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軟弱

杯酒釋兵權:趙匡胤的一個舉動奠定大宋朝的軟弱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宋太祖趙匡胤如願登上皇位後,一日閑暇,他召謀臣趙普,問道:“自唐末至今數十年,帝王換瞭八傢,戰鬥不息,生民塗炭,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吾欲息天下之兵,立國傢長久之計,又怎樣入手去做呢?”趙普雖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不是什麼大儒,可亂世之中像他這種半桶水的讀書人最為靠譜,於是答道:“陛下您能言及此事,真乃天下蒼生之福!世道紛亂,皆因方鎮太重,君弱臣強。如果想安定天下,隻有先從方鎮大將下手,收其兵,奪其權,制其錢糧,如此,天下自安!”  趙匡胤不停點頭。  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時,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懷德等禁軍高級將領留下來喝酒,當酒興正濃的時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從嘆瞭一口氣,給他們講瞭一番自己的苦衷,說:“我若不是靠你們出力,是到不瞭這個地位的,為此我從內心念及你們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艱難瞭,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夜晚都不敢安枕而臥啊!”   石守信等人驚駭地忙問其故,宋太祖繼續說“這不難知道,我這個皇帝位誰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聽瞭知道這話中有話,連忙叩頭說:“陛下何出此言,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呢”?宋太祖說:“不然,你們雖然無異心,然而你們部下想要富貴,一旦把黃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當皇帝,到時也身不由己瞭。”  一席話,軟中帶硬,使這些將領知道已經受到猜疑,弄不好還會引來殺身之鍋,一時都驚恐地哭瞭起來,懇請宋太祖給他們指明一條“可生之途”。宋太祖緩緩說道:“人生在世,像白駒過隙那樣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貴的人,不過是想多聚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後代免於貧乏而已。你們不如釋去兵權,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的產業。  同時多買些歌兒舞女,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同你們再結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石守信等人見宋太祖已把話講得很明白,再無回旋餘地,當時宋太祖已牢牢控制著中央禁軍,幾個將領別無他法,隻得俯首聽命,表示感謝太祖恩德。  第二天,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上表聲稱自己有病,紛紛要求解除兵權,宋太祖欣然同意,讓他們罷去禁軍職務,到地方任節度使,並廢除瞭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優遊於傢,全得善終。  特別是石守信,晚年好佛,積財巨萬,但全都拿去興建瞭佛寺,死後被追封為”武威郡王”.  罷去石守信等人軍權後,宋太祖又想召符彥卿掌統軍隊大權。符彥卿此人,乃已故後周世宗柴榮的老丈人,是五代百戰名將。  他曾令契丹人聞名喪膽。其父符存審,也是當時名將。符彥卿十三歲即精曉騎射,由於是老符第四子,當時人稱”符第四”,驍勇無雙。符彥卿是後周朝世宗老丈人,按理講宋太祖最應猜忌他,但這位老將軍命好,其長女是周世宗皇後,次女又嫁給瞭宋太祖之弟趙光義,不知不覺中給自己上瞭政治方面的”雙保險”,故而趙氏兄弟待之甚厚.對於趙匡胤想讓符彥卿領軍一事,趙普不同意,押下任命詔不發,力勸宋太祖深思利害。太祖皇帝不高興,說:“我待符彥卿甚厚,他日後豈能負我!”趙普馬上回言:“周世宗待陛下也厚,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一句話,趙匡胤默然,馬上收回委任詔命.符彥卿也算真正好命,宋太祖未讓他掌軍,其實最終也是保護瞭他,老爺子得以“對賓客終日談笑,不及世務,不伐戰功,”七十八歲高壽善終於傢.  軟硬兼施之下,宋太祖終於坐穩瞭皇位。他又把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司,即所謂三衙統領。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將的兵權後,太祖另選一些資歷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擔任禁軍將領。  禁軍領兵權析而為三,以名位較低的將領掌握三衙,這就意味著皇權對軍隊控制的加強,以後宋太祖還兌現瞭與禁軍高級將領聯姻的諾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給高懷德,後來又把女兒嫁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張令鐸的女兒則嫁給太祖三弟趙光美。  緊接著,老趙又采用”更戍法”,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並把”抑武用文”作為基本國策確定下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重文事,抑武將,守內虛外,強幹弱技,雖然從根本上在內部消除瞭對中央朝廷的威脅,卻也奠定大宋朝軟弱的基因,種下瞭日後兩宋亡國的種子。  註: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諸將  石守信 高懷德 王審琦  張令鐸 趙彥徽 羅彥環相關閱讀推薦: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宋朝以文制武制度的根源所在重文輕武的經典手筆:趙匡胤如何完成杯酒釋兵權歷史上的今天8月22日

鼓勵軟弱的人,點亮生活的方向

鼓勵軟弱的人,點亮生活的方向 感冒好點瞭嗎?要多註意身體,多喝水,早日康復! 愛情是緣分,緣分是偶然,偶然是註定,註定隻是月老的一次試驗,如果你連試都不試一下,又怎能得到愛情! 堅強點,沒有走不過去的路,走過去便一馬平川! 如果你把思考交給瞭電視劇,把聯系和人際圈交給瞭手機,把雙腿和出行都交給瞭汽車,把健康都交給瞭補品和藥片。那麼你的生活也許是時尚的,但一定是錯誤的;也許是習慣的,但一定會為此買單。請讓書本、聚會、步行、鍛煉更多地出現在你的生活裡吧。 輕輕的風,吹開你緊瑣的眉頭,讓所有的愁向後飛去。請不要回頭去追你因該向前奔跑,因為快樂在前方!

