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駕崩

解密三國:劉備駕崩後,曹丕和孫權有什麼反應?

  我們說劉備駕崩,意思是漢獻帝之後,劉備繼承正統,延續漢朝的命脈。這是對劉備的一種尊敬,表示他一生的理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獲得具體的成就。  曹丕得知此事,大喜說:“劉備已亡,朕無憂矣!”主張趁機討伐。賈翊功阻,而司馬懿則枉力贊成。並且提出五路大兵,四面夾攻的計策。遼西薑兵從旱路取西平關;南蠻王孟獲攻打益州、永昌和越雋諸郡;孫權攻兩川夾口涪城;孟達攻漢中;曹真取西川。五十萬大軍,分五路並進。孔明再高明,諒也無法抵擋。曹丕依計而行,指派專人,先到東吳,向孫權解釋前次未派兵 支持的原因,是一時不明。現在已經大悔,決定分兵四路滅蜀。東吳如果受,將來分給一半蜀地。  孫權正忙於改元為黃武元年,拜陸遜為輔國將軍江陵侯,領荊州牧,以賞勵他的功勞。但是內心則相當懊惱,早知道劉備病危,就不該向蜀示好,表示和解的善意。幹脆一直攻打下去,把蜀滅掉,再回頭伐魏。他聽到魏使的傳達,問陸遜有什麼意見?陸遜說魏和吳都不是孔明的對手,不如先勉強答應,再看情況而定。如果四路皆勝,當然發兵支應。若是四路兵敗,再做打算。  這時候孔明的特使鄧芝也來到東吳,孫權心中的怨氣,趁機發在這位說客的身上。弄得鄧芝要往殿中的油鼎裡跳,孫權才緊急加以阻止。請入內殿,以上賓之禮待之。決定由張溫隨鄧芝入川,與孔明通好 。   劉備和孫權、曹丕三人,前後都判斷錯誤。說起來三人各自一廂情願,做出對自己有利的猜測。告訴我們旁觀者清而當局者迷,還要加上一句:地位愈高,往往迷得愈厲害。劉備對孔明的禮待、信任和接納,隨著他的形勢愈有利,出現遞滅的傾向。孔明當然有自知之明,仿效當年漢高祖和張良的故事,也愈來愈像張良。非常謹慎地不發表 太多意見,有時候甚至於沒有反應。孫權對呂蒙,尚且不如魯肅那樣信任。對陸遜更是缺乏信心,否則為什麼派諸葛瑾向蜀求和不成,馬上轉向投降曹魏?他的想法是曹丕派兵夾攻劉備,結果也是落空。曹丕小心眼特別多,那時候還在整肅曹植的黨翼。隻想蜀吳相爭,魏末得利,結果失掉瞭最好的時機。  孫權假降,曹丕還不是假意要分一半蜀土給東吳?雙方缺乏誠信,自然不容易聯合作戰。實際上蜀軍虎亭大敗之後,已經沒有什麼兵力。孔明利用孫權和曹丕之間的矛盾,再派鄧芝陪同吳使張溫,向孫權表明兩國同心滅魏,得天下太平。然後看天命所歸何人,再來定奪的誠意。孫權大笑,於是吳蜀重新言好。曹丕當然非常憤怒,司馬懿趁機燒火。建議禦駕親征,先取東吳。他人在曹營心在漢,存心害死曹丕。看起來真的是水鏡集團派來臥底的人士,否則怎麼會提這種餿主意呢?  司馬懿被封為尚書仆射,抓住國政大事的決斷權。曹丕則疲於奔命,差一點死在東吳都督徐盛的火攻烈焰中。大將張遼,腰際中瞭一箭,回許昌後不治而死。曹丕厚葬之,卻不勝感傷!孔明這邊,由於南蠻王孟獲來犯,所以當趙雲趁機殺出陽平關之際,回軍成都候命。相關閱讀推薦:三國歷史解密:劉備為何能在成都另立蜀漢朝廷?劉備給自己的孩子取名劉禪:取封禪之意 意在皇位關羽為何留下驕傲自大的惡名?替劉備背上黑鍋?關羽隨口拒絕和孫權聯姻

19位帝王駕崩之謎,這些致死原因現在仍在發生!

