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皇位

太子扶蘇:秦朝準太子扶蘇為何沒能順利登上皇位

  太子扶蘇:儒與法的纏綿  倘若扶蘇不死,而順利地登上皇帝位,秦朝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呢?史料未記載任何關於扶蘇理政的才能,可在當時的大秦帝國,寬厚仁義就是最大的治國方法。而扶蘇,骨子裡就有這種方法!  其實,他的名字就註定瞭他的結局,那麼悲傷而零落,讓人還沒有品賞完他的名字就開始對他的結局傷感瞭。秦朝之滅,無數的人有無數的看法,並且有理有據。這其中的看法裡,卻有一種假設,如果是扶蘇當國,秦朝會不會按照始皇帝的意圖二世三世萬萬世地走下去?答案似乎不那麼確定,因為關於這位封建帝國的第一位太子的資料太少瞭。我們隻能從有限的文字中來探悉出他的“仁德”,我們不需要再探悉出“治術”,因為在當時的秦朝,“仁德”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治術”。  扶蘇何以死?因為一紙假詔!但從其與秦始皇的言談中,我們看到的是,憑他的智慧不可能辨識不出詔書的真假。那麼,他為什麼一定要死呢?隻是因為他的父親是秦始皇。  扶蘇之死  扶蘇太子給人的感覺就是:太子之位來得快(秦始皇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立他為太子),去得也快(秦始皇屍骨恐怕未寒,他就死瞭)。  歷史對這位太子的記載並不公道,司馬遷在《史記》中隻是寥寥數筆,卻還是側寫旁描。所以,我們想要完整地瞭解這位扶蘇太子,在今天的確是一件難事。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因不滿一些儒生的復古言論,在李斯的煽動下,於咸陽坑殺瞭四百六十餘名儒生。扶蘇知道後,勸諫道:“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秦始皇大怒,將其趕出宮廷去北邊給守衛北方的蒙恬作監軍。蒙恬,《史記》記載,“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傢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秦掃六合後,“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蒙恬還建造瞭秦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裡”,“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  秦始皇為什麼要大怒,除瞭他性格殘暴剛愎自用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扶蘇所言乃“柔慈”之語,在這位祖龍眼裡,這位長子與自己的行事路線格格不入。細思扶蘇的勸諫之言,可謂中規中矩,合情合理。  第一,天下雖然已定,但遠地的百姓還四散各處,這樣坑殺儒生隻會惹來他們的恐慌;第二,儒生們又沒有犯什麼大錯,父親這樣做未免太殘酷瞭些。  如果可以結合所有有關扶蘇的歷史記載,我們就得出瞭這樣一個結論:扶蘇並不是隻這一次上諫秦始皇的。  《李斯列傳》記載:扶蘇以數直諫上;農民陳勝也說: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趙高偽造的將扶蘇賜死的詔書中,也稱扶蘇“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  這一切記載都說明瞭一件事:扶蘇經常會對秦始皇的一些所為勸阻,並說出自己的理由。由此可知,他們的父子關系自然好不到哪裡去。扶蘇被派往蒙恬處作監軍是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的事,直到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扶蘇被矯殺,兩年時間裡,秦始皇從未過問過扶蘇。相關閱讀推薦:解密:陳勝吳廣起義為什麼要打公子扶蘇的旗號?為何秦始皇指定扶蘇繼位卻又將他派去面對匈奴?揭秘秦二世而亡的悲劇:扶蘇才是罪魁禍首?秦始皇長子扶蘇的母親是誰 扶蘇的兒子女兒是誰扶蘇簡介 秦朝統治者中最有政治遠見的扶蘇生平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但就在秦始皇臨死之前,卻“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上寫‘與喪會咸陽而葬’”。不管父子之間的關系到底怎樣,秦始皇在死之前還是很清醒的。他二十多個兒子中也隻有扶蘇堪當大任,況且又是長子,遵古制,自然會立他為太子。將玉璽賜給他,並讓他趕回咸陽參加自己的葬禮。  可惜的是,這“玉璽”和“書”並沒有到扶蘇手裡。被當時的趙高與一直跟隨秦始皇巡遊的小兒子胡亥拆開瞭。幾個在秦始皇身邊的人就一同商議,偽造瞭秦始皇給丞相李斯的詔書,立胡亥為太子。又偽造瞭一份賜給扶蘇的詔書,用皇帝的玉璽把詔書封好。詔書大意如下:  我巡視天下,祈禱祭祀各地名山的神靈以求長壽。現在扶蘇和將軍蒙恬帶領幾十萬軍隊駐守邊疆,已經十幾年瞭,不能向前進軍,而士兵傷亡很多,沒有立下半點功勞,反而多次上書直言誹謗我的所做所為,因不能解職回京當太子,日夜怨恨不滿。扶蘇作為人子而不孝順,賜劍自殺!將軍蒙恬和扶蘇一同在外,不糾正他的錯誤,也應知道他的謀劃。作為人臣而不盡忠,一同賜命自殺,把軍隊交給副將王離。  據《史記》記載:當胡亥的門客捧著詔書到上郡見到扶蘇,打開詔書念畢,扶蘇就哭起來,進入內室想自殺。蒙恬阻止他道:“皇上在外,沒有立下太子,派我帶領三十萬大軍守衛邊疆,公子擔任監軍,這是天下的重任啊。現在隻有一個使者來,您就立刻自殺,怎能知道其中沒有虛假呢?希望您再請示一下,有瞭回答之後再死也不晚。”使者連連催促。扶蘇為人仁愛,對蒙恬說:“父親命兒子死去,還要請示什麼!”立刻自殺而死。使者回來匯報,胡亥、李斯、趙高都非常高興。到咸陽後發佈喪事,太子胡亥立為二世皇帝。任命趙高擔任郎中令,常在宮中服侍皇帝,掌握大權。   扶蘇在上郡  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扶蘇被派往上郡(今天的陜西綏德)做大將蒙恬的監軍。其實,蒙恬根本就不用任何監軍,他對秦帝國的忠誠是沒有任何人可以比擬的,也沒有任何人懷疑的,包括秦始皇在內。(歷史上的今天Lssdjt.com)  從繁華的咸陽來到荒涼的上郡,扶蘇似乎一點也沒感覺出父親的良苦用心。他認為這是父親把自己放逐瞭,遠在四方巡視的秦始皇也想不到扶蘇會這樣想。在這位千古一帝的父親看來,兒子太“軟弱”,太“婦人之仁”。  一個用法傢思想從腳跟武裝到牙齒的帝國,從臣子到佈衣早已經習慣瞭嚴刑峻法。而扶蘇卻在這樣的情況下讓自己棄法從儒,這非但不可能,簡直就是荒唐可笑。  所以,他看到瞭在眼前站著的扶蘇,忽然感覺到瞭一陣恐慌。大秦從祖宗孝公時就以商鞅的法傢思想立國,到他這裡已經六世,祖宗成法不可變!也變不瞭!  他想,絕不能再讓這個扶蘇在政治權力中心晃蕩瞭,他遲早會把自己和祖宗經營多年的國傢毀於一旦。他真想把扶蘇踢趴下去,然後指著帝國的版圖告訴扶蘇:這一切都是用殺戮得來的,如果單靠仁義道德能讓我擁有這麼大的版圖嗎?!  擺在他面前的處置扶蘇的路有兩條,第一,讓他參政,用他的方法來治理這個刁民四起的帝國;第二,殺掉他,免得以後他改祖宗成法。  經過瞭深思熟慮,他選擇瞭第三條路:既不殺他也不用他,而是要他到蒙恬處去體驗一下生活,要這位儒生看看,憑道德禮儀這些虛的東西能否使天下臣服。  蒙恬在上郡到底幹什麼呢?他用秦帝國的主力主要在做兩件事:盡可能地擊敗匈奴、修萬裡長城防禦匈奴。  擊匈奴就要戰爭就要死人,這儼然違反瞭儒傢的“以德服人”的宗旨。修萬裡長城就要用大批農民,也要死人。這又違反瞭儒傢的“以仁治國”的思想。  總之,在今天看來,扶蘇在上郡所見所聞的痛苦比之他在咸陽見父親所作所為的有過之而無不及。於是,如今陜西的綏德有這樣兩處景點:扶蘇望月臺與扶蘇嗚咽泉。從名字上來看,這兩處景點都充滿瞭悲哀之情緒。望月是想傢,嗚咽或許還是想傢,更或許是見到生靈塗炭而傷心難過。從人性的角度來考慮,他或許是想父親瞭,父親已年邁,時常有病,那個尋找多次的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遲遲沒有結果。父親身邊的人都以殺戮刑罰為能事,一切的一切都讓他為父皇擔心。  當公元前212年,希臘人阿基米得被攻入敘拉古城的羅馬士兵殺死的時候,那個士兵並不知道自己親手扼殺瞭燦爛的古希臘文明。也是公元前212年,扶蘇被流放到上郡去體驗生活,秦始皇也不知道自己親手扼殺瞭自己的大秦帝國。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秦始皇的本意是想要扶蘇跟蒙恬處理好關系,這對他以後親臨大秦帝國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蒙恬是大秦帝國的頂梁柱,秦朝主力都在這位蒙大將軍手裡。他想把扶蘇交給蒙恬,雖然他沒有直接告訴蒙恬,好好培養扶蘇。可他想,蒙恬又不是傻子,定會瞭解他的良苦用心的。  但秦始皇顯然犯瞭一個天大的錯誤,從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到三十七年(前210年)隻有兩年左右的時間,作為一介武夫的蒙恬和崇尚“仁者才可無敵”的扶蘇根本就不可能有共同語言。況且,作為長子的扶蘇並沒有正式被確定為太子,而且由於秦始皇對手下將領的法治嚴酷,蒙恬不可能和扶蘇走得太近。  蒙恬是什麼人?親眼看著戰爭、政治鬥爭成長起來的一隻老狐貍,當扶蘇還沒有被立為太子,秦始皇還在人間的時候,他不可能和扶蘇走得太近,他要避嫌。老實說,秦始皇到瞭晚年,喜怒無常,任何人似乎都無法真正瞭解他,即使在他身邊的趙高有時候都會犯嘀咕,老皇上到底在想什麼呢?遠在千裡之外的蒙恬怎麼會知道他把扶蘇安排在自己身邊到底有什麼企圖呢?  老皇帝是想監視自己,還是因為扶蘇總是忤他意,想借刀殺人呢?   由上可以看出,秦始皇之錯就錯在沒有馬上立扶蘇為太子,而導致瞭與蒙恬的關系並不像後人所說的那樣融洽的地步。  扶蘇在上郡的兩年除瞭望月就是嗚咽,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瞭他在那裡生活得並不開心。眼所見之事、心所想之意都與蒙恬格格不入,怎麼可能開心呢?他那一套儒傢思想在安定的朝堂之上都沒有市場,到瞭戰火硝煙的邊疆更是屠龍之技瞭。  扶蘇在上郡的兩年從史料上找不到任何可以證明他的思想對蒙恬的所為起過影響。從始皇三十五年到三十七年,蒙恬的主要任務就是修長城,他手中秦國的主力軍卻不用,而征農民修長城。我們現在不得而知當時的“監軍”職責所在,但可以肯定的是,權力並不大。不然,一向鼓吹仁義的扶蘇不可能不對蒙恬的大征百姓修長城而置之不理。  他的老父親正在四處巡遊,以示千古一帝的風范,而他自己卻在上郡見人死人悲,卻毫無辦法。這僅僅是扶蘇一個人的悲哀嗎?五年後,我們知道瞭這是大秦帝國的悲哀。而這種悲哀的產生,僅僅因為秦始皇把扶蘇調到瞭上郡,卻不給他任何他應該有的名分,也不給蒙恬明確的指示,使得扶蘇在上郡的兩年不過是浪費瞭七百多天的光陰。  我們可以假設,如果秦始皇死時,扶蘇在都城,事情肯定會是另一個樣子。不過,這種假設實屬於徒勞,因為歷史已經發生瞭扶蘇自裁的那一幕。這一切的發生不過是因為有瞭一個嬴政。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世間何以有嬴政  嬴政就是秦始皇,習慣地稱他為千古一帝。因為是他開創瞭中國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封建帝國。生於公元前259年,終於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10年在位,公元前238年親政。從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滅齊,統一六國,結束瞭長期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為瞭加強中央集權,采取瞭一系列措施:推行郡縣制度,統一法令,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修築長城,防禦匈奴等,同時還實行焚書坑儒政策,並派人去尋找不老長生藥。其治國思想為法傢思想,在他去世的前幾年裡,身後左右除瞭女人就是法傢的人。  這可以算是秦始皇的簡歷,但我們並不是要討論他的簡歷,而要說的是,為什麼秦朝會有這樣一個皇帝,腦袋裡總裝著法傢的“刑名”之學?  想要知道這點,就必須從商鞅說起。諸多學者都講,秦朝之亡實亡於商鞅,此種論斷是對是錯,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歷史上對商鞅之功績的傳頌大都集中在他的改革促進瞭秦國的強大方面,從而能讓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侵吞六國。我們不得不承認,商鞅之變法的確促成瞭秦朝的強大,但同時,他也把法傢思想徹底地灌輸給瞭秦國,使得後來的秦國君主無不以“刑名”為治國之策。  在當時的情況下,每個諸候國或許其他東西少之又少,但人才卻是相當的多。因為當時沒有戶籍制度,所以這些人才可以四處奔走希望能將自己所學賣於賞識自己的國君。巧的是,商鞅就在這個時候來到瞭秦國,把自己的“刑名”之學傾情授於秦孝公。兩人一拍即合,開始對秦國實施大手術。

亡國之君 南梁敬帝蕭方智:必死皇位也竟有人爭

  梁敬帝蕭方智(543年―558年),字慧相,小字法真,梁元帝蕭繹第九子,母夏賢妃,南朝梁皇帝。初封興梁侯,後改封晉安王,出任平南將軍、江州刺史。承聖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梁元帝遇害。王僧辯、陳霸先商定,以蕭方智為梁王、太宰,秉承皇帝旨意。承聖四年(555年),王僧辯被迫擁立蕭淵明為帝,以蕭方智為太子。同年九月,陳霸先襲殺王僧辯,廢黜蕭淵明,擁立蕭方智為帝,改元紹泰,是為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蕭方智禪位於陳霸先,南朝梁滅亡。陳霸先封蕭方智為江陰王。永定二年(558年),陳霸先派人將蕭方智殺害,時年十六歲,謚號敬皇帝。      概讀南朝歷史,實覺血雨腥風,那麼多被立為皇帝者,被殺之時,不過十幾歲二十幾歲,便是既有文才又有武略、做瞭四十七年皇帝、在南朝可稱為奇跡的梁武帝蕭衍,亦因晚年迷信佛教、國勢日頹、政治腐敗,引發侯景之亂,已是八十五歲高齡(又是奇跡)卻落得個餓死宮中的下場,實在可嘆。  南梁傳瞭五十多年,經歷侯景之亂,北朝進攻,早已國將不國。待到元帝被殺,太尉、揚州刺史王僧辯與司空、南徐州刺史陳霸先商定,立元帝之子、十一歲的蕭方智為梁王,待回到建康再登帝位。   在這風雨飄搖之時,對於還是小孩子的蕭方智,登上帝位,不是什麼好事——隻是,作為皇族,前朝的歷史已告訴他,無論怎樣,都逃不出死神的追索——過過皇帝癮,也好——然則壞事亦是多磨——梁朝皇帝廢立之事,竟然北齊也要來插一腳——說要送蕭方智的堂叔蕭淵明繼續帝位。此時軍事上北強南弱,幾仗下來,王僧辯心雖不甘,卻無辦法,未與陳霸先商量個統一意見,就擁立蕭淵明為皇帝,而讓蕭方智做太子。  陳霸先十分不爽,於是起兵襲殺王僧辯,廢瞭蕭淵明,立蕭方智為皇帝。  小皇帝雖立瞭起來,梁朝卻已是毫無凝聚力,沒有存在的必要瞭。依著前面幾朝的例子,陳霸先 “挑起”穩定政局收拾民心的擔子,於557年接受蕭方智的禪讓——又是禪讓——建立陳朝。  蕭方智被封為江陰王,未久,被陳霸先殺害,年僅十六歲。相關閱讀推薦:南梁大將昌義之:南梁之所以抵擋北魏的股肱名將南梁的奇葩皇親蕭宏:被皇帝縱容的貪腐先鋒南梁最龐大工程淮河大壩:直接導致瞭南梁滅亡南梁蕭衍的妃子:中國古代第一位整容的皇後是誰?南梁名妃徐昭佩簡介:梁元帝蕭繹和徐昭佩的愛情

清史解密:乾隆為何選擇在執政六十年時禪讓皇位?

