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貴族

鄭國貴族子產:孔子都為之感慨萬千的著名政治傢

  據《左傳》記載,子產死的時候,孔子感嘆稱“古之遺愛也”。在鄭州東大街,原來有宋代修建的子產祠,也稱遺愛祠。如今,在金水河鄭州大學南校區段,有關部門建有子產祠園,供人們憑吊這位先賢。   按管轄面積說,子產相當於鄭州市“市長”。如今叫做“鄭州”的這一地域,在2530多年前,“市長”是子產的“菜”。當然,那時沒有“市長”這個名堂,他的名分是“鄭國執政”。   對於這位“老市長”,也許鄭州人並不陌生,金水河鄭州大學南校區段,建有子產祠園。那是一個景色清幽的好地方,每天不少市民來來往往,出入於祠園高大的牌坊下,或散步、遛狗、打門球,或者借助夜色的掩護談情說愛,各自“得其所哉”。   往前瞭說,過去新鄭縣、鄭縣歷代都有子產祠,清人有詩雲“鄭跡多淪沒,猶存遺愛祠”,這遺愛祠,指的就是子產祠。   一個人死後2500多年,還能不被人遺忘,在他曾經生活過的土地上留有痕跡,這已屬不易。但當閱讀瞭大量有關子產的資料後,記者深深覺得,相對於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來說,這位鄭州的“老市長”還是被人們淡忘瞭。   子產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人物。“得其所哉”、“天道遠,人道邇”、“眾怒難犯,專欲難成”、“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寬猛相濟”、“古之遺愛”等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成語,有的是子產的原話,有的是孔子等人對他的評價。

商鞅是衛國貴族為什麼最終選擇為秦國效力?

  我們要瞭解中國古代,如果不把商鞅變法搞清楚瞭,基本上就是說來說去,你找不到根本。所以商鞅變法,一方面打造瞭一個,最適合那個時代的一種國傢體制,那麼隨著這個國傢主宰瞭天下以後,他又把他這個體制推向全國,所以兩千年的很多間題,長處、短處、缺陷、優點都從這兒開始。所以商鞅變法我們就要從頭說起。秦穆公是明智的君主。卻跨不過三晉向西發展,他死後,秦國是四大國之一。可是秦的文明歷史發展都是逆水行舟。一是君主換來換去,古代政治有一個標準,看帝王的在位時間長短,常換肯定亂套。秦國一度陷入亂局,躁公上臺,這是謚號,看得出他的暴躁。   秦孝公上臺,下求賢令。“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裡,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回顧歷史,全民一聽,每個國民對本國歷史的情感是天生的。秦孝公接著說,“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這是說困難,“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受三晉欺負瞭。拿走瞭大片土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這是讓人恥辱的事。“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贊揚他父親被安撫邊境,向東發展。這是秦的大欲所在。“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有能出奇計的賓客,使秦強盛的,“吾且尊官,與之分土”。這是抓住人們的功利心來求賢。整個秦國人眼前一亮。要強秦要向東發展。   當時不少人去,商鞅重要。他也叫衛鞅,是吳起的老鄉,是魏國人。他好刑名之學,法律打官司這些他喜歡。這與衛國有關系。衛國在河南安陽南,西周建國時,這是一群殷商人,派瞭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衛,這兒不好治。《尚書》中有文章是周公教育康叔的。那些殷商人,得用當地的法律來治當地人民。這是西周開國的開闊性。殷商文化有豐富的內容,刑法上發達。“刑名從商”,得遵循商人的經驗。這是荀子的觀點。商鞅受這些影響,好刑名之學。   儒傢講德法傢講刑。魏文侯當時強大,商鞅也來到這兒找機會。吳起這時呼風喚雨,商鞅還是小角色。投奔的是公叔痤。在他手下,公叔痤發現其不尋常。魏文侯死瞭,魏武侯也沒瞭,是梁惠王在位。這人敗瞭魏的霸業。他手下的人才不用,商鞅的走也與他有關。梁惠王訪公叔痤,公叔痤推薦商鞅。梁惠王隻是嘴上答應,心裡不以為然,公叔痤看出來,又勸梁惠王,不用,就早殺掉。梁惠王也仍是好好好,走瞭後,公叔痤為商鞅考慮,跟商鞅說,還是走吧。商鞅一笑,說瞭,君主不能用我,就說明沒瞧得上我,也就不會殺我。所以我安全。這點上,商鞅是明白人。   這是秦孝公求賢令呼喚下,商鞅入秦,景監太監起瞭介紹作用。景監接近秦孝公,所以,也就不講出處瞭。儒傢講這個,商鞅不講這個。找景監,推薦給瞭秦孝公。商鞅談自己的理想,開始秦孝公還聽,後來睡著瞭。秦孝公間景監,不著調。景監就責怪商鞅。商鞅笑瞭,我說的是帝道,有人說是黃老之道,不合急於發展的秦孝公的口味。也有說是三黃五帝。再找機會,秦孝公還是不中意。景監說的是三王之道。君主說的是這多難哪。“久遠,吾不能待”。   於是商鞅找到瞭,再說霸道,是迅速讓秦國富國的霸道。結果秦孝公聽得不覺移席。這套言論全盤接受。準備大用時,商鞅說,“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商矣。”帝道王道不接受,接受霸道,秦會強,但是秦也難與殷周王朝相比瞭。我認為不是商鞅的話,是司馬遷的話。商鞅能讓秦強大,卻不能治理國傢瞭。這是後話。這是戰國策士的風范,要什麼給什麼。《戰國策》中有大量這樣的人物。策幹往往有智力沒德行,有辦法沒主張。商鞅的幾次記錄,可以看得出他是實用主義者。

震驚:歷史上締造四個王朝的古代第一貴族集團

  縱橫中國近二百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共創造出四個王朝,分別是西魏,北周,隋,唐,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奇跡。  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門閥世族活躍在政治舞臺上,門閥世族在東漢中葉已經把持壟斷瞭仕途;曹魏時期創行的九品中正制保證瞭門閥世族的政治特權,有助於門閥世族的形成,東晉王朝時期,門閥世族及其統治達到瞭鼎盛。到瞭南北朝時期,曾經風光無限的東晉門閥世族們,隨著東晉的滅亡,劉宋的興起而逐漸衰敗,王謝庾桓這些響當當的貴姓也已經不復當年,眼看中國貴族的黃金時代就要結束,這時,一個新興的貴族集團橫空出世,一飛沖天,延續瞭中國貴族時代的壽命,並開創瞭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時代,這就是縱橫中國近二百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它起源於代北武川,初建於關中,空前絕後地創造出四個王朝,分別是西魏,北周,隋,唐,並將中國推向瞭一個新的歷史高峰,其發端便是盛極一時的西魏八大柱國。  八柱國傢,分別為: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西魏皇室諸王之首,十二大將軍裡也有元氏的三人:廣平王元贊、淮安王元育、齊王元廓。),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趙貴(以德智而成其功名),於謹(北周三老之一,於謹在八柱國中以謀略為優,諸子在周隋間皆位重一時,而又以於翼為最),獨孤信(楊堅嶽父,李淵外祖父),侯莫陳崇(三子皆為北周猛將,而其兄侯莫陳順更是十二大將軍之一)。他們創造瞭西魏、北周、隋、唐四個朝代輝煌的歷史。大唐史書曰:“今之稱門閥者,咸推八柱國傢。當時榮盛,莫與為比。”   柱國,原意是北魏的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始封於爾朱榮,爾朱榮敗亡後被廢置,到宇文泰再興東魏時又重新設立。在西魏大統十六年以前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共封給八個人,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當時號稱“八柱國傢”,八柱國中趙貴成就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戰立名,李弼將略能軍,於謹以謀輔事,侯莫陳崇以勇縱橫,獨孤信以德撫民。其中宇文泰總領諸軍,而元欣為西魏皇族,兵權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統領兩名大將軍,即為府兵中的“十二大將軍”。在這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中,產生瞭從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門閥貴族,而這幾個時代的皇室後族大多都出自這些傢族——宇文泰子孫為北周皇族,李虎子孫為唐朝皇族,大將軍楊忠子孫為隋朝皇族,北周歷代皇後多在這些傢族中產生,隋文帝的皇後與唐高祖李淵之母都出自八柱國裡的獨孤信。  根據歷史學傢陳寅恪先生的說法,這個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有兩大特征:一、“融治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二、此集團中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另外,府兵中的十二大將軍具體為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泰侄兒)、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隋文帝楊堅之父)、豆盧寧、賀蘭祥(宇文泰外甥)、王雄,皆世之名將。此外另有王思政、王羆、蔡佑、耿豪等名將。關隴集團中,其它後起將才如宇文憲(宇文泰第五子)、尉遲迥(宇文泰外甥)、韋孝寬、長孫晟(唐朝長孫皇後之父)、賀若弼、韓擒虎、李世民(宇文泰曾外孫)、李靖(韓擒虎外甥)、侯君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將,這麼多具有文韜武略的經天緯地之才,為北周統一北方以至隋唐統一全國奠定瞭堅實的人才基礎。  威名赫赫、勢力極其強大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在西魏、北周、隋、唐初曾盛極一時,皇室與其將相大臣幾全出於這一集團。到瞭唐太宗時期,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權力漸衰,與新興的山東豪傑頗有爭鬥。而長孫無忌出任顧命大臣,是關隴集團最後的閃光。武後欲消滅唐室之勢力,遂開始施行一系列瓦解此貴族集團之手段,如崇尚進士文辭之科破格用人及漸毀府兵之制等皆是。到瞭有“李唐盛世”之稱的唐玄宗時期,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勢力已不復存在瞭。相關閱讀推薦:王政君如何間接將西漢王朝推向滅亡?真實王政君揭開清王朝後宮多醜女的秘密 多半是親戚?縱觀中國歷史上存活時間最長的一個王朝:薛國大明王朝的“裝甲車”:孫承宗組建瞭最早的車營納蘭明珠簡介:康熙王朝權傾朝野打的大清相國解密契丹王朝神秘失蹤之謎:契丹人今在何方?

竟締造瞭四個王朝:古代中國第一貴族集團勢力!

  縱橫中國近二百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共創造出四個王朝,分別是西魏,北周,隋,唐,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奇跡。  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門閥世族活躍在政治舞臺上,門閥世族在東漢中葉已經把持壟斷瞭仕途;曹魏時期創行的九品中正制保證瞭門閥世族的政治特權,有助於門閥世族的形成,東晉王朝時期,門閥世族及其統治達到瞭鼎盛。到瞭南北朝時期,曾經風光無限的東晉門閥世族們,隨著東晉的滅亡,劉宋的興起而逐漸衰敗,王謝庾桓這些響當當的貴姓也已經不復當年,眼看中國貴族的黃金時代就要結束,這時,一個新興的貴族集團橫空出世,一飛沖天,延續瞭中國貴族時代的壽命,並開創瞭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時代,這就是縱橫中國近二百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它起源於代北武川,初建於關中,空前絕後地創造出四個王朝,分別是西魏,北周,隋,唐,並將中國推向瞭一個新的歷史高峰,其發端便是盛極一時的西魏八大柱國。  八柱國傢,分別為: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西魏皇室諸王之首,十二大將軍裡也有元氏的三人:廣平王元贊、淮安王元育、齊王元廓。),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趙貴(以德智而成其功名),於謹(北周三老之一,於謹在八柱國中以謀略為優,諸子在周隋間皆位重一時,而又以於翼為最),獨孤信(楊堅嶽父,李淵外祖父),侯莫陳崇(三子皆為北周猛將,而其兄侯莫陳順更是十二大將軍之一)。他們創造瞭西魏、北周、隋、唐四個朝代輝煌的歷史。大唐史書曰:“今之稱門閥者,咸推八柱國傢。當時榮盛,莫與為比。”   柱國,原意是北魏的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始封於爾朱榮,爾朱榮敗亡後被廢置,到宇文泰再興東魏時又重新設立。在西魏大統十六年以前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共封給八個人,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當時號稱“八柱國傢”,八柱國中趙貴成就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戰立名,李弼將略能軍,於謹以謀輔事,侯莫陳崇以勇縱橫,獨孤信以德撫民。其中宇文泰總領諸軍,而元欣為西魏皇族,兵權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統領兩名大將軍,即為府兵中的“十二大將軍”。在這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中,產生瞭從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門閥貴族,而這幾個時代的皇室後族大多都出自這些傢族——宇文泰子孫為北周皇族,李虎子孫為唐朝皇族,大將軍楊忠子孫為隋朝皇族,北周歷代皇後多在這些傢族中產生,隋文帝的皇後與唐高祖李淵之母都出自八柱國裡的獨孤信。  根據歷史學傢陳寅恪先生的說法,這個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有兩大特征:一、“融治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二、此集團中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  另外,府兵中的十二大將軍具體為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泰侄兒)、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隋文帝楊堅之父)、豆盧寧、賀蘭祥(宇文泰外甥)、王雄,皆世之名將。此外另有王思政、王羆、蔡佑、耿豪等名將。關隴集團中,其它後起將才如宇文憲(宇文泰第五子)、尉遲迥(宇文泰外甥)、韋孝寬、長孫晟(唐朝長孫皇後之父)、賀若弼、韓擒虎、李世民(宇文泰曾外孫)、李靖(韓擒虎外甥)、侯君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將,這麼多具有文韜武略的經天緯地之才,為北周統一北方以至隋唐統一全國奠定瞭堅實的人才基礎。  威名赫赫、勢力極其強大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在西魏、北周、隋、唐初曾盛極一時,皇室與其將相大臣幾全出於這一集團。到瞭唐太宗時期,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權力漸衰,與新興的山東豪傑頗有爭鬥。而長孫無忌出任顧命大臣,是關隴集團最後的閃光。武後欲消滅唐室之勢力,遂開始施行一系列瓦解此貴族集團之手段,如崇尚進士文辭之科破格用人及漸毀府兵之制等皆是。到瞭有“李唐盛世”之稱的唐玄宗時期,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勢力已不復存在瞭。相關閱讀推薦:生為上柱國死作閻羅王!隋朝鮮為人知的大隋名將歷史上鮮為人知的北魏八大柱國:西魏八大柱國由來韓擒虎簡介 隋朝著名將領上柱國將軍韓擒虎生平李孝恭簡介 唐初宗室名將北周八柱國李孝恭生平郭孝恪簡介 唐初名將左驍衛將軍上柱國郭孝恪生平

