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猛將

萬夫難敵!歷史上真實的瓦崗寨四大驃騎猛將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在眾多起義軍中,以李密、翟讓領導的瓦崗軍勢力最為強大,他們麾下猛將如雲,曾一度具備一統天下的潛力。617年李密成為瓦崗寨的首領後,各路英雄豪傑紛紛加入,實力大增。李密在軍中挑選出的驍勇善戰八千人,分左右衛,由四員驃騎猛將統領,稱為“內軍”。李密曾得意地言道:“此八千人可當百萬”,“內軍”作為瓦崗軍中最精銳的部隊,統領他們的驃騎猛將自然也是瓦崗寨最勇猛的將領,他們都是誰呢?  1.秦叔寶  名為秦瓊,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他的曾祖父秦孝達、祖父秦方太、父親秦愛都曾在北齊擔任文官。隋煬帝大業年間,秦瓊在隋將來護兒帳內為將,“勇悍有志節”,深得來護兒的器重。隋末時,秦瓊跟隨隋將張須陀鎮壓各地農民起義。  614年張須陀、秦瓊率領1萬人與起義軍盧明月的10萬人在下邳遭遇。張須陀欲命人率領千人偷襲敵營,“人皆莫對,唯叔寶與羅士信請行”。秦瓊、羅士信率部縱火焚燒三十柵,“煙焰漲天”,與張須陀合兵大破義軍,“明月以數百騎遁去”,秦瓊名聲大噪,以勇氣聞名於世。此後又在平定孫宣雅起義軍中“先登”,因功被封為建節尉。  隋朝大勢已去,任何人都無力回天。616年張須陀所部在滎陽被李密的瓦崗軍擊潰,張須陀被圍戰死,秦瓊率領殘部投靠隋將裴仁基(隋唐小說中裴元慶之父的原型)。不久後裴仁基“以武牢降於李密”,李密得到秦瓊後大喜,封他“為帳內驃騎,待之甚厚”,從此秦瓊成為內軍四驃騎之一。     不久後李密與宇文化及在黎陽童山展開決戰。激戰中李密身中流矢,墜馬暈倒,左右全都逃散,追兵趕上。危急時刻,“唯叔寶獨捍衛之,密遂獲免”,“叔寶又收兵與之力戰,化及乃退”。實力大損的李密此後又與王世充決戰遭到失敗,秦瓊等人被俘。王世充封秦瓊為龍驤大將軍。  秦瓊等人不屑於王世充的為人,於是不久後就投靠唐朝。李世民“素聞其勇,厚加禮遇”,封為馬軍總管,此後秦瓊先後“從征於美良川,破尉遲敬德,功最居多”;“從破宋金剛於介休”;在平定王世充之戰中,擔任先鋒;虎牢關之戰中,秦叔寶率領數十人率先沖破敵陣。  李世民率軍出征時,每當敵軍中有“驍將銳卒”耀武揚威,就派秦叔寶前去。秦瓊“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堪為一員猛將。626年秦瓊參與玄武門之變,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此後他的身體多疾病,638年秦瓊病死,被追封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643年秦瓊畫像入凌煙閣,位居第二十四位。  2.程咬金  字義貞,後改名為程知節,589年出生,濟州東阿人,他的父祖是北齊的地方官員。程咬金“少驍勇,善用馬槊”,後來天下大亂,便組織“民團”,保衛鄉裡。之後就加入瞭李密的瓦崗寨,成為內軍驃騎將領之一。  618年9月李密與王世充在邙山決戰,激戰中瓦崗軍的裴行儼中箭落馬,程咬金上前連斬數人,抱起裴行儼,兩人共乘一馬撤退。王世充追兵用槊來沖擊他,反被程咬金將槊折斷,斬殺追者。但李密大勢已去,隨後王世充收編瞭程咬金、秦瓊等瓦崗寨的猛將,但程咬金等人十分厭惡王世充的為人,於是與秦瓊等人在陣前倒戈,投向唐軍。     此後程咬金為秦王府左三統軍,追隨李世民出生入死,“從破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搴旗先登者不一,以功封宿國公。”626年程咬金參與玄武門之變,被封右武衛大將軍。643年入凌煙閣,位居第第十九。唐高宗時期,67歲的程咬金還曾率軍征討西突厥,但此時這員猛將已是暮氣沉沉,最終錯過戰機。  665年程咬金於長安懷德裡的宅邸中病死,時年77歲。唐高宗下令追封為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相關閱讀推薦:隋唐英雄18好漢排序,李元霸VS宇文成都誰排第一隋唐史上四代皇帝為何要發動對高句麗的征服戰爭隋唐歷史上“娘炮”盛行:男子熱衷衣熏香頭插花突厥的崛起之路:從附庸到借著隋唐亂世稱霸草原隋唐最牛老師徐文遠:教出三個學生都是隋末反王關隴集團:一個控制著北朝影響直到隋唐的團體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3.羅士信  603年出生,齊州歷城人,與秦瓊為同鄉,他的經歷也與秦瓊交織在一起。隋末天下大亂,十四歲的羅士信便跟隨秦瓊在隋將張須陀麾下。當時張須陀見羅士信年紀小,認為他身體弱,不能穿著笨重鎧甲,因此不允許他上戰場。羅士信十分生氣,於是穿瞭兩件重甲,背著兩個箭壺,飛身上馬,直到此時張須陀才同意。  果然羅士信不愧是一員猛將,濰水之戰中,敵人剛剛擺好陣勢,羅士信一馬當先,“執長矛馳入賊營”,刺死數人,並斬下一人的首級,用長矛挑著首級在陣前巡走,起義軍大驚,不敢上前。張須陀趁機率軍沖鋒,大破義軍。此後羅士信與秦瓊在下邳之戰中,突襲敵營,再次立下赫赫戰功。  羅士信作戰有個習慣,他每殺一人,就割下敵人鼻子揣在懷裡,返回後,來檢驗殺賊的數目。張須陀對羅士信非常欣賞,將自己的戰馬送給他,並讓羅士信隨侍左右。每次作戰,張須陀身先士卒,羅士信緊隨其後。就連隋煬帝對他們二人也非常欣賞,命人畫下張須陀、羅士信戰鬥的場面。     不久後張須陀被李密所殺,羅士信、秦瓊先投奔裴仁基,之後有跟隨裴仁基歸順李密,成為內軍驃騎之一。在隨後的李密與王世充的決戰中,羅士信沖鋒在前,因身被重創被捕,王世充“愛其才,厚遇之,與同寢食”。此後羅士信逐漸對王世充不滿,於619年7月趁出征的機會,率軍歸順唐朝。620年羅士信跟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羅士信率兵智取千金堡。王世充平定後,羅士信因功被封為絳州總管、剡國公。  622年2月羅士信跟隨李世民討伐河北的劉黑闥。當時洺水人以城來降,李世民派遣羅士信率領數百人守城。入城後,突遭劉黑闥重兵包圍。當時天降大雪,援軍救援不及,最終經過數日苦戰後城陷,“黑闥聞其勇,意欲活之;士信詞色不屈,遂遇害,年二十”。  李世民非常悲傷,“購其屍以葬,謚曰勇”。羅士信生前與裴仁基關系友善,洛陽平定後,羅士信“出傢財斂葬北邙以報德”,並說:“我死當墓其側。”最終李世民幫他實現瞭心願,陪葬在裴仁基墓旁。  4.裴行儼(小說中裴元慶的原型)  在上文中曾多次提到瞭一個的名字-裴仁基。他是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字德本,出身北周官宦之傢。他本人曾參與隋朝平陳、討伐吐谷渾、征討高麗等戰役。隋朝末年,裴仁基奉命討伐各地農民起義,曾多次立下戰功,但被監察禦史蕭懷靜牽制,無奈之下率領秦瓊、羅士信以及他的兒子裴行儼(小說中裴元慶的原型)等猛將歸降李密。     李密對裴仁基父子非常優厚,封裴仁基為河東郡公,驍勇善戰的裴行儼為絳郡公,驃騎之一。不久後李密與王世充決戰,戰前李密拒絕瞭裴仁基的合理建議,采取單雄信等人的主張,與王世充正面決戰。決戰中,裴行儼不懼危險,沖鋒在前,被亂箭射中,被程咬金所救。  戰後獲勝的王世充收編瞭李密的舊部,“世充以其(裴仁基)父子並驍銳,深禮之”,並將自己的侄女嫁給瞭裴行儼。並封裴仁基為禮部尚書,裴行儼為左輔大將軍。裴行儼驍勇善戰,每次作戰都所向披靡,素有“萬人敵”之稱。但王世充心胸狹隘,對他們父子非常猜忌。  619年5月裴仁基決定先采取行動,於是聯合一些人準備趁王世充吃飯時,采取斷然措施,將其刺殺。不過計劃泄露,裴行儼遂與父俱為王世充殺害。620年5月,王世充被李世民消滅。裴仁基有一幼子活瞭下來,名為裴行儉,是唐高宗時期的一員名將。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中華第一猛將:大將蒙恬如何枉死於小人趙高之手

