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軍師

瓦崗軍中的“道士軍師”?歷史上真實的徐茂公

  隋唐交替之際風雲激蕩,各路英雄豪傑紛紛各顯身手。由於受到《隋唐演義》、《說唐全傳》等歷史小說的影響,這些英雄往往脫離歷史真實,形成有瞭特定的藝術形象。例如提到程咬金,就會想到他的三板斧,以及當過瓦崗寨的“混世魔王”;提到秦叔寶,就會想到“馬踏黃河兩岸,鐧打三州六府”。  這兩人的歷史真面目,在之前的文章中小編都進行過詳細的介紹,本文介紹另一位瓦崗軍中的英雄徐茂公。在小說、演義中,徐茂公通常手持羽扇,身穿道袍,是位仙風道骨的道士。同時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精通五行八卦,懂得行軍佈陣,是瓦崗寨的智囊,後來更是成為大唐皇帝李世民的軍師。但歷史中真實的徐茂公和道士、軍師的形象一點都不沾邊。     根據史料記載,徐茂公的名字是“公名世勣(jì),字懋功”,此後他曾更改姓名,為方便閱讀本文統一稱呼他為徐茂公。徐茂公出生於594年,徐傢是山西高平的大族,曾祖徐元起曾在北魏做官,祖父徐康也曾在北齊擔任過太守之職,徐傢因此先後搬到濟陰、東郡、滑州衛南等地。徐傢傢境殷實,“傢富,多僮仆,積粟常數千鐘”,徐茂公和他的父親徐蓋都是樂善好施之輩,“拯濟貧乏,不問親疏”。  611年2月隋煬帝下詔全國調兵征糧,準備討伐高句麗,王薄率眾在山東起義,各地豪傑紛紛舉義響應,一時間烽煙四起,天下大亂。其中韋城人翟讓也拉起一支隊伍起兵反隋,時年17歲的徐茂公便投靠於翟讓。同時翟讓聽從瞭徐茂公“不宜(在傢鄉附近)自相侵掠”的勸告,舉兵前往交通便利、富庶的宋、鄭兩郡,於是翟讓率領的瓦崗軍“公私船取物,兵眾大振”。  616年李密加入瓦崗軍後,徐茂公與王伯當便勸說翟讓奉李密為主。此後隋朝派遣王世充討伐瓦崗軍,徐茂公“以奇計敗世充於洛水之上”,李密於是封他為東海郡公。當時“河南、山東大水,死者將半”,而隋朝地方官卻不開倉放糧,導致當地發生嚴重的饑荒。在徐茂公的建議下,李密派遣徐茂公“領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濟河掩襲(黎陽倉)”。相關閱讀推薦:隋唐英雄18好漢排序,李元霸VS宇文成都誰排第一隋唐史上四代皇帝為何要發動對高句麗的征服戰爭隋唐歷史上“娘炮”盛行:男子熱衷衣熏香頭插花突厥的崛起之路:從附庸到借著隋唐亂世稱霸草原隋唐最牛老師徐文遠:教出三個學生都是隋末反王隋唐英雄徐茂公是誰?歷史上徐茂公是怎麼死的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當天瓦崗軍就破瞭黎陽,徐茂公打開糧倉,賑濟災民,僅僅過瞭十天,瓦崗軍就增至20萬人。一時間瓦崗軍實力大增,李密也自稱魏公,但同時與翟讓的矛盾也越來越激化。617年瓦崗軍發生火拼,李密設宴殺死翟讓,徐茂公也被亂軍砍傷,辛虧被王伯當所救,才幸免於難。  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殺死隋煬帝楊廣後,率軍北上。李密接受隋煬帝之孫楊侗在洛陽即位,李密在名義上也接受楊侗的官職,同時徐茂公也被封為右武候大將軍。不久後宇文化及統帥10萬多人圍攻黎陽。徐茂公設置深溝高壘以防守,宇文化及四面攻城不能下,徐茂公趁機掘地道出奇兵,將宇文化及打敗。     同年李密與王世充決戰失利,被迫率領殘部投靠李淵。而當時徐茂公還控制著“東至於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大片領土(李密當年重傷徐茂公,因此沒有前往徐茂共處)。但徐茂公深明大義,沒有直接派人向李淵獻土,而是通過李密向李淵上疏獻土。李淵得知後大喜,“徐世勣感德推功,實純臣也”,加封徐茂公為右武候大將軍、曹國公,賜姓李氏,賜良田五十頃,甲第一區,加封其父李蓋“為濟陰王,蓋固辭王爵,乃封舒國公”。  李密被殺後,徐茂公率領瓦崗寨舊部為其發喪安葬,朝野無不稱贊。此後徐茂公父子被割據河北的竇建德俘獲,“建德收其父,從軍為質,令勣復守黎陽”,但徐茂公毅然歸唐。此後徐茂公跟隨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北方割據勢力,又跟隨李孝恭討伐南方的輔公祏。  李世民即位後,徐茂公被封為並州都督,鎮守北方,抵抗突厥。629年徐茂公與另一員名將李靖合力大破突厥,“其大酋長率其部落並降於勣,虜五萬餘口而還”。637年徐茂公被封為英國公。他先後鎮守並州長達16年,邊境安寧。李世民曾得意洋洋的對人言道:“煬帝不擇人守邊,勞中國築長城以備虜。今我用勣守並,突厥不敢南,賢長城遠矣!”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641年薛延陀部8萬人入侵,徐茂公率領三千輕騎“追及延陀於青山,擊大破之,斬其名王一人,俘獲首領,虜五萬餘計”。此時徐茂公突染急癥,醫生說用用須灰可治,李世民得知後,“乃自翦須,為其和藥”(古人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徐茂公病愈入宮謝恩,“頓首流血”,李世民說:“吾為社稷計,何謝為!”,並設宴招待徐茂公。宴席間,李世民向徐茂公托孤,並說:“公往不遺於李密,今豈負於朕哉?”  649年李世民病重,對太子李治說:“汝於李勣無恩,我今將責出之。我死後,汝當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於是徐茂公被貶為疊州都督,李治剛一即位,就將他召回京城,封為宰相之職,對其寵信異常。一次徐茂公患病,唐高宗親臨探視。668年時年75歲的老將徐茂公率兵2萬渡過鴨綠江,會同薛仁貴等人,一舉將隋煬帝、唐太宗都無法征服的高句麗消滅。     669年徐茂公病重,除瞭皇帝送來的藥物外,他拒絕任何治療,對傢人說:“我山東田夫耳,位三公,年逾八十,非命乎!生死系天,寧就醫求活耶?”並讓“堂上奏女妓,簷下列子孫”,舉行盛大的傢庭宴會。宴會結束後,徐茂公對弟弟李弼(徐氏全都改姓李)道出事情,其實他已經知道自己將死,有囑托恐怕傢人無暇顧及,才出此下策,“我子孫今以付汝,汝可慎察,有不厲言行、交非類者,急榜殺以聞”。  當年12月3日徐茂公死於傢中,時年76歲,他也是臨煙閣24功臣中最後一個離世的。他死後,唐高宗下詔追封徐茂公為太尉、揚州大都督,謚曰貞武,陪葬昭陵。並下令將徐茂公墳墓的做成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的形狀,用來紀年他破突厥、薛延陀之功。  據記載徐茂公有兩子兩女,長子李震早年間病死,李震的兒子徐敬業後來起兵反抗武則天被殺,導致徐茂公也被追削官爵、剖棺戮屍。次子李思文,因武則天被冊立為皇後時,徐茂公曾經出力,所以次子一脈被未受到株連。直到705年,唐中宗復位後,徐茂公才被平反昭雪,以禮改葬。  徐茂公為人友善,重感情,而且喜歡開玩笑,與魏征、高季輔、杜正倫、郭孝恪等人交情深厚。為將也是愛惜士卒,每次得到賞賜,全都分給部下,每次打勝仗,全都歸功於部下。後代史學傢曾評論到“近代稱為名將者,英(徐茂公)、衛(李靖)二公,誠煙閣之最!”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古代神算軍師劉伯溫曠世預言:燒餅歌之謎

