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火燒

孫權火燒張昭傢門:對東吳開國功臣的溫和與強硬

  張昭(156年-236年),字子佈。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 三國時期孫吳重臣。  東漢末年,張昭為避戰亂而南渡至揚州。孫策創業時,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將文武之事都委任於張昭。孫策臨死前,將其弟孫權托付給張昭,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並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  赤壁之戰時,張昭持主降論。孫權代理車騎將軍時,以張昭為軍師。後拜綏遠將軍,封由拳侯。孫權兩次要設立丞相時,眾人都推舉張昭,孫權以張昭敢於直諫、性格剛直為由而不用張昭,先後用孫邵、顧雍。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後,張昭以年老多病為由,上還官位及所統領部屬,改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晚年時一度不參與政事,在傢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註》,今皆佚失。嘉禾五年(236年)去世,享年八十一歲,謚號文 。  張昭善隸書,其作品無存。唐張懷瓘在《書估》中將其書法列為第三等。   東吳的人才隊伍是梯隊型的——一茬接一茬  東吳人才群體最大的特點就是結構層次比較分明,按時間先後順序,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以張昭、周瑜為代表的開國功臣。這一梯隊的成員大都是追隨孫堅、孫策父子開創東吳基業的有功之臣。開國功臣大都披荊斬棘、攻城略地、九死一生、功勛卓著,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三有”——有能力、有功勞、有脾氣,很不好對付。比如說,文臣中地位最高的張昭,孫策對他都“待之以師友之禮”。張昭的特點是“容貌以矜嚴,有威風”,“每朝見,辭氣壯厲,義形於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進見”。完全是一副國之柱石、高山仰止的作派,所以孫權經常說:“孤與張公言,不敢妄也。”舉邦憚之。既使是對比較溫和的顧雍,孫權也很顧忌,每次宴會時,孫權總是說“顧公在坐,使人不樂”。對於這些功勛元老,孫權的策略是充分尊重、極力拉攏,“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而周瑜、程普、呂范等為將率”。  19歲的孫權即位之初,之所以能夠順利主政,周瑜功不可沒。時年26歲的周瑜不但打仗非常勇猛(史載他與曹仁作戰時,“瑜親跨馬掠陣,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帶著重傷“案行軍營,激揚吏士”),而且對孫氏兄弟非常忠心。《江表傳》記載,“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後權稱尊號,謂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在赤壁之戰中,周瑜對孫權也給予瞭莫大的支持,並立下汗馬功勞——可惜周瑜這樣又能打,又忠心的股肱之臣英年早逝,赤壁之戰後兩年,36歲就病死瞭。  孫權穩住政局之後,對張昭等勛舊又打又拉,軟硬兼施,除瞭溫和的一面之外,也有強硬的一面。比如說,赤壁之戰後百官朝會時,孫權曾當眾羞辱張昭,說:“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昭大慚,伏地流汗。當然,張昭也不是好惹的,把他逼急瞭也會激烈反擊。在對遼東公孫淵的外交政策問題上,孫權與張昭政見不和,發生瞭激烈爭執,孫權怒不可遏,拔刀相向。張昭也還以顏色,“昭忿言之不用,稱疾不朝。權恨之,土塞其門,昭又於內以土封之。”後來實踐證明孫權的遼東政策錯誤後,“權數慰謝昭,昭固不起,權因出過其門呼昭,昭辭疾篤。權燒其門,欲以恐之,昭更閉戶。權使人滅火,住門良久。昭諸子共扶昭起,權載以還宮,深自克責。昭不得己,然後朝會”。——在這場鬧劇中,君臣打瞭個平手。相關閱讀推薦:東吳末帝孫皓:挖美女眼睛上癮的殘暴亡國之君欲納全國女人為妾!好色成性的東吳末代皇帝孫皓東吳廢帝孫亮:蓄­養三千勇士奪權不成被廢的皇帝三國時期東吳會稽王孫亮死後誰繼位?三國時吳國第三位皇帝孫休簡介:東吳景帝孫休生平

客死異鄉的君主咸豐帝:因圓明園被火燒憂憤而死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貴為天子的皇帝客死他鄉的實屬少見,而被英法殖民者趕出京城的咸豐卻客死他鄉。有說是與隨行的肅順等人企圖挾天子以令諸侯企圖謀權有關;有的卻說是咸豐對英法侵略者的仇恨和懷疑而不願回京,致使他客死承德。   英法聯軍的刺刀把咸豐一步步逼向回天無力的苦難深淵時,以太平天國為首的反清烈火也越燒越旺。太平軍的三河大捷,使湘軍元氣大傷,所謂“敢戰之才,明達足智之士,亦凋喪殆盡”。咸豐聞訊,面如死灰。他感到腳下的大地在旋轉,感到自己極力支撐的“天”,真是要搖搖欲墜瞭。他不禁多次征詢身邊的謀士、翰林院編修郭嵩燾說:“汝看天下大局,尚有轉機否?天下大局,宜如何處理?”   面對著土崩瓦解的半壁江山,咸豐的意志和他的健康狀況一樣急轉直下,迅速崩潰。他自知回天無力,早年英姿勃發,扭轉乾坤的銳氣已無影無蹤。在西方資本主義大潮的沖擊下,中國古老的封建主義大堤又一次崩潰瞭。面對著洪水猛獸般的西方列強,也曾憤恨,也曾抗爭過的咸豐皇帝終於失敗瞭。他成為華夏五千年歷史上,第一個被西方人趕出皇宮的中國帝王。而所謂咸豐的“秋彌木蘭”,是被英、法聯軍的大炮從圓明園給轟出來的,其間狼狽、惶恐之狀,與列祖列宗的秋彌大典不可同日而語。   咸豐十年(1860)八月初八,咸豐一行倉皇出逃後,如驚弓之鳥,日夜兼行,因禦膳及行李帳篷等俱未齊備,當天,咸豐皇帝僅吃瞭兩個雞蛋,第二天也僅和後妃宮眷們分食幾碗小米粥。往日如花似玉的後妃宮眷們,如今落難荒郊,一個個惶恐憂愁,容顏憔悴。咸豐看著這支逃難的隊伍,回頭南望京城,不禁以淚洗面,痛不欲生。他深感愧對祖宗,更不知此生此世還能否回到金碧輝煌的紫禁城……   營建瞭一個半世紀的圓明園,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式與風景式交融的“離宮型皇傢園林”。她既有北國之古風,江南之秀韻,更兼備中西庭園合璧的風采。其中,不僅有無數的殿閣樓臺,橋廊水榭,而且珍藏著數不盡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畫,鼎彝禮器,金珠珍品,銅鐵古玩等中華至寶。她曾是歷朝清帝避喧聽政,頤享天年的場所,也是咸豐皇帝誕生的搖籃,還有“九州清曼”的“同道堂”更是道光皇帝書名定位,托付社稷江山的地方。聯軍焚掠圓明園的噩耗傳到熱河後,一種無以言狀的憤恨使咸豐帝幾乎站立不住,他似乎覺得自己竭力支撐的這個“天”已然塌下來瞭,亡國一樣的奇恥大辱吞噬著他的心靈,虛弱已極的年輕皇帝經不住這突然的打擊,立時口吐鮮血,舊病復發。   有些文書中往往把咸豐拒不回京的原因,歸咎於肅順等人阻撓,以便他們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以娛情聲色來誘惑年輕的皇帝樂不思蜀。其實問題絕不是這樣簡單。

