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親王

晚清政壇中的慶親王:從“聖眷不衰”到“葬送清朝”

  慶親王奕劻,在波雲詭譎的晚清政壇中,堪稱是“權勢熏天”的人物。在晚清最後的歲月中,擔任瞭首席內閣大臣以及內閣總理大臣。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可以說一直是“聖眷不衰”。然而,在許多晚清的遺老眼裡,他又是親手葬送瞭大清江山的傢夥,這主要是因為他為瞭錢財,力薦袁世凱的復出,最後甚至在利益的驅使下,幫助袁世凱一起哄騙著隆裕太後退位。  奕劻的祖父是乾隆皇帝第17 子慶僖親王永磷,父親是永磷第6 子綿性。在晚清宗室當中,他算得上一位比較有權勢的親王。甚至成為晚清最後三個鐵帽子王裡的成員。另外兩個是恭親王奕?和醇親王奕譞。奕?作為晚清最後的議政王,在晚清政局上的地位無人可以撼動,而醇親王奕譞作為光緒皇帝的父親,成為鐵帽子王自然也是無可厚非。但是,奕劻本是宗室疏族,父親還犯過事。這樣的宗室,在晚清車載鬥量,能混碗飯吃,已經不錯瞭。但是他卻一點點爬瞭上去,由輔國將軍,貝子,貝勒,郡王,親王,最後成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自己是首席軍機大臣,兒子載振,一個紈絝子弟,也做到瞭商部尚書。晚清最後幾年,外放的官員,不到他傢送禮,即使得到瞭委任,也無法到任。  最關鍵是,慶親王的貪腐幾乎人盡皆知。時人說他傢是“細大不捐,門庭如市”,“異常揮霍尚能積蓄巨款”。著名的《泰晤士報》、《紐約時報》等,也提到他傢就是中國官場“集市”,連門房都設瞭“收費站”,當時的人們還戲稱慶王府為“老慶記公司”。  既然奕劻貪得如此高調,為什麼還能在風雨飄搖的晚清政壇中,從邊緣進入到核心,並且一直屹立不倒?究其原因,還是來自於慈禧太後對其的信任與重用,當然還有他對慈禧喜好的把控與奉迎。  慈禧在咸豐年間與其弟桂祥通信,常由奕劻代為捉筆,奕劻雖無學問,卻寫得一手好字,深得慈禧的好感。而他真正開始被重用,主要是由於慈禧與恭親王奕?的博弈與爭鬥。1884年(光緒十年),慈禧太後再一次罷斥瞭已經與其爭鬥多年的恭親王奕?,本無實權的奕劻因緣得接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主持外交,並進封慶郡王。中法戰爭暴露出中國海防力量空虛。事後清政府總結教訓,提出“大治水師”的方針。清廷於光緒十一年九月二十日(1885 年10 月13 日)諭命奕譞總理海軍事務,奕劻和直隸總督李鴻章為會辦,第二年,命奕劻在內廷行走。十三年,奕劻代表清政府與法國代表在北京簽署瞭續議商務專條和續議界務專條,中國開放廣西龍州、雲南蒙自和蠻耗為商埠。光緒二十年(1894

揭秘大清首富慶親王奕劻:如何高調腐敗求自保

  1909年的宣統新朝,留任而有實權的元老,隻有一個年過七旬的慶親王奕劻瞭,掌管著各部之首的外務部。這與被僅僅當做圖騰而供奉起來的張之洞,自然大不相同。  作為四朝元老及少數參與瞭大清國改革開放全過程的權臣,奕劻在國際和國內都享有極大的知名度。遍查當時的西方報紙,Prince Ching(當時“慶親王”的普遍翻譯)的曝光度僅次於李鴻章、袁世凱和慈禧太後。  “國務活動者”之外,奕劻還以貪腐聞名全球。時人說他傢是“細大不捐,門庭如市”,“異常揮霍尚能積蓄巨款”。著名的《泰晤士報》、《紐約時報》等,也提到他傢就是中國官場“集市”,連門房都設瞭“收費站”。  後世有人稱他為大清“首富”,雖未必盡然,但可以肯定他至少是“首富”之一,僅在匯豐銀行就有200萬兩白銀以上的存款。而他的宅第正是當年和王申的老宅,如此巧合,自然更容易令人聯想。  一個腐敗到令地球人都知道的貪官,為什麼會在風雲詭譎的晚清政壇中,從邊緣進入核心,並始終屹立在潮頭?這自然不是“紈絝”二字能解釋的。  奕劻的政治本色和品格,在庚子事變的狂風暴雨中展露無遺。作為朝廷中熟悉國際國內情況的少數明白人,奕劻堅決主張及早防止事態失控,以避免外交乃至軍事上的巨大麻煩。他的“右傾”言論,遭到以端郡王載漪為首的“不明外事,專袒義和團”的“極左派”的反對。英國外交官在發給倫敦的報告中認為:“在北京的主要政治傢之間, 慶親王和大學士榮祿似乎已成為對端王或董福祥提督起牽制作用的僅有的人物。”  載漪等把奕劻看成是必須清除的政敵,義和團們則將他描繪成瞭大漢奸,攻擊奕劻的大字報貼滿北京街頭,已經失控的民間暴力清晰地將矛頭指向瞭這位王爺。在此後討論局勢的高層會議上,奕劻一概裝聾作啞,但從未改變自己的觀點。   高喊著扶清滅洋的“極左派”們,最後留下一地雞毛,在八國聯軍的炮聲中撒腿就跑,並把收拾爛攤子乃至不得不“賣國”的“臟活”,慷慨地留給他們本想誅之而後快的“漢奸”奕劻和李鴻章。在八國聯軍的刺刀下,奕劻和李鴻章 “如一囚徒”或“受到禮遇的俘虜”,為明知不可爭的城下之盟而勉強一爭,其間酸苦,唯其自知。史傢比較公認的是,因為這一功勞,慈禧太後終其一生,對奕劻和李鴻章都是優容有加。  尤為難得的是,無論是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及政變、義和團運動及八國聯軍入侵、乃至隨後轟轟烈烈的憲政改革,奕劻都表現出瞭絲毫不亞於恭親王奕60的開明姿態和靈活身段,並以其特殊地位,為李鴻章和袁世凱等人保駕護航,成為致力於實踐和探索的“濁流”們(與崇尚空談的“清流”相對)的幕後支撐者。英國公使竇納樂甚至認為他是“推動中國政府(進步)的一個杠桿。”  奕劻的雙手,在推動改革的同時,也毫不掩飾地往自己兜裡大把撈錢,高調地成為大清國的“首富”之一。晚清兩次以反腐敗的名義出現的臺諫風潮,矛頭都直指奕劻。  第一次是1907年的一起“權色交易”。 奕劻的兒子、商部尚書載振出差路過天津,看中瞭名歌姬楊翠喜,候補道段芝貴隨即用重金為美人贖身,獻給載部長。如果到此為止,無非是一段風流佳話而已。但不久,段芝貴便被破格提拔,一躍成瞭黑龍江巡撫,禦史趙啟霖立即上奏彈劾,認定是“性賄賂”。朝廷派瞭載灃等人去查,結果“查無實據”,趙啟霖反被革職,激發瞭禦史們公憤,最後,趙被復職,段巡撫被免職,載部長主動辭職。  第二次是三年後(1910年),另一禦史江春霖又向奕劻發難,彈章的題目就是《劾慶親王老奸竊位多引匪人疏》,火藥味很濃,震動朝野。江被責為“沽名釣譽”、“莠言亂政”,但處分僅是“回原衙門行走”,換個工作崗位,結果江幹脆辭職,炒瞭朝廷的魷魚,一下子名動四海。禦史們群起效仿,“不讓江氏一人獨為君子,訪查中外大臣劣跡,聯名入奏,以盡職責”,掀起瞭輿論監督的大高潮,逼得奕劻隻好請假躲避。  其實,兩次反腐鬥爭的背後,都有復雜的政治背景。在新的幹部體制改革中,都察院本在裁撤之列,禦史們其實也是為瞭保飯碗而絕地反擊。前一案,正值東北“龍興之地”改制設省,成為北洋(奕劻父子多被視為北洋的保護人和代言人)權力擴張的良機,即使沒有這起風流案,北洋也會想方設法將段芝貴等“自己人”頂上關鍵崗位,結果因小失大,留下破綻。後一案,則更是禦史們的“自衛”之戰:1909年成立瞭資政院後,都察院的彈劾監督權被吸納,裁撤勢在必行,禦史們隻好冒險一搏,拿慶親王開刀。  最為吊詭的是,政治經驗顯然極為豐富的奕劻似乎並不想收斂和掩飾自己的貪腐形象。而且,還照樣聖眷不衰,不僅得到瞭“鐵帽子”,而且其妻妾中還封瞭6位“福晉”,超出瞭清制規定的親王隻能封5位福晉的限額。  其實,到瞭奕劻這種已經“不勝寒”的地位,唯一要做的隻剩下:如何展示自己胸無大志。一個道德形象與工作能力都完美得無可挑剔的下屬,對大多數的領導人來說,並非是件可以高枕無憂的好事。高調地展示自己對醇酒美人的“低級趣味”,是歷史上韜光養晦的不二法則。從這個角度看,奕劻的“首富”是非當不可的。  一場包括以建立高效廉潔政府為使命的改革,卻不得不倚重一位享有國際知名度的大貪官;而這位巨貪之所以貪得如此高調,卻在某種程度上是在以自污而獲得政治上的安全感,這種看似荒謬的故事,卻正是1909年乃至整個宣統朝改革的胎毒,滲透在血液之中,難以自行擺脫。  1917年,奕劻去世,宣統皇帝賜謚曰“密”,意思是追補前過,隱責其應對大清國的滅亡負責,仿佛多出幾個清官,或許就可以繼續“一統江山萬年清”。這無疑表明,丟掉瞭江山卻僥幸留得性命的天潢貴胄,並沒有真正明白黃龍旗為什麼不能繼續飄揚瞭……相關閱讀推薦:晚清政壇中的慶親王:從“聖眷不衰”到“葬送清朝”最後的“鐵帽子王”奕劻:晚清官場的第一大貪官清朝總理衙門大臣:晚清慶親王奕劻的歷史角色慶親王奕劻個人資料簡介

慶親王奕劻堪稱晚清第一貪 與和珅貪婪級別不相上下

  奕劻之貪財,在晚清無人可與其匹敵,堪稱“晚清第一貪”。1911年《泰晤士報》爆料稱,慶親王僅在匯豐銀行一地的存款,就達到200萬兩之巨。有清一代,奕劻之貪,與和珅不相上下。  奕劻是滿洲鑲藍旗人,愛新覺羅氏,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孫,光緒的皇叔,1894年慈禧六十大壽時被封為慶親王,又在1908年獲授鐵帽子王,世襲罔替,是清廷授封的最後一個鐵帽子王。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奕劻當瞭6個月的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是決定清廷命運的關鍵人物。  1884年(光緒十年),慈禧罷斥恭親王奕訢,本無實權的奕劻因緣得接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主持外交,並進封慶郡王。次年設立海軍衙門,受命會同醇親王奕譞辦理海軍事務。權位漸崇的奕劻因才能平平而庸碌無為,常為時人所暗譏。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後,奕劻仍任總理大臣。  1903年,榮祿病死,袁世凱得知奕劻將到軍機處任職,立即派親信楊士琦給奕劻送去1張10萬兩的銀票。奕劻假意推辭。楊士琦說:“宮保知道王爺不久必入軍機。在軍機處辦事的人,每天都得進宮伺候老佛爺,而老佛爺左右,許多太監們一定向王爺道喜討賞,這一筆費用也就可觀。所以這些錢不過作為王爺到任時零用而已,以後還得特別報效。”聽瞭這番話,奕劻欣然收下瞭銀票。  奕劻果然如袁世凱所願,入軍機處任領班軍機大臣,旋又管理財政處、練兵處事務,集內外大權於一身。  奕劻做事,善於猜測慈禧風向,“榮辱忽焉,皆在聖意”,慈禧對其很信任。與八國聯軍打過一仗之後,慈禧有些心灰意冷,日常政事由奕劻主持。而奕劻則視袁世凱為最可信賴的人,時常向他問計。奕劻、袁世凱兩人的勢力迅速膨脹,投靠奕劻父子、袁世凱門下成瞭不少人升官發財的捷徑。  武昌起義爆發後,舉朝人心惶惶。內閣總理大臣奕劻與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二人皆為袁黨)第一個想到能挽回局勢的,就是袁世凱。而能說服載灃重新起用袁世凱的,也隻有奕劻。1911年10月14日,由奕劻提議起用袁世凱,那桐、徐世昌隨聲附和。不久,袁世凱代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重新組閣,奕劻改任弼德院總裁。 影視中的慶親王奕劻  此時載灃雖被架空,但畢竟還是監國攝政王,也是海陸軍大元帥,擁有管轄調遣禁衛軍之權,仍然對袁世凱構成一定的威脅。為瞭徹底除掉這個障礙,袁世凱夥同奕劻,告訴隆裕、載灃,“革命黨太厲害,我們沒槍炮,沒軍餉,萬不能打仗。”隆裕問:“可否求外國人幫助?”奕劻說:“等奴才同外國人說說看。”過瞭兩天,奕劻說:“外國人再三不肯,經奴才盡力勸說,他們才表示,革命黨本是好百姓,因為改良政治,才用兵,如要他們幫忙,必使攝政王退位。”在奕劻、袁世凱的哄騙之下,隆裕讓載灃退出監國攝政王之位。  這一年年底,南北和談進入關鍵階段,清帝遜位與否,南北雙方難以達成一致見解。南北議和開始後,奕劻主張清帝退位。載灃聞言,放聲大哭。  1912年1月17日禦前會議上,奕劻、溥倫主張自行退位,頒佈共和,奕劻說:“要想保全皇室,除瞭走共和的道路之外,恐怕沒有別的好辦法。”但溥偉、載澤堅決反對,沒有結果。第二天再開禦前會議,仍無結果。會後,以良弼為首的宗社黨等十餘主戰派前往慶邸,圍攻奕劻,但奕劻不改主意。  1912年2月12日,清廷接受優待條件,宣佈清帝退位。  清帝退位後,奕劻遷居天津。憑借多年積累的不義之財,奕劻在那裡度過瞭優裕閑適的6年時光,於1918年病死寓中。奕劻去世後,其傢人請求謚號。末代皇帝溥儀本想給奕劻“謬”、“醜”、“幽”、“厲”等惡謚,但最終采納上書房意見,給瞭一個“密”字,意思是讓他“追補前過”,在清代親王謚號中,“密”是最差的一個字。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大清首富慶親王奕劻:如何高調腐敗求自保清朝總理衙門大臣:晚清慶親王奕劻的歷史角色慶親王奕劻個人資料簡介 奕劻是怎麼死的?慶親王奕劻簡介 愛新覺羅奕劻被封晚清第一貪