    乾隆六十年,已是八十五歲高齡的乾隆皇帝決定將皇位禪讓給第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帝,自己退位稱太上皇帝。乾隆為什麼要選擇在他執政六十年的時候做出如此舉動?在這一舉動的背後是否有一種壓力籠罩著乾隆帝呢?在這千古罕見的權力交接中,究竟發生瞭哪些波折?  永琰終於通過瞭父皇乾隆帝長達二十二年的考察,最終登上皇帝寶座,確實有他的過人之處。那麼,在這漫長、苛刻的皇儲考察中,永琰是如何表現的呢?面對禪讓皇位的父皇乾隆,嘉慶帝該如何對待呢?而乾隆帝是否能默默無聞地退出政治舞臺呢?  乾隆六十年正月初二日,公歷是1795年1月22日,乾清宮內外花團錦簇,頂翎輝煌,樂曲悠揚。八十五歲的乾隆老皇帝設傢宴招待前來拜年的傢族成員和近支宗室。由於欽天監預報正月初一恰逢日食,於是,推遲到瞭今天舉行。皇子、皇孫、皇曾孫、皇玄孫濟濟一堂,依次向皇帝行禮拜年。看著子孫滿堂的盛況,遙想臨禦天下六十年的歷程,乾隆皇帝感慨萬千。  太監抬來瞭滿滿幾大箱銀元寶,乾隆帝要給子孫發紅包。領到紅包的人忙不迭地叩頭謝恩,還沒領到的人兩眼直勾勾地期待著。然而,紅包發完,唯獨一個人沒給,這個人是誰?您猜,他就是皇十五子永琰!  為什麼不給我,本來應該人人有份,為什麼偏偏落下瞭自己?永琰不敢質問,但一臉錯愕,楞在那裡。大傢也百思不得其解。看來是故意不給十五阿哥的,不像是忘給瞭,這是為什麼呢?  這時,乾隆皇帝不緊不慢地輕聲說瞭一句石破天驚的話:“你要銀子何用?”  “你要銀子何用”?這是什麼意思?什麼人有錢無處花?  短暫的沉寂,現場立即迸發出一片輕聲的驚嘆,大傢明白瞭,皇帝留給永琰的“紅包”最大,堪稱是“超值大禮包”–未來大清朝的錦繡江山!   幾十年的秘密揭曉瞭,盡管現場的所有人對這個秘密都有心理準備,但當這一時刻到來的時候,大傢還是心潮澎湃,尤其是皇子們更是說不清酸甜苦辣;另外,儲位歸屬本是皇傢大忌,皇帝欲言又止,並沒有說得很透徹,大傢都不知如何表態,永琰本人更是尷尬。  元年盟誓,帝王心結  據考證,乾隆帝此時此地透露這個天大的秘密,很可能跟這次日食有關。  最近幾年來,乾隆皇帝一直處在一個無法啟齒的巨大的壓力之下,這個壓力源於六十年前的一個誓言。  乾隆元年,剛剛登上皇帝寶座的乾隆帝焚香默禱,禱告什麼呢?他說:“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 也就是說,希望能長壽,即使長壽也不敢打破爺爺康熙帝統治六十一年的記錄,就幹六十年,到時候不死也退位。  今天看來,像康熙大帝那樣能治理國傢六十一年,堪稱奇跡,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乾隆跟爺爺康熙大帝關系十分親近,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十二歲的弘歷–對不起,在這裡不能叫乾隆帝,拉著爸爸的手,走進瞭花紅柳綠的圓明園,第一次見到瞭爺爺康熙大帝。爺爺非常喜歡這個孫子,立即留在身邊,親自教養,教他讀書,教他使用火器,弘歷都是一學就會。一次,在避暑山莊,康熙的禦舟靠岸,爺爺看見孫子,揮手相招;孫子看見爺爺,從山坡上連蹦帶跳飛奔而下。爺爺急得直跺腳,連呼“慢著!慢著!別摔著!”當然,弘歷與爺爺相處時間不長,多半年後,爺爺去世瞭,這已經是幾十年前的往事瞭,但一閉上眼睛,就歷歷在目,恍如昨日。弘歷後來被立為太子,也與爺爺的愛憐有一定的關系,而且,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雄才大略,功績卓著,孫子更是羨慕不已,他也希望做一個像爺爺那樣的君主,但是,無論如何,他不敢超越爺爺。  不過,乾隆皇帝雖然表達瞭這個願望,但對此並沒有多少信心。爺爺登基的時候才八歲,幹六十一年,還不到七十歲;自己現在已經二十五歲瞭,幹六十年,就八十五歲瞭。要知道,當皇帝與今天裝空調的工人一樣,都屬於高危職業(如果皇帝也算是個職業的話),他倒不必擔心失足墜樓,而是時刻提防別人謀害。吃飯得有人嘗過才敢動筷,出行要帶龐大的警衛隊,這個且拋開不談,當時醫療水平低,人們的平均壽命低,清代人均壽命三十五歲左右。當然,有人說皇帝在營養和醫療方面條件稍好,壽命肯定長,誰說的?當時沒有營養學知識,皇帝吃的都是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雞鴨豬羊肉。乾隆四十三年八月,朝鮮進貢海參二百斤,全是無污染的純天然綠色食品,皇帝不識貨,賞給瞭太監,加上運動又少,很容易得心腦血管病。至於醫療條件,倒是有個皇傢禦用的太醫院,但太醫院治不瞭病是出瞭名的,為什麼?大傢知道,給皇帝看病的風險很大,差不多是個玩兒命的活兒,中藥材都有副作用,太醫們為瞭降低自己的風險,就得降低藥材的副作用,副作用沒有瞭,“正作用”也沒有瞭,怎麼治病?所以,清朝人一形容“有名無實”,往往不說“有名無實”,而是用“太醫院的藥方,翰林院的文章,八大胡同的婆娘”這一套嗑來代替。所以,乾隆帝的這個願望實現的難度太大,當然,年輕人,理想遠大些總不是壞事。  不過,從乾隆五十年以來,他越來越感到瞭壓力。為什麼呢?他已經接近八十歲瞭,身體還行。直覺告訴他,十來年內恐怕死不瞭。壞瞭!爺爺的記錄很可能被打破。  維護爺爺的記錄,踐行諾言把皇位傳給太子,將意味著放棄皇權。一想到這一點,恐懼頓時襲上心頭。權力代表著榮譽、成功、財富和安全感,沒有權力,這一切也就沒有瞭,所以,中國帝王都實行終身制,沒有自願交出政權,心甘情願退位的。  按說,打破爺爺的記錄也沒什麼大不瞭的,爺爺的在天之靈肯定不會怪罪他,哪有爺爺不希望孫子好的,古語說得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關鍵是向上天發過誓,古人把發誓看得很重,違背誓言就會遭天譴。  本來,這事兒隻有天知己知,誰料想後來弄得天下皆知,那是乾隆四十三年的事,這年皇帝到盛京,就是今天的沈陽市祭祖,回來的途中,收到錦縣一個叫金從善的秀才上的一個請願書,金從善請求他立太子、立皇後,居然質問皇帝:“大清不宜立太子,豈以不正之運自待耶?” 什麼叫“以不正之運自待”,就是自己不拿自己當人,準確點兒說,自己不把自己看成一個合法政府。這話說得太重瞭,而且,潛臺詞等於說你不立太子,你想千秋萬代?你不立皇後,養著幾十個“情人”,就是嬪妃,想得到萬民的敬仰?乾隆氣得火冒三丈,殺瞭金從善,還不解氣,又詔告天下,說誰說我不立太子,早在三十八年就立太子瞭;誰說我貪戀皇位,我早在元年就發誓,能活到乾隆六十年就自動退位,傳位太子。至於不立皇後,我都六十多歲瞭還立什麼皇後,不怕天下人笑話?這一下,普天之下都知道皇帝大公無私。當然,這時離乾隆六十年還有十七年之久,所以,隻圖一時痛快,張嘴就說,真沒想到,六十年轉眼就到瞭,一旦自食其言,上天不容,百姓又會怎樣議論這個言而無信的皇帝呢?  乾隆帝陷入深深的苦惱之中,經過幾年的思想鬥爭,他決定踐行諾言,按時傳位。這不,時間的年輪剛剛過瞭乾隆五十九年,六十年的第一天就發生瞭日食,這不是上天的提醒或警告嗎?太可怕瞭,所以,皇帝決定透露一點兒,給上天一個交代。於是,在新年給小輩發紅包時漏掉瞭永琰,而且說瞭句“你要銀子何用?”的雙關語,是啊,當瞭皇帝還要銀子幹什麼,你到哪裡去花?  韜光養晦,取信父皇  前面說乾隆皇帝本來對永琰並不十分滿意,認為他較為平庸,其實,永琰能通過乾隆帝二十二年的漫長考察,最終登上皇帝寶座,確有他的過人之處。  大傢知道,乾隆帝實行的是秘密立儲,那麼,永琰應該不會知道他已經被立為皇太子,但是,他能猜呀,畢竟就這幾個人選嗎。當時,大傢私底下都在猜,猜的結果是乾隆帝如果傳兒子,基本上就是永琰;如果要是傳孫子,當年冤死的皇長子的第二個兒子綿恩的可能性最大。  綿恩是“長房長子次孫”,但乾隆實際上是把他當長孫看的。既然乾隆帝對長子有一份歉疚,隻好拿孫子補報,將孫子封為親王。要知道,乾隆帝封綿恩親王的時候,自己的兒子還沒有全部封王,而且,綿恩身材魁梧,儀表出眾,武功超群,長期擔任京師禁衛軍的領導,負擔保衛北京的重擔。乾隆帝那些皇子憑著父親的提拔,在中央各部任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連班兒都懶得上,這樣一比較,可見綿恩確實是個人才。當時,朝鮮國經常來京進貢,帶些半島的土特產,順便打探些宗主國的情報,回國後加以分析。他們曾認為,未來的主子將在十五子永琰和皇次孫綿恩之間產生,綿恩的可能性更大。順便說一句,綿恩生於乾隆十一年(1746),比他的叔叔永琰還大十四歲呢。  但是,北京的王公還是更傾向於把寶押在永琰身上,他們不大相信皇帝能繞過兒子,傳位孫子,這不僅不近人情,而且,乾隆帝以前談經論史,曾批評過明太祖朱元璋。批評朱元璋什麼?批評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孫子,埋下瞭後來骨肉相殘的禍根兒。就此來看,永琰勝算更大。對此,永琰應該認識得到,他肯定知道他是熱門的未來皇帝候選人之一,這樣一來,怎樣通過父親苛刻、漫長的考察,他一定下瞭一番苦心,更何況他身邊還有一個智囊–師傅朱珪。  這個朱珪,是個品行端正,心眼也不少的人。關於師徒之間的關系,我們將在以後細講。朱珪肯定給永琰出瞭不少主意,師徒二人都知道,一旦永琰被秘密立為太子,他們必將處在乾隆帝的嚴密監視之中,所以,都很小心謹慎,為人做事也很低調,連話都很少說。  當然,能通過考察的關鍵是獲得乾隆帝的喜歡。永琰個性循規蹈矩,沉默持重。這是個缺點,也可以說是個優點。您發現沒有,在中國歷史上,雄才大略的英明統治者的繼承人,往往相對平庸一些,可見英明的君主並不歡迎同樣的英明的繼承人,這樣的例子很多。相關閱讀推薦:“冰床”最早流行於北宋 康熙乾隆及慈禧熱衷此道和紳受寵之謎:曾替乾隆皇帝料理過後宮的緋聞?乾隆爺的神奇折扇:乾隆的防身利器竟然是扇子?乾隆風流成性:為何還能成為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康熙傳位於雍正 是否與他特別喜歡乾隆有關?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為什麼英明的君主不願意選擇同樣英明的繼承人呢?我想,英明的君主一生都留下瞭很多業績,他需要下一代繼承這些業績,而不希望下一代君主上臺後今天撥亂反正,明天平反冤假錯案,像自己那樣,一點兒不給祖宗留面子。相反,選擇一個忠厚老實的繼承人,也許能力差點兒,但肯定會按自己確定的既定方針辦,凡是老皇帝說過的,凡是先皇做過的,一概奉行不移。當然,乾隆帝兒子中也沒有什麼英才,但小聰明還有幾個,乾隆帝一概不選,就選擇忠厚的永琰,不能說沒有深刻的考慮。  當然,僅僅忠厚也不行,還得顯示出一些其他方面的特長。怎麼顯示呢?父皇又沒給自己什麼差事,無法幹出一番業績。乾隆五十四年,永琰被晉升為親王,名為嘉親王,依然是光桿兒親王一個,什麼權力也沒有。於是,永琰在另一方面下功夫,什麼功夫,就是一個“勤”字。沒有工作你勤什麼勤?永琰隻好勤奮學習。他起早貪黑,刻苦攻讀。大傢知道,現在的教育體制都有個學習周期,學到一定程度就畢業瞭,永琰什麼時候畢業?乾隆帝什麼時候讓他當太子,他就什麼時候畢業;乾隆帝什麼時候讓他當太子?天知道,都七老八十瞭還沒病沒災,翹辮子遙遙無期,自己都三十多歲瞭每天還跟那些牙牙學語的皇曾孫、皇玄孫混在一起,連老師都懶得提問他,您說無聊不無聊。  不過,乾隆帝看到他學習興趣濃厚,派給他個差事,就是讓他協助老師照看皇孫、皇曾孫、皇玄孫的學習,拿今天話說,相當於班級裡面的學習委員或班長一類的班幹部,不算正式的國傢幹部,但永琰幹得勤勤懇懇。我看《清高宗實錄》,發現這個“班幹部”有時還向乾隆帝打老師的小報告,以示自己履行班幹部職責的認真。比如昨天下雨,十個師傅來瞭七個,誰誰沒來;又比如哪幾位師傅要求不嚴格等。要是趕上乾隆不高興,這位師傅就倒黴瞭,輕者罰俸,重者降級;當然,要是趕上乾隆心情不錯,乾隆帝就讓永琰自己去規勸師傅。畢竟永琰的兒子也在上書房讀書,永琰也算個傢長,老師有要求不嚴的地方,可以直接規勸。

詭異:統一王朝首位皇位繼承人都有的千年悲劇

  秦–扶蘇  趙高李斯篡改始皇遺旨,胡亥矯詔繼位,為塞天下悠悠之口,逼死駐邊的太子扶蘇。中國史上首位皇太子的悲慘生活,也許預示著此後眾多統一王朝的首位正式太子的不幸吧?  西漢–劉盈  漢高祖死後,太子劉盈繼位,是為惠帝。惠帝生性柔弱,呂後專權,虐殺戚夫人,惠帝因此驚恐萬分,不久即駕崩。惠帝是得以善終,同儕中算命運較好的一位。但其死後不久,因外戚專權,導致高祖功臣反抗,誅殺呂氏滿門,禍及惠帝子少帝被廢,導致劉盈一支絕後,難道是“父債子還”嗎?  東漢–劉彊  漢光武帝劉秀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因政治需要娶瞭郭聖通為妻,東漢建立後,冊封其子劉彊為太子。但光武帝最愛的還是其結發夫人陰麗華及次子劉莊,劉彊惶惶,不敢久居其位,三番請辭太子之位,終得以親王安享天年。劉彊有太子之名,無太子之福,不得已去位,命也。  西晉–司馬衷  司馬衷天性智力有所缺陷,若非晉武帝皇後楊艷及太子妃賈南風再三保全,隻怕難登帝位。雖然後來登基為晉惠帝,卻因賈南風專權引起八王之亂,,最後導致五胡亂華。惠帝一生顛沛流離,受盡折磨,最後暴斃,落下千古罵名,豈不哀哉?   隋–楊勇  命運與秦太子扶蘇相似,楊廣設計逼死太子楊勇,取得皇位。歷史總是在驚人的重復。  唐–李建成  李淵能建立唐朝,位登九五,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其子天策上將軍李世民。不幸的是,最優秀的兒子不是長子,太子位最終歸於長子李建成。如果沒有這個英明神武的弟弟,相信太子也能勝任唐朝天子的位置,但是“既生瑜,何生亮”,皇位隻能有一個,太子不得不喋血玄武門,繼續同仁的悲劇。  北宋–趙德昭  據載宋太祖的兒子才德兼備,天下歸心,太祖仙遊後,應該可登大寶。但他有個叔叔趙匡義,假“斧聲燭影”成為宋太宗。後來宋大敗於遼,太宗盛怒之下,責罵侄兒。趙德昭驚懼之下,伏劍自刎,但其子孫依然沒有逃過太宗的戒備,均不得善終。  元  元朝皇位繼承比較混亂,跳過。  明–朱標  太子朱標厚德仁心,與其父明太祖朱元璋的殘忍好殺成鮮明對比,可惜天不假壽,於太祖歸天前就撒手人寰瞭。雖然是善終,但其子皇太孫建文帝卻不敵成祖朱棣,身死國滅,成為又一絕後的太子。  清-胤礽  雖然胤礽不是清朝開國的兒子,但是清朝第一位確立的太子。作為首位法定繼承人,仍可以看到命運那不可捉摸的手。胤礽足足當瞭四十年的太子,兩立兩廢,終於還是不得善待,隻能怪自己的命瞭。  註  因東晉,南宋非統一王朝,故不計入。相關閱讀推薦:劉封的人生悲劇:劉封之死主要源於蜀漢儲位之爭太子扶蘇為何不姓贏而姓趙?揭秘扶蘇的悲劇人生《西遊記》最悲劇的龍傢族最可悲的駙馬爺是誰?《平凡的世界》今晚迎大結局 悲劇結尾或生變揭秘小說《紅樓夢》林黛玉悲劇命運是誰造成的?

