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臣子

為何說蕭何貪污自毀清譽是君主時代臣子的悲哀

  蕭何是漢初三傑之一。劉邦曾經評價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我比不上子房;鎮守國傢,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統帥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取,我比不上韓信。”再深入分析一下,張良在漢朝建國後已經不管事,韓信在被貶為淮陰侯以後基本處於一種被“限制居住”狀態;蕭何曾經是劉邦的上司,在沛縣期間經常資助劉邦,還利用自己官吏的身份多次保護過劉邦。反秦起義時,蕭何自覺奉劉邦為“主公”,始終如一,從無二心,是劉邦班底最早、最基本、最主要的成員。張良雖然也較早依附劉邦,但比蕭何要晚一些,中間還當過韓國的司徒,劉邦被封為漢王就國時還沒有跟隨前去。韓信是因為蕭何的極力推薦才有機會展示才華的,有句話叫做“成也蕭何”,意思就是蕭何成就瞭韓信。這樣一比較,蕭何對整個漢朝的貢獻,似乎又比張良和韓信要大。  蕭何勤於公務,還是在當秦朝官吏時,就通曉法律,辦事條理,在一郡公務考核中名列第一。蕭何不愛錢財,當劉邦的軍隊進入秦國都城咸陽時,將領們都爭著奪取分刮錢財,唯獨蕭何進入丞相府,收取瞭秦朝的所有文獻資料。正是靠著這些資料,作為被封在流放犯人地區的漢王劉邦,才能夠瞭解天下基本情況。蕭何一生簡樸,購置田產必定要在偏遠貧瘠的地方,建造傢園不求奢華。在他看來,如果後代能像他一樣賢能,有瞭這些足可以安身立命;假如後代不賢能,有權勢的人看不上這種地方,不會有意奪取,反而可以保住這些傢業,過上普通人的日子。  然而,這樣一個為國傢所倚重,為百姓所愛戴,一生簡樸的人,卻在劉邦死的那一年低價強賣百姓田地,與民爭利,而這樣做的原因竟然是為瞭自毀聲譽,好讓皇帝“安心”!不能不說這是蕭何一生的悲哀,也是整個封建社會皇權制度下一切清廉臣子的悲哀。  那麼,蕭何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做呢?  劉邦擔心蕭何有異心。  劉邦領兵東進和項羽爭奪天下,蕭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治理巴蜀,平定三秦後,蕭何又協助太子監國,鎮守關中。楚漢之爭,戰場形勢變換不定,勝負關系經常互換,兵員損失慘重。當劉邦兵敗以後,總是蕭何征調關中士卒,為劉邦補充兵員,恢復士氣,劉邦因此得以和項羽再戰。當楚漢滎陽對峙期間,劉邦多次派遣使者慰勞蕭何。表面看起來,這是劉邦對蕭何的關懷厚愛,但深層次裡的事情卻不是這樣。劉邦在死前把蕭何關進瞭監獄,有一個姓王的衛尉就對劉邦說過:“當時相國留守關中,他隻要動一動腳,那麼函谷關以西的地盤就不歸陛下所有瞭。”劉邦擔心的就是這個,他自己能夠叛項羽而自立,要是蕭何有心自立為王怎麼辦?所以,當時有個叫鮑生的人對蕭何說:“漢王在前線風餐露宿,卻反過來慰勞你,這是內心在懷疑您吶!為今著想,不如派遣您的子侄兄弟能打仗的人都到漢王身邊軍中效力,這樣漢王才能安心。”蕭何這樣做瞭,劉邦果然高興。   劉邦擔心蕭何得民心。  楚漢相爭時期,楚漢兩國有一個鮮明的對比,楚國控制的諸侯國和地盤,不是這兒亂就是那兒叛,而漢王國所擁有的巴蜀、漢中以及三秦地區,始終穩定。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劉邦每占領一個地方,馬上就會改秦制為漢制,而這些法律和規章的制定執行都是蕭何所為。劉邦當皇帝後,在中央政權控制的范圍內,社會能夠很快穩定下來,也是由於法律的及時實施。由於這些法律的制定和實施,蕭何贏得瞭民心。當時就有人說,蕭何“初進入關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多年瞭,民眾都親附”他,如今全國統一,蕭何一如既往勤勉做事,“與百姓關系和諧,受到百姓愛戴”。劉邦當瞭皇帝,為瞭鏟除諸侯王,連年征戰。這和楚漢相爭時有一個相同之處,劉邦在前方打仗,蕭何在後方理政安國保證前方供應。蕭何除瞭在後方安撫勉勵百姓,還把自己的傢財全部拿出來捐助軍隊,討陳豨、平英佈都是這樣,殺瞭韓信得到的賞賜蕭何也一點兒都沒要。  本來這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戰時國傢經費緊張,大臣拿出自己的錢來支援前線,這對皇帝來說實在是求之不得,蕭何主動拿出來不是很好嗎?當時劉邦也是這樣想的,每當蕭何拿出錢財來,劉邦都很高興。可是,當天下的異姓諸侯王該平定的都平瞭以後,劉邦就不這樣想瞭。這時候的劉邦想的是:位高權重、能力超強、深受百姓愛戴的蕭何難道不是像異姓諸侯王一樣是大漢帝國的威脅嗎?並不是我們要無端揣測劉邦的心思,當時的人也這樣認為,蕭何的一個門客就明確的指出,說“蕭何滅族的日子不遠瞭”。原因就是劉邦屢次詢問蕭何的情況,並不是時時處處的關心,而是害怕他“震撼關中”。於是這個門客給蕭何出瞭一個主意,讓他多買田地,並用低價、賒借等手段購買,以便敗壞自己的名聲。蕭何聽取瞭這人的建議,劉邦不但不惱,反而很高興。  劉邦平叛歸來,拿著百姓的告狀信給蕭何看,劉邦竟然是笑著說的,可見劉邦是多麼的希望蕭何“失去民心”!當蕭何趁機請求,讓民眾耕種皇帝所有的上林苑中的空地時,劉邦立刻以“接受商人賄賂”的罪名將蕭何關進瞭監獄。因為蕭何又一次犯瞭忌,他又會成為民眾愛戴的對象。  既然蕭何犯瞭大忌,劉邦又把他關進瞭監獄,已經成瞭砧板上的肉,可是劉邦為什麼沒有殺他呢?這是基於兩種原因:一是沒有人出來說情;問題來瞭,為什麼沒有人給蕭何說情呢?到瞭蕭何這種地位,感覺自己能說上情,說情又能夠起作用的人已經沒有幾個瞭,許多有功大臣尚且自顧不暇,誰還敢在這個時候觸黴頭!蕭何這個人卓爾不群,從來就是一副公事公辦的態勢,怕是還真沒有鐵桿死黨。劉邦隻是把蕭何關瞭起來,還沒有做出最後的處理決定,很多人還沒有考慮好該不該說情,需要不需要說情。這倒反過來成全瞭蕭何,讓劉邦覺得蕭何的所作所為隻是一個人的行為,並不是一種勢力,他大可以放心。有一個人在劉邦面前說過蕭何,這個人是個姓王的衛尉,大概就是劉邦的衛隊長之類的小官,官雖小,確是劉邦的人。他說瞭兩點,蕭何所做都是相國職務范圍內的事情、蕭何留守關中的時候沒有謀取私利,為什麼要在現在牟利呢?這個人的話劉邦聽進去瞭,但這個人說的是理,不是講的情。二是蕭何沒有辯解。這是一個正直、沒有私心的人常規的做法。皇帝鐵瞭心要殺你,辯解毫無用處,隻會加速死亡的步伐。皇帝猶豫不決,不辯解既能說明態度好,又能證明皇帝做得對。給皇帝留下瞭面子,也就給自己多瞭一線生的機會。  封建社會,說到底,皇帝不過是一個地主,是天下第一號的地主,這就是皇帝們經常說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皇帝管不過來那麼多的地,也管不過來地上那麼多的事兒,他們隻能分一些地出去給他人,也還的雇一些人給他管事,這就有瞭王侯和官員。作為王侯和官員,必須記住兩點,你這個地主不能大過皇帝,你所有的財產都應該是皇帝所賜。如果你想背著皇帝多撈一點,那是絕對不行的,這就是為什麼要把貪污受賄列入十惡不赦之列的原因。不過,皇帝不但愛財,他更貪“心”,當有人把民心拿走,那就意味著他有可能當不成地主,也就是失去所有的財產。所以,在丟掉一部分財產和讓人拿走“民心”相比,孰輕孰重一般皇帝都會看的清楚。  在蕭何之前,歷史有過正反兩方面的例子。管仲奢華張揚,贏得瞭齊桓公放心把國政交給他,王翦一再向嬴政要賞賜,得到瞭秦王放心把軍隊交給他,都等於是把“民心”交給瞭最高統治者。相反的例子,齊國的田氏把財產全部散給國人,買得瞭民心,最終齊國改姓,田氏擁有瞭整個齊國。蕭何絕無私心,卻不幸觸到瞭皇帝劉邦的最隱秘處。  丞相掌握著一個國傢的行政權,隻有他最有條件能夠和皇帝爭奪天下財產,所以這皇權和相權歷來也是既配合又爭鬥,到瞭明代,朱元璋終於不耐煩瞭這種爭鬥,幹脆取消瞭丞相制度。但是,取消瞭丞相這一職務,不等於丞相該幹的事也不存在瞭,所以這皇帝和丞相兩個人的爭鬥,變成瞭皇帝和幾個人的爭鬥。如此看來,蕭何的悲哀,是整個封建社會所有臣子的悲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蕭何為瞭活命,竟然需要自證其污,自毀聲譽!相關閱讀推薦:揭秘:蕭何貪污漢高祖劉邦為何不怒反而很高興?揭秘:西漢名相蕭何貪污是真的為瞭貪而貪嗎?漢中著名成語典故大全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史上最早鐵帽子王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瞭呢?蕭何為什麼還是漢初第一功臣?他立瞭什麼功勞?

