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英法

晚清重臣葉名琛:亞羅號事件後被英法聯軍俘虜

  鴉片戰爭之前,在廣州做官,是肥差。但在19世紀四五十年代在廣州做地方大員,卻是一個苦差事。因為兩廣總督,要負責五口通商事務。盡管打瞭一場敗仗,被迫開瞭門,但在皇帝眼裡,所謂的五口通商體制,無非是從前一口通商的擴大而已。外夷的事,從前沒有官方之間的交涉,現在不能沒有瞭,但也僅限於廣東地方的地方官。讓他們遠遠地支應著洋鬼子,別讓這些人來煩皇帝。然而,洋人不好對付。打仗之前,洋人就多事,打完瞭仗,他們的事就更多瞭。誰做兩廣總督,誰麻煩。  葉名琛1847年做廣東巡撫,協助耆英處理通商事宜,1852年做兩廣總督,獨當一面。一直到戰爭爆發,1857年被英法聯軍掠走,一直在做這個苦活兒,跟惹不起且總來惹你的洋人打交道。更苦的是,這期間恰好是天下多事之秋,遍地烽煙。廣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則是兩廣起事的野心傢覬覦之地。作為地方大員,葉名琛一方面要鎮壓農民起義;一方面要保障貿易,維持廣州的財源,為陷於困境的朝廷分憂。  葉名琛的個子很高,有1.8米左右,後來的名臣,大概隻有李鴻章可以和他媲美。但是,人卻很邋遢,袍子穿得很臟,都不肯洗,生虱子是免不瞭的,大有王安石的風格。傢裡有錢,但他很節省,也很清廉。這一點,使得葉名琛甚得道光和咸豐這兩個超級喜歡節儉的皇帝的歡心。葉名琛的前半生,相當順利,中進士,點翰林,由翰林院編修外放,一路順風順水。此公出身官宦世傢,祖上曾經是成功的商人,商而優學,到葉名琛這輩上,已經是幾代為官做宦,成為漢陽名紳之傢瞭。由商而入仕,是清代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這樣出身,混出名堂的人不少。如果不是後來攤上“夷務”栽瞭,葉名琛多半也是一代名宦。因為處理內政,他的確有兩下子,盡管殺人如麻,但畢竟擊退瞭洪兵的圍困,大體掃清瞭兩廣,給朝廷保住瞭這個財賦之地。手裡的本錢,除瞭那些不中用的綠營兵,就是一些鄉勇。應該說,他的作為,不比當年任何一位名臣差。  但是,碰上瞭洋人,他的才能,也就打折扣瞭。也沒法不打折扣,因為他的使命,本身就很尷尬。他負責通商事務,但皇帝的旨意,卻是要盡量把前來通商的洋人堵在外面,能不進城,就盡量不讓進城,能不交涉,就盡量不交涉。五口通商,卻讓五口的對外貿易都癱瘓。當英國人發現他們費瞭九牛二虎之力打開的中國大門,裡面居然還有一道看不見的影壁,想通過進一步的修約,打破影壁,進到內院的時候,葉名琛的差事,就更難做瞭。因為,無論他個人有什麼看法,對西方有何種認識,在皇帝那邊,都是一道鐵閘,他沒有任何權限,來談這個事情。更何況,葉名琛也的確沒有這個自覺,去更深地瞭解西方。  所以,無論是英國人、法國人,還是美國人,發現他們與之打交道的這個人,就是一個浸透瞭水的棉花包,軟硬不吃,水火不進。無論你說什麼,他都給你擋回來。如果洋人去找別的官員,人傢又會將他們推回到葉名琛那裡去,因為按體制,隻有他葉名琛,才有資格跟洋人辦交涉。而這個葉名琛,連洋人進城這樣寫在條約裡的條款,都不肯答應,又能談出什麼名堂呢?英國人屢屢吃癟碰壁,法國人因馬神父被殺案件的交涉,也被葉名琛搪塞、推諉、扯皮的功夫弄得幾乎要發瘋。人都被殺瞭,葉名琛告訴你,那裡根本沒見過這樣一個人。  就這樣,葉名琛和他的皇帝,一步步把洋人逼到瞭非開戰不可的地步。事實上,1856年的英國公使包令在沒有得到英國政府準許的情況下,已經借口亞羅號事件,大開殺戒,不僅轟掉瞭廣東水師,而且轟開瞭廣州城,派兵進城去抓這個令他們恨得牙根癢癢的兩廣總督。隻是,葉名琛事先躲瞭,才沒有被抓到。   兩廣總督葉名琛(著袍服者)被英法軍隊押往關押地  雖然說,經過亞羅號事件之後,葉名琛未必意識到瞭戰爭的到來,對於戰爭,葉名琛卻也不能說沒有準備。他抓緊時間修復瞭城墻,修復瞭炮臺,重新裝備上瞭大炮,還招募瞭大批的鄉勇。也跟當年一樣,準備瞭大批的火船,準備燒敵人的戰艦。照例開出瞭很高的賞格,懸賞英國人的人頭。更奇的高招是,花重金派人去香港打探情報,搞綁架、暗殺、小規模的襲擊。甚至在香港的面包房裡下毒,隻是由於砒霜分量下得太大,人們吃下去馬上作嘔,吐出來瞭,才沒有死人。然而,他的情報卻出瞭大問題,他的探子比下毒的特務還要低能,出瞭大烏龍。明明克裡米亞戰爭英法戰勝瞭俄國,但他得到的情報卻正好相反,是俄國大勝。加上印度士兵的叛亂(這個情報倒是準的),結論是,英國根本沒有力量發動戰爭。所以,英法大軍開到之時,廣州的防禦狀況,也就可想而知瞭。  結果,英法聯軍就像喝粥似的攻下瞭廣州城。葉名琛這次沒有躲起來,好像也沒法躲瞭,就在官衙裡,被人傢逮瞭個正著。當然,城既然已經破瞭,這個結局,他也是知道的,所以在衙役都跑空瞭的情況下,他特意將頂戴花翎戴好,穿上正式的袍服,端坐在大堂之上,等著英國人的到來。  英國人對這個努力保持官派的葉大人,也給予一點尊重,沒有扯下他的頂戴花翎,也沒有推推搡搡,更沒有給他戴上刑具。不僅如此,還給他配瞭幾個仆人,帶上瞭他愛吃的一些米糧,請他上船。葉名琛自己,一直以為英國人會帶他去見英國國王,但是,他的旅途終點,卻是印度的加爾各答。其實,到瞭目的地之後,很長時間他不知道到瞭哪裡,當知道身在印度之後,隻好隨遇而安。在加爾各答,他寫詩、作畫、見客。直到從中國帶來的米糧吃光,於是絕食,“不食周粟”而死。  在清朝的傳統裡,一個封疆大吏,城破之日,最好的結局,就是戰死,戰死不成,那麼就自己上吊抹脖子好瞭。如果逃走,那麼肯定要被治罪,連累傢族都抬不起頭來。但是,不死,做瞭俘虜,名聲也會大壞。直到今天,葉名琛依舊是個白鼻子的醜角形象。  顯然,葉名琛並不怕死,而且也有條件自殺,他的不死,是由於他負責任。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守,當然守不住;戰,更是沒有資本,而和,雖是皇帝之所願,但不答應洋人的要求,從何去求和呢?既然不戰不和不守,投降和逃跑根本又不可取,那麼剩下的,也就隻能是當俘虜瞭。在外人看來,葉名琛做瞭俘虜,被抓到瞭洋人的軍艦上,甚至被押到瞭印度加爾各答,依舊撐著天朝大員的架子,不過是死要面子而已。但是,葉名琛卻未必這樣看。對他來說,他跟洋人的交涉,就是這樣的,打打談談,談談打打。已經做瞭俘虜的葉名琛,在英國人面前,一直努力在保持自己作為受命與洋人辦理交涉事務的封疆大吏的架子。對他來說,無論英軍將他押解到什麼地方,他都是在履行他的職務。所以,被人押到瞭英國的無畏號軍艦上,他認為這是為瞭要見英國的遠征軍統帥額爾金,額爾金久候不至,他還感到奇怪。甚至到瞭加爾各答,他還認為有機會見到英國國王,甚至覺得,隻要見到瞭英國國王,他就有機會說服人傢。  當然,他的使命永遠都不會完成瞭。所以,到瞭後來,他似乎有點明白瞭,自己寫詩,自命蘇武。隻是,他比蘇武還慘,蘇武還肯吃匈奴的牛羊肉,而他,帶去的米糧沒有瞭,就死活不肯吃飯瞭。然而,不食周粟的壯烈,並沒有感動皇帝。在他的屍體被運回國內之時,咸豐皇帝對這個至死都沒有忘記使命的臣子,沒有一點恩典,傢人隻能將他草草下葬。相關閱讀推薦:晚清對外賠款的總價值到底有多高?清咸豐時兩廣總督葉名琛:餓死印度的“六不總督”晚清能臣李鴻藻:為清廷保住上萬平方公裡領土天真的清朝官吏:兩廣總督葉名琛何以客死印度?六不總督葉名琛:在印度絕食而死的“海上蘇武”

