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衰敗

齊桓公身後的衰敗:源於他沒用聽從管仲的建議

  齊國國君帶領大軍伐魯,軍中有一個心事重重的管仲。齊軍勢如潮水,淹向魯軍,魯軍也不是吃素的,飛箭如蝗蟲一樣撲向齊軍,但齊兵人人奮勇,個個爭先,就這麼打起來瞭。   可是齊軍中有一個人卻並不“奮勇”“爭先”,他把盾牌往身後一順,遮住瞭屁股,一躥一躥地就沒影瞭,這就是管仲。   所幸這次戰鬥齊軍大勝,齊侯便不計較,不但不懲罰他,連獎金都沒少瞭他的。   不料以後兩次戰鬥,管仲都是如法炮制,別人把盾牌舉在胸前往前沖,他用盾牌護住屁股往後跑,齊侯忍無可忍,便把他開除軍籍。   管仲沒皇糧吃瞭,隻得去做小買賣,跟好朋友鮑叔牙合夥,賣著名的周村燒餅,說好倆人每月結一次賬,利潤均分,但賬是管仲管著的。既管賬,就有可能做手腳,每到月底,管仲便報一堆花賬給老鮑,自己昧下大把銀子,分給老鮑仨瓜倆棗瞭事。   貪墨瞭合夥人許多錢,有瞭資本,管仲要投身政治瞭。

解密明朝的衰敗:明朝的墮落是一個太監造成的嗎?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他掌權時,明朝政府抵禦遼東後金的入侵還是比較給力的,可以說一掃萬歷末年遼東戰場的頹勢,大有光復遼東之勢。前期能夠認識到遼東與京師唇齒相依的關系,否定龜縮山海關的決議,積極支持孫承宗的推進戰略;後期任由袁崇煥督師遼東,不敢說他多器重袁崇煥,但從來往信件看,袁與魏的關系至少是和諧的,袁最牛掰的幾次戰功全在魏掌權時誕生。當時明軍的情況是:關寧鐵騎不用裁員,軍餉仍可足量正常發。皮島軍隊不用精簡,收入來源也是穩定的。寄居海島的毛文龍進行黑市貿易、搶掠朝鮮邊民商旅,本著中庸之道,基本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毛文龍也算幹吏,積極進取,開拓瞭旅順-義州一線的東江軍鎮,不斷騷擾後金盛京以東的城池;授毛文龍“欽差平遼便宜行事總兵官征虜前將軍左軍都督”和尚方寶劍,人心籠絡絕對到位,搞得毛文龍熱血沸騰,誓死鞏衛皮島、朝鮮本土。盛京的西面,從寧遠至錦州,本來荒涼破敗瞭十年的城池一座座重新修葺一新、再次拔地而起;明軍的火銃、戰車、地雷、炸彈配備齊全;紅衣大炮這種奢侈品也都搬上瞭寧遠、錦州的城頭。  魏當九千歲的幾年幾乎與關外捷報頻傳的時間同步,寧遠大捷大炮轟傷努爾哈赤(回盛京後不久死去)。寧錦大捷明軍多次重創皇太極。丁卯之役,毛文龍在朝鮮拼盡血本擊退阿敏數萬八旗軍,阻止瞭阿敏當朝鮮王的夢想。皇太極東奔西突累到吐血沒撈著什麼好處,隻能龜縮在盛京。  關外的戰爭形勢一片大好的背後其實還是錢在起作用,魏最大的能力之一是收稅。明末,天下金銀、盡聚三吳,魏忠賢針對工商業、對外貿易發達的江南地區,從新設立瞭萬歷末年被東林黨廢除的工商稅、海稅;但他沒有給農民加賦,出身社會底層的魏忠賢在河南遭災時,還能免除賦稅,從內庫撥款賑災;閹黨在放火燒瞭東林書院後,幾十年未曾修過的黃河水道,開始維修;而且專門找東林黨人投資的“壟斷企業”收刮。齊楚浙黨與魏打的火熱,閹黨“爪牙”(稅官)送錢的踏破魏府門檻,有錢好辦事,而魏辦事能力沒的說,一定給你辦成。浙江巡撫感覺海內咸平,農民不用被折騰都安心勞作,魏簡直太給力瞭,提議修生祠,於是全國掀起修生祠的高潮,遼東的官兵將士修的又好又用心,袁崇煥稱頌魏忠賢“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賞宜也!”因為魏給瞭關寧軍豐厚穩定的收入。   在魏忠賢登場的前後,明末的朝堂上有這樣一群官員,他們大多出身於南京江南貢院,他們相互視為“校友”,漸漸形成黨派,以無錫東林書院為精神聖地,他們清高,他們理想主義;表面上看,他們似乎是正義的化身,閃爍著人性的光輝。但從根本上考究一下的話,沒接觸過底層社會的他們大都是江南鄉紳巨賈子弟,花成千上萬的銀子買個科舉名次,甚至不乏中舉後繼續買官者,盤根錯節的黨同伐異,漸漸成為朝堂上掌握話語權的中堅力量,排擠的齊浙楚、閩等小黨派勢力時,所用手段不比閹黨遜色多少,這就是明末歷史上牛掰哄哄的的東林黨。  對比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其他朋黨,東林黨很多人似乎更適合生活在現代的美國政壇。但掌權的東林黨偏偏生活在明末內憂外患的時刻,恰恰成瞭帝國衰落的催化劑。魏忠賢死後,重新掌權的東林黨立刻再次廢除切身利益相關的工商稅、海稅。對中西部的旱災置之不理;富庶東南的稅收廢除,卻派軍隊到貧亂交加的西北旱災區加賦、征稅;對後金理想化的主和,不理解關外將士的疾苦~打勝瞭說你浪費國傢錢~打敗瞭咔嚓你;對農民起義得過且過,無限招安,導致農民軍不能徹底剿滅;由於明朝官員俸祿很低,除瞭極個別清官,貪腐幾乎是必然的,但頂著東林的名頭,錢貪過後不敢承認且一丁點都不願吐出來(捐獻出來不就承認和說明我貪瞭嘛)。  史書上寫瞭魏忠賢犯的十大罪,然而仔細看,大多罪狀都是圖謀啥子啥子卻基本沒實際行動和證據,修祠堂這種雞毛也算大罪?修堵墻掛張畫而已,民間自古就有為好官修祠堂的傳統;魏真正做成瞭的壞事,其實主要就是利用東廠殺死楊漣等辱罵彈劾醃黨的東林“名士”,以禁言無聊禦史們的彈劾。對於魏對東林黨的打擊,竊以為在當時的朝堂是非常值得推敲的。魏殺楊漣等人的行為本身是不對,但結果是禁言,禁言後,專心為自己為國傢撈錢。3:7開那也是在撈錢、在有效工作。