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紫禁城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真相:原計劃是焚燒紫禁城

  10月17日,英國首席代表額爾金以清政府“不講道義,不顧國際法”,將捕獲的英法“僑民”十八人虐待致死為口實,照會清政府:“圓明園者,英法僑民所受痛心疾首慘刑而死之地也。(英國)誓必毀為平地,”野蠻地命英軍於10月18、19兩日,將北京西北郊的五園(即圓明園、暢春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三山(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傢園林焚為灰燼。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裡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10月18日至19日,是又一個應該用黑色石碑加以標記的日子。  英軍點燃圓明園  火燒圓明園之前英軍到處張貼佈告,宣佈搗毀圓明園的命令。  10月18日這一天秋高氣爽,萬裡無雲,約翰米啟爾將軍率領英軍第一師第60來復槍團和第15旁遮普團,連同騎兵旅共約3500人,向圓明園進發。米啟爾把指揮所設在正大光明殿,並一一指定瞭應予搗毀的建築物,包括圓明園(含長春園和綺春園)中所有的皇傢宮殿、花園,以及今天頤和園萬壽山上的宮殿和花園,甚至更遠處玉泉山、香山上的佛塔。  約翰米啟爾爵士允許士兵們把所有能搬得動的東西全部搬走,據為己有。在遭焚毀之前,圓明園又經歷瞭一次新的更大規模的洗劫。英國人下手瞭,軍官們有組織地掠取大而笨重的物件。後勤軍需的搬運車全部被征用瞭,還向北京及附近的居民租用瞭很多大車。隨後的幾天裡,北京通往通州的大路上,到處可見裝載得滿滿當當的大車,浩浩蕩蕩,絡繹不絕。鄧恩上尉毫不諱言地說:“對圓明園和附近官員府邸的第二次搶劫,比第一次更有收獲。”  成群結隊的士兵們,分成小組,手持火把奔向圓明園各處縱火,圓明園內的建築大多以雪松建成,極易點燃。   “一根又黑又長的巨大煙柱直插藍天,表明行動已經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煙柱不斷擴展、變厚,越來越濃,給北京城罩上一層黑雲,仿佛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當我們接近圓明園時,大火發出駭人的劈剝和呼嘯聲。  日光透過濃煙,給花草樹木塗上瞭一層慘淡的色彩。暗紅的火光映照在往來忙碌的士兵臉上,使他們活像一群魔鬼,正在為舉世無雙的珍寶的毀滅而歡呼雀躍。”  “一處處熊熊燃燒的大火和一堆堆的瓦礫攔住瞭我們的去路,大火已經殃及附近眾多的農民房屋。我們走出圓明園的大宮門,興奮中帶著一絲感傷,回首望去,隻見火苗跳躍著、飛舞著,像一道道飄動的垂花飾和花彩環,點燃並吞噬瞭一個個門扇。與此同時,一根巨大的黑色煙柱從大宮門倒塌下來的屋頂那裡升上天空,給這幅火焰構成的生動畫卷加上瞭一道邊框,火舌呼嘯著,劈剝作響,仿佛為周遭的毀滅而歡呼。”  “連續兩個整天,濃煙形成的黑雲一直飄浮在昔日繁華富麗之鄉的上空。西北方向吹來的輕風,將這濃密的黑雲刮到我們的營地上空,繼而推進到整個北京城。盡管都城與圓明園相距甚遠,但濃煙帶來大量熾熱的餘燼,一浪接一浪地湧來,落在大街小巷,無聲地述說和揭露皇傢宮苑所遭受的毀滅與懲罰。在這兩天裡,營地和圓明園之間,日光被天空的濃雲所籠罩,仿佛一場持久的日食一般。周圍的地區也是一片昏暗。”  “夜色溫柔,而圓明園裡,屋頂接二連三地坍塌下來,壓倒瞭燃燒中仍然挺立的墻壁,吐出大團大團的濃煙圓明園立刻呈現出一派混亂和劫後的荒涼,但宮中仍有大量可以搶走的東西,既然搶劫已經得到允許,大批無所事事的士兵把搶掠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到每一個隱蔽的角落碰巧旁遮普團就這樣得到瞭一大筆金子,一個軍官據為己有的金子竟然相當於九千磅之巨。”(據英國領事兼翻譯郇和、英軍中校吳士禮等目擊者回憶)  姆吉牧師10月19日來到現場,他眼前浮現出另一番情景:兩天以前,步履沉重、悲傷肅穆的送葬隊伍,被害人質的棺材和棺材裡躺著的人他的憤慨頓時完全改變瞭對象!他驚呼道:“你轉過身來,看著剛才使你掩面不忍看的一片片廢墟,心中充滿瞭喜悅。你歡呼道:‘好啊,感謝上帝,我們終於讓中國人明白他們到底犯瞭多大的罪。假如還有一座建築要燒毀,你將是第一個擎起火把的人。  據有關材料記載,10月18日,英軍燒毀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著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  孟托邦得知瞭英國人已經開始執行放火計劃。他在信中譴責英國人的行徑:“此時此刻,大火正在吞沒那些精美的寺院,而我曾對它們神奇的建造工藝嘆為觀止。這是與一個文明國度毫不相稱的復仇之舉,因為它毀掉瞭數世紀以來一直備受景仰的藝術品。”  英國領事兼翻譯郇和一開始還批評法國人的態度,因為法國人拒絕與他們一道焚燒圓明園:  “法國人拒絕合作,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野蠻行徑並加以譴責,但他們完全忘記瞭,主要的壞事還是他們幹的,他們不僅偷盜毀壞瞭宮中所有的藝術品,而且還讓他們的人放火燒掉瞭皇帝寢宮中最漂亮的廳堂。”  中國的目擊者同樣講述瞭大火之下的悲慘景象。他們痛心疾首地看著大火不僅吞沒瞭圓明園,還蔓延到海淀鎮裡的王公官員府郟  恭親王率領一批中國官員,在北京附近的一處小山丘上目睹瞭這一幕。接到恒祺的第一份報告後,他已經得知圓明園遭到瞭全面破壞,他無法掩飾自己的悲痛和氣憤,所有在場的人都痛哭流涕。  恭親王就搶劫圓明園事件向英法兩國特使提出的抗議,隻起到瞭更加堅定額爾金決心的作用。額爾金並非不知道圓明園是皇上最心愛的住所。他心裡盤算著大清朝廷對這座宮殿、園林和裡面的珍寶到底有多麼關心。這也是額爾金決心拿咸豐皇帝最心愛之物開刀,給他致命打擊的原因。  報復清政府  額爾金下令燒毀圓明園,是為瞭報復清政府逮捕公使和虐待戰俘。1860年9月,英國外交官巴夏禮和額爾金的私人秘書洛奇打著停戰的白旗前往通縣和清政府談判,被載垣、僧格林沁逮捕。和此前被伏擊活捉的一小隊英法聯軍士兵一起押到北京,監禁瞭一個多月。監禁期間,這些人被百般拷打,肆意凌辱。39名囚犯中,有20人(有說18人)在監禁中死去,其中包括《倫敦泰晤士報》記者包爾比。  拘禁、虐殺英法外交官的行徑,不僅在額爾金勛爵看來違反西方的國際法,也同樣違反中國自古以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行為準則。  英軍司令格蘭特給法軍司令孟托邦的信函中,更加明確地坦言:英法軍隊雖於10月初劫掠並部分地破壞瞭圓明園,但清政府一旦重新占據圓明園,“一月之內,即可恢復”,對清帝不可能發揮重大的打擊作用;而徹底“焚毀此園,對於兇殘之政府,可以使之受懲”。  巴夏禮的傳記作者斯坦利萊恩-波爾這樣概括贊同燒毀圓明園一派人的立場:“從藝術的角度看,這是毀滅文化的勾當;從成熟的政治角度看,這是一個政治傢的大手筆。”  法國方面,瓦蘭(杜潘上校)同樣認為英國人的做法順理成章。他也承認,“很多人譴責這場大火,視其為毀滅文化的野蠻行徑”。但他要求人們在做出判斷之前,首先要瞭解導致這一決定的各種原因。他贊同英國人放的這場大火,認為“毀滅圓明園是一次殘酷的行動,但也是一次必不可少的行動,最終締結和約,就應該歸功於這次行動。我的看法是,英國人看得準,幹得好”。羅伯特郇和贊成英國人把毀滅圓明園當作復仇的手段:”下地獄’是人必須記取的嚴酷的道德定律。雖然我們對如此華美的建築被毀滅而深感痛心,但同時我們又情不自禁地暗暗高興,因為這一擊打到瞭中國人的痛處,殺害我們可憐同胞的劊子手和幕後慫恿者,已經受到瞭我們的懲罰。”相關閱讀推薦:鴉片戰爭失敗並非落後:更落後的祖魯人打贏瞭歷史內幕:鴉片戰爭原來是這個樣子!揭秘:清朝歷史上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真正目的蒙古鐵騎前仆後繼“八裡橋”血戰英法聯軍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連燒3天3夜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戰俘被害僅是焚園借口  歷史學者王開璽教授最新考證認為:英軍戰俘被害,僅是英國人焚毀圓明園的借口。查閱中文史料,未見有關清政府在圓明園內虐待英法戰俘的記載。此類記載僅見於英法等國人的回憶著述。  《咸豐朝籌辦夷務始末》記載,僧格林沁拘禁巴夏禮等人是9月18日(九月初四日)。清刑部官員9月22日奏稱:本部於9月18、19兩日,共“收禁解到夷匪九名,內巴夏禮一名,收禁北監第三所”。由此可見,巴夏禮等人自被拘拿後,被徑直送至清刑部,並未送至圓明園。後因英法索要巴夏禮等人甚急,並以清廷若不交還巴夏禮等,必將進攻北京城相威脅,武備院卿恒祺於9月22日親至刑部監內,勸說巴夏禮致信額爾金,勸阻英法退兵。10月2日,清廷將巴夏禮、洛克等從刑部提出,“於德勝門內高廟暫住仍以禮相待”。10月5日,又將另外兩名法國人“亦由刑部移禁該處”。10月8日下午,清政府“將巴夏禮送到德勝門外夷營”。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最為清廷重視的巴夏禮、洛克等英法戰俘,始終沒有縛送至圓明園。其他英法戰俘由巡防大臣“分交各州縣看押”。  即使事實果如額爾金等所言,清政府的確在圓明園內虐待英法戰俘致死,英法對清政府進行打擊報復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那麼,被焚毀的應僅僅是圓明園,而不應是五園三山等的廣闊地區及古建築群。  誠然,確有18人虐待致死之事。但清政府大臣與英法方面亦有相反的記載。清刑部曾上奏說:巴夏禮因“系夷酋要犯,傷令官人嚴加防范,並令提牢廳早晚飲食,均令其適意,不可稍加凌辱”。然而巴夏禮“桀驁不訓,驕厚性成,輒敢在監與官人生氣,不肯飲食”。在9月20日那天,巴夏禮“忽患腹痛之疾”,刑部官員“即趕緊傷傳官醫生,診脈用藥”。後來,清廷官員為其另置房間,“並加意開導,始食公長粥如常”。 10月4日,巴夏禮給額爾金的信中也說:“現在中國官員,以禮相待”。  法國首席代表葛羅稱:英法戰俘被“送至圓明園中,置一室內,無人援救,四日之後,死於饑寒,屍為鼠蟲所嚙”,亦不確實。10月8日,清廷已將巴夏禮等英法戰俘送還。而此時的北京並不寒冷,即使四日之內,清官員未給英法戰俘飲食,也不至於因寒冷而死。   為什麼選擇圓明園而非紫禁城  不管這18名戰俘是如何死亡,終究死在中國的土地上,額爾金決意報復。一開始額爾金準備燒毀紫禁城,後來他經過幾天深思熟慮,選擇瞭圓明園為報復行動的目標。  額爾金決定燒毀圓明園,另有深意。圓明園當時並非僅是清帝的遊樂行宮,而是清廷的另一政治統治中心。其宮廷區內,有大宮門、金水橋、二宮門(出入賢良門)、正大光明殿、勤政親賢殿及各部院衙門和朝房等。清帝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此處理政務。道光三十年(1850年),軍機大臣、大學士祁雋藻擬定的軍機處章程九條規定:“軍機冊檔二份,一存(清宮)方略館,一存圓明園”。如軍機章京在宮內值班,則由圓明園八旗值宿官兵“小心守護”。咸豐帝的圓明園寢殿內存放著“1858年額爾金爵士(與清政府)簽訂的條約和其他文書”,“堆積著去年頒佈的上諭”。由此可見,圓明園是清帝的一個統治中樞,其重要性在某種意義上,甚至超過北京城內的清宮。焚毀圓明園,對於清帝的“驕據和情感兩方面,準定是一個大打擊”。  在額爾金看來,焚毀圓明園,是一個既可“赫然嚴厲”地打擊清政府,又不至於因焚毀北京城內清宮而可能嚇跑恭親王奕等人,從而失去勒索、訛詐對象的做法,因此是“最無瑕疵的”選擇。  另外,紫禁城是中國政府所在地(當時英法正與清政府方談判《北京條約》);而圓明園是皇傢園林,為中國皇帝私有。額爾金想通過燒毀圓明園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應該為逮捕公使和虐待俘虜等暴行負責的是中國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國老百姓。報復行動的前幾天,額爾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張貼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詐和暴行以後,都不能逃脫責任和懲罰;圓明園將於(1860年10月)18日被燒毀,作為對中國皇帝背信棄義的懲罰;隻有清帝國政府應該對此負責,與暴行無關的百姓不必擔心受到傷害。”  施加壓力盡快簽約  英國人焚毀圓明園最直接的原因是要迫使清政府盡快地接受他們提出的條件,簽訂和約,以便他們能夠按原定的計劃從北京撤出。英法聯軍從香港出發的時候,還是春天,他們的軍官和士兵,身著春裝,但是北京到瞭11月天氣就冷瞭,天氣寒冷對英法軍隊是很不利的,所以英法聯軍在出發的時候就定下瞭撤軍的日期,在11月1號以前,要撤離北京。但是他們提出的條件非常苛刻,奕不敢接受,所以不敢跟英法接觸,一直到瞭10月15號還沒有動靜。額爾金認為焚毀圓明園可以對清統治者產生震懾作用。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受此打擊,奕完全接受瞭英法提出的一切條件。在10月24日,25日,分別和英國公使額爾金,法國公使葛羅,交換瞭《天津條約》的批準書,並且訂立瞭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英軍劫掠並焚毀圓明園,不但給中國造成瞭無法估量的物質與精神損失,而且開瞭野蠻報復的先例。1900年義和團運動後,西方列強中有人提出,徹底焚毀清帝祖先的陵寢,這不能說與英軍焚毀圓明園一事無關;德國等列強強迫清廷為克林德被殺而建立“銘志之碑”,碑上以拉丁文、德文、漢文書寫“大清國大皇帝惋惜兇事之旨”一事,恐亦不能說與額爾金要清廷在天津建碑銘志清政府“兇殺”英法“僑民”的要求無關。  對於咸豐皇帝來說,圓明園被焚毀是他個人的屈辱,他生於斯、長於斯,一直把它看成是和紫禁城一樣的聖地。當他聽到圓明園被焚毀的噩耗之後,當場口吐鮮血,舊病復發,不到一年就死於熱河。圓明園的劫難遠沒結束,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以後的一百餘年,圓明園的劫難不斷,有兵焚,有偷竊;有外人劫掠,也有國人破壞;圓明園經歷瞭一次次的洗劫,直至滿目瘡痍。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空襲:轟炸的竟然是紫禁城

