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野戰軍

新開嶺戰役:東北野戰軍全殲“千裡駒師”25師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10月至11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東北民主聯軍在安東省(今遼寧省、吉林省各一部)寬甸以西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圍殲戰。   東北國民黨軍利用休戰時機加緊增調和整補部隊,到9月底已有正規軍第93、第13、第52、第60、第71軍以及新編第1軍、新編第6軍,共計7個軍25萬人,連同地方團隊共約40萬人。但由於占地廣,戰線長,仍無力發起全面進攻。10月,國民黨軍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實施“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以部分兵力於松花江以南監視北滿我軍,集中主力進攻我南滿解放區,企圖首先控制南滿,切斷我東北與華北的聯系,爾後全力進攻北滿,以達占領全東北之目的。   10月初,敵開始對南滿解放區發動進攻,至10月中旬,先後占我柳河、金川、輝南、清原、山城鎮、興京,打通瞭沈吉路。接著,集中8個師,10萬餘人的兵力,分左、中、右3路,由新賓、本溪、營口一線向安東(今丹東)、通化地區發動寬大正面的進攻:左路以新1軍、第52軍各1個師,由興京、柳河、金川向通化進犯;中路以第52軍的第2師、第25師,後又增加第71軍1個師,由本溪分兩股向南滿軍區領導機關所在地安東進犯;右路以新6軍2個師、第60軍1個師由海城進犯莊河,並迂回安東。企圖將南滿我軍主力壓縮、殲滅於鳳城、安東地區。   為打破國民黨軍的進攻,民主聯軍遼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肖華,根據民主聯軍總部集中兵力打運動戰,尋找小股分散之敵予以各個殲滅的指示,決心誘敵深入,必要時主動撤出安東,侍敵分散後,集中兵力尋機殲滅國民黨軍一路或一部。為此,以第3、?縱隊主力隱蔽集結於通化以西地區待機,並揚言轉兵安東,誘左路敵軍放膽進犯通化,伺機加以攻殲。   其時,左路國民黨軍為鞏固興京、金川一線已占地區,停滯不前;而中路國民黨軍以第52軍第2師及第25師第75團沿安(東)沈(陽)線進攻民主聯軍遼東軍區所在地安東;以第25師主力沿小市、田師付指向寬甸,迂回安東翼側,22日抵堿廠、草河口等地區,嚴重威脅遼東軍區後方。遼東軍區部隊遂即改變部署,以第3縱隊和第4縱隊第10師、第11師第32團及遼南軍區獨立第1師,分別實行運動防禦,阻擊左右兩路國民黨軍,遲滯其前進,爭取時間,掩護主力集中和軍區機關及後方轉移;而以第4縱隊第12師第35團沿安沈線阻擊第2師第75團,以第11師和第12師主力隱蔽集結在安沈線以東賽馬地區,準備視機殲滅第52軍一部。   第25師於23日攻占賽馬後,留2個營守備,主力繼續向鳳城前進。民主聯軍第4縱隊為遲滯第25師的進攻,即集中第11、第12師於25日黃昏奪回賽馬,促使第25師回援,保障瞭留駐安東的遼東軍區後方機關的安全轉移。26日,第52軍、新6軍各一部占領安東。第52軍的第25師在其駐賽馬集的後衛遭我襲擊的情況下,被迫由鳳城回師賽馬集。28日,第25師在重占賽馬集後,轉向寬甸方向攻擊前進。第4縱隊利用該師恃強冒進的弱點,以第11師與其保持接觸,誘其深入,以主力秘密集結於新開嶺地區,待機殲滅之。30日晚,第25師全部進入新開嶺以東、靉陽邊門(今靉陽)以西之狹長谷地。我先敵到達新開嶺之第4縱隊主力已占領有利地形,完成攻擊部署。31日拂曉,第4縱隊以8個團的兵力,從正面發起攻擊,但我軍由於在戰術部署上兵力、火力不夠集中,敵又控制瞭戰場制高點老爺嶺,攻勢一度受挫。11月1日,第4縱隊各師改變戰術,由側翼迂回攻擊,當晚即攻占谷地周圍各重要高地。2日拂曉,形成對第25師的袋形包圍。此時,國民黨軍3個師分路馳援,情況緊急。第4縱隊遂將預備隊投入戰鬥,全力奮戰,集中炮兵支援第10師迅速攻占第25師主要制高點老爺嶺,使其全師陷入混亂,全線崩潰,被我軍壓縮於河套內。戰至中午,素能征慣戰的“千裡駒”——國民黨軍第52軍第25師全部被殲。