  導讀: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有很多被稱為聖人的人,如政治傢、思想傢、文學傢這些人無數,但是,有一種人是不常見的,可稱為稀有品種。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神。所謂的神人就是通曉天機,會神機妙算的人!今天,我們來揭曉下古代神人劉伯溫的曠世預言之謎。  揭劉伯溫燒餅歌曠世預言之謎  何為神人?通曉天機,擁有像神一樣本事的人。這種本事就是:洞徹天機、經天緯地、神機妙算、未卜先知……  如果您熟悉歷史的話,在歷史這條長河裡,中國隻有六個神人,六個通曉天機的人。這六個人分別是:西周開國元勛——薑太公,戰國不老的傳說——鬼谷子,漢朝首席功臣——張良,三國第一謀臣——諸葛亮,大唐第一軍神——徐茂公,以及元末明初本書的主人公——劉伯溫。  作為這六大神人之一的劉伯溫,他是否像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一樣,不僅才華橫溢、料事如神,還擁有呼風喚雨、預知未來的能力呢?  還別說,劉伯溫真有這個本事。   話說,公元 1368 年某一天的早上,明太祖正在殿內吃燒餅,他才咬瞭一口,便聽到內監傳話道:“國師劉基劉伯溫,請求覲見。”  太監話音未落,朱元璋突然心想:“都說劉伯溫能神機妙算,好比諸葛孔明再世,不妨今日好好地測試他一番。”於是,朱元璋把燒餅藏在瞭碗中,這才召見瞭劉伯溫。  君臣禮畢,等劉伯溫坐定後,朱元璋立刻問道:“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  劉伯溫馬上掐指論算,第一時間回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依臣之見,這碗中乃燒餅是也。”  一聽這話,明太祖驚嘆道:“我朝之中,有如此博學異人之國師,真是我大明子民之福分。”隨後,借著這個燒餅,雙方展開瞭一次愉快的會談。  這個問題,就是朱元璋百年之後,大明王朝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世界。  於是,在這種背景下,劉伯溫那永載史冊、預知未來的《燒餅歌》,就這樣孕育而出瞭。  朱元璋問道:“天下後世之事若何?朱傢可長享否?”  劉伯溫回答:“吾主萬子萬孫,何足問也?”  朱元璋問道:“自古有枯榮,世間無朽物,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  劉伯溫回答:“天機泄露,臣罪非輕。”  朱元璋問道:“朕今賜你無罪,但說無妨。”相關閱讀推薦:解讀朱元璋為何要殺劉伯溫?揭明朝君臣爭鬥內幕大明第一謀臣劉伯溫是被神化瞭?揭秘真實的劉伯溫天機的真相:劉伯溫、諸葛亮最著名的四大預言!朱元璋究竟為何要屢搶劉伯溫兵書?劉伯溫神秘兵書一統江山劉伯溫 神機妙算太師劉伯溫的傳奇人生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劉伯溫謝恩,隨後立刻攤開筆墨,他寫瞭三首詩:  燕子不日飛入京,永享山河樂太平。豪傑更起文墨輩,英雄奉旨看還鄉。  北方胡虜害生民,禦駕親征定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諫,生靈遮掩主驚魂。  國壓瑞雲七載長,胡人不敢害賢良。相送金龍復故舊,雲開邊日照邊疆。  劉伯溫的這三首詩,看似簡單無邊,實際上卻蘊含瞭三段未來的歷史:  第一首詩,燕子就是燕王,指的是朱棣要謀朝篡位,建立一個永樂王朝。  第二首詩,為瞭驅除韃虜,明英宗禦駕親征,結果皇帝兵敗被俘,明朝也差點亡國。  第三首詩,雖然大明經歷瞭“土木堡之變”的慘敗,但還是勝利瞭,明英宗也回來瞭,大明王朝也重開瞭國運。  聽到這裡,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問道:“此時天下若何?”  劉伯溫回答道:“天下大亂矣。”  朱元璋憤怒道:“朕之天下,有誰亂者?”  劉伯溫繼續作詩一首,回答道:  天下饑寒有怪異,棟梁龍德乘嬰兒。  禁宮闊大任橫走,長大金龍太平時。  老練金龍精壯旺,相傳昆玉繼龍堂。  任用閹人保社稷,八千女鬼亂朝綱。   在這首詩中,“棟梁龍德乘嬰兒”指的是太監張敏把皇子藏在後宮以躲避萬貴妃的殘殺;“長大金龍太平時”指的是明孝宗即位後大明中興;“老練金龍精壯旺”指的是明武宗不務正業,就知道吃喝嫖娼;“相傳昆玉繼龍堂”指的是外戚明世宗即位,直系皇族就此斷絕。  最後兩句,劉伯溫指的“閹人”,不言自明,正是魏忠賢。而他手下的八千徒子徒孫,正是導致大明王國的罪魁禍首。  得知大明局勢不妙後,朱元璋繼續問道:“八千女鬼亂朕,天下若何?”  劉伯溫繼續作詩道:  忠良殺害崩如山,無事水邊成異潭。  救得金龍真骨肉,可憐父子順難當。  這裡指的是,在東林黨的保護下,雖然皇權沒有旁落,但可憐那“一月天子”

中華五千年史上10大最傑出的軍師:誰智商最高?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瞭很多位軍師,他們為君主出謀劃策,指點迷津!雖然他們不像將軍一樣去親自上戰場去沖鋒陷陣,不像主公一樣有決斷之權,他們多在幕後,用他們的三寸不爛之舍,去影響主公從而改變歷史,他們是與帝王及名將一樣重要的人物,我想這是他們能夠進入唐宋金元時期武成王廟和名將同列的人物的原因吧。  1、百傢宗師,千古武聖——軍師鼻祖薑子牙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際遇。前半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七十多歲仍一事無成;後半生得遇明主,大展宏圖,伐商滅紂,興周八百年之基業。子牙追往古而知來今,通古今之變,知勝敗之勢,曉民眾之意,精文武之道,操攻取之術,為文王、武王之師,傾商立周,興周盛齊。救民於水火,為後世開創瞭吊民伐罪,恩及百姓的范例。百勢而下,被尊為武聖,太公兵傢宗師,堪稱當之無愧的千秋軍師第一人!    薑太公   周文王傾商和武王攻滅商紂的首席軍師和指揮者。百傢宗師。由於薑太公所現具體謀略不為人知,攻勞太大,所以隻好讓它屈居第三。  薑子牙,薑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尊稱太公望,武王尊之號為“師尚父”。商朝末年人。華夏族,東海上人(今莒縣東呂鄉)。據說祖先在舜時為“四嶽”之一,曾幫助大禹治水立過功,被封在呂,薑為其族姓。薑子牙出世時,傢境已經敗落瞭,所以薑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薑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傢施展才華。雖然他滿腹經綸、才華出眾,但在商朝卻懷才不遇。他已年過六十,滿頭白發,閱歷過人,仍在尋機施展才能與抱負。   薑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傢、軍事傢與政治傢。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傢皆追他為本傢人物,被尊為“百傢宗師”。薑子牙為炎帝神農氏54世孫,伯夷36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薑,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薑封周武王妃、皇後。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於東海上史記。齊太公世傢;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薑子牙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瞭首功。周初分封,薑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瞭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瞭基礎。在唐宋以前,薑子牙被歷代皇帝封為武聖,唐肅宗封薑子牙為武成王,宋真宗時,又封薑子牙為昭烈武成王。到瞭元朝時期,民間對薑子牙增加瞭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歷年間,許仲琳創作瞭《封神演義》小說,從此,薑子牙由人變成瞭神,並且為民間廣為信奉。  薑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確實稱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綜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著,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傢之鼻祖,軍事之淵藪。薑子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臺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稱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為“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相關閱讀推薦:水滸傳神機軍師朱武結局是什麼?水滸傳朱武簡介歷史上堪比張良和諸葛亮的軍師:大明開國功臣劉基助朱棣奪嫡成就大業的第一功臣:朱棣軍師高僧道衍明朝神秘的和尚軍師姚廣孝:如何促朱棣成帝業?精忠嶽飛哈迷蚩簡介 金兀術軍師哈迷蚩結局如何分頁:1/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2、智士能臣,千古奇人——范蠡  范蠡,先秦傑出謀略傢,罕見的智士能臣。事君服國興越,苦身深謀二十年,興師伐吳,讓越王報瞭仇。待越王大宴群臣之時,看破“兔死狗烹”之局,毅然辭相國、大將軍之官,隱退東海之濱,治產業,力經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成瞭巨賈,名揚天下,令同代人望塵莫及,也叫後人難繼項背。傢事、國事、天下事、無不精通,於從政,於經商,總是得心應手,堪稱千古奇人!  范 蠡  勾踐的軍師。計策有:勾踐入吳時讓勾踐嘗糞表忠;用色情間諜西施計除伍子胥;熟稻種獻夫差(和文種一起);代勾踐賜死夫差。勾踐存越滅吳稱霸的最大功臣。  范蠡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36年,約於公元前448年無疾而終,享年高齡,幾近百歲,被稱為中國商人聖祖。  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輕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卻不為世人所識。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瞭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因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江蘇太湖馬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范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吳國,獻“卑辭厚禮,乞吳存越”之策。議和後“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於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

