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神機妙算

揭秘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給劉備出過哪五個餿主意?

  劉備拿下瞭東川,春風得意,躊躇滿志,功業升到瞭他平生的頂峰。第一次北伐就大獲全勝,跟孫權的兩次北伐一比,就知道劉備集團的強大。孫權鬥曹操,損兵折將,吃虧的總是孫權,劉備打曹操,沒費太大力氣,損兵折將的卻是曹操,折掉的夏侯淵是曹操肱股。這麼一看,似乎劉備是老大瞭!的確,此時的劉備,文有諸葛亮、法正、馬良,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劉封、孟達、嚴顏、霍峻,又有老百姓的支持,整個大西南如雲、貴、川、渝都屬於他,還有漢中、荊洲這兩大進可攻退可守的糧倉,還占有甘肅南、湖北西一些地方,實力確實大,如果他勵精圖治,是會很有一番作為的,但諸葛亮卻給他出瞭一個餿主意:  諸葛亮說:“你現在可以順天應人,即皇帝位!”劉備當然不幹,諸葛亮卻說:“四海有才有德者,舍死忘生事上者,皆欲攀龍附鳳,你不即位,冷瞭將士的心,於您不利。”並大力吹捧,其他人也跟著吹噓,讓本來就沾沾自喜的劉備動瞭心,最後劉備稱瞭漢中王。在中國,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當時,袁術最先稱帝,所以最先死。此時,劉備的實力根本不及曹操,曹操的重點不在西部,劉備之勝隻是局部的勝利,算不瞭什麼,本應高調做事,低調做人,隱忍不發,就像幾百年後的朱元璋一樣,聽從謀士的建議,廣積糧、緩稱王、高築墻,一定會成功,可諸葛亮卻讓他走上瞭一條相反的路,失敗也在情理之中,巧的是,朱元璋當時也是三強之一,最後他成功瞭,蜀國卻最先滅亡瞭。果然,在外邊,魏吳聯合起來瞭,這次聯合有實質內容,就是達成瞭合力解決荊洲的協議。  稱王後,要建宮殿,要納妃,要配置太監,要分封官僚,這些都要花錢,不利於練兵積粟。果然,劉備稱王後,建宮殿,置館舍,從成都至白水,共建四百處館舍郵亭,劉備準備享受人生,料想大臣們也不會閑著,勞民傷財,苦的是百姓。劉備稱王後,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封諸葛亮為軍師,法正為尚書令,魏延為漢中太守。這時的諸葛亮,雖不如五虎大將上馬管軍,下馬管民,但有瞭一定的軍權,有資料說封的是軍師將軍,不再是單純的謀士瞭,而他在中央,離王近,信息靈通,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好處。這時,諸葛亮的心思可能在搞建設,根本沒想到荊洲、益洲,遠隔千裡,況且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一旦戰火大開,如何相互救援?當細作將魏吳即將聯合攻打荊洲的消息報到成都時,劉備問計於諸葛亮,倉促間,諸葛亮出瞭一個更餿的主意。   得知孫曹聯合的消息,諸葛亮給劉備出主意說:“你讓關羽先起兵攻打襄陽,一打,敵人就怕瞭,自然聯合不起來瞭。”這明顯是個餿主意,他們也太不把孫權、曹操當幹部瞭,那孫權、曹操都身經百戰,手下戰將如雲,他們一聯合,就是劉備傾巢而出,他們也不怕,而關羽隻有三郡之地,即使全民皆兵,又能把他們怎樣?現在的人們把他當神,可活著的時候分明是個常人,與他打交道的人很多,瞭解他的大有人在。當年他們不按一對一的遊戲規則,而是同張飛一起圍攻呂佈,還是稍落下風,最後劉備也上瞭,呂佈才走。