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發展史

盤點當年的北洋軍閥發展史

  民國的誕生,不得不盤點一下北洋軍閥,如果不講清楚北洋軍閥,等到袁世凱撒手人寰,你就會發現,怎麼突然冒出那麼多個派系,因此在這一章裡我們就詳細扒一扒北洋軍閥的傢底,以便我們講到後面可以一目瞭然,原來這些大佬是從這麼來的。  先講一下北洋的概念,我們以前經常會聽到老一輩的人講:下南洋,走西口,但是好像從來都沒有聽說過闖北洋雲雲,隻有闖關東。但是北洋這個概念自古有之,北洋之說最早出現在宋朝,主要指黃海、渤海區域。後來在清朝1791到1821年間,以上海吳淞口為界,長江以北的均為北洋。包括江蘇、山東、直隸等各口岸的地域概念。而為我們所熟知的如“北洋水師”、“北洋軍閥”、“北洋政府”、“北洋通商大臣”均以李鴻章為創始者,以袁世凱為代表的一系政治力量在北洋地區的政治、軍事、商業活動。  但凡說到“北洋系”,必然要從袁世凱在清末時的“小站練兵”說起。小站原名新農鎮,距天津約六十餘裡,原本是荒涼之地,最初由淮軍周盛傳所部“盛字營”屯墾於此,其間鑿川引水,經營瞭近二十年。甲午戰爭爆發後,“盛字營”北上作戰潰敗,營制不再,此地便成瞭廢壘。後來,這裡又有一支新部隊開拔進來,這便是長蘆鹽運使胡燏棻編練的“定武軍”。“定武軍”成立不久,胡燏棻改調盧漢鐵路督辦,袁世凱由此接手並將“定武軍”改名為新建陸軍,主要軍官由袁世凱親友、北洋武備學堂畢業生和淮軍舊部組成。1899年編入武衛軍,組成武衛右軍。這批部隊在八國聯軍之役時參加東南互保保存實力,因此不像其他武衛軍般損失慘重,戰力完整的定武軍在庚子一役後成為清朝北方僅剩的新軍武力,1902年改名常備軍,計劃轄左右兩鎮,後擴編為三鎮。1904年加入全國新軍改編(計劃全國36鎮),常備軍擴編為六鎮,改名為陸軍第一鎮至陸軍第六鎮。原則屬於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管轄,稱北洋六鎮,也稱北洋軍。這即是歷史上著名的“小站練兵”,也是北洋系之濫觴。   說起“小站”,原本不是地名,隻因大沽至天津的鐵路修通後,新農鎮成為其中的一個小站,而新軍隊伍拉入駐開始,通過鐵路來往的軍事及其商貿活動與日俱增,小鎮也日漸繁華,以至於後來人們忘記瞭“新農鎮”的名字,而習慣性的稱之為“小站”。時至今日,當地人對當年袁世凱“小站練兵”的壯觀場面仍舊耳熟能詳:茫茫曠野,炮聲隆隆,手持新式槍械的大兵們在陣地上一字排開,年青的軍官們縱馬馳騁……  在這個原本毫不起眼的地方,走出瞭清末民初諸多重要的軍政人物,史傢也習慣性的冠之以“北洋系”之名。除首領袁世凱外,當年的小站舊人幾乎囊括瞭後來北洋軍閥中的所有重要人物,如“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後來擔任各省督軍或巡閱使的李純、曹錕、吳佩孚、王占元、陳光遠、段芝貴、倪嗣沖、陸建章、張懷芝、張敬堯、田中玉、盧永祥、齊燮元、孫傳芳等等。就連鬧復辟的張勛,也曾一度投身小站,而小兵出身的馮玉祥、還有孫嶽等革命黨,當年也都是袁世凱部隊的出身。除瞭一幹武人之外,袁世凱還在日後的升遷中籠絡瞭一批文臣,如徐世昌、朱傢寶、周自齊、梁士詒、曹汝霖、陸宗輿、王揖唐等,這些人也隨著北洋系的勢力消長而浮沉,並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臺上顯赫一時[1]  說到這裡,把北洋系的老底拔瞭出來,或許還有很多人知道有:北洋、南洋、東洋、西洋之說,這裡也稍微解釋下,在清末至民國時期,劃分我國沿海地區為南北兩洋區,稱 山東以南的 江蘇、浙江、福建及廣東各省為 南洋;江蘇 以北的

古今盜墓的發展史:中國歷史上的十大盜墓狂人

  盜墓,是淵源古遠的社會文化現象。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已經可以看到有意識的墓葬破壞現象的遺存。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  1、伍子胥——最毒的盜墓者  伍子胥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盜掘者,源於其出走吳國之前,與楚平王結下的仇恨。《左傳》記載,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均為楚平王所殺,伍子胥被迫出逃吳國,發誓要搞垮楚國,以報殺雪恨。據說入楚後的伍子胥最想幹的第一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開始找瞭一天也未找到,原因是當年楚平王為防止陵址被人知曉,下令把參與修陵的工匠全殺掉瞭。經一個僥幸逃脫的老工匠指點,伍子胥順利掘得楚平王陵,把他的屍體挖瞭出來,用鞭子抽打解恨,一直抽瞭三百下才住,此即“鞭屍三百”典故。  2、項羽——最牛的盜墓者  項羽與伍子胥是老鄉,都是現在的宿遷人(這層歷史關系恐怕不少人不是太清楚吧),時人稱西楚霸王,其戰爭的競爭對手是鄰邊徐州的劉邦。項羽在進入關中後,實行瞭殺光(殺掉已投降劉邦的秦王子嬰,殺掉王室貴族)、搶光(擄掠咸陽城)、燒光(火燒咸陽、阿房宮)的“三光政策”。由於項羽與秦始皇一樣野蠻,很不得人心,天下歸心劉邦。劉邦也會拍天下馬屁,《史記》中記載,劉邦把“掘始皇帝塚”作為項羽的一大罪過,昭示天下。