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逼死

“指鹿為馬”背後的用意:為逼死秦二世做準備

  “指鹿為馬”這個成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八月己亥,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從這段記述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趙高指鹿為馬的目的是試探群臣的態度的。但是,這試探群臣隻是指鹿為馬的一個目的,還不是主要目的。趙高的指鹿為馬別有用心,那就是,調秦二世離開宮殿,進而殺之,政變奪權。   《史記·李斯列傳》中說“李斯已死,二世拜趙高為中丞相,事無大小輒決於高。高自知權重,乃獻鹿,謂之馬。二世問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馬也’。二世驚,自以為惑,乃召太卜,令卦之”。從這段記述可以看出,趙高是想把二世的頭腦弄迷糊瞭,讓他“自以為惑”,從而鉆入趙高等人事先設好的陷阱。   《史記·李斯列傳》接下來說,占卦的人對二世說:“你現在出現瞭連馬和鹿都分辨不清的毛病,是因為祭祀的時候沒有好好齋戒。”這樣,二世就上瞭當,離開瞭皇宮,進入上林苑重新齋戒。上林苑本來就是“國傢公園”,二世這個人是禁不住誘惑的,沒有好好地齋戒,他每日遊玩射獵。一天,有個行人被二世誤射而死。其實,這個人是“趙高教其女婿咸陽令閻樂劾不知何人賊殺人移上林”的。趙高馬上說:“皇帝無緣無故殺瞭一個沒有罪過的人,上天會生氣的,一定會有災難降臨,應該躲得再遠一些。”        二世聽信瞭趙高的話,就被騙到離咸陽更遠的望夷宮去“躲災”瞭。望夷宮遠離瞭二世的衛士,全是趙高佈置的人馬。到瞭望夷宮,“留三日,趙高詐詔衛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內鄉,入告二世曰:‘山東群盜兵大至!’二世上觀而見之,恐懼,高即因劫令自殺。引璽而佩之,左右百官莫從;上殿,殿欲壞者三。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乃召始皇弟,授之璽”。秦二世胡亥就這樣糊裡糊塗地死瞭,趙高等人就這樣發動瞭政變。   指鹿為馬事在“八月己亥”,據《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記:“八月,趙高殺二世”,看來,從指鹿為馬到趙高殺胡亥發動政變,是發生在一個月之內的連續事件。可見,趙高指鹿為馬的主要目的是為瞭把二世引誘出宮,然後殺掉,為發動政變做準備。

慈禧太後竟殘忍逼死兩個兒媳!史上最血腥的婆婆

  導讀:縱觀歷史上的婆媳關系,最冷酷無情的婆媳關系莫過於清代慈禧太後和她的兒媳婦孝哲毅皇後的關系。  婆媳關系也許是世界上最難相處的一種人際關系瞭。記得有一次我問北京的一個朋友:北京姑娘找對象什麼條件?朋友回答說:沒爹沒娘,有車有房。我一愣,但很快就領悟瞭。我在佩服北京姑娘具有先見之明和戰略眼光的同時,也不由得想起瞭130多年前也是在北京相處過的那一對超級婆婆和超級媳婦。  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17歲的同治皇帝到瞭大婚的年齡。在眾多的秀女中,經過反復篩選,最後隻剩下兩個人:一個是侍郎鳳秀的女兒,一個是內閣學士崇綺的千金。到底立誰為皇後,慈禧和慈安各執一詞,很難統一,她們決定讓同治自己決定。同治喜愛崇綺之女阿魯特氏,於是立為皇後(後來被謚為孝哲毅皇後),而把母親相中的鳳秀之女立為慧妃。  為瞭表示對兒子、兒媳婦的強烈不滿和憤恨,慈禧於是在宮中廣佈心腹密探,監視這對小夫妻的言行舉止,甚至對同治說:“慧妃賢慧,雖屈居在妃位,宜加眷遇。皇後年少,未嫻宮中禮節,宜使時時學習。帝毋得輒至中宮,致妨政務。”對於慈禧的話,同治不敢不聽,但又不想與他不喜愛的慧妃親近,所以幹脆獨居乾清宮。新婚的毅皇後獨居宮中,形單影吊,鬱悶不樂。 慈禧不僅幹擾同治皇帝與毅皇後的夫妻生活,還處處找毅皇後的不是。毅皇後自入宮以來,處處小心謹慎,毫無失禮之處,但慈禧見到她,總是氣不打一處來,事事找茬。毅皇後每次見到皇上,必笑臉相迎,慈禧反倒說皇後“狐媚以惑主”。同治生病,毅皇後心中著急,但不敢去侍奉,慈禧責怪她“妖婢無夫婦情”。同治病勢垂危之際,毅皇後偷著去看望,並親手為同治擦拭膿血,慈禧又罵她“妖婢,此時爾猶狐媚,必欲死爾夫耶?”毅皇後左右為難,怎麼做也討不出好來。  慈禧對這個兒媳婦不僅辱罵,而且還動手。據《崇陵傳信錄》記載:有一次同治生病,毅皇後去探望時,流著眼淚傾訴獨處宮中、備受虐待之苦。同治帝安慰她說:“卿暫忍耐,終有出頭日也。”小夫妻的這些話被尾隨而來、在外偷聽的慈禧聽到後,勃然大怒,立刻闖進宮來,抓住毅皇後的頭發,一邊打,一邊往外拽,並揚言要備大杖伺候。病床上的同治帝欲救不能,眼睜睜看著皇後慘遭凌辱,又急又氣又害怕,竟昏瞭過去。這時,慈禧這才饒瞭毅皇後。   毅皇後性格耿直,不善於逢迎,尤其更不願意向她所厭惡的婆婆慈禧討好。她認為隻要自己行得端,做得正,沒必要阿諛奉承,溜須拍馬。而且,她有意無意地幾次刺激、激怒慈禧,致使矛盾更加尖銳。一次,毅皇後陪慈禧看戲,“演淫穢戲劇,則回首面壁不欲觀,慈禧累諭之,不從,已恨之”。毅皇後的這種表現,一來反映瞭她不聽慈禧的話,不夠順從;二來反襯出慈禧好淫樂,格調低俗。通過這件事,使慈禧加深瞭對毅皇後的怨恨。  慈禧對毅皇後有一種天然的反感,她們的婆媳關系從一開始就註定不可調和。自從她入宮,特別是她登上皇後寶座的那天起,慈禧就橫挑鼻子豎挑眼的找茬對付她。毅皇後為什麼得不到婆婆慈禧的歡心?慈禧為什麼不喜歡這位兒媳婦呢?  原因之一:毅皇後不僅長得漂亮,而且脾氣性格也很好,對人和藹可親。這與一貫以嚴肅面孔出現的慈禧相比,可以說是有天壤之別,所以她在慈禧眼裡格格不入。  原因之二:毅皇後與慈安交好,使慈禧把她與慈安、同治皇帝視為一股強大的異己勢力。在權力鬥爭中,慈禧把皇後視為政敵,當作自己將來爭奪權力的絆腳石。   原因之三:毅皇後與同治皇帝在大婚後如膠似漆,恩愛情篤,使慈禧回想起瞭她曾經與咸豐皇帝親密相處的情景,而眼下自己卻守活寡,是一種變態心理在做怪。  在種種因素的促使下,慈禧曾想著把毅皇後廢掉。於是,有一天她將擔任宗人府宗令的敦親王奕譞召來,商議此事。敦親王說:“欲廢後,非由大清門入者不能廢大清門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慈禧是通過選秀女進入皇宮的,所以最忌諱別人提從大清門而入,大清門是她心頭永遠的痛。慈禧欲廢毅皇後之心隻得做罷,但卻由此深恨敦親王奕譞。  廢未廢成,氣未發出,慈禧實在窩火的很。同治皇帝的死,慈禧污蔑與毅皇後有很大的關系,便想抓住這個辮子好好的教訓她。而毅皇後也是一個剛正不阿的人,這幾年來,對於慈禧始終對自己冷眼相待,她算是受夠瞭氣。與其低三下四的活著,倒不如痛痛快快的死去。所以她打定主意:就是死瞭,也決不向慈禧低頭!  身邊的人勸毅皇後趕快親近慈禧,迎合其意,以為保身之計。但她表示:“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門迎入者,非輕易能動搖也。”有人將毅皇後的話偷偷地告訴瞭慈禧,慈禧勃然大怒,認為是故意蔑視自己,因而對毅皇後“更切齒痛恨,由是有死之之心矣”。  為瞭除掉皇後,慈禧雙管齊下,一方面由她親自出馬,給皇後施加壓力,把毅皇後逼上絕路;另一方面通過崇綺轉告毅皇後,讓她為死去的同治皇帝殉葬。同治死後的第14天後,兩宮皇太後發出懿旨:“皇後作配大行皇帝,懋著坤儀,著封為嘉順皇後。”光緒元年(1875)二月二十日,毅皇後崩逝於儲秀宮,年僅22歲,距同治帝死僅75天。逼死瞭兒媳婦毅皇後,慈禧為瞭掩人耳目,於當天傳諭內閣贊揚她:“淑慎柔嘉,壼儀足式。侍奉兩宮皇太後,承顏順志,孝敬無違。”相關閱讀推薦:慈禧太後的什麼冬季娛樂項目讓太監們苦不堪言?慈禧太後如何過年?親自包餃子與後宮女眷吃太平飯皇宮裡的“官二代”:慈禧太後如何罩著娘傢人?慈禧口中含的夜明珠到底是什麼?夜明珠價值多少錢永遠的大清太後慈禧:從聰慧閨秀到誤國“女皇”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可憐的阿魯特氏從入宮算起,不到兩年時間就被嚴厲的婆婆逼死瞭。她的不幸,不僅在於她做瞭一個短命而且無權皇帝的老婆,更主要的是她遇到瞭一個奉行“誰讓我一時不痛快,我就讓他一世不痛快”的婆婆。阿魯特氏的遭遇,可能是給現在的北京姑娘在擇偶標準上帶來瞭啟發,或許她們為瞭避免遇到一個像慈禧那樣厲害的婆婆,寧願對象“沒爹沒娘”。  當然,讓慈禧不痛快的兒媳婦還有後來光緒皇帝的珍妃。由於光緒喜愛珍妃,因而珍妃又遭到慈禧的嫉恨,於是,這對婆媳關系又進入瞭殘酷無情的冷戰。珍妃自然不是慈禧的對手,結果被慈禧命人推入井中淹死瞭。當時,珍妃年僅二十五歲。  從毅皇後到珍妃,雖是兩朝皇帝的後妃,但她們卻都是是慈禧的兒媳婦,命運如此的相同,死的都是如此的悲慘,足見其婆婆慈禧的手段是何其得兇狠毒辣?縱觀慈禧的一生,不論對誰,是朝中的大臣也罷,是自己的親人也好,隻要她覺得不舒服,必將除之而後快,決不手軟。   孝哲毅皇後簡介  孝哲毅皇後阿魯特氏,蒙古正藍旗人,修撰、翰林院侍講、封三等承恩公、累官戶部尚書崇綺之女,副都統、前任大學士、軍機大臣賽尚阿之孫女,咸豐帝顧命八大臣鄭親王端華之外孫女。  阿魯特氏生於咸豐四年(1854)七月初一日辰時,比同治帝大2歲。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1872年3月11日)冊立為皇後,九月十四(10月15日)子時迎娶,年19歲,比載淳大兩歲。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德宗即位,奉兩宮皇太後命,封為嘉順皇後。  孝哲毅皇後有一姑姑,即恭肅皇貴妃,同為同治帝嬪妃。據傳說,在選立皇後時,慈禧太後意在鳳秀之女,且看不中崇綺之女,慈安太後意在崇綺之女。同治皇帝因為也看中阿魯特氏,所以遵從瞭慈安的意向,選中瞭阿魯特氏。因此,從立後的那一天起,慈禧就不喜歡阿魯特氏。後來又見載淳與皇後感情甚密,相敬如賓,而被封為慧妃的鳳秀之女常被冷落,慈禧更加憤怒,經常幹預帝後的私生活,所以野史中才有阿魯特氏被慈禧迫害致死的說法。不過這些說法也不無道理,這個可憐的女孩子,恐怕到死時才明白後宮有多麼險惡。  載淳駕崩後,因入繼大統的光緒帝為同治平輩,故阿魯特氏隻能稱皇後而非皇太後,徽號嘉順皇後。光緒元年乙亥二月二十(1875年3月27日)寅刻崩,時距穆宗崩才七十餘日,五月上謚曰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憲天彰聖毅皇後。九月,暫安梓宮於隆福寺。五年三月二十六(1879年4月17日),與同治帝合葬惠陵,升祔太廟。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宣統帝入嗣穆宗,於宣統元年(1909)四月加上尊謚恭端,全謚: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恭端憲天彰聖毅皇後。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拓展閱讀:慈禧為什麼要殺珍妃?  光緒皇帝的平生不僅在政治上不得志,他的婚姻也同樣的不幸。他在選皇後的時刻,並沒有選到自己看上的女子,而是被慈禧太後做主遴選瞭一後二妃,他的皇後隆裕是慈禧的親侄女,光緒帝是慈禧的外甥,慈禧此舉的目的就是為瞭更好的控制和操縱光緒,達到自己持續把持朝政的目的。  不過幸運的是二位妃子中,有一位博得瞭光緒帝的歡心,這就是賦性聰穎,姿容美麗的“白富美”珍妃。珍妃在剛入宮的時刻是珍嬪,當時慈禧也很愛好這個活潑,開朗的珍嬪,知道她愛好書畫,還專門讓內廷供奉繆嘉蕙女士來教她。在1894年,慈禧太後六十大壽的日子裡,宮內的人都獲得瞭不合程度的封賞,珍嬪和姐姐瑾嬪也沾瞭慈禧六十大壽的喜氣,同時被晉升為瑾妃和珍妃。這年珍妃剛滿19歲,她不僅活潑開朗而且擅長琴棋書畫,深的宮中人們的愛好。  珍妃是一位異常有個性的女子,在封建社會裡,嬪妃大多隻是皇帝們傳宗接代的對象和舉行典禮時刻的陪襯,可是珍妃卻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尤其對宮中的繁文縟節和死板呆板的生活十分厭惡,她愛好新鬧事物,愛好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這也與她從小的成長情況有關,她小時刻經久生活在任廣州將軍的伯父長善的府中。廣州當時與西方世界接觸多,思惟也比內地加倍開放。  珍妃的這種性格,在規矩和理發森嚴的皇宮顯得格格不入。也許是對慈禧插手自己婚姻的一種無聲反抗,光緒帝卻異常愛好珍妃這無拘無束的性格,也許這也是光緒帝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一種選擇。   珍妃很少趨承,逢迎權勢人物們,皇宮中離心離德,勾心鬥角的生活讓她極為反感,皇後是皇帝的正妻,母儀世界,嬪妃們必須服從皇後,可是珍妃卻不理這一套,這也是珍妃極為不合凡響的地方。在大婚後的一段時間裡,與光緒帝過著“最美的時光”。這段時間裡,光緒帝幾乎天天都邑召幸珍妃,而且每隔三四天還會到珍妃所在的景仁宮去一次,關系親密和氣。隆裕皇後被光緒和珍妃這樣的立場記恨不已,為瞭泄憤,經常跑到慈禧面前說珍妃的壞話。  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十一月,慈禧太後以“不尊傢法,幹預朝政為名”,命令總管寺人李蓮英杖責珍妃以示處罰,甚至瑾妃也受到瞭牽連。同時,珍妃手下的寺人高萬枝被處死,其餘珍妃手下的寺人有的被發配流放,有的被立斃杖下,有的被秘密處死,甚至連伺候珍妃的白姓宮女也被驅逐出宮。珍妃和瑾妃姐妹二人被降為貴人,一年今後才又恢復瞭妃號。  慈禧還把對珍妃嚴懲的懿旨制成兩塊禁牌懸於後宮,一塊給珍妃和瑾妃,要求她們謹言慎行。另一塊給隆裕皇後,讓她把守好瑾珍二妃。  關於珍妃的死因有很多種。根據《清宮遺聞》中所記載,當時慈禧挾光緒西逃,所有準備出逃的人都換上庶民的佈衣,慈禧忽然想到瞭珍妃,命人把她帶來,可此時珍妃心中仍然牽掛著光緒帝,她冒著激怒慈禧的危險,跪求慈禧把光緒帝留在皇宮來主持議和的事宜。真正惹慈禧太後,是珍妃說的兩句話。1.“皇爸爸(指:慈禧太後)可先暫避,皇上可留京主持大局!”

