有陷害他人。  所謂第一次錯誤,系指1973年喬冠華反戈一擊批判周恩來之事。1975年下半年“反擊‘右傾翻案風’”開始以後,喬、章在外交部與兩位通天人物的“內戰”趨於白熱化,又產生瞭章所說的第二次錯誤:  我們在1975年底面臨又一次更大的政治風浪時決心拼命一搏,再不能像1973年那樣軟弱,以一大批老幹部再次受壓為代價來換取自己政治上的安全。誰能料想本意要為公正一搏換取至少是外交部一個良好政治環境的意圖卻又導致瞭另一次錯誤。在當時的條件下,雖知這是孤註一擲,但為瞭部內的一大批善良的老、中、青幹部,我和冠華貿然決定拼出自己的政治生命也要與外交部造反人物決裂,制止在部內又一次興風作浪,換取真正的安定團結。但我們過於幼稚,過於天真。其結果是我們自己落入瞭深深的陷阱.這無疑是一次大錯,但今天的我隻對1973年的錯誤常常自責,而對1975-1976年的錯誤卻處之泰然,因為我和冠華是為瞭一個良好的願望決心冒此風險的。  歷史的書寫不同於外交辭令,章女士似有難言之隱,其自述又缺乏文獻上的證據,令真相顯得撲朔迷離。  導致喬冠華晚年悲劇的原委,研究者往往就一些人事關系作出推測,當事人則語焉不詳。有人說“喬老爺”毀於“兩位小姐(王、唐),一段婚姻(章)”;章女士則屢屢提及:“因為我有著很強硬的‘關系’,我隻要不受他(喬)的牽連,我的事業會很順利。”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一紙禦狀  粉碎“四人幫”之後,“王張江姚專案組”於1976年12月編印瞭《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反黨集團罪證(材料之一)》。其中在“‘四人幫’大搞陰謀詭計,妄圖打倒周恩來、康生同志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的標題下,有章含之於1976年4月25日寫給毛澤東的信及影印件,用鋼筆書寫在5頁白紙上,全文如下:  去年夏季我們曾聽到一件誣告江青、春橋同志的事件。現在想來,這是鄧小平在幕後策劃的。現將事件經過向主席報告:  去年夏天,大約八月,一天晚上,海容、小唐兩位同志來找我說有件事要瞭解。她們說她們去看瞭康生同志。是鄧小平帶話給她們說康老想見她們,後來康老的秘書直接打電話與她們聯系約時間。小唐說她們請示瞭主席,主席同意後她們才去的。  接著,她們說康老病很重,恐不久於世瞭,因此有件心事要托她們轉報主席。康老說,江青、春橋兩同志歷史上都是叛徒,他曾看過春橋同志的檔案,是江青同志給他看的。康老要海容、小唐找兩個人去瞭解情況,一個叫王觀瀾、一個叫吳仲超。康老說這兩個人可以證實江青、春橋同志是叛徒。海容、小唐說她們想問問喬冠華同志是否認識王、吳二人。喬說他隻知有此二人,並不認識。她們又說,聽說江青同志的歷史叛徒材料在三十年代香港、華南的報紙上有登載,問喬當年在華南工作是否見到過這類消息和文章。喬說他隻見過生活上對江青同志的攻擊,從未見過涉及政治叛變這一類的東西。關於春橋同志的情況喬說他完全不知道。當時我說文化大革命期間聽說上海有一派貼過大字報說春橋同志是叛徒,後來被壓下去瞭。  當時我們都勸王、唐兩位不要替康老傳這些活。我們說如果康老有事向主席報告,他可以口授他的秘書寫下來,而不應該叫兩個不瞭解情況的年輕同志傳這種活。我當時說尤其關於江青同志這些話更不應該傳,這樣做客觀上矛頭是對著主席的。