乾隆是中國歷史上最高產詩人:臣子時常幫他收尾

  許多人一直認為陸遊是中國寫詩最多的人,他活瞭85歲寫詩近萬首,平均每三天寫詩一首。實際上,中國寫詩最多的人是清代的乾隆皇帝。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介紹,乾隆禦制詩其實共有四集,初集凡4150餘首,二集凡8490首,三集凡11620首,四集凡9900首,四集總數為34160餘首。這是被收入集子的,他還有一些詩沒被收入其禦制詩集。   那麼,乾隆一生究竟寫瞭多少詩?一說39340首,一說43000首。這兩個數字,無論是哪個對,均比史上高產詩人之亞軍陸遊的詩歌總量高出許多來,所以說,乾隆皇帝是當之無愧的寫詩高產冠軍,且遙遙領先於亞軍。《全唐詩》裡所有詩人的詩加起來,也沒有乾隆皇帝一個人寫得多。   如此驚人的產量,使乾隆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寫詩最多的人,而且是全世界古往今來寫詩最多的人。也真難為乾隆他老人傢,一生寫瞭這麼多詩,卻沒有一首被後人記住或傳誦,任何版本的中國詩歌史,也從來就沒有人把這位寫詩最多的皇帝列入其中,說來也算是一個奇跡,更是一個笑話。   據清人沈德潛記載,乾隆本人已經相當程度的漢化,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所不通。但其造詣,也就一般水平。   沈德潛是江蘇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早年傢貧,從23歲起繼承父業,以授徒教館為生,過瞭40餘年的教館生涯。盡管處境並不如意,但他並未棄學,在奔波生活之餘,勤奮讀書,從22歲參加鄉試起,他總共參加科舉考試十七次,最終在乾隆四年(1739年)才中進士,時年六十七歲,從此躋身官宦,備享乾隆皇帝榮寵。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77歲辭官歸裡。在朝期間,他的詩受到乾隆帝的賞識,常出入禁苑,與乾隆皇帝以詩詞唱和。乾隆皇帝的一些詩,就是沈德潛幫助其“完成”的。   有一年冬天,乾隆和沈德潛等一大幫人一塊兒去西湖遊玩,正好下雪瞭,雪花迎風飛舞,催生寫詩靈感。“大詩人”乾隆皇帝情不自禁,詩興大發,便開口吟詩:“一片一片又一片,”大傢聽瞭紛紛叫好,都說皇上出手不凡,語驚天下!一番無原則的奉承,聽得乾隆很開心,於是他繼續吟道:“三片四片五六片………”這下,大傢可就有點不知所措瞭:就這“詩”,小孩子一天也可以寫好多句啊。但誰也不敢說真話,繼續好評如潮地敷衍這個喜歡附庸風雅的主子。乾隆皇帝一鼓作氣,又來一句:“七片八片九十片……”這句一出,大傢傻眼瞭,難情這位爺是在數數呀?莫非還會來句“百片千片萬萬片”?這能叫詩嗎?乾隆皇帝呢,寫到這裡沒詞瞭,半天沉思不語。就在這冷場的關鍵時刻,沈德潛挺身而出來幫助完成這個半拉子工程,隻見他上前一步跪下來,說:“皇上的詩寫得太好瞭,請讓臣下狗尾續貂。”正在尷尬的乾隆當然準奏。於是,沈德潛接上:“飛入梅花都不見。”平心而論,這個掃尾工程完成得很漂亮,一下子提升瞭全詩的品位。於是乎,“高宗擊節稱善,且以貂裘賜之。”自然,這首詩的版權也就屬於乾隆皇帝瞭。