清朝的天津教案是怎麼回事?火燒望海樓事件始末

  1870年6月21日,在天津,有一夥人一把火燒瞭一座名叫“望海樓”的法國教堂,並殺死瞭20名外國傳教士以及僑民,其中主要是法國人,事後,以法國為首的列強大兵壓境,清政府急忙派出曾國藩去調查本案,本案最後以清政府處死16名中國人犯而結案告終——這起事件,就是在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天津教案”,又稱“火燒望海樓事件”。  天津教案的前因後果及其發展經過,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有人要圍攻法國教堂?他們為什麼要殺法國神父,並最終發展成對所有白人的無差別殺害?  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其實十分值得人們細細品味。  要說這件事,首先要從一個條約講起。  1858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當中,大清國和法國簽署瞭《中法天津條約》,這個條約約定瞭和“傳教”有關的兩個條款:1.法國人有權進入中國內地傳教;2.法國人在中國犯罪,由法國領事逮捕和審判。  關於這兩點,《中法天津條約》兩個相關條款的原文如下:  “第十三款天主教原以勸人行善為本,凡奉教之人,皆全獲保佑身傢,其會同禮拜誦經等事概聽其便,凡按第八款備有蓋印執照安然入內地傳教之人,地方官務必厚待保護。凡中國人願信崇天主教而循規蹈矩者,毫無查禁,皆免懲治。向來所有或寫、或刻奉禁天主教各明文,無論何處,概行寬免。”  “第三十八款凡有大法國人與中國人爭鬧事件,或遇有爭鬥中,或一、二人及多人不等,被火器及別器毆傷致斃者,系中國人,由中國官嚴拿審明,照中國例治罪,系大法國人,由領事館設法拘拿,迅速訊明,照大法國例治罪,其應如何治罪之處,將來大法國議定例款。如有別樣情形在本款未經分晰者,俱照此辦理,因所定之例,大法國人在各口地方如有犯大小等罪,均照大法國辦理。”  《中法天津條約》簽訂之後,法國傳教士如過江之鯽紛紛進入中國傳教。其中有一批法國神父和修女,在位於今天天津市河北區獅子林街的地方,建起瞭一座哥特式的教堂,從事傳教事業,這棟教堂,叫作“望海樓”。   那麼,法國神父和修女們在這座“望海樓”裡面,平時都做些什麼呢——做禮拜、發展教徒、講經唱詩……這些日常的事務就不必說瞭,與本案有關的,是以下這麼一件事:開辦“育嬰堂”。  在清末那個時代的天津,有不少窮人生下孩子養不起,便將嬰兒丟棄,尤其是女嬰——在清末的中國,重男輕女的思想十分嚴重,女嬰被丟棄於鬧市、拋置於荒野,是十分常見的事情。當時天津的法國神父和修女目睹瞭這個現象,他們辦起瞭一所“育嬰堂”、專門收養這些棄嬰。  “育嬰堂”辦起來之後,緊跟著發生瞭什麼呢?緊跟著,開始有一些好心的天津老百姓,他們從城市裡、從荒野中撿到棄嬰,將棄嬰送到“育嬰堂”這裡來,交給法國神父和修女,進行搶救和撫養。  在這個時候,“育嬰堂”犯瞭一個致命的錯誤:給這些送棄嬰來的好心人予以瞭金錢獎勵——“育嬰堂”的本意應該是良好的:獎勵這些好心人,鼓勵更多的好心人將棄嬰送來。  收瞭獎勵金的好心人當然是高興的,他們回傢後,往往逢人便說,說自己今天救瞭一個棄嬰,送到育嬰堂,法國修女還給瞭我錢。  不料,“送嬰兒到教堂有錢收”的事情,立馬就傳瞭出去,傳得飛快,並傳到瞭一些市井流氓的耳中——這些市井流氓覺得自己“發現瞭商機”:啊,原來弄一些小孩送到“育嬰堂”,就有錢收——你說這錢,是不是很好掙?  當初法國修女給好心人支付金錢獎勵的時候,萬萬沒想到自己這樣做,無意中向社會釋放瞭一個錯誤的信號:育嬰堂“收購”嬰兒!  為什麼修女沒有想到這個呢?因為她們是粗線條的思維——她們沒有想這麼多,也沒有想這麼遠。  於是,在天津的民間,開始有一些市井流氓,到處搜集或四處拐騙小孩,將他們送到育嬰堂,並欺騙修女們,說:“這個是棄嬰,你看,我是好心人,該給我獎勵吧?”  修女往往也沒多想,循例辦理,付錢瞭——人生地不熟,語言也不通,法國修女沒有鑒別市井流氓的眼力,似乎也沒有能力鑒定棄嬰的健康程度。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這個世界上所發生的事情,換一個角度去觀察,往往能產生不同的理解——法國修女和這些市井流氓“一手交錢、一手交人”的行為,從第三人、從旁觀者的角度看來,怎麼看有些像“拐賣小孩”——啊,多麼邪惡!流氓和教堂勾結起來拐賣嬰兒——人們開始這樣想,並開始口口相傳。  事情慢慢往更壞的方向發展。  6月來瞭,天氣逐漸轉向炎熱,病毒開始逐漸活躍,一些不知名的瘟疫,也開始流行。  “育嬰堂”裡的法國神父和修女,雖然幹的是一種自認為是收養棄嬰的偉大事業,但是當時的醫療技術水平和條件畢竟是十分有限,再加上很多棄嬰本身被拋棄就是因為身上有先天性的疾病,所以,接下來發生瞭一件始料不及的事情——一些嬰兒夭折死亡,要麼是死於瘟疫,要麼是死於先天性疾病。  數十名嬰兒死亡瞭。  這部分嬰兒死亡之後,神父和修女花錢聘請瞭喪葬工人,將夭折的嬰兒埋葬。不料,喪葬工人收瞭錢之後,為瞭節省成本,將掩埋死嬰的事情,做得十分馬虎——往往是幾個嬰兒擠壓到一副棺材中,直接挖一淺淺的小坑兒,埋下瞭事。  說到這裡,筆者不得不指出:法國神父和修女,犯下瞭第二個錯誤:沒有嚴格監督喪葬工人安葬死嬰的工作。  死嬰被草草掩埋之後,由於坑兒實在挖得太淺,野狗在半夜裡嗅到氣味,紛紛跑過來,並將死嬰們刨出來吃掉。  到瞭天亮的時候,野狗沒吃完的死嬰殘肢,暴露在天津老百姓的眼珠子底下,這些老百姓並不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於是他們開始猜想:教堂殺瞭小孩。  “教堂殺小孩”的說法傳開去之後,其中有人跑到教堂的窗戶邊上偷看:看看這裡面到底是怎麼回事,結果看到瞭什麼呢?結果看到瞭一大瓶的“眼珠子”,圓滾滾的——實際上事後查明:那些不過隻是神父和修女醃制的一大罐洋蔥頭。  這下就不得瞭瞭。  “教堂拐賣小孩”、“教堂殺小孩”、“教堂裡有一大罐眼珠子”。  這三件事疊加在一起,在天津的部分群眾眼中,東拼西湊,組合成瞭以下一項嚴重的指控——“教堂的洋鬼子殺中國小孩、采眼挖心,用來制藥”!  “洋鬼子殺中國小孩制藥”!這個謠言很快就插上瞭翅膀,在天津衛飛快地傳播開來,一傳十,十傳百……謠言一起,激起瞭巨大的民憤。  雪上加霜的是,在這段時間裡,在查處一起拐賣嬰兒的案件中,有嫌疑犯供述是教堂指使——這本是嫌疑犯的自我脫罪之詞,但是,官府沒有對此嚴加查證,便張貼告示,給群眾傳達瞭誤導性的信息。  教堂裡的法國鬼子殺中國小孩制藥!咋辦?隨他們嗎?不能!那怎麼辦?到教堂去找洋鬼子討個說法!  於是,1870年6月21日,數以千計的人民群眾將天津“望海樓”圍個水泄不通,群情洶湧,大傢夥要求神父出來,給個說法——為什麼要殺害咱中國的小孩來制藥?相關閱讀推薦:清朝歷史上慈禧太後和兒媳婦怎樣過清宮“春晚”大清朝第一懸案:偶感風寒的康熙皇帝為何猝死?清朝甲午戰爭時期中國奇襲日本本土計劃大曝光揭秘:在故宮裡為什麼找不到清朝皇帝的廁所?清朝天津教案的危害:八國聯軍差點提前進京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誤會,加上語言不通,圍困教堂的人民群眾開始和教堂裡面的神父、修女以及信徒發生瞭口角,並開始投擲石頭。  在這個緊急關頭,一個關鍵人物出場瞭——法國領事豐大業(Henry Fontanier)。  在豐大業看來,這是中國人無緣無故圍攻法國教堂,這是中國人“赤裸裸地欺負”法國人,此時的豐大業眼中隻有《中法天津條約》,他一根筋地認為:依據《中法天津條約》,法國人有權在天津傳教,不容侵犯,而且依據《中法天津條約》,就算是法國神父犯瞭罪,也應該由我豐大業來逮捕和審判,輪不到你們中國人去圍攻教堂。  抱著這樣“一根筋”的信念,豐大業帶上瞭自己的手槍,闖進瞭天津“三口通商大臣衙門”。  在三口通商大臣衙門,豐大業上氣不接下氣,而且語氣毫不客氣地對中國的官員說:“現在你們的老百姓圍攻我們法國人的教堂,請你立即派人前去鎮壓!”  豐大業在三口通商大臣衙門,沒有得到令他滿意的答復,豐大業於是返回教堂,但是在途中遇見瞭天津知縣劉傑。  於是豐大業和劉傑論理,一來二往,性格驕橫而且魯莽的豐大業,在這個時候突然失去耐心,熱血沖上腦蓋,他拔出手槍,朝著劉傑“砰、砰、砰”大放一通,劉傑躲得快,但是劉傑的一個幕僚被當場打傷。  豐大業開槍傷人瞭。這下不得瞭,此時,部分圍觀的人一哄而上,將豐大業以及他的秘書二人,當場活活打死。   豐大業開槍逞強,導致他和他的秘書被打死之後,這個事件就失控瞭,聚集的民眾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將法國教堂“望海樓”一把火燒瞭,並且對天津的洋人,開展瞭無差別的殺害。  一共殺瞭多少呢?一共殺瞭20名外國人,其中含法國人13名、俄國人3名、比利時人2名、意大利人和愛爾蘭人各1名。這些人當中,有傳教士、修女、商人、領事官員等。  不但如此,憤怒的群眾在當天還殺死瞭30多名中國籍天主教徒。  民眾殺紅瞭眼之後,將方圓附近的外國教堂,不分法國、英國、美國,也放火焚燒,造成各處教堂都有不同程度的焚毀。  事發後不久,法國軍艦立即開足馬力駛到天津,進行示威,英、美、德、意等六個國傢的軍艦也結集在天津,聲援法國——你大清國必須快速處理本案,否則我們就打你。  清政府剛剛在十年前被英法聯軍殺入北京,火燒瞭圓明園,傷痕猶在,不敢怠慢,於是派瞭曾國藩到天津調查處理本案。  曾國藩在天津經過仔細調查之後,終於將本案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查清楚瞭,最終的解決方案是:  1.大清國認定:本案責任在於大清國一方;  2.大清國派出大臣崇厚赴法國謝罪;  3.大清國逮捕並處死16名中國籍的主要兇手;  4.大清國向法國及受害人支付賠償金及撫恤金約合50萬兩白銀。  曾國藩對本案的處理,在朝野上下遭到瞭巨大的非議,人們都指責他“軟骨頭”、“吃裡爬外”,其中北京的湖南同鄉會宣佈開除曾國藩的湖南省籍。  那麼,這起“天津教案”,留給我們後世人什麼樣的經驗教訓以及啟示呢?魔鬼在於細節當中,我們不妨從本案涉案人員的各種作為來分析,總結一下,這些人都犯瞭哪些錯誤:  1.教堂開辦育嬰堂,收養棄嬰,本身並無不妥,但是對送來棄嬰的好心人給予錢財獎勵,這個缺乏深思熟慮的行為,卻在客觀上引誘瞭壞人去拐賣孩子,這個出人意料的魔鬼細節提醒瞭我們: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在事前多想一想:我們做這件事,會向社會傳達一個什麼樣的信號?這個信號會不會是一個錯誤的信號?有時候我們出於好心做的一件事,會不會因為手段不恰當而使它最終成為一件壞事?  2.部分群眾看到修女付錢收小孩,看到小孩的殘骸出現在郊野、看到教堂裡有一罐醃洋蔥,將上述三個現象十分不嚴謹地總結為“洋鬼子殺中國小孩制藥”,這是不是造謠?我們在觀察一個現象的時候,在做出任何結論之前,是不是要收集盡可能多的證據材料?我們是不是尤其在涉及公共事務的時候,發言應該更為嚴謹,以免不慎陷入造謠、傳謠的陷阱之中?  3.法國領事豐大業這個人,在和天津知縣論理的過程中,情緒失去自控,竟然拔槍行兇,因而導致自己被活活打死,這個故事告訴瞭我們:任何問題,在“和平救濟手段”尚未窮盡的時候,千萬不要輕言動武——沖動是魔鬼。其實如果單單從本案而言,豐大業也許並非是一個心腸惡毒的人,但是他的死並不太值得同情——他並不是死於心腸惡毒,而是死於脾氣暴躁。  4.法國領事豐大業拔槍傷人的這個情節,使部分天津民眾的情緒滑向瞭失控,人們對白色人種開展瞭無差別的殺害,隻要你是洋鬼子,無論你與本案有關無關,無論你是法國人還是俄國人,無論你是傳教士還是商人,總之隻要你是洋鬼子,我們就打死你——憤怒的民眾將這件事升級到瞭這個地步,有沒有必要?是不是所有的白人都該死?  “天津教案”留給後人太多的啟示。我想,其中造謠、傳謠,是一種嚴重的惡行,我認為這個教訓,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總結。中國至今似乎仍然是一片造謠、傳謠的樂土,謠言在這裡很有市場,人們要麼信口雌黃,要麼偏聽偏信,你要冷靜,他說你冷血;你要證據,他說你書呆——有時人們往往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而不是相信證據確鑿的東西——感情往往勝於理智。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為何劉備為報兄弟之仇反遭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

  忍字上面是一把刀刃,可見忍受之難。古代戰爭中常常由於能夠忍之須臾,戰場形勢就會產生變化,有瞭克敵制勝之機。唐人宋之問有一句詩:“晨行踏忍草,夜誦得靈花。”忍草是一種草,也是借其意而講能忍,有忍耐和忍受的工夫才能得奇妙的靈花。魏文帝曹丕(pi 批)黃初二年(公元 221年)七月,剛剛宣佈稱帝(史稱蜀漢、昭烈帝)的劉備就調集四萬大軍伐吳,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五溪(武陵境內河流)的蠻夷(湖南少數民族)也派兵參加。  吳、蜀之間的荊州問題,是個懸而未決的老問題,赤壁之戰周瑜打敗瞭曹操,劉備乘機占有荊州,並以暫借的名義拖延不還。劉備襲取瞭巴、蜀之後,便由關羽駐守荊州,孫權屢次派人討要都無結果,拖瞭十一年。孫權曾想娶關羽之女為媳,聯姻互保,荊州的問題也就不瞭瞭之瞭。卻被關羽大罵瞭一通,惱怒之下便趁關羽在北線同曹操的人馬作戰偷襲瞭荊州,關羽戰敗被殺。這是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 年)十月的事。劉備與關羽、張飛的關系,按小說《三國演義》的說法,曾有“桃園三結義”的美談,中國社會上磕頭拜把子之風即始於此。但卻不見於正史,《三國志》記載劉備初起事時;“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即背後稱兄道弟,在眾人面前又表現出絕對服從的臣仆關系,揭穿瞭不過是劉備的一種馭人之術。  從關羽死後的第三年劉備才興兵報仇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劉備伐吳絕不僅僅是哥們義氣興兵報仇,而是要在三足鼎立的情況下先吃掉小的壯大自己,繼而同曹魏爭衡,有其政治上的野心。關、張二人各有弱點,“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敬愛君子而不恤小人。”(《三國志·蜀志》)即關羽愛護部下而對士大夫階級很傲慢,張飛對貴族和有文化的士大夫很尊敬,對底層的人很不好,常常無故鞭笞和殺戮部下。關羽是因為辱慢孫權和同僚最後戰敗失援被殺。張飛由於虐待部卒,在準備從閬中(今四川省閬中縣南)起兵會合劉備時被部下所殺,攜帶其頭投奔孫權。這樣劉備自然就把關、張二人的死都歸罪於吳,不顧趙雲等人的勸阻,率軍東征。  孫權派人請求講和,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也給劉備寫瞭書信,講明吳、蜀交兵必然給曹魏以可乘之機,雙方主要的目標還是應當放在對付曹魏上。劉備一概不聽,毅然率兵東進,在巫山 (今四川巫山縣北)、秭歸(今湖北省秭歸縣)擊敗阻擊的吳兵。孫權很恐慌,不僅害怕劉備的東進,更怕曹丕乘機派兵南侵。不得已派使向曹魏稱臣。曹丕對蜀、吳之戰十分關心,一開始就唯恐打不起來。早在三年前曹操活著的時候在荊州之戰中,大將曹仁等欲追擒關羽,被曹操制止,特意把關羽留給孫權來殺,以導致吳、蜀不和,打破鼎足三分之勢。現在吳、蜀交兵,曹丕自然格外關註。謀士們建議乘機滅吳,曹丕因為孫權先走一步情願歸降,派人向孫權索取很多珍寶,以試真降假降,孫權如數奉獻,才暫時緩解瞭兩面受敵的危險,得以專一地對付劉備。     火燒連營  第二年春天劉備從秭歸繼續東進,將軍黃權提出順流而下,進易退難,請求自己帶兵在前,由劉備在後坐鎮,以備萬一失利便於應付。劉備沒有采納,反而派黃權為鎮北將軍,統領江北人馬夾江東進,同時防備魏兵南來。自己親率大軍搗破吳境,沿巫山、建平(今湖北省巴東縣)、夷陵(今湖北省宜昌縣東)直至猇(xiao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真相:原計劃是焚燒紫禁城

