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駙馬

後周名將駙馬張永德:因為一塊木牌給趙匡胤背鍋

  張永德(928-1000),字抱一,五代並州陽曲人。傢世饒財,娶郭威的第四女為妻,早年隨郭威起兵,屢建戰功。郭威稱帝,封女兒為壽安公主,張永德封駙馬都尉。周世宗時,征北漢、南唐,擢殿前都點檢。高平之戰中,與趙匡胤打敗北漢軍,又從周世宗攻契丹。回軍途中,周世宗發現一個韋編袋子,裡面有一塊三尺長的木板,上有“點檢做天子”五字,下詔免去張的點檢一職,轉委趙匡胤為殿前禁軍統師。宋初,甚受宋太祖禮遇,加侍中。卒於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   生於後唐天成三年 (928年),卒於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其傢族饒財豪富,世代行武。其父張穎,曾為後晉石敬瑭麾下武將,官至安州防禦使,與當時的石氏侍衛使,後來的後周太祖郭威過從甚密。所以,在張永德年輕時便被郭威知曉和賞識。郭威賞識張永德並不是因其武功,而是因其德行。因為永德年幼時生母病逝,後來父親續弦再娶,永德奉侍繼母如生母,以賢孝而聞名於故裡,深得鄉民贊許。待永德年方弱冠即20歲時,郭威便將自己的女兒下嫁於他。也就是同一年,郭威被後漢隱帝提任為樞密使後,上表舉薦自己的女婿張永德,作瞭供奉官押班。時隱帝懼郭威權勢,又憚郭威之婿作自己身邊的供奉官班頭,遂設計讓張永德給昭義節度使常思送 “生辰物”,密詔常思見到永德後將其殺掉。哪知常思雖與郭威同殿為臣有忌,卻知郭威勢大,不願為隱帝火中取栗,僅將張永德囚禁起來,以待變化。不久,郭威兵變殺掉隱帝,操控朝廷大權,常思則將張永德放回,取悅於郭威。   廣順元年(950年)郭威稱帝建後周,永德作為其婿,擢升左衛將軍,加附馬都尉,領和州刺使。第二年又升永德為殿前都虞侯、領思州團練使。未幾又升為殿前都指揮使、泗州防禦使。兩年之內再三提升,真可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顯德元年

關隴貴族典范駙馬楊師道:文武雙全抵抗突厥入侵

  楊師道(?-647年),字景猷,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人,唐朝宰相,中書令楊恭仁之弟。   楊師道出身弘農楊氏觀王房,隋亡後投奔唐朝,拜上儀同、駙馬都尉,娶桂陽公主為妻,後出任靈州總管,多次擊退突厥入侵。歷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封安德郡公。   636年(貞觀十年),楊師道升任侍中。639年(貞觀十三年),又改任中書令。李承乾謀反案後,被罷為吏部尚書。唐太宗東征時,楊師道暫代中書令,不久又罷為工部尚書。   647年(貞觀二十一年),楊師道病逝,追贈吏部尚書、並州都督,謚號懿。   投奔唐朝   楊師道是觀王楊雄幼子,隋末客居洛陽,被王世充扣留,後投奔唐高祖。唐高祖任命他為上儀同、備身左右,還把寡居的女兒桂陽公主嫁給他。