  秦始皇在平定六郡、一統中國的過程中,蒙恬可謂是其不可或缺的頂梁大將。秦朝確立後,也是由於蒙恬的存在,使得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可見其威名。除瞭北逐匈奴,蒙恬還率軍收復瞭河套等地,修築瞭舉世聞名的長城與秦道,無論是對秦朝還是整個中華,他都功不可沒!可惜一代名將卻枉死於小人之手,這是怎麼回事?此外,影視劇《神話》中的蒙毅將軍是否真有其人?他與蒙恬又有何關系?傳說是蒙恬創造瞭毛筆,這是真的嗎?  豐功偉績,名垂青史  1.一統江山的頂梁  “蒙氏秦將,內史忠賢。長城首築,萬裡安邊。”此句出於《史記》,是史太公司馬遷對秦將蒙恬的贊嘆。這位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的大將,以其忠勇與才略,一次又一次為大秦書寫瞭輝煌。  蒙恬(?—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山東省蒙陰縣人,故裡在蒙陰縣城。他是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蒙恬出身於武將之傢,深受傢庭環境的熏陶,他幼有宏志,希望長大後能夠征戰沙場,像自己的祖輩那樣為國拼殺。他天資聰穎,武藝高強,酷愛研習兵法與刑獄法,長大後還曾擔任過審理獄訟的文書。公元前221年,蒙恬因傢庭關系獲封秦國將領,遂跟隨大將王賁率軍南下攻齊,秦軍一路長驅直入,所向披靡,很快攻占瞭齊國的都城臨淄。由於蒙恬表現突出,戰功卓著,於眾多武將中脫穎而出,被秦始皇封為內史,成為秦始皇的得力戰將。公元前前248年,蒙恬率領秦軍勇猛作戰,分別攻取韓、趙、魏三國,為秦國一統江山立下瞭不朽的戰功。  2.威震匈奴千裡  秦始皇橫掃六國,建立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卻仍受到北疆匈奴的頻頻騷擾。早在中原混戰之時,匈奴就乘機進犯黃河,還占領瞭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秦都咸陽也在他們的窺視之中。秦始皇為此患所擾,於公元前215年,任命蒙恬為將軍,率領三十萬大軍抵抗匈奴。時值秦朝初立,國內的戰火剛剛平熄,官兵百姓還未及喘息,北部邊境卻又傳戰書。匈奴軍隊肆意屠殺秦境百姓,搶劫牲畜財物,邊境人民生活艱難,不得安定。長期的征戰早已令兵士厭煩,百姓也飽受其苦,況且匈奴民族向來善於騎射,強悍無比,蒙恬將軍面臨的將是一場苦戰。   如何才能充分調動兵將的士氣?怎樣才能打贏騎射精湛的遊牧敵兵?蒙恬將軍一邊苦苦思索,一邊率兵趕赴邊關。敵兵雖然兇猛,但畢竟是遊牧民族,雖擅長野戰,卻作戰分散。盡管秦朝此時處於百廢待興時期,兵馬的數量不及漢朝時那般龐大,可秦軍在蒙恬將軍的指揮下,兵陣嚴整,佈局有方。《史記》中這樣記載:“秦以戰車開路,箭矢如蝗,步騎大軍隨後掩殺,匈奴大潰。”顯然秦軍采用的是步騎和戰車相結合的進攻方式。這種戰術相較於靠勇力猛攻的匈奴騎兵來講,當然先進一些。  不過,秦軍多為步兵,這種兵陣不如匈奴的騎兵靈活機動,當匈奴采取從四方包圍襲擊的戰術時,秦軍便會處於劣勢,不易反擊。這時就體現瞭武器的重要作用。秦軍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弩,弩當時是中原人特有的武器。秦軍將各式弩箭裝載於戰車上,瞬時齊發,密集的弩箭如雨般覆蓋下來,即使對方騎兵從側翼襲擊,想靠速度取勝,也難以得逞。  不管怎麼說,蒙恬畢竟是身經百戰的將軍。青年時代,他曾長年駐守於北方邊境,對匈奴的戰法十分瞭解,加上他本人頗有勇氣,敢於直沖,並且富有野戰經驗,因而此戰成為瞭他人生的巔峰之作。通過對敵情的偵察與分析,蒙恬迅速制定瞭作戰計劃,第一次交戰就給瞭匈奴有力的回擊,使其四散潰逃。公元前214年春,蒙恬率軍與匈奴在黃河以北進行數戰,重創瞭匈奴主力部隊,最終徹底打敗匈奴,迫其向北逃竄七百多餘裡。  他不負眾望,一舉收歸河套等地區,又渡過黃河,將百姓遷至陽山以充實邊縣。此戰後,蒙恬這個名字令匈奴聞風喪膽。賈誼也曾評說此戰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這正是對蒙恬戰功的由衷稱贊。  後來,為鞏固邊陲,徹底禦敵於國門之外,蒙恬受秦始皇之命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長城,把原來燕、趙、秦三國的長城連為一體。據史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馀裡”,有力地遏制瞭匈奴的南進,也給中華子孫後代留下瞭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此外,秦始皇為瞭方便其巡遊天下,又派蒙恬集合兵匠,自九原郡(今內蒙包頭市西南)到甘泉宮修建直道,這就是著名的秦道。它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裡,隻是不知因何並未竣工。秦道的開通,不僅改善瞭九原的交通條件,還加強瞭北方各地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瞭各族人民的融合,對軍隊的調動與物資的運輸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  一門三將,三代事秦  1.生自將軍世傢  蒙恬出身於武將世傢,先祖是齊國人,但是其祖父蒙驁和其父蒙武都是秦國的將軍。蒙氏傢族為秦統一六國作出瞭巨大的貢獻。  戰國時,蒙恬的祖父蒙驁投靠秦昭王,並通過多次征戰累官至“上卿”。公元前248年,蒙驁領兵攻打韓國,相繼占領成皋、滎陽等地,並設置為三川郡。公元前244年,他再次攻韓,此次一舉占領瞭韓國13座城池。公元前247年,蒙驁率軍攻打趙國,占領太原。公元前246年,平定原為趙國的晉陽後,又攻打趙國新城等地,並奪取瞭37座城池,設為太原郡。公元前246年,在攻打魏國時,由於遭到信陵君無忌率領的魏、韓、趙、楚、衛五國聯軍的抗擊,蒙驁戰敗。不過,公元前242年,信陵君去世後,蒙驁趁機攻打魏國,占領長平、山陽等地,共奪取20座城池,設為東郡,挽回瞭戰敗的面子。  其父蒙武也在秦國為將,曾任秦內史。蒙武亦屢立戰功,《史記》中這樣記載:“始皇二十三年,蒙驁子蒙武為秦裨將軍,與王翦攻楚,大破之,殺項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虜楚王。”  2.《神話》中的蒙毅將軍  隨著影視劇作品《神話》的熱播,劇中的人物蒙毅將軍可謂是傢喻戶曉。事實上,史上確有其真人,他就是大將蒙恬的弟弟。“蒙恬弟蒙毅,亦深得始皇信任”,“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禦前”。當時,蒙毅主要為內謀,蒙恬則擔任外事。蒙氏兄弟二人一文一武,有勇有謀,深得秦始皇的尊寵與信賴。  蒙毅為人公正耿直。早先,中車府令趙高觸犯瞭秦律,蒙毅受命審判,他按秦國條律公正執法,這得罪瞭趙高,趙高遂對蒙氏兄弟十分記恨。果然,在秦二世胡亥即位後,趙高便偷偷向胡亥誹謗蒙毅,謊稱其曾在始皇面前非議胡亥,胡亥於是大怒,將蒙毅囚禁起來,還要誅殺蒙恬。蒙氏兄弟最終被小人之言所陷害。相關閱讀推薦:秦國名將蒙恬:第一個徹底打垮遊牧民族的將軍哥舒翰:自蒙恬後又一個讓遊牧族不敢南下的將軍名將蒙恬結局太慘:橫掃匈奴卻成宮廷鬥爭陪葬品!揭秘大秦名將蒙恬:中國歷史上死得最冤的名將李斯趙高聯手殺死的一代名將:大將蒙恬怎麼死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3.三代盡忠,至死感恩  蒙氏一門三忠,三代事秦,並且立下無數戰功,這在中國歷史上實不多見。  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蒙恬在臨終前曾說:“吾先人及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雖囚,其勢足以背叛,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主也。”此一句足見其俠肝義膽與對秦國至死不渝的忠誠!從將軍世傢走出的蒙恬,自幼就將傢族命運與秦國聯系在一起,他身上沉積著三代人對秦國的赤誠與感情,這也許可以解釋為蒙恬何寧死也不選擇背叛秦朝的原因。  千筆難書其冤  1.英雄忠義,含恨自盡  “春草離離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枝筆,難寫孤臣一片心。”此詩乃清人閻秉庚所題,它真實地道出瞭一代名將令人嘆惋的結局。蒙恬將軍一生忠於秦國,終生為秦朝的統一大業血戰沙場,可嘆如此英雄卻枉死於小人之手!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在遊會稽的途中患病,他派身邊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病死在沙丘,死訊被封鎖。中車府令趙高此時正得寵於公子胡亥,於是就同丞相李斯暗中謀劃政變,立胡亥為新君。由於蒙毅曾得罪過趙高,胡亥即位後,趙高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自殺,蒙恬對聖旨有疑,便請求復訴。使者把蒙恬交給瞭官吏。胡亥派李斯等人來代替蒙恬掌兵,並將蒙恬囚禁於陽周。胡亥殺死扶蘇後,便想釋放蒙恬。趙高因懼怕蒙氏兄弟再次貴寵用事,對己不利,便散佈謠言,謊說在立太子的問題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毀謗胡亥,胡亥於是又囚禁瞭蒙毅。子嬰力諫,認為不可誅殺蒙氏兄弟。胡亥盛怒之下執意要殺蒙毅,還派人前往陽周去殺蒙恬。   使者對蒙恬說:“你罪過太多,況且蒙毅當死,連坐於你。”蒙恬辯解說:“自我先人直到子孫,為秦國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統領著三十萬大軍,雖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勢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主的恩情。”使者說:“我隻是受詔來處死你,不敢把將軍的話傳報皇上。”蒙恬喟然長嘆道:“我怎麼得罪瞭上天?竟無罪而被處死?”沉默良久又說:“我的罪過本該受死啦,起臨洮,到遼東築長城,挖溝渠一萬餘裡,這其間不可能沒挖斷地脈,這便是我的罪過呀!”遂飲毒酒自殺。  2.冤情似海,眾將悲憤  蒙恬之死加速瞭秦王朝的滅亡。一代名將,殞身於捏造之罪,其冤情之大,令唐太宗都無不嘆惋地說:“朕觀最冤的是蒙恬”。蒙恬的忠義最終讓他選擇瞭冤死,他在臨終寧可將罪過歸咎於自己挖斷瞭地脈,也不肯反抗他效力一生的國傢,其遺言更讓後人看到瞭他大忠大勇的真性情!  蒙恬含恨冤死後,部下將士悲憤萬分,將其遺體葬於陜西省綏德城西大理河畔,數千萬將士用戰袍兜土成墓,狀似山丘。傳說,蒙恬的部署官兵,因感懷將軍恩德,悲憤將軍枉死,遂一個個自盡於將軍倒下的地方,鮮血竟染紅瞭刻有將軍遺言的石碑。  造筆造箏之說  1.獵兔取毛制筆  傳說是蒙恬將軍創造瞭毛筆,歷史上對此也有相關的記載,還有一些關於他造筆的傳說故事。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恬在外地征戰。他需要定期寫戰報呈送秦王。那時,人們普遍用竹簽寫字,可竹簽蘸瞭墨沒寫幾下又要蘸,很不方便。一天,蒙恬打獵時看見一隻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瞭血跡,心中頓生靈感。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試著用兔毛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試瞭幾次,效果還是不行,於是隨手把那支“兔毛筆”扔進瞭門前的石坑裡。有一天,他無意中看見瞭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筆,撿起來後,卻發現濕漉漉的兔毛變得更白瞭。他將兔毛筆往墨盤裡一蘸,兔毛竟變得非常柔順,寫起字來流暢無比。原來,石坑裡的水含有石灰質。兔毛的油脂經堿性水的浸泡而被中和掉瞭,因此變得柔順起來,這便是蒙恬創造毛筆的傳說。  2.狐、狼報恩之傳說  傳說,一次蒙恬將軍出外圍獵,經過古廟時,一隻狐貍和一隻黃鼠狼突然從中竄出。蒙恬剛要張弓射獵,隻見狐貍和黃鼠狼已伏地作揖,似在求饒,眼角甚至滴下淚來。蒙恬見狀,頓生惻隱之心,便將它們放生瞭。  沒過幾天,蒙恬忽接到始皇遺詔,要賜他自盡。蒙恬雖然心知是奸佞欲陷害自己,假傳遺詔,但心中仍為秦氏江山不穩而悲痛。沉思中迷糊入夢,隻見兩少女跪拜於他前面,自稱是前日被他放生的狐、狼。她們知道將軍受奸人陷害,更明白將軍忠義,必然會以死報國。她倆深感將軍活命之恩,卻恨自己無力救助將軍,遂一同撞壁而亡。蒙恬救之未及,忽然驚醒,果然看見地上有一狐一狼兩具屍體。蒙恬將軍不禁潸然淚下。  得知扶蘇已死,又感慨夢中情景,蒙恬毅然決定以死報君。但他仍然惦念秦室江山,欲書忠諫一封,警示秦二世。可身邊並無紙筆,隻有已死的狐、狼,他深深地嘆惋,不由自主地順手撫摸狐、狼周身,竟覺狐尾狼毫柔而堅韌。蒙恬內心一動,便分別揪下一撮狐尾狼毫,束於木桿,蘸其唾液,隨意畫於地上,竟顯出痕跡來。他當即撕下袍袖,咬破手指,以熱血為墨,奮筆寫書。蒙恬死後,其部下將士發現瞭他臨終所造之筆。從此,毛筆的制作和使用逐漸流傳於全國。  3.歷史記載  歷史上也有蒙恬造筆一說的相關記載。蒙恬率軍伐楚時,曾南下到中山地區,他發現那裡的兔毛很柔順,就用來制筆,毛筆也隨之而現世。  湖北雲夢秦墓中出土的三支竹桿毛筆,筆管由竹制成,並在其前端鑿孔,將筆頭插在孔中,另做一支與筆管等長的竹管做筆套,將毛筆置於筆套之中,再用膠粘牢。筆套中間鏤有8.5厘米長的長方孔槽,竹筒塗以黑漆,並繪有紅色線條,與現在的筆及其制法已經很接近,顯然這種筆比早有的楚國筆要先進些。  在一些古籍中都提到過蒙恬制造毛筆一事,如“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崔豹《古今註》)。《太平禦覽》引《博物志》中也載道:“蒙恬造筆。”  還有傳說稱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因而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也有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通曉制筆之術,被供為“筆娘娘”。蒙恬與夫人將制筆技藝傳授給村民,當地筆工還特別建造瞭蒙公祠來紀念他們。每逢蒙恬和卜香蓮的生日,村民們都會舉行盛大的敬神廟會以示尊敬。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這樣解釋“筆”字:“秦謂之筆,楚謂之聿,吳謂之律,燕謂之弗。”先秦書籍中沒有“筆”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現瞭,由此可知筆在先秦時代就有瞭,秦始皇隻是統一瞭筆的名稱。現已出土的文物也證明,遠在蒙恬造筆之前,毛筆就誕生瞭。因此,蒙恬雖然不能獲得毛筆的專利權,但他制造的毛筆精於前人,對毛筆的改革是有貢獻的。清代的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中的“造筆不始蒙恬”條中寫道:“筆不始於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於前人,遂獨擅其名耳。”這樣評論“蒙恬造筆”一說是比較恰當的。  4.造箏傳說  歷史上,民間還流傳有“蒙恬造箏”的說法。漢代應劭著《風俗通》記載:“僅按《禮樂記》,(箏)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後人根據這段文字,又有如下說法:“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改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後加十三弦。”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盤點三國中各種離奇死法:猛將趙雲竟有血友病?

  人物:趙雲  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相信中國有不少人都是其“粉絲”。這就是這樣一個無敵的英雄人物,據說竟然死於妻子之手。  相傳,趙雲征戰沙場多年,竟無一處傷痕。可就在趙雲在80多歲時,一天妻子給他洗澡時看見他一身白皙,說將軍一生在疆場上拼殺竟然沒受過半點傷,和他開玩笑說,今日妾身就讓將軍見紅,說罷就用繡花針紮瞭一下趙雲,誰知趙雲竟血流不止,後來面色慘白,妻子知道不妙連忙用手去堵,但為時以晚。趙雲說我在疆場上百戰百勝,沒受過半點傷,沒想到今天竟死在自己最愛的妻子的繡花針下。  由此推斷,趙雲實則死於血友病,一種缺乏凝血因子引起血漿凝結時間延長的遺傳病。同時,這件事情也間接告訴我們,夫妻生活應該講究和諧,不要一味追求一些高難度動作,否則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人物:呂蒙  呂蒙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一方面其用卑劣手法誅殺大眾偶像關羽而被人們不齒,另一方面其確有真才實學,“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說的正是此人。  呂蒙的死也頗為蹊蹺。相傳孫權為呂蒙擺酒慶功,賀其誅瞭心腹大患關羽.,酒席正酣,呂蒙蒙突然跳出,批頭散發,連叫數聲“吾要殺呂賊,吾誓殺呂賊…..”,倒地而死。眾人皆說關羽陰魂鎖命。  從癥狀上看呂蒙得的應該是幻想癥,一種精神病。估計呂蒙在備戰關羽時精神壓力大,偷襲戰勝關羽後覺得心裡忽然沒瞭寄托。人的心理在大緊大松快速轉換下,確實容易患上精神疾病。而且,孫權為表彰呂蒙,天天喝酒笙歌,於是加速病情發展。  可見,一個人在心裡存在問題的時候不應該暴飲暴食,呂蒙就是前車之鑒。  人物:司馬昭  相傳,司馬昭在宴請後主劉禪時問:“你很思念蜀國嗎?”劉禪說:“這裡很快樂,我不思念蜀國。”郤正(蜀國遺老)知道瞭這事就指點他說:“如果司馬昭再問起時,你應哭泣著回說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等到後來司馬昭再次問他時,劉禪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話回答,說完並閉上眼睛,想裝出要哭的樣子。司馬昭於是說:“為何你剛才所說的話,像是郤正的語氣呢?”劉禪聽瞭大驚,睜眼望著司馬昭說:“您的話確實沒有錯。”司馬昭讓劉禪給逗得哈哈大笑,後來氣不順居然給笑死瞭。因此才有瞭“司馬昭笑劉禪-——樂極生悲”這個諺語。  笑死看來匪夷所思,其實仔細研究一下也不無道理。司馬昭連年征戰公務繁忙還要防曹氏復辟,工作壓力肯定不小,加上當時年事已高(55歲),不免得些高血壓啦、高血脂啦、高血糖之類的疾病,在劉禪逗樂(很有可能是裝傻)之下,腎上腺素等物質分泌增加,造成血管破裂,最終死於腦溢血。  由此看見,阿鬥實是大智若愚之人,輕描淡寫間就將自己的仇人殺之於無形。  人物:潘鳳  俗話說,大丈夫當戰死沙場。但是如果在戰場上被對方敵將秒殺,確實不是一種男人很體面的死法。  潘鳳是在十八路諸侯對戰華雄時粉墨登場的。當時情況是這樣的,華雄連斬盟軍數將,氣焰極其囂張。正在盟軍一籌莫展之際。韓馥說:“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不料去不多時,小將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瞭。”  其實在三國像潘鳳這樣被秒殺的小人物不在少數,他們無私地用自己奇形怪狀匪夷所思的死來換取人們對關羽等諸多名將的崇拜。因此,我們應該向潘鳳之輩致敬,正是因為他們的無私奉獻,才讓短短幾十年的三國時代如此豐富多彩。相關閱讀推薦:趙雲的一生帶給我們哪些啟示:上天會偏愛老實人劉備托孤為何單獨召見趙雲是為交代什麼秘密?劉備為什麼不提拔趙雲:把趙雲留給劉禪大用劉備手稿出土:三國名將趙雲竟被說成是女兒身?趙雲為何三次拒娶絕代佳人樊氏?趙雲死於妻子針下

牛皋真是笑死的?歷史上嶽傢軍的猛將牛皋揭秘

  提到嶽傢軍的大將牛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粗中有細、機智過人,與嶽飛結拜為兄弟,一起抵抗金國入侵。後來金國元帥兀術被宋軍活捉,牛皋騎在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四狼主”身上放聲大笑,因過於興奮且年事已高,最終牛皋、兀術身亡,於是民間便流傳著“氣死兀術,笑死牛皋”的典故。其實人們對牛皋的瞭解大多來自錢彩的《說嶽全傳》,然而《說嶽全傳》是經過藝術化加工民間文學作品,人物命運和歷史的真實有很大的出入。而歷史中牛皋的經歷與小說中有很大的不同,特別是他的死也並非是喜極而亡的善終,而是一樁徹徹底底陰謀,一件明明白白的冤案。  據文獻記載,牛皋字伯遠,1087年出生,汝州魯山(今河南省魯山縣)人。關於牛皋年輕時經歷沒有文字記載,但可以斷定的是他精通騎射、武藝高強,且在當地頗有人望。1127年金兵南侵,宋室南遷,造成中原地區盜匪橫行。為此宋高宗下詔在中原一帶“招置土著,有傢產、戶籍人充弓手”,此時已經41歲的牛皋毅然應募。  此後魯山被金兵占領,牛皋便聚眾與南侵的金兵作戰,屢獲勝利,因此得到西道總管翟興的舉薦,擔任保義郎(正九品)之職。此後牛皋率領部眾討伐魯山的賊寇楊進,三戰三勝,因功被封為榮州刺史、中軍統領。此後金兵進入京西一帶,牛皋率軍先後十多次擊敗金兵,被封為果州團練使。京城留守上官悟征召牛皋為統制兼任京西南路提點刑獄。1130年金國大將完顏昌南下江西追擊元祐太後未果,自荊門北歸,途經將寶豐縣宋村,遭到牛皋的埋伏,混戰中金軍被打的狼狽不堪,倉皇逃竄,金將耶律馬五被擒獲,牛皋因此被加封為武功大夫、和州防禦使,充五軍都統制。此後牛皋又在魯山縣鄧傢橋擊潰金軍孛堇所部。偽齊建立後,牛皋在丹霞設伏,一舉擊潰金、齊聯軍,生擒敵將鄭務兒。  牛皋雖然在打瞭一些勝仗,但對整個宋金戰局的影響卻不大。1131年宋高宗南遷臨安,宋朝在長江以北全部淪陷。此時的牛皋的心情十分矛盾,他放佛成為茫茫大海中的一葉扁舟,無奈之下,他選擇歸順瞭偽齊政權,被封為右武大夫、和州防禦使、添差鄭州兵馬鈐轄。身在曹營心在漢,身在偽齊心在宋。1133年2月牛皋聯合其他幾位將領毅然率部南歸,宋廷對他們十分重視,授予牛皋蔡、唐州、信陽軍鎮撫使、知蔡州等職務。同年4月偽齊大將李成率軍進犯荊襄,宋軍在此地力量薄弱,牛皋等人先後南撤。此時宋高宗任命嶽飛經略襄陽一帶戰事,將牛皋所部劃入嶽傢軍。嶽飛非常高興,立即晉升牛皋為唐鄧襄郢州安撫使、神武後軍(嶽飛所部的番號為神武後軍)中部統領。   1134年嶽飛率軍北上收復荊襄。當時敵將王嵩駐守隨州,“飛遣皋行,裹三日糧”,結果宋軍“糧未盡,城已拔”牛皋生擒王嵩,俘獲敵五千人,收復隨州。同年8月嶽飛再次派遣牛皋攻打鎮汝軍,當時偽齊的守將薛亨素稱驍勇,結果牛皋一戰擒之。不久後,嶽飛與李成在襄陽附近展開大戰,嶽飛派牛皋率領起兵沖擊李成的步卒,最終李成的“步卒死者無數”,宋軍收復襄陽。此後不久,金人進攻淮西,嶽飛出兵支援,以牛皋為先鋒。宋軍抵達廬州後,偽齊五千人來犯,牛皋大聲喝喊道:“牛皋在此,爾輩胡為見犯?”敵軍十分驚愕,不戰而潰,於是牛皋率軍追擊三十餘裡,“金人相踐及殺死者相半,斬其副都統及千戶五人,百戶數十人,軍聲大振。”牛皋因功被封為中侍大夫。1135年牛皋跟隨嶽飛平定楊么在洞庭湖一帶的起義軍。楊么戰敗後,意圖投水自盡(也有人認為是向逃亡),精通水性的牛皋隨即跳入水中,將楊么擒獲。牛皋被封為湖北、京西宣撫司左軍統制,加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  1140年牛皋隨嶽飛率軍北伐,先後參與嶽傢軍的幾次重要戰役。隨後牛皋奉命與諸將分道攻略中原各個州縣,牛皋率部曾直抵黃河岸邊。戰爭結束後論功行賞,牛皋因功勞最大,被加封為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成德軍承宣使,樞密行府又以牛皋提舉一行事務(相當於嶽傢軍代理主帥)。嶽飛兵權被罷後,牛皋被封為鄂州駐札禦前左軍統制、寧國軍承宣使、荊湖南路馬步軍副總管。1142年嶽飛、嶽雲、張憲在臨安被宋高宗、秦檜一夥殺害,這讓生性耿直的牛皋十分氣憤,同時他對朝廷向金國議和稱臣的行為極為不滿。這正觸犯瞭當朝宰相秦檜的忌諱,於是秦檜給鄂州守軍的都統制田師中下達瞭一封密令。  1147年3月3日上巳節,都統制田師中召開盛大宴會,招待諸位將領。宴席間牛皋突感身體不適,連忙回到傢中。此時牛皋應該已經明白自己身中劇毒,危在旦夕,於是他召集傢人留下瞭自己的遺言:“皋年六十一,官至侍從,幸不啻足。所恨南北通和,不以馬革裹屍,顧死牖下耳”第二天這位嶽傢軍中最後的一員猛將離開瞭人世。牛皋死後被追封為安德軍節度使、輔文侯,遺體被安葬於在杭州西湖棲霞嶺劍門關紫雲洞口,與嶽飛墓遙遙相望。墓前的石牌坊上有明人徐渭的一副對聯 “將軍氣節高千古,震世英風伴鄂王”縱觀牛皋的一生,他曾投靠偽齊,存在著污點,但這並不能影響後人對他的贊賞,直到死前的那一刻,還惦念著收復中原,以自己不能馬革裹屍死為憾。這就是讓我們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牛皋,那個歷史上的牛皋。相關閱讀推薦:國難中誕生的“嶽傢軍”:烏合之眾煉成威武之師嶽飛的五虎上將:真實的嶽傢軍五虎大將都有誰?揭秘:無堅不摧的嶽傢軍為何不敵一封神秘情書?郾城之戰影響及意義:嶽傢軍十年之功,廢於一旦郾城之戰戰役經過:嶽傢軍大破完顏兀術十萬大軍揭秘真實嶽傢軍:戰鬥力遠不足以打敗金國

