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被害

嶽飛被害:宋朝嶽飛悲劇對後世的民族性格影響

  宋朝嶽飛悲劇對後世的民族性格影響  從人倫上講,嶽飛被害後,人心低落。宋朝的國是雖然又延續瞭一百多年,但整個社會已陷入道德崩潰的邊緣。宋以後就更加每況日下,直接導致民族性格的裂變。  一、中華原創文明的頂峰  宋朝承接瞭中華原創文明的輝煌成果,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諸領域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峰(就連戰爭形勢也開創瞭人民戰爭的先河)。在多災多難的靖康之亂中產生瞭中華原創文明的典型代表——文武皆備,盡忠報國,氣貫長虹的嶽飛。這個上天恩賜給兩宋的救星,卻由於趙匡胤的立國精神和既定國策的謬誤,最終導致瞭嶽飛悲劇的發生。嶽飛之死,敲響瞭趙宋王朝的喪鐘,奠定瞭趙宋王朝的滅亡和中國資本主義的夭折。嶽飛之後,趙宋王朝在絕對優勢的形勢下,宋軍卻喪失瞭對金強勢反攻的能力。歌舞升平,靡靡之音熏酥瞭文武官員的筋骨;西子湖畔,三寸金蓮成舉國傾倒的偶像。床第間的溫柔廝摩,男歡女愛的卿卿我我,在偉大的宋詞中得到瞭最酣暢淋漓的抒發。以至八百多年後仍令專傢們“漫卷詩書喜欲狂”。趙宋王朝的君臣們完全忘記瞭北宋的亡國之恨和對恃仇敵的屠刀。蒙元的鐵騎早已兵臨城下,趙宋王朝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奉敵人超過親爹,視武臣猶如豺狼。最終,演變成崖山之敗,若不是漢語的巨大神韻,中華原生文明將不復存在。  中華民族歷來是對人類有較大貢獻的,宋朝的茍且偷安,皇室的縱情享樂,滿朝文武不戰而勝的畸形心態;加上趙構不舉的生理狀態,導致其陰暗卑劣的變態心理,{八百年後竟又產生蔣介石這個趙構的翻版,同樣把中國推入投機取巧險遭滅頂的深淵。}最終扼殺瞭中華超前的創造力。宋的滅亡使中華進入長達八百多年的黑暗時期。   二、中華民族的悲劇概念  嶽飛死後,對外,漢民族不再是一個獨立強大、經濟繁榮、文化科技異常發達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度。華夏神州長期浸泡在戰火屠戳,殘酷壓榨的深淵之中。對內,在此殘酷統治壓榨下,強悍的民族氣質被統治階級的屠刀殺滅瞭;點頭哈腰,奴性膨脹,民族性格劣變,進入道德淪喪、人格分裂的畸形歷史階段;陷入殘酷持續的內鬥,惡性循環的歷史怪圈。喪失瞭率先進入資本商品社會,領跑世界的大國地位(歷史又一次把領跑世界的重任給予中國,卻又一次葬送在宋朝的翻版——明朝昏君的手中)為日後的漢奸敗將的滋生準備瞭土壤和溫床。宋開創瞭中國投機取巧、積貧積弱的先河。  三、悲劇提示的歷史意義  殺害嶽飛實則是將民族的脊骨打碎,在以後的八百多年裡,中國陷入任人欺凌屢次滅國的悲慘境地(從靖康之恥到南京大屠殺)。中國奴性的醜陋表演,直到朝鮮戰爭方結束洋人對中華的蔑視。因此,正確認識民族悲劇文化體制上的深刻原因,是十分必要的。  (1)嶽飛之死顛覆瞭人類的價值觀念。所以,魯迅先生反復告誡人們要多讀宋史明史,就是要我們從中吸取歷史教訓:從趙宋王朝的國策裡認清民族劣變和中國人窩裡鬥的由來,明晰國人吃自己人與讓外族吃的歷史悲劇。這個永遠疲軟的宋朝,在無比華麗,阿娜多姿,香氣襲人的外表偽裝下,猶如喪失生理機能的雄性,一如我們的蔣委員長、張學良副總司令、何應欽總長、湯恩伯與胡宗南等敗類:外貌儀表堂堂,風流倜儻,實質是個中看不中用的太監(無論是床底之間國傢外交戰略還是在殺敵的戰場)。宋以後貶低軍人地位(甚至在妓院嫖妓,武將都要禮讓文人)。把軍人職業商業化,軍人地位從此跌落。導致中國產生:“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無恥醜陋的格言。  (2)道德淪喪,人格分裂,整個民族陷入君子鬥不過小人,好人不得好報的惡性循環的歷史怪圈。宋以後的偽文化為日後的漢奸敗將的滋生準備瞭土壤和溫床。  (3)文人卑猥瑣褻,手無縛雞之力卻狡詐奸佞;武將貪生怕死,有功你爭我搶打破瞭頭,遇戰,皆作鳥獸散。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從張學良、蔣介石、何應欽、湯恩伯、胡宗南等國軍名將身上可以看到:華夏忠勇正氣早已消失。  (4)宋朝開辟的抑制武人,扭曲文人靈魂的政策如同瘟疫般傳染給後世,也被明政權發揮利用到無以復加的程度。華夏再沒恢復對外作戰中像嶽傢軍那樣強悍攻擊的戰鬥能力。  (5)一個喪失瞭靈魂丟失瞭骨頭——民族英雄的民族,如同一堆被人敲碎瞭四肢,折斷瞭脊骨的臭肉為世界所蔑視。日本之所以敢蔑視中國並屢屢侵犯,蹂躪殺戳,強取豪奪我中華的真正原因。  (6)民族復興——嶽飛離我們有多遠?!——嶽飛是中華帝國最後的英雄部落中的典型代表。落日餘暉,英勇的祖先常令我們羞愧難當。自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文的縱橫思想傢和武的民間俠義勇士層出不窮。虎虎生氣、重義信諾、慷慨赴難者多如星鬥,舍身取義是一種令人敬佩的普遍行為。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啼笑皆非的事件:楊傢將後人認為嶽飛該殺宋朝歷史上為什麼民族英雄嶽飛註定是死命一條?《說嶽》27位名將武力大排名:嶽飛進不瞭前10!嶽飛被害死的六大原因:嶽飛死後手下十大猛將結局精忠報國的嶽飛為什麼必須死?一代名將的悲慘命運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忍辱負重,摩頂旋踵,豎起華夏文明大旗、掘華夏精神之源頭的治水英雄大禹;開啟中國抑強助弱、行俠仗義、舍身為天下先之博愛義俠先河的墨子;揭示宇宙玄秘,令世界折倒,中國哲學第一人之道傢鼻祖老子李聃;促秦國變法,彰揚“霸道”之變法英雄商鞅;中國君主專制思想之父的結合法、術、勢之韓非子;蔑視富貴,志在逍遙,神遊八荒之莊子;臥薪嘗膽之越王勾踐;第一次統一中國之秦始皇帝;上下求索不得,聞聽國都被秦攻破沉江報國的屈原;刺秦王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易水高歌之荊軻;破釜沉舟的置之死地而後生之楚國項羽;……中華原生文明裡的故事實為中國永放光芒之不朽寶庫,經典的故事令我們永遠蕩氣回腸、激動不已。  然而,宋朝以來,文士占上風已見端倪,武士整體居於次要地位。在中國,曾經的曙光,如同曇花一現,隻留存於期望的理論,而非持久的現實。