揭秘洪秀全的子侄和駙馬們:竟能廢柴到這種地步

  近代史學傢王慶成先生曾經說,太平天國的上帝有兩個傢庭,即“大傢庭”——因為人人都是上帝子女,所以包括天下每一個人,和“小傢庭”——天父天兄、“天媽天嫂”,以及他們在凡間的代表洪秀全父子、楊秀清等。  其實上帝還有第三個傢庭,就是洪秀全和他的子侄、駙馬們,這個傢庭的大多數成員乳臭未幹,甚至直到太平天國覆滅都尚未成年,但他們的重要性至少不會在“大傢庭”之下。  洪秀全未必虎父 洪天貴福的確犬子  洪秀全的長子洪天貴福是洪秀全的妻子賴蓮英在老傢花縣所生,據洪仁王幹稱,他生下來可謂驚天動地,不同凡響:“幼主誕時,屋上發紅圓光一道,遠見者疑為焚燒,近者見漸高而散,一連兩日如是”,這神奇的一幕他在香港說,到瞭天京寫書說,甚至被俘後還不厭其煩地說,至於有沒有人相信,大約隻有天知道瞭。  他出生是在道光二十九年(1839年)十月,第二年五月隨母親等人從老傢來到廣西,1851年陰歷二月,洪秀全在武宣東鄉稱天王,“封立幼主”,一般通稱他當上“幼主”時年僅四歲,其實倘照今天的算法,他連兩周歲都不到。  他究竟叫什麼名字,一度成為天大的謎團,太平天國實行避諱,幼主的名字不許提起,自然沒人知道,清方自從知道有這個第二號“首逆”起,就根據玉璽上的刻字,叫他“洪福瑱”。在被俘之後他和洪仁王幹交代,最初洪仁王幹用抓鬮的辦法,給他起瞭個名字叫“天貴”,但洪秀全並不喜歡,在“天貴”到達廣西後,改名“貴福”,“貴福”當上幼主後,洪秀全或許覺得這樣的名字也太俗,於是又把原先扔掉的那個“天”字拿回來,給幼主起瞭個在當年無比時尚的三個字名字——天貴福。至於“福瑱”,是因為玉璽上刻瞭“真王貴福”四個字,且是自右向左橫刻,被以訛傳訛誤會瞭。  盡管在大牢裡洪天貴福拼命捍衛自己的姓名權,但在清廷看來,他不過是“么膺小醜”,無足輕重,因此在最後的死刑判決書上,他還是隻能叫“洪福瑱”,直到多年以後王定安寫《湘軍記》,他的名字才被這位嚴謹的湘軍幕府文人改瞭回來。   這位洪仁王幹眼裡的天才兒童,在楊秀清看來卻是個十足的頑童:喜歡玩耍、胡鬧,經常弄壞東西,浪費成癖,而且不喜歡學習,洪秀全一度采取瞭放任不管的態度,以至於癸好三年(1853年)十二月,楊秀清不得不帶瞭韋昌輝、石達開鄭重其事地求見洪秀全,勸他加強子女教育工作,“教子宜嚴,不可任其心性”。  問題是,洪秀全的教育方式,似乎有嚴重問題。  首先,他不許兒子讀任何古書,管古書叫“妖書”,隻需他讀“天主教的書”,也就是洪秀全自己編的書。這些書內容不去說,僅就數量而言,直到1861年列入書目的也才29本,加上未列入的一些,總數也就在40本上下,1855、56年間的洪天貴福能讀到些什麼,可想而知。  其次,他並沒有給兒子延請老師。  歷代帝王都很註意繼承人的教育問題,為太子延聘名師是理所當然的事。太平天國雖然重文輕武,但為不到10歲的洪天貴福找一個稱職老師,應該是不難的。然而洪秀全既沒有請老師,自己又不耐煩親自教,9歲(其實是7虛歲)之前,是姐姐洪天姣教,9歲之後則無記載。今天保留下來的洪天貴福供詞、詩句,錯別字連篇,文理不通,本身是知識分子的洪秀全,居然將自己的繼承人教成15、6歲都無法寫出通順文字的文化低能兒,著實令人驚詫。  洪秀全很註意樹立繼承人的權威。為瞭教訓自己的女婿鐘萬信,他寫過一本《十救詩》,內容大多數是怎樣讓男女授受不親,其中說男孩7歲就不能跟母親同床,不能見祖母,女孩5歲就不能和哥哥拉手,弟弟7歲,姐姐就不能靠近1丈以內,等等,即使按當時的禮教,也是非常刻薄甚至變態的。這本書洪秀全署瞭洪天貴福的名字,把書名也改作《幼主詔旨》,算是知識產權轉移這本書寫成的確切年份是1858年,一個9歲的男孩,一本正經地教導一個二十來歲血氣方剛的小夥子如何遠離女人,著實滑稽得很。   大約1860年前後,洪秀全開始讓兒子披閱奏章,所有封官的命令也都以兒子名義簽發,甚至李秀成攻下蘇州,取得大捷,下旨嘉獎的也是洪天貴福,而非洪秀全。此時太平天國已經進入官職大批發時代,一天有時要封官幾十、上百,有的官員一個月能升8、9回官,洪天貴福的出鏡率不可謂不高,但這些詔旨其實都是洪秀全寫好後讓他照抄蓋章下發的,之所以如此,是希望大臣們感激這位升他們官爵的幼主,為“父子公孫”永遠效忠。 辛酉十一年(1861年)二月十九日,洪秀全作出瞭一個在他看來十分神聖的決定:把兒子過繼給耶穌。洪秀全一直稱耶穌為“太子”,可是“太子”當不上天王,而他這個弟弟卻江山萬代,著實有些說不過去,為此他曾到處宣傳,說耶穌在天上有3個兒子、兩個女兒,但這些天上的侄子侄女虛無縹緲,意義不大,將洪天貴福過繼給耶穌,讓他“一半是天兄的兒子,一半是天王的兒子”,可謂兩全其美,神聖之極。為紀念這個神聖決定,他把用瞭十多年的金印、玉璽全部換掉,改為刻滿天父天兄和他們父子名字的、全新的金璽和玉璽。  幼天王洪天貴福之死  甲子十四年(1864)四月二十日晨四更,洪秀全去世,幼主一下變成瞭一國之君——幼天王,可他根本沒有當傢作主的能力,隻能把軍政大事委托給自己的兩個伯父洪仁發、洪仁達,忠王李秀成,以及一個奇怪的人物——安徽歙縣道士沈桂,“所下詔旨都是他們做現成瞭叫我寫的”。  但他也不是全然不做主:以前洪秀全隻許他吃牛肉,不許他吃豬肉,更不許喝酒,如今他可以毫無顧忌;他的讀書癖也可以得到滿足——他親筆寫瞭一張“票”,要瞭四箱“古書”放到自己樓上讀。  可惜好景不長:他是四月二十四日正式即位的,六月初六日,湘軍攻破天京,他扔下兩個弟弟、四個妻子,一口氣跑到忠王傢裡,騎著李秀成換給他的大白馬,在一批假扮成清軍的將士護衛下,一口氣跑到太平軍大將堵王黃文金的防區安徽廣德州,和洪仁王幹會合。  七月,他們從廣德、湖州出發進入江西,試圖和當時最強大的一支太平軍——侍王李世賢部會師,卻被清軍團團堵截,八月二十八日凌晨,他在江西石城楊傢牌遭到清軍夜襲,全軍潰散,他一個人在山嶺裡亂轉瞭6天後下山,想混在難民中脫逃,結果在九月十三日被清軍搜獲。  清軍許多官兵對這個連騾馬都分不清、籍貫也說不明白的“弱智少年”身份十分懷疑,的確,“首逆”智商如此低下,實在令他們匪夷所思。然而洪天貴福惟恐人傢不信,一口氣寫瞭10份文件,包括供詞、給洪秀全的請安本章,太平天國官員名單,洪秀全的宮廷八卦,等等等等,這下自然如假包換。  他的思維邏輯是混亂的,有時似乎很清醒,有時又十分糊塗,比如他夢想活命,說“我現在不要妻,等二十歲再要”;想活下去考秀才;還寄希望於看押他的清方低級官員“唐哥哥”,給這位名叫唐傢桐的“哥哥”寫瞭四首詩,其中三首“七絕”連寫瞭兩遍,第二遍是1864年11月18日,即他被凌遲處死當天寫的。  這四首詩如下:  老爺見識高,世世輔清朝;文臣兼武將,英雄蓋世豪。  跟到長毛心難開,東飛西跑多險危;如今跟哥歸傢日,回去讀書考秀才。  如今我不做長毛,一心一德輔清朝;清朝皇帝萬萬歲,亂臣賊子總難跑。  如今跟到唐哥哥,唯有盡弟道恭和;多感哥哥厚恩德,喜謝哥恩再三多。  不知九泉之下——或者天堂之上的洪秀全見到自己繼承人寫下這樣大罵“長毛”、恭維清朝的“詩句”,當作何感想?  王慶成先生讀到這裡感慨:洪秀全是否“虎父”,見仁見智;但洪天貴福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犬子”。相關閱讀推薦:解密:太平天國歷史上的領袖洪秀全色情貪腐真相荒淫的太平天國:洪秀全之子九歲竟已有4個老婆清朝歷史上咸豐皇帝與太平天國洪秀全的相似之處太平天國歷史上洪秀全的金印失竊案曾震動清廷三千女兵為洪秀全自焚真相:他折磨死多少老婆?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官爵顯赫的侄子大軍  洪秀全的兩個文盲哥哥洪仁發、洪仁達能力欠佳,口碑也不太好,但生孩子的能耐卻十分瞭得,女兒生瞭多少不見記載,在兒子方面,洪仁發生瞭7個(巨王洪和元,崇王洪利元,元王洪科元;長王洪瑞元,見王洪現元,唐王洪瑭元,同王洪同元),洪仁達生瞭三個(定王洪鈺元,漢王洪釮元,次王洪錦元)。  這些侄子中,有個別歲數較大,比如巨王洪和元已經20出頭,定王洪鈺元和崇王洪利元也已經十多歲,但大多數年級幼小,有些直到天京陷落也不過4、5歲,但他們卻被委以重任。  首先,為瞭體現改革精神,洪秀全設立瞭“總開礦”、“總鑄寶”(鑄造錢幣)等新職位,而這些職位大多由侄子們兼任,其中幾位“鑄寶”、“開礦”是在襁褓中上任的。  其次,他們被賦予瞭兵權。辛酉十一年(1861年)正月二十日,洪秀全以洪天貴福的名義下詔,在朝內將領的部隊、傢丁中“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組成禦林軍,交給這些侄子們率領,其用意,是削弱外姓的兵力,鞏固洪傢的江山,至於“表們”(侄子的官方稱謂)能不能帶兵,似乎並不重要。  第三,他們被賦予把守天京各城門、關卡的使命,在他們兩位貪婪的父親指示下,他們發行瞭太平天國最著名的債券——“洪票”,任何貨物進出口,都需要有“洪票”開路,這種制度讓這兩大傢子人發財致富,卻造成瞭全天京城最後階段的絕糧。  第四,他們中的年長者,被賦予監察城內官員、嚴防叛徒的職責,因為他們姓洪,投降也是死,自然最可信賴。目前所能查到的太平天國京內、京外正副總鑒(監察官)共有7位,其中5位在“侄子大軍”之列:洪和元、洪利元、洪科元、洪瑞元、洪現元,另兩位則是他們的父親洪仁發和洪仁達。   當然,他們中年紀稍長的也曾外出打仗,如巨王洪和元就守過安徽運漕鎮,但極為罕見,成績也乏善可陳。  洪仁王幹認為這種制度體現瞭太平天國的優越性,為其百般辯解,但李秀成和其他外姓官員則將之斥為“亂政”。  “侄子大軍”中的大多數都不滿10歲,想來他們很難從天京城陷落的大劫難中幸存。  洪秀全的女婿們  洪秀全究竟有多少個女兒史料不詳,但目前有紀錄的女婿為6個。  他的大女婿叫鐘萬信,原名鐘英,據說是洪秀全姐夫鐘芳理的近親,算是親上加親,似乎應該很受信任才對。  最初也的確如此。據最新發現的筆記記載,1856年天京事變,洪秀全派人持密詔去北王韋昌輝府,要韋昌輝“同心同力同向前”殺死楊秀清,傳這密詔的就是鐘萬信。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可不久他就失寵瞭。前面說過,《十救詩》就是用來“挽救”他的,而且這本發行量很大的“暢銷書”明明白白地說,要救鐘萬信“脫迷途”,至於這位駙馬爺究竟犯瞭什麼錯誤,語焉不詳,從《十救詩》裡凈是談男女關系的話題看,也許是“生活作風問題”,但倘真是這樣嚴重的問題,他如何還能活下來?  總之鐘萬信的命運就很慘瞭:他被轟出天京,下放到侍王李世賢的部隊當個普通幹部,偏又跟上司合不來,日子過得很憋屈。1861年洪秀全頒佈瞭一份《朝中國主圖》,規定瞭文武百官和洪傢親屬朝見、祭拜上帝的座次,其中居然沒有鐘萬信的座位。1862年他擅自跑回天京,給封為金王,但一直沒有和“妻子”洪天姣圓房——洪天姣在天京陷落時已經26歲,在那個年代,明明有婆傢卻在這個歲數尚未結婚,是極其罕見的。  天京陷落後他一個人混出城去,居然輾轉跑到瞭廣德;幼天王在江西潰敗時,他又脫險,一口氣跑到瞭太平軍大將汪海洋的部隊裡。1868年1月,汪海洋受傷後死去,太平軍軍心渙散,在突圍時全軍覆沒,鐘萬信也被清軍搜出處死,此時離天京陷落已有3年半瞭。  值得一提的是,鐘萬信的封號是“天二駙馬”,但洪天姣明明是洪秀全的長女,這筆糊塗賬,怕是怎樣也算不清瞭。  洪秀全的二女兒嫁給瞭廣東人徐朗,要說這位徐朗倒是難得的實幹派,他一直擔任李世賢、李遠繼等幾位太平軍名將的助手,在浙江、安徽一帶轉戰,可謂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他的命連鐘萬信都不如,幾乎沒在天京呆過幾天,鐘萬信好歹也封瞭個金王、天二駙馬,他連個像樣的駙馬封號都沒有,隻封瞭個最小的王“列王”,擁有這個頭銜的太平軍人物,目前知道有名有姓的就有二十多個,總數據說有一千多,如此駙馬,可謂威風掃地。據說,他也是天地會眾,何以洪秀全招瞭兩個天地會女婿,又何以這兩個女婿如此不受待見,就天知道瞭。  徐朗在1864年天京陷落前後,戰死在浙江湖州境內的孝豐鎮,據說死得倒是十分英勇,算是洪秀全這許多子侄駙馬中最有骨氣的一位。  洪秀全喜歡的兩個駙馬,是天四駙馬黃棟梁、天西駙馬黃文勝。這二位據說都未成年,他們的“妻子”也都不滿10歲,但這二位的政治排名,居然在洪仁王幹、石達開、陳玉成、李秀成之上,被李秀成說成“第二重用”,僅次於“子侄”洪天佑和掛名外甥蕭有和,這二位後來一個封為凱王,一個封為捷王,據說他們在1864年天京陷落時死於城外湖熟鎮,死時都不滿15歲。

為什麼駙馬的別號又叫“粉侯”?

  帝婿、駙馬、粉侯  中國古代皇帝女婿稱駙馬。“駙馬”一詞的原始義是:古代幾匹馬共同駕一輛車,轅馬之外的馬都稱之為“附”。《說文·馬部》中有:“附,副馬也。”段玉裁註:“副者貳也……非正駕車皆為副馬。”原來,先秦及兩漢時皇帝出行多乘車,從安全角度考慮,為使行蹤不讓世人知曉,除將自己乘的車稱為正車外,還設有許多和正車形式完全一樣的副車,同時還特地設一個替身,掩人耳目,借以表明皇帝在“副車”上。帝王的女婿又稱帝婿、主婿、國婿,除瞭這些常見的稱謂,本文還收集瞭另外幾個少見的帝婿名號,享茶餘飯後之趣。  漢武帝時置駙(副)馬都尉,意指掌副車之馬。原為近侍官的一種。據說魏晉時期,皇帝開始把女婿加此號,謂“駙馬”,其實不是官。也因此,在歷史上,皇帝的女婿稱號中有“馬”字的多見。《初學記》中有一條記載說:“魏晉之後,尚公主皆拜駙馬都尉。”說的就是公主的丈夫稱謂是“駙馬都尉”,非實官,隻是一個名號而已。歷史上,宗室郡主的丈夫也沾點光,可以稱之為“郡馬”。據《歸田錄》記載;“皇女為公主,其夫必拜駙馬都尉,故謂之駙馬。宗室女封郡主者,謂夫為郡馬,縣主者為縣馬,不知何意也。”這是說,皇室宗族之女封瞭郡主的,其夫可以稱郡馬。但縣主非宗室,則有“縣馬”一名,連撰寫《歸田錄》的作者也不知此名是何意,由何而來。  古代帝婿最有意思的一個稱呼是“粉侯”。《宋史刑法志》記載:“俗稱駙馬都尉為粉侯,人以王師約,故呼其父堯臣為粉父,又長編韓嘉彥尚主,其兄忠彥則粉昆也。”王師約,字君授,是宋朝廷官員王克臣之子,宋英宗看重讀書人,決定為公主找一個會讀書的儒生為婿,他聽說王克臣之子很會讀書,所以命宰相把王克臣招去,諭旨王克臣兒子王師約明日獻一篇文章給皇帝禦覽。王克臣心裡明白,皇帝已經相中自己兒子瞭,當皇族有戲,他急忙趕回傢,千叮囑萬囑咐,要兒子使出平身所有功夫,把即將跨進皇門這一戰打好、打勝,經過一個通宵奮戰,第二天王師約果然“獻賦一編,即坐中賦《大人繼明詩》,遂賜對。”文章寫得很精彩,宋英宗大為贊賞,選為附馬都尉,娶徐國公主。皇帝還給這個女婿授左衛將軍,面賜玉帶,又賜《九經》、筆硯,以勉勵女婿讀書進步。因為王師約做瞭駙馬,即粉侯,所以有人戲稱他的父親(王克臣)為“粉父”。另外,文中的韓嘉彥(1067—1129),字師茂,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宋代詞人。娶宋神宗第三女為妻,拜駙馬都尉,終贏海軍承宣使。宋代駙馬為“粉侯”,所以旁人戲稱韓嘉彥的兄弟韓忠彥為“粉昆”,古代“昆”是稱人兄弟,如昆仲、昆季、昆玉等皆為兄弟的敬辭。   “粉”,如粉灰、粉筆、粉末,都是易碎之物,但粉塵卻能飛揚,皇帝的女婿“粉侯”,聽起來不雅,但確實有高揚的用意,特別現代用語“粉絲”確是一個誰都喜歡的詞匯,粉絲多,說明你很受歡迎、很受關註,寫博客的人天天都希望多些粉絲,這是一種普遍心理。看來“粉”字一族還是有來頭的。當不上“粉侯”,混個”粉父”或“粉昆”也不錯,搖身一變成瞭“皇親國戚”,為此粉身碎骨也不惜,其實做皇親國戚,對山野村夫而言是絕對難受的,由於太多的規矩束縛,失去瞭做常人的自由,做人就是這麼難,如果你真想完全自由自在地生活,就不得不遠離粉絲和粉侯!相關閱讀推薦:關隴貴族典范駙馬楊師道:文武雙全抵抗突厥入侵《西遊記》最悲劇的龍傢族最可悲的駙馬爺是誰?後周名將駙馬張永德:因為一塊木牌給趙匡胤背鍋太平公主自求駙馬:唐代開放的風氣造就的奇跡唐宣宗為愛女萬壽公主選駙馬:駙馬為何誓死不娶