  1917年7月1日,張勛擁戴清廢帝溥儀復辟,惹得全國官民怨氣沸騰。7月3日,段祺瑞召集北洋舊部,在馬廠誓師討伐叛逆。可憐張勛,當初僅帶四五千士兵進京,徐州老巢部將張文生又拒絕支援,此時哪能拼得過段祺瑞?張勛雖然軍力弱,但是他底氣足。有記者采訪他:這麼多人來討伐你,你還戰否?張勛:“至死力戰”。記者又問:若戰敗瞭,向他處去否?張勛:“斷不他往!”就是這麼一副為皇上肝腦塗地的傲嬌樣子。為瞭敦促張勛投降、早日結束戰事,段祺瑞發動瞭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其中包括命令北京南苑航空學校的師生加入戰鬥。  南苑航空學校是中國第一所培養航空人才的學校,1913年9月由北洋政府軍政參謀本部創立。12日下午3時,航校奉命參加作戰。飛行教官潘世忠親自駕駛該校最大馬力(80馬力,與現在的單橋貨車大致相當)飛機,由學員杜裕源擔任投彈手,載著炸彈三枚(各12磅重),去轟炸溥儀所居的紫禁城。杜裕源是怎麼投彈的呢?飛機在距離地面300米高度超低空飛行,既無投彈儀器,又無瞄準機,手持炸彈,先以牙齒咬掉炸彈保險針,然後尋找合適的地面目標,伺機投下。三枚炸彈的破壞力如何?溥儀的回憶:“一個落在隆宗門外,炸傷瞭抬‘二人肩輿’的轎夫一名,一個落在禦花園的水池裡,炸壞瞭水池子的一角,第三個落在西長安街隆福門的瓦簷上,沒有炸,把聚在那裡賭錢的太監們嚇瞭個半死。”杜裕源的回憶與之略有出入:“第一枚爆炸,炸死太監1人,小狗幾隻;第二枚炸毀大缸1個;第三枚炸彈未經爆炸而溥儀已大為恐慌……”  被轟炸的皇宮內是什麼情景呢?溥儀對此有較為詳細的敘述:“飛機空襲那天,我正在書房裡和老師們說話,聽見瞭飛機聲和從來沒聽見過的爆炸聲,嚇得我渾身發抖,師傅們也是面無人色。在一片混亂中,太監們簇擁著我趕忙回到養心殿,好像隻有睡覺的地方才是安全的。太妃們的情形更加狼狽,有的躲進臥室的角落裡,有的鉆到桌子底下。當時各宮人聲嘈雜,亂成幾團。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空襲,內戰史上第一次使用中國空軍。如果第一次的防空情形也值得說一下的話,那就是:各人躲到各人的臥室裡,把廊子裡的竹簾子(即雨搭)全放下來——根據太監和護軍的知識,這就是最聰明的措施瞭。”   “辮子軍”又是怎麼打飛機的呢?據杜裕源所見:“‘禁衛軍’守衛皇室之步兵第二團,全體官兵均在皇城墻上,緊靠城墻垛口,抱槍仰臥,不敢稍動,縮成一團,如酣睡者然。”原來整個不知所措,嚇傻瞭。其實,當時飛機飛行高度300米,隻要士兵集中火力射擊,打下這架飛機不在話下。這一點也正是杜裕源感慨之處:禁衛軍和辮子軍無此航空常識,實屬僥幸之事。三枚炸彈落地,產生瞭什麼效果呢?如杜裕源所言,溥儀嚇破瞭膽,急命世續給航空學校領導打電話:“請貴校飛機不要進城,我的皇帝是不願做瞭。”這邊廂溥儀是被嚇倒瞭,自願退位,那邊廂還有個“死硬派”張勛沒有搞定。於是,炸過皇宮後,又一架飛機攜帶兩枚炸彈去炸南池子張勛住宅。第一枚炸毀院內大魚缸,水花四濺;第二枚炸毀張勛臥室,磚瓦塵土亂飛。  據說,飛機飛來時,張勛正在洗澡。聽到爆炸聲,張大為驚駭,一躍而起,未及穿衣裸身飛奔而出。三姨太王克琴見狀大呼:“王爺速著裩。”張勛這才意識到露點瞭,於是又急忙入室穿衣。倉促間,竟誤穿王克琴的褲子而不知。恰在這時,溥儀召張勛入宮開緊急會議。進得宮中,太監笑而問曰:“大帥胡學婦人裝乎?”張勛打量自身,不覺失笑,遂向太監借裩一襲更換。這一炸,效果同樣立竿見影,張勛不久即逃入荷蘭使館。自此,“張勛復辟”鬧劇結束。中國這第一次的空中打擊,雖然比較粗糙落後,與二戰及其之後的空襲不可比,實際破壞微乎其微,但其恐嚇作用甚大,加速瞭復辟的結束,也可算中國空襲之濫觴。1928年5月,北洋政府滅亡,南苑航空學校遭撤銷。該校辦學十五年,共畢業四期飛行學員一百五十八名。這群人堪稱中國空軍的先驅。相關閱讀推薦:空襲史上的奇跡:超越最大航程的杜立特空襲杜立特空襲的另一面:中國為此付出慘重代價伊朗出動美制F-4戰機空襲伊拉克IS極端武裝足以摧毀文明:震驚世界的十大戰爭空襲!張自忠武德感動日軍:為免傷其遺骸停止空襲一天揭秘:蔣介石放棄空襲破壞開國大典的真相

冬天的紫禁城皇上妃子們靠什麼取暖?

  過去的北京,比現在要寒冷很多。那時候,一年中有將近150天都是寒冷的冬天。清朝的皇帝通常會在西郊的園林度過夏天,在紫禁城裡度過冬天。那麼紫禁城裡究竟有著怎樣的禦寒措施呢?   第一道防線——宮墻  故宮內的建築,通常以院落為單位。每個院落都會有單獨的圍墻。這一道又一道的圍墻,既可用來防火,同時又可抵禦冬天的寒風。此外,故宮內的大部分宮殿都是坐北朝南的,這種設計本身就有利於依靠自然日照取暖。再者,大部分宮殿都建有厚厚的墻壁和屋頂,也可以起到較好的保暖效果。   早期的地暖——火炕與暖閣  故宮內的宮殿大多設有火炕,炕下有火道,其結構與今天北方農村中的火炕相似。另外,宮殿內暖閣的地面也是可以加熱的,這就是早期的地暖。  爐坑內設有爐膛,並與殿內煙道連通,由專門負責司爐的太監蹲身在此點燃柴炭,殿內循環的煙道就會產生熱流,烘熱地面,殿內溫度隨之徐徐上升,以達禦寒之目的。坤寧宮東暖閣,如今還保留著這種設施。殿前的爐坑口覆蓋著包著鐵板的木蓋,至今可見。 相關閱讀推薦:明清紫禁城有多少太監宮女?明清宮女太監的命運比紫禁城還奢華的慈禧太後陵墓:數億珍寶遺失真相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殺入紫禁城的農民起義:天理教揭秘古代紫禁城後宮生活揭秘 妃嬪養生靠吃藥揭秘:古代紫禁城內守活寡宮女們的地獄人生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精致的“暖器”——熏籠與手爐  故宮的宮殿內,冬季還會陳設火爐用來取暖,稱作薰籠。薰籠的制作十分精美,分為盆和籠兩部分。大的薰籠重達數百斤,通高1米多,或3足,或4足,有的是青銅鎦金的,有的是掐絲琺瑯的,十分華貴。如今,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內,都可以見到當時陳設的薰籠。  除瞭大的薰籠,還有一種小的火爐,隨手可以提動,放在腳下暖腳的叫腳爐,用來暖手的叫手爐,它們的制作更加精美講究。當然,這種小的火爐隻有帝、後及妃、嬪們才能使用。手爐通常是放置在火炕上或炕桌上的,手爐上端設有提梁,根據主人的意願,可以由太監或宮女隨時移置到適宜之處。   好爐配好炭——紅羅炭  故宮內火爐中燒的木炭,是最優質的“紅羅炭”。這種炭是由涿州、通州、薊州、易州及順天府所轄的宛平、大興等縣用硬實木材燒制的。成炭以後,運送到紅羅廠(今西安門外),按尺寸鋸截,盛入塗有紅土的小圓荊筐,再送入宮內使用,所以名為“紅羅炭”。  故宮內房屋數量多,人口也眾多;在漫長的冬季,所需用木炭數量是相當可觀的。清代乾隆年間,宮內按份例供應木炭,每日供應的標準是:皇太後,120斤;皇後,110斤;皇貴妃,90斤;貴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孫,10斤。