史可法的軟弱與無能引來清軍得寸進尺:南明敗亡

  五月十五日,福王稱帝,改元弘光。第二天,史可法辭行,加太子太保,改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同日馬士英以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入閣辦事。史可法深知歷來“守江南者必於江北”,故提出設江北四鎮。其具體戰守方案是:總兵劉澤清轄淮、海,駐淮安、山陰、清河、桃源、宿遷、海州、沛縣、贛榆、鹽城、安東、邳州、睢寧11州縣隸之,經理山東一路;總兵高傑轄徐、泗,駐泗州,以徐州、蕭縣、碭山、豐縣、沛縣、泗州、盱眙、五河、虹縣、靈璧、宿州、蒙城、亳州、懷遠14州縣隸之,經理開(封)、歸(德)一路;以總兵劉良佐轄鳳、壽,駐臨淮,以鳳陽、臨淮、潁上、穎州、壽州、太和、定遠、六安、霍邱9州縣隸之,經理陳、杞一路;以總兵黃得功轄滁、和,駐廬州,以滁州、和州、全椒、來安、含山、江浦、合肥、巢縣、無為州11州縣隸之,經理光、固一路。史可法本人駐節揚州,居中調遣。(參見《史可法集》,卷1,15—16頁,此依《明季南略》,兩書文字稍異)   這個提議的主觀動機是把長江以北的南明控制區劃成以劉澤清、劉良佐、高傑、黃得功四總兵負責的四個戰區,使職責明確,事有專權。然而史可法又規定瞭四鎮總兵在轄區有無限的權力,“一切軍民聽統轄,州縣有司聽節制,營衛原存舊兵聽歸並整理,荒蕪田土聽開墾,山澤有利聽開采,仍許於境內招商收稅,以供軍前買馬制器之用。每鎮額兵三萬人,歲供本色米二十萬,折色銀四十萬,聽各鎮自行征收”(《小腆紀年附考》上冊,167頁)。等於把長江以北地區交給瞭四鎮長官個人所有,朝廷在江北既無官吏任免、調遣軍隊之權,又無招商收稅之利,僅剩下史可法這樣一個空有其名的督師。高傑、劉澤清等人原本是李自成、張獻忠手下的殘兵敗將,不但未懲前罪,反而驟然得到一大塊土地人民為其所有,因此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中。   史可法姑息高傑。高傑和李自成是同鄉,故隨李自成參加起義,因戰鬥勇敢而受信用,經常留守老營。相傳他和李自成妻子邢氏私通,後來二人怕被李自成發現,就投降瞭明將洪承疇。崇禎十六年(1643年)秋,李自成進攻陜西,高傑戰敗逃到淮南。史可法以高傑為四鎮之一,令其駐泗州,而高傑圖謀據揚州,為揚州人所不納。高傑發兵攻城,知府馬鳴、推官湯來賀率居民“堅守月餘,傑知不可攻,意稍怠”(《明史·高傑傳》,卷273)。高傑入城未得,整天縱兵擄掠婦女,濫shā鄉民。史可法前往調解紛爭,高傑素懼史可法,急令部下趁夜掩埋屍骨。史可法來到高傑軍營,首先對其部屬示以慰問,然後責備他說:“將軍之所以貴顯者,以有君命也,如不奉詔而妄冀非屬之地,則諸軍與揚州之民,皆得彎弓而射將軍矣。”而為高傑開脫說,揚州一些官員亂shā零兵,才使“釁不可解”;又替高傑奏請駐瓜洲,這使高傑“浸易可法”。他雖然想到黃河以北失去最高統治權威,可能出現混亂,提出勿使“前功盡棄”,卻對吳三桂和清軍抱有幻想。當他聽說吳三桂打敗大順軍,即敦請福王選派有才望的廷臣,帶著監國、即位兩份詔書及賜給吳三桂的敕書,直抵山東、河北一帶,曉諭當地人民,心歸南明,而且樂觀地估計,“掃三秦之餘逆,肇百代之中興,在指顧間矣”(李天根:《爝火錄》上冊,207頁)。   六月中旬,看來史可法已知道清兵入關的消息,卻仍進一步主張聯絡清朝,共同對付農民軍。且看他的《請遣北使疏》如何說吧:   先帝以聖明之主,遘變非常,即梟逆闖之頭,不足紓宗社臣民之恨,是目前最急者無逾於辦寇矣。然以我之全力用之寇,而從旁有牽我者,則我之力分;以寇之全力用之我,而從旁有助我者,則寇之勢弱,不待智者而後知也。近聞遼鎮吳三桂shā賊十餘萬,追之晉界而還。或雲假之以破賊,或雲借之以成功,音耗杳然,未審孰是。然以理籌度,寧前既撤,則勢必隨以入關,此時畿輔之間必為所有;但是既能shā賊,即為我復仇,予以義名,因其順勢,先國仇之大,而特宥前辜,借兵力之強,而盡殲其醜類,亦今日不得不然之著數也。