明末兩極分化,土地兼並嚴重,銀子都在江南鄉紳富戶的手裡,怎麼讓他們把銀子交到國庫?東林黨出身江南富傢,不願也不能做到;而權傾一時的威權主義者魏公公可以做到。  有瞭錢才能給軍隊發工資;才能造各種軍備武器,除瞭紅衣大炮:還有地雷、火銃、火棘莉、炸彈等等火器;才能築城修墻養馬。軍隊裝備牛掰才能內平賊寇,外禦強敵。而以上古代軍事工業正是促進經濟發展、保持就業的好辦法。  魏的功業在於保證瞭帝國稅收系統的穩健運行;增強帝國凝聚力、控制力,南到廣西、北至錦州盡為掌握;能夠用正確給力的人並給予支持(炸傷努爾哈赤的紅衣大炮可是用真金白銀買的),扳回遼東戰場的頹勢,撫平北方農民因災造反的危機;跟前輩王振之流比起來,不得不說魏的才幹確實高出瞭一大截;即使跟一般的內閣大臣比起來其實也有卓越之處;拋開黨同伐異這些朝堂政治不可避免的“錯誤”不講;魏至少是個效率極高的註重實用主義的幹練能人。東林黨回憶錄裡說魏本人很愚鈍,大多數點子都是他周圍的人出的;很多人讀瞭此段瞬間想到瞭吃葡萄的感覺。  崇禎上臺後,與魏比疑心重也就算瞭,關鍵收不到稅還超級愛清廉,超級恨貪腐~滿朝東林士官大多富的流油,科舉的排名都是比銀子多少的,此時一個棉襖爛洞、衣服打補丁的皇帝空降下來,突然要搞一場無人配合的反貪運動,滿朝官員從剛開始的不寒而栗變成後期的笑而不語,一個個都成瞭超級影帝,下面的百官冬天炭敬、夏天冰敬、各種紅白喜事都是搜刮漫天,可偏偏在上面皇帝跟前超級愛裝清廉。“您不是愛清廉恨貪腐嗎?我被逼隻能裝啊,適者生存嘛!”什麼?你要錢?我可一個子兒都沒有,微臣可是“清官”啊!朱由檢(崇禎)先生像個孤獨的觀眾一樣,深深蒙在東林黨上演活劇的一面爛鼓裡。更別提東林黨的大本營~江南的稅收瞭,可惜他們不知收斂,戲演過頭瞭,正劇變成悲劇瞭。  魏死後,遼東的形勢再次退化到瞭萬歷末年的水平並持續惡化,財政困難的同時,崇禎皇帝疑心重,且在議和主站的意見中間搖擺不定,先是拋棄孫承宗,然後將袁崇煥凌遲。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沒瞭給力的將軍,下屬官兵們隻能幹瞪眼,遼東的關寧防線由強轉弱、節節敗退的局面再難挽回。  袁崇煥督師遼東時,積極研究關外地勢民情、八旗軍作戰技倆,提拔趙率教、祖大壽、何可綱、滿桂(蒙古族)等勇將。勤於操練,多次整治軍紀,與士兵同甘共苦。努爾哈赤兵敗寧遠,為袁崇煥大炮所傷,旋即不愈而死;寧錦之戰,為父報仇的皇太極小伎倆用盡,卻一點便宜沒撈著,在袁崇煥跟前吃足瞭苦頭,看過關寧鐵騎的軍容後忌憚三分,戰術上皇太極用兵狡詐,袁崇煥卻比皇太極更老辣。可惜的是,這位屢次擊敗後金軍隊的功臣良將,在成功保衛北京後居然立即被崇禎羅織罪名下獄,一生從無敗績的大明薊遼督師被凌遲處死。袁崇煥剛剛提出的“五年復遼”計劃成瞭泡影。袁死後,他提拔的人中除祖大壽無奈投降後金(投降時改稱滿清)外,餘者皆相繼戰死。精心培育的關寧鐵騎死的死,降的降,最後隻剩瞭少部分兵力保存在山海關的吳三桂手中。  袁崇煥死後,皇太極認識到人數劣勢和裝備劣勢,於是廣幕各族勇士,創立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並任用毛文龍的得力手下孔有德制作大炮。東亞第一勁旅的名號最終歸屬於善於吸納各族精英的八旗軍瞭。英國東亞研究者稱17世紀初的東北亞通古斯軍隊為東亞最強勁旅,皇太極率領的八旗軍作戰勇猛,戰術靈活,向西驅兵千裡擊敗風頭正勁的蒙古林丹汗,朝鮮的保護神毛文龍死後,得力部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接連叛逃後金,東江軍鎮名存實亡。皇太極稱帝,後金改稱滿清,清軍攻擊朝鮮勢如破竹,擊敗各路集結的八萬朝鮮軍隊如探囊取物,八旗軍幾乎沒死人輕松占領漢城,把朝鮮國王李倧攆到江華島上,逼迫朝鮮簽訂臣服之盟。如果沒有戚繼光做薊州總兵時整修精良的長城,明帝國結果又如何?  反過來看北京城的金鑾殿上,令人可笑的是,東林黨裡沒人想著保證更多人的不失業,也提不出保增長、搞基礎建設拉動經濟的辦法,整日提些看似有理,實際荒唐的建議;有人居然提議裁掉占用開支很小的驛站,陜西米脂的李自成作為驛站職員的鐵飯碗工作瞬間丟瞭,沒飯吃咋辦?造反算瞭!於是跟瞭闖王高迎祥,高迎祥為陜西總督孫傳庭、三邊總督洪承疇合謀逮捕。崇禎說:斬!李自成變成瞭闖王,孫傳庭打的他攜帶18騎逃遁荒山。旋即孫傳庭因直言諫阻“秦軍”(孫傳庭培育的一隻勁旅)北上薊遼,得罪崇禎以恃驕之罪被革職下獄,而討崇禎喜歡的洪承疇升任任薊遼督師;人與人的不同真的比人和豬的不同都大!被下獄的孫傳庭以死報國!得寵的洪承疇最終卻成瞭二臣!  再看關外,祖大壽被圍在錦州,洪承疇集結帝國精銳兵力意圖解圍,前期步步為營勝利不斷,本欲穩步推進,可是帝國沒錢做軍餉,崇禎逼洪承疇速戰解圍,結果被圍在松山,尷尬的是大明國庫空瞭,再無法招兵解圍,崇禎果斷放棄。一億人的大帝國看著良將忠臣送死,還會有多少人願意為你賣命。遼東被圍的將軍士兵們不可不算忠心,苦守一年、兩年,沒瞭糧食寧可殺自己人來吃都不願意投降,可再忠心的人也架不住老板負心冷屁股啊;另一面是皇太極的熱情關懷與重金許諾,最終洪承疇、祖大壽無奈的背叛瞭培養自己多年的繁華溫暖文明昌盛的帝國(當時士人的視角),選擇瞭跳槽到偏僻苦寒的毫無發展前途的蠻夷小國(明朝人眼中的後金),當然在那時人看來,沒有自殺殉國,確實不忠,連洪的母親都大罵之並絕交,更何況民間。可要擱今天,如果是崇禎的員工,即使是有溫和隱忍性格的你,或許第一天就把朱由檢這老板給炒瞭。  