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革命

勵志革命語錄|經典語錄大全

勵志革命語錄: 1、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品。而是一個人生命的動力。有瞭理想,就籌於有瞭靈魂。——吳運鐸 2、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3、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開拓精神,開新局於偉大的社會革命,強體魄於偉大的自我革命,在我們廣袤的國土上繼續書寫13億多中國人民偉大奮鬥的歷史新篇章! 4、我一生的嗜好。除瞭革命外,隻有好讀書,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生活。國傢之本,在於人民。 5、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方志敏

勵志革命語錄|勵志語錄大全

勵志革命語錄: 1、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品。而是一個人生命的動力。有瞭理想,就籌於有瞭靈魂。——吳運鐸 2、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3、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開拓精神,開新局於偉大的社會革命,強體魄於偉大的自我革命,在我們廣袤的國土上繼續書寫13億多中國人民偉大奮鬥的歷史新篇章! 4、我一生的嗜好。除瞭革命外,隻有好讀書,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生活。國傢之本,在於人民。 5、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方志敏

揭秘:孔祥熙從革命到抗日不為人知的諸多貢獻

  孔祥熙(1880年-1967年),字庸之,1880年9月11日(清光緒六年八月初七)出生於山西省太谷縣一個亦商亦儒的傢庭。其父親孔繁慈,是清末貢生,早年做過票號生意,後開辦私塾授課。其母親龐氏,知書達禮,在孔祥熙4歲時,就親自教他誦讀《三字經》、《論語》,為其啟蒙,但不幸於1886年病逝。  孔祥熙原本是山西太谷名門望族,祖父孔慶麟是著名的票號老板,擁有“義盛元”等金融和商業行號。孔慶麟並非隻懂賺錢的生意人,亦深明事理,為曉諭兒孫做人處世,特親撰對聯懸掛傢中,“做幾件學吃虧事以百世使用;留一點善念心田使兒孫永耕”,橫額為“虛心味道”,後來孔祥熙在山西創辦“銘賢學校”,將其作為全校師生座右銘。  在母親病逝後的三四年中,孔祥熙一直跟隨父親在私塾學習各種儒傢經典,因此打下瞭較好的國學根底。1890年,在父親的許可下,孔祥熙進入美國基督教太谷分會創辦的華美公學讀書;5年後,又經華美公學教師魏祿義推薦,升入美國基督教會在直隸通州開辦的潞河書院學習。在潞河書院學習期間,孔祥熙不僅正式皈依瞭基督教,而且喜歡運用基督教義抨擊滿清朝廷的腐朽統治,並在孫中山組織興中會、從事反清革命的影響下,秘密團結10餘名同學成立瞭興中會通州分會(對外稱“文友會”),進行反清宣傳。  1900年,孔祥熙因為畢業成績優異而被潞河書院推薦往美國歐柏林大學(OberlinCollege)繼續深造。次年秋,孔祥熙抵達位於美國中部俄亥俄州的歐柏林大學,主修理化課程;兩年以後,又兼習社會科學。1905年夏,孔祥熙從歐柏林大學畢業,又考入位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的著名學府——耶魯大學,並於兩年後榮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孔祥熙考入耶魯大學不久,曾趕往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市,拜見途經那裡的孫中山。孫中山在接見他時諄諄教誨道:“不論興辦任何事業,都得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尤須持之以恒,方可有所成就。至於革命工作,尤應自啟迪民智開始。”這番教誨使孔祥熙大受啟發,他當即向孫中山發誓要追隨其從事革命工作,並要求加入同盟會。孫中山欣然應允。 青年孔祥熙(左)  1907年秋,孔祥熙學成歸國,直接返回太谷故裡,創辦瞭當地第一所中學“銘賢學校”(英文名為OberlinSansiMemorialSchool,是山西農業大學的前身)。他自任該校校長,兼教史地、體育,並四處聘請外國傳教士及其他人才為教師,開設數學、生物、礦物、國文、音樂、經史等課程,培養德、智、體均衡發展的新式人才,從而為太谷教育事業的近代化作出瞭一份不菲的貢獻。  1908年,孔祥熙和其在潞河書院就讀時的女同學韓玉梅結為夫妻。3年後,武昌起義爆發,引發瞭席卷全國的辛亥革命浪潮。山西革命黨人隨即起兵響應,於1911年10月29日光復瞭省城太原。太谷縣的清廷官吏聞訊後溜之大吉,遂使得該縣陷入瞭群龍無首、治安失控的無序狀態。與此同時,從太原潰敗下來的清兵又成群結隊向太谷方向流竄,對該縣的社會穩定構成瞭嚴重威脅。在這種形勢之下,孔祥熙挺身而出,將太谷縣城內的商團團員、巡警及其學生組織起來,成立太谷營務處,自任總辦,承擔起保境安民、維持地方治安的重任。此後,當袁世凱派出一支清軍鎮壓山西革命時,孔祥熙又派出三批學生組成敢死隊,奔赴娘子關抗擊清軍;而他則繼續坐鎮太谷,負責維持地方治安。  孔祥熙是一個富有經商頭腦的人,在他開始走上經商致富之路的得意時刻,他的結發妻子韓玉梅因染上肺病而撒手西去。這一意外的打擊使得孔祥熙一度悲痛不已,意興闌珊。偏偏在這個時候,國內政治形勢又因為袁世凱鎮壓瞭孫中山等人領導的“二次革命”而日益惡化。於是,孔祥熙隻好壓抑喪妻之痛,追隨孫中山前往日本,從事革命活動。  孔祥熙到日本後,恰逢好友王正廷推薦他擔任東京中華留日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他欣然就職,並以此為掩護,替孫中山等人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提供種種便利。1914年7月,孔祥熙協助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並成為首批宣誓入黨者之一。在協助孫中山成立中華革命黨的過程中,孔祥熙結識瞭著名華僑資本傢宋耀如的長女、時任孫中山英文秘書的宋藹齡。兩人於1914年春在日本橫濱結為夫婦。  1915年,鑒於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孫中山特派孔祥熙和宋藹齡夫婦回國,在山西秘密從事反袁活動。這年秋,夫婦兩人順利回到太谷故裡。次年元旦,袁世凱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在北京稱帝。孔祥熙獲悉後,寫下一份《上袁世凱書》,送交報館發表,對袁予以痛斥。在從事反袁活動前後,孔祥熙一面主持銘賢學校校務,一面擴大其商業經營活動。  1916年6月,袁世凱因復辟帝制失敗死去。此後,孔祥熙被閻錫山聘為山西督軍兼省長公署參議,積極協助閻在山西推行以“六政三事”為內容的村政改革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他立即組織銘賢學校師生予以聲援。1920年,山西發生罕見的旱災,他又出面向華洋義賑會借得100萬美元貸款,用以工代賑的辦法,修築晉西和晉東公路來救災。使得眾多災民安然度過災荒,促進瞭山西交通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使自己贏得瞭社會聲譽。   1923年,孔祥熙根據孫中山的指示,赴東北秘密結交奉系軍閥張作霖、張學良父子,以貫徹孫在當時推行的“聯奉反直”的鬥爭策略。1924年初,他又秘密攜帶孫中山所著《建國大綱》手稿赴北京策反直系軍閥的幹將馮玉祥。馮玉祥因此傾向革命,並於同年10月發動瞭北京政變,使得直系軍閥的統治迅速崩潰。1925年3月12日,受馮玉祥邀請赴北京共商國是的孫中山與世長辭。在孫中山逝世前夕,孔祥熙日夜陪侍其左右,並因此成為著名的《總理遺囑》見證人之一。孫中山逝世後,他又擔任治喪處主任,悉心為其料理後事。  不久,北方政局趨於混亂。孔祥熙乃於1926年春去美國遊歷,並接受母校歐柏林大學贈予的法學博士名譽學位。在旅美期間,他為銘賢學校募集瞭100餘萬美元的辦學基金。同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發動北伐戰爭,在短短半年內就殲滅瞭直系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部隊,將革命勢力由珠江流域擴展到長江流域。孔祥熙看到這一大好的革命形勢後,於12月從美國趕往廣州,擔任廣東省財政廳長兼廣州國民政府代理財政部長,總攬後方財政事務,支持北伐戰爭。1927年1月,國民政府由廣州遷至武漢,並於3月增設實業部,任命孔祥熙為該部部長。孔在廣州宣誓就職,但事實上並未赴任。  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另行成立國民政府以後,孔祥熙極力勸說時任武漢國民政府財政部長的宋子文到南京投靠蔣介石,為其當傢理財,並和夫人宋藹齡一起促成瞭蔣介石和宋美齡的婚事。從此,他的政治命運便和蔣介石緊密聯系在一起。  1928年3月,在蔣介石的提攜下,孔祥熙出任南京國民政府工商部長。1930年12月,又改南京國民政府實業部長。在擔任這兩個要職的三四年時間內,他不僅兩度發表施政宣言,表示要恪守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及建國實業計劃”,以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計,而且在有關專傢的協助下,主持制訂瞭《工會法》、《商會法》、《票據法》、《公司法》、《海商法》、《工廠法》、《船舶法》、《商標法》、《交易所法》、《保險法》、《工廠檢查法》、《漁業法施行細則》、《農村合作社暫行規程》、《礦業監察員規則》、《中央農業試驗所章程》等100多種經濟法規,試圖依靠法律手段來為中國的經濟建設保駕護航。另外,他還試圖通過采取一系列經濟政策舉措如厲行工商註冊、創辦工商刊物、籌辦國貨銀行、推進國際貿易、實行關稅保護、提倡勞資合作等來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  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由於對九一八事件(事後由張學良的自述中證實不抵抗政策是由張所下)而遭到國內部分勢力的反對,被迫辭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和陸海空軍總司令職務。孔祥熙為表示與蔣介石共進退,也於同月底辭去瞭實業部長職務。次年3月6日,在和主要政敵汪精衛達成瞭分權協議(即由汪掌管行政和外交,而由蔣掌管軍事)後,蔣介石正式復出,擔任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隨後,他委派孔祥熙以“中華民國考察歐美各國實業特使”的名義出訪歐美,實際上是要孔向德、意等國商洽購買軍械、飛機事宜。  1933年3月,孔祥熙從歐洲回國,隨即於4月初出任中央銀行總裁,積極協助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宋子文實施廢兩改元,以在中國確立統一的銀本位幣制。同年10月,因為反對蔣介石要增加“剿共”軍費等原因,個性剛烈的宋子文毅然辭去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的職務。蔣介石隨即敦促孔祥熙接任這兩個職務,以為他“剿共”內戰提供財政支持。孔祥熙於10月底就任行政院副院長,又於11月初就任財政部長,並仍兼中央銀行總裁。從此,他掌握中國財政金融大權,長達11年之久。  孔祥熙在就任財政部長之初,一方面明確提出要以“開源節流”為理財方針來解決國傢的財政困難,並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又強調“有急需增加的新預算,亦不能因節流而停止”,並一再保證要盡力為蔣介石發動的“剿共”內戰籌措軍費,“務期早日肅清匪共”。為此,他一反前任宋子文力圖實行的平衡預算的財政政策,實行擴張性的赤字財政政策來為蔣介石的“剿共”提供軍費。  後來,由於受西方幹涉主義經濟思潮和抗日戰爭的影響,他又將赤字財政政策長期化,試圖以此來促進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為國民政府堅持抗戰提供軍費。也就是說,他在長達11年的財政部長任內,基本上奉行瞭赤字財政政策。而在奉行這一財政政策的同時,他為瞭維護國民政府的統治,又在繼承宋子文所推行的有關政策舉措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在財政金融方面實行瞭一系列的重要舉措。推動瞭特定時期內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財政金融制度的現代化,又為國民政府建立國傢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和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提供瞭財力支持和物質保障。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之後,孔祥熙以行政院副院長的資格代行蔣介石的行政院長(蔣於1935年12月復任該職)職權。其間,他一邊以處變不驚、老成持重的政治作風,與地方大員和駐蘇、日、英、美等國使節保持密切聯系,以穩定內政和外交,一邊以確保蔣介石的生命安全為最大目標,協同宋子文、宋美齡等國民黨內的主和人士,竭力遏制以何應欽為首的主戰派的武力“討伐”圖謀,最終從另一個角度推動瞭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和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後來,他在撰文回顧這一段經歷時說:“餘既受命兼代行政院長,自念當此危疑震撼之日,而所有政治、外交、軍事、經濟諸大計,萃於一身,責任重大,設有一著之誤,即將淪國傢於萬劫不復,尤苦時機急迫,不容有從容探索餘地。”這番話語既反映瞭他在西安事變發生後雖力持鎮靜而又不得不倉卒應對的復雜心態,又折射出他為和平解決這一重大歷史事變進而拯救國傢命運所作出的積極努力。相關閱讀推薦:孔祥熙的最後歲月:遭到蔣介石冷遇而客死他鄉歷史上真實的豪門孔祥熙:揭秘孔祥熙的功與過!揭秘:民國時期蔣介石反腐為何始終動不瞭孔祥熙蔣介石為何痛恨妻舅宋子文卻重用貪腐的孔祥熙?蔣介石想撤銷孔祥熙宋子文黨籍 遇宋美齡阻擾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蘆溝橋事變,悍然發動瞭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同年10月18日,孔祥熙結束在歐美的訪問,平安抵達上海。此時淞滬會戰仍在激烈進行之中。11月12日上海淪陷,國民政府隨即決定遷都重慶,繼續抗擊日本侵略。同月19日,孔祥熙以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總裁的身份移駐漢口辦公。  1938年1月1日,孔祥熙由行政院副院長榮升為行政院長,同時繼續擔任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總裁的要職,成為領導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行政和經濟事務的最高長官。同月,他根據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會通過的《中央機構調整案》的規定,將行政院所轄機構的數量精簡為七部二委,即內政、外交、軍政、財政、經濟、教育、交通部和蒙藏、僑務委員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瞭以前行政院機構龐大臃腫、職能交叉、政出多門的弊病,既明顯提高瞭行政院的工作效率,又直接促成瞭國民政府戰時行政體制的建立。  是年3月,他又以行政院長的身份發表瞭一篇題為《非常時期經濟政策之商榷》的講話,提出“在非常時期,一切經濟設施,應以助長抗戰力量求取最後勝利為目標”的原則,並據此對中國在抗戰時期的農業、工業、交通、外貿等各項經濟建設事業作瞭政策性規劃。從基本精神上看,他的這篇講話實際上是隨後在漢口召開的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所通過的《非常時期經濟方案》的決策藍本,對於抗戰時期中國的經濟建設工作顯然具有方略上的指導意義。  與此同時,他還參與瞭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所通過的《抗戰建國綱領》中有關經濟建設條文的制訂與研討工作。這一切都說明他在擔任行政院長之後在宏觀政策層面上為抗戰時期中國的經濟建設工作付出瞭積極的努力。此外,他還在一些具體政策措施上為抗戰時期中國的經濟建設工作付出瞭積極的努力,如命令有關部門發放工業貸款,協助沿海民營工廠內遷和恢復生產;兼任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理事長,以合作社方式組織民眾在大後方發展小工業和手工業;飭令國傢銀行大量發放農業貸款,促進大後方農業生產;命令有關部門增加對大後方交通建設的投資等等。  1938年秋,因日軍進犯武漢,孔祥熙隨行政院各機構遷往重慶辦公。次年12月,在政敵的攻擊下,他建議蔣介石親自擔任行政院長職務,而他本人則改任行政院副院長。此後,他為瞭使國民政府能夠堅持抗戰,於1940年11月提出瞭“我於外交、軍事、經濟各端,莫不集目標於華盛頓”的對外關系準則,希望通過奉行以親美為中心的外交路線和外交政策來獲取中國抗戰所急需的各種援助。 孔祥熙,蔣介石,張學良合影  在他主持和參與之下,國民政府繼1939年從美國獲得2500萬美元的桐油借款之後,又在1940至1942年間陸續從美國獲得瞭總額近6億美元的四筆借款以及大量的物資援助。這些來自美國的借款和物資援助對於國民政府克服戰時經濟困難並最終奪取抗戰的偉大勝利起瞭積極的輸血作用,但也使得它在經濟、軍事和政治上日益依賴於美國政府。  1944年6月,國民政府派孔祥熙率團參加在美國佈雷頓森林召開的國際貨幣基金會議,而蔣介石則責成他和美國政府商討有關援助中國抗戰的一切事宜。孔祥熙率團到達美國後,經過一番艱苦的努力,最終為中國爭得瞭在國際貨幣基金會議中的第四席位,並使中國成為國際開發銀行12董事國之一。同年秋,他又奉蔣介石電令,協助以顧維鈞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在美國敦巴頓橡樹園會議上為中國爭得瞭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其間,孔祥熙還經過多次交涉,與美國財政當局商妥購買2億美元黃金,用於抑制中國的通貨膨脹和穩定中國的經濟形勢,並使對方同意以2.2億美元結清國民政府為駐華美軍墊付的軍費開支。  1944年秋,由於多年抗戰的巨大消耗和通貨膨脹,社會經濟險象環生,普通民眾的生活困苦。長期掌管國民政府行政和經濟大權的孔祥熙因為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遭到朝野上下的一致抨擊。在這種情況下,孔祥熙隻好於1944年11月自美致電蔣介石,宣佈辭去財政部長職務;次年5月和7月,他又相繼辭去行政院副院長和中央銀行總裁職務。至此,孔祥熙和蔣介石在政治上的親密合作關系宣告完結,而其政治生命也基本結束。  1947年秋,孔祥熙以陪護宋靄齡治病為由,由上海赴美國紐約定居,從此再未踏上中國大陸一步。兩年後,蔣介石退踞臺灣。又一年,蔣介石宣佈復任“總統”之職,並聘孔祥熙為“總統府”資政。12年後,孔祥熙因思念中華故土,由美國赴臺北定居至1966年。同年,他改變在臺北頤養餘年的初衷,飛返美國求醫。  1967年8月16日,孔祥熙因突發心臟病在紐約去世,享年87歲。遺著有《二十五年來中國之工商》、《西安事變回憶錄》、《抗戰以來的財政》、《孔庸之先生演講集》等。  孔祥熙的葬禮在紐約5號大街的馬爾佈學院教堂裡舉行。宋美齡與蔣緯國從臺灣飛來參加葬禮。參加葬禮的有“院外援華集團”的中堅人物,如尼克松、紅衣主教斯佩爾曼、參議員埃弗雷特·戴克森、詹姆斯·法利和邁阿密海濱的百萬富翁威廉·波利。宋美齡帶來瞭一個蔣介石簽名的“總統褒揚令”,其內容如下:  “總統府資政”孔祥熙,性行敦篤,器識恢宏。早歲負笈美邦,志存匡濟,追隨國父,奔走革命,宣力效忠。北伐以來,翊贊中樞,歷任實業部長、工商部長、國民政府委員、中央銀行總裁、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行政院長等職,多所建樹。且以財政金融制度,擘畫興革,克臻統一,八年抗戰,長期戡亂,而軍需民食,未曾匱乏,其汁謨勛業,自足千古。況時值政府戮力安攘,乃以外交軍務,或承命以驅馳,或排難而弭亂。在艱彌勵,益懋勛猷。綜其平生,為國盡瘁,不矜不伐。當茲復興之際,方冀老成匡輔,遽聞溘謝,震悼殊深。應予明令褒揚 ,並將生平事跡宣付國史館,以視政府崇報耆勛之至意也,此令。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9月3日,臺北舉行瞭孔祥熙追悼會,蔣介石親撰《孔庸之先生事略》一文,由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谷鳳翔在追悼會上代為宣讀,