揭秘漢順帝劉保:一個被宦官扶上瞭皇位的皇帝

  【人物檔案】  姓名:劉保  姓別:男  民族:漢  職業:東漢王朝第八任皇帝  生卒:公元115年~公元144年,享年30歲  工齡:19年(公元125年~公元144年)  父親:劉祜  母親:李氏  王位繼承人:劉炳  最大愛好:不詳  最大特長:哭  最大缺點:軟弱  最大優點:有孝心  最大成就:推翻閻氏外戚集團  最大錯誤:太相信太監瞭  最大快樂:消滅閻氏,即皇帝位  最大痛苦:被廢為濟陰王  最大敵人:閻太後  當前住址:河南省洛陽市東北25公裡(一說在市西某處)憲陵  個性簽名:還是太監比較可靠。  【經典記載】  〖古文〗孝順皇帝諱保,安帝之子也。母李氏,為閻皇後所害。永寧元年,立為皇太子。延光三年,安帝乳母王聖、大長秋江京、中常侍樊豐譖太子乳母王男、廚監邴吉,殺之,太子數為嘆息。王聖等懼有後禍,遂與豐、京共構陷太子,太子坐廢為濟陰王。明年三月,安帝崩,北鄉侯立,濟陰王以廢黜,不得上殿親臨梓宮,悲號不食,內外群僚莫不哀之(《後漢書·孝順帝紀》)  〖今譯〗漢孝順皇帝名叫劉保,是漢安帝的兒子。劉保的母親李氏,是被閻皇後害死的。永寧元年,劉保被立為皇太子。延光三年,安帝的奶娘王聖、大長秋江京、中常侍樊豐等人誣陷劉保的奶娘王男、廚監再創吉謀反,並將二人處死;太子劉保對此感到難過,幾次因此事嘆息。王聖(見劉保為此事嘆息)恐怕將來劉保做瞭皇帝會報復他們,於是又與樊豐、江京共同誣陷劉保,結果劉保被廢為濟陰王。第二年三月,漢安帝去世,北鄉侯劉懿被立為皇帝,劉保因為已經被廢黜而被禁止上殿哭吊,於是悲傷痛哭不吃不喝,內外臣僚見此情景沒有不同情他的。   〖古文〗是夜,中黃門孫程等十九人共斬江京、劉安、陳達等,迎濟陰王於德陽殿西鐘下,即皇帝位,年十一。(《後漢書·孝順帝紀》)  〖今譯〗當天晚上,中黃門孫程等十九人共共同斬殺瞭江京、劉安、陳達等人,迎濟陰王劉保於德陽殿西鐘下,即皇帝位,這一年劉保十一歲。  【人物故事】  〖正義的宦官〗  漢順帝劉保,本來是安帝的獨生子,依照常理,在安帝死後繼承皇位,應當是沒有任何懸念可言的。但歷史偏偏在這裡又轉瞭個彎彎,劉保差一點就失去瞭帝位,原因就是劉保的母親不是安帝所愛的閻皇後,而是一個普通的宮女李氏。劉保一出生,生母李氏就被閻皇後害死,而安帝對此卻不聞不問。雖然由於鄧太後扶持,劉保被立為太子,但鄧太後死後隨著鄧氏集團的毀滅和閻氏集團權力的鞏固,閻皇後終於找瞭個機會廢掉瞭劉保的太子之位,貶為濟陰王。  安帝駕崩,劉保聽說消滅後立即要求進宮為父皇哭吊,結果被閻皇後阻止,理由是劉保已經被廢,不算是安帝的兒子瞭。劉保見父親已死,自己連最後一面都見不到,情急之下就在宮外號陶大哭起瞭。回府,不吃不喝,仍是不住渧哭。  漢朝號稱“以孝治天下”,當時的社會風氣就是註重孝道,劉保宮外哭吊,博得瞭很多人的同情,包括朝中的官員,也包括宮中的一些宦官。通常我們提到宦官,往往認為他們品質卑劣,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任何正義感。中常侍孫程,就是一個比較有正義感的宦官,他對劉保的處境非常同情。延光四年(125年)十月,少帝劉懿病危的消息在宮傳開,孫程得到消息後,就和劉保的近侍長興渠(復姓長興,名渠)商議,一旦少帝不行瞭,就推翻閻氏外戚集團,擁護劉保繼位。得到長興渠的支持後,孫程又暗中聯絡瞭其他一些和他有同樣想法的宦官。  少帝去世後,閻太後重演安帝死後秘不發喪的故伎,同時派人去征召其蕃王的兒子繼位。閻太後此舉,外朝自然被蒙騙得住,可是孫程等人身在宮內,當然很快知道消息。大傢認為,如果等到外蕃的王子召來,劉保就徹底沒機會瞭,現在是最後的機會,趁著少帝已死,外王子未到,帝們空缺的機會,推翻閻太後,大事可成。相關閱讀推薦:漢順帝劉保:劉保太子之位被廢為什麼還能做皇帝東漢順帝劉保的子女有幾個?漢順帝曾想抓鬮選皇後?漢順帝劉保怎樣選皇後揭秘東漢順帝劉保皇後梁妠:外戚當政失敗的女人 漢順帝劉保怎麼死的?漢順帝墓在哪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十一月二日,孫程、王康、王國、黃龍、彭愷、孟叔、李建、王成、張賢、史汛、馬國、王道、李元、楊佗、陳予、趙封、李剛、魏猛、苗光等一共十九位宦官聚集在劉保所居住的德陽殿西鐘之下,割衣盟誓,準備舉事。  十一月四日,孫程等十九人從德陽殿出發,直撲章臺門,當時閻太後幾個宦官死黨都在,孫程等人突然沖到,也不多說,卟卟兩刀,砍死瞭其中的江京、劉安和陳達,隻剩下雍鄉侯李閏,在一旁嚇得發抖。孫程提著血淋淋的刀大聲問李閏是否支持擁立劉保做皇帝,李閏哪敢不從,連忙表示堅決支持,孫程二說不說,拉上他回到德陽殿,就以李閏的名義擁立劉保。  孫程一面命人保護好剛剛擁立的劉保,一面親率人馬守住宮門,將閻太後軟禁起來,並以劉保的名義調動禁軍和外朝的大臣,鎮壓閻氏外戚集團。結果隻一夜的功夫,就完全控制住瞭局面,曾經不可一世的閻氏集團,就這樣覆滅瞭,劉保歷經艱難,終於坐上瞭本屬於他的皇位。  在整個過程中,以孫程為首的宦官們起到瞭決定性的作用,他們同情劉保,不惜拼死一搏。相比之下,外朝大臣們普遍顯得冷漠無情,雖然他們也對劉保的遭遇感到難過,但畢竟沒有什麼行動。因此,順帝非常感激孫程等宦官對自己的恩情,一即位,就加封孫程等十九人為侯。而對於雍鄉侯李閏,雖然他是閻氏死黨,而且曾經積極參與誅滅鄧氏和陷害劉保等事,但畢竟最後參與瞭擁立,所以不封不賞維持原狀。  於是宦官集團的勢力,進一步強大瞭。  〖謙和的外戚〗  雖然重用宦官,但是順帝還是扶持瞭自己的妻傢梁氏一族,而在順帝時期,梁氏一族也一反歷代外戚專權跋扈的作風,稱得上是謙恭溫和的外戚。早在章帝的時候,梁氏一族就嫁到宮中兩個女子,就是和帝的生母梁貴人和梁貴人的姐姐梁大貴人。可是梁傢是和帝舅傢的事實,卻長期被隱滿,即使是和帝以霹靂手段清洗瞭竇氏一族以後,真相仍未揭開。因為和帝至孝,並沒有因為竇傢有負於自己而遷怒於竇太後,仍舊像從前一樣孝敬竇太後。直到竇太後去世,梁傢才將事情向和帝說明,梁傢提出不要將竇太後與章帝合葬,以對得起蒙冤而死的梁貴人。和帝卻因為竇太後對自己確有養育之恩而不忍這樣做,隻是追封瞭梁氏為太後,並且封賞瞭梁氏族人,梁太後的兄弟梁棠被封為樂平侯,梁雍被封為乘氏侯,梁翟為單父侯。  但是和帝在位時對外戚管束很嚴格,和帝以後鄧氏外戚集團掌權,鄧氏以後則是閻氏集團掌權,一直沒有輪到梁傢登場。而梁傢人自己也選擇瞭底調做人的態度,不求上進,隻求安穩。  可是樹欲靜而風不定,順帝即位後,梁傢開始得到重視,最終成為專權的外戚集團。   永建元年(126年),梁雍的兒子梁商繼承父爵,永建三年(129年),梁商的女兒和妹妹進入皇宮做嬪妃。陽嘉元年(132年),梁商的女兒被冊立為皇後,妹妹則被立為貴人。梁氏出瞭皇後,被貼上瞭專權外戚集團的第一張標簽。順帝顯然很想和以前歷代皇帝一樣扶持自己的皇後傢人做外戚,以平衡朝中勢力。但是梁傢似乎是在竇氏、鄧氏以及閻氏傢族的興衰歷程中看透瞭走馬燈似的“外戚輪回”,對順帝的提拔顯得不很熱情。順帝曾經想封梁皇後的哥哥梁冀為襄邑侯,結果梁皇後的父親梁商謙讓不接受。順帝又想加封梁商本人做當大將軍,結果梁商幹脆堅持說自己有病不上朝瞭。可是順帝的下瞭決心要讓梁傢掌權,梁商在傢泡瞭一年的病號,順帝不僅沒放棄,反而幹脆派人捧著策書跑到梁商的傢裡來授官。梁商沒辦法,隻好接受任命。  雖然最終還是被順帝拉下水,可是梁傢人堅持自己的處事哲學。梁商總是強調自己隻是靠著裙帶關系才當上瞭大將軍,沒什麼真才實學,遇到有學問的人就虛心請教,發現民間有人才,就積極推舉提拔。於是,很多人才,如:巨覽、陳龜、李固、周舉等人,都被梁商推舉作官,這些人確實德才兼備,作瞭不少好事,於是天下人都說梁商是個好官。  既然梁商如此得人心,順帝自然更加器重他瞭,這樣難免引起一些人妒恨。永和四年,宦官張逵誣陷梁商和另外兩個宦官曹騰、孟賁謀劃廢掉順帝另立新君。見順帝對此根本不相信,張逵竟然仿造假詔書把曹騰、孟賁捉起來。被順帝知道此事後大怒,一面把曹、孟二人放出來,一面將張逵及其一夥都捉起來進行審問。張逵承認自己有罪的同時,又牽連瞭一批朝臣,事態有擴大化的危險。  張逵誣陷梁商的時候,梁商沒有做什麼辯解,現在卻挺身而出,替受到牽連的大臣們進行辯護。梁商說“《春秋》裡面說‘立瞭大功,隻獎勵主帥,犯瞭大罪,隻處罰主犯。賞賜不能因超越本份而發得很多,施刑也不能因為過份而用得很寬。’這就是古代那些聖賢的君王可以治理天下以至於太平的緣故。臣下聽說審查中常侍張逵等人時,他們的供詞牽連到許多大臣。一旦大案興起,必然就會累及無辜。把該判死刑的罪犯長期關押,把一些小問題演變成大案,這不是順應天地、安定國傢、教化百姓的辦法。臣以為,應當把此案盡快瞭結,停止那些紛繁的搜捕。”  梁商言詞懇切,入情入理,順帝同意瞭他的請求,於是,一場可能發展成為大規模冤獄的案件,適時的停止瞭。  官場如此險惡,梁傢自然更加謹慎行事,梁商在世的時候,每遇災荒年成,就把自己田租收取的稻谷運到城門處,用來賑濟那些沒有糧食的災民,但是不說是梁傢的善舉,隻說是國傢發放的救助糧。在梁商的帶動下,梁傢上上下下大都很註意自我約束,不敢利用權勢幹非法的勾當。隻有梁商的兒子梁冀除外。  永和六年秋天,粱商臨終之時告誡粱冀說:“我沒有大的功德,卻享受瞭許多福分。生前沒輔佐好朝廷,死後卻一定會耗費國傢的錢財。穿上好的衣服,口裡含著珠寶,對朽骨來說又有什麼益處?百官勞頓,擁擠在道路上,更不過是增加瞭路上的塵土罷瞭。雖然說按照禮節該這麼辦,可禮節也該靈活處理。現在邊疆有戰爭,內地有盜匪,怎麼可以為我的喪事破費國傢財富呢?我死之後,把我運到墳墓前,馬上就裝殮人棺。就穿平時穿過舊的衣服,別另外裁制新衣服。穿戴好後就立即把墳墓打開,墳墓打開後就馬上下葬。祭祀時用的食物就像我在生時吃的一樣,不要用豬牛羊這三牲的大祭禮。人們說,是孝順的兒子就應該按照父親的意願辦,你們不要違背我的話啊。”交待完,梁商就去世瞭。  梁商權高位重,卻一生公忠體國,作為東漢歷史上的掌權外戚,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他的兒子梁冀卻完全違背瞭梁商的作人準則,最終將梁傢推向瞭毀滅的深淵。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靈武即位:隻是唐肅宗奪唐玄宗皇位的一場鬧劇

  安史之亂爆發,洛陽、長安失守,唐玄宗倉皇“幸蜀”。從離開長安,到得知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後主動遜位,唐玄宗一直是大唐政府唯一合法的“掌門人”。這期間,太子李亨當瞭皇帝,說句不好聽的,他的即位像是趁火打劫——篡行,而且經過精心包裝。《舊唐書》卷十《肅宗本紀》詳細記述瞭大臣裴冕、杜鴻漸等人解釋太子李亨即位的三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寇逆亂常,毒流函谷,主上倦勤大位,移幸蜀川。國傢發生瞭叛亂,玄宗皇帝已經無法駕馭這種局面,跑到瞭蜀川避難,他的那把交椅就算讓出來瞭,作為皇太子,在這個時候即位,替父皇分憂、為社稷排難,是顧全大局、理所當然的選擇。  皇太子李享被點為天下兵馬元帥,全權負責收復兩京、平服叛亂事宜,但替父皇分憂、為社稷排難,就非得自己當皇帝嗎?照這樣的邏輯,其他人不都可以打著這樣的“旗號”另立中央瞭嗎?  唐玄宗是“移幸蜀川”,並不是“倦勤大位”,而是仍然主持著全國的平叛工作,並盡最大可能履行瞭大唐政府“掌門人”相應的職責,如對中央和地方的有關人事,進行瞭調整,並先後任命瞭崔圓、房琯、崔渙三人為宰相,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瞭危難時期中央政府的感召力,為收攏人心、凝聚力量發揮瞭重要作用;在任命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元帥,都統朔方、河東、河北、平廬等節度兵馬,收復兩京的同時,分別任命永王李璘、盛王李琦、豐王李珙為各路都統節度使,分守外鎮,為穩定局勢、平定叛亂創造瞭積極的條件。史載,任命詔書一下,“遠近相慶,咸思效忠於興復”,而叛首安祿山則拍胸嘆氣道:“我不得天下矣”。這種理由,難以叫人信服。   第二個理由:江山阻險,奏請路絕,宗社神器,須有所歸。玄宗皇帝“幸蜀”後,因為交通不便,給請示匯報造成瞭困難,而且,他這一去,大唐江山、國傢政權失去瞭凝聚的核心,在這種情況下,皇太子隻有當瞭皇帝,成為社稷之主,才能放開手腳承擔起平復叛亂、重整社稷的重任,這是時勢使然、迫不得已的選擇。  馬嵬驛分手,唐玄宗通過高力士,表達瞭自己對太子李亨所寄予的殷切厚望,說瞭一番話。其中“莫以吾為意”至少包涵兩層意思:一是從父子感情角度,勸慰太子李亨不要擔心;二是從君臣大義角度,提示太子李亨,在這特殊時期不必拘於常禮,一些關乎平叛的大政方針,不必常請示、常匯報,完全可以自行決斷。玄宗對李亨絕對的信任,溢於言表。李亨即便不當皇帝,照樣可以放開手腳承擔起平復叛亂的重任。  交通困難,請示、匯報不方便,就得自己當皇帝嗎?這樣的邏輯說不通。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完全可以隨機應變地處理軍政等有關事宜,與便不便沒關系。唐玄宗已經充分地放權,成敗取決於他的能力和責任心,請示、匯報作為外部因素,不是問題的關鍵。國傢政權失去瞭凝聚的核心?玄宗皇帝沒有死,沒有退位,何談失去瞭凝聚的核心?  第三個理由:萬姓顒顒,思崇明聖,天意人事,不可固違。在這國難時艱的時刻,老百姓都期望著、各種祥瑞也兆示著,能有一個明君,來拯救他們於水火,這個明君不是別人,就是您——太子李亨,這是百姓的意願、上天的選擇。  玄宗“幸蜀”,老百姓的期望,大打折扣,但這不是不承認玄宗這個皇帝。在靈武即位前,老百姓充滿瞭期待,但這種期待絕非希望他取玄宗而代之,當他們聽到瞭李亨治兵河西的消息,說道:“吾太子大軍即至!”和李亨的擁戴者們“萬姓顒顒,思崇明聖”,不對等。  馬嵬驛分手後,“有白雲起西北,長數丈,如樓閣之狀,議者以為天子之氣”。說太子李亨的即位,與天象有關。後來,又出現好幾次,都是預示真命天子的氣象。  人事鼓吹,天意炒作,三點理由,道出唐肅宗的即位,是一場精心包裝的篡行。相關閱讀推薦:唐肅宗原配韋妃簡介 兗王李僴生母韋妃生平介紹唐肅宗皇後吳皇後簡介 唐代宗李豫生母章敬皇後唐肅宗李亨的皇後張良娣簡介 張良娣怎麼死的?唐肅宗李亨7年帝王生活有何政績?如何評價唐肅宗唐肅宗皇後張良娣:肅宗李亨皇後張良娣如何亂國

歷史竟然如此詭異:咸豐皇帝的皇位竟是哭出來的

  道光皇帝共有九個兒子,前邊三個都死瞭,第四個皇子便是奕寧,若論長幼挨個兒,應立四皇子奕寧為太子,可六皇子奕新無論是口才、文才、武功都比奕寧強,因此道光一直拿不定主意,多次對四皇子和六皇子掂量考驗。道光三十年春,這天風和日麗,道光要帶領六個皇子去南苑打獵。意在考驗各個皇子文才武略和應變能力,以便確立皇位。皇帝要選太子。這已是公開的秘密瞭,因此六個皇子各做準備,都想取得父皇的歡心,以便將來撈得皇位,尤其是四皇子奕寧和六皇子奕新,更是爭奪的對手。  四皇子奕寧的老師名叫杜受田,此人足智多謀,他在四皇子身上下的工夫很大,希望他能登上皇位,自己也跟著沾光。可他也掂量過,奕寧與其他皇子比較起來,除瞭排行第四占瞭個有利的位置之外。其他方面都平常,甚至略遜一籌,如若稍一讓步,這皇位定然被六皇子奪去,為此急得他直轉磨磨。後來,他終於有瞭主意。杜受田對四皇子道:“你到時候就如此這般、這般如此。這麼、這麼辦!”奕寧聽罷點頭稱是。  第二天,道光帶領六個皇子來到南苑,傳旨開始圍獵。諸位皇子各顯身手,直追得那些飛禽走獸東奔西跑,到處亂蹦亂飛,其中最數六皇子奕新,幾乎箭無虛發,滿載而歸,而四皇子奕寧卻是兩手空空,一無所獲。道光帝不由龍顏大怒,大聲呵斥。奕寧因有老師提前安排,不慌不忙地奏道:“兒臣以為目前春回大地,萬物萌生,禽獸正是繁衍之期,兒臣不忍殺生害命,恐違上天好生之德,是以空手而回,望父皇恕罪。”道光帝聽罷,心想這倒是我沒有想到的他卻想到瞭,倘若讓他繼位,必能以仁慈治天下。不禁轉怒為喜,當下誇獎瞭四皇子的仁慈之心。     又過瞭幾年,道光憂慮成疾,自知不久人世,急喚諸皇子到禦榻前答辯。消息傳開,四皇子和他的老師杜受田都知道這是最關鍵的一次較量瞭,能否登基在此一舉,必須作好充分準備。經過苦思冥想,杜受田給四皇子獻上一計說:“萬歲爺病重,到禦榻前之後什麼也不用說,隻說願父皇早日康復就行,剩下的就是流淚,卻不要哭出聲來。”  次日六位皇子被詔玉龍床前,果然道光提出瞭一些安邦治國的題目讓諸皇子回答,別人誰都比不上六皇子,答得頭頭是道,道光甚為滿意。卻發現四皇子一言不發。道光一問,他頭一扭淚如雨下說:“父皇病重,龍體欠安,兒臣日夜祈禱,唯願父皇早日康復。此乃國傢之幸,萬民之福,此時兒臣方寸已亂,無法思及這些。倘父皇如有不測,兒臣情願隨龍駕而行,以永侍身旁。”說完淚水漣漣,越擦越多。道光聽瞭心中甚受感動,心想此真孝子仁君,於是決心立四子奕寧為太子。這就是二十歲登基的“咸豐”皇帝。相關閱讀推薦:慈禧為生皇子處心積慮:殘害後宮致咸豐子嗣單薄咸豐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簡介 慈禧太後簡介咸豐嫡福晉孝貞顯皇後簡介 慈安皇太後生平簡介清朝歷史上恭親王奕訢與咸豐皇帝的那些明爭暗鬥清朝咸豐皇帝的那些奇葩愛好:好色嗜酒畫駿馬效鉤弋夫人故事:咸豐帝駕崩前緣何不殺慈禧?

