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納諫

納諫並非李世民專利:宋徽宗從諫如流為何亡國?

  宋徽宗善於“納諫”,堪稱“從諫如流”。不過,他納的既不是保傢衛國之諫,也不是國計民生之諫,而是讖緯學和風水術。  據宋代朱弁《曲洧舊聞》記載,崇寧初年(1102年),中書舍人范致虛看到京城以屠狗為業者甚眾,覺得事關重大,該提個建議。他向宋徽宗上書說:“十二宮神(生肖),狗居戌位,為陛下本命,今京師有以屠狗為業者,宜行禁止。”認為皇帝屬狗,屠狗是大不敬,應當禁止。宋徽宗一看,驚嘆不已,范舍人這個建議提得好啊,既關帝命,又涉國體,馬上降旨,向全國下發“禁屠令”。為瞭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好抓落實,他安排衛戍部隊和各地禁軍,專門負責禁屠事宜。在“殺狗有罪、養狗有賞”的英明決策指引下,全國“禁屠運動”形勢果然一片大好,光賞錢就發瞭數萬之巨。不過,唯一的雜音是,有個老不曉事的儒生在背後嘀咕說:陛下的父親宋神宗屬鼠,他老人傢當年怎麼就沒想到也來一場“禁貓保鼠”運動呢?  宋徽宗不單崇尚讖緯,而且篤信風水。有個茅山道士叫劉混康,以畫符誦咒見長,遠近皆知,天下聞名。宋徽宗聽說後,三番五次邀請劉道士到皇宮,與之暢談風水之術,交流學道心得,深為歡喜。他贊揚劉道士說:“爾沖和養氣,得其妙道,學術精深,博通奧旨。”還特封他為“三茅君”,極盡尊敬。宋徽宗之得劉道士,如同漢文帝之得賈誼,宣室求賢,屢虛前席。當時,宋徽宗繼位不久,男丁稀少,膝下淒涼,這成瞭他一塊心病,他鄭重向劉道士咨詢如何才能多生兒子。劉道士說:“京城東北隅,形加少高,當有多男之祥。”意思是京城東北地勢太低,陰氣太盛,不利於生男,要增加皇嗣,唯一的辦法是抬高東北地勢。宋徽宗一聽大喜,立即決定在京城地勢最低的地方興建一個地勢最高的園林——艮嶽。  宋徽宗牽頭成立瞭工程建設領導班子,安排宰相蔡京任指揮長,宦官梁師成和大臣朱勔任副指揮長,召集全國最有名的能工巧匠,轟轟烈烈地開始瞭這個天字第一號工程的建設。艮嶽於政和七年(1117年)動工,宣和四年(1122年)竣工,前後耗時長達六年。期間,宋徽宗全民總動員,要求老百姓傾其所有,什麼奇花異石,珍禽寶貝,都統統送到他的艮嶽,真是“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勝”,單是從江南運輸奇石花木,就動用瞭上千艘船隻,以致老百姓傾傢蕩產,民不聊生。然而,這個集全國民脂民膏興建、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奢華的皇傢園林,短短五年後便焚毀於金兵的鐵蹄和戰火之下,讓人喟然長嘆。   自古至今,讖緯和風水,篤信者不絕,堪稱中華千年文化一大“奇觀”。隻是,它從來就沒有對個人和國傢帶來過任何福祉,相反,信之過度,往往不是個人遭罪就是百姓遭殃,甚至國傢滅亡。幾年前,一架老式殲擊機,擺放在河北高邑縣正對著縣委大院的馬路上,據說這是縣委書記聽從瞭風水先生的建議,寓意“升官發財”,結果,書記官沒升,卻因受賄鋃鐺入獄;原鐵道部長,也頗信此道,其弟判刑之後,他認為祖墳位置不佳,請來風水先生,為入土不久的父親重新選定“風水寶地”。但是,搬遷後的“風水”,卻依然沒能保住他的“烏紗帽”,等待著他的,已然是法律的懲罰。至於宋徽宗,建完艮嶽這個大園子後,雖然的確生瞭兒子(當然,不建艮嶽他也會生兒子,這與身體有關,與園子無關),但他勞民傷財,禍國殃民,不僅丟掉瞭園子,而且丟掉瞭國傢,自己也被金兵俘虜北去,成瞭階下囚。“傢山回首三千裡,目斷山南無雁飛”,宋徽宗縱然皇嗣成群,卻已無“老”給那群孝子賢孫們“養”瞭。相關閱讀推薦:高俅如何成為宋徽宗的棟梁之才?高俅怎樣發跡的宋徽宗修暗道到宮外與李師師幽會:地下情鼻祖宋徽宗北宋有個“杜拉拉”皇後 最後居然被宋徽宗謀殺宋徽宗的妃子個個都是燃情高手:揭秘宋徽宗秘聞揭秘宋高宗的誕生 竟是宋徽宗酒後亂性的副產品?