清朝巨貪慶親王奕劻:如何成辛亥革命“大功臣”

  奕劻,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孫,被封為慶親王,清朝最後一個鐵帽子王。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奕劻一度成為首任內閣總理大臣。奕劻手握重權,卻貪婪無度,利用權力換取財富,他的種種賣官貪污劣跡,加速瞭滿清的敗落,實乃革命黨在朝廷裡最大的“潛伏”。  “老慶記公司”賣官鬻爵  清末,權傾朝野的奕劻是賣官鬻爵的老手,靠賣官和貪污受賄所得便達萬萬兩,堪稱自和珅之後,滿清最大的貪污犯。凡是到奕劻門下求官者,自然要獻上大筆銀兩。如,楊士驤的山東巡撫一職,就出瞭十萬兩銀子,而袁世凱、徐世昌等人也都是花瞭重金才買得更大的烏紗帽。  在辛醜年,奕劻尚未出任領班軍機時,其貪鄙好貨,就已人人知曉,時人稱慶親王府邸為“老慶記公司”,專門賣官鬻爵。  1911年,郵傳部尚書一職空缺,奕劻便放出口風,售銀三十萬兩。盛宣懷提出要買,奕劻知道他身傢豐厚,“別人三十萬可以,你就非六十萬兩不可”。後來盛宣懷托人說情砍價,才以三十萬買下這頂烏紗,但奕劻要求“須交現金,不收他物”。  據晚清學者許指嚴《十葉野聞》記載,陳夔龍本是榮祿心腹幹將之一。榮祿死後,他通過夫人又與奕劻搭上瞭關系,仕途一路躥升,成為直隸總督。“夔龍督直時,每歲必致冰炭敬數萬,幾去其的入之半,其他緞匹、食物、玩好等不計”。奕劻曾對陳夔龍說:“你也太費心瞭,以後還須省事為是。”陳夔龍則敬對說:“兒婿區區之忱,尚煩大人過慮,何以自安。以後求大人莫管此等瑣事。”許指嚴說:老慶聽後“莞然”,蓋默契於心也。  更有甚者,郵傳部尚書陳壁在攀上慶親王之前,隻是京師小吏,“頗窮窘”。當時一個金店老板,願意出資幫助他。但要求:“他日富貴,幸勿相忘可耳。”於是,這位金店老板用重金所得的東珠鼻煙壺以陳壁的名義進獻給奕劻。奕劻“笑納之”,陳壁借此拜在奕劻膝下,自稱幹兒。他又用金店老板五萬條金“借機諛媚”,慶王受之。陳壁一躍而升為侍郎,入駐清政府新成立的郵傳部。金店老板也因此棄商從政,得到瞭輕易撈取肥大油水的鐵路局長之差。   瘋狂受賄賣大清  奕劻不僅賣官斂財,更是以各種名目受賄,他與袁世凱的勾結,更是為大清的覆滅埋下瞭巨大的隱患。1903年,領班軍機榮祿病重,袁世凱計算奕劻將繼任,遣楊士琦持銀十萬兩相贈,楊士琦說:“宮保知道王爺不久必入軍機。在軍機處辦事的人,每天都得進宮伺候老佛爺,而老佛爺左右,許多太監們一定向王爺道喜討賞,這一筆費用也就可觀。所以這些錢不過作為王爺到任時零用而已,以後還得特別報效。”。慶王正式履新之後,袁世凱月有月規,節有節規,年有年規,遇慶王及福晉的生日唱戲請客,兒女成婚,皆由袁一手佈置,不費王府一分錢。  1908年,奕劻七十誕辰,大開祝典,成瞭官員們攀緣交結的好時機,而奕劻更是大肆進財納賄。各地進獻者絡繹於道,慶王府門前車水馬龍,列起瞭長陣。為瞭掩人耳目,明地裡,奕劻告誡傢人勿收禮物,但暗地裡卻令屬下做四個冊籍。將送禮者按眾寡厚薄分為四級。一級記入福字冊,凡現金萬金以上及禮物三萬金以上者登記入冊,另存其名手摺中。二級祿字冊,凡現金五千以上及禮物值三千金以上者登記在冊。三級壽字冊,凡千金以上及禮物值三千金以上者,記入此冊。四級喜字簿,凡現金百金以上及禮物值數百金者記入此冊。同是送禮者大小多少不拒,甚至將物不滿百金者列為一冊。壽言、詩文、屏障、楹聯,也列冊記之。這一次七十壽誕,奕劻所得現金五十萬兩白銀之多,禮物價值更為百萬以上!  1911年,直到大清帝國即將滅亡之際,奕劻還近乎病態的聚斂著個人財富。據《光宣小記》記載,武昌起義後,原四川總督錫良曾自告奮勇率兵督陜,而一向賣官攏財的奕劻竟仍向其索賄80000兩,錫良為之大怒:“生平不以一錢買官,況此時乎?”武昌首義爆發後,關於清帝遜位與否,南北雙方難以達成一致見解。1912年1月17日,第一次禦前會議,奕劻、溥倫主張自行退位,頒佈共和,但溥偉、載澤堅決反對,沒有結果。第二天再開禦前會議,仍無結果。會後,以良弼為首的宗社黨等十餘主戰派前往慶邸,圍攻奕劻,但奕劻不改主意。據宗室溥潤回憶,隆裕宣召奕劻進宮,奕劻念叨“革命軍隊已有五萬之眾,我軍前敵將士皆無戰意”。溥潤稱奕劻是秉承袁世凱旨意。事實上,覬覦大總統寶座的袁世凱花瞭300萬兩賄款讓奕劻去宮中充當逼宮的說客!  大清帝國傾覆之際,奕劻通過受賄索賄聚斂的傢產折合白銀億兩以上,而當時大清帝國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8000多萬兩。而奕劻的貪污名揚海外,1911年《泰晤士報》刊發《慶親王外傳》一文,稱奕劻:“彼之邸第在皇城外之北,北京大小官員,無一不奔走於其門者,蓋即中國所雲”其門如市”也。”相關閱讀推薦:慶親王奕劻的後代們結局怎樣?慶親王奕劻堪稱晚清第一貪 與和珅貪婪級別不相上下揭秘大清首富慶親王奕劻:如何高調腐敗求自保清朝總理衙門大臣:晚清慶親王奕劻的歷史角色慶親王奕劻個人資料簡介 奕劻是怎麼死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奕劻貪污,補償心理在作怪  有人這樣評價奕劻:“以理內政,則內政無不荒,以理外交,則外交無不敗……奕劻於皇族中,固斷送滿清之第一罪人矣。”可以說,奕劻最大的本事就是貪污!  那麼,是什麼因素使奕劻成為巨貪?答案是強烈的補償心理。  心理學把補償視為一種心理“移位”。即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發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長處,優勢,趕上或走過他人的一種心理適應機制。補償作用可形成一種強有力的成就動機和有效能的力量。補償作用還可以增進安全感,對提高自尊心以及維護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奕劻祖父永璘是乾隆最喜愛的十七子,也是嘉慶的同母胞弟,一度皇恩浩蕩。但到瞭咸豐二年,永璘的後裔們由於內杠而被內務府收回慶王府。如洛寶善所說:“奕劻從小就經歷瞭自己祖父、父親、伯父、堂兄們榮辱沉浮,萬分惕憟,養成瞭對規矩不僭越一步的庸庸碌碌的外表形象,但他的內心精明得很……”奕劻也是為瞭在物質上尋求支配欲與權力欲的滿足。  奕劻重獲寵信後,仗著自己位高權重,連慈禧都倚賴自己,貪污受賄,肆無忌憚,以補償自己早年就埋葬在心底的不安全感。奕劻“前此之親王、貝勒入軍機當國者,未嘗有贓污貪墨如此之甚者也”。辛醜條約簽訂後,慈禧有些心灰意冷,日常政事由奕劻主持。《國乘備聞》中說,“庚子之亂,儀鸞殿毀於火。太後歸自西安,念及舊時居處,淒然不樂。從李蓮英言,出宮帑五百萬金付奕劻重建,奕劻與蓮英朋侵其半。太後嘗語人曰:”奕劻藉朝廷勢,網取金錢,是誠負我。今我奪奕劻位以畀他人,他人遂足信哉?”從此處可以看出,慈禧是知道奕劻貪污受賄的,但朝中無可用之人,諸位親貴年輕氣盛,無執政經驗。因此,慈禧也不得不用奕劻。  1904年禦史蔣式曾揭發奕劻的貪污:“臣風聞上年十一月,慶親王奕劻將私產一百二十萬送往東交民巷英商匯豐銀行收存。奕劻自簡任軍機大臣以來,細大不捐,門庭如市,是以其父子起居飲食、車馬衣服異常揮霍,尚能儲蓄巨款。”但此後不瞭瞭之,奕劻的貪污之心也是愈發膨脹,最終出賣瞭朝廷,也給自己搞瞭一身臭名。   可以說奕劻與和珅真有一比。他們都出身顯赫卻傢道敗落,也都是在十四五歲發跡,乃至受到朝廷的重用。兩人掌權後都極力貪污,雖屢被參劾,卻沒有動搖他們的貪念。和珅貪污所得,是清朝十年財政收入的總和;而奕劻貪污所獲,也超過瞭清朝一年財政收入的總和。  貪污到頭一場空  盡管奕劻歲貪污無數,但到頭來全被兒子們揮霍殆盡。據愛新覺羅·溥銓的《我父慶親王載振事略》記載,載振、載搏、載掄繼承瞭奕劻的巨額遺產,過著不勞而獲的寄生享受生活。  在天津慶王府,載振每天下午兩點左右起床,男女仆人立即各執其事。洗漱後,就到佛堂燒香拜佛,然後吃早點。食畢,吸食鴉片煙之後,天氣好則到花園內閑逛,玩賞魚鳥花草。他曾養過龍睛魚、金魚、天鵝、野鴨、虎皮鸚哥等。後來他還養瞭幾十種熱帶魚,雇有專人喂養。此外,載振還喜歡京劇,尤其愛聽尚小雲、譚富英的戲,載振也會豪爽地送給這些京劇演員一些禮物,如玉器、牙雕,古玩等,有時也給錢。  然而,奕劻的兒子們並非擅長理財之人,隻是拿老子的錢過活,過著“坐吃山空”的日子。他們既不懂經商,又不會辦什麼企業,隻是靠銀行存款利息和變賣遺產過著奢華生活。溥銓記載:“我父在津,長期依靠銀行存款和利息來維持王府的巨大開支,日偽後期,偽聯幣貶值,存款一折再折,失去瞭經濟收入來源。抗戰勝利後,局勢不穩,物價飛漲,王府坐吃山空,經濟越來越困難,隻得不斷變賣珍存的古玩珠寶來維持王府的生活和開支。”  奕劻想方設法賣官、收受賄賂,到頭來,兒子們卻坐享其成。可悲的是,錢來得輕松,去得也容易。而奕劻本人被溥儀評價為:“(奕劻)受袁世凱的錢,勸太後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斷送在奕劻手裡。”奕劻去世後,其傢人請求謚號,溥儀本想給奕劻封個“謬”,“醜”、“幽”、“厲”等惡謚。但最終采納瞭上書房意見,給瞭一個“密”字,有“追補前過”之意。在清代親王謚號中,“密”是最差的一個字,奕劻的貪污加速瞭清朝的滅亡。在這層意義上,奕劻無疑是辛亥革命的“大功臣”,堪稱是革命黨在朝廷裡最大的“潛伏”。  有趣的是,和珅當初之貪,曾受到瞭奕劻爺爺永璘的無比羨慕,曾向他哥哥永琰(後來的嘉慶帝)明確提出,希望將來能占有和珅的半個園子。嘉慶帝在乾隆帝死後即收拾瞭和珅,並將他的大半個園子賞給個永璘。和珅當初貪得無厭,那知道到頭來隻是為別人“做嫁衣妝”!同樣,奕劻若是知道幾個兒子如此揮霍自己的受賄所得,當初還會那麼貪不釋手嗎?!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鐵帽子慶親王奕劻:名副其實的“晚清第一貪”