對比之下,今人有誰知道嶽飛之死是中華民族的整體悲劇?  改朝換代就像一個巨大的刑具,每隔一二百年,中華民族就要被縛上去,生割活剝,從一個傢族的權力骨架上剝下來,移植到另一具骨架上。雖然每一次都會有無數的人“投井”,“墮城”,“闔傢自焚”,然而,大多數人最終還是得選擇屈辱地活下來。這對大部分國民來說,無疑是一個人格受挫和自我否定的過程。   再好的鋼材,你反復彎折它也會金屬疲勞;再質樸的民族,在這樣不斷的尷尬面前也會變得冷漠。中國人的自尊和自信,本來是建立在忠孝節義為本的道德之上的,然而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是對“忠義”的摧殘,都是對“投降”的獎勵(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更迭是唯一的一個例外)。“二十四史”就是二十四次摧折。走馬燈式的攘奪皇位,使血性一次次被嘲諷,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像以前那樣堅持、相信和認真。單純和剛烈在這一次次彎折中漸漸消退,維系這個社會的道德綱常日漸被架空。不管從哪個方向來的大兵進城,都會有人熟練地插上順民的牌子,擺上香案,跪在城門兩邊迎接。盡管這是極為少數的民族敗類。  穿過時空的隧道回朔上古,我們會看到北海(貝加爾湖)牧羊的蘇武。匈奴對蘇武說:不降,待公羊產乳方還。大漠苦寒、狼煙一空。蘇武挖野鼠以充空腹,奉雪水以解饑渴。李陵勸他:“人生如朝露,何自苦如此!”蘇武不為所動,決心持漢節以終荒野。後逢漢匈和親,始得沖破匈奴阻繞返歸故國。其間十九年。出使時正當壯年,歸來時須發皆白。這是何等崇高的品質和堅強的意志。蘇武無一兵一卒,隻有出使時的漢節一支。他沒有兵將卻有勇氣,沒有武器卻有氣節。沒有赫赫戰功卻有光照日月的人格事跡,沒有出將入相的榮耀卻堪作千秋萬世之楷模。華夏在宋以前的各朝各代中,蘇武式的悲壯之士接踵相隨。  當清軍長驅直下,兵臨南京時,守衛南京的二十幾萬軍隊及官員降清。赴難殉國如戶部郎中劉成治者屈指可數。倒是有一乞兒(當為潦倒佈衣)自縊百川橋。留詩一首。曰:“三百年來養士朝,如何文武盡皆逃。綱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條。”可見南明政府之腐敗,而人民中間尚保有忠烈之氣。  人民的意願從來都是不可違拗的,人民的意志更是暴力不能征服的。人民的懷念,人民的崇拜,人民的珍重嶽飛在世界史上都是罕見的,早已成為一種歷史奇觀。人民的力量使我們的原生文明在遭遇數次滅頂之災後,仍能將對英雄的珍重根植於民間的回憶中,通過口頭傳播一代代延續下去;而對英雄的崇拜又轉化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八方同昏的漫漫長夜,仍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獨握天樞已爭剝復之運。使華夏在屢次慘遭滅國之痛後,仍能保持自己的文化根基。  朱元璋在讀嶽飛事跡時曾感動的潸然淚下,欣然寫下“純正不曲”的批語,並將嶽飛列於帝王祠之列。當日寇肆虐我大好河山,華夏民族又一次面臨亡種滅國之禍的危急關頭,“恨不抗日死”的共產黨人吉鴻昌將軍等無數熱血男兒以嶽飛為榜樣,高唱《滿江紅》,義無反顧奔赴炮火連天的抗日戰場。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在世界歷史的漫漫長河中,亡國事件不勝枚舉。但像南宋和南明這樣的滅亡倒也不啻為奇跡。南明江北四鎮系、左良玉系、南京本部總兵力總共有好幾十萬,為多鐸所率清師的十倍。清師義軍為主體便堅守瞭八十一天,給清軍以重大殺傷可得佐證。隻要南明軍均作江陰之戰,一城被圍,四方來援,區區幾萬清軍顧此失彼、捉襟見肘,必師勞力疲、無功引北。但豈料明庭將領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對內爭權奪利兇悍無比,而禦外則怯懦如雞。更可唾棄的是毫無民族氣節、人間正氣。此時無論從普遍的民族大義出發,還是從忠君報效的角度出發,南明將領都應竭全力以保百姓,決死戰以慰社稷。退而論之,貪生怕死怯戰逃竄倒也罷瞭,但竟然辮發降清,旋即兇殘無比地掉轉刀口屠殺華夏同胞,其行徑真是喪心病狂彘狗不如。由於數十萬南明軍悉數降清,使南下幾萬清軍如滾雪球般瞬即膨大。大廈已傾大局已定,致使後來張煌言、何騰蛟、鄭成功等的艱難奮戰亦隻是悲歌一曲罷瞭。  忍辱偷生的生存狀態下人格健康當然要受損。宋朝雖然衰弱,卻出現瞭楊傢將、嶽飛、陸秀夫這樣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草根民眾的抗爭也風起雲湧。在此之後,越來越多的人習慣瞭靈魂和身體的分裂。他們越來越熟練地把大道理和實際行動分開。越來越多的中國式智慧發展起來,比如“好死不賴活著”,比如“唾面自幹”,比如“退一步海闊天空”,比如“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經歷宋元明清篡改的偽文化,催生瞭大量的漢奸文化。誰又能說抗日戰爭期間出現那麼多大大小小的漢奸,純屬歷史偶然呢?  皇帝們的智力接力,使得中國的專制制度達到瞭近乎完美的地步,中國社會終於融成瞭鐵板一塊。這個社會的本質特性就是超穩定,對任何改革的願望都給以毫不留情的打擊。由於不惜代價以換取穩定,千餘年下來積累瞭無數的弊病,然而想要改變一點,卻幾乎不可能。數億人的智力被牢牢禁錮,活力被有效扼殺,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如同帶著沉重鐐銬的囚徒,中國歷史越往後翻撿,人文氣息就越淡,高貴、仁慈、寬容、尊重這些美好的字眼越來越稀少,代之而起的是越來越重的猜疑、自私、殘忍和卑鄙。朱元璋的兒子朱棣篡奪皇位後,把敵人的女兒們送到妓院去當妓女。有一天,太監稟報他說,這些妓女們平均每天被二十條漢子輪奸。年小的都懷身,節除(夕)夜生瞭個小龜子,又有個三歲的女兒。朱棣聞聽,哈哈大笑,說道:“依由他,小的長到大,便是搖錢的樹兒。”   明朝後期,太監魏忠賢在朝廷畸形的權力變遷中居然成瞭主宰大明命運的人。這個除賭博喝酒之外一無所能的文盲加地痞把大明天下攪得天昏地暗,然而卻有無數翰林進士公卿大臣拜倒在他門下,做他的幹兒子。  在暴力和專制面前,先人們進行過壯烈的抗爭。中國歷史上有過無數次轟轟烈烈的大起義,掀翻過一個又一個專制王朝。然而,不論反抗多麼頑強多麼壯烈,最終還是沒有逃脫被征服的命運。無數次的揭竿而起,以血流成河人口減半的代價,並沒有換來人民權利的伸張,反而使專制制度越來越嚴密。