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載入

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應該載入史冊的四位隱者

  導讀:歷史上的賢人隱者數不勝數,有記載的諸如老子、孟子、莊子、范蠡、陶潛等,無記載的那就似天上的繁星,數都數不清。後人對前世的賢人隱者總結的一條規律,很有道理,“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中隱、大隱者,在煙波浩渺的歷史中總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而隱於野之小隱或者微隱者,要想尋覓其足跡,恐怕隻有博覽史料才能左右采獲。我在讀洪邁的《容齋三筆》時就發現瞭四位名不見經傳的賢人隱者,他們雖然沒有超凡脫俗韜光養晦君子氣概,但他們的言行舉止卻應該成為後人景仰的楷模。  一、潛修學問的知己——蔣季莊、高抑崇  慈溪人蔣季莊鄙視王安石的“五經新義”,發誓不參加科舉考試,閉門讀書,不輕易與人接觸。有位叫高抑崇的讀書人居住在明州城中,每年都拜訪蔣季莊四五次。每次拜訪蔣季莊都急忙出去迎接,二人相對而坐,通宵達旦地探討學問,幾乎廢寢忘食。高抑崇告辭時,蔣季莊必送出數十裡之外,二人堪稱知己。有人對高抑崇說:“蔣季莊從不多與別人交際,而唯獨與你交往甚厚,你也願意與他交往,這是什麼原因呢?”高抑崇回答:“我終年讀書,有時產生許多疑問,或有許多不能完全理解的東西,積累到數十條,我就去拜訪他,而每次拜訪,這些問題都能迎刃而解。”這二人的事跡,在當時受到人們的稱贊,都說,世上所稱道的知己就應該是他們這樣的。   二、學無止境的——王茂鋼  王茂鋼,居住在明州林村的一個山谷深處,他的弟弟不喜歡讀書,茂鋼就讓他經商糊口,而自己則潛心讀書,研究《周易》,而且造詣頗深。沈煥為明州通判時,曾去拜訪並向他請教,對王茂鋼的學問大加稱道,他說:“王茂鋼的見識旨趣遠遠超出經傳之外,他的氣質謹嚴持重,知識淵博似海,看來他對學問的深究是沒有止境瞭。”  三、誠實篤信的——顧主薄  顧主薄,人們不知道他是那裡人氏,宋高宗南渡,顧主薄也跟著來到慈溪,他一直保持廉潔耿介的操行,安於貧賤不求聞達,但待人接物從來一絲不茍,對人誠信,即使是芝麻粒樣的小事,他也從不馬虎。比如,天明起床,賣菜的路過門口,他問瞭價格,根據數量付錢,從不討價還價,購買其他的東西也是一樣,如果一天的東西夠用瞭,他就會閉門謝客專心研究典籍。時間長瞭,人們都信服瞭,不忍心再欺騙他。當時,人們教育那些不安分守己、武斷剛愎的人,說“你難道是顧主薄嗎?”   四、固執高潔的——周日章  周日章,信州永豐縣人,他廉潔耿直,卻恪守禮儀,傢境貧寒,卻從不貪不義之財,因此為全縣人所尊敬。他傢中經常斷糧,時常吃瞭上頓沒下頓,寒冬臘月穿著單薄如紙的衣服,街坊鄰居有時拿來微薄的東西接濟他,他寧願妻子挨餓,也始終不求人,即使如此,每有客人到來,他依然高興的延請接納。縣尉謝生送他一套衣服,怕他不接受,於是說:“先生不曾有求於我,是我自己的一片敬意,還望先生收下。”周日章笑著推辭道:“一套衣服和萬貫資產一樣,如果不明不白地接受,那是不能分辨禮儀的。”最終還是謝絕。汪聖錫也知道他的賢德,認為周日章的行為與古代的賢人君子相同。  洪邁說,讀書人加強修養專心治學,隻求完善自我,不求世人所知,這樣的賢人隱者在任何時代都間或有之,這四位先生的道德操行,比古代的先賢們相差不瞭多少,他們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偉績,但他們的精神境界真該被歷史銘記,應該流傳千古。相關閱讀推薦:史無前例: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牛的一次公務員招錄古代歷史上的男人為啥可以三妻四妾? 古代官員有沒有退休金?沒有退休金又是如何養老古代醫生也收紅包?在宋代收“紅包”很危險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敢於挑戰皇權的人是誰? 古代刺客不等於俠士:荊軻專諸等都缺乏正義性

揭秘乞丐武訓:史上唯一被載入正史的千古奇丐

  青史之上,無奇不有。  晚清光緒年間的一天,一個衣不遮體的乞丐在山東堂邑縣沿街乞討。隻見他口中念念有詞,連說帶唱,時而裝扮成豬狗的模樣,時而又學驢叫。其惟妙惟肖的表演與好玩的唱段,引得圍觀者一陣陣哄笑。他的唱詞中有這樣的句子:“我乞討,我積錢,修個義學為貧寒。”圍觀者中有不少人搖頭:“乞丐還想興修義學,這不是癡人說夢麼?”  各位看官請註意,以上平凡但有驚心動魄的一幕並非武俠小說裡的情節,這個乞丐也並非北丐洪七公那樣的丐幫高手。他的名字叫武訓,他是當時中國社會最底層的一個普普通通的乞丐。然而就是這個非常普通的乞討之人,卻以非凡的人生名垂千古澤被後世,對中國近代的文化界和教育界影響很大。  唯一被載入正史的千古奇丐  這個名叫武訓的乞丐靠著乞討,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修建起瞭三處義學,購置學田三百多畝,積累辦學資金達萬貫,這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事情。《清史稿》宣統本紀記載,“己未,予積貲興學山東堂邑義丐武訓事實宣付史館。”武訓的事跡後來被編入《清史稿》列傳二百八十六孝義一節中。在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載入正史的,隻有武訓一人。  武訓是清末山東堂邑縣武莊(今屬冠縣)人,他和魯迅筆下的阿Q一樣,都是那種“窮得連名字都沒有”的貧民,因在傢族同輩兄弟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武訓這個名字實際上是個賜名,在他老年時,朝廷為嘉獎他的興學義舉而給他取名為“訓”。   