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變革

追近世界的最後機會:漠視一戰變革滯後瞭軍工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不久,清帝被迫遜位,“大清王朝”成為歷史名詞。但因各派勢力政見不同,利益沖突,中國很快就陷入瞭長時間的政治動亂和內部混戰之中。   不到三年,在遙遠的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歐洲同樣陷入全面混戰,東亞的中國、日本先後參戰,而新興強權美國最終也卷入瞭戰爭。   這正是觀察中國與世界軍事力量差距的一個絕佳時機。   人傢放炮,咱們放煙花   第一次世界大戰,大體上可以稱為“半機械化戰爭”。這次戰爭以工業化為基礎,實行大規模的人力物力動員和遠距離運輸,擁有可持續轟擊的強大的炮兵火力,飛艇、坦克、潛艇等新型海陸空武器相繼投入戰場,甚至駭人的毒氣也派上瞭用場。總之,人類的戰爭首次呈現出綜合國力比拼、消耗的明顯特征。   但以決定勝負的關鍵戰事而言,一戰本質上仍是一場歐洲大陸的陸上攻防戰。

中國古代史上一個女子的抗爭引發的一場法律變革

  導讀:歷朝歷代,法律都在不斷地修訂和完善,隨著社會的進步,法律也由嚴酷逐步走向寬緩。然而,中國古代的法律修訂和變革,往往是伴隨著社會的大變革和朝代更替進行的,因為一個女子的抗爭從而引發一場法律的變革,卻不能不說是一個特例。在漢文帝時代,這樣的事情還真就實實在在地發生瞭。引發這場變革的女子叫做緹縈,她是齊國太倉令淳於意的第五個女兒。一般認為,這場變革是漢文帝的宅心仁厚,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又是因為緹縈的抗爭,如果緹縈隨波逐流於那個時代的一般行事方式,這場變革有可能不會發生,或者至少要晚一些發生。  文帝十三年(前167),齊國的太倉令(管糧庫的官)淳於意犯瞭罪被押送到京城長安拘禁起來。淳於意沒有兒子,隻有五個女兒。臨行時他罵女兒們說:“生孩子不生兒子,遇到緊急情況,就沒有用處瞭。”他的小女兒緹縈(音:tiying)傷心地哭瞭,就跟隨父親來到長安。她向朝廷上書說:“我的父親做官,齊國人都稱贊他廉潔公平,現在因觸犯法律而犯罪,應當受刑。我哀傷的是,受瞭死刑的人不能再活過來,受瞭肉刑的人肢體斷瞭不能再接起來,雖想走改過自新之路,也沒有辦法瞭。我願意被收入官府做奴婢,來抵父親的應該受刑之罪,使他能夠改過自新。”這封上書還真的到瞭漢文帝那兒,文帝憐憫緹縈的孝心,下詔說:“上古時期政治清明,隻要在有罪的人帽子上畫上一個記號,民眾就不犯法瞭。如今法令中有刺面、割鼻、斷足三種肉刑,可是犯法的事情仍然不能禁止,這是因為我道德不厚教化不明所致。現在人犯瞭過錯,還沒有施以教育就加給刑罰,那麼有人想改過從善也沒有機會瞭。施用刑罰以致割斷犯人的肢體,刻傷犯人的肌膚,終身不能長好,多麼令人痛苦而又不合道德呀!作為國傢的最高父母,這樣做,難道合乎天下父母之心嗎?於是下詔廢除肉刑,用其他刑罰代替。並依照犯人所犯罪行的輕重,隻要他們不逃亡,期滿免罪。同時命令有關人員制定出相關法令。這或許就是中國最早的“有期”徒刑吧!因為在此之前,人們犯瞭罪,要麼處死,要麼肉刑,剩下的就是徒役,也就是奴隸,根本就沒有“期滿免罪”之說。   根據漢文帝的這個詔令,丞相張蒼、禦史大夫馮敬提出瞭具體建議條文:應該判處髡(音kun,拔光頭發)刑的,男的改罰城旦(修城墻),女的改罰舂米;應該判處黥(音qing,面部刺字)髡刑的,改為剃發、頸帶鐵鏈,男的城旦,女的舂米;應判處劓(音yi)刑的,改為鞭笞三百;應判處刖(yue)刑的,砍斷左腳改為鞭笞三百;應砍斷右腳以及殺人自首、貪贓枉法,監守自盜已經頂罪而又犯瞭鞭笞罪的一律公開斬首。已經判為城旦、舂米的,服刑到一定年限,就可免罪。   文帝同意瞭這些條文。這些法律條文的改變,有什麼實際意義呢?古人認為“人之發膚受之父母”,頭發是終生不能剃掉的,拔掉頭發、臉上刺字、割掉鼻子,他不再是一個社會上的正常人,表明他一生一世都是一個“罪犯”。