武則天臨死前對哪位臣子念念不忘?下遺詔為其平反

  武則天雖然恨褚遂良的迂腐,卻不得不佩服他的正直與忠誠。最終,她與自己的內心達成瞭和解,不想把懊悔帶到另一個世界,這才有瞭為褚遂良平反的遺詔。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的生命走到瞭盡頭。彌留之際,她下瞭道遺詔,裡邊有這樣一句話,特別引人註目:“其王、蕭二族及褚遂良、韓瑗等子孫親屬當時緣累者,咸令復業。”這相當於給當初因反對自己而遭受迫害的褚遂良等人平反,要知道,當初褚遂良是武則天最為憤恨的人,為什麼此時還惦念著他,甚至要為他平反呢?  褚遂良是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出身於名門望族,學識淵博,性格耿介,尤得唐太宗李世民器重。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病重的唐太宗把長孫無忌與褚遂良召入臥室,對他們說:“當年漢武托孤於霍光,劉備托孤於諸葛亮,我以後的事,全都托付給你們瞭。”又轉頭對太子李治說:“有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在,國傢之事,我就放心瞭。”  褚遂良成為托孤之臣,是因為他是李治最強有力的維護者。當年,太子李承乾因罪被廢黜,朝臣多認為九子晉王李治仁厚,應該是太子的不二人選,但太宗更喜歡四子李泰。有一天,他對近臣說:“昨天青雀(李泰的小名)投入我的懷抱說,‘我到今天才得以成為陛下最親近的兒子,此為我再生之日。我隻有一個兒子,百年之後,一定為陛下殺瞭他,把王位傳給晉王’。父子的倫理,原應當是天性,我見他這樣,非常垂憐他。”大傢聽瞭,面面相覷,都沒說什麼,唯獨褚遂良走上前說:“哪有陛下百年之後,魏王執掌政權為天下的君王,而能殺死自己的兒子,傳王位給晉王的道理呢?”太宗幡然醒悟,當天立李治為皇太子。   李治即位後,對褚遂良非常感激,封褚遂良為河南縣公,第二年又升為河南郡公。永徽四年(653年),褚遂良被拜為尚書右仆射,執掌朝政大權。然而高宗李治做夢也想不到,因為立皇後的問題,褚遂良成瞭他最大的絆腳石。  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受到昭儀武則天的蠱惑,想要廢黜王皇後,冊立武氏。有一天,他傳召長孫無忌、褚遂良、李勣和於志寧入內殿開禦前會議。這些人事前得到消息,商議如何勸諫,但誰也不想放這頭一炮,褚遂良主動請纓說:“我奉先帝遺詔輔佐陛下,如果不盡愚忠,無臉去見先帝。”  高宗陳述黜後的理由說:“罪莫大於絕嗣,皇後久未生育,而武昭儀生有皇子,朕準備立武昭儀為皇後,眾位卿傢意下如何?”沒等別人開口,褚遂良第一個站出來說:“皇後系出名門,也是先帝為陛下所娶。先帝崩殂之際,曾拉著微臣的手說:朕現在將佳兒和佳婦托付給卿。當時陛下也在場,想必聽得很清楚。臣沒聽說皇後犯瞭什麼過錯,豈可輕言廢立之事!臣絕不會為瞭曲意奉承陛下而違背先帝的遺命。”   任憑高宗如何解釋,褚遂良就是不同意,當天的會議不歡而散。第二天,高宗再次召集開會,褚遂良直言不諱說:“陛下一定要改立皇後也可以,但請選擇貴族姓氏。武昭儀曾經伺奉過先帝,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又怎麼能瞞得過呢?倘若立她為皇後,天下人將會做何感想呢?”  這句話說到瞭高宗的痛處,他羞愧得沒有說話。褚遂良卻越說越激動:“愚臣觸犯瞭聖上的尊嚴,罪該萬死,隻願不辜負先朝的厚恩,哪裡還顧性命。”說完把帽子摘瞭下來,還把上朝時執的手板放到臺階上,說:“還陛下這個手板,我要告老還鄉!”高宗大怒,命令侍衛把他架出去,一直躲在幕後偷聽的武則天氣得不得瞭,大喊道:“何不撲殺此獠(怎麼不殺瞭這個老南蠻)!”  最終,高宗不顧褚遂良等人的反對,強行冊立武則天為皇後。褚遂良因為違背聖意,被貶為潭州(今湖南長沙)都督。顯慶二年(657年),又貶到桂州(今廣西桂林)任都督。武則天還不解氣,不久又將他貶為愛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刺史。顯慶四年(659年),禇遂良在流放中孤獨地死去,時年62歲。  武則天畢竟不是一個小女人,當過皇帝之後,閱遍群臣,她雖然恨褚遂良的迂腐,卻不得不佩服他的正直與忠誠。最終,她與自己的內心達成瞭和解,不想把懊悔帶到另一個世界,這才有瞭為褚遂良平反的遺詔。相關閱讀推薦:唐代才女上官婉兒為何慘遭黥刑?與武則天男寵偷情武則天為何要親手幹掉美貌外甥女?賀蘭氏怎麼死的嬖幸男寵讓武則天在晚年被逼下臺!武則天退位之謎武則天乾陵61尊石人為何沒有頭?乾陵無頭石像之謎解讀武則天的政治手腕:為瞭當皇帝殺死十位至親