曾經有無數熱血沸騰的仁人志士,看到瞭這個社會的重重弊端,挺身而出進行改革。然而從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到康有為維新,幾乎所有改革傢的下場都是身敗名裂。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這些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瞭社會的前進。  所以,鴉片戰爭後來到中國的西方觀察傢們看到瞭這樣的景象:這種“忍耐力”導致瞭在中國所看見的最悲慘的景象:富人的食物多得吃不完,很容易奪取,然而近處卻有成千的人默默地餓死瞭。對這種古怪現象,中國人已經習以為常。外國人奇怪的是,災荒年月那些饑餓絕望的難民,“卻不團結起來,向地方官員要求一些救助”。外國人反復地詢問這些災民,得到的回答是:“不敢。”  在中國歷史的官場上有一條著名的“淘汰清官定律”,清官在官場裡註定混不下去,貪官卻能如魚得水。所以一些人不認真,差不多就行。中國人講究中庸,圓通。隻有沒有棱角的人才能在許多場合如魚得水吃得開。  相當多的中國人缺乏堅定信仰,是因為中國自宋以來就成瞭劣性競爭的大舞臺,越是心狠手辣背信棄義表裡不一如趙構、秦檜、慈禧者越有可能取得成功,當然他們必須有足夠的演員素質,能裝得仁義無比;而越是天真仁慈的人越遭到慘敗,比如狄青、嶽飛和明朝讀聖賢書讀得很好的建文皇帝朱允及忠烈之臣袁崇煥。由於趙構秦檜們的無恥表演和破壞性使用,仁義道德,三綱五常的效用實際上很早就部分破產瞭。人們經歷瞭太多的欺騙,所以他們不太容易信任何東西,並且也不相互信任。皇帝總懷疑功臣們要奪取皇位,所以必須殺瞭他們才能放心。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所以我們缺乏合作能力。朋友合夥做生意,最後會因為錢而成為仇人,因為誰都懷疑對方多吃多占;在封建大傢庭中,充滿瞭勾心鬥角小肚雞腸。所以有瞭那句著名的流行語:“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三個中國人是一條蟲。”正如魯迅所說:“中國歷史上隻有兩種時代,一種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另一種是暫時做穩瞭奴隸的時代。過去的中國人從來沒有過當傢做主的感覺,這個國傢隻是別人的私產。他不過是別人的奴隸,所以沒有必要替別人去珍惜什麼東西。人們隻會愛惜自己院墻之內的東西,對院墻之外的東西,同樣的人們卻有著旺盛的破壞欲。路燈雖然並不礙自己的事,但是一定要打壞;漂亮的廣場,可以毫不心疼地弄臟;雖然一傢隻得到瞭一塊磚,但雷峰塔也一定要倒掉。”  然而中國還有正氣在,中國墨傢秘密結社,獻身以救世的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身上得以傳承並發揚光大。在反抗黑暗統治,在抗擊日寇侵略期間,無數仁人志士,用自己的鮮血生命書寫瞭中國不會亡的正義歌。  楊靖宇、趙尚志的被害,告訴中國人一個道理:如果沒有這些獻身的烈士,日本占領全中國後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看看東北日占區人民的遭遇就知道,我們的同胞會象老鼠一樣為日本制造細菌武器做試驗,我們的勞力會被抓去做礦工,糧食被搶走,被迫吃混合面得營養不良死亡。日本人會用抓男子去蘇聯前線當炮灰,女子去當慰安婦。他們會在不能抓人的地方用細菌或者化學武器,對中國人進行有系統的滅絕。不幸的是,我們的中國,從五胡亂華以後,在某些方面就開始陷入走極端的惡性循環。唐代註重武力引起瞭頻繁的內戰,人民痛苦不堪。於是宋代嚴格限制軍人權力,雖然消除內戰,人民生活短期內大大提高,卻造成國防空虛,被不斷蠶食,最後造成亡國的悲劇。失去對文明信心的漢民族以為宋代的軟弱是這種悲慘命運的根源。在拋棄宋代弊端的同時,完全放棄瞭宋代文明發展的寶貴經驗。宋代鼓勵商品經濟發展,政治開明仁慈等種種政策,在明代所剩無幾。在西方文明開始大幅度進步的時候,明朝卻從宋代的文明發展大大的退步瞭。這些制度的倒退盡管符合在明初短期的國防利益,卻推動瞭明朝的衰落。   我們應該看到,盡管在一些小的方面惡性循環,越總結經驗教訓越壞。但從春秋到漢、唐、宋,中國一直在不斷的進步。五胡亂華造成的惡性循環,已經變成唐和兩宋的良性循環。即使是明代,雖然在和宋代相比有所退步。但明代從元代的廢墟上,不僅僅仍建立成為世界生產財富最多的國傢,而且對自己的發展道路能夠正確看到優點和不足。明代在不失去中國文化精華的情況下,還開始引進西方文明的精華。其現象非常類似於佛教文明開始傳入我國,和華夏文明融合成新的偉大的華夏文明的現象。這是幾千年來華夏奠定的文明基礎逐漸發揮作用。如果不是趙宋猜防武臣國策的影響,那麼明代和後來的朝代完全可能是亞洲最先引入西方文明精華,而且保持中華文明的偉大國傢。絕不會比後來崛起的日本差。然而歷史就是如此殘酷,趙宋國策的延續誤導,終於將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中國人看——明末又一個嶽飛式的民族英雄袁崇煥被崇禎凌遲處死於菜市口。  中國在封建統治階級勢力聯合統治下,被蔑視人類生命價值和尊嚴的文化惡劣污染,又被宋明以來“存天理、滅人欲”的扭曲的儒傢文化嚴重壓抑。中國知識精英普遍在帝國主義欺壓面前,既不再信任中國的傳統文化。也不信任隨著帝國主義炮艦和鴉片進入中國的傳教士。把他們看成是麻痹和欺騙中國人民的精神鴉片。是中國吸收西方社會達爾文主義垃圾學說最肥沃的土壤。結果中國未傷人先傷己,普遍存在瞭把同胞當成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的思想,對待同胞隻要求他們為自己獻身,沒有任何給他們溫暖的意識,甚至對待同胞的的尊嚴和生命受到嚴重侵害也麻木不仁。盡管中國的確引進瞭無數西方的科學技術,但從人文思想上來講,中國知識精英走到瞭和文明發展相反的道路,倒退到文明發展的嬰孩水平。為之後百年無數次殘酷的內鬥,無數種悲劇,埋下瞭不幸的種子。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嶽飛被害死的六大原因:嶽飛死後手下十大猛將結局