梁啟超先生曾專門為武訓撰寫瞭《興學節略》,贊武訓的義塾“行之數十年,弟子卒業而去者,不可勝數”,而他始終“日以兩錢粗饅終其身”。馮玉祥將軍稱頌武訓是“千古一丐”。馮玉祥還大聲疾呼“大量辦義學,急務此為最”,並於1932年至1935年間,在山東創辦瞭十五所武訓小學。  陶行知創辦育才學校,張伯苓創辦南開學校都與武訓精神的影響有很大的關系。陶行知先生的短詩《武訓頌》對武訓的一生做瞭概括,詩中這樣說:“朝朝暮暮,快快樂樂。一生到老,四處奔波。為瞭苦孩,甘為駱駝。與人有益,牛馬也做。公無靠背,朋友無多。未受教育,狀元蓋過。當眾跪求,頑石轉舵。不置傢產,不娶老婆。為著一件大事來,興學,興學,興學。”武訓辦義學不僅在國內有很高聲譽,在國外也有一定的影響。他被收入《世界教育辭典》中,因為他沒有文化,故稱他為“無聲教育傢”、“平民教育傢”。相關閱讀推薦:三國史上最悲劇的十五個人物:第一名居然是曹操!中國歷史上公認的十大英雄人物排行榜!【圖】一人獨鬥三大軍閥的民國傳奇人物:鐵肩辣手邵飄萍盤點古代帝王們的那些特殊嗜好:扮乞丐愛偷盜盤點古代帝王們的特殊嗜好:北齊後主好扮乞丐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飽受不識字之苦後遂起辦義學之念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武訓出生於山東堂邑縣武莊(今屬冠縣),自小傢境貧苦,七歲時父親死瞭,生活更困難瞭,幼小的他隨著母親乞討為生。武訓年紀雖然小,但對母親十分孝順,每逢要到幹凈可口的幹糧,都一定帶回去給母親吃,從來不肯自己吃,非常之懂事。  每次隨母親路過學堂的時候,幼小的武七都要駐足良久,他總是為裡面的朗朗讀書聲深深吸引,他多麼渴望能讀書呀。然而在當時,就他的傢庭條件,上學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而已。有一天,他鼓足勇氣闖進學堂,請求私塾先生準許他免費入學念書。私塾先生不但不同情他,反而辱罵瞭他,並將他趕出門。  十五歲時,武訓來到姨父張老板傢做工。為富不仁的姨父沒有因為他們是親戚而給予些微的優待,反而變本加厲地讓他多幹活,卻從來不給他工錢,還常常有事沒事就打他欺侮他。這一切,小武訓都忍瞭。十七歲時,武訓又到李舉人傢當長工。一天姐姐托人捎來一封信附瞭幾吊錢,李舉人欺武訓不識字,把信給他,把錢吞瞭。武訓過後知道提出質問,李舉人不但矢口否認,還把武訓痛罵瞭一頓。一次喂豬時,武訓不小心把豬食灑在地上,也被打得遍體鱗傷。一年除夕,武訓給主人貼春聯,因為不識字,把春聯上下貼倒瞭,主人認為大不吉利,拳打腳踢,又吵又罵,不許他吃飯,罰他一夜不睡覺,在風雪嚴寒中在院子裡站瞭一個通宵。   武訓在李舉人傢裡做長工三年,李舉人一直沒給他發過工錢。一次,武訓的母親病瞭,萬般無奈,他開口向主人討要工錢。沒想到,李舉人拿出瞭一個假帳本,硬說早把工錢付清瞭。武訓不識字,氣得目瞪口呆,悲憤欲絕,反被李舉人誣為有意訛詐,最後,武訓被李舉人的傢丁打得頭破血流,並被掃地出門。  這次的遭遇對他打擊太大瞭,受傷害後的武訓在莊子上的小廟裡昏睡瞭三天。醒來後,他痛定思痛,明白瞭自己之所以受盡欺辱,都是因為不識字。而周圍象他這樣的窮人還有很多,如果不念書,將永受人無端欺負。於是他萌發瞭興辦義學的念頭,讓人們都能讀書識字,不再受人欺。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邊走邊唱,快樂行乞集資  然而以赤貧之身辦義學,曠古未聞,難度可想而知。但武訓對此很有信心,他決心以一生的苦行和執著來實現這個偉大的夢想。1859年,21歲的武訓開始行乞集資,掀開瞭自己人生嶄新的一頁。他手使銅勺,肩背褡袋,爛衣遮體,邊走邊唱,四處乞討,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這個日後在教育史上名垂千古的乞丐,就這樣拉開瞭行乞集資辦學的非凡人生之序幕。  他一邊行乞,一邊唱著自己編的歌謠,歌詞似詩非詩,但有積極向上的內容,有一定的韻腳,內容全都與興辦義學有關。無論別人問話還是嘲笑,他都以唱歌做答;無論勞作還是休息,他都愉快地歌唱,如扛活受人欺,不如討飯隨自己,別看我討飯,早晚修個義學院。  他到處出賣自己的勞力,苦活累活搶著幹,過著牛馬式的生活,目的就是為攢錢辦學。牲口做的苦力活,武訓不以為苦,還快樂地唱道:  出糞,鋤草,拉砘子來找,管黑不管瞭,不論錢多少。  給我錢,我砘田,修個義學不費難。  又當騾子又當牛,修個義學不犯愁。  誰知,善良的武訓再遭欺騙。一年後,武訓辛苦積存的一點錢,都被他的姐夫騙去瞭。武訓為此氣得水米不進,傷透心瞭。幾天後,他又緩過氣來,瀟灑地唱道:隻見好人蓋高樓,沒有惡霸行到頭。   一些人嘲笑他害瞭“義學癥”,他坦然唱歌回答:“義學癥,沒火性,見瞭人,把禮敬,賞瞭錢,活瞭命,修個義學萬年不能動。”  要飯時,難免遇到吝嗇不給東西的人,武訓就達觀地唱:“不給俺,俺不怨,自有善人管俺飯。”當遭遇聲色俱厲的謾罵時,他也不生氣,唱歌以對:“大爺大叔別生氣,你幾時不生氣,俺幾時就出去。”  武訓把要來的錢都積攢起來,要來的幹糧,好的完整的賣掉,換成錢攢起來。自己隻吃粗劣、發黴的食物和菜根、地瓜蒂等,並以小曲來唱出自己的心聲:  吃雜物,能當飯,省錢修個義學院。  吃的好,不算好,修個義學才算好。  那些歲月,武訓不知吃瞭多少苦。他一天到晚樂此不疲地幹那些別人不肯幹、不屑幹的累活。如推磨、碾米、替人割麥子等。此外,還替人傢大清早打掃茅房,出糞曬幹後做肥料。有時也幫人挑水澆園,挑糧食,挑笨重東西等,按照路程遠近和重量計算報酬,收入還算可觀,就這樣日積月累辦義學所需的資金。