松山丟瞭,錦州丟瞭,關寧防線沒瞭,皇太極眼前就剩下一條出自60年前,名將戚繼光之手號稱史上最堅固的長城。洪承疇出主意:“長城再堅固也要人把守,關內明軍精銳盡為闖賊所滅,現鎮關之軍,軍心已亂,正是長驅山海,奪取天下的機會!”可不巧的是,此時皇太極卻病瞭,回盛京後旋即死去。  皇太極剛死,李自成就又鬧瞭起來,連破開封、洛陽等中原重鎮;河南成瞭李自成的天下,領50w民軍直撲潼關,意在取關中平原這塊王地。無人可用的崇禎終於想起瞭監獄裡的孫傳庭,崇禎封其兵部尚書行專斷之權;在詔獄裡被折磨瞭三年的孫傳庭再次準備收拾“闖賊“時,帝國的河南、山西、陜西、四川已經被受災的農民軍打爛瞭;又是因為沒錢,餓著肚子的新兵被崇禎逼著出潼關迎戰農民軍,兵力懸殊,瘦弱憔悴的孫傳庭憑借著胸中的一種精神以身入賊軍,馬革裹屍於公元1643年,孫夫人在長安聽說丈夫戰死投井而死。中國人尤其重視身前死後的榮譽,一直不喜歡孫傳庭的崇禎居然質疑其詐死,人無謚號,傢無撫恤,崇禎不給褒獎,功過自有後人評說,《明史》給瞭個客觀的評價:“傳庭死而明亡矣”。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帝國失去瞭最後一位五星級忠臣良將,再也沒瞭翻身的機會!  李自成入關中後,取長安,北上輕易擊破太原、大同等軍事重鎮,直到百萬民軍圍困北京時,李自成仍然承諾要三百萬銀子,封個王就退兵,並答應幫崇禎剿滅滿清!可此時滿朝官員仍然沒一個願意出錢的,崇禎終於明白瞭,他怒瞭,國傢居然毀在這群“吝嗇”官員之手!崇禎以“驚人的愚蠢”對議和條款加以拒絕!1644年三月十九日,城破,崇禎吊死煤山(現景山)。臨死前崇禎哀嘆“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噴出瞭“雖朕薄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也!”之類的話,竊以為無非找個托辭洗刷自己的過失與無能,想想此前的幾年裡,為瞭找墊背的,平寇無力時,殺瞭多少兵部尚書?稅收捉襟見肘,換瞭多少內閣首輔?  其實在李自成攻克北京近郊時,崇禎先是聽太監曹化淳評價:“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然後又想到十七年前兄長天啟的臨終囑托:“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已經有所悔悟,於是秘密收葬魏忠賢遺骸,專門祭奠之。隻可惜大廈將傾,悔過已晚。  故事並未結束,京師淪陷後,滑稽而意想不到的一幕上演瞭:在京的東林黨一眾人本來翹首期盼著伺候新皇帝,結果卻幾乎統統被李自成、劉宗敏抄傢、拷掠、暴屍於街頭;少則幾萬兩、多則幾十萬兩的銀子從各大臣的傢中抄出。後人感嘆:滿朝的官員玩過頭瞭,滿是悲劇與慘劇啊,大明帝國終究還是成瞭茶幾!  歷史由勝者書寫,不能武斷的說《明史》就是偏執的,但也不要低估清初文人集團(文人集團的成分大傢猜!)黑魏忠賢的能力和美化崇禎的企圖,歷史這東西有時很幽默,有時很諷刺,清官一定會為國傢的國防、經濟帶來好處?你可能思考半天說,也許吧,誰知道呢?明朝人不加思索的說“呵呵~貪官吃肉,我們至少喝點肉湯。崇禎這樣刻薄的穿補丁衣服的清官來瞭,我們隻能喝西北風!”  當然,從當今旁觀回顧者的視角來看,明末政府遇到的畢竟是此前的秦漢、隋唐、宋元1800多年來任何當朝政府都沒遇到過的奇難境地:史上最強外敵和洶洶滔天的農民軍內患,再有國庫空虛的雪上加霜。換瞭任何一位“明君”擱到當時的環境下都很難說能挽大廈於將傾。  中國歷史上一輪又一輪的統一政權,要麼死於外敵,要麼亡於內患,財政不給力通常是堤壩潰爛的最初之蟻穴,所謂周期率大抵如此。明代的財政危機早早的從嘉靖朝發端,萬歷朝放大,到瞭天啟末、崇禎初已經爛到根子裡瞭!把所有罪過嫁禍於一個姓魏的太監頭上,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牽強附會罷瞭!相關閱讀推薦:明朝閹黨時代:明朝大宦官魏忠賢和他的遍地生祠明朝歷史上沒骨氣的讀書人:稱魏忠賢可配祀孔子明朝太監魏忠賢最殘暴的鎖喉術:愛好“剝人皮”天啟六君子案:魏忠賢鏟除楊漣為解決東林黨首戰對太監的空前個人崇拜:各地建魏忠賢生祠運動

西漢衰敗何以始於漢元帝劉奭?倚重宦官威權旁落

  呂思勉說過:“漢室盛衰,當以宣、元為界。”也就是說,宣帝在位及以前,朝政運行較好,處於興盛狀態;自元帝以後,宦官外戚競相專權,綱紀紊亂,國勢衰微。  性情柔弱缺乏主見  客觀地說,漢元帝不失為一位多才多藝、品行不錯的好人。但是,好人不一定成為好君。作為君主,漢元帝談不上優秀,主要是性格與能力問題。史書說他“柔仁好儒”。其實,這並非弱點,一個君主胸懷寬宏柔軟,主張行仁政,偏好重用儒臣,應該是天下人福分。問題是,漢元帝的寬柔最終表現為優柔寡斷、軟弱可欺,不能駕馭局勢,聽任宦官專權。  宣帝臨終前,已為元帝安排“三駕馬車”輔政,以樂陵侯史高領銜,太子太傅蕭望之、少傅周堪為副。史高是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孫,宣帝幼年時養在史傢,與史高關系密切。重用外戚是西漢的政治傳統,宣帝也不例外。蕭望之、周堪都是元帝的老師,一代名儒。元帝即位後,對兩位恩師格外倚重,多次宴見兩人,探討治國方略。蕭望之隨後雙引薦宗室大儒劉更生(成帝時改名劉向)、侍中金敞參與朝政,四位儒臣“同心謀議,勸導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鄉納之”。  