可呂佈照樣被曹操所殺。  劉備稱王後,身邊是女人、太監,以及一批阿諛奉迎之徒,也有點糊塗瞭,居然采納瞭諸葛亮的這一建議,那關羽本是一介武夫,又被諸葛亮吹捧,更加自高自大、趾高氣揚,真的就孤軍戰群雄瞭,他離開經營多年的荊洲,往北打去,離西川越來越遠,離曹操越來越近,但他也害怕荊洲被襲,學古人,沿路築起峰火臺,準備一有風吹草動,荊洲方向就會白天舉煙,夜裡舉火,這樣他會趕緊回老巢,但這種辦法明顯是不靠譜的,一者吳魏可突然襲擊,致使信息傳達不出,二者戰爭機器人一發動。不是那麼容易操控和掌握的,結果大傢都知道,那就是有名的大意失荊洲,實際上應該是自大失荊洲,關羽走瞭麥城,被孫權所殺。  其實,此時應該是守城待援,也可在外面截殺一陣。張遼守合肥,殺得江南無人不怕,連小孩夜晚都不敢哭。荊洲城十分堅固,那時又沒有炸藥,攻破它是很難很難的。這還是下策。中策是關羽往上攻,劉備往下攻,拿下巴陵郡、彝陵城,將荊洲、益洲連成一片,集中力量打孫權的這兩個孤城。這些地方遠離江東大本營,當年沒打,是因為孫劉聯合,現在撕破瞭臉,正好拿下這個肉中刺,就像荊洲是周瑜的眼中釘一樣,何況打孫權比打曹操容易。上策當然是通過外交手段,瓦解孫曹聯合,繼續孫劉聯合,這可是諸葛亮的強項,不知他怎麼沒想到這一著,也許是劉備稱王後,工作千頭萬緒,或許還有反對派,他焦頭爛額,顧不上外圍瞭,但這也是劉備稱王惹的禍。可以說,從這個主意一出,關羽便踏上瞭不歸路,他隻看到劉備北伐成功,沒看到孫權兩次北伐的失敗,何況現在人傢是孫曹聯合,而自己隻區區幾萬人馬。相關閱讀推薦:諸葛亮與司馬懿誰厲害?諸葛亮司馬懿幾番較量諸葛亮的空城計司馬懿為什麼識不破?後果如何?諸葛亮侄子諸葛恪兩次與魏作戰 一勝一敗細節驚人相似諸葛恪是誰?諸葛亮之侄、東吳權臣諸葛恪簡介歷史的誤讀:曹操的錦囊妙計被算到瞭諸葛亮頭上三國“十大武器”排行:諸葛亮什麼武器排第一?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當然,在他北伐之初,也打過一些勝仗,如拿下瞭襄陽城,隻是沒拿下隔著漢江的樊城,還通過決堤放水,徹底打垮瞭於禁的部隊,就是所謂水淹七軍。但那是有原因的,一者魏將沒想到他敢孤軍深入,剛開始放松瞭警惕,二者他利用瞭大水,北方兵不習水戰,三者主帥於禁與先鋒龐德有矛盾,四者主帥於禁多年屯田,沒有打仗的經驗,但關羽竟被勝利沖昏瞭頭腦,重傷也不下戰場,他太剛愎自用瞭,徐晃明明攻破瞭他的不少小寨,他還不當 回事,認為他的大寨安全,認為徐晃奈何不瞭他,直到一交手,他才知道不是那麼回事,也知道瞭自己幾斤幾兩瞭,但悔之晚矣,直到不歸之路的到來。這裡,諸葛亮是出瞭個下下策的主意。現在也有人看出瞭這個問題,說也許是他們故意讓關羽死,害怕他不好駕馭,害怕他尾大去不掉,我覺得不對,關羽總比不上周瑜,周瑜是大都督,也沒翻出幾朵浪花,關羽在西川沒有勢力,怎麼會尾大去不掉?何況西蜀並不是隻損失瞭一個關羽,還白白損失瞭幾萬精兵,又丟失瞭兵傢必爭之地—荊洲,那可是進攻中原最好的跳板啊!  因為廖化到上庸搬過救兵,孟達分析瞭各種形勢,勸劉封不出兵,上庸沒出兵,在諸葛亮那裡,就成瞭關羽之死的主因。其實,關羽被圍時,隻有五六百人瞭,且多數都帶瞭傷,那麥城又小得可憐,攻破它不會費太大力,東吳是攻破過皖城的,當時甘寧爬上城墻,一鐵鏈打死太守朱光,之所以沒攻麥城,是放關羽出逃,然後在路上解決,這樣更不費力。呂蒙就對孫權說過:“現在關羽就算有沖天之翅,也飛不出我們的天羅地網瞭!”假若上庸兵來,也會被一一解決,因為上庸兵少,到荊洲方向要經過不少偏僻小路,到處都可以埋伏,魏吳準備充分,決不是吃幹飯的,反觀西蜀方面,上庸都沒有準備,其他地方更不會準備瞭。