明清紫禁城有多少太監宮女?明清宮女太監的命運

  明朝內監達一萬人,另有九千名宮女,紫禁城相當於一座小城鎮的人口瞭,為侍候一位皇帝,居然要動用如此巨大的人力。清朝汲取前朝的教訓,對宦官的勢力加以壓制,再沒有哪位太監執掌過兵權,基本上不讓太監幹預政治。嘉慶以前,太監的人數還多一點,以後逐漸減少,大致保持在兩千人左右(包括圓明園、升平署等處的)。到瞭晚清,宮內及外圍各處的太監加起來也隻有一千五百多人。  說起太監,人們就會想到魏忠賢、李蓮英——這些反面人物。  紫禁城使他們出名瞭。至今仍臭名遠揚。其實太監本身也是不幸的,是封建時代的犧牲品。帝王們陰暗的心裡導致太監生理的殘缺,說到底這一群群畸形的男人出現,還是為瞭滿足宮廷的需要。道貌岸然的皇帝才是摧殘人性的真正的劊子手。某些宦官受到器重便如同小人得勢,忘乎所以瞭;其實他們爬升的地位再高,仍然是皇帝的耳目和傢奴。大我數太監卻最能體會到伴君如伴虎的恐怖,稍有不慎,必將受皮肉之苦,而且極可能丟掉卿卿性命。譬如慈禧雖然捧紅瞭一個李蓮英,但是她勒令杖斃的太監——也是個很大的數目。在她老人傢眼中,太監的性命不見得比腳下的螞蟻重要多少。   明清兩代,太監的數量及影響,不亞於漢唐。  尤其明朝,內監達一萬人,另有九千名宮女——紫禁城相當於一座小城鎮的人口瞭,為侍候一位皇帝,居然要動用如此巨大的人力。換句話說,一個男人當皇帝瞭,就要剝奪一萬個男人做男人的資格——皇帝夠自私的。即使出瞭魏忠賢之流禍亂天下的宦官,也是他活該,皇帝本人首先負有不可推卸的罪責。誰叫他倚仗太監為臂膀的?離開瞭太監,不知皇帝該怎麼活?清朝汲取前朝的教訓,對宦官的勢力加以壓制,再沒有哪位太監執掌過兵權,基本上不讓太監幹預政治。嘉慶以前,太監的人數還多一點,以後逐漸減少,大致保持在兩千人左右(包括圓明園、升平署等處的)。到瞭晚清,宮內及外圍各處的太監加起來也隻有一千五百多人。太監少瞭,活卻沒少,每年入宮擔任雜役的“蘇拉”有近萬人次——改為請臨時工瞭。這倒是明智的,反正太監也幹不瞭太多的粗活,不過就是看看門、打打更、做做飯、打掃打掃衛生。  明朝皇帝重用太監。  永樂年間設立的皇傢特務機構東廠,就交由宦官掌管——皇上也夠放心的。成化十三年(一四七七年),又增設規模更大的西廠,由大太監汪直直接控制。太監成瞭特務頭子。人們說的“明朝三大害”,即指廠、衛(錦衣衛)與宦官。武宗正德初年,宦官劉瑾居然控制瞭朝政,利用東西廠監控文武大臣,京城一片白色恐怖。若幹年後,東西廠交到瞭魏忠賢手中,有過之而無不及。魏忠本是個廚師,因為會給熹宗做飯,討得瞭歡心。後來又跟熹宗的奶媽客氏相勾結,青雲直上,權勢日熾,居然敢以“九千歲”自居。他的權力大到什麼程度?舉個例子,僅天啟三年(一六二三年),他就假傳聖旨先後害死瞭選侍趙氏、張裕妃、馮貴人等數位嬪妃,甚至對張皇後也暗下過毒手。他甚至將元代建造的香山丘雲寺選為墳址,大興土木。明亡以後,有大臣驚嘆於這位前朝太監生壙的建築規模,向康熙反映::臣過香山碧雲寺,見魏忠賢所營墳墓:碑石崢嶸、隧道深闊。翁仲簪朝冠而環列,羊虎接駝馬以森羅。制作規模,仿佛陵寢。”豪華程度居然能與帝王陵抗衡,可見魏忠賢獨攪大權時的赫赫地位。隻是魏忠賢再無福躺進自掘的華麗墳墓裡。下一位皇帝(崇禎)上臺,立即將其逐出朝廷,他在流放的途中上吊自殺。死後仍被五馬分屍,並梟首示眾。給自己預留瞭尊貴的陵園的人,居然連一具完整的屍體都無法保全。   清代的大太監安德海,雖受慈禧寵愛權傾一時,同樣也不得善終。他倚仗太後撐腰,竟敢得罪恭親王。恭親王密令山東巡撫丁寶楨以“違制出宮”的罪名,將巡行到其轄區內的“安公公”就地正法——先斬後奏,令慈禧太後也無可奈何。他的繼任,“太後掌案”李蓮英就學聰明瞭,在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間要兩面派,左右逢源,一直做到瞭大總管。他本是梳頭房太監,因為會給慈禧設計發型,而受青睞,最後成瞭紫禁城的大管傢。按道理,太監的最高官階是四品“宮殿監督領侍”,李蓮英卻被破格提拔為二品大總管——算是破瞭先帝們的規矩,可見他受慈禧太後之器重。史料裡有記載:“光緒二十年正月初一日,上交黃單,奉朱筆,儲秀宮三品花翎總管李蓮英,賞加二品頂戴。”李蓮英懂得見好就收的道理,年紀大瞭,就向慈禧太後告退,出宮養老——太後見挽留不住,就把中南海的花房送給他做別墅。其實這時候李蓮英已撈瞭不少黑錢,可以逍遙自在地當市井的富翁瞭。辛亥革命爆發前夕,他安然地病死在傢中——至於對身後的罵名,他已不計較瞭。李蓮英是太監中最狡猾的一個,這條紫禁城裡的老狐貍。  一九二四年,末代的小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被驅逐出紫禁城。樹倒猢猻散,太監們也流入民間,各找各的出路。皇帝都被推翻瞭,皮之不存,毛存焉附?從此,太監在中國消失瞭。相關閱讀推薦:武則天中太監為什麼叫皇上大傢?大傢是什麼意思揭秘慈禧太後臨死遺言:以後女人和太監不可擅權清宮秘聞:清末太監李蓮英通吃慈禧和光緒的秘密!觀世音菩薩為何男身女相:原來是兩個太監的功勞敬事房老太監披露清宮房事細節 真的是太亂瞭!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開明清太監的神秘面紗  太監這個特殊群體,身上總帶著兩樣東西:一是大毛巾,一是厚護膝。在《宮女談往錄》裡榮兒回憶說:可憐的老太監,已經過瞭五月節瞭,上身已經穿得很單薄瞭,可下身還是鼓鼓囊囊的。據說他們因為生理上的缺陷,多有淋尿的病,腰裡不論冬夏,都要圍著大毛巾(古代尿不濕),越到年老越厲害。膝蓋上的護膝,常年縫在褲筒裡,到瞭夏天顯露得最清楚瞭。他們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跪在地下——不論在什麼地方,假山上,石路邊,該跪一定要跪,絲毫不能猶豫,所以褲筒裡常年縫著護膝。大太監的護膝,用珍貴皮子做成,李蓮英就用金絲猴皮做護膝。  明朝太監人數,據康熙帝聽故明老太監說:內監至十萬人,飯食不能遍及,日有餓死者。這個數字可能誇大,實際數字仍相當驚人。如正德十一年(1516年),一次收“自宮男子三千四百六十八人充海戶”。還有數千人已經自宮,因沒有“票帖”未被錄取,而到禮部請願。天啟元年(1621年),詔選凈身男子三千人入宮,民間求選者達二萬餘人,命再收一千五百人。明宮太監人數,缺乏準確資料。有學者統計,明萬歷朝四次選入太監13320人,天啟朝選入太監7200名,兩朝共選入太監20520人。這確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清宮太監比明宮少,約在兩三千人之數。  明宮內府二十四衙門,包括:十二監——司禮監,禦用監,內官監,禦馬監,司設監,尚寶監,神宮監,尚膳監,尚衣監,印綬監,直殿監,都知監;四司——惜薪司,寶鈔司,鐘鼓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浣衣局,銀作局。如司禮監,設提督太監(大總管)、掌印太監(內外章奏)、秉筆太監(照內閣票擬批朱)、隨堂太監(管章奏文書)和典簿太監(文書保管收發)等。清朝吸取明朝教訓,對太監限制較嚴。乾隆帝奏事太監曾用秦、趙、高三姓,以此自儆秦朝趙高之禍。清末雖出現跋扈太監安得海、李蓮英,但較東漢、晚唐和明朝,可謂“小巫見大巫”,其權勢和氣焰差瞭很多。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命工部鑄鐵牌,書皇帝敕諭:“朕今裁定內官衙門及員數職掌,法制甚明。以後但有犯法幹政,竊權納賄,囑托內外衙門,交接滿、漢官員,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賢否者,即行凌遲處死,定不姑貸。特立鐵牌,世世遵守。”鐵牌立於交泰殿內,警示後宮太監不得幹預朝政。  康熙十六年(1677年),設“宮殿監辦事處”,又名“敬事房”。這是清代自康熙朝以後唯一的宦官機構,管理皇帝、後妃、皇子、公主的生活,負責宮內陳設、打掃、守衛,傳奉諭旨,辦理與內務府各衙門的往來文件等事。康熙帝親書“敬事房”匾掛在房內。敬事房在乾清門東側,與南書房對應。  太監的品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定敬事房大總管為五品,清朝授太監職銜從此開始。雍正元年(1723年),定敬事房大總管為四品。這是清宮太監最高的職銜。他們每月能得到銀八兩,米八斛(清制一斛為五鬥)。而剛入宮的小太監,每月也領銀二兩,米一斛半。他們的年薪超過瞭七品知縣,還能得到各種名義的賞賜。他們雖然社會地位低下,但是待遇優厚,權力也大。太監是個群體,自然有奸佞,也有賢良。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步步驚心:明清兩代宮女的命運  明清皇宮的女性,主要有四個群體:後妃,乳保,女官,宮女。後妃是皇帝的妻妾。乳保是乳母和保姆。乳母主要是給皇子和公主喂奶的,就是奶母;保姆是照看、撫育幼年皇子和公主的。女官做管理工作,宮女為後宮雜役。她們入宮不易,是經過挑選的。以上四種人,宮女數量,多得驚人。  明朝挑選宮女,在全天下范圍。如洪武十四年(1381年),下令從蘇州、松江、嘉興、湖州等府及浙、贛兩省,選民間13到19歲之間未婚的女子以備宮女,選30到40歲之間沒有丈夫的婦女以充女官。清朝不同,規定:“每三歲選八旗秀女,戶部主之;每歲選內務府屬旗秀女,內務府主之。”這裡需要區分:每三年一次八旗選的是秀女,主要為妃嬪、貴人等,有的也為宗室子弟選福晉;每年一次內務府屬旗選的,官書也稱秀女,實際是使女(後來也稱宮女),她們主要從事服侍、灑掃、雜役等粗活。內務府包衣三旗,主要是清皇室的奴仆,或罪犯留在旗內的,其傢屬稱“辛者庫”,被認為是低賤的人。所以,八旗秀女和內務府三旗宮女,其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是不同的。《宮女談往錄》記載,女孩子長到十三四歲,內務府就要按冊子送交宮裡當差瞭,這是當奴才應當孝敬的差事。有的人傢希望女孩子出去見見世面:一來,每月能掙幾兩銀子,傢裡又能按時按節得到賞錢;二來,女孩子學點規矩,在宮裡調理出來的,圖個好名聲,借此往高枝上攀,找個好婆傢;三來,真要是嫁個頭等侍衛之類的,再有人一提拔,不幾年也許就發跡瞭。  培訓:秀女和宮女被選入宮後,要進行培訓。宮女的培訓內容:一是文化,每天以一小時寫字及讀書,次日有宮人考查;二是女紅,教以刺繡等活計;三是灑掃等雜役活;四是教宮裡的禮儀和規矩。不合格的出宮,依次遞補。一年後,俊優者侍後妃起居,次者為尚衣、尚飾,再次者做雜役。各有所守,絕不紊亂。出宮之後,任擇婚配。   《宮女談往錄》記載,當宮女的有句話:“老太後好伺候,姑姑不好伺候。”“姑姑”是新宮女對老宮女的稱呼。專管新宮女的姑姑權很大,可以打,可以罰,可以認為你沒出息,調不出來,打發你當雜役去。  出路:一是晉封主位。有的宮女,被皇帝看上,如明成化帝的紀妃(弘治帝生母)和萬貴妃、隆慶帝的李妃(萬歷帝生母)等,都是宮女出身。清朝規定:“宮女子侍上,自常在、答應,漸進至妃、嬪。”二是獲任宮廷女性管理人員的女官。三是年限滿瞭,出宮嫁人。  懲罰:明朝宮中,體罰很多。有宮詞雲:“十五青娥誦孝經,嬌羞字句未分明,纖纖不忍教扳著,夜雨街頭唱太平。”所謂“教扳著”,就是受罰宮女面北站立,彎腰伸手,自扳兩腳,一彎一立,不停反復,頭暈目眩,重者倒地。所謂“唱太平”,就是受罰宮女提著鈴,每夜從乾清門到日精門、月華門,回到乾清宮前,高唱“天下太平”,聲音緩而長,與鈴聲相應,徐行正步,風雨不避。再嚴重者,處以死刑。  出宮:明朝沒有宮女放出的規定,放出宮女,偶爾施行。成化帝即位,大學士李賢上言:天時未和,由陰氣太盛,自宣德至天順間,選取宮人太多,愁怨尤甚,宜皆放還。於是皇帝才放還一些宮女。自宣德元年(1426年)到天順八年(1464年),已經38年,才放瞭這一次。宣德間進宮的宮女,如13歲,這時已年過半百瞭。  清朝宮女,可以出宮。出宮的宮女,有的是因到年齡,有的是因有病,有的是因笨拙,還有的則是因為犯錯。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比紫禁城還奢華的慈禧太後陵墓:數億珍寶遺失真相