黃袍加身的時代:藩鎮割據導致皇位的不斷更替

  歷史上有兩次“黃袍加身”,兩次“黃袍加身”的主人公是一主一仆,分別是郭威和趙匡胤,郭威是被逼無奈之下的被動“黃袍加身”,趙匡胤是主動“黃袍加身”。郭威雖然是被逼無奈,但在那個年代被逼就造反,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何況這被逼之中也有故意的成分,縱觀二人的行為,本人也隻能說一句:上梁不正下梁歪。  郭威,小名“郭雀兒”,五代後周王朝的建立者,後周太祖。曾為後漢的螂都留守,後漢隱帝嫌“厭為大臣所制”,派人前往鄴都去謀殺郭威,以激起瞭郭威叛變。950年冬郭威發兵南向,攻入開封,推翻瞭後漢王朝,951年2月13日,即位建元,國號周,史稱後周。  郭威勇武有力,豪爽負氣,深為李繼韜所賞識。有一次,郭威酒醉殺人,為官府拘押。李繼韜暗中將其放走,後又招至麾下。後李繼韜為唐莊宗所殺,其部眾悉為收編。郭威因略通文墨、書算,升為軍吏。及至後晉為契丹所滅,郭威歸附劉知遠部下。劉知遠起兵太原,即位稱帝,封郭威為執掌揮務的樞密副使,並在臨終時將太子劉承托孤於郭威和史弘肇。劉知遠在位一年便因病逝世。太子劉承即位,是為漢隱帝,進封郭威為樞密使。當時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崇相繼擁兵造反。朝廷屢次出兵討伐,均無功而返。隱帝遂命郭威率兵出征。郭威至河中後立柵築壘,分兵圍困。李守貞屢次突圍,均被挫敗,相持日久,城中糧草俱盡。郭威遂下令四面攻打,一舉攻進城中,李守貞自焚而死。永興趙思綰、鳳翔王景崇相繼歸降,使風雨飄搖的後漢政權轉危為安。之後,郭威又移師北伐,大敗契丹,以功進封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兼樞密使,河北諸州郡皆聽郭威節制。   因“權高震主”,漢隱帝與朝臣對郭威十分疑忌。於是隱帝與親信李業密謀,詔令馬軍指揮使郭崇誅滅郭威及宣徽使王峻;詔令鎮寧軍節度李弘義誅殺侍衛步軍指揮使王殷,以企一舉鏟除郭威勢力。不料李弘義反以詔書密示於王殷。王殷即派人向郭威告急。郭威見事情緊急,即采用謀士魏仁浦之計,偽作詔書,宣稱隱帝令郭威誅殺諸位將領。於是群情激憤,推舉郭威起兵討伐,以“清君側”。  就這樣,一個“清君側”,讓郭威登基稱帝,是為後周。  趙匡胤,老趙是郭威的部下,948年,老趙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  公元960年,契丹和北漢發兵南下,後周執政大臣范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正月初二,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20公裡的陳橋驛,兵變計劃就付諸實踐瞭。趙匡胤的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正月初三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的聲音幾裡外都能聽到,遂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卻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就這樣,再一次的“黃袍加身”,老趙跟著上司郭威學到瞭“黃袍加身”的手段,還真不枉兩人主仆一場。很多時候我們都說巧合,其實很多的巧合都是人為的安排。相關閱讀推薦:黃袍加身的歷史真相:趙匡胤登基事先早有預謀誰是“黃袍加身”的第一皇帝?並非宋太祖趙匡胤歷史開瞭相同的玩笑: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好運氣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故事黃袍加身——中國歷史上最高明的奪權

不一般的二皇子:奇怪的中國皇位接班“老二定律”

  在中國歷史上,有個奇怪的定律:凡是皇上次子,也就是老二繼承皇位,絕對“不平庸”——不是非一般的明君,就是非一般的混蛋。  關於非一般的明君,有千古一帝唐太宗、仁君宋太宗為例;至於非一般的混蛋,隋煬帝楊廣等比比皆是。  要麼流芳百世,要麼遺臭萬年,那些“老二”們決不“平淡無奇”,這是為什麼?  我以為這是由封建王朝政治兩方面的遊戲規則決定,一個是顯規則,另一個是潛規則。  顯規則就是血緣政治“順位接班”制:立長。這種接班制的優勢是,保證瞭皇權的穩定性,省去皇子群的念性、避免血雨腥風的競爭。諸如明朝,在這方面執行得最堅決,隻要是嫡長子哪怕腦殘也要立。為的就是朱傢政權的“穩定”。  而潛規則是什麼呢?那就是“叢林法則”,比誰狠、比誰毒,“狼王”勝出。   歷史上,凡是淘汰正統大哥而做瞭皇位繼承人的那些次子們,都屬於關鍵時刻敢下手的人。他們均是弒兄奪位。      楊廣殺楊勇,五毒俱全。即便是李世民之於李建成,趙光義之於趙匡胤,“玄武門事變”與“斧聲燭影”,也是“無毒不丈夫”。  當然,史書不能把“千古一帝”和“大宋仁君”說成徹頭徹尾的流氓,但在幹掉大哥這件事上,至少也使用瞭流氓手段,隻不過比起楊廣純流氓來,高超許多。  這就是“老二接班”的潛規法則——殺親搏位。如此殘酷的潛規則是由不合理的顯規則決定的——立長之順位接班制,血緣政治不僅對血親之外的雄才大略是不公的,而且在血親內部,也是不公的。你比哥哥有能力,但恰處在老二位置,你就難有機會。而你又想大有作為、不甘心被埋沒,怎麼辦?隻有“殺親搏位”這一條血路瞭。  如此,就不難理解這些“老二”成功之後的心理反應瞭。  既然非順位接班,就一定要表現比大哥突出,更適合當國傢最高領導人。所以折騰在所難免。而折騰的後果有兩種,一是禍國殃民,二是利國利民。  勞民傷財瞎折騰,就是非一般的昏君。大刀闊斧改革、興利除弊,就是非一般的明君。  歷史往往譴責楊廣之流的老二昏君,認為如果他們的大哥繼位,不會像他們那樣傷天害理、禍國殃民,但是卻忽略瞭對非一般明君的假設。  歷史公認李世民、趙光義是有為的政治傢,但沒有假設——如果哥哥李建成、哥哥長子趙德昭當皇帝,是不是能做出同樣成績?  憑哥哥和侄兒的生前表現來看,幾乎不可能。那麼他們殺胞兄和親侄兒之舉是屬於什麼行為呢?按照什麼社會的人倫道德,也難稱“義舉”吧?但他們不“殺親搏位”,又有什麼“非暴力手段”保證憑能力勝出呢?公開辯論、競選臺上等待計票結果?沒有這方面的想象力。  當然,為保證接班人是有為之君,其間封建王朝亦有調整,例如滿清,作為一個部落起傢的政權,意識到瞭中原朝廷接班制度的弊端。尤其是前朝大明鐵定立嫡長子的後患,所以確立瞭“立賢不立長”的接班新規。這個新規比起中原王朝來,給瞭老二直至老十幾機會,但因為還是由“皇阿瑪”一票決定命運,所以公平性依然無法保證,無形中加劇瞭血親拼殺。  顯然,萬惡的不是搶先的兄長,不是一票否決的父皇,而是那個僵硬的接班人選拔制。非順位接班的“次皇帝”,一生都抹不去心理陰影,一個解不開的心結:殺兄的拷問。不管他們成為國傢最高領導人後多麼功德無量,但畢竟幹過禽獸不如的事。狼雖毒,但不會輕易撕咬同類,而他們為瞭實現政治理想,不得不通過屠殺血親來“有所行為”……相關閱讀推薦:亡國之君 南梁敬帝蕭方智:必死皇位也竟有人爭歷史竟然如此詭異:咸豐皇帝的皇位竟是哭出來的黃袍加身的時代:藩鎮割據導致皇位的不斷更替劉備給自己的孩子取名劉禪:取封禪之意 意在皇位靈武即位:隻是唐肅宗奪唐玄宗皇位的一場鬧劇

宋孝宗即位之謎:趙昚如何成為惟一的皇位繼承人

  秀州小官趙子俱是宋太祖趙匡撤的第六代後裔,公元1127年10月22 日夜裡,他有瞭第二個兒子。據說這個孩子生出來時,滿屋子的紅光直沖天空。小孩子六歲那年,碰上宋高宗選嗣,在數千人中被挑選上,成瞭皇位的候選人之一。歷盡艱難,他終於登上瞭皇位,他就是南宋孝宗。  宋高宗趙構後宮殯妃眾多,但隻有潘賢妃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取名趙男。1129年初,金兵夜襲揚州,正在和宮女淫樂的趙構一下子受瞭驚嚇,從此便留下瞭不育之癥。  高宗到達杭州後,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逼迫趙構退位,立根本不懂事的趙努為帝。不久,兵變失敗,高宗復位,冊趙男為太子。經過這一番折騰,三歲不到的趙r開始患病。之後的一天,有個宮人一不小心將趙男房中的金香爐碰倒,落地聲把趙男嚇得全身抽搐,病情每況愈下,沒過幾天便一命鳴呼瞭。  太子夭折後,高宗面臨無人繼位的窘境。大臣們也感到不安起來,因為儲君空缺,必然會引起人心浮動,政局動蕩。有人就上書高宗,認為不妨在宗室後裔中挑選品行賢良的人暫時攝皇太子位。如果高宗生出皇子,到時再退位封藩不遲。高宗接到上書後,大為震怒,覺到這人是在羞辱自己不能生育,下令將此人撤職查辦。看到高宗惱怒無比,眾大臣就沒有人再敢提起這件事瞭。   金宋戰事相對穩定後,選嗣之事又被提瞭出來。皇後說她曾做瞭個奇怪的夢,勸說高宗還是早日選定儲貳為好。高宗想想皇位無人繼承,終不是辦法,於是公開說:“太祖皇帝神威英武,但他的子孫卻沒能承嗣繼統。如今多事世亂,他的後裔更是凋零離散。我要效法仁宗皇帝,為天下著想,以慰太祖在天之靈。”  宋太祖死後,弟太宗即位,從此皇位傳到瞭太宗這一系手裡,而太祖的後代就默默無聞瞭。皇位傳到仁宗時,因為沒有兒子.就選擇瞭自己四歲的侄子趙曙作為太子。仁宗死後,太子繼位,他就是宋英宗。這裡高宗表明自己態度,要效法仁宗的做法,所選太子最好是太祖這一系的。  高宗有瞭表示,內外大臣就相繼上書,或贊太祖高風亮節,勝過堯舜百倍,或請高宗盡快挑選宗室賢惠者作為太子。高宗一看再拖拉是不行瞭,幹脆表明說要在太祖七世孫“伯”字輩裡選一人。為什麼一定要選太祖七世孫?因為高宗是太宗六世孫,太祖的七世孫,與高宗在輩分上正好是叔侄關系。  1132年,朝廷正式派人選嗣。經有關官員的努力,查明太祖七世孫共有一千六百四十五人。在這些人中選出七歲以下小孩十人,再經過一番審查,最後僅剩下兩人供高宗定奪。二個小孩一胖一瘦,高宗看瞭幾眼,決定留胖去瘦,令人給瘦小孩三百兩銀子打發他回傢。那個叫伯瓊的瘦小孩還沒走出殿門,高宗改主意瞭,說還想再比較比較。二個小孩往前一站,忽然一隻貓從跟前經過,伯蹤一動也沒動,而胖小孩童趣突現,飛起一腳。高宗見狀,覺得胖小孩太輕狂,將來是無法將社翟交給他掌管的,於是將伯瓊留瞭下來。從此,六歲的伯瓊開始瞭他漫長的宮廷生活。相關閱讀推薦:宋孝宗艱難的繼位之路:長達二十九年的預備太子南宋最有能力最有作為的皇帝竟是他!宋孝宗趙昚成穆皇後與宋孝宗的子女有哪些?成穆皇後子女簡介宋孝宗為何遭遇不孝皇帝兒子:兒媳離間父子關系宋高宗為何讓位給他的養子趙眘?宋高宗有兒子嗎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伯瓊留在宮中的這一年,高宗隻有二十六歲,他幻想自己說不定還會生一個兒子。伯瓊年紀這麼小,將來他的為人怎樣也很難說,雖交由婕好張氏扶養,高宗自己教他讀書習字,人也不至於變得太不懂禮儀規矩,但畢竟還要再進一步看看,所以並沒有給他正式的名分,隻是在第二年讓他改名為趙援。  1134年,在宮中頗感孤獨的吳才人提出也想撫養一個孩子,高宗遂令人又找來一個太祖的七世孫,即五歲的伯玖,賜名為豫。這樣,趙緩就不是惟一的儲君候選人瞭,這引起朝廷內外大臣們議論不斷。第二年,領兵在外的大將張浚奏請高宗早定主意,確立正式儲君,高宗回答說宮中收養瞭太祖後代二人,當令他們學習文化知識。至於立誰為儲君,支支吾吾沒有講清個所以然。事實上高宗尚存有朝一日自己或許仍能親生一個兒子的希望,所以不管誰勸他立儲,就是遲遲不作表態。  趙援九歲那年,高宗在宮中建一座書院,取名“資善堂”,物色瞭學識和德行名揚一時的宗正少卿范沖和起居郎朱震為他的啟蒙老師,進行有系統的讀經學禮教育。  七年後,十六歲的趙緩晉爵普安郡王。看看高宗遲遲不立趙緩為太子,外面的大臣開始議論紛紛。按皇室規定,趙緩應獨立生活,不能再留在後宮,於是搬進瞭專門為他建造的郡王府,每月朔望二日人朝參拜。   1140年5月,金兵大舉南犯,分兩路殺來。消息傳到臨安,高宗急令嶽飛率軍禦敵。嶽飛趁機送卜一個密奏,強調要“正國本以安人心”。此前,嶽飛曾在入京奏對時與趙緩見過面,覺得趙緩英明俊偉。高宗很不高興,當面對嶽飛說:“卿握兵在外,這件事不是你應該管的。”自此他對嶽飛 疑心加重。趙鼎等人極力主張早立皇子,高宗懷疑這些人可能是另有所謀,竟將其發配至邊地管置。其他的大臣見勢不妙,大多三緘其口,不敢再談及建儲之事瞭。  1143年底,趙緩生父在秀州病逝,第二月訃告傳到臨安。其時趙緩正在娶親,接到死訊,左右為難。自己人宮十多年,已作為儲君候選人,但現今生父去世,不守喪服孝,也不合禮儀,到底該怎麼辦?大臣們為這事發起愁來,為趙緩出主意的不少,各種主張都有,更令趙緩失去瞭方向。宰相秦檜對趙暖從沒好感,一直想讓趙豫代替趙緩,這時極力主張趙緩應該回秀州服孝三年。高宗想想不讓他服孝不合祖宗典故,有悖於人情世故,就批準他解職守喪。  三年後,趙緩服喪畢,仍以普安郡王遙領節度使。幾乎同時,高宗加封趙球為檢校少保,進封恩平郡王,出宮就居郡王府。一時趙緩與趙壕並為郡王,地位相當,號稱“東西府”。  吳才人這時已冊立為皇後,她常常附和秦檜的意見,想立自己收養的趙涼為太子。從金國歸來的高宗母親韋太後從沒有明確表態應該立誰,但從日常的一些言行來看,她是偏向趙豫的。高宗的本意較傾向於趙緩,認為他儉約孝仁,人挺不錯的,但考慮到種種因素,一直無法決斷。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隨著年齡的增長,趙緩也經常就時政發表一些看法,由於意見相左,他與宰相秦檜的關系十分緊張。1155年,秦檜病重,其傢人封鎖消息,企圖讓秦檜子代父職,繼續執政。趙緩聽說後,馬上向高宗報告。高宗其實也覺得秦檜平時所作所為太過頭瞭,正想奪瞭他的權,於是就親赴秦傢,表面上說是探病,實際上是觀察虛實,回朝後馬上讓秦檜告老還鄉。當天夜裡,秦檜在憂懼中死去。  秦檜死後,一些大臣再次提出立儲問題。晉原人閻安在考進士的策文中大膽地發論數千言,認為高宗挑選太祖後裔於宮中已有二十多年瞭,對他的考察時間已經很長,但儲君卻一直未定。恐怕朝廷中的俊臣會暗生異望,朋比結黨,成為社櫻遺禍。高宗想想確是如此,對閻安的直言深為贊嘆,禦筆一揮,欽定他為探花。  見到高宗首肯瞭閻安的意見,大臣們的膽子也大瞭起來,重新將立儲之事提瞭出來,希望高宗早定主意。這時的高宗對趙緩仍有些不放心,決定再進一步考察趙豫和趙緩的優劣。他同時賜給二人宮女各十人,看看他們在女色面前的表現。趙緩的老師史浩一眼看穿高宗的用意,提醒趙緩行事要謹慎。沒過多久,高宗又將宮女們召回,逐個派人檢查,賜給趙玻的宮女已全不是處女,而賜給趙緩的宮女卻完璧如初。得到這個結果,高宗心中主意已經拿定。   1159年,韋太後病死,高宗感到已沒有人能阻止他立誰為儲君瞭。大臣張熹上言,請求高宗早立儲君,兩位宗子“誰為君,誰為臣,應當曉諭天下”。高宗回答說:“我也很想立儲君,但有種種因素摻雜其間,使我難下決定。明年春天,一定會舉行立儲典禮。”  1160年2月,韋太後喪事處理完畢,高宗正式宣佈:“普安郡王十分賢明,可授少保、使相的職務,爵位進至真王,以示與恩平郡王有所區別。”宰相湯恩退提出,不是皇帝的至親是不能封真王的,若封藩王可以稱為皇侄。現今進封真王,應該確定是皇子的身份。高宗想想事情要做得符合禮制,就幹脆立趙援為皇子吧。22日,宮廷內正式舉行瞭隆重的皇子冊封儀式,高宗禦筆親書:“緩可立為皇子,改名瑋。”第二天,冊立皇子的詔書正式公佈天下。史書記載詔書頒下後,朝廷大臣們“動色相慶”,全國歡騰,慶祝持續三十年的立儲總算定瞭下來。  次月,趙球以開府儀同三司、判大宗正事的身份離開臨安,遷居紹興府。趙緩歷盡艱難,終於成瞭惟一的皇位繼承人。  1161年,金國完顏亮率軍南侵,宋金又一次爆發全面戰爭。這年12