鐵漢:為革命犧牲66位親人的“虎將軍”徐海東

  大革命時期,徐海東傢族失去瞭66位親人。解放後,為瞭紀念他們,徐海東決定修個烈士墓。盡管親人們都是為革命犧牲的,但徐海東認為,為他們修墓是“自己傢的事”,不能占公傢的便宜。  在共和國十位大將中,徐海東被譽為“虎將軍”。從北伐戰爭、黃麻起義,到創建革命根據地,再到抱病率部開赴抗日前線,徐海東身經百戰。他打仗10年9次負傷,全身共有17處彈痕。美國著名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道:“中國共產黨的軍事領導人中,恐怕沒有人能比徐海東更加‘大名鼎鼎’的瞭。”毛澤東曾稱贊他是“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鄧小平評價他“對黨有一顆紅心”。  由於長期艱苦轉戰,1940年1月,徐海東在一次幹部會上作報告時,口吐鮮血,病倒在戰鬥崗位上。從此,徐海東人生的最後30年時光,絕大部分都是在病床上度過的。徐海東在《生平自述》中這樣寫道:“我這一生,所經歷的道路是光榮曲折的。黨把我一個沒有文化、受盡舊社會痛苦、百事不懂的手工業工人,培養成一個高級將領。使我不安的是為黨、為人民做的工作太少。今後我將像以往,雖然不能再為黨更多地工作,但要做一個永遠忠實於黨、忠實於人民、忠實於共產主義事業的共產黨員。”  1955年,中央決定授予徐海東大將軍銜。他知道後深感不安,對前來看望他的周恩來說:“總理,我長期養病,為黨工作太少瞭,授我大將軍銜太高,我受之有愧啊!”周總理深情地對他說:“海東同志,授你大將,是根據你對革命的貢獻決定的。要我說,不高也不低,恰當!”   徐海東對自己要求很嚴,就連應該享有的待遇也推辭不要。1955年,周恩來安排有關部門給徐海東修建一所房子,他知道後卻說:“國傢正在搞建設,花錢的地方很多,我的房子暫時不用修建瞭,以後再說吧。”一次,周恩來在北戴河會議上見到徐海東時問道:“你為什麼不讓修建房子?”“現在有房子住,很好瞭!”徐海東再次拒絕修房。  作為一位功勛卓著的大將,徐海東對子女們管教很嚴,從不允許他們憑借父輩的功勞去謀求特殊。  1925年,徐海東大女兒徐文金出生。1927年大革命失敗時,前妻田得齋被關進大牢,徐海東也被迫逃離傢鄉,大女兒被三伯父用籮筐挑著連夜逃走。事後,徐文金隱姓埋名,成為一個鄉村人傢的“童養媳”。徐文金長大後,與鄉村醫生高正凱結瞭婚。新中國成立後,徐文金得知父親不僅活著,還做瞭大官,她和丈夫就計劃著找父親討份好工作。1951年,徐文金第一次走出大山溝,到大連一傢療養院見到闊別23年的父親。陪父親住瞭2個月後,徐文金將想到城裡找份工作的想法向父親說瞭出來。徐海東沉默瞭許久後說:“現在剛剛解放,政府負擔還很重,你又沒有文化,怎能搞特殊化呢?再說,我們流血鬧革命圖個啥?現在農村有田地種,有房子住,窮苦的老百姓翻身做瞭主人,你回到農村與鄉親們一道種田有什麼不好呢?”  徐文金告別父親,回傢鄉後繼續當農民,夫婦倆先後生育瞭4男1女。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5個孩子因為饑餓常常生病。1962年春天,丈夫也因饑餓和疾病離開瞭人世,生活的重擔幾乎將徐文金壓垮。盡管如此,徐文金從不向父親伸手,堅持把5個孩子撫養成人。如今,她的孩子們還生活在當地,兩個兒子加入瞭中國共產黨,一個兒子在部隊當瞭7年兵。  在傢中,徐海東從不讓孩子們乘坐公傢為他配的專車。徐海東說:“這個車是黨和人民給我用的,不是給你們用的。”就連公傢配發的信封、信紙、墨水,徐海東也一律不許孩子們用。他還教育子女,錢分為兩種,一種是公傢的錢,私人是不能花的;一種是自己的錢,但也不能隨便亂花。  大革命時期,徐海東傢族失去瞭66位親人。解放後,為瞭紀念他們,徐海東決定修個烈士墓。盡管親人們都是為革命犧牲的,但徐海東認為,為他們修墓是“自己傢的事”,不能占公傢的便宜。他拿出自己養病和老戰友送的錢,加上子女積攢的壓歲錢,於1949年10月在傢鄉湖北大悟建成“徐海東親屬烈士墓”。  徐海東對傢人“摳門”,對傢鄉卻很慷慨。新中國成立不久,徐海東找安徽省要瞭40多萬株茶樹種到大悟,如今這些茶樹成為鄉親們的“致富樹”。後來,他還籌資修通瞭從大悟到武漢的公路,幫助傢鄉建起瞭煙廠、化肥廠、榨油廠。  “作為一個共產黨員,隻要你有一口氣,不為黨工作,就是最大的恥辱。”徐海東踐行瞭自己的誓言。相關閱讀推薦:瑞典籍傳教士勃沙特:隨著紅軍長征的軍史親歷者揭秘紅軍史:紅軍長征在雪山草地的糧食供給問題悲壯的紅軍西路軍歷程:兩萬西路軍被馬傢軍消滅開國大將徐海東遭蔣介石滿門抄斬被殺66口徐海東:老蔣當年懸賞25萬大洋要捉拿

孫中山革命經費的六個來源:孫中山革命的錢哪來的?

  中國的革命,絕非孫先生一人能夠完成,若無這千千萬萬弄潮兒,絕不會有百年前的大巨變。雖然比不過康有為的騙錢能力,但孫中山還是很能籌款(hu you)的。  1.李鴻章那借(pian)來五萬兩  義和拳亂,孫中山謀求與李鴻章合作,便運動香港議政局議員何啟。沒想到李鴻章表示可以接觸,但孫中山當時早已定好起義方針,雖然“頗不信李鴻章能具此魄力”,但仍認為可以試試。其與李鴻章接觸的最直接目的是從這位兩廣總督處謀取一筆經費供革命之用。孫中山一行抵達香港海面,李鴻章派一艘炮艦在此等候。孫中山派宮崎、內田、清藤三人為代表前往廣州與劉學詢接洽。在廣州劉邸的談判中,宮崎提出兩條件:一、特赦孫中山,保障生命安全;二、貸款10萬兩。劉學詢表示可以轉達李鴻章,並應允向孫中山貸款10萬兩,先付5萬兩。次日午後,劉學詢的兒子將貸款如數送達。  2.外國資助  梅屋莊吉:當今日本五大電影公司之一,也是日本最早的公司(曾經拍過很多”粉紅色電影”)的日活株式會社的創始人叫梅屋莊吉。他是孫的結拜兄弟,在香港開照相館時一見如故,並承諾“君若舉兵,我以財政相助”。廣州重陽起義,梅屋通過個人渠道籌集瞭600支手槍,起義失敗,孫投奔夏威夷的孫眉,他先後匯款2300美元,僅為武昌攻防戰一役,便捐款17萬日元,二次革命失敗,孫出逃日本,住在他傢,和宋慶齡的婚禮也是在他的幫助下完成,孫死後,他鑄瞭世尊孫的銅像,他還為孫拍過革命紀錄片。終孫的革命生涯,他傾其傢產,購置飛機等武器,還為其在日本培養飛行員。  宮崎滔天:名氣太響,我就不多介紹瞭。宮崎傢族本來是荒尾小城的大地主,擁有很多土地。後來宮崎傢族的第八個兒子宮崎寅藏結識瞭孫中山,開始鼎立襄助中國革命,並為此不惜傾盡傢財,竟至傢境逐漸敗落。此後,一個叫“三井”的人買下瞭宮崎傢所有的土地,造就瞭今天全日本最著名的大財團之一“三井住友財團”,而宮崎傢隻剩下這所故居。為瞭大炮的革命經費,傾傢蕩產之後他就幫忙到處化緣,他有一句名言:“我有可用於革命的錢,但是沒有可以養活妻兒的鈔票。”   日本政府:1907年6月,迫於清政府的壓力,日本政府將孫中山“驅逐出境”,並且主動提出給孫中山七千日元的離境費。  鈴木久五郎:贈送一萬日元  有記錄可尋的,包括犬養毅、頭山滿、平山周、平岡浩太郎、神鞭知常、渡邊元、中野德次郎、島田經一、兒島哲太郎、福本誠、原禎、清藤幸七郎、萱野長知、山田良政、末永節、內田良平、中村彌六等。這些隻是孫中山早期革命活動的贊助者和參與者而已。礙於篇幅,不能詳述。  德國政府:北京政府內部因對德參戰意見不合,孫中山支持黎元洪反對對德宣戰,德國政府為瞭利用孫中山政治影響,密贈孫中山200萬元。(李國祁,《德國檔案中有關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幾項記載》,載《中國國民黨建黨80周年紀念》)  日本黑龍會和孫中山走得也很近,或多或少,肯定給予過一些幫助,有興趣可以自行查閱相關資料。  3.親戚朋友  楊鶴齡:與孫中山是發小,同為“四大寇”,他把自己的傢居“楊耀記”獻給孫中山,作為革命活動的“總部”。楊鶴齡的七妹夫、澳門富豪吳節薇,在楊鶴齡的遊說下,為孫中山做擔保,貸款“二千大元七二兌重一千四百四十兩正”。楊鶴齡18歲那年,從祖父手裡繼承一大筆產業,但他沒有用這筆產業來收租生財,而是把它們變成革命經費,先後變賣掉,用作提供孫中山進行革命活動的經費。  宋嘉樹:1894年,他見到瞭孫中山,從此就全身心地追隨孫。他積極協助孫籌建“興中會”和“中國同盟會”,他傾全部精力為革命籌集巨額經費,傾傢捐輸巨萬,幾次瀕臨破產的地步。孫先生不光拿瞭錢還帶走瞭他的二女兒——宋慶齡。  張靜江: 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的張靜江,出生江南絲商巨賈之傢,在法國初遇孫中山即給銀元三萬,並告知電報中以5個字母代表所需經費的數額(如A代表1萬法郎,E代表5萬法郎),自1907年起,張靜江一直在經濟上資助孫中山及同盟會的行動。  孫眉:孫中山胞兄,出國赴檀香山做工,後來在茂宜島墾荒,經營農牧業兼營商業,數年之後,成為當地首富,被稱為“茂宜島王”。孫中山創辦興中會,他贊曰“志大言大”,首先贊成並捐款贊助。他積極宣傳革命,遊說組織親朋戚友華僑二三十人參加興中會,並捐資支持革命。1895年廣州起義急需經費,孫眉則以平賤價錢出售牲畜,以捐充軍餉。190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發行債券,孫眉將千多頭牲畜變賣認購債券。孫中山奔走革命旅費之需,孫眉曾將珍藏的“龍涎香”贈給變買作旅費。為瞭革命,從巨富變赤貧。相關閱讀推薦:植樹節的由來和意義 孫中山與植樹節的故事簡介孫中山遺體六次入殮之謎:孫中山為何沒能用水晶棺蔣介石為何軟禁胡漢民:胡稱孫中山死後我管你孫中山為何出賣東三省給日本?孫中山為救國而賣國蔣介石想娶宋美齡 曾暗示孫中山“關心部下生活”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4.發行公債  在1895年香港興中會的章程中,有一份這類公債的早期版本。章程規定,興中會的成員應邀購買價值十銀元股票的,在中華民國建立以後,償還一百元。孫中山還即興加上瞭一句廣告詞:“此於公私皆有裨益,各有咸具愛國之誠,當踴躍從事,比之(向清政府)捐頂子買瓴枝,有去無還,洵隔天壤。且十可報百,萬可圖億,利莫大焉,機不可失也。”大炮才是真正的營銷高手  1904年,孫中山在夏威夷也印制瞭每張一元的公債券,保證在中華民國建立以後每券償還十元。  1905年,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在日本印制瞭面值中國幣1000元的債券,僅售250元。承諾革命大功告成之後還本利千元,由起事之日始,限五年內還清。  孫中山在舊金山印制瞭面額為10、100、1000美元的債券。許諾共和國建立後,這種債券將成為國傢法定貨幣。溫哥華致公堂帶頭購買港幣1萬元,許多工人將整月工資都捐瞭出來。有的致公堂將會所樓房抵押籌款。加拿大各處致公堂共籌餉7萬餘港幣,為各地華僑捐款的榜首。  他還許諾在共和國建立之後,按照分等級的辦法給人們以特殊的榮譽和利益:100元中國幣者,保證公民資格;1000元者,享有經營企事業的優先權;這樣依次遞升到100萬元,就可以獲得對公園的冠名權並樹立雕像。

拒絕招安:宋朝歷史上真實的方臘革命起義軍

  宋江、方臘是北宋末年很有影響的革命軍,二人有一致的革命經驗,但有不一致的革命觀念,宋江接受瞭招安,梁山好漢變成朝廷走狗,替天行道卻成助紂為虐。為瞭一個腐敗不堪的獨裁暴政,宋江他們成為統治階級的殺人工具,為瞭繁榮昌盛,天下太平的穩定謊言,宋江便甘心去屠殺其他的革命同志。所以說宋江搞革命是在欺騙老百姓,他的骨子裡就是準備當政治上的奴才,宋江的革命很不徹底,他是革命隊伍裡的兩面派,亦是革命陣營裡的恥辱。  歷朝歷代的亡國無不是內憂外患,可之所以有這種局面先是內憂造成,發生內憂的前題條件是腐敗,老百姓水深火熱,於是便有人組織起來革命。每當國內狼煙燃起,外患就接踵而來,裡外一亂那國豈有不滅的道理。國一旦有瞭一發不可收拾的腐敗,民一旦有一觸即發的反抗,那這天下又進入瞭衰世,對內變本加厲地鎮壓老百姓,對外一向是喪權辱國。  招安是統治階級的一種囚犬政策,衰世的朝野懶政盛行,對外割地賠款,對內采取招安以達到息事寧人,為自己茍且偷安的時間加時。但招安也是暫時麻木革命者的心智,政府拋出所謂的改良和讓步,讓革命者信以為真,可真做瞭奴才,統治階級便用以賊制賊的法子,讓各路造反的大軍自相殘殺,變成利益集團延長獨裁的炮灰。政府本不該去相信,方臘在革命這方面很積極,他不僅要反官,連皇帝也要反,也拒絕被招安去做奴才。方臘是一個將革命進行到底的人,既然將招安視為瞭恥辱,宋朝也就對他恨之入骨,為瞭撲滅方臘的革命火勢,宋軍在鎮壓的過程中同時也利用瞭強盜隊伍宋江一批人。陰陽怪氣的童貫獲得瞭鎮壓方臘的總指揮權,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方臘殘餘寡不敵眾而被捕,革命有七萬之眾遭到屠殺。   這次征戰方臘也讓宋江的隊伍元氣大傷,不過宋江也獲得瞭一官半職,終於從一條流浪的狗變成瞭有主子使喚的合法走狗。宋史對方臘的記載很悲壯,方臘一開始從農村包圍城市,報喜不報憂的國情是奸佞隱瞞不上報。方臘一反,蘭溪靈山朱言、吳邦,剡縣仇道人、仙居呂師囊、方巖山陳十四、蘇州石生、歸安陸行兒等也拉起隊伍革命,東南大震。《宋史、徽宗紀》說方臘是宣和三年秋七月二十六日,童貫將他獻與朝廷,八月二十四日方臘英勇就義。關於誰才是抓住方臘的人,《宋史、徽宗紀》是說忠州防禦使辛興宗,《水滸全傳》裡是宋江一夥人,方臘遇上瞭花和尚魯智深,書上說“方臘肚中饑餓,卻待正要去茅庵內尋些飯吃,隻見松樹背後轉出一個胖大和尚來,一禪杖打翻,便取條繩索綁瞭”。蔡東藩《宋史演義》說抓住方臘的是韓世宗,是辛興宗總韓的手裡奪過瞭方臘,上報中央辛隻說是他抓瞭方臘。  《宋史、韓世宗》說“宣和二年,方臘反,江、浙震動,調兵四方,世宗以偏將從王淵討之。”世宗隨軍鎮壓方臘出力很多,杭州一戰方臘讓宋軍失色,可韓世宗率軍二千就大破方臘,王淵將他比喻成萬人敵。在搜捕方臘的韓世宗是“格殺數十人,擒臘以出”,同時講到辛興宗“掠其俘為己功,故賞不及世宗”。還是別帥楊惟忠回京後實話實說,韓才被授承節郎。  宋江不會是抓住方臘的人,宋江早時被張叔夜擊敗,《宋史、張叔夜》說“賊聞之,皆無爭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內降”。小說卻將宋江的招安寫成一波三折,邊打邊談,無論有多少風光仍是最後當瞭奴才。宋江反官沒有反君,方臘則不同,要反官也要反君。方臘的革命真實反映瞭老百姓對貪官的恨,並且在方臘的隊伍中就有很多恨官的人。他們每打下一座城市必搜捕官場中人,將官吏割下肉,或腰斬,或活生生的掏空肺腑,將腸子拉出,有的將官僚萬箭穿心,使用各種殘暴的方法來屠殺官僚。方臘對官僚的屠殺讓人恐怖,這正是因為當官的不為老百姓辦法事,又一面苛政盤剝老百姓,官逼民反,老百姓也隻有用超出底層的恐怖來打擊高層造成的恐怖。方臘的事跡並沒有被歷朝歷代借鑒,政府仍是對老百姓殘忍,革命者的精神波瀾壯闊,成為歷朝歷代的榜樣。元末有紅巾軍,明有李自成,清有洪秀全,這天下何時才真正太平。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如果宋江與方臘聯手造反會有幾種結局?《水滸傳》中宋江為什麼不和方臘聯合攻打宋朝?宋江的歷史原型:宋江到底有沒有參加平方臘戰鬥揭秘:大宋中興名將韓世忠 真正擒下方臘的人 方臘起義的導火索是什麼?方臘是被誰殺死的?宋江與方臘起義 方臘起義是被宋江剿滅的嗎?