魯南戰役:華東野戰軍首次殲滅敵機械化部隊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1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在山東省南部地區對國民黨軍發動的進攻戰役。   宿北戰役後,正由魯南嶧縣向臨沂進攻的國民黨軍整編第26師附第1快速縱隊,於1946年12月下旬,在臨沂西南的向城、卡莊(今蒼山)、長城一線暫時轉入防禦。人民解放軍山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遵照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關於集中主力殲滅魯南之敵,並相機收復嶧縣、棗莊、臺兒莊以及首先攻殲魯南國民黨軍主力整編第26師的指示,決定以第8、第9、第10師及第4師1個團、濱海警備旅共12個團組成右縱隊;以第1縱隊、第1師共15個團組成左縱隊,向整編第26師實施鉗形突擊。另以第2、第9縱隊和第6、第7師及第13旅共24個團在蘇北,阻擊由鹽城、漣水等地北進的國民黨軍,保障主要方向之作戰。   1947年1月2日晚,解放軍突然向國民黨軍發起攻擊。右縱隊迅速攻占整26師駐區北側各要點,同時切斷嶧陸公路(嶧縣至臨沂),阻絕瞭嶧、棗國民黨軍東援與整26師西撤的通道。左縱隊包圍卡莊,並在洪山鎮、橫山一線構築阻援陣地,切斷瞭整26師與駐臺兒莊地區的國民黨軍整編第33軍的聯系,完成戰役合圍與部分的戰術分割。   3日晚至4日晨,解放軍全力壓縮包圍圈,逐點攻殲守軍。經激戰,殲滅整26師師部、第44旅全部和第169旅大部,將整26師殘部和第1快速縱隊包圍在陳傢橋、作字溝之間狹小地區內。4日上午,被圍國民黨軍向嶧縣方向突圍。解放軍左、右縱隊合力層層攔擊,迅速將其壓縮於下湖、漏汁湖之間。時值雨雪交加,道路泥濘,國民黨軍裝甲部隊行動困難,在解放軍的猛攻下,潰不成軍。戰至下午,除7輛坦克逃至嶧縣外,全副美械裝備的整26師和第1快速縱隊全部覆滅。在此期間,由嶧縣和棗莊東援的國民黨軍均被阻援部隊擊退。山東、華中野戰軍鑒於整編第33軍縮踞運河以西固守,遂將第二步的攻擊矛頭轉向嶧、棗地區分散孤立之國民黨軍。嶧縣守軍為整編第51師第114旅一部、整編第52師1個團及整26師的後方機關;棗莊和齊村由整編第51師師部率第113旅和第114旅一部守備。   9日晚,解放軍右縱隊對嶧縣守軍發起攻擊,至11日拂曉全殲守軍,俘虜整26師師長馬勵武,繳獲逃回嶧縣的7輛坦克。與此同時,第1師向棗莊守軍發起攻擊。戰至16日,攻克齊村,全殲守軍第113旅(欠1個團)。20日,在第8師配合下,攻克棗莊,全殲守軍整51師師部及兩個團。戰役結束。   此戰歷時19天,人民解放軍僅以傷亡8000多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2個整編師師部、4個旅又1個快速縱隊共53530人,其中俘敵36030人,斃傷17500人,繳獲坦克24輛,榴、野、山炮89門,汽車474輛以及各種火炮200餘門(其中105毫米榴彈炮48門)。戰役期間,山東各級支前機構動員、組織民工達60萬人(其中常備民工25萬人),大、小車1500餘輛,擔架6000餘副支援前線,輸送糧秣彈藥,後運傷員,有力地保障瞭一線部隊的作戰。

東北夏季攻勢:東北野戰軍第一次擊敗王牌新六軍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5月至7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東北民主聯軍在中長路自哈爾濱西至滿洲裡,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長春至沈陽段、沈陽至吉林段及錦承鐵路(錦州至承德)兩側地區對國民黨軍實施的戰略性反攻作戰。   1947年春,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結束後,東北國民黨軍被迫由進攻轉入防禦。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調整部署,重點守備各戰略要點和主要鐵路幹線,企圖鞏固已占地區,待關內援軍到達後再相機發動局部進攻。據此,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林彪,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為打通南北滿聯系從根本上扭轉東北戰局,決定集中主力發動夏季攻勢。