現代考古探測則發現,秦陵“完好無損”。項羽當年到底是否掘開瞭秦陵,在秦陵被充許考古發掘之前,仍是歷史之謎,無從驗證史實的真偽。  3、劉去——最變態的盜墓者  盜墓有的是泄憤,有的是貪財,但中國歷史上有一盜墓者卻很變態,首先是為瞭好玩,他就是西漢時期廣川王劉去。據晉人葛洪編著的《西京雜記》記載,在其封國內“國內塚藏,一皆發掘”,有點名氣的古墓幾乎沒有一座能逃過劉去的鐵鍬。劉去盜掘的對象主要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王族墓,魏襄公、晉靈公的陵墓都讓他掘開瞭。但盜墓多瞭,劉去也害怕。《太平廣記》記載,在掘開且渠墓時,劉去被嚇得半死,裡面的人竟然栩栩如生。劉去趕忙讓手下人住手,退出,重新封好。史稱,劉去盜掘古墓的數量“不可勝數”,但具體有多少,又獲得多少寶物,現在已無從考證。  4、曹操——最專業的盜墓者  盜墓,多是王者行為,從伍子胥,到項羽,再到劉去,都是這樣。這也說明一個問題,歷史上大規模的盜墓行為都摻雜有官方性質。但設專職,設“盜掘辦公室”,有明確記載的,最早應該是三國時期的曹操。史書中稱他在軍中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專門研究、執行盜墓,曹操堪稱中國歷史上是最專業的盜墓者。曹操盜得的最著名陵墓是芒碭山王墓,這裡是漢梁孝王劉武和李王後的陵墓。此陵構建規模宏大,有北京“十三陵”的四倍大,人稱“天下石室第一陵”。  5、董卓——最惡的盜墓者  在中國歷史上三大盜墓高潮中的第一波,即出現在西漢末年至南北朝這一段時間。這一歷史時期,小朝小廷如玩遊戲般交替頻繁,因此世道很亂,饑民遍野,民間盜墓之風盛行,你盜我亦盜,大傢一起盜。除瞭上文中提到的掘墓大盜曹操外,還有董卓、黃巢等人。西漢最有為作為,也是中國眾多帝王頗有作為的皇帝漢武帝劉徹的茂陵被掘開,董卓就是最大的罪人之一。自茂陵地宮封上那一刻起,不少人就盯上瞭,有記載的第一盜是東漢初年農民起義軍赤眉軍幹的。盜掘茂陵前,赤眉軍先把漢高祖劉邦的長陵掘開,已盜走瞭大量財寶。  6、黃巢——最蠢的盜墓者     黃巢成為中國盜墓史上的狂人,是因為其盜掘的對象都是重量級。一是效法項羽,掘秦始皇陵;二是學赤眉軍、董卓,掘漢武帝劉徹的茂陵,三是掘武則天與李治的合葬墓乾陵。對於黃巢盜掘的文字散見諸陵的盜掘記載中。在乾陵記載中,黃巢掘陵時動用40萬起義軍在梁山西側挖山不止,據說差不多挖瞭半座梁山,但最後僅挖出瞭一條深40米的“黃巢溝”,此至今仍有跡可尋。由於農民軍中文化人少,加上乾陵的結構實在太堅固,兵士弄不清乾陵的內部結構,結果挖錯瞭方向,乾陵躲過瞭劫難,否則保存不到今天。手下有那麼多人,隨便挖挖也能弄出不少寶物啊,真是蠢死瞭。  7、溫韜——危害最大的盜墓者  溫韜,易名李彥韜,五代時梁國人。溫韜祖籍京北華原(今陜西耀縣),曾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節度使,鎮轄關中地區。有一個傳說,溫韜生下來時剛好有匪星殞落在昭陵所在地區的嵯峨山,迷信者遂傳將給唐皇陵帶來一場災難的人物出世瞭。溫韜在長安做瞭七年行政長官,關中地區幾乎所有唐朝皇陵,就是溫韜趁戰亂,在這一時間內動手掘掉的。  8、劉豫——最不義的盜墓者  目前考古界判斷,中國現存的所有帝王陵都已被盜墓者光顧過。唐“十八陵”讓溫韜盜掘瞭,北宋“鞏義八陵”則讓叫劉豫的人盜掘破壞幹凈。北宋皇陵在今河南省鞏義市,葬有北宋七位皇帝和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追尊“宣祖”)的遷葬陵,號稱“七帝八陵”。相比漢、唐帝王陵塚巨葬豐,北宋帝王陵普遍簡單;漢、唐帝王生前就開始卜穴營建瞭,而且宋朝皇帝生前不預築壽宮。  9、楊璉真珈——最沒道行的盜墓者  歷史上,僧人盜墓並不鮮見,但如楊璉真珈這般喪盡天良的十分罕見。其罪行,史上記載也很清楚。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深受忽必烈青睞的楊璉真珈被任為江南釋教總攝(總管江南地區佛教事務的官員)。宋末元初人周密所著《癸辛雜識》、元末明初黃巖人陶宗儀所著《輟耕錄》,均記載有楊璉真珈盜墓一事:至元二十二年九月,楊璉真珈夥同僧人允澤等人,帶人到陵區。當時負責護陵的羅銑堅決阻止,允澤竟然抽出刀來,當場要殺瞭羅銑。在毀陵盜物之外,還有最令人發指的事情。楊璉真珈將帝、後們的骨骸全出掘出,棄之荒野。  10、陳奉——最荒唐的盜墓者  陳奉,明湖廣承天(今湖北鐘祥)人。本為禦馬監奉禦太監,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奉朱翊鈞旨意,去湖廣一帶征收礦稅,官方身份是“稅監”。陳奉每到一地都劫掠行商,欺壓官民,所求稍有不遂,官吏即遭鞭笞等。陳奉及其手下剖孕婦,溺嬰兒,無惡不作。誰傢有錢敲詐哪傢,弄得眾多殷實人傢傾傢蕩產。陳奉最讓人痛恨的行為是挖墳掘墓,《明史》對他的評價是八個字,“剽劫行旅,恣行威虐”。陳奉的盜墓歪念是受到瞭武昌境內發生的鄉民盜掘李林甫之妻楊氏墓“得黃金巨萬”的一事啟發,而“悉發境內諸墓”,走上盜墓之絕途的。相關閱讀推薦:董卓盜墓案:惡霸董卓為什麼暴曬漢武帝的屍體?唐太宗昭陵:依山為陵是為瞭節省還是謹防盜墓清東陵被盜墓多達七次:這裡到底有多少寶物?揭秘:中國歷史上盜墓賊的行規和盜掘手法細說中國古代盜墓賊的第一另類奇術是什麼?中國民間盜墓技術大揭秘 民間盜墓高手怎麼盜墓?