盤點:歷史上“弄假成真”的7對著名革命夫妻!

  歷史上“弄假成真”的7對著名革命夫妻  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時期,一些在白區從事地下工作的中國共產黨員,出於革命工作的需要,就服從黨組織的安排,假扮夫妻來迷惑敵人。由於雙方有著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產生感情後,經黨組織批準,就“弄假成真”變成瞭志同道合的真夫妻。  1、“刑場上的婚禮”周文雍和陳鐵軍夫妻  周文雍和陳鐵軍  周文雍,1905年生於廣東開平。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省港大罷工和廣州起義。歷任廣州工人代表大會特別委員會主席,中共廣州市委組織部長、工委書記,廣州工人赤衛總隊總指揮,廣州蘇維埃政府人民勞動委員,中共廣東省委工人部長。大革命失敗後,和中共兩廣區委婦女委員陳鐵軍在廣州建立黨的秘密聯絡機關,對外假稱夫妻。  和陳鐵軍假扮夫妻後,周文雍的主要工作是組織廣州工人暴動。當時,在廣州的汪精衛、陳公博等扮成“新左派”,鼓吹民主、自由,借以籠絡人心。為瞭揭穿他們的假面目,周文雍率領數千名失業工人,在汪精衛的官邸“葵園”門前喊口號,要求釋放被捕工人。敵人惱羞成怒,派出大批軍警鎮壓工人。周文雍受傷被捕。周文雍被捕後,黨組織成立瞭營救小組,陳鐵軍和大傢一起制定營救計劃。陳鐵軍派人把關押周文雍的地點搞清楚後,又讓人設法告訴周文雍不飲茶水,以引起“高燒”,說是患瞭傷寒;再發動獄中難友起哄,迫使敵人把周文雍從監獄送進醫院;這時組織便衣武裝,把周文雍從醫院救出。周文雍被救出來後,仍與陳鐵軍假扮夫妻在廣州做地下工作。不幸的是,由於叛徒告密,1928年1月27日(大年初五),周文雍和陳鐵軍同時被捕。敵人向他們施用瞭酷刑,但他們堅決不向敵人低頭。同年2月6日,在他們被判處死刑、即將就義之時,周文雍在監獄墻壁上題寫瞭一首《絕筆詩》:“頭可斷,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滅。壯士頭顱為黨落,好漢身軀為群裂。”還提出要和陳鐵軍合影。敵人同意瞭他的要求。他們並肩站在牢房窗前照瞭相,以作為他們的結婚照。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在敵人的刑場上,他們舉行瞭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悲壯動人的刑場婚禮。 “刑場上的婚禮”周文雍和陳鐵軍夫妻  陳鐵軍,原名陳燮君。1904年3月生於廣東佛山。1924年秋考入廣東大學文學院預科。求學期間,為追求進步,決心跟共產黨走,她將原名“燮君”改為“鐵軍”。1925年參加“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的宣傳工作。192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的1927年10月,受黨的派遣,裝扮成周文雍的妻子,並參加瞭廣州起義。1928年1月27日(大年初五),在組織廣州市春季騷動期間,被叛徒出賣與周文雍同時被捕。在獄中,他們備受酷刑,堅貞不屈。敵人無計可施,決定判處他們死刑。在共同進行革命鬥爭的過程中,周文雍和陳鐵軍產生瞭愛情。但為瞭革命事業,他們將愛情一直埋藏在心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們決定將埋藏在心底的愛情公佈於眾,在敵人的刑場上舉行瞭革命者婚禮,從而表現瞭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1928年2月6日,在廣州紅花崗刑場,兩位氣吞山河的年輕共產黨人面對敵人的槍口,把刑場作為結婚的禮堂,把反動派的槍聲作為結婚的禮炮,從容不迫地舉行瞭婚禮。其婚禮之悲壯,空前絕後。相關閱讀推薦:鮮為人知!太平天國早期連夫妻倆同房也要殺頭西遊記讓人崩潰的十大謎團!玉帝和王母是夫妻嗎?細數民國十大絕美愛情故事:民國知名夫妻【圖】中國古代恩愛的皇帝夫妻排行榜:盤點十大帝後夫妻溥儀談婚姻:我和四個妻子都不曾有夫妻生活分頁:1/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2、熊瑾玎和朱瑞綬  熊瑾玎,1886年生於湖南長沙。曾參加毛澤東同志等組織的新民學會,在毛澤東創辦的自修大學擔任過教導主任。曾為毛澤東、何叔衡去上海參加黨的“一大”籌措瞭旅費。1927年“馬日事變”後,遭反動派通緝,於10月逃亡漢口,並在這白色恐怖極其嚴重的時刻,經郭亮介紹,加入瞭中國共產黨。1928年到上海,在中共中央機關任會計。後至湘鄂西蘇區,任宣傳教育部長兼蘇維埃政府秘書長。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任新華日報社總經理、《晉綏日報》社副總經理、解放區救濟總會副秘書長、中國人民救濟總會監察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建國後,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至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不久因年高體衰而休息。  朱瑞綬,1908年生於湖南長沙。1924年入長沙女子師范讀書。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在株州搞瞭一個時期的鐵路工人子弟教學和職工傢屬工作後,因“馬日事變”轉入地下。1928年夏天到瞭上海。不久,也調到瞭中央政治局機關。  1928年,熊瑾玎在上海中共中央機關任會計,負責籌措經費,並奉命建立瞭中央政治局開會、辦公的機關。由於對外用“福興” 字號老板身份掩護黨中央秘密機關,做經營湖南土佈土紗的生意,因此同志們便戲稱他為“熊老板”。為掩人耳目,他和朱瑞綬假扮夫妻。後來於1928年8月結婚。   1931年,因顧順章叛變,中央機關搬遷,熊瑾玎和朱瑞綬先後去湘鄂西蘇區工作。第二年又回上海,二人同住中央交通機關。1933年4月8日,熊瑾玎去法租界給賀龍同志的傢屬送生活費。這時,賀龍同志傢屬已被逮捕,熊瑾玎被守候在那裡的法國捕房捕去。熊瑾玎被捕後,根據黨的指示,朱瑞綬積極設法營救,她找瞭宋慶齡,請瞭史良、唐豪、董康等律師。在第二次開庭時,朱瑞綬經組織同意隨史良前往探望,不料在候審室門口被叛徒徐錫根指認,也遭拘押。朱瑞綬被關押瞭八個月,終以無罪獲釋,而熊瑾玎卻被判瞭八年徒刑。1937年,隨著抗日高潮的到來和國共合作形勢的發展,周恩來同志委派毛澤民同志來上海探視和營救熊瑾玎。飽嘗瞭四年又五個月的鐵窗生活以後,熊瑾玎終於在抗日戰爭的炮聲中獲得瞭自由。從1938年起至1946年止,一直在重慶任中央機關報《新華日報》總經理,朱瑞綬也在報社工作。  1966年初,熊瑾玎80歲誕辰時,周恩來總理特地帶著鄧小平送給自己的兩瓶紹興花雕陳酒為他祝壽。1973年,熊瑾玎病危且已不能說話,周恩來不顧自己重病在身仍親去醫院看望。熊瑾玎於1973年逝世,享年87歲。著有《革命老人徐特立》,出版有《熊瑾玎詩草》。1990年的時候,已經82歲的革命老人朱瑞綬,還曾接受過鄧小平同志的女兒鄧榕的拜訪。分頁:2/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3、任國楨和陳少敏  任國楨,祖籍山東。1898年生於遼寧安東(今丹東市)。原名任鴻錫,曾用名任國藩。1918年入北京大學俄文系預科。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起,任中共奉天支部書記、哈爾濱《東北早報》編輯。1928年9月,任中共哈爾濱縣委書記、市委書記。1929年任中共滿洲省委委員、候補常委等。同年底赴上海,進中央幹部訓練班學習。1930年2月,中共山東省委因出現叛徒連遭破壞,幾位主要領導人均被捕,省委機關也由濟南轉移到青島,故中共中央派任國楨到山東,任臨時省委書記,著手恢復黨的組織。3月中旬,任國楨到達青島後,首先要租間房子,作為省委秘密辦公機關。但當時招貼租房啟事都寫著“沒眷屬不租”的字樣,當時尚未結婚的任國楨,自然沒有眷屬,房子也就租不成瞭。為瞭能租到房子,更是為瞭掩護新來的省委書記,組織上便派陳少敏到任國楨身邊,假扮夫妻,協助工作。陳少敏當時在打蛋廠當工人,白天在廠裡上班,晚上陪著任國楨外出從事秘密活動。很快,山東黨的組織就得到瞭恢復。任國楨到山東不到一年,又出瞭叛徒。為安全起見,組織上調任國楨到中共北方局工作。陳少敏也一同前往,協助任國楨工作。1930年12月,任國楨被中共北方局任命為中共北平市委書記、河北省委委員。任國楨、陳少敏二人在共同的戰鬥生活中相愛瞭,經組織批準,這對假夫妻成瞭真夫妻,並且生瞭一個女兒。1931年春任國楨被調到天津工作,同年9月任中共唐山市委書記。10月9日以中共河北省委特派員身份到山西工作,21日由於叛徒出賣,於山西特委秘書處(太原市典膳所8號)被捕。在敵人的嚴刑逼供和叛徒的無恥指證下,他大義凜然、威武不屈,於1931年11月13日被閻錫山殺害,年僅33歲。  任國楨犧牲後,陳少敏非常悲痛。從此,她再也沒有結過婚。直到晚年,陳少敏還把任國楨的照片掛在臥室內。同別人說起愛人來,更是很動感情:“他呀,任國楨,任國楨!魯迅的愛雛!他寫的《蘇俄文藝論戰》一書,就是魯迅先生給寫的序!” 影視劇形象  說起陳少敏,熟知中共黨史的人們肯定都對下面這件事記憶憂新:“文革”時期的1968年10月,在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上,當到會的中央委員就“關於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罪行的審查報告”進行表決時,除一人外全投瞭贊成票。這惟一未投贊成票的中央委員就是陳少敏。表決的時候,陳少敏莊嚴地用右手捂住左胸趴在桌上,用這種特定的方式,表示自己鮮明的態度。因此,陳少敏在“文革”時期受到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殘酷迫害。  陳少敏,原名孫進修。1902年生於山東壽光。1921年冬進入青島日商內外棉紗廠做工。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和任國楨假扮夫妻從事秘密工作。曾任中共青島市委工委委員。1930年隨任國楨調往中共北方局工作。後和任國楨結為革命伴侶。曾任中共天津市委秘書長。1932年冬,因叛徒告密被捕。次年出獄後,先後擔任中共唐山市委宣傳部長、冀魯豫特委組織部長、副書記,並在那裡建立瞭冀魯豫邊區抗日武裝第四支隊。1936年被派往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45年當選為中共第七屆候補委員。解放戰爭時期,曾擔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常委兼組織部長等職。建國後,在任中國紡織工會主席期間,到青島發現並總結推廣瞭“郝建秀工作法”等。1953年後,曾任全國總工會副主席、黨組副書記,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1956年8月在黨的七屆七中全會上遞增為中央委員。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77年12月在北京病逝,享年75歲。分頁:3/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4、李白和裘慧英  李白,1910年生於湖南瀏陽,曾用名華初。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任通訊連指導員。參加過長征。1937年到上海,從事黨的秘密電臺工作。  李白到上海從事黨的秘密電臺工作後,當時的電臺領導人龔飲冰(建國後曾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等職),憑著自己長期從事地下鬥爭的豐富經驗,認為李白身邊必須有位女同志,與他假扮夫妻,這樣才不致引起左鄰右舍以及敵人的懷疑。因此,龔飲冰就親自物色人選,把綢廠的青年女工裘慧英調到瞭李白身邊。  裘慧英,又名裘蘭芬。1917年生於浙江省嵊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傢庭。1929年12歲時到上海入日商裕春綢廠、美亞綢廠當包身工,後受到廠裡中共地下黨員的啟發教育,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10月入普益綢廠。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任中共滬西綢廠委員會委員,負責宣傳工作。4月奉調至中共中央駐上海的地下電臺,和同延安來的李白扮成假夫妻,通宵達旦地收發電報,及時把延安中共中央的指示傳達給上海地下黨,又把日、偽的重要情報傳遞給中共中央。鑒於他們之間產生瞭純潔的愛情,黨組織便於1940年秋批準他們結為伴侶。   1942年9月中秋前的深夜,日本侵略軍采取分區停電的辦法,搜索中共地下電臺時,李白夫婦雙雙被捕,押至日本憲兵司令部。敵人讓裘慧英親眼看著李白受刑,她雖心如刀割,但仍咬緊牙關推說丈夫做的事自己一概不知。半個月後裘慧英獲釋,她一面進大誠綢廠做工,一面接受組織囑咐以妻子名義到處尋找李白下落。1943年1月打聽到李白關在極司斐爾路(今萬航渡路)76號,就以妻子身份入內探監。通過密語,知道李白咬定自己私設電臺是替一個闊老板瞭解黃金價格升降消息,未涉及政治。由於李白一口咬定是為一個做生意的老板服務,幫朋友瞭解商業行情,而日軍又未掌握實情,不知李白是為誰發報。在這樣的情況下,受到酷刑折磨的李白後經地下黨營救獲釋。  李白出獄後,為瞭避免敵人繼續追蹤,暫不恢復情報工作,由組織安排在良友糖果店當店員。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反動派挑起內戰,李白繼續從事秘密電臺工作,通過電臺又把大量情報傳送給黨中央。1948年12月30日凌晨,遭國民黨武裝特務包圍搜查,李白夫婦和孩子一起被捕後,被押送到國民黨警備司令部第二大隊。1949年5月7日,李白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殺害後,已出獄的裘慧英強忍巨大悲痛,繼續忘我為黨工作。建國後,裘慧英先後擔任中共上海電信局基層支部副書記、上海郵電技工學校副校長、郵電工會上海市委員會副主席和顧問。1983年離職休養。1992年因病在上海逝世,終年75歲。分頁:4/7頁  上一頁234567下一頁  5、彭詠梧和江竹筠  彭詠梧,又名彭慶邦。1915年2月生於重慶市雲陽縣紅獅鄉。1931年,上中學時便投身於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秋,在省立萬縣師范學校就讀時,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6月,任省立萬州師范特支書記,領導全校黨的地下鬥爭。是年秋,受黨組織委派到重慶,進入南方局黨員幹訓班學習。學習結束後,被派往雲陽、奉節等地開展革命鬥爭。1940年秋,任中共雲陽縣委書記。1941年秋奉調到重慶,先後以大陸運輸行業會計、中央信托局職員等公開職業為掩護從事革命工作。1943年,黨組織派江竹筠同他假扮夫妻,協助其工作。兩年後,經黨組織批準,兩人結為夫妻,後生下兒子彭雲。  1947年1月,參與領導瞭重慶63所大中學校師生進行的反抗美軍暴行的大遊行。後來中共川東臨時工作委員會成立,任臨委成員兼下川東地工委副書記,主要負責下川東的武裝鬥爭。在雲陽地區組建瞭“川東民主聯軍下川東遊擊縱隊”(後改名為“中國共產黨川東遊擊縱隊”),並擔任政治委員。1948年1月9日,參與領導瞭下川東“奉大巫起義”。16日,率遊擊隊向巫溪方向轉移時,突遭國民黨軍包圍,為掩護戰友突圍英勇犧牲。時年33歲。