  5個清帝“年關難過”  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閻崇年,曾經在央視的《百傢講壇》裡提出這一現象——清朝12個皇帝中,有10個人是在兩個時間段死的:一個是在冬天,農歷的臘月、正月;一個是在夏天,農歷的七月、八月。閻教授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在清朝的12個皇帝中死於臘月、正月的皇帝有康熙(農歷十一月)、同治、順治、乾隆、道光,一共5位;死於七、八月夏季的,也是5個人,嘉慶、咸豐、努爾哈赤、皇太極、雍正《黃帝內經》認為“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就說人體有病,陰陽失調,在他跟時間的節律相違背的時候,就加重,就可能死亡。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臘月、正月易死人並不是一個偶然或神秘的現象,而是於某些方面疾病在這種氣候下高發有關。滿族貴族的飲食沿習瞭他們早先在東北的生活習慣,看清帝的食譜,雖然各類菜肴豐實,但蔬菜水果所占比重非常少。  閻崇年指出,清帝喜食“厚味”,嗜吃肉類,尤其是肥豬肉和肥鴨肉。從清宮的檔案裡可以看出,一個皇帝吃飯,一天供應大油一斤。清宮裡頭薩滿祭祀,殺豬,殺豬前先把豬的耳朵用蠟灌上,灌它叫,叫“領牲”,然後就殺瞭。把豬血接上後去皮。在坤寧宮,支起大鍋灶就在那兒煮,皇帝等就在炕上,就吃這個“胙肉”,即祭肉。乾隆帝的飲宴菜肴中以雞、鴨、魚、豬、羊、鹿、鵝肉等為主,即使是早膳中也有肥鴨肉出現。他愛吃一種“蘇造肉”,就是用五花肉加上丁香、官桂、甘草、砂仁、蔻仁、肉桂等九味藥料烹制而成的一道厚味肉菜。由於皇帝們愛吃肉,皇宮裡為瞭肉的保鮮也是想盡辦法。醫學史研究專傢梁峻教授介紹說,在清朝的皇宮裡就已經有瞭“冰箱”。  他們的“冰箱”當然不是用電的,而是燒制的厚厚的瓷皿,有蓋,外面是綠色的琉璃瓦。梁峻分析說,由於瓷本身較涼,厚厚的可用來隔絕外界的熱氣,裡面再放上冰塊,肉就放在冰塊上,蓋上蓋子,肉就可以保鮮好幾天瞭。除瞭飲食上多油膩之外,在一年中最冷的季節裡,平時很註意運動的皇帝們活動量就大大減少。閻崇年指出,清朝前期的幾位皇帝,射獵、騎馬、征戰、出巡,運動量很大,但到冬天就不活動瞭,活動很少,氣候又冷,血管又收縮,再加上其他一些疾病,身體很容易出危險。   據閻崇年統計,夏季(農歷七八月)也同樣是清朝皇帝死亡的高發時間。清朝的皇帝胖子多,對於胖人來說,高溫極易導致心腦供血不足。因為胖人的血管壁上沉積著大量脂肪,血液中也有大量脂質斑塊,容易使動脈形成粥樣硬化,加劇血管堵塞,影響體內血液循環,減緩新陳代謝。高溫的天氣裡,體內水分流失多,血黏稠度上升,血液循環受阻,這使血的攜氧量下降,心臟負荷加重,心率加快,極易引發血栓、栓塞、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導致死亡。  看起來是不是很眼熟?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心血管疾病也同樣是現代人的高發病。看過宋、清兩朝的帝王故事,註重健康的現代人更應引以為戒,切莫掉以輕心。  東漢皇帝多病短命  再講一朝帝王故事,說說生活方式糟糕會有多大壞處。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周貽謀曾指出,整個東漢時期總共有14個皇帝,在9個成年皇帝中,活到40歲以上的僅有3人,其他6人都是英年早逝的短命者。其中,東漢開國皇帝即光武帝劉秀享年62歲,算是年壽最高的;漢明帝劉莊享年48歲,漢獻帝劉協最終活瞭54歲。其他6個皇帝都死得很早,如漢章帝劉炟終年31歲,和帝劉肇僅僅活瞭27歲,安帝劉祜死於32歲,順帝劉保死於30歲,桓帝劉志享年36歲,靈帝劉宏終年34歲。盡管造成這些帝王早死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一條,無疑跟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太壞有關。