  她,以蘭貴人的身份走進後宮,越過三千佳麗的誘惑和競爭成為瞭貴妃而受寵於咸豐皇帝;經歷瞭無數風雨的洗練,一路走上瞭“垂簾聽政”的舞臺,統治瞭中國近半個世紀。她,以其殘暴、奢糜、專橫跋扈、玩弄權術而成為”女人亂政必亡國”的邏輯代言人,百年以來,被冠之為“陰險狠毒、睚眥必報、狐貍其貌而虎狼其心的潑婦人”。面對這一切,他沒有辯駁,也無法辯駁瞭。唯有她的陵園依然不肯低頭,像是在抗議人們對她評價的不公,又像是在向我們訴說著她的那些故事……  比紫禁城還奢華的陵墓  慈禧太後兩度垂簾,把持清王朝朝政長達48年之久,她利用至高無上的權利不惜工本的重修瞭她的陵園,通過此舉我們不難想像慈禧墓中隨葬的寶物也必然是多得驚人。慈禧陵隨葬的寶藏究竟有多少,因為這在當時是宮闈秘事,諱莫如深,不用說尋常百姓,就是王公大臣也難以知曉。  隨著清王朝的滅亡,宮中秘聞逐漸披露於世。 根據慈禧太後的心腹太監李蓮英同他的侄子合著的《愛月軒筆記》記載,我們可以知曉個大概:  慈禧入棺前先在棺底鋪一層金絲鑲珠寶的錦褥,上鑲有大小珍珠12604顆,紅光寶石85顆,白玉203塊;錦褥上又蓋一條絲褥,上鋪圓珠2400顆;上又蓋一條串珠薄褥,上有珠1300顆。此一層共有一尺厚。   慈禧身穿金絲串珠彩繡袍褂,上有珍珠5920顆,寶石1135塊;頭戴珍珠鑲成的鳳冠,上面鑲嵌外國進貢的一顆重達四兩的寶珠,大如雞卵,價值白銀1000萬兩;口含夜明珠,此珠夜間百步之內可照見頭發;頭部上首放置一個翡翠荷葉,翠綠碧透,葉面上的筋絡是天然長成,非人工雕琢,是藝人根據天然翡翠的形狀,因勢制成,可謂巧奪天工;腳下安放兩朵碧玉大蓮花;屍身置於荷葉蓮花之間。  她蓋的衾被上有珍珠堆制成的大朵牡丹花;手鐲是用鉆石鑲成的一大朵菊花和六朵小梅花連綴而成。身旁安放金、紅寶石、玉、窄雕佛像二十七尊;腳下左右兩邊各放翡翠西瓜一個、甜瓜二個、白菜兩棵,寶石制成的桃、李、杏、棗二百多個。屍身左邊放一枝玉制蓮花,三節白玉石藕上,有天然的灰色泥污,節處生出綠荷葉,開出粉紅色蓮花;其旁還有一個黑玉石荸薺。屍身右邊是一玉雕紅珊蝴樹,上繞青根綠葉紅果的盤桃一枝,樹頂處停落一隻翠鳥,構思奇巧,匠心獨運。此外,還有玉石駿馬八尊,玉石十八羅漢等寶物共七百多件。  這些寶物值多少錢,恐怕一時半會估算不出來。值得一提的是,《愛月軒筆記》和可信度更高的清宮檔案的相關記載竟毫無相似之處。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應該說清宮檔案自是毋庸懷疑,而《愛月軒筆記》講得頭頭是道,活靈活現,亦不由得我們不相信,莫非兩者都隻是記錄瞭慈禧隨葬寶藏的一部分? 難道說墓葬隨葬寶藏的背後還蘊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更大的寶藏?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殺入紫禁城的農民起義:天理教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北京大興縣宋傢莊有個無賴叫做林清,吃喝嫖賭樣樣行。  林清在市面上幹過許多活計,在藥肆當過學徒,在宣武打過更,做過黃村書吏,和人開過茶館,拉工程收過中介費,結果不是因為嫖宿就是終日賭錢虧瞭本,都沒有幹長。在皇城根混不下去後,林清又去蘇州討生活,在糧道衙門、丹陽縣衙給長官當隨從。但是他惡習不改,“能營賄賂所得,即散去若糞土”,貪污受賄,胡作非為。貪污受賄案發後,官府要將他繩之以法,林清趕緊潛逃,隱姓埋名在運河做纖夫拉船,逃回宋傢莊。回到北京後,林清先和一幫無賴少年販鵪鶉,再和在衙門認識的王將軍傢人開雀鳥鋪,後來因為分金不均、奢用無節制,被合夥人趕瞭出來。至此,林清徹底被生活拋棄瞭。  這樣,林清就不幸成瞭流氓無產者。走投無路的林清此時作出瞭一個影響深遠的決定:加入邪教坎卦教。  根據日後官府對林清的調查,林清此舉隻為斂財:“我先前入教,原希圖斂錢。”坎卦教跳大神賣符水,騙騙村姑民婦綽綽有餘,但騙不瞭林清這樣飽經風霜、閱歷豐富的老流氓。社會真是一所大學,林清作為社會大學的優秀畢業生,在坎卦教裡明顯不是受苦受難的一般徒眾,而是骨幹精英和頭目分子。林清甚至在入教後不久就成為瞭坎卦教的教主。他是怎麼當上教主的呢?結論是:連蒙帶騙。坎卦教的首領叫郭潮俊,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被人告發。估計是涉嫌非法集會或者經濟詐騙等亂七八糟的罪名,並不嚴重,重要的是林清受到牽連,被關進瞭保定官府。坎卦教的領導層幾乎被一網打盡,邪教群龍無首,林清命大最先被放瞭出來,就奇跡般地做瞭教首。另一種說法是,郭潮俊這個教主性格怯懦,遇事畏縮,年紀也很大瞭,邪教中原來就醞釀著“倒郭風潮”。林清在保定打瞭官司回來,顯示瞭勇敢能幹樂於出頭的一面,被推舉為新教主。林教主苦盡甘來,終於吃穿不愁,能吃香喝辣瞭。   一個人從社會底層躍升到一定的高度,掌握瞭相當的金錢或者權力後,難免心理不正常。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膨脹,自以為瞭不起,什麼都能辦到,想得到的東西越來越多。比如從底層來的頂級富豪總想壟斷某個行業,操縱市場,或者插手政治,結識權貴,把手伸得太長太遠瞭。林清取得坎卦教領導權之後,似乎真以為自己是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教主。既然能力這麼強,能忽悠住那麼多的教眾,那麼為什麼不能去染指權力呢?  權力欲在林清體內肆意生長。他掌教後,不嫖也不賭瞭,花費瞭大精力經營坎卦教,還統一瞭京畿一帶的其他邪教,合建成龐大的天理會。天理教“每日朝拜太陽,念誦經語,可免刀兵水火之厄。如遇荒亂時候,並可乘時圖謀大事”。有瞭政治野心的林清還周遊天下,聯絡直豫魯等省的邪教組織。早年豐富又坎坷的閱歷磨練瞭他的能力,如今顯露出瞭功效。林清成功地將馮克善的離卦教、河南滑縣李文成的震卦教招至麾下,將勢力拓展到黃河兩岸,朝著胸中的宏偉目標邁進瞭一步,也為天理教埋下瞭禍根。  嘉慶十七年(公元1817年)十一月,林清在大興黃村召開瞭天理教領導大會。大會決定在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九月十五發動起義,京畿、直隸、山東和河南等地的天理教徒同時揭竿而起。  這個起義時間的選擇很有深意。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本來應該有閏八月,古代人迷信認為閏八月有災,所以當時民謠有“八月中秋,中秋八月,黃花滿地發”的說法。“黃花滿地發”的典故語出黃巢的《不第後賦菊詩》,詩雲:“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當年黃巢科舉考試名落孫山,對官場絕望,就寫瞭這首典型的反詩,揚言“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題菊花》)。“滿地黃花”從此成瞭造反的同義詞。老百姓迷信,總覺得閏八月的十五,也就是一年中的第二個中秋節要出大事。所以官府改嘉慶十八年的閏八月為次年的閏二月。他們以為皇歷改瞭,“黃花”就不會滿地發瞭。結果,林清等人選擇的起義時間在皇歷上雖然是九月十五日,但卻是老皇歷上的閏八月十五日。他們故意選擇當年的第二個中秋節來應讖。  考慮到天理教在京畿的徒眾少,力量小,領導大會約定直豫魯三省徒眾先行起義,然後抓緊趕到京畿會合,共同打進紫禁城去。李文成就在會上對林清說:“公此間兵少,滑縣兵不下數萬,仆當選精兵先期詐作商賈,陸陸續續馳至以助公,蔑不濟矣!”臨行,李文成再次叮嚀:“必俟滑兵至,公乃發,毋輕舉!”相關閱讀推薦:赤眉起義為什麼會失敗?赤眉軍是被誰打敗的?大澤鄉起義簡介:揭開瞭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之章李自成寶藏在哪?古代農民起義三大寶藏下落 闖王李自成寶藏在哪?古代農民起義三大寶藏下落項梁是一個怎樣的人?秦末農民起義首領項梁生平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在接下去的幾個月,林清、李文成造謠“世界末日”要來瞭,唯一避難之道就是花錢買天理教的小白旗,否則劫難一到必死無疑。許多貧民為瞭避免災難紛紛入教,林清大肆斂財,擴大隊伍。林清自稱是太白金星轉世,還編出瞭“若要白面賤,除非林清坐瞭殿”的口號,打造聲勢。最後,林清連偽裝也不要瞭,幹脆出售“權力期貨”,約定徒眾可以花錢買起義成功後的土地、官職,一百文錢值一頃田地,糧食數石許給官職,雙方簽合同為據。  等到九月十五日,林清沒看到河南山東方向的一兵一卒。  原來,河南天理教起義,保密工作沒做好,走漏瞭消息,官府聞風而動,在九月二日就將李文成等頭目抓入監牢。馮克善搶先起兵,救出李文成,占領瞭滑縣。李文成自稱“大明順天李真主”,借將近兩百年前李闖王李自成的名號欲成大業。黃河流域的天理教徒四處起義,除瞭在山東曹縣、定陶有所斬獲外,大多被地方官府撲滅。天理教缺乏統一的軍事指揮機構,平時隻重宣教隻會斂財不重訓練,真正拉出來造反就不行瞭,實現不瞭攻入紫禁城讓林清坐天下的宏圖偉業。  按原計劃,沒有援兵,林清不能輕舉妄動。但他早已好大喜功,極度膨脹,飄飄入雲端瞭,沒有援兵也盲目樂觀必勝在前。他還以為攻取紫禁城如探囊取物呢。林清的確有兩大有利條件:一是在內宮太監中發展瞭幾個教徒,可以接應;二是當時嘉慶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圍獵,正是紫禁城守備最松懈的時候。林清若指揮得當,原本是有出其不意攻陷紫禁城的機會的。但他把一場起義大事件弄成瞭鬧劇。首先在九月十五日,林清隻糾合瞭一百四十多人。其中半數還是婦孺老弱,林清從中挑選瞭可用的七十二人。就是這七十二人,林清還大手一揮,分兵兩路進攻紫禁城。不知道林清是完全沒有常識呢,還是自信到瞭如此難以置信的地步?其次,天理教徒眾對紫禁城一無所知。部分人攻入宮門後,竟然到處找宮人詢問“金鑾殿在哪裡”?這句話表明,所謂的進攻紫禁城完全是一群烏合之眾的兒戲,結局可想而知。   一路起義者在宮門處就被禁軍消滅,另一路起義者混入瞭宮門,還在“隆宗門”牌匾上留下瞭箭頭,但在亂竄中被禁軍關閉大門堵在瞭宮中。幾名教徒準備逾墻殺出。日後的道光皇帝當時正在宮中讀書,急中生智拿起鳥槍射殺瞭兩名教徒。殺到十六日清晨,紫禁城內外的天理教徒被捕殺幹凈。  不敢親臨戰陣的林清於十七日清晨在宋傢莊的傢中被捕,將來龍去脈招得一清二楚。林教主從雲端跌落到瞭殘酷的現實中,切身體會到瞭能力不足者染指權力的害處,可惜為時已晚。  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林清殺入紫禁城案就此結束。這場被稱為“癸酉之變”的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殺入紫禁城的農民起義。它導致瞭天理教遭到清廷的殘酷鎮壓,教徒傢屬都被誅殺。嘉慶皇帝聞變後感嘆此乃“漢唐宋明未有之事”,下詔罪己。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天理教起義的社會背景是嘉慶年間直魯豫三省經濟貧困,農民“服田力穡,乃亦有秋季啼兒號寒,幾於無生”。嘉慶十七、十八年,三省天災連連,農業歉收,官吏不顧百姓衣食無著,加緊催科派差。因此帶有明顯邪教性質的天理教和林清等人才能蠱惑人心,發動起義。河南各地有“若要紅花開,須待嚴霜來”的民謠。李文成認為這是自己當應的讖語,自稱77 “嚴霜十八子”,以“李自成轉世”自居,制造輿論。“嚴霜”可知,“十八子”則應瞭明末李自成的讖語。當年宋獻策投奔李自成的時候,獻上一條讖語:“十八子,主神器。”“十八子”就是“李”字。李自成在河南影響很大,這條讖語流傳也很廣。李文成就想借用現成的民心資源,結果李文成在河南堅持起義到瞭當年年底和第二年年初。清廷將直魯豫交界各縣殺成瞭一片血海。  林清殺入紫禁城的看點,除瞭一個流氓無產者的野心之路外,還有民謠讖語等口號在起義中的使用。黃仁宇先生說,中國的民變,通常在開始時,帶有幾分離奇和神秘的色彩。民謠和讖語就是其中的表現。民諺不用說瞭,讖語是迷信的人指事後應驗的話。從黃巾起義時的“蒼天當立,黃天已死,天下大吉,歲在甲子”,到元末的“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再到林清等人的一系列的謠與讖,農民起義對它們的運用有著悠久的歷史,因為它們在組織民眾、擾亂社會民心方面很有用。  在缺乏大眾教育、底層社會流動不足的古代社會,口耳相傳的民謠和讖語的作用驚人。這些話語多少帶有真實的信息或者貼近百姓的生活,讓人寧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更多的謠與讖經過瞭別有用心的加工和傳播,體現瞭部分民眾對局勢發展的預期,容易獲得認可。即便獲得不瞭部分聽眾的心,起碼也在他們的心中投下瞭一個陰影,達到瞭預期效果。所以,上自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都很重視謠與讖。底層百姓從中得到安慰,繼續艱難的生活;上層人物利用它們造勢,在臉上貼金或者給暗處遮羞。傳說出身底層的明太祖朱元璋迷信讖語,曾讓劉伯溫占卜明朝的歷數,劉伯溫算出來的結果是“遇順則止”。什麼意思呢?“順”代表什麼?朱元璋將“順”字拆開看,認為是“三百零八”的意思,引申為明朝有三百多年的國運。老朱想想,朱傢能坐那麼多年的龍椅,也夠瞭。結果明朝不到300年就滅亡瞭,朱元璋算得並不對。但這讖語卻公認是正確的。因為明朝末期遇到瞭李自成的“大順”王朝和關外的“順治”皇帝,雙“順”臨頭,明朝的江山能不亡嗎?   要杜絕林清攻入紫禁城這樣的頭條新聞再度發生,治本之法是消滅流氓無產者產生的土壤。這顯然難度極大。嘉慶皇帝與其下詔自責,不如加緊對社會輿論的搜集,關註民謠和讖語。王朝可以建立專門的輿情和謠讖部門,對民變不能治本也可治標。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清帝遜位後誰第一個在紫禁城內剪去辮子?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用是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之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後頒佈的這道詔書,結束瞭清朝入關以來267年的統治,也終結瞭秦始皇以來周而復始的王朝輪回。  隆裕太後在下達退位詔書時,傷心地對大臣們說:“予三年中深居宮中,不預外事,一般親貴,無一事不賣,無一缺不賣,賣來賣去,以致賣卻祖宗江山。”說到這裡,失聲大哭。當天,徐世昌、那桐、紹英、榮慶這些大臣的日記中,都隻是簡略地記下瞭這個事實,似乎波瀾不驚,平靜得出奇。對於這一天的到來,他們早有瞭心理準備。幼帝溥儀曾經發出一個疑問,為何民國的官員都是如此熟悉啊?連那些王室貴胄都以穿軍服、掛指揮刀,擔任袁世凱的總統府侍衛為榮。  溥儀的一生中隻見過一次袁世凱,那是他作為皇帝的最後幾天。年僅6歲的宣統皇帝,對皇朝最後的驚濤駭浪懵懂無感,隻留下些許凌亂的記憶。長大以後的溥儀這樣回憶和描述當時的情形:有一天,在養心殿的東暖閣裡,隆裕太後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絹擦眼,面前地上的紅氈子墊上跪著一個粗胖的老頭子,滿臉淚痕。我坐在太後的右邊,非常納悶,不明白兩個大人為什麼哭。胖老頭很響地一邊抽縮著鼻子,一邊說話,說的什麼我全不懂。後來我才知道,這個胖老頭就是袁世凱。如果別人沒有對我說錯的話,那麼正是在這次,袁世凱向隆裕太後直接提出瞭退位的問題。  《退位詔書》發佈的當晚,袁世凱剪掉瞭腦後的辮子,一夜之間,由清朝權臣變成瞭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辮子被滿清政府視為國體象征,當年入關時曾強橫地要求“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到瞭辛亥革命風起雲湧時,清政府隻能在1911年12月7日宣佈國民可以“自由去辮”。沒等到國民把辮子剪完,這個腐朽的政權已經轟然倒塌。  不過,根據“大清皇帝退位後優待之條件”,皇族成員仍可以“暫居宮禁”,受到“中華民國以待外國君主之禮相待”,也沒有被要求改換民國服飾、發型。清帝退位數年後,紫禁城內依舊是辮子世界。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從民國二年起,民國政府內務部就幾次給內務府來函,請紫禁城協助勸說旗人剪辮,語氣都非常和婉,但都沒有提及到他和大臣們的頭上。內務府用瞭不少理由去搪塞內務部,甚至辮子可做識別進出宮門的標志也作為一條理由。  最後,第一個在紫禁城內剪掉辮子的恰恰是溥儀。1920年的一天,因為他的“洋帝師”莊士敦告訴他,西方人嘲笑中國人的辮子是“豬尾巴”,溥儀“立刻毫不猶豫地把它剪瞭,跟誰也沒商量”。  有溥儀帶頭,幾天工夫,紫禁城內千把條(除瞭幾個內務府大臣和三位中國師傅)的辮子全不見瞭。  到瞭1924年底,溥儀被馮玉祥部隊驅離故宮,後潛往天津寓居。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皇族的歷史完結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古代紫禁城後宮生活揭秘 妃嬪養生靠吃藥