揭秘古代公務車發展史:西漢規定馬越多官越大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去世,享年40歲,孔子悲痛欲絕。因在孔門眾多弟子中,顏回是被孔子稱贊最多的一個,孔子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許。追悼會現場,孔子還沒從悲傷回過神來,顏回的父親就提出瞭一個要求:“請先生節哀順變,為表達您的哀思,能否用您的車子改制成棺材來安葬顏回呢?”孔子一聽就止住悲傷回到現實:“不乘車,我怎麼同大夫交往呢?”  這並非杜撰,而是確有其事。因為從先秦起,諸侯公卿都以乘坐馬車為體現身份的一種標志。在中國古代,官員的代步工具,最早為牛拉的車,後為馬拉的車,再後來,才改為人抬的轎,直到辛亥革命以後,北洋軍閥上臺,不坐轎而坐車,那時的汽車兩旁有踏板,各站兩名挎盒子炮的保鏢,更是招搖過市,威風不已。車的優劣和權的大小成正比,車越好者,權越大,車一般者,權一般,無車可坐者,自然也就無權瞭,隻好垂手站在馬路邊,吃那汽車疾駛卷起來的灰土揚塵,和超標的尾氣。從古至今,座駕這東西,雖隻不過是官員的代步工具,但更是地位的一種象征,隻要頭戴烏紗以後,就沒法排除對於座駕的關註情結。連孔聖人都無法逃脫公車情結,其他屁官更是如此。盡管官員允許有公務車,但為瞭限制官員超標準、公車私用等公車腐敗,歷代王朝都會通過發佈《輿服志》(輿,即車,即輦、轎、座駕),對官員公務車配備予以規定。即什麼級別的官,享受什麼等級的座駕,都規定得詳詳細細。  西漢景帝中元六年頒佈瞭中國歷史最早、也最成型的官車使用規定:一、不同官員駕車馬匹數量有差,馬匹越多官爵越高;二、公車的裝飾體現等級差別,一是,即車廂兩旁用以遮蔽塵土的屏障,官品六百石以上至千石的可以將左邊漆成紅色,兩千石以上的可以將兩邊都漆成紅色;二是車輛上避雨遮陽的車蓋。平民乘車隻許用青佈蓋,官吏兩百石以下用白佈蓋,三百石以上用皂佈蓋,千石以上方可用皂繒覆蓋。於是車蓋連同冠服合稱“冠蓋”,也成瞭仕宦的代稱。我們所說的“冠蓋雲集”,與現在眾多官員開會將車子停在一塊的感覺差不多。   盡管各王朝有明確規定、但歷史上各種公車腐敗卻時常上演。衛懿公當國,政治腐敗,連他的寵物也乘上瞭高級官員乖坐的軒車,群眾大為不滿。所以當狄人攻衛時,大傢一哄而散,說讓您的寵物去打仗吧。可見乘車要講身份要講等級的觀念在當時已深人人心瞭。南北朝時期又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很多君主和百姓非常推崇“魏晉風度”,用現在的話說,也就是追求個性化。於是這一時期成為中國官車使用種類最為繁多的時期。比如宋文帝喜歡乘坐用羊拉的官車,羊力氣小,體格羸弱,無法與駿馬和壯牛相比,但這在當時被認為是有品位;南北朝宋的右光祿大夫顏延之,經常選一些老牛和病牛拉著一些笨拙而奇形怪狀的車遊蕩於街市之間,以顯示自己的卓爾不群;南北朝宋的大將軍沈慶之,每逢趕上朝賀,經常乘坐一種叫“豬鼻無帷車”的怪車,這些都在當時被認為是瀟灑的表現。  《明史·奸臣傳》中,那個與嚴嵩勾結,總理全國鹽政,發瞭大財的都禦史鄢懋卿,“性奢侈,至以文錦被廁床,白金飾溺器。歲時饋遺嚴氏及諸權貴,不可勝記。其按部,常與妻偕行,制五彩輿,令十二女子舁之,道路傾駭。”按說,照祖宗規定,超過四人抬轎者,就要受糾劾,可這個嚴嵩的死黨,不但抬轎者超過指標六倍,而且還殘忍地使用瞭女性,這種荒唐的行徑,在他沒有完蛋之前,誰又能奈他何?張居正,萬歷的首輔,回傢奔喪,所坐過的堪稱世界之最的大轎子,對這種政策之規定,也是莫大的諷刺。張居正這次返鄉之行,那真是壯觀得不得瞭:元輔的坐轎要三十二個轎夫扛抬,內分臥室及客室,還有小僮兩名在內侍候。隨從的侍衛中,引人註目的是一隊鳥銃手,乃是總兵戚繼光所派,而鳥銃在當日尚屬時髦的火器。張居正的這頂轎子,可想而知,一有裡外套間,二有隨侍人員,三有廚房廁所,估計應該比現在十七座的考斯特還要大,因此必須動用三十二個轎夫來抬,這恐怕不僅是中國,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大轎瞭。   張居正從北京至江陵,一千多裡路的行程中,“五步一井,以清路塵,十步一廬,以備茶灶”,為瞭使這頂巨無霸式的大轎暢行無阻,有的路要拓寬,有的橋要加固,勞師動眾,驚擾官民。在古代,因沒有規定官車的公私使用之分,一旦工具派發下來,完全供主管官員個人擺佈,成瞭絕對的私人用品,容易助長腐敗與奢靡的風氣。明清時期,坐著八抬大轎泡酒樓、逛妓院的官員不在少數。同時,古代官車數量龐大,成為嚴重的財政負擔。龐大的官僚機構因交通工具占用瞭大量國傢財富。比如清朝開國後,準許漢大臣乘轎,但都城區域廣大,官員住宅距供職單位都很遠,若要乘轎上下班,得準備兩班轎夫中途替換,一班轎夫抬轎時,另一班乘大板車隨後。計算下來,養一乘轎子的年度開銷需要數千兩銀子。  朱元璋就是對公車腐敗公開宣戰的皇帝。他很擔心養尊處優的轎車代步會導致吏治腐敗,所以開國不久便規定隻許婦女和年老有病者乘轎。三品以上文官特許乘坐四人抬的轎子,餘皆騎馬;勛戚和武官不問老少,皆不得乘轎;違例乘轎及擅用八人抬轎者,都要接受嚴厲處罰。這一套規定在明朝初期執行得還是比較徹底的。朱元璋還有些窺陰癖,好私訪,經常躡手躡腳,潛行於金陵城的街頭巷尾,探察民情,有車也不用的。由於出身貧寒的緣故,知道百姓的艱難,所以,在克勤克儉這方面,他倒稱得上是個楷模帝王。據《明史》,有一次,有司奏請,要把他乘坐的轎子裝飾一下,需用黃金若幹。他說,不必瞭,用銅就可以。臣下討他的好,“陛下,即使用純金,又能費多少?”朱元璋說:“朕富有四海,豈吝乎此?然所謂儉約者,非身先之,何以率下?且奢侈之原未有不由小至大者也。”  由於朱皇帝的帶頭作用,從《明史·輿服志》裡,看到一系列關於乘坐車轎的規定。“景泰四年令,在京三品以上得乘轎。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應乘轎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內外鎮守、守備及公、侯、伯、都督等,不問老少,皆不得乘轎,違例乘轎及擅用八人者,奏聞。蓋自太祖不欲勛臣廢騎射,雖上公,出必乘馬。”雍正和乾隆以後,統治者進行大膽改革,在不影響官員形象的情況下,鼓勵大傢乘坐輕便價廉的代步工具,於是很多京官都改乘騾車瞭,比乘轎省得多。而那些要撐體面的官員,綠呢大轎可以保留著,放在宅第的轎廳裡,需要顯示一下派頭時,可以花錢去轎行雇轎夫來臨時抬轎。相關閱讀推薦:相愛穿梭千年中的真實漢朝歷史民間雖稱“漢鐘離” 原型卻並非漢朝大將《天將雄師》的歷史背景:神秘羅馬軍隊受雇漢朝揭秘:漢朝二十五位皇帝裡究竟有多少雙性戀皇帝?漢朝哪個大人因腿瘸而失去瞭相位?《天將雄師》:漢朝到底有沒有和羅馬軍團大戰?