哪位臣子竟敢幹涉唐太宗私生活?揭秘唐太宗秘史

  貞觀初年的某一天,唐太宗很高興,散朝之後請幾個大臣喝酒。都有誰參加瞭這次宴會記載已經不很清楚,但是門下省的副長官王珪反正是參加瞭。王珪是前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大臣,玄武門事變後,他也跟魏征一樣,接受李世民的招安,成為貞觀時代著名的大臣。  唐太宗請客,應該是在皇宮內的一個院落,有美人在側,幫助皇帝裡外張羅。  看著大傢疑惑的眼神,唐太宗就主動給大傢介紹:你們知道她是誰嗎?她啊,是廬江王李瑗的夫人。  唐高祖時,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爭奪未來皇權,彼此拉幫結夥。廬江王是李建成的人,李建成安排他當瞭幽州(今北京)都督。玄武門事變,李建成被殺,這一派算是失敗瞭。掌權的李世民派人通知李瑗到長安報到。李瑗沒瞭主意,找部下王君廓商量。在王君廓的忽悠下,李瑗決定起兵反抗李世民。他還沒準備好,王君廓就領人把他幹掉瞭。於是王君廓立功,成瞭幽州都督。而李瑗的夫人作為罪犯傢屬,沒入掖庭——那是專門給內宮服務的一個部門,負責宮裡的洗浣縫補等粗活。  李世民接著給大傢介紹廬江王夫人的來歷。原來,這位美人在屬廬江王之前已經嫁人。廬江王到幽州任都督後,殺其夫,將她奪瞭過來。李世民很有感觸地跟大傢說:“廬江不道,賊殺其夫而納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廬江王後來的失敗,是因為暴虐過分,不亡是不正常的。   美人的來歷清楚瞭。但是皇帝跟這位美人是一種什麼關系呢?很顯然,是一種不正當的男女關系。這位美人,用唐代的概念描述,就是唐太宗的“別宅婦”。所謂別宅婦,就是男人婚外的同居情人,如同現在的“二奶”。唐玄宗時,曾經專門發過文件:大官養別宅婦,是要受到貶官處分的。  看見皇帝美滋滋的樣子,在座大臣有點發暈。  王珪決定發表意見。他正襟危坐地問唐太宗:“陛下以為廬江王做得對,還是不對呢?”  太宗答:“殺其人而取其妻,卿乃問朕是非,什麼意思?”  王珪說,“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知道什麼是對的,但是不采用;知道什麼是錯的,但是不能改正。現在美人在側,說明皇上心裡是肯定廬江王的,而且是在繼續廬江王的行為。  如果唐太宗辯護,不是沒有理由。因為畢竟他沒有殺人奪妻。按照唐朝法律規定,廬江王的夫人也是罪人,李世民把她安排在自己身邊,對其個人來講,還是一種解放。在皇帝身邊伺候皇上,當然比在掖庭勞動好多瞭。她個人一定更願意選擇伺候皇上。  可是,聽瞭王珪的話,李世民沒有自我辯護,而是“稱為至善,遽令以美人還其親族”(《貞觀政要》卷二·納諫第五)。唐太宗稱贊瞭王珪,立刻把美人歸還給瞭她的傢族。  這件事情涉及皇帝的隱私。王珪作為一個臣下,去幹涉皇帝的私生活,是不是有一點過分?但是,奇怪的是王珪就是敢於諫議,而皇帝竟然沒有勃然大怒。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因為皇帝的形象就是國傢的形象,皇帝的作用就是榜樣的作用。王珪明白這個道理,皇帝也明白這個道理。君臣之間有這個共識,所以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相關閱讀推薦:唐宮秘史:揭秘晚年唐太宗為何想要殺掉武則天?賢君不賢:唐太宗篡改國史 貶低父親而抬高自己揭秘唐太宗35個命運多舛的兒女們:大都死得很慘!揭秘:玄武門唐太宗李世民殺兄與李淵脫不瞭幹系揭秘:唐太宗李世民為何改哥哥李建成的歷史形象