前見臣同官馬士英已籌及此。事期速舉,謀戒需遲。今奔馬聞已南來,而兇寇又將東突,見廟堂之上,議遣何官,用何敕,敕何稱謂,辦何銀幣,派何從人,議論徒多,光陰已過。萬一奔馬臨河,然後遣行,是彼有助我之心,而我反拒;彼有圖我之志,而我反迎。所重者,皇上之封疆;所輕者,先帝之仇恥。既示我弱,益長彼驕,不益嘆我中國之無人,而自此北伐之無望耶。(《史可法集》,27—28頁;又見《爝火錄》上冊,235頁,且“奔馬”作“胡馬”,即指清兵)   史可法是公認的福王政權中最傑出的英雄,可是仔細分析他的這篇奏疏卻實在令人失望。第一,清軍既已南下,他仍把鎮壓農民軍作為當務之急,沒有看出主要矛盾是清朝的威脅;第二,清朝從關外進到關內,已宣佈定都北京,竟然還認為他們是幫助明朝,足見其不敢正視現實;第三,對來勢兇猛的清軍,不作針鋒相對的備戰和抵抗,卻致力於遣使的細枝末節,不僅此舉必然落空,即整個全局難免釀成大悲劇。

宋欽宗趙桓簡介 過於軟弱的北宋末代皇帝趙桓

  宋欽宗趙桓(公元1100~1156年),原名趙亶,又名趙煊。是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生於元符三年(公元1100)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公元1125)十二月金人南下大舉入侵時,徽宗禪位於他,在位1年零2個月。為人優柔寡斷,反復無常,對政治問題缺乏判斷力。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病死於燕京,終年57歲,葬於永獻陵(位於今浙江紹興東南寶山)。  基本信息  宋欽宗趙桓(原名亶、煊),宋朝亦北宋第九位皇帝,北宋徽宗和王皇後長子,南宋高宗趙構哥哥,北宋哲宗侄子,北宋神宗孫子,元符三年庚辰年四月十三日己酉(1100年5月23日)出生於坤寧殿〔靖康元年(1126年),欽宗把這天定為“乾龍節”〕,屬相龍。政和六年(1124年)六月大婚,太子妃為朱璉。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126年1月19日)—靖康二年二月六日(1127年3月20日)在位,當政共計1年3月,年號靖康: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26年1月24日)—靖康二年二月六日(1127年3月20日),年號使用1年3月。紹興二十六年六月十日庚辰(1156年6月29日)欽宗崩殂於五國城,享年57歲,廟號欽宗,謚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葬欽宗於永獻陵(今浙江紹興東南寶山)。個人履歷  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南下時受父徽宗之禪即位。次年被迫起用主戰派李綱抗金,斬殺罷黜瞭蔡京一黨,卓有成效,金兵北退。但仍答應以賠款、割太原等三鎮乞降求和。  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復來,十一月金兵圍困汴京開封,親自前往金營議和被扣留。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汴京城破,北宋滅亡,與徽宗被金廢為庶人,四月與徽宗等宗室以及北宋一些大臣被金兵俘擄北去,先置於燕京,九月又徙往更遙遠的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  次年金天會六年(1128年)八月,方抵上京,金太宗封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重昏侯。十月,又將徽、欽二帝發配至韓州(今遼寧昌圖北,一說吉林梨樹)。天會八年(1130年)七月,又將二帝遷往北國邊陲小鎮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縣),在此“坐井觀天”。天會十三年(1135年)四月,其父徽宗趙佶在五國城病死。  皇統元年(1141年),金熙宗改封其為天水郡公,昏德公(徽宗,已故)為天水郡王,海濱王耶律延禧(遼末代皇帝)為豫王。相關閱讀推薦:宋徽宗趙佶簡介 一位投錯胎當瞭皇帝的藝術大師宋哲宗趙煦簡介 少有大志,北宋最短命的皇帝宋神宗趙頊簡介 勵精圖治卻將北宋送上滅亡之路宋英宗趙曙簡介 空有一番抱負卻英年早逝的皇帝宋仁宗趙禎簡介

