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滅亡

跋扈將軍梁冀:在他手裡東漢王朝陷入滅亡的前兆

  東漢有一個怪現象,那就是自第四帝漢和帝至末帝漢獻帝,連續十帝皆幼年繼位,他們中最大的15歲,最小的僅“誕育百餘日”,並且大多不是皇後甚至也不是皇帝親生。這些幼帝懵懂登基後,不再有前朝遺詔指定的顧命大臣為他們輔政,而是尊前朝皇後為太後臨朝聽政。當這些倉促間走上政治前臺的年輕寡婦與幼帝們同樣懵懂時,所能依靠的,便隻有她們的父兄等一幹娘傢人瞭。而這些娘傢外戚為瞭便於專權,在皇族中選嗣時,往往又傾向於盡量挑選年幼者繼任皇帝。《後漢書·皇後紀》載,東漢十位幼帝中“外立者四帝”,其中三帝為同一人所扶立,他就是活躍在東漢這種外戚政治生態怪圈中的“跋扈將軍”梁冀。   據《後漢書·梁統列傳》,梁冀的高祖梁統與竇憲的曾祖竇融都是東漢開國功臣,因而在光武帝時同朝封侯。那時,梁氏與竇氏兩大傢族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到瞭章帝一朝,兩傢都有一對姐妹被選入宮,但不同的是,竇傢大女兒被封為皇後,竇傢外戚因而得寵;梁傢姐妹被封為貴人,生下和帝,卻因竇皇後的嫉妒和誣陷雙雙慘遭殺害,梁氏傢族受牽連被發往遠地。至和帝一朝,以竇憲為首的竇氏外戚被鎮壓,梁氏傢族得以重見天日。接下來殤帝、安帝兩朝,梁傢父爵子承,日子也還過得平穩。到瞭順帝時,梁冀的兩個妹妹被選入宮,其大妹待順帝成年幸被封為皇後,其父梁商以大將軍銜位凌三公執掌內朝,梁氏外戚終於登頂東漢政壇。梁商始終以“謙柔”之德被順帝尊為良輔,並且能夠做到“檢禦門族”,在他的約束下,梁氏一族未敢“以權盛幹法”。漢順帝永和六年(公元141年)梁商去世,也許是出於對梁商教子的信任,“商薨未及葬,順帝乃拜冀為大將軍。”三年後,順帝駕崩,其委任的這位梁冀大將軍終於撕下假面,開始瞭他“侈暴滋甚”的表演。   由於少為貴戚,梁冀逸遊縱酒無所不好,蒼鷹走狗無所不玩。長大後他順利入宮為官,由黃門侍郎而至禁衛總管執金吾,最後當上督統環都城二十一縣的河南尹。在此任上,梁冀做瞭一件瞞天過海的大壞事:由於河南郡與都城洛陽接壤,其父梁商從好友洛陽令呂放那裡,瞭解到兒子梁冀的一些惡行,以此對他做出批評責備。梁冀懷恨在心,竟暗下毒手,派人半路將呂放刺殺。為瞭不讓父親懷疑,梁冀又積極活動,將呂放的弟弟呂禹補為洛陽令,然後誤導呂禹將疑兇認定為呂放生前仇傢,遂“盡滅其宗親、賓客百餘人”。最終,梁冀借呂禹之刀,斬斷瞭原本指向他本人的種種破案線索,並用無辜者的鮮血,洗涮瞭自己的罪惡蹤跡。   順帝駕崩,已把持內朝三年的大將軍梁冀,與升為梁太後的妹妹,扶虞貴人所生嬰兒沖帝於襁褓中繼位,兄妹倆一個定策帷幕,一個臨朝聽政,操縱瞭東漢朝廷。第二年,沖帝三歲夭折,順帝一脈絕嗣。梁氏兄妹又“定策禁中”,本著“貪孩童以久其政”的利益趨向,在皇族中挑出身為章帝玄孫、年僅8歲的劉纘繼位,史稱質帝。哪知劉纘小朋友幼年早惠,一年後看穿梁冀的驕橫,並童言無忌地當著滿朝文武指稱其為“跋扈將軍”,當日便遭梁冀“潛行鴆弒”,崩於玉堂前殿。大概皇傢幼兒園實在沒瞭人才,梁氏兄妹隻好又回過頭來,從劉纘的上一輩中找到身為章帝曾孫、時年15歲的劉志繼位,便是後來的桓帝。這桓帝倒底年紀大些,懂得明哲保身,縱容瞭梁大將軍的跋扈,三年中不斷為他加官進爵,官屬倍於三公,食邑達三萬戶;梁冀至親的兩弟一子也都被封為萬戶侯。   說來真是一物降一物,以梁冀之跋扈,偏懼梁妻之“獅吼”。梁冀之妻孫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且“性鉗忌”,處處都要與梁冀爭個高低。梁冀在父喪期間,曾與一個名叫友通期的女子通奸,還生瞭個孩子;孫壽抓住把柄,索興與梁冀最寵信的傢奴秦宮茍和,給梁冀戴上綠帽,打瞭個平手。盤點梁冀在位二十餘年,梁傢前後七人封侯,出瞭三位皇後,六位貴人,二位大將軍,娶公主者三人,其餘卿、將、尹、校五十七人。有鑒於此,梁妻發話也要為孫傢找找平衡,梁冀連忙照辦,讓一批孫氏宗親冒用梁姓,分別任命為侍中、卿、校尉、郡守、長吏等,前後共十餘人,可謂外戚簷下又生外戚。最可笑的是,梁冀發達後搞腐敗大建樓舍,孫氏竟也要旗鼓相當“對街為宅”,夫妻倆“殫極土木,互相誇競”:你“連房洞戶”,我“柱壁雕鏤”;你“臺閣周通”,我“陵跨水道”;你“采土築山”,我“廣開園囿”;你有奇禽馴獸,我有汗血名馬……這種夫妻間的腐敗競賽,實為曠古絕今,聞所未聞。   腐敗者的公開炫耀造勢,往往引得趨炎附勢者更加趨之若鶩。一時間,那些四方調運歲時進獻的物品,優者必先送到梁冀府上,皇帝得到的“乃其次焉”。帶著禮品貨賄進京求官請罪的,將梁傢門前道路堵得水泄不通。梁冀又“遣客出塞,交通外國,廣求異物”,所過之處,欺男霸女,巧取豪奪,官民皆怨。財富堆積不下,梁傢興起新一輪圈地運動,洛陽附近山川林藪盡納園中,封域千裡,禁同王傢。園內一隻兔子被獵殺,便要“坐死者十餘人”為其抵命。奴卑不夠用,便迫良為奴,巧稱“自賣人”。

張飛有個不爭氣的兒子:蜀漢滅亡負責向曹魏投降

  張飛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兩個女兒後來都成瞭劉禪的皇後,兩個兒子,大的叫張苞,小的叫張紹。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突出瞭張苞,卻很少提到張紹,但在正史裡面對張苞的記載就隻有“長子苞,早夭。”寥寥五個字。張飛死後,由次子紹嗣,張苞在張飛遇害以前就不在人世。  張紹後來官致侍中、尚書仆射,是蜀漢的重臣。隻是張飛一代蜀漢名將,兒子卻絲毫沒有武將的影子。諸葛亮六出祁山,張紹可能年紀較小,但以後薑維九伐中原陣中也沒有張紹。  到後來鄧艾偷渡陰平,打到劉禪的傢門口。諸葛亮的兒子諸葛聸,帶領一幫太子黨出兵抵抗。張紹還是沒有出馬。  張紹在蜀漢亡國擔當瞭一個不光彩的角色。劉禪派瞭張紹連同譙周。鄧良作為代表團,到縣魏營中向鄧艾投降。  張紹後來跟劉禪到瞭洛陽,被曹魏封為列侯,繼續其養尊處優的生活。  過去有過一句話:父是英雄兒好漢。蜀漢政權的高幹子弟們,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經證實瞭這句話殊不現實。   本文摘自:《三農中國·B版》2009年第07期,作者:佚名,原題為:《你瞧張飛那不爭氣的兒子》  拓展閱讀:張飛幾個兒子?  張飛有兩個兒子。 長子張苞,早夭。 次子張紹,官至侍中、尚書仆射。繼承其父西鄉侯爵位。蜀漢滅亡後降魏,受封為列侯。 此外,張飛還有兩個女兒,均嫁給蜀漢後主劉禪。 長女被稱為敬哀皇後,次女被稱為張皇後。相關閱讀推薦:劉禪陷入昏庸的誘因:皇後是猛將張飛的女兒張飛死因真相:張飛的死是被劉備算計的嗎?揭秘:三國史上張飛為什麼非要與男人一起睡覺?三國裡的歇後語:張飛粗中有細就是從這來的揭秘猛將張飛的致死原因:喝醉酒就把部下看成豬

罪人蘇東坡:舉薦高俅是為致使北宋最終被滅亡?

  我們在以往的歷史課本上,總是把一個王朝的滅亡,叫亡國。因而也常發亡國之嘆。一個王朝亡瞭,那不是別人的原因,都是自己的原因。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早就說瞭。王朝到瞭亡瞭的時候,往往都是活該。因此,亡國之嘆不成其為一嘆。是自作多情,也屬於濫情。一個置人民死活於不顧的王朝,不該亡嗎?  我現在認為,北宋的滅亡就活該。而且,我冒昧猜想,蘇東坡也是北宋的掘墓人之一,是亡北宋的功臣。  具體地說,是他巧妙地派出瞭高俅這個無賴雜種,加速瞭北宋的滅亡。蘇大學士,可能在歷經宦海、特別是什麼“烏臺詩案”那類下流的文字獄迫害知識分子的諸多案件後,悟出瞭什麼。世上最下流的罪,就是“因言獲罪”的罪。這種隻有流氓才想得出來的下作的罪名,沒法不讓人的忠誠轉向叛逆,沒法不讓忠臣轉業為叛徒。於是,蘇東坡咬瞭咬牙,做出瞭一個震撼古今的重大決定,而又不著痕跡。高手!一首結結實實的曠古好詞“大江東去……”呀!  早年間,我看《水滸傳》,以為裡面的高俅是文學人物,更以為說他是蘇學士的書童也是虛構。近看南宋王明清的《揮麈後錄》,大驚。其中說,“高俅者,本東坡先生小史,草札頗工。東坡自翰苑出帥中山,留以予曾文肅,文肅以史令已多辭之,東坡以屬王晉卿。”原來竟是真的。  王明清(1127年-1202年),字仲言,汝陰(今安徽阜陽)人。自幼繼承傢學,酷愛文史。孝宗即位之初,以父蔭入仕。乾道間奉祠山陰。淳熙十二年(1185年)主管臺州崇道觀。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任寧國軍節度判官。五年通判泰州。與尤袤(字遂初)、陸遊(字敄觀)、李燾(字仁甫)等有過交往。王明清以博聞洽識著稱於世。其中在以詳記史事為主的《揮麈錄》及《玉照新志》中,他不僅能夠繼承北宋傳統筆記的編修體例及其記事特色,而且還能憑借博聞強識的自身優勢,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采取存錄基本文獻史料、註重匯聚當時諸多人物及事件的記事方法,主要用來補足處在南北宋之交時的史料史實不足。   這樣重量級的人物,寫出的書當有可信度。另外,王明清的外祖父是曾紆,而曾紆的父親就是蘇東坡要贈高俅給他的曾文肅,這樣看來,這段史實大體應沒問題。  1093年年底的時候,“烏臺詩案”雖已過瞭14年,但蘇東坡的政治環境依然沒有改善。他絕望於新黨,於是,這一年,他主動要求下放到地方,去中山做知府。臨走時,在朝廷裡埋下一顆定時炸彈。56歲的蘇東坡看透瞭北宋,他希望北宋亡掉。從1061年(嘉祐六年),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也就是說,他25歲進入中央機關工作,到現在30多年瞭,他見的北宋的壞事太多瞭。所有補天的理想都磨光瞭。他不得不狠。  高俅(?—1126),是他身邊的小秘書。其最大的才能不過是“草札頗工”以蘇東坡的慧眼,對他的人品不會一點也看不出來,且他來時,就是因為種種無賴行為而被父親趕出傢門的。高俅的表演即使再精湛,也不可能全部逃過蘇東坡的眼睛。或許,大學士看中的就是他的奸。選中瞭他去充當行刺北宋的殺手。  蘇東坡笑容可掬地,把高俅當一件寶貝送給瞭曾佈曾文肅。曾佈是“唐宋八大傢”之一的曾鞏的同父異母弟,這時剛剛從地方上調回皇帝身邊。把高俅送給他,就是因為他離皇帝近。曾佈因與蘇東坡有過密交往,很可能早就看出瞭高俅的反革命本質,於是,謝絕瞭。蘇東坡收回瞭笑容,但並不死心,他又把高俅送給瞭另一位朋友王銑。王太尉沒管那麼多,收瞭。蘇東坡神秘地笑下,到中山上任去瞭。  亡國大戲上演瞭。《揮麈錄》接著描寫——  這王銑不是外人,是神宗的妹夫,端王的姑父。高俅離最高層隻差一步之遙瞭。  有一次,王銑派高俅到端王府送禮。忘說瞭一件事,高俅除瞭“草札頗工”之外,足球也踢得好。那天,他在端王府看到國腳趙佶趙端王的球踢得有點臭,忍不住在旁邊做瞭一番足評。端王一聽,有見地,且是高見地。於是,當即決定留在身邊做文體秘書。  不久,端王即位成瞭徽宗。高俅一路飚升,方法是“上即位,欲顯擢之。舊法,非有邊功,不得為三衙。時(劉)仲武為邊帥,上以俅屬之,俅競以邊功至殿帥。”《宋南渡十將傳》卷一。也就是本來無功,硬派到劉仲武身邊做副帥,然後把劉的功粘貼過來。這樣就殿帥瞭。  高俅做瞭殿帥,並沒有縱恿幹兒子去搶林娘子,也沒有制造後來的什麼白虎堂冤案。他隻輕輕地做瞭一件大事,北宋,大北宋便稀裡嘩啦瞭。這就是瓦解軍隊,替蘇東坡,也替宋江,更替完顏阿骨打、金兀術。  《靖康要錄》載:“靖康元年五月二十日,臣僚上言,謹按:高俅……身總軍政,而侵奪軍營,以廣私第,多占禁軍,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藝工匠,既供私役,復借軍伴。軍人能出錢貼助軍匠者,與免校閱。凡私傢修造磚瓦、泥土之類,盡出軍營諸軍。請給既不以時,而俅率斂又多,無以存活,往往別營他業。雖然禁軍,亦皆僦力取直以茍衣食,全廢校閱,曾不顧恤。夫出錢者既私令免教,無錢者又營生廢教,所以前日緩急之際,人不知兵,無一可用。朝廷不免屈已夷狄,實俅恃寵營私所致。”。  這道奏本講的是高俅的罪行,說他利用職權,竟敢把軍營的土地開發成個人的高檔別墅,軍事重地內建成瞭開封城裡第一違章建築。同時,還把官兵們當成自己的工程隊,給他傢的別墅做豪華裝修。士兵有沒有作戰能力無所謂,可以花錢雇人替他們軍事訓練,隻要陪他玩就行瞭。此外,他還經常勒索官兵,為滿足他的索賄,官兵們軍餉不夠,還要搞點多種經營。  同時,為搞垮軍隊,高俅他做瞭大量的花架子形象工程。他治軍,不在武功本身,而是重在文體。主要是大開運動會、聯歡會。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高俅主持的軍隊爭標競賽很有看點,“橫列四彩舟,上有諸軍百戲,如大旗、獅豹、棹刀、蠻牌、神鬼、雜劇之類。又列兩船,皆樂部。”,爭標之前,先是吹吹打打,後面的爭標競賽,也要搞出“旋羅”、“海眼”、“交頭”等各種花樣,頗為熱鬧。威武之軍隊,竟成文工團歌舞團。二逼皇帝宋徽宗看瞭,大嘴咧到瞭耳根子。  經過高俅這樣多年的努力,軍隊終於“紀律廢弛”、“軍政不修”,成為“人不知兵,無一可用”  但宋徽宗哪裡聽得進去這樣的奏章?當年,金兵就渡過黃河,直逼東京開封,高俅的以“神鬼、雜劇之類、吹吹打打、旋羅、海眼、交頭……”為能事的軍隊哪裡抵擋瞭虎狼之師?  高俅和徽哥的選擇就是一個字:逃!  先是逃到泗水,後又稱病回到瞭開封。不久,因病醫治無效而死。他完成瞭自己的歷史使命。  而這時,蘇東坡已含笑九泉26年瞭。他的微笑裡當有多少對老秘書的感謝?我的論點也非完全荒唐,史載,高俅得勢時,經常照顧老首長的傢庭生活。《揮麈後錄》說:“高俅始終對蘇軾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蘇學士獎拔之情,每當蘇軾的子孫親友來京師時,高俅都要親自撫問,贈以金銀財物,以周濟其貧。”如蘇東坡像楊傢將、嶽飛那樣愚忠大宋的話,怎能對高俅的所作所為不做規勸,他可是在當年連皇帝都要勸的人哪。相關閱讀推薦:奸賊高俅原是文豪蘇東坡的書童?高俅與蘇軾關系我國千年歷史上著名的UFO事件:蘇東坡遭遇UFO?蘇東坡與常州的14次情緣:為何最後在常州終老?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文字獄的最大牌受害者蘇東坡是“蘿莉控”?寫露骨詩詞調侃老夫少妻