誰是中國史上唯一的駙馬狀元?萬壽公主駙馬是誰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狀元是中國的特產,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諸多名詞中最為炫耀的一個。自隋文帝創立科舉制度,並在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孫伏伽成為壬午科狀元開始,至清末光緒三十年(1904年)劉春霖成為甲辰科狀元為止(次年慈禧太後即下詔停止科舉),據不完全統計,1300年來史上共有592名文科狀元和118名武科狀元,合計710名。而在古代戲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殿試奪魁、狀元及第而被招為東床駙馬的諸多感人故事,如:京劇《鍘美案》中,已經結婚並育有一雙兒女的陳世美,赴京趕考高中狀元,繼而隱瞞婚史,與公主成婚,做瞭駙馬爺;黃梅戲《女駙馬》中,民女馮素貞為瞭解救丈夫,男扮女裝冒夫名進京趕考,應試中魁,被強招為駙馬;……可能是因為這些流傳甚廣的戲劇的影響,很多人會誤認為駙馬多為狀元出身,而中瞭狀元也就很有希望被招為皇帝的女婿,然而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實際上,據史籍記載考證,在這1300年間的多達710名文、武狀元中,隻有一位曾被招為駙馬,他就是唐朝的鄭顥同志。  鄭顥,字奉正,唐朝的滎陽(今河南鄭州境內)人,後落籍何清(今河南洛陽孟津),生年不詳,卒於唐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為唐憲宗時期的宰相鄭絪的孫子,是典型的官後代喲!  唐武宗會昌二年(842),鄭顥在唐朝都城長安(今陜西西安市)高中狀元。登第後任右拾遺,詔授銀青光祿大夫。四年之後,唐宣宗李忱繼位,改元大中。李忱雖然貴為天子,但卻是個科舉迷(具體見拙作:誰是史上最迷戀科舉制的皇帝?),不僅給自己另取瞭一個名字叫李道龍,還在文書上自題為“鄉貢進士李道龍”,每遇到朝臣,總要問人傢何時登第。若對方是進士出身,他則龍顏大悅,若不是進士出身,他則為之惋惜不已。   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鄭顥充翰林學士。宣宗為長女萬壽公主招婿,宰相(同平章事)白敏中,他也就是大詩人白居易的堂弟,就向宣宗李忱薦舉生得俊秀的鄭顥。唐宣宗既迷戀科舉,又欣賞狀元鄭顥的才學,故而一定要將自己的女兒萬壽公主嫁給鄭顥。  鄭顥對於這送上門的好事卻很犯愁,因為一則他已經與名門望族盧氏訂婚,其時已赴婚楚州(今江蘇淮安市),將娶盧氏,並已行至鄭州;二則唐朝的公主一直都有彪悍的傳統,如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就是一代女強人,鄭顥也擔心自己取回來的是位難伺候的主兒。鄭顥為此就想方設法推掉這門婚事,然而白敏中可能是收到瞭皇帝李忱的死命令,於是他便派遣快馬,前往盧氏傢裡,追回瞭聘禮和堂貼。盧氏一傢原本正在為與狀元的聯姻而大舉慶祝,不料卻遇到瞭這樣的事,但也無可奈何,誰讓橫刀奪愛的是當朝天子的女兒呢。  最終鄭顥迎娶瞭萬壽公主,宣宗親自為他們主持完婚儀式,拜鄭顥為駙馬都尉,又提為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婚後開始的一段時間內,萬壽公主的表現還算謙遜,但皇傢的傲氣終究難改。某一天,鄭顥的弟弟鄭凱得瞭重病,全傢上下都焦急萬分,而萬壽公主居然跑到慈恩寺看戲去瞭,對於小叔子的病情毫不關心,有失嫂子的禮節。後來皇帝李忱聽說瞭這件事,專門訓斥瞭萬壽公主,說她有失體統。每次覲見之時,李忱還不忘訓勉女兒:“無鄙夫傢,無幹時事。”要她不要幹預朝政,重蹈太平公主和安樂公主的覆轍,也不要因為身份高貴而輕視夫傢。受此訓誡的萬壽公主此後收斂瞭很多,與鄭顥也算相處甚洽。   強扭的瓜不甜喲。鄭顥娶瞭萬壽公主,因帶有被逼婚的意味,因一直懷念盧氏女,婚後兩人的生活並不算幸福。但他不敢為此遷怒於嶽丈皇帝大人,而是深恨白敏中,常拿白敏中出氣,後常於宣宗面前告白敏中的狀,並曾多次彈劾白敏中,幸虧李忱知道自己理虧,不以為然,壓下瞭鄭顥的奏章,白敏中才沒有受到處罰。  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鄭顥升任校檢禮部尚書,又任河南尹(相當於現在的省長),次年因病去世。鄭顥的軼事在《資治通鑒》、《新唐書》和《幽閑鼓吹》等書中均有提及。鄭顥善於選拔人才,於禮部任上,曾兩主禮試,處事公允。這位中國史上有據可查的唯一的“駙馬狀元”為政還是清明公道、得人稱道。相關閱讀推薦:古代開放的皇室:宮女為啥先於公主和駙馬同房揭秘:大唐朝到底有多少公主丟下駙馬爺紅杏出墻揭秘歷史上最慘的駙馬:因婚外戀慘遭老婆剝皮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傳奇狀元:唯一駙馬狀元是誰中國古代的駙馬能納妾嗎?公主的丈夫為何叫駙馬

朱元璋反腐敗“手腕最狠”:為懲腐敗賜死駙馬!

  在古代中國,明太祖朱元璋可謂是“鐵腕反腐”的先鋒。他制定瞭《明大誥》等律令,發明瞭“剝皮楦草”的酷刑,嚴厲打擊官員腐敗行為,使明朝初期出現瞭“洪武之治”的局面,官場風氣為之一清,吏治清朗百餘年。  在整治吏治過程中,朱元璋始終堅持鐵腕冷面,雷厲風行,絕不手軟,連皇親國戚也不放過。他親自下令賜死駙馬歐陽倫,便是其反腐歷程中最精彩的一筆。  《明實錄》載,朱元璋“以歐陽倫為駙馬都尉,尚第四皇女安慶公主”。朱元璋共有16個女兒,其中他最寵愛的便是聰明伶俐的安慶公主。因此,為安慶公主遴選駙馬上費瞭很多心思,最終看中瞭歐陽倫。   《明史》載:“倫頗不法。洪武末,茶禁方嚴,數遣私人販茶出境,所至驛騷,雖大吏不敢問。有傢奴周保者尤橫,輒呼有司科民車至數十輛。過河橋巡檢司,擅捶辱司吏。吏不堪,以聞。帝大怒,賜倫死,保等皆伏誅。”  朱元璋賜死駙馬之事,在《明史》的太祖本紀第三卷、鹽法茶法志和列傳中均有記載,其中尤以公主列傳記載比較詳細。在戲劇和民間故事中,內容更為豐富。  歐陽倫進士出身,一表人才,深得朱元璋的喜愛。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將安慶公主嫁給瞭他。歐陽倫做瞭駙馬爺後,對公主百般恩愛,深得安慶公主的歡心。  但官至駙馬都尉的他,仗著權勢和威望,生活開始腐化起來。他先是花巨資裝修瞭駙馬府,比皇宮還富麗闊氣;接著又到處搜集奇珍異寶,一時間門庭若市,各地官員爭相登門“獻寶”。相關閱讀推薦:朱元璋傳位16歲皇孫朱允炆內幕:為何不傳兒子?揭秘:“流氓皇帝”朱元璋一生共霸占多少女人?強大的陳友諒為何會敗給朱元璋?陳友諒的悲劇下場揭秘:明太祖朱元璋鐵腕反腐 痛斬女婿歐陽倫試法揭秘:明太祖朱元璋子孫中的十七個是暴君大盤點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但他對錢財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很快就發現瞭一條“暴富”之路,那就是走私茶葉。明初,百廢待興,朱元璋為瞭控制西蕃少數民族地區,就用中原地區產的茶葉去交換西蕃的馬匹,因此茶葉便成瞭明帝國重要的戰略物資。朱元璋為此頒佈《茶馬法》,嚴禁走私茶葉。  在利益驅使下,歐陽倫私下裡委派傢奴周保,動用官府車輛和征集民間車輛,“數遣私人販茶出境”,牟取暴利。  周保仗著主人的權勢,驕橫異常,指揮著龐大的走私茶葉車隊擅闖關卡,不納稅、不下馬,但凡有地方官吏阻攔,非打即罵。而歐陽倫更是蠻橫無理,親手暴打藍田縣河橋司巡檢稅吏。被打官吏氣憤不過,告瞭他的狀。   朱元璋聞訊大發雷霆:“朕才行一法,乃首壞之!”我剛頒佈《茶馬法》,你作為駙馬就帶頭違犯!命人將歐陽倫捉拿問罪。馬皇後和安慶公主聞訊,急急忙忙跑進宮來,為歐陽倫求情。  朱元璋深知處死駙馬的後果——愛女安慶公主將成為孤苦伶仃的寡婦,他和馬皇後也將失去女婿,皇傢的臉面也將丟失。  但不殺駙馬,何以服眾;駙馬不死,國祚怎安?於是,朱元璋毅然決然地賜死駙馬歐陽倫,處死周保一幹人等。此舉令全國震驚,腐化貪污之風驟然遏止。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皇帝的女兒真可怕:盤點歷史上那些倒黴的駙馬