第一階段,各部隊就現態勢殲滅當面分散、孤立之國民黨軍,收復小城市和廣大農村;第二階段,集中兵力尋殲國民黨軍之部分主力,相機奪取中等城市。   5月8日,民主聯軍第1、第2縱隊及獨立第1、第2師,由吉林省北部扶餘地區向中長路長春、四平段西側實施遠距離奔襲。13日至17日第2縱隊一部包圍並攻占懷德(今懷德鎮),全殲守軍新編第1軍第30師1個團及1個保安團。由四平向懷德增援之國民黨軍第71軍主力被第2縱隊第5師阻於懷德以南大黑林子地區。17日,民主聯軍第1、第2縱隊相互協同對第71軍展開猛烈圍攻,殲其大部,隨後乘勝向南發展攻勢。第1縱隊占領公主嶺、陶傢屯等據點,第2縱隊占領昌圖。至此,北滿民主聯軍控制瞭長沈間大部分鐵路和兩側廣大地區,孤立瞭四平,並在四平南北對中長路展開破襲。   同時,南滿第3、第4縱隊及遼東軍區地方武裝,於14日攻克沈(陽)吉(林)線上的山城鎮、草市,殲滅國民黨第60軍第184師1個團和暫編第20師一部;16至17日,打退國民黨軍6個師的反擊,於南山城子地區殲滅第22師;25日攻占東豐;28日攻克沈吉線上要點梅河口,全殲守軍第184師主力。清原、西豐守軍聞風西退。至此,南滿民主聯軍控制瞭沈吉路中段、四(平)梅(河口)路東段及其兩側廣大地區,與北滿民主聯軍會師於四平以南。   其間,在東滿作戰的民主聯軍第6縱隊一部及獨立第3、第4師,東滿獨立師,向拉(法)吉(林)線分散守備之國民黨軍進攻,連克天崗、江密峰等地,並在老爺嶺以南截殲新38師1個團。隨後,第6縱隊、東滿獨立師繼續向南發展,在獨立第1、第2師協同下,於磐石、雙陽間殲滅國民黨軍第60軍暫編第2l師,乘勝占領雙陽、伊通、樺甸、輝南等城。至此,吉林、長春以南,四平東北廣大地區之國民黨軍已全部被民主聯軍肅清。   在西滿,民主聯軍遼吉縱隊3個獨立師奔襲雙遼東北的雙山和以北的玻璃山,牽制國民黨軍的行動。為配合主戰場作戰,冀察熱遼軍區於5月1日以一部接應凌源國民黨軍第3支隊起義後,所部分別向錦承線和北寧線(北平至沈陽)發動攻勢,先後攻克圍場、赤峰、昌黎、撫寧等地,切斷兩線交通。戰役第一階段結束。

宿北大捷:兩大野戰軍合並後的一場輝煌大捷

  宿北戰役是解放戰爭期間華東野戰軍正式成立後的第一次大勝仗,開創瞭解放軍首次在一次戰役中殲滅國民黨軍三個整旅。此後,解放軍進一步集中兵力,開始把殲滅戰推向更大的規模。本文就這次戰役的決策過程進行一些探討。  蘇中戰役後的華中局勢與華東野戰軍的成立  1946年7月,粟裕率領華中野戰軍在蘇中地區連續作戰,七戰七捷,取得瞭輝煌的勝利,毛澤東明確命令其他戰區“仿效辦理”。然而,陳毅率領山東野戰軍卻在山東接連遭遇失敗,進攻泗縣失利後,山東野戰軍被迫退出淮北,這無疑對山野的軍心和士氣產生瞭不利影響。  國民黨軍方面,雖然在蘇中戰役中遭受瞭慘重損失,但此時的兵力相對於華中野戰軍仍占有優勢,加之在淮北國民黨軍進展順利,因此,1946年9月,國民黨徐州綏靖公署開始進行第三期作戰計劃。將進攻淮北的部隊全部轉用於蘇中,其中整編第七十四師進攻淮陰和淮安,整編第六十九師負責守備宿遷。  國民黨的戰略調整必然導致共產黨方面的戰略調整。蘇中戰役之前,粟裕與陳毅就曾經就戰略重點有過分歧,陳毅主張粟裕從蘇中北上淮北共同作戰,粟裕則仍為北上不利,應該堅持蘇中。最終,中共中央支持瞭粟裕的意見,認為堅持在蘇中作戰是必要的,因此粟裕演繹瞭七戰七捷。此時,國名黨軍進行瞭戰略調整,陳毅再次主張粟裕北上配合山東野戰軍打擊國民黨軍整編第七十四師和整編第六十九師。而粟裕則認為還是應當堅持蘇中,認為陳毅應當向南作戰。  粟裕和陳毅的戰略分歧除瞭兩人對戰局看法的不同之外,也有雙方部隊利益不同的原因,粟裕率領的華中野戰軍士兵多為蘇中子弟,自然更願意保衛自己的傢鄉,這一點也是粟裕不能不考慮的。   形勢在不斷變化,蘇中和淮北的爭論很快得到瞭解決。1946年9月,劉伯承取得定陶戰役的勝利,繼粟裕取得蘇中戰役勝利後進一步鼓舞瞭共產黨方面的士氣。此時,陳毅致電粟裕認為如果國民黨軍由宿遷東進,解放軍應該在宿遷、沐陽、新安鎮地區殲敵,改變局面。而中央軍委也認為華中野戰軍不應再在蘇中停留,以北上為宜。粟裕結合中央軍委的指示,最終決定華中野戰軍在9月北上兩淮,和陳毅率領的山東野戰軍共同作戰。  不過中央軍委最終決定粟裕北上,並不完全出於認為華中野戰軍不應再在蘇中堅持,粟裕既然能在之前取得七戰七捷,之後也應該大有可為。中央軍委之所以如此決定,也是出於陳毅面對的局勢日趨惡化的結果。山東野戰軍進攻泗陽失利後,國民黨軍進一步進攻兩淮,粟裕此時不及北上,淮陰、淮安相繼失守,雖然兩淮是解放軍主動放棄的,但因為國民黨軍進攻迅速,兩淮的失守仍舊顯得頗為突然,使得解放軍遭受瞭相當的損失,也影響瞭軍心。  