歷史的誤讀:燒毀圓明園的並非八國聯軍隻有英法

  前些年,有個相聲段子。   老師問:“圓明園是誰燒的?”   學生答:“不是我燒的。反正不是我燒的。”   老師向傢長反映瞭這事兒,學生的娘說:“肯定不是俺傢孩子燒的。這事可不能往俺們身上賴。”   學生的爹說:“燒就燒瞭。多大個事兒!不行俺們賠!”   這段相聲說明,一、“圓明園是誰燒的”是學校老師經常要向學生提出的問題。二、許多人真不知道圓明園是誰燒的。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真相:原計劃是焚燒紫禁城

  10月17日,英國首席代表額爾金以清政府“不講道義,不顧國際法”,將捕獲的英法“僑民”十八人虐待致死為口實,照會清政府:“圓明園者,英法僑民所受痛心疾首慘刑而死之地也。(英國)誓必毀為平地,”野蠻地命英軍於10月18、19兩日,將北京西北郊的五園(即圓明園、暢春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三山(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傢園林焚為灰燼。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裡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10月18日至19日,是又一個應該用黑色石碑加以標記的日子。  英軍點燃圓明園  火燒圓明園之前英軍到處張貼佈告,宣佈搗毀圓明園的命令。  10月18日這一天秋高氣爽,萬裡無雲,約翰米啟爾將軍率領英軍第一師第60來復槍團和第15旁遮普團,連同騎兵旅共約3500人,向圓明園進發。米啟爾把指揮所設在正大光明殿,並一一指定瞭應予搗毀的建築物,包括圓明園(含長春園和綺春園)中所有的皇傢宮殿、花園,以及今天頤和園萬壽山上的宮殿和花園,甚至更遠處玉泉山、香山上的佛塔。  約翰米啟爾爵士允許士兵們把所有能搬得動的東西全部搬走,據為己有。在遭焚毀之前,圓明園又經歷瞭一次新的更大規模的洗劫。英國人下手瞭,軍官們有組織地掠取大而笨重的物件。後勤軍需的搬運車全部被征用瞭,還向北京及附近的居民租用瞭很多大車。隨後的幾天裡,北京通往通州的大路上,到處可見裝載得滿滿當當的大車,浩浩蕩蕩,絡繹不絕。鄧恩上尉毫不諱言地說:“對圓明園和附近官員府邸的第二次搶劫,比第一次更有收獲。”  成群結隊的士兵們,分成小組,手持火把奔向圓明園各處縱火,圓明園內的建築大多以雪松建成,極易點燃。   “一根又黑又長的巨大煙柱直插藍天,表明行動已經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煙柱不斷擴展、變厚,越來越濃,給北京城罩上一層黑雲,仿佛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當我們接近圓明園時,大火發出駭人的劈剝和呼嘯聲。  日光透過濃煙,給花草樹木塗上瞭一層慘淡的色彩。暗紅的火光映照在往來忙碌的士兵臉上,使他們活像一群魔鬼,正在為舉世無雙的珍寶的毀滅而歡呼雀躍。”  “一處處熊熊燃燒的大火和一堆堆的瓦礫攔住瞭我們的去路,大火已經殃及附近眾多的農民房屋。我們走出圓明園的大宮門,興奮中帶著一絲感傷,回首望去,隻見火苗跳躍著、飛舞著,像一道道飄動的垂花飾和花彩環,點燃並吞噬瞭一個個門扇。與此同時,一根巨大的黑色煙柱從大宮門倒塌下來的屋頂那裡升上天空,給這幅火焰構成的生動畫卷加上瞭一道邊框,火舌呼嘯著,劈剝作響,仿佛為周遭的毀滅而歡呼。”  “連續兩個整天,濃煙形成的黑雲一直飄浮在昔日繁華富麗之鄉的上空。西北方向吹來的輕風,將這濃密的黑雲刮到我們的營地上空,繼而推進到整個北京城。盡管都城與圓明園相距甚遠,但濃煙帶來大量熾熱的餘燼,一浪接一浪地湧來,落在大街小巷,無聲地述說和揭露皇傢宮苑所遭受的毀滅與懲罰。在這兩天裡,營地和圓明園之間,日光被天空的濃雲所籠罩,仿佛一場持久的日食一般。周圍的地區也是一片昏暗。”  “夜色溫柔,而圓明園裡,屋頂接二連三地坍塌下來,壓倒瞭燃燒中仍然挺立的墻壁,吐出大團大團的濃煙圓明園立刻呈現出一派混亂和劫後的荒涼,但宮中仍有大量可以搶走的東西,既然搶劫已經得到允許,大批無所事事的士兵把搶掠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到每一個隱蔽的角落碰巧旁遮普團就這樣得到瞭一大筆金子,一個軍官據為己有的金子竟然相當於九千磅之巨。”(據英國領事兼翻譯郇和、英軍中校吳士禮等目擊者回憶)  姆吉牧師10月19日來到現場,他眼前浮現出另一番情景:兩天以前,步履沉重、悲傷肅穆的送葬隊伍,被害人質的棺材和棺材裡躺著的人他的憤慨頓時完全改變瞭對象!他驚呼道:“你轉過身來,看著剛才使你掩面不忍看的一片片廢墟,心中充滿瞭喜悅。你歡呼道:‘好啊,感謝上帝,我們終於讓中國人明白他們到底犯瞭多大的罪。假如還有一座建築要燒毀,你將是第一個擎起火把的人。  據有關材料記載,10月18日,英軍燒毀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著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  孟托邦得知瞭英國人已經開始執行放火計劃。他在信中譴責英國人的行徑:“此時此刻,大火正在吞沒那些精美的寺院,而我曾對它們神奇的建造工藝嘆為觀止。這是與一個文明國度毫不相稱的復仇之舉,因為它毀掉瞭數世紀以來一直備受景仰的藝術品。”  英國領事兼翻譯郇和一開始還批評法國人的態度,因為法國人拒絕與他們一道焚燒圓明園:  “法國人拒絕合作,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野蠻行徑並加以譴責,但他們完全忘記瞭,主要的壞事還是他們幹的,他們不僅偷盜毀壞瞭宮中所有的藝術品,而且還讓他們的人放火燒掉瞭皇帝寢宮中最漂亮的廳堂。”  中國的目擊者同樣講述瞭大火之下的悲慘景象。他們痛心疾首地看著大火不僅吞沒瞭圓明園,還蔓延到海淀鎮裡的王公官員府郟  恭親王率領一批中國官員,在北京附近的一處小山丘上目睹瞭這一幕。接到恒祺的第一份報告後,他已經得知圓明園遭到瞭全面破壞,他無法掩飾自己的悲痛和氣憤,所有在場的人都痛哭流涕。  恭親王就搶劫圓明園事件向英法兩國特使提出的抗議,隻起到瞭更加堅定額爾金決心的作用。額爾金並非不知道圓明園是皇上最心愛的住所。他心裡盤算著大清朝廷對這座宮殿、園林和裡面的珍寶到底有多麼關心。這也是額爾金決心拿咸豐皇帝最心愛之物開刀,給他致命打擊的原因。  報復清政府  額爾金下令燒毀圓明園,是為瞭報復清政府逮捕公使和虐待戰俘。1860年9月,英國外交官巴夏禮和額爾金的私人秘書洛奇打著停戰的白旗前往通縣和清政府談判,被載垣、僧格林沁逮捕。和此前被伏擊活捉的一小隊英法聯軍士兵一起押到北京,監禁瞭一個多月。監禁期間,這些人被百般拷打,肆意凌辱。39名囚犯中,有20人(有說18人)在監禁中死去,其中包括《倫敦泰晤士報》記者包爾比。  拘禁、虐殺英法外交官的行徑,不僅在額爾金勛爵看來違反西方的國際法,也同樣違反中國自古以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行為準則。  英軍司令格蘭特給法軍司令孟托邦的信函中,更加明確地坦言:英法軍隊雖於10月初劫掠並部分地破壞瞭圓明園,但清政府一旦重新占據圓明園,“一月之內,即可恢復”,對清帝不可能發揮重大的打擊作用;而徹底“焚毀此園,對於兇殘之政府,可以使之受懲”。  巴夏禮的傳記作者斯坦利萊恩-波爾這樣概括贊同燒毀圓明園一派人的立場:“從藝術的角度看,這是毀滅文化的勾當;從成熟的政治角度看,這是一個政治傢的大手筆。”  法國方面,瓦蘭(杜潘上校)同樣認為英國人的做法順理成章。他也承認,“很多人譴責這場大火,視其為毀滅文化的野蠻行徑”。但他要求人們在做出判斷之前,首先要瞭解導致這一決定的各種原因。他贊同英國人放的這場大火,認為“毀滅圓明園是一次殘酷的行動,但也是一次必不可少的行動,最終締結和約,就應該歸功於這次行動。我的看法是,英國人看得準,幹得好”。羅伯特郇和贊成英國人把毀滅圓明園當作復仇的手段:”下地獄’是人必須記取的嚴酷的道德定律。雖然我們對如此華美的建築被毀滅而深感痛心,但同時我們又情不自禁地暗暗高興,因為這一擊打到瞭中國人的痛處,殺害我們可憐同胞的劊子手和幕後慫恿者,已經受到瞭我們的懲罰。”相關閱讀推薦:鴉片戰爭失敗並非落後:更落後的祖魯人打贏瞭歷史內幕:鴉片戰爭原來是這個樣子!揭秘:清朝歷史上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真正目的蒙古鐵騎前仆後繼“八裡橋”血戰英法聯軍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連燒3天3夜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戰俘被害僅是焚園借口  歷史學者王開璽教授最新考證認為:英軍戰俘被害,僅是英國人焚毀圓明園的借口。查閱中文史料,未見有關清政府在圓明園內虐待英法戰俘的記載。此類記載僅見於英法等國人的回憶著述。  《咸豐朝籌辦夷務始末》記載,僧格林沁拘禁巴夏禮等人是9月18日(九月初四日)。清刑部官員9月22日奏稱:本部於9月18、19兩日,共“收禁解到夷匪九名,內巴夏禮一名,收禁北監第三所”。由此可見,巴夏禮等人自被拘拿後,被徑直送至清刑部,並未送至圓明園。後因英法索要巴夏禮等人甚急,並以清廷若不交還巴夏禮等,必將進攻北京城相威脅,武備院卿恒祺於9月22日親至刑部監內,勸說巴夏禮致信額爾金,勸阻英法退兵。10月2日,清廷將巴夏禮、洛克等從刑部提出,“於德勝門內高廟暫住仍以禮相待”。10月5日,又將另外兩名法國人“亦由刑部移禁該處”。10月8日下午,清政府“將巴夏禮送到德勝門外夷營”。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最為清廷重視的巴夏禮、洛克等英法戰俘,始終沒有縛送至圓明園。其他英法戰俘由巡防大臣“分交各州縣看押”。  即使事實果如額爾金等所言,清政府的確在圓明園內虐待英法戰俘致死,英法對清政府進行打擊報復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那麼,被焚毀的應僅僅是圓明園,而不應是五園三山等的廣闊地區及古建築群。  誠然,確有18人虐待致死之事。但清政府大臣與英法方面亦有相反的記載。清刑部曾上奏說:巴夏禮因“系夷酋要犯,傷令官人嚴加防范,並令提牢廳早晚飲食,均令其適意,不可稍加凌辱”。然而巴夏禮“桀驁不訓,驕厚性成,輒敢在監與官人生氣,不肯飲食”。在9月20日那天,巴夏禮“忽患腹痛之疾”,刑部官員“即趕緊傷傳官醫生,診脈用藥”。後來,清廷官員為其另置房間,“並加意開導,始食公長粥如常”。 10月4日,巴夏禮給額爾金的信中也說:“現在中國官員,以禮相待”。  法國首席代表葛羅稱:英法戰俘被“送至圓明園中,置一室內,無人援救,四日之後,死於饑寒,屍為鼠蟲所嚙”,亦不確實。10月8日,清廷已將巴夏禮等英法戰俘送還。而此時的北京並不寒冷,即使四日之內,清官員未給英法戰俘飲食,也不至於因寒冷而死。   為什麼選擇圓明園而非紫禁城  不管這18名戰俘是如何死亡,終究死在中國的土地上,額爾金決意報復。一開始額爾金準備燒毀紫禁城,後來他經過幾天深思熟慮,選擇瞭圓明園為報復行動的目標。  額爾金決定燒毀圓明園,另有深意。圓明園當時並非僅是清帝的遊樂行宮,而是清廷的另一政治統治中心。其宮廷區內,有大宮門、金水橋、二宮門(出入賢良門)、正大光明殿、勤政親賢殿及各部院衙門和朝房等。清帝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此處理政務。道光三十年(1850年),軍機大臣、大學士祁雋藻擬定的軍機處章程九條規定:“軍機冊檔二份,一存(清宮)方略館,一存圓明園”。如軍機章京在宮內值班,則由圓明園八旗值宿官兵“小心守護”。咸豐帝的圓明園寢殿內存放著“1858年額爾金爵士(與清政府)簽訂的條約和其他文書”,“堆積著去年頒佈的上諭”。由此可見,圓明園是清帝的一個統治中樞,其重要性在某種意義上,甚至超過北京城內的清宮。焚毀圓明園,對於清帝的“驕據和情感兩方面,準定是一個大打擊”。  在額爾金看來,焚毀圓明園,是一個既可“赫然嚴厲”地打擊清政府,又不至於因焚毀北京城內清宮而可能嚇跑恭親王奕等人,從而失去勒索、訛詐對象的做法,因此是“最無瑕疵的”選擇。  另外,紫禁城是中國政府所在地(當時英法正與清政府方談判《北京條約》);而圓明園是皇傢園林,為中國皇帝私有。額爾金想通過燒毀圓明園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應該為逮捕公使和虐待俘虜等暴行負責的是中國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國老百姓。報復行動的前幾天,額爾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張貼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詐和暴行以後,都不能逃脫責任和懲罰;圓明園將於(1860年10月)18日被燒毀,作為對中國皇帝背信棄義的懲罰;隻有清帝國政府應該對此負責,與暴行無關的百姓不必擔心受到傷害。”  施加壓力盡快簽約  英國人焚毀圓明園最直接的原因是要迫使清政府盡快地接受他們提出的條件,簽訂和約,以便他們能夠按原定的計劃從北京撤出。英法聯軍從香港出發的時候,還是春天,他們的軍官和士兵,身著春裝,但是北京到瞭11月天氣就冷瞭,天氣寒冷對英法軍隊是很不利的,所以英法聯軍在出發的時候就定下瞭撤軍的日期,在11月1號以前,要撤離北京。但是他們提出的條件非常苛刻,奕不敢接受,所以不敢跟英法接觸,一直到瞭10月15號還沒有動靜。額爾金認為焚毀圓明園可以對清統治者產生震懾作用。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受此打擊,奕完全接受瞭英法提出的一切條件。在10月24日,25日,分別和英國公使額爾金,法國公使葛羅,交換瞭《天津條約》的批準書,並且訂立瞭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英軍劫掠並焚毀圓明園,不但給中國造成瞭無法估量的物質與精神損失,而且開瞭野蠻報復的先例。1900年義和團運動後,西方列強中有人提出,徹底焚毀清帝祖先的陵寢,這不能說與英軍焚毀圓明園一事無關;德國等列強強迫清廷為克林德被殺而建立“銘志之碑”,碑上以拉丁文、德文、漢文書寫“大清國大皇帝惋惜兇事之旨”一事,恐亦不能說與額爾金要清廷在天津建碑銘志清政府“兇殺”英法“僑民”的要求無關。  對於咸豐皇帝來說,圓明園被焚毀是他個人的屈辱,他生於斯、長於斯,一直把它看成是和紫禁城一樣的聖地。當他聽到圓明園被焚毀的噩耗之後,當場口吐鮮血,舊病復發,不到一年就死於熱河。圓明園的劫難遠沒結束,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以後的一百餘年,圓明園的劫難不斷,有兵焚,有偷竊;有外人劫掠,也有國人破壞;圓明園經歷瞭一次次的洗劫,直至滿目瘡痍。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歷史解密:真的是英法聯軍放火燒毀瞭圓明園嗎?