  奕劻之貪財,在晚清無人可與其匹敵,堪稱“晚清第一貪”。1911年《泰晤士報》爆料稱,慶親王僅在匯豐銀行一地的存款,就達到200萬兩之巨。有清一代,奕劻之貪,與和珅不相上下。奕劻(1838.11.16~1917.1.28),是滿洲鑲藍旗人,愛新覺羅氏,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孫,光緒的皇叔,1894年慈禧六十大壽時被封為慶親王,又在1908年獲授鐵帽子王,世襲罔替,是清廷授封的最後一個鐵帽子王。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奕劻當瞭6個月的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是決定清廷命運的關鍵人物。  1884年(光緒十年),慈禧罷斥恭親王奕訢,本無實權的奕劻因緣得接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主持外交,並進封慶郡王。次年設立海軍衙門,受命會同醇親王奕譞辦理海軍事務。權位漸崇的奕劻因才能平平而庸碌無為,常為時人所暗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後,奕劻仍任總理大臣。1903年,榮祿病死,袁世凱得知奕劻將到軍機處任職,立即派親信楊士琦給奕劻送去1張10萬兩的銀票。奕劻假意推辭。楊士琦說:“宮保知道王爺不久必入軍機。在軍機處辦事的人,每天都得進宮伺候老佛爺,而老佛爺左右,許多太監們一定向王爺道喜討賞,這一筆費用也就可觀。所以這些錢不過作為王爺到任時零用而已,以後還得特別報效。”聽瞭這番話,奕劻欣然收下瞭銀票。奕劻果然如袁世凱所願,入軍機處任領班軍機大臣,旋又管理財政處、練兵處事務,集內外大權於一身。  奕劻做事,善於猜測慈禧風向,“榮辱忽焉,皆在聖意”,慈禧對其很信任。與八國聯軍打過一仗之後,慈禧有些心灰意冷,日常政事由奕劻主持。而奕劻則視袁世凱為最可信賴的人,時常向他問計。奕劻、袁世凱兩人的勢力迅速膨脹,投靠奕劻父子、袁世凱門下成瞭不少人升官發財的捷徑。武昌起義爆發後,舉朝人心惶惶。內閣總理大臣奕劻與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二人皆為袁黨)第一個想到能挽回局勢的,就是袁世凱。而能說服載灃重新起用袁世凱的,也隻有奕劻。1911年10月14日,由奕劻提議起用袁世凱,那桐、徐世昌隨聲附和。不久,袁世凱代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重新組閣,奕劻改任弼德院總裁。     此時載灃雖被架空,但畢竟還是監國攝政王,也是海陸軍大元帥,擁有管轄調遣禁衛軍之權,仍然對袁世凱構成一定的威脅。為瞭徹底除掉這個障礙,袁世凱夥同奕劻,告訴隆裕、載灃,“革命黨太厲害,我們沒槍炮,沒軍餉,萬不能打仗。”隆裕問:“可否求外國人幫助?”奕劻說:“等奴才同外國人說說看。”過瞭兩天,奕劻說:“外國人再三不肯,經奴才盡力勸說,他們才表示,革命黨本是好百姓,因為改良政治,才用兵,如要他們幫忙,必使攝政王退位。”在奕劻、袁世凱的哄騙之下,隆裕讓載灃退出監國攝政王之位。這一年年底,南北和談進入關鍵階段,清帝遜位與否,南北雙方難以達成一致見解。南北議和開始後,奕劻主張清帝退位。載灃聞言,放聲大哭。  1912年1月17日禦前會議上,奕劻、溥倫主張自行退位,頒佈共和,奕劻說:“要想保全皇室,除瞭走共和的道路之外,恐怕沒有別的好辦法。”但溥偉、載澤堅決反對,沒有結果。第二天再開禦前會議,仍無結果。會後,以良弼為首的宗社黨等十餘主戰派前往慶邸,圍攻奕劻,但奕劻不改主意。1912年2月12日,清廷接受優待條件,宣佈清帝退位。清帝退位後,奕劻遷居天津。憑借多年積累的不義之財,奕劻在那裡度過瞭優裕閑適的6年時光,於1918年病死寓中。奕劻去世後,其傢人請求謚號。末代皇帝溥儀本想給奕劻“謬”、“醜”、“幽”、“厲”等惡謚,但最終采納上書房意見,給瞭一個“密”字,意思是讓他“追補前過”,在清代親王謚號中,“密”是最差的一個字。相關閱讀推薦:新鮮熱詞“鐵帽子王”:詳解什麼是鐵帽子王?“鐵帽子王”什麼意思?清代腐朽墮落利益集團最後的“鐵帽子王”奕劻:晚清官場的第一大貪官清朝戰神僧格林沁:草原放羊娃如何當上鐵帽子王?盤點:大清朝開國八大世襲“鐵帽子王”都是誰?

奕劻慶密親王謚號是怎麼來的?

  奕劻是大清王朝的最後一位“鐵帽子王”,晚清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但他死後蓋棺論定的謚號“密”,卻是所有清代親王中最差的。按《謚法》的解釋 “追補前過”曰“密”。據說,奕劻就連這個“慶密親王”的謚號都是溥儀極不情願給的,溥儀當時親選的四個字原本是 “謬、醜、幽、厲”。“謬醜者,南宋孝宗憎秦檜之惡,封以此謚;幽厲者,周朝之幽王、厲王,皆為殘暴昏庸之君。”奕劻的傢人覺得無法接受這樣的“惡謚”,找到溥儀之父載灃說情,溥儀才賜瞭這個“密”字……  關於謚字,《辭海》中的解釋是:“封建時代在人死後按其生前事跡評定褒貶給予的稱號。《周禮·春官·大史》‘小喪賜謚。’緊接著的“謚法”一詞對如何賜謚做瞭進一步的闡釋:“古時貴族死後依照其生前事跡,評定一個稱號,叫‘謚法’。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臣下之謚,由朝廷賜予。《逸周書 ·謚法解》: ‘謚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處於己,名生於人。’”  “謚號”早在上古時期就已出現瞭,比如東周時期的第一位國王周平王,姓姬,名宜臼,“平”字是他的謚號;春秋時期鄭國的國君鄭武公,姓姬,名掘突,“武”字是他的謚號。謚號制度在中國古代有著嚴格的程序和規定。起初,隻有帝王才能獲得謚號。到瞭漢朝,皇帝也給大臣“賜謚”,但極其嚴格,隻有生前封侯者才有得謚資格。到瞭唐朝,賜謚資格擴大到三品以上的大臣。明清兩代,獲謚的級別大幅升高。清代規定,隻有一品大官去世後,請皇帝決定是否賜謚;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特辦,一概沒有謚號。  古代謚號大致分為褒揚性的美謚、一般性的平謚、貶義的惡謚三類。美謚的字裡有莊、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平謚的字裡包括懷、悼、哀、愍、思、殤;惡謚的字則有厲、靈、煬等,其中最典型的如周厲王、隋煬帝謚號都充滿瞭否定的意思。  在大臣的謚號中,“正”、“忠”等被看成是最好的字,端、襄、成、恪、敏、肅等也是常用的好謚。對於文臣來說,“文正”是最好的謚號,北宋時期的范仲淹和司馬光都獲得“文正”的謚號。明清時期,隻有出身翰林或擔任過內閣大學士的高官才能用“文”字,而“文正”二字的謚號更是要由皇帝特旨頒佈,群臣不能擅議。清朝二百多年,隻有曾國藩、李鴻藻等八人獲謚“文正”。位於“文正”謚號後面的“文忠”同樣也是很多人追求的殊榮,宋代大名鼎鼎的歐陽修、蘇軾獲得的就是“文忠”的謚號,而清代隻有李鴻章、林則徐等十餘人得謚“文忠”。清代重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的洋務派首領左宗棠的謚號“文襄”,雖然有個“文”字,但比“文正”“文忠”又低瞭一層……  奕劻是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璘的孫子,曾權傾一時。1908年,奕劻獲封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1917年,79歲的奕劻死於天津。慶王府停屍不殮,向已經遜位的溥儀討要謚號,為其評定一生功業。內務府大臣初擬謚“哲”,按《謚法》解釋,知人曰哲。溥儀不同意,親自選瞭“謬、醜、幽、厲”四個字,並提筆寫瞭一個“醜”字。這四個字顯然都屬“惡謚”,因為“謬醜者,南宋孝宗憎秦檜之惡,封以此謚;幽厲者,周朝之幽王、厲王,皆為殘暴昏庸之君。”溥儀對奕劻之所以如此恨之入骨,因為他覺得200多年的大清江山就是奕劻給敗的:“收袁世凱的錢,勸太後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斷送在奕劻手裡”。   好在奕劻死的還算是時候,民國五年,一個遜位的皇上再也不可能一言鼎瞭。奕劻的傢人接受不瞭慶親王變成“慶醜親王”,找到溥儀之父載灃出面,勸說溥儀賜給奕劻一個好的謚號。但溥儀死活不肯改謚,後來在宗室親貴的再三力爭之下,才賜謚“密”字。密乃“追補前過”之意,在清代的所有親王的謚號中,是最差的一個。據說,溥儀在發現《謚法》中說“密”有“追補前過”的意思時直後悔,他覺得奕劻不可能“追補前過”,就連這個“密”字也配不上。相關閱讀推薦:慶親王奕劻堪稱晚清第一貪

慶親王奕劻的後代們結局怎樣?

  慶親王奕劻的後代:慶親王奕劻,生於1838,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孫,輔國公綿性長子。清制王爵,正室封福晉,側室封側福晉。親王最多隻能有福晉五位,而奕劻竟有六人,地位特殊。  慶親王奕劻的後代  雖然是皇族中比較遠的一支,但在晚清政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是恭親王之後最有權勢的王爺,深得慈禧太後和光緒帝的信任。清帝退位,慶親王避居天津租界,1917年病逝。  清制王爵,正室封福晉,側室封側福晉。親王最多隻能有福晉五位,而奕劻竟有六人,地位特殊。  長子載振 (母:大側福晉合佳氏),有四子。  二子載(母:四側福晉劉佳氏),有二子溥均,溥銘。  三子載授(早殤)  四子(早殤)  五子載掄 (母:四側福晉劉佳氏)妻子是山東巡撫孫寶琦的女兒。他與慈禧太後的胞弟承恩公桂祥是兒女親傢,即他的女兒嫁給桂祥的兒子。隻有一子溥鈺。  六子載鐠(早殤)  另有格格12人,其中大格格嫁蒙古親王那彥圖,四格格嫁裕祿第九子。   載振生於1876年,1902年出使英、法、美等國,翌年赴日考察第五屆勸業博覽會。歸國後奏請設商部,任尚書。商部後更名為農工商部,載振仍任尚書。此時不過三十歲,可謂少年得志。1907年,因與女伶楊翠喜鬧出緋聞,被迫辭職。辛亥後居天津租界,遠離政治,偶爾從事一些金融商業活動。1947年底病逝。  載搏,生於1887年,封鎮國將軍。載倫,其妻子為山東巡撫孫寶琦的女兒。相關閱讀推薦:慶親王奕劻堪稱晚清第一貪 與和珅貪婪級別不相上下揭秘大清首富慶親王奕劻:如何高調腐敗求自保晚清政壇中的慶親王:從“聖眷不衰”到“葬送清朝”清朝總理衙門大臣:晚清慶親王奕劻的歷史角色慶親王奕劻個人資料簡介 奕劻是怎麼死的?