劉宋大將薛安都:專門為劉宋守護叛亂的猛將

  薛安都(410年-469年),字休達,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縣)人,南北朝時期宋朝名將。   薛安都早年出仕北魏,以軍功擔任雍秦二州都統,後與同族薛永宗起兵叛變,失敗後投奔劉宋,被任命為揚武將軍、北弘農太守。元嘉北伐時,薛安都任建武將軍,隨柳元景攻克陜城,但因王玄謨兵敗而退回。此後,薛安都先後平定劉劭、魯爽、劉義宣等人的叛亂,改任太子左衛率,進爵南鄉縣侯,後又改封為武昌縣侯。   前廢帝時期,薛安都出任平北將軍、徐州刺史。不久,宋明帝繼位,薛安都起兵叛亂,並擁晉安王劉子勛為帝。劉子勛之亂平定後,薛安都先遣使向宋明帝投誠,隨即投降北魏,被封為鎮南大將軍,徐州刺史、河東公。   北魏皇興三年(469年),薛安都病逝,時年六十,追贈河東王,謚號康。   早期事跡   薛安都年輕時以驍勇著稱,精通騎射,經常結交遊俠,哥哥們常擔心為此引來禍事。薛安都便與兄長分傢,另尋住處,傢中財物分毫不取,與他有交情之人都爭相饋贈。

五代名將王彥章:寧死不降的慘被斬首的一代猛將

  王彥章(863年―923年),中國五代時後梁名將。字賢明(一作子明)。漢族,鄆州壽張(今山東梁山西北)人。朱溫建後梁時,為彥章以功為親軍將領,歷遷刺史、防禦使至節度使。他驍勇有力,每戰常為先鋒,持鐵槍馳突,奮疾如飛,軍中號為王鐵槍。後為李存勖所擒,寧死不降,於是被下令斬首。享年六十一歲。  早期經歷  王彥章祖籍鄆州壽張縣,祖父王秀及父親王慶宗皆未曾擔任官職。王彥章獲重用後,兩人分別被追封為左散騎常侍及右武衛將軍。  彥章年輕時加入朱全忠的軍隊,由於戰功卓著,王彥章受到朱全忠建立的後梁政權重用。最初王彥章任開 封府押牙(押衙),公元908年(開平二年)十月遷任左龍驤軍使,次年兼任左監門衛上將軍。公元911年(乾化元年)再兼任行營左先鋒馬軍使,並被封為金紫光祿大夫及檢校司空。次年(公元912年)朱友圭加封王彥章為檢校司徒。朱友貞(即後梁末帝)奪得政權後,王彥章於公元913年(乾化三年)被委任為濮州刺史及馬步軍都指揮使。次年(公元914年)遷任澶州刺史,並被封為“開國伯”。   公元915年(乾化五年)三月,後梁朝廷決議分魏州為兩個鎮,為防備當地人叛變,派遣王彥章率領五百騎兵駐守鄴城金波亭,預防突發情況。魏州人於該月月底叛變,投降晉國(後唐前身) 。王彥章因軍隊受到攻擊而率軍向南逃走,其傢屬被晉軍俘虜。晉國方面為瞭招降王彥章,優待他的傢屬,又派人離間王彥章。王彥章把晉國的使者斬首,斷絕往來。同年九月,王彥章被委任為汝州防禦使、檢校太保。公元916年(貞明二年)四月,遷任鄭州防禦使。  抗擊晉軍  後梁失去魏州後,不時與晉國(後唐)軍隊於黃河兩岸戰鬥,王彥章常在這些戰事中擔任先鋒。  公元917年(貞明三年)十二月,王彥章遷為西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檢校太傅,繼續留守鄭州。不久兼任行營諸軍左廂馬軍都指揮使。  公元919年(貞明五年)五月,遷任許州兩使留後,並保留之前的軍職。次年(920年)正月,正式擔任許州匡國軍節度使,加封“開國侯”,隨後擔任北面行營副招討使。公元921年(貞明七年)正月,改駐滑州。  此時,晉國軍隊已占領黃河北岸全部地區,並於德勝口設立鐵鎖截斷航道及跨河築城。而後梁朝廷的執政者趙巖、張漢傑等人向後梁末帝建議疏遠資歷較深的大臣,故王彥章雖然身為高級將領,但朝廷並未采用他所提議的戰術。  公元923年(龍德三年)四月初,後唐軍隊攻占鄆州。該消息使後梁朝廷產生恐慌。 宰相敬翔在後梁末帝前自殺被阻,隨後向梁末帝建議起用王彥章。梁末帝采納其建議,於五月委任王彥章為北面招討使,取代戴思遠,並派段凝作其副手。王彥章向後梁末帝表示用三天時間即可擊敗敵軍,梁末帝身邊的大臣不相信他的保證而發笑。 王彥章認為趙巖等人敗壞朝政、令國力削弱,臨行前向親信表示,若得勝回朝,將要處死朝廷內的“奸臣”。趙巖、張漢傑得知後,感到恐懼,並認為與其被王彥章處死,不如被沙陀人(後唐軍隊)殺死,

明朝猛將常遇春暴死軍中的真實原因 常遇春怎麼死的

  說起大明開國名將,首推徐達、常遇春二人。在朱元璋義軍初起之時,兩人就追隨他一路轉戰南北,此後更是獨當一面,先後統帥大軍攻破陳友諒,平定張士誠,北伐元順帝,擊潰王保保,兩人為大明王朝的創建立下赫赫戰功。  歷經十幾年的腥風血雨,即將安享太平之時,40歲的常遇春暴死柳河川,一代名將離奇謝世。加上後來朱元璋大肆屠戮開國功臣,使得後世對他的死多瞭份猜疑。那麼他究竟因為而死?他的死和朱元璋有無何關?  據文獻記載,常遇春,1330年出生,濠州懷遠人,相貌齊偉,勇力絕人,猿臂善射。元末天下大亂,落草為寇的常遇春於1355年投奔當時勢力極為弱小的朱元璋。每次作戰常遇春都沖鋒在前,勇猛敢戰,是朱元璋麾下的一員猛將。  常遇春雖然不識字,但平時善撫士卒,作戰時沉著果敢,一生歷經大小數百戰,從未敗北。朱元璋就曾贊嘆到:“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常遇春當時的官職)。”常也曾自言率兵十萬,就能橫行天下,因此軍中呼為“常十萬”,其他開國將領對他也無不欽佩。然而就在天下即將平定之時,常遇春突然暴死回師軍中。  據文獻記載,事情過程是這樣的,洪武二年(1369年)5月元將也速率兵侵擾通州,於是常遇春、李文忠奉命率領9萬大軍出塞討伐。一路上明軍戰無不勝,最終直搗開平,俘獲“元軍萬人、車萬輛、馬三千、牛五萬”。大軍班師準備回北平,7月7日途徑柳河川時,常遇春“暴疾卒,年僅四十”。  消息傳到南京,朱元璋十分痛心,親自到龍江迎接靈柩,並下令追封常遇春為封開平王,謚忠武,“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二”(第一給徐達留著呢)。朱元璋還曾對人言道:“朕東撫高麗,西抵吐蕃,北際沙漠,南來交址、占城,莫不稽首奉命,計其開拓之功以十分,而言王(常遇春)葢居其七八”  可見對於常遇春的死,朱元璋還是十分悲痛的。再看當時的全國的政治、軍事形勢,王保保擁兵塞外,雲南、四川等邊疆地區均未平定,還需要多次用兵。朱元璋沒必要在此時自毀臂膀,那麼常遇春又是怎麼暴逝的呢?     作為一軍的統帥,常遇春卻總喜歡沖鋒陷陣。在北伐之前,朱元璋就曾提醒過他:“身為大將,顧好與小校角,甚非所望也”。當時常遇春“拜謝”,可是到瞭戰場,依然我行我素,“單騎突其陣”。在二十幾年的征戰中,常遇春多次負傷,加上不停的征戰,居無定所,食無定時,身體可能積勞成疾,一直處於亞健康。  大軍北征從5月出發,到7月班師,正值夏秋之際,天氣炎熱,一路上常遇春既要制定作戰計劃,又要披甲沖鋒陷陣,體力消耗極大,雖然表面上沒事,但身體處於十分危險的境況。而柳河川位於現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內,7月間雖然氣溫較低,但晝夜溫差極大。  而常遇春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患上瞭“卸甲風”而暴死的。可以想象,柳河川地區白天天氣炎熱,常遇春又重甲在身;到瞭晚上氣溫涼爽,他不顧身上的汗水,立即卸去盔甲,引發 “中風”之疾;連帶著多年傷病,身體達到瞭極限;加上大軍遠征,沒有良醫,遂不治身亡。  其實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常遇春的地位非同一般,就如同是自己的“尉遲恭”、“嶽飛”一般。生前常遇春曾被封為鄂國公,而死後被謚為忠武,而這正是尉遲恭、嶽飛所享有的榮譽。洪武三年,常遇春的長子常茂被封為鄭國公,長女則嫁給瞭太子朱標,成為太子妃。朱元璋從來沒有忘記這位元勛,每次出兵前,激勵將官,必提徐、常二人。  生前身後,常遇春從25歲起追隨朱元璋,征戰15載,至40歲暴逝塞北。縱觀他的一生,常遇春從來不是一個完人,曾經殺過降兵;但他從來都是一員名將,一位從未敗名將!  題外話:常遇春暴死柳河川後,在當地曾有一座衣冠塚,而當地的地名演化成瞭“壽王墳”,抗戰結束時衣冠墳塚尚在,後可能毀於政治運動中。相關閱讀推薦:中國史上的屠城名將常遇春 四十暴亡是報應嗎?一代勇將常遇春的死因:被“悍婦之肉”嚇死的?元朝最後的大將王保保:唯一擊敗過常遇春的名將常遇春到底是哪個族的?常遇春後人今何在?常遇春後裔為何出現在四街

三國武將的真實武力:《三國演義》中有哪些猛將

  如同大部分中國古代戰爭小說一樣,《三國演義》中的戰爭模式,“武將單挑”占據瞭很大一部分。兩軍對壘,武將拍馬交鋒,戰上若幹回合,一方落敗甚至喪命,於是陣腳動搖,勝利的一方就揮軍掩殺。  因此,對猛將們的武力大小排名,一直是三國迷們樂此不疲的話題。進入網絡時代後,這種爭議更加激烈並帶上瞭很強的陣營劃分和人身攻擊。  基本上,大多數人能夠贊成,《三國演義》中,能獨自擋住關羽張飛30回合的呂佈具有超出其他人的“神”級武力。關羽,張飛,趙雲,馬超,許褚,典韋等人則具有次於呂佈的“超一流”武力。  在此基礎上,大傢會為關羽趙雲馬超等人之間的細微排名,以及顏良黃忠龐德等人的武力爭論不休。此外,有少數人認為趙雲足以與呂佈匹敵,而關羽表現出的強大攻擊力則超過呂佈很多時候。  相比之下,在歷史上的三國時期,“武將單挑”並非作戰的常規手段,而是極為特殊的個例。武將的個人勇武,遠沒有臨陣統率指揮應變來得重要。 關羽刺顏良  然而武力畢竟也是有價值的。“人中呂佈,馬中赤兔”,呂佈便常帶領著一小隊精銳士兵,兩軍混戰中沖在前面,鼓舞我軍士氣,也沖擊敵方陣腳。  這位被《三國演義》推為第一的猛將,在歷史上也曾有過單挑。那是在呂佈殺死董卓之後,董卓部將李傕、郭汜合兵進犯長安,呂佈就曾出馬和郭汜單挑。單挑的結果,呂佈用矛刺傷瞭郭汜的手臂。但郭汜並未因此喪命,而是被自己的部下救回。而郭汜一軍也並未因此潰敗。相反,兩軍繼續按常規士兵之間的戰鬥。  而歷史上,三國中的頭號猛將,不是呂佈,是關羽。  《三國演義》中,關羽在白馬坡斬殺袁紹的大將顏良,是倒提青龍刀,策赤兔馬飛奔過去,在顏良措不及防的情況下一擊斃命,帶上瞭“詐降偷襲”的色彩。  而歷史上的記載是,“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也就是說,關二爺是憑借著個人勇武,硬生生沖進千軍萬馬中,砍下顏良的腦袋,再沖出來。  此等武藝,就算在整個歷史上,也堪稱強悍。比較呂佈僅僅刺傷郭汜的戰績,自然蓋過一頭。所以老關作為三國第一,是毫無疑問的瞭。當然,第一不等於所向披靡。關羽也曾被白馬將軍龐德射傷過額頭。相關閱讀推薦:解密:三國第一武將呂佈敗亡竟是因為怕老婆?盤點:三國歷史上武功最高的武將到底是何許人也專殺超一流武將:細數三國七大神秘的無名高手百大武將排名: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戰神竟是他!歷代名槍名將:中國歷史上35位最擅長使槍的武將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蜀漢方面的第二號猛將是張飛。按照史載,張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以至於魏國的程昱等人,都稱關羽、張飛為“萬人之敵”。後世稱贊猛將,一般也喜歡拿“關羽,張飛”作為綽號,可見這倆的武名。  蜀漢的另外三將,馬超,黃忠,趙雲,也都是勇武之徒,不過還比不上關張。  尤其是馬超,有一段丟臉的事:當初在西涼,馬騰韓遂兩傢相互爭地盤的時候,韓遂的幹兒子閻行曾經謀刺馬超。一矛刺過去,矛頭折斷,閻行就用斷矛狠命抽打馬超,差點把馬超給叉死。  後來馬超和曹操大戰,本想偷襲曹操,卻被曹操身邊威風凜凜的許褚給嚇住。這兩段表現,給西涼錦馬超很扣瞭不少分數。  至於曹魏一方,曹操的貼身衛隊長許褚、典韋固然是少有的猛將,陣前最勇猛的,卻是曹操的堂弟曹仁。在赤壁之戰後孫曹兩傢爭奪南郡的鬥爭中,數千東吳軍包圍瞭曹仁部將牛金的三百人。曹仁不顧勸阻,帶領數十壯士出城沖陣。一番廝殺後,救出瞭牛金所部,曹魏士兵都感嘆“將軍真天人也!”。 逍遙津公園的張遼像  而另一位上榜的,則是“威震逍遙津”的張遼。他在鎮守合肥時,以七千人對抗孫權十萬大軍,並親率八百精兵出城突襲,差點幹掉瞭孫權。故《傅子》中說,“曹大司馬(曹仁)之勇,賁、育弗加也。張遼其次焉。”  東吳方面,孫策,太史慈和甘寧也是很出色的猛將。尤其甘寧,曾經遏制住關羽的行動。不過整體來看,和《演義》中類似,東吳的猛將比魏蜀的稍有遜色。  將戰爭簡化為武將個人勇猛的單挑,不僅源於民間藝術傳播的需要,倒也能在部分程度上曲線反映古代戰爭的特點。真正有所建樹的名將,謀略之外,必須有果決的勇氣魄力;而能在歷史留下勇名的將領,靠的也不僅是個人的塊頭大,刀法強,還必須結合對形勢的判斷和時機的把握。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誰是古往今來猛將第一人?比項羽還厲害的人是他