  筆者從各方史料裡面讀出來的事實卻是——不是“英法聯軍”,而是“侵華英軍”放火燒毀瞭圓明園,在那把持續瞭兩天的熊熊烈火當中,侵華法軍,似乎隻是一個旁觀者,而並未扮演什麼實質性的角色。  在中國,曾經有不少的作傢、編劇,犯過“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滑稽筆誤。所幸我國畢竟是有歷史學者,力挽狂瀾,以正視聽,捍衛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歷史事實。  可是,在筆者看來,即便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這種說法,仍然是有欠精準的……  一百多年以來,稍有近代史常識的中國人,都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這個說法,在原則上,似乎沒有什麼大錯。隻是,如果深入到史料當中並從細節入手,則會發現,這種說法,其實仍然有過於籠統的嫌疑。  我從各方史料裡面讀出來的事實卻是——不是“英法聯軍”,而是“侵華英軍”放火燒毀瞭圓明園,在那把持續瞭兩天的熊熊烈火當中,侵華法軍,似乎隻是一個旁觀者,而並未扮演什麼實質性的角色。   首先,我要交代這個故事的背景。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殺入北京的時候,聯軍誤以為咸豐皇帝住在圓明園(事實上咸豐皇帝那時正在熱河承德避難)。這是英法聯軍殺向圓明園的最初動機——想活捉大清國的皇帝。  在向圓明園進軍的過程中,侵華法軍率先抵達瞭圓明園並開始搶劫園內的財物,而侵華英軍的部隊則在此期間迷瞭路並因而晚到瞭一天。  在晚清長期當官的美國人馬士認為,是侵華法軍帶頭劫掠瞭圓明園,而此後,是侵華英軍放火燒毀瞭圓明園,而侵華法軍實際上並未參與放火。  馬士在其所著《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中的說法,是這樣的:  “……最後,(英國全權公使)額爾金伯爵希望破壞圓明園宮殿的建築,把它視為有些俘虜曾被虐待的地方,並作為計劃損傷(大清國)皇帝個人尊嚴的一種辦法……而(法軍方面的)葛歷勞士男爵則以為:這不過是對沒有抵抗的鄉村地點和別墅的一種破壞而已,他寧願破壞北京城內的皇宮,因為那是最高權威的所在……(法軍)孟德邦將軍親眼看到圓明園被他自己的軍隊所劫掠過,認為破壞圓明園是一種破壞文化的暴行,並不能產生所期望的結果,他拒絕協同去執行這種破壞,(英軍)格蘭特將軍則反對去破壞皇宮,認為那是一種背信行為……因而,他(格蘭特)著手去執行(英國全權公使)額爾金伯爵的命令來破壞這個避暑行宮(指圓明園)。這個命令發佈瞭,在10月18日……二百多所建築物,被(英軍)格蘭特將軍指揮的軍隊,付之一炬……法國人劫掠瞭這個宮殿,而英國人又毀壞瞭它……”  馬士的說法,總結起來,是以下的幾點意思:  1.法軍洗劫瞭圓明園的財物,而英軍則提議燒毀圓明園。  2.法軍不同意燒圓明園,法軍說:要燒就燒紫禁城。  3.英軍堅持要燒毀圓明園,法軍反對,並拒絕參與。  4.英軍一意孤行,下令自己的部隊,獨自燒毀瞭圓明園。  我們再來聽聽瑞士學者林瑞谷(ErikRingmar)的說法:  “……Finally,on 18thOctober,the British commander,James Bruce,the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連燒3天3夜

      火劫:“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如何火燒圓明園?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組成聯軍發動侵華戰爭。咸豐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瞭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借口,命令米啟爾中將於1860年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  “圓明園”,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它始建於康熙46年(1709年),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清朝康熙帝把該園賜給四子胤禛(後來圓明園遺址的雍正帝),並賜名圓明園。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經營,集中瞭大批物力,役使瞭無數能工巧匠,傾註瞭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營造成一座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離宮。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裡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火燒圓明園,這是人們說慣瞭的一個說法。其實,火燒圓明園的真正概念,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傢三山五園。焚毀的范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這三山五園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10月17日,英國首席代表額爾金以清政府“不講道義,不顧國際法”,將捕獲的英法“僑民”十八人虐待致死為口實,照會清政府:“圓明園者,英法僑民所受痛心疾首慘刑而死之地也。(英國)誓必毀為平地”野蠻地命英軍於10月18、19兩日,將北京西北郊的五園(即圓明園、暢春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三山(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傢園林焚為灰燼。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裡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  10月18日至19日,是又一個應該用黑色石碑加以標記的日子。  英軍點燃圓明園  英法侵略軍到達圓明園後把圓明園搶劫一空。之後,為瞭銷贓滅跡,掩蓋罪行,英國全權大臣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大火連燒3天3夜,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相關閱讀推薦:中英第二次鴉片戰爭始末 第二次鴉片戰爭過程戰爭參戰方: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國傢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第二次鴉片戰爭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簡介 第二次鴉片戰爭具體時間是甲午戰爭清政府如何慘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火燒圓明園之前英軍到處張貼佈告,宣佈搗毀圓明園的命令。  10月18日這一天秋高氣爽,萬裡無雲,約翰·米啟爾將軍率領英軍第一師第60來復槍團和第15旁遮普團,連同騎兵旅共約3500人,向圓明園進發。米啟爾把指揮所設在正大光明殿,並一一指定瞭應予搗毀的建築物,包括圓明園(含長春園和綺春園)中所有的皇傢宮殿、花園,以及今天頤和園萬壽山上的宮殿和花園,甚至更遠處玉泉山、香山上的佛塔。  約翰·米啟爾爵士允許士兵們把所有能搬得動的東西全部搬走,據為己有。在遭焚毀之前,圓明園又經歷瞭一次新的更大規模的洗劫。英國人下手瞭,軍官們有組織地掠取大而笨重的物件。後勤軍需的搬運車全部被征用瞭,還向北京及附近的居民租用瞭很多大車。隨後的幾天裡,北京通往通州的大路上,到處可見裝載得滿滿當當的大車,浩浩蕩蕩,絡繹不絕。鄧恩上尉毫不諱言地說:“對圓明園和附近官員府邸的第二次搶劫,比第一次更有收獲。”