中國騎兵發展史:縱橫戰場2000年最終走向衰亡

  騎兵,顧名思義就是騎馬作戰軍隊。其長處在於強大的機動力能力和沖擊能力。中國是世界上較早擁有騎兵的國傢之一。中國在春秋時代以前作戰以車戰為主,步兵僅起輔助作用,兵車的數量多少成為軍事實力的象征,基本沒有騎兵這一兵種。那時的戰爭比的是陣法,比如周滅商的牧野之戰中,雖然商軍十倍於周軍,但商軍中的奴隸們臨陣倒戈導致商軍陣型大亂遂一敗塗地。那時的戰爭沉悶的很,軍隊每行十數步就要停下重新整隊,節奏非常緩慢。到春秋時期步兵開始興起,軍隊成為車步並重,各國的軍隊中有瞭少量的騎兵,同戰車步兵混編,僅是一種無足輕重的輔助力量。到瞭戰國時代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戰術的多樣化及同北邊遊牧民族的戰爭需要,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正式登上戰爭舞臺。所以我們的騎兵漫話就從戰國時代說起。  騎兵的幼年時代–戰國時代:(含秦代)  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代之後,戰爭已經從早年的死板的兵車戰術的正面戰,轉向更為機動靈活的作戰方式。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出現瞭,當時各大國均建立瞭騎兵部隊,如秦、趙等國均號稱“車千乘,騎萬匹”軍隊作戰由步騎為主漸漸轉變為車騎並重。進行最大變革的首先是趙國。地處北邊的趙國,與樓煩,林胡,匈奴等少數民族為鄰,深受其擾邊之苦,而趙國傳統的車步兵,在與靈活、快捷的胡人騎兵作戰時十分不利。為瞭改變這一狀況,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國內進行瞭“胡服騎射”的改革,他聲明“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削減軍中的車兵,增加騎兵;要求改漢族傳統寬袍大袖的衣服為胡人式的緊身服裝,方便於進行騎射。從這裡開始中原各國中騎兵地位逐步提高,成為軍隊的一支主要力量。趙國也因為有瞭這支強大的騎兵,使之成為戰國後期軍事上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  戰國時開始大量的使用騎兵作戰。趙國以步騎兵攻林胡,樓煩“略地千裡”,李牧用萬餘騎配合步車兵大破匈奴殲敵十餘萬。秦國也以騎兵精良著稱,秦趙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用五千精騎截斷趙軍,對長平一役全殲趙軍四十餘萬起到瞭關鍵作用。楚漢戰爭時劉邦也曾為瞭對抗項羽的騎兵而用秦國降將李必、駱甲為校尉訓練騎兵;韓信在列背水陣破趙之戰中也是用兩千輕騎偷襲敵軍大營,使得戰場情形立即逆轉。影片《西楚霸王》中項羽劉邦征戰天下的戰場鏡頭中萬馬奔騰的騎兵沖鋒還是站瞭絕大篇幅的。光榮公司的老遊戲《項劉記》也反映瞭這一歷史時期的戰爭面貌。   戰國及秦代的騎兵配有齊全的鞍韉,但是沒有馬鐙這對馬上的格鬥戰十分不利,所以當時的騎兵主要武器為弓箭,作戰以騎射為主,少量的使用青銅劍、戟作戰。(劈砍時劍容易折斷,以戟為主)並且這時已有專用的馬甲出現。(用於保護戰馬的防具)從出土的兵馬俑可以看出當時秦軍已是采用車、步、騎混合編隊,鞍馬俑以持弓為主,戴小帽,穿緊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裝束便於騎射。這一時期兵法中也有瞭對騎兵使用的論述。《孫臏兵法》就曾說“險則多其騎”。不過中國影視作品對於歷史一向是隨意慣瞭,撇開重大歷史真相的“戲說”演繹不論,但是不管任何歷史時期的騎兵都是千篇一律的馬鞍馬韉馬鐙齊備就足夠讓人笑掉大牙瞭。沒有馬鐙的騎兵根本無法控制馬匹做精細的動作,那些手持利劍長矛的騎兵如果真出現在秦末戰場上的話,我們隻能推測他們定是在進行時間旅行瞭。  騎兵的青春歲月–兩漢時代:  進入兩漢時代,迎來瞭中國騎兵發展的黃金時代,因為對匈奴等遊牧民族作戰的需要,騎兵迅速壯大,軍隊作戰從以前的車騎並重轉變為騎兵取代車兵,騎兵成為決定勝負的力量。說到漢代騎兵的發展就該說匈奴騎兵,匈奴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全族均為能騎善射之士漢初時期匈奴已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時刻威脅著漢朝的北部。匈奴人是典型的亞洲式輕騎兵,他們作為遊牧民族,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長於騎射,他們馬術精良,射術奇佳,隻穿輕便的皮甲十分靈活。漢的晃錯曾在《言兵事疏》中說匈奴有三大長處為漢軍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其二,險道傾厭: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其三,風雨罷勞,譏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這也就指明瞭騎兵較之車兵的較大優勢,車兵隻能在平原之上才能發揮威力,而騎兵在較狹小的地形也能做戰,比車兵更為機動靈活。   到瞭漢朝時為瞭改變對匈奴作戰的不利被動局面,漢朝大力發展騎兵,至武帝時已能運用十餘萬騎兵主動出擊,對匈奴作戰歷時數十年,漢的名將衛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數萬騎兵,采用迂回包抄,深入敵後等戰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衛青,霍去病二人各帶五萬騎出擊,以步卒數十萬,馬十餘萬匹轉運輜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兩千餘裡,大破敵軍封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而還,傳為千古佳話。這一時代一個重要成就就是官馬制度的確立,漢為瞭對抗匈奴,發展騎兵,建立瞭飼馬的制度。漢文景時期頒行“馬復令”用免役的辦法鼓勵民間養馬。並在中央和地方設立專管的馬政機構。中央任命太仆(就是齊天大聖當過的弼馬溫瞭)管理,在地方設有馬丞負責。這些官員負責馬匹的飼養以備軍用。從漢初至武帝時即有廄馬四十餘萬匹。這一制度保證瞭漢朝對匈奴作戰的大量馬匹的消耗。