慶親王奕劻為何受慈禧太後的寵愛

  慶親王奕劻,是晚清最後歲月中,權勢熏天的人物。清朝最後十年的首席軍機大臣,以及最後時刻的內閣總理大臣,都是他。當然,清朝的最後覆滅,也跟他力主推薦袁世凱復出,不無關系。袁世凱復出之後,逼宮讓清帝退位,奕劻卻沒瞭蹤影。所以,一直到他死,廢帝溥儀都恨恨不已。  但是,這個在滿人遺老眼裡親手送瞭大清江山的傢夥,在戊戌政變之後,一直是西太後最信任的人。晚清的宗室裡,最有權勢的,算他一位。可以跟恭親王奕,光緒的生父醇親王奕譞兩位最近支王公平起平坐,而且在某些地方還過之。奕劻本是宗室疏族,父親還犯過事。這樣的宗室,在晚清車載鬥量,能混碗飯吃,已經不錯瞭。但是他卻一點點爬瞭上去,由輔國將軍,貝子,貝勒,郡王,親王,最後成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自己是首席軍機大臣,兒子載振,一個紈絝子弟,也做到瞭商部尚書。晚清最後幾年,外放的官員,不到他傢送禮,即使得到瞭委任,也無法到任。門房的門包,都收到瞭他的死對頭,也深受西太後信任的岑春煊頭上。但即使岑春煊告到瞭西太後那裡,他也依舊倒不瞭。兒子因為楊翠喜安,鬧得滿朝大嘩,他也紋絲不動。同樣受寵的晚清重臣岑春煊和瞿鴻禨(此人因為長得像同治,特別受老佛爺待見)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但一直到壽終正寢,他老人傢都皮白肉嫩。  據說,西太後也知道這傢夥貪腐,能弄錢,但他大旗不倒,是因為西太後覺得,還就得用他,不用他,滿人裡面沒人可用。其實,這並非實情。晚清時節,滿人的確不中用,但找出幾個比奕劻強的,也不是不可能。朝裡的那桐和朝外的端方,無論人品還是才能,都比老慶奕劻強得多。  奕劻聖眷不衰的原由,細說起來,大概有三條。其一,他跟西太後的關系近。西太後葉赫那拉氏這個人,在政治上並不昏庸,大事一般都能看明白。但惟獨任人唯親這一點,就是繞不過去。同治死後,她選光緒做接班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光緒的生母,是她的親妹妹。否則,她完全可以在恭親王府裡,找個合意的人。醇親王奕譞和恭親王奕,都是她的夫君咸豐皇帝的兄弟,而奕的聲望,要比奕譞高得多。      同樣,戊戌政變之後,想要換掉光緒,找的大阿哥(儲君),是端郡王載漪的兒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載漪的福晉,是她弟弟桂祥的女兒。而她之所以信任奕劻,第一條理由,是因為奕劻跟她弟弟桂祥,是兒女親傢。弄瞭半天,西太後葉赫那拉氏真正信得著的人,都沒有離開她的娘傢方傢園。既然如此,她為何不幹脆把弟弟桂祥直接提拔上來呢?這樣的事兒,過去朝代臨朝的太後常幹的。正因為以前的太後幹,她就不能幹瞭。外戚專權,古來都認為是病。清朝的規矩又大,她臨朝稱制,已經違背瞭祖訓,因此,總是要拉一個宗室親王一起秉政,才會塞人之口。如果直接把自傢兄弟提上來,別的不講,在滿人圈子裡,她就混不過去。清朝是滿人一個族群,尤其是宗室親貴們的天下,不是她西太後一個人的天下。既要任人唯親,又要塞住人們悠悠之口,這也是她為人為政的訣竅。   其二,慶親王奕劻,也深得曹振鏞的真傳,比較會做官。第一條,永遠都不站錯隊。光緒親政之後,朝中實際上存在著帝後的二元權力結構。朝中大臣,不知不覺,就有個站隊的問題瞭。甲午戰敗,由於朝野上下都歸罪於西太後的幹政,所以,在戊戌變法一開始,實際上帝後已經形成瞭對立的格局。所以站隊問題,就顯得格外的突出。翁同龢是西太後親選的同治的師傅,但在站隊卻出瞭問題。可是,奕劻卻在關鍵時刻,堅定地選擇站在太後一邊。袁世凱告發譚嗣同兵圍頤和園的圖謀,有資料表明,實際上不是告訴瞭榮祿,或者說不僅告訴瞭榮祿,而是告訴瞭奕劻。奕劻,才是戊戌政變的操盤人。  同樣,在戊戌政變之後,朝廷政策向後倒退的時刻,奕劻也是跟著西太後,亦步亦趨。西太後要剿義和團,他跟著喊剿。轉過來,西太後想利用義和團瞭,他就一句義和團的壞話不說瞭。跟著想要早點讓兒子繼位的載漪,瘋狂排外,完全放棄瞭自己負責的總理衙門的職責。據近代史學傢孔祥吉考證,在義和團運動高潮的幾個月裡,西太後頻繁地召見奕劻,召見次數比誰都多。所有圍攻使館、宣戰,包括殺害幾位溫和派大臣這樣的決策,都是西太後跟奕劻和載漪等人商議後做出的,至少,在商議中,奕劻沒有提出相反的意見,任憑事態一步步惡化。盡管奕劻本人未必喜歡義和團,但他卻無條件地跟著西太後走。一直到大禍鑄成,西太後倉皇西狩,跟在身邊的大臣中,也就老慶一個,而傳說最受西太後信任的榮祿,反倒被撇在瞭一邊。相關閱讀推薦:清朝巨貪慶親王奕劻:如何成辛亥革命“大功臣”慶親王奕劻的後代們結局怎樣?奕劻慶密親王謚號是怎麼來的?慶親王奕劻堪稱晚清第一貪 與和珅貪婪級別不相上下揭秘大清首富慶親王奕劻:如何高調腐敗求自保

解密明朝歷史:日本親王為何敢殺大明使臣?

  縱覽中國歷史,但凡一個大一統王朝初定,總是希望四夷賓服。朱元璋也不例外,明朝開國伊始,作為開國皇帝,公元1368年即位之初,朱元璋就派使臣下國書到日本,表達兩個意思,一是希望他們來朝拜,二是責令他們解決擾明倭寇。  結果,國書送達日本後,日本不僅沒來朝貢,而且還砍瞭朱元璋使者腦袋。  泱泱天朝大國被小小島國羞辱,朱元璋惱羞成怒,揚言出兵,征服日本。  針對朱元璋的開戰威脅,日本“攝政王”懷良親王針鋒相對,寫瞭一篇著名回信:  “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蓋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遠弱之倭,褊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裡,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  夫天發殺機,移星換宿。地發殺機,龍蛇走陸。人發殺機,天地反復。昔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  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精銳之師,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備,豈肯跪途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差。  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生靈之塗炭,拯黎庶之艱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國圖之。”   這封“名書”,顯示瞭懷良卓越的漢文功底,寫得不卑不亢,綿裡藏針。表面上給瞭“天朝”面子,實際卻暗藏“奉陪到底”的強硬。  小小日本,為何敢殺大明使臣?  這首先與兩場歷史巨變有關。其一,兩宋滅亡;其二,日本抗元。  兩宋滅亡前,中國是日本的榜樣。南宋滅亡的時候,日本“舉國茹素”來哀悼大宋的滅亡。可見日本“中華情結”何其深厚。蒙元建立後,元世祖忽必烈因“倭主不來朝貢”,造大船7000艘兩伐日本,結果船隊均被臺風所摧毀,日本人將此風稱為“神風”。  雖然百年後漢人復國成功,但繼起的明王朝在日本人的眼裡,已經失去“正溯地位”。中國自宋以後就不再是他們崇尚的正源華夏文明瞭。這不僅是日本史學傢的認識,不少國外史學傢與日本所見略同,均將宋朝覆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即所謂“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  借助“神風”,日本兩次橫掃蒙元遠征軍。通過抗元,日本大大提振瞭戰勝亞洲大陸軍隊的信心;另外對中國也不再崇拜。蒙古可以滅宋,但卻無法滅日本。  雖然朱元璋鄙視日本由來已久。在他眼裡,日本就是個“國王無道民為賊”的小醜國。但日本卻認為本國比這個明國更有資格繼承中華大統,他們以中華正統——上古人自居。針對大明皇帝對日本的鄙視,日本也進行瞭回應,日本學者寫瞭一首詩《答大明皇帝問日本風俗詩》,描述瞭日本國現狀:  “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銀甕儲清酒,金刀膾素鱗。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陽春。”  這就是即便在今天,“唐宋在日本”之說仍流傳的原始出處。  話說回來。大明與日本劍拔弩張,戰爭呈一觸即發之勢。然而,面對朱元璋步步緊逼,日本當政者還是寸步不讓。他們的“底氣”除瞭上述兩個原因,還有沒有更“撐得住”的原因?  追尋歷史的深處,發現還有一個日本當政者的“戰略”眼光原因,甚至占據日本對抗中國的“底氣”更大比重。  這要與日本內部變化聯系起來。當時日本雖處“南北朝”時代,但執掌南朝的懷良親王正值“起勢”時期。南強北弱,大有江山一統、吞吐八方之勢。殺明使、回戰書,使懷良王聲名遠揚,此後,日本向明朝下書,很多都假托懷良王之名,以壯行色。而懷良親王的底氣,一是來自日本抗元“神風”的信心,二是他的戰略眼光獨到——斷定朱元璋“不敢征伐”。  懷良王的判斷依據,是中國自古以來,作為一支大陸力量,對外張力極其有限,從未有征服海上島國的記錄,自宋以來,中國基本處於頻繁應付外侮侵略中,更何談海戰勝利經驗。  所以,這個執掌日本大半江山的王者,雖承認本國實力沒有強到戰勝中國程度,,但料定大明皇帝不敢做蒙古遠征軍都做不到的事,朱元璋的“戰爭威脅”,不過是“說大話”而已,自己也不妨以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放出“大話”——放馬過來,俺不怕你。  果如日本所料,盡管日本一再不敬,朱元璋隻是大話壓人,始終不敢輕舉妄動。不知他是忌憚“日本神風”,免蹈“蒙古之轍”,還是“韜光養晦”,總之後來“沒和倭寇一般見識”。  再後來,朱元璋在留給接班人的鐵券丹書中,明確規定日本為“不征之國”。他竟從日本的應戰書的字面中找回瞭面子——既然日本稱我為“天朝”,自稱為“臣”,朕也就寬懷大度,不再究日本殺使者的事情瞭。  朱元璋此舉,看似大度,實則無奈——我不打你瞭,你也別惹我。大明時期,中日力量雖然仍不對等,大明國力明顯高出小打小鬧的倭寇幾籌,但從對抗之“國傢氣勢”上,已呈“均勢”。相關閱讀推薦:鄱陽湖之戰:朱元璋和陳友諒之間決定命運的戰鬥還原金庸小說的真相:朱元璋與“明教”的關系明朝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為何後來稱明教為邪教?揭秘歷史上的明教教主真的是被朱元璋殺掉瞭嗎?明朝殘忍的嬪妃殉葬制度:朱元璋的陪葬宮女最多!

真相:“雍正”年號是否意味著雍親王得位之正?