蒙古鐵騎前仆後繼“八裡橋”血戰英法聯軍

  “中國人和以勇氣鎮定著稱的韃靼人在戰鬥的最後階段表現得尤為出色……他們中沒有一個後退,全都以身殉職”——保爾·瓦蘭:《征華記》  1860年8月21日,天津大沽失陷後,僧格林沁統率蒙古馬隊七千、步兵萬餘名,從天津撤防退至通州(今北京通縣)八裡橋一帶,準備與英、法聯軍進行“野戰”。8月24日(七月初八日),英、法聯軍占領天津城。8月31日(七月十五日),咸豐帝急派大學士桂良為欽差大臣到達天津,會同直隸總督恒福向英、法侵略者談判乞和。9月7日(七月二十二日),當談判破裂後,聯軍決計進犯北京。咸豐帝朱諭軍機大臣和王大臣綿愉、載垣、端華、肅順等人,表示與英法“決戰”,並提出瞭決戰時機“宜早不宜遲,趁秋冬之令,用我所長,制彼所短”(《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卷60,第2233頁)。同時,諭令“所有通州一帶防剿事機”,統歸僧格林沁、瑞麟“嚴密佈置”,“厚集兵力,以資攻剿”。次日再次下達朱諭:“一面發報,一面知照僧格林沁督兵開仗”(同上,第2238頁)。僧格林沁便在通州一帶加緊部署防務。他表示“自當奮力截擊”(《僧格林沁瑞麟奏報洋人北來預籌迎剿辦法折》),嚴陣以待,準備迎擊敵軍的進攻。  當時,僧格林沁在通州一帶的軍事部署是:他把督師軍營設在通州與張傢灣之間的郭傢墳,由他統率馬、步兵17000人,駐紮在張傢灣至八裡橋一線,扼守通州至京師廣渠門(今建國門)的大道,戰略目的是保衛京師。其兵力的部署,防守通州有4000人,張傢灣駐兵1000人;命副都統格繃額督帶蒙古馬隊3000人,駐守在張傢灣的東面和南面,準備迎擊來自北塘和天津的進犯之敵;又命副都統伊勒東阿督帶蒙古馬隊4000人防守八裡橋;另有1000名察哈爾蒙古馬隊由總管那馬善統帶,防守馬駒橋東南之采育,以防敵軍從馬頭西進,繞道進犯京師;署直隸提督成保率綠營兵4000人防守通州。總計:僧格林沁統率清軍約達近3萬人,其中蒙古馬隊共近1萬人。此外,還有副都統勝保率京營5000人駐守齊化門(即朝陽門)以東至定福莊一帶,作為聲援僧格林沁和護衛京師的後備部隊。僧格林沁為瞭加強通州一帶的防務力量,除原調綏遠、歸化二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操演兵1000名外,“還派兵五百名,遴委得力將弁管帶,配齊軍火器械,於七月十九日,兼程馳往通州,聽候調遣”(《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卷60,第2254頁)。與此同時,僧格林沁奏諭又從卓索圖、昭烏達、哲裡木三盟中每盟各續調1000至2000名蒙古騎兵(《清文宗實錄》卷325,第8~9頁),調往京師附近駐紮。  9月18日(八月初四日),英、法聯軍先頭部隊自天津北犯,是日中午,自河西務逼近張傢灣附近,並向張傢灣的清軍駐地發炮攻擊。僧格林沁所部守軍早已嚴陣以待,並遵前旨:“倘該夷一過張傢灣寸步,即督兵迎擊,痛加剿戮”。殺傷敵軍眾多,但如僧格林沁奏報說:“至該夷於午刻馬步各隊進前撲犯,經我兵槍炮齊施,斃賊無數。正分撥馬隊抄擊,該夷火箭數百支齊發,馬匹驚駭回奔,沖動步隊,以致不能成列,紛紛後退”(《欽差大臣僧格林沁等奏英軍來撲迎擊失利退守八裡橋折》,咸豐十年八月初四日,見《第二次鴉片戰爭》五,第84頁)。在清軍失利的形勢下,僧格林沁立即率部退”入八裡橋,以扼赴京道路”,隨後,英、法聯軍一舉占領瞭張傢灣和通州城。  僧格林沁所部滿、蒙馬隊和綠營兵退守八裡橋後,他和瑞麟商定,全軍分設南、東、西三路截擊敵軍。其中,將近1萬名滿、蒙馬隊軍部署在八裡橋一帶防守。八裡橋東距通州八裡,西距京城三十裡,是由通州入北京城的咽喉要地。清軍利用八裡橋周圍的灌木叢林,在這裡構築瞭土壘和戰壕,準備和敵軍在此決一死戰。當時,僧格林沁在奏折中曾向朝廷立下誓言:“奴才等現在督帶官兵退八裡橋以扼赴京道路。奴才等趕緊再振軍心,倘該夷由通(州)上犯,奴才等惟有與之以死相拼”(《欽差大臣僧格林沁等奏英軍來撲迎擊失利退守八裡橋折》,咸豐十年八月初四日,見《第二次鴉片戰爭》五,第84頁)。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解放軍與21國的交戰史:曾三勝美國兩敗英法