鴉片戰爭時林則徐輕敵:英國人貪婪又軟弱

  中國國傢博物館珍藏著一件奏折,展覽在“復興之路”基本陳列中。該展品為國傢一級文物,由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林則徐主稿,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列銜。具奏日期為道光十九年八月十一日(1839年9月18日),內容是向道光皇帝奏報七月二十七日(9月4日)中英九龍之戰的戰況,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鴉片戰爭前夕林則徐對英國的認識。  英軍進犯九龍  林則徐在奏折中把九龍之戰的起因歸結為“英夷義律於出澳後,率領該國夷船以索食為名,突向師船開炮”,而英人之所以“索食”,系“義律前因求在澳門裝貨,不準。輒將該國新來貨船阻留尖沙嘴洋面,圖賣鴉片,並主令奸夷空躉任意逗留。又命案抗不交充,給諭亦不接受。是以臣等斷其接濟,並勒兵分路嚴防”。事實上,“索食”之爭隻是表象,英人“圖賣鴉片”、“命案抗不交充”,才是中英雙方的主要矛盾,也是九龍之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林則徐虎門銷煙後,義律將英國商人和僑民從廣州撤到澳門,利用澳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貿易職能,不但拒絕簽署“嗣後來船永遠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林文忠公政書》乙集,卷一)的具結,並且拒絕交出陸續新到虎門商船上的鴉片。中英雙方反復交涉,均無結果。  1839年7月7日,一群英國水手到尖沙嘴醉酒滋事,將村民林維喜打成重傷。次日,林維喜因傷重不治而死。義律拒不交出兇手,先是用錢收買死者傢屬,繼而又私設法庭,公然踐踏中國司法主權。中英雙方圍繞具結、交兇、繳煙等問題交涉數日無果。8月15日,林則徐諭令澳門同知“斷其接濟”,並下令從澳門撤離為英國人服務的買辦和工人。隨後,林則徐進一步向義律施壓,要求澳門的葡萄牙當局驅逐英國商人。8月26日,英國人全部離開澳門,寄住在香港、九龍一帶的船上。  林則徐認為,在不斷施壓之後,英人已經斷水斷糧,到瞭四面楚歌的地步,“要令就我范圍,似已確有把握”(《林則徐集·奏稿》)。但他並不知道,義律一直在向英國政府求援,請求派軍艦前來助戰。8月31日,英印總督派出的“窩拉疑”號軍艦駛抵廣東海面。義律有此武力後盾,更加有恃無恐。當葡萄牙總督拒絕其返回澳門的要求之後,9月4日,義律率領幾艘快艇和武裝船隻駛抵九龍,以“索食”為名,悍然挑起瞭九龍之戰。  清軍重創英國軍隊  九龍之戰分為前後二次,持續四個多小時。關於戰事的經過和結果,林則徐在奏折中有著精彩描述:  七月二十七日午刻,義律忽帶大小夷船五支赴彼,先遣一隻攏上師船遞稟,求為買食。該將正遣弁兵傳諭開導間,夷人出其不意,將五船炮火一齊點放……少頃,該夷來船更倍於前。復有大船攔截鯉魚門,炮彈蜂集。我兵用網紗等物設法閃避,一面奮力對擊……我兵傷斃者二名,其受傷重者二名,輕者四名,皆可醫治。師船間有滲漏,桅篷亦有損傷,均即趕修完整。嗣據新安縣知縣梁星源等稟報:查夷人撈起屍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又漁舟迭見夷屍隨潮漂淌,撈獲夷帽數頂。