柳宗元與“永貞革新”:唐帝國滅亡前的最後餘暉

  柳宗元所處的時代,唐朝已走出瞭“大唐輝煌”。 安史之亂是轉折點,唐朝經歷瞭初期的貞觀之治和中期的開元盛世之後,開始由盛轉衰。德宗年間,重用宦官,縱容藩鎮,進一步加重瞭唐朝的危機。德宗死後,兒子李誦即位,是為順宗。而李誦早就身體不好,還在德宗活著將死未死之際,已是可大病纏身,後中風失去瞭說話能力,成瞭啞巴。一年後掌政的李誦也無法上朝理政,在位僅6個月就被轟下瞭臺。而就在他在臺上的短暫時間裡,在他的支持下,以王叔文、王伾為首的“二王”進行瞭改革,史稱“永貞革新”。柳宗元就在這個時候登場瞭,時被任命為禮部員外郎(掌文教外交的中級官員),成為“二王”改革的中堅力量,深深地卷入這場短促的改革之中。   要知道,柳宗元首先是個文人,其次才是“政治傢”,一個不夠成熟的“政治傢”。同時參與瞭這場改革的還有劉禹錫,此人在詩文上也是大名鼎鼎。這真是一個才人輩出的朝代,劉禹錫被同時代的另一大詩人白居易稱為“詩豪”。本是文人,卻要參政,註定是一場悲劇。也正是由於他們這令人矚目的文人的身份,——這也是我們今天知道他們的最重要的原因,使得這場短促的革新有瞭不同的意味,更加耀眼璀璨。而“二王”對劉禹錫更為欣賞,允諾事成之後,讓劉禹錫擔任宰相。這就還要涉及到另外一個人,他也值得一提,也是大文豪,三人一度還是好朋友,誰呢?韓愈韓昌黎。韓愈本人沒有涉及這場改革,但事關事後對這場改革的評價,他的一些遭遇影響著劉柳二人認知上的變化。我們今天更為孰知的是,韓愈與柳宗元共同倡導“古文運動”,“韓柳”並稱,他們是“唐宋八大傢”之中的兩位唐時代人。我們還要知道,韓、柳、劉三人在中央共過事,有過交集。柳宗元和劉禹錫是同一年——貞元十九年(803),從地方調任中央來的,劉禹錫任監察禦史(相當於中央監察部處級官員),柳宗元任監察禦史裡行(見習,與禦史職權相同,薪水少一點)。當時柳宗元30歲,劉禹錫比柳宗元大1歲,是31歲。而韓愈比他們更要大點,已是35歲,中進士早1年,進中央早兩年,也剛剛晉升為監察禦史。這樣,他們就走到瞭一起。以文會友,相同的志趣讓他們很快成瞭朋友,討論文學,唱和詩賦。這是一段愉快的合作期,韓愈後來寫長詩《赴江陵途中寄贈三學士》也說:“同官盡才俊,偏善劉與柳。”   俗話說:好花不長開,好景不長在,不久他們就產生瞭罅隙。因韓愈抨擊時弊,觸怒德宗,被逐出朝廷,被貶官為廣東陽山縣縣令。而當時劉、柳深受太子信任,正是朝廷裡的紅人。韓愈所檢舉的京兆尹(首都一把手)李實,曾是劉、柳在縣裡工作時對他們器重有加的老上級老領導,所以韓愈產生瞭懷疑,認為劉、柳兩人在背後說瞭他的壞話。而劉、柳兩人從韓愈突遭重挫的身上則看出瞭後臺的重要性,“朝中有人好做官”,韓愈朝中無人,沒有後臺,難免遭受厄運。也許正暗暗慶幸自己有個大後臺——太子李誦。也許正是因此,劉柳深深卷入,惜乎順宗短命,後臺沒靠住。“永貞革新”是曇花一現,從開始到結束,共146天,是另一版本的“百日維新”。 “二王”被貶,另外還有八人俱被貶為邊遠八州司馬,除柳宗、劉禹錫元外,其他六人為:韓泰、陳諫、韓曄、凌準、程異及韋執誼。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 二王八司馬”。“永貞革新”時間雖短但電光石火,影響深遠,同時爭議也頗大,一直評價不好。

王政君如何間接將西漢王朝推向滅亡?真實王政君

  導讀:王政君的命運實在波折:還沒等到出嫁先夫就死瞭,一個偶然的機會做瞭太子妃生下瞭兒子得以“母以子貴”,逐漸成為掌握實權的皇太後、太皇太後。然而,她萬萬沒有想到,將西漢王朝推向滅亡的就是她的侄子王莽。  政君,西漢元帝的皇後,漢元帝時出現在政治舞臺上,後經成帝、哀帝、平帝三朝,貴為天下國母,先後以皇太後、太皇太後的身份把持朝政,享年84歲。  到孺子嬰時,漢朝被王莽的新朝取代。王政君目睹瞭西漢帝國衰敗破亡的全過程,也正是她把漢傳國玉璽交給瞭王莽。  宣帝宮人,元帝皇後  王政君,生於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她的父親王禁擔任過廷尉史一職。王禁生有四女八子:長女王君俠,次即王政君,再次王君力、王君弟;長子王鳳,次即王曼、王譚、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  政君與王鳳、王崇同為王禁的正妻李氏所生。待字閨中時,父親將她許配瞭人傢,說來令人難以置信,幾次都沒等迎娶過門,許嫁的男子就死瞭。後來東平王聘她為姬,也沒有待到洞房花燭,同樣一命嗚呼。宣帝五鳳四年(公元前54年),18歲的王政君被選入宮,做瞭傢人子(地位很低的宮人)。  王政君入宮近兩年,一直默默無聞。直到太子劉最寵幸的妃子司馬良娣病死,她才得以嶄露頭角。漢宣帝之子劉因悲痛過度而精神頹靡。為瞭順適太子的心情,宣帝特命皇後從傢人子中選擇可以服侍太子者,任由太子選入宮中。就這樣,王政君由宣帝宮人成瞭太子的妃子。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王政君在甲館畫堂為皇太子生下一子。年近中年的宣帝得到嫡長皇孫,喜悅之情自不必說。宣帝親自為孫子取名“驁”(驁者,千裡馬也),字太孫,常把他帶在身邊,異常鐘愛。   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宣帝死。劉即位,這就是漢元帝。年僅3歲的太孫劉驁被立為太子。王政君先由太子之妃升為婕妤,三天之後,又立為皇後。不過,王政君的皇後生涯是冷清孤獨的。  太子無能,險些被廢  王政君遭受冷遇的時候,傅昭儀很得元帝寵幸。元帝對傅昭儀之子定陶王劉康很是鐘愛,逐漸對王政君所生的太子劉驁就不那麼滿意瞭。因而,常常想改立多才多藝的劉康為太子。多虧瞭元帝的寵臣史丹多方斡旋,鼎力相助,才化險為夷。  一次,元帝病重,史丹借在宮中侍候的機會,跪到元帝臥榻之旁,涕泣滿面地說:“皇太子以嫡長子而立,已十幾年瞭,天下臣民,無不歸心。現在外面流言紛紛,傳說陛下要改立定陶王,廢當今太子,果真如此,公卿定然不會奉詔。臣願先被賜死。”元帝見他情切意哀,明白廢立太子一事阻力很大,就這樣,劉驁的嗣君身份才沒有改變。王政君也渡過險關,依然做她的皇後。  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五月,43歲的元帝病死。劉驁即位,這就是漢成帝。王政君被尊為皇太後,她重用外戚,長兄王鳳被任命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從王鳳開始,在王政君的裙帶提攜下,外戚迅速崛起,拉開瞭西漢王朝外戚專權的帷幕。王氏兄弟五人同日受封,有“五侯”之稱。成帝處在皇太後及其傢族的操縱下,從此不再關心朝政。  與趙飛燕的婆媳戰爭  漢成帝曾納趙飛燕入宮,對於趙飛燕在後宮的地位,由於王政君的掣肘,漢成帝無法隨心所欲,引出瞭後宮一系列的波瀾。  成帝動念立趙飛燕為皇後之初,王政君嫌棄她出身微賤,有礙皇室體面,出面阻止,使成帝十分難堪。後來,成帝托王政君的外甥淳於長多次說情,王政君才勉強同意。不久,成帝又把趙飛燕的妹妹趙合德冊立為昭儀。  成帝坐擁美姬,享盡風流,誰知好景不長,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三月,46歲的成帝暴死於未央宮。王政君對趙氏姐妹在宮中的驕橫早就看不順眼,在這個關頭,下詔嚴查兒子暴崩的真相。趙合德自知罪孽深重,畏罪自殺。  成帝死後不久,司隸校尉解光上奏王政君,稱成帝與許美人、中宮史曹宮曾育有子嗣,但均因趙氏姐妹而死於非命。王政君哀痛皇孫之死,使國統絕嗣,但為時已晚。相關閱讀推薦:漢元帝劉奭孝元皇後王政君簡介 王政君的墓在哪漢元帝劉奭皇後王政君簡介 漢成帝劉驁生母王政君漢元帝的皇後王政君:幹政60餘載如何丟掉漢室?漢元帝一生最悲劇的事情:平白無故送出瞭王昭君漢元帝想要廢太子:史丹如何神奇的保太子陳湯簡介 西漢漢元帝時期奔襲三千裡滅北匈奴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發現異石,王莽居攝  成帝暴死,皇太子劉欣即位,他就是漢哀帝。劉欣是當年與成帝劉驁爭立太子的定陶王劉康之子,也就是當年元帝宮中王政君的情敵傅昭儀的孫子。  即位不久,哀帝請求王政君準許追尊生父定陶恭王為恭皇,並加封祖母傅氏和生母丁氏為皇後。後來,他把傅氏由帝太太後改封為皇太太後,丁氏為帝太後,與太皇太後王政君並駕齊驅。這樣,加上當時的中宮皇太後趙飛燕,哀帝時後宮共有四位皇太後。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哀帝死於未央宮。王政君立即入宮,掌握瞭象征最高權力的傳國玉璽。她起用侄子王莽,委以軍政大權,立中山孝王的兒子劉即位,是為漢平帝。平帝年僅9歲,體弱多病,表面上看王政君高高在上,但實際上王莽卻逐漸將她架空,掌握瞭實權。  這一時期的王莽表現得謙恭禮讓,朝野上下一片頌揚之聲,王政君也對他十分信任。其實,王莽此時已有篡漢野心。王莽先以輔政幼主有功,讓王政君封他為“安漢公”,不久,又設計說服王政君把他的女兒立為平帝的皇後,後又脅迫王政君尊自己為“宰衡”。為瞭更牢固地掌握手中的權力,王莽很註意在王政君眼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對王政君身邊的宮人,無論地位高低,均大加賄賂,媚事拉攏,有時連王政君的婢侍生病,他也親往探視,以討王政君的歡心。  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政君賜王莽九錫。這年十二月,年幼的平帝死去。王莽為瞭控制新君,選年齡最小、年僅兩歲的廣戚侯子劉嬰。他欺騙王政君說,經過占卜,立嬰最吉。與此同時,王政君收到一份奏章,說在武功縣(今屬陜西)境內發現一塊異石,上有丹書“告安漢公莽為皇帝”。接著,又有人奏請王政君立嬰為孺子,令王莽仿當年周公輔成王的先例“踐祚居攝”。王政君無可奈何,勉強下詔答應王莽稱攝皇帝,冕服禮儀“皆如天子之制”,並改元稱“居攝元年”。自此,王莽以“假皇帝”的身份攝知國政。   新室文母,長壽宮淚  成、哀、平三朝,皆絕國統,帝位虛懸。皇位繼承,聽由王氏,漢傢基業已如大廈將傾。  很快,王莽撕下謙恭的面具,向王政君提出:在號令天下和天下奏事時,將“攝皇帝”的“攝”字去掉,僅在王政君和孝平皇後面前稱假皇帝。幾天以後,王莽索性頭戴皇冠,拜過王政君後,在未央宮前殿即真皇帝位,定國號“新”,紀元稱“始建國”。這在歷史上被稱為新莽代漢。王政君悔恨不已,她後悔自己輕信王莽,竟眼睜睜地斷送瞭漢傢江山。  王莽代漢,難以容忍王政君漢朝太皇太後的身份,於是給王政君改上尊號,稱“新室文母太皇太後”,意在斷絕她與漢傢的舊緣。為瞭讓王政君更符合新的身份,王莽拆毀瞭漢元帝的廟,並特意在舊址上為她修生祠,稱長壽宮。王政君見元帝廟已被拆毀,不禁垂淚哽泣。  始建國五年(公元13年)二月,84歲的王政君帶著哀怨與悔恨離開瞭人世。王莽宣佈為她服喪三年,並將她葬於元帝渭陵(位於今陜西西安北)陵城的司馬門內。王莽在這兩座相距114丈的陵塚之間,挖掘瞭一條溝壑,以示新室文母與漢元帝絕緣。這種若即若離、藕斷絲連的安葬方式,成為西漢、新莽兩朝為皇太後的王政君不得不接受的最終安排。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漢元帝是怎樣將大漢江山一步步推向滅亡之路的?

