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著名詩人

宋朝著名詩人梅堯臣簡介:歐陽修唯一佩服的文人

  梅堯臣(1002年–1060年),字聖俞,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故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後,於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並為《孫子兵法》作註,所註為孫子十傢著(或十一傢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在宋朝,做官幾乎是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和追求。因此,進館、入閣、點翰林、當學士(宋朝置“史館”、“秘閣”、“資政殿”等,分掌圖書經籍和編修國史等事務,通稱館閣),便成瞭讀書人的人生理想,也成瞭他們事業成功與否的標志。在宋朝,一個才子,尤其是天下公認的才子,如果沒能進館入閣,那是要被惋惜和譏笑的,大詩人梅堯臣就是如此。   梅堯臣出身於官宦之傢,從小愛好詩歌。他一反宋初西昆體詩歌表面的浮艷和內容的空洞,註重平淡、含蓄、深遠,給北宋詩壇帶來一股清新之風。不過,有才的人不一定都能考上進士,正如史學傢唐德剛先生所說:“帝制時代考科舉,原是十考九不取的。屢考不取,才是正常現象;考取瞭才是反常和意外。”所以,盡管梅堯臣“工為詩”,有才名,但他的科考之路卻坎坷崎嶇,屢試不第,最後隻好“拼爹”,通過父輩的功勞蔭補入仕,授太廟齋郎、河南縣(隸屬河南府)主簿。   這個小官運氣不錯,剛出道就遇到瞭好上司錢惟演。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2),錢惟演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任西京(今河南洛陽市)留守,稱“使相”,與宰相平級。錢惟演是朝中大臣,尊重人才,提攜後進,堪稱伯樂。他曾對當時在洛陽任職的部下梅堯臣、歐陽修、尹洙等一批青年才俊給予過許多幫助,尤其對梅堯臣和歐陽修高看一眼,厚愛一籌,經常與他們詩酒唱和,還在同僚中廣為延譽,梅堯臣、歐陽修因此被世人並稱為“梅歐”。   隻是梅堯臣在錢惟演眼裡是人才,在民間也有詩名,但朝廷卻始終沒有把他當成幹才。在洛陽任滿以後的歲月裡,他還到江西、浙江、陜西等多地任職,歷任縣令、監稅、監倉等職,一幹就是三十年。像他這樣文名顯赫,又經過多地任職、多崗位鍛煉的,老在區區末吏的崗位上徘徊不前,頗為少見。很多士大夫認為,像梅堯臣這樣的大才子,不進館入閣,真是枉費其才。嘉佑元年(1056),翰林學士趙概等十餘人聯名向宋仁宗推薦梅堯臣。在大傢的惋惜、褒揚以及輪番推薦之下,宋仁宗決定面試一下這個聞名天下的詩人。一試,果然才華出眾,便賜他進士出身,出任國子監直講,後任尚書都官員外郎。然而,這個員外郎仍舊隻是個上不瞭臺面的散官閑職。更讓人遺憾的是,梅堯臣在都官員外郎任上沒幾天便溘然長逝瞭。梅堯臣的命運令時人唏噓不已,有同僚甚至替他抱屈:“贏得兒童叫夫子,可憐名位祗都官。”(宋代趙與虤《娛書堂詩話》)   不過,梅堯臣對自己的仕途通達與否似乎並沒有過高的期望。嘉佑年間(1056—1063),宋仁宗征召他編修《新唐書》。接到皇帝的征召之後,他對妻子刁氏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吾之修書可謂猢猻入佈袋矣。”好動的猴子,被塞進佈袋,該多難受?表達瞭他頗不情願的心態。知夫莫若妻,刁氏的回答更直接:“君於仕宦,何異鮎魚上竹竿耶?”誰見到過能爬上竹竿的鮎魚呢?