  槍為百兵之王。  在中國冷兵器時代,擅長槍、槊的猛將很多,但能使用鐵槍的卻寥寥可數,正史中記載的有五代的王敬蕘、北宋的郭遵、金朝的張鐵槍、元代的隋世昌,我們熟悉的民族英雄嶽飛也有“單騎持丈八鐵槍,刺殺黑風大王”的事跡。但其中最出名的,卻是五代時的這個猛人——  後梁擎天柱,人送外號“王鐵槍。”  王彥章。  甚至可以說,王彥章是古往今來猛將第一人。  一、  第一次看到王彥章名字,是在《水滸》上:擅長飛石打人的沒羽箭張清連敗梁山好漢多人,宋江眉頭緊鎖,對盧俊義和吳用慨嘆:“我聞五代時大梁王彥章,日不移影,連打唐將三十六員。今日張清無一時,連打我一十五員大將,雖是不在此人之下,也當是個猛將。”  “日不移影,連打唐將三十六員”的王彥章,是何方神聖?   二、  說起來,王彥章還真和梁山有點緣分。  還記得《水滸》裡有一段李逵大鬧壽張縣的故事嗎?王彥章正是山東鄆州壽張縣人,就是距梁山最近的一個縣,他要晚生一百年,生在武人不吃香的宋朝,搞不好也上水泊梁山坐一把交椅瞭,而且排名絕對是五虎上將之首。幸好,五代時期中原兵傢紛爭,王彥章這等豪傑生逢其時。  不過一開始,王彥章是從小卒做起的。  《五代史補》裡記載瞭一段軼事:梁太祖朱溫在鄆州募兵時,少年王彥章報名,同時參軍的還有幾百人。王彥章向征兵的主將要求當隊長,這下那幾百人不幹瞭,怒氣沖沖地說:“你算哪根蔥!草野裡的無名小輩而已,憑什麼想爬到我們頭上,真是不自量力!”王彥章站在主將身邊,指著眾人說:“我天生雄壯,自己覺得你們都比不上,所以想當隊長。你們出言咄咄,一個個好像都很牛逼?這樣吧,大凡健兒動不動就說自己不怕死,死不死今天先不談,誰敢同我一起赤腳到荊棘叢中走個三五圈?你們能嗎?!”  光腳到荊棘地裡走路?眾人都當他是說笑,沒想到王彥章真的當場脫掉靴子,光腳在荊棘叢中若無其事地走瞭三五圈,居然毫發無損!眾人無不大驚失色,沒有一個人敢效仿。這事被朱溫知道瞭,驚為神人,從此開始重用王彥章。  王彥章從此跟隨朱溫轉戰各地,屢立戰功,官職也陸續升遷到開封府押衙、左親從指揮使、行營先鋒馬軍使。  各位看官,千萬不要以為王彥章的本事就是腳頭硬,不怕疼,那隻是雕蟲小技而已,他真正的厲害之處是沖鋒陷陣。《新五代史》載:“(王彥章)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佗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  鐵槍王彥章。相關閱讀推薦:五代名將王彥章:寧死不降的慘被斬首的一代猛將盤點三國中各種離奇死法:猛將趙雲竟有血友病?中華第一猛將:大將蒙恬如何枉死於小人趙高之手揭秘:三國第一猛將呂佈竟是董卓的貼身男秘書?嶽飛被害死的六大原因:嶽飛死後手下十大猛將結局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三、  前文說過,王彥章打仗時騎在馬上,拿著一把別人舉都舉不動的鐵槍揮舞如飛。那麼,這把鐵槍有多重呢?  《資治通鑒》裡給出瞭答案:“王彥章驍勇絕倫,每戰用二鐵槍,皆重百斤,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無前。”  重達百斤的鐵槍!  《三國演義》中,施耐庵老先生使個大勁才把關二爺的青龍偃月刀寫到81斤,現實中王彥章的鐵槍居然重達一百斤,而且還不止一桿,一把抓在手中,一把掛在鞍上做備用。通過古今度量衡換算,我們計算出,五代時的一市斤相當於現在的660克,一百斤就是66公斤!  我不敢斷言王彥章是古代猛將中力氣最大的,雖然在古代正史中,關於兵器重量,明代之前的,我找不出比王彥章沖鋒用雙鐵槍更重的記載,隻有《明史》中對猛將劉綎的記載是“綎所用鑌鐵刀百二十斤,馬上輪轉如飛,天下稱“劉大刀””。不過,“馬上輪轉如飛”和戰場上“所向無前”的區別還是明顯的。   打過群架的男生都知道,在亂戰中一寸長一寸強,你要是能將一根十斤重的鐵棍子揮舞如飛,基本是方圓幾米無人敢近。一個體院的哥們曾和我聊過一個段子:體院都是體育生,打架之才輩出,一般來說,這兩個專業的比較狠,一是拳擊,強在專項,人傢就是吃這碗飯的;一是田徑,特別是練中短跑的,強在全能,身手敏捷,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你追不上。但還有一個專業是公認的無冕之王,無人敢惹:舉重。練舉重的基本自己不打架,但是有朋友啊,也有難得出去幫朋友撐個場子的時候,那就看吧——幾個壯小夥,清一色的矮墩墩小平頭,膀大腰圓,胳膊都紮著走路,當然光憑外形還嚇不倒人,他們的最令對手膽寒之處在於他們手上的傢夥,不是刀子不是鏈條,而是一根黑黝黝的杠鈴棒,空的,練過臥推的朋友都知道重量:20公斤。你想,誰敢和這麼重的鐵疙瘩過不去啊!所以一場群架如果有舉重隊參加,就等於黃瞭,對手絕對聞風而逃。  古代戰爭當然不是打群架那麼簡單,但隨便哪一方有個超級牛人,一樣占便宜。  幾百年前,山東大漢王彥章騎著高頭大馬,揮舞著66公斤的鐵疙瘩,沖鋒陷陣蓋世無雙。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四、  我說王彥章厲害,一定有大神要跳出來喊:“你忘記十三太保李存孝瞭?!王彥章連打唐將三十六員,碰到李存孝幾個回合就敗瞭!”拜托,我說的是歷史,不是小說演義。關羽81斤青龍偃月刀固然是杜撰,李存孝打敗王彥章也是故事會。李存孝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是李元霸一樣的存在,戰無不勝,連五馬分屍都分不動的“神人”——李存孝和李元霸誰厲害?高寵能不能秒殺盧俊義–等等,那是隻有大神們才能敞開聊的話題,我等普通人就離遠點吧。  真實的歷史上,和王彥章屢屢對決的不是李存孝,而是他的幹兄弟李存勖。  王彥章所處的五代十國,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代之一。  中原一帶,是朱溫和李克用的爭霸之地。  朱溫建立的後梁占據河南,和占據河東的晉王“獨眼龍”李克用爭霸中原多年。出身黃巢起義軍的朱溫在打仗上有一套,毛澤東曾經評價他說:“朱溫處四戰之地,與曹操略同,而狡猾過之。”相比之下,沙陀人李克用有勇無謀,在與朱溫的爭鬥中明顯處於下風。但是到瞭第二代,下風就變成上風瞭。原因是李克用生瞭個好兒子。   李存勖。  李存勖小名亞子,是李克用的長子,也就是後世的後唐莊宗。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勖襲晉王位。辦完喪事,他立即率軍奔赴潞州(山西上黨)打瞭一場漂亮仗,將圍困潞州的梁軍擊潰。朱溫對李存勖的用兵大吃一驚,嘆息道:“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這句話很熟悉,因為當年曹操也誇過孫堅的兒子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隻不過,直言自己的兒子“豚犬”的,朱溫絕對是第一個。  話說,朱溫也真沒看錯人,他說過這句話的四年後,就被自己的三兒子朱友圭謀逆刺死,而誅殺瞭朱友圭的另一個兒子朱友貞,也僅僅將後梁的江山多維持瞭十年,最終被李存勖滅國。  李存勖勇猛善戰,兩國公認,唯獨王彥章自恃武勇,看不起他,常對人說:“李亞子就是一個鬥雞小兒,有何可懼!”  這還真不是說大話,李存勖對於敵軍中這個驍勇無敵的王鐵槍,就是像“小兒”一樣畏懼。  有一次,李存勖親自率軍,與王彥章的軍隊隔岸駐紮,用舟船在黃河中接戰,每天都要交鋒幾十次。一次,李存勖領兵迫近後梁寨子,梁軍隔河未能赴援,眼看寨子就要失守,危急時刻,王彥章一個人持著鐵槍登上一艘小船,喝叱船夫解纜,單人單槍劃向河中,大呼迎戰!李存勖一見大驚,立刻退兵。  三國關雲長單刀赴會,五代王彥章單槍邀戰。  什麼叫做萬夫不當之勇?沒有睥睨萬夫的氣概,沒有一騎當千的實力,你行你上啊?  這種猛人,誠為一軍之膽。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五、  寫到這裡,千萬別以為王彥章僅是一介勇將,對於後梁,他是軍事上的擎天之柱。  王彥章晚年,晉的勢力越來越大,全部占有河北之地,後梁的局勢猶如風中殘燭岌岌可危,隻憑著一條黃河天險在做最後的掙紮。  梁末帝朱友貞是個昏庸之君,當時的後梁朝廷,主事的是趙巖、張漢傑兩個權臣。王彥章雖身為招討副使、後梁名將,卻毫不受重用。但是局勢險惡成這樣,終於有人忍不住瞭。  宰相敬翔。  敬翔雖是宰相,其實完全被趙張二人架空,平時對皇帝說話毫無分量,不過這次他豁出去瞭,將一根繩子塞在靴子裡,入朝見皇帝,聲淚俱下:“這次陛下不聽老臣的,我不如死瞭算瞭!”拿出繩子就在大殿上找地方上吊。梁末帝給嚇瞭一跳,急忙讓人阻止,問他到底想說什麼。敬翔大聲說:“形勢危急瞭,非用王彥章不可!”  在這樣的刺激下,梁末帝終於下詔任命王彥章為招討使主管前線戰事,段凝為副職。  臨行前,梁末帝詢問破敵所需的時間,王彥章慨然回答:“三日。”朝中群臣竊笑不已,都以為這是老兵說大話。  這也正常。在一個滿朝都是麻雀的國傢,一隻老鷹肯定會遭到譏笑的。  當時,黃河之北全被晉軍占領,晉軍用鐵鎖橫斷德勝口(河南濮陽附近),架起浮橋,在黃河兩岸修築瞭一南一北兩城,號為“夾寨”。夾江的兩城好比晉軍的兩個橋頭堡,進可攻退可守,就好比在後梁的胸前架瞭兩把刀。   王彥章接受任命後,馬不停蹄奔馳瞭兩天到滑州,為瞭掩人耳目,他大張旗鼓擺起瞭接風酒宴。私下裡,他卻偷偷派人準備好舟船,命甲士六百人持巨斧上船,同時裝滿瞭煉鐵的木炭等物品,乘流而下。酒宴上,王彥章酒喝到一半,借口更衣,出瞭門就頂盔貫甲,率領數千精兵沿黃河快馬加鞭,正好與舟船會合,直撲德勝。  到瞭德勝口,王彥章指揮士兵首先將鐵鎖用炭火燒斷,又用巨斧斬斷浮橋,同時他率軍猛攻南城。浮橋一斷,南城成瞭甕中之鱉,終於被王彥章擊破。  前前後後,正好三天。  再說晉王李存勖,一聽說後梁啟用王彥章為招討使,大驚失色:“王彥章驍勇善戰,我都要避其鋒芒,夾寨的守將不是他敵手。王彥章兵少利於速戰,他一定會急攻我南城!”立刻親自率騎兵救援,才出發二十裡,就得到夾寨的報告:“王彥章到瞭!”等到李存勖抵達北城時,南城上已經插滿瞭後梁的旗幟。  隔著一道不寬的黃河,李存勖與王彥章立在城頭遙望,當生英雄相惜之情吧。  對這兩人的知己知彼,宋代修《五代史》的歐陽修大為神往:“莊宗(李存勖)之善料,公(王彥章)之善出奇,何其神哉!”  王彥章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三天拔掉瞭夾寨的南城,給後梁的軍隊贏得瞭喘息的機會。  因為這段勇悍的故事,王彥章聲名大振。《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曾在一首詩中贊道:“橫飛平寨王彥章,據險當陽張翼德”,也就是說,在後人眼裡,王彥章是與張飛並列的古代猛將。分頁:4/6頁  上一頁23456下一頁  六、  鐵槍王彥章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受權臣嫉妒而罷官,寡不敵眾而兵敗重傷被俘。限於本文主題,就不多寫瞭。  說說王彥章之死吧。  李存勖得知抓住瞭王彥章,大喜過望,親自去見。一見到王彥章,李存勖第一句話就是:“你平常總把我當小兒輕看,今天服瞭嗎?”  這句話李存勖憋瞭整整十幾年,今天終於在王彥章面前說瞭說來,這份痛快可想而知。  李存勖一直愛惜王彥章的勇悍,令親信安撫勸降。王彥章慨然回答道:“我本是一介匹夫,本朝把我提拔成方面大員,與你們皇帝抗衡瞭十五年;今日兵敗力窮,死很正常,縱然你們皇帝寬恕我,器重我,我有何面目去見天下人!豈有為臣為將,朝事梁而暮事晉乎!賜我一死,很榮幸瞭!”   李存勖還不死心,又對李嗣源說:“你親自去勸一次,說不定能成功。”李嗣源是李克用的義子,是晉軍中戰功最卓著的大將,外號“李橫沖”,和王彥章打過很多仗。後來李存勖死於伶人之亂後,擁重兵的李嗣源起兵平亂,做瞭皇帝,是為後唐明宗。  當時王彥章重傷不能出行,李嗣源走到臥室裡見他。不料王彥章一見李嗣源,就大聲說:“你不是邈佶烈嗎?”邈佶烈,是李嗣源的小名。王彥章素來輕視李嗣源,故意用小名招呼他,以示輕蔑。這下,李嗣源連說話的心思都沒瞭。  再以後,李存勖還下不瞭殺他的決心,命人用轎子抬著王彥章隨軍而行,到瞭任城,王彥章說傷口疼痛不肯再走,李存勖見始終無法勸降,這才下令將他殺死。王彥章時年六十一歲。分頁:5/6頁  上一頁3456下一頁  七、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傳》中,有大段情節發生在鐵槍廟中,鐵槍廟就是供奉王彥章的,這可不是小說傢的杜撰,在宋代,鐵槍廟就像關帝廟一樣多,連鄉野童子都知道王鐵槍。  傳說中的濟公,在張太尉的寵蟋“王彥章”老死後,用銀棺盛斂出殯時,寫瞭一首《鷓鴣天瘞促織》:“促織兒,王彥章,一根須短一根長。隻因全勝三十六,人總呼為王鐵槍。休煩惱,莫悲傷,世間萬物有無常。昨宵忽值嚴霜降,好似南柯夢一場。”  王彥章何以贏得如此大的聲名?  翻開五代史的人物列傳,你會發現是一筆糊塗賬,某人,先仕梁,後仕唐,士大夫也好,武將也好,能從一而終的幾乎找不到。  王彥章除外。  《新五代史》的修史者是宋代大傢歐陽修,他在“死節”列傳中,隻列瞭三個人,排在第一的就是王彥章。