相關閱讀推薦:麴義的界橋之戰:三國第一場步兵克騎兵之仗誰創下中國史上最牛的戰績:十三騎兵破敵萬人?波蘭騎兵很弱嗎?讓德國第四裝甲師大吃苦頭匈奴騎兵的殘酷訓練:拿將領妻子和坐騎當射靶李牧破匈奴:第一個以步兵圍殲騎兵的名將盤點騎兵輝煌與落寞:曾助蒙古帝國征服大半地球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在漢代騎兵發展壯大,成為軍隊的主力軍種,取代戰車的位置。兵種內漢代已經有瞭輕騎兵和重騎兵之分。輕騎兵基本無甲,武器以弓箭為主,配備較矮小的戰馬,重騎兵著甲,武器為戟,矛,環首刀等近戰武器,配備高大的馬匹用於沖鋒陷陣。漢代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出現瞭更適於馬上作戰的環柄長鐵刀,(就是環首刀瞭)刀脊厚,刃鋒利適於劈砍,成為騎兵的重要武器。一般來說漢代的騎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張弩)等。這一時期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戰術也得以發展漢軍在與匈奴作戰中就大量采用瞭長距離奔襲迂回包抄作戰。當漢代的騎兵技術和馬匹數量達到匈奴水平之時,匈奴的末日便來到瞭。當漢軍普遍裝備鐵甲和鋼刀的時候,匈奴由於不產鐵,他們的箭頭都是牛馬骨或者是魚骨削制而成的,國力的懸殊對比造成瞭匈奴勢力退出亞洲的局面(到南北朝時匈奴在亞洲才徹底消亡)。  騎兵的成人典禮–三國,晉,南北朝時代:  這是一個戰亂的時代,戰爭十分頻繁,三國歷史自不必談,特別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大量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就是民間流傳的五胡亂中華),騎兵的運用達到瞭更高峰,交戰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規模的使用騎兵,騎兵成為戰場上的最重要的兵種,我國的騎兵也發展到瞭重騎兵的時代。這一時期總的來說北方的軍力較南方強,北方各國多為少數民族政權,最初的軍隊均為騎兵,發展後步兵漸漸增多,但軍隊的主力仍為騎兵,作戰時動用相當多的騎兵參戰。如前秦的苻堅南下動用瞭騎兵二十七萬;北魏太武帝侵宋時以騎兵六十萬渡淮,直逼長江;梁魏鐘離之戰中魏軍八十萬中有騎兵二十四萬。可以說這一時期騎兵戰的規模遠遠超過瞭前代。  而這時期一大重要發展就是馬鐙的發明,我國最早的也是世界最早的馬鐙在西晉出現,可以說我國最晚在晉代就有瞭馬鐙。馬鐙可以說是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很大程度上促進瞭人類文明。軍事上,馬鐙的出現使騎兵的近距離格鬥戰更容易,(有瞭借力之處)並且有利於騎兵的長距離行軍。(減少疲勞)能更有效的發揮出騎兵機動性好,沖擊力強的優點。在西方馬鐙的發明,導致瞭中世紀西式重騎兵,騎士的出現。這一時期的騎兵以重騎兵為主,當時的重騎兵人馬均披重裝鎧甲。重騎兵防護力強大無比,對步兵而言有極大的沖擊力。當時的騎兵遠程武器還是弓箭(不管什麼時代,這總是東方騎兵的主要武器);長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騎兵用長矛即“槊”,而戟逐步被淘汰,成為一種禮儀用的擺設。而短刀也成為騎兵的制式武器,與前代的環首刀相比,這一時期的刀,刀體加寬,刀頭由斜方形改為前銳後斜,更適於實戰。這一時代從三國為開端,持續瞭數百年的戰亂,而出瞭三國題材大熱以外,國內外反映這一歷史階段的遊戲、影視甚至是文學作品都極少,我印象中好像隻有田中方樹的《奔流》描寫瞭南朝大將陳慶之的傳奇事跡。也許是這種這真正的亂世令人感到眼花繚亂無從下筆吧?  騎兵的黃金歲月–隋、唐、五代和宋、金、蒙古時代:  在隋唐和五代時期,騎兵已經確立瞭在軍中的地位,在這一時代騎步並重,各國的騎兵規模雖不及南北朝時期,但是騎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受到較大的重視。唐朝以武功開國,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於使用騎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騎被稱為昭陵六駿。所以唐(特別是唐初)對騎兵的建設也是很重視的。唐從起兵始就建設完善自己的馬政建設,以備軍用。唐在邊地多置監牧,屬太仆管理,監牧馬五千以上為上監,三千為中監,以下為下監,置牧監使,對各監牧每年還要進行考課,自唐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所養官馬達七十餘萬匹,置八坊四十八監,占田地一千多頃。唐代的騎兵最為強大,盛唐時期的大唐騎兵完全可以同突厥騎兵作正面對抗,而且勝率極高。這和唐代盛行的擊劍遊俠風氣密不可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多麼的燦爛輝煌!真想夢回唐朝啊……總體來說,隋唐和五代時期的騎兵裝備戰術發展並不大,但是已不象南北朝時代那樣註重於重甲騎兵,軍中雖仍有甲騎,但是基本上以輕裝騎兵為主。主要發揮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優勢,正面攻防更多依懶於步兵。   結束瞭五代十國戰亂之後的宋、金時期,大量的北方遊牧民族雄起,成為漢族王朝的威脅,這些少數民族軍隊的精銳主要為騎兵,騎兵的發展也再度轉入高潮。首先說宋,宋朝在我國歷史上武功極為不盛的一個朝代,因為在後唐,五代時期崛起的少數民族占據瞭西北的產馬地區(河套平原等等)。所以宋無論是通過在邊地買馬、換馬(用物資)或設置監牧等方法,始終都不能滿足需要,所以從來都沒一支強大的騎兵。到瞭南宋時更糟,連殿前司(即皇帝禁軍)的騎兵都有五分之一的沒馬可用。宋代作戰講究陣法,基本上都是把騎兵佈置在大規模的步兵陣周圍做策應或掩護側翼。如宋太宗的“平戎萬全陣”就是把主力步兵結合戰車,在中間佈成密集陣勢,騎兵佈置在前後左右擔任警戒和掩護,承擔防禦敵軍騎兵的任務。宋的戰法與歐洲早期的騎兵運用方式相似:即以步兵方陣為主力,用騎兵來鞏固兩翼。事實上這種陣式,騎兵成瞭步兵的輔助力量,用於克敵致勝的是核心的步兵陣。說到底這也是缺乏馬匹的無奈之舉。  在北方先後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都有較強大的武力。