皇太極繼位解密:貴族公推制情況不存在嫡庶之分

  皇太極之繼位是否以庶奪嫡?凡此,都涉及到他的出身。弄清皇太極是嫡出抑或庶出,關鍵在於考察他繼位前其生母孟古在努爾哈赤諸妻妾中是否有正室的身份。   清太宗皇太極究竟是嫡出還是庶出,由於尚無專門研究,迄今仍是個疑案。《清實錄》中,皇太極的生母孟古被稱為皇後也即嫡妻,但是《清實錄》是皇太極繼位後所修,繼帝位者追尊生母為皇後乃是慣例,這是母以子貴,不能作為其嫡出的依據。如美國學者恒慕義主編的《清代名人傳略》即明確稱:“1636年皇太極成為名副其實的皇帝並采取許多項漢族制度之後,卻追尊生前地位本來是妾的生母為孝慈皇後。”   皇太極之出身關系到他的繼位,因此是影響清初政權的重要問題。皇太極是眾人推舉之汗,如果他是庶出,將表明滿族宗法無嫡庶差別,庶出者也可繼承汗位。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皇太極乃是奪多爾袞之儲位。按多爾袞是嫡子,如果皇太極是庶出,而且是奪位,那麼他的繼位將是明顯的以庶奪嫡事件。究竟皇太極之繼位是否以庶奪嫡?凡此,都涉及到他的出身。弄清皇太極是嫡出抑或庶出,關鍵在於考察他繼位前其生母孟古在努爾哈赤諸妻妾中是否有正室的身份。   努爾哈赤共有十六個妻子,大部分的側妃和庶妃都是出於政治擴張的需要而娶,按照清太宗時所修《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下簡稱《武錄》)的說法,努爾哈赤之“後”即正室有四人:最早為佟佳氏,實錄稱其為“先娶元妃”,生子褚英、代善。在佟佳氏去世後,入繼正室者為富察氏,名滾代,生子莽古爾泰、德格類,實錄稱其“繼妃”。葉赫那拉氏,名孟古,稱“中宮皇後”,僅生一子皇太極。烏拉那拉氏,名阿巴亥,《武錄》稱“繼立之後”,後來改稱“大妃”,生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   由於《武錄》是皇太極在位時修成的文字,其稱孟古為“中室皇後”是否史實,仍難斷定。不過給我們提供瞭一條線索,即孟古是在繼妃富察氏與最後的大妃阿巴亥之間,以及在她死後,努爾哈赤才又把阿巴亥“接續立為大福晉”,而且又明確說明,孟古是在富察氏之後為“中宮皇後”的,而阿巴亥又是在孟古死後才被繼立為“大妃”的,接續的是孟古而不是富察氏入繼正室,所述之事有具體的人物、事件緣由、時間,言之鑿鑿,有一定可信度,這使我們可以沿著這個線索作進一步的考察。   自萬歷二十四年(1596),太祖第十子德格類出生後,富察氏似乎就慢慢從太祖身邊消失瞭。直到天命五年(1620),“妃得罪,死”。但是種種跡象表明,富察氏是在天命五年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都已經不得寵瞭,而且似乎還喪失瞭正妃的地位。《滿文老檔》有這樣一段記載:皇太極在奪取汗位後回憶說自己幼時常把吃穿的東西送給莽古爾泰,因為太祖基本上沒有照顧到莽古爾泰的生活,所以莽古爾泰是依靠皇太極而生活的。假如富察氏的大妃位置沒有被動搖,那麼她的兒子是絕不會有這樣的遭遇。關於富察氏死亡的記載,史書上也是有矛盾的。《清史稿》中在《諸王傳》和《滿文老檔》中都記載莽古爾泰禦前拔刀一段,皇太極氣憤至極說莽古爾泰曾經“弒其母而邀寵”。而按照《清史稿》的記載,富察氏似乎更有可能是獲罪賜死的。

清朝滅亡後滿洲貴族去哪裡瞭?更姓易名過百姓生活

  被辛亥革命直接改變瞭命運的首先是清廷皇族。他們本是天朝貴胄,國傢統治集團,但辛亥之後,他們隻能退出歷史舞臺,忘情於江湖,寄情於山水,或者逐漸解脫瞭皇族的身份束縛,更姓易名,過著平民生活。  溥儀與載灃  按皇室優待條例,民國政權同意大清國繼續存在,而且就住在北京的宮中,因此進入民國之後的中國,有一道亮麗的風景:民國政治傢或在議會中進行和平辯論,或在疆場上繼續廝殺,唯在北京那片紫禁城中,大清國依然存在著,宣統帝溥儀依然在那裡稱孤道寡,繼續宣統紀年,仍有內務府、宗人府、慎刑司等機構,許多遺老也依然以受到皇上的封賞為榮譽。民國政府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對清廷給予禮遇和尊重,無奈溥儀不甘寂寞,1917年他在張勛挾持下宣佈復辟,僅12天就被再造共和的英雄段祺瑞給趕下臺。以此理由,馮玉祥於1924年11月將廢帝溥儀趕出紫禁城,一個皇朝就這樣淒慘終結。  溥儀後來還主動或被動介入一些政治運動,1931年被日本人扶持就任“偽滿洲國”總統。1945年被蘇聯紅軍抓獲,被定性為戰犯,在蘇聯被監禁瞭五年。1950年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被改造瞭10年,1959年底被特赦,恢復公民權利,被安置在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工作。1967年因尿毒癥病逝。溥儀一生結過四次婚,有五個女人,但由於身體原因,溥儀並沒有留下任何“龍種”。大清皇族中最重要的一支就這樣無疾而終。  宣統小皇帝是因為光緒帝無所出而過繼繼位的,隆裕皇太後去世後,光緒帝這一支其實也就結束瞭,剩下血脈最近的皇族當然是光緒帝的弟弟,即宣統帝的父親攝政王載灃。  1908年11月,光緒帝和慈禧太後在一天之內相繼去世,他們在彌留之際將大清國交給瞭載灃和他的嫂子隆裕皇太後。載灃的兒子溥儀繼位為宣統帝,而王朝的實際權力由載灃以攝政王監國的名義代為處理。根據慈禧太後和光緒帝的安排,隆裕皇太後擁有最後否決權,而攝政王監國擁有日常事務處置權。  武昌起義爆發後,載灃在各方面壓力下請辭攝政王監國,以醇親王名義退歸藩邸。清帝退位後,載灃更為低調,從不參與復辟活動,隻求民國政府遵守皇室優待條例,以保全清皇室的完整與安全。所以他不願參與張勛復辟,也反對溥儀後來跟著日本人混。 載灃  與政治上低調不同,載灃在生活上還是比較潮的。他是清朝遺老遺少中最先剪去辮子的人,最先穿西裝用電話、電燈,用汽車的人,他為此受到一些守舊者的抱怨或謾罵,但皇族後裔受他的影響,許多人的思想發生瞭積極改變,從原來五谷不分四體不勤的貴族逐漸變成融入社會的人。  載灃兒子一系  載灃1928年起幽居於天津,後來遷居東北,1951年初病逝。載灃有三個福晉,生有四個兒子七個女兒,長子溥儀、次子溥傑、三子溥倛、四子溥任;長女韞媖、次女韞和、三女韞穎、四女韞嫻、五女韞馨、六女韞娛、七女韞歡。  溥傑生於1907年,為溥儀的同母弟。或許是因為皇族的原因,溥傑雖然成長於政治動蕩年代,但仍多才多藝,精習書法、詩詞,為海內外知名書法大傢,自成一體。其少年時代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35年回東北,任“偽滿洲國”宮內府侍從武官。1945年二戰結束,被蘇聯俘獲。1950年被移交回國,關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1960年獲特赦。20世紀80年代任全國人大常委等,是其一生最風光的時候。 溥傑  按照乃兄溥儀的規劃,溥傑應該與一個滿洲女子結婚,以保持皇族血統純正,但這一點並沒有實現。1937年,溥傑與日本皇族姻親、嵯峨傢的女兒結婚,生有兩個女兒。長女慧生因感情問題於1957年自殺於日本。次女嫮生1941年出生,現居日本,其夫福永健治,他們共育有五個子女。  溥倛是載灃第三子,1915年出生,三歲時早逝。  載灃第四子溥任,又名金友之。生於1918年,自幼習舊學,1947年在乃父載灃支持下,利用醇親王府舊宅開辦瞭一所學校,自任校長。1949年後將學校捐給政府,自己以教師身份繼續為這所學校服務,直至1988年退職。後從事清史研究,著述甚多。溥任有兩次婚姻,第一任妻子金毓庭1971年病逝,育有三子二女,長子金毓嶂,次子金毓峑,三子金毓嵐;長女金毓琨,次女金毓珵。1975年,鰥居的溥任與張茂瀅結婚。張茂瀅出身名門,其祖父為張翼,張翼因開平礦權糾紛而成為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  金毓嶂算是載灃的長孫,生於1942年,1968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分配至青海省地礦局第二地質隊工作。1985年回京,後因其身份擔任北京市政協常委等。金毓嶂有一個女兒金鑫,生於1976年,大學畢業後從事電子產品方面的工作。  金毓峑也是專業人才出身,為北京工業大學環境科學、大氣污染治理方面的專傢。  金毓嵐為中學語文教師,教書隻是他的副業,他的人生興趣據自述就是收藏,藏有大量字畫、瓷器、文房四寶等。  金毓琨為北京市二十四中化學老師;金毓珵為北京市第二毛紡廠退休工人。相關閱讀推薦:清末歷史上袁世凱是如何設計讓皇帝溥儀退位的?馮玉祥驅逐溥儀出宮經過:限三小時離宮不然開炮“基督將軍”馮玉祥為何將末代皇帝溥儀趕出故宮?溥儀最後一任妻子悲喜:與溥儀過6年無性生活!揭秘: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販賣故宮國寶驚人內幕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載灃女兒一系  載灃的大格格韞媖,生於1908年,成人後嫁給郭佈羅?潤良為妻,1925年不幸患上急性闌尾炎,因傢人不信西醫,耽誤診治而不幸病逝。  二格格韞和生於1911年,其哥哥溥儀為她挑中的夫君,就是其師傅鄭孝胥的孫子鄭廣元。他們一直跟隨溥儀在東北生活,二戰結束後,二格格一傢狼狽逃回北平。1949年後,鄭廣元就業於北京郵政局,任建築師,後為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委員。二格格當上幼兒園負責人,1973年退休,2001年去世。  三格格韞穎的婚姻由其父母包辦,嫁給瞭婉容的弟弟潤麒。韞穎後來當上瞭北京市東城區政協常委,其夫君為全國政協委員。  四格格韞嫻由溥儀做主嫁給瞭其同學趙琪。趙琪在1949年前後去瞭臺灣,他們在長達34年的時間裡沒有任何聯系。1982年,趙琪方才有機會回到北京團聚。  五格格韞馨由兄妹介紹,與萬嘉熙結婚。萬嘉熙為清廷故臣萬繩之子。萬嘉熙1949年之後被安排在北京翻譯所工作,1972年病逝。五格格自食其力,在西直門義和飯店當出納,1973年退休,1998年去世。  六格格韞娛生於1920年,自幼愛好繪畫,且有機會臨摹宋元名畫,對清代惲南田的沒骨花卉尤為欣賞,後專攻惲派技法,有所創造,自成一系,設色淡雅,富有生意。她於1982年病逝。  七格格韞歡生於1921年,她自己走出瞭另外一條路。七格格先是在競業學校當辦事員,後為教師。她還是皇府中第一個自由戀愛的公主,其夫君喬宏志為中學老師,於1960年心臟病突發病逝。七格格後為崇文區政協常委,2005年去世。 慶親王  慶親王一系  清廷皇族1911年之後,另外比較重要的一支應該算慶親王一系。慶親王雖然是皇族中比較遠的一支,但在晚清政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是恭親王之後最有權勢的王爺,也是最具國際視野的人物,深得慈禧太後和光緒帝的信任。  庚子國變後,慶親王繼續掌管大清國的外交。幾年後,當光緒帝即將大行時,這個慶親王又被指派去視察皇陵修建工程,等慶親王出差歸來,小皇上又繼位瞭,一切都結束瞭。  慶親王被排除在皇族重大決策之外,然而或許慶親王真的是一個實力派,所以清廷對他的使用好像並不歧視。攝政王籌組第一屆責任內閣時,還是很坦然地將慶親王推到前臺,出任內閣總理大臣。不過,最蹊蹺的是,慶親王對這個信任似乎有所保留,他除瞭一再請辭,還在後來的禦前會議上坦然建議朝廷接受南方要求,主動退位,贊成共和,化被動為主動,為朝廷贏得體面尊嚴和實在利益。清帝退位,大局已定,慶親王避居天津租界當寓公,1917年病逝。  慶親王一生共有七個福晉,生瞭六個兒子。三、四、六,三個兒子早歿。稍有出息的就是長子載振、次子載搏及五子載倫。  載振生於1876年,1902年出使英、法、美等國,翌年赴日考察第五屆勸業博覽會。歸國後奏請設商部,任尚書。商部後更名為農工商部,載振仍任尚書。此時不過三十歲,可謂少年得志。或許因為其風頭太健,所以到瞭1907年,鬧出瞭與女伶楊翠喜的緋聞,被迫辭職。辛亥後居天津為寓公,遠離政治,偶爾從事一些金融商業活動,1947年底病逝。  載振的大弟弟為載搏,生於1887年,封鎮國將軍,其與乃兄載振一樣,也是一個喜歡拈花惹草的主。五弟載倫,其妻子為山東巡撫孫寶琦的女兒。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載澤及善耆一系  辛亥後清宗室中值得一說的還有載澤。載澤生於1876年,後襲輔國公,進鎮國公,加貝子銜。娶慈禧太後二弟桂祥長女靜榮為妻,而靜榮的妹妹就是光緒帝的皇後,也就是宣統時代的隆裕皇太後。  當清廷開始政治改革時,載澤正當盛年,是出洋考察憲政的五大臣之一,態度積極,貢獻良多,以宗室重臣身份上奏宣佈立憲密折,對後來的仿行立憲、預備立憲影響甚大。宣統元年任籌辦海軍大臣,翌年任纂擬憲法大臣。皇族內閣發佈時,任度支大臣。  從載澤的政治立場看,他在晚清屬於傾向於改革的開明皇族,但在武昌起義發生後,載澤的態度發生瞭非常大的變化,堅決反對向南方革命黨讓步,力主殺袁世凱以謝天下。所以到瞭民國,載澤不是一般的政治反對派,而是暗中參與宗社黨的活動。待張勛復辟,載澤更是深度介入。晚年窮困潦倒,鬱鬱而終。  與鎮國公經歷相似結局相似的皇族還有肅親王善耆,善耆生於1866年,在晚清政治變革中也是比較積極的王爺,參與創建瞭近代中國的警察制度,贊成立憲,甚至出面赦免瞭試圖刺殺攝政王的汪精衛死刑,但他堅決反對清帝遜位,所以當歷史進入民國,善耆並不死心,以宗社黨重要領袖的身份策動叛亂,鼓吹滿蒙獨立,甚至期待在日本人的幫助下使清帝復辟。  或許基於這種考慮,善耆將自己的女兒金璧輝過繼給瞭日本人川島浪速,金璧輝的日本名字就是川島芳子。川島芳子是後來最有名的日本特務,參與瞭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偽滿洲國”獨立等一系列重大活動,1948年被槍斃。  川島芳子隻是善耆38個子女中的一個,其他的子女,後來也都被善耆嚴格管束,不許他們做中國的官,也不許他們為中國的民,所以這些孩子除瞭三個兒子分別去瞭英、德、比三國外,其餘的都進入日本人的學校,因而也就與日本有關聯,“偽滿洲國”時,善耆第七子金璧東任“黑龍江省長”等高官,善耆一支也就成為溥儀的基本隊伍。 載澤  晚清皇族中的著名人物還有很多,像載濤、毓朗、載洵、鐵良、良弼、溥倫、紹昌、那桐、蔭昌、壽耆等人在那時都很活躍,各人思想傾向也不一致,他們在辛亥後所走的路也不太相同,大致上說,有以遺老遺少身份坐吃山空的,有以復辟清朝為職志繼續奮鬥的,有忘情於江湖寄情於山水不再過問世事的,更多的則逐漸解脫瞭皇族的身份束縛,更姓易名,過著平民生活。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莎士比亞:為何迷戀貴族生活