元帝的信任與支持,似乎讓蕭望之等儒臣看到改弦更張推行仁政的希望。然而,元帝與儒臣相得益彰的好景隻是曇花一現。元帝對兩位師傅特別信任,儒臣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致使被冷落的史高心理失衡,與蕭望之產生嫌隙,權力鬥爭的陰影隨即籠罩著朝廷。史高與宦官裡外呼應,議論常堅持遵從故事或慣例,反對蕭望之的改革主張。蕭望之憂慮外戚放縱、宦官擅權,於是向元帝建議:中書是國傢政事之本,應由賢明公正之士掌管,武帝優遊飲宴於後庭,任用宦官掌管中書,不合乎國傢舊制,且違反“古不近刑人之義”,必須予以糾正。元帝初即位,由於謙讓,不敢做出調整,議論久而不決。蕭望之提出此動議,卻招致宦官中書令弘恭、仆射石顯等人嫉恨,於是他們與史、許兩姓外戚聯手,共同對付蕭望之,隻用兩個回合,就將蕭望之逼死。  蕭望之飲鴆自殺,元帝非常震驚,為之痛哭流涕,責怪弘恭、石顯等人害死自己的賢傅。師傅含冤身亡,讓元帝終生難以釋懷,追念不已。此後每年忌日,他都派使者前往蕭望之墓地祭祀。在這個事件上,元帝的性格缺點暴露無遺。如果他堅信蕭望之賢良忠誠,完全可以使蕭免遭小人陷害。可是他缺乏主見,容易被宦官左右。兩次讓蕭望之下獄,都是聽信小人讒言而草率下詔。第一次是他不知“招致廷尉為下獄”,輕易被官宦忽悠;第二次是在他明知道師傅性情剛烈,仍被宦官牽著鼻子走,讓師傅再次蒙受下獄羞辱。再者,他已然知曉師傅清白無辜,卻沒有懲治逼死師傅的幕後推手,隻是口頭責問弘恭、石顯等人,使其“免冠謝”而已,事後對他們寵信如故。如此寬仁,實則是非不分,賞罰不明,使得宦官有恃無恐,日後更為放縱。  從蕭望之死,也能看出元帝政治上短視與低能,空懷匡正理想,而缺乏戰略眼光與政治謀略。毫無疑問,元帝若要推行新政有所作為,必須將儒臣作為主要依靠力量。畢竟蕭望之等儒臣不僅胸懷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而且具有較高的治理能力與道德修養。而宦官、外戚往往註重自身的權勢與利益,既缺乏對天下的擔當,又缺乏做人的操守,隻要滿足一己私欲,哪管死後洪水滔天。元帝居然讓宦官逼死蕭望之,放逐其他儒臣,無異於自廢武功,自斷臂膀。 漢元帝劉奭劇照  倚重宦官威權旁落  外戚、儒臣、宦官三種勢力角逐,宦官終究成為大贏傢。蕭望之死後不久,中書令弘恭當年病死,石顯繼任中書令。此後,中樞權力急劇失衡,向石顯一方傾斜。出於對石顯的信任及自身健康原因,元帝將朝政全部委托他處理,事無大小,都由他匯報決斷。於是石顯威權日盛,貴幸傾朝,公卿以下無不畏懼他。石顯儼然一言九鼎,“重足一跡”。元帝雖為天子,權柄卻握在石顯手中,一切聽任石顯說瞭算。  元帝特別寵信宦官,主要基於一種天真的想法,認為宦官沒有傢室,不會締結“外黨”。但這是一種錯覺,石顯之流其實頗擅長“結黨”,他不僅與宮廷太監結為“內黨”,而且勾結史丹、許嘉等外戚,並拉攏那些見風使舵的匡衡、貢禹、五鹿充宗等儒臣,結為“外黨”;內外呼應,興風作浪,黨同伐異。易學大師京房曾提醒元帝不要寵信佞臣,元帝卻執迷不悟,依然聽任石顯專權;京房觸怒石顯,很快被逐出朝廷,隨後又因“非謗政治”而被處死。  當然,石顯能得到元帝信賴,必然有他過人之處。“(石)顯為人巧慧習事,能探得人主微指,內深賊,持詭辯以中傷人,忤恨睚眥,輒被以危法。”(《漢書·佞幸傳》)元帝“好儒”,石顯樂於投其所好。蕭望之含冤而死,朝廷內外議論紛紛,石顯為瞭逃避責任,轉而向儒士示好,極力向元帝推薦大儒貢禹,讓他擔任禦史大夫。此舉,收到一箭三雕的效果,一則迎合元帝意趣,二則討好天下儒士,三則博得舉賢任能的好名聲。此後,凡是依附石顯的儒士,都會得到重用,官運亨通。如匡衡、五鹿充宗,分別官拜丞相、尚書令。如果不依附或反對石顯,即使是元帝親自選用的,也要被他排除。元帝重新起用周堪,並提拔其學生張猛,石顯不是在元帝面前譖毀,就是暗中搗鬼,使元帝無所適從,逐漸疏遠兩人。周堪後來疾喑,不能言而卒,張猛被逼迫自殺。  盡管石顯熟悉法典,精於權術,但缺乏治國理政才能。如此心術不正的人,不但不能造福於國傢與民眾,而且還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成為貪腐的“大老虎”。在這個“大老虎”擅權期間,綱紀紊亂,吏治腐敗,欺上罔下,賄賂公行,奸佞得勢,正氣不暢。王昭君因為不願出錢行賄,畫師便將她醜化,不得不出塞遠嫁匈奴。  失去王昭君,讓元帝頓時驚悟。然而,對於宦官危害國傢,他始終未能悟察。司馬光在書寫這段歷史的時候,禁不住感嘆:“甚矣,孝元之為君,易欺而難悟也。”說白瞭,元帝太好糊弄,居然讓石顯玩弄於股掌之間。在帝制時代,大權旁落乃為君之大忌,尤其是想要有所作為的君主,必須善用最高權力施展抱負。相關閱讀推薦:漢元帝懊悔錯過王昭君 紅顏一怒殺貪心畫傢毛延壽漢元帝劉奭有幾個皇後?漢元帝劉奭妃子有哪些漢元帝劉奭怎麼死的活瞭多少歲?漢元帝墓在哪漢元帝劉奭皇後王政君兒子是誰?王政君子女有幾個漢元帝劉奭為什麼不喜歡皇後王政君?漢元帝劉奭孝元皇後王政君簡介 王政君的墓在哪