相關閱讀推薦:揭秘:誰是古代歷史上陪葬女人最多的帝王?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歷代王朝之最因不想當官被逼死瞭的古代孝子:介子推簡介揭秘中國古代歷史上不為人知的一代雄主:漢宣帝揭秘古代宮女們如何排遣寂寞?古代皇帝為何不鐘情自己的婚前女友 甚至是反感!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對東漢末年哲學傢、文學傢仲長統的論斷作瞭引述。據記載,當時的王公貴族或是整天在傢裡宴飲醉飽,或是外出到處遊蕩尋歡作樂。有些人尚未到達性成熟的年齡,卻過早地生育子女,本身還是幼稚孩童便擅自耗損精血,或者正處於生病期間又肆意放縱房事。他們的精子質量低劣,血脈尚未充實,此時勉強生育子女就會造成先天性的缺陷。在這種情況下孕育出來的孩子,身體很柔弱。而後天的養護又很不得法,常以厚重的衣被捂得體內高溫高熱不止,再加上令其多食肥甘厚味來損傷其臟腑,孩子無論先天後天全都受到損傷,必然更加脆弱多病。此種羸弱多病的孩子尚未生長壯實,又放縱情欲,於是柔弱的嬰幼兒一代代地出生,疾病也一代代地遺傳下去。乃至形成惡性循環。  要健康就記住一句話:多動腿,管住嘴!  唐太宗,死於丹藥中毒  最後再說一點題外話,其實,排在帝王死亡率第一位的是中毒,包括丹藥中毒、酒精中毒、春藥中毒等。腦血管疾病與精神疾病隻能分列二三位。這是歷史學者史泠歌在《宋代皇帝的疾病、醫療與政治》一書中統計瞭有生卒可考的三百一十位中國皇帝後得出的數據。而且,你可能不知道,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就是死於長生藥。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章原曾作一文:《唐太宗:第一個死於長生藥的帝王》。文中指出,李世民生於公元598年,卒於649年,壽命還不到52歲,即便是在人均壽命不長的古代,也難稱長壽。這一方面和他晚年疾病纏身有關,另一方面更直接的原因則是服食所謂長生藥,加劇病情,可謂死於丹藥之手。從種種蛛絲馬跡來看,李世民的身體素來並不太好,特別是三十歲之後,更是多種疾病纏身,其中尤以“氣疾”、“風疾”反復發作,給他帶來瞭莫大的痛苦。  唐太宗所言“氣疾”到底是什麼疾病,史載不詳,難以定論,有觀點認為所謂“氣疾”指“狂易癲眩,驚悸癇瘈,心神不定之證”,類似於今天的精神失常、頭暈目眩等病癥,可備一說。“氣疾”之外,唐太宗還患有“風疾”。“風疾”在中醫學上是一個極為寬泛的概念,從記載來看,可能是一種帶有某些遺傳性質的疾病,因為有著血緣關系的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順宗、唐穆宗、唐文宗、唐宣宗都先後患有此病。盡管采取瞭各種措施,也延請名醫治病,但始終未能徹底治愈,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特別是公元645年東征高麗之後,還引發瞭毒瘡,一度無法站立行走。無奈之下,他隻能專心靜養,朝廷大事交給太子處理。隨著健康狀況的每況愈下,唐太宗很自然地開始留心起有關醫藥、養生方面的知識。貞觀十七年,他以帝王之尊,竟然親自前往當時年逾百歲的名醫甄權傢裡,“視其飲食,訪以藥性”,還贈授其官職,賞賜衣物等。很顯然,唐太宗希望向甄權請教養生之道,並咨詢某些藥物的特性,其求生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見一斑。     除瞭求助於醫傢之外,他更多地關註起神仙之術,並開始服用丹藥。公元647年,親近的大臣高士廉故去,唐太宗準備親自前往吊喪,大臣房玄齡、長孫無忌勸諫時明言:“陛下餌金石,於方不得近喪。”可見,此時的唐太宗已經服食丹藥有一段時間,在此之前,他還曾經賞賜大臣鐘乳。顯然服食丹藥並未奏效,唐太宗不但沒有醒悟,反而認為是本土的煉丹水平不夠,“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他將希望寄托在瞭胡僧——來自古印度的那羅邇娑婆寐身上。