  駙馬爺,常被認為是受上天眷戀的幸運兒。然而,他們並非個個都是美滿幸福的。  在歷史上,漢武帝時開始設置這種官,起初多讓皇室或外戚及王宮大臣的子弟擔任。到三國時,魏國的何晏因與公主結婚,被授予駙馬都尉之職。其後,杜預與司馬懿(晉宣帝)的女兒堂山公主結婚,也拜為駙馬都尉,魏晉之後,皇帝的女婿照例加駙馬都尉稱號,簡稱“駙馬”。駙馬已不是官職,僅是稱號而已。  “駙”指的是馬,三匹馬拉一輛車,左右兩邊的馬稱為“駙”。“駙馬”則是掌管皇帝之“駙”的人,漢武帝時開始有“駙馬都尉”這種官職,掌管皇帝輿車之“駙”。  《後漢書》載:“皇女紅夫,十五年封館陶公主,適駙馬都尉韓光。”即東漢館陶公主找的女婿恰巧是個駙馬都尉,從此以後逐漸把“ 駙馬”作為皇帝女婿的專稱。另一說法是晉武帝司馬炎為瞭自身安全,掌管皇帝車駕的人隻有皇帝女兒(公主)的丈夫才能擔任。這一規矩被後世皇帝一直沿襲下來,天長日久“附馬”便成瞭皇帝女婿的代名詞。後來,凡作瞭皇帝女婿的人,無論是否擅長訓馬,都被拜作“駙馬都尉”。  皇帝的女婿當然不好當,駙馬盡管身份高貴,但公主卻是皇帝的女兒,這樣一來,駙馬不可以三妻四妾,不可以要求老婆三從四德。《明史·志第三十一·禮九》載:“駙馬黎明於府門外月臺四拜,雲至三月後,則上堂、上門、上影壁,行禮如前。始視膳於公主前,公主飲食於上,駙馬侍立於旁。”完全是奴才相。有些駙馬比較幸運,公主還算安分守能相安無事;但有些就比較倒黴瞭。      1、山陰公主的駙馬  《宋書·本紀第七·前廢帝》載:“山陰公主淫恣過度,謂帝曰:’妾與陛下,雖男女有殊,俱托體先帝。陛下六宮萬數,而妾唯駙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這位宋山陰公主嫌隻有駙馬一個老公服侍太少,要讓皇帝哥哥又給找瞭二三十個“面首”。        2、宜城公主的附馬裴巽  唐中宗李顯的女兒宜城公主的附馬裴巽,在外面寵幸瞭一個女人,叫公主知道瞭。於是,公主把這個女人抓來,剝掉她身上一塊皮;又剝掉裴巽額頭一塊皮,然後,把剝下來的兩塊皮,互換位置貼之。貼完後,再叫裴巽到前廳辦理公務,底下的臣僚們,看見附馬這個樣子,都忍俊不止。後來,公主也覺得不雅觀,於是,又從那個婦女的額頭剝下一塊皮,貼到裴巽的額頭上,把裴巽額頭上原先貼的那塊轉貼到那個婦女的額頭上。那個婦女羞愧難當,自縊身亡。從那以後,凡是認識裴巽的婦女,一見到他都躲得遠遠的。相關閱讀推薦:中國史上首位“駙馬”是誰?“駙馬”是怎麼來的“公主”與“駙馬”稱呼的由來溯源 含義是什麼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傳奇狀元:唯一駙馬狀元是誰揭秘傳奇色彩的古代狀元:做駙馬的隻有一個人中國古代的駙馬能納妾嗎?公主的丈夫為何叫駙馬分頁:1/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桓溫簡介 東晉傑出軍事傢權晉明帝駙馬桓溫生平

  桓溫(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縣龍亢鎮)人,東晉傑出軍事傢、權臣,譙國桓氏代表人物。  桓溫是晉明帝的駙馬,因領兵滅亡成漢而聲名大盛,又曾三次領導北伐,掌握朝政並曾操縱廢立,更有意奪取帝位,但終因第三次北伐失敗而令聲望受損,受制於朝中王謝勢力而未能如願。死前欲得九錫亦因謝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時也未能實現。桓溫謚號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後,追尊為“楚宣武皇帝”。  桓溫出生後不久,便被溫嶠稱許,於是以“溫”為名。328年(咸和三年),父親桓彝在蘇峻之亂中被蘇峻將領韓晃殺害,涇縣縣令江播也曾參與此事。桓溫當時隻有十五歲,發誓報殺父之仇。331年(咸和六年),江播去世。桓溫以吊唁為名,將江播的三個兒子殺死。後來,桓溫娶南康長公主,拜駙馬都尉,並承襲父爵萬寧男。335年(咸康元年),桓溫任瑯琊太守,又加輔國將軍。

王詵簡介 北宋時畫傢左衛將軍駙馬都尉王詵生平

  王詵(1048-1104後),北宋畫傢。字晉卿,太原(今屬山西)人,後徙開封(今屬河南)。熙寧二年(1069年)娶英宗女蜀國大長公主,拜左衛將軍、駙馬都尉。元豐二年,因受蘇軾牽連貶官。元祐元年(1086)復登州刺史、駙馬都尉。擅畫山水,學王維、李成,喜作煙江雲山、寒林幽谷,水墨清潤明潔,青綠設色高古絕俗。亦能書,善屬文。其詞語言清麗,情致纏綿,音調諧美。存世作品有《漁村小雪圖》《煙江疊嶂圖》《溪山秋霽圖》等。  官駙馬都尉及定州觀察使、利州防禦使。元豐二年(1079年)坐罪落駙馬都尉,責授昭化軍節度行軍司馬,均州安置,移潁州。元祐元年(1086年),復登州刺史、駙馬都尉。卒諡榮安。能詩善畫,亦工詞,詞風清麗,然欠豐容宛轉。今有趙萬裡輯《王晉卿詞》。  其傢築“寶繪堂”,藏歷代法書名畫日夕觀摩,精於鑒賞,蘇軾為之記。廣交蘇軾、黃庭堅、米芾、秦觀、李公麟等眾多文人雅士,“析奇賞異”,酬詩唱和,李公麟曾畫《西園雅集圖》以紀勝,其風流蘊藉有王謝傢風氣。能詩,亦工山水,學李成皴法,以李思訓金碧統之,溶兩傢法規而出新意,在水墨勾皴基礎上,“不古不今,自成一傢”,獨具風貌。喜畫“煙江遠壑,柳溪漁浦,晴嵐絕澗,寒林幽谷,桃溪葦村”等他人難狀之景,將錦繡河山展現畫幅中,深得好評。蘇軾謂其“得破墨三昧”,有“鄭虔三絕居有二,筆執挽回三百年”句。兼寫墨竹,學文同。亦工書,真、行、草、隸皆精。《宣和畫譜》著錄禦府藏其作品有《幽谷春歸圖》《晴嵐曉景圖》《煙嵐晴曉圖》《煙江疊嶂圖》等35件。傳世作品有《漁村小雪圖》卷,現藏故宮博物院;《煙江疊嶂圖》卷,藏上海博物館。  王詵妻寶安公主(1051年-1080年),宋英宗第二女,母宣仁聖烈皇後。  嘉祐八年(1063年),封寶安公主。宋神宗即位,進舒國長公主,改蜀國長公主,下嫁左衛將軍王詵。  王詵母盧氏寡居,公主住在近處,每天給婆婆進獻美食。盧氏生病,公主親自調和湯劑奉上。皇帝厚待姊妹,因此公主府第池花園服飾珍玩極其華麗。公主因不能每天在寶慈宮服侍宣仁皇後,常常鬱鬱不樂。有時幹熱不雨,宋神宗減少享受以祈禱,公主也是如此,說:“我的俸祿皆出於朝廷,固應同同喜同悲。”宋神宗為慈聖光獻皇後居喪,哀傷過度,公主說:“吾與皇上同母所生,視此亦復保聊!”馬上遣散歌舞三十人。  元豐三年(1080年),公主病篤。公主性不妒忌,王詵以是放縱自己,曾經被貶官。高太後親臨探病,公主已不省人事,太後大哭,公主很久後稍能說話,說自己必定好不起來瞭,握著母親的手哭泣。宋神宗隨後到達,親自為公主診脈,端著粥喂公主,公主勉強為皇帝都吃瞭。皇帝賜公主金帛六千,再問有什麼要求,公主隻是請恢復王詵官職而已。這時,宋神宗命王詵官復原職,來安慰公主。第二天,公主薨逝,年三十歲。宋神宗未沒有吃飯即駕往,望第門而哭,輟朝五日。追封越國長公主,謚賢惠。後進封大長公主,累改秦、荊、魏三國大長公主。  公主好讀古文,喜筆札,周濟親屬,朝野內外稱賢。王詵不拘小節,和小在公主身邊為非作歹,小妾常常觸犯公主。公主去世後,乳母告發,宋神宗命徹底追查,杖打八妾並把她們婚配兵卒。公主既葬,貶謫王詵到均州。子王彥弼,三歲去世。