劉禪陷入昏庸的誘因:皇後是猛將張飛的女兒

  劉禪是號稱“梟雄”的三國頂尖風雲人物劉備的兒子,蜀漢政權的第二代皇帝,也是蜀漢的亡國之君。劉禪的父親劉備,是漢景帝的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備雖出身佈衣,但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英雄,而且以“仁德聞名天下”,一生戎馬征戰,最後奠定瞭與魏、吳鼎足而立的蜀漢政權,用曹操謀士荀彧的話來說:“劉備,英雄也!”《三國志》對劉備也有很高的評價:“弘毅寬寞,知人待士,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作為劉備的正宗嫡傳,劉禪不僅有著“高祖後裔”的正統和高貴的血統,有父親留給他的“高祖因之以成帝業”的有“天府之國”之稱的益州萬裡河山,而且還有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相父能夠對他嘔心瀝血似的輔佐,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都同時幸運地砸到瞭劉禪的頭上,從政治上講,劉禪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幸運的皇帝。作為劉備的兒子,即使劉禪能夠繼承劉備“英雄之器”的十分之一,也決不會昏庸到做亡國之君的地步,顯然,劉禪根本就是在自暴自棄。至於劉禪為何會自暴自棄,這就要從他的兩段不幸的婚姻說起。   據《三國志·二主妃子》記載:“後主敬哀皇後,車騎將軍張飛長女也。章武元年,納為太子妃。建興元年,立為皇後。十五年薨,葬南陵。後主張皇後,前後敬哀之妹也。建興十五年,入為貴人。延熙元年春正月,策曰:朕統承大業,君臨天下,奉郊廟社稷。今以貴人為皇後。”   從以上史料中可以得知,劉禪一生所立的皇後中,有兩位都是張飛的女兒。張飛在成為三國時期最牛的“丈母爺”的同時,也造成瞭劉禪的兩次婚姻不幸。   古代皇帝立皇後最起碼的標準是模樣和性格兼備,隻有這樣才能“母儀天下”。而張飛的兩個女兒決不會都是模樣和性格兩者“兼而有之”。先說模樣,張飛“形貌異常”“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按照基因遺傳中“女生像父,男生像母”的這樣一個普遍規律,一般女孩子長得像父親的幾率比較大,所以張飛的女兒絕不會是“傾國傾城”的天姿絕色。   再說性格,張飛的性格是有很大缺陷的,脾氣也異常暴躁,常常喜歡飲酒至大醉,又喜歡酒後鞭撾健兒。很難想象,像張飛這樣的父親能夠“言傳身教”出性格多麼好的女兒來。所以,史料中對張飛大女兒模樣和性格的記載都一筆帶過,隻是交代她“甚賢”,與劉禪同歲。至於張飛小女兒的模樣和性格幹脆隻字不提。

揭秘:三國第一猛將呂佈竟是董卓的貼身男秘書?

  導讀:老一輩子人說評書,評點三國時代的英雄,有這麼一句順口溜: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這說的是三國時代,戰鬥力最強的前六名戰將,最能打的是呂佈,第二能打的是趙雲,典韋第三能打,關羽第四,馬超第五,張飛排在第六。所以呂佈的人生成就雖然不堪提起,但論及打仗,他是少年人心目中的偶像。那麼,呂佈為什麼這麼能打呢?  到底是什麼原因,這事還真說不上來。史書上說,呂佈是內蒙古包頭市人。他大概是那種天生的運動天才,擱在今天也是個運動健將,弓馬嫻熟,臂力過人,人送綽號飛將軍。朝廷發現瞭這個人才,就將他弄到瞭並州,讓他去和在邊荒鬧事的羌獨恐怖分子對打。呂佈的出色武藝,被當時的並州刺史丁原發現瞭,於是丁原提拔呂佈為主簿。這個職務很怪,實際上就是秘書長,主要替丁原掌管印信,再就是在公文上簽個字……聽起來真的好別扭,原來呂佈他……是領導的貼身男秘書。  男秘書也沒得法子,怪就怪呂佈沒遇上一個好老板。你說這個丁原,他替呂佈弄個什麼職位不好?偏偏弄瞭個貼身男秘書,讓呂佈該有多鬱悶啊。呂佈正鬱悶地懷抱印信,單手握筆,在行政公文上亂戳一氣,簽收文件。這時候忽有使者來到,勸說呂佈宰瞭丁原,並且管董卓叫爹。單說這麼個要求,有點偏門離譜。雖說董卓已經五十有八,呂佈才不過三十出頭,但你殺到人傢面前,讓人傢管你叫爹,這叫什麼事啊!憑良心說,這個建議與要求,難度極高,正常人是很難理解的。但呂佈還是答應瞭,為什麼呢?   小說《三國演義》中為瞭解釋這個不明現象,臆想瞭一個細節,編造說董卓送給呂佈一罐子夜明珠,外加一匹赤兔寶馬,呂佈心動,就答應瞭。但史書上,真的沒有這個細節。沒有這個細節,這就意味著董卓有可能不是用這個法子,而隻是曉以大義,激發呂佈的愛國激情,同樣也能夠達到目的。如何激發呂佈的愛國心呢?  這事也容易,隻需要對呂佈說:“小呂,你愛國嗎?你真的愛國嗎?我表示嚴重懷疑。你看你這麼能打,江湖人稱飛將軍,飛將軍啊,多麼威風……對瞭,前幾天皇帝被人追得屁滾尿流,出宮逃亡,那時候你飛到哪裡去瞭?你怎麼不飛到皇帝身邊,保護皇帝,保衛國傢呢?你有這麼一身好武藝,卻眼看著皇帝亡命天涯,流落江湖,你這叫愛國嗎?“說你愛國,你自己都不信!“可是你明明知道你是愛國的。你愛國,駐紮在祖國的心臟,保護著皇帝的安全,可皇帝卻被人追趕出宮,你也落得個不愛國的壞名聲,這是咋個搞的呢?   “明擺著,小呂啊,朝中出瞭壞人,出瞭奸臣。如果沒有壞人和奸臣,皇帝至於被趕出京城嗎?誰聽說過滿朝文武都是忠臣,可皇帝卻慘遭追殺的怪事?“醒來吧,小呂,你已經被壞人帶入瞭歧途,趕緊迷途知返,反戈一擊吧!祖國人民期待著你的醒悟,會原諒你的錯誤,隻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祖國母親又怎麼可能不給你一條立功贖罪的生路呢……”換瞭你是呂佈,懷有滿腔的愛國熱忱,你能夠不回來嗎?於是呂佈迷途知返瞭,他殺瞭丁原,拜倒在董卓腳下,含淚道:“祖國母親,你那犯瞭嚴重政治錯誤的孩兒,他回來瞭……”相關閱讀推薦:曹操劉備為什麼都要殺呂佈:呂佈不講底線?呂佈不傻:呂佈曾經用計躲過袁氏兄弟的追殺呂佈死後誰占有瞭絕世美女貂蟬?被囚禁成私奴!僅易主三次呂佈為何被罵三姓傢奴?呂佈罵名的由來三國“三英戰呂佈”的歷史真相:誰才是真英雄?TOP10 三國十大戰神排名:呂佈和趙雲爭當一二!

嶽飛被害死的六大原因:嶽飛死後手下十大猛將結局

  一代精忠報國的英雄、善於謀略治軍嚴明的南宋將帥嶽飛,在其戎馬生涯中,親自參與指揮瞭126次戰役,沒有一次失敗,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他文武雙全,著有《嶽武穆遺文》(又名《嶽忠武王文集》),其《滿江紅》詞成為千古絕唱。  長期以來,嶽飛之所以受到國人的敬仰,是因為他一方面壯懷激烈,精忠報國,另一方面壯志未酬,卻屈死在風波亭上。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在西子湖濱嶽飛的墳墓旁邊,長跪著秦檜的鐵像,提到嶽飛之死,人們沒有不歸罪秦檜的。但是事實真相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嶽飛會身死功滅?  時光過瞭近千年,人們對嶽飛之死的元兇不斷提出質疑。人們不再把觀念停留在忠奸之爭上。在《國史概要》和許多普及的書裡,都明確提出來,宋高宗才是殺害嶽飛的真實兇手。秦檜隻是迎合高宗的意思,代高宗承罪而已。宋史對此也有所描寫:審問嶽飛的大理寺的官員何鑄,向秦檜辯白,說嶽飛實在無辜,為什麼一定要殺。秦檜講:此上意耳。  那麼,為什麼宋高宗一定要殺害嶽飛呢?   一、宋代猜忌武臣的傳統政策是罪魁禍首。  歷史上的嶽飛既是一個好學習、不擾民、得軍心的人,也是一個不好色、不愛錢、不貪財的人。有人要送美女給他,被嶽飛退回;年輕時嶽飛喜歡喝酒,皇上勸瞭他一次,他從此就滴酒不沾;皇上要給他蓋房子,他不要,並且說:“敵未滅,何以傢為?”這樣一個不好色、不好酒、不置傢產、不怕死的人,圖的是什麼呢?難道圖我的江山?這讓宋高宗趙構心裡犯嘀咕。在宋代猜忌武臣的傳統政策下,隻容得住貪財好色糊塗蟲似的將領,可決不許任何將領有知識有志趣得民心得軍心。像嶽飛這樣的人,無論是宋代那一個君主在位,均必不能相容。宋高宗處南宋草創之際,顧慮危疑,對嶽飛更是不能相容的。因為嶽飛的為人行事有許多優點,而這些優點都為宋高宗不願武臣具有者,於是他的優點便成為他的死因。縱無秦檜,嶽飛仍將屈死,他正和狄青一樣,也是被宋代傳統的政策犧牲掉的。我們與其痛罵秦檜,還不如詛咒宋代的傳統政策,並譴責宋高宗的自壞長城。  二、淮西事變是嶽飛被害的重大伏筆。  朝廷采用宰相張浚的意見,讓文官呂祉接管瞭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的部隊。他的部將後來在要求歸嶽飛節制而不得的情況下,發生嘩變,殺瞭呂祉,率領全軍五萬多人集體叛變,投降瞭偽齊。淮西事變,不但攪亂瞭北伐大計,而且改變瞭敵我態勢和力量對比,北伐收復中原在趙構看來是不行瞭,急令嶽飛轉入防禦,保住長江防線。淮西事變,使趙構認識到這些軍隊和他們的首腦是不可靠的,名義上是國傢的軍隊,但實質上,在很大的程度上還是私傢軍隊。要不,老百姓為什麼叫他們作嶽傢軍,韓傢軍,張傢軍,劉傢軍?沒有一支皇傢軍?四大主力軍全是這些首領們自已拉扯出來拚殺出來的部隊,這些兵將隻認多少年來帶領他們出生入死的首領,而不怎麼認朝廷的。如果再來一次“淮西事變”,甚至回過頭來打朝廷,該如何是好呀?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北伐,而是整頓軍制,把這些軍隊變成真正的皇傢軍隊!但要整軍,就不能打仗;要不打仗,就隻有和談。趙構不是個無能的皇帝,他馬上開始行動瞭。第一步是和談。第二步是剝奪韓世忠,嶽飛和張俊三將(劉光世早已交過軍權瞭)的帶兵權,讓他們離開自已的部隊。第三步是把管兵、調兵兩權分開,由兩個部門管轄。淮西事變,是南宋時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事件,它促使主戰派張浚離開瞭政壇、議和派秦檜當上瞭宰相,使嶽飛由信任到受猜忌並一步一步地走向瞭被害。難怪嶽飛死後有悼詩曰:“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義不全屍。”相關閱讀推薦:精忠報國的嶽飛為什麼必須死?一代名將的悲慘命運民族英雄嶽飛生死七大歷史懸謎:風波亭冤獄之謎嶽飛北伐遭遇解放軍:嶽飛原來是林彪轉世宋朝史上的民族英雄“平民將軍”嶽飛會遭毒手?嶽飛死後南宋又存在百年的原因:嶽飛紹興十年北伐分頁:1/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三、提出的北伐口號“直搗黃龍,迎回二聖”不合時宜。  據說有一次嶽飛為感謝皇上對他的重用,向皇帝表忠心表過瞭頭,他說皇帝您放心吧,我一定要攻克黃龍府,迎二聖回朝。並把此作為北伐的口號。黃龍是金軍老窩,搗瞭也罷。迎回朝的二聖是誰呢?一個是皇帝老爸徽宗,一個是皇帝哥哥欽宗,大傢想想,如果他的父親跟他的哥哥回來,那他的位子還能坐得穩嗎?後來秦檜還跑到皇帝那去打小報告,聲情並茂的說瞭一番,還畫瞭三個太陽,意思是提醒皇上,這國無二主,天無二日啊。高宗口上不說,心裡肯定不悅。口號這東西似乎頗為國人所鐘愛,它簡潔明瞭,便於凝聚人心,同心協力。如早些年的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如近些年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等,無不簡潔有力,頗具奇效。可口號這東西也不能亂提,弄不好就會渙散人心,模糊目標,甚至會丟掉身傢性命。  四、盡忠報國以致不顧形跡。  1137年,嶽飛聽說金人想在汴京立飲宗之子,就上疏高宗請立太子以安定人心。當時同行的隨軍轉運使薛弼就勸他,作為在外領兵的武將,不應該在這樣的問題上發表意見。嶽飛卻以正辭嚴地道:“臣子一體,也不當顧慮形跡。”“不當顧慮形跡”這幾個字中可以看出,嶽飛在政治上是幼稚到瞭何等可愛可笑的程度。一個武將卻幹預起皇帝的“傢事”,這是趙構無法容忍的。高宗本來就對這個問題很敏感,因為戰亂敗亡,泥馬渡江,受瞭驚嚇而不舉,本就是大煩惱,唯一的一個兒子也在苗劉兵變後死瞭,現在的兩個皇子還是過繼來的。而後來嶽飛還經常幹預“國事”,這也讓趙構十分不爽。趙構認為,戰和這樣的國傢大事由文臣們討論決定,武將隻要能夠忠實執行決策就行瞭。嶽飛卻經常在這個問題上指手劃腳,一點都不懂的韜光隱晦。在這點上韓世忠就做得很好,被解除兵權之後就當起瞭發型設計師,頗能引導京城潮流。   五、性格固執以致意氣用事。  嶽飛一味主戰、反對議和的這一點秦檜在遺囑中也提到說,嶽飛和宋高宗因為一件事發生瞭根本的分歧,以後皇帝便不再喜歡嶽飛瞭。其實,宋高宗對金的態度,可以說是國仇傢恨,不共戴天。隻是從軍事上、經濟上苦於沒有大舉興兵反擊金國的本錢。當時金國幾乎每三年就要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入侵,在內憂外患之中的高宗皇帝可以說焦頭爛額,高宗一方面重用嶽飛等武將四處撲火,高舉北伐大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讓秦檜牽頭一次次對金“議和”,以便得到喘息之機。可嶽飛嶽飛一味主戰、反對議和的想法根深蒂固,沒有一點回旋餘地,認為皇上如此重用我,就要把金國打出中原,有時甚至不惜和皇帝對著幹。高宗為瞭取得武將對“議和”的支持,特別賜於劉光世、張俊、韓世忠三大將新的封號和官爵,並提升嶽飛為開府議同三司。升遷本來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固執的嶽飛連上四折表示不接受。並指出,現今的形勢不容樂觀,應加緊訓練士兵,以備不測。他要求皇上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節”。這樣,迫使趙構在三下詔令之外,又好言寬慰。更有甚者有些要求得不到滿足(如合並淮西軍和強令撤軍)時,就鬧性子,撂挑子,上廬山。在封建時代,這叫做抗旨,叫桀驁不馴,是皇帝最害怕的事情;每一次都是死罪,何況再三?  六、據說當時還有兩個小道消息促成瞭皇帝殺嶽的決心。  第一是說,嶽飛三十出頭就當上瞭節度使,嶽飛有一句話,說在我朝這些大將裡面,能三十出頭當節度使的,除瞭太祖,隻有我嶽飛一個人;第二是說,嶽飛解瞭兵權之後,嶽雲和張憲在湖北襄陽舉兵要擁嶽飛,武力要挾朝廷恢復嶽飛的兵權,結果就偏偏在這個時候,嶽飛不合時宜的上表,言詞激烈,要求恢復自己的兵權。做法實屬太傻,所以授小人以柄,讓皇帝更加疑心瞭。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有關嶽飛的死因,並不完全是秦檜以“莫須有”罪名害瞭的,而是當時的政治形勢殺害瞭他,也是屢犯忌諱的個性殺害瞭他。嶽飛的所作所為,在有瞭所謂“杯酒釋兵權”的宋朝,要換瞭崇禎皇帝,大將做上述隨便某一件事情,腦袋恐怕早搬傢瞭。趙構忍瞭很久,而他是一直把嶽飛當成親信的,嶽飛也是趙構的衛星,乘著火箭升上來的。趙構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會殺嶽飛的,而嶽飛的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瞭趙構的忌諱,而嶽飛卻並沒有很好地覺察到這些,這就是其不懂政治的地方。趙構對嶽飛從喜愛到不滿,到失望、到忌諱,最後則是憤恨,等到最終秦檜拋出嶽飛謀反的事情時,趙構幾乎都沒有什麼懷疑,隻有震怒,於是有瞭風波亭冤獄。直到秦檜死後,趙構為許多受秦檜迫害的人平瞭反,卻不願意為嶽飛平反,甚至因為恨“嶽”這個字,把嶽州都改名為池州。可見他對嶽飛的態度。而事實證明,自嶽飛死後宋朝又存活瞭138年,所以說議和也並不意味著就是投降。倒是秦檜在自己的遺囑中讓他的後世一定要“遠離政治”。  嶽飛死後手下大將的結局如何?分頁:2/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嶽飛手下十大猛將武力誰第一?  嶽飛所部人數最多時達六萬多,大小將領數百,在小說中重點描述的隻能有六七個,大致計劃有這幾個人:  第一名,張憲——嶽飛心腹愛將  張憲,用斧頭槍,武功高強。帥氣,灑脫大方,有計謀,有膽識,是嶽飛的朋友,親信,生死之交。  紹興十一年農歷除夕夜,高宗下令賜嶽飛死於臨安大理寺內,時年三十九歲。嶽飛部將張憲、兒子嶽雲亦被腰斬於市門。根據《嶽飛傳》記載,嶽飛,嶽雲及張憲於風波亭被拉肋而死。  南宋抗金名將張憲,是嶽飛最為倚重的部將和助手。張憲與嶽飛“從微相隨”,嶽珂說他“以列校奮身”,是抗金救國的戰火中從下層成長起來的將軍。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嶽雲從軍,即是在張憲部下,可見嶽飛對張憲品行與能力的信賴。嶽飛被賜死後,張憲也被判棄市,子孫拘禁,傢產籍沒。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追復官職,贈寧遠軍承宣使。    秦檜、張俊秘密收買嶽飛部將中曾因過失受過嶽飛懲處的王貴等人,利誘威逼其誣告嶽飛謀反,詭稱嶽雲寫信與張憲,叫張憲向朝廷假報金人入寇,以助嶽飛奪回兵權。這些罪狀沒有任何根據。他們便對張憲嚴刑拷打,妄想追使張憲根據他們編造的謊言自誣,作為殺害嶽飛父子的證據。張憲備受酷刑,體無完膚,始終不屈。張俊最後隻好自己動手,編造供詞,以告秦檜,將張憲械囚至杭州大理寺。萬俟禼,羅汝緝誣嶽飛寫給張憲等人的謀反信,已被張憲等焚毀滅證。韓世忠責問秦檜,秦檜說:“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是年歲末,張俊和楊沂中親赴臨安鬧市(今杭州市眾安橋),將張憲和嶽雲處斬。張憲傢屬流放廣南和福建路。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又毀約南侵,宋高宗詔蔡京、童貫、嶽飛、張憲等子孫傢屬,令各拘管州軍“放令逐便”。宋孝宗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張憲追復原官。寧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宋廷追贈張憲為寧遠軍承宣使。至此,張憲冤案得以昭雪。分頁:3/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第二名,楊再興,楊傢鐵槍。武功卓絕,自信,勇毅過人,曾與嶽飛一戰再戰,殺死嶽飛弟弟,後為嶽飛所收,血戰小商河,慘烈而死。  楊再興是否和北宋聞名的楊傢將有關聯,這不太清楚。不過楊再興是確實是河北的武夫,而在河東和關隴地區的一些土著族姓,例如折傢、種傢、楊傢、劉傢,在北宋一代都是以世代將門著稱。  楊再興可能和楊傢有著某種聯系,至少可能是軍人世傢出身。楊再興本來是屬於遊寇曹成手下, 曹成和張用是北宋滅亡北方大亂的時候,糾集瞭許多散兵遊勇和民眾起兵,宗澤在任東京留守的時候,非常註意招撫兩河的民眾武裝,就在這時,張用、曹成等人都自願受宗澤節制,成為宋朝的軍隊。但是宗澤死後,接任的杜充不能撫眾,反而自相殘殺。曹成就脫離瞭宋朝的軍隊,率領部 下向江淮流竄,成為遊寇,到處搶掠。紹興二年,當時擔任神武副軍都統制的嶽飛奉命追剿曹成。曹成派兵防守賀州莫邪關,被嶽飛部下第五將韓