軍隊中以騎兵為主力作戰。遼金的軍隊都很講究騎兵的機動作戰,,一般軍中的正兵均配有數匹戰馬,(遼軍一名正軍有馬三匹)機動力很強,如遼宋的幽州之戰中,遼軍就憑借當地平坦的地形和騎兵的機動力,先後將宋將曹彬,潘美各個擊敗。金兵也長於騎兵善於野戰,史稱“金之初起天下之強莫過於此”,金國有著名的拐子馬,在作戰時步軍為正兵,以拐子馬作兩翼突擊,在平原上對宋軍作戰有著很大的優勢。這一時代的騎兵,以北方少數民族騎兵為主,他們作戰的主要武器為弓箭、馬刀、也裝備有狼牙棒等特殊的武器。(金國人似乎喜歡這種武器,當時有民謠:它有金兀術,我有嶽元帥;它有拐子馬,我有麻紮刀;它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當時的騎兵,開始偏向輕裝,著少量甲,獲得更大機動力,但是各國均還有重甲部隊,如西夏的騎兵“平夏鐵鷂子”(它的步兵叫“橫山步跋子”)就以“乘善馬披重甲”戰鬥力強著稱。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斡難河邊興起的蒙古民族將騎兵技戰術發展到冷兵器時代的巔峰階段。在這一時代,蒙古騎兵在敵人眼中成瞭恐怖的象征:長距離奔襲,迂回,包抄等騎兵的優勢被發揮到瞭極限。蒙古人實行百戶、千戶制全民皆兵,軍官世襲。他們“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戰時自備武器裝備出征,和平時期則是普通牧民。為瞭保證軍隊的戰鬥力,蒙古人往往通過大規模的圍獵來鍛煉部隊,對於兒童也從小就專門訓練他們騎馬射箭的能力。加上有成吉思汗,木華黎,速不臺,拖雷等出色的戰術傢指揮。蒙古人成為當時世上最強大的軍隊,征服瞭前所未有的廣大領地。在東方消滅瞭宋、金、西夏,在西方打敗瞭花刺子模(阿富汗),征服瞭俄羅斯草原,打敗瞭西方聯軍,一直打到多瑙河邊。如果不是蒙古大汗這時死瞭,整個歐洲都會臣服在蒙古的鐵蹄之下……  蒙古軍隊前期基本是騎兵,後期其野戰力量也是騎兵。蒙古騎兵有著超強的機動力,一名士兵往往備有六匹以上的戰馬,輪換使用,往往一天可以前進近百公裡。在征服波蘭的戰役中蒙古人甚至進行瞭超過200公裡的戰略迂回,對於歐洲人而言是夢幻般的機動能力。蒙古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長年騎射的蒙古人能拉強弓,蒙古人的弓用混合的木料和骨頭制成,具備很強的穿透力和很遠的射程。能在高速機動中(甚至一邊後退一邊回頭射擊)準確射擊的蒙古人能在短兵戰前給予敵人極大的殺傷。因為蒙古人往往自備武器,所以在箭、馬刀以外,士兵們還帶有自己喜歡的武器如長矛、狼牙棒、繩套(套馬用的,在戰場上也能套人。)等。在防具方面,蒙古人以皮制甲為主,輕便堅固,雖然不象鐵甲的防護力好,可是為其贏得瞭更大的機動力。值得一提的還有蒙古馬,蒙古馬雖然體型較小,不及阿拉伯,亞利安馬速度好、體型高大,但蒙古馬適應力強,耐粗飼,易增膘,壽命長,十分適合長距離行軍,無後勤保障作戰,這些馬隨處能找到食物,在草原地形能日行軍五十至一百公裡,可以終年使役。並且重要的一點是蒙古馬的母馬哺育期可產奶三至四百千克,這成為長時間在外作戰,無需後勤保障的蒙古軍的一個重要食物來源(另一個食物來源是掠奪)。從隋唐到蒙古時代,中國的騎兵發展到瞭最高點。尤其是蒙古人不僅進行瞭騎兵戰術的革命,連蒙古馬也取代瞭中國土產的馬。但是諸行無常,勝者必衰,從宋開始正式將火器引入武器行列中,這就為騎兵的衰敗揭開瞭序幕。光榮的《蒼狼與白鹿》系列所描述的席卷歐亞的蒙古鐵騎和帝國時代中的蒙古騎射手都不算是描繪出瞭蒙古鐵騎的真諦。真正追風馳電的騎士們以大地為傢,金戈鐵馬、縱橫四海,令人無限的神往……  曲終人散–明、清及以後的時代:  明、清以後火器得到瞭大力的發展,隨著專門的火器部隊和炮兵的出現,騎兵的地位逐漸下降,明以後很少有作為主要戰略力量的騎兵存在,就不再多說瞭。明代的騎兵主要和其他兵種配合作戰,並配有火器。(《信長的野望》中的騎鐵?)名將戚繼光設立瞭車營就是一種步、車、騎配合作戰的方式。明孫承宗的《車營扣答合編》中也對這種戰術進行瞭進一步研究。還發展出瞭先以火器(火炮和火槍)轟擊(火力準備)繼以騎兵沖擊步兵跟進的戰法。歐洲直到拿破侖時代才發展出相類似的戰法。  到瞭清朝,清朝自以為以弓馬開國,其開國時的女真,蒙古騎兵就是傳統上的騎兵,沒有什麼發展,加上不註重火器的,使我國最終落到瞭被列強任意欺負的下場。當時已是火器的時代,騎兵地位就更低瞭。直到機槍,戰壕組成的陣地戰出現,基本上喪失瞭在軍中的地位,逐步退出軍事舞臺。隻到其後繼者裝甲機械化部隊的出現,騎兵成為瞭一種歷史,隻在某些慶典禮儀場合使用。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 漢民族發展史的重大轉折

  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西晉原是一個強盛的王朝,它的前身–魏滅瞭蜀,它自身滅瞭吳,三國一統,何其雄哉。誰知開國之君剛死,就爆發瞭宮廷政變,沒幾個月,又來瞭一次。此後雖安靜瞭一段時間,但八年後,動亂不可遏止的爆發瞭。宮廷政變升級為大規模內戰,今天這個王人頭落地,明天那個王人頭落地,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上演瞭一場驚世駭俗的“八王之亂”。八王酣戰未休,五胡又揭竿而起,遂演成著名的永嘉之亂,西晉王朝從此覆亡。距晉武帝死時僅二十年。  西晉亡於最高權力的爭奪。這種爭奪是歷史上最極端的典型事例。歷代王朝都有最高權力的爭奪,但像西晉這樣沒完沒瞭,不死不休,卻是絕無僅有的。八王之亂以極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會風氣的畸變,造成瞭秩序的崩潰,把所有的人推向動亂的深淵,給社會帶來深重而又長久的災難。  五胡亂華指公元三0四年匈奴人劉淵建漢稱王,至四三九年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的一百三十六年間,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五個胡族擾攘中原,在中國北方先後建立十多個割據政權之史實。其成因約有下列數端:  (一﹚胡人內徒,處置失當:漢武帝以後,中國西、北邊境外的胡人(匈奴、羯、鮮卑、氐、羌﹚逐漸內徒,如魏晉時關中地區人口百萬,其中胡人約占一半。當時有一些人主張把內徒胡人加以分割、遣回故土或另徒他處,以使「戎晉不雜」,但都未能實現。