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疑雲

王亞樵刺殺宋子文疑雲:為何刺宋又為何最終失手?

  1931年7月23日,上海火車站發生瞭一起激烈的槍戰,殺手是著名的暗殺大王王亞樵,刺殺對象是當時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宋子文。在槍林彈雨中,宋子文奇跡般地毫發無損,而他的秘書唐腴臚卻死於非命。王亞樵與宋子文有何過節?為什麼一定要致宋於死命呢?   王亞樵,字九光,1887年生於安徽合肥。其父王蔭堂一身兼二職,經營一傢棺材鋪,專掙死人的錢。同時也開著一爿藥鋪,幹著懸壺濟世、救人性命的營生。王亞樵受傢庭的影響,從小對殺惡人和救窮人有一種偏好,青年時代便養成天不怕、地不怕的脾氣,靠著五十把利斧起傢,在刀光血影中名聲越來越大,成為上世紀30年代著名的斧頭幫老大和暗殺大王,是一位令蔣介石和戴笠心驚膽戰的危險人物。   暗殺宋子文的原因還要從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與汪精衛的廣州國民政府的矛盾說起。   1931年2月,蔣介石軟禁瞭西南派領袖胡漢民。5月27日,反蔣派在廣州召開瞭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非常會議,議決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推舉汪精衛、唐紹儀、陳濟棠、李宗仁、孫科等十七人為國民政府委員,汪精衛、鄧澤如、鄒魯、孫科、李文范等五人為常務委員,輪流擔任國務會議主席。同時成立廣東軍事委員會,將粵桂兩省軍隊分組為國民革命軍第一、第四兩集團軍,陳兵湘境,叫嚷要發兵討伐蔣介石。與此同時,胡漢民的親傢林煥庭帶著二十萬大洋到上海,找到上海灘斧頭黨的龍頭老大王亞樵,將現金支票往王亞樵面前一拍,請其殺一個“仇傢”。   王亞樵問:“不知先生的仇人是誰?”林煥庭用手指蘸著茶水寫瞭一個“蔣”字,王亞樵微微一笑:“原來是‘草頭王’,我正看他不順眼呢。”   常言道:拿人錢財,給人消災。王亞樵當即成立瞭行動小組。把暗殺“草頭王”的任務交給華克之與鄭抱真。

三國疑雲:劉備為什麼在失去荊州後會沖動伐吳?

  劉備伐吳一事也算是整個三國最有名的公案之一瞭?   首先我想提示一點:古人的鄉土觀念之濃厚程度幾乎是今人難以想象的。而割據巴蜀的劉備集團的基石正是荊州士人群們,這一點是理解蜀漢很多政策的基礎(尤其葛相幾乎後半生都在走這根鋼絲),伐吳亦不例外。且不論其餘,僅從人事上著眼,如果坐視荊州易主而按兵不動,難免如武二郎所說,“冷瞭兄弟們的心”,所以,即使是一種姿態,這一仗也是非打不可。君不見,伐吳令下,除瞭益州士人秦宓站出來說瞭幾句天道,唯一勸諫的便隻有河北元從趙子龍,而諸葛亮以下荊州冠蓋們紛紛不置一詞。倒是戰事失敗後諸葛亮借懷念法正的緣由,真真切切做瞭一回“事後諸葛亮”,不過“就復東行,不復傾危”雲雲,也不過是自己奇謀為短,孝直若在陸伯言何足道哉之類的牢騷罷瞭。   但是,如果說此戰是一場認真準備在荊州大打,一定要收復荊州的戰爭,恐怕猶有未周之處。簡單說,蜀漢基本沒有把握通過戰爭恢復關羽失敗前荊州的格局。對於此中關節,田餘慶先生在《<隆中對>再認識》一文中說的很清楚:   荊州本是四戰之地,赤壁戰後糾紛迭起。後來孫劉妥協,劉備所得不過長江以南、湘水以西郡縣,這並非荊州的發達之區,不能憑以抗拒孫吳用揚州為資而隨時可能發動的攻擊。劉備主力入蜀後,孫權不會長久容忍留在荊州的劉備勢力,劉備也難於長久維持在荊州的軍事存在,這是很清楚的事。……所以,問題不在於劉備之棄荊州,而在於荊州之不得不棄。   田先生所言“孫劉妥協”一事,指的是建安二十年的湘水之盟。該年孫權索荊州不得,一怒之下開釁,令呂蒙奪三郡,劉備親至公安爭奪荊州。此時劉備新定蜀中,猛將如雲,謀士如雨,正在向個人事業的巔峰邁進,這次爭奪荊州之戰更是派出關羽前駐益陽(張飛、馬超應亦隨征,因張郃連續攻擊巴西時原應駐守此地的張飛消失,兵進宕渠時才返回,而《山陽公載記》曰關張馬三將與劉備俱會,此事隻可能發生在此時),更有諸葛亮居中調度(參見《諸葛瑾傳》:建安二十年,權遣瑾使蜀通好劉備,與其弟亮俱公會相見,退無私面。)如此超豪華陣容,隻因為曹操攻漢中,不得已匆忙收尾,東西中分荊州,等於承認吳國的既得權利,為日後埋下禍根。而如今能獨當一面的關羽已經不在,孫吳的實力與決心均比上次有過之而無不及,漢國又哪裡有爭奪荊州的資本?簡單說,以漢國薄弱的實力,荊益事實上是無法兼顧的。當然,這個論斷的前提是,下遊的盟友是孫吳,我對孫權的評價很簡單:一個亂世裡的高級混子。可以說,自從他與呂蒙關於荊徐之爭的晤對結束,聯盟的命運就已經註定。   關於伐吳的真實動機,或可參詳第三者更為公正的評述。魏國謀士中,對這個問題分析的最透徹的是劉曄,對於魏國朝野認為劉備無實力伐吳(這也一定程度上從側面印證瞭蜀漢的真實目標絕非奪荊州)的論調,他分析道:

漢史疑雲:漢武帝的太子劉據為什麼會逐漸失寵?