  一部人民解放軍與21國的交戰史,就是一部人民軍隊的壯大史;一部中國人民的揚眉吐氣史;一部中華民族洗雪百年恥辱的英雄史。  在新中國成立前,我軍曾先後與日軍、英軍兵戎相見;朝鮮戰爭中,曾與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荷蘭、加拿大、菲律賓、土耳其、泰國、南非、希臘、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新西蘭等組成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共17國部隊,決一雌雄;20世紀60年代後,又與印軍、美軍、南越軍、蘇軍、越軍交過手。一部人民解放軍與21國部隊的交戰史,就是一部人民軍隊的壯大史;一部中國人民的揚眉吐氣史;一部中華民族洗雪百年恥辱的英雄史。  美國軍隊——與我軍三次交戰均損失慘重  在人民解放軍的歷史上,我軍曾與美軍三次交戰,而且都是在國外,第一次是朝鮮戰爭,第二次是援越抗美戰爭,第三次是支援老撾抗美防空作戰。  朝鮮戰爭是美軍與我軍首次交鋒。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率志願軍開赴朝鮮,與“聯合國軍”進行瞭近3年的浴血奮戰。美國三軍大規模卷入瞭侵朝戰爭,動用瞭陸軍兵力的三分之一,戰場兵力最多時達到302483人;海軍兵力的二分之一,出動各種艦艇210艘,海軍航空兵的作戰飛機383架;空軍兵力的五分之一,先後出動各種飛機數萬架次,戰場上保持飛機最多時達1700多架。美軍動用瞭大量的精銳部隊,有“開國元勛師”騎兵第一師、“美利堅之劍”陸戰第一師、“滴漏器師”美軍第七師、“王牌飛行隊”航空兵第一聯隊等。美軍使用瞭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現代化武器,許多戰役的炮火密度、戰場兵力密度、空襲轟炸密度,都超過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水平。   但中國人民志願軍面對世界頭號強敵,毫不示弱,英勇抗敵,使美軍遭受重大損失。整個朝鮮戰爭期間,美軍損失兵力162708人,其中戰死54246人,傷103284人,失蹤、被俘5178人。其死亡人數占侵朝“聯合國軍”死亡總數的94.16%。聯合國在《紐約公報》上公佈的數字是美軍傷亡14萬多人,日平均傷亡數遠遠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在世界戰爭史上留下瞭驚天動地的一筆。  我軍與美軍的第二次交鋒是1965年6月至1973年8月的援越抗美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援越抗美戰爭中,先後派高炮部隊分5批開赴越南輪戰,連同配屬援越工程支隊的高炮支隊,共有16個支隊(師),轄63個大隊(團)及部分獨立營、高射機槍連和勤務分隊,共計15萬餘人。在與美軍作戰的時間裡,我軍共對空作戰2153次,擊落美機1707架,擊傷1608架,俘虜美軍飛行員42名。與此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派出鐵道兵、工程兵部隊10多萬人,幫助越南搶修被美軍炸毀的橋梁、鐵路、公路、涵洞等。在援越抗美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付出瞭很大代價,4200多人負傷,1100名官兵壯烈犧牲,長眠在越南國土。美軍在中越軍隊的聯合打擊下,終於以敗軍的身份撤出瞭越南。  我軍與美軍的第三次交鋒是1969年至1973年的支援老撾抗美防空作戰。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援老抗美防空作戰中,派炮兵部隊開赴老撾,掩護我軍赴老撾築路部隊防空作戰。在老撾期間,我軍對空作戰95次,擊落飛機35架,擊傷24架。與此同時,還派出約11萬工程、後勤、地面警衛部隊,幫助老撾完成築路任務。在援老抗美防空作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有269人獻出瞭生命,其中210人被安葬在老撾孟塞和班南舍烈士陵園中。相關閱讀推薦:盤點中國軍隊近60多年境外作戰中的十大殲滅戰希特勒曾三次“調停”中日戰爭內幕:拉攏蔣介石【組圖】蔣介石為首國民黨43名戰犯的最後結局中越自衛反擊戰:越南女軍營外看到的驚人一幕!分頁:1/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日本軍隊——我軍戰勝的第一個外國侵略軍  在八年抗戰中,八路軍聞名遐邇的成名仗有三個:  平型關戰役是八路軍首次與日軍大規模交鋒,打出瞭中國人的志氣。平型關戰役中,八路軍一一五師的對手是號稱“陸軍之花”的日軍第五師團二十一旅團。第五師團是日軍最精銳的機械化部隊,組建於日俄戰爭時期,曾駐守日本廣島,因此也有“廣島師團”之稱。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第五師團由廣島出發,經朝鮮釜山到達天津,隨即向平綏路沿線地區發起進攻,鐵蹄踐踏察哈爾,攻蔚縣、占廣靈、取靈丘、霸淶源……為日軍立下瞭犬馬之勞,號稱“鐵軍”。平型關大捷,震驚中外;平型關大捷,八路軍揚名天下;平型關大捷,打破瞭“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毛澤東大喜,致電說:“慶祝我軍的第一個勝利。”  八路軍第二個成名仗是夜襲陽明堡。1937年10月19日深夜,八路軍一二九師七六九團襲擊瞭山西代縣陽明堡日軍飛機場,擊毀機場上的24架飛機,消滅日軍機場衛隊100多人,在全國引起轟動,沉重打擊瞭日軍的囂張氣焰。  八路軍第三個成名仗是黃土嶺大敗日軍獨立混成旅團,擊斃日軍旅團長、“名將之花”阿部規秀。阿部規秀是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上擊斃的日軍最高將領。此事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各地的友軍、抗日團體、愛國人士,紛紛給八路軍總部、晉察冀軍區發來賀電,熱烈祝賀八路軍將士所取得的勝利,全國各大報刊也都在顯著位置報道瞭黃土嶺戰鬥的經過,並發表祝捷詩文。   英國軍隊——與我軍兩次交戰均丟盔卸甲  英軍與我軍首次交戰是在1949年的渡江戰役之前,1949年4月20日,為阻止我解放軍渡江,英國軍艦向我軍進行挑釁,我軍立即予以還擊。  三次交火,英艦損失慘重,據當時上海《字林西報》援引英海軍當局的報告顯示:“紫石英”號包括艦長在內有17人死亡,20人受重傷:“伴侶”號帶回10具屍體和12名傷員,兩門主炮被擊毀;梅登中將的旗艦上也有10名水手被打死,另有13人受傷;“黑天鵝”號算是走運的,隻有7人受傷。在四艘軍艦中有5名正副艦長傷亡。後據英國海軍部公佈,還有103名官兵“失蹤”。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英國國會叫囂,要派兩艘航空母艦前去“實行武力報復”,而更多的議員則感到,現在已不是“一艘炮艦就能把中國人嚇得手足無措的時候瞭”。  4月26日,“紫石英”號上的一名上尉帶幾名水兵乘一小舢板來到我軍陣地,承認該艦已被炸死之艦長對此事件負主要責任,請求我軍不要再開炮。分頁:2/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4月30日,解放軍總部發言人李濤發表由毛澤東親自起草的聲明,痛斥丘吉爾的狂妄叫囂。  然而,英軍並沒有接受教訓,一年後,又在朝鮮戰爭中與我軍為敵。朝鮮戰爭期間,英國共投入兵力14198人。先後有陸軍第二旅、二十八旅、二十九旅,海軍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艦艇21艘、飛機80架。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面前,英國遭受到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與中國人民交手的最慘重失敗。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經典”之戰是消滅瞭英聯邦第一師第二十八旅的“皇傢蘇格蘭團”、英聯邦第二十九旅的“格洛斯特營”和“皇傢重型坦克營”三支“王牌”部隊。  