歷史上堪比張良和諸葛亮的軍師:大明開國功臣劉基

  人們都知道,歷史上,子房張良、諸葛孔明都是瞭不起的偉大軍師。尤其是經司馬遷《史記》有關傳記的頌揚、羅貫中《三國演義》的渲染,此二位就更加地傢喻戶曉、非常地讓人稱道瞭。對比這兩位先賢,元末明初的劉基,即劉伯溫,看似不如他們那樣顯山露水,實際卻毫不遜色於他們。隻是,在劉基所處的那個特殊時期,後來者沒有史學傢或名小說傢寫出一部對他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作品,因而劉基沒有像上述二位那樣被廣為渲染和傳頌。然而,事實上,劉基與子房、諸葛他們相比較,實為有過之,而無不及也!  後人贊賞劉基道:“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民間傳誦道:“上有諸葛孔明,下有劉基伯溫!”  由此可見,劉基其人,確實非比尋常。然而更要緊的是,實事求是地講,對比起子房、諸葛兩位大軍事傢,這後來的劉基,尚為今天一座亟待大力開發的歷史富礦呢。  為進一步認識劉基其人,我不妨在此簡要地說說他,以就教於同行!  劉基是鶴立雞群、懲惡揚善的元末悍將  劉基(1311_1375年),字伯溫,謚號文成,系漸江溫州文成縣南田(舊屬青田縣)人氏。故時人稱他劉青田。他出身名門望族,自幼聰明好學,有神童之譽。元順帝元統元年(1333年),23歲的劉基,赴元朝京城大都參加會試,便一舉考中進士。他雖最年輕,且才華出眾,可在傢閑居三年後,才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作為天子門生,他還是無比感激元朝皇帝賜給他這一施展才華的機會,以實現自幼立下的宏圖大志。所以他一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忠誠,大幹一番事業。雖然,縣丞是個輔佐縣令的小官,劉基卻沒有因為位卑職微而敷衍塞責。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初出茅廬就鶴立雞群,做出瞭政績,次次出奇制勝,斷案如神,成為當時懲惡揚善、遐邇聞名的元末悍將。   然而,昏庸腐敗的朝廷、貪贓的官府衙門,普遍受賄成風。而年少氣盛、清正廉潔的劉基,自然受到同僚們的嫉恨和排擠。尤其是被他得罪的那些高高在上的蒙古族官員,更是對他恨之入骨,群起攻擊,造謠毀謗。雖如此,剛正不阿的他,仍不肯隨波逐流。看到在這種環境中很難作為,劉基隻好毅然投劾辭職,回歸青田老傢,閉門讀書。  劉基第一次入仕,便名聲大振。他辭官回傢不到3年,江浙行省就以儒學副提舉起用他,授行省考試官。但這次當官與前次一樣,並未長久。到任後不久,他每見不平事就激憤直言,上書揭發瞭監察禦史失職的事。上司斥責他多管閑事,所言不實。他受不瞭腐朽沒落勢力的排斥、誣陷和打擊,看到仕途坎坷,壯志難酬,一氣之下,又憤然辭職而去,在心灰意懶中移居杭州,寄情山水;在西子湖畔、武林山麓飲酒賦詩,遣興自娛。  劉基是滿腹經綸、才氣橫溢的時代名士  出生於詩書世傢的劉基,從小聰慧過人,博學強記,熟讀詩書,深受儒傢思想的浸潤;又廣泛涉獵天文、地理、軍事、文學,掌握瞭豐富的知識,才智出眾,年輕時就在傢鄉非常出名。大傢都說他有魏征、諸葛孔明之才。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傢”。他不僅博覽群書,博采眾長,而且註重社會實踐,還擅長比較分折,膽識過人,從而凝結出他那獨具哲學智慧的生生不息的天道觀,知必有見於行的知行觀,教為政本、重德致用的教育觀,試之事而後識賢的用人觀,等等。相關閱讀推薦:朱元璋究竟為何要屢搶劉伯溫兵書?劉伯溫神秘兵書一統江山劉伯溫 神機妙算太師劉伯溫的傳奇人生揭秘:薑子牙孫臏諸葛亮劉伯溫之間有什麼關系?劉伯溫後人 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的後人今何在 劉伯溫之死:朱元璋為何誅殺開國功臣劉伯溫?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劉基從23歲中進士,到幾次遭受排擠迫害,一直到65歲在傢鄉憂鬱去世,這40多年間,滿腹經綸、才氣橫溢的他,寫下瞭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歌、散文和具有深邃內涵的政治、軍事著作。比如,原想進士及第後能建功立業、濟世報國,但入仕後,卻幾經沉浮,終不得志。追昔撫今、感慨萬千的他,歸隱青田老傢後發憤著述,寫下瞭一部重要的傳世之作__《鬱離子》。這《鬱離子》,共18章、195條,讀來膾炙人口、發人深思。這寓言體的散文故事集,篇篇短小精悍,語言生動活潑,給人以警醒與啟迪。這部著作,集中反映瞭劉基的政治觀點和人生哲理,主張任用賢才興政、講求誠信和諧社會是其中兩個重要的內容。他認為,任用賢才是匡治天下的良藥,整頓綱紀、德刑兼濟,重用賢才是治國的關鍵;誠信是做人和處事的根本。他主張,對人才應善於培養、用其所長,“教其所不知,而不以我之所知責之;引其所不能,而不以我之所能尤之”。  除《鬱離子》外,隱劇山林的劉基,因有紅袖添香,還著有《覆瓿集》一卷、《寫情集》二卷、《春秋明經》二卷。《犁眉公集》二卷、《誠意伯文集》20卷。望著著作等身的劉基,連同在應天府的詩友宋濂也對之佩服不已。  通過著書立說,還有為朱元璋制定出奇制勝的謀略,劉基提出瞭一系列非常有益的見解和主張。如,“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以道事君”的看法和主張,“以智制勝”的奇策,“以德服眾”的人生境界和高尚品德,等等。  就這樣,劉基因此成為那個時代智慧超群的傑出人物,有“智聖”美譽。劉基逝世後,人們根據他參與指揮過的軍事戰役和辦理過的重大事項加以演義,逐步把他神化為“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天師”。而實際上,劉基的“神機妙算”,並非天授,而是來自於他對客觀事物的周密觀察和思考,來自於對世道人心的深刻洞察和體悟。究其劉基一生的豐功偉績,不愧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傢、思想傢、軍事傢、文學傢和哲學傢。   劉基是功冠明代、名傳千古的開國文臣  1360年,即50歲的劉基在傢埋頭著述時,因元末浙東局勢的突變,徹底改變瞭他隱居鄉間的生活,使他終於有機會在政治舞臺上施展抱負、發揮才智,成為功冠一代、名傳千古的明代開國文臣。  朱元璋的出現,正是這一契機的開始。  當時,率領紅巾軍鏖戰並占據處州的朱元璋,聽聞浙東名士劉基為不凡之人的事後,便幾次三番委派江南名士或劉的好友,攜帶親筆信和重金,來青田上門拜聘劉基出山相助。看到元朝暴政,民心盡失,百姓怨聲載道,已無可救藥,又體會到朱元璋有“三顧茅廬”之誠意,是群雄中唯一有成就未來偉業大勢的帝王之資,劉基便被說服,最終決定應聘出山,輔佐明主建立大業。  劉基一到金陵,朱元璋趕緊上前迎見,接著以謙恭態度向其請教滅元興邦、統一宇內策略。於是,劉基當即呈上早已構思擬就的“隆中對策”,即時務十八策,詳細分析形勢,列敘各項謀略方策,並提出“先滅陳後滅張”的攻取戰略。朱元璋聽畢,大喜過望,直恨相見太晚,立即命令有司建造禮賢館,以上賓之禮奉待劉基,並將他安排在身邊,參與機密要事的謀議。朱元璋的如此知遇之恩,使劉基深為感動。他慶幸遇到明主,也大大觸發瞭他為國為民效力的夙願。於是他殫精竭慮,屢出奇謀,開始瞭幫助朱元璋東征西討,平陳剿張,逐鹿中原,幹出一番轟轟烈烈事業的征程。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在輔佐朱元璋推翻元朝黑暗統治、創立大明王朝的過程中,劉基一連辦瞭兩件大事。  第一件,協助朱元璋,運籌帷幄,打破瞭軍事上張士誠陳友諒的夾擊、政治上受制於人的局面。經過朱元璋采納劉基計策,巧出奇兵,首戰龍江,再戰鄱陽,打垮瞭陳友諒,接著揮師東下,平定張士誠。由此東南安定,繼而掃平群雄,北定中原,最後推翻元朝政權,為大明王朝的誕生奠定瞭全勝的基礎。  第二件,協助朱元璋,親力親為,營建新都、制定律歷、復興科舉、整肅紀綱,為大明王朝的開國及其鞏固,發揮瞭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由此,“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便成後人對劉基歷史地位的形象概括。當時民間就有“上有諸葛孔明,下有劉基伯溫”的稱道。  劉基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傢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感恩劉基開國之功,朱元璋稱帝後的第三年,即封劉基為“誠意伯”。在劉基去世139年後,明正德皇帝又封其為“太師”,謚號文成。劉基作為元末明初軍事傢、政治傢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偉人,其思想、智慧及人格魅力,是很值得我們今人學習借鑒的。