當一個人被判處這樣的刑罰,喪失瞭作為一個正常人的資格,他還能繼續娶妻生子存在於社會嗎?封建社會是農業經濟,以傢庭為單位,父子傳承,如果一個人已經有瞭兒子,一旦犯瞭法被判處這樣的刑罰,誰又會讓女兒嫁給這樣的傢庭?這就是緹縈和漢文帝都提到的“沒有改過自新的機會”的原因。改為修城墻、舂米等勞役活,到瞭期滿,這個人回到瞭傢裡,也就是正常的回歸瞭社會。砍腳的那種刖刑更不用說,他不僅不能作為正常人存在於社會,喪失瞭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還會成為這個傢庭的重大負擔。可見,這樣的法律條文的改變,其意義是革命性的,稱之為變革毫不為過。從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正是由於緹縈的抗爭,才導致瞭這樣一場重大的法律變革。那麼,緹縈都做瞭一些什麼樣的抗爭呢?相關閱讀推薦:揭秘:誰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自我推銷最成功的人?中國古代的雪有多大:康熙年間大雪連降40天揭秘:誰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天下第一的車夫?鹽在古代為何比金子還值錢?先秦諸國“得鹽者強”揭秘:古代歷史上鄭國為何成為春秋霸主的演兵場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五次最著名的邊疆收復戰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和世俗觀念抗爭  父系社會的顯著特征就是重男輕女,緹縈的父親淳於意也不兩樣,出瞭問題,他想到的是自己沒有兒子。因為沒有兒子,他不拿傢當傢,到處交遊。因為他醫術高明,對一些不治之癥不肯治療,因此被病傢怨恨並告發。這也可以看做是沒有兒子的原因,假如他有兒子,告發他的人有可能害怕結怨仇傢而費一番思量。緹縈是一個弱女子,聽到父親的話她也會哭,但她並沒有沉默,而是選擇瞭奮起抗爭。她跟隨父親到瞭首都長安,並上書皇帝。從齊國到長安,路途萬裡,其艱辛可想而知。如果說這個可以通過毅力堅持的話,上書皇帝則更是需要超常的勇氣和智慧,緹縈是一個小官的孩子,是一個沒有爵位、沒有繼承資格的女子,她敢於上書皇帝,沒有一種抗爭精神是做不到的。  和法律條文中的非人性的一面抗爭  緹縈的上書,抓住瞭一個最根本的東西,人性中的悔惡向善。一個人可能一時會有罪惡的念頭,但是,大部分人都會對自己的不法行為後悔,真正死不悔改的人少之又少。肉刑這種侮辱性的刑罰恰恰是堵住瞭人們悔改之路。緹縈大膽地指出瞭這種刑罰的弊端,提出瞭“想走改過自新之路”這個人性中悔過向善的最基本的東西。所以,她不是僅僅提出“願意被收入官府做奴婢”為父親頂罪,而是先指出肉刑的非人性,然後說讓父親能夠“改過自新”!難怪這樣的抗爭能都得到漢文帝的認可!如果不是緹縈和法律條文的抗爭,而她僅僅選擇替父親頂罪,漢文帝能夠引起自責並作出廢除肉刑的決定嗎?   和法律傳統抗爭  封建社會的觀念,父業子承,相對應的是“父債子還”。如果犯的不是十惡不赦之罪,按照漢代的法律傳統,是可以用其他方法抵罪的,比如說以錢抵罪。如果淳於意有兒子,他可以選擇以自身或其他方法抵頂其父之罪,但是淳於意隻有女兒,沒有兒子,他沒有瞭指望,他隻有哀嘆:“生孩子不生兒子,遇到緊急情況,就沒有用處瞭”。可是緹縈不認可,她主動提出以自己沒入官府做奴婢為條件,換取父親的自由。所以說她是在和法律傳統抗爭。女子被沒入官府為奴婢,一般情況是自身犯罪或者是受父、夫牽連,主動提出來以身為父親抵罪,不是當時的社會傳統,也就不是當時的法律傳統,緹縈這樣做瞭,所以說是抗爭。  當然,緹縈的抗爭能夠引發一場法律的變革還有一些必不可少的條件,如漢代社會的開明、漢文帝宅心仁厚等等。諸侯國的太倉令算不上大官,一個小小官吏的女兒為何能夠給皇帝上書?而這樣一個小女子的上書又為什麼能夠交到皇帝手上?