薛道衡簡介 隋代著名詩人內史侍郎薛道衡生平

  薛道衡(540~609) 隋代詩人。字玄卿。漢族,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人。歷仕北齊、北周。隋朝建立後,任內史侍郎,加開府儀同三司。煬帝時,出為番州刺史,改任司隸大夫。他和盧思道齊名,在隋代詩人中藝術成就最高。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隸集》1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錄存其詩20餘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存其文 8篇。事跡見《隋書》、《北史》本傳。  薛道衡少孤,好學。13歲時,作《國僑贊》,頗有思致,見者奇之。北齊武平年間,以主客郎接待南朝陳使者傅□。贈詩五十韻,道衡和之,南北稱美,當時著名文人魏收說:“傅□所謂以蚓投魚耳。”他和盧思道齊名,在隋代詩人中藝術成就最高。其詩雖未擺脫六朝文學浮艷綺靡的餘風,有些作品,卻具有一種剛健清新的氣息。如與楊素唱和的《從軍行》,就是較好的邊塞詩。代表作《昔昔鹽》描寫思婦孤獨寂寞的心情,其中“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一聯,最為膾炙人口,甚至傳說是其引起隋煬帝嫉妒而被殺害的原因。小詩《人日思歸》含思委婉,也是歷來傳誦的名作。  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隸集》1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錄存其詩20餘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存其文8篇。事跡見《隋書》、《北史》本傳。

王勃簡介 唐代時期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王勃生平

  王勃(約650|——676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萬榮)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  出身於豪門望族,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號文中子;叔祖王績是著名詩人;父親王福畤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從祖王績,王績的詩風直接影響瞭王勃的詩作。而王勃兄弟六人,都以詩文為人稱道。王勃曾有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感嘆。  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稱為“王楊盧駱”,世稱“初唐四傑”。他們四人反對六朝以來頹廢綺麗的風氣,“思革其弊,用光志業”,致力於改革六朝文風,提出一些革新意見,開始把詩文從宮廷引向市井,從臺閣移到江山和邊塞,題材擴大瞭,風格也較清新剛健,對於革除齊梁餘風、開創唐詩新氣象,起瞭重要的作用。經過他與同時代的人的努力,“長風一振,眾蔭自偃,積年綺碎,一朝清廓”,以獨具特色的文風,奠定瞭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講中國文學史,尤其是唐代文學史,沒有不講到“王楊盧駱”的。  他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舊唐書》載:“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株樹也。”楊炯《王勃集序》上也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曰:“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劉祥道贊其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元年(666年)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亡,時年27歲,一說,26歲。關於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根據楊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歲。據此推斷,王勃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另一種說法根據王勃自己寫的《春思賦》:“咸亨二年,餘春秋二十有二。”咸亨二年即671年。據此,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現在大多數學者多以後一種說法為準,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時年27歲。後世的人們隻知《滕王閣序》文采的不朽,卻不知當時王勃對旅途上萍水相逢的知己的懷念。  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  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瞭很大作用。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匯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註》,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6篇殘缺之文。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1集有《王勃集殘》2卷,註雲“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代表作《檄英王雞》,《滕王閣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駱賓王簡介 唐初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駱賓王生平

  駱賓王(約619—約687年)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禦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有集。駱賓王於武則天光宅元年,為起兵揚州反武則天的徐敬業作《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敬業敗,亡命不知所之,或雲被殺,或雲為僧。  據《唐詩三百首新註》記載,駱賓王:(640?——?),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早年落魄無行,好與博徒遊。後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曾從軍西域,宦遊蜀中。及任侍禦吏,又因賊罪下獄,他在詩文中則力辨其冤。出獄後,為臨海縣丞,怏怏不得意,睿宗文明(684)時,徐敬業起兵討武則天,他曾為其僚屬,軍中書檄,皆出其手。敬業失敗,駱賓王下落不明,或說被殺,或說亡命,甚至說在靈隱寺為僧。其一生行跡,頗為詭奇,也近於縱橫傢。  他是初唐四傑之一,辭采華膽,格律謹嚴。長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參差轉換,諷時與自傷兼而有之;小詩如《於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涼慷慨,餘情不絕。  駱賓王出身寒門,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據說詠鵝詩就是此時所作。駱賓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他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豪情壯志,見聞親切。唐中宗復位後,詔求駱文,得數百篇。後人收集之駱賓王詩文集頗多,以清陳熙晉之《駱臨海集筆註》最為完備。

王維簡介 唐朝著名詩人畫傢摩詰居士王維生平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漢族,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省運城市)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傢,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因篤信佛教,有“詩佛”之稱。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禪宗影響很大,精通佛學,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公元701年,生於蒲州(今運城永濟市)。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三年,張九齡執政,擢為右拾遺,次年遷監察禦史,後奉命出塞,為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此後半官半隱居。安史之亂被捕後被迫出任偽職,戰亂平息後下獄。因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後兼遷中書舍人,終尚書右丞。  他才華早顯,既是詩匠,又精禪理。生在一個虔誠佛教的傢庭裡,據其《請施莊為寺表》雲:“臣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歲。”《王右丞集箋註》卷二五,有一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文中述及瞭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禪師的關系時說:“維十年座下.”可見王維確實也與佛傢因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著僧侶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此時的王維儼然是一僧侶瞭。