所以說,不論救不救,關羽都得死。當然,救是應該救的,救不瞭是能力問題,不救是態度問題。現在,上庸沒出兵,被諸葛亮看成是關羽之死的主要原因,總不能將責任算到自己或劉備身上吧。於是,采用嚴刑峻法的諸葛亮,找到瞭名正言順的替罪羊,他給劉備出主意說:“先將劉封與孟達調開,再一個一個殺掉。”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孟達的一個姓彭的朋友得到瞭這個消息,準備聯絡馬超造反,他同時也是馬超的朋友,哪知馬超一生經歷瞭太多坎坷,此時已隨遇而安,不敢有非份之想,他出賣瞭姓彭的,姓彭的被殺瞭,十分聰明的孟達就感覺到瞭危險,後來,調劉封守綿竹的命令一下達,孟達就知道大事不好,不出他之所料,他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帶著五十餘騎,投降瞭魏國新主曹丕。因為孟達是文武全才,曹丕對他很好,經常同他一起吟詩作畫,後來孟達被封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亭侯,守襄陽,兼任新城太守,其地位之高,讓不少魏國的元老重臣都嫉妒不已。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孟達是很有先見之明的。當孟達投降曹丕的消息傳到劉備處時,劉備大怒,諸葛亮給劉備出主意說:“你讓劉封攻打孟達,二虎相爭,必有一傷,殺死孟達,除瞭一害,殺不死,必來成都,再殺劉封不遲。”這不僅是一個餿主意,還是一個臭主意,因為最後結果是:除白白損失瞭五萬蜀兵外,上庸也被魏國奪去瞭。   劉封不得不執行劉備的命令,帶著綿竹、上庸的五萬騎兵,深入敵境,到襄陽攻打孟達,此時的諸葛亮,將打仗當兒戲,當初沒接應關羽,現在更不會接應劉封。兩軍交戰前,孟達對劉封說:“你義父稱王後,不是以前的劉備瞭,他有點昏庸,諸葛亮又冷酷無情,你回去後決沒有好果子吃,不如投降曹魏。”劉封大罵孟達不止,斬瞭來使,帶著氣憤,猛攻孟達,孟達打不過,但這裡畢竟是人傢的地盤,在徐晃、夏侯尚的支持下,劉封被打得落花流水,隻好回上庸,哪知上庸守將已降魏瞭,又來夾攻劉封,劉封隻剩下百餘騎,灰溜溜的到瞭成都,哭著見瞭漢中王。早就聽信瞭諸葛亮的漢中王,並不劉封其解釋,殺瞭劉封,後來他聽說劉封毀書斬使,又後悔不已。稱王後的劉備,接連打瞭兩個敗仗,先丟瞭荊洲,現在又丟瞭上庸,隻有兩川之地瞭,走上瞭下坡路,也走下瞭神壇,為瞭鼓舞士氣,諸葛亮又給劉備出瞭一個餿主意。  第五個餿主意是讓劉備稱皇帝。劉備不幹,諸葛亮就裝病,劉備出身於貧苦階層,兒子一個叫封,一個叫禪,合起來就是封禪,內心何嘗不想稱帝呢,於是,他假裝拗不過眾大臣,當瞭皇帝。封諸葛亮為丞相。由於皇帝常居內宮,這時的諸葛亮,常代皇帝處理軍國大事,地位更高瞭,已在趙雲等之上。這也是一個餿主意:當瞭皇帝,眾人山呼萬歲,派頭更足,排場更大,處在歌舞升平之地,溫柔富貴之鄉,歌功頌德、吹牛拍馬、阿諛奉承的人更多,因此更難聽到真話,更難作出正確的判斷。果然,當蜀國練兵積粟有瞭一點效果後,劉備回想到當初,他能獨立戰勝曹操,吞並漢中這一豐功偉績,頭腦發熱瞭,認為自己是真命天子,便以為關羽報仇為借口,準備吞並東吳。由於有張飛的支持下,趙雲等苦諫也不聽,劉備還拿出瞭皇帝的威風,眾大臣不得不閉口。諸葛亮不是敢於力諫的人,他嘆息著說:“要是法正活著就好瞭,法正的話,皇帝一定聽得進去!”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手下的王牌部隊為何全軍覆沒?