  導讀:就像“紅學”在中國一樣,莎士比亞學也是西方一個解不開的迷。這位偉大劇作傢在西方文化中有著不可動搖的至高地位,影響無處不在,但他在世時卻沒有留下任何信件、日記、手稿,同時代人對其也廖無記載,人們從不知曉他的真實身份,甚至“莎士比亞”這個名字是真名還是化名,都無從考證。而西方學術界泰鬥級人物斯蒂芬·格林佈蘭特,卻從莎翁作品的蛛絲馬跡中“推演”出瞭一個新的莎士比亞,還原瞭他的俗世生活,引起轟動他來自偏僻小鎮,沒有受過大學教育,也沒有顯赫的傢庭背景,卻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永遠被人銘記的最偉大的劇作傢,成為西方文化最傑出的代表。他的名字叫威廉(William),威爾(Will)是他的昵稱,也有欲望之意。欲望、決心、意志……也許這正是他之所以成為“莎士比亞”的動力和源泉。  從小迷戀貴族生活  幾個世紀前,一位牧師手持鵝毛管筆,在英國中部斯特拉福鎮教區的登記簿上寫道:“約翰·莎士比亞的兒子於1564年4月26日受洗”。這個孩子後來被命名為“威廉·莎士比亞”。小時候,威爾傢境比較富裕,父親約翰是位皮套商,兼做羊毛生意,曾擔任鎮長一職,在當地屬於公眾人物。可他一輩子簽名都隻會做記號,妻子瑪麗也是一樣。因此,他們對長子威爾寄予瞭很大期望,在其7歲時,便將他送進鎮裡的“國王新學堂”學拉丁語。在當時,拉丁語是文化和教養的象征,也是進入上流社會的“敲門磚”。在學校裡,老師讓學生們用拉丁語演出戲劇,威爾因而從小就有機會學習表演。   鎮上常有劇團造訪,上演許多傳統劇目,尤其是規勸人的道德劇,主題都是“多行不義必自斃”。有時候,演員們還扮演抽象的“人類”、“青春”或“惡行”,這種象征手法在日後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得到借鑒,如《亨利四世》中穿著繪滿舌頭長袍的“謠言”,《冬天的故事》中拿著一個沙漏的“時間”。而在他的許多劇作中,代表邪惡的那一方總是受到懲罰,罪有應得。在傳統的節慶日裡,人們可以肆意喧鬧,男女老少都跑到樹林裡整夜玩樂。這些深深紮根於英國中部的民間風俗,將高尚和粗野美妙地融為一體,對莎士比亞的想象力可謂影響深遠,他的許多劇作中都留下瞭這些痕跡。如《仲夏夜之夢》中,戀人們就相會於雅典的樹林。  有兩件事情極有可能對年少的威爾產生過不小的影響。11歲時,伊麗莎白女王一世曾在大批隨從的簇擁下巡行到英國中部。那宏大的場面,那種王者駕臨時的群情激奮,讓他一生都迷戀於王者的超凡魅力,以至於他寫作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想象國王、貴族、紳士的生活,沉醉在對特權的甜蜜期待中。在他快滿13歲時,傢道開始中落。復興之夢畢生縈繞著莎士比亞,他在劇中一再表現出對收復失去的財產、頭銜和身份的強烈渴望。不過,莎士比亞沒有因上不成牛津、劍橋而受挫,傢庭的變故反而使他較早獲得瞭生存能力。由於從小就幫父親打點自傢的生意,如制作手套,收購羊毛,使得手套、皮革、羊毛等意象後來在他的劇作中頻繁出現。羅密歐渴望成為朱麗葉戴的那隻手套這種強烈的愛情表達,給觀眾的印象極深。   完成傢族復興之夢  大約在20歲左右,莎士比亞離開小鎮前往倫敦。最初幾年,據說莎士比亞在倫敦的職業是當雜役,在劇院門口為觀眾看馬。後來受雇於劇團,打雜、演配角、當提詞人,什麼都幹過。他很快就抓住瞭機遇。那時的倫敦是一個“經年不散的集市”,在殘酷的商業化演出中,劇團為瞭生存,就得吸引更多的人上劇院,就得不斷有新的劇目上演。莎士比亞的創作才能正好有瞭用武之地。相關閱讀推薦:莎士比亞早年曾是惡棍打手?因威脅他人吃官司莎士比亞的遺產怎麼分配?留給妻子隻一張個床真實的莎士比亞:迷戀貴族生活,愛上一個男人 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當時英國最紅的劇作傢是克裡斯托弗·馬洛,他的劇作《貼木爾》震撼瞭英倫。當莎士比亞得知馬洛同樣出生於一個小鄉鎮,其父親也不是富裕的紳士,而是普通的手藝人時,受到很大的鼓舞。顯然是因為馬洛,他做出瞭一生中極為重要的決定:不僅要當演員謀生,還要嘗試寫劇本。他決心像馬洛那樣寫一部史詩,而且是英國的史詩。莎士比亞創作的《亨利六世》在倫敦上演,觀眾蜂擁而至,演出獲得瞭極大的成功。從此,他成為一名當時少見的靠寫作劇本就能生存的劇作傢。據說他的創作極其輕松,一氣呵成,無論寫什麼都一行也不用刪改。莎士比亞的收入也日漸豐裕,成瞭劇院的股東。1599年,倫敦修建瞭最豪華的劇院環球劇院,莎士比亞還是為數不多的幾個投資者之一,並擁有劇院1/10的股權。他還在傢鄉買瞭一些產業,並成功地為父親申請到瞭鄉紳的紋章,完成瞭傢族的復興之夢。  愛上一個男人  莎士比亞在倫敦的事業如日中天,而妻子和孩子們卻留守在斯特拉福鎮。18歲那年,他同26歲的安妮·哈瑟維結瞭婚,6個月後,女兒蘇珊娜就出生瞭。據說他對此十分後悔,所以在自己的戲劇中一再告訴觀眾,在婚前保持貞潔至關重要。在《第十二夜裡》,奧西諾公爵還建議道:“女人應當揀一個比她年紀大的男人,這樣她才跟他合得來,不會失去她丈夫的歡心。”但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無論怎樣的婚姻關系都得維持一生。莎士比亞因此選擇瞭兩地分居。他對愛情的想象和體驗都在婚姻之外。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欲望隨處可見,他創造瞭兩對最偉大的情侶羅密歐與朱麗葉、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前者是癡情的少男少女,後者是高貴的中年通奸者,以表達他對愛情的夢想。   此外,莎士比亞寫的情詩,其復雜和熱烈空前絕後。那一系列十四行詩,寫的是他和一個俊美的年輕男子與一位黑膚女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那位年輕人就是南安普頓伯爵,莎士比亞的兩首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1593)、《露克麗絲受辱記》(1594)就是獻給他的。這位“年少、荒唐”的伯爵每天把時間都放在看戲上,他厭惡婚姻,因拒絕同女王財務大臣的孫女結婚,曾被處以5000鎊的罰款,讓傢族的人驚慌失措,於是他們請莎士比亞寫詩進行勸說。在詩中,莎士比亞並沒有勸誡伯爵的自戀,相反他說,你自戀得還不夠啊,看看鏡子裡的自己,為何不給這標致的臉龐一個絕妙的翻版呢?“沒有任何女人能貞淑若斯,不想讓你開墾她的處女地”。問題是,莎士比亞敦促年輕人去讓女子懷孕,而自己卻愛上瞭這位年輕人,因為他“絕世的美色”,既使男人暈眩,又使女人震驚”。詩中寫道:“你有副女人的臉,由造物主親手塑就,你,我熱愛的情婦兼情郎……”詩人想象造物主在創造他時原想造個女人,卻因過於喜歡自己的作品,誤加瞭某樣東西,使得詩人無法滿足自己的欲望。   他們之間究竟發生瞭什麼?那個黑膚女人又是誰呢?人們不得而知。但這些詩歌暗示:他愛慕的是一個男人,但這個男人不屬於他;他對一位女人懷有情欲,卻對她十分厭惡。很多年過去瞭,以往的激情和欲望也許都已化為平靜。1610年的某日,莎士比亞從倫敦隱退,終於回到被冷落瞭多年的妻子身邊。然而,在1616年他去世前擬寫的遺囑中,他卻將所有的財產,包括谷倉、馬廄、果園、土地等,都留給瞭長女蘇珊娜。小女兒隻得到“一隻銀質鍍金大碗”,因為她嫁的人顯然令莎士比亞失望比她年齡小,還讓別的女人懷瞭孕。至於與他結發34年的妻子安妮,莎士比亞在遺囑中僅僅插寫瞭這麼一句:把我第二好的床及床上用品留給我的妻子。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高歡殺死檢舉通奸案的婢女:貴族傢庭也要維穩

  人在年輕的時候,願意捍衛自己價值觀中認為重要的東西,願意捍衛正義,即使面臨危險。但是,很多時候,他們往往不知道有多危險。   北魏時,國傢內亂,分裂成瞭東魏和西魏兩個。東魏的權臣高歡任丞相,封渤海王。和曹操類似,他主持著國內很多重要工作,還要經常帶兵出征。出征期間,傢裡就由他的妻子婁昭君和世子也就是法定王位繼承人高澄主持。世子高澄,當時十四歲。   在他不在傢期間,他的世子高澄,和他的一個妾鄭氏發生瞭關系。這種有違倫理而又有違道德的事情,激發瞭傢裡一個婢女的義憤。   這個在史書上沒有留下名姓的婢女,等高歡回來後向高歡檢舉瞭這起通奸案,並且找來瞭兩個同樣有正義感的小姐妹作證。高歡得知,大怒若狂,打瞭高澄一百軍棍,將他關瞭起來。因為婁昭君作為母親管教失責,他連婁昭君也不見瞭,並鄭重考慮更換世子。   算是正義得到伸張吧——在那個年代,這是很重大的道德問題,很高的正義。幾個小婢女在為自己自豪的同時,完全沒想到她們將面臨什麼。   王侯傢的傢事不僅僅是私事,它還關系到和諧和穩定。很快有人出面幹涉此事瞭。尚書左仆射司馬子如接到秘密通報,迅速來到高傢,與高歡密談,說瞭長長的一番話:“我傢也有這樣的事情,這種醜事隻能遮掩,怎麼能宣揚?王妃跟你是結發夫妻,當年用娘傢的錢供養你;你被處罰她為你日夜照料,你貧賤時她陪你東奔西走,燒馬糞給你煮飯,還親手給你做鞋子,這種恩義怎麼能忘?現在你的女兒是皇妃,你的兒子繼承大統,王妃的弟弟婁昭為你建功立業。一個女人不過是一根小草罷瞭,不值得珍惜。再說,婢女的話,不要相信。”