該胡僧號稱已經二百歲,深諳長生之術。唐太宗對此深信不疑,將其尊為上賓,給以豐厚的待遇,請胡僧按照天竺國的秘方來配置長生藥,甚至讓堂堂的兵部尚書協助此事,擔任監工。至於胡僧配制藥物所需的各類靈草秘石,更是舉國之力,不論多麼珍奇貴重,都派人想法獲得,可謂勞民傷財。  經過差不多一年的時間,在唐太宗的一再催促下,胡僧總算是把“長生藥”配制出來瞭。唐太宗迫不及待地按方服食,然而諷刺的是,不但沒有就此輕身飛舉,反而病情加重,臥床不起,很快就一命嗚呼!據記載,唐太宗當時的主要癥狀是極為嚴重的腹瀉,朝野將太宗之死歸於胡僧的“神藥”,認為是服食丹藥之後中毒所致。然而太醫們均束手無策,隻能眼睜睜看著太宗駕崩。盛怒之下,當時便有人建議將胡僧處死,但又顧慮此事傳出去,“恐取笑狄夷,法遂不行”。於是,這個騙術並不高明的胡僧居然僥幸活瞭下來。唐太宗因服食丹藥而亡,當然不是什麼光彩事,史書對此自然不會大肆聲張。但在唐代似乎也並不諱言。後來,唐高宗也曾準備服食另一胡僧配制的“長年藥”,大臣勸諫時,就舉太宗服丹之事為教訓,幸好唐高宗聽勸,遂停止服用。  雖然有瞭唐太宗服食丹藥致死的先例,但是唐朝的君主中熱衷於此術者仍絡繹不絕,深受其害乃至於死亡者先後有六帝之多。清代著名學者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中專門撰文論述“唐諸帝多餌丹藥”,他認為唐穆宗、唐敬宗本身昏愚,被丹藥所惑並不奇怪,然而唐太宗、唐憲宗、唐武宗、唐宣宗都屬於英明之主,他們的教訓在於“實由貪生之心太甚,而轉以速其死耳”。更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其實唐太宗在當政之初,對於神仙長生術的態度是相當理智而清醒的!貞觀元年,他在同大臣談話時,曾嘲笑秦皇、漢武求仙的荒唐,並直言“神仙事本虛妄,空有其名”。即便是貞觀十一年時,他還在詔書中明言:“生有七尺之形,壽以百齡為限……雖復回天轉日之力,盡妙窮神之智,生必有終,皆不能免。”可見,他認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人不可能免於死亡。言猶在耳,唐太宗卻已重蹈秦皇、漢武覆轍,轉而沉迷於丹藥,並由此喪生,真可謂極大的諷刺!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效鉤弋夫人故事:咸豐帝駕崩前緣何不殺慈禧?

  咸豐十年九月初五( 1860年10月18日),英國軍人縱火焚燒圓明園。此刻,大清帝國的咸豐皇帝早已不在北京城,他已較為安全地逃往塞外的熱河行宮。熱河(承德)雖可茍安,但帝國南方有太平軍,北方有洋鬼子,爛攤子一大片。更為嚴重的是,咸豐離駕崩已然不足一年,他首先要考慮的是皇位繼承的問題。   咸豐隻有一個兒子載淳,本不存在權力交接的隱患,但載淳有一個強勢的媽——慈禧。在駕崩之前,該如何處置懿貴妃(慈禧),成為咸豐的當務之急。逃到熱河之後,咸豐羸弱的體質愈發吃不消,而懿貴妃趁機參與朝政的野心,也被他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鑒於歷朝歷代後宮幹政的危害性,清代皇帝對後妃涉政非常敏感,咸豐也不例外。但他身體不濟,隻能既讓慈禧去批閱一些奏章,又時刻防范她過多的參政議政。可是,咸豐的健康每況愈下,懿貴妃卻不加收斂,處處出頭,指點江山,使得咸豐欲廢之而後快。   據當時官員潘祖蔭的筆記所載,在承德,咸豐曾對心腹寵臣肅順說,他馬上會效仿“鉤弋故事”。鉤弋是一個女人,乃漢武帝晚年的妃子,被封為“鉤弋夫人”。她為漢武帝生下太子劉弗陵。漢武帝死之前,劉弗陵才七八歲,而鉤弋夫人正當青春。為瞭防止太後與外戚專權的局面出現,漢武帝果斷地賜死鉤弋夫人,永絕後患。   顯然,近兩千年前的鉤弋夫人,此刻便是懿貴妃。《清稗類鈔》也清楚地寫到咸豐要主動效法漢武帝,除掉懿貴妃。但是,後來民國時期的文人黃秋嶽在其筆記體史料匯編中卻說,有一次,懿貴妃不按聖旨辦事,獨斷專行,咸豐很生氣,便偷偷地向肅順訴苦。肅順很直接地建議咸豐,“請用鉤弋故事”。後來,李翰祥大導演的《垂簾聽政》,也用瞭這個“段子”。

揭秘和珅倒臺的原因 為何在乾隆駕崩後立即倒臺!