1951年10月3日,在朝鮮馬良山,中國人民志願軍坦克第一師與英軍“皇傢蘇格蘭團”開始瞭生死決鬥。“皇傢蘇格蘭團”是英軍的精銳部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參加過許多重大戰役,獲得不少榮譽稱號,其連以上軍官大都在二戰中立過戰功。該團裝備優良,訓練有素,屢建戰功,有著悠久的輝煌戰史,在各國軍界享有頗高的知名度。朝鮮戰爭中,始終是“聯合國軍”的“拳頭”部隊,哪裡出現危機,便被派往哪裡。  志願軍坦克一師一團受命配合六十四軍步兵一九一師攻占馬良山。  馬良山主峰有“皇傢蘇格蘭團”第一營4個連的官兵把守。   戰鬥結束後,“皇傢蘇格蘭團”第一營的1701名官兵的屍體橫七豎八地佈滿主峰,在被坦克摧垮的碉堡裡,發現瞭英軍營長的屍體,幸存的46名英軍官兵高高地舉起瞭雙手,整個戰鬥隻用瞭3個多小時。朝鮮戰爭期間,英國死、傷、被俘、失蹤官兵4435人,馬良山一戰損失就占總數的39%。  “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聽到“皇傢蘇格蘭團”第一營被全殲後,大驚失色。丘吉爾得知這一消息後,連聲痛呼:“太可惜瞭!太可惜瞭!”  英軍被殲的第二支“王牌”是“格洛斯特營”。“格洛斯特營”編制在英軍第二十九旅的序列中,先後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早在1801年英國征服埃及的殖民戰爭中,就以突破敵方重圍,轉敗為勝的輝煌戰績受到獎賞,全營官兵榮獲英王授予的有“皇傢陸軍”字樣的帽徽一枚。因此,該營官兵佩帶兩枚帽徽,有“皇傢陸軍雙徽營”之稱。  在1951年4月24日的第五次戰役中,志願軍六十三軍一八七師五六○團在雪馬裡使英軍“格洛斯特營”成為甕中之鱉。  雪馬裡戰鬥,志願軍六十三軍殲滅英軍第二十九旅“格洛斯特營”和一個炮兵隊、一個重型坦克連,斃敵中校營長以下官兵129人,俘敵副營長以下459人。在朝鮮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共俘虜英軍961人,雪馬裡戰鬥占瞭近一半。此戰中,志願軍戰士劉光子一人活捉瞭63名英軍,創造瞭朝鮮戰爭中一人俘獲戰俘最高記錄,榮獲瞭志願軍總部授予的“孤膽英雄”稱號。  志願軍消滅的英軍第三支“王牌”是二十九旅“皇傢重型坦克營”。朝鮮戰爭中,英軍投入戰場的有兩個坦克團,其中“皇傢重型坦克營”不僅裝備好,而且名氣大,它裝備著性能優越的“丘吉爾”重型坦克,在多次進攻戰中大顯鋒芒,是“聯合國軍”公認的“裝甲勁旅”。在第三次戰役中,被志願軍五十軍一四九師利用夜襲,一舉端掉。分頁:3/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法國軍隊——與我軍兩次交戰均慘敗收場  我軍與法軍的第一次交鋒是建國初期在越南進行的。1950年1月,胡志明秘密訪華,代表越共中央向中共中央提出援越抗法的請求。4月17日,中央軍委下達命令,從二野、三野、四野各選一個師,包括師、團、營三級的全套顧問,又從四野挑選瞭顧問團團部人員和教員,組成瞭赴越軍事顧問團。7月下旬,軍事顧問團正式成立。8月12日,韋國清團長率領329名軍事顧問團成員到達越共總部廣淵。  1950年底,中國顧問團協助越南軍隊準備進行邊界戰役,在中國境內裝備和訓練瞭一大批越南主力部隊。邊界戰役舉行前,越共中央又要求中國派一位高級軍事指揮員,協助整個戰役的組織指揮。陳賡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趕到越南,經過戰場調查,很快擬訂出邊界戰役的作戰方案,得到瞭武元甲等越軍前線指揮部高級指揮員的一致同意。隨後,中國師、團、營三級軍事顧問團成員,分別深入到越南各參戰部隊,協助越軍各級指揮員做戰前準備。  戰役發起前,胡志明看望瞭陳賡等顧問團成員。胡志明對陳賡說:“部隊交給你指揮瞭,但有一條,隻許打勝,不許打敗。”  陳賡回答:“打勝仗主要靠越南軍民,但我一定盡力協助指揮打好這一仗,不辜負胡主席期望。”   按照陳賡擬訂的作戰方案和中國軍事顧問團的精心指揮以及越南軍民的奮勇作戰,經過七晝夜連續激戰,越軍全殲法軍兩個精銳兵團3000餘人,解放瞭高平,並乘勝攻占瞭七溪,同登、諒山、亭立、安州等地的法軍望風而逃。當時美國合眾社報道:“法國在中越邊境3500人的精銳部隊,遭受到在新中國受訓和武裝的越南軍隊的強大進攻,法軍大部分被消滅,在與中國接壤的約250英裡地區,法軍已完全沒有防衛力量。這是法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軍事失敗。”  邊界戰役後,陳賡回國。後來,越南軍隊與法軍的紅河戰役、東北戰役、寧平戰役、西北戰役、上寮戰役等,都是由韋國清帶領的軍事顧問團協助展開的。特別是奠邊府戰役,宣告瞭法國侵略戰爭的徹底失敗。  朝鮮戰爭期間,我軍與法軍交戰不再是間接的顧問團,而是兩軍真槍實彈的短兵相接。  1950年7月22日,法國派遣一艘驅逐艦前往南朝鮮,加入“聯合國軍”海軍行列。8月25日,又創建1個獨立營,番號為“聯合國軍法國營”,萊米勒中校為營長。  整個朝鮮戰爭期間,法國營戰死262人,傷病、失蹤、被俘1127人,共計1389人。分頁:4/8頁  上一頁2345678下一頁  南朝鮮軍隊——與我軍交戰最多的部隊  在朝鮮戰爭中,我軍與南朝鮮軍交戰的次數最多,抗美援朝第一仗是與南朝鮮軍打的;抗美援朝最後一次戰役——金城戰役也主要是與南朝鮮軍打的。  朝鮮戰爭中,南朝鮮軍投入的兵力有陸軍第一軍團、第二軍團、第三軍團、第五軍團和配屬美軍的部隊共23個師;海軍4個艦隊和陸戰隊,艦艇67艘;空軍飛機146架;總兵力達718477人,全部美式裝備。  朝鮮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先後進行瞭五次戰役以及上甘嶺、金城等戰役:  第一次戰役,志願軍殲滅南朝鮮第六師、七師大部,殲滅第一師、三師、八師各一部,共計7584人,俘敵4741人。  第二次戰役,志願軍消滅南朝鮮第七師、八師5962人,俘敵5568人。  第三次戰役,志願軍殲滅南朝鮮第一師、二師、五師4593人,俘敵5967人。   第四次戰役,志願軍殲滅南朝鮮第一師、三師、五師、六師、八師共計8861人,俘敵7769人。  第五次戰役,志願軍殲滅南朝鮮第三師、五師、六師、七師、九師60537人,俘敵5233人。  另外,在1951年防禦作戰、1952年鞏固陣地作戰和上甘嶺防禦作戰、1953年反擊戰役等戰役、戰鬥中,志願軍殲滅南朝鮮軍25萬多人,俘敵8354人。  整個朝鮮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共消滅南朝鮮軍313500多人。並重創瞭南朝鮮軍“王牌”首都師,徹底搗毀首都師的“王牌團”?穴“白虎團”?雪團部,使該團團旗至今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展出。分頁:5/8頁  上一頁345678下一頁  與志願軍交戰的其他“聯合國軍”  1951年1月31日,比利時派出一個步兵營入朝,當時為558人,到1953年7月增兵到944人。比利時營隸屬於美軍第一軍團指揮。  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比利時營與中國人民志願軍多次交鋒,都以失敗告終,先後損失440人,其中死傷395人,被俘5人。要不是不斷補充新兵,比利時營幾乎不復存在瞭。  朝鮮戰爭期間,土耳其投入一個步兵旅,人數最多時達5455人。它的出兵人數居“聯合國軍”第4位。土耳其旅開始配屬在美軍第九軍團,後來配屬在美軍第一軍團的序列中。  土耳其旅是“百裡挑一”的精兵強將,人員從土耳其全軍志願人員中挑選軍官259人、軍士395人、士兵4414人、文職人員22人,共5090人。1951年7月26日至9月23日,該旅在安卡拉市附近的兵營和波拉特勒市附近的炮兵學校接受戰前教育和作戰訓練。土耳其部隊裝備不如西方軍隊,不過這一點遺憾也由美國人幫助彌補瞭。10月20日,土耳其旅亞基希旅長拜訪瞭美軍第九軍團長官庫爾特少將。庫爾特少將當即表示:一、為實施統一的軍需供給,土耳其旅要在今後3周內全部以美式武器換裝,換下來的武器裝備,可送回本國。二、全旅要進行熟悉美式武器裝備的訓練。同時,進行機動、搜索與偵察訓練。此外,美軍還派出以比甘比上校為團長的軍官顧問團,指導土耳其旅作戰。“百裡挑一——美式裝備——美式訓練”,這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所面臨的土耳其精銳部隊。