並查知假扮兵船之船主得忌喇士(道格拉斯的異譯),手腕被炮打斷。此外夷人受傷者,尤不勝計。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可見,清軍以微小代價重創英軍,可謂大獲全勝。然而,清軍取得勝利的前提是英軍的“窩拉疑”號軍艦並沒有參加戰鬥,所謂“該夷來船更倍於前”,隻是一些裝有少量火炮的非正規戰艦。因此,作為鴉片戰爭爆發前中英發生的第一起戰事,九龍之戰隻是英國進行的一次試探性進犯,並沒有體現中英雙方真正的軍事實力對比。但是,此次海戰對林則徐關於“夷情”的判斷和“剿撫”方略的制定,產生瞭很大影響。  林則徐認為英人不堪一擊  清軍在這次小規模戰鬥中取得的勝利,使林則徐產生瞭英軍根本不堪一擊的判斷。他在奏折中認為:“英夷欺弱畏強是其本性,向來師船未與接仗,隻系不欲釁自我開,而彼轉輕視舟師,以為力不能敵。此次乘人不覺,膽敢先行開炮,傷害官兵。一經奮力交攻,我兵以少勝多,足使奸夷膽落。”此時,義律的日子確實並不好過,一方面,部分英商因遲遲不能進入廣州進行貿易而心生不滿;另一方面,對華用兵的請示還沒有得到英國政府的批準。因此,義律在九龍之戰後尚不敢輕舉妄動,轉而采取緩兵之計以拖延時日。  林則徐在“奸夷膽落”的判斷基礎上,認為義律已窮途末路,“其懍畏之狀,亦已情見於詞”,堅持英商先具結而後才能進行貿易。以後的事態發展,並沒有如林則徐所料。在雙方反復爭執無果的情況下,英國人決定悍然發動鴉片戰爭。  從林則徐的這一奏折可以看出,他並沒有把當時號稱“世界工廠”的英國放在眼裡,反而對傳統的“羈縻”之策胸有成竹,一面下令中斷所謂“天朝”恩賜的中英貿易,一面對“天朝”兵威抱有足夠的信心。同時,林則徐對英國的軍事實力和侵華野心估計不足,反映瞭他當時對“夷情”判斷的局限性。  清政府和士大夫昧於知時  “康乾盛世”之後的清王朝已然處於“衰世”,其對手不再是冷兵器時代的遊牧民族,而變成瞭擁有現代政治制度、生產方式和軍事武裝的英國侵略者。然而,在中國因襲上千年文化強勢輸出的環境裡,士大夫階層早已習慣於在“天朝”文化視野裡恪守祖訓。他們不屑與那些“未開化”的民族進行平等交流,被歷代統治者奉為金科玉律的“羈縻”治邊策略也隨之日益固化。  在這種文化環境下,即便是開始“睜眼看世界”的林則徐,也很難用完全“近代”的眼光去審視英國這個新對手。以道光皇帝為首的清政府則更昧於“夷務”,隻希望盡快柔遠懷來,多次對林則徐下達“亦剿亦撫”的上諭,“務使奸夷聞風懾服,亦不至驟開邊釁,方為妥善”(《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1冊)。囿於這些因素,對於在他看來十分貪婪野蠻而又非常軟弱的英國人,林則徐隻能采取“羈縻”之策,而這也是當時清政府的唯一選擇。然而,在英國的“堅船利炮”面前,傳統的“羈縻”之策已經不能奏效,既無法繼續確保清政府的“天朝”權威,也滿足不瞭英國的侵略野心。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英媒:中國強硬因奧巴馬逼太狠 非因其軟弱可欺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者胡逸山10日對《環球時報》說,國際關系是處在一個微妙和不斷變化的體系中,中美在某些議題上可能成為敵人,但換做另外一個議題,雙方有可能成為朋友。決定國傢間關系的根本因素仍然是國傢利益,中美兩國關系仍將維持鬥而不破的格局,這也決定瞭中美兩軍之間的關系也會日益走向理性。  倫敦大學戰爭學學者羅伊安普頓10日告訴《環球時報》,從最近中美軍界高層的頻繁互動來看,兩國都希望獲得長期穩定的良性互動關系,雖然美國在亞太地區不缺軍事盟友,但缺乏與中國的友善關系,對於美國來說始終是一個障礙。中國的影響力早已深入這個全球最大的軍演當中,無論是作為“假想敵”,還是作為“假盟友”。中國最終獲邀加入這場軍演,體現出國際力量的多極化,而並非美國或是中國相互迎合,或顧忌一些政治因素這麼簡單。  