雖然如此,粟裕對局勢充滿瞭信心,粟裕明確表示“我軍撤出兩淮,絕對不是我們軍事上的失敗,而是對蔣軍大規模殲滅戰的開始”。解放軍放棄兩淮後,華中局勢再度放生瞭變化,南北兩線的國民黨軍形成瞭對華中地區解放軍的半包圍態勢,共產黨蘇中根據地盡失。這一形勢看起來出現瞭有利於國民黨軍的變化,但“福禍相依”,此時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兩軍靠攏,軍力更為集中,粟裕於是順勢於9月20日提出集中兩軍共同運用,進攻宿遷。次日,陳毅即復電同意瞭粟裕的建議,並進一步提出兩個野戰軍合成一個。9月22日,中央軍委同意瞭粟裕和陳毅的建議,並就兩個野戰軍合並後的人事任命進行瞭安排,提議陳毅任司令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譚震林任副政委。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合並後組成的就是我們熟悉的華東野戰軍。不過在宿北戰役期間,兩軍指揮機構並沒有實現整合,兩軍指揮機構的合並是在宿北戰役結束之後。  作戰決心的確定  兩個野戰軍的合並固然集中瞭力量,但也產生瞭一些新的問題,華東野戰軍方面,在取得勝利之後卻離開瞭蘇中,部隊中難免會出現一些懷疑。而山東野戰軍方面,之前的連續失利,是的軍心和士氣上的問題更為嚴重。這些問題倘若不能解決,是不利於華中地區解放軍部隊進一步作戰的。  解放軍解決這一問題的法寶是政治思想工作,因此,經過一段時間的政治思想工作進行解釋,部隊基本統一瞭思想,樹立瞭一定能夠取得勝利的信念。但要完全解決這些問題,正如粟裕時常提到的“還是要靠勝仗”。因此,兩軍合並後的首戰自然就顯得十分重要瞭。為此,毛澤東專門電示華野首戰要註意:1、不要打桂系,先打中央系;2、不要分兵打兩個敵人,必須集中打一個敵人。  在收到毛澤東電報後,陳毅制訂瞭一個作戰方案以期堅持華中地區。然而局勢瞬息萬變,魯南地區國民黨軍攻占嶧縣、棗莊,對共產黨山東首府臨沂構成威脅。因此陳毅很快又提出,山東野戰軍回到魯南,華中野戰軍在淮海地區作戰,或者兩軍共同前往魯南。  對於華野全軍進入魯南的問題,中央軍委專門咨詢粟裕的意見。粟裕認為,當前淮海地區還有可戰,不戰而放棄淮海進入魯南對解放軍方面不利,“似宜在入魯之前爭取在淮海打一個好仗”。因此,粟裕和其他人員經過商討,正式在10月15日向中央軍委提出暫緩進入魯南。  同日12時,一份對華野來說影響深遠的電報來到瞭,電報的作者是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電報同意瞭華野暫不入魯,集中兵力在淮北作戰,同時指示華野“陳(毅)張(鼎丞)鄧(子恢)曾(山)粟(裕)譚(震林)團結協和極為必要。在陳(毅)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你們六人經常在一起,以免往復電商貽誤戎機),戰役指揮交粟負責”。[8]這等於將華東野戰軍的戰役指揮權授予瞭當時隻是華野副司令的粟裕,這在解放軍幾大野戰軍中,是絕無僅有的,體現瞭粟裕的卓越軍事才華和毛澤東的粟裕的充分信任與重用。  解決瞭華東野戰軍的戰役指揮權問題,華野的下一步戰略決心自然就好下多瞭。相關閱讀推薦:1940年黃橋戰役:粟裕大將的三道“數學題”杜聿明評價宿敵林彪和粟裕的軍事素養差別在哪裡抗日名將杜聿明談內戰敗因:碰到瞭致命對手粟裕揭秘:林彪、粟裕與杜聿明交手:誰是第一虎將?華東野戰軍王牌:粟裕麾下戰功赫赫的八大主力師 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國民黨軍占領淮陰、淮安後,認為自己取得瞭很大的勝利,加上此時國民黨政府即將召開“國民大會”,為瞭配合“國民大會”的召開,國民黨軍計劃以12個整編師分四路進攻解放軍華中解放區。  在這四路進攻的國民黨軍中,有國民黨五大主力中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和整編第十一師,其中,整編第十一師由胡璉率領進攻新安鎮和沐陽,而整編第七十四師則負責進攻漣水。而戴之奇的整編第六十九師是配合整編第十一師進攻新安鎮和沐陽的。  針對國民黨軍的進攻,陳毅提出瞭5個應對方案,這幾個方案各有利弊,總的來說認為華中野戰軍主力應當集結在漣水附近,山東野戰軍主力應該集中在隴海路北沂河沿岸,兩軍相互策應。   接到陳毅5個方案時,粟裕正在鹽城以南指揮作戰。