慘烈的大沽海戰:中國小火船迎擊英法大軍艦

  大沽海戰:英法的軍艦靜靜地停泊在大沽口岸,寧靜的海水之下卻是暗潮洶湧。5月20日,聯軍向譚廷襄下瞭最後通牒。他們決定,這份通牒在交給中國政府兩個小時以後,假如答復仍是不滿意的話,那麼就要開始進攻炮臺。兩個小時以後,10點鐘,沒有答復。5月份的大沽口海風徐徐,風平浪靜,然而這樣的平靜卻被一場戰爭破壞瞭。  戰爭開始瞭。成蝶形的兩組軍艦沖向大沽炮臺。“鸕鶿”號和“雪崩”號位於兩支艦隊之首,迅速向前沖去。“霰彈”號和“火箭”號追隨在“鸕鶿”號之後,攻打南岸的炮臺;“龍騎兵”號和“納姆羅”號追隨在“雪崩”號之後,攻打北岸的炮臺。  “鸕鶿”號剛一開動,防衛左岸的清軍炮臺和炮兵陣地的大炮便立即打來瞭第一批炮彈。轟鳴聲在兩岸引起低沉的回響,並慢慢地消失在遙遠的地平線上。雙方的激戰很快讓一片煙霧籠罩瞭河流和炮臺。通過這片煙霧,聯軍在平靜的白河水面上可以看見到處都有火花在閃爍著,這是清軍燒著的50多艘船隻,把它們當作放火筏順流而下,意圖燒毀敵艦。不幸的是風向是反的,聯軍也派出瞭小艇去把這些放火筏調轉方向,讓它們擱淺在河岸上,他們的使命就在自己慢慢地燒掉中完結瞭。   聯軍艦隊憑借大口徑火炮,同時對大沽口南、北炮臺發起攻擊,炮臺的設施都遭受瞭重大的破壞:炮架被打壞瞭,許多大炮就倒在地上,或炮口都被炸碎,無法使用。然而清軍卻還沒有完全放棄自己的陣地,官兵們繼續奔向那些還沒有被打壞的大炮。在《遠征中國和交趾支那》中記載“他們的炮手一個接一個地被我們靈活的射手所擊中,然而卻立即有人替補。”相關閱讀推薦:1954年臺軍海戰解放軍慘敗 隻因空軍忘瞭支援揭秘甲午海戰清軍“致遠”艦並非被日艦魚雷擊沉解密中國對越西沙壯烈海戰內幕:西沙海戰誰勝誰負鄧世昌的簡介 甲午海戰中的民族英雄鄧世昌最搞笑的一次海戰:1918年德國潛艇首次襲擊美國北洋水師覆滅之謎 黃海海戰未全軍覆滅是奇跡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然而,清軍岸炮“都是裝在不能移動的木架上的”,不能自由移動,難以進行有效攻擊。而且大炮位置都是預定敵艦漲潮時航進安設的,沒有料到英法聯軍使用淺水蒸汽炮艇在低潮時發起攻擊。聯軍的“羚羊”號在退潮時不慎擱淺瞭,很糟糕地置身在交戰雙方之間。很多軍官都從帆艦上走過來目睹這場戰鬥。人們很奇怪地看到當第一顆炮彈飛過時,“羚羊”號是如何躲避的。聯軍看著很多炮彈從空中朝著他們打來,總有人在高喊:“他們在朝著我們開火!”  但是很快這種擔心就煙消雲散瞭,因為他們看到炮彈每隔5分鐘或10分鐘才有規則地打過來,顯然都是出自一尊大炮,在越過他們頭上後就都落到後面幾百碼的水中去瞭。後來才知道,大炮都是固定在不能移動的木架上的。“考慮到他們的大炮很可憐,中國人的確打得不錯。”   雖然守軍奮勇還擊,擊沉敵舢板4隻,斃敵近百名,法炮艇“霰彈”號遭到重創,艇長被打死,但在危急時刻,直隸總督譚廷襄、直隸佈政使錢忻等帶頭逃跑。最後,中國兵營歸於沉默,並且消失在一片耀眼的煙霧中。在被炮彈打掉或被火焰吞沒前,“有些旗幟還在繼續飄揚”,敵軍不得不承認,“中國人進行瞭英勇的保衛戰。”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連燒3天3夜