美國前總統國傢安全事務助理佈熱津斯基9日出席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論壇時批評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軍事猜測過濃。英國《金融時報》10日題為“多極化世界中的美國外交困局”的文章稱,在亞洲,奧巴馬正在擴大美國的軍事存在。有人認為,中國最近之所以變得強硬起來,是因為奧巴馬逼得太狠,而不是因為認為他軟弱可欺。   【美軍兩架B-2隱轟抵達英國部署】  首次參加演習的中國派出瞭僅次於東道主的艦隊規模,這令外界對這個兩年一次的全球最大規模軍演關註度陡然上升。雖然解放軍隻是參加外圍的非實戰演練科目,但西方媒體對這兩個國傢相互釋放的一點點善意更多的是“不解”:為何已經舉辦瞭23次的“盟友秀場”突然邀請昔日“假想敵”?為何在近期中美兩軍“口水仗”不斷和互相示強的背景下,即使“異夢”還要“同床”?“中國作為主要亞太國傢,它這麼多年不參加才令人驚訝。”德國中國問題專傢夫羅裡揚10日對《環球時報》說。他認為,中美建交30多年來,兩軍關系一直是“最短板”,猜疑、指責和敵意不斷,始終跳不出“恢復、發展、停滯”的怪圈。中國學者倪樂雄對美聯社表示,中國答應參加演習表現出外交方面新的成熟,說明盡管存在一些爭議,但中方不會讓個別爭議影響整體關系,“現在的遊戲規則是一邊吵架一邊合作”。相關閱讀推薦:安倍突然轉身三拳重擊美國 奧巴馬暴跳如雷一個有趣和慎重的靈魂:奧巴馬大學時罕見寫真奧巴馬拒為泄密調查道歉:先讀歷史再比尼克松奧巴馬也難逃第二任期魔咒?遭批如同尼克松奧巴馬的”水門事件”? 奧巴馬政府連遭醜聞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選軟弱李治繼位?李治繼位之謎

  唐太宗開始面臨當初與父王近似的抉擇,立長還是立賢?他似乎開始理解父王當年的心情:依制——隻能立長!可是他又不願意看到才華橫溢的魏王受到東宮的壓制,因為魏王有他自己年輕時的影子。那麼,怎麼理順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呢?或許這是一個未解之謎。  李世民為何選擇軟弱李治繼位?  英武的唐太宗親手締造瞭一個強大的帝國,可是他親手精心培養的繼承人卻令他大失所望。昔日追隨他打天下的寒士們,也不具備擔負起匡扶李唐的力量。隨著保守派大臣占據主動,年幼的李治被推向前臺。無奈之下,唐太宗改立李治為太子,正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太子不賢  唐太宗即位不久,立長子李承乾為皇子,時年八歲。為瞭培養李承乾,唐太宗可謂煞費苦心,不遺餘力。李世民首先選擇年高望重的李綱為太子少師。李綱的教育內容大體上以儒傢君臣父子之道為主,師教嚴肅。“每談論發言,皆辭色慷慨,有不可奪之志。”當時年幼的承乾未嘗“不聳然禮敬。”唐太宗對承乾虛心接受師教,最初是滿意的。然而,承乾生於深宮大內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成人以後缺乏乃父那樣弓刀躍馬,千裡馳騁,接觸民間,目睹社會動亂、民生疾苦的閱歷,故而目光短淺、識不及遠。”及長,好聲色,漫遊無度,然懼太宗知之,不敢見其跡。每臨朝視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後,便與群小廨下。而且承乾想方設法閉拒宮城的進諫規勸。當唐太宗發現瞭承乾的某些劣跡後,並沒有放棄對他的期望與培養。   貞觀五年六月,太子少師李綱病逝,唐太宗把教育太子的重任委之於左右庶子於志寧、李百藥的肩上。李百藥針對承乾頗為留心典籍及愛好嬉戲的特點,寫瞭一篇《贊道賦》,以古來儲君成敗之事來諷諫承乾。唐太宗對此十分賞識,然而李承乾依然故我,於志寧、李百藥隻好灰心離職。  唐太宗考慮到李承乾雖有過失,然而仍有可塑的希望,認為隻要有名師的指點,總可匡正果實。