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滿清

晚清奇人趙烈文:能夠預測滿清在五十年內滅亡

  從現存的文獻中考證,第一個準確地預見瞭清朝滅亡的人,是曾國藩手下最受其器重的幕僚趙烈文。他於同治六年,即公元1867年預言頹廢不振的清朝不出五十年必亡。清王朝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趙烈文發此預言時的1867年是四十四年,果然沒出五十年。   趙烈文生於1832年,字惠甫,一字偉甫,江蘇常熟人,年少時即有才名,很有思想見地。他學識非常淵博,對佛學、易學、醫學、軍事、經濟之學都有很深的造詣。   咸豐五年(1855),好友周騰虎推薦趙烈文入曾國藩幕府。其時,曾國藩正坐困南昌前線,被太平軍整得灰頭土臉,隨行的幕僚大都遠走。對剛剛到來的趙烈文,曾國藩起初並沒有抱什麼希望。作為實習幕僚,總得有些事幹,但曾國藩卻沒心思給他安排什麼具體工作,隻是命其參觀駐紮在樟樹鎮的湘軍水陸各營,先熟悉熟悉工作環境再說。不料,這位趙先生一去就發現瞭問題,回來後給曾國藩匯報說:“樟樹營陸軍營制甚懈,軍氣已老,恐不足恃。”   曾國藩最見不得“坐談立議,無人能及,隨機應變,百無一能”的書生,他料定趙烈文亦屬此輩,因此對趙烈文所謂的觀感很反感。他心裡不大高興,認為這個小毛孩子能懂什麼軍機大事呀!也正在這個時候,趙烈文的老母生瞭病,他可能也看出曾國藩很不重視自己,不如自己識相點離開這裡算瞭。所以趙烈文就以母病為由,向曾國藩辭行,曾國藩也沒有怎麼挽留——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人員的流動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就在趙烈文要走而未走的時候,傳來周鳳山部湘軍在樟樹大敗的消息,被趙烈文不幸而言中。曾國藩看到趙烈文的見識不凡,立馬對趙烈文有瞭一番新的認識。後來,趙烈文越來越受曾國藩的器重,經常一起商談軍事,最後到瞭無話不談的地步,有時竟然一日暢談好幾次。   曾國藩是晚清重臣、朝廷棟梁,正是由於他與一幹人的不懈努力與奮力拼搏,才使晚清得以出現所謂的“同治中興”。當時很少有人質疑大清的龍旗到底能打多久,對歷代興亡研究甚深的曾國藩意識到瞭朝野上下潛伏著無盡的危機,搞不好會亡國。但他認為通過一些努力,應該還是能挽危廈於將傾的。

滿清時代落後的源泉:所謂聖君康熙帝是第一罪人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穆麟德:Hiowan Yei,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 ,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傢的捍衛者,奠定瞭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一、僅就拿火器來說,元朝已經大規模把火器應用在軍事上瞭,可是到瞭滿清時代,又把大刀當成唯一的武器瞭.  13世紀的元朝的武器比19世紀早期的滿清的武器還要先進,這是歷史事實,滿清的科技太落後瞭。   二、元朝當時對整個世界地理的認識遠遠超過所謂的滿清的康熙時代。  三、元朝的海外貿易是中國歷史上最發達的,滿清到後來居然閉關鎖國瞭。。。  就這三條,就說明滿清是極其落後的,落後於同樣是少數民族建立的13世紀的朝代。  某些史學傢認為康熙為一代聖主的理論是絕對站不住腳的,康熙就是一個失敗的皇帝,居然還有人認為康熙是千古第一帝。事實上,康熙是中國落後的千古第一罪人。相關閱讀推薦:納蘭明珠簡介:康熙王朝權傾朝野打的大清相國鏟除鰲拜集團 康熙清除鰲拜的真正幕後推手是誰鰲拜是紙老虎?為什麼康熙抓住鰲拜就大權在握瞭康熙是麻子隻有一米五幾

滿清入關後的兩大暴行:揚州十日與嘉定三屠

  戰爭造成平民死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為主要的一種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屠城,而其中又以清初的屠城事件最為著名。明朝末年,政治腐敗,生民疾苦。闖王李自成揭竿而起,於1644年農歷3月攻陷北京,明朝覆亡。誰知這時手握雄兵的守衛山海關的明朝將領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投降瞭清軍,幾十萬八旗鐵騎盡踏中原。清軍入關,一遇抵抗,必“焚其廬舍”,“殺其人,取其物,令士卒各滿所欲”,轉戰燒殺三十七載,使中國人口從明天啟三年(1623年)的51650459人減至順治十七年(1660年)的19087572人,凈減三分之二。著名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幾乎被殺絕之後才下令“封刀”,僅揚州一城,死者就多達80餘萬人。  揚州十日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生民疾苦。闖王李自成揭竿而起,於1644年農歷3月攻陷北京,明朝覆亡。誰知這時手握雄兵的守衛山海關的明朝將領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投降瞭清軍,幾十萬八旗鐵騎盡踏中原。清軍入關,一遇抵抗,必“焚其廬舍”,“殺其人,取其物,令士卒各滿所欲”,轉戰燒殺三十七載,使中國人口從明天啟三年(1623年)的51650459人減至順治十七年(1660年)的19087572人,凈減三分之二。著名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幾乎被殺絕之後才下令“封刀”,僅揚州一城,死者就多達80餘萬人。  公元1645年5月(南明弘光元年四月),豫親王多鐸指揮的清軍主力,圍困南明督師史可法所守衛的揚州城。四月十五日,清軍圍困揚州。史可法正在揚州督師,固守孤城,急命各鎮赴援,但各鎮抗令拒不發兵。清軍乘機誘降,史可法嚴詞拒絕。清軍主帥、豫王多鐸先後五次致書,史可法都不啟封緘。二十四日,多鐸命令清軍不惜代價攻取揚州城的西北角。清軍在進攻的鼓聲和炮聲中蜂擁而上,每當一名清兵倒在箭下,另一個便補瞭上來。很快,屍體越堆越高,一些清兵甚至不需要梯子就能爬上城墻。清軍攻城後,史可法率軍民浴血而戰,但是隨著清兵越上越多,守城的南明將士也開始慌亂起來。紛紛跳下城墻逃跑,這些人有的被摔死在城墻下,有的則在之後的巷戰之中,死於亂軍之中。經過七天七夜的激戰,揚州城被清軍攻陷,軍民逐巷奮戰,大部分壯烈犧牲。史可法自殺未遂,被清軍俘虜,多鐸勸他歸降,史可法說:“我中國男兒,安肯茍活!城存我存,城亡我亡!我頭可斷而志不可屈!”遂英勇就義。  揚州的城防崩潰後,揚州城居民隻有聽天由命瞭。盡管當時大雨傾盆,但是一些居民忙著燒香,期望能通過這種主動的討好,保住性命。與此同時他們開始大量地隱藏金銀財寶。但是,這座古老的揚州城在腥風血雨中陷落之後,再次面臨更大的劫難。城陷不久,清軍統帥多鐸便以不聽招降為名,下令屠城。一時間幾世繁華的煙花古巷變成瞭血流成河的屠宰場。   清軍入城之後便在那些投降的漢人帶領下從一個富戶進入另一個富戶。清兵們先是搶銀子,後來就無所不掠瞭。直到20日的白天,還沒有人身傷害。但是夜幕降臨之後,人們聽到瞭砸門聲、鞭子抽人聲和受傷人發出的號叫聲。那個夜晚火勢蔓延開來,但有些地方的火被雨澆滅瞭。到5月21日,一份告示保證說,如果藏起來的人能夠出來自首的話就會得到赦免,於是許多藏在自己傢裡的人走瞭出來。可他們走出來後卻被分成50人或60人一堆,在三四個士兵的監督下,用繩子捆起來。然後就開始用長矛一陣猛刺,當場把他們殺死,即使撲倒在地者也不能幸免。時人王秀楚在他的《揚州十日記》中記載瞭當日的慘狀:  一滿兵提刀在前引導,一滿兵橫槊在後驅逐,一滿兵居中在隊伍的左右看管以防逃逸。三滿兵驅趕數十人如驅如犬羊,稍有不前,即加捶撻,或立即殺掉。婦女們還被用長繩索系在脖子上,繩索拖掛,累累如貫珠,女人們由於小腳難行,不斷跌倒,遍身泥土,一步一蹶。此時街上但見滿地都是被棄的嬰兒,或遭馬蹄踐踏,或被人足所踩,肝腦塗地,泣聲盈野。路過一溝一池,隻見裡面堆屍貯積,手足相枕,血流入水中,化為五顏六色,池塘都被屍體填平瞭……街中屍體橫陳,互相枕藉,天色昏暗無法分辨死者是誰。在屍體堆中俯身呼叫,漠漠無人聲應答。遠遠地看到南面有數火炬蜂擁而來,我急忙躲避,沿著城墻而走。城墻腳下屍體堆積如魚鱗般密密麻麻,我幾次被屍體絆倒,跌在屍堆上與屍體相觸。由於到處是屍體,無放腳之處,我隻好趴下以手代步,一有風吹草動即趴在地上裝做僵屍……  血腥惡臭彌漫,到處是肢體殘缺的屍首。那些從城墻上跳下去企圖逃跑的人不是摔斷瞭大腿,就是落到瞭流氓無賴和散兵遊勇手中,他們把這些人抓起來拷打,要他們交出財寶來。在城裡,一些人藏到垃圾堆裡,在身上塗滿爛泥和臟物,希望以此躲開人們的註意,但是清兵不時地用長矛猛刺垃圾堆,直到裡面的人像動物一樣蠕動起來,鮮血從傷口流瞭出來。大火蔓延開來,那些因為藏在屋子裡或地下室裡仍然活著的人們,或者是被無情的大火所吞噬,或者是戰戰兢兢地跑到街上來,被那些仍然在屠城的清兵殺死瞭。甚至那些被正規的清軍放過去的、赤身露體在街上遊轉的、孤弱無助的市民,又被成群的散兵攔住,亂棒打死。相關閱讀推薦:清朝編修的《明史》為何不抹黑明朝皇帝?清朝倒臺過程中的隱動力是什麼?袁世凱的賄賂清朝名臣劉墉考:劉墉並非羅鍋而宰相隻是形容詞解密:“日本鬼子”一詞竟出自清朝的對聯?能幹不如會玩:清朝陪慈禧打麻將能得多少好處?清朝史上十二帝疑案:順治皇帝的洋人爺爺之謎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到5月25日,即濫殺和搶劫的第6天,這場大屠殺方才結束。清軍接到豫親王的命令,就此封刀。和尚們得到命令開始收集和焚燒屍體。到5月27日,開始賑濟口糧。根據焚屍簿的記載,在這次大屠殺中死難的人共有80餘萬人,其中還不包括落井投河,閉戶自焚及在偏僻處自縊的人。慘絕人寰的屠城使得幾世繁華的揚州城在瞬間化作廢墟之地,江南名鎮一夜之間成瞭人間地獄,後人稱之為“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  提到“嘉定三屠”,還需從“剃發令”說起。對於讓漢人剃頭從滿制,清王朝本是相當謹慎的。弘光朝投降,豫親王多鐸進入南京之後,曾有這樣的公告:  剃頭一事,本朝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爾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前有無恥官先剃求見,本國已經唾罵。特示。然而,不久之後,這項政策卻發生瞭180度轉變。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是政局出人意料地進展迅速,江南半壁臣服,除瞭東南西南,滿清基本已控制瞭整個中原,安撫之策已達到目的;二是漢人官員的推波助瀾,一些業已歸順的官員們雖換瞭主子,倒也不甘寂寞,或自動剃發,以示忠心不二;或上書建議,以媚上謀取賞識。滿清感覺名正言順地推行滿制的時機已成熟,疑慮之心消除。六月,清軍再下剃發令,命令十天之內,江南人民一律剃頭,“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剃發對當時的漢人而言,心理上是難以承受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這是千年以來形成的倫理觀,也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剃發不僅有違傳統,也被視為一種侮辱。因此這項政策不僅遭到瞭傳統知識分子的抵制,也激怒瞭下層民眾。於是,本已逐漸平靜的江南又騷動起來瞭。乙酉年六月二十四日,各地相繼騷亂,地方官和民眾紛紛揭竿而起,嘉定總兵官吳志葵響應,逐走清政府派來的縣令,占據瞭城市。當時,李成棟正在追剿占據崇明的明軍殘餘勢力,聞訊從吳淞回兵鎮壓,嘉定第一屠開始。七月初一,兩軍會戰,當地的“鄉軍”雖集合瞭十幾萬人,但都是平民百姓,熙熙攘攘,擁擠堵塞,屬烏合之眾,毫無紀律,更談不到組織和戰鬥力瞭,李成棟雖隻有不足五千兵力,但均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兵。一開戰,李成棟以騎兵沖擊,鄉兵即四散奔走,自相踐踏,被打得落花流水,大敗而回。李成棟以大炮攻城,“終夜震撼,地裂天崩,炮硝鉛屑,落城中屋上,簌簌如雨”。初四嘉定城破,李成棟下令屠城,放部下大肆劫掠屠戮,大屠殺持續瞭一日,約三萬人遇害,“自西關至葛隆鎮,浮屍滿河,舟行無下篙處”   白色恐怖並未嚇倒民眾,李成棟一走,四散逃亡的民眾又再度聚集,一位名叫朱瑛的反清義士率50人進城,糾集民眾,又一次控制瞭嘉定。“鄉兵復聚,遇剃發者輒亂殺,因沿路燒劫,煙焰四路,遠近聞風,護發益堅”。李成棟遣部將徐元吉鎮壓,因嘉定居民聞風逃亡,這一次的目標主要是城郊,“數十裡內,草木盡毀。時城中無主,積屍成丘……民間炊煙斷絕”。尤其是外岡、葛隆二鎮,因為組織鄉兵進行瞭抵抗,幾乎被燒殺殆盡。此為嘉定第二屠。第二次屠城也未能削弱民眾的反抗意志,抵抗的餘波還在繼續。八月二十六日,原南明總兵綠營把總吳之藩造反,此人本是吳淞守軍將領馮獻猷部下,隨馮投降瞭李成棟。吳之藩率餘部反攻嘉定城。城內清兵猝不及防。城內民眾紛紛奔至吳軍前,“踴躍聽命”。然而,吳軍乃烏合之眾。清兵反撲之時,“一時潰散”。清兵擁入城內,李成棟惱怒,嘉定也再遭浩劫,城內外又有兩萬多人被殺,這是嘉定第三屠。自閏六月初嘉定人民自發起義抗清,兩個月內,大小戰鬥十餘次,民眾犧牲兩萬餘,史稱“嘉定三屠”。三次屠殺,死者無數,繁華都市,化為廢墟。  當時,清朝是滿族建立的政權,而中原地區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國傢,中原漢族政權歷來視少數民族為“夷狄”,清朝入主中原在一些漢族文人心目中等於“亡國”。清軍入關之初又實行屠城、圈地政策,並長期對漢人進行民族壓迫與歧視,這無疑在漢人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印記,但是歷史上漢族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都曾發動過對對方的非正義戰爭,給雙方人民帶來瞭深重的災難,這一歷史教訓應當讓我們更加珍視現在民族團結的局面。滿族並不是異族,滿族入主中原並不是侵略和殖民。滿族的發祥地早在戰國時期就被納入瞭中原政權的版圖乃是中華民族大傢庭的一員。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漢族和各個少數民族(包括已被同化和消失的民族)共同創造的。作為現代人,應該看到民族大融合給中國帶來的積極意義,而不應該長期沉溺於歷史的恩怨與傷痛中不能自拔,更不能再用狹隘的大漢族主義觀念去看待清史。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滿清時期經濟的畸形發展:整個國傢窮的隻剩錢瞭

    明清時期,統治者調整生產關系,鼓勵生產,經濟繼續發展。明清時期一直到鴉片戰爭,1840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不是高於英國就是跟英國持平,反正絕不比它差。   乾隆50年的時候,就是1785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占世界的32%,歐洲占22%,中國一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比歐洲11個主要國傢,高十個百分點。乾隆50年,1785年,就是200年前,美國都已經有瞭,那時候中國就牛成這樣瞭。全世界人口超過50萬的城市,隻有十個,六個在中國,八個在亞洲,除瞭中國的就是日本東京,當時叫江戶,印度的馬德拉斯,歐洲就倆:倫敦、巴黎,剩下的全在中國,北京、南京、揚州、廣州、蘇州、杭州。所以中國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是世界之最,農民富裕程度也是世界最高的。這個原因就是因為統治者調整生產關系。   第一,明朝推行一條鞭法。這是內閣首輔張居正推行的。一般最早入閣的那哥們兒,就被稱為首輔。我進內閣十年瞭,你剛來,那當然你得聽我的。張居正就是入閣的時間非常長,等於是穆宗皇帝臨終的時候托孤給他。當時即位的神宗就是萬歷皇帝,又很小,他等於是太子太師輔政這樣的大臣,就是他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並為一條,折成銀兩,把從前按戶丁征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兩稅法按人丁征稅征的是個人所得稅,是你的財產,這個征的是役銀。就是說,你本來應該去服役,服徭役,現在你不去,按規定你可以納銀代役。服徭役是按人丁服,但是現在這個役銀也分攤在田畝上瞭,這表示人丁在稅收當中的作用就越來越下降。資產在其中的作用越來越上升。役銀按照人丁和田畝來分擔,這叫一條鞭法。它的作用是賦役征銀,適應瞭商品經濟,然後農產品的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你得把這個農產品給賣瞭,你地裡長不出銀子來,你得賣瞭,賣瞭就有瞭銅錢,然後到銀莊兌換成白銀。這樣一來,促進瞭農產品的商品化,等於把農民推向市場,你必須跟市場發生聯系,你不發生聯系的話,除非地裡能長出銀子來,那是不可能的。   第二,納銀代役,保證農民生產時間,減輕農民負擔。農民對國傢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松弛,這個跟前面講的兩稅法的意思其實是一樣的,你納銀代役,可以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其實它不減輕農民的負擔。因為真正收糧食,農民的負擔可能輕,你收銀子,他的負擔可能會加重。如果豐產瞭,糧價就降下來瞭,它跟市場發生關系。這個是在調整賦稅制度。   到康熙帝,開始調整生產關系的第二點,康熙帝宣佈原來明朝藩王土地歸現在的耕種人所有,叫做更名田,這解決瞭農民的土地問題。農民失去土地是因為土地兼並。在明朝的藩王們最能兼並土地,朱元障本人就弄出25個兒子,這25個兒子,每個人再來上七八個兒子,這七八個兒子再弄上七八個兒子,你算算多少個。所以到瞭明朝末年,朱氏皇族有好幾十萬人,從朱元璋一傢繁衍出來好幾十萬。明朝是隻要皇子就封王,明朝得有多少個王爺?弄不好能趕上太平天國瞭,封王都封濫瞭。所以清朝除瞭開國的八傢鐵帽子王之外,隻有後來雍正爺封怡親王,是鐵帽子王。然後清末是恭王、醇王、慶王,三個鐵帽王。等於清朝一共就十二傢王爺是不降爵的,別的王爺都是往下降,逐級下降,你是親王,你的兒子就是郡王,你孫子就是貝勒,曾孫就是貝子。親王降到鎮國公,郡王降到輔國公,就是一級一級地往下降,到輔國公就不再往下降瞭,往下世襲就是世襲輔國公,輔國公跟王爺的級別可就差得太遠瞭。你是王爺你住在王府,等你不是王爺的時候,你得從王府搬出來,自己找地兒住去。你們傢四居室改筒子樓瞭,你就找地兒住去吧!所以清朝一般來講,一朝一個皇帝在位的時候,它王爺沒多少,十幾個瞭不起瞭,但是像明朝太多瞭,而且明朝又是把王爺封到別的地兒,清朝是弄到北京城裡不許出去,圈死在北京。所以你看清朝的王府全在北京,什麼鄭王府、豫王府全在北京。明朝王府全在外地,這朱氏子孫在外地待著置產業,兼並農民的土地。比如說,明神宗萬歷皇帝,他本身就貪財,沒事兒在皇宮裡挖一個大坑,埋銀子,他最寵愛他的兒子—