想想呂後能夠“稱制”當上實際上的皇帝,漢武帝的母親嫁瞭人生瞭孩子還能再嫁給皇帝,就可以知道漢代對女子的寬容,它既超過瞭前人,也為後世整個封建社會所不及。緹縈的上書,隱含著對法律條文的指責,漢文帝看到瞭緹縈的上書,沒有生氣發怒,這不是一般皇帝能夠做到的。漢文帝不但做到瞭,還從自身尋找原因,並做出瞭檢討和改變,當然是這場變革的主角。不管怎麼說,這場法律的變革是由緹縈上書救父引起,她的孝心、智慧和敢於抗爭的勇氣令人敬佩。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西漢騎兵的起源和作用:一場慘敗引發的軍事變革

  西漢騎兵起源和作用:騎兵,是古代最重要的兵種之一。這一點不但馬克思恩格斯都做過專門論述,並且也為古代世界的戰爭所證明。中國最早的建制騎兵,出現於戰國時期的趙國。在漢初時騎兵嶄露頭角,但其第一個全面興盛的時代是在西漢武帝時期。在漢匈之間長期激烈的戰爭中,漢朝正是憑借著空前強大的騎兵部隊,扭轉瞭一直以來漢軍在戰場上的劣勢,改變瞭不利地位。不過有的觀點認為,西漢軍隊的歷次勝利主要是依靠騎兵,騎兵發揮瞭決定性作用,其他的兵種都是無足輕重的。  一、西漢騎兵的起源  西漢王朝的騎兵,誕生於烽火連天的楚漢戰爭。時為漢王的劉邦率部與以項羽為首的楚軍逐鹿中原。項羽魔下的楚軍以騎兵為主,其作戰特點是集中精銳兵力,強攻以速戰速決。以步兵為主的漢軍不是機動靈活、攻擊力強大的楚軍的對手。在公元前2以年的彭城大戰中,“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數量遠勝於楚軍,並且憑借彭城以逸待勞,但卻為長途跋涉的楚軍打敗。漢軍有十餘萬人陣亡,餘部“皆南走山”,楚軍追擊至靈璧東唯水上,“漢卒十餘萬皆人唯水,唯水為之不流”。  經此大敗,劉漢集團深刻地意識到瞭自己在騎兵建設上的嚴重不足。亡羊補牢,猶未晚也,於是“漢王乃擇軍中可為騎將者……乃拜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將郎中騎兵擊楚騎於榮陽東,大破之”。初嘗勝果的劉邦更加重視騎兵瞭,他不但註重己方騎兵的裝備和訓練,並且對敵方騎兵的關註也大為提高瞭。同年秋,劉邦命令韓信、曹參、灌嬰攻魏國。戰前詢問敵情,劉邦先問大將名,其次就問騎兵將領,再次才問步兵將領名。可見在劉邦心目中,騎兵的位置已經在步兵之前瞭。   劉漢集團對騎兵的重視也迅速帶來瞭回報:韓信率軍攻趙時,奇襲趙軍營地的部隊就是二千輕騎;項羽自該下突圍,執行追擊的是騎將灌嬰的五千騎兵。由此可見,騎兵已經成為漢軍中最核心、最精銳的力量,並且在劉漢集團建立政權的過程中立下瞭汗馬功勞。漢朝騎兵已經開始在歷史的舞臺上展現鋒芒瞭。相關閱讀推薦:西漢王莽殺子謎案:王莽真殺瞭自己三個兒子?王莽死後為何還慘遭虐屍?西漢王莽是怎麼死的楚漢之爭的影響:最終實現瞭西漢王朝的大一統李廣利是誰 西漢將軍李廣利簡介 李廣利的死亡樊噲是如何死的 西漢開國元勛樊噲的死因真相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二、重視騎兵的誘因與措施  中原局勢正趨於穩定,然而北方邊境狼煙又起。公元前201年秋,韓王信以馬邑降匈奴,約共攻漢。次年冬,漢高帝親率軍征討,初戰告捷。是時天寒降雨雪,冒頓單於隱匿其精兵,佯敗以誘漢軍。漢軍三十二萬中多為步兵,難以追擊,於是漢高帝隻率少量兵力“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響。匈奴騎,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乳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驪馬”,後得陳平用計方能突圍。白登一戰,讓漢軍上下都見識到瞭匈奴騎兵的真正實力。這種實力上的懸殊對比,深深的刺激瞭漢朝統治階級,使其一方面行和親以爭得休養生息的同時,另一方卻大力發展騎兵部隊,以圖能與胡騎一爭高低。  