  導讀:數百年來,素有“六宮粉黛”、“後宮佳麗”的宮廷妃嬪們,生活狀況究竟有何神秘?在被高高的宮墻所隔離的神秘世界內,她們的衣食起居、言談舉止,是否如一些宮廷劇所述那樣?今天,我們將深藏宮中的妃嬪們的哀怨閑愁經歷告訴網友,以揭示籠罩在她們身上的神秘面紗。  久居深宮的妃嬪們多數病弱,長年以丸藥、湯劑為伍。妃嬪的養生保健,是此次永和宮妃嬪展覽的一大亮點。因為追求長壽、祈祥求瑞也是每一個深居禁宮大內妃嬪的良好願望。然而由於久居深宮,寂寞孤獨,加之平素缺少身體鍛煉,她們多數弱不禁風,有的甚至久病纏身。她們長年以丸藥為伍,湯劑相伴。  清宮的禦藥房珍藏著大量的妃嬪用藥底方及藥材藥具,它們為後人瞭解清代後妃們療疾養生提供瞭翔實的佐證。此外,故宮院藏的宮廷藥方中,還有安胎、補腎、理氣、活血、健脾等內容的藥方,但是它們並未公開過,也更未合理開發利用。   雖然養尊處優,妃嬪們打發時光的玩具並不很多,幽居深宮大內的妃嬪們,其休閑生活是什麼樣的,也是人們最為關心的話題。“一朝入選帝王宮,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妃嬪們,雖然表面上享受的是榮華富貴,但在現實生活中,她們宛如囚禁籠中的金絲雀,一道厚厚的宮墻,把她們與紫禁城外熱鬧喧囂的繁華市景割斷開來。  “粉妝宜面玉搔頭,深鎖春光一院愁”,實際上在閑暇之際,妃嬪們隻能對鏡貼黃,調脂弄粉,或穿針引線,細繡荷包,或手揉核桃,養神入定,或圍聚一桌,博弈打牌,或手持煙袋,噴雲吐霧,或丹青繪事,怡情自樂,聊以打發寂寞漫長的時光。  在故宮展出的展品選出瞭一部分妃嬪們消磨時光的玩具,它們把妃嬪們的閑情逸趣通過這些文物生動地展現在觀眾面前。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北宋亡國妃嬪公主淪為軍妓的悲催生活古代美女妃嬪殉葬:朱元璋46名妃嬪被迫殉葬事件古代皇帝的妃子是如何分等級的? 各朝代妃嬪等級史上哪位帝王陵墓陪葬妃嬪最多? 陪葬妃子的悲劇楊姓妃子:李世民後宮中姓楊的妃嬪有哪幾位?崇禎帝賜死皇後妃嬪之謎:崇禎皇帝怎麼死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而在“珠翠華服”展覽部分,展現的是妃嬪的各類穿戴首飾,充分體現瞭流金溢彩、富麗堂皇的皇傢氣派。妃嬪作為陪侍帝王左右的特殊群體,她們過的是養尊處優、錦衣玉食的寄生生活,在其各類生活開銷中,僅衣服首飾這一項便是名目繁多,妃嬪的服飾包括袍、褂、裙、氅衣、坎肩以及冠、鈿、扁方、頭簪、流蘇、手鐲、指甲套、耳墜、戒指、鞋等各種穿戴用物,無一不是珠光寶氣,極盡奢華。  瑾妃生活原狀展位於永和宮後殿的同順齋中,瑾妃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月入宮後就一直居住在永和宮後殿的同順齋裡,這裡至今還保留瞭當年瑾妃生活的原狀,如同順齋西暖閣裡的瑾妃入宮時的龍鳳雙喜喜床,同順齋東暖閣裡瑾妃親手寫的貼落、對聯等,都向世人展示瞭這位晚清王妃的生活側影。  從皇太後到貴人,每日供應的糧肉、菜蔬數量都不同。永和宮舉辦的清代妃嬪生活展分為秀女遴選、冊封制度、日常用度、養生保健、休閑生活、珠翠華服以及瑾妃生活原狀展等幾大部分。  秀女遴選,是清代後妃制度的一個重要特點,清代的秀女挑選,由戶部主持,每三年選閱一次。為保持旗人的純正血統,僅從滿蒙漢八旗女子中擇取,為確保皇帝對“秀女”的充分占有,凡芳齡13歲至17歲未婚旗女必須經過選閱。被選中的在戶部記名為秀女,備為皇帝選擇嬪妃或給皇子、親王指婚,隻有落選者方可嫁人。待皇帝到瞭成婚年齡,對記名秀女再進行復選,從中選擇皇後一人,嬪、妃人數不定。  清代對妃嬪的冊封制度,有著極為嚴格的等級規定,清代後、妃、嬪等級的確定,必須通過頒發“冊”“印”的冊封儀式。皇帝大婚冊立皇後儀式隆重而繁縟;冊封妃、嬪儀式則較為簡約。“冊”、“印”是後妃名分的代表,其文字由禮部擬定,由工部用黃金(或鍍金)鐫刻。清代冊封制度規定,貴妃以上冊封用金冊、金寶,妃為金冊、金印,嬪僅有金冊而無印。   而妃嬪的日常用度,包括宮分、鋪宮。宮分是上自皇太後、下至貴人、常在、答應等人每年按等級所供應的金銀、佈匹以及每月、每日所供應的糧肉、菜蔬、副食等從品種到數量的規定,包括綢緞、貂皮、米面、炭蠟等項;鋪宮是指皇太後、皇後、妃嬪以及福晉等人宮內所用不同等級的金屬器皿、瓷器、漆器等從品種到數量的規定。在等級森嚴的清宮大內,由於妃嬪的名位不同,在日常用度的數量上存在著明顯差異,依其等級而遞減。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鹿鐘麟僅靠20人如何將溥儀趕出紫禁城

  1924年11月5日,這一天,溥儀被逐出故宮。  這一年,溥儀十九歲。  一般人所不知的是,載灃在溥儀出宮前,不止一次趕赴南苑駐軍營地,試圖親自勸說馮玉祥不要“逼宮”。  但馮玉祥絲毫不為所動,溥儀此前也曾派帝師陳寶琛拜望過馮玉祥,也被拒絕。  一個有趣的歷史內幕發生在京畿警備司令鹿鐘麟和警察總監張璧等商量如何執行幾經修改的《清室優待條件》時,當時,鹿鐘麟僅僅帶領二十人的手槍隊,懷裡揣著兩顆手榴彈,從神武門闖進紫禁城,趕往養心殿。  這些士兵采取“釘人術”,每見到一人,就強令站住,這樣一直找到內務府大臣紹英,要求他向溥儀馬上轉達命令,限時離開紫禁城。  當時溥儀正在儲秀宮跟孫耀庭踢完雞毛毽後,跟婉容一起吃蘋果。  由於事態緊急,限時將到,鹿鐘麟將懷中揣著的兩顆手榴彈掏出來,猛然摔在紹英的桌上,故意大聲向隨從說:時間雖然到瞭,景山先不要開炮,再延長二十分鐘……  溥儀被嚇得膽戰心驚,隻好在鹿鐘麟等人的“護送”下,悵然離開瞭紫禁城。 溥儀年幼照片  巧合的是,四十年後,溥儀在全國政協紀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的活動上,遇到瞭鹿鐘麟等人,溥儀特意向鹿鐘麟詢問當年景山上是否真的架有大炮。  鹿鐘麟哈哈大笑:“那是騙你的呀,哪兒有什麼大炮?”  溥儀出宮之際,召喚心腹之人去養心殿西暖閣將最具書法價值的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私藏在行李卷中欲帶出宮外,結果被守門的國民軍搜出,《快雪時晴帖》後來輾轉到瞭臺灣,現藏於臺北故宮。而三希堂的另外兩件珍品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被敬懿太妃偷偷地帶出瞭宮,此後又叫貼身太監賣給瞭後門橋一傢名叫品古齋的小古玩店。1951年,故宮將兩件珍品從香港的英國匯豐銀行購回,現藏於北京故宮。