武則天為什麼要殺死薛紹?駙馬薛紹怎麼死的

  武則天為什麼要殺死薛紹?太平公主,唐高宗李治之女,681年,太平公主約16歲時,下嫁唐高宗的嫡親外甥,城陽公主的二兒子薛紹。太平公主的第一次婚姻結束於688年。因為薛顗參與唐宗史李沖的謀反,牽連到駙馬薛紹,武則天下令將薛顗處死,薛紹杖責一百,餓死獄中,太平公主那時還正懷著孩子,她的第一次婚姻就這樣結束瞭。但是筆者最近查閱資料發現,薛紹之死實屬冤案,他並沒有參與謀反。酷吏酷刑耀武揚威的時期,薛紹之死猶如一顆細沙淹沒歷史長河裡,並沒有人去追究。那麼武則天為什麼要殺死自己的女婿呢?其真正用意何在呢?  永昌元年(689),武則天以皇後的身份臨朝執政,繼而又自稱“聖神皇帝”。對武則天的稱帝,唐朝有不少舊臣和李氏宗室都極力反對,有的還起兵討伐武則天。如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唐宗室李沖、李貞聯合起兵等等。武則天自然極為厭惡這些舊臣和李氏宗室貴族,便一次次派兵將他們強行鎮壓瞭下去。面對如此復雜的政治局面,武則天為瞭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不惜大肆任用酷吏,誣構大獄,接連誅殺所謂的不法舊臣和宗室,以此來達到她震懾潛在敵對勢力的政治目的。當時有名的酷吏,如來俊臣、周興、薛季昶等人,就是依靠誣陷他人起傢的,這些人對鞏固武則天的政權確實起瞭不可低估的作用。  薛紹之死正是因為有人誣陷引起的,有個叫馮敬同的人投狀密告魏州貴鄉縣縣尉顏餘慶,說他曾經與此前因起兵而被誅殺的唐室宗族李沖串通謀反。武則天得報後,馬上叫殿中侍禦史來俊臣審理此案。顏餘慶被逮至長安後,來俊臣連夜親自提審,強逼顏餘慶承認自己是李沖謀反的同黨。經審訊,顏餘慶承認自己曾經與李沖通過書信,並幫他收過私債,但“謀反”事大,他堅決予以否認。偏偏遇上俊臣、周興等人阿諛逢迎,不惜偏離國法,迎合武則天的意圖審案、判案。他們為瞭邀功,不擇手段地使用各種酷刑對顏餘慶進行刑訊逼供。顏餘慶受不瞭皮肉之苦,隻得在供詞上寫上瞭“與李沖串通謀反”等字樣。來俊臣見顏餘慶認罪瞭,便上奏給瞭武則天。武則天看瞭顏餘慶的“供詞”後,有薛顗參與,便想到瞭駙馬薛紹,何不斬草除根呢?免得留有後患,便叫來俊臣將此案轉交司刑寺正式判刑。   可憐的駙馬薛紹,莫名其妙地以謀反的罪名被判瞭死刑。其實李唐王朝被逼造反,因為叛徒告密等原因失敗,最後隻剩李貞、李沖父子起兵被平息,武則天以擴大化的謀反罪來肅清李唐。薛紹的哥哥是真的參與謀反,但薛紹很有可能是冤枉的。否則為什麼顏餘慶沒被處以死刑,而流放塞外呢,這其中也有舉報有功的嫌疑,隻可惜都是憑空捏造的。後來太平公主積極營救薛紹,武則天沒有給這個面子,薛紹被餓死,二十五歲的太平公主也結束瞭第一段婚姻,帶著四個孩子開始守寡瞭。問題的關鍵是,武則天為什麼要殺薛紹呢?  我們從下面的武則天對太平公主的第二次婚姻安排,就能看出貓膩來。武則天讓女兒嫁給武承嗣,武承嗣為什麼是第一人選?因為她是武則天的大侄子,她要借此機會提拔吳承嗣,佈置自己的皇權力量!女人需要浪漫、需要智慧、需要情感、需要思想,這是武則天當時勸說女兒太平公主說的話。太平公主因為跟母親武則天賭氣,在薛紹死瞭之後,就要把自己下嫁給一個農民武攸嗣。武攸嗣,一個憨厚老實的農民出身的人,他既不懂詩詞也不懂浪漫!而太平公主冰雪聰明、高貴優雅,且又是至高無上的公主。論才智、品味、外表、內在、身份地位等,都有著天壤之別,簡直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人。我想是因為太平公主的情感全都在薛紹身上,再嫁給誰,都不可能再有愛情的成份存在瞭。最主要的是有個比較牽強的理由,那就是武攸嗣也姓武!老狼認為:太平公主當時是抱著遠離政治,且能保全自己和孩子的心態!而當時的武將武承思,武則天的侄子,能文能武的一個人,隻是為人陰險狡詐,他非常愛慕太平公主,可公主對他不屑一顧,而武則天卻看好瞭武承思。太平公主因為母親武則天對李傢子嗣的趕盡殺絕,情感上也頗有分歧。因此故意用自己的愛情去陪葬,以此來對抗母親。  從上面的武則天處理的這起誣陷案件,再結合武則天對待太平公主丈夫的人選上,我們不難看出來,武則天為瞭大唐的江山社稷,深藏瞭自己的情感,無暇顧及!單從屠殺角度看,她屠殺瞭李氏皇子皇孫無數,文臣武將眾多。反過來從政治角度上看,其為歷代君王殺臣子,也有不得已而為之的惻隱之心。她統治時期,唐朝穩定發展,為之後的開元盛世打下基礎。依老狼看來,武則天當時之所以要殺死薛紹,原因隻有一個:武則天為瞭加強武周勢力,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紹必須讓位,新駙馬必須姓武!相關閱讀推薦:武則天為什麼被李世民冷落12年?對手實力強武則天本名 揭秘一代女皇武則天名字的由來李淳風預言女主武王:李世民為何不殺武則天?武則天女兒怎麼死的?武則天有沒有借弒女爭寵

中國古代的駙馬能納妾嗎?公主的丈夫為何叫駙馬

  駙馬能納妾嗎?古代人都有三妻四妾,隻要男子傢中富裕,納妾沒有限制。駙馬是中國古代帝王女婿的稱謂,是公主的夫婿,哪裡中國古代的駙馬能納妾嗎?是否像達官貴人一樣納妾沒有限制呢?  歷朝歷代的駙馬都是可以納妾的,沒有任何一個朝代例外。但是一般達官貴人,如果他所納的妾受寵的話,還有扶正的可能,而駙馬的妾是不可能扶正的。 當然,某些朝代的公主比較強勢,比如漢、唐的個別公主比較蠻橫。  但歷史上絕大多數的公主都是恪守婦道的,宋、明公主都很恪守婦道,北宋的皇帝還曾以大宋的公主如此有傢教為驕傲。清代禮教盛行,公主的風氣也還好,駙馬納妾那是一點問題都不會有的。  事實上清朝的公主,除瞭地位尊貴一些,其他的什麼事情,都可不參與、幹涉,這一點看清史就明白瞭。清朝的公主除瞭能留下名字,幾乎任何事跡都留不下,因為絕不允許她們和外界交往,也不允許她們對什麼事情有發表意見的權利。   但駙馬納妾也必須得到公主的同意,同樣清朝駙馬爺的地位也是很卑微的,公主府產權是公主的,駙馬想見公主還要看公主心情如何,屬於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那種。公主如果先於駙馬亡故駙馬爺即被掃地出門,皇傢的陪嫁全部收回 。  公主薨後如果駙馬能為妻守節而終生不再續弦,則爵秩、待遇終生不變並可蔭及子孫。如駙馬不耐鰥居,另娶夫人,則立即革除爵秩,並收回皇室所賜房屋、田產、珠寶、奴仆、牛馬等所有財產。但納妾不在此例。相關閱讀推薦:古代駙馬是幾品官?唐朝附馬“外遇”被剝皮武則天為什麼要殺死薛紹?駙馬薛紹怎麼死的唐朝駙馬的悲慘生活 娶公主像供祖宗還挨打駙馬的由來 古代帝王的女婿為何叫“駙馬”?揭秘中國古代帝王的女婿為什麼叫“駙馬”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為什麼古代公主的丈夫叫駙馬?  “駙馬”本是漢武帝時開始設置的一種官職,其全稱是“駙馬都尉”,專管副車馬之事,是一種近侍官。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往往被封為這個稱號,為什麼呢?

中國史上首位“駙馬”是誰?“駙馬”是怎麼來的

  何晏:史上第一位駙馬爺  公元230年盛夏的一天,大魏國明帝曹叡正在後宮翻看《戰國策》。當他看到《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時,便讓內侍十萬火急傳駙馬校尉來宮中。內侍急忙出宮。校尉滿臉汗水地隨內侍到來後,明帝笑著說:“今天有些悶熱,想請愛卿嘗嘗異域獻上的面湯!”  說罷,一內侍已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湯。皇帝金口玉言,校尉便隻得在眾目睽睽下飲用起來。味道雖好,但著實太熱。校尉一邊喝一邊用袖子擦汗。明帝留心觀察,原以為校尉臉上定會出現溝壑,哪知人傢臉色越發白嫩,當真是帥哥一個。明帝是大名鼎鼎的洛神甄氏之子,生得面如冠玉、風度翩翩。他不斷聽聞駙馬校尉是當今數一數二的白面帥哥,長得皓齒星眸、玉樹臨風,還常常“顧步自憐”。明帝心想此人必喜歡在臉上搽粉,我定要設局試他一試。哪知校尉皮膚天然生就,豈能人為?明帝無奈,便胡謅幾句後打發校尉回府。  這位連皇帝都心服的帥哥便是何晏,這個故事便是典故“傅粉何郎”的來歷。典故原指美男何晏面白,如同搽瞭粉一般,後泛指美男子。  何晏,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出身世族。何晏的祖父便是屠夫出身的大將軍何進。公元208年,17歲的何晏已經出落得一表人才,特別奶油味。肥水不流外人田。曹操便自作主張把女兒金鄉公主嫁給何晏,並封其為駙馬都尉。駙馬都尉即掌管皇帝出行副車之馬的官員,隻領工資不做事,是個虛職。據考證,何晏是歷史上第一個有名有姓的駙馬都尉。從他起,後世便稱皇帝的女婿為駙馬。   駙馬何晏一直不受重用。大舅子曹丕即位後,沒有給他任何官位;外甥曹叡當皇帝後,依舊讓自己這位“浮華”的姑父哪兒涼快哪兒去。何晏的駙馬府本就是涼快之地,再加上衣食無憂,便招集王弼、夏侯玄等人一起開清談Party,討論玄學。何晏在思想上用玄學解決瞭世界觀問題後,現實生活中便選擇瞭一種“能樂一天是一天”的人生觀,並服用世人不敢沾的“寒食散”。經他推廣,服用五服散遂成為魏晉名士的標志,也成為當時上流社會的風尚。  公元249年正月初六,司馬懿發生高平陵政變,曹爽等人被殺。《三國志》比較嚴謹,說何晏作為曹爽集團的核心人物被殺,但《魏氏春秋》還編瞭一出更有趣的戲:司馬懿讓何晏主審曹爽等人,何晏為求自保拼命反咬,把所有人的罪證都查實,但司馬懿仍沒有放過他。此種嚴重貶低第一駙馬爺何晏的說法,陳壽未選入《三國志》,裴松之作註時作瞭引用,以便後世參考。相關閱讀推薦:“公主”與“駙馬”稱呼的由來溯源 含義是什麼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傳奇狀元:唯一駙馬狀元是誰揭秘傳奇色彩的古代狀元:做駙馬的隻有一個人中國古代的駙馬能納妾嗎?公主的丈夫為何叫駙馬古代駙馬是幾品官?唐朝附馬“外遇”被剝皮