明君漢景帝的另一面:殺名將,名臣逼死親子

  作為“文景之治”的開創者之一,漢景帝劉啟愛護百姓、鼓勵農桑、輕徭薄賦、減輕刑罰,使當時的社會更加安定,百姓更加富足,封建統治秩序日臻鞏固;尤其是在他謙恭簡樸、以身作則的帶動下,社會風氣也日趨好轉。漢景帝因此被後人奉為不可多得的盛世之主。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讓人景仰、膜拜的好皇帝,卻先後做出瞭怒殺吳太子、餓死鄧通、腰斬晁錯、冤死周亞夫,甚至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放過的事情來,無不暴露瞭一代明君暴戾殘忍的另一面。   劉啟(前188~前141年),漢文帝劉恒的第四子,因為三個哥哥早死,才幸運地被立為太子。公元前157年6月,漢文帝病逝,32歲的劉啟登基,即漢景帝。漢景帝的暴戾殘忍,並非當瞭皇帝後才養成的,而是與生俱來的。《史記·吳王濞列傳》載:“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意思是說,漢文帝時期,吳王劉濞的太子在京城與劉啟下棋時,由於無禮耍賴,且態度十分驕橫?被劉啟以棋具擊殺。當時,劉啟不過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為瞭一點雞毛蒜皮的博弈之爭,就把自己的堂兄弟給活活打死,可見他從小就是一個性格暴戾的驕悍之人。   如果說打死吳太子,尚有些年輕氣盛的因素,那麼漢景帝即位後對鄧通的修理,可就明顯的是處心積慮瞭。鄧通是漢文帝的寵臣,深受信任和恩典,並“賜鄧通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據《史記·佞幸列傳》記載,漢文帝曾患癰疽,鄧通便用嘴為其吸吮膿血。“文帝不樂,從容問通曰:‘天下誰最愛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為瞭檢驗劉啟是否真的最愛自己?劉恒就讓他像鄧通那樣為自己吸吮膿血。劉啟不得已隻好照辦,吸時卻面露難色。事後,劉啟聽說“鄧通常為帝唶吮之,心慚,由此怨通矣”。漢文帝死後,漢景帝掌權後不久,便“盡沒入鄧通傢”,甚至一根簪子也沒留給鄧通。可憐鄧通從一個大富翁變成窮光蛋,“不得名一錢”,最後竟然餓死在瞭別人傢裡。   漢景帝在位期間,最大的政治事件莫過於“七國之亂”瞭。這次叛亂的導火索,就是晁錯的《削藩策》。其實,削藩的點子是漢景帝出的,晁錯隻不過是把景帝的意圖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而已。但是,一旦狼來瞭,晁錯就成瞭挑起事端的罪魁禍首,成瞭漢景帝推卸自身責任的替罪羊,成瞭漢景帝加強中央集權的無辜犧牲品。“無臣子之禮,大逆無道”,是漢景帝扣在晁錯頭上的帽子;誅殺晁錯,則完全是一種突然襲擊。漢景帝派人到晁錯傢傳旨,騙晁錯說讓他上朝議事。可憐晁錯為漢傢天下日夜操勞,臨死前竟然還完全被蒙在鼓裡,最後落得個腰斬的悲慘下場,全傢人也一起遭難。為瞭求得一時茍安,漢景帝昧著良心“斬禦史大夫晁錯以謝七國”,其殘忍行徑令人心寒齒冷。   周亞夫是平定“七國之亂”的第一功臣。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關系國傢存亡的重臣,卻沒有得到什麼好下場。漢景帝改立太子時,周亞夫表示過反對,因此開始被疏遠。匈奴王徐盧等五人降漢時,周亞夫認為背主投降之人不應封侯,漢景帝對他的意見不以為然。周亞夫身為丞相,多次建議均得不到采用,加上他在宮廷樹敵較多,隻好稱病辭職,這正中漢景帝下懷,立即宣佈免去其丞相職務。周亞夫辭相後,漢景帝還不滿足,竟然專門設計瞭一場鬧劇來戲弄周亞夫。一次,漢景帝在宮中賜給周亞夫一大塊肉。周亞夫見肉沒有切割,也沒有筷子,知道是皇上故意戲弄自己,心中大為不平,令尚席官去取筷子。漢景帝竟笑著對他說:“這還未滿君意?”周亞夫一聽,怕得要死,趕緊起座下跪,脫帽謝罪,感謝皇帝賞賜,君臣不歡而散。後來,周亞夫因其子買縣官器具受牽連。漢景帝授意廷尉以謀反案進行審問,周亞夫悲憤交加,在獄中絕食五日,嘔血而死。周亞夫死後,漢景帝怒氣未消,下令絕其侯國,不準周亞夫之子嗣為侯。   對待功臣如此,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子又會怎麼樣呢?漢景帝共生瞭14個兒子,其中栗姬生的劉榮為其長子。公元前153年,漢景帝立劉榮為太子,同時封劉徹為膠東王。三年後,因為栗姬失寵,漢景帝廢劉榮為臨江王,另立劉徹為太子。臨江王宮比較狹小,起居不便,劉榮便想要擴建,偏偏王宮旁邊就是漢文帝的祭廟。於是,劉榮被人以“侵占廟地”的忤逆惡行,告到瞭景帝面前。對於這樁牽強附會的案件,漢景帝沒有親自詢問,而是打一開始就把兒子交?瞭郅都。郅都是有名的酷吏,理獄雖秉公,但也極嚴厲,落在他手裡,如羊入虎口,絕無生路可言。可見,對於這個失寵、失勢的兒子,漢景帝根本就沒安什麼好心,至少在情感上已經拋棄瞭他。果然,郅都責訊甚嚴,劉榮恐懼,請求給他刀筆,想寫信直接向父皇謝罪,郅都不許。竇嬰聞訊後,派人悄悄送來刀筆。劉榮向父皇寫信謝罪後,絕望地在中尉府自殺。劉榮自盡的消息傳來,漢景帝沒有表現出任何的自責和惋惜,隻是不以為然地下令收葬瞭事。

西漢末年第一冤案:憑一個瘋子的口供逼死王後

  西漢末年政治昏暗,冤假錯案頻發,其中最離奇的當屬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的“中山國案”。   中山王劉箕子是漢哀帝的堂弟,這一年三歲,從小犯有眼病。哀帝即位不久,派瞭一名使者帶著醫生去中山國探病。這本是一樁好事,可壞就壞在這個使者身上。   此人名叫張由,犯有古人所謂的“狂易病”,也就是今天俗稱的瘋病。當然張由是間歇性的瘋,不犯病的時候很正常,一犯病就狂性大發,成為人見人怕的“瘋子”。瘋子居然可以當官,而且還在皇帝身邊當官,這真是哀帝朝的又一大怪現象。不幸的是,張由在中山國期間就犯瞭病,狂怒之下離開中山國,一頭沖回瞭長安。   回到長安的張由精神是正常瞭,可當朝廷責問他為何擅離職守時,又差點把他嚇出毛病來。此時張由若是坦承有病,下面的悲劇就不會發生瞭,可他為瞭掩飾罪過,竟然使用瞭最卑劣的手段——誣告。張由說自己匆匆趕回京城,是為瞭揭發一個大陰謀:中山國的馮太後利用巫術,詛咒皇上及傅太後。   此言一出,朝野嘩然。   張由說的馮太後,是中山王劉箕子的祖母,傅太後則是漢哀帝劉欣的祖母,兩人早年都是漢元帝的寵妃,並稱“昭儀”,地位僅次於皇後。元帝死後,嫡子成帝即位,馮、傅跟著各自的王爺兒子回瞭封國,兒子都不幸早死,她們又親自撫養孫子,兩人的命運何其相似!可如今不一樣瞭,傅太後因孫子劉欣繼承瞭帝位,她由王祖母一躍升為皇祖母,比馮太後的身份尊貴多瞭。