火燒圓明園悲劇真相 英國人原計劃本是焚紫禁城

  導讀:10月17日,英國首席代表額爾金以清政府“不講道義,不顧國際法”,將捕獲的英法“僑民”十八人虐待致死為口實,照會清政府:“圓明園者,英法僑民所受痛心疾首慘刑而死之地也。(英國)誓必毀為平地,”野蠻地命英軍於10月18、19兩日,將北京西北郊的五園(即圓明園、暢春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三山(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傢園林焚為灰燼。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裡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10月18日至19日,是又一個應該用黑色石碑加以標記的日子。  英軍點燃圓明園  火燒圓明園之前英軍到處張貼佈告,宣佈搗毀圓明園的命令。  10月18日這一天秋高氣爽,萬裡無雲,約翰米啟爾將軍率領英軍第一師第60來復槍團和第15旁遮普團,連同騎兵旅共約3500人,向圓明園進發。米啟爾把指揮所設在正大光明殿,並一一指定瞭應予搗毀的建築物,包括圓明園(含長春園和綺春園)中所有的皇傢宮殿、花園,以及今天頤和園萬壽山上的宮殿和花園,甚至更遠處玉泉山、香山上的佛塔。  約翰米啟爾爵士允許士兵們把所有能搬得動的東西全部搬走,據為己有。在遭焚毀之前,圓明園又經歷瞭一次新的更大規模的洗劫。英國人下手瞭,軍官們有組織地掠取大而笨重的物件。後勤軍需的搬運車全部被征用瞭,還向北京及附近的居民租用瞭很多大車。隨後的幾天裡,北京通往通州的大路上,到處可見裝載得滿滿當當的大車,浩浩蕩蕩,絡繹不絕。鄧恩上尉毫不諱言地說:“對圓明園和附近官員府邸的第二次搶劫,比第一次更有收獲。”  成群結隊的士兵們,分成小組,手持火把奔向圓明園各處縱火,圓明園內的建築大多以雪松建成,極易點燃。   “一根又黑又長的巨大煙柱直插藍天,表明行動已經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煙柱不斷擴展、變厚,越來越濃,給北京城罩上一層黑雲,仿佛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當我們接近圓明園時,大火發出駭人的劈剝和呼嘯聲。  日光透過濃煙,給花草樹木塗上瞭一層慘淡的色彩。暗紅的火光映照在往來忙碌的士兵臉上,使他們活像一群魔鬼,正在為舉世無雙的珍寶的毀滅而歡呼雀躍。”  “一處處熊熊燃燒的大火和一堆堆的瓦礫攔住瞭我們的去路,大火已經殃及附近眾多的農民房屋。我們走出圓明園的大宮門,興奮中帶著一絲感傷,回首望去,隻見火苗跳躍著、飛舞著,像一道道飄動的垂花飾和花彩環,點燃並吞噬瞭一個個門扇。與此同時,一根巨大的黑色煙柱從大宮門倒塌下來的屋頂那裡升上天空,給這幅火焰構成的生動畫卷加上瞭一道邊框,火舌呼嘯著,劈剝作響,仿佛為周遭的毀滅而歡呼。”  “連續兩個整天,濃煙形成的黑雲一直飄浮在昔日繁華富麗之鄉的上空。西北方向吹來的輕風,將這濃密的黑雲刮到我們的營地上空,繼而推進到整個北京城。盡管都城與圓明園相距甚遠,但濃煙帶來大量熾熱的餘燼,一浪接一浪地湧來,落在大街小巷,無聲地述說和揭露皇傢宮苑所遭受的毀滅與懲罰。在這兩天裡,營地和圓明園之間,日光被天空的濃雲所籠罩,仿佛一場持久的日食一般。周圍的地區也是一片昏暗。”  “夜色溫柔,而圓明園裡,屋頂接二連三地坍塌下來,壓倒瞭燃燒中仍然挺立的墻壁,吐出大團大團的濃煙圓明園立刻呈現出一派混亂和劫後的荒涼,但宮中仍有大量可以搶走的東西,既然搶劫已經得到允許,大批無所事事的士兵把搶掠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到每一個隱蔽的角落碰巧旁遮普團就這樣得到瞭一大筆金子,一個軍官據為己有的金子竟然相當於九千磅之巨。”(據英國領事兼翻譯郇和、英軍中校吳士禮等目擊者回憶)  姆吉牧師10月19日來到現場,他眼前浮現出另一番情景:兩天以前,步履沉重、悲傷肅穆的送葬隊伍,被害人質的棺材和棺材裡躺著的人他的憤慨頓時完全改變瞭對象!他驚呼道:“你轉過身來,看著剛才使你掩面不忍看的一片片廢墟,心中充滿瞭喜悅。你歡呼道:‘好啊,感謝上帝,我們終於讓中國人明白他們到底犯瞭多大的罪。假如還有一座建築要燒毀,你將是第一個擎起火把的人。’”  據有關材料記載,10月18日,英軍燒毀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著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  孟托邦得知瞭英國人已經開始執行放火計劃。他在信中譴責英國人的行徑:“此時此刻,大火正在吞沒那些精美的寺院,而我曾對它們神奇的建造工藝嘆為觀止。這是與一個文明國度毫不相稱的復仇之舉,因為它毀掉瞭數世紀以來一直備受景仰的藝術品。”  英國領事兼翻譯郇和一開始還批評法國人的態度,因為法國人拒絕與他們一道焚燒圓明園:  “法國人拒絕合作,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野蠻行徑並加以譴責,但他們完全忘記瞭,主要的壞事還是他們幹的,他們不僅偷盜毀壞瞭宮中所有的藝術品,而且還讓他們的人放火燒掉瞭皇帝寢宮中最漂亮的廳堂。”  中國的目擊者同樣講述瞭大火之下的悲慘景象。他們痛心疾首地看著大火不僅吞沒瞭圓明園,還蔓延到海淀鎮裡的王公官員府郟  恭親王率領一批中國官員,在北京附近的一處小山丘上目睹瞭這一幕。接到恒祺的第一份報告後,他已經得知圓明園遭到瞭全面破壞,他無法掩飾自己的悲痛和氣憤,所有在場的人都痛哭流涕。  恭親王就搶劫圓明園事件向英法兩國特使提出的抗議,隻起到瞭更加堅定額爾金決心的作用。額爾金並非不知道圓明園是皇上最心愛的住所。他心裡盤算著大清朝廷對這座宮殿、園林和裡面的珍寶到底有多麼關心。這也是額爾金決心拿咸豐皇帝最心愛之物開刀,給他致命打擊的原因。相關閱讀推薦:中國人帶路:火燒圓明園悲劇的歷史真因 圓明園獸首是怎樣從水龍頭變成“國寶”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連燒3天3夜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報復清政府  額爾金下令燒毀圓明園,是為瞭報復清政府逮捕公使和虐待戰俘。1860年9月,英國外交官巴夏禮和額爾金的私人秘書洛奇打著停戰的白旗前往通縣和清政府談判,被載垣、僧格林沁逮捕。和此前被伏擊活捉的一小隊英法聯軍士兵一起押到北京,監禁瞭一個多月。監禁期間,這些人被百般拷打,肆意凌辱。39名囚犯中,有20人(有說18人)在監禁中死去,其中包括《倫敦泰晤士報》記者包爾比。  拘禁、虐殺英法外交官的行徑,不僅在額爾金勛爵看來違反西方的國際法,也同樣違反中國自古以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行為準則。  英軍司令格蘭特給法軍司令孟托邦的信函中,更加明確地坦言:英法軍隊雖於10月初劫掠並部分地破壞瞭圓明園,但清政府一旦重新占據圓明園,“一月之內,即可恢復”,對清帝不可能發揮重大的打擊作用;而徹底“焚毀此園,對於兇殘之政府,可以使之受懲”。  巴夏禮的傳記作者斯坦利萊恩-波爾這樣概括贊同燒毀圓明園一派人的立場:“從藝術的角度看,這是毀滅文化的勾當;從成熟的政治角度看,這是一個政治傢的大手筆。”  法國方面,瓦蘭(杜潘上校)同樣認為英國人的做法順理成章。他也承認,“很多人譴責這場大火,視其為毀滅文化的野蠻行徑”。但他要求人們在做出判斷之前,首先要瞭解導致這一決定的各種原因。他贊同英國人放的這場大火,認為“毀滅圓明園是一次殘酷的行動,但也是一次必不可少的行動,最終締結和約,就應該歸功於這次行動。我的看法是,英國人看得準,幹得好”。羅伯特郇和贊成英國人把毀滅圓明園當作復仇的手段:“‘下地獄’是人必須記取的嚴酷的道德定律。雖然我們對如此華美的建築被毀滅而深感痛心,但同時我們又情不自禁地暗暗高興,因為這一擊打到瞭中國人的痛處,殺害我們可憐同胞的劊子手和幕後慫恿者,已經受到瞭我們的懲罰。”   戰俘被害僅是焚園借口  歷史學者王開璽教授最新考證認為:英軍戰俘被害,僅是英國人焚毀圓明園的借口。查閱中文史料,未見有關清政府在圓明園內虐待英法戰俘的記載。此類記載僅見於英法等國人的回憶著述。  《咸豐朝籌辦夷務始末》記載,僧格林沁拘禁巴夏禮等人是9月18日(九月初四日)。清刑部官員9月22日奏稱:本部於9月18、19兩日,共“收禁解到夷匪九名,內巴夏禮一名,收禁北監第三所”。由此可見,巴夏禮等人自被拘拿後,被徑直送至清刑部,並未送至圓明園。後因英法索要巴夏禮等人甚急,並以清廷若不交還巴夏禮等,必將進攻北京城相威脅,武備院卿恒祺於9月22日親至刑部監內,勸說巴夏禮致信額爾金,勸阻英法退兵。10月2日,清廷將巴夏禮、洛克等從刑部提出,“於德勝門內高廟暫住仍以禮相待”。10月5日,又將另外兩名法國人“亦由刑部移禁該處”。10月8日下午,清政府“將巴夏禮送到德勝門外夷營”。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最為清廷重視的巴夏禮、洛克等英法戰俘,始終沒有縛送至圓明園。其他英法戰俘由巡防大臣“分交各州縣看押”。  即使事實果如額爾金等所言,清政府的確在圓明園內虐待英法戰俘致死,英法對清政府進行打擊報復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那麼,被焚毀的應僅僅是圓明園,而不應是五園三山等的廣闊地區及古建築群。  誠然,確有18人虐待致死之事。但清政府大臣與英法方面亦有相反的記載。清刑部曾上奏說:巴夏禮因“系夷酋要犯,傷令官人嚴加防范,並令提牢廳早晚飲食,均令其適意,不可稍加凌辱”。然而巴夏禮“桀驁不訓,驕厚性成,輒敢在監與官人生氣,不肯飲食”。在9月20日那天,巴夏禮“忽患腹痛之疾”,刑部官員“即趕緊傷傳官醫生,診脈用藥”。後來,清廷官員為其另置房間,“並加意開導,始食公長粥如常”。10月4日,巴夏禮給額爾金的信中也說:“現在中國官員,以禮相待”。  法國首席代表葛羅稱:英法戰俘被“送至圓明園中,置一室內,無人援救,四日之後,死於饑寒,屍為鼠蟲所嚙”,亦不確實。10月8日,清廷已將巴夏禮等英法戰俘送還。而此時的北京並不寒冷,即使四日之內,清官員未給英法戰俘飲食,也不至於因寒冷而死。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為什麼選擇圓明園而非紫禁城  不管這18名戰俘是如何死亡,終究死在中國的土地上,額爾金決意報復。一開始額爾金準備燒毀紫禁城,後來他經過幾天深思熟慮,選擇瞭圓明園為報復行動的目標。  額爾金決定燒毀圓明園,另有深意。圓明園當時並非僅是清帝的遊樂行宮,而是清廷的另一政治統治中心。其宮廷區內,有大宮門、金水橋、二宮門(出入賢良門)、正大光明殿、勤政親賢殿及各部院衙門和朝房等。清帝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此處理政務。道光三十年(1850年),軍機大臣、大學士祁雋藻擬定的軍機處章程九條規定:“軍機冊檔二份,一存(清宮)方略館,一存圓明園”。如軍機章京在宮內值班,則由圓明園八旗值宿官兵“小心守護”。咸豐帝的圓明園寢殿內存放著“1858年額爾金爵士(與清政府)簽訂的條約和其他文書”,“堆積著去年頒佈的上諭”。由此可見,圓明園是清帝的一個統治中樞,其重要性在某種意義上,甚至超過北京城內的清宮。焚毀圓明園,對於清帝的“驕據和情感兩方面,準定是一個大打擊”。  在額爾金看來,焚毀圓明園,是一個既可“赫然嚴厲”地打擊清政府,又不至於因焚毀北京城內清宮而可能嚇跑恭親王奕等人,從而失去勒索、訛詐對象的做法,因此是“最無瑕疵的”選擇。  另外,紫禁城是中國政府所在地(當時英法正與清政府方談判《北京條約》);而圓明園是皇傢園林,為中國皇帝私有。額爾金想通過燒毀圓明園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應該為逮捕公使和虐待俘虜等暴行負責的是中國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國老百姓。報復行動的前幾天,額爾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張貼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詐和暴行以後,都不能逃脫責任和懲罰;圓明園將於(1860年10月)18日被燒毀,作為對中國皇帝背信棄義的懲罰;隻有清帝國政府應該對此負責,與暴行無關的百姓不必擔心受到傷害。”  施加壓力盡快簽約  英國人焚毀圓明園最直接的原因是要迫使清政府盡快地接受他們提出的條件,簽訂和約,以便他們能夠按原定的計劃從北京撤出。英法聯軍從香港出發的時候,還是春天,他們的軍官和士兵,身著春裝,但是北京到瞭11月天氣就冷瞭,天氣寒冷對英法軍隊是很不利的,所以英法聯軍在出發的時候就定下瞭撤軍的日期,在11月1號以前,要撤離北京。但是他們提出的條件非常苛刻,奕不敢接受,所以不敢跟英法接觸,一直到瞭10月15號還沒有動靜。額爾金認為焚毀圓明園可以對清統治者產生震懾作用。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受此打擊,奕完全接受瞭英法提出的一切條件。在10月24日,25日,分別和英國公使額爾金,法國公使葛羅,交換瞭《天津條約》的批準書,並且訂立瞭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英軍劫掠並焚毀圓明園,不但給中國造成瞭無法估量的物質與精神損失,而且開瞭野蠻報復的先例。1900年義和團運動後,西方列強中有人提出,徹底焚毀清帝祖先的陵寢,這不能說與英軍焚毀圓明園一事無關;德國等列強強迫清廷為克林德被殺而建立“銘志之碑”,碑上以拉丁文、德文、漢文書寫“大清國大皇帝惋惜兇事之旨”一事,恐亦不能說與額爾金要清廷在天津建碑銘志清政府“兇殺”英法“僑民”的要求無關。  對於咸豐皇帝來說,圓明園被焚毀是他個人的屈辱,他生於斯、長於斯,一直把它看成是和紫禁城一樣的聖地。當他聽到圓明園被焚毀的噩耗之後,當場口吐鮮血,舊病復發,不到一年就死於熱河。圓明園的劫難遠沒結束,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以後的一百餘年,圓明園的劫難不斷,有兵焚,有偷竊;有外人劫掠,也有國人破壞;圓明園經歷瞭一次次的洗劫,直至滿目瘡痍。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八國聯軍侵華哪一年?百姓為何幫聯軍攻紫禁城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皇城,皇帝的子民們競相扶逃命。當時的清兵和義和團兵不下20萬,大清和八國聯軍比例約10:1。裝備上清兵一樣不缺,而八國聯軍的重武器還不如守城的清兵多。然而清兵逃瞭個精光,留下瞭穿佈衣長衫的百姓,也留下瞭這些真實的民眾競相扶梯相助八國聯軍的照片。  照片上,有百姓幫助入侵者扶梯子的,有在城頭上接應的,也有觀看砍殺主戰官員的,更有親自動手砍殺義和團的。  固然,這種引狼入室的變態情感中,摻雜人們對於當局的痛恨。但是,引狼入室,畢竟入的是自己的傢呀。這不能讓人理解並原諒。我們更不能自欺欺人地將這樣的行為理解為要推翻封建王朝。  我想起魯迅的一句憤慨,盡管現在說魯迅是那麼地土,那麼地不時髦,但我還是想起他那句話:“這樣的中國人!”是的,我們曾有過那樣不堪的中國人,我是說那樣的普通中國人。  過去講漢奸,常常是專指官員,專指那些有一定地位的人,然而,這一組照片讓人看到瞭平民漢奸,而且數量之大,令人驚訝。我甚至在那些引狼入室的百姓臉上看到瞭歡欣的笑容。“看熱鬧不怕事兒大”這樣的古俗,竟然也能在亡國時有所作為。   過去講賣國,都是專指手握重權的人,現在這一組照片卻讓我們看到瞭民眾的集體賣法。  幾千年輝煌燦爛的文明,那些冠在“人民”前面的種種美麗定語,突然之間,變得那麼模糊,模糊而又難堪,難堪而又突然想笑。這是中國人嗎?這是傳說中的中國人嗎?不錯,清末的官們都很壞,那麼,他們所賴以生存的土壤呢?看看京城裡那些引狼入室的平民百姓吧,看看他們的形象是不是史上獨一無二的?是八國聯軍打敗瞭中國嗎?不是的,中國是中國人自己打敗的。當我們對歷史進行結帳時,萬萬不可忽視、無視那些在亂局中起哄使反勁甚至引狼入室的傻蛋們。  當我們醉心對一個概念的總體歌頌的時候,一定要記得歷史上那些觸目驚心的個案,有時可能隻有個案才具有真實的力量。當“愚昧麻木”與“智慧勇敢”相沖突的時候,最好多關註一下前者。在人類歷史上,通常的情況是,傷疤比歌聲更有推動進步的價值。  這一組名為《實拍清末百姓幫八國聯軍入侵紫禁城照片》比起歌星們的艷照來,並沒有引起多少當下中國人的關註,然而,中國人要想有出息,中國要想不再出現百年前那樣的大悲劇,不揣冒昧,我推薦大傢都看一看,並且想辦法勸自己銘記。相關閱讀推薦:八國聯軍是哪八國?為何爆發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歷史上的今天8月14日 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歷史上的今天6月17日 八國聯軍攻占大沽炮臺