  10月17日,英國首席代表額爾金以清政府“不講道義,不顧國際法”,將捕獲的英法“僑民”十八人虐待致死為口實,照會清政府:“圓明園者,英法僑民所受痛心疾首慘刑而死之地也。(英國)誓必毀為平地,”野蠻地命英軍於10月18、19兩日,將北京西北郊的五園(即圓明園、暢春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三山(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傢園林焚為灰燼。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裡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10月18日至19日,是又一個應該用黑色石碑加以標記的日子。  英軍點燃圓明園  火燒圓明園之前英軍到處張貼佈告,宣佈搗毀圓明園的命令。  10月18日這一天秋高氣爽,萬裡無雲,約翰米啟爾將軍率領英軍第一師第60來復槍團和第15旁遮普團,連同騎兵旅共約3500人,向圓明園進發。米啟爾把指揮所設在正大光明殿,並一一指定瞭應予搗毀的建築物,包括圓明園(含長春園和綺春園)中所有的皇傢宮殿、花園,以及今天頤和園萬壽山上的宮殿和花園,甚至更遠處玉泉山、香山上的佛塔。  約翰米啟爾爵士允許士兵們把所有能搬得動的東西全部搬走,據為己有。在遭焚毀之前,圓明園又經歷瞭一次新的更大規模的洗劫。英國人下手瞭,軍官們有組織地掠取大而笨重的物件。後勤軍需的搬運車全部被征用瞭,還向北京及附近的居民租用瞭很多大車。隨後的幾天裡,北京通往通州的大路上,到處可見裝載得滿滿當當的大車,浩浩蕩蕩,絡繹不絕。鄧恩上尉毫不諱言地說:“對圓明園和附近官員府邸的第二次搶劫,比第一次更有收獲。”  成群結隊的士兵們,分成小組,手持火把奔向圓明園各處縱火,圓明園內的建築大多以雪松建成,極易點燃。   “一根又黑又長的巨大煙柱直插藍天,表明行動已經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煙柱不斷擴展、變厚,越來越濃,給北京城罩上一層黑雲,仿佛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當我們接近圓明園時,大火發出駭人的劈剝和呼嘯聲。  日光透過濃煙,給花草樹木塗上瞭一層慘淡的色彩。暗紅的火光映照在往來忙碌的士兵臉上,使他們活像一群魔鬼,正在為舉世無雙的珍寶的毀滅而歡呼雀躍。”  “一處處熊熊燃燒的大火和一堆堆的瓦礫攔住瞭我們的去路,大火已經殃及附近眾多的農民房屋。我們走出圓明園的大宮門,興奮中帶著一絲感傷,回首望去,隻見火苗跳躍著、飛舞著,像一道道飄動的垂花飾和花彩環,點燃並吞噬瞭一個個門扇。與此同時,一根巨大的黑色煙柱從大宮門倒塌下來的屋頂那裡升上天空,給這幅火焰構成的生動畫卷加上瞭一道邊框,火舌呼嘯著,劈剝作響,仿佛為周遭的毀滅而歡呼。”  “連續兩個整天,濃煙形成的黑雲一直飄浮在昔日繁華富麗之鄉的上空。西北方向吹來的輕風,將這濃密的黑雲刮到我們的營地上空,繼而推進到整個北京城。盡管都城與圓明園相距甚遠,但濃煙帶來大量熾熱的餘燼,一浪接一浪地湧來,落在大街小巷,無聲地述說和揭露皇傢宮苑所遭受的毀滅與懲罰。在這兩天裡,營地和圓明園之間,日光被天空的濃雲所籠罩,仿佛一場持久的日食一般。周圍的地區也是一片昏暗。”  “夜色溫柔,而圓明園裡,屋頂接二連三地坍塌下來,壓倒瞭燃燒中仍然挺立的墻壁,吐出大團大團的濃煙圓明園立刻呈現出一派混亂和劫後的荒涼,但宮中仍有大量可以搶走的東西,既然搶劫已經得到允許,大批無所事事的士兵把搶掠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到每一個隱蔽的角落碰巧旁遮普團就這樣得到瞭一大筆金子,一個軍官據為己有的金子竟然相當於九千磅之巨。”(據英國領事兼翻譯郇和、英軍中校吳士禮等目擊者回憶)  姆吉牧師10月19日來到現場,他眼前浮現出另一番情景:兩天以前,步履沉重、悲傷肅穆的送葬隊伍,被害人質的棺材和棺材裡躺著的人他的憤慨頓時完全改變瞭對象!他驚呼道:“你轉過身來,看著剛才使你掩面不忍看的一片片廢墟,心中充滿瞭喜悅。你歡呼道:‘好啊,感謝上帝,我們終於讓中國人明白他們到底犯瞭多大的罪。假如還有一座建築要燒毀,你將是第一個擎起火把的人。  據有關材料記載,10月18日,英軍燒毀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著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  孟托邦得知瞭英國人已經開始執行放火計劃。他在信中譴責英國人的行徑:“此時此刻,大火正在吞沒那些精美的寺院,而我曾對它們神奇的建造工藝嘆為觀止。這是與一個文明國度毫不相稱的復仇之舉,因為它毀掉瞭數世紀以來一直備受景仰的藝術品。”  英國領事兼翻譯郇和一開始還批評法國人的態度,因為法國人拒絕與他們一道焚燒圓明園:  “法國人拒絕合作,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野蠻行徑並加以譴責,但他們完全忘記瞭,主要的壞事還是他們幹的,他們不僅偷盜毀壞瞭宮中所有的藝術品,而且還讓他們的人放火燒掉瞭皇帝寢宮中最漂亮的廳堂。”  中國的目擊者同樣講述瞭大火之下的悲慘景象。他們痛心疾首地看著大火不僅吞沒瞭圓明園,還蔓延到海淀鎮裡的王公官員府郟  恭親王率領一批中國官員,在北京附近的一處小山丘上目睹瞭這一幕。接到恒祺的第一份報告後,他已經得知圓明園遭到瞭全面破壞,他無法掩飾自己的悲痛和氣憤,所有在場的人都痛哭流涕。  恭親王就搶劫圓明園事件向英法兩國特使提出的抗議,隻起到瞭更加堅定額爾金決心的作用。額爾金並非不知道圓明園是皇上最心愛的住所。他心裡盤算著大清朝廷對這座宮殿、園林和裡面的珍寶到底有多麼關心。這也是額爾金決心拿咸豐皇帝最心愛之物開刀,給他致命打擊的原因。  報復清政府  額爾金下令燒毀圓明園,是為瞭報復清政府逮捕公使和虐待戰俘。1860年9月,英國外交官巴夏禮和額爾金的私人秘書洛奇打著停戰的白旗前往通縣和清政府談判,被載垣、僧格林沁逮捕。和此前被伏擊活捉的一小隊英法聯軍士兵一起押到北京,監禁瞭一個多月。監禁期間,這些人被百般拷打,肆意凌辱。39名囚犯中,有20人(有說18人)在監禁中死去,其中包括《倫敦泰晤士報》記者包爾比。  拘禁、虐殺英法外交官的行徑,不僅在額爾金勛爵看來違反西方的國際法,也同樣違反中國自古以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行為準則。  英軍司令格蘭特給法軍司令孟托邦的信函中,更加明確地坦言:英法軍隊雖於10月初劫掠並部分地破壞瞭圓明園,但清政府一旦重新占據圓明園,“一月之內,即可恢復”,對清帝不可能發揮重大的打擊作用;而徹底“焚毀此園,對於兇殘之政府,可以使之受懲”。  巴夏禮的傳記作者斯坦利萊恩-波爾這樣概括贊同燒毀圓明園一派人的立場:“從藝術的角度看,這是毀滅文化的勾當;從成熟的政治角度看,這是一個政治傢的大手筆。”  法國方面,瓦蘭(杜潘上校)同樣認為英國人的做法順理成章。他也承認,“很多人譴責這場大火,視其為毀滅文化的野蠻行徑”。但他要求人們在做出判斷之前,首先要瞭解導致這一決定的各種原因。他贊同英國人放的這場大火,認為“毀滅圓明園是一次殘酷的行動,但也是一次必不可少的行動,最終締結和約,就應該歸功於這次行動。我的看法是,英國人看得準,幹得好”。羅伯特郇和贊成英國人把毀滅圓明園當作復仇的手段:”下地獄’是人必須記取的嚴酷的道德定律。雖然我們對如此華美的建築被毀滅而深感痛心,但同時我們又情不自禁地暗暗高興,因為這一擊打到瞭中國人的痛處,殺害我們可憐同胞的劊子手和幕後慫恿者,已經受到瞭我們的懲罰。”相關閱讀推薦:鴉片戰爭失敗並非落後:更落後的祖魯人打贏瞭歷史內幕:鴉片戰爭原來是這個樣子!揭秘:清朝歷史上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真正目的蒙古鐵騎前仆後繼“八裡橋”血戰英法聯軍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連燒3天3夜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戰俘被害僅是焚園借口  歷史學者王開璽教授最新考證認為:英軍戰俘被害,僅是英國人焚毀圓明園的借口。查閱中文史料,未見有關清政府在圓明園內虐待英法戰俘的記載。此類記載僅見於英法等國人的回憶著述。  《咸豐朝籌辦夷務始末》記載,僧格林沁拘禁巴夏禮等人是9月18日(九月初四日)。清刑部官員9月22日奏稱:本部於9月18、19兩日,共“收禁解到夷匪九名,內巴夏禮一名,收禁北監第三所”。由此可見,巴夏禮等人自被拘拿後,被徑直送至清刑部,並未送至圓明園。後因英法索要巴夏禮等人甚急,並以清廷若不交還巴夏禮等,必將進攻北京城相威脅,武備院卿恒祺於9月22日親至刑部監內,勸說巴夏禮致信額爾金,勸阻英法退兵。10月2日,清廷將巴夏禮、洛克等從刑部提出,“於德勝門內高廟暫住仍以禮相待”。10月5日,又將另外兩名法國人“亦由刑部移禁該處”。10月8日下午,清政府“將巴夏禮送到德勝門外夷營”。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最為清廷重視的巴夏禮、洛克等英法戰俘,始終沒有縛送至圓明園。其他英法戰俘由巡防大臣“分交各州縣看押”。  即使事實果如額爾金等所言,清政府的確在圓明園內虐待英法戰俘致死,英法對清政府進行打擊報復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那麼,被焚毀的應僅僅是圓明園,而不應是五園三山等的廣闊地區及古建築群。  誠然,確有18人虐待致死之事。但清政府大臣與英法方面亦有相反的記載。清刑部曾上奏說:巴夏禮因“系夷酋要犯,傷令官人嚴加防范,並令提牢廳早晚飲食,均令其適意,不可稍加凌辱”。然而巴夏禮“桀驁不訓,驕厚性成,輒敢在監與官人生氣,不肯飲食”。在9月20日那天,巴夏禮“忽患腹痛之疾”,刑部官員“即趕緊傷傳官醫生,診脈用藥”。後來,清廷官員為其另置房間,“並加意開導,始食公長粥如常”。 10月4日,巴夏禮給額爾金的信中也說:“現在中國官員,以禮相待”。  法國首席代表葛羅稱:英法戰俘被“送至圓明園中,置一室內,無人援救,四日之後,死於饑寒,屍為鼠蟲所嚙”,亦不確實。10月8日,清廷已將巴夏禮等英法戰俘送還。而此時的北京並不寒冷,即使四日之內,清官員未給英法戰俘飲食,也不至於因寒冷而死。   為什麼選擇圓明園而非紫禁城  不管這18名戰俘是如何死亡,終究死在中國的土地上,額爾金決意報復。一開始額爾金準備燒毀紫禁城,後來他經過幾天深思熟慮,選擇瞭圓明園為報復行動的目標。  額爾金決定燒毀圓明園,另有深意。圓明園當時並非僅是清帝的遊樂行宮,而是清廷的另一政治統治中心。其宮廷區內,有大宮門、金水橋、二宮門(出入賢良門)、正大光明殿、勤政親賢殿及各部院衙門和朝房等。清帝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此處理政務。道光三十年(1850年),軍機大臣、大學士祁雋藻擬定的軍機處章程九條規定:“軍機冊檔二份,一存(清宮)方略館,一存圓明園”。如軍機章京在宮內值班,則由圓明園八旗值宿官兵“小心守護”。咸豐帝的圓明園寢殿內存放著“1858年額爾金爵士(與清政府)簽訂的條約和其他文書”,“堆積著去年頒佈的上諭”。由此可見,圓明園是清帝的一個統治中樞,其重要性在某種意義上,甚至超過北京城內的清宮。焚毀圓明園,對於清帝的“驕據和情感兩方面,準定是一個大打擊”。  在額爾金看來,焚毀圓明園,是一個既可“赫然嚴厲”地打擊清政府,又不至於因焚毀北京城內清宮而可能嚇跑恭親王奕等人,從而失去勒索、訛詐對象的做法,因此是“最無瑕疵的”選擇。  另外,紫禁城是中國政府所在地(當時英法正與清政府方談判《北京條約》);而圓明園是皇傢園林,為中國皇帝私有。額爾金想通過燒毀圓明園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應該為逮捕公使和虐待俘虜等暴行負責的是中國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國老百姓。報復行動的前幾天,額爾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張貼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詐和暴行以後,都不能逃脫責任和懲罰;圓明園將於(1860年10月)18日被燒毀,作為對中國皇帝背信棄義的懲罰;隻有清帝國政府應該對此負責,與暴行無關的百姓不必擔心受到傷害。”  施加壓力盡快簽約  英國人焚毀圓明園最直接的原因是要迫使清政府盡快地接受他們提出的條件,簽訂和約,以便他們能夠按原定的計劃從北京撤出。英法聯軍從香港出發的時候,還是春天,他們的軍官和士兵,身著春裝,但是北京到瞭11月天氣就冷瞭,天氣寒冷對英法軍隊是很不利的,所以英法聯軍在出發的時候就定下瞭撤軍的日期,在11月1號以前,要撤離北京。但是他們提出的條件非常苛刻,奕不敢接受,所以不敢跟英法接觸,一直到瞭10月15號還沒有動靜。額爾金認為焚毀圓明園可以對清統治者產生震懾作用。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受此打擊,奕完全接受瞭英法提出的一切條件。在10月24日,25日,分別和英國公使額爾金,法國公使葛羅,交換瞭《天津條約》的批準書,並且訂立瞭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英軍劫掠並焚毀圓明園,不但給中國造成瞭無法估量的物質與精神損失,而且開瞭野蠻報復的先例。1900年義和團運動後,西方列強中有人提出,徹底焚毀清帝祖先的陵寢,這不能說與英軍焚毀圓明園一事無關;德國等列強強迫清廷為克林德被殺而建立“銘志之碑”,碑上以拉丁文、德文、漢文書寫“大清國大皇帝惋惜兇事之旨”一事,恐亦不能說與額爾金要清廷在天津建碑銘志清政府“兇殺”英法“僑民”的要求無關。  對於咸豐皇帝來說,圓明園被焚毀是他個人的屈辱,他生於斯、長於斯,一直把它看成是和紫禁城一樣的聖地。當他聽到圓明園被焚毀的噩耗之後,當場口吐鮮血,舊病復發,不到一年就死於熱河。圓明園的劫難遠沒結束,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以後的一百餘年,圓明園的劫難不斷,有兵焚,有偷竊;有外人劫掠,也有國人破壞;圓明園經歷瞭一次次的洗劫,直至滿目瘡痍。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借口:為死於中國人手中的記者報仇火燒圓明園

