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軍民

中方如何打擊朝鮮軍民非法越境 為何屢禁不絕?

  近日,韓媒透露一名朝鮮逃兵在去年12月27日竄入中國境內搶劫殺害4名中國居民,雖然中國警方在案發當天就將其擊傷捉獲,中國外交部也就此事向朝方提出交涉,但是這起事件性質之惡劣殘忍,還是引起中國輿論的轟動。如何應對朝鮮軍民不斷越境,保護中國邊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值得討論。  朝鮮軍民非法越境到中國境內偷竊搶劫食物財物已非個例,甚至殺人事件也時有發生,這種情況為何一直無法杜絕?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瞭解中朝邊境的地理情況,中朝邊境線全長1334公裡,其中陸界45公裡,水界1289公裡。南段基本上以鴨綠江為界,夏季部分河段普通人甚至涉水就能過河,冬季時河面結冰更是方便,而陸地邊界又沒有比較險要的屏障,所以越境不算很難。  這種地理特征使得中朝邊境的管控面臨很大的困難,事實上,中國方面在中朝邊境一直在加大管理監控的力度,但是上千公裡的邊境線犬牙交錯,有大段的高寒區和無人區,之前中方邊防部門主要靠徒步、騎馬、乘車巡邏,巡查頻率不高且代價非常大,單靠人力確實很難完全控制。對於非法越境者,邊防部隊通常是進行阻止和勸阻,但是部分越境者攜帶槍支彈藥,非常危險,曾造成中國居民和部隊官兵傷亡。   為彌補人力監控的不足,中方在中朝邊境安裝瞭激光攝像機等先進電子設備,可進行晝夜連續監控。據《瞭望東方周刊》報道,中朝邊防的信息化建設在全軍都是相當先進的,“這邊任何一個探頭捕捉到的圖像,中央軍委在北京都能看得到。”據《國際先驅導報》報道,中朝邊境的監控點可通過微波無線傳輸、無線遙控,對沿線情況進行監控。各個監控點之間的距離不超過1公裡,能確保不出現斷點、進行無縫隙監控。一旦發現有越境行為,在5到10分鐘之內,中方部隊即可到位。據報道,中方邊防部隊營房還設立審訊室,用於拘管非法越境人員。  由於歷史原因,中朝邊境中國一側分佈著大量的朝鮮族居民,因此兩國人民歷史上的交往也非常密切,據報道,中方邊防部隊非常重視邊民的協助,部隊每次巡邏都要到邊民傢裡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他們提高警惕。部分地區甚至實施瞭“十戶聯防”的制度,把靠近的十戶或十餘戶人傢組成一個聯防單位,傢傢安裝報警裝置,發生突發情況時可隨時報警求援。為應對朝鮮非法越境者,中方邊防部隊還特招瞭朝鮮族戰士,發揮語言優勢與對面的朝鮮人進行直接交流,這種措施對管控邊境和勸阻非法入境者起到瞭很大作用。  在中方的大量努力下,近年來朝鮮軍民越境事件數量呈下降趨勢,像朝鮮逃兵槍殺4名中國公民這樣的惡性暴力事件,過去十幾年來也屬罕見,但是此次事件的發生,也為我們的邊防工作敲響瞭警鐘:邊境監控是再小心嚴密都不為過的。目前的監控力度已然很大,如何繼續提高?在與朝鮮方面加強溝通的同時,我們應更重視先進裝備的應用,比若說,無人機在邊境巡邏方面有著先天優勢,可以很大程度取代人力,而且還能彌補固定監控工具的不足,像“翼龍”無人機,可憑借其飛行速度較慢、滯空時間較長等特點,應用在中朝漫長邊界,同時,“翼龍”也能夠掛載武器,可以監控搜索越境武裝分子,必要時予以打擊,保護中國軍民安全。相關閱讀推薦:韓國將向中國歸還60餘具朝鮮戰爭志願軍遺骸朝鮮逃兵槍殺4名中國人細節披露 偷走100元和豬肉“朝鮮逃兵在華殺人”詳情:槍殺4名中國人偷豬肉清政府處置傷人朝鮮邊民:主犯處斬、妻子為奴朝鮮教科書裡的美國大兵好殘暴!美軍竟這樣虐俘