揭秘紫禁城究竟是誰設計建造的?六百年謎團

  北京紫禁城是誰設計的?故宮雄踞於北京的中軸線上,將北京城分為東、西兩部分,城墻內的面積約72萬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明、清兩代24位皇帝就居住在這裡,幾百年多少軍國大策都由此發出,改變著一代代中國人的命運。關於故宮的文獻與實物異常豐富,可惜的是,獨缺建築設計者的資料。在那個時代,工匠的社會地位不高,雖說初建時有幾百萬人的建築大軍,留下姓名的卻屈指可數,至於設計者是誰,就更成瞭歷史之謎。  材料就準備瞭11年  1402年,一直鎮守北方的燕王朱棣費盡心機,終於奪取瞭自己侄兒建文帝的天下,當上瞭大明王朝第三個皇帝。據說,當朱棣的軍隊攻破都城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時,建文帝在火海中下落不明。朱棣從此留下瞭一塊心病,總是擔心建文帝會從某個地方冒出來。  朱棣登基不久,一心想為建文帝報仇的禦史大夫景清在朝堂上意圖謀刺,險些要瞭朱棣的命。這之後,他經常做噩夢,加上又不習慣南京濕熱的天氣,便強烈懷念起居住多年的根據地北京來。  4年後,以丘福為首的大臣,建議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宮殿,朱棣非常開心,毫不猶豫地答應瞭。一場浩大的工程於是拉開瞭序幕。  朱棣先派出人員,奔赴全國各地去開采名貴的木材和石料,然後運送到北京。光是準備工作,就持續瞭11年。   珍貴的楠木多生長在崇山峻嶺裡,百姓冒險進山采木,很多人為此丟瞭性命,後世留下瞭“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價。開采修建宮殿的石料,同樣很艱辛。現在保和殿後那塊最大的丹陛石,開采於北京西南的房山。史書記載瞭運送它時的情景:數萬名勞工在道路兩旁每隔一裡左右掘一口井,到瞭寒冬臘月氣溫足夠低時,就從井裡汲水潑成冰道,用瞭28天的時間,才送到瞭宮裡。此外,還要在蘇州燒制專供皇傢建築使用的方磚——金磚,山東臨清也要向北京運送貢磚。這些各地的材料大部分經由大運河船運而來,因此才有瞭“先有大運河,再有北京城”這句俗語。  皇帝叫他“蒯魯班”  材料準備好瞭,永樂十五年(1417年),朱棣開始從南方調集大量能工巧匠,大興土木,興建宮城。  故宮是嚴格按照封建宗法禮制設計規劃的,前面三個大殿為外朝,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後面的宮殿群則為內廷,住著後宮嬪妃,是皇帝傢庭生活之所。“左祖(太廟)右社(社稷壇)”和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也在故宮建築中得到運用。依照中國古代的星象學說,紫微垣(即以北極星為中心的區域)是天帝居住之處,天人對應,所以皇帝的宮殿被稱為紫禁城。  這片宏偉的建築群,到底是由誰來負責設計的呢?  據目前流傳最廣的說法,故宮的設計者是明代一位傑出的匠師,姓蒯(讀“kuǎi”)名祥。他生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卒於成化十七年(1481年),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香山人。相關閱讀推薦:八國聯軍侵華哪一年?百姓為何幫聯軍攻紫禁城末代皇帝溥儀離開紫禁城 皇宮內哭泣聲一片火燒圓明園悲劇真相 英國人原計劃本是焚紫禁城“紫禁城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怎麼傳出來的揭秘:鹿鐘麟僅靠20人如何將溥儀趕出紫禁城

揭秘紫禁城故宮是誰如何建造的?紫禁城建造之謎

  揭秘紫禁城建造之謎:紫禁城(Forbidden City)是中國明、清兩代24個皇帝的皇宮。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紫禁城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紫微垣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  「山河千裡國,城闕九重門。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唐代駱賓王寥寥幾句詩,把世人對帝王宮殿的尊崇與好奇之心表露無遺!  這座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紫禁城」,矗立幾百年來其無比威嚴和神秘帶給現代人無比震撼,直到它被辟為現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後,其真實面貌才逐漸向世人公開。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Daily Mail),如同古埃及金字塔那些宏偉建築,古人是如何搬運材料以及用何種方法建造令人摸不著頭緒,不過,占地面積有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15萬平方公尺的「紫禁城」建造之謎已被科學傢揭曉。  由大陸北京以及美國普林斯頓達大學的專傢表示,100噸重的大石頭至69公裡外的紫禁城,是由人造渠道所運送,但最新研究發現更有效的方法「利用水井以即使道路結冰」讓巨大石頭更容易滑動,易於搬運。  專傢表示,他們相信過去工人人造的道路上每隔500公尺就挖一口井,以獲得水源並傾倒在冬天道路使之結冰,同時也用作潤滑,再以人力拖拉。   專傢說,經過計算若是在沒有水的道路拖拉123噸重、9.5公尺長的巨石,需要338名男子拖拉,但若是以使道路結冰,隻需46名男子就可拉動這塊巨石。  此外,浩大的工程以及建築材料都為稀世珍寶,光是準備建造「紫禁城」的材料就花瞭11年左右,使道路結冰花瞭28天。擁有600年歷史的「紫禁城」於1406年開始建造,於1420年完工。  然而,至於建造紫禁城的建築師究竟為何人?目前流傳最廣的說法,設計「紫禁城」的建築師是明代一位傑出的匠師蒯祥,但在那個時代,工匠的社會地位不高,雖說初建時有幾百萬人的建築大軍,實際上留下姓名的卻屈指可數,至於設計者是誰,就更成瞭歷史之謎。相關閱讀推薦:故宮的六大宮廷之迷:紫禁城裡“冷宮”在哪兒?八國聯軍侵華哪一年?百姓為何幫聯軍攻紫禁城末代皇帝溥儀離開紫禁城 皇宮內哭泣聲一片火燒圓明園悲劇真相 英國人原計劃本是焚紫禁城清帝遜位後誰第一個在紫禁城內剪去辮子?

故宮的六大宮廷之迷:紫禁城裡“冷宮”在哪兒?