  1860年,“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瞭圓明園。一個強盜大肆掠劫,另一個強盜縱火焚燒”。今天,《泰晤士報》試圖為當年的英軍找借口:英軍指揮額爾金勛爵稱,一位《泰晤士報》的記者在中國受到瞭折磨並傷重致死。得知這名記者的死訊後,額爾金勛爵感到瞭肩負的“責任感”:“如果我不為這名記者報仇,那麼《泰晤士報》會怎麼說我?”於是他下令火燒圓明園。他隨後表示,“我認為,毀掉圓明園是我面臨的多種處理方式中最合適的一種。”此舉旨在“通過一種莊嚴的懲罰之舉表明震驚和憤慨之情”。  當威廉王子今年晚些時候訪問中國的時候,他將希望幫助鞏固英國與世界大國中國之間的關系。但英國與中國的關系從來就不僅僅隻與未來有關。在中國人眼中,還有極為敏感的歷史問題需要去克服。  沒有什麼能比一次對文化寶庫的破壞事件更能代表這種觀點瞭。1860年,額爾金勛爵(洗劫巴特農神廟的老額爾金勛爵之子)下令他所指揮的英國軍隊焚毀北京的圓明園。圓明園面積廣闊,園內建有令人驚嘆的住宅、戲院、寺廟以及包括歐式在內的不同風格的各種精美建築。此外,園內還有帝王搜集的舉世無雙的精美藝術品。   中西合璧的海晏堂是圓明園的精華,圖片正中是精巧的十二生肖噴泉  圓明園內的物品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一路打到北京的英法聯軍的掠奪。但額爾金勛爵為什麼要下令燒毀圓明園?這是每個中國小學生現在都要瞭解的國恥,也是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部分。  答案很大程度上在於額爾金勛爵與一名《泰晤士報》記者的關系。這名記者名叫托馬斯·威廉·鮑爾比,他是我的祖先,他在1860年9月遭到中國人殺害。我們或許會認為,記者“隨同”軍事行動是一種現代現象,但實際上早在100多年前,《泰晤士報》就在鴉片戰爭接近尾聲的時候派鮑爾比隨同額爾金的軍隊遠征中國瞭——這場遠征的目的是迫使中國統治者進一步敞開國門,與西方進行貿易並接受西方的影響。  鮑爾比與額爾金在前往中國的途中建立起親密的關系。他們中途在埃及停留並一同參觀瞭金字塔。額爾金稱鮑爾比“十分友善”。行動開始後,鮑爾比就對英軍的勝利以及新的阿姆斯特朗炮(這遠比中國擁有的任何武器都要先進)進行瞭報道。  據即將播出的英國廣播公司的紀錄片顯示,額爾金希望鮑爾比報道其取得的軍事和外交勝利,並派他與一批英國與法國官員以及印度軍隊前去就他們所認為的最終的中國投降問題進行談判。但這些人被中國俘虜,包括鮑爾比在內的其中一些人受到折磨並傷重而死。  現在的額爾金勛爵是一名熱衷於研究這些事件的學生。他向我展示瞭他傢庭檔案文件中的一張圖片,這張圖片是一名英國官員描繪的,畫的是鮑爾比慘不忍睹的屍首。談起他的祖先時,他說:“有些事你本來可以選擇不同的處理方式。與此同時,你又不得不判斷在某一特定時刻的感受是什麼——強烈的感受。”  1860年,額爾金勛爵因自己朋友的遭遇感到震驚,並對自己的聲望感到擔憂。據稱,他曾對一名法國指揮官說:“如果我不為這名記者報仇,那麼《泰晤士報》會怎麼說我?”  因此他下令燒毀圓明園。他隨後寫到:“我認為,毀掉圓明園是我面臨的多種處理方式中最合適的一種。”此舉旨在“通過一種莊嚴的懲罰之舉表明震驚和憤慨之情”。  與此同時,中國的輿論對這樣解釋額爾金勛爵的決定不以為然。學者王道成認為,有關額爾金勛爵憤怒回應人質遭遇的說法隻是一個借口。他說,這是他們為自己的行動辯護的說法,也是他們試圖維護所謂的道德高地的方式。  如今在圓明園裡,你仍然能夠看到燒焦的廢墟,中國遊客在廢墟中參觀以瞭解西方的暴行。他們還在憤怒地談論遭到英國和法國軍隊掠奪的數千件藝術品,這些藝術品目前保存在西方的私人收藏所和博物館裡。額爾金勛爵在他的日記中承認曾被由法國軍隊開啟的這場大掠奪所震驚:“戰爭是一件可憎的事情。看得越多,就越憎惡它。”但在那個時候,掠奪是常見之舉。  舉例而言,在肯特吉靈厄姆的皇傢工程師博物館(Royal Engineers’ Museum)中就收藏有1860年後從北京帶回的藝術品。  副館長詹姆斯·斯科特說:“我們必須保持敏感。”但“事實上我們不會提起‘掠奪’這個詞。我們試著提供盡可能中性的解說”。當掠奪品出現在拍賣行時,會觸發更多的敏感神經。有時候這些拍賣品會被驕傲地證實是由士兵從圓明園帶回的——這種來源會提升它們的市場價值,但也會激怒中國人。他們一直在努力地搜尋這些藝術品的下落。據中國文化部的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會的牛憲鋒說,中國永遠不會放棄索回這些被掠奪或被盜文物的權利。  中國知道依法歸還是不大可能的。但他們希望至少通過讓英國和法國更加公開地承認1860年所發生的事情,來讓後者感到羞愧。正如圓明園所發生的事情提醒我們的那樣,接受中國強大的未來,同時意味著適應其痛苦的過去。相關閱讀推薦: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真相:原計劃是焚燒紫禁城揭秘:清朝歷史上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真正目的火燒圓明園悲劇真相 英國人原計劃本是焚紫禁城中國人帶路:火燒圓明園悲劇的歷史真因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火燒圓明園的歷史真相:帶路黨並非龔自珍之子

  《清史演義》中在描寫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時寫道:“圓明園中火光燭天,一個穿洋裝的中國人在導引放火,恒祺問他是誰,他大聲道:‘誰人不曉得我龔孝拱,還勞你來細問!’”這裡說火燒圓明園給英法聯軍領路的人是龔孝拱。《同治重修圓明園史料》記載,“初有奸人龔孝拱者,遊海上,以詐通於夷,聞圓明園多藏三代鼎彝,龔故嗜金剛刻,至庚申京師之變,乃乘夷亂,導之入園,縱火肆掠……”這裡也說是龔孝拱給英法聯軍引的路。《圓明園殘毀考》:“及英兵北犯,龔為向導曰:‘清之精華在圓明園。’及京師陷,故英法兵直趨圓明園。”許多歷史學傢在講這段歷史時也說是龔孝拱給英法聯軍帶的路。  據《清朝野史大觀》載:“定庵(龔自珍)子孝拱,晚號半倫。半倫者,無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而尚嬖一妾,故曰半倫雲。半倫少好學,天資絕人,顧性冷僻而寡言語,好為狹邪遊。中年益寥落,至以賣書為活。英人威妥瑪立招賢館於上海,與之語,大悅之,旅滬西人均呼為龔先生而不名,月致百金以為修脯。庚申之役,英以師船入京,焚圓明園,半倫實與同往。橙單騎先入,取金玉重器而歸。”龔孝拱字橙,其父龔自珍。他精通滿、蒙、藏及英語,學貫中西。他在上海給英使威妥瑪當文書,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時,跟著威妥瑪也到瞭北京。  看上面的資料、野史,可以證據確鑿地說:這個龔孝拱給洋鬼子帶路,又唆使洋人縱火焚毀圓明園,是參與搶劫、焚毀圓明園的最大漢奸。  可是,再看咸豐十年(1860)八月諭旨:“該夷去國萬裡,原為流通貨物而來,全由刁惡漢奸,百端唆使,以致如此決裂。”咸豐並沒有說給洋人帶路焚毀圓明園的是龔孝拱。如果不是龔孝拱,那又是誰領著英法聯軍去燒的圓明園呢?   光緒年間人楊雲史在其《檀青引序》中記載:“奸民李某,導聯軍劫圓明園,珠玉珍寶盡出……朝廷稍稍聞圓明園之毀,禍由李某,下獄窮治,誅之,籍其產,以賜文豐傢屬焉。”文豐為當時圓明園之管園大臣,知園不保遂投園中福海自盡,數名隨從與他一同自盡。還有一種說法:“焚掠圓明之禍首,非英法聯軍,乃為海淀一帶之旗人。”人們找出瞭李姓旗人這個“刁惡漢奸”。這時還沒有人說是龔孝拱領著英法聯軍去的。說瞭一陣後,朝?不能允許滿人帶路這種對清朝不利的說法,於是變成瞭漢人帶路。漢人龔孝拱在洋鬼子陣營裡,於是直接就把大帽子扣在他頭上瞭。  還有這樣一段野史來佐證這個觀點。龔孝拱之父龔自珍為官清正廉明,對清朝的腐敗及弊政不滿,曾寫《明良論》議論抨擊朝政,滿族官員借此參劾龔自珍,後龔在深夜暴亡。龔孝拱得到證據,知道其父是被八旗官僚暗害,所以他一直伺機為其父報仇。  真實的情形是,在火焚圓明園之前,英法聯軍曾派遣39人的談判隊伍到清廷談判。但以僧格林沁為主的滿人狂妄自大,肆意侮辱折磨來使,草菅人命。在英法的強烈要求下,清政府才釋放瞭幸存的被折磨得沒人樣的19人。英法強盜制定的萬國公法中寫道:“凡使臣被殺,他日破城,雞犬不留。”額爾金還特意提出瞭一點,一定要焚燒圓明園。在10月18日放火燒圓明園之前,額爾金還在北京張貼瞭告示,說明瞭燒圓明園的原因和預定的放火時間:“任何人,無論貴賤,皆需為其愚蠢的欺詐行為受到懲戒,18日將火燒圓明園,以此作為皇帝食言之懲戒,作為違反休戰協定之報復。與此無關人員皆不受此行動影響,惟清政府為其負責。”  清代王湘綺所作《圓明園詞》曾註:“夷人入京,遂至宮闈,見陳設富麗,相戒勿入,雲恐以失物索償也。及夷人出,而貴族窮者,倡率奸民,假夷為名,遂先縱火,夷人還,而大掠矣。”對此,民國時期黃秋嶽評說:“湘綺此段箋釋明瞭。焚掠圓明之禍首,非英法聯軍,乃為海淀一帶之窮旗人。此說大致不謬。”越縵堂咸豐庚申八月間日記為補證:“二十三日甲申記:聞恭邸逃去,夷人據海淀,夷人燒圓明園,夜火光達旦燭天。二十四日乙酉記:聞夷人僅焚園外官民房。二十五日丙戌記:今日丙外各門盡閉……蓋城外劫盜四起,隻身敞衣,悉被掠奪。二十七日戊子記:聞圓明園為夷人劫掠後,奸民乘之,攘奪餘物,至挽車以運之,上方珍秘,散無孑遺……”對此,黃秋嶽評說:“圓明園一役,其始聯軍僅焚園外官吏房,或為軍事上必要之舉動。而許多旗人土匪,即乘機劫掠,於是聯軍旋亦入園。”  恭親王在給皇帝的奏折中說:“二十二日早,因該夷抄至德勝、安定二門,事情緊急,連夜約同文祥出城,復給該夷照會,許以送還巴酋,並令巴酋寫信與額酋,令其止兵。乃照會發去之後,該夷並無回字,至午間該夷已抄至德勝門土城外,暗襲僧格林沁,我軍不戰而潰,敗兵紛紛退至圓明園,夷匪亦銜尾而來。”英法聯軍就是這樣到瞭圓明園的。這樣,說龔孝拱或者李姓旗人引領英法聯軍去圓明園搶劫,就不能成立。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印的《圓明園》等資料記錄瞭當時的情形:居住在圓明園周圍、海淀一帶的上萬民眾連日到圓明園搶劫。局勢平息後,朝廷從當地民眾手中收繳回大量文物珍寶。由此可知,圓明園被劫掠焚毀,“主犯”罪魁禍首自然是英法聯軍,但那些趁火打劫大發國難財的國人卻是實實在在的“共犯”,這些“奸民”難逃其咎。從整個過程看,還需要什麼人帶路嗎?  晚清汪康年所著《記英法聯軍焚劫圓明園事》一文中說,“相當一部分中國的普通民眾直接參與瞭劫掠、焚毀圓明園的行動。而且,根據當事法國軍官的回憶,聯軍之所以下焚毀圓明園的命令,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為瞭驅逐不斷湧來參與搶劫的華人。”大量國人趁著英法聯軍在圓明園劫掠的機會湧瞭進來,和侵略者一同搶劫圓明園裡的珍寶,這就是許多國人幹的。  據汪康年記載,聯軍剛進入圓明園時,先期是有秩序而又“溫文爾雅”地行搶劫之事。“鄰近鄉民及海淀貧氓紛至沓來,麇集園墻外漸近吾營,與在營華役互語,華役攜有梯逐架以登,絡繹越墻而入”,終於演化成瞭聯軍和國民共同參與的大規模劫掠行動。最令人氣憤的是,當侵略者最後傳令縱火的時候,“各軍並無火器,惟有水桶、水鍋而已”。侵略者為缺少縱火之物而著急之際,又是“海淀華人暨華役,將攜來之火線、秫秸一切引火之物齊集以待”——竟然如此“雪中送炭”,希望侵略者能夠盡快縱火。其後,這些人更是“到處引火延燒”,推波助瀾。  英法聯軍罪惡固然是滔天一般,但我們對那些尾隨在洋人屁股後面,參與瞭整個劫掠、焚毀圓明園的國人又該如何評定?實是令人蒙羞,令人感到悲哀。  國人毀壞圓明園的意念和力量才是最為瘋狂最為持久最為恐怖的。在1860年大火後的三四十年中,國人圍繞圓明園的盜竊真是沒完沒瞭,值錢的物品偷光後,他們又將散落、埋沒於土中的細碎寶物挖地三尺來搜尋,時有諺曰“篩土,篩土,一輩子不受苦”。1900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清政府對圓明園再度失去控制,趁火打劫的國人這次來瞭個“利索的”。園內大小樹木被砍伐殆盡,建築、木橋的柱子遭鋸斷。辛亥革命後,進入北京的軍閥,把圓明園作為建築材料場,能做建築材料的東西幾乎全部被搜盡,張學良為其父建陵園時就曾命人從其中拉走諸多石料。經過此劫,一些殘存建築全成過眼煙雲。從1940年起,圓明園內平山填湖開田種稻,湖山勝景蕩然無存。相關閱讀推薦:虎父未必無犬子:龔自珍 房玄齡都有不肖兒龔自珍兒子為何引洋人進圓明園:龔自珍兒子龔半倫揭秘史上真實的龔自珍:賭博逛青樓一個都不能少!一代文豪龔自珍是怎麼死的?龔自珍被誰毒死之謎龔自珍的兒子是誰?龔半倫生平簡介及怎麼死的