  一代精忠報國的英雄、善於謀略治軍嚴明的南宋將帥嶽飛,在其戎馬生涯中,親自參與指揮瞭126次戰役,沒有一次失敗,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他文武雙全,著有《嶽武穆遺文》(又名《嶽忠武王文集》),其《滿江紅》詞成為千古絕唱。  長期以來,嶽飛之所以受到國人的敬仰,是因為他一方面壯懷激烈,精忠報國,另一方面壯志未酬,卻屈死在風波亭上。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在西子湖濱嶽飛的墳墓旁邊,長跪著秦檜的鐵像,提到嶽飛之死,人們沒有不歸罪秦檜的。但是事實真相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嶽飛會身死功滅?  時光過瞭近千年,人們對嶽飛之死的元兇不斷提出質疑。人們不再把觀念停留在忠奸之爭上。在《國史概要》和許多普及的書裡,都明確提出來,宋高宗才是殺害嶽飛的真實兇手。秦檜隻是迎合高宗的意思,代高宗承罪而已。宋史對此也有所描寫:審問嶽飛的大理寺的官員何鑄,向秦檜辯白,說嶽飛實在無辜,為什麼一定要殺。秦檜講:此上意耳。  那麼,為什麼宋高宗一定要殺害嶽飛呢?   一、宋代猜忌武臣的傳統政策是罪魁禍首。  歷史上的嶽飛既是一個好學習、不擾民、得軍心的人,也是一個不好色、不愛錢、不貪財的人。有人要送美女給他,被嶽飛退回;年輕時嶽飛喜歡喝酒,皇上勸瞭他一次,他從此就滴酒不沾;皇上要給他蓋房子,他不要,並且說:“敵未滅,何以傢為?”這樣一個不好色、不好酒、不置傢產、不怕死的人,圖的是什麼呢?難道圖我的江山?這讓宋高宗趙構心裡犯嘀咕。在宋代猜忌武臣的傳統政策下,隻容得住貪財好色糊塗蟲似的將領,可決不許任何將領有知識有志趣得民心得軍心。像嶽飛這樣的人,無論是宋代那一個君主在位,均必不能相容。宋高宗處南宋草創之際,顧慮危疑,對嶽飛更是不能相容的。因為嶽飛的為人行事有許多優點,而這些優點都為宋高宗不願武臣具有者,於是他的優點便成為他的死因。縱無秦檜,嶽飛仍將屈死,他正和狄青一樣,也是被宋代傳統的政策犧牲掉的。我們與其痛罵秦檜,還不如詛咒宋代的傳統政策,並譴責宋高宗的自壞長城。  二、淮西事變是嶽飛被害的重大伏筆。  朝廷采用宰相張浚的意見,讓文官呂祉接管瞭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的部隊。他的部將後來在要求歸嶽飛節制而不得的情況下,發生嘩變,殺瞭呂祉,率領全軍五萬多人集體叛變,投降瞭偽齊。淮西事變,不但攪亂瞭北伐大計,而且改變瞭敵我態勢和力量對比,北伐收復中原在趙構看來是不行瞭,急令嶽飛轉入防禦,保住長江防線。淮西事變,使趙構認識到這些軍隊和他們的首腦是不可靠的,名義上是國傢的軍隊,但實質上,在很大的程度上還是私傢軍隊。要不,老百姓為什麼叫他們作嶽傢軍,韓傢軍,張傢軍,劉傢軍?沒有一支皇傢軍?四大主力軍全是這些首領們自已拉扯出來拚殺出來的部隊,這些兵將隻認多少年來帶領他們出生入死的首領,而不怎麼認朝廷的。如果再來一次“淮西事變”,甚至回過頭來打朝廷,該如何是好呀?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北伐,而是整頓軍制,把這些軍隊變成真正的皇傢軍隊!但要整軍,就不能打仗;要不打仗,就隻有和談。趙構不是個無能的皇帝,他馬上開始行動瞭。第一步是和談。第二步是剝奪韓世忠,嶽飛和張俊三將(劉光世早已交過軍權瞭)的帶兵權,讓他們離開自已的部隊。第三步是把管兵、調兵兩權分開,由兩個部門管轄。淮西事變,是南宋時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事件,它促使主戰派張浚離開瞭政壇、議和派秦檜當上瞭宰相,使嶽飛由信任到受猜忌並一步一步地走向瞭被害。難怪嶽飛死後有悼詩曰:“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義不全屍。”相關閱讀推薦:精忠報國的嶽飛為什麼必須死?一代名將的悲慘命運民族英雄嶽飛生死七大歷史懸謎:風波亭冤獄之謎嶽飛北伐遭遇解放軍:嶽飛原來是林彪轉世宋朝史上的民族英雄“平民將軍”嶽飛會遭毒手?嶽飛死後南宋又存在百年的原因:嶽飛紹興十年北伐分頁:1/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三、提出的北伐口號“直搗黃龍,迎回二聖”不合時宜。  據說有一次嶽飛為感謝皇上對他的重用,向皇帝表忠心表過瞭頭,他說皇帝您放心吧,我一定要攻克黃龍府,迎二聖回朝。並把此作為北伐的口號。黃龍是金軍老窩,搗瞭也罷。迎回朝的二聖是誰呢?一個是皇帝老爸徽宗,一個是皇帝哥哥欽宗,大傢想想,如果他的父親跟他的哥哥回來,那他的位子還能坐得穩嗎?後來秦檜還跑到皇帝那去打小報告,聲情並茂的說瞭一番,還畫瞭三個太陽,意思是提醒皇上,這國無二主,天無二日啊。高宗口上不說,心裡肯定不悅。口號這東西似乎頗為國人所鐘愛,它簡潔明瞭,便於凝聚人心,同心協力。如早些年的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如近些年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等,無不簡潔有力,頗具奇效。可口號這東西也不能亂提,弄不好就會渙散人心,模糊目標,甚至會丟掉身傢性命。  四、盡忠報國以致不顧形跡。  1137年,嶽飛聽說金人想在汴京立飲宗之子,就上疏高宗請立太子以安定人心。當時同行的隨軍轉運使薛弼就勸他,作為在外領兵的武將,不應該在這樣的問題上發表意見。嶽飛卻以正辭嚴地道:“臣子一體,也不當顧慮形跡。”“不當顧慮形跡”這幾個字中可以看出,嶽飛在政治上是幼稚到瞭何等可愛可笑的程度。一個武將卻幹預起皇帝的“傢事”,這是趙構無法容忍的。高宗本來就對這個問題很敏感,因為戰亂敗亡,泥馬渡江,受瞭驚嚇而不舉,本就是大煩惱,唯一的一個兒子也在苗劉兵變後死瞭,現在的兩個皇子還是過繼來的。而後來嶽飛還經常幹預“國事”,這也讓趙構十分不爽。趙構認為,戰和這樣的國傢大事由文臣們討論決定,武將隻要能夠忠實執行決策就行瞭。嶽飛卻經常在這個問題上指手劃腳,一點都不懂的韜光隱晦。在這點上韓世忠就做得很好,被解除兵權之後就當起瞭發型設計師,頗能引導京城潮流。   五、性格固執以致意氣用事。  嶽飛一味主戰、反對議和的這一點秦檜在遺囑中也提到說,嶽飛和宋高宗因為一件事發生瞭根本的分歧,以後皇帝便不再喜歡嶽飛瞭。其實,宋高宗對金的態度,可以說是國仇傢恨,不共戴天。隻是從軍事上、經濟上苦於沒有大舉興兵反擊金國的本錢。當時金國幾乎每三年就要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入侵,在內憂外患之中的高宗皇帝可以說焦頭爛額,高宗一方面重用嶽飛等武將四處撲火,高舉北伐大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讓秦檜牽頭一次次對金“議和”,以便得到喘息之機。