元稹簡介 唐朝時期著名詩人尚書左丞元稹生平

  元稹(779年-831年),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朝著名詩人。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25歲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詩友。28歲列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遺。舉明經書判入等,補校書郎。元和初,應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年)為監察禦史。長慶元年(821年)遷中書舍人,充翰林院承旨。大和三年(829年)為尚書左丞。  元稹與白居易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其樂府詩創作,多受張籍、王建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於李紳。名作有傳奇《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兔絲》、《和裴校書鷺鷥飛》等。現存詩八百三十餘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  元稹(zhěn),河南洛陽人,唐朝著名詩人。8歲喪父,母鄭賢能文,親授書傳。15歲以明兩經擢第,21歲初仕河中府,25歲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詩友。元稹登平判科(舊稱元稹登書判拔萃科,有誤),授秘書省校書郎。28歲列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遺。舉明經書判入等,補校書郎。元和初,應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年)為監察禦史。因觸犯宦官權貴,次年貶江陵府士曹參軍。後歷通州(今四川達州市)司馬、虢州長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員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誥,為時論所非。長慶元年(821年)遷中書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為同州刺史、浙東觀察使。大和三年(829年)為尚書左丞,五年,逝於武昌軍節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贈尚書右仆射。元稹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中堅力量,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其樂府詩創作,多受張籍、王建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於李紳。作有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為後來《西廂記》故事所由。有《元氏長慶集》60卷,補遺6卷,存詩八百三十多餘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

韋應物簡介 唐代著名詩人左司郎中韋應物生平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韋應物是京兆萬年人。韋氏傢族主支自西漢時已遷入關中,定居京兆,自漢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為關中望姓之首。不但貴宦輩出,文學方面亦人才迭見。《舊唐書》論及韋氏傢族說:“議者雲自唐以來,氏族之盛,無逾於韋氏。其孝友詞學,承慶、嗣立力量;明於音律,則萬裡為最;達於禮儀,則叔夏為最;史才博識,以述為最。”這些韋姓人物,還隻說到中、盛唐以前。中庸前期的韋應物,則可以說是韋氏傢族中作為詩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韋應物15歲起以三衛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遊幸。早年豪縱不羈,橫行鄉裡,鄉人苦之。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少食寡欲,常“焚香掃地而坐”。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後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  從肅宗廣德二年(764年)起到德宗貞元七年(791年),將近三十年間,韋應物大部分時間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長安故園閑居,或在長安任官。在地方官任上,韋應物勤於吏職,簡政愛民,並時時反躬自責,為自己沒有盡到貢任而空費俸祿自愧。”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這是韋應物晚年任蘇州刺史時寫給朋友的詩中一聯。一派仁者憂時愛民心腸,感動著後世讀者。沈德潛評論說:“是不負心語。””不負心語”就是有良心的話。  蘇州刺史屆滿之後,韋應物沒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貧如洗,居然無川資回京候選(等待朝廷另派他職),寄居於蘇州無定寺,不久就客死他鄉。其享年約在五十五六。  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其山水詩景致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壯闊,則顯示韋詩雄豪的一面。其田園詩實質漸為反映民間疾苦的政治詩。代表作有《觀田傢》。此外,他還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憤之作。部分詩篇思想消極,孤寂低沉。韋詩各體俱長,七言歌行音調流美,“才麗之外,頗近興諷”(白居易《與元九書》)。五律一氣流轉,情文相生,耐人尋味。五、七絕清韻秀朗,《滁州西澗》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句,寫景如畫,為後世稱許。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沖淡閑遠,語言簡潔樸素,有“五言長城”之稱。但亦有穠麗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學陶淵明為主,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受謝靈運、謝朓的影響。此外,他偶亦作小詞。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陸遊簡介 南宋著名詩人中興四大詩人之陸遊生平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傢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傢鄉。其一生筆耕不輟,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與王安石、蘇軾、黃庭堅並稱“宋代四大詩人”,又與楊萬裡、范成大、尤袤合稱“中興四大詩人”。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陸遊一生創作詩歌很多,吐露出萬丈光芒,使他成為傑出詩人,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傢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關山月》、《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書憤》、《示兒》、《遊山西村》、《臨安春雨初霽》、《冬夜讀書示子聿》等篇均為後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有清新之作。亦工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但有些詩詞流露出消極情緒。他初婚唐氏,在母親壓迫下離異,其痛苦之情傾吐在部分詩詞中,如《沈園》、《釵頭鳳》等,都很真摯動人。還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訴衷情》等。他的代表作有《訴衷情》、《夜遊宮》、《鷓鴣天》以及詠梅的《卜算子》等。  陸遊的作品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瞭愛國主義精神,“氣吞殘虜”。  陸遊詩詞創作的基本傾向是現實主義,又富有浪漫色彩。藝術表現手法豐富多彩,變化無窮。中年入蜀之後,形成豪情奔放的風格,晚年詩風趨於恬淡,有時幽憤。總體看來,藝術特點是宏偉豪放,熱情洋溢。