登基有絕招:靠兒子才坐上皇位的“四大帝王”

  嫡長子繼承制是保護皇傢血脈流傳下去的一個重要制度。所以有些皇帝一旦是長子,那便可以高枕無憂,皇位基本有保障瞭,但是也不乏特殊情況。如果你有一個聰明可愛,討皇帝歡心的兒子,那麼你也可能因此沾光坐上皇位。因為皇帝想把皇位留給皇孫,你這個做父親的自然跟著沾瞭光。歷史上就出現過這樣的事情,我們一起看一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君主選擇嗣君,主要依據嫡長子繼承制度。嫡長子繼承制是君主時代君位承襲的最基本原則與標準,它由我國古代西周時期的大聖人周公所開創。除瞭嫡長子繼承制外,古代君主因個人喜好而打破前面的繼承原則,主觀決定繼承人的現象也是存在的。而在古代,有一群被稱為皇孫或王孫的人物,往往也會左右關乎國傢前途命運的接班人選擇問題。  這種現象的緣起是:由於君主特別鐘愛某一個皇孫或王孫,而移愛於生下瞭“好聖孫”的皇子或王子,並堅決地選擇瞭這位皇子或王子為儲君,以便保證這些“好聖孫”能夠在將來繼承大位。那些在皇位(或王位)繼承問題上多多少少沾瞭點兒子的光的帝王有西周先君王季、晉惠帝、明仁宗和清朝的雍正皇帝。  一.西周王朝先祖王季  周朝是我同古代皇權時代以前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段,周代建立以前,先君太王(古公宜父)一共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歷。季歷為太王生有一個名叫姬昌的孫子。   相傳,周太王非常喜歡孫子姬昌,因此逐漸萌生出瞭一個想法——隔過太伯和仲雍,直接將皇位位傳給幼子季歷,以便保證將來季歷再傳位給姬昌。據司馬光《稽古錄》記載:“(姬)昌有盛德……古公(亶父)知其必興周傢,欲立季歷以傳昌。太伯、仲雍知其指,自竄於句吳以讓季歷。太伯猶服端委,仲雍遂從夷俗,斷發文身,以示不可用。古公薨,季歷立,是為王季……王季薨,昌立,是為文王。”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王季的即位,完全得益於兩位兄長的讓賢,為瞭能夠保證侄兒姬昌的即位,太伯和仲雍寧願去蠻荒之地,去過野蠻人一般的生活。周太王死後,王季便掌握瞭周的統治權力;後來他又把權位交給瞭姬昌。姬昌沒有辜負先人的期望,終於使自己成為瞭一位奠定西周基業的偉大君王。相關閱讀推薦:史上唯一愛做賊的奇葩皇帝:漢桓帝劉志迷戀偷盜襁褓中的皇帝漢沖帝劉炳:漢沖帝怎麼當上皇帝的盤點:古代皇帝臨幸後宮嬪妃們的四大特制工具古代第一個女皇帝不是武則天 哪兩人更早稱帝?皇帝的死法:中國歷史上自焚而死的兩位帝王是誰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二.癡兒晉惠帝司馬衷  晉武帝司馬炎繼承父祖功業,建立瞭西晉。遺憾的是,由於司馬炎把皇位傳給瞭自己的傻兒子司馬衷,導致瞭天下大亂,不僅皇族內部互相廝殺,而且外族大肆入侵,西晉也在內外戰亂中覆亡。  對於兒子的愚傻,武帝不是不知道,好多大臣都曾勸他更易太子,但武帝一直都沒有易儲。緣何?首先,司馬衷占有瞭“天時”的優勢——他是父母實際上的嫡長子(司馬衷之前,武帝與楊皇後生有皇長子司馬軌,但卻早逝)。除此之外,或許還有一點更為關鍵,那便是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通。  司馬衷雖然愚鈍,但他與宮女謝氏的兒子司馬通卻是一個機靈鬼,聰明得要死。晉武帝非常喜歡這個小皇孫,對愛孫抱有莫大的厚望。有人說廣陵“有天子氣”,將會出天子,武帝信以為真,遂又將愛孫封為瞭廣陵王。很明顯,在晉武帝眼中,司馬通已經成瞭有實無名的“皇太孫”。   三.瘸子皇帝明仁宗朱高熾  明成祖“靖難之役”推翻侄子朱允炆建文政權之後,原燕王世子同時亦是成祖長子的朱高熾,被冊封為瞭皇太子,成為大明皇權的合法繼承人。  按照常理來講,由王世子而皇太子是再正常不過的水到渠成之事,但是,朱高熾這個太子的選立,卻是其父皇朱棣思想鬥爭後的結果,因為成祖對這個繼承人並不十分滿意。據《明史》記載,朱高熾“體肥重,且足疾”,行動極為不便,成祖認為兒子的形象不夠好,將來作為一國之君,有損國威和形象;另外,他更喜歡朱高熾的二弟朱高煦,並且早在朱棣起兵“靖難”之時,就曾經許諾朱高煦,將來君臨天下後,把皇位傳給他。 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正值明成祖朱棣左右為難之際,大臣謝縉的一個詞,終於使成祖堅定瞭立朱高熾的決心,這個詞便是——“好聖孫”。據《明史·謝縉傳》載:“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丘福言漢王(朱高煦)有功,宜立。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  可見,朱棣立朱高熾為皇太子,是因為朱高熾有個好兒子,即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成祖將繼承自己的豐功偉業與國傢大權的希望寄托在瞭朱瞻基這位“好聖孫”的身上,因此才移愛於朱高熾,朱高熾因子得福,由此幸運地成為瞭皇儲。  四.清世宗雍正帝胤稹  有一種說法,就是當初清聖祖康熙帝存晚年廢黜皇二子胤礽太子之位後,最終選擇皇四子胤稹為嗣君,是因為喜愛胤稹兒子弘歷(後來的乾隆帝)的緣故。雖然民間及學術界關於雍正即位有幾種不同的解釋,但有一點卻是不容否認的歷史事實,那便是康熙晚年極為寵愛皇孫弘歷。   關於這一點,有兩個事例可以佐證。第一,康熙晚年,胤稹曾邀請父皇到圓明同遊玩。一次,康熙一行到圓明園牡丹臺遊賞,胤稹借機將兒子弘歷介紹給瞭康熙,康熙見到弘歷後格外高興,立即“命宮中養育”,這使弘歷享受到瞭其他一百多個皇子皇孫所沒有的殊遇。第二,一次在避暑山莊獅子園,胤稹帶著嫡福晉烏拉那喇氏和側福晉、弘歷生母鈕祜祿氏一同拜見康熙,康熙當著眾人的面稱鈕祜祿氏為“有福之人”。為什麼康熙單單稱贊妾身份的兒媳鈕祜祿氏呢?究其原因,當然是母以子貴,因為她生下瞭寶貝皇孫弘歷,康熙說鈕祜祿氏有福,背後隱含之語即弘歷日後必大福大貴。後來弘歷登基,還曾多次提及自己兒時被皇帝爺爺帶在身邊的故事。  所以我們可以推斷,縱然胤稹最後在諸多兄弟中脫穎而出的主要原因在於他自身的實力,但弘歷的受寵,無疑大大增添瞭胤禛繼承大統的可能性。在康熙遺囑中被稱為“人品貴重,深肖朕躬”的雍正,顯然是又一位王季式的因子而得福的古代帝王。  看來不僅要有個好爹,有個好兒子一樣很重要。看看這些依靠兒子當上皇帝的君王,你就能深刻體會到這個道理。也應瞭中國那句古話,養兒防老。這不僅防老,還帶來瞭皇位,何樂而不為呢!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清初四大貝勒爭位之謎:皇太極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努爾哈赤死後,四大貝勒應該輪流執政。但輪流執政的制度沒有形成,最後登上皇位的是皇太極。皇太極是預定的接班人,還是眾望所歸被大傢推舉的,或像大傢所說汗位是從兄弟手中搶來的?皇太極的繼位真有許多疑點嗎?  努爾哈赤是清朝開國皇帝  清太宗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母為孝慈高皇後。史書上說他儀表奇偉,聰明過人,臉色紅潤。1615年,努爾哈赤將最初設立的黃、紅、藍、白四旗擴建為八旗,二十二歲的皇太極為正白旗主旗貝勒。第二年,後金建立,努爾哈赤令四大貝勒共理政務,皇太極是四大貝勒之一。四大貝勒每月一人輪流值事,共同處理國傢大事,權勢顯赫。他常隨太祖征討,運籌帷幄。1626年,努爾哈赤死,大貝勒代善以皇太極才德冠世,與其他貝勒一起請皇太極嗣位。皇太極推辭再三,但眾人繼續堅請,他隻得遵從眾人的意思在沈陽即位。1636年,他改國號為大清,改族名女真為滿洲,自稱寬溫仁聖皇帝。可以這樣說,努爾哈赤是清朝的開創者,而皇太極是清朝的奠基人,他是清朝開國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人物。  後代的人們對皇太極的繼位有許多疑點,人們常常會問:大貝勒代善為什麼自己不即位而非要拉瞭其他人一起請求最小的皇太極登基?皇太極自己說是不能違反眾人的意願而勉強嗣位,這樣的一套做法是否有過分做作的嫌疑?對此,許多人見仁見智,提出瞭不同的看法。   女真族選擇繼承人與漢人不同,漢族的嫡長子繼承制並不為他們認同,誰有才能,誰就有可能得到汗位。努爾哈赤最初挑選的繼承人是長子褚英,褚英十八歲時因作戰勇敢被封為洪巴圖魯,即大勇士的意思,深受努爾哈赤的器重。二十七歲時封為阿爾哈圖·土門,意為有謀略之人,實際上是努爾哈赤贊賞他善於動腦子。不過,褚英性格急躁,年輕氣盛,在處理日常事務時得罪瞭不少人。不久,眾貝勒及大臣有意發難,一再在努爾哈赤前說他的壞話,努爾哈赤漸漸對褚英有瞭看法。有口難辯的褚英焚表告天,訴說自己的冤情,又被人告發是在詛咒努爾哈赤,不明就裡的努爾哈赤於1613年憤然下令處死褚英。這樣一來,皇太極就有瞭繼位的機會。據朝鮮史籍《魯庵文集》說:“老汗臨死前說:皇太極能完成我的意願。”如此說來,皇太極的即位是努爾哈赤的意思,是順理成章的。  不過有一種觀點認為皇太極的繼承汗位並不是努爾哈赤的意思,而是由諸貝勒共同推舉的。努爾哈赤在褚英死後,未立嗣子,但確立瞭八旗制度和四大貝勒共理朝政的制度,即繼承汗位的人必須由諸貝勒共同推薦。努爾哈赤死的當天,代善長子勸代善說:“四貝勒(指皇太極,皇太極在四大貝勒中年齡最小)才德冠世,特別得到先帝的看重,而且眾人對他也誠心悅服,他應該繼大位。”代善認為確是如此。第二天,諸貝勒議事時,代善提出動議,請皇太極即位,各位貝勒也表贊同。中間確有相互推讓的局面,皇太極前後有三天不同意即位,而代善等人硬是拉著他登上瞭汗位。與各個時期刀光劍影的爭搶形成鮮明對比的這種推舉,並不是不可置信的,而是極有可能的。因為後金民族崇尚武功,而皇太極從小就出征打仗,努爾哈赤曾經說過:“皇太極將來是父兄的依賴,就像身體上一定要有眼睛一樣。”這樣看來,皇太極的軍事才能確是超過其他人,謀略、威望也是在其他人之上,代善在諸貝勒中的資格最老,他一推舉,其他人跟著呼應,才能卓著的皇太極就被推舉瞭出來,這並不足為怪。相關閱讀推薦:皇太極繼位解密:貴族公推制情況不存在嫡庶之分皇太極更改國號之謎:為什麼從後金變成瞭大清皇太極繼位疑問:多爾袞是否威脅到瞭他的地位?皇太極政治成功的保障:漢化四方針奠定統治基礎皇太極為啥要娶兩個寡婦?維系清朝的滿蒙聯姻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也有觀點認為皇太極的汗位是從多爾袞手中搶來的,著名清史專傢戴逸先生就持這種看法。朝鮮著作《春坡堂日月錄》說:“努爾哈赤臨終前,對代善說:九王(指多爾袞)應該繼位,但他年紀很輕,你可以當攝政王,以後傳位給九王。代善認為這可能會使他人認為自己有奪位的嫌疑,遂立皇太極為汗。”蔣良騏的《東華錄》記載瞭多爾袞自己的話也說“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奪立”,意指皇太極是篡奪汗位的。一些人由此推斷皇太極為瞭從幼弟多爾袞手中奪汗位,不惜讓多爾袞的母親大妃納喇氏殉葬。持相反觀點的人認為努爾哈赤痛恨多爾袞的母親,多爾袞年紀又這樣小,他無論如何是不會被立為繼承者的,這恰恰是多爾袞在為自己後來的“擅作威福”尋找理由。皇太極繼位後,對多爾袞這個小弟弟關心有加,盡力提拔,兩人之間感情深厚,奪位之說是無從談起的。  也有觀點認為無論是多爾袞還是皇太極,都不是努爾哈赤生前立的嗣位者,皇太極之所以能登上皇帝,是他通過激烈爭鬥,力克競爭對手而得到的。四大貝勒之間,二貝勒阿敏是皇太極的堂兄,其父舒爾哈齊獲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犯下大過,自然沒有資格也沒有條件爭奪汗位繼承權;三貝勒莽古爾泰是皇太極的五兄,有勇無謀,生性魯莽,軍力較弱。他的生母富察氏曾因過失獲罪,莽古爾泰竟親手殺死母親。他的名聲比較差,可做統兵大將,但不能做一國之君,更沒有條件爭奪汗位。大貝勒代善有資格、有條件也有可能繼承汗位。代善性格寬柔,深得眾心,且軍功多、權勢大。努爾哈赤曾預示日後由其襲受汗位,說:“百年之後,我的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收養。”大阿哥就是代善。皇太極雖懷大志、藏玄機、有帝王之材,但同乃兄代善爭奪汗位的繼承,各方面均處於不利的地位,於是不得不暗設機關。代善由於與納喇氏的關系,被皇太極使瞭計謀,讓他在努爾哈赤前失去瞭信任,所以實際上皇太極是奪瞭代善的汗位。   最後一種觀點,實際上還是比較可信的,因為皇太極用貶低他人的辦法取得瞭汗位,而即位後,不敢大意,又用盡心計對付三大貝勒。努爾哈赤規定的四大貝勒輪流執政,至皇太極時,因三大貝勒都是兄長,朝賀時,他們和皇太極都南面並坐,實際上仍是共同執政。公元1629年,皇太極以三大貝勒輪月執政,實在不好意思太辛苦三位兄長,讓三大貝勒以下諸貝勒每人都按月理事,實際在削弱三大貝勒的權力。稍後,又設八大臣、十六大臣與諸貝勒共同議政。二貝勒阿敏因征朝鮮後不想回來,被皇太極歷數十六大罪狀幽禁起來,1640年死於幽所。三貝勒莽古爾泰在朝廷裡與皇太極發生爭吵,又拿出刀在手裡擺弄,被削貝勒名號。不久又改各大貝勒朝賀時與皇太極並坐的體制,僅皇太極一人南面中坐,莽古爾泰憂憤而死。代善因為宴請瞭莽古爾泰的妹妹,使皇太極大為震怒,代善幾乎被削去貝勒名號。其他各旗貝勒人人震恐,隻得服從皇太極的威勢。代善的存在本身就是對皇權的威脅,1635年,皇太極宣佈瞭代善的四大罪狀,革去貝勒名號,削奪職位。至此三大貝勒全部清除,皇太極已沒有對手瞭。  無論是文治武功還是機謀,皇太極的確比其他三位貝勒要技高一籌,因而成為贏傢是必然的事情。1636年,皇太極眾望所歸地被擁立為皇帝,定國號為清。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震驚!道光皇帝的皇位竟然是玩彈弓玩出來的?