孫中山被遺忘的另外幾位革命伴侶:孫中山幾個女人

  孫文在《革命緣起》中回憶他和日本宮崎兄弟的來往經過,認為是革命黨人與日本人士相交之始。宮崎兄弟有八人,跟孫文友好者有宮崎民藏、宮崎彌藏、宮崎寅藏(白浪滔天)。宮崎寅藏在《孫逸仙其仁如天》(陳鵬仁譯著《宮崎滔天論孫中山與黃興》)裡曾記錄一個故事:“有一天犬養毅問孫先生說:‘您最喜歡的是什麼?’孫先生毫無猶豫地答說“revolutinn”(革命)。‘您喜歡革命,這是誰都知道的,除此而外,您最喜歡什麼?’孫先生邊看犬養毅夫人,邊笑而不答。犬養毅再催問說:‘答答看吧。’孫先生答說:“woman”(女人)。犬養毅拍著手說:‘很好’,並問:‘再其次呢?’“book”(書)。‘這是很老實的說法,我以為您最喜歡的是看書,結果您卻把女人排在看書前面。這是很有意思的。不過喜歡女人的並不隻是您!’犬養毅哈哈大笑,並佩服孫先生說道:‘您這樣忍耐對於女人的愛好而拚命看書,實在瞭不起。’”劉成禹《先總理舊德錄》中說孫文對伊藤博文自吟“醉枕婦人膝,手握天下權”,甚以其風度為然。”足見孫文對女人,有他坦白的看法。  孫文一生和女人的關系,國民黨欽定的傳記中,隻承認兩位,一位是盧夫人(盧慕貞)、一位是宋夫人(宋慶齡),其他一概給一手遮天瞭。這種“為尊者諱”、“為親者諱”。其實是很封建的思想,自為反封建的革命黨所不取。  孫文與盧慕貞結婚時是二十歲(一八八五),盧夫人生於一八六七,比他小一歲;與宋慶齡結婚時是五十歲(一九一五),宋夫人生於一八九三,比他小二十七歲,在這盧前寧後(原文如此——編者)前的三十年間,細查起來,卻不無其他夫人可尋。   其他夫人中最令我們註意的,是陳夫人(陳粹芬)。  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日,《逸經》第二期登馮自由《革命逸史》四則,在第四則《孫中山之嗜好》中,有這樣一段:  中山畢生不嗜煙酒,讀書之餘,間與人下象棋,然習之不精,好取攻勢而懈於防守,故易為敵所乘,餘與胡漢民何香凝等皆嘗勝之。外國紙牌無非其所好,然頗精於三十年前盛行之廣東天九牌,乙巳以前居橫濱時,每與陳四姑(名香菱)、張能之夫婦玩之。  這裡提到的“陳四姑”,就是陳夫人。九年以後(一九四五),馮自由出版《革命逸史》第三集,書前請劉成禹題詞,劉成禹寫《奉題馮自由兄革命逸史三集並自題七十自傳暨先總理舊德錄》十首,在第八首中有這樣的詩:“望門投宿宅能之,亡命何曾見細兒。隻有香菱賢國嫗,能飄白發說微時。”馮自由在後面加按語,說:“禺生詩中所述掌故。皆民國前八九年革命軼事。舍餘二人外,無人知其詳。”“橫濱日本郵船會社華經理張果字能之。與總理有通傢之好,陳夫人瑞芬原名香菱。曾寄居張宅一年。總理居日本及越南南洋時。陳夫人恒為往來同志洗衣供食。辛勤備至。同志咸稱其賢。”老革命黨馮自由在此明說“陳夫人”,可見孫文在盧夫人後,又結婚瞭。   劉成禹寫陳夫人“能飄白發說微時”的詩,是一九四三年。四年以後(一九四七),他真的印證這一“能飄白發說微時”的圖畫瞭。他寫《翠亨村獲得珍貴史料》(《世載堂雜憶》),有這樣幾段:  孫中山先生生於中山縣(原名香山)翠亨鄉。予此次巡察到此,所得事件,有足供史料著錄者,亦彌足珍貴也。  中山縣長孫乾,為先生之胞侄孫,予五十年來之通傢子。其人精明強幹,篤守禮節,治中山縣頗有政事才。  予四年前在重慶,題馮自由革命逸史三集,述及陳粹芬老太太,馮自由且為之註。抗戰以來,粹芬老太太先居澳門,後由孫乾供養,今年高齡七十五矣。聞予至中山石岐,喜曰:“劉某予四十餘年未見面,今尚在人間耶?予抵石岐,即往晉謁,述當年亡命情形。粹芬老太太慨然曰:我未做飯與汝等吃,已四十八年矣。今日重逢,下午請吃飯。於是大備盛筵,親送孫陳粹芬紅帖曰:不似在橫濱街頭買菜,而今請吃飯也有格式瞭。相關閱讀推薦:孫中山原配是誰?孫中山原配為何悄然讓位宋慶齡張宗昌下令燒毀孫中山遺體 點火前張學良飛馬阻止揭秘孫中山的三份遺囑:三份遺囑都寫的什麼?揭秘:孫中山與袁世凱是誰將東三省出賣給日本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午後前往,粹芬老太太已在門首歡迎曰:我輩五十年來,各人都在,回憶當年亡命受苦,直一大夢耳,不可不留一紀念。於是賓主共攝一影入座。老太太暢談經過身世,甚多珍貴史料,足供收采也。  陳老太太為言革命時期惠州之役。香港李紀堂、梁慕光等商議在惠州起事,軍械皆由海員公會海員秘密輸運,經日本郵船與美國、高麗等郵船運來者最多,以橫濱為居中策應,視情勢如何,在橫濱定行止。陳老太太任來往船隻起落密件之責,故橫濱郵船一到,老太太即往接船,以港方確實消息,轉告密運槍械之海員。日本因婦女上下,毫未註意。及事敗,梁慕光來橫濱,盛稱陳老太太英勇不已。老太太曰:我當時傳遞書簡,並不害怕,大傢拼命做去,總有辦法。  予此行,在孫傢獲睹先生所留金表一枚及金鏈一條,鏈頭小印一顆。金表大如小蟹,有金蓋可開闔,金蓋面刻英文“Y.S.Sun”。蓋先生倫敦蒙難歸國,康德黎博士臨行所贈物也。先生在橫濱時,屢出以示人,今再見之,真革命史上傳世之寶也。  陳粹芬在近半個世紀後,故友重逢,為老同志再開飯局,且用“孫陳粹芬”名義下帖子,其為孫文的夫人,一清二楚矣!   一位被遺忘的革命女性  劉成禹回憶這一久別重逢,真是場面感人。李又寧在《一位被遺忘的革命女性——陳粹芬》(一九八一年十月《傳記文學》第三十九卷第四期)裡說:  粹芬原名香菱,又名瑞芬,人稱之為陳四姑。廣東人,生於一八七三年左右。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她是中山先生的革命伴侶。日本橫濱是他們居住和活動的一個據點。她經常為往來的同志洗衣、做飯。革命黨人在香港和橫濱之間,密運槍械,她上下船隻,傳遞消息。同志們都很稱贊她的英勇和勤勞。  中山先生到南洋革命,粹芬也在左右。她親自印刷宣傳品。池亨吉,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說她工作“非常忙碌”,性格“剛毅”。  宮崎寅藏的夫人宮崎槌子在《我對辛亥革命的回憶》(陳鵬仁譯著《宮崎滔天論孫中山與黃興》)裡,有一段描寫陳夫人,她說宮崎民藏  睜大眼睛回敘昨天晚上的事,邊稱贊那位中國革命婦人,邊鼓勵我說:“在照顧孫先生日常生活的那位中國婦女同志,真是個女傑。她那用長筷子,張著很大的眼睛,像男人在吃飯的樣子,革命傢的女性隻有這樣才能擔當大事。你看她聲音之大。你應該向她看齊才對。”  這樣一位有助於中國革命的“女傑”,在革命成功以後,開始被“出局”瞭,她由孫文的侄子孫乾奉養,住在中山縣的石岐;一如盧夫人由女婿戴恩賽奉養,住在澳門③。孫文又有瞭新夫人——宋夫人。吳相湘《孫逸仙先生傳》說:  民國三年春,盧夫人曾赴日本。據她答香山縣商會函有雲:“先伯(德彰大哥)離世後,電召氏(盧自稱)往日本,商配宋氏之婚。後氏回澳住居,得常往教堂聆主之救世大道。”這就是盧夫人明大義,同意分居。自居澳門。但孫科及二女仍奉養一切;孫先生就不致重婚。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吳相湘說“同意分居”,又說“不致重婚”的話,顯然是含糊其辭的。事實上,孫文與宋慶齡在一九一五年在日本結婚的時候,盧夫人還是盧夫人,而在孫宋婚約上第一條,也隻是盡速辦理符合中國法律的正式婚姻手續而已。  還有一位櫻花夫人  這月十七日,美聯社東京電訊說:  日本共同社今天報導說,一位日本教授在橫濱發現孫逸仙博士七十八歲的女兒。  日本通訊社說,這位學者名叫久保田,是日本女子大學的教授,他負責研究這件事,他指出這位女人名叫宮川富美子,住在東京南方的橫濱市。  根據久保田的研究,孫中山於一八九八年在橫濱的中國城,首次遇到宮川富美子的母親。  以下是共同社所發表的有關的研究報告。  一九零一年孫中山要求宮川富美子的祖父,答應把她的母親嫁給他,她的母親當時才十四歲。其祖父予拒絕,因為這個女孩太年輕,而當時孫中山的年齡是三十六歲。後來孫中山直接向該女求婚,於是兩人就在橫濱以簡單的儀式進行婚禮。   後來孫中山獨自前往東南亞及美國旅行,於一九0五年回到日本看妻子,是年(一九○六年),他的女兒出生,但孫中山於女兒出生之前就因事離開日本,再也不回來。  宮川富美子的母親後來改嫁兩次,但仍保持與孫中山書信往來。於一九七○年去世,享年八十二歲。宮川富美子於出生後不久,由另一個傢庭收養撫育。  孫中山在美國的親友們也曾說,孫中山在日本有一個女兒,但不知其姓名,這是一個日本籍太太所生的。以上是日本共同社所發表的研究報告。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情人節革命短信 明目張膽說愛你

每一次望見你那輕盈的雙眼,每一次聽到你那美妙的聲音,每一次……我愛你是那麼深!你永遠在我夢裡!   因為有你我的生活充滿快樂,有你情人節才有花可送,但所有的花都不及你漂亮,我眼中隻有你一個。   擬把疏狂圖一醉 對酒當歌 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

吳佩孚:愛國的革命將軍還是背信棄義的劊子手?

   “北漂一族”走向軍旅生涯  1874年春,吳佩孚出生在山東省蓬萊縣一個小商人傢庭裡,父親吳可成以經營祖傳的安香雜貨店為生。6歲時,吳佩孚入私塾就讀,9歲即可操筆為文。  22歲時,吳佩孚考中秀才,眼見著自己的官場生涯即將從蓬萊起步,一個意外,卻阻斷瞭吳佩孚的仕途之路。因不滿男女同臺演戲,1897年秋,吳佩孚大鬧蓬萊電報局局長的壽堂。當地縣太爺以“蔑視法紀、尋釁鬧事、攪亂治安”為名,下令緝捕吳佩孚,嚇得他連夜逃離傢鄉,成為“北漂一族”。  剛到北京時,吳佩孚投靠老鄉孫廷德,以賣對聯為生。短短幾年間,吳佩孚先後考入開平武備學堂、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學習,從一個小小的警察班長晉升為北洋軍第三鎮管帶(營長),前途可謂一片光明。起初,吳的頂頭上司曹錕並不喜歡他,一度還準備免他的職,要不是吳佩孚的積極爭取和湯薌銘的變相刺激,曹錕也不會重用他。  1913年10月,湯薌銘督湘,曹錕率第三師(原第三鎮)駐紮嶽州,有一天,湯舉行典禮,請向來不怎麼擅長說話的曹錕演講,吳佩孚乘機毛遂自薦,替曹錕說瞭幾句話,令湯薌銘大為賞識。後來,湯想跟曹借吳去當旅長,曹錕沒做聲,對部下說:“咱們的人才,咱們不會用,要你借去當旅長,咱們不會給他旅長做?”一年後,曹錕主動提拔吳為第三師第六旅旅長,晉升少將。  愛國將軍大打輿論戰  張勛在京擁軍復辟時,吳佩孚隨曹錕參加“討逆軍”,擔當西路先鋒,一路從豐臺殺進天壇,一戰成名。1918年,為瞭響應段祺瑞內閣的“武力統一”政策,吳佩孚再奉曹錕之命,揮師南下,過襄樊,克嶽州,奪長沙,所向披靡。自此,南北戰局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吳佩孚的手中。  然而,就在段祺瑞翹首以盼吳乘勝南下,一舉蕩平兩廣時,吳佩孚突然罷戰,並於當年8月發表通電,大肆抨擊段內閣的武力統一是導致“同種殘殺、生靈塗炭”的“亡國政策”。  如此一來,吳佩孚“和平軍人”的形象深入人心。   1919年5月24日,北洋政府決定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吳佩孚“首先通電,請罷免曹、陸、章,懲辦國賊”,又聯名譚浩明、馮玉祥等通電反對簽字。6月下旬,吳致電代總理龔心湛,要求堅決拒簽,並表示:“蓋青島得失,為吾國存亡關頭,如果簽字,直不啻作繭自縛,飲鴆自殺也。”  在各界的壓力下,中國代表終於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吳佩孚聲名鵲起,不僅很多軍人佩服他,連學生也很崇拜他。吳佩孚的名望扶搖直上,“革命將軍”、“救時偉人”的名譽紛至沓來。短時間內,吳佩孚積累瞭極高的人氣和雄厚的政治資本,加上不可小覷的軍事實力,很快,這個頗具魅力的政治明星開始成為中國政壇、軍界、媒體界的中心人物。  “二七劊子手”  自1920年起,蘇俄、共產國際不斷派人到中國尋找可以聯合的力量,吳佩孚因掌握軍隊、財政、交通以及內政部成為他們想要聯合的第一人。當時,在共產國際、俄共(佈)一些領導人的心目中,“為開展中國的民族主義運動而可以合作的人是吳佩孚而不是孫中山”,他們一致認為“孫中山是不切實際的夢想傢,同意支持吳佩孚”。  1920年4月,共產國際派代表維經斯基來到北京,在找李大釗、陳獨秀聯系組建中國共產黨的有關問題時,帶來瞭“決定聯合吳佩孚”的任務。  1922年前後,李大釗曾多次赴洛陽與吳佩孚進行會談。當時的吳佩孚,在軍事上已具備足夠強大的實力,但北方的鐵路卻仍在奉系軍閥張作霖的手裡,怎麼辦?吳佩孚隻好向年輕的中國共產黨求助。為此,李大釗將何孟雄、張昆弟、安體誠、陳為人等共產黨員介紹到各條鐵路上,派黨員為吳的鐵路委員,鞏固其鐵路上的軍事勢力。名義上,他們是交通系的密查員,實際上為中共的職工運動特派員。  在京漢鐵路上,由於吳佩孚掛著保護勞工的招牌,與共產黨有具體的合作,京漢鐵路的工人們陸續建立起瞭“工人俱樂部”。要不是後來發生瞭二七慘案,李大釗的好盟友吳佩孚也不至於落下屠殺工人的劊子手惡名。隻是,昔日愛國英雄怎麼突然成瞭狠心的屠殺者?這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若幹年後,當吳佩孚的參政汪崇屏回憶二七慘案時,說出瞭這番話:“民國十二年二月四日,京漢鐵路工會下令定於第二天早晨全線罷工,由李守常來領導,實際出面的是王功與李振瀛。長辛店、鄭州、漢口同時發動。到二月七日,軍隊出來幹涉,強迫復工,在漢口、長辛店都發生流血慘案。李認為是吳(佩孚)所下的命令,其實吳不曾下令,吳根本就不知道李是共產黨。關於長辛店、鄭州與漢口三處槍殺工人的事件,前兩處是曹錕下令的,後一處為蕭耀南所幹。吳夾在其間,擔當惡名,實在冤枉。”  “中國最強者”的落幕  即便身負劊子手的罵名,1924年的吳佩孚依舊為全世界矚目,這一年,光頭吳佩孚的肖像第一次出現在美國《時代》雜志的封面上,這是中國人在《時代》雜志封面的第一次亮相,照片下有兩行說明:“GENERALWU(吳將軍)”和“Biggest man in China(中國最強者)”。  其時,吳佩孚已到瞭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紀,當年4月,數千賓客雲集洛陽,為他祝壽。康有為更是寫下壽聯相贈:“牧野鷹揚,百歲勛名才半紀;洛陽虎視,八方風雨會中州”,贊美之詞溢於言表。  1939年12月4日,65歲的吳佩孚因牙疾復發、高燒不退,請日本牙醫看病後猝死。出殯當天,送殯人員延綿數裡,北平的老百姓自發地參加葬禮,沿途的陽臺上、街道旁的觀殯民眾,人潮如海,途中還搭有許多席棚進行路祭。據吳佩孚孫子回憶,出殯隊伍邊行邊停,極為緩慢,從早晨出發至黃昏才抵達,幾乎行進瞭一天。當時報稱,此乃民國以來北平罕見的盛舉。相關閱讀推薦:《滿江紅》不是隻有嶽飛:吳佩孚的同樣也是愛國情懷吳佩孚的復雜人生:軍閥也可以不貪不色不賣國!揭秘吳佩孚:立志不娶妾的吳佩孚為何會妻妾無數吳佩孚是怎麼死的?愛國將軍吳佩孚的死亡謎團吳佩孚的靈柩為何停厝近七年後才入土為安?(圖)

