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軍情

二戰趣聞:英國軍情五處曾試圖研發鴿子制導炸彈

  根據英國《獨立報》網站消息稱,英國最新發現在安全局(軍情五處MI5)前副處長蓋伊-利德爾戰後的日記中,記載瞭英國間諜機構曾試圖研發“鴿子炸彈”的軍事計劃。   文章報導中稱,軍情五處似乎還曾與陸軍的鴿子專傢詹姆斯-凱傑上尉討論過這一想法。聯合情報委員會也聽取瞭凱傑的陳述。凱傑告訴他們,可以利用鴿子自動回傢的天性訓練鴿子跟著無線電射線走。   此前,軍情五處公開的文件曾提到訓練鴿子攜帶爆炸物的計劃。然而直到2007年,科學傢們才得以完善類似凱傑考慮過的計劃。   “難產”的鴿子制導導彈   鴿子素來象征著和平、純潔,是人們公認的吉祥鳥。人們喜歡它,還因為它有超強的識別能力和記憶能力,這種能力很久以前就引起人們的極大關註,人們將鴿子普遍應用於軍事上的信息傳遞。二戰期間,美國科學傢也曾試圖用鴿子來制作導彈,去襲擊德國,以制止希特勒的暴行。有一篇史料曾詳細記載瞭二戰時期,美軍研發鴿子制導導彈的全過程。   1941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行為心理學傢斯金納有一天突發靈感,想利用鴿子制作導彈,去襲擊德國,制止希特勒的暴行。斯金納將他的靈感定名為“鴿子計劃”,並試驗成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計劃才終於得到“國防研究委員會”2.5萬美元經費的資助。

戰場之外甲午戰爭:大清皇帝得到的軍情太虛假

  導讀:甲午戰爭永遠是咱們這個民族內心的一種隱痛,如今的釣魚島問題就是當年戰爭失敗的後遺癥之一。對清國戰敗的原因,知識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說是由於慈禧挪用海軍建設經費,導致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戰艦被日本人買走;有人說是清國海軍將領現場指揮失誤,本來應該極力攻擊對方的運兵船,清軍卻選擇瞭攻擊一般艦艇。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不完全。在我看來,甲午戰爭有兩種,一種在戰場內,一種在戰場外。戰場內的戰爭,清國失敗瞭;戰場外的戰爭,清國失敗得更加難看。  1894年,直隸提督葉志超率兵入朝,與日軍在牙山交戰。當時,葉志超部兵力約3500人,日軍約4000人,人數上稍遜日方,然而,當時的清國是朝鮮的宗主國,又是受朝鮮政府之邀去的交戰地,在某種意義上屬於正義之師,有一定的民心基礎。然而,戰爭隻進行瞭16個半小時,清國大敗,死傷500人,而日軍隻死傷瞭82人。葉志超率部逃命。這本來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敗仗,然而,葉志超們在電奏中卻將這場敗仗描述成大捷,說是倭兵二萬餘人突來圍襲,清軍奮勇對敵,鏖戰六小時,倭兵死者千七百餘人,清軍傷亡三百餘人。聽瞭這個消息,患有強國急躁癥的光緒帝無比激動,立即頒賞銀二萬兩,並將葉志超提拔為“駐平壤諸軍總統”。葉志超做瞭清國駐朝鮮軍總統後,率領的軍隊比綿羊還軟弱,打一仗敗一仗,9月15日平壤失守,2萬守城將士,死傷和被俘的達到1.6萬。葉志超率殘部狂奔6天逃回國內。   在專制政體下,皇帝統攬一切,隻要他想管,什麼事都可以插一桿子。皇帝得到的情報準確,他作的決策可能符合實際,軍隊在戰場上就會有所作為;皇帝得到的軍情虛假,其決策必然錯誤,戰爭的後果自然也就不堪設想。在官場風氣這場甲午戰爭中,清軍自己打敗瞭自己。相關閱讀推薦:盤點中日甲午戰爭中十大忠烈將領 誰服鴉片自殺?甲午戰爭日本準備瞭20年:一個懈怠的滿清焉能不敗盤點史上的“中興”:最後一次中興止於甲午戰爭揭秘: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失敗求和找海嘯當借口?甲午戰爭海戰後勝利的日艦為何多數遭遇噩運?甲午戰爭日本以少勝多 中國如死豬臥地任人宰割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在民心的甲午戰爭中,清國也是慘敗的。1894年7月某天,《舊金山早報》記者準備采訪清國駐當地領事,由於領事英文不好,他轉而采訪領事的秘書王先生。這位王先生體格肥胖,為人和藹,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此君無論美國報紙如何刊登戰況,都不相信清日之間發生瞭戰爭,每次提到2000名清國海軍官兵因遭日軍炮擊溺水身亡時,他都會發笑,從來沒有想過認真核實一下,並為自己的國傢做點什麼。該報接著采訪瞭在舊金山經商或做苦力的華人,他們都不關心戰爭,對2000名清國海軍官兵死亡更是無動於衷。與日本僑民戰爭期間的全民動員、踴躍捐款迥然相異。  仔細想來,官場的弄虛作假也好,僑民對國傢事務的冷淡也罷,都跟皇權制度有著內在關聯。皇權體制是極其自私的,它維護的隻是一己、一傢族的利益,統治者對下級官員的選擇、提拔也是采取實用主義態度,誰奴性最重,哄自己最開心,就將權力、金錢、美女的餡餅賞給誰,官員成天考慮的不是如何盡職盡責,將分內的工作做好,而是怎樣贏得上位者的歡心。置身海外的清國人對國內戰事冷漠,則是由於清國長期以來歧視僑民,認為他們背叛社稷,根本不關心他們在海外的生死。既然皇傢平時沒將僑民當回事,現在國傢有難瞭,僑民自然也就覺得事不關己。   戰場內的甲午戰爭固然使人痛心,戰場外的甲午戰爭尤其值得我們這個民族深深反省!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八百裡加急有多急?揭秘唐三千裡外軍情速遞