  “雍正”年號確應與“雍親王”有關。那麼,“雍正”是否意味著“雍正得位之正”,進而能否進一步延伸,得出“雍親王得位不正”的結論呢?  說起“雍正”年號,人們可能會想到侯寶林、劉寶瑞在相聲《講帝號》中所說的:“因為他做皇上那天,他坐歪瞭,不正,大夥兒一擁他,嗯,正瞭——‘擁(雍)正’。”這是相聲的逗樂與調侃,可以一笑瞭之。  還有一種更流行的說法是:“雍正”年號表面上是“雍親王得位之正”,恰恰表明瞭“雍親王得位不正”,實乃“此地無銀三百兩”也。這是對雍正帝胤禛非法繼位的一種暗諷,但它能成立嗎?  清帝“年號”怎麼擬定?  年號肯定都用好的字眼。“雍”者,和藹、和順、和好、和諧之意,歷史上年號有用“雍”字的,如“雍熙”是宋太宗的年號,“雍寧”是西夏崇宗李乾順的年號。那麼,“雍”與“雍親王”是否有關系呢?  首先,胤禛所封為“雍親王”“雍正”與“雍親王”的“雍”,漢文寫法一致,滿文的寫法也相同。其次,有清一代,身為皇子先封王,後又成為皇帝者,共有四人:一是“雍親王”,二是“寶親王”即後來的乾隆帝弘歷,三是“嘉親王”即後來的嘉慶帝顒琰,四是“智親王”即後來的道光帝旻寧。“雍親王”與“雍正”,“嘉親王”與“嘉慶”用字上的聯系至為明顯,此外還有旻寧,當時供他選擇的年號中就有“智臨”,這與“智親王”密切相關。   封號與年號所取都是嘉名,作為後起的年號,參照親王時的封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瞭。由此可以認定,“雍正”年號確應與“雍親王”有關。那麼,“雍正”是否意味著“雍正得位之正”,進而能否進一步延伸,得出“雍親王得位不正”的結論呢?  這個問題不易回答。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去世。十一月二十,雍正帝登極,即位詔書中說:“祗告天地宗廟社稷,即皇帝位,以明年為雍正元年。”這是迄今所見“雍正”年號第一次出現,同時又沒有任何的解釋。  讓我們看一看清朝擬定年號的程序,或許對於“雍正”年號的解讀有啟發意義。  先看“康熙”年號。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1661年2月5日)順治帝福臨去世,玄燁繼立。王熙時任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他在自撰年譜裡說:“初八,同內閣擬上世祖章皇帝尊謚,又同內閣擬今上皇帝即位年號,又為輔政大臣撰誓文。”由此可以看出,年號是由臣下撰擬的。  再看“道光”年號。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1820年9月2日)嘉慶帝去世。八月初三,大臣“恭撰恩詔、建元年號”,年號共四個:紹德、建恒、道光、智臨。八月初七,即位詔書已擬定,八月二十七,旻寧正式登極,即位詔書中公佈:“以明年為道光元年”。這表明先由大臣擬年號,有數個備選,最後由皇帝決定。  擬定年號一事更為人熟知的,是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1861年8月22日)咸豐帝駕崩後,長子載淳繼立,先由輔政八大臣所擬的“祺祥”年號,取自《宋史·樂志》:“不涸不童,誕降祺祥。”這是清代各個年號中確切知道出處及意義者。隨後發生辛酉政變,“祺祥”年號取消。有記載說,大學士周祖培起初主張用“熙隆”或“乾熙”,最後從眾議改用“同治”二字。奏上,奉兩宮皇太後慈安、慈禧懿旨允可。相關閱讀推薦:乾隆時期中國人口激增原因:雍正取消瞭人頭稅雍正皇帝15位兄弟的生死之謎:雍正弒兄殺弟瞭嗎雍正皇帝的子女:雍正有幾個兒子有幾個女兒?雍正王朝文字獄第一案:年羹堯案是怎麼發生的?清朝史上雍正和他的甄嬛們:甄嬛們死後出殯內幕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雍正”憑何正視聽?  晚清著名文人李慈銘在其日記中說:“國朝(按即指清朝)即位改元,向由大學士及軍機大臣,各擬數號呈進,天子擇而用之。”今天我們不知道,新皇帝即位時是否都如旻寧那樣,有數個年號可以選擇,但年號由大臣所上、皇帝(或皇太後)圈定,應是通例。  至今我們還沒有看到“雍正”年號出臺的過程,但由上面的探討可知,除非有材料證明“雍正”年號由胤禛一人徑直敲定,否則我們就應該認定,此一年號也應是大臣撰擬(可能不止一個),而呈胤禛圈定。  現在問題來瞭:如果“雍正”年號如此容易讓人想到“雍親王得位之正”,進而聯想到“雍親王得位不正”,那麼當時的大臣們怎敢撰擬這一年號?而胤禛又怎會在多個年號中,選擇此一年號?!若真有此譏諷之意在,細心、敏感如胤禛者,又怎能輕饒那些膽大包天的臣下呢?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雍正”年號的擬定,表明瞭當時君臣都認為沒有什麼不妥。即使其有“雍親王得位之正”的含義,後人似不應再往下推得“雍親王得位不正”。也就是說,“雍正”年號與議論不休的雍正帝非法繼位問題,沒有什麼關系。   關於“雍正”年號,現在網絡上還有一些說法,可以看作是“雍正得位不正”說法的具體化。如一說稱:胤禛借權臣的力量繼位,在奪位過程中使用瞭殘酷的手段,參與奪位的諸弟多不得善終,康熙帝許多近臣也遭到貶斥。所以,雍正帝即皇位的正當性,在當時就受到懷疑,他想以此年號為自己“正名”。另一說稱:“雍正”年號既有沿用“雍親王”的含義,也取其本名“禛”之諧音,同時亦有正統、名正的意思,以辟民間流傳之“奪位”謠言。  說“雍正”年號有強調“正”的含義,不無道理,但“真理再往前一步,往往就變成謬誤”。康熙帝去世七天後,胤禛登極、改元,“雍正”年號的擬定,肯定比這還要早——難道胤禛有如此先見之明,預料到民間會流傳他非法奪位的謠言,並急急忙忙提前“辟謠”?  就史實而言,對胤禛得位感到震驚者誠有之,但胤禛諸兄弟不得善終,康熙帝近臣遭貶斥,是胤禛即位之後,亦即改元“雍正”之後發生的,這與他要用“雍正”年號為自己“正名”風馬牛不相及。  顯然,上述種種說法的由來,不是因為雍正帝為瞭“正名”“辟謠”所打出的“雍正”年號造成的,而是人們心中有雍正帝非法繼位的“謠言”在。  “正”還是“不正”?  當然,這並不是說不可以議論“雍正”年號。早在雍正時就有人對該年號影射、非議,隻是與我們今天的角度不同罷瞭。  雍正三年(1725年),年羹堯失寵後被抄傢,抄得舉人汪景祺所著詩文,其中有一篇《歷代年號論》,指出“正”字有“一止”之象,“凡有正字者皆非吉兆”。汪氏舉瞭歷朝歷代一些帶“正”字的年號為例,如正隆、正大、至正、正統、正德。我們找出這些年號進行分析,發現還真是不祥:金朝海陵王年號“正隆”,他被部將所殺;金哀宗年號“正大”,最後國破身死;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年號是“至正”;明英宗“正統”年間,土木之變被俘;明武宗“正德”年間動蕩多事,他本人在平叛中落水病死,且無子嗣。  雍正帝斥此“大逆不道之語”,反駁說:年號用“元”者很多,如元鼎、元封、開元、貞元,那“元”字有“一兀”之象乎?漢武帝有建武年號,明太祖有洪武年號,“武字內即有止字,可雲‘二止’乎?此二帝皆稱賢君,歷世久遠,尚得不謂之吉祥乎?”  雍正帝無疑對於年號極在意,極敏感。實際上,不少文人都對年號用字很關註。清人戴名世,也跟汪景祺一樣,看到瞭有些帶“正”字年號的不吉利,但他緊接著說:“正”字真的不能用嗎?不是的,隻是那些人恰逢亂亡罷瞭,而這種亂亡不是“正”字本身造成的。假設是“開創之君”,如漢高祖、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或是“守成之君”,如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即用‘正’字為年,何害?”  戴名世的立場與雍正帝何其相似,他是雍正帝的幫腔文人嗎?不是,絕對不是。戴名世所寫的以上文字,收錄於他的《憂庵集》中,這是一部手稿,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公之於世。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戴名世因《南山集》文字獄罹難,他不會想到十年後,真有一個帶“正”字的年號出現,還引得世人眾說紛紜到如今。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中國末代皇族現狀:醇親王後人都成“教書匠”

  導讀:金毓嵐自己也曾經是北京市和平街一中的一名教師。對於這種“教育世傢”的傳承,他解釋說:“讀書其實是一種退隱的方式。醇親王的後代們如今都成瞭教書匠,這並非偶然,因為我們都繼承瞭醇親王傢族那種超然於世的品格,不會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世去謀求什麼、換取什麼。”  這張黑白的全傢福照片,將時間一下子拉回到53年前。而今已逾花甲的金毓嵐,那時還戴著紅領巾。  這不是一張普通的“全傢福”,它記錄著一個社會舊形態的徹底打碎,一個國傢新形態的涅槃重生。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皇朝,在東方大地上輝煌顯赫瞭276年的封建皇族,最終在這張照片上留下瞭歸於平凡的質樸微笑。  金毓嵐至今還記得半個多世紀前的那次歷史性的團圓,並且早在十年前就曾經專門撰文予以銘記。  那是1959年的冬天,他和傢人從收音機裡聽到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特赦令,第一批特赦的戰犯名單裡,有一個讓他們欣喜的名字:愛新覺羅·溥儀。金毓嵐知道,這位他從未謀面的大伯,就是清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宣統。  沒過幾天,父親告訴他,這位大伯要來傢裡吃飯。在那個供應非常緊張的年代,父親竟然為瞭這頓飯,專門想辦法弄來瞭一隻鴨子、幾條魚以及市面上極其少見的鮮菜。  父親還特別叮囑金毓嵐,把平時最愛玩的陀螺收起來。那時候,孩子們把這種遊戲叫做“抽漢奸”。父親說:“你大伯最忌諱這個詞瞭。”  那是個星期天的晚上,金毓嵐第一次見到瞭這位特殊的大伯:高而消瘦的身材,中分頭,一身黑佈棉裝,戴著寬邊近視眼鏡,笑著和傢裡每一個人緊緊握手,嘴裡不停地說著同一句話:“我有罪,我是人民的罪人!”  那頓飯,大伯吃得很香,很香。  兩年後的春節,愛新覺羅傢在京的四代人同聚於載濤貝勒傢,中央新聞圖片社為這幾十口人拍攝瞭這張全傢福,成為這個特殊傢族四世同堂的惟一一張合影。  那一年,載濤(光緒同父異母弟,溥儀的叔父)75歲,溥儀56歲,溥傑(溥儀弟弟)55歲,溥任(溥儀弟弟,金毓嵐父親)43歲,金毓嵐12歲。  照片上,每個人都微笑著。金毓嵐經常想:伯父的前半生,斷不會有這種輕松、愜意的微笑。  毛澤東曾說:“溥儀的出路在中國,愛新覺羅傢族的出路也在中國。”  十幾年前,金毓嵐曾經寫下過這樣一段話:“歲月輪回,朝代興替,榮辱盛衰,歷史使然。”   1961年春節,溥儀在七叔載濤傢中。中坐者左起:韞嫻(四姑)、韞潁(三姑)、溥儀(大伯)、載濤、載濤夫人、韞和(二姑);後立者左起:金瑜庭(生母)、溥任(父親)、溥傑(二伯);前蹲者右三:金毓嵐。  皇族出身的性格烙印  對自己的傢族,金毓嵐評價說:“稱之為中國最後的貴族,我覺得這話並不為過。培養一個企業傢,可能也就三五年,一個機會趕上瞭,就能冒出很多土豪。可要真正培養出一個貴族,就不那麼容易瞭,需要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傳承和積淀。”  在金毓嵐看來,所謂的貴族,是需要一些內在的氣質的。首先就是傢教要嚴。他的父親溥任就是個大孝子,每天早晚都要去跟祖父請安。祖父說的事,從未違抗過。  “在醇親王府上,一直陪著祖父走完一生的就是父親。在那樣動蕩不安的歲月裡,能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金毓嵐說。  骨氣也是傢族氣質中不可或缺的素質。他舉瞭一個例子:抗戰時期,曾有日本人要借醇親王府當軍火倉庫,被祖父回絕瞭。後來,兩個日本少將親自出面,態度非常強硬。溥任毫不示弱:“這件事絕對不可以!老王爺的安全我必須負責,不管是誰,都不能將軍火放在這裡!”相關閱讀推薦:馮國璋為何放棄保衛清廷:皇族甘願退位 我給誰打揭清朝末代皇族艱辛生活:王爺拉板車蹬三輪謀生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殺光兄弟後人:李唐皇族政變揭開日本皇族千年紛爭:誰是侵華戰爭直接責任者武漢會戰的指揮者東久邇稔彥:日本第一位皇族首相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在金毓嵐的眼裡,父親一直都在忍辱負重,維護著傢庭和傢族的利益。  而今,96歲的溥任已經臥病在床,金毓嵐和兄弟姐妹悉心地輪流陪伴照料。  每一個傢族都會有一種帶有標識性的性格特征,不自覺地烙刻在每一個傢族成員的身上,一代代傳承。金毓嵐說:“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傢庭出身,對孩子的影響確實非常大。父輩的言談話語和成長環境,會在孩子們的心裡生根發芽,慢慢地對他們的性格和人品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這個傢族中,有好幾個人都從事教書育人的職業。1947年,溥任在醇親王載灃的支持下,利用醇親王府舊宅開辦瞭北京競業小學,並自任校長,載灃任董事長,溥任的妹妹當老師。之後,傢裡將學校捐贈給政府,溥任自己以一名普通教書匠的身份,繼續教學,直到1988年退休。溥任以及金毓嵐的二哥金毓峑、大姐金毓琨,大半生都奉獻給瞭教育事業。  金毓嵐自己也曾經是北京市和平街一中的一名教師。對於這種“教育世傢”的傳承,他解釋說:“讀書其實是一種退隱的方式。醇親王的後代們如今都成瞭教書匠,這並非偶然,因為我們都繼承瞭醇親王傢族那種超然於世的品格,不會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世去謀求什麼、換取什麼。”  父輩周圍的人文化水平都比較高,無形中給金毓嵐從小就營造瞭一個濃厚的文化氛圍。“父親對我的學習從來不提要求。”這種風格竟然也被金毓嵐繼承瞭下來。當老師後,金毓嵐很少給學生留作業,練習題都是當堂完成。 醇親王  這種教育風格自然也延續到瞭他的女兒金釗的身上,基本上“采取散養的方式”:“女兒的工作完全憑她自己的能力應聘!”  “凡是說教的教育都不是好的教育。教育是無聲的,潛移默化的,耳濡目染的。”教瞭一輩子書的金毓嵐總結道。  皇族的出身也並不隻有好的一面:“我從小被保護得很好,很少去胡同裡跟別的小朋友玩,對外邊的世界瞭解甚少。到瞭上學的年齡,我的社會經驗還都幾乎為零。”  直到後來下鄉插隊,金毓嵐覺得才把這部分缺失找補回來。  “所以,傢庭環境對孩子太重要瞭,會影響到一生的命運!”他說。  真實歷史的時尚之風  在外人看來,皇族的後裔可能都會比較古板。金毓嵐卻不這樣認為。相反,在他的眼中,傢族歷史上隨處都寫著屬於那個時代的時尚之風,他的祖父載灃就曾是中國第一個剪掉辮子的人、第一個使用電燈電話的人、第一個坐轎車的人。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傢族時尚”,就是拍照片。金毓嵐收藏瞭傢族的很多照片,有翻拍的,也有各處淘來的。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慈禧的第一張照片拍攝於1913年,而我曾祖的照片卻比她早瞭整整30年,是在西山行營裡拍的,可以說是清宮最早的照片。”金毓嵐說。  在他看來,那些照片上記錄的,才是真實的歷史。而隻有真實的歷史,才是有血有肉有情的。隻有尊重真實的歷史,才是尊重自己的文化,也才對得起子孫後代。  一段時間裡,影視舞臺上清史劇火爆,到處都是阿瑪、格格的身影,其中大量都冠以“戲說”的說辭,以逃避對歷史的無知,造成瞭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對這一段真實歷史認知上的扭曲和顛覆。父親溥任對此非常氣憤:“許多事都是我親聞、親見、親歷的,現在不去糾正,將來就更搞不清楚瞭。”  金毓嵐同樣認為,對歷史的歪曲絕不是時尚,對歷史的尊重也不是古板。“不能對下一代進行知識上的歪曲,應該還歷史一個本來面目。誰也不願意往自己的祖先頭上瞎編故事吧!”  “想當年清朝入關時是何其強盛,到瞭清末又是何其衰敗。這是歷史的必然。其間興衰榮辱的道理,對今天的治傢治國仍然大有裨益。”金毓嵐說。 金毓嵐  “我認為,清朝是一個瞭不起的朝代。沒有哪個皇帝是不勤政的,對皇子的教育歷代都非常嚴格,並且尊重和弘揚漢文化,把漢文化跟本民族文化融合得非常好。在文化融合方面,清朝是歷朝歷代裡做得最好的。”他補充道。  每當凝視這張唯一的四世同堂全傢福,金毓嵐的眼睛裡都會流露出非常豐富的內容,有溫情,有懷念,有榮耀,有敬仰。擁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傢族,他的人生回憶也一定充滿瞭一個又一個“特殊”。  經歷過金戈鐵馬,經歷過滄桑榮辱,經歷過大起大落,經歷過從華麗巔峰到平凡如水的旅程,這樣的傢族一定是厚重的,這樣的記憶一定是五彩斑斕的,這樣的全傢福一定是不僅要去看,而且要去讀的。  “說是全傢福,其實人數上還遠遠不夠,有很多人沒在上面。”這是在為《中國周刊》記者介紹這張照片的時候,金毓嵐說的第一句話。  “當年,我才上小學四年級,老一輩還很年輕。如今想一想,歲月如梭,一些老人辭世瞭,當年十幾歲的孩子,現在也都六七十歲瞭!”撫摸著這張全傢福,金毓嵐像是在對我們說,更像是自言自語。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宋朝皇帝中的足球狂人:宋太宗曾帶親王舉行球賽