滿清一場最奇怪的勝利:尼佈楚戰爭和條約的訂立

清廷和平談判的咨文和雅克薩俄軍的敗報,在沙皇彼得大帝政府中產生強烈反響。彼得大帝鑒於俄軍在雅克薩城下失利,而其戰略重點在西方,雅克薩離莫斯科遼遠,接受瞭康熙帝的談判建議。 其實,談判經過瞭復雜的過程。早在康熙五年(1666年),清政府就派人進行交涉,要求俄國送還逃人根特木兒,俄方拒不交出。八年(1669年)、九年(1670年),清朝派沙拉岱等兩次前往尼佈楚交涉,並邀俄方代表到北京談判。俄方代表到北京後,康熙帝接見,並賜予“豐盛的賞賜”(拉文斯坦《俄國人在黑龍江上》)。隨後,康熙帝派團前往尼佈楚,帶去給沙皇的敕諭,但俄方不予答復。康熙十四年(1675年),俄國派尼果賴率150多人的代表團前來,康熙帝派官前去迎接。第二年,尼果賴一行到達北京。康熙帝在保和殿接見尼果賴等,“請他與自己同桌進餐”(雅可夫列娃《1689年第一個俄中條約》),但康熙帝認為俄國使臣是來朝貢的,而大加賞賜。雙方爭議,沒有解決。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再派官到雅克薩,與俄方交涉,但仍無結果。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文紐科夫(魏牛高)和法沃羅夫(法俄羅瓦)為先遣使前來北京。俄國先遣使於九月二十五日到京。二十七日,康熙帝接受他們帶來沙皇伊凡和彼得的信,要求和平談判、議定邊界,並“乞撤雅克薩之圍”(《平定羅剎方略》三)。康熙帝即允其所請,於同月二十八日,令黑龍江將軍薩佈素等“撤回雅克薩之兵,收集一所,近戰艦立營,並曉諭城內羅剎,聽其出入,毋得妄行攘奪;俟鄂羅斯後使至日定議”(《清聖祖實錄》卷一二七)。康熙帝派侍衛馬武到雅克薩,傳達停止攻城的諭旨。十月十五日,薩佈素根據馬武傳達的旨意,宣佈停止攻城,軍隊後撤安營。其時,雅克薩城內薪斷糧竭,“羅剎酋長懷敦(拜頓)遣人來求飲食”,薩佈素和郎坦即予惠濟。第二年正月,康熙帝派太醫攜藥往雅克薩為清軍患者治病。他諭示薩佈素說:“至於羅剎,雖與我兵對壘,但我兵攻雅克薩城,從來未戮其人。如城中有患疾之羅剎,亦應聽其就醫,使還彼國。”同年三月二十五日,清軍從城堡外後撤,停止對雅克薩的封鎖,允許城內俄軍出入,並準許其同尼佈楚聯系。《哥薩克在黑龍江上》一書於此寫道:“殘餘的筋疲力盡的防軍,得到瞭出城尋找食物,與涅爾琴斯克(尼佈楚)取得聯系,甚至從那裡求得援助的機會。中國指揮部不僅沒有對此加以阻撓,相反,對敵人表現出非常溫文爾雅的殷勤態度。”(巴赫魯申《哥薩克在黑龍江上》中譯本) 康熙帝在得到俄國談判代表到達邊境的奏報後,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七月十二日,命“薩佈素等統率官兵,乘天時未寒,還至黑龍江城、墨爾根城,修整器械,休息馬匹,以度隆冬。仍於要地,嚴設斥堠”。同月二十三日,黑龍江將軍薩佈素奉旨率領全部清軍撤離雅克薩,回駐黑龍江城和墨爾根城。歷時一年零兩個月的第二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至此宣告結束,並為行將在尼佈楚舉行的中俄邊界談判創造瞭有利條件。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俄國沙皇派費奧多爾戈洛文為全權大使,從莫斯科出發,有2000多人的戰鬥隊護衛,來與清朝談判。康熙帝則派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為欽差大臣、首席代表,還有領侍衛內大臣、國舅佟國綱等,耶穌會士法國人張誠、意大利人徐日昇為翻譯。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五月,索額圖等行前,康熙帝指示:“尼佈潮、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屬之地,不可少棄之於鄂羅斯。”(《清聖祖實錄》卷一三五)因此,承認上述條件、歸還逃人根特木兒,可以劃定疆界、通使貿易,否則“爾等即還”。使團出發不久,因噶爾丹進攻喀爾喀,潰卒彌漫山谷,行五日夜不絕,使團無法行進。經奏準,使團回京,並告俄方。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月,索額圖一行前往尼佈楚。行前,索額圖奏請劃界是否仍按前意,康熙帝又指示:“爾等初議時,仍當以尼佈潮為界,彼使者若懇求尼佈潮,可即以額爾古納河為界。”(《清聖祖實錄》卷一四〇)顯然是做出瞭讓步,其原因是噶爾丹騷擾形勢不利。

揭秘滿清征服朝鮮:劫掠30萬朝鮮官宦女人為奴

  女真人可以披重甲以肉幹為食沖突擊射  朝鮮自古以來在絕大部分時間裡都是中國的屬國。無論中國王朝如何更迭,朝鮮都一直與中國歷代王朝保持瞭極為良好的關系。朝鮮與明朝的關系更是不一般,因為正是明軍在1592年-1598年朝鮮衛國戰爭中成功擊退豐臣秀吉的日本軍隊保衛瞭朝鮮國傢的獨立。  10多年後,滿洲在東北興起,建州之山,始於白山。山高水險,罕有平曠之原,風氣強勁,寒烈甚之。八旗精兵出戰昏夜宿營,相互答應都以禽獸聲相對。如虎,馬,牛,狗,雞,鴨,鴉,蛙聲。主要武器皮弦彎弓,鋒利短劍,有鉤長矛,其盔甲常常磨練,以致臨陣照耀人眼。八旗軍以4-5層牛皮制作鐵面牛皮盾。其軍能耐饑渴,行軍出戰,僅以少量米糊,肉幹糊口。6,7個月才吃4,5升食物,依然可以戰鬥。其戰馬可以5-6晝夜僅以極少草料喂食,亦能奔跑。  滿洲女子執鞭馳馬不遜男子,閑暇時男子攜女子跑馬騎射當做遊玩。戰時則甲騎成列,沖突擊射。1618年,建州大首領努爾哈赤,宣佈七大恨,開始襲擊明軍邊境城鎮。  朝軍白刃戰能力差 僅靠精神力遠遠不夠  萬歷47年,公元1619年,明軍開始瞭第一次對後金的討伐。8萬明軍連同1萬多朝鮮軍,兵分四路進入建州女真的勢力范圍,薩爾滸大戰隨即爆發。  朝鮮軍隊的戰鬥力一直比較差,特別是白刃戰和近戰能力薄弱。在日本入侵時期,朝鮮軍在與日軍白刃戰中基本上是百戰百敗,不堪一擊。韓國現在所謂憑借精神力就可以在白刃格鬥中打敗比自己多10倍,20倍強敵的故事基本上都可以斷定為瞎扯。   在白刃戰中,人不可能打敗比自己人數多10倍,20倍,且格鬥力比自己更厲害的強敵,沒有這樣的事例。所以鳴梁海戰,朝鮮軍靠精神力,就在白刃血戰打敗數量20倍於自己的日軍就顯得不那麼真實。  朝鮮軍出兵萬人助明軍討伐努爾哈赤  參加薩爾滸戰役的朝鮮軍統帥是都元帥薑宏立,副元帥金景瑞。經過壬辰戰爭的鍛煉,朝鮮軍隊學會瞭使用日本鐵炮也就是鳥槍,還裝備瞭明朝佛郎機。由於對日戰爭險遭滅國,朝鮮痛定思痛大力發現火槍部隊,以保傢衛國。明朝也正是看到朝鮮訓練瞭一支裝備精良,有一定戰鬥力的火槍部隊,才征發朝鮮軍隨征的。  朝鮮軍在進入女真人地盤後,大雪覆蓋山谷,川澗險惡曲折,糧食運輸困難。三月初二日,在深阿遭遇500多名八旗騎兵,朝鮮軍開始施放火槍等火器與八旗軍交戰。八旗軍人數雖少但是強弓硬箭,朝鮮軍死傷者頗多。相關閱讀推薦:揭開偽滿洲國建立內幕:曾獲23個國傢的先後承認震驚:曾有23個國傢承認瞭日本人建立的偽滿洲國1936年德國人看“滿洲國”:妓女稱熱愛日本兵滿洲神童順治6歲登基時的奇異表現:七歲遷都溥儀當瞭幾次皇帝?溥儀在偽滿洲國當瞭幾年皇帝分頁:1/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到瞭夜裡少數八旗軍開始襲擾朝鮮軍駐地,幹擾其休息。天亮後,朝鮮軍繼續前進,下午的夕陽下,朝鮮軍突然遭遇數千八旗軍,箭矢如雨,鐵馬進退,排槍射擊也無法阻擋。朝鮮軍先頭部隊瞬間被八旗軍打崩潰。  八旗沖突朝鮮全軍心膽俱寒棄械投降  都元帥薑宏立亮出精神戰法,激勵將士們決一死戰,才得生道。但是百無一應。朝鮮軍中營距離左右兩營僅僅千步,但中營將士目睹左右兩營遭到八旗軍肆意蹂躪,皆不戰而心膽俱寒,無不喪失落魄。將刀槍和鳥銃扔在地上,呆呆的不敢動彈,隻盼望著能夠逃出這殘酷的人間殺戮場。  很快,朝鮮軍信心崩潰,全軍向八旗軍投降,朝鮮軍投降時還抓捕瞭敗退進朝鮮軍營的明軍獻給八旗軍,而這小隊明軍的首領遊擊喬一崎也被朝鮮軍突然捆綁,在得知朝鮮軍已經投降的消息後,這位大明遊擊在押解途中跳下懸崖自殺。八旗軍押解朝鮮俘虜行出數裡時,朝鮮俘虜們還能看到附近尚有4000-5000名浙江明軍囤聚山上抵抗,轉瞬間隻見數百八旗騎兵呼嘯著沖突而上,片刻間浙江兵崩潰。被俘朝鮮軍後來回憶說,當時目睹之慘,不可言狀,不一會地面上即僵屍如麻。就連已經投降,站在旁邊觀陣的朝鮮軍也被這屠殺式的戰鬥場面,嚇得惶惶不終日。戰後被俘朝鮮軍大都被八旗軍發配為奴。  雖然朝鮮軍懼怕八旗軍,但由於明朝與朝鮮交好和為保護自己利益的需要,朝鮮還是允許明軍駐紮在朝鮮領土抵抗八旗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毛鎮,也就是常年駐紮皮島的毛文龍部明軍。朝鮮國王李倧對毛文龍說,寡人與貴鎮,事同一傢,心肝相照,唇齒相須。   從1624年開始,毛文龍部明軍不斷利用朝鮮領土從側翼襲擊後金,明軍廣泛的從鴨綠江沿線,長白山,遼東半島等廣大沿線向後金占領區發動襲擊。分頁:2/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八旗半月橫掃朝鮮連屠三城大掠三天  明軍利用朝鮮領土為出發地連續不斷的對後金進行襲擊,使後金怒火中燒。天聰元年,皇太極下令阿敏,濟爾哈朗,阿濟格等三大名將帶領三萬八旗軍及包衣傢奴出征朝鮮。  正月十三日,八旗軍輕松掃平朝鮮沿線哨所後,立刻直抵義州城下,當夜八旗軍就用雲梯爬上義州城墻,城內朝鮮軍民全部被殺被俘。同時八旗軍攻擊鐵山,驅逐當地明軍。15-18日,八旗軍毫不停留地連續攻克朝鮮定州和郭山城。被八旗攻克的三座朝鮮城市僅數十人逃生,其餘全覆。  21日黎明,八旗軍一戰攻克重鎮安州,2萬朝鮮軍除戰死外,全部投降。26日,八旗軍抵達平壤,平壤守軍萬人不戰歸降。當天八旗軍渡過大同江,進軍中和,此役八旗軍隻不到半個月,沒有經過一場硬仗,就輕松占領瞭多半個朝鮮,並屠城三座。  阿敏在公開瞭朝鮮國王七條大罪之後,繼續進軍。朝鮮國王李倧帶領嬪妃,子女逃進江華島憑島據守。3月3日,朝鮮與後金舉行會盟儀式,朝鮮願意與後金做兄弟之國,歲歲進貢。3月5日,阿敏下令八旗軍在朝鮮全境大肆搶掠三天勞軍,之後清軍撤軍。   朝鮮與皇太極不斷發生矛盾致戰爭再起  戰後後金不斷向朝鮮索要各種財物糧食,而朝鮮方面並未遵守條約,不僅不加量,反而貢品是一年比一年少。很快皇太極就給朝鮮國王寫信指責其不按時按量交納貢品,還威脅說,如果想要打朝鮮,不用後金自己動手,隻要皇太極調動蒙古人過來,就可以直驅爾國,爾惟能遁逃海島而已。  但是到瞭這年元旦,朝鮮方面的貢品還是不夠數。皇太極再次寫信斥責朝鮮國王李倧。朝鮮方面對後金所要求的貢品數量則表示肯定無法完成,隻能給予總數的十分之一。皇太極勃然大怒,下令驅逐朝鮮使臣回國,拒絕接受朝鮮貢品,令朝鮮使臣自己把貢品帶回國去。分頁:3/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貢品事件,資助明軍事件,以及朝鮮人越境采集人參事件,還有朝鮮人在集市打死後金人,朝鮮官方還保護兇手等一系列事件之後,最後還發生瞭朝鮮國王拒絕接見滿洲使臣事件。並且後金發現朝鮮已經開始備戰。這一切都讓皇太極再次動瞭討伐朝鮮的念頭。皇太極甚至威脅說: 爾國若不於十一月二十五日前,入送大臣王子,更定和議,則我當大舉東搶去雲。  崇德元年,1636年11月29日,皇太極終於宣佈朝鮮敗盟,納我逃人,獻之明國…..皇太極先擺出受害者的姿態,隨後正式宣佈,不得已出兵討伐朝鮮,朝鮮不進貢,八旗軍就要自己動手搶瞭。  300八旗騎兵平壤城下大敗朝鮮軍隊  八旗滿洲,八旗蒙古,漢軍,外藩蒙古都調動部隊出戰。一般說清軍出兵10-12萬人,當然這個數字並不可信,那隻是號稱數。我們知道清軍八旗牛錄是有數的,而且也基本不存在牛錄所下屬的200-300男丁全部出戰的情況,大凌河戰役,那麼大規模主力戰役,八旗軍也不過是一個牛錄出50-60人。八旗軍出戰一般就是一個牛錄出1個到若幹個披甲。每個披甲帶1-5個仆人傢奴隨征。一般一個牛錄出兵數字不會超過數十人,而且皇太極還要收留部隊防禦明朝,不會傾巢出動去攻擊朝鮮的。