  西漢的歷史,一般以宣、元兩帝之間為一界線,分為兩個時期。宣帝是“中興之主”,維持瞭西漢平穩發展的局面,但從元帝開始,西漢衰落,所謂“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  史傢對元帝的定評是“柔仁好儒”。這個評語應是褒多於貶,至少是褒貶參半。現在看來,“柔”字用得恰切。元帝確實是一個性格柔弱、優柔寡斷的人。至於“仁”字則要大打折扣。所謂“好儒”是真的,也是起瞭一定作用的,但最終隻因好的是“俗儒”而功虧一簣。  在元帝做太子時,就向宣帝建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則訓斥他說:“漢傢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所謂“霸道”就是先秦法傢治國之道;所謂“王道”就是儒傢的仁道。宣帝見太子要用“純儒”,就嘆息說:“亂我傢者,太子也!”並且想以“明察好法”的淮陽憲王劉欽來更易太子,後來因為懷念亡妻許平君,才沒有廢兄立弟。但是,宣帝對太子進行皇傢教育時,卻用儒生為師傅,用儒經為教育內容,所以,漢元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儒化”很深的皇帝。他所習之經十分廣泛,包括《春秋》、《詩》、《尚書》、《禮》、《論語》等。元帝的經學功底,不僅遠過其父,就是在西漢一代所有帝王中,也可謂首屈一指。  如此“柔仁好儒”之人,為何自他起西漢會漸趨衰落呢?究其原因有三:  一、純任德教  在漢宣帝以前,基本上實行的是“霸王道雜之”的統治方略。到元帝時期,開始一反前代帝王之制,單崇儒傢,純任德教,治國完全以經學為指導,選官用人完全用儒傢標準。為什麼元帝摒棄主張嚴刑峻法的“霸術”,而改用“以柔治國”,強調“教化”的儒術呢?  元帝“純任德教”除瞭他自身具有深厚的經學修養外,更重要的是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即土地兼並日趨加劇,農民紛紛破產,有的淪為佃客和奴隸,有的接受政府假田,成為假田農民(國傢佃農),有的成為流民,而這些人原來所承擔的租稅賦役,又都轉嫁給編戶齊民,即自耕農身上。再加上政治腐敗,官吏貪婪,天災頻繁,各地不斷暴發反抗西漢統治的鬥爭。所以,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統治者隻好放棄“霸術”,純任德教,以期緩和社會矛盾。這種方略的改變,是由元帝提出並加以實施的。  在實行“教化”的儒術方面,元帝采取瞭如下的措施:  尊崇儒學。元帝即位當年,即采取尊奉孔子的措施。孔子第十三世孫孔霸“上書求奉孔子祭祀”,元帝即下詔日:“其令師褒成君關內侯,霸以所食邑八百戶祀孔子焉。”這是以皇帝名義奉祀孔子的重大舉措,孔霸被封為關內侯,賜食邑800戶,號褒成君,給事中,加賜黃金200兩,府第一所。孔霸去世,元帝兩次穿素服去吊祭,賜給東園秘器錢帛,贈予列侯禮安葬,謚號“烈君”。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起用師傅蕭望之,賜爵關內侯,食邑800戶。夏侯勝卒後,“賜塚塋,葬平陵。太後賜錢二萬萬,為勝素服五日,以報師傅之恩,儒者以為榮”。尊崇帝師的社會效應,必然導致人心向儒,這自然大大提高瞭儒傢的社會地位。 漢元帝劉奭  以儒傢標準選官用人。元帝即位不久,即大幅度增加太學博士弟子數量,由宣帝時的200人,激增至千人。對這些博士弟子,每年按甲、乙、丙三科考試,考試合格者,即可授以相應的官職。因此,當時社會上流傳著這樣的話:“遺子黃金滿xBBY,不如一經。”儒學宗師夏侯勝也常常教導他的弟子說:“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茍明,其取青紫(指高官)如俯拾地芥耳。”可見讀儒經做官,已成為當時士人人仕的主要途徑。  在元帝用儒方針的指引下,朝廷大臣以經學相矜持,儒生佈滿朝廷上下,他們或位至公卿,或為地方長官。郭沫若說:“元、成以後……明經逐漸成為舉足輕重的政治勢力,出現瞭‘州牧郡守,傢世傳業’的經術世傢。”而大批儒生進入政界後,又必然會把儒傢理念施之於政事。  元帝即位後,摒棄瞭宣帝霸王之道相雜的政治,發佈的各項政令以及詔書,多引經為據。質問大臣,則窮究“經義何以處之”;大臣執法,則要求其“順經術意”;如果大臣奏議上的語言不符合經義,則必然會遭到嚴厲的批評。元帝的好儒,並不是要官吏做表面文章,而是要付諸實施。  由於利祿的誘惑,傳授、研習儒傢經學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自武帝“罷黜百傢,表彰“六經”以來,到瞭元帝時期,經學才真正昌盛起來。正是由於以儒傢仁義之道為治國指導思想,才使得以動蕩的社會又暫時平靜下來,西漢王朝才沒有即刻崩潰,而又茍延殘喘瞭幾十年。  不過,漢元帝以儒治國也留下瞭負面影響。清初思想傢王夫之評價元帝廣用儒生之事說:“自是以後,漢無剛正之士,遂舉社稷以奉人。”同時,以經取士固然為漢王朝選送瞭大批人才,但由此也決定瞭許多人讀經即為做官,因而在入仕以後,往往不是盡忠守職而隻圖保持祿位,屍位素餐而已。能治者不能為官,為官者不能為治,士與吏截然兩途,這不能不影響到西漢後期各級政權的效能,給當時的社會帶來瞭嚴重的消極影響。尤其是,元帝強調以經取士,使一些隻知書本、而不省吏事的“書呆子”也被選進瞭各級政府機構。   二、偶幸“傢人子”  五鳳元年(公元前57年)正月,太子劉x8A]18歲,宣帝為他舉行瞭冠禮,這標志他已成年瞭。五鳳四年(公元前54年),他最愛的司馬良娣病死瞭。司馬良娣在臨死前,哽咽著對太子說:“我死非天命。是其他姬妾得不到太子寵愛,妒忌詛咒我,活活要瞭我的命!”太子劉爽對此十分相信,因而悲憤成疾,悶悶不樂,把所有姬妾都拒之門外。  王皇後對此焦慮不安,趕快報告給漢宣帝。宣帝聽說太子遷怒於眾位姬妾,也不好強拗其意,為瞭使兒子重新振作起來,便讓王皇後從自己宮中挑選一些可令太子歡娛的宮女,以順暢太子之心。王皇後左挑右選,找瞭5位“傢人子”(無職號的低等宮女),排成一行,讓太子劉爽自擇中意之人。這時的劉爽還沉湎於對司馬良娣的哀思悵想中,瞧也不瞧面前這幾位姑娘,又不耐煩皇後的一再催促,隻想趕快應付瞭事,把手一揮,說:“這裡邊有一個人還可以吧。”相關閱讀推薦:西漢衰敗何以始於漢元帝劉奭?倚重宦官威權旁落漢元帝劉奭有幾個皇後?漢元帝劉奭妃子有哪些漢元帝劉奭怎麼死的活瞭多少歲?漢元帝墓在哪漢元帝劉奭皇後王政君兒子是誰?王政君子女有幾個漢元帝劉奭為什麼不喜歡皇後王政君?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這時有位叫王政君的姑娘,站得離太子最近,又穿著與別人不同的絳色袍服。王皇後以為太子看上的就是她,就把這位幸運兒送人太子宮,皇太子和王政君初次相逢於內殿。也許是皇太子多時未與女人接觸吧,現在偶然見到一個楚楚動人的少女,含嗔帶嬌地向他走來,不免觸動情欲,便一夜風流。沒想到的是,僅此一夜王政君竟懷瞭孕。  次年,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王政君生下嫡皇孫。漢宣帝見皇室有瞭繼承人,便喜出望外,親自給孩子起名叫劉驁(驁者,千裡馬也)。可見老皇帝對這個孫子寄予多麼大的厚望!從此,老皇帝常常把這個孫子帶在身邊,寸步不離。  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漢宣帝去世,皇太子劉爽即位,史稱漢元帝。封王政君之父王禁為陽平侯。僅過3天,又立王政君為皇後。第二年,又立才5歲的長子劉驁為皇太子,王禁的弟弟王弘也被委為長樂衛尉的重任。漢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王禁去世,其長子王鳳繼承侯位,並被任命為衛尉、侍中之職。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劉爽得遇王政君純屬偶然。但是,沒有偶然就沒有歷史,這一幕使得王氏外戚登上瞭西漢的政治舞臺,為日後的王莽篡漢,埋下瞭伏筆。   三、威權旁落  本來漢宣帝臨終前,已給元帝安排好瞭輔政大臣,第一位是外戚侍中、樂陵侯史高,另兩位是太子太傅蕭望之和太子少傅周堪,並提升史高為大司馬車騎將軍,蕭望之為前將軍、光祿勛,周堪為光祿大夫,3人並領尚書事。任用外戚是西漢政治長期形成的傳統,宣帝也不例外。史高是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孫,宣帝幼年時養在史傢,與史高有親密關系,因此宣帝命他握有中朝決策大權,地位最為重要。蕭望之、周堪都是元帝的師傅,是當代名儒,深諳政事。蕭望之又引進宗室明經達學之士劉更生(楚王劉交的後代,成帝時改名劉向)、侍中金敞共參朝政,史稱“四人同心,謀議勸道,正義古制多所欲匡正”。“匡正”什麼呢?就是匡正君主。在中國古代,儒傢主張實行人治。孟子說過:“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他們相信,隻要統治者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臣民垂范道德人格,就可以實現天下大治。但是,君主握有生殺予奪絕對權力,而且再沒有可以對其約束的機制,那麼,“天子聖明”靠什麼來保證呢?儒傢無法解決這個矛盾,隻能奢談“正君心是大根本”,把政治問題變成一個君主的道德修養問題。所以蕭望之等人就寄希望於對皇帝的教育,引導元帝努力實現儒傢的“王道政治”的理想,以期改造一個國傢或社會,扭轉一個時期的社會風氣。誠然,教育的功能不可低估,但絕不是萬能的,蕭望之等人太過於天真瞭!元帝即位不到一年,3人一體的輔政班子,就出現瞭裂痕。   史高以外戚之親“領尚書事”,蕭望之和周堪是他的副手。但開始時,漢元帝對自己的兩位名儒師傅特別信任,蕭望之等人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於是史高的心理失去瞭平衡,與蕭望之的嫌隙日深,這便為宦官石顯弄權提供瞭條件。  在外戚、儒臣、宦官三種勢力中,漢元帝始終依賴宦官,因為他認為宦官沒有傢室,形不成盤根錯節的龐大集團。這就是元帝時期宦官石顯之流得勢的根本原因。加之,宦官石顯善於順風承旨,阿諛奉承,元帝可以稱心如意,為所欲為。其實石顯之流早有“外黨”,和外戚史丹、許嘉勾結在一起,還拉攏瞭一批見風使舵的儒臣匡衡、貢禹、五鹿充宗等人,結成朋黨。還與長安豪俠萬章交往甚密。體弱多病的元帝原想自己不理政事,而要通過宦官石顯來控制大權,結果大權旁落,授柄於人,迫使蕭望之自殺,周堪、劉更生被貶為庶民。  元帝之所以大權旁落,不僅在於近幸的狡猾技巧,更在於他自身政治水平的低能。司馬光評述道:“甚矣,孝元之為君,易欺而難悟也。”宦官石顯的專權,實際上正是漢元帝縱容的結果。  雖然元帝“柔仁好儒”,終因用人不當,威權旁落,最終使得西漢王朝走向瞭下坡路。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亡國之君 唐哀帝李柷:大唐滅亡時他想過辦法?

  說起唐朝,咱總是浮想連翩。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從李杜到小李杜。便是國外華人聚居之處,也稱為唐人街。唐對中國人的影響,實在太大瞭。  李柷,唐哀帝,翻看他前代記錄之時,怕也對祖先的豐功偉來盛唐氣象懷著無盡的向往並自感悲淒吧。  兩百八十九年的歷史,到他這裡,就要終結瞭。  與父祖不同的是,他之生死,不決於力量強大的宦官集團——宦官一次性被殺七百餘人,閹人集團已成徹底的太監——真正的牛人,是朱溫。  這個黃巢起義軍的叛將,經過多年的攻伐征戰,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不斷加官進爵,羽翼豐滿。待到李柷的老爸昭宗被朱溫的手下弒殺,唐朝也將壽終正寢瞭。   不過,時機還未到。還有很多節度使盯著呢。朱溫還需要一個姓李的坐在朝堂之上,替他裝樣子。  於是,樞密使蔣玄暉假傳遺詔,立李柷為帝——此時,他十二歲。  小皇帝的一切都掌握在朱溫手裡。  給他最深印象的,無疑是朱溫的殺殺殺。殺朝臣。一次三十餘人,屍體被拋黃河,說要讓你們這些自命不凡的所謂清流人士,都變濁流;又殺自己死黨,怪他們不盡速幫他當上皇帝,還要搞什麼先建個封國之類麻煩又老古板的玩意;殺太後、殺宰相……  驚恐之中做瞭三年皇帝的李柷,終於要正式面對望著皇位的朱溫瞭。還有什麼說的呢,禪讓唄——歷史就是這麼輪回的,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創造的輝煌再燦爛,也難以萬年長青,祖宗的基業再龐大,現在的局面,也不是他造成的——讓過之後,就是等死瞭——沒等多久,一年而已。相關閱讀推薦:明京師保衛戰:明朝第一次面對亡國的直接威脅中國歷史上結局最好的亡國皇帝是誰?漢獻帝劉協揭秘:春秋史上因老婆太漂亮而亡國喪命倒黴國君亡國之君 南明永歷帝朱由榔:不安的最後小朝廷亡國之君 隋朝哀帝楊桐: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

晚清奇人趙烈文:能夠預測滿清在五十年內滅亡

  從現存的文獻中考證,第一個準確地預見瞭清朝滅亡的人,是曾國藩手下最受其器重的幕僚趙烈文。他於同治六年,即公元1867年預言頹廢不振的清朝不出五十年必亡。清王朝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趙烈文發此預言時的1867年是四十四年,果然沒出五十年。   趙烈文生於1832年,字惠甫,一字偉甫,江蘇常熟人,年少時即有才名,很有思想見地。他學識非常淵博,對佛學、易學、醫學、軍事、經濟之學都有很深的造詣。   咸豐五年(1855),好友周騰虎推薦趙烈文入曾國藩幕府。其時,曾國藩正坐困南昌前線,被太平軍整得灰頭土臉,隨行的幕僚大都遠走。對剛剛到來的趙烈文,曾國藩起初並沒有抱什麼希望。作為實習幕僚,總得有些事幹,但曾國藩卻沒心思給他安排什麼具體工作,隻是命其參觀駐紮在樟樹鎮的湘軍水陸各營,先熟悉熟悉工作環境再說。不料,這位趙先生一去就發現瞭問題,回來後給曾國藩匯報說:“樟樹營陸軍營制甚懈,軍氣已老,恐不足恃。”   曾國藩最見不得“坐談立議,無人能及,隨機應變,百無一能”的書生,他料定趙烈文亦屬此輩,因此對趙烈文所謂的觀感很反感。他心裡不大高興,認為這個小毛孩子能懂什麼軍機大事呀!也正在這個時候,趙烈文的老母生瞭病,他可能也看出曾國藩很不重視自己,不如自己識相點離開這裡算瞭。所以趙烈文就以母病為由,向曾國藩辭行,曾國藩也沒有怎麼挽留——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人員的流動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就在趙烈文要走而未走的時候,傳來周鳳山部湘軍在樟樹大敗的消息,被趙烈文不幸而言中。曾國藩看到趙烈文的見識不凡,立馬對趙烈文有瞭一番新的認識。後來,趙烈文越來越受曾國藩的器重,經常一起商談軍事,最後到瞭無話不談的地步,有時竟然一日暢談好幾次。   曾國藩是晚清重臣、朝廷棟梁,正是由於他與一幹人的不懈努力與奮力拼搏,才使晚清得以出現所謂的“同治中興”。當時很少有人質疑大清的龍旗到底能打多久,對歷代興亡研究甚深的曾國藩意識到瞭朝野上下潛伏著無盡的危機,搞不好會亡國。但他認為通過一些努力,應該還是能挽危廈於將傾的。

蒙古帝國四大汗國是哪四個?四大汗國怎樣滅亡的

  蒙古人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在他的孫子們時最後定型。因為蒙古實行的是幼子繼承制,所以以中國的元朝帝國為大汗轄區,另外,還有服從大汗宗主權的四個相對獨立的國傢,即四大汗國,分別是欽察汗國(也稱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兒汗國。  四大汗國在研究蒙古和元代歷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有的歷史學傢和學者都繞不過對由四大汗國所組成的超級帝國的研究。他們名義上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實際上又各自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四大汗國是蒙古統治者逐次在西征勝利中擴張領土的結果。四大汗國的出現,是蒙古族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欽察汗國,也稱金帳汗國,成吉思汗長子術赤的封地,主要轄區是東起額爾齊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山的地區,對於俄羅斯各公國享有宗主權。在其他汗國包括元帝國對於自己的領地的統治都出現問題的時候,金帳汗利用俄羅斯大公們之間的矛盾,統治相對穩定。直到俄羅斯英雄伊凡大帝的出現,使四分五裂的俄羅斯各城邦逐漸統一瞭起來。而與之相反,金帳汗國卻開始分裂為喀山汗國、克裡米亞汗國、西伯利亞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等小汗國,最後被俄羅斯相繼吞並。  察合臺汗國,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封地,主要轄區在天山南北。1314年,原本讓位與自己哥哥也先不花的察合臺汗怯伯復位,把國都從阿力麻裡遷至撒馬爾罕,在河中地區提倡農業,實行改革,而也先不花汗則堅持遊牧傳統,汗國開始分裂為東、西兩部。東部以阿力麻裡為中心,包括喀什、吐魯番一帶;西部以撒馬爾罕為中心,統治河中地區。今新疆絕大部分地區在東察合臺汗國統治之下。也先不花為東部汗,怯伯為西部汗。也先不花、怯伯死後,西域蒙古各部各自為政,互相攻殺。1348年,統治天山南路的杜格拉特部權臣佈拉吉找到一個18歲的貴族禿黑魯帖木兒,宣佈他是也先不花的兒子,並在阿克蘇擁立為汗。歷史上把禿黑魯帖木兒統治的地區稱為東察合臺汗國。禿黑魯帖術兒是第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汗,他用強制手段迫使天山以北16萬蒙古人改信伊斯蘭教。1363年,禿黑魯帖木兒死,東察合臺汗國發生內亂,佈拉吉之弟卡瑪魯丁奪取瞭政權,並殘殺禿黑魯帖木兒的子女及眷屬18人。1389 年,幸存的禿黑魯帖木兒的幼子黑的兒火者即汗位,建都於別失八裡;1418年,黑的兒火者之孫歪思汗,又把國都遷到亦力把裡(今伊寧市),所以東察合臺汗國也稱“別失八裡國”和“亦力把裡國” 。東察合臺汗國從1348年建立,歷經8代、15位汗主政,到1514年被葉爾羌汗國取代,計立國166年。而西察合臺汗國在禿黑魯帖木兒死後不久,便被自己的將軍鐵木爾奪取瞭政權。  窩闊臺汗國: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臺的封地,領有額爾齊斯河上遊和巴爾喀什潮以東地區。建都葉密立(今新疆額敏縣).1229年窩闊臺繼帝位後,將封地賜給其子貴由。1251年蒙哥汗即位後,以窩闊臺系諸後王屢與作難,將封地分割,分授諸王,以去其勢。窩闊臺子合丹領別失八裡(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滅裡領額爾齊斯河之地,窩闊臺孫脫脫領葉密立,海都領海押立(今伊犁西)。1260年忽必烈稱帝後,海都自以太宗嫡孫不得立,先後聯合阿裡不哥、乃顏、篤哇爭奪帝位。1301年(大德五年)兵敗走死,汗國勢衰。1310年(至大三年),海都子察八兒為察合臺系後王怯伯所敗,封地並入察合臺汗國。   伊爾汗國,又稱伊利汗國,成吉思汗孫子旭烈兀西征後建立,是東濱阿姆河,西臨地中海,北界裡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灣的大國。今伊朗、伊拉克、南高加索的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中亞的土庫曼斯坦都由伊爾汗直接統治;阿富汗斯坦西部的赫拉特王國是伊爾汗的屬國;小亞的羅姆素丹國名義上是屬國,實際上由伊爾汗派官治理。在合贊汗(1295-1304年)在位時,進行瞭一系列改革,1295年6月19日,他率領將士改宗伊斯蘭教,當年11月3日即汗位,取名穆罕默德,自號素丹。此後,蒙古貴族和伊朗貴族日益合流,伊爾汗國組建成為一個伊斯蘭國傢。在合贊汗死後不久,伊爾汗國便陷入混亂,1335-1378年的四十多年間,地方總督先後擁立八個伊爾汗,在爭權奪利的混戰中,建立瞭各自的封建小王朝:賈拉爾朝(1336-1411年),1340年建立,據有伊拉克、阿塞拜疆、摩蘇爾和迪亞巴克兒;克爾特朝(1245-1389年),1342年獨立稱王,據有赫拉特和呼羅珊部分地區;穆札法爾朝(1313-1393年),1353年建立,據有法爾斯、克爾曼和庫爾德斯坦,稱臣於開羅;賽爾別達爾國傢(1337-1381年),這是由起義農民於1353年建立的政權,據有呼羅珊北部。1380年以後,在伊兒汗國廢墟上建立的各封建小王朝,先後被鐵木兒帝國滅亡。  14世紀中葉,四大汗國除窩闊臺汗國被自己的兄弟汗國吞並之外,都與後來異軍突起的鐵木爾帝國有過交往,並都吃盡瞭那個“跛子鐵木爾”的苦頭:西察合臺汗國就是被鐵木爾推翻的;東察合臺汗國有五次被鐵木爾帝國攻打,喪城失地,丟盡顏面;伊爾汗國被鐵木爾帝國滅亡;欽察汗國的脫脫迷失汗與鐵木爾原本是盟友,但後來因為爭奪土地而翻臉,脫脫迷失汗攻進鐵木爾帝國腹地,打敗瞭鐵木爾的次子烏馬兒·沙黑,但結果被鐵木爾親率大軍一連兩次打得一敗塗地,不但丟失瞭很多領地,連都城薩萊都被占領並焚掠一空。  幾大汗國在當時都處於衰落期,而作為宗主國的元帝國也被自己國內的農民起義弄得焦頭爛額,自顧不暇,蒙古帝國被這個自稱成吉思汗子孫的瘸子這麼欺負,也沒什麼辦法。可此時正在處於上升期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被鐵木爾帝國弄得灰頭土臉,1402年7月20日,奧斯曼土耳其蘇丹巴耶塞特一世率軍與鐵木爾在安卡拉以北的丘佈克進行瞭一場決戰。戰鬥從早上六點一直打到夜幕降臨,雙方投入近100萬人參加戰鬥。巴耶塞特帶來的軍隊是從他所征服的各族中征集的,其中艾登、門泰斯、薩魯漢和克米安的突厥人對鐵木爾十分欽佩,在軍前紛紛倒戈。結果,巴耶塞特蘇丹和他的一個兒子一起被俘。被關在四周有鐵欄的轎中隨軍而行,這就是後來被誇張成“鐵籠”的故事。巴耶塞特一世遭此挫折和屈辱,幾個月後死於阿克謝希爾的牢中。因為此役,使得奧斯曼帝國向西的攻勢退卻,已經奄奄一息的拜占庭帝國得到瞭多生存幾年的機會。  曾經打敗蒙古西征大軍的埃及馬佈留克王朝因為拒絕鐵木爾帝國結盟,遭到鐵木爾的打擊,蘇丹法賴吉親自率兵抵抗也無濟於事,整個敘利亞的領土被占領,名城大馬士革被焚毀。  至於已經四分五裂衰弱不堪的印度德裡蘇丹國就更不在話下,被鐵木爾不費力的消滅。  在鐵木爾帝國的建立過程中,當是所有強大的帝國無一能夠迎其鋒芒,三十多年的征服戰爭,建立瞭一個首都是撒馬爾罕,領土從德裡到大馬士革,從咸海到波斯灣的大帝國。  鐵木爾帝國的建立者“跛子鐵木爾”被人們稱作“毀滅王子”,。從興都庫什山到地中海,從北印度到敘利亞,從天山南北到南俄草原,兵鋒所及,財物被洗劫,城市被破壞,工匠被帶走,人民遭屠戮,甚至殘忍地將屍體堆成山,人頭砌成塔。灌溉工程的破壞,使一些農耕地區變成瞭荒原。甚至是成吉思汗當年的征服戰爭也沒有如他這樣破壞嚴重。然而,他所建立的鐵木爾帝國的首都撒馬爾罕卻建設得異常華美,富麗堂皇,聚集著安哥拉毛織匠、大馬士革車匠和弓矢匠、中國陶瓷匠等等當時世界上最為優秀的能工巧匠。並且工商業繁榮,中國的絲綢、陶瓷、珠寶,印度的香料,金帳汗國的毛皮,都在這裡交易,使撒馬爾罕成瞭重要的國際貿易中轉地。在撒馬爾罕和赫拉特的宮廷裡,聚集著大批學者、詩人、畫傢和音樂傢。《詩頌集》作者哈菲茲、哲理詩人札米、把中國畫法和波斯繪畫完美結合的畫傢畢赫札德,等等,都受到鐵木爾和其子孫的禮遇。鐵木爾帝國時期被譽為“帖木兒文藝復興”、“波斯文學藝術的黃金時代”。相關閱讀推薦: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共打過幾次敗仗?盤點騎兵輝煌與落寞:曾助蒙古帝國征服大半地球揭秘史上最牛小國:竟需要蒙古帝國連續九次征伐蒙古帝國和元朝是什麼關系?元朝的創業皇帝是誰強大的蒙古帝國:蒙古人在400年裡建立21個國傢