  導讀:《水滸傳》有個高俅,踢得一腳好球,是北宋末年足球俠。“吹談歌舞,刺槍使棒,相撲雜耍;亦胡亂學詩、書、辭、賦。”發跡之前,混在開封,陪一班公子哥兒鬥雞走馬,闖紅燈,拉皮條,搞點風花雪月,四處遊逛。後來犯事,挨瞭二十脊杖,被逐出首都,隻能到淮西柳大郎處安身。幾年後,哲宗大赦天下。老柳寫信,推薦小高回開封,投靠董將仕。但董將仕擔心這個破落客會帶壞孩子,於是修書一封,轉送小蘇學士。實誠人小蘇學士擔心惹禍上身,隻留瞭他一夜,再轉送小王督太尉。  斯時高俅,像個皮球,被踢來踢去。幸虧某日,小王督太尉差他去給端王趙佶送篦子刀。趙佶正在興高采烈蹴鞠,一腳踢到瞭高俅身邊。高俅一時技癢,忘掉磕頭,立馬盤、帶、挑、拉,那球像鰾膠粘在腳上、身上。趙佶大喜,引為知己同道。高俅一腳定乾坤,暖瞭趙佶的心窩窩。趙佶當即派人傳話給小王督太尉,謝謝你的篦子刀,俺老趙連刀帶人一並收下瞭。  不久,趙佶晉升為宋徽宗,坐龍椅,順手扶瞭高俅幾把,小高被破格提拔,成瞭大宋三軍總司令。君臣從此不離不棄,演出瞭一場足壇雙雄會。皇帝趙佶的愛好非常廣泛。其瘦金體書法獨孤求敗,工筆水墨富麗堂皇。其詩詞風格、意境幾可與南唐皇帝李煜媲美。作為騎馬、射箭、奇花異石愛好者,接近專業水準。作為足協主席兼球迷協會會長,不僅身先士卒,兢兢業業,在足球場上盡情奔馳,還利用權力規定:凡朝廷有大型宴會,必須有足球表演賽;喝到第六杯酒時,足球運動員必須上場(《東京夢華錄》)。   趙佶的傢族血脈裡流淌著足球的基因。他的祖宗及子孫,均是足球狂人。《宋史》說,太平興國五年三月,趙光義忽然青春勃發,帶一班親王、宰相、淮海國王、近臣,在莊肅的大明殿舉辦瞭一場足球友誼賽;隆興四年九月,孝宗趙昚坐在選德殿,興致勃勃檢閱瞭一場足球邀請賽。《武林舊事》說,宋理宗趙昀過生日,舉國大慶,舉行瞭一場足球祝壽賽,參賽隊員達二十四人,包括陸寶等超級球星。這也充分說明,宋朝的足球氛圍熱烈健康、積極向上,隻要練好蹴鞠技,貨與帝王傢,可以徹底改變命運,飛黃騰達。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中國古代宋太宗趙匡義殺兄奪位的歷史真相揭秘:宋太宗為何讓百姓隨意購買奇書推背圖?宋太宗登基之謎 宋太宗趙光義怎麼當上皇帝的?宋太宗之死:宋太宗趙光義當年為何聲稱要自焚宋太宗趙光義簡介 宋太宗所做的齷齪的事是什麼?李煜的皇後小周後簡介 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真相

明代親王第一陵:揭秘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陵墓

  導讀:朱元璋多子,史書上記載共有26個兒子。其中第十子朱檀被封為魯王,15歲時就藩兗州,死後謚號“荒”。在朱元璋所分封的24個皇子中,魯王第一個逝世,其陵墓堪稱明代親王第一陵。35年前的1970年,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支援下,山東省對位於鄒縣的魯荒王陵進行瞭發掘,出土瞭大量罕見的文物。但由於歷史的原因,當年的發掘情況至今仍是一段秘聞,出土的文物一般人更是難得一見。在明孝陵博物館的努力下,魯荒王陵出土文物終於“回傢”,600年後與太祖孝陵相聚南京,昨日開始在梅花山上的“梅香閣”公開對外展覽。借此,記者查證瞭當年發掘時的第一手資料,揭開瞭這座明代親王第一陵的神秘面紗。  陵墓規格:整體形制與北京定陵相似  朱檀是朱元璋與郭寧妃生的兒子,史料記載生於洪武三年,出生兩個月就被封王,洪武十八年藩兗州。死後葬於今鄒縣城東北25裡九龍山之南麓與今曲阜縣交界處,距兗州不遠。據《鄒縣志》記載:“明魯荒王園在九龍山。”在距墓前200米處,今尚寨村內,現仍有建築“享殿”的殿基遺跡。原來均用40餘厘米的長青磚砌成,異常堅厚1.4米,從斷續的墻基仍可見原形制。陵園南北長206米、東西寬80米,中設一隔墻,分為前後兩院,呈後高前低。在魯荒王陵西60多米處,有襯葬的王妃戈氏墓。戈氏於朱檀死後第二年進封為王妃;戈妃死時,朱檀早已下葬,所以襯葬於此。其子孫也都葬於附近。這地方是“風水寶地”,朱檀死後葬於此處,與朱元璋的孝陵一樣,當時是經過瞭一番精心選擇的,其整體形制與北京定陵相似,但早於定陵230年。   建造方式:經兩三年開山鑿石而成  當年打開地宮發現,王陵深距現地表20餘米,鑿石開壙,然後以磚砌室,封土夯層堅固。封土鋪展的面積約1.3萬多平方米。墓道與墓室為同時開鑿出來,正直向南,外口寬,向裡漸窄,底部呈外高裡低斜坡狀,裡口寬3.9米,北端距金剛墻1.5米,估計全長70多米。墓門洞在金剛墻下部的正中,全部被金剛墻的紅色墻皮封蓋嚴密,不易發現。當時建築這一墓室的工程量,比較浩大。初步計算,僅鑿石開壙,填積封土,需用土、石方量約20餘萬立方米。既要開山鑿石,又要遠處運土打夯,如用200個勞力計算,需要連續兩三年時間才能完成。傳說,墓的封土是從九龍山西2裡處運來,由於建築這一座陵墓的大量取土,那裡被挖成瞭一片低窪的盆地。現在的溪湖村,至今仍是一片窪地,就是當時被毀壞的大片民田。相關閱讀推薦:八十多歲乞討餓死的明朝宰相嚴嵩:細數嚴嵩十大罪明朝真實的“孫悟空”:被皇帝活埋七日竟然不死明朝的王爺們怎麼“創收”?多生孩子能多領俸祿明朝想當皇帝的太監是何下場:曹吉祥被凌遲處死!黑社會的演變史:竟是最早出現在法制嚴厲的明朝明朝權力如何滑向宦官手中的?明朝宦官誤國事件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內部結構:前後兩道巨石門封堵封門墻,高8.86米,上部厚1.6米,下漸寬作砥墻狀,墻基向外伸入墓道中。封門墻後,有一紅色金剛墻,通高8.2米,寬5.35米。上部是用綠琉璃瓦磚築起的門樓,墻面敷一層堅硬的紅灰泥,比較堅固。金剛墻門樓的上部左、右、後三面附有磚砌的擋土墻,與前面的封門墻接齊。前後院有兩道門。第一道門縮入洞口1.5米的甬道中,雙扉樞軸式。門以整塊巨石做成,門雕出縱橫九排共八十一枚乳狀門釘,塗朱漆,釘貼金,色鮮艷。鑲有鐵質塗金鋪首銜環,門環以大鐵鎖鎖住。門前有高起地面10厘米的石門坎。門內即是墓的前室。第二道門形制與第一道門相同,以大鐵鎖鎖住。二道門後地基略高於前室。甬道的券頂較矮,通向後室;後室(棺室)較前室高大寬敞,平面與前室呈“丁”字形。頂為南北起券。後室中部砌須彌座式棺床,均用磨光磚砌築。  墓內佈局:棺床東側置有二漆木箱  據說,當年打開墓室後發現,內部有積水,但大批隨葬器物完好。由於積水的浮力作用,有些器物的位置被移動。在前室前部當中,置一大缸,缸內一鐵燈芯座,即萬年燈。後部中央設一張紅禦案,案西側有盞頂寶匣,內盛“魯王之寶”印,印匣原應在案上。前室是木雕儀仗隊俑群、馬、車及儀仗中的小件物品等。後室棺床的棺槨原位置已經移動,棺已脫槨被水浮出於後室西南角。棺床兩邊有桌四張,西邊的兩桌壓於棺槨下。棺床東側有二漆木箱,其中一個已破散,一個保存完好,內裝冠、袍、玉圭、靴等。衣、帽、玉帶、梳妝具等散置地上。西邊地上是琴棋書畫、文房四寶等。另外,後室有24個木雕侍俑,瓷器及木、竹、銅、錫質的生活模型。東西兩壁處,各有三個葬儀用的木牌。   棺、槨系楠木做成,制作堅固。棺內,覆蓋錦被、袍服。朱檀身著龍袍,系玉帶,戴圓頂小帽;發髻完好,貫金簪;兩腋下各有一小金粒;骨架仰身伸直。身下鋪褥,褥上有19枚“洪武通寶”金錢。褥底下是一層苓板,板上雕北鬥七星圓孔。棺底鋪墊草木灰。  魯荒王陵共出土各類文物1000餘件,極為罕見,好多文物都是國寶級的,在當時就是傳世珍品。“天風海濤”琴的出土就震驚考古界,該琴長121厘米、寬19.5厘米。桐木制成,琴身黑漆,裂似蛇跗,背刻篆書“天風海濤”。琴腹有龍池、風沼兩共鳴槽。傳說琴聲如天空之長風,大海之波濤,且造型獨特,享有“古琴蛇跗評無價”的美譽。雷威,以善制蛇跗琴著名。雷威的蛇跗琴在宋、明兩代已是傳世珍品。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溥儀的父親是誰?末代皇帝溥儀生父醇親王載灃