      火劫:“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如何火燒圓明園?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組成聯軍發動侵華戰爭。咸豐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瞭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借口,命令米啟爾中將於1860年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  “圓明園”,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它始建於康熙46年(1709年),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清朝康熙帝把該園賜給四子胤禛(後來圓明園遺址的雍正帝),並賜名圓明園。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經營,集中瞭大批物力,役使瞭無數能工巧匠,傾註瞭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營造成一座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離宮。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裡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火燒圓明園,這是人們說慣瞭的一個說法。其實,火燒圓明園的真正概念,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傢三山五園。焚毀的范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這三山五園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10月17日,英國首席代表額爾金以清政府“不講道義,不顧國際法”,將捕獲的英法“僑民”十八人虐待致死為口實,照會清政府:“圓明園者,英法僑民所受痛心疾首慘刑而死之地也。(英國)誓必毀為平地”野蠻地命英軍於10月18、19兩日,將北京西北郊的五園(即圓明園、暢春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三山(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傢園林焚為灰燼。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裡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  10月18日至19日,是又一個應該用黑色石碑加以標記的日子。  英軍點燃圓明園  英法侵略軍到達圓明園後把圓明園搶劫一空。之後,為瞭銷贓滅跡,掩蓋罪行,英國全權大臣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大火連燒3天3夜,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

解放軍與21國的交戰史:曾三勝美國兩敗英法

  一部人民解放軍與21國的交戰史,就是一部人民軍隊的壯大史;一部中國人民的揚眉吐氣史;一部中華民族洗雪百年恥辱的英雄史。  在新中國成立前,我軍曾先後與日軍、英軍兵戎相見;朝鮮戰爭中,曾與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荷蘭、加拿大、菲律賓、土耳其、泰國、南非、希臘、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新西蘭等組成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共17國部隊,決一雌雄;20世紀60年代後,又與印軍、美軍、南越軍、蘇軍、越軍交過手。一部人民解放軍與21國部隊的交戰史,就是一部人民軍隊的壯大史;一部中國人民的揚眉吐氣史;一部中華民族洗雪百年恥辱的英雄史。  美國軍隊——與我軍三次交戰均損失慘重  在人民解放軍的歷史上,我軍曾與美軍三次交戰,而且都是在國外,第一次是朝鮮戰爭,第二次是援越抗美戰爭,第三次是支援老撾抗美防空作戰。  朝鮮戰爭是美軍與我軍首次交鋒。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率志願軍開赴朝鮮,與“聯合國軍”進行瞭近3年的浴血奮戰。美國三軍大規模卷入瞭侵朝戰爭,動用瞭陸軍兵力的三分之一,戰場兵力最多時達到302483人;海軍兵力的二分之一,出動各種艦艇210艘,海軍航空兵的作戰飛機383架;空軍兵力的五分之一,先後出動各種飛機數萬架次,戰場上保持飛機最多時達1700多架。美軍動用瞭大量的精銳部隊,有“開國元勛師”騎兵第一師、“美利堅之劍”陸戰第一師、“滴漏器師”美軍第七師、“王牌飛行隊”航空兵第一聯隊等。美軍使用瞭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現代化武器,許多戰役的炮火密度、戰場兵力密度、空襲轟炸密度,都超過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水平。   但中國人民志願軍面對世界頭號強敵,毫不示弱,英勇抗敵,使美軍遭受重大損失。整個朝鮮戰爭期間,美軍損失兵力162708人,其中戰死54246人,傷103284人,失蹤、被俘5178人。其死亡人數占侵朝“聯合國軍”死亡總數的94.16%。聯合國在《紐約公報》上公佈的數字是美軍傷亡14萬多人,日平均傷亡數遠遠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在世界戰爭史上留下瞭驚天動地的一筆。  我軍與美軍的第二次交鋒是1965年6月至1973年8月的援越抗美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援越抗美戰爭中,先後派高炮部隊分5批開赴越南輪戰,連同配屬援越工程支隊的高炮支隊,共有16個支隊(師),轄63個大隊(團)及部分獨立營、高射機槍連和勤務分隊,共計15萬餘人。在與美軍作戰的時間裡,我軍共對空作戰2153次,擊落美機1707架,擊傷1608架,俘虜美軍飛行員42名。與此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派出鐵道兵、工程兵部隊10多萬人,幫助越南搶修被美軍炸毀的橋梁、鐵路、公路、涵洞等。在援越抗美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付出瞭很大代價,4200多人負傷,1100名官兵壯烈犧牲,長眠在越南國土。美軍在中越軍隊的聯合打擊下,終於以敗軍的身份撤出瞭越南。  我軍與美軍的第三次交鋒是1969年至1973年的支援老撾抗美防空作戰。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援老抗美防空作戰中,派炮兵部隊開赴老撾,掩護我軍赴老撾築路部隊防空作戰。在老撾期間,我軍對空作戰95次,擊落飛機35架,擊傷24架。與此同時,還派出約11萬工程、後勤、地面警衛部隊,幫助老撾完成築路任務。在援老抗美防空作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有269人獻出瞭生命,其中210人被安葬在老撾孟塞和班南舍烈士陵園中。

慘烈的大沽海戰:中國小火船迎擊英法大軍艦

  大沽海戰:英法的軍艦靜靜地停泊在大沽口岸,寧靜的海水之下卻是暗潮洶湧。5月20日,聯軍向譚廷襄下瞭最後通牒。他們決定,這份通牒在交給中國政府兩個小時以後,假如答復仍是不滿意的話,那麼就要開始進攻炮臺。兩個小時以後,10點鐘,沒有答復。5月份的大沽口海風徐徐,風平浪靜,然而這樣的平靜卻被一場戰爭破壞瞭。  戰爭開始瞭。成蝶形的兩組軍艦沖向大沽炮臺。“鸕鶿”號和“雪崩”號位於兩支艦隊之首,迅速向前沖去。“霰彈”號和“火箭”號追隨在“鸕鶿”號之後,攻打南岸的炮臺;“龍騎兵”號和“納姆羅”號追隨在“雪崩”號之後,攻打北岸的炮臺。  “鸕鶿”號剛一開動,防衛左岸的清軍炮臺和炮兵陣地的大炮便立即打來瞭第一批炮彈。轟鳴聲在兩岸引起低沉的回響,並慢慢地消失在遙遠的地平線上。雙方的激戰很快讓一片煙霧籠罩瞭河流和炮臺。通過這片煙霧,聯軍在平靜的白河水面上可以看見到處都有火花在閃爍著,這是清軍燒著的50多艘船隻,把它們當作放火筏順流而下,意圖燒毀敵艦。不幸的是風向是反的,聯軍也派出瞭小艇去把這些放火筏調轉方向,讓它們擱淺在河岸上,他們的使命就在自己慢慢地燒掉中完結瞭。   聯軍艦隊憑借大口徑火炮,同時對大沽口南、北炮臺發起攻擊,炮臺的設施都遭受瞭重大的破壞:炮架被打壞瞭,許多大炮就倒在地上,或炮口都被炸碎,無法使用。然而清軍卻還沒有完全放棄自己的陣地,官兵們繼續奔向那些還沒有被打壞的大炮。在《遠征中國和交趾支那》中記載“他們的炮手一個接一個地被我們靈活的射手所擊中,然而卻立即有人替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