助朱棣奪嫡成就大業的第一功臣:朱棣軍師高僧道衍

  這位道衍和尚的確是一個不同凡響的人物。他不是別人,他正是後來跟劉伯溫齊名、被傳說得神乎其神的明初兩大謀士之一的姚廣孝。就是他幫助朱棣奪取瞭皇位,成為朱棣奪位的第一功臣。  朱棣不甘心在北平做燕王,和幾個兄弟覬覦著皇儲的位置。正在這時候,發生瞭一件大事,讓他遇上一個人,更激發瞭他奪嫡之心。那麼究竟是什麼大事呢?又是哪位貴人助他一臂之力呢?  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農歷八月十五那天,朱棣正在燕王府過中秋節呢,突然接到朝廷來的消息,京師裡又出瞭一件大事。這一回可不是什麼大案,但確實是一件瞭不得的大事。原來是馬皇後於五天前病逝瞭。皇後病故,這在當時算得上是頭等大事瞭。朱棣不容猶豫,急忙起身上路,趕赴京師,去為馬皇後奔喪。  前面說過瞭,朱棣本不是馬皇後所生,而是一位蒙古族女子碽氏所生。而且馬皇後實際上根本就未曾生育過。太子、秦王、晉王也都不是馬皇後所生,而是李淑妃所生;燕王、周王都是碽氏所生。但是盡管如此,從太子到周王,大傢都說自己是馬皇後所生,朱棣也不例外,自認是馬皇後嫡子。這次馬皇後突然病逝,為表孝心,他匆匆上路,趕往京師奔喪。   洪武十五年這一年,對於朱元璋來說,算是很不幸的一年。農歷五月,他剛剛死瞭皇長孫,過瞭三個月,皇後又病逝瞭。一年之內,兩件喪事。這時朱元璋也已經五十五歲瞭,在那個年代,五十五歲就已經算是個老人瞭,孫子夭折、妻子病逝對這樣一位老人的打擊是很沉重的。  朱元璋跟馬皇後的感情非比一般。那是同舟與共的患難夫妻。馬皇後父母早喪,因為父母與紅巾軍將領郭子興有舊交,被郭子興收為養女。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後,得到郭子興賞識,便把這個養女許配給瞭朱元璋。那時候朱元璋沾瞭老婆的光,算是夫以妻貴。從此馬氏一直隨夫在軍中。有一次,朱元璋惹怒瞭郭子興,被關瞭起來,不給飯吃。馬氏當然心疼,怎麼辦呢?連夜烙炊餅,又怕人發現,就偷偷揣在懷裡,悄悄給朱元璋送去,結果胸前的肌膚都被燙傷瞭。朱元璋與群雄逐鹿天下的時候,馬氏就帶著婦女縫軍衣、做軍鞋,把自己的細軟拿出來犒賞有功的將士。總之,馬氏對朱元璋幫助極大。  馬氏當瞭皇後以後,治理後宮的事情嚴而不苛,雖然出身不高貴,但真算得上德高望重,母儀天下(就是給天下的婦女做表率)瞭。據說,她經常勸朱元璋要保全功臣,莫要濫殺無辜。這次病危,她自知不治,不肯服藥,也不肯讓人祈福。因為她怕服藥、祈福如果不靈驗,自己死後朱元璋會怪罪用藥無效的禦醫和那些祈福不靈的官員們。  馬皇後的葬禮定在舊歷九月二十四日舉行。關於馬皇後入葬的事,還有這樣一個傳說。話說就在馬皇後要下葬的那天,突然下起瞭瓢潑大雨,雷聲隆隆,雨瀉如註,葬禮無法舉行,眼看入葬的時辰已到,朱元璋感到十分惱火。因為舉行葬禮的時間是預先選好的,那都是算好的吉時,所以相關的官員們就難辭其咎瞭。就在這個時候,一位高僧站瞭出來,他名叫宗泐,官為僧錄司左善事,也就是當時負責管理佛教事務的官員。他一看龍顏不悅,趕緊上前向朱元璋說出瞭四句偈語。偈語是和尚們常用的一種特殊的文體,跟詩差不多,但內容講的都是一些佛傢的哲理。宗泐究竟說出瞭四句什麼偈語呢?他的話能不能緩解朱元璋的怒氣呢?  原來宗泐說的四句偈語是這樣的:“雨落天垂淚,雷鳴地舉哀。西方諸佛子,齊送馬如來。”意思是說,今天下雨是因為老天落淚,打雷是因為大地悲哀。他把打雷下雨說成是天地齊哀,這樣一來,馬皇後就成為西方的真佛瞭。你看,西天諸佛今天都來為馬皇後這位真佛送行,真是天地動容啊。朱元璋聽瞭這段話,立刻轉怒為喜,於是馬皇後的葬禮便在雷雨交加之中舉行瞭。相關閱讀推薦:明成祖朱棣與四個女人的混亂關系:竟有四個母親?朱元璋傳位給朱允炆的驚人內幕:為何不傳給朱棣?朱允炆的下落讓朱棣糾結瞭一生:明惠帝朱允炆去向朱高熾與朱高熙兄弟間的皇位之爭:朱棣死後誰繼位揭秘:大明朝永樂大帝朱棣”活剮三千宮女的內幕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這個傳說是否屬實,現在很難考證。因為缺少當時南京的天氣情況記錄,不知道那天到底下沒下雨。但是宗泐是當時修養極高的僧侶,他不僅精通佛學,而且對於道傢和儒傢的經典也極有研究。遇到這樣急迫的情況,他用自己的大智慧緩解瞭當時的困境,也說不定真的有這麼一回事。  在這次奔喪活動中,除瞭有關宗泐的傳說之外,還有一個跟高僧們相關的插曲。  原來是朱棣和幾個封藩在外的藩王,為瞭表示自己的孝心,向朱元璋提出一個要求——因為他們不可能長期在京城為馬皇後守喪,所以請求可否派幾名高僧,分別隨他們前往封藩之地,為母後誦經祈福。這在當時是一種孝心的體現,當然很合朱元璋的心思。恰好當時就發生瞭馬皇後發喪過程中宗泐的那件事,於是朱元璋找來宗泐,交給他去辦理。宗泐除瞭請人選薦之外,自己也親自選定瞭三位高僧。其中的一位非比尋常的人物就安排給瞭燕王朱棣。  這一天,朱棣在皇宮中得到內侍通報,說有位高僧求見,便讓人請瞭進來。當朱棣看到走進來的這位高僧時,不由吃瞭一驚。隻見這位高僧,長著一對三角眼,樣子十分古怪,史書中形容這位高僧時,用瞭這樣四個字“形如病虎”。大傢可以想象一下,這位和尚長得像一隻得病的老虎,那該是一副什麼模樣呀?那一定是雖有病態卻依然不減百獸之王的氣勢!朱棣立刻被這位怪僧吸引住瞭。進來的這位和尚法名叫做道衍,是由僧錄司左善事宗泐親自選給朱棣的。   有意思的是,兩個人雖然之前從未謀面,但相互卻都有一種一見如故的感覺。這應該就是一種緣分吧。在朱棣的眼中,這位怪僧不同尋常,心想一定能為今後所用;而在這位道衍和尚眼中,朱棣也不同於一般的藩王,不論氣質形象,都足以令人敬畏,日後必定是個明主。  從這一刻起,兩個人便結下瞭不解之緣。這個不解之緣可不同於一般的緣分。他們兩個人的相見,命中註定瞭要改寫一段歷史。那麼他們是怎樣改寫歷史的呢?這一判斷又從何得來呢?這兩個人物的碰面是如此傳奇,那麼他們相見後都說瞭些什麼呢?  有的史書是這樣描述他們初次見面的。道衍一見到朱棣,就對他說道:“大王若讓我隨您前往燕國,我一定給大王一頂白帽子戴。”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呀?要是碰上一個暈頭暈腦的藩王,也許還不明白道衍話中的含義。可朱棣那是何等人物,一聽就明白瞭,道衍的意思是說要幫助朱棣當皇帝。“給大王戴白帽子”,言下之意是要在“王”字上面加上一個“白”字,那不就變成“皇”字瞭嗎?所以說他的意思就是要幫著朱棣當皇帝。  雖說是隱語,可難免傳出去讓人知道。這兩個人可也真夠大膽的!要知道這時朱元璋還在位,太子朱標也還在,他們就這麼堂而皇之地打起皇位繼承的主意,實在令人有些難以置信。但是這段記述,卻為諸多史書所載,甚至在像李贄那樣的大學者的著作中,也記述瞭這件事。如果這件事情是真的話,那就隻有一種可能——當時諸王覬覦皇位,已經是公開的秘密。那麼道衍憑什麼就敢於打這樣的保票,說這樣的大話呢?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這裡我們還真得花一點時間,說說這位高僧瞭。  高僧道衍  這位道衍和尚的確是一個不同凡響的人物。他不是別人,他正是後來跟劉伯溫齊名、被傳說得神乎其神的明初兩大謀士之一的姚廣孝。就是他幫助朱棣奪取瞭皇位,成為朱棣奪位的第一功臣。不過這時他出傢為僧,法名為道衍,“姚廣孝”這個名字是他幫助朱棣奪得天下後,朱棣讓他恢復姓氏,欽賜給他的名字。  姚廣孝小的時候叫姚天禧,傢住蘇州,祖父和父親兩代從醫。他自幼天資聰穎,對於祖傳醫術並不感興趣,總想幹出一番事業來。有一天,他走在蘇州城的大街上,忽然看到行人騷動起來,紛紛避讓至路邊。姚廣孝從人群中望去,隻見大街上過來一隊人馬,中間一個人被前呼後擁,好不威風。原來是元朝的僧官出行。他打心眼裡羨慕,從此下定決心出傢為僧。  姚廣孝剃度出傢是在元朝至正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352年。要說也怪,這一年在中國歷史上發生瞭兩件十分巧合的事情。一件事就是姚廣孝出傢,也就是在這一年,有一個和尚還俗投軍到瞭紅巾軍郭子興部下,這個和尚便是朱元璋。這兩個人,一個出傢,一個還俗,偶然的兩件事,後來卻改變瞭歷史。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姚廣孝出傢後,不僅學佛,而且拜瞭當地一位有名的道士為師,向他學習陰陽術數之學,同時又研習兵法,再加上他自己在儒學上本來也有很深的造詣,所以他這個人博學而不迂闊,出世而不厭世,中年的時候就成為瞭一位兼通佛、道、儒的高僧。  元、明之際的蘇州是人才薈萃之地,才子雲集。姚廣孝與這些才子們相交往來,他們這個圈子一共十個人,除瞭他是和尚外,其他都是當時著名的儒生,被當時人稱為“北郭十友”。瞭解姚廣孝的朋友們這樣評價他:“有當世才,雖自匿,欲有所用之。”