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為瞭賺點錢來辦義學,他有時還象個江湖雜耍藝人一樣到各處的廟會集市上耍把戲,以取賞錢。表演全身倒立“扛大鼎”,以手代腳做“蠍子爬”,翻身跳“打車輪”,趴在地上給孩子做馬騎,還有錐刺身、刀破頭等節目,甚至吃毛蟲蛇蠍、吞石頭瓦礫等等。如此作踐自己的身體,實在是不容易,一切都是為瞭興辦義學!他還將自己的辮子剪掉,隻在額角上留一小辮,裝扮成戲裡的小醜模樣,以獲得別人的施舍。  另外,他還為人做媒紅,當郵差,揀收破爛,軋棉花,紡線等。武訓就這樣到處流浪,工作,要飯,漂泊。晚上就睡在人傢的磨房,灶屋,或者是破廟裡。每天深夜他還在如豆的燈光下搓捻線繩,績麻纏線。他邊績麻邊唱道:  拾線頭,纏線蛋,一心修個義學院;  纏線蛋,接線頭,修個義學不犯愁。  二十九歲的那年,武訓已攢下瞭一些積蓄,他用這些積蓄買瞭四十五畝便宜的低窪鹽堿地,並愉快地唱道:  隻要該我義學發,買地不怕買堿沙;堿也退,沙也刮,三年以後無堿沙。  隻要該我義學發,要地不怕要大坑;水也流,土也壅,三年以後平瞭坑。  武訓三十八歲那年,山東大旱,餓死不少人。武訓用自己的錢買瞭四十擔高粱賑濟百姓。武訓的哥哥不務正業,常向他借錢,一些親戚朋友也來要求他資助,武訓都拒絕瞭,正色答之:不顧親,不顧故,義學我修好幾處。   鄉裡一對孤寡的婆媳兩人,靠要飯為生,好心的武訓卻慷慨地贈給她們十畝地,還唱道:  這人好,這人好,給她十畝還嫌少。  這人孝,這人孝,給她十畝為養老。分頁:4/5頁  上一頁2345下一頁  終生未娶,辦瞭三座義學  俗語說得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經過多年的辛勞,武訓終於積少成多,存瞭一筆。武訓一心一意興辦義學,為免妻室之累,他一生不娶妻、不置傢,過著清苦不勘的生活,在自己身上一文錢都舍不得花,傾其所有都辦瞭義學。他晚年聲名遠播,贏得瞭廣泛的敬重。  “禦史巷義塾”建成不久,武訓就積勞成疾身染重病,卻不肯占用房間,躺在義塾的屋簷下休養。半個月後,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二十三日,武訓在朗朗讀書聲中含笑離世,終年五十八歲,遵遺囑葬於柳林崇賢義塾旁。發喪之日,沿路六十裡各村民眾自發設奠路祭,自動送殯者達萬人,沿途來觀者人山人海,師生們哭聲震天,老百姓們亦潸然淚下。  武訓去世十年後,清廷將其業績宣付國史館立傳,並為其修墓、建祠、立碑。武訓的業績受到世人的欽敬,許多名傢題詞,劉繼興考證,當時全國出現以武訓命名的學校多處。到瞭民國時期,為紀念清末聞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傢”、“義學正”武訓,時任山東教育廳長何思源先生撥款重建瞭武訓祠。何思源還在武訓祠堂立瞭尊武訓漢白玉雕像,這座雕像比真人略大。據解放後當地曾見過武訓的老人們都說這座雕塑像酷似武訓本人,可惜此雕像在文革中被紅衛兵毀壞。1932年,當時的山東省主席韓復榘為紀念在臨清倡辦義學的武訓,建造瞭“武公紀念堂”,並在紀念堂兩側建造瞭兩個“武公紀念廳”。江蘇南通的一所師范學校還將武訓像與孔子像並列。山東民眾甚至稱其為“武聖人”。  中國共產黨主辦的《新華日報》也曾發表過稱贊武訓的文章,1945年12月1日,郭沫若在《新華日報》紀念武訓特刊上為武訓題辭:“武訓是中國的裴士托洛齊,中國人民應該到處為他樹銅像”。為紀念武訓,抗戰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冀魯豫邊區政府曾明令將武訓的故鄉堂邑縣更名為“武訓縣”,堂邑縣柳林鎮更名為“武訓鎮”,並在武訓誕辰紀念日舉行瞭各種紀念活動。同年,中共冀南行署在柳林鎮還創辦瞭武訓師范,以紀念這位為中國教育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先賢。  郭沫若稱武訓為“中國的菲斯泰洛奇”,這個菲斯泰洛奇是與武訓幾乎同時代的一個歐洲人,他出生在當時還很貧窮落後的瑞士。他的祖父曾經是一位傳教士。優良的教會傳統,讓他從小就懂得他如何用真誠、善良的心去無私地愛人們。他一生都在教會孤兒院工作,他與武訓一樣,都屬於下層人,他同樣“有一顆偉大的、慈愛的心”。他自述道:“我一直充當一位受冷落的,意志薄弱的初級教師,推著一輛隻載著一些基本常識的書籍,空蕩蕩的獨輪車,卻意外地投身一項事業,包括創辦一所孤兒院,一所教師學院和一所寄宿學校。做這些事情第一年就需要一大筆錢,可是即使是這筆錢的十分之一,我也難以弄到”。   這位象乞丐一樣的菲斯泰洛奇,在他畢生的努力下,平民教育最終在瑞士得到普及。教育上的成功使得這個貧窮落後的山地小國,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成為歐洲一流的教育超級大國。瑞士的成功引起各國教育專傢和高層政要人士到瑞士學習先進的教育經驗。後來西方稱菲斯泰洛奇為“教聖”,把他為獻身教育的崇高精神,贊譽為“聖心”、“聖德”。法國著名教育史學者康彼耶贊譽說:“他是人類教育發展中最早呼籲和力行‘愛的教育’之典范”。  1951年,電影《武訓傳》錯遭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其墓被破壞。撥亂反正後,武訓的冤屈終得以昭雪:1986年,國務院辦公廳作出為武訓恢復名譽的決定。在魯西北的冠縣、臨清,有不少以“武訓”命名的學校:冠縣的武訓高中、冠縣柳林鎮的武訓學校、臨清的武訓實驗小學等。中華大地幸甚,曾出過武訓這樣歷盡艱辛矢志不移獻身教育的人傑,其精神與天地不朽,與日月同輝,將永遠激勵後來人。分頁:5/5頁  上一頁345下一頁

載入正史的古代唯一女將軍:秦良玉身高1.86米!