蒙古人的歸宿:在元朝滅亡後的蒙古人如何生存?

  殘元政權的滅亡   1368年,享國運不足百年的元朝被朱元璋領導的起義推翻瞭,與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不同,末代皇帝元順帝妥歡帖睦爾既沒有戰死,也沒有自殺,而是率領著王族和所剩的軍隊撤退到瞭自己祖先曾經興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國完成瞭一次外來政權全身而退的“奇跡”。這得歸功於從成吉思汗開始的近似於瘋狂的擴張,使得蒙古帝國幅員遼闊,汗國、部落林立,而元朝的版圖隻算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國的大汗,對於蒙古各大汗國和部落享有宗主權。元朝的滅亡,隻是使蒙古帝國失去瞭中國的領土,而蒙古帝國依然存在。   元順帝是元朝皇帝中少有的接觸漢文化較深的一個,大都陷落倉皇北歸的打擊,對於他來說是極大的,雖然依然還是蒙古各部的大汗,但也不能排解他“去國懷鄉”的憂愁,尤其是明朝軍隊對於他的繼續打擊又接連不斷,更使他惶惶不可終日。終於,1370年5月23日,他懷著悲憤和鬱悶,在沙拉木倫河畔的應昌去世。   元順帝的兒子愛猷識裡達臘獲悉父親去世的消息後,便在哈拉和林繼位,他將殘元政權又維持瞭八年,並厲兵秣馬盼望著有朝一日重登中國皇位。然而,他非但沒有機會實現這一願望,還面臨著深入到蒙古地區的明朝軍隊的攻擊。1372年,明朝大將徐達率軍攻向哈拉和林,這是蒙古黃金傢族的大本營,是權力和榮耀的象征,一旦被明軍攻破,蒙古帝國將徹底在世界上消失,因此,蒙古人的抵抗十分激烈,但是,被譽為“萬裡長城”的徐達一路上勢如破竹,愛猷識裡達臘幾乎到瞭絕望地邊緣。所幸,明朝的大軍由於戰線過長,後援不繼,受阻於土拉河畔。   1378年,愛猷識裡達臘懷著滿腔遺憾去世,其子脫古思帖木兒繼位,這位第三任殘元皇帝所能控制的領土已經縮小到蒙古帝國最初興起時的規模,恢復祖上的榮光更顯得毫無可能瞭。   1388年,一支10萬人的明朝軍隊在大將藍玉的率領下在合勒卡河和克魯倫河之間、貝爾湖南岸大敗脫古思的軍隊,殘元諸王、平章以下官員三千多人及軍士七萬餘人被俘,脫木思帖木兒逃走後被其部將縊殺。

和尚原之戰:金人滅亡南宋的可能從此不復存在

  【“金人自入中原,其敗衄未嘗如此”】   和尚原之戰是南宋初年宋軍抗金戰爭中的重要戰役之一。這次戰爭由著名抗金將領吳玠、吳璘兄弟倆指揮,分別於1131年五月和十月挫敗金軍,阻止瞭金軍的西線攻勢,保住瞭川陜的門戶。   金軍於1127年滅亡北宋後並沒有鳴金收兵,而是乘勢數次南下並進攻陜西,搶占瞭黃河兩岸許多地區,並曾一度深入江西、浙江等地。廣大愛國軍民在抗戰派將領的率領下,英勇頑強地抗擊金軍,迫使金軍退回江北。但以趙構為首的南宋統治者對金采取妥協求和政策,執行“先平內寇,然後可以禦外侮”的錯誤方針,竟把主要兵力用來鎮壓農民起義軍,對待金軍則實行消極防禦。即使如此,金軍面對日益成長起來的抗金力量也未敢輕視。金軍雖然在軍事上取得瞭一系列勝利,但從戰略上看,並無多大的優勢。金軍長途奔襲,戰線過長,所到之處都遭到南宋愛國軍民的英勇抵抗,傷亡慘重。奪占地區又不能鞏固,無法立足。種種跡象表明,單純用軍事力量,短期內不能滅亡南宋,金統治者遂采取“以和議佐攻戰,以僭逆誘叛黨”的策略。建炎四年(1130年),在中原地區建立瞭劉豫的偽齊傀儡政權,統治今山東、河南和陜西地區,使之成為金宋間的緩沖地帶,作為其南方的屏藩,借以鞏固自己在北方的統治,消滅兩河一帶的抗金力量。為瞭從內部破壞南宋的抗金力量,放回降金的漢奸秦檜以作內應。與這種政治策略相適應,在軍事戰略上,由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把主要的軍事力量集中在陜西一線,準備從秦隴攻入四川,控制長江上流,然後順江東下,形成一個大迂回的戰略包圍圈,置南宋政府於死地。這一戰略就是要在東南取守勢,在西北取攻勢。金軍在這一戰略決策的指導下,在陜西方面先後進行瞭數次大規模的進攻。和尚原之戰就是其中較重要的一次。   川陜是南宋的戰略要地,南宋於建炎三年授命張浚擔任川陜宣撫處置使,以抵禦金軍在川陜的戰略進攻。建炎四年九月,宋、金在富平交戰,宋軍數倍於敵的兵力由於指揮不力、將領臨陣脫逃等原因而全線潰退。宋軍撤退到興州(今陜西略陽)、和尚原(今陜西寶雞西南)、大散關(今陜西大散關)及階州(今甘肅武都)、成州(今甘肅成縣)等地,重行設防,以阻金軍。   富平之戰失利後,和尚原成為金軍入川的主要障礙。和尚原是從渭水流域越秦嶺進入漢中地區的重要關口之一,屬川陜之首要門戶,位於寶雞西南20公裡,其地勢之險要與大散關不相上下。和尚原對仙人關來說,有如通往四川的第一道關隘,它與仙人關共分蜀之險要,勢必固守。“和尚原最為要沖,自原以南,則入川路散;失此原,是無蜀也”。這時,吳玠、吳璘奉張浚之命,收集幾千散兵,擔任保衛和尚原的任務。金軍為瞭打通進入漢中的門戶,決定進攻和尚原。和尚原之戰就這樣拉開瞭帷幕。   紹興元年(1131年)五月,金軍將帥沒立率部出鳳翔(轄境相當今陜西寶雞、岐山、鳳翔、麟遊、扶風等地),烏魯、折合從階州、成州出大散關,屯兵北上,進攻吳玠軍,兩路金軍企圖在和尚原會師。吳玠命令諸將列成陣勢,利用有利地形,輪番向先到達的烏魯、折合率領的金軍攻擊。金軍欲戰不能,欲退無路。和尚原一帶盡是山谷,路多窄隘,怪石壁立,金軍的騎兵全都失去瞭威力,隻好棄騎步戰。宋軍在吳玠的統領下與金軍展開瞭生死搏鬥,大敗金軍。退到黃牛一帶的金軍,立足未穩,又恰遇上大風雨,金軍士氣不振,無力發起進攻,隻得狼狽逃竄。同時,沒立所率金軍在箭筈關方向發動的進攻,亦為吳玠部將楊政所擊退,從而打破瞭沒立與烏魯、折合兩軍會師和尚原的計劃。此戰的勝利,大大鼓舞瞭宋軍的士氣。

曹魏帝國的滅亡:司馬懿為什麼能奪取曹魏大權?