小唐說他們這些老同志不會把江青同志的事擴大的,不過她應當退出政治活動,將來叫她養老,去看看她還是可以的。  以後我們再也沒有問起此事。但是在她們談此事後不久,有一次在人大會堂宴會散會時,我見到一個行動有點困難的老年人。正巧海容走過,我問她此人是誰。她說“這個人就是吳仲超。”不知這是否是她有意安排吳出席宴會的。  以上情況特報主席參閱。  含之一九七六年四月廿五日  專案組還對這封信件加瞭如下按語:  喬冠華和他的老婆章含之經過一番密謀策劃,由章含之出面,於一九七六年四月二十五日寫瞭一封名義上給毛主席,實際上送給瞭江青的告密信,密告康生同志揭發江青、張春橋是叛徒。江青氣急敗壞,寫瞭一大篇話,惡狠狠地污蔑周恩來同志、康生同志、其他中央領導同志和堅持同“四人幫”鬥爭的同志是什麼“大、小艦隊”,瘋狂叫囂:“吃的(得)飽飽的、睡的(得)好好的,打一場更大的勝仗!”江青所謂的“更大的勝仗”,就是要把堅持毛主席革命路線的中央領導同志統統打下去,“四人幫”篡權復辟。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這本專案材料的編印時間,距“四人幫”被捕僅兩個月。康生仍算正面人物,按語保持著“文革”式語言,皆不足怪。康生揭發江青、張春橋的真實目的,以及這兩人在歷史上是否算叛黨,史傢盡可繼續考證。  導致喬冠華晚年悲劇的原委,研究者往往就一些人事關系作出推測,當事人則語焉不詳。有人說“喬老爺”毀於“兩位小姐(王、唐),一段婚姻(章)”;章女士則屢屢提及:“因為我有著很強硬的‘關系’,我隻要不受他(喬)的牽連,我的事業會很順利。”  孤註一擲  這封“告禦狀”的信,章女士在上述兩書中均未提及。筆者所感興趣的,則是她寫這封信的目的。研讀後略作歸納,信中包含瞭如下要素:  一、事後覺悟到康生通過海容、小唐誣告江青、春橋事件,是鄧小平幕後策劃,所以要向主席揭發;  二、海容、小唐曾向老喬調查江青、春橋的歷史,喬表示完全不知道;  三、我們(喬、章)堅持原則,勸海容、小唐不要替康生傳話,章特別指出關於江青的話尤其不能傳,因為客觀上矛頭是對著主席的;  四、小唐對江青有議論(應當退出政治活動養老),海容涉嫌有意安排證人吳仲超出席人民大會堂宴會。  這封信似可作為打開喬冠華晚年厄運之謎的一把鑰匙。喬在歷史上跟隨周恩來工作多年,又在1974年隨鄧小平出訪美國;寫信時間正值1976年“天安門事件”二十天後,此前康生、周恩來已先後去世,全國處於“批鄧”高潮,“四人幫”暫居上風。遞交後也曾收效一時,令江青對這兩位小姐暴跳如雷。  毛澤東對此信的表態及其逝世後“四人幫”的倒臺,提前結束瞭喬冠華的政治生命。在1976年12月2日的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先念,對此曾有如下說明:  經華主席、黨中央批準,這次會議任命黃華為外交部長,免去喬冠華的外交部長職務。  在當時“凡是”思維的主流政治背景下,毛澤東對章含之這封以“我們”口吻來信的批評,已足以形成對喬冠華致命的一擊。  有人說“喬老爺”毀於“兩位小姐(王、唐),一段婚姻(章)”;章女士則屢屢提及:“因為我有著很強硬的‘關系’,我隻要不受他(喬)的牽連,我的事業會很順利。”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隋文帝之死:隋煬帝弒父篡位竟源於一個女人?