  故宮的冷宮在哪裡?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迄今已歷經560多年的滄桑歲月。這裡曾居住過24個皇帝 ,既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召見群臣、行使權力的場所,也是皇帝和後妃、皇子們居住、遊玩的 地方。3公裡長、10米高的宮墻,儼然是一座森嚴壁壘的城堡,留下瞭一個個不解之謎。  天人合一紫禁城  故宮又稱為紫禁城。把皇宮稱為紫禁城,有何解釋呢?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我國古代天文學傢將天上的星宿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稱紫微宮、紫宮。它在北鬥星的東北方。“太平天子當中坐,清慎官員四海分”,古人認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辦理朝政與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瞭天下的中心。又因皇宮是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最高級別的“禁區”,便有紫禁城的“禁”字來強調皇宮的無比尊嚴。  故宮午門  太微垣南有三顆星被人視為三座門,即端門、左掖門、右掖門;與此相應,紫禁城前面設立端門、午門,東西兩側設立左、右掖門。午門和太和門之間,有金水河蜿蜒穿過,象征著天宮中的銀河。皇帝及皇後居住的乾清宮與坤寧宮,“乾”、“坤”二字就意味著天地的意思。其東西兩側的日精門與月華門,則象征著日月爭輝。東西六宮及其他諸宮殿也都分別象征著天上的十二星辰和各個星座。   故宮房間知多少  故宮的房間數不清。有人說,故宮有9999間房;有人說,故宮的房間應該有999 9間半,那麼,又為何有9999間半呢?半間在哪兒?  原來,半間是指文淵閣樓下西頭的那一小間。實際上故宮所謂的半間房是根本不存在的 。文淵閣西頭這間,面積頗小,僅有一作上下用的樓梯,但仍是一整間。文淵閣是藏我國第一部《四庫全書》的處所,為瞭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克火之意,文淵閣一反紫禁城房屋多以奇數為間的慣例,采用瞭不講對稱的偶數——6間。但又為瞭佈局上的美觀,

紫禁城的由來:故宮為什麼俗稱叫做“紫禁城”?

  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公元1402年,朱棣繼承瞭皇帝之位後,下詔在北京城營建紫禁城。  紫禁城占地72萬平方米,包括宮殿樓在內的建築共786種,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群。紫禁城取紫微星居於天地中心之意,表示這裡是世界的中心,“紫”是指居於中天的紫微星,古代是天地的象征,另外皇宮戒備森嚴,又是禁地,所以稱為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先後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紫禁城的房屋傳說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隻比天帝的一萬間少半間,據現代古建築物專傢的科學統計,故宮大小宮、殿、堂、樓、閣等共有房屋8700多間。  太和殿是外朝的主殿,俗稱金鑾殿,現在人們看到的太和殿是康熙三十四年重建的,殿前廣場面積3萬多平方米,是皇帝舉行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的地方。舉行盛典時,文武官、儀仗隊近千人在此整齊地排列等待謁見皇帝,由於過於寬廣,大臣們可以說完全看不到在殿內的皇帝,使皇帝和眼前的金鑾殿越發顯得神秘莫測。   向太和殿延伸的臺階,雕鑿著雲和龍的紋樣,這樣的臺階隻能允許皇帝一人通過。上面就是中國民間所說的金鑾寶座。寶座正上方有“盤龍藻井”。藻井上雕刻著一條龍,龍嘴下面叼著一個晶亮的圓球,稱為“軒轅鏡”。據說它是中國古代祖先“軒轅氏”制造的,可以分辨真假天子,袁世凱登基時,因為心虛害怕軒轅鏡會掉下來砸死自己,於是下令將龍椅往後移瞭若幹寸。  永樂帝在營建紫禁城時,將處理各種政務公事的場所外朝和皇帝的個人生活場所內廷分開瞭,在保和殿的北側是內廷,也就是皇帝的住處。內廷的進出口乾清門前,放置著雌雄各一隻金獅。相關閱讀推薦:故宮裡有多少“宮”?北京故宮到底有多少間房子揭秘紫禁城故宮是誰如何建造的?紫禁城建造之謎埋藏故宮深處的靈異事件有哪些? 故宮靈異真相故宮的六大宮廷之迷:紫禁城裡“冷宮”在哪兒?故宮靈異事件 故宮鬧鬼的故事是真的嗎(圖)?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盡管當時的永樂帝把宮殿造得異常高大,戒備十分森嚴,甚至想用這些銅鑄石雕猛獸懾服他的臣民,但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震動瞭全世界,也改變瞭紫禁城的命運,宣統皇帝溥儀成為瞭在紫禁城的最後一個皇帝,也被稱為末代皇帝。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今天人們稱之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故宮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為世界之最;故宮的整個建築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河水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裡的城墻,墻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墻上有4個門,南有午門,西有西華門,城墻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簷、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縝密佈局舉世無雙,堪稱中國古建築中的傑作。  偌大的故宮處處體現中國文化。故宮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南為工作區,即外朝;北為生活區,即內廷。外朝內廷的所有建築排列在中軸線上,東西對稱,秩序井然。不可不看的外朝主體建築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築在8米高的巨大平臺上,總面積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狀元的場所。內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寧三宮以及東西兩側的東六宮和西六宮,這就是皇帝及其嬪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稱為“三宮六院”。在居住區以北還有一個小巧別致的禦花園,是皇室人員遊玩之所。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宮,皇後住坤寧宮,交泰殿則是皇後活動的場所。清朝後期,皇帝和皇後都搬至西六宮等地去瞭。最著名的是養心殿,從雍正皇帝起,這裡就成為皇帝理政和寢居之所,慈禧太後也在此垂簾聽政,時間長達40餘年。   更有趣的是,故宮的一草一木都有某種象征意義,體現瞭古代中國的文化精粹。“紫禁城”這個名字就與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中國人認為“天人感應”或“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的。古代天文學把恒星分為三垣,周圍環繞著二十八宿,其中紫垣(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垣正中”之紫,意為皇宮也是人間的“正中”。“紫”則指皇室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細心的遊客會發現故宮裡的地名,都有“仁”、“和”、“中”、“安”等字,如**、太和殿等,這些字所代表的意義是中國儒傢思想的核心,即“中正”,“仁和”,突出傳統的儒傢理念。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明朝皇室如何窮奢極欲:紫禁城地磚造價賽黃金

  明朝皇室窮奢極欲:人們形容繁華盛世的大場面、大儀式時,會贊嘆地寫道“樹裹織錦”、“金磚鋪地”,原本理所應當地認為那是一種寫作手法,但當人們見識到皇宮裡有數不盡的金銀珠寶、數不盡的古器珍玩後,才恍惚覺得書中的描寫是不是真的有些誇張……紫禁城啊,將天下的財富都集於一身的福地,是否真的拿金磚在鋪地呢?  用磚鋪地,不是修建紫禁城時創建的傳統,據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人們在建造房屋時,就開始用磚鋪設道路。到瞭明代修建紫禁城時,皇帝不惜重金也要打造恢宏壯麗的宮殿建築群,每一個細節都不能忽略,哪怕是踩在腳下的路,都是需要裝點修飾的對象,實際上,皇帝的要求也的確達到瞭。紫禁城的金碧輝煌隻能讓百姓們望而止步,於是,民間便流傳著“紫禁城的地都是用金磚墁的”這樣的傳言,當然,大傢都知道這不可能是真的,紫禁城那麼大,如果真用黃金鑄磚鋪地,實在是難以想象的事。  雖說紫禁城鋪地的不是“金磚”,但也不是一般的磚,而是一種看上去光潤似墨玉、踏上去不滑不澀的方磚。  明代在營建紫禁城時,鋪地所用的細磚都是蘇州等五府燒造的,因為蘇州等地位於大運河旁,土質細膩,含膠體物質多,可塑性大,澄漿容易,制成的磚質地密實,而且,制成之後,可就近利用運河水運到北京。   這種磚的制作工藝非常的復雜,根據明代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中的記載,此磚要經過二十多道復雜的工序,按照正確的順序才能鑄成。首先是選取“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的泥土作為原料,經“汲水滋土,人逐數牛錯趾,踏成稠泥”,叫做練泥。泥練好後,填滿木框中,“平板蓋面,兩人足立其上,研轉而堅固之”,然後將磚坯陰幹,入窯燒制。此磚制作起來復雜,燒制時的工序也是極為復雜。  據明代時,在蘇州主持制磚的工部郎中張向之所寫的《造磚圖說》中,可以看到此磚入窯燒制的情況:入窯後要以糠草熏1月,片柴燒1月,棵柴燒1月,松枝柴燒40天,凡130日而出窯。還沒結束,出窯後還要在特制的桐油中浸泡百日,這樣才能制作完成一批金磚。當時,金磚主要有1尺7寸、2尺、2尺2寸等三種型號。  此磚在鋪設過程中,要求更為嚴格。首先進行砍磨加工,以使墁好後表面嚴絲合縫,即所謂的“磨磚對縫”。然後抄平鋪泥、彈線、試鋪,最後按試鋪要求墁好、刮平,浸以生桐油,才算完成。根據清代官書《工程做法》上規定,砍磨2尺金磚每一工隻能砍3塊。而墁地時每瓦工1人、壯工2人,每天隻能墁5塊,可見鋪設工程的細致程度。  僅僅是為皇宮鋪地的磚,就如此講究,倒也不難想到為什麼會稱之為“金磚”瞭。一種說法認為,是由於此磚端正完整,顆粒細膩、質地密實,顏色純青,敲起來有金石之聲,所以叫“金磚”。也有人認為,由於此磚隻運到北京的“京倉”,供皇宮專用,所以叫“京磚”,之後逐步演變為“金磚”。無論是哪種原因,此磚凝聚瞭那麼多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血汗,耗費瞭如此多的人力與物力,的確是不能用黃金輕易計算出的。如果從這個意義考量,稱其為“金磚”,乃實至名歸。相關閱讀推薦:紫禁城的由來:故宮為什麼俗稱叫做“紫禁城”? 末代皇帝自述:怕遭報復遣散紫禁城所有太監揭秘紫禁城故宮是誰如何建造的?紫禁城建造之謎故宮的六大宮廷之迷:紫禁城裡“冷宮”在哪兒?揭秘紫禁城究竟是誰設計建造的?六百年謎團八國聯軍侵華哪一年?百姓為何幫聯軍攻紫禁城

八國聯軍侵華哪一年?百姓為何幫聯軍攻紫禁城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皇城,皇帝的子民們競相扶逃命。當時的清兵和義和團兵不下20萬,大清和八國聯軍比例約10:1。裝備上清兵一樣不缺,而八國聯軍的重武器還不如守城的清兵多。然而清兵逃瞭個精光,留下瞭穿佈衣長衫的百姓,也留下瞭這些真實的民眾競相扶梯相助八國聯軍的照片。  照片上,有百姓幫助入侵者扶梯子的,有在城頭上接應的,也有觀看砍殺主戰官員的,更有親自動手砍殺義和團的。  固然,這種引狼入室的變態情感中,摻雜人們對於當局的痛恨。但是,引狼入室,畢竟入的是自己的傢呀。這不能讓人理解並原諒。我們更不能自欺欺人地將這樣的行為理解為要推翻封建王朝。  我想起魯迅的一句憤慨,盡管現在說魯迅是那麼地土,那麼地不時髦,但我還是想起他那句話:“這樣的中國人!”是的,我們曾有過那樣不堪的中國人,我是說那樣的普通中國人。  過去講漢奸,常常是專指官員,專指那些有一定地位的人,然而,這一組照片讓人看到瞭平民漢奸,而且數量之大,令人驚訝。我甚至在那些引狼入室的百姓臉上看到瞭歡欣的笑容。“看熱鬧不怕事兒大”這樣的古俗,竟然也能在亡國時有所作為。   過去講賣國,都是專指手握重權的人,現在這一組照片卻讓我們看到瞭民眾的集體賣法。  幾千年輝煌燦爛的文明,那些冠在“人民”前面的種種美麗定語,突然之間,變得那麼模糊,模糊而又難堪,難堪而又突然想笑。這是中國人嗎?這是傳說中的中國人嗎?不錯,清末的官們都很壞,那麼,他們所賴以生存的土壤呢?看看京城裡那些引狼入室的平民百姓吧,看看他們的形象是不是史上獨一無二的?是八國聯軍打敗瞭中國嗎?不是的,中國是中國人自己打敗的。當我們對歷史進行結帳時,萬萬不可忽視、無視那些在亂局中起哄使反勁甚至引狼入室的傻蛋們。  當我們醉心對一個概念的總體歌頌的時候,一定要記得歷史上那些觸目驚心的個案,有時可能隻有個案才具有真實的力量。當“愚昧麻木”與“智慧勇敢”相沖突的時候,最好多關註一下前者。在人類歷史上,通常的情況是,傷疤比歌聲更有推動進步的價值。  這一組名為《實拍清末百姓幫八國聯軍入侵紫禁城照片》比起歌星們的艷照來,並沒有引起多少當下中國人的關註,然而,中國人要想有出息,中國要想不再出現百年前那樣的大悲劇,不揣冒昧,我推薦大傢都看一看,並且想辦法勸自己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