  一、曹爽與司馬懿共同輔政  魏明帝曹叡也許沒有想到自己會在三十多歲時就死掉,所以他在後事的安排上本身就是缺乏周密性。他在當皇帝的時間內沒有積極培養皇族子弟,沒有幫助皇族子弟逐步剝奪軍政大佬們的權力。直到快死之時,卻妄想通過一紙詔書,用所謂的輔政名單讓皇族成員控制帝國主要軍政大權,他也把他那一紙詔書想得太瞭不起瞭。於是魏明帝最初擬定的輔政名單,自然而然的遭到瞭被否定的命運。  對於這種結果,許多人充滿瞭遺憾之情。因為在他們看來,假如這個輔政名單能變成現實,那司馬傢族就無法篡奪曹魏政權瞭。但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大約忘瞭一個事實,在皇族勢力衰弱、豪門勢力巨大的背景下,這份輔政名單如果變成現實,恐怕隻是使皇族與豪門之間的矛盾提前激化罷瞭。在這種背景下,魏明帝自然就得重新擬定一個大傢都能接受的輔政名單。這個輔政名單,必須得體現著皇族的利益,也得體現著各大豪門的利益。於是皇族隻派出一個代表當輔政大臣,但因為他是代表著皇族的利益,所以他必須得當帝國首席執政官。在這種背景下,曹爽做為一個皇族的幸運兒遂一步登天瞭。  一方面出於政治的平衡術,所以皇帝需要再選一個輔政大臣牽制曹爽。另一方面因為曹爽並沒有過人的才能、威望、資歷,所以皇帝需要選一個輔政大臣協助曹爽工作。這個輔政大臣應該選誰呢?顯然不能再從皇族中選取瞭;既然如此,那這個輔政大臣自然就隻能是司馬懿瞭;因為帝國內再也沒有一個人的資歷、威望能與司馬懿相提並論瞭;因為司馬懿在13年前,就曾給魏明帝當過輔政大臣。但魏明帝對司馬懿顯然懷有一種無可去除的戒心。這絕不是因為司馬懿的所作所為值得他懷疑。事實上,司馬懿此前的所有行為,都也符合人臣的典范,換而言之他是帝國的棟梁,做事又完全循規蹈矩。   一切僅僅是因為,司馬懿所代表的力量實在太大瞭。司馬懿的兄弟子侄人數眾多、影響巨大;僅從司馬傢族的影響來說,就足以讓皇帝不敢放心任用。司馬懿歷任務軍政要職,其人脈之深恐怕足可以深入到帝國任何一個角落。這種勢力與影響,加上其傢族的影響,更讓皇帝一百個不放心瞭。  問題是,既然清一色的皇族成員輔政方案無法實施,那選一個軍政元老輔政,不選擇司馬懿又能選誰呢?因為帝國現在實在沒有一個人能與司馬懿相提並論瞭。已知生命無多的魏明帝,顯然已無力做更多的選擇瞭。於是他隻有接受瞭曹爽與司馬懿輔政的名單。  二、魏明帝對劉備的模仿  面對這種難以更改的事實,魏明帝隻有在臨死前再演一場感人的大戲瞭。當司馬懿來到他面前之時,病臥在床魏明帝對司馬懿說:“我一直忍著這口氣,就是想等你回來,現在你回來瞭,我終於可以放心瞭。”說完後魏明帝讓自己兒子摟著司馬懿的脖子說:“我把我兒子托付給你瞭。”  真是一場感人至深的大戲,但他顯然隻是一場感人至深的戲罷瞭。因為魏明帝最初根本沒有打算把自己兒子托付給司馬懿,更主要的是,後來魏明帝也是讓才能、威望都很一般的曹爽位居司馬懿之上瞭。  不過這一切,我們實在並不應該去太計較;因為在政治場上,從古到今都是由各種或真或假的表演構成。一個皇帝能這樣對一個臣子,即使是在做戲,對臣子來說也是一種瞭不起的榮譽。所以司馬懿說瞭:“您小的時候,先皇也曾把您托負給瞭我;我從沒有辜負過先皇的囑托;現在您把自己兒子托付給我,我也絕不會讓辜負您的囑托。”  那一年是公元239年。相關閱讀推薦: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兵伐中原:司馬懿拖延不戰而勝歷史公認:諸葛亮哪一點超越瞭曹操、司馬懿?諸葛亮一生神機妙算何以最終還是鬥不過司馬懿?諸葛亮與司馬懿之軍事才能大PK:誰更厲害一些?三國史上打得司馬懿吐血:諸葛亮竟擁有秘密武器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司馬懿能成為諸葛亮嗎?也許能!問題是:魏明帝顯然不是劉備;先皇不是劉備,而奢求臣子象諸葛亮,那實在是一種奢求瞭。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劉備在臨死前,也是對諸葛亮玩瞭一大堆虛偽的信任;最後卻讓一個草包皇親凌駕於諸葛亮之上,而這個草包皇親還一個勁的排擠諸葛亮。那諸葛亮又該怎樣辦呢?如果諸葛亮不變成司馬懿,那就隻能從政治舞臺上漸漸消失影響瞭。  三、魏明帝為什麼不能成為劉備  劉備在托孤之時,對諸葛亮也是玩瞭一大堆虛偽的信任。但不管怎麼說,劉備最終顯然是讓諸葛亮成為帝國第一執政官,全權代表後主劉禪管理帝國事務。魏明帝對司馬懿玩瞭一大堆虛偽的信任之後,卻是讓一個草包皇親凌駕於瞭司馬懿之上,而這個草包皇親更把司馬懿排擠得一退再退。單從這件事的結果去看,我們的確可以說魏明帝缺乏劉備的胸懷。問題是歷史顯然不能這樣簡單的去看。  魏明帝的確不是劉備,問題是司馬懿也不是諸葛亮。這絕不是說司馬懿的人格、品德不如諸葛亮。一切僅僅是因為諸葛亮隻是一個普通的官員,所以劉備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諸葛亮沒有當亂臣賊子的實力。而司馬懿不但是一個普通的官員,更是一個豪門的代表人物,也是一個潛在的軍政集團首腦人物;這樣一個人物自然有著足夠的實力威脅皇權。   我們先從傢族的背景分析司馬懿與諸葛亮之間的區別。司馬懿兄弟八人。除大哥司馬朗早死外,其餘七兄弟都也在帝國擔任著各種職務,而司馬懿與三弟司馬孚更都是帝國舉足輕重的實權人物。魏明帝死時,司馬懿已59歲瞭,司馬懿有九個兒子,這些兒子都已長大成人,並逐步走上政治舞臺瞭。單看司馬懿的兄弟、兒子,就足夠稱得上人多勢眾,如果加上司馬懿的侄子們,再加上司馬懿的其餘親戚,其傢族的影響實在足以稱得上聲勢浩大瞭。  諸葛亮與此相比,實在可以稱得上是單門獨戶、人丁稀少瞭。換而言之,司馬懿在挑戰皇權之時可以從傢族內吸取到足夠的力量,而諸葛亮顯然缺乏這種背景。  我們再從履歷上分析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的差別。  諸葛亮從未獨當一面的擔任過軍政要職;在劉備死前諸葛亮主要是劉備的助手身份存在。從這層意義上諸葛亮從沒有機會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軍政集團,而司馬懿在魏明帝之時,征孟達、公孫淵、對抗諸葛亮,都是以獨當一面的統帥身份存在著。雖然司馬懿並不敢構建以自己為中心的軍政集團,但這種履歷加上他的資歷,使司馬懿想實現這種野心時自然有著太多的便利條件。  魏明帝自然不是劉備;而司馬懿也絕不是諸葛亮。這絕不是源於他們的道德、能力,一切僅僅是源於他們所處於的背景不同罷瞭。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四、一心想當大哥的曹爽  最初,曹爽因為司馬懿在帝國有著崇高的地位、威望;所以對司馬懿一直報以尊重、謙恭的態度。司馬懿也因為曹爽是曹氏皇族的代表人物,所以對曹爽一直也報以尊重、禮讓的態度。他們這種做法,獲得瞭外界的高度認可;如果這種局面一直保持下去,那歷史也許就是另一番樣子瞭。  但在利益面前,是沒有什麼溫情可言的。在利益面前,利令智暈,那是千古名言!蕓蕓眾生有誰能真正拒絕利益對自己智力的腐蝕呢?大約隻有真正的大智慧者。  曹爽之所以能成為帝國最主要的權力者,僅僅因為他是皇族子弟;如果拋開這種原因,以曹爽的才能、資歷、表現,說什麼也沒有機會、有資格與司馬懿相提並論的。對此曹爽最初也非常明白;但漸漸的,曹爽開始忘乎所以瞭。加上曹爽所親近的人,實際上都是急近功利的淺薄之徒,所以他們都勸說曹爽應該把司馬懿擠到一邊去;於是曹爽遂玩瞭一個小把戲把剝奪瞭司馬懿的實權。  曹爽讓皇帝封司馬懿為太傅,表面上更尊崇司馬懿瞭,實際上卻剝奪瞭司馬懿的應該擁有的權力。司馬懿面對曹爽這種小把戲,那真是又氣、又恨、又憋屈。但司馬懿卻隻有對此做出讓步,因為司馬懿此時對前途恐怕是充滿瞭恐懼。   早在魏明帝活著的時候,司馬懿就已爬上瞭人臣尊榮的頂點。一個人已爬到瞭人臣尊榮的頂點,再向上將是什麼呢?  當年李斯處於這個階段之時,想起瞭自己老師曾說過的一句話“物禁太盛”。於是頓時感到前途一片茫然;人都想爬到如此高的地方,問題是:爬上之後呢?  在這種背景下,司馬懿隻有對曹爽表示退縮。  魏明帝死後,帝國兩大輔政之臣相爭結果;竟然是如此的滑稽、出人意料,一個草包的皇親、在幾個政治暴發戶的支持下,竟然一舉打敗瞭老謀深算的、資深望重的司馬懿。這次勝利,對曹爽的影響也許是非常深遠的。因為曹爽在這次勝利中終於找到瞭自信,所以他沿著這條路開始越走越遠。  在《水滸傳》中,梁山最早期的大哥是王倫;這位老兄一直有獨霸梁山的雄心與抱負。但這位老兄,實在沒有與此相匹配的能力;所以這位老兄見到能力、威望、影響比自己強的人,都報以一種本能的恐懼與排斥。於是林沖被這位老兄欺負的那是一忍再忍,忍瞭還忍。  如果王倫隻是欺負一個林沖,那自然沒有什麼瞭不起的。問題是,這位老兄一再以這種風格行事,最後不知不覺中得罪瞭一大批人,於是這位老兄終於被林沖給火並死瞭。  曹爽的行事風格及後來的遭遇,實際上與梁山這位早期的大哥哥一模一樣。以這種風格做事,就是做一個江湖大哥;都不是成功的江湖大哥。至於去做一個帝國的首席執政官,就更不會是成功的執政官瞭。  毛澤東在斥責江青之時說瞭,二百多個中央委員,你一個也不團結,卻成天搞自己的小幫派;你能有好下場嗎?江青一心想讓中國隨著她旋轉;卻不能讓軍政大佬認可、支持自己。江青一心想讓中國隨她旋轉,卻是成天排擠軍政大佬們。我朝江後以這種風格行事,所以我朝太祖一死;馬上就被抓進瞭監獄。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曹爽做事的風格,實際上與我朝江後非常類似。總而言之,圍繞在他們身邊的人,大都是政治暴發戶;軍政兩界深有影響的人,都受到瞭他們的排擠。曹爽以這種風格行事,所以司馬懿一旦翻臉與他對恃之時,曹爽馬上就被嚇破瞭膽子。  他們這兩個人,實際上都是狐假虎威的政治人物。我朝江後因為背後有我朝太祖,所以可以呼風喚雨;曹爽因為背後有皇權,所以也可以呼風喚雨。問題是,當他們失去瞭自己倚靠的東西後,馬上就會暴露出他們虛弱的本質。  五、心懷恐懼的司馬懿  司馬懿是司馬傢族的代表人物,更在軍政兩界都有著無人可及的地位與影響。但司馬懿面對曹爽的步步進逼,卻一直報以瞭退縮與忍讓;這種局面一直持續瞭十年之久。從這層意義上,司馬懿實際上並不想去做亂臣賊子;隻是後來的局勢發展讓他隻有冒險去走這一條路瞭。  司馬懿不想去做亂臣賊子,絕不是因為他道德有多高,更不是他對曹氏有多忠心。  曹氏傢族是什麼貨色,司馬懿最清楚瞭。因為司馬懿成年之時,曹氏傢族還是一個臭名昭著的亂臣賊子;因為在司馬懿快四十歲的時候,曹氏傢族還是一個成天欺負皇帝的亂臣賊子。所以想用所謂的忠君思想讓司馬懿死心蹋的忠於曹氏皇帝,那永遠隻是一種政治童話罷瞭。  如果所謂的忠君真靠什麼思想道德來支撐,那就是所謂的聖人恐怕也會幹出亂臣賊子的事來。孔子孟子喊瞭一輩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卻從來也不積極的為勢單力薄的周天子去效力。聖人尚且如此,凡人就更不用多說瞭。   司馬懿害怕成為亂臣賊子,所以不敢與曹爽相爭。一切僅僅是因為當一個亂臣賊子,絕沒有人們想象中那樣容易。歷史上的所謂的亂臣賊子,滿門抄斬的可謂車載鬥量,但真正成功的能有幾個?  司馬懿爬上人臣尊榮的頂點後,對他而言實際上隻有兩種選擇;一種選擇就是接受傢族由盛轉衰的命運,另一種選擇就是冒險去當亂臣賊子。這兩種選擇,對司馬懿而言都是痛苦的。  司馬懿現在已處一個人生的轉折點上瞭。如果向前自然可以讓自己傢族更上一層樓,但裡面的風險與艱難卻顯然是深不可測的;如果選擇向後退縮,卻顯然會讓自己傢族漸漸面對由盛轉衰的命運。在這種背景下,司馬懿選擇瞭向後退縮;因為現在的司馬懿還實在沒有勇氣拿著全傢人的腦袋去賭明天。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做為一代元老重臣的司馬懿,遂隻有委曲求全的屈居於曹爽之下十年之久瞭。  如果我們不是戴有色的眼鏡去看歷史,如果我們不是用蓋棺定論的態度去看歷史。那直到目前為止,司馬懿實際上都是一個完美的臣子形象出現,他是國傢的棟梁、又事事循規蹈矩恪守臣子的本份。  那一年還是239年,司馬懿剛剛接受托孤重任沒有幾個月;就被曹爽這樣輕而易舉的算計瞭。分頁:4/5頁  上一頁2345下一頁  六、無知者無畏的曹爽  曹爽沒有諸葛亮的智慧;所以曹爽一當輔政大臣,就開始讓自己親信、弟弟們占據帝國主要軍政要職。做為一個輔政大臣,不去團結帝國的軍政元老,不去團結皇族有影響的成員,卻一個勁的發展以自己為中心的小集團。他這是想幹什麼呢?  也許曹爽也不知道自己這是在幹什麼!但有一些事實卻是顯然的。曹爽執政十年後,帝國從前的軍政大佬們都被排擠到瞭政治舞臺的邊緣;曹爽執政十年後,曹爽的親信、弟弟們在帝國政治舞臺上的地位越來越突出瞭。  曹爽執政十年後,皇帝已十八歲瞭;但曹爽有讓皇帝出來主持政務的意思嗎?顯然沒有!  如果沒有司馬懿突然發難,那曹爽的權勢自然還會一個勁的繼續膨脹。這樣發展下去的結果是什麼呢?  曹爽以為自己的權勢越來越大瞭,實際上他卻是越來越孤立於政治舞臺之上瞭。如果曹爽有著王莽一樣的胸襟、智慧;那他也許可以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那他真可以讓帝國的權力一步步偏離出皇帝為中心的軌道,更漸漸讓帝國開始圍繞自己旋轉。但曹爽哪有那種胸襟、智慧呢?   如果曹爽真有曹操、司馬懿的武功、資歷,那他也許也能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那他同樣也可以讓帝國的權力一步步偏離出皇帝為中心的軌道,更漸漸讓帝國開始圍繞自己旋轉。  但曹爽哪有這種武功、資歷呢?在這種背景下,曹爽的結果註定是死路一條!  七、曹魏皇權的衰亡  我們常常把曹魏帝國的滅亡,歸於瞭司馬懿的道德、忠誠之上。但我們常常忘瞭,即使沒有司馬懿,曹魏帝國皇權也會無疾而終的。因為魏明帝留下的權力格局,顯然存在一個無可克服的缺點,那就是執政大臣不斷擴張權力之時,誰來制約呢?  曹爽以普通人的智慧、勇氣,一旦成為執政官員,帝國的主要權力都會不斷落入他的親信、弟弟們手中。這種事情能出現,本身就證明曹魏帝國的皇權衰亡已無可避免的。  以曹爽的權勢,以曹爽權勢擴張的趨勢去看;如果曹爽不被司馬懿打敗,曹爽真會把手中的權力主動交還給皇帝嗎?如果我們不是把政治當童話去看,就應該知道這種可能性等於沒有。從這層意義上,曹魏帝國皇權的衰亡已無可避免瞭。一切僅僅是看由誰來做這件事瞭。  曹爽失敗瞭,所以這個“歷史重任”自然不會由曹爽來完成瞭。問題是,如果曹爽沒有失敗呢?隨著曹爽權勢的擴張,恐怕最後也是“曹爽之心,路人皆知”瞭。  我們常常把曹魏帝國的滅亡,歸於瞭司馬父子的道德、忠誠之上,但我們顯然忘瞭,如果曹爽不失敗,那曹爽也會成為曹魏皇權的掘墓人,僅僅是帝國也許不用換國號罷瞭。  曹魏帝國的滅亡,僅僅是因為帝國執政官員在權力、影響上越來越大瞭,執政官員漸漸成為一個可以皇帝分庭抗禮、甚至凌駕於皇帝之上的職務。在這種背景下,任何一個人處在瞭執政官的地位之上,都會希望帝國圍繞著自己去旋轉。  曹爽的智慧、勇氣都很一般,但處於執政官的地位,曹爽都能讓皇帝年滿十八歲後還無法參與帝國軍政大事。帝國執政官員的權力變得如此巨大之時,那帝國皇權還能有什麼好的前途嗎?  司馬懿打敗曹爽,並沒有改變帝國既有的權力格局;司馬懿打敗曹爽,僅僅是司馬懿占據瞭曹爽從前的執政官地位。從前是皇帝高高在上,曹爽決定著帝國的大事小事;現在是皇帝高高在上,司馬懿決定著帝國的大事小事。  帝國的權力中心,已開始一步步從皇帝那裡向執政官員那裡滑落。這絕不是司馬懿父子的道德、忠誠決定的,而是因為曹魏帝國的權力重心已開始偏向瞭執政官員一邊。即使司馬懿父子被別人打敗瞭;曹魏皇權也註定是要衰亡的。因為我們可以想一下,一個人如果能打敗司馬懿父子;那以他們這種實力、功勞,他們如果不去當帝國新的執政官員,誰還敢當帝國的新執政官員呢?  我們也可以再想一下,一個人在打敗司馬懿父子之後,成為帝國新的執政官員之後,他們還會真正聽皇帝的話嗎?從這層意義上,魏明帝所留下的政治格局本身就問題;因為帝國的權力已註定要從皇帝那裡向執政官員那裡轉移瞭。這一切並不會因為執政官員的道德、才能而有所改變。  改變這種趨勢的方法也許隻有一個,那就是皇帝利用自己手中的力量打敗執政官員。問題是,皇帝顯然缺乏這種能力;因為在皇帝私人親信力量(皇族、外戚、太監)弱小的背景下,皇帝想打敗執政大臣(曹爽)就隻能依靠司馬懿等軍政大佬,皇帝想打敗新的執政大臣,就隻能依靠司馬懿之外的軍政大佬。而這種做法,實際上不過是前門驅狼後門入虎罷瞭。分頁:5/5頁  上一頁345下一頁