嘉靖孝烈方皇後被火燒死:嘉靖帝為何見死不救?

  有道是,自古紅顏多薄命,宮闈更無四月天。宮禁之中,富麗華貴的天地裡,悲劇總是一幕幕地上演著。  據史料記載,嘉靖帝執政期間,方皇後之死,與嘉靖帝存在莫大幹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明嘉靖帝朱厚熜是個由外藩入繼皇位的皇帝。繼位之初,倒還算勵精圖治,可是慢慢的,他就原形畢露,開始和道士們廝混,整天隻求長生不老,不再過問朝政。明世宗妃嬪雖多,最受他寵愛的還是曹端妃。  曹端妃,無錫人,福建三明知府曹察愛女,相傳名為曹洛瑩,美貌過人,初封端嬪,1536年因生皇長女常安公主,被冊封為端妃,三年後(1539)年生皇三女寧安公主。  因嘉靖帝好煉丹,性格暴戾,殘害宮女,1542年(即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夜晚,嘉靖於曹端妃處過夜時,宮女楊金英、薊川藥、楊玉香、邢翠蓮、姚淑翠、楊翠英、關梅秀、劉妙蓮、陳菊花、王秀蘭、張金蓮、徐秋花、鄧金香、張春景、黃玉蓮因不堪忍受,欲合夥用麻繩將嘉靖勒死,不料情急之中將繩索打成死結,膽小的張金蓮跑出報告方皇後,方皇後帶人趕來救援。事後,16名宮女均被凌遲處死,此事還牽連到嘉靖帝另一嬪妃王寧嬪,史稱“壬寅宮變”。  曹端妃雖不知情,但嫉妒其平日得寵的王寧嬪趁機誣賴曹端妃為同謀,方皇後亦因嫉妒,雖識破王寧嬪險惡用心,但不予揭穿,趁嘉靖皇帝尚未痊愈,不能說話之際,借口皇帝是在端妃處過夜,端妃必然知情,令將曹端妃、王寧嬪一同在宮中一秘密地點凌遲處死,並牽連族屬十餘人。曹端妃因此成為史上冤枉遭受慘酷刑罰的妃子之一。  嘉靖帝清醒後,知愛妃慘死,深為懷念惋惜。多方查問端妃宮中太監宮婢和其他一些有關的人,證實端妃確與謀弒事無關,實為含冤受屈而死,從此對方皇後產生瞭反感和怨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一月,也就是那樁宮變後整整五年,皇宮坤寧宮突然發生火災,嘉靖帝竟然阻止宦官們前往搶救方皇後,任由方皇後被活活燒死。   另有一說法為這場大火很有可能是嘉靖授意放的,意在為寵妃報仇。筆者以為,此事不太可能,因為方氏死後,明世宗又頗感不安,他嘆道:“當初皇後曾經救我,可我卻不能救她。”於是用厚禮將她安葬到永陵之中。  可惜的是,已經身為皇後的方氏,竟因在宮闈內的爭風吃醋,死於非命,真是莫大的悲哀。相關閱讀推薦:嘉靖的方皇後為何會被火燒死?孝烈方皇後怎麼死的一場遭遇嘉靖報復的請願活動:18名官員死於酷刑中國死亡人數最多地震:明朝嘉靖時期地震死83萬乾隆為何要盜嘉靖的永陵?乾隆盜墓遭到什麼報應?揭秘:明朝嘉靖帝為成仙禦女童1200人後結果如何

洛陽的三次浩劫:三次火燒洛陽城都是什麼時候?

  導讀:幾興幾衰的洛陽城,沉淪與復興的更替,毀滅與重建,衰落與興盛,隻得我們後人慢慢對其進行品讀,洛陽是一座韻味十足的城市。  作為千年帝都的洛陽城,再其發展的道路上,並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一帆風順,其也經歷數次的浩劫,和數次的重建,其中較大的浩劫有三次,而談到浩劫,不免讓人感到痛惜,然在歷史發展的軌道上,這樣或那樣的浩劫不是我們所能去左右的,而浩劫之後,勤勞而聰穎的洛陽人一次又一次將洛陽從災難之中再次拉起。今天我就來給大傢講述一下,洛陽歷史上的三次大浩劫。  第一次大浩劫發生在東漢末年,自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起,漢傢又延續的瞭數百年的歷史,但東漢末年,由於繼位的皇帝都較為年幼無知,致使外戚幹政,宦官專權,朝綱大亂,農民紛紛起義,其中較為有名的則是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形成瞭大大小小的格局勢力,而盤踞西北的董卓軍,則看準時機以勤王為幌子進軍洛陽,廢漢少帝劉辯立漢獻帝劉協為帝,將劉協作為傀儡加以控制,因洛陽離其西北根據地較遠,且諸侯群起攻之,董卓強迫漢獻帝西遷長安,而在西遷長安的過程中,董卓命令部下,拆掉洛陽宮城運往長安,再將整個洛陽城焚毀,大火連燒數月,煙氣遮天蔽日,同時又對洛陽城的百姓進行血腥的屠殺,昔日繁華於世東漢都城,則在軍閥董卓的大火和屠戮之下徹底化為烏有,之後數十年內洛陽徹底沉淪,直至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建立魏國,才將都城從許昌再次遷往洛陽,並對洛陽進行瞭再建。此乃洛陽歷史上的第一次大浩劫。  第二次大浩劫則發生在唐朝末年,作為我國最為輝煌的唐朝,其歷史發展也是難以走出我國歷史發展的怪圈,唐朝末年同樣是在內皇帝年幼外戚,宦官相互專權,而在外則是藩鎮割據相互征伐,最終逼得百姓再次造反,眾多起義軍中尤以黃巢領導的起義軍,最為驍勇善戰,一路高歌猛進進取都城長安,而在進取長安的過程之中,洛陽乃是其畢竟之地,同時洛陽當時為唐朝之東都,此地駐有重兵,兩軍再次鏖戰,唐軍終不敵黃巢義軍,黃巢大軍進占洛陽,因其糧草短缺,相傳士兵以人肉做成肉幹為食,洛陽一帶人民多遭屠戮,而整個洛陽城則在這次戰火之中再次毀壞殆盡,漕運徹底淤塞,致使北宋之初宋太祖想要都洛而不成,此乃洛陽歷史上的第二次大浩劫。   第三次大浩劫則發生在明朝末年,洛陽自北宋之後逐漸失去其作為都城的作用,但其由於地理位置重要,同時被視為兵傢必爭之地,而作為軍事重鎮而存在,金兵侵入中原之後,將洛陽再次進行小規模建設,設立為軍事重鎮,因洛陽失去瞭先前都城的地位,使得其在之後數百年間未遭到較大的破壞,但明朝建立之後,洛陽雖未被定為都城,但其被視為重要的軍事重鎮,並對洛陽進行再建造,雖沒有昔日輝煌,但福王宮殿一樣熠熠生輝,明朝末年同時是農民起義大興,而身居洛陽的福王朱常洵則大肆斂財,成為天下第一富,正是其天下第一富的名號給洛陽再次帶來瞭滅頂之災,明末起義軍中以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最為有名,在定都長安進軍北京的過程中,為籌備軍餉,身在洛陽的福王成為瞭首選目標,起義軍大軍壓境,最終攻破洛陽,李自成放縱手下對洛陽進行燒殺搶掠,福王府更是被一把火化為灰燼,而正是這次浩劫致使洛陽剛剛復興的火焰被徹底澆滅,之後洛陽再次沉淪下來,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後,洛陽才重新走到瞭歷史前臺。相關閱讀推薦:揭開從西晉王朝時期開始的洛陽紙貴到底有多貴?曹操墓在哪:曹操為什麼死於洛陽卻不葬於洛陽?帥哥潘安愛到洛陽郊外打鳥 常遭少女“搶抱”成語故事洛陽紙貴 洛陽紙貴並不是說紙價昂貴武則天遷都之謎 武則天為什麼要遷都洛陽

火燒連營七百裡是誰幹的?火燒連營的故事

  火燒連營七百裡是陸遜幹的。  火燒連營的故事  孫權殺瞭關羽,搶回荊州,這兩件事惹得劉備心裡冒火。他不顧文武大臣們的勸阻,親自率領75萬人馬殺向東吳。  張飛命令3天之內作好白旗白甲,全軍將士帶孝出征,並叫范疆、張達快去辦理,誤瞭期限就殺人。范疆、張達看不能完成任務,就刺死張飛,投奔瞭孫權。  劉備聽說張飛被害,大哭一場,對孫權恨之入骨。再說孫權聽說劉備大軍殺來,十分害怕,就寫信請魏國幫忙。這時,曹操已經病死,曹丕正希望兩傢相爭,自己從中得利,所以,一個救兵也不肯派。  孫權隻好自己對付劉備。他先派年輕的孫桓、後派年老的甘寧等將領阻擋劉備,都被劉備打敗。孫權急得沒有辦法,就把殺害張飛的兇手范疆、張達送給劉備,還願讓出荊州求和。劉備不答應,非要滅瞭東吳不可。  孫權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老臣闞澤推薦小將陸遜,說:“如果不用陸遜,東吳非滅亡不可!”孫權便任命陸遜為大都督。陸遜說:“我是文官,有這麼年輕,恐怕有些人不服從我的命令。”孫權就把自己的寶劍交給陸遜,允許他先斬後奏。  果然,一些將領對陸遜不服。這時,蜀軍天天跑到營前挑戰,對東吳軍隊破口大罵。有些將領非要出營跟蜀軍殺個痛快不可,陸遜嚴令不許出營。他要等蜀兵十分疲勞、麻痹大意的時候再出兵。  劉備聽說孫權讓小將陸遜做大都督,很不把他放在心上,說:“我指揮打仗有年頭瞭,還打不過一個小孩子嗎?”  劉備的部隊從春天出征直到夏天,也沒打敗東吳主力,就在樹林裡安營紮寨瞭。營寨一個挨一個,連續幾百裡長。馬良感到不妥,勸劉備說:“這樣安營,是不是征求一下丞相的意見?”劉備說:“我很懂兵法,何必問孔明。”   陸遜得知劉備的營寨犯瞭兵法大忌,就想好瞭打敗劉備的計謀。這天,東南風刮得很猛,陸遜指揮大隊人馬帶著茅草和火種,並分三路,一起殺進蜀營,把蜀軍40個營地燒成一片火海,劉備在趙雲的保護下逃到白帝城。相關閱讀推薦:成語故事背道而馳的典故 背道而馳的意思坐懷不亂的意思 成語故事坐懷不亂的來源是什麼成語故事瓜田李下什麼意思 瓜田李下的主人公是誰成語故事朝三暮四的意思 朝三暮四主人公是誰成語不拘小節的意思