  隋文帝之死一直撲朔迷離,加上野史中一直有傳聞說隋文帝是被他兒子害死的,後世也就先入為主的認為隋文帝真的死於非命。按理說,當時楊廣已是名正言順的太子,早晚會繼承大統,況且當時隋文帝已經病入膏肓,離大限之日不遠瞭,楊廣為何要急於弒父,給自己留下千古罵名呢?這一切都似乎不太合情理,那麼就隻有一個可能,楊廣的太子之位受到威脅,而造成宮廷政變的導火索難道真是因為一個女人嗎?  這個女人,就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美女之一,宣華夫人陳氏。《隋書·後妃傳》記載,陳氏是皇傢血統,出身高貴,為南朝陳宣帝陳頊的女兒,即後主陳叔寶的妹妹。陳氏長得如何之美?史書是這樣說的,“性聰慧,姿貌無雙”,時稱“江南第一美女”。陳滅亡後,陳氏被楊堅選配到後宮,成為寵妃之一。因為長得太美瞭,楊堅經常去她那裡過夜,連獨孤皇後都嫉妒瞭起來。因為這層關系,一心想篡位的楊廣處處討好陳氏,獻金蛇、金駱駝這些貴重禮物給她,“以取媚於陳氏”。在太子的廢立上,雖然最後是皇後獨孤的力諫,但陳氏也幫時為晉王的楊廣吹瞭不少枕邊風,說瞭不少好話。但楊廣刻意討好陳氏,心裡也有另外的企圖:對陳氏的美貌早就垂涎三尺。  野史中傳說,當文帝重病於仁壽宮時,太子與宣華夫人皆隨侍在側。有一次宣華夫人要出去更衣時,太子欲恣意妄為上前非禮,但被夫人抗拒。夫人回到仁壽宮後,神色有異,文帝便問她原因,她哭著說:“太子無禮。”文帝得知實情後大怒說:“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誠誤我!”   《隋書》對這段歷史也有記載:“初,上(指楊堅)寑疾於仁壽宮也,夫人(陳氏)與皇太子(指楊廣)同侍疾。平旦出更衣,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歸於上所。上怪其神色有異,問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無禮’。”楊堅聽陳氏這麼一說,怒從胸中起,連父親的女人也想勾引,“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誠誤我!”後來便發生瞭前文所講的隋文帝楊堅不明之死。  楊廣即位後,他對陳氏還是念念不忘。他派心腹侍衛捧著一個寶盒到陳氏居住的宮殿,說是大隋皇帝有好物要賜給宣華夫人。當陳氏迎接使者的時候,她想到曾得罪過楊廣,楊廣是不會放過自己的, 想著寶盒裡面肯定是毒藥。陳氏嚇得花容變色,坐在那裡一動不動。使者有些不耐煩,催促她快點打開盒子。當陳氏哆哆嗦嗦地打開盒子後,才發現裡面是幾枚做工精美的同心結。宮人們於是都安下心來,歡呼道:“娘娘千喜萬喜!”宣華夫人手抖個不住,想不到盒中不是鴆毒,卻是一個紅色的同心結。當楊廣得知陳氏收下同心結後,便迫不及待的來到瞭她的宮中,從此,楊廣強占父妃成為隋王朝遺笑後人的醜聞。這一年楊廣三十七歲,陳氏二十八歲。相關閱讀推薦:隋煬帝楊廣真的隻有兩個女兒嗎? 隋煬帝幾個女兒隋煬帝女兒南陽公主為何要出傢? 隋煬帝愛女簡介隋煬帝被弒殺時50歲左右:隋煬帝墓兩顆牙齒展出 隋煬帝墓爭論與真相:曹莊為何定為最後安葬地?隋煬帝有幾個老婆

周世宗柴榮暴斃源於遭遇外星人? 周世宗暴斃之謎

  兩漢以後,儒傢文化漸成正統。雖然古籍之中不乏鬼怪神魔的介紹,可是在正統文人的筆下,還是秉持孔夫子“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大都避而不談。於是,在正史之中,除瞭介紹皇帝出身,基本不談什麼怪力亂神。不過,也有例外。比如說到周世宗柴榮的去世,有人就認為和一個來歷不明的火輪小兒有關。  在周世宗手下,有一位能人,名叫王樸。王樸本是文人,在周世宗手下工作幾年,幫助周世宗制定瞭各種朝廷禮儀、刑名律法。