  公元前128年,皇太子劉據出世,這是漢武帝與衛子夫的第一個兒子,這也是漢武帝經過十三年等待盼來的第一個兒子。當我們穿越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這位個性張揚的皇帝表達愛子方式的切切真情。據史書記載,漢武帝在劉據出生後,他就大祭諸神還願,大赦天下祈福。然而作為天之驕子的劉據後來卻背上瞭謀反的罪名,屈死在父親的嚴威之下。那麼漢武帝與太子劉據兩人的關系為什麼會越來越疏遠,直至兵戎相見呢?他們父子關系的緊張究竟是怎麼造成的呢?究竟是太子做得不夠好,還是有人挑撥離間呢?  皇太子劉據這個人和漢武帝的關系是父子關系,但是這是一對特殊的父子,因為父親是皇帝,兒子是太子。這一對父子的關系經歷瞭一個漫長的變化,我大體上把漢武帝和太子的關系劃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父子情深,這個階段是一個非常融洽,很和諧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從太子出生,太子一出生,漢武帝是高興極瞭。你想想他從十六歲登基,到二十九歲才得到第一個兒子,而且這個兒子是他最喜歡的女人衛子夫所生的,皇長子啊,所以七歲他就把劉據立為太子瞭。  劉據立為太子的年齡跟漢武帝當年立太子的年齡巧合瞭,他們父子兩個人都是七歲當太子,很幸運。等到劉據二十歲的時候,二十歲古人叫弱冠,到瞭弱冠之年,太子要住到太子的宮中去的時候,漢武帝特令給太子設立瞭一個博望苑,博是廣博的博,望是眺望的望,博望苑,就是讓太子在這個苑裡邊,可以任意地挑選他自己喜歡的人作為他交往的人,這個是很不容易的。漢武帝最討厭的就是大臣們養門客,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信陵君手下有三千門客,我們在講漢武帝的過程中間,講過竇嬰、田蚡養瞭很多門客,漢武帝非常反感的。但是允許太子養門客,而且你可以自由地根據你的喜愛去挑選門客。  這應當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兆頭,表明漢武帝已經開始在培養他的太子,讓他的太子接觸各種各樣的人。這個時候無論是太子,還是太子的母親衛子夫,兩個人在皇宮中間人氣指數已經飆升到最高的位置,非常得寵。這是第一階段,這個階段到二十歲結束。太子成年以後,漢武帝和他的兒子太子劉據的關系出現一些微妙的變化,這個階段叫暗生罅隙。   這個階段出現瞭一個不太好的征兆,就是漢武帝發現他的兒子性格上和他差別比較大,《史記》的記載是寫瞭三個字“不類己”,就是不像自己。這個話大傢應當說不陌生,當年我們講呂後的時候,大傢都知道,劉邦就發現他的太子不類己,而喜歡那個趙王劉如意,甚至於發生瞭想換太子的這種想法。漢武帝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啊,個性非常張揚,而他的這個兒子呢,他的兒子個性非常仁弱,是個很仁義的人。一個個性很張揚的人,另一個是個性很仁義的人,這樣他就發現他兒子不像他自己。實際上這個時候開始,太子和父皇之間,已經出現瞭一個外人沒有覺察到的微小的裂痕。  劉據從小可以說生長在蜜罐中,享受瞭父親漢武帝的萬般寵愛,沒成想等到太子劉據長大以後,漢武帝的這顆慈父之心卻慢慢發生瞭變化。據《史記》記載,劉據是一個仁義的太子,也是很得人心的。那麼在這逐漸疏遠的父子關系之下還有其他什麼原因嗎?難道隻是劉據不像漢武帝那麼簡單嗎?  第三個階段,叫心口不一,這個階段就很重要瞭。這個階段出現瞭很多事情,因為這個時候太子已經是二十多歲瞭。你想想衛子夫多大瞭?漢武帝是十七歲邂逅衛子夫,最快也得到十八、九歲,她入宮有一年沒見面,第二年才重新寵幸她,那基本上十九歲才開始給他生孩子,到瞭她生出來皇太子的時候,她已經是二十多歲的人瞭,等到太子長到二十歲的時候,衛子夫四十多瞭。  我們經常說什麼一枝花,什麼豆腐渣之類的詞,反正是衛子夫到四十多歲的時候,已經是可以說,在漢武帝眼裡已經失去瞭當年的魅力,這個我們可以理解。當然我們不能說衛子夫現在就是豆腐渣,我們還說她是個漂亮媽媽,但是比起更年輕的嬪妃,衛子夫失寵瞭。衛子夫的失寵,就讓武帝和衛子夫的關系,又捎帶著衛子夫兒子的關系都發生瞭變化。這個時候漢武帝寵幸誰?先寵幸王夫人,但王夫人很可惜早死。  然後再寵幸李夫人,李夫人一寵幸,李夫人的大哥李廣利就做瞭貳師將軍,李夫人的二哥李延年就做瞭漢武帝的幸臣,李夫人一得寵幸,兩個哥哥都搭瞭便車一路飆升,衛子夫冷落瞭。這個時候皇後衛子夫、太子劉據感到瞭一種威脅,這個威脅主要是感覺到地位能不能保。也就在這個時候,漢武帝覺察到瞭皇後和太子內心的恐慌。漢武帝就找衛青,因為這時候衛青還在世,找衛青跟衛青講一番話,讓衛青把這個話捎給皇後和太子。漢武帝跟衛青說什麼呢?  說瞭這麼幾點,第一,就是我現在執行的這個政策,對外征伐四夷,對內變更制度,為什麼要這樣幹?說我如果不變更制度的話,將來後世就沒有一個遵循的法則,我現在如果不征伐四夷,後世就沒有一個太平的天下。所以我不得已而這樣做,殃及瞭老百姓我是不得已的。這說明第一點,這是漢武帝第一次解釋他所執行的國策。第二點,他說太子在我眼中是個好孩子,太子很穩健,我執行的這一套可以,但是我的兒子不能再走我的老路,我的兒子再這樣做,就會走秦朝滅亡的老路。  而太子剛好是一個非常仁義的太子,他來守這個天下我非常放心,所以現在在我的眼裡,兒子還是個好兒子。當然天下是老子的,就是江山是老子的,也是兒子的,歸根結底這個江山還是兒子的。所以說瞭一番話,讓衛青捎這個話給衛子夫,給太子劉據,說你們不要害怕,我對你們還是我心未變,我的心沒有變。這個話說過以後,衛青的反應是頓首謝,就是衛青非常感謝。皇後聽說這個話,史書的記載是“脫簪謝罪”,就是感恩戴德。但是這番話我在讀的時候,我覺得這個話說得有問題,這個話叫我看來是做秀,而且是個政治秀。為什麼說它是個政治秀呢?  我講幾點理由,第一,這個話刻意地掩蓋瞭漢武帝對太子的不滿,漢武帝公開說出太子“不類己”,他對太子是不滿意的,但實際上他對衛青說瞭他對太子非常喜歡,他把他的不滿意掩蓋瞭,這是第一點。再一點,皇後已經失寵瞭,漢武帝回避瞭皇後失寵的這個現實,他還說我很信任她,實際上他又一次掩蓋瞭對太子的不滿,掩蓋瞭對皇後的失寵,他掩蓋瞭。你想想一個皇帝掩蓋瞭這麼多東西,這個話能是真心話嗎?我覺得這是一個違心之言。他之所以要這樣做,隻能說明漢武帝是在有意地、刻意地在掩飾一些什麼東西。  皇後衛子夫由於年長色衰,愛屋及烏的漢武帝也就慢慢不喜歡衛子夫的兒子劉據瞭。但是據《史記》記載,漢武帝還是很信任皇後衛子夫和太子劉據的,每次外出他都把朝中之事托付給太子處理,宮中之事都托付給皇後處理。那麼太子劉據失寵的背後究竟有什麼隱秘呢?  那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瞭,漢武帝跟太子的關系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那當然第一個原因我們剛才已經說過瞭,就是太子的母親衛子夫失寵瞭,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因為漢武帝這個人是個愛屋及烏的人,就是他喜歡這個女人,這個女人的兒子他也喜歡;這個女人失寵,她的兒子他也不待見。還有一個重要事件,衛青去世。這是個大事情,無論是皇後衛子夫,無論是太子劉據,他們在朝中最有力的支持者就是大司馬、大將軍衛青。我們知道衛青是衛子夫的弟弟,是太子的舅舅,是衛氏傢族在朝中的支柱。  雖然從元狩四年漠北大戰以後,漢武帝再也沒有派衛青出去打仗,衛青後來在傢裡閑居瞭十幾年,但是隻要衛青在,反對太子的人就不敢那麼囂張。因為衛青盡管不領兵出征瞭,衛青的地位盡管下降瞭,但是衛青仍然是大司馬、大將軍,還是侯啊,他那些東西都沒有變,所以朝臣們在朝中議論到太子的時候都不敢太放肆。但是元封五年,這一年衛青去世瞭,衛青的去世,對於衛子夫跟太子來說打擊太大瞭,就是衛氏傢族整個失去瞭一個支柱,朝中無人瞭。衛青的去世使太子最有力的一個支撐失去瞭,所以衛青的下世,可以說讓太子的地位是雪上加霜。所以到這個時候出現一個什麼情況?出現瞭一個新的情況,皇後衛子夫要見到漢武帝變得非常得困難,皇後不能輕易地見到皇帝瞭。這可是個重要事件,因為這個事件一旦出現以後,一旦遇到危機情況,皇後不能夠跟皇帝進行直接溝通,他們兩個不能直接見面瞭。  太子更是很少見到皇帝,遇到什麼事情他沒有辦法向皇帝解釋,他的母親不能見到,他也不能見到,兩個人都不能見到漢武帝,這就是一個大麻煩。還有一個,太子和漢武帝政見不和,就是政治見解上差別很大。漢武帝是一直主張對匈奴用兵,一直要打下去,太子是屢屢勸阻漢武帝不要打,這個仗不能再打瞭,打得國傢撐不住瞭。所以面對太子的勸諫,漢武帝說瞭這麼幾句話:“吾當其勞,以逸遺汝,不亦可乎。”這個話什麼意思呢?他說我幹這些累活,而把一個安逸的天下留給你,把一個太平的天下留給你,不也很好嗎?意思就是我打天下,將來你坐天下,不是很好麼?漢武帝是笑著對兒子說的,實際上在武帝的微笑的背後已經隱含著對太子的一種不滿。  兩個人政見不和,就在政治見解上,治國的大政方針上,太子跟父皇之間有矛盾,這是很重要的一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太子不懂權術,太子這個人他跟武帝的出身雖然都是七歲當太子,但是漢武帝七歲當太子,你知道和五個女人的競爭中間,漢武帝學會瞭多少本領啊。而漢武帝的太子是平平安安當的,沒有任何宮闈的爭鬥,所以這個太子沒有經歷過政治風雨的磨練,他對政治權術一竅不通。我的主張是你可以不玩弄權術,但是你不可以不懂得權術,如果你在政治鬥爭中間你不懂得權術,那隻能叫做政治幼稚。  恰恰武帝的太子是一個不懂權術的人,所以他就公開地多次地把自己的反對意見撂給他的父親,這樣導致父子的關系其實也在變化。這樣就帶來瞭父子之間政見的不和,帶來一個重大問題就是朝臣分派,朝中的大臣一部分贊成太子,這就是太子黨;一部分贊成漢武帝,這就是君王黨。朝臣們分瞭兩派,一部分支持漢武帝,一部分支持太子,朝臣的分裂這也是一個客觀的事實。  太子劉據出生的時候頭上充滿瞭光環,但是在他母親衛子夫和舅舅衛青失寵後,他這個太子的位置也受到瞭威脅。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對匈用兵的問題上,父子之間產生瞭重大分歧,進而在朝廷上也出現瞭支持太子的一派,這是大權獨攬的漢武帝最不願意看到的。恰恰在太子倒黴的這個時候,又有人給太子劉據打起瞭小報告,那麼漢武帝會不會趁機向太子發難呢? 相關閱讀推薦:漢武帝的儲位糾葛:從劉據被殺到立劉弗陵殺其母戾太子劉據的墓在哪?戾太子劉據有子女嗎?漢武帝劉徹長子劉據的妻子是誰?衛子夫和衛太子是怎麼死的?衛太子劉據慘死之謎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第四個階段,疑竇重重。這個階段就更麻煩瞭,這個階段太子的地位是岌岌可危,而且有一些人公開跳出來給太子找麻煩,而且找太子麻煩的人不是別人,就是漢武帝身邊的小太監,小太監都敢給太子下藥、下套瞭。出瞭兩個事件,第一個事件,太子去拜見他的母親皇後,在皇後宮中待的時間長瞭一點,結果就有個小太監給漢武帝打小報告,說太子到皇後的宮中待瞭一整天,在那兒幹什麼呢?跟皇後中間的宮女玩瞭。漢武帝一聽,立即給太子的後宮增加瞭兩百多個宮女。  太子回到宮中以後,他的宮裡一下子多瞭兩百多個年輕的宮女。他並沒有要求啊,皇帝也沒有解釋什麼原因啊,他覺得這個後面有文章。一打聽,原來是有小太監打他的小報告,太子跟皇後對這個小太監恨得是咬牙切齒,特別是皇後恨得不得瞭。但是太子這個時候還很幼稚,太子說別人怎麼說隻要我走得直我不怕。  而太子這個時候恰恰是犯瞭一個大錯誤,就是因為太子覺得他的父皇是一個很英明的人,但是這個時候無論是如何英明的人,他都難以克服人性自身的一個大弱點,偏聽偏信,這是一個人性的一個大弱點。漢武帝身邊有這麼多小太監,他整天見著小太監,你想想這些小太監在漢武帝身邊經常這麼吹風,漢武帝信啊,漢武帝要是不信,怎麼會給太子宮增加兩百多個宮女啊,這是第一件事。  過瞭不久出瞭第二件事,漢武帝得瞭個小病,得病以後,他就讓小太監去叫太子來,結果這個小太監回話告訴他說,說太子一聽說你父皇得病瞭,太子樂死瞭,高興得不得瞭。漢武帝一聽臉一沉,就沒吭氣。過瞭一會兒太子來瞭,太子來瞭後漢武帝一觀察,發現太子盡管強顏歡笑,但是太子的臉上掛著淚痕。他就很納悶兒,一打聽才知道太子剛剛大哭瞭一場,太子聽說父親有病,先哭瞭一場,然後擦幹眼淚來見父親。這個時候漢武帝才知道,這個小太監搗鬼瞭,就把這個搗鬼的小太監立即給殺瞭。   但是你通過這兩件事,我們可以看出來兩點,第一,小太監之所以敢給太子下套、下藥,首先是小太監已經覺察到太子跟父皇的關系疏遠瞭,如果父子關系非常親密的話,這個小太監敢下藥嗎?不可能啊。而他們敢於從中間,特別是一個外人敢於挑撥父子關系,他一定是聞到瞭什麼東西,嗅到瞭什麼味道,他才敢下這個藥。所以太子這個時候處境的困難,首先是小太監覺察到太子跟父皇之間有矛盾,至少是有距離瞭,有縫隙瞭。再一點,漢武帝相信啊,聽說我一得病兒子笑瞭,皇上的臉馬上就一沉,後來還是觀察瞭一下才發現這是個冤案,這說明漢武帝這個時候已經對太子由不喜歡升格到不信任。由不喜歡到不信任,所以這個階段應當說太子的位置很艱難瞭。  漢武帝此時對太子劉據已經產生瞭不信任。再加上父子二人沒有機會很好地溝通,於是父子二人的關系也是越行越遠。雪上加霜的是,太子劉據剛剛逃脫小太監們的群起進攻,又遇到瞭一個強勁的對手,那麼這個對手是誰呢?  第五個階段,危機四伏。這就是一個更可怕的階段,這個階段中間第一件事,堯母門事件。這個事件是怎麼發生的呢?是漢武帝晚年有一次打獵走到河間,河間就是今天河北省的河間縣,走到這個地方。當時就一個會算卦的人告訴他,說這個地方有一個奇女子,漢武帝就派人去找,結果找來一個小女孩,十幾歲的一個女孩。這個女孩有一個特點,這個女孩從生下來以後,她的兩個手就是拳著的伸不開。  漢武帝這時候多大瞭?漢武帝已經過瞭六十瞭,碰見這個十幾歲的小女孩,而且這個小女孩很漂亮。結果漢武帝用手給她一掰,這個手就開瞭,這個手十幾年誰也掰不開,漢武帝一掰就掰開瞭。所以漢武帝身邊的人就叫這個小女孩叫拳夫人,手拳起來的拳,叫拳夫人,這就是漢武帝晚年最後寵幸的一個女子,叫鉤弋夫人。這個鉤弋夫人大得漢武帝的信任和喜愛,而且這個拳夫人還很爭氣,後來竟然懷孕瞭十四個月,給漢武帝生瞭一個兒子,名字叫弗陵,號叫鉤弋子。漢武帝是晚年得子,是喜事,很高興。而且這個鉤弋夫人長得很漂亮,漢武帝把自己全部的愛,都加在瞭這個十幾歲的嬪妃和她生的這個小娃娃身上。  他覺得當年堯舜禹那個堯,就是懷孕瞭十四個月才生下來,如今他得這個小兒子,也是懷孕瞭十四個月才生下來,所以他就把生他兒子這個地方取瞭個名,搞瞭個命名儀式叫堯母門。那麼如果說鉤弋夫人是堯母的話,那鉤弋子豈不就是堯瞭嗎?這個說法是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的,很容易讓人們想到漢武帝是不是將來想傳位給這一個小兒子,這個是很容易引起人們誤解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寫到這一段的時候,司馬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評價,司馬光的評價就是說,這個君王做事一定要處處謹慎,如果你稍有不慎,就可能讓那些別有用心的人聞到氣息,興風作浪。  公元前94年,鉤弋夫人懷孕十四個月為漢武帝生下瞭一個皇子。老年得子的漢武帝很興奮,並把鉤弋夫人生子的地方命名為堯母門,等於說把鉤弋的兒子比做堯瞭。這不禁讓人浮想聯翩,堯是古代的聖人,這是不是暗示漢武帝此刻要廢掉太子劉據呢?劉據的太子之位會不會因此而失去呢?  司馬光的那個評價是有道理的。但是現在我們要講的是,這個堯母門事件是不是意味著漢武帝這個時候想廢掉太子,立他這個小兒子,有沒有這種可能性?我的看法沒有。漢武帝無非是作為一個年長六十多歲當父親瞭,而且他的母親是一個十幾歲的一個年輕女子,漢武帝很高興。漢武帝是個性情中人,當年那個衛子夫生太子的時候他就很高興,這次是故伎重演,又高興瞭。一高興就命名堯母門,其實他就是一種炒作,並沒有更多的意義,沒有更多的意思。  為什麼說漢武帝這個時候沒有廢太子的意願呢?我想講這麼幾點理由,第一,漢武帝對太子是有一個基本評價的。這個時候離漢武帝晚年下罪己詔已經沒有幾年瞭,就是漢武帝晚年對自己征伐四夷辦瞭那麼多事,他其實已經感到有點追悔瞭,他覺得如果再這樣做下去,就要走秦始皇的老路瞭。而他的兒子是一個非常仁義的人,而且歷代國君都知道,要想國傢穩定必須要選一個年長的人做國君。封建社會歷來有一句古話,國賴長君,一個國傢仰仗的是一個年長的君主,如果君王太小的話,他處理不瞭朝政,所以漢武帝是懂這個道理的。從感情上來說,那可以說漢武帝非常喜歡他這個小兒子鉤弋子。  但從理智上說堯母門事件的時候,他並沒有廢立太子的想法。因為在這之前漢武帝也寵幸過王夫人,寵幸過李夫人,這些夫人都生過兒子。漢武帝並沒有因為他寵幸她,就廢瞭一個不寵幸的衛子夫的兒子,沒有這樣做,這是我說的一個理由。再一個理由,我覺得漢武帝是一個非常理智的人,漢武帝的理智近乎於冷酷。如果我們往後推,後來發生瞭巫蠱事件,太子死瞭,皇太孫也死瞭,漢武帝的其他幾個兒子都看不中,最後他選中瞭他這個八歲的小兒子,就是鉤弋子劉弗陵。  那麼漢武帝在七十歲傳位給他的小兒子的時候,漢武帝做的第一件事,先殺他的母親鉤弋夫人,這叫去母留子。漢武帝在他晚年真正想立鉤弋子做皇位繼承人的時候,是先把他的母親,二十多歲的鉤弋夫人給殺瞭。你可見漢武帝如果一旦決心要立鉤弋子做皇太子的話,他一定要殺他的母親;他正在寵幸他的母親,他不會立他。這個你可以看出來,漢武帝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這個人特別狠,特別果斷,果斷到冷酷無情的地步,冷酷無情跟果斷反過來說明,漢武帝是理智大於感情的人,是個非常理智的人。  因此他絕不會在這個時候,在堯母門事件,當他這個小兒子一出生,他就想廢掉年長的那個太子,再立這個剛剛生下的兒子,不會,不可能。因為這個兒子長大瞭是什麼樣誰知道啊?當年他和衛子夫那個太子出生的時候,他不也是很高興嗎?長到二十多歲他才發現“不類己”,那麼這個小兒子長大以後“類己”不“類己”啊?很難講啊。我們不能因為他喜歡他母親,就認為堯母門事件意味著皇帝要更換太子瞭,這可能性不大。所以我覺得堯母門事件,表明瞭漢武帝對鉤弋夫人和鉤弋子的感情上的喜愛,但是這個感情上的喜愛還沒有發展到要廢立太子的程度,但是這個時候應當說太子的位置更危險瞭。當鉤弋子出生的時候,漢武帝已經是六十多歲瞭,按漢武帝七十歲傳位給八歲的鉤弋子來推斷,漢武帝生他這個小兒子的時候是六十二歲,當然今天六十多歲還不算太老,但是漢武帝那個時期,六十多歲已經很不得瞭瞭。  劉邦是六十二歲就死瞭,至於漢文帝、漢景帝,一個是四十六歲死,一個四十八歲死,都死得很早,四十多歲就死瞭。所以六十多歲的漢武帝已經感到體力不支瞭,由於他體力不支,漢武帝很多事情感到力不從心。一個人年老瞭有病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漢武帝不這樣想,他覺得他年老體衰他有病是有人在詛咒他,有人在搗他的鬼,讓他實現不瞭長生之願,所以漢武帝這個時候就越是年老體弱越是疑神疑鬼。漢武帝晚年有一次在皇宮中間,他突然看見一個男子帶瞭一柄劍進入皇宮,他立即派人去追,結果這個男子把這個劍一扔跑瞭,沒有抓住,漢武帝一怒之下把皇宮的侍衛長給殺瞭。  殺瞭以後漢武帝覺得還是不放心,他覺得有人要行刺他,然後就調動軍隊關閉瞭城門,在這個城中折騰瞭一個月搞大搜捕,最後也沒有抓到人,什麼人也沒有抓到。你可以通過這一件事看出來,漢武帝晚年是疑神疑鬼,提心吊膽,總害怕自己早死,其實這個心態也很正常。我們很多人說自己不怕死,其實那個時候因為你還很健康,真到你年老體衰的時候,很多人,絕大多數人從人性上講還是留戀生的。所以武帝晚年他身體越差,他求生的願望越強,他越想活。所以這個時候武帝身體是一天天衰弱,而太子的地位是一天天在危機。也就在這個時候,發生瞭武帝晚年那個波及幾萬人的大慘案,就是巫蠱事件。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乾隆長壽疑雲:乾隆為什麼能夠活過七十歲?