他立即結合當時的形勢進行瞭研究,最終認為國名黨軍4路中進攻沐陽、新安鎮的一路對解放軍威脅最大,應該集中主力加以殲滅,從而使解放軍取得主動。同時,鑒於現在阻擊這部分國民黨軍隊的解放軍部隊兵力單薄,粟裕與譚震林聯名建議陳毅速率山東野戰軍南下到機動位置,以確保在戰役開始後能在2日內趕到參戰。12月9日,陳毅同意由他親自率領山東野戰軍南下。於是,以殲滅進攻新安鎮、沐陽一路國民黨軍為目標的戰役決心最終確定瞭下來。  十一還是六十九:胡璉還是戴之奇  殲滅進攻新安鎮、沐陽一路國民黨軍的戰役目標雖然已經確定瞭下來,但這一路國民黨軍主要由兩支部隊組成,胡璉的整編第十一師和戴之奇的。華野的作戰方針是集中兵力殲滅一支國民黨部隊,這就使得華野要在這兩支國民黨軍隊中選擇一個予以殲滅的目標。  初期,在中央軍委的意見下,華野一度將目標對準瞭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十一師,若能將其殲滅,自然能夠很好改變華野的處境。為此,粟裕做出瞭一些列部署,確定以殲滅宿遷、沐陽地區之國民黨軍為重點,同時兼顧蘇北、魯南兩個方向。之所以作此部署,是因為華野之前的漣水戰役打成瞭一個消耗戰,對華野所處的局勢造成瞭一些影響。  在初期做出以殲滅國民黨軍整編第十一師的部署後,粟裕心中還是有不少擔心,對自身方面,主要是擔心兩大野戰軍雖然已經合並,但指揮機關還未合並,對山東野戰軍部隊,自己不甚熟悉。對敵方方面,則是不能確定整編第十一師是否確定會參戰。因此,粟裕在回憶錄中明確表示在宿北戰役期間,自己心情十分緊張。  對作戰目標的選擇,從來不是哪一方的一廂情願,而是要隨形勢而定。因此,粟裕從實際出發,制定瞭兩個方案,其一是首先殲滅向新安鎮進攻的國民黨軍,再殲滅進攻沐陽的國民黨軍;其二是如果國民黨軍左路部隊進攻遲緩,而右路軍發起進攻,則先集中兵力殲滅右路軍。華野相應部隊也進行瞭相應的運動。  12月中旬,國民黨軍繼續進攻,粟裕也確定瞭進攻部隊中有國民黨整編第十一師。然而相對於整編第十一師,戴之奇率領的整編第六十九師更為輕軍冒進,逐漸和整編第十一師拉開瞭距離。  國民黨軍整編第六十九師,有3個不同建制的旅組成,內部矛盾較多。師長戴之奇,國民黨陸軍大學9期畢業,喜歡誇談戰術,但在實際作戰中被工農紅軍打得大敗,因此他對共產黨懷有深切仇恨,此次急於立功,因此導致瞭輕軍冒進。而整編第十一師則由於新調至華中地區,不熟悉當地情況,顯得謹慎很多。  國民黨兩支部隊之間逐漸拉開距離,使得戰機出現。粟裕綜合各方面考慮,最終決定對國民黨整編第十一師實行阻擊,對國民黨整編第六十九師實行殲滅。這一決定,得到瞭中央軍委的批準。宿北戰役已經萬事具備瞭。  整編第六十九師全軍覆沒  在切斷瞭整編第六十九師和整編第十一師之間的聯系後,12月15日,華野正式發起宿北戰役,向已被華野完成包圍的國民黨軍整編第六十九師發起全面進攻,同時奮力阻擊國民黨軍整編第十一師對戴之奇的救援。  情況極端不利的戴之奇在突圍不成的情況下不斷向胡璉呼救,胡璉也確實拼命希望救援戴之奇,但華野部隊的奮力阻擊使整編第十一師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雖然胡璉一度親自上陣督促各部奮力進攻,但幾天來進展都不大。  12月18日,華野殲滅國民黨軍整編第六十九師師部,師長戴之奇自殺,副市長饒少偉被華野俘虜。次日,宿北戰役全部結束,國民黨軍整編第六十九師除300餘人逃脫外,其餘全被殲滅。華野取得瞭宿北戰役的勝利。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戰區之轉折  宿北戰役的意義,粟裕有一句經典的評價“這可以說是華東戰區第一個轉折的開端”,其後的魯南戰役正是宿北戰役的繼續。粟裕創造性地提出在戰爭全局轉折和戰役轉折之間存在一個戰區轉折,正是他通過實際指揮作戰總結經驗提出的一個創造性的觀點,豐富瞭軍事指揮經驗,他在回憶錄中多次強調瞭這個概念。  宿北戰役的勝利對於華中野戰軍方面,鼓舞瞭其撤離兩淮後的士氣,為下一步進入魯南奠定瞭思想基礎。對山東野戰軍方面,使得陳毅“長期的抑鬱為之一掃”,穩定瞭軍心士氣。  對於兩大野戰軍的合並,隨著宿北戰役的勝利,加強瞭兩軍之間的信任和友誼,促進瞭兩大野戰軍的實際合並,使得解放軍華東地區兵力得以集中運用,逐步走向更大的勝利。  宿北戰役是解放軍首次全殲國民黨軍三個旅,使得解放軍部隊積累瞭進行大規模殲滅戰的經驗,為魯南戰役的發起奠定瞭基礎。粟裕以其慎重和關鍵時候敢於下決心成就瞭宿北戰役的輝煌,也使得他一步一步走向他人生輝煌的頂點,以至於他後面的輝煌甚至掩蓋瞭宿北戰役的光輝。如今回頭審視,宿北戰役確實是解放軍華東戰區轉向縱深的關鍵一仗。 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華東野戰軍王牌:粟裕麾下戰功赫赫的八大主力師