嶽飛手下十大猛將:嶽飛手下有哪些大將背叛瞭他

  嶽飛所部人數最多時達六萬多,大小將領數百,在小說中重點描述的隻能有六七個,大致計劃有這幾個人:  第一名,張憲——嶽飛心腹愛將  張憲,用斧頭槍,武功高強。帥氣,灑脫大方,有計謀,有膽識,是嶽飛的朋友,親信,生死之交。  紹興十一年農歷除夕夜,高宗下令賜嶽飛死於臨安大理寺內,時年三十九歲。嶽飛部將張憲、兒子嶽雲亦被腰斬於市門。根據《嶽飛傳》記載,嶽飛,嶽雲及張憲於風波亭被拉肋而死。  南宋抗金名將張憲,是嶽飛最為倚重的部將和助手。張憲與嶽飛“從微相隨”,嶽珂說他“以列校奮身”,是抗金救國的戰火中從下層成長起來的將軍。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嶽雲從軍,即是在張憲部下,可見嶽飛對張憲品行與能力的信賴。嶽飛被賜死後,張憲也被判棄市,子孫拘禁,傢產籍沒。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追復官職,贈寧遠軍承宣使。    秦檜、張俊秘密收買嶽飛部將中曾因過失受過嶽飛懲處的王貴等人,利誘威逼其誣告嶽飛謀反,詭稱嶽雲寫信與張憲,叫張憲向朝廷假報金人入寇,以助嶽飛奪回兵權。這些罪狀沒有任何根據。他們便對張憲嚴刑拷打,妄想追使張憲根據他們編造的謊言自誣,作為殺害嶽飛父子的證據。張憲備受酷刑,體無完膚,始終不屈。張俊最後隻好自己動手,編造供詞,以告秦檜,將張憲械囚至杭州大理寺。萬俟禼,羅汝緝誣嶽飛寫給張憲等人的謀反信,已被張憲等焚毀滅證。韓世忠責問秦檜,秦檜說:“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是年歲末,張俊和楊沂中親赴臨安鬧市(今杭州市眾安橋),將張憲和嶽雲處斬。張憲傢屬流放廣南和福建路。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又毀約南侵,宋高宗詔蔡京、童貫、嶽飛、張憲等子孫傢屬,令各拘管州軍“放令逐便”。宋孝宗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張憲追復原官。寧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宋廷追贈張憲為寧遠軍承宣使。至此,張憲冤案得以昭雪。相關閱讀推薦:南宋哪位名將曾經殺的金兀術割須棄袍?不是嶽飛歷數中國古代十大冤死名將:嶽飛不是最冤的?古代中國對外戰爭11位英雄戰神:霍去病嶽飛上榜千古之謎:宋高宗趙構擅殺良將嶽飛是吃錯藥瞭嗎嶽飛墓前的跪的人都有誰?陷害嶽飛的五大罪人分頁:1/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第二名,楊再興,楊傢鐵槍。武功卓絕,自信,勇毅過人,曾與嶽飛一戰再戰,殺死嶽飛弟弟,後為嶽飛所收,血戰小商河,慘烈而死。  楊再興是否和北宋聞名的楊傢將有關聯,這不太清楚。不過楊再興是確實是河北的武夫,而在河東和關隴地區的一些土著族姓,例如折傢、種傢、楊傢、劉傢,在北宋一代都是以世代將門著稱。  楊再興可能和楊傢有著某種聯系,至少可能是軍人世傢出身。楊再興本來是屬於遊寇曹成手下, 曹成和張用是北宋滅亡北方大亂的時候,糾集瞭許多散兵遊勇和民眾起兵,宗澤在任東京留守的時候,非常註意招撫兩河的民眾武裝,就在這時,張用、曹成等人都自願受宗澤節制,成為宋朝的軍隊。但是宗澤死後,接任的杜充不能撫眾,反而自相殘殺。曹成就脫離瞭宋朝的軍隊,率領部 下向江淮流竄,成為遊寇,到處搶掠。紹興二年,當時擔任神武副軍都統制的嶽飛奉命追剿曹成。曹成派兵防守賀州莫邪關,被嶽飛部下第五將韓 順夫攻破莫邪關,但是韓順夫在取勝之後放松警惕,喝酒享樂,埋伏在附近的楊再興率軍突襲,又奪回瞭莫邪關,韓順夫被楊再興殺死。嶽飛得報大怒,命令前軍統制張憲和後軍統制王經一起進攻莫邪關,雖然嶽傢軍占據絕對優勢,但楊再興仍然力戰不退,又當陣殺死瞭嶽飛的弟弟嶽翻。但是最後曹成終於不能抵擋嶽傢軍的進攻,死傷上萬,曹成和楊再興倉皇逃走。嶽傢軍窮追不舍,最後楊再興被追兵逼到一個深澗中,追兵本來想射 死楊再興,楊再興對追兵們說:“我是好漢,不是殺我,帶我去見嶽飛!”於是他爬上山澗,讓追兵綁去見嶽飛。嶽飛非常贊賞楊再興的勇武,親自給他松綁,也不提過去交戰殺死兄弟的事情,對他說:我和你是鄉人,我知道你是好漢,決不殺害你。你應當從此改過,以忠義報答國傢。楊再興表示感激,滿口答應。從此以後,楊再興就成為嶽傢軍中的驍將,非常忠誠。

盤點國民黨軍五大猛將:無一不令小日本膽寒!

  導讀:縱觀國軍戰史,我認為國民黨軍的第一大戰將是薛嶽。  國軍第一猛將——薛嶽  薛嶽年幼崇拜嶽飛,取名薛嶽,年輕時曾和葉挺分任孫中山大元帥府的護衛營長;紅軍長征時期,薛嶽指揮湘江戰役,至使紅軍從8萬人減少到3萬人,後任追擊軍總司令;抗日戰爭期間薛嶽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指揮萬傢嶺戰役,消滅一萬多名日軍,幾乎全殲日軍一個整師團;後指揮四次長沙會戰,消滅日軍20多萬人,取得抗日戰爭期間消滅日軍的最大戰果,受到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表彰。  國軍第二猛將——胡璉  胡璉諧稱“狐貍”,是蔣介石五大主力之首十八軍的骨幹:整編第十一師師長。胡璉作風潑辣,性格驕悍,偉大領袖毛澤東評價胡璉“狡如狐,猛如虎”。抗日戰爭初期淞滬會戰中,整編第十一師在羅店與日軍展開拉鋸戰,戰死幾千日軍,整個羅店血流成河,被日軍稱為“血肉磨坊”。一九四三年,整編第十一師鎮守鄂西石牌,成為瞭決定中國命運的要塞,石牌保衛戰日軍付出七千多人的重大傷亡之後撤退,保住當時國民黨陪都重慶。   1944年,作為嫡系主力,在不久之後的湘西雪峰山會戰中,和74軍聯手作戰,整個戰役歷時55天,擊斃日軍12400多人,擊傷23300人。鑒於整11師(18軍)胡璉在46年解放戰爭開始後中原戰場(近百戰鬥,戰果自明),引起瞭我軍極大重視,毛澤東特發通告給華野,中野。中野不但對整編十一師高度警惕,幾乎是輕易不與之交戰。能避則避。1949年10月,第三野戰軍對金門發起進攻。苦戰三天後,我英勇人民解放軍九千健兒,血灑海疆。壯志未酬,魂魄不滅。重建的敵18軍隨胡璉12兵團參加瞭金門之戰。金門戰役影響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國軍第三猛將——陳明仁  陳明仁黃埔軍校一期畢業,作風勇猛,性格倔強。黃埔學生軍血戰惠州,他第一個奮勇登城。戰後,蔣介石親令陳明仁立於城墻之上,接受全軍的敬禮。後陳明仁在軍閥混戰中屢立戰功,1930年27歲任二十八旅少將旅長。抗日戰爭時期,陳明仁率部抗日。在九江會戰中,參戰的其它八個師均潰不成軍,獨陳部預二師完成瞭預定任務。次年春,開赴廣西參加桂南會戰,與日軍奮戰七天七夜,殲敵2000餘,完成任務,1944年,陳明仁率七十一軍進入滇西,滕沖一仗,殲敵4000餘人,隨後,他又指揮瞭圍攻松山,出擊龍陵,攻克回龍山等戰役,每戰皆捷,最後攻克日軍的重要據點遮放,協助友軍攻克瞭中緬邊界重鎮畹町。完成中印兩軍勝利會師任務。由此,陳明仁被譽為“能戰之將”。”  解放戰爭期間在東北樞紐四平,陳明仁大戰林彪。他以2萬守軍對抗第四野戰軍10餘萬人圍攻,孤軍堅守四平四十多天,巷戰十九個晝夜,後林彪放棄進攻,陳被蔣介石擢升為第七兵團司令官。淮海戰役前夕,劉恃、杜聿明三次面邀陳明仁到徐州擔任兵團司令,胡宗南電請蔣介石派陳明仁去西北任職,白崇禧亦推薦陳明仁擔任武漢警備司令。但是陳性格執拗,所以在國民黨軍界屢受排擠,和上司妒嫉。後陳明仁在湖南起義,55年獲解放軍上將軍銜。相關閱讀推薦:揭秘:美國中情局策劃國民黨“反攻大陸”的內幕那些國民黨將領妻子們的:張靈甫嬌妻艷壓群芳揭秘:國民黨軍界的蔣介石麾下八大金剛都是誰?揭秘:國民黨政府吹捧出來的“國軍戰神”孫立人揭秘國民黨的軍界不倒翁:蔣介石五虎將之顧祝同國民黨歷史上的“四大傢族”哪傢最有“才”?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國軍第四猛將——孫立人  孫立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後赴美留學於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獲理學士學位。後又考入弗吉尼亞軍校,畢業,考察英、德、法、日等國軍事後回國,任職於稅警總團。1937年,孫立人率部參加凇滬抗戰。在蘊藻浜一線的阻擊戰中身先士卒,負傷十三處。次年傷愈後又率部參加瞭保衛武漢的戰鬥,兩次立下戰功,從此便在軍界嶄露頭角。  1941年底,蔣介石將稅警總團改編為新三十八師,由孫立人為首任師長,立即奉派趕抵緬甸八莫,解救被日軍包圍的英軍,經過苦戰,孫部以不滿1000的兵力,擊退數倍於已的敵軍,救出近10倍於己的友軍,曾轟動全球,使孫立人舉世聞名。英皇特授予他帝國英雄勛章,美國政府也為他頒授瞭豐功勛章。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向緬北大舉反攻,孫立人的新三十八師攻勢厲。歷時兩年的第二次緬戰中,共擊斃日軍3個聯隊長以下3萬3千餘人,傷日軍7萬5千餘人,孫立人命令參謀一律就地槍斃凡是到過中國的日軍俘虜,因迭克強敵屢建戰功,當時的國際輿論際贊譽孫立人為“東方的隆美爾”。   國軍第五猛將——王耀武  王耀武,蔣介石王牌部隊第74軍主將。黃埔三期畢業,在第四次“圍剿”戰中率部孤軍死守宜黃24天,受到蔣介石的接見,升任旅長。1934年率部與紅軍北上先遣隊激戰,將其主力擊散,紅19師師長尋淮洲陣亡,紅2師師長胡天陶被俘,後我軍先驅方志敏被叛徒出賣被捕。1937年由王耀武第51師合編而成第74軍,74軍不久參加淞滬會戰,51師浴血奮戰,表現出色。經過補充74軍先後參加徐州、蘭封會戰,在蘭封會戰中74軍重創日軍第2師團。1938年萬傢嶺戰役,74軍作為核心主力,攻克張古山高地,給日軍重大殺傷,次役首創殲滅日軍幾乎一個完整師團的佳績,74軍攻得上守得住,居功至偉。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939年王耀武升任軍長,參加南昌會戰,所部攻克祥符關,重創日軍。1941年參加上高會戰,王耀武指揮預備隊先後發起7次沖鋒,與敵人進行7次肉搏,斃敵2000餘人,為實施友軍對敵人的包圍,爭取瞭時間。此役殲敵16000,繳獲駿馬2800匹,擊斃日軍中將、少將各一名,被譽為抗日鐵軍。何應欽稱之為“開戰以來最精彩之作戰”,隨後王耀武率七十四軍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激戰於贛北重鎮高安,攔截瞭向長沙進犯的兩個師團的日軍,有力地配合瞭長沙會戰的主戰場。後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1942年王耀武率部參加浙贛會戰中,在衢州、江山一帶與日軍展開激戰,延緩瞭日軍西犯的企圖。1943年參加鄂西戰役中,七十四軍經石門對湘北松滋縣敵人側背攻擊,並截斷敵人之交通,此次會戰結束後,王耀武升任第二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仍兼七十四軍軍長。  同年11月,日軍糾集7個師團約10萬人進攻常德,王耀武率七十四軍參加會戰。他率主力在常德東北地區與敵激戰,常德被日軍陸、空軍及坦克優勢火力猛攻16天,全城夷為平地。堅守常德城的部隊是七十四軍五十七師,57師固守常德18天,全師僅餘數百人。王耀武率五十一師反擊,在友軍的配合下,經過6天激戰,終於收復瞭常德城,常德血戰一時被廣為傳頌。  1944年2月,蔣介石提升王耀武為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下轄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九、一OO軍。45年王耀武指揮瞭國軍抗戰中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幾乎全殲日軍116師團,消滅日軍3萬左右,榮獲兩面“飛虎旗”。王耀武為主將的74軍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幾乎是無役不予,日軍對這支國軍中的王牌部隊深為畏敬,美軍顧問團曾有過“中國國軍隻有74軍能打”的贊譽。 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曹操手下猛將如雲:誰是曹操手下第一流的猛將?