於是又無色瞭中書侍郎杜正倫為太子右庶子。杜正倫曾為秦府文學館學士,貞觀初以不畏觸犯逆鱗而聞名朝野,唐太宗起用杜正倫的用意在於“太子生長深宮,百姓艱難,耳目所未涉,能無驕逸乎!卿等不可不極諫。”設身處地為承乾著想的用心可謂良苦。這時,承乾腳上患病,不能朝謁,失去瞭太宗對他教誡、監督的直接機會。於是群小之輩乘虛而入,引誘這個“好聲色”的太子走上瞭“奢縱日甚”的浪蕩歪道。對於杜正倫的規諫,他全不理睬。杜正倫因而采取瞭從正面誘導的方針,著力彌補承乾“不聞愛賢好善”的缺陷。但是屢次開到都沒有奏效,最後隻得彈出底牌,想用乃父的私囑來威懾他,冀其震懼,改過自新。但承乾作表奏聞,太宗難堪,隻得遷怒與杜正倫,貶為州官,以示懲罰。經此一波三折之後,唐太宗還未完全失去對承乾的希望,又選定當代宿儒孔穎達為太子右庶子,以匡其失。孔穎達堅守諫職,“每犯顏進諫”,面折承乾。承乾的乳母認為措辭過重,孔穎達不為所脅,反而“諫諍愈切”,並借撰《孝經義疏》之機,“因文見義,愈廣規諫之道。”太宗聞訊後,深為嘉納,賜孔穎達帛百匹、黃金十斤。可是承乾還是無動於衷,唐太宗隻得另尋名師。貞觀十二年,遷孔穎達為國子祭酒,遂命著名諫臣張玄素為太子右庶子。  皇儲覬覦者  面對太子不肖的現實,唐太宗一直沒有放棄李承乾,但他的心情卻時而有所動搖。這也難怪,因為皇儲的問題歷來都是封建皇帝德的政治難題。大約從貞觀十年起,唐太宗開始表露過廢立太子之意,這給子嗣和大臣們留下瞭廣闊的想象和行動空間。其中,最有競爭力的當屬魏王泰及其僚屬。相關閱讀推薦:李治是怎麼死的?唐高宗李治死於服食丹藥?李治有多少兒子?唐高宗兒子們的下場是什麼大唐魏王李泰簡介及怎麼死的 李泰與李承乾李治柔弱的李治為何能當太子:兄長爭儲漁翁得利唐高宗李治簡介 帝王生涯無所作為的懦弱皇帝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李泰是長孫皇後的次子,是承乾的胞弟,貞觀十年,徙封魏王。李泰幼時聰敏絕倫,稍長善作詩文,成人後愛好經籍、輿地之學,深得太宗歡心,由此得寵。李泰的得寵與承乾的失寵大體上是同時發生、交互消長的。而唐太宗對麗臺也是有意心許,並對之偏袒。貞觀十年二月,唐太宗“以泰好文學,禮接士大夫,特命於其府別置文學館,聽自引召學士。”李泰手下文人心領神會太宗的默示,便由司馬蘇帽出面,“勸泰延賓客著書,如古賢王。”於是,李泰奏請撰著《括地志》,物色著作郎曉得眼等四人撰寫。由於唐太宗的大力支持,經費充裕、待遇優厚。“士又文學者多與,而貴遊子弟更相因籍,門若市然,”這位李泰奪嫡打響瞭第一炮。  貞觀十四年正月,唐太宗臨幸魏王泰宅邸,赦免雍州牧長安縣囚徒死刑以下罪犯,免延康裡當年租賦,賜泰輔料及同裡老人各有差等,這是一種特殊的恩寵。四年前,李泰生母長孫皇後身患重病,承乾建議赦免囚徒以祈求福慶,唐太宗沒有照辦。此時此刻,唐太宗卻為愛子特別開恩。他的這種做法已經逾越瞭禮制,但他卻不以為然。  唐太宗對魏王的寵愛是很明顯的,但他無法在嫡子繼承制與自己的心意之間作出割舍。然而,自貞觀十年至貞觀十六年以來,從唐太宗對魏王泰有意偏袒並著力扶持他的實際行動上來看,唐太宗是有意讓魏王泰再合適的機會到來時成為儲君的。   太宗的心病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唐太宗親手射殺瞭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在血泊中登上太子之位。兩個月後,唐太宗即位。貞觀元年,唐太宗依定制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當時,太宗諸子還小,他也不可能仔細考察每個皇子的德行。然而,隨著諸子成人並有瞭自身的巨大勢力後,矛盾沖突隨之顯現瞭出來。武德年間的故事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重演。  自武德六年以來,在李建成的主持下,秦王李世民開始被逐次削奪統兵權。