  導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在解放戰爭中縱橫捭闔於國民黨統治集團的心臟地帶,戰功顯赫屢戰屢勝,殲敵總數達246萬。三野是我軍殲敵數量最多的戰略集團,國民黨軍的“五大主力”中兩個半是被三野所消滅。其戰旗下的八支英雄部隊,是三野的傑出代表–三野頭等主力師。接下來就介紹一下這八支雄師勁旅……  20軍58師  20軍58師的前身是1939年5月由新四軍第6團與江南抗日義勇軍第3路合編的江南抗日義勇軍,同年10月與新四軍挺進縱隊合編稱挺進縱隊,1940年7月改編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1縱隊,1941年2月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1旅,同年4月兼蘇中軍區第3軍分區,1945年3月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教導旅,同年4月23日調入新四軍蘇浙軍區為第4縱隊,11月11日編入新四軍第1縱隊為1旅,同年12月隨縱隊編入津浦路前線野戰軍為第1縱隊1旅,1946年1月改稱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1旅,1947年1月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1師,19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軍58師,轄172、173、174團。該師是有紅軍基礎的新4軍老部隊,參加過著名的郭村保衛戰、黃橋決戰、蘇中反清鄉作戰、天目山反頑作戰、宿遷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淮海戰役、抗美援朝第2次戰役等。該是機動能力強,尤其善長野戰條件下的攻防作戰,亦能攻堅。有強大的突擊力和貫穿力,被新四軍軍部去定為甲等旅,是三野頭等主力師。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第20軍於1950年11月入朝參戰。在長津湖戰鬥中,第58師172團3連連長楊根思率領一個排堅守小高嶺陣地,頑強阻擊敵軍的沖擊,最後與敵同歸於盡,追授特級戰鬥英雄稱號,並被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該師現為20集團軍58機步旅,駐河南長葛。   172團的前身是1934年9月由閩東紅軍地方武裝組建的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1937年11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福建抗日遊擊第2支隊,1938年1月底改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第6團,1939年5月改編為江南抗日義勇軍第2路,同年10月編入新四軍挺進縱隊為第1團,1940年7月改編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1縱隊1團,1941年2月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1旅1團,同年4月改稱第1師第1旅兼蘇中軍區第3軍分區1團,1945年3月編入新四軍第1師教導旅仍為第1團,同年4月23日隨旅調入新四軍蘇浙軍區為第4縱隊10支隊,11月11日隨所在縱隊編入新四軍第1縱隊為1旅1團,同年12月隨縱隊編入津浦路前線野戰軍為第1縱隊1旅1團,1946年1月改稱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1旅1團,1947年1月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1師1團,19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軍58師172團。