悲哉!十萬軍民投海齊殉國 南宋亡國最後一戰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愛國義士文天祥之生命絕唱,也是大宋王朝最雄渾的撼世之音!雖然大宋出瞭一個遺臭千年的秦檜,但絲毫不影響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氣節最盛忠臣最多的朝代。  一度橫掃中亞、西亞、東歐的蒙古軍隊曾被阿拉伯人、西方人稱為“黃禍”、“上帝之鞭”。它們是當時世界上最可怕的野蠻力量。蒙古人征服中亞霸主西遼、蕩平花剌子模帝國(今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等地區)都不過用瞭一年的時間。馴服斡羅斯聯盟(今俄羅斯、烏克蘭等地區),滅亡木剌夷國、黑衣大食(今伊朗、伊拉克等地)都用瞭不足五年的時間。蒙古人屠滅中國境內的西夏用瞭十幾年的時間,搗毀大金帝國用瞭二十幾年時間;征服南宋則用瞭五十年的時間。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是宋末宋朝軍隊與元軍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戰役。中國方面對參與這場戰爭的人數有30萬及50萬兩種說法,但據日本方面的記載,宋元雙方投入軍隊50餘萬(其中宋方面20萬,但20萬人中包括瞭文臣及其眷屬、宮廷人員、普通百姓,實際戰鬥力隻有數萬),最終宋軍全軍覆滅告終。此次戰役即標志著南宋王朝的徹底消亡。   一、元軍攻破臨安,南宋組建流亡小朝廷  元朝軍隊在襄樊之戰大破宋軍以後,直逼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宋度宗的楊淑妃由國舅楊亮節陪同,在謝道清密命攝行軍中事的江萬載父子所帶殿前禁軍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在婺州(現浙江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到溫州後再與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  接著進封趙昰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舍,於是二王隻好逃到福州。不久,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做皇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楊淑妃為楊太後,仍由老臣江萬載秘密攝行軍中事,統籌全局;公開則加封弟弟趙昺為衛王,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並組織抗元工作。  二、元軍加快滅宋步伐  趙昰做皇帝以後,元朝加緊滅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隨即早有異心的蒲壽庚投降元朝。張世傑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朝廷隻好去廣東。   宋端宗準備逃到雷州,不料遇到臺風,帝舟傾覆,端宗差點溺死,被江萬載救回,但宋軍民的實際統帥江萬載卻因此被臺風海浪卷走殉國,端宗也因此得驚悸之病。左丞相陳宜中建議帶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並自己前往占城,但後來二王數次召其回來都不返;最後逃到暹羅(今泰國),最後死在那裡(陳根本沒去越南,而是到海陵島躲瞭起來,宋亡後變成某支田姓的祖宗)。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南宋悍後李鳳娘為何砍下宮女雙手送皇帝?釣魚城之戰的影響:延緩南宋王朝滅亡的關鍵戰役崖山海戰歷史背景 崖山海戰發生後的結局是什麼崖山海戰是哪個朝代的?崖山海戰的經過是什麼?崖山之戰的結果及影響:十萬軍民殉難,宋室覆滅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死去,由弟弟7歲的衛王趙昺登基,年號祥興。趙昺登基以後,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太子的老師)張世傑護衛著趙昺逃到崖山,在當地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不久,在現時廣東和江西二省交界處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張弘范部將王惟義在海豐縣的五坡嶺生擒,在陸地的抗元勢力覆滅。南宋流亡朝廷逃到海上,一場事關南宋流亡朝廷生死存亡的海戰已是一觸即發。   祥興二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漢人投降大將張弘范進攻趙昺朝廷。後來在不久以前攻占廣州的西夏後裔李恒也帶領援軍也加入張弘范軍。        三、崖山海戰  此時宋軍兵力號稱20多萬,實際其中十數萬為文官、宮女、太監和其他非戰鬥人員,各類船隻兩千餘艘;元軍張弘范和李恒有兵力十餘萬(一說為三十萬),戰船數百艘。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為應該先占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  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風縱火沖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  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吃幹糧十餘日,飲海水之士兵嘔泄。張世傑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范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戰爭示意圖  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張弘范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范認為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張弘范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范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裡餘,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恒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松懈瞭。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正午時段,張弘范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著用佈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佈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餘部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背著八歲的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壯烈殉國!(編者註:元軍)《宋史》記載戰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向世人昭示瞭一個民族寧折不彎,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後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後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中不幸溺卒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勢力的徹底滅亡,中國第一次整體亡於遊牧民族之手。“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哀嘆的是故宋故明,是對華夏文明惋惜和懷念,也體現瞭漢文化在元清的洗劫摧殘下遭受瞭空前的破壞,發生瞭斷層。