  古時候的文件傳輸靠的是驛站,一般每隔20裡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註明“馬上飛遞”字樣,按規定要求每天300裡,如遇緊急情況,可每天400裡、600裡,最快達800裡。傳遞緊急文件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這樣,雖然不是千裡馬,但每匹馬都死命跑,也可以一日千裡,“六百裡加急,八百裡加急”用來表示情況緊急程度。 (雞鳴驛是現存最完整的古驛城)  在文學作品中,對此有精彩描寫:“八百裡加急!八百裡加急!”一卷黃塵滾滾,駿馬飛馳而至,但見人影一晃,跳將下馬。大喝:“八百裡加急!禦賜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隨即便見煙塵滾滾,騎者已然離去!此時,古道凝雲,晴空赫然!  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裡他把驛騎比做流星。按唐政府官方規定,快馬要求一天行180裡左右,再快些則要求日行300裡。最快的要求則為日馳500裡。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裡,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瞭這一消息,傳遞速度就達到每天500裡。  據載,南北朝的北周宣帝,在洛陽招搖過市,親自乘禦驛馬,日行300裡。看來,唐朝的最緊急通訊要求日行500裡,那無疑用的馬是禦馬級別,難怪如此神速。唐代的—尺合現在0.303米,一裡合454.2米,就是用現在的眼光看來,八百裡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兩天時間。  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在各種驛裡服役的人,一般叫做“驛丁”、“驛夫”,或稱“驛卒”、“驛隸”。從名稱來看,他們的身份比較低下。陸路上的驛丁,也同樣受到煎熬。他們在烈日之下,在寒風凜冽的冬天,在傾盆大雨之中,都毫無例外地要身背文書袋,匆匆奔馳在驛路上。敦煌有一幅晚唐時期題為《宋國夫人出行圖》的壁畫,就描繪瞭當時驛使身背佈袋的形象。他們日常的任務很繁重,除途中奔跑著傳遞文書外,還要兼管掃灑驛庭等事。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在唐朝法律中把郵遞過程中的種種失誤的處罰,都規定得很細。稍有差錯,便要受到嚴厲的處置。唐朝規定,驛長應負有若幹責任,首先必須每年呈報驛馬死損肥瘠,呈報經費支出情況。若有驛馬死損,驛長負責賠償;若私自減去驛站人員和馬匹,則“杖一百”。對驛丁的處罰更嚴。唐朝規定,驛丁抵驛,必須換馬更行,若不換馬則杖八十。唐律還規定,凡在驛途中耽誤行期,應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書晚到一天杖八十,兩天加倍,以此類推,最重的處徒罪二年。  有人問:“執行八百裡加急這樣的重要任務,被敵人或強盜半道劫去瞭怎麼辦?”唐律規定假如耽誤的是緊急軍事文書,則罪加三等。因書信延誤而遭致戰事失敗則判處絞刑。《唐國史補》曾記載一個負責簽發公文的員外郎的官,他處理一從河北發配到嶺南的囚犯的文書,本應向河北、嶺南兩處發文,因夜間疏忽,隻發瞭嶺南一地,河北未發。事發之後,這個員外郎遭到瞭免官的處分。而泄露重大機密者處以絞刑。從這樣嚴厲的法律看,一般強盜不會去動這些重要文件,免得招惹官方的拼命剿殺。 而在交戰時,應早料到敵方或會打埋伏攔截情報,至少會多途徑多人攜帶文書以防萬一。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三國北方霸主爭奪戰:“官渡之戰”的軍情解剖