發展騎兵,首先要有數量足夠的上乘戰馬。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的封建王朝,歷來是重視牛甚於馬匹的,而且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中原地區所產的馬匹其數量、質量均難及北方遊牧地區。解決之道,就是建立可以動用國傢資源力量,具備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夠采取較為先進的養馬技術的國傢養馬場。史書上的苑馬、群牧所,都是國傢養馬場。它由國傢劃出指定的區域,投入專門經費,培育馬種,飼養、訓練馬匹,最後將馬調配給軍隊使用。國傢養馬場有專職機構負責管理,管理者通常是國傢直接任命的高級官員。這種國傢形式的養馬,其實自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在西漢初年趨於完善。景帝二年“始造苑馬以廣用”,武帝“為伐胡故,盛養馬,馬之往來食長安者數萬匹,卒掌者關中不足,乃調旁近郡”。可見,國傢養馬場的策略是行之有效的,此後在我國歷史上長期不衰,逐漸發展,成為歷朝馬政的重要內容。  有瞭良馬,還要有訓練有素的騎士。漢朝軍隊非常善於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兵員,三河、穎川、沛郡、淮陽、汝南、巴蜀等多山地諸郡可選材官之士;江淮以南多水澤之地可選樓船之士;而“天水、隴西……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此地之民自是選拔精銳騎兵的上上之選。即使是通過精挑細選得來的兵員,仍然要接受嚴格的訓練。晃錯曾上書言:“士不選練,卒不服習,起居不精,動靜不集,趨利弗及,避難不畢,前擊後解,與金鼓之指相失,此不習勒卒之過也,百不當十”。由馬上而得天下的漢朝統治階級,對烏合之眾不可能打贏戰爭這一點有著清醒的認識,因此規定“非教士不得從征”,“教士”者,張晏註日:“士不素習不得應召”,所以說,漢朝應征兵員都經過瞭嚴格的訓練,具有很強的戰鬥力。   三、騎兵的作用  數十年的休養生息,使得西漢國力得到瞭空前的發展,同時也訓練出瞭強大的軍隊。西漢的國傢戰略逐漸由防禦轉向進攻,騎兵,這支漢朝軍事力量中最為精銳的部隊,在戰略反攻中扮演瞭重要角色。早在漢文帝三年(前177年)的一次軍事行動中,就“發邊吏騎八萬五千…,遣承相穎陰侯灌嬰擊匈奴”,這時的漢軍騎兵已經初成氣候,光邊境騎兵就有八萬之眾。而當漢武帝執政後,漢朝向匈奴發動瞭長期大規模的軍事進攻,漢軍騎兵當仁不讓成為進攻的先鋒。漢武帝元興二年公元前133年,西漢王朝設下馬邑之謀:“漢伏兵車騎材官三十餘萬匿馬邑旁谷中”,漢軍騎兵參與瞭西漢戰略反攻的序幕。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元光六年(前129年),漢使衛青、公孫賀、公孫敖、李廣四將各率萬騎出擊,這是漢朝騎兵第一次獨立擔當進攻任務。元朔五年(前124年)春,漢以衛青為大將軍,將六將軍,十餘萬人出朔方、高胭擊匈奴,其中騎兵三萬,擒匈奴右裨賢王及部眾共萬餘人,凱旋而歸。元朔六年(前123年)春,大將軍衛青將六將軍兵計十餘萬騎出定襄擊匈奴。同年,霍去病,“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裡赴利……斬首虜二千二十八級及相國、當戶,斬單於大父行籍若侯產,生捕季父羅姑比”。這是一次極為成功的長途奔襲,充分展現瞭騎兵傑出的機動性和突襲能力,擅長騎兵作戰的霍去病也由此開始瞭其短暫而又輝煌的軍事生涯。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驃騎將軍率戎士,逾烏贅,討遨淮,涉狐奴,歷五王國,軸重人眾懾謬者弗敢取,冀獲單於子。