  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上,正式列入國傢編制的女將軍,實際上隻有被明朝崇禎皇帝詩贊“鴛鴦袖時握兵符”的明代女將秦良玉。她是歷史上唯一一位被《二十五史》載入將相列傳的女將軍,填補瞭正史將相列傳中長期以來無女性的歷史空白。  《明史·秦良玉傳》說:“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據重慶有關部門對秦良玉所遺留下來的衣物等遺物測定,其身高約1米86左右。  明神宗萬歷元年,苗族女子秦良玉出生在四川忠州城西樂天鎮郊的鳴玉溪邊,父親秦葵詩書持傢,育有三男一女,良玉居於第三,上有哥哥秦邦屏,秦邦翰,下有弟弟秦民屏。父親教秦良玉詩書字畫之餘,也不忘苗傢傳統,從小訓練她舞槍弄棒、騎馬射箭。  秦良玉少即有“執幹戈以衛社稷”之大志,且秉賦超群,文翰得風流,兵劍諳神韻,老父秦葵曾憮然嘆息道:“你哥哥和弟弟們都遠不及你,可惜孩兒你是女流,否則,日後定能封侯奪冠。”秦良玉氣吞山河地答道:“使兒掌兵柄,夫人城,娘子軍不足道也”。  秦良玉是一個秀外惠中的女子,因此擇偶眼光非常高。當時,忠州紈絝子弟曹皋看上瞭秦良玉,被秦斷然拒絕,後來曹皋加害於她,以秦良玉支持抗稅鬥爭之名將其打入大牢。  出獄後,秦良玉在傢中搞瞭一次比武招親,曹皋也來應征,自然不是對手。在這次招親中,秦良玉相中瞭石柱宣撫使馬千乘。馬千乘是名門之後,其先祖乃漢朝“馬革裹屍”的伏波將軍馬援。   萬歷二十年,剛滿20歲的秦良玉嫁給瞭馬千乘為妻。石柱也屬忠州,離秦良玉的娘傢不遠,是一個苗族人為主的郡縣,朝廷設置宣撫使統轄這些歸順瞭大明的苗人。宣撫使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訓練兵馬,維護安定。夫唱婦隨,秦良玉一身文韜武略在這裡派上瞭用場,幾年時間,她就幫著丈夫訓練瞭一支驍勇善戰的“白桿兵”。婚後不久秦良玉生下一子,取名馬祥麟。  所謂“白桿兵”,就是以持白桿長矛為主的部隊,這種白桿長矛是秦良玉根據當地的地勢特點而創制的武器,它用結實的白木做成長桿,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必要時,數十桿長矛鉤環相接,便可作為越山攀墻的工具,懸崖峭壁瞬間可攀,非常適宜於山地作戰。馬千乘麾下的數千名白桿兵驍勇異常威震四方,確保瞭石柱的一方平安。  萬歷二十六年,播州宣撫使楊應龍勾結當地九個部落揭竿反叛,他們打傢劫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朝廷獲悉後,派遣李化龍總督四川、貴州、湖廣各路地方軍,合力進剿叛匪,馬千乘與秦良玉率領3000名白桿兵也在其中。由於白桿兵特殊的裝備和長期嚴格的山地訓練,因此在播州的戰爭中十分得心應手,經常給予叛軍出其不意的打擊,每戰必勝。  無奈之下,叛軍調集所有兵力,固守在播州城裡,城外則設下五道關卡,分別是鄧坎、桑木、烏江、河渡和婁山關,每道關卡上都有精兵防守,楊應龍欲據此頑抗。  平叛勢在必行。攻打鄧坎,是由秦良玉帶領500名白桿兵為主力。鄧坎守將楊朝棟見對方兵力單薄,便準備一舉吞滅,於是把手下5000名精兵全部拉到陣地上,排下密密麻麻的陣式。秦良玉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毫不畏懼,騎一匹桃花馬,握一桿長槍,威風凜凜地殺入敵陣。隻見她左挑右砍,東突西沖,所過之處敵軍兵士紛紛殞命。敵軍潮水般湧向她把她層層包住,不料她越戰越勇,所向披靡,一邊砍殺周圍的敵兵,一邊慢慢向敵將楊朝棟靠攏。將到近前時,她一頓猛殺之後,忽地縱馬騰躍,還沒待四周的人看清,她已把楊朝棟抓在瞭自己的馬背上,右手揮舞著長矛,左手牢牢制住瞭敵將。眾敵兵見頭領被擒,頓時亂瞭陣腳,秦良玉的白桿兵乘勝追殺,殺得5000敵兵死的死,逃的逃,潰不成軍。  對秦良玉巾幗不讓須眉的英勇行為,大明總督李化龍大為嘆異,命人打造一面銀牌贈與時年26歲的秦良玉,上鐫“女中丈夫”四個大字,以示表彰。相關閱讀推薦:盤點各國女將軍傳奇:金正日妹妹全球軍銜最高太平天國女將蘇三娘是怎麼死的?蘇三娘生平簡介盤點中國古代最強悍的12位女將軍!史上最傑出女將盤點中國歷史上的五位女將:冼夫人從未打過敗仗揭秘:我國歷史上出身於妓女的一位著名女將軍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攻下鄧坎後,剿匪大軍趁熱打鐵,剩勇追寇,接著又順利地拿下瞭桑木、烏江、河渡三關,直達播州外圍的婁山關。婁山關是播州城外的一道天然屏障,山勢高峻險要,僅一條小路通過關口,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婁山關由於道路狹窄,無法通過大批兵馬,隻宜智取,不宜強攻,秦良玉便幫丈夫定下瞭一個巧取的方案。這天凌晨,秦良玉與丈夫馬千乘雙騎並馳,沿正路攻向關口,隻見兩桿長矛上下翻飛,擋關的敵兵一一倒下,而後上的援兵也無法一湧而上。當秦良玉夫婦兩人並肩血戰、而敵兵越聚越多時,幾千白桿軍突然從關口兩側包圍過來,敵兵猝不及防,紛紛作鳥獸散。攻下婁山關後,叛軍失去瞭護身符,剿匪大軍一鼓作氣,攻陷瞭叛軍據點播州城,楊應龍全傢自焚而死,這場曠日長久的叛亂終於偃旗息鼓灰飛煙滅瞭。  平叛後論功行賞時,石柱白桿兵戰功卓著,被列為川南路第一有功之軍,秦良玉初次參加大戰,立下汗馬功勞,除受到重獎外,“女將軍”的英名遠播四方,聞之者無不肅然起敬。  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秦良玉丈夫馬千乘死於獄中。