諸葛亮妙計之火燒藤甲兵:天時地利人和

  為瞭平定南方,以保障北伐曹魏無後顧之憂,諸葛亮采取攻心為上的方針,對南蠻首領孟獲實行捉住就放的辦法。果然,孟獲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六次交戰六次被擒。諸葛亮又放瞭他一次。孟獲回去後向烏戈國王求援,領瞭三萬藤甲兵來桃花渡口與諸葛亮對陣。諸葛亮派大將魏延迎戰,誰知藤甲兵厲害非常,刀箭不入,蜀軍難以抵擋,隻得敗走。藤甲兵也不追趕,返回桃花渡口,因藤甲浸透瞭油,故而浮於水面,烏戈兵都輕易地渡河而去。魏延向諸葛亮報告此情,左右勸諸葛亮班師回朝。諸葛亮說:“我好不容易到此,豈能輕易退兵。”  於是,諸葛亮親自去踏勘、考察地形,忽到一山,望見一條形如盤蛇的山谷,兩邊都是懸崖峭壁,沒有樹木雜草,中間是一條大道,便問土人:“這是什麼地方?”  土人說:“這是盤蛇谷。”  諸葛亮大喜道:“這是上天給我成功的機會。”打道回寨,命令馬岱準備黑油櫃車、竹竿等物置放盤蛇谷兩頭,命令趙雲準備應用之物在路口守衛,命令魏延與藤甲兵交戰,在半個月內要連輸15 仗,丟棄七個營寨,引誘藤申兵進入盤蛇谷。各將紛紛領命而去。  卻說孟獲見瞭烏戈國王兀突骨說:“恭賀貴軍旗開得勝,蜀軍怎是你們藤甲兵的對手?不過,諸葛亮慣會運用埋伏火攻之計。今後交戰,隻要見山谷中有樹木草棄之處,切切不可進去。”  兀突骨說:“您說得有道理,藤甲怕火不怕水,我們要防止諸葛亮放火進攻。” 諸葛亮  不日,魏延與兀突骨交戰,每戰必敗,半月連敗15次,連丟七個營寨。藤甲兵大進追殺。兀突骨但見林木茂盛處便不叫前進,派人遠望,果見樹蔭之中隱隱有軍旗飄揚,對孟獲笑道:“果然諸葛亮想在樹林處埋伏火攻,我不上當,他必敗無疑。”  第十六日,魏延又來挑戰,兀突骨打敗魏延。魏延過盤蛇谷而逃,兀突骨率兵追殺,見谷中並無樹木。忽見谷口有黑油櫃車,蠻兵說:“這是他們的糧車。”兀突骨大喜,放心進谷,忽報谷口“糧車”火起,又被大批幹柴攔斷。兀突骨心慌,正要奪路,隻見山兩邊亂丟火把,火把到處,地中火藥爆炸,三萬藤甲兵左沖右突,全被燒死,臭不可聞,作為兀突骨後援的孟獲終於又被諸葛亮活捉,至此,他隻能口服心服,歸順蜀國瞭。  戰後,諸葛亮會集諸將說:“我料定敵人一定要預防我在樹林處伏兵火攻,我故意佈置軍旗,讓他相信。我要魏延連輸十五次,讓他知道我軍敵不過他,使他驕傲輕敵,放心朝光禿禿的盤蛇谷追來,讓我用火藥、黑油等引火物來火攻。我早就聽說:‘利於水的東西一定怕火。’藤甲是油浸之物,見火必著..”  將官們全部拜服在地,贊道:“丞相知已知彼,神機妙算,鬼神莫測!”

黃蓋簡介 赤壁一戰中火燒連環船的老將黃蓋生平

  黃蓋,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人。東漢末年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君主。早年為郡吏,後追隨孫堅走南闖北。孫權即位,諸山越不賓,黃蓋活躍在鎮撫山越的一線,前後九縣,所在悉平,遷丹楊都尉。黃蓋為人嚴肅,善於訓練士卒,每每征討,他的部隊皆勇猛善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時,黃蓋前往曹營詐降,並趁機以火攻大破曹操的軍隊,是赤壁之戰主要功臣之一,以功拜武鋒中郎將,他也因為此事跡而被後人廣為傳頌,小說《三國演義》在刻畫黃蓋這一人物時描寫瞭“苦肉計”的故事。不久武陵蠻夷反,攻打城邑,黃蓋以五百人,放其半入,攔腰截擊,大破諸賊。春去夏來,寇亂盡平。後又平討長沙益陽縣山賊,加偏將軍。官至偏將軍、武陵太守。有一子黃柄。  本為南陽太守黃子廉後人,但傢族分離,黃蓋祖父遷到零陵居住。  後來鄉親都死去,黃蓋生活艱難,但仍有壯志,雖然貧窮,仍常負薪警戒自己,又自習讀書、學兵法。之後擔任郡吏,再被考察為孝廉,升任公府。孫堅舉義兵,黃蓋跟隨瞭他。孫堅南向擊敗山中草寇,北往打跑董卓,於是任命黃蓋為別部司馬。孫堅去世,黃蓋先後追隨孫策、孫權,披甲轉戰南北,冒死攻城略地。相關閱讀推薦:周瑜打黃蓋的故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周瑜打黃蓋的典故 歷史上周瑜為什麼要打黃蓋?