  道光皇帝的即位有著十分傳奇的色彩。據說在臨清之變的時候,由於道光皇帝表現神勇,堪比太祖,因而給嘉慶皇帝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在任賢者為皇帝的清朝,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優勢!然而道光皇帝的這個巨大的優勢竟然是靠著彈弓玩出來的,讓人大跌眼鏡!  清人野史《春冰室野乘》上卷裡說,道光八歲的時候,就跟著爺爺乾隆帝去木蘭圍場打獵。  一行人走到張傢灣的時候,乾隆帝命令各王比試射箭,小道光則呆在旁邊觀看,等各王射完後,他也躍躍欲試,拿瞭把特制的小弓箭射瞭幾下,結果還真射中瞭二箭。  乾隆帝看後大樂,撫摸著小道光的頭說:“乖寶貝,你要是能連中三矢,我就賞給你黃馬褂穿。”  小道光隨後再接再厲,還真就射中瞭第三箭,於是他便跪上前討賞,乾隆帝問他想要什麼,小道光既不說話也不起來。乾隆帝大笑,說:“好瞭,我知道瞭。”  於是命侍臣立刻取黃馬褂來,手下的人看隻有成人的黃馬褂,倉卒間找不到小號的,隻好給他一件大的黃馬褂套上。由於衣服實在太長太大,小道光穿上後都沒法走路,最後隻好由侍衛抱瞭回去。  這還不算什麼。清人筆記《南亭筆記》裡說,道光最愛玩彈弓,練就瞭一手百步穿楊的技術,常常把皇城的麻雀射得雞飛狗跳,無處安身。您還別說,道光的這門特技在關鍵時候還真派上瞭用場。   在一個月黑風高、雷電交加的晚上,天理會林清率會黨起義,一群人直奔紫禁城並一度殺進宮門,皇宮一時告急!當時道光正在巡邏,看到匪徒們越登宮墻,便用隨身帶的彈弓連發連射,射得準,力道足,據說無不應弦而倒。  隨後,道光轉回到乾清宮,忽然看見一人立在殿脊上,正在手揮令旗,號召同黨進攻。道光正想用彈弓射,卻發現沒子彈瞭,於是他解下衣服上的金鈕扣射去,結果一下擊中此人的眼睛,導致其慘叫一聲,落地摔死。  也有人說,道光當時用的不是彈弓,而是鳥槍,說當時林清之變的時候,賊焰囂張,道光正在上書房讀書,聽到外面喧鬧,便出門查看,隻見諸王貝勒們倉皇逃避,於是便攔住一個太監問怎麼回事,太監驚慌失措的說亂黨殺進來瞭!道光聽後二話沒說,便立刻回屋拿瞭一把鳥槍,沖出門外,往人聲最響的地方趕去。  到瞭宮門外見匪徒進攻,道光抬槍便射,連斃二人。林清黨徒一時錯愕,不敢貿然前進,這時禁軍趕來,將這些人一網打盡。  此役結束後,嘉慶大罵那些侍衛和禁軍保護不力,唯獨對道光的表現趕到非常欣慰。他說道光以皇子的身份身先士卒,奮不顧身,大有當年太祖神勇之風。此役道光護駕有功,民間也多傳說其神勇無比,後來嘉慶金匱緘名,把道光立為皇位繼承人,想必就是受瞭這個事件的影響。相關閱讀推薦:道光帝不好色為何廣納美女充斥後宮?道光皇後是誰道光帝原配妻子孝穆成皇後鈕祜祿氏簡介清朝史上道光年間火柴竟是奢侈品:被進貢給皇帝細說大清朝歷史上道光皇帝三次遷陵的內幕揭秘道光年間的清朝“精銳”禁軍:十人上馬半數落

後唐明君李嗣源:為何他能以義子身份繼承皇位

  李嗣源,生於唐懿宗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卒於後唐長興四年(993年)。五代時後唐皇帝,廟號明宗。出生於應州金城(今山西應縣)。本名邈佶烈,無姓氏。其先祖為沙陀族,其父李霓為李國昌(李克用之父)愛將,曾鎮守雁門(今山西代縣)。   李嗣源自幼隨其父長於軍中,後隸屬李克用帳下,曾於上源之難中冒死救得李克用性命,為李克用所愛重,收為養子,賜名李嗣源。李克用鎮守河東(今太原市)時,命他掌騎兵衛隊,不久即升任蕃漢副將,所向克捷。他為人厚重寡言,臨事謹慎,“英武獨斷,謙和下士,每有戰功,未嘗自伐。居常唯治兵仗,持廉處靜;晏如也。武皇(李克用)嘗試之,召平泉府(銀錢庫)命恣其所取,帝唯持束帛數緡而出。凡所賜與,分給部下。”   李嗣源先後隨從李克用征戰近30年,排難解紛,冒刃血戰,體無完膚,屢建奇功。唐昭宗乾寧三年(公元896年),他率部大敗梁軍於任城,遂解兗州之圍,獲得瞭“李橫沖”稱號,第二年又大敗梁將葛從周於青山口,曾四中流矢,血流被股,因此名聞天下。李克用死後,李嗣源作為河東主將,歷任代州、相州刺史,昭德軍、天平軍節度使,一直作到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首將),又協助後唐莊宗李存勖浴血轉戰10餘年,終於打敗契丹,生俘燕王劉守恭父子,消滅瞭勁敵後梁,建立瞭後唐王朝,基本上統一瞭中原。當唐哀帝天佑二十年(923年)十月,李嗣源率晉軍主力率先攻破梁都汴京,並於路側迎接李存勖時,“莊宗大悅,手引帝(李嗣源)衣,以首觸帝曰:‘吾有天下,由公之血戰也,當與公共立’。尋進位兼中書令。”後又受賜鐵券,進位太尉,一時榮寵無比。   然而,李嗣源畢竟是“功高震主”;李存勖真正做起皇帝時,便昏暗驕矜,很快就對他起瞭疑忌,派諸軍馬步都虞候朱守殷暗中監視他的起居,並受到群小的飛語毀謗,“頗為謠言所屬”。後唐莊宗同光四年(926年),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帶)發生兵變,莊宗派李嗣源率兵征討叛軍。不料剛到魏州城下,所部也發生嘩變,與魏州叛軍會合,共同擁戴李嗣源為主“帝河北”。李嗣源起初並無反意,遂托故逃出魏州城招集散兵,後來在女婿石敬瑭的勸誘之下,才決心謀自立。於是,他回師南下,先入汴州,繼而向洛陽進發。此時後唐莊宗眾叛親離,為亂兵所殺。李嗣源入洛陽,被群臣擁戴監國,不久即皇位,改元天成。   李嗣源不喜歡聲色淫樂,即帝位後,禁止中外諸臣進獻珍奇玩等物。後宮隻留老成宮女100人,宦官30人,鷹坊20人,禦廚50人,教坊(樂隊)100人。宮廷供應機構如此簡單,這在歷史上是十分少見的。他不喜歡臣下阿諛奉承,下令免除“諸道節度、刺史、文武將吏舊進月旦起居表”。他比較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經常“召文武百辟極言時政時失”,並能夠接納臣下的忠諫。他的這種平實簡樸的作風一直保持到晚年。   李嗣源還知過能改,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例如天成三年(公元928

拼死拒登皇位的宋朝三帝:宋欽宗為何懼怕當皇帝

  導讀:在中國封建社會,擁有九五之尊的皇帝位處社會階層的最高峰。他擁有無限的權力,可以不受任何律令的束縛,為所欲為;他擁有無限的財富,可以揮金如土、一擲千金;他擁有眾多傾國傾城的佳麗,享盡齊人之福。正因為皇位具有如此“魔力”,遂成為眾多權謀者夢寐以求的目標,甘願為其赴湯蹈火。奇怪的是有宋一朝十八帝中,竟有三位皇帝拼死拒登皇位,讓人倍感詫異。  宋英宗趙曙――藩王登基的驚悸  英宗趙曙,宋朝第五帝。明道元年(1032)正月生於宣平坊,為仁宗弟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仁宗趙禎久未得子,遂於宗室內擇選幼子以為建儲之備。明道四年(1035),年僅四歲的趙曙入選,被仁宗養育皇宮之內。但寶元二年(1039),仁宗親子豫王降生,已經九歲的趙曙失去價值,被遣返濮王府邸。從國傢根基再次降為藩王,無疑給趙曙幼年的心靈留下瞭嚴重的創傷,使他多少瞭解瞭一些皇權的殘酷性。  幾年後,仁宗親子病死,趙曙被再次立為皇儲,似乎又看到瞭皇位的曙光。但康定年間仁宗又得二子,趙曙再次經歷遣返的厄運。誰知造化弄人,慶歷間仁宗二子相繼夭折。七年(1047),趙曙再次被迎入皇宮,這次卻未給予任何名份,充其量就是皇儲的遞補。  原因是仁宗自認為正當盛年,以後可能繼續得子,不再急於建儲;但拖延六年後,也沒有得到兒子。可以想象,這是趙曙倍感煎熬的六年,他終日生活在惶恐不安中,隨時擔心皇帝得子,使自己第三次遭受遣返的折磨。仁宗後期常因疾病不能臨朝聽政,又沒有皇儲,這便激起許多大臣的議論。宰相韓琦揣知仁宗不願以藩王立嗣之意,乃以《漢書·孔光傳》進奏說:“漢成帝無嗣,立弟之子。彼中材之主,猶能如是,況陛下乎?願以太祖之心為心,則無不可者。”又與曾公亮、歐陽修、司馬光、呂誨等人一起勸說,終於打動仁宗。嘉祐七年(1063),趙曙再次被立為皇子。但仁宗卻不願擴大消息面,隻想宮內發佈,為以後有子再埋伏筆。又是韓琦力勸,終將消息公佈天下。 宋英宗趙曙  嘉祐八年(1064),仁宗因病駕崩,遺命趙曙登基。已被閑置十六年之久的趙曙聞詔後,驚恐不安,懷疑消息有假,況且出身藩王,稍有不慎便會成為皇位更替鬥爭的犧牲品,遂佯裝稱病,堅辭不出。仁宗皇後令同判大宗正事安國公從古等前往諭旨,趙曙死活不肯起床,以病推辭。大臣們無奈隻好用擔架將趙曙從臥室內抬往內廷。次日,在清居殿舉行登基大典,趙曙拼命逃避,大臣們七手八腳將其推坐龍椅之上,山呼跪拜萬歲。新皇帝終日哭哭啼啼,不發一言,直到韓琦再次宣佈仁宗遺詔,尊皇後為皇太後,禦小殿垂簾聽政,共同臨朝,方才作罷。  宋欽宗趙桓――替罪羊的恐懼  欽宗趙桓,宋朝第九帝,徽宗長子。元符三年(1101)四月生於坤寧殿,大觀五年(1112)立為皇太子。徽宗是歷史上有名的“花花太歲”,執政期間重用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李邦彥、朱?為首的“六賊”,建造作局、運花石綱,為一己私欲不顧百姓死活。對外“聯金滅遼”政策的失誤,導致引狼入室,激發瞭女真貴族南下滅宋的貪欲。宣和七年(1126),金軍分道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宋軍腐化已久不能有效抵禦,非潰即降,河北大片土地淪喪。徽宗見金軍勢強,為推卸河北淪陷的罪責,免受天下臣民的責罵,更重要的是避免背上“亡國之君”的萬世罵名,他便急欲退位於太子,令其充當替罪羊。同年十二月,徽宗下詔令皇太子嗣位,自己改稱“道君皇帝”,以示禪讓之意;同時他命人備好車駕,隨時打算南奔逃命。  趙桓聞詔,不啻晴天霹靂,一則他尚未有過登基準備,難以應付業已混亂不堪的局面;二則他深知自己替罪羊的角色,不過是代人受過,斷然不肯從命;三則他並非雄才睿略之主,沒有亂世中奮起國運的魄力,唯知保命要緊。徽宗令宦官催促太子入宣和殿登基,趙桓拼命拒絕,悲悲戚戚,不肯動身。與此同時,徽宗先是聞聽金兵要渡江,連連哀嘆:“完瞭!完瞭!”後又得知太子不肯繼位,怒急攻心,“忽氣塞不省,墜禦床下”。左右急忙扶起,身體右側卻已癱瘓,遂以左手再寫禦旨:“皇太子可即皇帝位,予以教主道君退處龍德宮。”並設計假命太子前來看疾,至趙桓到來,立即令大臣宣讀退位詔書,讓宦官給太子穿戴龍袍。趙桓痛哭推辭,拼命掙紮,以致氣塞昏厥過去;蘇醒後,徽宗再命穿戴,仍然極力拒絕,跪地叩頭如搗蒜,直言:“受則不孝矣。”  徽宗命大臣與宦官一起動手,並對他說:“我已經老瞭,我夫婦二人的身傢性命此後就托付給你瞭,你怎麼能推辭?”但趙桓始終推辭不受,無奈之下,眾人隻得強行給其穿戴完畢。次日,趙桓在垂拱殿接受群臣朝拜,又欲推辭下殿,被強行拉住,最終在眾人三呼萬歲的口號中,極不情願地默認瞭既成事實。相關閱讀推薦:宋朝百萬大兵為何不敵遼國?問題竟然出在這裡!宋朝時的娛樂業如此發達:開封有風月作坊近萬傢歷史解密:海上之盟前宋朝和女真的關系究竟怎樣?賢相張儉:遼國皇帝親征宋朝計劃被一碗泡飯斷送宋朝開明皇帝趙匡胤為何要逼死自己的救命恩人?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趙桓繼位後,改元靖康,以示安寧康泰之意。然而好景不長,1126年後金軍攻陷汴京,父子二人皆被俘虜北上,後來死在異域苦寒之地,結局悲慘。  宋寧宗趙擴――封建倫理的羈絆  寧宗趙擴,宋朝第十三帝,光宗次子。乾道四年(1169)十月生於恭王府邸,紹熙元年(1190)封為嘉王。趙擴之父光宗為孝宗第三子,封恭王。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因長子病逝,以恭王“英武類己”,便越過次子禪位於光宗。光宗繼位之初尚對父親恪盡孝道,然而皇後李鳳娘驕橫跋扈,時時以挾制皇帝自命。  孝宗愛子心切,數加斥責,令“安守婦道”。李氏為此極端憎惡孝宗,並向光宗不斷進讒言離間父子二人關系。光宗是有名的“懼內”皇帝,對李氏片面之辭言聽計從,從此不再探視父親,猜忌日深,嫌隙愈大,無論群臣如何勸解,患有精神病的光宗一概漠視不理,終致父子關系徹底破裂。  紹熙五年(1195),孝宗病逝,按照規定當由光宗親自主持喪禮,但光宗對父親的厭恨始終不能釋懷,又因李氏挑唆,竟然借口有病加以推辭。皇帝帶頭不孝,以忠孝標榜的國傢政權就難以正常運轉,輿論大嘩。宰相留正見局面有失控之危,自己無力扭轉,竟然借病逃走。無奈之下群臣隻得迎請太皇太後(高宗皇後)吳氏主持孝宗喪事。因光宗不孝已成天下之大垢,不能再表率天下臣民,又兼患有精神病時好時壞,群臣中的實力派便開始考慮擁立新皇,來挽救業已聲名狼藉的皇室聲望。   趙汝愚得到吳氏懿旨,勸進趙擴登基,括唯恐步其父不孝後塵,為天下唾罵,極力推辭道:“恐負不孝名。”七月五日,太皇太後命人宣嘉王進重華宮即皇帝位,不待其同意與否,強行擁入宮內,擴驚慌欲哭,想奪門而逃。韓侂胄緊緊拉住,使他不得出,擴連連對吳氏哭訴:“稟太奶奶,臣做不得!做不得!”吳氏對韓說:“取黃袍來,我自與他著。”趙擴聞聽死命拉扯住韓的袖子,繞殿柱而走。吳氏見狀怒呵一聲,命他站立一旁,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勸道:“我看到過你的太爺爺做皇帝,又看見過你的爺爺做皇帝,看見過你的爹爹做皇帝,今天也要看見你做皇帝。”  韓侂胄也從旁以“天命”相勸。趙汝愚更勸解道:“天子當以安社稷、定國傢為孝,今中外憂亂,萬一變生,置太上皇何地?”趙擴見太皇太後已決意讓自己做皇帝,並且發怒,遂不敢再行掙紮,任由吳氏為其穿戴,但口中仍喃喃自語道:“臣做不得!臣做不得!”黃袍穿戴完,韓侂胄扶持趙擴登龍椅,傳喚百官前來朝賀,同時宣諭皇城禦前諸軍“以嘉王嗣皇帝已即位,且朝賀”。文武百官見新皇登基,皆“歡聲如雷,人心始安”。  趙汝愚率百官再拜,趙擴仍舊痛哭流涕,極盡哀戚,起坐都要內侍扶掖。  次日,韓侂胄護送趙擴前往光宗處問疾,光宗病情稍好,便問年少者為誰,韓侂胄代為回答是新皇帝。光宗聞聽震驚不已,睜大眼睛怒視良久,問:“難道是我的兒子嗎?”又問韓侂胄:“你是誰?”韓回答:“知閣門事臣韓侂胄。”光宗隨即躺臥床上,面朝裡不再理會。當時傳國玉璽仍在光宗手中,拒不交出,韓侂胄將此事告訴李後,李後回答說:“既然是我的兒子做瞭皇帝,我自取來與他。”登時闖入光宗臥室用力將玉璽奪取過來,交與新皇。此刻,趙擴見玉璽得到,已經名正言順,百官也都擁護,方才寬心。他下詔建泰安宮,以奉養太上皇、太上皇後,此後安然當瞭三十年的皇帝,直至嘉定十七年(1224)病逝,結局尚算圓滿。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明仁宗朱高熾:因肥胖差點丟掉皇位的老實人

  明仁宗朱高熾,是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兒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明朝歷代帝王中最窩囊的。老爸健在的時候,不受老爸喜愛,又受兩個弟弟漢王高煦、趙王高燧的擠兌,繼承權幾乎不保。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做瞭二十二年皇帝的老爸駕崩,四十七歲的他終於繼承瞭皇位,龍椅還沒有坐熱,當瞭八個月的皇帝就去世瞭。——終明一代,他當皇帝的日子,僅僅比後來才坐瞭一個多月龍椅的泰昌帝時間長一些。   朱棣不喜歡大兒子高熾,一個原因大概是他太老實仁厚,說得損一點,就是有點懦弱。沒有他爺爺、他爸爸那種英武之氣,不像個君臨天下、讓臣民戰戰兢兢的君主。第二則是因為身體不好,患瞭嚴重的肥胖癥,走路很不方便,必須要兩個人攙扶。他的爺爺和爸爸,江山都是馬上得來的,朱棣自己上馬能開弓,下馬能治國,沒辦法喜歡這樣的接班人。更可怕的是,這窩囊的老大卻有瞭兩個能幹而不安分的弟弟。尤其是老二朱高煦,老爸興兵南下,和建文帝奪江山時,身先士卒帶領軍隊做先鋒,直逼南京,功勞赫赫。在這場戰爭中,有一次朱棣對自己喜愛的二兒子許諾,你大哥身體不好,你好好幹,江山遲早是你的。   高熾最終能入承大寶,一是嫡長繼承制對朱棣的約束;二是因為他娶瞭個好老婆,生瞭個好兒子,朱棣喜歡仁宗的長子朱瞻基。高熾的皇後張氏也有朱元璋的馬皇後、朱棣的徐皇後之風,見識遠大而乖巧伶俐,是個不折不扣的賢內助,用古代命書的說法,有“旺夫命”。   《明通鑒》記載,張氏自從嫁給仁宗後,很得成祖和仁孝皇後這對公婆的喜愛。明仁宗在東宮做太子的時候,多次被漢王、趙王兩位弟弟挑撥離間,又因身體肥胖,不能騎馬射箭,明成祖很生氣,命令減少太子在宮中的膳食,太子幾次險些被換,然後最終能被保全,據說是因為張皇後的緣故。——婆媳關系是大傢庭第一大難題,這張皇後能讓婆婆開心,憑這點就知道她不是等閑之輩。明朝和宋朝一樣,外戚很難幹政,而且多賢後。   老爸給仁宗規定的減肥計劃沒見什麼成效,你想想,人到中年再減肥何其難也,減肥無非是個姿態,做給老爸看看。高熾當瞭皇帝後,雖然因為封建禮法,不能公開對老爸有非議,心裡恐怕腹誹不少。由於他一生都活在老爸的陰影下,對老爸喜歡的長孫——自己的大兒子朱瞻基,大概有點怨屋及烏的因素在裡面,反而不喜歡,自己喜歡被封為襄王的第五子。朱棣生前,一再顯示他立高熾為太子是因為自己喜歡長孫,而且明確向臣民表明他的態度,將來繼承高熾皇位的,隻能是長孫瞻基。——這種隔代指定繼承人的行為,剝奪瞭仁宗自己選擇繼承人的權力,對他自尊的傷害可想而知。   史載,永樂帝朱棣數次出征,都帶著皇太孫瞻基。永樂十二年(1414年),“庚寅,車駕發北京,皇太孫從”,“上語諸侍臣曰:‘皇長孫聰明英睿,智勇過人,宜歷行陣,俾知兵法,且可悉將士勞苦,知征伐不易。然文事武備,不可偏廢,每日營中閑暇,卿等仍與之講論經史,以資典學。’”對孫子的培養遠比對兒子用心。

揭秘:宋朝歷史上無能宋徽宗憑何穩坐皇位25年?