揭秘:偽聖人康有為為做帝王師叛變革命不擇手段

  導讀:中國的悲劇也許就出在文人涉政上?文人容易上天入地,說好聽是高度的浪漫主義精神,說不好聽是巫婆神棍作法,自己都不知道要幹啥。光緒遇到康有為這樣一個半路殺出來的半吊子帝師,不知道是他的幸運還是他的不幸?反正這帝師看不到他的帝無有實權,看不到宮廷裡的運作套路,缺少基本的政治常識。結果人仰馬翻,自己流竄瞭,光緒囚禁瞭,帝國擱淺瞭,戰友沒命瞭。  流竄海外時,除瞭口舌之能,宣傳鼓動,康有為也曾想過起兵勤王來著。1900年初,設總局,制訂瞭“以全力取桂、襲湘、攻鄂而直搗京師”的戰略計劃。他以自己的門生為骨幹,內以財源茂盛招誘會黨入夥,外以勤王軍威動員華僑捐款。兩邊來回吹,直吹得國內的會黨以為華僑就不差錢,國外的華僑以為勝利就在眼前。會黨獅子大開口,滿心想著撈大錢,至於忠君愛國,根本不在他們頭腦意識之內。華僑以為光緒馬上就能復出,強國富民為時不遠瞭。搞得兩邊都很亢奮。說實話,中山先生的大炮精神,康有為也不是沒有。而且這種大炮作風,連他的高徒梁啟超都看不慣瞭,稱其師“常作大言”。雖然看不慣,但他自己也難躲此路數,跟同仁交待說,捐款聚眾兩事,不妨往大裡說。但是等同仁們給他匯報萬事俱備隻欠東風時,他自己首先往打折裡估算:“今東風固欠,而百事之未備者亦正多也。”所以梁啟超擔心:“今海外之人,皆以此大事望我輩,信我輩之必成,而豈知按其實際,曾無一毫把握,將來何以謝天下?”  康有為自己倒是沒有這等不安。聖人做事,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何況救皇上事小,他還想救天下蒼生呢。   康有為最宏大的理想,是大同。不過宏大得他自己都害怕,一直秘而不宣,以致於直到今天我們還弄不清他這思想的起始與淵源。當然,大略地說,其名稱來自於《禮記》:“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惡其不出於其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其內容除瞭《禮記》之大同精神,還有中國傳統的均平觀和社會主義的烏托邦。在他的大同社會裡,國都不存在瞭,全世界在一個公政府統治下,沒有貴賤,沒有貧富,沒有傢庭,沒有夫婦(男女同居一年就得換人),沒有壞蛋,沒有司獄,沒有私產私企,沒有污吏專制,沒有外交,沒有軍備,沒有危險,沒有戰爭……總之,人類所能想到的好事,他都想到瞭。而人類所能做到的壞事,卻不在他考慮范圍。相關閱讀推薦:康有為110年前信札被發現 竟然曾密謀刺殺孫中山戊戌變法:康有為竟然向光緒灌輸賣疆土搞變法!揭秘你不知道的真實康有為:貪財享樂 尤好女色揭秘:是誰毒死瞭康有為?嘔吐一夜七竅流血而死康有為鮮為人知的16年環球之旅:娶17歲美國姑娘揭秘康有為第四老婆鶴子出軌內幕:康有為日本老婆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毛澤東說:“自從一八四○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傢尋找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代表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事實上,這種尋找很具有歷史的吊詭。嚴復尋找到瞭真正的真理。但是英倫求學歸來,每有“局外人”之感,尤其對自己“仕途之不達”深感沮喪,甚至留下“當年誤習旁行書,舉世相視如髦蠻”的詩句。當年與伊藤博文一道畢業,畢業成績,嚴復全班第一,伊全班第二。伊成瞭日本名相,明治維新的元勛。嚴復則啥也不是,隻能做些翻譯工作,把西方的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和自然科學著作一古腦地翻譯出來供奉給國人,好歹成為中國近代第一位啟蒙大師。但是這位大師在義和團時代,則成瞭義和團名單上的特大漢奸,必欲殺之而後快。最後在大刀王五的掩護下跑到租界,才算保住瞭小命。啟蒙大師成為啟蒙對象眼裡的特大漢奸,也隻有近代中國這樣神奇的土地才能出產此類荒誕故事。  民國時期,嚴復搞起瞭孔教會。不過,嚴復歷來是堅持君主立憲的。他認為,一日民智未開則一日民主共和不可行。老實說,君主立憲對當時中國那樣一個人多民傻的老大難國傢來講,當然是一種歷史的飛躍,躍上,站穩,就是巨大的成功。可惜晚清沒弄成,袁世凱想弄,卻被喜歡一夜跑進共和的激進國人認作不要臉從而徹底翻盤。嚴復給袁世凱做過憲法起草員,做過籌安會的發起人,支持袁世凱稱帝,對張勛復辟表示同情,對蔡元培支持學生運動表示不滿。社會經驗挺豐富。有人說,嚴復晚年消極瞭,保守瞭。要我說,搞孔教,可算是保守;支持君主立憲在當時絕對不能算保守,即使消極保守,那也是被逼的。人多民傻,自己玩瞭一輩子都玩不轉他們,不消極不保守行嗎?我一直認為,激進從來就不是好東西。簡單來講,英美之路是保守而穩健的,法國之路是激進而飛躍的。如果想瞭解激進的醜惡,可以看看法國大革命,雨果的《九三年》是這方面最好的著作,看瞭之後我保你比嚴復還消極!   孫中山本是走的英美之路,武昌起義後他明確向國人宣佈:“中國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國,除此之外,無論何項政體皆不宜於中國。”但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就把他的英美共和給轟走瞭,原先說的話也忘瞭,一頭撲向瞭俄國那邊。洪秀全尋找到瞭上帝,弄出的卻是一個不倫不類的拜上帝教。其族弟洪仁玕鼓搗出一個《資政新篇》,與洪秀全政府的實際運作風馬牛不相及。就連洪秀全的《天朝田畝制度》也是半吊子東西。理論上是均貧富等貴賤,實際上卻是分貧富劃貴賤;表面上是反封建主義,實質上比他要推翻的王朝還要封建。  因為康有為也是為瞭目的不擇手段的人。所以他的救天下蒼生,站在另一方面,可能就是禍害蒼生瞭。在加拿大創立保皇會之時,梁啟超並不希望公開明辦,因為他怕清廷迫害會員在內地的親屬,康有為的答復是:“非如此,不大不固”。也許,清廷越迫害會員傢屬,康聖人越興奮——你看看,我說慈禧太後不是東西,果真不是東西吧?至於同黨內部,不聽他話的,不願意拿出大量傢財供黨和他個人使用的,他也會想些絕招甚至暗殺的手段去對付他們!手段不正義,結果如何正義?用慣瞭不正義的手段,上臺後可能比前任還要不正義!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民國建立,針對康有為人頭10萬的通緝令自然失效,於是他大搖大擺地回到瞭國內,定居上海,以大清忠臣身份開始瞭自己的保皇事業,主編《不忍》雜志,宣揚忠孔復辟,謀劃清廢帝溥儀復位。忠於大清也就罷瞭,政治上的這種堅貞也值得我們尊敬。但是拜托不要忘記自己原本是幹啥吃的,本是打著孔子的小旗出來忽悠維新的,可是忽悠來忽悠去,先把自己忽悠瞭,走火入魔,把小旗本身當作瞭目標,開始維舊瞭。帝制都被推翻瞭,他還倡議定孔教為國教並寫入憲法呢。搞孔教也就罷瞭,大啟蒙傢嚴復也搞上瞭,信仰自由,隻是入憲就有些過瞭。西方近代化標志之一,首先是政教分傢。最讓人生氣的是,他對共和以來免除跪拜大禮極表不滿,說:免除跪拜大禮,不敬天,不敬教主,則中國人“留此膝以傲慢何為也!”  看康聖人的意思,中國人裝孫子的時間還不夠長,大傢還得繼續裝下去。中國人的膝蓋,天生就是用來下跪瞭。不跪,留著嘛用?做聖人做到這種程度,真是天生一個大賤人!康賤人的大同沒法在全球實現,倒是在其傢裡先試驗上瞭。相對於他的高徒梁啟超的娶一而終,我們的康聖人則是人賤人愛,娶妻納妾,忙得不亦悅乎:年輕時娶元配夫人張雲珠;不惑時納18歲的廣東姑娘梁阿覺;半百時在美國納17歲的華僑姑娘何旃理;知天命後先納18歲的日本姑娘鶴子,後納廖定征;耳順後納西湖一船女阿翠,大名張光芳。   晚年的康有為,在青島購房居住,又迷上瞭中國的垃圾文化:風水占卜,要給自己和康傢找風水寶地。最後選中的地方叫鳳凰山,又叫象耳山、棗棘山。他將自己的墓地選在瞭“鳳凰”頭部“鳳穴”的最佳位置。他切算,這象耳山因西邊的山峰很像大象的耳朵而得名。自己是一粒“糠”,墓穴必須躲進天下無敵的大象耳朵裡才能安寧。  康有為沒有想到,躲到誰的耳朵裡也不安寧。1966年,紅衛兵開始瞭“破四舊”,作為保皇黨的康有為自然躲不過,康墓遭毀,康聖人的頭骨被“紅衛兵”綁在棍子上,抬著遊街示眾。聖人泉下有知,何感?皇帝靠不住,立憲穩不住,復辟搞不住。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紅色娘子軍原型結局:革命失敗後嫁國民黨軍人

  《紅色娘子軍》原型人物之一王運梅憶艱苦行軍:  1931年,一支由百名女子組成的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女子特務連,曾多次隨同瓊崖紅軍主力參與反國民黨“圍剿”的戰鬥,威震一時,被當時民眾稱為“紅色娘子軍”,毛澤東、周恩來曾高度評價紅色娘子軍為“世界革命的典范”。然而在反動勢力的瘋狂反撲下,成立僅五百多天的女子特務連最後被迫解散。這百餘名巾幗英雄在一年多時間裡遭遇瞭哪些腥風血雨?解散後各自的狀況如何?日前,本報記者采訪瞭紅色娘子尚健在的王運梅(由其外孫女馬世菊轉述)、海南省瓊海市陽江鎮文化站長龐啟江,他們的講述回顧瞭當年這支英雄隊伍鮮為人知的經歷。  從“赤色娘子軍”到女子特務連  1961年,謝晉導演的一部電影《紅色娘子軍》風靡一時,劇中的瓊花和十歲便與“木頭人”結婚的連姐一起參加娘子軍的經歷給觀眾留下瞭深刻印象。瓊海市陽江鎮文化站長龐啟江告訴記者:“電影是藝術作品,跟真實的人物有較大的不同,片中人物融合瞭多名娘子軍成員的經歷,所以很多的角色不一定能找到人物原型,如當時的娘子軍中就沒有嫁給‘木頭人’的女戰士、南霸天的人物原型有好多個。”電影中並未介紹娘子軍的成立經過,這支隊伍是如何成立的呢?  1931年3月,樂會縣婦女們在當地黨組織領導下,成立瞭一支“赤色娘子軍”的隊伍,主要負責紅軍部隊的後勤和宣傳工作。龐啟江告訴記者:“當時這支隊伍並沒有槍械、服裝等武器,還不是武裝隊伍。”1931年5月,瓊崖特委在樂會縣發佈招募女子軍的佈告,號召婦女們“拿起槍來,和男子並肩作戰”,許多年輕姑娘見到佈告後紛紛報名,其中就有目前尚健在的王運梅。  看過《紅色娘子軍》的人都知道,影片中有一位在行軍途中生下小孩的女戰士,這個人物的原型就是王運梅。王運梅回憶說:“當時傢裡很窮沒飯吃,女孩子地位又低,男人可以有書讀或參加紅軍,我也想這樣,於是就報名參加瞭娘子軍。”順利入伍後,部隊給每人配備瞭一套軍服,還都剪瞭短頭發,周圍人都稱她們為“紅軍哥”。“入伍時我知道這支隊伍是要打仗的,但也沒感覺害怕,隻知道被槍打中瞭才會死,打不中就不會死。”龐啟江告訴記者:“當時報名要求入伍的女性共有700多名,最後篩選出瞭一百名左右的報名者,這些女性大多是來自窮苦農村傢庭。”中共瓊崖特委將“赤色娘子軍”改編為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女子特務連(即紅色娘子軍連),由當時的海南瓊崖師部直接領導,全連分為三個排,王時香任指導員,龐瓊花擔任連長,馮增敏、龐學、黃墩英分別任一、二、三排的排長。   女子軍特務連成立後接受瞭完全軍事化的訓練,“阿婆精神好的時候會把拐杖當作步槍,敬禮、拿槍、托槍立正,一套動作下來看上去仍然十分標準。”王運梅的外孫女馬世菊告訴記者。原先這支隊伍的任務是保衛領導機關、看守犯人和宣傳工作,然而隨著戰鬥形式的變化,她們很快投身到瞭戰鬥中。  生下的小孩在行進途中不幸去世  面對國民黨大軍的圍剿,女子特務連在撤退途中遭遇如何?這在電影中並未詳細展現,王運梅回憶瞭她經歷的過程。相關閱讀推薦:抗戰謠言大撲殺:敵後遊擊戰是不是遊而不擊?抗戰中鮮為人知的對手:日本操控下的泰國仆從軍真相:日本史書描述下的抗戰時期日本國民嘴臉從奴隸到將軍的抗戰名將羅炳輝:羅炳輝怎麼死的?巾幗不讓須眉:紅裝戰袍娘子軍平陽公主李秀寧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931年6月,瓊崖紅軍決定消滅樂會縣的國民黨“剿共”總指揮陳貴宛部隊,女子特務連奉命配合紅三團和赤衛隊的誘敵戰術伏擊沙帽嶺,“我們女子軍當時從沙帽嶺的山溝中行進,國民黨部隊見到我們的隊伍都是女子軍,一邊率部急追過來,一邊大叫道:‘那是女的,不要怕,不要怕,活捉她們,誰捉到歸誰。’”王運梅說道。女子軍邊開槍邊後撤,佯裝敗退,敵方很快被引誘到伏擊圈,埋伏在一旁的紅軍主力趁機發動猛攻,對方猝不及防,亂作一團,不到一小時就被擊潰。隨後,女子軍特務連又在火燒文市炮樓戰鬥中,活捉瞭惡霸“馮朝天”(電影《紅色娘子軍》中“南霸天”的原型之一)。幾場戰爭下來,女子特務連聲名鵲起,許多女性紛紛要求加入,1932年春,瓊崖特委決定擴編這支武裝隊伍,女子特務連新增成2個連,共有140多人,娘子軍配合紅軍主力先後拔除瞭樂會、瓊東、萬寧、定安、文昌五縣的多個敵據點。  1932年8月,國民黨的警衛旅陳漢光率令大量人員再次圍剿瓊崖革命根據地,考慮到敵強我弱的局勢,瓊崖紅軍決定將部隊再次向母瑞山轉移以保存革命力量,隊伍開始瞭艱難的行軍。1932年秋,懷孕的王運梅在跟隨大隊行至母瑞山附近時突然分娩,女戰友們找來樹枝、山葵葉、芭蕉葉搭成臨時產棚,王運梅的兒子順利出世。為逃避國民黨部隊的追擊,第二天,王運梅就抱著孩子和戰友們繼續前進。部隊從馬鞍嶺撤往母瑞山的途中非常艱苦,因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戰士們早已斷糧,王運梅回憶稱:“晚上又冷又餓,從馬鞍嶺到母瑞山的路很不好走,我和戰友們光著腳走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腳底被山間碎石紮得多處流血,路邊的樹上、齊人高的草叢中有許多山螞蟥會冷不丁地落到身上吸血,一路上由於疲勞,螞蟥有時叮到嘴邊吸瞭很久都未曾察覺。”因缺乏營養,加上行進途中的惡劣環境,孩子出生沒多久就在她的懷裡停止瞭呼吸,連父親也沒來得及看上一眼,“小孩屍體被掩埋在一棵樹下,不過後來很難找到具體的位置,老人至今仍不能釋懷。”馬世菊告訴記者。  1932年8月,瓊崖紅軍部隊遭到國民黨大量軍隊的“圍剿”,兩軍在馬鞍嶺交戰,因敵眾我寡,瓊崖紅軍主力作戰失利。為掩護部隊後撤,紅色娘子軍一連奉命留下一班10個人與紅軍一營在馬鞍嶺進行阻擊,“這是一場慘烈的阻擊戰,娘子軍和紅軍戰士們一直堅持到最後,子彈打完後,她們就退到山坡高地用石頭砸,娘子軍10個人最後全都犧牲瞭,紅軍戰士也傷亡慘重。”龐啟江告訴記者。   馬鞍嶺一戰後,國民黨陳漢光旅又調集大量兵力繼續圍剿,女子軍成員陸續有一部分英勇犧牲、失散和被捕,龐啟江道:“根據現有的資料瞭解到,女子特務連解散之際,在戰場中犧牲的成員共有19名,還有不少人員在撤退途中失散。”面對國民黨部隊逼近,海南瓊崖特委總部決定讓剩餘的娘子軍化整為零,分散隱蔽,女子軍連被迫解散。1932年至1933年春,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下,瓊崖紅軍隊伍基本被打散,各級黨組織都遭到破壞,最後走出母瑞山的隻有幾十人。1933年2月前後,女子軍連排幹部的8名人員不幸被捕入獄,後被押往廣州監禁,抗日統一戰線形成後,她們才得到釋放。  紅色娘子軍紀念園建成後,王運梅同兩位姐妹便住在這裡(潘先英、盧業香現因身體不好在傢休養)。已經103歲高齡的王運梅並沒有閑下來,她目前在瓊海市紅色娘子軍紀念園義務擔任“講解員”,向前來的遊人介紹“女子特務連”的事跡。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女子特務連解散後鮮為人知的遭遇  女子特務連被迫解散後,女隊員們的遭遇如何?  王運梅回到傢鄉時,國民黨正四處搜捕共產黨,她不敢回傢,隻好藏在親戚傢。“國民黨反動派有幾次半夜闖進傢裡威脅外公要人,那段時間阿婆過得特別艱辛,今天藏這裡,明天藏那裡。直到抗戰前後傢裡人才將阿婆接瞭回來。”馬世菊說道。  1933年王運梅的丈夫為躲避抓捕逃往南洋,後來他聽說傢人已被迫害,就一直沒回來。“阿婆對外公很專情,中間有幾次來人托媒勸她改嫁,可阿婆一直不理會。她經常把阿公的相片拿出來看。1973年海南刮強臺風時,我去外婆傢時,遠遠地看見阿婆一手拿著我和弟弟的衣服,另一隻手緊緊地拿著一張外公的照片,旁邊是已經完全倒塌的房子……”這場景深深地印在馬世菊的腦子裡。  龐啟江告訴記者,當時農村女性受封建壓迫比較嚴重,女孩子很小就被許配給人傢,15歲就生孩子,25歲前若還沒有結婚,傢裡的族譜會把她的名字除掉,被逐出傢門。幾位被抓的女子特務連幹部從監獄中回來時年紀已大,她們回來時已經25歲、26歲瞭,傢裡人都逼著她們嫁人。  “但你能嫁給誰呢,嫁給共產黨員的話無疑就暴露瞭身份,國民黨馬上就會來抓人。根據當地的風俗,農民等一般的傢庭不可能會答應娶這個歲數的姑娘,她們沒有任何選擇,當時有可能的就是國民黨、團兵這些有勢力的人願意娶她們。”龐啟江道。   女子特務連的首任連長龐瓊花出獄後嫁瞭人,丈夫是個文化人。日本人在她的傢鄉修炮樓,建立維持會,龐瓊花的丈夫因拒絕擔任維持會會長被日軍殺害,日軍軍官看上瞭長相漂亮的龐瓊花,龐瓊花死活不肯,躲到幾十裡外的深山,但還是不幸被日軍發現遭到殺害。  馮增敏出獄後不久,嫁給一位紅軍士兵,懷孕後丈夫不幸戰死戰場。她義無返顧繼續上山尋找黨組織。於是,馮增敏成為建國後娘子軍連唯一一位黨的婦女幹部—瓊海縣婦聯主任。1958年她受到毛澤東的親自接見,毛澤東還贈送給她一支全自動步槍。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蔣緯國:母親為革命願與蔣介石分手讓他娶宋美齡