  摘要:諸葛亮在征服南中後,利用當地少數民族兵源,建立的蜀漢勁旅——無當飛軍。這支部隊和劉備傳統的王牌軍——白耳兵,給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類似於法國的外籍軍團,是一支職業雇傭軍。  諸葛亮在征服南中後,利用當地少數民族兵源,建立的蜀漢勁旅–無當飛軍。這支部隊和劉備傳統的王牌軍–白耳兵(註解1),以及西涼馬氏軍團鼎足而三,一時瑜亮。這支軍隊富有特色,從部隊性質上說,給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類似於法國的外籍軍團,是一支職業雇傭軍。蜀漢政權原來就曾經使用過三苗後裔的武陵蠻(從河南南遷,和西南夷不是一個體系)雇傭軍,在伐吳戰爭中大顯身手,連猛將甘寧都死於這些蠻族手中。七擒孟獲——當然隻是一個象征——的戰爭中,諸葛亮更充分認識到瞭南中少數民族的英勇善戰。這並不奇怪,歷史上,農耕民族普遍缺乏果毅精神,而遊牧,漁獵民族則往往好勇鬥狠。隨著南中戰爭結束,恢復和平,這些剽悍的戰士便陷於失業,把這樣的力量留在南方,無疑是社會極大的不穩定因素。看看臺灣在抗戰後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帶頭鬧事的就是從原日軍中復員的臺灣籍高砂部隊成員。  為此,諸葛亮對此實施瞭一箭雙雕的有利政策,就是征召少數民族戰士加入蜀國政府軍,而經費問題,就由當地地方豪強解決。《華陽國志》記載亮以夷多剛狠,不賓大姓豪強,乃勒令出金帛,聘策惡夷為傢部曲,得多者欒世襲官。於是夷人貪貨物,以兼服屬於漢,成夷漢部曲,從而在當地建立帶有以夷制夷性質的地方軍隊,當地豪強得到社會地位,遂安於蜀漢統治,出金暮兵,使少數民族得到實惠,緩和瞭民族矛盾。同時,這些當地失業軍人變成瞭政府軍,如同在企業中得到瞭股份,成為少數民族中具備向心力的核心。其組成的軍隊熟悉民俗,較少激發問題。後來張嶷,馬忠等彈壓叛亂,夷漢部曲都是主力。如此好處,自然不能讓地方獨享。同時,也為瞭徹底避免南方割據勢力死灰復燃,在諸葛亮主持下,蜀國不惜本錢,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傢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這就是無當飛軍的來歷。這支軍隊的成員到達蜀郡以後,就成為蜀國的軍戶,世代為蜀國當兵為生,成為職業軍人。時成都和南中的繁華不可同日而語,南中夷族素重勇士,故每有空缺,南人必奔走而告,刺血踴躍,以此為榮。讓人想起英國軍隊在尼泊爾招募廓爾喀營雇傭軍的場面。  當然,當時南方人口不多,徉柯郡兩萬戶,建寧郡萬戶,朱提郡八千戶,興古郡四萬戶,一下子調走一萬戶能征慣戰的世傢,對當地割據勢力可以算是釜底抽薪。無當飛軍是何等形象呢?他們皆身披鐵甲,能翻山越嶺。,善於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於防守作戰。因為是舉傢遷移,所以俗以蠻姑為舞,皆團牌辟(披)發,號嘯而進。<三國演義>在七擒孟獲中,把這支還沒有誕生的精兵配給瞭當地豪帥,銀冶洞洞主楊鋒,固然是無稽之談,但大體形象沒有錯的。如此奇裝異服,風俗獨特的軍隊進駐蜀都,肯定也帶來不小的文化沖突,至少廣大士族階層一定是又好奇,又擔心。為瞭能夠給這些剽悍的戰士以良好的管理,蜀漢委任治軍嚴謹的魏國降將,巴西人(也可能是徐州沛人)王平為該軍團第一任司令官。王平,字子均,識字不滿十,與士卒同甘共苦,而生性謹嚴,訓練苛刻,很少說話。這樣一位既能服眾,又嚴厲而帶點兒陰沉的將軍,實在是雇傭軍太合適的指揮官人選瞭。   飛軍不愧南中勇士的威名,英勇善戰,在蜀漢的歷次戰爭中都有著出色的表現。一出祁山,配屬馬謖部戰張頜於街亭——本來大概也因為馬謖熟悉南中情況,希望他能夠充分發揮這支軍隊的特點。。–因為馬謖的失誤而全軍潰敗,打斷後的正是王平率領的飛軍,一面死戰,一面擊鼓迷惑敵軍,成功的掩護其他各部撤離戰場,自己也全身而退,算是小試鋒芒。  