王安國簡介 北宋著名詩人臨川三王之王安國生平

  王安國(1028年-1074年)字平甫,王安石大弟。熙寧進士。北宋臨川(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北宋著名詩人。世稱王安禮、王安國、王雱為“臨川三王”。王安國器識磊落,文思敏捷,曾鞏謂其“於書無所不通,其明於是非得失之理為尤詳,其文閎富典重,其詩博而深。  他自幼聰穎上進,雖未曾從師入學,但寫出的文章卻有條理。12歲時將其所寫的詩、銘、論、賦數十篇向人展示,觀者無不驚嘆其文采超群。他的《題滕王閣》一詩是在13歲時登滕王閣所作,詩中言盡而意不盡,極有韻味。從此,他的文章在士大夫和文人中流傳,並得到好評。而他也越奮發讀書,對詩文、詞賦更有所長。他雖然多次參加應試,但因仕籍糾葛,又不願倚仗其兄王安石之勢謀取功名,因而未能中第。為此,歐陽修曾有詩說:“自慚知子不能薦,白首胡為侍從官。”在參加茂才考試時,負責考選的官員將其所寫的文章列為第一,但未能參加進士考試。  安國不但文才出眾,而且長期盡心盡力侍奉母親,廣結善友,是個出名的賢士。熙寧元年(1068年)經大臣–三司使韓綺舉薦,經神宗召試,賜進士及第,任西京國子監教授,教授西京國子。此時他已41歲,才從佈衣入仕。  因是王安石胞弟,熙寧四年(1071年)任滿回京,神宗召見,詢問外界對王安石變法的反映。王安國對王安石變法不甚理解,頗有微詞,直說道:“恨之人不明,聚斂太急耳”!(外面說他用人不當,斂財太急瞭)。這與神宗的想法相悖,神宗不悅,未予重用,隻授予崇文院校書,後改為著作佐郎秘閣校理,世稱王校理。  安國對變法由不理解到反對,因而對支持王安石變法的呂惠卿和曾佈也很有意見,當王安石勸他少沉溺於吹笛時,他則要其兄遠小人。呂惠卿對此非常氣憤,熙寧七年,趁王安石罷相,他任參知政事之機,借鄭俠以《流民圖》反對新法下獄事,認為王安國與鄭俠屬同黨,削職放歸鄉裡,“天下之人皆以為冤”。不久,朝廷決定再次起用他時,他卻不幸因病亡故。熙寧七年八月卒,年四十七。其後裔:曾孫王仕榮遷居臨川榮山鄉,曾孫王仕顯遷東鄉蒿源、浯溪一帶。