該團是三野為數不多的紅軍團隊。該團作風勇猛頑強,攻防兼備,有較高的技戰術,是軍師第一主力團,也是三野戰鬥力最強的主力團隊之一。相關閱讀推薦:世界10大特種部隊戰力比拼 中國排名驚人!【圖】揭秘:曹操用什麼樣的特種部隊打得劉備丟盔棄甲淞滬會戰有多慘烈 胡宗南嘆“黃埔部隊已打完”細菌戰犯日記揭露:駐日美軍險遭731部隊毒手探秘:1928年馮玉祥部隊為何要焚毀少林寺?粟裕頭顱藏三彈片至死:病痛奪走赴朝帶兵機會分頁:1/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173團的前身是1944年2月以蘇中2分區特務營為基礎組建的蘇中軍區特務第2團,1945年3月編入新四軍第1師教導旅仍為特2團,同年4月23日隨旅調入新四軍蘇浙軍區為第4縱隊11支隊,11月11日隨所在縱隊編入新四軍第1縱隊為1旅2團,同年12月隨縱隊編入津浦路前線野戰軍為第1縱隊1旅2團,1946年1月改稱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1旅2團,1947年1月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1師2團,19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軍58師173團。該團戰鬥力較強,是師主力團。  174團的前身是1947年2月由膠東地方獨立團改編的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1師3團,19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軍58師174團。  27軍79師  79師的前身是1945年8月中旬組建的山東軍區第5師之一部,該師大部赴東北後1945年10月下旬重新組建第5師,1946年1月改稱膠東軍區警備第5旅,同年6月復稱膠東軍區第5師,1947年1月編入新組建的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為第25師,1949年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第79師,轄235、236、237團。該師雖是膠東的第二個5師,可部隊基礎很好,膠東的九個主力營有四個在該師,部隊作風驍勇強悍,技戰術水平較高,進攻、防禦、野戰、攻堅兼備,尤以攻堅能力強勁著稱,是三野戰鬥力最強的主力師之一。1998年8月全軍旅團化,步兵第79師改編為第27集團軍第235摩步旅,駐邢臺。   235團的前身是 1937年12月24日以昆崳山紅軍遊擊隊為骨幹,在文登天福山舉行武裝起義,成立的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3路,1938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第5支隊第61團第1營,同年11月編入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第5支隊第19旅仍為第61團第1營,同年12月改稱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支隊第19旅第61團第1營,1939年3、4月間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支隊第13團,1940年9月改稱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旅第13團,1942年7月改稱八路軍山東軍區第5旅第13團,1943年3月改編為八路軍膠東軍區第13團,1945年8月中旬編入新組建的山東軍區第5師為第13團,1945年10月下旬編入重新組建的第5師仍為第13團,1946年1月改稱膠東軍區警備第5旅第13團,同年6月復稱膠東軍區第5師第13團,1947年1月隨所在師編入新組建的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為第25師第73團,1949年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第79師第235團。該團是著名的濟南第一團,部隊基礎好,作風過硬,突擊力強大,攻防兼備,尤其擅長攻堅作戰,是抗戰期間山東軍區的十三個主力團之一,是軍、師的第一主力團。