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有餘裡,合短兵,殺折蘭王,斬虜胡王,誅全甲,執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首虜八千餘級,收休屠祭天金人,元狩四年(前119年),“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粥之士,約輕資,絕大幕,涉獲章渠,以誅比車者,轉擊左大將軍,斬獲旗鼓,歷涉離侯。濟弓間,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管山,單於姑衍,登臨瀚海。執鹵獲醜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師率減什三,取食於敵,連行殊遠而糧不絕”。類似的戰功彪炳史冊。精良的漢朝騎兵加上傑出將領的指揮,使得西漢的軍事開拓達到瞭前所未有的巔峰。  四、戰車兵和步兵的作用  通過上文可知,騎兵在西漢的歷次戰爭中都起到瞭十分重要的作用。不過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忽視甚至貶低其他兵種存在的價值,那種認為騎兵可以包打天下的觀點是十分偏頗的。古代人對這一點就有非常清醒的認識,如晃錯上言兵事:“丈五之溝,漸車之水,山林積石,經川丘阜,中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車騎二不當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屬,平原曠野,此車騎之地也,步兵十不當一”。可見,每個兵種都有它的用武之地,關鍵在於因地制宜,使用得當。即使是被有的研究者認為行將退出歷史舞臺的戰車,也在西漢初年甚至此後較長的時間內都發揮瞭作用。

西漢騎兵的起源和作用:一場慘敗引發的軍事變革

  西漢騎兵起源和作用:騎兵,是古代最重要的兵種之一。這一點不但馬克思恩格斯都做過專門論述,並且也為古代世界的戰爭所證明。中國最早的建制騎兵,出現於戰國時期的趙國。在漢初時騎兵嶄露頭角,但其第一個全面興盛的時代是在西漢武帝時期。在漢匈之間長期激烈的戰爭中,漢朝正是憑借著空前強大的騎兵部隊,扭轉瞭一直以來漢軍在戰場上的劣勢,改變瞭不利地位。不過有的觀點認為,西漢軍隊的歷次勝利主要是依靠騎兵,騎兵發揮瞭決定性作用,其他的兵種都是無足輕重的。  一、西漢騎兵的起源  西漢王朝的騎兵,誕生於烽火連天的楚漢戰爭。時為漢王的劉邦率部與以項羽為首的楚軍逐鹿中原。項羽魔下的楚軍以騎兵為主,其作戰特點是集中精銳兵力,強攻以速戰速決。以步兵為主的漢軍不是機動靈活、攻擊力強大的楚軍的對手。在公元前2以年的彭城大戰中,“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數量遠勝於楚軍,並且憑借彭城以逸待勞,但卻為長途跋涉的楚軍打敗。漢軍有十餘萬人陣亡,餘部“皆南走山”,楚軍追擊至靈璧東唯水上,“漢卒十餘萬皆人唯水,唯水為之不流”。  經此大敗,劉漢集團深刻地意識到瞭自己在騎兵建設上的嚴重不足。亡羊補牢,猶未晚也,於是“漢王乃擇軍中可為騎將者……乃拜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將郎中騎兵擊楚騎於榮陽東,大破之”。初嘗勝果的劉邦更加重視騎兵瞭,他不但註重己方騎兵的裝備和訓練,並且對敵方騎兵的關註也大為提高瞭。同年秋,劉邦命令韓信、曹參、灌嬰攻魏國。戰前詢問敵情,劉邦先問大將名,其次就問騎兵將領,再次才問步兵將領名。可見在劉邦心目中,騎兵的位置已經在步兵之前瞭。   劉漢集團對騎兵的重視也迅速帶來瞭回報:韓信率軍攻趙時,奇襲趙軍營地的部隊就是二千輕騎;項羽自該下突圍,執行追擊的是騎將灌嬰的五千騎兵。由此可見,騎兵已經成為漢軍中最核心、最精銳的力量,並且在劉漢集團建立政權的過程中立下瞭汗馬功勞。漢朝騎兵已經開始在歷史的舞臺上展現鋒芒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