  導讀:曹操手下名將如雲,一般人言必稱張遼,其實和張遼相比,夏侯惇一點不遜色,而且深受曹操厚愛。就是羅貫中對夏侯惇也格外愛惜,給夏侯惇虛構瞭許多經典戰例,江湖羅列一下,看看這位獨目蒼狼的英雄事跡。實在不愧是曹魏第一流的猛將。  其一,剛出場時和呂佈交手。佈正行間,曹操一軍趕上。呂佈大笑曰:“不出李儒所料也!”將軍馬擺開。曹操出馬,大叫:“逆賊!劫遷天子,流徙百姓,將欲何往?”呂佈罵曰:“背主懦夫,何得妄言!”夏侯惇挺槍躍馬,直取呂佈。戰不數合,李傕引一軍,從左邊殺來,操急令夏侯淵迎敵。右邊喊聲又起,郭汜引軍殺到,操急令曹仁迎敵。三路軍馬,勢不可當。夏侯惇抵敵呂佈不住,飛馬回陣。呂佈是三國時第一流的名將,夏侯惇初出茅廬居然就和呂佈交手,雖然打敗瞭,但是那是呂佈三路大軍,因此雖敗猶榮。  其二,為曹操報仇,殺死徐榮。曹操追擊董卓等人,路上遇到埋伏,結果曹操大敗。多虧瞭曹操弟弟曹洪相救。這時,夏侯惇趕上,書上說:忽然喊聲起處,一彪人馬趕來:卻是徐榮從上流渡河來追。操正慌急間,隻見夏侯惇、夏侯淵引數十騎飛至,大喝:“徐榮無傷吾主!”徐榮便奔夏侯惇,惇挺槍來迎。交馬數合,惇刺徐榮於馬下,殺散餘兵。  其三,斬殺袁術大將橋蕤。“袁術知操兵至,令大將橋蕤引兵五萬作先鋒。兩軍會於壽春界口。橋蕤當先出馬,與夏侯惇戰不三合,被夏侯惇搠死。術軍大敗,奔走回城。”可見夏侯惇確實是一員猛將。   其四,多次對陣呂佈。呂佈殺人如探囊取物,可是對於夏侯惇卻也無奈。曹操正慌走間,正南上一彪軍到,乃夏侯惇引軍來救援,截住呂佈大戰。鬥到黃昏時分,大雨如註,各自引軍分散。相關閱讀推薦:解讀曹操用人並非不忌:寬容其實也是一種實用主義生死都由曹操做主:細說漢獻帝身邊的那些女人們揭秘曹操特殊嗜好:建造銅雀臺為打造美女集中營曹操如何善待蔡文姬:讓她在丈夫未歸時留居曹府三國時曹操詭詐殘忍 使用“特務”手段堪比明朝老百姓雇來的“吸血鬼” 歷史上曹操年薪竟上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其五,成名作,獨目蒼狼絕對不是傳說。卻說夏侯惇引軍前進,正與高順軍相遇,便挺槍出馬搦戰。離順迎敵。兩馬相交,戰有四五十合,高順抵敵不住,敗下陣來。惇縱馬追趕,順繞陣而走。惇不舍,亦繞陣追之。陣上曹性看見,暗地拈弓搭箭,覷得親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聲,急用手拔箭,不想連眼珠撥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棄也!”遂納於口內啖之,仍復挺槍縱馬,直取曹性。性不及提防,早被一槍搠透面門,死於馬下。兩邊軍士見者,無不駭然。  其六,對陣名將關羽。關羽秒殺顏良文醜,可對於夏侯將軍,也是無計。來使於懷中取出公文,謂夏侯曰:“丞相敬愛關將軍忠義,恐於路關隘攔截,故遣某特齎公文,遍行諸處。”惇曰:“關某於路殺把關將士,丞相知否?”來使曰:“此卻未知。”惇曰:“我隻活捉他去見丞相,待丞相自放他。”關公怒曰:“吾豈懼汝耶!”拍馬持刀,直取夏侯惇。惇挺槍來迎。兩馬相交,戰不十合,忽又一騎飛至,大叫:“二將軍少歇!”惇停槍問來使曰:“丞相叫擒關某乎?”  可見這個夏侯的確不簡單,至少功夫不輸給關羽。另外夏侯惇人品極佳,史載夏侯惇一生雖多在軍旅,但仍不忘治學。他常親自迎師,虛心求教。他為人儉樸,所得賞賜全部分給將士。一生不置產業,至死傢無餘財。另外夏侯惇雖然是個獨目蒼狼,卻很重視儀表。每每照鏡看到自己盲瞭眼都會十分憤恨,將鏡子推往地上,更不喜歡被人叫自己“盲夏侯”。即使別人叫他盲夏侯,他也不遷怒,隻是摔鏡子。 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嶽飛手下十大猛將:嶽飛手下有哪些大將背叛瞭他

  嶽飛所部人數最多時達六萬多,大小將領數百,在小說中重點描述的隻能有六七個,大致計劃有這幾個人:  第一名,張憲——嶽飛心腹愛將  張憲,用斧頭槍,武功高強。帥氣,灑脫大方,有計謀,有膽識,是嶽飛的朋友,親信,生死之交。  紹興十一年農歷除夕夜,高宗下令賜嶽飛死於臨安大理寺內,時年三十九歲。嶽飛部將張憲、兒子嶽雲亦被腰斬於市門。根據《嶽飛傳》記載,嶽飛,嶽雲及張憲於風波亭被拉肋而死。  南宋抗金名將張憲,是嶽飛最為倚重的部將和助手。張憲與嶽飛“從微相隨”,嶽珂說他“以列校奮身”,是抗金救國的戰火中從下層成長起來的將軍。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嶽雲從軍,即是在張憲部下,可見嶽飛對張憲品行與能力的信賴。嶽飛被賜死後,張憲也被判棄市,子孫拘禁,傢產籍沒。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追復官職,贈寧遠軍承宣使。    秦檜、張俊秘密收買嶽飛部將中曾因過失受過嶽飛懲處的王貴等人,利誘威逼其誣告嶽飛謀反,詭稱嶽雲寫信與張憲,叫張憲向朝廷假報金人入寇,以助嶽飛奪回兵權。這些罪狀沒有任何根據。他們便對張憲嚴刑拷打,妄想追使張憲根據他們編造的謊言自誣,作為殺害嶽飛父子的證據。張憲備受酷刑,體無完膚,始終不屈。張俊最後隻好自己動手,編造供詞,以告秦檜,將張憲械囚至杭州大理寺。萬俟禼,羅汝緝誣嶽飛寫給張憲等人的謀反信,已被張憲等焚毀滅證。韓世忠責問秦檜,秦檜說:“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是年歲末,張俊和楊沂中親赴臨安鬧市(今杭州市眾安橋),將張憲和嶽雲處斬。張憲傢屬流放廣南和福建路。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又毀約南侵,宋高宗詔蔡京、童貫、嶽飛、張憲等子孫傢屬,令各拘管州軍“放令逐便”。宋孝宗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張憲追復原官。寧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宋廷追贈張憲為寧遠軍承宣使。至此,張憲冤案得以昭雪。相關閱讀推薦:南宋哪位名將曾經殺的金兀術割須棄袍?不是嶽飛歷數中國古代十大冤死名將:嶽飛不是最冤的?古代中國對外戰爭11位英雄戰神:霍去病嶽飛上榜千古之謎:宋高宗趙構擅殺良將嶽飛是吃錯藥瞭嗎嶽飛墓前的跪的人都有誰?陷害嶽飛的五大罪人分頁:1/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第二名,楊再興,楊傢鐵槍。武功卓絕,自信,勇毅過人,曾與嶽飛一戰再戰,殺死嶽飛弟弟,後為嶽飛所收,血戰小商河,慘烈而死。  楊再興是否和北宋聞名的楊傢將有關聯,這不太清楚。不過楊再興是確實是河北的武夫,而在河東和關隴地區的一些土著族姓,例如折傢、種傢、楊傢、劉傢,在北宋一代都是以世代將門著稱。  楊再興可能和楊傢有著某種聯系,至少可能是軍人世傢出身。楊再興本來是屬於遊寇曹成手下, 曹成和張用是北宋滅亡北方大亂的時候,糾集瞭許多散兵遊勇和民眾起兵,宗澤在任東京留守的時候,非常註意招撫兩河的民眾武裝,就在這時,張用、曹成等人都自願受宗澤節制,成為宋朝的軍隊。但是宗澤死後,接任的杜充不能撫眾,反而自相殘殺。曹成就脫離瞭宋朝的軍隊,率領部 下向江淮流竄,成為遊寇,到處搶掠。紹興二年,當時擔任神武副軍都統制的嶽飛奉命追剿曹成。曹成派兵防守賀州莫邪關,被嶽飛部下第五將韓 順夫攻破莫邪關,但是韓順夫在取勝之後放松警惕,喝酒享樂,埋伏在附近的楊再興率軍突襲,又奪回瞭莫邪關,韓順夫被楊再興殺死。嶽飛得報大怒,命令前軍統制張憲和後軍統制王經一起進攻莫邪關,雖然嶽傢軍占據絕對優勢,但楊再興仍然力戰不退,又當陣殺死瞭嶽飛的弟弟嶽翻。但是最後曹成終於不能抵擋嶽傢軍的進攻,死傷上萬,曹成和楊再興倉皇逃走。嶽傢軍窮追不舍,最後楊再興被追兵逼到一個深澗中,追兵本來想射 死楊再興,楊再興對追兵們說:“我是好漢,不是殺我,帶我去見嶽飛!”於是他爬上山澗,讓追兵綁去見嶽飛。嶽飛非常贊賞楊再興的勇武,親自給他松綁,也不提過去交戰殺死兄弟的事情,對他說:我和你是鄉人,我知道你是好漢,決不殺害你。你應當從此改過,以忠義報答國傢。楊再興表示感激,滿口答應。從此以後,楊再興就成為嶽傢軍中的驍將,非常忠誠。

嶽飛手下十大猛將:嶽飛手下有哪些大將背叛瞭他

  嶽飛所部人數最多時達六萬多,大小將領數百,在小說中重點描述的隻能有六七個,大致計劃有這幾個人:  第一名,張憲——嶽飛心腹愛將  張憲,用斧頭槍,武功高強。帥氣,灑脫大方,有計謀,有膽識,是嶽飛的朋友,親信,生死之交。  紹興十一年農歷除夕夜,高宗下令賜嶽飛死於臨安大理寺內,時年三十九歲。嶽飛部將張憲、兒子嶽雲亦被腰斬於市門。根據《嶽飛傳》記載,嶽飛,嶽雲及張憲於風波亭被拉肋而死。  南宋抗金名將張憲,是嶽飛最為倚重的部將和助手。張憲與嶽飛“從微相隨”,嶽珂說他“以列校奮身”,是抗金救國的戰火中從下層成長起來的將軍。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嶽雲從軍,即是在張憲部下,可見嶽飛對張憲品行與能力的信賴。嶽飛被賜死後,張憲也被判棄市,子孫拘禁,傢產籍沒。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追復官職,贈寧遠軍承宣使。    秦檜、張俊秘密收買嶽飛部將中曾因過失受過嶽飛懲處的王貴等人,利誘威逼其誣告嶽飛謀反,詭稱嶽雲寫信與張憲,叫張憲向朝廷假報金人入寇,以助嶽飛奪回兵權。這些罪狀沒有任何根據。他們便對張憲嚴刑拷打,妄想追使張憲根據他們編造的謊言自誣,作為殺害嶽飛父子的證據。張憲備受酷刑,體無完膚,始終不屈。張俊最後隻好自己動手,編造供詞,以告秦檜,將張憲械囚至杭州大理寺。萬俟禼,羅汝緝誣嶽飛寫給張憲等人的謀反信,已被張憲等焚毀滅證。韓世忠責問秦檜,秦檜說:“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是年歲末,張俊和楊沂中親赴臨安鬧市(今杭州市眾安橋),將張憲和嶽雲處斬。張憲傢屬流放廣南和福建路。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又毀約南侵,宋高宗詔蔡京、童貫、嶽飛、張憲等子孫傢屬,令各拘管州軍“放令逐便”。宋孝宗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張憲追復原官。寧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宋廷追贈張憲為寧遠軍承宣使。至此,張憲冤案得以昭雪。相關閱讀推薦:南宋哪位名將曾經殺的金兀術割須棄袍?不是嶽飛歷數中國古代十大冤死名將:嶽飛不是最冤的?古代中國對外戰爭11位英雄戰神:霍去病嶽飛上榜千古之謎:宋高宗趙構擅殺良將嶽飛是吃錯藥瞭嗎嶽飛墓前的跪的人都有誰?陷害嶽飛的五大罪人分頁:1/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第二名,楊再興,楊傢鐵槍。武功卓絕,自信,勇毅過人,曾與嶽飛一戰再戰,殺死嶽飛弟弟,後為嶽飛所收,血戰小商河,慘烈而死。  楊再興是否和北宋聞名的楊傢將有關聯,這不太清楚。不過楊再興是確實是河北的武夫,而在河東和關隴地區的一些土著族姓,例如折傢、種傢、楊傢、劉傢,在北宋一代都是以世代將門著稱。  楊再興可能和楊傢有著某種聯系,至少可能是軍人世傢出身。楊再興本來是屬於遊寇曹成手下, 曹成和張用是北宋滅亡北方大亂的時候,糾集瞭許多散兵遊勇和民眾起兵,宗澤在任東京留守的時候,非常註意招撫兩河的民眾武裝,就在這時,張用、曹成等人都自願受宗澤節制,成為宋朝的軍隊。但是宗澤死後,接任的杜充不能撫眾,反而自相殘殺。曹成就脫離瞭宋朝的軍隊,率領部 下向江淮流竄,成為遊寇,到處搶掠。紹興二年,當時擔任神武副軍都統制的嶽飛奉命追剿曹成。曹成派兵防守賀州莫邪關,被嶽飛部下第五將韓 順夫攻破莫邪關,但是韓順夫在取勝之後放松警惕,喝酒享樂,埋伏在附近的楊再興率軍突襲,又奪回瞭莫邪關,韓順夫被楊再興殺死。嶽飛得報大怒,命令前軍統制張憲和後軍統制王經一起進攻莫邪關,雖然嶽傢軍占據絕對優勢,但楊再興仍然力戰不退,又當陣殺死瞭嶽飛的弟弟嶽翻。但是最後曹成終於不能抵擋嶽傢軍的進攻,死傷上萬,曹成和楊再興倉皇逃走。嶽傢軍窮追不舍,最後楊再興被追兵逼到一個深澗中,追兵本來想射 死楊再興,楊再興對追兵們說:“我是好漢,不是殺我,帶我去見嶽飛!”於是他爬上山澗,讓追兵綁去見嶽飛。嶽飛非常贊賞楊再興的勇武,親自給他松綁,也不提過去交戰殺死兄弟的事情,對他說:我和你是鄉人,我知道你是好漢,決不殺害你。你應當從此改過,以忠義報答國傢。楊再興表示感激,滿口答應。從此以後,楊再興就成為嶽傢軍中的驍將,非常忠誠。

盤點秦始皇征討八方的四大猛將:王翦白起上榜!