  愛新覺羅·載灃,清攝政王,末代皇帝溥儀生父。  1908年11月15日,控制清朝政權達47年之久的慈禧去世。12月2日,光緒帝的親侄子溥儀繼位。作為溥儀的親生父親,醇親王載灃以攝政王的身份登上中國的政治舞臺。載灃攝政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於1909年1月21日免瞭袁世凱的職。溥灃本來想直接處死袁世凱,但懾於袁在新軍及朝庭內外的強大影響力而作罷。載灃之所以要置袁於死地有兩個直接的原因,一是袁世凱出賣過載灃的親兄光緒帝;二是袁世凱掌握瞭京津地區的新軍,對新政權有權重震主的嫌疑。當然,載灃上臺第一件事就拿袁世凱的深層次原因卻是由於1900年的東南互保。  1900年6月,隻會玩弄權術,卻對現代科學、軍事知識一無所知的以慈禧為首的滿清貴族統治集團試圖依靠所謂刀槍不入的義和團來抗擊在朝庭鬥爭中站在光緒一邊的西方國傢,她不自量力地向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西方11個國傢(英、美、法、德、義、日、俄、西、比、荷、奧)同時宣戰。  面對一場註定要以失敗告終的戰爭,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四川總督奎俊、閩浙總督許應驍、福州將軍善聯、巡視長江李秉衡、江蘇巡撫鹿傳霖、安徽巡撫王之春、湖北巡撫於蔭霖、湖南巡撫俞廉三、廣東巡撫德壽、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一大批南方地方官員在權衡利弊後最後決定拒絕執行與11國開戰的命令,並與西方人達成互保協議,即南方地方政府保障西方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西方11國軍隊不進入東南各省。  地方官員拒絕執行朝庭的命令,這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一種死罪,以漢族人為主的東南地方官員之所以敢這樣做,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自1861年洋務運動後,中國南方的商品經濟有瞭巨大的發展,經濟實力遠遠超過瞭北方。而熱心洋務的又大多是漢族官員及漢族商人,所以,洋務運動的直接後果是漢族人在政治、經濟上的崛起,加之,清庭的新軍又由袁世凱訓練並被其控制,所以,這些漢族官員早已不把那些隻知玩權、玩樂卻不學無術的滿族貴族子弟放在眼裡。東南互保其實就是漢族官員藐視那個行將就木的腐朽政權的表現。載灃試圖依靠打擊幾個漢族官員來改變中國的政治力量格局從一開始就是註定要失敗的。  載灃在撤瞭袁世凱的職後,親自代理大元帥統帥禁衛軍並掌握軍政大權。隨後,載灃又任命瞭他的幾個弟弟擔任海軍、陸軍及軍諮大臣。在采取瞭以上重大軍政措施後,載灃滿以為已經控制瞭局勢,便又於1909年齡6月免去津浦鐵路總辦道員李順德等漢族官員的職務,並再次試圖用滿族人取代。  載灃在就此征求張之洞意見時,張說:“不可,輿情不屬”。載灃堅持,張又說:“輿情不屬,必激變”,載灃不以為然地說:“有兵在”。  張之洞無話可說,在載灃離開後嘆息道:“不意聞此亡國之音”。  張之洞的預言沒有錯,拒絕政治改革,又執意要打壓漢族官員的載灃及其代表的政權自袁世凱被罷免後就遭到瞭漢族官員的徹底拋棄。  一個成功的政治傢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楚他所處時代的政治力量對比,以及那個時代絕大多數人的政治訴求,任何藐視民意或試圖依靠個人的政治權力來改變社會政治力量格局的企圖都是註定要失敗的。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暴發,參加起義的部隊不過3000餘人,而同期僅北京的新軍就有10多萬人,加上八旗兵,這點起義部隊的力量根本就更算不瞭什麼。而最令歷史學傢們驚嘆的是,武昌起義後2個月內,在起義部隊未出武昌的情況下,就有湖南、廣東等15個南方省份宣佈脫離清庭。

慶親王奕劻簡介 愛新覺羅奕劻被封晚清第一貪

  導讀:末代皇帝溥儀關於奕劻在辛亥年的所作所為,有個最為尖銳的評價:“(奕劻)受袁世凱的錢,勸太後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斷送在奕劻手裡”。  奕劻是滿洲鑲藍旗人,愛新覺羅氏,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孫,光緒的皇叔,1894年慈禧六十大壽時被封為慶親王,又在1908年獲授鐵帽子王,世襲罔替,是清廷授封的最後一個鐵帽子王。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奕劻當瞭6個月的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是決定清廷命運的關鍵人物。  慈禧在咸豐年間與其弟桂祥通信,常由奕劻代為捉筆,奕劻雖無學問,卻寫得一手好字,深得慈禧的好感。1884年(光緒十年),慈禧太後罷斥恭親王奕,本無實權的奕劻因緣得接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主持外交,並進封慶郡王。次年設立海軍衙門,受命會同醇親王奕譞辦理海軍事務。權位漸崇的奕劻因才能平平而庸碌無為,常為時人所暗譏。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後,奕劻仍任總理大臣。  1903年,榮祿病死,袁世凱得知奕劻將到軍機處任職,立即派親信楊士琦給奕劻送去1張10萬兩的銀票。奕劻假意推辭。楊士琦說:“宮保知道王爺不久必入軍機。在軍機處辦事的人,每天都得進宮伺候老佛爺,而老佛爺左右,許多太監們一定向王爺道喜討賞,這一筆費用也就可觀。所以這些錢不過作為王爺到任時零用而已,以後還得特別報效。”聽瞭這番話,奕劻欣然收下瞭銀票。此後,袁世凱對奕劻“月有月規,節有節規,年有年規”,供奉不斷。袁世凱還和小自己17歲的奕劻長子載振結拜為兄弟,與奕劻套近乎。   奕劻果然如袁世凱所願,入軍機處任領班軍機大臣,旋又管理財政處、練兵處事務,集內外大權於一身。奕劻為人貪鄙,與其子載振、大臣那桐賣官鬻爵,被時人譏為慶那公司。  奕劻做事,善於猜測慈禧風向,“榮辱忽焉,皆在聖意”,慈禧對其很信任。與八國聯軍打過一仗之後,慈禧有些心灰意冷,日常政事由奕劻主持。而奕劻則視袁世凱為最可信賴的人,時常向他問計。奕劻、袁世凱兩人的勢力迅速膨脹,投靠奕劻父子、袁世凱門下成瞭不少人升官發財的捷徑。  在清末最後十年中,奕劻與袁世凱沆瀣一氣,一個掌朝,一個掌軍,不折不扣地完成瞭一個“大北洋”政治框架,朝野軍政,大半北洋。甚至於袁世凱在1909年下臺,也沒有從根本上打破北洋系在軍事上的壟斷地位,這無疑是為清朝的滅亡備好瞭掘墓人。  武昌起義爆發後,舉朝人心惶惶。內閣總理大臣奕劻與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二人皆為袁黨)第一個想到能挽回局勢的,就是袁世凱。而能說服載灃重新起用袁世凱的,也隻有奕劻。1911年10月14日,由奕劻提議起用袁世凱,那桐、徐世昌隨聲附和。不久,袁世凱代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重新組閣,奕劻改任弼德院總裁。相關閱讀推薦:愛新覺羅承祜簡介 康熙嫡長子承祜怎麼死的?咸豐帝是怎麼死的?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之死康熙第十三子胤祥簡介 愛新覺羅·胤祥怎麼死的康熙帝第八子胤禩簡介 愛新覺羅·胤禩怎麼死的雍正帝第五子弘晝簡介 愛新覺羅·弘晝怎麼死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此時載灃雖被架空,但畢竟還是監國攝政王,也是海陸軍大元帥,擁有管轄調遣禁衛軍之權,仍然對袁世凱構成一定的威脅。為瞭徹底除掉這個障礙,袁世凱夥同奕劻,告訴隆裕、載灃,“革命黨太厲害,我們沒槍炮,沒軍餉,萬不能打仗。”隆裕問:“可否求外國人幫助?”奕劻說:“等奴才同外國人說說看。”過瞭兩天,奕劻說:“外國人再三不肯,經奴才盡力勸說,他們才表示,革命黨本是好百姓,因為改良政治,才用兵,如要他們幫忙,必使攝政王退位。”在奕劻、袁世凱的哄騙之下,隆裕讓載灃退出監國攝政王之位。  這一年年底,南北和談進入關鍵階段,清帝遜位與否,南北雙方難以達成一致見解。南北議和開始後,奕劻主張清帝退位。他對隆裕說:“革命軍隊已有5萬之眾,我軍前將士皆無戰意。”又對載灃說:“全國已去大半,幸能偏安,亦難持久。果能融合滿漢,改良政體,似不妨和衷商辦。若因固執而至決裂,則滿人均為我一傢所累。”載灃聞言,放聲大哭。  1912年1月17日禦前會議上,奕劻、溥倫主張自行退位,頒佈共和,奕劻說:“要想保全皇室,除瞭走共和的道路之外,恐怕沒有別的好辦法。”但溥偉、載澤堅決反對,沒有結果。第二天再開禦前會議,仍無結果。會後,以良弼為首的宗社黨等十餘主戰派前往慶邸,圍攻奕劻,但奕劻不改主意。  1912年2月12日,清廷接受優待條件,宣佈清帝退位。清廷大廈將傾之關鍵時刻,奕劻成瞭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有人這樣評價奕劻:“以理內政,則內政無不荒,以理外交,則外交無不敗……奕劻於皇族中,固斷送滿清之第一罪人矣。”  清帝退位後,奕劻遷居天津。憑借多年積累的不義之財,奕劻在那裡度過瞭優裕閑適的6年時光,於1918年病死寓中。奕劻去世後,其傢人請求謚號。末代皇帝溥儀本想給奕劻“謬”,“醜”、“幽”、“厲”等惡謚,但最終采納上書房意見,給瞭一個“密”字,意思是讓他“追補前過”,在清代親王謚號中,“密”是最差的一個字。  奕劻之貪財,在晚清無人可與其匹敵,堪稱“晚清第一貪”。1911年《泰晤士報》刊發《慶親王外傳》一文,稱奕劻:“彼之邸第在皇城外之北,北京大小官員,無一不奔走於其門者,蓋即中國所雲‘其門如市’也。”該報還爆料稱,慶親王僅在匯豐銀行一地的存款,就達到200萬兩之巨。有清一代,奕劻之貪,與和珅不相上下。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多爾袞簡介 清代著名的軍事傢睿親王多爾袞生平

  愛新覺羅·多爾袞(公元1612-1650年),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代著名的軍事傢、政治傢。少年時多次隨兄出征蒙古與明朝,因屢建功勛16歲而獲“墨爾根代青貝勒”(滿語“聰明王”)之號,成為正白旗旗主(與兄阿濟格分別持有正白旗15個牛錄,阿濟格年長為旗主,因阿濟格代多鐸說親,被廢旗主,多爾袞繼而成為正白旗旗主)。其兄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並於第二年以攝政王身份率八旗軍入關。他是確立清初政權及清廷各項政策的最重要的決策者,加封至“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尊為成宗義皇帝,廟號成宗。不久,追論其生前謀逆罪,被削爵。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復還睿親王封號,追謚忠,配享於太廟。  多爾袞,明萬歷四十年農歷十月廿五日(公元1612年11月17日)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老城)。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母大妃烏喇那拉氏。  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之弟。清朝初期著名   的政治傢和軍事傢,完成大清一統基業的關鍵人物,清朝入關初期的實際統治者。1626年封貝勒;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1643年輔政,稱攝政王;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問鼎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1650年去世後,先追尊為成宗義皇帝,後被順治帝追論謀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慶親王奕劻個人資料簡介 奕劻是怎麼死的?