王樸還是一位天才的軍事傢,在周世宗手上擔任樞密使統管軍務不過四年,可是短短四年時間,王樸就幫助周世宗攻占淮南,一統江北,在軍中威信極高。作為周世宗手下的第一悍將,趙匡胤對這位樞密使(王樸職務)十分畏懼。王樸去世之後,周世宗在皇宮修建功臣閣,供奉王樸的畫像。不久,周世宗也去世。第二年,趙匡胤建立北宋,有一天經過皇宮的功臣閣,大封吹開門窗,露出瞭門內正中懸掛的一副圖畫。趙匡胤一見立刻停住腳步,整頓衣服,非常恭敬的彎腰行禮之後才離開。有將領不理解瞭,說那王樸不過是前朝的一個臣子,陛下貴為天子,怎麼能夠給他行禮呢?趙匡胤指著自己身上的龍袍,說:“此人若在,朕不得此袍著。”可見趙匡胤對王樸何等敬畏!  不過,王樸之所以成為五代傳奇人物,最關鍵的還是王樸對天文星象的瞭解。後周的多次大勝,和王樸對天氣風向的預測關系密切。甚至有人傳言王樸曾經得到神人相助,有呼風喚雨之能。傳言畢竟是傳言,不過,王樸常年關註星象氣候,對天文地理的瞭解遠過常人那是肯定的。  周世宗有才,在位期間大力推行改革,一改前代君王的短視暴虐。可以說,正是因為有周世宗,趙匡胤才能比較順利的結束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可惜,周世宗在位不過七年,就暴病而死,多年努力徒然成他人嫁衣。   那周世宗為何暴斃呢?  在公元959年的春天,周世宗派遣王樸巡查汴水河道,在巡查河道的時候,王樸發現瞭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王樸也算是一個見多識廣的人,可當看到異象之後,王樸驚慌失措,趕緊回到京城,趕往皇宮,拜見周世宗。見到周世宗之後,王樸提出自己匯報的事情關乎大周江山社稷,要求周世宗讓其他人全部撤下。周世宗半信半疑,可還是照做瞭。王樸很慌亂,本來才華橫溢的一個人竟然變成瞭結巴,隻知道反復的說:“禍起不久矣。”後周就要大禍臨頭瞭。周世宗不信,這王樸到底怎麼瞭,如此失態。王樸看周世宗不相信自己,說:“臣觀元象大異,所以不敢不言。”所謂“元象”,其實就是天象,星象。周世宗聽後一驚。古人對天象之說極為崇信。其實千百年來也確實有太多的事情不能以常理解釋,並非簡單一個迷信可以概括。  王樸稍微平靜瞭一些,說:“事在宗社,陛下不能免。而臣亦先當之。”這件事情非同小可,會影響到大周的國運,就算是陛下您也無法避免,而我王樸則會首先遭遇不測。王樸擔心自己說不好,於是邀請周世宗晚上隨同自己前往汴水邊親眼觀看。  晚上,周世宗換上尋常服飾,沒帶侍衛,和王樸兩個人悄悄走出皇城,前往汴水。出瞭城,繼續往前,一直到達五丈河這個地方。這五丈河本是後周開挖的一條運河,河面寬達五丈(約16.6米)。周世宗看看周圍,並沒有什麼異常。王樸告訴周世宗耐心等待,現在還早,城內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等到夜半時分,估計就有事情發生。相關閱讀推薦:周世宗柴榮北伐契丹 歷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周世宗改革的內容是什麼?五代末期的一代雄主周世宗的兒子是誰?周世宗柴榮後人今何在?周世宗滅佛事件 五代周世宗柴榮是怎樣毀佛的後周世宗柴榮簡介 被史傢稱為“五代第一明君”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周圍一篇寂靜,隻聽得蟲兒的鳴叫聲此起彼伏。過瞭很久,直到半夜,忽然,王樸站起身來,緊張地說:“陛下見隔岸河如漁燈者否?”周世宗定睛一看,果然看到遠遠的天邊有一點火光,仿佛漁船上的燈火。可是,卻見那燈火竟然在迅速移動,越來越大,從天邊飛向近前。這火光移動速度極快,眨眼之間仿佛就到瞭對岸,這時候再看那漁火,竟有一個車輪那麼大。最奇怪的卻是那火光之上似乎還站著一個小人!  那個火輪移動忽然變慢瞭,緩緩移向周世宗君臣,隻見那個火輪越來越大,到瞭近前竟然遮天蔽日,連月光也看不到瞭。