  秦始皇手下四大猛將盤點:  1、大將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陜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傢,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王翦少年時期就喜愛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戰。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破趙國閼與(今山西和順),拔九城,奪取趙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趙國,歷時一年,攻陷趙都,虜趙王遷,趙王降,趙成瞭秦的一個郡。次年,燕王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於是派王翦將兵攻打燕國,擊破燕軍主力於易水西,燕王逃到瞭遼東,王翦平定瞭燕薊,得勝而歸。秦使翦子王賁擊楚,還擊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國橫掃六國,勢如破竹,滅三晉,數破楚軍,燕王逃亡。秦始皇欲滅楚,傾心於年少壯勇的秦將李信,認為他賢能果敢。李信曾領兵數千,追擊燕太子丹至衍水,終破燕軍虜獲太子丹。秦始皇曾問李信欲破楚,須多少人馬?李信表示二十萬即可。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道:“非六十萬不可。”始皇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於是派李信及蒙恬將兵二十萬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話,就托病辭官,歸頻陽養老。這時的秦軍在李信的率領下攻平與(今河南平與北),蒙恬攻寢丘(今河南臨泉),大破楚軍。李信又乘勝攻鄢、郢,均破之。於是引兵向西與蒙恬軍會師城父(今河南平頂山市北)。項燕率領的楚軍乘機積蓄力量,尾隨秦軍三天三夜,終於大破李信軍隊,攻下兩個營壘,殺死七名都尉,秦兵敗逃。 秦始皇聞秦軍失敗,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確有遠見,於是親自到頻陽向王翦謝罪,說:“我沒有聽從將軍的話,李信終使秦軍受辱,如今楚軍逐日西進,將軍雖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棄寡人?”王翦辭謝說:“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亂,希望大王另擇良將。”始皇堅持要王翦領兵,王翦說:“若非要用老臣,必給我六十萬大軍。”始皇允諾。於是王翦率六十萬秦軍伐楚,始皇親自送將軍至灞上。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園地,始皇說:“將軍既已出兵,何患貧窮?”王翦說:“為大王部將,雖立戰功卻終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親近臣下之時,多求良田屋宅園地,為子孫置業。”始皇大笑。   王翦的軍隊行至關口後,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認為將軍求賞太過份,王翦卻說:“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傾盡全國兵力,交付給我,我隻有以多請田宅作為子孫基業的方法來穩固自傢,打消秦王對我的懷疑。” 王翦替代李信前來攻楚,楚軍聽說王翦集六十萬大軍前來,也盡發國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軍一至,立即堅壁而守,不肯出戰。楚軍屢次挑戰,秦軍始終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飯食安撫他們,同時與士卒同飯同食,意在養精蓄銳,消耗敵軍,以待最後殊死一戰。不久,王翦打聽士兵以什麼來娛樂,有人回答說:“投擲石頭,跳遠比賽。”於是王翦發令出兵。楚軍數次挑戰而秦軍不出,楚軍引兵向東,王翦趁此遣兵擊,大破楚軍,追至蘄南(今安徽宿州東南),斬殺將軍項燕(一說項燕自殺),楚兵敗逃。秦借勝勢,一年就平定瞭楚國城邑,俘虜楚王負芻,楚地終成秦的一個郡縣。王翦於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勝利。因功著而晉封武成侯。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統一中國,史書稱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相關閱讀推薦:流氓大比拼:秦朝丞相李斯為何死在宦官趙高之手中國秦朝軍隊戰鬥力曾是世界第一!論秦朝的國力秦朝名將蒙恬為何慘遭滅門之災? 蒙恬怎麼死的秦朝徐福出海不為長生藥:為將日本納入中國版圖秦朝短命原因:導致秦帝國滅亡的最大禍首是誰?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2、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威震匈奴千裡的大將:蒙恬  戰國末年,烽煙四起,秦國以一國之力,橫掃中原六國,建成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在中原混戰的同時,中國的北方一直活躍著一個善於騎射兇悍無比的民族——匈奴,他們利用中原戰亂之機,不斷騷擾北方各國。在秦統一中原的同時,他們乘機跨過黃河,占領瞭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脅著秦都咸陽的安全。成為整個帝國最後的心腹之患就在此時,秦始皇派出一名大將北擊匈奴,這就是名將蒙恬。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之濱,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瞭一場生死之戰。蒙恬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一舉收復河套、陽山、北假等(今內蒙古)地區。使匈奴望風而逃,遠遁大漠。漢代賈誼就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說:“不敢南下而牧馬。”蒙恬僅一戰就將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創,使其潰不成軍,四處狼奔。匈奴幾十年不敢進漢地,蒙恬功至高也。  大一統的中國剛剛締造的時候,蒙恬沒有機會去享受一個開國功臣應得的榮華,而是肩負著更艱巨的使命——北定匈奴。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軍攻破齊都,實現瞭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正當咸陽城裡歡慶勝利的時候,秦國北部邊境傳來匈奴頻繁騷擾並大舉南侵的消息。匈奴軍隊殺人放火,搶劫牲畜財物,邊疆人民苦不堪言。這時,秦國剛剛統一,人心思定,軍民厭戰。蒙恬不顧連年征戰的辛勞,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復河套一帶。

太平天國的十大名將排行榜!揭秘誰是第一猛將

  10、 韋俊善守  韋俊是北王韋昌輝的親弟弟,族中排行韋十二。在金田起義後跟隨洪秀全北上,不斷立有戰功。壬子年十二月,帥軍為先鋒,攻克武昌。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攻克南京。當時諸王的兄弟都稱作國宗,韋俊是北王的弟弟,被成為韋國宗。太平天國制度,帶兵的國宗地位相當於丞相。韋俊善於用兵,並且屢立奇功,地位遠遠超過瞭其他國宗。  癸好三年十一月,韋俊隨同賴漢英進攻揚州,大破清將馮景尼的軍隊,並且抓獲瞭清將曾立昌。洪秀全贊賞他的功勞,命令賞穿黃袍,全軍的士兵全部官升一等,非常榮耀。  甲寅四年,率軍西征,在黃州擊破瞭清朝湖廣總督吳文容的部隊,逼迫吳文容自殺,震動瞭滿清朝廷。四月攻克瞭漢陽漢口。留駐兵馬圍攻武昌,韋俊率軍進攻湖南,連克常德、嶽州。五月二十一日,回軍與圍武昌部隊匯合,第二次攻克武昌城。  韋俊功勞大,地位崇高,全軍敬佩。當時太平天國除瞭東王、北王、翼王之外,還有燕王秦日綱、豫王胡以晃,在諸王之下,功勞第一就要數韋俊。  就在這一年的七月,韋俊奉調回到瞭天京。他離開兩湖戰場之後,湘軍在曾國藩帶領下攻克瞭武昌,水路並進攻擊田傢鎮。太平天國在秦日綱帶領下死守田傢鎮,韋俊奉命來救援,占據半壁山。水軍敗於彭玉麟之手,陸軍敗於塔齊佈、羅澤南之手。這一仗太平軍損失極為慘重,戰船被燒毀近千艘,水師兵馬元氣大傷。   韋俊率領敗卒,在九江和石達開匯合,占據湖口,準備和湘軍決戰。十二月,石達開大破湘軍於湖口,曾國藩撤退到江西,石達開追擊到瞭江西南康。韋俊一支兵馬進軍湖北,乙容五年二月,再次攻克武昌。軍中留下佳話——韋國宗三克武昌城。直到今天,武漢一帶的土著還知道這個故事。  當年冬天,胡林翼帶領湘軍大將羅澤南進攻武昌城。韋俊據城堅守,在城門裡埋伏精銳騎兵,等到湘軍攻城攻累瞭,就打開城門偷襲湘軍,每一次都能得到不小戰果。韋俊善於使用西洋火炮,羅澤南在進攻武昌的時候,韋俊命令集中火炮轟擊羅澤南的前敵指揮部,彈片集中瞭羅澤南的頭部,羅澤南當晚就死瞭,胡林翼放聲痛哭。  羅澤南是湘軍創辦人之一,他的死對湘軍士氣打擊很大,胡林翼強忍悲痛,繼續率領羅澤南的弟子李續賓等圍攻武昌。  天京事變之後,韋俊抵抗意志發生動搖,他無心防守,突圍逃走,由於偽裝工作做的好,事先沒有一點兒跡象。胡林翼發現之後,非常憤恨,後悔的折斷瞭手中的箭枝。  韋俊是韋昌輝的弟弟,擔心自己受到株連。石達開知道韋俊能打仗,極力保舉韋俊,洪秀全沒有怪罪韋俊,繼續予以重用。石達開後來帶十萬大軍離開天國。洪秀全為瞭穩定朝綱,重新啟用瞭五軍主將——陳玉成、李秀成、蒙德恩、李世賢、韋俊。但是五將之中,有四個是王,韋俊因為是韋昌輝的弟弟,沒有封王,韋俊心裡很不安。  當時北王殺死瞭2萬多人,朝廷上很多將軍的親屬都死在韋昌輝手裡,大傢都痛恨韋俊。陳玉成的叔叔陳成容由於和韋昌輝共同圖謀殺死瞭楊秀清,所以兩個人同病相憐。但是後來因為一點小事,陳玉成也不能容忍韋俊,兩個人結成仇怨。   為瞭穩定人心,洪秀全為楊秀清恢復瞭名譽。韋俊更加不安,在江西作戰的時候,韋俊把手池州。和楊秀清的弟弟楊輔清的防地接壤,楊輔清沒什麼本事,總是打敗仗,每一次危機,韋俊都拼命的去救援他,楊輔清並不念情,切齒痛恨韋俊,韋俊更加不安。  有一次,韋俊奉命和忠王李秀成匯合,渡江去滁州。陳玉成橫斷江北,不讓他過去。韋俊大怒,投降瞭清軍,歸在湘軍水軍督統楊載福手下。  韋俊的部隊是天國的精銳,部將黃文金、劉官方、古隆賢、賴文鴻等全部是名震一時的猛將。韋俊投降之後,這些將軍不願意投降,全部回到瞭天國。  韋俊後來被曾國藩劃歸胡林翼的部隊,在進攻安慶的時候,他的兵馬攻克瞭安慶東北的樅陽城。陳玉成從江北救援安慶,樅陽擋在大陸上,是第一個要面對的對手,陳玉成屢次進攻樅陽都不能拿下,因此重兵難以抵達安慶外圍,曾國荃的2萬湘軍因此可以從容圍攻安慶。  韋俊功勞大,本領高,但是他是廣西人,是太平天國北王的嫡親,因此曾國藩不敢重用他。攻克瞭天京之後,一起投降的程學啟已經是副將,韋俊的地位不過是三品參將。  後來韋俊被強行解除兵權,他不敢回廣西老傢,隻好帶著傢人在安徽蕪湖居住。現在金田一帶的父老依然切齒痛恨韋俊,叫他——反骨韋十二。  韋俊善於用兵,尤其是他善於在帶領少數兵馬進行防守。他代表太平天國駐守武昌的時候,打死瞭羅澤南。他代表清軍駐紮樅陽的時候,抵擋住瞭陳玉成,這都是當時非常著名的戰例。  由於洪秀全不會籠絡人,這樣一個才華出眾的將軍不得已投降瞭清朝,對太平天國,無疑是重大損失。相關閱讀推薦:震驚!太平天國竟是亡於一個女人的手中!太平天國領袖們的後宮制度:洪秀全擁有後妃88人歷史上的今天9月1日 太平天國天京變亂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最後的日子:結局慘被凌遲揭秘:洪秀全手下的太平天國名將到底是些什麼人分頁:1/14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9 、飛將軍曾天養  曾天養出身小康人傢,在起事之前秘密加入拜上帝會。他傳教很積極,自己發展瞭400多人,洪秀全非常欣賞他,多次和他談話。後來蕭朝貴為瞭籠絡他,假裝天兄下凡,勉勵曾天養,曾天養受到蒙蔽,更加忠於洪秀全。  太平天國建立的時候,曾天養被封為禦林侍衛。出廣西之後,曾天養帶領一支部隊為大軍前鋒,所向無敵。他身材高大,眼窩深,胡須很漂亮。軍中敬仰他的戰功,叫他飛將軍。  攻克天京之後,曾天養跟隨胡以晃賴漢英西征,在田傢鎮大破清軍,威震千裡長江,然後回軍隨同胡以晃攻克廬州,清軍大將江忠源跳水自殺。江忠源是清軍早期和太平天國作戰的名將,在全州,正是他設定計謀,用炮炸死瞭南王馮雲山。清軍保衛長沙的時候,又是他堅守天心閣,使得太平軍無法攻克長沙,並損失瞭西王蕭朝貴。江忠源的死讓清政府相當震驚,清軍士氣受到瞭很大打擊。  甲寅年四月,會同韋俊、林紹璋攻克黃州。然後率軍分路南下,進入湖南,攻無不克。但是他所部並非西征軍主力,主力在林紹璋手中,林紹璋進攻到湖南湘潭,被曾國藩擊敗,死傷一萬多人。西征軍士氣受到瞭重大打擊,林紹璋蒼黃逃走,隻有曾天養一支孤軍守衛湘北嶽州。

歷史上的十大猛將 中國歷史十大猛將有哪些?

  歷史上的猛將盤點,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猛將是誰:所謂亂世出英雄,亂世也出猛將,中國歷史上的亂世應自秦末楚漢相爭開始,後有三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遼金、元明以及現代的民國軍閥混戰和抗日,所以猛將也應出在這些時期。  1、項羽,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猛將,力能扛鼎,氣欲拔山,號稱西楚霸王,憑一人之武力得華夏半壁江山的唯此一人。  2、李元霸,隋唐第一條好漢,掌中一對八棱紫金錘重八百斤,胯下座騎追風白點萬裡雲。在當時幾乎沒有人能在李元霸馬前走上三個回合,可以說西府趙王李元霸打遍天下無敵手。  3、李存孝,號十三太保,拜飛虎將軍、勇南公,領三千飛虎軍。此人身材瘦小、力大無窮,擅使一柄畢燕撾,天下無人能在他手上走過三回合,是一李元霸式人物。在討伐黃巢起義軍時,李存孝曾率十八騎沖殺黃巢八萬人馬,並且沖進長安、焚燒糧倉,把黃巢軍殺得片甲不留。  4、呂佈,三國第一武將,曾力敵劉關張三將,酣鬥曹營六虎,天下無雙。   5、高寵,嶽飛手下的一員虎將.使桿碗口粗的虎頭槍,為五代十國第一名槍高思繼後人,北宋開國名將高懷德、高懷亮玄孫,曾連挑12輛鐵滑車,分析其勇力當在嶽雲之上,可惜英年早逝。  6、常遇春,明朝開國大將。臂長善射,勇力絕人,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每稱他為“天下奇男子”。  7、冉閔,冉魏政權的君主,左操雙刃矛,右執鉤戟”,騎赤龍,一生死於其手下的敵軍以萬計,曾創造過以弱擊強九戰九勝的戰例。  8、霍去病,我國古代的一位“戰神”,大漠雄風中至今猶有其聲威;雖年輕而歿,然而其壯志永存。…“匈奴未滅,何以傢為!”這是西漢時期抗擊匈奴侵擾的名將霍去病說的。  9、張飛,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獨退曹兵百萬,酣鬥馬超,呂佈唯一忌憚之武將,猛將也!!  10、彭德懷,熱兵器時代的代表,如轉換到古代,絕對是張飛、常遇春之類的猛將。相關閱讀推薦:揭秘金國抗蒙將領郭蝦蟆:城破時竟焚城殉節長平之戰交戰雙方:長平之戰秦軍趙軍主將介紹蔣介石談釣魚島:美將其歸還日本中國不同意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將開放 將展出蔣介石舊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