可嶽飛嶽飛一味主戰、反對議和的想法根深蒂固,沒有一點回旋餘地,認為皇上如此重用我,就要把金國打出中原,有時甚至不惜和皇帝對著幹。高宗為瞭取得武將對“議和”的支持,特別賜於劉光世、張俊、韓世忠三大將新的封號和官爵,並提升嶽飛為開府議同三司。升遷本來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固執的嶽飛連上四折表示不接受。並指出,現今的形勢不容樂觀,應加緊訓練士兵,以備不測。他要求皇上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節”。這樣,迫使趙構在三下詔令之外,又好言寬慰。更有甚者有些要求得不到滿足(如合並淮西軍和強令撤軍)時,就鬧性子,撂挑子,上廬山。在封建時代,這叫做抗旨,叫桀驁不馴,是皇帝最害怕的事情;每一次都是死罪,何況再三?  六、據說當時還有兩個小道消息促成瞭皇帝殺嶽的決心。  第一是說,嶽飛三十出頭就當上瞭節度使,嶽飛有一句話,說在我朝這些大將裡面,能三十出頭當節度使的,除瞭太祖,隻有我嶽飛一個人;第二是說,嶽飛解瞭兵權之後,嶽雲和張憲在湖北襄陽舉兵要擁嶽飛,武力要挾朝廷恢復嶽飛的兵權,結果就偏偏在這個時候,嶽飛不合時宜的上表,言詞激烈,要求恢復自己的兵權。做法實屬太傻,所以授小人以柄,讓皇帝更加疑心瞭。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有關嶽飛的死因,並不完全是秦檜以“莫須有”罪名害瞭的,而是當時的政治形勢殺害瞭他,也是屢犯忌諱的個性殺害瞭他。嶽飛的所作所為,在有瞭所謂“杯酒釋兵權”的宋朝,要換瞭崇禎皇帝,大將做上述隨便某一件事情,腦袋恐怕早搬傢瞭。趙構忍瞭很久,而他是一直把嶽飛當成親信的,嶽飛也是趙構的衛星,乘著火箭升上來的。趙構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會殺嶽飛的,而嶽飛的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瞭趙構的忌諱,而嶽飛卻並沒有很好地覺察到這些,這就是其不懂政治的地方。趙構對嶽飛從喜愛到不滿,到失望、到忌諱,最後則是憤恨,等到最終秦檜拋出嶽飛謀反的事情時,趙構幾乎都沒有什麼懷疑,隻有震怒,於是有瞭風波亭冤獄。直到秦檜死後,趙構為許多受秦檜迫害的人平瞭反,卻不願意為嶽飛平反,甚至因為恨“嶽”這個字,把嶽州都改名為池州。可見他對嶽飛的態度。而事實證明,自嶽飛死後宋朝又存活瞭138年,所以說議和也並不意味著就是投降。倒是秦檜在自己的遺囑中讓他的後世一定要“遠離政治”。  嶽飛死後手下大將的結局如何?分頁:2/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嶽飛手下十大猛將武力誰第一?  嶽飛所部人數最多時達六萬多,大小將領數百,在小說中重點描述的隻能有六七個,大致計劃有這幾個人:  第一名,張憲——嶽飛心腹愛將  張憲,用斧頭槍,武功高強。帥氣,灑脫大方,有計謀,有膽識,是嶽飛的朋友,親信,生死之交。  紹興十一年農歷除夕夜,高宗下令賜嶽飛死於臨安大理寺內,時年三十九歲。嶽飛部將張憲、兒子嶽雲亦被腰斬於市門。根據《嶽飛傳》記載,嶽飛,嶽雲及張憲於風波亭被拉肋而死。  南宋抗金名將張憲,是嶽飛最為倚重的部將和助手。張憲與嶽飛“從微相隨”,嶽珂說他“以列校奮身”,是抗金救國的戰火中從下層成長起來的將軍。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嶽雲從軍,即是在張憲部下,可見嶽飛對張憲品行與能力的信賴。嶽飛被賜死後,張憲也被判棄市,子孫拘禁,傢產籍沒。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追復官職,贈寧遠軍承宣使。    秦檜、張俊秘密收買嶽飛部將中曾因過失受過嶽飛懲處的王貴等人,利誘威逼其誣告嶽飛謀反,詭稱嶽雲寫信與張憲,叫張憲向朝廷假報金人入寇,以助嶽飛奪回兵權。這些罪狀沒有任何根據。他們便對張憲嚴刑拷打,妄想追使張憲根據他們編造的謊言自誣,作為殺害嶽飛父子的證據。張憲備受酷刑,體無完膚,始終不屈。張俊最後隻好自己動手,編造供詞,以告秦檜,將張憲械囚至杭州大理寺。萬俟禼,羅汝緝誣嶽飛寫給張憲等人的謀反信,已被張憲等焚毀滅證。韓世忠責問秦檜,秦檜說:“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是年歲末,張俊和楊沂中親赴臨安鬧市(今杭州市眾安橋),將張憲和嶽雲處斬。張憲傢屬流放廣南和福建路。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又毀約南侵,宋高宗詔蔡京、童貫、嶽飛、張憲等子孫傢屬,令各拘管州軍“放令逐便”。宋孝宗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張憲追復原官。寧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宋廷追贈張憲為寧遠軍承宣使。至此,張憲冤案得以昭雪。分頁:3/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第二名,楊再興,楊傢鐵槍。武功卓絕,自信,勇毅過人,曾與嶽飛一戰再戰,殺死嶽飛弟弟,後為嶽飛所收,血戰小商河,慘烈而死。  楊再興是否和北宋聞名的楊傢將有關聯,這不太清楚。不過楊再興是確實是河北的武夫,而在河東和關隴地區的一些土著族姓,例如折傢、種傢、楊傢、劉傢,在北宋一代都是以世代將門著稱。  楊再興可能和楊傢有著某種聯系,至少可能是軍人世傢出身。楊再興本來是屬於遊寇曹成手下, 曹成和張用是北宋滅亡北方大亂的時候,糾集瞭許多散兵遊勇和民眾起兵,宗澤在任東京留守的時候,非常註意招撫兩河的民眾武裝,就在這時,張用、曹成等人都自願受宗澤節制,成為宋朝的軍隊。但是宗澤死後,接任的杜充不能撫眾,反而自相殘殺。曹成就脫離瞭宋朝的軍隊,率領部 下向江淮流竄,成為遊寇,到處搶掠。紹興二年,當時擔任神武副軍都統制的嶽飛奉命追剿曹成。曹成派兵防守賀州莫邪關,被嶽飛部下第五將韓

威震天下的名將嶽飛被害死六大鮮為人知真正原因