  慶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駕崩;正月十三,嘉慶帝宣佈和珅的二十條大罪,下旨抄傢!和珅為何在乾隆駕崩後立即倒臺?  和珅步步高升之路——乾隆四十年(二十五歲),直(值)乾清門,擢禦前侍衛,兼副都統。  次年(二十六歲),遂授戶部侍郎,命為軍機大臣,兼內務府大臣,駸駸鄉用。又兼步軍統領,充崇文門稅務監督,總理行營事務。  四十一年(二十六歲)正月,授戶部侍郎。三月,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四月,授總管內務府大臣。八月,調鑲藍旗滿洲副都統。十一月,任國史館副總裁,賞戴一品朝冠。十二月,總管內務府三旗官兵事務,賜紫禁城騎馬。  四十二年(二十七歲)六月,轉戶部左侍郎,並署吏部右侍郎。十一月,兼任步軍統領。  《和珅年表》  世界上,任何兩個人,包括夫妻、父子、君臣、親友等等,之所以能夠一拍即合,互相關愛,親密無間,或者聯手合作,配合默契,形同一人,肯定都有其雙方面的主客觀原因。凡是有這種特殊親密關系的人,都是“不正常”的。不然,就是“正常”的,也就是“普通”的、不遠不近的關系瞭。兩方面隻要缺少一方面的因素,這種親密的關系就不可能形成;如果中途失去一方面的某些因素,已經形成的緊密關系,也會逐漸松懈,進而消失,甚至反目成仇。  縱觀乾隆皇帝與和珅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無疑屬於不正常。要解開他們兩人之間這種“不正常”關系之謎,就應該從他們雙方的主客觀因素入手。  首先確定一點:開始階段,和珅的態度是“主動迎合”,有展示自己、表現自己的因素。乾隆的態度是興之所至,“偶然垂顧”,事先並沒有想到要在侍衛中間尋找、物色、提拔一名大臣。因此開始階段,一個比較主動,抱有希望;一個隻是隨意應付,甚至僅僅隻是為瞭打發空閑的時間。   現在咱們來看看乾隆皇帝與和珅兩人各自的優缺點。這些優缺點,對自己來說,就是主觀因素;對對方來說,就是客觀因素。他們兩個人能不能緊密地結合、親密地合作,就取決於雙方的主客觀因素。  乾隆和康熙,都是中國歷史上做皇帝時間最長的人:在位六十多年(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在位整整六十年,但是“禪位”後又當瞭三年有實權的太上皇)。在清代,他們又都是“開拓疆土”最為成功的人。乾隆比他爺爺更勝一籌的是:他不但推崇、發揚尚武精神,而且推崇、提倡文化修養。他不但精通漢文化,還精通蒙文、藏文甚至懂得維吾爾文;他會作詩,會寫正草隸篆四種字體,還特別善於欣賞、鑒定歷代書畫……可以說:他的確是一個文武全才的皇帝。盡管他喜歡女色,貪圖享受,但是他不像明代的君主那樣,因為愛好女色而荒廢朝政,寵信奸佞,甚至把朝政放手讓陰險毒辣的流氓惡棍太監去管理。也可以這樣說:有清一代,所有的皇帝,都不像明代後期的皇帝那樣不把社稷江山放在心上。明代有三十年不理朝政的皇帝;清代的皇帝大都比較“勤政”,就連熱衷於聲色犬馬的咸豐皇帝,在他已經病得吐血的時候,也還是關心朝政的:自己沒有力氣和精神瞭,就讓懿貴妃、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後“替”他“幫”他看本章,用指甲劃出痕跡,然後再由皇帝來看、來作決定。——對一個病人來說,能做到這樣,也算是頗不容易的事情。相關閱讀推薦:嘉慶帝除掉和珅後所沒預料到的事!和珅死後的大清揭秘:乾隆皇帝與和珅之間不可告人的一段秘密揭秘一代巨貪和珅的生財之道:4種手段積累財富嘉慶皇帝是如何拿下和珅的?和珅結局怎麼死的細數乾隆皇帝寵信和珅的七大理由 和珅處世絕招分頁:1/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乾隆皇帝最大的缺點,或者說最最缺少的自知之明,就是過於“戀棧”,過於留戀帝位。僅僅因為康熙做瞭六十一年皇帝,他也一定要做滿六十年,既不想超過他爺爺,但也隻限於比爺爺少一年,以此顯示自己的威望成就都不比爺爺差。——其結果,是國傢步入瞭老人政治,朝政也不可避免地從鼎盛時期的高峰,漸漸跌落到式微的低谷。  老皇帝在位時間過長,對太子來說,也是一種壓抑:如果是長子當太子,老皇帝六十年不退位,太子的年齡都有可能超過六十歲瞭。