《明史》記載說,石柱部民狀告馬千乘,明廷把他逮入雲陽獄,不久馬千乘病死其中。但他真正的死因,其實是北京萬歷帝派來的監稅太監丘乘雲向石柱索取賄賂,馬千乘自恃於朝廷有功,不予。這下可羞惱瞭丘公公,他指使手下捏造罪名,把馬千乘逮捕獄,活活折磨而死,時年僅四十一歲。  馬千乘冤死於獄中後,朝廷仍保留瞭他傢石砫宣撫史的世襲職位。而這時馬傢的繼承人馬祥麟年齡尚幼,朝廷鑒於秦良玉作戰有功,文武兼長,所以授命她繼任瞭丈夫的官職。  秦良玉化悲痛為力量,毅然接過丈夫遺留下來的幹斤重擔,來完成丈夫未竟的事業,繼續訓練白桿兵,管理石砫民眾,盡心盡力,盡職盡責。   明神宗萬歷末年,滿人崛起於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以努爾哈赤為汗,建立後金,公然叛明。明神宗調集八萬大軍征邊應敵,卻不料出師不利,八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遼東情勢危急,直接威脅著大明之都北京城的安全。朝廷急調全國兵馬赴援,秦良玉此已經46歲瞭,仍然親自率領3000名白桿兵,連同自己的哥哥、弟弟、兒子,日夜兼程北上衛邊,為國效力。  到瞭萬歷四十八年,秦良玉的白桿兵已與後金軍隊打瞭幾場硬仗,大大挫傷瞭後金兵的銳氣。這時,明神宗駕崩,明光宗繼位,光宗在位僅一個月就崩逝,又由明嘉宗登上瞭皇帝寶座。  前後幾個月時間,明廷頻繁易主。後金乘虛而進,攻占瞭沈陽,其氣焰十分勢猖撅,秦良玉的大哥秦邦屏和弟弟秦民屏,為瞭搶回大明損失的國土,強渡渾河與後金兵激戰,無奈因寡不敵眾,秦邦屏戰死疆場,秦民屏身陷重圍。秦良玉聞訊後,親自率領百名白桿兵,渡河殺入重圍,拼死救出瞭弟弟,搶回瞭哥哥的屍體。其後,朝廷任命秦良玉為把守山海關的主將。  要塞山海關是東北通向內地的必經之路,後金軍屢次派重兵前來叩關挑戰,秦良玉都不為所激,隻命部下加固防守,終使清兵無法得逞。一次,秦良玉的兒瞭馬祥麟帶兵巡關時,被敵軍的流矢射中一目,他忍痛拔出箭簇,援弓搭箭向遠處的敵人射去,連發三箭,射死三個敵人,後金將領大為震懼,從此不敢輕易再來山海關挑釁瞭。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短短的時間內遭遇瞭兄亡子傷,秦良玉悲痛欲絕肝腸寸斷,於是上書皇帝,陳述瞭自傢軍隊作戰及傷亡情況,明嘉宗深為感動,下詔賜予秦良玉二品官服,並封為誥命夫人,任命其子馬祥麟為指揮吏,追封秦邦屏為都督僉事,授民屏都司金事之職,還重賞瞭白桿兵眾將士。  山海關戰事暫時平息瞭,於是秦良玉率部返回石柱。返回之時,正赴上永寧宣撫使奢崇明起兵叛亂,奢崇明的黨羽樊龍占據瞭重慶,聽說秦良玉帶兵回到瞭石柱,馬上派人攜金銀厚禮去與她聯絡,想請她共同舉兵;秦良玉大怒,當即斬瞭來使,火速發兵,溯江西上趕到重慶,出其不意地打敗瞭樊龍的部隊,攻占瞭重慶。緊接著,她又率兵直赴成都,徹底擊毀瞭叛軍勢力。朝廷聞報後,授秦良玉為都督僉事,並任命她為石柱總兵官。  當解除瞭成都之圍、秦良玉率領白桿兵騎馬進城時,成都的市民紛紛湧上街頭,扶老攜幼,爭睹女將軍的風采。這時秦良玉已是五十開外,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不但沒催她衰老,反而把她磨煉得愈加英姿颯爽。隻見她端騎桃花馬上,面頰紅潤飽滿,兩眼炯炯有神,身姿挺拔,氣宇軒昂。成都民眾將她視為神明,紛紛在她走過的路上焚香跪拜,表達瞭對這位女救星的無限崇敬之情。  數年之後,貴州水西一帶再起事端,有一個叫安邦彥的匪首,在這裡自立為羅甸王,招兵買馬,很快占據瞭貴陽以西的千裡之地。朝廷又詔命秦良玉率白桿軍人黔平亂,秦良玉雷厲風行,很快就消滅瞭安邦彥集團,但在這場戰爭中,秦良玉得弟弟秦民屏戰死瞭,秦良玉再一次遭受瞭痛失親人的打擊。   明天啟七年,明熹宗駕崩,熹宗之弟朱由檢繼承皇位,史稱明思宗,即崇禎皇帝。此時的後金,已經改國號為清。清兵趁朝廷改帝之機,由蒙古人作向導,從龍井關越過長城,直奔向通州,京師形勢十分急迫。明朝廷再次詔天下諸軍鎮邊勤王。秦良玉接旨後,帶領她的白桿兵,日夜兼程趕往京師,並拿出自己的全部傢產作為軍餉,以補朝廷因連年應戰而造成的軍需不足。  狹路相逢勇者勝。秦良玉的白桿兵與清兵在京師外圍相遇,還沒來得及安營紮寨,就開始瞭全面進攻。年已55歲的秦良玉,手舞白桿長矛,好似瑞雪飛舞、梨花紛飄,鋒刃所過之處,清兵不是頭落地就是手腳分傢。所有白桿兵將士,無不以一當十,如猛虎下山勇不可擋,打得清兵望風披靡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連收復瞭濼州、永平,解救瞭京城之圍。  北京圍解之後,崇禎皇帝大加感慨,特意在北京平臺召見秦良玉,優詔褒美,賞賜彩幣羊酒,並誥封一品夫人,加封少保、掛鎮東將軍印。並賦詩四首以彰其功:  其一: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其二:蜀錦征袍自裁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裡行!  其三:露宿風餐誓不辭,飲將鮮血代胭脂。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其四:憑將箕帚掃胡虜。一派歡聲動地呼。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崇禎皇帝有生之年,享國日淺,遭逢多難,很少有閑情逸致吟詩作賦,除贈秦良玉詩外,僅有贈楊嗣昌的五絕詩傳世。如此之殊榮,足可見秦良玉之豐功偉績。  史載秦良玉率部進京後,“馭軍嚴,秋毫無犯”,“都人聞白桿兵至,聚觀者如堵,馬不能前。”