由“拿破侖戰爭”看滿清王朝喪權辱國的根本原因

  由“拿破侖戰爭”看滿清王朝喪權辱國的根本原因  清朝政府喪權辱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這個問題在大陸學者們看來,是因為中國封建制度的落後。但是詳細查歷史,並非如此。我們可以對比拿破侖戰爭時期歐洲各國的表現就應該明白是怎麼回事瞭。  世界史學傢把拿破侖政權垮臺的一次著名戰役“萊比錫會戰”稱為民族會戰,這是有深刻社會背景的。  拿破侖在打敗第三次、第四次“反法同盟”後,特別是“耶拿戰役”輕取普魯士驕傲的封建王國大軍,之後強加給普、奧兩國以苛刻的條款,兩國被迫割地賠款。但是從此卻激發起歐洲各國人民反抗拿破侖侵略的決心,點燃起熊熊的民族意識。拿破侖以後戰爭面對的不再是各國封建統治者,而是憤怒的人民。 拿破侖征俄,俄羅斯人民眾志成城、堅壁清野,寧願莫斯科一把火燒掉也決不留給法國侵略軍一草一木。普魯士重新對法宣戰後,掀起愛國狂潮,全民動員,政府宣佈“全民皆兵”,人民實行焦土抗戰。  富勒在《西洋軍事史》這樣寫道:  “法國革命曾喚醒法蘭西的民族精神,使得法國人民獲得自信自強的精神。……到瞭1813年,由於法國在歐洲已經居於征服者的地位,所以也就把叛變的種子灑遍瞭其所征服的地區。莫斯科的火焰在精神上點燃瞭整個歐洲大陸,……萊比錫平原上的鬥爭,的確可以稱之為“民族的會戰”一個新的歐洲就是從這次會戰中產生。”   “耶拿會戰中,拿破侖不僅毀滅瞭一個封建的陸軍,而且也肅清瞭封建觀念的最後一點餘孽。從這些灰燼之中,卻產生瞭新的民族性陸軍,終於在萊比錫會戰中把他自己擊敗瞭,近代歐洲卻從此脫掉瞭中世紀的蛻殼。”  同樣是戰敗屈辱求和,在中國卻完全兩樣,“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爆發的鎮江之戰,滿清統領海齡卻以防諜為名,大肆屠殺城中居民。在滿清統治者看來漢人天然靠不住肯定會和洋人私通,乘機顛覆他們的政權。這就是滿清政權的困境,這是其落後的本質特點決定的。  可以看出,滿清統治集團由於異族統治使得它對中華民族的主體沒有責任感。它總覺得自己手下的臣民不是自己人,自己總可以和任何外族合作來分享對自己臣民的搜刮。所謂“寧與友邦、不予傢奴”就是這個意思。從《尼佈楚條約》到《馬關條約》再到《辛醜條約》,就西方侵略的規模來看,哪一次也比不上拿破侖戰爭時期。當時滿清和其他國傢差距再大,總大不過同期阿比西尼亞和意大利的差距。特別就武器準備而言。並不如我們今天想象的如此大的差距。至少“雅克薩之戰”和“甲午戰爭”時,滿清的軍事力量和當時俄羅斯、日本是基本相當的。但所謂“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在滿清那種處境下“防漢”還來不及,怎麼可能動員全國力量進行抗戰呢?滿清政權害怕抵抗隻會使這種部族政權垮臺得更快。 所以妥協投降、賣國保平安,繼續維持其部族統治是其權衡利弊做出的最佳選擇。  比如,甲午戰爭隻是一個局部的軍事失敗,勝敗兵傢常事,滿清政府完全可以利用中國的縱深、重新組織海軍陸軍抗爭,但滿清隻考慮戰爭使自己可能遷都影響安樂,更害怕利用中國的縱深來徹底抵抗日本會使漢族的民族意識覺醒,自己也就完蛋瞭。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滿清根本不考慮中國的命運是其利益博弈下的必然選擇,它選擇把上億軍費用來賠償日本和建自己的皇宮,反正損失是不屬於自己民族的漢族來承擔。結果是使得日本更強大,而中國則短期不可能恢復瞭。在這點上,解放後所謂滿清政權和帝國主義勾結瓜分中國的結論是沒有錯的。  就滿清這種部族政權的困境,心理上的陰暗。被帝國主義者早就看得明白,所以他們慣用恫嚇、威脅,加上適度的軍事壓力,就輕而易舉地迫使滿清政權簽訂妥協、投降的賣國條約,贏得極大的利益。在“甲午戰爭”時期,日本發佈“告十八省豪傑書”。公然號召中國人反抗滿清“遂滿清氏於境外”,更讓滿清政權如坐針氈。  在這種情況下,滿清政權一而再再而三喪權辱國、賣國條約越簽越大是不奇怪的。  近代亞洲封建大帝國有一個共同點是:軍權由一小撮外國人占有, 他們借控制有效的戰爭武器來統治民眾,隻有日本還保持著同族統治。後果是:在19世紀, 日本人可以求助於全民族的緊迫感來推行極端的政治技術和社會改革,

甲午戰爭日本準備瞭20年:一個懈怠的滿清焉能不敗

  在日本,繼16世紀豐臣秀吉提出“大日本”構想之後至德川幕府末年,日本的“神國觀念”及其派生的“統治宇內”思想已經普遍存在,並直接影響瞭日本的明治維新政權。1868年初,明治天皇睦仁剛剛登基,就開始推行“武國”方針。當年2月8日,日本天皇政權就對外發佈《外交佈告》,確立瞭“大力充實兵備,使國威光耀海外萬國”的戰略方針。  日本的戰略規劃實施的階段目標為:第一步,先占領朝鮮,吞並琉球;第二步,侵占中國的東北和臺灣;第三步,以此為跳板,向中國大陸進攻;第四步,進軍歐美,“經略進取萬國”,進而稱霸全世界。為瞭實施大陸政策,日本周密計劃,統籌安排,舉國行動,文武並進,一步一步走向“脫亞入歐”、“統治宇內”的目標。  思想控制:灌輸軍國主義理念  日本政府首先堅持思想引導和精神鼓勵相結合的方法,加強對外擴張的戰爭文化建設和積累。  1879年,明治天皇將位於東京千代田區九段的“東京招魂社”更名為靖國神社,目的是祭祀戰爭死亡者靈魂。靖國神社在培養日本國民的軍國主義精神、灌輸侵略擴張的戰爭意識、宣傳寧死不降的武士道精神等方面,發揮瞭重要作用。特別是甲午戰爭之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靖國神社成為日本政府動員民眾參加對外侵略戰爭的重要設施。  為向國民宣傳對外侵略擴張的國策,日本政府還從抓學校教育著手。主導這項工作的人是神道主義者元田永孚。日本政府及其禦用學者首先從思想觀念上為侵略擴張尋找精神支柱,提出:日本是皇國,皇國就是神國,神國就應該“統治宇內”,這是上天賦予的使命。並把這些觀點和思想灌輸給日本國民,以爭取全體國民支持實行“取償東亞”的政策。  1880年,日本制定瞭《改正教育令》,及時強化瞭教育行政的中央集權,同時開辟瞭國傢幹涉教育內容之通道。1881年又公佈瞭《小學校教則綱領》,十分明確地規定學校以“培養尊皇愛國之志操為旨”。與此同時,還制定瞭《小學校教員心得》等條例,強化教師的思想教育,樹立國傢主義至上的理念。   1882年,日本政府以天皇的名義公佈瞭“軍人敕諭”,強調軍人的武士道精神首先要忠誠於天皇,使軍隊成為軍國主義的有力工具。  1888年,又制定瞭《軍隊內務書》,徹底強化兵士必須服從的精神教育,宣揚“日本刀”、“日本魂”,大力鼓動日本軍人為侵略擴張戰爭而積極拼命獻身。  1890年,日本又創設瞭金鵄勛章,以鼓舞軍人敢戰之士氣。同年10月30日,天皇又正式發佈《教育敕語》,命令國民遵守武士道、神道精神。  這些制度的建立,不但大大加強瞭對國民和軍隊的教育,還為日本政府掃除瞭發動侵略戰爭的思想障礙。  外交折沖:步步推進大陸政策  19世紀70~80年代,日本懾於中國的實力不敢立即在軍事上大動幹戈,但卻利用狡黠的外交,將大陸政策在鄰近國傢毫無防范的情況下一步步、一寸寸地向前推進。  (一)欲取朝鮮,先同中國談判。1871年9月,李鴻章與日使簽訂《中日修好條規》和《中日通商章程》。這次簽約成功,日本不但取得與中國平等的地位,而且在中國毫無覺察的情況下,將中國與朝鮮的藩屬關系推到尷尬的境地,從而使對清政府恪守藩屬之禮的朝鮮處於日本之下。  (二)入侵臺灣,一舉多得。1874年5月,日本悍然出兵侵占臺灣,遭到清軍和臺灣人民的英勇抵抗。由於清政府的腐朽懦弱,在西方列強的調停下,中日簽訂《北京專條》。中國以“撫恤”的名義,賠償日本白銀50萬兩;同時,清政府屈從日本,違背事實,把琉球人遇害寫成“日本國民遇害”,把日軍無理入侵臺灣寫成是“保民義舉”。《北京專條》的簽訂,使日本在談判桌上輕而易舉得到瞭武裝進攻所沒有得到的好處。更重要的是,強取豪奪的日本從中窺測到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和善良可欺,為日後吞並琉球提供瞭書面依據,也使日本此後侵略朝鮮更加放心大膽。  (三)效仿美國人之法叩開朝鮮大門。1875年9月20日,日本刻意挑起江華島事件;次年2月26日,日本借機逼迫朝鮮政府與其簽訂瞭《日朝修好條規》(亦稱《江華條約》)。它為日本對朝鮮進行經濟上的掠奪、政治上的滲透、軍事上的操控提供瞭合法依據和方便條件。  (四)毫無聲息地吞並琉球。1875年7月,日本內務大臣在琉球宣佈禁止琉球入貢中國,命令琉球奉行日本的明治年號,遵行日本的法律制度,允許日本軍隊在琉球駐兵。日本的這些行動沒有引起清政府的及時關註,更沒有采取任何應對措施,促使日本更加毫無顧忌地加快瞭吞並琉球的步伐。1879年4月,日本突然出兵占領那霸,吞並琉球,將其改為沖繩縣。  (五)取得朝鮮駐兵權。1882年7月下旬,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日本借機逼迫朝鮮政府簽訂瞭《濟物浦條約》和《修好條規續約》,不但取得瞭大筆賠款,還擴大瞭商務活動范圍,更重要的是獲得瞭在朝鮮駐軍的權利。  (六)狡猾的外交再次獲利。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日本借機策劃並發動瞭朝鮮的“甲申政變”,丁汝昌等帶領軍隊迅速平息政變。日本見陰謀未能得逞,便決定再次從談判桌上撈取好處。1885年4月18日,中日簽訂瞭《天津條約》,雙方議定,將來朝鮮國內有事,中日兩國如一國出兵朝鮮,應先行知照對方。日本第一次在朝鮮取得瞭與中國同等的地位和權利。  自1870年至1885年的15年裡,雖然日本當時的軍事和經濟實力都遠不如中國,但卻效仿歐美列強之法,利用狡黠的外交手段,及時打開瞭中國大門。對位於北面的朝鮮,日本一滴滴滲透,一點點突破,拿到瞭想要的利益。在南方,日本巧妙利用瞭處理臺灣事件的機會,然後又輕而易舉地吞並瞭琉球王國,使其成為日本控制海上通道、進軍大陸的重要基地。相關閱讀推薦:李鴻章曾談甲午時日本間諜:多改裝易服潛匿街市甲午海戰中丁汝昌:下令炸沉軍艦 服毒自盡不降敵甲午將領李和:曾率國產“平遠”艦重創日旗艦甲午戰前中日裝備引進對比:清朝靠外購 日重創新盤點史上的“中興”:最後一次中興止於甲午戰爭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擴軍備戰:傾國之力窮兵黷武  日本在實施大陸政策的過程中,深感實力遠遠達不到要求,因而堅持傾全國之力,加速擴充軍力積極備戰。  (一)建設“海軍為當今第一急務”。明治天皇剛登基不久,就發佈諭令:“海軍為當今第一急務,務必從速建立基礎。”1881年,日本政府制定瞭海軍20年造60艘軍艦的發展規劃。此後又多次更改規劃,加快造艦進度。1887年,日本天皇撥出內帑30萬日元,用於海軍建設,並表示此後將連續6年省出內廷之費,每年撥給30萬日元。由於天皇的帶頭示范,所有官員積極呼應,紛紛納出薪俸的10%,最高者多達15%。  日本自明治維新實施對外擴張的戰略決策以來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前的20多年間,日本海軍從不到10艘小型船艇,而發展成為擁有可參戰的軍艦30多艘,魚雷艇20多艘;總排水量由1872年的不足1.8萬噸而增加到6萬多噸,大大超過瞭北洋海軍。  (二)擴充兵源,變革軍制。1878年12月,日本進行瞭重大軍制改革,廢除陸軍省參謀局,設立陸軍參謀本部,直接聽命於天皇,以利於軍令的快速實施。1879年10月,日本政府修改《征兵令》,極大地擴充瞭士兵來源,增加瞭可作戰兵力。1888年5月,日本政府再次進行軍制改革,把原有的“鎮臺制”改為利於大陸作戰的師團制,並新訂師團、旅團條例。為加快備戰之所需,1893年成立“出師準備物資經辦委員會”,又公佈《戰時大本營條例》,把陸軍和海軍軍令機關的關系規范化,使之成為日本天皇的最高智囊團隊。至此,日本軍事體制近代化改革基本實現。  (三)加快軍工企業發展,研制新式武器彈藥。例如:1891年,日本工程師下瀨雅允配制成苦味酸為主要成分、燃燒性能極強的烈性炸藥,這種炸藥在水裡、鐵板上均可燃燒,而且能產生有毒的煙霧氣體。這些先進的槍炮彈藥,在甲午戰爭期間都為日本陸、海軍所使用。  (四)大力培養高素質軍事人才。日本一方面不斷派優秀學生、高級軍官前往先進國傢留學或考察,另一方面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在國內加速軍事學校的設立。尤其是陸軍和海軍大學的創設,培養瞭一批高級參謀和少壯派指揮官,這些人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均發揮瞭重要作用。  (五)多次派間諜特務來中國搜集情報。1872年8月,日本就派外務省官員池上四郎等來中國東北進行地理、風俗調查。次年,又派陸軍少將樺山資紀、海軍秘書兒玉利國前往中國南部沿海和臺灣島搜集各類情報。1888年12月,北洋海軍在劉公島剛剛建立,日本海軍大尉關文炳就被派往膠東半島沿海進行瞭兩個多月的詳細偵察。   制定計劃:侵略方案詳盡完整  1879年至1880年,日本陸軍就制定瞭第一份《對清作戰策》。其內容是派遣3個師團占領大連灣,並同時襲擊福州,然後“一舉攻克北京,迫定城下之盟。”這是近代日本制定的第一個侵略中國的作戰計劃,距離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整整早15年。  1887年初,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小川又次局長制定瞭《清國征討策案》,提出乘中國還沒有覺醒,先“斷其四肢,傷其身體,使其不能活動”。還提出以5年的準備時間為限,預計在1892年就完成對中國的作戰準備。《清國征討策案》還提出:占領中國後,要將華北和華東的部分地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舟山群島、澎湖群島、臺灣全島以及長江下遊沿岸左右39公裡之地,全部並入日本版圖。然後再將中國大陸分割為大小不等的5個小國,指定既有影響、又聽從日本指揮的人做國王。  通過《清國征討策案》上述所列各項,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日本制定的《清國征討策案》,不但是一個全面侵略中國的作戰計劃,而且還是一個殘酷分割、滅亡中國的完整方案。  與此同時,日本海軍部也制定瞭《征清》方策6份。這6份方策總的作戰目標與陸軍制定的《策案》相同,都是以攻占北京為目的,但他們都是從海軍作戰的角度考慮。  我們把上述6份“征清”方策與《清國征討策案》相聯系比較,則完全可以證明:早在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就計劃要和中國交戰,並且開始組織跨軍種廣泛深入地討論過作戰構想。  到1893年,時任日本樞密院議長的山縣有朋大力鼓吹:“早日同北洋艦隊決一雌雄。”同年夏天,日本參謀本部次長川上操六中將親自帶人前往中國實地調研,在掌握第一手資料後,他在筆記中寫到:“確信中國不足為懼,增強瞭必勝的信心。”  由山縣有朋和川上操六的言論可知,日本擴軍備戰已基本就緒,下一步找一個合適的理由即可對中國開戰。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關寧鐵騎:讓滿清八旗聞風喪膽的大明朝特種部隊