意思就是說他有治世的才能,雖然隱匿起來別人不知道,但還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這就好比當年隱匿在隆中被稱作“臥龍”的諸葛亮,必待有識之人以擔大用。  不過蘇州這個地方,元朝末年為張士誠占據。張士誠雖然不是能夠成就大事業的人,但他卻有一個優點,就是對當地文人才士禮敬有加,因此他的幕下也就網羅瞭不少文人。張士誠被朱元璋滅掉以後,這些文人到瞭明初,就成為有歷史問題的人物瞭。有的人雖然也做瞭新朝的官員,但卻得不到朱元璋的信任,有些人陸續獲罪貶官,甚至還有的被朱元璋羅織罪名處死瞭。  比如有一個名叫高啟的人就是姚廣孝他們“北郭十友”中的一員。高啟是明初著名詩人,曾經寫詩挖苦朱元璋後宮不嚴,說:“女奴扶醉踏蒼苔,明月西園侍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夜深瞭宮禁森嚴,怎麼還能有人來呢?這顯然是說朱元璋出身草莽,不懂後宮的管理,造成後宮混亂。而當時又確實有些功臣的子弟,經常出入後宮,甚至還有人曾去偷看朱元璋俘獲的陳友諒的妃子。朱元璋知道後,不去反省自己,反而對高啟懷恨在心。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朱元璋這個記仇的小心眼的人,雖然當時沒有發作,但後來還是找瞭個機會,下令將高啟腰斬。不僅如此,朱元璋為瞭報復蘇州一帶的人追隨張士誠,建國以後特別對蘇州征收很重的稅賦。這時姚廣孝雖然已經出傢為僧,但是這些事情對他的政治立場肯定有所影響。所以我個人覺得姚廣孝在政治上是反對朱元璋體制的,說不定他認為既然你朱元璋安排瞭繼承人,那我就要與你對著幹,幫助燕王朱棣推翻你的繼承者。我認為這樣的政治立場,成為他後來幫助朱棣打天下的主要動因。當然,能夠輔佐名君,成就大業,也一直是姚廣孝的理想。   據說有一天,他出遊來到嵩山,遇到瞭一位名叫袁珙的相士。袁珙看瞭道衍的面相後說:“好個怪僧,三角眼,形如病虎,生性必定嗜殺,是個劉秉忠之流的人物!”這劉秉忠是誰呀?劉秉忠是元朝初年輔佐忽必烈打天下的一位高僧。這番話正中道衍的下懷,他就是想找機會輔佐一位明君,幫他成就帝王之業。  還有一次,他和宗泐一起行至北固山,他隨性吟詩道:“譙櫓年來戰血幹,煙花猶自半凋殘;……蕭梁事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宗泐聽後說道:“你這豈是出傢人應該講的話?”姚廣孝並不回答,僅報之以一笑。這幾句詩,實在不像出傢人所作,倒像出自思緒深遠的政治傢。但這才是真實的姚廣孝,我們對他的評價,絕不應該說他僅僅是位得道高僧,而應該把他看成一位出色的政治傢。對於這些,宗泐都是十分瞭解的。既然如此,那為何宗泐還是要把他推薦給朱棣呢?是不是宗泐也很瞭解朱棣的心思呢?雖然歷史上沒有相關的記述,但我們不由得不聯想一番。表面上看起來,姚廣孝和朱棣的相遇是一種巧合,其實這裡面還是充滿瞭人為的因素的。  按照史書上的記述,姚廣孝是九月二十四日,也就是馬皇後發喪的那一天,從蘇州來到京師的。他很可能一到京師就去宮中拜見瞭朱棣。朱棣得到這樣一位高僧,自然十分高興,立即決定請他前往北平。而朱棣是在這一年的十月十八日離開京師回北平的,姚廣孝則是在朱棣返回北平之前的十月一日,也就是他抵達京師見到朱棣後的第六天,就動身北上瞭。看來這兩人真的都有點迫不及待瞭。  從姚廣孝上面的詩句中,我們可以知道,他這次去北平是跟衛士們一起乘著有樓艙的大船上路的。對此,他自己也覺得有些好笑,所以他在詩中說:  石頭城下水茫茫,獨上官船去遠方。  食宿自憐同衛士,衣缽誰笑雜軍裝?  夜深多櫓聲搖月,曉冷孤桅影帶霜。  歷盡風波難苦際,無愁應隻為賓王。  這首詩收入姚廣孝的文集中,題目是《十月一日金陵發船之北平》,描寫的就是他離開南京乘舟北上的情形。他跟衛士們路上吃住在一起,告別熟悉的江南,前往陌生的北國。這時已經是初冬十月,霜寒之中,更有一種艱難之感。但他卻並無太多的離愁別緒,因為他感到已經找到瞭可以輔佐的明主,終於可以有所作為瞭。  說起來也真是有趣,姚廣孝來到朱棣身邊的第一件事,就是跟燕王府的護衛將士們一起乘船趕路。他不僅跟朱棣有緣,還跟朱棣的將士們有緣,從上至下人緣都很好。朱棣與姚廣孝不謀而合的奪嫡行動,從此正式揭開瞭序幕。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王府秘臣  姚廣孝來到北平後,先是到大慶壽寺做瞭住持。當時這座寺廟就在今天的西長安街上,距燕王府很近,出入燕王府十分方便。這當然也是朱棣有意安排的。  這座寺廟裡有兩座磚塔,一座七級,一座九級。那座九級的磚塔是元朝開國功臣怪僧劉秉忠師傅的墓塔,寺裡還保留著劉秉忠寫的贊文。劉秉忠的墓就在盧溝橋北不遠的地方。姚廣孝來到北平後就去拜謁瞭,而且先後去瞭兩次,並且寫下瞭這樣的詩句:“良驥色同群,至人跡混俗;知己茍不遇,終身不怨……一朝風雲會,君臣自心腹;大計業已成,勛名照簡牘。”這首詩似乎是在頌揚劉秉忠,說有本領的人就像一匹好馬,混跡在同樣顏色的馬匹當中,若遇不到知己,也不必抱怨。但是一旦機會來臨,君臣就可以同心,成就大業,名垂青史。不過這裡提到的君臣,也不知所指到底是忽必烈和劉秉忠,還是朱棣和他自己。  大慶壽寺離燕王府這麼近,姚廣孝從寺中到王府,往來十分方便。再加上又是朱棣請來誦經的高僧,於是他也就成瞭王府的常客。朱棣經常跟他避開旁人密談,所談的內容雖然史書不載,但從他們後來起兵奪位的舉動來看,顯然所談大都與奪位的事情有關。  朱棣回到北平的第二年,他的老丈人魏國公徐達奉朱元璋的命令到北平來主持軍務,可是不久就病倒瞭。等到病情稍稍好一些,就被接回京師南京休養。誰知幾個月後病情又突然惡化,不治身亡。我們前面說過瞭,後來有人傳說,徐達是被朱元璋送去的蒸鵝害死的。徐達死後,朱元璋倒是大示恩典——追封徐達為中山王,讓徐達長子徐輝祖襲爵魏國公,隆重舉行葬禮。像徐達這樣的功臣,以這樣方式死去,是朱元璋最求之不得的結果,我們前面不是說過嗎,徐達是跟著朱元璋一塊起兵的兒時夥伴,是“發小”。這種有面子的死法,既保全瞭自幼的夥伴,又消除瞭一個掌握兵權的功臣。   那麼朱棣對這件事會怎麼看呢?  對於徐達的死,朱棣應該是亦悲亦喜。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徐達是他的老丈人,與他本來是有翁婿之情的。徐王妃與朱棣感情很好,她有喪父之痛,朱棣也難免會陪著傷感一番,這是一悲。但是徐達生前是主持北方軍務的主帥,他死瞭以後,再也不會有一個像他那樣德高望重、眾望所歸的軍事統帥瞭。朱棣作為北方三個主要藩王之一,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逐漸發展勢力,掌控軍權,這是一喜。而這對於朱棣來說,才是最為重要的。我們前面說過,朱棣為瞭自己的地位,就連親生母親都可以不公開承認,何況徐達隻是個老丈人。自古以來,帝王勛貴之傢,爭權奪利,親情也隻好讓位給權力瞭。  再說姚廣孝到瞭北平以後,表面上是個替朱棣頌經、為馬皇後薦福的高僧,其實他從這時起,就成瞭朱棣的頭號軍師。他們不是要密謀奪位嗎?那麼頭等大事就是抓軍權。要抓軍權,首先就要從北方軍衛裡的軍官入手。姚廣孝不同於那些不問世俗之事的高僧,他是講世用的,所以出入於軍衛的將士中,時間久瞭,人們也習以為常,而且將士們對這位高僧也十分崇敬,慢慢也就沒有人覺得與一個和尚來往有什麼不合適瞭。  不過這個時候朱棣還不能代替功臣,他要想抓到軍權,還隻能先去結交北方軍衛中的將士,等待時機。他在這方面做得很是聰明。  有一天,朱棣在王府中得到傳報,大將軍藍玉前來拜訪。藍玉是一個十分驕橫的功臣,當時正在主持北方軍務,他的軍隊就駐紮在北平附近。可是那時朱棣跟他素無往來,他親自登門到底所為何事呢?原來藍玉率師北征,俘獲瞭一些名馬,特意選瞭一些來送給朱棣,目的也是為瞭結交朱棣。朱棣是以勇武著稱的藩王,當然喜歡好馬,心裡很垂涎,可是這一回,他卻很嚴肅地對藍玉說:“這些名馬,尚未進獻給朝廷,我便接受瞭下來,這不是讓我對父皇不敬不孝嗎?”於是便一口拒絕瞭藍玉。可是當他聽說濟南衛指揮僉事李彬,出征勇敢多謀,立下擒獲之功的時候,就連忙將李彬請到燕王府來,待之優渥,格外親近。  朱棣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這裡面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對於那些朱元璋一心想除掉的功臣宿將,朱棣絕不能表示出一點過分的交往,甚至有意疏遠。因為他知道,那些功臣不僅不可能為己所用,結交他們,反而會引起朱元璋猜忌,這就叫做有害而無利。但這些青年將領就不同瞭,他們有才華,求上進,可是由於沒有老本,需要靠人提拔才能夠有所發展,因此如果能籠絡他們成為自己的心腹,將來必然能夠派上用場。  沒過多長時間,朱棣的這番良苦用心還真就派上瞭用場。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中華五千年史上的十大傑出軍師排行榜:決勝千裡!