千古名相耶律楚材:改變元朝歷史的契丹貴族

  800多年前一個春風和煦的3月,北京北郊,年輕的契丹貴族耶律楚材正與親友一一辭別。就在不久前,他接受瞭蒙古國成吉思汗的征召,要前往成吉思汗大帳所在地漠北。這一漫漫行程改變瞭耶律楚材的一生,從此之後,他不僅僅是一位能詩擅文的契丹貴族,更成為輔佐蒙古國幾代君王的千古名相,連元代的歷史都為此而發生巨大變革!  百代之後,在華夏多族一體“和而不同”已成為56個民族共識的今天,追懷先賢,耶律楚材,功莫大焉!學者楊鐮說過:“對於耶律楚材來說,原本單一的民族文化,正是在他們那一代人身上,歸納薈萃為北方地域的多元文化。元代的歷史與文學,就是建立在這樣的模式之上。”  出生時的神秘一卦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晉卿,契丹皇族子孫。他的九世祖,即遼國的建立者、一代雄主耶律阿保機。他的八世祖耶律倍是耶律阿保機的長子,被封為“東丹王”。耶律倍不但孔武有力,而且喜愛作詩,多才多藝。耶律阿保機死後,次子耶律德光稱帝,耶律倍於是備受猜忌,後投奔後唐。他立木於海上並刻詩雲:“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後唐亡國後,耶律倍被人刺死,年僅38歲。  公元12世紀,華夏大地風雲變幻。1115年,金國建立,之後僅10年,金便滅瞭遼。耶律楚材的祖父耶律德元也就是在那段時期轉而在金國為官,自此之後,耶律傢族成為金國的達官顯貴,常居北京。當時的北京是北方經濟文化中心,這裡既有色彩斑斕的多元文化,又有深厚的漢文化底蘊,這使得耶律氏形成瞭讀書知禮、博雅多識的傢風。   耶律楚材的父親耶律履,史書上說他通六經百傢之書,精於歷算和書法繪畫,尤其寫得一手好文章。耶律楚材剛生下來時,深諳陰陽之學的父親曾經為他卜過一卦,並私下裡對親戚們說,“金國大勢已去,我六十得子,這個孩子是我們傢族的千裡馬,將來必大有作為,而且將為異國所用”,所以取《左傳》“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之句,給他取名楚材,表字晉卿。這個故事充滿瞭神秘色彩,為後人津津樂道。  耶律楚材從小不負其名,17歲就考中瞭舉人。他博覽群書,歷法、醫學,無不精通,特別是儒傢思想對他的影響更是浸入血脈。作為叱吒風雲的契丹皇族之後,耶律楚材內心充滿瞭自豪感,曾寫詩稱“赫赫東丹王,讓位如伯夷。藏書萬卷堂,丹青成畫癖。四世皆太師,名德超今昔”。  立志做“治天下匠”  1214年,蒙古軍大舉伐金,金國的國君金宣宗卻早已倉惶逃出中都(今北京),向南遷都。年輕的耶律楚材剛剛經歷瞭蒙古圍困金中都“絕粒六十日,守職如恒”的艱辛,目睹金國君臣不戰而逃的腐敗無能。深深的失望中,他遁入佛門禪修冥思3年,之後不久,就接到瞭成吉思汗的召喚,陡然間仿佛又有瞭一絲希望。  塞外春寒,殘冰未消,柳絮難尋,梅花無信。但這一切都沒有影響耶律楚材的興奮之情,他寫瞭《過閭局河》四首,詩中屢次以大鵬自喻,“千山風烈來從虎,萬裡雲垂看舉鵬”。他覺得自己學富五車,精通經史,以前一直學無所用,而今卻要一舉沖天瞭。他把成吉思汗比作神龍出世的明主,希望給他施展才能的機會。明君賢臣風雲際會,就像他詩中所寫,“華夷混一非多日”,統一天下的日子還會遠嗎?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元末一代賢相脫脫:元朝宰相脫脫是怎麼冤死的?揭秘:史上唯一歷5朝11君的“狐貍精”宰相是誰?耶律楚材簡介:讓成吉思汗敬也三分的一代奇才!耶律楚材簡介 蒙古帝國大臣政治傢耶律楚材生平一代名相耶律楚材:一個改變元朝歷史的契丹人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1218年7月,耶律楚材到達怯綠連河(今克魯倫河)畔的成吉思汗大帳,此時正值仲夏。目之所及是一望無際的碧草藍天、氣勢磅礴的山河、雄偉龐大的車帳軍營、驍勇善戰的遊牧鐵騎……他用這樣的詞句形容:“山川相繆,鬱乎蒼蒼,車帳如雲,將士如雨,馬牛被野,兵甲赫天,煙火相望,連營萬裡,千古之盛,未嘗有也。”  耶律楚材的髭髯垂到腰間,眉毛也很濃重,特別惹人註目。蒙古人認為“胡多必貴”。成吉思汗直呼他“吾圖撒合裡”,也即“美髯公”。不過,耶律楚材能被成吉思汗所看重,並非外貌,而是因為他顯赫的傢世對於契丹貴族、金國顯宦的感召力,以及他出眾的才能。  成吉思汗接見耶律楚材時,對他說:“遼為金所滅,你們是世仇,我如今要滅金,是為你的傢族報仇。”耶律楚材出人意料地回答:“我的傢族從祖父以來就侍奉金國,既為臣子,豈敢再懷貳心,以君主為仇呢?”這種對舊主的態度很受成吉思汗欣賞,於是對他厚加賞賜,把他當作近臣。  一位善於造弓的西夏工匠很不滿耶律楚材得到的厚待,提出質疑:“現在最重要的是打仗,要耶律楚材這種讀書人何用?”耶律楚材反詰:“造弓都還需要弓匠,治理天下難道就不需要‘治天下匠’嗎?”成吉思汗覺得很有道理,更加倚重他。   就這樣,耶律傢族的千裡馬,以治天下為己任,立志要做蒙古國的“治天下匠”。  萬裡迢迢隨軍征  從1218年成吉思汗召見耶律楚材,到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耶律楚材追隨成吉思汗整整10年。有人說,這10年是耶律楚材生命力最旺盛的10年,也是他最清閑的10年;是他懷有許多希望的10年,也是他思想最為苦悶的10年;是他在轟轟烈烈的成吉思汗西征軍中生活最有色彩的10年,也是他內心最孤寂落寞的10年。原因在於,耶律楚材並沒有像他最初想象的那樣被成吉思汗重用,而隻是被成吉思汗當作判斷吉兇的巫師和漢文秘書。  成吉思汗信奉薩滿教,這種古老的宗教起源於原始漁獵時代,在我國北方古代各民族中間的影響根深蒂固。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耶律楚材未卜先知的占卜術便屢屢被派上用場。1219年夏,蒙古大軍征西,出師前祭旗之際下起大雪,成吉思汗詢問暑天下雪的原因,耶律楚材解釋說是“克敵之象”,繼而成吉思汗大獲全勝。1220年冬,成吉思汗不解為什麼冬天打雷,耶律楚材占卜後告訴他,是回鶻王梭裡檀將死,不久梭裡檀果然死瞭。1222年夏天,“長星見西方”,成吉思汗問是什麼征兆,耶律楚材認為是“金國當易主矣”。次年,金宣宗果然去世。當時在成吉思汗軍中還有大量的回鶻人,他們推算5月15日晚有月全食,耶律楚材則認為10月15日才會月食,最後果然如耶律楚材所言。這一切使得成吉思汗大呼:“你連天上的事都無所不知,何況人間的事呢?”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耶律楚材也試圖用自己的才能來化解萬民之災。蒙古西征時,大軍到瞭中亞鐵門關,看到一個鹿形馬尾、綠色獨角的奇獸。耶律楚材馬上說:“此獸名叫角端,一天能走一萬八千裡,說四方語言,是好生惡殺的神獸。它的出現是上天在告訴陛下停止殺戮。”成吉思汗馬上下詔班師回國。  1226年11月,蒙古大軍攻打西夏,諸將都忙著掠奪財幣、人口,耶律楚材隻取瞭幾部書和兩馱馬的西夏藥材。不久,軍中瘟疫蔓延,耶律楚材的藥材救活瞭幾萬人。  這些神奇的事雖然為耶律楚材贏得瞭威信,但離他治國平天下的宏願實在相差太遠,他常常感慨英雄無用武之地。“自憐西域十年客,誰識東丹八葉孫”。他的《西域河中十詠》,每首詩都以“寂寞”開頭。他用從傢鄉帶來的雨傘竹柄做成笛子,用撒馬爾罕廢棄王宮的三尺門框做成一具鳳尾琴,每每臨風吹笛,鼓琴寄意。  他還在詩歌裡自比蘇武:10年潦倒,形同蘇武被羈,萬裡迢迢隨軍西征,經歷瞭苦難卻沒有得到像蘇武那樣的成績。入世不得重用和出世不能忘懷的矛盾折磨著他,歲月匆匆一事無成的焦慮煎熬著他,使他夜不能寐,食不能安。然而憂國憂民的情懷始終魂牽夢縈,支持著他堅持下去,等待時機。  天下雖馬上得之,不可以馬上治  1227年秋,成吉思汗的去世給瞭耶律楚材很大的打擊,也給他帶來瞭新的轉機。  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窩闊臺被指定為繼承人,由於他遠在新疆,於是由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監國,代行汗職,直到1229年窩闊臺回來。  拖雷監國的兩年裡,曾兩次派耶律楚材去北京搜索經籍,還與耶律楚材議定窩闊臺即位的吉日、禮儀制度等,對耶律楚材相當倚重。   窩闊臺登基的禮儀正規而隆重,遠非成吉思汗即位時的簡陋可比。這禮儀由耶律楚材一手導演。他先說服瞭窩闊臺的哥哥察合臺要對天子行跪拜禮:“你雖然是大汗的哥哥,但是從地位上講,你是臣子,你帶頭下跪瞭,就沒有人敢不跪拜。”於是,察合臺率領蒙古王族和各級長官向大汗窩闊臺下跪。蒙古國從此開始接受瞭漢式跪拜禮,明確瞭君臣之分。  窩闊臺曾在諸王貴胄面前執酒致耶律楚材說:“我之所以推重你,是因為沒有你就沒有我們大蒙古國的今天。”自此耶律楚材開始全面參與國傢治理,施展他的治國才幹。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當時的蒙古貴胄認為漢人漢地沒什麼用,不如把漢人趕盡殺絕,將漢地改成牧場。耶律楚材則認為“天下雖馬上得之,不可以馬上治”,應該用漢人之法集四海之富。於是他主持設立瞭10路征收課稅所,一年之後,收上來的稅賦使得窩闊臺大喜過望:“你一直陪在我身邊,是用什麼方法收來稅賦充實國庫的呢?南朝那邊,也有像你那麼能幹的臣子嗎?”耶律楚材半開玩笑說:“那邊比我能幹的人多瞭,我因為不夠能幹才留下為您效勞。”這些成效對窩闊臺產生很大影響,他下旨任命耶律楚材為宰相,默許瞭耶律楚材以漢法治漢地的方針。  其後,耶律楚材又主持科舉,聚集4300多名儒生參加考試,恢復尊孔,保護人才和中原文化,準備實現建構以漢法為主體,以“大一統”為主旨的封建王朝。  但耶律楚材沒來得及培育這些人才。由於他的做法觸犯瞭其他蒙古貴族的利益,他成為眾矢之的。  1241年冬,窩闊臺去世,乃馬真皇後專政,她親信一個叫奧都剌合蠻的西域人。耶律楚材逐漸失去瞭權勢。  耶律楚材隻比窩闊臺多活瞭兩年半,在這兩年半裡,他活得非常艱難,因為偌大一個國傢,有多個民族,言語不通,文化不同,他以一介書生孤立在尚武的遊牧民族廟堂之上,想運用自己所學,是件多麼難的事啊。他是因為自己多年建立起來的法度將毀於一旦而憤鬱至死的。據史載,耶律楚材死的時候,蒙古人哭得如失去瞭自己的親戚,天下士大夫也莫不哭泣。   他所創立的規章奠定瞭有元一代的制度,但直到忽必烈時期才得以真正實現。耶律楚材去世90年後,被追封為廣寧王,贈太師,謚文正。“文正”是古代文官最高級別的謚號,最近一個得此謚號的是清朝的中興名臣曾國藩。  作為一個文人,耶律楚材留下瞭眾多優美的詩歌,他的《湛然居士集》中收錄瞭600餘首詩。尤其是隨軍出征時寫的景色詩,風骨雄健豪放,情調蒼涼。耶律楚材也能填詞,除此之外,現存篇幅最長的契丹語詩篇《醉義歌》就是由耶律楚材譯為漢文,並保存下來的。僅就文化上的貢獻而言,耶律楚材已是一個足以彪炳史冊的巨人。  作為一個“楚材晉用”的異國臣子,耶律楚材輔佐過成吉思汗、拖雷、窩闊臺、乃馬真皇後,任丞相多年,影響巨大。他死後葬於甕山(今北京頤和園萬壽山)腳下。世事巨變,如今熙熙攘攘的頤和園中,有誰還會去憑吊這位蒙古國的一代名相呢?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吳起變法的內容:從根本上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

  吳起變法的內容:公元前四世紀八十年代吳起變法,是楚國歷史上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對楚國歷史的進程有著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總結這一歷史現象,一方面要弄清變法產生的背景,即楚國國情之所然,另一方面又要弄清既是符合楚國歷史發展的一場改革。  一、均爵平祿。凡封君的貴族,已傳三代的取消爵祿;停止對疏遠貴族的按例供給,將國內貴族充實到地廣人稀的偏遠之處。吳起認為楚國積弱的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眾”。他們對上威逼君主,對下欺凌百姓,導致國貧兵弱。吳起實行”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減百吏之祿秩“的政策,廢除舊貴族世官特權。吳起還根據楚國地廣人稀的特點,把舊貴族及所屬遷到人跡罕至的荒涼地區。這一方面打擊瞭貴族勢力,同時也對楚國邊遠地區的開發起到積極作用。  二、 廢除無用、無能的官職,削減官吏俸祿,將節約的財富用於強兵,剝奪王室貴族的威權,使他們不能徇私情,因私廢公。削減無用的開支,以獎勵真正為國出力報效的戰鬥之士。精簡政府機構,重用賢能之士,為瞭整治官場腐敗,禁止官員之間私下請托,要求官吏做到”使私不害公,饞不蔽忠,言不取茍合,行不取茍合,行義不顧毀譽“。同時裁汰”無能“,”無用”之官,節約經費“撫養戰鬥之士”。   三、統一楚國風俗,禁止私人請托;糾正楚國官場損公肥私、讒害忠良的不良風氣,使楚國群臣不顧個人榮辱一心為國傢效力。  四、制定法律並將其公佈於眾,使官民都明白知曉。  五、改“兩版垣”為四版築城法,建設楚國國都郢。  六、加強軍事力量。吳起早年在魯,魏都以軍功見長,吳起認為強國”要在強兵“。而”強兵“的開支,吳起則用”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的方法來解決,用財政提高士兵待遇,增強戰鬥力。相關閱讀推薦:吳起變法的背景:楚國當朝大臣位高權重功高震主吳起變法為何會招來殺身之禍? 吳起是哪國大將吳起簡介 吳起變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吳起變法簡介:打擊世襲貴族政治經濟特權的運動

  吳起變法的意義:公元前401年,楚聲王子類立,是為楚悼王(前401-?81年)。其時,由於各國競相改革成功,重又開始激烈的爭奪。這時的爭奪與春秋時期的爭奪已明顯不同,過去是爭奪與國,旨在立威定霸;現在則是爭城略地,吞並他國,具有新的封建兼並戰爭性質。入戰國後,魏國崛起,與秦爭戰不止。公元前408年,魏盡占秦河西地,秦退守洛水。魏敗秦後,三晉解除瞭後顧之憂,即轉向中原,首先集中力量打擊齊國。公元前405年(楚聲王三年),田氏內亂,三晉乘機攻齊,大敗齊軍於廩丘(今山東鄆城西北)。第二年,三晉乘勝進擊,攻入齊長城(自今山東肥城西北,東至瑯邪入海),三晉聲威大振。  齊國失敗,三晉與楚國的矛盾驟然尖銳瞭起來,楚國短暫的寧靜局面宣告結束。公元前400年(楚悼王二年),楚搶先一步,與韓、魏爭奪鄭國地,三晉立即聯合起來反擊,攻楚至乘丘(今山東巨野西南)而還。楚國為瞭擺脫被動地位,接著連年攻周攻鄭攻韓,為緩和與鄭國矛盾,還主動歸榆關(今河南中牟南)給鄭,鄭國也殺其相駟子陽以悅楚(《史記·鄭世傢》。)公元前393年(楚悼王九年),魏為打擊楚國,先攻鄭,並築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城。楚不示弱,亦於同年攻韓,奪取原鄭國的負黍(今河南登封西南)(《史記·楚世傢》。公元前394年,鄭之負黍叛鄭,重歸韓,故楚伐韓,取負黍。)過兩年,即公元前391年(楚悼王十一年),三晉聯軍大舉攻楚,連敗楚軍於大梁(今河南開封市)、榆關,魏並攻取瞭大梁。楚國勢孤害怕,隻得“厚賂秦”(《史記·楚世傢》。,向秦國求援,三晉才停止瞭攻擊。接著,秦出兵攻韓國的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取六邑,有力地支援瞭楚國。  三晉見楚、秦合作,轉而又與齊結好。公元前387年(楚悼王十五年),魏武侯主動幫助齊田和謀求諸侯,齊與三晉結怨暫時得到消解。此後,魏、秦爭奪進一步激烈,趙徙都邯鄲,韓則全力攻打宋、鄭,嚴重地威脅著楚國。   國外形勢嚴峻,國內社會矛盾尖銳,迫使楚悼王不得不尋找出路,以擺脫困境。正在此危殆之際,在魏國協助李悝改革、抗秦有功的吳起來到瞭楚國。楚悼王早就聽說吳起能幹,所以吳起一來到楚國,就受到楚悼王的重用(《史記·吳起列傳》。)吳起(?椙?81)年,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北)人。他年青時在外遊學求仕不遂,卻耗盡傢產,為鄉鄰人所譏笑。吳起一怒之下,殺譏笑者三十多人,逃出瞭衛國,來到瞭魯國,拜曾參為師,學習儒學。幾年後,吳起母親病逝,吳起以為自己尚未得仕,沒有回去奔喪,曾參不悅,與他斷絕瞭師生關系。吳起於是改學兵法,在魯國擔任大夫。齊人伐魯,吳起為求得魯國國君的信任,“殺妻求將”,領兵打敗瞭齊國,初露鋒芒。然魯君不信任他,反而把他辭退瞭,吳起聞魏文侯賢明,李悝又在魏國主持變法,便來到瞭魏國。相關閱讀推薦:吳起變法的影響:變法前後楚國封君領地構成的變化吳起變法的內容:從根本上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吳起變法的背景:楚國當朝大臣位高權重功高震主吳起變法為何會招來殺身之禍? 吳起是哪國大將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吳起到魏國後,受到魏文侯的器重,“立為大將,守西河”(《吳子·圖國》)。  又與李悝等人一道,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改革,尤其在軍事改革與實踐方面,成就突出。他對士兵考核嚴格,訓練有方,創立瞭“武卒制”(根據不同士兵的特點編制訓練、作戰,以提高軍隊戰鬥力);他“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史記·吳起列傳》),著《吳起兵法》四十八篇(原書失傳。後人將斷簡殘篇編成《吳子》六篇,此書雖非原著,卻也保存瞭吳起的光輝軍事思想),和《孫子兵法》、《孫臏兵法》齊名,故“馳說者以孫吳為宗”(《漢書·刑法志》。)吳起思想豐富,兼采儒、兵、法各傢。他認為為政之道,應“內修文德,外治武備”(《吳子·圖國》),故在內,做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史記·吳起列傳》),對外,使秦不敢東向,韓、趙“賓從”(同上),對魏國的勃興是有貢獻的。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卒,魏武侯繼位。約在公元前390年(魏武侯六年,楚悼王十二年)左右,吳起受到大臣王錯排擠,被迫奔楚。由於吳起在魏國政績卓著,軍功赫赫,所以一到楚國,就受到楚悼王的重用。先任為宛(今河南南陽市)守,防禦韓、魏。一年以後,晉升為今尹,主持變法。  吳起在楚國期間,註意調查研究,對楚國國情瞭解至深,故其變法措施,切中時弊,幹凈利落。主要內容如下:  (一)“明法審令”(同上),實行法治。吳起總結瞭李悝在魏國變法的經驗,深知法治的重要性,故他在變法中制定法令,公佈於眾。為確立法治的權威性,吳起還采取“倚車轅”(《韓非子·內儲》。)的辦法,即立一車轅,有能夠搬動的予以獎賞。為使思想認識和輿論一致,禁止縱橫傢進行遊說,“破橫散從(縱),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戰國策·秦策三》。)這些措施,都有力地貫徹瞭“明法審令”的精神,在楚國臣民中增強瞭“廢其故而易其常”(《說苑·指武》。必要性的認識,有利於變法的進行。   (二)減爵祿,進而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淮南子·泰族訓》說:“吳起為楚減爵祿之令。”《說苑·指武》說:“(吳起)均楚國之爵,而平其祿,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對無功勞的貴族及其後代,實行均其爵、平其祿政策,對立有軍功和其他有功人員則授予爵祿,以解決分配不公,提高將士和新興封建勢力的積極性。在此同時,進而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使封君子孫三世而收爵祿”(《韓非子·和氏》),即解決“封君太眾”的問題,“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史記·吳起列傳》。)(三)“卑減大臣之威重”(《史記·蔡澤列傳》),整頓吏治。吳起認為,“大臣太重”與“封君太眾”是楚國政治兩大弊端,故在廢除貴族特權的同時,又削弱大臣威權,“禁明黨以勵百姓”(同上),禁止大吏結黨營私,獎勵百官盡忠守職,不超越所規定的權力。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在此同時,吳起還著手整頓吏治。一是“塞私門之請,一楚國之俗”(《戰國策·秦策三》),杜絕權門請托之風,廓清吏治;二是“使私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茍合,行不取茍容,行義不固毀譽”《戰國策·秦策三》。),要求官吏公私分明,言行端正,不計較個人得失,立志為變法的新興政權效力。三是“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同上),裁減冗官,選賢任能,罷除無能無用之輩。顯然,這些措施,不僅使吏治得到瞭整頓,而且對權貴大臣也是一種束縛,有利於削弱權豪的威勢。  (四)徙貴族於邊境,以實廣虛之地。據《呂氏春秋·貴卒》載,吳起對楚悼王說:“荊所有餘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餘,臣不得而為也。”楚悼王果斷地支持吳起,“於是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一方面在政治、經濟上繼續剝奪舊貴族的特權,另一方面改變瞭原來貴族把人口集中在地少人多地區的局面,有助於對荒蠻的邊境地區的開發,促進楚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五)加強軍事訓練,提高軍隊戰鬥力。吳起變法,“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史記·吳起列傳》),以“爭利於天下”(《說苑·指武》。,所以在變法中,“禁遊客之民,精耕戰之士”(《史記·蔡澤列傳》),即註意耕戰並重,亦兵亦農,禁止丁民遊手好閑,不務耕作。在此同時,收減百官和封君子孫的俸祿,以保證軍隊得到給養,加強訓練。  (六)改“兩版垣”為四版築城法(《呂氏春秋·義賞》),提高瞭築城工程的質量,加強瞭郢都的建設。  吳起變法是在楚悼王的直接支持下進行的,而楚悼王是在其父楚聲王被“盜”殺後,由楚國“國人”所立,故其政權已具有新興的封建性質。吳起來自魏國,其變法措施也如同魏國李悝變法,因而吳起變法,實際上是在新興政權主持下的一次具有封建性質的改革。正因此,所以變法雷厲風行,立竿見影,取得瞭顯著的成效。  正當變法順利進行、楚國又朝氣蓬地地活躍在國際舞臺上時,公元前381年(楚悼王二十一年),楚悼王不幸病逝。早就對吳起變法懷有刻骨仇恨、蓄謀殺害吳起的舊貴族勢力,乘機作亂,圍攻吳起。吳起機智地伏在楚悼王屍體上,舊貴族用亂箭射殺吳起,同時也射中瞭楚悼王的遺體。有的古文獻還說吳起被射殺後,又對他的遺體進行瞭“肢解”或“車裂”(《史記·吳起列傳》等說被舊貴族射死。《戰國策·秦策》等說吳起被肢解;《淮南子·繆稱》等說吳起被車裂。郭沫若據此認為吳起被射殺後,又遭肢解,而肢解時則用車裂法(《郭沫若全集·歷史編》)。《呂氏春秋·貴卒》說:“荊國之法:麗兵於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楚悼王兒子楚肅王即位後,按其法,“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並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傢”(《史記·吳起列傳》。)對畏罪逃亡到國外的陽城君,亦被“收其國”(《呂氏春秋·上德》。)吳起雖死,舊貴族舊勢力也受到瞭一次巨大的打擊。吳起變法,切中時弊,完全符合楚國國情。由於楚悼王不幸早逝,吳起也就失去瞭堅強的靠山。舊貴族舊勢力在變法中雖然受到沉重的打擊,但變法時間畢竟不長,變法的成果並未完全鞏固下來,所以隨著楚悼王與吳起的死去,楚國歷史上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也就夭折瞭。此後,楚國雖一度出現宣威盛世,但總的趨勢是在走下坡路,直至滅亡。“楚不用吳起而削弱,秦行商君而富強”(《韓非子·問田》),後來歷史的發展完全證實瞭這一點。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劉伯承之女:父親不要我們當“紅色貴族”