俞國寶簡介 南宋著名江西詩派著名詩人俞國寶生平

  俞國寶(約1195年前後在世)字不詳,號醒庵。江西撫州臨川人。南宋著名詩人。江西詩派著名詩人之一。國寶性豪放,嗜詩酒,曾遊覽全國名山大川,飲酒賦詩,留下不少勝炙人口的錦詞佳篇。著有《醒庵遺珠集》10卷。約宋寧宗慶元初前後在世。孝宗淳熙間為太學生。  《武林舊事》卷三載:淳熙十二年(1185),太上皇高宗一日遊西湖,見酒肆屏風上有《風入松》詞雲:“一春長費買花錢。日日醉花邊。玉驄慣識西湖路,驕嘶過、沽酒壚前。紅杏香中簫鼓,綠楊影裡秋千。暖風十裡麗人天,花壓髻雲偏。畫船載取春歸去,馀情寄、湖水湖煙。明日再攜殘醉,來尋陌上花鈿。”高宗駐目稱賞久之,宣問何人所作,乃大學生俞國寶醉筆也。高宗笑曰:“此調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因為改定雲“明日重扶殘醉”,則迥不同矣。即日予釋褐(脫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職)。況周熙《蕙風詞話》卷二謂俞詞“第流美而已。顧當時盛傳,以其句麗可喜,又諧適便口誦,故稱述者多”。  他的詞雖不多見,卻寫得旖旎多姿,極有情致,深受讀者喜愛。《全宋詞》中,收錄其詞作三十首,《補遺》存九首。《文獻通考》傳於世。事見《武林舊事》卷三《西湖遊幸》。

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宋代著名詩人蘇軾的一生寫照

  蘇軾一生寫照: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學傢、書畫傢,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  蘇軾是中國文學史商一位罕見的通才人物,但他的生活卻也是罕見的坎坷曲折。他的詩憂國憂民如屈原,枯淡簡樸如(陶)淵明,任情揮灑如李白,寓意深厚如杜甫,充滿瞭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和體會。他的詞作雄壯為骨,超逸為肌,開創豪放派詞風。他的詞之言志抒情,記遊懷古,“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也大大擴充瞭詞的題材。他的散文氣勢充沛,行若流水,廣搜博引,自然清澈,是唐宋八大傢的佼佼者。他的畫與北宋著名畫傢文同齊名,是“文湖州竹派”領袖人物。他的書法灑脫遒勁,獨具風格,名列“唐宋四大傢”(嚴真卿,柳公權,歐陽洵,蘇軾)之列,又獨占“宋代四大傢”(蘇軾,黃庭堅,米貰,蔡襄)之首。  此外,蘇軾還在軍事學,醫藥學,建築學,水利學,語言學,音樂學,禪學方面均有極深的造詣。蘇軾任職惠州,見當地缺醫少藥就采集中草藥,合成劑、丸,為當地人救死扶傷。蘇軾任職廣州,引蒲洵水入城,解決瞭當地居民多年來飲水成苦的問題。蘇軾任職徐州,率城民與水災奮鬥七十餘日,終於使徐州免於水淹,後又組織修建徐州城堤。蘇軾任職杭州,不僅興建瞭蘇堤,還發明瞭以瓦筒代替竹管之引水方法,使西湖免於成為一片水涸。  蘇軾還曾設計過帽子,釀過良酒,制作過一種特殊的千層餅,調過一種別具味道的湯。所以,北宋年間,“東坡帽”,“東坡酒”,“東坡餅”,“東坡羹”“東坡肉”等曾一度成為眾人的追求時尚。  蘇軾以一介書生,如此多才多藝是中國歷史上曠古少見的。可惜蘇軾一生卻充滿曲折與坎坷。   蘇軾21年時與弟蘇撤一同進京考試,一路通過舉人考試,禮部考試與殿試,獲進士及弟。當初宋仁宗在殿試二蘇之後,高興地對曹皇後說他為大宋朝找到瞭兩個宰相之才,卻無首輔之運,雖才高八鬥,卻總不得重用,或因作詩不慎,或出言直率,一再被他地政敵們抓住把柄,大做文章,害得蘇軾在將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得時間是在貶嘀中度過的。相關閱讀推薦:蘇軾是哪個朝代的人 唐宋八大傢之蘇軾簡介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蘇軾一生為官,曾出任過杭州,徐州,密州,安州,惠洲,穎洲,揚州的太守,也出任過兵部尚書,禮部尚書,中書舍人等朝廷命官,最後卻在62高齡去任瓊州(海南島)別駕(就是知州的佐官),而且將近做瞭兩三年。以蘇軾當時之官宦經歷和文壇盛名去到天涯海角去出任如此位卑的小職,心中的不平可想而知瞭。  蘇軾的一生就是在這樣的落魄不定涸懷才不遇中度過的,可他的成就又是非凡無比的。那麼,是什麼力量使蘇軾如此地身居逆境而又自強不息?又是什麼力量使蘇軾能如此自容地應付官宦生活地沉浮?人們不禁要問。  蘇軾樂觀人格地心理分析  從心理學上講,蘇軾天生就是樂觀主義者,他的人格中含有大量的達觀品質和辨證思想。所以,對蘇軾來講,命運的起落隻是人生的教科書,宦海的沉浮是其中的作業和考試。久而久之,蘇東坡練就瞭一顆非同尋常的平常心,可以不因宦海經歷而自暴自棄,不因生活顛簸就怨天尤人。他永遠以一份靜心來面對世間的得失進退,永遠以一份激情來化解人生的悲歡離合。這一切正如他的詞句那樣: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蘇東坡苦中作樂的功夫也是古今少有的。無論生活怎樣令他失望,他從未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人生得意時他可以築一道蘇堤,窗一代畫風:人生得意時,他可以攏田種地,寫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千古佳句。而他的東坡雅號,就是在黃州種地時苦中作樂編出來的。   所以,蘇東坡一生最大的成就不在於其大量的文學創作,不在於其字畫的功夫,也不在於其修築瞭蘇堤,而在於其經年修煉的苦中作樂的功夫,這才是他留給後人最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人們世代敬仰他的本質所在。對此,林語堂自有一番高論:  “我可以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酥所謂蛇的智能加上鴿子的溫文。不可否認的,這種混合十分罕見,世上隻有少數任兩者兼具。這就有一位!蘇東坡有魅力,正如女人的風情、花朵的美麗於芬芳,容易感受,卻很難說出其中的成份。顯然他心中有一股性格的力量,誰也擋不住,這種力量由他出生的一刻就已存在,順其自然,直到死亡逼他合上嘴巴,不再談笑為止。蘇東坡最佳的一句名言,是他對弟弟說過的一句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人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蘇軾的人格魅力就在於此。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溫庭筠簡介 唐朝著名詩人花間派詞人溫庭筠介紹