邊吏又百般虐待胡人,使他們「怨恨之氣,毒於骨髓」,再加上東漢、魏、晉以來統治者多以胡人為兵,遂令其勢漸盛。   (二)晉室腐敗,國傢內亂:自東漢末年以來,由於長期的割據混戰,缺乏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因而中國對邊裔各族本已很難控制。西晉雖然實現瞭全國統一,但政治極端腐敗,國力不振,兼以八王之亂大傷國傢元氣,統治根基動搖。而胡人遂乘機擴充實力,日漸強大。  (三)地方積弱,邊事不修:在國傢分裂時期,若割據政權比較強大,對邊事仍可加以控制,如曹魏之對付烏桓、鮮卑,蜀漢之征服南中。但西晉盡罷州郡之兵,使地方武備不修,以致胡人在邊境起事,各地根本無力節制。  (四)北方災害,胡人遂起:晉惠帝時期,北方慘歷內戰之禍長達一十六年,使生產遭受嚴重之破壞,後來中原地區又連年災荒,餓殍遍野,社會殘破,民變四起,因此胡人乃得以乘時而起,釀成禍亂。  五胡亂華對中國歷史曾造成很大的影響。它從一開始就釀成大亂,導致西晉迅速滅亡,迫得晉室衣冠南渡而建立東晉王朝(詳見下述)。南遷的晉室已非復統一的王朝,它偏安於江左,僅保得半壁江山,同時北方盡被五胡所據,先後建立瞭十多個割據政權,紛爭擾攘,接著又與南北朝對立,使全國分裂長達二百七十餘載。從另一方面看,五胡亂華卻促進瞭中華民族的大配合。因為五胡之大量內徒及入主中原,使他們逐漸漢化,造成瞭胡漢的配合;而隨著晉室南渡,南方地區也迅速開發並日趨繁榮,漢族和南方一些部族發生同化。由此中華民族之內涵乃日益擴大。相關閱讀推薦:八王之亂的影響 西晉八王之亂爆發後的影響八王之亂簡介 歷史上的八王之亂是怎麼回事?八王之亂為何爆發?西晉八王之亂爆發的原因西晉八王之亂的故事 晉朝八王之亂是哪八王?司馬倫簡介 西晉八王之亂之瑯琊郡王司馬倫生平

揭秘:中國歷史上最神秘的陰婚習俗發展史

  陰婚揭秘:陰婚,也叫冥婚,是為死去的人找配偶。有的少男少女在定婚後,未等迎娶過門就因故雙亡。老人們認為,如果不替他(她)們完婚,他(她)們的鬼魂就會作怪,使傢宅不安。因此,一定要為他(她)們舉行一個陰婚儀式,最後將他(她)們埋在一起,成為夫妻,並骨合葬,免得男、女兩傢的塋地裡出現孤墳。  相傳,在漢朝,陰婚就已經開始瞭。歷史上比較有名的陰婚,是曹操為兒子曹沖操辦的。曹沖,就是故事“曹沖稱象”中的主角,這位少年天才十三歲就因病去世。曹操悲傷萬分,下聘已死的甄小姐做為曹沖的妻子,把他(她)們合葬在一起。  唐朝時期,陰婚廣泛存在,志怪小說中可以找到相關的記載。宋元明清直至民國時期,陰婚習俗一直盛行,相傳蔣介石的弟弟也曾配過陰婚。  歷史上比較有名的一起冥婚,是曹操為其早死的兒子曹沖操辦的。據《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卷20)記載,曹操之子曹沖“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親為請命。及亡,哀甚。文帝寬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則流涕,為聘甄氏亡女與合葬,贈騎都尉印綬,命宛侯據子琮奉沖後。”這裡,曹操是聘瞭一名甄姓早死女子給其當做他的兒媳。  曹沖是曹操與環夫人所生,曹沖很聰明,屬於天才型。五六歲時,吳大帝孫權送瞭一頭大象給曹操,曹操想知道大象有多重,但問瞭好多大臣都想不出稱量的法子。曹沖說,“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如此有天分的兒子,早年死去,難怪曹操為他的死悲傷萬分,還要為他操作冥婚。   冥婚的興起,便與曹操這樣溺愛子女有關。但在民間還有一說法,不給死去的未婚者“成親”,傢中會鬧鬼,傢人不寧。所在,在迷信盛行的古代,冥婚普遍為民間認可,成為“合法婚姻”,墓主兩傢還成為“親傢”。  流傳在桂西的馬山、上林一帶。《嶺表紀蠻》曾有記載:“隆山(今馬山)土俗,子死後,傢若不安,即擇一年齡相當的女屍,與之合葬,謂子得偶,不再為祟於傢庭。斯時,親朋必賀。男女兩傢亦各以姻誼關系,聯為戚好。如此者,謂之‘冥婚’。”  據說,過去某傢有男子,年紀已到婚齡(一般是十三四歲以上),未曾娶妻而死。死後傢中不斷出現災難,巫婆仙姑認為死者鬼魂作怪,要求父母在陰間討個媳婦。於是找個末出嫁而死、年齡相當的女屍,兩傢經商定,送一些禮錢女傢備酒席,並擇日派人把女屍遷到男屍墓坑合葬。在送女屍過程中,有道公在前引路,送葬者不是哭啼,而是吹打,其場面猶如娶親,甚為隆重。

古代青樓為什麼偏開在考場對面? 中國青樓發展史

  在中國,描寫青樓生活的作品不少,有的以人道主義精神下筆,有的以獵奇的態度欣賞。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青樓世界,把它置於整個中國文化的宏大系統中進行觀察的,卻是很少。其實青樓這樣的下九流社會場所,恰恰匯聚瞭社會文化五光十色的各個側面。研究中國文化如果企圖繞開青樓,那肯定有許多問題是談不清楚的。  青樓一詞,原來的意思是用青漆粉飾之樓。它起初所指並非妓院,而是一般比較華麗的屋宇,有時作為豪門高戶的代稱。《太平禦覽》、《晉書》和魏晉南北朝的許多詩文中都是這樣使用青樓的。但由於華麗的屋宇與艷麗奢華的生活有關,不知不覺間,青樓的意思發生瞭偏指,開始與娼妓發生關聯。唐代以後,偏指之意後來居上,青樓成瞭煙花之地的專指,與平康、北裡、行院、章臺等詞相比,不過多瞭一點形象感,多瞭一絲風雅氣息而已。  為什麼會有青樓這種東西出現?說穿瞭,這是男人世界的產物,是人類進入父系社會以來的社會事實。關於青樓妓女的起源,古今中外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姑且放到下一篇裡去分析。  為本篇主要說說,青樓為何要開在考場的對門?  青樓鶯聲為誰啼?妓院開在考場對門反映瞭生意人的精明  任何產品的成功推廣,都要試銷對路。古代的青樓,招待的多是讀書人,常見的稱呼是“士子”。當時的“士子”地位很高,人數也少,他們口袋裡揣著的銀子與詩稿,是青樓大院最好的兩樣通行證。對妓院的老板來說,有銀子就是大爺,是活菩薩,故而對其熱情高漲;而對青樓妓女來說,她們多數是文學愛好者,因而面對滿腹詩文、錦繡文章的才子,便不時秋波暗送,做做佳人會才子的美夢。所謂“鴇兒愛鈔,姐兒愛俏”,這都是青樓千古不變的真理。   舊時的考場叫貢院,尤以人才輩出、歷史悠久的江南貢院為最,經歷朝歷代不斷擴建,至清同治年間已形成一座占地三十餘萬平方米、僅考生號舍就達二萬零六百四十四間,相當於3個北京的故宮大,成為明、清兩代中國最大的科舉考場。科舉時代共產生過800多名狀元,而半數以上都出自這個考場。