  官渡之戰軍情解剖:官渡之戰是三國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是決定袁曹誰為北方霸主的關鍵性戰役。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兼並公孫瓚之地,繼而決定出兵攻打曹操,拉開瞭長達一年的官渡之戰序幕。首先表明一下觀點,筆者認為官渡之戰曹操能夠取勝絕非偶然或僥幸,作此文原因也有反駁僥幸論等觀點。  官渡之戰的背景,需從曹操與袁紹的破裂說起,而曹操與袁紹的破裂,則需從“挾天子”說起。  曹操與袁紹的正式破裂,便始於曹操奉迎天子,曹操“挾天子”便是袁曹正式破裂的標志。曹操奉迎天子後,袁紹對此非常不滿,“恥班在太祖下”,不肯接受太尉之職,“轉為大將軍”才勉強接受,封鄴侯也不肯接受。然而袁紹對曹操的不滿僅僅在於被曹操搶先一步“挾天子”或“恥班在太祖下”這麼簡單嗎?果真如此則不能以曹操“挾天子”為袁曹兩傢正式破裂的標志。筆者將曹操“挾天子”視為袁曹破裂的標志理由是:一、袁紹是有霸天子野心的人,袁紹自己曾說過要“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二、曹操“挾天子”讓袁紹明白一點,曹操要與他爭天下。三、兩傢從此再也沒有以往的互助行動,而是轉為互相防備,袁紹出兵攻打公孫瓚,解決後顧之憂;曹操也趁機平定四周的威脅,建安四年四月又派兵進擊河內,消滅意欲投靠袁紹的眭固部隊。另外還有一點是出於推測,就是假如袁紹在曹操“挾天子”當時沒有公孫瓚在後制約,有很大可能性會馬上出兵攻打曹操,袁紹剛消滅公孫瓚就決定馬上進攻曹操隱約中就透露瞭袁紹急於要消滅曹操的意圖。   官渡之戰時,袁曹兩傢還同時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師出歷年,百姓疲弊,倉庾無積”,軍隊連年出征,需要修養,因此田豐、沮授反對馬上出兵。然而袁紹艱難,曹操比袁紹更加艱難,因此袁紹滅公孫之後立即出兵,實是利弊參半,袁曹之對決,袁紹獲勝的機會還是相對比較大的。  袁紹消滅公孫瓚之後決定出兵攻打曹操,然而軍事上卻行動緩慢,以致曹操趁機進行全面的戰略部署。建安四年十二月劉備在徐州反,五年春曹操親征劉備,虜獲劉備妻小,降關羽。二月,袁紹開始發動進攻,先遣郭圖、淳於瓊、顏良攻打白馬,曹操采用荀攸聲東擊西之計斬殺顏良,解瞭白馬之圍,又采取荀攸以輜誘敵之計,於延津南斬殺文醜。八月退守官渡,與袁紹相持,期間派曹仁平定汝南叛亂。十月,許攸投靠曹操,得到袁紹具體軍事情報的曹操出兵偷襲烏巢,斬殺大將淳於瓊,袁紹軍隊大潰,袁紹、袁譚棄軍逃走,被袁紹派往攻打官渡的張郃、高覽,投降曹操,曹操追擊袁紹敗兵,“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虜其眾”。自此,官渡之戰以曹操大獲全勝,袁紹一敗塗地告終。相關閱讀推薦:三國官渡之戰的歷史評價:後發制人的經典戰役官渡之戰的意義 官渡之戰袁紹敗給曹操的原因官渡之戰戰爭結果:官渡之戰勝利者是誰?官渡之戰戰爭過程 官渡之戰雙方的傷亡人數官渡之戰雙方兵力對比 官渡之戰參戰人物介紹官渡之戰歷史背景 官渡之戰是哪一年發生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曹操的軍事能力,在官渡之戰可以說是發揮的淋漓盡致,包括統軍治軍、納謀用計、臨陣決機等各方面,都遠非袁紹能比的。  曹操在官渡之戰前期,便用瞭聲東擊西與棄輜誘敵兩個計策,分別斬瞭袁紹手下的兩員大將,這對袁紹的軍隊來說,士氣上是受到一定影響的。而在相持階段的奇襲烏巢,使一直官渡之戰中處於戰役防禦狀態的曹操轉變成為戰役進攻,是整個官渡之戰的轉折點。在奇襲烏巢的策略謀劃中,由袁紹方叛變而來的許攸有很大功勞,因此也是許多人認為假如許攸沒有叛變袁紹而來,給曹操帶來袁紹軍的情報,曹操也許會在官渡敗給袁紹。  筆者認為,即使沒有許攸來投,曹操也有很大可能性會采取奇襲烏巢的策略,原因如下:  一、糧草的重要性。《孫子兵法》雲“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沒有糧草物資供應,軍隊將無法生存下去,因此斷敵糧道是戰爭中常見的一種計策略。在奇襲烏巢之前中,曹操就派人劫過袁紹的糧草輜重一次,史載“袁紹運谷車數千乘至,公用荀攸計,遣徐晃、史渙邀擊,大破之,盡燒其車。”袁紹的謀臣沮授也曾勸說袁紹“遣將蔣奇別為支軍於表,以斷曹公之鈔。”但袁紹沒有采納。由此可見,糧草輜重在兩軍交戰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劫糧也是兵傢用兵的慣用手段。  二、情報工作的重要性。《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何做到即知己,又知彼呢?《孫子兵法》又雲:“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即派使人收集敵方情報,從而分析判斷敵人行動。曹操“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傢兵法,名曰《接要》,又註《孫武》十三篇,皆傳於世。”,對《孫子兵法》的研究不可謂不精深,在官渡之戰這場關系他事業前途大戰中,曹操肯定不會忽略派人收集敵方情報的這種軍事基本常識。因此,曹操肯定會一直派人打探袁紹軍隊的大致動向,由此可探知三點基本情報:(一)屯糧地點——烏巢;(二)守糧大將——淳於瓊;(三)守糧兵士人數——一萬至兩萬人。在此之前曹操劫過袁紹軍糧一次就證明瞭曹操一直都有細致的情報工作。