  1799年乾隆駕崩,享年89歲,是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皇帝的圈子裡,也是七十古來稀。大概隻有十個皇帝超過瞭七十歲。超過八十的隻有五人,乾隆,武則天,趙構,忽必烈,蕭衍。乾隆為什麼能長壽?各種長壽秘訣在社會上廣為流傳。這與乾隆的飲食與習慣都有關,學術界覺得不太靠譜。學術界概括為四大秘訣:—是遺傳長壽因素,乾隆壽命長,主要利益於父母所賜。   父親雍正,母親是誰?有爭議。有認為是熹妃。多認為是鈕祜祿氏。也有認為是漢人錢氏。乾隆繼位後,將生母奉為崇慶皇太後。可以肯定的是她的壽命長,活瞭85歲。是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太後之一。乾隆的長壽與她有關嗎?復旦大學曾做過課題,得出的結論是長壽是可以遺傳的,主要是從母親方面遺傳。如果母親能長壽,子女長壽的可能性大。乾隆的長壽可能與母親的長壽有關。生母的父親叫凌柱,活瞭83歲。這是三代人積累的基礎。但是孝莊活瞭76,順治卻隻活瞭24歲。還有同治,光緒都是短壽。復旦金力教授的結論是母親長壽,子女長壽的可能性比較大。王笑峰認為,人在四十歲前,遺傳因素在長壽中占的影響大約在百分之二十左右。順治與同治是得瞭暴病。甚至說光緒是被毒死的。   乾隆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一是飲食韶層押律,四十歲前,哪些因素影響人的壽命呢?飲食起居規律,為長壽奠定瞭基礎。先看乾隆的起居。百姓一般上班都是朝九晚五。作為清的皇帝,乾隆的上班是準點在卯時,大概早晨五點起床,開始看奏折。然後召見大臣。一天有四五撥。見完大臣後,得見軍機大臣,交代重要任務。見完後,差不多到中午瞭,如果沒什麼事,就要娛樂瞭。   內容豐富,騎馬繪畫寫詩等。到瞭傍晚,再看一天的公務哪些沒完成,再完成。天黑就睡覺。這一天,工作繁忙,任務也多。但是也沒覺得痛苦。一天充實。父親雍正愛熬夜,尤其是後半夜,一天批幾十份奏折。乾隆不愛熬夜。當天盡量完成,不加班。乾隆早睡早起,守時。乾隆不是完全待在紫禁城中,常出去散心,圓明園待幾天,承德避暑,西苑三海也是常去的。他還曾六下江南。康熙常自嘲當皇帝累。乾隆卻似乎不苦。這樣的生活堪稱完美。再說飲食,皇帝不同,得叫用膳。不能叫吃飯。開飯叫傳膳。起床不久,就吃早餐。一天兩頓正飯,兩頓小吃。晚膳在下午兩點。小吃隨意,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大概在下午和晚上。正餐吃什麼呢?盤肉、湯肉,豬油羊雞鴨等。夠豐盛的。不是他一個人吃。他吃飯,基本是點到為止。不會暴飲暴食,大多賜給瞭身邊人。     他講究清淡,食材來源廣泛。對酒水講究,隻喝玉泉酒。這是低度數的糯米酒。禦茶膳房每做一道萊,都要內務府大臣簽字,才能送進宮給皇帝吃。如果不是皇帝傳旨,任何人不能與皇帝同桌吃飯。如果傳瞭後妃一起吃飯,意味著要陪皇帝過夜。逢年過節,還召來傢宴。吃得精細健康科學,為他長壽打下瞭基礎。再說個人生活,在百姓印象中,乾隆是風流才子,好色。實際上,乾隆對個人生活比較節制。孝賢皇後是結發妻子,沒當皇帝前就結婚瞭。關系不錯。孝賢皇後是馬齊的侄女,生活儉樸。宮中都稱贊她。她孝…自婆婆,婆媳關系好。乾隆對這位皇後專寵。不幸的是乾隆十三年,皇後死瞭。乾隆再也找不到一位像孝賢一樣的知音瞭。客觀上,也註定瞭他的節制。乾隆多子多福,有十七個兒子,十個閨女。我們現在生活節奏快,乾隆的養生之道還是可以提供一些經驗。比如工作上,盡可能少加班,早睡早起,保持旺盛精力。不要暴飲暴食,少吃油鹽,少喝酒。

金匱之盟疑雲:可能是趙光義為合理繼位找的借口

  趙匡胤之死和趙光義上臺,二者之間太多的巧合和離奇,史學傢隻能根據已有記載進行推理,但是尚無確鑿史料推翻以前觀點。趙光義登基至今是個謎,以後也很難說情楚。人們之間即使親如兄弟,亦多可共患難、不易共富貴,一遇權位、金錢之爭往往演出一幕幕宮廷政變或殘酷競爭。   ”金匱之盟”是否是騙局   宋太祖趙匡胤死時”燭影斧聲”存在種種疑跡,在臣民眼中,趙光義即位是頗不光彩的。為瞭尋求一個法律依據,取得天下人民的信任。趙光義即位不久,就出現瞭”金匱之盟”的說法。   ”金匱之盟”指的是宋太祖、太宗的母親杜太後臨終時要求兒子太祖趙匡胤傳位給趙匡胤之弟趙光義的一份遺囑。據傳當日杜太後病危,急召趙匡胤等人受顧命。太後問趙匡胤:”你知道自己是如何做瞭天子的?”趙匡胤十分悲傷,傷心地不能回答。杜太後又說:”我已經行將就木,你哭管什麼用呢?我時日已不多,你怎麼隻哭呢?我還要告訴你一件大事。”趙匡胤見狀,隻好回答母親:”我能做天子,全是先祖與太後積功積德的結果。”杜太後聽後,有些生氣,嚴厲地說:”根本不是這樣!你能當天子是因為周室國君年幼,群心不附的原因。倘若周室有長君,你能當上皇帝嗎?”繼而又說:”你與光義都是我的兒子,將來你應當傳位給你的弟弟光義,這才是確保社稷的根本啊!”趙匡胤於是叩頭回答:”一定照您的吩咐辦。”杜太後又指著宰相趙普說:”你把它記下來,不能違背我的話。”趙普於是當場記下瞭太後遺囑,並在末尾署名”臣普記”三字,趙匡胤將遺囑藏到金匱中,並命令那些細心謹慎的人掌管,這就是趙光義即位所依據的”金匱之盟”。   然而,由於年代久遠,”金匱之盟”的重重迷霧也未能揭開,後人推測是太宗和趙普杜撰出來以掩人耳目的。那麼,到底太祖是否有傳位光義之意呢?   一種觀點認為”金匱之盟”是存在的。在”金匱之盟”之說傳出後,宋、元、明、清朝很少有人懷疑它的真實性,並且這件事也經常被用來贊頌宋太祖沒有私心。還有人指出,宋太祖趙匡胤在世時,早就有心傳位給弟弟趙光義。《玉壺清話》卷七記載:”開寶初,太宗居晉邸,殿前都虞候奏太祖說”晉王天日資表,恐物情附之,為京尹,多肆意,下戧吏仆,縱法以結豪俊,陛下當圖之。”上怒曰:”朕與晉弟雍睦起國,和好相保,他日欲令管勾天下公事,粗狂小人,敢離我手足耶?”亟令誅之。”

戚繼光斬子疑雲:是否斬子又是斬哪個兒子?