歷史上多次發生的太子謀位,何嘗不是因為“等不及”而被逼出來的?  盡管清朝從康熙以後,采取不立太子的政策,因此也無所謂“太子謀位”,但是這種潛在的危機,總是存在的。  而皇帝年老,難免會出現老年人的通病:愛猜疑,愛專斷,愛偏信,愛享受,愛聽恭維話,等等,等等。乾隆的晚年,可以說這些毛病都有。   乾隆遇到和珅的時候,正好是六十歲。他在皇帝的寶座上已經坐瞭三十五年。一方面,他信心十足,自以為僅憑經驗就可以綽綽有餘地治理好國傢;另一方面,他也會感覺到心力交瘁,體力不支,有瞭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無可奈何的感覺。這時候,他所特別需要的,正是一個善於處置朝政的幹才,同時又是一個十分聽話、而且具有忠心的奴才,讓他既可以放放心心地繼續當他的松心皇帝,又可以松松心心地當他的放心皇帝。而和珅,正是這樣一個理想的人才。——可以這樣說:和珅在這個時候出現,正是最佳時機!再早十年二十年,也許乾隆就不會這樣賞識他。  乾隆時代,朝廷中人才輩出,難道就沒有一個人比和珅更能幹瞭?  不錯,乾隆朝是出瞭不少人才。論學問,遠的不說,由於電視劇的宣揚,如今盡人皆知的劉墉、紀曉嵐,就都不比和珅差。此外,乾隆朝有許多著名的飽學之士如王昶、盧文、王鳴盛、錢大昕、餘蕭客、翁方綱、陸錫熊、餘集、邵晉涵、桂馥、孫星衍、王念孫、段玉裁、朱筠、姚鼐、彭元瑞、竇光鼐等人,都是學術名流,但是相對和珅而言,大都沒有得到乾隆的特別重用。分頁:2/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究其原因,第一,他們都是漢人。第二,他們的年紀大都偏老。第三,這些人相對地都有些傲骨,不肯死心塌地地像和珅那樣當奴才。第四,劉墉駝背,俗稱“劉羅鍋”;紀曉嵐個子瘦弱矮小,從畫像看,樣子像沈鈞儒,都沒有和珅那種風流倜儻的儒雅的翩翩風度。——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便不是愛男寵,天天在眼睛面前晃動的人,長得順眼一些,總比醜八怪看著舒服。第五,也是最最主要的一條原因,就是乾隆相信的是“英才治國”,而不相信“學者治國”。他總是把學者看成是腐儒。而腐儒的通病,就是辦事瞻前顧後,總有許許多多孔孟之道在那裡作怪。他嘴上不說“讀書越多越反動”,心裡其實是相信“讀書越多越腐朽”的。  還拿紀曉嵐來說,他號稱一代文宗,乾隆皇帝主要也就是用用他的知識學問,讓他去當編纂《四庫全書》的老學究,始終沒有拿他當做“治國”的棟梁。所以紀曉嵐數十年的仕途生涯中,除瞭《四庫全書》總編纂這個留名青史的不是官銜的官銜之外,一直在禮部、兵部、都察院這幾個部門來回轉,沒有在政治經濟性較強、地位比較重要的吏部、戶部、刑部任職,至於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這些政治軍事的中心職務,和他根本就沒緣分。乾隆所需要的是有魄力有膽識的經天緯地的治國之才,而不是腐儒。在乾隆的眼中,紀曉嵐就是一個腐儒,而且不僅僅是這樣看,而且公開說瞭出來。乾隆五十年四月,在員外郎海升打死妻子吳雅氏一案中,當時紀曉嵐正任左都禦史,因為失察案情而遭到乾隆皇帝呵斥的時候,就說過“其派出之紀昀,本系無用腐儒,原不足具數”這樣的話。可見紀曉嵐在乾隆的心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直到和珅出現,於是天造地設,歷史的偶然造成瞭一個必然:乾隆與和珅的緊密結合,導致中國歷史創造瞭一個畸形的時代。   再從和珅這方面看:和珅絕不是一個草包;乾隆皇帝重用他,既不是因為和珅善於吹牛拍馬,也絕不是皇帝看走瞭眼。在許多方面,可以說他就是一個“小乾隆”。他和乾隆一樣,也精通漢滿蒙藏四種語言文字,也善於詩詞書法,而且很善於應付各種人際關系。也就是說,他雖然沒有紀曉嵐的書讀得多,但他絕對比紀曉嵐會做官、會治國。而他的最大優勢,就是年輕力壯,不知疲倦,而同時具有如上能力的人,卻缺少他那顆善於揣測主子心思的“聰明的心”、那顆甘願當奴才而不覺得自卑可恥的心。  