揭秘“一代憤青”宋神宗:屢遭臣子頂嘴鬱悶不已

  導讀:宋神宗(1048~1085)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皇帝,他勵精圖治,銳意改革,被譽為“一代憤青”。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很牛氣的皇帝,卻屢遭臣子們頂嘴,弄得心情鬱悶,牢騷連連。熙寧年間,神宗起用王安石進行綜合體制改革,但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激烈反對。神宗執意要把改革進行下去,為此,他充分發揚民主,親自主持瞭一場改革可行性論證會。  熙寧四年(1071)三月,論證會如期召開。會上兩派的觀點水火不容。“力挺派”的總代表自然是宋神宗,而“拍磚派”的核心人物是比神宗年長40多歲的元老級人物文彥博。這文老頭是歷史上有名的壽星宰相,曾伺候過神宗的爺爺宋仁宗和爸爸宋英宗。仗著這點資本,老文底氣十足,根本沒把20歲出頭的神宗放在眼裡。  辯論中,文彥博放出狠話:“祖宗(指宋太祖)法制俱在,根本用不著變哪門子法,硬整,隻會喪失人心。”這話顯然是沖王安石說的。不料神宗忍不住瞭,說出一句很能代表群眾利益的話:“這場改革,對士大夫來說固然不爽,然而對百姓來說卻沒什麼不好。”這話說到瞭文老頭的痛處,他憤然沖神宗頂道:“陛下請別忘瞭,您是在同士大夫治天下,而不是與百姓治天下!”嘿,文老頭夠牛,跟皇上頂嘴眼都不帶眨的。也是,人傢牛有牛的道理——三朝元老,五十載將相,誰人比得瞭?所以倚老賣老有資格。然而,還有比文老頭更牛的,資格不夠,照樣敢跟天子頂嘴。宋人侯延慶的《退齋筆錄》為我們披露瞭這則鮮為人知的“新聞”。  元豐年間,陜西方面對西夏用兵失利,神宗非常惱火,打算抓個典型殺一儆百,內定的這個替罪羊是一名漕運官員。神宗把這事交給宰相蔡確去辦。次日上朝,神宗一見面就問蔡確:“蔡卿,昨日之事可辦好瞭?”“臣正要向您說說這事。”蔡確臉上堆著笑答道。神宗一聽這口氣,知道事情辦得不爽快,遂不高興地說:“這麼明確的事叫你辦你就辦好瞭,難道還有什麼疑問?”“有啊,皇上。”蔡確不緊不慢地回答,“祖宗以來,未嘗殺過士人,您這麼做是要開先例嘍!”   聞聽此言,神宗心裡咯噔一下:可不是嘛,怎麼就沒想到這茬呢?殺個人事小,壞瞭名聲事大。看來這惡例還真是開不得。但這廝貽誤大事實在可恨,必須治罪。於是指示蔡確:“既然如此,不殺也罷。但你聽好瞭,給我刺上字,發配到窮山惡水的偏遠之地。”蔡確心想,執行吧,老大已經做瞭大大的讓步。說來也怪,這神宗朝的大臣跟受瞭傳染似的,個個敢和皇上頂嘴。蔡確剛老實下來,在場的門下侍郎章?緊跟著就跳出來“練功”瞭。這門下侍郎一般人不很熟知,其實在當時卻是炙手可熱的大人物,跟宰相一個級別,也是宰相的一個別稱。章?更是身懷絕技,不僅有頂嘴的膽,而且有冒犯的謀,屬於“智勇雙全”的那類精英。隻聽他冷不丁冒出一句打有埋伏的話:“這麼辦,倒不如殺瞭他。”  神宗一愣:“什麼意思嘛,給朕玩彎彎繞,你倒是痛快點!”“常言說得好,士可殺,不可辱!”章?回答得很精彩,很經典。一句話把神宗噎得夠嗆,他有點惱羞成怒:“朕快意事一件也不得做!”得,天子惱瞭,擱識趣的一定會就此打住。可姓章的就是與眾不同,不僅沒收斂,反而頂上一句更有分量的:“如此快意事,不做也好!”面對如此牛氣的臣子,神宗默然無語。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宋神宗的傳奇嶽母:帶女兒私奔嫁瞭三個男人高太後簡介 北宋神宗趙頊生母高太後生平介紹宋神宗之後的皇帝是誰?一場有驚無險的繼位 宋神宗是怎麼死的?揭秘宋神宗趙頊夢斷西夏宋神宗時的文字獄 大文豪蘇軾與北宋烏臺詩案宋神宗與王安石 當銳意進取的皇帝遇到拗相公

揭秘:史上為達目的曾向臣子行賄的兩個中國皇帝

  導讀: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無奇不有,居然有兩個皇帝向臣子行賄,他們是宋真宗趙恒和明代宗朱祁鈺。集天下權力和財富於一身的皇帝居然向臣下行賄,這是為什麼呢?  宋真宗為封禪作假賄宰相  宋真宗趙恒是宋太宗第三子,997年繼位。公元1004年秋,遼國20萬大軍南下,直逼黃河岸邊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陽縣)城下,威脅宋的都城東京汴梁。趙恒忙問計於群臣。副宰相王欽若、陳堯叟主張逃跑,任職才一月的宰相寇準則厲聲反對說:“出這種主意的人應當斬首!”他說,如果放棄汴京南逃,勢必動搖人心,敵人會乘虛而入,國傢就難以保全瞭;如果皇上親自出征,士氣定必大振,就一定能打退敵兵。趙恒同意禦駕親征,由寇準隨同指揮。  宋軍見到皇上的黃龍大旗,士氣大振。寇準指揮宋軍出擊,消滅瞭遼軍數千人,射死瞭遼軍主將蕭達蘭。蕭太後見遼軍陷入被動,要求議和。經過寇準的堅持和使者曹利用到遼營一再討價還價,於12月正式議定由宋朝送給遼以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換得遼軍撤走。這就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宋真宗對自己禦駕親征逼遼議和很是得意。不料有一天,王欽若卻對他說:“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以萬乘之尊而為城下盟,沒有比這更恥辱的瞭!”王欽若的話,本來是要貶低寇準的,但卻同時給愛虛榮的宋真宗潑瞭一盆冷水,從此怏怏不樂。  王欽若善於察言觀色,他看出真宗這人既好大喜功,又害怕戰爭,就找瞭個機會假意向真宗提議說:“陛下若出兵收復幽、薊兩州,就可以洗掉澶淵之盟的恥辱瞭。”真宗說:“河北的百姓剛免瞭戰爭之苦,我哪忍心再挑起戰爭呢?還是想點其它主意吧!”王欽若乘機說:“那就隻有封禪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瞭。但自古封禪,都得有‘天瑞’出現才行。”王欽若接著又說:“當然,這‘天瑞’不是說要就有的;前代之所謂‘天瑞’者,有些是人為搞出來的,隻不過人把它當真的崇奉起來,並以之昭示天下,就會同真的一樣瞭。”   宋真宗聽瞭,當然心領神會,但又擔心地說:“王旦也許不會同意這麼幹吧?”王旦是當時的宰相,因此前寇準已被排擠出朝。王欽若說:“我去向他暗示這是出於聖意,估計他不會不同意。”果然,經過王欽若說項,王旦同意瞭。但真宗心裡還是不踏實,就把王旦召來宴飲,正當喝得高興的當兒,命人取出一樽酒來賜與王旦說:“帶回去同老婆孩子一起享用吧!”王旦回傢後打開酒樽一看,哪裡是什麼美酒,裡面盛的全是美珠!從此,王旦自然也成瞭宋真宗封禪的支持者瞭。在王旦、王欽若等人的支持下,宋真宗封禪的鬧劇成功舉行。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朱元璋殺功臣的隱情:為子孫掃除當皇帝的障礙揭秘:中國史上唯一能讓皇帝自願當奴隸傳奇美女古代女官都為皇帝提供什麼服務?畸形的女官制度揭秘:歷史上為皇帝老公哭瞎一隻眼的癡情皇後?揭秘:漢朝女子流行二婚 有三個皇帝娶寡婦為妻揭秘:歷史上因交洋情人毀瞭一世英名的永樂皇帝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明景帝為立太子賄群臣  明景帝朱祁鈺(明代宗)本來不是皇帝,隻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明英宗好大喜功,聽瞭宦官王振的唆使去跟瓦剌打仗,結果一敗塗地,自己也被俘虜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在大臣們的擁戴下,英宗的同父異母弟弟朱祁鈺做瞭皇帝。  朱祁鈺在龍椅上坐穩後,總覺得有一件事梗在心頭難受得很。原來此時的皇太子還是他哥哥明英宗的兒子。景帝心想,這已經到瞭手的江山,再還回去總是舍不得。他想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但自古以來廢立太子一事必須得到大臣們的支持,否則就不得人心瞭。可是,這件有悖常理的事情要得到大臣們的支持,談何容易!這時候,有個叫興安的太監為他出瞭一個“絕妙”的好主意。  不久後的一天,朱祁鈺召集內閣成員首輔陳循、次輔高榖等六人開會。但朱祁鈺隻是跟他們隨便拉瞭一些傢常,談瞭一些無關緊要的公事。然後宣佈散會,搞得大臣們一頭霧水,半天摸不著頭腦。不過散會後,興安太監分別找到瞭他們,一一奉上白花花的銀子,具體數額是:首輔陳循、次輔高榖每人一百兩,其餘四位閣員每人五十兩。這六人都是老奸巨滑之輩,知道皇帝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搞定瞭最重要的六位大臣,接下來就是賄賂群臣瞭,雖然錢不多,隻有區區百十兩銀子,但其中意思大臣們都心領神會。收瞭錢的大臣們一致同意改立太子的倡議。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五月,皇太子朱見深被廢為沂王,朱祁鈺之子朱見濟繼任太子。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幾年後爆發瞭著名的奪門之變,英宗復辟。朱祁鈺被廢為親王,軟禁於西內,不久氣死於永安宮。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劉備與諸葛亮的關系:溫良臣子面具下的較量