湯恩伯被蔣介石逼死內幕:逃往日本時被拉下飛機

  導讀:1954年5月26日晚,湯恩伯在傢人的護送下,搭乘日航班機去日本東京。湯恩伯一下飛機,就被送往日本東京一傢醫院。6月29日,湯恩伯做手術時,因失血過多,死在手術臺上,終年56歲。30日,臺灣多傢報紙刊登瞭湯恩伯在日本病死的消息。  檢討會矛頭直指湯恩伯  1949年5月,上海戰役失敗後,逃臺的國民黨軍政人員議論紛紛。當時,湯恩伯部隊裝備精良,然而隻抵抗瞭十多天就全城崩潰。為瞭弄清失敗原因,蔣介石指示陳誠在臺北主持召開一次上海防衛戰失敗檢討會。  7月2日,檢討會在臺北一所賓館舉行。出席會議的有軍政大員以及參加過上海防衛戰的師級以上軍官,原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被邀與會作情況報告。  輪到其他人發言時,一些高級將領都把矛頭指向湯恩伯。原第37軍軍長羅澤闓說,他的部隊駐紮在浦東,條件最差,湯恩伯對他的部隊另眼相看。更為惡劣的是,湯恩伯下令各部隊撤退時,惟獨不通知他的37軍,導致37軍全部被殲,他和副軍長王大鈞等少數人化裝成平民才死裡逃生。原37軍副軍長王大鈞在隨後的發言中,對湯恩伯也作瞭諸多抨擊。  散瞭會,湯恩伯走出會議室時,一直低頭不語。回傢後,湯恩伯大發牢騷說:“國民黨在大陸打瞭那麼多敗仗,死傷的人比上海防衛戰要多得多,為什麼一次檢討會也沒有開,而獨開上海防衛戰的檢討會?”  湯恩伯心裡很清楚,他以後在臺灣的處境肯定不妙。後來,羅澤闓見一直未處分湯恩伯,就到軍事法庭告狀。蔣介石覺得不妥,指示陳誠勸羅澤闓撤回狀紙,並私下告訴羅澤闓,開檢討會其實就是批判湯恩伯,沒必要再糾纏。 湯恩伯  不肯行刑讓蔣惱火  1949年初,浙江省政府主席陳儀受共產黨影響,到上海策動時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的湯恩伯起義。湯恩伯早年到日本士官學校留學的名額是陳儀爭取的,費用也由陳儀資助。為感激陳儀,湯改名“恩伯”,並拜陳儀為“義父”、“恩師”。  陳儀將自己的想法告訴湯恩伯後,引起湯恩伯的反感。為瞭表示自己大義滅親,湯恩伯竟將自己的恩師出賣瞭。2月21日,蔣介石下令逮捕陳儀。  據湯恩伯後來講,他接到命令時,曾向蔣介石提出條件,不能處死陳儀,蔣介石答應瞭。1950年6月,蔣介石違背諾言,決定處決一批為共產黨效勞的高級“叛逆”,其中包括被押送到臺灣的陳儀等人。  為救陳儀,湯恩伯幾次找“政學系”首領張群,並請求面見蔣介石。蔣介石聽後大怒:“陳儀犯那麼大的罪,他湯恩伯心裡不清楚嗎?這事任何人求情都不行!湯恩伯活墮落瞭,他要為陳儀說話,我不見他!”  蔣介石不但不見湯恩伯,還要他親自處決陳儀,以此來檢驗他是不是真正的“大義滅親”,但湯恩伯堅決不幹。  蔣介石沒有辦法,隻得下令由陳儀的妹夫、“國防部”政務次長袁守謙等人執行陳儀的死刑。1950年6月18日凌晨,陳儀被槍決。此後,蔣介石就更不喜歡湯恩伯瞭。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張靈甫死後蔣介石為何讓湯恩伯當眾下跪?臺兒莊戰役背後的故事:還原抗日名將湯恩伯抗日老兵談湯恩伯:無愧“抗日名將”稱號臺兒莊戰役的勝利:李宗仁湯恩伯誰功勞更大32年湯恩伯殘忍屠殺百姓:可省彈藥練白刃戰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日本買房走漏消息  陳儀事件及政治上不受重用,對湯恩伯刺激很大,他感到無臉見親友,很想到日本去度過餘生。  早在上海防衛戰時,湯恩伯就在做逃往日本的準備。據谷正綱等人透露,那時,湯恩伯知道守不住上海,便將其親信王文成、龍佐良偷偷派往日本,為其尋找避難所。  1949年5月6日,湯恩伯令親信從上海秘密將50萬美元軍費匯到美國一個朋友的賬戶上,再由這位朋友將錢轉匯給日本的王文成、龍佐良處。  王文成初到日本時,未與蔣介石集團的駐日機構取得聯系。後來,湯恩伯考慮王文成、龍佐良無處領薪,便建議將兩人吸收到駐日軍事代表團工作,擔任編外顧問。  王文成、龍佐良一門心思為湯恩伯尋找退路。1949年7月,這兩人花3萬美元在日本東京近郊給湯恩伯買瞭一棟有22間房間的豪宅。  湯恩伯在日本買房子後,不慎走漏瞭消息。1950年2月2日,路透社從東京發出一條新聞:《蔣介石透過一個中國高層官員在日本東京近郊購豪宅》。   第五戰區將領合影 湯恩伯(左六)  蔣介石得知後大罵道:“混賬!怪不得上海和東南沿海敗得那麼快,原來他(湯恩伯)早作瞭逃往日本的準備!”  1950年3月,湯恩伯以召募日籍志願軍反攻大陸為由,決定去日本。湯恩伯上飛機後,機上驗票人員要他出示赴日證件。湯恩伯聲稱是受政府委派到日本執行特殊任務,未辦簽證。機上工作人員要他下飛機,他堅決不下,並與工作人員發生激烈爭吵。  蔣介石判斷湯恩伯想逃往日本,於是下令阻止。幾名軍警接到命令後,強行將湯恩伯拉下瞭飛機。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死在日本手術臺上  湯恩伯在臺不受重用,逃日又未成功,思想包袱十分沉重。1953年9月12日,是他的55歲生日,他原計劃請幾桌客,後來取消瞭。  由於長期慪氣,導致湯恩伯身體消瘦。醫生說他肝部有問題。  後來,湯恩伯申請去日本治病。蔣介石諷刺說:“有大過的人,還要到日本去治病!”隨後,在湯恩伯的申請報告上簽瞭“就地醫治”4個字。  1953年10月2日,雷震動員湯恩伯住院。湯恩伯憤憤地說:“我的病在臺灣治不好,住院也無益。要治病,隻有到國外。我申請到日本治病,總裁又不同意,沒有辦法,隻有等著死!”  1954年4月,湯恩伯突感腹部疼痛,醫生發現他的十二指腸部有一個腫瘤,判斷可能是癌癥,建議他到國外做手術。湯恩伯的傢人立即給“總統府”打報告。蔣介石同意瞭。   1954年5月26日晚,湯恩伯在傢人的護送下,搭乘日航班機去日本東京。湯恩伯一下飛機,就被送往日本東京一傢醫院。6月29日,湯恩伯做手術時,因失血過多,死在手術臺上,終年56歲。30日,臺灣多傢報紙刊登瞭湯恩伯在日本病死的消息。  蔣介石得知湯恩伯死瞭,反應冷淡,隻說瞭一句:“死瞭也好。”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江山美人難兩全:唐玄宗如何無奈逼死楊貴妃的?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驛站特別知名。那就是馬嵬驛,它出名不是因為驛站本身有什麼特別之處,而是因為它和一場著名的悲劇聯系在瞭一起。756年,唐玄宗在逃難的過程中在這裡殺死瞭楊貴妃,史稱馬嵬之變。那麼,馬嵬之變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一、狼狽出逃  天寶十五載六月九日,潼關失守瞭。這消息唐玄宗是怎麼知道的呀?他是根據平安火知道的。平安火又是什麼東西呢?平安火其實就是烽火,在古代是傳遞軍事情報用的。自從安史之亂以後,從潼關到長安就設立瞭烽火臺,每天晚上,潼關點一把火,長安這邊就知道,今天平安無事瞭。可是,六月九日這天傍晚,潼關已經失守瞭,沒人點平安火瞭。唐玄宗翹首東望,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煙霧,這下子,他可真著急瞭。難道潼關丟瞭?怎麼辦呢?趕緊跟大臣商量對策吧。宰相楊國忠怎麼說?他對著群臣痛哭流涕。說:“這十年來,不斷有人報告安祿山要謀反,可是陛下就是不信,結果落到今天這個地步,這可不是宰相的過錯。”一上來先把責任推給瞭玄宗。至於他自己先逼迫安祿山造反,再陷害哥舒翰出兵的事,全都一筆勾消瞭。想想唐玄宗最後就信任這樣的宰相,真是讓人嘆息。  可是,光推卸責任沒有用,接下來朝廷該怎麼做啊?這楊國忠倒是早就想好瞭。他說,陛下,事情到瞭這一步,還是暫時放棄長安,避一避風頭吧。往哪兒跑呢?往蜀地跑!為什麼到蜀地呀?首先,蜀地是楊國忠的勢力范圍。楊國忠一直擔任劍南節度使,蜀地算是他的老根據地瞭,便於控制。第二、蜀地安全。四川盆地四面環山,是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易守難攻;另外,劍南節度使也是玄宗時代的十大軍區之一,有三萬多士兵,保一方平安不成問題。第三、蜀地自古號稱天府之國,比較富裕,能夠養活一個流亡政府,而且,自從安祿山起兵打出清君側的旗號,楊國忠就派人在劍南增修城池,儲備物資,打算實在不行的話就跑到這兒來避難。沒想到現在不僅自己需要逃命,連皇帝也需要逃命瞭,那自己之前的儲備就更有先見之明瞭!楊國忠這個逃跑方案提出來,群臣是什麼反應啊?根據史書的記載,大部分官員都唯唯諾諾,什麼也說不出來。可是,就在這時候,有個低級官員說話瞭。他說:“請即日招募城中敢死之士及朝官各率傢僮子弟出軍防遏。”說話的是誰呢?監察禦史,同時也是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大敵當前,高適以一介書生,慨然提出全體動員,誓死守城,真是給天下讀書人增色!   逃跑還是守城,兩種方案擺在唐玄宗前面瞭,唐玄宗會選擇哪一個呀?要知道,守城可是需要巨大的勇氣的,換到三四十年前,也許唐玄宗還有這個勁頭,但是這時已經是天寶十五載瞭,唐玄宗的精神也早已經頹唐下來,不是當年那個拼命三郎瞭。所以,基本沒用做什麼思想鬥爭,唐玄宗就打定主意瞭,跑!怎麼跑呢?為瞭保證安全,唐玄宗先釋放瞭一個煙霧彈,聲稱要禦駕親征,把宮廷的鑰匙也都交給宦官邊令誠保管,好像皇帝真的要出征迎敵一樣。但是,就在做完這場秀之後,當天下午,唐玄宗就悄悄地從日常生活的興慶宮轉移到瞭長安城北邊的禁苑裡。到瞭禁苑,可就是禁軍駐紮的地盤瞭。晚上,唐玄宗命令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重賞禁軍,挑選瞭九百匹戰馬待命。第二天,也就是天寶十五載六月十三日凌晨,蒙蒙細雨之中,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姐妹,住在宮裡的皇子、公主、妃嬪和皇孫,還有宰相楊國忠、韋見素、禦史大夫魏方進和他們的傢屬,以及高力士等等幾個親信宦官,在幾千禁軍的護衛之下,腳底抹油,順著禁苑的西門,溜瞭!  這次逃跑可是太不地道瞭。除瞭我們剛才提到的那些人,剩下的誰都沒告訴。甚至連住在宮外的皇子、公主和妃嬪也都拋棄瞭,更不要說一般大臣瞭。所以,就在六月十三日當天早晨,文武百官還像往常一樣來上朝呢,直到宮門前,也都沒看出任何不對的地方,儀仗隊整整齊齊地列隊站崗,甚至宮裡面銅壺滴漏的聲音都能聽見。但是等到宮門一打開,裡面可就全亂套瞭,隻見宮女們大呼小叫,四下亂跑,都說皇帝找不著瞭!這一下子,局勢可就亂瞭。王公大臣知道皇帝丟下他們跑瞭,也趕緊往外跑。城裡的達官貴人爭著往外跑,城外的小老百姓可是爭著往城裡跑。為什麼呀?趁亂搶金銀財寶呀。把王公貴族的宅第打劫一番還不算,有的人竟騎著驢子登上皇帝的大殿,一點王法都沒有瞭。我們不是說唐玄宗把宮禁的鑰匙都交給宦官邊令誠瞭嗎?現在皇帝跑瞭,邊令誠怎麼處理這些鑰匙啊?他把鑰匙封好,直接派人送給安祿山去瞭。這個邊令誠,也算是唐玄宗最信任的宦官之一瞭,半年之前,就是他進讒言,挑唆唐玄宗殺死瞭高仙芝和封常清兩員大將,現在,邊令誠居然不等安祿山來接收長安,自己先急急忙忙把鑰匙奉上,這真是莫大的諷刺。唐玄宗用人不明,在這裡就可見一斑瞭!  長安亂成一團,唐玄宗的逃難之路是否順利呢?雖然唐玄宗預先作瞭安排,但是,實際遇到的困難還是比他想象的多多瞭。他都遇到什麼困難瞭?首先就是沒飯吃。唐玄宗一行不是凌晨出發的嗎?到瞭上午九點,來到瞭咸陽望賢宮,該吃早飯瞭。本來,唐玄宗在出逃之前,是派瞭一個宦官王洛卿去打前站的。讓他告諭州縣官員,沿途安排食宿。可是到瞭望賢宮再一看,一個接駕的人也沒有。為什麼呀?原來,咸陽縣令一聽王洛卿說皇帝都逃跑瞭,幹脆,兩人一起搭夥,也跑瞭!直到中午,這頓早飯還沒吃上。沒辦法,楊國忠隻好跑到市場上,自己買瞭幾個胡餅,先給皇帝墊補墊補。可是,其他人還是沒有吃的。這時候,周圍的老百姓聽說皇帝來瞭,也都慢慢圍過來瞭,玄宗放下架子,問他們:“卿傢有飯否?不擇精粗,隻要有隻管拿來,給孩子們充饑。”百姓一看皇帝可憐成這個樣子,爭著獻上自傢的飯。普通百姓能有什麼好東西呀,飯裡頭還摻上瞭好多麥粒和豆子。我們不是講過,唐玄宗的女兒們給他獻食,一頓飯就要耗費中等人傢十傢的產業嗎?那是何等的錦衣玉食啊!如果在往常,這些王子皇孫哪裡吃得下這樣的東西啊!可是俗話說餓瞭吃糠甜如蜜,唐玄宗的小王子、小公主們餓透瞭,也顧不得挑剔瞭,爭著用手抓著吃,一會兒便吃得精光,還沒有吃飽。看到皇上落到這個份上,百姓們都忍不住哭瞭,玄宗也掩面而泣。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多情唐玄宗與武惠妃罕為人知的一段情史揭秘:武惠妃和楊貴妃唐玄宗究竟更寵愛哪一個?唐玄宗有30個兒子29個女兒?唐朝各皇帝子女名單唐朝秘史:細數唐玄宗李隆基不早朝的四大原因!唐玄宗為何一日內連殺3個兒子:血腥的傢庭悲劇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這時候,有個叫郭從謹的老人傢走到玄宗身邊,進言道:“祿山包藏禍心,固非一日;亦有詣闕告其謀者,陛下往往誅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播越。是以先王務延訪忠良以廣聰明,蓋為此也。臣猶記宋璟為相,數進直言,天下賴以安平。自頃以來,在廷之臣以言為諱,惟阿諛取容,是以闕門之外,陛下皆不得而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但九重嚴邃,區區之心,無路上達。事不至此,臣何由得睹陛下之面而訴之乎!”唐玄宗聽瞭,趕緊說:“此朕之不明,悔無所及!”如果不是落難至此,唐玄宗恐怕一輩子也看不到這樣的百姓,聽不到這樣的肺腑之言瞭!  離開咸陽繼續往西走,十三日半夜,唐玄宗一行走到金城縣瞭。金城本來叫始平,當年唐中宗送金城公主入吐蕃和親,在這裡送行,才改名叫金城的。金城縣的情況還不如咸陽縣呢。咸陽僅僅是縣令逃走瞭,金城不光是縣令逃走瞭,連老百姓也逃瞭個差不多。玄宗一行人來到驛站,驛卒也逃走瞭,驛中連一盞燈都沒有。這時候,玄宗他們已經走瞭整整一天瞭,人困馬乏,黑燈瞎火,誰還管什麼尊卑貴賤啊,橫七豎八躺瞭一地。皇帝的尊嚴、宰相的權威、貴妃的嬌貴,在這樣的情況下全都蕩然無存。  二、馬嵬之變  玄宗逃跑的第一天就這麼過去瞭,第二天接著走,到中午的時候,就走到興平縣的馬嵬驛瞭。也就是在這時候,軍隊裡出現問題瞭。什麼問題呢?禁軍將士們開始抱怨起來瞭,而且聲音越來越大,情緒也越來越激動。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也很好理解,經過一天半的折騰,禁軍們這時候都已經又累又餓,疲憊不堪瞭。而且,這些禁軍都是長安人,他們的父母妻子都留在長安,現在越走越遠,前途渺茫,歸期更渺茫,身體的困頓在加上精神的絕望,士兵之中的不滿情緒也就越來越嚴重,眼看場面開始有點失控瞭。怎麼辦呢?   我們說過,禁軍的首領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這可是個老臣瞭。差不多半個世紀之前,唐玄宗誅殺韋皇後,陳玄禮就是前敵指揮官。現在,陳玄禮聽著戰士們的抱怨,心裡產生瞭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什麼感覺?政變!憑著多年的經驗,他知道,這種憤怒情緒如果找不到出口的話,很可能引起軍人嘩變,局面不堪設想!可是,怎樣才能疏導將士們的憤怒情緒呢?陳玄禮想到瞭楊國忠。當時,楊國忠招亂基本已經是人們的共識瞭,天下人說起楊國忠都是咬牙切齒,陳玄禮本人也恨不得殺瞭他。既然如此,何不讓戰士們殺瞭他泄憤!這樣一來,既疏導瞭將士的不滿情緒,又為國除害,不是兩全其美嗎?  可是,陳玄禮也知道,一個將軍,如果背後沒有高層支持,想要殺宰相,這不就等於謀反嗎?陳玄禮可不想謀反。尋求誰的支持呢?唐玄宗?那是不可能的,楊國忠是他的寵兒,他不會同意。這時候,陳玄禮想到太子瞭。太子是朝廷裡的二號人物,而且,陳玄禮也知道,太子和楊國忠也有矛盾,何不尋求太子的支持呢?於是,陳玄禮就找到太子的親信宦官李輔國,托他把殺楊國忠的想法告訴太子。太子李亨怎麼反應啊?要知道,李亨對楊國忠早就恨之入骨瞭。當年李林甫制造大案,打擊太子,楊國忠就是馬前卒。當瞭宰相之後,楊國忠還是處處打壓李亨。最讓李亨痛恨的是,安史之亂開始後,唐玄宗曾經想要讓太子監國,這可是太子盼望已久的好事啊。但是,楊國忠害怕李亨上臺對他不利,讓貴妃銜土請命,以死相脅,迫使玄宗又取消瞭這個計劃。現在,跟著楊國忠到他的地盤上去,李亨更加絕望瞭,真要是到瞭蜀地,他這個太子的位置可就更加難保瞭!所以,李亨當然巴不得陳玄禮殺瞭楊國忠。可是,怎麼表態呢?李亨是個謹慎的人,他的表態也非常有水平,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太子未決”。未決是什麼意思啊?未決的真實含義不是決定不下來,而是不反對,不反對就是贊成瞭。有瞭太子這個態度,陳玄禮就踏實瞭。他把禁軍的將領召集起來,說:“今天下崩離,萬乘震蕩,豈不由楊國忠割剝氓庶,朝野怨咨,以至此耶?若不誅之以謝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憤!”這是戰鬥動員啊,將領們怎麼表態呢?他們的滿腔怒火果然被老將軍激發起來瞭。異口同聲地說:“念之久已,事行身死,固所願也!”這樣一來,誅殺楊國忠的事情就算定下來瞭。火藥桶已經準備好,現在,就缺少一個引子瞭。  正好,這時候,楊國忠從驛站外面巡視回來瞭。他一回來,馬上就被二十多個吐蕃人圍住瞭,這些人是吐蕃派到唐朝的使者,剛到長安,正好趕上皇帝出逃,就跟著一起逃出來瞭。一路上,他們也是吃瞭上頓沒下頓,看見楊國忠,就攔住他要吃的。楊國忠還沒來得及回答呢,忽然,有一個禁軍大喊瞭一聲:“國忠與胡虜謀反!”緊接著,一支箭就朝著楊國忠射過來瞭,一下子就紮在瞭馬鞍子上。楊國忠一看勢頭不好,趕緊翻身下馬,跑進瞭驛站的西門,想要尋求皇帝的保護。禁軍哪能饒瞭他呀,追過來,手起刀落,一下子就把楊國忠的首級拿下來瞭。這還不算解氣,他們還把楊國忠大卸八塊,連他的肉都撕下來吃瞭,再把他的腦袋用槍挑著,懸掛在驛站的門外瞭。旁邊的士兵大聲歡呼。聽見外面人聲嘈雜,禦史大夫魏方進趕緊出來看怎麼回事,一看楊國忠的首級,魏方進嚇瞭一跳,說:“汝曹何敢害宰相!”這時候士兵已經殺紅瞭眼瞭,看見魏方進,二話不說,上來就是一刀,把魏方進也殺瞭。另一個宰相韋見素也跑出來看情況,亂兵上去就是一棍,打得韋見素血流滿面。眼看著就要出第三條人命瞭,幸好有幾個士兵認識他,喊瞭一句“勿傷韋相公。”這才幸免於難。到這個時候,士兵的情緒已經失控瞭,把驛站團團圍住,一時間殺聲四起。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當時,唐玄宗正在驛亭裡休息,也被驚動瞭,派左右去看到底發生瞭什麼事。左右出去看瞭回來報告說:楊國忠謀反,被禁軍給殺瞭!唐玄宗一聽吃瞭一驚,說:“國忠遂反耶?”唐玄宗為什麼吃瞭一驚啊?因為他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這時候誰都可能謀反,唯獨楊國忠不可能。為什麼呀?因為唐玄宗也知道,當時不光是叛軍聲稱要殺楊國忠,就是唐朝方面,自己人也都恨楊國忠。所以,楊國忠要想保命,隻能緊緊依靠皇帝,他怎麼可能謀反呢!說楊國忠有別的問題可以,但是,要說謀反,可絕對是冤枉啊!可是,既然禁軍都把楊國忠給殺瞭,唐玄宗哪敢再分辯什麼呀,隻好柱著拐杖,走出驛站大門,慰勞包圍驛站的將士。玄宗說:我早就想殺他瞭,隻是還沒找到機會,現在你們殺瞭他,正好。謝謝你們。現在楊國忠已經死瞭,你們各自歸隊吧。可是,話說完瞭,士兵們一動不動,虎視眈眈地盯著唐玄宗。這一下,唐玄宗可慌瞭,莫非他們還想要殺我?派高力士問問吧。高力士走過去一問,士兵們說話瞭:“賊本尚在。”什麼叫“賊本尚在”呀?陳玄禮解釋得很明白:“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一聽這句話,唐玄宗頓時覺得是當頭一棒。他愣瞭一下,說瞭一句:“朕當自處之。”轉身就回到驛站門裡瞭。進入驛站,唐玄宗頓時覺得天旋地轉,簡直都站不住瞭,他倚靠在拐杖上,垂著頭,呆在那裡不動瞭。這一兩天來,發生的事情太多瞭,他簡直無法想象,事情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他不是盛世天子嗎,怎麼忽然連首都長安都保不住,來到這個地方呢!他和貴妃不是神仙眷屬嗎?怎麼忽然要讓他處死貴妃!普通老百姓夫婦尚且能夠互相扶持,白頭偕老,自己堂堂一個皇帝,怎麼居然連愛妃都保護不瞭瞭呢!看著皇帝久久不說話,韋見素的兒子韋諤急瞭,他上前說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說罷,連著給玄宗磕瞭幾個頭,血都流下來瞭。玄宗看瞭看他,呆呆地說:“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這時候,高力士在旁邊說話瞭。他說:“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這話說得太透徹瞭,如果不殺貴妃,將士們恐怕就要連你一起殺掉瞭!   這一句話把唐玄宗點醒瞭。要知道,唐玄宗終究是個政治傢,不是情聖。他是愛楊貴妃,是可以做到“三千寵愛在一身”,但是,他做不到不愛江山愛美人,更做不到“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在自己的生命和政治前途與楊貴妃放在天平上一起稱量,唐玄宗覺得,還是自己更重要些吧。怎麼辦呢,萬般無奈之下,唐玄宗讓高力士把楊貴妃領到佛堂裡瞭,和貴妃訣別。楊貴妃說:“願大傢好住。妾誠負國恩,死無所恨。”唐玄宗也含著眼淚說:“願妃子善地受生。”禮佛之後,高力士就把楊貴妃勒死在佛堂之中。這就是白居易《長恨歌》所說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這一年,楊貴妃三十八歲。她二十二歲來到唐玄宗身邊,陪伴唐玄宗度過瞭十六年最快樂的日子,最後,又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瞭唐玄宗的平安。絕代佳人,就這樣死於非命。對於這場悲劇,清人袁枚慨然寫道:“到底君王負前盟,江山情重美人輕,玉環領略夫妻味,從此人間不再生。”  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命人將她的屍體抬到驛站的庭院之中,請陳玄禮等幾個主要將軍進來驗屍。陳玄禮他們看過之後,這才脫去瞭甲胄,向玄宗叩頭謝罪。陳玄禮說:“楊國忠禍國殃民,以致生靈塗炭,陛下遷播。臣等為瞭社稷,矯詔殺死他,真是罪該萬死!”很顯然,陳玄禮知道玄宗是明白人,也就不再提楊國忠謀反的事,直接把自己殺他的理由提出來瞭。那麼,唐玄宗怎麼回答他呀?玄宗說:是我沒有識人之明,用人失當,近來我自己也慢慢覺悟瞭。本來準備到四川之後再殺他,現在你們提前瞭卻瞭我的夙願,我還準備賞你們呢,怎麼能說有罪呢!陳玄禮聽玄宗這樣說,趕緊率領將士們高呼萬歲,這下,士兵才終於散去,整頓隊伍,重新出發。馬嵬之變至此也就算基本結束。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三、貴妃之死的千古謎團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評價這場政變呢?我想,有三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第一、馬嵬之變的性質是什麼?《辭海》中提到馬嵬坡,是這樣解釋的:“唐安史之亂,玄宗從長安西奔成都,縊死楊貴妃於此。”民間提到馬嵬之變,第一反應肯定也是殺楊貴妃。但事實上,馬嵬之變從本意來講,絕不是要殺楊貴妃,而是要殺宰相楊國忠。我們講過,楊國忠當政以後,基本上沒有做任何一件好事,早就到瞭官怒民怨的程度瞭。另外,對於安史之亂的爆發和潼關失守、玄宗出逃,楊國忠都難逃幹系。在這種情況下,楊國忠已經成瞭眾矢之的。不僅是禁軍將士想要殺他,上至太子,下至普通老百姓,沒有一個不恨他,不希望殺瞭他。正是在這種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普遍情緒下,陳玄禮才發動禁軍將士,制造瞭馬嵬之變。所以說,殺楊國忠,才是這場政變的主要目標,至於楊貴妃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楊國忠牽連的結果,隻能說是這個事情的副產品。  第二、既然政變的目標不是楊貴妃,為什麼後來楊貴妃會成為人們記憶中的主角呢?我想,這就是人們的心理問題瞭。什麼心理呢?首先就是對弱者的同情。一個弱女子,在亂軍之中死於非命,這在任何時空背景中都會引起人們的同情。更何況是楊貴妃這樣一個絕代佳人呢。有道是“悲劇就是把美的東西打碎給人看”,在所有悲劇之中,還有比佳人慘死更動人心弦的嗎!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會把目光集中在她身上,甚至編出好多貴妃不死的故事。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楊貴妃被侍女替死,本人後來流落日本的說法。八十年代,日本影星山口百惠還曾經聲稱自己是楊貴妃的後裔。那麼,楊貴妃是否有可能逃過一死,東渡日本呢?其實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唐朝和日本雖然有商貿往來,但是,受航海能力的限制,路途還是充滿瞭艱辛。以鑒真和尚為例,他在太平年代東渡日本,前後歷經11年,經歷瞭5次的失敗才最終成功。楊貴妃一個弱女子,在兵荒馬亂之中,又怎麼可能通過漫長的敵占區,渡海成功呢!這些傳說隻是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罷瞭。第二個心理就是對盛世的緬懷。安史之亂後,大唐的盛世也就一去不復返瞭,生活在唐後期的人們對那段安定、繁榮的歷史產生瞭深深的緬懷之情。這時候,集豐滿艷麗、能歌善舞和榮華富貴於一身的楊貴妃逐漸成為人們心目中盛世的象征。她的慘死,也就成為盛世終結的標志。在這種情況下,馬嵬之變的政治色彩就被逐漸淡化瞭,而它的悲劇意味則逐漸強化。也就是在這個轉化過程中,政變的主人公最終從楊國忠變成瞭楊貴妃。   第三、我們到底應該怎楊評價楊貴妃呢?傳統史傢提起楊貴妃,主流評價當然是紅顏禍水。認為唐玄宗正是在她的誘惑下由明變昏,甚至把安史之亂的罪責加在她身上。而現代則有很多人給楊貴妃鳴不平,說楊貴妃基本不幹政,楊國忠發跡也和她關系不大,安史之亂更是跟她無關,是無辜的受害者,替罪羊。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她呢?我想,首先要知道,楊貴妃是不是玄宗政局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啊?當然不是。因為無論如何,她畢竟不是當時的政治主角,沒有權力做出任何決策。眾所周知,責任是和權力聯系在一起的,她既然沒有權力,又怎麼能追究責任呢!其次,也要知道,楊貴妃雖然不是紅顏禍水,但也絕不是一個賢妃。要知道,中國古代的後妃並不是一般的妻子,而是一種政治身份。人們對後妃的要求並不是不參政,而是以合理的方式參政。什麼叫以合理的形式參政呢?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就是當好賢內助,經常勸導皇帝幹好事,別幹壞事。舉個例子。大傢都知道漢朝的班婕妤。當時漢成帝寵幸她,想要帶她一起乘車,班婕妤堅決拒絕瞭。她說:據我所知,凡是有為的皇帝,身邊一定總跟著賢臣,隻有桀紂那樣的昏君才整天帶著女人出入。如果我和陛下一起乘車,不是有損陛下的令名嗎!這才是賢後、賢妃的榜樣。而楊貴妃呢?她雖然很少幹政,但是就現有史料來看,她也從來沒有勸導過皇帝要勤政,這難道不是她的失職嗎!事實上,楊傢一門能夠飛揚跋扈,在很大程度上不也是和她的縱容有關嗎?這樣看來,傳統史學一提到女人就是紅顏禍水固然不對,但是,現在一味強調楊貴妃的無辜恐怕也有失偏頗。最後,我還想說,楊貴妃是一個悲劇人物。楊貴妃本來無心政治,她並不象長孫皇後那樣有政治城府,更不象武則天那樣有政治欲望,她隻是一個愛好唱歌跳舞、愛好享樂的單純女子,如果能夠始終和壽王生活在一起,她本來可以過一種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但是,現實卻是,她始終難以把握自己的命運。無論是成為玄宗的貴妃,還是最後橫死馬嵬驛,都不是她自己的選擇。她本來不是一個政治人物,最後卻被裹挾在政治的漩渦中,被暗流吞沒。所謂紅顏薄命,恐怕更多還是一種時代的悲劇,一種文化的悲劇吧。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宋朝開明皇帝趙匡胤為何要逼死自己的救命恩人?