唐何以勝隋代:李世民的虛懷納諫和長孫氏的節儉

  唐太宗眼見自己的大爺隋煬帝楊廣被消滅,知道是因為遭到瞭百姓的拋棄,秦朝、隋朝太不拿老百姓當回事兒瞭才會超快速滅亡,所以他強調要存百姓。   史籍記載,貞觀五六年的時候,“米鬥不過三四錢”   “天下大稔,一鬥米是十升,才三四文銅錢,那就是糧食太賤瞭。表示農業生產發展得很好,有的是錢。   “流散者咸歸鄉裡,”原來打仗逃離的人全回來瞭。   “歲斷死刑二十九人,”一年判死刑二十九個。中國古代判死刑必須得皇上本人批準,而且大臣要求情三次,表示慎殺,不能隨便殺人。一年才殺二十九個人,那證明社會治安好。“九州道路無豺虎。行旅自長安越海表,”你從長安出發到廣州,不帶糧食,當然也不用帶錢,取給於道路焉,你走到哪兒就吃到哪兒,因為誰傢都很富裕,都熱情地招待你,糧食吃不瞭喂豬還不如喂你!出門也不用鎖門,外戶不閉,傢傢都富,我偷你幹什麼。這簡直就和共產主義差不多。   唐太宗的政績,政治方面,一是知人善任,虛懷納諫。

讓齊國興盛起來的辯論傢:諷齊王納諫的鄒忌

  公元前356年,齊威王剛剛繼承瞭王位,就沉醉於聲色犬馬,不理國事。九年之間,韓、魏、魯、趙等國都先後起兵擾亂過齊國邊境,內憂外患很嚴重,眼看齊國一天天衰弱下來,有亡國的危險。   一天,有個讀書人來到宮門前向守衛人員說:“我是齊國人,姓鄒名忌,我善彈琴,聽說威王好音樂,特來獻技。”守門人通稟後,威王同意召見,賜坐,在座前放著一張琴幾,幾上放著一把七弦琴,就讓鄒忌彈奏。鄒忌用手摸瞭摸瞭琴弦,許久不彈,威王問道:“先生不是善彈琴嗎?寡人願聽雅奏,可現在你為什麼隻摸琴弦而不彈呢?是嫌琴不佳嗎?還是你瞧不起我,對我有什麼意見?”鄒忌把琴往前推瞭推,很嚴肅地說:“我是研究琴理的,至於彈琴麼,這是樂工們的事。當然我也會彈琴,但我彈的琴大王也未必願聽。”威王說:“你既知琴理,能否給我講講?”鄒忌說:“琴者,禁也。禁淫邪,讓人走上正道。古時伏羲造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六天。寬六寸,象征六合(東南西北上下)。前寬後窄,象征尊卑。上圓下方,好比天圓地方。五根弦,象征五行金木水火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琴音有緩急,這意味著清濁:濁是寬而宏,這好比是君王的性格;清是廉而不亂,這是為臣應有的作風。五根弦,依次分為宮、商、角、徵、羽王音。後來周文王和周武王各加瞭一根弦,文王加的弦謂少宮,武王加的弦為少商,這好比君對臣的恩惠,君臣相得,政令和諧,這就是治國之道。”威王說:“你講得很好,先生既知琴理,對琴音也一定有研究,請你快給寡人彈奏一曲!”鄒忌說:“臣是研究琴的,大王是治理國傢大事的。今天,大王懂國傢大事,而不治理國傢,這和我懂琴不彈琴有什麼兩樣?我懂琴,在大王面前不彈使您不高興,大王是一國之君,國傢治理不好,恐怕全國老百姓也會不滿意的。”   兩人對話至此,威王思想很受震動,很嚴肅地說:“先生以琴向寡人進諫,使我茅塞頓開。”威王便讓鄒忌住進瞭國賓館。   第二天,威王沐浴之後,穿上接待貴賓的服裝,把鄒忌請來,正式談論國傢政事。鄒忌首先勸諫威王少喝酒,不要貪色,把朝裡的上下官員加以審查,分出忠奸,然後予以黜留獎懲。千方百計讓老百姓能安居樂業,充實軍備,逐漸建起霸業……威王越聽越高興,即拜鄒忌為相國。   當時齊國有個善辯的人叫淳於髡,他見鄒忌唾手而得相印,有點眼紅,心中不服。於是,帶瞭幾名徒弟去找鄒忌。鄒忌恭恭敬敬地接待,而淳於髡非常傲慢,一進門便在上座坐下,也不道寒喧,開口就不客氣地說:“鄒忌,我對你當這個相國有點看法,不知我可不可以說?”鄒忌說:“願聽高見!”淳於髡說:“子不離母,婦不離夫。”鄒忌說:“我懂你的意思,我的心身時時不離國君。”淳於髡又說:“以酸棗木做車輪,再塗上豬油非常滑,但是,如果把它放進四方孔裡,運轉就很費力。”鄒忌說:“我懂你的意思,我不敢違背民情。”淳於髡又說:“用膘膠粘的東西,雖然牢固,但有時也要脫膠裂縫;很多小河流匯在一起就成瞭江海。”鄒忌說:“我懂你的意思,我不敢不親附老百姓,我一定聽民眾意見,為民眾辦事。”淳於髡又說:“孤裘皮襖,雖然破敗瞭,也不能用黃狗皮補綴。”鄒忌說:“我懂你的意思,我一定選賢任能,不錄庸才。”淳於髡又說:“木匠不量準尺寸就造車,這車一上路,就會散架;再好的樂師,如果不調準琴弦,也彈不出好的音律。”鄒忌說:“我懂你的意思,應該嚴肅法紀,懲治奸佞。”   兩人對話至此,淳於髡不再提問題瞭,給鄒忌又作揖又磕頭,然後告辭。