  ”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傢小兒郎,倭寇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  這是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廣為流傳的一首民謠,謠中的戚爺指的是明代著名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戚繼光出生將門,自幼便立志馳騁疆場,保傢衛國,曾揮筆寫下”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著名詩句。戚繼光17歲時承襲瞭父祖歷任的登州衛指揮僉事之職,25歲時被提升為署都指揮僉事,擔負起山東沿海防守海疆、抵抗倭寇的重任。  倭寇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元朝。元朝末年,日本的北條時宗曾兩次發佈異國征伐令,企圖趁戰亂之機入侵朝鮮,進而覬覦中國。被這個征伐令動員起來的日本武士從此開始騷擾中國東北沿海,倭寇之患逐漸形成。由於中國古代稱日本為”倭國”,所以這些劫掠中國沿海的日本武士和浪人被稱為”倭寇”。明初時,國傢強盛,海防較為完備,倭寇並未釀成大患。正統年間之後,由於朝政腐敗,軍備廢弛,倭寇日漸猖獗。正統四年(1439年),倭寇襲入浙江臺州的桃渚村,殺人放火,劫掠財物,甚至把嬰兒拴在竿上,用開水燙死。嘉靖年間之後,倭寇之患發展到瞭極點。他們同海盜汪直、徐海等人相勾結,有時外出劫掠,一次可糾集戰船上百艘。倭寇在東南沿海一帶,攻城掠地,殺人放火,奸淫擄掠,無惡不作。使東南沿海一帶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到難以估計的損失   為瞭剿除倭寇之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素有威名的戚繼光被調任到倭患最為嚴重的浙江任都司僉書,主持這一地區的抗倭鬥爭。戚繼光初至浙江時,這一地區衛所空虛,士兵老弱;將官不習武藝,不懂兵法;水軍戰船十存一二,且年久失修……。有一次,八百多名倭寇侵入浙江沿海的龍山所,戚繼光親自率軍迎擊,但是由於明軍老弱怯戰,接戰沒幾個回合,便已顯現出潰敗的跡象。在這危急關頭,戚繼光一馬當先,沖至陣前,連發幾箭,將倭寇的幾個頭目射倒,倭寇明軍統帥如此英勇,便倉惶逃竄。為瞭改變這種兵士羸弱、防備松弛的現狀,戚繼光從當地的漁民、蛋戶中招募新軍,並加以嚴格的訓練,這支軍隊雖然人數不多,隻有三千多人,但是打起仗來,卻個個都能以一當十。這支軍隊不僅作戰勇敢,而且紀律嚴明,從不敢亂民擾民。當地的人都親切的稱呼這支紀律嚴明、能征善戰的隊伍為”戚傢軍”。戚繼光還總結與倭寇作戰的經驗,結合南方地形多沼澤的特點,創造出新的陣法–鴛鴦陣,每十二名士兵為一個戰鬥小組,每人所持兵器各不相同,火器與冷兵器、長兵器與短兵器相互配合,大大提高瞭戰鬥力。戚繼光依靠這支能征善戰、紀律嚴明的軍隊,在抗倭的鬥爭中取得瞭一系列的勝利。  戚繼光統軍打仗,十分強調紀律的重要性。他要求士兵要絕對的服從指揮,指揮官下令向前,前面就是有刀山火海也要奮勇前進,不得後退,違令者定斬不赦。正是因為戚繼光如此強調軍紀的重要性,才有瞭戚繼光斬子故事的發生。  戚繼光斬子的故事幾百年來一直在閩、浙一帶廣為流傳。在福建莆田,這一故事還被改編為閩劇《戚繼光斬子》,以藝術的形式在民間盛傳不衰。此外,在福建寧德、連江、閩侯,浙江義烏等地也有類似的傳說。戚繼光斬子的故事到底是不是歷史事實,到底發生在那個地方一直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有一說認為,戚繼光斬子的故事發生在浙江臺州地區。戚繼光率領戚傢軍在浙江抗擊倭寇,幾次大的戰役都連戰連捷,打得倭寇是聞風喪膽。有一次,戚繼光率領軍對在臺州府圍剿一股倭寇,倭寇與戚傢軍接戰之後,很快大敗,有一股殘敵想繞道城北的大石退守仙居。為瞭徹底消滅這股倭寇,戚繼光立即命自己的兒子戚印為先鋒,率領軍隊抄近路在白水洋常風嶺一帶伏擊。臨行前戚繼光一再交代戚印,與倭寇接戰之後,不要急於求勝,要佯裝失敗,將敵人誘至仙居城外再予以反擊,以迫使城中的倭寇出援,一舉殲滅。違反軍令者要按軍法處置。戚印率軍到達常風嶺之後,將軍隊埋伏在山道兩旁的樹叢中,此時,倭寇的隊伍也沿著這條山道開瞭過來,前面還押著一些搶掠來的婦女和牛羊等,戚小將見後,氣憤萬分。再也沉不住氣,馬上下令軍隊展開總攻,一時間矢石齊飛,刀槍猛舞,喊聲震天。戚印隻顧瞭奮勇殺敵,竟然忘記瞭父親臨行前交代的隻許敗,不許勝的交待。霎時間就將敵人全殲在山道之上。後來戚印率軍回營,將士們都言戚印作戰勇敢,殺敵有功。但戚繼光卻在在聽完兒子稟報之後,勃然大努。說他違反軍紀,不服從指揮,應該以軍法處置,便命將校將其綁出轅門外正法。諸將雖然苦苦求情,說戚印雖然是觸犯瞭軍令,但其大敗倭寇,也是有功之臣,可將功抵罪。但戚繼光卻認為戚印明令故犯,貽誤軍機,不容不誅!若是不殺則軍紀難以嚴明如初。最終,還是斬瞭兒子。後來當地的百姓懷念戚公子,便在常風嶺上為他建造瞭一座太尉殿,據說這座大殿的殘跡至今猶存。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戚繼光斬子的故事不是發生在浙江常風嶺,而是發生自福建麒麟山;斬的兒子不是戚印,而是戚狄平。說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在福建沿海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朝廷換瞭幾任大將也拿他們沒辦法,百姓叫苦連天。後來戚繼光率八千義烏兵入閩抗倭,頭一仗打的就是海上倭寇的巢穴–橫嶼。橫嶼是一個海上孤島,與寧德樟灣村隔海相望,此處漲潮時是一片汪洋,退潮之後則是泥濘一片的沼澤,地形易守難攻。倭寇在島上修建瞭許多堅固的防禦工事,戚繼光經過一段時間的詳細觀察之後,決定在中秋節的下半夜乘著倭寇防守松懈,潮水低落的時候,涉過淺灘處的沼澤,出其不意的攻擊敵人。戚繼光先命張諫、張嶽在橫嶼西、北陸上佈陣,防止倭寇上岸;又命張漢率水師在橫嶼東部海面遊弋,防止倭寇從海上逃竄;自己則率領戚傢軍的主力從南面進攻。在攻擊發起之前,戚繼光曉諭全軍:”潮水漲落,分秒必爭,隻許勇往直前,不準猶疑回顧。違令者斬!”戚繼光任命自己的兒子戚狄平為先鋒官,率領三千精銳部隊打先鋒。戚狄平率軍行至麒麟山下的宮門嘴山口時,擔心父親年老力衰,跟隨不上,便立馬回頭向樟灣方向望瞭望。這時跟在後面的將士以為先鋒有令要傳達,不覺也都腳下一頓,停瞭下來。戚繼光率領中軍跟在後面,突然發現前面的隊伍停瞭下來,不知發生瞭什麼變故。立即派人詢問。後將校回報說:”前面沒什麼事情,隻是因戚先鋒回頭,兵士疑惑所致。”戚繼光聽後大怒,立刻令人將戚狄平綁至馬前,訓斥道:”你身為先鋒官,不帶頭遵守秩序向前的軍令,反而帶頭違令,致使三軍疑惑。如若不按軍法處置,又以何服眾。”說完命令帳下軍校將戚狄平綁出,斬於軍前。戚繼光身邊的將士紛紛跪地說情,也無濟於事。後來,戚傢軍勝利的攻占瞭橫嶼,斬殺倭寇二千六百餘人,徹底搗毀瞭橫嶼上倭寇盤踞的巢穴。戚繼光帶軍回師時,路過麒麟山,想起被自己斬殺於此的兒子,不禁傷心落淚。後來,當地的人民感於戚將軍父子的抗倭功勞,就在戚繼光當年立足思子的地方建起一座六角涼亭,取名為”思兒亭”。在戚公子被斬的麒麟山角樹立瞭一塊石碑,名曰”恩澤壇”,以永遠紀念戚繼光和戚狄平抗倭保民的萬世恩澤。  此外,有人根據《仙遊縣志》中:”繼光至莆田,將出師,煙霧四塞,其子印為前鋒,勒馬回,求駐師。繼光怒其犯令,殺之”的記載,指出戚繼光斬子的故事應該就是發生在福建莆田,斬殺兒子為戚印。  對於以上幾種戚繼光斬子的傳說,史學界另有看法。戚繼光斬子的故事,在《明史》、《罪惟錄》、《明書》和汪道昆的《孟諸戚公墓志銘》、董承詔《戚大將軍孟諸公小傳》、《閩書》中的《戚繼光傳》等較為可信的史料中均無記載,戚繼光後人所編著的《戚少保年譜耆編》中也沒有關於此事的記載。而且根據《戚繼光墓志銘》的記載,戚繼光的正房夫人王氏,一生隻生有一個女兒,並無傳說故事中的長子戚印這個人。戚繼光在軍中所納的小妾陳氏、沈氏、楊氏等人雖然先後為他生瞭戚祚國、戚安國、戚報國、戚昌國、戚興國等幾個兒子。但這些兒子在戚繼光抗倭時期都還是襁褓中的小兒,根本不可能成為統軍打仗的將領。因此,許多歷史研究者認為,戚繼光斬子之事,純粹是子虛烏有。民間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故事流傳,也許是人們根據戚繼光將軍治軍嚴明,軍紀如山的特點演繹出來。戚繼光斬子的傳說從歷史考證的角度來講並無明證,至於傳說中的戚印、戚狄平等人是否是戚繼光的義子,此為筆者的一種推測,事實是否如此,還有待史學界的進一步證明。相關閱讀推薦:中國武功到底能不能打?戚繼光戰場無視武林高手戚繼光為何瞞著妻子納三個妾?戚繼光的妻子是誰抗倭名將戚繼光是怎麼死的?戚繼光抗倭的故事:戚繼光真殺瞭一千個倭寇嗎戚繼光簡介 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生平

歷史疑雲:禪讓制這樣的交接真的是心甘情願嗎?