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令王平以副師屯南圍,自設計圍司馬彝於祁山。司馬懿抵擋不住,索性施展圍魏救趙的招數,派張頜領主力大軍攻打王平孤軍。盡管當時王平所部無當飛軍隻有三千,隻有魏軍的二十分之一,但這些廓爾喀營式的勇士個個誓死如歸,拼死抵抗,箭如飛蝗,張頜猛攻不下,司馬懿的大營卻已經被諸葛亮的大軍攻破瞭。魏軍退卻,無當飛軍卻發揮山地兵團的特點,沖出營地,反擊魏軍後衛,前後夾攻,魏軍大潰,損甲首數千。蜀國能在和司馬懿第一次對陣時,取得相當優勢,無當飛軍死戰曹魏猛將張頜的軍團,居功厥偉。無當飛軍由於山地作戰的特點,常被用於討伐叛亂少數民族。延熙三年(公元240年),漢嘉(今四川雅安北)蠻反,蜀漢出動向寵的宿衛兵代替其前去征討,裝備不可謂不精良,結果這位性行淑均的名將卻死在瞭少數民族叛軍手中,還是無當飛軍從前線調回,才控制瞭局面。那應該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飛軍瞭。  無當飛軍的最後也極為悲壯,那是薑維九伐中原中的第八次,為瞭掩護主帥退卻,5000飛軍和末任司令官張嶷進行瞭最後一戰,全軍戰死,史書記載殺敵倍之。以後,雖然還有飛軍之名,並且在防守陽平關等戰鬥中有所表現,無當飛軍作為一個整體,已經不復存在瞭。最後補充一點,如果從血統上說,實際上飛軍的成員包括兩部分,南中夷族和青羌,前者包括叟,笮,炯,百璞等民族,後來成為彝族,佈朗族等雲南少數民族,精於射術,後者為氐羌和冉馳,自古有修築碉樓的習慣,《華陽國志》記載瞭這些住在石碉中的民族夏秋如何入蜀為傭,打水井砌河堰,出售花椒蘋果農副產品,冬春返回故裡避寒的情形,石碉樓,記錄瞭青羌的歷史,也展示瞭他們善於守禦的特點。  飛軍不愧南中勇士的威名,英勇善戰,在蜀漢的歷次戰爭中都有著出色的表現。一出祁山,配屬馬謖部戰張郃於街亭——本來大概也因為馬謖熟悉南中情況,希望他能夠充分發揮這支軍隊的特點。馬謖失誤而全軍潰敗,打斷後的正是王平率領的飛軍,一面死戰,一面擊鼓迷惑敵軍,成功的掩護其他各部撤離戰場,自己也全身而退,算是小試鋒芒。如果從血統上說,實際上飛軍的成員包括兩部分,南中夷族和青羌,前者包括叟,笮,炯,百璞等民族,後來成為彝族,佈朗族等雲南少數民族,精於射術,後者為氐羌和冉馳,自古有修築碉樓的習慣,《華陽國志》記載瞭這些住在石碉中的民族夏秋如何入蜀為傭,打水井砌河堰,出售花椒蘋果農副產品,冬春返回故裡避寒的情形,石碉樓,記錄瞭青羌的歷史,也展示瞭他們善於守禦的特點。相關閱讀推薦:三國歷史上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隻是一個神話?歷史諸葛亮如何施計清除瞭另一位托孤大臣李嚴?歷史上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標:清除內部異己李嚴揭秘三國:諸葛亮從未預料到其死後的接班人內鬥深度解讀:諸葛亮是如何自己放棄《隆中對》的?街亭得失現象考:失街亭被高估的其實是諸葛亮

男人背後的男人:諸葛亮神機妙算背後的四位高參

  歷史把諸葛亮寫成一位神機妙算的神人,但諸葛亮卻說他和崔州平、徐庶、董和、胡濟四人“始終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因為這四個人能使他“少過”《蜀志 董和傳》,也就是能使他的思想比較符合客觀實際,少犯過錯。他是中國史上知道集思廣益的第一人—  《三國志·蜀志》卷五〈諸葛亮傳〉註引〈袁子〉,說諸葛亮“治實不治名”。這句話概括瞭諸葛亮一生活動中最根本的東西。  可惜千百年來,很少有人註意到。諸葛亮不僅是一個政治傢、軍事傢,而且是一個哲學傢。和漢代“天人合一”、“神人合一”說相反,諸葛亮聲稱:“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諸葛亮集 文集》卷二〈陰符經序〉,十分強調人的作用。諸葛亮非常重視“多見多聞”,以為“多見為智,多聞為神”。為瞭求得對事物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他要求做到“萬物當其目,眾音佐其耳”。同書卷三〈便宜十六策 視聽〉   尤其值得註意的,是他反對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要求全面地觀察問題。他曾感到法正的思想有片面性,在〈致法正書〉中,指出法正“知其一,未知其二”。〈蜀志 諸葛亮傳〉他認為“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後〈便宜十六篆