  蔣介石與宋美齡的愛情與婚姻,一直以來被視為近代史上最有影響的一件事。  根據多位蔣介石、孫中山先生研究專傢所著多本傳記的記載,蔣宋之初次見面應該在上海,宋子文在上海莫利埃路孫中山傢裡舉辦社區基督教晚會,蔣介石首次見到瞭宋美齡。蔣對宋美齡的美麗、大方、出眾的談吐和綽約風姿,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但蔣之決定對這位美國學成歸來的“新女性”展開追求,則在1922年或1923年,孫中山蒙難廣州後,蔣介石親往主持,其後宋美齡應孫中山宋慶齡夫婦之邀來廣州玩,蔣遂開始對宋美齡展開追求。  此間蔣介石日記多有記載的則是他對陳潔如的念念不忘,若蔣之追求屬真,則蔣此時之真實心態頗難考量,基於愛情還是基於政治。  但從宋傢兄妹談述此事的記錄可知,蔣介石向三小姐求婚時,宋傢曾召開傢庭會議,熱烈討論美齡該不該嫁給蔣總司令。宋母倪太夫人不贊成這樁婚事,她的理由是蔣不信耶穌基督,且結過婚;宋傢另兩個反對者是慶齡和子文,他們認為蔣日後的成敗猶在未定之天,不一定能為美齡帶來幸福;不過,孔夫人宋靄齡則積極推動婚事,她力排眾議,堅信蔣的前途不可限量。宋大小姐是個極精明幹練的人,她知道蔣有多少斤兩,她已預知蔣的輝煌前景,蔣成功之日,即是宋傢揚眉之時。  此事最終之選擇,則全是宋美齡之判斷。據宋美齡的秘書張紫葛所著《在宋美齡身邊的日子》一書透露,張曾當面述諸種流言以詢問宋美齡之婚姻真相,宋美齡吐露蔣在1922年開始追求她,大姐宋靄齡初時也曾附和母親一道反對這樁婚事,但後來被宋美齡說服:“這樁婚姻自始至終都是我自己做主,與阿姐何幹?至於蔣介石和我結婚是為瞭走英美路線,那更是天大的笑話” 宋美齡  母親說:我沒有想到你對革命工作還猶疑不定。如果你不想革命,我要革命,我們還是得分開,我做我的事情。如果你想革命,就照著我說的去做,我們理智地分開,如果你不革命,我們就是情緒性地分開,我繼續去參加革命,你走你的。  蔣傢方面,則據蔣緯國在其口述回憶錄裡記述,其養母姚冶誠對此事似亦有推動:“北伐到瞭一半,發生寧漢分裂,這時候我和父母親寄居在上海朱姓朋友傢。朱老先生的太太是我母親的姨母,向來父親有事都住在朱傢。朱老先生也非常愛國,他從事房地產生意,同時也開設瞭一傢上海最大的火柴工廠,我們經常住在他們傢。那年在朱傢的三樓陽臺上,父親母親分別坐在大理石圓桌兩旁,我站他們兩人中間。母親對父親說:我能夠幫你的忙到此為止,今天的問題是出在廣東幫身上,如果你要繼續革命,你就得把廣東幫團結起來,否則恐怕就散掉瞭。父親說:你的意思要如何整合呢?母親說:我不是跟你開玩笑,現在革命的成與敗就在一個人手上。現在宋傢老太太與三小姐正在東京,如果你願意,我跟你就在此地分手,你去找孔傢大哥(孔祥熙),請他陪著你到東京向宋老太  太、三小姐求婚,如果你肯這樣做,重新把廣東幫整合起來,那麼以後的革命還有希望,我能夠幫你的忙就到此為止。今後是建國的時候,需要學術的幫忙,多過於冒險犯難。你如果願意,就把孩子交給我,我一定把他培植為可用之人,或者你要帶去也可以。如果你把孩子交給我,我就把培養這孩子作為下一段的革命事業,我惟一能幫你忙的就是這件事。如果你要把孩子帶去,我就重新開展我的革命工作。父親聽瞭以後說什麼都不肯,最後母親就用瞭一個殺手鐧,她說:我沒有想到你對革命工作還猶疑不定。如果你不想革命,我要革命,我們還是得分開,我做我的事情。如果你想革命,就照著我說的去做,我們理智地分開,如果你不革命,我們就是情緒性地分開,我繼續去參加革命,你走你的。父親被母親如此一說,也沒什麼好選擇的瞭,就對母親說:照你說的,要如何做法呢?母親說:你趕快去找孔大哥,他會陪你去的。就這樣,父親到瞭日本。當年十二月父親就和宋美齡女士在上海結婚。”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蔣的另一位夫人,陳潔如則遠涉美國,據陳潔如晚年回憶,蔣當時勸她體認大局:“退讓五年,讓我與宋美齡結婚。俾能獲得必須的協助以繼續北伐,脫離漢口而獨立。這隻是一場政治婚姻。”陳潔如黯然同意暫時“赴美進修”,但此後她再未能進入蔣傢大門。  看來,最終兩人之牽手婚姻,固有傢族之人做幕後推手,亦是出於兩人相慕之真情。但此樁婚姻之“政治”性亦不言而喻。  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宋美齡正式在上海結婚,新郎實歲四十,新娘三十歲。當天,上海《申報》刊登瞭兩則啟事,一是蔣宋聯姻,一是蔣介石的離婚聲明,聲明稱:“毛氏發妻,早經仳離;姚陳二妾,本無契約。”  母親說:我沒有想到你對革命工作還猶疑不定。如果你不想革命,我要革命,我們還是得分開,我做我的事情。如果你想革命,就照著我說的去做,我們理智地分開,如果你不革命,我們就是情緒性地分開,我繼續去參加革命,你走你的。  《蔣宋情與愛》(根據蔣日記整理)作者東華大學教授陳進金說:“很有情愛的一段話,在他(蔣介石)日記裡頭寫出來,甚至我還在《愛記》裡頭看到一段比較有趣的,12月1號結婚,結果12月2號他整天都在新房沒有出來,蠻有意思的,他甚至在他的日記上寫道:乃知新婚之甜蜜,是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比擬的。”  “因為白天負責軍國、黨國大事的運籌帷幄很無聊、非常地苦悶,  他晚上在跟夫人睡覺前,他們甚至還會談談,講一些鬼故事,他在裡頭(《愛記》)就講,跟夫人講一些鬼故事,所以他可以來排遣,一足以遣懷,說可以來排除空虛苦悶無聊的情形。”  蔣宋婚事,對宋氏傢族固然影響至大,成就所謂四大傢族之三大傢族。但宋美齡對蔣的影響,也極為巨大,近代中國諸多事件中都可以窺見宋三小姐的身影。有學者認為,宋美齡對蔣的正面影響,可說涵蓋瞭思想、政治、外交和宗教信仰四個層面。在思想上,她拓寬瞭蔣的國際視野和現代知識;在政治上,鞏固瞭江浙財閥對蔣的支持,並以個人的魅力與機智助蔣化解大小危機,西安事變即為一例。美國《時代》周刊如此評價這樁婚姻:僅僅一個傢族的觸須就分別伸向瞭中國偉大的首任大總統、今世的征服者、位高權重的財政部長以及中國先哲的75代孫。  曾強烈反對宋美齡與蔣介石結婚的宋慶齡,1940年在香港時,對美國記者斯諾說過一句頗為公允的話,她說,蔣和宋的婚姻,“一開始並無愛情可言,不過我想他們現在已有瞭愛情,美齡真心誠意地愛他,蔣也真心誠意地愛她。如果沒有美齡,蔣會變得更糟糕。”  宋美齡之於蔣介石,其意義絕不止於伴侶,隻有宋美齡才敢於在老虎頭上動土,也隻有她能逗蔣哈哈大笑。蔣氏夫婦的情感屬於老而彌堅那種。到臺灣後,他們才似乎真正開始瞭一種相隨相伴的恩愛生活。這也是兩個人除瞭在飲食與夜生活中不能同步的問題外,少見的一致。兩人時常在自己的官邸蒔花弄草。  母親說:我沒有想到你對革命工作還猶疑不定。如果你不想革命,我要革命,我們還是得分開,我做我的事情。如果你想革命,就照著我說的去做,我們理智地分開,如果你不革命,我們就是情緒性地分開,我繼續去參加革命,你走你的。  在宗教信仰上,蔣介石雖接受宋母倪太夫人所提出的信奉耶穌基督為結婚條件,蔣亦在婚後三年(1930年10月23日)於上海正式受洗成為基督徒。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蔣日後能夠成為虔誠的基督徒,傳教士之女宋美齡對他的影響無與倫比,即使在蔣死後,宋美齡仍不忘向世人表明蔣是基督徒。  蔣介石的私人醫生熊丸透露,由秦孝儀執筆的蔣氏遺囑寫好後,宋美齡表示要看內容,她看完後對秦孝儀說:“你加幾句進去,說明他是信基督的。”熊丸說:“所以很多人問總統遺囑裡,為什麼連基督的事也要寫,其實那是夫人的意思。”  宋美齡為蔣介石的事業帶來巨大的助力,建構瞭60年的蔣傢王朝,但她及其傢族亦為蔣介石的政治生涯蒙上瞭許多無法洗刷的污點和負面沖擊,這些污點和沖擊,有時難免會為蔣宋夫妻關系制造緊張與沖突。  蔣宋這段姻緣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孩子。結婚第2年,宋美齡因為小產,讓幾乎從不請假的蔣介石請瞭一個星期的假陪在妻子身邊。開羅會議前,宋美齡以為自己得瞭癌癥,要到美國檢查,上飛機前,蔣介石寫道:“別時妻不忍正目仰視,別後更覺黯然消魂,心甚悵然也,希望上帝賜予生育子女,以補吾妻平生之不足也。”  婚後,蔣宋二人的感情更加深厚,有時說些閑話也不避人。有一次隨從秘書汪日章隨他倆由鎮海飛機場坐黑色特長轎車去溪口,在80分鐘行程中,他們談笑風生。宋美齡還和蔣打賭說:“誰先看到江口塔,誰就贏。”不一會兒蔣說:“我先看見瞭。”宋接著說:“我老早就看見瞭。”不認輸。  在臺灣島上,蔣氏夫婦相依為命,兩個人的感情,老而彌篤;除瞭士林官邸,他們在陽明山、桃園角板山、南投日月潭和高雄西子灣等地設立行館,臺北住膩瞭,就到這些山明水秀之地散散心。在蕉風椰雨的寶島,蔣宋夫婦共同度過瞭他們一生中最安定、最有意義的最後四分之一世紀。蔣介石於20世紀60年代末期遭遇一場車禍後,身體日漸衰弱。1975年4月5日深夜,蔣介石在大雨滂沱中撒手人寰,無從“光復”故土的“缺憾”,隻能“還諸天地”瞭。蔣介石去世後的士林官邸,氣氛顯得格外淒切,宋美齡決定離開讓她時時刻刻都會觸景傷情的地方。1975年9月宋離臺赴美前夕,發表《書勉全體國人》一文,她說,48個春秋裡,“餘總與總統相守相勉,每日早晚總統偕餘並肩一起禱告、讀經、默思;現在獨對一幅笑容滿面之遺照,閉目做靜禱,室內沉寂,耳際如聞謦咳,餘感覺伊乃健在,並隨時在我身邊。”  蔣介石和宋美齡的婚姻絕對夾雜著政治因素。盡管蔣宋的成長環境、教育背景、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大不相同,然經過近半個世紀“漫嗟榮辱”的共同生活,他們的感情應已超越政治的現實和頂峰,回歸到所有政治婚姻所未能企及的默契與和諧。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趙儷生:革命隊伍裡的自由主義者

  趙儷生先生(1917年4月25日——2007年11月27日)是百年中國史學地圖上,一位具有獨特思想和傳奇經歷的學者。  按照輩分,趙儷生介乎第三代和第四代之間,王瑤、馮契、陳旭麓之屬。趙儷生的學思歷程和思想路線,都受到正能量的熏陶。抗戰時期,先知先覺,加入革命隊伍,要是按照這種態勢發展下去,這位“老八路”,革命成功後,極有可能像匡亞明、郭影秋、朱九思那樣,掌管一所高等學府,成為副部級的老幹部。  趙儷生肄業於清華大學外語系,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正是那個時代學者所信從的,想必在他的心中,有著深刻的印痕,否則,也不會有戎馬恍惚之中自學的樂趣。盡管,時賢也列出瞭趙先生的老師:聞一多、稽文甫、王獻唐,我覺得比較勉強。趙先生自學成才,在我看來,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甚至還可以說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清華大學存在著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兩種傳統,梅貽琦先生和蔣南翔,可以說是兩種傳統的代表。兩種傳統,對年輕的趙儷生,都有著深刻的影響。趙儷生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兼收並蓄,這在戰爭年代,還是能夠說得過去的。  趙先生的夫人高昭一曾經評說:趙儷生是自由主義者、人文主義者、理想主義者。性格奔放、棱角突出的趙儷生受到時代的感召,能夠投筆從戎、上馬殺敵,曾經做過營指導員,如果能夠加入組織,想必應是《亮劍》裡趙剛一流的人物。但是趙先生卻是適可而止,禦風而行。當瞭五年中學和職業學校的老師之後,居然在1947年,在胡適、傅斯年先生的引薦之下,被聘為河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講授明清思潮史、魏晉南北朝史、中國通史的課程。  趙儷生1937年投筆從戎,到1947年入河南大學,正好十年。性格即命運,這句老話,在趙儷生身上,有著鮮明的體現。盡管曾經順應時代潮流,成為革命隊伍裡的一員,但,趙儷生卻成為集體隊伍裡的自由主義者。  山東大學歷史系,上世紀五十年代,楊向奎、童書業、黃運眉、張維華、鄭鶴聲、王仲犖、趙儷生、陳同燮“八馬同槽”,極一時之盛。趙儷生通過辛勤勞作,開辟瞭農民戰爭史、土地制度史的主流史學領域,對建構馬克思主義史學,貢獻巨大。  “根正苗紅”的趙儷生,在革命隊伍裡面,總是很擰巴。從大的方面說,是兩種傳統的博弈和糾結所致,從小的方面說,趙儷生的性格,惹瞭不少麻煩。按照趙儷生夫人高昭一的說法:不該忍的時候忍瞭,該忍的時候,卻沒忍住。但,新中國建立,身上流淌自由主義因素,1957年這一關,無論如何,也不會過得去,因為,兩種因素,勢不兩立。原本調往蘭州大學的趙儷生,卻被山東大學“追認”為右派,這就是趙儷生所付出的沉重代價。  一門學科,具有自身的邏輯,也就是說比較自洽。這樣,弟子隻需進入傳統的領地,耳濡目染,就可以出活。中國土地制度史、中國農民戰爭史,作為50年代的“五朵金花”中的兩朵,曾經光彩照人,花團錦簇。進入新時代,似乎就有點時運不濟,熱鬧一時,不過回光返照而已。  人間重晚晴,花甲之年的趙儷生,迎來瞭新時期,來不及痛定思痛,就抖落身上的蒙塵,重新煥發瞭學術青春。  趙儷生一下子招收瞭七名研究生,說實在的,動用瞭“一二九”運動中老朋友的關系,據說姚依林批的條子,趙儷生是純正的自由主義者,但是,涉及到學術薪火,一點都不客氣。楊善群、白文固、霍俊江、馬明達、葛金芳、楊木、秦暉,心高氣傲的趙先生,對於自己手中的七名弟子,歡喜得不得瞭。就像老母雞守護雛雞一樣,自詡為“七隻九斤黃”。別人招學生,也就是一兩名,最多三名,趙儷生居然一人帶中國土地制度史和中國農民戰爭史兩個方向的研究生,第一撥就達七名之多。  趙儷生既然是自由主義者、人文主義者、理想主義者,而且脾氣急躁、秉性怪異,與人打交道,很少能夠把小氣候鼓搗舒坦的。趙先生確實是大牌,但是,總是耍“大牌”,又不善於利用自己的人脈和資源,別看蘭州大學長期把趙先生當作標桿式的人物,但是,老先生並不善於鉆營和經營。按照趙先生夫人高昭一的看法,不該忍受的時候,趙先生往往到能夠忍受;應該隱忍的時候,反倒翻臉瞭。要是能有山東長輩傅斯年先生的資源,看來趙儷生也能成為“學閥”式的人物。民國年間,傅斯年和顧頡剛,都是此類人物,這裡的“學閥”不是壞詞,通常來講,也就是學派的掌門人。  趙先生很不善於妥協,結果自己培養的“七隻九斤黃”不僅在畢業答辯的時候,備受折磨,而且被分配到全國各地。楊善群(上海社科院),白文固(青海師范大學),霍俊江(河北師范學院),馬明達(暨南大學),葛金芳(湖北大學),秦暉(陜西師范大學),楊木分配到蘭州,距離老師最近,但也不是蘭州大學。這樣,就沒有辦法培養學術團隊。也許,對於風華絕代的趙先生來說,這是讓人無限悵惘,但是絕對具有趙儷生風格的結局。  研究生畢業答辯風波,對於趙先生影響極大,反正以後不招研究生瞭。趙先生直到1991年退休,也沒有評上博士生導師,據說,國務院評議組13人投棄權票。這當然是不正常的,但是,你把人傢幾乎都得罪光瞭,就不好有回旋的餘地。  趙先生特別註意觀察學術同輩弟子的情形,這也是趙先生的一大特點:爭強好勝。甚至,王瑤、馮契弟子的論文和著作,都要找來進行“批閱”,還要到論文裡面摸摸這些人的功底。老先生發現誰的弟子像誰,真有點不是一傢人不進一傢門的味道。王瑤、馮契很早就可以帶博士,特別是王瑤,1981年就具有博士生導師資格,趙儷生老先生心中,總有一股無名火氣,大得很。很明顯,老先生在與王瑤和馮契進行沒有硝煙的比賽:我的弟子屬於碩士,你們帶出來的是博士,到頭來還不如我的弟子,你們看著辦吧!

蔣介石一生兩休三娶的“換妻”理由:為瞭革命?