明朝滅亡的三大原因:歷史上大明朝怎麼滅亡的

  明朝的滅亡令許多人磋嘆不已,悲哀的王朝,悲哀的時代,許多人都在探討明朝為什麼會滅亡?幾乎每個人都想穿越時空做回崇禎,來挽救大明王朝。流行的觀點認為明朝滅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明朝亡於黨爭。哪朝哪代都有黨爭,而且皇帝為瞭穩固自己的地位,人為地制造黨爭,以取得朝局的平衡與穩定,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黨爭不僅不會使天下滅亡,反而會穩固君主的統治。  二,明朝亡於廠衛。東廠和錦衣衛是為瞭加強皇權而誕生,東廠和錦衣衛並不像影視所描繪的那麼誇張,廠衛隻是監督不法官吏,與民秋毫無犯,所以說明朝亡於廠衛實在是笑話。  三,明朝亡於宦官專政。明朝有宦官專政嗎?貌似從萬歷中期以後,宦官的地位就衰落瞭,有人說魏忠賢。魏忠賢的確飛揚跋扈,但天啟帝用魏忠賢正是為瞭對付東林黨,所以魏忠賢再跋扈,乾坤也在天啟那裡掌握著。   四,明朝亡於萬歷三大征。哪個朝代的戰爭不頻繁,天啟,崇禎兩朝的遼東戰事還少嗎?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的時候那麼多的小國傢每年每月每日都在進行戰爭,也沒見哪個國傢因為打仗,說完就完瞭。萬歷三大征耗帑銀數百萬兩,而三大征所耗帑銀都是萬歷從內廷拿出來的,難道幾百萬兩銀子就能把大明朝玩完嗎?更可笑。  五,明朝亡於神宗不上朝。神宗不上朝,天下就會亡嗎?明朝的文官體制已經很完備瞭,皇帝理不理政,大明朝照樣運轉,況且萬歷朝的一切大事都是在神宗主導下進行,神宗並非完全不理政。  六,明朝亡於北半球氣候的小冰河期。長達七十年的氣候冰河期導致明末北方糧食減產,瘟疫流行,災民增多,但這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嗎?非也。我們要知道,唐朝貞觀年間,明成祖朱棣時期也處在北半球氣候冰河期,北方災情也很嚴重,但都渡過去瞭,因為政府賑濟,當時政府的控制力強。  七,明朝亡於土地兼並。古代封建地租十抽三,然後地主從“三”中拿零點五上交農業稅,有瞭十之七,農民一樣可以生活的很好。  八,明朝亡於白銀輸入減少。西方學者提出觀點明末國外白銀大量輸入中國,導致通脹,後由於白銀生產無利可圖導致白銀開采量減少,從而使得我國的白銀輸入量減少,而民間白銀多窖藏,導致通縮,由於前期通脹已經發生,所以最終結果是物資貴,白銀匱乏,導致經濟崩潰。這種觀點錯,為什麼錯?因為白銀輸入減少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不足,導致物價下跌,而明末在市場上流通白銀減少的情況下反而出現物價上漲不是因為前期白銀太多,前期白銀多導致物價高在白銀流通量減少的情況下物價自然會跌落,這個用不著擔心,但為什麼在白銀減少情況下物價反而不跌呢?這是由於結構性通脹的原因,也就是由於基礎商品——糧食的產量降低,導致糧價上漲,從而帶動其他商品價格上漲,所以根本問題還是糧食問題,而不是白銀問題。至於說白銀減少政府無銀買糧賑濟災民更是笑話,明末糧食減產,就算你銀子多難道就能買來糧食嗎?所以明朝滅亡跟白銀輸入多少沒有關系。相關閱讀推薦:明朝滅亡的誘因奢安之亂:源自朱元璋的政策失當崇禎的經濟失敗:白銀持續大量流入加速明朝滅亡?揭秘:大明朝滅亡後崇禎的子女們都去瞭哪裡?明朝滅亡後崇禎帝子女下落之謎:崇禎後代在哪?明朝滅亡的原因與馬有關:為何缺乏優良戰馬?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九,明朝亡於貪官污吏,政治黑暗。這些都是大話,空話,經不住推敲,站不住腳的。  十,明朝亡於李自成起義和清兵入關。這是結果,不是原因。  十一,明朝亡於氣數。這個最可笑,這個理由完全是學者掩蓋無知的表現。任何結果都有他發生的理由,千萬不要歸結於氣數。  那麼明朝滅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一,文官集團勢力過大,皇權受到抑制。事實上嚴嵩死後,大明的文官們一直是鐵板一塊,皇帝再也無法分化,控制,萬歷不上朝,正是基於此,萬歷上朝是那回事,不上朝還是那回事。這些信奉理學,心學的文官們有著類似宗教似的狂熱,鄙視一切非科舉出身的人員,他們把持朝政,壓抑皇權,為瞭他們的信仰與教條不怕流血犧牲,其直接結果是皇帝也無可奈何。外加上隻知空談,放炮的海瑞給他們樹立瞭楷模。一旦皇權受到抑制,那麼國傢制定的政策不是從全局考慮,而是從文官集團的利益考慮,也就是從資產階級的利益考慮,大明的文官集團正是明末江南資產階級的代表。由於明太祖出身寒苦,深知民情,加上明朝初年經過戰亂後,百廢待興,所以太祖與民休養生息,其直接結果就是明朝賦稅一直很低(黃仁宇觀點),商業稅更低,所以明朝財政一直很困難。   明初的時候為什麼打仗,水利,賑災朝廷都有財力,但到瞭明末就不行瞭?因為明末農業占國民經濟比重降低,商業占國民經濟比重增加,而稅收仍然是以農業稅為主,到瞭崇禎朝,打仗沒錢,賑災沒錢,而江南富商巨賈一擲就是幾十萬兩,上百萬兩,皇上想增加賦稅立刻遭到大臣們的激烈反對,明末時期商業發達,商人從海外貿易中賺取巨額資金,由於東林黨的阻擾,商業稅卻無法提高。萬歷朝實在沒辦法,於是開征礦稅,結果大臣們唆使地方官殺稅使,由此可時見一斑。如果皇權強勢,財政充裕,那麼可以在北方興修水利,這樣到瞭災年也可以應對。所以,那幫空談誤國,禍國殃民,自以為是,打擊報復,隻知逃稅的東林黨絕對是大明朝的奸臣,而打擊東林黨的魏忠賢絕對是大明朝的賢臣,對的起自己的名字,魏忠賢死後,東林黨重新掌權,商業稅罷。我的觀點是,皇帝應該減少任用富庶省份的官吏,尤其是有士紳背景的官吏,這樣制定的政策才能從全局考慮,才能夠在全國的范圍內進行資源的調配。  二,明末經濟制度的超前發展(黃仁宇,杜車別觀點)。中國古代為什麼重農抑商,因為氣候,河流,地理的因素決定瞭我國是個農耕國傢,不像歐洲以商業為主,所以我國大部分人口是農業人口,這就決定瞭糧食生產安全是中國古代的第一要義,沒瞭糧食,百姓就要造反。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禁止海外貿易,正是為瞭限制農業人口從事非農行業,導致糧食減產。  而明末,江南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海外貿易活躍,大批的農業人口進入手工業或從事海外貿易,而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使得實物稅轉變為貨幣稅,人們不生產糧食也可以交稅。江南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的後果就是江南人口的口糧需要湖廣供給,到瞭明末戰亂時候,江南富商們有錢買宅子,買地,卻買不來糧食,清兵南下後,南方四鎮的二十萬精兵因為沒有軍糧,全部投降清兵,政府無糧,征兵也困難。南方糧食姑且緊張,那麼北方遇到瞭那麼大的災情,可以說天下已無糧賑濟,設想,如果江南加大糧食生產,提前數年調運糧食儲備於北方各省,到瞭災年,開倉賑濟,情況是不是要好很多。  三、再來談談張居正的賦稅改革。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使得明朝往商品經濟邁瞭一大步,但正是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使得明末商品經濟過渡發展,從而導致明朝的滅亡。在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以前,農民收割完瞭糧食就可以交稅,但賦稅改革後就不行瞭,還要拿市場上去賣,換瞭錢再交稅。而收割糧食和賣糧食的季節都一樣,大傢都賣糧食,糧商就會趁機壓價,等於農民又被盤剝一次,變相的加重瞭賦稅。江南這些地方還好一些,因為這些地方銀子多,經濟外向型大,還可以種植利潤大的經濟作物換錢,西北這些缺銀,經濟內向型的地方就更嚴重,農民為瞭換錢受的盤剝更大,所以除瞭災荒外,農民起義為什麼在西北爆發,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再加上前面說的,張居正的賦稅改革等於是鼓勵種植經濟作物而不種植糧食,所以導致大明王朝滅亡的不是李成梁,不是萬歷,天啟,崇禎,魏忠賢,而是張居正,這位大明王朝的第一能臣,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詭異。  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傢,由於商業的過渡擴張,耗盡瞭帝國的資源,最終搞垮瞭這個帝國。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商朝滅亡的原因探究:武裝奴隸不可能幫助奴隸主

  人類進入瞭奴隸社會後,有瞭奴隸主統治的王朝,開始建立軍隊,有瞭真正意義上的有組織的戰爭。進行戰爭的目的,除瞭保衛自己的部落和王國,主要目的就是抓捕奴隸和掠奪對方生產的物品。這種戰爭中抓住有勞動能力的俘虜,就會成為勝利者驅使的奴隸,而不再當作食物。奴隸的出現,說明人類的生產力水平提高,被奴役者幹活除養活自己外還能有剩餘產品,這樣俘虜還大都能活命。   奴隸社會同原始社會相比,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世界古代的幾大文明發源地,如埃及、兩河流域、愛琴海沿岸、印度和中華大地,最早建立的都是奴隸制國傢,建國的過程也始終與戰爭相伴。   距今約 4000年的夏朝歷史,主要來源於傳說,現在還沒有考古發掘出的文字作為佐證。距今 3500年前建立商朝,已經有大量考古發掘的實物和甲骨文作證。從這些記載中看,商朝滅亡前幾十年間曾上百次征伐其他部落,每次勝利都抓到大批奴隸作為勞動力。對如今河南安陽的殷墟考古還發現,這個商朝的首都城區面積達 24平方公裡,已有數以萬計的居民,卻沒有築城墻,隻有一條註水的壕溝,這在古代史上又是一個奇怪現象。

夏姬不該承擔陳國亡國之責?陳國是怎麼滅亡的

  夏姬是鄭穆公的女兒,嫁給陳國大夫夏禦叔為妻,所以被稱之為夏姬。她和驪姬、息媯都是春秋時期有名的美婦人,也有人說她是和妲己、褒姒一樣的淫蕩狐媚之人,因為她和國君有不正當的關系並導致瞭陳靈公被殺,因而有人說她導致瞭陳國的滅亡,被稱之為“夏姬之亂”。其實,夏姬不該承擔陳國亡國的責任,陳國之亂也不是夏姬之亂,而是“夏氏之亂”,即夏姬的兒子夏徵舒引起的亂,因為古代的“氏”是氏族之意,不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為人妻子的那個氏。  《史記》對這件事情的指向非常明確,是這樣記載這件事情的。  靈公十四年,陳靈公和他的大夫孔寧、儀行父都與夏姬私通,各自穿著夏姬的內衣在朝廷上相互炫耀嬉戲。大夫泄治進諫說,君臣公開淫亂,百姓將效法什麼呢?靈公將泄治的話告訴瞭孔、儀兩人,兩人說要殺掉泄治,靈公不加禁止,於是二人就把泄治殺瞭。第二年,陳靈公和孔、儀二人在夏傢飲酒,酒席間和兩人開玩笑說,夏徵舒長得像你。二人說,也像你!夏徵舒聽後極為憤怒。等靈公喝完酒出來,夏徵舒在馬廄門口埋伏下弓弩射殺瞭靈公。孔、儀二人逃到瞭楚國,靈公的太子午則出奔到瞭晉國。夏徵舒自立為陳侯。  在陳靈公死後的第二年,也就是陳成公元年,楚莊王以夏徵舒殺死靈公為理由,率領各諸侯國討伐陳國。進入陳國後對陳國人說,我們僅僅是誅討夏徵舒而已。於是殺瞭夏徵舒,便將陳國作為楚國的一個縣而占有。   楚國討伐陳國,殺的是夏徵舒,沒有殺夏姬,也就是從道義上來說,楚國征伐的是弒君的夏徵舒,不是和陳靈公有不正當關系的夏姬。也許有人說她是鄭穆公的女兒,但當時鄭國已經自身難保,楚莊王將其嫁給襄老並沒有征求鄭國的意見。實際上,這傢事情的根本原因是楚國崛起以後,要參與中原的政事。當遭到周王室的拒絕以後,他們采取瞭迂回策略,轉而向東北發展,而陳國正好處在這個發展位置上。也就是說,楚國伐陳是不可避免的事件,早一天晚一天必定都要發生,隻不過夏徵舒的弒君,給瞭楚國一個最好的借口罷瞭。  這件事情,從陳國國內來說,靈公這是咎由自取,一個國君無恥到這個地步,實在是該死也該殺。但那個時代,國君再荒唐,也不該由臣子來殺,這就給楚國的討伐提供瞭一個理由。雖然說,那個時候的“道理”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但為什麼陳國人自己不討伐、晉國這個霸主國不討伐,偏偏是楚國來討伐呢?這就是我們上面說的原因,不管是有沒有夏姬這個人、也不管是有沒有夏徵舒弒君這件事,楚國都要滅亡陳國。因為在這件事情以前,楚國已經征伐過陳國並使其臣服,此後也多次征伐陳國並最終滅亡瞭陳國,別的國傢不管楚國管,隻說明陳國屬於楚國的勢力范圍。《史記》在記載陳國中後期事情的時候,總是把它和楚國一塊兒寫,可見楚國對陳國的利害關系。那麼,為什麼陳國會最終滅亡在楚國手中呢?這是因為,楚國強大以後,陳國是其戰略發展方向的一個重要之地。相關閱讀推薦:春秋美女南子簡介:因為招惹孔子而名聲不好晉文公重耳登位後做瞭些什麼使他成為春秋五霸?春秋歷史上因為自由戀愛而結局十分悲慘的母女春秋歷史上的美女為何多與亡國殞身的君主有瓜葛當瞭十次寡婦的古代極品“紅顏禍水”!夏姬之亂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楚國本來是一個子爵國,在諸侯中級別較低。在熊渠為楚子的時候,周王室開始衰落,諸侯間相互攻伐。熊渠因為很得長江、漢水一代民眾的擁護,就出兵攻打庸、楊粵、鄂,並開始僭越稱王。到瞭楚文王的時候,楚國變得強大,並滅亡瞭鄧國。到瞭楚成王時候,楚國又向天子進貢,並公開提出要參與中原的政事。周王室沒有答應,而是讓他當蠻越地區的霸主,楚國雖不滿意,卻借機擴地方圓千裡,並繼續覬覦中原地區。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聯合諸侯伐楚,責備他為什麼不向天子進貢,楚國畏懼於齊國的強大隻得和齊國結盟。齊國也沒有軍事上必勝的把握,同樣也接受瞭楚國的議和。此後一段時間,楚國又相繼打敗瞭許、宋等國,齊桓公死後,楚國又打敗瞭齊國,楚成王也打起瞭稱霸諸侯的野心。因為晉文公的勵精圖治,並在城濮打敗瞭楚國,楚國稱霸的念頭又一次受到瞭挫折,因而暫時放棄瞭北上發展的念頭,開始經營攻略東方。並在穆王時代滅亡瞭江、六、蓼等國。穆王八年(前618年)楚討伐陳國。到瞭楚莊王六年(前608)楚國第二次討伐陳國,這兩次討伐陳國,楚國根本就沒有找什麼理由。  楚國第三次討伐陳國是在楚莊王十六年(前598),在此之前的莊王十年(前604),陳國已經成為瞭楚國的盟國,如果沒有夏徵舒弒君這個理由,楚國是不好出兵陳國的,至於夏姬和陳靈公私通這件事,當時的人們並不像今天一樣看的很重,這個楚莊王進入夏傢的食邑株林後,見到夏姬,也曾想自己納入後宮,隻是因為屈巫的諫阻而作罷。屈巫說,我們討伐陳國,是討伐夏氏弒君之罪,如果納瞭夏姬,就是為女色。本來我們是一種義舉,那樣就變成瞭淫蕩。可見,夏姬的事情不是楚國討伐陳國的理由。   真正的原因,就是楚國要稱霸天下。尤其是這個楚莊王,野心實在是太大,“問鼎”一詞就是出在這個人身上。楚莊王八年(前606)楚國討伐陸渾戎,到達洛,在周都郊外閱兵。周王派王孫滿犒勞楚王,這個楚莊王借機問周鼎的大小,受到瞭王孫滿正義的回擊,楚國才撤軍回國。這件事情充分暴露瞭楚莊王的野心,天下權力的象征——鼎都想得到,何況一個陳國!隻不過,有瞭夏徵 舒弒君這個理由,楚國討“亂”就可以堵其他強國之口,否則,像陳國這樣一個千乘之國,其他國傢一定會出面幹涉。本來,楚國兵不血刃進入陳國,已經把陳國滅瞭,為什麼又恢復瞭呢?說到底,還是當時天下的大勢不容許他這樣做。陳國位於現在安徽的西北部,這兒正好處於晉國、齊國、楚國的三角中心地帶,楚國如果占有瞭它,晉國、齊國豈不寢食難安?楚國想當霸主晉國都不答應,占領陳國,從而獨有天下,晉國豈能坐視不管?所以當大臣諫阻莊王,莊王馬上又恢復瞭陳國。權衡利弊,擁有陳國惹來麻煩,不如掌握陳國,這和實際上擁有陳國沒有不同,反而少瞭麻煩。這就是楚國滅陳又復陳的原因所在。  總之,陳國亡國的責任不該由夏姬來承擔。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明朝滅亡後:為何南北方“假太子”頻頻出現?