火燒圓明園悲劇真相 英國人原計劃本是焚紫禁城

  導讀:10月17日,英國首席代表額爾金以清政府“不講道義,不顧國際法”,將捕獲的英法“僑民”十八人虐待致死為口實,照會清政府:“圓明園者,英法僑民所受痛心疾首慘刑而死之地也。(英國)誓必毀為平地,”野蠻地命英軍於10月18、19兩日,將北京西北郊的五園(即圓明園、暢春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三山(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傢園林焚為灰燼。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裡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10月18日至19日,是又一個應該用黑色石碑加以標記的日子。  英軍點燃圓明園  火燒圓明園之前英軍到處張貼佈告,宣佈搗毀圓明園的命令。  10月18日這一天秋高氣爽,萬裡無雲,約翰米啟爾將軍率領英軍第一師第60來復槍團和第15旁遮普團,連同騎兵旅共約3500人,向圓明園進發。米啟爾把指揮所設在正大光明殿,並一一指定瞭應予搗毀的建築物,包括圓明園(含長春園和綺春園)中所有的皇傢宮殿、花園,以及今天頤和園萬壽山上的宮殿和花園,甚至更遠處玉泉山、香山上的佛塔。  約翰米啟爾爵士允許士兵們把所有能搬得動的東西全部搬走,據為己有。在遭焚毀之前,圓明園又經歷瞭一次新的更大規模的洗劫。英國人下手瞭,軍官們有組織地掠取大而笨重的物件。後勤軍需的搬運車全部被征用瞭,還向北京及附近的居民租用瞭很多大車。隨後的幾天裡,北京通往通州的大路上,到處可見裝載得滿滿當當的大車,浩浩蕩蕩,絡繹不絕。鄧恩上尉毫不諱言地說:“對圓明園和附近官員府邸的第二次搶劫,比第一次更有收獲。”  成群結隊的士兵們,分成小組,手持火把奔向圓明園各處縱火,圓明園內的建築大多以雪松建成,極易點燃。   “一根又黑又長的巨大煙柱直插藍天,表明行動已經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煙柱不斷擴展、變厚,越來越濃,給北京城罩上一層黑雲,仿佛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當我們接近圓明園時,大火發出駭人的劈剝和呼嘯聲。  日光透過濃煙,給花草樹木塗上瞭一層慘淡的色彩。暗紅的火光映照在往來忙碌的士兵臉上,使他們活像一群魔鬼,正在為舉世無雙的珍寶的毀滅而歡呼雀躍。”  “一處處熊熊燃燒的大火和一堆堆的瓦礫攔住瞭我們的去路,大火已經殃及附近眾多的農民房屋。我們走出圓明園的大宮門,興奮中帶著一絲感傷,回首望去,隻見火苗跳躍著、飛舞著,像一道道飄動的垂花飾和花彩環,點燃並吞噬瞭一個個門扇。與此同時,一根巨大的黑色煙柱從大宮門倒塌下來的屋頂那裡升上天空,給這幅火焰構成的生動畫卷加上瞭一道邊框,火舌呼嘯著,劈剝作響,仿佛為周遭的毀滅而歡呼。”  “連續兩個整天,濃煙形成的黑雲一直飄浮在昔日繁華富麗之鄉的上空。西北方向吹來的輕風,將這濃密的黑雲刮到我們的營地上空,繼而推進到整個北京城。盡管都城與圓明園相距甚遠,但濃煙帶來大量熾熱的餘燼,一浪接一浪地湧來,落在大街小巷,無聲地述說和揭露皇傢宮苑所遭受的毀滅與懲罰。在這兩天裡,營地和圓明園之間,日光被天空的濃雲所籠罩,仿佛一場持久的日食一般。周圍的地區也是一片昏暗。”  “夜色溫柔,而圓明園裡,屋頂接二連三地坍塌下來,壓倒瞭燃燒中仍然挺立的墻壁,吐出大團大團的濃煙圓明園立刻呈現出一派混亂和劫後的荒涼,但宮中仍有大量可以搶走的東西,既然搶劫已經得到允許,大批無所事事的士兵把搶掠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到每一個隱蔽的角落碰巧旁遮普團就這樣得到瞭一大筆金子,一個軍官據為己有的金子竟然相當於九千磅之巨。”(據英國領事兼翻譯郇和、英軍中校吳士禮等目擊者回憶)  姆吉牧師10月19日來到現場,他眼前浮現出另一番情景:兩天以前,步履沉重、悲傷肅穆的送葬隊伍,被害人質的棺材和棺材裡躺著的人他的憤慨頓時完全改變瞭對象!他驚呼道:“你轉過身來,看著剛才使你掩面不忍看的一片片廢墟,心中充滿瞭喜悅。你歡呼道:‘好啊,感謝上帝,我們終於讓中國人明白他們到底犯瞭多大的罪。假如還有一座建築要燒毀,你將是第一個擎起火把的人。’”  據有關材料記載,10月18日,英軍燒毀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著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  孟托邦得知瞭英國人已經開始執行放火計劃。他在信中譴責英國人的行徑:“此時此刻,大火正在吞沒那些精美的寺院,而我曾對它們神奇的建造工藝嘆為觀止。這是與一個文明國度毫不相稱的復仇之舉,因為它毀掉瞭數世紀以來一直備受景仰的藝術品。”  英國領事兼翻譯郇和一開始還批評法國人的態度,因為法國人拒絕與他們一道焚燒圓明園:  “法國人拒絕合作,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野蠻行徑並加以譴責,但他們完全忘記瞭,主要的壞事還是他們幹的,他們不僅偷盜毀壞瞭宮中所有的藝術品,而且還讓他們的人放火燒掉瞭皇帝寢宮中最漂亮的廳堂。”  中國的目擊者同樣講述瞭大火之下的悲慘景象。他們痛心疾首地看著大火不僅吞沒瞭圓明園,還蔓延到海淀鎮裡的王公官員府郟  恭親王率領一批中國官員,在北京附近的一處小山丘上目睹瞭這一幕。接到恒祺的第一份報告後,他已經得知圓明園遭到瞭全面破壞,他無法掩飾自己的悲痛和氣憤,所有在場的人都痛哭流涕。  恭親王就搶劫圓明園事件向英法兩國特使提出的抗議,隻起到瞭更加堅定額爾金決心的作用。額爾金並非不知道圓明園是皇上最心愛的住所。他心裡盤算著大清朝廷對這座宮殿、園林和裡面的珍寶到底有多麼關心。這也是額爾金決心拿咸豐皇帝最心愛之物開刀,給他致命打擊的原因。相關閱讀推薦:中國人帶路:火燒圓明園悲劇的歷史真因 圓明園獸首是怎樣從水龍頭變成“國寶”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連燒3天3夜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報復清政府  額爾金下令燒毀圓明園,是為瞭報復清政府逮捕公使和虐待戰俘。1860年9月,英國外交官巴夏禮和額爾金的私人秘書洛奇打著停戰的白旗前往通縣和清政府談判,被載垣、僧格林沁逮捕。和此前被伏擊活捉的一小隊英法聯軍士兵一起押到北京,監禁瞭一個多月。監禁期間,這些人被百般拷打,肆意凌辱。39名囚犯中,有20人(有說18人)在監禁中死去,其中包括《倫敦泰晤士報》記者包爾比。  拘禁、虐殺英法外交官的行徑,不僅在額爾金勛爵看來違反西方的國際法,也同樣違反中國自古以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行為準則。  英軍司令格蘭特給法軍司令孟托邦的信函中,更加明確地坦言:英法軍隊雖於10月初劫掠並部分地破壞瞭圓明園,但清政府一旦重新占據圓明園,“一月之內,即可恢復”,對清帝不可能發揮重大的打擊作用;而徹底“焚毀此園,對於兇殘之政府,可以使之受懲”。  巴夏禮的傳記作者斯坦利萊恩-波爾這樣概括贊同燒毀圓明園一派人的立場:“從藝術的角度看,這是毀滅文化的勾當;從成熟的政治角度看,這是一個政治傢的大手筆。”  法國方面,瓦蘭(杜潘上校)同樣認為英國人的做法順理成章。他也承認,“很多人譴責這場大火,視其為毀滅文化的野蠻行徑”。但他要求人們在做出判斷之前,首先要瞭解導致這一決定的各種原因。他贊同英國人放的這場大火,認為“毀滅圓明園是一次殘酷的行動,但也是一次必不可少的行動,最終締結和約,就應該歸功於這次行動。我的看法是,英國人看得準,幹得好”。羅伯特郇和贊成英國人把毀滅圓明園當作復仇的手段:“‘下地獄’是人必須記取的嚴酷的道德定律。雖然我們對如此華美的建築被毀滅而深感痛心,但同時我們又情不自禁地暗暗高興,因為這一擊打到瞭中國人的痛處,殺害我們可憐同胞的劊子手和幕後慫恿者,已經受到瞭我們的懲罰。”   戰俘被害僅是焚園借口  歷史學者王開璽教授最新考證認為:英軍戰俘被害,僅是英國人焚毀圓明園的借口。查閱中文史料,未見有關清政府在圓明園內虐待英法戰俘的記載。此類記載僅見於英法等國人的回憶著述。  《咸豐朝籌辦夷務始末》記載,僧格林沁拘禁巴夏禮等人是9月18日(九月初四日)。清刑部官員9月22日奏稱:本部於9月18、19兩日,共“收禁解到夷匪九名,內巴夏禮一名,收禁北監第三所”。由此可見,巴夏禮等人自被拘拿後,被徑直送至清刑部,並未送至圓明園。後因英法索要巴夏禮等人甚急,並以清廷若不交還巴夏禮等,必將進攻北京城相威脅,武備院卿恒祺於9月22日親至刑部監內,勸說巴夏禮致信額爾金,勸阻英法退兵。10月2日,清廷將巴夏禮、洛克等從刑部提出,“於德勝門內高廟暫住仍以禮相待”。10月5日,又將另外兩名法國人“亦由刑部移禁該處”。10月8日下午,清政府“將巴夏禮送到德勝門外夷營”。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最為清廷重視的巴夏禮、洛克等英法戰俘,始終沒有縛送至圓明園。其他英法戰俘由巡防大臣“分交各州縣看押”。  即使事實果如額爾金等所言,清政府的確在圓明園內虐待英法戰俘致死,英法對清政府進行打擊報復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那麼,被焚毀的應僅僅是圓明園,而不應是五園三山等的廣闊地區及古建築群。  誠然,確有18人虐待致死之事。但清政府大臣與英法方面亦有相反的記載。清刑部曾上奏說:巴夏禮因“系夷酋要犯,傷令官人嚴加防范,並令提牢廳早晚飲食,均令其適意,不可稍加凌辱”。然而巴夏禮“桀驁不訓,驕厚性成,輒敢在監與官人生氣,不肯飲食”。在9月20日那天,巴夏禮“忽患腹痛之疾”,刑部官員“即趕緊傷傳官醫生,診脈用藥”。後來,清廷官員為其另置房間,“並加意開導,始食公長粥如常”。10月4日,巴夏禮給額爾金的信中也說:“現在中國官員,以禮相待”。  法國首席代表葛羅稱:英法戰俘被“送至圓明園中,置一室內,無人援救,四日之後,死於饑寒,屍為鼠蟲所嚙”,亦不確實。10月8日,清廷已將巴夏禮等英法戰俘送還。而此時的北京並不寒冷,即使四日之內,清官員未給英法戰俘飲食,也不至於因寒冷而死。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為什麼選擇圓明園而非紫禁城  不管這18名戰俘是如何死亡,終究死在中國的土地上,額爾金決意報復。一開始額爾金準備燒毀紫禁城,後來他經過幾天深思熟慮,選擇瞭圓明園為報復行動的目標。  額爾金決定燒毀圓明園,另有深意。圓明園當時並非僅是清帝的遊樂行宮,而是清廷的另一政治統治中心。其宮廷區內,有大宮門、金水橋、二宮門(出入賢良門)、正大光明殿、勤政親賢殿及各部院衙門和朝房等。清帝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此處理政務。道光三十年(1850年),軍機大臣、大學士祁雋藻擬定的軍機處章程九條規定:“軍機冊檔二份,一存(清宮)方略館,一存圓明園”。如軍機章京在宮內值班,則由圓明園八旗值宿官兵“小心守護”。咸豐帝的圓明園寢殿內存放著“1858年額爾金爵士(與清政府)簽訂的條約和其他文書”,“堆積著去年頒佈的上諭”。由此可見,圓明園是清帝的一個統治中樞,其重要性在某種意義上,甚至超過北京城內的清宮。焚毀圓明園,對於清帝的“驕據和情感兩方面,準定是一個大打擊”。  在額爾金看來,焚毀圓明園,是一個既可“赫然嚴厲”地打擊清政府,又不至於因焚毀北京城內清宮而可能嚇跑恭親王奕等人,從而失去勒索、訛詐對象的做法,因此是“最無瑕疵的”選擇。  另外,紫禁城是中國政府所在地(當時英法正與清政府方談判《北京條約》);而圓明園是皇傢園林,為中國皇帝私有。額爾金想通過燒毀圓明園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應該為逮捕公使和虐待俘虜等暴行負責的是中國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國老百姓。報復行動的前幾天,額爾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張貼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詐和暴行以後,都不能逃脫責任和懲罰;圓明園將於(1860年10月)18日被燒毀,作為對中國皇帝背信棄義的懲罰;隻有清帝國政府應該對此負責,與暴行無關的百姓不必擔心受到傷害。”  施加壓力盡快簽約  英國人焚毀圓明園最直接的原因是要迫使清政府盡快地接受他們提出的條件,簽訂和約,以便他們能夠按原定的計劃從北京撤出。英法聯軍從香港出發的時候,還是春天,他們的軍官和士兵,身著春裝,但是北京到瞭11月天氣就冷瞭,天氣寒冷對英法軍隊是很不利的,所以英法聯軍在出發的時候就定下瞭撤軍的日期,在11月1號以前,要撤離北京。但是他們提出的條件非常苛刻,奕不敢接受,所以不敢跟英法接觸,一直到瞭10月15號還沒有動靜。額爾金認為焚毀圓明園可以對清統治者產生震懾作用。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受此打擊,奕完全接受瞭英法提出的一切條件。在10月24日,25日,分別和英國公使額爾金,法國公使葛羅,交換瞭《天津條約》的批準書,並且訂立瞭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英軍劫掠並焚毀圓明園,不但給中國造成瞭無法估量的物質與精神損失,而且開瞭野蠻報復的先例。1900年義和團運動後,西方列強中有人提出,徹底焚毀清帝祖先的陵寢,這不能說與英軍焚毀圓明園一事無關;德國等列強強迫清廷為克林德被殺而建立“銘志之碑”,碑上以拉丁文、德文、漢文書寫“大清國大皇帝惋惜兇事之旨”一事,恐亦不能說與額爾金要清廷在天津建碑銘志清政府“兇殺”英法“僑民”的要求無關。  對於咸豐皇帝來說,圓明園被焚毀是他個人的屈辱,他生於斯、長於斯,一直把它看成是和紫禁城一樣的聖地。當他聽到圓明園被焚毀的噩耗之後,當場口吐鮮血,舊病復發,不到一年就死於熱河。圓明園的劫難遠沒結束,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以後的一百餘年,圓明園的劫難不斷,有兵焚,有偷竊;有外人劫掠,也有國人破壞;圓明園經歷瞭一次次的洗劫,直至滿目瘡痍。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連燒3天3夜

      火劫:“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如何火燒圓明園?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組成聯軍發動侵華戰爭。咸豐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瞭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借口,命令米啟爾中將於1860年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  “圓明園”,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它始建於康熙46年(1709年),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清朝康熙帝把該園賜給四子胤禛(後來圓明園遺址的雍正帝),並賜名圓明園。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經營,集中瞭大批物力,役使瞭無數能工巧匠,傾註瞭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營造成一座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離宮。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裡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火燒圓明園,這是人們說慣瞭的一個說法。其實,火燒圓明園的真正概念,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傢三山五園。焚毀的范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這三山五園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10月17日,英國首席代表額爾金以清政府“不講道義,不顧國際法”,將捕獲的英法“僑民”十八人虐待致死為口實,照會清政府:“圓明園者,英法僑民所受痛心疾首慘刑而死之地也。(英國)誓必毀為平地”野蠻地命英軍於10月18、19兩日,將北京西北郊的五園(即圓明園、暢春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三山(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傢園林焚為灰燼。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裡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  10月18日至19日,是又一個應該用黑色石碑加以標記的日子。  英軍點燃圓明園  英法侵略軍到達圓明園後把圓明園搶劫一空。之後,為瞭銷贓滅跡,掩蓋罪行,英國全權大臣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大火連燒3天3夜,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相關閱讀推薦:中英第二次鴉片戰爭始末 第二次鴉片戰爭過程戰爭參戰方: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國傢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第二次鴉片戰爭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簡介 第二次鴉片戰爭具體時間是甲午戰爭清政府如何慘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火燒圓明園之前英軍到處張貼佈告,宣佈搗毀圓明園的命令。  10月18日這一天秋高氣爽,萬裡無雲,約翰·米啟爾將軍率領英軍第一師第60來復槍團和第15旁遮普團,連同騎兵旅共約3500人,向圓明園進發。米啟爾把指揮所設在正大光明殿,並一一指定瞭應予搗毀的建築物,包括圓明園(含長春園和綺春園)中所有的皇傢宮殿、花園,以及今天頤和園萬壽山上的宮殿和花園,甚至更遠處玉泉山、香山上的佛塔。  約翰·米啟爾爵士允許士兵們把所有能搬得動的東西全部搬走,據為己有。在遭焚毀之前,圓明園又經歷瞭一次新的更大規模的洗劫。英國人下手瞭,軍官們有組織地掠取大而笨重的物件。後勤軍需的搬運車全部被征用瞭,還向北京及附近的居民租用瞭很多大車。隨後的幾天裡,北京通往通州的大路上,到處可見裝載得滿滿當當的大車,浩浩蕩蕩,絡繹不絕。鄧恩上尉毫不諱言地說:“對圓明園和附近官員府邸的第二次搶劫,比第一次更有收獲。”