雍正七年(1729),因西北用兵,需要及時處理軍報,而內閣又在太和門外,恐怕漏泄機密,就在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可靠的人入值繕寫,輔佐皇帝處理緊急軍務和政務。雍正十年,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每天早起由軍機大臣向皇帝奏事,根據需要或一人獨自奏對,或多人奏對。地點在養心殿西暖閣,就是三希堂的外間,有秘道與軍機處相通。如果有重大事項要擴大范圍商討,則多傳旨在養心殿進行朝會議事。  乾隆即位以後,在軍機處設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無定員,由皇帝指定親信的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兼任。軍機大臣的值班房在隆慶門內的北側,軍機章京的值班房在隆慶門內的南側。分頁:3/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軍機處的職能,原為承命擬旨,參與軍務,後來逐漸演變為全國政令的策劃與執行的中心,地位遠遠高於內閣,因此日常事務相當緊張。軍機處的辦事程序,一般是:每日寅時(凌晨3-5點),軍機大臣及章京先後到崗,內奏事處太監發下經皇帝批閱過的奏折,軍機章京分送各軍機大臣翻閱,如無特旨,漢大臣隻看漢字折,滿大臣隻看滿字折,這就是所謂的“接折”。卯刻(早晨5~7點),乾隆皇帝晨起,進膳後批閱部院本章及各督撫折子,大約辰刻(上午7~9點)左右,開始召見大臣,也就是“叫起”。軍機章京事先把奉“另有旨”、“即有旨”的奏折另貯一黃匣,在“叫起”的時候交軍機大臣捧進去請旨,這就叫“見面”。軍機大臣和皇帝見面後退出,召軍機章京面授皇上旨意,分別交各章京起草繕寫,人各一通,如有字數過長或急需繕遞的,則由幾個人分紙速寫。旨稿繕寫完畢,交達拉密(領班章京)核校,然後貯進黃匣,送軍機大臣閱看,詳酌無誤之後,這才交內監傳遞送進,這叫“述旨”。內監們往往穿梭往返,絡繹不絕,相當繁忙緊張。  當軍機大臣的,因為要當面奉旨,要快速準確地記下皇帝的指示,因此除瞭熟悉前朝、本朝各種律例之外,第一,頭腦反應必須敏捷,要求思路清晰。有條不紊;第二,記憶力必須超強,要求具備博聞強記、隨問隨答的本領。這樣的官員,年紀太大,當然是很難對應的。  乾隆三十八年的軍機處,幾個滿漢軍機大臣的年齡是:漢臣劉統勛七十五歲,劉綸六十三歲,於敏中六十歲,袁守侗五十一歲,梁國治五十一歲;而滿臣中,除阿思哈、豐額、索琳年齡不清楚外,舒赫德六十四歲,阿桂六十歲,慶桂三十九歲,明亮三十八歲,福隆安約四十歲左右,福康安約二十歲左右。這樣的年齡結構,對於政務繁忙的軍機處來說,已經不是“偏老”,而是已經“嫌老”,可能多數人都感到精力不濟瞭。   在這樣的前提下,乾隆皇帝想要培養一批年輕、精力充沛、具有敏銳政治眼光、處事幹練決斷,而且完全忠於自己的人,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中國古代皇上駕崩後 後宮三千佳麗怎麼處置?

  秦朝: 殉葬  《史記·秦始皇本紀》提到:“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意思是沒有孩子的妃子都要殉葬,考古發掘出這些妃子的墓葬在秦始皇帝陵內城西北部,有近一百座。  漢朝:分不同的情況  1、後宮妃嬪有生養皇子,且其子有封國者都可以出宮,可前往其子的封國安享晚年,稱王太後,如漢高祖妾侍薄姬,在漢高祖死後前往其子代王劉恒的封國——代國,稱代太後。又因東漢郭聖通被廢後稱中山王太後,可知東漢沿西漢俗。  2、守陵《漢書》中記載,西漢“武帝時,又多取好女至數千人,以填後宮, 及棄天下,昭帝幼弱,霍光專事,不知禮正,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又皆以後宮女置於園陵,大失禮,逆天 心,又未必稱武帝意也。昭帝晏駕,光復行之。至孝宣皇帝時,陛下(元帝)惡有所言,群臣亦隨故事,甚可痛也。“此處置於園陵可作兩意解,有人說是令其守 陵,有人說是直接殉葬。前者的證據更多一些。如在成帝死後,班婕妤就到陵園守陵至死,死後葬入陵園。《漢書》卷 97

雍正帝暴死之謎 揭秘雍正皇帝是怎麼駕崩的?