火輪之中,一個仿佛三歲小兒般的怪物正在用手指點著周世宗,口中還在說什麼話。  王樸急忙拉扯周世宗,說:“陛下速拜之!”周世宗本是一國皇帝,看到眼前景象,也完全沒瞭主張。這未知的火輪,這未知的小人,到底來自何方?周世宗隻能下跪行禮。周世宗行禮之後,那個火輪漸漸離開,一眨眼間就到瞭天邊,仿佛一顆流星,消失在空中。  看到周世宗癱軟在地,王樸淚流滿面,說:“陛下既見,無可復言。”確實,對於那個時代來說,天顯異象,就是老天要懲罰帝王。幾天之後,王樸經過前任宰相李谷的宅院,進去和李谷道別,說著說著忽然就死在座位上,完全沒有任何征兆。   周世宗看到王樸去世,心中很是驚恐,可是後周四面強敵,自己要爭取最大的可能,留給自己的兒子一個穩定的江山。於是,周世宗不顧朝廷大臣的反對,在三月份傾國出兵討伐遼國。當時的後周國力強盛,名將眾多,軍隊戰力空前強大,雖然小小受挫,但大體上連續破敵,多次擊敗北漢和遼國的軍隊。本來,後周可以奪回幽燕之地,把遼國趕出中原,沒想到五月底的時候,周世宗忽染急病。無奈之下,周世宗隻能回京,十多天之後,在六月的十九日,周世宗病逝。  本文事件出自北宋著名學者王銍的《默記》。《四庫全書總書提要》中評價:“銍熟於掌故,所言可據者多矣。”對王銍的博學和嚴謹治學的精神很是贊賞,這段記載當不是空穴來風。當然,對火輪小兒,王銍有自己的看法。在王銍以及其他宋朝文人看來,大宋以火德興,周世宗君臣遇上火輪小兒(即火德星君,火神),不久暴斃而亡,是趙宋必然興旺的征兆。這個解釋其實很不通,在各類史傳中,兩宋王朝宮殿被火燒的次數實在太多,看不出一點火神庇佑的樣子。以現代的眼光看,那火輪小兒,活脫就是飛碟上的外星人嘛。至於王樸和周世宗是正常死亡(比如心肌梗塞,心臟衰竭),還是感染瞭特殊的外星病毒(輻射?),就不得而知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元宵節源於宮廷政變佛教傳播?元宵節來源揭秘

  導讀:元宵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也稱上元節,又稱燈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在新年伊始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傢傢戶戶都要點彩燈、燃放燈火、制猜燈謎、吃元宵……共同祝願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然而,說到元宵節的來歷,卻不得不提起距今兩千多年的一段血腥歷史。  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臨朝稱制,控制瞭一切國傢大政,儼然一代女皇,接著就大肆封賞呂氏宗親,把呂臺、呂產、呂祿和呂通四人封為王,把其他六人封為列侯。在除掉瞭趙、共、燕等幾個劉姓諸侯王之後,呂後全部都用呂氏代之。一時間,漢朝幾乎成瞭呂傢的天下。  公元前180年,呂後病逝。臨死前,她想到瞭劉邦“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警言,想到瞭“今呂氏王,大臣弗平”的現狀,於是再三叮囑分掌南、北軍的呂氏兄弟要時刻保持警惕,防范擁劉大臣們奪取中央政權。盡管掌握著兵權,但呂產、呂祿兄弟卻惶惶不安。他們既擔心違背瞭劉邦的旨令,害怕不得人心遭受排擠;又擔心失去瞭呂後的庇護,害怕被大臣及諸侯王所殺,索性決定先下手為強,密謀發動政變奪取帝位。劉氏政權岌岌可危。  陰謀泄漏後,太尉周勃與丞相陳平聯合,共謀“誅呂安劉”之計。是年八月,齊王劉襄率先討伐諸呂,呂產派灌嬰抗擊,灌嬰卻倒戈於滎陽,與齊王聯合共討諸呂。看見齊王發兵,九月,周勃把酈商作為人質,使其子酈寄誘呂祿交出兵權和將印,得以控制北軍,並在陳平等人的支持下,將諸呂一網打盡。   平定諸呂叛亂後,為瞭恢復政治局面的穩定,西漢宗室、大臣們經過反復、慎重的謀議,決定迎立“仁孝寬厚”的代王劉恒為皇帝。