  導讀:眾所周知,“靖康難”把“中原外戰史”提到瞭史無前例的“窩囊”頂級,始作俑者,就是徽欽二帝。在東京保衛戰時,敵兵尚未壓境,金兵將領宗翰下通牒書,宋欽宗竟及時回信,說“一一聽命”。金兵圍攻東京,宋欽宗下令不得得罪金兵,一霹靂炮手發炮後竟被梟首處死。東京保衛戰本來是有持久戰機會的。但是,賤骨頭父子先行露怯,頻頻告饒求和,大漲瞭草原狼信心,一半嚇唬,一半武力,以震懾之態,對東京城探囊取物。  徽欽二帝,北宋這對著名的“亡國皇帝父子”,在國內從來不失“九五之尊”風度,而一到瞭敵營,沒等人逼迫他們,雙膝就自動彎曲下來,口稱“罪臣”,主動向敵將下跪……歷史在哀嘆這段國恥的同時,卻忽略瞭這樣一個深層問題——如此窩囊的父子皇帝,為什麼在大宋國內,卻無“篡位”之虞?尤其是宋徽宗趙佶,這個書畫傢皇帝,顯然不是個合格的政治傢,但竟高居皇位25年之久。皇帝的寶座猶如粘在屁股上一般,憑什麼如此“牢靠”、“穩定”?  世人均贊北宋政治“寬柔”,不殺“因言獲罪”的知識分子,但忽視瞭最重要的一點,北宋是皇權最集中的朝代之一,在皇帝“專權”方面,比之後來廢掉丞相的明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宋朝的建制,由中央到地方,完全實行“一元體制”的“垂直管理”。皇帝不僅直管軍隊,而且直接參與地方司法工作,委吏處理地方獄訟;這一整套“垂直管理”使決策權高度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由於宋朝皇帝的權力“什麼都管”,北宋百姓丟口豬都要找聖上解決查辦。   這是一段正史記載——宋太宗時,有“京畿民牟暉擊登聞鼓,訴傢奴失牡豚一,詔令賜千錢償其值。”一位首都居民通過敲登聞鼓的方式,向皇帝控訴自己的傢奴弄丟瞭一頭母豬,宋太宗於是下令賜給他千錢作為補償。丟豬直接向皇帝報案,這可能是中國百姓“告禦狀的最高境界”。事無巨細,連丟母豬的事情都捅到皇帝這裡來,皇帝不煩嗎?大宋的皇帝就喜歡這樣,不僅不煩反而覺得這是“皇帝應該做的”。宋太宗為此,還說過一句“感動中國”的話:“似此細事悉訴於朕,亦為聽決,大可笑也。然推此心以臨天下,可以無冤民矣。”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一代名妓李師師真的是宋徽宗的“二奶”嗎?宋徽宗身邊“大師們”的神奇預言:北宋之亡音!盤點古代沉湎於青樓的皇帝:宋徽宗迷戀李師師揭秘:名妓李師師相會宋徽宗時床底下竟藏男人宋徽宗“風流誤國”成本有多高?遭點油燈妻妾被辱宋徽宗共有多少女兒?宋徽宗女兒們的悲慘境遇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宋太宗的意思是說,這樣的事情也找我這個皇帝來解決似乎很可笑,但是,如此一來,讓天下百姓都知曉這樣的直接訴訟的渠道,就不會有不可解決的冤情鬱結於民間瞭。這話聽起來很動人,但是卻掩蓋瞭一個嚴重的問題:皇上什麼都管瞭,臣子們手中沒有一點實權,他們還能幹什麼呢?“垂直管理”愈發決定瞭國傢的前途皆由皇帝的素質所決定,好皇帝,或許也可能有好大臣,譬如北宋前期,太祖、太宗、仁宗、真宗、神宗手下,也產生瞭趙普、寇準、王安石等著名賢相,但若皇帝昏庸,大臣就不可能再生優良品種,大臣教皇帝學好的“緩沖的空間”蕩然不存,因為大臣沒有任何對皇帝反震懾的權力空間。在昏君登場後,北宋政壇的官員們隻剩下一件事可做:拍馬屁。這是在皇權高度集中的宋廷,官員們唯一可以想象的“發展空間”。  看看宋徽宗身邊的“權臣”,從蔡京到高俅,再到童貫,不是文化流氓,就是市井混混,再不就是身心殘缺的廢人。他們與其說是國傢的股肱之臣,不如說是皇帝的玩伴和馬仔,這等小人謀到國傢大臣的位子已是做夢都想不到,哪裡還有更大的“野心”,追求“九五之尊”呢?宋徽宗在任25年,任命瞭12名宰相,從曾佈到王黼,其中無一人堪稱賢相,悉數“文化流氓”之嘴臉。他們的最高理想是做個被主子“提拔”的奴才,這樣的紅人,最終隻能擁有一個奴才的宿命。如蔡京,主子一換就失勢,那麼大的“太師”竟鬥不過乳臭未幹的小兒宋欽宗。   宋欽宗與宋徽宗的無能,對內對外都是一樣的,但是他們的膽量還是內外有別的,對外他們懦弱無能,但對內,他們無能卻不懦弱。即便是宋欽宗這個兒皇帝,即位之後還大膽殺威,首先拿無用的蔡京開刀祭旗。宋欽宗不顧太上皇宋徽宗的反對,貶蔡京,發配嶺南。在蔡京發配的一路之上,沿途商傢百姓不賣給蔡京一粒糧,一滴油,一根菜。昔日皇帝第一紅人,活活餓死在發配路上。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蔡京是宋徽宗的第一寵臣,但皇帝兒子動一小手指,就要瞭他的老命,可見,宋朝的寵臣處在什麼位置。他們充其量是皇帝的寵物,所謂“權臣”的概念是有名無實的。他們除瞭陪主子玩些“雅渾”的遊戲,還有就是在主子面前的“吹拉彈唱”的表演。“日與陛下遊從嬉戲”,跟戲子般哄皇帝開心,博得皇帝歡心。當時武將中,宗澤李剛雖然德高望重,但在宋朝兵制樞密院文職管軍的格局裡,宗澤和李剛在軍中隻是“臨時代辦”的角色,他們一者深受儒傢洗禮不願反,二則想反也難以令“三軍”一呼百應。就像後來的嶽飛之難一樣。朱仙鎮大捷,是四路軍合圍取得的,韓世忠、劉崎、張俊各領一路,嶽傢軍隻是其中之一,小朝廷皇帝一下旨,四路軍撤走瞭三路,隻剩嶽飛孤軍。如果四路軍全受嶽飛節制,局面未必會像後來“半途而廢”那個樣子。但是,打死宋朝皇帝,他們也不會給一個將領這種權力。  所以,武將半廢,文臣弄臣化,即成為宋廷常態。宋朝大臣在皇帝面前太低賤瞭,這些“票友黨”、“粉絲團”,有時連主子也為他們臉紅,正如宋徽宗所雲:“今士大夫方寡廉鮮恥。”其實,這幫馬屁精當然有自身的道德修養問題,但皇權集中的“一元體制”和“一垂到底”的管理,才是最烈的催化劑。在一群群賤人的簇擁下,宋徽宗自然沒有“被篡位”之憂,不難設想,如果沒有外敵入侵,宋徽宗的皇位還可以繼續做下去,直到壽終正寢,兒子順利交接班也沒多大問題。   然而,此消彼長,國內能容,國外卻容不下去。來自草原的外敵找到他的頭上,不擔心“內亂”的宋朝皇帝,最擔心最怕的就是“夷狄的騷擾”——那才是宋朝皇帝的克星。不受“垂直管理’”的夷狄,根本不慣宋朝皇帝的無能而隻會利用其無能征服之。不值錢的東西往往也不中用、不堪一擊,沒有競爭對手亦不表明沒有外來的天敵。賤骨頭大臣,賤骨頭皇帝,一是對內,另一個是對外——漸次成為中國歷史“內憂外患”的總表征之一。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靠脫瞭上衣痛哭獲得皇位的五代皇帝是誰?

  導讀:李從珂原來姓王,出生於平山(今河北平山),小名阿三。李嗣源在跟隨李存勖出兵征討時路過平山,遇到李從珂的母親魏氏,就將她母子一起掠走瞭。後將李從珂收為義子。李從珂長大之後,才貌雄偉,驍勇善戰,李嗣源更加喜愛。跟從李嗣源出征打仗時,他勇猛善戰,名震三軍。連李存勖也說:“阿三像我一樣敢於死戰啊。”  有一次和後梁軍隊在黃河岸邊交戰,在梁軍退卻時,李從珂竟然領十幾名騎兵混在敵人當中,等抵達敵人的營寨大門時,李從珂大喊一聲,殺死幾個敵兵,然後用斧頭砍下敵人的瞭望桿從容回到自己營寨。在父親李嗣源繼位稱帝後,李從珂和朝臣安重誨發生瞭不可調和的矛盾,安重誨幾次要制裁他,加害他,幸好父親明智,極力保護,這才幸免。等安重誨被李嗣源賜死後,李從珂才放心出來,先任左衛大將軍,後又進位太尉,到鳳翔任節度使,其後封為潞王。  李嗣源死後,閔帝李從厚繼位,他本人優柔寡斷,重用朱弘昭和馮斌二人掌握朝廷大權。這兩個人一無威望,二無才幹,隻知道排擠異己,眾人敢怒不敢言。朱、馮二人將李從珂視為最大的威脅,想盡辦法要除掉他。李從珂也對他們有瞭戒備,經常稱病,不去朝廷。而閔帝也怕李從珂威脅自己的皇位,采取措施抑制李從珂。先是將李從珂在京的兒子李重吉貶出京城,到邊遠的亳州(今安徽亳縣)任團練使,又將李從珂一個當尼姑的女兒李惠明召入宮中做瞭人質。然後聽從瞭朱、馮的計謀,讓洋王李從璋做鳳翔節度使,取代李從珂,讓李從珂到河東任節度使。   當天夜裡,被逼無奈的李從珂讓人起草瞭檄文散發到各地,以清君側除奸臣為名,請求各節度使共同出兵攻打首都洛陽,殺掉朱弘昭等人。李從厚命王思同領兵來討伐,王思同集結各路兵馬圍攻鳳翔城。鳳翔城本來就不是什麼重鎮,城墻很低,外面的護城河也很窄,水也淺,無法固守。在朝廷重兵的大力攻擊下,東西關的小城先後失守,李從珂的部屬傷亡很大,再打下去,城池難保,李從珂站在城頭上,焦急萬分,恨自己沒有早點防備,以致今天要落個身首異處的下場。相關閱讀推薦:花見羞簡介 五代十國時期的絕世美女花見羞生平五代十國中唯一一位最英明的皇帝:一代明君柴榮五代十國帝王的雷人綽號:有“龍王”有“賴子”揭秘: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帝王們的雷人綽號徐熙簡介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傑出畫傢徐熙生平李煜簡介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國君後主李煜生平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望著城下的攻城將士們,李從珂猛然間眼前一亮,原來城下的將領竟有許多是他以前的部下。李從珂三下五除二,就將上身的衣服脫掉,露出身上的一個個傷疤,然後站到瞭城墻上放聲大哭。在生死關頭,李從珂哭得聲淚俱下,哽咽著說:“我不到二十歲就跟隨先帝出征,四處奔走,出生入死,毫無怨言,創傷遍身都是,你們大傢和我一同跟隨先帝四處征戰的也很多,也為國傢社稷的復興立下瞭功勞。而現在朝廷卻由奸臣當政,對我妄加猜測陷害,你們大傢都知道我,瞭解我,我以前對你們如何,你們心裡也清楚,為什麼還要被奸臣利用,替他們殺自己的朋友呢?朝廷聽信讒言,說我謀反,要致我於死地,你們又怎麼忍心骨肉相殘,不肯救一救我呢?我有什麼罪啊?今天竟落到這個地步。”  城下的將士被他感動瞭,有的也傷心得落下淚來。將領中有個羽林指揮使楊思權曾在李從珂的手下任職,交情也很好,他對大傢大聲說:“大相公乃我主也!”眾將士也齊聲應和。楊思權又拿出一張紙對李從珂說:“希望大王在攻克京城後最好任命我為節度使,不要給防禦使或團練使。”李從珂立即在紙上寫下讓他做節度使的字樣,楊思權於是領兵從西門進入城中,聽候李從珂調遣。聽到西門歸附的消息,指揮攻打東門的都指揮使尹暉也率軍從東門而入,歸附李從珂。歸附的將士接連不斷,外面攻城的其他部隊都被擊退瞭。為答謝眾將士救難之恩,李從珂又在城中征集財物賞賜他們。   李從珂哭計成功,馬上領兵殺出鳳翔城,王思同的兵馬不堪一擊,被李從珂打敗。李從厚聽說李從珂將要殺到,匆匆逃離京城,想去魏州,但大臣們誰也不肯同行,隻有五十名侍衛跟隨左右。半路上遇到瞭姐夫石敬瑭,石敬瑭不願意救這個大勢已去的小舅子,李從厚的一個親隨由於不滿石敬瑭的勢利行為,抽刀要殺石敬瑭,結果被石敬瑭的侍衛殺死,石敬瑭索性將李從厚的侍衛全部殺死,對李從厚還算手下留情,將他幽禁起來,後來李從珂稱帝瞭,才殺掉他。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漢武帝第四子劉胥一輩子的皇帝夢:最終以命祭皇位