  一代精忠報國的英雄、善於謀略治軍嚴明的南宋將帥嶽飛,在其戎馬生涯中,親自參與指揮瞭126次戰役,沒有一次失敗,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他文武雙全,著有《嶽武穆遺文》(又名《嶽忠武王文集》),其《滿江紅》詞成為千古絕唱。  長期以來,嶽飛之所以受到國人的敬仰,是因為他一方面壯懷激烈,精忠報國,另一方面壯志未酬,卻屈死在風波亭上。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在西子湖濱嶽飛的墳墓旁邊,長跪著秦檜的鐵像,提到嶽飛之死,人們沒有不歸罪秦檜的。但是事實真相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嶽飛會身死功滅?  時光過瞭近千年,人們對嶽飛之死的元兇不斷提出質疑。人們不再把觀念停留在忠奸之爭上。在《國史概要》和許多普及的書裡,都明確提出來,宋高宗才是殺害嶽飛的真實兇手。秦檜隻是迎合高宗的意思,代高宗承罪而已。宋史對此也有所描寫:審問嶽飛的大理寺的官員何鑄,向秦檜辯白,說嶽飛實在無辜,為什麼一定要殺。秦檜講:此上意耳。  那麼,為什麼宋高宗一定要殺害嶽飛呢?   一、宋代猜忌武臣的傳統政策是罪魁禍首。  歷史上的嶽飛既是一個好學習、不擾民、得軍心的人,也是一個不好色、不愛錢、不貪財的人。有人要送美女給他,被嶽飛退回;年輕時嶽飛喜歡喝酒,皇上勸瞭他一次,他從此就滴酒不沾;皇上要給他蓋房子,他不要,並且說:“敵未滅,何以傢為?”這樣一個不好色、不好酒、不置傢產、不怕死的人,圖的是什麼呢?難道圖我的江山?這讓宋高宗趙構心裡犯嘀咕。在宋代猜忌武臣的傳統政策下,隻容得住貪財好色糊塗蟲似的將領,可決不許任何將領有知識有志趣得民心得軍心。像嶽飛這樣的人,無論是宋代那一個君主在位,均必不能相容。宋高宗處南宋草創之際,顧慮危疑,對嶽飛更是不能相容的。因為嶽飛的為人行事有許多優點,而這些優點都為宋高宗不願武臣具有者,於是他的優點便成為他的死因。縱無秦檜,嶽飛仍將屈死,他正和狄青一樣,也是被宋代傳統的政策犧牲掉的。我們與其痛罵秦檜,還不如詛咒宋代的傳統政策,並譴責宋高宗的自壞長城。  二、淮西事變是嶽飛被害的重大伏筆。  朝廷采用宰相張浚的意見,讓文官呂祉接管瞭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的部隊。他的部將後來在要求歸嶽飛節制而不得的情況下,發生嘩變,殺瞭呂祉,率領全軍五萬多人集體叛變,投降瞭偽齊。淮西事變,不但攪亂瞭北伐大計,而且改變瞭敵我態勢和力量對比,北伐收復中原在趙構看來是不行瞭,急令嶽飛轉入防禦,保住長江防線。淮西事變,使趙構認識到這些軍隊和他們的首腦是不可靠的,名義上是國傢的軍隊,但實質上,在很大的程度上還是私傢軍隊。要不,老百姓為什麼叫他們作嶽傢軍,韓傢軍,張傢軍,劉傢軍?沒有一支皇傢軍?四大主力軍全是這些首領們自已拉扯出來拚殺出來的部隊,這些兵將隻認多少年來帶領他們出生入死的首領,而不怎麼認朝廷的。如果再來一次“淮西事變”,甚至回過頭來打朝廷,該如何是好呀?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北伐,而是整頓軍制,把這些軍隊變成真正的皇傢軍隊!但要整軍,就不能打仗;要不打仗,就隻有和談。趙構不是個無能的皇帝,他馬上開始行動瞭。第一步是和談。第二步是剝奪韓世忠,嶽飛和張俊三將(劉光世早已交過軍權瞭)的帶兵權,讓他們離開自已的部隊。第三步是把管兵、調兵兩權分開,由兩個部門管轄。淮西事變,是南宋時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事件,它促使主戰派張浚離開瞭政壇、議和派秦檜當上瞭宰相,使嶽飛由信任到受猜忌並一步一步地走向瞭被害。難怪嶽飛死後有悼詩曰:“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義不全屍。”相關閱讀推薦:精忠報國的嶽飛為什麼必須死?一代名將的悲慘命運民族英雄嶽飛生死七大歷史懸謎:風波亭冤獄之謎宋朝史上的民族英雄“平民將軍”嶽飛會遭毒手?殺死英雄的兩把暗器:細談民族英雄嶽飛之死緣由揭秘:嶽飛死後其著作的《武穆遺書》今何在?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三、提出的北伐口號“直搗黃龍,迎回二聖”不合時宜。  據說有一次嶽飛為感謝皇上對他的重用,向皇帝表忠心表過瞭頭,他說皇帝您放心吧,我一定要攻克黃龍府,迎二聖回朝。並把此作為北伐的口號。黃龍是金軍老窩,搗瞭也罷。迎回朝的二聖是誰呢?一個是皇帝老爸徽宗,一個是皇帝哥哥欽宗,大傢想想,如果他的父親跟他的哥哥回來,那他的位子還能坐得穩嗎?後來秦檜還跑到皇帝那去打小報告,聲情並茂的說瞭一番,還畫瞭三個太陽,意思是提醒皇上,這國無二主,天無二日啊。高宗口上不說,心裡肯定不悅。口號這東西似乎頗為國人所鐘愛,它簡潔明瞭,便於凝聚人心,同心協力。如早些年的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如近些年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等,無不簡潔有力,頗具奇效。可口號這東西也不能亂提,弄不好就會渙散人心,模糊目標,甚至會丟掉身傢性命。  四、盡忠報國以致不顧形跡。  1137年,嶽飛聽說金人想在汴京立飲宗之子,就上疏高宗請立太子以安定人心。當時同行的隨軍轉運使薛弼就勸他,作為在外領兵的武將,不應該在這樣的問題上發表意見。嶽飛卻以正辭嚴地道:“臣子一體,也不當顧慮形跡。”“不當顧慮形跡”這幾個字中可以看出,嶽飛在政治上是幼稚到瞭何等可愛可笑的程度。一個武將卻幹預起皇帝的“傢事”,這是趙構無法容忍的。高宗本來就對這個問題很敏感,因為戰亂敗亡,泥馬渡江,受瞭驚嚇而不舉,本就是大煩惱,唯一的一個兒子也在苗劉兵變後死瞭,現在的兩個皇子還是過繼來的。而後來嶽飛還經常幹預“國事”,這也讓趙構十分不爽。趙構認為,戰和這樣的國傢大事由文臣們討論決定,武將隻要能夠忠實執行決策就行瞭。嶽飛卻經常在這個問題上指手劃腳,一點都不懂的韜光隱晦。在這點上韓世忠就做得很好,被解除兵權之後就當起瞭發型設計師,頗能引導京城潮流。   五、性格固執以致意氣用事。  嶽飛一味主戰、反對議和的這一點秦檜在遺囑中也提到說,嶽飛和宋高宗因為一件事發生瞭根本的分歧,以後皇帝便不再喜歡嶽飛瞭。其實,宋高宗對金的態度,可以說是國仇傢恨,不共戴天。隻是從軍事上、經濟上苦於沒有大舉興兵反擊金國的本錢。當時金國幾乎每三年就要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入侵,在內憂外患之中的高宗皇帝可以說焦頭爛額,高宗一方面重用嶽飛等武將四處撲火,高舉北伐大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讓秦檜牽頭一次次對金“議和”,以便得到喘息之機。