為何八旗軍的衰敗在康熙平三藩時已充分暴露?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次盛世,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之治等等,這些輝煌的盛世是所有中國人最引以為傲的回憶。然而王朝不斷循環的現實表明,中國歷史上再偉大的盛世也隻能維持於一時。那些無法持續的盛世,折射出來的是中國古代國傢治理中的特殊困境。 困境一:集體腐敗導致的王朝政治周期性紊亂 秦朝二世而亡的歷史表明,統治者對百姓橫征暴斂、竭澤而漁,帶來的往往是王朝的速亡。因此歷史上那些明智的統治者都會以輕徭薄賦、量入為出為基本國策,避免對百姓的搜刮過度,也就是所謂的“仁政”。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往往被認為是實施“仁政”的結果。 然而,“仁政”的前提是君主與官僚必須進行自我約束,以“明君賢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所以明智的統治者一定是強調“為政以德”的。然而在現實的政治中,對於擁有絕對權力的君主來說,道德的約束力永遠是有限的。缺乏權力的制約,缺乏高於王權的法律,君主可以隨意地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與財產。隻要他願意的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制止他的窮奢極欲、大興土木。 對於官員來說同樣如此。盡管官員被要求清正廉明,但道德的自律無法約束官員的逐利沖動,無法防止官場腐敗的蔓延,而官場集體性腐敗的結果是統治成本的不斷上升和治理效率的不斷下降,最終使整個社會無法正常運轉。以道德的自許始,以腐敗的結果終,這個劇情幾乎在歷代王朝都不斷地重復上演。 困境二:人口增長導致的周期性土地危機及社會失序

大元帝國走向衰敗的拐點:元英宗喪生南坡之變

  摘要:假如英宗、拜住手段更加老辣,對保守的政敵嚴加打擊與防范,恐怕不至於釀成“南坡之變”。他們那麼年輕,雄才大略,思想開明,體恤人民;如若假以天年,勢必為大元帝國創造一個“至治盛世”,使它成為真正強大而文明的國傢。  元朝,是有史以來版圖面積最大的帝國,也是當時世界武力最強的帝國。曾幾何時,這個強大帝國的最高權力掌握在兩個年輕人手裡,他們風華正茂,銳意進取,可望大有作為。這兩個年輕人,就是元英宗和他的宰相拜住。  志同道合雙子星  元英宗(1303—1323年),全名為孛兒隻斤·碩德八剌,是元朝第五任皇帝,蒙古帝國大汗。他雖然是元仁宗的長子,卻並非名正言順地繼承皇位,因為元仁宗與兄長元武宗有過“兄終弟及、叔侄相傳”的約定。也就是說,武宗死後傳位於弟弟仁宗,仁宗死後傳位於侄子(武宗的兒子)。然而,仁宗並沒有信守這個約定,於延祐三年(1316)將自己長子立為皇太子。延祐七年正月,元仁宗崩於光天宮,享年36歲。二個月以後,皇太子碩德八剌即位登基,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至少名義上),日後廟號為元英宗。  元仁宗是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在位期間,減裁冗員,整頓朝政,編撰法典,恢復科舉,推行“以儒治國”政策。魏源在《元史新編》中評價他:“仁宗初政,首革尚書省敝政,在位九年,仁心仁聞,恭儉慈厚,有漢文帝之風。”不過,仁宗後期梳於治理,朝政漸趨腐敗。   元英宗接管龐大帝國的時候,隻有十八歲,名副其實的少年天子。他自幼受過良好教育,身為蒙古人而熱愛漢文化,精通儒學經史。盡管生長在深宮,但他體察民情,懂得創業不易,守業更難。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元英宗自知,這麼龐大的帝國,憑借一己之力是難以支撐的,至少要有一二個得力助手;若能找到一個志同道合、德才兼備的大臣輔佐,必將起到如虎添翼、事半功倍的效力。果真天隨人願,當時有一個叫拜住的年輕大臣,正好進入他的法眼。即位不久,元英宗就破格提拔拜住,任命他為左丞相。  拜住,絕非等閑之輩。他於1298年出生蒙古貴族世傢,其高祖木華黎,跟隨成吉思汗四處征戰,為統一蒙古諸部並建立蒙古帝國立下汗馬功勞;其祖父安童,兩度出任世祖忽必烈的宰相,治國才能和政績極為突出,被譽為一代賢相。拜住早年喪父,母親悉心呵培養他,讓知名學者教他學習漢文化。他天資穎悟,聞輒領解。稍長,便顯現出宏遠端亮的氣度,頗有祖父的風采。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17歲的拜住出任資善大夫、太常禮儀院使;四年,進榮祿大夫、大司徒;五年,又進金紫光祿大夫;六年,加開府儀同三司,參與處理朝政。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已然成為帝國政壇最為璀璨的新星。  年輕的拜住之所以步步高(002251,股吧)升,主要取決於他的卓越政治才能,而不是官N代身價。早在東宮當太子的時候,英宗就聽說拜住賢能,很想與他交往;考慮太子私交大臣,會引起皇上猜疑,卻隻好作罷。做瞭皇帝,再沒有這樣的顧慮,英宗便迫不及待地重用拜住,將他視為自己的肱股。  兩個年輕人立志要治理好大元帝國。一次,英宗與拜住談心說:“朕以幼沖,嗣承大業,錦衣玉食,何求不得。惟我祖宗櫛風沐雨,戡定萬方,曾有此樂邪?卿元勛之裔,當體朕至懷,毋忝爾祖。”拜住欣慰感嘆:“創業惟艱,守成不易,陛下睿思及此,億兆之福也。”(《元史·英宗紀》)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裡外受制難作為  理想與現實總是存在差距的。