漢文帝如何虛心納諫: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好手段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漢文帝(劉恒,漢高祖劉邦第四子)在舉行祭祀後召見賈誼。深宮夜靜,燈影昏昏,向賈誼詢問鬼神之事:賈誼低聲絮語、繪聲繪色;漢文帝聚精會神、側耳傾聽,君臣兩人在“宣室”秉燭長談。因為談的投機和興奮,漢文帝全然忘卻自己本應高高在上的君主身份,降尊紓貴,不知不覺間數移座席,雙膝一次次靠近賈誼。漢文帝深為賈誼的高見所折服,說:“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唐朝詩人李商隱特為此寫瞭一首流傳千古的詩作《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雖然如今對這首詩存在多種解讀,有的將此詩視為詩人托古諷時的感慨;有的理解為影射帝王不關心民生疾苦,荒於正事,昏庸無能……但無可否認的是,所有的負面評說皆因漢文帝“不問蒼生問鬼神”而引起。  如果說漢文帝不關心民生疾苦,顯然有悖史實。史料顯示,漢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被世人所稱道的賢明君主,是“文景之治”的開創者。漢文帝在位期間,是漢朝從國傢初定走向繁榮昌盛的過渡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被史傢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治世”。漢文帝以安民為本,躬身節儉,勵精圖治,減輕租賦,消減徭役,謙讓寬容,形成瞭清明、繁榮的局面。  賈誼究竟對漢文帝說瞭什麼,盡管司馬遷沒有記載,我們可以依據當時的社會文化思潮進行一番推測。但值得追問的是,作為一位開創“文景之治”的“有道明君”,漢文帝為什麼在國傢存亡的重要時刻“不問蒼生問鬼神”呢?   在中國歷史上,每當社會已經發生或將要發生重大變故之時,一些當政者總是求助佛道神的力量,祈求指點和庇佑。以講授《公羊春秋》見長的大學者董仲舒給《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上的第一堂課就是講解“天人感應”的道理。在他看來,每當有社會亂象發生之時,上天就會通過災害或怪異現象警示世人。  《史記.宋微子世傢》記載,公元37年,火星占據瞭心宿區,而心宿區正屬於宋國的地盤。這種天象讓宋景公非常憂心。掌管星象的子韋提議:“可以把災禍轉嫁到丞相身上。”景公不肯:“丞相就像我的胳膊和大腿,不能丟啊!”子韋又提議:“可以轉移給百姓。”景公又不同意:“國君依靠的就是百姓,百姓沒瞭,國君奈何?”子韋又說:“那就轉移到一年的收成上吧!”景公說:“收成不好,百姓就會貧困,那我依靠誰當國君!我的性命該結束就結束吧!”  子韋聽瞭,非常感動的說:“上天全知全能,對人間的一切都瞭如指掌。您說瞭三次充滿仁愛的話,上天一定會賞賜您三次。今晚火星就會移開,您的壽命也可延長。”果然,當晚火星移動三次,宋景公的仁愛之心也使自身祛禍換福。  漢文帝的親身經歷也使他足以相信“鬼神”的存在。據《史記》記載,一天晚上,漢文帝夢見自己正在登天,但用瞭九牛二虎之力,雖然已十分接近南天門,但總是登不上去。突然,一個頭戴黃帽的人在背後推他,終於使他登上瞭天界。他回過頭來看那推他的人,發現那人的衣帶在背後打瞭個結。漢文帝正想叫住他,卻被雞鳴聲吵醒。第二天,文帝來到建在宮西蒼池中的漸臺,見到有個禦船水手頭戴黃帽,衣帶在背後打瞭個結,正是他夢中遇見的人。召來一問,那人名叫鄧通。文帝想,能把自己推上天的人,必定是個奇才,而且鄧與登諧音,鄧通即登通,有登天必通之意,認定瞭夢中助他登天的人便是鄧通。因此文帝對鄧通恩寵有加,以巨萬賞賜給他,官封上大夫。  漢文帝時期,“匈奴強,侵邊。天下初定,制度疏闊。諸侯王僭擬,地過古制”,漢文帝有感於漢王朝面臨的危機,求賢若渴,召見作為逐臣的賈誼。可以想見,“問鬼神”之中一定含有治國所需的豐富智慧,問得明白,才能促進蒼生之福祉。因此,從此意義上說,漢文帝“問鬼神”與“問蒼生”並行不悖,“問鬼神”就是為瞭“問蒼生”。  漢文帝的“問鬼神”實則是一種虛心納諫。古代帝王都講究修德政,而帝王本人的品德即是德政之本。據史書記載,漢文帝在每次上朝途中,專門聽取那些無資格上朝進諫的仕人的諫議,而且總是心平氣和,並從中選擇出有益的諫議。漢文帝之所以能夠做到虛心納諫,並且擇善而行,這與漢文帝個人的品德、操守緊密相關。相關閱讀推薦:漢文帝“妙用”黃老道傢學說:無為治國漢文帝出生的歷史奇跡:劉邦走錯門誤幸其母歷史上漢文帝是如何讓南越國臣服的?南越國歷史漢文帝劉恒的妃子和兒子是誰?漢文帝劉恒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唐太宗納諫是作秀 隻是聽聽依舊我行我素