  雍正暴死之謎——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於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清晨突然暴死在圓明園離宮中。官方記載說他是忽然發病身亡。作為第一手資料的《起居註冊》中是這樣記載的:“八月二十一日,上下豫,仍辦事如常。二十二日,上下豫。子寶親王、和親王終日守在身旁。戌時(午後七時至九時)皇上病情加重,急忙在寢宮發佈遺詔給諸王、內大臣及大學士。龍馭上賓於二十三日子時(夜十一時至翌日一時)。由大學士宣讀朱筆諭旨,著寶親王繼傳。”  然而民間卻流傳著雍正遇刺身亡的故事。例如《滿清外史》、《清宮遺聞》、《清宮十三朝》等等記載說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刺殺瞭皇帝。呂留良文字獄於雍正六年發生。十年十二月,留良、葆中父子被處死。其親人也被嚴加處置,另一子毅中斬決,孫輩發配極邊為奴。傳說四娘以宮女身份混入皇宮侍奉皇上,伺機行刺。還有傳說四娘在呂案發生後逃亡外地,練就一身功夫潛入宮內,以飛劍砍去清帝腦袋。還有人傳說除四娘外還有一位名為魚娘的女子做幫手。即使下筆謹嚴的學者,在提到世宗死時,也會提及這些傳聞。但有人認為這種行刺之說純屬謠言。首先,呂案發生後,其傢人皆受罰,無漏網之魚。  其次,四娘根本不可能混進宮。雖然曾經也有過罪犯眷屬特別是15歲以下女子,沒收入宮為奴,像株連在呂案中的嚴鴻逵、黃補,其妻妾子婦即服侍於功臣傢,然而呂氏的孫輩在寧古土基成為奴隸,犯大罪的人犯多是這樣下場。所以四娘不可能混入宮內。  還有,皇帝實際上一年之中的三分之二都駐蹕在圓明園這個離宮。紫禁城內明令整肅,與有“亭臺園林之勝”稱號的圓明園根本不可比較。因此,他“自新正郊禮畢移居園宮,冬至大祀前始還大內”,“蓋視大內為舉行典禮之所,事畢即行,無所留戀也”。園內內閣及各部院等機構之規模宏大與大內不相上下。雍正二年起,便設護軍營,一個女子根本不能飛簷走壁,穿過晝夜的巡邏和森嚴的戒備,輕易地就進入寢宮,刺殺皇帝。因而,雍正遇刺身亡的說法便受到瞭一定的質疑。   又有人認為世宗既不是遇刺身亡,也不是壽終正寢,他可能是服丹藥中毒而亡。這是從宮中檔案等資料中推出的結論。世宗生前,在宮中曾蓄養瞭一些僧道異能之士,他死後第三天,也就是八月二十五日,嗣主乾隆忽下瞭驅逐煉丹道士出宮的諭旨。  新君剛登基,尚有眾多事務待理,而緊急驅逐數名道士,這種做法確有奇怪之處,乾隆說其父視僧道如俳優,未聽一言,未服一藥,這顯然在為父親辯解。否則又怎會突下逐客令?他又說這幾個道士早就該受驅逐,但為何世宗容忍他們在宮中?乾隆如果為的是崇正道、黜異端,就應該加以排斥,然而他卻沾沾自喜地稱:“朕崇敬佛法……仰蒙皇考嘉獎,許以當金法會中契超無上者,朕為第一。”而且,還善待超盛、元日兩僧讓他們來京瞻仰梓宮。  驅逐道士的同日,乾隆另降一道諭旨諭令內監、宮女,告誡他們不許妄行傳說國事,“恐皇太後聞之心煩”,“凡外間閑話,無故向內廷傳說者,即為背法之人”,“定行正法”。此事也值得註意,“中毒身亡”論者認為此事必與世宗橫死有關,否則為何皇太後所見外間閑話會心煩。  雍正帝的死因被這種種說法蒙上瞭層層的神秘面紗,變得更加撲朔迷離,讓人難以看清其中的真相。相關閱讀推薦:雍正是被兩個女人謀害的麼? 揭雍正暴斃之謎雍正的妃子甄嬛怎麼死的?乾隆生母是不是甄嬛?代雍正受過:十三王爺從失蹤到官至極品的秘密雍正皇帝簡介 雍正的妃子有幾個,雍正怎麼死的?雍正殺功臣:幫助雍正登基的功臣都是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