  導讀:明朝末年,有一支曾讓滿清八旗勁旅聞風喪膽的特種部隊,這就是明朝重臣袁崇煥精心訓練出來的關寧鐵騎。寧遠大戰期間,一萬明朝殘兵打敗瞭十三萬八旗勁旅,隻因為那是攻防戰,許多人並不以為然。但是寧錦會戰,關寧鐵騎卻實實在在的在野戰中打敗瞭滿清八旗勁旅。當時,遼東軍隊不過七萬人,卻鑄就瞭一條讓滿清八旗不可逾越而一籌莫展的寧錦防線。後來滿清八旗勁旅經蒙古入寇北京,關寧鐵騎星夜馳援,九千騎兵在北京城外阻擊瞭十萬八旗勁旅。此戰雖然勝的有些僥幸,但足以體現關寧鐵騎強大的戰鬥力。關寧鐵騎有高素質騎兵隊伍,還有很強的火器裝備,可謂是能攻善守的古代鐵軍。那麼,這支鐵軍是怎樣訓練出來的呢?  在明朝訓練軍隊的問題上,袁崇煥力主“以遼人守遼土”。過去的遼東戰事,明朝往往是從全國各地征調部隊增援。除瞭少數特別精銳的部隊外,這些客兵往往戰鬥力很弱。一方面長途萬裡跋涉來援,不適應遼東的環境;另一方面,傢不在此,打起仗來缺乏一種保傢衛國的意識;而且,南方兵也不適應北方騎兵作戰。袁崇煥將這些客兵歸納為“南兵脆弱”。說到底,還是民風剽悍,有切身利害關系,而且多善騎馬的遼人才最適於守遼土。因此,袁崇煥在東北十餘萬遼民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各軍,同時大力栽培祖大壽等一大批遼將。借著寧遠大捷後明軍士氣有所回升,開始敢於與滿清軍隊作戰的機會,袁崇煥苦練出瞭一支兵力並不很多,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這支部隊後來被人們稱作 “關寧鐵騎”。“關寧鐵騎”的誕生,從此拉開瞭大明王朝悲壯戰史的序幕。   一、初戰告捷  據有關史料記載明朝天啟七年,即公元1627年5月6日,剛剛征討過朝鮮的滿清大軍在皇太極的親自指揮下向西進發瞭。雖然士兵們對寧遠的慘敗還頗有些心有餘悸,但皇太極還是比較有信心的。他相信,那次寧遠的失利主要是過於輕敵,缺乏攻堅的準備,而隻要準備充分,城池並不是堅不可摧的。袁崇煥隻有一個,不可能哪兒都照顧到,就算打寧遠比較困難,要攻剛築不久的錦州應該還是可以的吧!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古代最強悍的特種部隊:中國特種兵前世今生日軍731部隊人體實驗恐怖照 恐怖實驗不堪入目三國時期的八大最著名的精銳軍團:三國各勢力部隊德國特種部隊司令斯科爾茲內:歐洲最危險的男人拿錯劇本的三哥:二戰加入軸心國部隊的印度人自行車也能當坦克使:日軍銀輪部隊橫掃馬來半島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5月12日清晨,滿清軍從西,北兩面發起瞭對錦州城的總攻.馬步軍對城垣輪番進行攻擊,滿清大兵們拖著盾車雲梯冒著炮火直向城下沖去。趙率教,左輔,朱梅和監軍太監紀用均身披甲胄,冒著滿清大軍雨一般的箭矢親臨督戰,指揮將士拼力射打。連攻三日,滿清大軍死傷無數,卻毫無進展。皇太極無奈撤軍,繞過錦州,直接攻打寧遠。  28日黎明,滿清大軍先鋒部隊出現在寧遠城北崗。很快,持各色軍旗的滿清大軍沿寧遠外圍紮下九座大營,形成瞭對寧遠的包圍之勢。然而,此事令滿清大軍驚奇的事情發生瞭。大批明軍整隊開出寧遠城外,總兵孫祖壽,副將許定國出西門;副將尤世威出東門。與滿桂,祖大壽等指揮的援錦兵馬一起,明軍沿著早已挖好的深壕內側列車營駐紮。皇太極帶領弟弟阿濟格和戈什哈們一馬當先沖瞭出去。數萬八旗騎兵如同決堤的洪水一般,直向寧遠城下沖去。  正當此關鍵時刻,突然“轟”的一聲炮響,隨後明軍各種火器一齊發射。城下的車營都司李春華指揮明軍使用“紅夷”、“木龍虎”、“滅虜”等諸般火器“齊力攻打”。而威力更加巨大的則是城上袁崇煥親自指揮的紅衣大炮。一排又一排的滿清騎兵倒瞭下去,但後面的還在不斷沖上來。慢慢的,滿清大兵就要沖到明軍的戰壕瞭。皇太極正等待著看到明軍在滿清鐵騎面前潰逃的熟悉的那一幕。然而,這之後發生的事情真正把他驚呆瞭。明軍並沒有潰逃,而是在手持紅旗的滿桂的指揮下迎頭沖瞭上來。大批的明軍騎兵從戰車後面沖出來,與剛殺到的後金軍展開瞭一場短兵相接的大混戰。而明軍的火力也並沒有因為肉搏戰的開始而減弱。炮手抬高炮口,對準滿清軍隊的中軍和後隊繼續猛烈轟擊。   戰鬥很快的進入瞭白熱化,前沿的明軍和滿清軍騎兵在拼死撕殺,而滿清軍的後隊則在明軍炮火之下大批大批白白的傷亡。八旗騎兵不顧一切的冒死猛攻,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他們,隻要突破瞭前面明軍的阻攔,立刻就可以消滅明軍城下的火器。接著就可以跟著潰退的明軍沖進寧遠城去。可是這一次卻並不是那麼回事瞭。不論滿清軍怎樣沖擊,明軍卻始終死戰不退。他們遇見瞭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明軍。這些明軍就是袁崇煥手下的關寧鐵騎!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此時,雙方的傷亡都相當慘重。在混戰中,滿桂身中數箭,他和尤世威的坐騎均被射死。而滿清軍損失更大,皇太極的叔伯弟弟濟爾哈朗,大貝勒代善的兩個兒子薩哈瞵和瓦克達也都負瞭重傷,戰將覺羅拜山,巴希等被射死!明軍和滿清軍的兵士屍體鋪滿瞭寧遠城外的曠野。激戰從早晨持續到瞭中午,後金軍傷亡越來越大,但勝利仍然是那麼遙遠!皇太極接到剛剛從錦州送來的急報,那裡面報告瞭趙率教乘滿清軍主力離開的機會,突然大開城門沖殺出來,攻入滿清軍的大營中,滿清突遭重創,皇太極再次無奈撤軍。  關寧鐵騎首戰告捷,在寧遠城下的戰鬥中,成長起來的以關寧鐵騎為核心的明軍開始敢於跟滿清軍打野戰瞭!雖然是有寧遠城上炮火的支援,雖然明軍也付出瞭很大的代價,“士多死”,但畢竟明軍敢於刀對刀,槍對槍的幹瞭,而且還取得瞭勝利,這是前所未有的奇跡! 袁崇煥含淚感嘆:“十年來,盡天下之兵未嘗敢與奴戰,合馬交鋒,今始一刀一槍拼命,不知有夷之兇狠剽悍,人人敢死,大小數十戰,解圍而去,誠數千年未有之武功也!”這數千年雖未免有些誇張,但還是說出瞭寧錦大捷的重要意義。關寧鐵騎的威名打出來瞭!現在還是依城而戰,這樣發展下去,再過幾年就可以跟滿清軍真正的爭雄於疆場瞭。

德齡公主談滿清王朝垮臺的原因:晚清王朝真正內幕

  德齡公主是滿洲貴族裕庚之女,早年曾隨父旅居歐洲多年,1903年回國後,入清官,為慈禧太後禦前女官。因諳外語,常為慈禧介紹國外情況並陪同接見外使夫人,深得寵信。下面是她接受一傢西方報紙采訪的談話內容。  滿清王朝垮臺的原因是什麼?  說來話長,很久以前人們就希望清王朝垮臺。當然,在北京,許多人什麼也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我們傢也知道。至少中日戰爭以後,我父親就知道。他說:“不超過10到15年,中國就會爆發一場革命,這場革命將結束清王朝的統治。要是清政府能立即進行改革的話,結局也許還行。否則,到那時,他們隻好結束自己的統治。”那時清政府還沒想去改革,在許多事情上,我們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改革朝廷。但是慈禧太後――那時她執政――很恨改革,她非常保守,隻要她活著,她就不會去改革。我們希望,要是她死瞭,光緒皇帝能執政,他是希望改革的。但是我們知道他可能活不長,也許在太後死之前他就死掉瞭。那個朝廷的方方面面都是很神秘的,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講完。  多年以來中國一直是一個古老的、保守的國傢,她堅持古老的制度。當然,老一代人喜歡這樣,因為這對他們有利。隻是到瞭今天,那些一直呆在國外並接受外國教育的青年人才向往西方的文明和自由。如果他們沒有看過任何好的東西,他們將不會知道世上還有這麼好的東西。但是,他們已經看到美國人的生活是多麼美好,而在他們自己的國傢裡,生活又是多麼艱難。我不會因為他們發起瞭這場革命而責怪他們,我自己也會這樣做的,我痛恨舊式的風俗習慣。而我們的傢庭是最進步的傢庭之一。事實上,我可能會說,在滿人傢庭中很少有像我們傢這樣的。   我的父親想去改革,甚至在我隻有4歲或5歲的時候,我就聽到他談論的改革話題。他首先讓我們學習的就是英語。我們一直住在長江邊上的沙市。後來住在漢口。他送我們到教會學校學習。所有的朋友都反對他這樣做,說他太激進,希望他的孩子接受外國教育是想把國傢出賣給外國人,那時人們叫他“叛逆者”。他很激進,這並沒有使他有些許的猶豫,他想讓我們學習我們就學瞭。  政府是不公平的,隻為它自己,沒有好的大臣。在北京,許多衙門的頭頭都是腐敗的。最腐敗的就是慈禧太後,那時她還活著――正像她做的那樣,每個人都那樣做。他們敲詐百姓。在中國,每一個官職都可以買賣――每一個官職――包括總督和道臺。事情就是這樣。如果你是宰相,我拿許多錢給你想得到某個官職,你說“可以”,你拿走瞭我的錢;另外一個人也想得到那個官職,但是他給的少些,他就得不到那個官職。你既接受我的錢也接受他的錢。他們讓正直的人沒有官做,而把官職給瞭那些不正派的人,這就是革命的原因。革命者要求公平地對待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應有機會或將有機會做官。但是,隻要是滿人統治,攝政王的統治――事實上除瞭那些付錢給滿人的人,沒有一個人有機會做官。  這些滿人大臣和高官為什麼如此無能?  滿人不想學習,他們非常自負,沒有頭腦,他們認為他們要什麼有什麼,最初的滿人不是這樣的――大約80年前滿人就退化瞭。在80年前,他們都很有才華,審判公平。現在的這些滿人根本就不想去知道什麼事情。他們非常自負,你無法和他們交談。  這些滿人無能的主要根源是什麼?――是不是在於他們的性格、教養或習慣?相關閱讀推薦:德齡公主如何解密慈禧隱秘生活:慈禧太後最腐敗德齡公主揭秘:慈禧少女時代曾經與榮祿相戀慈禧太後最腐敗:女官德齡公主揭晚清王朝內幕德齡公主:沒有時間觀念早是中國人陋習德齡公主揭秘:慈禧少女時代曾經與榮祿相戀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教養?當然,每一個人都贊揚他們,你也看到瞭。他們想要的就是快樂,皇族中的青年子弟隻考慮娛樂。攝政王不想學習,當他還是一個孩子時,他的兄弟們也不想學習,他的父親曾為此常常發怒。但是,他的母親站在他這一邊,她送他去玩樂而不是去學習。當然,另一方面,攝政王自己也是一個意志薄弱的人,他根本沒有個性。我是從個人的經歷來說這些的,我曾多次和他談過話。  在皇宮裡,人們是如何把他們培養成人的?這種培養方式對他們有關政府的看法產生瞭什麼影響?  在中國,教育皇帝的方式根本就不對。已故的光緒皇帝就很值得稱贊。皇帝是在非常排外的紫禁城裡被撫養長大的,他根本不能看到任何受過(西式)教育的人。在那種培養方式中,皇帝也不可能有任何機會和有經驗的人談話,所以他不能做一個好的統治者。雖然,光緒皇帝也是以那樣的方式被撫養成人的,但是他仍然有改革的思想,所以我認為他值得稱贊。清朝的規矩很嚴厲,孩子們必須尊重父母的奴仆,小皇帝也必須對太監有禮貌,否則他們會向太後報告。那是很壞的習俗,如果用那種方式培養小皇帝,他將不會有大的作為。現在的皇太後是一位很仁慈的女性,當然,她接受過一點中國教育,幾年前,要是能這樣就好瞭。但是現在我們想要新的東西,不同的東西。再去拜讀幾千年前寫的古籍是沒有用的,我們現在想要的是一種新的文明。當然,那時清政府閉關鎖國,把所有的外國人都關在門外,以免他們騷擾我們。現在他們不能這樣做瞭,我們必須擁有新的東西。   現在的皇太後是哪種類型的女性?  她是一位溫和、文靜、謙遜的人,有點冷漠。她非常清楚地知道她不能和她的嬸母――也就是已故的慈禧太後――相比。  如果在立憲政府或漢族人統治下小皇帝還在位的話,她可能會起什麼作用?  要從個人的觀點來談這個問題,她情願退下來,什麼也不管。我在宮裡的時候,一般情況下,事情發生後,我們總是問她的主張,可她總是說:“我什麼也不想說,因為我認為這樣做不正確。”“我沒有能力告訴你們什麼,也根本不能說出什麼東西來。”她根本不想去控制政府,這點我非常確信。她想要的僅僅是平安而已。事實上,她的一生受盡磨難,雖然她是老太後的侄女,但老太後用一種很刻薄的方式對待她。  她有實權嗎?  沒有,她也不想有。有一天,我們正在談論各種事情,正在會見外使夫人的老太後卻讓她送一些點心給她們。那次會見結束後,我問她:要是太後死瞭,她到瞭太後的位子上以後,她願意怎樣做?她回答說:“這要看情況。如果我是中國皇後,我會做所有的事情;但是作為一個太後,我什麼也不會去做的。”那就是說,如果她丈夫是皇帝她是皇後的話。“如果我有兒子,我更情願依靠他。我沒有兒子,如果情況準許的話,我會收養一個,然後就像皇太後和光緒皇帝那樣。”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請你描述一下前攝政王和他的兄弟們的個性特征好嗎?  前攝政王載灃,他是一個很愚蠢的人,一個意志薄弱的人,很保守。沒有人能和他談論改革的話題。有一個人曾像開玩笑一樣試著和他談瞭一次,他說:“我們的祖先從沒有那樣做過,我不明白我們為什麼要那樣做。”很顯然,他支持保守派。他的兩個兄弟並不是像他這樣的,他們也都在海外,在歐洲和美國。但是,理所當然,他們的大腦也不發達。這就是我剛剛提到的三個愚蠢的人。這兩個兄弟,隻知道玩。我想說一件事,當我在國外時,一個青年王爺――載振――來參加英皇愛德華七世的加冕典禮!過巴黎時,他竟來看我們。我非常驚奇。那時,激進的人很少。但是,四個月以後,我回到北京,發現他已變得和前攝政王的兩個兄弟一樣瞭。當他們在國外時,他們滿腦子都是中國的改革,希望中國像歐洲和美國一樣。可他們一回到中國,他們對人民的生活方式又表示滿足瞭。我對此非常驚奇。有一次,我問他這是怎麼回事。他說:“我們不得不生活在這樣的國傢,不得不以那樣的方式生活,不得不感到滿足。”  接下來,在滿人貴族中誰會握有實權?  那要看現在,現在沒人有實權。人們猜測前攝政王有,因為他是頭。  滿人有能力光復中興嗎?  這很難說,他們也不想去復興滿清王朝。事實上我和我母親做瞭許多事情。我們真的敢去勸說皇太後,讓她信服我們的改革觀點。比起其他人,我們能說更多種語言的事實自然會使出入朝廷的人們妒忌和懷疑。他們確信我們正試圖影響老太後去采取一些我們在國外期間接受的主張。我們的一個特別“好”的朋友那桐,告訴每一個人說我的母親是一個女“康有為”。   重要的一件事是:他們必須用一種不同以往的方式來培養滿人的後代,送他們去國外學習,那樣可能會有一些復興的希望。這些年輕的一代,像前攝政王一樣,有平民血統。前攝政王和兩個兄弟的母親是他們父親的側福晉。這個女人是個奴婢,她沒受過教育。醇親王死後留下年幼的孩子,自然,他們不會有任何機會,他們是庶出,因此像他們的母親一樣沒有地位。這一支永遠都是庶出。  我的意思是,隻要中國人還要納妾,那麼,他們就不會進步,這是他們的劣根。我主張,改革首先就要廢除納妾制度。很多官僚有女兒,他們總不會希望自己的女兒去做人傢的妾吧,她們必定是要做正房的,所以妾都是由奴婢或壞女人做,那麼,她們又怎樣能培養出優秀的兒子?他們的血統都是相同的。當然,皇宮的嬪妃們都是從滿族官僚的女兒中挑選的――這些女孩子來自一等或二等顯貴,不會低於這些等級的。她們認為她們在皇宮裡就像奴婢,那種生活是可怕的。已故皇太後就是一個嬪妃。她17歲時被選進宮,因為她有瞭一個兒子,所以她會擁有太後那樣的權力。她的兒子就是同治帝。同治帝19歲就死瞭。我瞭解老太後的少女時代,有一天我會把它寫出來的,她進宮後也受盡磨難。  在中國,進行真正的改革,要做的首要事情是什麼?  從傢庭開始,實行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廢除一夫多妻制。其次,是全面改革官僚體系。眾所周知的事實是,由於各級官吏的盤剝,政府失去瞭四分之三的財政收入,而這些是它本應該得到的。通過把進入官僚口袋裡的錢財集中到政府手中,政府便有足夠的資金去進行一直希望實行的其他項目改革。第三步就是把中國的財政放在銀本位或金本位上,不管哪種,也許都會被認為是最有利於國傢的。還要有一套統一的貨幣體系,從而可以減少大量損耗,這些損耗是中國人在其內部交換不同的貨幣間造成的。  你認為經過培養,小皇帝會具有統治國傢的能力嗎?  那要看如何去培養他瞭。如果他們用培養老皇帝的方式培養他,不讓他見任何人,隻有太監陪伴左右,那他隻會和其他皇帝一樣――他將什麼也不知道。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他應該有什麼樣的教育和環境?  這個麼,你必須從孩提起開始訓練他的思維。在宮廷裡長大的人,心胸都非常狹窄。那些太監,為瞭從老太後那兒獲得獎賞,不管已故的皇帝做瞭什麼都稱贊他、寵他。作為一個平常的小孩子可以鼓勵這種做法,簡單的教育就是這樣開始的。但是,如果他知道他將來要做皇帝,而人們又這樣寵他,他會變得自大的。現在這位皇帝隻有5歲,虛歲6歲,我非常擔心這個小皇帝,我會告訴你為什麼――他的母親是一個普通人。他的外祖父地位還可以,是一個滿洲大官僚。但是他的外祖母是一個從揚州買來的婢女,那使他母親――前攝政王的福晉――血統也不純瞭。當然,我們談瞭許多“血統”這個詞,但是,如果他在這些人中被培養成長――這個傢庭不知道任何事情――他就不能獲得很多知識。他們都非常無知。  在憲政和共和政體下,各階層的滿族人將扮演什麼角色?  我知道許多人也許不同意我的觀點。共和黨人非常強大,滿人也許會走到某一個角落,保持沉默。他們缺乏戰鬥的勇氣。他們也許會這樣做,誰會去反對這種事情呢?前攝政王和他的兩個兄弟應該反對的,可他們除瞭吵吵嚷嚷什麼也不敢做。在這個傢族裡沒有堅強的意志,他們都非常膽小,那就是我為什麼擔心小皇帝的原因。  你認為什麼樣的政府對目前有利?  我的主張當然不是一個共和政體,我更希望是一種有限君主制――一個君主立憲制更適合目前的情況。我傾向反對共和制是因為國內黨派太多――那麼多的省份,那麼多的政黨,雖然現在他們團結在一起,但是在他們得到各自需要的東西以後,他們就會分開,相互殘殺,這是中國人的秉性。等這一代人過後,年輕的一代人都接受瞭教育,到那時,實行共和制的時機就成熟瞭。   你能不能把小皇帝的傢譜給我說說,看看他有沒有一點漢族血統?  他是前攝政王的兒子。前攝政王有一半漢族血統,因為他母親不是一個滿族人。小皇帝的母親大約有四分之三的漢族血統:小皇帝的外祖母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漢人,小皇帝的外祖父有一半漢族血統。因此,小皇帝的母親有四分之三漢族血統。所以小皇帝的漢族血統比他的滿族血統要多一點。最近40年左右,血統雜混得很厲害,因為他們都要納妾。前攝政王的哥哥是光緒皇帝,他是醇親王的福晉――老太後的姐姐――惟一的兒子。  如果君主制被保留,宮廷生活會有哪些改革?  他們還沒有去想這個問題。皇太後將會吸取教訓,她是一個消息非常靈通的人,她讀過一些被譯成中文的外國歷史書,她很願意學習並培養皇帝。我主張像一個外國人一樣培養他。你看見瞭,在中國,他們從不教導皇帝去愛他的國傢,他們從不那樣去做。我主張教育皇帝去愛他的臣民和國傢,讓他知道他對這個偉大的國傢負有責任,他必須公正地對待每一個人。當然,那是很困難的一件事。但應該這樣做,教他對他的人民負責。這樣做更多地還要依賴於他娶一個什麼樣的人做皇後。我覺得目前還沒有合適的女孩兒。他不得不娶一個滿族姑娘,而滿族姑娘都沒有文化,任何一個滿族姑娘都不適合做皇後。我的意思是,不管她們如何變化,她們必須保持那有點過時的傳統。他們不會立即廢除這些傳統。我知道一些多年在美國生活的滿人,甚至在美國生活瞭多年以後,他們還認為自己的風俗習慣是最好的。他們怎麼能那樣認為呢?我是一個滿人,但我用不同的眼光看問題。從10歲或12歲起我就是這樣看問題的,我下決心要超過任何人,而我的父親總是對我說:“你隻是和其他人一樣好而已。”  這個宮廷和其他任何宮廷都不同。人們不習慣新鮮事情,那會花時間。首先他們必須有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公主。原來的那些公主什麼也不知道,她們想要的就是權力,可她們又不知道如何行使權力。對權力,她們能做些什麼呢,任何受過教育的公主都不想和這些無知的公主呆在一起。她們不得不時時掙紮著。呆在這兒的時候,我的生活一點兒也不順心,這個朝廷就像一個中國的傢庭,在這個傢庭裡有那麼多愚蠢的舉動。這些可憐的女孩兒,人們還用舊式的教育力法培養她們。當然,她們是滿足的,因為她們不知道還有更好的東西。當她們出嫁後,就去丈夫傢,被婆婆虐待。你知道,中國人的教育方式與別國就是這樣不同,它總是教育女性要學會忍耐。當然,就一個女孩兒來說,如果父母把她送到外國學習,當她回國時,她已是另外一種女孩兒瞭。她母親當然不喜歡她這樣,因為她可能不會再聽母親的胡言亂語瞭。在傢庭中,他們做瞭一些愚蠢的事,讓保守派反對激進派。我的朋友們就是那樣,這些可憐的姑娘們非常痛苦,真希望她們從未接受過外國教育。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滿清才子納蘭容若的秘密婚史:納蘭容若有幾個妻子