  唐太宗李世民曾止於一樹下,曰:“此嘉樹。”隨行的宇文士及立刻附和,贊不絕口。太宗正色說道:“魏征嘗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  這則故事相當著名,常被引用證明唐太宗“親賢人遠小人”。不過,一般人不知道,這個故事其實還有下文。據劉肅《大唐新語·諛佞第二十一》記載,唐太宗的話一說完,宇文士及便趕忙叩頭謝罪,說:那些大臣們總是在朝堂上“ 面折廷諍”,陛下您老人傢常常低著頭沒話說。臣有幸伴駕左右,如果我都不說些順從的話,陛下您就算貴為天子,又能有多大樂趣呢?於是“太宗怒乃解。”  從這個故事裡,我們或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人,就算他再有內心的道德追求,再有容人納諫的雅量,也難以擺脫基於私欲之上的人性弱點;而這樣的弱點又反過來會使其所標榜的道德追求變得口是心非起來。明乎此,我們就會發現,歷史上那些曾經令人迷戀的道德佳話,往往會有意味深長的“下文”,而正是這些“下文”,往往又會暴露出那些道德佳話的可疑之處。  據《貞觀政要》卷二記載:貞觀四年,唐太宗下詔修洛陽宮乾陽殿以備巡狩。給事中張玄素上書切諫,說:治理天下“惟當弘儉約,薄賦斂,慎終始,可以永固”,而陛下“承凋殘之後,役瘡痍之人,費億萬之功,襲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於煬帝遠矣。”唐太宗雖然很不高興,卻沒有發作,而是下令“所有作役,宜即停之”。還借題發揮地說出“眾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諤諤”這句千古名言來。  不過,《資治通鑒》卷193卻記載,說過這話的次年,剛剛修繕完九成宮,唐太宗就再次提出要修繕洛陽宮。這一次,民部尚書戴胄站瞭出來,說:“離亂甫爾,百姓凋敝,帑藏空虛,若營造不已,公私勞費,殆不能堪!”太宗依然虛懷納諫,不僅表揚戴胄“忠直體國,知無不言”,還給他升瞭官。然而,過瞭一段時間,太宗還是忍不住命竇璡修繕洛陽宮。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新唐書·姚思廉傳》記載,貞觀六年初,九成宮修好後,太宗急欲巡行,著作郎姚思廉進諫說:“離宮遊幸是秦皇、漢武事,非堯舜禹湯所為。”太宗解釋說:“朕嘗苦氣疾,熱即頓劇,豈為遊賞者乎?”賜給姚思廉帛50匹。另據《大唐新語·極諫第三》記載,監察禦史馬周也上疏說:“上皇尚留熱處,而陛下自逐涼處,溫清之道,臣切不安。”太宗同樣予以表揚。不過,表揚歸表揚,唐太宗還是在春暖花開的三月份浩浩蕩蕩地去瞭遠在寶雞的九成宮,一直在那裡療養到十月秋盡。  諸如此類一面從諫如流、一面我行我素的事情,史書中還有不少零散的記載。這使得千百年來被稱頌為“ 明君”的唐太宗,多少暴露出其矛盾、糾結乃至虛偽的一面。或許,某種程度上講,“虛心納諫”的唐太宗隻是儒傢士大夫們與唐太宗本人聯手炮制出的一塊“內聖外王”的“道德假象”,半是自欺、半是欺人而已。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那些你不知道的明朝皇帝虛心納諫的故事