揭秘唐朝三千裡外軍情速遞 八百裡加急有多急?

  古時候的文件傳輸靠的是驛站,一般每隔20裡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註明“馬上飛遞”字樣,按規定要求每天300裡,如遇緊急情況,可每天400裡、600裡,最快達800裡。傳遞緊急文件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這樣,雖然不是千裡馬,但每匹馬都死命跑,也可以一日千裡,“六百裡加急,八百裡加急”用來表示情況緊急程度。(雞鳴驛是現存最完整的古驛城)  在文學作品中,對此有精彩描寫:“八百裡加急!八百裡加急!”一卷黃塵滾滾,駿馬飛馳而至,但見人影一晃,跳將下馬。大喝:“八百裡加急!禦賜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隨即便見煙塵滾滾,騎者已然離去!此時,古道凝雲,晴空赫然!  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裡他把驛騎比做流星。按唐政府官方規定,快馬要求一天行180裡左右,再快些則要求日行300裡。最快的要求則為日馳500裡。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裡,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瞭這一消息,傳遞速度就達到每天500裡。   據載,南北朝的北周宣帝,在洛陽招搖過市,親自乘禦驛馬,日行300裡。看來,唐朝的最緊急通訊要求日行500裡,那無疑用的馬是禦馬級別,難怪如此神速。唐代的—尺合現在0.303米,一裡合454.2米,就是用現在的眼光看來,八百裡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兩天時間。  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在各種驛裡服役的人,一般叫做“驛丁”、“驛夫”,或稱“驛卒”、“驛隸”。從名稱來看,他們的身份比較低下。陸路上的驛丁,也同樣受到煎熬。他們在烈日之下,在寒風凜冽的冬天,在傾盆大雨之中,都毫無例外地要身背文書袋,匆匆奔馳在驛路上。敦煌有一幅晚唐時期題為《宋國夫人出行圖》的壁畫,就描繪瞭當時驛使身背佈袋的形象。他們日常的任務很繁重,除途中奔跑著傳遞文書外,還要兼管掃灑驛庭等事。  在唐朝法律中把郵遞過程中的種種失誤的處罰,都規定得很細。稍有差錯,便要受到嚴厲的處置。唐朝規定,驛長應負有若幹責任,首先必須每年呈報驛馬死損肥瘠,呈報經費支出情況。若有驛馬死損,驛長負責賠償;若私自減去驛站人員和馬匹,則“杖一百”。對驛丁的處罰更嚴。唐朝規定,驛丁抵驛,必須換馬更行,若不換馬則杖八十。唐律還規定,凡在驛途中耽誤行期,應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書晚到一天杖八十,兩天加倍,以此類推,最重的處徒罪二年。  有人問:“執行八百裡加急這樣的重要任務,被敵人或強盜半道劫去瞭怎麼辦?”唐律規定假如耽誤的是緊急軍事文書,則罪加三等。因書信延誤而遭致戰事失敗則判處絞刑。《唐國史補》曾記載一個負責簽發公文的員外郎的官,他處理一從河北發配到嶺南的囚犯的文書,本應向河北、嶺南兩處發文,因夜間疏忽,隻發瞭嶺南一地,河北未發。事發之後,這個員外郎遭到瞭免官的處分。而泄露重大機密者處以絞刑。從這樣嚴厲的法律看,一般強盜不會去動這些重要文件,免得招惹官方的拼命剿殺。而在交戰時,應早料到敵方或會打埋伏攔截情報,至少會多途徑多人攜帶文書以防萬一。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三國北方霸主爭奪戰:“官渡之戰”的軍情解剖