  導讀:《宋史.太祖本紀》記載瞭這樣一件史實:宋太祖乾德元年八月壬午,殿前都虞候張瓊以陵侮軍校史珪、石漢卿等,為所誣譖,下吏,瓊自殺。說的是殿前都虞候張瓊欺辱軍校史珪、石漢卿等人,被他們聯手誣告。張瓊被送交有關部門審查,審查期間自殺身亡。  對這件事,《宋史》之外,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以及清人畢沅《續資治通鑒》都有記載,以李燾《長編》的記載最為詳細。當時,張瓊的職務是“殿前都虞候、嘉州防禦使”。防禦使是寄祿官,代表他的品階為防禦使(略低於節度使,五品官),殿前都虞候(掌軍中司法,從五品)才是他的實際職務。史珪和石漢卿都是沒有品階的小校,且隸屬於殿前司,是張瓊的部下。按《長編》記載,張瓊性格暴躁,禦下嚴厲。當時史珪和石漢卿正受趙匡胤寵幸,張瓊很輕視他們,稱其為“巫媼”(老巫婆)。二人恨之入骨,於是誣告張瓊“養部曲百餘人,自作威福,禁旅畏懼。且巫毀皇弟光義為殿前都虞候時事”(私養部曲百餘人,作威作福,禁軍將士都懼怕他。而且他還污蔑、詆毀皇弟趙光義擔任殿前都虞候時的事。)宋太祖招張瓊當面訊問,張瓊不承認指控。太祖大怒,命人拷打他。石漢卿用鐵撾(鐵制兵器,頭部形似手掌)猛擊張瓊頭部,張瓊被打的氣息奄奄(仍不認罪),拖出去交給禦史府繼續審問。張瓊自知不免於死,遂解下所配玉帶留給母親,隨即自殺身亡。   按史書記載,“誣譖”兩個字已經案件定瞭性:張瓊是蒙冤而死。案情看似簡單,但是如果認真分析來龍去脈,發現內情卻很是復雜。建隆二年七月,在平定李筠、李重進叛亂之後,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老資格的石守信、王審琦等禁軍將領職務,提拔資歷較低的親信統領禁軍。到瞭乾德元年,趙匡胤對禁軍的改造已基本完成,侍衛司被(弱化)分為為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與殿前司合稱三衙。殿前司作為皇帝的近衛軍,是最受信任的精銳部隊。當時殿前司骨幹成員,主要是趙匡胤擔任殿前司主帥(殿前都點檢)時的老部下,以及高級官員、陣亡將士的子弟。張瓊出身將門,自大周(後周)起就在趙匡胤麾下征戰。《宋史》記載,張瓊“少有勇力,善射,隸太祖帳下”,立下不少軍功。周世宗南征進攻壽春之時,他以身體為趙匡胤擋箭,身中數箭差點被射死。趙匡胤即位,提拔他做禁軍將領,後又破格任命他接替皇弟趙光義的殿前都虞候職務。   殿前都虞候是個什麼官職呢?簡單地說就是殿前司的軍法官,軍中地位僅次於殿前都指揮使和副都指揮使。宋太祖改造禁軍,取消瞭殿前正副都點檢職位,殿前司正副都指揮使職位也有意長期空缺,殿前都虞候實際上成瞭殿前司的最高指揮官,全面掌管殿前司事務。又由於殿前司在三衙中地位最高,所以殿前都虞候品階雖低(從五品),卻是禁軍中地位最高的將領之一。相關閱讀推薦:宋太祖趙匡胤死後百年屍體噴毒之謎:古代盜墓案宋太祖趙匡胤神秘之死和宋太宗趙光義上臺之謎!自古誰傢無忠臣:趙匡胤平定李筠叛亂自古誰傢無良將:讓趙匡胤都忌憚不已的南唐名將揭秘:宋太祖趙匡胤“偷菜”被抓成就瞭大宋王朝?揭秘宋太祖死因 宋太祖趙匡胤暴死之謎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張瓊之前,殿前都虞候職位一直由皇弟趙光義擔任。趙匡胤征討李筠、李重進之時,都是以殿前都虞候趙光義統領宮廷事務,執掌京城禁軍,其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見。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趙光義升任開封府尹、同平章事(京城開封府最高長官、宰相品階)。於是宋太祖欽點忠誠正直的張瓊接替他的職務,並言道:“殿前衛士如狼虎者不啻萬人,非瓊不能統制”(殿前司衛士如狼似虎,人數不下萬人,非張瓊不能統領)。因此說,張瓊作為大宋第二任殿前都虞候,是皇帝絕對信得過的禁軍將領。  史珪其人,《宋史》有傳。早在趙匡胤擔任後周禁軍將領時,史珪就在他身邊做事(給事左右)。趙匡胤登基,史珪被任命為禦馬直隊長(禦馬直的低級軍官)。乾德元年八月案發之時,他的職務應該比禦馬直隊長略高,屬於皇帝的侍衛軍官。關於石漢卿,《宋史》沒有他的傳記。除瞭參與誣陷張瓊之外,史書記載開寶二年(969年)五月,宋太祖親征北漢,殿前都虞候石漢卿在太原城下中箭溺水身亡。乾德元年案發之時,石漢卿的職務應該與史珪不相上下,屬於皇帝身邊的低級侍從軍官。如此說來,張瓊、史珪、石漢卿均為趙匡胤的親信部下,曾經一起征戰沙場,是皇帝最信得過的人。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他們反目成仇,必欲置對方與死地呢?   作為宋初知名將領,史珪和石漢卿名聲都不怎麼好。《宋史.史珪傳》記載:太祖初臨禦,欲周知外事,令珪博訪。珪廉得數事白於上,驗之皆實,由是信之。說的是趙匡胤登基之初,要全面瞭解外界(應該主要是軍方)情況,命史珪廣泛搜集各種消息向他直接匯報。因為打探的幾個消息都得到證實,從此皇帝很信任他。《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石)漢卿性桀黠,善中人主意,多言外事,恃恩橫恣,中外無敢言者。說石漢卿為人兇悍詭詐,善於揣度皇帝心意,經常把打探來的消息報告皇帝,由此很受寵幸,朝內朝外沒人敢說他的壞話。也就是說,史珪和石漢卿除瞭殿前司低級軍官之外,還兼有一項特殊使命:擔任趙匡胤的耳目。正因為受到皇帝信任,且在皇帝面前擁有話語權,史珪、石漢卿雖是小人物,卻能夠呼風喚雨,震懾群僚。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趙匡胤是靠禁軍支持登上帝位的,一直將禁軍視為禁臠,生怕他人染指。他要牢牢控制軍權,“杯酒釋兵權”尚嫌不夠,還要在禁軍中安插釘子,明裡暗裡大搞特務政治。張瓊作為殿前司軍法官,講究的是正道直行,以紀律約束軍隊。他曾經與趙匡胤並肩戰鬥,真刀真槍搏出來的出身,向來為禁軍將士所敬畏。史珪、石漢卿身為軍人,靠耍小動作、打小報告博得皇帝寵幸,在殿前司充當內鬼,自然為張瓊所不容。史、石的軍中地位與張瓊相差懸殊,以張瓊的身份,很可能公開侮辱瞭他們,稱其為“巫媼”。俗話說,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史珪、石漢卿無疑屬於小人,他們受瞭委屈便思報復,針對宋太祖的猜忌心理,編造事實,惡人告狀,公開向長官發難。問題是,誣告上官(而且是皇帝的親信)沒有確鑿的證據,一旦事情敗露罪責也不輕。史珪、石漢卿哪來這麼足的底氣呢?  根據史書記載,史珪、石漢卿誣陷張瓊的罪名有四條:一是“擅選官馬乘之”,二是“納李筠仆從於麾下”,三是“養部曲百餘人”,四是“巫毀皇弟光義為殿前都虞候時事”。這四條罪狀,前兩條最多算是小錯誤,不屬於原則問題;第四條“巫毀皇弟”,雖然趙光義身份特殊,但也算不上原則問題;似乎隻有第三條“養部曲百餘人”最為致命,觸犯瞭趙匡胤的敏感神經。史書記載,前殿前司都指揮使韓重贇曾經“私取親兵為腹心”(與個別士兵關系過於密切),差點被趙匡胤處死。在軍隊中拉幫結派培植個人勢力,這是趙匡胤登基前的一貫做法,也是他登基後堅決禁止的行為。張瓊擔任禁軍統兵官,又“養部曲百餘人”,其目的何在?因此,這條罪名應該是最致命的。但是,如果結合趙匡胤的行事風格仔細推敲,似乎又不是那麼回事。   大凡誣陷一個人,都要編造令其無法辯駁的口實。譬如宋高宗、秦檜要殺嶽飛,好歹也有個“莫須有”的罪名。趙匡胤不是蠢材,對朝中人、天下事往往是洞若觀火的。《宋史.史珪傳》記載,史珪曾經誣陷德州知州梁夢升迫害刺史郭貴的傢人(實為郭貴傢人在德州為非作歹),被趙匡胤一語道破天機,嚇得史珪從此不敢亂進讒言。僅憑兩個低級眼線的一面之詞,就相信自己一手提拔的親信大將欲養兵作亂,趙匡胤還沒有糊塗到這種地步。況且,如果趙匡胤真的懷疑張瓊私養部曲,完全可以派兵搜查他的府邸、莊園,查清“養部曲百人”的事實,然後再對張瓊痛下殺手,以儆效尤。在朝堂之上招相關人等對質,顯然趙匡胤並沒有將此事當成大事來查。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我以為,所謂“養部曲百人”的誣告,並不是導致張瓊被猜忌、被殺的根本原因。讓張瓊說不清、辨不明的,是他曾經“巫毀皇弟”。史載,陳橋兵變之時,趙光義年僅22歲,時任內殿祗侯、供奉官都知,八品左右的職務。他很少隨軍征戰,靠父兄功勛卓著蔭補為官,品階並不高。趙匡胤登基以後,提拔趙光義為殿前都虞候,並陸續將殿前司高級將領慕容延釗、石守信、韓重贇等人加官外調。這樣,趙光義就由低級侍衛官一躍而為殿前司最高指揮官。但是,統領殿前司成千上萬如狼似虎的驕兵悍將,僅憑“皇弟”的尊貴身份是不夠的,趙光義一定鬧瞭不少笑話,否則趙匡胤不會有“非瓊不能統制”之類的議論。同時,趙匡胤也不打算像五代十國那樣,授予這位皇弟以統兵大將的權力。因此,當政權逐步穩固之時,趙匡胤便解除趙光義的軍權,將其升為開封府尹、同平章事(宰相級別),而將救過自己性命,自己信得過的將領張瓊提拔為殿前都虞候。  殿前都虞候本就是軍法官,張瓊是殿前司的老人,又有救主之功,是趙匡胤絕對的親信,鎮撫親兵再合適不過。《宋史》記載,張瓊“性暴無機,多所凌轢”(性情暴躁不懂變通,很多人受到壓制),說的應該是其統領禁軍時的事情。自然,他的一些做法、言辭會涉及前任(皇弟趙光義),觸犯到一些人的利益。史珪、石漢卿雖受趙匡胤寵幸,但其所為當世人亦所不齒。張瓊蔑稱其為“巫媼”,足見他們在張瓊手下的日子並不好過。但是他們善於鉆營,或許早已對趙光義投懷送抱,敢於公開檢舉誣陷張瓊,未必不是趙光義做後臺(不排除趙光義有讒言在先)。而以張瓊“性暴無機”的性格,最大的可能是對指控一概否認,甚至對趙匡胤大搞特務政治不以為然,口無遮攔而惹惱瞭皇帝。於是,“上怒,令擊之。漢卿即奮鐵撾擊其首,氣垂絕,乃曳出,遂下禦史府按鞫。”

抗日名將陳明仁:最牛軍人逼死日軍“戰爭之花”

  導讀:1944年5月, 71軍受命參加滇西反攻,主攻龍陵。副軍長陳明仁率大軍繞過松山,出敵不意,一舉攻占龍陵和松山間的聯絡點——鎮安街,切斷緬滇公路,進圍松山。中國軍隊從6月4日開始進攻,至9月7日克復,血戰3個月零3天,其間大規模戰鬥十次,故名“十戰松山”。這是一場毅力的較量。其間,因松山久攻不克,蔣介石大為震怒,要求必須於9月18日國恥日前拿下松山,否則軍、師長都要以“貽誤戎機”領罪。日軍從騰沖方向調來援兵,71軍之87師作戰不力,師長張少勛喪失信心,打電話給集團軍司令宋希濂請求後退。  陳明仁知道後警告道:“71軍歸我指揮,師長不能直接報告總司令,總司令也不能直接處理這個問題。”張少勛精神崩潰,隻得提槍自殺。張少勛自殺未死,陳明仁知道後又殺氣騰騰地對宋希濂說:“自殺而不死,是為瞭逃避責任,我一定要槍斃他。”宋希濂也為之膽寒。此後,陳明仁另選師長,重新調整部署,和友軍一道繼續猛攻松山,最終全殲松山守敵和龍陵外圍之敵,號稱“戰爭之花”的日軍指揮官松井旅團長隻得剖腹自殺。松山既下,龍陵已成孤城,陳明仁又挑選精兵組成敢死隊突入城內,經過七天七夜巷戰,守敵2000餘人大部被殲滅,小股逃入原始森林後,亦被陳派兵追殲。隨軍觀戰的美國聯絡組組長稱:“中國軍隊吃苦耐勞精神和作戰勇敢,都是世界少有的。”   回龍山戰役  松山收復後,碌碌無為的軍長鐘斌卷起鋪蓋兒走路,陳明仁接任軍長。1945年1月,中國軍隊重兵圍攻中緬邊境重鎮畹町制高點——回龍山,邱清泉的200師及其他部隊輪番攻擊,紛紛敗下陣來。久攻不克,盟軍揚言要放棄對國軍的空軍支援,遠征軍司令衛立煌請陳明仁掛帥。陳明仁向衛立煌和盟軍將領立下軍令狀:“我的部隊明天到達,後天接防,第三天攻下。”三天後,在國內外大批觀戰將領的眾目睽睽之下,陳明仁統一指揮盟軍所有參戰空軍、陸軍進攻回龍山,如期將軍旗插上回龍山主峰。  回龍山之役是遠征軍滇西反攻以來最暢快淋漓的一次攻堅戰,美國人稱之為“一部軍事指揮藝術的傑作”,陳明仁也被美軍譽為“傑出的中國名將。”相關閱讀推薦:陳明仁簡介:從蔣介石嫡系將領到共和國開國上將揭秘:黃埔第一帥抗日名將張靈甫血戰“張古山”民國風雲——黃埔之英,抗日名將海鷗將軍戴安瀾抗日名將戴安瀾將軍:抗戰史上的域外死忠第一人揭秘:抗日名將戴安瀾將軍父子怒江之畔的雲南緣揭秘:抗日名將傅作義將軍和平起義後的憤怒與遺憾

王熙鳳為什麼一定要逼死尤二姐?

  王熙鳳逼死尤二姐,手段的確毒辣,但處在她的角度,這是不得不做的事,她不殺人,就有人要殺她。  這個要殺她的當然不是尤二姐,二姐心裡是想當賈璉的正妻,她想先進賈府,等鳳姐死瞭,自己再被扶正,但她軟弱,連跟王熙鳳鬥的勇氣的都沒有,想殺鳳姐的,是賈璉。  賈璉盼鳳姐死,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瞭。他跟鮑二傢的偷情,“那婦人笑道:‘多早晚你那閻王老婆死瞭就好瞭。’賈璉道:‘他死瞭,再娶一個也是這樣。’”若這時候鳳姐身強體健,聽見這話還好些,偏偏她已經病瞭幾次,還流產過,身體大不如前,聽到這話,當然格外刺心。  緊接著鬧起來之後,賈璉提劍要殺她,一路追趕到賈母跟前。雖是借著酒勁,但如果不是平時就有殺心,不會做出這樣極端無理的行為,尤其還是在生日當天,還鬧到賈母跟前,可見恨之深。  之後賈璉娶尤二姐,賈蓉去尤老娘跟前匯報情況,說“隻等鳳姐一死,就接瞭二姨進去做正室。”賈璉自己,也把尤二姐作正室待,“不許提三說二的,隻以奶奶稱之,自己也稱奶奶,竟將鳳姐一筆勾倒。”又“隻等一死,便接他進去。”兩個“隻等”,實在是真的把鳳姐當成死人瞭。一個正常人,被人看成死人,試問誰受得瞭?   實際上,鳳姐不完全是隋文帝的獨孤皇後,她能容下平兒,說明在沒有威脅的情況下,她還是願意維持臉面的。但尤二姐雖善,卻不是平兒那樣忠心耿耿,長遠說,她想做正室,就眼前說,她想給賈璉生個兒子。鳳姐的地位之所以不保,就是因為沒有兒子,一旦二姐把兒子生下來,哪怕二姐做不瞭正室,反正鳳姐是完全沒有立足之地瞭。所以有人說,賈璉娶尤二姐,實際上等於休瞭王熙鳳,王熙鳳不殺二姐,死的就是她自己,她別無選擇。  不過她可以做的不這麼決絕,比如留子殺母,以嫡母的身份養育這個孩子,甚至用這個孩子“招弟”。從大的利益上來講,賈赦是繼承榮公爵位的長子,換句話說,賈璉是榮國府的嫡長子,他絕後,就等於榮國府絕後,弄死他的孩子,不但他,整個榮國府都會恨鳳姐。但就算留瞭孩子,賈璉對鳳姐的恨和厭,早已入瞭骨,她殺二姐,隻是拉瞭個墊背的。相關閱讀推薦:紅樓夢尤二姐是個什麼樣的人?如何評價尤二姐紅樓夢中王熙鳳是如何害死尤二姐的?紅樓夢尤二姐怎麼死的?尤二姐生平簡介紅樓夢賈璉娶尤二姐:王熙鳳為什麼去收拾尤氏?揭秘:《紅樓夢》裡尤二姐尤三姐真的失身瞭嗎?

揭秘:杜聿明兒子在臺灣竟然被吝嗇蔣介石逼死?