揭秘中國古代帝王的女婿為什麼叫“駙馬”

  “駙馬”是中國古代帝王女婿的稱謂,又稱帝婿、主婿、國婿等,那麼,公主的丈夫、帝王的女婿為什麼稱為“駙馬”呢?  其實,“駙馬”最初並不是公主的丈夫,更不是帝王的女婿,“駙馬”隻是駙馬都尉的簡稱,是兩漢時期的官職名稱。“駙馬”一詞的原始義是:古代幾匹馬共同駕一輛車,轅馬之外的馬都稱之為“附”。  《說文·馬部》中有:“附,副馬也。”段玉裁註:“副者貳也……非正駕車皆為副馬。”原來,先秦及兩漢時皇帝出行多乘車,從安全角度考慮,為使行蹤不讓世人知曉,除將自己乘的車稱為正車外,還設有許多和正車形式完全一樣的副車,同時還特地設一個替身,掩人耳目,借以表明皇帝在“副車”上。  朝時,張良會同大力士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阻擊秦始皇,就因其隻擊中副車,秦始皇才幸免於難。“駙馬”一詞成為“駙馬都尉”官名的簡稱,始見於漢武帝時(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當時,近侍中掌管正車的官稱為“奉車都尉”,掌管副車的官稱為“駙馬都尉”。   駙馬都尉在兩漢時多是由皇親國戚勛臣的子孫擔任,到三國魏時,何晏娶金鄉公主為妻後擔任駙馬都尉;晉代王濟做文帝的女婿後也拜為駙馬都尉,於是後世才以魏、晉這種用法為常規,凡與公主結婚的,都為拜駙馬都尉。不僅漢族如此,就是遼、金等國的帝婿也稱為“駙馬都尉”。  《遼史·百官志》記述:“駙馬都尉府掌公主帳宅之事。”不過,明清以前,駙馬的官階並不高,金時駙馬都尉僅為正四品。到瞭清朝,駙馬稱為“額駙”,地位才顯赫起來。清咸豐年間,咸豐帝指派駙馬為自己死後“贊襄政務”的顧命八大臣之一。相關閱讀推薦:桓溫簡介 東晉傑出軍事傢權晉明帝駙馬桓溫生平

駙馬的由來 古代帝王的女婿為何叫“駙馬”?

  駙馬的由來:“駙馬”是中國古代帝王女婿的稱謂,又稱帝婿、主婿、國婿等,那麼,公主的丈夫、帝王的女婿為什麼稱為“駙馬”呢?  其實,“駙馬”最初並不是公主的丈夫,更不是帝王的女婿,“駙馬”隻是駙馬都尉的簡稱,是兩漢時期的官職名稱。“駙馬”一詞的原始義是:古代幾匹馬共同駕一輛車,轅馬之外的馬都稱之為“附”。  《說文·馬部》中有:“附,副馬也。”段玉裁註:“副者貳也……非正駕車皆為副馬。”原來,先秦及兩漢時皇帝出行多乘車,從安全角度考慮,為使行蹤不讓世人知曉,除將自己乘的車稱為正車外,還設有許多和正車形式完全一樣的副車,同時還特地設一個替身,掩人耳目,借以表明皇帝在“副車”上。  秦朝時,張良會同大力士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阻擊秦始皇,就因其隻擊中副車,秦始皇才幸免於難。“駙馬”一詞成為“駙馬都尉”官名的簡稱,始見於漢武帝時(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當時,近侍中掌管正車的官稱為“奉車都尉”,掌管副車的官稱為“駙馬都尉”。   駙馬都尉在兩漢時多是由皇親國戚勛臣的子孫擔任,到三國魏時,何晏娶金鄉公主為妻後擔任駙馬都尉;晉代王濟做文帝的女婿後也拜為駙馬都尉,於是後世才以魏、晉這種用法為常規,凡與公主結婚的,都為拜駙馬都尉。不僅漢族如此,就是遼、金等國的帝婿也稱為“駙馬都尉”。  《遼史·百官志》記述:“駙馬都尉府掌公主帳宅之事。”不過,明清以前,駙馬的官階並不高,金時駙馬都尉僅為正四品。到瞭清朝,駙馬稱為“額駙”,地位才顯赫起來。清咸豐年間,咸豐帝指派駙馬為自己死後“贊襄政務”的顧命八大臣之一。相關閱讀推薦:王詵簡介 北宋時畫傢左衛將軍駙馬都尉王詵生平揭秘中國古代帝王的女婿為什麼叫“駙馬”桓溫簡介 東晉傑出軍事傢權晉明帝駙馬桓溫生平

唐朝貴族男子為什麼都不願做駙馬?公主太強勢

  唐朝貴族們為什麼都不願意做駙馬?唐朝有個比較獨特的現象,那就是士族貴族們都不願娶公主為妻。陳世美的案子發生在宋代,他為瞭想得到駙馬這位置,冒瞭生命危險,也果真付出生命代價。但這種事情,在唐代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唐朝人對於擔任駙馬這件事情,不但不羨慕,大多數還非常排斥。  《舊唐書》卷一四七《杜佑傳》附《杜悰傳》:“(憲宗為長女岐陽公主選駙馬)令宰臣於卿士傢選尚文雅之士可居清列者。初於文學後進中選擇,皆辭疾不應”。憲宗選尚公主,士族子弟“皆辭疾不應”;白敏中奏選相門之子鄭顥尚主,結果,“不樂國婚”的鄭顥對白敏中恨之入骨,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唐代士族之傢對於尚主事的態度。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宣宗皇帝要宰相在當年的新科進士中,選拔一位當駙馬,於是便有人向宣宗推薦當年新科進士王徽。但是,王徽聽到瞭這消息後,便趕快跑到宰相劉瑑面前,哭泣哀求說:“我王徽今年已經年過四十,年老體衰,又體弱多病,實在不適合匹配公主,懇請相爺在皇上面前替我解說,千萬別招我為駙馬。”這件事情跟宋代的陳世美似乎剛好相反,陳世美是拼瞭命想當駙馬,而唐代的王徽是聽說自己會當上駙馬後,便趕快去向宰相哭泣,祈求宰相幫忙推托,就是不想當駙馬,可見唐代當時的進士大多數是不想當駙馬的,而當時很多公卿大臣都很害怕娶公主,也害怕與皇室結為親傢。   不僅新科進士不歡喜娶公主,甚至連隱士也不肯娶公主為妻,《明皇雜錄》卷下的記載:早在唐玄宗時,玄宗想把她妹妹玉真公主許配給方士張果(也就是民間傳說中“八仙”之一張果老),張果便跟他兩位朋友王迥質和蕭華說:“娶婦得公主,平地生公府,可畏也。”意思是說:娶個公主過門,等於平白生出個官府來管你,這是多可怕的事啊?張果在說這話時,剛好皇帝派的使者也來到,說要將玉真公主許配給張果,張果便大笑不肯接受。方士,其實在唐代時社會地位並不高,但連一個區區方士都不肯娶公主,可見當時人對公主的印象實在不好。  士大夫跟世傢大族不願意娶公主,便造成唐代公主婚姻的困難。於是,公主可以下嫁的對象,便多半是集中在功勛大臣的傢族,尤其是那些不是出身於世襲門第或世傢大族的功勛大臣們,這些人因為出身沒有世傢大族那麼名貴,也因為他們的地位,都是來自於朝廷給的官名,所以為瞭保持自己的高官爵位,功勛大臣們也就不得不接納公主為妻或媳婦。一旦某個這類傢族接納瞭第一位公主以後,這個傢族往往就會陸續接納第二個、第三個公主嫁給自己傢族的其它成員,這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親上加親”之觀念。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有幾個傢族跟李唐皇室的婚姻關系是非常密切:  一、楊貴妃傢族:楊貴妃本人嫁給唐玄宗,而她堂哥楊錡也娶瞭太華公主;她另一位堂哥楊國忠,也接納萬春公主與延和郡主為自己的兒媳婦;楊貴妃又有一位堂兄弟楊鑒,也娶瞭承榮郡主。  二、中唐時幫助朝廷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傢族亦復如此:郭子儀兒子郭曖娶瞭齊國昭懿公主(即升平公主);郭曖的女兒也就是郭子儀的孫女又嫁回李唐皇室,即是唐憲宗的正妻郭皇後;郭曖的另兩位兒子郭鏦與郭銛,也分別娶瞭漢陽公主跟西河公主。  三、武則天皇後傢族:武則天是唐高宗的正妻皇後,而武後的侄兒武攸暨也娶瞭她女兒太平公主;武攸暨的親弟弟武攸止的女兒又嫁回皇室,也就是唐玄宗前半生最心愛的武惠妃;武後的另外三位侄兒武三思、武承嗣、武承業,也分別也納瞭安樂公主、永泰公主、新都公主為媳婦。  四、此外像盛唐時幹預朝政的韋皇後傢族:韋皇後是唐中宗的正妻,她妹妹也嫁給皇室的嗣虢王李邕;韋皇後堂兄弟韋濯,也娶瞭安定公主;韋濯的孫女又嫁回皇室,也就是唐德宗的韋賢妃;韋皇後的堂侄兒韋捷,則娶瞭成安公主。  這類與李唐皇室數代聯姻的傢族的特點之一就是幾乎都不是出身很有社會名望的世襲門第傢族,所以要藉官位保持權力來源,就必須不斷與皇室聯姻,來增加傢族的政治地位。相關閱讀推薦: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然而,何以唐人都畏懼娶公主為妻?  一、唐朝的公主多半品德不佳:不知道是否是李唐皇室傢教不良,多數公主表現出的品德往往不好。如唐宣宗想把永福公主嫁給於琮,後來宣宗發現永福公主品行不佳,於是婚事作罷,宣宗自己把婚約收回瞭。公主出嫁後的敗德之事甚多,譬如高祖的女兒永嘉公主嫁給瞭竇奉節,卻跟有婦之夫楊豫之淫亂私通。唐太宗女兒合浦公主嫁給瞭房遺愛,房遺愛就是太宗親信重臣房玄齡之子,雙方傢族都是當時有頭有臉的人物,但合浦公主竟偷偷和一位和尚僧辯機私通。唐中宗女兒安樂公主嫁給瞭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卻又跟武崇訓的堂兄弟武延秀淫亂,她還曾當著上官婉兒面前脫去武延秀的下裳高談闊論,荒唐行徑極其誇張。  二、公主下嫁後設有公主府,駙馬不過是府內的附庸:一般而言在唐代,普通的公主封邑是千戶,有時恩寵高的公主還可封到一千四百戶。所謂封邑的戶數,實際上就是中央政府將這些戶數的賦稅,都送給公主花費,所以公主等於是有薪俸的,她拿的是政府豐厚的津貼。此外,公主設有公主府,公主府裡面有邑臣,也就是她有下屬官吏歸她指揮。根據《唐六典》記載:“公主府有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一人,從八品下;錄事一人,從九品下。公主邑司官,各掌主傢財貨出入、田園征封之事,其制度皆隸宗正焉。”此外,皇帝在公主出嫁時還會賜給奴仆,這些奴仆人數數量不受限制,所以公主下嫁有很多陪嫁的仆人與財貨。此外,公主下嫁,皇帝必定會為公主蓋一間新宅第,這些新宅第有些是覓地新建,也些則根本就將駙馬原先舊傢拆瞭重建,所以公主下嫁,嫁妝非常豐厚。也就是說,公主下嫁是帶瞭大量的財產與官吏、官署、仆人一起進門,所以做駙馬的人住的房子就住在公主府裡,公主府的一切財富,官吏、奴仆,都是屬於公主,由公主直接指揮,所以駙馬在公主府中的地位類似附庸般,完全沒有主權。而如果公主死亡,駙馬尚要為公主守三年喪,而唐代畢竟還是個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駙馬在傢中似乎缺少男性的尊嚴。所以做駙馬的人心中內心感受,多半不愉快,在這情形下,哪個男人願意很熱衷地做駙馬呢?   三、當瞭駙馬反而不容易升官:唐代,一個男人娶瞭公主以後,便有瞭“駙馬都尉”的官銜,於是簡稱為駙馬。一般來說,駙馬與公主結婚後,都會立刻加上一個“三品員外官”的官銜。三品,在唐代是很高的職階,唐代的宰相,一般都是三品官,因為按唐代慣例,除非真的如郭子儀般立過天大功勞,否則一、二品的高官官階,是不會輕易頒賜給官員的,所以可說三品官已是唐代的最高官階。但是“三品員外官”則不然,唐代所謂“員外官”,是指原缺以外的官,也就是正式編制以外的官,隻是個編制外的虛銜,不是個正式的官。唐玄宗以後,員外官又改稱為“檢校官”,凡是任何一個官位,哪怕是上至宰相的大官,隻要是加上“檢校”兩字銜頭,就根本隻是一個虛銜空位而已,即令是檢校宰相,一樣沒實權、沒薪俸,也不能去任何單位上班。所以駙馬雖然有官銜,但也隻是個虛的官銜而已,根本不能算正式官吏。  當然,如果皇帝對某位駙馬有恩賞或有意提拔的話,他仍可以當正式的占缺官員。但是翻一翻唐代眾多駙馬歷史來看,唐代一共有210位公主,結過婚的130位,這中間隻嫁一次的有100人,有再婚也就是“二嫁”的有27人,至於“三嫁”的有3人,所以總共駙馬人數該有163人。但是,這163人最後能做到位極人臣的宰相,大概隻有2人;其它能做到部長級的九卿級官員,不會超過10人;剩下的駙馬,則多半是沒有正式的一官半職。所以做為一位唐代的駙馬,在政治仕途上其實並不是很順利。皇帝跟駙馬的關系是嶽父跟女婿,但是這種翁婿關系跟民間是不同的,在民間,這種翁婿關系是很密切的親戚關系,但是在皇宮中,皇帝跟駙馬的翁婿關系卻是非常淡薄的,因為這種關系,與其說是親戚關系,不如說是另一種的政治關系,所以皇帝不會特別照顧女婿當官以免平添政治是非。再加上這些肯來當公主的駙馬,幾乎都是學識才能不高的人,所以他們的政治仕途通常不是很好。於是對於當時有才幹有能力的人來說,駙馬,並不是個能在政治上能飛黃騰達的升官快捷方式,因此他們對於當駙馬也是興趣缺缺。  有瞭以上的因素,都會使唐代人對駙馬身份毫無興趣,敬而遠之。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傳奇狀元:唯一駙馬狀元是誰