史記中並沒有記載項羽火燒阿房宮? 阿房宮是誰燒的

  項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通常被稱作項羽,中國古代傑出統帥及著名政治人物,秦末起義軍領袖。下相(今江蘇宿遷)人。秦末隨叔父項梁發動會稽起義,在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巨鹿之戰中大破秦軍主力。秦亡後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遊的梁、楚九郡。後在楚漢戰爭中為漢王劉邦所敗,在烏江(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唐代杜牧的名篇《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篇《阿房宮賦》成瞭項羽一把火燒瞭阿房宮的證據。《史記》載:“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寢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史記》中並沒有記載項羽火燒阿房宮,史記中隻提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然而,西楚霸王項羽是否真的燒瞭阿房宮?各位博友,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阿房宮建於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位置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它位於今陜西西安市以西十三公裡處,與秦都咸陽隔渭河相望。阿房宮的工程非常浩大,秦始皇在位時隻建成一座前殿。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光這座前殿的規模就大得驚人,“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中寫道:“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足見阿房宮之宏大。   按照今天的度量計算,阿房宮占地面積達八十萬平方米,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餘瞭。相傳,阿房宮大小殿堂七百餘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宮中珍寶堆積如山,美女成千上萬。如今,在陜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還保存著面積約六十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可見,阿房宮宮殿之多、建築面積之廣、規模之宏大,它是世界建築史上無與倫比的宮殿建築。  2002年,中國考古工作者組建瞭阿房宮考古工作隊,他們試圖從這座被累累黃土塵封瞭兩千多年的遺跡中,找到那一片被大火焚毀的宮殿。然而,挖掘的結果卻出乎人們的意料——阿房宮並沒有被火燒的痕跡!會不會因為兩千多年過去瞭,無數次風霜雨雪的侵襲,已經把大火留下的痕跡抹去瞭呢?  相傳兩千多年前,漢代長樂宮曾經是西漢首都長安城中最為華美的宮殿之一,是漢武帝母親的居所,年幼的阿嬌就在這裡遇到瞭同樣年幼的漢武帝劉徹,成就瞭“金屋藏嬌”這段千古佳話。東漢末年,長樂宮被焚毀,火燒過的痕跡至今仍然歷歷在目。阿房宮與漢代長樂宮的建築年代相差並不遙遠,如果同樣是被燒毀,應該留下被火燒的痕跡,阿房宮沒有留下被火燒的痕跡!隻有一個可能:項羽沒有燒毀阿房宮。相關閱讀推薦:阿房宮是項羽一把火燒的嗎? 阿房宮遺址在哪裡阿房宮是誰燒的?揭秘大秦帝國阿房宮消失之謎阿房宮名稱之謎(圖) 阿房宮為何取名“阿房”?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如果阿房宮被燒過,那麼《史記》為什麼沒有記載呢?  《史記·項羽本紀》中說:“(項羽)遂屠咸陽,燒其宮室……”、“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而這一記載已在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也就是說,《史記》中所說的“宮室”,是被火燒過的秦都咸陽宮和其他秦朝宮室,而不是地處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的阿房宮。是後人誤讀,把它說成是阿房宮。  阿房宮被大火焚毀,隻是從著名的唐代大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中看出的,今天的人們也多是以《阿房宮賦》為依據。有人認為,杜牧是個文學傢,他虛構出火燒阿房宮的事件,或許是為瞭達到以古諷今的目的。不過,僅以杜牧是文學傢為理由,就證實阿房宮沒有被大火焚毀的觀點,顯然也是不夠的。所以項羽是否真的火燒過阿房宮還有待考證。這是因為:  1、阿房宮前殿遺址是迄今所知中國乃至世界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宮殿夯土臺基基址。僅就前殿五十四萬多平方米的臺基來看,這樣規模的建築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另外,從秦始皇晚期至秦二世,再到秦王子嬰的全部政治活動,都是在咸陽宮或望夷宮舉行的,而從未提到過阿房宮。  2、阿房宮存在與否的鐵證隻能是當時的文字記述或實物。然而,迄今沒發現任何實物例證。如果宮殿建成,無論怎樣焚毀,都應像秦咸陽宮遺址那樣,有一米多厚的瓦礫堆積遺存,而阿房宮遺址沒有。況且,如果宮殿建成,金銀財寶會被洗劫,怎麼可能連一個破碗都沒有遺存呢?  3、《史記》載:秦二世即位時,阿房宮“室堂未就”,因始皇崩,阿房宮被迫停工,將七十萬勞力全趕去修秦陵。等到這年四月“復作阿房宮”,七月陳勝吳廣就起義瞭。如此短的時間內顯然建不成阿房宮。  至於杜牧的《阿房宮賦》,則是詩人以想象為基礎的。事實上,歷史上早就有人指出過阿房宮前殿沒有建成,關於其規模的描述都是圖紙上而非實際上的。南宋程大昌就在《雍錄》中寫道:“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者,乃其立模,期使及此。”後兩句的意思是:那是設計的模型,希望達到這種樣子,事實上並沒有付諸實施。如果阿房宮沒有存在過,那麼,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莫須有罪名,確實是冤枉的。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火燒赤壁的故事:三國鼎立

  曹操平定北方以後,公元208年,率領大軍南下,進攻劉表。他的人馬還沒有到荊州,劉表已經病死。他的兒子劉琮聽到曹軍聲勢浩大,嚇破瞭膽,先派人求降瞭。  這時候,劉備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市)駐守。他聽到曹操大軍南下,決定把人馬撤退到江陵(今湖北江陵)。荊州的百姓聽說劉備待人好,都寧願跟著他一塊撤退。  曹操趕到襄陽,聽說劉備向江陵撤退,又打聽到劉表在江陵積瞭大批軍糧,怕被劉備占去,親自率領五千輕騎兵追趕劉備。劉備的人馬帶瞭兵器、裝備,還有十幾萬百姓跟著他,每天隻能行軍十幾裡。曹操的騎兵一天一夜就趕瞭三百多裡,很快就在當陽長坂坡(今湖北當陽縣東北)追上瞭劉備。  劉備的人馬,被曹操的騎兵沖殺得七零八亂,還虧得張飛在長坂坡抵擋瞭一陣。劉備、諸葛亮才帶著少數人馬擺脫追兵。但是往江陵的路已經被曹軍截斷,隻好改道退到夏口(在今湖北武漢市)。  曹操占領瞭江陵,繼續沿江向東進軍,很快就要到夏口瞭。諸葛亮對劉備說:“形勢緊急,我們隻有向孫權求救一條路瞭。”  正好孫權怕荊州被曹操占領,派魯肅來找劉備,勸說他和孫權聯合抵抗曹軍。諸葛亮就跟魯肅一起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去見孫權。  諸葛亮見瞭孫權,說:“現在曹操攻下瞭荊州,馬上就要進攻東吳瞭。將軍如果決心抵抗,就趁早同曹操斷絕關系,跟我們一起抵抗;要不然,幹脆向他們投降,如果再猶豫不決,禍到臨頭就來不及瞭。”  孫權反問說:“那麼,劉將軍為什麼不投降曹操呢?”  諸葛亮嚴肅地說:“劉將軍是皇室後代,才能蓋世,怎麼肯低三下四去投降曹操呢?”  孫權聽諸葛亮這麼一說,也激動地說:“我也不能象江東土地和十萬人馬白白地送人。不過劉將軍剛打瞭敗仗,怎麼還能抵抗曹軍呢?”  諸葛亮說:“您放心吧,劉將軍雖然敗瞭一陣,但是還有水軍二萬。曹操兵馬雖然多,遠道追來,兵士也已經精疲力盡。再說,北方人不習慣水戰,荊州的人對他們不服。隻要我們協力同心,一定能夠打敗曹軍。”  孫權聽瞭諸葛亮的一番分析,心裡挺高興,就立刻召集部下將領,討論抵抗曹操的辦法。  正在這時候,曹操派兵士下戰書來瞭。那信上說:“我奉大漢皇帝的命令,領兵南征。現在我準備瞭水軍八十萬,願意和將軍較量一番。”  孫權把這封信遞給部下看,大夥兒看瞭都刷地變瞭臉色,說不出話來。  張昭是東吳官員中資格最老的。他說:“曹操用天子的名義來征討,我們要抵抗他,道理上輸瞭一著。再說,我們本來想靠長江天險,現在也靠不住瞭。曹軍占領瞭荊州,又有上千艘戰船,他們水陸兩路一起下來,我們怎麼也抵擋不瞭,我看隻好投降。”  張昭這一說,馬上有不少人附和。隻有魯肅在旁邊冷眼旁觀,一聲不吭。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孫權聽著聽著,覺得不是滋味,就走出屋子,魯肅也跟著出來。  孫權拉著魯肅的手,說:“你說說,該怎麼辦呢?”  魯肅說:“剛才張昭他們說的話全聽不得。要說投降,我魯肅可以投降,將軍就不可以。因為我投降瞭,大不瞭回老傢去,照樣跟名士們交往,有機會還可以當個州郡官員。將軍如果投降,那麼江東六郡全都落在曹操手裡,您上哪兒去?”  孫權嘆瞭口氣說:“剛剛大傢說的,真叫我失望。隻有你說的才合我的心意。”  散會以後,魯肅勸孫權趕快把正在鄱陽的大將周瑜召回來商量。  周瑜一到柴桑,孫權又召集文武官員討論。周瑜在會上慷慨激昂地說:“曹操名為漢朝丞相,其實是漢室奸賊。這次他自己來送死,哪有投降他的道理。”他給大傢分析瞭曹操許多不利條件,認為北方兵士不會水戰,而且老遠趕到這陌生地方,水土不服,一定會生病。兵馬再多,也沒有用。  孫權聽瞭周瑜的話,膽也壯瞭。他站起來拔出寶劍,“豁”的一聲,把案幾砍去一角。他嚴厲地說:“誰要再提投降曹操,就跟這案桌一樣。”  當天晚上,周瑜又單獨去找孫權,說:“我已經打聽清楚。曹操兵馬號稱八十萬,這是虛張聲勢,其實隻不過二十幾萬,其中還有不少是荊州兵士,不一定真心替他打仗。您隻要給我五萬精兵,我保管把他打敗。”  第二天,孫權任命周瑜為都督,撥給他三萬水軍,叫他同劉備協力抵抗曹操。  周瑜領兵進軍,在赤壁(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和曹軍前哨碰上瞭。果然不出周瑜所料,曹軍兵士很多人不服水土,已經得瞭疫病。雙方一交鋒,曹軍就打瞭敗仗,被迫撤退到長江的北岸。周瑜率領水軍進駐南岸,和曹軍隔江遙遙相對。  正像周瑜預料的那樣,曹操的北方來的兵士不會水戰,他們在戰船上,遇到風浪顛簸就受不瞭。後來,他們把戰船用鐵索拴在一起,船果然平穩不少。  周瑜的部將黃蓋看到這個情況,向周瑜獻個計策,說:“敵人兵多,我們兵少,拖下去對我們不利。現在曹軍把戰船都連接在一起,我看可以用火攻辦法來打敗他們。”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周瑜覺得黃蓋的主意好,兩人還商量好,讓黃蓋派人送瞭一封信給曹操,表示要脫離東吳,投降曹操。曹操以為東吳將領害怕他,對黃蓋的假投降,一點也沒懷疑。  黃蓋叫兵士偷偷地準備好十艘大船,每艘船上都裝著枯枝,澆足瞭油,外面裹著佈幕,插著旗幟,另外又準備一批輕快的小船,拴在大船船尾上,準備在大船起火時轉移。  隆冬的十一月,天氣突然回暖,刮起瞭東南風。當天晚上,黃蓋帶領一批兵士分乘十條大船,駛在前面,後面跟隨著一批船隻。船隊到瞭江心,扯滿瞭風帆,像箭一樣駛向江北。  曹軍水寨的將士聽說東吳的大將來投降,正紛紛擠到船頭看熱鬧。沒想到東吳船隊離開北岸約摸二裡光景,前面十條大船突然同時起火。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十條火船,好比十條火龍一樣,闖進曹軍水寨。那裡的船艦,都擠在一起,又躲不開,很快地都延燒起來。一眨眼工夫,已經燒成一片火海。水寨燒瞭不算,岸上的營寨也著瞭火,曹軍一大批兵士被燒死瞭;還有不少人被擠在江裡,不會泅水,馬上淹死瞭。  周瑜一看北岸起火,馬上帶領精兵渡江進攻。他們把戰鼓擂得震天響。北岸的曹軍不知道後面有多少人馬進攻,嚇得全部崩潰。  曹操拖著殘兵敗將向華容(今湖北潛江縣西南)的小路上逃跑。那條小路全是水窪泥坑,騎兵沒法通過。曹操趕忙命令老弱兵士找瞭一些稻草鋪路。他帶著騎兵好容易才通過,可是那些填鋪稻草的兵士,卻被人馬踩死瞭不少。  劉備和周瑜一起,分水陸兩路緊緊追趕,一直追到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曹操的幾十萬大軍戰死的加上得疫病死的,損失瞭一大半。曹操隻好派部將曹仁、徐晃、樂進分別留守江陵和襄陽,自己帶兵回到北方去瞭。  經過這場赤壁大戰,三國分立的局面已經基本形成。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連燒3天3夜

      火劫:“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如何火燒圓明園?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組成聯軍發動侵華戰爭。咸豐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瞭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借口,命令米啟爾中將於1860年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  “圓明園”,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它始建於康熙46年(1709年),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清朝康熙帝把該園賜給四子胤禛(後來圓明園遺址的雍正帝),並賜名圓明園。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經營,集中瞭大批物力,役使瞭無數能工巧匠,傾註瞭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營造成一座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離宮。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裡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火燒圓明園,這是人們說慣瞭的一個說法。其實,火燒圓明園的真正概念,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傢三山五園。焚毀的范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這三山五園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10月17日,英國首席代表額爾金以清政府“不講道義,不顧國際法”,將捕獲的英法“僑民”十八人虐待致死為口實,照會清政府:“圓明園者,英法僑民所受痛心疾首慘刑而死之地也。(英國)誓必毀為平地”野蠻地命英軍於10月18、19兩日,將北京西北郊的五園(即圓明園、暢春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三山(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傢園林焚為灰燼。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裡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  10月18日至19日,是又一個應該用黑色石碑加以標記的日子。  英軍點燃圓明園  英法侵略軍到達圓明園後把圓明園搶劫一空。之後,為瞭銷贓滅跡,掩蓋罪行,英國全權大臣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大火連燒3天3夜,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