如今北京宣武門一帶的四川營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遺址(門上刻“蜀女界偉人秦少保駐兵遺址”十二大字)。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秦良玉不僅擅長帶兵打仗,而且十分註重軍需的生產。如今北京四川營胡同附近,還有十幾條“棉花胡同”,分頭條、上二條、下二條等名稱。這也與秦良玉有關。她在北京駐紮期間,曾令部下與女眷紡棉織佈,故而附近的一些胡同就被後人呼之為“棉花胡同”。清代曾有人寫《四川營吊秦良玉駐兵遺址》一詩詠道:“金印夙傳三世將,繡旗爭認四川營。至今秋雨秋風夜,隱約鉦聲雜紡聲。”  又過瞭十來年,起義軍張獻忠進入四川一帶,年過花甲的秦良玉再次披掛上陣,風采不減當年。她率領白桿兵,連戰連捷,解除太平之圍,扼反將羅汝才於巫山,斬叛帥東山虎於譚傢坪,使張獻忠的軍隊在川地吃盡瞭苦頭。然而,由於川地屢經兵災,府庫空乏,損耗的兵力和糧餉無法補充;而起義軍部隊勢力強大,潮水般湧進川蜀,在整個戰局上,官兵是無法取勝的。秦玉良萬般無奈,隻有退保石柱一地。面對著潮水般的義軍,英勇善戰的秦玉良也隻能哀嘆“大廈將傾,一木難支”。  這時京城已被李自成所率領的義軍攻破,明思宗自縊於煤山,大明皇朝在風雨飄搖中終於徹底倒塌,李自成入主京城,張獻忠則想牢牢控制住川蜀,以作為自己的據點。劉繼興考證,張獻忠東征西戰,幾乎囊括瞭全蜀,卻唯對石砫彈丸之地無可奈何。已68歲高齡的秦良玉,帶著她手下歷經百戰的白桿兵,不畏強暴,誓死抗拒。這時的石石主孤立無援,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小舟,隨時有被吞沒的危險。秦良玉對自己的部眾說道:“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婦蒙國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餘年事逆賊哉!”並下令:“有從賊者,族無赦!”分兵鎮守四境。張獻忠對四川各地土司都成功招降,卻“獨無敢至石柱者”。一直到張獻忠敗亡,他的起義軍終沒能踏入石柱半步。   清順治五年(1647年)端陽節過後,75歲的秦良玉在一次檢閱過白桿兵後,剛剛邁下桃花馬,便“身傾,遂歿”,無可奈何花落去,結束瞭她馳騁疆場叱吒風雲的傳奇人生。  史載,當時四川久經戰亂,百姓十室九空,川東地方(石柱除外)僅剩數萬人,新建立的清朝廷最終不得不從湖廣大規模移民。而在秦良玉的保護下,石柱成為當時渝東人民遠離兵燹之苦的唯一樂土,附近豐都、忠縣、梁平、萬州等地民眾紛紛進入石柱避難,至清初戰亂初步結束,石柱人口不但沒有減少,還增加瞭近十萬人,與整個川東地區所剩人數形成天然對比。一代文豪郭沫若因此曾賦詩稱贊秦良玉是“石柱擎天一女豪”。根據重慶有關部門對秦良玉所遺留下來的衣物等遺物測定,其身高約1米86左右。  後人寫過無數歌頌這位傳奇女傑的詩篇,而歌頌秦良玉最讓人感動的詩篇,當出自清末女英雄秋瑾。二人同為巾幗女兒身,英雄相惜,自然別有一番真味在詩中:  其一:古今爭傳女狀頭,誰說紅顏不封侯。馬傢婦共沈傢女,曾有威名振九州。  其二:執掌乾坤女土司,將軍才調絕塵姿。花刀帕首桃花馬,不愧名稱娘子師。  其三:莫重男兒薄女兒,平臺詩句賜娥媚。吾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曾有此。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載入史冊的名妓是何許人也?

  導讀:中國之有娼妓,究竟起於何時,據傳說是遠在夏時(公元前2000年左右),西漢時的劉向則認為是公元前77年至公元前6年,他在《列女傳》中有過“夏桀既棄禮義,淫於婦人。求四方美女積之後宮,作爛漫之樂”的記載,但並不可能據此就作為有娼妓的憑據,隻能說明夏桀之荒淫。而較有正式史料依據的,在時代的《板橋雜記》後跋中有“管仲相桓公,置女閭(即妓女)七百,征其夜合之資以富國”的記載。在《論語·八月》篇中也有“齊人婦女樂,三日不朝,孔子行”的這句話,也可作為旁證。在《列女傳》卷六中也記述有過《齊管妾倩》的故事,由引可見,管仲設置妓院一事,可以說是中國之有妓女的起源。  據山東方面相傳,有下面這樣一段故事:  管仲在公元前686年之時,以他卓越的傑出才能,擔任瞭齊國的首相。當時齊國的國力比較薄弱,生產也不發達,經濟比較窘迫。管仲接任相位之後,襄贊齊桓公,采取瞭一系列措施來富國富民,開設妓院,增加賦稅,即為其措施之一,管仲的目的是漸漸使國力充實起來,僅僅過瞭五年,到瞭公元前681年,即齊桓公即位五年之時,羽毛已漸豐滿,管仲不免有點居功自傲之心,認為國力已經強盛,人民生活也富裕瞭起來,便開始追求享受。他想,自己是開設妓院的創始人,但自己人沒去逛過妓院。於是有一晚公務稍閑之機,他帶瞭侍從,來到瞭妓院。   妓院的領班見到相爺大駕光臨,當然盛宴接待。管仲一進妓院,見陳設富麗堂皇,裡面一派絲弦歌舞,不覺心性怡然,他對妓傢領班說:“你這裡既是上等妓院,該有絕色女子呀。”領班臉上陪笑地說:“有!有!有!”於是馬上吩咐:“傳田倩進見相爺!”相爺來逛妓院,本來就是一件爆炸性的新聞,院中上下不但接待隆重,而且忙得莫知所措,這“傳田倩進見相爺”的話一傳瞭出去,片刻便見在幾支火把的照耀下(按:當時還沒有民用蠟燭)走出瞭一位十七八歲的女子,她對著管仲深深一拜:“小女子田倩拜見相爺!”相關閱讀推薦:古代女性的悲劇“轉房婚”大唐公主歷嫁祖孫三代揭秘:古代女子洞房讓人臉紅的壓箱底寶貝有哪些揭秘古代極品美人:一生中在床上克死十個男人!揭秘中國的處女情結:古代女子為何要點守宮砂? 