  導讀:關於容若妻室問題,素有異議。在容若的夫人盧氏難產死後,他喜歡上瞭江南藝妓女詞人沈婉。然而,納蘭相府是容不得這樣一位出身青樓的漢族女子,不但不能進納蘭府,甚至連個妾的名份也不給。但是愛情才剛剛開始,容若便去世瞭,這位苦情的女子便帶著滿腹哀傷回鄉瞭。……  納蘭容若簡介: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為性德,一年後太子更名胤礽,於是納蘭又恢復本名納蘭成德。號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詞人。父親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一代權臣納蘭明珠。 母親愛新覺羅氏是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其傢族——納蘭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的八大姓之一,即後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葉赫部首領金石臺。金石臺的妹妹孟古,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  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  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瞭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他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而後一病不起。七日後,於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  關於容若妻室問題,素有異議。據考證,在容若取正妻之前,在傢養病期間,傢中曾為他納顏氏為妾,照料容若生活,以慰寂寥。容若二十歲時,方才迎娶兩廣總督、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盧興祖之女為妻。彼時,盧氏十八歲,兩人十分恩愛。是旁人眼中極為相襯的一對人。   隻可惜,成婚三年,盧氏便亡於難產。這對容若來說,是極為重大的一次生命打擊,令他傷情徹骨。也因此,容若之後詞風為之一變。所謂“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幾乎可以說是無詞不傷、無詞不淚。  盧氏去世之後,容若續娶官氏為繼室,贈淑人。但因與官氏內心相隔,容若實覺孤寥。康熙二十三年冬,容若扈駕南巡歸京之後,納江南藝妓女詞人沈婉為侍妾。並為沈婉置一曲房,請友人嚴繩孫書額曰“鴛鴦社”。相關閱讀推薦:納蘭性德到底有幾個妻子?納蘭容若簡介以及妻子揭秘納蘭容若:康熙皇帝一生最寵愛的詩人!揭秘納蘭性德的愛情悲劇:戀人被送入宮吞金自盡娶美女短壽? 解密清第一詞人納蘭容若短命之謎納蘭性德簡介 清朝時期著名詞人納蘭性德生平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沈宛,字禦蟬,浙江烏程人。適納蘭性德。著有《選夢詞》,集中悼亡之作“豐神不減夫婿”。  《百年寂寞嘆容若》一文中有關沈宛的內容如下:  就在容若三十歲那年,已做瞭七年禦前侍衛的他,正處在人生低谷期,經歷著事業上“七年之癢”的煎熬。漫長的七年時間裡,堂堂一名進士,幹著不外乎入值、扈駕、養馬等高強度、低智力的體力活,自然與他的理想相差甚遠。“壯志隳盡”的容若,心神俱疲,加上二次婚姻又不幸福,便想“暫覓個柔鄉避”,“自隱於醇酒美人”,求得一醉。  緣於這樣的動機,聽說江南吳程有一句沈姓的才女“頗佳”,就借好友顧貞觀南歸之便,代他“略為留意”。於是,這名叫沈宛的姑娘就以這樣並不浪漫的動機,認識瞭容若。沈宛同樣是一位歷史面貌模糊的女子。   據猜測,應是一名江南藝妓,不過頗有才名,著有《選夢詞》。也許容若看過她的詞作,加上他的那些江南文人朋友舉薦,不免動心。按沈宛詞中“雁書蝶夢皆成杳”推斷,兩人見面前可能還有過書信來往的唱和。而在容若扈駕南巡之時,兩人也可能找機會見過面,容若也曾為她寫過一首《浣溪沙》:  十八年來墮世間。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誰邊。  紫玉權斜燈影背,紅綿粉冷枕函偏。相看好處卻無言。  由此看來容若很是喜歡這位嬌柔貌美,又不乏靈動氣質的江南才女。兩人相愛相戀,也應是不爭的事實。除卻彼此傾慕才名外,沈宛從良,嫁於這位有才情、有身份、有地位的貴公子,當然非常高興,容若覓得一紅顏知己,自然也很是滿意。  然而,由於沈宛的身份尷尬,容若的工作特殊,加上滿漢不通婚,社會地位懸殊等時代和流俗的制約,兩人的結合,自然隻能以非常規的手段“私下行之”。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康熙二十三年的九月,顧貞觀受容若之托,攜沈宛進京,同年底,容若納其為妾。然而,納蘭相府是容不得這樣一位出身青樓的漢族女子,不但不能進納蘭府,甚至連個妾的名份也不給。容若也隻好在德勝門內置房安頓。  想來有情有義的容若,在當時肯定是盡一切力量為沈宛爭取權利和幸福。可不等他把一切都安排妥當,就匆匆離開人世。他和沈宛的愛情,剛剛起跑,就再次被粗暴的命運之神貼上休止符。  容若死後,待沈宛產下遺腹子後,納蘭相府或客氣,或不客氣地將其“請回”江南。那個叫富森的遺腹子,倒是名正言順,歸入納蘭傢族的族譜,並得以善終。在他七十年的時候,還被乾隆邀請參加瞭太上皇所設的“千叟宴”。  至於他的母親,納蘭傢族卻絕口不提,好像富森就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一般。  這位苦情的女子,返回江南後,集於對容若止不住的思念,寫下瞭不少悼亡之作,其文采“豐神不減夫婿”。縱是在文壇上留得幾許詞名,縱是在史學上留下不少佳話,可這位弱女子後半生的安樂和幸福,誰曾關註?

揭秘:滿清王朝時期的十二個漢奸的最終下場?

  滿清王朝漢奸下場:清朝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漢奸,而小編今天要說來說的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十二大漢奸。  定南王孔有德  孔有德(?—1652年),明末清初武將。遼東的鐵嶺(今遼寧鐵嶺)人。鐵嶺礦工出身。領導反建州政權起義失敗後流亡遼東各地,曾在廣寧軍任遊擊,後投效毛文龍,與尚可喜被稱為“山東三礦徒”,毛文龍後為袁崇煥矯詔所殺,其舊部由副將陳繼盛統轄,不久,參將劉興治在皮島叛亂,殺陳繼盛等十餘人,總兵黃龍隨即赴皮島鎮壓。天聰七年(1633年),孔有德、耿仲明不服黃龍統轄,率部來投登萊巡撫孫元化。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率清兵攻打凌河城(今遼寧錦縣),祖大壽圍於城內。孫元化急令孔有德以八千人趕赴前線增援,然登州遼東兵與山東兵素不和,孔有德抵達吳橋時,因遇大雨春雪,部隊給養不足,士兵搶劫嘩變。  孔有德在登州發動吳橋兵變,自號都元帥,孫元化忠於朝廷不願稱王,孔有德放他逃離登州。明朝派兵鎮壓後,投降後金。崇德元年(1636年),受封恭順王,出征朝鮮,錦州,松山等地。入關後,隨多鐸追剿農民起義軍,鎮壓瞭江南各地的抗清鬥爭。順治三年(1646年)授平南大將軍,進攻南明永歷政權。五年,改封定南王,出征廣西。九年,被李定國圍困在桂林,兵敗自殺,朝廷破格予以厚葬。孔有德的屍體被李定國焚骨揚灰,清廷為孔有德建衣冠塚。惟一幸存的女兒孔四貞,則被孝莊皇後收為養女,封和碩公主。孝莊皇太後一度欲立其為皇妃,但順治皇帝此時迷戀董鄂氏,冊妃一事便作罷。   自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薩爾滸戰役以後,清政權在東北迅速崛起,到崇禎年間(1628—1644),已基本上控制瞭東北地區,並伺機入關,山東半島已成為明朝防禦清軍渡海南下的前線。崇禎五年(1632年),發生在登萊沿海的孔有德叛亂及明朝平叛戰爭是明末山東的一個重大事件,對明清對峙的戰局產生瞭重要影響。  孔有德是原明朝遼東總兵、左都督毛文龍的部下。自天啟年間(1621—1627)到崇禎初年,毛文龍部以遼東沿海金州、朝鮮皮島一帶為根據地,屢次襲擊清的後方,給清軍造成瞭威脅。然而這支部隊軍紀敗壞,不聽明朝政府指揮,冒領軍餉,騷擾地方,引起明政府的憂慮。崇禎元年(1628年),袁崇煥督師遼東,借機處死毛文龍,收編瞭該部。但不久,袁崇煥遭誣陷被害,毛文龍的部下仍分散駐紮在遼東半島南部、山東北部沿海及渤海灣長島等島嶼上。由於沒能得到明政府的信任,加上清政權的分化利誘,這支軍隊不時有小規模的叛亂和鬧事,並最終釀成瞭孔有德之亂。相關閱讀推薦:清朝時的宗人府是幹什麼的?宗人府是什麼部門揭秘:清朝時期皇太極為何能容忍莊妃色誘洪承疇揭秘:大清朝慈禧太後到底有過多少個外國情人?揭秘大清朝孝莊皇後清算老相好多爾袞的隱情!劉羅鍋劉墉是誰?清朝宰相劉墉生平簡介清朝皇帝的十大禦用武器和裝備排行榜!【組圖】 分頁:1/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靖南王耿仲明  清初三藩之一。初事明總兵毛文龍,文龍死,走登州依巡撫孫元化,皆與孔有德俱,元化以仲明為中軍參將。時總兵黃龍鎮皮島,所部有李梅者,仲明黨也,通洋。事覺,龍系之獄。仲明弟都司仲裕在龍軍,率部卒假索餉名,圍龍廨,擁之至演武場,折股去耳鼻,將殺之,諸將為救免。龍乃執殺仲裕,疏請罪仲明。元化劾龍蝕餉致兵嘩。明莊烈帝命充為事官,而覈仲明主使狀。會有德已叛,還攻登州,仲明遂糾諸將同籍遼東者為內應。城陷,推有德為帥,受署置,稱總兵官。天津裨將孫應龍自誇與仲明兄弟善,能令縛有德以降。巡撫鄭宗周使將二千人自海道往。仲明偽為有德首,紿之開水城,延使入,猝斬之,殲其眾,得巨艦,以為舟師。明師攻登州急,  天聰七年五月,從有德來降,上禮遇優異,授以總兵官,號其兵曰天祐兵。語並詳有德傳。仲明侵漁所部,所部愬於有德。有德因劾仲明,仲明引咎,請以所部赴愬者移屬有德。上敕獎有德,令善撫之;亦諭仲明善撫部下,毋念舊惡。即日並召入宮賜宴。越數日,又使賜羊酒,且諭之曰:“朕聞諸漢官從爾等教場角射,設筵饗爾等,意爾等必欲相酬報。爾等去傢遠,可即以此羊酒藉教場為答宴也。”旋命與有德同駐遼陽。  崇德元年,封仲明懷順王。上屢出師伐明,討朝鮮,仲明皆從。七年八月,命隸正黃旗。九月,所部甲喇額真石明雄訐仲明匿所獲松山、杏山人戶;有逃人被法,仲明為收葬設祭;復妄殺無辜:鞫實,罰仲明白金千兩。八年十一月,甲喇額真宋國輔、潘孝及明雄謀殺仲明,仲明以聞,鞫實,斬國輔等,籍其傢畀仲明。   順治初,從睿親王多爾袞入關,復從豫親王多鐸西討李自成,移師定江南。三年,有德為平南大將軍,帥師南征,仲明等以所部從。與明將楊國棟戰於牛皮灘,大破之;克衡州、祁陽、武岡諸郡縣;獲明將郭肇基。皆仲明功也。六年,改封靖南王,賜金冊金印。仲明自降後,屢出征伐,恒與有德俱,未嘗獨將。是歲始與有德分道出師,有德征廣西,仲明與尚可喜征廣東。仲明將舊兵二千五百、新增兵七千五百,合為萬人,以徐得功為左翼總兵,連得成為右翼總兵。師既行,刑部奏論仲明部下梅勒章京陳紹宗等縱部卒匿逃人,罪當死。上因諭仲明,察隨征將士攜逃人以往者,械歸毋隱。仲明察得三百馀人械歸,上疏請罪,吏議當奪爵,上命寬之,紹宗等亦貸死。仲明未聞命,十一月次吉安,自經死。  子繼茂,順治初授世職昂邦章京。仲明死,繼茂在軍中,代領其眾,請襲爵,睿親王方攝政,持不可。繼茂從可喜俱南,定廣東諸郡縣。八年,世祖親政,繼茂嗣為王。分頁:2/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平南王尚可喜  尚可喜從軍後,效命於東江總兵毛文龍帳下。官至廣鹿島副將。及至1629年袁崇煥斬毛文龍,皮島總兵黃龍接任,黃龍於公元1633年(明崇禎六年)因後金大至自刎而死,繼而沈世奎接任。公元1634年(明崇禎七年),沈世奎誑尚可喜至皮島,意圖誣以罪名,加以謀害。此事為尚可喜部下許爾顯等人偵知,尚可喜遂有去意。  公元1633年( 明崇禎六年、天聰七年)十月,遣許爾顯、班志富諸部下前往沈陽,與後金接洽。皇太極聞之,興奮至極,大呼“天助我也”,並賜尚可喜部名“天助兵”。尚可喜攜麾下諸將、轄下五島軍資器械航海歸降。皇太極出城30裡相迎,賞賜珍寶無數,發還先前所俘虜的且能找到的尚可喜傢族成員共計27人(彼時後金所俘100餘人,尚可喜二位夫人亂中自盡)。旋即封總兵官,隸漢軍鑲藍旗。  公元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加封孔有德恭順王、耿仲明懷順王、尚可喜智順王,此清初“三順王”。並將海州賜尚可喜為封地,傢口舊部安置於此。受到皇太極極高禮遇。   松錦之戰中,從攻松山、杏山等地,立下戰功。後隨多爾袞征討朝鮮,迫使朝鮮國王李琮簽訂城下之盟。  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隨清軍入關,隨豫親王多鐸南下,兵至湖北鄂州(今武昌),後回師海州。公元1649年(順治六年)官封“平南王”,賜金印、金冊,與“靖南王”耿仲明攜傢口舊部進軍廣東。沿海州、山海關、天津、登州、武昌、嶽陽、南韶、肇慶,最後直至廣州。行至武昌,由於部下違反軍法,靖南王耿仲明畏罪自裁,由其子耿繼茂接任,兩路大軍同歸平南王節制。公元1650年(清順治七年)二月,平靖大軍抵達廣州,圍困城池長達10個月,最終攻下城池,大肆屠殺城中居民,後世稱為“廣州大屠殺”。廣州城當時人口大約40萬,死難者約五分之一。分頁:3/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平西王吳三桂  大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吳三桂出生,排行老二,哥哥吳三鳳,弟弟吳三輔。1627年,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崇禎四年(1631)八月,擢吳三桂為寧遠總兵,鎮守寧遠。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崇禎帝飛檄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十六日抵山海關,二十日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義軍已進北京,崇禎帝自縊景山,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4月13日,李自成親率大軍十萬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22日山海關之戰,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多爾袞,在一片石戰役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  不久,吳三桂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平滅陜西等地流寇餘部,滅四川軍閥張獻忠。清順治十四年(1657),會同清軍多尼進攻雲貴等地。十六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歷帝。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殺南明永歷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兼轄貴州省,永鎮雲貴。與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