  溫庭筠簡介:溫庭筠(yún)(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漢族,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  溫庭筠,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出生於沒落貴族傢庭,多次考進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為放浪。他曾任隨縣和方城縣尉,官至國子監(jiàn)助教。  《新唐書》與《舊唐書》均有傳。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傢客居江淮,後定居於鄠縣(今陜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陵遊客。相貌奇醜,人稱“溫鐘馗”。早年苦心學文,年輕時即以詞賦兼工,才思敏捷知名。晚唐考試律賦,八韻一篇。據說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韻,八叉八韻即告完稿,時人亦稱為“溫八叉”、“溫八吟”。  性喜譏刺權貴,多觸忌諱;又不受羈束,縱酒放浪。因此得罪權貴,屢試不第,一生坎坷,終身潦倒。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客於江陵。唐懿宗時曾任方城尉,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詩詞兼工。其詩詞工於體物,有聲調色彩之美。詩辭藻華麗,多寫個人遭際,於時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氣韻清新,猶存風骨。詞多寫女子閨情,風格穠艷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傢之一,被稱為花間鼻祖。現存詞數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間集》。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溫庭筠詩集》《金荃詞》。另著有傳奇小說集《乾巽子》,原本不傳,《太平廣記》引錄甚多。   溫庭筠(約812年-866年),是唐代詩人,又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傢之一。精通音律,詞風濃綺艷麗,語言工煉,格調清俊,他的詩與李商隱齊名,有“溫李”之稱,但其成就無論從思想內容上還是藝術形式上來說,都不如李商隱。他當時與李商隱、段成式文筆齊名,號稱“三十六體”。  溫庭筠的先世溫彥博雖是宰相,而溫庭筠是溫彥博的裔孫。可是,到瞭溫庭筠的時候,其傢世已衰微。溫庭筠與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經常出入於相府。同時與段成式兩傢頗睦,互通詩文,輯為《漢上題襟集》,溫庭筠遂將女兒嫁給瞭段成式之子段安節。  溫庭筠詩風上承南北朝齊、梁、陳宮體的餘風,下啟花間派的艷體,是民間詞轉為文人詞的重要標志。溫庭筠作為詞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蘭》、詞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現存的《花間集》收集瞭66闋他的詞作、列為篇首。溫庭筠詞風婉麗、情致含蘊、辭藻濃艷,今存310餘首,後世詞人如馮延巳、周邦彥、吳文英等多受他影響。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