  官渡之戰軍情解剖:官渡之戰是三國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是決定袁曹誰為北方霸主的關鍵性戰役。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兼並公孫瓚之地,繼而決定出兵攻打曹操,拉開瞭長達一年的官渡之戰序幕。首先表明一下觀點,筆者認為官渡之戰曹操能夠取勝絕非偶然或僥幸,作此文原因也有反駁僥幸論等觀點。  官渡之戰的背景,需從曹操與袁紹的破裂說起,而曹操與袁紹的破裂,則需從“挾天子”說起。  曹操與袁紹的正式破裂,便始於曹操奉迎天子,曹操“挾天子”便是袁曹正式破裂的標志。曹操奉迎天子後,袁紹對此非常不滿,“恥班在太祖下”,不肯接受太尉之職,“轉為大將軍”才勉強接受,封鄴侯也不肯接受。然而袁紹對曹操的不滿僅僅在於被曹操搶先一步“挾天子”或“恥班在太祖下”這麼簡單嗎?果真如此則不能以曹操“挾天子”為袁曹兩傢正式破裂的標志。筆者將曹操“挾天子”視為袁曹破裂的標志理由是:一、袁紹是有霸天子野心的人,袁紹自己曾說過要“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二、曹操“挾天子”讓袁紹明白一點,曹操要與他爭天下。三、兩傢從此再也沒有以往的互助行動,而是轉為互相防備,袁紹出兵攻打公孫瓚,解決後顧之憂;曹操也趁機平定四周的威脅,建安四年四月又派兵進擊河內,消滅意欲投靠袁紹的眭固部隊。另外還有一點是出於推測,就是假如袁紹在曹操“挾天子”當時沒有公孫瓚在後制約,有很大可能性會馬上出兵攻打曹操,袁紹剛消滅公孫瓚就決定馬上進攻曹操隱約中就透露瞭袁紹急於要消滅曹操的意圖。   官渡之戰時,袁曹兩傢還同時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師出歷年,百姓疲弊,倉庾無積”,軍隊連年出征,需要修養,因此田豐、沮授反對馬上出兵。然而袁紹艱難,曹操比袁紹更加艱難,因此袁紹滅公孫之後立即出兵,實是利弊參半,袁曹之對決,袁紹獲勝的機會還是相對比較大的。  袁紹消滅公孫瓚之後決定出兵攻打曹操,然而軍事上卻行動緩慢,以致曹操趁機進行全面的戰略部署。建安四年十二月劉備在徐州反,五年春曹操親征劉備,虜獲劉備妻小,降關羽。二月,袁紹開始發動進攻,先遣郭圖、淳於瓊、顏良攻打白馬,曹操采用荀攸聲東擊西之計斬殺顏良,解瞭白馬之圍,又采取荀攸以輜誘敵之計,於延津南斬殺文醜。八月退守官渡,與袁紹相持,期間派曹仁平定汝南叛亂。十月,許攸投靠曹操,得到袁紹具體軍事情報的曹操出兵偷襲烏巢,斬殺大將淳於瓊,袁紹軍隊大潰,袁紹、袁譚棄軍逃走,被袁紹派往攻打官渡的張郃、高覽,投降曹操,曹操追擊袁紹敗兵,“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虜其眾”。自此,官渡之戰以曹操大獲全勝,袁紹一敗塗地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