即位之初,英宗名義上是帝國最高統治者,實際上還不能當傢作主。裡裡外外受制於兩個人,一個是太皇太後答己,一個是中書右丞相鐵木迭兒。答己是前兩任皇帝武宗、仁宗的生母,亦即英宗的祖母。她十分聰慧,曾以皇太後身份輔佐武宗、仁宗,經歷過大風大浪,老而彌堅。英宗初出茅廬,不能與祖母抗衡,隻好揣著明白裝糊塗,聽任她幹預朝政。  仁宗死後第四天,答己就讓時為太子的英宗罷免中書右丞相伯答沙,以鐵木迭兒為中書右丞相。鐵木迭兒歷事五位君主,是一個老奸巨滑的權臣。重新出任宰相,他就急於打擊報復政敵,“恃其權寵,乘間肆毒,睚眥之私,無有不報”(《元史·鐵木迭兒傳》)。先是誣諂中書省參議韓若愚有罪,請求處以極刑。太子知道韓若寓冤枉,拒絕瞭這一請求,但迫於太皇太後與鐵木迭兒的壓力,不得不將韓若愚革職。稍後,鐵木迭兒又提拔親信爪牙黑驢、木八剌、趙世榮等人,從外省調入中書任職,並對仁宗時常與自己相對抗的臺諫進行報復。他派人逮捕瞭曾奏劾他十三條罪狀的四川行省平章政事趙世延,剝奪前中書平章政事李孟的爵位,枉殺曾彈劾過他的楊朵兒隻、蕭拜住等人。  鐵木迭兒專橫跋扈,讓太子非常窩火,卻又拿他無可奈何。從太子到皇帝,英宗依舊韜光養晦,隱忍不發。為瞭麻痹對手,英宗加封鐵木迭兒為上柱國、太師,並且下詔禁止官員非議鐵木迭兒。與此同時,英宗任命拜住為中書左丞相,“委以心腹”,並著手培植自己的人馬,以積聚力量。於是朝中形成新舊兩大陣營,一方以太皇太後、鐵木迭兒為代表,一方以英宗、拜住為核心。   在拜住的策劃下,英宗開始打擊鐵木迭兒的爪牙,以陰謀廢立皇帝的罪名將阿散、哈律、脫忒脫、失列門等人處死並抄傢。鐵木迭兒也不示弱,他“廣樹朋黨,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他多次在太皇太後面前誣告拜住,欲置之死地而後快。英宗非但不予理睬,而且對拜住信任有加。鐵木迭兒陰謀未得逞,故而稱病傢居,英宗提醒他:“卿年老,宜自愛。”  鐵木迭兒“雖傢居,其黨佈列朝中,事必稟於其傢”(《續資治通鑒·元紀十九》)。太皇太後答己還在宮裡,她與鐵木迭兒猶如兩隻猛虎盤桓在路上,迫使英宗、拜住隻能與之巧妙周旋,而不能放手施展其政治主張。  怎麼辦?等待,等待。時間是最厲害的武器,誰也無法戰勝時間。答己、鐵木迭兒雖然威勢依舊,但年事已高,日薄西山。而英宗、拜住是那麼年輕,恰似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充滿活力與希望。他倆有時間等待,終究會成為帝國的主宰。  至治二年(1322)秋,右丞相鐵木迭兒、太皇太後答己相繼病逝。  珠聯璧合現身手  兩隻攔路虎去世,英宗任命拜住為中書右丞相,不再設左丞相。這表明英宗對拜住無比信賴,讓他作為唯一的宰相,與自己一起分享最高權力。從此,世上最龐大的帝國就掌控在這兩個年輕人。他們可以放開手腳,銳意改革,全面整頓。  他們尊重人才,先從人事改革入手,大規模起用漢族儒臣。《元史·拜住傳》記載,拜住“首薦張珪,復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優其祿秩,議事中書。”緊接著,漢人吳元珪、王約、韓從益、趙居信、吳澄、王結等,陸續被擢拔到集賢院、翰林院和中書省任職。對於拜住所薦的人才,英宗全部照單接收,委以重任;並囑咐拜住搜訪山林隱逸之士,吸納他們進入體制內任職。還發佈《振舉臺綱制》,要求推舉賢能,選拔人才。與此同時,罷汰冗員,精簡機構。從至治二年十一月起,罷世祖以後設置的冗官,“銳然減罷崇祥、福壽院之屬十有三署,徽政院斷事官、江淮財賦之屬六十餘署”。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得民心為本,失其心則失天下。錢谷,民之膏血,多取則民困而國危,薄斂則民足而國安。”英宗深以為然,旋即下詔“行助役法,遣使考視稅籍高下,出田若幹畝,使應役之人更掌之,收其歲入以助役費,官不得與”。所謂助役法,亦即“凡民田百畝,令以三畝入官,為受役者之助。”這樣將農民的徭役負擔控制在3%以內,無疑是一項很惠民的好政策,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  他們重視法制,加強法律條文匯編整理,審定頒行《大元通制》。至治二年正月,英宗下令啟動仁宗時尚未完畢的法令編纂工作,召集有關大臣匯編審定,最終完成瞭共八十八卷《大元通制》,並頒佈實施;從而革除以往的政令不一、罪同異罰的混亂現象,使元朝法制建設邁出新步伐。  他們懲治腐敗,展開一場打老虎行動。毫無疑問,大老虎無便是鐵木迭兒,他專權驕橫,貪贓枉法,為害日久。仁宗當年知曉其罪行,曾下令逮捕審訊,由於太後答己庇護,事情不瞭瞭之;鐵木迭兒毫發無傷,隻是丟瞭相位。雖然他已經成為死老虎,但那些與他狼狽為奸的黨羽還在,依然是窮兇極惡的活老虎。至治二年十二月,英宗下令處死鐵木迭兒之子、宣徽院使八思吉思;翌年六月,下詔追奪鐵木迭兒一切官爵,抄沒其傢產,將其罪行公佈於大下;接著,又以貪贓罪罷免其子旺丹官職。對追隨鐵木迭兒的黨羽予以清理,凡是貪贓枉法的堅決法辦。   南坡喋血千古恨  英宗、拜住年富力強,意氣風發,通過銳意改革和懲治腐敗,政風煥然一新,帝國逐漸恢復元氣。但是,改革與反腐觸犯瞭一些蒙古貴族的利益,他們視英宗、拜住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一個罪惡的陰謀在行動,其策劃者叫鐵失。這個鐵失,是鐵木迭兒的義子兼死黨。