令人吃驚的古代接生可怕手段:產婦要靠鞭打分娩古代歷史上唯一遭受“裸刑”的皇後:十大裸刑美女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火把照處,隻見她秀發披肩,容顏俏麗,舉止文靜嫻雅,說話燕語鶯聲,管仲不由見色心喜,立即用手扶她起來,並叫她陪酒。酒宴以後,管仲把她擁入房中。從此以後,管仲心神不寧,時刻思念田倩的俏麗和溫柔,他一有暇,必到妓院,而每到妓院,單召田傅侍夜,久而久之,妓院領班及院中人等均知此女是相爺看中的,從此就很少叫她陪侍別的客人。而田倩也從此聲價百倍,相爺的專寵,誰敢隨意染指,院中對她的看待也自然人隨名貴,一切待遇特別從優,還派瞭兩名侍女專侍奉於她,皇宮中的王公貴族夫人小姐也不過如此,田倩得寵於管仲,則成為瞭當時名噪一時的艷妓。  這管仲雖是位傑出的政治傢和學者,但心胸非常狹隘,妒賢忌能。當時,在齊國另有一位博學的能人,名叫寧戚,他有報國之心,但苦為管仲所排斥,因而始終被壓著人能抬頭,他曾幾次上書給齊桓公,對國事提出瞭許多關鍵性有益的建議,但都被管仲扣下來瞭,沒能遞交給齊桓公。寧戚從友人處知道此事,心中憤憤不平,欲見桓公面陳,但他是個平頭小人物,又怎能輕易見到堂堂的一國之君。他苦於不能面見桓公,經過思索,心生一計,投在管仲屬下的一位官員處做瞭一個牛夫(因當時管仲為瞭擴充齊國的軍事實力,把馬全作軍用,一般官員出入都乘坐牛車,連齊桓公也不例外)。   有一天,齊桓公到城郊農村視察,這位官員也在陪同之列。午間休息之時,寧戚敲著牛角,用淒涼委婉的聲調唱出:“浩浩乎白水!浩浩乎白水!”齊桓公聽到這句唱詞,很不理解,於是呼召這位官員查問,這唱“浩浩乎白水”的是個什麼人?“啟奏大王,這是為小臣趕牛的牛夫!”“啊!一個牛夫能唱出這樣令人費解的歌詞,其聲調竟如此委婉有致,他叫什麼名字?”“他叫寧戚”。“寧戚,啊,傳他來見!”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這寧戚應命來見,行瞭拜見君王大禮之後,仍然唱著:“浩浩乎白水,浩浩乎白水!”齊桓公感到詫異,一再問他,這是什麼意思,他說:“清大王回朝間一問管仲相爺,他會懂得的。”齊桓公見他如此回話,也不勉強其立即解釋這句歌詞的含義,不過他已覺得他話中有話,他既點名叫管仲回答,可見他也非等閑之輩,且其貌不凡,尤其語言頗有氣質,於是命他一起回到朝中,安置在館驛住宿,一面召見管仲,告訴他這件事。  管仲一聽寧戚這個名字,心中就惱瞭,這傢夥,居然見到桓公瞭,如若桓公知他的才能,我又將若之何?這……這‘浩浩乎白水’又是什麼含義?他苦思冥想,一連想瞭好幾天,也還是一個悶葫蘆,莫知所以,無法向桓公解答,他為此十分懊惱。到瞭第五天的傍晚,他為此事,心中煩悶萬分,不由想到妓院去散散心。到瞭妓院,少不瞭又是由田倩陪侍,田倩見他面色不快,不由小心翼翼地問道:  “相爺,今日為何這般不高興?莫非是奴妾侍奉不周?”“此事與你無關!”“相爺是有別的心事 ?”“寧戚……”田倩對這個名字十分熟悉。這是一個頗有名氣的有才之士,田倩柔聲地說:“相爺為他著什麼惱呢?”“哼!一個鄉下的窮讀書人,還想來過問國傢大事,還想用難題來考我!”   這田倩的祖父,父親也是個鄉裡的讀書人,隻因傢境貧寒,又恰逢管仲下瞭要在全國選美,開設妓院的命令。田倩自幼生得聰明美麗,於是也在應征之列,但她因出身書香世傢,受瞭文化知識的薰陶,因而身雖在妓院之中,卻也留心國事。她早就聽說寧戚是個很有才氣的隱士,也聽說過管仲妒賢忌能的毛病,今日見這情景完全證實瞭此言不謬,她於是仗著管仲寵愛於她,於是向他說道:“奴妾有幾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啊,你有什麼話對我說?說吧!”這田倩站立起來,對著管仲行瞭一個大禮,“小女子,如果語言不當,話裡有冒犯相爺之處,望相爺海量寬恕。”“你就毫無忌憚地說吧,什麼寬恕不寬恕的,你說什麼我都不會計較於你。”“小女子在傢的時侯,聽到傢父說過,不要以老人年紀老瞭而輕視他;不要以這個人出身微賤而認為瞭無能;不要以為年輕人不懂事而肯定他無才幹。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十裡之內,必有知音,小女子認為,傢父說的這番話頗有幾分道理,不知相爺以為然否?”“啊!……你還有話嗎?”  “有!相爺,當初太公望七十歲還在商的首都朝歌屠牛和做小販糊口,八十歲的時侯,以他的才幹被周文王拜他為師,終於襄肋瞭周文王滅掉瞭商紂,建立瞭周王朝,九十歲的時侯,被封為齊國諸侯。商朝開國的賢相伊尹,原先也作過奴仆,後來卻幫助瞭商湯,滅掉瞭暴君夏桀,建立商朝,換來瞭一代承平,百姓們安居樂業。像他們這樣的事實,不正說明瞭傢父之言是確有一定的道理麼!”  管仲一聽她的這番話,覺得這女子的見解,非同一般,看她小小年紀,竟有這般不同凡響的政治見解,他不由愈益愛她,不由進一步問她:“那你認為寧戚這句‘’浩浩乎白水”究竟是什麼含義呢!“相爺難道沒讀過詩經?‘浩浩白水,倏(倏讀shū

秦良玉:揭秘中國歷史上唯一載入正史的女元帥