李自成生死之謎:滿清與南明均未取得其首級

  李自成逃禪石門夾山一說,流傳極廣。湖南省的石門縣古稱澧陽,又稱澧州。據清代乾隆年間的《澧州志林》所收澧州知州何的《李自成傳》一文稱,李自成兵敗,獨竄石門之夾山為僧,法名奉天玉和尚。文中所指夾山即夾山寺,該寺位於石門縣東15公裡的三板橋,是一座唐代古剎,也就是本文一開始講到的那個地方。寺內遺有與此說相關的一些碑記塔銘、詩文殘板,以及奉天玉和尚的骨片和包括宮廷玉器在內的許多遺物,包括在1980年的考古發掘中發現的諸多文物。這些無疑構成瞭此說的有力佐證。  何的說法也是有關“闖王”出傢的最早記載。據言,何曾到夾山進行考察,見到瞭一位服侍過奉天玉和尚的、口音像陜西人的70歲老和尚,他告訴何,奉天玉和尚是順治初年來寺的,並取出其畫像。據說畫上人酷似史書所記李自成的模樣。有人根據李自成曾自稱“奉天倡義大元帥”,後又稱“新順王”,斷定“奉天玉”即“奉天王”多一點,是為隱諱。而奉天玉和尚墓葬中發現的骨灰和磚刻《塔銘》,墓葬中,其弟子野拂所撰碑文及有關文物,都與何之文相印證。據持此說法的人推測,“野拂”就是李過,李過就是李自成的親侄兒李錦,由此可證,被野拂精心侍奉的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在夾山寺裡還發現瞭記述奉天玉和尚《重修夾山靈泉禪院功德碑》(康熙碑)和《重修夾山靈泉寺碑壇》(道光碑)及密藏墻洞的《支那撰述》、詠梅殘版和野拂撰文殘碑、野拂墓碑、闖王令牌、臨澧蔣傢傳世文物、6枚“永昌通寶”銅幣、7個“西安王”銅馬鈴,更有夾山寺地道地宮密室發現的石雕龜形敕印。敕與詔一樣,都隻有君王才能使用,一般人是不能用敕和詔的。敕印與奉天玉詔這一切似乎進一步證實瞭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本人的事實。  持此說的另一依據是從戰略推理上得出來的,認為李自成去當和尚,是為情勢之所迫,是為瞭聯明抗清。當時,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的主要敵人,已經不再是明朝的勢力,而換成瞭氣勢洶洶的清軍。抗清已成為瞭當務之急。聯合國內的其他武裝力量便也顯得舉足輕重瞭。當時可以聯合抗清的,隻有唐王朱聿鍵手下的湖南何騰蛟。但與何騰蛟談判,部隊必須交何指揮,而何是唐王的宰臣,李自成則是皇帝,這在情理上是難以接受的。況且,李自成逼死瞭崇禎皇帝,深恐唐王不能諒解。於是,李自成遂采取假死、隱居的做法,巧妙地回避瞭矛盾,讓皇後高氏和李過出面與何騰蛟聯合,共同抗清。  然而,反對“逃禪說”的學者認為此說是經不起推敲的:奉天玉和尚雖然確有其人,但據塔銘記載,奉天玉曾歷經清要。何為清要?《朝野類要》卷二曰:“職慢位顯謂之清,職緊位顯謂之要,二者兼之,謂之清要。”李自成則與清、要毫無幹系,塔銘的作者劉萱為明朝遺臣,他是忠於大明朝的,怎能為農民領袖李自成寫銘記功呢?這是無法理解的。況且,在1982年冬湖南慈利縣新發現的《野拂墓碑》中有“久恨權閹……也逐寇林……方期恢復中原”等詞句,這也表明野拂是痛恨宦官的明朝武官。而野拂對奉天玉和尚事謹慎的態度也說明他們之間關系的密切,同時說明奉天玉可能也是明朝遺臣。有記載說,奉天玉乃是順治年間從四川到石門縣夾山寺的雲遊和尚,他初到夾山,見古剎破敗,便拋頭露面、沿門托缽,求乞多方支持,以修復寺廟。若果然是自成逃禪隱居於此,怎能如此張揚,不懂得保密呢!  其實在四月下旬,大順軍主力行進到距離江西九江不遠的地方就被清軍又一次追上。一通混戰之後,清軍攻入瞭大順軍的老營,將汝侯劉宗敏、軍師宋獻策、李自成的兩位叔父(趙侯、襄南侯)以及一批將領傢屬俘獲。這一突然事變使得大順軍將士的士氣大沮。由於清軍已經追擊到九江一帶,大順軍東下的路途就有可能在長江下遊被截斷,因為這時清軍的東路豫王多鐸部正在取道河南歸德府、安徽泗州向南京迫近,隨時有可能回師而上對大順軍實施包圍。李自成於是很敏銳地覺察出這一點,改變戰略,掉過頭來準備穿過江西北部轉入湖南。於是在途經湖北通山縣和江西寧州(今修水縣)交界的九宮山下的時候,李自成本人發生瞭意外。這一幕一定是驚心動魄的場面,在明、清兩方的文書裡面則都有記載。南明的五省總督何騰蛟在隆武元年所寫的《逆闖伏誅疏》中就說: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臣揣闖逆知左兵南逞,勢必窺楚,即飛檄道臣傅上瑞、章曠,推官趙廷璧、姚繼舜,咸寧知縣陳鶴齡等,聯絡鄉勇以待。闖果為清所逼,自秦豫奔楚。霪雨連旬,闖逆困於馬上者逾月,此固天亡之也。闖逆居鄂兩日,忽狂風驟起,對面不見,闖心驚疑,懼清之躡其後也,即拔賊營而上。然其意尚欲追臣,盤踞湖南耳。天意亡闖,以二十八騎登九宮山為窺伺計。不意伏兵四起,截殺於亂刃之下。相隨偽參將張雙喜系闖逆義男,僅得馳馬先逸。而闖逆之劉伴當飛騎追呼曰:‘李萬歲爺被鄉兵殺死馬下,二十八騎無一存者。  何騰蛟的這份奏疏是關於李自成犧牲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下的最原始文獻之一。由於幾個月以後李自成的部將接受瞭他的節制,他有充分的條件從大順軍將領及士兵的口中獲悉李自成犧牲的經過。  而清軍負責追擊李自成的統帥阿濟格也向清廷報告瞭李自成的死訊。他說,大順軍在九江地區失利後,盡力窮竄入九宮山。他們在山中到處搜尋,也沒有找到李自成。降卒和被擒的大順軍士兵都說李自成逃走時被村民圍困,不能逃脫,自縊而死瞭。於是找瞭認識李自成的人去認屍,但是屍體腐爛,無法辨認。李自成是死是活,還得繼續察訪。  阿濟格的奏疏在主要情節上(時間、地點和犧牲經過)同何騰蛟的報告相一致,因為他的消息也是由當時原屬於大順軍的兵卒所提供的,也具有相當的準確性。  清初的史傢費密在其所著《荒書》中對李自成犧牲的經過作瞭如下的描寫:  “大清追李自成至湖廣。自成尚有賊兵三萬人,令他賊統之,由興國州遊屯至江西。自成親隨十八騎由通山縣過九宮山嶺即江西界。山民聞有賊至,群登山擊石,將十八騎打散。自成獨行至小月山牛脊嶺,會大雨,自成拉馬登嶺。山民程九伯者下與自成手搏,遂輾轉泥滓中。自成坐九伯臀下,抽刀欲殺之,刀血漬,又經泥水不可出。九伯呼救甚急,其甥金姓以鏟殺自成,不知其為闖賊也。武昌已系大清總督,自成之親隨十八騎有至武昌出首者,行查到縣,九伯不敢出認。縣官親入山諭以所殺者流賊李自成,獎其有功。九伯始往見總督,委九伯以德安府經歷。”  費密的這段記載相當詳細,文中提到的牛脊嶺則的確是當地的地名,而程九伯也確有其人,康熙四年《通山縣志》有他的小傳:“程九伯,六都人,順治二年五月闖賊萬餘人至縣,蹂躪燒殺為虐,民無寧處。九伯聚眾,圍殺賊首於小源口。”另查《德安府志》職官志“國朝經歷”條下第一人即“陳九伯,通山人,順治二年任”。姓名雖稍誤,但也證明程九伯確實得到瞭清政府的獎賞。  根據上面列舉的史料,基本可以斷定李自成已經過世瞭。但是為什麼清廷和南明當時還要懷疑李自成的死訊呢?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其實多爾袞剛收到阿濟格關於李自成困死九宮山的奏疏時是相信的,他曾鄭重其事地告祭天地太廟,宣諭中外。地方官員也紛紛上表慶賀。可是,就在阿濟格班師回朝的途中,得到瞭大順軍重現江西的情報。由於阿濟格並沒有取得李自成的首級為驗,多爾袞因此就開始懷疑李自成的死訊不可靠。七月二十日,他派人對即將進京的阿濟格大加呵責。因為李自成犧牲以後他直接統率的那支大順軍主力確實進入瞭江西寧州、瑞昌一帶。考慮到明清文獻中“闖賊”一詞既可指李自成本人也可指李自成起義軍,因大順軍在江西而產生自成遁走江西的誤傳並不奇怪。所以說,所謂“自成生死終未有實據雲”,“實據”其實應該就是指自成的首級瞭,這是清廷方面一直沒有得到的,產生懷疑也是自然而然的瞭。  和清廷的情況相類似,李自成的死訊在南明的隆武朝廷裡也激起瞭波瀾。何騰蛟上奏自成身亡的經過情形以後,南明的隆武帝朱聿鍵“大喜,立拜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封定興伯,仍督師”。盡管何騰蛟關於李自成死於九宮山團練之手的消息直接得自跟隨李自成的許多大順軍將領,其中甚至包括瞭李自成犧牲時就在身旁的養子張鼐,應當說是相當可靠的。但是,由於何騰蛟也未能獻上李自成的首級,隆武朝廷內部表示懷疑的便大有人在。右副都禦史郭維經就曾經上書,認為李自成死於九宮山,五月死的,這些都是傳言,而且是等到七月他的部下投降何騰蛟時才知道的,又是過瞭年以後上報的。就這樣行大賞,似乎不太合適吧。況且李自成是生是死,是死在誰的手裡都不知道。萬一哪天殺李自成的人提著李自成的頭來請賞,真不知道何騰蛟該怎麼解釋?而且萬一李自成沒死,以後在哪個地方出現瞭,到那時,皇上您可怎麼辦哪?這麼一說,朱聿健也起瞭疑心,讓何騰蛟再報一次,然後再宣佈這一捷報。在這種情況下,何騰蛟又第二次上疏辨明“闖死確有實據,闖級未敢扶同,謹據實回奏”(即《逆闖伏誅疏》)。  這樣,明、清雙方雖然分別得到瞭李自成犧牲的準確消息,卻都不同程度地表示瞭懷疑。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誰也沒有找到李自成的遺體,所以不敢十分確定。  李自成首級為什麼沒有落入彼此雙方之手呢?原因很簡單。就南明來說,大順軍在安葬瞭李自成遺體後就轉入江西和湖南,通山縣已屬清軍的勢力范圍。何騰蛟當時在湖南長沙,不大可能派人前往清方控制區去發掘李自成遺體。其次,何騰蛟名為五省軍務總督,實力卻相當有限,隻是由於大順軍將領的主動才建立瞭聯合抗清陣線,“一時驟增兵十餘萬”。即便有可能派軍隊進入通山縣,何騰蛟也絕不敢開罪於實力遠勝於自己嫡系軍隊的大順軍餘部,跑去把李自成遺體挖出來梟首“報驗”。這個道理十分明顯,但他在疏中不便明說,隻好含糊其辭地解釋說剿撫道阻音絕,沒法拿到他的首級報驗。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至於阿濟格未能取得李自成首級的原因,大約是由於時間相隔稍久,農歷五月以後南方天氣已相當炎熱,“屍朽莫辨”也是完全可能的。上引康熙《通山縣志》記載大順軍在領袖犧牲後曾對當地的地主武裝實行報復性打擊,殺瞭幾千人。而清政府真正弄清楚李自成被害的具體情節,還是在順治二年(1645)七月十五日江西湖廣等八省總督佟養和上任後,“有至武昌出首者,行查到縣”,才找到殺害李自成的兇手程九伯。阿濟格向清廷奏報的時候還沒有找到這個線索,他派去實地查驗的人在幾千具朽屍當中瞎轉,無法取得實證就毫不足怪瞭。  總之“闖王”李自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千古少有的傳奇英雄,他發動和長期堅持的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推翻瞭盛極一時的明王朝,但他卻敗在關外新興的北方少數民族–滿族所建立的清廷之下。無論是失誤也好,即使有天生缺憾也罷,由於當世、後世都對於這次起義和與這次起義有關的歷史資料的禁毀,致使我們今天對李自成一生中的許多問題已不可能充分地瞭解瞭。因此關於李自成失敗後,直到最後歸宿的疑案,至今也同樣真相難明,雖然各方面各執一詞,但諸多的記載與傳說,還是有待於進一步去澄清和發現。  李自成處在幾方勢力的糾葛中,於明於清似乎他都不得不死,也好讓出師之人有瞭回復主子的理由,否則無法向各自的主子證明大順已去,平叛成功。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勢之下,他仍存在不死的可能性。明清兩方派出的平叛大軍都急於向主子結案,他的軍隊被滅就是一個絕大的戰績,無法東山再起也可以說就等於李自成已死。這樣,也就可以給出李自成出傢的機會,事實上,也隻有出傢才符合情理。其實,被殺也好,出傢也好,李自成以一介平民出身,肩扛反明大旗,且能進京稱帝,已然令人驚嘆。可惜,他這個皇帝隻當瞭14天。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李自成生死之謎:滿清與南明均未得其首級

  李自成逃禪石門夾山一說,流傳極廣。湖南省的石門縣古稱澧陽,又稱澧州。據清代乾隆年間的《澧州志林》所收澧州知州何的《李自成傳》一文稱,李自成兵敗,獨竄石門之夾山為僧,法名奉天玉和尚。文中所指夾山即夾山寺,該寺位於石門縣東15公裡的三板橋,是一座唐代古剎,也就是本文一開始講到的那個地方。寺內遺有與此說相關的一些碑記塔銘、詩文殘板,以及奉天玉和尚的骨片和包括宮廷玉器在內的許多遺物,包括在1980年的考古發掘中發現的諸多文物。這些無疑構成瞭此說的有力佐證。  李自成逃禪石門夾山一說,流傳極廣。湖南省的石門縣古稱澧陽,又稱澧州。據清代乾隆年間的《澧州志林》所收澧州知州何的《李自成傳》一文稱,李自成兵敗,獨竄石門之夾山為僧,法名奉天玉和尚。文中所指夾山即夾山寺,該寺位於石門縣東15公裡的三板橋,是一座唐代古剎,也就是本文一開始講到的那個地方。寺內遺有與此說相關的一些碑記塔銘、詩文殘板,以及奉天玉和尚的骨片和包括宮廷玉器在內的許多遺物,包括在1980年的考古發掘中發現的諸多文物。這些無疑構成瞭此說的有力佐證。  何的說法也是有關“闖王”出傢的最早記載。據言,何曾到夾山進行考察,見到瞭一位服侍過奉天玉和尚的、口音像陜西人的70歲老和尚,他告訴何,奉天玉和尚是順治初年來寺的,並取出其畫像。據說畫上人酷似史書所記李自成的模樣。有人根據李自成曾自稱“奉天倡義大元帥”,後又稱“新順王”,斷定“奉天玉”即“奉天王”多一點,是為隱諱。而奉天玉和尚墓葬中發現的骨灰和磚刻《塔銘》,墓葬中,其弟子野拂所撰碑文及有關文物,都與何之文相印證。據持此說法的人推測,“野拂”就是李過,李過就是李自成的親侄兒李錦,由此可證,被野拂精心侍奉的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在夾山寺裡還發現瞭記述奉天玉和尚《重修夾山靈泉禪院功德碑》(康熙碑)和《重修夾山靈泉寺碑壇》(道光碑)及密藏墻洞的《支那撰述》、詠梅殘版和野拂撰文殘碑、野拂墓碑、闖王令牌、臨澧蔣傢傳世文物、6枚“永昌通寶”銅幣、7個“西安王”銅馬鈴,更有夾山寺地道地宮密室發現的石雕龜形敕印。敕與詔一樣,都隻有君王才能使用,一般人是不能用敕和詔的。敕印與奉天玉詔這一切似乎進一步證實瞭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本人的事實。   持此說的另一依據是從戰略推理上得出來的,認為李自成去當和尚,是為情勢之所迫,是為瞭聯明抗清。當時,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的主要敵人,已經不再是明朝的勢力,而換成瞭氣勢洶洶的清軍。抗清已成為瞭當務之急。聯合國內的其他武裝力量便也顯得舉足輕重瞭。當時可以聯合抗清的,隻有唐王朱聿鍵手下的湖南何騰蛟。但與何騰蛟談判,部隊必須交何指揮,而何是唐王的宰臣,李自成則是皇帝,這在情理上是難以接受的。況且,李自成逼死瞭崇禎皇帝,深恐唐王不能諒解。於是,李自成遂采取假死、隱居的做法,巧妙地回避瞭矛盾,讓皇後高氏和李過出面與何騰蛟聯合,共同抗清。  然而,反對“逃禪說”的學者認為此說是經不起推敲的:奉天玉和尚雖然確有其人,但據塔銘記載,奉天玉曾歷經清要。何為清要?《朝野類要》卷二曰:“職慢位顯謂之清,職緊位顯謂之要,二者兼之,謂之清要。”李自成則與清、要毫無幹系,塔銘的作者劉萱為明朝遺臣,他是忠於大明朝的,怎能為農民領袖李自成寫銘記功呢?這是無法理解的。況且,在1982年冬湖南慈利縣新發現的《野拂墓碑》中有“久恨權閹……也逐寇林……方期恢復中原”等詞句,這也表明野拂是痛恨宦官的明朝武官。而野拂對奉天玉和尚事謹慎的態度也說明他們之間關系的密切,同時說明奉天玉可能也是明朝遺臣。有記載說,奉天玉乃是順治年間從四川到石門縣夾山寺的雲遊和尚,他初到夾山,見古剎破敗,便拋頭露面、沿門托缽,求乞多方支持,以修復寺廟。若果然是自成逃禪隱居於此,怎能如此張揚,不懂得保密呢!  其實在四月下旬,大順軍主力行進到距離江西九江不遠的地方就被清軍又一次追上。一通混戰之後,清軍攻入瞭大順軍的老營,將汝侯劉宗敏、軍師宋獻策、李自成的兩位叔父(趙侯、襄南侯)以及一批將領傢屬俘獲。這一突然事變使得大順軍將士的士氣大沮。由於清軍已經追擊到九江一帶,大順軍東下的路途就有可能在長江下遊被截斷,因為這時清軍的東路豫王多鐸部正在取道河南歸德府、安徽泗州向南京迫近,隨時有可能回師而上對大順軍實施包圍。李自成於是很敏銳地覺察出這一點,改變戰略,掉過頭來準備穿過江西北部轉入湖南。於是在途經湖北通山縣和江西寧州(今修水縣)交界的九宮山下的時候,李自成本人發生瞭意外。這一幕一定是驚心動魄的場面,在明、清兩方的文書裡面則都有記載。相關閱讀推薦:李自成大罷人肉盛宴 水煮活人福王朱常洵李自成生死之謎:滿清與南明均未取得其首級崇禎後人悲慘命運:福王被李自成砍頭後燉湯李自成描述1641年河南饑荒:城市皆殺人而食