眾多歷史名人如唐伯虎、鄭板橋、李鴻章等,更是由江南貢院走上歷史舞臺的。  在考生眼裡,貢院是他們通往富貴功名的必由之路,因而,每當開科取士之年,自然引得四方士子紛至沓來。既然考生雲集,他們的吃住玩樂都要有人照應,這便給商人發財提供瞭機會。許多青樓、酒樓、茶館應運而生,貢院邊上的秦淮河,也因為這些設施而變得嫵媚動人,形成“槳聲燈影連十裡,歌女花船戲濁波”的一派繁華景象。  從古至今,關於才子與佳人的風流韻事便經久不息。唐代士子高中進士後,向鐘情的妓女寫情詩、炫耀才華,在當時是一件雅事。即使科考失意,士子們無奈之下,“忍把浮名,換瞭淺斟低唱”,此時,醇酒佳人,又成為減輕他們落榜痛苦的安慰劑。所謂“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是也!相關閱讀推薦:滿清科舉考試潛規則:做閱卷官必先得皇帝寵信四大才子是誰? 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才子介紹唐伯虎真是“風流才子”嗎?唐伯虎點秋香真相盤點古代科舉作弊招數 如何懲罰考試作弊學生?元稹的妻子都有哪些?揭秘風流才子元稹的故事 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古代士子力捧青樓三大原因  秦淮風月之所以興盛,當然與士子們的大力捧場有關。而士子們捧場的原因大致有三:  首先,青樓為士子緊張的考試生活提供瞭一個舒緩的空間。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定瞭嚴格的選拔機制,有些甚至有人身侮辱的味道。據餘秋雨先生的《十萬進士》裡介紹,到瞭清朝,科舉制度已經發展到瞭頂峰,為防止作弊,考生們皆身披羊皮做的袍子,滿眼望去白花花一片。科場檢查十分嚴格,有著嚴格的搜身。進考場前,兩列兵丁夾道搜查,頭發都要打散查,衣服夾層都要摸過;盛食物和筆墨文具的是考場統一發放的竹籃,食物要切成一寸以下,使其無法夾帶入場;如果一旦發現夾帶,夾帶人將遭受毒打,捆綁在考場前石柱上示眾一月之久,並終身不得參考。進入考場之後,考場即封號柵,須等三天考完之後方才打開。三天之中,考生不能動彈,一切吃喝拉撒,都在兩平方米左右的號房內解決。一旦天熱之際,號房內屎尿泗流,臭氣熏天,在這樣的環境下答題做卷,沒有驚人的毅力,是很難完成的。因而考場3天,對士子們來說不啻於蹲3天地獄,至放榜之日,他們如釋重負,如獲重生,到青樓瀟灑便成為他們的不二選擇。  ”我國娼妓之起源,大概胚胎於周襄王時代,齊國管仲之設女閭,即其作俑者。《戰國策》二卷“東周”引周文君雲:“齊桓公宮中女市女閭七百。按周禮——五傢為比,五比為閭。則一閭為二十五傢。管仲設女閭七百,為一萬七千五百傢。管仲設女閭,等於後世之有花捐也。……我國娼妓制度,既自“女閭”開其端,自此以後,無代無之。唐承六朝金粉之後,娼妓之多,空前未有。約分傢妓公妓兩種。長安都城中有所謂“北裡”、”平康裡“輿“教坊”者,即為當日風流淵蔽。(摘自黃現璠著:《唐代社會概略》 ,商務印書館,1937年2月再版)。“

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 漢民族發展史的重大轉折

  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西晉原是一個強盛的王朝,它的前身–魏滅瞭蜀,它自身滅瞭吳,三國一統,何其雄哉。誰知開國之君剛死,就爆發瞭宮廷政變,沒幾個月,又來瞭一次。此後雖安靜瞭一段時間,但八年後,動亂不可遏止的爆發瞭。宮廷政變升級為大規模內戰,今天這個王人頭落地,明天那個王人頭落地,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上演瞭一場驚世駭俗的“八王之亂”。八王酣戰未休,五胡又揭竿而起,遂演成著名的永嘉之亂,西晉王朝從此覆亡。距晉武帝死時僅二十年。  西晉亡於最高權力的爭奪。這種爭奪是歷史上最極端的典型事例。歷代王朝都有最高權力的爭奪,但像西晉這樣沒完沒瞭,不死不休,卻是絕無僅有的。八王之亂以極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會風氣的畸變,造成瞭秩序的崩潰,把所有的人推向動亂的深淵,給社會帶來深重而又長久的災難。  五胡亂華指公元三0四年匈奴人劉淵建漢稱王,至四三九年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的一百三十六年間,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五個胡族擾攘中原,在中國北方先後建立十多個割據政權之史實。其成因約有下列數端:  (一﹚胡人內徒,處置失當:漢武帝以後,中國西、北邊境外的胡人(匈奴、羯、鮮卑、氐、羌﹚逐漸內徒,如魏晉時關中地區人口百萬,其中胡人約占一半。當時有一些人主張把內徒胡人加以分割、遣回故土或另徒他處,以使「戎晉不雜」,但都未能實現。邊吏又百般虐待胡人,使他們「怨恨之氣,毒於骨髓」,再加上東漢、魏、晉以來統治者多以胡人為兵,遂令其勢漸盛。   (二)晉室腐敗,國傢內亂:自東漢末年以來,由於長期的割據混戰,缺乏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因而中國對邊裔各族本已很難控制。西晉雖然實現瞭全國統一,但政治極端腐敗,國力不振,兼以八王之亂大傷國傢元氣,統治根基動搖。而胡人遂乘機擴充實力,日漸強大。  (三)地方積弱,邊事不修:在國傢分裂時期,若割據政權比較強大,對邊事仍可加以控制,如曹魏之對付烏桓、鮮卑,蜀漢之征服南中。但西晉盡罷州郡之兵,使地方武備不修,以致胡人在邊境起事,各地根本無力節制。  (四)北方災害,胡人遂起:晉惠帝時期,北方慘歷內戰之禍長達一十六年,使生產遭受嚴重之破壞,後來中原地區又連年災荒,餓殍遍野,社會殘破,民變四起,因此胡人乃得以乘時而起,釀成禍亂。  五胡亂華對中國歷史曾造成很大的影響。它從一開始就釀成大亂,導致西晉迅速滅亡,迫得晉室衣冠南渡而建立東晉王朝(詳見下述)。南遷的晉室已非復統一的王朝,它偏安於江左,僅保得半壁江山,同時北方盡被五胡所據,先後建立瞭十多個割據政權,紛爭擾攘,接著又與南北朝對立,使全國分裂長達二百七十餘載。從另一方面看,五胡亂華卻促進瞭中華民族的大配合。因為五胡之大量內徒及入主中原,使他們逐漸漢化,造成瞭胡漢的配合;而隨著晉室南渡,南方地區也迅速開發並日趨繁榮,漢族和南方一些部族發生同化。由此中華民族之內涵乃日益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