此時,東宮周圍也漸漸聚集瞭一批謀臣猛將,東宮借太子之位開始對秦王府形成彈壓之勢。當時年輕氣盛而性格剛烈的秦王自然不願看到這種情況,因此常懷戒備之心並伺機反抗。在楊文幹事變後,李世民開始認識到,父王始終是堅決挺立建成的,因此他把怨恨之心有太子建成擴大到瞭父王,這也大概是權力使然吧!後來的玄武門事變是一次十足的政治大冒險,但李世民僥幸成功瞭。失勢的李淵無奈地退位,轉由李世民執政。然而,李世民的怨恨之心並沒有因此而消除,他依然把流血沖突歸咎於父王的有意偏袒,並頗為自負地認為大哥李建成不具備儲君應有的德行卻枉居其位。誠然,勝利者是沒有錯誤的,隻是唐太宗心裡始終找不到平衡。即位以後的唐太宗就很少去看望退位的父王,這被很多人看作是“不孝”。可是,極為自尊的唐太宗又怎麼肯向父王認錯,他又缺乏“掘地見母”的兩全條件,因此父子二人的心結久久無法釋懷。  十多年後,唐太宗開始面臨當初與父王近似的抉擇,立長還是立賢?他似乎開始理解父王當年的心情:依制——隻能立長!可是他又不願意看到才華橫溢的魏王受到東宮的壓制,因為魏王有他自己年輕時的影子。那麼,怎麼理順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呢?或許這是一個未解之謎。糟糕的事情還在玄武門事變上,自己的這種流血政治會不會成為兒子們效仿的對象?這樣,他就更有理由寵愛並呵護魏王,以防止因為怨恨再次發生流血沖突……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英媒:中國強硬因奧巴馬逼太狠 非因其軟弱可欺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者胡逸山10日對《環球時報》說,國際關系是處在一個微妙和不斷變化的體系中,中美在某些議題上可能成為敵人,但換做另外一個議題,雙方有可能成為朋友。決定國傢間關系的根本因素仍然是國傢利益,中美兩國關系仍將維持鬥而不破的格局,這也決定瞭中美兩軍之間的關系也會日益走向理性。  倫敦大學戰爭學學者羅伊安普頓10日告訴《環球時報》,從最近中美軍界高層的頻繁互動來看,兩國都希望獲得長期穩定的良性互動關系,雖然美國在亞太地區不缺軍事盟友,但缺乏與中國的友善關系,對於美國來說始終是一個障礙。中國的影響力早已深入這個全球最大的軍演當中,無論是作為“假想敵”,還是作為“假盟友”。中國最終獲邀加入這場軍演,體現出國際力量的多極化,而並非美國或是中國相互迎合,或顧忌一些政治因素這麼簡單。  美國前總統國傢安全事務助理佈熱津斯基9日出席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論壇時批評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軍事猜測過濃。英國《金融時報》10日題為“多極化世界中的美國外交困局”的文章稱,在亞洲,奧巴馬正在擴大美國的軍事存在。有人認為,中國最近之所以變得強硬起來,是因為奧巴馬逼得太狠,而不是因為認為他軟弱可欺。   【美軍兩架B-2隱轟抵達英國部署】  首次參加演習的中國派出瞭僅次於東道主的艦隊規模,這令外界對這個兩年一次的全球最大規模軍演關註度陡然上升。雖然解放軍隻是參加外圍的非實戰演練科目,但西方媒體對這兩個國傢相互釋放的一點點善意更多的是“不解”:為何已經舉辦瞭23次的“盟友秀場”突然邀請昔日“假想敵”?為何在近期中美兩軍“口水仗”不斷和互相示強的背景下,即使“異夢”還要“同床”?“中國作為主要亞太國傢,它這麼多年不參加才令人驚訝。”德國中國問題專傢夫羅裡揚10日對《環球時報》說。他認為,中美建交30多年來,兩軍關系一直是“最短板”,猜疑、指責和敵意不斷,始終跳不出“恢復、發展、停滯”的怪圈。中國學者倪樂雄對美聯社表示,中國答應參加演習表現出外交方面新的成熟,說明盡管存在一些爭議,但中方不會讓個別爭議影響整體關系,“現在的遊戲規則是一邊吵架一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