  “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咱就別去管這段話究竟是什麼意思瞭,反正這是孔子推崇堯的話。孔子是聖人,聖人推崇的聖人,當然要用盡世界上最好最好的語言瞭。   “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這是司馬遷的《史記》中對堯的記載,評價之高,無出其右者。   堯“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傢,和睦相處。又說他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這是民間資料中,對堯的描述。可見堯是如何的德高望重瞭,帝堯傾心於人民,人民自然要愛戴帝堯瞭。   從這些評價來看,堯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君主,堯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代。毛主席他老人傢當年寫詩的時候,就高興地歌頌中國人民“六億神州盡舜堯”。?其實,堯之所以成為聖人,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愛戴和頌揚,並不是因為他有什麼“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偉大功績,而是因為他在君主的寶座上坐得好好的,人還沒死,就讓給瞭舜,中國人稱之為禪讓。在他老人傢的影響之下,蕭規曹隨,舜接下來把皇位讓給瞭禹。可恨的是禹沒有把堯的禪讓制度發揚光大,把帝位當成自個傢的,厚顏無恥地傳給瞭自己的兒子啟。從此,好端端的一個大中國便進入瞭長如暗夜的奴隸社會。這一點,很多有識之士都曾進行過激烈的批評指責,那架勢就好像中國幾千年封建專制的建立,禹是罪魁禍首一般;就好像禪讓制度如果不被破壞,我們今天一定會生活在既快樂又民主的王國裡似的。   禪讓制度真的就那麼好嗎?我看不一定。拿堯來說吧,堯把帝位讓給瞭舜,並不是由老百姓來認定,還不是如同他傢的一樣,由堯一個人說瞭算,想給誰便給誰。選拔接班人這樣的大事,如果靠一個人來定,遲早有走眼的時候。   也許人們會說,堯在選拔接班人的問題上,還是有一套嚴格的考核制度的。錯瞭,表面上看,堯對舜考核瞭3年,覺得可以瞭,接著又攝政輔佐20年。就是說,這20年中舜雖然名義上是君主瞭,但說瞭算的卻還是堯。而且,在這23年中,決定舜命運的不是你和我,更不是老百姓,而是堯一個人。就是說,舜能否順利過渡到君主位置上,那要看堯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堯是聖人,說話句句是真理,舜隻有順從的份,隻有按最高指示辦的份,德將如何印證?才又如何發揮?所以,堯對舜的考察,既不是考察他的德,也不是考察他的才,無非就是看他聽話不聽話罷瞭。那麼,除非舜不想當這個君主,隻要想,不惟堯之命是從行嗎?不夾著尾巴做人行嗎?不千方百計討他老人傢喜歡行嗎?沒有點耐心行嗎?所以呀,別以為禪讓就好得不得瞭,聖人治國,這條路走不通。許多人之所以把禪讓制度描繪得那麼好,其實是心懷僥幸,萬一哪位帝王有那麼一天突然糊塗瞭,也開始禪讓起來,或許還能把皇位傳給他呢,太天真瞭。

曹劌論戰疑雲:曹劌到底是不是魯國的老百姓?

  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這一點,從曹劌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曹劌何許人也?曹劌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名普通百姓。一次,齊國要來攻打魯國,曹劌聽說後,便前來見魯莊公,要教他如何才能戰勝齊國。曹劌的朋友勸他“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有那些吃肉的人謀劃,你一個平頭百姓跟著摻和什麼?曹劌不服氣,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那些吃肉的人,那些當官的人,沒有深謀遠慮,信不過他們。於是見瞭魯莊公,經過對魯莊公一番考察,認為魯國有出戰的資格瞭,便親自帶兵迎戰。魯莊公言聽計從,終於打敗瞭齊國。   這篇《曹劌論戰》的文章收在中學的課本裡,幾乎上過中學的人,都熟知這個能力超群的平民百姓。但是,我對此有懷疑,曹劌是平民嗎?   其一、大王是誰都可以見的嗎?大敵當前,千頭萬緒,正是處理軍國大事的時候,其他的事都要放一放,而此時一個平民百姓來上訪,領導是不會接見的。即便如魯莊公這樣平時很接近百姓的大王,時常到群眾中間走走,但大敵當前,哪有時間聽一個老百姓胡說八道。   其二、在春秋戰國的時候,信息不會很暢通。就是現在,許多國傢大事究竟怎麼回事,我們也都說不清楚,從報紙上看到的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那些瞞報的,漏報的,不準報的,不知有多少。所以,以曹劌一介匹夫,對國傢大事的瞭解又會有多少呢?   其三、魯莊公真是昏瞭頭瞭,在國傢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竟然把幾萬大軍交給一個普通百姓去指揮,簡直是開國際玩笑。就算魯莊公任人惟賢,敢於啟用無名小輩,其他的大將焉能服氣?當年藺相如被趙王委以重任的時候,老將廉頗就不服氣;當年孫權委任周瑜出任大都督的時候,老將軍程普就不服氣。當年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的時候,關羽張飛就全都不服氣。這幾個人物擔綱之前,哪個不比曹劌有名呢?

抗戰疑雲:到底是誰在哪重創瞭日本旗艦出雲號

  作為中國人,對於“撞沉吉野”多半頗為熟悉。不過,這句口號和那可惡的吉野艦真正為人們耳熟能詳,要到電影《甲午風雲》播出以後。抗戰中,有另一艘軍艦讓中國軍人恨得咬牙切齒,那就是日本海軍出雲號裝甲巡洋艦,“擊沉出雲”的口號可不是出自電影。   在日本海軍中,出雲號裝甲巡洋艦的經歷可謂傳奇,曾參加日俄戰爭和兩次世界大戰,並擔任過日本天皇的座艦。在對華戰爭中,停泊在上海外灘的出雲艦被日軍指定為駐華艦隊旗艦,長期在黃浦江、長江活動,以其重炮掩護日軍對中國軍隊的進攻。無論是從實戰還是象征意義上說,中國軍人把它恨之入骨一點都不奇怪。   然而,這艘出雲艦卻出瞭名的運氣好。淞滬戰役中,中國軍隊為瞭擊沉出雲可謂不遺餘力,海陸空全線出動——空軍,九大隊謝莽等部轟炸出雲,甚至出動瞭蔣介石的座機駕駛員衣復恩參加攻擊;海軍,電雷學校的史可法中隊悄悄進入黃浦江發動雷擊,其勇敢果決被日方歷史專傢瀨名堯彥寫入瞭自己的作品《揚子江上的戰鬥》;陸軍,雖然缺乏能夠得著的武器,也曾用山炮奇襲出雲,希望僥幸成功(根據日軍記載,出雲還真挨過中國陸軍這樣的“三分線外投籃”,頗有死傷);甚至青紅幫都曾幫助中國軍隊物色瞭一個“能潛水三天三夜”的水鬼,帶著定時水雷爆破出雲……   不幸,盡管使用瞭各種攻擊手段,直到淞滬戰役打完,出雲艦還是長命百歲地活著,這艘老艦的運氣讓中國軍人七竅生煙,幾乎懷疑它練過金鐘罩或是紅燈照,要不怎麼刀槍不入啊?   事實上,出雲艦在這種猛烈的攻擊下確曾多次被擊傷,但是都能仗著結構堅固很快修復。該艦頑強的生命力可說是英國艦船設計和鋼鐵工業的驕傲——出雲艦是1898年由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的,這傢公司也為中國建造過軍艦,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巡洋艦,就是它的早期傑作。   然而,根據日本記載,在對華戰爭中,這艘運氣極好的出雲艦曾有一次遭到中國海岸炮兵的重創,不但被擊穿瞭一個透明大窟窿,而且不得不撤回日本大修。

一戰華工疑雲:華工的工資其實沒有那麼低

  總體而言,華工是十分優秀的,這一點已經由當時法國政府特別是軍方所肯定。不過,華工作為個人並非為瞭支持協約國的道義,而是出於就業和獲取遠高於國內的報酬、薪水目的。   一戰華工的待遇並沒有那麼差   曾經,孫中山、章太炎等革命黨人激烈批評推動中國參加一戰的北京政府,但並未就華工的待遇問題進行指責。在中國大陸極左歷史時期,提到一戰華工時,隻是從階級剝削論角度泛泛戴帽子,也拿不出具體事實進行批判。當然,所有從否定北洋政府出發的立場,不會願意肯定一戰華工有較好待遇。   百年前在派遣華工談判中,北洋政府是將待遇及薪金問題作為重要問題提出和要求,這是華工待遇及薪水得到保證的基本前提。   那麼,一戰華工一般的待遇到底如何呢?   首先招收華工的是法國,法國也是最重要的華工雇傭國,其他為英國、俄國、美國,美國所使用的華工主要是由法國、英國招收後調撥。俄國使用華工的數量、待遇一直很含糊,我估計數量將近10萬人,待遇則最差。法國招收、使用華工最多,給予的待遇在法、英、美三國中具有代表性。法國招工最重要是通過惠民公司進行,由於該公司作瞭廣泛的招工廣告和宣傳,也就給後人留下瞭比較清晰的資料。

二戰後英國駐軍日本疑雲:為何這支部隊被人遺忘

  二戰結束,美國軍隊進駐日本本土,其軍隊組成卻值得玩味;占領日本的過程中,存在著哪些政治角力?澳大利亞、英國、美國之間各有算計。占領過程中的種種情形,也能折射出各國的國力對比  1945年8月,英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正式同意加入10月份進攻日本本土的軍事行動,日軍看起來還會頑強抵抗,美國也希望盟國能在遠東助其一臂之力。然而,8月15日,日本突然宣佈投降,這使得進攻計劃無需再進行瞭。  日本的突然投降,令還沉浸在歐戰勝利的喜悅中的英國措手不及。除瞭在新加坡慘敗之外,在遠東,英軍還尚未有大作為。為瞭能改善“大英帝國”的形象,也為瞭讓英國能在對日占領中取得一定發言權,內閣決定令原本計劃用於進攻日本本土的英軍和英印軍隊參與對日占領。   不過,單槍匹馬上陣顯得過於淒涼,況且英國在遠東還有一個小夥伴澳大利亞,跟美國一起擋瞭日軍好一陣兒。叫上一起去,一來彰顯英聯邦的團結友愛,而來也別讓澳大利亞跟美國走得太近。8月31日,英國首相艾德禮致電澳大利亞總理奇夫利,建議澳大利亞、英國、英屬印度、加拿大和新西蘭的士兵和戰略空軍部隊組成英聯邦占領軍。然而出乎英國意料的是,澳大利亞不願加入英聯邦部隊!澳大利亞政府發表聲明,該國將獨立參與對日占領,澳軍將直接聽命與盟軍總司令。艾德禮隻得為安撫澳大利亞,也使英聯邦軍隊得以成形,更主要的是英國也不遠在遠東部署太多軍隊,艾德禮提議由澳大利亞人擔任英聯邦軍隊的總司令。英聯邦軍的主力還得靠澳軍。澳大利亞也沒想,自己這個昔日的流放地也可以翻身當司令,也就順勢下瞭英國給的這個臺階。  對其他國傢派兵占領日本一事,美國一直較為抵觸。美國的政策是完全控制日本。如果有其他國傢的軍隊駐紮日本,有些事情畢竟做起來不太方便。加之美軍進駐日本後,占領過程十分順利,軍方認為無需派遣過多兵力;同時,美國國內呼喚士兵回傢的聲勢漸強,為緩和國內壓力,借用他國軍隊的人力為美軍服務也未嘗不可。於是,1946年1月,美國同意由英軍、英印軍、澳大利亞軍隊和新西蘭軍隊四方組成的英聯邦軍隊在麥克阿瑟的指揮下參加對日占領(加拿大未參加),英聯邦國傢在日本的海軍、空軍也受美國指揮。美軍第六軍擇日啟程回國,英聯邦軍隊將填補其留下的空缺。  澳大利亞政府代表英聯邦指揮占領軍,占領軍由澳大利亞參謀長聯席會議和美軍第八軍共同指揮,占領軍司令與麥克阿瑟直接聯系,首任司令為諾斯科特中將,司令部下屬澳、新軍隊各一旅及英印師(英軍一旅、英屬印度軍隊一旅)。英聯邦自此組成瞭和平時期的第一支聯合部隊,然而英國在此軍隊中的影響力並不大。  1946年2月8日,英聯邦占領軍抵達日本,司令部設立於吳港,開始接管美軍防區。1946年春季結束時,英聯邦軍隊已經接管瞭日本的中國地區(見註釋)和四國地區,總部遷至江田島,英軍第五旅駐紮在高知一帶。英國一直希望得到日本的某個商港以發展英日貿易,便看中瞭大阪和神戶,然而美軍不願將其交予英國。  占領期間,英聯邦軍隊進行瞭遣返非日籍勞工、建立軍事法庭、維持治安、審查軍國主義出版物、稽查非法入境者和參與交通線路重建等活動。但與美軍不同,英聯邦軍隊與日本平民的接觸較少,士兵將占領視為軍事行動,以征服者自居,對參與日本改革沒有太大熱情。英聯邦占領軍更像是為軍事征服者,在日本起到的政治作用不甚明顯。  由於前期準備不足,英國占領軍中技術人員緊缺,裝備維護十分吃力,加之英國國內經濟狀況未能好轉,後勤保障和軍費支持捉襟見肘。1946年10月,內閣在艾德禮的主持下決定從日本撤軍,次年2月,英軍陸續從日本撤出,8月印度獨立後,印度士兵也撤退回國。1948年,新西蘭軍隊撤離,自此,澳大利亞就對成為英聯邦軍隊的主力。  在英國參與英聯邦部隊占領日本期間,英國外交部對占領軍的政治作用不甚關註,甚至有些反感軍隊對外交的影響,但英軍撤退時,外交部又反對撤退,認為撤軍會損害英國的榮譽。外交部對占領軍的評價不高,在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前提下,澳大利亞獲得主導權使英國得不償失。占領期間,英國也未能建立一個有價值的商港,對貿易的意義不大,反而加重瞭國內的經濟負擔。相關閱讀推薦:英軍史上恥辱敗仗:1700人竟被非洲土著長矛殲滅美媒盤點英軍歷史5大慘敗:7000正規軍向民兵投降英軍火燒白宮成美國國恥:美曾制定對英作戰計劃“魚叉”行動:英軍二戰中占領冰島僅用一天二戰時阿根廷“八百壯士”參加英軍抗擊納粹!