  中國歷史上十大軍師  我們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瞭很多位軍師,他們為君主出謀劃策,指點迷津!雖然他們不像將軍一樣去親自上戰場去沖鋒陷陣,不像主公一樣有決斷之權,他們多在幕後,用他們的三寸不爛之舍,去影響主公從而改變歷史,他們是與帝王及名將一樣重要的人物,我想這是他們能夠進入唐宋金元時期武成王廟和名將同列的人物的原因吧。  1、百傢宗師,千古武聖——軍師鼻祖薑子牙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際遇。前半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七十多歲仍一事無成;後半生得遇明主,大展宏圖,伐商滅紂,興周八百年之基業。子牙追往古而知來今,通古今之變,知勝敗之勢,曉民眾之意,精文武之道,操攻取之術,為文王、武王之師,傾商立周,興周盛齊。救民於水火,為後世開創瞭吊民伐罪,恩及百姓的范例。百勢而下,被尊為武聖,太公兵傢宗師,堪稱當之無愧的千秋軍師第一人!    薑太公   周文王傾商和武王攻滅商紂的首席軍師和指揮者。百傢宗師。由於薑太公所現具體謀略不為人知,攻勞太大,所以隻好讓它屈居第三。  薑子牙,薑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尊稱太公望,武王尊之號為“師尚父”。商朝末年人。華夏族,東海上人(今莒縣東呂鄉)。據說祖先在舜時為“四嶽”之一,曾幫助大禹治水立過功,被封在呂,薑為其族姓。薑子牙出世時,傢境已經敗落瞭,所以薑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薑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傢施展才華。雖然他滿腹經綸、才華出眾,但在商朝卻懷才不遇。他已年過六十,滿頭白發,閱歷過人,仍在尋機施展才能與抱負。   薑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傢、軍事傢與政治傢。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傢皆追他為本傢人物,被尊為“百傢宗師”。薑子牙為炎帝神農氏54世孫,伯夷36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薑,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薑封周武王妃、皇後。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於東海上史記。齊太公世傢;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薑子牙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瞭首功。周初分封,薑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瞭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瞭基礎。在唐宋以前,薑子牙被歷代皇帝封為武聖,唐肅宗封薑子牙為武成王,宋真宗時,又封薑子牙為昭烈武成王。到瞭元朝時期,民間對薑子牙增加瞭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歷年間,許仲琳創作瞭《封神演義》小說,從此,薑子牙由人變成瞭神,並且為民間廣為信奉。  薑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確實稱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綜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著,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傢之鼻祖,軍事之淵藪。薑子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臺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稱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為“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相關閱讀推薦: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十大軍事天才:古代10大天才名將評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十大統帥:古代各代軍事戰神盤點九大天才軍事傢:嶽飛死於政治嗅覺太低?日本人眼裡的中國三個半軍事傢指的是誰?【圖】明朝神秘的和尚軍師姚廣孝:如何促朱棣成帝業?分頁:1/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2、智士能臣,千古奇人——范蠡  范蠡,先秦傑出謀略傢,罕見的智士能臣。事君服國興越,苦身深謀二十年,興師伐吳,讓越王報瞭仇。待越王大宴群臣之時,看破“兔死狗烹”之局,毅然辭相國、大將軍之官,隱退東海之濱,治產業,力經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成瞭巨賈,名揚天下,令同代人望塵莫及,也叫後人難繼項背。傢事、國事、天下事、無不精通,於從政,於經商,總是得心應手,堪稱千古奇人!  范 蠡  勾踐的軍師。計策有:勾踐入吳時讓勾踐嘗糞表忠;用色情間諜西施計除伍子胥;熟稻種獻夫差(和文種一起);代勾踐賜死夫差。勾踐存越滅吳稱霸的最大功臣。  范蠡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36年,約於公元前448年無疾而終,享年高齡,幾近百歲,被稱為中國商人聖祖。  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輕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卻不為世人所識。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瞭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因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江蘇太湖馬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范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吳國,獻“卑辭厚禮,乞吳存越”之策。議和後“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於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 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