  在《三國演義》中,除瞭劉、關、張三位同國異姓的兄弟之外,還存在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和躬耕中立的諸葛鈞等四位同姓異國兄弟。總體而言,兩大兄弟集團的關系是先精誠合作,後貌合神離;瑾與亮的關系則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  “隆中對”是戰略中的戰術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闡述的戰略主要分兩步:一是先取劉表的荊襄為傢,後取西川建基業,橫跨荊、益,形成三足鼎立;二是待天下有變,聯吳抗曹,從荊州和秦川同時進兵北伐中原。但最後為什麼沒能實現呢?一是諸葛亮壓根兒就沒想讓劉備兄弟完全實施;二是諸葛兄弟也沒有預料到會有高人半路殺出。  實際上,“隆中對”是諸葛亮戰略中的戰術,他無非是想以表面的“赤誠”和“智慧”先贏得劉備的信任,再借他的力量為自己打天下。諸葛亮早就料到劉備不會直接取荊州,必定從曹操手中反奪荊州和天下。所以,當劉備不采納他的意見時,他順勢將第一步戰略做瞭調整:首先放任曹操占領荊襄,再聯吳抗曹,最後與東吳公平競爭,拿下荊州。調整後不但迎合瞭劉備的“新儒傢”思維,還將他和劉備從“雙死”盤成瞭“雙活”。如果照搬原定的方案,就不會有赤壁之戰,不會有三足鼎立。 劉備  兄弟暗中聯手  由於第一步改良型戰略對劉備和諸葛亮都有利,所以不僅劉、關、張三人密切合作,諸葛兄弟也竭盡全力。孫、劉聯合就得益於諸葛亮和諸葛瑾的隱性合作,且看他們是如何暗中相助的。  周瑜薦魯肅,魯肅薦諸葛瑾,但實際上諸葛瑾無論智謀還是權謀都高於魯肅,赤壁之戰吸引瞭天下所有的謀士,諸葛瑾為何單單要坐壁上觀,是為瞭回避諸葛亮嗎?不是,他沒閑著。試想,魯肅乃一“凡品”,他是怎麼想到捐棄世仇新怨為劉表吊喪,並借機聯合劉備的?而諸葛亮遠在荊州,又是如何精準預測他這一次意外行蹤的?毫無疑問是諸葛瑾私通情報。魯肅由於有自己的野心,也就很願意來回調停於孫權、周瑜和諸葛亮之間。諸葛亮相信哥哥對魯肅的操控能力,所以明明廁身於周瑜的刀光劍影之下,還敢對劉備說:“亮雖居虎口,安如泰山。”魯肅死後,諸葛瑾果然頂替魯肅,從幕後走到瞭幕前。此間微妙,稍加意會,即可言傳。  第二步戰略  諸葛瑾能操縱魯肅,卻操縱不瞭孫權,魯肅死後沒有人幫助他左右孫權的意志瞭。雖然諸葛瑾是討回荊州的首功之臣,但孫權卻偏偏委派新人陸遜擔任鎮西將軍、荊州牧。諸葛瑾竹籃打水一場空,沒能得到荊州兵權,與諸葛亮在秦川形成伐魏的犄角之勢。這就是說,諸葛亮第二步戰略的本意是想以自傢兄弟取代劉備兄弟完成兩路伐魏。  由於在第二步戰略上諸葛兄弟與劉備兄弟的矛盾不可調和,所以諸葛亮要舍棄戰略要地荊州,並搭上關羽,這樣,不僅破掉瞭劉備兄弟,還成全瞭自傢兄弟。如果諸葛亮真心幫助劉備,他就不會讓關羽一人長期而對兩方虎狼。況且他後來也明知關羽與孫權的關系鬧僵,出現瞭與“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八字方針不相符的變化,隨時可能導致他所說的“荊州危矣”的局面。  然而在危急關頭,諸葛亮既沒有按照第二步戰略設想去秦川牽制曹魏,也沒有派人去支援關羽,隻安坐在西蜀評選五虎大將、封官賜祿。原來,他正在與諸葛瑾悄然實施對關羽東恩兩惠的兩面夾擊:一個告誡關羽千萬要“東和孫權”;另一個則在暗地裡挑撥關羽和孫權的關系。當初囑咐關羽千萬不要想著“分兵拒之”的諸葛亮,後來卻要劉備放心,說關羽定能威震華夏。而另一位殷勤幫助關羽招婿東和的諸葛瑾卻在孫權殺關羽時不見瞭蹤影。可見諸葛兄弟的迷魂陣並非沒有破綻!  所以,諸葛亮之所以敢於孤身進入江東舌戰群儒,完全得益於兄弟的悉心關照。可惜的是,諸葛瑾遇到瞭後生可畏的陸遜,所以,統一天下還需要更加宏偉的戰略。