崖山之戰的結果及影響:十萬軍民殉難,宋室覆滅

  導讀: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是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南宋祥興二年)中國宋朝軍隊與元朝軍隊在崖山(今廣東新會南崖門鎮)進行的大規模海戰。這場戰役直接關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興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  這場戰役以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告終。它意味著南宋殘餘勢力的徹底滅亡,也標志元朝最終統一中國。但日本方面有些史學傢認為這場戰役的結果標志著古典意義中華文明的衰敗與隕落,因此有“崖山之後無中國”這一說法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反對民族壓迫的抗元鬥爭是正義的,他們堅決的鬥爭迫使蒙古統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野蠻政策。  當然張弘范在炫耀武功的同時,也曾做出一些有益的事。如他在進軍中盡量減少破壞和屠殺,在政治上支持忽必烈的漢化改革措施,拋棄蒙古舊制等。他隻是按照統治者的命令行事罷瞭,因此對張弘范做簡單的肯定或否定都不符合歷史真實。  但可以肯定的是,元朝代宋而建國,雖然在形式上又一次完成中國的統一,但這個王朝對中國歷史的破壞同樣驚人。  蒙元雖在一些政策上促進瞭國內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的開發,但許多狹隘的民族主義手段(如四等人制度)都進一步使中國脫離瞭正常的發展軌道。雖然軟弱的南宋朝廷比不上蒙古帝國的霸氣,卻也是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演變。事實也證明,落後文明依靠武力取得的勝利隻是曇花一現。十萬軍民投海不屈的悲壯故事,將永遠鐫刻在崖山的海石上,支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梁。   崖門海戰之後1天,即二月七日早晨,海上浮屍10萬。陸秀夫的屍體被百姓找到,安葬起來;而小皇帝趙昺的屍體則為元軍尋得,隻見一眉清目秀的小兒身穿龍袍,頭戴皇冠,身上還掛著一個玉璽。元兵將玉璽交給張弘范,張弘范確認這小兒是趙昺,派人尋回,然而趙昰的屍體已經下落不明。據說被百姓埋葬在瞭廣東深圳赤灣村裡,至今仍存。  崖山海戰後,宋室覆亡。元將張弘范命人在崖山巖壁上雕刻瞭“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十二個大字。然而張弘范並未得意多久,便在次年病死。百姓途徑石刻皆掩面垂淚。  1486年(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禦史徐瑁對奇石上十二字深惡痛絕,命人除去,欲改書“宋丞相陸秀夫死於此”九字。而陳白沙認為宋亡時死者十數萬,不獨陸秀夫,宜書“宋丞相陸秀夫負帝沉此石下”。因爭辯不下,終未刻成。有傳說,陳白沙到崖門憑吊時,在碑首加上一個“宋”字,成為“宋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此傳不實,白沙先生知張弘范雖屬漢人,但從未作宋將。)  解放初,原鑿字奇石被航道部門炸毀。1964年秋,新會縣人委請田漢同志書寫“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十三個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終於把這饒有紀念意義的碑石樹起。相關閱讀推薦:崖山之戰的歷史爭議:南宋滅亡的歷史真相及原因崖山之戰的過程:元宋崖山決戰投海殉國千古絕唱崖山之戰的戰爭背景:元朝崛起大肆加緊滅宋步伐崖山之戰簡介:南宋王朝滅亡,崖山之後已無中國揭秘遠東戰役:蘇誇大戰績參戰日軍並非精銳揭秘西峽口戰役:歷史上八年抗戰的最後一戰