年羹堯簡介 歷史上的滿清重臣年羹堯是漢人嗎

年羹堯簡介: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人,進士出身,官至四川總督、川陜總督、撫遠大將軍,還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顯爵集於一身。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功。那最後年羹堯的下場如何?雍正二年(1724)人京時,得到雍正帝特殊寵遇,真可謂位極人臣。但翌年十二月,風雲驟變,他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九十二條,賜自盡。年羹堯的妹妹是胤禛的側福晉,雍正即位後封為貴妃。年羹堯的妻子是宗室輔國公蘇燕之女。  歷史上真實的年羹堯  雖然年羹堯後來建功沙場,以武功著稱,但他卻是自幼讀書,頗有才識。他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進士,不久授職翰林院檢討。翰林院號稱“玉堂清望之地”,庶吉士和院中各官一向由漢族士子中的佼佼者充任,年羹堯能夠躋身其中,也算是非同凡響瞭。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羹堯遷內閣學士,不久升任四川巡撫,成為封疆大吏。據清人所著的《永憲錄》記載,這時的年羹堯還不到30歲。對於康熙的格外賞識和破格提拔,年羹堯感激涕零,在奏折中表示自己“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一定要“竭力圖報”。到任之後,年羹堯很快就熟悉瞭四川通省的大概情形,提出瞭很多興利除弊的措施。而他自己也帶頭做出表率,拒收節禮,“甘心淡泊,以絕徇庇”。康熙對他寄於厚望,希望他“始終固守,做一好官”。  後來,年羹堯在擊敗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佈坦入侵西藏的戰爭中,為保障清軍的後勤供給,再次顯示出卓越才幹。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授年羹堯為四川總督,兼管巡撫事,統領軍政和民事。康熙六十年(1721年),年羹堯進京入覲,康熙禦賜弓矢,並升為川陜總督,成為西陲的重臣要員。這年九月,青海郭羅克地方叛亂,在正面進攻的同時,年羹堯又利用當地部落土司之間的矛盾,輔之以“以番攻番”之策,迅速平定瞭這場叛亂。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撫遠大將軍、貝子胤禵被召回京,年羹堯受命與管理撫遠大將軍印務的延信共同執掌軍務。  年羹堯成為雍正心腹大臣  到瞭雍正即位之後,年羹堯更是備受倚重,和隆科多並稱雍正的左膀右臂。隆科多是胤禛的親娘舅,在胤禛繼位前已為他效力多年,二人的親密程度自不必多言。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雍正發出上諭:“若有調遣軍兵、動用糧餉之處,著邊防辦餉大臣及川陜、雲南督撫提鎮等,俱照年羹堯辦理。”這樣,年羹堯遂總攬西部一切事務,實際上成為雍正在西陲前線的親信代理人,權勢地位實際上在撫遠大將軍延信和其他總督之上。雍正還告誡雲、貴、川的地方官員要秉命於年羹堯。同年十月,青海發生羅卜藏丹津叛亂。青海局勢頓時大亂,西陲再起戰火。雍正命年羹堯接任撫遠大將軍,駐西寧坐鎮指揮平叛。  到瞭雍正二年(1724年)初,戰爭的最後階段到來,年羹堯下令諸將“分道深入,搗其巢穴”。各路兵馬遂頂風冒雪、晝夜兼進,迅猛地橫掃敵軍殘部。在這突如其來的猛攻面前,叛軍土崩瓦解。羅卜藏丹津僅率200餘人倉惶出逃,清軍追擊至烏蘭伯克地方,擒獲羅卜藏丹津之母和另一叛軍頭目吹拉克諾木齊,盡獲其人畜部眾。羅卜藏丹津本人因為化裝成婦人而得逃脫,投奔策妄阿拉佈坦。這次戰役歷時短短15天(從二月八日至二十二日),大軍縱橫千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敵營,犁庭掃穴,大獲全勝。年羹堯“年大將軍”的威名也從此震懾西陲,享譽朝野。  平定青海戰事的成功,實在令雍正喜出望外,遂予以年羹堯破格恩賞:在此之前,年羹堯因為平定西藏和平定郭羅克之亂的軍功,已經先後受封三等公和二等公。此次又以籌劃周詳、出奇制勝,晉升為一等公。此外,再賞給一子爵,由其子年斌承襲;其父年遐齡則被封為一等公,外加太傅銜。此時的年羹堯威鎮西北,又可參與雲南政務,成為雍正在外省的主要心腹大臣。相關閱讀推薦:雍正為什麼殺年羹堯?年羹堯被雍正處死的原因年羹堯的下場 雍正重臣年羹堯什麼時候死的年羹堯的妹妹叫什麼 年羹堯的妹妹怎麼死的?年羹堯是怎麼死的?雍正朝大將軍年羹堯之死年羹堯的妹妹年氏簡介 年貴妃兒子是怎麼死的?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雍正寵信年羹堯  年羹堯不僅在涉及西部的一切問題上大權獨攬,而且還一直奉命直接參與朝政。他有權向雍正打小報告,把諸如內外官員的優劣、有關國傢吏治民生的利弊興革等事,隨時上奏。他還經常參與朝中大事的磋商定奪。比如耗羨歸公政策的推行,最早在康熙末年就有官員上疏建議,年羹堯也曾提出,但為康熙所斥責而未果。到瞭雍正上臺後,山西巡撫諾岷等人又奏請實行,朝野上下一時議論紛紜。在此情況下,雍正特地征詢年羹堯的意見:“此事朕不洞徹,難定是非,和你商量。你意如何?”律例館修訂律例,雍正閱後發給年羹堯看,要他提出修改意見。  雍正二年(1724年)冬,年羹堯入京覲見之前,雍正因其要來,就命各省地方大員赴京集會,四川巡撫蔡珽以沒有可以會商的事務提出不同看法,雍正又就此向年征詢意見。以年的行止來定其他地方督撫的行動,可見雍正把年羹堯的地位置於其他督撫之上,以使其政見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在有關重要官員的任免和人事安排上,雍正更是頻頻與詢問年羹堯的意見,並給予他很大的權力。在年羹堯管轄的區域內,大小文武官員一律聽從年的意見來任用。元年四月,雍正命范時捷署理陜西巡撫,不久想要改為實授,把原任巡撫調為兵部侍郎,雍正特和年商討這項任命。另一次雍正在安排武職官員時“二意不決”,就征詢年羹堯的意見,問他如果將陜西官員調往他省升用“你舍得舍不得”,要他“據實情奏來,朕依爾所請敕行”。四川陜西以外官員的使用,雍正也經常征求年的意見。一次河南開歸道一職缺出,雍正一時“再想不起個人來”可以任用,就與年羹堯商量其人選。還有一次,雍正聽到對京口將軍何天培的為人有不同意見,就問年羹堯是否也有所耳聞,並希望他據實上奏,以決定其去留。年羹堯密參署直隸巡撫趙之垣庸劣紈絝,不能擔當巡撫重任,雍正遂將趙革職。江西南贛總兵缺出,朝廷擬用宋可進,年羹堯奏稱他不能勝任,請以黃起憲補授,雍正便依從瞭年羹堯的意見。   青海平定之後,雍正在給年羹堯奏折的朱批中寫道:“爾之真情朕實鑒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年羹堯進京期間,即與總理事務大臣馬齊、隆科多一同處理軍國大政。雍正還因為他“能宣朕言”,令其“傳達旨意,書寫上諭”。年羹堯儼然成瞭總理事務大臣。  雍正跟年羹堯的私交也非常好,並且給予特殊的榮寵。雍正認為有年羹堯這樣的封疆大吏是自己的幸運,如果有十來個像他這樣的人的話,國傢就不愁治理不好瞭。平定青海的叛亂後,雍正極為興奮,把年視為自己的“恩人”,他也知道這樣說有失至尊的體統,但還是情不自禁地說瞭。  為瞭把年羹堯的評價傳之久遠,雍正還要求世世代代都要牢記年羹堯的豐功偉績,否則便不是他的子孫臣民瞭:  不但朕心倚眷嘉獎,朕世世子孫及天下臣民當共傾心感悅。若稍有負心,便非朕之子孫也;稍有異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這簡直就是以對年羹堯的態度來判斷人們的正確與否。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至此,雍正對年羹堯的寵信到瞭無以復加的地步,年羹堯所受的恩遇之隆,也是古來人臣罕能相匹的。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年羹堯入京覲見,獲賜雙眼孔雀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及金幣等非常之物。年羹堯本人及其父年遐齡和一子年斌均已封爵,十一月,又以平定卓子山叛亂之功,賞加一等男世職,由年羹堯次子年富承襲。  在生活上,雍正對年羹堯及其傢人也是關懷備至。年羹堯的手腕、臂膀有疾及妻子得病,雍正都再三垂詢,賜送藥品。對年父親遐齡在京情況,年羹堯之妹年貴妃以及她所生的皇子福惠的身體狀況,雍正也時常以手諭告知。至於奇寶珍玩、珍饈美味的賞賜更是時時而至。一次賜給年羹堯荔枝,為保證鮮美,雍正令驛站6天內從京師送到西安,這種賞賜可與唐明皇向楊貴妃送荔枝相比瞭。  雍正對年羹堯寵信優渥,並希望他們彼此做個千古君臣知遇榜樣。他對年說:  朕不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賞爾之待朕;爾不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應朕之知遇。……在念做千古榜樣人物也。

揭秘:歷史上誰是最效忠於溥儀的滿清遺老?

  導讀:溥儀做瞭亡國之君後,先前那些整日裡高呼萬歲的權臣貴胄們跑的跑,逃的逃,如鳥獸散。但溥儀的老師陳寶琛卻矢志效忠於清室,對溥儀“不拋棄、不放棄”,忠心諫言、至死方休,一心守護和關心著這位命運多舛的末代皇帝,堪稱最效忠於溥儀的滿清遺老。  陳寶琛(1848—1935),字伯潛,號弢庵,閩縣(今福州)人。同治七年(1868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光緒元年(1875年)擢翰林侍讀。與張之洞、張佩綸、寶廷等人交厚,好論時政,而且不避權貴,直言敢諫,世稱“清流四諫”,曾因“薦人失察”被罷官。宣統元年(1909年)由張之洞舉薦回京,宣統三年(1911年)擔任溥儀的老師。  辛亥革命後,大清帝國顛覆。按照“優待條約”,溥儀仍然保留帝號,居住在北京後宮。65歲的陳寶琛仍在後宮擔任“帝師”。在授業的同時,陳寶琛經常孜孜不倦的向溥儀灌輸“臥薪嘗膽”、“遵時養晦”、“靜觀其變”的復辟思想,希望溥儀有朝一日能夠恢復“皇清大業”、“重登九五”寶座。期間,陳寶琛為光緒皇帝撰寫瞭《德宗本紀》,並主纂瞭《德宗實錄》,被溥儀加封為太傅。  在赴東北充當偽滿傀儡執政前,溥儀與陳寶琛朝夕相處最久,彼此相知最深。在溥儀的眼裡,陳老師是自己“惟一的靈魂、惟一的智囊”,是“最忠於大清、最忠於自己、最穩健謹慎”的人。即使溥儀被逼出宮到瞭天津,陳寶琛也依然追隨,“授讀如故”。此時,日本侵略者對中國東北地區已經虎視眈眈。   “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這是日本侵略者在1927年東京會議上,由時任首相的田中起草的《田中奏折》中提出的侵略計劃。在具體實施上,日本參謀部提出分三個階段逐步吞並中國東北,即:第一階段,扶植賣國集團,成立親日政權;第二階段,建立“脫離中國本土”的“獨立國”,即扶植傀儡政權;第三階段,吞並中國東北,劃入日本版圖。相關閱讀推薦:揭密末代皇帝溥儀不為人知的14年隱秘戰俘生活揭秘溥儀弟弟被逼娶日本妻子從抗拒到順從內幕溥儀如何成瞭蘇軍俘虜?疑被日本人暗中出賣溥儀最後的女人:末代皇帝溥儀的最後一次婚姻溥儀廟號和謚號是什麼?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淒慘 末代皇帝溥儀的妻子是誰?溥儀是怎樣挑選老婆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我國東北境內的日本關東軍,精心策劃並制造瞭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拉開瞭日本侵華戰爭的序幕。為瞭實現吞並中國東北地區的狼子野心,日本人想到瞭清朝末代皇帝溥儀。11月2日,日本特務土肥原秘密來到天津,想迎接溥儀至滿洲成立國傢。陳寶琛極力反對溥儀到東北建立偽滿洲國,他力排眾議諫曰:“貿然從事,隻怕去時容易回時難也”;“不可輕信鄭孝胥欺罔之言”。言語之間不禁聲淚俱下。11月5日,溥儀召開“禦前會議”商討此事,陳寶琛主張慎重,反對貿然行事;而鄭孝胥等人卻主張“趁時而動”。一場激烈的爭辯在二人之間展開。  陳寶琛和鄭孝胥爭論的實質是:恢復大清是中國的內部問題,但去東北圖謀復辟,受日本人控制,是投敵賣國問題。陳寶琛作為滿清遺老,勸溥儀企圖據復辟的思想是陳舊封建的,但主張不去東北受日本人擺佈,還是愛國的。溥儀認為陳寶琛“忠心可嘉”,所以沒有表態。第二天,溥儀收到瞭兩枚炸彈(後經檢驗是假的),此後接連不斷的收到恐嚇信和恐嚇電話,經過一連串的驚嚇和刺激,溥儀下決心去東北。1931年11月10日,溥儀背著陳寶琛,與鄭孝胥等人悄悄離開天津,潛往東北。在關東軍和鄭孝胥的控制下,溥儀成為“籠中之鳥”。  對於溥儀的不聽忠言和不辭而別,陳寶琛老淚縱橫。12月,性格倔強的陳寶琛不顧嚴寒,隻身前往東北,沖破鄭孝胥等人的百般阻撓,面見溥儀,叮囑他要“靜以觀變,等待時機”返回天津。兩天後,溥儀召見陳寶琛,向他道出瞭日本人將要建立“蒙滿共和國”並慫恿自己出任“總統”的計劃,遭到瞭陳寶琛的堅決反對。他勸溥儀不可輕信鄭孝胥的“欺罔之言”,不要上日本人的圈套,並說道:“臣風燭殘年,恐不能再來,即來,也恐未必能見,願皇上保重!”臨別前,陳寶琛再三叮嚀溥儀:“若非復辟以正統系,何以對待列祖列宗在天之靈?”   1932年3月1日,日本假借“滿洲國”政府的名義,發表瞭“建國宣言”。3月8日,溥儀在日本人的控制下粉墨登場,就任“執政”,年號大同,定都長春,改稱“新京”。得知這一消息後,陳寶琛不禁為溥儀的“前程”和安全擔心,九月,已經85歲高齡的他不遠萬裡來到長春,最後一次省問溥儀,上呈密折中有“竊臣去臘得覲天顏,回蒙召對,而憂憤鬱結,氣窒舌蹇,尚多不達之詞。歸程惘惘,魂夢依馳,至今竊見陛下以不貲之軀,為人所居為奇貨,迫成不能進、不能退之局而惟其所欲為,始則甘言逼挾,謂事可立成。既悟其誑矣,而經旬累月,恣為欺蒙”的語句。通過這份殘缺不全的奏章,我們可以領會到陳寶琛既是在向被鄭孝胥劫持的舊主溥儀哭訴衷腸,又是在向鄭孝胥的賣主求榮、充當日寇漢奸的卑劣行徑的嚴厲聲討!  “民族是不能得罪的!”這是陳寶琛晚年經常說的一句話。對於溥儀被劫持後“晚節不保”,當上瞭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成為替日本人奴役中國同胞的歷史罪人,陳寶琛經常哀嘆自己“求為陸秀夫而不可得”,意思是說:“我想像南宋的陸秀夫那樣寧可背著皇帝投海自盡,也不做元軍的俘虜受凌辱,可惜我做不到”。這反映瞭作為清朝遺老、皇帝師傅的陳寶琛,思想深處也有堅持民族氣節的愛國一面。  1935年2月1日,陳寶琛病逝於天津,人們在給他換衣服的時候,竟然發現他的貼身內衣中藏有當年去長春上呈溥儀的密折底稿,雖然破爛殘缺,但字字紮心。真是心系溥儀,至死不渝。陳寶琛死後,溥儀偽謚其為“文忠”。作為溥儀忠心耿耿的老師,“文忠”的謚號對陳寶琛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滿清鰲拜本非奸臣 曾擁兵鬥敗多爾袞助順治登基