他當過宣徽院使(負責皇室生活供給的官職),利用這一職務之便,獲得太後答己的寵信,後來又兼任皇室侍衛親軍的都指揮使,最後官至禦史大夫(相當於中紀委書記)。英宗曾寄希望於他反腐倡廉,語重心長對他說:“朕住在深宮,不能深入瞭解臣子的行為和百姓的疾苦,要靠你們這些人當耳目。過去,鐵木迭兒貪得無厭,你們都不敢揭發。現在,他雖然死瞭,朕也要抄沒他的傢產,以對後來的人有所警誡。”鐵失與鐵木迭兒本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也是大老虎級的腐敗分子,聽瞭英宗這備話,十分焦慮不安,心想皇上這樣動真格反腐敗,自己的劣跡遲早會露餡;與其日後被查辦,不如先下手為強。  於是,鐵失與一些蒙古王公大臣密謀,侍機對英宗、拜住下手。  為瞭尋找新的靠山,鐵失特意聯絡晉王也孫鐵木兒的心腹、王府內史倒剌沙,希望獲得晉王的支持。至治三年八月三日,鐵失派使者告知晉王的內史,即將發動政變,事成之後,推立也晉王為皇帝。晉王得悉政變密謀,下令囚禁鐵失的使者,並派人奔赴上都,向英宗稟報。  鐵失感到事情將要敗露,於是率領自己所統轄的阿速衛兵快馬加鞭,飛速向漠北進發。八月五日,英宗、拜住一行從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出發,準備返回大都(今北京),傍晚來到距上都三十裡的南坡店宿營。夜色蒼茫,英宗、拜住卻不知大禍即將來臨。晉王的使者尚未趕到,而鐵失率領的敢死隊已經逼近。隨行的蒙古諸王大臣共十六人事先已與鐵失串通,等到鐵失的衛兵趕來,便裡應外合,大開殺戒。宰相拜住來不及反應,就被亂兵殺死。鐵失闖進英宗皇帝的禁幄,親手將英宗殺害。英宗時年21歲,拜住時年25歲,大元帝國兩位最高領導人就這樣喋血喪命,史稱“南坡之變”。  南坡之變,使得剛剛啟動的“至治新政”嘎然而止,由此對元朝乃至中國歷史都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從此以後,大元帝國再沒有出現有所作為的君主,更沒有出現像英宗、拜住這樣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的君臣。假如英宗、拜住手段更加老辣,對保守的政敵嚴加打擊與防范,恐怕不至於釀成“南坡之變”。他們那麼年輕,天資聰慧,雄才大略,思想開明,體恤人民;如若假以天年,或者再活二三十年,勢必為大元帝國創造一個“至治盛世”,使它成為真正強大而文明的國傢。  可惜,歷史是不能假設的。造化往往會捉弄人,甚至捉弄一個國傢和時代。元英宗和拜住喋血南坡,註定是一場遺恨千古的悲慘,永遠令人扼腕、悲嘆……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嘉慶帝為何會是一個平庸的皇帝?揭大清衰敗原因

  在大清王朝中,有這樣的一位皇帝,他前承“康乾盛世”後接鴉片戰爭。可以說,這位皇帝是大清王朝中十分關鍵的一位人物——他就是大清中衰皇帝:嘉慶帝。如果說將清王朝的衰敗歸罪於一人太過的武斷,那至少可以說在嘉慶皇帝時期,大清王朝就已經開始加速走下坡路。嘉慶帝隻不過是一個平庸的好人而已!  嘉慶皇帝的二十多年統治,就在這一日日抱怨、迷惑、痛苦、尷尬中過去瞭。  二十多年間,雖然經常心灰意懶,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松過權柄,一直到去世前一天,還在不倦地處理政務。  其實,這種勤奮已經成瞭一種慣性,成瞭一種“懶惰”著的勤奮。他弄不明白為什麼他越努力,形勢就越糟。他不明白他已經在中國歷史上找遍瞭所有藥方,為什麼還是不見效。越到後來,皇帝越對扭轉社會大勢喪失瞭信心,他已經成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表面上,他一天到晚,一刻也不休息。實際上,他已經習慣於不動腦子,讓祖宗為自己動腦子。“體皇考之心為心,本皇考之治為治。”隻要祖宗說過或做過的,他都依樣畫葫蘆地執行貫徹。  到瞭晚年,他的“守成”“法祖”已經升華到如此高度,那就是每天都死按“實錄”辦事。   嘉慶二十年(1815年),禮親王昭璉因小事將其屬下人等禁押在王府之內,嚴刑拷打,手段非常殘酷。皇帝聞知十分生氣,判昭璉革去王爵,圈禁兩年。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六月,皇帝早起恭閱康熙“實錄”,看到內有平郡王納爾圖打死無罪人又折二人手足一事,當時康熙的處理方案是革去王爵,免其監禁。禮親王案遠較之平郡王案輕,於是皇帝當日下旨,改變前判,“敬承傢法”,將昭璉釋放。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十月十九日,宮內文穎館失火。火勢不大,內宮太監鑒於天理教血染紫禁城的教訓,怕引來壞人混入宮中,沒有開宮門命護兵入內救火,而是由太監們親自撲滅。按理說這事處理得不能算錯。可是嘉慶皇帝在八天之後讀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九月“實錄”,內載乾隆帝規定,凡宮內園庭遇失火等意外之事,即行開門放外邊人等進內撲滅。於是皇帝根據這一記載,以違背乾隆指示為由,下旨處罰有關官員。  正是在這種不論時間地點一律按“實錄”辦事的原則下,大清朝一天天走向瞭萬劫不復的沉淪,皇帝也在迷茫中一天天老去。