  科舉考試,是古代大多數讀書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徑,而科舉考試中的狀元,更是萬眾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創立科考以來,歷代狀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孫伏伽起,到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終,共有592人。這592個狀元中,亦各有千秋。現摘錄其中十位,以饗讀者。  中國歷史上唯一可考的駙馬狀元——鄭顥  自古以來,民間就經常把駙馬與狀元這兩個詞聯系起來,好像中瞭狀元就可以做駙馬。實際上中國歷代可考的駙馬狀元隻有鄭顥一位。鄭顥是唐會昌三年的狀元。本來他早有婚約在身,中狀元後打算迎娶盧傢的千金。可是這位年輕英俊的狀元被皇上看中瞭,非要將自己心愛的女兒萬壽公主許配給他,鄭顥偏偏不愛公主,非娶與自己青梅竹馬的盧傢小姐。唐宣宗便讓宰相白敏中說服他,白敏中費盡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誘,終於迫使他娶瞭萬壽公主,婚後兩人生活得並不幸福,後來鄭顥多次彈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虧,替白敏中壓下瞭彈劾的奏章。  臉皮最厚的狀元——裴思謙  唐文宗時,宦官仇士良掌權,朝臣的生殺予奪,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謙當時隻是一個秀才,但他巴結權貴的功夫十分瞭得,很快便與仇士良打得火熱。這一年,裴思謙心血來潮,想當個進士,便向仇討瞭個帖子,去找當年的主考官高鍇。高鍇為官清正,將他轟瞭出去。裴思謙氣憤之際,聲稱明年非狀元不要。 裴思謙  第二年,裴思謙又拿著仇士良的帖子來找主考官高鍇,對他說:“仇大人有信,薦裴思謙為狀元。”高鍇早把裴思謙忘掉瞭,對他說:“狀元已經有人瞭,狀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辦。”裴思謙厚著臉皮說:“裴秀才非狀元不放!”高鍇知道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會有好果子吃,就說:“既然如此,我要見裴秀才。”裴說:“卑吏便是。”不得已,隻好讓他當瞭狀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個狀元,此君臉皮之厚,狀元中無人可比。  相撲撲出的狀元——王嗣宗  宋太祖趙匡胤坐天下的第16年,太祖親臨講武殿舉行殿試。考生王嗣宗、陳識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二人的試卷均為上乘之作。誰為第一?太祖實在犯難。最後馬上得天下的太祖讓二人角力(即相撲),勝者為狀元。王嗣宗便與陳識在大殿上撲鬥起來,結果陳識倒地,王嗣宗奪得瞭當年的狀元。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傳奇色彩的古代狀元:做駙馬的隻有一個人歷史上最慘的大官:狀元必須被閹割才能受重用時彥簡介 宋朝神宗時期狀元左司員外郎時彥生平蘇易簡簡介 北宋官員太宗太平興國狀元蘇易生平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狀元是誰?女狀元傅善祥簡介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最自信的狀元——胡旦  宋太宗元年,有一書生到山東某縣遊覽。知縣大人得知該書生頗有文采,便設宴款待。知縣的公子很蔑視那書生,問其有何特長,書生說工詩。公子便讓他誦讀一首,書生誦瞭一首,最後一句是:“挑盡寒燈夢不成。”公子一聽,大笑說:“此乃一瞌睡漢。”書生十分氣憤。這書生便是呂蒙正,第二年,呂蒙正一舉奪魁。他寫信給那公子:“瞌睡漢如今中瞭狀元啦。”公子看瞭他的信,冷笑一聲:“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輸你一籌。”第二年,新科狀元正是這位公子——胡旦。綜觀科舉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當數第一。  最悲慘的狀元——陳安  明太祖朱元璋年間,福建閩縣人陳安於洪武三十年高中榜首,成為大明第六個狀元。巧的是,這次中進士的都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榜一公佈,北方士子不服。紛紛上告主考官偏袒同鄉,貶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張信、陳安等12人復查。這時又有人舉報張信、陳安有意將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試卷交皇上審閱,這本來莫須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將陳安革除功名,車裂而死。陳安僅僅做瞭不足20天的狀元,便死於非命,下場極為悲慘。  最受人推崇的狀元——康海  明孝宗時,28歲的康海進京參加會試,他發誓要奪得第一名,可惜的是,第一名還是被魯鐸奪去瞭,他僅僅得瞭第四名,康海不服氣,對眾人說:“會試時讓瞭魯鐸,殿試時決不再讓他人!”殿試時,康海果然發揮出色,一舉奪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絕。送皇上審閱時,孝宗也贊不絕口,聲稱:“我大明一百五十年來,無此佳作,此卷變今絕古!”遂朱批康海為狀元。   當初會試時康海不服魯鐸的氣,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氣,第二名孫清便是一個。他對眾人說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強多瞭。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時的文章,嘆服。跑到康海傢裡,對著他拜瞭半天,稱自己甘願為徒。皇上、首輔和同年的贊譽,使康海名揚天下,朝野景慕,爭一睹其風采。能與康海傢沾上點邊的,都引以為自豪。康海的祖父曾在南京做過官,南京人便聲稱:“康狀元乃南京風水所出。”康海的文章如此令人推崇,可惜的是,我們無法看到那篇變今絕古的奇文瞭。  富有傳奇色彩的狀元——史大成  史大成是清朝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狀元。當時浙江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說浙江的狀元在大清朝是“始於史,終於鐘。”殿試時,他的試卷被主考官擬為第三,皇上禦覽時,十分推崇他的書法,說:“此人楷書工整,必定是個正人君子。”於是欽定他為狀元。巧合的是,浙江所出的最後一個狀元叫鐘駿聲,驚人地驗證瞭“始於史,終於鐘”的說法。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能吃的狀元——李蟠  李蟠是康熙年間丁醜科的狀元。他身材高大,特別能吃,加之思路、寫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試時揣瞭36個饅頭。意思是,今天無論如何,賴也要賴在考場裡把文章寫完,怕到時挨餓,所以要帶足幹糧。  果然,天黑瞭,考生們都交瞭卷,李蟠才剛剛開瞭個頭,監考官過來催他交卷。他急得滿頭大汗,聲淚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學生畢生之業,在此一舉。請千萬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寫完。”監考官見他可憐,就發給他幾支蠟燭。這時他帶的36個饅頭早已吃完,又厚著臉皮要瞭幾個饅頭,挑燈夜戰。一直寫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這件事後,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認為這是一位難得的苦學之士,竟破例讓他當上瞭頭名狀元。與他同榜的探花作詩一首調戲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好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還出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餑餑。”自此,“餑餑狀元”李蟠傳遍士林。  最僥幸的狀元——畢沅  畢沅中狀元前是軍機處的一個小官,在那年的4月25日夜,他與同僚儲重光、童鳳三人在軍機處值班。此三人都順利通過瞭會試,準備參加於4月26日舉行的殿試。儲、童二人想回寓所準備明天的殿試,便對老實的畢沅說:“我倆書法好,有望奪魁。你書法不行,就別做非分之想瞭,替我倆代勞吧。”清朝殿試的確有偏重書法的現象,而畢沅的書法又的確不行,就答應瞭。  當夜,陜甘總督關於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轉到軍機處,畢沅詳加研讀。沒想到第二天殿試考時務策,題目正是關於新疆屯田事宜的。畢沅胸有成竹,揮筆立就。開榜結果,畢沅高中狀元,儲重光中瞭榜眼,童鳳則列二甲第六。當儲、童二人得知那晚的事後,無不嗟嘆。 畢沅  身份最高的狀元——趙楷  宋徽宗的三兒子趙楷,偷偷地參加瞭重和元年的科舉考試,由於他文采的確非凡,竟一路披靡,進入瞭殿試。在殿試中發揮更是出色,奪得瞭頭名狀元。發榜後,趙楷將實情告訴瞭徽宗。徽宗高興之餘,怕天下士子說閑話,就把當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為狀元。據傳清朝康熙帝也曾偷偷參加科舉,並獲得第三名(探花),但畢竟不是狀元。所以趙楷便成瞭中國歷史上身份最高的狀元。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傳奇色彩的古代狀元:做駙馬的隻有一個人