  導讀:1948年秋,杜聿明從葫蘆島指揮國民黨軍隊撤退完畢,剛剛回到北平寓所弓弦胡同,就接到蔣介石要他去執行“徐蚌會戰計劃”的命令。由於馮治安部何基灃、張克俠率部起義,加之杜聿明從傅作義那裡知道蔣介石至今未將主力撤到蚌埠附近,換言之,所謂會戰計劃已經流產,於是圍繞去不去徐州的問題,杜聿明徘徊不定。曹秀清見狀說:“你不是有病嗎,就說是需要在醫院治病。”杜聿明苦笑道:“現在是戰亦死,不戰亦死,我還是以服從為天職吧。”這樣,杜聿明隻在北平住瞭一天,翌日即飛南京,繼而開赴徐州,用他自己的話說,最終“以赴刑場之心情上瞭戰場”。  淮海戰役酣戰之中,杜聿明的母親高太夫人年屆七十。為瞭激勵這位徐州“剿總”副司令在前方替搖搖欲墜的蔣傢王朝賣命,蔣介石下令在上海為杜母隆重祝壽。適逢祝壽前夕,國民黨徐蚌戰場首開敗局,蔣介石惶恐之中,既無心為敗將之母大擺筵席,又不便在眾目睽睽之下收回成命,於是在國民黨軍隊炮火的哀鳴聲中,南京政府在上海為杜母點燃瞭紅燭。  杜聿明與夫人曹秀清  曹秀清是壽辰盛典的主人,80年代初我們采訪她時,她拿出當年國民黨《中央日報》記者拍攝的照片,指著堂屋正中的“壽”字和兩旁國民黨軍政要員題贈的賀聯說:“這些都是在演把戲,你們看照片上的人,幾百人當中沒有一個不是愁眉苦臉的。”“最發愁的恐怕就是你瞭。”我們指著照片上的曹秀清,“你閉目而坐,仿佛是在為丈夫的命運虔誠祈禱。”曹秀清笑道:“我不算最發愁的人,蔣經國比我更發愁。他連相也不願意照,走來就問我:總統的禮物送來沒有?我說沒有收到總統的東西,結果第二天蔣經國派人送來三千元金圓券。”   1949年初,淮海戰役結束,國民黨徐蚌戰場最高指揮官杜聿明被俘。曹秀清聞訊即從上海趕到南京,要求見蔣介石。她本以為蔣介石會好言寬慰她幾句,殊不料侍從室傳話出來,“總統正在開會”。悲憤之中,她隻身闖進總統府,大聲疾呼:“請總統答話,請總統答話!”瞬間總統府大堂兩側有數十名“圍觀者”擋住去路,曹秀清行走不得,立地泣訴:“他已經病得要死,你們還要他去賣命,現在害得他要死不得死,害得我要活不得活……”相關閱讀推薦:抗日名將杜聿明談內戰敗因:碰到瞭致命對手粟裕揭秘:抗日名將杜聿明的後半生是如何度過的?揭秘:林彪、粟裕與杜聿明交手:誰是第一虎將?杜聿明率部翻越野人山損失慘重:他要負多大責任鄭洞國回憶錄揭孫立人與杜聿明在東北的矛盾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這就是當時《中央日報》披露的“曹秀清大鬧總統府”事件。當我們舊話重提的時候,曹秀清說:“這還不算傷心,傷心的是我偕同杜母以及兒女們到瞭臺灣以後。”曹秀清生瞭兒女六人,三男三女,大女兒杜致禮,二女兒杜致義,三女兒杜致廉;大兒子杜致仁,二兒子杜致勇,三兒子杜致嚴。杜致禮於1947年由上海去美國求學,1949年與楊振寧結婚,入美籍定居普林斯頓。其餘兒女皆隨曹秀清生活在臺北。1953年,長子杜致仁赴美求學於哈佛大學。由於傢庭無力提供讀書費用,杜致仁不得不貸款於臺灣銀行,三年以後,已負債七千餘元。眼見得還有一年即可畢業,臺灣銀行突然中斷信貸,逼迫杜致仁中途輟學。好在正是暑假,杜致仁食宿在其姐杜致禮處,然後寄函臺灣央求其母說,還需三千元即可領取畢業文憑,隻要能夠順利畢業,所借款項,逐年還清,不在話下。曹秀清別無他法,當夜給蔣介石寫瞭一個申請貸款三千元的報告。半月之後,蔣介石簽示下達:準借一千元,分兩年支付。於是,曹秀清隻好將拿到手的五百元支票迅速寄出。杜致仁接到支票,大失所望,焦急之中,淚流滿面,央求其姐和姐夫盡快替他找點活幹,自籌學費。杜致禮和楊振寧好言勸慰,答應為其設法,杜致仁始得平靜下來。殊不料晚飯之後,杜致仁回到臥室,緊扣房門,再也不曾出來。翌日中午杜致禮餐桌上不見杜致仁,趕去臥室,破門而入,才發現剛滿二十二歲的弟弟已經死在床上。床下有一個空藥瓶,裡面的安眠藥一粒沒有剩。  1957年,也就是杜致仁自殺後的第二年,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去瑞典受獎返美未久,杜聿明的母親在臺灣去世。說來杜母也可謂有福之人,如果說蔣介石在上海為她祝壽是沾杜聿明的光,那麼蔣介石在臺北為她厚葬則是托楊振寧的福。“杜府”靈堂上方,高懸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兩側則是臺灣軍政大員的挽聯及挽詞。其間有陳誠的“懿德長昭”,有何應欽的“永播徽音”,有張群的“彤管揚芬”,有谷正綱的“母儀永昭”,還有顧祝同的“養志有賢孫避地海疆慰晨夕,享年躋上壽歸真佛國奠松楸”,以及李樹正的“晚景樂崦嵫回首神州成曠劫,靈旗渺洲島慰情慈竹有多孫”……“杜府”門前早已冷清多年,現在突然車水馬龍、門庭若市,搞得曹秀清莫名其妙。直到蔣介石傳令召見曹秀清,她才知道,原來蔣介石要她出使美國,動員女婿楊振寧回歸臺灣,若能使然,則維護瞭“黨國”利益,報答瞭“黨國”恩典。   曹秀清是1958年初離臺赴美的,不到兩年,她便得知杜聿明獲赦的消息。夫婦情分,歸心似箭,在中國政府的幫助下,她先飛去與中國建立瞭外交關系的第三國,然後繞道返回北京。曹秀清所經歷的一切,在夫妻團聚之前,杜聿明全然不知。悲歡離合,痛定思痛,讓他刻骨銘心的,就是大兒子的英年早逝。他永遠想不通,自己為瞭國民黨打仗賣命,可是到頭來蔣介石如此薄情寡義。苦悶之時,曹秀清又告訴他:“你知道嗎?因為你被共產黨釋放瞭,你又寫瞭許多文史資料,臺灣罵你是叛徒呢。”杜聿明火冒三丈:“我投降的是人民,追隨的是時代,隻要我沒有背叛真理,我就不是叛徒!”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胡宗南不滿第一任妻子外出看戲 用冷戰逼死她?

  導讀:胡宗南的婚姻令人唏噓不已。他先後結過兩次婚,兩任妻子都是美貌驚人,第一任妻子被他活活逼死,第二任妻子嫁給他前是戴笠的情婦。胡宗南是浙江鎮海人,生於1896年,1915年於湖州公立吳興中學畢業後,在浙江孝豐縣立高等小學任國文、歷史、地理教員。這一時期,胡宗南暗戀上瞭城內大戶梅傢漂亮的二小姐,便央求他的鎮海老鄉–梅傢二小姐的姐夫王稼禾牽線,終於如願以償抱得美人歸。  胡宗南的傢在鄉下,梅傢二小姐嫁過來後,與公婆相處得很好。每天守著美貌的新婚妻子,胡宗南過瞭一個甜蜜的暑假。轉眼間暑假結束瞭,胡宗南戀戀不舍丟下梅氏,回城去教書。梅氏纏纏綿綿將丈夫送到村口,恰逢紹興戲班來村裡演戲,村口人很多,男人們的目光齊刷刷地向美艷的梅氏射來,胡宗南心中很是不爽。  臨行前,他憂心忡忡地叮囑妻子要恪守婦道,不要拋頭露面,特別是不要出來看戲。梅氏對丈夫所囑沒有在意,以為是隨便說說而已。到瞭晚上,鄰傢女子跑來相邀一同去看戲,梅氏便與之攜手同去瞭。然而胡宗南返校後,對妻子很是不放心。當晚,他神不知鬼不覺地又潛回傢來。隻見妻子房內黑著燈,一問母親,果然她看戲去瞭!聖者雲,防淫必禁戲,教婦在初來。自己的千叮嚀萬囑咐,她竟當作耳邊風,這個女人要不得!胡宗南神色驟變,立馬下瞭棄妻的決心。   看戲歸來,看見丈夫在傢,梅氏詫異不已。胡宗南謊說回校以後想念不已,忍不住跑回來看梅氏,明天一大早就趕回去。梅氏好不感動。但自此一夜魚水偕歡後,胡宗南便換瞭一副冰冷面孔,長期不回傢。有時不得不回去,見瞭梅氏竟視同路人,不說話,不同宿。梅氏被搞得莫名其妙,整日裡坐立不安,焦思苦慮,茶飯不香。數月下來,美貌豐腴的梅氏面黃肌瘦。天長日久,父母、親友發現問題,設法勸解。而胡宗南聽後隻微微一笑,不置一詞。梅氏終於忍受不瞭這種長期殘酷的精神折磨,得瞭瘋病,發狂而死。胡宗南草草埋葬瞭妻子,結束瞭自己的第一段婚姻。相關閱讀推薦:揭秘“西北王”胡宗南:苦等七年娶瞭戴笠的情人蔣介石寵臣胡宗南:一生未曾暴露身份的地下黨員張治中:近代史上唯一敢對蔣介石都多次直諫的人張治中將軍揭秘:蔣介石侍從室主任好當又不好當淞滬會戰有多慘烈 胡宗南嘆“黃埔部隊已打完”胡宗南進黃埔趣聞 西北王胡宗南哭進黃埔軍校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1923年,因競爭校長失利,胡宗南離傢出走廣州,後報考瞭黃埔學校,成為瞭黃埔第一期生。黃埔畢業後,他深受蔣介石喜歡,成為瞭黃埔生在國軍中的第一個軍長,第一個兵團總指揮,第一個集團軍總司令,第一個戰區司令長官。但他卻不婚娶。當有人要為他物色佳麗時,他常以“國難當頭,何以為傢”而婉拒。此事常被蔣介石引為楷模。  蔣介石夫婦曾有意把幹女兒孔二小姐許配給胡宗南,並托陳立夫去玉成此事。胡宗南打聽後得知孔二小姐生性孤傲,作風浪漫,心中老大不願意。當孔二小姐興沖沖地主動從重慶飛抵西安“相親”後,頗有心計的胡宗南化瞭妝悄悄來到孔二小姐的住處打探情況。他不見則已,一見之下,更是失望。隻見這位孔二小姐短發西裝,雌雄莫辨,言語粗鄙,一臉俗氣。胡宗南回到住處後立即吩咐隨從副官:“孔二小姐來找我,就說我軍務繁忙,前方有事,我臨時出差去瞭。”孔二小姐討瞭個沒趣,悻悻然打道回府。事後,胡宗南寫信給陳立夫,推脫說“孔二小姐是名門閨秀,自己高攀不上。”這門婚事就此不瞭瞭之,沒人再提起。  軍統中有一名女特工,名叫葉霞翟,十分靚麗,傾國傾城。她是戴笠的機要秘書,也是戴笠寵愛的情婦。戴笠有意以情婦作禮物來拉攏軍中實力派胡宗南,所有每次胡宗南來拜訪戴笠,戴笠就讓葉霞翟陪侍左右。逐漸地,胡宗南被戴笠的這位美貌情婦迷住瞭,落入瞭情網不能自拔。戴笠見胡宗南已經上鉤,卻突然將葉保送到美國留學。葉到美國留學後,與胡宗南保持著頻繁的書信聯系,他們通過書信互訴愛戀,情意綿綿。這一別,竟長達七年之久。   1947年3月19日,好大喜功的胡宗南攻占延安。蔣介石特頒“河圖勛章”給胡宗南,還將他由中將加上將銜晉升二級上將。胡宗南遂向蔣介石提出要結婚的請求,蔣立即允準,並送瞭一份厚禮。52歲的胡宗南終於當上瞭新郎,新娘就是葉霞翟。據胡宗南的衛士回憶,婚禮非常簡單,結婚的洞房就是一間窯洞,而且是他自己粉刷的,有人說叫幾個人來幫忙,他說“這是我私人的事情,用不著別人”。胡宗南與夫人葉霞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後,很是落寞。1962年2月,67歲的胡宗南辭世,夫人葉霞翟1981年辭世。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解讀紅樓:原配王熙鳳如何十招逼死二奶尤二姐

  導讀:鳳姐害死尤二姐的全過程,施行瞭一系列的陰謀詭計,歸納起來有十條:一是迎騙入園,二是清除“君側”,三是操縱官司,四是大鬧寧府,五是沽名釣譽,六是剪草除根,七是造謠裝病,八是借刀殺人,九是燒香拜佛,十是貓哭老鼠。  1.迎騙入園  王熙鳳聽說賈璉在外面偷娶瞭尤二姐,“越想越氣”,“忽然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王熙鳳審傢童,問知尤二姐的住處,趁賈璉不在,親自出場要尤二姐搬到園子裡住,也是為瞭成全她的名聲。王熙鳳用“推心置腹”的言辭乃至“嗚嗚咽咽”的哭聲,騙得尤二姐認為她是個“好人”,“認為知己”。仔細品味王熙鳳的言辭,會發現尤二姐已經到瞭不得不搬的境地。  “皆因奴傢婦人之見,一味勸夫慎重,不可在外眠花臥柳,恐惹父母擔憂。此皆是你我之癡心,怎奈二爺錯會奴意。眠花宿柳之事瞞奴或可,今娶姐姐二房之大事亦人傢大禮,亦不曾對奴說。奴亦曾勸二爺早行此禮,以備生育。不想二爺反以奴為那等嫉妒之婦,私自行此大事,並不說知,使奴有冤難訴,惟天地可表。前於十日之先奴已風聞,恐二爺不樂,遂不敢先說。今可巧遠行在外,故奴傢親自拜見過,還求姐姐下體奴心,起動大駕,挪至傢中。你我姊妹同居同處,彼此合心諫勸二爺,慎重世務,保養身體,方是大禮。若姐姐在外,奴在內,雖愚賤不堪相伴,奴心又何安。再者,使外人聞知,亦甚不雅觀。二爺之名也要緊,倒是談論奴傢,奴亦不怨。所以今生今世奴之名節全在姐姐身上。那起下人小人之言,未免見我素日持傢太嚴,背後加減些言語,自是常情。姐姐乃何等樣人物,豈可信真。若我實有不好之處,上頭三層公婆,中有無數姊妹妯娌,況賈府世代名傢,豈容我到今日。今日二爺私娶姐姐在外,若別人則怒,我則以為幸。正是天地神佛不忍我被小人們誹謗,故生此事。我今來求姐姐進去和我一樣同居同處,同分同例,同侍公婆,同諫丈夫。喜則同喜,悲則同悲,情似親妹,和比骨肉。不但那起小人見瞭,自悔從前錯認瞭我,就是二爺來傢一見,他作丈夫之人,心中也未免暗悔。所以姐姐竟是我的大恩人,使我從前之名一洗無餘瞭。若姐姐不隨奴去,奴亦情願在此相陪。奴願作妹子,每日伏侍姐姐梳頭洗面。隻求姐姐在二爺跟前替我好言方便方便,容我一席之地安身,奴死也願意。”說著,便嗚嗚咽咽哭將起來。  尤二姐不進去也不行,不進去就是故意壞王熙鳳的名聲。進去瞭不僅不壞,反而是王熙鳳一掃惡名的救星。既然尤二姐不是壞人,反而是恩人,此話當真,尤二姐馬上就將自己交給瞭王熙鳳: 鄧婕版王熙鳳   “今日既遇見姐姐,這一進去,凡事隻憑姐姐料理。我也來的日子淺,也不曾當過傢,世事不明白,如何敢作主。這幾件箱籠拿進去罷。我也沒有什麼東西,那也不過是二爺的。”相關閱讀推薦:解讀《紅樓夢》中元妃省親不可信:皇後沒有回門禮揭秘晚清時期官場秘籍:文官學紅樓夢 武官讀水滸《紅樓夢》中十二金釵最美排行榜:紅樓夢裡誰最美紅樓夢裡的第一兇手 揭秘王熙鳳究竟害死多少人薛寶釵還是林黛玉:評紅樓夢中的哪個女人最漂亮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2.清除“君側”  把尤二姐身邊的丫頭調開,換來自己的人“善姐”。善姐不善,正是為實施王熙鳳的害人詭計而來。她三天後就不肯替三姐去取頭油,後來索性連飯食也不肯按時供應。  3.操縱官司  鳳姐一方面指使尤二姐的未婚夫張華出來到官府告賈璉,虛張聲勢將事情鬧大,另一方面又派人帶三百兩銀子去都察院打點,將張華判為“枉捏虛詞,誣賴良人”,趕出官府。王熙鳳玩王法於股掌之上,已是無法無天。  4.大鬧寧府  官司一起,她就以此為由興師問罪,大鬧寧府,對尤氏、賈蓉母子盡情辱罵,恐嚇,哭哭鬧鬧之際趁機撒謊,向尤氏敲詐勒索。 尤二姐  明明是鳳姐大鬧寧國府,敲詐賈珍,誣賴尤氏,最後,賈蓉等還得說:“到底是嬸子寬宏大量,足智多謀。”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5.沽名釣譽  轉身回到榮府,帶尤二姐去見賈母,請求賈母允許丈夫娶尤二姐為妾。賈母連誇王熙鳳“賢良”!王熙鳳的目的是讓賈母知道尤二姐不是善人,使她失去賈府中最高統治者的信任和喜愛。  6.剪草除根  唆使張華告賈府,這是王熙鳳冒險的一計。為瞭使自己萬無一失,官司的事要適可而止,而張華就成瞭眼中釘。她下密令,派人設法“務將張華治死,方剪草除根,保住自己的名聲”。  7.造謠裝病  鳳姐一面說尤二姐“做女孩兒就不幹凈”,一面下人也如此說。尤二姐很孤立,鳳姐也裝病不理尤二姐。平兒看不慣下人虐待尤二姐,給尤二姐一點自己吃的東西,被鳳姐大罵。進而使尤二姐徹底陷入無助。  8.借刀殺人  賈璉又娶秋桐為妾,讓王熙鳳更為惱火。王熙鳳雖恨秋桐,卻煽動秋桐天天潑婦般地罵二姐,自己則“坐山觀虎鬥”。她的主意是,等秋桐殺瞭尤二姐之後,再殺秋桐。  9.燒香拜佛  尤二姐病體懷孕,被庸醫下錯藥落瞭男胎,病情轉重。這本是王熙鳳求之不得的結局,但是她卻裝出“比賈璉更急十倍”,燒香祈求“尤氏妹子身體大愈,再得懷胎”,她自己“情願有病”。