  劉胥是漢武帝劉徹的第四子,母親是李姬,胞兄是那位不但愚蠢而且同樣癡迷皇位的燕王劉旦。地節元年(前69),趙何齊的老爸趙長年將延壽暗中與廣陵王溝通謀反的事情告發,司法部門查驗屬實,延壽自殺,楚國被廢除,改置為彭城郡。  在中國,最有油水的暴利行業自然非“皇帝”莫屬。誠然,入這行常要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無奈收益率實在太高,令人難以抵擋誘惑。故而自古不乏赴湯蹈火、前赴後繼者。常人尚且如此,何況皇子!西漢廣陵厲王劉胥就是眾多垂涎皇位的追逐者之一,他同樣為自己的遠大理想付出瞭不菲的代價。  劉胥是漢武帝劉徹的第四子,母親是李姬,胞兄是那位不但愚蠢而且同樣癡迷皇位的燕王劉旦。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江都王劉建因謀反事泄,畏罪自殺,其封地被改為廣陵郡。四年之後,武帝以廣陵郡部分轄區設置廣陵國,封劉胥為王,都廣陵(今江蘇揚州市)。  武帝在位期間,諸侯王們都還算老實,劉胥也不例外,未見有什麼不軌舉動。在如此兇險的政治環境之下,他們都不敢有什麼作為,然而正因為平時實在沒什麼正事兒可幹,精力無處揮灑,於是就生出瞭種種怪癖,消磨時光。   長大之後的廣陵王有著眾多業餘愛好,除瞭聽歌跳舞看雜耍之外,最喜歡的還要數舉重和角鬥。  劉胥生得孔武有力,閑來無事就會跑到健身房運氣舉鼎,打熬筋骨。他還時常與人比試,每次都要練到汗流浹背方才罷休。此外,為瞭展示自己的強健體魄和無畏精神,劉胥還迷上瞭與猛獸搏鬥的運動。  廣陵王曾經叫囂:“拳打南山猛虎,腳踢北海蒼龍。”那可真不是吹出來的,每次外出打獵,劉胥既不騎馬,也不拿武器,而是徒步行進,空手搏獸。一遇到野豬、狗熊之類的大型野獸,劉胥就跟打瞭雞血似的,毫不退縮,反而是挽起袖子,施展拳腳,竟能生擒猛獸,即便比起後來的武二郎借酒壯膽,拳打山東猛虎,也毫不遜色。  劉胥的上述行徑傳到瞭武帝的耳中,令他很不以為然,生出厭惡之情。貴為皇子,不知道珍惜生命,修身養性,提高素養,卻成天像個獵戶一樣與野獸為伍,真是太沒檔次瞭。因此,在武帝的內心當中,劉胥早就被踢出瞭接班人的候選行列。  武帝征和二年(前91),長安城發生瞭一起驚天大案——巫蠱之禍。那位被丞相公孫賀緝捕的陽陵大俠朱安世,反咬一口,揭發公孫賀的兒子公孫敬聲以巫蠱之術詛咒皇帝、貪污軍費等罪行,公孫賀父子畏罪自殺,諸邑公主與陽石公主、衛青之子長平侯衛伉等全都株連被殺。  武帝命寵臣江充督辦巫蠱一案,江充小人得志,趁機排斥異己。七月,太子劉據遭到構陷卻不能自明,情急之下殺死江充,被迫起兵,兵敗出逃。皇後衛子夫自殺;八月,太子自殺,妻妾子女無一幸免,唯襁褓之中的孫子劉病已被人救下,後為漢宣帝。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漢武帝劉徹如何立太子:子為儲君後母當賜死漢武帝身邊最重要的女性:賢後衛子夫的傳奇人生漢武帝在後宮爭鬥中上位之謎:其上位幕後推手是誰衛子夫隻是漢武帝的生育機器?劉徹最愛是王夫人漢武帝劉徹究竟最喜歡誰?衛子夫陳阿嬌還是李夫人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儲君的位子突然空瞭出來,皇子們無不蠢蠢欲動,其中又數燕王劉旦最猴急。  太子死瞭,短命的二哥,即齊王劉閎早在二十年前就掛掉瞭。如今,排行第三的劉旦順次成為皇長子。若是按照“無嫡立長”的繼承制度,他能不興奮嘛!劉旦緊急派遣使者到京城,請求宿衛皇宮,保衛父皇。這一拍直接拍到瞭馬蹄子上面。  太子剛死,武帝尚處在悲憤之中,劉旦卻在如此敏感的時刻想要進宮護駕,圖謀接班的意思簡直就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呢!可謂是愚蠢至極。武帝雷霆震怒,直接將燕王的使者打入大牢,昭示瞭劉旦的出局。  大哥二哥都死瞭,三哥失寵瞭,這可樂壞瞭老四。  劉胥暗自高興,尋思著太子的位子怎麼著也該輪到自己瞭吧。然而皇帝爸爸早就對這個行為舉止不合章法的四兒子不抱有什麼希望瞭,壓根就沒考慮過讓他上位。而劉胥卻毫無自知之明,依舊在做接班上臺的千秋大夢。  征和三年(前90),貳師將軍李廣利與丞相劉屈髦謀立皇五子昌邑王劉髆為太子的陰謀被武帝識破,劉屈髦被處死,當時在外征戰的李廣利直接投降瞭匈奴。由於劉髆並不知情,雖然未被株連,但卻在兩年後憂懼而死。   如此一來,隻有六個兒子的武帝別無選擇,隻得立年僅5歲的幼子劉弗陵為皇儲。三年後,武帝撒手西去,8歲的弗陵在霍光等佐命大臣的輔佐下登基即位,是為漢昭帝。  弗陵即位後大加賞賜兩位兄長,意圖安撫。然而這哥倆都不領情。劉胥一想到乳臭未幹的八歲孩童竟然當上瞭大漢天子就忍不住地憤憤難平,怒火中燒。  廣陵王國領有廣陵、江都、高郵、平安4縣。按照歷史沿革和民俗文化劃分,這些地方均屬於楚地。  楚地素有崇巫尚卜的傳統,約形成於周朝的楚國時期。當時的楚國,巫風盛行,開國之君熊繹就是奉事周天子的大巫。所以楚國的巫師無論大小都有著顯要的地位,春秋後期的大巫觀射父就曾被奉為“國寶”。“信巫鬼、重淫祀”成為楚人的文化特征之一。這種巫鬼信仰在楚立國的八百年中鑄成瞭難以移易的文化傳統,甚至時至今日,故楚地域內的民間巫鬼信仰依然濃烈。  漢武帝時期距離楚國滅亡不過百餘年,崇巫尚卜之風在廣陵國內自然盛行。長期生活於此的廣陵王劉胥不能免俗,對此深信不疑。他接班未成,很不甘心,想起皇宮中的那個小皇帝更是咬牙切齒。國內有一個叫做李女須的巫婆,據說十分靈驗,祈福消災、降神占卜無所不能,劉胥就派人將其請來,求其請神下界,施降災禍給現任皇帝,保佑自己早日上臺,還許諾瞭大量的金銀珠寶作為酬勞。  見錢眼開的李女須立刻開始作法:  天靈靈,地靈靈,男女妖精快現形;  天兵天將我來請,孤魂野鬼兩邊站;  王母娘娘來顯靈。  砰的一聲,李大師摔倒在地。突然兩眼一瞪,大哭起來,在旁圍觀的劉胥立刻被鎮住瞭。大師邊哭邊嘟囔:  “孝武帝(劉徹謚號孝武)已降附我體,汝等還不行禮?”  劉胥見此,嚇得趕緊下跪磕頭。  大師又說:“朕定要劉胥為天子。”  劉胥又驚又喜,頭像搗蒜一樣直磕得地板咣咣響。突然,大師再次抽風倒地,好一會兒才清醒過來。  事後,滿心歡喜的劉胥兌現諾言,賞賜給李大師很多財寶。他又擔心此次作法威力不足,便請她再往巫山跑一趟,求神禱告。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元平元年(前74)四月,年僅21歲的昭帝病逝,想必是患有難以治愈的不育癥,故而沒能生下一男半女。劉胥對此十分滿意,逢人就誇李大師巫術靈驗,是一位能通神的“良巫”。為瞭慶祝皇帝的早死並答謝神靈的眷顧,劉胥特令舉行“殺牛賽禱”儀式。“賽禱”有時寫作“塞禱”,是指人們對神靈賜予的庇護給予回報。  昭帝駕崩,舉國哀悼,廣陵王宮內卻在殺牛慶賀,倘若此事被人檢舉,“大不敬”的罪名就能辦劉胥個滿門抄斬。然而,此時的宮內也是一團糟,沒空搭理這個東南小國內所發生的不法行徑。  昭帝無子,朝中有大臣主張立武帝四子廣陵王劉胥為帝,霍光認為劉胥為人荒唐,不足為人君。後迎立昌邑王劉賀(武帝之孫,劉髆之子)為帝。劉胥朝思暮想,苦苦等待的皇帝寶座就這樣輕易地被人給奪走瞭。  劉胥既失望,又惱恨。可惡的霍光非要與自己過不去,放著武帝的兒子不立,卻要隔輩立孫子,真是太不像話瞭。他再次請李大師開壇作法,降災禍給新任皇帝,詛咒劉賀多災多難,最好趁早死掉。沒過多少天,京城傳來新皇被廢的喜訊。  原來劉賀這個紈絝子弟,不學無術,成天跟那200個隨他入京的跟班鬼混在一起,飲酒作樂,淫戲無度。據說是在位27天,就幹下瞭1127件荒唐事,平均一天40件,將皇宮鬧得是烏煙瘴氣,雞犬不寧,此舉惹惱瞭權傾朝野的霍大將軍。   霍光借口劉賀難堪大任,突然發動政變,將其軟禁,又讓自己的外孫女,即年僅14歲的皇太後(昭帝皇後上官氏)下瞭個詔書,將劉賀廢黜。  詛咒再次應驗,劉胥對此更加深信,多次賞賜給作法有功的李大師等人。然而,幸運之神仍是與劉胥擦肩而過。同年七月,霍光等人尊奉戾太子劉據唯一的遺孫,長於掖庭(宮女住所和皇宮勞教所),年滿十八歲的劉病已為帝,即漢宣帝。  得知此事後,劉胥百思不得其解。他想不明白為什麼武帝的兒子還活得好好的,前太子的孫子反倒被立為皇帝?若要追究,壞就壞在他的身份上。  依據當時的繼承制度,劉胥確實具備繼承皇位的資格,至於霍光說他行事荒唐,不是當皇帝的料,不過是借口而已。霍光作為權臣,必然要考慮新皇即位會給自身權位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昭帝幼年即位,霍光有輔佐之功;劉賀起於地方,霍光有擁戴之功。若是迎立正值壯年的廣陵王為帝,不僅不好擺佈,霍光的擁戴之功也會打個折扣。劉病已曾是罪臣後代,根基不深,名聲不錯,年歲也不大,比起劉胥,無疑更適合擁戴。  不知四肢發達的劉胥是否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反正他是邀請李大師三次出山,照舊對新皇帝進行詛咒。  雖然劉胥多次與皇位失之交臂,但“武帝兒子”的身份在那擺著呢,還是有很多人看好他的,楚王劉延壽便是其中一位。  劉延壽是楚元王劉交(漢高祖弟)五世孫,楚國的第八任國王。延壽對廣陵王很有信心,他心想:一旦天下有變,身為武帝之子的劉胥定有機會登上皇位。因此,延壽將寶壓在瞭劉胥身上,經常與他私下進行書信來往,商討天下大事,待機而起。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為瞭增進兩國君主的感情,楚王特意為自己的小舅子趙何齊迎娶瞭廣陵王的愛女為妻。  兩傢結親之後,來往自然方便許多,延壽經常讓小舅子給劉胥送禮的同時順帶捎話:衷心地祝願您耳聰目明,多多留心皇位,千萬別輸在起跑線上。  地節元年(前69),趙何齊的老爸趙長年將延壽暗中與廣陵王溝通謀反的事情告發,司法部門查驗屬實,延壽自殺,楚國被廢除,改置為彭城郡。  劉胥自然難逃幹系。然而宣帝法外開恩,不但未加治罪,反而賜給這位本傢爺爺黃金五千斤,以及大量的貴重寶器。想必在宣帝的眼中,這位年邁的爺爺實在不具備什麼殺傷力。  地節三年(前67年)四月,宣帝冊立九歲的嫡長子劉奭為太子。劉胥得知後,傷心不已,哭泣著對自己的寵姬南子說道:“寡人永遠也當不上皇帝瞭。”傷心之餘,劉胥對於李大師等人的巫術也喪失瞭信心。咒來咒去,皇帝仍是好好的,自己不但沒當上,反而險些丟瞭老命,便下令停止瞭對宣帝的詛咒。  此後,劉胥走上瞭黴運,壞事接踵而至。  第一件:逆子闖禍  劉胥的兒子南利侯劉寶因故意殺人罪被廢除爵位。這小子回到廣陵老傢之後,無所事事,竟和父親的小老婆左修勾搭成奸。不久奸情暴露,奸夫劉寶入獄,不久被斬首示眾。  第二件:封地被削  廣陵國國相勝之奏請朝廷,將劉胥在射陂(今江蘇射陽湖)的大片肥沃草地分給貧苦農民耕種,朝廷準奏。劉胥十分惱恨,為此和宣帝結下瞭梁子,又開始瞭詛咒行動。  第三件:兇兆不斷  廣陵王宮之中,接連發生瞭多起怪異現象。  棗樹一夜之間生出瞭十幾個新的枝幹,枝幹紅似鮮血,葉子卻是雪白色;園中池水變成瞭血紅色,魚兒也都翻瞭白肚;大白天的時候,老鼠竟然跑到王後的庭院裡跳起瞭交際舞。  種種怪事嚇得劉胥心驚肉跳,夜不能寐。吃飯的時候,劉胥將心中的恐慌說瞭出來:  這些天,棗樹、池水、魚和耗子都出現瞭異常情況,實在不是什麼好兆頭,寡人的末日估計快到瞭。  劉胥的第六感確實很準,沒過多久,他設壇詛咒皇帝的罪行遭人揭發,朝廷派遣專案組前來徹查此案。  雖然早有預感,但事情真來瞭的時候,劉胥頓時慌瞭神。他用毒藥弄死瞭20多個為他服務的女巫和知情過多的宮女,妄圖殺人滅口。隻可惜,種種罪行還是被專案人員查知。  須發皆白的劉胥自知罪行深重,難逃死罪。無奈之下對前來審查的特使們哀求道:  “罪臣死有餘辜,告發的事情確實都存在,可事情過去很久瞭,你們先回去,等寡人想好之後,定會坦白交代。”  此時的劉胥年逾古稀,在宗室中的輩分又那麼高,欽差便同意瞭他的請求,先行回京。  已是深夜,廣陵王卻依舊難以入眠。即將奔赴黃泉,身死國滅的悲慘下場令他痛徹心扉,皇帝夢想就此破滅的殘酷現實更令他死不瞑目。心如死灰的劉胥開始瞭最後的瘋狂。  他將同樣心神不寧的老婆孩子全部叫來,在顯陽殿大擺宴席,特令寵姬郭昭君和傢人子(即良傢子弟)趙左君等鼓瑟吹笙,奏樂起舞。  劉胥自斟自飲,喝到半醉時分歌性大發,自己填詞,自己譜曲,自己演唱瞭一首《人生嘆》。  歌詞大意如下:  人之所以想長生,隻為享樂無盡頭!既然一生難幸福,何必還要活到頭?不如趁早赴黃泉!  人生在世終一死,何必為此徒傷悲!活在世上何為樂?隻為隨心所欲爾!如今快樂非我有,不如痛快的死去!死亡大門已開啟,此事不可雇人替,自力更生人人誇!  聽到廣陵王如此淒美動人的歌聲,左右之人無不落淚,真是“黿鳴而鱉應,兔死則狐悲”。  宴會一直持續到雞鳴時分才告一段落,藝人劉胥對王太子劉霸發表臨終告白:  “皇帝待我不薄,可我卻對不起他。我死後很有可能被暴屍示眾。如果有幸得以埋葬,挖個坑兒草草埋掉也就算瞭,千萬不可大操大辦。”說完,他就用綬帶把自己給勒死瞭。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萬歷皇帝後宮爭奪皇位的三樁疑案:明末宮廷三大案

  明末宮廷三大案:明朝到萬歷皇帝的時候, 已經十分衰敗。關外努爾哈赤已經起兵,極大地威脅著明王朝的統治。而在北京後宮內卻圍繞著皇帝寶座的爭奪發生瞭三個疑案。這三個案子分別發生在三個皇帝在位期間,萬歷皇帝和兒子光宗朱常洛以及他的孫子熹宗朱由校,這三個疑案就是“梃擊案”、“紅丸案”和“移宮案”。  先說“梃擊案”,“梃”就是棍棒的意思,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萬歷皇帝一共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所有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他的正宮娘娘是王皇後,十分賢惠,但一直沒有生育。他的長子朱常洛是他和一個姓王的宮女生的,後來把這個王宮女封為宮妃,但萬歷皇帝不喜歡王宮妃,當然也就連帶不喜歡大兒子朱常洛瞭。他最喜歡鄭妃,鄭妃妖媚動人而且善解人意,鄭妃生的三兒子朱常洵也因此受到他的寵愛。  每個皇帝死前都要立太子,以便將來繼承皇位,但立太子自古以來就有“立長不立幼”的規矩,要立最大的兒子為太子。但現在萬歷皇帝不喜歡大兒子,卻喜歡三兒子,於是他將立太子的事先拖著,反正自己年輕,以後再說。  但滿朝大臣都坐不住瞭,不立太子怎麼能行?萬一皇帝有個三長兩短,豈不天下大亂。於是大臣們紛紛上書要求立朱常洛為東宮太子,以防出現幾個皇子爭位的局面。但萬歷皇帝對這些奏章毫不在意,統統“留中”。奏章進瞭宮就石沉大海,立太子的事依然拖著。時間一年年過去,萬歷皇帝眼看四十歲瞭,眾臣勸立太子的奏章更多瞭,萬歷皇帝看也拖不下去瞭,隻得立朱常洛為東宮太子,這時朱常洛已經二十歲瞭。   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發生瞭一件怪事。一個中年漢子手拿一根木棍跌跌撞撞的打入太子朱常洛的慈慶宮,門衛也沒有攔住他。這個漢子見人就打,一直往裡闖,眼看就要進太子房間,幸虧門衛報警及時,大批衛士將這個中年漢子捆綁起來,押在牢裡。  闖太子宮還瞭得,而且手還拿兇器。萬歷皇帝十分重視,立刻命令刑部官員嚴刑拷問,定要問個水落石出。  一開始這個漢子隻承認自己叫張差,別的也不說,審判官員可急瞭,用酷刑拷打,這個漢子堅持不住隻得招供實情。他供道:我真名叫張五兒,是無業遊民,這次闖慈慶宮不是我自己要幹,是龐保、劉成兩位公公讓我幹的,並說事後給我重賞。  張五兒的供詞送到萬歷皇帝那兒可把他氣壞瞭,他知道龐保和劉成都是鄭妃宮裡的太監,顯然這事和鄭妃有關瞭。看來鄭妃想謀害太子。萬歷皇帝立刻帶隨從來到鄭妃宮中,氣呼呼地讓她看供詞。鄭妃一看陰謀敗露可慌瞭神,連忙跪地磕頭,淚水早就流下來瞭。  “皇上饒命,這是臣妾的過錯,望皇上開恩,我以後再也不敢瞭。”  萬歷皇帝看自己的愛妃,本來就不忍心處分她,這次也就算瞭。但他知道這件事,朱常洵不可能再成為太子。  第二天上朝,萬歷皇帝在百官面前說:“我立長子常洛是古今公理,現在卻有人想謀害太子,我堅決不能允許。”接著他把張五兒、龐保、劉成都殺瞭,“梃擊案”也就不瞭瞭之。相關閱讀推薦:清王朝宮廷的四大奇案:中國清宮四大疑案是哪些誰是康熙皇帝欽點的接班人:大清朝帝位之爭疑案清初疑案 康熙為何三十年不葬祖母孝莊皇太後?孝莊下嫁疑案:自願嫁給小叔子的大清朝皇太後移宮案是什麼?為什麼說明朝的移宮案是疑案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明光宗朱常洛繼位也快四十歲瞭,他隻當瞭一個月的皇帝就死瞭,他這麼早就死還得從“紅丸案”這個謎案說起。朱常洛身體虛弱,但他卻不顧身體依然花天酒地縱欲享樂。他的正妃郭氏病死後,還有四個選侍,選侍是一種品級較低的妃子,除他們外還有無數美女陪伴在光宗身邊,光宗隻知享樂,身體卻越來越遭。  這年九月,也就是朱常洛當皇帝一個月後的一天晚上,他忽然肚子疼拉稀,而且頭痛。連忙叫太醫進宮,過瞭一會兒一個叫李可灼的官員手捧紅丸進獻皇帝,稱這是祖傳秘方所制,百病皆除。朱常洛看這個紅通通的丸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吃下去再說。也別說,吃下這顆紅丸後,光宗果然精神倍增,紅光滿面,他十分高興,不僅大大稱贊瞭李可灼的忠心而且讓他再獻一顆。當朱光洛吃完第二顆紅丸以後,卻疼痛難忍,一命嗚呼瞭。誰也搞不清皇帝怎麼會突然暴病死去,這個神秘的“紅丸案”也就成瞭一個千古之謎。  光宗一死,他十六歲的皇子朱由校登上瞭皇位,這就是明熹宗。他登基不久就發生瞭“移宮案”。  這個“移宮案”是由光宗原來四個選侍之一李選侍引起的,前文提到光宗正妃郭妃病死,沒有正宮皇後。現在朱由校登基,這個李選侍就想當太後,他在乾清宮中哭哭啼啼拖著小皇帝,一定要小皇帝封她為太後。   乾清宮是皇帝才能居住的地方,現在李選侍卻依仗是先帝的妃子呆在乾清宮中不走。小皇帝才十六歲也沒有什麼主意,他不想封李選侍,但又下不瞭決心。但李選侍總賴在乾清宮裡也不成體統,該怎麼辦呢?  小皇帝身邊有個太監叫王安,這時他躬身跪倒說道:“皇上,可不能再這樣下去,陛下可立即下詔逼迫李娘娘搬出乾清宮。”  小皇帝沉思瞭一陣,說:“好,朕馬上下詔書。這樣就由你去辦,辦好瞭朕有重賞。”  聖旨的權利果然巨大,李選侍再有怨言也隻好灰溜溜地搬出瞭乾清宮,搬到宮女住的宮裡,再也沒出頭之日瞭。這就是明史上的“移宮案”。  三個案子都發生在明朝末年,正是明朝走向滅亡的時期,而且都是圍繞皇帝之位而發生的。明朝統治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這上面,當然無心管理國傢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