  鰲拜是奸臣嗎?鰲拜不僅是戰場上的一員驍將,也是皇太極忠心耿耿的心腹。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極逝世,滿洲親貴在帝位繼承上出現矛盾。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皇太極生前統領的正黃旗與鑲黃旗擁立豪格,而多爾袞自領的正白旗與鑲白旗則擁立多爾袞。雙方爭持不下,形勢極其嚴峻。  鑲黃旗護軍統領鰲拜手握重兵,成為這場皇位之爭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肅親王為帝。鑒於當時緊張的局面,鰲拜等嚴加戒備,密令兵丁守衛門禁,以防不測。  八月十四日,代善於崇政殿召集會議討論繼承人選。鰲拜於當天清晨與兩黃旗大臣盟誓於大清門,堅決擁立先帝(皇太極)之子,並命兩旗精銳護軍全副武裝環衛崇政殿,作好瞭不惜兵戎相見的準備。當會議之中爭論不休時,鰲拜與效忠於皇太極的一批將領紛紛離座,按劍而前,齊聲說道:“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實際上是以武力威脅多爾袞不得覬覦帝位。在這種形勢下,多爾袞不得不作出讓步,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繼位,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同輔政。這一折衷方案最終為雙方所接受。福臨即位,改明年為順治元年。當時正值李自成起義軍一路進逼北京、即將推翻明王朝之時,滿族統治者內部在帝位繼承問題上互相妥協,有利於避免禍起蕭墻的悲劇,也有利於清軍適時入關,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鰲拜是黃旗的重要代表,當初擁戴豪格,繼而擁戴福臨,在穩定清朝內部的繼承秩序方面起到瞭非常重大的作用。  多爾袞權勢欲極強,也非常有才幹。他攝政之後,黨同伐異,擅權自重。他首先打擊的就是他的爭位對手豪格及其擁護者。鰲拜本是豪格的堅定擁護者,又不阿附多爾袞,遭到殘酷打擊自是情理之中。在多爾袞攝政期間,鰲拜受到的大迫害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發生在順治初年。順治元年,鰲拜隨英親王阿濟格征討退守陜西的李自成大順軍,立有大功。順治二年八月,阿濟格因為沒有及時奉旨班師,而且謊報戰功,受到處罰。阿濟格是順治帝的叔父,為人粗暴,藐視小皇帝,私下呼為“孺子”。清廷諭令正黃旗固山額真譚泰會同護軍統領鰲拜召集部眾,將阿濟格“稱上為孺子”之語傳示曉諭。譚泰顧及英親王情面,沒有照辦。鰲拜也因聽從瞭譚泰之言未奉行諭旨,結果不僅征討李自成的軍功不準議敘,還被罰銀100兩。後來譚泰又與索尼相仇,互相攻擊,鰲拜因庇護索尼再次獲罪,幾被革職。  第二次發生在順治五年(1648)。當年二月,征討張獻忠大西軍的豪格大軍凱旋回京。參領希爾良因冒功邀賞一事遭到處罰,鰲拜也以勘察不實而被議處“應革職,罰銀一百兩”。三月,貝子屯齊告發鄭親王濟爾哈朗當年擁立肅親王豪格、後又包庇豪格的種種罪狀。鰲拜諸人謀立肅親王之事也被同時告發。多爾袞借此事興起大獄,嚴訊諸人。最後,鰲拜以欲立豪格、與諸人盟誓等罪名論死,得旨“罰鍰(huán)自贖”。四月,侍衛廓步梭又告發鰲拜在皇太極死時“擅發兵丁守門”,再次論死,改革職為民,得旨免革職。鰲拜雖以大功凱旋,在短短數月間卻被論死兩次,可見其所受打擊之嚴酷、境遇之窘迫。  鰲拜所受的第三次打擊是在順治七年(1650)。這年七月,多爾袞生病,暗示貝子錫翰,想請順治帝親臨探視自己,錫翰遂秉承其意“請駕臨幸”,多爾袞卻又以“違令瀆請”罪之,並追究鰲拜包庇之罪,論死,後改免死罰贖、降爵。是年十一月,多爾袞死,順治親政。總之,在多爾袞攝政期間,鰲拜有功而無賞、無罪而受罰,三次論死,備受打壓。  順治親政後,鰲拜可以說是在政治上獲得瞭新生。順治聞知鰲拜、索尼等人曾經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忠心耿耿,遂對鰲拜極為敬重,視為心腹重臣。從此以後,鰲拜隨侍順治身邊,直接參與管理國傢各類事務,如商討本章批復程序、聯絡蒙古科爾沁部、協和太後與皇帝之間的關系、祭奠過世王公妃嬪、協助會審案獄,並倡議“大閱以講武”,自教武進士騎射,等等。應該說,鰲拜在這一段時間內表現得非常出色。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順治對他也十分關心和信任。順治十三年(1656),鰲拜舊傷復發,臥床不起,順治親臨鰲拜府邸去看望慰問。順治十四年(1657)冬,孝莊太後(即皇太極妻博爾濟吉特氏)病重,順治朝夕侍侯。鰲拜也沒閑著,晝夜於宮中侍候,都顧不上自己休息吃飯,深獲順治帝的贊賞。  綜上所述,鰲拜作為“天子自將之師”鑲黃旗的重要將領,忠心事主,始終不渝,在皇太極去世後堅決擁立其子為皇位繼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見,最終爭得福臨繼位。他為此與睿親王多爾袞結下怨仇,在後者攝政期間,多次遭受殘酷打擊,三次論死。當年曾一起盟誓的黃旗大臣這時早已分化瓦解,改變初衷轉而投靠多爾袞者(如譚泰)大獲好處。故主皇太極既已去世,其子福臨也得以即位,鰲拜此時完全可以為謀求個人利益而黨附多爾袞,這在古往今來的官場上是司空見慣之事。但鰲拜面對如此險惡處境,卻仍然不屈不撓,始終沒有迎合多爾袞。就此而言,鰲拜作為清初一員驍將,其性格是梗(ɡěnɡ)直倔強、敢於抗爭的。他對故主皇太極忠心耿耿,一片赤誠,而對順治也始終堅守臣節,稱得上是一個難得的忠義之臣。在目前熱播的影視劇中,鰲拜形象給人們留下的都是驕橫跋扈、貪婪不法的奸惡形象,他的忠貞梗直這一面恐怕還是鮮為人知的。相關閱讀推薦:康熙皇帝是如何擒住鰲拜的 康熙為何要殺鰲拜?揭秘清代的四大殘忍名菜:活燙駱駝 生吸猴腦陳世美簡介 歷史上陳世美原型是清代陳年谷嗎?

努爾哈赤與薩爾滸之戰 決定三百年滿清的大戰

  努爾哈赤與薩爾滸之戰:明朝末年,祖居遼東的女真部族在其傑出領袖努爾哈赤的領導下逐步走向統一,實力逐漸強大,然而,明朝政府欺凌女真,反對女真各部的統一,要維持女真“各自雄長,不相歸一”的分裂局面。後金天命三年(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天,發軍征明。攻下明撫順、東州、馬根單等地,明朝損兵折將,喪師失地。  東北前線戰敗,北京朝野震驚。明廷決定調兵四方,大舉征剿。由遼東經略楊鎬統領各路人馬,議定兵分四路,於四月二十一日正式發動進攻(實為二十五日)。西路出撫順,直撲赫圖阿拉,是全軍主力,以山海關總兵杜松為主將,保定總兵王宣、原總兵趙夢麟為副,官兵二萬餘名;南路出清河城,從鴉鶻關出擊,擔任助攻任務,遼東總兵李如柏為主將,兵二萬餘;北路出開原、鐵嶺,從北面進攻赫圖阿拉,開原總兵馬林為主將,官兵二萬餘,葉赫兵二千隨征;東路出寬甸,從東面進攻,遼陽總兵劉綎為主將,兵一萬餘,朝鮮都元帥薑弘立領兵一萬三千餘從征。四路兵共十萬餘人。楊鎬坐鎮沈陽,居中調度,督促諸將進兵。明軍此次征剿,既要將努爾哈赤傢族斬盡殺絕,又要消滅整個建州(實即滿族),這就是明延之用兵目的。  雙方總體力量對比,明軍兵力上占優,明軍十萬,且槍炮眾多,利於遠攻。而八旗兵近六萬,多使用弓矢刀劍,適合近戰。但明軍政事腐敗,連帶軍政廢弛,軍隊缺乏訓練,八旗兵卻是身經百戰,軍紀嚴明,熟悉遼東地形;在指揮上,明軍的總統帥楊鎬是文官,缺乏帶兵經驗,沒有軍事常識,雖然手下每一路的將領不乏經驗豐富的軍官,但是總體調度存在問題。而八旗統帥努爾哈赤身經百戰,是歷史上少有的天才軍事傢。面對敵情,後金將領認真分析形勢,積極應對,精心部署,沉著應戰。努爾哈赤果斷決定:“憑你幾路來,我隻一路去”,采取集中主力,各個擊破的戰略,首先主攻明軍西路。   明軍西路主帥杜松,出身於將門之傢,“勇健絕倫”,屢建軍功,但秉性清高,性急“尚氣”,剛愎自用,圖功心切。三月初一,杜松率西路軍突出冒進,黃昏進抵渾河,冒寒涉渡。半數部眾渡河後,遭到後金軍伏兵襲擊,杜松匆忙分兵為二,留一部分火器輜重在薩爾滸山紮營,自率一部進攻後金新築的界藩城(位今撫順與新賓交界之鐵背山)。此時,後金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率八旗軍進至界藩城下,針對杜松部署,議定分兵兩路,各為四旗入陣。努爾哈赤親至,改變平分兵力的部署,命兩旗兵援界藩城;自率六旗主力急趨薩爾滸山,猛攻杜松後方輜重,殲其大部;隨即回師馳援界藩城,八旗兵分從山上和山下合擊杜松,大破其眾,又追擊20餘裡至勺琴山,搜剿殘餘。杜松、王宣、趙夢麟等戰死。至此,明軍西路覆沒。  杜松戰敗之際,明軍北路正行近於赫圖阿拉。軍情緊急,努爾哈赤立即率八旗兵北上迎敵。聞西路敗訊,馬林匆忙紮營於尚間崖(距薩爾滸山約三十裡),並飛騎向沈陽報訊,請示進止。不料金兵突然殺到,女真鐵騎如狂飆驟雨,勢不可當,經過短兵相接的肉搏戰,連破明軍三座大營,馬林急收殘卒逃走。葉赫兵見勢,不戰自退。北路明軍又全部潰散。  擊敗西路、北路來敵之後,努爾哈赤返回赫圖阿拉。當時東路的總兵劉綎(明朝驍將,曾打過緬甸、倭寇,更率兵援助朝鮮對抗日本入侵,大小數百戰,威震海內)且不知薩爾滸之敗,努爾哈赤使明朝降卒持杜松令箭,假報杜松已得勝深入,劉綎遂直進赫圖阿拉,走到阿佈達裡崗,遭到後金兵夾擊,劉綎戰死於陣中,全軍覆沒。明軍南路因奉經略楊鎬回師之檄,倉皇撤退。  明軍四路出擊,三路敗北,四位總兵戰死,兵丁死亡四萬五千八百餘名。聞名於世的薩爾滸之戰,以明軍慘敗而結束。  薩爾滸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集兵破敵的著名戰例,並成為明金關系發生根本變化的轉折點,後金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此後不到兩年就占領瞭遼陽和沈陽,吞並瞭遼河以東的廣大地區,從而奠定瞭大清朝三百年的基業。相關閱讀推薦:薩爾滸之戰明軍為何失敗?薩爾滸之戰的明軍薩爾滸之戰交戰雙方 薩爾滸之戰爆發於哪一年薩爾滸之戰的背景 薩爾滸之戰是怎麼爆發的?薩爾滸之戰簡介 努爾哈赤對明朝的經典戰役漠北之戰介紹 歷史上著名的漠北之戰的戰爭背景

滿清赫舍裡氏傢族的起源:解密赫舍裡氏的始祖

  滿清赫舍裡氏的淵源: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赫舍裡氏,又作紇石烈氏、赫舍哩氏、何舍裡氏、賀舍裡氏,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唐朝末期,赫舍裡氏為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當時稱紇石列氏。到金國時期,稱女真紇石烈部,以部族名稱為姓氏。  赫舍裡氏始祖為女真族紇石列部族人(紇石烈部、赫舍裡部),取部落名為氏,世居都英額(今遼寧清原英額門)、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輝發河上遊)、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多爾濟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黑龍江色欽(今黑龍江虎林)及穆理哈(今黑龍江穆理哈村)、塔散堡(今黑龍江塔散堡)等地區。   滿清開國初期,其先祖赫舍裡·碩色、赫舍裡·希福兄弟率部歸附後金政權,佟·努爾哈赤大喜過望,將其部劃歸隸屬於正黃旗滿洲。赫舍裡·碩色本人就十分精通滿、漢、蒙文字,北賜封“巴克什”封號,即“有文化的人”。其子赫舍裡·索尼亦精通滿、蒙、漢、朝鮮、錫伯、藏、維吾爾等諸般文字,文學水平更佳,亦封“巴克什”封號,且作戰英勇,遂由頭等侍衛之職歷著般戰功,最終受清世祖章皇帝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之遺托,成為清康熙一朝之初顧命輔政大臣的首輔,授一等公爵,謚號為“文忠”。赫舍裡氏傢族由此榮耀發達,權傾天下。  赫舍裡氏的祖墓在清昭陵左掖,即今遼寧省沈陽市城北郊。清昭陵因為坐落在沈陽市北端,故又稱北陵,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和清孝端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  赫舍裡氏的後裔傢族龐大,在清末光緒初年,分改為漢字單姓為何氏、赫氏、賀氏、高氏、康氏等,在清末民初,又有改漢字單姓為張氏、蘆氏、索氏、英氏、黑氏等。相關閱讀推薦:滿族的姓氏 滿族人的姓氏是怎麼發展過來的?赫舍裡氏傢族人物介紹 赫舍裡氏名人有哪些?赫舍裡氏傢族簡介 淵博文治的清廷後起之秀富察氏的起源 富察氏是女真最古老的姓氏鈕祜祿氏的由來

震驚世人的凌遲案!滿清十大酷刑之凌遲的歷史

  中國歷史上幾次最著名的凌遲事件:凌遲也稱陵遲,即民間所說的“千刀萬剮”。陵遲原來指山陵的坡度是慢慢降低的,用於死刑名稱,則是指處死人時將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死去。凌遲刑最早出現在五代時期,正式定為刑名是在遼代,此後,金、元、明、清都規定為法定刑,是最殘忍的一種死刑,主要用於處罰那些十惡中的一些犯罪,如謀反、大逆等。到瞭清朝乾隆時期,如果打罵父母或公婆、兒子殺父親、妻子殺丈夫,也是觸犯倫理道德的重罪,要處凌遲刑。但後來為瞭鎮壓農民反抗,對於不按時交納賦稅的也要處以凌遲刑,這在明太祖時期尤為突出凌遲刑的處刑方式很殘忍,一般記述是說將人身上的肉一塊塊割下來。而歷代行刑方法也有區別,一般是切八刀,先切頭面,然後是手足,再是胸腹,最後梟首。到公元1905年的光緒年間,凌遲刑被廢除。  NO.1 自受凌遲不卑不亢,側勸他人咬牙堅持  自受凌遲不卑不亢,側勸他人咬牙堅持。大渡河兵敗,石達開向四川總督駱秉章投誠,但沒有受到寬大處理,清廷傳旨將石達開不必押送北京,在四川就地處決,駱秉章竟殘忍地對石達開等使用瞭凌遲之刑。同治二年(1862)六月二十五日,駱秉章率領清兵把石達開和宰輔曾仕和、中丞黃再忠等綁赴刑場。石、曾二人分別被面對面縛在兩個十字木椿上。執行凌遲時,劊子手先對曾仕和割第一刀,曾仕和受疼不過,慘叫狂呼,石達開斥責他說:“為什麼不能忍受此須臾時間?”曾仕和這才緊咬牙關,不再叫喊。石達開受刑時,被割一百多刀,他從始至終默然無聲。石達開的凜然正氣和堅強意志使清軍官兵感到震驚,四川佈政使劉蓉說他“梟桀堅強之氣溢於顏面,而詞句不亢不卑,不作搖尾乞憐語,臨刑之際,神色怡然,實醜類之最悍者。” 凌遲圖片  NO.2 一天割瞭300刀,晚上尚吃兩碗飯  一天割瞭300刀,晚上尚吃兩碗飯。正德五年(1510),劉瑾以謀反罪被判死刑,聖旨特批“凌遲三日”,然後還要銼屍梟首。執行十的情景,當時詳細的記述是:是日,予同年陜西司主事胡遠該監斬,錯愕,告於上述劉先生璟曰:“我如何當得?”劉回言:“我叫本科幫你。”予因應之。過官寓早飯,即呼本吏隨該司掌印正郎至西角頭,劉瑾已開刀矣。凌遲刀數,例該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每十刀一歇,一吆喝。頭一日例該先剮三百五十七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左右起。初動刀,則有血流寸許,再動刀則無血矣。人言犯人受驚,血俱入小腹小腿肚,剮畢開膛,則血從此出,想應是矣。至晚,押瑾順天府宛平縣寄監,釋縛,瑾尚食粥兩碗。反賊乃如此。次日押至東角頭。先日,瑾就刑,頗言內事,以麻核桃塞口,數十刀,氣絕。時方日升,在彼與同監斬禦史具本奏奉聖旨,劉瑾凌遲數足,銼屍,免梟首。受害之傢,爭取其肉以祭死者。銼屍,當胸一大斧,胸去數丈。逆賊之報亦慘矣。  NO.3 派系鬥爭犧牲品,凌遲之後還賣肉  派系鬥爭犧牲品,凌遲之後還賣肉。鄭鄤是常州橫林人,天啟二年(1622)進士及第,他的文才與聲望曾名噪一時。崇幀初年由於朝廷內部黨派之爭引起政治糾紛,鄭鄤也被卷瞭進去,他被人告發說犯有“杖母”和“奸妹”兩項大逆不道的罪款,罪後由崇禎皇帝朱由檢親自批示,予以凌遲處死。崇禎十二年(1639)八月二十六日黎明,聖旨下達讓當日執行,有司官員立即下令傳齊有關人役;押解犯人前往西市。當時的西市在北京皇城西側甘石橋下四牌樓(後世簡稱西四牌樓,即今北京西四)。按平常的慣例,斬首在西牌樓下,凌遲在東牌樓下,所以,那天早晨就有一夥人役在東牌樓旁邊搭起一座棚子,裡面供監斬官等人在此就座,棚子前面豎起一根上邊有分叉的粗木桿。不一會,行刑的劊子手們也提前來到,他們每人帶一隻小筐,筐裡放著鐵鉤和利刃。劊子手們取出鐵鉤利刃等,放在砂石上磨得非常鋒利。辰、巳時分,監斬官帶校尉、人役等押著鄭鄤來到刑場。鄭鄤被暫時停放在南牌樓下,他坐在一隻大籮筐裡,沒有戴頭巾也沒有穿鞋襪,正在向一名書童絮絮不休地屬咐傢中後事。這時,圍觀的群眾人山人海,把周圍的道路、空場堵得水泄不通,附近的房頂上都爬滿瞭人。有位吏役說,西城察院的官長還未到,必須稍停片刻,正說著,那位官長由隨從前呼後擁,分開密集的人群向這裡來瞭。就位之後,他高聲宣讀聖旨,由於周圍人聲嘈雜,他都念些什麼,人們聽不清楚,隻聽他最後的一句是:“照律應剮三千六百刀。”劊子手齊聲附和,聲如雷震,圍觀的群眾莫不心驚膽顫,兩腿發抖。隻聽得三聲炮響,之後開始行刑。過瞭好大一會兒,隻見那有分叉的粗木桿上垂瞭一條繩子,有人在木桿後面拉動繩子,繩子的另一端便吊起一件東西,鮮血淋漓,原來是人的肺和肝,一直吊到木桿最高處。這說明犯人的肉已被割盡,開始剖腹取五臟瞭。又過瞭一會,木桿上的繩子放下來,卸下肝肺,又吊起一顆人頭,這說明鄭鄤已被砍瞭腦袋,懸掛示眾。接著,又把鄭鄤的軀體也掛瞭起來,使他的胸貼著木桿,背朝著眾人,大傢看見他背上的肌肉被割成一條一縷的,卻沒有割掉,千百條密麻叢集,就像刺蝟似的。這時,凌遲之刑宣告結束,有兩名校尉手舞紅旗,騎著快馬同東飛馳,他們是去宮中把剮的刀數向皇帝報告。後來,有劊子手把鄭鄤的屍體取下,把他身上的肉一條條的出售,據說人們買這些人肉是作為配制瘡疥藥的原料。相關閱讀推薦:唯一被凌遲處死的清朝公主是誰? 清史最殘酷奇案清朝最殘酷奇案:皇太極凌遲處死姐姐莽古濟明朝劉瑾之死:被凌遲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