  古代狀元:狀元是中國科舉制度諸多名詞中最光彩、最炫耀的一個。是創始於唐代,完備於宋代,延續至元、明、清,長達一千三百年歷史。進士第一名為之狀元。  “狀”取自“投狀”,“元”即為第一,居首之意。唐朝時規定,各州貢送到京城的舉子,應試之前要向禮部呈遞州裡的解狀和本人的出身履歷等親狀,統稱為“投狀”,也就是報名。考試及格後,禮部將新進士的身份材料及成績一起呈報給皇帝,稱為奏狀。排在最前面的就是狀頭。當時隻分甲乙等,無狀元之名。到武則天天授元年(六九○)首創殿試之例,對禮部的考試再行覆試,這才開始把按成績排在最前面的稱狀頭或狀元。狀元之名,自始而起。從唐朝到清朝的一千三百年中,共開科考試七百四十五次,有據可查的文狀元共錄取六百五十三人。  歷史上第一位狀元  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文狀元出自大唐科舉第一狀頭的孫伏伽。孫系河北邢臺清河人氏。李淵在長安稱帝後,舉行科舉考試,孫伏伽名列榜首。敢於誠言直諫的孫伏伽,對皇帝李淵說:“隋朝是因皇帝不聽取誠實的忠告才滅亡的,陛下要吸取教訓。再有才華的人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國事都想得到周全,隻有善於用人、虛心聽取意見才能治國。”李淵覺得孫伏伽是為國著想的忠臣,於是就任命他為治書禦史。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貞觀五年,孫伏伽審理一樁案子有失誤,被罷免官職,不久李世民又重新起用他為刑部郎中。有一天,唐太宗正要外出打獵。這時孫伏伽匆匆趕來,一把拉住馬韁說:“陛下打獵,遊戲林中,是很危險的。一旦有三長兩短,誰來主持政務?”正在興頭上的唐太宗好像被人當頭潑瞭一盆冷水。便耐著性子說:“我今日閑著無事,又不貪戀女色,隻喜好打獵,想借機會出去走走。也帶瞭十來個侍衛,有什麼不放心的?”說完登鞍上馬。   哪料到,孫伏伽把馬韁繩繞在腰間,跑在馬前說:“陛下今天出門,就請從老臣身上踏過去,我願意用死換取皇上對誠實忠告的采納。”唐太宗大怒,說:“你不知好歹,來人把他給我拖出去斬瞭。”幾個武士立刻把孫伏伽抓在手裡。而孫伏伽面無懼色地說:“夏朝的關龍逢因直言進諫而被殺,我情願和他在九泉之下相見,也不願意再侍奉你瞭。”這時,唐太宗笑瞭,說:“我不過是試一試你的膽量,你真是一個誠信有勇的君子,有你真是大唐王朝的福分啊!好,那朕今天就不出去瞭。”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最慘的大官:狀元必須被閹割才能受重用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狀元皇帝是誰?西夏神宗簡介時彥簡介 宋朝神宗時期狀元左司員外郎時彥生平蘇易簡簡介 北宋官員太宗太平興國狀元蘇易生平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狀元是誰?女狀元傅善祥簡介史上零記錄科舉:秦檜竟讓9月大孫子當狀元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歷史上唯一的狀元駙馬  我國古代民間,認為“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是人生最大的喜事,許多文學作品和戲劇都大肆渲染“中狀元、選駙馬”的逸事,似乎狀元是駙馬的首選。其實在各朝代有名有姓有事跡可查的六百多名狀元中,真正的狀元駙馬僅有一人。  唐武宗會昌二年(八四二),河南滎陽人鄭顥壬戌科進士第一人。這位年輕英俊的狀元被唐宣宗看中,要將自己心愛的女兒萬壽公主許配給鄭顥,招為駙馬。於是宰輔白敏中極力出面促成好事。本來鄭顥早有婚約在身,中狀元後打算迎娶盧傢千金,卻被白敏中插瞭一杠子。  宣宗親自為鄭顥與公主完婚,拜為駙馬都尉,又提升為中書舍人、禮部侍郎。盡管宣宗對他格外優待,但鄭顥心裡一直不快,婚後兩人生活得並不幸福,雖然心裡懷念盧氏女,又不好向宣宗和公主表露。隻好向媒人白敏中發泄,一有機會就給白敏中顏色看。一次,白敏中向宣宗訴苦,宣宗打開一個大箱子給他看,說:“這裡都是鄭顥彈劾你的一箱奏章,我知道其中原因,所以都壓下來。”  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洪宣嬌建議其兄洪秀全開科取士,並設立女子科舉制,女科主事洪宣嬌為瞭抨擊男尊女卑,議題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應試三百多名女子中,唯金陵妙齡才女傅善祥,才思敏捷,引古論今,列舉歷代巾幗英雄的豐功偉績,有力的批駁瞭“女子難養”的謬論。經評議,傅善祥成為太平天國,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狀元。先後在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府裡掌管內外政事文書,出謀獻策,運籌帷幄,成為天王、東王得力的女謀士。後封為東殿尚書。   太平軍自金田起義後,鑒於軍事行動的需要,將十三、四萬隨軍傢眷單獨組織起來,擔任後勤工作,稱為“女營”。定都天京後,改稱“女館”,嚴禁男子入探,夫婦同居。可是天長日久,引起不滿。傅善祥便婉轉地向東王進言:“天王在永安時,答應攻下金陵為登天堂,許夫婦團聚,今仍不準有傢,不足服眾”。東王與天王商量後,接納傅善祥進諫,撤銷女館,許夫婦回傢團聚,年輕未婚女子亦令婚配,這樣一來,既減少瞭軍費,又平息瞭怨言。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公主”與“駙馬”稱呼的由來溯源 含義是什麼

  我們將皇帝的女兒成為“公主”,將皇帝的女婿稱為“駙馬”,這在現代的戲曲、影視作品中司空見慣。但這種稱呼是怎麼來的呢,始於哪個朝代呢?  “公主”稱呼的溯源與由來  “公主”,是帝王之女的稱號。關於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最早的史籍記載是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有:“公叔為相,尚魏公主”。  古時候,一般都是由父親主持自己女兒的婚事。最早周朝是稱周天子的女兒為王姬。西周第十一任天子姬靜即周宣王執政期間,遇到自己的女兒要下嫁於諸侯,同樣要有人主婚,可是周宣王覺得自己身為“九五之尊”的一國之君,親自為女兒主婚,豈不降低瞭自己的身份!那麼誰配得上主持這樣的大事呢?最後在大臣們的建議下,讓僅次於王“公”來為他的女兒主持婚禮,而一般的“侯”根本就不夠格。“主”,是主婚的意思;顧名思義,“公主”就是由“公”“主”婚。  秦漢以後,政府明文規定由朝臣“三公”代皇帝天子主婚。所謂“三公”,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軍政最高長官:西漢為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禦史大夫(大司空)的合稱;東漢為太尉、司徒、司空的合稱。因由“三公”代天子主婚,所以就把皇帝的女兒叫公主。漢制規定:皇帝之女稱“公主”,帝之姊妹稱“長公主”,帝姑稱“大長公主”。“長”和“大”都是表示尊敬的意思。以後,歷代封建王朝都沿用此稱謂。   從漢朝開始,隻有皇帝之女才能稱公主,諸候王的女兒就稱為翁主瞭。顏師古在《漢書高帝紀下》“女子公主”下的解釋是“天子不親主婚,故謂之公主。諸王即自主婚,故其女日翁主。翁者,父也,言父主其婚也。亦日王主,言王其主其婚也。”相關閱讀推薦:如何稱呼皇帝?盤點你不知道的古代皇帝的稱呼清宮:“小主”真的是清代後宮稱呼嬪妃用語嗎?古代男人如何稱呼自己的小老婆?小妾的由來看看古代男子是如何稱呼小老婆的?古代妾的地位北京歷史上有多少稱謂?盤點北京在歷代的稱呼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駙馬”的本義與含義變遷  “駙馬”一詞系由“駙馬都尉”演化而來。《漢書·百官公卿表》說:“駙馬都尉,掌駙馬,武帝初置。”顏師古註說:“駙,副馬也,非正駕車,皆副馬。”顧名思義,駙馬都尉(又叫副馬都尉)是掌副車之馬的一種官職。  “副車”的來歷傳說。話說秦始皇經常出巡,每次出巡都前呼後擁,聲勢浩大。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張良會同大力士阻擊秦始皇,隻擊中副車。這一下使秦始皇吃驚不小。因此,在以後的巡遊中,他乘坐的車輛常有變換,同時安排瞭許多副車。他還特地設瞭一個替身來掩人耳目,借以表明皇帝在“副車”上。從此以後,歷代皇帝出巡時,都仿效秦始皇的做法。  漢武帝時期,設奉車、駙馬、騎三都尉,分別掌管正車、副車、禦林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