  我們知道,中國史上最樂於納諫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自武德九年到貞觀十七年(公元626年到643年),魏征為鞏固唐王朝江山社稷,光明磊落,嫉惡如仇,犯顏直諫,前後向太宗諫奏二百多條,都為唐太宗采納,對唐王朝的鞏固和強盛起到瞭重要作用。魏征也受到唐太宗的器重。唐太宗納諫如流,貞觀業績,為後世傳為佳話。而在明朝,也有這麼一位難得的一代明君,在位期間,勤於政事,勵精圖治,驅除宮內奸臣,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賢臣,“恭仁儉樸,虛心納諫”,“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明朝再度中興盛世,他就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憲宗朱見深第三子,生母孝穆紀太後。1487年~1505年在位。孝宗在位18年間,吏治清明,任賢使能,抑制官宦,勤於務政,倡導節約,與民休息,是明代歷史上少有的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和平時期。他重用李東陽、謝遷、劉建等名臣,其三人內閣知名度僅次於朱棣時期的三楊內閣。執政期間,社會矛盾有所緩和,統治階級內部亦較穩定,外患平定,史稱“弘治中興”。明孝宗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偉大的皇帝!因為他不但是明朝的中興明君,采取種種措施減輕老百姓的徭役賦稅,把本已經衰敗的明朝再度復興起來,而且還是中國歷史唯一一個用實際行動實踐男女平等的皇帝,因為母親的悲慘遭遇讓他深感皇帝擁有三宮六院的危害,他一生隻娶瞭一個張皇後,不封貴妃、美人,過著平常百姓幾乎一樣的夫妻生活,作為一個擁有無上權力的皇帝,這真的是非同一般。下面就講講明孝宗虛心納諫二三事。 相關閱讀推薦:明朝後宮宮女的六大悲慘結局 凌遲殉葬無善終歷史上的今天6月24日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逝世從《金瓶梅》看飲食:明朝究竟有哪些美食? 明朝海瑞私生活揭秘 為何將五歲女兒幽閉致死?五千佳麗選一人:揭秘明朝選皇後要過哪七關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都禦使馬文升上疏言時政十五事,其中一條是:“節約費用,以解救百姓生活之艱難困頓”,他說:“宮中所供應的物品,如果陛下能節儉一分,則百姓受益一分。”言語極為尖銳、深刻。孝宗對這個建議非常賞識,嘉獎瞭馬文升,並下令削減宮中開支。正統(1436~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年號)以來,皇帝每天隻有一個早朝,大臣們為時間所限,晉見言事,不過片時。因此吏部尚書汪恕建議,除早朝之外,孝宗最好每天再在便殿召見大臣,謀議政事,當面閱其奏章,下發指令,這樣可以使皇上加深對大臣們的瞭解,而且可以提高其處理政事的才能,使正確的意見得以貫徹執行。孝宗聽後覺得很有道理,遂開始增加“午朝”,每天在左順門接見大臣,傾聽他們對政事的見解,做出許多重大決策。  弘治九年(1496年)閏三月,少詹事王華在文華殿向孝宗講述《大學衍義》,趁機向他揭發太監李輔國與張皇後關系密切,招權納賄。此事被李輔國知道後,馬上報復,說王華有種種劣跡,應予驅逐。孝宗沒有聽信鬼話,反而哈哈大笑,傳令中官賜食王華,以示親近。 弘治十年(1497年)二月,孝宗在後苑遊玩的時間過長,傳講學士王鏊反復規勸,孝宗當時沒有接受,事後卻沒有怪罪,而是對誘導他玩樂的太監說:“講官指出這一缺點完全正確,是一片誠摯之心,完全是為我著急啊!”自此之後,孝宗不再到後苑遊獵尋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