一代名妓關盼盼:被白居易逼死的癡情女詩人

  自守空樓斂恨眉,形同春後牡丹枝。舍人不會人深意,訝道泉臺不去隨。這是唐朝徐州名妓關盼盼《和白公詩》,這位多才女子不簡單,她和白居易曾經有過一面之交,後來下嫁她人,最後卻也因為白居易而以絕食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關盼盼,徐州名妓,禮部尚書張愔之妾。張愔死後,獨居彭城燕子樓。白居易贈詩譏諷她,關盼盼得詩,作詩回復白居易,十日內絕食而死。熟悉這段歷史的人知道,關盼盼是白居易的頭號粉絲,不僅能將白居易所有作品倒背如流,還將白居易的《長恨歌》譜上曲,作為每次演出的保留曲目演唱。白居易聽很多人說,徐州有個女詩人非常崇拜自己,簡直到瞭如癡如醉的地步,就決定會會這個關盼盼。  唐德宗貞元年間,白居易官拜校書郎,由於工作清閑,就經常到外地旅遊。一次他應邀到徐州節度使張愔處“調研學習”,張愔大擺宴席招待這位遠道而來的著名詩人。這個張愔跟關盼盼一樣,也是白居易的粉絲,此次張愔之所以邀請白居易到徐州,主要是為瞭一睹這位大詩人的風采。按照張愔的安排,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文藝晚會就該粉墨登場瞭。  張愔試探地問白居易:“白老師,您吃得可好?”白居易答,很好。張愔又問:“您喝得可好?”白居易答,很好。張愔最後說:“我這還有一道‘大餐’,相信白老師一定喜歡。”白居易聞聽大喜,便說:“那還等什麼,趕緊‘上菜’吧。”按照預定計劃,張愔喚出穿著艷麗的關盼盼,為白居易表演舞蹈。關盼盼初見偶像白居易,心中頓時湧動出按捺不住的欣喜,就非常賣力地為偶像跳瞭一曲高雅的《霓裳羽衣舞》。後來有人用如下文字描述關盼盼當時的風姿:“盼盼身著紅色紗裙,猶仙女翩翩起舞,體態輕盈,忽如輕風吹拂,時隱時現,忽似紅玉雕像,靜中有動,令人心曠神怡。”看來盼盼果真是舞林高手,否則後人就不會如此不惜華麗辭藻大加贊美她瞭。一曲獨舞跳罷,大詩人白居易小聲問旁邊的張愔:“想不到你這窮鄉僻壤的地方,還藏有如此寶貝,這姑娘叫什麼名字?”張愔答:“此女是我所養的傢中舞伎,芳名關盼盼,大人若是喜歡,就請……”   還沒等張愔的話說完,白居易大叫一聲:“哎呀,莫非此女就是苦戀我的粉絲關盼盼不成?”張愔點頭稱是。白居易立刻找關盼盼套瓷,大贊其舞姿優美,如風中扶柳,讓人不禁上去攙扶之。  白居易不是一般人,那可是整日跟大唐藝術傢混在一起的大詩人,其對藝術的理解自有其不同凡響之處。白居易高度肯定瞭關盼盼的藝術成就,並提筆留詩以示鼓勵:“醉嬌勝不得,風裊牡丹花。”白老不愧是文學大傢,寥寥十字就將關盼盼的藝術特色概括得全面而飽滿。關盼盼得偶像如此禮遇,自然是受寵若驚,一個勁地點頭致謝。白居易臨行之時深情款款地對關盼盼說:“你要踏踏實實工作,老老實實做人,爭取做個德藝雙馨的藝人,將來為我大唐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關盼盼彎腰行禮,聆聽偶像諄諄教導,激動得語無倫次。  至此,白居易和關盼盼算是正式見瞭一次面,雙方在和諧融洽的氛圍中結束瞭交談。關盼盼有緣見到白居易,深以為榮。她覺得白老師雖然那麼有名,卻平易近人、通情達理。白老師在關盼盼心裡,那就是無法攀越的山峰,那就是人生指路的明燈,那就是頂禮膜拜的神像,那就是航行中的燈塔。相關閱讀推薦:揭秘:白居易是如何逼死唐代名妓關盼盼的?關盼盼是誰?唐朝美女名妓關盼盼生平簡介揭秘:歷史上白居易為何要作詩逼死名妓關盼盼揭秘:被白居易以詩逼死的美少婦是誰?白居易是哪個朝代的 香山居士詩王白居易簡介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淳厚善良的關盼盼萬萬沒想到,白老師貌似寬厚謙和的外表之下,居然隱藏著一顆狹隘之心,就是這顆狹隘的心將她逼上瞭絕路。幾年之後,徐州節度使張愔去世,傢中“豢養”姬妾改嫁的改嫁,自謀職業的自謀職業。關盼盼無處可去,就搬到張愔生前在郊區為她買下的別墅居住。因此地春夏季節燕子成群,整日唧唧啾啾,故稱為燕子樓。關盼盼搬到燕子樓後,宣佈告別娛樂圈,過著簡單樸素的隱居生活。  元和十四年(819年),一個叫張仲素的人拜望白居易的時候,帶去瞭關盼盼的消息。張仲素是張愔的老部下,故跟關盼盼很熟。白居易問張仲素:“盼盼還好吧?”張仲素答:“不好,張愔死後她就搬到燕子樓獨居瞭。”張仲素取出關盼盼在燕子樓寫的三首詩給白居易看:《燕子樓三首》其一:“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其二:“北邙松柏鎖愁煙,燕子樓中思悄然。自埋劍履歌塵散,紅袖香銷已十年。”其三:“適看鴻雁洛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瑤瑟玉簫無意緒,任從蛛網任從灰。”  關盼盼在詩中以無比沉痛的語氣懷念“死鬼”張愔:“當淚水模糊視線,我發現你已不見。你在他鄉還好嗎?可有淚水打濕雙眼。你在他鄉還好嗎?是否想過靠著我的雙肩。你那不再熟悉的笑容,對我可是一種敷衍。手中握著你的照片,我真的感到你很遙遠。雖然你曾經對發點脾氣,因為我愛你所以我不在意。老公老公我愛你,我的祝福保佑你,願你有個好身體,健康有力氣。老公老公我愛你,願你事事都如意……”  白居易讀罷,不禁感慨萬千。但他轉念又一想,既然你(關盼盼)在詩中表現得如此思念張愔,如此痛斷肝腸,既然你那麼愛他,為什麼不為他殉情?我給你指條光明大道,與其這樣茍且地活著,倒不如前去陪伴張愔,那樣也不枉你們相愛一場。想到這裡,白居易刷刷刷,回瞭三首詩給關盼盼。其一:“滿床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臥床。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隻為一人長。”其二:“鈿暈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著即潸然。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十一年。”其三:“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墓上來。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白居易覺得不過癮,又寫瞭一首七言絕句表明立場:“黃金不惜買娥眉,揀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作為具有極高社會知名度的大詩人,白居易用尖酸刻薄的語言刺激一個年輕寡婦,他的風度哪裡去瞭?而且,白居易跟關盼盼的關系也不是很熟,不過是點頭之交而已。就憑這個,他就敢幹涉人傢的傢事,詆毀人傢的人格,他到底憑的是什麼?難道就憑他是個詩人嗎?還是憑他是大唐的一個在職官員?都不是,也許白居易僅僅是憑著是關盼盼偶像的那麼一點點優越感而已。也許,這些刻薄之言是白居易酒醉之後的胡言亂語。也許是白居易情緒低落時發的邪火。不管怎麼說,他的做法對關盼盼刺激很大。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張仲素把白居易回復的四首詩帶回燕子樓。關盼盼聞聽偶像為自己獻詩,倍感欣喜,心想,白老師那麼大一個詩人,心中還想著我這樣的無名小卒,真是難得。熱血沸騰的關盼盼快速打開信箋,讀完詩後目瞪口呆,站立不穩。萬沒想到,一直尊敬的白居易老師,竟然在詩中挖苦自己是賤人。  想到自己為張愔守節,一直未嫁,獨居燕子樓,孤苦伶仃。而白老師哪裡知道這些隱情?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他就讓自己去陪伴那個死鬼,這哪裡還是我尊敬的白老師,簡直就是魔鬼。關盼盼痛不欲生,對張仲素說:“張愔生前對我很好,我一直無以為報。自從他死後,我無時無刻不在想著以死殉情。但我不能死,如果我死瞭。後人就會議論,說張愔人品有問題,自己死瞭不算,還拉個墊背的。那樣對他影響不好。”張仲素知道自己惹瞭大亂子,嚇得面無血色,沉默不語。  之後,關盼盼給白居易回瞭一首《和白公詩》解釋瞭自己的苦衷:“自守空樓斂恨眉,形同春後牡丹枝。舍人不會人深意,訝道泉臺不去隨。”關盼盼“含蓄”地對偽君子白居易抗議:“我的愛情你怎能懂?自從張愔離開後,你知道我有多痛苦?我一人獨坐燕子樓一隅,那些淒迷的歲月,一遍一遍浮上心頭。沒有張愔的日子,頭頂的天變得陰霾,心像斷瞭線的風箏,在無望的掙紮中落入波濤洶湧的海。沒有張愔的日子,雨如期來花如期開,我的季節卻四季紊亂。沒有張愔的日子,夜黑而靜,月掛著,星光閃爍。一顆流星劃過,將夜空裁剪成兩片。我在這片,我的男人在那片……”此時的關盼盼絕望至極,以此詩跟白居易斷絕關系。在此,想說說這個張仲素。此人也是吃飽瞭撐著沒事幹,偏偏去拜訪白居易,還把關盼盼的詩給白居易看,最後又把白居易的詆毀詩轉到關盼盼手中。要是追究法律責任,此人也是難逃其責。  經過白老師的“炮轟”,本來就身心疲憊的關盼盼萌生死意。她開始絕食,十天後餓死於燕子樓。臨終之時,關盼盼給白老師留下兩句詩:“兒童不識沖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是譴責,失望,決絕?還是蔑視?也許都有,也許都沒有。   白居易得知關盼盼去世的消息,深感自責。他解散府中歌妓和小蠻,給他們錢物讓其再就業。對於白居易這個人,筆者不做過多評說。關盼盼死後,很多文學名流寫詩紀念這位跟白居易“有染”的苦情女詩人。宋朝的某一天,大詩人蘇軾夜登燕子樓,曾作詩曰:“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清代著名歌妓王微也寫詩紀念這位同行:“羅衾自壘怯新涼,無寐偏憐夜未央。生死樓前十年事,砌蛩簾月細思量。”品讀至此,不禁為關盼盼這位女詩人扼腕嘆息。即使遇人不淑抑或交友不慎,也斷不可自輕性命。  可見文人也是多刻薄的,別人的話,有時候是萬萬不可輕信在意的。在關鍵的時候還是要有自己的見解,辨別是非,承擔是非,因為沒有人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白居易是如何逼死唐代名妓關盼盼的?

  白居易,眾所周知的唐代傑出大詩人。大傢敬佩他,銘記他,是因為他的著名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是因為他早期的諷喻詩,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會黑暗;是因為他與好友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因為他的詩平易通俗,相傳老嫗也能聽懂。  但白居易可敬可佩之餘,也可惡可憎,因為他是封建腐朽思想的衛道士,他是用筆、用詩殺死名妓關盼盼的兇手!這個大概知道的人就不多瞭。  欲知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讓我們將目光投向1200年前的大唐,讓我們來瞭解關盼盼,來看看白是怎樣自覺不自覺地制造這一慘案的。  話說唐代名妓關盼盼,貌美如花,精通詩律,後被尚書張愔相中收為愛妾。這張愔傢中原本妻妾成群,關盼盼雖與他年齡懸殊,倒也情投意合,十分恩愛。隻可惜造化弄人,好景不長,這段姻緣僅維系瞭兩年,張愔即病逝,歸葬洛陽。之後,張傢的一群妻妾紛紛作鳥獸散,自尋出路,各奔前程,唯有出身書香門第的關盼盼矢志為夫守節。她獨居在張愔為其所建的燕子樓中,身邊僅一老嫗陪伴,歷時十餘年不曾下得這燕子樓,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   燕子樓前有一彎清流,水邊種滿如煙的垂柳,春夏季節,常有雙雙對對的燕子穿柳而過,翩然飛至樓頭。憶往昔夫妻攜手,念今朝物在人去。“此恨綿綿無絕期”“日晚倦梳頭”。精通詩律的關盼盼,淒淒慘慘戚戚地寫下《燕子樓新詠》三首: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北邙松柏鎖愁煙,燕子樓中思悄然。  自埋劍履歌塵散,紅袖香銷已十年。  適看鴻雁洛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  瑤瑟玉簫無意緒,任從蛛網任從灰。  白居易,在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年)遠遊徐州時,曾受張愔之邀而訪張府,跟關盼盼有過一面之緣。當時關盼盼表演歌舞助興,白居易即席吟詩贊曰:“醉嬌勝不得,風裊牡丹花。”意思是說關盼盼的嬌艷情態無與倫比,隻有花中之王的牡丹才堪與她媲美。相關閱讀推薦:關盼盼是誰?唐朝美女名妓關盼盼生平簡介揭秘:歷史上白居易為何要作詩逼死名妓關盼盼揭秘:被白居易以詩逼死的美少婦是誰?白居易是哪個朝代的 香山居士詩王白居易簡介盤點古代的那些粉絲們:將白居易的詩刺刻在身上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此後十多年間,他們彼此再也沒有任何音訊聯絡。  至元和十四年(820年),曾在張愔手下任職多年的司勛員外郎張仲素去拜望白居易。他知道關盼盼曾與白居易有一宴之交,又傾慕白居易的詩才,於是帶去瞭關盼盼的詩作。白居易讀著關盼盼的詩,想起關盼盼曾經的嬌媚,瞭解瞭關盼盼的不幸之後,先是同情,有和詩一、二兩首為證:  滿窗明月滿簾霜,被冷殘燈拂臥床。  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隻為一人長。  鈿帶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起即潸然;  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一十年。  但接下來,白居易從封建禮教出發,又認為關盼盼不該僅是守節不嫁。第三首和詩“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墓上來。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已是在譏諷關盼盼,尚書走瞭這麼多年,白楊都可作柱瞭,你卻還茍活在世上,不該呀不該。 和詩三首之後,白居易更以絕句“黃金不惜買峨眉,揀得如花三四枝。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死不相隨”,嗔怪關盼盼不以死殉夫,對不起在她身上花瞭大價錢的主子。  張仲素返徐後,關盼盼看到瞭白居易的詩,也看到瞭白居易的殘忍,感到瞭世道的艱難,她委屈,她幽怨,她憤怒,她沒瞭生趣,她開始絕食。十天之後,關盼盼香消玉殞魂斷燕子樓,終於追隨夫君而去。白居易聞知關盼盼的死訊,意識到與自己的詩有著直接關系,他深深的內疚。於是,多方托人相助,使關盼盼的遺體安葬到張愔的墓側,算是他對關盼盼的一點補償,也借以解脫一些自己的愧疚之情。   在開放的唐朝,在“不拘禮法、不重貞潔”的唐朝,白居易竟然以詩逼死瞭這樣一位美貌多才、癡情重義的女子!也許,他並沒有存心讓關盼盼去死,他隻是在維護封建禮教,並以詩來表達這個觀點,所以他後來有所覺悟,有所彌補,但人死畢竟不能復生瞭,他不殺伯仁,伯仁也因他而死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誰是逼死長孫無忌的幕後黑手?