分頁:2/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236團的前身是1945年10月下旬組建的膠東軍區第5師第14團(1營由第13團特務連和新第15團特務連、師特務營第3連合編而成;2營由西海獨立2團4連、南掖獨立營6連、平北獨立營一部合編而成;3營由原北海軍分區特務團2營轉隸),1946年1月改稱膠東軍區警備第5旅第14團,同年6月復稱膠東軍區第5師第14團,1947年1月隨所在師編入新組建的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為第25師第74團,1949年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第79師第236團。該團歷史不長,進步很快,能很好的完成各項戰鬥任務。  237團的前身是1945年5月組建的膠東軍區中海軍分區獨立團(轄兩個營,其1營3個連系由13、14、16團抽調建制班編成),1945年8月中旬編入新組建的山東軍區第6師為第18團,1945年10月下旬編入重新組建的第5師仍為第15團(第2營系原5師14團1營,原2營與該營對調),1946年1月改稱膠東軍區警備第5旅第15團,同年6月復稱膠東軍區第5師第15團,1947年1月隨所在師編入新組建的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為第25師第75團,1949年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第79師第237團。該團基礎相對較老,有主力老16團的一個營為骨幹,作風勇猛頑強,戰鬥經驗豐富,攻防兼備,戰鬥力很強,是軍、師主力團。  第23軍69師  該師前身是1940年6月以新四軍蘇皖支隊擴編的蘇北指揮部第3縱隊,1941年1月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第3旅,1945年1月改編為新四軍蘇浙軍區第3縱隊,11月改為華中野戰軍第8縱隊,1946年5月第8縱隊擴編為華中野戰軍第1師,以原8縱隊主力4個團組成1師3旅,1947年2月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12師。1949年1月,整編為23軍69師,轄步兵205、206、207團。   這是一支有著紅軍的光榮歷史和傳統的英雄部隊,在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堅持瞭艱苦卓絕的南方三年遊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參加瞭衛崗、郭村、黃橋、夏傢渡、車橋等重要戰役戰鬥,1942年9月,其第7團(205團)在夏傢渡戰鬥中,斃俘日軍140人,戰鬥結束後,為表彰團隊的卓著戰功,由粟裕師長兼政委提議,報陳毅軍長批準,新四軍授予該團“老虎第七團”榮譽稱號。解放戰爭時期,69師參加瞭蘇中七戰七捷、魯南、萊蕪、孟良崮、豫東、淮海、渡江、上海等重要戰役戰鬥,是第三野戰軍的頭等主力師。1952年9月,隨軍入朝參戰,1958年3月回國。和平時期,該師狠抓軍事訓練、戰法改革。1999年以來,該師曾5次被四總部表彰為全軍軍事訓練一級單位。1987年5月,205團2營被中央軍委授予“大興安嶺撲火英雄營”榮譽稱號;1993年2月,師炮兵團參謀長蘇寧被中央軍委授予“獻身國防現代化的模范幹部”榮譽稱號,現為我軍8位掛像英模之一。1998年,參加松花江抗洪搶險,205團被中央軍委授予“抗洪搶險模范團”榮譽稱號。分頁:3/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1998年體制編制調整後,69師下轄第205團(紅軍團、老虎團)、第207團(渡江突擊先鋒團)、炮兵團、高炮團和裝甲團。2003年,陸軍第23集團軍撤銷,步兵第69師改隸陸軍第16集團軍,原步兵第67旅縮編為步兵第207團歸師建制,原師裝甲團撤銷,由原23集團軍裝甲旅縮編為69師裝甲團。  第24軍70師  第70師的前身為1940年2月以原新四軍2支隊機關及新3、新4團等組建的新的第2支隊,1941年4月改編為新四軍6師16旅,1943年1月與1師2旅(前身1940年7月由新四軍老2團擴編的蘇北指揮部第2縱隊)合編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