三國史上的臥龍諸葛亮神機妙算背後的四位高參

  導讀:歷史把諸葛亮寫成一位神機妙算的神人,但諸葛亮卻說他和崔州平、徐庶、董和、胡濟四人“始終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因為這四個人能使他“少過”﹝《蜀志蜀志》卷五〈諸葛亮傳〉註引〈袁子〉,說諸葛亮“治實不治名”。這句話概括瞭諸葛亮一生活動中最根本的東西。  可惜千百年來,很少有人註意到。諸葛亮不僅是一個政治傢、軍事傢,而且是一個哲學傢。和漢代“天人合一”、“神人合一”說相反,諸葛亮聲稱:“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諸葛亮集視聽〉﹞  尤其值得註意的,是他反對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要求全面地觀察問題。他曾感到法正的思想有片面性,在〈致法正書〉中,指出法正“知其一,未知其二”。﹝〈蜀志先理身,後理人。”之所以分先後,是因為“理綱則紀張,理令則罰行,理近則遠安,理內則外端,理本則末通,理強則弱伸,理大則小行,理上則下正,理身則人敬。”但絕不能隻顧先,不顧後。   熟悉歷史的,都知道諸葛亮以丞相身分,自校簿書。評論者往往說這是諸葛亮的“事務主義”的表現。下這種評論,表明未深究諸葛亮的思想。殊不知諸葛亮極端重視兼顧事物的兩個方面,大事像“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他抓得很緊;小事,像自校簿書,他也不忽略。他知道大小之間是相通的,治實不能忽視小事。關於自校簿書,丞相府主簿楊顒曾用“坐而論道謂之三公”、“邴吉不問橫道死人而憂牛喘”、“陳平不肯知錢谷之數”等話勸過他﹝《蜀志楊戲傳》註引〈襄陽記〉﹞。但在他看來,這些是治名不治實。丞相府的簿書能反映國傢各個方面的情況,諸葛亮要治理好蜀國,怎能不翻?  在治實上,諸葛亮還有一個可貴的地方,他懂得一個人的所見所聞畢竟有限,提出瞭“集眾思,廣忠益”﹝集思廣益﹞的思想。集思廣益是諸葛亮的一句帶有民主性的名言。他說他在隆中,初交崔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徐元直,“勤見啟誨”。並且用瞭“處茲不惑”的話,稱贊徐庶﹝元直﹞做到瞭集思廣益﹝《蜀志諸葛亮傳》附〈董厥傳〉註引《漢晉春秋》﹞他是古代一個少有的懂得“集眾思”的好處,具有民主精神的人。集思廣益的目的,正是為瞭求實,治實。從他所說的在隆中、在益州都力求做到集思廣益,可知他的求實、治實精神是一貫的。   這就可以解開早在隆中的時候,諸葛亮對形勢的分析,為什麼那樣準確之謎瞭。他在隆中所以能熟知北方曹操、江東孫權、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漢中張魯的情況,所以能預見到“鼎足之勢”可以爭取實現,所以能提出跨有荊、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等一系列制勝方針與政策,是因為他始終一貫地“治實不治名”,研究問題,分析問題,集思廣益。相關閱讀推薦:三國歷史上諸葛亮舌戰群儒的十個必殺秘技揭秘鮮為人知的北宋開國名將苗光義:竟與諸葛亮並列為何說諸葛亮不應稱“千古名相”?三國大烏龍:曹操的錦囊妙計被算到瞭諸葛亮頭上樂毅到底是誰?為何諸葛亮都要自比管仲樂毅?解密:巴蜀漢中成就瞭劉邦卻何以沒成就諸葛亮

諸葛亮一生神機妙算何以最終還是鬥不過司馬懿?