糜竺簡介 三國劉備時期蜀漢老臣子糜竺生平

  糜竺,字子仲,東海朐(今江蘇連雲港西南)人。史書中記載其姓名為“麋竺”。原為徐州富商,後與其弟糜芳拒絕曹操的任命跟隨劉備,在劉備被呂佈擊敗,窮困潦倒之時給予瞭劉備很大的幫助,蜀漢建立後為安漢將軍,地位在諸葛亮之上。東吳背盟襲取荊州,其弟糜芳舉城投降,導致關羽兵敗身亡,糜竺面縛請罪,為劉備所寬恕,待遇如初,但不久後病死。糜竺與孫乾、簡雍同為蜀漢最高待遇的老臣子。  公元194年(興平元年),陶謙病死,糜竺奉陶謙遺命,迎接在小沛的劉備入主徐州,並輔佐劉備。不久,呂佈東來投靠劉備,但在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呂佈乘劉備與袁術發生戰爭,偷襲下邳,並虜獲劉備的妻子。劉備惟有駐於廣陵海西。糜竺特意將妹妹嫁給劉備,又送二千下人和金銀貨帛以資助軍隊,使面對危難的劉備重新振作。後來曹操想表糜竺為嬴郡太守、糜芳為彭城相,但糜竺與其弟糜芳都不接受,決意跟隨劉備。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劉備兵敗給曹操,向南投靠劉表,劉備先遣糜竺與劉表見面,與糜竺、孫乾同為從事中郎。  糜竺雍容大方,敦厚文雅。善於騎馬、射箭。但軍事不是其所長,未試過統禦軍隊。  但劉備一直待他以上賓之禮,對他十分尊敬。竺一生為人正直耿介,相傳連火神都曾為他的品行感動過。在《仙鑒》中,把他稱作“東海壽麋”,與關張黃趙薑龐馬並稱。

揭秘:歷史上被臣子活活氣死的開國皇帝是誰?