可嶽飛嶽飛一味主戰、反對議和的想法根深蒂固,沒有一點回旋餘地,認為皇上如此重用我,就要把金國打出中原,有時甚至不惜和皇帝對著幹。高宗為瞭取得武將對“議和”的支持,特別賜於劉光世、張俊、韓世忠三大將新的封號和官爵,並提升嶽飛為開府議同三司。升遷本來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固執的嶽飛連上四折表示不接受。並指出,現今的形勢不容樂觀,應加緊訓練士兵,以備不測。他要求皇上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節”。這樣,迫使趙構在三下詔令之外,又好言寬慰。更有甚者有些要求得不到滿足(如合並淮西軍和強令撤軍)時,就鬧性子,撂挑子,上廬山。在封建時代,這叫做抗旨,叫桀驁不馴,是皇帝最害怕的事情;每一次都是死罪,何況再三?  六、據說當時還有兩個小道消息促成瞭皇帝殺嶽的決心。  第一是說,嶽飛三十出頭就當上瞭節度使,嶽飛有一句話,說在我朝這些大將裡面,能三十出頭當節度使的,除瞭太祖,隻有我嶽飛一個人;第二是說,嶽飛解瞭兵權之後,嶽雲和張憲在湖北襄陽舉兵要擁嶽飛,武力要挾朝廷恢復嶽飛的兵權,結果就偏偏在這個時候,嶽飛不合時宜的上表,言詞激烈,要求恢復自己的兵權。做法實屬太傻,所以授小人以柄,讓皇帝更加疑心瞭。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有關嶽飛的死因,並不完全是秦檜以“莫須有”罪名害瞭的,而是當時的政治形勢殺害瞭他,也是屢犯忌諱的個性殺害瞭他。嶽飛的所作所為,在有瞭所謂“杯酒釋兵權”的宋朝,要換瞭崇禎皇帝,大將做上述隨便某一件事情,腦袋恐怕早搬傢瞭。趙構忍瞭很久,而他是一直把嶽飛當成親信的,嶽飛也是趙構的衛星,乘著火箭升上來的。趙構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會殺嶽飛的,而嶽飛的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瞭趙構的忌諱,而嶽飛卻並沒有很好地覺察到這些,這就是其不懂政治的地方。趙構對嶽飛從喜愛到不滿,到失望、到忌諱,最後則是憤恨,等到最終秦檜拋出嶽飛謀反的事情時,趙構幾乎都沒有什麼懷疑,隻有震怒,於是有瞭風波亭冤獄。直到秦檜死後,趙構為許多受秦檜迫害的人平瞭反,卻不願意為嶽飛平反,甚至因為恨“嶽”這個字,把嶽州都改名為池州。可見他對嶽飛的態度。而事實證明,自嶽飛死後宋朝又存活瞭138年,所以說議和也並不意味著就是投降。倒是秦檜在自己的遺囑中讓他的後世一定要“遠離政治”。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楊虎城一傢被害經過:被軍統騙至重慶用匕首殺害

  核心提示:1949年8月,貴陽黔靈山下麒麟洞一所隱秘的四合院中,楊虎城將軍佝僂著腰,懷抱幼女,步履老態地來到院中,然後緊靠在一方石案下,緩緩戴上老花鏡,徐徐展開手中的報紙,默默捧讀瞭起來。他已被蔣介石囚禁瞭12年,但萬萬沒有想到罪惡的魔爪正在向他伸來……  蔣介石認定他是“元兇”  楊虎城由重慶秘密轉往貴陽,已在這個近乎與世隔絕的“夜郎之國”又被監禁瞭7個月。經過12年的監禁,楊虎城早已不復當年戎馬倥傯、征戰四方的豪情霸氣。他終日以夫人的骨灰盒為伴,愁眼相對一雙無辜的兒女。  楊虎城和張學良於1936年12月發動瞭“西安事變”,對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蔣介石實行兵諫,痛陳他們的抗日救亡主張。“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被判10年徒刑。楊虎城雖暫時逃過處罰,但被逼交出兵權,帶著夫人幼子及隨員“出洋考察”。  誰料,他一回到國內,就被蔣介石無理拘押瞭起來。在這10多年的囚徒日子裡,楊虎城夫婦及幼子和獄中出生的女兒,大部分時間被監禁在貴州大山深處的息烽。   蔣介石一直固執地認為,“西安事變”的發動,主要責任是楊虎城和共產黨,至於張學良,則是“少不更事,誤入歧途,受瞭別人蒙騙和蠱惑”。換言之,在蔣介石心中,楊虎城是“元兇”,他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隻是礙於內外輿論,始終不敢下手而已。  “西安事變”後,十七路軍已被打亂建制,重新整編,因此,楊虎城的處境特別艱難。3個年紀稍長的兒女雖被共產黨妥善安置,但身邊的幼子拯中和幼女拯坤一直不能出獄。  抗戰勝利後的第二年,息烽集中營被裁撤解散,全部搬去瞭重慶。過去那些兇神惡煞的特務也主動陪著笑臉,一口一個“老先生”,“恭喜您馬上就要畢業瞭”。可是,當一傢人滿懷希望來到重慶,卻被直接送到歌樂山國民黨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單獨囚禁。  楊虎城失望之餘,終日長籲短嘆。夫人謝葆貞更是怒不可遏,常常公開叫罵蔣介石全無心肝,一幫狗特務不是人。一年後,謝葆貞在憤恨中寂然逝去。相關閱讀推薦:蔣介石為何殺楊虎城卻放過張學良?楊虎城之死楊虎城是怎麼死的?揭秘楊虎城一傢遇害慘狀蔣介石報西安之仇殺楊虎城 為何不殺張學良?揭秘:西安事變後張學良楊虎城激烈爭吵內幕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將開放 將展出蔣介石舊照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李宗仁釋放令化泡影  1949年1月,蔣介石內外交困,被迫隱退,由李宗仁出任“代總統”。  一心謀求“劃江而治”的李宗仁,為瞭顯示和談誠意,上臺伊始便宣佈釋放在押政治犯。他簽署命令,立即釋放張學良、楊虎城二將軍。然而,當記者翹首期盼楊虎城出獄這個重大新聞時,卻始終不見動靜。他們立即趕往重慶市特別政府詢問消息。市長楊森裝作一問三不知,被問得惱火時,楊森居然答曰:“真是天大的冤枉,我這個市長又不管放人。再說,楊虎城關在什麼地方我都不知道。”  實際上,楊森知曉楊虎城關在何處。楊森早年投身滇軍,依靠賣身求榮,逐漸由一名四川軍閥投靠蔣介石,獲得信任。這個首鼠兩端之輩當然不會買李宗仁的賬。“那誰管放人?”記者窮追不舍。“西南軍政長官公署第二處。”情急之下,楊森脫口而出。  這個第二處實質上就是軍統西南站,站長便是殺人魔頭徐遠舉。記者再一次追問到他,徐遠舉裝腔作勢道,需要毛人鳳出具手續,人在什麼地方隻有他清楚。  