九一八事變疑雲:蔣介石到底是否知情

  蔣介石對“九一八事變”“不知情”的說法完全是胡說八道!  一、蔣介石對日本政局相對熟悉  “九一八”前,日本對華投資、貿易急劇擴大,兩國經濟往來可謂“蜜月”(此“蜜月”後來在事變後不僅沒有減弱,相反卻“變本加厲”,耐人尋味)。往來那麼多,蔣介石對日本政局當然熟悉。加上蔣介石本人在日本留過學,後來又幾次赴日聯絡,此外還掌握著比張學良優越得多的外交資源(可以通過英美等國獲得一定信息),有幾套特務系統為之搜集情報,年長十幾歲的蔣介石對日本政局自然比張學良熟悉的多。  二、張學良多次預警  有個故事大傢可能熟知,說1928年張學良派義士到日本皇宮,偷出瞭著名的《田中奏摺》,其中明確提出“欲征服世界,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先征服滿蒙”,並在全國媒體掀起波瀾。這個傳說,所謂“義士偷盜”的說法應該是個故事,但《田中奏摺》卻肯定是真的,應該是張學良通過其他途徑得來的。但不管怎麼說,《田中奏摺》天下聞名,日本主戰派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蔣介石能不知道?  到瞭1931年,“萬寶山事件”發生後,東北局勢更加緊張,張學良更多次向蔣介石警示並建議采取強硬措施。七月份國民黨中央還在廬山開會討論。後來張學良還再次預警。   三、蔣介石對日本主戰派敢於開戰有親身體會  日本主戰派會如何“挑事”?敢否開戰?蔣介石是有親身體會的。1928年,蔣介石率領的北伐軍攻入山東,日軍不滿一個師團的兵力居然敢於對士氣正盛的10萬北伐軍發動進攻,蔣介石下令“不抵抗”,釀成駭人聽聞的“濟南慘案”。  四、國內外媒體已經公開炒作並預警  1931年“萬寶山事件”發生後,國內外媒體已經開始公開炒作。8月16日《中央日報》有這句話“醉生夢死的人們,難道要等到那惡獸咬到你們頭上才知道痛苦嗎?”,已經在預警戰爭瞭。9月19日的報道開篇更是“日人野心勃勃,意欲實行武力侵略”(版式是頭天晚上排好的)。《中央日報》是國民黨中央的機關報,連它都這樣報道、預警,蔣介石能不知道?  五、蔣介石事變前曾經專程派人赴日探聽消息  “探馬”回來匯報的結果是:日本人正在熱論戰爭,對戰爭的態度是“不懼”。  歷史真相表明,對於“九一八事變”的發生,蔣介石早已心知肚明——要不然當年為什麼提出“攘外必先安內”?  至於事變爆發時間演變為9月18日那天,是因為日本國內派一個叫建川美次的人到東北制止關東軍,為避免尷尬,關東軍那天倉促動手。這一點,蔣介石不知道,張學良同樣不知情。  “不抵抗”政策並非一天形成,而是早已定下來的。蔣介石是“不抵抗”的決策者,臺灣的教科書就絲毫並不否認,並將其因說成是“蔣中正”“判斷失誤”。這個“判斷失誤”該如何理解是另外一回事,但蔣介石“知情”、並早已做出“不抵抗”的決策,卻是板上釘釘、毫無疑問的。相關閱讀推薦:解密:九一八到底把多少東西留給瞭日本人“九一八”事變那晚上:張學良竟和梅蘭芳在一起究竟誰是發動九一八事變的主謀?天皇並未批準九一八事變後產生的九大著名漢奸:馬占山溥儀上榜!九一八之夜張學良有否跟胡蝶跳舞?張學良在幹什麼

揭秘楚漢爭霸鴻門宴疑雲:項羽到底生劉邦什麼氣?

  導讀:許多人印象中的鴻門宴,是一個充滿殺機、佈滿陷阱的一個局,是項羽為瞭在飯桌上解決劉邦而設的一個圈套。更有甚者,還危言聳聽,稱其為史上最危險的一次飯局。其實,真正的鴻門宴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驚險。這頓飯基本上還是在和平友好的氣氛中進行的,隻是范增在其間增添瞭一個“項莊舞劍”的助興節目,讓氣氛變得略顯緊張而已。產生誤解的根本,在於人們認識上的主觀性,認為此宴是項羽刻意安排的,是有意為之。有意為之,這就給這頓飯定下瞭感情基調,那麼接下來發生的一切都會按照這個思路順下去,無形中增加瞭它的驚險性。這是唱戲和拍電影的慣用手法,為的是讓故事更具感官沖擊力。但這般演繹,戲劇張力是有瞭,卻有悖於歷史的事實,對項羽也是不公平的。  首先,劉邦造訪事出倉促。本來劉邦並沒有打算跟項羽道歉,或者有,也並沒有提上議事日程。是因為頭天晚上項羽的叔父項伯去給張良通風報信,將項羽要滅劉邦的軍事計劃和盤托出,劉邦方覺事態嚴重,這才聽從項伯的建議,決定第二天親自面見項羽,把事情解釋清楚,去前也並沒和項羽打招呼。  其次,項羽並不知道劉邦一定要來。項羽本來很生氣,讓將士們吃飽喝足,枕戈待旦,準備好好收拾一頓劉邦。結果項伯晚上不睡覺,跑去張良帳中報信,被劉邦收編,回來後便勸說項羽:“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說要不是人傢劉邦先拿下瞭關中,你能這麼輕輕松松就進來嗎?人傢立瞭這麼大的功,你還要打人傢,這樣做太不仁義瞭,咱們應該好好對人傢才是。項羽因而“許諾”。許諾並不就是許下第二天的飯局,而是許諾不再攻打劉邦瞭。晚飯時還咬牙切齒、磨刀霍霍,睡覺前就改成約在明天中午一起喝酒,太突然瞭吧?由此可見,項羽並不知道劉邦第二天會顛顛地跑來道歉。   第三,酒席準備得不充分。這其實就是一頓普通的便飯。酒水有的是,軍中常備,吃的東西卻很簡單。樊噲闖進去,項羽賜酒賜肉,扔給他一塊“彘肩”(彘肩就是豬肘子),可見當時的宴會和梁山那幫賊寇們平時聚餐差不多,就是大碗喝酒大塊兒吃肉。而且整個宴會也沒什麼助興節目,項莊在請示項羽要求舞劍助興時就說瞭:“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軍中無以為樂”,已經說得很清楚明白,宴席上沒有美女陪飲,更沒有舞姬翩翩起舞,和平時吃飯並無兩樣。  既然劉邦來訪和項羽接待都具有不確定性,那麼第二天的這頓午飯自然不是有意準備的瞭。這就是一次偶然的吃喝而已。相關閱讀推薦:鴻門宴上項伯出手相助劉邦之謎:項伯起瞭什麼作用北周的山寨版“鴻門宴”:竟讓五個王爺丟瞭命!揭秘:楚漢鴻門宴上劉邦若死皇帝將由韓信當?揭秘:項羽為何不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的五大原因項羽為何不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 鴻門宴的故事歷史上的鴻門宴:千古飯局“鴻門宴”究竟吃什麼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項羽到底生劉邦什麼氣  鴻門宴之前,項羽一直在生劉邦的氣,這也是讓人們誤會鴻門宴是有意安排的一個原因所在。項羽生氣不假,但也得看他生的什麼氣,生氣到什麼程度,是不是已經生氣到非要殺瞭劉邦才解氣的地步。  項羽最先發怒是因為劉邦封關,這是他生氣的直接原因。項羽打敗章邯後,隨即和諸侯聯軍興沖沖地西進關中,結果遇到阻礙,發現“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一打聽這是劉邦的部隊,而且聽說這老小子“已破咸陽”,搞不好現在正在皇宮裡翹著二郎腿享清福呢(其實劉邦已還軍灞上),所以項羽很生氣,當即向當陽君黥佈的先遣軍下令:給我拿下劉邦。  項羽這人脾氣上來得快,下去得也快。他的這次怒火,在讓黥佈武力沖關後基本就消停瞭,因為項羽接下來並沒有進一步的軍事行動,而是“至於戲西”,在那安營紮寨,歇瞭。最多將來見到劉邦,調侃他一番,或者給他個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讓他下不來臺也就完瞭。項羽再次動怒,是因為曹無傷的進言,這也是他決定大動幹戈的客觀原因。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給項羽拱火,說“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的火噌地一下就躥上來瞭,感覺這個劉邦實在太過分,這才發佈“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的命令。   曹無傷列舉瞭劉邦三大罪狀:想當關中王,想讓子嬰為相,想全部霸占珠寶。那麼,這三點項羽最在乎哪一點呢?多數人認為項羽在乎第一點,就是劉邦“欲王關中”,想當關中王。其實未必。那時項羽並沒有意識到劉邦的野心,因為劉邦怎麼都是要被封王的,推翻秦朝,諸侯封王,這事本來就天經地義。劉邦作為反秦大軍中的一份子,一路實力不小的諸侯,而且拿下瞭關中,戰功顯赫,不封王是說不過去的。如果說項羽有一點生氣的因素,那也是因為劉邦太過招搖,還沒等到冊封,就儼然已經把自己當王瞭。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說項羽對劉邦“欲王關中”不是很在乎,還有一點可以證明,就是范增的進言。范增對項羽說:“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說劉邦早先是個貪財好色的小混混,現在入關後秋毫無犯,肯定憋著什麼壞呢。我曾讓人給他相過面,此人有天子相,應該盡早除掉,免留後患。話說得很清楚:劉邦這人不簡單,將來恐怕會成為我們最危險的敵人。但項羽對范增這番話顯然沒有聽進去,因為他沒有作出任何反應。而且根據以後在鴻門宴中的態度來看,他是不同意范增這種說法的。范增當時數次暗示項羽殺劉邦,項羽根本不為所動,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對於項羽來說,范增所謂的劉邦有天子之氣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秦始皇當年聽說“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常遊東南,表現得很在乎,因為天下隻能有一個天子,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項羽就不一樣瞭,因為他本身也沒想當皇帝,所以對劉邦當關中王,有“天子氣”什麼的,根本不會往心裡去。最起碼在那時候不會往心裡去。  真正讓項羽大生其氣的是第二、第三點,“使子嬰為相”和“珍寶盡有之”。這是他堅決不能容忍的。秦王子嬰代表著大秦朝,是他剿滅的對象,劉邦卻要將他收歸己用。金銀珠寶是剿滅秦朝的戰利品,是掖著腦袋抗秦換來的勝利果實,是要拿來大傢享用的。後來項羽火燒咸陽, “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那是人人有份的。現在卻被劉邦一人私吞,如此狹隘自私而又目中無人的行為,是項羽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也就是說,項羽生氣是因為劉邦不懂事,並不是劉邦有什麼政治野心。那麼既然這樣,劉邦在項羽心中,就該屬於那種可以教育好、改造好的同志,還沒有達到必須鏟除的地步。   正是因為劉邦的行為讓項羽不爽瞭,項羽才產生瞭不想讓劉邦繼續留在關中的念頭。如果劉邦很乖巧,項羽未必就不會在關中給劉邦留下一席之地。項羽的行為並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那樣,都是戰略、政治、局勢,那是後來人們總結出來的,是作為一種教程,拓展人們思路的。人的想法有時很簡單,隻是被人為地復雜化瞭。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張靈甫殺妻疑雲:間諜妻子偷走軍事文件?