公元前179年的正月十五那一天,劉恒正式登上皇帝寶座,是為漢文帝。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中國歷史上不一樣的元宵節:鋪張還是儉省?元宵節的傳說 傳統節日元宵節的起源及其風俗元宵節的由來 中國元宵節的來歷和各地風俗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的由來與幾則元宵節故事2014元宵節是幾月幾日?元宵節的故事有哪些古代元宵節具情人節特征:未婚男女幽會談情元宵節為什麼要賞燈? 揭秘元宵節賞燈的來歷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劉恒能當皇帝,完全在他的意料之外。驚喜之餘,為瞭紀念“誅殺諸呂”換來的太平氣象和自己登基為帝,漢文帝從即位後的第二年起,每年的正月十五之夜,都會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這種普天同慶、與民同樂的做法不斷為後來的皇帝所沿襲。到瞭漢武帝的時候,“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就定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然而,正月十五燃放燈火、吃元宵等娛樂活動作為節日民俗真正確定下來,卻是在東漢、魏以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元宵節俗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東漢明帝提倡佛法。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後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是參佛的吉日良辰。為瞭弘揚佛法,漢明帝下令每年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吸引瞭無數百姓前來觀賞遊樂。由於明帝信奉佛教,人們隻好把以前元宵夜所享用的酒和肉替換成面團、湯圓之類的素食,象征著團團圓圓,久而久之,就演變成為現在的元宵。  正月十五夜燃燈、吃元宵的習俗,在隋、唐、宋、明時期盛極一時。到瞭清代,雖然宮廷不再辦燈會,但民間的燈會卻非常壯觀。中國古典名著中也有對元宵節俗的描寫。《三國演義》第69回中描寫瞭元宵節令放燈火的情景。《紅樓夢》第53回中也描寫瞭正月十五之夜,賈府在自傢掛滿各色佳燈,開夜宴、吃元宵的盛大場面。

幸福源於生活的忙碌中

打算退休瞭嗎?在這之前點燃隱藏多年的激情,去做你一直想做的事情。   雖然人口越來越趨於老齡化,但是有關退休和老年的許多不動實際的說法仍然存在。   第一個說法就是把衰老等同於體弱多病。事實上,根據美國麥克阿瑟機構的調查研究,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40%的人身體狀況都非常棒。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89%的人沒有任何活動障礙。為瞭讓自己相信所有人都能保持健康,建議你想一想數目激增的老年運動項目。在2001年老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中,來自奧巴庫克的安東尼奧·丹迪斯以51.15秒的成績贏得瞭200米田徑賽冠軍,這對馬維斯·格林尼構不成任何威脅,但對於90到94歲年齡組的比賽來說已經是相當不錯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