  長孫無忌,是唐初政治舞臺上的一個風雲人物。從李淵開創大唐,到李世民喋血宮門,再到李治順利接班,每一個關口都承載著長孫無忌的智慧、謀略和心血。長孫無忌對大唐可謂忠心耿耿,始終不渝;同樣,李唐前三任皇帝也對他代代禮遇,寵眷甚隆。李淵在位時,封其為齊國公,後徙趙國公;李世民臨死前,還對大臣們說“我有天下,無忌力也”;李治即位後,封其為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然而,到瞭顯慶四年(659),也就是李治當上皇帝的第十個年頭,長孫無忌卻因“謀反”罪被削職流放,三個月後被逼自縊身亡。一代名臣落得如此下場,既讓人扼腕,也催人深思。  關於長孫無忌之死,普遍認為是武則天及其黨羽下的毒手,原因是長孫無忌曾在唐高宗廢立皇後問題上得罪瞭武則天,武則天懷恨在心,便指使許敬宗構陷長孫無忌謀反,繼而伺機逼其自盡。這樣的觀點,看似合乎邏輯,其實不然。其一,長孫無忌是三朝元老,且是皇親國戚,武則天雖為皇後,但絕不可能輕易撼動這位人望極高的功臣元勛,更何況是許敬宗之流瞭;其二,長孫無忌死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到瞭顯慶五年(660),武則天因李治患病才開始代理國政。所以,武則天當時即使有殺長孫無忌之心,卻無殺長孫無忌之力。筆者認為,逼死長孫無忌的幕後黑手隻能是唐高宗李治。  作為唐太宗的第九子,李治除瞭嫡子這一優勢外,要能力沒能力,要才幹沒才幹,他能當上皇帝,全靠長孫無忌從中周旋。對於長孫無忌,對於這位有著一定血緣關系的親舅舅,對於這位把自己推上權力巔峰的第一功臣,究竟是什麼讓唐高宗迸發出殺機呢?讓筆者帶您穿越時空,夢回唐朝,再次梳理那段撲朔迷離的君臣糾葛。  唐高宗在位期間最大的政治事件,莫過於廢立皇後之爭。在這場政治風波中,產生瞭兩派針鋒相對政治勢力,即以許敬宗、李義府等人為代表的支持派,和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為代表的反對派。許敬宗、李義府等人雖然在政治上比較失意,但他們善於鉆營,見風使舵,看到唐高宗對武則天的眷戀之情,便投奔到武則天麾下,為武則天當皇後搖旗吶喊,充當嘍囉;而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是一批元老重臣,功勞大,根基深,從內心裡反對出身寒微、當過尼姑、且心狠手辣的女人母儀天下。兩派之間實力懸殊,勝敗很容易分曉,而當唐高宗這位急著娶老婆的皇帝鐵瞭心非要立武則天為皇後時,勝敗就已經註定。  唐高宗雖然比較懦弱,比較溫和,但在立武則天為皇後的問題上卻相當果決。在中國歷史上,向臣子行過賄的皇帝不多,宋真宗是一個,明代宗是一個,開此先河的恐怕就是唐高宗瞭。據《舊唐書》記載,“帝將立昭儀武氏為皇後,無忌屢言不可,帝乃密遣使賜無忌金銀寶器各一車、綾錦十車,以悅其意。”對此,《新唐書》也稱“帝欲立武昭儀為後,無忌固言不可。帝密以寶器錦帛十餘車賜之,又幸其第,擢三子皆朝散大夫”。接著,武則天趁熱打鐵,先是讓母親楊氏“自詣無忌宅,屢加祈請”,後又派禮部尚書許敬宗“屢申勸請”,希望通過懷柔政策買上通達皇後寶座的門票,結果卻遭到瞭長孫無忌的“厲色折之”。  在中國,有身份的人最註重的就是面子問題,就是招呼效應,當皇帝的更甚。銀子他收瞭,兒子也封官瞭,可長孫無忌就是不肯低下那棵倔強的頭顱,反而給前去辦事的人一副白眼。話傳到唐高宗那裡,他的臉往哪兒擱?他能不惱嗎?何況,娶誰當老婆,那是皇帝自己的事,長孫無忌這個當舅舅的是添的哪門子堵?與其說,長孫無忌的立場堅定得罪瞭武則天,還不如說他的不近人情深深地刺痛瞭唐高宗。唐高宗雖然老實,但他終究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他決定瞭的事,尤其是這種涉及到男女私情的問題上,誰出來反對都是螳臂當車。不久,也就是永徽六年(655)十月,唐高宗“竟不從無忌等言而立昭儀為皇後。”相關閱讀推薦:女皇帝武則天是怎麼對付長孫無忌李治為什麼要殺長孫無忌長孫無忌 為何享譽大唐開國第一功臣 長孫無忌與唐太宗關系之謎長孫無忌的妻子是誰?長孫無忌的妻子簡介長孫無忌的父親是誰,長孫無忌的父親簡介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唐高宗冊立武則天的那天,長孫無忌一夥人有沒有去喝喜酒,史籍中沒有記載;不過,唐高宗要和他們秋後算賬,則是必然的。無論是“皇後以無忌先受重賞而不助己,心甚銜之”(《舊唐書》),還是“後既立,以無忌受賜而不助己,銜之”(《新唐書》),但以武則天當時的能量,她也隻有暗地裡咬牙切齒瞭。然而,唐高宗疼老婆是出瞭大名的,武則天一撅嘴,他自然會出來打抱不平。褚遂良被數次降職,一貶再貶;韓瑗、來濟被貶到邊州,永遠不許進京;於志寧、柳爽被徹底免職;凡是與長孫無忌一起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的臣僚,大多被罷免或疏遠。這一大批元老級重臣,如果沒有唐高宗點頭授意,武則天能扳得動誰?  羽翼被一個個剪除瞭,長孫無忌見識到瞭唐高宗的面裡藏刀;冊立皇後成功瞭,唐高宗由此領略到瞭皇權的所向披靡。當皇帝這些年來,唐高宗一直生活的比較鬱悶,好多事情都是由長孫無忌替他操辦的,甚至連他頗為得意的“永徽之治”也被看作是“貞觀遺風”。一般情況下,性格懦弱的人,內心越發要強。唐高宗不願被唐太宗的光環所掩蓋,更不願處處掣肘於長孫無忌,年齡越大,那種朝綱獨斷的信念就越強烈,那種控制與反控制的矛盾就越突出,廢立皇後無疑是反映這種君臣矛盾的焦點。長孫無忌雖然成瞭光桿司令,但他在朝野的影響力仍是舉足輕重。唐高宗想挺起腰桿一言九鼎,必須要除掉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畢竟是長輩,是親人,唐高宗素以仁孝著稱,他不可能因為一些傢庭糾紛就狠下心來對親舅舅實施生殺大權。機會,總會是有的。在皇權專制制度下,誰要是沾上瞭“謀反”的邊,不論是皇親國戚,還是宗室王公,統統沒有好果子吃。何況,此時的長孫無忌已經遭到瞭唐高宗的厭惡。顯慶四年(659),中書令許敬宗為瞭迎合唐高宗,派人上奏稱“監察禦史李巢與無忌交通謀反”,朝野嘩然。對於這樁大案,唐高宗先是“驚”,繼而“泣”,可他既沒有找來長孫無忌當面對質,也沒有做任何的調查取證,就把親舅舅發配到瞭黔州。這種處置結果,隻能說明一個問題,即唐高宗內心已經默許瞭許敬宗的誣告。  長孫無忌“性通悟”,不難想到是誰下的黑手。為瞭大唐,長孫無忌嘔心瀝血瞭一輩子,如今落得這步田地,如此大的反差換瞭誰都可能一蹶不振。其實,當政治生命被無端扼殺的時候,長孫無忌這個政治人物就已經死瞭大半個瞭。三個月後,唐高宗派人復合此案,長孫無忌在袁公瑜等人的“暴訊”下被逼自縊,享年六十三歲。長孫無忌死後,朝中再也無人能與武則天抗衡,此後,武則天一步步染指權力,最後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大周,唐朝國祚一度中斷。唐高宗逼死長孫無忌,本想著就此獨掌大權,但最終卻被以武則天為首的新的政治勢力架空。這,恐怕是唐高宗在逼死長孫無忌時所沒有想到的。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東吳君主孫權為何逼死陸遜的深層次原因

  孫權和陸遜:陸遜(183—245),是三國時期的重要的人物,對三國的局勢發展起瞭重要的作用。但是學術界對陸遜的研究並不充分,多是從陸遜為將、為相的角度出發,分析陸遜的軍事、政治、法律才能,少數的幾篇文章研究瞭陸遜與江東政局的關系,其中田餘慶先生的兩篇文章《孫吳建國的道路》和《暨艷案及相關問題》,對陸遜與孫權的關系有簡單但非常重要的論述,王永平先生的《陸遜與孫權之關系及其政治悲劇之原因考證》對陸遜與孫權關系有較詳細的論述,朱子彥先生的《論陸遜》比較詳細的論述瞭陸遜的功績。本文試圖通過對前人研究成果的吸收,從陸遜與孫權的關系入手,揭示陸遜在陸氏宗族內部地位的變化,陸遜與孫權關系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思考孫權在穩定政局上所做的努力,陸遜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以期有助於加深對孫權政局的理解與認識,同時豐富陸遜的形象。  江東陸氏,“世江東大族”在江東有著重大的影響,在東漢末期,處於傢族族長地位的應該是陸遜的從祖陸康。陸康時任廬江太守,很有政績,陸遜因為少孤,得到瞭陸康的照顧,所以陸遜“隨從祖廬江太守康在官”,這時的陸氏仍然是強盛的。不過,在東漢末期的軍事鬥爭中,陸康與袁術結怨,袁術派遣孫堅的長子孫策攻打陸康,城破,陸康不久也病逝瞭。陸氏“宗族百餘人,遭離饑厄,死者將半”。本來興旺的陸氏,因此戰受到瞭極大的損失。而此時的陸遜,在戰前已被陸康派潛回瞭傢鄉吳郡,“康遣遜及親戚還吳”,並且,“遜年長於康子績數歲,為之綱紀門戶”。廬江之戰發生於公元194年,陸遜此時也不過十餘歲,而能夠得以為陸康綱紀門戶,可見陸遜的才能是很出眾的,亦可以說明回到吳郡的陸康這一支的成員中人才不多。  陸康這一支受廬江之難,損失慘重,但陸氏宗族本是吳郡吳人,根基部分並未被摧毀,是陸氏整個宗族勢力仍然強大的原因。不過,在封建的傢族制下,雖然陸康這一支受到瞭巨大的損害,但無疑仍然是陸氏的領袖。回到吳郡的陸氏成員中,陸績與陸遜是同樣主要的人物。陸績是陸康的少子,在封建傢族長下,有著陸氏嫡宗的身份,所以雖然陸績年幼,卻當之無愧地是陸氏宗族的代表者。而陸遜因為父親去世得早,並沒有大的傢庭背景,在傢族地位上,是不能和陸績相提並論的。在輩分上,陸績是陸遜的叔父,這兩層的關系,導致在陸氏宗族內部,陸績的地位要遠高於陸遜,陸遜隻能居於陸績之下,而這一狀況也是被江東人士所認可的。《三國志》記載:“孫策在吳,張昭、張纮、秦松為上賓,共論四海未泰,須當用武治而平之,績年少末坐,遙大聲言曰:‘昔管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車。孔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今論者不務道德懷取之術,而惟尚武,績雖童蒙,竊所未安也。’昭等異焉。”可見,陸績雖然年紀小,但是能夠參與到孫策的會議中,說明瞭陸氏在江東的地位高,亦可說明,陸績是陸氏的代表人物,且被孫策所承認。從陸績的言語又可知,陸績是不親和孫氏的。由於孫策對廬江的攻打,導致瞭陸康的死亡,作為陸康少子的陸績仇恨孫氏是很正常的。不過,陸氏和孫氏的關系很微妙,“孫堅與同郡大族陸氏,如前所述,無嫌隙亦少瓜葛”。二者的結怨隻是因為孫策對廬江的攻打,但當時的孫策也是聽命於袁術,所以在道理上,二者的仇恨有緩和的空間,剛剛占有江東的孫氏迫切的需要大族的支持,而陸氏宗族謀求發展自然也需要與孫氏聯合,孫陸之間有著互相合作的需要,這是孫策請陸績參加會議的原因。但是,陸績對孫氏的仇恨,導致孫陸的聯合隻能停留在表面的層次上,不可能十分融洽,這對雙方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陸績由於出身的原因,即不是嫡宗,父親又早逝,幾乎沒有背景可言,而陸遜的優勢在於,自己已經長大,能夠謀求自身發展,父親死後,長於陸康府,與陸康的關系非常親近,甚至曾綱紀陸康之門戶,在陸氏宗族的地位還是有一定的分量的。在陸績與孫權冷淡的情況下,此時的陸遜積極地參與到孫權的政權建設中,“孫權為將軍,遜年二十一,始仕幕府,歷東西曹令史,出為海昌屯田都尉,並領縣事”。這是《三國志》中所記載的陸遜前期的從政情況,雖然陸遜的官職並不高,但可見其態度至少是溫和的。陸遜此時最主要的突破是借著鎮壓會稽山賊潘臨的機會,得到瞭招兵的權利,“部曲已有二千餘人”,有瞭軍事上的地位。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孫權妹妹為何要為劉備殉情? 孫權妹妹結局孫權的妻子是誰?三國梟雄孫權的妻子兒女介紹三國孫權父親孫堅簡介 烏程侯孫堅的一生經歷孫策怎麼死的? 孫策之死是孫權一手策劃的嗎陸遜簡介 三國時期東吳名將大都督陸遜生平孫權為何愛偷窺?接連偷窺呂蒙陸遜等人起臥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陸遜的積極態度,無疑會令孫權重視,也會令陸氏宗族重視。曾經為陸康綱紀門戶的陸遜,很容易被陸氏宗族所認可。在陸績不能帶領宗族走向繁榮的情況下,陸遜則是很好的宗族領袖繼承者。  孫權經過對東吳地區初步穩定後,更進一步的深化發展是其目標,在江東大族政治的影響下,若想加大發展,加強與大族的合作是孫權的必然選擇,陸氏作為世代大族,在江東有著重要的影響力,與陸氏的進一步聯合是孫權迫切需要的。“孫權出於使其政權逐步江東化的需要,非借重吳會大族特別是吳郡顧、陸不可。就陸氏而言,在陸績身上,轉圜的餘地是不存在的。所以隻有在陸績之外,另找他人。而陸遜終於被孫權認識到是合適人選”。但是,孫權要想聯合陸遜,表現的不能太過分。孫權看重陸遜,一是陸遜的才華,二則是陸遜背後的陸氏宗族,其中,宗族的原因會更大一些。孫權需要的是一個能夠得到陸氏宗族承認的,得到江東大族認可的陸遜,孫權必須小心謹慎地拉近與陸遜的關系,不破壞陸遜在江東士族中的形象,不給他人以道德指責的借口。同理,陸遜亦知陸氏宗族才是自己最堅強的後盾,隻有得到陸氏宗族的支持,他才能展現自己,所以此時的陸遜也不能和孫權聯系得太過密切。  阻礙在兩人間的道德因素,正是時任陸氏宗族領袖的陸績,陸氏世為大族,傢風嚴謹,少孤的陸遜又曾得到陸康的庇護,由於這兩方面的原因,陸遜若與孫權交往過密,在陸氏宗族內部則會受到指責,從而得不到陸氏宗族的支持,得不到宗族支持的陸遜對於孫權來講顯然用處不大,因此陸遜不能跨越陸績,向孫權過分的示好。陸績本身對孫氏不滿,孫權出於政局穩定的需要,並未對陸績采取行動,但是出於政權深入發展的需要,進一步聯合陸氏是孫權必須的選擇,而為瞭聯合陸氏,排擠陸績,令陸遜成為陸氏的代表,是孫權必須要做的。

長孫無忌之死:誰是逼死長孫無忌的幕後黑手?

  導讀:長孫無忌,是唐初政治舞臺上的一個風雲人物。從李淵開創大唐,到李世民喋血宮門,再到李治順利接班,每一個關口都承載著長孫無忌的智慧、謀略和心血。長孫無忌對大唐可謂忠心耿耿,始終不渝;同樣,李唐前三任皇帝也對他代代禮遇,寵眷甚隆。李淵在位時,封其為齊國公,後徙趙國公;李世民臨死前,還對大臣們說“我有天下,無忌力也”;李治即位後,封其為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然而,到瞭顯慶四年(659),也就是李治當上皇帝的第十個年頭,長孫無忌卻因“謀反”罪被削職流放,三個月後被逼自縊身亡。一代名臣落得如此下場,既讓人扼腕,也催人深思。  關於長孫無忌之死,普遍認為是武則天及其黨羽下的毒手,原因是長孫無忌曾在唐高宗廢立皇後問題上得罪瞭武則天,武則天懷恨在心,便指使許敬宗構陷長孫無忌謀反,繼而伺機逼其自盡。這樣的觀點,看似合乎邏輯,其實不然。其一,長孫無忌是三朝元老,且是皇親國戚,武則天雖為皇後,但絕不可能輕易撼動這位人望極高的功臣元勛,更何況是許敬宗之流瞭;其二,長孫無忌死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到瞭顯慶五年(660),武則天因李治患病才開始代理國政。所以,武則天當時即使有殺長孫無忌之心,卻無殺長孫無忌之力。筆者認為,逼死長孫無忌的幕後黑手隻能是唐高宗李治。  作為唐太宗的第九子,李治除瞭嫡子這一優勢外,要能力沒能力,要才幹沒才幹,他能當上皇帝,全靠長孫無忌從中周旋。對於長孫無忌,對於這位有著一定血緣關系的親舅舅,對於這位把自己推上權力巔峰的第一功臣,究竟是什麼讓唐高宗迸發出殺機呢?讓筆者帶您穿越時空,夢回唐朝,再次梳理那段撲朔迷離的君臣糾葛。   唐高宗在位期間最大的政治事件,莫過於廢立皇後之爭。在這場政治風波中,產生瞭兩派針鋒相對政治勢力,即以許敬宗、李義府等人為代表的支持派,和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為代表的反對派。許敬宗、李義府等人雖然在政治上比較失意,但他們善於鉆營,見風使舵,看到唐高宗對武則天的眷戀之情,便投奔到武則天麾下,為武則天當皇後搖旗吶喊,充當嘍囉;而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是一批元老重臣,功勞大,根基深,從內心裡反對出身寒微、當過尼姑、且心狠手辣的女人母儀天下。兩派之間實力懸殊,勝敗很容易分曉,而當唐高宗這位急著娶老婆的皇帝鐵瞭心非要立武則天為皇後時,勝敗就已經註定。相關閱讀推薦:高陽公主自編“性騷擾”大案與長孫無忌之死!長孫無忌的下場 唐高宗李治為何會殺親舅舅長孫無忌簡介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長孫無忌生平長孫無忌的妻子和兒子是誰?長孫無忌的下場長孫無忌的父親是誰,長孫無忌的父親簡介長孫無忌的兒子列表:長孫無忌有幾個孩子?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唐高宗雖然比較懦弱,比較溫和,但在立武則天為皇後的問題上卻相當果決。在中國歷史上,向臣子行過賄的皇帝不多,宋真宗是一個,明代宗是一個,開此先河的恐怕就是唐高宗瞭。據《舊唐書》記載,“帝將立昭儀武氏為皇後,無忌屢言不可,帝乃密遣使賜無忌金銀寶器各一車、綾錦十車,以悅其意。”對此,《新唐書》也稱“帝欲立武昭儀為後,無忌固言不可。帝密以寶器錦帛十餘車賜之,又幸其第,擢三子皆朝散大夫”。接著,武則天趁熱打鐵,先是讓母親楊氏“自詣無忌宅,屢加祈請”,後又派禮部尚書許敬宗“屢申勸請”,希望通過懷柔政策買上通達皇後寶座的門票,結果卻遭到瞭長孫無忌的“厲色折之”。  在中國,有身份的人最註重的就是面子問題,就是招呼效應,當皇帝的更甚。銀子他收瞭,兒子也封官瞭,可長孫無忌就是不肯低下那棵倔強的頭顱,反而給前去辦事的人一副白眼。話傳到唐高宗那裡,他的臉往哪兒擱?他能不惱嗎?何況,娶誰當老婆,那是皇帝自己的事,長孫無忌這個當舅舅的是添的哪門子堵?與其說,長孫無忌的立場堅定得罪瞭武則天,還不如說他的不近人情深深地刺痛瞭唐高宗。唐高宗雖然老實,但他終究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他決定瞭的事,尤其是這種涉及到男女私情的問題上,誰出來反對都是螳臂當車。不久,也就是永徽六年(655)十月,唐高宗“竟不從無忌等言而立昭儀為皇後。”  唐高宗冊立武則天的那天,長孫無忌一夥人有沒有去喝喜酒,史籍中沒有記載;不過,唐高宗要和他們秋後算賬,則是必然的。無論是“皇後以無忌先受重賞而不助己,心甚銜之”(《舊唐書》),還是“後既立,以無忌受賜而不助己,銜之”(《新唐書》),但以武則天當時的能量,她也隻有暗地裡咬牙切齒瞭。然而,唐高宗疼老婆是出瞭大名的,武則天一撅嘴,他自然會出來打抱不平。褚遂良被數次降職,一貶再貶;韓瑗、來濟被貶到邊州,永遠不許進京;於志寧、柳爽被徹底免職;凡是與長孫無忌一起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的臣僚,大多被罷免或疏遠。這一大批元老級重臣,如果沒有唐高宗點頭授意,武則天能扳得動誰?   羽翼被一個個剪除瞭,長孫無忌見識到瞭唐高宗的面裡藏刀;冊立皇後成功瞭,唐高宗由此領略到瞭皇權的所向披靡。當皇帝這些年來,唐高宗一直生活的比較鬱悶,好多事情都是由長孫無忌替他操辦的,甚至連他頗為得意的“永徽之治”也被看作是“貞觀遺風”。一般情況下,性格懦弱的人,內心越發要強。唐高宗不願被唐太宗的光環所掩蓋,更不願處處掣肘於長孫無忌,年齡越大,那種朝綱獨斷的信念就越強烈,那種控制與反控制的矛盾就越突出,廢立皇後無疑是反映這種君臣矛盾的焦點。長孫無忌雖然成瞭光桿司令,但他在朝野的影響力仍是舉足輕重。唐高宗想挺起腰桿一言九鼎,必須要除掉長孫無忌。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長孫無忌畢竟是長輩,是親人,唐高宗素以仁孝著稱,他不可能因為一些傢庭糾紛就狠下心來對親舅舅實施生殺大權。機會,總會是有的。在皇權專制制度下,誰要是沾上瞭“謀反”的邊,不論是皇親國戚,還是宗室王公,統統沒有好果子吃。何況,此時的長孫無忌已經遭到瞭唐高宗的厭惡。顯慶四年(659),中書令許敬宗為瞭迎合唐高宗,派人上奏稱“監察禦史李巢與無忌交通謀反”,朝野嘩然。對於這樁大案,唐高宗先是“驚”,繼而“泣”,可他既沒有找來長孫無忌當面對質,也沒有做任何的調查取證,就把親舅舅發配到瞭黔州。這種處置結果,隻能說明一個問題,即唐高宗內心已經默許瞭許敬宗的誣告。  長孫無忌“性通悟”,不難想到是誰下的黑手。為瞭大唐,長孫無忌嘔心瀝血瞭一輩子,如今落得這步田地,如此大的反差換瞭誰都可能一蹶不振。其實,當政治生命被無端扼殺的時候,長孫無忌這個政治人物就已經死瞭大半個瞭。三個月後,唐高宗派人復合此案,長孫無忌在袁公瑜等人的“暴訊”下被逼自縊,享年六十三歲。長孫無忌死後,朝中再也無人能與武則天抗衡,此後,武則天一步步染指權力,最後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大周,唐朝國祚一度中斷。唐高宗逼死長孫無忌,本想著就此獨掌大權,但最終卻被以武則天為首的新的政治勢力架空。這,恐怕是唐高宗在逼死長孫無忌時所沒有想到的。 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盤點清代五位皇後離奇死亡之謎:雍正逼死親母?