  導讀: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大都認為司馬懿是諸葛亮的手下敗將,其實卻不然。通觀《三國演義》,論智慧,論兵法,論謀略,諸葛亮雖然都遠勝於司馬懿一籌,他不僅能用一座無人把守的空城讓司馬懿兵退三十裡,即便是身後也能讓“死諸葛”嚇倒司馬懿的十萬雄兵。但是最後諸葛亮卻沒有鬥得過司馬懿,致使蜀軍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每一次都是兵退而回,無果而終。  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為什麼鬥不過司馬懿?為什麼司馬懿總是能將數十萬蜀漢大軍擋在國門之外?深究其中的原因不外有以下六條:首先,諸葛亮受到漢傢正統思想熏陶,一身儒雅之氣,兩袖君子之風,謀略多用於戰場對陣,心機卻很少用於自身安危,他在《出師表》中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並非是偶然之言;而司馬懿受到的是曹操的“寧願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的唯我思想影響,為人處世,上陣交兵,總是先考慮自己的生前身後、成敗功過。  第二,諸葛亮受先主劉備知遇之恩,因而一生常懷報恩之心,不論平時生活,還是率軍打仗,無不以報恩為大,這就大大加重瞭他為人做事的負擔,曾有人見諸葛亮事必躬親,夜以繼日,就勸阻說:“今丞相親理細事,汗流終日豈不勞乎?”諸葛亮泣曰:“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盡心也!”可見諸葛亮心中的負擔之沉重;而司馬懿既無忠君之意,更無報恩之心,帶兵打仗一身輕松,一切以掌握兵權為大,有瞭兵權就有瞭一切,因此司馬懿一生都在謀劃如何牢牢掌握兵權。   第三、諸葛亮受到漢傢正統思想熏陶,總是用“天授皇權”的思想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舉止,每次後主劉禪一道撤兵的聖旨,諸葛亮無不惟命是從,因此貽誤瞭許多出奇制勝的戰機,致使六出祁山,功敗垂成;而司馬懿帶兵打仗時,卻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信條,一切以軍事上的勝利為準則。對諸葛亮的做法,司馬懿就曾感嘆道:“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相關閱讀推薦:解讀: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何要殺死出謀劃策的李邈細數諸葛亮的七宗罪!諸葛亮一生中的七大過錯諸葛亮死後10大繼承人的結局:遺命裡繼承人指定誰解讀:三國歷史上諸葛亮在隆中到底唱的是什麼?諸葛亮老婆黃氏為何被後人說成醜女?黃月英很醜嗎比諸葛亮還牛的奇才是誰? 為躲劉備花瞭十三年!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第四、司馬懿城府深厚,心機莫測,善於隱身蟄伏權術,他在罷職回鄉期間,雖然時刻準備東山再起,卷土重來,但他平日卻穩坐船頭,安然垂釣,韜光養晦,以應萬變;這一點,是高居相位、羽扇綸巾的諸葛亮難以做到的。  第五、司馬懿善於委曲求全,忍辱負重,即便身穿諸葛亮派人送來的女人的衣服也在所不計;這一點也是“宰相肚裡能撐船”的諸葛亮做不到的。可以想見,如果是司馬懿為諸葛亮送來女人的衣服,一定會被諸葛亮罵得狗血噴頭。  第六、諸葛亮一生謹慎,處世小心,不論平日政務,還是率軍出征,他總是身體力行,事必躬親,甚至到瞭事無巨細的地步,這樣不僅影響他在軍事上精力的集中,而且也加重瞭他體力上的付出,再加上他生活樸素,吃食簡單,這無疑加快瞭他衰老的速度;而司馬懿對諸葛亮的這些做法頗有微詞,曾有一次,司馬懿詢問諸葛亮派來的使者說:“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答曰:“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司馬懿便告訴帳下的諸將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不久,諸葛亮便病逝於五丈原。這說明司馬懿不僅對諸葛亮的這些做法不以為然,而且他有著與諸葛亮根本不同的軍事策略和治軍方法,以及飲食習慣。   從古至今,諸葛亮始終被人們認為是正人君子,而司馬懿卻被人們一直稱為奸滑小人。用現代話說,諸葛亮是一個好男人,而司馬懿是一個壞男人。然而,諸葛亮的正人君子的風范卻成瞭他六伐中原、無功而返的主要原因,而司馬懿的小人行徑反倒成瞭他克敵制勝、功成名就的法寶。可見,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它不可逆轉和難以預料的自然規律。諸葛亮與司馬懿的鬥法的故事,又一次提供瞭君子鬥不過小人,即好男人鬥不過壞男人的歷史經驗和教訓。這也充分說明,古人所謂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一統江山劉伯溫 神機妙算太師劉伯溫的傳奇人生

  劉伯溫的傳奇人生:評書故事裡的劉伯溫在中國傢喻戶曉,叫劉基,字伯溫,在民間故事和文學作品裡,他常常神機妙算、未卜先知、洞察今古,並且呼風喚雨,神通十分廣大,“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是神仙一般的人物。民間傳說,浩如煙海,影響廣泛,歷史上真實的劉伯溫反而不被人們所熟知,人們隻是籠統的知道他幫助朱元璋打下瞭江山,是明朝的開國功臣。然而,歷史上真實的劉伯溫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物,他擁有怎樣的傳奇人生,關於他的眾多故事又是真是假呢?  劉基天資聰明卻好學習,聰慧過人,由父親啟蒙識字,十分好學。閱讀速度極快,據說七行俱下。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  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歲的劉基入郡庠(即府學)讀書。他從師習春秋經。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傢經典,很難讀懂,尤其初學童生一般隻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師見此大為驚訝,以為他曾經讀過,便又試瞭其他幾段文字,劉基都能過目而識其要。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一部春秋經,劉基沒花多少工夫就學完瞭。   泰定四年(1327年),劉基十七歲,他離開府學,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程朱理學,接受儒傢通經致用的教育。