  生在皇傢,雖然可以過著榮華富貴、錦衣玉食的生活,可但凡和“皇傢”扯上關系的人,無不過著鉤心鬥角的累心生活。而且一旦皇權敗落,甚至亡國,這些曾經的皇傢人下場沒有幾個是好的。  從明朝亡國太子的悲慘命運中看得出,皇太子與王朝的命運聯系的是多麼緊密。一旦亡瞭國,不管願意不願意,皇子的命運隻能是死!  亡國太子  就在那一夜,大明朱傢的天下改朝換代,朱傢的孩子們死的死、散的散。  崇禎十七年(1644年),在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進北京之前,崇禎皇帝朱由檢把三個兒子叫到瞭身邊。想著大明幾百年基業要毀在自己的手裡,看著還都是孩子的三個兒子,崇禎帝心裡相當不是滋味。他教育自己的兒子說,你們趕緊跳命去吧,找個鄉下地方,做小老百姓吧。以後的生活要小心謹慎,遇到做官的要叫老爺,遇到讀書的要叫先生,如果你們能留條命,一定要記得給父母報仇!  送走瞭三個兒子,崇禎帝在後宮大開殺戒,還砍瞭女兒長平公主的手臂。宮中的太監宮女見皇帝都殺紅眼瞭,四散逃命,隻留下滿身血跡失魂落魄的朱由檢……   朱由檢有七個兒子,可活下來的隻有皇長子兼太子朱慈烺、皇三子永王朱慈炯、皇四子定王朱慈炤,逃出來的這三個兒子,似乎為日後的反清復明留下瞭皇族的血脈與希望。  太子朱慈烺被太監們護著沖出皇宮,躲在京城的某個角落裡。兩個弟弟則直接投奔瞭周皇後的父親、嘉定侯周奎。按理說,周奎那可是大明宗室的至親,見兩位皇子投奔而來,應該想方設法保住他們才是。但這周奎可沒顧及什麼親戚關系,竟然主動把兩位皇子交給瞭李自成的農民軍。太子朱慈烺隨後也在農民軍的搜捕中被捕。  為瞭給推翻大明王朝一個理由,李自成進北京後沒有殺掉三位皇子,而是封太子朱慈烺為宋王,並和其他兩個兄弟一起看管起來。可李自成在北京屁股還沒坐熱乎,吳三桂就把清軍放進瞭山海關。於是李自成便馬不停蹄去東征吳三桂瞭,還把三位皇子也帶在瞭身邊。要說打仗,三位皇子肯定不會,李自成帶上他們也無非是想借大明皇子的名義招安吳三桂。  可吳三桂可沒管什麼皇子不皇子的,率軍把李自成的農民軍打瞭個落花流水,最終北京失守。在李自成西撤的時候,潰不成軍的農民軍自顧不暇,哪還顧得上三位前朝皇子啊,他們最終不知去向。從那以後,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就再也沒在正史中出現瞭。  大清國的明皇子們  朱傢的三位太子在正史中消失瞭,卻在野史中“活躍”起來瞭。  順治元年(1644年),前明朝太監常公公傢有人拜訪,他一看嚇瞭一跳,來人不是別人,正是前明太子朱慈烺。常公公不敢也不願意收留這個燙手的山芋,直接把他帶到瞭周奎那裡。  周奎一看到朱慈烺,大呼:“這是誰傢的孩子啊?”周奎難道不認識自己的外孫?當然不是,其實周奎一見面就認出來瞭,隻是他不能承認。在周奎傢休養的長平公主聽到消息,從內室跑瞭出來,一見弟弟就大哭起來。周奎見狀,隻好認下瞭朱慈烺。  朱慈烺從小過的是前呼後擁的生活,讓他在周奎傢夾起尾巴做人,那怎麼可能。人前人後的,他總是指使下人幹這幹那的,還總是把前明太子的身份搬出來。當時已經改朝換代瞭,周奎本身活得就小心翼翼,再加上收留亡國太子,這要是讓大清朝廷知道瞭還得瞭?於是忍無可忍的他派人把朱慈烺趕出瞭傢門。相關閱讀推薦:朱慈煥是崇禎第五子為什麼叫朱三太子?朱三太子究竟是誰?揭秘朱三太子撲朔迷離的真相朱三太子是誰?朱三太子案怎麼回事?揭秘:清朝康熙年間發生的十起“朱三太子案”究竟是誰殺死瞭崇禎皇帝的遺孤? 清朝朱三太子案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朱慈烺也是個情商不高的主兒。想他自己這種特殊身份,沒人願意收留,還不趕緊跑,結果他在周奎的門前罵起街來。周奎的傢人可能素質也不怎麼樣,竟然與朱慈烺隔著大門對罵起來!結果雙方的爭吵把滿清官兵招來瞭,一聽說這有明朝太子,官兵連忙把朱慈烺押走瞭。周奎見朱慈烺被帶走瞭,這可是大禍臨頭啊,連忙上書多爾袞說這個人是個假太子。  在多爾袞看來,這人就算是個真太子也必須讓他變成假的。大清剛剛占瞭別人傢的地盤,前任地主的兒子就回來瞭,再加上大清國是滿族人建立的,漢族人相當不服,這個太子的出現,不是正好給瞭想恢復大明江山的人一個旗號?所以,這個太子必須是假的。  雖然大傢的目的不同,可手段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極力否認這個太子的身份。  在朱傢親屬、大明宮人以及前朝官員的辨認下,人們“一致認定”這個太子是假的。當然,就算有人認為是真的,多爾袞也讓他們永遠閉上瞭嘴。  對朱慈烺的審理,在剛剛建立的大清朝臣民中引起瞭騷動。畢竟人們對前朝還是感情很深的,他們希望前朝的太子能夠繼位,甚至有些百姓直接造反,要求清朝官員放還太子,並還朝大明!多爾袞一看,這太子案不宜再拖,於是在第二年處死瞭假“太子”,匆匆瞭結瞭這件“太子案”。   北京的太子案剛結案,“太子”又在南方現身。當年北京淪陷後,明朝在南方的殘餘勢力擁戴藩王朱由崧建立瞭王朝,並“定都”南京。這時朱慈烺又出現瞭。這位朱慈烺的出現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當年李自成的農民軍失敗後,朱慈烺從亂軍中逃瞭出來,並在蘇杭一帶活動。另一種說法是,鴻臚寺少卿高夢箕的仆人偶然結識一位少年。晚上就寢時,仆人發現這位少年的內衣上竟然有龍紋,一問才知道這位就是明朝太子朱慈烺。  太子出現後,當時由朱由崧建立的南明政權面對的也是要證實這太子是真是假。朱由崧想,我剛剛當上皇帝,這正宗的太子就出現瞭,我這皇上當得倒名不正言不順瞭,所以,太子必須是假的。  可就在這時,明朝太子出現的消息被南京的老百姓知道瞭,人們紛紛要求朱由崧退位,還朝政於太子。本來朱由崧建立的南明政權就根基不穩,現在又跑出來一個太子,雖然被朱由崧認定是假太子,卻無法服眾。  就在南明朝庭為朱傢太子鬧得亂作一團的時候,南京數百名百姓砸開監獄,救出瞭朱慈烺,並擁立他為皇帝。可惜這位朱慈烺隻做瞭五天皇帝,就被攻入南京的清軍給抓住瞭。清軍押解剛當上皇帝的朱慈烺和那位剛被趕下皇位的朱由崧回到北京,隨後被一起處死。  神出鬼沒的朱三太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人們漸漸適應瞭大清朝的存在,可人們還是對朱三太子情有獨鐘,並以朱三太子的名義進行各種起義。  這些打著“朱三太子”旗號造反的人自稱朱慈煥,這是怎麼回事呢?皇三子明明是朱慈炯。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其實朱由檢的第三個兒子是永王朱慈炯,而朱慈煥是他的第五個兒子,隻是朱慈煥在五歲時就夭折瞭。由於明崇禎帝七個兒子三個早夭,隻剩下長子、三子、四子、五子,而五子朱慈煥又與四子同歲,人們習慣稱其為“朱三太子”。  朱慈煥死前,突然對在床邊的崇禎皇帝說:“九蓮菩薩說:‘皇上待外戚太薄,所以要讓他的兒子們都死掉。’”九蓮菩薩是萬歷皇帝的生母李太後,也就是崇禎的太奶奶。崇禎皇帝一聽這話,認為朱慈煥不是凡人,就封他為“玄機慈應真君”。起義軍正是看中瞭朱慈煥“非凡人”的身份和他在民間的蠱惑力!  順治十二年,有個叫朱周稘的書生自稱“朱三太子”,在蘇北組織反清活動。  順治十三年,在直隸有位破產商人自稱“朱三太子”,搞廟會招攬香火錢,香客可以按照未來光復明朝後的官職相應價碼捐獻香火錢。  雍正七年,有個叫李梅的人站出來說朱三太子沒有死,而是輾轉流落到瞭海外。當時的廣東總督派人捉拿李梅,可李梅不知所終。   在此之後,浙江、廣西,甚至越南、呂宋都有朱三太子的身影出現。康熙末年,臺灣朱一貴發動起義,也是尊奉朱三太子的名號。  而據傳真正的皇三子朱慈炯當年逃出李自成的農民軍後,流落到朱元璋的傢鄉安徽鳳陽,並在那裡出傢當瞭和尚。朱慈炯長大成人後,在雲遊浙江時遇到一位胡先生。胡先生很欣賞朱慈炯的才華,讓他還俗並把女兒嫁給瞭朱慈炯。此時的朱慈炯隻想做一個普通人,並不想反清復明為父母報仇。  雖然朱慈炯心無旁騖,可造反者需要一個一呼百應的旗幟。在寧波紹興一帶有一股反清力量,就打著明皇子的旗號發動起義。清朝派兵鎮壓,並在江浙一帶抓住瞭朱慈炯。雖然此時的朱慈炯已經七十多歲瞭,也沒有什麼造反的證據,可為瞭穩定大清,朱慈炯一傢三代全都被處死瞭。  時刻改變自己  有的時候覺得人類有些奇怪,大明朝的臣民對腐朽的明朝統治都肯定已經是恨之入骨瞭,否則也不會李自成一揮手,那麼多農民軍跟著走。可當大清朝推翻瞭這個讓人痛恨的朝代以後,卻又有那麼多人舉起瞭反清復明的大旗。前面的反抗是順潮流之勢而為,而之後的起義造反似乎就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瞭。  大到人類,小到個人,發展的歷程無不是經歷瞭破舊立新,然後才獲得瞭重生與發展。就個人來說,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可隨著時間的流逝、時代的發展,這些曾經引以為豪的優點可能就變成阻礙自己前步的缺點。如果我們抱殘守缺、固步自封,勢必被前進著的歷史所遺忘。  雖然改變很痛苦,但改變瞭自己就改變瞭世界。改變自己不是讓自己成為無本之木、毫無主見的人,而是說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目光不能隻停留在現在,更要放眼未來,並為之改變。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蒙古軍團最難對付的竟是南宋:真實的南宋滅亡史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是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傢,他的蒙古軍團是地球上最強大的征服者。成吉思汗馬鞭所指,鐵蹄所至,無不望風喪膽。他一直瞧不起不會騎射且身板柔弱的漢人,也從未把南宋當回事。在其剛起兵時,他一直視金人為其最強勁的對手,隻是金兵讓他失望瞭,中原一百年的驕奢生活早已消磨瞭女真人的勇武之風。後成吉思汗占領金朝中都,金人隻得向其納貢稱臣。隨後的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也未遇對手,隻是在征服西夏時的靈州大戰中才遭遇西夏主力像樣的抵抗。  歷史往往喜歡開玩笑。直至成吉思汗死時,他做夢也想不到,他最輕視的漢人會是蒙古征服史中最強勁的對手、最難啃的骨頭。  成吉思汗死後,其子窩闊臺大汗根據他臨死前的戰略部署,毫不費力地滅瞭金。時為1234年。第二年,窩闊臺發動瞭第二次西征,一直打到多瑙河。同時,他還分兵兩路進攻南宋,東路主攻襄樊,江淮,西路主攻四川。  蒙古軍遭到瞭宋軍的頑強抵抗,直到第二年西、東兩路軍才分別攻占瞭陽平關和襄陽這兩處戰略要地。蒙古軍開始在湖北沿江集結,準備橫渡長江,南宋派大將孟珙去救援。孟珙很快連破蒙古24寨,取得瞭江陵大捷,阻止瞭蒙古軍南渡,一舉打破瞭蒙古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   此後幾年,宋軍在孟珙率領下與蒙古軍展開瞭慘烈的拉鋸戰,雙方難分高下。至1239年,大將杜杲在廬州(今合肥)大敗蒙古東路軍主力,蒙古東路軍傷亡慘重,被迫撤退。而孟珙則轉入反攻,連敗蒙古軍隊,收復襄樊諸郡和信陽,基本解除瞭蒙古大軍在東路對南宋的威脅。1240年初,神勇的孟珙又大敗西路蒙古軍,取得大埡寨大捷,並收復夔州。兩路圍攻南宋的蒙古軍隊全面受挫,1241年,蒙古大汗窩闊臺病死,西路蒙古軍隊從四川撤離。至此,長達六年的蒙宋戰爭,以蒙古的失敗而告終,這也是蒙古征服史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1241年,蒙古大汗窩闊臺病死後,其子貴由繼承瞭汗位,但兩年也死瞭。在此期間,蒙古軍曾進犯過四川,但被南宋大將餘階擊敗。1251年,拖雷的兒子蒙哥登上蒙古大汗之位,發動瞭針對西亞和中亞的第三次西征,同時大舉進攻南宋。為避開長江天塹,采取瞭迂回包圍戰術。忽必烈率10萬大軍長途奔襲滅瞭大理國,俘獲大理國末代君主段興智。此時,南宋已陷入蒙古的軍事大包圍中。不幸的是,南宋抗蒙名將孟珙、杜杲此前相繼病逝。  於是,第二次蒙宋戰爭開始瞭。蒙古大軍共分三路,中路軍由蒙古大汗蒙哥親自率領,南下四川,直撲重慶,南路軍從雲南出發,經廣西,直撲長沙,北路軍由忽必烈率領,直撲鄂州(今武漢),三路軍計劃在鄂州會師,然後順江東進,直取臨安,企圖一舉滅亡南宋。  由大汗蒙哥率領的中路軍一舉攻克瞭成都,此後宋軍節節敗退,四川大部失守。蒙軍順嘉陵江南下,但在合州遇到瞭守將王堅的頑強抵抗。此後,雙方在合州展開瞭激烈的攻防戰,相持瞭幾個月,蒙古軍一直不能前進半步,心情焦急的蒙哥親自率兵攻城,被石炮擊中,當晚死在營中,中路軍士氣低落,隻得撤退。  忽必烈率領的北路軍也久攻鄂州不克,而忽必烈又急於回國搶奪汗位,正好南宋權臣賈似道背著朝廷前來議和,正中忽必烈下懷。1260年,所有入侵南宋的蒙古軍全部撤退,第二次蒙宋戰爭以蒙古大汗蒙哥戰死,三路大軍無功而返告終。相關閱讀推薦:蒙古帝國四大汗國是哪四個?四大汗國怎樣滅亡的蒙古人的歸宿:在元朝滅亡後的蒙古人如何生存?袁世凱用哪四招終結瞭“大蒙古國”的獨立鬧劇?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後差點成瞭哪個蒙古人的妹夫?揭秘:蒙古大軍能掃平歐洲 卻40年攻不下弱宋?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蒙古大汗蒙哥戰死於合州後,他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裡不哥為爭汗位打瞭起來,1260年,急忙從鄂州前線趕回來的忽必烈和他的弟弟阿裡不哥分別在開平和蒙古國首都和林自稱大汗,雙方因此展開瞭長達四年的內戰,1262年,掌管山東的漢族軍閥李檀又起兵反叛,並與南宋取得聯系,蒙古局勢一時非常混亂。  天縱英才的忽必烈很快平定瞭李檀叛亂,於1264年又徹底擊敗阿裡不哥,結束瞭蒙古長達4年的內亂,又開始對南宋磨刀霍霍。而南宋呢,並沒有利用蒙古內亂之機發展自己,反而在賈似道一手遮天下,忠奸不分,軍政日趨腐敗。這時,發生瞭件不幸的事,南宋四川守將劉整向蒙古投降,其所部水師自然也歸瞭蒙古。  1268年,蒙古以阿術為主將,劉整為副將,率領蒙古軍隊和降蒙的南宋水師攻打襄樊,蒙古軍開始進攻重點是樊城,用盡各種辦法,都無法破城,1271年,忽必烈又從四川增兵,襄樊兩城所受壓力越來越大,到1272年,襄樊已被圍五年,糧食已基本耗盡,但兩城軍民依然鬥志昂揚,元兵始終無法得手。同年,南宋大將李庭芝派張貴、張順率三千士兵,攜帶城內急需物資,成功突破元兵的包圍,沖進瞭襄陽,這是五年內第一支進入襄陽的援兵,極大鼓舞瞭全城軍民的士氣。   此後,襄陽宋軍與外圍的宋軍取得聯系,雙方約好共同夾擊元軍,隻是有叛徒向元兵投降,出賣瞭這條計劃,致使襄陽宋軍遭到元軍埋伏,損失慘重,再也無力反攻。1273年,元軍終於攻破瞭樊城,守將范天順,牛富自殺與城共存亡,襄陽已孤立無援,守將呂文煥向元朝投降,歷時6年的襄樊保衛戰以襄樊失陷而告終,南宋的門戶被徹底打開。  1274年,忽必烈下令元兵自漢江入長江,沿長江東下,一路上南宋將領紛紛投降,到1276年,兵臨臨安城下,謝太後和宋恭宗出城投降,南宋氣數已盡。恭宗投降後,南宋餘部一直在各地堅持抵抗,大將李庭芝還在堅守揚州,陸秀夫、張世傑在福州擁立端宗為帝,文天祥則在江西一帶發展反元勢力,一度控制瞭不少城池。  李庭芝、文天祥兵敗被俘都至死不降,均被殺害瞭。南宋小朝廷一直堅持在廣東沿海抗元,1279年與元軍在厓山展開瞭最後的決戰,大敗。陸秀夫不願被俘虜,眼含淚水背著小皇帝跳海自殺,殘餘的宋軍和官員也紛紛跳海殉國。至此,南宋徹底滅亡。  據博主劉繼興考證,南宋抗蒙史達50多年之長,並使蒙古人付出瞭極大的代價,無疑是蒙古人最難啃的“骨頭”,而比南宋強大的金不到30年就滅亡瞭。也許有人會說,日本才是蒙古最難啃的骨頭。事實上,蒙古侵日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臺風幫助瞭小日本。且日本抗蒙的時間很短,蒙古人也沒盡全力去打日本,故日本沒法跟抗蒙時間最長、打硬仗最多的南宋比。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張飛的次子張紹:蜀漢滅亡後隨後主劉禪投降曹魏