可毛人鳳此時正躲在上海族侄毛森的公館裡。李宗仁找不著毛人鳳,便命他的保密局長徐志道去“放人”。徐志道根本不知楊虎城關在什麼地方。他答復說,即使知道瞭,沒有蔣介石、毛人鳳點頭,人仍然放不出來。  毛人鳳為應付輿論,忙去溪口請示蔣介石。蔣介石恨恨地說:“馬上把楊虎城給我轉移到貴州去。”  就在楊虎城望穿秋水,期望獲得新生之際,看守組長龔國彥卻突然通知他轉移去貴陽。  就這樣,楊虎城父子三人與秘書宋綺雲一傢三口在分離十餘年後,又團聚瞭。他們在周養浩和新任看守組長張鵠的監管下,被軍統秘密轉往貴陽黔靈山下的麒麟洞。   1949年8月的一天,蔣介石從廣州飛往重慶。激情作態後,蔣介石撇下8萬人的歡迎隊伍,夜宿林園,叫來瞭陪侍的毛人鳳。  “楊虎城在什麼地方?”蔣介石手捧一杯白水,明知故問。  毛人鳳忙答道:“卑職按委座意見,已妥善轉移至貴陽。”  “這個……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關瞭多少亂黨分子?”蔣介石又問。  “報告總裁,”毛人鳳趨步上前,回答道,“約為450餘人。”  毛人鳳請示如何處置?蔣介石猛地一揮手,“全部殺掉,一個也別留。”  “那楊虎城呢?什麼時候把他送去臺灣,張副座(學良)都送瞭過去。”  蔣介石霍地起身,憤然作色:“這個人早該殺掉瞭,留下他做什麼?”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三魔頭密謀暗殺計劃  毛人鳳心領神會。8月27日,毛人鳳來到瞭軍統位於市中心一座名為“漱廬”的公館裡,親自召來瞭保密局西南站站長徐遠舉和生產處長周養浩。三人密商瞭起來。  毛人鳳單刀直入:“總裁昨天指示我們,立即制裁楊虎城。這個人早該殺瞭,留至今日隻能徒增麻煩。至於怎麼制裁,用什麼手段,這不同於其他,一定要做得幹凈利索。”  徐遠舉不解地問道:“殺掉楊虎城,這應該沒多大問題,關鍵就是楊虎城的兩個孩子和秘書一傢子該如何處置?弄得不好,紙包不住火,他們會泄露出去。”  “徐處長完全多慮瞭。”毛人鳳咧嘴一笑,滿不在乎地揮揮手,“斬草除根,總裁明示,一個也不留,留下來,難道讓他們來報仇不成?”  經過一番周密的策劃,毛人鳳決定將楊虎城等人秘密弄回重慶刺殺。  當日下午,周養浩回到磁器口傢中,稍作停留,便來到瞭白公館。他令白公館做過行動工作的看守長陸景清、楊傢山等前來密談。楊傢山旋即召來渣滓洞看守長楊進興、安文芳、楊欽典三人,然後掩上門告辭而去。一個陰險、惡毒的暗殺計劃很快成型瞭。  周養浩不敢耽誤片刻,立即報告瞭毛人鳳。次日一大早,毛人鳳命周養浩將這三人帶到軍統位於造石場辦事處的禮堂,他要親自召見。  周養浩遂領著楊進興三人趕往指定地點,毛人鳳虛假作態地同楊進興三人握手寒暄後,便故作莊重地說:“今天找你們來,是要完成一個很重要的任務,要制裁幾個重要人物,要絕對保守秘密,不得泄露。行動時,用匕首,決不能用槍,以免發出聲音,暴露目標。”  他環視一眼楊進興三人,又加重瞭語氣:“事成之後,論功行賞。失敗收場,傢法從事。”  1949年9月1日,貴州麒麟洞。下午午睡起床後,楊虎城照例坐在門前的一圓桌旁,看起當天的報紙。突然,一陣碎步急促地傳瞭過來,來人滿臉堆笑說:“給老先生道喜瞭。”   楊虎城定睛一看,正是監管他的特務組長張鵠。他下意識地放下報紙,一臉冷峻。  張鵠見他沒什麼反應,就跨前一步,抱拳賀道:“老先生要重獲自由瞭。周養浩處長已帶著委員長的明示來瞭,準備接老先生出去。恭喜!恭喜!”  楊虎城聽罷,一時不知說什麼好。良久,他才平靜地問道:“周處長到瞭貴陽?”  “那自然,那自然。”張鵠一面答復,一面引著楊虎城的視線指向瞭林中不遠處的石階。  隻見一行人簇擁著一個身材纖細單薄的30出頭的年輕人正拾級而上。那人鼻梁上架著一副他熟悉的金絲眼鏡,嶄新的黃呢軍便服的領口上,嵌著一顆閃閃發亮的梅花金星。  來人正是周養浩。楊虎城對軍統特務素來深惡痛絕,唯獨對這位來自江浙水鄉、畢業於上海大學法律系的軍統少將懷有好感。可是,楊虎城哪裡知道,周養浩整人殺人更有一套,令人防不勝防。  “楊將軍,”周養浩坐下後,一臉真誠,他取出煙兀自燃上,然後深吸一口,“釋放你的消息千真萬確,這是委員長的明示。先接你去重慶,在那裡他要接見你,走走過場,再去臺灣。當然,西安你們是回不去瞭。不過,退而求其次,臺灣也不錯。黨國上下重要機構、達官顯貴都去瞭那裡……你獲得瞭自由,這才是最令人高興的事。我提前給您道喜瞭。”  “可也不一定非得去臺灣呀?”楊虎城露出瞭疑問。  “這很清楚呀!”周養浩把雙手一攤,“如果現在在重慶讓你恢復瞭自由,怎樣安置你?委座會讓你去共產黨那邊?所以,隻有送到瞭臺灣,這個事才好辦。說句將軍不要多心的話,在臺灣讓你恢復瞭自由,你最多隻能做個寓公,悠然林泉,不問世事,委座才放心。”  就這樣,9月5日,楊虎城滿懷希望地帶著子女、部屬與周養浩離開瞭貴陽。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罪惡的匕首刺向將軍  次日中午,押解楊虎城的車隊到達重慶遠郊松壩後,一行人簡單用過午餐,周養浩一看天色尚早,夜暮渡江的計劃無法實施,他又假惺惺地勸楊虎城在松壩小客站內歇息,如提早進入市區,會引起諸多不便。楊虎城見他說得有理,便同意瞭。  周養浩把他們安頓下後,立即鉆進轎車,風馳電掣地朝重慶市區狂奔,甩下楊虎城一行的後兩輛車。下午7時,周養浩來到瞭距重慶市區8公裡的海棠溪。  在這裡,他遇到瞭等候多時的負責具體實施暗殺的行動組長楊進興。周養浩鉆下車,一臉疲憊。楊進興走上前遞給他一張毛人鳳寫就的便條,上面簡單寫道:  養浩兄,某人交由楊進興同志率領回渝,兄可先行過江回傢休息。  周養浩不動聲色地收好便條,朝楊進興打過招呼,反身上車,先行過江回傢輕松去瞭。  深夜過瞭江約莫一個小時後,汽車停在瞭歌樂山腳下。負責接送的那幾名特務恭敬地打開車門,攙扶著楊虎城,指著山上那影影綽綽的小洋樓道:“請主任暫在戴公祠住兩天,一面等委員長接見,一面等飛機去臺灣。”  戴公祠原是抗戰之初,戴笠為討好蔣介石而修建的一座防空別墅。兩名特務左右挽住楊虎城,另一人貓腰在前引路。其兒子,剛剛20出頭便已花白瞭頭發的楊拯中佝僂著腰,捧著母親謝葆貞的骨灰盒,沿著陡峭的石階,跟在父親身後,氣喘籲籲地攀援而上。  楊拯中抱著母親的骨灰盒被擁進瞭樓梯旁的屋子。此時,早已埋伏在那裡的楊進興、熊祥、王少山、林永昌等4名劊子手,正握著刀分成兩組,隱伏在樓上樓下的房間內。  王少山和林永昌趁楊拯中欲進門之際突然竄出,手持兩把利刃,迅即朝楊拯中腰間刺去。“爸!”隨著一聲慘叫,楊拯中頹然倒下,鮮血一下噴濺在瞭母親的骨灰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