崖山之戰的結果及影響:十萬軍民殉難,宋室覆滅

  導讀: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是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南宋祥興二年)中國宋朝軍隊與元朝軍隊在崖山(今廣東新會南崖門鎮)進行的大規模海戰。這場戰役直接關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興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  這場戰役以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告終。它意味著南宋殘餘勢力的徹底滅亡,也標志元朝最終統一中國。但日本方面有些史學傢認為這場戰役的結果標志著古典意義中華文明的衰敗與隕落,因此有“崖山之後無中國”這一說法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反對民族壓迫的抗元鬥爭是正義的,他們堅決的鬥爭迫使蒙古統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野蠻政策。  當然張弘范在炫耀武功的同時,也曾做出一些有益的事。如他在進軍中盡量減少破壞和屠殺,在政治上支持忽必烈的漢化改革措施,拋棄蒙古舊制等。他隻是按照統治者的命令行事罷瞭,因此對張弘范做簡單的肯定或否定都不符合歷史真實。  但可以肯定的是,元朝代宋而建國,雖然在形式上又一次完成中國的統一,但這個王朝對中國歷史的破壞同樣驚人。  蒙元雖在一些政策上促進瞭國內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的開發,但許多狹隘的民族主義手段(如四等人制度)都進一步使中國脫離瞭正常的發展軌道。雖然軟弱的南宋朝廷比不上蒙古帝國的霸氣,卻也是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演變。事實也證明,落後文明依靠武力取得的勝利隻是曇花一現。十萬軍民投海不屈的悲壯故事,將永遠鐫刻在崖山的海石上,支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梁。   崖門海戰之後1天,即二月七日早晨,海上浮屍10萬。陸秀夫的屍體被百姓找到,安葬起來;而小皇帝趙昺的屍體則為元軍尋得,隻見一眉清目秀的小兒身穿龍袍,頭戴皇冠,身上還掛著一個玉璽。元兵將玉璽交給張弘范,張弘范確認這小兒是趙昺,派人尋回,然而趙昰的屍體已經下落不明。據說被百姓埋葬在瞭廣東深圳赤灣村裡,至今仍存。  崖山海戰後,宋室覆亡。元將張弘范命人在崖山巖壁上雕刻瞭“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十二個大字。然而張弘范並未得意多久,便在次年病死。百姓途徑石刻皆掩面垂淚。  1486年(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禦史徐瑁對奇石上十二字深惡痛絕,命人除去,欲改書“宋丞相陸秀夫死於此”九字。而陳白沙認為宋亡時死者十數萬,不獨陸秀夫,宜書“宋丞相陸秀夫負帝沉此石下”。因爭辯不下,終未刻成。有傳說,陳白沙到崖門憑吊時,在碑首加上一個“宋”字,成為“宋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此傳不實,白沙先生知張弘范雖屬漢人,但從未作宋將。)  解放初,原鑿字奇石被航道部門炸毀。1964年秋,新會縣人委請田漢同志書寫“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十三個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終於把這饒有紀念意義的碑石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