  父親不願自稱軍事傢  提起劉伯承元帥,人們腦海裡馬上會聯想起“獨眼戰神”、“彝海結盟”、“劉鄧大軍”等形容詞。然而,對於軍事之外的劉伯承,人們卻知之甚少。劉伯承非常註重子女的教育,他的6個子女中,有兩個是將軍。其中,女兒劉彌群是我國空軍歷史上第一位女將軍。  劉彌群是一個組織觀念很強的人,辦事情很認真。接到《環球人物》雜志記者的電話,她首先問:“您對我的父親瞭解嗎?請先多看些資料,我們再見面吧。”  采訪被安排在空軍指揮學院招待所一個小型會議室裡,劉彌群從包裡取出一大疊信件:“你看,這都是父親寫給我哥哥的信。看瞭後,你會知道父親是什麼樣的人,也會瞭解父親的教育方法。父親常常對我們說,不要有個人主義,我們所取得的一切,都是黨教育的結果。”  革命軍隊是個大“傢”  劉彌群從小在父親思想的熏陶下長大。“勤能補拙,儉以養廉,從小爸爸就讓我們把這句話作為座右銘,媽媽說,這句話是祖父送給父親的。”  1892年12月4日,劉伯承出生於四川開縣一個貧苦農民傢庭。“父親生前不止一次向我們講起他的傢史。父親雖然傢境貧寒,但是祖父母不甘受人欺辱,舉債供他讀書。1904年,12歲的父親和祖父同時參加鄉舉科試,因為他們倆是吹鼓手的後人,而被逐出瞭考場。通過此事,父親體會到封建等級制度的黑暗,因此在他幼小的心靈裡,埋下瞭對舊社會仇恨的種子。1908年,祖父出世後,父親挑起瞭一傢7口人的生活重擔。”  1911年,剛滿19歲的劉伯承投身革命。1916年,在攻打豐都的戰役中,他身負重傷,失去瞭右眼。1926年,34歲的劉伯承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他與夫人汪榮華在紅一、四方面軍勝利會師時相識,一年後結婚。1955年,劉伯承被授予元帥軍銜。  劉彌群說,父親一生謙虛謹慎,淡泊名利。解放初期,蘇聯編寫《大百科全書》,其中有劉伯承的詞條,開頭寫著:“劉伯承,四川開縣人,革命軍事傢……”劉伯承看到後,毫不猶豫地把“軍事傢”三個字勾掉,改成瞭“軍人”兩個字,他對身邊的同志說:“我是革命軍人嘛!我們都是在毛主席領導下打勝仗的,革命軍隊是個大‘傢’,不要說自己是軍事傢嘛!”  回顧父親的生活,劉彌群說,父親雖然戎馬一生,經歷過無數的血戰,但自己其實非常厭惡戰爭。“父親一直不喜歡看打仗流血的影片,覺得很殘酷,如果電視放的是戰爭影片,他常常會換臺。”劉伯承去世後,親人們按他的遺願把他的骨灰灑在他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1962年,劉伯承看到教育部一則關於高等學校的調查,他馬上寫信給兒子劉太行說:“這次調查,成績優良者10人,8個是高級知識分子的子女,一個是農民之子,一個是右派之子,而幹部子弟一個也沒有……要警覺,幹部子弟生活優裕,自由散漫,看不起人,認為學習沒有意思,自甘落後,這必須大力教育……”  不要當“紅色貴族”  “沒有大德、大才,就不要去當官,即使當瞭,也不能很好的為人民服務。”在劉伯承寫給子女們的信中,談到最多的一句話便是:“廉潔的品行,要靠平時儉樸的生活養成。”  劉彌群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還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在傢中排行老三。“父親是個很嚴厲的人,隻要我們犯瞭錯誤,他就會狠狠地教訓我們。發現我們的問題,就會給我們寫紙條,告訴我們錯在哪裡。”  解放戰爭時期,河北武安縣陽邑鎮行知小學收留瞭一些在前方打仗的幹部子女。劉伯承叮囑老師,不要透露孩子父母的職務,避免他們產生優越感;為瞭培養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和集體觀念,劉伯承讓孩子們都寄讀在學校。  劉彌群清楚地記得,有一次,她丟瞭母親買的新鋼筆,劉伯承知道後很不高興,給女兒講瞭一個故事:“在戰爭年代,爸爸身邊有一個參謀,一天他突然哭瞭起來,爸爸問他為什麼哭,參謀回答說丟失瞭一支紅藍鉛筆。”劉伯承拍拍女兒的頭,語重心長地說:“人傢一個參謀,丟瞭一支紅藍鉛筆就哭瞭起來,而你丟瞭一支鋼筆還不在乎……因為這支鋼筆不是你勞動得來的,而那位參謀從小打草喂豬,知道鉛筆來之不易。”  1962年,劉伯承看到教育部一則關於高等學校的調查,他馬上寫信給兒子劉太行說:“這次調查,成績優良者10人,8個是高級知識分子的子女,一個是農民之子,一個是右派之子,而幹部子弟一個也沒有……要警覺,幹部子弟生活優裕,自由散漫,看不起人,認為學習沒有意思,自甘落後,這必須大力教育……”在這封信中,劉伯承還詢問兒子,“謙虛謹慎的學習習慣在修養否?”  1964年,劉彌群在北京航空航天學院讀書,適逢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農村開展,大學生需到農村參加8個月的“社教”活動。劉伯承知道後非常支持女兒參加,“父親要我下去體會一下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還很嚴肅地指出,幹部子弟生活優裕,如果長期脫離群眾,將會養成資產階級意識。他說下農村是好事,不要讓人說我們是‘紅墻裡的貴族’。”  在劉伯承傢的電話間裡,一直貼著一張母親寫給子女的告示——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兒女們,這些電話是黨和國傢供你爸爸辦公的。你們私事絕對不許用這些電話。假公濟私是國民黨的作風,不許帶到我們傢裡來。  1962年,劉伯承看到教育部一則關於高等學校的調查,他馬上寫信給兒子劉太行說:“這次調查,成績優良者10人,8個是高級知識分子的子女,一個是農民之子,一個是右派之子,而幹部子弟一個也沒有……要警覺,幹部子弟生活優裕,自由散漫,看不起人,認為學習沒有意思,自甘落後,這必須大力教育……”  “我們兄妹穿的衣服,都是代代相傳,甚至不分男女的。”劉彌群的弟弟劉蒙讀中學時,還穿著姐姐穿過的女式舊軍裝,以至於很多同學笑話他,叫他“黃皮”。回到傢,劉蒙吵著以後再也不想穿女軍裝瞭,還遭到母親的嚴厲批評。  1970年後,劉伯承的兒女們先後結婚,但都和本單位的職工住在一起。長子劉太行結婚後,一直住在單位分配的9平米的房子裡,廚房和廁所都是公用的,直到劉太行的孩子出生,單位才給他們調換瞭一個18平米的套間。  “父親最厭惡的就是個人主義,希望《環球人物》雜志不要過多宣揚劉伯承和他的傢人,而要通過劉伯承的故事,給青年讀者以啟示,多點集體觀念,少點個人主義。” 采訪過程中,劉彌群不時向記者強調。  父親學習的訣竅就是刻苦  劉伯承在寫給孩子的書信中,大量引經據典,一些難懂的文言文後面,他還用蠅頭小楷標著註釋。“爸爸從小就讓我們學習《古文觀止》、《孫子兵法》等古漢語文學,要求我們背誦。他的毛筆字很好,練習寫毛筆字也是我們幾兄妹的必修課。”  劉伯承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然後叫醒子女一起背書、習字。“‘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父親常常用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習之道——做學問要給自己樹立高標準,嚴要求。”  劉伯承學習俄語的經歷,成瞭孩子們最生動的教材。1912年春,劉伯承以優異的成績被重慶陸軍將弁學堂錄取。1927年11月,南昌起義失敗後,35歲的他受中共中央委派,從上海來到蘇聯,進入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和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深造。劉伯承一下船,就被告知自己的俄文名叫“阿法納西耶夫”,進校報到時,他仍在心裡默念著這個名字,卻突然發現,周圍的人都看著他哄笑起來,原來上面已經點到“阿法納西耶夫”瞭,他愣是沒聽出來。劉伯承從此堅定瞭要學習好俄語的信念。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1962年,劉伯承看到教育部一則關於高等學校的調查,他馬上寫信給兒子劉太行說:“這次調查,成績優良者10人,8個是高級知識分子的子女,一個是農民之子,一個是右派之子,而幹部子弟一個也沒有……要警覺,幹部子弟生活優裕,自由散漫,看不起人,認為學習沒有意思,自甘落後,這必須大力教育……”  “父親的川音很重,發音跑調是常事。加上他的右眼裝著假眼,要學習必須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劉彌群說,為瞭練習“P’的準確發音,劉伯承從早到晚一有空就一個人站在墻角,一個勁兒地念“P—、P—”。為瞭記單詞,晚上熄燈瞭,他還跑到走廊裡去背。那段時間,他幾乎每天學習到凌晨兩三點。為瞭不影響別人,他蒙著毯子,在“小帳篷”裡點著燈。半年後,劉伯承順利進入蘇聯著名的伏龍芝軍事學院,實現瞭能聽、說、閱讀俄文的夙願。  1930年,留學3年的劉伯承回國。“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是劉伯承在軍事生涯中一貫遵循的原則。他經常說:“戰爭是要流血的,必須從戰爭實際出發。”他從不拘泥於書本上的東西。回國後,劉伯承任中央蘇區中革軍委參謀長,面對共產國際代表的教條主義錯誤給蘇區反圍剿帶來的損失,他把學到的軍事知識,用於指導反圍剿戰爭。親自翻譯有關蘇軍的作戰條例,把在蘇聯學到的軍事理論用於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在作戰間隙,他及時總結作戰指揮當中的經驗教訓,並寫文發表在《紅星報》、《紅色中華》等報刊上。劉伯承在緊張艱苦的作戰年代,在馬背上構思,在油燈下寫作,先後寫下瞭390萬字的軍事文獻,翻譯瞭190萬字的蘇聯教令教例等譯著。  “父親對待學習的態度,一直影響著我們全傢。我的記憶力並不是太好,但至今還能背誦小時候他讓我們背的古文。父親曾說,學習的訣竅隻有一個,那就是刻苦。‘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我就按照父親說的做。”劉彌群說:“言必行、行必果;學以致用都是父親常教育我們的。”  父愛無言  劉彌群不想突出自己,更不願談及個人的經歷。在記者的一再追問下,才對她有瞭一些瞭解。  1944年,劉彌群出生在延安,和其他在延安的孩子一樣,出生不久就隨部隊南北轉戰,在馬背上的搖籃裡長大。解放邯鄲時,她在隨軍轉移途中,遭遇國民黨軍隊的飛機轟炸,險些夭折於荒野。解放南京時,她坐在運送軍用物資的馬車上一路顛簸,吃盡瞭苦頭。談起自己幼年時的經歷,劉彌群感慨:“隨部隊解放大西南時,我隻有5歲,坐在爸爸的軍用吉普上,透過車窗看見兩邊山坡上的屍體。這時候,媽媽用手捂住我的眼睛,但爸爸卻說,要讓我看見外面的情景,他說在戰火中長大的孩子就要有這個膽子。”分頁:4/5頁  上一頁2345下一頁  1962年,劉彌群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習導彈、火箭發動機專業。1975年4月特招入伍,在空軍司令部某實驗室從事地空導彈武器的技術革新工作,先後自學瞭800多萬字的理論教材、專業資料和有關武器系統的全套書籍。  1984年,劉彌群帶領的課題組對國產某型號導彈的推進燃料進行改造,大大改善瞭武器的戰鬥性能。為此在1985年獲得瞭“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同年9月被選為代表,出席瞭中共十二大。1998年,劉彌群調入空軍指揮學院任副院長。2001年,57歲的劉彌群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史上的第一位女將軍。  在父親的教育下,劉彌群和其他兄妹全都是幹技術工作出身,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取得瞭成績。長兄劉太行,是前任空軍指揮學院副院長;大姐劉解先和妹妹劉雁翎分別是總後門診部和301醫院的醫生;大弟弟劉蒙現任廣州軍區裝備部副部長;小弟弟劉太遲在空軍工作。  “父親的愛是無言的,我們有今天的成績,都是父親教育的結果。”劉彌群說,現在老瞭,她反而越來越懂自己的父親。“父親曾說,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點點成就,那也是黨和毛主席教導的結果。如果他死瞭,能在他的墓碑上題上‘中國佈爾什維克劉伯承之墓’幾個字,那就是他最大的光榮。”分頁:5/5頁  上一頁345下一頁