  慶親王奕劻是乾隆皇帝的重孫,在清朝歷史上任總理衙門大臣,代表清政府簽訂《辛醜條約》,是清朝軍機大臣,配合袁世凱勸隆裕太後同意清帝退位。  慶親王奕劻個人基本資料介紹:  中文名:奕劻  國籍:中國清朝  民族:滿族  出生日期:1838年11月16日  逝世日期:1917年1月28日  謚號:密  職稱:光緒十年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封慶郡王,總理海軍事務大臣,領班軍機大臣,世襲罔替慶親王、首任內閣總理大臣。  妻子:嫡福晉博羅忒氏、大側福普合佳氏、四側福晉劉佳氏  兒子:  長子慶親王載振,大側福普合佳氏生。生三子:長子溥鐘,次子溥銳,三子溥銓;   二子鎮國將軍載搏,四側福晉劉佳氏生;  三子載授,早夭;  四子未命名,早夭;  五子領頭品頂戴載掄,四側福晉劉佳氏生。妻子是山東巡撫孫寶琦的女兒,生一子溥鈺  六子載搢,早夭。  另有女兒十二人,其中第三女、第四女常陪伴慈禧太後遊玩、照相。  奕劻是怎麼死的?  1911年(宣統三年),清廷裁撤軍機處,奕劻任“皇族內閣”總理大臣。武昌起義後,他竭力主張起用被罷黜的袁世凱。不久,袁世凱入京代他為內閣總理大臣,重新組閣,奕劻改任弼德院總裁。宣統帝退位後,奕劻避居天津租界。1917年1月29日病死,葬於北京昌平慶王墳,謚曰密。民國大總統黎元洪頒令,允許其子載振世襲慶親王爵銜。相關閱讀推薦:袁世凱當瞭幾天皇帝?揭秘袁世凱的傢門婚姻光緒怎麼死的:袁世凱秘謀制造的一起謀殺案?迷倒過五位總統的中國大美女:敢拒絕袁世凱慶親王奕劻簡介 愛新覺羅奕劻被封晚清第一貪袁世凱絕色女秘書呂碧城:一生未嫁的民國剩女

清朝總理衙門大臣:晚清慶親王奕劻的歷史角色

  慶親王奕劻,是清朝的一個皇室人物,在清末的政治鬥爭中葉占瞭濃墨淡彩的一筆。奕劻,出生於1938年11月16日,滿族人,是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孫,輔國公綿性長子。  慶親王奕劻一生經歷的大事:  光緒皇帝時期,奕劻,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封慶郡王,十七年遷總理海軍事務大臣,二十九年任領班軍機大臣,三十四年晉封世襲罔替慶親王。宣統三年任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清帝遜位後,避居天津。1917年1月28日病死,謚號為“密”。  看著奕劻的這樣的職位,就知道他在清末的時期的地位瞭。  奕劻是滿族人,他是皇室人,是一個親王,因此,他在骨子裡氏為自己及傢族的皇室利益而鬥爭著的。慈禧太後,自然是跟奕劻一條戰線的,慈禧知道奕劻的孝順和忠心,在奕劻有過發呢名的言論之後,還是,對他很信任。   慈禧太後反對戊戌變法,奕劻也慈禧一起反戊戌變法,卻在義和團的巢撫問題上又與其一直效忠的主人意見不一;他瞧不起政治暴發戶袁世凱,卻在袁的賄賂下,弄到後來,慶王遇重要事件,及簡放外省督撫、藩臬,必先就商於袁世凱。  在義和團運動時期,奕劻與袁一樣仇視義和團,但他被義和團視為仇敵的原因卻在於他的職位“時充總理衙門大臣”。義和團的甄別教條從“藏洋書洋圖者皆號二毛子,捕得必殺之”到如何對待交涉洋務之人,是通用的。弈劻的命運當然不能與“革命”的載漪和剛毅可比,而又絕無法與袁世凱相論。  奕劻作為決策高層人物有著他的“政治理性”,因為他已經看到瞭大清王朝命運的前景,他才在袁世凱逼宮之時幫助袁恫嚇全無主見的隆裕太後,終於在1912年2月12日,這位婦人以皇帝的名義頒佈瞭退位詔書。  從清王朝的角度看,奕劻的舉動未必符合其政治標準乃至貴族的良知,但從社會運動中的官方個人對策之角度來說,那未必不是個明智之舉。至少來說,他攜眷到天津之後得以安度餘生,而遠比那位“永遠圈禁”的載漪的個人際遇以及那位“開棺戮屍”的剛毅的政治命運要強。興許隻有後來被淡出政局的那位大阿哥溥俊的瀟灑,才可與他相比,不過前者僅是一個道具罷瞭。相關閱讀推薦:晚清民國十大武林高手 開國上將許世友赫然在列晚清“沈藎案”之謎:慈禧為何後悔殺記者沈藎?慶親王奕劻個人資料簡介 奕劻是怎麼死的?慶親王奕劻簡介 愛新覺羅奕劻被封晚清第一貪

清朝有哪些王爺? 清朝親王、郡王一覽表

  清朝親王、郡王一覽表  按時間順序  武功郡王禮敦景祖皇長子:崇德元年四月追封。  慧哲郡王額爾袞:景祖二子。順治十年追封。  宣獻郡王齋堪:景祖三子。順治十年追封。  莊親王舒爾哈齊:顯祖三子。初為貝勒,順治十年追封。  通達郡王雅爾哈齊:顯祖四子,太祖同母弟。順治十年五月追封。  鄭親王濟爾哈朗:顯祖三子舒爾哈齊之子:崇德元年四月封,順治十二年卒。  簡親王濟度:濟爾哈朗次子,順治十四年五月由襲爵改封,十七年卒。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其後裔仍追復鄭親王原號。  敏郡王勒度:濟爾哈朗三子,順治八年閏二月封,十二年卒。  禮親王代善:太祖次子,崇德元年四月封,順治五年卒。  饒餘親王阿巴泰:太祖七子,順治元年四月封郡王,三年卒。康熙元年三月追封親王。  英親王阿濟格:太祖十二子,順治元年十月封,八年以罪賜死。  睿親王多爾袞:太祖十四子,阿濟格同母胞弟。崇德七年四月封,順治七年卒,死後封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八年追削封號,奪爵,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追復原封,世襲罔替。  豫親王多鐸:太祖十五子,阿濟格同母胞弟。崇德元年四月封,順治六年卒。九年三月追降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追復原封。  敬謹親王尼堪:太祖長子貝勒褚英之子,順治六年三月封,九年卒。  克勤郡王嶽托:代善長子,崇德元年封成親王,坐事降貝勒,三年卒,四年四月追封,世襲。  穎親王薩哈璘:代善三子,天命十一年封貝勒,崇德元年卒,追封。  謙郡王瓦克達:代善四子,順治八年二月封,九年卒。  巽親王滿達海:代善七子,順治八年二月由襲爵改封,九年卒。  惠親王祜塞:代善八子,原封鎮國公,薨,追封。  端重親王博洛:阿巴泰三子,順治六年三月封,九年卒,十六年十月追降貝勒並奪爵。  安親王嶽樂:阿巴泰四子,順治十四年十一月封,康熙二十八年卒,三十九年十二月追降郡王。  信郡王多尼:多鐸子,順治六年由襲爵改封信親王,九年降郡王,十八年卒。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後裔追封豫親王。  衍禧郡王羅洛宏:嶽托子,順治元年十月由襲爵改封,三年卒。  順承郡王勤克德渾:薩哈璘子,順治五年九月封,九年卒,世襲。  康親王傑書:祜塞子,順治十六年十二月由襲爵改封,康熙三十六年卒。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後裔仍追復禮親王原號。  僖郡王嶽希:嶽樂四子,康熙二十三年正月封,二十九年二月降貝子。  平郡王羅克鐸:羅洛宏子,順治八年二月由襲爵改封,康熙二十一年卒。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後裔仍追復克勤郡王原號。  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崇德元年四月封,順治五年三月坐事削爵,卒於獄中。八年正月追復原封,世襲。  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順治八年閏二月封,十一年卒。  襄親王博穆博果爾:順治十二年十二月封,十三年卒。  顯親王富綬:豪格三子,順治八年二月由襲爵改封,康熙八年卒。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後裔仍追復肅親王原號。  溫郡王猛峨:豪格四子,順治十四年正月封,康熙十三年卒。  莊親王博果鐸:碩塞長子,順治十一年由襲爵改封,雍正元年薨。  裕親王福全:世祖順治二子,康熙六年正月封,四十二年卒。  榮親王:董鄂妃之子,出生一百零六天後夭折,未命名。  恭親王常寧:世祖五子,康熙十年正月封,四十二年卒。  純親王隆禧:世祖七子,康熙十三年正月封,十八年卒。  直郡王允褆:聖祖康熙長子,三十七年三月封,四十七年十一月坐事削。雍正二年卒,贈貝子。  理親王允礽:康熙次子,原封皇太子,四十七年九月坐事廢。雍正二年卒,追封親王封號。  誠郡王允祉:康熙三子,四十八年三月封,雍正八年五月坐事奪。十年卒,贈郡王。  雍親王胤禛:康熙四子,即世宗雍正,四十八十一月年封。  恒親王允祺:康熙五子,四十八年三月封,雍正十年卒。  淳親王允佑:康熙七子,雍正元年四月封,八年卒。  廉親王允禩:康熙八子,六十一年十一月封,雍正三年十二月坐事削。  敦郡王允(衤我):康熙十子,四十八年十月封,雍正二年四月坐事削。乾隆六年卒,贈貝子。  履親王允祹:康熙十二子,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封,乾隆二十八年卒。  怡親王允祥:康熙十三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封,雍正八年卒,世襲。  恂郡王允禵:康熙十四子,乾隆十三年正月封,二十年卒。  愉郡王允(衤禺):康熙十五子,雍正八年二月封,九年卒。  果親王允禮:康熙十七子,雍正六年二月封,乾隆三年卒。  慎郡王允禧:康熙二十一子,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封,乾隆二十三年五月卒。  緘親王允秘:康熙二十四子,雍正十一年正月封,乾隆三十八年卒。  寧郡王弘皎:允祥三子,雍正八年八月封,乾隆二十九年卒。  泰郡王弘春:允禵長子,雍正十二年二月封,八月降貝子。  寶親王弘歷:世宗雍正四子,即清高宗乾隆。雍正十一年二月封。  和親王弘晝:雍正五子,十一年正月封,乾隆三十五年卒。  和親王永璧:弘晝子,初封輔國公,乾隆三十五年十月晉封,三十七年卒。  定親王永璜:乾隆長子,乾隆十五年三月追封。  履親王永珹:乾隆四子,允祹嗣後,原襲郡王,乾隆四十二年卒,嘉慶四年三月追封親  王。  循郡王永璋:乾隆三子,乾隆二十五年七月卒,追封循郡王。  榮親王永琪:乾隆五子,三十年十一月封,三十一年卒。  質親王永瑢:乾隆六子,五十四年十月封,五十五年卒。  哲親王永琮:乾隆七子,嘉慶四年三月追封。  儀親王永璇:乾隆八子,嘉慶四年正月封,道光十二年卒。  成親王永瑆:乾隆十一子,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封,道光三年卒。  嘉親王顒琰:乾隆十五子,即仁宗嘉慶,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封。  慶親王永璘:乾隆十七子,嘉慶二十五年三月封,尋卒。  定親王綿恩:永璜二子,原襲郡王,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晉封,道光二年卒。  榮郡王綿億:永琪子,原襲貝勒,嘉慶四年正月晉封,二十年卒。  穆郡王:未命名,嘉慶長子,二歲尋卒,嘉慶二十五年八月追封。  智親王旻寧:嘉慶次子,即宣宗道光,嘉慶十八年九月封。  敦親王綿愷:嘉慶三子,二十五年七月封,道光十八年十二月卒。  瑞親王綿忻:嘉慶四子,二十四年正月封,道光八年七月卒。  惠親王綿愉:嘉慶五子,道光十九年正月封,同治三年十二月卒。  定親王奕紹:綿恩子,原襲貝勒,道光二年六月晉封,十六年卒。  慶郡王奕采:儀順郡王綿志子過繼永璘,原襲貝勒,道光十六年九月晉封,二  十年十月坐事削。  慶親王奕匡:永璘六子綿性後,光緒十年十月進慶郡王,二十年懿旨進親王,世襲。  隱志郡王奕緯:道光長子,咸豐元年晉封郡王。  順郡王奕綱:道光次子,二歲卒,三十年正月追封。  慧質郡王奕繼:道光三子。三歲卒。咸豐元年追封。  敦親王奕脤:道光五子過繼為綿愷後,初襲郡王,咸豐十年正月晉封,光緒十五年正月卒。  恭親王奕欣:道光六子,三十年正月封,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卒,世襲。  醇親王奕譞:道光七子,光緒、溥儀之祖父。咸豐元年封醇郡王,同治三年,加親王銜。十一年,晉封醇親王。十二年,光緒十六年十一月卒,世襲。  鐘郡王奕詒:道光八子,三十年正月封,同治七年十一月卒。  孚郡王奕譓:道光第九子。三十年正月封。十一年親王銜。光緒三年二月卒。  端郡王載漪:奕脤子,同治十年出嗣為奕志孫。原襲貝勒,光緒二十年正月晉封,二十六年十二月因縱義和團奪爵。  憫郡王:咸豐次子,生未命名逝,咸豐十一年十二月追封。  相對歷朝而言,清室異姓封王者數量的確少的可憐,但也絕不像公眾想象的那般隻有“三藩”,本朝生前獲封王者共五人,薨後追贈者四人,起崇德迄嘉慶,合六朝四代記九名。  生前封王者  吳三桂:順治元年五月封平西王,康熙元年晉封親王。  孔有德:順治六年五月封定南王。  耿忠明:順治六年五月封靖南王。  尚可喜:順治六年五月封平南王,康熙十四年正月晉封親王。  孫可望:順治十四年十二月封義王。  薨後贈王者  揚古利:崇德二年正月由超品公贈。  黃度芳:一等海澄公黃梧子,康熙十五年三月由襲爵贈。  傅恒:嘉慶元年五月由一等忠勇公追贈。  福康安:嘉慶元年五月由嘉勇忠銳貝子贈。相關閱讀推薦:臘月二十四掃塵習俗起源:灶王爺大戰三屍神代雍正受過:十三王爺從失蹤到官至極品的秘密灶王爺的傳說 灶王爺是誰,如何送灶王爺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