  張飛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兩個女兒後來都成瞭劉禪的皇後,兩個兒子,大的叫張苞,小的叫張紹。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面突出瞭張苞,卻很少提到張紹。  三國演義裡面,張苞給人的印象是個少年英雄。白袍銀鎧,武藝高強,箭無虛發。劉備出兵伐吳,與關興同為先鋒,屢建大功。以後諸葛亮北伐中原,張苞關興同為得力將領。在三出祁山之役,追趕郭淮、孫禮,連人帶馬,跌入澗內,跌破瞭頭傷重而死。諸葛亮為此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以至此得病臥床不起。被迫中斷北伐回成都養病。羅貫中還托後人詩嘆曰:“悍勇張苞欲建功,可憐天不助英雄!武侯淚向西風灑,為念無人佐鞠躬。”  但在正史裡,對張苞的記載隻有“長子苞,早夭。”寥寥五個字。張飛死後,由次子紹嗣,張苞在張飛遇害以前已經不在人世。張苞關興的故事,大抵是說書人覺得張飛他們死得可惜不值所編的一條尾巴,張苞關興手刃仇人,替父報仇,聽眾也就心理得到平衡。   張紹後來官至侍中、尚書仆射,是蜀漢的重臣。當然,姐妹都是皇後,身為國舅,官是不能當小的瞭。漢代外戚、宦官把持權政,為禍不淺。劉禪身邊有宦官作惡,卻沒有外戚幹政的紀錄,張紹這個人看來人還老實。隻是張飛一代蜀漢名將,兒子卻絲毫沒有武將的影子。諸葛亮六出祁山,張紹可能年紀還小,但以後薑維九伐中原,陣中也沒有張紹。  到後來,鄧艾偷渡陰平,打到劉禪的傢門口。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帶領一幫太子黨出兵抵抗。張紹還是沒有出馬。  諸葛瞻兵敗綿竹,自刎殉國。同時戰死的,有趙雲的兒子趙廣,黃權的兒子黃崇,李恢的侄兒李球,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張苞的兒子張遵等人。  張紹在蜀漢亡國擔當瞭一個不光彩的角色。劉禪派瞭張紹連同譙周、鄧良作為代表團,到雒縣魏營中向鄧艾投降。  三國演義寫道:張紹等至,艾令人迎入。三人拜伏於階下,呈上降款玉璽。艾拆降書視之,大喜,受下玉璽,重待張紹、等。艾作回書,付三人齎回成都,以安人心。三人拜辭鄧艾,徑還成都,入見後主,呈上回書,細言鄧艾相待之善。  真不曉得張紹那個時候的心情是怎樣的,有沒有想過老爸張飛和侄兒張遵?  張紹後來跟劉禪到瞭洛陽,被曹魏封為列侯,繼續其養尊處優的生活。  過去有過這麼一句話:父是英雄兒好漢。蜀漢政權的高幹子弟們,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經證實瞭這話不現實。反而,人們常說的:富不過三代,倒是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相關閱讀推薦:在三國歷史上為什麼武聖關羽比張飛劉備死得早?張飛有個不爭氣的兒子:蜀漢滅亡負責向曹魏投降揭秘:三國史上張飛為什麼非要與男人一起睡覺?關羽和張飛為何會有蓋世武功?關羽和張飛武功由來解密:劉備心目中地位比關羽張飛都要高的人是誰?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張飛的後代張紹為何被歷史忽略?  張紹,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蜀漢巴西太守、車騎將軍、司隸校尉、西鄉桓侯張飛次子,官至侍中、尚書仆射。張飛作為蜀漢名將,為蜀漢的建立立下瞭汗馬功勞,但他卻未能善終。正是因為他顯赫的功績和悲慘的結局使他成為世人和學者們關註的重要三國人物,而張飛的後人及事跡也是我們非常感興趣的。但是關於張飛次子張紹降魏之事,陳壽的《三國志》(包括《裴松之註》)、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均沒有明確記載或提及,學者們也未曾著文論述,或許該問題早已有人發現,隻是因為問題太小而不值得論述。本文作者認為有必要將此問題闡明並公佈於眾。本文通過分析認為,張飛次子張紹於蜀漢滅亡後隨後主劉禪投降瞭曹魏。陳壽之所沒有明確記載張紹的事跡,是顧及張飛的聲譽,是為尊者諱。  這裡有必要先介紹一下張飛的妻室及子女狀況:張飛於建安五年(200年)娶妻夏侯氏[《三國志·卷九·魏書九·夏侯淵傳》(簡記為《魏書九·夏侯淵傳》)裴註引《魏略》],生有二女:長女為後主敬哀皇後,次女在敬哀皇後死後又被立為皇後。(《蜀書四·後主妃子傳》)張飛還有兩個兒子(是否也是夏侯氏所生待考):“長子苞早夭,次子紹嗣,官至侍中、尚書仆射。苞子遵為尚書,隨諸葛瞻於綿竹,與鄧艾戰,死”。(《蜀書六·張飛傳》)這裡隻記載瞭張飛之孫張遵戰死綿竹之事,對於張飛次子張紹在亡國之際的情況沒有說明。而同書《後主傳》中記載:蜀漢炎興元年(363年)冬,後主(劉禪)用光祿大夫譙周之策,遣侍中張紹、駙馬都尉鄧良等“齎璽綬奉箋詣(鄧)艾降”,魏咸熙元年(264年)三月,“後主舉傢東遷洛陽。丁亥,封安樂縣公” ,“於是尚書令樊建、殿中督張通、侍中張紹亦封侯”。(《華陽國志·卷七·劉後主志》,參見《蜀書三·後主傳》)這裡雖未明言張紹與張飛的關系,但可以推斷他就是張飛的兒子。   根據如下:第一、《蜀書·張飛傳》中記載張紹官侍中、尚書仆射,與同書《後主傳》、《華陽國志·劉後主志》等書記載的侍中張紹是相符合的;第二、張紹是後主劉禪的妻兄(弟),也可以說是國舅。史載“後主敬哀皇後,車騎將軍張飛長女”,“後主張皇後,前後敬哀之妹也”,“咸熙元年,隨後主遷於洛陽”。(《蜀書四·後主妃子傳》)張紹的兩個姐姐(妹妹)都是劉禪的皇後,所以張紹是劉禪的親信之人,完全具有出使的資格;第三、張紹是曹魏夏侯氏的外甥,裴松之在《三國志·魏書·夏侯淵傳》中引用《魏略》說:“初,建安五年(200年),時霸(夏侯淵之子)從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為張飛所得。飛知其良傢女,遂以為妻,產息女,為劉禪皇後”,這種關系又使得張紹具有出使請降的有利條件。正是由於張紹和蜀漢皇族以及曹魏夏侯氏的特殊關系,劉禪才將其列為向曹魏請降的最佳人選之一;第四、從與張紹一同奉敕請降的駙馬都尉鄧良的身世也可以證明陳壽的回護筆法。據《蜀書·鄧芝傳》載:“(鄧)芝子良,襲爵,景耀中為尚書左選郎,晉朝廣漢太守”,這裡陳壽也沒有指出鄧良曾官駙馬都尉,給人的感覺似乎這個鄧良與《蜀書·後主傳》所載的鄧良是兩個人。其實陳壽此舉的目的同樣也是為尊者諱,因為鄧良之父鄧芝是蜀漢後期的著名將領,同張飛一樣亦官車騎將軍,封陽武亭侯。  綜上,蜀漢炎興元年(263年)奉命向魏將鄧艾請降的侍中張紹就是張飛的次子,蜀後主劉禪的妻兄(弟)。魏咸熙元年(264年)張紹又隨同後主、後主張皇後遷到魏都洛陽,並被封為列侯,以後事跡不明。  那麼,陳壽為什麼不在《張飛傳》或《後主傳》中明確記載張紹的事跡或身世呢?而且後來為《三國志》做註的裴松之也沒有指出這一問題。陳壽在張飛傳中不明言張紹降曹並不是他的疏忽,而是意有所屬,別有用心,其目的是為尊者諱。因為陳壽原是蜀國人,曾官“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華陽國志·卷一一·後賢志》,參見《晉書·卷八十二·陳壽傳》)而張飛是蜀漢名將,卻為部下所害,張飛之孫張遵(張紹之侄)在與魏軍作戰時戰死。張飛一傢可謂滿門忠烈,而張紹的投降在崇尚名節的古人看來是對先人人格的玷污,是有損祖先名譽的,鑒於此,陳壽采用瞭回護手法,將張紹的事跡分別記載在《三國志》的《張飛傳》和《後主傳》等不同篇目中,這樣做既顧及瞭尊者的顏面又基本做到瞭如實記載,不失為一個兩全其美的選擇。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王莽和新朝改制:他的盲目改制成為滅亡他的前兆

  漢朝一代,歷史學傢分作前漢後漢,也稱作東西漢。這是因為漢朝四百年間,王莽曾篡國僭位一十八年。所以王莽以前,叫作前漢,王莽以後,叫作後漢。且前漢建都陜西長安,故也稱西漢,後漢建都洛陽,洛陽在東面,故也稱東漢。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  中國歷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也稱建興帝或新帝,公元8年到公元23年在位。  西漢末年,王莽執掌朝政,任大司馬,掌管丞相事,是輔佐漢平帝的股肱之臣。王莽本是漢平帝的嶽父,卻毒死瞭漢平帝,平白地占據漢室江山,自稱新朝。王莽稱帝後,實行“托古改制”。  歷來漢朝的官吏和百姓,在每年的正月卯日(幹支紀年),制符為佩,有的用玉,有的用金,也有的用桃木,懸以革帶,一面鐫刻有文字:“正月剛卯”,大傢認為這樣可以避免一年之中的疫氣。金刀本是錢名,形狀像小刀,在民間通行。 王莽認為,劉(繁體字)字的左邊,有卯有金,右邊有刀,因此將剛卯金刀,一律禁止,重新鑄造小錢通用,直徑隻有六分,重量大約為一銖。   王莽又仿照古代實行的井田遺制,稱天下的田地為王田,規定人民不得私自進行買賣。例如,一傢人若不滿八口,田地超過一井,就應當將多出來的田地分給其他親族或同鄉。王莽還規定,不準私自買賣奴婢,違令者重罰。  王莽後來又遵從國師劉歆的奏議,遵照周代的制度,設立五均司、市泉府等官。此外,所有官職,大多重新改名字,但都是不古不今的稱號,胡亂塗改描畫一番,往往是換名不換人。  王莽掀起瞭空前絕後的改名運動。無論地名、官名、建築名,差不多都改瞭,而且還任意調整行政區劃和行政部門的職權。王莽一改再改,有的郡名一年間改瞭五次,最後又改還到原來的。官吏和百姓根本記不住,所以每次頒發詔書和公文,都要在新名後註舊名。這不但影響效率,造成浪費,而且帶來官吏和百姓心理上的厭惡情緒。  王莽還將“匈奴”改為“恭奴”、“降奴”,將“單於”改為“善於”、“服於”,改“高句麗”為“下句麗”。不僅如此,王莽還輕率地動用武力,導致邊境沖突,使數十萬軍隊長期陷於邊疆,無法脫身,耗費瞭大量人力物力,造成瞭北方邊疆民眾深重的災難。  王莽“托古改制”,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由於很多政策迂腐不合實情,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並且朝令夕改,百姓官吏不知所從,遂不斷引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  到瞭天鳳四年(公元17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饑荒四起,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形成瞭赤眉、綠林大規模的反抗運動。地皇四年(公元23年),赤眉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新朝滅亡。  王莽新政的失敗,是西漢沒有前車之鑒,發展失敗的延續。在當時,西漢政權需要官僚體系治理國傢,但卻無法制止官僚作為利益集團,瘋狂掠奪國傢的財富;國傢放開土地,鼓勵競爭,就會引發土地兼並,造成社會兩極分化,如果將土地收為國有,平均社會財富,又會違背人類競爭與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天性。這是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中華帝國的悖論,在此後的兩千多年裡,任何王朝,都沒有逃脫與西漢帝國相似的命運。  王莽改制的失敗,固然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但王莽性情狂躁、輕於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實際,剛愎自用、所用非人,這些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個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領導班子,因此其改革註定要失敗。相關閱讀推薦:王莽是唯一民選皇帝 稱其篡漢不符合當時歷史相愛穿梭千年王莽漢成帝關系 王莽篡漢成功瞭嗎王莽如何三招致西漢王朝死地!王莽怎樣奪取西漢西漢末年王莽亂政的空前浩劫:全國人口銳減一半“王莽趕劉秀”真偽辯:歷史上兩人沒有太多交集

歷史解密:秦朝滅亡之後其實還存在陳勝的楚朝

  秦朝之後,能否有個楚朝  中國前史朝代是這樣排序的: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這是咱們從小就背熟瞭的。其實,秦之後,漢之前,應該是有一個”楚朝”的,僅僅大傢一向沒有供認它的存在。  咱們看一下秦消亡到漢高祖劉邦當上皇帝的大致進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至秦二世的第二年(公元前208年)十二月(秦制,十月為歲首),陳勝、吳廣領導的反秦農人起義戰役。進占陳縣(今河南淮陽),起義師敏捷發展到數萬人。陳勝在陳地稱王,國號”張楚”。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三月至秦二世的第三年(公元前207年)九月,項羽、劉邦承繼陳勝、吳廣未竟的工作,聯合反秦力氣,持續推翻秦王朝控制的戰役。九月,項梁、項羽起兵反秦,劉邦起兵,英佈、秦嘉、陳嬰、酈商等及魏、趙、齊等等地的原六國舊貴族先後起兵。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春,義師將領召平,以陳勝為名義封項梁為”張楚”農人政權上柱國。三月,項梁、項羽率著軍渡江北上。  秦將章邯擊滅瞭陳勝、吳廣農人起義師後,劉邦將率部歸附項梁。  項梁得早知陳勝敗亡,擁立死於瞭秦國的原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仍稱楚懷王。項梁自稱武信君,把握軍政大權。   項梁戰死,楚懷王就徙盱臺都彭城,並呂臣、項羽軍自將之。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懷王以宋義封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救趙。令其沛公西略地入關。與諸將約,誰先入定瞭關中者王之。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冬十一月,楚懷王就命項羽為上將軍。十二月,項羽為瞭諸侯上將軍。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八月,趙高逼殺二世,立子嬰為秦王。  九月,子嬰殺趙高,據守嶢關(今陜西藍田東南)。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秦王子嬰出降。劉邦進占咸陽,秦亡。  到這裡,秦朝就完畢瞭,公元前206年就是西漢的開端瞭,簡直所有的書都是這麼說的,可是,這裡有許多問題。  現實上,劉邦進關占領咸陽滅秦時,他並不是漢高祖,僅僅楚懷王手下的碭郡長,被封為武安侯,是項羽的部下,《史記》寫到這時候一概稱他為”沛公”。之後,項羽就自己立為西楚霸王,據有梁、楚等地的九郡,國都設在彭城。這時,項羽才會立沛公劉邦為漢王。  直到公元前202年項羽自刎,諸侯們及將相才共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劉邦才即皇帝坐落氾水之陽。  也就是說,生活在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的其時人,是不可能曉得今後樹立的朝代會是漢朝,他們也不會供認個人是漢朝人的。秦朝現已不存在瞭,其時的人天然也不會稱個人是秦朝人,那麼,他們應該說個人是什麼人?楚人。  公元前206年是西漢的開端,僅僅咱們後人的曉得。能夠說,其實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這段時刻是”空白”,並不是漢朝。  後人以為這段時刻是漢朝,是受瞭司馬遷《史記》的影響,《史記》中,自在劉邦被封漢王後,就開端以漢高祖編年。  可是,細讀《史記》咱們不難發現,司馬遷這樣寫是極端無法的,是無可奈何的,他在《史記》中不時想說秦漢之間有一個”楚”,按著如今的說法就是”楚朝”,可是,他不敢明說,又含糊其辭,欲說還休。  緣由不說自明,司馬遷的年代,從劉邦稱漢王開端,現已定位為漢朝,如果誰敢有異說,那是肯定死罪。司馬遷死瞭,《史記》也就死瞭,就留不下來瞭,司馬遷為瞭《史記》隻好冤枉,用瞭曲筆在《史記》中暗示瞭楚朝的存在。司馬遷盡管不是楚人,可是《史記》充滿瞭對楚人的”愛憐”,所以,寫陳勝、項梁、項羽與秦作戰,可謂痛快淋漓,看著解恨;而在劉邦的入關作戰卻是平平淡淡。  《史記》中不時想說秦漢之間有一個”楚”,有許多證明。  一、為在劉邦的敵人項羽寫瞭《項羽本紀》,並且序列在《高祖本紀》之前。這是說,劉邦是皇帝,項羽也是皇帝,並且資歷比漢高祖老–當過西楚霸王,是劉邦的頭兒,劉邦的漢王正本就是項羽封的。  二、為陳勝寫瞭《陳涉世傢》。《陳涉世傢》最終寫:”陳勝雖已死,其所置於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秦是楚人滅的,是從陳勝開端的,陳勝樹立張楚政權,復立楚國之社稷,是楚朝的首創者。陳勝、吳廣起義時說過:”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個”死國”的”國”,應該是楚國。”高祖時為瞭陳涉置守塚三十傢碭,至今血食。”這說明,其時的漢王朝是供認陳勝的。  三、司馬遷盡管外表上說秦之後是漢,但他卻設瞭個《秦楚之際月表》。《秦楚之際月表》是從陳涉起兵開端寫的,止於項羽就故將鐘離昩被斬。這段時刻,照著漢紀元說法應該是”秦漢之際”,可太史公卻叫”秦楚之際”,這是明言:自陳勝起,到項羽裝備完畢,這段時刻是”楚”。  從司馬遷的含糊其辭中能夠理出這樣的頭緒:榜首,楚閱歷陳勝、楚懷王、項羽三個年代。第二,這三個年代盡管不是一般的帝王血緣頂替,但康復瞭戰國時的楚國舊制,是一個根本一致中國的王朝。第三,楚從公元前209年陳勝起義開端,止於公元前202年,歷時8年,其間,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6年與秦並存。  由於漢得瞭全國,不願供認前史上實實在在存在過楚的現實,司馬遷也沒有方法。後人皆是以漢為正統,不願供認有楚存在,所以,中國前史上一個楚王朝被湮沒瞭。  盡管如今前史年表上沒有必要再呈現一個楚朝,可是咱們應該曉得它確確實實從前存在過。相關閱讀推薦:一鳴驚人的楚國版:楚莊王勵精圖治早就春秋五霸楚國的崛起之路:從一次周王室鄙視後的奮進開始戰國楚國的吳起奇跡:一年變法就讓楚國崛起揭秘:楚國史上第一高富帥武裝求婚卻吃閉門羹吳楚之戰的結局:楚國的申包胥哭求秦國終於復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