  1903年張靈甫出生於陜西省長安縣(今西安市長安區)東大鄉東大村一個傢境殷實的農傢。八百裡秦川奔來眼底,三千尺黃沙漫卷西風。在此種自然環境中成長的許多關中人性格豪爽。張靈甫也是如此,小小年紀就成瞭“孩子王”,並在求學方面表現出很高的靈性。一路從小學讀到陜西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當時西北五省的最高學府),成績都是“杠杠地”。在省立一師讀書期間,張靈甫遇見瞭足以影響他一生的人物——曾與孫中山齊名的國民黨元老於右任。這是怎麼回事?  張靈甫除瞭學習成績好之外,還非常喜歡書法,自讀私塾之後即練筆不輟,習得一手頗有功力的碑體字,漸漸在學校乃至西安城有瞭名聲——校方甚至為他舉辦個人書法展覽。(幾十年後,張靈甫的同窗、毛澤東的俄文翻譯師哲還在回憶錄裡提到這件事,“張靈甫與我同窗四年,寫得一手好字”。)  就在這時,於右任到省立一師視察來瞭。  於右任是革命先驅,也是書法大傢。當他得知省立一師有位學生把何紹基(晚清書法傢)的字臨摹得惟妙惟肖時,就想認識一下。初生牛犢不怕虎。在於右任面前張靈甫並不露怯,當場揮毫寫下幾幅大字。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就能寫出如此雄勁的書法,令於右任驚嘆不已:“好字,好字。後生可畏!”  在這之後,於右任與張靈甫成瞭忘年交。多年以後,當張靈甫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時,於右任做瞭他的指路人……  1923年,張靈甫畢業後回到老傢,在學校謀瞭一份教職。金鱗豈是池中物,他一邊教書,一邊認真考慮起自己的前途。後來報考北京大學歷史系,居然一考即中。那一年,張靈甫剛剛20歲。  當時的北京大學是中國思想最活躍、文化最多元、運動最頻繁的地方。走在未名湖畔,到處都有人在慷慨激昂地演講、辯論,熱鬧得跟過年一樣。不久,北京發生瞭一件大事。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當吳佩孚正在前方指揮酣戰時,作為討奉第三路軍司令的馮玉祥卻悄悄率領軍隊班師回京,實行兵諫,一舉扣押瞭“總統”曹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北京政變”。政變發生後,馮玉祥通電邀請孫中山來京共商國是,又把“總統”曹錕拉下馬來,還將早被廢黜的末代皇帝溥儀趕出故宮。幾套“組合拳”一打,北京政局為之一變。分頁:1/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1933年,經人介紹,他與來自四川廣元的女學生吳海蘭結婚。不久,女兒出生瞭。一傢人過著其樂融融的小日子。事業愛情雙豐收,張靈甫的前途看起來那麼美好。可就在這時,發生瞭一件誰也沒有預料到的事:張靈甫舉槍殺害瞭結發妻子吳海蘭。這背後到底發生瞭什麼?至今仍有疑點。  這一切對張靈甫影響太大瞭。此前,學生們經常上街遊行示威,口號喊得山響,要“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可幾年過去,賄選“總統”曹錕還是穩坐釣魚臺,一點皮毛都沒傷到。倒是馮玉祥一聲令下,北京城就一夜“變天”。現實給張靈甫上瞭活生生的一課,他發出這樣的感慨:“大丈夫當撥亂反正,旋乾轉坤,措國傢於磐石之安,登斯民於衽席之上,而籲衡大局,非武力不足以除強暴,非破壞不足以言建設……”  恰在這時,張靈甫發生瞭“經濟危機”。他依父親之言離開瞭北京大學,當然他並不是真要回傢種田,而是開始瞭“投筆從戎”的第一步。  投筆從戎  在經過短暫的“駐豫軍官訓練團”生涯之後,張靈甫於1925年秋天來到瞭廣州。由於於右任的介紹信,他成功報考瞭黃埔軍校四期。  不過,他在黃埔軍校的日子沒有想象中順利。黃埔軍校是軍事院校,理科很重要,偏偏張靈甫重文輕理,在甄別考試中成績較差,被編在預備軍官團二團二連(成績好的學生則進入軍官團)。湊巧的是,另一位日後赫赫有名的學生,也被編入預備軍官團二團,但在三連。嗯,他就是林彪。  1926年3月8日,黃埔軍校舉行瞭第四期的開學典禮。張靈甫與林彪、劉志丹、胡璉、袁國平、李彌、唐生明等人站在一起,聆聽校長蔣介石的訓話。以這一刻為起點,張靈甫開始瞭他長達21年的戎馬生涯。  張靈甫生性好靜,學習期間表現得並不活躍,也很少參與政治活動。但他在這裡潛心學習軍事課程。黃埔前幾期的學生所接觸的大人物、教官在當時都是一流的,如孫中山、蔣介石、廖仲愷、汪精衛、胡漢民、邵力子、周恩來、張申府、蕭楚女、惲代英等,都曾給他們講課或演講。另一方面,張靈甫在政治上完成瞭轉型,成瞭蔣介石的忠誠擁護者。分頁:2/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殺妻懸案  1926年10月,張靈甫從黃埔軍校畢業,被分配到蔣介石的嫡系部隊第一軍第一師。在北伐和對紅軍作戰中,張靈甫因英勇善戰,從基層軍官開始,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等職。1933年,經人介紹,他與來自四川廣元的女學生吳海蘭結婚。不久,女兒出生瞭。一傢人過著其樂融融的小日子。  事業愛情雙豐收,張靈甫的前途看起來那麼美好。可就在這時,發生瞭一件誰也沒有預料到的事:張靈甫舉槍殺害瞭結發妻子吳海蘭。這背後到底發生瞭什麼?至今仍有疑點。  1933年,經人介紹,他與來自四川廣元的女學生吳海蘭結婚。不久,女兒出生瞭。一傢人過著其樂融融的小日子。事業愛情雙豐收,張靈甫的前途看起來那麼美好。可就在這時,發生瞭一件誰也沒有預料到的事:張靈甫舉槍殺害瞭結發妻子吳海蘭。這背後到底發生瞭什麼?至今仍有疑點。  一種說法是:張靈甫所在的胡宗南部隊,一直在川陜一帶與紅軍打仗。戰事緊張,張很少回傢。時間一長,難免冷落瞭寓居西安的妻子。一次,在前線作戰的張靈甫突然得知妻子有瞭外遇,懷著百般滋味於1935年春節請假來到西安,並帶著妻兒回老傢省親。在老傢,張向妻子詢問此事,妻子緘口不言。張靈甫氣急敗壞,戰場上刀口舔血的生活,已經改變瞭昔日認真、沉著的書生性格。狂怒之下,他對枕邊人舉起瞭手槍……  坊間另有一種說法:張靈甫不是懷疑妻子有外遇,而是懷疑她可能是“共黨間諜”,直接導火線則是妻子拿走瞭自己的軍事文件。究竟哪種說法才是真相?不得而知。但當時陜西一帶確有共產黨的地下組織在活動。而且據張傢後人回憶,張靈甫1935年冬回傢休假時,頭幾天與妻子吳海蘭再西安形影不離,很是快樂甜蜜。回鄉下老傢後,才發生悲劇……  殺妻後,張靈甫若無其事地回到部隊繼續當他的團長。可是,吳海蘭的傢人把狀子告到瞭宋美齡那裡。正在與宋美齡一起鼓吹“新生活運動”的蔣介石一聽,勃然大怒。自己的學生無故殺妻,那還瞭得?於是,立刻吩咐將張靈甫送南京軍事法庭查辦。  張靈甫本應被判處死刑,由於當時身患重病,僥幸逃過,後被拘押於老虎橋模范監獄。分頁:3/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萬傢嶺大捷:“與平型關、臺兒莊鼎足三立”  人生的黃金時代,卻突然身陷囹圄,那段日子張靈甫連死的心都有瞭。正在這緊要關頭,抗日戰爭爆發瞭。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日本集結最精銳的部隊,叫囂要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日本人的進攻,打破瞭蔣介石的“綏靖”夢,讓他不得不考慮抵抗問題。  這時,黃埔三期生、非常欣賞張靈甫軍事才能的王耀武向蔣介石進言,請求釋放張靈甫。蔣介石應允瞭。張靈甫方得以返回部隊戴罪立功。出獄後,張靈甫進入王耀武的51師,擔任153旅305團團長,奔赴上海,參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滬會戰。會戰中,張靈甫身先士卒,獲得瞭士兵的尊敬。戰後,張靈甫又率305團參加南京保衛戰,駐紮在雨花臺附近的華嚴村,與日軍18 師團血戰數日,直到接王耀武命令才率部突圍。因作戰有功,張靈甫被提升為 153 旅副旅長兼 305 團團長。  張靈甫的“成名作”,是武漢會戰中的萬傢嶺戰役。萬傢嶺位於江西省德安城西北20餘公裡,是一些高低不平的山脈的統稱,其峰不險,其貌不揚,但在74年前卻是中國軍人抗擊日軍的主戰場。  1938年8月,日軍第11軍106師團從九江沿南潯鐵路(南昌—九江)南犯。中國守軍奮勇抗擊,日軍受挫。9月底,日軍106師團第123團、第145團、第147團和前來增援的101師團第149旅團深入萬傢嶺地區——這就為中國軍隊集中優勢兵力啃下106師團創造瞭難得的機遇。  1933年,經人介紹,他與來自四川廣元的女學生吳海蘭結婚。不久,女兒出生瞭。一傢人過著其樂融融的小日子。事業愛情雙豐收,張靈甫的前途看起來那麼美好。可就在這時,發生瞭一件誰也沒有預料到的事:張靈甫舉槍殺害瞭結發妻子吳海蘭。這背後到底發生瞭什麼?至今仍有疑點。  10月7日,萬傢嶺戰役正式打響。中國軍隊第4軍、第66軍、第74軍向敵軍發起瞭總攻。日軍雖然身陷險境,仍具備相當強的戰鬥力。為瞭殲滅106

揭秘鴻門宴疑雲:項羽到底生劉邦什麼氣?