  導讀:蔣介石生命中的4個女人,都曾經風光過,她們擁有過當時中國最顯赫的男子;她們都曾經因為他的愛情快樂過、痛苦過、掙紮過。如果她們在天堂裡相見瞭,也許會嘆息青春年華的短暫和世事的滄桑。  蔣介石生命中的四個女人  對毛福梅,隻有一封離異書;對姚冶誠,半數信件談“緯兒”;對陳潔如,被拒後寫求愛信;對宋美齡,第一次下野後求婚。  生命中的4個女人  蔣介石的情史堪稱豐富多彩。他的第一任妻子是毛福梅,後有側室姚冶誠、陳潔如,但最終情定宋美齡。從他和4個妻妾之間的書信往來,外人可以窺見他感情世界的諸多隱秘。  對毛福梅,隻有一封離異書  1901年,奉蔣母之命,14歲的蔣介石與鄰村女子毛福梅,在老傢浙江省奉化縣溪口結為夫妻。毛傢一邊務農,一邊經商,在當地算是殷實之傢。毛福梅的兩個哥哥也進過學堂,讀書識字。但毛傢以傳統女性的標準管教女兒,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毛福梅裹著小腳,還不識字。她又比蔣介石大5歲。此時的蔣介石,已讀過9年書。兩人無論在年齡、思想還是在感情上差距都很大。   拜堂成親那天,新娘的花轎被抬到蔣介石傢門前時,爆竹齊放。看熱鬧的孩童們一擁而上,爭搶掉在地上的爆竹蒂。蔣介石當時還年幼,他也沖瞭過去,擠在中間撿個不停。親友見狀哄堂大笑。那時,沒人意識到,這笑聲正是悲劇的種子。事實上,在奉化一直有“新郎拾蒂頭,夫妻難到頭”的俗話。  兩年後,蔣介石到寧波求學,他一度攜毛福梅伴讀。這是夫妻倆最融洽的一段時光。但好景不長,1905年,蔣介石東渡日本求學,從此常年在外,對毛福梅日益冷落。即使1910年兒子蔣經國出世,也沒能使他們的感情改善。蔣經國3歲那年,蔣介石從上海帶回瞭一個妾——姚冶誠。從那時起,他和毛福梅的婚姻已經名存實亡瞭。  1921年4月4日,蔣介石給毛福梅的兄長寫瞭一封信:“……吾今日所下離婚決心乃經十年之痛苦……高明如兄,諒能為我代謀幸福,免我終身之苦痛。”這表明,他離婚的決心已無可動搖。  1921年6月,蔣介石的母親病逝。同年11月28日,蔣介石辦完喪禮,在母親生前常坐的佛堂裡,召開瞭傢庭會議。他拿出事先寫好的紙片,流著眼淚,帶著顫音開始宣讀。這表面上是蔣介石寫給經國、緯國兩個兒子的信,實則是他宣佈離棄毛福梅的一封休書:“餘葬母既畢,為人子者一生之大事已盡,此後乃可一心致力於革命,更無其他之掛系。餘今與爾等生母之離異,餘以後之成敗生死,傢庭自不致因我而再有波累……今後(既與傢人脫離關系)可無此念,而望爾兄弟二人,親親和愛,承志繼先……特此條示經緯兩兒,謹志勿忘,並留為永久紀念。”  蔣介石為何喪母不久便休妻?原來,此時他正在熱烈追求一位上海富商之女陳潔如。僅僅一周後,1921年12月5日,他便在上海和陳潔如舉行瞭婚禮。  一直到1927年,蔣介石才正式辦妥和毛福梅的離婚手續,因為當時他要迎娶宋美齡。宋傢提出瞭兩個要求:一是蔣介石加入基督教;二是他要遵照基督教教義,不能同時有兩個妻子,必須與原配離婚。  蔣介石回到老傢和毛福梅商量離婚事宜。當時,她已經和蔣介石做瞭26年夫妻,常年照顧蔣氏傢族中的人。蔣氏族人認定她就是蔣傢人,絕對不能離開蔣傢。因此,兩人采用“離婚不離傢”的辦法,毛福梅在法律上不再是蔣介石的妻子,但她仍住在蔣傢祖屋,在蔣傢族譜上仍有她的名字。  1939年12月12日,侵華日軍轟炸蔣介石老傢,毛福梅遇難,終年57歲。蔣經國悲痛難當,在蔣傢祖墳厚葬瞭母親。相關閱讀推薦:蔣介石曾反感洋兒媳:不穿旗袍就拒絕見面美國與蔣介石真實關系:曾要求蔣交出軍權敗退臺灣的蔣介石如何當上國民黨“終身總統”組圖:蔣介石宋美齡70年前親密牽手照曝光宋美齡四大謎團:為何堅決不與蔣介石合葬?宋美齡不育之謎:蔣介石日記披露宋美齡小產分頁:1/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對姚冶誠,半數信件談“緯兒”  蔣介石情史上的第二個女人是姚冶誠。姚冶誠是江蘇吳縣人,與蔣介石同歲。她父母早亡,由叔父撫養長大,後來嫁給當地一個農民。婚後,兩人到上海謀生。但丈夫不久就染上瞭吸食鴉片的惡習,致使夫妻感情惡化。在上海期間,姚冶誠靠為高級妓女梳頭、管理衣物首飾為生。  關於蔣介石和姚冶誠的相識,一種說法是,辛亥革命成功後,蔣介石應國民黨革命元勛陳其美之召回到上海,並常隨陳出入風月場所,由此與姚冶誠相識。  1913年,蔣介石把姚冶誠帶回奉化縣溪口鎮傢中。毛福梅接受瞭蔣介石納妾的事實。姚冶誠也很乖巧,對蔣介石的母親十分孝順,婆媳三人相處得還算融洽。1919年,蔣介石把收養的戴季陶(時任孫中山隨從秘書)之子、年僅3歲的蔣緯國,送回奉化,交給姚冶誠撫養。  但沒過多久,姚冶誠和蔣介石的關系也出現瞭裂痕。蔣介石一恨姚冶誠嗜賭成性。他在1919年10月18日的日記上寫道:“冶誠嗜賭不休,惡甚,惱甚!”此外,姚冶誠對他也不夠體貼。1920年5月16日,他在日記中記述道:“近日冶誠嗜賭而不侍我疾,且出言悖謬,行動乖違,心甚忿恨之。”蔣介石還對姚冶誠缺乏教養很是不滿。1923年7月24日,他在日記中說:“冶誠咒外人,終非大傢閨范,心滋不悅。”這些怨懟(音同對)之情,使蔣介石一度考慮和姚冶誠分居。  年幼的蔣緯國,是維系蔣介石和姚冶誠關系的重要因素。從1921年11月到1922年6月,蔣介石取道香港前往桂林,參加第二次護法運動(指維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反對獨裁的革命運動)。半年多的時間裡,他寫瞭7封信給姚冶誠,其中的4封都念念不忘“緯兒”(指蔣緯國)。   1921年11月30日,就在給毛福梅寫下“休書”後的第二天,已趕赴香港的蔣介石給姚冶誠寫瞭一封信:“冶誠:前示緯兒兩函,想已收到……在傢無事,請每星期寫一封信寄來。經、緯兩兒想必玩笑如常……”  1922年2月28日,蔣介石在桂林給姚冶誠寫信道:“我有十天不寫信給你瞭,像煞是很久的樣子,想必你同緯兒皆平安強健麼……我很想緯兒的照相看,你將來到奉化或寧波去的時候,順便拍一個來,寄給我看看吧。”  1922年3月10日,蔣介石又在一封信裡對姚冶誠說:“我前(些)日子寫給緯兒一封信,想必已收到瞭麼……我近來身體頗好,但是我性情孤僻,終不能同新朋友相合,隻有幾位老朋友……緯兒可以教他認字聽講瞭,天天到學堂裡去看看,就是不去念書,也有益處的。你若是把我這個兒子養育得好,將來我還要謝謝你呢。完瞭。”  姚冶誠很會揣摩蔣介石的心思,因此,當蔣緯國剛學會寫簡單字句的時候,她便擬瞭一信,讓緯國抄在信箋上,並附近照,寄往廣州。信雲:“我已經好久沒有看到親愛的爸爸瞭,心裡非常想念,如果我能長上翅膀,我一定飛到廣州探望我的爸爸瞭。”蔣介石接信後,大動感情,將信讀瞭又讀,又將照片放在寫字臺上,看瞭又看,然後命機要秘書“趕快拍電報叫緯國來”。  後來蔣介石決意迎娶宋美齡,姚冶誠離開瞭蔣傢,帶著蔣緯國遷居蘇州,生活費用則由蔣介石承擔。1949年,蔣緯國親自護送姚冶誠到臺灣。1966年,79歲的姚冶誠在臺灣病逝。  蔣緯國本想隆重葬母,但蔣介石顧慮到宋美齡的感受,拒絕瞭蔣緯國的要求。據蔣緯國在自傳中記載,他隻好悄悄將姚冶誠下葬在臺中市宜寧中學墓地,並在墓碑上題寫瞭“辛勞八十年,養育半世紀”的銘文。筆者曾托付臺灣記者尋訪姚冶誠之墓,然而記者在臺中市幾番尋覓,均未找到。分頁:2/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對陳潔如,被拒後寫求愛信  1919年,32歲的蔣介石在母親病重、自己與毛福梅和姚冶誠的感情均出現問題之際,在國民黨元老張靜江的傢中,認識瞭年僅13歲的陳潔如。陳潔如原籍蘇州,出身殷實的商人之傢,當時在蔡元培創辦的上海愛國女子中學讀書,是一位聰明美麗、有文化的新式女性。蔣介石對她一見鐘情,隨後便展開追求攻勢。但陳潔如的母親考慮到女兒年齡尚小,認為蔣介石的行為十分不妥。  被陳傢拒絕的蔣介石沒有就此放棄,他給陳潔如寫瞭一封火熱的求愛信:“親愛的阿鳳(陳潔如小名):中國革命尚待完成,但是我,一個革命者,感覺心神沮喪,不能以我的全部精力,貢獻於我們的國傢。我終日仰望你予我必須的慰藉與鼓勵,以安定我的不樂之心。我隻要你答允我一件事,然後我才能重新得到力量,以為革命效力……你愛我們的國傢,就不會隻顧一己,而吝予給國傢的一位革命者些許快樂……我將我的心置於你的裙邊之下。請告訴我你將寬恕我,並很快再同我談話。讓我今天就看到你吧!”  1921年9月,陳潔如父親病故,蔣介石幫助料理喪事,表現得十分殷勤,終於博得陳潔如母親的好感。蔣介石又承諾與原配毛福梅和侍妾姚冶誠脫離關系,並請張靜江夫婦出面撮合,才說服陳傢同意將陳潔如嫁給他。  蔣介石對陳潔如頗有感情。婚後,陳潔如未能生育,他就把蔣經國帶到上海,交給陳潔如照顧;又和陳潔如領養瞭一個女兒蔣瑤光;他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後,陳潔如形同秘書,替他處理函件往來和保管普通文件;陳潔如還全力輔佐蔣介石參加革命。   但蔣介石和陳潔如的恩愛時光並不長。1926年,蔣介石通過種種政治手腕,攫取瞭國民黨的政務和軍事大權。地位的變化和權欲的膨脹,使蔣介石的擇妻標準有瞭新的變化。陳潔如缺乏高貴的出身、顯赫的門庭,無助於他將來的仕途。1926年7月30日,蔣介石在寫給張靜江的信中,吐露瞭離棄陳潔如之意:“潔如之遊心比年歲而增大,既不願學習,又不知治傢,傢中事紛亂萬狀。此次行李應用者皆不檢點,而無用者皆攜來,徒增擔夫之勞。請屬(囑)其不管閑事,安心學習五年,或出洋留學,將來為我之助,如現在下去,必無結果也,乃害其一生耳。如何?”  然而,真實的原因是:蔣介石已決意迎娶宋美齡。在蔣介石的安排下,21歲的陳潔如遠赴美國。知書達理的陳潔如在異國苦學英文,獲得瞭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學位。回國後,她隱居上海,後又前往香港定居。1971年,65歲的陳潔如因中風去世,其骨灰被送往美國安葬,異國孤墳,正如她生前一樣,在寂寞中來,亦在寂寞中去。分頁:3/11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對宋美齡,第一次下野後求婚  蔣介石與宋美齡相識,是在1922年。他偶遇孫中山夫人宋慶齡的妹妹宋美齡,當即被其容貌、修養和風度所傾倒。隨後,他請求孫中山幫忙為其說合,但遭到宋傢一些人的反對。  孫中山逝世後,蔣介石在國民黨內的地位迅速提高,他與宋美齡的關系也隨之“柳暗花明”。1927年1月,宋美齡在信中已稱呼蔣介石為“親愛的大哥”。這一年,武漢國民政府察覺到蔣介石背叛革命的意圖,開始防范並削奪他的軍權。蔣介石感到形勢不妙,便加緊籌劃和宋傢聯姻,以盡快取得在國民黨內有特殊地位的宋傢的支持。  1927年3月19日,蔣介石在寫給宋美齡的信中說:“……我收到你的信後,將上前線。你的態度如何?請來函詳示。你可否贈我一幀最近的玉照,以使我的以經常見到你的芳影……你因我仍在江西,以為不便來與我晤面(由於我的妻子)。但我今已離開江西,你大可不必再存此種令你不安的疑慮。”  隨後幾個月內,蔣介石先因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被武漢國民黨中央宣佈開除黨籍,後又在和汪精衛“東征討蔣”的戰爭中大敗而歸。1927年8月,走投無路的蔣介石宣佈下野,宋傢成瞭他東山再起的唯一指望。  因此,蔣介石再次給宋美齡寫瞭一封求愛信:“餘今無意政治活動,惟念生平傾慕之人,厥惟女士,前在粵時,曾使人向令兄姊處示意,均未得要領。當時或因政治關系。顧餘今退而為山野之人矣。舉世所棄,萬念滅絕。曩(音同囊,意為從前)日之百對戰疆,叱吒自喜,迄今思之,所謂功業宛如幻夢。惟獨對女士才華容德,戀戀終不能忘。但不知此舉世所棄之下野武人,女士視之,謂如何耳?”  面對這封情意綿綿的求婚信,宋美齡終於答應下嫁。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婚後40天,蔣介石宣告復出,宋美齡遂成為“第一夫人”。   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後,再未離異,與之白頭到老。1975年蔣介石去世後,宋美齡也淡出政治舞臺,晚年長居美國紐約。2003年,宋美齡病逝,享年106歲,葬於紐約宋傢墓地。  蔣介石生命中的4個女人,都曾經風光過,她們擁有過當時中國最顯赫的男子;她們都曾經因為他的愛情快樂過、痛苦過、掙紮過。但最終,這些美麗的紅顏都成瞭一抔黃土。如果她們在天堂裡相見瞭,也許會嘆息青春年華的短暫和世事的滄桑。  “西安事變”中寫下遺書  曾景忠(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1936年12月12日,駐紮在中國西北,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國民黨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拘捕瞭前去督戰的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和中央政府的多名高級官員。這就是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發生後,南京國民政府高層出現兩種主張:武力討伐與和平處置。在下令剝奪張學良的各項職務後,國民政府發佈瞭兩項人事任命:軍政部長何應欽升任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軍隊的指揮和調動;行政院副院長孔祥熙代理行政院長。  12月16日,何應欽出任討逆軍總司令,指揮對西安方面的軍事討伐。孔祥熙則與各地實力派聯系,共同譴責張、楊,向他們施壓。  托張學良親信赴西安  “西安事變”發生時,正在上海的宋美齡聞訊,“不啻晴天霹靂,震駭莫名”。她立即趕回南京,懇求國民黨中央以和平方式解決事變。她反復說明,她不隻是從營救丈夫的私意出發,更是從國傢利益考慮——一旦進行軍事討伐,不僅蔣介石的生命將陷於危險,西安百姓也將遭受戰火之災。分頁:4/11頁  上一頁23456789下一頁  宋美齡急切希望能去看望丈夫,但在事變之初不可能如願。她不得不請出一個與蔣介石、張學良都有良好關系的澳大利亞人——端納,作為信使赴西安。端納帶瞭兩封信,一封是宋美齡寫給張學良的,大意是希望張學良顧全大局,從公、私兩方面考慮處理與蔣介石的關系。另一封則是宋美齡寫給丈夫蔣介石的:  “夫君愛鑒:  昨日聞西安之變,焦急萬分。  竊思吾兄平生以身許國,大公無私,凡所作為,無絲毫為自己個人權利(力)著想。即此一點寸衷,足以安慰。  且抗日亦系吾兄平日主張。惟兄以整個國傢為前提,故年來竭力整頓軍備,團結國力,以求貫徹抗日主張。此公忠為國之心,必為全國人民所諒解。目下吾兄所處境況,真相若何,望即示知,以慰焦思。  妹日夕祈禱上帝,賜福吾兄,早日脫離惡境。  請兄亦祈求主宰,賜予安慰。為國珍重為禱!  臨書神往,不盡欲言。專此奉達。  敬祝  康健!  妻美齡  廿五年十二月十三日”  宋美齡瞭解蔣介石的脾氣,此信主要是為瞭安慰蔣介石。至於信中說蔣介石一貫主張抗日,其實是寫給張學良和楊虎城看的。 西安事變次日,宋美齡給蔣介石寫信,要他“為國珍重”  蔣介石口述“與妻書”  1936年12月14日,端納見到瞭蔣介石。蔣介石看瞭宋美齡的信後甚為感動。得知宋美齡要來西安,蔣介石告訴端納,不要讓她來此險境。端納隨即復電宋美齡。當蔣介石看到端納擬好的電文開頭所寫的“蔣夫人轉電已悉”時,淚如雨下。  隨端納一起到達西安的黃埔同學會總幹事、新生活運動總幹事黃仁霖,直到12月16日,才得到張學良的允許面見蔣介石。蔣介石見到黃仁霖後,立即給宋美齡寫瞭一封信。他又怕信會被張學良扣留,便將內容向黃仁霖念瞭兩遍,讓黃背下,回到南京後口述給宋美齡——“餘決為國犧牲,望勿為餘有所顧慮。餘決不愧對餘妻,亦決不愧為總理之信徒。餘既為革命而生,自當為革命而死,必以清白之體還我天地父母也。對於傢事,他無所言。唯經國、緯國兩兒,餘之子即妻之子,望視如己出,以慰餘靈。但餘妻切勿來陜。”  果然,張學良扣留瞭此信。他也沒有讓黃仁霖回南京。因為蔣介石叮囑“餘妻切勿來陜”,而張學良則希望宋美齡到西安來調解。  12月20日,絕望中的蔣介石做好瞭最壞打算,寫瞭3封遺書,分別致妻子宋美齡、兒子蔣經國和蔣緯國,以及告全國同胞。  在致宋美齡的遺囑中寫道:  “賢妻愛鑒:  兄不自檢束,竟遭不測之禍,致令至愛憂傷,罪何可言。今事既至此,惟有不愧為吾妻之丈夫,亦不愧負吾總理與吾父吾母一生之教養,必以清白之身還我先生,隻求不愧不怍無負上帝神明而已。傢事並無掛念,惟經國與緯國兩兒皆為兄之子,亦即吾妻之子,萬望至愛視如己出,以慰吾靈。經兒遠離十年,其近日性情如何,兄固不得而知;惟緯兒至孝知義,其必能克盡孝道。彼於我遭難前一日尚來函,極欲為吾至愛盡其孝道也。彼現駐柏林,通信可由大使館轉。甚望吾至愛能去電以慰之為感。  廿五年十二月二十日中正”  在致兒子的遺囑中寫道:  “又囑經、緯兩兒:  我既為革命而生,自當為革命而死,甚望兩兒不愧為我之子而已。我一生惟有宋女士為我惟一之妻,如你們自認為我之子,則宋女士亦即為兩兒惟一之母。我死之後,無論何時,皆須以你母親宋女士之命是從,以慰吾靈。是屬。  父十二月二十日”  致全國同胞的遺囑中寫道:  “中正不能為國自重,行居輕簡,以致反動派乘間煽惑所部構陷生變。今事至此,上無以對黨國,下無以對人民,惟有一死以報黨國者報我人民,期無愧為革命黨員而已。我死之後,中華正氣乃得不死,則中華民族終有繼起復興之一日。此中正所能自信,故天君泰然,毫無所系念……”分頁:5/11頁  上一頁345678910下一頁  宋美齡“來陜共生死”  宋美齡擔心,一旦討伐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戰事爆發,張、楊會挾持蔣介石離開陜西。因此,她打定主意要親赴西安營救蔣介石。  12月20日,宋美齡的哥哥宋子文以私人身份赴西安,勸導張學良和平解決事變。他還帶去瞭宋美齡寫給蔣介石的親筆信:“如子文三日內不回,則妹必來陜與兄共生死也。”蔣介石看到這裡,不覺嗚咽,說不出話來。  12月22日,宋美齡在宋子文的陪同下飛赴西安。囚禁中的蔣介石見到宋美齡時,大為感動。後來,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相見時悲痛不可名狀,驚訝。餘切屬子文勸妻萬不可來西安,乃不料其竟冒險而入此虎穴也。妻見餘,強作歡顏,而餘則更為之憂。以今後所作,乃須顧慮妻之安危,而本身之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也。”  蔣介石向宋美齡講瞭事變經過,也講瞭他對張學良、楊虎城未做任何承諾的情況,還要求宋美齡也不要與張、楊二人簽訂任何文件。宋美齡同意,並再次表示願與他共生死。  隨後,宋美齡、宋子文與張學良、楊虎城和中國共產黨代表周恩來,進行瞭多次談判,對張、楊兩人提出的一些問題原則上給予承諾。盡管宋美齡、宋子文與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達成瞭協議,但蔣介石不同意任何書面承諾。對於讓蔣不簽字但口頭答應某些條件就離開西安,楊虎城堅決反對。考慮到當時的西安城由楊虎城的第17路軍把守,張學良向宋子文提出瞭一個折中方案:宋美齡與端納先行飛赴洛陽,而蔣介石喬裝混在士兵中,乘汽車出西安,先到張學良的東北軍兵營,再由東北軍派車送到洛陽。  宋美齡回絕瞭這一方案:“委員長決不肯化裝。倘彼不能公開乘飛機離陜,餘必同留此殉難,決不願離此一步也。倘彼因中央軍開始攻擊而殉國,餘決不願獨生也。”  12月25日,張學良采用一邊安排蔣介石去機場,一邊知會楊虎城的方式,陪同蔣介石夫婦上瞭飛機。“西安事變”至此得以和平解決。  到達南京後,張學良當即被蔣介石扣留,此後被長期軟禁,直到1995年才重獲“自由”、前往美國定居。2001年,101歲的張學良在美國夏威夷逝世。  1937年,楊虎城被蔣介石逼迫出國考察。到國外後不久,楊虎城秘密潛回香港打算參與抗日,但被國民黨特務逮捕。1949年,國民黨兵敗潰逃時,楊虎城被蔣介石秘密派遣的軍統特務在重慶殺害瞭,時年56歲。