中華五千年史上的十大傑出軍師排行榜:決勝千裡!

  中國歷史上十大軍師  我們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瞭很多位軍師,他們為君主出謀劃策,指點迷津!雖然他們不像將軍一樣去親自上戰場去沖鋒陷陣,不像主公一樣有決斷之權,他們多在幕後,用他們的三寸不爛之舍,去影響主公從而改變歷史,他們是與帝王及名將一樣重要的人物,我想這是他們能夠進入唐宋金元時期武成王廟和名將同列的人物的原因吧。  1、百傢宗師,千古武聖——軍師鼻祖薑子牙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際遇。前半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七十多歲仍一事無成;後半生得遇明主,大展宏圖,伐商滅紂,興周八百年之基業。子牙追往古而知來今,通古今之變,知勝敗之勢,曉民眾之意,精文武之道,操攻取之術,為文王、武王之師,傾商立周,興周盛齊。救民於水火,為後世開創瞭吊民伐罪,恩及百姓的范例。百勢而下,被尊為武聖,太公兵傢宗師,堪稱當之無愧的千秋軍師第一人!    薑太公   周文王傾商和武王攻滅商紂的首席軍師和指揮者。百傢宗師。由於薑太公所現具體謀略不為人知,攻勞太大,所以隻好讓它屈居第三。  薑子牙,薑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尊稱太公望,武王尊之號為“師尚父”。商朝末年人。華夏族,東海上人(今莒縣東呂鄉)。據說祖先在舜時為“四嶽”之一,曾幫助大禹治水立過功,被封在呂,薑為其族姓。薑子牙出世時,傢境已經敗落瞭,所以薑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薑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傢施展才華。雖然他滿腹經綸、才華出眾,但在商朝卻懷才不遇。他已年過六十,滿頭白發,閱歷過人,仍在尋機施展才能與抱負。   薑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傢、軍事傢與政治傢。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傢皆追他為本傢人物,被尊為“百傢宗師”。薑子牙為炎帝神農氏54世孫,伯夷36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薑,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薑封周武王妃、皇後。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於東海上史記。齊太公世傢;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薑子牙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瞭首功。周初分封,薑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瞭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瞭基礎。在唐宋以前,薑子牙被歷代皇帝封為武聖,唐肅宗封薑子牙為武成王,宋真宗時,又封薑子牙為昭烈武成王。到瞭元朝時期,民間對薑子牙增加瞭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歷年間,許仲琳創作瞭《封神演義》小說,從此,薑子牙由人變成瞭神,並且為民間廣為信奉。  薑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確實稱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綜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著,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傢之鼻祖,軍事之淵藪。薑子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臺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稱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為“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相關閱讀推薦: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十大軍事天才:古代10大天才名將評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十大統帥:古代各代軍事戰神盤點九大天才軍事傢:嶽飛死於政治嗅覺太低?日本人眼裡的中國三個半軍事傢指的是誰?【圖】明朝神秘的和尚軍師姚廣孝:如何促朱棣成帝業?分頁:1/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2、智士能臣,千古奇人——范蠡  范蠡,先秦傑出謀略傢,罕見的智士能臣。事君服國興越,苦身深謀二十年,興師伐吳,讓越王報瞭仇。待越王大宴群臣之時,看破“兔死狗烹”之局,毅然辭相國、大將軍之官,隱退東海之濱,治產業,力經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成瞭巨賈,名揚天下,令同代人望塵莫及,也叫後人難繼項背。傢事、國事、天下事、無不精通,於從政,於經商,總是得心應手,堪稱千古奇人!  范 蠡  勾踐的軍師。計策有:勾踐入吳時讓勾踐嘗糞表忠;用色情間諜西施計除伍子胥;熟稻種獻夫差(和文種一起);代勾踐賜死夫差。勾踐存越滅吳稱霸的最大功臣。  范蠡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36年,約於公元前448年無疾而終,享年高齡,幾近百歲,被稱為中國商人聖祖。  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輕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卻不為世人所識。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瞭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因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江蘇太湖馬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范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吳國,獻“卑辭厚禮,乞吳存越”之策。議和後“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於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 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

精忠嶽飛哈迷蚩簡介 金兀術軍師哈迷蚩結局如何

  精忠嶽飛哈迷蚩簡介    哈迷蚩:足智多謀的軍師。金兀術的左膀右臂,為人足智多謀,用計狠辣。  電視劇《精忠嶽飛》即將播出,安澤豪在劇中飾演哈迷蚩是金兀術的軍師,曾被宋朝節度使陸登割掉一鼻。在歷史是否有哈迷蚩此人呢?  目前小編還沒查到歷史上有關哈迷蚩此人的資料,不過小編已經查到哈迷蚩是《潞安州》一劇中的人物,是金兵金兀術的軍師。《潞安州》則取材於《說嶽全傳》,此書是清人錢彩在各種“嶽傳”的基礎上加工增訂而成的講史小說,全稱《精忠演義說本嶽王全傳》。  哈迷蚩,在《說嶽全傳》是金國的軍事人物,金兀術的左膀右臂,為人足智多謀,用計狠辣,且頗有膽略,曾被宋朝節度使陸登割掉一鼻。 精忠嶽飛哈迷蚩相關閱讀推薦:精忠嶽飛牛皋簡介 歷史上牛皋是怎麼死的?精忠嶽飛張用簡介 歷史上宋朝張用是什麼樣的人精忠嶽飛韓肖胄簡介 歷史上韓肖胄是怎樣的人?精忠嶽飛孟邦傑簡介

明朝神秘的和尚軍師姚廣孝:如何促朱棣成帝業?