  1、鴻門宴,一次偶然的吃喝  許多人印象中的鴻門宴,是一個充滿殺機、佈滿陷阱的一個局,是項羽為瞭在飯桌上解決劉邦而設的一個圈套。更有甚者,還危言聳聽,稱其為史上最危險的一次飯局。其實,真正的鴻門宴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驚險。這頓飯基本上還是在和平友好的氣氛中進行的,隻是范增在其間增添瞭一個“項莊舞劍”的助興節目,讓氣氛變得略顯緊張而已。產生誤解的根本,在於人們認識上的主觀性,認為此宴是項羽刻意安排的,是有意為之。有意為之,這就給這頓飯定下瞭感情基調,那麼接下來發生的一切都會按照這個思路順下去,無形中增加瞭它的驚險性。這是唱戲和拍電影的慣用手法,為的是讓故事更具感官沖擊力。但這般演繹,戲劇張力是有瞭,卻有悖於歷史的事實,對項羽也是不公平的。  首先,劉邦造訪事出倉促。  本來劉邦並沒有打算跟項羽道歉,或者有,也並沒有提上議事日程。是因為頭天晚上項羽的叔父項伯去給張良通風報信,將項羽要滅劉邦的軍事計劃和盤托出,劉邦方覺事態嚴重,這才聽從項伯的建議,決定第二天親自面見項羽,把事情解釋清楚,去前也並沒和項羽打招呼。  其次,項羽並不知道劉邦一定要來。  項羽本來很生氣,讓將士們吃飽喝足,枕戈待旦,準備好好收拾一頓劉邦。結果項伯晚上不睡覺,跑去張良帳中報信,被劉邦收編,回來後便勸說項羽:“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說要不是人傢劉邦先拿下瞭關中,你能這麼輕輕松松就進來嗎?人傢立瞭這麼大的功,你還要打人傢,這樣做太不仁義瞭,咱們應該好好對人傢才是。項羽因而“許諾”。許諾並不就是許下第二天的飯局,而是許諾不再攻打劉邦瞭。晚飯時還咬牙切齒、磨刀霍霍,睡覺前就改成約在明天中午一起喝酒,太突然瞭吧?由此可見,項羽並不知道劉邦第二天會顛顛地跑來道歉。  第三,酒席準備得不充分。  這其實就是一頓普通的便飯。酒水有的是,軍中常備,吃的東西卻很簡單。樊噲闖進去,項羽賜酒賜肉,扔給他一塊“彘肩”(彘肩就是豬肘子),可見當時的宴會和梁山那幫賊寇們平時聚餐差不多,就是大碗喝酒大塊兒吃肉。而且整個宴會也沒什麼助興節目,項莊在請示項羽要求舞劍助興時就說瞭:“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軍中無以為樂”,已經說得很清楚明白,宴席上沒有美女陪飲,更沒有舞姬翩翩起舞,和平時吃飯並無兩樣。   既然劉邦來訪和項羽接待都具有不確定性,那麼第二天的這頓午飯自然不是有意準備的瞭。這就是一次偶然的吃喝而已。  2、項羽到底生劉邦什麼氣  鴻門宴之前,項羽一直在生劉邦的氣,這也是讓人們誤會鴻門宴是有意安排的一個原因所在。項羽生氣不假,但也得看他生的什麼氣,生氣到什麼程度,是不是已經生氣到非要殺瞭劉邦才解氣的地步。  項羽最先發怒是因為劉邦封關,這是他生氣的直接原因。項羽打敗章邯後,隨即和諸侯聯軍興沖沖地西進關中,結果遇到阻礙,發現“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一打聽這是劉邦的部隊,而且聽說這老小子“已破咸陽”,搞不好現在正在皇宮裡翹著二郎腿享清福呢(其實劉邦已還軍灞上),所以項羽很生氣,當即向當陽君黥佈的先遣軍下令:給我拿下劉邦。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楚漢鴻門宴上劉邦若死皇帝將由韓信當?揭秘:項羽為何不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的五大原因項羽為何不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 鴻門宴的故事歷史上的鴻門宴:千古飯局“鴻門宴”究竟吃什麼項伯為什麼幫劉邦?鴻門宴上項伯如何救瞭劉邦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項羽這人脾氣上來得快,下去得也快。他的這次怒火,在讓黥佈武力沖關後基本就消停瞭,因為項羽接下來並沒有進一步的軍事行動,而是“至於戲西”,在那安營紮寨,歇瞭。最多將來見到劉邦,調侃他一番,或者給他個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讓他下不來臺也就完瞭。  項羽再次動怒,是因為曹無傷的進言,這也是他決定大動幹戈的客觀原因。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給項羽拱火,說“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的火噌地一下就躥上來瞭,感覺這個劉邦實在太過分,這才發佈“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的命令。  曹無傷列舉瞭劉邦三大罪狀:想當關中王,想讓子嬰為相,想全部霸占珠寶。那麼,這三點項羽最在乎哪一點呢?  多數人認為項羽在乎第一點,就是劉邦“欲王關中”,想當關中王。其實未必。那時項羽並沒有意識到劉邦的野心,因為劉邦怎麼都是要被封王的,推翻秦朝,諸侯封王,這事本來就天經地義。劉邦作為反秦大軍中的一份子,一路實力不小的諸侯,而且拿下瞭關中,戰功顯赫,不封王是說不過去的。如果說項羽有一點生氣的因素,那也是因為劉邦太過招搖,還沒等到冊封,就儼然已經把自己當王瞭。   說項羽對劉邦“欲王關中”不是很在乎,還有一點可以證明,就是范增的進言。范增對項羽說:“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說劉邦早先是個貪財好色的小混混,現在入關後秋毫無犯,肯定憋著什麼壞呢。我曾讓人給他相過面,此人有天子相,應該盡早除掉,免留後患。話說得很清楚:劉邦這人不簡單,將來恐怕會成為我們最危險的敵人。但項羽對范增這番話顯然沒有聽進去,因為他沒有作出任何反應。而且根據以後在鴻門宴中的態度來看,他是不同意范增這種說法的。范增當時數次暗示項羽殺劉邦,項羽根本不為所動,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對於項羽來說,范增所謂的劉邦有天子之氣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秦始皇當年聽說“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常遊東南,表現得很在乎,因為天下隻能有一個天子,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項羽就不一樣瞭,因為他本身也沒想當皇帝,所以對劉邦當關中王,有“天子氣”什麼的,根本不會往心裡去。最起碼在那時候不會往心裡去。  真正讓項羽大生其氣的是第二、第三點,“使子嬰為相”和“珍寶盡有之”。這是他堅決不能容忍的。秦王子嬰代表著大秦朝,是他剿滅的對象,劉邦卻要將他收歸己用。金銀珠寶是剿滅秦朝的戰利品,是掖著腦袋抗秦換來的勝利果實,是要拿來大傢享用的。後來項羽火燒咸陽, “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那是人人有份的。現在卻被劉邦一人私吞,如此狹隘自私而又目中無人的行為,是項羽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也就是說,項羽生氣是因為劉邦不懂事,並不是劉邦有什麼政治野心。那麼既然這樣,劉邦在項羽心中,就該屬於那種可以教育好、改造好的同志,還沒有達到必須鏟除的地步。  正是因為劉邦的行為讓項羽不爽瞭,項羽才產生瞭不想讓劉邦繼續留在關中的念頭。如果劉邦很乖巧,項羽未必就不會在關中給劉邦留下一席之地。項羽的行為並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那樣,都是戰略、政治、局勢,那是後來人們總結出來的,是作為一種教程,拓展人們思路的。人的想法有時很簡單,隻是被人為地復雜化瞭。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3、鴻門宴中的情感沖突  盡管鴻門宴是一次偶然的吃喝,但是因為有前期鋪墊、中期插曲、後期突變,劇情張力十足,還是讓它的過程顯得有些復雜。復雜主要表現在劉、項二人內心情感的起伏上。  劉邦有四次情感起伏:  先是,赴宴前心裡打鼓。劉邦對自己的行為無意識,沒想到開罪瞭項羽,所以當項伯把後果的嚴重性告訴他時,他會大吃一驚。雖然最後劉邦做通瞭項伯的工作,也收編瞭項伯,但他不知道項伯回去會和項羽怎樣匯報,項羽聽後又會作何反應。所以他心裡沒底,估計是夜輾轉反側、整晚失眠。  接著,見項羽後變得坦然。第二天,劉邦一見項羽,便來瞭個先聲奪人,先入為主,老遠就打招呼抱拳行禮,然後對項羽說:“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通‘隙’,隔閡、嫌怨)。”說我們都是反秦鬥士,你在黃河以北拼搏,我在黃河以南戰鬥,目標一樣,任務不同,沒成想我先打入關中,這才能和您在這裡見面。現在居然有小人作梗,讓你對我有瞭意見。劉邦這話說完,一定會嘆上一口氣,以示:世間多小人,君子很無奈。   如此一說,項羽反倒感覺不好意思瞭。而且他昨晚已答應項伯,要善待劉邦,這本來就是一場誤會。於是,項羽對劉邦說:“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這都是你那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你的人都那樣說,我能往好裡想嗎,瞧你用的那人,項羽把自己摘瞭個幹凈。項羽既然推脫責任,自然是對劉邦信任有加瞭。所以劉邦心裡的石頭也算落地瞭。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散文:心事疑雲

隔著霧看山,山好美;依著山看霧,霧好奇。少瞭霧,山就缺瞭神秘;缺瞭山,霧便隻剩迷茫。人生,有時就象這山中霧,霧中山一樣,靠著人們彼此間的相互關心、扶持、幫助而完善。友情是醇香的蜜,令人迷醉,也令人清爽。“人在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莫過於他(或她)同別人的友情。”在灑落愛的珍珠的友誼長河中,誠摯閃爍著它最奪目的光輝。“付出多少,便收獲多少。”誠摯永遠是雙方面的,如果你藏著虛偽,那麼時間會成為公正的審判官,它會將誠摯的金果收回去,你所能品嘗的隻能是苦澀的汁水。馬克思說:“友誼需要熱情去灌溉,真誠去培養,諒解去護理,原則去糾正。”在付出真誠的同時,也付出你的熱情,熱情能照亮你的心靈,更能融化別人的心中的冰點。“贈人以言,重於金玉。”、“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就談到原則問題,友情不能以物質享受為基石,而應以思想溝通為橋梁。在朋友困難時助一臂之力;在朋友彷徨時,輕輕警語、慰語,點醒當局者;在朋友即將走向錯誤時,當機立斷,誠摯明理,喚醒夢中人……情感交流,彼此銘記。有時,霧中夾著毒氣,會腐蝕山的靈秀;有時,山的迎坡雨,也會撕碎霧的衣裳。人生,有時也隱著那樣多的黑暗、挫折、磨難。人心是最復雜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是最公正的審判官。隔的遠時,他或她平凡而不太經意,近瞭些,驀然驚喜他們的優點和特點,真誠地付出,與之交往。可是,突然有一天,你發現她(或他)對你的背叛,對你的褻瀆,頓時湧上心頭的是“防人之心不可無”的義憤,付出無可收獲的悲涼,也才意識到現象不可代表本質,外表不全反映內心。而往往你身邊有一個你曾經不太在意的人在默默地關註著你,在你失意時給你安慰,在你失敗時給你鼓勵,掏出一顆金子般珍貴的誠摯的心靈。一時間,你覺得相識、相知恨晚——“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歡樂會浸透你,真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你終於明白瞭“友誼是人生最可寶貴的財富!”。山、霧,或奇或美,或虛或幻……在人生的路途中睜大你我的眼,敞開你我的胸,細細尋找,耐心等待,心靈的撞擊將迸發璀璨的火花。 ※本文作者: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