真實的莎士比亞:迷戀貴族生活,愛上一個男人

  莎士比亞是西方一個解不開的迷。這位偉大劇作傢在西方文化中有著不可動搖的至高地位,影響無處不在,但他在世時卻沒有留下任何信件、日記、手稿,同時代人對其也廖無記載,人們從不知曉他的真實身份,甚至“莎士比亞”這個名字是真名還是化名,都無從考證。  就像“紅學”在中國一樣,莎士比亞學也是西方一個解不開的迷。這位偉大劇作傢在西方文化中有著不可動搖的至高地位,影響無處不在,但他在世時卻沒有留下任何信件、日記、手稿,同時代人對其也廖無記載,人們從不知曉他的真實身份,甚至“莎士比亞”這個名字是真名還是化名,都無從考證。  而西方學術界泰鬥級人物斯蒂芬·格林佈蘭特,卻從莎翁作品的蛛絲馬跡中“推演”出瞭一個新的莎士比亞,還原瞭他的俗世生活,引起轟動——  他來自偏僻小鎮,沒有受過大學教育,也沒有顯赫的傢庭背景,卻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永遠被人銘記的最偉大的劇作傢,成為西方文化最傑出的代表。  他的名字叫威廉(William),威爾(Will)是他的昵稱,也有欲望之意。欲望、決心、意志……也許這正是他之所以成為“莎士比亞”的動力和源泉。  從小迷戀貴族生活  幾個世紀前,一位牧師手持鵝毛管筆,在英國中部斯特拉福鎮教區的登記簿上寫道:“約翰·莎士比亞的兒子於1564年4月26日受洗”。這個孩子後來被命名為“威廉·莎士比亞”。  小時候,威爾傢境比較富裕,父親約翰是位皮套商,兼做羊毛生意,曾擔任鎮長一職,在當地屬於公眾人物。可他一輩子簽名都隻會做記號,妻子瑪麗也是一樣。因此,他們對長子威爾寄予瞭很大期望,在其7歲時,便將他送進鎮裡的“國王新學堂”學拉丁語。在當時,拉丁語是文化和教養的象征,也是進入上流社會的“敲門磚”。在學校裡,老師讓學生們用拉丁語演出戲劇,威爾因而從小就有機會學習表演。  鎮上常有劇團造訪,上演許多傳統劇目,尤其是規勸人的道德劇,主題都是“多行不義必自斃”。有時候,演員們還扮演抽象的“人類”、“青春”或“惡行”,這種象征手法在日後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得到借鑒,如《亨利四世》中穿著繪滿舌頭長袍的“謠言”,《冬天的故事》中拿著一個沙漏的“時間”。而在他的許多劇作中,代表邪惡的那一方總是受到懲罰,罪有應得。  在傳統的節慶日裡,人們可以肆意喧鬧,男女老少都跑到樹林裡整夜玩樂。這些深深紮根於英國中部的民間風俗,將高尚和粗野美妙地融為一體,對莎士比亞的想象力可謂影響深遠,他的許多劇作中都留下瞭這些痕跡。如《仲夏夜之夢》中,戀人們就相會於雅典的樹林。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有兩件事情極有可能對年少的威爾產生過不小的影響。11歲時,伊麗莎白女王一世曾在大批隨從的簇擁下巡行到英國中部。那宏大的場面,那種王者駕臨時的群情激奮,讓他一生都迷戀於王者的超凡魅力,以至於他寫作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想象國王、貴族、紳士的生活,沉醉在對特權的甜蜜期待中。  在他快滿13歲時,傢道開始中落。復興之夢畢生縈繞著莎士比亞,他在劇中一再表現出對收復失去的財產、頭銜和身份的強烈渴望。  不過,莎士比亞沒有因上不成牛津、劍橋而受挫,傢庭的變故反而使他較早獲得瞭生存能力。由於從小就幫父親打點自傢的生意,如制作手套,收購羊毛,使得手套、皮革、羊毛等意象後來在他的劇作中頻繁出現。羅密歐渴望成為朱麗葉戴的那隻手套——這種強烈的愛情表達,給觀眾的印象極深。  莎士比亞是西方一個解不開的迷。這位偉大劇作傢在西方文化中有著不可動搖的至高地位,影響無處不在,但他在世時卻沒有留下任何信件、日記、手稿,同時代人對其也廖無記載,人們從不知曉他的真實身份,甚至“莎士比亞”這個名字是真名還是化名,都無從考證。  完成傢族復興之夢  大約在20歲左右,莎士比亞離開小鎮前往倫敦。  最初幾年,據說莎士比亞在倫敦的職業是當雜役,在劇院門口為觀眾看馬。後來受雇於劇團,打雜、演配角、當提詞人,什麼都幹過。他很快就抓住瞭機遇。那時的倫敦是一個“經年不散的集市”,在殘酷的商業化演出中,劇團為瞭生存,就得吸引更多的人上劇院,就得不斷有新的劇目上演。莎士比亞的創作才能正好有瞭用武之地。  當時英國最紅的劇作傢是克裡斯托弗·馬洛,他的劇作《貼木爾》震撼瞭英倫。當莎士比亞得知馬洛同樣出生於一個小鄉鎮,其父親也不是富裕的紳士,而是普通的手藝人時,受到很大的鼓舞。顯然是因為馬洛,他做出瞭一生中極為重要的決定:不僅要當演員謀生,還要嘗試寫劇本。他決心像馬洛那樣寫一部史詩,而且是英國的史詩。  莎士比亞創作的《亨利六世》在倫敦上演,觀眾蜂擁而至,演出獲得瞭極大的成功。從此,他成為一名當時少見的靠寫作劇本就能生存的劇作傢。據說他的創作極其輕松,一氣呵成,無論寫什麼都一行也不用刪改。莎士比亞的收入也日漸豐裕,成瞭劇院的股東。1599年,倫敦修建瞭最豪華的劇院——環球劇院,莎士比亞還是為數不多的幾個投資者之一,並擁有劇院1/10的股權。他還在傢鄉買瞭一些產業,並成功地為父親申請到瞭鄉紳的紋章,完成瞭傢族的復興之夢。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愛上一個男人  莎士比亞在倫敦的事業如日中天,而妻子和孩子們卻留守在斯特拉福鎮。18歲那年,他同26歲的安妮·哈瑟維結瞭婚,6個月後,女兒蘇珊娜就出生瞭。據說他對此十分後悔,所以在自己的戲劇中一再告訴觀眾,在婚前保持貞潔至關重要。在《第十二夜裡》,奧西諾公爵還建議道:“女人應當揀一個比她年紀大的男人,這樣她才跟他合得來,不會失去她丈夫的歡心。”  但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無論怎樣的婚姻關系都得維持一生。莎士比亞因此選擇瞭兩地分居。他對愛情的想象和體驗都在婚姻之外。  莎士比亞是西方一個解不開的迷。這位偉大劇作傢在西方文化中有著不可動搖的至高地位,影響無處不在,但他在世時卻沒有留下任何信件、日記、手稿,同時代人對其也廖無記載,人們從不知曉他的真實身份,甚至“莎士比亞”這個名字是真名還是化名,都無從考證。  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欲望隨處可見,他創造瞭兩對最偉大的情侶——羅密歐與朱麗葉、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前者是癡情的少男少女,後者是高貴的中年通奸者,以表達他對愛情的夢想。  此外,莎士比亞寫的情詩,其復雜和熱烈空前絕後。那一系列十四行詩,寫的是他和一個俊美的年輕男子與一位黑膚女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那位年輕人就是南安普頓伯爵,莎士比亞的兩首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1593)、《露克麗絲受辱記》(1594)就是獻給他的。這位“年少、荒唐”的伯爵每天把時間都放在看戲上,他厭惡婚姻,因拒絕同女王財務大臣的孫女結婚,曾被處以5000鎊的罰款,讓傢族的人驚慌失措,於是他們請莎士比亞寫詩進行勸說。  在詩中,莎士比亞並沒有勸誡伯爵的自戀,相反他說,你自戀得還不夠啊,看看鏡子裡的自己,為何不給這標致的臉龐一個絕妙的翻版呢?“沒有任何女人能貞淑若斯,不想讓你開墾她的處女地”。  問題是,莎士比亞敦促年輕人去讓女子懷孕,而自己卻愛上瞭這位年輕人,因為他“絕世的美色”,既使男人暈眩,又使女人震驚”。詩中寫道:“你有副女人的臉,由造物主親手塑就,你,我熱愛的情婦兼情郎……”詩人想象造物主在創造他時原想造個女人,卻因過於喜歡自己的作品,誤加瞭某樣東西,使得詩人無法滿足自己的欲望。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他們之間究竟發生瞭什麼?那個黑膚女人又是誰呢?人們不得而知。但這些詩歌暗示:他愛慕的是一個男人,但這個男人不屬於他;他對一位女人懷有情欲,卻對她十分厭惡。  很多年過去瞭,以往的激情和欲望也許都已化為平靜。1610年的某日,莎士比亞從倫敦隱退,終於回到被冷落瞭多年的妻子身邊。然而,在1616年他去世前擬寫的遺囑中,他卻將所有的財產,包括谷倉、馬廄、果園、土地等,都留給瞭長女蘇珊娜。小女兒隻得到“一隻銀質鍍金大碗”,因為她嫁的人顯然令莎士比亞失望——比她年齡小,還讓別的女人懷瞭孕。至於與他結發34年的妻子安妮,莎士比亞在遺囑中僅僅插寫瞭這麼一句:把我第二好的床及床上用品留給我的妻子。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孔子後代 中國最後的貴族孔傢後人生活現狀揭秘

  孔子後代:孔子,春秋戰國時期儒傢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傢和教育傢。孔子是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人們尊稱為孔聖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接下來由小編來為大傢說說孔子的後代。  孔德成是孔子第77代嫡孫,是“中華民國”唯一的世襲官員,而他唯一的工作就是每年在孔子誕辰紀念日,負責參加臺北孔廟的祭典。這些年,孔子後人在臺灣過得挺不錯。  孔子嫡親後裔是最高級別的世襲官員,一邊教書一邊做官,還兩次讓蔣介石幫忙走瞭“後門”。這些年,孔子後人在臺灣過得挺不錯。  臺灣地區最高領導人馬英九在10月27日特意參加瞭一個人的逝世五周年紀念大會—逝者孔德成生前是臺灣地區“考試院”前院長以及臺灣數所大學的教授,但能夠令臺灣地區最高領導人親往致哀的原因卻是他2500年前的傢世背景—孔德成是孔子第77代嫡孫,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代“衍聖公”以及唯一的“中華民國”世襲官員。  “衍聖公”這個封號可追溯至西漢時期。1920年,剛滿百日的孔德成受封此號,至1935年,國民政府取消封號,將第32代“衍聖公”孔德成封為中華民國唯一的世襲特任官“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所謂特任官,即民國高等文官第一等,與民國中央各院院長、各部部長、各省省主席同級。   1949年4月,孔德成隨蔣介石在臺北復建傢廟。在臺灣的60年中,孔德成看上去像一個學者型官員:歷任國立中興大學和國立臺灣大學的兼任教授,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主任委員,臺灣中國書法學會顧問,“中華民國考試院”院長以及“總統府”資政。兩岸破冰後,孔德成還擔任瞭山東曲阜師范學校名譽院長和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永久榮譽院長。  在臺灣,孔德成繼續享受世襲特任官的待遇,月薪17~18萬新臺幣(約3~4萬人民幣)。他的唯一工作,便是每年在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負責參加臺北孔廟的祭典。孔子的“小夥伴們”、四位“亞聖”孟子、顏回、子思和曾子的後人,也獲任臺灣官場“簡任級”職等的最高等(簡任級官員是北洋政府時期第一二級官員),月薪資在12~13萬新臺幣(約2.5~3萬人民幣)。  除瞭功名利祿,孔子後人也受到瞭不少“人情照顧”。1965年,孔德成長子孔維益考大學落榜,為瞭顧及孔子後代顏面,孔德成特意找蔣介石幫忙,請求以免試保送升學的方式讓孔維益進入大學。最後,孔維益進入瞭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在政治大學讀瞭六年才畢業。時隔一年,孔德成次子孔維寧也未考取大學,孔德成再次向蔣介石求情,又將次子保送進瞭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對孔傢的特殊待遇引起瞭不少爭議,李敖、柏楊等人對孔傢一直持抨擊態度。至李登輝時代,1998年,孔德成的辦公室“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被裁撤,孔德成隻剩官銜。  同一年,孔德成的堂弟孔德墉在香港註冊成立瞭《孔子世傢譜》續修工作協會,正式主持歷史上第五次孔氏傢譜大修。重修歷時11年,部分在臺灣政府任職的孔子後代,由於擔心被貼上標簽,婉拒列入族譜。最終統計的結果,目前在臺灣地區大概還有3000多位孔子後人。相關閱讀推薦:孔子的兒子和孫子都是誰 儒傢聖人孔子傢族簡介孔子最傑出的弟子應該是誰?孔子的弟子有哪些孔德紹簡介 孔子三十四代孫內史侍郎孔德紹生平孔子和孔融有什麼關系?孔融是孔子的後代嗎?孔融是孔子的後代嗎?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簡介揭秘:孔子一傢三代都有過離婚或再嫁經歷