  導讀:作為一代開國皇帝,司馬睿在歷史上的威名遠不如秦皇宋祖,人氣甚至蓋不過宋高宗。究其原因,除瞭他“恭儉之德雖充,雄武之量不足”,一生無所作為之外,還在於他死得太早,死得太窩囊。在非正常死亡的開國皇帝中,能被臣子活活氣死的,恐怕也隻有東晉的司馬睿瞭。  關於司馬睿的身世,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傳說,即“牛繼馬後”。意思是說,當年司馬懿在讖書《玄石圖》中看到瞭“牛繼馬後”四個字,擔心司馬氏天下有朝一日會被牛氏奪走,故“深忌牛氏”。當時,有一員猛將叫牛金,頗有戰功,司馬懿便“以毒酒鴆”之,認為這樣就絕瞭後患。不想,司馬覲之妻夏侯氏浪蕩成性,竟與一個牛氏小吏私通,生下瞭司馬睿。這件事雖是傳說,但《晉書》、《宋書》上都言之鑿鑿,《魏書》則幹脆直接說:“司馬睿,……晉將牛金子也。”或許正是這段離奇的身世,不經意間揭開瞭司馬睿鬱悶、窩囊的悲劇人生。  司馬睿(276—322),字景文,司馬懿曾孫,司馬伷之孫,司馬覲之子,東晉開國皇帝。十五歲時,司馬睿被封為瑯琊王。“八王之亂”後期,司馬睿依附於東海王司馬越,被封為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匈奴劉淵起兵入侵後,中原局勢惡化,司馬睿采納王導之謀,請求移鎮建鄴(今南京)。當時,司馬越也想在江南培植自己的勢力,作為日後的退步之路,便欣然同意。永嘉元年(307)七月,司馬睿移鎮江東。永嘉五年(311)五月,司馬睿被封為鎮東大將軍,成為江南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建興四年(316)十一月,西晉滅亡,司馬睿稱晉王,改元建武。次年(318)三月,司馬睿被擁立為皇帝。  司馬睿能當上皇帝,主要在於王導、王敦等人的包裝和謀劃。司馬睿初到建鄴時,由於缺乏威望,吳人沒把他當咸菜。過瞭一個多月,仍沒有人來拜訪,這讓他感到很尷尬和失望,索性“以酒廢事”。在王導的勸諫下,司馬睿才從醉生夢死中清醒過來。為瞭提升司馬睿的人氣指數,王導和堂兄王敦利用三月三民間集會之機,與其他社會名流畢恭畢敬地騎馬跟在司馬睿的身後,以反襯司馬睿的崇高地位。江東世傢大族的頭面人物紀瞻、頗榮等人看到這種陣勢後,無不對司馬睿望風歸服。鑒於王導王敦兄弟的鼎立支持,司馬睿不僅給他們高官厚祿,還要和他們一起面南背北治理國傢,“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即源於此。   對於這份超乎尋常的寵遇,王導全力推辭,而王敦內心卻蠢蠢欲動。王敦是司馬炎的女婿,且“素有重名”。擁立司馬睿稱帝後,王敦“專任閫外,手控強兵,群從貴顯,威權莫貳,遂欲專制朝廷,有問鼎之心。”王氏兄弟雖“立大功於江左”,但是,一個傢族的權力太大,總是皇帝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司馬睿“畏而惡之”。為瞭抑制王氏兄弟勢力,司馬睿即位後又重用瞭刁協和劉隗兩個瑯邪王幕府中的舊人,以疏遠王導王敦。這種安排,使王敦“益不能平,於是嫌隙始構矣”。後來,王敦每次酒後便大聲歌詠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而且用力“以如意打唾壺為節”,以至於“壺邊盡缺”。無論是高歌的內容,還是伴奏的激烈,都包藏著王敦對司馬睿政權的不滿、輕蔑和挑釁。相關閱讀推薦:唐朝皇帝每月最痛苦的那九個夜晚:古代後宮秘史揭秘古代女官的職責:女官都為皇帝做些什麼?揭秘:中國歷史上酒量最大的皇帝是何許人也?為什麼說平民皇帝朱元璋是殺人狂魔?以殺人取樂中國歷史上最牛的母親:共生四個皇帝兩個皇後史上最荒淫的皇帝:為方便淫樂自願放棄皇位!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王導被疏遠後,尚能保持平常心,但王敦卻不那麼痛快。在他看來,司馬睿能當上皇帝,東晉能夠偏安江南,王氏兄弟功勞系於一半。大興三年(320),王敦上疏,為王導“頃見疏外”發表不滿,並請司馬睿回憶當年所說的“吾與卿及茂弘(王導)當管鮑之交”,言外之意就是指責司馬睿言而無信,過河拆橋。這道奏疏到瞭朝廷,被王導退瞭回去,而王敦卻再次派人送交司馬睿。司馬睿看到這份奏疏什麼心情,史籍中沒有記載;但一個臣子公開說自己的不是,司馬睿心裡的那份鬱悶和窩火是免不瞭的,於是“帝愈忌憚之”。不久,司馬睿便“以劉隗為鎮北將軍,戴若思為征西將軍,悉發揚州奴為兵,外以討胡,實禦敦也”。  王敦是個聰明人,不難看出司馬睿此舉的別有用心。然而,北伐名將祖逖等人的存在,讓王敦自知不是對手,所以一直沒敢動手。大興四年(321)九月,祖逖病逝,王敦自認為天下無敵,起兵對抗朝廷的計劃也隨之提上瞭日程。永昌元年(322)正月,王敦以誅殺劉隗為名再次上疏,並在武昌起兵叛亂,江南大族沈充也起兵響應。在奏疏中,王敦還以“隗首朝懸,諸軍夕退”,來威脅司馬睿就范。王敦兵至蕪湖時,又上表大談刁協的罪狀,讓司馬睿殺掉刁協。王敦甚至還提出,如不按照他的意思辦,就像伊尹幽禁商太宗太甲那樣,讓司馬睿以此改過自省,重新做人。司馬睿“大怒”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生氣歸生氣,但王敦實力不容小覷,為此,司馬睿又開始籠絡王導。永昌元年(322)三月,司馬睿以王導為前鋒大都督,自己親率軍隊迎戰,急招戴淵、劉隗前來救援。然而,關鍵時刻,守城將周札開門投降,王敦兵不血刃就打進瞭石頭城。司馬睿忙命刁協、劉隗、戴淵等人奪回石頭城,但均遭大敗。戴淵、刁協被殺,劉隗投奔石勒,司馬睿一敗塗地,“官省奔散,惟有侍中二人侍帝”。無奈之下,司馬睿“脫戎衣,著朝服”對王敦說:“欲得我處,但當早道,我自還瑯邪,何至困百姓如此!”意思是說,王敦你如果想當皇帝,早和我說啊,我把皇位讓給你,還當我的瑯邪王去。何苦讓百姓跟著受苦呢?在歷代開國皇帝中,能被臣子搞得這樣狼狽,這麼窩囊,這般沒有尊嚴的,司馬睿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   司馬睿近似哀求的話,並沒有撫平王敦的狼子野心。不久,王敦便自己為自己加官進爵,“敦乃自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司馬睿征討王敦時,曾下令“有殺敦者,封五千戶侯”,而王敦卻把自己“封武昌郡公,邑萬戶”,無疑又將司馬睿嘲弄瞭一番。司馬睿稱帝前積累的那點人氣,如今已是蕩然無存;皇帝徒具虛名而已,朝中任何事情都由王敦作主。王敦看到太子司馬紹有勇有謀,便想以不孝而廢之,後因百官皆不從而作罷。四月,王敦還師武昌,遙控朝政。七月,王敦“自領寧、益二州都督”。此後,王敦更加猖狂,以至於“四方貢獻多入己府,將相嶽牧悉出其門”,司馬睿和他的朝廷顯然成瞭擺設。  司馬睿眼睜睜地看著王敦飛揚跋扈,逼辱朝廷,蔑視皇權,卻沒有一點辦法。永昌元年(322)閏十一月,司馬睿在極度鬱悶和窩囊中去世,享年四十七歲。關於他的死,《資治通鑒》稱“帝憂憤成疾,閏月,己醜,崩。”《魏書》稱“睿畏迫於敦,居常憂戚,發病而死。”《晉書》稱“閏月己醜,帝崩於內殿”,未提死因,顯然是為司馬睿留瞭面子。司馬睿死後,兒子司馬紹即位,繼續受制於王敦。太寧二年(324)六月,王敦病死。司馬紹在鏟除其黨羽之後,下令將王敦“發瘞出屍,焚其衣冠,跽而刑之”,總算為父親司馬睿出瞭口惡氣。不過這一幕,司馬睿是永遠都看不到瞭。車身全靠車頭帶,一個王朝也不例外。東晉後來的皇帝大都受到權臣的掣肘,這不能不說是受開國皇帝司馬睿“失馭強臣,自亡齊斧”的負面影響。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