  秦良玉:秦良玉(1574-1648),字貞素,四川忠州(今重慶忠縣)人,明末民族英雄、女將軍、軍事傢、抗清名將,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花木蘭”,也是在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式被列入“國傢編制”的女將軍,她代夫出征,北上抗清,戰功卓著,《明史》專門用瞭一個章節《秦良玉傳》來記錄她。  秦良玉是一個秀外惠中的女子,因此擇偶眼光非常高。當時,忠州紈絝子弟曹皋看上瞭秦良玉,被秦斷然拒絕,後來曹皋加害於她,以秦良玉支持抗稅鬥爭之名將其打入大牢。出獄後,秦良玉在傢中搞瞭一次比武招親,曹皋也來應征,自然不是對手。在這次招親中,秦良玉相中瞭石石主土司馬千乘。  馬千乘並不是苗人,祖籍陜西撫風,因祖上建立瞭戰功,被封為石石主宣撫使,官職世代沿襲,最後傳到瞭馬千乘身上。馬秦兩傢聯姻,無疑是典型的政治婚姻。但因石石主地處偏遠,民風剽悍,時有叛亂興起。所以宣撫使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訓練兵馬,維護安定。秦良玉嫁到馬傢,便有瞭用武之地,她立足於為國報效的遠大眼光,協助丈夫精心練兵,為丈夫施展一身的文韜武略。而馬千乘也並不反對妻子參與軍事,夫唱婦隨。  除練兵瞭得,秦良玉還是一位“武器專傢”。在秦良玉手下,有一支數千人馬、手持白桿長槍的精銳部隊——“白桿兵”。   所謂“白桿兵”,就是以持白桿長矛為主的部隊,這種白桿長矛是秦良玉根據當地的地勢特點而創制的武器,它用結實的白木做成長桿,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必要時,數十桿長矛鉤環相接,便可作為越山攀墻的工具,懸崖峭壁瞬間可攀,非常適宜於山地作戰。馬千乘就靠著這支數千人馬的白桿兵,威鎮四方,使石石主一帶長年太平無事。相關閱讀推薦:明末女將秦良玉:誓死抵抗張獻忠到最後一刻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萬歷二十六年,秦良玉作為女將軍,第一次參與瞭實戰。這一年,播州宣撫使楊應龍勾結當地九個生苗部落舉旗反叛,播州在現在貴州省遵義一帶,地勢險峻,山高水險,叛軍依仗著天然屏障,猖獗一時。朝廷派遣李化龍總督四川、貴州、湖廣各路官軍,合力進剿。馬千乘與秦良玉率領三千白桿兵也在其中。幾經交戰,叛軍無力招架,退守播州,城外設下五道關卡,分別是鄧坎、桑木、烏江、河渡和婁山關。  攻打鄧坎,秦良玉帶領五百白桿兵為主力,此戰中,秦良玉在戰陣中生擒敵將楊朝棟,攻克鄧坎。接著又順利地拿下瞭桑木、烏江、河渡三關,直達播州外的婁山關。為攻克婁山關,馬千乘、秦良玉並騎奔敵,在正面吸引敵軍註意,而命其他白桿兵將士從關卡兩側的懸崖處,憑著白桿長矛首尾相接,攀越上關,對敵軍形成合圍。叛軍大敗,婁山關也被攻克。婁山既失,播州無險可守,被官軍收復,楊應龍全傢自焚而死,叛亂平息。明廷朝議,白桿兵“為南川路戰功第一”。  這一戰,秦良玉名聲大振。但是,在班師凱旋的路上,由於天氣炎熱,馬千乘染上瞭暑疫。回到石石主後,又因接待不恭,得罪瞭內監邱乘雲,被設罪投入獄中。在獄中,得不到治療調養,馬千乘病重而死。馬千乘死後,朝廷鑒於秦良玉作戰有功,文武兼長,所以授命她繼任瞭丈夫的官職。明朝天啟七年,明熹宗天啟皇帝駕崩,明思宗崇禎皇帝入承大統。此時,清兵入侵,明朝廷詔令天下諸軍“救急”,秦良玉接旨後,帶領她的白桿兵日夜兼程趕往京師,並取出自己的全部傢產作為軍餉。她的部隊與清兵在京師外圍相遇,還沒來得及安營紮寨,就開始瞭激烈廝殺。  年已55歲的秦良玉手舞白桿槍,威風凜凜,鋒刃所過之處,清兵不是人頭落地就是手腳分傢;見主帥如此英勇,白桿兵將士無不以一當十,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乘勝追擊,接連收復失地,解救瞭京城之圍。崇禎皇帝聽到捷報後,派特使犒軍,並在平臺召見秦良玉,賜一品服、彩幣羊酒。在這次召見中,崇禎皇帝親自賦詩四首,賜給瞭秦良玉,以示褒獎。   皇帝親題的四首贊美詩,給予瞭秦良玉極高的評價,這實在是一件難得的殊榮,秦良玉叩謝聖恩後,班師回石石主。這一次,是秦良玉戎馬生涯中,獲得的最顯赫的榮耀。但對於大明王朝來說,卻是徹底敗亡的開始。這次北京之戰,崇禎皇帝在褒獎秦良玉的同時,殺死瞭遼東督師袁崇煥,使得明廷再無一人能夠負擔起抵抗清兵的重任。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崇禎十三年,起義軍張獻忠部進入四川一帶,秦良玉率領白桿兵連戰連捷:解太平之圍,扼張獻忠部將羅汝才於巫山,斬東山虎於譚傢坪,使張獻忠的軍隊吃瞭不少苦頭。然而,面對著潮水般的義軍,英勇善戰的秦玉良也隻能哀嘆“大廈將傾,一木難支”。  崇禎十七年春,張獻忠兵圍夔州。秦良玉率軍馳援,因寡不敵眾,全軍潰敗。不久,四川全省被張獻忠占領,秦良玉退守石石主。這時的石石主孤立無援,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小舟,隨時有被吞沒的危險。秦良玉對自己的部眾說道:“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婦蒙國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餘年事逆賊哉!”並下令:“有從賊者,族無赦!”分兵鎮守四境。張獻忠對四川各地土司都成功招降,卻“獨無敢至石石主者”。  此時,李自成的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縊煤山,隨後,清兵入關。南明朝廷與大順、大西軍開始瞭聯合抵抗清軍的戰鬥。  1646年,在福州稱帝的南明隆武皇帝為秦良玉加“太子太保”銜,封“忠貞侯”,掛“太子太保總鎮關防”印,奉詔抗清。74歲的秦良玉決定再次馳騁疆場,但不久便傳來鄭芝龍叛明,隆武帝遇難的消息,未能成行。  第二年端午節,秦良玉在閱兵之後,剛一下馬,便“身傾,遂歿”,享年75歲。這位“鴛鴦袖裡握兵符”的女將軍結束瞭自己傳奇的一生。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