  靖難第一功臣姚廣孝:身披袈裟的和尚,又被稱為出傢人,這種人應當是遠離塵世,不理紛爭,潛心佛門,誦經修行,以成正果。可在中國,有些事情就是怪,佛門經常與官場攪和在一起。有的最高掌權者放著好好的皇帝不當,偏要舍身事佛,如梁武帝蕭衍。他迷信佛教,著佛書數百卷,大肆興建寺廟,自己吃素食,斷葷腥,絕女色,早晚都要到寺廟禮佛講經,還幾次入寺做和尚,急得大臣拿出四億錢將其贖回,最後也未能修成正果,活活餓死。武則天也當過尼姑,後來從尼庵直接選入皇宮,但她的佛教情結始終未斷,又將自己的姘夫安排到寺廟落腳,也不顧佛門戒色的清規戒律。朱元璋就是和尚出身一躍成為皇帝的,上行下效,明朝有些和尚也就特別熱衷權勢,如姚廣孝。  姚廣孝十四歲時便出傢瞭,法名道衍。他本來應該遠離紅塵,去那深山古寺,伴著黃卷青燈,度過那誦經坐禪的冷寂生涯。可他偏偏是個極不安分的角色,熱衷世務,追逐功名,周遊於聲色繁華之地,出入於王侯將相之傢。  當時的明王朝處在一個極為敏感的歷史時期。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在當上皇帝之後,有鑒於元朝強臣跋扈、皇室內部爭奪激烈以致傳國不久的教訓,采取瞭兩個對策。一是大肆殺戮功臣,免得這些人在他死後為非作歹。他晚年兩興大獄,被殺的文臣武將達三萬餘人,當年隨他起事、立過殊勛的故舊幾乎被誅殺殆盡。一是大肆封王建國,將他的兒子全都封到各地為王。他一共有二十六個兒子,除長子朱標被立為太子、另外兩個兒子早死外,其他二十三個兒子,都有一個不小的封國。他們在自己的封國之內,有臣僚,有武衛,儼然是一個個小皇帝。朱元璋以為,待他死後,太子朱標繼位,坐鎮京師,居中統攝,其他眾兄弟各守藩國,四方拱衛,朱氏的江山便可牢如鐵桶,安如磐石瞭。哪知他精心培養的朱標卻是個短命鬼,竟然先他而去。為瞭避免眾多兒子由於覬覦大位而起紛爭,朱元璋幹脆撇開兒子一輩,而將朱標的長子、他的長孫朱允立為皇太孫。父死子繼,他這麼做也不能說沒有根據,他以為這樣一來兒子們當無話可說瞭,殊不知,這卻種下瞭禍根。一場皇位之爭在暗中醞釀著。  姚廣孝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認識瞭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由於上面三位兄長已死,他便排名最前。他生性堅毅沉雄,足智多謀,在打江山的年月,他立功最大,名望最高,還頗為朝野所推重,連朱元璋對他也另眼相看。立國以後他被封為燕王,朱元璋將消滅元朝殘軍、守衛北部邊境的重任交給瞭他。   朱棣也聽說過姚廣孝的大名,見面時便打趣要同姚廣孝對對聯,他出瞭個上聯:“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即冰字)”,這完全是文字遊戲,姚廣孝對的是:“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這話可就大有深意瞭。朱棣心領神會,便向他請教國事,姚廣孝便直接向朱棣勸進,說:“大王骨相非凡,英武冠世,如今諸王各懷異心,皇太孫柔弱,願大王善自珍重。如若大王能令老僧隨同至燕,老僧一定奉送一頂白帽加於大王頂上。”相關閱讀推薦:權妃是誰?明成祖朱棣與朝鮮女子的跨國之戀朱棣起兵奪權竟然被劉伯溫預測:靖難之役始末朱棣為什麼急於把國都遷到北京? 朱棣遷都之謎永樂大帝朱棣為何不敢承認生母? 朱棣身世之謎朱元璋為什麼要用鐵裙刑處死朱棣生母?碽妃之死永樂大帝活剮三千宮女內幕 朱棣為何嗜殺成性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王”字上面加一“白”,便是皇帝的“皇”字。朱棣即將他視為知己,將他攜至北平,可他卻又不願做官,依然是身披袈裟,胸垂念珠,一副僧人打扮。朱棣也隻好由他,便在王府旁邊特地給他建瞭一座慶壽寺,從此他便成瞭王府的座上客、朱棣的心腹謀臣。  朱允炆登基後,輔佐大臣黃子澄、齊泰等提出要辦的第一件事便是削藩,而且動手很快,眾多藩王被廢黜為庶人,其中湘獻王嚇得自焚而死。朱棣不免驚恐,向姚廣孝請教對策,姚廣孝力主起兵奪權,一場叔侄之間爭奪皇位的鬥爭至此拉開,史稱“靖難之役”。這一仗打瞭三年,姚廣孝雖然沒有親臨前線,但戰場大事,如是攻是守,是進是退,朱棣全都派人向他請教,他是朱棣主要的謀士。到瞭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大軍進入南京,七月即皇帝位,這便是大名鼎鼎的明成祖瞭,由於他年號為永樂,又稱永樂皇帝。  至此,姚廣孝所說的“戴白帽”終於應驗。他自然也就成瞭朱棣的第一大功臣,被授以資善大夫、太子少師的官職,他那個“廣孝”的名字,也是由朱棣此時賜給的。但朱棣同他談話時,並不稱他的名字,而是以“少師”的官銜相稱,以示敬重。本來朱棣還命令他留發還傢,他沒有答應,平時還是居住在寺廟裡,上朝時是官服官帽,退朝後依然一襲袈裟,終身保持著亦官亦僧的特殊身份。  同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大批輔佐朱允炆的大臣,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鐵鉉等,在這場帝位的更迭中,由於始終忠心耿耿於朱允,最後都難逃一死。在這種皇權易手之際,臣下的選擇實在是十分艱難的。這批人的命運,也正如本書書名所述—險象環生。  在這種改朝換代之際,處境最為尷尬的便是那些深受儒傢思想的熏陶,以君臣大義及倫理綱常為安身立命之本、出處行藏之則的臣下。拉旗造反的頭兒們,如劉邦、楊堅、李淵、黃巢、趙匡胤、朱元璋、李自成等倒是無所顧忌,成者王侯敗者寇,豁出命去賭一場。亡國之君們,如劉禪、孫皓、陳叔寶、李煜、趙佶、趙桓、朱由檢等,更是別無他法,氣數已盡,在劫難逃,隻好拱手將江山讓給別人,至於自己的生死存亡,節烈點的以身殉國,如朱由檢,但幾千年也隻有他一人而已;其他人則是聽天由命,完全將自己交由新主子安排。老百姓更是無所謂,自古以來,隻有所謂“忠臣”,沒聽說有什麼“忠民”,無論誰掌權,他們都是耕田種地,當差納糧。掌權者管得松點,他們能吃上口飽飯,過上安生的日子,他們便是順民;被掌權者逼得活不下去瞭,就揭竿而起,便成瞭亂民。唯獨臣下,一個“忠”字,如同思想和精神的緊箍咒,牢牢地控制著他們。“一臣不事二主”,這是臣下必須奉行的一個基本原則,至於這個“主”是個什麼樣的,是昏是明,是殘是暴,可以不必管他;而在這個“主”的統治之下,老百姓是死是活,更是無須放在心上。原來所謂的“忠”,隻是忠於君,忠於上,而非忠於民,忠於下。如果那些被暴君壓迫得活不下去的老百姓膽敢犯上作亂,臣下就得毫不留情地加以鎮壓、扼殺。幾千年來,幾乎所有的臣下都是這樣做的,似乎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官方和正統史學的肯定、贊揚;如果有人對造反的百姓表示同情,甚至起而響應,那就是亂臣賊子,就會被官方和正統的史學所否定,遭到口誅筆伐。   但是,明朝的這場皇位之爭有點例外。鬧得不可開交的雙方,原本是一傢人,這可讓臣下如何是好?方孝孺等人隻承認既成事實,選擇瞭維護舊主。當時做這種選擇的,有一大批人,僅李贄在《續藏書》中以“遜國名臣”名目開列的,有名有姓的就有約兩百人,尚有四百餘人沒有留下姓名;據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株連而死的竟多達兩千餘人。因為一個孱弱的皇帝,竟然有那麼多人付出瞭生命,也真令人驚心動魄!但也有些人做瞭另一種選擇,即擁立新主,除姚廣孝外,還有不少是明惠帝所倚重的大臣。當朱棣打到南京時,開門迎降的便是原來受命討伐朱棣的大將軍李景隆。這是一種地地道道的背叛,但《明史紀事本末》也沒有將他列入奸臣名單。  同是一個時代的人,都堪稱是當時的精英,身後之名都不差,但生前的遭遇卻是天地之判,為什麼呢?原來,即便在同一個時代,可供選擇的人生道路也是千差萬別的。就這個意義而言,我們前面所說的,做穩瞭奴隸的時代隻需要奴隸,不需要英雄,也是不準確的。任何時代,都可能既出英雄,也出豎子;既出大賢,也出大奸;既能得福,也會受禍。不同的時代,造就瞭不同的人;同一個時代,也可以造就不同的人。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認識時代,如何去適應時代。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