  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一說1616年建立,1644年起為全國性政權),又稱大清,簡稱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是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最後一頁,在268年的漫長歲月中,先後有十二位皇帝統治著這個泱泱大國。同時,在這12為天子身後也存在著12位才貌雙全的女人——大清皇後。   清朝是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最後一頁。在二百多年的漫長歲月中,清朝既為中華民族做出瞭超越前人的重大貢獻,也為中華民族留下瞭大量的失敗與屈辱的辛酸記錄。無論是一代聖君康熙帝,還是短命的同治帝,都對它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清朝十二位皇帝,他們以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所和人生軌跡,躍上歷史舞臺,主宰著大清這個泱泱大國的命運。同時在清朝十二帝中,自努爾哈赤起共產生瞭28位皇後。其中努爾哈赤有皇後二,皇太極有皇後二,順治帝有皇後四,康熙帝有皇後四,雍正帝有皇後二,乾隆帝有皇後三,嘉慶帝有皇後二,道光帝有皇後四,咸豐帝有皇後三,同治、光緒兩帝各有皇後一。雖然他們在位時間不同,有的長達六十多年,有的僅僅幾年,但他們的影響都不可忽視。  清代皇帝的後妃雖然有太監和宮女整天伺候著,但終日禁錮在深宮之中,大多過得並不幸福,尤其身為一國之母的正宮皇後,看似地位很高,但上面還有太後,加上皇帝妃嬪成群,處理不好各方面的關系,動輒得咎,被皇帝廢除甚至處死,都是有極可能的。其中有五位正宮皇後的死,仍然迷霧重重,迄無定論。  一是入關第一帝——順治皇帝的第一位皇後博爾濟吉特氏  順治的第一位皇後博爾濟吉特氏,是順治皇帝生母孝莊文皇後的親侄女,與順治皇帝是典型的姑舅成親,順當皇帝對他的這位表妹一開始就不看好,但母親孝莊和攝政王多爾滾從穩定後方的大局出發,都主張他迎取出自蒙古科爾沁的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後。順治八年(1651)八月十三日,順治與表妹在紫錦城舉行瞭結婚大典。   但僅僅兩年,16歲的順治皇帝就提出廢除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雖然群臣激烈反對,但最終也沒有扭過桀驁不遜的順治皇帝,皇後博爾濟吉特氏被廢除,降為靜妃,改居側宮。皇後被廢除的原因,用順治帝自己的話說,一是她嫉妒心太強並且心腸狠毒,看到比自己漂亮的妃嬪,就非常憎恨,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二是非常奢侈,吃飯的用具必須是金制的,穿戴所用的金銀首飾也特別講究。  後來這位被廢的皇後怎麼死的,埋在什麼地方,都沒有人知曉。順治皇帝的後妃都葬在瞭清東陵,且都有姓名記錄,但唯獨沒有這位廢後。也有人說她被降為靜妃後,被趕回瞭娘傢,並且當時已經懷孕,後來還生瞭一個男孩。是否果真如此,則隻有天知道瞭。  說來也怪,後來所立的皇後——孝惠皇後,卻是廢後的親侄女,而且順治的兩位妃子——悼妃和淑惠妃,分別是廢後博爾濟吉特氏的堂姐妹和孝惠皇後的親姐妹,清朝初期皇帝的婚姻關系就是這麼亂。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五許夫傢而未果卻終成皇後的神奇女子是誰哪位皇帝的傢族因自相殘殺而滅族?秦始皇後代下落李隆基發動政變如何誅殺韋皇後? 韋後怎麼死的揭秘:歷史上哪個朝代選皇後要先由太監驗正身?揭秘:明朝歷史上一位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的皇後分頁:1/13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二是雍正皇帝的生母烏雅氏  雍正皇帝的生母烏雅氏自幼入宮,服侍康熙皇帝,生育雍正後,被封為德嬪,後來又晉升為德妃。其實康熙皇帝生前,她是沒有當過皇後的,康熙皇帝死後,兒子當瞭皇帝,她就被尊為皇太後,這也是清朝的慣例。  但就在康熙死後半年時間,被尊為皇太後不久的烏雅氏也去世瞭。《清會典事例》說她的死因是“哀慟過甚,體常違豫,及送梓宮至陵,事畢回京,積哀莫解”,也就是說她是因為康熙去世哀傷過度而死。  但據傳說,這位烏雅氏不是正常死亡,而是自己撞死的。因為雍正繼位後,與自己的同母兄弟、康熙皇帝的十四子允禵關系搞得很僵,被奪去兵權的允禵從西北被召回京後,烏雅氏想見自己的小兒子一面,雍正皇帝不但不答應,還非常生氣,皇太後就氣得撞在鐵柱子上而死。   雍正上臺後,對兄弟們大開殺戒,眾兄弟被殺戮的殺戮,圈禁的圈禁,眾兄弟的黨羽們便多方造謠,說雍正殺子屠兄、弒君鴆母。至於他的母親“撞柱而死”,是別人給他造的謠,還是確實有其事,也隻能永遠是一個謎瞭。分頁:2/13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三是道光皇帝的第三位皇後、咸豐皇帝的生母孝全成皇後  孝全成皇後鈕祜祿氏,是繼道光皇帝的兩位皇後——孝穆成皇後和孝慎成皇後死後確立的第三位皇後,她比道光皇帝小26歲,是乾清門二等侍衛、一等男(爵位)頤齡的女兒。據說她跟隨父親在蘇州長大,非常聰明,曾模仿七巧板,用木塊制作並排成“六和同春”四字,作為宮中新年的玩具,且宮中過節時的蘇造糕、蘇造醬等,也都是因她親自仿制而得名。她被確立為皇後之後,也極受道光皇帝的寵愛。但道光二十年(1840)正月十一日,皇後鈕祜祿氏卻突然死亡,年僅33歲。  對她的死也是眾說紛紜,有一種傳說稱,她為瞭讓自己的兒子奕詝——即後來的咸豐皇帝將來能夠繼承大統,就在自己的宮中擺下毒魚宴,想把別的皇子一塊毒死,為兒子繼承帝位掃清障礙。奕詝比較忠厚,不忍心兄弟們被害,就暗示他們也不要吃魚,孝全的陰謀沒能得逞。陰謀敗露後,皇太後大怒,賜她立即自盡。孝全皇後死時還很年輕,死得又比較突然,野史中所傳也許並非空穴來風。 分頁:3/13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四是與慈禧一同垂簾聽政的慈安皇太後  慈安是咸豐皇帝的第二位皇後,第一位皇後是孝德皇後薩克達氏,實際這位薩克達氏一天皇後也沒有當過,她是於道光二十七年二月,由道光皇帝指配給皇四子奕詝為嫡福晉的,可惜她紅顏薄命,婚後一年就死瞭,一個月之後,奕詝登基,就是咸豐皇帝,第二天就追封她為孝德皇後。  慈安於咸豐二年(1852)二月被封為貞嬪,五月晉升為貞貴妃,十月被立為皇後,當時才16歲。咸豐十一年十月,咸豐帝死在熱河避暑山莊,年僅六歲的同治皇帝即位,她和懿貴妃那拉氏同時被尊封為皇太後,因為二人分別居於東宮的鐘粹宮和西宮的儲秀宮,所以被稱為慈安東太後和慈禧西太後。  咸豐皇帝死後,兩位太後聯合在京的小叔子——恭親王奕發動辛酉政變,打敗瞭顧命八大臣,開始瞭兩宮皇太後的垂簾聽政。當瞭十三年皇帝、年僅19歲的同治帝死後,慈禧讓年僅3歲的載湉繼承帝位,這就是光緒皇帝,慈安和慈禧兩位太後開始二度垂簾。光緒七年(1881)三月十一日,正當盛年的慈安太後猝死於鐘粹宮,終年45歲。

李賢是怎麼死的?章懷太子為何被武則天逼死?

  李賢怎麼死的?李賢,唐高宗與武則天的第二子,哥哥李弘死後被立為太子,但是李賢也難逃李弘的厄運,年僅三十便去世。李賢與武則天又有什麼恩怨呢?  李賢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第二個兒子,舊唐書記載李賢是早產兒,有人認為李賢不是武則天的親兒子,他是李治和武則天的嫂子韓國夫人生的,因此難免被殺的厄運。章懷太子李賢真的不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嗎?  據《舊唐書·高宗紀上》記載,永徽五年(655)十二月十七日武則天生李賢於去昭陵的路上,是早產。由於武則天在上年年初生下瞭李弘,此後又生過一女,即被她親手扼殺的長女,在兩個年頭裡生三個孩子,況且李賢為不足月早產,又是數九寒天在路上,所以那個在拜謁昭陵路上所生的不足月孩子,可能並未活下來。  《舊唐書·章懷太子賢傳》記有當時官人私下裡的傳說:“賢是後姊韓國夫人所生,賢亦自疑懼。”作為替身的李賢,原來是武則天姐姐韓國夫人之子。李賢和武則天長子李弘差兩歲,但他們之間還有那個被武則天殺死的小公主,無論如何兩年不可能生三個孩子。有人認為當時韓國夫人正受寵,武則天為奪權就認下瞭李賢。   韓國夫人早年守寡,因武則天而人宮,得幸於高宗,如果武則天小產孩子死瞭,正巧這前後韓國夫人也臨盆生子,那麼悄悄地抱來私生子頂替,也是可能的。李賢問世僅一個月,父皇就給他封王,急急忙忙要確定小孩的身份地位,也側有什麼緣故。  武則天起初不會反對這種安排,多一個兒子隻會使她在後宮的地位更加優越,當李賢成年後,武則天越來越不放心這位非己所生的兒子,對立他為太子,就顯得很勉強。當李賢知道瞭自己出生的秘密,他自然難免被廢、被殺的結局。  關於這點在史料上並沒有真正記載,在史料上都記載著武則天疼愛子女的紀錄,但是唯獨沒有留下對於李賢得紀錄,因此被認為章懷太子李賢有可能不是武則天所生。相關閱讀推薦:李弘是怎麼死的?武則天的長子為何英年早逝?武則天女兒怎麼死的?武則天有沒有借弒女爭寵武則天與狄仁傑 一代女皇武則天暗戀名相狄仁傑武則天為何改國號為周?揭秘武則天國號的由來

盤點清代五位皇後離奇死亡之謎:雍正逼死親母?

  清代皇帝的後妃雖然有太監和宮女整天伺候著,但終日禁錮在深宮之中,大多過得並不幸福,尤其身為一國之母的正宮皇後,看似地位很高,但上面還有太後,加上皇帝妃嬪成群,處理不好各方面的關系,動輒得咎,被皇帝廢除甚至處死,都是有極可能的。其中有五位正宮皇後的死,仍然迷霧重重,迄無定論。  一是入關第一帝——順治皇帝的第一位皇後博爾濟吉特氏  順治的第一位皇後博爾濟吉特氏,是順治皇帝生母孝莊文皇後的親侄女,與順治皇帝是典型的姑舅成親,順當皇帝對他的這位表妹一開始就不看好,但母親孝莊和攝政王多爾滾從穩定後方的大局出發,都主張他迎取出自蒙古科爾沁的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後。順治八年(1651)八月十三日,順治與表妹在紫錦城舉行瞭結婚大典。  但僅僅兩年,16歲的順治皇帝就提出廢除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雖然群臣激烈反對,但最終也沒有扭過桀驁不遜的順治皇帝,皇後博爾濟吉特氏被廢除,降為靜妃,改居側宮。皇後被廢除的原因,用順治帝自己的話說,一是她嫉妒心太強並且心腸狠毒,看到比自己漂亮的妃嬪,就非常憎恨,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二是非常奢侈,吃飯的用具必須是金制的,穿戴所用的金銀首飾也特別講究。   後來這位被廢的皇後怎麼死的,埋在什麼地方,都沒有人知曉。順治皇帝的後妃都葬在瞭清東陵,且都有姓名記錄,但唯獨沒有這位廢後。也有人說她被降為靜妃後,被趕回瞭娘傢,並且當時已經懷孕,後來還生瞭一個男孩。是否果真如此,則隻有天知道瞭。  說來也怪,後來所立的皇後——孝惠皇後,卻是廢後的親侄女,而且順治的兩位妃子——悼妃和淑惠妃,分別是廢後博爾濟吉特氏的堂姐妹和孝惠皇後的親姐妹,清朝初期皇帝的婚姻關系就是這麼亂。相關閱讀推薦:雍正為何要殺死親生母親烏雅氏? 雍正生母暴斃案清朝皇後列表:清朝歷代皇帝都有幾位皇後?清朝共有幾位姓鈕祜祿的皇後?清朝皇後列表清朝皇後服飾 清朝皇太後皇後禮服介紹【圖文】清朝皇後畫像 盤點畫中的15位絕色皇後(圖文)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二是雍正皇帝的生母烏雅氏  雍正皇帝的生母烏雅氏自幼入宮,服侍康熙皇帝,生育雍正後,被封為德嬪,後來又晉升為德妃。其實康熙皇帝生前,她是沒有當過皇後的,康熙皇帝死後,兒子當瞭皇帝,她就被尊為皇太後,這也是清朝的慣例。  但就在康熙死後半年時間,被尊為皇太後不久的烏雅氏也去世瞭。《清會典事例》說她的死因是“哀慟過甚,體常違豫,及送梓宮至陵,事畢回京,積哀莫解”,也就是說她是因為康熙去世哀傷過度而死。  但據傳說,這位烏雅氏不是正常死亡,而是自己撞死的。因為雍正繼位後,與自己的同母兄弟、康熙皇帝的十四子允禵關系搞得很僵,被奪去兵權的允禵從西北被召回京後,烏雅氏想見自己的小兒子一面,雍正皇帝不但不答應,還非常生氣,皇太後就氣得撞在鐵柱子上而死。  雍正上臺後,對兄弟們大開殺戒,眾兄弟被殺戮的殺戮,圈禁的圈禁,眾兄弟的黨羽們便多方造謠,說雍正殺子屠兄、弒君鴆母。至於他的母親“撞柱而死”,是別人給他造的謠,還是確實有其事,也隻能永遠是一個謎瞭。   三是道光皇帝的第三位皇後、咸豐皇帝的生母孝全成皇後  孝全成皇後鈕祜祿氏,是繼道光皇帝的兩位皇後——孝穆成皇後和孝慎成皇後死後確立的第三位皇後,她比道光皇帝小26歲,是乾清門二等侍衛、一等男(爵位)頤齡的女兒。據說她跟隨父親在蘇州長大,非常聰明,曾模仿七巧板,用木塊制作並排成“六和同春”四字,作為宮中新年的玩具,且宮中過節時的蘇造糕、蘇造醬等,也都是因她親自仿制而得名。她被確立為皇後之後,也極受道光皇帝的寵愛。但道光二十年(1840)正月十一日,皇後鈕祜祿氏卻突然死亡,年僅33歲。  對她的死也是眾說紛紜,有一種傳說稱,她為瞭讓自己的兒子奕詝——即後來的咸豐皇帝將來能夠繼承大統,就在自己的宮中擺下毒魚宴,想把別的皇子一塊毒死,為兒子繼承帝位掃清障礙。奕詝比較忠厚,不忍心兄弟們被害,就暗示他們也不要吃魚,孝全的陰謀沒能得逞。陰謀敗露後,皇太後大怒,賜她立即自盡。孝全皇後死時還很年輕,死得又比較突然,野史中所傳也許並非空穴來風。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四是與慈禧一同垂簾聽政的慈安皇太後  慈安是咸豐皇帝的第二位皇後,第一位皇後是孝德皇後薩克達氏,實際這位薩克達氏一天皇後也沒有當過,她是於道光二十七年二月,由道光皇帝指配給皇四子奕詝為嫡福晉的,可惜她紅顏薄命,婚後一年就死瞭,一個月之後,奕詝登基,就是咸豐皇帝,第二天就追封她為孝德皇後。  慈安於咸豐二年(1852)二月被封為貞嬪,五月晉升為貞貴妃,十月被立為皇後,當時才16歲。咸豐十一年十月,咸豐帝死在熱河避暑山莊,年僅六歲的同治皇帝即位,她和懿貴妃那拉氏同時被尊封為皇太後,因為二人分別居於東宮的鐘粹宮和西宮的儲秀宮,所以被稱為慈安東太後和慈禧西太後。  咸豐皇帝死後,兩位太後聯合在京的小叔子——恭親王奕發動辛酉政變,打敗瞭顧命八大臣,開始瞭兩宮皇太後的垂簾聽政。當瞭十三年皇帝、年僅19歲的同治帝死後,慈禧讓年僅3歲的載湉繼承帝位,這就是光緒皇帝,慈安和慈禧兩位太後開始二度垂簾。光緒七年(1881)三月十一日,正當盛年的慈安太後猝死於鐘粹宮,終年4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