鄭復初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贊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陰瞭後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傢的門楣。”劉基博覽群書,諸子百傢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鉆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訪程朱理學故裡—徽州,得知歙縣南鄉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書》,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擱船尖),原來這裡隱藏瞭一個完整的明教社會,不僅找到瞭《奇門遁甲》而且還結識瞭一大批明教聖者,劉基的虛心好學和出眾才智,使他在這裡學就和掌握瞭豐富的奇門鬥數知識,回傢後就在傢鄉出瞭名,大傢都說他有魏征、諸葛孔明之才。相關閱讀推薦:揭秘:薑子牙孫臏諸葛亮劉伯溫之間有什麼關系?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劉伯溫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朱棣起兵奪權竟然被劉伯溫預測:靖難之役始末劉伯溫後人 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的後人今何在 薑子牙/孫臏/諸葛亮/劉伯溫之間有什麼關系?劉伯溫之死:朱元璋為何誅殺開國功臣劉伯溫?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元統元年(1333年),二十三歲的劉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元末,兵荒馬亂,戰火連連,在傢閑居三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瞭政績。他深入鄉間,體察民情,發現高安縣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污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劉基傾聽百姓的哭訴後,義憤填膺,決心為民除害。經過明察暗訪,掌握瞭真憑實據後,對幾個劣跡昭著的豪強惡霸,堅決予以嚴懲,並對縣衙內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瞭整治,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很快就有瞭好轉。劉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瞭百姓的贊譽。在任官的五年內,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對於發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因為他的正直,地方豪紳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於禍患。辭官後,劉基返回青田,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後來因檢舉監察禦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還給他許多責難,他隻好上書辭職,任期至正六年(1346年),劉基接受好友歐陽蘇的邀請,與歐陽蘇一同來到丹徒,在距歐陽蘇傢附近的蛟溪書屋住下,過瞭一段半隱居的生活。以教授村裡中的子弟讀書來維持生活,偶爾和月忽難、陶凱等好友時相往還。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朱元璋的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采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  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劉基為太史令,劉基呈上《戊申大統歷》。熒惑星出現在心宿位,預示有兵災禍亂,劉基請求朱元璋下詔罪己。天氣大旱,劉基請求處理久積冤案,朱元璋便當即命令劉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從天而降。劉基趁機請求建立法制,防止濫殺現象。朱元璋這時正要處決囚犯,劉基便問是什麼原因,朱元璋將自己所做的夢告訴他。劉基說:“這是獲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應當停刑等待。”三日之後,海寧歸降,朱元璋很高興,就將囚犯全部交給劉基釋放瞭。不久,又授劉基為禦史中丞兼太史令。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瞭風寒,朱元璋知道瞭之後,派胡惟庸帶瞭禦醫去探望。禦醫開瞭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裡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禦醫來探病,以及服食禦醫所開的藥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瞭之後,隻是輕描淡寫的說瞭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傢後,拒絕親人和鄉裡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隻是盡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後,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傢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盡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瞭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瞭,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農歷四月十六卒於故裡,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於鄉中夏中之原。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