孔子後人今何在 揭秘最後的世襲貴族孔子後裔

  孔子後人:孔子,儒傢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古代的思想傢及上古文化之大成,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這樣一位聖人的後代現今在何處呢?  孔子嫡親後裔是最高級別的世襲官員,一邊教書一邊做官,還兩次讓蔣介石幫忙走瞭“後門”。這些年,孔子後人在臺灣過得挺不錯。  臺灣地區最高領導人馬英九在10月27日特意參加瞭一個人的逝世五周年紀念大會—逝者孔德成生前是臺灣地區“考試院”前院長以及臺灣數所大學的教授,但能夠令臺灣地區最高領導人親往致哀的原因卻是他2500年前的傢世背景—孔德成是孔子第77代嫡孫,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代“衍聖公”以及唯一的“中華民國”世襲官員。  “衍聖公”這個封號可追溯至西漢時期。1920年,剛滿百日的孔德成受封此號,至1935年,國民政府取消封號,將第32代“衍聖公”孔德成封為中華民國唯一的世襲特任官“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所謂特任官,即民國高等文官第一等,與民國中央各院院長、各部部長、各省省主席同級。  1949年4月,孔德成隨蔣介石在臺北復建傢廟。在臺灣的60年中,孔德成看上去像一個學者型官員:歷任國立中興大學和國立臺灣大學的兼任教授,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主任委員,臺灣中國書法學會顧問,“中華民國考試院”院長以及“總統府”資政。兩岸破冰後,孔德成還擔任瞭山東曲阜師范學校名譽院長和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永久榮譽院長。   在臺灣,孔德成繼續享受世襲特任官的待遇,月薪17~18萬新臺幣(約3~4萬人民幣)。他的唯一工作,便是每年在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負責參加臺北孔廟的祭典。孔子的“小夥伴們”、四位“亞聖”孟子、顏回、子思和曾子的後人,也獲任臺灣官場“簡任級”職等的最高等(簡任級官員是北洋政府時期第一二級官員),月薪資在12~13萬新臺幣(約2.5~3萬人民幣)。  除瞭功名利祿,孔子後人也受到瞭不少“人情照顧”。1965年,孔德成長子孔維益考大學落榜,為瞭顧及孔子後代顏面,孔德成特意找蔣介石幫忙,請求以免試保送升學的方式讓孔維益進入大學。最後,孔維益進入瞭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在政治大學讀瞭六年才畢業。時隔一年,孔德成次子孔維寧也未考取大學,孔德成再次向蔣介石求情,又將次子保送進瞭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對孔傢的特殊待遇引起瞭不少爭議,李敖、柏楊等人對孔傢一直持抨擊態度。至李登輝時代,1998年,孔德成的辦公室“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被裁撤,孔德成隻剩官銜。  同一年,孔德成的堂弟孔德墉在香港註冊成立瞭《孔子世傢譜》續修工作協會,正式主持歷史上第五次孔氏傢譜大修。重修歷時11年,部分在臺灣政府任職的孔子後代,由於擔心被貼上標簽,婉拒列入族譜。最終統計的結果,目前在臺灣地區大概還有3000多位孔子後人。相關閱讀推薦:孔子是哪個朝代的人 世界十大名人之孔子介紹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 孔子周遊列國為何先奔衛?孔子身高多少 孔子真的身長九尺有六寸如姚明?孔子的兒子和孫子都是誰 儒傢聖人孔子傢族簡介孔子最傑出的弟子應該是誰?孔子的弟子有哪些

孔祥熙後人現今在何方 豪門傢族的最後貴族

  孔祥熙後人:孔祥熙後人。民國四大傢族之一的孔傢後人如今在何方?揭秘孔祥熙長女孔令儀的一生。  孔令儀是孔祥熙傢族最後的第二代成員。宋美齡晚年移居紐約後,得到孔令儀悉心照顧。孔因壓力太大,頭發幾乎掉光。孔行事低調,晚年成孔宋傢族代言人。她也曾因出售孔宅受到遺棄歷史文物指責。  卜居紐約逾一甲子的孔令儀女士,病逝紐約曼哈頓中央公園附近高級寓所,終年九十三歲。孔令儀是孔祥熙的長女,也是孫夫人宋慶齡和蔣夫人宋美齡的外甥女,她的母親宋藹齡是“宋氏三姊妹”中的大姊。  孔祥熙和宋藹齡育有二子二女,依序為令儀、令侃、令偉(即孔二小姐)、令傑,四人皆已作古。宋美齡與大姊藹齡感情極為親密,並把四個孔傢晚輩當成自己的子女。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宋美齡移居紐約後,孔傢子女一直負責照顧姨媽的生活,而以孔令儀和夫婿黃雄盛出力尤多,孔令儀因壓力太大,頭發幾乎掉光。蔣夫人於二零零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病逝紐約,享年一百零六歲。  孔傢四個子女中,令儀為人與行事一向低調,亦極少公開活動,與弟妹完全不同。令侃、令偉與令傑則熱中“權與錢”,在蔣夫人的卵翼下,他們目中無人,為所欲為,烘焙瞭無數的爭議,也招來瞭中外人士的不少白眼。一九四三年,蔣夫人訪美數月,足跡遍及美加各地,孔令侃和身著長袍的孔二小姐隨侍左右,美國朝野為之側目。日後孔令侃與孔二小姐屢次幹預臺灣朝政,蔣經國又氣又惱,為瞭不得罪宋美齡,小蔣常獨自嘆氣吞苦水。  孔令儀(其英文名字Rosamond和大姨媽慶齡相同)於一九一五年九月十九日生於山西太谷,曾就讀上海滬江大學,後畢業於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俗稱金陵女大),但亦有令儀畢業於上海之江大學的說法。孔令儀說:“早年在南京時,我念金陵女大附中,曾住在老總統(蔣介石)、夫人官邸約五年,那時經國、緯國還不在他們身邊。‘老總統’他們不叫我名字,而叫我寶寶、寶寶,常帶我出去逛街,把我當自己子女一樣管教。”  孔令儀的婚姻一直不太順利。蔣夫人曾幫她找對象,衛立煌將軍喪偶後,也有人為她做過續弦的媒。孔令儀後來看上瞭弟弟令侃在上海聖約翰大學的同學陳繼恩,但因陳父為上海一傢舞廳樂隊指揮,孔祥熙夫婦認為門不當、戶不對,反對婚事。令儀則堅持自己的決定,約同陳繼恩一道赴美留學,兩老隻得默許,孔祥熙並給予陳氏“中央銀行業務局副局長”的名義出境,兩人即在紐約結婚。   多年後,孔令儀又單身瞭。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她到臺灣探望蔣介石和宋美齡,姨丈和姨媽挑選瞭空軍上校武官黃雄盛擔任她的隨從,陪她逛逛臺灣。朝夕相處下,雙方互有好感,且有雙宿雙飛之意,但黃上校已有妻室和孩子,孔令儀乃花錢拆散黃傢。一九五八年黃上校被派赴美國出任駐美大使館武官,一九六二年在華府與孔令儀結婚,後返臺出任空軍官校教育長,以少將之階退伍,但孔令儀和親友皆一直以Colonel(上校)稱呼黃雄盛。黃氏祖籍江蘇崇明島,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一九三八)及航校十三期,二零零三年八月二日病逝紐約,終年八十九歲。去世時,紐約某華文報紙曾誤登“孔令儀紐約去世”。  上世紀九十年代,孔傢三個子女相繼辭世,孔令侃因肺癌死於一九九二年(終年七十五)、孔二小姐因直腸癌卒於一九九四年(終年七十五)、孔令傑亦因癌癥於一九九六年去世(終年七十五)。孔令儀成為孔傢碩果僅存的第二代(她本人未曾生育),也是蔣夫人最親密的晚輩。為瞭出售長島蝗蟲谷(LocustValley)孔宅,加上紐約地產商利用蔣夫人名義拍賣孔宅物品和傢具,使得當時八十餘歲的孔令儀受到任意遺棄歷史文物(包括孔傢族譜、前國府主席林森畫像及蔣夫人國畫等)的嚴厲指責。老報人陸鏗批評說﹕“所謂的‘孔宋豪門’要處理傢產無可厚非,但是對具有歷史意義的東西應有起碼的尊重。……即使當敗傢子也要有譜,這種做法沒有譜。”一九四七年夏天,陸鏗曾以南京《中央日報》副總編輯兼采訪主任身份,主導揭發孔宋傢族利用孚中及揚子公司貪污,而震撼全中國。陸鏗於今年六月二十二日以八十九歲高齡卒於舊金山。相關閱讀推薦:蔣介石為何不願徹查孔祥熙:擔心危及自己的統治 蔣介石反腐動不瞭孔祥熙 日記中自嘆“苦痛極矣” 蔣介石大發雷霆:孔祥熙對日妥協便以漢奸論處 蔣介石為何不願查孔祥熙:擔心危及自己統治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程咬金:貴族子弟 打仗勇猛

  真實的陳咬金: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一提起這兩句諺語,中國人是耳熟能詳。說起程咬金,好多人都是通過小說、戲曲和電視劇來瞭解他的。那麼唐代歷史上真實的程咬金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其實,唐代歷史上真實的程咬金給人的印象與演義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是截然不同的。程咬金,原名咬金,後改名為知節,濟州東阿斑鳩店人,生於隋開皇十三年(593年),卒於唐麟德二年(665年),享年72歲。程咬金是北齊世傢大族之後。程咬金在年少時就非常勇猛,善於使用馬槊這種兵器。在隋末亂世中,程咬金聚集瞭數百人共同保衛鄉裡,以防止流寇的侵擾。  後來農民起義軍逐漸發展壯大,至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左右,在全國范圍內大致形成瞭三支強大的隊伍: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竇建德、劉黑闥領導的河北義軍和杜伏威、輔公佑領導的江淮義軍。到瞭此時,程咬金組織的地方自保勢力已經無法維持下去,最後投奔瞭瓦崗軍李密,李密任用他為內軍驃騎。“內軍”是李密從軍中挑選的八千個勇士,隸屬四位驃騎統轄,又分為左右兩隊,主要任務是保護李密。程咬金就是四位驃騎之一,極受重用,李密對內軍十分滿意,常說:“此八千人可當百萬。”  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占據洛陽的王世充趁著瓦崗軍與隋叛臣宇文化及的軍隊兩敗俱傷之際,帶領兩萬精銳步騎,在通濟渠上架起三座橋梁,準備與瓦崗軍進行決戰。李密在邙山南麓擺陣迎戰王世充,程咬金率領內馬軍,與李密安營在北邙山上;另一大將秦叔寶則領外馬軍,安營在偃師城北。王世充首先率軍猛攻單雄信,李密派出程咬金和大將裴行儼前去支援。戰鬥中,裴行儼被流箭射中墜下戰馬,程咬金趕緊營救,刺殺瞭沖上來的好幾個敵軍士兵才將裴行儼救到馬上。他帶著裴行儼向後撤退,由於戰馬承載瞭兩個人而跑不快,半路上被王世充的騎兵趕上。程咬金奮力反擊,不料卻被一支馬槊刺中。他回身將這根馬槊生生折斷並斬殺瞭追擊的敵兵,兩人都身受重傷,但平安回到瞭瓦崗軍的大營。此戰由於李密指揮不利,瓦崗軍遭受重創,實力大損。不久,瓦崗軍不敵王世充軍的強大攻勢,兵敗如山倒,李密見大勢已去,撇下眾人,投奔李淵而去,程咬金與同在瓦崗軍的秦叔寶歸降瞭王世充。   王世充對程咬金十分優待,但程咬金和秦叔寶都非常討厭王世充的為人,他們暗自尋找機會,準備另投明主。武德二年(619年)閏二月,王世充率軍與唐軍李世民部戰於九曲,程咬金列陣迎戰。忽然與秦叔寶等人在馬上向王世充拱手道:“蒙受公的接待,很想報恩。但是公性情愛猜疑,身邊又多小人,不是我們托身的地方,現在恭敬辭別!”然後與左右數十人躍馬奔向唐軍。王世充因懼怕程咬金等人的勇武,竟不敢追趕。相關閱讀推薦:隋唐英雄程咬金結局 隋唐英雄程咬金怎麼死的程咬金的三板斧都有哪些招數?程咬金三板斧程咬金的兒子 歷史上混世魔王程咬金的子孫簡介程鐵牛是程咬金和誰的兒子?程鐵牛的母親是誰程咬金三板斧 程咬金的三板斧都有哪些招數?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歸唐之後程咬金和秦叔寶在李世民的麾下聽令,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東征西討,打敗瞭宋金剛,活捉瞭竇建德,降服瞭王世充,並擔任左一馬軍總管。每次交戰他都身先士卒,戰功卓著,被封為宿國公。  最後李氏終於掃平瞭各路勢力,統一瞭全國。在掃蕩群雄的過程中李世民戰功顯赫,威望如日中天,又形成瞭以秦王府謀士和勇將為核心的實力雄厚的政治集團。這嚴重威脅到瞭太子李建成的皇儲地位。由於程咬金是李世民的骨幹,李建成欲除之而後快。武德七年,李建成為瞭剪除李世民的左右羽翼,向唐高祖進讒把程咬金外調為康州刺史。程咬金堅決留在李世民的身邊。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夜宴的酒水中下毒,致使李世民飲酒後毒性發作,吐血數升,險些丟瞭性命。李世民意識到朝廷裡的形勢對自己十分不利,便決定先發制人,在玄武門伏擊李建成和李元吉,奪取皇位。  程咬金參與瞭玄武門兵變的全過程,兵變後,程咬金拜授太子右衛率,升任右武衛大將軍。貞觀年間,程咬金歷任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與長孫無忌等人世襲刺史,改封盧國公,授普州刺史。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程咬金升任左衛大將軍。同年五月被授予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右屯衛將軍蘇定方、右武衛將軍王文度等人討伐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在戰鬥中王文度因私心假傳聖旨,又蠱惑程咬金,致使程咬金下令屠殺已經投誠的胡人。班師回朝後,王文度被免官為民,程咬金也因事獲罪免去官職。沒多久,又起用為岐州刺史。程咬金自知年紀老邁,向朝廷請求退休,得到批準,從此在傢頤養天年。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去世,朝廷追贈他為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於唐太宗的昭陵。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蒙娜麗莎真實身份:生於衰落貴族傢庭嫁給富商