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孔子後人、第七十三代衍聖公進京面聖,回來後把皇帝的談話一絲不茍地記載下來,使我們得以直擊這位皇帝晚年的精神面貌。皇帝一見面就說:“我想到曲阜去,不能,你知道不?山東的水都過瞭臨清瞭,這個怎麼好,真沒法。聖廟新修的,我等到七八年後去,又殘舊瞭,怎麼瞭?”相關閱讀推薦:乾隆17位皇子選嘉慶繼位的真相!乾隆繼承人之謎清朝其實很有趣:揭秘嘉慶滅掉和珅的關鍵六步北京公主墳埋清嘉慶帝兩位女兒 兩人同年去世!嘉慶帝除掉和珅後所沒預料到的事!和珅死後的大清清朝嘉慶皇帝圓明園遇刺案之謎:誰是真正刺客?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過幾天辭行,皇帝又舊事重提,絮絮叨叨地說:“我登基已是二十四年,總不能去(祭孔),是缺個大典。我從前雖然隨著高宗(乾隆皇帝)去過兩回,到底不算。我到你那裡去容易,就是路上難,水路吧亦難走,旱路吧亦難走……你看河上水這麼大,山東民情亦不好,到底怎麼好?弄得真沒法,瞭不得!”  一口一句“真沒法”“怎麼好”“怎麼瞭”“瞭不得”,似乎已經成瞭皇帝的口頭語,焦頭爛額之態畢顯。帝王生涯現在對他來說,簡直是一種刑罰。在撒手而去的時候,他的最後一絲意識也許不是留戀,而是輕松。  從親政初期的偉大,到謝幕時的尷尬,嘉慶的滑落曲線如此令人嘆息。在全面盤點嘉慶皇帝的統治時,歷史書給出的詞匯是“嘉慶中衰”,他二十多年的統治,前面連著“康乾盛世”,緊接其後的,則是“鴉片戰爭”。正是在嘉慶皇帝的統治下,大清王朝完成瞭走向萬劫不復的衰敗的關鍵幾步:腐敗之癌由乾隆晚期侵蝕到國傢肌體的幾個重要器官,演變成瞭嘉慶晚期的淪肌浹髓,全面擴散。國困民貧交織在一起,大清帝國已經被掏空瞭精華,成瞭風中之燭,所以在他之後,昔日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國才那麼容易地淪為任人宰割的對象。這個辛苦瞭一輩子的皇帝,後來是作為一個徹底的失敗者進入瞭歷史。  失敗的原因,是一直標榜“法祖”的嘉慶,在最核心的地方背離瞭祖先的傳統。   清朝歷代雄才大略的帝王一以貫之的特點,一是“現實精神”,二是超凡勇氣。皇太極說過:“凡事莫貴於務實。”雍正皇帝也說:“本朝龍興關外,統一天下,所依靠的,唯有‘實行’與‘武略’耳。我族並不崇尚虛文粉飾,而采取的舉措,都符合古來聖帝明王之經驗,並無稍有不及之處。由此可知,實行勝於虛文也。”  從努爾哈赤到多爾袞,正是因為他們頭腦不受束縛,一切判斷從現實出發,因勢利導,靈活實用,才成功地從東北走到瞭北京。從康熙到乾隆,也正是在現實精神的指導下,才出現瞭連續百餘年間多次不拘定勢的政治創新,生機勃勃、充滿進取精神的政治態勢,不斷生長、修正、完善的制度演變,才導致瞭康乾盛世的誕生。他們高舉“法祖”之旗,法的正是祖先的現實主義精神和宏大氣魄。  恰恰是從高喊守成的嘉慶開始,清朝皇帝丟掉瞭祖先的精神內核。對失敗的恐懼,已經註定嘉慶是個失敗的皇帝。因為一個沒有缺點的人,註定是平庸的人。一個不敢承擔任何風險的統治者,註定不能成大事。在這“千年不遇之變局”前,要想挽救大清朝,最關鍵的不是勤奮,不是仁愛,也不是節儉,而是眼光、觀念和勇氣。  可惜,嘉慶皇帝缺乏的,就是這樣一雙能發現問題的眼睛和解決問題的勇氣。大清王朝的不幸,就在於需要偉大人物的時候,坐在這個位置上的卻是一個平庸的好人。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夢見毀滅,摧毀,摧毀,衰敗

夢見傢庭敗落,是吉兆,能交好運,財源旺盛。 夢見敵人毀滅,是兇兆,災難會臨頭。 夢見努力摧毀敵人,會困難重重。 夢見城市全毀滅瞭,是不祥之兆,會憂慮重重。

商思王外壬簡介 即位後諸侯叛亂標志著商的衰敗

  外壬,生卒年不詳。商王太戊子,商王仲丁弟。仲丁死後繼位。在位15年,病死,葬於狄泉。仲丁死後,外壬成功地奪取王位,並向諸弟妥協,造成瞭商王朝繼承上的混亂,史稱九世之亂。商朝開始衰落。外壬死後,由其弟河亶甲繼位。  人物簡介  外壬,在甲骨文中被稱作卜壬,姓子名發,商朝第十一任的國王。一說在位10年。在位時發生九世亂,乃諸侯不朝。《史記·殷本紀》雲:“帝仲丁崩,弟外壬立,是為帝外壬。”  人物故事  外壬即位後不久,姺與邳兩個侯國發動瞭叛變。姺是有莘氏的後代,商湯曾娶瞭有莘氏之女為妃,伊尹就是作為媵臣陪嫁到商的。因此,有莘氏與商朝的關系是很密切的。  由於商王室的衰落,有莘氏後人封於姺後就時服時叛。邳是夏禹車正奚仲的後人,也就是說是仲虺的後代,初時也與商王室的關系很好,這時也起來叛商瞭。姺和邳的祖先是商湯時的左丞右相,他們都起來反叛外壬,可見當時商王室的衰敗。   對於姺、邳的叛亂,外壬一點辦法也沒有,據說是“大彭國”幫助平定瞭姺人、邳人的叛亂。“大彭國”是在彭氏部落首領彭祖的帶領下建立的,是夏朝時東方比較強大,政治關系也比較密切的屬國。  到商朝前期,大彭國也還是比較強盛。彭祖相傳活瞭八百年,是一位長壽之神,很懂得養生之道。其實所謂彭祖年長八百歲,實際上是大彭國存在的年限。外壬在位十五年,死後由河亶甲奪得帝位。相關閱讀推薦:商孝成王仲丁簡介 死後諸弟爭奪王位引發九世之亂商中宗太戊簡介 商王朝在位最長久的有為之君商元王雍己簡介 雍己荒廢政事導致商朝日漸衰落商敬王小甲簡介 商敬王在位期間商朝開始衰落商宣王太庚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