秋瑾怎麼死的 革命英雄秋瑾到底是怎麼死的

  秋瑾是怎麼死的:秋瑾,生卒於1875年—1907年,出生於福建福州,祖籍浙江紹興自稱“鑒湖女俠”,字璇卿,號旦吾,乳名玉姑,筆名秋千。秋瑾生平蔑視封建制度禮法,並且提倡男女平等,曾經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回國後積極投身革命事業先後參加過三合會、光復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接下來就由小編來介紹一下皇太極是怎麼死的。  1907年7月,徐錫麟刺恩銘事發後,約定19日起事的秋瑾被徐錫麟之弟徐偉的供詞牽連出,她自己也得知徐安慶起義失敗的消息,但她拒絕瞭要她離開紹興的勸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於是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14日下午,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她堅不吐供,隻寫下一句詩,就是著名的秋風秋雨愁煞人!   7月15日凌晨,秋瑾環視圍觀的眾人一圈,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時年僅三十二歲。相比於徐赴死的慘烈,秋瑾因遇到的是正直的山陰縣令李鐘嶽,滿足瞭她“不砍頭,不剝衣服”的遺願,但寫遺書的願望未予滿足。

張靜江:孫中山和蔣介石心目中的“革命聖人”

 導讀:他的一生充滿瞭傳奇色彩,中華民國的締造者孫中山和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者蔣介石均與他有著非同尋常的關系,孫中山稱之為“革命聖人”,而蔣介石則稱之為革命“導師”,由此可見,他們兩人對張靜江都十分敬重。  張靜江(1877―1950),譜名增澄,字靜江,又名人傑,號印光,浙江吳興南潯鎮人,出身江南絲商巨賈之傢。1902年隨駐法公使孫寶琦出國任駐法商務參贊一職並開始在國外經商,自與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結識後便開始從經濟上給予支持。在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後,主持建設委員會工作。晚年逐漸淡出政治,轉而信佛,故又名“臥禪”,佛名智傑。1950年9月3日病逝於美國紐約。他的一生充滿瞭傳奇色彩,中華民國的締造者孫中山和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者蔣介石均與他有著非同尋常的關系,孫中山稱之為“革命聖人”,而蔣介石則稱之為革命“導師”,由此可見,他們兩人對張靜江都十分敬重。那麼張靜江為何在國民黨內有如此顯赫的地位呢?  “革命聖人”――孫中山心目中的張靜江  張靜江的一生大致以1928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主要從事資產階級革命,是一個熱情激昂的資產階級革命分子。張靜江不但從經濟上資助孫中山進行推翻滿清帝制的活動,而且和蔡元培、吳稚暉等人在法國巴黎創辦《新世紀》周刊,從思想上大力宣傳革命,與中國同盟會在日本創辦的《民報》遙相呼應。1928年之後,為瞭實現孫中山的實業建國計劃,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瞭規劃全國建設事業的建設委員會,張靜江擔任主席(一年之後改稱委員長)一職,直至該機構在1938年1月合並到經濟部,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負責全國經濟建設事業的核心人物之一。   遺憾的是,由於受時局所限,當時並沒有一個能夠實施全國經濟建設的良好國內環境,因而建設委員會的事業在宋子文所主持的全國經濟委員會與蔣介石所控制的國防設計委員會(1935年之後改為資源委員會)的排擠下逐漸衰落下去。抗戰爆發後,由於建設委員會被並入到經濟部,張靜江感到前途渺茫,便離開大陸遠赴美國,以異國寓公的方式度過餘生。  張靜江在離開傢鄉南潯之前並不出名,隻是一個富傢子弟,但他行俠仗義,深受鄉人誇獎。由於南潯張傢資產頗大,是南潯“四象”之一。南潯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隻小金狗”的諺語,據《湖州風俗志》載:“象、牛、狗其形體大小頗有懸殊。以此比喻各富豪聚財之程度,十分形象。民間傳說一般以當時傢財達百萬兩以上者稱‘象’,五十萬兩以上不足百萬者稱‘牛’;三十萬兩以上不足五十萬兩者叫‘狗’。”  張傢與張靜江的外祖父龐傢均被列為“象”。而其祖父張頌賢與外祖父龐雲矰,“均為絲商巨賈,個性又都開朗豪爽、冒險進取、熱心公益,人傑(張靜江的字――引者)自幼受熏陶”,兩人對張靜江一生的影響很大。20歲時,其父張定甫用10萬銀元為其捐得江蘇候補道銜,這使張靜江有機會參與政治活動。1902年,張靜江以駐法使館商務參贊的身份隨駐法公使孫寶琦出使法國,此次法國之行徹底改變瞭他一生的命運。張靜江在巴黎獨資經商,開辦通運公司,專營古玩瓷器,兼營絲茶綢緞。1905年8月張靜江與孫中山在赴法的輪船上相遇,之後便成為終身摯友,一直為孫中山的革命事業籌資助款。  孫中山與張靜江相遇時,由於張靜江對孫中山推翻清朝的革命之舉十分欽佩,曾問孫中山:“君非實行革命之孫君乎?聞名久矣,餘亦深信非革命不能救中國。近數年在法經商,獲資數萬,甚欲為君之助,君如有需,請隨時電告,餘當悉力以應。”他還與孫中山約定匯款的暗號:A、B、C、D、E,分別代表1、2、3、4、5萬元。當時孫中山因與之是萍水相逢,對其言語並不信以為真。  分手之時,張靜江留給孫中山一封信,讓他到美國後去找紐約市第五街566號他所開辦的通運公司,領取資助革命的活動經費3萬元。孫中山將信將疑,至美國後把信交與黃興,讓其辦理,以探真假。結果錢分文不少,如數領取。此舉令孫中山大為驚奇,認為遇到瞭革命“奇人”。自此以後,每遇革命款項不濟,孫中山便想到瞭張靜江的匯款之約,而張每次均能按時如數將款寄到。甚至有一次由於款項不支,反清起義無法舉行,張靜江將他在巴黎通運公司所經營的一個茶店賣掉以資起義。相關閱讀推薦:民國軍閥第一才子 文武兼長精書法的徐樹錚民國驚天詐騙案:蔣介石宋子文全被農民忽悠民國第一夫人宋美齡 生活奢侈使用牛奶洗澡民國四公子是誰?關於民國四公子的不同版本 民國往事:宋子文與盛七小姐的淒美愛情故事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因此孫中山曾言:“自同盟會成立之後,始有向外籌資之舉,當時出資最勇而名者,張靜江也,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萬元,盡以助餉。”孫中山對於張靜江資助革命的義舉十分感激,曾讓胡漢民回信以示謝意。張靜江隨即復信:“餘深信君必能實行革命,故願盡力助君成此大業。君我既成同志,彼此默契,實無報告事實之必要;若因報告事實而為敵人所知,殊於事實進行有所不利。君能努力猛進,即勝於作長信多多。”由此即可看出張靜江對於革命充滿著必勝的信心與滿腔的愛國熱情。  1906年3月,在胡漢民等人的主持下,張靜江在新加坡加入同盟會,之後便積極介紹浙江南潯的富豪們加入到革命的陣營中,如將大哥張弁群(上海通運公司總經理)、舅父龐青城(上海中國銀行董事)等人介紹給孫中山,並發展成為同盟會會員。民國成立之前,浙江南潯加入革命隊伍者大多數為“四象八牛”成員。這為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提供瞭一定的經費來源。  這一時期,張靜江不但在經濟上支持革命,而且還資助革命者創辦革命報刊,宣傳革命思想,其中創辦《新世紀》周刊即為一例。1905年當孫中山在東京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之時,發行《民報》作為其機關刊物,在東京留學生中,起到瞭很好的宣傳作用。與此同時,為與東京的《民報》遙相呼應,在歐洲宣傳中國革命的思想,使留學歐洲的中國學生瞭解革命,贊助革命,張靜江聯合吳稚暉、蔡元培、李石曾、汪精衛、褚民誼等人在巴黎發起成立“世界社”,同時創刊發行《新世紀》周刊,緊密配合國內外的諸多革命報刊,大力宣傳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主張,讓世界從輿論上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   中華民國成立後,由於嚴峻的財政經濟形勢,使南京臨時政府舉步維艱,難以維持,此時張靜江等人帶頭以商人名義捐贈巨款,使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財政緊張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此舉令孫中山大為感動。孫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曾經將浙江南潯鎮宣佈為“南潯市”,可見南潯對孫中山的影響之大。  為瞭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1914年7月8日,孫中山在日本籌建中華革命黨,並任命張靜江為財政部長,為此孫中山曾言:“張原屬富豪出身,黨內財務,唯張所為”,可見張靜江在孫中山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當時因張在巴黎籌款,無法執行公務,由財政部副部長廖仲愷代行其職,但他卻始終將為革命籌款作為最緊要之事,如在1915年1月26日致楊壽彭的信中說:“因軍事緊急,不可有一日之差,如各處有款源匯濟,則急轉輸策應,無慢滯之患,一切進行當能如意也”,足見張靜江為革命籌款的急切心情。1920年2月4日,張靜江又遵照孫中山之命到上海創辦證券交易所,繼續為革命籌措經費,這樣使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一步步地度過難關。由於張靜江對革命的巨大貢獻,1924年1月在國民黨“一大”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之後在大革命時期,張靜江在中國政治舞臺上非常活躍,成為顯赫一時的國民黨著名人物。  1923年,張靜江因病在南潯傢中休養,孫中山聞訊,特薦留德名醫李其芳為其做電療。他在推薦李其芳醫生的信上,曾勸說張靜江休養身體好轉之後繼續為國盡力,為黨做事,並說治好張的病“不止是你一人之幸,實為國民黨之大幸”,並親書“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州”的一副對聯讓人送到浙江南潯張靜江府上,張在孫中山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由於張靜江為革命立下瞭汗馬功勞,尤其是從經濟上無償捐助革命,默默無聞,為革命盡心盡力,孫中山便稱張靜江為“革命聖人”,並手書“丹心俠骨”四字相贈。“革命聖人”的雅號由此而來。  革命“導師”――蔣介石心目中的張靜江  張靜江與國民黨歷史上的第二個重要人物蔣介石的關系也非同尋常。蔣介石在中國政治舞臺上崛起之前,張靜江總是為其提供更大的發展機遇。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後,張靜江不遺餘力地支持蔣介石,實指望蔣介石能夠完成孫中山的遺願,完成國傢建設的偉大事業。但事與願違。蔣介石執政之後,由於軍閥之間的混戰,使國內缺乏一種安定的經濟建設環境,不但如此,蔣介石還極力維護“四大傢族”的利益,張靜江遂逐漸淡出中國政治舞臺的核心,最後隻落得到美國作個寓公,以度餘生。  蔣介石原是上海都督陳其美手下的得力幹將,但是1916年陳其美遭袁世凱暗殺後,走投無路的蔣介石便開始結交張靜江,並與許崇智、張靜江、戴季陶結拜為兄弟。這一結拜之舉對蔣介石以後的政治生涯影響甚巨,特別是傢有萬貫資產的張靜江,更是對其竭盡全力幫助。張靜江不但在生活上助蔣,而且還資助其去日本振武學堂學習軍事,以待將來更大的發展。張靜江利用一切機會把蔣介石推薦給孫中山予以重用。1921年,蔣介石在給張靜江的一封信中,非常謙虛地請求張靜江為其處世行事作指導:“關於弟以後之處世行事,請兄隨時指教,以冀有成。”他稱張為其良師:“季陶為我益友,而公則為我良師也。吾公患病,行動不便,又不能常親聆教,此弟所以孤陋寡益甚,終生無長進也。”的確如此,無論對於蔣介石早期的生活,或者以後的政治仕途,張靜江均竭盡全力加以幫助,由此蔣介石對張靜江十分敬重。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918年春,孫中山在廣州任大元帥,張靜江為使蔣介石將來有所發展,便向孫中山推薦蔣介石擔任上校作戰科主任;1922年夏天,當陳炯明炮轟總統府、孫中山處於危難之中時,張靜江讓蔣介石到廣州中山艦上侍奉孫中山40餘日,從而取得孫中山的信任。之後蔣介石撰寫《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一書,該書由孫中山題名、張靜江作序並資助出版,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瞭蔣介石在國民黨內的聲望,非常有助於蔣介石政治上的崛起。張靜江扶持蔣介石步步緊隨孫中山,為以後蔣介石擔任黃埔軍校校長一職提供瞭可能。1924年5月國民黨黃埔軍校成立,張靜江再次向孫中山力薦蔣介石。隨著蔣介石被任命為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開始在國民黨內發展自己的力量,為其一生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後,張靜江更是全力以赴支持蔣介石。1925年6月,蔣介石在廣州遭到國民黨內其他派系的攻擊時,急忙電促張靜江赴穗助己。據當時蔣介石所言:“單槍匹馬前狼後虎,孤孽顛危,此吾今日之處境也。”在張靜江的幫助下,蔣介石逐步鞏固瞭自己在國民黨中的地位。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張靜江由於在黨內的重要影響,當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為使蔣介石將來能夠牢牢地控制住軍權,張靜江以國民黨元老的身份提名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領導北伐事宜。  翌年5月,蔣介石為在北伐期間使國民黨的大權不至於旁落他人之手,便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極力推舉張靜江為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兩個月後,張靜江為樹立蔣介石在國民黨中的威望,力辭此職,提名由蔣擔任,但在北伐期間仍由張靜江代理該職。兩人你來我往,通過張靜江的步步扶持,蔣介石便逐漸登上瞭國民黨的權力頂峰。蔣介石對張靜江的幫助十分感激,曾言自遇張靜江之後,猶如枯木逢春,對自己的栽培之情,猶如草木仰之泰山一般。由此可以看出,蔣介石在政治上的崛起很大程度得益於張靜江的大力支持,蔣介石對張靜江革命“導師”的稱謂看來並不為過。

革命還是改良:晚清一場關乎中國命運的大論戰

  隨著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和革命浪潮的迅猛發展,革命派同立憲派的矛盾沖突便發展到近於水火的地步。圍繞推動中國進步究竟應采用革命手段還是改良方式的問題,革命派和改良派分別以《民報》和《新民叢報》為主要陣地,展開瞭一場大論戰。它在20世紀初年已經開始,到1906年達到高潮。  這場論戰的直接導火索,是1906年初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接連發表《開明專制論》《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兩篇長文。然後,又把這兩篇文章合印成一本小冊子,題名為《中國存亡之大問題》。他的主要觀點是,“國民太劣”,沒有自治能力,不具備共和國民的資格;發生革命必成內亂,招致列強瓜分,中國就將滅亡。“吾以為今後之中國,不容有三年以上之戰亂。有之則國必亡矣。”  對此,《民報》很快作出回應。4月28日,以“第三號號外”單獨印行的《〈民報〉與〈新民叢報〉辯駁之綱領》,列出瞭認為必須明辨是非的12個關乎中國存亡之根本的問題。  接著,《民報》發表瞭一系列論戰文章,圍繞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要不要推翻帝制、實行共和;要不要社會革命等核心問題,對改良派的觀點進行瞭旗幟鮮明的批駁。  作為《民報》臺柱的汪精衛、胡漢民都是清末第一流的才士。汪是廣州秀才中的“案首”(即“三元及第”中的第一“元”),胡則是舉人中“每發必中”的名“槍手”——1902年他幫一對兄弟代考,令二人皆中舉,胡獲“捉刀費”6000元銀洋,這在當時絕對是一筆不得瞭的巨款。1906年夏季,因“蘇報案”在上海坐牢期滿的章太炎東渡日本,接編《民報》,更讓《民報》身價十倍,暢銷一時。此三大才士,“幾管毛筆,橫掃天下”。而其對手康有為、梁啟超也是海內第一流,他們因在戊戌維新運動中的重要貢獻而有著巨大影響,許多人最初就是受其影響而接受新思想的。所以,兩方筆戰,膾炙人口,譽滿神州,其光輝燦爛,真照耀古今。據說,那時還是個中學生的胡適,也為之目迷五色、贊嘆不已。  這場大論戰,延續時間長,參與刊物多,影響甚大。通過這場論戰,劃清瞭革命與改良的界限,傳播瞭民主革命思想,促進瞭革命形勢的發展。當時還在內地求學的高一涵回憶說:“我在先總喜歡讀梁啟超主辦的《新民叢報》和《中國魂》之類的刊物。看到《民報》後,才認識到國傢不強是‘政府惡劣’,而不是‘國民惡劣’,應該建立共和,不應該維持專制,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必須同時進行,種族革命絕不會妨害政治革命。”  因而,有史傢斷言:“沒有這場大論戰,就不會有辛亥革命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