  蒙娜麗莎身份之謎?幾百年來,她的微笑讓全世界無數的人為之著迷,人們卻很難讀懂微笑背後的秘密。她是誰?曾經度過怎樣的一生?從2005年至今,借助諸多高科技手段,這個用微笑迷倒瞭無數人的女子,她傳奇身世的許多細節,被一點點地揭開。最近佛羅倫薩政府透露,準備在蒙娜麗莎去世的聖奧納修道院遺址上為她修建一座紀念館。  揭開蒙娜麗莎真實身份  關於蒙娜麗莎的真實身份,幾百年來有很多的說法,有人說她是達·芬奇的母親,或者是達·芬奇的秘密情人,還有人說她是當時佛羅倫薩城的一個名妓,更加離譜的是,有人說蒙娜麗莎根本就是達·芬奇本人的自畫像……在諸多猜測中,16世紀著名的藝術史傢瓦薩裡曾提出過一種說法,蒙娜麗莎是佛羅倫薩一名姓喬孔達的富商的妻子,但這個平淡的觀點並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興趣。一直到2005年,德國海德堡大學的手稿研究專傢阿明·施萊希特博士,在圖書館的故紙堆裡找到瞭確鑿的證據——一本1503年的古書。這本書的主人是達·芬奇的好朋友、當年佛羅倫薩地方官員奧古斯蒂諾·韋斯普奇。在書的空白處,韋斯普奇寫瞭一段潦草的文字:“萊昂納多·達·芬奇就像古希臘畫傢阿佩利斯,他正在創作三幅畫,其中一幅是格拉迪尼的畫像——韋斯普奇。”  這和16世紀瓦薩裡的說法不謀而合。他所說的“富商喬孔達的妻子”就是叫格拉迪尼,全名是麗莎·格拉迪尼·喬孔達——格拉迪尼是她的父姓,喬孔達是她的夫姓。   在兩年之後,德國海德爾堡大學圖書館發表聲明,認為施萊希特博士的這一發現,讓過往所有關於蒙娜麗莎身份的猜測全部被排除,為延續數百年的蒙娜麗莎身份之謎畫上瞭終止符。  出生於衰落貴族傢庭  丈夫和達·芬奇父親是好友  關於麗莎的生平事跡,人們知之甚少。有限的證據顯示,她於1479年6月15日出生於佛羅倫薩一個古老的傢族,是傢裡七個孩子當中最年長的。當時的歐洲正處於文藝復興的初期,作為歐洲最大的幾個城市之一,佛羅倫薩被看作是財富以及商業成功的象征。然而,城裡的生活對於當地居民來說並非是一首美妙的田園詩,因為財富的分配極其懸殊。麗莎來自一個古老的貴族,但這個傢族在時間的長河中正漸漸地失去瞭它的影響力。  1495年3月5日,16歲的麗莎出嫁瞭。她的丈夫是同城一位成功的絲綢商人,她是這個男人的第三任妻子。麗莎的嫁妝是170個弗羅林金幣和一個位於郊區的農莊。麗莎的婚姻一定程度上提升瞭她的社會地位,因為她的丈夫比較有錢,同時喬孔達先生也被認為從這場婚姻當中得益,因為麗莎高貴的姓氏。這對新婚夫婦在當時的佛羅倫薩過著舒適的中產階級的生活。他們一共育有5個孩子。  1503年的3月5日,麗莎和丈夫搬傢到瞭位於ViadellaStufa附近的一座宅子,而住在他們隔壁的就是達·芬奇的父親。麗莎的丈夫和達·芬奇的父親成瞭很好的朋友。  右手放左手上表現出溫良儀態  穿著顯示出當時的時髦風尚  和當時許多生活在佛羅倫薩並且擁有一定財產的傢庭一樣,每當傢裡有重大的事情發生,麗莎一傢習慣用藝術創作的形式銘記這些重要的時刻。1503年對於他們一傢來說就是一個特殊的年份,他們搬瞭新傢,而且麗莎剛剛懷上瞭他們的第三個孩子。喬孔達先生請瞭四位藝術傢圍繞著他們傢的這些重要事件進行創作。其中,有一項就是邀請自己鄰居的兒子——達·芬奇為麗莎畫一張個人肖像。  達·芬奇在1503年期間陷入過一場財務糾紛,沒有什麼收入,這部分可以解釋他為何會對畫一幅私人肖像有興趣,而他的父親也從中積極促成瞭這件事。麗莎的右手放在左手上,充分表現出溫良而忠貞的儀態。而她的穿著也顯示出當時的時髦風尚。有學者認為,麗莎在畫像上所顯示出來的狀態,或許比她真實的狀況更加殷實。並且這幅畫像的面積非常大,是當時比較富裕的藝術收藏者才會選擇的尺寸,這種奢侈的大手筆,也被解釋成為麗莎夫婦極其具有進取心。  十年畫完肖像卻私藏源於兩大傢族糾紛?  達·芬奇為麗莎畫的這幅個人肖像前後一共用瞭十多年的時間。一些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達·芬奇在這期間又接到瞭一些更加重要的活。但是最終,達·芬奇沒有將這幅畫交給麗莎,有的學者認為這是因為達·芬奇沒有拿到報酬的緣故。但也有學者通過研究之後發現,這其中的原因並沒有那麼簡單。  實際上,達·芬奇的抉擇可能和佛羅倫薩當時顯赫的梅弟奇傢族有關。梅弟奇是15~16世紀意大利最顯赫的傢族。達·芬奇時代的教皇利奧十世喬凡尼·梅弟奇就來自這一傢族。梅弟奇傢族熱愛藝術,慷慨地資助瞭包括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在內的大批藝術傢,但另一方面,他們搞藝術的錢卻是搜刮民脂民膏得來的,這引起瞭許多其他佛羅倫薩貴族的不滿,其中便有麗莎的娘傢——格拉迪尼傢族。1503年,就是在達·芬奇為麗莎畫像的時候,兩大傢族的矛盾激化到瞭兵戎相見的地步。夾在其中的達·芬奇因此斷掉瞭和麗莎傢的聯系。1511年,佛羅倫薩被教皇軍攻破,格拉迪尼傢族遭流放。達·芬奇則在1517年左右帶著麗莎的畫像離開佛羅倫薩,去往法國。相關閱讀推薦:三國謎團之揭開相貌俊偉的諸葛亮的醜妻之謎沈陽故宮暗藏四大謎團:揭秘大清王朝龍脈之謎朱元璋定都之謎 朱元璋為何將都城定在應天府?托雷死亡之謎:成吉思汗的兒子托雷是怎麼死的皇太極怎麼死的?揭秘清太宗皇太極死亡之謎

唐朝貴族男子為什麼都不願做駙馬?公主太強勢

  唐朝貴族們為什麼都不願意做駙馬?唐朝有個比較獨特的現象,那就是士族貴族們都不願娶公主為妻。陳世美的案子發生在宋代,他為瞭想得到駙馬這位置,冒瞭生命危險,也果真付出生命代價。但這種事情,在唐代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唐朝人對於擔任駙馬這件事情,不但不羨慕,大多數還非常排斥。  《舊唐書》卷一四七《杜佑傳》附《杜悰傳》:“(憲宗為長女岐陽公主選駙馬)令宰臣於卿士傢選尚文雅之士可居清列者。初於文學後進中選擇,皆辭疾不應”。憲宗選尚公主,士族子弟“皆辭疾不應”;白敏中奏選相門之子鄭顥尚主,結果,“不樂國婚”的鄭顥對白敏中恨之入骨,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唐代士族之傢對於尚主事的態度。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宣宗皇帝要宰相在當年的新科進士中,選拔一位當駙馬,於是便有人向宣宗推薦當年新科進士王徽。但是,王徽聽到瞭這消息後,便趕快跑到宰相劉瑑面前,哭泣哀求說:“我王徽今年已經年過四十,年老體衰,又體弱多病,實在不適合匹配公主,懇請相爺在皇上面前替我解說,千萬別招我為駙馬。”這件事情跟宋代的陳世美似乎剛好相反,陳世美是拼瞭命想當駙馬,而唐代的王徽是聽說自己會當上駙馬後,便趕快去向宰相哭泣,祈求宰相幫忙推托,就是不想當駙馬,可見唐代當時的進士大多數是不想當駙馬的,而當時很多公卿大臣都很害怕娶公主,也害怕與皇室結為親傢。   不僅新科進士不歡喜娶公主,甚至連隱士也不肯娶公主為妻,《明皇雜錄》卷下的記載:早在唐玄宗時,玄宗想把她妹妹玉真公主許配給方士張果(也就是民間傳說中“八仙”之一張果老),張果便跟他兩位朋友王迥質和蕭華說:“娶婦得公主,平地生公府,可畏也。”意思是說:娶個公主過門,等於平白生出個官府來管你,這是多可怕的事啊?張果在說這話時,剛好皇帝派的使者也來到,說要將玉真公主許配給張果,張果便大笑不肯接受。方士,其實在唐代時社會地位並不高,但連一個區區方士都不肯娶公主,可見當時人對公主的印象實在不好。  士大夫跟世傢大族不願意娶公主,便造成唐代公主婚姻的困難。於是,公主可以下嫁的對象,便多半是集中在功勛大臣的傢族,尤其是那些不是出身於世襲門第或世傢大族的功勛大臣們,這些人因為出身沒有世傢大族那麼名貴,也因為他們的地位,都是來自於朝廷給的官名,所以為瞭保持自己的高官爵位,功勛大臣們也就不得不接納公主為妻或媳婦。一旦某個這類傢族接納瞭第一位公主以後,這個傢族往往就會陸續接納第二個、第三個公主嫁給自己傢族的其它成員,這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親上加親”之觀念。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有幾個傢族跟李唐皇室的婚姻關系是非常密切:  一、楊貴妃傢族:楊貴妃本人嫁給唐玄宗,而她堂哥楊錡也娶瞭太華公主;她另一位堂哥楊國忠,也接納萬春公主與延和郡主為自己的兒媳婦;楊貴妃又有一位堂兄弟楊鑒,也娶瞭承榮郡主。  二、中唐時幫助朝廷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傢族亦復如此:郭子儀兒子郭曖娶瞭齊國昭懿公主(即升平公主);郭曖的女兒也就是郭子儀的孫女又嫁回李唐皇室,即是唐憲宗的正妻郭皇後;郭曖的另兩位兒子郭鏦與郭銛,也分別娶瞭漢陽公主跟西河公主。  三、武則天皇後傢族:武則天是唐高宗的正妻皇後,而武後的侄兒武攸暨也娶瞭她女兒太平公主;武攸暨的親弟弟武攸止的女兒又嫁回皇室,也就是唐玄宗前半生最心愛的武惠妃;武後的另外三位侄兒武三思、武承嗣、武承業,也分別也納瞭安樂公主、永泰公主、新都公主為媳婦。  四、此外像盛唐時幹預朝政的韋皇後傢族:韋皇後是唐中宗的正妻,她妹妹也嫁給皇室的嗣虢王李邕;韋皇後堂兄弟韋濯,也娶瞭安定公主;韋濯的孫女又嫁回皇室,也就是唐德宗的韋賢妃;韋皇後的堂侄兒韋捷,則娶瞭成安公主。  這類與李唐皇室數代聯姻的傢族的特點之一就是幾乎都不是出身很有社會名望的世襲門第傢族,所以要藉官位保持權力來源,就必須不斷與皇室聯姻,來增加傢族的政治地位。相關閱讀推薦: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然而,何以唐人都畏懼娶公主為妻?  一、唐朝的公主多半品德不佳:不知道是否是李唐皇室傢教不良,多數公主表現出的品德往往不好。如唐宣宗想把永福公主嫁給於琮,後來宣宗發現永福公主品行不佳,於是婚事作罷,宣宗自己把婚約收回瞭。公主出嫁後的敗德之事甚多,譬如高祖的女兒永嘉公主嫁給瞭竇奉節,卻跟有婦之夫楊豫之淫亂私通。唐太宗女兒合浦公主嫁給瞭房遺愛,房遺愛就是太宗親信重臣房玄齡之子,雙方傢族都是當時有頭有臉的人物,但合浦公主竟偷偷和一位和尚僧辯機私通。唐中宗女兒安樂公主嫁給瞭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卻又跟武崇訓的堂兄弟武延秀淫亂,她還曾當著上官婉兒面前脫去武延秀的下裳高談闊論,荒唐行徑極其誇張。  二、公主下嫁後設有公主府,駙馬不過是府內的附庸:一般而言在唐代,普通的公主封邑是千戶,有時恩寵高的公主還可封到一千四百戶。所謂封邑的戶數,實際上就是中央政府將這些戶數的賦稅,都送給公主花費,所以公主等於是有薪俸的,她拿的是政府豐厚的津貼。此外,公主設有公主府,公主府裡面有邑臣,也就是她有下屬官吏歸她指揮。根據《唐六典》記載:“公主府有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一人,從八品下;錄事一人,從九品下。公主邑司官,各掌主傢財貨出入、田園征封之事,其制度皆隸宗正焉。”此外,皇帝在公主出嫁時還會賜給奴仆,這些奴仆人數數量不受限制,所以公主下嫁有很多陪嫁的仆人與財貨。此外,公主下嫁,皇帝必定會為公主蓋一間新宅第,這些新宅第有些是覓地新建,也些則根本就將駙馬原先舊傢拆瞭重建,所以公主下嫁,嫁妝非常豐厚。也就是說,公主下嫁是帶瞭大量的財產與官吏、官署、仆人一起進門,所以做駙馬的人住的房子就住在公主府裡,公主府的一切財富,官吏、奴仆,都是屬於公主,由公主直接指揮,所以駙馬在公主府中的地位類似附庸般,完全沒有主權。而如果公主死亡,駙馬尚要為公主守三年喪,而唐代畢竟還是個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駙馬在傢中似乎缺少男性的尊嚴。所以做駙馬的人心中內心感受,多半不愉快,在這情形下,哪個男人願意很熱衷地做駙馬呢?   三、當瞭駙馬反而不容易升官:唐代,一個男人娶瞭公主以後,便有瞭“駙馬都尉”的官銜,於是簡稱為駙馬。一般來說,駙馬與公主結婚後,都會立刻加上一個“三品員外官”的官銜。三品,在唐代是很高的職階,唐代的宰相,一般都是三品官,因為按唐代慣例,除非真的如郭子儀般立過天大功勞,否則一、二品的高官官階,是不會輕易頒賜給官員的,所以可說三品官已是唐代的最高官階。但是“三品員外官”則不然,唐代所謂“員外官”,是指原缺以外的官,也就是正式編制以外的官,隻是個編制外的虛銜,不是個正式的官。唐玄宗以後,員外官又改稱為“檢校官”,凡是任何一個官位,哪怕是上至宰相的大官,隻要是加上“檢校”兩字銜頭,就根本隻是一個虛銜空位而已,即令是檢校宰相,一樣沒實權、沒薪俸,也不能去任何單位上班。所以駙馬雖然有官銜,但也隻是個虛的官銜而已,根本不能算正式官吏。  當然,如果皇帝對某位駙馬有恩賞或有意提拔的話,他仍可以當正式的占缺官員。但是翻一翻唐代眾多駙馬歷史來看,唐代一共有210位公主,結過婚的130位,這中間隻嫁一次的有100人,有再婚也就是“二嫁”的有27人,至於“三嫁”的有3人,所以總共駙馬人數該有163人。但是,這163人最後能做到位極人臣的宰相,大概隻有2人;其它能做到部長級的九卿級官員,不會超過10人;剩下的駙馬,則多半是沒有正式的一官半職。所以做為一位唐代的駙馬,在政治仕途上其實並不是很順利。皇帝跟駙馬的關系是嶽父跟女婿,但是這種翁婿關系跟民間是不同的,在民間,這種翁婿關系是很密切的親戚關系,但是在皇宮中,皇帝跟駙馬的翁婿關系卻是非常淡薄的,因為這種關系,與其說是親戚關系,不如說是另一種的政治關系,所以皇帝不會特別照顧女婿當官以免平添政治是非。再加上這些肯來當公主的駙馬,幾乎都是學識才能不高的人,所以他們的政治仕途通常不是很好。於是對於當時有才幹有能力的人來說,駙馬,並不是個能在政治上能飛黃騰達的升官快捷方式,因此他們對於當駙馬也是興趣缺缺。  有瞭以上的因素,都會使唐代人對駙馬身份毫無興趣,敬而遠之。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元朝女子服飾 元朝貴族和平民女子服飾的區別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元代婦女服裝分貴族和平民兩種衣。貴族多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材料多為貂鼠皮和羊皮。多為寬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燈籠,袖口窄小,袖身寬肥。這種袍式肩部裝飾十分華美。面料質地十分考究,采用雲錦、茸類及毛氈織物,顏色多為紅色。   元代蒙古族女子時興戴一種很有特色的古古冠,這種冠是用樺樹皮或竹子、鐵絲之類的材料作骨架從頭頂伸出一個高近1米的柱子,柱子頂端擴大成平頂帽形,然後加飾翠華、珍珠,地位高的還在冠頂插野雞毛使之飛舞飄動,很有生氣。與古古冠相配的是長袍,蒙古貴族婦女的袍子寬松肥大,袖身很大但袖口收窄,衣長拖地,走路時要有兩個女奴扶拽才能前行。  這種寬袍一般用織金錦、絲絨或毛織品制成。流行胭脂紅、雞冠紫、泥金等艷麗的顏色,漢人也稱團衫或大衣。他一反馬上民族緊身窄衣的風格,體現瞭漢族文化隊蒙古族服飾的影響。相關閱讀推薦:元朝皇帝服飾 元朝歷代皇帝的服裝有何特點?明朝平民服飾的特點 明朝民間男女服飾有哪幾種?清朝民間服飾介紹 揭秘清代民間男女服飾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